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erp技术论文范文

erp技术论文范文

erp技术论文

erp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ERP技术采纳TAM模型计划行为理论

一、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信息化的建设,但是大量资金的投入,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尤其是ERP系统的实施,失败的例子非常多。以往的研究忽略了系统运用者――内部人员的行为与态度,因此文章主要从组织行为学角度进行研究。文章基于技术采纳理论,建立ERP环境下的TAM 模型,通过对模型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对ERP技术采纳进行研究。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Ajzen提出的,是被广泛接受的研究人类行为意愿的理论,该理论分析了行为意图的决定因素以及行为形成的过程。基于计划行为理论,Davis提出技术接受模型(TAM),模型从个人认知角度出发应用于技术采纳问题中。

二、ERP环境下的技术采纳模型研究

针对ERP技术的特点以及ERP实施环境,文章在原TAM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技术保障、主观规范、咨询引入、ERP培训、ERP交流和对ERP好处的共同信念,以及绩效和未来使用几个变量。模型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将理论中提出的信念和主观规范纳入该模型中。模型还提出技术采纳应该是没有终点的不断采纳的过程,技术采纳情况经过绩效的考核,影响下一步技术采纳的决策。模型如下图所示:

ERP环境下的拓展TAM模型图

1.外部变量

(1)咨询引入。咨询为ERP的实施提供规划和指导。咨询人员熟悉各种软件的功能模块、技术参数、适用行业及成功案例,在系统选型、软硬件架构的规划方面影响企业领导和员工对系统的易用认知。咨询通过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访谈,分析出企业信息化需求,将上级领导的愿景和企业的一些基层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交流,保证ERP系统的设计可以为企业员工所用,增强了员工对ERP系统的有用认知。

(2)ERP培训。ERP培训对行为意图的作用主要通过信念来影响有用认知和易用认知,在培训中管理者把信息化的好处与ERP系统的有用性进行扩散,使员工树立对ERP好处的共同信念,ERP培训影响对ERP好处的共同信念。同时ERP培训直接提高用户对计算机和系统应用的能力,提供ERP系统如何与现有系统、业务结合的方法,为ERP系统的使用和开发提供了参考,增加用户对ERP的易用认知。

(3)ERP交流。ERP系统是在团队中使用的,团队交流可以通过对ERP好处的共同信念影响行为意图。高层管理者是ERP系统实施的决策者,员工是ERP系统的使用者,交流可以把高层管理者对ERP的看法传给员工。同时,交流保证了信息的不断更新以及及时准确。交流的目的就是通过影响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来影响态度和行为,最终导致ERP技术的采纳。

(4)主观规范。主观规范是人们对准则的认知。TAM模型假设对信息技术的采用都是自愿的,但ERP的实施是由上级领导基于企业战略而决定的,员工只是对上级命令的执行。高层领导对基层管理者和员工的影响非常大,同时在企业内部周围同事等的社会因素对个人采用ERP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本模型考虑了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图的作用。

(5)对ERP好处的共同信念。根据Ajzen I的计划行为理论,信念也是影响行为意图的因素,是认知的前因。ERP是团队中高层领导和管理者要求实施的技术,高层领导者需要让员工明确信息化的价值和好处,使不同层面的员工产生对ERP好处的共同信念。因此,文章考虑了ERP好处的共同信念对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的影响。

2.对ERP的易用认知、有用认知

(1)对ERP系统的易用认知。易用认知和行为意图之间存在正相关,计划行为理论也指出认知是行为意图的前导变量。在ERP实施中,用户易用认知不仅受操作系统的易用性影响,还需要理解ERP对目前业务的改进之处,明白ERP的作用。咨询的引入,ERP培训都会影响对ERP的易用认知。

(2)对ERP系统的有用认知。有用认知也和行为意图之间存在正相关,员工要感知到ERP的有用之处,明确ERP系统的可用性,当员工意识到ERP系统可以帮助自己处理一些业务,使自己的工作绩效提高,就增强了使用ERP的行为意图。同时,对ERP系统的易用认知也对有用认知产生作用。

