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范文

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范文

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

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一年级体育的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度全面贯彻《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大纲,实施《新课程课标》。本班的体育工作,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学条件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半年,年龄较小,接触的东西也少,什么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什么对他们来说几乎也是从零做起的,喜欢接受新知识,但对某些难度教大的知识接受较慢,特别是对某些协调性要求较强的东西,力量也比较差,男女生活泼好动,组织纪律性观念不强,但表现欲强;女生和男生一样活泼,应多以游戏为主,在其中进行组织纪律性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三、任务目标:

1、 进一步了解体育课和锻炼身体的好处,知道一些保护身体健康的简单尝试和方法。

2、进一步学会一些基本活动、游戏、韵律活动和舞蹈的方法,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3、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遵守纪律,与同学团结合作。

4、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知识,明确体育锻炼的作用,在锻炼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并不断巩固和提高。

5、进一步增强体质,特别是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

6、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7、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种基本动作的简单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发展身体活动能力,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和正常生长发育,增进身体健康。学生在身体活动当中,伴随着丰富的心理活动和各体育群体社会性的交往活动,感受到友好合作,团结友爱的情趣,体验自信、健全的个性心理。通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合作、遵守纪律、勇敢顽强、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优良作风和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四、方法措施:

1.全体学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遵守考勤制度,按时上课。

2.遵守体育课常规,认真听讲,积极学习。

3.参加 期中和期终检测,督促学习。

4.采用直观教学方法,精讲多练,搞好“自主、综合、拓展、创新”研究。

5.教师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6、认真备课,做到深入了解教材与教材有关的书籍及材料。谢号角案,做好示范和讲解,使学生能有从客观和主观上学习。

7、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灵活性,主要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知识起到指导,纠正学生错误为主,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8、及时进行考评,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9、开展兴趣小组。

一年级体育的教学计划【二】

一、学生分析

新的学期开始了,本学期我所带的是低段的班级,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年龄较小,接触的东西少,对他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他们都喜欢接受新知识,但是他们的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缺乏耐心,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接受比较慢,特别是对某些协调性要求较强的东西,力量也比较差,男生活泼好动,组织纪律性观念不强,但表现欲强;女生和男生一样活泼,应多以游戏为主,在其中进行组织纪律性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教材较为简单,内容主要有:体育基础知识、基本体操、田径类的跳跃和投掷(轻物掷远抛接球)、体操(团身前后滚动和前滚翻)、队列练习、走跑练习(30米和50米跑走跑交替)、基本步法练习。内容简单却是最基础的,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对于难度较大的项目,教师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应当适当降低动作难度,多加以引导,从学生基础能力开始培养,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知识,明确体育锻炼的作用,在锻炼中运用学习新知识,并不断巩固和提高。

2、从基础锻炼做起,进一步增强体质,特别注意培养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

3、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矗

教学重点:基本队列的练习以及田径的各种走跑跳和投掷动作。

教学难点:学校体操动作。

四、教学措施

1、教师认真贯彻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精神,精心备课,充分上好每一堂课。

2、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教学,要根据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和理解离较差、情绪变化较大,而身心发育快的特点,多采用主题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3、多鼓励新生在课堂上大胆做示范,并提出问题,对这方面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4、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保证正确的跑走姿势,并对学生及时给予表扬。

5、教师要将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去,以达到提高的目的。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引导学生提高认识,做到优生优培,差生转化。

6、教师加强各方面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以理论指导实践,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总结经验教训。

五、教研专题: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六、具体的教学计划:

1、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任务,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和创新精神。

2、理论方面: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方法及体育运动常识、卫生保健等。

3、队列队形:主要学习集合、散开、稍息、立正、左右转法以及向右看齐等。

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在上初一的体育课之前,作为一名体育老师,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一个教学计划。一个好的教学计划,能够帮助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欢迎阅读!

初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一

新的学期开始了,本学期是七年级下学期,在和同学们相处了一个学期后,我对他们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将结合个人身体的差异给予教学,使他们爱上体育课,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所任教的七年级学生年龄在13——14岁之间,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心理、生理的发育波动强,身体发育较快。男女差别较大,男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女生趋于文静,不好活动。因此,这学期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择多样的教学内容,多通过集体游戏来提高凝聚力,满足学生参与活动和学习的需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二、目标任务

1、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知识,明确体育锻炼的作用,在锻炼中运用学到的知识。

并不断巩固和提高。

2、进一步增强体质,特别是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

3、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落实课堂常规、改进教学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1、随着学生身体和年龄的增长,可多采用一些对抗性的游戏。

2、初中生对抗性强,可采用一些教学比赛,以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

3、因材施教,分组时采用男女分组或按身体素质分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运动中享受到锻炼的乐趣。

4、改进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受益。

在体育课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加强组织纪律教育,防止各种伤害事故的发生,做到安全第一。

5、按照“

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严格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的上好体育课,学好体育知识,增强体质,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初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二

作为刚刚步入新学习环境的新生于他们来自各间校风不同、师资要求有异、体育风气有别、场地器材条件有差异的小学,这就自然形成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深浅不一、基础不一、身体素质有差距等因素。另外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还不是很适应。

一、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初一年级五个班,一、二班44人,其余每个班55名学生。

感情丰富而强烈,表现为情绪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

2.技能情况:初一学校都处于青春发育期间,体质差异大,但是动作的协调性,连贯性,合理性,规律性还有待于逐渐提高。

所以在进行初一的体育教学时,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预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及主要措施,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统一认识,打好基础,使原来体育素质较较好的同学能树立新的拼搏目标,而对于体质较差的“困难户”能在新的环境下树立自信,发挥长处,增强体质。但是动作的协调性,连贯性,合理性,规律性还有待于逐渐提高。

二、教材分析:

新课程中健康教育教材的定位新课程从体育扩展到体育与健康,内涵扩大了,增加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内容,把有关身体发育、增进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都纳入一本教材。

1.教材突出技术点,强调锻炼的实效性

教材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增强身体锻炼的实效性。体育教学中不能排斥运动技术,更不能一见到竞技技术的名词术语就认为是竞技技术。教材中出现的技术与竞技运动技术有很大区别,即使是学习一些初步的竞技运动技术,其目的是用它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

2.用方法引路,渗透应用意识,学以致用

体育是以身体锻炼的实践活动为鲜明特征的,要使教材中的知识、技术原理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锻炼,就要把体育知识和技术原理与身体锻炼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展开学习。这样做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思维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

在使学生学会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应该培养他们具有评价能力。对事物迅速做出判断和评价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通过对事物做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向新的目标前进的愿望,新编教材为此建立了学习评价体系。

4.开阔视野,丰富体育运动文化

增加了运动文化知识,提高了信息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用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体育文化知识,增加阅读兴趣。

体育学科是综合性的文化科学基础课程之一,它以身体实践活动为鲜明特征,在身体实践中是身心统一的活动过程。作为对学生进行整体素质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学科,应该更好地发挥本身的功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体质,提高学生体育素质。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

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拼搏进取精神

(二)、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做到

1、能自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积极参与课外各种体育活动;

2、知道合理安排锻炼时间的意义;合理安排锻炼时间,运用掌握脉搏测定等常用方法,测量运动负荷;

3、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

4、通过技能练习,发展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增进身体健康;

5、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意义,树立自尊、自信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运动能力,和与同伴合作练习的能力;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竞争意识;

四、主要工作:

1.在课的准备上要做到认真。

主要以培养学生爱学、乐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2.开展好学生的游戏课,让学生能开开心心的上完每节体育课,让学生在快乐的条件下上好体育课。

3.开展好班级的体育活动,班与班进行,篮球、田径、等体育项目的比赛

初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三

一、导思想想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

二、教学目标

认真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培养学生的兴趣。认真开展研究、教改活动。认真完成校领导安排的各种临时性工作和任务。

三、学生现状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身体发育已进入青春期,心理、生理的发育波动大。男生爱动,喜欢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项目。而女生则恰恰相反,喜欢娱乐性、柔韧性、游戏性强的项目。从身体素质方面来看男生力量素质差,但是灵活性和反应能力强。女生也是力量差,但是柔韧性好。对于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较薄弱,对锻炼方法模糊,不知如何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炼。因此,这学期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择多样的教学内容,多通过集体游戏来提高凝聚力,满足学生参与活动和学习的需要。因此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四、加强课堂常规落实、改进教学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1、常规落实,上课前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受益。

在体育课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加强组织纪律教育,防止各种伤害事故的发生,做到安全第一。

2、体育教学是整个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上好体育课是重中之重,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本学期,我将按照“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努力探索新课程标准,积极改进自己的授课方式,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在教学中严格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的上好体育课,学好体育知识,增强体质,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3、进一步提高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水平,学校的体育工作除体育教学以外,还有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这两项同样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

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2020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体育教学计划

一、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强、情绪变化较大,运动能力有一定发展,上课喜欢玩,运动系统发育不成熟,肌肉力量和协调性较差,想象创造力丰富,学习兴趣易激发。应该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态度,掌握好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探讨,去理解,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身心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在不断克服困难体验运动乐趣;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健康和愉快生活的态度,通过从事适宜的运动,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增强体质,培养坚强的意志。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学生将能够乐于参加各种游戏活动;认真上好体育课。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2、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用技能:学生将能够:在球类游戏中做出单个动作,如拍球、运球等;做出基本体操的动作;做出单一的体操动作,如滚翻、劈叉等;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3、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发展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4、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空情绪学生能够体验并简单描述进步或成功时的情绪表现;观察并简单描述退步或失败时的心情。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学习领域的各个具体的目标,以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心理和身体健康、快乐的发展。

5、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沙包掷远;50米*8或400米跑

教学难点:体操技巧;蹲距式跳远

三、教材分析

小学五年级体育教材以实践教材为主。根据新课标和教材要求、五年级的各项内容,主要以快速跑、耐久跑,1分钟跳绳,掷实心球为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练习及身体姿势的培养;在教学中的难点主要是耐力和力量的发展及提高,并且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学校的条件,体育教材主要选择田径(跑、跳、投),体操、游戏、篮球等基础项目,以便使学生跑、跳、投的基本技术得到提高;并挖掘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并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措施及注意事项

1、采用主题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2、小学生好胜心强,可采用一些教学比赛,以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

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体育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三年级学生喜欢跑、跳、投掷、攀登、追逐、跳绳、踢毽子等大肌肉活动。但动作则显得僵硬呆板。

二、教材分析

由于我们没有体育教材,所以只能根据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以及本校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传授基本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能,并在传授中渗入思想道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和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舞蹈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培养学习各项基本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等优品质。

四、重难点

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建立体育锻炼与卫生保健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体育课的理论教学主要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述,使学生懂得粗浅的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常识。而新的广播操学生做的还不够规范,应作为重点内容,组织好课堂教学,争取一个月内巩固规范广播操的动作要领。

五、教学措施

1、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逐步提高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关心自身健康的社会责任感。

2、运用体育对学生特有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文明行为,逐步提高,培养遵守纪律,尊重他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集体意识和良好作风。

3、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勇敢、顽强、朝气蓬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注意能力的培养,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4、特别加强对广播体操的教学

