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石油化工走势范文

石油化工走势范文

石油化工走势

石油化工走势范文第1篇

(1)炼油技术,尤其在加氢技术方面、重油加工技术方面、油品质量技术升级方面都取得了进步。(2)乙烯技术进步,成套大型乙烯装置技术独立开发取得新突破。(3)开发自主产权大芳烃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是世界芳烃产品对二甲苯(PX)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自己完整的芳烃成套技术,一直用巨资引进国外技术的方式建设芳烃生产装置。2012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芳烃成套技术的国家。(4)石化产品差异化生产技术取得新进步。(5)支撑石化产业“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取得进展。石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以及FCC烟气脱硝关键技术都得到了显著进步。

2国际石油行业市场

如今世界经济形势逐步向好,国际油价走势受美国经济数据提振,2013年1月国际油价反弹,轻油2013年3月期货结算价每桶96.44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0.56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2013年3月期货结算价每桶113.48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0.20美元。国际炼油业的炼油毛利已经自2010年以来连续三年上升,预计全球炼油业2013年将仍处于炼油行业景气周期末期。国际化学品方面,美国化学理事会预测2013年美国化学品市场增幅1.9%,与2012年1.5%增幅相比微增。欧洲化学工业理事会预测2013年欧洲化学品增幅为0.5%,与2012年下降2.0%相比有所提高。全球对特种化学品需求方面也有较乐观的估计,预计将增长3.1%。

3我国石油行业市场

我国石化行业运行态势可以概括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持续深化,加上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防止经济过热,我国经济减速明显,持续回落下行,对石化行业影响明显。从全过程看,2012年开局石化行业运行步履蹒跚、如履薄冰,运行压力前所未有。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也开始起作用,石化产业运行态势从下半年起也开始趋稳,到四季度行业步入平稳和小幅回升阶段。总之,我国石化产业全程运行几渡难关,生产经营业绩前降后升,最终缓中趋好,全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4我国石油行业市场的发展

进入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基本没有改变,宏观经济将会继续保持稳健发展。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关调控措施作用,2012年第四季度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已跨年延续,预计全年GDP增速会在8%左右。根据工信部下发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石化行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总产值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5年,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达14万亿元左右。工信部网站2013年2月19日综述,预测2013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将保持平稳,回升势头将进一步巩固,上半年虽然有下行压力,但下半年“稳中趋好”。2013年我国炼油产业预计仍处于景气周期,城镇化的推进和第二辆汽车开始进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家庭,使国内成品油需求得以稳定增长;新建大型乙烯的投产和芳烃市场的紧俏也带动了化工轻油需求的增长。此外,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7月12日第36号文件,改变过去乙烯芳烃类化工产品的石脑油燃料油退免消费税的办法,对境内生产石脑油、燃料油的企业对外销售用于生产乙烯、芳烃类化工产品或用于其他方面的石脑油、燃料油征收消费税,这一政策措施使得国内成品油市场更加有序。然而,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的步伐当属炼油企业2013年头号任务,也是对炼油企业的严峻考验,需要抓紧开发、采用先进的国四、国五汽油和车用柴油的生产技术,并设法落实所需的巨额技改资金。化工市场需求方面总体回暖。展望2013年,丙烯产能释放较多,众多企业竞相上马丙烷脱氢制丙烯、甲醇制丙烯等专产丙烯装置。浙江有3套丙烷脱氢项目正在建设,分别是宁波海越公司位于北仑的60万吨/年装置、浙江三锦石化公司位于绍兴的45万吨/年装置、浙江卫星石化公司位于嘉兴平湖的45万吨/年装置,这些项目预计在2013—2014年陆续建成投产。甲醇制烯烃我国当前已有4套装置在运行。同时石化企业加快推进大型裂解装置建设,两套新建的大乙烯装置将于2013年投产,新增联产的丙烯产能80万吨/年。因此,丙烯产业链的延伸会有丙烯需求的增加,但是市场供需改观的程度不会太大,估计行情总体仍将延续较低迷状态。进入2013年,受国际市场资源偏紧、下游需求增长、重要基础有机化工产品高位持稳等的影响,纯苯市场供少需多,预计仍将延续相对高位。PX需求仍较紧俏,1月价格大涨至1700美元/吨。合成树脂需求方面,2013年国内包装、建筑、农业、家电和汽车等聚烯烃需求增速略高于2012年。价格和毛利均会小幅上涨,LDPE价格和毛利将回到合理水平。预计2013年国内塑料包装的需求为1950万吨,比2012年增加4.8%;国内建筑业塑料的需求在890万吨,比2012年增加4%;农业对合成树脂的需求为345万吨,比2012年增加10%;家电业对合成树脂的需求为620万吨,比2012年增长1%。汽车行业对塑料的需求为325万吨,比2012年增长10%;2013年年底国内五大合成树脂产能将达到6260万吨/年。根据商务部网站援引日本媒体报道,2013年1月合成树脂的亚洲现货价格已正在进一步上涨,低密度聚乙烯的亚洲现货价格为1430美元/吨左右,比2012年12月上旬上涨了10%,亚洲行情主要取决于中国。国内PE现货市场稳中有涨,从2013年1月LLDPE价格止跌反涨,均价为11266.6元/吨。2013年PVC行业受扩能不止等影响,国内PVC市场预计会延续2012年价格“阴跌”、“低位”的弱势局面。合成橡胶需求方面,2013年全球合成橡胶需求预计达到1594万吨。国内汽车需求预计增长9%,合成橡胶需求量2013年预计为426万吨,比2012年增长7.5%。轮胎企业运行环境将向好,轮胎生产销售将逐渐转好。但是,国内合成橡胶新增产能的大量释放,供需关系会有所逆转,使供大于需求局面进一步体现。

5结论

石油化工走势范文第2篇

    (1)炼油技术,尤其在加氢技术方面、重油加工技术方面、油品质量技术升级方面都取得了进步。(2)乙烯技术进步,成套大型乙烯装置技术独立开发取得新突破。(3)开发自主产权大芳烃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是世界芳烃产品对二甲苯(PX)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自己完整的芳烃成套技术,一直用巨资引进国外技术的方式建设芳烃生产装置。2012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芳烃成套技术的国家。(4)石化产品差异化生产技术取得新进步。(5)支撑石化产业“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取得进展。石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以及FCC烟气脱硝关键技术都得到了显着进步。

    2国际石油行业市场

    如今世界经济形势逐步向好,国际油价走势受美国经济数据提振,2013年1月国际油价反弹,轻油2013年3月期货结算价每桶96.44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0.56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2013年3月期货结算价每桶113.48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0.20美元。国际炼油业的炼油毛利已经自2010年以来连续三年上升,预计全球炼油业2013年将仍处于炼油行业景气周期末期。国际化学品方面,美国化学理事会预测2013年美国化学品市场增幅1.9%,与2012年1.5%增幅相比微增。欧洲化学工业理事会预测2013年欧洲化学品增幅为0.5%,与2012年下降2.0%相比有所提高。全球对特种化学品需求方面也有较乐观的估计,预计将增长3.1%。

    3我国石油行业市场

    我国石化行业运行态势可以概括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持续深化,加上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防止经济过热,我国经济减速明显,持续回落下行,对石化行业影响明显。从全过程看,2012年开局石化行业运行步履蹒跚、如履薄冰,运行压力前所未有。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也开始起作用,石化产业运行态势从下半年起也开始趋稳,到四季度行业步入平稳和小幅回升阶段。总之,我国石化产业全程运行几渡难关,生产经营业绩前降后升,最终缓中趋好,全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4我国石油行业市场的发展

    进入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基本没有改变,宏观经济将会继续保持稳健发展。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关调控措施作用,2012年第四季度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已跨年延续,预计全年GDP增速会在8%左右。根据工信部下发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石化行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总产值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5年,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达14万亿元左右。工信部网站2013年2月19日综述,预测2013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将保持平稳,回升势头将进一步巩固,上半年虽然有下行压力,但下半年“稳中趋好”。2013年我国炼油产业预计仍处于景气周期,城镇化的推进和第二辆汽车开始进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家庭,使国内成品油需求得以稳定增长;新建大型乙烯的投产和芳烃市场的紧俏也带动了化工轻油需求的增长。此外,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7月12日第36号文件,改变过去乙烯芳烃类化工产品的石脑油燃料油退免消费税的办法,对境内生产石脑油、燃料油的企业对外销售用于生产乙烯、芳烃类化工产品或用于其他方面的石脑油、燃料油征收消费税,这一政策措施使得国内成品油市场更加有序。然而,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的步伐当属炼油企业2013年头号任务,也是对炼油企业的严峻考验,需要抓紧开发、采用先进的国四、国五汽油和车用柴油的生产技术,并设法落实所需的巨额技改资金。化工市场需求方面总体回暖。展望2013年,丙烯产能释放较多,众多企业竞相上马丙烷脱氢制丙烯、甲醇制丙烯等专产丙烯装置。浙江有3套丙烷脱氢项目正在建设,分别是宁波海越公司位于北仑的60万吨/年装置、浙江三锦石化公司位于绍兴的45万吨/年装置、浙江卫星石化公司位于嘉兴平湖的45万吨/年装置,这些项目预计在2013—2014年陆续建成投产。甲醇制烯烃我国当前已有4套装置在运行。同时石化企业加快推进大型裂解装置建设,两套新建的大乙烯装置将于2013年投产,新增联产的丙烯产能80万吨/年。因此,丙烯产业链的延伸会有丙烯需求的增加,但是市场供需改观的程度不会太大,估计行情总体仍将延续较低迷状态。进入2013年,受国际市场资源偏紧、下游需求增长、重要基础有机化工产品高位持稳等的影响,纯苯市场供少需多,预计仍将延续相对高位。PX需求仍较紧俏,1月价格大涨至1700美元/吨。合成树脂需求方面,2013年国内包装、建筑、农业、家电和汽车等聚烯烃需求增速略高于2012年。价格和毛利均会小幅上涨,LDPE价格和毛利将回到合理水平。预计2013年国内塑料包装的需求为1950万吨,比2012年增加4.8%;国内建筑业塑料的需求在890万吨,比2012年增加4%;农业对合成树脂的需求为345万吨,比2012年增加10%;家电业对合成树脂的需求为620万吨,比2012年增长1%。汽车行业对塑料的需求为325万吨,比2012年增长10%;2013年年底国内五大合成树脂产能将达到6260万吨/年。根据商务部网站援引日本媒体报道,2013年1月合成树脂的亚洲现货价格已正在进一步上涨,低密度聚乙烯的亚洲现货价格为1430美元/吨左右,比2012年12月上旬上涨了10%,亚洲行情主要取决于中国。国内PE现货市场稳中有涨,从2013年1月LLDPE价格止跌反涨,均价为11266.6元/吨。2013年PVC行业受扩能不止等影响,国内PVC市场预计会延续2012年价格“阴跌”、“低位”的弱势局面。合成橡胶需求方面,2013年全球合成橡胶需求预计达到1594万吨。国内汽车需求预计增长9%,合成橡胶需求量2013年预计为426万吨,比2012年增长7.5%。轮胎企业运行环境将向好,轮胎生产销售将逐渐转好。但是,国内合成橡胶新增产能的大量释放,供需关系会有所逆转,使供大于需求局面进一步体现。

石油化工走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时代 石油化工产业 资源与能源 发展走势

随着我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攀升,新的时期对石油产业经济也有了不同的要求,其发展趋势也发生了变化。在现今这个事事都注重低碳的社会经济中,石油化工产业在生产中也要遵循这一时代要求。在石油化工生产中遵循这一要求可以减少生产中的资源能源浪费,降低因生产造成的污染,提高整个石油化工场的空气质量,节约能源开支,从而为石油化工产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提高石油化工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一、低碳时代下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现状

