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音乐教育学论文范文

音乐教育学论文范文

音乐教育学论文

音乐教育学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音乐教育的专业课程可分为公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几个部分,除了基础的教育学、心理学之外,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息息相关的音乐教育类课程主要集中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或教师教育课程中,大多在本科三、四年级开设,大部分高校目前只开设了一门必修的音乐教育课程。随着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将越来越意识到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增加音乐教育课程必将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趋势。然而怎样科学地调整课程结构,增加适用的音乐教育课程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值得思索的:一是音乐教育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各类课程中是否真正占有核心地位,各音乐教育课程开设的时间是否贯穿于本专业大学四年的始终,该类课程是否真正受到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一致重视;二是音乐教育课程是否真正贯彻了“以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观念,如果开设的音乐教育类课程仅仅是数的增加,那只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笔者建议可开设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中小学音乐课堂乐器演奏、中小学音乐课课例鉴赏等实用性课程;三是音乐教育课程是否能够立足于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目前许多音乐教育类课程主要借鉴了国外一些知名的音乐教育思想(如奥尔夫、达尔克罗兹、柯达伊等),然而基于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教学方法却几乎没有,学生只能运用国外的音乐教学法对我国民间音乐素材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设计,有时候未免牵强附会,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开设基于民族音乐文化的音乐教育课程。

二、改变教学模式,注重课程融合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大致可分为音乐技能类课程、音乐理论类课程、音乐教育类课程,每一类课程对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建构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这些课程各自为政、互不融合,那么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这些课程只有协同作战,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对于音乐技能课程来说,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学习音乐技能课程的目的,是以舞台表演为目的还是以当教师为目的,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其次应培养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技能技巧,还会主动思考如何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教学规律,如何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如何将学习所得运用于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另外应开设一些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结合紧密的技能性课程,如自弹自唱、即兴配奏、小型课堂乐器演奏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学生的专业技能转化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能力。对于音乐理论课程来说,大部分学生都不够重视,认为理论学习枯燥无味,然而不仅音乐技能技巧的学习有赖于音乐理论的学习,而且从音乐教师需要的综合素养来看,对音乐本体的分析还是对音乐相关文化的掌握,无不需要扎实的音乐理论根底,因此,首先要增加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笔者建议可改变仅由教师讲授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将理论课程学习中一些简单的内容交由学生讲解,教师加以引导和补充,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对于音乐教育类课程来说,要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绝不可能单打独斗,要和音乐技能课程、音乐理论课程协同作战,要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将所学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与音乐教育理论教学技巧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此外音乐教育课程应改变教师单一说教的模式,开发各种实践形式,如课例鉴赏、教案写作、中小学音乐课情境模拟、微格教学、说课实践等,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三、增加实践形式,拓宽实践渠道

传统的音乐教育专业实践主要包括艺术实践与教育实习,艺术实践主要是对学生音乐技能方面的展示,教育实习主要包括中小学教学实习与实作,一般安排在音乐教育专业的第四学年,无论从实践的形式还是渠道来看,对于培养学生音乐教学的实践能力来说都远远不够。笔者认为要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学生课堂实践的机会,这主要是指学生在专业课程的课堂中进行模仿式教学。以笔者长期执教的音乐教学论课程为例,笔者不仅讲授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理论知识,更开拓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中小学音乐课进行教学,从教材分析到教案写作再到课堂实践,学生从模拟的环境中会使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再如,基本乐理、和声、曲式、中外音史等音乐理论类课程,每门课程都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截取其中较为简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行预习上网收集资料PPT课件展示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讲授给大家,教师进行引导与补充,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教材的能力等,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是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而音乐技能类课程,如果适当开设一些技能类的大课,我们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课堂实践的机会,让高年级同学在初始入学的大课中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无疑会得到提高。二是提供综合性的艺术实践活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艺术实践活动多是单一的音乐技能的展示,如钢琴、声乐或其他器乐音乐会,笔者认为可以开展综合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如自弹自唱、即兴配奏、合唱指挥等,这些都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必备技能,将有利于学生中小学音乐教学能力的提高。三是建设教学实习基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一般在大四进行,当前的情况是集中实习少,分散实习多,实习时间短,不便于教师指导。笔者建议高校可以和当地的中小学进行长期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将一至四年级的实习目的与任务分阶段细化,学生可以分不同的阶段在实习基地进行见习、实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联系,实现双方互赢。

四、结语

音乐教育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改革

音乐课程是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对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学生艺术审美、陶冶学生情操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发展实际没有紧跟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发展步伐,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为此,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现状

第一,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在上职业学校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很多学生来自农村,来学校之前根本没见过钢琴。音乐课只是跟教师学唱过几首歌,乐理知识一片空白。第二,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可以分为钢琴、视唱、声乐、乐理、合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几部分。可是因为中职学生在校只有两年或更短的时间,而且好多学校师资严重短缺,就出现了一个教师负责一个班所有音乐课程教学的情况,既不科学也不规范,教学效果更是可想而知。第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为幼儿园或早教中心。尤其是幼儿园,对学生音乐教学中儿歌弹唱、识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所以,学生在校只学习这么一点音乐教学中的皮毛,根本无法胜任幼儿园中的音乐课教学。

二、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改革方向

1.有的放矢的教学模式。学生入学之初,根据面试及个人意愿可分为美术方向或音乐方向的特长班。进入音乐特长班的学生,应该具备的第一点素质就是唱歌不能跑调。音乐特长班的课程可与普通学前教育班略有不同,适当增加音乐课及学生课下练琴的时间,而且在音乐教学中课程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有钢琴特长的学生课下更多地去练习钢琴、有声乐特长的学生课下更多地去练习声乐,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学生学起来一定会事半功倍。2.实行教考分离,锻炼学生的胆量。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阶段,一般情况就是一名音乐教师从入学之初一直把这个班带到毕业。开始面对教师上课的时候还会有些紧张,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会和教师越来越熟悉。针对这种情况,就应该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让学生单独在舞台上进行考试,现场抽题——弹琴、唱歌,所有音乐组的教师现场打分,真正实现教考分离。第一学期,学生们可能不适应,会特别紧张,但几个学期下来学生的胆量一定会越练越大。3.分组教学,事半功倍。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每个班的学生都会达到40~50人,班容量很大,这就增加了教师开展音乐教学的难度。音乐教学不同于语文、英语等大班课的教学,更适合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教师指定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当这一小组的组长,指导监督小组成员练习钢琴或声乐,并把小组成员练习情况反映给教师,小组成员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学习,优势互补。教师也可以根据组长反映的情况,合理安排接下来的教学工作。4.适当加入奥尔夫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属于当今社会最有影响力的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将舞蹈动作、肢体语言等多项综合艺术形式融合为一体。对此,在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中可采用游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即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融合其他学科如美术,开启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小结

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希望通过音乐教学的改革,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提供服务。

作者:曹宗楠 谢春玉 单位:河北省承德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丽.浅谈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质量[J].辽宁师专学报,2003(6).

音乐教育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做了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全球多样化音乐社区》的发言,他在发言中指出:为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哲学意蕴?并从民族音乐传承三个标志性阶段说起,深入剖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哲学意义。并提到:“朝向全球多样化的音乐社区,在哲学意义上多样性的概念突破唯一性或两极论的宏观表述。社区则澄清这一概念在具体时间层面上的存在。哲学观念并不完全是形而上的,它是和具体时间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动态的、多样化的、在具体时间中体现的哲学观念在这个时代是有生命力的。”马达教授从近10年三次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看我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10年,通过对“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其他多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围绕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讨论”、“有关如何建立中国特色音乐教育哲学体系的讨论”五大部分代表性文献的分析与述评,梳理出这期间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特点。此外,管建华教授《新轴心文明时代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文明复归》也极为精彩。

在大会史学板块部分,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马东风分析了中国音乐教育史学的发展态势与趋向。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褚灏从社会转型与文化思想转型,教育转型与音乐教育重新,近代音乐教育思想主体及特征与意义等角度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思想进行述评。中国音乐学院余峰教授作了题为《中国音乐教师教育的苦命与使命》的发言也极为精彩,现场掌声不断。在专题报告会议上,哲学组张业茂、黄剑敏、吴跃跃、周世斌四人了报告。张业茂《音乐教育哲学的“身体”转向:身体哲学的思考》从当今音乐教育哲学“身体”的转向,探寻音乐教育中自在之身体与自为之身体的哲学意蕴,对身体哲学进行思考。黄剑敏《孔子与老子音乐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从乐教的对象、方法、准则、核心、目的和社会功能轮六个方面对孔子和老子音乐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吴跃跃《音乐材料、存在方式、音乐释义、主客关系———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哲学思辨》站在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的高度,从音乐材料的特殊性、音乐作品存在方式的特殊性、音乐释义的特殊性以及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四个方面对音乐欣赏中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论证,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帮助人们处理好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探讨审美主体重要性的理论根源。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周世斌作了题为《21世纪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回顾、反思、创新探索与实践》的发言,回顾了中小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与实施,反思了中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版和修订版存在的问题,对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理念与高师音乐人才培养改革理念与实践进行探索,并应用于北川中学支教和北京农民工子弟校援助。史学组崔学荣、马骁、杨健、陈永四人做了发言。鲁东大学艺术学院崔学荣作了题为《中美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发言,以中美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培养类型与目标、招生考试与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与教育资源、教学方式与管理制度等方面对其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培养模式各自特点,为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进与提高提供借鉴。马骁《中国近代女子音乐教育发展述评》通过对近代女子音乐教育进行梳理,探寻历史根源,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当代女子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陈永《中国音乐教育制度史研究构想》对“中国音乐教育制度史”这一学术对象的理论基础、学术现状和研究设计等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构建有关音乐教育制度史的学科体系,探究音乐制度在各种外生性志愿影响下的动态形成机制与功能机制。此外杨健对当前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音乐教育哲学分会场由吴跃跃、柳良、李嘉栋、吕屹主持,全国音乐教育史学分会场由刘咏莲、徐旭标、黄剑敏、冯巍巍主持。期间每个会场的讨论都十分热烈,众多同学老师云集对话,碰撞出多重智慧火花。研讨会期间,曲阜师大音乐学院师生还为与会人员精心准备了专场音乐会,音乐会上集中展示了富有日照地方特色的岚山号子、夹仓锣鼓、鲁南五大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音乐学院近几年的教学成果。“第三届全国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音乐教育史学研讨会”会议的召开对于音乐教育史学和音乐教育哲学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音乐教育史是音乐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是教育史与音乐史相互交叉、融合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音乐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史学的视角探索音乐教育思想、音乐教育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规律,为当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而音乐教育哲学是一门研究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的学科,是音乐教育学的基础理论。音乐教育哲学对一切音乐教育教学现象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揭示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对各种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作者:颜妍 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忽视人文教育,音乐课程定位不明确

