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一年级数学课堂论文范文

一年级数学课堂论文范文

一年级数学课堂论文

一年级数学课堂论文范文第1篇

新学期,我区数学教研工作继续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沿着“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的方向探索,在提升教研水平、打造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逐步形成钟楼数学学科研究的特色。

二、主要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浓厚学习氛围

工作内容: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及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落实“减负”精神,贯彻“大纲(试用修订版)”要求及“国标实验版”思想。

实施策略: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加强理论学习指导。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学习形式,以各校校本培训为载体组织专题学习,结合数学教学研究方向组织各类学术沙龙,努力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各校教研组要结合学校实际、教师特点分散研修、自主学习,切实提高学习质量。

达成目标:在学习理论、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教师进一步开展教改实践,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课程故事、教育随笔、教学案例,并努力在各类杂志上发表或在各类评优活动中获奖。特别关注“我与课改”论文征集(截稿时间:9月20日),市“小数会”2004年论文评优活动(截稿时间:9月27日)

2、深化课改实践研究,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工作内容:

(1)抓好一~三年级新教材的教法研究活动,特别是三年级新教材的研讨活动。

(2)严格落实四~六年级“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教学要求,培养课程开发意识、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

(3)认真组织“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实验”工作,收集对实验教材的评价及修改建议,跟踪“样本班”的实验情况,总结教改经验。

(4)积极推进区数学学科协进组的工作活动进程,校际联动,优势互补,切实提高各点的活动质量。

实施策略:课改理念只有付诸于行动、见诸于课堂才能体现价值、焕发活力。因此,在提高课改实施水平的过程中,我们应将研究重点落在课堂上,组织“五个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即学习材料的选择与组织,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学习方式的改善,学习过程的优化,学习评价的策略,努力探索具有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具体活动形式有三:教研室牵头的全区性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以各协进组为主体的公开展示活动(由各协进组自由申报);面广量大的课堂调研及问题讨论。

达成目标:策划活动,组织研讨,让更多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行为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在各级学科竞赛、各类学科教学展示中获得好成绩。

3、推进教育科研进程,深化数学教学改革

工作内容:

(1)区各校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推出了一系列有实效性、有针对性的数学课题,并在实践中解决了问题,深化了数学教学改革,本学期要继续扎实过程、有效推进。与此同时,教研室将各校研究的共同点整合,在宏观层面上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这一方向,与各校达成共识、形成研究合力、寻找研究策略,形成钟楼数学教学的新特色。

(2)评价是导向,本学期将在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钟楼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意见(试行稿)”,及“考试改革评价意见(试行稿)”。

实施策略:以数学学科基地为载体,在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搞实验、作研究,同时借助区数学学科高级研修班成员的研究力量,将科研工作向纵深推进。

达成目标:

(1)拟出“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方案,论证、修改、调整。选定学科基地及实验班级,并在此范围中解读方案思想,做好宣传、组织工作,使研究成员内化理念,达成共识,初步付诸行动。

(2)制订出“钟楼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意见(试行稿)”及“考试改革评价意见(试行稿)”。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养

工作内容:加强几个层面队伍的建设:区数学骨干教师队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区数学青年教师队伍,新近踏上工作岗位的教师队伍。对这几支队伍做到分层要求,拾级而上。

实施策略:以学校教研组为主体,通过师徒结对、平行班结伴,帮带新教师,使他们起好教学第一步。以十一月份“青年教师素质大赛”为载体,为促进教学研究,为青年教师崭露才华、脱颖而出搭建舞台。以十月份“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学术研讨会为契机,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互动、校际间的交流研讨,从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两方面促进教师长足发展。

达成目标:

(1)市级、区级数学学科带头人要主持一个课题的研究工作;

(2)市级、区级数学学科青年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要在相应范围内上1——2节研究课或示范课,并在各类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获得好成绩。

(3)数学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要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力争每年在省、市教育刊物上发表1——2篇有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4)青年教师要勤动脑、善动笔,争取在各级各类论文比赛中获奖。

三、重大活动:

1、九月二十三~二十四日举行“常州市四~六年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

2、十月份举行“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学术研讨会。

3、十一月份“区青年教师素质大赛”。

4、十一月份“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方案论证,课题解读。

5、十二月份数学教学评价工作意见交流会

四、日程安排:

八月份:

1、一~六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九月份:

1、常州市“四~六年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

2、教学常规调研活动

3、9月20日“我与课改”论文区内预选

4、9月27日小数年会论文区内预选

5、协进组长碰头会

6、协进组研究活动

十月份:

1、“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学术研讨会

2、小学数学优秀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3、第二次教材分析

十一月份:

1、区青年教师素质大赛

2、“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方案论证,课题解读

3、课改年级教学研讨活动

十二月份:

1、数学教学评价工作意见交流会

2、市“小数会”年会

一月份:

一年级数学课堂论文范文第2篇

新学期,我区数学教研工作继续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沿着“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的方向探索,在提升教研水平、打造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逐步形成钟楼数学学科研究的特色。

二、主要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浓厚学习氛围

工作内容: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及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落实“减负”精神,贯彻“大纲(试用修订版)”要求及“国标实验版”思想。

实施策略: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加强理论学习指导。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学习形式,以各校校本培训为载体组织专题学习,结合数学教学研究方向组织各类学术沙龙,努力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各校教研组要结合学校实际、教师特点分散研修、自主学习,切实提高学习质量。

达成目标:在学习理论、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教师进一步开展教改实践,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课程故事、教育随笔、教学案例,并努力在各类杂志上发表或在各类评优活动中获奖。特别关注“我与课改”论文征集(截稿时间:9月20日),市“小数会”2004年论文评优活动(截稿时间:9月27日)

2、深化课改实践研究,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工作内容:

(1)抓好一~三年级新教材的教法研究活动,特别是三年级新教材的研讨活动。

(2)严格落实四~六年级“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教学要求,培养课程开发意识、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

(3)认真组织“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实验”工作,收集对实验教材的评价及修改建议,跟踪“样本班”的实验情况,总结教改经验。

(4)积极推进区数学学科协进组的工作活动进程,校际联动,优势互补,切实提高各点的活动质量。

实施策略:课改理念只有付诸于行动、见诸于课堂才能体现价值、焕发活力。因此,在提高课改实施水平的过程中,我们应将研究重点落在课堂上,组织“五个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即学习材料的选择与组织,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学习方式的改善,学习过程的优化,学习评价的策略,努力探索具有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具体活动形式有三:教研室牵头的全区性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以各协进组为主体的公开展示活动(由各协进组自由申报);面广量大的课堂调研及问题讨论。

达成目标:策划活动,组织研讨,让更多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行为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在各级学科竞赛、各类学科教学展示中获得好成绩。

3、推进教育科研进程,深化数学教学改革

工作内容:

(1)区各校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推出了一系列有实效性、有针对性的数学课题,并在实践中解决了问题,深化了数学教学改革,本学期要继续扎实过程、有效推进。与此同时,教研室将各校研究的共同点整合,在宏观层面上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这一方向,与各校达成共识、形成研究合力、寻找研究策略,形成钟楼数学教学的新特色。

(2)评价是导向,本学期将在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钟楼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意见(试行稿)”,及“考试改革评价意见(试行稿)”。

实施策略:以数学学科基地为载体,在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搞实验、作研究,同时借助区数学学科高级研修班成员的研究力量,将科研工作向纵深推进。

达成目标:(1)拟出“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方案,论证、修改、调整。选定学科基地及实验班级,并在此范围中解读方案思想,做好宣传、组织工作,使研究成员内化理念,达成共识,初步付诸行动。(2)制订出“钟楼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意见(试行稿)”及“考试改革评价意见(试行稿)”。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养

工作内容:加强几个层面队伍的建设:区数学骨干教师队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区数学青年教师队伍,新近踏上工作岗位的教师队伍。对这几支队伍做到分层要求,拾级而上。

实施策略:以学校教研组为主体,通过师徒结对、平行班结伴,帮带新教师,使他们起好教学第一步。以十一月份“青年教师素质大赛”为载体,为促进教学研究,为青年教师崭露才华、脱颖而出搭建舞台。以十月份“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学术研讨会为契机,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互动、校际间的交流研讨,从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两方面促进教师长足发展。

达成目标:

(1)市级、区级数学学科带头人要主持一个课题的研究工作;

(2)市级、区级数学学科青年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要在相应范围内上1——2节研究课或示范课,并在各类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获得好成绩。

(3)数学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要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力争每年在省、市教育刊物上发表1——2篇有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4)青年教师要勤动脑、善动笔,争取在各级各类论文比赛中获奖。

