美章网 精品范文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2010年5月6日至13日,我们台州市礼宾协会9名同志组团赴台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活动。整个行程环绕台湾岛一圈,经过台北、台南、高雄、台东、花莲等多个大中城市,重点考察了城乡建设、历史文化、文明礼仪等等,短短几日,我们收获很多,感触很深。

一、书香熏陶的社会文明

与大陆相比,台湾并没有太多宏伟建筑和壮丽山川,因此去之前,听许多去过的朋友将其评价为并不好玩的“乡下”。然而,当我们走过一个个城镇和乡村,目睹整洁的街道和绿色成阴的村寨时,却别有一番感受。

这种宁静、内敛、精致的城乡气质,源自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国民党政权迁台后,并没有对原有的城市规划大修大改,而是在此基础上稳步改进。再加上台湾法律保障私人土地所有权和物业,客观上保护了台湾城镇的历史文化基因。而让人印象更深刻的是,在台湾各大城市的中心街道,座落着众多的大型书店,这些相互守望的书店招牌成了台湾城市的文化名片;在各大城市奢华的商场、百货公司里,也为书店保留了一席之地,向世人展示着台湾的书香气息并没有被商业社会所淹没。

浓郁的书香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文明的养育。台湾普通民众给我的印象是安静有礼、遵守秩序、尊重规则。在餐厅、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很少听见台湾人大声喧哗甚至相互争吵。商家推销产品也是彬彬有礼、点到为止,绝无蒙骗强卖之虞。这一切,完全颠覆了曾在新闻报道中看到的台湾议会相互争斗、游行示威大打出手的暴烈形象,展示了台湾基层社会的文明程度。

    二、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

    台湾的文化有其多元化的一面,原住民文化、近代西方海权文化、闽粤文化、日本殖民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欧美政治文化等,都是台湾文化的源头,都曾被接纳到台湾文化之中,成为台湾文化的重要元素。

    从政治文化上看,台湾有100多个政党,既有执政党又有在野党;从宗教文化上看,东方的道教、佛教、妈祖与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并存;从礼仪文化上看,台湾民众见面后互致问候、讲究人脉关系、强调孝敬父母、尊重师长,都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真实反映,大饭店里大多摆有《圣经》,讲究西方民主法制的生活习惯,又有西方发达国家的礼仪文化痕迹。而日本人在台湾留下的深度弯腰鞠躬礼节也  仍有不少台湾人在使用。

    然而,在这些中西占今文化的大拼盘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仍是主色调。台湾的语言、文字、艺术、伦理、哲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文化“深层结构”,以及饮食习惯、节日习俗、婚丧嫁娶、各种礼仪等“表层结构”,均沿袭了中国传统,并未因其他文化的浸染而出现质变。尤其是台湾岛上的漫天神佛,五步一宫,十步一庙,儒释道一应俱全,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从未断裂的强烈信  号。在台湾著名的中台禅寺,“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的四箴行,已深入人心,成为台湾民众的礼仪要求和行为准则。

    三、赋予礼仪文化以现实生命力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重视礼仪文化建设。“礼”起源于祭神祈福,之后融入原初的是非善恶、长幼尊卑等社会道德价值和伦理关系,礼仪也从一“种生活仪式,上升到伦理道德高度。

    孔子日:“克己功夫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可见礼仪的本质是指导个人通过不断的修身、反省、自律来实现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人格。苟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无礼则不宁。”则说明了礼仪不仅是构成社会文明的基本因素,还是法律法规的必要补充,是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2010年5月6日至13日,我们台州市礼宾协会9名同志组团赴台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活动。整个行程环绕台湾岛一圈,经过台北、台南、高雄、台东、花莲等多个大中城市,重点考察了城乡建设、历史文化、文明礼仪等等,短短几日,我们收获很多,感触很深。

一、书香熏陶的社会文明

与大陆相比,台湾并没有太多宏伟建筑和壮丽山川,因此去之前,听许多去过的朋友将其评价为并不好玩的“乡下”。然而,当我们走过一个个城镇和乡村,目睹整洁的街道和绿色成阴的村寨时,却别有一番感受。

这种宁静、内敛、精致的城乡气质,源自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国民党政权迁台后,并没有对原有的城市规划大修大改,而是在此基础上稳步改进。再加上台湾法律保障私人土地所有权和物业,客观上保护了台湾城镇的历史文化基因。而让人印象更深刻的是,在台湾各大城市的中心街道,座落着众多的大型书店,这些相互守望的书店招牌成了台湾城市的文化名片;在各大城市奢华的商场、百货公司里,也为书店保留了一席之地,向世人展示着台湾的书香气息并没有被商业社会所淹没。

浓郁的书香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文明的养育。台湾普通民众给我的印象是安静有礼、遵守秩序、尊重规则。在餐厅、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很少听见台湾人大声喧哗甚至相互争吵。商家推销产品也是彬彬有礼、点到为止,绝无蒙骗强卖之虞。这一切,完全颠覆了曾在新闻报道中看到的台湾议会相互争斗、游行示威大打出手的暴烈形象,展示了台湾基层社会的文明程度。

    二、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

    台湾的文化有其多元化的一面,原住民文化、近代西方海权文化、闽粤文化、日本殖民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欧美政治文化等,都是台湾文化的源头,都曾被接纳到台湾文化之中,成为台湾文化的重要元素。

    从政治文化上看,台湾有100多个政党,既有执政党又有在野党;从宗教文化上看,东方的道教、佛教、妈祖与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并存;从礼仪文化上看,台湾民众见面后互致问候、讲究人脉关系、强调孝敬父母、尊重师长,都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真实反映,大饭店里大多摆有《圣经》,讲究西方民主法制的生活习惯,又有西方发达国家的礼仪文化痕迹。而日本人在台湾留下的深度弯腰鞠躬礼节也  仍有不少台湾人在使用。

    然而,在这些中西占今文化的大拼盘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仍是主色调。台湾的语言、文字、艺术、伦理、哲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文化“深层结构”,以及饮食习惯、节日习俗、婚丧嫁娶、各种礼仪等“表层结构”,均沿袭了中国传统,并未因其他文化的浸染而出现质变。尤其是台湾岛上的漫天神佛,五步一宫,十步一庙,儒释道一应俱全,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从未断裂的强烈信  号。在台湾著名的中台禅寺,“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的四箴行,已深入人心,成为台湾民众的礼仪要求和行为准则。

    三、赋予礼仪文化以现实生命力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重视礼仪文化建设。“礼”起源于祭神祈福,之后融入原初的是非善恶、长幼尊卑等社会道德价值和伦理关系,礼仪也从一“种生活仪式,上升到伦理道德高度。

    孔子日:“克己功夫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可见礼仪的本质是指导个人通过不断的修身、反省、自律来实现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人格。苟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无礼则不宁。”则说明了礼仪不仅是构成社会文明的基本因素,还是法律法规的必要补充,是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Design and Using of Native History in Teaching

Subject of Modern China History

NIU Linhao

(Modern China Institut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1)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f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should depend on native history and cultural to deepen student's study of specialty knowledge and to show characteristic of native and school.This paper will research how the design, using native history and cultural, th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it, and will show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native history's construction in teaching of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Key wordsSchool-based curriculum, native history and cultural

本文所涉及的中国近现代史校本课程的设计是指该课程对乡土历史资源的设计和利用等尝试,是指学校自己设计某种具有自己学校文化特色和地域历史文化特点的社会活动专题。对于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多是基础教育中的乡土课程、历史课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探索,对于高校历史学专业课程中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论述稍显薄弱。

1 校本课程改革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利用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应该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校本课程的实施赋予了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权力,是从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中发展而来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有强有力的政策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课程管理层面。这实质上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国家和地方所设置、规定的课程,学校有一定程度上的自主选择权和决策权,如课时的适当调整、教材的选用等方面,不过这部分的课程最终仍由国家或地方来统一管理;二是国家所颁布的课程计划中,将课时分为三大块,国家和地方各占一部分,学校也占一部分,这部分课时由学校自主安排,学校独自设置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也由学校自主决策,或者学校自己开发,或者选用他校开发的。笔者认为,基于上述校本课程的管理层面而言,历史学专业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以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为依托而开发多样化的课程方式。特别是历史专业的校本课程开发则更需要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地方特色,让学生们感到亲切真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改革明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强调发挥地方、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的必要性。

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历史学科专业必修、选修课程有着天然的优势。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应该成为师生主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学生所在地区的各种课程资源的总和。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中,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师的历史学专业课程应该依托乡土历史素材,凸显地方、学校特色,使教育对象对于生硬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自然演变为“历史就在我们身边”的教学模式。本地区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深度挖掘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对于具有丰富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河南地区而言更是如此。2009年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全省旅游立省大会上提出了“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论断,更是说明了河南作为历史文化大省的深厚历史资源。而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应该在历史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凸显出其对教育的价值。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改革要求和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现实,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实行了一些乡土历史资源的课程设计。

