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一年级体育课教案范文

一年级体育课教案范文

一年级体育课教案

一年级体育课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教案;收集与利用;最大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2-0036-01

一、收集的窍门

1.以体育教研课的主题方向进行收集和整理

从研讨主题角度来收集公开课的教案。例如1:2008―2011年近三年的杭州市江干区,开展以“同课异构”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教案如1:小学五年级《支撑跳跃》为主教材,以“跳上成跪撑-起立-向前挺身跳下”为教学内容,突出体育课堂技能教学,挑战教材难点。主题是“阅读体育课堂,提升教学技能”。如2:《跑:曲线跑》《跑:折返跑》《跑:障碍跑》展示自己对教材独特的理解。对教材不同的处理,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手段。

2.以体育单元教学思路进行收集和整理

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帮助教师理清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抓住课时重难点。

例1:主题式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如水平一《跳跃单元教学设计》、水平二《耐力跑的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例2:问题解决式单元教学设计教案。如水平二技巧类教材《侧手翻单元教学设计》《前后滚动单元设计》《跪跳起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等。从不同练习手段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来收集第一课时教案、第二课时教案、第三课时教案等等。

3.以教材内容系统性与学段间的衔接进行收集整理

体育学科的运动技能特点,决定了同一个教材,在不同年级、水平、年龄、个体差异,在各个学段间教学策略是不同的。如何开展不同水平阶段教材内容的衔接和系统教学,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例1:2012年杭州江干区进行以中小学教材衔接与系统教学为主题的研讨课,如一年级《前后滚动》、三年级《前滚翻》、七年级《远撑前滚翻》、八年级《鱼跃前滚翻》。根据这个特点,可以系统教学为主线进行收集不同水平,类似教材的教案进行研究。例2:选择相同教材不同内容研讨课,如篮球从小学到初中有梯度的展示课四年级《篮球:原地运球》、五年级《篮球:原地双手胸前传球》、七年级《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4.以校本教研特色活动进行收集和整理

收集校本课程教案,主要目的是研究探讨和挖掘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规划本区域体育特色发展。例如:二年级《短网:正手挥拍》、三年级的《快乐活力板》、四年级《短网:双手反手击球》、五年级《羽毛球》、七年级《花式跳绳》等教案。这些教案相对来说,属于教学设计比较陌生、也不经常上课的教材。所以收集校本课程的教案具有借鉴作用。

5.以体育专题研讨内涵进行收集和整理

通过体育专题研讨的途径,发掘教材的内涵,提高教师处理教材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提高。例如:2011年浙江省中小学体育“疑难问题”专题研讨会的教案。研讨了教学目标的正确性、教学重难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目的性及适用性、评价标准的确立等,重点对单元课时之间如何衔接、课时安排是否合理有效进行探讨等。如《前滚翻成直腿坐》《后滚翻接跪跳起》《立定跳远》《跳上成蹲撑――各种姿势下》教案分别进行研讨。

二、使用的妙招

1.妙用设计之思路

收集整理研讨课教案,对各个教材进行分析,探讨研讨课设计思路,理解上课老师如何进行教学意图的设计,给我带来怎样的启发。例如,去聆听专家、听课教师、快速准确地了解授课教师的意图,引导大家对教材的理解,从中学习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会什么等思路问题。

2.采用方法之原理

从教学设计中,先了解教案中教学方法、练习手段是如何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再理解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如何运用的。最后反思在实践教学中,看方法、手段对目标达成的效果如何,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疑难问题如何处理等,这就是从优质的教研课中要学习的资源。

3.改造为我所用

收集利用研讨课教案时,先认真听课,边记录,边听专家的点评、写听课反思。回来后,可以按照研讨课的教案与自己的听课反思相结合进行上课。课后再次反思,修改教案,再创新进行上课。将研讨课中好的东西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与体会。对收集的教案应该理解、感悟、内化,并付诸于日常教学并创造条件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4.借用目标与过程和谐统一思路

收集优秀教研教案,认真学习和观摩上课老师对教学目标是如何设置、如何分解、分层落实的。学习在教学中预设目标与实践操作中产生什么矛盾,教师如何解决,教学环节设计、重难点突破等问题。

一年级体育课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分层分级培训模式 案例教学法

2000年12月,高教司发出了“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79号)(以下简称通知)①。新乡医学院贯彻“通知”精神,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有十个年头,回顾这些年来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历程,总结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经验,遵循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顺利、成功进行的客观规律,对于我们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良好的培训环境

1.成立专门的教育技术培训机构。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成立专门负责教育技术培训的部门——课件制作室,是新乡医学院的一项明智之举;每学年都要开展多媒体软件设计大奖赛更是对于全校教师的一种激励政策。组织上的协调和充足的经费是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2.硬件设施的配套。学校最早建设的是学生机房,主要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后来各系部都配备了电脑,建起了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现在,学校已经将所有办公室、教学楼、实验楼、家属区全部连接起来,构建了资源库、邮件系统、电子备课平台、综合管理等平台服务器。建立了办公、管理、教学一体化的校园网络系统。

二、合适的培训内容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1年通过的《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试用稿)》②把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培训分为三个级别,培训对象分别是普通教师和具有学科教学经验和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愿意从事教育软件设计和网络课程设计的教师。培训内容分别是基本理论和技能、一般原理与基本技术、网络课程与开发。

根据新乡医学院的实际情况,结合《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试用稿)》,我们决定采取分层分级培训模式。培训级别分为三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另外设需求班,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1.初级班。主要是面向新入职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比较薄弱的教师。培训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论、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等理论;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操作与使用;③最简单的课件制作软件PowerPoint。

2.中级班。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已经取得“新乡医学院教育技术培训初级班合格证”的教师,或者是虽然没有参加初级班的培训,但是已经具备初级班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培训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教学设计理论;②二维动画制作软件Flash;③高级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Authorware;④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⑤计算机系统维护知识。

3.高级班。培训的对象是已经参与过前面的培训并通过考核,或者是具有较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学一线教师。高级班是一种高层次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①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加工;②网络课程制作(Dreamweaver);③三维动画制作(3DMAX);④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

4.需求班。高等医学院校教师的职业学科特色比较强,追求专业化,所以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他们对于培训内容都有不同的要求。为了满足教师的特色化的需求,学校每年都下发《教育技术培训内容需求统计表》,将教师的需求融入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总体设计中。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不同级别的培训班虽然面向不同的对象,并且培训内容不同,但教学方法都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③这种方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通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直接参与、共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反思并实践的教学方法④。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鼓励独立思考。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每位学员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一两次技不如人还情有可原,长期落后者,必有奋发向上、超越他人的内动力,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

2.重视双向交流。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方案随时由教师给予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四、严格把好培训的质量关

1.严格的考核制度。每期培训结束,受训教师都必须参加结业考试。考试采取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主要是考查教师对于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育技术理论及各种软件的基本操作掌握情况,每场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题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操作考试的形式比较灵活,主要是综合考查教师对于所学理论和操作的综合运用。题目一般是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设计和开发一节课内容的多媒体课件或者一门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可以只把大的框架搭建好),其中要求用到所学的软件。

2.开展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奖赛。为了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学校每年都开展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奖赛。大奖赛设PPT课件、Flash课件、网络课程、视频剪辑四类,每个类别都分别设一、二、三等奖,另外还设有组织奖和最受学生喜爱作品奖。获奖作品由学校直接报送参加该年度省级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奖赛。通过举行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奖赛,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整合,推动教育技术在高等学校中的有效应用。

注释:

①李玉环,陈庚,金以娟.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状况分析与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7(2):84-87.

②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试用稿)[EB/OL].http:///article/list.asp?id=12,2012-10-12.