三、重大活动:

1、九月二十三~二十四日举行“常州市四~六年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

2、十月份举行“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学术研讨会。

3、十一月份“区青年教师素质大赛”。

4、十一月份“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方案论证,课题解读。

5、十二月份数学教学评价工作意见交流会

四、日程安排:

八月份:

1、一~六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九月份:

1、常州市“四~六年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

2、教学常规调研活动

3、9月20日“我与课改”论文区内预选

4、9月27日小数年会论文区内预选

5、协进组长碰头会

6、协进组研究活动

十月份:

1、“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学术研讨会

2、小学数学优秀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3、第二次教材分析

十一月份:

1、区青年教师素质大赛

2、“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方案论证,课题解读

3、课改年级教学研讨活动

十二月份:

1、数学教学评价工作意见交流会

2、市“小数会”年会

一月份:

一年级数学课堂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讨论;高年级;讨论氛围

对于高年级小学生而言,参与课堂需要学生不断思考、交流、讨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从课堂中学有所获。为此,本文将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组织课堂讨论进行研究。

一、课堂讨论的意义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越来越青睐运用课堂讨论法组织教学。课堂讨论法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及时反馈数学教学信息,以便于教师调控教学进程。可见,课堂讨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用巨大。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课堂讨论的现状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小组讨论大多存在缺乏良好的讨论氛围、对讨论问题不感兴趣、教学目标空洞、追求表面热闹、注重形式、讨论肤浅、缺乏讨论的积极性等弊端。尤其是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面临小升初考试,缺乏一个和谐、轻松的讨论氛围,使学生难以融入课堂讨论环节。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对于讨论的问题选取不细致,导致学生讨论盲目、散漫,丧失了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很少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科学、及时的评价,从而降低了学生的讨论热情。

三、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组织课堂讨论的方法

1.营造和谐的讨论氛围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展讨论,首先,教师要精心预设具有一定思辨性的讨论主题,并营造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紧跟教师精心设计的探究主题展开热烈的、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讨论活动,以此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具体而言,教师要精心选择那些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答案不唯一的数学题目、解法多样的数学题等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其次,教师要尝试多元化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从而为学生创设“愤”与“悱”的学习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以笔者执教班级为例,在讲授“梯形认识与面积计算”(人教版五年级)内容时,笔者如此营造教学氛围的:首先出示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片,而后质疑学生:“同学们,大家认识上述图形中的哪些图形?了解上述图形中哪些图形的相关知识?想了解不认识的图形的相关知识吗?”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集中注意力,并主动看书和积极思考。10分钟后,笔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问道:“横放梯形时,梯形的两个底是不是可以称之为右底与左底?”有的学生质疑道:“可不可以用割补法计算梯形面积?”也有学生说道:“计算梯形面积时,只要连一根对角线,把梯形切割成两个三角形,就可以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了。”还有的学生说道:“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办法同样适用于计算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引导学生重点探究问题:“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才会又准确又便捷?”至此,学生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与联想力,畅所欲言,有效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2.精心设计问题引发讨论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并掌握科学备课,充分准备讨论话题,设计讨论环节,吸引学生参与,引发热烈的讨论。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实际问题与方程》知识点之前,教师就抛出了一个问题“暑假时,老师与朋友相距1820千米。一次,老师想要到某地与朋友见面,老师所坐的汽车每小时行130千米,朋友所坐的汽车是每小时52千米,那么老师多久能与朋友会面?”学生很快计算出了答案。这个时候,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还有没有别的计算方法?”学生由此开始热烈地讨论,并且提出了许多设想,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以评价激发学生讨论热情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及时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享受成功的喜悦与学习数学的乐趣。具体而言,在学生讨论之后,应该抓住学生讨论过程中的闪光点,积极鼓励表现良好的学生,对于表现不突出的学生则给出希望:“老师相信下次讨论你会像一匹黑马脱颖而出,老师期待那一刻!”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对以后的课堂讨论充满热情与期待。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在预设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开展最优化的合作探讨活动。为此,教师应做好讨论引导工作,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钟文芳.试析新课改实施中小组讨论的形式化问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4(1).

一年级数学课堂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74-03

一、研究问题

研究目的:探索中职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意义:通过课题研究全面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研究假设:中职数学的内容安排及课堂教学具体实施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

核心概念:“教学”,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有效”,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包含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以及师生得到有效的相互促进与发展。

中职学校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涉及单招和中职两个方面。单招的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真正理解的知识,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中职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体现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数学要为专业服务等两方面。

二、研究背景和依据

(一)研究背景

当前,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1)高校连年扩招,导致出现“普高热”,中职校生源质量下降;(2)中职校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其相关素质总体不高;(3)中职校数学课程虽几经修改但问题还是不少。

课题组明确提出“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工作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效益为中心”的理念,积极推进中职校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大有效教学的力度。

(二)研究依据

1.理论依据。本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

2.实践依据。比较成熟的学科教学实践方法有顾泠沅青浦实验法、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黎世法异步教学、张思中十六字教学法等。近年来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有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预习――展示――测评”教学模式、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等。

以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成功实践的经验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研究的依据和借鉴。

三、研究程序

课题组在相关部门及领导的支持下,以所在学校为研究和实验基地,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实践性研究为主旨,以两周一次的数学组活动为载体,定期进行课题研究,每次研究都有一个围绕课题的主题,并布置相应的任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以及组内同伴互助,相互听课研讨、积极开展教学反思等方式,将课题研究不断向前推进。两年来,本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2012年5月顺利通过了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中期检查验收。

四、研究结论

(一)有效教学以教学内容和课堂实施的改革为基本前提

有效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一是要重视教学内容安排。课题组对中职数学的要求和现行教材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在此基础上编写了针对性的《单招数学校本教材》及《“一课一清”成考数学校本教材》,为有效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是要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研究。课题组认为,首先应该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出发,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然后才有可能有效地组织中职数学课堂。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该主要从数学专业化研究、数学史的引入、引入数学中的美学思想三方面来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要重视开展有效的教学各实施环节的研究。这主要是指中职数学课堂上的复习旧知、引入、新授、提问、举例、布置作业等方面。如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提问,应该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有疑”之间。课堂所设计的问题要真正成为师生对话、交流和互动的平台,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目的。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和层次,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要难度适当,适合学生实际水平。如有效举例,则应遵循适应性、循序渐进原则。

(二)有效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具有互为促进的内在要求和机制

凭借学校着力打造课题研究、校本研修、教师培训、课程改革等平台的东风,近两年来,笔者所在学校数学教师队伍建设再上台阶,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课题组先后有12人次参与各级各类“两课”、基本功、评优课比赛并获奖。课题研究助推课题组成员快速成熟、成“名”:课题组负责人杨艳红老师成为苏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苏州市职教数学中心组成员;季松林校长是苏州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常熟市名校长;陈梅红老师是常熟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张建青、李瑞林老师是常熟市数学学科教学能手;穆丽新老师成长为校级教学能手。

(三)有效教学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根本指向

在“有效教学”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上教师更加注重在数学课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班级面貌焕然一新。近两年共有3人获江苏省教育厅颁发的“三创”优秀学生荣誉证书;在2010 ―2012年的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中,119人获得各项等级奖(部级、省级);在2011年江苏省成人高考中,学校录取率为81.2%,2012年江苏省成人高考,成绩也相当出色。近几年学生就业率稳居99%以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实验学校对口单招班数学高考成绩稳步提高,本科上线人数也逐年增加。在2011年江苏省竞争激烈的对口单招高考中,学校从普通中专班中抽取37名学生参加单招高考,其中4人本科上线,其余均达专科分数线。2012年对口单招高考,107名学生参加高考,其中本科上线60人,其余均达专科分数线;本科达线率为56.1%,名列常熟市第一。优异的办学业绩和教育质量使学校的社会形象和信誉不断提升。