3.行为意图

TAM模型研究了态度对行为意图的作用,以及有用认知直接对行为意图有正面的作用。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图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态度、主观规范、认知的影响,行为意图对使用行为有直接的作用。结合上述分析,在本模型中对行为意图产生影响的变量有:易用认知、有用认知和主观规范。

4.ERP使用绩效、未来使用

该模型还增加了ERP使用绩效和未来使用两个变量。对ERP的实际采纳影响ERP使用产生的绩效,组织成员只有对技术真正接受才会提高ERP使用绩效。同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的,ERP系统需要不断建设,以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对ERP的采纳直接影响ERP使用绩效和未来对信息技术的采纳,只有信息技术目前成功的被组织吸收,促进企业绩效提高,才会影响下一步的技术采用,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erp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erp技术采纳tam模型计划行为理论

一、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信息化的建设,但是大量资金的投入,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尤其是erp系统的实施,失败的例子非常多。以往的研究忽略了系统运用者——内部人员的行为与态度,因此文章主要从组织行为学角度进行研究。文章基于技术采纳理论,建立erp环境下的tam 模型,通过对模型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对erp技术采纳进行研究。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ajzen提出的,是被广泛接受的研究人类行为意愿的理论,该理论分析了行为意图的决定因素以及行为形成的过程。基于计划行为理论,davis提出技术接受模型(tam),模型从个人认知角度出发应用于技术采纳问题中。

二、erp环境下的技术采纳模型研究

针对erp技术的特点以及erp实施环境,文章在原tam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技术保障、主观规范、咨询引入、erp培训、erp交流和对erp好处的共同信念,以及绩效和未来使用几个变量。模型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将理论中提出的信念和主观规范纳入该模型中。模型还提出技术采纳应该是没有终点的不断采纳的过程,技术采纳情况经过绩效的考核,影响下一步技术采纳的决策。模型如下图所示:

 

erp环境下的拓展tam模型图

1.外部变量

(1)咨询引入。咨询为erp的实施提供规划和指导。咨询人员熟悉各种软件的功能模块、技术参数、适用行业及成功案例,在系统选型、软硬件架构的规划方面影响企业领导和员工对系统的易用认知。咨询通过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访谈,分析出企业信息化需求,将上级领导的愿景和企业的一些基层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交流,保证erp系统的设计可以为企业员工所用,增强了员工对erp系统的有用认知。

(2)erp培训。erp培训对行为意图的作用主要通过信念来影响有用认知和易用认知,在培训中管理者把信息化的好处与erp系统的有用性进行扩散,使员工树立对erp好处的共同信念,erp培训影响对erp好处的共同信念。同时erp培训直接提高用户对计算机和系统应用的能力,提供erp系统如何与现有系统、业务结合的方法,为erp系统的使用和开发提供了参考,增加用户对erp的易用认知。

(3)erp交流。erp系统是在团队中使用的,团队交流可以通过对erp好处的共同信念影响行为意图。高层管理者是erp系统实施的决策者,员工是erp系统的使用者,交流可以把高层管理者对erp的看法传给员工。同时,交流保证了信息的不断更新以及及时准确。交流的目的就是通过影响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来影响态度和行为,最终导致erp技术的采纳。

(4)主观规范。主观规范是人们对准则的认知。tam模型假设对信息技术的采用都是自愿的,但erp的实施是由上级领导基于企业战略而决定的,员工只是对上级命令的执行。高层领导对基层管理者和员工的影响非常大,同时在企业内部周围同事等的社会因素对个人采用erp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本模型考虑了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图的作用。

(5)对erp好处的共同信念。根据ajzen i的计划行为理论,信念也是影响行为意图的因素,是认知的前因。erp是团队中高层领导和管理者要求实施的技术,高层领导者需要让员工明确信息化的价值和好处,使不同层面的员工产生对erp好处的共同信念。因此,文章考虑了erp好处的共同信念对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的影响。