一年级体育课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镇级教研;务实发展;方案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53-02

多年来,根据区教育局下发的整体推进“四级联动”学期教研方案,结合本镇实际制订出可操作、能落实的镇级教研方案,在方案的引领下卓有成效地开展系列体育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镇级体育教研优势,促进全镇体育教师及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开展。

一、级小学体育教研方案

依据区、片整体推进“四级联动”学期教研方案,结合我镇各校实际情况,制订出镇级小学体育教研方案,详见表1。

二、实施建议

1.主题鲜明,形式创新。

镇级教研要主题鲜明,形式创新,切实解决教师教学、训练、教研中的疑难问题,创新学校特色,借助网络,搜集资料,自主研修;校、镇构建网络平台,微信、论坛、QQ及时互动、研讨、交流;定期集中开展备课、说课、模拟上课、教学技能、大课间现场展示、交流、专题讲座等活动。

2.搭建平台,提升能力。

根据教研方案,每月开展主题教学、竞赛活动,各校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研究课、开专题讲座,兼职教师听、评课,二次备课。兼职教师上提升课,专职教师听评课,搭建竞赛、研讨平台,不断研磨,提升教师能力。

3.过程翔实,成效显著。

教研过程要做细、做实。严格按照方案,把握时间节点,每月月初下发活动通知,定人、定题、定点、定校,明确职责;月中研讨、交流、小结;月底召开各校教研组长会议,针对问题,研讨、修订、完善方案;月末收集活动资料,整理、归档。

4.总结提升,注重评价。

一年级体育课教案范文第4篇

《电影课程开发》研究方案 江西省大余县东门小学   王万辉 伍世冯 一、课题的提出     1、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时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学校教育还是以学科教学一统天下,因而软化学科边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观看影视,是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色调,学生从电影电视中获得的知识、观念要比其它渠道得到的多得多。优秀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融戏剧、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题材,是一门不具学科分类,独具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的综合课程,能与各项育人目标有机整合,通过优秀电影能提高育人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开发电影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 审美能力的强弱,影响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对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对人的同情与理解,对现实生活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与扬弃,对自己的认知与调控,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等等,它决定了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社会、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因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优秀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涵,充分发挥电影的美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3、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 各地学校在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开发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不失为明智之举。而数以百计的中外电影名片则可提供给各校足够的选择,各校完全有可能从中选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电影组合,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电影课将教材从单一文字载体变为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生动、直观的多载体形式,由单纯的学科形式变为综合艺术形式,必将以其独有的特性引起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重大变革,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特点,把呆板、乏味、说教的方法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综合的方法,把约束式、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为开放式、参与式、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使电影有效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可行的常规和操作体系,能进入课堂教学广泛使用的电影教案、教辅活动设计仍然匮乏。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选定《电影课程开发》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探索出一条小学电影课教学的良好途径。 二、研究目标 1、形成电影课开课教材。要使电影课成为一门课程,必须要有一套符合学生特点的、科学的教材。电影课程开发的研究,就要从数以百计的影片中挑选出每个年级学生适合观赏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好这些影片的观看顺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电影课程教材。 2、研制出以美育为首,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持续和谐发展的各年级教案、教辅活动设计。 3、形成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观片的可行性常规,如课时安排、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程序、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规范电影课程操作体系。 4、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研究,研究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和组织管理方法等。 三、研究方法 1、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挑选出每个年级适合观看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影片的观看顺序,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 2、采用经验总结法编写电影课程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先由各个班级语数教师讨论、设计出初稿,然后全年级其他班级教师试按照该方案进行教学,并认真写好教后感,提出自己对初稿的修改意见,最后由全年级教师再讨论,由初稿执笔者定稿。 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展开对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的研究。 四、教案设计要求 教案的设计是电影课程开发的重点,电影课教案的设计,既要遵循一般的规律,又要充分发挥电影课的优势,突出实现以下两个转变: 1、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观世界然后形成世界观”,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想情操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在其目不转睛地、全身心投入地观看影片和回味影片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以教材为中心,以自己为中心的做法,使自己成为一位学习的指导者,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把教案编写的重点放在“导”和“促”上,而不是“填鸭”、“牵牛”或“放羊”,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2、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人的主体性是素质发展、提高的关键因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禁锢学生发展的能动性,阻碍学生的发展。电影课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不能靠告诉、讲解,也不能靠灌输、命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实现与影片的共鸣,使电影课充分发挥具有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充满情感、知识和教育性的特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促进学生辨别影视片中、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发展。所以电影课应该摒弃填鸭式的“灌”或“喂”,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鉴赏、质疑、争辩、联想、求异、进行知识再创造等,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境地,主动去“觅”得可口的“食物”,建立动态的、自主探究的、自我建构的学习方式,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同时,在教案设计中要把握三个环节: 1、观影前:教师在观影前应将影片仔细看一遍,掌握影片时代背景、中心内容,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情知状态,找准放映中需要给学生点拔之处或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体验、讨论之处,以便观影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影片背景,或便于观影前教师向学生介绍影片情况,  2、观影中:要把握情感激发点、想象激发点、审美关键点、知识关键点和心理作用点,适当点拔、激发,恰当地提出审美、思维或想象要求,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体验、讨论,使学生受到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或潜在智慧的启迪。 3、观影后:引导学生回味影片精彩情节和印象深刻之处,进行表演、复述或交流观后体会等,进一步陶冶性情、美化行为、净化心灵。 五、教辅活动设计原则 1、自主性原则:电影课以其色彩、声音、影像集于一体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扩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之中,因此电影课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活动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思维境况,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活动,积极参与活动组织过程和评价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 2、实践性原则:教辅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通过情境式、表演式、训练式、辩析式、讨论式等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获得直接体验,发展各项潜能。 3、综合性原则:设计的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活动应进行综合性考察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仅从单一学科角度评价学生活动中的表现。 4、开放性原则: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行为自由;活动空间可不受课堂场地的限制,应根据确定的活动主题来选择;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心理空间,开放教材的育人空间,开放学生的经验空间和课外生活的空间。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2年3月)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电影课开发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观看《<家洁公司>导看纪实》等录像,学习怎样导看、怎样编写电影课的教案,教学的原则、方法等。 2、检查各班VCD、彩电等设备的情况,有故障的及时修理。 3、检查教师运用VCD定格、回放、选时播放等技术操作情况,对新教师进行这方面的补课,强化教师上电影课的技能技巧、熟练程度。 4、打印出500部影片的目录、简介,印发给每一位教师,由各年级老师通过调查、讨论确定2001—2002学年下学期(即2002年4月至6月这十四周内)选看哪七部片子。由下列教师负责登计、协调:     一年级:赖浩          二年级:吴小红     三年级:刘小明        四年级:刘小玲     五年级:刘跃辉 5、把每部影片落实到每个班的老师,由搭班的两位老师于4月1日前合作编写好第一次观看的影片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影片和教案、教辅活动设计年级内各班交流使用,其他班的老师在使用的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或另一教法、活动方案,修改、增删、完善,最后返回初撰者手中,再次斟酌并定版。 (二)实施阶段(2002年4月——2004年7月) 1、逢单周星期二下午第二、第三节课开设电影课,组织观影。以后每学年选二十部影片组织学生观看。 2、逢双周结合所看影片,设计并开展阶段性活动。 3、认真检查教案,深入听课,开展研讨活动,推出典型教案、课例和活动,提高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质量。 4、及时对电影课教学、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建立电影课评价体系。 5、定期回顾、总结实验经验,根据实验情况,对观影次数、活动安排、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常规做出相应调整。 6、下学期初多媒体综合校园网建成后,立即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和自助餐的研究。 7、开展教案设计比赛、优秀教辅活动评选等评比,进行成果交流,推动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总结阶段(2004年10月——2005年1月) 1、全面总结,明确电影课开课的次数、活动安排、教学基本程序、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评价体系等常规性做法。 2、对各年级观看的影片进行全面分析、整理,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并提出运用该教材的指导意见。 3、收集、整理并完善各年级观影的教案、教辅活动设计,按教材顺序荟集成册,形成各年级电影课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 4、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做出实验研究报告。 七、预期研究成果 1、2002年4月至2002年9月,撰写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每周观片常规化的研究论文及课程安排表。 2、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遴选出100部优秀的、适合不同年龄学生观看的电影片,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组合,使之成为各年级电影课程教材。 3、 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编辑好100部电影片的观映指导(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形成《观影指导》专集。 4、2002年4月至2003年1月将电影教学示范课拍成录像。 5、2002年9月至2005年1月撰写电影课程的课型比例、结构研究报告。 八、领导机构及分工 1、领导机构: 组长:伍世冯 副组长:王万辉  刘跃辉 成员:刘小明、吴小红、刘小玲、赖浩、张玉胜 2、具体分工: 伍世冯校长负责本课题研究规划,课题实施的安排、评价、调整等,指导实验顺利实施。 张玉胜负责课件制作、收集与处理各项图表、数据等材料,进行结果分析、经验总结、推广应用等。 赖浩、吴小红、刘小明、刘小玲、刘跃辉分别负责一、二、三、四、五年级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如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指导,活动的组织等。