四 、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一 1 复习广播体操 2 复习广播体操

二 3 复习广播体操的全部动作4 复习徒手操

三 5 跳跃 6 游戏

四 7 集体舞---铃铛响叮当

8 集体舞------铃铛响叮当

五 9 游戏中奔跑 10 侧面投掷轻物

六 11 直线快速跑 12 站立式起跑

七 13 对墙投掷小沙包、立定跳远 14 后滚翻

八 15 原地侧面投掷垒球 16 50米快速跑

九 17 跑动中手臂的摆动 18 原地侧面投掷垒球

十 19 后滚翻20 蹲距式跳远的单跳双落动作

十一 21 障碍赛跑和跳短绳

22 蹲距式跳远的单跳双落动作

十三 23 原地侧向投掷排球24 广播体操全套操动作

十四 25 投掷活动 26 蹲距式跳远

十五 27 换物接力跑 蹲距式跳远

28 原地侧面投掷垒球

十六 29 多种游戏

30 蹲距式跳远踏跳和空中举腿动作

十七 31 篮球运球

32 原地各种简单传球练习(篮球)

十八 33 行进间运球

34 换物接力跑 蹲距式跳远

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在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中,根据《课程标准》中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水平一”的活动与内容目标要求,把所编的队形练习、基本体操、走、跑、跳跃、投掷、滚动和滚翻、韵律活动和简易舞蹈等诸项内容统一归类,称为“基本活动”。这些内容,都是一些最简单的身体基本活动和生活中所需要的实用性技能,没有典型的运动项目。小学一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但对体育基本活动的动作概念和方法了解很少,因此,基本活动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活动起来,学会一些简单的动作和方法,培养正确的身体姿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各种体育活动的技术和技能打下一定基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把本来较为简单的动作教的复杂化,也不宜以竞技性运动项目的训练手段运用于基本活动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体育课和锻炼身体的好处,知道一些保护身体健康的简单方法。

2. 学会一些基本活动、游戏、韵律活动和舞蹈的方法,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3. 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遵守纪律,与同学团结合。

三、教学措施   

1.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认真备课,以学生练习为主,并有计划、有组织的锻炼学生身体。

2. 多运用体育小游戏,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和运动能力,发展学生速度、耐力、灵敏、协调性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 及时进行考评,利用语言激励学生,提高练习的效果。

四、教学进度

周次

课次

教学内容

备注

1

 引导课:认真上好体育课(室内理论课)

2

游戏:快快集合;排队上课、集合、解散;

3

小学生广播体操(预备节、第一节)

4

跳跃:单脚向前跳; 

5

小学生广播体操(第二节、第三节)

6

队列:报数、原地三面转法、原地踏步 

7

小学生广播体操(第四节、第五节)

8

走:两臂放在不同部位用前脚掌走

9

小学生广播体操(第六节、第七节)

10

跑:听各种信号的起跑

11

小学生广播体操(第八节、结束节)

12

滚翻:前滚翻成蹲撑

13

队列:踏步-齐步走;复习原地转法

14

复习小学生广播体操 

15

模仿动物走;走跑交替

16

跑:30米自然放松跑

国庆长假

17

学习韵律足球操(第一节、第二节)

18

跳跃:模仿动物跳

19

学习韵律足球操(第三节、第四节)

20

跑:障碍赛跑

21

学习韵律足球操(第五节、第六节) 

22

拍球; 拍球比多

23

学习韵律足球操(第七节、第八节)

24

前滚翻;跳垫子游戏 

25

投掷:持轻物掷远

26

跑:30米自然加速跑 

27

复习韵律足球操

28

前滚翻;换物接力

29

双脚连续跳;游戏:快快集合

30

滚翻:前滚翻成蹲撑

31

队列队形:齐步走-立定

32

投掷:持轻物掷远 

33

快速跑;接力游戏 

34

拍球;传球接力

35

复习小学生广播体操

36

跳跃:跑几步一脚踏跳,双脚落入沙坑

十一

37

坐位体前屈

38

韵律舞蹈:动物模仿操

39

立定跳远

40

跳小绳:跳绳比多

十二

41

走和跑

42

拍球接力;协调性练习

43

立定跳远

44

30米快速跑 

十三

45

复习队列队行

46

基本体操:各种压腿、踢腿

47

后踢步加手臂动作;柔韧练习

48

50米快速跑 

十四

49

跳小绳:跳绳比多 

50

拍手操

51

模仿动物爬;爬垫子接力

52

投掷:双手向前抛实心球

十五

53

跳小绳:跳绳比多

54

拍手操

55

模仿动物爬;爬垫子接力

56

投掷:双手向前抛实心球

十六

57

韵律舞蹈:动物模仿操

58

走跑练习;游戏:跳进去拍人

59

坐位体前屈

60

投掷:双手向前抛实心球 

十七

61

复习正确的走和正确的跑

62

队列:走圆形;十字接力

63

复习小学生广播体操

64

30米快速跑 

十八

65

动物模仿操;集中注意力游戏

66

400-600米一般耐力跑

67

基础知识:体育运动与营养卫生

68

拍球接力;协调性练习

十九

69

跳跃:跑几步一脚踏跳,双脚落入沙坑

70

400-600米一般耐力跑

71

复习基本队列队行

72

模仿动物爬;爬垫子接力

二十

73

考核:立定跳远

74

考核:小学生广播体操

75

考核:400-600米一般耐力跑

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范文第6篇

1、学生情况 初一年级共十二个班,我所教的班级是6--10班,大多数学生身体健康,无运动技能障碍。

2、技能情况 初一年级女学生喜欢跑、跳、投掷、追逐、跳绳、踢毽子等大肌肉活动。但动作则显得僵硬呆板,需在今后的体育活动中进一步锻炼。

二、教材分析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及本校实际情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通过传授基本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能,并在传授中渗入思想道德教育,完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使每个学生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动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和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

2、学习田径、跳跃、力量、球类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培养学习各项基本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等优品质。

四、主要工作:

1、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体育课。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效率。

2、 抓好校运动队的建设和训练工作,为这学期学举办和各类比赛做好充分准备。

3、 开展班级活动。本学期将进行班级间的各项体育比赛,如:跳绳比赛、拔河比赛、各种球赛等。

4、完成广播操的教学工作。

5、教学论文、教案的撰写。

五、具体安排:

1、抓好基本素质的提高。(如快速跑、俯卧撑、蛙跳、推小车等)

2、抓好基本技术的练习。(如女生800米、立定跳远、坐位提前

屈、台阶试验、50米。)

3、结合阳光体育活动,认真抓好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Ji发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兴趣。根据这一情况我进行分层、分组教学。根据考试成绩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分四组优、良、中、差)以好的学生帮助老师组织、辅导、督促素质较弱的学生进行练习。素质较弱的学生可消除自卑感和心理压力。更能Ji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欲望。

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范文第7篇

(略)

二、教材分析

原地快乐运球练习使适龄一年级学生掌握正确的触球部位,以及养成良好的运球身体姿势,为熟练掌握运球突破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动作做法和要点:

要点一:手掌的边缘触球,手掌心不能触球。要点二: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体会手按拍球和迎引球的动作。要点三:拍球部位为正上方,力量适当。

【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

常见错误现象及原因纠正方法手打球运球时用手去打球,而不是用手腕、手指按拍球。学生仔细观察并体会正确的原地运球的手型,并通过反复练习巩固动作。

运球时低头看球运球时低头看球,不注意观察场上情况。加一些辅助的熟悉球的练习,增加球感;增加眼不看球的原地运球。手指并拢运球时,五个手指不分开,减少控球面积。组织学生观察运球时手指接触球的正确方法和手型,强调运球时五指自然分开,以增大控球面积。可采用从原地慢速地运球,体会手的动作,逐渐加快练习速度。

三、单元教学建议

单元第1课时:

(一)学习内容

1.熟悉球性;2.复习原地拍球。

(二)动作要领

两脚开立,两腿弯曲,上体前倾,上体自然分开,用手指触球(手心空出),以肘关节为轴,臂上下屈伸,当手触球时,小臂和手腕有一个随球上下的缓冲动作,而后小臂下伸,手腕向下按压将球拍向地面,如此反复进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指分开,自然弯曲,难点:球反弹时的手腕的缓冲动作。

(四)教法提示

1.通过语言提示和评价激励,让学生的拍球动作准确;2.在比赛中,教师要不断渗透诚信的品质。

(五)练习方法提示

1.自主拍球:每人一球,散点自主练习拍球;2.拍球比多:1分钟计时,看谁拍球次数多;3.拍球比快:规定次数,比一比谁先完成;4.听信号拍球: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各种信号,如哨声、掌声等,有节奏地拍球;5.拍球接力:四人一组,每人运球10次,看哪一组最快完成。

单元第2课时:

(一)学习内容

原地快乐运球

(二)动作要领

两脚开立,两腿弯曲,上体前倾,上体自然分开,用手指触球(掌心空出),以肘关节为轴,臂上下屈伸,当手触球时,小臂和手腕有一个随球上下的缓冲动作,而后小臂下伸,手腕向下按压将球拍向地面,如此反复进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球正上方;五指自然分开、弯曲。

难点:上下按压。

(四)教法提示

1.教师注意练习中的信息反馈,及时纠正错误,重点提示学生体会触球部位;2.听信号练习时,教师要不断变化信号,刺激学生,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五)练习方法提示

1.学生每人一球,集体和分组练习原地运球,重点体会手触球的部位;2.集体听教师口令,模仿教师运球动作,体会手触球的部位和手型;3.原地半蹲高运球和低运球:让学生半蹲,左右手交替运球;4.听信号运球: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高运球―低运球―高运球―低运球的口号,有节奏地运球;5.教师讲解并示范游戏“蚂蚁运粮”的动作要领及游戏规则,同学们仔细听讲并模仿“蚂蚁运粮”的游戏动作,在不违反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快乐游戏。

单元第3课时:

(一)学习内容

1. 原地抛接球;2. 原地运球游戏。

(二)动作要领

手腕柔和发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手对球的控制能力。

难点:上下按压。

(四)教法提示

1.运球练习时,提示学生注意手腕柔和发力;2.“石头、剪刀、布”游戏时,提示学生加强对球的控制能力。

(五)练习方法提示

1.球性练习:抛接球:每人一球,将球向空中抛起,看谁抛得高接得牢。熟练后增加难度,可以增加击掌后接球的练习;2.运球比低:每人一球,两人一组,要求拍得低又不能失误;3.边运球边“石头、剪刀、布”游戏:两人一组,每人一球,一手原地运球,另一手进行“石头、剪刀、布”游戏,要求既不运球失误,又要争取游戏胜利。

单元第4课时:

(一)学习内容

原地运球考核

(二)动作要领

两脚开立,两腿弯曲,上体前倾,上体自然分开,用手指触球(掌心空出),以肘关节为轴,臂上下屈伸,当手触球时,小臂和手腕有一个随球上下的缓冲动作,而后小臂下伸,手腕向下按压将球拍向地面,如此反复进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球速度快。难点:上下按压。

(四)教法提示

1.语言提示原地运球的考核要求和考核标准;2.让学生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考核。

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范文第8篇

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是依据课程标准各学段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规定的活动或内容要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学校场地设备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内容的教学文件。它是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全面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克服教学盲目性、片面性和随意性的基本保证。?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主要有: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和课时工作计划(教案)四种。现依据课程标准各领域“水平一”的目标及其规定的活动和内容,对上述四种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方法及低年级教学计划试举例如下,仅供参考。?

一、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

学年教学工作计划也称年度教学工作计划,它是以年级为单位,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对全年教学内容和考核项目的规划,是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其他教学计划的依据。?

(一)制订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思路?

小学低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是依据课程标准“水平一”各领域规定的活动和内容,选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些教学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年中去。然后,再根据学年授课周数、每周授课时数,以及每年级的各项教材及其设定的课时比例,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并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确定测试体能和动作技能的项目。?

(二)方法和步骤?

1.分析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加强计划的针对性?

