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范文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范文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1篇

一、教学内容选择

(一)教材的选择

关于石油加工的特色高职教材较少,而且实践性教学内容篇幅较少,不能满足高职教学中对实践教学课时的要求。本课程选择陈长生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石油加工生产技术》教材。课程组教师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随着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正在编写石油化工实训指导书。理论教学与各种实习及综合训练环节相结合,完成培养石油化工操作工的基本训练,为毕业后从事石油化工操作与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精选

所选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石油及其产品的组成和性质、石油产品的使用性能和规格指标、原油评价方法及加工方案确定、原油加工典型工艺和主要生产操作技术以及介绍国内外石油化学加工技术状况及发展动向。在石油化工行业就业岗位群中该课程主要对应工艺操作岗位、工艺控制岗位、管理调度岗位等。讲授各岗位所应掌握的职业技能和应遵守的岗位职责,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主要支撑作用。

因此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坚持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操作同等的原则 ,在实践教学中补充了与炼厂实际生产相关的实践知识。一方面 ,我们把石油炼制技术分为石油及其石油产品的组成与性质、原油加工方法的确定、石油加工方法三个部分。在教学中注重介绍与实际工程相关的方法、过程、装备和系统 ,以及介绍实际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学生提供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际应用的阶梯。另一方面,我们将基本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对每个部分设计了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使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例如 ,在催化裂化部分 ,设计了催化裂化装置的开停车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在实践操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讨论

随着石化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多样性要求,使职业院校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面临严重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生源素质较差,表现为:学生知识基础差,厌学、不自信、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职业院校教模式、教学方法陈旧,缺乏职教特色,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与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质量不高。

(一)教学资源库的运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图片和讲解来完成对设备、生产的认识,因此出现了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导致学生感觉课程枯燥,学习兴致不高。为此课程组教师们通过《石油炼制技术》院级精品课的建设,搜集了大量的视频、动漫、图片、录像等教学资料,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将工厂一些实例和生产设备运行搬到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介绍车用汽油的性能要求时首先通过动漫展示汽油发动机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对发动机工作时汽油的运行情况有所了解,从而掌握汽油的性能要求。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以及对抽象事物的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在任务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学习的实践教学法。它有为目标性和教学情境而创建的“任务”,使学生根据真实的任务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并逐步通过操作、演练充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例如:教师介绍粘度概念,提出“测定90号汽油的粘度”,由学生分组讨论,查找测定方案,再由教师指导确定测定方案后按组实施测定,最后通过报告方式完成任务。

(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适合本课程学生理论与实践一体的学习特点。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三步曲”,即:老师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学生听、练习、作业。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则采用“四重奏”,即: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在“石油炼制技术”课程授课中,授课教师将授课内容变为任务,下达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共同查阅资料、整理资料、自学讨论、完成任务、汇报任务、互评交流等方式在完成任务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教师首先将一个班级学生进行角色定位,然后分成由6~8人组成的小组,所下达的任务要求每小组共同完成。学生在查阅资料、研究讨论、方案汇报等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还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实验内容与课堂教学进度的配合使实践丰富了理论,增加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除了教学实验装置为基础外,课题组教师还应积极开展不同种类石油产品的实验教学研究,进一步完善石油炼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当中坚持预习、提问、实验、报告等环节的工作,以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

三、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的调整

传统的课程成绩考核方式是以期末书面考试为主(占据了总分的60%),强调了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很难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炼油企业往往要求从业人员拥有较强的操作技能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因此,本课程采用了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形式,扩展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期末考试分=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材料整理及书写报告成绩+课堂讨论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每项各占20%。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率、上课态度、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及 完成情况;材料整理及书写报告成绩则考核文献查阅、报告书写规范情况,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总结和写作能力;课堂讨论成绩考核针对于实践操作过程的问题、课堂设问中学生的能力,反映学生的快速反应、归纳总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结和口头表达能力;期末考试成绩则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从根本上避免了“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强有力地达到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对石油炼制技术这样一门最能体现生产与操作特点的学科,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它是很不容易的。在教学中,从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培养和锻炼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的习惯。只有紧跟时展的步伐,改革创新,才能使石油化工教学适应时代变化,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石油工程专业;《石油工程导论》;教学改革

一、引言

作为石油能源消耗大国,我国石油行业十分重要,石油生产行业领域存在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特点,无论是石油生产管理,还是技术应用都急需专业化人才。因此,石油工程专业已经成为重点特色行业,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需要对《石油工程导论》进行教学改革,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旧课程体系下《石油工程导论》教学问题分析

1.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新的专业改革需求。

为了满足社会对石油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教育界对石油工程专业进行了详细的专业划分,将其分成了钻井工程、油藏工程以及采油工程三个部分。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同,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习《石油工程导论》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石油工程专业改革需求,为了提高专业的适应性,人们不得不重视对《石油工程导论》的教学改革[1]。

2.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传统的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中,学校为学生按照毕业后各自从事的专业进行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充分,知识面比较窄。不仅如此,学生学习《石油工程导论》时难免面临着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毕业后学生转岗困难,工作适应性比较差。学生毕业之后在经济管理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掌握能力不足,而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方面过于强调理论体系,对石油工程专业课程的工程性缺乏重视。不仅如此,学生在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方面,学校为学生设置的课程过于专业,内容偏窄且缺乏整体性,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描述能力不足,整体体现为专业教学内容过于陈旧。3.缺乏工程训练。传统的石油工程专业课程实践中,教师过于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普遍缺乏实践操作经验,且石油工程训练明显不足。长此以往,学生毕业之后缺乏石油工程意识,工程设计能力较弱,无法在工程中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更加无法达到学校提出的石油工程基础训练要求,不利于毕业后的岗位工作发展。

三、石油工程专业《石油工程导论》教学改革实践

1.改进传统教学方式,创建多元化理论教学模式。

传统的石油工程专业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讲解《石油工程导论》教材内容为主,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改革需求,学生学到的知识被限制在书本中。由此可见,学校对石油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从教学方式入手,通过多方面的改革形成多元化理论教学模式。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首先,扎实掌握《石油工程导论》基础理论知识。这些基础性知识是学生了解石油工程专业性质和特点的重要起点,所有专业的学习之初都要掌握基础知识。只有让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加容易学习后面的内容。其次,教师可以采用视频或者动画教学模式。为学生讲解石油工程专业基础知识时,为了让空洞且复杂的内容生动化、形象化,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例如现场石油钻采工艺流程和钻井井下工具受力分析等,教师可以将提前录制好的操作视频,或者从网络中搜集到的实际案例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运用视频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该知识点的操作步骤。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使用动画软件,例如用3DMAX为学生制作出模拟石油开采的场景,按步骤为学生介绍知识点,从而起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最后,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课堂效果。当石油工程专业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对目前学到的知识应用存在疑惑,甚至很多学生不了解这些知识会用在哪里。因此,建议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相应的《石油工程导论》理论知识,让学生小组讨论,从而寻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可以为学生列举出钻井施工现场存在的事故问题,让学生从作业流程中分析事故原因,从而举一反三,思考如果规避事故,事故发生时应采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法,从而获得经验,思考更多问题[2]。

2.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前,针对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石油工程导论》《钻井液工艺原理》以及《油气储层保护技术》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这些课程比较独立,且自成体系,知识点会在各个课程中重复出现,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且浪费教师的教学实践。因此,建议进一步优化石油工程专业课程内容,优化《石油工程导论》教学效果,明确石油工程专业的重点内容。面对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匮乏,甚至很多学生还没有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建议教师重构课程内容,调整《石油工程导论》教学内容[3]。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要求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拥有足够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综合应用,从而得到该领域工程师的基础操作训练。对此,建议石油工程专业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并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展开训练:(1)认识实习。该模式也被称为认知实习,学校需要与企业合作,让学生掌握《石油工程导论》基础知识后,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参观学习,从而强化教材中的知识和内容。针对石油工程专业的课程,例如钻井工程,学生需要掌握各类钻井设备的使用操作和钻井工作流程知识。学校可以与钻井公司或者仪器生产商联系,并达成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经费作为实习经费。也可以聘用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2)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检验学生是否将石油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吸收。建议学校为学生建立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平台中包含石油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模块设计以及实验内容等,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学生在选择实验内容的时候,建议学校为学生放开专业限制,鼓励学生多方面学习,结合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训练的需求,以及实验教学的实用性特点。建议将石油工程专业教学课程实验详细划分,不同实验教学采用不同的方法,明确教学目的,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3篇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现代文件管理的基础理论。在石油工程中,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可有效加强前期文件控制。首先,本文讲述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及现实意义。其次,总结了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管理;石油工程

