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信息化论文范文

信息化论文范文

信息化论文

信息化论文范文第1篇

1.信息化促使企业观念文化的创新

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尤其是信息化时代下,必须随之进行调整,以创新的理念和思想,更新企业目标,不断与时俱进,在新的条件下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以变革的心态迎接挑战,不能一味保守不前。在信息化冲击下,员工的观念也要紧紧跟随企业的发展步伐,信息化可能造成一些员公关系的疏散,还可能使员工一时不能接受企业转变理念后的发展模式,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依靠自身智慧化解员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地培训员工,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创新的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运用信息化技术和知识,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企业只有不断更新理念,与时俱进,以“不变”应“万变”。

2.信息化促使企业制度文化的提升

企业传统管理模式比较层级化,信息的传达速度较慢,要经过太多的层级。而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产品的全球化扩散速度加快,信息时代经济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快速反应的基础上,否则便无法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快速传递信息,有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能够快速发现和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要求员工能对公司的任务指令有极强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对外部环境变化迅速做出调整,利用现有条件或自主创造条件,独立处理工作职责范围以内的问题。因此,信息化促使企业管理模式的更新和用人制度的透明化。企业领导转变观念,适当下方权力,给基层人员更大的施展能力的空间。

3.信息化促使企业器物文化的改善

信息化论文范文第2篇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价值在于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会计信息系统是由会计人员、数据处理工具和数据处理规程组成的有机整体。会计信息系统历史渊源,至今仍然久经不衰,并且呈现出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趋势。其根本原因就是它能够加工和利用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满足经济管理的需要。提供会计信息既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出发点,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终结点。在这方面,无论是传统会计信息系统,还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或者是会计信息化系统,可以说不存在什么差别。这是由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的。一方面,经济及其发展水平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助推器。经济是因,会计信息系统是果。不同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也不同。结绳记事是会计信息系统对原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资产=负债+业益”的平衡公式是会计信息系统对封建及原始资本积累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成本和损益计算是会计信息系统对于工业经济社会的适应,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信息系统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适应。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对它所处的社会及其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结绳记事促进了原始社会剩余物品的分配,“资产=负债+业益”促进了人类社会借贷关系的发展,成本和损益计算促进了现代工业的进步,会计信息化则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在上述两方面中,相比之下本文更加关注后者。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探讨会计信息系统的价值。

我们研究会计信息系统只是一种过程或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这个系统的产品-会计信息。这是因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价值是通过提供会计信息来体现出来的。会计信息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双重属性。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是指它能为决策者所使用,并能够减少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会计信息的价值是指决策者在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时所能够减少的不确定性程度。会计信息越是有序,经济决策中的不确定性程度就越小,会计信息的价值就越大。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会计信息有使用价值,就一定有其价值。使用价值越大,价值就越大。反之亦然。不仅如此,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涵会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丰富。

会计信息的价值是通过其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来体现出来的。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决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到处充满着经济决策,而决策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的。无论是微观经济决策,还是宏观经济决策,概不例外。

二、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价值是极其有限的

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产生于中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的商贸活动,完善和发展于20世纪中叶的工业社会。它是以手工为主的会计,或者说是一个手工会计数据处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会计人员借助于笔、算盘和凭证、账簿及报表对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依据会计准则、制度,按照复式记账法、历史成本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思想体系,进行会计处理,最终生成会计信息。在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存续的漫长历史时期,它不仅与当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促进了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经营活动种类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会计信息系统所需处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改善经营、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第一,会计数据处理的效率低下。会计人员面对大量的交易和事项,整日计计算算、抄抄写写,虽然付出极大的劳动,但提供的会计信息还总是时过境迁。第二,及时性差。会计信息的时效性极强,它的时滞必然带来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失误。在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时效性问题的解决要以牺牲簿记费用为代价,而从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考虑,这又是不足取的。第三,数据处理的差错率高。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一般从经济活动的内容、数量、单价、金额、对应科目、记账方向等项目来核对,通过制单、审核等不同岗位分工来互相促进、互相监督账目的正确性。此外,还通过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尽管如此,手工处理下会计信息的差错率仍然居高不下,且一旦发生差错,查找十分困难。第四,基于纸张的会计信息存储介质,加大了簿记费用。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以纸张为存储介质,这种“只读寄存”的数据存储方式不仅使得数据存取效率低下,而且数据冗余度极高,导致存储成本高昂。这些成本包括纸张本身的成本,记录、维护和使用数据所带来的相关成本,以及纸张记录的损坏成本等。由此可见,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随着企业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经营管理的提高,由于自身的条件所限,提供的会计信息及其会计信息所能实现的价值是十分有限的。

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会计信息孤岛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随着计算机的诞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54年10月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一次在计算机上计算职工工资,开创了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的新纪元。在我国,计算机在会计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是从1979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的。在这方面,我国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快,可以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们仅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基本上实现了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取代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形成,实现了会计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自动化,并在此基础上向管理者提供财务信息,辅助决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发展,使会计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第一,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第二,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第三,促进了会计职能的转变,提升了会计人员的素质;第四,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它的建立为企业管理工作现代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第五,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部分地改变了会计核算的内容、方式、方法,促进了会计自身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并未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创新和革命性的变化,距离现代企业管理对它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情况和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会计信息孤岛。所谓会计信息孤岛是指“会计信息系统依据会计科目体系,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数据进行分类采集、汇总、加工、储存和报告的会计信息不能满足使用者决策需求的状态。它主要表现在对外报告的决策有用性不够及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分离;对内企业业务活动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相分离及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会计信息的分离”。

由此可见,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数据处理历史上的一种进步,但是,由于会计信息孤岛的客观存在,导致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有如下一些缺陷:第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组织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之外,它重复存储了企业组织各个业务部门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存储了的数据,使得数据必然产生冗余,引发了企业组织中数据的不一致,也提高了信息管理的成本。第二,受第一种缺陷的影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只采集和存储了那些符合会计确认条件的交易和事项,自然输出的信息也只能是财务信息,而不包括非财务信息,即系统所能输出的信息内容十分有限。第三,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依赖于企业组织其他各个业务部门的信息输出。但是由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未能与企业组织其他各个业务部门的信息系统集成起来,所以也就无法直接从企业组织其他各个业务部门的信息系统中提取数据,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自然也就谈不到数据的实时处理和会计信息的实时支持。

四、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文化 税收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

一、信息文化的内涵

信息文化是信息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人们借助于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从事信息活动所形成的、信息社会所特有的文化形态,是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样式。信息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最早出现在通信领域,但随着信息概念向各门具体科学渗透,被纳入了哲学的视野。在研究信息的过程中日益倾向于探究信息的本质,逐渐赋予其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同时也赋予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信息是在信号的刺激下产生的,就其形成的过程而言,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不能据此否定信息的主观性,无论是生成的信息,还是生产的信息,最终都以主观的形式而存在,而且随着人们意志的改变而改变。如果没有大脑的出现,就根本不可能生成和生产信息,这个世界也永远是充满各种信号的呆板的世界。

信息的本质是主观虚拟存在,而事物的本质则是客观实际存在。首先,信息决定于事物,离开了事物,信息就失去了赖以产生的客观基础。其次.信息不同于事物,信息是虚拟的、主观的,而事物是实际存在的、客观的。第三,信息具有一定的超越事物之外的独立性。因为信息是虚拟的、主观的,所以信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自由地进行信息运算,并据此改造事物。第四,信息对事物的反映有时是扭曲的。信息之间的联系基本上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相符合,有时超越事物之间的联系,并生产出新的信息。

智能信息是“情报学”与“信息学”发展融合的产物。在知识环境下,智能信息学注重对知识传播、获取、管理和情报交流的研究,以及“探索信息激活的规律”。目前,人类对信息的需求已从最初的单一需求转向了适用于各领域的决策信息需求,因此,智能信息已超越以往文献情报学及科技情报学的研究范围。传统的科技情报理论、文献情报理论正在与现代的竞争情报理论、工商情报理论、技术情报理论、安全情报理论等现代情报理论相结合,从而形成智能信息理论。

信息技术的使用也给信息社会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这些伦理问题包括信息的获取、保存和扩散;信息的质量控制,可靠性、自由流动和安全性;普遍存取的扩大;内容的共享与交换;创建新数字空间的技术支持;公众意识;对多样性、拥有权和隐私权的尊重;对信息通信技术的伦理性使用;以及新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信息技术的集成等。

二、信息文化对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1、信息文化改变了税收管理体制、组织形态和结构,未来税收工作的主体将围绕网络建构。在信息社会中,社会系统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信息和反馈作为运行与控制的依据,各种制度的运行也都建立在相应的信息传播技术基础上。税务征管也将围绕网络建立起新的虚拟社会结构及虚拟组织而展开税收管理工作。面对社会组织分散化和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的趋势,信息文化将建立起社会运转的新规范,将引导税收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决定税收管理的新机制。

2、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活动日益依赖各种信息中介.并由此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同时,人们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信息心理和信息生产、传播、选择和应用等方式也受到信息文化的影响。一是信息时空观的形成。信息社会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时间不断缩短,空间距离相对缩小使人类社会的空间特征有更加时间化的趋向,即空间可以被时间置换。二是信息世界观的确立。传统的物质意识二分世界观将被信息世界观所取代,信息与物质、能量被视作是共同构成世界的要素,对于人们所生存的世界,信息更具有了无可取代的地他,其地位超过了信息和能量。三是信息价值观的确立。信息的特征决定着信息价值在增值中的作用。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各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信息拥有者在竞争中占据着有利地位,权力“从资本占有者手里转移到职业官吏和技术治国论者,及信息提供者手里”,信息的价值观得以确立。“信息经济”、“知识经济”都足信息价值的体现。