一年级体育课教案范文第5篇

《电影课程开发》研究方案 江西省大余县东门小学 王万辉 伍世冯 一、课题的提出 1、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时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学校教育还是以学科教学一统天下,因而软化学科边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观看影视,是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色调,学生从电影电视中获得的知识、观念要比其它渠道得到的多得多。优秀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融戏剧、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题材,是一门不具学科分类,独具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的综合课程,能与各项育人目标有机整合,通过优秀电影能提高育人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开发电影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 审美能力的强弱,影响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对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对人的同情与理解,对现实生活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与扬弃,对自己的认知与调控,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等等,它决定了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社会、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因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优秀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涵,充分发挥电影的美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3、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 各地学校在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开发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不失为明智之举。而数以百计的中外电影名片则可提供给各校足够的选择,各校完全有可能从中选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电影组合,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电影课将教材从单一文字载体变为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生动、直观的多载体形式,由单纯的学科形式变为综合艺术形式,必将以其独有的特性引起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重大变革,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特点,把呆板、乏味、说教的方法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综合的方法,把约束式、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为开放式、参与式、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使电影有效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可行的常规和操作体系,能进入课堂教学广泛使用的电影教案、教辅活动设计仍然匮乏。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选定《电影课程开发》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探索出一条小学电影课教学的良好途径。 二、研究目标 1、形成电影课开课教材。要使电影课成为一门课程,必须要有一套符合学生特点的、科学的教材。电影课程开发的研究,就要从数以百计的影片中挑选出每个年级学生适合观赏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好这些影片的观看顺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电影课程教材。 2、研制出以美育为首,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持续和谐发展的各年级教案、教辅活动设计。 3、形成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观片的可行性常规,如课时安排、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程序、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规范电影课程操作体系。 4、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研究,研究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和组织管理方法等。 三、研究方法 1、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挑选出每个年级适合观看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影片的观看顺序,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 2、采用经验总结法编写电影课程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先由各个班级语数教师讨论、设计出初稿,然后全年级其他班级教师试按照该方案进行教学,并认真写好教后感,提出自己对初稿的修改意见,最后由全年级教师再讨论,由初稿执笔者定稿。 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展开对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的研究。 四、教案设计要求 教案的设计是电影课程开发的重点,电影课教案的设计,既要遵循一般的规律,又要充分发挥电影课的优势,突出实现以下两个转变: 1、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观世界然后形成世界观”,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想情操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在其目不转睛地、全身心投入地观看影片和回味影片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以教材为中心,以自己为中心的做法,使自己成为一位学习的指导者,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把教案编写的重点放在“导”和“促”上,而不是“填鸭”、“牵牛”或“放羊”,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2、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人的主体性是素质发展、提高的关键因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禁锢学生发展的能动性,阻碍学生的发展。电影课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不能靠告诉、讲解,也不能靠灌输、命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实现与影片的共鸣,使电影课充分发挥具有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充满情感、知识和教育性的特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促进学生辨别影视片中、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发展。所以电影课应该摒弃填鸭式的“灌”或“喂”,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鉴赏、质疑、争辩、联想、求异、进行知识再创造等,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境地,主动去“觅”得可口的“食物”,建立动态的、自主探究的、自我建构的学习方式,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同时,在教案设计中要把握三个环节: 1、观影前:教师在观影前应将影片仔细看一遍,掌握影片时代背景、中心内容,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情知状态,找准 放映中需要给学生点拔之处或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体验、讨论之处,以便观影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影片背景,或便于观影前教师向学生介绍影片情况, 2、观影中:要把握情感激发点、想象激发点、审美关键点、知识关键点和心理作用点,适当点拔、激发,恰当地提出审美、思维或想象要求,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体验、讨论,使学生受到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或潜在智慧的启迪。 3、观影后:引导学生回味影片精彩情节和印象深刻之处,进行表演、复述或交流观后体会等,进一步陶冶性情、美化行为、净化心灵。 五、教辅活动设计原则 1、自主性原则:电影课以其色彩、声音、影像集于一体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扩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之中,因此电影课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活动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思维境况,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活动,积极参与活动组织过程和评价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 2、实践性原则:教辅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通过情境式、表演式、训练式、辩析式、讨论式等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获得直接体验,发展各项潜能。 3、综合性原则:设计的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活动应进行综合性考察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仅从单一学科角度评价学生活动中的表现。 4、开放性原则: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行为自由;活动空间可不受课堂场地的限制,应根据确定的活动主题来选择;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心理空间,开放教材的育人空间,开放学生的经验空间和课外生活的空间。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2年3月)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电影课开发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观看《导看纪实》等录像,学习怎样导看、怎样编写电影课的教案,教学的原则、方法等。 2、检查各班VCD、彩电等设备的情况,有故障的及时修理。 3、检查教师运用VCD定格、回放、选时播放等技术操作情况,对新教师进行这方面的补课,强化教师上电影课的技能技巧、熟练程度。 4、打印出500部影片的目录、简介,印发给每一位教师,由各年级老师通过调查、讨论确定2001—2002学年下学期(即2002年4月至6月这十四周内)选看哪七部片子。由下列教师负责登计、协调: 一年级:赖浩 二年级:吴小红 三年级:刘小明 四年级:刘小玲 五年级:刘跃辉 5、把每部影片落实到每个班的老师,由搭班的两位老师于4月1日前合作编写好第一次观看的影片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影片和教案、教辅活动设计年级内各班交流使用,其他班的老师在使用的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或另一教法、活动方案,修改、增删、完善,最后返回初撰者手中,再次斟酌并定版。 (二)实施阶段(2002年4月——2004年7月) 1、逢单周星期二下午第二、第三节课开设电影课,组织观影。以后每学年选二十部影片组织学生观看。 2、逢双周结合所看影片,设计并开展阶段性活动。 3、认真检查教案,深入听课,开展研讨活动,推出典型教案、课例和活动,提高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质量。 4、及时对电影课教学、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建立电影课评价体系。 5、定期回顾、总结实验经验,根据实验情况,对观影次数、活动安排、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常规做出相应调整。 6、下学期初多媒体综合校园网建成后,立即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和自助餐的研究。 7、开展教案设计比赛、优秀教辅活动评选等评比,进行成果交流,推动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总结阶段(2004年10月——2005年1月) 1、全面总结,明确电影课开课的次数、活动安排、教学基本程序、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评价体系等常规性做法。 2、对各年级观看的影片进行全面分析、整理,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并提出运用该教材的指导意见。 3、收集、整理并完善各年级观影的教案、教辅活动设计,按教材顺序荟集成册,形成各年级电影课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 4、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做出实验研究报告。 七、预期研究成果 1、2002年4月至2002年9月,撰写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每周观片常规化的研究论文及课程安排表。 2、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遴选出100部优秀的、适合不同年龄学生观看的电影片,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组合,使之成为各年级电影课程教材。 3、 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编辑好100部电影片的观映指导(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形成《观影指导》专集。 4、2002年4月至2003年1月将电影教学示范课拍成录像。 5、2002年9月至2005年1月撰写电影课程的课型比例、结构研究报告。 八、领导机构及分工 1、领导机构: 组长:伍世冯 副组长:王万辉 刘跃辉 成员:刘小明、吴小红、刘小玲、赖浩、张玉胜 2、具体分工: 伍世冯校长负责本课题研究规划,课题实施的安排、评价、调整等,指导实验顺利实施。 张玉胜负责课件制作、收集与处理各项图表、数据等材料,进行结果分析、经验总结、推广应用等。 赖浩、吴小红、刘小明、刘小玲、刘跃辉分别负责一、二、三、四、五年级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如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指导,活动的组织等。