五、研究成果及影响

(一)主要研究成果

一是发表课题研究论文。课题实施以来,共有39篇课题相关研究成果或获奖,其中有29篇在各级各类期刊上。二是参与各级教学比赛。围绕课题的开展,课题组负责人杨艳红老师带领数学组成员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比赛,先后有21人次参与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并获奖。杨艳红、陈梅红参加苏州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获苏州市一等奖,并获“十佳网络团队”荣誉称号;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教育技术创新与实践比赛,获全国二等奖。杨艳红、陈梅红设计的课件《指数函数》、《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分获江苏省二、三等奖,并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优秀多媒体课件评比中获三等奖。教学设计《指数函数》、《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分获苏州市二、三等奖等。三是出版教学专著。近两年,课题组负责人杨艳红老师先后参与3套省市级数学教学参考资料编写,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参考资料,在省内外获得了好评。杨艳红老师主编了《单招新学径・数学导学导练》(苏州大学出版社)、参与编写了《2013年单招复习丛书・数学》(江苏教育出版社)、参与编写了《单招直航・数学分册》(华夏出版社)等多部教材,参与了江苏省职业学校新编《数学》教材的审稿工作;殷堰工老师则是《数学》(共七册)教材的主要审稿人。四是整合教学资源。围绕课题,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课题组成员及时地将教学中的有关有效教学的点滴感想记录下来,积极撰写教学札记、教学案例及课堂实录,刻录优秀实况课等,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

(二)主要影响

课题开展以来,课题负责人在常熟市和苏州市开设《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开展五课教研活动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等多场讲座;并先后为南京市职业学校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苏州市职业学校数学骨干教师、南京市财经学校、苏州建设交通高职校等中、高职校作了关于《聚焦课堂有效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专题讲座13场。课题组内多名成员以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有效教学的相关主题为对象,不断深化研究内容,以《职业中学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调查与分析》《中职数学变式教学的策略研究》等为题顺利通过研究生论文答辩,得到相关领域多名专家的肯定。部分课题组成员以数学有效教学的内容参加2010年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并获得教学设计类一等奖。

六、讨论和建议

课题研究为学校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仍然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一)要围绕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精神,进一步探索高效课堂研究

充分利用学校教研组,重点围绕高效课堂、信息化和课程整合、对口单招等课题,扎实开展“五课”教研活动,切实推进中职有效数学课改模式向纵深发展。

(二)进一步探索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量化问题

尤其是对于普通中专班的学生,如何对有效性作进一步的量化和测量,尚需作进一步研究。

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实现优质、高效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特别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跟踪指导,把握课改的脉搏,为提高中职数学教学质量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义成.由名师一节课看有效教学[J].数学教学,2011(10).

[2]赵振威.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第一分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G.波利亚.怎样解题[M].涂泓,冯秉天.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4]殷堰工.关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探索,2010(1).

[5]殷堰工.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应注重的三个目标[J].江苏教育,2010(4).

[6]杨艳红.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举例艺术[J].中学数学月刊,2008(11).

一年级数学课堂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人文通识课;到课率;课堂因素;关系

当前,通识类课程已成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人文通识课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尤其在理工类高校中,人文学科课程与学生的理工专业课程可以起到互补作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使学生从不同思维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在各自领域更全面、平衡地发展。在评价课程有效性的依据中,课堂到课率占据重要地位。到课率越高说明课程越有价值,表明了学生对教育资源的肯定。反之,到课率偏低,说明课程存在一定不足,未获得学生高度认可,教育资源未被充分利用,课程亟待完善。

然而,据相关研究,当前各大高校通识课的到课率总体而言并不令人满意,课堂缺勤现象屡见不鲜,这可说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绝不能忽视。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采取一些办法来改善人文通识课到课率低的情况,例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施奖惩措施等,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终究尚未有令人非常满意的结果。影响人文通识课课堂到课率的原因多多,且其中有些原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织,是动态、复杂的关联关系,难于同时改善或解决。影响到课率的原因也有课内原因和课外原因之分,课内原因包括这些因素:教师(如外形、职称、年龄、话语风格)、教学方法(如填鸭式教学、互动教学)、教学内容(如有趣有用、有趣无用、有用无趣、难易等)、教学场所(如教室光亮或阴暗、教室楼层高或低、教室空气干燥或潮湿、教室温度高或低等)、教学时间(如白天或晚上、周末或假期等);课外原因包括这些因素:天气(如天气宜人或雷雨暴雨天气)、学生(如身体健全或残疾、身体生病或无恙、情绪低落或高涨或正常、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师和教学方法的喜好等)、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如社团活动是否与上课时间冲突、其它课程上课时间是否与本课程时间冲突等)、以及其它不可预料的课外原因。不论课内还是课外因素,它们都会共同和微妙地影响课程到课率,其共同影响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是难以一一厘清的。

然而,不论问题有多复杂,解决问题的努力决不可停歇。为了解影响人文通识课到课率的各课内因素(或称课堂因素)各自起的作用特点,笔者与其他人员一起对华南理工大学2015-2016学年第2学期开设的118门人文通识课进行了全程跟踪调研。调研方式包括随堂听课记录、问卷调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等,随堂听课记录包括记录学生到课率、课程名称、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课堂活动特点、点名频率、考核方式、班级人数规模、教师外形特点、职称和性别等,以便深入了解每一门课程到课率与各课内因素的关联关系。经过一个学期的调研,我们对调研数据进行了整理和统计,得出以下发现。本文所称的人文通识课包括人文科学通识课和社会科学通识课,为了行文便利,简称为人文通识课。

一、到课率与课堂因素关系的主观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笔者将调研的118门课程的调研数据进行了整理,由于有些课程的调研数据不够完整,只整理出完整、有效的113门课程的数据。笔者将每门课程的数据分别按课程名、教师姓名、教师外形和性格、教师职称、教师性别、教学方法、课堂活跃度、点名情况、作业情况、考试方式、班级人数规模、应到人数和每次课实到人数等进行分类,形成了113门课程的分类数据表,即113组数据,以下分析就是基于这113组有效数据进行的。

总体来看,在113门通识课程中,有近一半课程的到课率在60%-80%之间,也存在个别课程到课率极高或极低的现象。由于在调研过程中清点到课学生人数时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比如在清点到课人数时可能出现学生有特殊情况已暂时离开教室的现象,因此实际到课率应更高一些,但不会相差很大。但无论如何,全校的人文通识课60%-80%的到课率并不是很理想。可见,探究影响通识课到课率的因素,包括课内和课外因素,以利于采取应对和改善措施,提高到课率,这是非常必要的。

调研数据也表明,学生到课率也存在着一定的依时间而变化的趋势。约有61%的课程,其到课人数的最大值出现在第一和第二次课中,换言之,在人文通识课开课最初的两次课,到课率通常是比较高的。而在学期期中阶段,到课人数逐渐回落至平稳。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是由于课程没有达到学生预期期望值,抑或是学生在摸清课程教学要求特点之后选择“偷懒”旷课,使得到课率有所下降。此外,临近期末时,到课人数又有所回升,这可能是学生需要了解期末考试相关事项所致。

总之,本次调研的人文通识课到课率的总体特点是:到课率多集中于60%-80%之间,也存在少数两极分布,总体到课情况不理想。到课情况存在一定的时间影响趋势,具有先高后下降,最后稍许回升的特点。

以上是总体情况,下面是对一些具有共性或类型化数据的具体分析。

(一)极低到课率与课堂因素关系

调研发现,有12门课程(约占11%)的人文通识课平均到课率低于50%,即到课人数不足一半,这说明存在大部分学生旷课的现象,主要是什么原因呢?对比这些课程的调研记录数据表,可发现一些共同特点:授课教师形象的描述中类似“年轻”、“时尚”的字眼出现得较多,这些课程的课堂活跃度普遍一般,点名频率大都较低,课堂作业大部分较少。最为显著的一点是,绝大部分课程是应到人数达到120人的大课堂(如表1所示)。

(二)极高到课率与课堂因素关系

调研发现,有6门课程(约占5.3%)的到课率高于90%,也就是说学生几乎全勤。甚至其中有个别课程的到课率高于100%,原因在于一些没有选修该门课程的同学也前来听课,这部分同学数量不少,且几乎每周如此。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这6门课程中有些课程开设了几个班,在不同时段授课,但到课率同样很高,例如《西班牙语初级》和《学术英语写作》课程,这说明这些课程不论在何时段上课,也不论是哪些学生听课,学生们都很愿意到课。对比发现,这些高到课率课程多为全英课程,课程的班级人数规模均不超过60人。授课教师均为女性,且调研记录中多次出现“漂亮”、“长相好”等字眼。多数课程课堂较活跃,点名频率低,作业较多(如表2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高到课率的全英人文通识课的相关课堂因素具有如表2中的特点,即教师为女性,长相好,课堂活跃,很少点名,作业较多,小班授课。