3、信息垃圾与信息污染挤占了信息空间,造成信息选择困难。大量的信息由于未经筛选而产生,其可靠性难免良莠不齐,甚至大量的虚假信息、失效信息、垃圾信息污染了信息环境。挤占了信息空间,而且无序的信息也使人难辨真伪。信息量的巨大不仅未能消除人们认识中的不定性。反而使人们无所适从,妨碍了信息的有效利用。

4、信息超载与信息贫困的日趋对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存在着信息垄断的可能性,信息不对称性同时体现在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的不均衡方面。一方面,我们面对无时无刻不在产生、交换和使用的大量信息流。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却义难以获得实施征管工作必须的社会和纳税人的有效信息,出现有效信息贫困现象。信息超载和信息贫困同样给我们处理和有效利用信息带来危害。

5、信息依赖与信息焦虑日益加剧。信息时代,人们往往不加批判的接受信息的改造,日渐丧失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产生信息依赖。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高科技特征,使得信息专家和信息部门逐渐成为各方面的权威。整个社会笼罩在一派“信息至上”的氛围中,过量的信息使人精神紧张、敏感,指纹考勤、排队机、管理卡、门禁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在口常_L作中的过分崇尚,信息化手段成为管理的亡具,税务_F部对信息化的恐惧感和厌恶感与日俱增。“信息能力”成为评价一切事物的标准,信息意味着权力。掌握信息的人就具有了对他人的支配能力,不掌握信息的人则受到歧视,会产生信息焦虑。

6、信息生产和利用中的“马太效用”加剧。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具有自组织性,会产生自动的聚集效应,即在信息生产和利用过程,一口一优势出现,就会不断地加剧,自行强化运作、滚动。信息活动的“马太效应”主要体现在社会信息的牛产、布局和利用过程中。同样。机械、片面、僵硬化的信息格局一旦肜成,就会产生负面效应,从而抑制信息化对税收工作的积极作用。

信息化论文范文第4篇

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为档案信息化中电子文件的信息安全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国已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电子计算机系统安全工作规范(试行草案)》、《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计算机病毒防治办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我国是保护网络信息安全、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有力依据和基础,但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仍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首先,国家应当加大对保护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宣传力度,深入宣传《档案法》,增强社会的档案意识,将电子档案法制观念渗透到人们的思想理念当中。

其次,相关执法部门应当加大执法力度,做到违法必究,依法治党,有效保障档案信息化中电子文件的信息安全。再次,我国相关立法部门应当深入了解目前国内档案信息化中电子文件的信息安全问题,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论研究力度,更好地修订完善法律法规。最后,我国应当建立健全与档案信息化中电子文件的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体系,找出目前法律有待完善的地方,修改不适时宜的法律条款,增强对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保护与执法力度,制定专门的电子档案信息安全法。

二、采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

我们应当采用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数据安全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保护档案信息化中电子文件的信息安全。首先,我们应当采用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对网络资源进行访问控制,避免不法分子非法访问和非法使用网络资源。访问控制技术包括入网访问控制技术和网络权限控制技术。其中,入网访问控制技术应当在内部网与互联网之间建立防火墙,防止电脑遭到黑客攻击或病毒入侵,同时,访问者需要接受身份鉴别,经过电脑系统验证身份之后,才能进入网络。网络权限控制技术则应当给予特定的用户和用户组一定的访问和操作权限,使用户在自身权限范围内进行访问操作。其次,我们应当采用先进的安全检测技术,检测与监控网络入侵,阻止内部网络和外部黑客的攻击与入侵。安全检测应当做到实时监测和全面检测,为档案信息化中电子文件的信息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再次,我们应当采用先进的数据安全技术,它是保障档案信息化中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我们应当选择合适的加密算法,如单匙加密算法和飞对称加密算法等,对关键电子档案采用加密技术,防止档案信息被他人窃取或篡改。同时,我们应当采用备份技术,有效落实灾难恢复策略,直接提高电子档案文件信息的安全系数,采用仿真技术、迁移技术、再生性技术,长期保存电子档案。除此之外,我们应当灵活运用真实保障技术,保护档案信息化中电子文件的信息安全。电子文件作者应当运用电子签署技术,在计算机屏幕上签名,并由收文方对档案信息进行信息认证,并在电子文件中嵌入文字、序列号等水印,有效保障电子文件作者的合法权益。

信息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需求竞争情报外包

对情报用户的研究是情报学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对情报用户及其情报需求的研究,可以为文献情报机构提供工作依据[1]。企业是信息情报机构重要的用户。信息是企业的重要资源,是正确决策和合理规划的前提,是有效管理的基础,是成功营销的保证,是高水平研发的向导。缺乏必要信息的企业犹如盲人骑瞎马。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中积极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有强烈的信息需求,而且企业需要的信息多数埋藏于公开发行的出版物中。目前信息激增、信息泛滥的现状,增加了获取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有用信息的难度。另一方面,社会公共图书情报机构拥有巨大的信息资源,以被动的接受信息查询服务为主,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专业人员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本文试图在分析企业信息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案例,探讨公共图书情报机构给企业提供个性化信息情报外包服务的可行方式。

1.企业的信息需求

企业需要的信息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这里只讨论来自企业外部环境的信息,从一般环境到具体环境。

1.1一般环境信息

1)政治法律信息。例如国家的政治事件、政治方针、法律法令等。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环保政策、劳动人事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会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政治动荡和军事冲突会给企业带来麻烦。

2)经济信息。例如利率、通胀率、可支配收入的变动、证券市场指数、一般商业周期等。东南亚金融危机直接影响中国的进出口,中国加入WTO给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处于经济衰退和经济增长环境中的企业会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3)社会信息。企业必须注意社会价值观、风俗、品位、生活方式的变化,适应变化中的社会预期。例如在美国通货膨胀、妇女运动、高离婚率导致妇女就业率上升,造成女性购物时间、购物方式、商品喜好、生活习惯一系列变化以及公司对女职员的招聘和管理上的变化;再如国内城市居民过年到餐馆定年夜饭给餐饮业增加了商机。

4)技术信息。我们处在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技术领先的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新技术的作用可以归纳为:带来产品更新换代,推动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创新,导致企业管理方式、营销方式、研发方式等工作方式的变化。技术信息因此可以分为与产品有关的技术信息、与生产过程有关的技术信息、与管理销售等工作方式有关的技术信息。

5)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其它信息。企业供应商所在地发生的地震、台风、洪水等恶劣自然灾害会影响企业的供应采购,而产品销售地区的自然灾害会影响顾客群体的购买力。1999年台湾的地震直接造成大陆计算机配件的价格上涨。

1.2具体环境信息

不同的企业身处不同的具体环境。对大多数企业,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机构和其它相关社会团体都是对企业有重要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具体环境信息可以分为供应信息、顾客需求信息、竞争对手信息、政府机构与社会团体信息。

1)供应信息。企业连续稳定地运行,需要从外界获得原材料、设备、能源动力、人员、技术、信息、资金等输入。为企业提供原材料设备的产品制造商或经销商、提供技术或信息服务以及其它协作服务的服务商、提供资金支持的银行或股东、提供劳动力的人才市场等共同提供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源[2]。企业管理者寻求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来保证所需投入的持续稳定供应。所需投入的不可获得、延误、质量偏差、价格上涨均会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新的发展趋势是企业希望与为数不多的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可以整合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把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整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样一来企业就需要从全社会的供应商中根据企业的实力(资产、管理、人才、知识、营销等方面)和表现业绩(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交货时间、服务水平、合作态度等方面)来综合评价和选择供应商。总之,企业需要充分的供应信息,密切关注供应商,关注企业采购市场的供应形势、不确定性及可能的替代供应方式。

2)顾客需求信息。满足顾客需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和企业存在的前提。企业无不密切关注目标市场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其市场策略和产品策略。在顾客需求信息中,企业尤其注意研究大客户的需求变化。

3)竞争对手信息。身处残酷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必须及时掌握竞争对手的行为并时刻准备做出反应。搜集、整理、提供竞争对手信息是信息服务的重点,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日益受到企业家们的重视。竞争对手信息包括竞争对手的领导层、组织结构、资本状况、企业规模、战略方针、公众形象、经营特点、目标市场、产品性能、技术特长、生产方式、管理水平、战术措施等等。竞争对手信息可以部分地从公开出版物(包括电子出版物、互联网)上关于竞争对手的介绍、报道、专访、广告、招聘启事等以及竞争对手企业员工发表的论文中获得。不仅仔细研究现有的竞争对手,而且要善于发现产业新进入者、替代产品形成的竞争威胁,关注潜在的竞争对手。

4)政府机构与社会团体信息。政府作为社会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和经济运行秩序的维护者,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调控企业的行为,政府的作用限制了企业管理者决策的选择范围,同时也给一些企业提供新的机会。事实上企业都不同程度地花费人力、财力去满足政府部门的要求。企业决不能忽视各级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措施。除政府机构外,消费者协会、新闻舆论部门等社会相关团体也对企业施加影响。国际上著名的绿色和平组织经过不懈努力,已经迫使捕鲸业、金强鱼捕捞业及海豹皮制品业在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方面做出显著改变。