在制订低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时,教师应对一、二年级学生的情况有尽可能多的了解。一般说来,一年级小学生多数来自幼儿园,他们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队列队形如站队、立正、稍息、看齐、报数、原地转等动作方法,以及踏步、走、跑、跳、投、攀爬等自然动作和活动性游戏等,但对体育的知识概念还不理解。因此在安排一年级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作基础即接受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访问幼儿园教师和检测学生的体能情况以及与学生聊天、询问等了解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情况。到了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体育课体验,对课的活动过程、学习与练习方式等逐步了解和熟悉,初步建立起课堂常规意识和习惯,体能、心理适应能力及同伴关系、群体观念等都有明显提高,但也存在某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问题等。这些情况都是制订学年教学计划的有效资源和依据。因此,从了解和研究学生入手,制订学年教学计划,有助于教师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和难易程度,将本学段教材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年级中去,对于提高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克服盲目性和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实际意义。?

一学期除节假日外,一般按18周计算;国家教学计划规定每周上4节体育课,全年实际上课总时数为:?

18(周)×2(学期)×4(每周课时)=144(课时)?

144×2(每课时按上两项教材计算)=288(课次)?

2.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教学需要,确定各项教材的授课时数。?

(三)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示例

1.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各级目标的涵义和要求,选定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的各级目标,是统领和选编各学段教学活动或内容的依据,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首先要悉心研究领会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的指导思想、理念涵义及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依据本学段各级目标要求选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2.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分配好两个学年的教学内容。?

如上所述,学段各领域中的教学内容不是教师主观随意安排的,而是依据本学段各领域和水平目标的规定选定的。因此,教师在制订学年教学计划时,应先对所确定的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如: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目标的特定要求,考虑哪些内容适于安排在一年级,哪些内容安排在二年级;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分清哪些教材分别属于哪个目标统领下的内容,等等。掌握好教材的性质、特点及目标属性,有助于合理地把本学段的教学内容在分配到两个年级中时,做到目标明确,分量适宜,难易度符合相应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

3.根据学年、每周授课时数和季节规律,分配好两个学期的内容。?

根据以上思路,现列举学年、学期、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和部分教案,供教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计划时参考。

表1 一年级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示例 略)

 

    表2 二年级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示例 略)

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的制订?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也称教学进度。它是依据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安排的教学内容和规定的教学周数、每周教学时数,以及各项教材的时数比例,结合季节、气候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的。它是制订单元和课时教学计划的依据。?

(一)几点说明?

1.下面试举的一年级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示例)所选编的教学内容,是依据表“一年级学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中的教材编制的。?

2.每周授课时数是按4课时安排的;每课时安排两项教材或活动(一课时为两课次),但体育基础常识课、身体测量课和地域性活动课等,每课时可以安排一项教材或一项教材1~2课时完成。应注意学与练结合、室内与室外有机结合。?

3.在所试举的学期教学计划中,没有确定体能和动作技能的测度项目。在实际制订计划时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加以规定。?

4.在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时,还可安排“机动课”时间(一般安排2~4课时),以便对各种原因的停课或薄弱环节等进行适当弥补和调整。?

(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示例

表3 一年级第一学期体育课教学进度(示例 略)

三、单元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

单元教学工作计划也称单项教材(包括课题单元)教学计划。它是依据学期教学计划中某项教学内容或活动(一般为测试项目或发展体能效果好、动作技术较复杂等重点教材或连续进行的课题活动)及其目标制订的课时教学规划。通过对某项教材或课题活动的统筹设计、逐课实施,能够确保教学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一)方法和步骤?

1.依据该学段领域和水平目标的要求,按照学年、学期教学计划中该项教材的课时规定,提出每次课的目标要求和教学重点。?

2.结合学生的情况和教学设备条件,安排教法步骤和组织措施。?

3.最后一次课进行终结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参与态度、学习进步程度和简单的运动技能掌握情况)。?

(二)单元教学计划示例(仅供参考)

一年级持轻物掷远单元教学计划 (示例 略)

四、课时教学工作计划(教案)的制订

课时教学工作计划也称教案,它是依据学段水平目标的规定和学期教学进度(包括单元教学计划)中课时教学内容的安排,制订的教学实施方案;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高质量的课时计划,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本保证。为此,教师要悉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以确保教学有效地实施和目标的达成。?

(一)制订课时教学计划的基本思路

 

 

(二)课时教学计划示例?

课时计划的形式多种多样,这里提供的是依据水平一的目标及本学年、学期计划中选编的部分内容或活动,仅供参考。?

体育课的设计(教案示例)

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小学阶段体育课的重要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个目标,将其归纳为:“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这里的“练”是发展能力的手段,而“乐、动、玩”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生动体验。?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发展能力、培养兴趣”具有重要作用。本课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努力改革体育教学的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把儿童喜爱的事物用故事形式通过游戏活动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使体育教学的进行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本课的“导入”,采用音乐、图片和模仿练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本体感觉一起参与体育活动中去,使学生一到课堂就感到生动有趣,形式新颖,兴趣的指向一下就集中在各项活动之中。在全课中,紧紧扣住了故事的情和景,使情景交融,学生始终沉浸在良性的环境中自觉、自主、能动地学习。?

二、设计新颖的组织形式。本课力图突破以往体育课固定的格局,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如在家中玩耍一样,开创一个亲切和谐、灵活宽松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课中除了采用指令性集体练习形式外,也采用了非指令性的结伴练习形式,同时也强调了学生个体自由发挥的练习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发展能力的广阔时空。在练习中注重鼓励学生自我表现,让学生显示个体在集体中的价值。?

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范文第9篇

在新课程标准教材实验中,我们走访了部分实验地区和实验点校,教师们纷纷反映非常需要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我们选编了小学学年、学期、单元、课时教学工作计划示例,供广大教师参考。

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是依据课程标准各学段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规定的活动或内容要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学校场地设备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内容的教学文件。它是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全面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克服教学盲目性、片面性和随意性的基本保证。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主要有: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和课时工作计划(教案)四种。现依据课程标准各领域“水平一”的目标及其规定的活动和内容,对上述四种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方法及低年级教学计划试举例如下,仅供参考。

一、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

学年教学工作计划也称年度教学工作计划,它是以年级为单位,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对全年教学内容和考核项目的规划,是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其他教学计划的依据。

(一)制订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思路

小学低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是依据课程标准“水平一”各领域规定的活动和内容,选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些教学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年中去。然后,再根据学年授课周数、每周授课时数,以及每年级的各项教材及其设定的课时比例,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并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确定测试体能和动作技能的项目。

(二)方法和步骤

1.分析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加强计划的针对性

在制订低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时,教师应对一、二年级学生的情况有尽可能多的了解。一般说来,一年级小学生多数来自幼儿园,他们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队列队形如站队、立正、稍息、看齐、报数、原地转等动作方法,以及踏步、走、跑、跳、投、攀爬等自然动作和活动性游戏等,但对体育的知识概念还不理解。因此在安排一年级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作基础即接受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访问幼儿园教师和检测学生的体能情况以及与学生聊天、询问等了解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情况。到了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体育课体验,对课的活动过程、学习与练习方式等逐步了解和熟悉,初步建立起课堂常规意识和习惯,体能、心理适应能力及同伴关系、群体观念等都有明显提高,但也存在某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问题等。这些情况都是制订学年教学计划的有效资源和依据。因此,从了解和研究学生人手,制订学年教学计划,有助于教师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和难易程度,将本学段教材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年级中去,对于提高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克服盲目性和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实际意义。

一学期除节假日外,一般按18周计算;国家教学计划规定每周上4节体育课,全年实际上课总时数为:

18(周)×2(学期)×4(每周课时)=144(课时)

144×2(每课时按上两项教材计算)=288(课次)

2.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教学需要,确定各项教材的授课时数。

(三)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示例

1.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各级目标的涵义和要求,选定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的各级目标,是统领和选编各学段教学活动或内容的依据,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首先要悉心研究领会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的指导思想、理念涵义及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依据本学段各级目标要求选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2.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分配好两个学年的教学内容。

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范文第10篇

在新课程标准教材实验中,我们走访了部分实验地区和实验点校,教师们纷纷反映非常需要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我们选编了小学学年、学期、单元、课时教学工作计划示例,供广大教师参考。

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是依据课程标准各学段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规定的活动或内容要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学校场地设备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内容的教学文件。它是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全面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克服教学盲目性、片面性和随意性的基本保证。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主要有: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和课时工作计划(教案)四种。现依据课程标准各领域“水平一”的目标及其规定的活动和内容,对上述四种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方法及低年级教学计划试举例如下,仅供参考。

一、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

学年教学工作计划也称年度教学工作计划,它是以年级为单位,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对全年教学内容和考核项目的规划,是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其他教学计划的依据。

(一)制订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思路

小学低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是依据课程标准“水平一”各领域规定的活动和内容,选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些教学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年中去。然后,再根据学年授课周数、每周授课时数,以及每年级的各项教材及其设定的课时比例,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并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确定测试体能和动作技能的项目。

(二)方法和步骤

1.分析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加强计划的针对性

在制订低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时,教师应对一、二年级学生的情况有尽可能多的了解。一般说来,一年级小学生多数来自幼儿园,他们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队列队形如站队、立正、稍息、看齐、报数、原地转等动作方法,以及踏步、走、跑、跳、投、攀爬等自然动作和活动性游戏等,但对体育的知识概念还不理解。因此在安排一年级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作基础即接受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访问幼儿园教师和检测学生的体能情况以及与学生聊天、询问等了解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情况。到了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体育课体验,对课的活动过程、学习与练习方式等逐步了解和熟悉,初步建立起课堂常规意识和习惯,体能、心理适应能力及同伴关系、群体观念等都有明显提高,但也存在某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问题等。这些情况都是制订学年教学计划的有效资源和依据。因此,从了解和研究学生人手,制订学年教学计划,有助于教师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和难易程度,将本学段教材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年级中去,对于提高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克服盲目性和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实际意义。

一学期除节假日外,一般按18周计算;国家教学计划规定每周上4节体育课,全年实际上课总时数为:

18(周)×2(学期)×4(每周课时)=144(课时)

144×2(每课时按上两项教材计算)=288(课次)

2.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教学需要,确定各项教材的授课时数。

(三)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示例

1.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各级目标的涵义和要求,选定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的各级目标,是统领和选编各学段教学活动或内容的依据,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首先要悉心研究领会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的指导思想、理念涵义及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依据本学段各级目标要求选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2.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分配好两个学年的教学内容。

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范文第11篇

    1986年和1992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政策”(govt. of india, 1986&1992)把普及初等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放在优先地位。印度《宪法修正案》第83条规定,6-14岁的儿童享有受教育权(sadagopal, 2002: p. 1)。在全民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印度在宏观和微观方面都实施了很多有关全民教育的计划项目(mukundan, 2004)。这些计划项目关注初等教育入学人数和在读人数的增长、学校出勤人数的提高以及受教育者尤其是女童接受教育的强烈需求。而且,不仅在邦和地区内部盛行关注学生出席人数和学生所取得的成就,对于学生成绩相对较低等问题,邦和地区政府也都给予了特殊关注。

    为了加快普及初等教育的步伐,印度政府在2001年成立了由总理任主席、人力资源开发部部长任副主席的“国家初等教育代表团”。在邦一级也成立了由各邦行政长官组成的类似代表团。一些计划和项目经过多年的实践后,为制定符合宪法授权的教育目标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这些计划和项目包括人力资源开发区域拓展教育项目(aiep)、初等教育课程更新项目(pecr)和社区参与教育发展活动项目(dacep)。70年代和80年代制订了通向全面发展的初等教育项目,近年来还有andra pradesh邦初等教育计划(appep)、bihar邦教育计划(bep)和lok jumbish邦初等教育计划(dpep),等等。除此之外,还制订了由中央资助的免费午餐计划,保障在全国范围内提供诸如教室、黑板等最基本教学用品计划,教师教育发展计划以及其它一些非正式的教育计划。