人文教学能帮助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达到和谐状态,从而幼儿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但部分学校存在功利性办学思想,这导致部分教师在进行学前音乐教学时只强调演唱、发声等技巧的训练,忽视人文教育。幼儿只学到了暂时性的音乐技巧,但有技巧不等于有素质,课程文化内涵的缺少,就导致学前音乐教学的定位有所偏颇。表面上虽然得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上却没有教学意义,音乐技巧的扩展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二)母语文化基础薄弱,音乐教学内容不完善

近年来,学前教育目标过于多元化,同时兼顾道德教化、审美教育、文化传承、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等多项任务。这种多元化的目标定位使学前音乐教学无法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集中在母语文化的核心要素上,导致幼儿难以掌握母语文化基础知识,缺少对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精髓文化和理论思想的进一步理解。这样一来,导致学前音乐教学内容无法得到完善,幼儿即使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巧,也无法理解音乐中的思想情感。

二、学前教学音乐课程的多维内涵构建

多维内涵学前音乐课程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充分将音乐与文化融合为一体。要想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不仅要关注音乐本身的价值,还要关注非本体价值的重大意义,明确我国的学前音乐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单纯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高尚品格的人。因此,应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不拘泥、不盲从,构建学前教学音乐课程的多维内涵,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这样才能真正现实我国学前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的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每一首民族歌谣都有其独特之处,正是由这些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构成了我国灿烂辉煌的民族艺术。因此,在学前音乐教学课程内容中应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依据各个年龄层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从活动设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各个民族中的特色歌谣,以民族音乐为切入点,不断深化课改。目的是让幼儿在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广泛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以促进幼儿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并学会尊重他人与他文化。民族音乐文化能让幼儿获得以和谐为中心的审美思想,坚韧强固的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而这也正是融合民族音乐文化的综合艺术教育能够不断发展的价值所在。

(二)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载体,对于进一步传承世界多元文化和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启发人类对自身文化的正确认识和反思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应在学前音乐教学中积极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接轨。一方面从自身的母语文化出发,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吸纳、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并从以下步骤出发:世界多元音乐概念的学习;有引导的听赏;综合学习;教材的合理选择。经试验证明,只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在课堂中帮助幼儿对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正确引导,幼儿是完全能够用接受和欢迎的。然而,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学中,必须打破受前苏联及欧洲音乐中心论影响,树立起平等多元的音乐教育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带领幼儿去感受更多的世界文化。

(三)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合后现代是强调艺术作品与观赏者及其文化背景的关系,借鉴、整合、吸收各家理论的合理之处,更好地指导艺术欣赏教育活动,有助于幼儿形成多元的艺术欣赏教育视角。而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合信息化是运用学校的网络平台,有利于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幼儿的音乐情操,培养幼儿感受音乐的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前音乐教学质量。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学中,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打破传统面对面的音乐教学方式,利用网络对音乐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得到进一步的认识,真正实现高效学前音乐教学。

三、结语

音乐教育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新的音乐教育哲学

音乐教育哲学是指导音乐教育决策和行动目标的基础,新世纪的音乐教育则需要新的音乐教育哲学来指引。我认为这种新的音乐教育哲学主要有三个导向:1.文化价值;2.文化生态;3.文化创造。

1.文化价值。文化是由价值引导的体系,描述这一特征的学科理论基础是当代文化人类学。由于学科交叉或科际整合(Interdisciplinary)又产生了音乐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音乐”或“教育”都可作为人类文化之一部分或现象,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与文化相整合。美国音乐人类学家公认“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注:内特尔《音乐人类学与世界音乐的教学》一文中有清楚的阐述,如“音乐反映和表达他社会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结构”“让学生对音乐作世界范围的理解,各种现象将帮助他们领会各种音乐,并提供一种进入理解世界其它各种文化的情况,也有助于各社会成员,更好地理解他们自己的音乐。”载《中国音乐增刊续集: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教育》,1995年。)70年代德国音乐教育重新由“音乐艺术作品”转向“文化中的音乐”的理解均出自于音乐人类学维度的表达。[2]在美国音乐教育向来重视音乐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思想的制定和表述的探讨中,《为音乐教育确立更强有力的基本思想》一文(美国《音乐教育者杂志,1993年9月刊头版头条》所提出的六个方面更明确包含着音乐人类学的基本思想,现摘录如下:

(1)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

(2)学习音乐是学习世界上各民族。

(3)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过程。

(4)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

(5)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

(6)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3]

以上六个方面是将音乐作为文化来认识的,对于音乐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的定位和认知。中国文化学者蔡元培曾在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处长时曾提出五育之说(德、智、体、世界观、美育),其中吸收了席勒的美育思想,现在看来有其历史局限性。其一,美育仅是文化功能、文化素质的要素之一,文化可以包含美育,而美育则不能包含文化的各项;其二,“美学”是从西方文化中提出的概念,在跨文化中有一定文化意义的限度,这一点已有针锋相对的观念。[4][5]

2.文化生态。当今人类社会的工业文明将由生态文明所取代,提倡生态文明也是国际社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地球是一个以“生物圈”方式存在的整体,它的有机性、多样性和相互性的保护,是抵制工业化负面所产生的生物单一性和文化单一性倾向,以及大众文化和国民教育方式的单一化标准倾向,这直接关系到新的音乐教育应建立在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和新的音乐文明思维框架上。

3.文化创造。音乐教育研究的定性可能包括科学认识的性质、方式。西方传统科学理性的确定性真理在当今受到解构,科学的发展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也从哲学层面解构了教育对象的确定性,而教育对象的不确定性的结果将是随机、多样、创造性。这一音乐教育哲学前沿的思想在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的著述中(《音乐教育研究的哲学基础的建构》1992年)[6]表述得具细无疑。这一观念不仅对音乐教育者、音乐教育对象以及音乐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育评估将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对不同民族文化音乐的教育及传承的历史,在未来音乐教育中的价值给予了发展的空间。人们必须尊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和“成就模式”。正如科学家普利高津在《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一书中对中西哲学所作的不同现代意义的判断:“西方科学和西方哲学一贯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二元性,这与注重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相悖。(中国哲学)自组织的宇宙也是自发的世界,这表达一种与西方科学的经典还原论不同的整体自然观。我们愈益接近两种文化传统的交汇点,我们必须保留已证明相当成功的西方科学的分析观点,同时必须重新表述把自然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囊括在内的自然法则。”[7]

文化的创造性包含着不同个体、群体及民族独立的个性及其相互性。

二、东西方音乐教育的互动与互补

把东西文化进行“野蛮/文明”,“低级/高级”,“先进/落后”的划分,不是西方学术界“独立思考”的产物,而与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政治实践有密切关系。这代表着当今文化人类学家们的一种共识。赛义德的《东方学》1978)一书深刻地揭示了西方与东方的不平等关系,也形成了西方对东方研究学术转型的新的路标。

当今时代,我们审视东西方音乐关系及文化价值体系时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立足点:东西方音乐体系及文化价值平等,这意味着我们将对东西方音乐文化教育的互补做出承诺。对于西方工业文明体制的音乐教育的课程,我们也只能看作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模式和一个阶段,它既不代表多元文化的音乐课程模式,也不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顶点。如果失去这样一个立足点或前提,我们仍然会按照殖民主义的逻辑,将东西方音乐文化以古/今、先进/落后、科学/非科学这种关系来理解,因此而放弃东方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当代意义的思考。

从总的文化体系来看,西方音乐课程的主流是以基督教音乐文化传统为基础的。基督教从中世纪起控制西方十几个世纪,它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流和组成部分,对西方音乐课程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就以德国音乐教育历史来讲,德国普通音乐教育在欧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落后”的状态,但令人惊奇的是,从巴罗克以来二、三百年间,欧洲著名的作曲家至少70%以上都是德国人,这一奇迹可从基督教音乐的宗教理性文化传统中获得解答。基督教音乐中统一的记谱法、严格的书写、理性的传承,建立在定量记谱法上的对位、和声的美感运思方式,正如双希文明(古希腊与希伯莱)的几何数理与上帝精神的结合,均完美地体现在基督教音乐文化模式中。

作为东方国家的阿拉伯、印度、中国都有其与基督教文化相应的宗教文化精神与音乐课程。尽管印度、阿拉伯、中国也各不相同,但与西方相比则有其东方内在的相似性,并对音乐课程有重要影响。这种相似性可简单归纳出以下三点:(1)音乐主体。与西方不同,东方的音乐风格与语言、诗(文学)、舞蹈没有完全分离;(2)记谱法在东方从来没有象西方那样统一过,也没有形成抽象数理符号形式的音符概念和几何座标式的五线谱理性书写或客体逻辑分析的作曲家的“作品”形式;(3)东方直觉整体把握与西方理性分析的音乐认知和审美体验模式不相同,因此音乐“成就模式”也不相同,这些都是建立在其音乐传承与创作模式基础上的,并归属于东方哲学思维模式的有机体。