石油化工产业是化学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化学产业发展的关键。虽然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在世界上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今年来其发展速度也是不断攀升,但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与能源,然而资源能源直接决定了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速度及空间,在石油化工产业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飞速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更是与日俱增,现今我国的石油化工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而是需要依靠国外的进口材料来支撑石油化工产品的进一步开发与研究,这对石油化工产业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购买国外能源,如此一来,就大大降低了石油化工产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石油化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低碳时代下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石油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其在世界中的经济地位也是越来越重要,但在现今低碳时代下还存在一定的阻碍石油化工产业的因素,以下就是笔者据调查所列举了几点关于石油化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1.石油化工产业资源供应量与市场需求相矛盾

我国在以往可以说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就世界能源的平均水平来讲,我国人均占有量并不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标准。我国现在存在严重的供求问题,石油化工产业资源能源所有量不能满足人们对石油化工市场的需求量,面临这一现状及问题,我国石油化工产业选择与外国合作,进行进出口贸易,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石油化工能源,以此来调节市场供求不平衡现象,然而,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越来越依附国外的能源供给,已经快超越了国际承认的50%的石油化工安全警戒线,这样的状况使得石油化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加大了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风险。

2.石油化工产业核心技术少,缺乏竞争力

石油化工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石油化工产品也随之快速更新,石油化工产业要适应这一现状就要不断创新,打造出新型的石油化工产品,然而,目前在我国石油化工产业普遍存在石油化工产业核心技术少,缺乏竞争力的现象。就我国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石油化工的科研体制还不够完善,石油化工新产品的开发速度慢,生产量小,不能满足人们对石油化工产品的市场需求。我国的石油化工产品生产量大,但是并没有其自身特有的核心技术,一般情况下都是引进国外的新进技术来作为石油化工产品的支撑点及两点,这一状况严重降低了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我国遵从的可持续发展相矛盾,不利于石油化工产业的瞻顾性发展。

三、低碳时代下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资源与能源的未来走势

根据我国近几年的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状况,笔者分析并总结了低碳时代下我国石油化工产业资源与能源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下就是对石油化工产业能源未来的状况分析:

1.从一次性能源转变为终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低碳时代下,注重石油化工资源能源的二次利用,因为再多的资源如果不加以合理使用,始终会有耗尽的一天,我国现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未来的石油化工产业发展中,石油化工产业会遵循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扩展到最大化,从一次能源转变为资源终端利用,实现低碳经济的要求。未来的石油化工产业能源将由一次性能源向核能,地热能和可再生能源转变,不断开发新能源,降低产业发展中的能源消耗,促进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带的可持续发展。

2.产业布局转变,产业集中度增高

近几年来,我国石油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改造,石油化工产业布局的转变已是未来石油化工发展的趋势。原因在于石油化工产业集中在一起,可以减少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资源能源的运输里程,倘若不集中在一起,密度颇大,会加大资源输送资金的运用,影响整个石油化工产业的生产效率,阻碍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脚步。形成密集型产业格局,可以避免石油化工资源的长时间运送,缓解了因交通不便而带来的资源运输压力,可以为石油化工产业及时提供所需资源。现如今,我国大连、上海、大庆、吉林等多个地区已建立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实现了密集型产业格局。

3.形成自身产业的核心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

石油化工产业若没有其本身的核心技术,就少了支撑产业发展的实力,会对石油化工产业造成很大的风险。就我国现状而言,是一个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更加注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这一形势为产业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石油化工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有了创新性人才的加入定会形成其核心竞争力,不在依附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自身道德产业竞争力。

四、总结

在现今这个低碳经济时代下,我国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石油化工产业生产中的资源状况进行了现状分析,研究了石油化工产业资源与能源德尔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整体的研究分析来看,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不久的将来会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提高石油化工生产的产业水平,我国石油化产业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的进一提升更是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冯世良.我国石油和化工经济运行回顾及展望[J].国际石油经济, 2008,9(02):43-44 .

石油化工走势范文第4篇

本文从企业不可控和可控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价格的众多因素。在考虑众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价格操作策略。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influence factors of petrochemical product price, but the proportion of speculative factors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petrochemical product price for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analyzed many influence factorsof price from two aspects of uncontrolled and controllable factors of enterprises. Based on considering many factors, some specific price operation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石化产品;价格;市场

Key words: petrochemical products;prices;market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029-02

0引言

石化产品价格在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普遍暴跌的情况下,09年整体价格复苏。石油化工是以天然气或石油炼制所提供的原料油为原料,对其进行化学加工,继而得到各种石油化工产品。从整个产业链来说,上游是资源性产业,油气是国家重要战略物资,中下游生产的成品油和石化产品直接影响我国的终端消费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市场机制在石化行业发挥作用日渐显著,上游生产企业、中间商和终端用户对价格日渐敏感。在石化产品销售过程中,石化产品价格作用日渐加大,但重要产品的价格信号却严重偏离供求关系,价格受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尤其是价格中投机行为增多。了解石化产品价格成因,对石化企业制定价格策略和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影响石化产品价格的企业不可控因素

1.1 国际石油价格石油和石油化工在一条产业链上,石油价格对石油化工价格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总体看,与石油距离比较近的即处于上游的行业,由于企业相对较少,而生产能力一般又较大,其产品价格随油价上涨而水涨船高。对石油产业链中的下游行业来说,由于企业较多,市场竞争激烈,无法实现成本向用户的转嫁,高油价所带来的是盈利空间的大幅度缩小以致亏损,使企业经营的承受巨大的压力。目前,石油价格这个石化领域乃至整个能源原材料行业最重要的产品价格不再由国内供需形势决定主要取决于国际原油价格,大部分国内石化企业以WTI(WTI即West Texas Intermediate 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是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原油价格为主要参考。并且国际原油价格在金融炒作等因素的作用下,也越来越脱离供需基本面。石油价格会影响石化企业上游原材料价格,同时也会对买卖双方产生价格心理预期,影响买卖双方价格判断。当石油价格上涨,会对下游买方的购买量和购买时机产生购买压力,也就是大量购买和提前购买的产生。

1.2 宏观经济的影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改变了中国石化行业的发展轨迹,行业出口下降、需求放缓、价格下滑、盈利减弱。2009年随着经济复苏,我国房地产、汽车市场的逐渐火爆,全球石化产品需求增长,大部分石化产品价格上升,企业逐渐扭亏。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宏观经济的持续向好,市场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将为今后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般来说,宏观经济的转好,也是石化产品价格走高的支撑点之一。

1.3 市场需求需求因素是最终决定行业景气能否延续的关键,市场需求是影响石化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我国石化产品消费仍处于增长期,部分石化产品刚性需求长期存在,高端石化产品市场潜力巨大。在政府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的情况下,预计今后3-5年我国石化产品市场将继续稳定增长。宏观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对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长构成有效支撑。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发展阶段,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旺盛需求。旺盛需求也会推动石化价格的上涨,但上涨的空间还要取决于市场供给及其它因素。

1.4 相关产品价格的变动近期石化产品价格总体呈现在成本推动下持续攀涨态势。但由于市场状况不同,具体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也会出现差异,需求强劲、供应偏紧的产品价格上涨较快。石化产品的价格还受到煤化工、盐化工、生物化工等相关替代产品的市场竞争。当相关替代产品价格上涨或下跌,都会对石化产品价格造成冲击,替代产品价格变动幅度越大、时间越长,对石化产品价格的冲击力度就大。

1.5 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从2003年10月开始到2008年上半年,整整5年的时间是化工行业高速发展时期,其发展速度在化工行业发展史上是少见的。这一时期每年销售收入增长30%-35%,利润在25%左右。这种发展速度刺激了行业的投资,使不少领域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全国几千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无序和过度竞争导致石化企业尤其是产业链下游企业大部分产品处于产品线盈亏平衡点之下。国家未来几年内为规范市场,逐步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并加大了对环境的治理力度,将会关闭多家小化工企业,导致部分产品生产量减少,这样会推动价格逐步回升。

1.6 国际贸易的影响中国大多数企业从事的是“买与卖”的简单国际贸易,出口石化产品的整体价格始终维持在接近成本的水平上。我国石化企业的产品是以通用产品为主。产品主要用来满足中低端市场需求,附加值不高,绝大部分高档产品要依赖进口。进料加工方式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比例高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内主要石化产品结构性短缺的事实。面对国外公司在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方面的垄断地位,国内石化产品很难与之竞争。导致石化产品价格波动调整的这些企业不可控因素,相互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的作用。宏观经济形势是影响其他所有因素的因素,宏观经济走好,所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推动石化产品价格走高。但当石化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时,在初期价格快速上涨,但随着而来的是市场竞争加剧,价格走跌。石化企业应当随时随地的监控这些不可控因素的变化,为自己的价格走势决策提供帮助。

2影响产品价格的企业可控因素

2.1 企业库存的变化一般情况下,企业库存压力大的时候,企业就可能采取价格下跌的策略,来降低库存的压力;反之,当库存压力小的时候,企业一般采取价格上调的策略,一方面推动价格的上涨,一方面寻找高价时机出更大量的货。为减少风险,企业一般的做法是保持产销的平衡。这样可以回避低价位多出货、高价位少出货,降低企业最大亏损的可能性。

2.2 物流周期的控制物流周期会影响产品价格,尤其是冬季运输瓶颈也是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之一。同时,由于不能及时安排运输渠道,使产品运输成本提高,采购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自己库存升高,产品价格一方面也存在下跌的压力。很多石化企业采取一票制价格,通过缩短和控制物流周期,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货物运输能力,提高销售与运输的衔接性,也可以提高到站产品价格的竞争力,减少库存压力,占据市场。

2.3 买卖双方对市场预期的判断石化产品价格的投机因素,很大一部分取决是买卖双方对市场价格预期的判断。买卖双方考虑上述综合因素,预测市场的趋势,及双方讨价还价的博弈心理,制定各自的具体接受价格和价格操作的思路。如果买方观望心理加重,则导致石化企业库存急剧上涨,由于库存压力增大,则企业价格进行下调;如果卖方观望心理加重,则会惜售,造成供给紧张,推动价格上涨。例如,在市场买卖过程中,当石化企业开始降价时,往往给买方一种心理暗示就是上游企业库存压力比较大,或者上游企业对市场前景不看好,此时,购买方根据市场的预估、上游企业的成本和自己企业的库存,采取持币待购或者少量购买,保证日常生产的稳定,等到预估的市场低点时,大量采购囤积,达到低价大量进货的目的。这种市场操作模式对买卖双方的市场预估能力要求比较强,承担的市场风险也比较大。上述企业可控因素之间也存在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企业库存压力的大小和物流周期的快慢会影响自己后续价格的高低,从而影响买卖双方对市场预期的判断。反过来,买卖双方对市场的预期,也会影响企业未来库存容量。

3石化企业产品价格的策略

影响石化企业产品价格的因素繁杂多变,但价格的主要因素取决于市场的供需关系。低附加值的石化产品竞争激烈,大多情况下盈利空间不大,价格偏低。因此,石化企业应致力于创立新型科研开发体系,加大创新力度,一方面着眼于新产品开发,加大新产品升级换代;另一方面改进和提高老产品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同时要进一步鼓励开发与生产新型石油化学和特种石油化学产品,要借鉴外国石油化学工业产品质量控制策略与措施,提高产品价格。同时,企业在营销策略上针对产品特点及市场地位,应采取了差异化的营销价格策略。

3.1 主导价格策略企业的产品在整个行业内占主导地位,如产量最大、成本最低廉等。企业具备市场领导者的条件,企业应采取价格领先战略,引导行业价格走势,同时当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时,积极主动调整价格。例如,当竞争对手甩货降价时,企业应当根据对方甩货量来制定应对价格。如果对手量比较少,企业可以听之任之;如果对手量比较大,企业应当采取更具有优势的低价策略,迅速瓜分市场需求,清理库存,等待下一个市场需求高峰。当竞争对手存货量大幅减少时,企业应当率先存货提价,推动整个行业价格走势,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企业处于主导地位就应该加大市场信息调查,密切关注国际石油价格变动、宏观经济走势、替代产品价格波动、天气等不可控因素,发挥行业中主导地位,加强并控制买方的市场预期,在维持正常生产的情况下,争取高价时多出货,低价时少出货,以库存目标调节销售节奏,最终达到产销基本平衡。

3.2 随行就市价格策略企业对相对弱势的产品,采取价格跟随战略,紧紧盯住市场主导者,及时进行价格跟进调整。当石化企业库存压力比较大时,企业在关注市场领导者价格变动同时,也要关注市场信息,如宏观经济走势、石油价格变动、天气等偶然因素,要紧密跟随市场领导者作出价格反应;当石化企业库存压力比较小时,企业在关注市场领导者价格变动,同时关注其他影响价格因素,有距离、有选择的跟随市场领导者价格。考虑未来石化产品价格的投机影响作用日渐增多,企业加大对价格影响因素变动的监测,并制定选择适合自己灵活多变的价格策略。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GDP将继续保持在7%以上的增长速度。同时,石化产品的市场需求也会快速增长的。企业应抓住市场机会,回避威胁,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明智选择市场价格成交高点,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1]王红秋,卢青.世界石化行业周期分析及预测[J].中外能源,2009.14.