一年级体育课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体育中考;多元化评价;初中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1.006 

体育中考是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当前学生体质整体现状和社会发展总体趋势制定的一项考试制度,其主旨在于通过应试的形式来激励学生树立现代体育意识,培养体育习惯,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引起社会对学校体育的关注和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为社会发展培育更多合格的人才。[1]目前,各地区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定有相关的体育中考方案,并将成绩计入中考总成绩。此举让体育中考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也对现今初中学校体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开展体育中考以来,体育中考方案不可避免地对初中体育教学形成强烈的导向作用,每一次体育中考方案的调整都将导致初中体育教学在某种层面上的变革。历经了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和积累,体育中考方案逐渐完善和合理。特别是对体育中考成绩进行多元化评价方案的提出和实施,使其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发展产生积极且科学的导向与促进。 

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教研改革上也一直稳步向前。本研究通过对2013年度广州市体育中考方案引入多元化评价后初中体育教学进行理论探讨,试图解读本次方案调整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和有益成效。 

1   广州市体育中考新方案中体育考试评价的多元化 

1.1 2013年广州市体育中考政策调整 

在每分必争的升学考试中,纳入中考成绩后的体育中考往往可能改变考生的命运,因而2012年12月4日出台的2013年广州市体育中考新方案立即牵动了十一万多考生的神经。[2] 

根据《二〇一三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体育考试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方案》)此次考试政策较之前作相应调整:首先,考试分值结构进行调整。体育中考划分统一考试与体育素质综合评价两个部分,总分为60分,其中,统一考试40分,体育素质综合评价20分。其次,考试项目调整。考试项目调整为必考项目(女子800米跑、男子1000米跑)加选考项目(立定跳远、三级蛙跳、一分钟跳绳、投掷实心球、推铅球,五选一)。必考项目变短跑为中长跑,选考项目由之前的10多项减少为“五选一”,考核更加强调体能和跑、跳、投等基本能力的训练。此外,项目评分标准调整。今年各考试项目的评分标准由原来的满分120分改为满分100分。[3] 

1.2广州市体育中考体现评价多元化 

由广州市教育局下发《新方案》和稍后出台的《二〇一三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体育考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我们可以明显地觉察到新的体育中考在考试评价方式上所做的重大调整。评价变片面的“终结性评价”为更为科学的“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其中,终结性评价:1.必考项(女生考800米跑、男生考1000米跑)占20分;2.自选项(五选一)占20分,共40分。过程性评价:1. 体育课成绩10分。2. 体育运动技能7分。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3分。[4] 

多元化评价模式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体现出素质教育全面性、基础性、个体性和主体性的特点。[5]此次体育中考评价方案正是认识到之前的不足,一改此前以中考成绩决定一切的一元化评价的做法,从综合素质评定、学业水平测试、中考科目考试三方面对学生的体育成绩实行综合考核的多元化评价。 

2   体育中考多元化评价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 

2.1重新正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 

新的体育中考方案所提出的多元化评价模式,打破了以往仅以一次考试成绩衡量学生体育优劣的做法,过程性评价的加入,让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地位重新得到重视。依据《实施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初中体育课成绩占体育中考成绩10分。2013年根据初二年级体育课成绩给予评分,满分为10分。自2014年起计算初一、初二年级体育课成绩各5分。 

首先,这一分值的出现更为公平地将中考成绩与体育课堂教学相结合,公正、现实、人性化。它杜绝了以应试为导向,不重视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而将体育课直接简化为应试指导的现象。不以竞技体育的评价体系来左右体育课堂教学,让体育课回归到“健康第一”的科学途径上,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6]身体素质出色的学生不能因为运动成绩出色而忽略体育课,体质条件不突出的学生也能通过按时出勤、认真学习和锻炼获得分数。 

其次,新调整的项目和评分比例使体育课教学更为重要。必选项目的中长跑相对于以往的短跑来说,对体能和心理品质要求更高,需要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来掌握技巧、积累经验、锻炼意志。自选项目逐年减少至5项,对学生的体育基础素质和技能要求的结合要求更高,使课堂教学地位显得尤为重要。过程性评价中的“体育运动技能”项设定为7分。要求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教体艺厅〔2011〕4号)及相关实施方案,对一些运动技能进行测试,合格得7分,不合格得4分,没有参加测试者得0分。项目为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游泳、跳绳等8项。2013年只测试1项,从2014年起测试2项运动技能。基本运动技能的课堂教学尤其重要。 2.2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性增强 

体育锻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次性进行的几项运动成绩测试也并不能就此决定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否。体育中考方案的改动主要目的是引导和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为主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并强化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从理论上说,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是达到上述目的的一个理想途径。这一多元化评价方式让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地位彰显的同时,也使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展露无疑。 

从终结性评价内容看,必考项目变短跑为中长跑,日常锻炼积累因素大于个体天赋差异;选考项目由之前繁杂的选项变成立定跳远、三级蛙跳、一分钟跳绳、投掷实心球、推铅球等“五选一”,这些项目是跑、跳、投和技能习得较为紧密的选项,课外练习十分必要。从省内媒体的采访中,可以看到相关专家对此也持有相同的意见。[7] 

从过程性评价内容看,“体育运动技能”要求从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游泳、跳绳等8项中选测,这些项目非常适合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并且,《新方案》和《实施意见》关于“体育运动技能”规定:在初中阶段代表学校运动队参加区级以上体育比赛,获得区级比赛前三名或市级比赛前六名或省级以上比赛前八名的学生,在提供秩序册、成绩册、奖状等证明材料基础上,可直接获得7分。这将会极大地刺激并鼓励学生的体育比赛参与。关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3分,及格以上得3分,不及格得0分。2013年只计算初三年级成绩,从2014年起要计算初中三年的成绩。要想拿到这3分,教师和学生恐怕都要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和平时体育锻炼。 

可以说,中考方案多元化评价的出现,有力地解决了“体育课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运动技能与发展体能相结合”。[8]这与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完全契合。 

2.3全面促进学校体育的教学成效 

从以往经验看,单一的只重视结果的教学评价常常给教师和学生双方都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影响教学成效。教师迫于“应试指挥棒”形成的压力,在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中时时放不开手脚,无法将提高学生成绩和开展积极教学合二为一。只重视学生知识领域变化,而忽视情感领域、学习技能的变化。这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就是偏重于体育技能的传授,但忽略学生情感因素的调动、心理健康的培育和锻炼意识的形成。[9]而学生也很难将自己的运动参与兴趣与中考成绩提高做到相得益彰,喜爱体育却厌恶体育课。 

新中考方案多元化评价的调整,让教师的注意力从原本单纯的应试中解脱出来,给了他们更高的教学要求。由于需要对整个初中阶段的学生体育素质综合评价,教师将注重学生的全面体育表现,通过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客观、详实地记录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以此为依据形成学生阶段性体育素质综合评价,与将来的毕业、升学挂钩。这种过程性评价符合课改的要求,可以通过它对学生初中三年的体育学习、锻炼有一个较客观、全面地了解,同时还要关注到学生情感态度和心理健康的评价。[10]多元化评价令学生不必再有因一次考试结果而决定成绩的担心。无论身体条件如何,都必须认真地参加体育学习、身体锻炼,同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取用来应试的运动项目。体育教学、运动参与、体质锻炼多位合体,去除了考试的偶然性,促进了学生身体、心理的双重健康。可见,体育中考多元化的评价无论是对教学主导的教师还是对教学主体的学生来说都具备积极的意义。 

3   结论 

2013年开始实施的广州市体育中考新方案是广州市相关部门经过长期调研和深思熟虑后得出的,它通过对考试项目调整、减少选考项目、增加体育素质综合评价等,对考生体育中考实行多元化评价。这种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试评价模式,消除了以往以一次考试决定考生命运的弊端,使学校体育得以摆脱应试束缚,重新回归到“健康第一”的正确路径,与体育课程改革方向相吻合。在此导向下,初中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地位将受到正视和尊重,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比赛将备受关注,学校体育的教学成效将得到全面提高。希望每位从事初中体育教学的工作者都能对此保持足够重视,抓紧进行学习和探究。 

参考文献: 

[1]  杨贵仁,盛志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2. 