西方作曲家作品书写的建构,其根本是数理逻辑分析的建构方法,并影响到教学认知与审美体验模式。而东方音乐是无法通过“作品”来分析音乐的,其演创没有象西方那样主客体相分,而是主客体合一(即直觉整体把握)。东方音乐风格的认知与审美体验模式是一种“品味”模式。中国音乐各流派风格注重韵味,与绘画书法中的“气韵”等艺术审美体验模式相同。印度音乐美的定义“拉斯”(rasa)也非古希腊那种数的和谐,拉斯的梵语原意即“韵味”,拉斯有九种:爱情、欢乐、悲怜、愤怒、英勇、憎恶、恐惧、惊奇、宁静。[8]阿拉伯音乐审美体验模式中有一种定义叫“太拉”(Tarab)。“当龄听阿拉伯音乐时,太拉是衡量优秀的、最重要的音乐体验。”它是音乐家在激励听众的神秘灵感中获得成功,即创造了音乐情感气氛的标准。太拉的强度依据歌唱者或奏者的表演风格,通过它推断艺术家的表演过程是否优秀。[9]这种东方音乐艺术“品味”的审美体验模式与西方的差别,其根本在于,东方是通过身体与心灵的内在体验的方式去建构或接触音乐世界的。正如中国人的气功、经络学说,印度人的瑜珈,均是以生命直觉体验去发现和把握的,用西方解剖学或细胞学说是无法奏效的。反之,中国、印度人不可能用他们的方式去发明西方医学的基础理论,东方的气功或瑜珈与西方的广播体操是有着不同体验和功效的两种行为模式,根本上就是东西方两种哲学宇宙观、自然观的体现。这些构成了东西方音乐教育、创作、表演及“成就模式”的内在差异性以及互补性的基础。

近年来,雷默的研究认为:东西方音乐交流即口头文化和书写文化(音乐乐谱化)的表达,作为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差别是深刻的。必须重新看待书写音乐表达和定量记谱法(五线谱)的有限性以及即兴表演和非定量记谱法音乐表达的自主性。[10]他说:“我们受音符束缚的表演文化已经导致思维方式的萎缩和衰退。这很容易使我们的表演受记谱束缚,导致他们离开乐谱表演音乐就会瘫痪和麻痹。”[11]“在美国,好几个世纪以来,我们都假定认为,成为精英或天才唯一的方法或主要方法就是照谱演奏,因此,我们大大地忽视了教授‘即兴演奏’、作曲或听赏。”[12]由此可以看出,西方传统音乐体系的科学理性将自己限制在“认知——工具性”的四大件技术模型中,而东方传统音乐则更多将自己限定在“道德实践”和“审美——表现性”的人文约定知识中,未来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将有待于这两者的并行以及在对话基础上的更高的综合。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在许多国家音乐教育的研讨中已经呈现出来。多元文化主义的使用有三层含义:(1)指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的社会;(2)指多元文化社会里各不同文化的互相尊重;(3)指政府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政策。

作为多元文化为基础的世界音乐教学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发达国家音乐教育的热门话题,其文化背景是,当今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议事日程和社会出现的挑战影响到音乐教育的哲学和实践,多元文化主义的意识形态以各种方式和表现形态渗透着西方国家以及原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美国教授亨廷顿认为,在21世纪初期,人类将经历非西方权力与文化的复兴,经历非西方文明内部相互之间以及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受现代的驱使,全球的政治正沿着文明界线进行重组,具有相似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聚合,亨廷顿意识到西方中心主义已经开始没落,今后的世界将是越来越多元文化或多极化的世界。[13]中国领导人也不断强调文化及政治的多极化或多元化。

在世界教育方面,推动多元文化教育浪潮的主要有三大原因。(1)教育民主化的深入。从某种意义上讲,民主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向。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教育民主主要体现为“个体化”的教育民主必将流于空洞与虚妄。教育中“反种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作为结果,使“多元文化教育”得以提倡。[14](2)发达国家的“第三世界化”。许多发达国家的新移民群体,人口统计发生的变量,移民出生地文化教育的问题。如在德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起因于60-70年代,土耳其、越南移民的教育问题,而正式提倡是在90年代。(3)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其包括媒体、信息联网、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及人员的流通。由此,多元文化教育观对“新一代学习者的音乐教育不能再被视为仅仅是一种智力视野的扩展,而是一种社会需求。它的功能是形成一种跨文化理解的均衡,并对国际社会的未来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15]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其中要把握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每一种音乐传统都有其自身的传承过程,并根据其音乐概念和非音乐概念产生着自己的教育学、教学法,柯达伊、奥尔夫之类的教学策略已经显示出为民间音乐传统局内人所借鉴的可能性,但这并不能说,这类基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法对其他所有音乐文化都是适用的。[16]

班克斯曾经提出了用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四种课程模式的教学。(1)主流中心模式。其课程的设计及教学都仅仅是以主流音乐观念出发的。(2)民族附加模式。课程依然是按主流音乐观念组织的,只是包括不经选择的民族群体的某些音乐材料和观念。如以西方音乐观念出发进行非洲音乐的教学,即使用西方的节奏规范和记谱法、记忆方式来教练非洲歌曲。(3)多民族模式。其课程以各种不同民族群体的事件或其音乐概念为核心。(4)民族——国家模式。在此模式中,是从多国家的民族观点来审视和教学的。此外,班克斯还提出一种多元文化课程的跨学科教学方式的概念。其重要意义在于,对有色民族的各种价值和各种经验反映在他们的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与作品等多角度的文化整体意义的理解。[17]

施瓦德隆提出了一种“新的苏格拉底教学法”,其前提是:(1)一种具备音乐人类学意识和知识的教师;(2)一种基于比较音乐美学的“发现”的教育方法,其包括对音乐及文化个性与共性课堂体验和积极探究的过程。[18]

F·布莱嫩也提出,对世界音乐课程体验内容的设计是一个具有双重特性的问题,也即包括音乐教育学原则和音乐人类学两个方面。他提出:主位观念(emic)、习得(Learning)生活语境(inContext)、概念,这四个关键词对于世界音乐课程的教学与体验尤为重要。[19]

在1996年国际音乐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为21世纪作准备”大会上,M·麦卡锡提供了“国际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1953-1996)”的报告。[20]他归纳了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从50年代和60年代改善东西方关系的努力(1953-1969,圈际音乐教育中世界观点的显现);到70年代对民族的和传统的文化的强调(1970-1982,音乐教育和民族文化);再创始于1987年的“国际文化发展十年”(联合国教科文文件,1982-1996,共享世界音乐)。这些变化中的方向本身,又受到大规模移民、后殖民主义、文化民主化、大众媒体的干预以及世界公民及其教育需要等因素而形成的人口中的民族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影响。今天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在哲学观与实践层面已获得基本成果,具体的理论建树有:

(1)视音乐为一种文化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一种普遍的语言。

(2)拓宽了视西方音乐优于其他世界音乐的狭隘陈旧观点。

(3)在文化身份和音乐教育课题的对话上贡献卓越。

(4)改变了对大众媒体和技术的态度,将其威胁因素变为积极的机会。

在实践层面上:

(1)从对各种世界音乐的音乐人类学描述,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和教学材料的共享。

(2)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性文件用于世界音乐教育(如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信仰宣言”和“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21]

(3)近年来发起的各类项目传播了世界音乐的材料(如《歌唱文化中的传统歌曲》)。综观全球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作用是巨大的。正如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所言:“任何音乐教育体系都接受由多种文化形成的音乐世界存在的事实,以及对其学习和理解的价值,并把这一观念作为音乐教育的新起点。”[22]以此,中国音乐教育学科研究的发展正面临着世纪性的转折与挑战。

【参考文献】

[1]管建华.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展望[J].中国音乐增刊:国际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1996.

[2]金经言.德国音乐教育中的若干新动向[J].中国音乐,1996(2).

[3]刘沛.世纪末的美国音乐教育动态述评[J].中国音乐增刊续集: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教育,1995.

[4]沃克.从殖民主义解放出来的音乐教育[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增刊: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1998.

[5]谢嘉幸编译.对传统音乐教育哲学的反思[J].中国音乐,1997(2).

[6]B·雷默.曾成伟译,管建华校.音乐教育哲学基础的建构[J].中国音乐增刊:音乐教育学理论研究专辑,1997.

[7]伊利亚·普利高津.湛敏译.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白然法则[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8]A·丹尼娄.管建华译.美学与印度音乐[J].中国音乐增刊续集: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教育,1995.

[9]H·陶马.管建华译.阿拉伯音乐美学与即兴演奏的关系[J].中国音乐增刊续集: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教育,1995.

[10]B·雷默.超出表演: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的新约定[J].音乐教育杂志.美国北克罗拉多大学音乐学院出版,1995.

[11]B·雷默.汤琼、刘红柱译.21世纪音乐教育使命的扩展[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增刊: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1998.

[12]B·雷默.林军译.21世纪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增刊: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1998.

[13]亨廷顿.周棋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1997.

[14][15]张人杰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现代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16][17]克林格.刘沛译.音乐教育中的多元文化主义[J].中国音乐增刊:国际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1996.

[18]施瓦德龙.刘沛译.音乐教育与非西方传统[J].中国音乐增刊续集: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教育,1995.

[19]布莱嫩.张蕾译.世界音乐课程体验内容的设计[J].中国音乐,1997(2).