[2]孙丽颖,王凤芝.国际油价下跌对黑龙江省石化行业影响加剧[J].黑龙江金融,2009.2.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振兴研究课题组.当前石化行业运行态势分析[J].经济观察,2009.7.

石油化工走势范文第5篇

飞越巍巍昆仑,飞越阿拉伯半岛,飞越红海。 11月17日,中共代表团参加中苏建交50周年暨苏丹石油项目投产10周年庆典。10年前,中国政府特使团也来到这里,开启了中国首个海外大型新油田投产阀门。如今,苏丹已成为非洲产油大国。 1993年起,尤其进入新世纪,中国石油屡掀波澜于国际石油市场,海外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起步、快滚动、跨越式发展。目前,已在全球29个国家运作81个合作项目,国际工程技术服务有500多支队伍奋战在44个国家,国际贸易业务涉及82个国家,已建成海外油气作业年产能7450万吨,初步建成中亚、非洲、南美、中东和亚太5个海外油气合作区,构建了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初步形成上中下一体化的海外油气业务规模。 沉思既往,中国石油在从“小舢板”到跨国“航母”的历程中,走过了一条合作共赢之路:其基础就是依靠成熟技术与整体优势,其依托就是实践中历练出来的大批忠诚的国际化经营人才,其体现就是坚持互利共赢、在资源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其支柱就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发扬光大,其航向就是向着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战略目标阔步前行。 合作共赢之路,穿越历史时空,向未来延伸。 合作共赢的轨迹:从“小舢板”到跨国“航母” 上个世纪90年代,国际石油市场风起云涌。跨国石油巨头掀起新一轮油气资源争夺,在全球抢滩占位。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使曾经豪迈告别“洋油”时代的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走出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成为历史必然。 背靠国家的政治外交优势,在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下,中国石油手执先锋大印,担当了走向海外的“先行官”。 然而,与具有百年跨国历史的国际石油大鳄同台竞技,甚至虎口夺食,中国石油初出茅庐。作为后来者,就要好好学,不仅学本领,更要学策略。 造船出海,务实之策。16年间,中国石油打造了“三条船”。 先造“小舢板”,投石问路,寻找立足之地,锻炼队伍,积累经验,后图发展。“走出去”之初,中国石油先后在秘鲁、加拿大、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苏丹等国搞了几个小型项目。小项目投资不多,风险不大,却是“瞭望塔”、“敲门砖”。通过这些项目的运作,中国石油基本熟悉了国际环境和产品分成合同等国际惯例。 再造一支“国际船队”,组建合作项目的“国际联队”,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国际上大型投资项目都要搞“联合舰队”分散风险,中国石油既遵循国际大型投资的惯例,却又不完全照搬西方油公司模式。如苏丹项目的合作,中国石油与资源国不是简单的石油开发关系,同时还要实现与资源国经济的互动和“双赢”,为发展合作双方良好的政治关系和两国人民友谊服务。多方合作,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得到实质性锻炼和提高,为拓展国际事业积累了强大势能。 后造一艘跨国“航母”,以投资带动国内工程技术服务队伍走出国门。发挥整体优势是我们与西方大承包商抗衡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国石油以海外投资铸造了跨国“航母”舰队,为国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队伍和贸易业务走向国际提供了契机。 16年来,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项目由“小”到“大”,抗风险能力由“弱”到“强”,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石油市场,开拓出自己的生存空间,逐步走上自我积累,滚动发展之路,也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石油工业实际的海外发展之路。 共和国60华诞庆典过后不久,中国石油联手BP公司中标伊拉克最大的鲁迈拉油田开发项目,正式签署伊朗北阿扎德甘等6个项目合同,拉开进军世界油库的大幕。 一个东方石油巨人,正携手资源国,以加速跑的姿态,跻身全球跨国石油公司前列。 合作共赢的基础:成熟技术与整体优势赢得信任 哈萨克斯坦盐下油田,储量上亿吨,20多年前就被发现,却因世界级难题,几家西方石油公司先后放弃。中国石油接手后,采用石炭系先期裸眼完井和高压油气层欠平衡钻井技术,成功实践酸化技术,3年即建成200多万吨的产能。 哈国石油界为之轰动:“中国人救活了我们的油田!” 石油勘探开发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产业,没有技术优势,何谈

石油化工走势范文第6篇

一、中国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供的最新数据,2004年我国石化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均创最高水平,全年将实现工业总产值2.425万亿元,销售收入2.33万亿元,利润2700亿元。中国是国际石化企业投资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石化产品进口国之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石化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发展并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我国石化企业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引进来”的道路,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以及发展出口贸易在企业国际化经营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2005上半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940.67亿美元,同比增长30.1%,进出口贸易作为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方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而以境外直接投资为主要特征的“走出去”步伐较为缓慢,尚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只有像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大石化企业在海外有过直接投资,其他中小型石化公司根本不具备国际化经营的条件。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成为WTO的成员国,我国石化企业也在加快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具体表现为:

1、我国石化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一直以来,西方石化公司都注重自身的国际化。现在也到了中国石化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的时候。最近的“沃尔玛现象”昭示中国石化的国际前景,早在10—15年前,在美国最大的商品零售商沃尔玛的货架上,只有不到20%的商品产自中国,而且大多是低廉的小商品;如今,中国商品已超过了80%,产品种类涵盖各类日用品,且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正是从商品的低价格和高质量的角度上看,中国商品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特别是中国具有无限的人力资源优势,包括在高价值产品、产品质量与多样性、服务及石化行业的技术支持、石化行业的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优势等方面。而且目前我国石化企业正在通过国际合作、对外投资等形式进行国际化探索。

2、中国石化企业已有些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

从2003年年底的世界石油与化工公司的市场资本排名来看,中国石油公司、中国石化公司分别排在第6位和第11位,市场资本分别达945亿美元和356亿美元,与西方大型石化公司相比,已经具有一定资本竞争力,特别是中石油、中石化还分别与国际石油三大巨头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谈判并先后达成战略联盟的一系列框架协议,从而提高自身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3、中国石化企业内部层次不齐,其国际化经营阶段也具有很大差异

按照国际化经营,目前中国石化企业一般可以为三个不同等级:绝大多数尚不具备国际化经营的石化企业;初步具备国际化经营的企业;以及已经展开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对于他们采取的国际化经营方式大相径庭。

二、石化国际化经营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竞争全球化。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家提出了“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同时,中国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我国企业对外开放水平。因此,中国石化企业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石化企业必须走出国门,更好的开发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更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从而切实提高我国石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是一个全新的、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1、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任何企业都逃避不了国际的竞争。企业的成长一般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国内到国际的过程。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必然会走向国际化。所以说企业的海外经营不仅是一种战略选择,而且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所在。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跨国公司。例如中国石化2005年8月最新公布的中国500强排名榜上,以6342亿元营业额名列榜首。之所以取得如此业绩,与近年来中国石化一系列国际化大型项目建设密不可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快的形势下,中国石化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思路。在石油业上、中、下游各领域,与BP、埃克森美孚、壳牌、沙特阿美等国际石油石化公司合资合作,使中石化企业快速成长。

2、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劲,企业的经营方式也由一般的国内竞争向高级的跨国竞争转变。在当今这个世界,只有能参与全球性竞争的企业,才是能够实现可持续性成长的企业。例如中石油最近在国际化经营中,以41.8亿美元出价赢得了哈萨克斯坦石油(PK公司)的竞购。此番收购,是中国公司上第一次收购了在海外上市的能源公司。这也是中石油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向国际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石化企业国际化竞争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2004年上半年全国GDP增长速度为9.50%,而当年第一到第三季度石油和化工现价工业产值增长速度为28.7%,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预计到2010年前后,中国仍将进口大量的原油、燃料油、LNG、LPD等等,以满足国内持续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所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石化企业来说是很好的基础。

三、中国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遇到的与障碍

随着中国市场的完全开放,中国石化企业也在进行国际化经营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从企业层面,还是存在许多困难与障碍。

1、中国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意识不强,很多中国石化企业要么没有企业国际化经营观念,要么对海外经营投资、扩张顾虑太多,国际化进程开展不利,一些大型石化公司在国际化经营方面,缺乏关于“往那里走”、“怎么走”等问题的长远战略规划。目前,中国石化企业的海外投资虽然已初具规模,但国际化经营效果并不理想。据有关部门调查,国有石化企业在境外投资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约占2/3,海外投资项目中大约只有1/2是赢利的。这种局面的形成除石化企业缺乏“走出去”的经验外,与“走出去”之初缺乏明晰的战略思路和战略定位有着直接关系。

2、中国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比较单一,主要是简单进出口贸易,对于设立的海外分支机构也较少。目前只有少有的企业,例如中石油公司国际化开始于1993年,在美国石油城休斯敦建立了办事处。很多企业还只是停留在进出口原油的贸易阶段。

3、中国石化企业缺乏国际化经营的专门人才,石化企业海外经营一定要有雄厚的国际贸易人才,要能够懂得相关的国际法规,熟悉和了解当地的环境。目前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急需大量国际性经营的人才。但很少有企业对人才大量投资。从1991年中石油从海外派出一期100多名业务精英跨国培养,人才投入累计超过亿元。

4、中国石化企业投资结构与方式不太合理,在国外市场的选择上游资源比重明显不足。比如中石化在勘探开发、炼油营销、化工业务占用资本的构成比例为25:50:25,而国外三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壳牌、BP)三块业务占用资本比例约为52:33:15。两者相比较,中石化油气勘探开发明显不足。

5、信息化建设不足与跨国公司相比,中国石化企业包括中石化、中石油等五百强企业无论在企业内部还是企业外部信息化建设都存在明显不足。

众所周知,现在国际石化市场早已为跨国化工集团公司所垄断,它们凭借着庞大的规模、雄厚的财力和先进的技术占据了世界石化贸易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而作为刚刚起步的中国石化企业,尚处在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与跨国石化公司相比,仍还处于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核心竞争力不强、跨国经营程度不高、企业经营效益不好。例如,2003年,埃克森美孚的资产总额达到1742.78亿美元(约合14424.47亿元人民币);销售收入达到2370.54亿美元(约合19620亿元人民币);利润达到215.10亿美元(约合1780亿元人民币)。而中石化2003年资产总额才达到4008亿元人民币;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171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达到300亿元。中石化是一个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石油企业,但中国石化的产业链呈现头小尾大之势---其原油资源比起庞大的炼油业务来说是太小了。目前,中国石化的油气开采收入只占全部营业额的10%,公司所需的原油70%以上依赖外购,其中进口原油占原油需求量的比例达到60%,而且呈现出递增趋势。与跨国经营的石化巨头相比,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所以我国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道路仍然漫长。

二、石化国际化经营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竞争全球化。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家提出了“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同时,中国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我国企业对外开放水平。因此,中国石化企业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石化企业必须走出国门,更好的开发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更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从而切实提高我国石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是一个全新的、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1、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任何企业都逃避不了国际的竞争。企业的成长一般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国内到国际的过程。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必然会走向国际化。所以说企业的海外经营不仅是一种战略选择,而且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所在。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跨国公司。例如中国石化2005年8月最新公布的中国500强排名榜上,以6342亿元营业额名列榜首。之所以取得如此业绩,与近年来中国石化一系列国际化大型项目建设密不可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快的形势下,中国石化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思路。在石油业上、中、下游各领域,与BP、埃克森美孚、壳牌、沙特阿美等国际石油石化公司合资合作,使中石化企业快速成长。