[2]  邓仲谋.中考体育四变,个个牵动人心[N].广州日报,2012-12-05:8. 

[3]  广州市教育局.二〇一三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体育考试方案(征求意见稿)[EB/OL]. 广州市教育局,http://gzedu.gov.cn/gthd/zqyj/201211/t20121130_21423.htm. 

[4]  广州市教育局. 二〇一三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体育考试实施意见[EB/OL].广州市教育局,http://gzedu.gov.cn/gov/GZ04/201301/t20130125_22011_105.htm. 

[5]  魏鹏飞. 新课程理念与体育教学多元化评价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6(3):111. 

[6]  黄海镝. 体育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5):76-77. 

[7]  李珍.广州中考体育新政:中长跑标准略低于京沪羊城晚报[N].羊城晚报,2012-12-12:B6. 

[8]  翟晓玲. 体育中考有关问题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94. 

[9]  黄志飞. 北京市海淀区示范中学体育与健康课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10. 

一年级体育课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高校

        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战略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贯彻落实国家高等教育方针政策,需要树立求变创新意识,持续不断的改革,以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这种变革不是全国整齐划一的模式,各大高校要结合自身地域优势,发挥本校传统学科优势,办出特色。各高校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的关键在各校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在国家新的教育政策指导下,各高校积极主动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贯彻教育思想、落实高等教育方针政策。本文以广东省华南农业大学为例,阐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以及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突出自身特色具体做法。

        二、修订的原则

        鉴于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在修订的过程中务必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准确定位

        学校发展定位指: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制定学校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根据总体战略目标给学校人才培养准确定位,然后各专业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如,华南农业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实现此目标,对培养人才的定位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结合地域特征,构建符合学校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新农村建设需要新时期人才。 

        2、统筹协调

        首先,学校根据战略发展目标,统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校战略目标一致。因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学校为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校级公共基础课需要由学校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提供不同课型的公共基础课供不同学科专业来选择,还包括,学分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也要由学校设置统一的规范。其次,因大多学校都是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经常出现各专业课程交叉现象,需要学校统一协调。比如,校级公共平台课程,学校必须统一协调,在最高学分限定的情况下,如何分配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之间的学分,就必须有学校组织协调,共同寻求平衡点。华南农业大学统一要求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通识教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和就业创业教育。对于通识教育课程,比如英语、政治课程国家有统一规定,文科公共选修课和理科公共选修课程的学分分配需要学校统一设定;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协调工作量比较大,比如数理化课程,不同专业对知识深度和广度需求不同,学校要组织开课单位设置不同的课型供不同专业选择,同时也在原则上要求本校的一级学科需要选择的类型。

        3、循序渐进

        按照步骤循序渐进的完成,首先学校制定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设置原则,第二步是,校级、院级和专业平台课程的协调工作,第三步是,各专业在以上条件之下设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a校首先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广泛征求各教学单位意见,交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然后,召开教学单位会议,在国家既定教育方针政策指导下,协商英语、政治的学分、学时分配等问题,协商完成之后。交给各学院、各专业在以上商定结果的前提之下制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期交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审核。最后,学校审核主要两个方面:一是,确保各专业遵照前期协调确定的结果,设置专业培养方案,包括校级平台课课型、总学时、总学分等;二是,形式审核,按照学校要求的格式统一排版,便于统一印刷和以后的教务管理。

        4、动态管理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教育需求发生变化,知识体系也在不断更新。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要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保持更新,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管理机制。一般情况下,一届学生之后要对人才培养方案大修一次。

华南农业大学规定,人才培养方案是每4年进行一次大的修订,然后是对实施中的培养方案,发现有不合适的问题,每间隔2年可以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三、突出特色的举措

        1、课程设置层次合理

        以“三级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体系。自2001年开始,华南农业大学校按照现代教育理念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的要求,构建了“三级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所谓三级指:全校统一设置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公共课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设立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便于全校保持一致,提高课程管理的效率,比如英语、政治、文科类全校选修课和理科类全校选修课;第二个平台就是,按照一级学科分类,设置大类基础课程,考虑到二级学科的特点,个别同一学科门类下的二级学科差异较大,二级平台课每门课程又设置不同课型,供不同二级学科选择,比如,大学数学,在该校设置4种课型,难度较大的两个课型供理工科和数学要求较高的学科,两个难度较小的课型供文学、管理学科和数学要求不高的学科选择。第三个平台是,各二级学科设置本学科必修课程,供本学科下面的几个专业学习。模块是指,每个专业把课程性质相同专业课程组成一个模块,要求学生在每个模块选求一定量的课程。

        2、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首先,给拔尖创新人才搭建平台。华南农业大学以优势学科为依托,创设丁颖实验班。设置丁颖实验的教育理念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坚持“重素质,夯基础,强能力,扬个性”的育人理念;培养目标是:依托优势专业加强科研训练和实践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自2008年起开设了经济管理类、植物科学类、动物科学类三个“丁颖实验班”,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实行“六个专门”: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专门安排高水平的教师授课、专门安排实验室、专门安排教室、专门组织实践教学、专门安排指导教师 。在低年级阶段进行小班教学,夯实基础,强化通识,实行导师制,学生参与导师课题和科研训练;高年级专业阶段,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根据前期对导师熟悉情况和个人学习兴趣爱好,正式选择导师,加强实践教学与科研训练。

        其次,给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提供成长空间。华南农业大学于2007年启动了“红满堂计划”。实施“红满堂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拔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本科生,进行重点培养,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每年在高年级学生中遴选200名优秀学生,每学年给每个学生1000元资助。并为每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由学生和导师共同商定培养方案,实施个性化培养,结合其个人特长,给每位学生安排一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加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优生优培。学校为进入“红满堂计划”的学生提供跨专业、推荐读研方面有一定的优惠政策。然后对立进入“红满堂计划”的项目中期检查,合格的颁发荣誉证书。

        3、密切联系社会需求、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完善的特点,设置“就业与创业”教育环节,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针对不同专业,在大学四年连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华南农业大学在2009年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立了“就业与创业”教育环节,共6个学分,3个学分是学校统和学院开设的理论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讲座》,将课堂教学与创业创新实践相结合;另外3个学分是学生创新与创业实践性活动。

        四、小结

        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蓝本,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人才培改革的成功与否。本文以广东省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应该主意的四个原则,即:准确定位、统筹协调、循序渐进和动态管理。学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制订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a校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市,课程设置和管理上结合本校实际,实施“三级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方式,通过“丁颖实验班”、“红满堂计划”以及学生创新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是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特点,重视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实践。 

一年级体育课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高校

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战略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贯彻落实国家高等教育方针政策,需要树立求变创新意识,持续不断的改革,以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这种变革不是全国整齐划一的模式,各大高校要结合自身地域优势,发挥本校传统学科优势,办出特色。各高校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的关键在各校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在国家新的教育政策指导下,各高校积极主动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贯彻教育思想、落实高等教育方针政策。本文以广东省华南农业大学为例,阐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以及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突出自身特色具体做法。

二、修订的原则

鉴于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在修订的过程中务必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准确定位

学校发展定位指: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制定学校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根据总体战略目标给学校人才培养准确定位,然后各专业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如,华南农业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实现此目标,对培养人才的定位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结合地域特征,构建符合学校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新农村建设需要新时期人才。