音乐教育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一、新的音乐教育哲学

音乐教育哲学是指导音乐教育决策和行动目标的基础,新世纪的音乐教育则需要新的音乐教育哲学来指引。我认为这种新的音乐教育哲学主要有三个导向:1.文化价值;2.文化生态;3.文化创造。

1.文化价值。文化是由价值引导的体系,描述这一特征的学科理论基础是当代文化人类学。由于学科交叉或科际整合(Interdisciplinary)又产生了音乐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音乐”或“教育”都可作为人类文化之一部分或现象,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与文化相整合。美国音乐人类学家公认“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念;(注:内特尔《音乐人类学与世界音乐的教学》一文中有清楚的阐述,如“音乐反映和表达他社会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结构”“让学生对音乐作世界范围的理解,各种现象将帮助他们领会各种音乐,并提供一种进入理解世界其它各种文化的情况,也有助于各社会成员,更好地理解他们自己的音乐。”载《中国音乐增刊续集: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教育》,1995年。)70年代德国音乐教育重新由“音乐艺术作品”转向“文化中的音乐”的理解均出自于音乐人类学维度的表达。[2]在美国音乐教育向来重视音乐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思想的制定和表述的探讨中,《为音乐教育确立更强有力的基本思想》一文(美国《音乐教育者杂志,1993年9月刊头版头条》所提出的六个方面更明确包含着音乐人类学的基本思想,现摘录如下:

(1)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

(2)学习音乐是学习世界上各民族。

(3)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过程。

(4)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

(5)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

(6)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3]

以上六个方面是将音乐作为文化来认识的,对于音乐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的定位和认知。中国文化学者蔡元培曾在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处长时曾提出五育之说(德、智、体、世界观、美育),其中吸收了席勒的美育思想,现在看来有其历史局限性。其一,美育仅是文化功能、文化素质的要素之一,文化可以包含美育,而美育则不能包含文化的各项;其二,“美学”是从西方文化中提出的概念,在跨文化中有一定文化意义的限度,这一点已有针锋相对的观念。[4][5]

2.文化生态。当今人类社会的工业文明将由生态文明所取代,提倡生态文明也是国际社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地球是一个以“生物圈”方式存在的整体,它的有机性、多样性和相互性的保护,是抵制工业化负面所产生的生物单一性和文化单一性倾向,以及大众文化和国民教育方式的单一化标准倾向,这直接关系到新的音乐教育应建立在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和新的音乐文明思维框架上。

3.文化创造。音乐教育研究的定性可能包括科学认识的性质、方式。西方传统科学理性的确定性真理在当今受到解构,科学的发展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也从哲学层面解构了教育对象的确定性,而教育对象的不确定性的结果将是随机、多样、创造性。这一音乐教育哲学前沿的思想在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的著述中(《音乐教育研究的哲学基础的建构》1992年)[6]表述得具细无疑。这一观念不仅对音乐教育者、音乐教育对象以及音乐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育评估将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对不同民族文化音乐的教育及传承的历史,在未来音乐教育中的价值给予了发展的空间。人们必须尊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创造性和“成就模式”。正如科学家普利高津在《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一书中对中西哲学所作的不同现代意义的判断:“西方科学和西方哲学一贯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二元性,这与注重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相悖。(中国哲学)自组织的宇宙也是自发的世界,这表达一种与西方科学的经典还原论不同的整体自然观。我们愈益接近两种文化传统的交汇点,我们必须保留已证明相当成功的西方科学的分析观点,同时必须重新表述把自然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囊括在内的自然法则。”[7]

文化的创造性包含着不同个体、群体及民族独立的个性及其相互性。

二、东西方音乐教育的互动与互补

把东西文化进行“野蛮/文明”,“低级/高级”,“先进/落后”的划分,不是西方学术界“独立思考”的产物,而与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政治实践有密切关系。这代表着当今文化人类学家们的一种共识。赛义德的《东方学》1978)一书深刻地揭示了西方与东方的不平等关系,也形成了西方对东方研究学术转型的新的路标。

当今时代,我们审视东西方音乐关系及文化价值体系时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立足点:东西方音乐体系及文化价值平等,这意味着我们将对东西方音乐文化教育的互补做出承诺。对于西方工业文明体制的音乐教育的课程,我们也只能看作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模式和一个阶段,它既不代表多元文化的音乐课程模式,也不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顶点。如果失去这样一个立足点或前提,我们仍然会按照殖民主义的逻辑,将东西方音乐文化以古/今、先进/落后、科学/非科学这种关系来理解,因此而放弃东方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当代意义的思考。

从总的文化体系来看,西方音乐课程的主流是以基督教音乐文化传统为基础的。基督教从中世纪起控制西方十几个世纪,它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流和组成部分,对西方音乐课程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就以德国音乐教育历史来讲,德国普通音乐教育在欧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落后”的状态,但令人惊奇的是,从巴罗克以来二、三百年间,欧洲著名的作曲家至少70%以上都是德国人,这一奇迹可从基督教音乐的宗教理性文化传统中获得解答。基督教音乐中统一的记谱法、严格的书写、理性的传承,建立在定量记谱法上的对位、和声的美感运思方式,正如双希文明(古希腊与希伯莱)的几何数理与上帝精神的结合,均完美地体现在基督教音乐文化模式中。

作为东方国家的阿拉伯、印度、中国都有其与基督教文化相应的宗教文化精神与音乐课程。尽管印度、阿拉伯、中国也各不相同,但与西方相比则有其东方内在的相似性,并对音乐课程有重要影响。这种相似性可简单归纳出以下三点:(1)音乐主体。与西方不同,东方的音乐风格与语言、诗(文学)、舞蹈没有完全分离;(2)记谱法在东方从来没有象西方那样统一过,也没有形成抽象数理符号形式的音符概念和几何座标式的五线谱理性书写或客体逻辑分析的作曲家的“作品”形式;(3)东方直觉整体把握与西方理性分析的音乐认知和审美体验模式不相同,因此音乐“成就模式”也不相同,这些都是建立在其音乐传承与创作模式基础上的,并归属于东方哲学思维模式的有机体。

西方作曲家作品书写的建构,其根本是数理逻辑分析的建构方法,并影响到教学认知与审美体验模式。而东方音乐是无法通过“作品”来分析音乐的,其演创没有象西方那样主客体相分,而是主客体合一(即直觉整体把握)。东方音乐风格的认知与审美体验模式是一种“品味”模式。中国音乐各流派风格注重韵味,与绘画书法中的“气韵”等艺术审美体验模式相同。印度音乐美的定义“拉斯”(rasa)也非古希腊那种数的和谐,拉斯的梵语原意即“韵味”,拉斯有九种:爱情、欢乐、悲怜、愤怒、英勇、憎恶、恐惧、惊奇、宁静。[8]阿拉伯音乐审美体验模式中有一种定义叫“太拉”(Tarab)。“当龄听阿拉伯音乐时,太拉是衡量优秀的、最重要的音乐体验。”它是音乐家在激励听众的神秘灵感中获得成功,即创造了音乐情感气氛的标准。太拉的强度依据歌唱者或奏者的表演风格,通过它推断艺术家的表演过程是否优秀。[9]这种东方音乐艺术“品味”的审美体验模式与西方的差别,其根本在于,东方是通过身体与心灵的内在体验的方式去建构或接触音乐世界的。正如中国人的气功、经络学说,印度人的瑜珈,均是以生命直觉体验去发现和把握的,用西方解剖学或细胞学说是无法奏效的。反之,中国、印度人不可能用他们的方式去发明西方医学的基础理论,东方的气功或瑜珈与西方的广播体操是有着不同体验和功效的两种行为模式,根本上就是东西方两种哲学宇宙观、自然观的体现。这些构成了东西方音乐教育、创作、表演及“成就模式”的内在差异性以及互补性的基础。

近年来,雷默的研究认为:东西方音乐交流即口头文化和书写文化(音乐乐谱化)的表达,作为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差别是深刻的。必须重新看待书写音乐表达和定量记谱法(五线谱)的有限性以及即兴表演和非定量记谱法音乐表达的自主性。[10]他说:“我们受音符束缚的表演文化已经导致思维方式的萎缩和衰退。这很容易使我们的表演受记谱束缚,导致他们离开乐谱表演音乐就会瘫痪和麻痹。”[11]“在美国,好几个世纪以来,我们都假定认为,成为精英或天才唯一的方法或主要方法就是照谱演奏,因此,我们大大地忽视了教授‘即兴演奏’、作曲或听赏。”[12]由此可以看出,西方传统音乐体系的科学理性将自己限制在“认知——工具性”的四大件技术模型中,而东方传统音乐则更多将自己限定在“道德实践”和“审美——表现性”的人文约定知识中,未来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将有待于这两者的并行以及在对话基础上的更高的综合。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在许多国家音乐教育的研讨中已经呈现出来。多元文化主义的使用有三层含义:(1)指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的社会;(2)指多元文化社会里各不同文化的互相尊重;(3)指政府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政策。

作为多元文化为基础的世界音乐教学是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发达国家音乐教育的热门话题,其文化背景是,当今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议事日程和社会出现的挑战影响到音乐教育的哲学和实践,多元文化主义的意识形态以各种方式和表现形态渗透着西方国家以及原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美国教授亨廷顿认为,在21世纪初期,人类将经历非西方权力与文化的复兴,经历非西方文明内部相互之间以及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受现代的驱使,全球的政治正沿着文明界线进行重组,具有相似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聚合,亨廷顿意识到西方中心主义已经开始没落,今后的世界将是越来越多元文化或多极化的世界。[13]中国领导人也不断强调文化及政治的多极化或多元化。

在世界教育方面,推动多元文化教育浪潮的主要有三大原因。(1)教育民主化的深入。从某种意义上讲,民主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向。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教育民主主要体现为“个体化”的教育民主必将流于空洞与虚妄。教育中“反种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作为结果,使“多元文化教育”得以提倡。[14](2)发达国家的“第三世界化”。许多发达国家的新移民群体,人口统计发生的变量,移民出生地文化教育的问题。如在德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起因于60-70年代,土耳其、越南移民的教育问题,而正式提倡是在90年代。(3)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其包括媒体、信息联网、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及人员的流通。由此,多元文化教育观对“新一代学习者的音乐教育不能再被视为仅仅是一种智力视野的扩展,而是一种社会需求。它的功能是形成一种跨文化理解的均衡,并对国际社会的未来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15]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其中要把握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每一种音乐传统都有其自身的传承过程,并根据其音乐概念和非音乐概念产生着自己的教育学、教学法,柯达伊、奥尔夫之类的教学策略已经显示出为民间音乐传统局内人所借鉴的可能性,但这并不能说,这类基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法对其他所有音乐文化都是适用的。[16]