2、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劲,企业的经营方式也由一般的国内竞争向高级的跨国竞争转变。在当今这个世界,只有能参与全球性竞争的企业,才是能够实现可持续性成长的企业。例如中石油最近在国际化经营中,以41.8亿美元出价赢得了哈萨克斯坦石油(PK公司)的竞购。此番收购,是中国公司上第一次收购了在海外上市的能源公司。这也是中石油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向国际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石化企业国际化竞争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2004年上半年全国GDP增长速度为9.50%,而当年第一到第三季度石油和化工现价工业产值增长速度为28.7%,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预计到2010年前后,中国仍将进口大量的原油、燃料油、LNG、LPD等等,以满足国内持续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所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石化企业来说是很好的基础。

三、中国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遇到的与障碍

着中国市场的完全开放,中国石化企业也在进行国际化经营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从企业层面,还是存在许多困难与障碍。

1、中国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意识不强,很多中国石化企业要么没有企业国际化经营观念,要么对海外经营投资、扩张顾虑太多,国际化进程开展不利,一些大型石化公司在国际化经营方面,缺乏关于“往那里走”、“怎么走”等问题的长远战略规划。目前,中国石化企业的海外投资虽然已初具规模,但国际化经营效果并不理想。据有关部门调查,国有石化企业在境外投资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约占2/3,海外投资项目中大约只有1/2是赢利的。这种局面的形成除石化企业缺乏“走出去”的经验外,与“走出去”之初缺乏明晰的战略思路和战略定位有着直接关系。

2、中国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比较单一,主要是简单进出口贸易,对于设立的海外分支机构也较少。目前只有少有的企业,例如中石油公司国际化开始于1993年,在美国石油城休斯敦建立了办事处。很多企业还只是停留在进出口原油的贸易阶段。

3、中国石化企业缺乏国际化经营的专门人才,石化企业海外经营一定要有雄厚的国际贸易人才,要能够懂得相关的国际法规,熟悉和了解当地的环境。目前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急需大量国际性经营的人才。但很少有企业对人才大量投资。从1991年中石油从海外派出一期100多名业务精英跨国培养,人才投入累计超过亿元。

4、中国石化企业投资结构与方式不太合理,在国外市场的选择上游资源比重明显不足。比如中石化在勘探开发、炼油营销、化工业务占用资本的构成比例为25:50:25,而国外三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壳牌、BP)三块业务占用资本比例约为52:33:15。两者相比较,中石化油气勘探开发明显不足。

石油化工走势范文第7篇

近日媒体曝光,中石油以3折的价格为员工团购住房之后,石化行业另一巨头中国石化集团也不甘落后,开办了为公司员工团购优惠奔驰汽车等业务。

看着都让人掉口水, 但羡慕或者嫉妒都是没用的,两大油企实在太赚钱了, 哪天买架商务私人飞机也没什么稀奇。

不过,如果你购买了它们的股票,尤其是购买了中石油的股票,估计现在就没有羡慕嫉妒了,只剩下恨了。从上市之初的48元,跌倒现如今的9元多,中石油股民的未来,只能等待否极泰来。

“富婆级美女”

如果把“两桶油”比作两个美女,那它们就是富婆级的“美女”。要是能把这样的“美女”娶回家,那就“夫复何求”了!

它们到底有多富?已公布的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显示,“两桶油”中以上游勘探、采油为主要业务的中石油2011年的营业收入达到2万多亿元,净利润达到1329亿元,相当于日赚3.6亿元。回顾历史,中石油从2007年上市以来,每年利润均过千亿。

以下游销售为主要业务的中石化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2.55万亿元,超过了中石油,其1162亿元的净利润则明显少于中石油,但在千余家上市公司中,如此高利润也是很耀眼的了。

美丽但很冷漠

这两个“美女”自打出生,就拥有着垄断的优势,享受着各种特殊照顾,想不美都难。如此的“天生丽质”,更是让追求者趋之若鹜。

两大油企日进斗金, 盈利水平惊人,而成为他们的员工,享受优厚的福利,目前来看机会很小。广大投资者把目光转向了它们在二级市场的股票,心想守着这样的极品“美女”股票,最少也能分一杯羹吧。想法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在购买了这两个 “美女”股票后,大家更多领略到的是它们的冷漠,甚至是由爱生恨的悲催过程。

记者统计发现,如果不算此次尚未分配的利润,中国石油上市4年来共分红2194亿元,年均分红548.5亿元。而中石化10年平均分红则更少,年均分红仅有116.6亿元。

2007年11月5日,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一声鸣锣,这个“亚洲最赚钱的公司”正式登陆A股,中石油也一举登上了世界第一大市值股的宝座,此时可以说是风光无限。带着诸多光环,中石油上市首日便引发全民疯狂抢购,“中石油将复制中国神华走势” 几乎成了股民的共识,其股价一举冲上48元,很多投资者开始憧憬百元的梦想。

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句话在中石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家号称“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上市后的表现令人大跌眼镜,短短一个多月,就有超过1000亿元的资金在高位套牢,被媒体评为2007年股市最大的陷阱。更为夸张的一年后跌破了10元大关。

截至2012年4月10日,中石油上市以来的股价已经累计下跌80.14%,中国石化也累计下跌72.22%。如此表现,更多地让股民体会了它们的冷血,原本充满爱意的股民现在估计只剩下恨了。

否极泰来的期待

在目前每股9元上下的价位,中石油已经震荡了4年多。这样的走势还会持续多久,成为在高位套牢的股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在股民都纠结的时候,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遐想:未来A股如果真有一轮新的牛市,中石油也许将否极泰来,股价翻番甚至洗刷历史的耻辱。

这一切看似有些疯狂,其实不难理解。从上证综合指数来讲,目前中石油的市值将近2万亿元,占上证综指权重10.15%,是撬动大指数的最好标的。回顾这几年中石油的走势,其与上证指数的走势简直到了克隆的地步。如果真有牛市,如果上证指数要冲关夺隘,中石油,舍我其谁啊?!

基本面没有问题。随着中东局势的继续动荡,高油价时代估计还将持续很长时间。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中石油仍将是最赚钱的公司。而且,天然气、页岩气将是中石油的最大的利润增长看点。

资金也应该不是问题。有私募机构分析,除去大股东中国石油集团的股份和H股的份额以及限售股,目前中石油在A股市场的流通股其实只有2%左右,真正流通的市值也就400亿元左右。按照10%的杠杆经验,只要有40亿元的资金,就可以左右中石油的股价走势。

炒作重庆啤酒的资金也不止4 0 亿元。如果有一天,这些资金看上了中石油,中石油的股价会怎么样?

爱到深处便是恨, 恨到极致也能爱。中石油股价的否极泰来,也许可以耐心期待。

* 链接

石油化工走势范文第8篇

石油作为一种资源,近年来,世界石油年产量为33.02亿吨左右,主要分布在中东、北美、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其产量分别占世界的29.6%、16.9%和13.8%左右,石油在全球的地区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同时它又是当今世界重要的能源和战略物资。石油工业又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就决定了石油的勘探、开发、炼制与销售必然是国际性的。资源和市场分布的不均衡性决定了各石油公司只有走国际化的道路,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取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因此,国际化经营已成为当今世界石油公司的发展趋势。

根据对我国能源需求的分析、研究,在全社会大力节约用油的情况下,我国有可能将2020年的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在4.5亿吨以内。原油对外依存度将从2004年的42%提高到2020年的60%,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的迫切性也越来越强。

一、国际化经营存在巨大挑战

目前,我国石油公司在海外的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品销售业务刚刚起步,与之相关的人才培训也较少,国际化经营的相关经验也较缺乏。总体看来,我国石油公司国际化经营基本处于初级阶段。

与跨国一流公司相比,我国石油公司的整体实力尚存在一定差距。国际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技术竞争”,也就是说这种市场的竞争,不但要依靠大规模的资金和人力的支持,还需要靠技术水平和以技术为核心形成的综合实力。从我们的装备和技术水平来看,目前我们与世界大石油公司尚存在一定的距离。

作为战略物资,石油是各种政治力量博弈的延续,石油公司面临更多的风险。作为当今世界能源主体的石油,对工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被人们称为现代工业的“血液”,因而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主要目标。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随后爆发的海湾战争,以及最近美国侵略阿富汗和伊拉克,背后都有石油的影子。难怪有人说:“许多地面上进行的战争,起因都是地下的石油。”

二、国外石化公司发展的启示

埃克森美孚、壳牌、BP、雪佛龙德士古、道达尔菲纳埃尔夫五大公司,其营业年收入均在1000亿~2000亿美元,跨国经营程度较高,业务分布在100个国家和地区以上,油气储量、产量、炼油能力的50%以上在海外,营业收入的50%以上来自海外,资本支出的60%左右投向海外,海外员工比例也接近60%。这些大型石油石化公司正在实施以增强全球资源和市场控制力为特征的国际化战略,将会促使世界石油石化工业的格局发生新的变化,竞争也会随之加剧。

纵观国外大型石化公司国际化经营取得的成功,其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球石油资源供需不平衡,石油资源争夺激烈

国际大石油公司对全球资源的控制力增强。近年来,世界大型油气田发现数量锐减,储量发现越来越集中在深海、边远和极地地区,中亚、非洲和环里海地区已经成为国际大小石油公司共同角逐的目标地区。国际大石油公司凭借规模实力、战略联盟和各种非股权安排,增强对全球有潜力前景资源的控制和影响。例如在1990年~1999年全球新发现的76个巨型油气田,绝大多数项目的作业权已被国际大石油公司及其联盟控制。为了控制资源,各大国积极采取多种手段争夺控制权,产生了一定影响:例如,“911”事件后美国借反恐插足中亚,试图控制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强化对中东产油区控制的手段;超级跨国石油公司已经形成了对世界优质石油资源的控制。

(二)重视零售业务,积极抢占零售市场资源

大石油公司通过积极占领市场资源,带动炼油和化工业务的发展。例如1995年沙特阿美公司在希腊购买了300个加油站和其他相关资产50%的股份,此外,沙特阿美占50%股份的星企业公司负责在美国的石油炼制和油品销售业务,还经营了50个石油分配终端和1000多个加油站。

2001年中国石化、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三方合资达成协议,建设福建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根据合作协议,中国石化、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三方还将成立石油产品营销合资公司,在福建省范围内批发和零售合资公司生产的石油产品。沙特阿美将通过该合资公司,进入中国成品油销售市场。

此外,TOTAL在北京、天津、河北和辽宁四省市开发约200座加油站的零售网络;Shell与中石化在江苏共建500座加油站;BP在广东和浙江合资经营500座加油站;ExxonmMobil在福建经营600座加油站和一些油库。

(三)通过资本运作及结成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拓展自身业务范围和发展空间

BP通过兼并阿莫科、阿科、嘉实多后成为世界最大的乙酸生产商和全球第二大聚丙烯生产商,全球70%的乙酸生产能力均采用BP技术,其油占全球份额的5%,占欧洲市场的13%,成为继埃克森美孚、壳牌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油生产商。实施兼并联合重组后的BP公司在1999年节约费用21亿美元。重组后的BP公司年销售额达到1268亿美元,净利润达91亿美元。拥有炼油能力1.70亿t/a,石油产品销售量2.50亿t/a,化学品年销售额71亿美元。EXXON公司与Mobil公司的合并也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有利的宏观环境和发展的时机,把握市场机会

BP公司充分利用认购中国石油公司的股票的机会,加大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2000年,BP支持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的海外上市,认购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2%的股权和中国石油股份公司2.2%的股权。为此BP在中国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BP的合作企业上海赛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金额高达27亿美元。该石化联合企业的核心部分是兴建一个规模为90×104t/a乙烯以及生产其它化学中间体的生产装置。这将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乙烯生产装置。同时,BP还投资近4亿美元在珠海合资建设了一座精对苯二甲酸生产厂。