在石油工程中,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管理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里,属前期的文件生成阶段管理最为复杂,其前期文件控制也容易出现很多问题。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可以进一步提高前期文件控制的效率及质量,为文件实现全过程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1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概述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从文件产生阶段到最终销毁或永久保存的一个生命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描述了文件的属性及作用,研究各个阶段和管理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做到对文件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有效控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具体内容有以下三点:(1)文件整个生命周期应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包括从文件的生成一直到文件寿命的结束;(2)整个文件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文件的生成,然后再到文件投入使用,其次到暂时的文件保存,最后到文件销毁或永久保存;(3)文件周期运动变化的基础要件是其文件的服务对象、保存场所以及对文件的管理方式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判断文件属于哪个生命阶段,对应其阶段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对现代档案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现代化文件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帮助文件管理实现现代化改革,使得文件管理满足现代工程文件控制一体化和科学化的需求。

2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现实意义

2.1为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现实意义之一。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概述中得知,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都存在必然的联系。文件所记录的信息和记录方式在这一生命周期中都是均衡不变的,变化的只是文件的服务对象、保存场所以及对文件的管理方式。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制定文件全过程管理方案。确保文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文件的全过程管理中,应该遵循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根据文件所处的生命阶段制定不同的管理方针,从而更加科学有效的对文件进行全过程管理。

2.2为文件阶段式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根据上文所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明确了文件的生命阶段是根据其文件的服务对象、保存场所以及对文件管理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进行文件阶段性管理中,要遵循文件阶段变化的规则,根据其所在的阶段制定适用的管理方式,从而科学有效的进行文件管理,确保文件的完整和准确。

2.3为档案部门及档案人员对文件进行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应该是相互连接的。在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中,管理制度应该前后统一,在管理方法上也应该达成一致,应该当作一个整体工程来进行管理。在以往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中,其二者管理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导致前后不一致的情况经常发生。完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统一结合,从而提高文件管理效率。在档案管理中,进行前端控制是很必要的。前端控制可以有效提高文件质量和完整性,从而使档案管理更加方便和高效。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对于文件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是极为重要的。这一理论充分证明了档案管理部门进行前端控制的重要性,把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相互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文件整个生命周期管理的统一,并确保文件和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系统化。

3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3.1档案意识不高

档案意识不高指的是:在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文件管理并没有和档案管理相互结合,而是把之分为两个没有联系的部门进行管理。这种行为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相符。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石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不完善,其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档案管理应该和文件管理相结合。(2)管理层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认识不足,没有从源头抓起文件管理。这一情况导致文件管理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导致文件不够准确和完整,严重影响文件质量。

3.2文件控制不足

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对文件控制不足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没有重视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前端控制和全过程管理不能协调起来。(2)监督力度不够,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对于文件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也没严格监督文件是否完整是否准确。(3)文件管理不受控制,没有具体的规范,文件管理极为分散。(4)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和中后期文件控制不能很好的衔接,文件管理不够统一。这些问题导致在石油工程前期文件管理中效率极差,并对文件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4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的应用措施

4.1完善石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

完善石油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具体指的是:在石油工程前期,建立一个完善的文件管理机制,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制定一套具体的管理方案和制度。在石油工程建设初期,要收集和整理档案,实时关注石油工程的进展。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建设的管理机构,要把档案管理逐渐扩展到文件管理之中。并且石油工程前期文件管理延伸到各个部门之间,进行统一的归纳和管理。制定一套完善的整体管理机制,实现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整体控制。

4.2加强石油工程前期文件监督

加强石油工程前期文件监督可有效确保石油工程前期文件不出现问题,提高文件的质量和效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完善监督机制,一个效率高的文件监督工作和其监督机制密不可分,完善监督机制可以有效提高文件监督的效率和质量。(2)加强监督力度,在文件每个生成环节要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生成文件中不存在问题。

4.3做好全过程管理与前端控制协调统一

在石油工程前期的文件控制中,要把文件前端控制规划到文件全程控制管理中。真正做到整个文件生命周期都统筹管理。在石油工程中,根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合理实施文件全过程管理,从而提高文件准确和完整,加强文件质量。

5总结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现代化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基础理论,为文件全过程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可通过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实现文件阶段式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在石油工程前期文件控制中,也可以通过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来进行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石油前期文件控制的效率,加强文件管理,提高文件质量。

作者:丛巧克 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华北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姚秋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意义[J].上海档案,2001年06期.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学研;开放式;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石油石化工业无论是立足于国内石油勘探开发,保持石油产量持续稳定增长,还是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市场,都越来越依赖于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坚持以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献身事业教育为主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利用校外优质资源探索并实践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与企业合作组建的研究生工作站为实践载体,通过创新政治思想教育模式与专业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艰苦创业精神,培养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努力为国家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培养具有艰苦创业精神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一、利用校外优质资源,拓宽学校办学渠道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一直秉承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理念,肩负着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拔尖人才的重任。因此,在近几年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积极扩大石油石化主干学科招生规模,同时充分利用石油石化企业丰富的校外优质资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与企业共同组建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积极探索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企业工作站为载体,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解决学校由于实验场所不足、实验设备更新跟不上最新技术发展步伐而导致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条件;由于毕业论文选题不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忽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由于缺乏设计性、开发性实验,缺乏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的训练而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由于缺乏具有工程经验的导师,而导致学生特别是在创新型工程师的培养上存在一些困难等问题。高等学校是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承担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同时也是企业的使命。因此,学校与企业开展的产学研合作不仅是优势资源的互补,而且可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

实现优势资源的共享,构建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以解决企业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较高,但是参与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比较少的问题,给研究生参与真正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创新提供机会,在实践中学知识、长才干,真正创造一个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良性机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充分利用石油石化企业丰富的校外优质资源,与企业共同组建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积极探索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自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与塔里木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44家石油石化企业组建了研究生工作站,学校根据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建设进展及建站企业对研究生的专业需求,选拔全日制研究生进入企业工作站,进站的研究生主要以石油主干学科为主,兼顾其他的学科专业。建立开放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2007年企业需求研究生数为161人,占全日制研究生总数的10%。

二、利用校外优势资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为了推进我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规范研究生进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及在站期间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确保研究生企业工作站持续发展,学校成立了企业工作站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工作站的管理工作,专门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企业工作站硕士生管理办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企业工作站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和答辩工作的规定》等规章制度,为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和企业还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为保障大批优秀研究生进站,学校每年为有关院系单列进入企业工作站的研究生招生指标,申请进站的考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进站研究生经考核合格可获得300-600元,月的特别助学金。拟进站的研究生须在第一学年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在第二学年的7~9月份进入工作站。

2,对在站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导师在理论研究、生产实践方面的各自优势。学校聘请工作站所在企业的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企业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指导、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学位论文初审等;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在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论文实际工作等方面进行指导。

3,为研究生提供广泛的选题内容,其中很多研究课题都是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急、重、难、新”问题,为研究生提供大量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机会,更多地将目前的研究内容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将研究成果更好地运用到生产实际。

4,狠抓在站研究生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结合科研生产实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如大庆油田研究院工作站专门为在站研究生举办了“大庆油田勘探开发概况”报告会,由技术专家作评委进行点评,锻炼了研究生的能力。

三、取得的成果

1,开放式研究生培养实践充实了石油石化大型企业的科研队伍,促进了企业科研水平的提升。

2,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支持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组建了我校研究生工作站的企业大都承担了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工作站的研究生为国家重点工程的顺利推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为石油石化企业吸纳并输送了研究生毕业生。通过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与示范作用,我校近年在西部油田工作站实践的研究生中,有62.6%毕业后回到塔里木等油田工作。目前,石油石化企业普遍表达希望加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的力度,加大派入工作站的研究生规模,期待并相信通过工作站的示范与宣传有更多的毕业生去现场工作。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5篇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自我总结能力,每章增加不同类型的课后习题与思考题。包括石油产品有哪些分类及各自用途等基础性习题;冬天柴油车挂蜡如何处理等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习题;如何根据油品的特性实现油品的安全管理等与实际生产相关的习题。学生即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每章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本章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再相互交流,把握主线,整体思路清晰。