2 近现代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设计及利用

在课程体系建设环境中如何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挖掘和运用乡土历史文化的内涵,却仍旧处于探索阶段。在河南各个地区,适合校本课程需要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是很丰富的,我们在教授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时就根据河南本地的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力图在课程的学习中间发掘出有地方特色又内涵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一般而言,河南近现代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知识与能力层面。提高阅读、实践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这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田野考察,到图书馆、方志办公室、档案馆、文物馆、党史办公室、纪念馆、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地方高校等地方史资料保存单位查阅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及论文来实现。二是过程与方法层面。通过预设课堂讨论、辩论、读书、上网查阅资料、参观、访问、考察、调查等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促成学生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团队调研的能力,学习运用历史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研究近代河南地方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层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感和事物的评判价值观。我们在历史教学和河南地方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的结合上,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资源优势,让学生实际接触活的历史教材――文化遗产,在历史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触摸”近代历史。由于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内容、时间断限上的特点,本课程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在各地都是比较丰富的。具体来讲,本课程所利用的校本资源包括:(1)校史资源的利用。学校的历史积淀是校本历史课程的重要资源。河南大学完全是近代的产物,曾经在近代中国产生过很大的历史作用,也即将迎来它一百周年的创建历史。在近现代史的课程开发中历史教师组织成立校史研究小组,参与建设校史陈列室与校史资料的收集、整理。(2)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主要有:①查阅历史文献,搜集乡土史教学资源时应当熟悉和掌握本省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中所存的近代书籍报刊,找出有关的方志、报刊、私人著述等书目;②参观考察。参观本地区的博物馆、展览馆和纪念馆,对本地区的名胜、古迹进行考察,能对近现代历史大事的遗存有整体的了解,可以掌握一些形象的材料;③访问调查。主要是向本地区一些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或目睹者进行调查,搜集材料。(3)利用网络中的乡土历史资源。网络资源成为当下教学和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当前历史教学中的一个新模式和动向。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建立开放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网络资源主要以文档、图片、视频、音频、文献资料等形态存在,以古迹导游、访古游踪、历史博物馆、历史名城、历史人物等为近现代史资源的形式存在。这些网络资源必须经过筛选后才能确定,笔者认为让学生筛选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过程。具体来讲,网络乡土历史资源主要包括:当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及其它文化事业机构所提供的网站。

在每学年的乡土历史资源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中,我们的实施方案可以分为三个:课题研究、调查报告和档案调查。课题研究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拟定研究专题,组织课题小组,分工协作。其次,课题组成员共同拟订课题实施计划和纲要。再次,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实施计划制定每学期的计划。第四,挑选学生,组成课题小组,进行训练,为寒、暑假进行田野考察做准备。调查报告主要是针对我院组织学生赴省内外进行考察时进行。首先是根据考察路线,按图索骥,梳理出该处近代历史上的大事,让学生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调研事件,列出调研计划。其次,在考察过程中按照计划进行口述史料、碑刻史料、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收集。再次,考察结束后撰写河南近代史调查报告呈交,并组织教师和学生代表公开评议。档案调查主要安排在寒暑假期长时间段内进行。中国近现代史课题组教师在上课的同时,组织学生考察开封市近现代遗迹,如辛亥十一烈士墓、河南省农业改进所遗迹、焦裕禄纪念馆等,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通过以上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既可以锻炼学生对历史学习和初步研究的能力,也强化和提高了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组教师的专业课程能力。

3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教育、学习以及教学单位三方而言,乡土历史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1)有助于学生专业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2)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乡土历史资源作为校本课程被开发和设计,可以使历史教师对专业知识不断构建和重组,最终使历史教师也将会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成长为研究型的、专家型的、学者型的教育者。(3)有助于形成本校办学特色。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而展开的,基于这种为学校“度身订造”的课程,将更能改善学校的育人环境。

我们在乡土历史资源的课程开发实践中,更加认识到,对于教学对象而言,这些多样的中国近现代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使学生的获益更为明确,具体而言如下:(1)专题讨论,查阅文献,深化专业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组选择中国近现代史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和研究,指导他们到图书馆、阅览室查找资料,且长期坚持,期中过后让学生根据所查资料撰写学期论文,为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提供锻炼机会,并为写作打下基础。(2)实地考察,搜集文献,强化感性历史的认识。课题组教师组织学生到河南省各地区考察,让学生多角度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规律。历史文化学院每届学生都要组织到省内各地考察,如郑州、焦作、洛阳、南阳、新乡、安阳等地。考察时教学组的教师征得院领导同意,在考察中指导他们观察近现代遗迹,搜集碑刻、口碑等各类史料,撰写考察报告,通过考察,使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历史知识。(3)调查报告,档案收集,迈开学术研究第一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在河南省内考察,由课题组教师进行指导,或采访老红军、老八路及民国时期的见证人,整理口述史资料;或到部分地市查找档案资料;在资料搜集过后,要求同学们根据搜集到史料及平时收集的资料,撰写论文及调查报告,汇集成册。初步选择了一些指导的学生回到原籍县市,奔赴县市档案馆通过钞录、复制、拍照等方式,对各县市档案馆所藏档案进行整体摸底,以便从中发现有学术研究价值的课题,也使学生进一步查阅文献能力得到实效性提高。目前已经调查部分县市,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刘徐东,张宁娟,马丽主编.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2]贺建英.历史学科校本课程探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张力.乡土知识进入校本课程的三点看法.中国教育学刊,2010(1).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1990年之后,上海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大变样”阶段,在城市公共建筑设施、居住标准迅速提升、大批高层建筑改变城市面貌的同时,如何保护优秀的历史建筑和环境、延续城市文脉、并使其得到可持续利用,为当代做出贡献,已成为各界人士共同思考与努力的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2008年上海市建设交通委员会将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等技术研究列为重大科研课题。2009年,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与上海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了“上海地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这一重大课题。

其中,现代集团的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与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研究院合作进行子课题“上海地区优秀历史建筑可持续利用设计技术研究”。

历史建筑的妥善保护与利用是城市传承历史文化、维系城市或民族记忆的需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之一。这不仅需要国家有关法规,规定及城市各管理,规划部门的规划与严格管理:需要现状调整、检测,需要建筑专业在历史考察,确定重点保护部位的前提下所作的整体性保护、原真性修复以及结合新功能所必要的调整等设计,并在改扩建时遵循可识别性、可逆性原则等,还需要结构专业的修缮加固设计、设备专业结合新功能的系统更新,包括节能、消防,先进设备等配置,当然还需精心施工等。在力求综合性的整体保护历史建筑的前提下,只有通过各方努力,才能让这些无比珍贵的历史的见证者,在相匹配的优雅的环境中,立足于今天、并得到恰当的可持续利用,延续其寿命,有尊严地走向未来。

有鉴于此,有关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设计技术研究的课题组由相关多专业人员共同组成,赴日本考察的成员也涵盖建筑,结构。设备等各专业。2009年12月完成课题中期报告后,集团组织课题组一行八人,赴日本专题考察,成员有:上海院建筑总师唐玉恩,张皆正,历史院副总师陈民生、郑宁博士四人,还有上海院结构总师李亚明、给排水副总师徐凤、暖通副总师何焰、以及电气主任工胡戎。

本次考察着重了解日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情况,时间一周。除了实地考察广岛、神户、奈良、东京、横滨、镰仓等地的众多重要历史建筑――国宝、指定重要文化财等,还与日本同行“株式会社日本设计”、“株式会社JRE建筑设计”进行有关项目保护与利用的设计技术交流。“日本设计”的野正人先生介绍了东京几个重要保护项目保护与利用设计案例,并陪同考察“国指定重要文化财――三井中央信托银行”老楼及新楼,赠送简介;森一朗先生陪同考察横滨港红砖仓库等项目,“JRE设计公司”的米川龙夫,田原幸夫先生作了东京丸之内车站保护修复、扩建的技术介绍并赠送有关资料。正是通过交流使考察得以深入。

日本的历史建筑类型众多,有从受中国建筑影响的“唐风”传统木构到逐渐演变发展的“和风”木构,受西方建筑影响的各种风格,功能类型、各种结构与材料的近代建筑等,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这些历史建筑构成丰富的文化遗产。考察日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技术有借鉴意义。

长期以来,针对不同情况,日本相继出台保护制度,注意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以在大众社会生活与文化教育中持续发挥作用。

1950年,日本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并在1975年进行修订。此次修订,创立了以历史街区为保护对象的“传统建筑区保存地区制度”。

1996年,日本再次修改《文化财保护法》,引入登录制度。该制度的运行,扩展了建筑保护的范围与数量。现行的日本文化财体系中关于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方面,主要包括:“有形文化财”、“纪念物”、“传统建造物群”等。其中,属世界文化遗产和有形文化财中的重要部分,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而价值特别高的部分,则被指定为“国宝”。纪念物指“史迹”、“名胜”等。传统建造物群,则由市、町,村条例决定“传统建造物群保护地区”、或选定“重要传统建造物群保护地区”。

此外,日本产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也得到重视,这类建筑大部分被列入都或市选定历史的建造物以及近代化产业遗产的保护名录之中。

考察后,我们曾在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内进行了讲座交流,经进一步整理、查阅参考书等工作,现汇集成涵盖各个专业的关于日本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考察报告,作为课题研究的附录成果之一。

同时提交到特别关注建筑文化考察的《建筑创作》杂志发表,也是我们向同行的汇报。本次关于日本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考察报告分成三部分:之一,日本传统木构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之二,对话与共生――日本近代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之三,日本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结构与设备特点。

