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气设备保护论文范文

电气设备保护论文范文

电气设备保护论文

电气设备保护论文范文第1篇

(一)工作接地

为了满足电力系统或电气设备的运行要求,而将电力系统的某一点进行接地。如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各种电路的工作地等。

(二)保护接地

为了防止电气设备的绝缘损坏,其金属外壳对地电压必须限制在安全电压内,避免造成人身电击事故,将电气设备的外露可被人接触的部分接地。如:电动机、变压器、照明器具外壳;民用电器的金属外壳如洗衣机、电冰箱等;变配电所各种电气设备的底座或支架等;架空线路的金属杆或钢筋混凝土杆塔的钢筋以及杆塔上的架空地线及装在塔上的设备的外壳及支架等。

(三)防雷接地

为了防止雷电过电压对人身或设备产生危害,而设置的过电压保护设备的接地。如避雷针、避雷器等。

(四)防静电接地

为了消除静电对人身和设备产生危害而进行的接地,如将某些液体或气体的金属输送管道或车辆的接地和计算机机房接地等。

(五)屏蔽接地

为了防止电气设备因受电磁干扰,而影响其工作或对其它设备造成电磁干扰的设备接地。如各种高频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接地等。

所有电气设备必须根据国标GB14050《系统接地的形式及安全技术要求》进行保护接地。保护接地除用以实现规定的工作接地或保护接地的要求外,不应作其它用途。有特殊要求的接地,如弱电系统、计算机系统及中压系统,为中性点直接接地或经小电阻接地时,应按有关专项规定执行。

二、高山发射台站的接地问题

(一)在广播电视行业接地的主要理由

1.安全接地:使用交流电的设备必须通过黄绿色安全地线接地,否则当设备内的电源与机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变小时,会导致电击伤害。

2.雷电接地:设施的雷电保护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由避雷针、下导体和与接地系统相连的接头组成。该接地系统通常与用做电源参考地及黄绿色安全地线的接地是共用的。

3.电磁兼容接地:出于电磁兼容设计而要求的接地,包括:

屏蔽接地:为了防止电路之间由于寄生电容存在产生相互干扰、电路辐射电场或对外界电场敏感,必须进行必要的隔离和屏蔽,这些隔离和屏蔽的金属必须接地。

滤波器接地:滤波器中一般都包含信号线或电源线到地的旁路电容,当滤波器不接地时,这些电容就处于悬浮状态,起不到旁路的作用。

噪声和干扰抑制:对内部噪声和外部干扰的控制需要设备或系统上的许多点与地相连,从而为干扰信号提供“最低阻抗”通道。

电路参考:电路之间信号要正确传输,必须有一个公共电位参考点,这个公共电位参考点就是地。因此所有互相连接的电路必须接地。

(二)按接地的作用分类

可分为工作接地、保护接地、过压保护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信号地等多种。下面结合广电技术实际作一阐述。

1.保护接地。保护接地是为防止绝缘损坏造成设备带电危及人身安全而设置的保护装置,它有接地与接零两种方式。按电力规定,凡采用三相四线供电的系统,由于中性线接地,所以应采用接零方式,而把设备的金属外壳通过导体接至零线上,而不允许将设备外壳直接接地。这在广电系统的配电房中的开关设备,中央空调机、发射机等电源开关设备和大耗电设备中尤为常见。在规划设计时,应从地网中引出接地母线至各设备上,再将机器外壳用导体连至接地母线上。值得指出的是:接地线应接在设备的接地专用端子上,另一端最好使用焊接。

2.屏蔽地。为防止电磁感应而对视、音频线的屏蔽金属外皮、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屏蔽罩、建筑物的金属屏蔽网(如测灵敏度、选择性等指标的屏蔽室)进行接地的一种防护措施。在所有接地中,屏蔽地最复杂,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因为屏蔽本身既可防外界干扰,又可能通过它对外界构成干扰,而在设备内各元器件之间也须防电磁干扰,如大家熟知的中周外壳、电子管屏蔽罩就是例子。屏蔽不良、接地不当会引起干扰,这些干扰主要有:

交流干扰:这主要由交流电源引起。高频干扰:这类干扰来自各类无线发射台的变频或超变频信号,它们窜入电子设备后在机内得到非正常解调而形成声频干扰。屏蔽及其正确接地是防止电磁干扰的最佳保护方法。可将设备外壳与PE线连接;导线的屏蔽接地要求屏蔽管路两端与PE线可靠连接;室内屏蔽也应多点与PE线可靠连接。

3.信号地。各种电子电路,都有一个基准电位点,这个基准电位点就是信号地。它的作用是保证电路有一个统一的基准电位,不至于浮动而引起信号误差。信号地的连接是:同一设备的信号输入端地与信号输出端地不能联在一起,而应分开;前级(设备)的输出地只有与后级(设备)的输入地相连。否则,信号可能通过地线形成反馈,引起信号的浮动。这在设备的测试中,信号地的连接尤其要引起注意。不然就会造成测试结果的不准确。

三、结束语

接地从字面来看是十分简单的事情,但是对于经历过电磁干扰和雷电挫折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最难掌握的技术。实际上在电磁兼容设计中,接地是最难的技术。面对一个系统,没有一个人能够提出一个绝对正确的接地方案,多少会遗留一些问题。防雷与接地是统一的,二者缺一不可。只有防雷措施而无接地,无法迅速泄流放电,反之,设备将直接遭受强大电流的冲击,无论哪种情况系统都将受到破坏甚至瘫痪。只要通过合理配置,使之融为

一体,就能有效确保系统的稳定工作,从而发挥出系统防护工作的最佳效果。

电气设备保护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电气设备的任何部分与大地(土壤)间作良好的电气连接称为接地。接地是确保电气设备正常工作和安全防护的重要措施之一。电气设备接地通过接地装置实现。接地装置由接地体和接地线组成。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金属体称为接地体;连接电气设备与接地体之间的导线(或导体)称为接地线。

一、接地的类型

(一)工作接地

为了满足电力系统或电气设备的运行要求,而将电力系统的某一点进行接地。如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各种电路的工作地等。

(二)保护接地

为了防止电气设备的绝缘损坏,其金属外壳对地电压必须限制在安全电压内,避免造成人身电击事故,将电气设备的外露可被人接触的部分接地。如:电动机、变压器、照明器具外壳;民用电器的金属外壳如洗衣机、电冰箱等;变配电所各种电气设备的底座或支架等;架空线路的金属杆或钢筋混凝土杆塔的钢筋以及杆塔上的架空地线及装在塔上的设备的外壳及支架等。

(三)防雷接地

为了防止雷电过电压对人身或设备产生危害,而设置的过电压保护设备的接地。如避雷针、避雷器等。

(四)防静电接地

为了消除静电对人身和设备产生危害而进行的接地,如将某些液体或气体的金属输送管道或车辆的接地和计算机机房接地等。

(五)屏蔽接地

为了防止电气设备因受电磁干扰,而影响其工作或对其它设备造成电磁干扰的设备接地。如各种高频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接地等。

所有电气设备必须根据国标GB14050《系统接地的形式及安全技术要求》进行保护接地。保护接地除用以实现规定的工作接地或保护接地的要求外,不应作其它用途。有特殊要求的接地,如弱电系统、计算机系统及中压系统,为中性点直接接地或经小电阻接地时,应按有关专项规定执行。

二、高山发射台站的接地问题

(一)在广播电视行业接地的主要理由

1.安全接地:使用交流电的设备必须通过黄绿色安全地线接地,否则当设备内的电源与机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变小时,会导致电击伤害。

2.雷电接地:设施的雷电保护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由避雷针、下导体和与接地系统相连的接头组成。该接地系统通常与用做电源参考地及黄绿色安全地线的接地是共用的。

3.电磁兼容接地:出于电磁兼容设计而要求的接地,包括:

屏蔽接地:为了防止电路之间由于寄生电容存在产生相互干扰、电路辐射电场或对外界电场敏感,必须进行必要的隔离和屏蔽,这些隔离和屏蔽的金属必须接地。

滤波器接地:滤波器中一般都包含信号线或电源线到地的旁路电容,当滤波器不接地时,这些电容就处于悬浮状态,起不到旁路的作用。

噪声和干扰抑制:对内部噪声和外部干扰的控制需要设备或系统上的许多点与地相连,从而为干扰信号提供“最低阻抗”通道。

电路参考:电路之间信号要正确传输,必须有一个公共电位参考点,这个公共电位参考点就是地。因此所有互相连接的电路必须接地。

(二)按接地的作用分类

可分为工作接地、保护接地、过压保护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信号地等多种。下面结合广电技术实际作一阐述。

1.保护接地。保护接地是为防止绝缘损坏造成设备带电危及人身安全而设置的保护装置,它有接地与接零两种方式。按电力规定,凡采用三相四线供电的系统,由于中性线接地,所以应采用接零方式,而把设备的金属外壳通过导体接至零线上,而不允许将设备外壳直接接地。这在广电系统的配电房中的开关设备,中央空调机、发射机等电源开关设备和大耗电设备中尤为常见。在规划设计时,应从地网中引出接地母线至各设备上,再将机器外壳用导体连至接地母线上。值得指出的是:接地线应接在设备的接地专用端子上,另一端最好使用焊接。2.屏蔽地。为防止电磁感应而对视、音频线的屏蔽金属外皮、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屏蔽罩、建筑物的金属屏蔽网(如测灵敏度、选择性等指标的屏蔽室)进行接地的一种防护措施。在所有接地中,屏蔽地最复杂,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因为屏蔽本身既可防外界干扰,又可能通过它对外界构成干扰,而在设备内各元器件之间也须防电磁干扰,如大家熟知的中周外壳、电子管屏蔽罩就是例子。屏蔽不良、接地不当会引起干扰,这些干扰主要有:

交流干扰:这主要由交流电源引起。高频干扰:这类干扰来自各类无线发射台的变频或超变频信号,它们窜入电子设备后在机内得到非正常解调而形成声频干扰。屏蔽及其正确接地是防止电磁干扰的最佳保护方法。可将设备外壳与PE线连接;导线的屏蔽接地要求屏蔽管路两端与PE线可靠连接;室内屏蔽也应多点与PE线可靠连接。

3.信号地。各种电子电路,都有一个基准电位点,这个基准电位点就是信号地。它的作用是保证电路有一个统一的基准电位,不至于浮动而引起信号误差。信号地的连接是:同一设备的信号输入端地与信号输出端地不能联在一起,而应分开;前级(设备)的输出地只有与后级(设备)的输入地相连。否则,信号可能通过地线形成反馈,引起信号的浮动。这在设备的测试中,信号地的连接尤其要引起注意。不然就会造成测试结果的不准确。

三、结束语

电气设备保护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气保护,保护接地

 

为防止煤矿井下触电伤人事故的发生,煤矿井下必须采取防止触电保护措施。论文格式。一般来说,防止触电保护有:变压器中性点禁止接地、完善的保护接地系统、灵敏的漏电保护。保护接地、漏电保护、过流保护,通常称为煤矿井下电气网络的三大保护,这三大保护对保证煤矿低压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主要浅显的谈谈保护接地有关知识。