2、统筹协调

首先,学校根据战略发展目标,统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校战略目标一致。因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学校为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校级公共基础课需要由学校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提供不同课型的公共基础课供不同学科专业来选择,还包括,学分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也要由学校设置统一的规范。其次,因大多学校都是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经常出现各专业课程交叉现象,需要学校统一协调。比如,校级公共平台课程,学校必须统一协调,在最高学分限定的情况下,如何分配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之间的学分,就必须有学校组织协调,共同寻求平衡点。华南农业大学统一要求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通识教育课程、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和就业创业教育。对于通识教育课程,比如英语、政治课程国家有统一规定,文科公共选修课和理科公共选修课程的学分分配需要学校统一设定;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协调工作量比较大,比如数理化课程,不同专业对知识深度和广度需求不同,学校要组织开课单位设置不同的课型供不同专业选择,同时也在原则上要求本校的一级学科需要选择的类型。

3、循序渐进

按照步骤循序渐进的完成,首先学校制定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设置原则,第二步是,校级、院级和专业平台课程的协调工作,第三步是,各专业在以上条件之下设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A校首先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广泛征求各教学单位意见,交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然后,召开教学单位会议,在国家既定教育方针政策指导下,协商英语、政治的学分、学时分配等问题,协商完成之后。交给各学院、各专业在以上商定结果的前提之下制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期交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审核。最后,学校审核主要两个方面:一是,确保各专业遵照前期协调确定的结果,设置专业培养方案,包括校级平台课课型、总学时、总学分等;二是,形式审核,按照学校要求的格式统一排版,便于统一印刷和以后的教务管理。

4、动态管理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教育需求发生变化,知识体系也在不断更新。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要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保持更新,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管理机制。一般情况下,一届学生之后要对人才培养方案大修一次。

华南农业大学规定,人才培养方案是每4年进行一次大的修订,然后是对实施中的培养方案,发现有不合适的问题,每间隔2年可以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三、突出特色的举措

1、课程设置层次合理

以“三级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体系。自2001年开始,华南农业大学校按照现代教育理念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的要求,构建了“三级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所谓三级指:全校统一设置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公共课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设立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便于全校保持一致,提高课程管理的效率,比如英语、政治、文科类全校选修课和理科类全校选修课;第二个平台就是,按照一级学科分类,设置大类基础课程,考虑到二级学科的特点,个别同一学科门类下的二级学科差异较大,二级平台课每门课程又设置不同课型,供不同二级学科选择,比如,大学数学,在该校设置4种课型,难度较大的两个课型供理工科和数学要求较高的学科,两个难度较小的课型供文学、管理学科和数学要求不高的学科选择。第三个平台是,各二级学科设置本学科必修课程,供本学科下面的几个专业学习。模块是指,每个专业把课程性质相同专业课程组成一个模块,要求学生在每个模块选求一定量的课程。

2、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首先,给拔尖创新人才搭建平台。华南农业大学以优势学科为依托,创设丁颖实验班。设置丁颖实验的教育理念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坚持“重素质,夯基础,强能力,扬个性”的育人理念;培养目标是:依托优势专业加强科研训练和实践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自2008年起开设了经济管理类、植物科学类、动物科学类三个“丁颖实验班”,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实行“六个专门”: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专门安排高水平的教师授课、专门安排实验室、专门安排教室、专门组织实践教学、专门安排指导教师 。在低年级阶段进行小班教学,夯实基础,强化通识,实行导师制,学生参与导师课题和科研训练;高年级专业阶段,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根据前期对导师熟悉情况和个人学习兴趣爱好,正式选择导师,加强实践教学与科研训练。

其次,给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提供成长空间。华南农业大学于2007年启动了“红满堂计划”。实施“红满堂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拔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本科生,进行重点培养,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每年在高年级学生中遴选200名优秀学生,每学年给每个学生1000元资助。并为每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由学生和导师共同商定培养方案,实施个性化培养,结合其个人特长,给每位学生安排一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加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优生优培。学校为进入“红满堂计划”的学生提供跨专业、推荐读研方面有一定的优惠政策。然后对立进入“红满堂计划”的项目中期检查,合格的颁发荣誉证书。

3、密切联系社会需求、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完善的特点,设置“就业与创业”教育环节,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针对不同专业,在大学四年连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华南农业大学在2009年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立了“就业与创业”教育环节,共6个学分,3个学分是学校统和学院开设的理论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讲座》,将课堂教学与创业创新实践相结合;另外3个学分是学生创新与创业实践性活动。

四、小结

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蓝本,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人才培改革的成功与否。本文以广东省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应该主意的四个原则,即:准确定位、统筹协调、循序渐进和动态管理。学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制订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A校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市,课程设置和管理上结合本校实际,实施“三级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方式,通过“丁颖实验班”、“红满堂计划”以及学生创新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尤其是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特点,重视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实践。

一年级体育课教案范文第9篇

1. 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的基本内容

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理念是应用于指导美国体育教学改革的纲领,其内容为使得所有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所有学生包括男同学和女同学、技术好和技术差、超常生和低常生、带残疾和非残疾等等;接受的体育教育包括体育课程、运动比赛、娱乐活动、锻炼身体等等。

2. 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核心理念的标准依据

美国的体育教育标准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即体育教学目标、合格体育课程标准、适宜体育教学指南标准和学习活动机会规范标准。

(1)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的总体目标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接受过体育教育的人,这也正吻合了美国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对这个体育教学目标从三个层次进行理解,第一层次――六条内容标准,即有身体素质、有体育知识、有运动技能、有社会能力、有价值观念、有锻炼习惯;第二层次――四个年龄阶段,即学前至二年级、三年级至五年级、六年级至八年级、九年级至十二年级;第三层次――两大成果,即对学生的期待成果(例如,学前至二年级在运动技能方面掌握了基本移动技术动作)和其他若干期待成果(例如,学前至二年级在移动性身体活动中展现出协调跑、跳、滑动作)。

(2)合格体育课程

合格体育课程包含四要素:确保学生学习机会、采用多级测量评价、安排适宜教学内容、合理体育教学策略(包含所有学生、最多活动时间、及时评价反馈、最佳课时计划、适宜课堂管理、课后体育作业)。

(3)适宜体育教学指南标准

适宜体育教学指南标准包括5大类别、35个项目、68-70个标准、每一标准含2个方面内容。从三个层次进行理解,第一层次适宜教学的5大类别,即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的测量评价、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的大纲计划;第二个层次是适宜体育教学的标准,即课堂建立、练习组织、课堂安全、残疾学生、机会均等、学生多元、竞赛合作等;第三层次是适宜体育教学每一标准的2个方面,即适当教学和不当教学(例如,对待残疾学生,适宜的体育教学是带残疾学生参与融合性身体活动,不当的体育教学是带残疾学生观看其他人进行练习)。

(4)学习机会规范标准

学习性活动机会规范文件的类别包括10大类型、每类含不同标准、共80-82条。10大类型包括合格教师、大纲计划、健康安全、课堂人数、场地设施、器材物质、时间安排、科技手段、测试评价、课程评价。学习性活动机会规范标准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每一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间最大化。

3. 美国体育教学改革核心理念的宪法依据

从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中看教学改革核心理念的依据,美国宪法第十四条:每一美国公民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体育属于幸福范畴,每一美国公民都有参加体育的权利;参与体育须受教育,每一美国公民都应该接受体育教育;美国公民包含学生,每一美国学生都应该接受体育教育。

二、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最新模式

根据美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美国提出了最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三元结构。

三元结构是由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部分组成,即体育教学包括常规体育教学、特殊体育教学和融合体育教学。

1. 三元结构――常规体育教学

常规体育教学是不系统考虑个案教学的传统体育教学。其主要特征是:学生能力相似、集体教学方案、同一体育课堂、相同体育活动、相似教学方法、统一学习目标、考虑差异水平、设有个案教学等。例如有氧教学采用的就是同一化教学,运动发现教学就考虑了学生差异水平,但并不要求个案教学计划。

2. 三元结构――特殊体育教学

特殊体育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个案化的教学。其特征是:根据个人能力、确定不同课堂、选择不同活动、采用针对教法。例如某一学生肌肉萎缩不能站立,就要对这名学生进行力量练习的个案化教学。个案化教学的教学计划需由多人参加的法定会议制定,包括学生在校校长、常规体育教师、特殊体育教师、其它学科教师、学生家长兄妹、被测学生本人、学校医生护士等。