2教学方法改革

2.1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它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达到增强了学生对抽象概念、图形性质和学科定理的理解与感受,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具有专业性强,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铺垫;知识综合性强,涉及内容广泛,内容复杂,新工艺技术、新标准繁多;应用性强,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等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授课形式必须多样化,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授课中把新工艺、新标准等以多媒体的形式讲授,既直观、形象、又便于学生了解掌握,节省教师画图、画表的时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实现了大容量、高效率的教学。运用视频将理论与专业实验、仿真素材等紧密联系起来,如对实沸点蒸馏先进行理论介绍,再播放视频,一动一静,将枯燥的理论以实际过程表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外学习平台也不断完善,包括授课视频、实验视频、课件、配套习题、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等,用现代技术及丰富生动的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2启发式与对比式教学相结合为了改变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的被动式、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增加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知识的渴望与兴趣,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大量采用启发式教学。如在讲授清洁燃料生产时,先通过图片了解现在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并给出具体数据,再讨论导致的原因。汽车尾气的排放就是源头之一,为了改善全球气候,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提高燃料的质量,即生产清洁的汽油和柴油。应用启发式教学,从我们切实能体会到的事情出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把问题简单化,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除了启发式教学外,还并用对比式教学方式,两者相互补充。如把汽油和柴油进行对比讲解,找出异同点,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先指出汽油机与柴油机的虽然都是活塞式发动机,工作过程都是由进气、压缩、膨胀做功、排气4个过程构成,但两者的压缩比、进入气缸的气体、着火方式等不同,所以对燃料的要求不同。汽油和柴油在发动机中燃烧不正常时都会发生爆震,且爆震现象相同,但是产生爆震的原因及时期却完全不同,两者用不同的指标来表示其抗爆性,由此得出各自的理想组分。通过对比归纳,内容清晰,层次分明,相似的知识点不易混淆,便于理解与掌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小组讨论形式进入课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会不定期的提出一些与石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期刊、报刊、互联网、电视等)收集资料进行了解,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结合到我们的生活中,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高涨。比如绪论讲完之后提出问题:石油与你有多大关系,你一天消耗掉多少石油?在下次课中用部分时间进行分组讨论,在激烈的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真正了解到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确实离不开石油,但石油又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加工成我们想要的产品呢?有了疑问和好奇心,增强对本课程的兴趣。

2.4培养独立查阅并加工文献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提出几个比较热门的课题,如原油价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炼化企业如何实现清洁燃料的生产?现代炼油工业发展趋势?中国的能源安全及战略问题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取某一个课题,独立查阅文献并经过整理完成一份报告,提高学生查阅加工文献的能力,为以后毕业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加深对某一方面的深刻理解。

2.5加强工程意识与理论的联系石油加工工艺学是一门专业课,除讲授理论内容,还引入大量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案例,提升学生工程意识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工业生产紧密相连。如以辽阳石化加工原油-俄罗斯原油为例,根据原油性质、实沸点蒸馏数据及直馏产品性质,确定加工方案;以辽阳石化550万t/a常减压装置为例,讲授常减压装置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直馏产品性质等,运用实测数据进行产品实沸点切割计算,分离精确度计算等;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如当某一侧线产品出现头重尾轻的时候应如何调节操作?本专业定期聘请工厂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课,介绍工厂相关装置概况、原料及产品、市场需求、主要设备及生产工艺流程、从事化工行业要注意的安全事项等事项,使学生不但有了安全意识,也对实际生产过程有所了解,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引起学生对自己未来工作的兴趣,提高学习动力。专业实验最能反映专业特色,是与本专业学科发展关系最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我们不断对专业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改善,除了开设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外,又增加了设计型、研究型实验;建设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培训中心,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与运行能力;鼓励学生参加“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聘请设计院人员与教师共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3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作为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的老师,本人除了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也具有实际生产经历,曾在中石化沧州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工作两年,每年参加知道学生下厂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并于2012年在辽阳石化炼油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践培训,因此对炼油加工工艺过程及主要生产设备的操作及工作原理颇为了解。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实际生产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并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实例进行分析、讲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事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的教师除了担任理论教学外,还担任专业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生产实习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工作。在学校、学院的推荐下,每年都有青年教师到中石油辽阳石化公司的生产一线进行实习,并派专业教师参加相应的技能培训,定期聘请工厂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以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4结束语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090-02

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大约占总实践学分的27%。石油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15周内,独立完毕业论文。首先是指导教师申报毕业设计题目,当然如果有合适的题目学生也可以自主申报;接着毕业生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双向选择确定毕业设计题目;然后是学生在两周内独立完成与毕业设计题目相关的外文文献的翻译,外文原文不少于2万字符,译文不少于1万字;接着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查阅国内外与所做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消化吸收、分析归纳,利用两周时间完成开题报告;然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设计或实验工作,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的编写;最后,经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评审通过的论文就可以参加答辩。笔者自2009年以来连续指导了五届石油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明显感觉毕业设计质量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主要有基础理论与知识不扎实、论文重复率偏高、编程论文比例逐年降低等。管理、教师及学生三个方面的原因都导致毕业设计质量的下降[1-4],管理方面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的问题,教师方面存在选题不恰当、不负责的问题,学生方面由于生源的变化以及社会大环境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抄袭成风等问题。针对造成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这些原因,狠抓选题、开题、中期检查以及答辩环节,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一、严格毕业设计选题

为了选出适合于培养目标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石油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避免以往的题目重复率高、内容偏多、难度较大的问题,在毕业设计选题时,石油工程系首先组织指导教师学习学校和学院有关毕业设计的管理文件,领会文件的精神,结合石油工程系的实际,组织编写了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指南,分指导教师版和学生版。指导教师版指南详细指出了每个老师可以申报的题目方向和数量,要求了内容和题目与往届的重复率;同时,对题目的内容和深度也做了明确的要求,最后详细图解了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中申报课题的过程。学生版选题指南主要图解在系统中选题的过程,特别强调不能跨专业方向选题。在指导教师申报完题目后,系上审核环节主要关注题目的重复率、题目的广度、题目的深度以及题目适合的专业方向。对不符合我校石油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虽来源于现场但题目偏难内容偏多的、内容与往届重复等情况的题目则退回指导老师重新申报题目,直到题目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选题前,举行了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动员会,学院主管领导从毕业设计的目的、意义等方面对全体毕业设计学生进行了动员;石油工程系采用实例详细介绍了选题过程和步骤,特别强调不能跨方向选题等注意事项。最后,学生在网上选题后,指导老师在网上确认,系上进行二次审核,主要看是否有跨方向选题。

石油工程2013届毕业设计采用上述选题过程进行选题,指导教师申报的题目合格率达到90%,学生错选率不到10%,未出现过难和过宽的题目。

二、规范开题答辩

2013届石油工程专业共有414位学生获准进入了毕业设计环节,按重庆科技学院实践教学规范及石油工程系石油工程专业2013届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开题答辩放在第六周。在第四周,在广泛征求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石油工程系制定了开题答辩方案,并传达到所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毕业设计学生,同时做好开题答辩准备。

由于是首次搞开题答辩,因此随机抽取了毕业生总数的20%分油藏、钻井和采油三个组进行答辩。答辩分两个阶段:汇报和提问。在汇报阶段,毕业生从目的意义、国内外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工作条件和工作计划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课题;在提问阶段,答辩老师着重从题目的适用性、国内外现状的阐述、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工作思路等方面就课题与答辩学生进行交流,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修改建议和意见。总共有82位毕业生参加了开题答辩,建议修改题目的有15名,建议修改研究内容的有20名。同时,未参加答辩的学生也按时完成了开题报告,做好了开题答辩的准备。通过开题答辩,使学生能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完善题目和内容,理清工作思路,保证了后续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中期检查

2013届毕业设计在中期检查时,发现了进度滞后、题目宽、内容多、难度大以及实验条件不满足等问题,分别采取强化指导、调整题目和内容、补贴实验课题经费的方法来解决,保证了毕业设计的按时完成。