什么是保护接地呢?肯定有人说,保护接地就是由金属线把电气设备外壳和大地连接。这仅是片面的理解。保护接地就是用导体把电气设备中所有正常不带电部分的外露金属部分和埋在地下的接地电极连接起来,以防止人身触电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措施。井下电气设备电压在36伏以上和由于绝缘损坏可能带有危险电压的电器设备的金属外壳、构架、铠装电缆的钢带等必须有保护接地。保护接地的主要形式有:保护接地网、主接地极、局部接地极、接地母线、连接导线与接地导线。

保护接地有什么重要作用呢?从触电安全保护和直接短路两个方面来解释保护接地的重要作用。

1、有保护接地和没有保护接地情形下,设备外壳带电,如果人触及带电外壳的情形分析:没有保护接地:这是触电电流全部经过人体流入大地,形成回路,非常危险,可能导致触电身亡。有保护接地:人体电阻为1000欧姆,规程规定接地电阻不得超过2欧姆,由于人体电阻远远大于接地极的电阻,因此只有接地电流的一小部分流经人体,大部分则从接地装置流过。两者比较可以看出,有保护接地的情况下,人体在触及带电设备时相对安全多了。

2、若两台井下电气设备碰壳漏电,两相对地短路,如果短路电流不能使继电器动作,就存在危险电压。若将所有的电器设备的接地极都连接起来,形成接地网,此时就不是接地短路,而是直接短路,短路电流增大,从而使保护装置动作,切除故障。

我们再来谈谈保护接地网的构成。井下电气设备比较分散,而且供电距离又远,很难有一个集中的接地装置来满足保护接地的需要。因此,除井下中央变电所设置接地极外,沿途供电线路还埋设了许多局部接地极。利用铠装电缆的铅皮、钢带以及橡套电缆的接线,把分布在井底车场、运输大巷、采区变电所以及工作面配电点的电气设备(36伏以上)的金属外壳在电气上连接起来,这样就使各处埋设的接地极(局部接地极)也并联起来,从而形成一个井下保护接地系统,这就是井下保护接地网。论文格式。

在现实工作中,有些同志认为电气设备的橡套电缆有接地芯线和设备金属外壳连接,就不用再埋设局部接地极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在井下保护接地网中,局部接地极是基础组成单元,接地芯线起一个连接作用,两者缺一不可。

区队在日常井下保护接地装置的检查与维修中应注意以下要点:应明确检查人员、检查时间、检查标准。论文格式。凡有值班人员的机电硐室和专职司机的电气设备,在交接班时,必须由值班人员和专职司机对局部接地极、接地导线及连接导线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于其它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则由维护人员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表面检查,检查的重点是整个接地网的连接情况,使保护接地处于完好状态,一经发现接触不良,或有严重锈蚀情况,应立即处理。

电气设备保护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电系统,漏电保护,预防措施

 

0 引言

漏电保护是煤矿井下供电“三大保护”之一,煤矿井下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的供电方式,井下供电系统绝大多数故障是由单相接地漏电而引起的,会使非接地相对地电压增高,很容易发展成为两相短路,甚至酿成重大安全事故。《煤矿安全规程》(2009)第四百五四七条规定:“地面变电所和井下中央变电所的高压馈电线上,必须装设有选择性的单相接地保护装置;供移动变电站的高压馈电线上,必须装设有选择性的动作于跳闸的单相接地保护装置。井下低压馈电线上,必须装设检漏保护装置或有选择性的漏电保护装置,保证自动切断漏电的馈电线路。,预防措施。”因此分析研究煤矿井下供电系统的漏电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漏电故障产生的原因以及危害

1.1漏电故障产生的原因

造成漏电故障的原因很多,但对于采区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电气设备检修质量较差,或有金属碎片及小零件忘记在设备内部,则可能因这些东西碰到电源线而产生漏电。

(2)由于管理不严,电缆被埋压或脱落浸泡于水沟中。电缆被埋压后其热量不易散发,时间一久将使绝缘老化而漏电;电缆浸泡于水中,由于受井下水的酸性侵蚀及渗透作用,也会使绝缘因受潮而漏电。

(3)电气设备或电缆使用年久,又得不到正常的维修,使设备绝缘性降低到危险值。

(4)在电缆与电缆或电缆与设备连接时,误将火线与地线相连,造成直接漏电。或者由于接线连接不牢固,在生产中拖拽电缆,将电缆接头碰掉而造成漏电。

(5)电气设备长期工作在有淋水的环境中,致使设备内部受潮造成绝缘损坏而发生漏电。

1.2漏电故障的危害

煤矿井下供电系统大部分在采区,环境条件恶劣,又是工作人员和生产机械比较集中的地方,电网若发生漏电,将导致以下危险:

(1)使电雷管无准备引爆

漏电电流在其通过的路径上会产生电位差,漏电电流的数值越大,所产生的电位差就越大。如果电雷管两端引线不慎与漏电回路上具有一定电位差的两点相接触,就可能发生电雷管无准备爆炸的事故。

(2)烧损电气设备,引起火灾

长期存在的漏电电流,在通过设备绝缘损坏处时将散发出大量的热,使绝缘进一步损坏,甚至使可燃性材料着火燃烧。

(3)可能造成人身触电

当电气设备因绝缘损坏而使外壳带电,而工作人员又接触此外壳时,一部分入地电流将会通过人体,其数值达到危险值时就会造成工作人员的伤亡。

(4)引起瓦斯及煤尘爆炸

我国大部分煤矿都存在瓦斯和煤尘爆炸的危险,当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或设备发生单相碰壳时,在接地点就会产生电火花,若此电火花具有足够的能量,就可能点燃瓦斯和煤尘。,预防措施。

(5) 严重影响生产

按规程要求,一旦电网发生漏电,就必须停电处理,因而严重影响生产,降低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

2漏电保护的原理

当电网对地绝缘电阻降低到危险程度、人身触及带电导体或电网一相接地时,漏电保护装置应该动作,通过电源馈电开关自动切断电源,可有效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漏电保护装置还可以补偿人体触电和一相接地时的容性电流,以降低人体触电的危险性,减小接地电流的危害。

漏电保护装置的原理有多种,本文主要介绍利用附加直流电源的保护原理。原理图如图1。

图1 附加直流电源式漏电保护原理图

当电网发生漏电故障时,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电网绝缘电阻下降。这样在电网和大地之间附加一个直流电源,使之成为一个通路,回路中电流的大小就直接反应了电网绝缘电阻的变化,合理的利用该电流就可以构成附加直流电源的漏电保护装置。

由图1可见,该方法就是在三相电网中外加一个直流电源U,这个电源的正极流出电流依次流经地、三相绝缘电阻r、电网、三相电抗器SK、零序电抗器LK、欧姆表、继电器KD到达电源的负极,形成一个回路。

对于直流电源电容器C1和电网的对地电容C相当于开路,不会有电流流过,因而回路中的电流I可由下式求得

(1)

式中:U——附加直流电源电压,V;

——三相电抗器线圈电阻,Ω;

——零序电抗器电阻,Ω;

——千欧表内阻,Ω;

——直流继电器线圈电阻,Ω;

——电网接地电阻,Ω;

r——电网对地电阻,Ω。

在式(1)中,≤2Ω,可以忽略不计,而U、、、、为固定值,回路中流过电流I的值将随电网对地绝缘电阻的变化而变化,当I的值大于继电器动作电流值时,KD便会动作,这样就可以带动馈电开关动作,达到漏电保护的目的。,预防措施。,预防措施。

3预防漏电、触电的措施

由于煤矿井下环境的特殊性,发生漏电与人身触电的几率远远高于地面一般企业,因此,必需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这类电气事故的发生。结合煤矿井下的具体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

(1)井下低压馈电线路上,必须装设漏电保护装置,保证可以自动切断漏电线路。每天对低压馈电开关的漏电保护装置进行一次手动跳闸试验。

(2)采用可靠的保护接地装置,以防电气设备绝缘损坏使外壳带电,造成触电事故。

(3)将带电导体、电气元件和电缆接头等,都封闭在坚固的外壳内,有效地防止因带电检修而造成的触电事故。

(4)加强手持式电动工具把手的绝缘,对人员接触机会较多的电气设备,采用较低的额定电压。例如手持式电钻、照明设备及信号装置等的额定电压不得超过127v,而井下各种电气控制回路的额定电压则限制在12~42v以内。井下配电变压器的中性点禁止直接接地,以减小漏电或触电电流。

(5)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井下电气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检查和试验,对不达标的设备应立即更换。,预防措施。

4结语

煤矿井下供电系统大多采用电缆线路,生产环境恶劣,发生单相漏电或者单相接地故障几率相对较高,对井下工作人员的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预防措施。因此研究井下供电系统产生漏电的原因及危害,设置完善的漏电保护装置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振华.矿山供电与井下照明安全技术实用全书.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2]于金海,李顺达.现代煤矿电工常用技术手册[M].北京:当代中国音像出版社,2003.

电气设备保护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气设备;维修措施;分析

1公司电气设备维护与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要求

1.1维护人员需要专业培训

电气设备维护工作人员必须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对设备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能有一定的认识,要及时学习有关设备的知识,还要定期组织设备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有助于提升电气设备维护人员的技能,能及时处理电气设备出现的故障,保障公司能正常工作。

1.2保障设备周边安全环境

公司电气设备关系到公司生产的关键因素,必须保障周边环境的安全,不能有易燃、易爆等危险的化学产品要远离电气设备,电气设备出现故障容易出现漏电等现象,周围环境不安全,容易产生一些危害现象,没有危险产品也方便维修人员及时维修设备,保障公司顺利工作。

1.3定期检修电气设备

电气设备需要定期检查,这对电气维护人员的人生安全起到保护作用,定期检查要根据设备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查,对于要达到或已经达到使用年限的电气设备,要实时有专业技术人员跟踪检查,实时观察设备运行状态,绝对不让一台有问题的电气设备进行工作,防止对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定期进行设备检查要形成一种制度,每台设备必须都有专人负责,起到对电气设备保护作用。

2企业工程电气设备维护与管理问题

2.1落后的管理观念,维护管理意识淡薄

公司的管理人员忽略管理的重要性,没有管理的意识,必须提高企业负责人的安全管理意识,尤其电气设备的管理的重要性。有些企业公司只重视产量,追求经济效率,而忽视对机电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并未意识到电气设备在公司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把机电设备的维护工作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辅工作,甚至取消其管理部门。有些企业公司虽然设置了相关的电气设备管理部门,但却淡化了其主要职能,把机电管理的工作人员安置在生产工作上,追求最大限度的生产经济,导致管理人员没有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电气设备管理人员需要有专人负责,需要重视电气管理人员的工作,减少电气设备问题造成公司停工等现象发生,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2.2设备人员素质较低,能力有待提高

在企业电气设备维护人员应该是重要的工作岗位,而企业的管理人员不重视电气设备维护,对电气设备的维护不关心,只关心生产,因此电气设备维护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不强,对设备认识不够,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有电气设备技术的能力,理解电气设备的基本原理,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及时发现电气设备问题,解决电气设备问题能力,需要定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电气设备维护的能力。

2.3检查力度不够,忽视设备的重要

设备能正常工作时候,不能体现出电气设备对企业生产的重要性,一旦电气设备出现重大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时候,严重的促使企业停产。平时要重视电气设备的维护,需要定期进行设备检查,但现在很多企业检查力度不够,流于形式没有重视设备的重要,必须改变观念,重视电气设备维护的重要,是公司能顺利生产的基本保障。