    比较1950-1951年与1999-2000年国家对初等教育所做出的努力可以看出,自从1950-1951年国家启动经济和社会计划的重大举措以来,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1950-1951年                                          1999-2000年

2,100,000所小学有5,380,000名教师                 6,420,000所小学有1,919,000名教师

13,596所小学高年级学校有85,496名教师               198,000所小学高年级学校有12,980,000名教师

小学生注册人数超过19,154,000名(注册率达到42.6%)   小学生注册人数超过1,136,120,000名(注册率达到94.9%)

小学高年级注册人数31,200,000名(注册率为12.7%)     小学高年级注册人数420,650,000名(注册率为58.8%)

     [资料来源:国家教育研究机构(ncert),2005年,第3页]

    另外,印度政府还在以下几方面采取了措施:聘用了30多万名教师、建造了20多万座校舍,建立了400多个区级教育培训机构,在271个地区实行了初等教育计划,使退学率由1960-1961年的65%减少到1999-2000年的40.3%。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进一步巩固以上各种计划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成绩,印度政府在2000年颁布了全民教育计划(ssa),全民教育计划的目标是加速初等教育普及化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全面的、覆盖了全国各区的小学和小学高年级层面的项目。全民教育计划以为社区提供有质量保证的初等教育为使命,旨在提升学校系统的运作能力。由于一些邦没有资金来源,无法建立像andra pradesh邦初等教育计划(appep)、bihar邦教育计划(bep)、lok jumbish邦初等教育计划(dpep)等这样的教育项目;另一些邦即使有教育资金,但那些居住在城市贫民区的人们无法从这些教育计划项目中获益,实施全民教育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全民教育计划的内涵、目标与基本特征

   

(一)全民教育计划的内涵

    全民教育计划是:为普及小学教育而提供的一个清晰的时间框架;针对全国对基础教育质量的需求而做出回应;通过基础教育为促进社会公正提供机会;使村教育委员会以及地区教育研究机构、学校管理委员会,家长与教师协会,母亲委员会,村(组)自治委员会以及其它基层组织有效参与小学管理;表达在全国普及小学教育的一种政治意愿;中央、邦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合作;为邦政府制定初等教育政策,并在实践中得以实施提供机会;同扶贫机构和民政部门一起,使全民教育计划体现在教育部门的规划中,并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二)全民教育计划的目标

    全民教育计划的具体目标包括:在教育担保中心的帮助下,在偏僻地区建立学校,从而使所有偏远地区的适龄学生在2003年前重返校园;到2007年所有儿童接受完整的五年小学教育;到2010年所有儿童接受完整的八年小学教育;强调“生活教育”,关注小学教育质量满意度;2007年在小学阶段、2010年在初中阶段弥合性别和社会阶层的差距;到2010年力求不让一个小学生辍学。

   

(三)全民教育计划的基本特征

    全民教育计划的基本特征包括:中央和邦一级的机构改革以提高效率和改善由上至下的政策传达体制;持续的财政支持,即中央与邦政府长期的财政支付比例在第九个五年计划(1997-2002)达到85∶15,第十个五年计划(2002-2007)达到75∶25,以后将达到50∶50;通过村教育委员会、地区政府研究机构以及其它一些诸如妇女组织等地方团体的有效参与,由社区决定与学校相关的教育事务;以国家教育研究培训机构、国家教育计划管理机构、国家教师教育机构、邦教育研究培训机构、邦教育管理与培训机构以及地区教育培训机构为主导,加强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社区对所有实施情况的监督有着极强的透明度;社区把居住户作为基本单位,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制定计划;计划制定的一个主流是对女童的教育给予关注,并对教育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有专门的论述;注重使在宗教和语言上占少数的族裔接受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贴近生活,关注“生活教育”;认识教师角色的重要性,并关注教师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为制定地区小学教育计划(deep)做准备,并能体现出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部门的投资情况。

   

二、全民教育计划的实施机制和管理结构

    实施全民教育计划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使目前的教育结构和机制更灵活、更有效,建立一套完整的全民教育计划实施机制,从而能够为所有学龄儿童提供有质量保证的初等教育。现有教育组织从国家到最基层都有责任实施全民教育计划。不同层面的组织结构包括:

   

(一)国家层面

    国家层面的组织机构包括:1、总委员会,在印度总理领导下,由人力资源开发部(hrd)部长任副主席。2、执行委员会,由人力资源开发部部长领导。3、初等教育局,由初等教育局秘书领导,并配备7-8名主任、副秘书、教育顾问等。4、学术和技术支持委员会,由国家教育研究培训机构(ncert)、国家教育计划管理机构(niepa)、国家教师教育机构(ncte)以及印度教育顾问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小组等组成。

   

(二)邦一级层面

    邦一级主要负责全民教育计划的实施及管理。通常邦政府利用现有不同层级的教育组织结构开展工作,这些组织机构包括:1、邦总管理委员会,由邦行政长官领导。2、邦实施委员会,印度的每个邦都设有邦实施委员会。除一两个邦有独立的邦初等教育计划外,其它各邦都建有并在实施邦初等教育计划。邦实施委员会由秘书长、教育秘书以及教育专员领导。3、邦项目办公室,通常由教育部长、邦公共教育指导主任领导。然而,在设有初等教育计划的邦,可以利用初等教育计划项目办公室实施全民教育计划。4、学术和技术支持,由邦教育研究和培训委员会(scert)、邦教育管理和培训机构(siemat)以及人力资源小组提供,在一些邦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

   

(三)地区一级层面

    1、在地区一级层面建立了由zila parishad区的行政首长、主要执行官员以及区地方法官领导下的地区项目计划实施协会。2、教育官员对初等教育全民计划的实施负责,而在实施邦初等教育计划的一些邦,地区项目办公室也参与初等教育全民计划的实施。3、学术和技术支持,由区教育机构、区人力资源小组以及其它专业机构完成。

   

(四)街区一级层面

    街区教育官员负责街区全民教育计划的实施。在每个社区划分不同的街区,已经成立了或正在成立的街区人力资源中心(brc)负责提供学术和技术上的支持,并负责对不同领域的职员进行培训,同时负责为小组人力资源中心(crcs)以及学校提供学术帮助。

   

(五)小组一级层面

    大约10-12所学校组成一个小组。像街区人力资源中心(brc)一样,每个小组已经成立或正在组建在人力资源协调中心(crcc)领导下的小组人力资源中心(crc)。小组人力资源中心通常设在小学校内,并有一间专门的办公室。它负责了解、调查全民教育计划活动的实施情况,并为学校提供面对面的学术帮助,组织开展教师经验交流的学术论坛活动。

   

(六)村、学校一级层面

    在学校的日常事务管理以及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等方面,村教育委员会(vec)、panchayati raj村研究机构(prj)、学校管理委员会(smc)以及家长与教师协会(pat)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全民教育计划实施的有关条款、标准及规定    在讨论制定全民教育计划实施的有关条款、标准及规定之前,有必要在以下几方面给予重视:第一,每个区应拟定区初等教育计划,参与全民教育计划的制定,其中包括每个区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将要采取的干预措施,以确保初等教育质量。第二,地区对邦政府提供的财政预算有优先使用权。第三,所有由国际上和其它机构提供的资源应体现在计划中。第四,对财政预算的评估应与全民教育计划所涉及的条款紧密相关。

    为实施全民教育计划所制定的条款和有关规定,体现在满足普及教育的需要、保证入学人数、控制辍学人数以及提高初等教育质量等方面。1、成立新学校。邦政府条款规定,应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一所步行在一公里范围内的学校,并在大约有300名人口的居住区内建立新学校;如果有足够的小学生源,应提供一所小学高年级学校和两所小学校。2、提供可供选择的教育服务设施。在居住区内建立“教育担保中心”(egs),负责管理15-20所学校范围内达到入学年龄又不能入学的学龄儿童。指派一名兼职教师管理运作此中心。如果学龄儿童的人数超过40名,那么可以再指派一名兼职教师。这样的中心如果经过2到3年的成功运作,可以转制为一所小学校。“教育选择和革新中心”以提升地段人口的教育水平为目的,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社区的需要,开展如“弥补小学缺失课程计划”、“重返校园计划”等革新项目。3、教师聘用。在小学每40个学生配备一名教师。这项条款对偏远的宗族部落地区,可适当放宽条件;在小学高年级组每个班应配备一名教师;如果因为入学人数的增加而需要聘用新教师,应首先得到邦政府的批准;除了全职小学教师外,如果邦政府仍然急需教师,可聘任兼职教师;在每个区聘用新教师之前,应合理安排现有的教师。4、提供免费的教科书。所有的女童、计划内的适龄儿童以及部落地区的儿童都应得到邦政府提供的免费的教科书。如果政府没有提供免费教科书,那么每个孩子每年可以得到150卢比的补偿。5、教学设备。为新学校提供10000卢比的资金;为新成立的小学高年级学校和已经成立的但没有加入“最低教学设备保障项目”的学校提供50000卢比的资金。6、给予学校拨款。每一所小学和小学高年级学校每年能获得2000卢比的拨款,用于更新功能失调的学校设备和购置图书。7、给予教师拨款。每所小学和小学高年级学校的每位教师每年可获得500卢比的拨款。8、教师培训。有三种全民教育计划所期望的教师培训形式:一是所有的教师能够接受为期20天的在职培训;二是为未经过培训的在职教师提供为期60天的知识更新培训;三是为新教师提供为期30天的上岗培训。此外,如果当地根据实际需要、具有正当理由而希望得到其它形式的培训,可以列入计划中。9、科研、评估和监督。每所学校每年用于与初等教育相关的各个不同层面的科研经费1400卢比,比如创新活动、学校发展以及一些微观计划等项目的开展。10、社区领导培训。计划中提到,每个村可以有8人获得为期2天的培训,并可提供每天30卢比的资金。这样的培训可以由地区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举办。11、特殊教育的需要。全民教育计划条款规定,每年为每个残疾儿童提供1200卢比,使他们能够接受教育。12、革新。全民教育计划条款规定,提供给每一个地区的每一个革新项目1500000卢比的资金,主要用于儿童早期护理和教育、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教育、女童教育、小学高年级的计算机教育等四方面的研究。13、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教室、新校舍以及饮水设备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改善学校、街区以及村组的公共设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有的村和学校一级的建设工程,都在当地社区的协作下完成。此外,每年每所学校还将获得5000卢比用于修缮学校设施。

   

四、为提高初等教育质量所做出的努力

    印度政府已经意识到,到目前为止这个计划关注更多的是为儿童提供初等教育、初等教育的入学人数和防止辍学等方面,而在某种程度上对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效率和学生取得的成绩缺乏关注。因此,在关注入学人数、防止辍学等方面的同时,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初等教育质量上。为此,全民教育计划提出了一个针对教育质量做出的完整的、全面的计划,提倡通过分权和社区在学校管理和实施中所具有的灵活多变的特点,对学校进行干预。这就意味着干预和实施计划,一方面要关注初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必须携起手来,通过共同的努力来提高入学人数和防止辍学人数增加。