四、严格评阅

2013届毕业设计论文评阅采取“双盲评阅、异人评审”模式。在开展评阅前,石油工程系制定了2013届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答辩方案,详细规定了毕业论文的评阅标准、时间节点等,并传达到所有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评阅的具体做法为:答辩前一周,学生提交隐去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信息的论文,然后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系统中评审“双隐”的毕业论文,只有指导老师评阅成绩大于等于60分的论文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交叉评阅。在交叉评阅前,系上根据每个课题的具体学科方向,在系统中预先指定研究方向与课题相同或相近的老师作为论文评阅老师,只要需要评阅的论文通过指导老师评阅,交叉评阅老师就会在毕业设计系统看到相关论文。交叉评阅根据学校实践教学规范的具体要求,从完成的工作与任务书的符合度、工作量、内容深度和广度以及格式的规范性等方面对看到“双隐”论文进行评阅,给出恰当的评语和成绩,只有评阅成绩为60分及以上的论文才能进入答辩前的预审阶段。这种评阅方式,避免了评阅时指导老师的干扰,保证了评阅结果的客观公正。

交叉评阅结束后,2013届毕业设计学生有34位同学的论文未通过交叉评阅,不能进入答辩环节。

五、改革答辩

答辩是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往届答辩时,自己指导的学生在老师所在的答辩组答辩,答辩多媒体和毕业论文上都有指导老师姓名,存在一定干扰因素。因此,2013届答辩总的原则为“匿名答辩、异组答辩”,匿名答辩要求学生答辩时所用的材料(毕业论文和汇报多媒体)必须隐去指导老师姓名;异组答辩是指学生只能在非指导老师所在的答辩组答辩。答辩分组时,采用按方向分组原则,不管指导老师的学科方向,只认毕业设计课题本身的学科方向,按课题学科方向分组,同时尽量避免分到指导老师所在的答辩组。在答辩前,系上组织人员进行二次形式复查,对照学校关于工科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对提交的“双隐”论文进行格式审查,格式规范的论文则直接进入答辩分组环节,格式严重不规范或未进行“双隐”的论文直接判定为不合格,进入补答辩。答辩时,答辩学生用多媒体从绪论、主要工作、结论等几方面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限时8分钟;然后答辩组就论文本身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提5~8个问题,答辩学生即时回答,答辩组根据回答情况并结合论文本身给出答辩成绩。在答辩过程中,答辩小组秘书对论文进行一致性检查,检查完成的内容与任务书内容的一致性,发现内容不符则立即停止答辩并视为不通过。同时,如果发现答辩材料未进行了匿名处理,则直接进入二次答辩。

2013届石油工程毕业设计答辩前,有10位同学未通过石油工程系组织的形式审查,共有370位学生进入了答辩环节。经过两批次共计4天时间的答辩,油藏有4人、采油5人、钻井14人共有23位学生未通过首次毕业设计答辩,其中包括3位未对答辩材料进行匿名处理的毕业生。随后组织了两次补答辩,最终有8位同学未通过毕业设计答辩,未按时取得毕业资格。

六、结束语

毕业生质量的高低与毕业设计的好坏息息相关,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现在开始,持之以恒地常抓不懈,才能逐年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同时,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不能仅靠指导老师,它需要学校、学院、系、指导老师和学生的相互协作才能实现。对学校层面,首先应该保证生源,重点严格控制转入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质量和数量,要让学生一进校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从学院层面来说,严格执行毕业设计标准,强力推进毕业设计改革,改变毕业设计百分百通过的现实,同时,加强对驻地子弟和石油子弟的管理;对系上层面来说,加强过程控制,严格答辩环节,及时堵住各个环节存在的漏洞;对指导教师来说,要从学生的前途和学校的声誉出发,从严要求,坚决将滥竽充数的学生挡在校门之内。只要这四个层面都做好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就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肖丙刚,王秀敏,赵吉祥.本科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4).

[2]方振江.地方高校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思考[J].福建高教研究,2009,(4).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7篇

以钻井工程实训课程为例,课程以石油工程的专业学习和石油工程课程设计为结合点,将相关课程中各种理论知识与钻井现场实践紧密结合,综合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巩固和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钻井工程现场得到实践操作及设计的训练。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钻井工程现场实践及实际的钻井设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2.根据钻井现场出现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根据客观规律利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良好的现代工程意识,训练其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等卓越工程师基本素养的认识。4.通过井队实训环节的训练,学生能针对钻井工艺过程、设备及所面临的约束环境提出创新设想,为不断提高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能力打好基础。5.在钻井工程实训环节,每组学生是一个小集体,其与现场工作员工又构成一个相对较大的集体。在一起工作生活的四周时间内,可以训练学生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6.钻井工程作业危险,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等特点,其危害包括:人身伤害、财产损失以及生态破坏等多方面。通过现场工程实训,可以训练其处理危机与突发事件的灵活应变能力与方法。7.通过现场实习,使学生掌握填写钻井工程班报表,换绳套,卡绳卡,钻具、套管的检查、摆放、丈量和保养,填写钻具记录本、套管记录本,钻具接头的识别和匹配,井口工具及操作,穿大绳,井口消防工具的管理和使用,冲鼠洞、井口操作、二层台操作,注水泥,下套管,完井等操作,以及常用钻井设计软件操作等技能。

二、校企合作强化石油文化、铁人文化的传承

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要合作单位都在大庆油田。大庆油田有着深厚的石油历史文化底蕴,有铁人纪念馆、油田历史陈列馆、油田科技馆等多个文化、科技场馆。有铁人王进喜领导过的“钢铁1205”、“尖刀1202”钻井队,“英勇善战的修井铁军”修井107队,试油试采公司女子射孔四队等一些技术过硬、作风严谨的金牌队伍。这些队伍都有自己的队史展示室,是大庆精神、铁人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优秀基地。把参观学习场馆和金牌队作为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学习和理解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更好的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三、校企双师制度对导师提出新的要求

建设一支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工科教师队伍是卓越计划成功的保证。一是通过建立高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合作机制,使二者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一方面,专职教师向兼职教师学习处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兼职教师向专职教师学习教育教学方法。二是通过安排高校专职教师到企业参与企业生产、设计、研发和管理等实际工作,在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和先进的装备技术环境中,在企业实际经验丰富和工程能力强的工程师的指导下,培养和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开发能力,以及工程技术创新能力。三是通过安排企业兼职教师到高校接受继续教育,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在工程领域的理论水平,促进他们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四是通过安排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了解学科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了解国内外企业先进技术和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丰富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工程视野。

四、结论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8篇

一、石油工程地质勘测的方法

石油工程地质勘查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石油工程地质勘测、地球物理勘测、石油工程地质测试、石油工程地质长期观察等等。在注意其有用性和和适用性的的基础上,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和沿线的地质条件,并且坚持点面结合由浅入深的原则,总体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石油工程地质勘查与测绘、物探、钻探、原位测试、石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测试等方法进行观测,为地质和施工做详细全面准确的信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石油工程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范围越来越广,传统的工作方法已经难以有效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更要求地质勘查要朝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二、石油工程地质勘察相关问题分析

(一)石油工程地质勘察质量问题:总结地质勘查,可以看出明显地问题就是:石油工程概念模糊不清,勘查的重点内容不明确,没有针对性,方法落后或者不适宜;选定的石油工程地质分析所使用的理论、计算公式都与现实实际有比较大的不符,所适用的物理意义易混淆,不清晰;勘查报告里的地质条件不能够清楚地表达,重要的地质石油工程没有明确的界限,论证也而不能有力地反应提出的问题,问题漏洞或者结论性的错误,甚至有的没有报告结论或者没有充分地勘查就妄下结论。这些问题通常导致石油工程的审查批示工作不能够一步到位,拖拖拉拉,耽误建设时机,即使开工也会使得石油工程建设后患无穷,这种情况的后果难以想象。

(二) 石油工程地质勘察周期:其实我们都应该知道,从石油工程地质的勘察到地质报告的上交,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即一定的周期。但是缺乏这些常识的例子还是存在的,比如:缺乏前期的对于石油工程建设的基础性的研究,但是一经达成项目就要要求马上写出地质报告;还有些石油工程刚刚提交了可研究性报告,就被要求立刻提交初设报告。这些情况一般多出现在地方性的小型石油工程中,国家性的大型石油工程几乎没有这种不严谨、不负责的懈怠的现象。没有充足的研究周期会使得石油工程设计的地质条件不清楚,造成投资难以控制,施工时问题重重,多次修改或者重新制定方案,以及对于承包商的巨额赔款等严重的后果。还有可能为后来的安全问题埋下隐患,造成重大的石油工程事故。