3电气设备的维护管理措施

3.1探究出现的问题,实行奖惩制

企业管理人员要重视电气设备管理,要进行责任到人,没台设备都需要有专人负责,建立一套管理制度,实现奖惩制度。电气设备一般是由于内外因双向引起,内因包括设备电压未达到标准要求,设备电路出现问题以及设备中的零件发生故障等。外因主要是自然环境下,非人为因素,有如太阳的暴晒,雨雪冰冻,以及空气中的灰尘等,都会诱导设备的损坏。企业公司应该制定责任制,针对某一块出现的问题,详细分析问题的原由,确定责任的根源,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杜绝类似事件不能再次发生,提高电气设备管理与维护的水平。

3.2建立科学的电气设备管理程序,制定交班制

电气设备管理需要24小时有专人负责,要制定严格的交班制度,对电气设备的管理应该实行程序化的管理模式,便利于更好地对设备检测和保养。同时,对公司的工作人员按照交接班制度开展工作,并且做好数据的记录。在工作中,一个人完成电气设备的检测管保养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按照设备的型号,每个人负责多少数量的设备,从而可以有效保证操作的效率。要科学管理电气设备,要人管理人员科学的进行管理,提高其工作效率。

3.3设备人员技术能力的提高

设备人员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设备人员的水平对设备的使用寿命产生直接影响,使用人员的技术能力强,可以减少部分维修管理的工作。公司公司应该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专业的培训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相关电气设备实践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和素养能力,同时使设备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促进设备持续有效地工作。

3.4强化设备维修意识

加大对工作人员关于电气设备的检修意识,由于电气设备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出现设备故障,还有自身材质、功能等原因导致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往往时有发生,企业公司应该加强员工的检修观念,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可以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在活动中设置一些关于如何维护电气设备的相关问答环节,实行奖励制度,激发员工积极学习电气维修的知识理论。同时还可以定期组织员工相关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宏.企业电气设备维护和管理方法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

[2]崔程尧.电气设备的高压试验及防范措施[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8).

[3]蔡泳钦.PLC技术在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

[4]何兴平,耿远松,郭志伟,王婷,段守胜.基于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电气设备温度预测[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6(12).

[5]黄爱华,吕慧娟.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现状和前景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6(23).

[6]门熙晨.安装调试和运行维护技术在电气设备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4).

电气设备保护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字:民用居住建筑 电气防火设计 消防用电设备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消防用电设备供电系统的设计

研究证实,供电系统的合理性对消防用电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具有直接性的影响。针对此结论,本如下分析:若民用居住建筑突发电气事故火灾,尽管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能够第一时间发出报警警示,但消防联动设备需要有可靠的电源方可正常运行,如果此电源没用或可靠性不高,火灾的尽早扑灭或火灾的有效控制根本难以实现。就民用居住建筑而言,消防用电设备种类数量繁多,如消防水泵、消防控制室、消防电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烟排烟设备、自动灭火系统、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电动防火门窗等。针对上述消防用电设备的供电问题,国家有关规范明确规定严格参照建筑物分类以一级、二级负荷供电,同时也明确规定了必须把消防水泵、消防控制室、防烟排烟设备、消防电梯供电的自动切换装置设置到最后一级配电箱内,以此确保有关消防用电设备供电的可靠性。针对除上述消防用电设备以外的其他设备,规范未对供电自动切换装置的安装做强行的规定,而实际工程方面通常要求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设置自动切换点。

针对防烟排烟设备、消防电梯和消防水泵等消防设施,因其具有用电量大、平面位置分布密度大、消防职能较重等特点,必须把供电自动切换装置设置到末端。为了把供电系统的复杂度尽量降到最低,规范未对平面布置密度较小的防火卷帘和防火门等消防设施的末端自动切换做强行的规定。基于此,本文认为可以根据楼层或防火分区合理设置一台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图1-1),同时经防火电缆分别引入各大消防用电设备的控制屏。双电源的回路通常由变电所低压侧的母线引出。

图1-1 基于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的备自投配电系统

二、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设计

消防配电线路通常会选择穿管保护方式,同时会把线路埋设到耐燃烧体结构之中,此线路敷设方式既安全又经济,且该敷设方式已被广泛推广至各大民用居住建筑工程领域,即线路穿管保护敷设到耐燃烧体结构之中,其中保护层的厚度皆应≥30mm。研究证实,如果民用居住建筑突发电气事故火灾,配电线路设计的合理性可有效确保消防用电设备供电的长时间性和可靠性。针对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设计,2005年实施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认为:如果配电线路采取暗敷方式布线,应该做到:配电线路必须穿管;线路敷设到不燃烧体结构内部;配电线路的保护层厚度应该≥30mm,实际工程皆要求火灾自动报警总线制系统的支线部分可以为阻燃型导线,即导线穿过保护管再敷设到不烯结构层,其中保护层的厚度不得低于30mm。

如果配电线路采取明敷方式布线,应该做到:配电线路必须穿过具备防火保护功能的金属管或具备防火保护功能的封闭式金属线槽。如果配线线路为具备高耐火性和阻燃性的电缆,其应该被敷设到电缆沟或电缆井内部,同时可不考虑防火保护措施。如果配线线路为矿物绝缘类不燃性电缆,其对敷设的方式和敷设的路线没有明确的界定。

火灾自动报警装置为目前专门用作火灾预报的设置,即对火灾初期和非火灾起进行预报,以规避或减少火灾所造成的损失。所以,火灾自动报警总线制系统具有回路干线线路长、穿越的防火分区可能不同、线路敷设以明敷为主等特征,如果系统的干线存在故障,其必然会置回路内全部监测点于监视失控状态。基于此,必须把耐火电缆敷设到耐火电费桥架之中,如铜皮防火电缆。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特别强调了:“民用居住建筑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分支干线和分支线路皆不得跨越防火分区”。基于此,本文认为:配电系统分支干线尽量不要跨越防火分区;防火分区对消防用电设备配电干线没有明确的界定;配电系统分支线不得跨越防火分区。其中就跨越了防火分区的分支干线或主干线而言,必须把相应的保护开关安装到防火分区到配电箱的适当位置。

三、消防用电设备的保护与控制

就过载保护而言,《低压配电设计规范》认为:“如果电路突然断电所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因过负载所造成的损失,其过负载保护理应作用到信号方面”;《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认为:“短路保护电器应该与其低压侧的过负荷保护电器和控制电器相配合,其中地位较重要的电动机负荷应该采用2类配合方式。实践证实,规范针对过载保护所提出的措施能够确保消防设备供电的可靠性。

四、消防联动控制

消防联动控制通常有两种形式,即总线制和多线制,其中多线制要求信号线与电源驱动线分开,检测、电源、控制皆占用对应的导线;总线制要求以计算机技术的控制总线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编程技术为控制与监测的手段。一般而言,总线制的布线较多线制少,而监测控制设备较多线制多,目前总线制已被广泛推向大中型项目建设方面。民用居住建筑消防联动控制具体设计通常要求由工程具体情况而定,其中重要消防设备应该同时选用总线制和多线制的消防联动控制,以此提高消防联动控制的可靠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用居住建筑电气防火设计通常应以国家有关规范(如《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低压配电设计规范》、《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等)为前提条件,同时坚持“安全可靠性、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原则。研究证实,民用居住建筑电气防火设计应高综合考虑工程实际情况、工程施工要求、消防用电设备的供电系统设计和配电线路设计、消防联动控制等,以此控制我国民用居住建筑电气故障火灾的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 任长宁,谢炜.美国电气火灾防控经验之借鉴[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31(12):1345-1349.

[2] 傅晓杰.高层建筑中的电气防火设计分析[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7):227-228.

[3] 高翔.建筑装饰工程中的电气防火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2).

电气设备保护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气设备 安装调试 运行维护

中图分类号:TM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111-01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推动下,我国的电力事业在短时期内有了很大发展,电力系统是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复杂的工程系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电气设备作为电力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发电机、变压器、电力线路和断路器等,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联系十分密切,其安装与调试直接影响着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为此,加强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电气设备安装技术分析

电力事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直接而且密不可分的关系,电气设备的安装质量直接影响着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因此,电气设备安装技术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行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必须认真对待,予以高度重视。

1.1 前期准备工作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能够为接下来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对于电气安装调试而言同样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对设备进行安装之前,必须由相关人员对电气设备的质量进行检验和管理,并保证设计图纸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作为电气设备安装和管理人员,一定要了解和熟悉每一种类型电气设备的安装说明。图纸是电气设备安装的主要依据。因此,设计者一定要收集大量的资料文献作为参考,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后期的安装质量,使电气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1.2 变压器的安装

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主要有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铁芯构成,能够实现电压变换、电流变换、阻抗变换等,按不同的用途可以分为:配电变压器、全密封变压器、电力变压器和组合式变压器等等。在安装变压器之前,要注意电气设备组件之间的联系,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做好安装策划,制定出相关的安装工作程序,采用先进的安装工艺,提高电气设备的安装质量,注意变压器的绝缘性;对大型的变压器进行施工安装时,应当先对安装轨道、套管、变压器本体以及内部等进行全面检查和测试;安装之后,要做好变压器的调试工作,注意电气设备运行系统的维护和管理。

1.3 隔离开关的安装

电气设备安装中,隔离开关是少不了的,它能够使电路开路、电路中断,或者是使其流入到其他电路中。在安装开关时,要注意力量的使用,不能过大,否则会使内部齿轮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影响下一步的安装和调整;要重视动静触头的接触,注意对接地刀进行调整,并对动静触头定期打扫,避免灰尘过多影响接触性能。此外,还应注意其检修,若遇到隔离开关有缺陷,对其检修时应选择通用率较好的开关,且在触头中的固定螺杆位置加装4个铜套,通过这种方法,进而可有效保证导电系统的安全及正常运行。

2 电气设备安装需注意的问题

电力设备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其安装质量直接影响着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在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中,有些问题必须加以重视,以保证电气设备的安装质量。

2.1 防潮措施

电力设备的运行需要有一个干燥的环境,潮湿可能会引起漏电,使电气设备出现烧损的情况,必须避免设备潮湿,保证电气设备的正常使用。做好电气设备的防潮工作,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吸湿器,吸湿器能够清除空气中的潮气,是电气设备使用中必不可少的辅助设备。

2.2 防雷措施

电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受雷电因素的影响,在阴雨天气例,雷电冲击往往会造成电气设备的损坏,妨碍电气设备的正常使用。避雷器的使用能够有效避免雷电的冲击,防止变压器出现休克现象,防止事故的发生,保证电气设备安全运行。

2.3 导体连接

导体能够让电流通过材料,是一种善于导电的物体。电力企业在连接导体时,大多采用铝和铜制成的导线进行连接,这种方式在潮湿的情况下会出现氧化现象,使电气设备发生腐蚀,这时必须及时维护,否则会出现自燃现象。铝铜导线在连接时,一定要有很强的紧密性,保证接触性能良好,防止氧化。

3 电气设备的调试和运行维护

电气设备的安装工作结束以后,要加强电气设备的调试,组织专业人员对电气设备的运行进行检测和调试;为了提高其安全性能,要加强对隔离开关的调试,减少其磨损,延长使用寿命;制定电缆检修制度,定期对电力线缆进行检查,做好电缆的清洁以及绝缘层保护工作,发现损坏要及时修补,提高电气设备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电气设备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设备之一,对电力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对企业造成重大影响,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了解设备运行的原理,坚持以预防为主,运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维修设备,保证设备检修质量,提高电气设备的维护管理水平。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是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建立相关的维护体系,严格按照电气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制度进行维护,对于发现的设备缺陷,要做好记录,并及时进行汇报;对一些存在重大缺陷的设备,要在短时期内加强巡视,并予以消除。电气设备运行维护要求团队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要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培养团队的协作能力,最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团队。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使无线监测技术逐渐走向实用化阶段,计算机网络能够实现电气设备的综合诊断,使电力系统的运行维护具有人性化的设计,在不久的将来,它必定成为电力系统远程维护的有效工具。

4 结语

鉴于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电气安装调试的技术,包括变压器、电线开关及缆线路的安装;然后阐述了在电器设备安装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防潮、防雷、导体连接及接地装置等问题,并给予相应解决方法,最后对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需要进行相应维护。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确保电气设备安装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峰.基于电气设备安装调试问题分析研究[J].科技风,2011(22):70.