因考察时间较短,深度尚不足,敬请各位专家与读者指正。

注释

1 日本的建筑界,[日]尾岛俊雄,浙江大学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一、城市地理考察实践活动目的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其中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观念,并且还有助于学生巩固、消化书本知识,使学生的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加深对课堂上获得的间接经验的理解、检验和掌握,进一步丰富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训练学生的地理技能以及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能力等。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选择当地城市作为学生地理考察实践的主要对象具有三个方面明显的优势:一是内容的综合性。城市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它的形成和发展既有社会人文的因素,也有自然的因素。城市地理考察实践的内容不仅可以覆盖中学地理的大部分内容,还可以包括一些其他科目的内容,例如,历史、政治等。二是实践活动成本低,现实性强。现在大部分高中段学校集中在城市,学生每天都接触城市,具有城市的大量感性认识,通过实践活动,把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地城市实践,比到远处的农村、山区成本低,对时间宝贵的高中段学生来说也更节约时间,效果也会更好些。三是有助于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家乡。从目前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实践活动要少而精,要有效果,对城市中学生而言,地理科目的城市地理考察活动应该是最佳的选择。

二、城市考察内容的拟定

1 城市的一般特征及其经济地位。

城市的规模及等级;城市与所在经济区及其他城市的联系,城市在经济区和城市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的辐射范围;城市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部门;城市行政的作用及其辐射范围;具有全国意义的和表征城市特征的历史古迹。

2 城市的地理和历史因素。

城市名称的由来及城市产生的时间;城市形成的因素;对城市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例如,行政中心的转移,铁路和运河的修建,特区的开辟等);城市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通常我国城市历史分为:鸦片战争前,抗日战争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等阶段);城市职能的历史变化;在城市不同发展历史阶段上,城市内部中心的转移及转移的原因。

3 城市的现代职能。

(1)城市的工业职能。重要工业部门及其种类;城市主要企业布局的因素;原料、能源的来源;劳动力的数量、质量与劳动素养;工业发展的运输条件及主要运输线。城市拥有的特殊手工业部门及其种类。工业职能数目及其在全市职业人口中的地位。

(2)城市商业职能。在当地或者全国的地位;商业、贸易的类型;主要货源;商业中心区的等级、类别、阶层;主要商业中心区,各商业区的分工与协作;自由市场与定期市场的数目、种类;定期市场和自由市场对城市商业的调节作用;商业职业人口数目及其在全市职业人口构成中的比重。

(3)城市的运输职能。城市与天然通道(河流、湖泊、海洋、谷口等)的关系;通向城市的主要运输设施(铁路、公路、通航水路、航空、管道等);各种道路对城市发展的意义;高峰期城市运输问题及解决途径;主要运输干线的货源及其流向;运输业职业人口数目及其在职业人口构成中的比重。

(4)城市文化旅游职能。①城市的文化职能,包括研究机构与高等学校数量、规模和布局;中学与小学的数目与布局;文化设施(戏院、影院、图书馆、文化宫、书店等)的规模、数量与布局;城市拥有的特殊纪念物(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寺院、古墓、古碑等)的数量、规模以及其在全国和地区的意义。②城市的宗教职能,寺庙和种类及其职能,在宗教中的地位和影响。③城市的旅游、疗养职能,包括城市拥有的旅游、疗养职能形成的因素,旅游、疗养设施(古纪念物、古寺庙、自然风景区、疗养温泉等)在全国和地区的地位;旅游、疗养职能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历年城市旅客数量,旅客的结构;发展旅游业需要改进的问题;从事文化旅游业的人数等。

(5)城市的行政及政治职能。城市中政府机构的级别、数量与布局;主要行政机构的影响范围;行政设置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行政机构的发展及其职能的扩大;城市内部行政区的划分;行政机构人数及其在职业人口中的比重。

4 城市的物质外貌。

城市物质外貌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因素;地理位置(靠海、河、湖、或者近山口,位于高原、低地等)对其外貌形成的作用;地形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外貌的影响;矿产的状况及其对城市外貌的影响;城市气候特点对城市外貌的影响(例如,南方的遮阳、北方采暖设施等);雨量多少对房屋建设的影响;风向对企业、居住区及绿化带等的影响;城市的水文特点对城市外貌的影响;城市水源地对城市发展的意义;不利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和改变城市外貌的意义;城市的历史发展对其外貌的影响:城市的古迹对城市外貌的影响;城市的现代职能对城市物质外貌的影响;城市房屋建设的特点;城市职能小区的物质外貌的差异;城市街道的布局及其对物质外貌的影响;城市物质外貌的深化及其因素;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物质外貌的基本特点。

5 城市的职能小区地理。

城市的职能小区的数量及其划分的依据;各区在全市的地位和作用;各区值得注意的对象(如博物馆、剧院、历史建筑物、寺庙、大商业中心等)及其对各职能区的影响。

6 城市的郊区。

郊区的范围及性质;郊区自然景观特征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市郊与城市的主要联系及联系形式;城市化的进展与市郊的收缩和变化;市郊与城市间的物质、能源、信息、人口的流动形式与规模及其形成的因素。

总之,城市考察的内容,要与中学生的特点、地理教材的结合点、当地城市的具体情况、城市发展远景与规划等因素相结合。

三、城市地理考察实践的方法

由于考察实践目的和要求不同,城市地理实践有以下两种方法:

1 综合、整体地考察。

如果选择城市作为实习重点,时间又有保障,就可以把城市作为一个综合体,全面地、综合地进行考察。考察步骤如下:

(1)请专家作报告。请有关专家作报告,全面了解城市的情况。报告大体有两种。第一种是请政府有关部门,例如,计委、城建局等部门的有关专家报告。他们掌握的资料多,对城市规划、城市发展趋势等都能进行详细的介绍。但有些问题不一定

能满足我们经济地理考察的需要。第二种是请当地的地理学家作有关城市地理的报告。其内容多与专业结合密切,但是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趋势,往往不如第一种报告深刻。所以可以把两种报告结合起来。

(2)鸟瞰。为了大致了解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及社会经济环境,登高鸟瞰城市全景是十分必要的。制高点的位置要适中,登上制高点以后,应能了解城市全貌,在制高点观察全市面貌时,要随看随讲,组织讨论。要有详细的城市地图、望远镜、照像机等,对照城市地图进行观察并应将有典型意义的城市地段随时拍照。鸟瞰城市应注意观察如下问题:第一,城市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注意城市的自然位置,城市所处的地貌部位(平原、山地、盆地、台地等);城市是否有河流通过,是否依山傍水;城市植被与气候的特征;城市与相邻地区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城市的交通位置,与车站、码头、机场的关系等。第二,城市的物质外貌。从制高点上观察城市街道的宽窄,放射的状况,建筑的形式,建筑物的高低,等等。第三,城市的职能小区。从制高点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城市职能小区的差别,尤其是物质外貌的差别。因此要注意观察职能小区之间的界线标志;各小区物质外貌特点的差别及其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注意各小区街道的放射状况、走向与宽窄的差别与对比;绿化率的差别。第四,城市规划。从制高点可以观察城市规划的主轴、街道与建筑物的布局等,并可以看到城市发展各阶段城市规划的差别。尽管鸟瞰一个城市,所看到的东西不可能很多,但是,对于从总体上、宏观上把握一个城市的特征,这种现象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鸟瞰是认识一个城市的好方法之一。

(3)实地考察。在请专家作报告和鸟瞰观察的基础上,要对城市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和研究,这是城市考察最重要的一环。因城市问题复杂,可以小组分工考察。每个小组既要分担一个总的、一般性的问题。也要分担一个小区的观察任务。各组考察的成果,最后要互相交流,使每个小组对城市都能有个全面的认识。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也可以让考察活动更有效果和意义。在城市实地考察中,将城市职能分区、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现状等问题作为重点。每个城市再以重点职能进行调查。例如,考察唐山市时,可以煤炭开采业及其有关职能作为重点;考察杭州市时可将其旅游商业、贸易职能作为中心;考察鞍山市时,可以’工业职能,尤其是钢铁工业作为重点,等等。

2 专题考察。

专题考察指只选择该城市的几个重点专题进行考察。例如,在上海可以选择以宝钢为首的钢铁工业布局,以金山石化总厂为首的石油化学工业布局两个专题进行考察;在桂林可以重点考察旅游资源;在唐山市,可以重点考察研究它的煤炭工业。专题考察,要注意选择考察对象最突出的问题,对已选定的问题考察要深入,同时应作出专题总结。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6篇