2.对erp的易用认知、有用认知

(1)对erp系统的易用认知。易用认知和行为意图之间存在正相关,计划行为理论也指出认知是行为意图的前导变量。在erp实施中,用户易用认知不仅受操作系统的易用性影响,还需要理解erp对目前业务的改进之处,明白erp的作用。咨询的引入,erp培训都会影响对erp的易用认知。

(2)对erp系统的有用认知。有用认知也和行为意图之间存在正相关,员工要感知到erp的有用之处,明确erp系统的可用性,当员工意识到erp系统可以帮助自己处理一些业务,使自己的工作绩效提高,就增强了使用erp的行为意图。同时,对erp系统的易用认知也对有用认知产生作用。

3.行为意图

tam模型研究了态度对行为意图的作用,以及有用认知直接对行为意图有正面的作用。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图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态度、主观规范、认知的影响,行为意图对使用行为有直接的作用。结合上述分析,在本模型中对行为意图产生影响的变量有:易用认知、有用认知和主观规范。

4.erp使用绩效、未来使用

该模型还增加了erp使用绩效和未来使用两个变量。对erp的实际采纳影响erp使用产生的绩效,组织成员只有对技术真正接受才会提高erp使用绩效。同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的,erp系统需要不断建设,以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对erp的采纳直接影响erp使用绩效和未来对信息技术的采纳,只有信息技术目前成功的被组织吸收,促进企业绩效提高,才会影响下一步的技术采用,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erp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erp技术采纳tam模型计划行为理论

一、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信息化的建设,但是大量资金的投入,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尤其是erp系统的实施,失败的例子非常多。以往的研究忽略了系统运用者——内部人员的行为与态度,因此文章主要从组织行为学角度进行研究。文章基于技术采纳理论,建立erp环境下的tam 模型,通过对模型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对erp技术采纳进行研究。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ajzen提出的,是被广泛接受的研究人类行为意愿的理论,该理论分析了行为意图的决定因素以及行为形成的过程。基于计划行为理论,davis提出技术接受模型(tam),模型从个人认知角度出发应用于技术采纳问题中。

二、erp环境下的技术采纳模型研究

针对erp技术的特点以及erp实施环境,文章在原tam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技术保障、主观规范、咨询引入、erp培训、erp交流和对erp好处的共同信念,以及绩效和未来使用几个变量。模型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将理论中提出的信念和主观规范纳入该模型中。模型还提出技术采纳应该是没有终点的不断采纳的过程,技术采纳情况经过绩效的考核,影响下一步技术采纳的决策。Www.133229.Com模型如下图所示:

erp环境下的拓展tam模型图

1.外部变量

(1)咨询引入。咨询为erp的实施提供规划和指导。咨询人员熟悉各种软件的功能模块、技术参数、适用行业及成功案例,在系统选型、软硬件架构的规划方面影响企业领导和员工对系统的易用认知。咨询通过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访谈,分析出企业信息化需求,将上级领导的愿景和企业的一些基层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交流,保证erp系统的设计可以为企业员工所用,增强了员工对erp系统的有用认知。

(2)erp培训。erp培训对行为意图的作用主要通过信念来影响有用认知和易用认知,在培训中管理者把信息化的好处与erp系统的有用性进行扩散,使员工树立对erp好处的共同信念,erp培训影响对erp好处的共同信念。同时erp培训直接提高用户对计算机和系统应用的能力,提供erp系统如何与现有系统、业务结合的方法,为erp系统的使用和开发提供了参考,增加用户对erp的易用认知。

(3)erp交流。erp系统是在团队中使用的,团队交流可以通过对erp好处的共同信念影响行为意图。高层管理者是erp系统实施的决策者,员工是erp系统的使用者,交流可以把高层管理者对erp的看法传给员工。同时,交流保证了信息的不断更新以及及时准确。交流的目的就是通过影响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来影响态度和行为,最终导致erp技术的采纳。