[2] 陈超.论变电设备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4).

电气设备保护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气主设备;TA饱和;光电压互感器;继电保护;技术分析

电力系统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主要基础设施,电力系统的发展是保证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是实现社会稳定的主要手段和措施。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生产设备和生产工具都离不开电力系统的支持。随着当前人们对电力系统的要求不断增加,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也在不断地增加之中。继电器保护技术是电力输送过程中的基础,是实现电力良好有效发展的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先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近10年来,电力工业突飞猛进,整个电力系统呈现出往超高电压等级、单机容量增大、大联网系统方向发展的趋势,这就对主设备保护的可靠性、灵敏性、选择性和快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电气主设备保护的现状

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继电保护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随着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继电器保护技术不断的出现了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成为当前电力系统中的主要发展前提和手段。

近年来主设备保护的分析计算方法取得了很大进展,比如采用多回路分析法可以比较精确地计算发电机的内部故障,主设备内部故障保护的配置具备了理论基础。利用真实反应主设备内部各种故障及异常工况的动模系统和仿真系统检验主设备保护,极大地提高了新原理新技术的验证水平。

(一)主设备保护的双重化配置和主后一体化趋势

近年来,双主双后保护配置方案逐渐应用到主设备保护的领域,继电保护实施细则对主设备保护的双重化作出规定后,双主双后保护方案成为主设备保护研制、设计的指导准则,并为现场运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二)主设备保护的新原理

近年来,主设备保护通过对故障过程的电磁暂态过程的研究、TA饱和特性的研究、内部故障理论分析,结合实际动模和数字仿真,提出了一些新的原理并已在现场广泛应用。

1.差动保护。常规的两折线、三折线比率差动、标积制动式差动、采样值差动等已在很多文献中有所介绍。

2.关于励磁涌流。目前在工程上应用的判别励磁涌流的原理都是从涌流波形与短路电流波形的不同特征入手,来区分励磁涌流与短路的。各种涌流判别原理都具有在故障合闸时,保护动作时间长或动作时间离散度大的缺点。

3.关于TA饱和。TA饱和问题是主设备保护共同面对的问题。由于大型发电机变压器组容量大,故障电流非周期分量衰减时间常数长,可能引起差动保护各侧TA传变暂态不一致或饱和。对于变压器,各侧TA特性不一致,更易引起TA饱和,这样可能会造成在区外发生故障时差动保护误动对于母线近端发生区外故障时,TA也会严重饱和。因此差动保护需有可靠的 TA饱和判据。

二、主设备保护的发展趋势

(一)保护装置的一体化发展

1.充分的资源共享,一个装置包含了被保护元件所有的模拟量,保护逻辑的判据可以充分利用所有电气量,使保护更加完善、可靠,判据更加灵活实用。

2.主后一体化装置,给故障录波、后台分析带来了便利。任何一个故障启动或动作保护装置就可以录下整个单元所有模拟量,使得现场故障的综合分析、定性及事故处理更加方便,而分体式保护只能录下部分信息。

3.主后一体化装置便于保护双重化的实现。主后共用一组TA,TA断线概率大大下降;装置数量少,误动概率降低。

(二)新型光电流互感器、光电压互感器的应用

传统的电磁式TA是一种非线性电流互感器,具有铁磁谐振、磁饱和、绝缘结构复杂、动态范围小、使用频带窄、铜材耗费大,远距离传送造成电位升高等问题。

(三)信息网络化

变电站监控和发电厂电气监控系统的发展,要求主设备保护具有强大的通信功能,以便通过监控系统实现保护动作报文管理、故障数据处理、定值远方整定、事故追忆等功能,实现了电气智能设备运行的深层次管理。

在采用高速度、大容量的微处理器及高速总线设计后,保护装置将具有更完善的数据处理功能和通信功能,可以更好地实现保护信息化、网络化设计。主设备保护除了动作后经通信网络上传故障报文、数据到监控系统以外,还可以为系统动态提供保护装置的运行状态和信息,并可根据系统运行方式的变化通过数据交换,提供修改保护判据和定值的依据,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四)故障分析技术

新一代主设备保护必须具有强大的故障录波功能,除了记录完整的事件报文、故障数据外,装置还可以记录故障发生前后全过程所有的模拟量、开关量、启动量、中间量的变化,完整地记录每个保护的动作行为。主设备保护的故障信息上传至电气监控系统或保护信息管理系统后,通过高级应用软件,分析保护的动作行为是否正确,为故障查找、分析提供充分的依据。完整的故障数据经数字仿真系统可实现主设备的故障再现,对事故进行深入分析,为保护性能的改进完善提供重要的依据。

(五)信息网络技术

当代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正在从传统的模拟式、数字式探索着进入信息技术领域。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方面,保护的配置比较灵活。如果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采用传统模式,也就是远方终端装置(RTU)加上当地监控系统,这时候,保护装置的信息可以通过遥信输入回路进入RTU,也可以通过串行口与RTU按照约定的通信规约进行信息传递。

(六)自适应技术、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

自适应继电保护的基本思想是使保护能尽可能地适应电力系统的各种变化,进一步改善保护的性能。对于主设备保护而言,它与某些保护的判据、定值和系统的变化也是息息相关的,比如发电机失步保护、变压器零序保护等。目前,部分保护功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适应能力,比如浮动门限、变斜率比率差动保护中的制动特性、自适应3次谐波电压比率定子接地判据等。随着与微机保护技术密切相关的其他科技领域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出现,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自适应控制理论、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的应用,必将促进自适应保护的飞速发展。

电气设备保护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低压配电;系统;电气故障

中图分类号:TM64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工业和民用建筑的工程中,低压配电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并且由于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气故障人身遭受的电击和电气火灾也是不在少数。低压配电接地系统是配电系统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否正确的选用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由于目前建筑电气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接地形式混乱、接地做法欠合理、剩余电流保护器(RCD)接线错误等问题,电气事故时有发生。

低压配电系统概述

低压配电系统存在一个接地故障的问题,即相线对地或与地相关联的导电体之间由于短路所引发的电气故障。当低压配电系统及用电设备某处发生接地故障时,在故障存续的时间内与发生故障相关联的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都会出现故障电压。此电压可能会使人遭受电击,也可能因接地点所形成的电弧、电火花引燃附近的可燃物质从而引发火灾事故,甚至可能会引爆可燃气体引发爆炸事故。存在于低压配电系统中的接地故障问题是从事电气设计工作者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即接地故障的保护问题。其实接地故障保护并不是新出现的问题,只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对技术及安全的要求提高。

接地故障就是相线与地之间所发生的短路性故障。其形式可分为金属性短路和电弧性短路两种。前者故障点是以熔焊形式出现、特点是故障电流大。后者因故障点接触不良阻抗大,以电弧、电火花的形式出现,特点是故障电流小不易检测、同时也不易防范。

对于电弧性接地短路来说、因其故障点阻抗大故障电流小不易检测的特点,同时它还可能以时断时续的电弧方式出现不易被发现。故障电流小不易检测,以往的过电流兼接地保护装置保护动作灵敏度难以保证其动作。因故障存续的时间较长虽然故障电流小,但长时间的时断时续的电弧所产生的高温也能引燃可燃物质引发火灾事故。

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

(一)IT系统

电源端带电部分不接地或经高电阻、电抗或阻抗接地,而用电设备外露导电部分直接接地。IT系统供电的可靠性高、安全性好,适用对不间断供电要求高的某些场所,如重要的连续生产装置,尤其适合于矿井井下。近几年逐步应用于大医院手术室等重要场所的动力和照明系统。

(二)TT系统

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电气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接至与电源中性点接地无电气联系的接地极上。该系统中性线N和PE线没有电的联系,在正常运行时,N线带电情况下,PE线不会带电。

TT系统可适用于用电设备容量小且很分散的农村居住区。个别城市由公用低压线路供电的用户按供电部门的规定采用TT系统。

(三)TN系统

电源有一点直接接地,受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保护线与电力系统接地点连接。按中性线与保护线组合情况,又可分为以下3种形式。

(1)TN-C系统 整个系统的中性线与保护线是合一的。如果三相负载不平衡,N线上有不平衡电流,在线路上产生一定的电位差,与保护线所连接的电气设备金属外壳对大地有一定的电压。TN-C系统只适用于三相负荷基本平衡、有专职电工负责维护的工业厂房。

(2)TN-S系统 整个系统的中性线(N)与保护线(PE)是分开的。系统正常运行时,专用保护线上没有电流,只是中性线上有不平衡电流。PE线对地没有电压,所以电气设备金属外壳接地保护是接在专用的保护线PE上,安全可靠。通常建筑物内设有独立变配电所时采用该系统。

(3)TN-C-S系统 系统中有一部分保护线与中性线是合一的,当PE线与N线从某点(一般为进户处)分开后就不能再合并,且N线绝缘水平应与相线L相同。该系统一般用在建筑物电源由区域变电所引来的场所。

低压配电系统电气故障的分析

低压配电系统从电网中获得电能质量满足各项技术要求的强大电力,供给电力用户使用。从而给生产、科研、办公、教育、经营和生活等各方面带来了许多便利条件而造福于人民。但是,有些时候对低压配电线路和电气设备来说,某些设计不尽合理、电气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比较差、施工安装工艺质量达不到要求或者运行中操作使用和维护不当等各方面的原因,致使低压配电线路和电气设备将发生各种不同的电气故障,从而引发人体遭受电击伤害、电气设备损坏、电气火灾以及停电停产等事故相继发生,甚至同时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国际通用的IEC标准对低压配电系统接地故障保护主要采用两点基础理论:

(1)等电位联结理论。即将所保护范围内的所有设备、装置及金属管道、构架等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电气连接方式建立一个相对一致的电位即等电位,从而消除由于电位差造成电击伤害的相对安全的场所或范围。等电位联结是以提高并均衡局部电位降低接触电压的电压差,而构成一个相对封闭安全的环境。

(2)剩余电流理论。即在任何电气网络所构成的任意节点中依据克希霍夫定律,在任意时间内流进和流出节点的电流矢量和均为零这一原理,如果不为零,这个电流就被认为是剩余电流,即正常电流以外的漏电电流。基于上述两点理论对于等电位联结来说,它解决了以往设备虽然接地但由于接地点与故障点并不在同一位置,各自接触的阻抗并不相同而有可能出现危险电压电击伤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解决危险电压沿保护接地线串入的问题。对于剩余电流来说,它解决了不易检测混杂在正常电流中的漏电电流这一难题,所以它的保护灵敏度能得到本质上的提高。