在油品营销方面,BP的独资和合资企业以东南沿海各省市为依托,辐射全国,经营包括航空油料、液化石油气、加油站和优质油。BP公司利用支持中国公司海外上市获得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并在抛售中石油股票中,获得了超额的利润回报数十亿港元。

(五)深化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注重投资项目的前期论证

国外石化公司注重对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对于可能进行投资的业务和行业发展动向反应敏锐。通过决策支持系统对所获取数据的有效的分析和整理,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对项目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评价反复论证,决策的速度快,质量高。

(六)政府参与

例如日本政府为了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除了提供本国公司到国外勘探开发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外,日本政府还从非洲国家购买石油资源储量,企图从中获得一定的产品支配权。为了从非洲国家获取更多的石油资源,日本通过淡化政治、突出经济、提供财经援助、发展经贸关系等手段,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日本首相在东京举行的第三届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说时称,日本将在今后5年内无偿向非洲国家提供总额为10亿美元的援助,并计划放弃对非洲重债务贫困国家总额约30亿美元的债权。三、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建议

(一)要积极参与海外原油业务

中国石油公司应积极参与海外的油田勘探开发业务,增加可控原油产量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考虑以国内市场换海外原油资源,实现战略扩张,将国内巨大的市场资源与开发海外原油资源相结合,与战略伙伴的双惠双盈,将主营业务做大做强跨越式发展和投资价值最大化。

(二)要加强与政府的沟通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物资,作为国家之间政治博弈的一种延续,在当今石油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石油是政府间进行能源外交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在国外经营石油业务,尤其是上游的勘探开发,需要以政府作为后盾,在一些重大的决策上需要及时与政府沟通,在某些时候需要政府出面进行与国外政府进行交涉。

(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开展国际化经营,必须树立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意识,这种战略意识就是指要创造优势战略,例如创造管理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技术优势等,以谋取绝对利益和相对利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中国的石油企业在国内已经发展多年,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例如已经拥有一定的资金等,这是中国石油企业走向世界的基础。

(四)加强国内石油石化公司整体协调,共同发展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苏丹一条长1380公里的石油管道招标项目,成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在海外石油工程市场竞争厮杀的战场。几个回合下来,中石化国际石油工程公司在中石油苦心经营了10年的地盘上上演了一回“夺宝奇兵”,以总报价低于中石油管道局6000多万美元参与竞标,拿走了这个项目的部分承包权。其后,中石化与中石油在苏丹的邻国利比亚再次拉开了架势,准备再打一场竞标争夺战。国内企业在国际承包市场竞相压价竞争在损害了企业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极大损害了国家利益。对外承包工程商会“走出去”企业的指导思想是:找准定位,一致对外,强强联手,打造共赢局面。这是国内企业应该遵循的原则。

(五)加强国际化经营风险分析

与在国内经营相比,在国外经营不可控因素增多。经济风险,包括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和债务风险等需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仔细考虑;在现有条件下,政治风险往往会对经营造成致命的影响。因此,在跨国经营的时候,应该认真考察研究,综合各种因素,把风险降至最低。

目前,中国石油公司在国外已经进行了尝试,部分大石油公司在国外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成长,政府更加重视充足、安全的石油的获取。在可预见的将来,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中国的石油公司必然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规划总院,《中国石油国际化战略研究》;

石油化工走势范文第9篇

关键词:油价低迷 中国油田经济 应对措施

近年来,国际油价包括WTI、布伦特等在内的主力品种均出现了大幅下滑,是什么原因使国际油价如此低迷呢?这有对中国油田经济造成什么影响呢?

一、国际油价低迷的原因

1.原油需求增速放缓。目前的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缓慢,导致了全球原油需求增速放缓。如2015年全年的全球原油消费也仅约40.6亿吨,原油需求增速出现连续三年下滑。据有关经济专家预测,未来石油需求增速还会将进一步下降。美国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2010年至今,美国工业产出增速低位徘徊,由于美国石油消费量与工业产出密切相关,预计未来石油消费量难有提升。中国也是这样的原因,近年来中国的工业增速趋势性下滑,可以预计,未来中国石油消费水平会长期维持目前状况,增速不大。中美两大石油消费国增速放缓,决定了未来全球石油需求不会大幅增长。

2.主要产油国的价格竞争。美国自发现页岩油后,令全球原油产量迅速增加,沙特和俄罗斯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不惜进行价格竞争。两国决心通过增加产量、实施价格竞争,这导致原油价格会长时期走低迫使石油生产商放弃高成本的页岩油生产。OPEC会议决定不限产,未来以沙特为首的OPEC国家产量将继续提升。

3.供过于求,主要石油消费国库存饱和,导致油价会长期走弱。阿拉伯石油生产国达成共识,均会大幅扩张产能,从而对油价形成压力。全球产油量位居第4位的伊朗,在伊核问题的制裁取消后,会大量出口原油,这也加剧了供给过剩,对油价形成压力。主要石油消费国库存能力逼近极限,一旦出现全球油罐都被灌满的极端情况,原油油价可能还会下跌。资料显示,OECD国家石油及其产品库存较去年同期增长5.65%,美国则同比增加了9.9%,OPEC预计2016年以后需求将持续缓慢增长,从而市场趋于中长期均衡。

二、油价低迷的应对措施

1.压缩投资规模,做好资源优化。面对低油价,国内石油公司压缩包括投资在内的预算支出,通过节支保证经营效益;其次是优化资产组合,通过出售部分非核心、低效油气资产增加现金流入,规避经营风险;还有就是精简机构和员工,通过减少管理费用和人工成本稳定经营效益。例如,大庆油田明确提出了“没有效益的产量一吨也不要”的指导思想。2015年,大庆油田将减少原油产量150万吨,一方面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另一方面也更加突出了以效益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2.实施创新驱动,以技术赢市场。技术创新是业务发展的核心和支撑,主要采用快速跟进战略,以集成应用创新为主,实现技术应用价值最大化。国内石油公司强化了技术创新对业务战略的支撑,包括提高油气储量和采收率,聚焦安全与运营风险,目的是提高资源发现和生产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可以预见,在低油价时期,各大石油公司一定会在科研上持续增加投入,研发新的特色技术,巩固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市场和技术同步发展。例如,在刚刚结束的中石油年度工作会议上,集团公司也明确提出,要把研发做强,靠技术引领和服务增值实现转型升级。要将创新驱动作为中国石油的核心发展战略,多渠道打造创新平台,创立中石油创新园区,使之成为科技孵化器,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加快工业示范项目建设,成立未来研究院,紧密跟踪行业科技发展趋势,研究未来行业走势,引领公司在技术、产业及商业模式上的变革,经过十年左右时间,把中国石油变成另外一种形态的中国石油。

3.注重管理增效,增强企业活力。对企业来说,管理是永恒的话题,也是其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在低油价下,国内很多油田领导都明确提出了“大而不强”的问题,特别是用工规模大、人工成本刚性上升,对油田提升赢利能力带来较大挑战。如果说过去领导指出问题是未雨绸缪,而当前的低油价却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转变经营方式已迫在眉睫,转型发展已经不是“要我转”,更多的是“必须要转”。例如,中石化集团公司明确了“推进油公司体制机制建设”的目标要求,核心是围绕制约上游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的瓶颈问题,学习借鉴国外一流石油企业高效发展的成功经验,总结上游企业提质增效的探索实践,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走出一条具有中石化上游板块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

总之,油价低迷,迫使油田企业要强化管理,进行资源优化,加强技术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如此,才能在国际油价低迷的困境中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石油化工走势范文第10篇

1)优势(S)①在油气生产领域的经验积累和技术优势.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重点发展的低碳能源仍将是石油和天然气,而我国石油工业在从上游的油气勘探,中游的管道运输到下游的石油炼制和化工产品的生产销售都有自己的一套成熟的经营体系和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②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近几年来,在全国实施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我国石油工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在降低石油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单位能耗以及污染物的回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③非常规油气资源发展潜力巨大.在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以页岩气、煤层气为主的非常规天然气凭借其资源储量丰富、碳排放量低等优势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非常规天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如果能尽快对煤炭和石油等传统能源进行有效的替代,将为我国石油工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在我国的储量都非常丰富,发展前景看好.生物燃料、电动汽车以及纤维素等如果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将成为油气资源很好的补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油气资源的供需压力.2)劣势(W)①整体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储备不足,创新能力有限.不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是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10].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推动力,而我国石油工业整体技术水平落后,导致非常规油气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开发进程缓慢、节能减排效果差、能效低等一系列问题.②产业结构不合理.石油石化行业的低碳发展必然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11].我国石油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存在很多生产工艺落后、生产方式粗放、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中小型炼油厂,严重制约了我国石油工业的产出效益和低碳化进程.③管理水平低下,低碳发展意识薄弱.我国石油公司在低碳减排制度建设、低碳理念传播以及提高全员低碳意识方面远落后于国际大型石油公司,这非常不利于我国石油公司低碳形象的树立以及低碳发展政策的落实.④非常规油气资源分布不均,开采难度大.煤层气、页岩气等清洁高效的非常规油气资源虽储量丰富、勘探开发程度低,但由于分布不均且地质条件复杂、技术储备不足等的限制,勘探开发难度很大.3)机会(O)①为天然气和新能源业务带来发展机遇.低碳经济为天然气尤其是非常规油气资源和可再生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给我国石油工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油气资源能源对煤炭的有效替代也将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②促进石油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低碳经济对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必然会促使我国石油工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淘汰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工艺和设备.其次,加快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以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相关专利及新技术贸易壁垒的出现[12],必然会促使我国石油工业在提高能效、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最后,加快管理水平的提高.③国家政策的支持.为全面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新能源开发、低碳技术扶持等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的保障政策.④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机遇.发展低碳经济将改变石油石化行业的国际竞争格局,也将提供更多低碳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国际合作的机会.4)威胁(T)①肩负着增加油气供应和降低碳排放的双重压力.我国石油工业既担负着保障油气供应安全的重任,又有着严格的碳排放量限制,如何在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同时提高能效、实现节能减排将是现阶段摆在我国石油工业面前的一个难题.②增加了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提高能效、实现节能减排以及新能源的开发都需要依靠增加技术投入来实现,这将大幅增加我国石油工业的运营成本,进而提高运营风险.③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的竞争压力.发达国家的大型石油公司走在低碳发展的前沿,拥有大量的低碳技术专利和高附加值的石油、化工产品,这无疑竟给我国石油工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④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威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将依托低碳经济提供的机遇获得蓬勃的发展,而我国石油工业在短期内仍将延续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营业务的发展模式,因此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将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传统化石能源的市场.

2SWOT-AHP定量模型

低碳经济下我国石油工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见表1.表1清晰地指出了低碳经济下我国石油工业目前的优势与劣势,显示了自身资源及外部环境带来的发展机会,以及面临的威胁.1)判断矩阵A的构造首先对四个SWOT组中要素进行两两比较.在比较过程,针对某一准则Ci中两个元素Ai和Aj,按照表2标度确定其重要性程度值,这样对于准则C,n个被比较元素构成了一个两两比较判断矩阵.以下以优势组为例,进行概述(见表3).通过大量资料的查阅并参考相关专家的意见,将专家打分与前人研究成果相结合将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各因素进行分值统计,结果如下:2)权重W及最大特征根λmax的计算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得到判断矩阵A按列归一化后的矩阵A′如表4所示.

3战略选择

以总优势力度S、总劣势力度W、总机会力度O和总威胁力度T四个变量各为半轴,构成四半维坐标系.将计算出的变量值在坐标系的相应半轴上描出(S′、W′、O′、T′),依次连接得到战略四边形(图1).战略四边形的重心坐标P(X,Y)的坐标为:P(X,Y)=P(∑xi/4,∑yi/4)=(0.081,0.040).此战略四边形就代表低碳经济下我国石油工业的战略地位.