(三)规程规范的问题:在石油工程建设的是否规范、符合规定这一问题上不合理现象还是很多,甚至出现混乱的场面。例如:在设计阶段,水利系统和水电系统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其相应的规程规范也是不一样的。经过约十年的编写与不断地报批,在一九九九年国家才颁布了相关的标准 《水利水电石油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由于我国在勘测的程序以及应用新的技术水平上都已经明显地差当代的发展的一大截儿,所以这个颁布还是不免会很难把握、实施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只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地质师才能对于石油工程建设的勘查得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地质分析结果和报告。其准确度以及深度都是难得的。想要培养一个地质专家,具有石油工程分析能力的能够应对复杂地质问题的真正的地质专家是极其不容易的。所谓的两三年的加强型培养即通过两三年的的集中专业培养就有会有真正的精通地质的人才是绝对不可能的,没有十几年的时间,没有大量的实地考察研究以及实践的指导、自身的敬业爱业的精神,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地质师的,还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其他相关的学科的交叉性学习和渗透。

(六)技术管理问题:在对石油工程地质勘察质量的控制上,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技术进行管理。最近几年来很多单位所提交的勘察设计报告并不是地质师亲自写的,编写报告的人员中也没有地质专家来负责,或者地质报告没有院级地质负责人审查把关,报告和图纸中的错误较多。这种情况给总院增加了审查难度,同时也有损勘测设计单位的质量和水平形象,还会延误石油工程报批的时机。当然也有上级单位石油工程审查把关不严,助长了这种技术责任心不强的现象。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非石油工程专业 石油工程概论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160-01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是对东北石油大学勘查资源工程、地球化学、经济管理等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特色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油藏渗流物理基础、钻井工程基础、油田开发设计基础与分析方法、采油工艺原理、提高石油采收率等,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重点[1],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但课程涉及学科领域多,内容专业性强,有些概念抽象,加之学生知识储备有较大差异,因此教学难度大,甚至在教学中产生了脱节情况。针对课程设置的内容,既要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结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通过教学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提高教学效果[2~3]。

1 目前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主动积极性差异。近几年来,我校加快了各专业教学进程,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主要是集中精力学习基础课程,有些学生在大学阶段较多接触到了跟石油工程领域相关的知识,而有些学生连基本的石油工程专业知识都不了解,所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表现出较大差异。在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无视这种差异,对学生采用“一刀切”的授课方法,这会出现学习好的而对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想了解更多,学习能力差或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的学生跟不上而失去兴趣。这是非石油工程专业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强的课程,要求在理论学习中及时应用和实践。很多学生存在这样的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自己去应用或解释问题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实践应用出现脱节。当要求学生用理解的语言解释或描述说明一些石油工程方面的问题、机理时,学生就脑袋空白了。

(3)学时少与授课内容多的矛盾。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造成了不相匹配的情况,如果面面俱到,教师们感觉课程内容讲得不够深入或部分内容讲不完,很多授课内容很难完整地讲授出来,如果教师讲课内容多,学生又觉得老师讲得太快、无法消化吸收。

(4)概念抽象、原理复杂。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涉及到地质工程、油层物理、渗流力学、油气田开发工程、油田矿场机械及计算机软件等,所涵学科领域多,专业知识理论也多,需要的理解的概念更多,而且像注水方式、油气渗流、完井方法等等这些概念比较抽象,钻井、采油、提高采收率等这些原理也比较复杂,面对这些知识的时候,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有的情况下,即使教师有意讲解,但也不能面面俱到,因此,有的学生认为这些知识感觉像“无字天书”。这样的话,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及效果

2.1 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的设立为学生今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时具有良好的石油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起到了技术支持的作用。在教学中就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对象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完成专业知识的衔接,如地球化学专业的学生在教学环节中对石油钻井工程基础理论、油田开发、采油工艺、动态分析理论进行重点讲授,使之与地球化学专业的地质知识理论相衔接,形成“在哪找油、如何找油、如何采油、如何调整、如何提高采收率”连贯思路,这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的培养。

2.2 改革教学方法及效果

(1)模块一“理论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我们在理论教学中优化教学内容,教学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引导式讲授、师生互动的授课模式。这个模块结束后,使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增强。

(2)模块二“专题研讨教学”。针对重点部分,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进行重点专题的搜集调研,加之学生自己的分析理解,在课堂中,由教师组织所有学生进行专题研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这个模块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回馈反映在专题研讨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还了解了些许科研思路和方向,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3)模块三“参观和操作室内实验室,参观露天设备实物教学”。如果单纯采用板书、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在教室完成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所有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觉得陌生,抽象很难理解,甚至乏味。通过教学相关单位的协调,安排参观时间,针对授课学生特点组织安排学生参观和操作内容。比如:如何把埋藏在油层中的油采到地面,如果让学生进实验室和参观露天采油设备,亲身体会能看得见、摸得到的实物模型、流程模拟设备、钻井采油工具设备、现场施工图,了解它们的结构特点,工作的原理,这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经过实践和口头、书面调研反馈,所有学生,无一例外一致表示通过参观和操作实验室设备、原理,学到了很多知识,感性认识很快上升到理性认识,大大加深了理解。

2.3 改革考试方法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石油工程方面基础知识,加强和扩宽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得学生掌握石油工程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的同时,学会使用和应用石油工程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不仅体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体现在考试方式上。考试既要检阅学生的理论水平也要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考试由两部分组成:笔试和平时测试。两者都及格这才视为考试合格。而且我们改变了一下考试的时间,在平时上课我们随机进行阶段性测试,如描述钻井工艺流程、绘制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关系曲线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到期末集中突击,这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

3 结论

通过上述措施实施,有效地解决了非石油工程专业概论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差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时少与授课内容多的矛盾、部分概念抽象、原理复杂、教学脱节等问题。相信在以后教学中,教师会更加自信,通过教学带科研,科研促教学,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景春,范森.准确定位两专业结合点提高石油工业概论课程教学效果[J].科技创新导报,2009(5):137.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10篇

科研建设,提升文化品味以建设学习型教研室为发展目标,石油工程教研室教师全身心投入其中,学习力持续增长,教师体验到了把工作当事业的意义。教研室多次组织“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实践探讨活动。这样既强化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又丰富了学习与工作的内涵,从而使专业教师的学习与工作成为一种自愿的积极主动的行为,“终生学习”成为每个教师的共同追求。具体体现在教研室教师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文化品味得到提升。石油工程教研室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专业教师通过参加教育科研活动,掌握高职教育规律,增强对教学工作的理性思考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教学质量上水平。近几年,随着青年教师的不断加入,石油工程教研室的教学与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引入现代教学手段,搞好专业教学改革》等百余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与企业合作编写了《油水井生产与管理》等21本教学做一体化教材,与兄弟院校合作编写了24本石油高职规划教材,累计主、参编并公开出版教材45本;为满足教学需要,还结合现有实训条件,与企业合作编写了各专业实训教材,供校内使用。完成省部级、局级科研课题26项。其中,《测井教学培训系统开发》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提高办学质量研究》等获天津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奖;建成天津市高职教育精品课1门,院级精品课程4门,完成了学院立项教改课程18门。在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中,石油工程教研室由于专业特色明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教研室及专业建设受到了学院高度重视,并已将其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了学院校园企业文化软件建设规划当中,为构建和谐的教研室教学环境、和谐的育人环境,提升专业的竞争力和学院的发展实力服务。

二、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专业品牌石油工程教研室成立于办学之初的1976年。2004年举办高职教育以来,各专业秉承了校企合作的优良传统,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与华北油田公司、渤海钻探公司等联合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规格,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石油工程专业工种的职业资格标准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中,分段组织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并联合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培养质量评价的客观性,服务企业,打造专业品牌,实现了校企双赢。石油工程教研室所属的3个专业,近3年来,新生平均报到率在95%以上,初次就业率平均为98.11%,主要就业去向为石油三大集团公司和驻滨海新区的石油企业,专业对口率达9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7%。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在3个专业应用,形成J(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习)+X(学习性实习“做中教、做中学”)+Z(专业理论和专项技能与关键技能学习)+D(顶岗实习培养综合能力)的“JXZD”4学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天津教育报和华北油田电视台进行了报导宣传。石油工程教研室教师认为,高职教育应该和其他高等教育形式一样,不仅要培养人才,而且要承担起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职能,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系领导和院领导也给与教研室工作以大力支持。带领专业教师到上级科技主管部门“争”课题,主动到企业“找”课题,通过横向合作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根据学院的科研条件,石油工程教研室把科研主攻方向定位为以应用开发研究为主,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5年来,教研室为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油油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举办20个培训班,共培训818人。完成华北油田公司科研项目11项,争取科研经费220万元,公开发表《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板参数的简明空间解析》、《中国低煤阶煤层气勘探探索》等专业学术论文近40篇,完成的《油藏与井筒耦合方法预测水平井产能研究》、《管式加热炉热辐射管可靠性检测与寿命评估》等科研成果应用于石油工业生产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石油工程教研室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因此跻身全国同类学校的前列,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表彰,成为学院专业建设发展的领头羊。石油工程技术、钻井技术、油气开采技术专业作为学院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将借力学院“天津市示范校建设项目”这一平台,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精神内涵,在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科研、对外培训服务、专业教师自我提升方面开始新一轮的改革建设与发展。