1.专业课程具体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就历史自然地理学而言。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引导大学生学习历史上中国地貌形态之变化、水文环境之变迁、生物种类之分布、气候变化之幅度、灾害发生之频率,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知历史时期中国自然环境变迁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通过历史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实践,有助于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念贯彻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整体,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自然,自然对人类的活动一定会作出反应,即反作用于人。此外,通过学习历史自然地理,还可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必须和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理念,进而提示学生:人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但这种改造是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的,否则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会显得越来越脆弱。就历史人文地理学而言。首先,通过学习历史上中国疆域的变迁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知晓我们祖先在创造中华文明进程中的艰辛与不易,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特别是了解近代中国疆域丧失的惨痛教训,可以促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观念,鼓舞学生振兴中华的决心与意志,进而树立正确的疆域意识与领土观念。其次,学习历史上民族的分布变迁,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培养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正确意识。同时,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此外,通过学习历史政治地理中聚落、政区、古都、地名等内容,还可帮助学生了解现代中国政治的空间发展过程。通过学生历史经济地理学中农业、城镇、水利、交通、人口、手工业等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了解先民创业之艰,自觉树立节约意识。通过学习历史军事地理学中战场、关隘、城防、烽燧、长城等内容,可以明了中国历史地缘政治变迁之大势,加深学生对现代中国外交军事格局的理解。学习历史文化地理学中有关方言、民俗、民风等内容,也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各地灿烂多姿的地方文化与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的现实关怀与人文关怀。

2.专业理念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简单地说,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在历史地理学界。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从天地生的综合研究来看,从长时段来看,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肯定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里,人类可以加速和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起决定作用;不能片面强调生产力越高,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越小,更要注意社会生产力越高,人类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和更深刻的程度上接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在此基础上,在历史地理学界“,地理环境决定论”发展为人地互动理念。无论历史自然地理还是历史人文地理各个子目的研究,都是从人地互动角度出发,研究其变迁与环境的关系,这已成为一个固定模板。接受历史地理学教育的学生,基本都能很好地了解历史时期人地关系互动带来的结果,从而对今天人地关系进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验与理解。从而对今天发生的环境变迁有着强烈的关注。所以,贯穿人地互动理念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在今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其意义不言而喻。总之,要切实加强生态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热爱自然,适应环境,保护环境的生态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人类对待自然正确态度。可以说,人地互动的现实关怀理念实际上也是教导人们最终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3.技术路线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历史地理学研究,并不仅仅依靠历史文献来实现的。实地考察是历史地理学最主要的技术路线。进行实地考察,一定程度上可以验证古代文献记载正误,同时感知同一地点古今地理因素的变迁的程度。实地考察验证研究成果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只有进行实地考察,学生才能使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以实践验证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铁的理念,进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属于实践理性的范畴,而不是理论理性的范畴。”实地考察也是一种实践理性的过程,其意义就在于此。另外,实地考察可以训练学生之间的协作问题。现在,学生独生子女多,团队协作意识单薄,而一个将来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没有团队协作意识,不懂得团队协作,是很难有作为的。历史地理的实地考察可以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一般来说,历史地理实地考察的区域大多比较偏僻,环境比较恶劣。实地考察时,需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有助于整合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二、建构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共同平台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7篇

一、坚持主动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认真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政协理论知识,努力提高政治觉悟和参政议政能力;积极主动参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和2016xx市政协委员及政协机关“追寻红色足迹、重温党的历史”遵义培训班学习培训活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学习政协机关和文化文史工作业务,提高业务技能水平。

二、坚持履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

一是积极建言献策,努力服务xx经济社会发展。撰写《关于建立xx市政协文史馆的建议》提案;参加《关于抢救和修复xx市校园历史文物的建议》等重点提案的督办工作;撰写《大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推动xx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xx市政协考察团赴湖南学习考察调研报告》《关于xx市校园历史文物现状与保护的调研报告》,报送市委、市政府;组织文化文史委开展专题协商,撰写《关于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协商情况的报告》;组织政协委员到遂溪县开展“走百校”和“走百医”视察调研活动,先后调研16所学校、15家医院,召开座谈会,提出对策建议,并分别形成专项报告,为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认真做好文史资料征集、研究、编辑、出版工作,努力打造文史文化精品。组织征编出版10卷《新中国成立以来xx文史资料选编》丛书(400多万字);编辑印制《委员风采》画册(精选、收录照片500多幅);完成《2001——2015 xx年鉴》政协部分、《政协年报资料》计约30多万字的收集、整理、报送工作。这些文史资料可信、可读、可资后人,发挥了“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

三是加强统筹协调,努力协助市政协办公室成功举办“‘翰墨丹青、人文粤西’xx茂名阳江书画作品展”;协助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文化艺术工作者走进政协民主园林成功开展文化采风活动。

三、坚持艰苦奋斗,自觉遵纪守法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8篇

武汉政协网

一、2007年度工作总结

2007年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加快“创新武汉、和谐武汉”建设,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总体部署的一年。2007年也是十一届市政协工作的开局之年,做好本年度的工作关系重大。在市政协常委会和主席会议领导下,文史学习委员会按照叶金生主席关于工作要“高起点、高效率、高水平,有激情”的要求,在上一届工作的基础上,调研工作更为扎实,履行职能更注重成效,学习工作跃上新台阶,文史资料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专门委员会的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明显进步。全年共开展专题调研8项,撰写调研报告和大会发言材料8篇,组织委员视察活动15次,组织政协委员报告会4次,组织新委员学习培训班2期,按时编辑出版《武汉文史资料》12期计120万字,《学习参考资料》6期计36万字,专委会全体委员共撰写提案92个,反映社情民意6篇,提供政协信息26条,拍摄政协论坛两期,参与编辑《议政与建言》两期,圆满完成了年初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2007年,专门委员会的文史工作受到全国政协的好评并获奖,还获得政协论坛优秀协办单位的荣誉,所辖文史学习工作处荣获市政协机关最佳文明处室称号。

(一)坚持统战和“三亲”特色,进一步提高文史资料工作水平

文史资料工作是政协一项具有统战特色和“三亲”史料特征的基础性工作。贾庆林主席在全国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加强文史资料工作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是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需要。2007年的文史资料工作在以往工作基础上,又取得新的成绩和进步。

我市政协文史工作受到全国政协好评。本年度,参加全国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西南中南地区文史工作协作研讨会、全国部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协作研讨会,在三次会议上均作大会交流发言。题为《开展协作是做好新形势下文史工作的有效方法》的大会交流发言受到普遍好评。在全国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上,我市和西安市作为副省级市政协作大会交流发言。编辑出版的《你我的往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武汉人的生活》一书在全国政协组织的有近120部作品参评的优秀文史资料图书评奖中,我市是获取一等奖的10个单位中唯一一个副省级城市政协。

2007年春节前夕召开《武汉文史资料》顾问迎春座谈会,增聘文史专家涂文学同志为刊物顾问,听取对如何进一步办好《武汉文史资料》,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的意见建议。

继续与《长江日报》“城周刊”合办“名人故居行”专栏,8月份后开始合办“江城文化名人馆”专栏。

全年征集史料500余篇,约240万字。

编辑出版2007年1——12期《武汉文史资料》。刊物在稿件质量稳步提高的基础上,对封面设计和封

二、

三、四的内容编排上作出改动,受到读者的好评。

召开三次市区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征求年度工作意见,交流工作,部署老字号重点调研课题,传达贯彻全国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和省政协文史工作会议精神。

全年共接待兄弟城市政协领导和文史学习委员会同志8批134人次,开展了交流和学习活动。

(二)坚持开展深入专题调研,努力提高履行职能建言献策质量

按照抓住热点、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和注重实效的要求,2007年度专门委员会履行职能的各方面活动有条不紊地展开。政协常委会是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形式,重点调研课题是市政协领导从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经过认真研究后确定的重要课题。所以常委会协商议题和市政协重点调研课题关系全面工作,涉及的内容重要,对调研工作的要求高。2007年,专门委员会把围绕加强文化建设,增强城市发展“软实力”的常委会协商议题和市政协重点调研课题开展调研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安排和组织实施。

1、围绕市政协常委会的协商议题和重点调研课题开展视察调研,提出意见建议

市政协十一届二次常委会确定的协商议题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这次常委会是本届政协履行职能的第一次常委会。为此,李传德、邹国林副主席带领委员视察中山舰旅游区规划与建设工作,听取市有关部门、地产集团和江夏区的汇报,实地查看工地现场,参加视察的委员发表意见建议。专委会负责人和部分委员还专门到市文化局听取盘龙城遗址的规划保护工作情况介绍。在对这两个重大项目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形成《进一步加快我市文物保护重大项目建设步伐的意见建议》的调研报告,陆永初主任在3月30日召开的市政协十一届二次常委会上作了大会发言。

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我市发展“软实力”既是今年市政协的重点调研课题,又是市政协十一届六次常委会的协商议题。按照李传德副主席关于文史学习委员会在这次调研工作中要有所作为的要求,专门委员会高度重视,对调研工作作了认真安排和精心组织,并邀请有关区政协和专家学者参加。根据市政协办公厅的统一部署,专门委员会承担了加快传媒文化产业发展、保护和振兴老字号、文学作品的生产与延伸产业链、民俗文化保护与利用、书画(收藏)品市场发展、加快社区文化建设、促进吉庆街街头文化健康发展等7项子课题的调研任务。7项子课题中,加快传媒文化产业发展和保护振兴老字号是重点,老字号调研还采取市区政协联动的方式,请江岸、江汉、汉阳、硚口、武昌等中心城区政协参加。在另5项调研工作全面铺开的同时,专门委员会集中时间和人力重点开展了加快传媒文化产业发展和保护振兴老字号的调研工作。自5月份以来,调研专班在叶金生主席,杨付华、李传德、邹国林副主席带领下先后听取了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长江日报社、市广电总台、市出版集团、长江网、市商务局的情况汇报,然后就保护和振兴老字号问题深入到江岸、江汉、硚口、武昌等区,召开有区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老字号企业负责人和传人参加的调研座谈会,还实地考察了部分老字号企业。在专门委员会的统一协调安排下,整个调研工作历时半年,于11月中旬顺利结束。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初稿后,又组织召开3次有调研活动牵头人和调研报告执笔人参加的主任会议专门讨论修改调研报告,7篇调研报告均数易其稿,有的修改达5~6次。调研报告均书面提交市政协十一届六次常委会,其中余熙、国洪河委员,解家麟副主任,《武汉文史资料》顾问董宏猷在12月25日召开的市政协十一届六次常委会上分别就加快传媒文化产业发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保护振兴老字号、延伸文学作品产业链等文化建设问题作大会发言。