(三)不同教师讲授同一门课程的到课率与课堂因素关系

调研中发现有不同教师讲授同一门课程而到课率不同的情况。例如,“创业学”由三名不同教师授课,但到课率略有不同,观察其存在差异的课内因素特征,发现由女教师授课的那门课程班级的到课率要比由男教师授课的另外两个班级高,并且其课堂活跃度明显更高。类似的情况还存在于《大学美育》和《岭南文化》课程中,女教师授课以及课堂气氛更活跃时到课率更高。此外,《物流与社会》课程的对比组可比性较强,该课程开设的3个班分别由3位外形长相接近的中青年女讲师授课,另外其他的课堂条件几乎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3个班的到课率特点是:课堂活跃度和点名频率高、以及作业量多的班级到课率更高(如表3所示)。

由此可以推断,不同教师讲授同一门课程的不同班级的情况下,高到课率的班级其课堂因素特征如下:女教师班级比男教师班级到课率高,课堂活跃度和点名频率较高以及作业较多的班级到课率也相应较高。

(四)同一教师讲授不同课程的到课率与课堂因素关系

调研中也发现有同一教师讲授不同课程的情况,虽然案例不多,但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比如,同一教师在两门课程中采用的授课方式相似,其课程作业、点名、考试的情况也类似,但到课率还是有所差异,例如有一位教师讲授的“创业学”与“营销学原理”的情况就是如此。这说明与教师和教学方法无关的因素也在影响着到课率,例如课程内容本身的吸引力或者其它课外因素。

(五)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人文通识课到课率的课堂因素有多个,包括教师外形、教师性别、课堂活跃度、点名频率、作业、班级规模等。其中对提升到课率有正面积极促进作用的课堂因素特征显示为:长相好的女教师、课堂活跃度高、作业较多、小班授课。而对提升到课率有消极负面作用的课堂因素特征显示为:外表年轻时尚的教师、课堂活跃度低、作业少、大班授课。此外,据前述分析,课堂点名频率的高低对课程到课率的影响不具确定性。

二、到课率与课堂因素关系的客观分析

通过以上对113组调研数据进行的分析,发现了影响课程到课率的诸个课堂因素及其与课程到课率的关系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因素具体是如何起作用的,笔者借助计量经济学工具,采用建立回归模型的方式进行客观数据分析。首先,将113组调研记录数据中的主观分类剔除,留下教师职称、教师性别、课堂活跃度、点名频率、作业量、考试形式以及课堂总人数这些客观分类,且为了方便建模,对这些非数字化的课堂因素分类进行数值替换,具体替换形式如表4所示。

由于样本数量不是很多,分析结果会存在一定误差,此模型只解释了到课率波动的43.19%。但是,由于调研对象学校所开设的人文通识课数量也有限,此模型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一些课堂因素与到课率是正相关的关系,另一些因素则是负相关的关系。在正相关的课堂因素中,可以看到,课堂越活跃、点名频率越高、作业越多、考试越严格、班级人数规模越小、由女教师授课的课程,其到课率可能会越高。在这里,通过模型分析,就可以明确地看到在前一部分的主观分析中无法确定的点名频率对到课率的影响,其对到课率的影响是正相关,即可以促进到课率的提升。

三、结论

一年级数学课堂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已在全世界各地普及。部分高校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已经开设了专门的写作课程,因此,构建有效的写作教学模式迫在眉睫。本研究把翻转课堂理念应用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以期构建更加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通过单组实验法,辅以问卷、访谈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翻转课堂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写作能力,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满意度显著提高。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写作教学 特有局部困难;

1.引言

翻转课堂,也称“反转课堂”,是在21世纪提出的最新教学理论,其英文表达为Flipping Classroom。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教师乔纳森・伯格曼(Jonatha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最先将翻转课堂应用于课堂教学。他们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 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课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以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很快,他们意识到利用这种视频教学方法,教师便不用在课堂上花时间对概念性知识或操作方法进行讲解。可以说,翻转课堂形成了一种“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的新型教学结构。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TED大会上做了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向世人介绍了翻转课堂的概念,并将这种教学方式在他的可汗学院进行推广。从此,翻转课堂开始为众多教师所熟知并引起全球教育界的V泛关注。

英语写作是一门语言输出类课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遣词、造句,实践性较强。在传统课堂模式下,大学生习惯于课堂上“一人讲众人听,一人写众人记”的学习模式。如此一来,对于写作中出现的错误,教师难以做到及时批阅和反馈,即使做了批改,学生也难以完全理解教师的批改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写作的热情。也就是说,英语写作教学中反馈、纠正两个环节处于不清晰状态,从而导致作文批阅的有效性较低。本研究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把翻转课堂应用在大学英语写作课程中,力图探索适合在大学中应用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

2.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侧重于以下四个方面:(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张金磊,王颖,张宝辉,2012);(2)微课设计研究(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2013);(3)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王洪林,2015);(4)有关翻转课堂的介绍性和反思性文章(张跃国,张渝江,2012)。

有关英语写作的研究文献较多,侧重于以下五个方面:(1)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马广惠,文秋芳,1999);(2)英语写作过程研究(王文宇,文秋芳,2002);(3)英语写作教学法研究(李森,2000);(4)英语写作评估研究(蔡基刚,2002);(5)英语写作错误研究(李景泉,蔡金亭,2001)。

基于翻转课堂的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文献目前相对较少,已查阅到的文献数量仅为个位数,且发表年份均为最近一两年。现把已查阅到的文献总结如下:(1)翻转课堂降低远程学习者英语写作焦虑的应用研究(高俊虹,2013);(2)翻转课堂应用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优势(王春侠,2014);(3)翻转课堂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陈卿,2015)。

综上所述,现有翻转课堂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从当前形势看,翻转课堂教学已是大势所趋,然而落实到教学实践,对于翻转什么、坚守什么,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2)翻转课堂理念并不是简单地颠倒以往的课内外学习顺序,而是提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以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进行互动协作,从而完成知识建构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3)国内翻转课堂实践在中学开展的规模和影响力较大,而结合大学写作教学开展翻转课堂实践的研究较少。

3.研究方法

翻转课堂需要学生的高度参与,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做好课前、课中与课后所学知识的划分,做好各个阶段问题的解析、探讨与总结。

(1)课前精心设计,录制视频。课前的视频内容是翻转课堂能否吸引学生的重要一环。如何选定视频内容,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写作问题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汇集材料,采用恰当的录制方法,如以PPT录屏的方式,把写作课程理论知识娓娓道来。视频的长度在15分钟左右,让学生在课前对课上所要深入接触的写作知识点有详尽的接触与了解。

(2)课上开展多种活动形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具体方法: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一种常态的翻转课堂活动形式。在小组内部,各成员之间对课前学习任务所接触到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汇总后提供给老师进行解疑,同时教师启发学生提出个人对写作理论的观点与看法。现场练习。小组讨论释疑后可进入现场练习阶段,指导学生把所习得的写作理论应用到具体篇章当中,这是翻转课堂的又一特色,即把作业放到课堂中完成。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写作题目,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全班同学各抒己见,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从而丰富了写作的素材,不再拘泥于单个学生的固有思维。审阅指导。在翻转课堂上,教师在审阅学生的作文后给予适当的指导,随堂解决学生的写作难点。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课后批阅的滞后性,而且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学生的写作信心。分享展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作文之后,鼓励学生宣读自己的作品,和同学交流自己的写作心得,分享自己成功的快乐,教师要适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并进行必要的指正。

(3)课后布置巩固性的拓展练习,及时做好反馈。通过翻转课堂上的兴趣激发与实践演练,学生对英语写作的认识较之以前已经有所提高。这时,把课堂活动再一次延伸到课后,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习惯。课后的拓展练习是对课上内容的巩固与拔高,要求学生既要做好对课上所学内容的总结与反思,又要及时地发现自身的问题所在,反馈给老师,共同解决问题,完成翻转课堂在英语写作教学改革中的一系列应用。

本研究主要采用单组实验法,即选定两个实验班级进行英语写作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每个班级均有30个学生。在实验开始前和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前测和写作能力后测,对比结果。实验周期为16周,每周两节课连上。除去第一周的导论和前测,以及最后一周的后测,实际教学周为14周,使用的教材为六级作文真题。此实验将所有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4人。大部分学生(90%以上)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测试。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复杂句法的使用较少、高级词汇使用较少、句间衔接手段的使用较少、写作的准确性不高。

考虑到单组实验法的不足,本研究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结果进行互证,以提升结论的可靠性。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对教学的评价、调查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访谈为书面访谈,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感受。问卷调查为匿名作答,访谈为实名作答。