一个企业是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企业通过研究外部环境信息发现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通过分析内部信息找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做出正确的决策,制定、调整企业的战略战术,谋求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nbs

p;

明确企业信息需求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如何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这方面Individual公司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2.案例研究[3]

Individual公司位于美国麻萨诸塞州的百灵顿,为客户提供剪报、信息查询等服务,公司的客户包括郎讯、麦肯锡、太阳、雅芳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司。每一个客户的需求都是特殊的、不断变化的,Individual挑选满足客户需要的信息及时通过传真、电子邮件、计算机在线服务等方式传送给客户。

Individual的客户购买信息服务的目的是避开公开传媒上大量与企业无关的信息,也不必要去掌握复杂的网上信息搜索操作命令,直接得到与公司业务密切相关的信息。Individual的做法是,在同客户签订了服务合同后,派一名业务经理去搞清楚客户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信息。业务经理与客户代表把信息需求变成简洁、清晰、可操作的描述,例如关于“信息技术在家庭保健方面的新应用”或“日本半导体公司开发新产品方面的文章”等。业务经理把客户需求输入到公司的SMART系统(一个文本处理和查询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每天在SMART系统的帮助下从400多个信息源获得12000条信息,挑选最可能满足需求的信息按客户选择的方式送达客户。每一周,Individual通过传真或计算机网络请新客户评价所提供的每一条信息,分为“不相关”、“差不多相关”和“很相关”。把客户的评价结果再输入到SMART系统中以改进系统的表现。开始,多数客户发现只有40%到60%的信息差不多相关或很相关,四五个星期以后可以达到80%到90%。此后,Individual公司减少让客户评价的频率,也基本上能赶上客户变化的需求。Individual会按客户要求增加信息源,利用新的信息查询方法,为此需要订购新的刊物、购买新的网上数据库、添置新的处理设备。Individual有30000多客户,客户保持率在85%到90%。

Individual公司的成功之处在于,利用公司在信息源和信息查询上的专长,从泛滥的信息海洋中挑选客户需要的信息,提供定制化的信息服务,节省客户在信息获取上的投资和时间。Individual有数量可观的客户群,有利于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规模效益。

3.图书情报机构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企业经营方式上的新趋势是企业集中精力于自身有专长的核心领域,把零配件供应、物流配送、各种专业服务等通过外包来解决,这样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快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时间,避免管理一个庞大的组织机构从而降低企业管理难度,同时通过选择专业化的供应商可以达到更高的服务水平。DELL公司是成功外包的典型企业。信息服务的外包也是大势所趋。面对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和加入WTO的冲击,我国企业对信息情报系统的作用越来越重视[4],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信息情报也是一种竞争力。有些企业虽然有图书馆、情报室等常设机构,但不可能拥有社会公共图书情报机构丰富的信息资源,相比之下也没有信息处理与服务的专业人才优势和设备优势。信息激增使企业获得有价值信息的难度增加,外包信息服务是节省企业金钱和时间的有效办法。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根据对企业信息搜集方法的调查[4],从公开报刊信息资料(包括报刊杂志、政府文件、会议资料、专利报导、网上信息、专业数据库、手册年鉴、技术报告等)是企业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其它的信息获取途径还有对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的实地调查、定向跟踪搜集等[5]。公共图书信息机构可以先从具有信息资源优势、设备优势、专业优势的公开信息渠道信息服务开始,再扩展到其它渠道。可以提供定期信息服务,也可以依据客户要求提供及时专题信息服务;先提供常规信息搜集、检索、查询服务,再提供信息分析、对策建议等高层次服务。

企业信息需求的分析提供了信息产品的内容要求,Individual公司的案例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文献[6]对文献情报机构提供个性化定制信息服务进行了初步探讨。当然,我国企业信息服务外包的市场还不成熟,需要做艰苦的市场开发、市场培育工作,业务宣传、品牌创建、促销策略、客户关系、服务方式、信息情报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规范等,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另外,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外包服务,公共图书情报机构专业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提高工作人员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切实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明,陈劲.科学情报用户及其情报需求的理论探讨.图书情报工作.1995(3):23-26

2.[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黄卫伟等译.管理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3.B.JosephPineⅡ,DonPeppers,MarthaRogers.DoYouWanttoKeepYourC

ustomersForever?HarvardBusinessReview.March-April1995:103-112

4.谢新洲,李娜,黄绍起.我国企业信息化与竞争情报的实态调查(下).情报学报.2001(4):434-442

信息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理论;“任务型”教学;学习策略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变革,其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Piaget’sConstructiveLearning)。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另外,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另一种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Bruner’sDiscoveryLearning)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究的环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目的是要学生参与建立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应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的学习来自个人的发现。

以上两种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思想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如果教师固有的教学观点和思想一成不变,教师就会把计算机当作传统教学方法的附属物,不能很好地发挥计算机的独特潜力,只能用它作演示或练习用。具体地来说,要发生四大转变。

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要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媒体作用的转变:把媒体从原来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教学过程的转变: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转变为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资源的整合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英语课程资源越来越多的呈现多媒化、网络化。如:有了信息技术的整合就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远为近、化过去为现在,使课程的学习融声音、图象、文字、视频、动画等于一体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特别是Internet的发展,可以使更大范围的英语资源为教学所用。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访问各种英语学习网站、阅览电子书刊、访问虚拟图书馆来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们还通过办电子板报、做个人英语网页与中外的学子进行交流。利用信息技术,学生还可以进行网上在线学习或补习。总之,有了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有了更具人性化的英语课程资源,就能真正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途径的整合

英语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所谓的“任务型”的教学是指通过学生学习英语知识、运用英语知识来达到“能做某事”的目的。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使用英语完成任务。其教学基本特征是“课堂教学交际化,交际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任务化,任务教学真实化,课外作业项目化,评价方式过程化。”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教学与“任务型”教学的整合是极为方便的。从理论上看,“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社会语言学、习得与互动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和杜威的实用主义认识论。而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也是吸收了上述理论中的合理部分而建立的。他们在教学上有共同的理论基础,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新知识必须依靠学习主体在自己原有相关背景经验的基础上建构,”都强调“意义侧重(meaning-focused)”。从实现的形式来看,他们都认为教学任务“应在一定的情境下完成”。

信息技术可以为“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的创设扫清障碍。因为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满足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于英语教学,还有利于将设计的问题具体化,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从而便于学生的“意义”建构。

五、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策略的整合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如借用网上的图片、图表、图象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和表达,改进认知策略;在调控策略方面,可培养学生自觉地控制整个学习过程。比如在网上搜寻资料、使用远程数据库和文件、与学伴进行在线交流、获得在线咨询、在线支持。学习者通过问题的解决方式,完成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检索、评价、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而改善调控策略;在交际策略方面,我们可鼓励学生上网和美国、英语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进行交流,以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水平;在资源策略方面,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一些英语学习网站,扩大其资源范围,让学生感受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的快乐。:

六、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方式的整合

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学习感觉通道和信息加工习惯两个方面。学习感觉通道是指学习者偏好和擅长的感觉方式是什么,例如,有的学习者偏好利用视觉来获取信息;有的偏好利用听觉获取信息;有的则偏好动手(触觉)。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们所偏好的感觉通道各有不同,教师在选择课件和使用课件时,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别化特点,将讲解(听)、呈现(看)和动手(触觉)几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至于信息加工习惯,有的学习者是冲动型的,喜欢凭直觉,思维的跳跃性较强;有的是反思型,遇事总是爱反复深思熟虑而后才作出判断。有的是场独立性的,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的则是场依存性的,容易受他人的暗示。有的偏于聚合式思维,善于分析问题;有的则偏于发散式思维,创造性较强。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上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时,若能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交互性、即时反馈功能和个别化方面的潜在优越性,就必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这些特点,实现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参考文献:

陈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02年3月

许丽娜等《“课堂-网络”的整合》2003年2月

张军征等《网络资源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方式》2002年12月

信息化论文范文第7篇

电网企业忙于应付“电荒”,五大发电集团忙于制定信息化规划,发电企业则由于更换“东家”而暂停了不少信息化项目,只有电力营销信息化在稳步推进。电力信息化市场徘徊不前的“症结”在哪里?电力体制改革对电力信息化的影响还要持续多久?