三、以石油高职教育交流共享为群体氛围,铸就职教品质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11篇

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建立工程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与优化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体系与内容,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是各石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与研究课题,需要同行进行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我校在原有教学大纲基础上,增加工程实践内容,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多种化,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引入相关的声像资料、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授课内容;成绩评定中增加文献撰写部分及讨论部分成绩,提高学生查阅、加工文献及表述能力。

2教材的选定

以林世雄主编的石油炼制工程(第四版)为主,参考侯祥麟主编的中国炼油技术,沈本贤主编的石油炼制工艺学,陈绍洲主编的石油加工工艺学等优秀教材,适当增加石油资源高效利用、清洁燃料生产和石油炼制工业关键技术的新发展等新内容,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扩大知识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3每章增加课后习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自我总结能力,每章增加不同类型的课后习题与思考题。包括石油产品有哪些分类及各自用途等基础性习题;冬天柴油车挂蜡如何处理等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习题;如何根据油品的特性实现油品的安全管理等与实际生产相关的习题。学生即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每章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本章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再相互交流,把握主线,整体思路清晰。

4教学方法改革

4.1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它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达到增强了学生对抽象概念、图形性质和学科定理的理解与感受,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具有专业性强,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铺垫;知识综合性强,涉及内容广泛,内容复杂,新工艺技术、新标准繁多;应用性强,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等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授课形式必须多样化,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授课中把新工艺、新标准等以多媒体的形式讲授,既直观、形象、又便于学生了解掌握,节省教师画图、画表的时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实现了大容量、高效率的教学。运用视频将理论与专业实验、仿真素材等紧密联系起来,如对实沸点蒸馏先进行理论介绍,再播放视频,一动一静,将枯燥的理论以实际过程表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外学习平台也不断完善,包括授课视频、实验视频、课件、配套习题、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等,用现代技术及丰富生动的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2启发式与对比式教学相结合为了改变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的被动式、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增加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知识的渴望与兴趣,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大量采用启发式教学。如在讲授清洁燃料生产时,先通过图片了解现在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并给出具体数据,再讨论导致的原因。汽车尾气的排放就是源头之一,为了改善全球气候,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提高燃料的质量,即生产清洁的汽油和柴油。应用启发式教学,从我们切实能体会到的事情出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把问题简单化,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除了启发式教学外,还并用对比式教学方式,两者相互补充。如把汽油和柴油进行对比讲解,找出异同点,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先指出汽油机与柴油机的虽然都是活塞式发动机,工作过程都是由进气、压缩、膨胀做功、排气4个过程构成,但两者的压缩比、进入气缸的气体、着火方式等不同,所以对燃料的要求不同。汽油和柴油在发动机中燃烧不正常时都会发生爆震,且爆震现象相同,但是产生爆震的原因及时期却完全不同,两者用不同的指标来表示其抗爆性,由此得出各自的理想组分。通过对比归纳,内容清晰,层次分明,相似的知识点不易混淆,便于理解与掌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3小组讨论形式进入课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会不定期的提出一些与石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期刊、报刊、互联网、电视等)收集资料进行了解,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结合到我们的生活中,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高涨。比如绪论讲完之后提出问题:石油与你有多大关系,你一天消耗掉多少石油?在下次课中用部分时间进行分组讨论,在激烈的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真正了解到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确实离不开石油,但石油又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加工成我们想要的产品呢?有了疑问和好奇心,增强对本课程的兴趣。

4.4培养独立查阅并加工文献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提出几个比较热门的课题,如原油价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炼化企业如何实现清洁燃料的生产?现代炼油工业发展趋势?中国的能源安全及战略问题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取某一个课题,独立查阅文献并经过整理完成一份报告,提高学生查阅加工文献的能力,为以后毕业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加深对某一方面的深刻理解。

4.5加强工程意识与理论的联系石油加工工艺学是一门专业课,除讲授理论内容,还引入大量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案例,提升学生工程意识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工业生产紧密相连。如以辽阳石化加工原油-俄罗斯原油为例,根据原油性质、实沸点蒸馏数据及直馏产品性质,确定加工方案;以辽阳石化550万t/a常减压装置为例,讲授常减压装置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直馏产品性质等,运用实测数据进行产品实沸点切割计算,分离精确度计算等;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如当某一侧线产品出现头重尾轻的时候应如何调节操作?本专业定期聘请工厂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课,介绍工厂相关装置概况、原料及产品、市场需求、主要设备及生产工艺流程、从事化工行业要注意的安全事项等事项,使学生不但有了安全意识,也对实际生产过程有所了解,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引起学生对自己未来工作的兴趣,提高学习动力。专业实验最能反映专业特色,是与本专业学科发展关系最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我们不断对专业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改善,除了开设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外,又增加了设计型、研究型实验;建设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培训中心,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与运行能力;鼓励学生参加“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聘请设计院人员与教师共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5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作为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的老师,本人除了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也具有实际生产经历,曾在中石化沧州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工作两年,每年参加知道学生下厂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并于2012年在辽阳石化炼油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践培训,因此对炼油加工工艺过程及主要生产设备的操作及工作原理颇为了解。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实际生产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并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实例进行分析、讲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事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的教师除了担任理论教学外,还担任专业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生产实习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工作。在学校、学院的推荐下,每年都有青年教师到中石油辽阳石化公司的生产一线进行实习,并派专业教师参加相应的技能培训,定期聘请工厂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以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6结束语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12篇

    科研建设,提升文化品味以建设学习型教研室为发展目标,石油工程教研室教师全身心投入其中,学习力持续增长,教师体验到了把工作当事业的意义。教研室多次组织“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实践探讨活动。这样既强化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又丰富了学习与工作的内涵,从而使专业教师的学习与工作成为一种自愿的积极主动的行为,“终生学习”成为每个教师的共同追求。具体体现在教研室教师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文化品味得到提升。石油工程教研室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专业教师通过参加教育科研活动,掌握高职教育规律,增强对教学工作的理性思考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教学质量上水平。近几年,随着青年教师的不断加入,石油工程教研室的教学与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引入现代教学手段,搞好专业教学改革》等百余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与企业合作编写了《油水井生产与管理》等21本教学做一体化教材,与兄弟院校合作编写了24本石油高职规划教材,累计主、参编并公开出版教材45本;为满足教学需要,还结合现有实训条件,与企业合作编写了各专业实训教材,供校内使用。完成省部级、局级科研课题26项。其中,《测井教学培训系统开发》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提高办学质量研究》等获天津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奖;建成天津市高职教育精品课1门,院级精品课程4门,完成了学院立项教改课程18门。在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中,石油工程教研室由于专业特色明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教研室及专业建设受到了学院高度重视,并已将其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了学院校园企业文化软件建设规划当中,为构建和谐的教研室教学环境、和谐的育人环境,提升专业的竞争力和学院的发展实力服务。