    对全民教育计划有关条例的探讨表明,对提高教育质量的各项活动,政府在机遇和财政等方面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可以总结为:1、改善学龄儿童校内外的学习环境,例如改善饮水设施和修缮厕所等条款。2、主要通过合理的教师流动、新教师以及兼职教师的聘任等途径,确保学校所需教师的人数。3、通过重建和改革与教师实际需要相关的教师培训制度,增强教师的工作胜任力。4、为了切实提供基于需要的教师培训,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建立地区人力资源中心和小组人力资源中心,并深入教学第一线为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5、计划中实施的课程改革与2000年由国家教育研究机构(ncert)根据地区实际适当修改后而提出的“国家学校教育课程改革框架”相适应。(确保女童和所有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享受免费的教材资料,邦和地区一级也要根据环境和实际需要,为特殊教育群体提供保障)全民教育计划号召在地区级层面实施课程改革分权计划。6、关注“生活教育”,使教育贴近生活。7、确保一些有活力的专业机构加入到计划中来,例如国家教育研究培训机构(ncert)、国家教育计划管理机构(niepa)、国家教师教育机构(ncte)以及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等。8、通过为学校和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水平。9、强调儿童从早期到小学高年级这一阶段的教育。10、为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初等教育质量,特别是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相关干预,全民教育计划提出了在各个不同层面推行教育改革的设想。11、重视科研、文件和评估特别是对学生的评估。12、对全民教育计划的监督指标已经得到认可。国家教育研究培训机构提出了对计划进行监督的战略性指标,国家教育计划管理机构提出了对质量进行监督的适用性指标。在监督过程中,由经邦一级政府认证的专业机构给予帮助和指导。

    由于效率和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是满足不同地区教育需求的决定因素,全民教育计划在效率和创建完善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分权的计划和实施需要能够提供各个不同层面的不同信息,以确保在各个层面上都形成良好的功能机制。

   

五、结论

    通过努力,全民教育计划最终试图创建一个全面的、完整的、确保初等教育质量的计划,把让6-14岁的儿童接受教育作为计划中的一部分,还规定了改善学习环境,加强教师工作胜任力和对他们进行一线教学指导,进行课程改革,在教育学、教育科研以及革新活动等方面的改进与提高等内容。

    全民教育计划强调如何使目前的教育管理组织结构更有意义、有效率以及更加灵活多变。目前,在邦和地区层面已经形成了具体实施全民教育计划的组织结构:邦教育研究培训机构,地区教育培训机构,地区人力资源中心以及小组人力资源中心等,它们在提升初等教育质量方面发挥了作用。

    全民教育计划为每个区提供机会,使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视角制定初等教育计划和实施地区干预。每个区制定的初等教育计划条例(deeps),就是针对其不同情况所给予的支持与关注。条例规定了建立新学校,为学校提供设备保障,保证专兼职教师人数,为所有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和女童提供免费的教科书,为教学提供资金和资料,提供保证学校发展的拨款等内容;同时提出了全面的教师培训、教研和监督计划,开展革新项目并对项目进行管理,对社区领导进行培训以及为残疾儿童提供一体化教育等要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计划还规定了校园建设、地区人力资源中心和小组人力资源中心的办公楼建设以及教室、厕所、饮水设施等方面建设的内容,并设立基金用于维护学校建设。

  尽管这个项目到目前为止得到了承认并对难以触及到的群体给予充分的重视,但今后仍应在“怎样实施”和“如何实施”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强各个机构和个体的能力建设,包括计划的制定、项目的实施和监督,特别是对不同层面的分权管理;同时确保教育担保中心能够吸纳不同层面的儿童,确保他们能够通过与全日制小学的学生们相当的教育革新项目接受教育。因此,要加强对这些机构和中心的有效的、持续的培训,以提高他们对社会需求的胜任力。

    为分享共有资源和专业知识,需要加强网络工作机构的建设,因为资源和知识的共享可以更直接地帮助学校、教师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全民教育计划融各方努力与各项计划于一体,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计划。因此,需要尽最大努力,对不同层面的政府机构和村级机构进行合作和干预,尤其在地区一级,要促使地区间的项目官员们在创造力、创新力以及团结协作等方面发挥作用。

    注释:

    ①india, government of. ( 1986a) . national policy on education.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②india, government of. ( 1986b) . programme of action.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③india, government of. ( 1992) . programme of action.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④india, government of. ( 1993) . report of cabe committee on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of education.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⑤india, government of. ( 2004) . sarva siksha abhiyan: a programme for universal elementary education; manual for planning and appraisal.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⑥mukundan, m.v. ( 2004) . educ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india' s kerala state. shenyang: liaoning people' s publishing house.

    ⑦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ncert) . ( 2005) . modules on quality dimension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under ssa. new delhi: ncert.

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范文第12篇

1986年和1992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政策”(govt. of india, 1986&1992)把普及初等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放在优先地位。印度《宪法修正案》第83条规定,6-14岁的儿童享有受教育权(sadagopal, 2002: p. 1)。在全民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印度在宏观和微观方面都实施了很多有关全民教育的计划项目(mukundan, 2004)。这些计划项目关注初等教育入学人数和在读人数的增长、学校出勤人数的提高以及受教育者尤其是女童接受教育的强烈需求。而且,不仅在邦和地区内部盛行关注学生出席人数和学生所取得的成就,对于学生成绩相对较低等问题,邦和地区政府也都给予了特殊关注。

为了加快普及初等教育的步伐,印度政府在2001年成立了由总理任主席、人力资源开发部部长任副主席的“国家初等教育代表团”。在邦一级也成立了由各邦行政长官组成的类似代表团。一些计划和项目经过多年的实践后,为制定符合宪法授权的教育目标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这些计划和项目包括人力资源开发区域拓展教育项目(aiep)、初等教育课程更新项目(pecr)和社区参与教育发展活动项目(dacep)。70年代和80年代制订了通向全面发展的初等教育项目,近年来还有andra pradesh邦初等教育计划(appep)、bihar邦教育计划(bep)和lok jumbish邦初等教育计划(dpep),等等。除此之外,还制订了由中央资助的免费午餐计划,保障在全国范围内提供诸如教室、黑板等最基本教学用品计划,教师教育发展计划以及其它一些非正式的教育计划。

比较1950-1951年与1999-2000年国家对初等教育所做出的努力可以看出,自从1950-1951年国家启动经济和社会计划的重大举措以来,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1950-1951年 1999-2000年

2,100,000所小学有5,380,000名教师 6,420,000所小学有1,919,000名教师

13,596所小学高年级学校有85,496名教师 198,000所小学高年级学校有12,980,000名教师

小学生注册人数超过19,154,000名(注册率达到42.6%) 小学生注册人数超过1,136,120,000名(注册率达到94.9%)

小学高年级注册人数31,200,000名(注册率为12.7%) 小学高年级注册人数420,650,000名(注册率为58.8%)

[资料来源:国家教育研究机构(ncert),2005年,第3页]

另外,印度政府还在以下几方面采取了措施:聘用了30多万名教师、建造了20多万座校舍,建立了400多个区级教育培训机构,在271个地区实行了初等教育计划,使退学率由1960-1961年的65%减少到1999-2000年的40.3%。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进一步巩固以上各种计划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成绩,印度政府在2000年颁布了全民教育计划(ssa),全民教育计划的目标是加速初等教育普及化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全面的、覆盖了全国各区的小学和小学高年级层面的项目。全民教育计划以为社区提供有质量保证的初等教育为使命,旨在提升学校系统的运作能力。由于一些邦没有资金来源,无法建立像andra pradesh邦初等教育计划(appep)、bihar邦教育计划(bep)、lok jumbish邦初等教育计划(dpep)等这样的教育项目;另一些邦即使有教育资金,但那些居住在城市贫民区的人们无法从这些教育计划项目中获益,实施全民教育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全民教育计划的内涵、目标与基本特征

(一)全民教育计划的内涵

全民教育计划是:为普及小学教育而提供的一个清晰的时间框架;针对全国对基础教育质量的需求而做出回应;通过基础教育为促进社会公正提供机会;使村教育委员会以及地区教育研究机构、学校管理委员会,家长与教师协会,母亲委员会,村(组)自治委员会以及其它基层组织有效参与小学管理;表达在全国普及小学教育的一种政治意愿;中央、邦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合作;为邦政府制定初等教育政策,并在实践中得以实施提供机会;同扶贫机构和民政部门一起,使全民教育计划体现在教育部门的规划中,并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二)全民教育计划的目标

全民教育计划的具体目标包括:在教育担保中心的帮助下,在偏僻地区建立学校,从而使所有偏远地区的适龄学生在2003年前重返校园;到2007年所有儿童接受完整的五年小学教育;到2010年所有儿童接受完整的八年小学教育;强调“生活教育”,关注小学教育质量满意度;2007年在小学阶段、2010年在初中阶段弥合性别和社会阶层的差距;到2010年力求不让一个小学生辍学。

(三)全民教育计划的基本特征

全民教育计划的基本特征包括:中央和邦一级的机构改革以提高效率和改善由上至下的政策传达体制;持续的财政支持,即中央与邦政府长期的财政支付比例在第九个五年计划(1997-2002)达到85∶15,第十个五年计划(2002-2007)达到75∶25,以后将达到50∶50;通过村教育委员会、地区政府研究机构以及其它一些诸如妇女组织等地方团体的有效参与,由社区决定与学校相关的教育事务;以国家教育研究培训机构、国家教育计划管理机构、国家教师教育机构、邦教育研究培训机构、邦教育管理与培训机构以及地区教育培训机构为主导,加强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社区对所有实施情况的监督有着极强的透明度;社区把居住户作为基本单位,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制定计划;计划制定的一个主流是对女童的教育给予关注,并对教育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有专门的论述;注重使在宗教和语言上占少数的族裔接受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贴近生活,关注“生活教育”;认识教师角色的重要性,并关注教师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为制定地区小学教育计划(deep)做准备,并能体现出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部门的投资情况。

二、全民教育计划的实施机制和管理结构

实施全民教育计划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使目前的教育结构和机制更灵活、更有效,建立一套完整的全民教育计划实施机制,从而能够为所有学龄儿童提供有质量保证的初等教育。现有教育组织从国家到最基层都有责任实施全民教育计划。不同层面的组织结构包括:

(一)国家层面

国家层面的组织机构包括:1、总委员会,在印度总理领导下,由人力资源开发部(hrd)部长任副主席。2、执行委员会,由人力资源开发部部长领导。3、初等教育局,由初等教育局秘书领导,并配备7-8名主任、副秘书、教育顾问等。4、学术和技术支持委员会,由国家教育研究培训机构(ncert)、国家教育计划管理机构(niepa)、国家教师教育机构(ncte)以及印度教育顾问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小组等组成。

(二)邦一级层面

邦一级主要负责全民教育计划的实施及管理。通常邦政府利用现有不同层级的教育组织结构开展工作,这些组织机构包括:1、邦总管理委员会,由邦行政长官领导。2、邦实施委员会,印度的每个邦都设有邦实施委员会。除一两个邦有独立的邦初等教育计划外,其它各邦都建有并在实施邦初等教育计划。邦实施委员会由秘书长、教育秘书以及教育专员领导。3、邦项目办公室,通常由教育部长、邦公共教育指导主任领导。然而,在设有初等教育计划的邦,可以利用初等教育计划项目办公室实施全民教育计划。4、学术和技术支持,由邦教育研究和培训委员会(scert)、邦教育管理和培训机构(siemat)以及人力资源小组提供,在一些邦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