(4)主观规范。主观规范是人们对准则的认知。tam模型假设对信息技术的采用都是自愿的,但erp的实施是由上级领导基于企业战略而决定的,员工只是对上级命令的执行。高层领导对基层管理者和员工的影响非常大,同时在企业内部周围同事等的社会因素对个人采用erp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本模型考虑了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图的作用。

(5)对erp好处的共同信念。根据ajzen i的计划行为理论,信念也是影响行为意图的因素,是认知的前因。erp是团队中高层领导和管理者要求实施的技术,高层领导者需要让员工明确信息化的价值和好处,使不同层面的员工产生对erp好处的共同信念。因此,文章考虑了erp好处的共同信念对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的影响。

2.对erp的易用认知、有用认知

(1)对erp系统的易用认知。易用认知和行为意图之间存在正相关,计划行为理论也指出认知是行为意图的前导变量。在erp实施中,用户易用认知不仅受操作系统的易用性影响,还需要理解erp对目前业务的改进之处,明白erp的作用。咨询的引入,erp培训都会影响对erp的易用认知。

(2)对erp系统的有用认知。有用认知也和行为意图之间存在正相关,员工要感知到erp的有用之处,明确erp系统的可用性,当员工意识到erp系统可以帮助自己处理一些业务,使自己的工作绩效提高,就增强了使用erp的行为意图。同时,对erp系统的易用认知也对有用认知产生作用。

3.行为意图

tam模型研究了态度对行为意图的作用,以及有用认知直接对行为意图有正面的作用。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图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态度、主观规范、认知的影响,行为意图对使用行为有直接的作用。结合上述分析,在本模型中对行为意图产生影响的变量有:易用认知、有用认知和主观规范。

4.erp使用绩效、未来使用

该模型还增加了erp使用绩效和未来使用两个变量。对erp的实际采纳影响erp使用产生的绩效,组织成员只有对技术真正接受才会提高erp使用绩效。同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的,erp系统需要不断建设,以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对erp的采纳直接影响erp使用绩效和未来对信息技术的采纳,只有信息技术目前成功的被组织吸收,促进企业绩效提高,才会影响下一步的技术采用,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erp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ERP采纳 创新扩散 制度理论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先进的企业管理哲理和信息技术的集成,作为一种凝聚了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系统,其成功应用能够有效整合企业资源,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其竞争力。但据不完全统计,应用ERP的企业中,成功实现系统集成的只占10%~20%,没有或只有部分集成的占30%~40%,失败的却有50%之多,迄今为止我国成功实施ERP的企业还不足三分之一,并且目前选择实施ERP的中小企业只占3.8%。虽然ERP采纳率很低,但是国内针对ERP成功实施的研究比较多,主要关注ERP采纳之后的问题,对采纳决策和因素的研究,即采纳之前的问题不多。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7%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的60%,利税的40%,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所以对于尚未实施ERP的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关注它们的采纳决策问题很重要。本文基于创新扩散和制度理论,建立起我国中小企业ERP采纳的综合因素模型。

一、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是Rogers于1983年提出的,用于描述技术创新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基本规律和过程。其中影响创新的接纳因素包括:创新技术特性、采纳决策者特性,以及传播渠道。创新技术特性即个体对创新技术的主观感受,包括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可观察性、可试性。Rogers认为创新技术特性通常比其他因素更能预测个体对创新采纳行为。创新扩散理论最早应用于个体层次,但是最近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组织层次上。对在组织层次的研究侧重于组织的采纳和扩散过程,通过各种模型来描述或预测采纳决策和IT/IS在组织中的扩散程度,其中包含和IT采纳和扩散有关的因素研究。这些II采纳的重要因素涉及了个体、组织和技术三个方面。国外研究最多的因素有:收益、规模、内部资源和竞争。其中有的针对一般IT,有的是专门的IT,如WEB挖掘、网站、数据仓库技术等各种技术。国内的黄国青等对企业规模、组织结构的分权程度、企业文化的变革程度、企业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企业ERP的采纳进行了研究。