4.结果与讨论

(1)复杂句法的使用增加。本研究中前测和后测试卷的作文题型是一样的,均为议论文,难度基本保持一致。在前测中,实验班1的学生使用复杂句法的个数为62个,实验班2的学生使用复杂句法的个数为73个。在后测中,实验班1的学生使用复杂句法的个数为123个,实验班2的学生使用复杂句法的个数为118个。通过翻转课堂教学,对比前测和后测结果,两个班级在复杂句法的使用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2)高词汇的使用增加。高级词汇指的是六级词汇表中独有的词汇,即不包括四级词汇和更低难度的词汇。在前测中,两个实验班共有的突出问题是作文中的高级词汇较少,大部分词汇都是四级词汇和高中词汇。其中,实验班1的学生使用的高级词汇个数为382个,实验班2的学生使用的高级词汇个数为421个。在后测中,实验班1的学生使用高级词汇的个数为912个,实验班2的学生使用复杂句法的个数为1034个。通过翻转课堂教学,对比前测和后测结果,两个班级在高级词汇的使用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3)句间衔接手段的使用增加。句间衔接手段指英语的句子间需要用逻辑连词表明句间的逻辑关系。经过前测发现,两个实验班的学生均存在显著的不使用句间衔接词的问题。经过观察学生讨论和课后与学生交谈,笔者认为,造成中国学生不习惯使用句间衔接词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汉语母语的影响。汉语是意合的语言,句间的逻辑连词往往省略,句间的逻辑关系则往往需要读者自己揣摩。比如:“小王生病,他没来。”“东西太多,都要拿一点儿。”这两句常用的汉语口语句,均省略了逻辑连词“因为”和“所以”。因此,笔者布置了若干作业,让学生重点练习句间衔接词的使用。并且,在课堂上的分组讨论中,要求学生互相批改各自的作文,找出对方作文中句间衔接手段使用的错误。经过一个学期的有目的的练习,在后测中,两个班级的学生在句间衔接手段的使用方面均有了显著的提高。

(4)写作的准确性提高。在前测中,两个实验班的学生的写作准确性堪忧,主要错误可分为两类:词汇错误和语法错误。实验班1的学生错误个数为213个,实验班2的学生错误个数为193个。在翻转课堂中,笔者设计了若干环节,安排学生互测词汇和语法。在后测中,实验班1的学生使用复杂句法的个数为123个,实验班2的学生使用复杂句法的个数为118个。

(5)教学认可度调查。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对英语写作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有较高的认同度。几乎所有学生都完全认同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平均约95%,对教师教学态度的满意度超过97%,说明学生对此课程的认可度极高。但是,也有部分同学表示翻转课堂增加了学习压力,但他们同时又表示正是由于压力的存在,确实调动了自己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5.结语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写作授课模式存在诸多瓶颈,教学效果令人担忧。笔者把翻转课堂引入写作教学,教学的主角将变为学生,通过讨论互动,学生更容易发现自身写作中的问题,从而更高效地掌握写作技能。

总体来说,基于“翻转课堂”的英语写作训练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复杂句法的使用、词汇的运用、衔接手段的使用及写作的准确性。翻转课堂理念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氛围、增添学习乐趣、激发学习动力、贯彻差异教学、尊重个体发展。当然,毕竟本研究主要针对我校学生,研究的发现尽管有一定的代表性,若要对本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仍需要更广泛、深入地开展行动研究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3]王洪林.基于“翻转课堂”的口译教学行动研究[J].中国翻译,2015(1):59-62.

[4]高俊虹.翻转课堂降低远程学习者英语写作焦虑的应用研究[J].海外英语,2013(6):93-96.

一年级数学课堂论文范文第7篇

一、 加强学习

1数学教研组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数学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并在外出听课的基础上在教研组活动中进行交流,并上总结汇报课,使学习成果在教研组得以推广。

2、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交流,谈上课体会,以新课程理念来谈自己的课堂教学,数学教研组对新课程标准做到反复学习,反复研讨。

二、 实践活动

1、 本学期安排了市级骨干教师上挂牌课,校骨干教师上汇报课,使骨干教师在教研组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2、 重点抓各个年级的经验推广课,真正把“一个课例,三次研讨活动“落到实处,在本学期的年级推广课活动中,教研组全体成员一致认为,像这种形式的上课形式能迅速提高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同时能使全体教研组成员受益。

3、 本学期还安排了数学组5年以上,三十五周岁以下青年教师评优课,以及村校教师借班上课,通过各种活动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三、 总结反思

一年级数学课堂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

在新课改稳步推进的过程中,课堂教学过程也在发生着改变并朝着更加注重教学质量这一方向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成为了小学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所关注的重要因素。所谓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教师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小学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最大的提高自身听讲、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更为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而有效的吸收知识。而众所周知,由于小学生自身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而一般课堂时间为四十分钟。这就使得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保证课堂上每一分钟都是有效的。而这在具有一定学习难度的小W五年级数学课堂上显得尤为明显。因此,以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的教学开展作为切入点,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进而有助于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一、提高小学五年级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准备工作讨论

正所谓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提升小学五年级课堂教学有效性而言,同样如此。只有建立了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目标并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提升课堂有效性需要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正确的解读。现在,大多数数学教师对解读教材就是简单的看做为明白教材中所列的知识点。事实上,真正对教材的解读是指能够理清教材中的知识体系、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结构,进而能够明确不同知识点在教材中不同章节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在备课时确定课堂上知识点讲解的安排以及教学进度的设置,真正做到每一节数学课知识点难度的设置是均衡的。不仅如此,正确解读教材还要求教师认知的对待教材中的每一部分内容。即使是一句提示语、一副插图事实上,都具有其特定的含义。而数学教师要想正确理解教材就需要扎实的分析教材的详细内容。其次,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准备工作中还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正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了解每一个学生自身的能力,进而针对不同学生自身的能力特点、掌握知识的进度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其知识点掌握的难度以及学习方法较之前的学习有一个较大的提升。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跟上教学的节奏,尤其是难以掌握和理解“方程”这一部分的知识点。因此,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数学教师能够提前了解不同学生自身特点和能力,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

二、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讨论

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开展学习的主要阵地,其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而能够全身心的、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数学中来。因此,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从教学过程这一核心内容入手。首先,提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有效性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正所谓兴趣是学生最有效的教师,讲的就是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作用。在小学五年级的教学过程中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样重要。针对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在十分钟左右这一特点,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每隔十五分钟左右就对学生进行提问并展开互动。通过提问和互动的方式不但可以使得学生在精神上能够得到短暂的休息,更能够有效提升注意力。其次,提升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还需要在提问学生后适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小学五年级数学在知识点难度的设置上要较之前有了明显的增加。不仅如此,考虑到小学生自身年龄和知识能力的限制,难以有效掌握各个知识点也在情理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性,但也需要掌握一个度。即在发现学生很难通过自身对知识和问题进行解决时就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尤其是在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往往难以获得一致的结论或者难以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适时的进行引导,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第三,提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还需要为学生预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由于小学五年级数学的知识点存在一定的难度。对于接受新知识以及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如果仅仅由教师告诉其最终的知识点或答案往往难以起到有效的学习效果。而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预留出较多思考的时间、活动和讨论的空间,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锻炼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这种看似降低进度的方式实际上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学习方式的有效性讨论

上文从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教学的角度分析了课堂的有效性,还可以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入手提升课堂有效性。对于传统数学教育方式方法而言,一直是采取的学生接受式教学法。即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这一方式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即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计算能力、解题能力。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即学生平时缺少提出问题的机会,也缺少锻炼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影响了课堂的有效性。针对这一情况,可以从课堂上的学习方法入手提升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首先,对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不能一味的采取排斥的态度,需要客观的认识到这一学习方式的优势。由于数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有的知识点是结构性的、规则性的,这就需要在学习时采取接受式的学习方法。而在对于需要进行探究的知识点上,则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学习或讨论的方式开展。因此,对于接受式学习方法而言,在教学和学习中,既不能一味的排斥,又要加以选择的应用。其次,在学习方法上要更加注重对问题的探究。这就需要学生和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通过自主的学习和讨论去解决问题。通过这种自主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可以进一步提升对知识点的印象以及应用能力,进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第三,还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提升教学有效性。通过将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于不懂的问题和知识点进行讨论也可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但需要注意对小组进行引导以及合理的进行小组成员的分配,尽量做到小组之间的均衡,更需要注意课堂纪律。尤其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较为活跃且难以管理。如果疏于对课堂纪律的管理,则小组学习讨论的方式反而不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春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

一年级数学课堂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归因理论 中职生 调查

当今中职生课堂状况令人担忧,师生课堂皆痛苦,其结症何在?