班克斯曾经提出了用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四种课程模式的教学。(1)主流中心模式。其课程的设计及教学都仅仅是以主流音乐观念出发的。(2)民族附加模式。课程依然是按主流音乐观念组织的,只是包括不经选择的民族群体的某些音乐材料和观念。如以西方音乐观念出发进行非洲音乐的教学,即使用西方的节奏规范和记谱法、记忆方式来教练非洲歌曲。(3)多民族模式。其课程以各种不同民族群体的事件或其音乐概念为核心。(4)民族——国家模式。在此模式中,是从多国家的民族观点来审视和教学的。此外,班克斯还提出一种多元文化课程的跨学科教学方式的概念。其重要意义在于,对有色民族的各种价值和各种经验反映在他们的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与作品等多角度的文化整体意义的理解。[17]

施瓦德隆提出了一种“新的苏格拉底教学法”,其前提是:(1)一种具备音乐人类学意识和知识的教师;(2)一种基于比较音乐美学的“发现”的教育方法,其包括对音乐及文化个性与共性课堂体验和积极探究的过程。[18]

F·布莱嫩也提出,对世界音乐课程体验内容的设计是一个具有双重特性的问题,也即包括音乐教育学原则和音乐人类学两个方面。他提出:主位观念(emic)、习得(Learning)生活语境(inContext)、概念,这四个关键词对于世界音乐课程的教学与体验尤为重要。[19]

在1996年国际音乐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为21世纪作准备”大会上,M·麦卡锡提供了“国际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1953-1996)”的报告。[20]他归纳了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从50年代和60年代改善东西方关系的努力(1953-1969,圈际音乐教育中世界观点的显现);到70年代对民族的和传统的文化的强调(1970-1982,音乐教育和民族文化);再创始于1987年的“国际文化发展十年”(联合国教科文文件,1982-1996,共享世界音乐)。这些变化中的方向本身,又受到大规模移民、后殖民主义、文化民主化、大众媒体的干预以及世界公民及其教育需要等因素而形成的人口中的民族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影响。今天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在哲学观与实践层面已获得基本成果,具体的理论建树有:

(1)视音乐为一种文化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一种普遍的语言。

(2)拓宽了视西方音乐优于其他世界音乐的狭隘陈旧观点。

(3)在文化身份和音乐教育课题的对话上贡献卓越。

(4)改变了对大众媒体和技术的态度,将其威胁因素变为积极的机会。

在实践层面上:

(1)从对各种世界音乐的音乐人类学描述,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和教学材料的共享。

(2)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性文件用于世界音乐教育(如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信仰宣言”和“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21]

(3)近年来发起的各类项目传播了世界音乐的材料(如《歌唱文化中的传统歌曲》)。综观全球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作用是巨大的。正如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所言:“任何音乐教育体系都接受由多种文化形成的音乐世界存在的事实,以及对其学习和理解的价值,并把这一观念作为音乐教育的新起点。”[22]以此,中国音乐教育学科研究的发展正面临着世纪性的转折与挑战。

【参考文献】

[1]管建华.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展望[J].中国音乐增刊:国际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1996.

[2]金经言.德国音乐教育中的若干新动向[J].中国音乐,1996(2).

[3]刘沛.世纪末的美国音乐教育动态述评[J].中国音乐增刊续集: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教育,1995.

[4]沃克.从殖民主义解放出来的音乐教育[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增刊: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1998.

[5]谢嘉幸编译.对传统音乐教育哲学的反思[J].中国音乐,1997(2).

[6]B·雷默.曾成伟译,管建华校.音乐教育哲学基础的建构[J].中国音乐增刊:音乐教育学理论研究专辑,1997.

[7]伊利亚·普利高津.湛敏译.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白然法则[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8]A·丹尼娄.管建华译.美学与印度音乐[J].中国音乐增刊续集: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教育,1995.

[9]H·陶马.管建华译.阿拉伯音乐美学与即兴演奏的关系[J].中国音乐增刊续集: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教育,1995.

[10]B·雷默.超出表演: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的新约定[J].音乐教育杂志.美国北克罗拉多大学音乐学院出版,1995.

[11]B·雷默.汤琼、刘红柱译.21世纪音乐教育使命的扩展[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增刊: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1998.

[12]B·雷默.林军译.21世纪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增刊: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1998.

[13]亨廷顿.周棋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1997.

[14][15]张人杰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现代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16][17]克林格.刘沛译.音乐教育中的多元文化主义[J].中国音乐增刊:国际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1996.

[18]施瓦德龙.刘沛译.音乐教育与非西方传统[J].中国音乐增刊续集: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教育,1995.

[19]布莱嫩.张蕾译.世界音乐课程体验内容的设计[J].中国音乐,1997(2).

音乐教育学论文范文第7篇

目前在农村小学,学校领导关注的都是语文或数学方面的成绩,并与重金挂钩。而音乐教育则好像被遗忘在一边的角落,显得那样的孤单无助。如果我们只重视主科而忽略了次科,尤其是音乐,就好像“拣到芝麻,丢了西瓜”。在教学机制转轨、教学理念更新、教学主体改变、教学内容扩展的今天,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是不可替代的。同时,“新课标”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的音乐理念。这不仅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科学教育观的突出体现。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节。学校领导和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改善和提高学校的音乐教育。音乐教师要加强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强化现代教育意识,全面改革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

二、促进交流,提高师生音乐素质

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这片贫瘠的土地里,我们不应该原地踏步或故步自封,要向那些优秀的学校学习。据我所知,县的教育部门也比较重视这方面的教学,每个学期都举办音乐的方面的优秀课例,或请特级教师来上示范课。也举办中小学生的文艺汇演。这本来是件很好的事,教师们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然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使音乐的教学仍旧是老调子——改变不了。许多优秀课例无法推广下去,交流的目的是促进步,但只是讲,并不付诸实践,理论脱离实际。音乐是实践的艺术,离开了实践将是纸上谈兵。音乐实践活动会给师生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大大提高了音乐素质及其水平,这是课堂教学所不能完成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提高。因此,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学校要利用各种机会,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以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如举办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组建校学生合唱团、学生管乐队、舞蹈队等,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能让大多数的学生均有受到各种音乐教育和音乐实践的机会,促进师生的交流学习,提高师生音乐素质。

三、丰富课堂教学,发掘学生潜能

音乐教育学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小学音乐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起始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关键的作用。作为小音乐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努力探索,寻求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依此发掘学生的潜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不仅给学生的学习观与学习方式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期盼。

一、创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若过分强调训练这方面的技能,将会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消耗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厌倦心理。这时为了让他们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创新发展,我决定用游戏的手段,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不仅掌握知识又发挥他们的创新主动性。如在学习节奏排列的课上,首先,我先出示五张节奏卡片,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随琴声学会节奏,接着我让学生五人围成一组进行讨论:节奏卡片如何讨论更通顺流畅?当话音刚落,全班同学便纷纷讨论起来,这回他们可忙了,有的用手拍节奏,有的安排顺序,有的眉开眼笑,有的双眉紧锁,有的拍手叫好,看着他们一个个认真的样子,我也不断地在一旁给予鼓励,最后还让全班同学评价他们的游戏,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缺点,大家在游戏或观察的过程中都很投入,发言也很积极。学生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掌握了节奏的排列要领和方法,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阅历,创设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在教学中灵活实际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新的课程观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施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学习的探作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同学间缺乏交流,合作、动手机会少,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听众和机械的模仿者,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便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对音乐失去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个性,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三、以课堂为主渠道,从生活取材,展开创新思维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扎根于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服务,将会对创新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家里经常看到爸爸妈妈为他们做饭而忙碌于厨房的情景,我便将它运用到《买菜》一课的教学中,让孩子们也做一回“爸爸妈妈”,以组为单位结成各个“小家庭”,开展“烹饪大赛”,让学生以文具盒作为烹饪工具,橡皮当菜来烹制。在报菜名时,则要求学生用“×××”节奏说出,并将这些菜名取代歌中“×××”节奏处的歌词,以演唱的形式向别人介绍自己家庭的“成果”。在教学中,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鼓励下总结并创造,最后又回到生活。这些设计,将音乐教学生活化、平凡化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其实音乐就在我们身边。

四、创新意识应贯穿音乐教学始终

我们过去教学注重知识传授,采用灌输式教学,不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探索与创新。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要舍得花费时间开启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的闸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允许标新立异。:

例如,在教授“爱唱什么歌”这个专题时,我让学生欣赏《青蛙合唱》这首曲子,首先向学生用多媒体展示夏天的池塘,然后对学生说:“夏天到了,池塘里的青蛙爸爸和青蛙宝宝们又开始了唱歌比赛。你听……”,我开始模仿青蛙爸爸和青蛙宝宝的歌声。并问学生:“你觉得哪个是青蛙爸爸在唱歌?哪个是小青蛙?他们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呢?”接着我给学生播放钢琴曲《青蛙合唱》这首曲子,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做游戏:听到小青蛙的声音迅速站起来,听到大青蛙的声音迅速坐下,反应迅速整齐的小组获胜,得到青蛙合唱团送出的智慧星。游戏做完后我组织学生学习歌曲第一段。我说:“小青蛙看到小朋友的表现如此的出色,它要为小朋友唱首歌奖励大家。可是……它把歌名给忘了,请聪明的小朋友听完后帮它起个歌名。”随后,我学着小青蛙的样子唱第一段歌词。之后我对学生说:“想不想学小青蛙唱歌?”学生们很积极,于是学生用听唱法学唱。学生学完之后我对学生说:“看着小青蛙唱得那么开心,其他小动物都坐不住了了,你还能替它们唱出自己的歌?”于是,学生们替小蜜蜂、老虎、小鸟等唱歌,氛围十分活跃。之后,我向学生揭示本次课题为“爱唱什么歌”。