四、过载故障造成的危害

绝缘导线过载将会带来一些危害,其主要表现如下:

1在低压配电线路上的低压断路器将会因线路过载而动作切断电源起到过载保护作用;但同时却影响本不该停电的电力用户的正常用电。

2绝缘导线连接部分因为过载发热量增大产生异常高温,加速连接部分周围绝缘导线老化并且引起火灾。

3绝缘导线长时间过载将会加速绝缘老化进程,使绝缘性能降低甚至绝缘完全失效。因此,过载故障进一步发展,有可能演变成各种短路故障。

4过载故障的防护措施

为了防止绝缘导线过载所带来的各种危害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其主要防护措施如下:(1)在低压配电线路的主干线上和电气设备的电源线上装设过载保护装置,如热继电器、低压断路器等。(2)电气照明回路或其他小容量用电设备回路也可以装设熔断器。

五、正常工作状态和故障工作状态

低压配电线路和电气设备的工作状态,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即正常工作状态和故障工作状态。并且这两种工作状态必然有自己的一些基本特征表现出来。因此不同的基本特征属性反映了它们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项:

1电压及其偏差;

2.正弦波非线性畸变:总畸变率和各次谐波含量;

3.频率及其偏差;

4电压的不对称性;

5电流限值;

6温度限值;

7绝缘电阻限值或泄漏电流限值。

以上各项技术指标满足技术标准的规定,是正常工作状态的基本特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低压配电线路和电气设备才能安全、可靠和稳定的工作。随着认识的深入、理论的更新、技术及设备提高,余下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正确并且完整应用的问题。依据低压配电设计规范所规定的配电线路保护内容,接地故障保护是三大保护内容之一,是配电线路中必需配置的保护,而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应用。

对于等电位联结来说,应该分清等电位和安全接地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等电位联结是在所保护的范围内降低接触电压的电压差从而避免人身遭受电击的安全措施。安全接地是通过设备接地所采用的一种保护接零安全措施。等电位联结的关键是等电位而不是接地,如果用接地的概念来理解等电位就会犯概念性错误,就又回到保护接零的老路中去,所以绝对不能以接地替代等电位。对于剩余电流来说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剩余电流。发生接地故障时所产生的接地故障电流称之为剩余电流。三相不平衡电流不是故障电流,所以它不是剩余电流,因此安装在三相不对称电路中的三相三极漏电断路器会误动作。另外任何带电体与大地间所构成的电容也会产生电容性电流,它虽然不是故障电流但仍应属于剩余电流,因为它是电路节点中流进流出以外的电流。这种电流的大小与带电体的对地截面积成正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因为这种电流较小而被忽略,但在动力用电设备较多的工业生产车间,由于设备体积较大而且在电路中又都处于并联运行状况,所以这种并非因故障所产生的漏电电流也足以使漏电断路器误动作。因此工矿生产车间的低压动力配电系统中剩余电流保护问题值得大家共同研讨。低压配电系统设计规范适用于所有的低压配电系统,所有的低压配电系统都应遵循低压配电系统设计规范的规定。笔者认为对于低压动力配电系统中的接地故障保护,采用剩余电流理论目前仍然是解决接地故障保护唯一可行的指导办法。具体做法上可以采用分散动力设备因电容所产生的漏电电流的办法,即每台动力设备均配置漏电断路器。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调整漏电断路器动作电流值的办法躲开电容性漏电电流。上述认识笔者以提出问题的角度论述,望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压配电系统电气故障是一项较为复杂,事关安全的工程,有关技术人员一定要按有关国家标准、规范执行,根据不同的建筑、不同的接地型式做好等电位联结,正确选择 RCD,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减少因接地故障引起电击、火灾事故所带来的人身和财产损失,提高安全用电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绍辉.低压配电系统中接地故障的保护[J]. 石河子科技,2008(6).

[2]李娅.低压配电系统接地故障保护[J].电气时代, 2005(9).

[3]李革,肖运勤,曹勇.低压配电系统中接地故障的保护[J].山西建筑, 2009(1).

电气设备保护论文范文第10篇

随着近些年港口建设理论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港口建设中得到发展和运用。港口电气设备作为港口工作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现代化港口建设的作用显著。港口电气设备以其特殊性要求,对港口安全管理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随着当前我国物流行业整体发展的趋势,水路运输让越来越多的人加以关注,港口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等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重视。为此,本文将针对港口电气设备的管理进行研究,对管理模式和红外线检测技术等关键问题进行探索,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港口电气设备的管理水平,为关于港口的其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字:港口;电气设备;管理水平;提出、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TP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港口电气设备的管理工作是港口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随着业内对港口工作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港口电气设备管理水平的重要性。为此,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1港口电气设备的立体式管理模式

港口电气设备和其他电气设备一样,会出现情况的变化甚至恶化,并且受到港口环境的影响,可能劣化的速度更快,丧失功能的可能性更高。当前,生命周期维护的管理理念已经在很多发达国家的港口电气设备维护工作中得以施展,这一理念一般会从港口电气设备的运营目标出发进行规划,从安全性和服务性的角度考虑,配合设备现状进行风险分析,确定维护方式和维护顺序,从而得到维护管理计划和所需的经费。对电气设备经费的使用要严格按照成本效益的理念来进行分析,整个维修管理计划要预先编制,得到审批之后才能获得相应的费用预拨,整个过程透明化处理。通过这样的时间、空间、事件的生命周期概念指导,便能实现港口电气设备的有效管理。为此,下文将针对生命周期管理维护理念的细节进行阐述。

1.1程序管理

按照生命周期管理理论的规划,对于电气设备的维护作业可以参考时间进程、空间分布和养护计划,实现在空间时间坐标轴上规划作业活动,连接作业网络图。在执行活动中,应当串联各个作业活动,调派并分配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这些信息可以为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搜集命令、计划、记录、公文等资料,易于发现这其中的关系,并找到改进的空间。通过工程系统分析的方法能找到设备不良的原因,通过程序的执行方法的改进来促进养护作业的效能提升。

1.2连续时间预测

港口电气设备在不断使用之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设备故障和老化问题,自然老化可能会妨碍电气设备发挥服务功能,甚至出现毁坏。同时,每一个电气设备在其生命周期之中也可能会受到外来突发事件的影响而提前老化。由此,在进行港口电气设备的管理以及养护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时间序列的影响,利用时间差做好养护工作,按照电气设备的现存资料和状态来进行模型规划,预测设备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出现问题的概率,防微杜渐。

1.3离散事件预测

港口电气设备的状态往往会在一个概率性环境中发生变化,可能的损坏程度和变化都是在概率环境中不可预知的,所以不管是观察还是检测都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每一次进行的工作得到的结果也有可能有所差异。因此,在长期的港口电气设备工作背景下,应当将已有的资料转化为适当的概率分布,用数学理论对设备状态加以预测和管理,从而实现对未来未知可能情况的概率预测,获得更加稳定的港口电气设备工作状态。

1.4时空分布分析模型

港口电气设备的多发设备故障往往是在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但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发生频次和相隔时间不能确定,甚至一些个别独立事件属于人为因素,便很难发觉和改善。因此,应当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多年来发生的各类电气设备故障时间进行时空分布定位,遴选出事故多发地点,从而进行更好的改善和提高。改善港口电气设备的运转效能,进而提升电气设备故障检测率和预防可能性。

2港口电气设备红外线检测技术

2.1常规检测方法

电气设备是港口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对其的维护和保养自然也成为港口工作效益的重中之重。当前技术和管理水平下,对于港口电气设备的维护一般可分为预知维护、预防维护和矫正维护三种。预知维护是通过对电气设备劣化的征兆进行判断,通过检测仪器进行周期性的检测和记录,在设备彻底损坏前进行零件更换和设备修理。预防维护是按照维护计划进行的定期检查,并进行差异修正,通过计划性的保养工作来实现维护效能,主要以时间为参考依据。矫正维护则是在设备故障发现时,立即进行作业停止并对故障加以维护,减少因继续工作产生的劣化故障。

2.2红外线检测技术的应用思路

红外检测技术是当前在港口设备维护中运用较多的技术之一,也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技术,这一技术包含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机械电子设备工程、红外线工程等多方面的技术,是经过长时间培训的港口检测分析人员才能胜任的。红外热影响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对港口电气设备原件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对出现温度异常的原件及时发现并管理,从而实现风险防控。之后便可通过元件状态的检测来记录温度数值,建立运作温度资料库。这一系统不仅可以作为电器元件的故障检测,也可以便于维护人员进行红外线热影检测分析工作的参考。

2.3红外线检测技术的异常排除

检测结果不论检测是否有异常,均须将结果制作纪录以作为日后参考依据。若检测结果有异常,则应另做成异常报告以供后续改善追踪。其内容因包括检测日期、检测磁层与区域、机器名称与编号、盘面编号、异常位置点、异常点影像图、以及改善后相关信息等。

检测结果对于异常的电气设备应进行维护保养作业,但为避免因停机维护而造成生产中断的影响,因此针对检测出异常的部位,须依据危害风险的严重度来进行评估,进而排定维护时程。根据风险等级区分来判断电气设备异常的严重度与重要性,以制定电气设备检修期程与避免非预期性停机,确保人员设备安全,并降低产能财产损失。而当异常点完成改善后,则须针对异常的电气设备进行复检测,以确认其异常部位是否已消除。

结语

对港口电气设备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管理方法和技术运用还需要业内的人员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才能够更好的保障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忠.浅析电气设备触头发热及其处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1(12)

[2]金祖荣.石化行业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J].甘肃科技.2010(04)

[3]杨英丽.电力系统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探讨[J].科技资讯.2009(24)

[4]梁华兰.电气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

电气设备保护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浅析;自动气象站;防雷工程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5-0030-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全省各县局基本已全部建成全新的自动气象站,然而根据省局业务处的统计记录,从建成的自动气象站发生故障的概率来看,由于雷击造成的设备损坏而影响业务正常运行的情况占到了80%以上。因此对自动气象站进行系统的防雷分析,设计一个完整、适当的防雷方案,切实保护自动气象站有关设施免遭雷击,不但为业务工作的正常进行与运转提供了有效保证,而且为观测站值班员营造了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自动气象站雷击防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几乎涵盖了目前雷击防护的方方面面,包括直击雷、感应雷及雷击电磁脉冲保护,根据《河南省自动气象站接地与防雷工程建设方案》,结合自动气象站实际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1 建筑物、风向杆等设施直击雷的雷电保护

直击雷是指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等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为使雷电浪涌电流泄入大地,使被保护物免遭直击雷或感应雷等浪涌过电压、过电流的危害,所有建筑物、电气设备、线路、网络等带电金属部分,金属护套,避雷器,以及一切水、气管道等均应与防雷接地装置作金属性连接。

防雷接地装置包括避雷针、带、线、网,接地引下线、接地引入线、接地汇集线、接地体等。根据自动气象站情况,风向杆、地温、雨量计、观测场围栏等防直击雷设施应一并接入地网。为防止反击,以往的防雷规范对防雷接地与其他接地之间提出一整套限制措施,即规定两类接地体和接地线之间的最短距离。在有些情况下,间距无法拉开到规定值时,则要采用严密的绝缘措施。

防雷接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雷设计规范》及《自动观测站》执行。由于接地的良好状态对防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制作接地体时一般采用40mm×40mm的角铁,每根长2.5m,间距约5m垂直打入地下,顶端距地面约0.5~1.0m,顶端再用40mm×40mm左右的扁铁全部焊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接地系统。