本报记者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概括了电力信息化市场上五对“矛盾”:先进的自控系统VS滞后的管理系统、复杂的系统VS空白的标准、市场的虚火VS竞争的无序、繁重的任务VS软弱的组织、规划的缺失VS系统的分裂,并由此认为,这五对“矛盾”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产生了电力信息化市场的诸多难题。

先进的自控系统VS滞后的管理系统

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部分。厂站自动化历来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电力调度的自动化水平更是国际领先,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各种系统,如SCADA、AGC以及EMS等已建成,省电力调度机构全部建立了SCADA系统,电网的三级调度100%实现了自动化。华北电力调度局自动化处郭子明处长(职务核实)说,早在1970年代华北电力调度局就用晶体管计算机调度电力,从国产121机到176机,再到176双机,华北电力调度局全用过,到1978年已经基本实现了电网调度自动化;现在华北电力调度局实时监测华北地区发电企业每台发电机组的运行状态,然后统一调度。相比之下,电力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滞后不少。即使在国家电网公司、华能公司这样的单位,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也处在初级阶段,主要实现了OA、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基本功能。在实施ERP方面,现在只有浙江电力还在继续坚持由IBM实施的ERP项目外,山东、辽宁、湖北等地的电力公司都暂停了相关的信息化计划。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电力信息化专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电力行业管理体制的不断调整。电力生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流程,比如设备每10天要检修一次,机组每三个月要大修一次,不论管理体制如何调整,都要按统一的流程进行调度管理,否则就存在安全隐患。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则受管理体制变革的直接影响。从水电部到电力部再到能源部、国家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发电厂今天属于地方,明天属于中央,不断调整管理体制使得电力企业缺乏相对稳定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更重要的是,不断调整管理体制使得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视不够。

北京顺义区供电局信息中心主任负责人抱怨说,刚刚建了MIS管理系统,过不久,一个命令下来,归属变了,企业领导变了,系统就得重新换,企业受不了这种折腾。造成管理信息系统滞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力行业的长期垄断经营。信息化的动力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而电力企业不仅垄断销售而且供不应求,只要发电机组在运转,“印钞机”就不会停下,有没有管理信息系统直接影响不大。源动力的“天然不足”,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对管理信息化的重视。一位IT企业的市场总监说,近几年虽然一些电力企业也上了一些信息化项目,但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因为没有市场、成本的压力,提出的需求都是虚的,根本无法操作,甚至只能把信息化当成政绩工程。

但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主要表现在发电集团需要加强对下属发电企业的管理、省地县供电公司需要提高企业效益等。中电普华总经理吴杏平给记者举例说:目前发电集团迫切需要知道各下属企业当天的运行情况,但又监测不到每台机组的运行情况,依靠人为上报数据又经常不可靠,比如停机是计划停机还是非计划停机,这都会迫使发电集团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

发电企业不仅需要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且需要把管理信息系统和自控系统整合在一起。但如何把管理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整合在一起目前还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电厂的MIS可以直接从自控系统内提取数据,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MIS系统和自控系统之间还应建立CIS系统,CIS系统先从各个零散的自控系统内提取数据,然后对数据整理,再提取部分数据进入MIS系统。

复杂的系统VS空白的标准

电力信息化标准的空白也是管理信息系统滞后的重要原因。就像一幢大楼,如果各家的装修风格迥异、线路设置也不对接,就算各家装修得再完美,整个大楼的管理还是一片混乱。信息化建设也一样,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既无法实现不同单位间的信息共享,也不培养不出一流的软件公司;反过来,如果没有一流的软件公司,全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就得不到大幅度提升。

1984年中法合作建设大亚湾核电站,法国派来的第一位专家不是核电专家也不是建筑专家而是文件专家,负责编制文件代码。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派个文件专家来,扬言要把文件专家退回去,但法方坚持标准必须先行。现在,不论是大亚湾核电站还是岭澳核电站采用的都是那位法国专家编制的文件标准。但像大亚湾核电站这样的电力企业毕竟是少数。

中电普华总经理吴杏平说,目前电力行业信息化尚未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电力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信息编码、技术标准、规范也不统一;同一个零部件,采购部门一个代码、库存部门一个代码、生产部门一个代码,甚至名称都不一样。据介绍,目前各应用系统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了很多编码体系,有的在网省范围内使用,有的在地市级电力企业使用,但都无法在全国推广。

东软电力事业部技术总监马玉成在电力信息化领域耕耘多年,让他最苦恼的不是IT技术而是电力信息化标准的缺失。马玉成说:“目前在软件开发中执行的都是一些非常零散而又没有经过整理的规则或者章程,我非常希望电力行业能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行业规范,即使拿不到全国的规范,拿到一个地区的也可以,但地区的也拿不到。”现在,马玉成只好在做项目过程中和每个省电力公司一起制定本省电力营销信息化的标准,但吉林省在制定标准的时候不会想到山东省的需求,辽宁省也不会想到天津的需求,将来省与省之间仍然信息无法共享。

国电信息中心的一位专家认为,电力行业很多单位都在搞标准,但谁都说了不算的根源在于用户需求不足,电力企业不像制造类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联系那么紧密,葛洲坝水电站和小浪底水电站之间没有遵守同一数据标准的要求和愿望。其次是缺乏统一领导。国电总公司曾经讨论过两个标准,但后来实际上成了验收办法,不管系统怎样建只要满足要求就给予验收。目前,由国电信息中心牵头华能公司、黑龙江省电力公司等参加的一个研究小组正在研究电力信息化的标准体系,原计划今年底明年初拿出第一稿,但从工作进度看有些困难。

虚火的市场VS无序的竞争

标准的缺失不仅导致电力企业之间难以信息共享,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电力信息化市场竞争的无序。据说,在一些区域市场,三个人成立一家软件公司,就能揽到电力信息化项目。

此前不少人对电力体制改革寄予厚望,认为竞价上网、跨区域交易等会“引爆”电力信息化市场;国内一家咨询公司甚至预计今年电力系统信息化采购市场将达80亿元,但事实证明预想中的蛋糕并没有变成现实。从整个电力信息化市场来看,需求比较旺盛的是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因为从乡镇供电所到省供电公司组织结构相对稳定,受本次体制改革的冲击相对较小,更重要的是效益非常明显。以前,有表无卡、有卡无表、卡表不统一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用户用了10年电电力公司却从未收过电费,因为电力公司根本不知道那块电表的存在;实施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后所有这些漏洞全部堵上。目前,辽宁、重庆、河北等省已经进入推广阶段,吉林等省还在试点阶段。

由于今年新建电厂较多,发电企业IT设备的采购量和2003年相比有明显地增长,但整个发电企业信息化市场的全面启动可能还要等待两三年。目前发电企业实施的信息化项目主要是财务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但严重的电荒又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发电企业对信息化的注意力。发电厂领导目前最关心的是安全发电、多发电而不是信息化,因为只要每台发电机组发挥了最大的效能,是不是联动没有关系。

更重要的是,改革还没有尘埃落定。虽然发电企业和发电集团之间的资产划拨已经完成,但还没有实现从行政隶属关系向投资和被投资关系的转变。发电企业从省供电公司划拨到发电集团后,管理模式、组织机构等各不相同,各发电集团还没有明确的管理思想和组织模式。不管哪个企业,业务流程可以随着市场变化而不断调整,但管理思想必须相对稳定,否则管理信息化根本无从谈起。

电力调度信息化市场也在缓慢启动之中,计世资讯的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电网公司IT设备的采购量仅比去年略高。国电公司分为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后,区域网公司和省网公司之间的关系还不明朗。比如,东软电力事业部总经理马玉成说,既然辽宁省公司和东北电网公司之间的关系不明朗,谁的心里都没底儿,当然谁也不会加快管理信息化市场的步伐。

而在不算太大的电力信息化市场上却有三类企业在厮杀,一类是电力系统内部的企业,如南瑞公司、东方电子、中电普华等;第二类是有IT背景的企业,国外的如SAP、IFS、西门子等,国内的如东软、清华同方、宇电威达等,第三类是各省供电公司信息中心独立后组建的企业,一般规模不大。由于调度自动化对设备、系统的安全性能要求苛刻,调度自动化市场基本被电力系统内的企业和国外的IT巨头垄断,小企业很难进入,国内的IT企业主要在发电企业和供电公司的管理信息化领域厮杀。

马玉成把电力信息化市场比作“围城”,“城”里的想出来,而“城”外的却想进去。电力行业是垄断行业而且没有标准,表面看门槛很高但实际上只要“有关系”就能拿到单子,“草台班子”也能开张。无序的市场竞争不仅使得很多项目的建设质量大打折扣,伤害了电力企业信息化的热情,而且使得IT企业利润可怜,难以快速成为一流的软件企业,而没有一流的软件企业反过来又会影响整个电力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繁重的任务VS软弱的组织

虽然电力信息化市场仍在蠕动,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日益显现,不少企业已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但目前电力信息化的组织体系却难以承担如此繁重的任务。

在过去,各级电力企业的信息部门都不被作为企业的生产部门来看待,一些专业的生产控制系统、调度系统的建设都由生产部门承担。信息部门在电力公司没有一个专门机构配置,没有规范的建制和岗位。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例,除华能集团公司是信息中心外其余的全是信息管理处,而且挂在不同的部门,中电投挂在总经理工作部,国电集团挂在科技环保部,华电集团挂在计划发展部,大唐集团挂在营销部。吴杏平说,挂在不同部门至少表明,领导层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同,出发点也不同,不论是营销部还是科技环保部至少主业不是搞信息化管理,就难以站在企业层面上进行全面规划。更重要的是,每个部门只有一、两个人,即使有三头六臂,这一、两个人也难以完成如此重任。发电企业基本延续了省电力公司的配置,有的挂在行政部,有的挂在企业管理部,但总的说来只有长江三峡工程建设总公司、大亚湾核电站等少数大电厂有完整的信息中心。