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并让学生模仿,给学生开阔了想象的空间,体现了自主、开放、创新这一教学新理念。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能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充分利用音乐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学论文范文第9篇

良好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对于音乐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想要改善音乐教育,首先应该对教育有足够的投资,让教学的硬件设施达到要求。在我国许多的不发达农村,教育设备十分落后,有的学校连一架像样的钢琴都没有,更别说其他的乐器,音乐课也只是老师带着学生单调的学唱歌,连最基本的音乐教学都不能满足,更不用提更进一步的音乐审美教育,因此第一步就要加大音乐教育资金的投入。政府应联合社会各界的慈善组织和慈善人士对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进行投资,建立合格的音乐教学室,购置必需的乐器设备,可以征求学生的建议来配备他们所感兴趣的器材、购买他们喜欢的音乐书籍等。

二、改善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

1.创造美的意境

美的意境对于审美效果的提升也有促进作用,教育者应该依据不同特点、不同心理的学生来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也会更佳。例如,课堂刚开始之时,学生的情绪还没有稳定,注意力也不在课堂上,这时教师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先放一段音乐或者视频来缓解一下疲惫的情绪,比如在教唱时,可以先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像学唱《春天在哪里》时,可以先朗诵一些关于春天的散文或者诗词,如朱自清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样学生就能对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2.体验美的情感

教师要能够利用美的情感来熏陶学生,要不断探索把小学音乐教学与审美元素结合起来的最佳方式,让学生能够享受音乐所带来的美的感受、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开展得更顺利。

3.让学生学会表现自己

表现自己能够让学生增强自信心,也能提高他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挖掘出他们学习音乐的潜力,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多提供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技能的学习,而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体会到音乐所带给我们的美。

4.结合实际来进行音乐教学

结合实际情况和特点来开展音乐教育,教学效果会更佳,如国庆节学唱《国歌》,就更能让学生的爱国情感表达出来。圣诞时节学唱歌曲《铃儿响叮当》,也更能激起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在歌唱教学中,反复对新学的歌曲进行复习,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复习新歌可采取如下的方案:第一,教师可以在教授新的歌曲之前,哼唱之前教过不久的歌曲,但是演唱过程中,故意犯一些错误,比如漏唱几个音或是唱错几个音来让学生找错并加以改正,就能提高学生的听辨音乐的能力,也间接地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一种审美能力。第二,在唱歌的同时也可以教学生跳一些简单的舞步,唱跳结合,让音乐的魅力更加彻底的展现出来,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音乐的美感,了解到音乐的多样性,音乐并不是单独的存在,而是能和其他的艺术相结合的,并且在结合之后的音乐更能吸引人,舞蹈和音乐的结合也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和兴趣,更能深刻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也更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就开拓思维来讲,我们可以从音乐自身的表达方式去理解,因为它是非语义性质的,它运用自身的韵律与声音带给我们开拓想象力空间。如果细心发现,我国古代许多名人喜好音律,如大教育学家孔子、庄子以及姜太公等等,而对于国外来说,也不难发现许多科学教或是文人也同样热爱音乐,如爱因斯坦、歌德等等。那么就此看来,音乐对于人的思维有辅助作用,它可以推进我们产生灵感和想象力,用音乐的动力去在其他领域散发光芒,音乐的教育就不仅仅是艺术传授本身,也在于思维的拓展和想象力的启发。音乐教育还具备的一个功能就是智育功能,很多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在音乐的活动与影响下,对于智力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不少研究也说明,人的右脑在音乐的推助下能够增加记忆,提神认知能力。由此可见音乐是促进智力发展的一个元素之一,人的灵感与想象力在音乐的帮助下进行开拓空间,音乐对于右脑的开发有辅助作用,人的智能是需要不断锻炼与影响的。因此我们可以理解音乐教学能够帮助提升智力,让人的智力在音乐的引导下发展的更为灵活。

二、培育品德、鼓舞人心

音乐教育一直以“移风易俗,感化人心”为基本主旨,那么就其这点来说,它具备培育品德、鼓舞人心的作用,因此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在于为人呈现出美好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松散的,而是具备一定的集中性,让人们忘却或是淡化生活的不愉快,由音乐的向导而产生积极的心态。柏拉图曾经表示过,音乐是道德情操的培养下,将教育变成美好与和善,这样我们可以理解好的音乐教育行为能够改变现状,让大家朝着正方向前进,在坎坷的生存道路当中,对于道德品德的坚持务必会存在障碍,但是恰是音乐的温柔教育,让人们懂得回头和反思,由此可以见,音乐带来的鼓舞与培育绝对非同一般。就音乐自身的表演特性来说,当我们从事于一些娱乐或是锻炼时,音乐的活动在这个时候和我们的身体产生了非常紧密的联系。

三、如何提高音乐教育转化效率

1、选择正面积极的音乐

想要真正的发挥音乐教育的正面性,就需要在选择音乐上下很大功夫,音乐的种类分许多种,不是每一种都能够对症下药,真正的帮助大家带来积极的思想。因此在选择音乐的同时一定要细心,要选择贴合人们实际情况,能够真正的带来积极正面效应的音乐,而是蛊惑人心,让心情越发低落的音乐,把握住这点,才能将教育的真正目的实现。举个例子,比如在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必然会选择适合学生的曲子,因为要发现教学特点选择正确的方向,这样才能带来正面的效果。

2、教育当中一定正确指导

音乐是我们教育当中介质,但是如何发挥它最大的效率还在于教师怎样教学,毕竟真正教育方法取自于人的判断力。所以在巧用音乐到达教育目的同时,还要注意指导方式是否真正的正确,或者说我们是否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学生。指导作用的意义体现,第一,教师能够发挥自身职责去教学,从教学的过程当中做到寓教于乐,第二,教师找到教学当中的指导特点,重点发挥培育目的,真正塑造高德情操去帮助学生,从这亮点明确指导的内涵,才能发挥教育的根本性作用。

3、拓展知识面、对音乐具备学术认知

那么对于教师这个本身来说,自己首先要变成音乐知识达人,无论是从音乐的欣赏上抑或是理解上,都要具备真正的学术认知。学术认知是心理、艺术欣赏力、音乐能力等多个方位出发,如果教师不能够彻底的了解这一方面,那么就做不到真正的指导与培育,只有从教师自身出发,明确态度不断反思与学习,才能够带来真正的指导方向。音乐的理解不仅仅是艺术层次的,也是教育层次和心理层次,这方面需要从中启发,不断的学习和总结。

四、结语

音乐教育学论文范文第11篇

1.1建立教学上的侧重点,促进学生音乐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全面发展

第一,视唱练耳教学中应注重培养简谱识谱唱词能力。幼专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毕业将面向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幼儿园的歌谱都以简谱为主,因此在学习五线谱的同时,加入对简谱的识谱唱词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建议在大专一年级就可以进行,可持续到该课程结业,从简单的儿歌入手,逐步过渡到短小的艺术歌曲,以长时间持续训练的方式,让学生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也为即兴弹唱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加强音乐欣赏教学。音乐欣赏实际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学科,它需要学生有敏锐的听觉能力、独特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力、合理的认知能力……对音乐的欣赏水准,往往代表了一个人的音乐品味和音乐素养。而音乐欣赏的教学从音乐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文化背景入手,分析作品的结构、表现要素,还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增强理解力和表现力。因此,加强音乐欣赏的教学,势必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艺术修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加强即兴弹唱训练。即兴弹唱能力是每位幼儿园音乐教师需具备的基本功,也是今后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在简谱识谱唱词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具备一定钢琴弹奏技巧以及有了一些和声知识后,学生就可以进行即兴弹唱的训练了。建议在幼儿师专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二年级,开设专门的即兴配奏和弹唱课,教师通过上大课讲解理论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在键盘上实践摸索,再通过小课检验学生的练习情况,反馈学习效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采用数码钢琴进行教学,让先进的教学手段为教学带来方便。

第四,声乐和钢琴曲目的选择上,要选择适合学生演唱(弹奏)的,与学生自身能力一致的曲目,不要盲目拔高。就这次比赛评委的评分来看,主要不是看曲目的难易程度和单纯的技术水平,而是特别注重选手对作品的理解和整体性的把握。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对条件稍好一点的学生,往往就向专业水准靠拢,曲目过于拔高,学生完成的质量却不高,反而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作品,才能让学生在轻松地完成曲目技术的同时注意到乐感与表现。

第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记得有一位音乐教育家曾说过:“一个师范毕业的学生可以不会独唱,但是不可以没有表情没有感染力地歌唱。”这充分说明了,良好的音乐表现力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再好的作品,也只有通过表演者声情并茂的再现,才能赋予作品的生命力、感染力。特别在技能性的科目(如声乐、钢琴等)上,教师不能仅仅只注意训练演唱(弹奏)技能,而要通过分析作品,带领学生真正理解作品,把握作品的意境,有表情地再现作品。另外,可以通过观摩优秀的音乐会,听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唱片,阅读一些理论方面的书籍,不断思考、总结,提高审美和艺术素养,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表达作品中的情感。

1.2多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注重对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培养音乐是一种表演的艺术,仅靠在教室上课、在琴房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平时在上课时表现甚好,一上台就手足无措,大打折扣。舞台上表现,不仅要有技术、有乐感,还需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演奏气质,这些决非天生就具备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反复的积累、磨练。此次比赛中得分较高的选手也是舞台表演经验比较丰富的。所以,幼专的音教专业还应该开设观摩课、汇报表演课,学校也应为学生创建表演和参加比赛的平台,这样既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又积累了舞台表演经验。

1.3改进教材,选择适合幼儿师专音乐教育专业的内容因幼专音乐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可以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材作为参考,并加入具有幼儿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如儿歌即兴弹唱、简谱看谱唱词等内容,可以与幼儿园的唱歌教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声乐还可以加入儿歌的表演唱内容;合唱指挥加入童声合唱排练内容……另外,学校还应该给教师和学生多提供到幼儿园调研的机会,了解幼儿园的教材、教学方式,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音乐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教学技能等等。之后进行研讨,找出我们的音乐教学和幼儿园需求之间的差异,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需求。这样既兼顾了音乐专业的特色,也体现了幼教的方向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胜任今后的教学工作。