(三)地区一级层面

1、在地区一级层面建立了由zila parishad区的行政首长、主要执行官员以及区地方法官领导下的地区项目计划实施协会。2、教育官员对初等教育全民计划的实施负责,而在实施邦初等教育计划的一些邦,地区项目办公室也参与初等教育全民计划的实施。3、学术和技术支持,由区教育机构、区人力资源小组以及其它专业机构完成。

(四)街区一级层面

街区教育官员负责街区全民教育计划的实施。在每个社区划分不同的街区,已经成立了或正在成立的街区人力资源中心(brc)负责提供学术和技术上的支持,并负责对不同领域的职员进行培训,同时负责为小组人力资源中心(crcs)以及学校提供学术帮助。

(五)小组一级层面

大约10-12所学校组成一个小组。像街区人力资源中心(brc)一样,每个小组已经成立或正在组建在人力资源协调中心(crcc)领导下的小组人力资源中心(crc)。小组人力资源中心通常设在小学校内,并有一间专门的办公室。它负责了解、调查全民教育计划活动的实施情况,并为学校提供面对面的学术帮助,组织开展教师经验交流的学术论坛活动。

(六)村、学校一级层面

在学校的日常事务管理以及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等方面,村教育委员会(vec)、panchayati raj村研究机构(prj)、学校管理委员会(smc)以及家长与教师协会(pat)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全民教育计划实施的有关条款、标准及规定 在讨论制定全民教育计划实施的有关条款、标准及规定之前,有必要在以下几方面给予重视:第一,每个区应拟定区初等教育计划,参与全民教育计划的制定,其中包括每个区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将要采取的干预措施,以确保初等教育质量。第二,地区对邦政府提供的财政预算有优先使用权。第三,所有由国际上和其它机构提供的资源应体现在计划中。第四,对财政预算的评估应与全民教育计划所涉及的条款紧密相关。

为实施全民教育计划所制定的条款和有关规定,体现在满足普及教育的需要、保证入学人数、控制辍学人数以及提高初等教育质量等方面。1、成立新学校。邦政府条款规定,应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一所步行在一公里范围内的学校,并在大约有300名人口的居住区内建立新学校;如果有足够的小学生源,应提供一所小学高年级学校和两所小学校。2、提供可供选择的教育服务设施。在居住区内建立“教育担保中心”(egs),负责管理15-20所学校范围内达到入学年龄又不能入学的学龄儿童。指派一名兼职教师管理运作此中心。如果学龄儿童的人数超过40名,那么可以再指派一名兼职教师。这样的中心如果经过2到3年的成功运作,可以转制为一所小学校。“教育选择和革新中心”以提升地段人口的教育水平为目的,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社区的需要,开展如“弥补小学缺失课程计划”、“重返校园计划”等革新项目。3、教师聘用。在小学每40个学生配备一名教师。这项条款对偏远的宗族部落地区,可适当放宽条件;在小学高年级组每个班应配备一名教师;如果因为入学人数的增加而需要聘用新教师,应首先得到邦政府的批准;除了全职小学教师外,如果邦政府仍然急需教师,可聘任兼职教师;在每个区聘用新教师之前,应合理安排现有的教师。4、提供免费的教科书。所有的女童、计划内的适龄儿童以及部落地区的儿童都应得到邦政府提供的免费的教科书。如果政府没有提供免费教科书,那么每个孩子每年可以得到150卢比的补偿。5、教学设备。为新学校提供10000卢比的资金;为新成立的小学高年级学校和已经成立的但没有加入“最低教学设备保障项目”的学校提供50000卢比的资金。6、给予学校拨款。每一所小学和小学高年级学校每年能获得2000卢比的拨款,用于更新功能失调的学校设备和购置图书。7、给予教师拨款。每所小学和小学高年级学校的每位教师每年可获得500卢比的拨款。8、教师培训。有三种全民教育计划所期望的教师培训形式:一是所有的教师能够接受为期20天的在职培训;二是为未经过培训的在职教师提供为期60天的知识更新培训;三是为新教师提供为期30天的上岗培训。此外,如果当地根据实际需要、具有正当理由而希望得到其它形式的培训,可以列入计划中。9、科研、评估和监督。每所学校每年用于与初等教育相关的各个不同层面的科研经费1400卢比,比如创新活动、学校发展以及一些微观计划等项目的开展。10、社区领导培训。计划中提到,每个村可以有8人获得为期2天的培训,并可提供每天30卢比的资金。这样的培训可以由地区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举办。11、特殊教育的需要。全民教育计划条款规定,每年为每个残疾儿童提供1200卢比,使他们能够接受教育。12、革新。全民教育计划条款规定,提供给每一个地区的每一个革新项目1500000卢比的资金,主要用于儿童早期护理和教育、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教育、女童教育、小学高年级的计算机教育等四方面的研究。13、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教室、新校舍以及饮水设备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改善学校、街区以及村组的公共设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有的村和学校一级的建设工程,都在当地社区的协作下完成。此外,每年每所学校还将获得5000卢比用于修缮学校设施。

四、为提高初等教育质量所做出的努力

印度政府已经意识到,到目前为止这个计划关注更多的是为儿童提供初等教育、初等教育的入学人数和防止辍学等方面,而在某种程度上对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效率和学生取得的成绩缺乏关注。因此,在关注入学人数、防止辍学等方面的同时,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初等教育质量上。为此,全民教育计划提出了一个针对教育质量做出的完整的、全面的计划,提倡通过分权和社区在学校管理和实施中所具有的灵活多变的特点,对学校进行干预。这就意味着干预和实施计划,一方面要关注初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必须携起手来,通过共同的努力来提高入学人数和防止辍学人数增加。

对全民教育计划有关条例的探讨表明,对提高教育质量的各项活动,政府在机遇和财政等方面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可以总结为:1、改善学龄儿童校内外的学习环境,例如改善饮水设施和修缮厕所等条款。2、主要通过合理的教师流动、新教师以及兼职教师的聘任等途径,确保学校所需教师的人数。3、通过重建和改革与教师实际需要相关的教师培训制度,增强教师的工作胜任力。4、为了切实提供基于需要的教师培训,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建立地区人力资源中心和小组人力资源中心,并深入教学第一线为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5、计划中实施的课程改革与2000年由国家教育研究机构(ncert)根据地区实际适当修改后而提出的“国家学校教育课程改革框架”相适应。(确保女童和所有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享受免费的教材资料,邦和地区一级也要根据环境和实际需要,为特殊教育群体提供保障)全民教育计划号召在地区级层面实施课程改革分权计划。6、关注“生活教育”,使教育贴近生活。7、确保一些有活力的专业机构加入到计划中来,例如国家教育研究培训机构(ncert)、国家教育计划管理机构(niepa)、国家教师教育机构(ncte)以及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等。8、通过为学校和教师提供适当的帮助,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水平。9、强调儿童从早期到小学高年级这一阶段的教育。10、为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初等教育质量,特别是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相关干预,全民教育计划提出了在各个不同层面推行教育改革的设想。11、重视科研、文件和评估特别是对学生的评估。12、对全民教育计划的监督指标已经得到认可。国家教育研究培训机构提出了对计划进行监督的战略性指标,国家教育计划管理机构提出了对质量进行监督的适用性指标。在监督过程中,由经邦一级政府认证的专业机构给予帮助和指导。

由于效率和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是满足不同地区教育需求的决定因素,全民教育计划在效率和创建完善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分权的计划和实施需要能够提供各个不同层面的不同信息,以确保在各个层面上都形成良好的功能机制。

五、结论

通过努力,全民教育计划最终试图创建一个全面的、完整的、确保初等教育质量的计划,把让6-14岁的儿童接受教育作为计划中的一部分,还规定了改善学习环境,加强教师工作胜任力和对他们进行一线教学指导,进行课程改革,在教育学、教育科研以及革新活动等方面的改进与提高等内容。

全民教育计划强调如何使目前的教育管理组织结构更有意义、有效率以及更加灵活多变。目前,在邦和地区层面已经形成了具体实施全民教育计划的组织结构:邦教育研究培训机构,地区教育培训机构,地区人力资源中心以及小组人力资源中心等,它们在提升初等教育质量方面发挥了作用。

全民教育计划为每个区提供机会,使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视角制定初等教育计划和实施地区干预。每个区制定的初等教育计划条例(deeps),就是针对其不同情况所给予的支持与关注。条例规定了建立新学校,为学校提供设备保障,保证专兼职教师人数,为所有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和女童提供免费的教科书,为教学提供资金和资料,提供保证学校发展的拨款等内容;同时提出了全面的教师培训、教研和监督计划,开展革新项目并对项目进行管理,对社区领导进行培训以及为残疾儿童提供一体化教育等要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计划还规定了校园建设、地区人力资源中心和小组人力资源中心的办公楼建设以及教室、厕所、饮水设施等方面建设的内容,并设立基金用于维护学校建设。

尽管这个项目到目前为止得到了承认并对难以触及到的群体给予充分的重视,但今后仍应在“怎样实施”和“如何实施”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强各个机构和个体的能力建设,包括计划的制定、项目的实施和监督,特别是对不同层面的分权管理;同时确保教育担保中心能够吸纳不同层面的儿童,确保他们能够通过与全日制小学的学生们相当的教育革新项目接受教育。因此,要加强对这些机构和中心的有效的、持续的培训,以提高他们对社会需求的胜任力。

为分享共有资源和专业知识,需要加强网络工作机构的建设,因为资源和知识的共享可以更直接地帮助学校、教师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全民教育计划融各方努力与各项计划于一体,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计划。因此,需要尽最大努力,对不同层面的政府机构和村级机构进行合作和干预,尤其在地区一级,要促使地区间的项目官员们在创造力、创新力以及团结协作等方面发挥作用。

注释:

①india, government of. ( 1986a) . national policy on education.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②india, government of. ( 1986b) . programme of action.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③india, government of. ( 1992) . programme of action.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④india, government of. ( 1993) . report of cabe committee on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of education.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⑤india, government of. ( 2004) . sarva siksha abhiyan: a programme for universal elementary education; manual for planning and appraisal. new delhi: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⑥mukundan, m.v. ( 2004) . educ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india' s kerala state. shenyang: liaoning people' s publishing house.

⑦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ncert) . ( 2005) . modules on quality dimension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under ssa. new delhi: ncert.