另一方面就是信息系统的防雷保护与常规的防雷保护是有区别的。如建筑物与非信息设备防雷根据IEC-1024《建筑物的雷电防护》和GB50057-94来进行的,而电子信息系统的防护是根据电磁脉冲防护标准进行的防护,其国家标准为GB50174-93及QX3-2000《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

2 电源系统的雷电防护

雷电的破坏力极大,以雷击中心1.5km~2km范围内都可能产生危险过电压,损害线路上的设备,防雷仅有外部防雷(避雷针或避雷带)是不够的,雷电波会侵入电气通道(如电源线、信号线和金属管道等)。由雷电产生的高电压和浪涌电压对通讯设备、网络、信息系统有极大的危害,轻则毁坏线路,重则损坏设备,系统瘫痪,造成难以估算的损失,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造成数据设备、精密仪器的大量损害逐年上升,所以必须进行内部防雷,在进出建筑物的各保护区上的电缆、金属管道上、信息数据线上、电子设备前端,安装防雷器,并实行等电位连接。

一个欲保护的区域,从EMC(电磁兼容)的观点来看,由外到内可分为几组保护区,最外层是0级,是直接雷击区域,危险性最高,越往里,则危险程度越低,过电压主要是沿线窜入的,保护区的界面通过外部防雷系统,钢筋混凝土及金属管道等构成的屏蔽层面形成,从0级保护区到最内层保护区,必须实行分级保护,对于电源系统,分为Ⅰ、Ⅱ、Ⅲ、Ⅳ级,从而将过电压降到设备能承受的水平。对于信息系统,则分为粗保护和精细保护,粗保护量级根据所属保护区的级别,而精细保护则是根据电子设备的敏感度来进行选择,从理论上讲,雷电流约有50%是直接流入大地,还有50%将平均流入各电气通道(如电源线、信号线和金属管道等),因此,必须进行电源系统的分级防雷。

2.1 电源的第一级防雷

危险的过电压可产生于建筑外,当雷电击中电力传输线或电力公司切换负载时,危险过电压就可产生并沿电力线传输。如果在你的建筑进口没有保护,这些危险瞬态过电压将进入楼内损坏敏感设备,在雷击损坏事故中70%~80%是外部危险过电压造成的。所以要进行第一级防护,安装电源防雷保护器,位置应在电力线进入建筑物入口处的主配电盘,将瞬态过电压限制在安全范围内,保证设备不受损坏。

2.2电源的第二级防雷

危险的过电压,也可产生于建筑内部,当空调、电梯或其它大型设备开关和运行时,可引起瞬态过电压,破坏敏感的电气设备并缩短其使用寿命,故要设第二级防护,位置设在建筑内的配电盘处,安装电源防雷保护器保护使用该配电盘供电的所有设备。

2.3电源的第三级防雷、第四级防雷

分别为对电子设备的精细保护,一般均考虑所保护的电子设备的耐压水平而确定。自动观测站所使用的计算机及所有用电设备最好使用具有防雷作用的插座。

3计算机通信网络的雷电防护

早期的电子设备是用诸如继电器、线圈和真空管等元件组成的,这些传统元件对于突变的电磁及瞬变电源是有一定的免疫力和耐受力的,但是计算机技术发展至今,多层、超规模的集成芯片,电路更密集,集成度更高,元器件间隙更小,导线更细。几年前,1cm2的计算机芯片有2 000个晶体管,而现在的奔腾机则超过14万个。从而增加了计算机受瞬间过电压损坏的概率。由于计算机的设计和结构决定了它是在特定的电压范围内进行工作的,当电压超出计算机所能承受的电压范围时,计算机将出现数据乱码,芯片被损坏,部件提前老化。这些症状包括:意外的数据错误,接收、传输数据的失败,丢失文档,工作失常,经常需要维修,原因不明的故障和硬件问题等等。而雷电产生的感应瞬态过电压强度远远超出了计算机和其它电气设备所能承受的水平,绝大多数情况下,造成计算机的立即毁坏,数据永远的丢失。因此保护这些智能设备免遭系统瞬态干扰的影响就变得更加重要。

1)计算机通信网络防雷主要由外部防雷系统和内部防雷系统两部分组成。外部防雷包括空气截雷系统即避雷针或避雷带,引下线或接地系统;内部防雷系统主要是对建筑物内易受过电压破坏的设备,如计算机及其通信接口、电话机、路由器、交换机、UPS、数据传输线等电子设备加装过电压保护装置,采取有效防护技术措施,在设备受到电压侵害时,保护装置能快速动作,将能量泄放,从而保护设备不受损坏。

2)雷电对计算机通信系统的损害途径是多方面的,有通过通信线路感应而传入系统损坏设备的,有从雷击建筑物或邻近地区雷电放电从而导致建筑物内部计算机通信网络环路中由于空间电磁感应产生瞬态过电压造成的损坏,有通过供电线路的感应而引入系统电源导致设备的损坏,另外从电磁瞬态脉冲感应耦合的通道理论角度看,由于电子信息系统是由信号采集、加工处理、传输、存储、检索等众多环节组成,由于系统环节多,接口多,线路长等原因,给雷电的耦合提供了条件。例如:一个信息系统不但有电源进线接口,还有信号输入输出接口,天线馈入接口等,这些接口的线路较长,符合闪电耦合的条件,是感应脉冲过电压容易侵入的原因,也是感应脉冲过电压波侵入的主要通道。 因此计算机网络系统防雷保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对计算机局域通信网络的防雷保护不仅取决于设备的接口抗力,电源系统的多级防护,防雷保护装置的性能,而且也取决于通信线路的布放方式,均压等电位联接,屏蔽及接地的方式,另外建筑结构以及楼顶铁塔或避雷针的安装方式等都是极其重要的因素,良好的通信线路的布设、屏蔽、等电位联接及接地的方式,可以提高设备的接口抗力和保护水平。

3)计算机通信网络遭雷击后,易损部位分别是:计算机同轴网络适配卡、特定功能的接口适配卡(例如:带R232串行通信接口的多功能卡等),计算机远程通信用的调制解调器、路由器、交换机、采集器、计算机电源系统各器件等方面。尤其是象这些设备的连接MODEM的串口、连接双绞线的RJ45端口等信号部分应进行信号部分的保护、避免因路由器、局域网交换机端口被雷击或高电压击穿。对于局域网上所用的双绞线,如果它连接的设备不在一个电源环境内、或走线距离比较长时(不在一个房间内或者跨越楼层),双绞线两端连接的设备都应安装防雷设备,避免因两端设备电压不一致时较高的电压通过双绞线击向电压较低的设备;局域网使用细缆作为传输介质时,因其连接多台设备、更应安装防雷设备。连接MODEM的专线和拨号线,均为架空线,且由室外进入室内,遭受雷击的概率大于其它任何计算机设备,故必须首先提高通信接口和电源系统的自身抵抗力,在计算机各通信接口处安装各类通信接口防雷器,特别是主机与采集器、宽带路由器、服务器的输出接口均要加装信号防雷装置。在电源系统,即计算机电源、UPS电源、市电电源等前级必须安装电源防雷器,并按分区、分级、分层的防御理论进行防雷器的安装,同时通过合理的布线、屏蔽、均压等电位联接理论及规范的接地等有效措施降低雷电可能引起的侵害程度。

根据我国有关资料统计,通讯线路被雷击后造成的损失约占整个雷击损失的70%以上,而且线路受到强雷击时很可能使其连接的MODEM、路由器、交换机、采集器等设备也同时遭受损坏,因此通讯线路与设备关系网络是否畅通、气象数据能否及时准确传输的问题,这部分应予重点保护。

4结论

自动气象站的防雷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由于雷击造成的损害可能会使整个系统瘫痪,导致仪器设备不能正常采集,观测数据的永久丢失。因此,如何全面系统地做好防雷工程至关重要,同时也要考虑环境、地理位置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从根本上做好自动气象站防雷工作,尽可能减少雷击带来的各种损害,保证气象工作的正常顺利运行是我们还应不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建筑物的雷电防护》IEC-1024.

[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

[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电气设备保护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主设备保护通过对故障过程的电磁暂态过程的研究、TA饱和特性的研究、内部故障理论分析,结合实际动模和数字仿真,提出了一些新的原理并已在现场广泛应用。TA饱和问题是主设备保护共同面对的问题,国内外也提出了一些识别TA饱和的办法,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文章着重介绍了电力系统中主设备继电保护的现状,阐述了发展趋势。

电气设备的继电保护主要是研究电力系统故障和危及安全运行的异常工况,以探讨其对策的反事故自动化措施。因在其发展过程中曾主要用有触点的继电器来保护电力系统及其元件(发电机、变压器、输电线路等),使之免遭损害,所以称继电保护。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先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近10年来,电力工业突飞猛进,整个电力系统呈现出往超高电压等级、单机容量增大、大联网系统方向发展的趋势,这就对主设备保护的可靠性、灵敏性、选择性和快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电气主设备保护的现状

以往电力系统大型主设备(包括发电机、变压器、母线、高压并联电抗器等)继电保护与超高压线路继电保护相比,处于一种相对滞后的状态,主设备保护正确动作率一直较低,与线路保护相比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主设备保护的分析计算方法取得了很大进展,比如采用多回路分析法可以比较精确地计算发电机的内部故障,主设备内部故障保护的配置具备了理论基础。利用真实反应主设备内部各种故障及异常工况的动模系统和仿真系统检验主设备保护,极大地提高了新原理新技术的验证水平。随着基于新硬件平台的数字式主设备保护的推陈出新,实现了主设备保护双主双后的配置方案,保护的设计方案、配置原则趋于完善,同时,新原理和新技术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主设备保护的安全运行水平。

(一)主设备保护的双重化配置和主后一体化趋势

近年来,双主双后保护配置方案逐渐应用到主设备保护的领域,尤其是国电调[2002]138号文件《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继电保护实施细则对主设备保护的双重化作出规定后,双主双后保护方案成为主设备保护研制、设计的指导准则,并为现场运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双主双后的保护实现方式是针对一个被保护对象,配置2套独立的保护。每套保护均包含主后备保护,并且每套保护由2个CPU系统构成。2个CPU系统之间均能进行完善的自检和互检,出口方式采用2个CPU系统“与”门出口。这种配置方案概念清晰,彻底解决了保护拒动和误动的矛盾,即双重化配置解决了拒动问题,双CPU系统“与”门出口解决了硬件故障导致的误动问题。这种思想已成功地应用到主设备保护上,大大提高了主设备保护的运行水平。

(二)主设备保护的新原理

近年来,主设备保护通过对故障过程的电磁暂态过程的研究、TA饱和特性的研究、内部故障理论分析,结合实际动模和数字仿真,提出了一些新的原理并已在现场广泛应用。

1.差动保护。常规的两折线、三折线比率差动、标积制动式差动、采样值差动等已在很多文献中有所介绍。

2.关于励磁涌流。目前在工程上应用的判别励磁涌流的原理都是从涌流波形与短路电流波形的不同特征入手,来区分励磁涌流与短路的。各种涌流判别原理都具有在故障合闸时,保护动作时间长或动作时间离散度大的缺点。