目前,多数电力企业的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分别由自动化处和信息中心承担,只有深圳电力公司等极个别电力企业把自动化处和信息中心合并在一起统一推进信息化建设。吴杏平说,把信息中心和自动化处合并在一起,不仅可以共享技术资源,而且有利于把生产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实现管控一体化,由于人员安排、安全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多数电力企业还没有把两个部门合并的计划。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及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扩展,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涉及到业务与管理的各个方面,信息化需求从个别业务部门的需要扩展到整个企业的需要,大多数企业现行的信息化部门设置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由于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所以需要既懂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来负责与实施。目前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组织机构设置和人才状况已经滞后于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影响了信息化的推进。

规划的缺失VS系统的分裂

信息化论文范文第8篇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国家统计局从1996年就对信息化综合评估指标进行研究,相继了信息化水平总指数Ⅱ和信息化评估指标ⅡE等。国家统计局经过多年对信息化评估指标的研究,制定了信息化发展指数IDICN来进行分析与评估信息化水平。目前,企业信息化传统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库存资金占用率(%)、资金运转效率(次/年)、效能指标和评议指标等6部分21个指标组成。该指标体系包括信息化重视度(分)、学习的电子化水平(分)、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覆盖率(%)、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分)、决策信息化水平(分)、网络性能水平(分)、计算机联网率(%)、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企业门户网站建设水平(分)、网络营销应用(%)、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分)、人力资源指数(分)、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信息化技能普及率(分)、用于信息安全的费用占全部信息化投入的比例(%)、信息化安全措施应用率(%)、企业财务决算速度(日)、增长指数等,这些指标能较客观地全面地评价传统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状况。

二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信息化

作为战略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云计算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出现,传统指标评估体系不能全面地评估云计算模式下的湖南企业信息化水平,决策管理者急需构建新模式下的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本文在郭春丽等研究论文基础上,添加及更新了17项云计算信息化水平指标,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湖南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来评估湖南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和水平。上述指标较全面地包涵了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各方面情况,如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企业经营信息化水平、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应用能力、企业信息化响应速度、企业绩效、信息技术对决策的支持状况、企业信息化安全水平等方面,可帮助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较真实地全面的测量和评估。

三总结

信息化论文范文第9篇

目前,在我国大中型企业,计算机已经在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得到应用,各种计算机管理软件不断涌现,如财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可以看到,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其对信息化的要求必然提高,而企业信息管理应用领域的拓宽,使信息化与核心业务关联度不断提高。同时,信息化的复杂程度也在增加。在当前一些所谓实现信息化的企业中,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投入带来的不是信息化过程的加速,而是系统经常出现各种问题,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效果不明显,从而造成“信息化成本高,效益难以显现”的尴尬局面。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与数据的问题难以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

在企业信息系统中,容易出现信息分散,数据不同等问题,这是由于系统不同、服务的部门不同、岗位不同,使企业内部系统互相割裂,数据格式不统一,无法实现数据共享,还会造成同一数据的反复录入。这种情况导致相同数据在不同系统中反映出来的结果不同,既浪费了人力和物力,还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2无专业人员维护

数据与系统企业购买一套系统,一般是由厂家进行几次培训之后就交付管理人员直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问题,一是管理人员自己摸索解决,二是寻求厂家的帮助。实际上,信息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工作是分割的,没有专业人员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维护和使用。在工作中,一些管理人员认为,用或不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于管理工作并无大的影响,而学习使用新的系统繁琐复杂,传统的人工办公形式在企业中依然可用可行。这种思想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有系统无人用的局面,也使管理系统成为了面子工程。

3将信息系统作为事后记录的工具

由于企业内部一些员工的学习能力不强,在实际工作中较少使用信息系统,而只是在总结归纳工作整体情况时利用系统汇总数据,出具分析报告。这样,系统就成为一个事后记录工具,通过记录工作中的一些数据,导出管理者需要的报表,实现影响决策的目的。这样使用信息系统在总结分析工作中确实提高了效率,但在日常工作中并未改变企业原有的传统人工模式和管理流程,也就丧失了竞争优势,创造的效益也微乎其微。

4信息系统的更新问题

一些企业购买信息系统时间较早,但并未使用,待实际使用时,系统已不能满足信息化的要求。一方面,管理工作的需求是与时俱进的,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是要紧跟时展,这就要求信息系统不断进行升级和更新;另一方面,企业追求的是成本支出的最小化与效益获取的最大化,在某些不影响生产经营的环节上,企业不愿意支付大量的资金对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此外,领导的重视程度、员工的配合程度等也是信息化系统上线使用的重要因素。

二企业信息化实施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管理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要提高管理效率,应在信息化系统规划设计之前,解决以下问题:

1规划设计统筹阶段

全公司核心部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不只是技术人员的工作,由于每个核心管理部门都会使用到信息系统,因此在设计之初应让所有核心管理人员参与系统开发,完善系统的各个工作环节。只有经过员工充分讨论才能真正设计出适合实际工作的信息系统,在未来使用过程中规避一些问题。同时,设计讨论的过程也是员工熟悉系统、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使一些固守传统的员工能够真正体会到系统带来的便利,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系统的热情。

2制定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

企业信息化不是攀比,也不是荣誉,其目的是解决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因此,这项工作应设定为长远工作。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管理工作日趋庞大,信息化系统则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信息化系统既要能解决当下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要能预见未来3~5年内企业发展变化带来的新需求。

3将信息化理念

植入员工思想信息化在企业中能否成功普及,一方面在于领导的重视程度,资金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也是尤为关键的一方面是企业员工是否真正愿意使用该系统,他们的理念是否“更新”。因此,在企业内部应从上到下深入灌输信息化的理念,让全体员工能够并且愿意随信息化一同发展进步。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列举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应以管理、沟通、协作为目标,将信息处理、流程管理和知识管理融合为一体,实现个人办公、协同办公、公文流转、工作流、邮件管理、信息共享、人事管理等功能以及人员相互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及时提供各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1电子邮件系统

该系统可包含企业各部门公共E-mail地址以及“领导信箱”,便于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传递,如通知、公告及发文等有关文件的传阅。对传阅给各管理部门领导的文件,请领导“签名”反馈。同时,可增设“重点工作反馈”栏目,将一些热点工作反馈给公司领导或部门领导。还可设“公司BBS”,员工可在网上就工作问题发表感想,畅所欲言,拉近职工间的距离。

2公文管理系统

该系统包括“行政公文”和“生产管理文件”两大部分,行政公文主要是将近期企业内规章制度,内部发文、收文的条目进行公示;生产管理文件可公示生产部门的成果与进度,以及销售部门的业绩等。

3档案系统

该系统可上载企业近两年来收集的文件目录,供职工查找自己所需文档,从而也简便了档案部门的工作。可设“档案信箱”,收集各部门当年准备存档且可通过网络传送的文件。还可设“档案知识”,宣传档案的重要性以及文件存档的条件,保证全年档案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四结语

信息化论文范文第10篇

1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信息化趋势

人们就对绩效管理展开了组织与个体两个取向上广泛而系统的研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绩效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以往重视产出结果的绩效考核观念引导下,对于绩效的结果进行细致的考核,惩罚与限制占据了考核的主要地位,而管理与沟通却退到幕后,甚至退出绩效管理的舞台。

1.1信息时代绩效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与管理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理论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概念上的混淆,未能从根本上理解绩效管理的内涵;绩效管理理论亲X理论而远Y理论,对员工进行严格的惩罚与约束;管理者对于管理原理掌握不准确,忽视人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原则,未能正确引导员工的发展,从而限制了组织机构的健康发展;管理理念有待改进,就绩效而抓绩效,忽略绩效管理与整个战略目标相呼应,绩效管理与战略实施脱节等。更多的问题出现在绩效管理的实践操作中:指标过于繁琐或单一;绩效沟通不足,组织、团队、个人缺乏绩效联动;责任人不清和流程繁琐,偏重事后监控,结果导向有误;绩效考核工作量大,数据来源不明确,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及时性无法保证等等。[2]

1.2信息技术在绩效管理中应用的趋势

传统绩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的冲击下出现了解决办法,e-HR在网络技术成熟与应用的基础上出现,并为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所接受并应用,e-HR将先进的技术力量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了人力资本在组织机构运行中的地位,简化了HR工作流程,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度并为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3]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重点更是难点,在e-HR的进程中也随之发展变化,更多的管理者将目光聚集在了绩效管理信息化上。绩效管理信息化,基于成熟的网络技术与应用,是帮助企业解决绩效管理落地实施的有效工具,能够提升绩效管理的效果。[4]绩效管理信息化趋势已经开始,在那些具有战略性眼光的企业,已经开始建立战略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他们倾向于绩效管理信息化下的解决方案:专业的管理咨询+信息技术+实施。绩效管理信息化趋势仅仅只是开始,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变革势必带来各行业管理的变革。

2信息化对绩效管理的影响

绩效管理信息化趋势是对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解决,也是对管理的思考与改进,绩效管理信息化推动的管理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信息化的运用要求变革绩效管理理念

企业之间的差距不仅仅在于资金的多少、技术的好坏,更多的体现于管理理念,只有站在理念的高度上才可以更好地完善每个管理流程,做到科学、有效的管理,提升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传统的绩效管理理念是基于短期目标的利益最大化,在这一理念驱动下的绩效管理多局限于对工作结果的考核,忽略工作的整个过程,忽视员工的成长与发展。绩效管理信息化的提出是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改进,更加强调的是管理的过程与过程中的沟通,而不仅仅是结果的考核,其宗旨是通过对绩效的科学考核,完善计划、沟通、考核、反馈与结果运用的环节,在过程中帮助员工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从而提高整个组织机构的人员素质。绩效管理最终实现的是基于战略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确保组织机构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获得更多的长远利益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要求现代的绩效管理理念要从基于短期目标的利益最大化或传统的服务管理模式转变为基于战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使组织机构的管理理念与战略目标及服务理念、社会贡献相一致。