3. 三元结构――融合体育教学

融合体育教学起源于一个著名的布朗案例。事件:于1954年发生在美国堪萨斯州某一学校系统中的著名的布朗案例;问题:放在特殊学校的带有残疾的学生布朗,享有了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吗?辩论:布朗家庭律师认为没有享受同等受教育权利,但学校认为享受了;结果:美国最高法院认定该学校违背了每个人都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一年级体育课教案范文第10篇

一、工作思路

完善推行《年级工作考核方案》、《班主任工作考核方案》、《精神文明班考评方案》,建立班级考核内容及指标体系,促进班级管理工作;以习惯养成教育为落脚点和突破口,指导各年级组分年级段进行习惯养成教育,逐步形成良好班风、校风。

二、主要工作任务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在教师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中实行“绝不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承诺。

(2)在班主任队伍中开展“我尽我责”的教育活动,倡导每位班主任都要尽心尽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按时坐班,深入了解班情,采取妥善办法解决处理班级问题,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2、班主任培训工作

有针对性对班主任进行管班培训,尤其是对小学部班主任的培训工作,从管班方法和工作态度两方面入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跟踪、监督、引导、评估,促使小学部班主任工作效力有所提高。

3、班级管班工作,规范完善三个考核方案,并认真实施。

(1)《年级组长工作考评方案》

(2)《班主任工作考评方案》

(3)《精神文明班考评方案》

4、习惯养成教育

(1)小低年级组以《入学宝典》学习习惯为重点,逐条训练。

(2)小中年级以日常行为规范、课堂纪律、课间秩序、专心听讲、在家自学为重点,长期坚持训练。

(3)小高年级以日常行为规范、自觉学习、勤奋学习为重点。

(4)初一年级以行为规范、学生常规、听讲、复习、预习等习惯为重点。

(5)初二年级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课外阅读、行为规范为重点。

(6)初三年级以行为规范、勤奋好学,主动学习为重点。

5、学年末开展“优秀年级组长”、“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学期末开展“三好学生”、“文明学生”、“优秀班干部”评选活动,进行奖励。

6、家长学校工作

(2)组织召开家长会一次。

7、结集印制有关班主任工作制度和要求,组织全体班主任学习,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8、安全工作

(1)认真开展“安全教育日”活动(每周一),开展禁毒防毒、水土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

(2)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安全事故防范管理制度、安全事故问责制度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3)组织法制教育活动。

(4)严格执行保安值勤制度,加强学校保卫工作。

三、具体活动安排

8月份:组织初一新生军训。

9月份:(1—4周)

1、 开学教育、稳定秩序

2、 安全教育

3、 组织学生看电影

4、 “精神文明班”月评小结

5、 检查各班级学生仪表着装。

10月份:(5—9周)

1、 组织新分配老师、新调入老师学习

2、 启动初二年级的课题研究

3、 安全教育

4、 “精神文明班”月评小结

5、 家长学校开课

11月份:(10—13周)

1、 中段考迎考工作

2、 组织召开家长会

3、 法制教育

4、 组织学生看电影

5、 “精神文明班”月评小结

12月份:(14—17周)

1、 家长学校活动

2、 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3、 交通安全教育

4、 精神文明班月评小结

1、 期末迎考

2、 评优奖励

3、 安全教育

4、 课题研究学期总结

一年级体育课教案范文第11篇

一、工作思路

完善推行《年级工作考核方案》、《班主任工作考核方案》、《精神文明班考评方案》,建立班级考核内容及指标体系,促进班级管理工作;以习惯养成教育为落脚点和突破口,指导各年级组分年级段进行习惯养成教育,逐步形成良好班风、校风。

二、主要工作任务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在教师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中实行“绝不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承诺。

(2)在班主任队伍中开展“我尽我责”的教育活动,倡导每位班主任都要尽心尽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按时坐班,深入了解班情,采取妥善办法解决处理班级问题,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2、班主任培训工作

有针对性对班主任进行管班培训,尤其是对小学部班主任的培训工作,从管班方法和工作态度两方面入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跟踪、监督、引导、评估,促使小学部班主任工作效力有所提高。

3、班级管班工作,规范完善三个考核方案,并认真实施。

(1)《年级组长工作考评方案》

(2)《班主任工作考评方案》

(3)《精神文明班考评方案》

4、习惯养成教育

(1)小低年级组以《入学宝典》学习习惯为重点,逐条训练。

(2)小中年级以日常行为规范、课堂纪律、课间秩序、专心听讲、在家自学为重点,长期坚持训练。

(3)小高年级以日常行为规范、自觉学习、勤奋学习为重点。

(4)初一年级以行为规范、学生常规、听讲、复习、预习等习惯为重点。

(5)初二年级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课外阅读、行为规范为重点。

(6)初三年级以行为规范、勤奋好学,主动学习为重点。

5、学年末开展“优秀年级组长”、“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学期末开展“三好学生”、“文明学生”、“优秀班干部”评选活动,进行奖励。

6、家长学校工作

(2)组织召开家长会一次。

7、结集印制有关班主任工作制度和要求,组织全体班主任学习,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8、安全工作

(1)认真开展“安全教育日”活动(每周一),开展禁毒防毒、水土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

(2)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安全事故防范管理制度、安全事故问责制度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3)组织法制教育活动。

(4)严格执行保安值勤制度,加强学校保卫工作。

三、具体活动安排

8月份:组织初一新生军训。

9月份:(1—4周)

1、 开学教育、稳定秩序

2、 安全教育

3、 组织学生看电影

4、 “精神文明班”月评小结

5、 检查各班级学生仪表着装。

10月份:(5—9周)

1、 组织新分配老师、新调入老师学习

2、 启动初二年级的课题研究

3、 安全教育

4、 “精神文明班”月评小结

5、 家长学校开课

11月份:(10—13周)

1、 中段考迎考工作

2、 组织召开家长会

3、 法制教育

4、 组织学生看电影

5、 “精神文明班”月评小结

12月份:(14—17周)

1、 家长学校活动

2、 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3、 交通安全教育

4、 精神文明班月评小结

1、 期末迎考

2、 评优奖励

3、 安全教育

4、 课题研究学期总结

一年级体育课教案范文第12篇

认真贯彻国家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继续以"关注课堂"为工作主线,并注意整合教学,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特提出以下工作计划:

二、教学重点工作

(一)提高教师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我们上上下下以主人翁的精神,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领导做表率、骨干带好头、全员来参与,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高效运作,全体教师要团结协作,拼搏进取、视团结为生命,互帮互助讲奉献,力求在合作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凝聚团队智慧,使学校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胜利、新发展。

(二)、继续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教师们继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本学科新《课标》。备课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施教;加强教学研究,狠抓过程落实。备课、讲课、听课和评课都以新课程为标准,教师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切磋教学技认真贯彻国家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继续以"关注课堂"为工作主线,并注意整合教学,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

术,改革旧的教育教学理念。让现在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使教学工作扎实稳步的向前推进。

(三)、调整教育常规要求,突出实效性。

教师教学常规本学期,我们将本着抓过程管理、突出实效的原则,让多媒体最大限度地辅助好课堂教学,对教学常规重点做如下要求:

1、备课:备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备课至少要做到通读全册教材,熟读单元教材,精读课时教材。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在钻研课标和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撰写教案。做到:内容科学、准确、全面,结构完整;形式规范、合理、清楚;详略得当,切实可用。教案应具有创新意识,不生搬硬套公共教案,不照搬教参代替教案,不用往年教案代替现行教案;教案在上课前编写好。具体要求:

(1)各种课型(包括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讲评课、作文课)都要有书面的教案。电子教案除了要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传统教案应有的环节外,还应根据需要增加具有课件、资料库、友情链接等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新环节。

(2)要求重教法、学法指导的设计。针对本班学生具体情况,教案要有自己个性化的改进或创新。

(3)备课要有教师学期工作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

(4)每节课要有知识、能力、德育目标、重点、难点、学具等,教学过程(导入、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例题、练习、归纳、板书设计等)、小结、作业分类设计等。