4结论与建议

石油化工走势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经济;发展;走势;石油石化;影响

一、引言

在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不断调整,国内外经济走势急速变化的形势下,我国石油市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尤其是石油市场供求关系所出现的各种变化。因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干扰,使得国内一些石油化工企业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需求骤减或者价格降低等,这也使得我国石油石化市场以及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不管是对于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今后战略决策还是生产经营管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石油石化行业的分析

因世界经济实际增长速度的放缓,特别是高油耗产业增长速度的放缓,使得国内在石油消费上,出现了一种增速回落现象。基于国内石油以及化学工业相关部门的研究与统计发现,相对于之前而言,近几年,由煤油、汽油以及柴油所构成的各种成品油,其增长速度,大约放缓了有0.3个百分点。从整体上来看,在2009年之前,石油消费的增长除了上述这些内容外,同时还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石油消费的增长速度呈一种逐季放缓的趋势,且相对于表现消费的增长速度而言,石油的实际消费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二为国内GDP、多数高耗能产品的产量、工业增加值、多数运输指标的增长速度以及重工业增加值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呈回落趋势,相对于之前而言,石油实际消费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表现消费的增长速度与实际消费的增长速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2008年我国石油表现消费呈库存的形式,且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严重。

三、国内经济走势分析

就目前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因全球金融危机还未见底,使得国内经济在运营过程中,各种不确定也逐步增多,且经济下行风险也逐渐增多。然而随着国内各种宏观政策的实施与调控,即保增长、调结构以及扩内需,国内经济截至目前为止,一直保持着一种较快速度的增长。

第一,尽管有很多国家以及政府联手干预全球经济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经济下滑的干扰以及影响使得国际之间的竞争也变得尤为激烈,同时在全球范围内保护主义的威胁也逐渐增大尽管贸易顺差仍旧持续增长但是其增长的速度却有所下降。

第二,消费增长速度的放缓且投资增长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纵观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石油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呈一种不相称的局面导致我国石油经济呈着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为传统老旧的思想,过于注重生产而忽略了市场;二为过于看重经济发展的短平快;三为政府的管制不够合理且行业的垄断,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历史数据信息与资料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国消费增长与消费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显著的滞后关系,简而言之就是经济增长开始减慢之前,我国消费增长的速度必定会出现一种回落现象。若在扩大投资政策力度上较低,或者政府的投资增长速度不可有效弥补或者解决社会投资所存在的不足,则相应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速度也就可能会下降。

第三,因受到经济发展下行惯性以及宏观政策所具时滞性的影响,相对于之前而言,国内经济增长的速度在2009年呈下降趋势。而随着各项积极财政政策以及较为宽松且合理的货币政策的实施,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出现反弹,关于这种反弹是否能够持续下去,主要取决于消费增长速度以及社会投资是否能够续接,若可续接,则在今后几年来,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明显加快。

四、国内经济走势对于石油石化行业的影响

(一)石油供求关系的变化

在国内石油供求矛盾中,石油消费为主要内容,影响其增长速度的因素主要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石油消耗的实际变动水平,其中国内生产总值为主要因素。假设某年国内生产总值石油消耗水平未出现变化,则在下一年,石油消费的增长速度也会同步下降。

第一,石油消耗水平持续降低。这种降低最先表现在石化行业的放缓上,在国内众多石油消耗行业中,石油行业作为其中的一个,从国内化学工业机构的统计资料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几年国内石化行业的总产值增长幅度并不是很大,且大中城市中化工产品的价格也会持续降低,国内家电、房地产、纺织以及汽车等关于石化方面的产业,其增长速度的回落也较为显著。此外,在石油消费增长上也出现了相应的积极因素,即石油石化行业所涉及到的领域也逐步拓宽,国内对于炼油产品也越来越重视。鉴于此,为进一步促进石油石化行业今后的发展,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国内外较为稀缺资源的收购,应予以大力支持,同时推动高端化学品、炼油以及农用化工等一系列行业的快速发展,以此带动石油石化的消费。

第二,供求关系的转变。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可知,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已经从买方市场逐渐转变成为了买方市场,且市场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在经济下行以及增长速度减缓的影响下,行业格局也将会被重新调整。

(二)油价的变化

首先表现为明确国际油价相关因素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使得全球范围内石油的实际需求量也逐步下降,导致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国际石油市场投资力量被弱化。第二,石油需求降低,投机因素发生变化。

其次表现为国际石油价呈一种低位徘徊的趋势,通过国内外各机构预测结果以及信息资料来看,若全球经济仍旧保持之前这种发展趋势且国内所制定的这些救市措施达不到理想效果,则在未来,国际油价将会处于一种低价格的徘徊状态中。此外,基于中长期石油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当世界经济已摆脱困境且步入到复苏轨道以后,石油的需求就会快速地反弹,且因低油价所造成的各种问题也会再次加剧石油供需矛盾,最终使国际油价回至高位状态中。

就目前国内成品油市场来看,主要呈一种供大于求的局面,尽管当前国内关于新成品油定价已制定了相应的机制且该机制也便于炼油盈利,然而事实上,炼油企业利润的增长也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再加上国内外油价降下降都属于一种短暂性现象。在这种形势下,为推动国内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国内石油企业应加强成本的管控,减少投资的成本,抓住主要营运的业务,加强产能建设以及油气储备建设,加大设备更新以及技术改造的力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反应效率,继而更好地适应国际石油石化市场。

参考文献:

[1]门天琦,冯胜刚.服务转型发展 振兴古城经济――中石化山西大同石油分公司优质服务纪实[J].中国质量万里行,2010(12).

[2]金三林.2009年我国经济走势及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影响[J].石油库与加油站,2009(02).

[3]覃伟中,张彩丽,曲岩松等.2008年世界和中国石化工业综述[J].国际石油经济,2009(05).

[4]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河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1~5月份经济运行分析[J].河北化工,2010(07).

[5]袁玲玲.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石油化工走势范文第12篇

最新出版的《BP世界能源统计2005》显示:2004年全球石油消费量增长3.1%,增幅分别为2002年的三倍和2003年的两倍,是过去十年平均增长率的两倍多。国际油价的大幅飙升,对国内油品价格形成巨大的压力,“2004年国内成品油价格经历了三次调整以及成品油批零价格不断刷新纪录”的事实可证实这一点。然而,2005年的油价调整愈显得尤为频繁,发改委分别在3月23日、5月10日、5月23日、6月25日、7月23日对成品油的价格进行了五次调整,其中只有一次调低,其余四次都是提升。目前,全国成品油市场柴油批发价在4300至4500元/吨,而汽油批发价则在4700至5100元/吨,同比涨幅均在16%左右。

对此,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师牛犁高呼,中国已经步入“高油价时代”。

油价的持续上涨,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国内行业效益分化;石油化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盈利状况相差悬殊。比如全国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空前盈利,而石油加工业则全面亏损;对于石油化工产业链最下游的行业和以成品油为原料的行业而言,高油价所带来的打击更令它们遍体鳞伤。光2005年上半年,石化、电子、建材、电力行业亏损额增幅分别达到330%、76.6%、66.1%和62.2%,合计新增亏损289亿元。其中,炼油行业亏损额上升近24倍,新增亏损额占石化行业的85%;国内成品油与原油价格的“倒挂”现象加剧;“有车一族”日常生活开支大大增加,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大大缩水,基于未来的形势,多数消费者备感迷茫。

搜寻油价提升之缘由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在众多人眼里都时刻关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今年的油价是否还会继续上涨?中国的“高油价时代”何时才能结束?

倘若要对未来的油价走势有一个预测,我们需要对过去几年我国油价一路走高之原因有所分析和了解。

在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40%的大背景下,影响国内油价走势的首要因素应该归咎于国际油价的高低。而近两年来,国际油价的一路飙升则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1.全球石油供求出现不平衡。截至2005年3月,全球日均消费总量8370万桶,同比增长1.5%,其中中国和印度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给国际石油市场造成一定的紧张因素;而美国在全球油价不断上涨之际,不但不动用国家战略石油储备(SPR)平抑油价,相反不断地增加其战略石油库存,令市场供求更加紧张。2.突发事件产生“油价上涨短期效应”。 欧佩克最大的原油生产国――沙特面临恐怖袭击威胁、世界最大原油消费国――美国的汽油库存量下降以及一些炼油厂因事故停产、欧佩克第二大原油生产国――伊朗核问题升温等等,每一次都造成了国际油价的短期走高。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原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交易规律被突发事件打破,至此油价在上升或下跌通道中改变方向,再加之在此过程中石油交易商的“牟取暴利”,从而最终导致国际石油价格一路攀升并迟迟居高不下。可以说,无数的“油价上涨短期效应”造就了“高油价时代”的到来。再者,中国油价的高涨从根本上属于供应制约型的油价上涨。近两年来中国的石油需求总是被高估,对应的欧佩克石油产量几乎增至极限,同时国内市场上的季节性需求高涨也凸显了炼能的不足:频繁出现的突发炼厂事故催生了“炼油瓶颈”的出现。

至此,倘若再次发问中国“高油价时代”何时结束?我们即可通过对过去两年来油价上涨原因去分析,从国际油价的未来走势、石油交易市场资本力量以及中国现有的石油监管制度的角度来判断和预测未来油价的运行趋势。

国际方面,近两个月居高不下的国际石油价格忽然失去了攀升的劲头,呈现出一路下滑的趋势。2005年11月底,纽约和伦敦市场的油价分别下降至每桶55.80美元和54.62美元。同时,欧佩克原油一揽子平均价也跌破了每桶50美元的纪录,原油价格近期走向理性回归,出乎市场原先的预料。按一般情况,临近冬季,世界对取暖用油的需求会转旺,然而,石油价格却反其道而行之,在70美元上方形成“极点”。 据IFR消息,11月29日纽约期货交易所1月份原油期货价格再度下跌1.56美元。

交易市场方面,世界经济依然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对石油的需求依然强劲。然而,在全球对原油的需求稳步增长的同时,供给面的情况并不乐观。欧佩克目前的官方日产量限额是2800万桶,但实际日产量约为3000万桶。据国际能源机构估算,在该组织中,除沙特之外很难出现相当规模的剩余产能。欧佩克产能扩充迟缓的部分原因在于油田服务业的制约;但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欧佩克为避免供应严重过剩,并不愿意投资扩大产能。非欧佩克国家方面,主要石油生产国俄罗斯的情况也令人担忧。对石油业而言,通货膨胀、卢布升值以及财政困境等不利因素推升了成本、降低了盈利、抑制了产出增长并妨碍了进一步的投资。有迹象表明,全球石油业投入上游行业和油田服务业的资源虽然正在增加,但石油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之间的间隔过长,因此不大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从中国现有的石油监管制度方面看来,现行的石油价格机制主要根据1998年国家出台的《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来确定石油市场价格的,即石油市场价格由原油基准价和贴水两部分构成,其中原油基准价由国家计委根据国际市场相近品质原油上月平均价格确定,贴水由购销双方协商确定。

曾有专家提醒及建议,中国现有的石油定价体制不尽合理,不能被动地把石油定价的重任交给市场,需要加强政府在石油价格形成方面的作用。因为石油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不能盲目随着市场的变动而定价。如果频繁地调整,则会引起消费者信心的不足,进一步影响经济的稳定性。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两年连续的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目前我国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正处于积极的完善当中;其突出特点就是政府的作用还比较大,三大集团几乎垄断了全国的石油市场。因此,市场方面的作用如果再大一点,就能够促进民营企业参与石油领域发展,最终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各方相互制约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

油价讨论之众说纷纭

对于石油价格的讨论,各方可谓众说纷纭!