2、开展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视察

全年,在叶金生主席,李传德、邹国林副主席带领下共开展了6次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视察。由于准备工作认真,视察项目重大,视察后及时以社情民意反映问题和困难,所以,视察活动有影响,富有成效。视察的项目和景点主要有中共“五大”会议旧址纪念馆建设工程、同志旧居、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新洲问津书院、古德寺、江岸清真寺、汉阳地区近代工业遗产和汉阳铁厂与张之洞博物馆、卓刀泉寺和同志旧居等。

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召开了7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7年4月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是在中国革命处于紧急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巨大贡献。在中央党史研究室和省市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市政府实施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旧址建设工程。在中共“五大”会议召开80周年的4月26日,叶金生主席、李传德副主席带领政协委员视察旧址建设工程。

视察除了让政协委员了解有关工作、发表意见建议外,还及时组织委员结合视察了解的情况撰写社情民意,帮助有关单位解决困难。如视察古德寺后,通过社情民意反映该寺因被武汉照相机厂长期占用土地形成的环境问题,经市领导作出具体批示意见后,在江岸区、市民宗委、市佛协、古德寺和企业协调一致的努力下,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视察问津书院、汉阳铁厂与张之洞博物馆、卓刀泉寺等单位后,通过反映社情民意这一重要渠道,使得这些单位的困难和问题或引起领导的重视,或正得到解决。3、与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开展研讨活动

发挥专门委员会的优势,与有关部门共同对历史文化资源及其保护工作开展研讨活动,是文史学习委员会开展参政议政的一个有效方法。“名人故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全国政协部署的文史资料征集选题。今年与《长江日报》文艺副刊部在开展“名人故居”征文的基础上,联合主办并邀请专家学者参加以“名人资源与城市魅力”为题的专家座谈会,探讨发掘名人资源以增强城市独特个性的问题。

除上述三方面工作外,本年度专门委员会其他参政议政工作主要有:在《长江日报》“议政与建言”专栏刊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五大问题制约红色旅游发展”两期专版;组织拍摄“汉正街商俗文化在哪里”、“昌明法师的最后一份提案”两期政协论坛;刊发社情民意6期,苗圩书记、李宪生市长、袁善腊副市长分别作出批示,促成有关问题的解决,其中余熙委员撰写的《关于加强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提升武汉国际竞争力的建议》直报全国政协。

张文亭、晓苏、谢海林委员任“武汉市政法机关执法监督员”,黄春晖委员任市纠风办“纠风评议监督员”,余熙、陈华委员任市法院工作监督员,都尽心尽力发挥了政协委员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作用。

(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开创政协学习工作新局面

专门委员会承担的学习工作是一项面向全体委员、关系到委员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以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政协委员报告会的到会率低,效果不理想。今年,按李传德副主席关于要把政协委员报告会打造成品牌的要求,我们在精心确定报告会主题和报告人人选、精心做好组织工作上下功夫,全年四次报告会共有2000多名市、区政协委员参加,对报告会普遍反映较好,受到政协委员的广泛好评。

1、组织4次政协委员报告会

全年共主办4次政协委员报告会,报告会的主讲人和主题分别是:参加全国“两会”的市政协叶金生主席,郑心穗、江中联副主席传达全国人代会和全国政协会议精神(与市政协办公厅合办)、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张铭清副会长作台海形势专题报告、著名作家熊召政作和谐文化建设专题报告、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教授作学习中共十七大精神辅导报告。

2、举办十一届市政协新委员学习培训班

与市政协办公厅共同举办两期十一届市政协新委员学习培训班,叶金生主席、李传德副主席分别作学习动员,邀请胡照洲、郑焕清、赵信国等同志分别就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做好政协提案工作等作学习辅导报告。各区部分新政协委员也参加了学习培训。

3、编发2007年1——6期《学习参考资料》

(四)坚持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努力把专门委员会办成“委员之家”

今年是本届政协工作的第一年,首要的工作是组建好专门委员会。在市政协十一届一次常委会确定了专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人选以后,专门委员会及时召开全体主任会议商量研究年度工作安排;在2月8日召开的文史学习委员会新老主任座谈会、3月6日召开的有各区分管领导参加的市区政协文史学习工作座谈会上,分别征求对新一届专门委员会提出的年度工作意见并作出修改和调整。

针对政协委员对文史学习委员会及其工作不够了解,主动报名参加较少的实际,李传德、邹国林副主席亲自出面做工作,使一些从事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社科研究等方面工作的政协委员和部分民营企业家政协委员参加到专门委员会来,为专门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月14日,召开十一届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部署专门委员会全年工作。李传德、邹国林副主席出席会议并对做好专委会工作提出要求,希望大家“热心钻冷门,虚事见实效”,把看似“冷”的“虚”的工作做热做实,为专门委员会履行职能做出贡献。

3月20日,李传德副主席率专门委员会全体主任拜访省政协武清海副主席及文史学习委员会领导,希望省政协加强对市政协文史学习工作的指导。

在本年度工作中,注意增强专门委员会的凝聚力、专门委员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努力把专门委员会建设成“委员之家”。虽然专门委员会委员人数较少,但委员参加活动积极热情,参加活动的比率高,受到市政协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2007年即将过去,回顾专门委员会全年的工作,我们主要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只有热爱文史学习委员会的工作,才能做到热心钻冷门,虚功见实效。专门委员会的工作主要是结合文史工作开展参政议政、组织委员学习和开展文史资料工作,其中后两项一定程度上是坐冷板凳的工作。只有热爱这些工作并了解其重要性,工作才有热情和干劲,才能把“冷”的“虚”的工作做热做实起来。

二、只有追求高标准、高水平,才能使难度较大的工作出现新的局面。政协委员报告会很重要,关系到全体政协委员。我们按照把报告会打造成政协工作“品牌”的高标准、高水平来做这项工作。正是坚持这种追求,2007年度的几次报告会委员到会率高,听了的同志普遍反映比较好。

三、只有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才能保证专门委员会履行职能的质量。调研工作我们都力求做到深入扎实,调研文稿初稿出来后,反复讨论修改,针对问题补课,使提出的意见建议有针对性,使党政部门的同志心悦诚服。

四、只有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努力把专门委员会办成“委员之家”,才能充分调动委员积极性。政协委员是专门委员会工作的主体,我们注意做到加强与委员的联系,关心委员的工作和生活;组织委员活动时,也注意做到热心、细致、耐心。委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专门委员会开展各项工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全年的工作,我们感到还有如下的不足:一是工作的计划性须进一步加强,二是专门委员会自身的学习要加强,三是对委员的走访慰问工作也须加强。这些都有待在新的一年工作中克服和改进。

二、2008年工作意见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实现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关键之年。对于做好政协文史工作来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贾庆林主席在全国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的第一年。专门委员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市政协常委会和主席会议领导下,全面落实中共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出发,结合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城市独特个性魅力,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同时认真贯彻落实贾庆林主席关于做好政协文史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做好文史资料工作以及委员学习工作,为促进“创新武汉”、“和谐武汉”建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特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加强专门委员会自身建设,切实提高专门委员会工作开拓创新的水平和能力;

二、深入学习贯彻贾庆林主席关于做好政协文史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开展与各方面的协作,抓紧做好各类史料的抢救、征集工作,进一步提高《武汉文史资料》的办刊质量,配合重要纪念活动做好有关文史专辑的编辑出版工作;围绕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强与兄弟城市开展文史资料协作工作;

三、围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认真组织专题调研和委员视察工作:一是呼吁尽快启动辛亥首义百年庆典筹备工作,专题调研辛亥首义遗址遗迹的维修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二是视察城市改造拆迁过程中文物的抢救保护工作;三是视察中山舰、盘龙城等在建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重大项目的建设工作;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9篇

元中都于1307年由元武宗海山下诏创建,1311年元仁宗敕令停建,其时宫殿和主体建筑已经完成,至元末废毁。之后 ,除史书中的零星记载外,这座曾经的草原都城长期湮灭,讹传纷纭,遗址更是鲜为人知。1998―2003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立项对元中都进行勘察发掘,从而使其面目得以揭露。2012年,张春长等编写的《元中都――1998―2003年发掘报告》(后文简称《元中都发掘报告》)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受到广泛关注,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这项延续15年的浩繁工程,从立项到报告出版,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入选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成果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确定了元中都的位置,为平息争议提供了铁证。

第二,揭示了元中都布局和核心建筑的重要特征,填补了多项空白:

1.勘证了元中都宫城、皇城和郭城三城相套的都城建筑格局;