    二、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专业品牌石油工程教研室成立于办学之初的1976年。2004年举办高职教育以来,各专业秉承了校企合作的优良传统,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与华北油田公司、渤海钻探公司等联合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规格,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石油工程专业工种的职业资格标准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中,分段组织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并联合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培养质量评价的客观性,服务企业,打造专业品牌,实现了校企双赢。石油工程教研室所属的3个专业,近3年来,新生平均报到率在95%以上,初次就业率平均为98.11%,主要就业去向为石油三大集团公司和驻滨海新区的石油企业,专业对口率达9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7%。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在3个专业应用,形成J(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习)+X(学习性实习“做中教、做中学”)+Z(专业理论和专项技能与关键技能学习)+D(顶岗实习培养综合能力)的“JXZD”4学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天津教育报和华北油田电视台进行了报导宣传。石油工程教研室教师认为,高职教育应该和其他高等教育形式一样,不仅要培养人才,而且要承担起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职能,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系领导和院领导也给与教研室工作以大力支持。带领专业教师到上级科技主管部门“争”课题,主动到企业“找”课题,通过横向合作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根据学院的科研条件,石油工程教研室把科研主攻方向定位为以应用开发研究为主,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5年来,教研室为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油油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举办20个培训班,共培训818人。完成华北油田公司科研项目11项,争取科研经费220万元,公开发表《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板参数的简明空间解析》、《中国低煤阶煤层气勘探探索》等专业学术论文近40篇,完成的《油藏与井筒耦合方法预测水平井产能研究》、《管式加热炉热辐射管可靠性检测与寿命评估》等科研成果应用于石油工业生产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石油工程教研室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因此跻身全国同类学校的前列,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表彰,成为学院专业建设发展的领头羊。石油工程技术、钻井技术、油气开采技术专业作为学院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将借力学院“天津市示范校建设项目”这一平台,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精神内涵,在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科研、对外培训服务、专业教师自我提升方面开始新一轮的改革建设与发展。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13篇

 

一、引言

 

自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成立以来,全国石油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了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海洋油气专业的成立象征着高校石油专业教育迈向海洋石油,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随后几年来,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大学(华东)等石油院校率先成立了该专业的硕博点。随后的几年里,2013年,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迎来了第一批海洋油气工程系毕业生,该届教育毕业生就业率达80%以上,彰显了海油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然后,随着国际油价的走低,尤其跌破30美元以来,石油院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考验,而海洋油气工程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其严峻性较石油工程类老专业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冰点。因此,低油价下的海洋油气工程系的未来何去何从?如何在低油价新形势下海洋油气工程系进行常态化的发展?这是本文待讨论的问题。

 

二、重视专业人才引进,加强师资梯队建设

 

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从总体规划来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海油和海工两个方向,其综合性集成了海上油气藏开发、钻、采、集输四个环节。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海洋油气工程依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将陆上油气田钻井、完井、采油(气)、油气集输的领先技术与海洋石油、天然气相关技术结合并考虑海洋油气田钻井、完井、采油(气)、油气集输的特殊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形成海洋油气工程的研究基地与博士生、硕士生培养基地。但就其专业教师队伍而言,西南石油大学的海洋油气工程系专职教师仍存在不均衡状态,专职教师仅8人。无独有偶,我校的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目前专职教师10人,兼职教师1人,其中龙江学者1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助教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教授占18%,副教授占37%(图1)。从师资上,目前硕博比例相当,博士比例占55%,硕士比例占45%。从平均年龄来看,整体年龄偏小,平均年龄不足35岁。而在研究方向上,海洋工程方向占40%,海洋石油工程方向占60%。

 

综合上述分析来看,国内石油院校的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目前师资上面临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是普遍的现象,教学梯队健全难;二是师资专业结构不均衡,多数专业教师都是从石油工程等院系调配过来的,而海工方向教师又多出自非石油院校,师资专业结构偏差较大,导致海油与海工互为独立,往往造成海油和海工严重脱节,难融成一体。因此,在人才引进方面,充分考虑油田企业人才需求,一方面加强深化与中海油、中石化、中石油企业交流与合作,听取油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风向,邀请企业高层领导参与专业建设,共同分析低油价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要,因地制宜,对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引进相应的人才;

 

另一方面推进高校间的合作交流,对优选出的骨干青年教师,可以推行“2+2”合作模式,或加强硕博研究生访学模式,借鉴其他院校海洋工程方面的先进经验,在其他院校进行培训学习,以及国际高校的先进经验,填补海洋油气工程的空白。最后,在人才引进方面,尤其对于偏远地方的院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如对发表高级别的文章等成果进行奖励,提高安家费等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任教。

 

三、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订单式”培养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是顺应海油油气开发形势下的产物,但亦不可仅拘泥于海油企业,还需胜任诸如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应建立以海上石油为主、陆上石油为辅的教学方案。与此同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还要兼顾海油和海工方向的均衡,让学生既能掌握石油工程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熟练掌握海油油气专业特色领域本领。这就需要在课程设计上,把握好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分寸,加强与油田现场交流和合作。建议在课程设计上增开与油田现场研讨式课程(如16学时),任聘现场领导来校进行讲座,传授和交流现场的先进生产经验,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增进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专业感情培养。最后,强化与油田现场的合作,尤其是中海油企业的合作,如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签订相关协议,为企业输送人才提前签署“订单”,建立长效机制,等等。

 

四、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动用多种手段,强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一)积极鼓励一线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理论实践相结合,反作用于课堂

 

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离不开产学研一体化进程,这就需要授课教师不仅要胜任课堂教学,也要具备科学研究的素质,因此就要求任课教师在专业方向上具有较好的动手能力,鼓励高校教师承担各类纵向基金和横向科研课题,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为基础,开展课题的深入研究,不断创新、进取,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提炼专业技术新观点和新认识,在学术期刊等发表学术论文,推进专业知名度,亦可反作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不仅掌握专业教学知识点,同时也能了解油田企业科研领域,使本科生就业后社会适应性较强,从而提高了毕业生源的质量。

 

(二)动用多种手段,强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在教材规划上,利用我校丰富的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思路。近几年来,我校和兄弟院校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如2012年,我校联合兄弟院校海洋油气工程系,在教材编写上结合各自优势,联合编写了《海洋采油工程》、《海洋油气工程概论》、《海洋钻井平台设计》、《海洋装备腐蚀与防护》等国家“十二五”规划多部教材,教材内容贴近海洋油田及平台设计,符合油田发展实际需要,有别于传统的石油工程类教材,更加强调内容“海味”的特色,让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海洋油气工程的学科特色和知识点。同时,利用我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学校网络平台上已建成了《海洋石油工程》等精品课程公开网络课堂,利用特色专业和建设成果,完成了公共精品课程的建设,并在网上实行资源开放,本校及外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课外学习,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业余课堂。

 

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石油工程类的大赛,如近几年来的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中国海洋钻井平台设计大赛,此类比赛既能体现教师的专业功底,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导师督导,学生动手操作,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如我校近两年自发连续举办2届东北石油大学海洋平台设计大赛,形成了我校特色专业的校级比赛,赢得了学生一致好评,参与该类大赛除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外,还积极鼓励油气储运专业、机械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专业知名度。

 

五、结语

 

海洋油气工程专业是全国石油院校几乎同步开设的新专业,几年来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在当今低油价形势下,海洋油气工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设计和实施,即从招生、入学、授课阶段、毕业设计以及论文撰写等环节抓起,需结合现场实际经验不断修正课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发扬其专业结构特色,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使其真正成为海洋石油的接班人。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地质类”课程;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石油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95-02

“地质类”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一方面是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学好后续课程如油藏工程等专业课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些知识也始终贯穿于油气勘探开发全过程。然而对于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缺乏对这一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在很多学生看来,“地质类”课程是地质专业学生学的课,与他们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没有多大关系。也正是基于很多学生的这一想法,石油工程专业“地质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理想。越是这种情况,提高“地质类”课程教学效果的紧迫性就越迫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探讨了提高地质类”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地质类”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地质类”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类专业基础课。该类课程目前我校设置了油田地质基础、石油测井、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这三门课程,从不同侧重点讲述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条件、油气藏特点与分布规律,油气层综合识别与评价,储层研究与评价方法,各类地质图件的编制,储量计算基本方法等。通过该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油田地质方面的正确思维方法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油田勘探开发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地质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石油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的知识面,能在石油工程领域内从事工程设计、科技开发、生产管理与施工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校石油工程专业主要有两个培养方向:一个是钻井工程,另一个是油气田开发工程。很多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认为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是钻井与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提高采收率以及油气田增产改造措施等工作,只有“三大”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和油藏工程)才是他们的主干课程,只要这些课程学好了就能够胜任以后的工作,觉得“地质类”课程仅仅是一类锦上添花的课程,没有多大意义。基于学生的这种认识,表现在:对该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平时上课没有几个人做笔记;总是希望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不要超出课本内容且与最终考试有关;课后基本不复习或思考问题;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上课基本上就是要个学分,以达到毕业要求。正是这一“错误”观念的存在导致学生从思想上对该类课程不够重视。