石油化工走势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国际油价 影响因素 短期趋势 采购对策

一、前言

国际石油市场近年来强势震荡,诸多因素互动突出,油市前景扑朔迷离。特别是近期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利比业国内冲突不断升级,紧跟而来的是历史记录罕见的日本大地震,以及引发的日本核电站核泄漏危机,加上美国继续推出第二轮量化货币宽松政策,这些因素都对国际油价产生复杂综合影响。目前,布伦特首行合约价格现已达到114美元/桶。本文旨在针对近期的影响国际油价的重大事件,尝试分析近期国际油价的走势,并结合高桥分公司炼油装置生产能力,试着提出2011年原油采购策略,作为决策参考。

二、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

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

影响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储量、石油供给结构以及石油生产成本。

石油产量必须以石油储量为基础。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石油资源探明的储量一直在持续增加,2005年底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约为12007亿桶,20年问增加了4303亿桶,增长了55.8%。到2005年底全球石油储量与产量之间的比例为40.6年,可以预见,至少在未来10年不会出现全球范围内的石油供给短缺现象。但是,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全球石油供给逐步进入滑坡阶段。

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特点也对石油供给具有重大影响。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方主要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非OPEC国家。OPEC拥有世界上绝大部份探明石油储量,其产量和价格政策对世界石油供给和价格具有重大影响。而非OPEC国家主要是作为价格接受者存在,根据价格调整产量。但2002年以来,受强劲的世界石油需求和高油价刺激,OPEC产量激增,原油剩余产能从2002年的560万桶/日急剧下降到2006年的140万桶/日左右,产能利用率高于90%,通过增加产量平抑油价的能力减弱。迫使市场参与者通过构建商业库存作为应对风险的缓冲,而库存需求反过来又刺激油价上行。

此外,石油生产成本也将对石油供给产生影响。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其生产成本会影响生产者跨时期的产量配置决策,进而影响到市场供给量,间接地引起石油价格波动。世界石油价格的下限一般主要由高成本地区的石油生产决定,而低成本地区的石油决定了价格的波动幅度。

2.影响石油价格的需求因素。

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变化、替代能源的发展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决定。

全球石油消费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正相关。全球经济增长或超预期增长都会牵动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出现上涨。而反过来,异常高的油价势必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又会影响石油需求的增加。

替代能源的成本将决定石油价格的上限。当石油价格高于替代能源成本时,消费者将倾向于使用替代能源。而节能将使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缓和。

3.影响石油价格的短期因素。

短期影响因素是通过对供求关系造成冲击或短期内改变人们对供求关系的预期而对石油价格发挥作用的。

(1)突发的重大政治事件。

石油除了一般商品属性外,还具有战略物资的属性,其价格和供应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势力和政治局势的影响。

(2)石油库存变化。

库存是供给和需求之问的一个缓冲,对稳定油价有积极作用。OECD的库存水平已经成为国际油价的指示器,并且商业库存对石油价格的影响要明显强于常规库存。

(3)OPEC和国际能源署(IEA)的市场干预。

OPEC控制着全球剩余石油产能的绝大部分,IEA则拥有大量的石油储备,它们能在短时期内改变市场供求格局,从而改变人们对石油价格走势的预期。OPEC的主要政策是限产保价和降价保产。

(4)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短期流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的特征是期货市场的影响显著增强,目前已经形成了由期货市场向现货市场传导的价格形成机制。尽管国际原油市场的投机活动不是油价上涨的诱发因素,但由于全球金融市场投资机会缺乏,大量资金进入国际商品市场尤其是原油市场,不可避免地推高了国际油价,并使其严重偏离基本面。

(5)汇率变动。

相关研究表明,石油价格变动和美元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存在弱相关关系。由于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标价的石油产品的实际收入下降,导致石油输出国组织以维持原油高价作为应对措施。

(6)异常气候。

欧美许多国家用石油作为取暖的燃料,因此,当气候变化异常时,会引起燃料油需求的短期变动,从而带动原油和其他油品的价格变化。另外,异常的天气可能会对石油生产设施造成破坏,导致供给中断,从而影响油价。

(7)利率变动。

在标准不可再生资源模型中,利率的上升会导致未来开采价值相对现在开采价值减少,因此会使得开采路径凸向现在而远离未来。高利率会减少资本投资,导致较小的初始开采规模;高利率也会提高替代技术的资本成本,导致开采速度下降。

(8)税收政策。

政府干预会使得市场消耗曲线凸向现在或未来。跨时期石油开采模式的税收效应依赖于税收随时问变化的现值。例如,税收现值随时问减少会改变开采顺序的决策。

三、2011年国际油价的短期趋势

近期国际基准油价走势、基准油价变化、沙特轻重质原油贴水走势、高酸原油贴水走势等基础数据变化如下:

1.2010年1月-2011年3月国际基准油价走势。

从2010年9月开始,国际基准油价一路飙升,布伦特(BRENT)首行合约从75美元/桶快速上升到2011年5月最高的126美元/桶,升幅达到68%。

2.2010年1月-2011年3月高低硫、轻重质、高低酸油种贴水变化。

布伦特基准价(DTD BRENT)与中东高硫油基准价(DUBAI/0MAN)的价差从2010年的平均1.299美元/桶,扩大到2011年3月的6.6美元/桶。同期,沙特轻重质原油贴水差从1.5美元/桶扩大到2011年3月的4.35美元/桶。高酸原油中达混原油的贴水从2010年的-10美元/桶扩大到2011年3月的-15美元/桶以上。

3.近期国际油价趋势分析。

(1)地缘政治局势。

利比业动荡局势造成原油实质供应中断,加剧了石油市场供应偏紧态势,欧佩克其他成员国增产压力大。而波及其他产油国的政治风险也不容忽视,此外,尼日利业在4月份大选、南苏丹7月9日正式独立,都对原油供应带来挑战。

(2)经济基本面。

目前,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就业市场逐渐改善,但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于6月结束后是继续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QE3)还是撤出经济刺激政策都是重要影响因素。而随着欧元区通胀压力持续增加,加息预期增强,欧洲部分国家债务问题仍面临困境。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继续收紧货币政策,经济增速回落。全球经济总体向好,对能源需求逐步上升,但不排除波动情况发生。

(3)石油市场基本面。

动荡的地缘政治形势和快速攀升的油价将对全球经济造成影响,石油需求增量由此前预期的150万桶/日调低至120万桶/日,主要调低OECD欧洲等石油消费量。

而利比业原油供应中断将加剧石油供应偏紧局面,欧佩克其他成员国增产压力大增,尽管沙特和伊拉克增产,但供应形势不乐观,OECD石油库存将持续下降。

沙特增产和利比业减产将拉大轻重质/高低硫原油价差,并对原油贸易流向产生重要影响。

(4)近期国际油价走势分析。

由于纽约NYMEX和伦敦IPE两大交易所的国际油价受金融市场投机资金影响巨大,在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市场上流动性充裕。因此,即使市场因意外因素出现油价短暂下滑,但仍能逐步返回到一个在市场可承受的区间上限,除非全球开始紧缩货币政策,同时替代能源能快速发展,并且人们改变以一种新的、更为节俭量入为出的能源消费方式。

目前的国际油价基本反映了现有支持因素,预计布伦特首行在130美元/桶以上有较大的压力,而市场上任何压力因素都会导致油价短期回调,预计布伦特首行维持在110-130美元/桶区问内波动;同时,由于利比业出口中断、高低硫价差将维持在4美元/桶以上;而随着美国驾驶季来临,对WTI构成支撑,预计WTI/BRENT将收窄至6-8美元/桶。

四、2011年原油采购对策

1.高桥炼油装置对资源需求结构分析。

高桥分公司的新1号蒸馏于2010年6月扩能投产,改造前,每月加工量月90万吨,其中低硫资源需求50万吨(硫2.0),高低硫比例为55%:45%。改造后,每月加工量约105万吨,其中低硫资源需65万吨,高硫资源需40万吨,高低硫比例调整为62%:38%。

新增的15万吨都是1#蒸馏的低硫资源,在高低硫价差和轻重质价差扩大的情况下,不利于降低原油成本。

2.2011年原油采购对策。

2011年,从目前形势看,国内成品油调价滞后,高低硫、轻重质价差扩大,原油国际运费上升、炼油装置对资源需求结构不利,具体采购对策如下:

(1)根据PIMS模型测算高低硫基准价差为2.5美元/桶时,西非低硫和中东高硫资源性价比基本持平。目前,高低硫价差扩大为6-8美元/桶,可增加DUBAI/OMAN计价油种,减少DTDBRENT计价的西非油,降低采购成本。

(2)1#蒸馏要尽可能多争取以普氏MINAS+CINTA计价海洋油资源;由于远东油运距近运费较低,增加远东油宋卡、帕纳若等资源采购;同时,1#蒸馏非石蜡基资源要考虑尽可能劣质化,同时做好石蜡基和非石蜡基资源的分储分炼,降低采购成本。

(3)在无法确定高低硫等价差变化时,可规避风险,选择分别以BRENT和DUBAI/OMAN计价各一半的计价方式,均衡总体资源中BRENT和DUBAI/OMAN计价比例。

(4)针对国内成品油调价时间和幅度滞后情况,高硫高酸重质等绝对价格低的原油性价比较好,3#蒸馏增加伊重、阿曼(硫含量接近2.0)等资源比例,减少采购用于调和的DTDBRENT计价的低硫资源,同时,适当增加高硫重质原油加工(如索罗士、卡斯蒂利业、荣卡多轻等),在整体渣油资源平衡前提下,多加工达混原油。

(5)当国际油价攀升时,高低硫、轻重质、高酸和低酸原油价差会逐步拉开,当国际油价回调时,价差会逐步缩小。若国际油价回调EDTD BRENT与DUBAI/OMAN价差缩小至2.5美元/桶以内时,可考虑适当锁定部分未来采购资源中DTD BRENT与DUBAI/OMAN价差,避免国际油价再次上升时价差扩大风险。

石油化工走势范文第14篇

景气周期因素正在形成

现在翻开报纸、杂志,看到展望类的文章,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就是“不确定性”。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展望未来比较危险。不过我认为,影响化工行景气周期的主要因素都还存在。

首先,从主要国家和地区石油和化工行的基本概况看。我将就4个国家和地区重点介绍:欧洲、美国、日本、中国。

从2011年欧洲化工产品的增速以及生产指数的变化情况看,开局形势比较好,后来掉头向下,到了6、7月份达到阶段性的低谷,但2011年8月份又有所好转了。从欧洲化工产品销售指数的变化情况看,2011年1~7月份,其增长幅度达到了15.8%,这个比产量要大很多,主要是价格因素起了作用。而欧洲石油和化工产品的进出口存在比较大的逆差。从欧洲产品产量看,还在继续增长,目前只比2007年景气最高时的峰值低3.3%,增长速度呈前高后低之势,6月份出现小幅度的负增长,7月份转正。

美国的情况大致如下。美国化工协会曾做过一个预测,说2011年全年的产值增长会达到4.1%,但是最近的形势不太好,又将预测数据往下调了一些。现在看该国实际的产值情况,7月份下降了0.5%,8月份与2010年持平,10月份又增长了1.6%,变化基本不大。

再看一下日本,2011年日本经历了“3?11”大地震的不利因素之后,4月份化工行产值有一个很大的下滑。据日本的化工行协会和相关企介绍,现在他们的生产已经全面恢复到了震前水平,情况还是相当乐观的。

我们还可以看看20lO年全球十大石化公司的利润,基本都呈现了翻番的增长,其销售额的增长幅度也比较大。这说明,他们的经济状况比较好。另外,新兴市场国家的化工行增长势头良好。中国达到了37%,印度有12%~13%的增长,巴西的数据暂时没有,但他们的有关部门有这样一个说法:2011年GDP预计增长3.6%,化工行的增速要高于GDP。

到目前为止,所谓问题国家和地区的石油和化工还在增长。

最后看一下中国的情况。2011年上半年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情况不太好,主要是通胀,还有一些其他问题。现在看来,国内的通胀基本上控制住了,而且紧缩政策在2012年也会有所缓和,这个对于化工行进入景气周期还是会起到推动作用的。另外,2010年的快速恢复和上半年良好的形势使石油和化工行的资产负债表大多处于比较好的状态。俗话说“手里有钱心里不慌”,这些石油化工企不会出现诸如通用汽车公司曾遇到的流动性危机,这一点也是很好的因素。

中国石油和化工行在目前普遍不太好的形势下是一枝独秀:2011年1~8月份石油和化工产实现产值63890亿元,同比增长34.9%,涨幅近35%;增速也比2010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这种绩在目前的形势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从中国化工产品产量情况看,也比较乐观。比如成品油、原油加工量和乙烯产量,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原油加工量增长6.6%,成品油产量增长7%,乙烯产量增长14.6%。