2.2信息化实施前提要求变革绩效管理方式

绩效管理信息化实施的前提除了来自外部的网络技术的支撑,还需要来自组织内部的管理方式的保证,传统的管理方式主要是监督控制型管理,强调利用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防止员工犯错误或者尽量少犯错误,以此来控制成本及完成工作要求。这种管理方式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人”在组织内部发展中的重要性也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向人力资本转变。绩效管理信息化就是要基于组织的战略目标及服务理念、社会贡献,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进行考核,并将考核与人的培训开发相结合。这种管理理念提升了员工在组织中的地位,强调员工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参与决策权,而不仅仅是命令的执行者。信息化的实施使过去的工作习惯、沟通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只有对管理方式做出改进,才能在新的工作条件、工作要求和作业方式下使信息更加透明公开。管理方式、方法不改进,信息化的绩效管理也只能够作为组织内部的信息平台,在功能上主要用于记录绩效管理过程中得到的各项数据,而管理过程本身仍然不会涉及。因此必须要改变组织机构的管理方式,从监督、控制型管理变革为战略目标及服务理念、社会贡献指引下的授权型自我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绩效管理功能,将其考核范围涵盖业绩考核和行为能力考核,人员范围涵盖普通员工和各级管理者,使每位员工都真正参与到考核中,实现员工能力的提升。

2.3信息化的考核形式,要求变革绩效管理对象

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促使管理者对“劳动者”观念下管理的反思与改进,过去对劳动者的考核局限于纪律、数据等简单形式的考核,通过信息化管理转变为“制度”“流程”“组织”“计划”“预算”“风险”“内控”等复杂形式的考核。人在组织中的地位也由传统的“劳动力”变革为“人力资源”,进而转变为增值的“人力资本”。[5]绩效管理信息化进程顺应了人力资源观念的转变,使管理思想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提升,强调利用团队的知识、经验、能力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首创性。绩效管理信息化考核过程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到组织的发展战略之中,关注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强调新的工作观和时间观,通过建立虚拟组织、动态团队协作和知识联网来共同创造财富。[6]信息化的考核,通过信息技术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更加方便快捷地收集相关信息,数据,并能及时共享和应用,管理者和管理对象都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提高了管理的时效性和有效性。这种管理对象的变革,让管理对象更好地理解组织战略目标,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组织的发展与员工个人的发展融为一体,促使组织的管理工作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2.4信息化的全员参与特点,要求变革绩效管理者的角色

首先,高层决策者要重视信息化在管理中的应用,绩效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管理过程中注重全员参与性,注重沟通在考核全过程中的作用,同时管理方式与管理对象的变革,对管理的角色也提出了新的思考,以往作为监督者,甚至指导型的管理者角色定位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中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管理者的参与、沟通和辅导功能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缺位,迫切要求管理者积极转变角色,提升重要他人的作用。所谓重要他人是从心理学角度定义的,指对个体毕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重要意义的人物,如父母、老师和领导者等。[7]在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各级管理者尤其是直接上司便是员工的重要他人。但在绩效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源部门往往成为站在前台的“主角”,而真正了解员工能力和态度的一线领导则成为“配角”。因此,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应作为后台支持者,确保员工、同事和直接领导的充分参与。员工的直接上司作为重要他人参与绩效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是提高管理效果的保障。管理者的角色定位要准确,要从管理监督者的角色转变为员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成为员工成长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在员工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者应作为重要他人与下属之间互动合作,帮助员工发现和分析他未能发现之问题,适时提供员工未能获取之资源,引导其独立地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直接管理者不再是业务的管理者,而更多的是人际关系与资源的协调者,要善于发现员工将来的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机会。

2.5信息化的结果运用,要求变革绩效管理激励方式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员工高层次的需要是对工作创造性和成就感的追求,只有通过考核才能检验和评价员工的能力和潜能,考核对于管理来说不是目的,而是改造和转化员工行为,考核结果的运用更多的不是职位的晋升或奖金的多少,而是利用考核结果来达到对员工的激励效果,变员工的消极态度为积极态度。同时管理理念、方式、管理对象与管理者角色的转变必然引发激励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激励方式时间上注重短期激励,形式上注重物质奖励,而随着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人力资本价值管理的重视,员工的激励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管理者更加注重对员工情感的激励和精神的满足。组织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有重要意义,也是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与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结合绩效管理结果的运用,管理应该采取多种激励手段,从物质到情感,从情感到精神相互结合,以不断完善的激励机制来达到战略性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以上变革是绩效管理信息化趋势下管理者要思考的问题,这些变革必然导致组织管理的变革,运作模式的变革,对外竞争合作方式的变革。信息化将会在管理中引起新一轮的变革,虽然这一变革已经在大刀阔斧地进行,但是变革的执行力度还需要结合实际的管理需要不断改善。

3科学管理,推动绩效管理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ERP营销体系变革和创新

在企业现代化进程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通常指的是企业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项目,以及围绕ERP对企业所进行的业务流程的再造、组织机构重构、管理体制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升华等各方面的建设,ERP项目不仅是技术的转型,它还对企业的营销体系产生革命性的变革。

营销理论的变革和创新

ERP是系统论指导下,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企业生产运行管理的系统工程。一方面,系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要适应环境;另一方面,系统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反映性,能反作用于环境,并改善环境。以系统论为基本思想,将企业置身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来考虑企业的营销活动,则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营销是一个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者、分销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各个层次的关系、网络和互动行为的协调组合与集成,在建立、维护和巩固企业与顾客及其他利益群体的关系活动中,成功的协同合作是其关键因素。

企业在ERP信息化建设中所创新和应用的营销理念,应是一个系统化地融合贯通了4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4C(顾客的需求和期望Customer、顾客的费用Cost、顾客购买的方便性Convenience、顾客与企业的沟通Communication)、4R(顾客关联Relativity、快速反应Reaction、和谐关系Relation、效益回报Retribution)等各种营销理论要素于一体的,构建在信息平台上的,以协同关系为基础的,着眼于系统全局的营销思想;并将营销理念的重心和关注点从企业延伸到顾客核心利益的深度,将顾客的需求和利益最大化放到头等的位置,以追求顾客价值实现为出发点,通过企业和顾客的不断交流,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顾客的个性化4C需求后,以4R的营销模式为指导,再做出相应的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的4P营销决策,形成以竞争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在新的层次上来整合企业各种资源为特点的、新的企业营销理论。

营销体系的变革和创新

过去企业对营销体系的作用和职能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认识和重视,也没有建立市场导向的经营模式,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企业以前的营销体系不完善,营销理念落后,整体营销能力较弱,实际的生产经营以内部导向为主。企业以实施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对营销体系进行重新规划,构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拥有强大营销能力的营销体系。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营销体系的作用和使命也正发生重大的变化,由原来与其它部门平行,演变成为企业当中的核心部门。

信息化营销体系的使命和职能是在高效集成的管理信息平台上,主导生产运行,根据市场销售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实现销售订单与生产计划的有机衔接。在ERP系统内,直接下达计划到各生产部门。而且管理者可通过ERP系统中的生产制造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包括质量、计量、工厂/设备维护)、综合查询系统、财务系统、销售系统等,及时了解和分析市场需求状态和企业生产经营业务运作的实时状态,将企业的生产能力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在信息化企业当中,营销体系正变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决策参谋部门和战略落实的关键实施部门,这也是企业战略赋予营销体系的重要使命。

企业领导者在做战略决策时,必须对市场发展趋势有清晰认识,必须有充足、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而营销体系是企业赖以了解外部环境,特别是市场环境的重要窗口,信息化营销体系中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电子商务(EC)、数据挖掘(DM)、销售智能分析(OSA)系统等,为企业高层提供了包括环境分析、市场需求分析、企业能力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等重要决策参考信息。

营销战略的变革和创新

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要充分考虑相关的制约因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完成即应用ERP后,营销体系作为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联系纽带,其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在信息化平台上,企业通过对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和挖掘,打破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隔阂,在数字化的虚拟世界构建网络的同时也构筑了现实世界的新型企业与客户关系密切网。企业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实行一对一交互传播信息,信息反馈传播突破时空界限,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矛盾,随着营销战略的约束条件发生了变化,企业的营销战略也随之改变。

信息时代,企业营销战略的变革和创新将体现在竞争中,利用信息技术来建立和维持与消费者关系。企业竞争将从争取市场份额转向争取客户,由强调市场占有率转变为强调顾客占有率,即企业赢得顾客终身合作购买的百分比。

长期、持续的顾客关系将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资源,据美国哈佛商业杂志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重复购买的顾客可以为公司带来25%-85%的利润,固定客户数每增长5%,企业利润则增加25%。因此,与选择目标市场相比,企业应该更重视对顾客的识别,找到最符合企业利益的顾客群体,并保持与这些顾客的长期关系。企业不仅要发现顾客的需求,还要保持与顾客的长期对话,将顾客需求应用到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