2.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地质类”课程的传统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以“板书”为主,演示图表不规范,而且信息量有限,这样的教学方法不易引起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现在在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许多教师把多媒体作为教科书的翻版,一页一页低着头顺着多媒体往下念,没有发挥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的真正作用。可以说是只念不解,基本不考虑学生课堂气氛,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有的看书、有的玩手机、有的睡大觉,根本谈不上取得什么良好的教学效果。

3.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学生在校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工作以后的现场应用。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单一地强调如何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大家,认为学生只要将书本知识掌握好了就可以满足以后学习或工作的要求,那就大错特错。现在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授课时只讲书本上的内容,很少将所讲授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与油田生实践相结合,很少讲授学科前沿理论,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该课程。造成教师好像很卖力、学生好像很无奈的困境,其实教育如果解决不了学生的尴尬,那就是教育的尴尬。

三、提高“地质类”课程教学效果方法

1.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读一样的书,听一样的课,同一个老师讲解,而学习成绩却有很大差别。究其原因是:是否用心听,是否与老师产生共鸣。

人类从不厌倦于对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只要这些知识能够指向他们心中悬而未决的巨大疑问。针对学生不够重视“地质类”课程的情况,我们首先要给学生介绍该门课程主要要讲授哪些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与后续相关课程的关系等,使学生明白该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位置及在油田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地质类”课程石油测井为例,首先应该从测井手段的提出、石油测井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与后续开发地质课程的关系入手,讲述石油测井在石油工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门学科在他们将要从事的工作中所能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讲授过程中再配合油勘探开发实例,对比分析石油测井技术的应用与油田勘探开发效果的关系,必定能够唤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和重视程度。油田地质基础、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也需要以类似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几年笔者在课程第一节课绪论部分讲完后,总是花一点时间,用具体事例给学生讲: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没有严谨的作风,没有过硬的本领,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具体的计划,没有可行的措施,没有吃苦的精神,那么这个人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将不会有突出的表现,甚至会被社会淘汰。从目前情况来看,这对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有一定的效果。

2.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学是计算机应用到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表现,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多媒体的使用像做大会报告那样的话,就失去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意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是传递的信息量大,另一方面是演示的图表规范,节约了老师在课堂上绘制图表占用的时间。但是,如果把所有要讲的内容全部集成到多媒体里,学生就会产生视力疲劳感。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下,如果再辅以“粉笔+黑板”的传统手段,在黑板上将重要知识点予以强调,引起学生重视,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必然会使课堂效果最优化。

3.提高教师对教学热情的投入。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就像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不是单方面的问题。在大学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们有些教师仍然延续上个世纪大学精英化教育的思维,想象着学生应该怎么样,总是把他们平时的样子与觉得该怎么样去比较,这种思维是现代高等教育最大的障碍,如果这样我们就没有办法与学生建立联系。

教师上课,学生听不明白或不够重视,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在教学这个环节过程中,学生是上帝,上帝没有听懂,上帝没有错,我们的教师都是高职称、高学历,所讲述的知识与方法肯定也没有错,那么唯一错的就是内容层次安排、言辞清晰度及知识密度出现了问题,导致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没有被传递。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投入不够,没有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如何才能把该门课程学好;没有下工夫把该门课的知识结构与层次理清;没有下工夫思索针对现在个性化很强的学生如何优化教学方式。只有当学生从内心感受到了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学热情、教学技艺,这个感受就会被传递,学生就会热爱这个老师,爱学这门课,同时这种感受也会向淋雨一样浸透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缓慢滋养。

诚然,现在大学教师压力比较大,不但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许多科研任务,同时又要应对考核发表科技论文。但大学的主体是教学,这是绝对不能改变的事实,无论什么原因都不能成为消极教学的借口,况且教学、科研、并不矛盾,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难点仅仅在于教师如何去很好地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4.加大课堂随机提问力度。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上不间断地提问无疑非常重要。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我们可以采取随机点名提问,要求学生当场回答;也可以提出问题留给学生思考,下一节课随机请多名学生回答,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逐一点评,对回答好的进行表扬,对差的进行鼓励。通过不断地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自身多年教学经验证明,上课经常提问到的知识点,学生都掌握得非常好。

5.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的有力结合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会使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取得不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会及时地把自己科研中遇到的与所讲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场实例带入课程,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油田地质基础课程油藏类型部分过程中,笔者在讲授完一种油藏类型的定义及书本典型案例之后,都会将自己熟悉的某油田实际的该类型油藏进行详细解剖,引导学生寻找书本理论定义与现场实际油藏特征的差异性。然后还会给出一组地层数据与油层数据,让学生利用软件绘制出该油藏的剖面图和平面图,并分析油藏特征,同时简单讲解针对不同类型油藏所采取的不同开发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质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四、结论与认识

“地质类”课程作为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是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些知识也始终贯穿于油气勘探开发全过程。只有通过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师对教学热情的投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够强化教学效果,才能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给他们传授的是找到自己生活之路所需要的才能与力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参考文献:

[1]徐波.石油工业概论课程教学探索与续践[J].石油教育,2009,(1):79-81.

[2]聂翠平,李琪.石油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探索与认识[J].石油教育,2006,(4):89-90.

[3]王凤琴.“石油天然气地质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6,(4):109-111.

[4]庞军刚,吴少波.传统与多媒体方法在“沉积岩石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教育,2010,(3):78-80.

石油工程导论论文范文第15篇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110-01

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企业内部管理及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报刊媒介在各类企业的关注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来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各类企业报刊已达一万二千余种。相应地,随着企业报刊的蓬勃涌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在所难免。这就在报刊质量上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编辑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就是其中一个被广为关注的因素。

近年来,从事《长庆石油报》编辑工作的编辑大多来自非石油专业,要想做好石油报纸的编辑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报编辑,我认为要从培养四种能力着手。

一、做好企业报编辑,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能力

作为企业报刊编辑,政治理论素质不可轻视。相对于政令政策直接的党报党刊来说,企业报刊编辑的理论素质更多时候体现得更为深入、更为内化。由于报刊定位的迥异,使得后者对于政治理论的宣传更多变现为感召劝导,润物无声。只有企业报刊编辑持续保持对党政方针的深入学习,使之达到沦肌浃髓的程度,才能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注意“用正确的理论引导人”,并将之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说,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

这几年,长庆油田成为中国石油增长幅度最快的油气田,承担着向北京、天津、石家庄、西安、银川、呼和浩特等十多个大中城市安全稳定供气的重任,现为中国国内第二大油田。在快速发展时期,长庆油田在企业改制、医疗卫生、职工住房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这些决策的制定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油田职工生活的稳定。

编辑的认识过程需要有一个从“一般”到“特殊”并从“特殊”中领会新闻价值的过程。这就要求编辑对记者、通讯员的能力、素质、特点有基本的把握,能有效地与他们沟通,了解更多的事实,帮助他们发现新的立意。例如,长庆石油报社一位编辑在修改《找油的三件“传家宝”》一文时,感到原稿单纯围绕长庆油田的新科技展开论述,立意不新且技术性词语晦涩难懂,建议记者将长庆油田的科技工作者找油的过程形象地概括总结成“勇气、灵性、创新”这三个生动而浅显的词语。经过修改后的文章为读者详尽展示出科技工作者在被专家判了“死刑”的藏油区里应用“三件法宝”坚持不懈找油的过程。文章层次清晰,语言简练,获得2005年度陕西省企业报新闻二等奖。

统一企业思想、树立企业品牌、加强内部交流、促进对外传播是企业报刊自身定位的重要使命。而作为这一使命的理论执行者和具体实践者,企业报刊编辑必备的一个基本素质就是企业相关领域、相关学科的专业素养。恰如古人所说,“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只有根基扎得深广而稳健,才有枝繁叶茂、累累硕果的一天。

就笔者供职的《长庆石油报》而言,熟悉石油生产的各个环节并掌握相关的理论体系及具体参数是每位从业者任职的首要任务。否则,当基层稿件偶有疏漏甚至错误的时候,编辑将无法察觉,势必造成严重的事故。只有具备这样严谨的工作作风才能锻造出一个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同时,伴随着研究深入和学科发展,科技前沿日新月异,这也需要编辑对石油行业的各种前沿科技保持持续关注,切不可固步自封。

四、做好企业报编辑,要有栏目策划能力及创新能力

栏目是版面的灵魂。各个版面上不同定位、不同特色、满足不同读者需求的栏目,犹如报纸的一个个支点,形成了报纸的特色和个性。因此,编辑根据栏目的设置要求,在认真筛选与栏目相对应的好稿优稿外,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栏目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