3.关于TA饱和。TA饱和问题是主设备保护共同面对的问题。由于大型发电机变压器组容量大,故障电流非周期分量衰减时间常数长,可能引起差动保护各侧TA传变暂态不一致或饱和。对于变压器,各侧TA特性不一致,更易引起TA饱和,这样可能会造成在区外发生故障时差动保护误动对于母线近端发生区外故障时,TA也会严重饱和。因此差动保护需有可靠的 TA饱和判据。

针对TA饱和问题,国内外也提出了一些识别TA饱和的办法:采用附加额外的电路来检测TA饱和,缺点是现场工程应用很不方便;提高定值,缺点是降低了内部故障的灵敏度;采用流出电流判据的标积式比率差动,理论计算表明当发电机发生某些内部故障时,也有流出电流,存在拒动的可能性。

二、主设备保护的发展趋势

(一)保护装置的一体化发展

1.充分的资源共享,一个装置包含了被保护元件所有的模拟量,保护逻辑的判据可以充分利用所有电气量,使保护更加完善、可靠,判据更加灵活实用。

2.主后一体化装置,给故障录波、后台分析带来了便利。任何一个故障启动或动作保护装置就可以录下整个单元所有模拟量,使得现场故障的综合分析、定性及事故处理更加方便,而分体式保护只能录下部分信息。

3.主后一体化装置便于保护双重化的实现。主后共用一组TA,TA断线概率大大下降;装置数量少,误动概率降低。

(二)新型光电流互感器、光电压互感器的应用

传统的电磁式TA是一种非线性电流互感器,具有铁磁谐振、磁饱和、绝缘结构复杂、动态范围小、使用频带窄、铜材耗费大,远距离传送造成电位升高等问题。

新型光电流互感器(OTA)、光电压互感器(OTV)相对于电磁式TA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不存在饱和问题,频率响应宽,动态范围大,在很大的电流变化区间内保持线性变换关系;实现了强电和弱电的完全绝缘隔离,具有很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不存在二次开路的问题,二次输出值较小,适合与保护直接接口。因此其将成为主设备微机保护的发展趋势。

(三)信息网络化

变电站监控和发电厂电气监控系统的发展,要求主设备保护具有强大的通信功能,以便通过监控系统实现保护动作报文管理、故障数据处理、定值远方整定、事故追忆等功能,实现了电气智能设备运行的深层次管理。

在采用高速度、大容量的微处理器及高速总线设计后,保护装置将具有更完善的数据处理功能和通信功能,可以更好地实现保护信息化、网络化设计。主设备保护除了动作后经通信网络上传故障报文、数据到监控系统以外,还可以为系统动态提供保护装置的运行状态和信息,并可根据系统运行方式的变化通过数据交换,提供修改保护判据和定值的依据,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四)故障分析技术

新一代主设备保护必须具有强大的故障录波功能,除了记录完整的事件报文、故障数据外,装置还可以记录故障发生前后全过程所有的模拟量、开关量、启动量、中间量的变化,完整地记录每个保护的动作行为。主设备保护的故障信息上传至电气监控系统或保护信息管理系统后,通过高级应用软件,分析保护的动作行为是否正确,为故障查找、分析提供充分的依据。完整的故障数据经数字仿真系统可实现主设备的故障再现,对事故进行深入分析,为保护性能的改进完善提供重要的依据。

(五)信息网络技术

当代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正在从传统的模拟式、数字式探索着进入信息技术领域。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方面,保护的配置比较灵活。如果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采用传统模式,也就是远方终端装置(RTU)加上当地监控系统,这时候,保护装置的信息可以通过遥信输入回路进入RTU,也可以通过串行口与RTU按照约定的通信规约进行信息传递。

(六)自适应技术、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

自适应继电保护的基本思想是使保护能尽可能地适应电力系统的各种变化,进一步改善保护的性能。对于主设备保护而言,它与某些保护的判据、定值和系统的变化也是息息相关的,比如发电机失步保护、变压器零序保护等。目前,部分保护功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适应能力,比如浮动门限、变斜率比率差动保护中的制动特性、自适应3次谐波电压比率定子接地判据等。随着与微机保护技术密切相关的其他科技领域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出现,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自适应控制理论、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的应用,必将促进自适应保护的飞速发展。

三、结语

随着电力系统容量日益增大,范围越来越广,仅设置系统各元件的继电保护装置,远不能防止发生全电力系统长期大面积停电的严重事故。为此,必须从电力系统全局出发,进行电气设备继电保护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电气设备保护论文范文第13篇

对于电气设备而言,使用环境对其安全防护有效性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复杂且多变的使用环境将会使得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现阶段,包括粉尘污染、湿度过大以及腐蚀问题的产生均有可能导致其影响环境范围内低压电气设备的有效运行。与此同时,异常物体进入电气设备运行系统当中也有可能导致设备运行出现非正常动作。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如何将这些环境因素以及异常物体因素与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相隔离,可以说是低压电器设备安全防护的关键所在。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可以借助于对密封结构、防护罩以及过滤网的综合应用实现对低压电气设备外壳的有效防护,使外界环境各类因素能够与电气设备之前形成有效的隔离,从而达到安全防护的关键目的。与此同时,基于以上有关低压电气设备安全防护基本原理的分析,现阶段所涉及到的具体防护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首先是有关人为性因素的控制,即相关工作人员在实践工作过程当中应当严禁与电气设备外壳待危险标志的部件发生直接接触,与此同时,还应当通过日常性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防止外界异常物体进入电气设备内部;其次是有关客观性因素的控制,即应当那个防止电气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当中出现以滴落、直淋、直溅、直浸以及直潜形式出现的液体进入问题,从而防止相关电气设备的正常使用受到不利影响。

二、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

在有关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的安全防护过程当中,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确保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均能够实现良好且稳定的应用性能:首先,在高压线路及低压线路敷设区域的下部位置,应当避免出现任何形式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也不得在该区域范围内进行建筑施工项目生活设施或是作业棚的临时性搭设处理。与此同时,应当安排专人以巡查的方式,确保高低压线路敷设周边区域内不存在任何杂物或是构建的堆放问题;其次,在实际施工过程当中,基于对施工作业人员实践操作安全性因素的考量,应当确保架空线路边线位置相对于架具结构的边缘位置留有一定的安全距离。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在现行施工规范及标准当中,应当针对这一安全距离进行详细的规定。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多以邻近架空线路的电压等级差异性实现对安全距离的有效划分。一般情况下,在邻近架空线路电压等级低于1kV单位的情况下,架空线路边线位置应当保持与架具结构边缘位置4m及以上的安全距离;而在邻近架空线路电压等级在1kV单位以上且10kV单位以下的情况下,架空线路边线位置应当保持与架具结构边缘位置6m及以上的安全距离。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结合低压电器供配电应用实际情况,针对这一安全距离进行合理调整同样是安全防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再次,在实际施工过程当中,应当杜绝将脚手架搭设在相邻架空线路位置,确保电压等级在10kV单位以上的架空线路边缘相对于施工现场各种垂吊物边缘位置的有效距离保持在2m单位及以上;再次,在有关低压线路的设置过程当中,需要确保线路敷设位置在地表以下,或是对其进行架空处理(架空处理下应当确保电缆线路金属外皮能够在进户端位置实现可靠性接地);最后,若受到客观因素限制影响,无法在施工现场满足以上各类型安全距离的设定,就要求预先针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位置进行必要的防护处理(可采取增设警示标志或是增设防护栏的方式),在确保施工作业人员人身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有条不紊的展开施工作业。

三、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如果将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的应用视作一个整体的化,安全管理无疑是这一整体中最为基础与根本的环节之一。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向我们证实了一个方面的问题:只有确保了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管理的安全性,才能够确保以上各类型设备在整个运行系统中相关功能的有效实现。在这一过程当中,要求相关工作人员面向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终端应用客户进行相关的安全管理知识的宣传与普及,配合相应设备定期性维修检修工作的开展,提高客户方面对于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安全管理与使用的认知水平。与此同时,管理方面还应当安排专人以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的方式,针对处于运行状态下的各类型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进行系统且全面的检查,在这一阶段发展各种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问题,最大限度的确保用电设备运行的正常性与稳定性。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无论是对于何种类型的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而言,均应当在既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相应的预防性试验,结合预防性试验所反应的设备运行状态,针对现阶段所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优化,借助于此种方式确保接地网以及接地电阻正常使用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在此基础之上,对于自备电源的客户来说,需要重点关注对用电防护措施的有效宣传与落实,定期展开相关机电保护设备的优化升级与维护,确保其所执行的检验工作能够与现阶段低压电气供配电设备安全管理的相关标准相适应。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剧,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作用之下,供电质量、供电安全、供电设备设置以及供电设备标准等相关问题均需要有所提升与强化。如何实现这一发展是现阶段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低压电气供配电及设备安全管理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胡志强.火力发电厂低压电气设备二次回路上工作安全事项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7):247.

[2]潘顺芳,李邦协.低压电气设备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降低的应用研究[J].电动工具,2010,(1):12-22.

[3]曾雁鸿,张亮.推动建立IEC低压电气设备风险评估技术标准体系[J].电器工业,2011,(1):66-68.

电气设备保护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低压电气装置接地型式接地保护故障 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8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接地在电气技术上具有很高的重要性、普遍性和复杂性。各种系统均有多种复杂的接地要求,而且是与系统紧密联系的组成部分。

一、低压系统的接地型式、要求及其适用范围

在过去的低压配电的接地系统的设计规范和标准中、虽然己经为确保设备和人身的安全、提供有相当完善和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案。然而,对于确保信息网络的数据安全的保护措施却显得“相对欠缺”。基于上述情况,当我们在处理信息网络的接地设计问题和不同方案的争论时,不宜完全拘泥于现有的设计规范。对信息网络时代的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系统而言,它不仅需要保护供电线路、用电设备和人身能安全、可靠地运行。而且,更需要保护好被信息网络设备所处理、存贮的和传送的数据的安全性。为此,当我们在设计接地系统时,不仅需要考虑各种“接地线”的接地电阻。还需高度重视接地阻抗;“地线”的实际布线方式;用户对网络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是否合理”等因素。实践证明:设计合理的接地系统及正确的布线施工是确保网络设备获得高效、宽带运行特性的前提条件之一。

1、低压配电系统中的常见接地配置方式

(1)接地系统的调控功能:当用电设备因故发生“短路”/漏电故障时,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运行;增强电源设备、用电设备的电磁屏蔽效果,确保IT/电信/测试等关键设备获得尽可能高的电磁兼容性(EMC);为IT/电信/测试等关键设备内的电子线路提供统一的、具有“低阻抗运行特性”的参考电平;为IT/电信/测试等关键设备提供静电“泄放通道”;确保供电系统能为信息网络设备提供尽可能低的“零线对地线”电压;为用电设备提供安全、可靠的防雷击、抗浪涌保护。

(2) 接地系统中各关键的部件的调控功能

判断接地系统的设计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能否为各种干扰源/“地电流”提供低阻抗型“泄放通道”,以确保在各IT设备之间实现“等电位连接”。

2.不同接地系统的兼容性

同一电源供电的不同建筑物,可分别采用TN和TT系统。同一建筑物内宜采用TN系统或TT系统中的一种。如果能够分设接地极,二者也可以兼容;由TN系统向局部TT系统供电没有任何问题,如室外照明。同一电源供电范围内,IT系统不能与TN系统或TT系统兼容。同一建筑物内IT系统可以与TN系统或TT系统兼容,只要IT系统与T字头的系统不并联运行。

3.低压电气装置的接地要求

(1)一般要求:

种类:防护接地;功能接地。系统接地型式和保护导体,是自动切断电源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外露可导电部分接PE线,PE线按不同系统的要求接地。可同时触及者应接到同一个接地系统上。

(2)各种系统的接地要求:

TN系统:外露可导电部分应通过保护导体与电源系统的接地点连接。一般情况下应满足的条件:ZsIa≤U0;为减小故障回路的总阻抗Zs,PE线应尽量靠近相线。相对地故障的异常情况下:RB/RE≤50(U0~50)。

TT系统:受同一保护电器保护的所有外露可导电部分应接至共同的接地极上。中性线不应重复接地应满足的条件:RAIa≤50V。

IT系统:装置的任何带电导体不应直接接地。外露可导电部分单独地、成组地或集中地接地。单独或成组接地时,第二次故障的保护应符合TT系统的要求;集中接地时,第二次故障的保护应符合TN系统的要求。应满足的条件:RAId≤50V。

二、建筑物电气装置接地装置常见问题与接地保护

多芯电缆中的导体;固定安装的的或绝缘的导体;与带电导体共用的外护物;符合规定条件的电缆金属护套、屏蔽层、铠装、金属编织物、同心导体、金属导管;好多国家允许用电缆托盘和梯架。规定条件是:保证稳定的电气连续性;满足最小截面的要求。电气设备、母线槽的金属外护物或框架可用作保护导体,除符合上述规定条件外,还要求预留与其他保护导体连接的分接点。

1.低压电气装置的接地配置

TN系统不存在应力电压升高问题。防电击的措施如下:故障电压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被切断;或建筑物内实施总等电位联结,“接触电压实际为0V”;或低压系统接地单设接地极。

TT系统不存在接触电压升高问题。防绝缘击穿的措施如下:应力电压及其切断时间适合低压设备的绝缘水平;或低压系统接地单设接地极;降低高压接地故障电流Ⅰm和接地电阻R,使其乘积不超过1200V。高、低压系统分设接地极时,所内低压设备的应力电压将升高ImR,应在与其绝缘水平相对应的时间内被切断。

IT系统中的漏电保护器主要用于切除两处异相同时接地故障。应根据具体情况按需要装设。 IT系统两处异相同时接地故障,IT系统内外露导电部分分别装设接地极,这时故障电流流经两个接地极电阻,故障回路的切断应符合TT系统接地故障保护的要求。 IT系统两处异相同时接地故障,IT系统内外露导电部分公用一个接地极,这时故障电流将流经PE线形成的金属短路,故障回路的切断应符合TN系统接地故障保护的要求。为了用电安全,采用了接地故障保护后,仍需要可靠的接地采用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联结的作用是降低故障情况下,电气设备间、电气设备与其他设备间的接触电压,使人体在接触时,身体所承受的电压降至最低。

2.单相接地保护

当过电流保护电器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采用带有单相接地保护的断路器或者进行设零序电流保护措施。断路器的单相接地保护功能的实现原理有剩余电流型和零序电流型两种。剩余电流型是利用四个电流互感器分别检测三相电流和中性线(N线)的电流。无论三相电流平衡与否,则此矢量和为零(严格讲为线路与设备的正常泄露电流);当发生某一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电流会通过保护线PE及与地相关连的金属构件,此时电流为接地故障电流加正常泄露电流。接地电流达到脱扣器整定电流时,即可报警或驱动短路器动作,实现单相接地保护。零序电流型是在三相上各安装一个电流互感器,检测三相的电流矢量和,即零序电流Io。(Ia+Ib+Ic+In=Io。)当发生某一相接地故障时,此时电流为接地故障电流加正常泄露电流,与脱扣器整定值比较,即可区分出接地电流,实现单相接地保护。

3结论

只有经过这样全方面的接地保护后,整个电力系统在使用时才能达到节能的效果,使得社会和经济得到最大的双重效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技也在不断的创新,从而推动着电力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低压电气装置保护接地系统也在不断的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旭东.配电变压器低压系统的接地[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09,(4):19-22.

电气设备保护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变电站;电气设备;日常维修;管理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于电力体制的改革,电力设备维护也逐渐的在走进市场,原来只有电力部门专门负责设备维护的情况先已经改变,电力设备制造业也开始着手进入到这一部分。而且设备的制造商对于设备的设计和缺点都非常的了解,以及有保证的证备件来源,常常在接设备维护合同时占有有利的地位。状态维护最重要的是根据设备现有的工作状态,结合状态监测的手法,为设备的健康作出诊断,以便我们能抓住最好的保养周期,提高养修的技术含量。而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平稳工作,避免设备工作时受损是设备状态维护的重要目标。

一、变电站电气设备的维护特点和安全运行管理

状态维护是变电站电气设备的重要的维护手法,概括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维护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维护后的效果很好。状态维护是对设备的工作情况进行维护,结合设备自身的结构特点对其详细的分析,由于维护有一个确切的目的,从而大大增加量维护的效率和效果。

2、维护节省时间。经过分析和检查设备,倘若设备工作状况良好,不需要特别的保养和维修,那这样就以加长设备的维护周期,从财力、物力还有人力上都能够得到不小的节约。

3、状态维护是要对设备的结构和工作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的条件下开展的,从而以在维护时设备发生怪异的状况时做到慢条斯理,给供电的可靠性和设备的安全性带来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变电站电气设备日常维护及管理的措施

当前,由于生产生活的需求,用电需求不断增大,很多现代化电气设备投入增加了变电站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也增加了变电站安全运行的高效性和可靠性,所以对于变电站来说,电气设备的工作性能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稳定发展、生产成本控制以及经济效益,所以必须加强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管理以及日常维护,来提升电气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延长电气设备使用寿命,及时维修设备故障,确保电气设备的控制精度和工作性能,从而实现变电站运行的现代化,保证生产有条不紊地进行。

但是,当前变电站电气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方面诸多问题不是很理想,首先对于电气设备的管理层次不分明、设备信息收集方不先进致使同一数据不一致等,对于电气设备的定额标准也不统一,基础数据不规范,对于数据的汇总、分析和决策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远远落后于国际上电气设备的管理与日常维护的标准。

1、完善管理制度

对于变电站电气设备的管理和故障维护首先要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水平的、灵活高效、分工明确的电气设备管理规章制度,来约束管理人员对于电气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的行为。为变电站电气设备的管理构建分明的层次建构,明确各级人员的管理职责,保证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生产技术部人员负责电气设备的日常管理以及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标准,配合检修维护部的工作人员来对待变电站的电气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故障检修等工作,从而确保变电站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要加强电气设备管理人员的基本素养和技能,对于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低、安全认知错误以及安全培训工作流于形式的现象要严格制止,从设备的安全隐患入手,增强电气设备管理和故障维护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培训,针对不同岗位的人员,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强化训练,使其能够熟练掌握电气设备的管理工作和操作流程。同时,要定期开展变电站电气设备管理和日常维护研讨会,分析和讨论电气设备的安全操作规范程序的执行情况,改善和精简电气设备维护和检修的操作流程,争取高效率地完成电气设备的管理与日常的故障维修工作。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变电站电气设备不仅是变电站的硬件基础,更是全体电力职工的共同财富。加强对电气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也是相关岗位职工的重要职责。因此,变电站的问题需要在内部解决,无论是针对线路、设备的检查、维修、巡视,还是针对送电过程中的核算、评估、反馈,都需要相关部门全体人员配合完成。因此,变电站电气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很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职工队伍建设”。通过有效方法提升维护运行人员的业务素质、道德品质与个人修养,是确保变电站电气设备日常维护和管理质量的重要路径。例如,要组织竞聘上岗,全段进行安全员、技术员、技术主管岗位竞聘活动,理论知识丰厚、业务素质较高者提拔任用,通过该种形式激励职工努力学习业务知识,钻研科技难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再如,要对日常参与巡视与管理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对优秀职工进行激励,形成“人人奋进”的良好工作氛围。

3、加强电气设备的人工管理

针对变电站电气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机制的建设,一方面是各类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则涉及具体的人、事、物,即职工的日常工作与机器设备、信息化平台的有效运用。在变电站内部开展的电气设备管理、巡查与巡视,既要加强人工操作,更要运用信息化平台、电子技术等手段。变电站的设备安全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完整的制度与机制的保障。通常来说,变电站设备要实施24小时监督、巡视和管理,对于工作人员的时间、精力要求很高。如今我单位所有变电站以实现无人值班,这就对运行维护人员和监护人员提出了跟高的要求,需要运行维护人员和监护人员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严格按制度工作,才能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逐步应用,人工与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巡视、管理模式逐步推广开来,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以变电站设备的日常巡视和管理为例,做好日常工作,需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加强对主要电气设备的日常巡视、排查和管理,确保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转。例如,人工巡检到位情况和记录数据由于经常无法把握其真实性,需要开展制度规制;大量巡检信息保存不便、易丢失、耗工时,也需要很好地解决;由于信息查询不便,无法有效利用数据对设备做缺陷分析、选型等辅助决策,需要人工与技术手段相结合。

关于技术手段的运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变电站设备巡检管理系统可以解决人工巡视和管理的问题,确保定时对设备按计划巡查,方便真实记录设备状态和相关数据;同时,系统可对巡检数据、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准确的统计分析,对设备进行建档、建图管理等。所以,有效运用人工和技术手段,是电力系统日常巡视与管理机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

4、电气设备保养的措施

在对电气设备进行保养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加大设备日常维护的力度,预防出现遗忘、错误保养等问题,同时将设备的保养工作同员工的奖金挂钩,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从而调动员工的维护热情,真正将设备保养工作落到实处;

加大设备的日常检查力度。应制定专业人士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同时记录好检查的内容,包含设备平时的工作情况、工作时间、维护的方法及次数等,从而当设备发生问题时,方便维修人员更了解设备,精确找出事故原因,予以处理;

应加大对设备管理从业者的监管力度。设备的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都需要熟练掌握设备的基础性能,依据设备的具体情况,结合企业的真实状况合理制定保养及维修规划,同时对维修与维护活动进行科学监管,防止出现资金浪费的问题;

④创建完善的设备维修、维护标准。不断改进并健全数据的统计,针对设备的出入情况、运转情况等进行详细登记,保证一机一册,有据可循;

⑤定期对设备的管理从业者、维修从业者进行培训。从而提高从业者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

由表面来分析,企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来进行电气设备的日常维护,然而由长远角度分析,能够极大程度提高设备的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缩减资金投入。首先,日常保养操作较为简单,并且资金消耗较少,同时能够确保设备的稳定工作,减少原料的损耗,延长设备的应用年限,更科学、合理的分配企业中的资源;其次,设备的使用时间越短,稳定性越好,应用时间越长,则稳定性较差。稳定性也就是设备出现问题的概率,现代化的设备价格较贵,并且维修十分复杂,而日常维护工作就能够良好的降低设备地磨损问题,更好地提高设备的工作质量及效率。

结束语

电气设备的故障有很大比例的原因在于日常忽视了维修与保养工作,从而使小问题变成了大故障。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维修与保养,从而消除设备的隐患,提高设备的工作性能,延长工作时间,保证生产质量及生产效率,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因此,对电气设备维修与保养内容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人员深入探究的。

参考文献:

[1]杜渐.基于模糊理论的地下变电站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与管理[D].上海交通大学,2013.

[2]王元晖.基于变电站安全运行的设备维修检查技术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3,14:32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