根据以上的背景,来展望一下2012年全球石油和化工的情况,可以说,影响化工行景气周期的主要因素还都在。因此2012年有可能成为石油和化工行下一个景气周期的开始。其理由有3个。

第一个理由是全球石油装置的开工率将继续提高,两年后将达到上一个景气周期的水平。这一发展速度会比界当初预测的慢一些,是由于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目前一些国际权威机构也预测了全球石油和化工装置开工的趋势,结果显示未来还是会小幅往上涨的。内对美国化工装置开工系数的预测,也是往上扬的。

第二个理由,页岩气的开发给石油和化工行带来了新的机会。主要是乙烯材料的来源多了,其价格也会下降。

第三个理由,新能源的发展会对高端石化产品需求起到新作用,创造新市场。比如风电,近几年增长幅度比较大,对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产生拉动;而目前正在高速发展的光伏产,也需要大量的高端石化产品。

因此,我觉得中国石油和化工行现在属于下一个景气周期的开始。

不确定因素不容忽视

但是,情况乐观的背后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一个是美债危机、欧债危机;还有一个是中国自己的因素。

目前对于化工的景气度来说,最大的减分因素就是欧债危机。这在2012年将对化工行发展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债务限额的政治斗争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可以把总体经济形势比作股市大盘,我们的化工行相当于一只个股。大家都知道个股有可能走出独立于大盘的走势,但是化工行是不可能不受总体经济形势发展影响的。

因此,全球化工的增长速度可能会减慢。有分析称,这不是需求变化的全部体现,减库存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企会减少库存。因为企预计这些原料会不断地降价,他可以用低价购买新的原料。而减库存会导致相关产品的增长速度减慢。

欧盟对经济信心指数的最新调查显示,已第二次低于长期平均值。毋庸置疑,欧美的经济状况会对化工产品的需求产生不利影响,不利的经济形势也会使流动性恶化,有些企还可能因为流动性问题对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总的来说,总体经济的不确定性,使得展望2012年化工行的景气能见度降低。但我个人有以下几个观点:一是2012年全球化工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是不会出现2008年那样糟糕的情况,还是会有适度增长。二是并购和股市不会活跃,因为形势不好、看不清,一些重大的投资行动可能会减缓。这个也有实例,比如盈创公司2011年本来要I?0的,现在也推迟了。现在,还有一些并购活动也延缓了。三是中国的化工形势还是会好于其他国家。

三大短板应予高度重视

尽管中国的石油和化工行形势还不错,但我们国家的石油和化工有三大短板:―是资源,我们每年进口大量的原油;二是技术,我们的一些高端技术还不过关;三是节能环保的压力比较大。因此,以下几类克服了三大短板的化工企,未来的发展前景会比较好。未来中国化工的发展和在化工领域投资,应关注以下领域。

第一,低碳环保产。由于国内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切实可行的环保技术和产品的前景看好。同时,降低化学工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化学工发展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必须跨过的一道门槛。

第二,注意开发拓宽资源和能源来源的技术。比如非常规资源能源加工和利用技术,如页岩气开发和利用、油砂利用、非粮生物质的利用等。

第三,由于页岩气的开发和利用提速,丙烯、碳四、碳五等原料的生产及应用值得关注。采用乙烷为裂解原料的乙烯产能不断增加,使得这些原料相对稀缺,应注意扩大这些原料的来源和途径,以解决可能会出现的供需矛盾。

石油化工走势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海外投资;问题;对策

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其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从1993年起我国成为了石油的净进口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国。目前,要从三个方面保证我国石油储备:加大国内的勘探开发力度,但是国内没有大的油田发现而且国内油田开发的难度逐渐加大,成本也不断增加;依靠进口,但是我国主要从中东进口,大都是高含硫油,加工难度大,而且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太大,尤其中东的政局不稳会对我国的石油安全造成威胁;加大海外石油投资,利用资金或技术等优势分享世界石油资源。海外石油投资不仅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尝试,更是我国实施石油来源多元化战略、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稳定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6年,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经营着70多个油气投资项目,每年获得的原油权益产量近2500万吨,天然气权益产量近40亿立方米,海外油气生产初具规模。在业务领域上,也已经形成了从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到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国际油气贸易和装备出口等多元化经营格局。目前原油和成品油贸易已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运用长期供应合同、现货贸易、准现货贸易和期货贸易等多种贸易手段,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国内的需求。

二、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问题

通过10多年的海外石油投资活动,我国的石油企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在海外投资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对石油企业缺乏有了的资金支持,在审批程序、外汇外资管理制度和海外投资保险方面也限制了海外投资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受我国石油公司资本实力、技术力量和跨国经营管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及跨国经营管理体制上的障碍,我国的海外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投资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海外投资缺乏整体、长远的策略,国际化经营意识不强

目前这些大型石油公司在国际化经营方面,缺乏关于“往哪里走”、“怎么走”等问题的长远战略规划。在石油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时,没有长远的战略和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市场定位。目前中国石油企业要么没有国际化经营观念,要么对海外经营投资、扩张顾虑太多,国际化经营效果不理想。据有关部门调查,国有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约占2/3。这种局面的形成除石油企业缺乏“走出去”的经验外,与“走出去”缺乏明晰的战略思路和战略定位有着直接关系。

(二)投资成本过高,存在内耗

近年来,我国企业为了中标海外石油项目,普遍报价偏低,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投标,但当他们履行完若干合同后,才发现经过激烈价格竞争到手的项目利润实在太少,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石油集团收购哈萨克斯坦油田的案例。

中石油出资35亿美元购买哈萨克斯坦某石油公司的部分原油储量,并计划建设一条长3000公里的输油管线。中标以后,才发现项目投入资金太大,而依靠开采当地原油的收入,根本无法弥补巨额的支出,最终因成本过高而被迫搁浅,使企业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我国的三大石油公司,尤其是中石油和中石化由于没有统一的机构协调,往往竞争同一个项目,并且为了拿到项目内部相互压低价格,造成内耗,降低了利润空间。

(三)可行性评估过于粗放

海外投资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各种风险,如油价波动、汇率波动和合作方政局的稳定性等。不成功的国际合作项目,尤其是在国外执行的合作项目会造成远比国内项目大得多的经济损失。由于迫切走出国门的需求,在进行可行性评估的过程中企业会有意无意的往乐观的方向进行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评估。另外是由企业由于对海外投资地区的不了解,在进行评估过程中出现误差,导致项目决策性的失误。新星物探在伊朗进行项目时就由于不了解当地山路较多的地貌而对项目评估出现失误,造成运送设备上山的成本就高于合同的预算金额,损失惨重。

(四)缺乏国际化经营的专门人才

目前我国石油行业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大多数人知识面相对狭小,技能比较单一,懂技术的不懂英语,会英语的又不懂技术。而石油企业海外经营一定要有雄厚的国际贸易人才。要能够懂得相关的国际法规,熟悉和了解当地的法律环境。目前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急需大量国际性经营的人才,但企业对人才投资力度还需要加大,而且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培训机制。

(五)投资结构与方式不太合理

中石油在海外投资时主要业务集中在上游,下游投资比较少;而中石化优势在下游炼油加工,在国外市场的选择上游资源比重明显不足。中石化在勘探开发、炼油营销、化工业务占用资本的构成比例为25︰50︰25,而国外三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壳牌、BP)三块业务占用资本比例约为52︰33︰15,两者相比较,中石化油气勘探开发明显不足。在这种投资结构下,不利于紧密上下游的业务,降低成本、抵御风险。

(六)信息化建设不足

信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投资汇报率是难以计算的,它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具有倍增的作用,尤其对于石油企业的跨国经营来说,它更是一种稀缺资源。谁能够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占领信息渠道的制高点,谁就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企业内部信息化不足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外部的信息不足不仅不利于我们获得的海外投资的信息,也会影响我们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的能力。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石油企业无论在内部还是外部信息化建设都存在明显不足。

三、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对策研究

为了解决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石油企业要修炼内功,提高自身对海外投资的决策、管理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坚持战略先行

三大石油公司各有其业务上的优势,世界几大产油区的投资环境也各有不同,石油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分析各个地区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即SWOT分析),确定在海外投资的战略,确定自己的市场定位及投资重点。向国外的大型石油公司学习,自觉地以市场的需求为中心来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不仅要有5年计划,还要有10年的长远战略规划,从而使企业的海外投资有较好的前瞻性,确保企业长期稳定的开拓海外市场。

(二)转变观念,以质取胜;政府介入,减少内耗

以报价低取胜,明知亏本也要拿下项目这是进行海外投资的初期为了“走出去”开拓市场的权宜之计。在经过10多年的摸索之后,在有了海外投资的经验、成功的模版时,就要把重点从以报价取胜转移到以质量取胜了,树立品牌,不断地开拓市场。另外由于三大石油公司是分散决策的,没有形成一致对外的整体行动。此时政府应该出面介入,减少内耗情况的发生,促成企业在海外投资上的相互合作和扶持,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三)严谨的进行项目可行性

海外投资比国内投资复杂的多,风险也大得多,因此评估海外投资的评估部门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精通项目评估的技术专家、经济专家和外经外贸专家队伍。项目评估必须真正从项目的原始数据、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出发,做出客观的评价以供决策者参考,应当摒弃项目评估是为领导的项目立项决策找论据、做文章的做法。决策者必须充分尊重项目评估部门的评估结论,确实以该结论作为决策的依据。准确的评估可以降低和规避不应有的风险,决不能因为要急于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或为了承揽到某个项目而降低评估标准。

(四)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储备跨国经营人才

不断提高石油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人才是关键。石油企业必须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复合型的跨国经营人才,迅速改变目前我国石油职工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人才短缺的问题。

培养人才,除选派一些年富力强、熟悉业务、懂管理且有外语基础的人到高校接受系统的培训外,更要重视选派人员到成功的跨国公司学习与锻炼,参与跨国经营的具体业务,从实践中培养才干,积累经验。

(五)优化投资结构,分散经营风险

我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投资时要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一体化可以紧密上中下游业务之间联系,保证原材料供给、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减少税负等。

另外,一体化石油公司还可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平衡经济周期对企业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当油价走低,油田亏损,但是炼油、化工及销售盈余;油价高,炼油亏,但油田和销售盈余。根据埃克森美孚2003年年报,其上游、中游及下游业务的固定资产比例为6︰3︰1。上游的开采业务为炼油业务和化工业务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一方面节约了采购成本;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资源安全和减少石油价格波动的风险。埃克森美孚80%以上的炼油厂与化工产品和润滑油生产部门建在一起,炼油厂生产的产品直接供给下游的化工生产部门和润滑油生产部门,提高了生产效率。我国石油企业还可以借鉴跨国石油公司的经验,在把资金集中在比较熟悉的几个投资领域的同时,坚持上游勘探开发和下游的炼油、销售一体化经营,分散风险,获得较高的收益。

(六)加强信息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信息化对石油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减少决策失误,降低企业风险,实现集约化资源管理和全球化生产经营,提升国际化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多数石油企业获取的国际石油市场信息大都是间接信息,而非一手的直接信息,信息渠道不畅通,不具备快捷、高效的信息系统。对此要通过各种机会充分利用国际信息网络,发展与各石油国商务处、石油公司以及国际性的协会组织的联系,创造条件,利用国际大型咨询公司的信息,加快建立自己的国际市场信息网络,以便及时获得准确可靠的国际石油市场信息,并按照信息渠道快捷化、信息处理高效化、信息来源准确化的要求,确定有关部门专职负责。目前三大石油企业都意识到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必须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构筑起强有力的企业信息化支撑平台。

四、总结与展望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10多年的摸索中,已经在海外投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得到了不少经验教训,这为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在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面临着内部经营管理上的不足的问题,但是相信随着我们海外投资活动的进一步开展,石油企业自身的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会逐渐增加,为我国的石油供应及石油安全做出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士运,袁怀雨.中国石油海外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J].资源产业经济,2005(11).

2、王琳,王利国.国外石油公司项目风险管理借鉴[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