1.4通过网络搭建教师教学交流的平台,促进音乐教育事业共同发展任何一项教育事业,都不能是自己闭门造车,而要将先进的理念引进来,并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据笔者了解,几年前我省就由省中学校长联谊会牵头,将全省各地90多所普通高中联合起来,共同搭建起一个属于高中教育人自己的网络信息平台,进行教育大交流,实现了全川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共享。如果我们的幼儿师范类的专科学校也能搭建起类似的平台,让教师们通过快捷的交流工具,畅所欲言,并在平台内实现音乐学科教师们的教学交流和沟通,资源共享,必定会促进幼儿师专音乐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二、总结

音乐教育学论文范文第12篇

随着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不断改革及发展,学校体育以“快乐体育”为主题,掀起了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作为体育教学的辅助手段和体育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当下的体育运动发展中已经被广泛采用。体育是人的肢体运动,音乐则关乎人的内在情感和心理运动,两者从不同方面共同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音乐是人们表达、抒发和寄托感情的艺术,它影响着人的情绪,也能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的强弱,影响着体育教育新的改革前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选用正确的音乐,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练习水平和效果,同时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1.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把音乐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得到肢体的锻炼,还能受到音乐的感染,促使美育教育进一步融入体育教学中,让两者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田径在教学大纲中属于难度较大、内容枯燥的项目,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播放一些合适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有趣、活跃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还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

2.培养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练水平和效率

体育课开始时,播放一些节奏轻快的音乐,能促进学生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从而更快地进入到高强度的练习中去。在课堂的基础部分适时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和运动节奏相匹配的优美旋律,能促使学生运动中枢神经的进一步兴奋,减轻疲劳感,让学生能主动参与运动,大胆展现自我。在完成强度和密度较大的学习内容后,再运用轻柔舒缓的音乐进行肢体伸展和放松,让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完全释放,尽快消除疲劳感,恢复正常心率。把音乐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原本单调乏味的课堂变成动作优美、气氛活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要我学”转换成“我要学”,也就自然地大幅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选择

体育教学所选用的音乐应当内容健康、节奏鲜明,而且具有一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符合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认知水平。音乐的运用要与体育教学的内容、教材层次、学生学习程度以及音乐风格等有机结合起来,不能违背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科学、合理地把音乐应用到体育教学中,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音乐中学到技术技能、锻炼身体,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

1.不同年龄段对音乐选择的区别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尽可能选择符合其年龄层次的歌曲或乐曲,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更好的实效。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重点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而不是要求其掌握所有动作和技术。可选择一些清新欢快的儿童音乐或歌谣,例如收视率高的动画片插曲等。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叛逆期,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选择一些健康向上、节奏明快的现代音乐。高中阶段的学生逐步成熟,应注重意志品质、体育精神和终身锻炼等习惯的培养,可选择部分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使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蓬勃的朝气。而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处于即将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段。体育教育不仅要注重对他们身体素质和体育技术技能的培养,尤其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树立理想,并朝着理想努力拼搏、奋斗。对此,可以选择一些表现努力拼搏、积极奋斗的音乐。

2.不同的教学内容对音乐的选择

在一堂完整的体育课中,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和要求,因此在各个环节要根据运动生理、心理的不同来对音乐进行筛选。本人在某高中的一堂体育课中(练习密度:40%—70%;强度指数:1.2—1.8),对不同班级的300名学生做了心率监测,在不同的环节中算出平均值,得出了一节课中不同内容的心率变化曲线,目的是科学选用不同的音乐进行课堂教学。

(1)准备部分: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整堂课的引入部分,它使身体迅速由安静状态进入到运动状态,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这时音乐的选择必须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听觉,使学生快速兴奋,让身体每个器官都活跃起来。如慢跑、徒手操等常见的准备活动使用的音乐应该为韵律感强、有稳定节拍感、节奏较快的二拍子音乐,以增强学生对不同节拍强弱的辨别力和对特殊重音变化的记忆力。为了明确调性感觉,我们常常选择具有明亮色彩的大调式音乐。在配器上选择明亮而内在的和弦织体,让学生头脑中的内在和声感与音乐音响感统一,从而让音乐去帮助学生调节情绪,进行准备活动,让声态、形态、动态、空间态等和谐一致。这部分音乐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都有改善作用。专门的准备活动,就要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分门别类地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音乐。目的是促进学生大脑皮层的进一步兴奋,让心率达到每分钟100—120次,对基础部分的学习进行铺垫式的诱导。

(2)基础部分:这部分是课堂的重点,应选择节奏感强、能够迅速引起学生注意的音乐,这样能使学生在音乐声中振奋起来,尽快克服生理、心理上的惰性,从而自觉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心率达到每分钟140—180次,因此在这个阶段可以选用DJ、摇滚音乐等节奏鲜明、动感十足的音乐辅助教学。基本教学阶段其实对音乐的选择没有严格的限制,无论是二拍子还是三拍子、单拍子还是复拍子,总之要选用符合教学内容和体育项目的音乐。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音乐选择上要符合本次课运动的心率和机体运动的特点,动感十足的爵士乐、圆舞曲或波尔卡等西方古典音乐走进课堂,就不失为一个理想而雅致的选择。这些舞曲形式的三拍子音乐以“强弱弱”为基础律动,虽然比不上富有强弱规律的二拍子规整、易记,但颇有流动感、飞扬感。适合同学们两两或多人协作性的运动。笔者曾做过多次对比试验,当选用速度快、情绪热烈、风格优雅华丽的舞曲如《溜冰圆舞曲》、《多瑙河之夜》时,既能使学生体会到优美的氛围,又能让参与者感到活跃。张弛有序的音响使他们乐此不彼,动作轻盈敏捷,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中选用二拍子或者由它复合而成的4/4拍子的音乐时,我们会有意识选择旋律较短且多次重复,并在强拍和次强拍拍位充满着强有力低音元素的音乐。

(3)结束部分:经过较高强度和密度的体育锻炼,学生的身心都会有疲劳感。而传统的体育课只注重肌肉的放松,没有对紧张疲惫的心理进行放松。为了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感尽快消除,结束部分应播放一些旋律优美、舒缓的音乐来放松紧张的情绪,使学生的心率降到每分钟80—90次。这个部分的音乐应该以古典音乐和轻音乐为主。笔者曾在教学中播放声乐曲体裁的艺术歌曲,做了很好的尝试。这种起源于18、19世纪欧洲的抒情歌曲体裁,用人声独唱和钢琴伴奏为诗歌配乐,是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这类音乐恬静、舒缓,在作曲上统一、平稳,内在的音调又不呆滞。单纯而富于想象的音乐性格,能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稳定情绪,放松身心。

3.不同教学内容对音乐的选择

在对音乐的选取阶段,要注意音乐的情绪与动作风格相统一。音乐的选取也要符合教材大纲的内容,不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毫无针对性地使用。音乐对人体生理、心理健康影响重大,激昂的音乐能提高人体兴奋性,而优美舒缓的旋律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所以,体育教师在授课时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音乐,使体育教学得到更大的发挥、收到更好的实效性。

4.不同民族文化(民族学校)对音乐的选择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国,各省地市州都有民族学校。针对这些民族学校和代表性体育项目,应该选择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和内容进行教育教学。比如可通过课本知识传授、开展烟盒舞课间操、文艺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和认识彝族烟盒舞少数民族文化,这也是传承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

(三)音乐在课间活动和体育课外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现有的课间体育活动的试点及普及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学校大多突破了原有课间操的模式,在做好眼操、广播操的基础上,还引入了学校的自编操及小型多样的体育游戏。课间活动将锻炼、娱乐、放松等功能融为一体,把原有单一的集体活动形式变为年级、班级、项目、场地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丰富了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玩起来、乐起来,从而消除了学习的疲劳感,使身心得到愉悦与放松。音乐与体育运动的有机结合,使得课间练习增添了活力与生机。音乐是课间活动的行动信息,相关研究表明,一定频率的声波会使练习者的脑电和肌电等指标产生相应变化,进而使人在生理、心理上想要主动参加运动锻炼。音乐的主体是情感,因此,音乐不仅仅作为活动引入,使肢体运动和音乐相呼应,还使整个课间活动变得有声有色。在课间活动和体育课外活动中,应根据活动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应用音乐,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又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并调节学生运动负荷和心率曲线。

二、学校体育对音乐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学校体育对音乐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当前学校体育的各个部分,都有各种音乐的大量注入,这就向音乐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音乐有针对性地不断创新,并且在音乐的创作中要结合运动生理、心理等学科,实现节奏、旋律与机体活动特征的有机融合。艺术性学校体育如健美操、体育舞蹈、艺术体操等,就要求音乐的旋律、节拍和动作的完美结合和相互辉映。这样的结合拓展了音乐发展的新领域,促进了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二)学校体育对音乐专业学生的辅助作用

音乐教育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幼儿教育重在保教结合。幼儿园一日常规教学需以游戏为主,倡导快乐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而这一切都同音乐教育形影不离。不论是儿童故事、儿童剧、歌谣、舞蹈律动还是其他游戏设计组织和幼儿智力和身体协调发展,都离不开音乐元素。因此,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音乐素养属于学习音乐以及与音乐相关的艺术活动的基础性理论性课程中的综合素质教育范畴,基本涵括读谱能力、听音能力、节奏能力以及和声、创编能力的综合训练,经过严格规范的教学训练,可以具备较全面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发展史知识和较强的音乐欣赏能力、器乐声乐表现能力。鉴于学前教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工作,而幼儿课堂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几乎都与音乐有关,幼儿需要从舞蹈、歌唱、器乐弹奏和音乐剧中学习愉悦身心的节奏、和谐美妙的声音,体会优美氛围的环境创设,一个不懂得音乐内涵、不理解音乐和不会欣赏音乐、表现音乐的人,只是在机械地重复各种声音排列的人是不可能达到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的。所以,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一定首先重视音乐素养的基础教育,只有给学生坚实厚重的基础,才会使他们拥有将来持续持久的专业发展能力。