信息化的企业营销战略的核心关注点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快速反应

快速反应(Reaction),是指以快速响应顾客需求为导向来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ERP系统平台上,敏捷营销是实现目标的最佳方式。敏捷营销是企业在高度信息化、高度技术创新和目标市场信息特征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努力做到比竞争对手更快、更有效、更准确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

顾客关联

顾客关联(Relativity),是指企业以种种方式在供需之间形成价值链,与顾客建立较为固定的互需、互助、互求的关联关系。要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就要以有效的方式在业务、产品、需求等方面与顾客建立长期的关联,将顾客流失的可能性尽量减少。具体的措施有:其一,顾客增值关联,即给顾客创造了更高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信息的组合体,其目标直接指向顾客利益的增值;其二,定制营销,将每一位顾客都视为一个单独的细分市场,根据顾客的特定需求来进行市场营销组合。

和谐关系

和谐关系(Relation),是指通过建立、维护和巩固企业与顾客及其他利益群体的关系活动,在顾客满意、社会满意和员工满意的基础上构建各方满意的关系,以忠诚守信优质服务、创品牌的方式,使企业的营销目标在与各方的和谐关系中得到实现。

效益回报

效益回报(Retribution),即营销体系的效益实现途径的变革。一方面,回报是维持市场关系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追求回报是营销发展的动力,营销的最终价值在于其是否给企业带来短期或长期的收入能力。在信息化企业中,其效益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通过积极的市场行为来增加销售,或者通过完善的运营控制来降低成本。这两个途径可以分别落实到以营销网络优化策略来增加销售和以供应链优化策略来降低成本上。

营销网络优化策略包括捕捉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细分市场,面向不同客户群体、针对不同产品制定营销策略,规范价格管理、信用管理、协调促销投入与货源投入,提高渠道销售效率与盈利水平,针对不同渠道提供不同的产品组合,优化企业市场营销网络结构等等。用供应链优化策略降低成本,包括缩短交货期,节约资本成本,降低销售成本和分销成本,降低储运、采购和库存成本等等。

营销体系组织架构的变革和创新

企业实施了ERP以后,营销部门的组织架构也应发生变化。组织架构变革的重点是要在ERP系统的平台上,依靠对信息流的管理和控制,强化对销售系统整体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人员的管理、控制、组织、协调,从而达到提高产、销协调的效率,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增加销售量,提高市场份额的目的,并依此设计新的组织架构。

一方面,要围绕ERP系统中营销管理的信息流、业务流程来构建新的组织架构单位和部门。如许多企业销售公司内部没有市场调研和信息管理部门,往往只有一个综合管理部,其管理职能不完整、不成体系,只能在局部给销售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和管理。因此,在营销体系组织机构设计中对市场营销部的职能应进行重新规划,增加市场部信息中心。其职能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市场分析工作、市场策略和销售政策制订、销售政策执行监控等等。另一方面,对原有的、需保留的销售公司各部门职能也应重新进行审核和安排。如调整计划管理流程,由销售公司主导制订生产计划,改革产品价格管理流程,销售公司参与价格制订,增加成品库管理职能,增加售后和投诉管理职能,规范基础营销工作,做好市场信息收集、合同管理和客户管理等等。

除此之外,在没有ERP的企业里,营销体系只是企业的一个部门,而且和其它部门联系不密切。在一个信息化的企业当中,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可以通过ERP系统和顾客密切相连,都应当树立为市场服务、为客户服务的全员营销意识,把自己完全看作是营销体系中的一分子。

信息化论文范文第12篇

众所周知,当今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已呈现数字化与网络化相结合,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与计算机网相结合的态势。有人说,1998年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你上网了吗”?有人说,1999年是“政府上网年”。可以说,“网络”一词已成为信息化词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但是,如果我们把网络比做路,那么,路是要跑车的。什么是车呢?就是信息。没有信息或信息混乱甚至难以有效利用,所谓网络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米之炊。正因为如此,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当前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信息源问题。

一方面,“车”与“路”不成比例,许多道路上只跑着少数几辆老式“列车”。信息上网,特别是在因特网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许多部门单位的一项重要工程。但一些部门并不掌握丰富的且具有不间断性的信息源,有限的信息一次性上网之后,长期得不到更新,使其可利用程度大打折扣。政府上网是提高政府工作公开性、透明度、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的好形式,但一些政府机构的网站实际上只有一个主页和有限的几段职能介绍。公众很难在这些网站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另一方面,“车辆”混行,有限的信息还存在不少交叉重复。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天下文章一大抄,天下的网络信息都可以下载转载,以至同样内容的信息往往你有我有全都有。但有时,由于信息源的渠道不同,对信息标准、口径、范围的了解、理解和把握不同,同样内容的信息在不同的信息网站上却显示不同的结果,使信息的使用者无所适从。

存在以上两方面问题的原因,一是在于一些部门没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本部门特点,准备工作与可行性论证不足,一哄而上;二是在于一些部门的机构职能设置存在交叉重复,这种状况在其管理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也势必信息化建设中体现出来。

要使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少走弯路,必须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首先,各地应确立集中的有权威和权力的信息化管理领导部门,把各部门的信息化工作纳入政府拟定的统一规划中来,统一组织,统一协调;其次,伴随地方机构改革的进程,明确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职能和地位,各部门依据职能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既保证信息源的不间断性,又避免因职能交叉带来的信息混乱;第三,建立完善信息分类标准,如内容、属性、密级程度、采集方式等方面的分类标准,使其既有科学性又有可操作性,既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又避免失密泄密;此外,还要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将信息的、使用纳入法制轨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在健康的轨道上进行,进而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信息化论文范文第13篇

1.1缺乏对学生创新性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包括4个主要载体: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学”为辅,要求以教师为主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并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是由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对新知识进行了解、消化和吸收。鲁巴金曾经说过:“科学就是不断地认识,不仅是发现,而且是发明。”然而,在整个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是处在相对被动的位置上的,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2教学内容较局限,不利于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内容多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有利于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的经验积累,但是,任何领域的最新发现从出现到最终被认可并传授给学生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生殖医学是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在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等方面仍不断有新技术和新发现在涌现,研究生培养作为高级人才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引导其对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有及时了解。高尔基说过:“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换自身的位置非常重要,需要把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传递者”的位置转变为“解惑者和引导者”。

2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生殖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2.1信息化教学的含义信息化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凭借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信息化教学过程是通过采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来实现的,这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但是,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信息化教学除了在教学手段上有变化,同时在教育观念和模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教育环境等方面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2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生殖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2.2.1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生殖医学与临床其它学科之间存在差异,生殖医学除了要学习有关临床的内容,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涉及实验室操作。带教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运用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元化信息技术手段来清晰明了地介绍生殖医学中所涉及的抽象概念和实验室部分内容,尤其是比较抽象的、难于通过语言来精确理解的精卵受精过程、胚胎分裂过程、单卵胞浆内显微注射技术、胚胎植入前诊断技术等内容。通过将抽象概念清晰化,将实验室操作过程连续化和动态化,使学生能对每一部分的内容均有全面的把握和了解,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生殖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大量运用了多种多样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大大节省了带教教师的授课时间。带教教师在课前会加强授课前准备,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课件和教案,并将生殖医学专业方面的最新发展方向、新技术和新发现也加入日常教学内容中,增加了知识的含金量。

2.2.2教师和学生信息化教学不仅仅表现为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和教学内容的增长,实质上更应该是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的改变。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信息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教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主要作用就是带领学生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承担着领路和解惑的作用。生殖医学具有多学科结合的特点。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根据某一临床现象,由带教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该临床现象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伦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方面的思考,发现问题,并针对该问题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分组进行讨论,带教教师将根据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讲解,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以便最终全面掌握相关知识。这种方法与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相比,给了学生充分的主动思考的时间,使其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作者在带教过程中也鼓励学生对实际临床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积极进行引导,以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生殖医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在带教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查阅感兴趣领域的最新医学资料,在查阅大量资料后由学生自主确定主题,每周二下午轮流进行中英双语汇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互动。医学教育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自如、无障碍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3总结

信息化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信息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

核心竟争力是企业针对特定的环境,根据自身的能力要素特点,形成企业独有的,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不可模仿的企业能力,使企业在市场竟争中保持优势。信息时代使企业生存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已经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导致信息打破了物理空间的有形界限,传播更加迅速便捷,同时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致使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迅速变化,企业面临巨大的危机,信息和信息技术不仅作为企业资源来支撑企业的战略,而且也成为企业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企业信息化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

1企业的杨心竞争力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竟争力是指形成能够创造客户价值的专门技能和技术,它以企业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系统控制、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的相互整合,以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在本行业、本领域获得明显竟争优势的保障,而且还是企业开辟新领域、建立新的利润增长点,甚至是建立新的主导产业、实现战略重心转移、寻求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川。

1.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价值性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企业实现顾客所看重的核心价值,如能显著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的效用等,从而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竟争主动权,给企业带来竟争优势。独特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该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因此它是特定企业的特定组织结构、特定企业文化、特定企业员工群体综合作用的产物,是企业个性化的产物,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延展性核心竟争力可以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以维系整个企业的运行发展。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核心,可使企业在原有竟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竟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动态性企业核心能力总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随着彼此相关的变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动态发展演变是客观必然的,曾经是核心能力可能演变为企业的一般能力。