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范文第13篇

 

1976年,印度国家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NCERT)颁布了题为《高中教育及其职业化》(Highe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Its Vocationalisation)的文件,这标志着印度中等教育职业化的开端。起初,只有10个州和5个联邦区在高中阶段实施职业教育[1]。到了1986年,中等教育职业化项目开始扩展到其他州;1988年,印度政府正式提出了“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Scheme of Vocationalis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该计划主要在高中十一、十二年级提供职业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降低技能人才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性[2]。该计划只在高中阶段设置职业课程,因此也称为“高中教育职业化计划”(Scheme of Voc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Secondary Education)。为更好适应印度经济的发展,在印度“十一五”(2007-2012年)期间,印度政府对该计划进行了修订,并于2014年3月正式颁布了新“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

 

一、背景

 

(一)原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的弊端显露

 

原“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一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该计划共提供了150种职业课程,完善了9619所高中的基础设施建设[3]。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该计划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缺乏对正规教师培养的重视、资金分配不均、与企业缺少联系、学制不够灵活、缺少良好的监督机制等[4],这些因素致使该计划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印度经济发展的需要。早在1995年,印度学者戈尔(J. Gore)就指出:“虽然实施了职业化教育,但是不能解决国家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而这正在阻碍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5]。为了更好推进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的良性发展,继续为印度输送优秀职业技能人才,经过“十一五”期间的酝酿,印度政府在“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即2012年初,开始着手修订此计划。

 

(二)印度经济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要

 

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技术的革新依靠人才的培养与创新。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为提高印度在国际领域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印度政府需要通过技能人才的培养来保持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而职业教育是培养多类型技术人才非常重要的渠道之一。据统计,印度每年出生的人口数量平均为2800万,但每年只有250万人能够接受职业教育;印度每年有12.8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市场中,90%的工作都需要相关职业技能。[6]

 

此外,印度高中存在着辍学率过高的问题。据统计,2008-2009年,全印度没有上高中的学生就达到了1660万[7],这部分学生在没有接受任何职业技能培训的情况下涌入劳动力市场,势必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冲击。因此,将职业化扩展到初中阶段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可以为初中毕业就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那部分学生提供职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从而帮助印度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口强国。

 

(三)印度职业教育的新发展

 

2012年,印度开始实施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NVEQF),将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划分成与普通教育资格证书相对应的10个层次,从最低级的国家就业证书(National Certificate for Work Preparation,NCWP)到最高级的国家能力证书(National Competence Certificate,NCC)[8]。印度“十二五”(2012年-2017年)计划提出,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的修订需置于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之下,加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突破原有职业教育遏制学生发展的弊端,使职业教育不再成为学生学习的终点[9]。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的实行有利于使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在实施中将建设学分体系,学生完成特定的课程后可得到相应的学分,而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发展需求与时间安排灵活选择课程。因此,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的实施将拓宽职业教育的学生进入高等教育的渠道,以此,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整合成一个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政府出台了新修订的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以消除原有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的弊端,适应印度经济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并在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的推行下为职业教育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更广阔的渠道,以此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内容

 

修订后的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结合印度“十二五”发展需要,设立了其特定的目标:实施基于能力的单元课程(competency based modular curricula),以提高青少年的就业能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与发展渠道,以增强学生竞争力;缩小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降低初中阶段的辍学率并减少高等教育的压力。[10]

 

(一)新的课程形式:引入基于能力的单元课程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印度将在实行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的中学中实施基于能力的单元课程。这种课程强调课程设置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日后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具体而言,学生通过每个单元的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再通过学分累积获得相应的证书,证书可以作为学生就业或升学的凭证。在中学实行职业教育的4个年级中(九、十、十一、十二年级),每门专业课程都设置了对应的4个等级(Level 1-Level 4)的课程大纲、学生手册与教师手册。课程大纲规定了总课时与每个单元的具体学习课时。如九年级的汽车专业课程大纲中,规定课程共包含200个学时,具体内容包含汽车的历史与演变、种类、汽车的系统与构成等7个单元,第一、第二、第三单元的具体学时分别为10学时、35学时、60学时。[11]

 

这种基于能力的单元课程的设置以国家技能委员会(Sector Skill Councils)设立的国家职业标准(National Occupation Standards)为指导,各行各业的标准各不相同,以适应不同行业的特殊需求。各学校将结合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相关职业课程,平均每所学校提供两类职业课程,课程涉及的专业主要有汽车、信息技术、零售、证券、卫生保健等[12]。根据计划,负责课程研发的潘迪特·桑德拉·沙玛中央职业教育学院(Pandit Sunderlal Sharma Central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PSSCIVE)将继续开发其他专业课程。

 

(二)新的机会渠道: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渠道

 

正如印度德里大学教育系教授巴瓦(M.S. Bawa)所指出的,只要职业技术教育不能为学生提供横向流动或纵向流动的可能,就不可能像普通教育那样有吸引力[13]。为消除职业教育这一弊端,新的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依据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将职业教育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资格证书相对应,达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流,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渠道。

 

具体而言,中学阶段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经过认证后,可以获得对应的资格证书。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处于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的起始阶段,即九年级、十年级的学生分别可以参加一级、二级的评估认证,通过认证后可获得一级、二级国家就业证书;十一年级、十二年级的学生分别可以参加三级、四级的评估认证,通过认证后可获得一级、二级国家能力证书。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规定了每个等级资格证书的总体要求,以及具体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职责等要求。随着等级的逐渐提高,资格证书对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的要求难度也会提高。如国家一级就业证书的核心技能要求是会完成常规、基本的操作任务,而国家二级能力证书中的要求是会接收并传达口头、书面信息,拥有个人基本理财能力、了解社会政治与宗教的多样性等。[14]

 

多样化的发展渠道是指接受中等教育的学生在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后,不仅可以凭借在学校学习到的职业技能选择进入劳动力市场,也可以选择继续接受教育,既可以在学术领域深造,也可以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在纵向移动上,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并获得国家二级能力证书后,可以继续攻读国家八级能力证书,等值于普通教育的硕士学位。在横向移动上,在取得任何资格证书以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进入劳动力市场,凭借掌握的技能与获得的证书等级求职应聘。同时,在学分累积与转换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在中学毕业后,甚至是工作后选择回到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的轨道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不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衔接与融合。

 

(三)新的教育对象:将教育范围扩大到初中阶段

 

修订后的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范围,即不仅针对高中阶段的十一、十二年级的学生,而且包括初中阶段的九、十年级学生。职业教育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吸收那些辍学的初中学生,减少非技能劳动力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根据相关统计,2007-2008年,新德里一年级至十年级的学生的辍学率达到了36.04%,而整个国家的辍学率更是达到了56.71%[15]。在“十二五”期间,印度劳动力市场将提供7500万~8000万个岗位,其中75%的岗位需要工作者通过职业培训获得相应的技能[16]。而那些尚未接受过相关培训就辍学的学生就会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初中阶段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培养其职业技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

 

为确保学生参与职业教育,该计划还强调对学生家庭的动员,同时为学生提供关于职业教育的咨询服务。依据该计划,印度教育部门还将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在小学阶段便开始宣传职业教育的理念,以便学生可以及早发现自身就业倾向并选择适当的职业教育。同时,向学生提供咨询服务的项目将陆续开展,使学生了解各种可选择的受教育渠道,并根据他们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选择提供建议。此外,为确保女性学生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获得同等的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印度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如针对女生设立了特别咨询处。

 

三、特点

 

(一)注重能力发展与灵活性

 

注重学生能力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课程单元的设计强调通用技能、语言交流技能、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后不可或缺的技能,此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第二,如上文所述,新计划不仅关注提高高中阶段学生的能力,还将目标人群扩展到初中阶段学生。第三,鼓励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根据新计划,总预算经费的1%将用于鼓励学生创造力的培养[17],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经费支持。

 

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新计划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职业需求,灵活选择培训时间与培训课程。第二,学生无论是选择接受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进入劳动力市场还是继续求学,都拥有了多样化的选择。

 

(二)增强平等意识

 

平等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资格认证上的衔接。学生在中学接受职业教育所获得的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中学生所获的证书的价值是等同的。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职业教育学生和普通教育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能够得到平等对待。另一方面,关注女性学生与特殊群体的培养。早在2002年,印度就提出了国家层面的教育规划,即开展各类教育项目以促进全民教育,保障学生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与教育质量。在新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中,印度政府声明,女子在印度中等教育中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校长有义务采取措施消除性别歧视。在保障特殊群体的职业教育方面,新计划将与全纳教育一起,致力于确保特殊人群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如在学习中提供特殊设备与帮助、消除教学楼建筑障碍等。为更好地避免性别歧视,照顾弱势群体,计划还强调培养教师的平等意识。

 

(三)良好的管理监督机制

 

新计划注重政府、学校、企业三者的联系。为避免原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中出现的学校与企业脱节问题,教育部门将指导相关机构与人员,确保企业、应用技术大学、工业培训学院(Industrial Training Institutes, ITIs)等利益相关方全方面参与职业课程的制定与实施。新计划强调,每所中学都要与一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企业不仅要为学生实习提供场地与培训教师,而且要参与课程与学习资料的开发,以使职业教育课程更贴近劳动力市场需求。为保证新计划的顺利实施,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将被用来监管该计划的运行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参与率、能力发展、就业、升学等情况,从而避免各地区在实施该计划中出现的发展不平衡状况。

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美国;学校教育;体育计划;身体健康

在健康教育领域,美国是起步较早且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而且非常重视国民健康与学校体育教育的结合。这种思想也受到了美国社会、教育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重视,并为此展开了一系列的学校体育教育计划,虽然过程中也有诸多困难,但如今已取得了不错发展。本文以体育教育与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关系为出发点,重点研究和论述了美国的学校体育教育计划及其发展现状、组成部分等内容,希望为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美国学校体育教育计划的背景与意义

美国是较早认识到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重要性的国家,且在二十多年前参加体育运动就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与潮流,各种健身书籍、健身俱乐部、体育运动设备与服装等也都非常流行[1]。但是,与这种社会体育活动如火如荼的形势相对应的是学校体育教育与体育活动的缺失。在1991年,美国儿科研究院调查后发现,美国2-12岁孩子普遍看电视的时间远远超过体育运动时间,这非常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另外,儿童的身体健康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关注。

1.青少年肥胖问题

美国的肥胖人群越来越多,且相关研究认为,青少年时代的肥胖症状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成年后的体型,而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刺激青少年参加运动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2]。2002年美国健康福利部做过一项调查统计,1972-2002年间美国年轻人中的肥胖人群比过去增加了三倍,肥胖问题已经开始困扰美国社会。

2.青少年时期的运动积极性会延续到成年后

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的经历会对其成年后的体育活动参与度产生激励作用。2000年体育运动产品协会调查发现,在18-34岁人群中有60%的人认为自己少年时代的体育活动对成年后的运动积极性产生了重要影响[3]。学校的体育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运动器材、环境与技能,为其成年后参加体育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参加体育运动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

尽管在教育领域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体育活动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将会影响学生在其他课业方面的表现,甚至因此荒废学业。但是,事实己经证明,那些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在学业上并不优于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而体育活动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能够为学生的日常学习提供必要的身体保障。在这样的背景和研究支撑下,2000年美国健康福利部制定了“2010年健康目标”,该目标对学校的体育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出了制定与实施学校体育教育计划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旨在增加学生的体育运动时间,为学生制定更健康的、有活动的学习计划与生活方式。美国学校体育计划一方面推动基本运动技能的发展与普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体育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学校在不同年级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课程,并为此精心进行课程设计、安排[4]。于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学校体育教育已经成为美国K-12(是美国基础教育的统称,其中K指的是幼儿园———Kindergarten,12代表12年级,相当于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高三年级)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组成部分。而且,美国还为此设计了具体的体育计划与体育评价标准,在形成相对完整的教育框架的基础上,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运动知识与技能。根据不同的年级层次,美国学校体育教育划分为:K-5年级、6-8年级和9-12年级,其中每个年级层次都有具体的体育教育内容和要求。

二、不同年级层次的学校体育教育计划

1.K-5年级小学体育教育计划

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等,教育计划主要包含2部分核心内容。(1)根据学生身体状况因材施教这个阶段小学生的年龄与骨骼构造相差很大,1983年Pyle与Gruelich的研究表明,在同一年级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骨骼成熟状况要相差5-6年,这就意味着同一项运动可能并不适合班级里的所有学生。另外,对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而言,身高一般要比下肢长,因此要完成跳跃、跳远、急停、长跑等运动项目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也即是说,在大多数运动项目上,小学生的运动能力都不及成年人以及青春期学生[5]。而学校的体育教育计划必须充分重视小学生的这一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注重那些不太有难度、较为基础的运动项目,而且对完成标准不宜有太高要求。(2)增加小学生的运动成就感与积极性小学生的身体结构与运动能力决定了他们在体育专业技能方面很难有较大突破,因此在技能方面也很少能获得成就感,这种缺憾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小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因此,小学体育教育计划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和多样的体育活动形式,增加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成就感与快乐感。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很难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解复杂、高深的体育技能,只有新奇、丰富的体育活动内容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因此,体育计划要求以多种多样的活动内容与方式激发小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而且要以制定出高质量的体育活动为主要教学目标。