二、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对策

正是因为有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政策利好刺激,近两年学前教育事业有了跨越式、爆发式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各级学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加快提高培养速度和规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但是,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都需要几个完整的包括计划、实施、反思、调整、提高、完善等教育环节的发展周期,以努力适应社会市场对人才规格的变化需求,才能获得一个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所以,在大而快的发展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学前教育专业以及学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对音乐素养教育未给与高度重视。大多学校的学前专业非常注重基本文化理论课程,特别是初中起点专科,在课程设置上为了体现全科教育,只注重了文化理论厚重扎实,语数英理化史地生政各学科齐全,三学六法必修,却忽略了幼儿教师最为需要的音体美课程,而其中的音乐课程再分散到键盘、器乐、声乐、合唱等门类中,每周学生只有三十几个课时,音乐素养类的乐理视练和声欣赏教育教学时间少到什么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一定要在教育思想上重视综合素质培养,更加注重教师教育技能教育,首先加强音乐素养教学,必须进行课程体系调整,在教学时数上对音乐素养课程予以保证,并引导教育学生在音乐素养学习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音乐素养课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所有艺术类包括语言类技能的必须基础,其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技能学习和人文素养提高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二是急功近利思想影响音乐教育教学。毋容讳言,各类学校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扩招速度和办学规模迅速加大,使学生入学质量根本难以保证。且不说学前教育招生现在基本没有了入学面试,艺术技能考查更是无从谈起,学生入学只有一条标准,那就是高考或者中考成绩。如此一来,虽然我们搞了几十年的中小学素质教育,但我们的青少年学生艺术素养特别是音乐素养基础,就连学前教育这样的非艺术专业也很难谈到满意,这就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遇到很大困难,首先是音乐基本能力水平差距过大,五音不全、不识简谱线谱、没见过钢琴的学生,同业余器乐或声乐十级的学生按专业划为一个教学班,这种情形怎能一个分类施教或者区别教学解决得了。其次是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教师面临着各种教学考核,这就势必造成在音乐技能教学上的急功近利思想,往往在学生还没有受到良好音乐素养教育的基础上,就开始进行键盘学习和声乐学习,结果学生只是掌握了应付考试的曲目,简单机械地毫无音乐艺术美感地完成所谓学习任务,根本不能达到承担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要求,更枉谈愉悦身心的综合素质培养和进一步的教师职业持续发展,这种忽视音乐素养教育为基础的人才培养做法其危害不言而喻。

音乐教育学论文范文第14篇

1.目的和基本内容的转变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目的主要为为宴飨娱乐、祭奠礼仪来培养学习歌舞技艺、礼仪传统等音乐及相关知识的人才,乐人之间音乐技艺的传授,以及培养“士”必备素养“乐”的教育。而近代的洋务派、维新派、新兴知识分子希望通过新式音乐课来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已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且维新派知识分子还有意识地利用它向青少年进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教育。学堂乐歌的基本内容为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号召妇女自立自强、倡导学习新文化,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和热爱自然的教育等。

2.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转变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宫廷音乐机构教授歌舞技艺、礼仪传统等音乐及相关知识,而民间主要是音乐技艺的传授教导。而学堂乐歌以集体唱歌为主要教学形式,随着新式教学内容的逐渐发展,学堂乐歌不止只有唱歌,而是渐渐形成一个较完善的乐歌教学模式。首先,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包括唱歌、基本练习、乐理知识等。其次,有一套唱歌教学的程式,把唱歌教学概括为三个要素:音调教练、拍子教练、趣味教练。再次,有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口授教法、简谱教法、五线谱教法、男女异授等教学方法。

3.教材的编写

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多以口传心授为主,虽有一些琴谱、乐谱,但多只标记指法、奏法、音位,而不标记节奏。还有一些音乐理论著作,却很少运用到正规、系统的音乐学习中。学堂乐歌在教学中除了采用口传心授,增添了较为适合集体歌唱课的记谱方式如简谱、五线谱。而关于音乐课教材和音乐教育理论著述,沈心工在其教学生涯中,出版了《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和《心工唱歌集》。其中的《重编学校唱歌集》依据当时小学六年制来编订,做到从选材、用语切合切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曾志忞出版发表了一些经典的音乐著述,如《乐典教科书》《音乐教育论》等。

二、学堂乐歌中音乐教育体制转型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

音乐教育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教育;音乐审美;教学改革

随着家长对子女审美教育、性格培养重视程度的加深,音乐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开始得到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关注。尽管参加学前教育的幼儿年龄较小,看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无需掌握过多的音乐知识,但实际上学前音乐教学的目的并非是让幼儿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而是让幼儿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养成良好的性格。因此,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通过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使音乐较大地达到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健康发展的目的。

音乐审美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1.音乐审美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众所周知,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健康的身体、高度的理性、丰富的情感、感受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等。在学校的音乐审美教育中,学生是接受主体,他们能够认识到音乐审美对人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性,所以会由此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而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对高雅音乐、流行音乐等多种不同形式音乐的欣赏,来逐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并在未来的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导幼儿形成良好性格,提高音乐审美能力。2.音乐审美为学生音乐教育水平提升创造条件。学前音乐教育主要包括歌唱、欣赏和韵律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展现出来,如音乐欣赏可与戏剧表演、绘画等活动结合。多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水平,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的陪伴和教师的引导中,让学前幼儿逐渐学会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使他们在接受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审美心理体验。3.音乐审美为学生完成学前音乐教学目标保驾护航。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多以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思想为指导,注重音乐教育与学前幼儿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之间的联系。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仅仅掌握了音乐活动技巧、专业术语等,就会使其面临知识面窄、音乐教育目标意识差等情况,最终无法开展因材施教的教育活动,甚至抑制学前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发挥。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通过音乐教育提高自身音乐审美能力,从而顺利地完成学前音乐教学目标,培养学前幼儿的音乐兴趣及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通过感知音乐、体验情感获得审美情趣。

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与不断变化的学前教育要求脱轨。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情况来看,依然过于重视音乐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课程设置,表现出明显地与不断变化的学前教育要求脱轨的现象,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知识结构单一,这就导致学生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无法发挥其才能,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更不利于音乐教学目标在学前幼儿培养中的实现。2.学生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缺乏深度。音乐不同于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音乐教育更侧重于将音乐定位为一门充满着智慧和灵性的艺术学科。但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甚至不重视音乐教学,对音乐教育的认识缺乏深度,完全忽略了音乐审美对于学前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他们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投入的精力也相对较少,十分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3.教材的运用和把握与学生学习实际不相符。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开展的时间相对较短,还未编制出完整的、专门的音乐教材。所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教材选择与课程设置之间存在着混淆现象,在教材难易程度的把握上存在一些问题,出现明显不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情况。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影响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策略

结合上述关于音乐审美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分析,以及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现状,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1.创设基于音乐审美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保障音乐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于此,教师应通过优秀的示范演奏或演唱为学生展示作品,让学生感受到美好的听觉审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学生音乐兴趣和审美情感的培养上,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动机。此外,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被欣赏”的机会,让学生在唱、奏等表演中被别人欣赏,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强烈的音乐审美渴望,并将这种激情带到他们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中去。2.突出课程的整合性。学前幼儿的内心里住着一个混沌的、未分化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讲,完整的综合性审美体验非常重要。音乐教育应从幼儿感知和表达特点着手,顺应其自然成长的过程。针对于当前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的情况,本文认为应从课程横向与纵向整合性两方面完善课程设计。一是加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课程的纵向整合。通过掌握不同音乐的风格特点及其蕴含的文化深意,如作曲家、作品背景、文化思想、艺术特征、风格流派等内容,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去认识音乐,从而实现音乐教育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及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二是加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课程的横向整合。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将音乐与美术、舞蹈、语言等课程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不同艺术形式间的内在联系强化学生的音乐审美。3.教材选择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材应符合实用性、适用性、趣味性特征,难易适中。针对于当前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教材不完善的情况,可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及学前幼儿教育需求,经过骨干教师的仔细钻研设计一套有针对性的教材,并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教材的编制与选择还应注意适应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例如,钢琴教材可打破原有的钢琴演奏基础和即兴伴奏相互脱离的情况,通过一条以伴奏为主线的教材编写思路,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先从简单易学的儿歌伴奏弹起,逐步增加难度,最终让学生在由易到难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综合的音乐审美能力。4.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督促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认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还应建立完善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区分音乐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考核标准。必修课需依据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考核内容,应包括规范正确的演唱、演奏方法等内容;选修课需根据课程目标等更加客观地考核学生音乐技能,属于能力水平提升性质的考核。同时,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在考核过程中都应注意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并作为重要参考点写入考评内容。第二,通过音乐会、歌唱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阶段性考核。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被检验,也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他们主动学习音乐,并融于音乐,真正体会音乐审美的机会。第三,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艺术实践活动,提高音乐表演实践能力,并将其作为阶段性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入到学生的总成绩中。如参与校内外音乐类比赛,根据比赛取得的成绩,记入阶段性考核的总成绩中。这样,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前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音乐教学能力,通过他们自身的影响,让学前幼儿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综上所述,基于音乐审美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改革,重点在于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领悟能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通过音乐教学启发学前幼儿审美,培养幼儿良好性格。因此,未来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应抛弃陈旧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创设基于音乐审美的课堂氛围,选择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符合的教材,突出音乐课程的整合性,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音乐教学水平,保障其真正实现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目标。

作者:吴玫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晖楠:《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对策》,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

[2]徐文娟:《浅谈幼儿园教师培养策略——基于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现状分析》,《人才资源开发》2014年第17期,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