1.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能会来自多个方面,可能是决策层的战田备现划,也可能是业务过程的某个环节,比如研发、制造、营销等;一般来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经营能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经营出来的,就是生产制造、营销和研发等各环节的契合。企业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对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进行战略谋划和模式革新,当某种企业特有的运营模式难以在短时期内被复制,其本身就能创造出强大的竞争优势,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的管理能力良好的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企业发展的历史不同,管理者的经验和偏好不同,更为主要的是员工在技能、经验、认知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企业管理能力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这成为企业之间最为本质的差异,是无法模仿的。因此这种企业独特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可以成为企业核心竟争力的重要因素。

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创新就是改变原有的规则和方法,对现存的业务或管理流程中的某些环节进行革新。它是企业打造其核心竟争力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仓嘶才能形成企业自身的特色,才能使企业在全球化和激烈的竞争的市场环境具有短时期内不被超越的竞争优势。为此,企业必须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和市场发展动态,制定相应创新战略,使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工艺创新等协调展开。同时要求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业务层要有敏锐的观察捕捉新事物的能力,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提出大胆新颖的推测和设想,进行认真周密的论证,不断地创新和适应市场,保持企业的竟争优势。

2信息时代对企业杨心竞争力的影响

2.1信息时代的特点

工业时代的特点是物质性,所有产品者提以实物形式生产销售并使用,企业资本积累速度较慢,当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后,这种竟争优势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而随着信息在企业资源以及企业价值增殖中越来越重要,工业时代的这种竞争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尤其是现在12世纪的信息时代,生产力高度发达,互联网遍及世界各地,对于企业来说信息时代的特点是:公司的规模大小与其创造的价值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在Itnernte的世界中,大公司可以变的很小,小公司可以变的很大。主要因素是企业所掌握的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能获取的最大商业价值。

市场环境的变化已经不可预测,迅速且另人难以置信。随着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人们可以获取其所需的任何信息和知识。客户的多样性需求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因此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也变幻莫测。因此信息时代的企业在向客户提品和服务过程中不断转变观念,不断地试验,投资和计划,以适应多变的环境。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和区域局限性的打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新的企业经营模式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使企业有可能以新的方式组织经营,提供新产品和服务,而且几乎可以在瞬间之内把那些产品和服务销售给成千上万的人,打破了营销的地区壁垒,使企业信息交流变得直接和简单,扩大了企业的辐射范围。新的时代特点导致现代企业面临的风险和危机更多,企业必须正视在信息时代企业竞争优势可以在短时期内出现和消失的现实,也必须更加注重信息化对于企业核心竟争力关键作用。信息技术正在从产品的信息含量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两个方面迫使企业重视和加强信息化建设。

2.2信息化对企业杨合竟争力的关键作用

创新离不开信息化在企业创新中,信息化扮演着推动者的角色。例如在体制创新中,如果没有有效的资产管理信息体系的支持,不仅做不到产权清晰,更做不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就无法实现岗位责任的确定和岗位责任的监督,也无法实现资产经营者责任的履行。在技术创新中,如果不能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市场信息,就不能进行企业产品和工艺的研发。而在管理创新中,企业如没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就不能充分利用企业有限资源去实现价值最大化,而且如果没有从研发到制造,从客户到供应,从财务、资金到产品库存的信息支持是无法实现业务重组和管理模式创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化是实现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信息化改进了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企业核心竟争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包括产品、服务、技术、营销、管理等各个层面。企业信息化为这些要素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化改变了企业的传统竞争方式。它使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中间商的竟争,逐步转变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竞争。由以往的以产品和服务设计为中心的竞争,转变为以管理和营销为中心的竞争;由以往的产品和服务成本与质量的有形竞争转变为争取消费者信心的虚拟竟争。信息化扩大了竞争领域。互联网技术打破区域局限性,既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竟争方式,又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减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环节,缩短距离,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成本优势。信息技术减少出错率实现了企业业务流程的高效化。据统计,在设计、规划方面,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规划,可使出错率从手工设计、规划时的5%降低到现在的1%,其工效提高6一8倍,投资至少节省2%一5%,产品试制周期缩短1/3一1/2。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资金利用率。

信息化促进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建设。企业信息化由于信息注支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最终导致企业竟争力的增强。信息化可以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与此同时,企业必须与全球范围内的在某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本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来完成,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竞争能力。

3在当前我国信息化环境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当前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在应对国际与国内市场激烈竞争、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时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3.1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

要想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就一定要从企业整体出发,对企业进行全面管理,因此要建立一个符合信息化发展的竟争力体系结构。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横向结构横向结构指的是企业中各项业务流程,包括物流、资金流等的信息化。首先要在企业业务流程中消除部门壁垒,明确各部门在流程中所承担的职责。以流程管理代替职能管理,并对流程中相关部门职责进行描述,并形成制度。规范业务,并确定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梳理业务流程,删除流程中不必要和冗余的环节,然后对关键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以事物发生的自然过程对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成为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使信息将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中流动起来,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信息在企业业务流程中传递流畅,实现业务数据和信息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纵向结构纵向结构是指企业的管理层从决策层、管理层到业务层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时代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因为正确的决策的基础则是信息。对企业来说怎样比对手早一步获有效的市场信息显得尤其关键,这正是信息技术的优势,而这种优势依赖于从企业管理业务层到决策层的信息传递,包括业务层和管理层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使决策层把企业决策建立在及时、可靠、高效的信息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资源有效开发利用进而提高企业的决策科学化水平。

人力资源和创新理念贯穿体系在竞争力体系中,有两个因素是始终贯穿在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中,就是人力资源和创新,这是因为:推进企业信息化,提升核心竟争力,人才是根本。因此要尽快建立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引人和培养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得现代信息技术,还具备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将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渗透到体系的每个流程中去,对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管理。

创新是信息化企业杨白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竞争力体系的构建就是提高企业创新的速度和能力。因此创新理念应核渗透到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提高企业的敏捷性和应变能力。这是因为企业只看到信息化带来的效益而没有认清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条件和背景。所以我们在实施信息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信息化要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才能全面提升竞争力。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和经营特色,设计适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结构,才能为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奠定一个良好而且重要的基础。

不要重技术而轻管理。有些企业过分强调软件技术的重要性,把企业信息化作为技米部门负责的项目,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企业信息化仅仅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更为科学的管理手段,但是这一切的基础仍然是管理理念。’信息化是全员参与的工作。信息化的实施不仅要求企业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更要求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打破部门壁垒的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尤其需要全体员工的大力支持才能进行下去。

信息化论文范文第15篇

(一)已经培养出大批的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

信息化素质已经成了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当下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的基本素质。当下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增加了与信息化相关的课程,并且在各个专业的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了信息化教育的理念。目前的很多高校几乎都培养了一批传统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二)信息化资源建设由数量到质量上渐变

早在之前,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建设上,这些资源建设无非就是大量的购买各种数字化的软硬件资源。可是放眼当下,我们还是很乐观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从资源建设中转移到建设资源管理平台以及资源的应用平台上面,已经转移到建设数字图书馆以及大学数字博物馆上面,而且这些网络资源体系也在逐渐完善。除了上述之外,我国的有些高校还建设了网络学院,网络学院的开设方便了远程授课,方便了学生辅导答疑。这些都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卓有成效。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高,相关部门的重视使得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资金数量逐年增多,从而很快地我们国家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机应用、基础软硬件建设发展到向数字化、一体化整合。高校校园网的覆盖范围以及出口带宽都在增加,高校运用教学的多媒体技术的种类与科目也在逐渐增多,此外对于多媒体的利用率与管理水平也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化技术是先进生产的典型代表,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帮助高校教师在教育领域内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先进方法的引进,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培养有利于当今信息时代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高等教育教学服务。为此笔者探究了几点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一)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

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这个平台主要有教学质量工程支撑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全球优秀公选课资源平台、精品课程申报以及建设平台、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论文指导平台、课程实时录播系统、教学博客平台等。这个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的优势主要有:第一利用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活动的智能化、信息化与网络化,在给学生提供海量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教学与平台建设的有机融合;其次利用平台建设的机会,让信息化手段监控教学实施各个环节。所谓的教学质量工程支撑平台是指在支持“质量工程”的基础上,革新高等教育教学的专业结构与专业认证、革新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程度,革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师水平建设与教学管理制度多种需求,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与飞跃。利用先进的技术与高校内部的优秀资源优势,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高度共享,建立数据搜索引擎,服务教学科研管理等核心业务。另外在该平台上分享全球优秀的公开课视频,积极地将全球其他学校的优秀视屏引入到我国内高校的信息化教育平台上,还可以丰富我们高校的公选课资源。精品课程的申报是针对教师说的,利用这一平台可以激发教师上课以及致力于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其余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诸如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论文指导平台、课程实时录播系统、教学博客平台都其自身的优势,对服务于教学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二)构建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体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现在每一个大学生基本上都拥有一部以上的手机设备,因此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还可以利用手机为教学服务,其教学的普及程度根据学生拥有手机的数量我们就应该可以看到。尤其是在3G业务的商用之后,移动网、互联网以及电话网三者之间已经实现同步,这种融合的优势如果应用在高等教育上,其效果与影响力将大的惊人。所以笔者在此呼吁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构建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体系,这样的话将会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在校园内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丰富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方式与手段,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无形中形成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氛围,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四步推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