(5)要有单元教学后记或反思。

3、作业:日常作业要求教师本着分类(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分成2—3类)、适量、有布置就要有批改的原则,批改要规范,要求有等级、鼓励性评价、日期,坚决制止有布置不批改的做法;教导处将组织教研组成立教学常规评比小组,通过不定期专项检查、随堂听课的同时检查和学生家长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加大力度检查教师的教学常规,尤其要加强备课的检查,坚决杜绝不备课上课的现象。时机成熟时我们将组织优秀教案展。常规检查结果除及时反馈到教师本人外,还将记入教师岗位责任制考核并予以公示。

4、做好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工作,进行教学质量跟踪,及时开好成绩分析会。学校对各年级继续采用“月考”制度,对每次考试都要质量跟踪到每一个学生、学科、班级、年级。通过跟踪分析,查原因,促质量提高。学科教师小考每学期不少于4次,用好成绩册,加强对毕业班工作的领导和中考的研究。2009年小考命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加大新课改理念的渗透力度。今年,六年级全体教师要吃透考纲,认真钻研近三年的小考考试说明,为我校2009年小学教学质量稳中有升打好基础。

学生学习常规针对以往学生中出现的学习习惯不良的现象,本学期我们在抓教师教学常规的同时,还将督导全体教师抓好每个学生(尤其低年级)的学习常规,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我们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1、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一年级体育课教案范文第13篇

一、构建多元课程体系,成就学生精彩人生

学校严格按照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设置课程,制订了《开发区高级中学课程实施方案》,整体规划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满足了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的需要。关于选修课教学,学校经过充分调研,制订了《开发区高级中学选课指导方案》,根据方案编制了《开发区高级中学学生选课指导手册》,选修模块的开设满足了学生自主选择和获得学分的需求。另外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了学校课程,配备了兼职教师,制订了严格的时间和组织保障措施,建立了完备的课程审议和评价制度,每学期都有考核评价和详细记录。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坚强工作团队

1.注重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制订了《开发区高级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和《教师教研规定》,注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每位教师设立成长档案,并开展“创建一所学习型学校”的活动。学校还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管理、教学创新理论,参与新课程改革培训,并在教师中开展了“五个一”自学工程。同时,开展师生读书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和业务素养。在每学期初,各个处室组根据本组实际,选学一本书,结合工作,谈认识、谈体会、谈应用。在学习的基础上,学校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让教师上台谈读书感悟。学校还将各种报刊中有关新课程的内容及时编辑整理成材料,供教师学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得到很好的贯彻。

2.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实施名师工程,采取名师讲座、上示范课、与教师“结对子”等形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的榜样和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为了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校坚持“以师带徒”和例会制度,定期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发展平台。

3.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学校制订了《开发区高级中学教职工考核制度》,由德、能、勤、绩、廉五个板块构成,涵盖了教师工作的各个方面,为每位教职工的考核评分,作为年终学校师德考核、年度考核、评优树先、职称评定和聘任的重要依据。全面合理的评价方案,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彻底扭转了以单一的教学成绩来评价教师工作的局面,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和谐发展。

三、利用现代化设施,有效进行教学管理

经过几年的不断完善,学校在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管理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网络中心架设多台服务器,分别为学校网站、电子图书、教学观摩服务、室外监控服务、网上选课平台、Moodle网上教学平台、教育资源平台、网上阅卷系统等提供稳定、高速的网络环境。学校共有4个计算机教室和2个可容纳120多人的电子阅览室,同时也配备了数字或液晶投影仪、投影屏幕或交互式电子白板,室内可提供376个上机机位,为信息技术教学和学生网上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除了建有传统实验室以外,还为理、化、生三个学科各建设了一个数字化实验室,学生不仅可以做实验,还可以通过网络实验室软件系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大大提高了实验效果。每一个教室都安装了教学观摩系统,教师不进教室就可以实现实时直播听课,也可以浏览以前录制的网上课堂实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每个教室均配备了电视、微机、多媒体液晶投影仪、实物展台、课堂教学监控系统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学校的教学现代化设备已经达到了省级标准。

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网上教育教学。Moodle平台是一个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网络课程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信息化网上学习。教师通过Moodle平台可以开设网上课程,向学生提供网页化的教案、课件等学习资源,还可以创建各种教学活动,如学生上交的作业、网上小测验、书写学习心得、参与问题的讨论等。学校定期录制教育电视节目,分门别类地将电视节目到学校网站,供学生每天在规定的时间内点播,这样有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博客,在学科教研、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等多个层面展开深层次的探索实践。

四、依据教育本质要求,促进课程有效实施

1.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教学效益的根本在于课堂,2008年我校开始实施“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充分体现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课堂原则。课堂上既有学生个体的主动探究、生生之间的合作,也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既有小组内的合作,也有全班范围内的合作;既体现了自主探究,又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来,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气氛和谐,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2.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制订了《开发区高级中学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音体美等各种社团,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特长;制订了《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建立了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制度,并认真实施,每学期学生都要写出研究性学习的小论文、小报告,学校组织评定,纳入基础素养评价当中。学校编制了《学生假期活动指导手册》,指导学生过好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从校内到校外处处体现素质教育的落实。

3.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聘请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建立德育基地等形式,构建以“共建、共管、共育”为主要形式的德育工作网络,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育人格局。积极开展“德育主题月”活动,以“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等为主题,积极开展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德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集会、演讲比赛、观看影片、讲座、电视广播会、黑板报、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对师生进行安全、禁毒、消防、防艾等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从而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和心理活动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4.让学生劳逸结合,健康成长

学生课业依照省课程实施标准执行。作业布置涵盖了所有学习领域,分层次布置,内容体现实践性、探究性原则。每周各科作业形式、作业量都上报级部审查存档,学校宏观监控;走读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8小时,住宿生早晨起床时间不早于6点30分,晚上作息时间不晚于22点,中午安排午休时间,保证了学生每天有9.5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不安排上课。

一年级体育课教案范文第14篇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创建高效课堂。结合高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以“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活动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立足教学实际,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原则,全校教师共同参与,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针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实实在在地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实施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3、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三、总体思路

以校为单位,制定校级研究课题,组织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业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为课题负责人,部分骨干教师参与研究过程、收集资料等。教师个人以校级课题为参考依据,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制定出个人研究课题。全校上下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实施流程

1.选题(x月上旬)。结合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以市教研室制定的“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这一总题为依据,结合我校一年来在实施导学案模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校级课题“导学案模式下的小组合作研究”。教师根据这一总题,制定出自己的的子研究课题。

2.申报立项(x月中旬)。校级课题研究组,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教研室提交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并在校内公布立项的课题。教师个人及时向教导处上报研究的子课题。

3.实施研究(20xx年x月-20xx年x月)。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并将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导处将对教师个人的课题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4.结题(20xx年x月上旬)。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开展子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校级课题要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向市教研室进行汇报。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附件四)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导处。

5.成果鉴定与推荐(20xx年x月下旬)。结题后,学校将对开展的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广,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子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督促教师将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一年级体育课教案范文第15篇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创建高效课堂。结合高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以“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活动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立足教学实际,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原则,全校教师共同参与,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针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实实在在地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实施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3、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三、总体思路

以校为单位,制定校级研究课题,组织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业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为课题负责人,部分骨干教师参与研究过程、收集资料等。教师个人以校级课题为参考依据,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制定出个人研究课题。全校上下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实施流程

1.选题(x月上旬)。结合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以市教研室制定的“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这一总题为依据,结合我校一年来在实施导学案模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校级课题“导学案模式下的小组合作研究”。教师根据这一总题,制定出自己的的子研究课题。

2.申报立项(x月中旬)。校级课题研究组,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教研室提交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并在校内公布立项的课题。教师个人及时向教导处上报研究的子课题。

3.实施研究(20xx年x月-20xx年x月)。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并将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导处将对教师个人的课题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4.结题(20xx年x月上旬)。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开展子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校级课题要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向市教研室进行汇报。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附件四)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导处。

5.成果鉴定与推荐(20xx年x月下旬)。结题后,学校将对开展的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广,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子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督促教师将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