2.元中都宫城结构特点是南向崇方,体现了对中原古代都城的模仿、继承;

3.中心大殿“土”字形台基凸显了至尊之位,是全面揭露的元代皇宫“工字殿”的唯一实例,高台建筑体现了天子君临天下的崇高地位,蕴含着“五行”“择中”理念的传统设计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4.宫城南门采用三观过梁式门洞的传统样式,渊源于大都崇天门,但内设碧瓦红墙重门结构的广场是首次发现;

5.宫城西南角台应为三重子母阙角楼墩台,古云“天子三出阙”,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形式;

6.皇城南门采用简明牌楼式,与普通城门不同,别具一格,也是元代考古发掘所仅见;

7.元中都体现了草原帝国都城的鲜明特点,兼具草原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的双重特色,宫城内各类建筑按照通过南、北门的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同时又在宫城北部空白地带设立毡帐区。

第三,深度解析了出土文物的内涵。出土的文物都是体现着崇高建筑等级的艺术珍品,如汉白玉螭首和龙纹角柱,琉璃瓦当、滴水、鸱吻、鸟喙神兽、天马、行什和龙纹方砖等,达到了功能性和装饰性的完美结合,符合宫廷和营造法式的皇家规格,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成就,代表了元代营建大师的最高技术水平。

《元中都发掘报告》是在系统区域调查、全面钻探测绘、精确细致发掘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部正规严谨的科学考古发掘报告,全面细致地介绍了元中都的勘测和发掘成果,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全书分上、下两册,共1200余页,大16开,结构紧凑合理,内容科学翔实,行文流畅清新,图表系统精确,图版主次分明,尤其是对重要遗迹和文物从多角度拍摄,整体与细部兼顾,便于读者的比对观察。作者在实地考察和翔实记录的基础上,遵循材料客观全面、结论严谨可靠的基本原则,以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相依托,以凝炼而得体的历史诗句点题,图文并茂,不仅概述了元中都周边的自然地理环境,还在注释中对与元中都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名词作了详细说明和深入考证,既便于读者的阅读检索,又不影响深入理解,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探险; 《近代外国探险家新疆考古档案史料》; 学术价值

探险历史是人类历史的重要部分之一。根据有关资料把人类的探险历史追溯到最远古时代。通过探险人类的沟通更接近了,是因为人类通过探险的这一活动来相互连接了历史主流。通过历史的主流人类的文明对话直到今天以和平的方式来延续下去。关于人类为什么进行长期的探险活动这一问题上的回答各异不同。我们按探险的动机和原因分以下的好几种,它们如下,一,追求知识和真相。二,传教,取经和朝拜。三,经商做生意。四,出使与从军。五,进行科学考察。六,殖民扩张侵略的需要等等。现在国内外有关人类探险的书籍连续不断地问世。1998年出版的《人类探险史》比如,2009出版的《中亚探险史》,2001年《近代外国探险家新疆考古档案史料》等好几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与档案价值。特别是《近代外国探险家新疆考古档案史料》这一本书是专门记载近代外国探险家来新疆的各种各样的档案资料。

此书由日本友人小岛康誉先生资助、自治区档案馆编辑完成的《近代外国探险家新疆考古档案史料》一书已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该书收集选录了自治区档案馆馆藏开放历史档案467件,反映了自1893年至1931年间俄国人罗布罗夫斯基和鄂登堡、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德国人格伦威德尔、瑞典人斯文·赫定、日本人大谷光瑞和橘瑞超、芬兰人曼纳林等著名外国探险家及其考察队在新疆考古、考察活动的大体概貌。该书是作为中的尼雅考察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版的。历史档案的真实性使该书对于中外学者研究新疆历史,特别是研究新疆近代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新疆探险史研究的喜人成绩。她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我们展示了一副新疆探险的真正面貌。此书的出版在新疆档案资料方面填了一空白。最近我读完了这本书,因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关系到此们学科领域。读完以后我得到的收获也不少。此书的学术和历史价值在以下展示的。

新疆历史研究的意义:最近编著《新疆通史》工作正在进行。我个人认为本书是此重大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因为她以丰富的考古档案资料来补充了新疆历史研究的部分领域。现在学科领域中对考古资料的依赖性比以前更突出起来。是因为依靠考古资料来得出的结论是可靠的。现在学者们强调的也是就是这个观点。

人类的文明对话从远古时代开始的。世界探险史也是具有悠久的历史,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当时世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走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与对外侵略扩张的时代方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中亚探险考察热就这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就这样的情况下,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各个地方派遣了以探险家,传教士,商人,语言学家,考古学家和军官等各类身份的人。比如,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传教士拉奎特,英国籍的匈牙利学者,考古学家斯坦因,法国语言学家,东方学家伯希和,德国远征队的主要队长及成员勒柯克,格伦维德尔,巴图斯,日本的大谷光瑞,橘瑞超,俄罗斯军官瓦里汉诺夫,库鲁帕特金,美国人华尔纳等一系列人。就像我们上述他们在新疆进行的科学考察活动是当时新疆历史的重要部分之一。他们在新疆考察资料的基础上写出的考古报告和专著在当时的西方社会引起了很大产生。此书按国籍与时间排名来分以下的好几种。(1)罗布罗夫斯基,科兹洛夫,杜金(1893.9 -1902.3)。(2)斯坦因(1899 。5 - 1931.5)。(3)格伦维德尔,勒柯克(1902.5 - 1914.5)(4)大谷光瑞,橘瑞超(1902.7 - 1913.11)。(5)亨延顿,巴尔得(1902.12 -1906.3)。(6)斯文·赫定(1890.12-1906.9 )。(7)伯希和(1905.12 - 1908.7)。(8)老佛(1909.4-1909.9)。(9)曼纳林(1906.6 -1907.11)。(10) 马洛夫(1913.7 -1914.12)。(11)综合部分 等等。

如果我们需要哪这个方面的知识,只依靠探险家的考古报告与专著得到任何一个信息。此书的时间与国籍顺序非常清楚,内容与结构非常严密,逻辑性很强。

他们回国后写出的专著与考古报告的大部分翻译成汉语了。这些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打好很多方面的方便。从事研究新疆历史工作的人只依靠国内的资料来得出的结论不太站稳脚。在此方面他们的考古报告,专著和新疆档案馆修藏的有关档案资料是对我们的研究工作来说第一手资料。我国保存的这些档案资料基础上编著的这本书是依靠档案资料方面填了一个空白。所以说此书在研究新疆历史的里程碑。我提倡历史学家必须依靠这本重要的考古档案类历史书籍。

此书在研究札文,电文和其他通讯写法方面的研究价值: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人类通过文字相互保持联系。人类长期以来的历史记载通过文字的中介下保存下来。无文字之前的时期人类通过各种各样的符号来记载历史的信息。比如,岩画上刻的各种动物的形象是人类早期历史活动的足迹。此书上列入到的档案资料是当时写成的。所以它跟现在的通讯与文件写法有一点差别。比如先看一看一下的札文的写法。

为申报事。本年八月十九日早有吐鲁番厅差役护送德国游历官封礼格,巴图司等二员到焉,随着来署,执持钦差出使德和国大臣荫发给护照一张,面称习于去年九月初四日由俄道抵塔赴新疆。取道吐鲁番抵焉,现拟欲望阿克苏,喀什噶尔等处地方游历,即于是日下午起行。等语。卑府即验明护照,与该游历所称无异,随即饮派妥役会同营勇护送前进。除扎饮轮台县易令绍昌一体妥为保护外,所有德国游历官封礼格,巴图司等人入境,处境日期理合县文申报,祈请寄台鉴核备案。除通报外,为此具申,伏乞照验施行。需至申者,右钦命甘新疆镇迪粮务兵备道兼按察使司按察使和

从上述档案资料中不难看出,内容非常丰富,结构严密,逻辑性很强,能体会到当时政府部门的札文,电文,申文,移文,详文,呈文,公函,批文,顺令 等各种各样文件写法的正规模仿。在此方面此类文件具有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学术价值。通过这些文件来既能得到当时人们和政府部门通讯写法方面的史料,又能得到用这些资料来包含的各种历史事件,文化变迁,人民社会生活和其他方面的一些珍贵的信息。这能帮助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这新疆历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此书上记载的资料能补充新疆历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历史记载问题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民族之中有或多或少的差别。现在新疆历史研究领域中大部分学者读依靠外文,汉文和其他资料,2001年此书出版以后此种状况转变为利用和关注档案资料。直到今天个人没有看到过巴图司到过喀什疏附县的资料。关于此事在档案中就这样记载:

刘国扯为报巴图司病愈由巴楚入疏附县日期事给黄炳珲的什文

1905年10月21日

为申报事。窃查德国博物院长封礼格游历入境时期业经申报在案。兹据报其同行之副工程师巴图司染疾已痊。随带从人二名,大车三辆,骑马一匹,于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日由玛喇巴什游入县境。除由卑县饮差妥为保护外,理合县文申报宪台鉴核查考。除通报外,为此具申,伏乞照验施行。需至申者,右钦命甘新疆镇迪粮务兵备道兼按察使司按察使和。