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对湖北职院应用分院2012级(根据以前的调查数据)、2015级新生的文化课摸底考试和其纪律考勤量化考评进行了部分抽查,并对其所授语、数、英、体四门文化课的6位老师的师资状况,教学心态等情况作了系列调查,情况如下: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关于学生

1.应用分院2012级、2015级部分新生文化课摸底考试的抽查。

说明:两次考试语、数、外都合成一门,题量较少,考试难度均为初一下学期到初二上学期水平。

分析:三门平均分均低。15级学生数学、英语问题尤其突出。

结论:大多数学生的现状只有初一左右的水平。

2.三个班新生纪律考勤的抽查

(1)2012年10月15日和10月14日第7周考勤:

结论: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努力程度”较低。15级稍有进步。

(2)2012年11月13日第5、6节,2015年10月12日1、2节两个班上语文课情况调查:

结论: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努力程度”很低。

(二)关于老师

1.应用分院2015级中职新生文化课老师的师资调查

结论:副教授占50%,讲师占33%,初级占17%。老师们年龄、职称结构比较优化,客观上有能力胜任教学。(而在实际教学中情况却远非如此)

2.老师教学课堂心态调查

普遍认为学生学习基础差,纪律差,不爱学习。老师对教学比较悲观,缺少成就感。认为自己的科研水平与其他院系的同事越差越远,对个人前途担忧。

二.问题的提出和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人的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以此为理论依据,以调查为事实基础,我们认为:师生课堂痛苦的结症主要是:

从“能力高低”和“任务难度”两个因素的角度考虑,结论是:学生能力太低,而老师的教学任务难度相对过大,教学速度相对过快,两者具有难以调和的矛盾,这是师生课堂痛苦的最根本的客观原因。

由于语、数、外文化课是国家指定的统编教材,其授课计划、教学进度必须以此为依据,虽然这套教材很好,但前题是教授对象必须是合格的初中毕业生。而现状是学生大多只有初一的水平,甚至还不到,因此三分之二的学生课堂上实在很难听懂和及时接受。

从“外界环境”因素的角度考虑,结论是:文化课教师的授课内容大多只注意其学科的科学性和独立性,而忽略了学生的职业性的市场要求,针对性差,两者之间有较大的鸿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这是师生课堂痛苦的间接原因。

从“努力程度”和“身心状态”因素的角度考虑,结论是:师生努力程度不够,师生均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这是师生课堂痛苦的主观原因。

从学生的早自习出勤率、晚自习出勤率、上课出勤率、带书率、做笔记率、做作业率等因素来看,显然学生的“努力程度”很低,这也会大大降低老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对策和建议

一是降低教学任务的难度,放慢教学的速度。要好处理教材,做好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

二是文化课教师的授课内容要注意与学生的职业性的市场要求相接轨。老师要注意学生的专业性,了解其专业的基本职业要求。

一年级数学课堂论文范文第10篇

2.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信息动态

3.层层递进,逐步建构——"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与思考徐群

4.《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杨金芬

5.重实践亲生活学语文——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练习6——学用字词句》教学设计与评析张瑾

6.突出趣味性轻松学拼音黄文媛,李凤清

7.怎样上"活"习作课赵薇

8.作文因想象而精彩——五年级创新作文教学设计李淑珍

9.加强阅读指导,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王梅

10.朗朗书声情真意切熊丽乔

11.浅谈激发小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杨晓勇

12.让学生在鲜活的语文资源中遨游——试谈信息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曾山

13.管见"有感情地读一读"吕生瑛

14.尊重孩子,倾听他们的声音孙群

15.小练笔大收获邓静

16.重视『五性,提高复习效率周太奎

17.走进生活情动辞发杭素琴

18.『火字形变探析李万里

19.巧用课文插画,构建交际平台许敏玉

20.情到深处意更浓——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有效地指导学生读书周娟

21.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陈佩功

22.构建有效的作文教学方式陈大权

23.浅谈低年级学生快乐识字的方法侯永宁

24.童年,习作的精神家园黄恭永

25.给小学作文批改换个方式刘耀星

26.运用"生活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杨柳霞

27.运用"联想"诱导学习洪亮

28.兴趣-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源泉徐安勇

29.有效进行预测成就高效课堂傅永春

30.构建探究性学习模式提高教学效率解成富

31.巧妙创设情境活化知识建构张长征

32."点"上巧问:课堂教学的细节工夫——例谈小学数学"问"的艺术徐菊英

33.浅析儿童数学由学科视界向儿童视界的有效转化韩旭,石伶俐

34.情境创设,让数学魅力悄悄绽放罗景华

35.让小学数学课堂情感与活力共存孙文兵

36.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与培养策略谢晓富

37.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陆浩

38.小学生心理特征与概念教学洪卫

39.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小学地理知识教学刍议张立

40.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给校园植物做名片"活动方案夏友春

41.跳动的音符——谈南昌市站前路小学跳绳校本教材开发欧阳雅静

42.循序渐进,让每个孩子享受阅读——低年级课外阅读微型活动操作样式初探王冀敏

43.充分发挥"三大阵地"作用有效提高口语交际水平文

44.写作与想象李小燕

45.教给质疑方法,引导自主探究饶淑珍

46.如何上好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叶加林

47.巧治儿童拼音"厌食症"——浅谈拼音教学现状及对策俞可

48.例谈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张立国

49.追求快乐的语文课堂周小芳

50.巧用教材设计随文练笔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朱学军

51.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加减法王海燕

52."五子"登科,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刘翠琴

53.作文之体,初欲奔驰李正吉

54.想象,有你真精彩秦爱玲

55.徜徉于艺术的语文课堂姜艳

56.探究式教学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实践策略肖全胜

57.感悟文本,方能走进文本——《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有感孙新龙

58.激活想象,生成精彩课堂张宏宽

59.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古诗教学心得马智华

60.精于形,简于随曾恒娟

61.小学数学作业现状分析及对策赵学广

62.也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汪必前

63.浅论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刘红梅

64.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价值取向尚继武

65."学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孙从巧

66.抓住"节外生枝"的契机成就精彩教学王小菊

67.关注起点亲历过程有效感悟——"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及思考叶秋菊

68.改革数学课堂作业的尝试李中平

69.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之我见洪兴圣

70.浅谈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周永强

71.追寻儿童数学教育的美育之舟崔晓萍

72.让猜想启迪心智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季国兵

73.数学课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武开梅

74.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过程性评价的探索与实践周军hHTTp://

75.浅谈猜测游戏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谭俊勇

76.尝试课堂评价,促使教学双赢——《小学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形成性评价研究》初探林润姬

77.小学品德开放型教学的实施策略刘海莉

78.浅谈"快乐体育"的创设张振海

79."怪事"不怪——谈现代小学美术课堂一些"怪"现象存在的理由房文婷

80.让"虚"的品德课堂"实"起来——品德课堂有效体验的实践与思考何研,薛萌萌

81.学校德育呼唤"主体性道德素质"高凤弟

82.构筑"桃源",体验快乐——关于学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周春霞

83.校训——培养目标的浓缩黄晓勇

84.享受幸福教育促进生命成长——关于开展幸福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周庆锋

85."三三制"在小学班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侯红先

86.《紧急事件中如何避险、脱险》教学设计吴瑜芳

87.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陈玉君

88."能上课"是师能的关键文志萍

89.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看法李保晟

90.教师与孩子的相处之道李翠芹,朱文菊

91.新理念下如何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艺术胡为杰

1.呼唤严谨肖鉴铿

2.让孩子徜徉在爱的暖流中——谈孤儿心理障碍的矫正林虎

3.默读——小学中高年级不可忽视的阅读方式徐艳萍

4.研读文本设计智慧课堂——《草船借箭》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叶赛红

5.板块重组,促进有效教学——《螳螂捕蝉》教学反思苟永霞

6.《丑小鸭》教学实录与反思史南城

7."找规律"教学设计陈胜

8.浸润在书的芬芳与光泽里——浅谈对低年级孩子课外阅读的指导许红

9.感悟文本感受真情——《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程林

10.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有效策略王防刚

11.透过教学现象看低段数学解决问题的本质娄阿凤

12.不妨为教学打些"补丁"——也谈对教材的个性化使用吕玉艳

13.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一些现象和思考惠兰

14.读写三百六,写作更精彩——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初步探索瞿娜蓉

15.情境中生成互动中交际——口语交际教学之我见陆亚玉

16.语文阅读教学试水举隅张赣秋

17.浅谈中高年级学生语感的培养陈秀萍

18.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言为心声方始真蒋俊

19.农村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董克发

20.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疑"汤和银

21.发乎于心践之于行——提高数学错题订正有效性的思考徐炳蔚

22.融数学文化价值于数学课堂金少琴

23.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骆志方

24.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反思性"教学尝试陆敏

25.个别现象,区别对待——学生怕做数学作业现象的分析与对策周树跃

一年级数学课堂论文范文第11篇

她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创新,探索出了“自学点拨式”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据“以人为,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本的教学思想,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构建了“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的教学模式,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并大力推广应用。多年来,她所带班级学生的数学及格率均达96%以上,优秀率均在95%以上,一直稳居同级同科第一或全县第一,先后有60多名学生在县级以上数学竞赛中获奖或发表了数学小论文。2005年所代六年级四班68名学生在全县毕业会考中数学及格率96.92%,优秀率87.69%,平均分94.415,综合成绩93.71,再次名列同级五个教学班第一。