2.8年级初中体育教育计划

根据这个年龄阶层学生的身体状况与心理状态等,初中教育计划主要包含了三部分核心内容。(1)关注学生进入青春期的身心变化在这一年级阶段,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其身体状况、运动能力和适应力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身体的不断成熟,学校的体育教学计划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这一时期,学生在头脑发育的同时,身体重心也在发生变化,而身体的快速发育会提升其学习运动技能的能力[6]。针对学生正在逐渐成长的“新身体”,初中体育教育有必要增强体育技能学习与训练,这是与小学体育教育计划之间的显著区别。另外,这一时期的孩子内心比较敏感,与小学生相比存在明显的心理变化,他们在体育运动方面有表现欲和成功欲,希望自己能够“很酷”、受人欢迎。因此,初中体育教育计划要求老师为学生提供1-2周的体育运动指导,帮助学生避免在自己不擅长的运动领域承受过多。(2)注重体育技能教学,减少策略性教学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非常迅速,也是学习体育技能的重要时期,因此更应该专注于体育技能的教学,而减少策略性教学。所谓策略性教学就是指关于体育运动的规则、注意事项等的内容教习。中学生在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的同时,记忆规则是很困难的,而且会削弱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只有当学生纯熟掌握体育运动的各项技能之后,才能专注于运动规则与策略的认知与思考。而这一点,也是初中体育教育计划所强调的重要内容。(3)鼓励学生努力付出,不畏失败因为中学生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成功欲与表现欲的同时,也很容易感受挫败,而且一旦失败可能就会放弃体育运动。因此,基于中学生的心理敏感性,初中体育教育计划要求初中体育老师更关心和理解学生。而美国也普遍认为,在初中阶段应该为学生配置最优秀的体育教师团队。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提升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在体育运动方面努力与付出的重要性,而且即便失败也不必害怕。

3.9-12年级高中体育教育计划

美国的K-12体育教育计划为保证其完整性与高质量,不仅强调从体育技能、身体健康、性格培养、个人成功等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注重教给学生足够的健康理念、体育知识、技能和选择能力,以便其在某一阶段做好选择一项自己会终生坚持的体育运动的准备[7]。为此,高中体育教育计划更侧重于选修性计划,让学生去选择自己所喜爱或感兴趣的体育运动,而老师的任务是帮助他们选择,并在选择之后给予其专业的帮助与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享受所选择的体育运动,比如高尔夫、足球、篮球、长跑等等;而体育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培养1-2项体育运动技能,以确保其通过体育教学而获得受益终身的技能。与小学和初中的体育教育计划相比,高中体育教育计划重“精”而不重“多”,要求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体育运动进行深层次学习,以培养出相对专业化的体育能力。

三、美国学校体育教育计划的借鉴意义

1.学校体育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

学校的体育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体状况、骨骼发育情况等设计体育课程,建立合理的体育教育计划。比如在美国的学校体育教育计划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三个层级的体育教育计划:在小学体育教育计划中考虑到孩子的骨骼构造差异以及下肢比身长短的特点,为孩子制定基础的、多样的、没有难度的运动项目;在初中体育教育计划中基于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身心状况,着重于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同时避免体育课上的策略性教学;在高中体育教育计划中,基于学生自我选择意识的提升与培养专业运动技能的需要,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这种差异化的体育教育计划的建立正是从以学生为本的思维出发的,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8]。

2.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体育教学

高质量的体育课程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运动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自信心、成功欲、进取心等的培养。具体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1)以内容标准为中心而组织体育教学设计需要围绕一系列的内容标准而展开,因为只有在这些标准之下,老师才能正确评估学生的运动能力以及在学习中的进步,而学生也才能拥有努力和进步的目标。若缺乏目标与标准,就很难评估学生在各个阶段的体育学习成果。(2)以运动技能与体育活动的发展为核心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唯一学习运动技能的科目,体育课的最重要原则是保证体育课的正常开展并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应该将其确定为强制性要求。(3)包含个性发展与道德培养的内容体育课不仅是一个开展体育运动的地方,还应该是一个优质的“实验基地”,在这里学生能够学到社会技能与道德素质,有助于自身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形成。而学校与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注意创设出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境,并且在此过程中观察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他们完善自身的心理。(4)重视技能学习的过程而非效果在学生开始学习一项体育技能时,老师应该注重其动作的正确性,而非结果本身。比如在学习投篮时,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投篮的动作是否正确,而不是投中了几个球。因为保证动作的正确性是学习动作技能的最基本要义,只有在掌握基本技能并达到熟能生巧之后,才能去关注动作的最终效果。(5)传授学生受益终身的体育活动与技能学校体育教学应该注重体育运动的可持续性与终身性,要为学生成年后的生活以及未来考虑,为其提供成年后依然可以受用的体育活动与技能。我们要从以前的强调竞技性而转变为强调终身受益性,让学生认识终身体育运动的意义,并养成定期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

3.开展综合性健康计划

美国健康教育促进协会所定义的综合性健康计划是“保障与促进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政策、措施和活动的综合体”,它包括健康的学校环境、学校有关体育健康的服务系统、学校体育教育,其具体组成部分有:体育、学校心理咨询、健康的学校环境、家庭和社区参与、综合性学校健康教育、学校营养服务等内容。在美国,相关研究认为它是未来学校健康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9]。而体育作为综合性学校健康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康的、完善的人的重要方式。学校和老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寻求营养专家、家长、文娱辅导员、健康教师、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等帮助,综合地全面地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

4.体育课程设计须循序渐进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体发育的差异性,体育教学和课程安排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应该做到:(1)为K-12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差异化的、富有情趣的、高效的体育课程;(2)开设必要的体育文化课程,以国家体育标准以依据进行顺序性的发展性的讲解;(3)确保体育课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增强其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4)安排足够的时间,以实现体育课的目标;(5)确保体育老师的数量与质量;(6)当班级内有智力、身体有缺陷或身体状况较差的学生时,要为其提供适宜的体育课程。

5.鼓励家长参与体育教育

学校应该鼓励父母或监护人在积极支持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将体育运动贯穿到家庭生活当中,甚至成为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榜样。美国学校体育教育计划的做法是:与家长或其他社会人士合作,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鼓励学校的体育教师与学生家长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帮助学生坚持一项或几项受益终身的体育运动;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可以共同参与的体育家庭作业。

6.为体育老师定期组织培训

学校体育教育有必要也有责任为体育教师和其他健康服务人员组织专业培训,以确保其符合体育教职人员的条件。具体做法有:(1)确保所聘用的体育教师与健康服务人员具有必要的运动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学生参加终身体育运动提供技能帮助,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运动积极性;(2)定期组织培训,为教职人员提供发展机会,不断提升其体育技能与教学水平。

7.制定政策确保体育教育的开展

为了确保学校体育教育的正常开展,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将体育教育相关内容落实。美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做法有:(1)规定所有在校学生有接受体育教育的义务;(2)制定各项政策确保学生可以参加各种有趣的终身体育运动;(3)规定体育设施与运动场地不能作为其他用途;(4)为学生提供体育运动的时间与机会,以便增强其健康水平;(5)明确体育相关组织是制定的健康教育标准,并积极实施。

8.明确各级政府关于体育教育的责任

美国对体育运动的开展与学生身体健康非常关注,且从政府的各级部门到社会层面都达成了这种共识。政府和社会都很重视美国学龄儿童与青少年的体育教学情况,1987年美国国会就曾通过97号决议案,鼓励州政府与地方政府为K-12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每日体育活动[10]。在美国,大多数州和行政区都要求小学、中学和高中的课程中必须包含足够的体育课,而且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严格遵循这一规定,将近75%的州都坚持着1995年颁布的国家体育标准。美国的学校体育教育计划在层级划分方面让我们意识到,体育教育的差异性教学依据与原理,其体育运动与健康并重、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也值得深思,特别是政府、父母、社会人士等共同参与的体育教学计划对我们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而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学习。如今我国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也在不断发展,体育教育领域的理论工作者与实践者也在不断探索着先进的、科学的、符合中国现状的体育教育体系,为此研究和学习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早且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的体育教学经验,显得尤为重要。今后,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体育教育也应该不断推进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作者:刘斌 杨鸣亮 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航空安全保卫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卫,唐晓杰,方建锋,等.先进国家学校体育的借鉴与启示[J].体育学刊,2011(3).

[2]侯倩,张杰.中国与美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之比较[J].体育与科学,2010(2).

[3]王旭海.浅谈美国学校体育教育计划及对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启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2).

[4]颜丽君,艾谢阳.美国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教育关系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2).

[5]罗平,张剑.美国青少年健康体适能教育计划开发概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

[6]曾思麟.美国学校体育的改革研究及其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3).

[7]张嘉伟.美国学校体育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13(7).

[8]杨清琼,牛奔,李丹阳.美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基本特征[J].山东体育科技,2013(3).

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范文第15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普及人口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为主线,创新载体,整合资源,项目推动,分类指导,多元化教育,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年全面推进“五期教育”改革创新,力争到20*年底,全县各乡镇按照多元化、个性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五期教育”新模式运作。

三、改革内容

(一)创新“五期教育”管理机制。根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五期教育”实行分类归口施教:青春期教育归口教育部门,由各类学校按照省人口计生委和教育厅的统一要求和教材对青年学生进行青春期的有关知识教育;新婚期教育归口民政部门,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婚姻登记处在办理结婚证时免费发放由计生部门提供的新婚期生活与计划生育知识宣传资料并指导教学;孕产期教育和育儿期教育归口人口计生和卫生部门,孕产期由各乡镇计生办在发《生育服务证》时发送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宣传资料并指导教学,育儿期由各级各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和医疗、保健院及乡镇生育文化活动中心、村级生育文化大院对育儿期的群众进行孕产期保健、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科学育儿和计划生育知识宣传教育;中老年期教育归口人口计生和宣传部门,由人口计生委和宣传媒体制作有关中老年保健方面的科普宣传图文资料和开设有线电视栏目,为中老年群众提供人口和计划生育、中老年保健知识、信息。

(二)创新“五期教育内容”。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创新“五期教育”内容,从国情国策教育,拓展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关注人口健康和人口安全的教育;从计划生育政策教育,拓展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知识和科学、文明、进步婚育观的教育;从避孕节育方法教育,拓展到优生优育、生殖健康、预防性病、艾滋病科学知识以及群众迫切需要的生产、生活科普知识的教育。

(三)创新“五期教育”载体。

1、改建生育文化阵地:与实施生育文化建设项目相结合,力争用2年时间把全县各乡镇婚育家庭教育学校和村级“五期教育”辅导站全部改建为规范化的乡镇生育文化活动中心和村级生育文化大院。乡村两级生育文化阵地履行原婚育家庭教育学校和“五期教育”辅导站的教育功能。

2、更新教学手段:各乡镇生育文化阵地要配备电视机、VCD(或DVD)机及人口和计划生育知识“五期教育”科普知识VCD(或DVD)专题片,供各种年龄段的群众选用。

3、完善大众宣传载体:在各级广播、电视台(站)开设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普知识窗口或设科普知识专栏;开发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宣传教育功能,设计制作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普知识宣传品,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知识“五期教育”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五期教育”改革创新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从政策措施、制度保障、经费投入上为承担“五期教育”工作任务的各有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确保“五期教育”改革创新工作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