在此方面提出的资料在国内外刊物上没提到的,但是在此档案资料中记载补充新疆历史研究的一些难题。在此书中档案资料中把《斯坦因》的名字写成为《司代诺》,《巴图斯》写成为《巴图司》。这也能有帮助在此方面类此名字的正字问题。我读完这本书以后得到的收获不少。这能帮我今后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这些内容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毕业论文的题目。

换句话说,此书以内容丰富,形式独体,结构严密,逻辑性很强的性质来对从事新疆历史研究工作的工作人员带来最新的信息。在此领域中学者们从中得到得出的一些结论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参考文献: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11篇

2009年心理咨询的工作计划目前普遍存在仅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标准的情况,导致不少学生自我形象偏低,自信心不足,严重阻碍着学生的素质成长。为了提高我校学生的心先进性教育分析评议阶段要做到“三个确保” 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和县委督导组的精心指导下,县文教局交通局先进单位总结材料 “戴云山、山连山,出门爬岭又下垵,上岭能摸月、下垵见龙王,对山能通话、走路要一天。”这是我县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职业技能自我鉴定职业技能鉴定 深圳服装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形成相当的规模,深圳市现有纺织服装企业近3000多家,产值260亿元,出口值25.6亿美元。产品60%外销,而深圳高中生入党自传我叫xxx,女,汉族,是xx中学高三年级学生。我父亲,母亲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是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父母亲谦虚严谨,细致谨慎的工作作风从小就深深地室内设计专业大学生的简洁自我评价 以下是一则室内设计专业简洁自我评价,提供给大家参考一下,希望大家可以举一反三,从中掌握自我评价写作技巧。 我于20**年进xxx学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学习体会 当前,正在开展的以“办好教育,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的“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十分必要,也非常及时,无疑是在教育党员干部《学会感恩,孝敬父母》演讲稿 假如这个世界没有阳光、水源,没有父母,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那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优秀团员标兵申报材料 锐意进取自强不息 我是**学院**专业的一名学生,**。我学习刻苦,成绩名列前茅,曾荣获**大学优秀学生特等奖学金两次,一、二、三等奖学金各一次2011年试用期员工转正自我鉴定我于2010年9月16日入职***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试用期转眼即过。在这段时间里,公司领导、同事给予了我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部门经理的 历史学专业实习鉴定时光匆匆流逝,转眼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活就结束了,回想这六个多星期的实习生活,给我的感受颇深。我学的是历史学专业,在那学校实习也自然带的是历史课。历史是一门很古老的学问,描述的都是过去以往发生的事。学习历史需要把握五点,即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事,为什么,只要理清思路,把握好这五点,学起历史来就容易多了。历史也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能让你通晓古今。在长治师范实习的这些日子里,我体会到了教师是一份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给予教师的环境就是教室,讲台,黑板,粉笔,学生,站在讲台上向学生讲述着,在身后的黑板上书写着历史。看起来是一份很平凡的工作,但是教师肩负着传播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振兴民族未来的巨大使命,所以说教师是伟大的。同时要当好一名教师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实习期间,我还学到了好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学会怎样和各种人相处,与领导,与同事,与老师,与学生,学会怎样去与一个集体融合,学会了怎样去管理好一个班级,学会了如何去当好一名历史教师,同时还感受到了教师的责任和意义。如果将来我成为了一名教师,我将会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同时我也会时刻贯彻国家给予教师的崇高使命,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努力工作,虚心学习,热爱教学,认真备课,讲课,为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而努力奋斗。历史学专业实习鉴定 相关文章:外语专业在博物馆实习鉴定生物系学生实习鉴定代课教育学生实习鉴定领导对实学生的鉴定公司实习生实习鉴定医院外科实习鉴定师范化学专业实习鉴定会计专业实习鉴定查看更多>> 实习自我鉴定 商品房预售合同合同编号:_________ 出卖人: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 营业执照注册号:_________ 企业资质证书号:_____参加全国基层综治干部培训班心得体会根据单位领导的安排,我很荣幸地于 12月20日至22日参加了为期3天的全国基层综治干部电视电话会议培训班学习。授课的有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小学教师演讲稿:让读书成为习惯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您们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读书成为习惯》。说起读书,可以肯定的说,在座的各位和我都是极大的受益者。从小到大,考察报告格式常见的科技考察报告有三类: 科技情况考察报告; 科技会议考察报告; 学科研究考察报告。 1.科技情况考察报告 科技情况考察报告其内容深度是介于科技论文和科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正是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电力通信在电力体改中的定位及发展战略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电力工业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能力,许多国家进行电力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工作总结结束语范文在将来迎来的一年中,我会继续努力,将我的工作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我会尽我所能的工作,帮助公司实现发展,相信公司的明天先进性教育乡电力职工党性分析材料 党性分析、民主评议会议以后,根据同志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党组织反馈意见后,自己又重新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分析2010年大学生毕业自我鉴定 三年的大学生活,使我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也有明显的增强,生活的自主能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并且对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建设银行实习报告 大学生建设银行实习报告 有幸在中国建设银行(江岸球场支行)进行了两个月的实习,学到不少实用的财务知识和技能。这次实习所涉及的内容主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12篇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基于一种忧患意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新情况新形势下始终保持党的旺盛的生命力。关于这一点,同志有十分清晰的说明。早在2000年6月,他在西北五省区进行党建调研时,就曾深刻指出:“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1]从同志点出的这一“出发点和着眼点”可以看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基于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是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清醒体悟和洞察。

1.从世情看,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地突飞猛进,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大踏步走进世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同时要看到,我们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按照一向习惯了的老路子来办事,势必落后于时代,而且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世纪之交,一批大党老党先后失去政权,就是一个警告和教训。同志提醒我们:“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忧患意识,溢于言表。

2.从国情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历史性大转折。我们已从封闭状态转变到对外开放,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已开始了“第二次革命”。这场革命的深度、广度是前所未有的,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突出成绩。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信心满怀地面对未来。但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也并不平坦,困难、风险、考验接踵而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一方面使我们的社会增加了活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又对我们传统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有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就业压力加大。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的不断出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需要认真对待研究解决,决不能掉以轻心,失去必要的忧患意识。

3.从党情来看,我们党和广大党员干部所处地位、环境和所承担的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在报告中对党情作了科学精辟的分析,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与这个转变相联系,我们党现在面临两大考验,一是执政,二是改革开放。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现在也要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二是要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考验也好,课题也好,说到底,就是我们党能不能在新世纪,在前述世情、国情、党情的历史方位上,真正做到“三个代表”。

当然,忧患绝不是悲观。在十六大报告中,在对世情、国情、党情清醒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在谈到党和国家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问题时,以宽广的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作出了关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指出“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难得,稍纵即逝,能否抓住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则关系到我国能否加快实现现代化,跃身世界强国行列的根本战略问题。抓住机遇要靠一个民族的历史觉醒,要有一种忧患意识。2000年6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用较长篇幅回顾了中国在1661年到1796年的那段名为“康乾盛世”却是“落日的辉煌”的辛酸历史。他指出:“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二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但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却不看这个世界的大变化,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后,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就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前不堪一击。这个历史教训刻骨铭心啊。”[2]历史证明,抓住了机遇,就可以在民族振兴的道路上实现飞跃;丧失机遇必然会进一步拉大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整个国家、民族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全党必须清醒地认清大局,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志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通过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经过长期深入思考,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机遇和挑战,怀着一种包含崇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强烈忧患意识,得出的重要结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蕴涵了一种忧患意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不等于“三个代表”。当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就在于“三个代表”。而要理解这一核心内容,就必须把握这样一个理念,即党的先进性在于“三个代表”。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这一从“先进性”的角度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内容的论述,蕴涵了一种忧患意识。因为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一个党

如果放弃不断创新的努力与追求,不思进取,满足于“历史上曾经先进”和“今天仍然先进”,那就必然要陷入僵化保守的境地,曾经先进的也迟早要成为落后的,要被淘汰的。同志正是基于这种忧患意识,对党的先进性、对中国共产党如何永葆青春作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三个代表”要求。 1.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去考察。生产力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一般说来,先进生产力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高素质的劳

“忧患意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层意蕴”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动者通过先进的管理方式,运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改造自然界,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从当前世界的情况来看,是多层次生产力水平并存的局面。西方发达国家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力,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问题就显得更加严重和紧迫。我们必须有这种忧患意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不发达”向“中等发达”目标迈进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并用先进社会生产力取代、改造、淘汰落后社会生产力的历史过程。生产力作为最革命的和活跃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掌握全世界范围内先进生产力的特点、趋势和走向,努力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以先进的生产力代替落后的生产力。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13篇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基于一种忧患意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新情况新形势下始终保持党的旺盛的生命力。关于这一点,同志有十分清晰的说明。早在2000年6月,他在西北五省区进行党建调研时,就曾深刻指出:“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1]从同志点出的这一“出发点和着眼点”可以看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基于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是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清醒体悟和洞察。

1.从世情看,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地突飞猛进,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大踏步走进世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同时要看到,我们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按照一向习惯了的老路子来办事,势必落后于时代,而且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世纪之交,一批大党老党先后失去政权,就是一个警告和教训。同志提醒我们:“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忧患意识,溢于言表。