她坚持走“科研引路,教改助教”的路子,截止目前有80多篇教研论文在国家、省、市、县20多家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其中《联想转换“五技巧”》、《加强小学数学中的素质教育》、《实践新“课标”做到“四转变”》、《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发表在《中小学数学》、《甘肃教育》、《兰州教育》、《平凉日报》、《平凉教育》、《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小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论文集》等刊物上;《我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荣获第二届全国教学与管理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荣获甘肃省2002年优秀论文一奖,《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荣获平凉市素质教育有奖征文二等奖;《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编题训练》、《转“差”贵在“五心”》等入选《中国教育丛书》、《教坛群英论文集》、《中国素质教育论文集》等书;2003年4月她出版了个人第一部教研专著《学步集》,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收录研究文章40篇,以解题方法的研究为主,兼及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作业训练、“差生”转化、课程标准、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下篇收录20例教学设计,全是示范课教案;从这些文章和教学设计中,可以反映出她超前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思想,灵活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思路,鲜明的教学风格,可以感受到她敢于创新的精神,严谨务实的教学态度和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品质。她的这些论文或总结教学经验、或研究教材教法、或进行学法指导、或指导教研教改,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她执教的《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乘法分配律》分别于2000年6月、2002年12月荣获甘肃省第四届、第六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一、二等奖,她于2000年10月至2001年1月参加了中小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承担的跨世纪园丁工程“特级教师计划”专设课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经过三年多的潜心研究,探索总结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方法,“自学点拨式”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六个转变:(1)从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2)从以教师的讲课为主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学习为主;(3)从学生静听转变为积极思维、大胆质疑;(4)从原来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5)从重视结论的掌握转变为对学习过程的理解;(6)从重视对知识的运用转变为对新知识的不断探索与理解。该课题于2003年5月通过市级鉴定,被评为优秀等级,同年10月通过国家教育部鉴定,并颁发了结题证书,该研究成果2004年9月荣获第五届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一年级数学课堂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自主学习

《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提高篇,在我校已经开展五年。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该门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有诸多相同的地方,导致很多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就是将以前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式改为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或课堂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需要教师首先创建视频和课件,学生在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进行自学,回到课堂上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讨论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这种课堂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导权完全转移到学生身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

1 课程存在的问题

《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是主要面向文科、艺术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讲解Office等软件的高级应用,由于课程内容重实践操作,轻理论指导,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兴趣存在着较大差异[1]。虽然,随着近年来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不断改革,我们已经将授课环境全部搬到机房进行,教学方式上也注重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学习还是面临内容老套、教学手段单一(主要依靠老师讲学生再练习的手段)、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因此,等该课程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势在必行。基于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孕育而生。

(1)由于该课程为新开课程,其教学资源还比较欠缺,目前还没有该课程的网站,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都比较不方便。开展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设开放式课程资源的网络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对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非常高。从学生报考等级考试的人数来看,二级办公自动化一直是最近几年报考人数最多的考种。例如,2014年春,等级考试总报名人数2101人,二级办公自动化报考人数1849人,占比达88.05%;2013年春,等级考试总报名人数4143人,二级办公自动化报考人数3816人,占比达92.11%。

文化学院、马法学院、旅游学院、信息学院等专业目前都已经开设了《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的课程,每届学生人数超过1300人,主要开设的专业有电子信息类、计算机、艺术类、广告、汉语言、茶文化、英语、日语、旅游管理、健康、法学、公共管理、专升本等。

(3)从课程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期末考试通过率不高。例如,全校2010级和2011级学生的课程不及格率都达到了30%左右,2013级艺术类的不及格率也超过20%等。说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都需要做出大范围的改革。翻转课堂建设刚好可以满足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改革的需要。

(4)从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来看,以往教学中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存在极大的弊端,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一旦通过了考试,就对课程产生极大的厌恶感,不愿意再进行系统学习。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综合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我们提出在课程教学开展模块式项目化教学,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方法,将枯燥的理解讲解和实际项目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教学设计

基于网络平台的《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分为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如图1和图2所示[2]:

图1主要描述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活动的情况,学生需要在课前通过视频、课件等提前预习课程相关知识,并对课程难点进行摘录,带着问题进课堂;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开展小组讨论,向教师提问,听老师讲解等;在课后学生需要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完成相关作业等。图2主要描述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活动的情况,教师需要在课前将课程的课件和视频到网上,供学生自学;课堂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学生相关问题,对课程知识进行总结等;在课后,教师需要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对学生进行网上辅导等。

3 课程实施方案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含课前知识传递和课堂知识内化两部分。首先,教师需要确定好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层次等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其次,选定适合分层次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视频和其他配套的教学资源,创造自主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再次,依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习题,供学生课前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在《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的翻转课堂中,将教学设计为以下三个过程[3-4]:

拟录制的教学视频资源,如表1所示。

3.1 课前准备

翻转课堂中,课前的教师材料准备和学生自学是前提。教师制作相关视频、课件和作业,上传这些资料到网络平台,供学生进行自学。教师录制的视频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学生在课外通过观看教师准备的微视频等学习资源,完成对课程内容的自学环节。

教师除了录制微视频供学生自学外,另外需精心设计教学案例,通过开展项目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在课程中设计的案例主要有黑板报制作、邀请函制作、毕业论文排版、索引文件制作、模板文件制作、停车情况记录表、员工资料信息表、万年历、管理和分析员工工资表、项目答辩演示文稿、手机产品广告宣传演示文稿等。

3.2 课堂学习

翻转课堂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课堂上组织的互动式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一下课程的难点和重点,然后开展探究式的实验或实践活动,组织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讨论等,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帮助他们形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完成重点知识A强化。学生展示前一天的学习成果,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讨论,解答疑问后采用小组分工协作实践练习,完成对知识的初步掌握。老师再根据学生掌握程度进行个性化指导,指导进行深度探索。课后布置难度略超出课堂实践的作业练习,以促使学生课后进一步查阅资料加大学习深度[5]。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非教学内容的传递者。

3.3 课外总结和复习

课后,学生需要对课堂学习进行反思总结,反思总结的过程中进一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成果汇报的过程要进行录像,课后上传到网络平台,老师和学生在课后,可以进行学习讨论。

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课程资源和作业,学生自学相关课程;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开展讨论式教学;学生课外完成作业,教师进行网上评价,将原先单一的期末考核变为过程考核+期末考核。综上所述,基于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解决《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可以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我们可以将网络学习与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形成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模式。

4 总结

总而言之,在实施《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模块化、项目化和视频化[6]

为了实施翻转课堂,需要把教学内容视频化,即把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需要把课程内容模块化,即课程内容分割成不同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能力选择相应模块进行学习。同时,课程教学时要注重项目化教学和案例教学,将课程内容分成几个项目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考核方式多样化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传统的考核方式已经不太适应,比较适合的是将考试分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个阶段。过程考核主要是教师上传相关作业和习题到网络平台,学生做的题越多,做的准确率越高,相应的过程考核分数就越高;学生也可以多次做同一道题目,以提高成绩。期末考核主要以上机考试的形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上机操作的能力。

(3)教学安排网络化和课堂化并重

学生网络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师面对面交流和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教师网络指导和课堂指导相结合。

通过在《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极大的提高课程本身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必将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带来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夏其表,王洁,尹建新.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多元化立体化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4.1(2):79-81.

[2]李晓红.翻转课堂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4.6(2):29-31.

[3]李燕君.翻转课堂下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J].计算机教学,2014.10(20):18-22.

[4]蔡晓丽,陈舜青.翻转课堂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电脑,2013(29):57-59.

[5]杨子燕.《计算机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J].河南科技,2014.10:242-243.