2.从国情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历史性大转折。我们已从封闭状态转变到对外开放,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已开始了“第二次革命”。这场革命的深度、广度是前所未有的,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突出成绩。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信心满怀地面对未来。但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也并不平坦,困难、风险、考验接踵而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一方面使我们的社会增加了活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又对我们传统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有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就业压力加大。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的不断出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需要认真对待研究解决,决不能掉以轻心,失去必要的忧患意识。

3.从党情来看,我们党和广大党员干部所处地位、环境和所承担的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在报告中对党情作了科学精辟的分析,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与这个转变相联系,我们党现在面临两大考验,一是执政,二是改革开放。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现在也要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二是要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考验也好,课题也好,说到底,就是我们党能不能在新世纪,在前述世情、国情、党情的历史方位上,真正做到“三个代表”。

当然,忧患绝不是悲观。在十六大报告中,在对世情、国情、党情清醒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在谈到党和国家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问题时,以宽广的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作出了关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指出“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难得,稍纵即逝,能否抓住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则关系到我国能否加快实现现代化,跃身世界强国行列的根本战略问题。抓住机遇要靠一个民族的历史觉醒,要有一种忧患意识。2000年6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用较长篇幅回顾了中国在1661年到1796年的那段名为“康乾盛世”却是“落日的辉煌”的辛酸历史。他指出:“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二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但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却不看这个世界的大变化,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后,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就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前不堪一击。这个历史教训刻骨铭心啊。”[2]历史证明,抓住了机遇,就可以在民族振兴的道路上实现飞跃;丧失机遇必然会进一步拉大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整个国家、民族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全党必须清醒地认清大局,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志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通过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经过长期深入思考,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机遇和挑战,怀着一种包含崇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强烈忧患意识,得出的重要结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蕴涵了一种忧患意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不等于“三个代表”。当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就在于“三个代表”。而要理解这一核心内容,就必须把握这样一个理念,即党的先进性在于“三个代表”。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这一从“先进性”的角度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内容的论述,蕴涵了一种忧患意识。因为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一个党如果放弃不断创新的努力与追求,不思进取,满足于“历史上曾经先进”和“今天仍然先进”,那就必然要陷入僵化保守的境地,曾经先进的也迟早要成为落后的,要被淘汰的。同志正是基于这种忧患意识,对党的先进性、对中国共产党如何永葆青春作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三个代表”要求。

1.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去考察。生产力有先进与落后之

分。一般说来,先进生产力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高素质的劳动者通过先进的管理方式,运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改造自然界,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从当前世界的情况来看,是多层次生产力水平并存的局面。西方发达国家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力,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问题就显得更加严重和紧迫。我们必须有这种忧患意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不发达”向“中等发达”目标迈进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并用先进社会生产力取代、改造、淘汰落后社会生产力的历史过程。生产力作为最革命的和活跃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掌握全世界范围内先进生产力的特点、趋势和走向,努力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以先进的生产力代替落后的生产力。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14篇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基于一种忧患意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新情况新形势下始终保持党的旺盛的生命力。关于这一点,江泽民同志有十分清晰的说明。早在2000年6月,他在西北五省区进行党建调研时,就曾深刻指出:“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1]从江泽民同志点出的这一“出发点和着眼点”可以看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基于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是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清醒体悟和洞察。

1.从世情看,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地突飞猛进,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大踏步走进世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同时要看到,我们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按照一向习惯了的老路子来办事,势必落后于时代,而且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世纪之交,一批大党老党先后失去政权,就是一个警告和教训。江泽民同志提醒我们:“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忧患意识,溢于言表。

2.从国情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历史性大转折。我们已从封闭状态转变到对外开放,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已开始了“第二次革命”。这场革命的深度、广度是前所未有的,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突出成绩。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信心满怀地面对未来。但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也并不平坦,困难、风险、考验接踵而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一方面使我们的社会增加了活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又对我们传统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有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就业压力加大。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的不断出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需要认真对待研究解决,决不能掉以轻心,失去必要的忧患意识。

3.从党情来看,我们党和广大党员干部所处地位、环境和所承担的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在报告中对党情作了科学精辟的分析,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与这个转变相联系,我们党现在面临两大考验,一是执政,二是改革开放。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现在也要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二是要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考验也好,课题也好,说到底,就是我们党能不能在新世纪,在前述世情、国情、党情的历史方位上,真正做到“三个代表”。

当然,忧患绝不是悲观。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在对世情、国情、党情清醒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在谈到党和国家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问题时,以宽广的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作出了关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指出“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难得,稍纵即逝,能否抓住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则关系到我国能否加快实现现代化,跃身世界强国行列的根本战略问题。抓住机遇要靠一个民族的历史觉醒,要有一种忧患意识。2000年6月,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用较长篇幅回顾了中国在1661年到1796年的那段名为“康乾盛世”却是“落日的辉煌”的辛酸历史。他指出:“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二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但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却不看这个世界的大变化,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后,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就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前不堪一击。这个历史教训刻骨铭心啊。”[2]历史证明,抓住了机遇,就可以在民族振兴的道路上实现飞跃;丧失机遇必然会进一步拉大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整个国家、民族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全党必须清醒地认清大局,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通过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经过长期深入思考,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机遇和挑战,怀着一种包含崇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强烈忧患意识,得出的重要结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蕴涵了一种忧患意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不等于“三个代表”。当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就在于“三个代表”。而要理解这一核心内容,就必须把握这样一个理念,即党的先进性在于“三个代表”。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这一从“先进性”的角度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内容的论述,蕴涵了一种忧患意识。因为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一个党如果放弃不断创新的努力与追求,不思进取,满足于“历史上曾经先进”和“今天仍然先进”,那就必然要陷入僵化保守的境地,曾经先进的也迟早要成为落后的,要被淘汰的。江泽民同志正是基于这种忧患意识,对党的先进性、对中国共产党如何永葆青春作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三个代表”要求。

1.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去考察。生产力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一般说来,先进生产力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高素质的劳动者通过先进的管理方式,运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改造自然界,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从当前世界的情况来看,是多层次生产力水平并存的局面。西方发达国家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力,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问题就显得更加严重和紧迫。我们必须有这种忧患意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不发达”向“中等发达”目标迈进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并用先进社会生产力取代、改造、淘汰落后社会生产力的历史过程。生产力作为最革命的和活跃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掌握全世界范围内先进生产力的特点、趋势和走向,努力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以先进的生产力代替落后的生产力。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15篇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基于一种忧患意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新情况新形势下始终保持党的旺盛的生命力。关于这一点,同志有十分清晰的说明。早在2000年6月,他在西北五省区进行党建调研时,就曾深刻指出:“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1]从同志点出的这一“出发点和着眼点”可以看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基于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是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清醒体悟和洞察。

1.从世情看,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地突飞猛进,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大踏步走进世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同时要看到,我们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按照一向习惯了的老路子来办事,势必落后于时代,而且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世纪之交,一批大党老党先后失去政权,就是一个警告和教训。同志提醒我们:“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忧患意识,溢于言表。

2.从国情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历史性大转折。我们已从封闭状态转变到对外开放,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已开始了“第二次革命”。这场革命的深度、广度是前所未有的,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突出成绩。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信心满怀地面对未来。但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也并不平坦,困难、风险、考验接踵而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一方面使我们的社会增加了活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又对我们传统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有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就业压力加大。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的不断出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需要认真对待研究解决,决不能掉以轻心,失去必要的忧患意识。

3.从党情来看,我们党和广大党员干部所处地位、环境和所承担的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在报告中对党情作了科学精辟的分析,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与这个转变相联系,我们党现在面临两大考验,一是执政,二是改革开放。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现在也要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二是要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考验也好,课题也好,说到底,就是我们党能不能在新世纪,在前述世情、国情、党情的历史方位上,真正做到“三个代表”。

当然,忧患绝不是悲观。在十六大报告中,在对世情、国情、党情清醒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在谈到党和国家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问题时,以宽广的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作出了关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指出“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难得,稍纵即逝,能否抓住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则关系到我国能否加快实现现代化,跃身世界强国行列的根本战略问题。抓住机遇要靠一个民族的历史觉醒,要有一种忧患意识。2000年6月,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用较长篇幅回顾了中国在1661年到1796年的那段名为“康乾盛世”却是“落日的辉煌”的辛酸历史。他指出:“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二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但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却不看这个世界的大变化,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后,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就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前不堪一击。这个历史教训刻骨铭心啊。”[2]历史证明,抓住了机遇,就可以在民族振兴的道路上实现飞跃;丧失机遇必然会进一步拉大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整个国家、民族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全党必须清醒地认清大局,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志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通过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经过长期深入思考,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机遇和挑战,怀着一种包含崇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强烈忧患意识,得出的重要结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蕴涵了一种忧患意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不等于“三个代表”。当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就在于“三个代表”。而要理解这一核心内容,就必须把握这样一个理念,即党的先进性在于“三个代表”。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这一从“先进性”的角度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内容的论述,蕴涵了一种忧患意识。因为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一个党如果放弃不断创新的努力与追求,不思进取,满足于“历史上曾经先进”和“今天仍然先进”,那就必然要陷入僵化保守的境地,曾经先进的也迟早要成为落后的,要被淘汰的。同志正是基于这种忧患意识,对党的先进性、对中国共产党如何永葆青春作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三个代表”要求。

1.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