一年级数学课堂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49-01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我国小学教育阶段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我国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一直沿用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大大限制了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从我国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方面来说,其教学质量也不够理想。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我国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分析,对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一、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虽然我国部分地区的小学在数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有所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大部分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一直沿用过去那种相对比较保守、落后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听课的地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地学生知识点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实施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为了改变这种学生被动听课的教学模式,积极加强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对策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对策分析

1、善于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也大多只有十一、十二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身体、心理发育都还不够成熟,他们对老师存有一种天然敬畏感,这使得教学课堂的氛围总是很严肃。许多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就被这严肃的课堂氛围所阻断了,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良好课堂氛围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此,加强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对于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营造良好的数学教学的课堂氛围,应该主要从这两方面来落实:一.努力完善数学课堂内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们的对新鲜事物的无限好奇心,来有意识地将一些趣味化的要素引入课堂教学,二.调整课堂外的氛围,主要是教师要善于调整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主动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减少学生对老师的畏惧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如此以来,学生的心理压力减小了,必然会使其在课堂上更为积极、主动。

2、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设问题情境是加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之一。过去,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比较死板和僵硬的,一直是老师讲解相关知识、学生练习相关题目、教师讲解,教师讲解的答案单一,学生被动听课,没有更多的个人的思考。这样枯燥的教学模式是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的,能够获得的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而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让其思维活跃起来。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要善于选取那些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为主问题,问题设置不要过于封闭,最好是能够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例如教师在教授“圆周长计算”方面的知识时,教师要多给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例如,如果是巨型圆柱体,无法移动,采用滚动发无法测量其圆周长时,应该采用什么测量方法呢?不断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给学生自主观察、讨论和思考的机会,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圆周长与圆柱体直径之间的关系,通过圆柱体的直径来计算圆周长。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和思考,能够使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变得具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更重要的一点,通过问题设置,如果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来找到正确答案的话,能够使学生建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多媒体数字教学是现代教育在信息时展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资源丰富、信息量大、教学形式多样化等特征。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引入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是一种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教学条件或环境的限制,有的实验无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完成,而利用虚拟的多媒体技术的视听语言特性,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各种实物的容积,长方形鱼缸能装多少水、一间屋子的体积,等等。将这些实物的体积概念通过动画、视频等方式动态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积这个概念。教师一边演示多媒体课件,一边结合教材的内容来讲解相关知识。这种理论讲解和观看实验的方法很好地将理论教学与教学实验结合起来了,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高年级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等因素,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够很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孙圆圆.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1(04)

一年级数学课堂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初中数学均采用选项教学方式,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虽然各地区初中在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但主要集中于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新生入学之后就对数学课内容进行选报,打破初中数学直接进行分项教学.另一种就是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基础课的教学,在二年级以后开始实行选项教学.总体来讲,选项这种教学模式较之从前的学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课余数学指导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内容设置单一不够广泛.这种教学内容设置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初中生广泛而又个性十足的兴趣爱好.

数学的知识传授大多数是动作技术,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图片、音像等形式进行传授,但大多是静态的形式,且多以刺激学生的单一感官为主,而通过多媒体教学演示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刺激;使学生较易接受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好,便于学生的认识、记忆、理解.打破了课堂的死板结构,有效地节约数学课的时间,减少了多次重复讲解而导致学生出错的现象,增加了练习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

.

三、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效率的途径

1.大力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理论水平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首先强调的是数学理论的学习.要求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应理论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提初中学数学的理论水平.它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只有加深理解,提

高初中数学理论水平,才能更有效地用于实际;另一方面,只有提高初中数学的理论水平,才能牢固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显然,对前期理论的理解,有利于数学后期的学习和应用.

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应试的需要,许多学校将讲解理论的时间压缩(如三年的课程两年学完,剩下一年用来准备高考的复习).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等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刻,这为以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留下隐患.在教学观念上,部分教师将数学教学等同于解题教学,对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网络结构缺乏必要的揭示和认识.导致对数学概念和逻辑体系理解不准确,不深刻,难以形成自身的知识网络,给知识的灵活运用增加了困难.这不仅影响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因为,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学生对数学知识不理解,也就不可能对数学产生热爱之情.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了在抓好双基教学的同时,培养初中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学生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起来的.我在备课时注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掌握知识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举一反三地解决新问题,主要做法是:

(1)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

根据数学知识系统性强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并启发他们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认清新旧知识的不同,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练习时,为了进一步强调写竖式时要把各加数的小数点对齐,避免和整数加法末位(个位)对齐混淆,我出了几道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题,让学生练习.这种类型的题三年级不作为教学要求.是四年级要学的内容,所以我只要求写竖式,不要求计算结果,全体学生都写得正确无误.

(2)让学生亲自观察、动手实践来探索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地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动脑分析,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课例与案例的研究

如特级教师孙维刚的课堂教学,吕传汉等人的“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研究,MM教育方式等,他们通过个案研究获得规律性的认识,进而形成高效率的共识,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自觉主动的学习态度、乐观的自信心、顽强的毅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数学认知结构及学习中的自我反思与自我调控.而且更需要树立信心,从这个一切都可能发生的时代充分获益.

参考文献:

[1] 苏得宗,魏芬. 新课改下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初探[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0:191-192.

一年级数学课堂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态生成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110-01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这是衡量一节小学数学课堂是否成功的标准,也是我们每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打造开放课堂,成为新课改背景下高效课堂达成的一个重要标志,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落实动态生成展开论述,望抛砖引玉。

一 弹性预设,促进动态生成

新课改背景下,很多教师认为教师工作压力减轻了,小组合作几乎不需要教师插手,只要学生合作探究,自己得出结论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是对新课改的一种误解,较之传统课堂,教师更要全面、多角度预设,才能充分应对课堂动态,打造开放课堂。

1.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学生为主体”不能仅仅是一个口号,要充分落实,还需要教师在课堂引导与提问时紧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的欲透还休处准确下手。假如脱离了这个最近发展区,过易、过难的引领都是无效的,预设都是失败的,也就没有了动态的生成。

2.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要打造动态课堂,就必须充分联系学生实际,对于具体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激活学生思维,实现高效生成。如在讲解“有余数的除法”时,如何让“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焕发出课堂活力就必须进行多种生活化预设,把16本作业本平均分给4名学生,再平均分给5名学生……每名学生每人分3本,会余下一本;每名同学分2本,会余下6本……这样,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将更加透彻,课堂生成更加有效。

二 捕捉意外,演绎生成精彩

作为成年人,我们在成长的旅程中已被加上了层层桎梏,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真烂漫,想象天马行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善待这些闪光点,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火花,并顺势捕捉,借力演绎,生成数学课堂新的精彩。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课改活动对于教师能力的必然要求。

如教学“时、分、妙”时,一名学生举手说要上厕所,引来了全班同学的哄然大笑,老师也颇感尴尬。但随即老师灵机一动,说:“你是想计算一下你上厕所要用多长时间吗?好,你现在马上去,但要记清现在的时间,回来后要说清楚用了几分几秒啊!”这样不但有效化解了尴尬,还维护了学生的尊严。又如,教学“直线、射线、线段”时,班上的一位“小诗人”说了句“知识就是一条直线,因为它无穷无尽”,学生们面面相觑,期待着教师的点评。但老师却组织学生模仿刚才这名学生的说法进行射线、与线段的句子仿写,稚嫩的声音,伴随着学生新奇的想象,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语言表达,而且对于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有了一个深刻的认知。

三 “将错就错”,升华课堂资源

有教师笑着说,如果学生不犯错误,我们教师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的确如此,知识本来就是在不断地探索与交流中进行的,出现偏差与错误均属正常,某种情境下,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将错就错”,甚至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升华课堂资源的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的课堂效率。

有一道应用题是这样的:一个合唱团有学生32人,其中五年级学生占了25%,六年级学生占3/8,问合唱团中各有五、六年级学生多少人。很多学生都能够迅速列出算式,但有少数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却列出了除法算式,教师并没有讽刺与讥笑学生,反而组织学生开始讨论,为什么这名学生的计算明显错误呢?学生经过思考后纷纷表示,说五年级的人数大于总人数,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不可能正确。有的说,六年级人数不是整数,人怎么能不是整数呢,是这道题错了吗?有的学生说出了分数乘法的意义,有的学生说出了,如何正确使用乘除法……一节课堂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差生感受到了班级的力量与温暖,优生也从多种途径中得到了锻炼与升华,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一节动态的生成课堂悄然形成。

总之,我们不能仅仅把学生看成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象,更应把学生开发成课堂资源的生成者与构建者。这样,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才能活力十足,精彩无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充分挖掘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开放课堂在动态中生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