二、制度理论

制度理论提供另一种视角来理解组织IT/IS采纳。该理论观点认为组织对结构和活动的修改有时候是对环境压力的反应,而不仅仅从经济考虑。譬如法律、声望或者规范都可能迫使企业采纳IT/IS,制度压力包括竞争压力、模仿压力和规范压力,制度压力解释了技术同态现象,即同一行业的企业倾向采纳相同技术。文献认为制度压力通过影响高层管理的信念和参与,间接影响组织对ERP的吸收。

组织信息技术采纳的决策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种社会过程,其最终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献以决策者为中心,通过其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感知,分析了企业IT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竞争性、潮流性、政策性、企业基本条件、企业文化和信息系统成熟度。

三、中小企业ERP采纳模型

中小企业决策更为个性化、集权化,所以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采纳既有组织层次特点,也有个体层次特点,所以高层人员的某些特性通常会影响到企业的决策结果。创新扩散理论没有对组织间技术扩散提供完整的解释,创新采纳决策应该考虑相应的环境和创新的特殊性。因此基于创新扩散和制度理论,我们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CEO的创新性和ERP与组织的相容性两个因素,围绕个体、技术、组织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建立了中小企业的ERP采纳综合模型。

1.CEO的创新性

中小企业由于实力的限制,更注重短期的利益,重视的是看得见的回报,而实施ERP不仅具有高风险,而且投资不能立竿见影,这就使ERP的实施主要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远见。CEO是中小企业的重要决策者,采纳ERP会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CEO对新事物的偏好,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反映个人创新能力的大小,最终影响企业的ERP采纳。

2.ERP与组织相容性

ERP与组织相容性指ERP系统与组织的需要、组织文化等相合适程度。创新扩散理论仅仅考虑技术本身特性,但是复杂的信息技术采纳,采纳和扩散研究需要同时考虑组织和任务特性,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只有与组织的实际需要相适应时,才有可能得到他们的认可。不同的ERP系统其开发的侧重点不同,其功能和所适用的行业也各不相同,而且企业在实施ERP系统时,需要与其他系统集成起来,不同企业已经拥有的系统也不一样。相容性越高,意味采用ERP面临的不确定性越小,企业越容易接受。

3.信息化水平

企业信息化水平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硬件水平,包括网络、计算机和各种应用系统的使用,第二是专业人才,具备使用IT和管理IT的能力。信息化水平代表了企业的业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程度,即信息倾向。如果企业的信息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那么企业引进ERP所需要的经验和人才方面都占优势。通过已有的IT投资,积累了一定的项目经验,也培养了一批专业骨干,基层员工的电脑操作水平都得到锻炼。这些前期积累,可以减少企业对ERP的恐惧和抵触心理,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采纳意向,人们通常对熟悉的东西信心十足。

4.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常常被认为是技术采纳的重要因素。组织规模越大,意味着拥有更多的资源和资产可以分配。不仅可以吸引优秀的IT专业人员,而且即使失败了,企业所受的影响也较小。所以规模小的企业,实施ERP所面临的障碍多,承受风险的能力也更差。而且ERP作为一种IT投资,企业规模越大,在投资效益方面容易达到规模效应。

5.外部竞争

组织通常尽最大努力来减少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比如通过引进新技术创造竞争优势。各种压力促使组织和竞争对手在实践和过程方面非常相似,竞争压力就是其中的一个,竞争使得忽视先进技术的组织灭亡,淘汰不适应的,留下适应的。企业的一切需求都是竞争造成的,IT需求也是如此。中小企业常常是市场的跟随者,当面对的竞争压力增大时,为了维持市场地位,他们更容易转向ERP之类的信息技术。而且中小企业的业务简单,使得ERP实施周期短,这样能够很快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反映。

6.政府政策

研究表明外部环境政策性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表现更为明显。同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管理、技术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因此,在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道路上,政府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是很重要的。在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过程中,政府可以组织专家组深入企业发现问题,并与企业一起解决信息化过程中的难题,举办“成果展示”、“论坛”,通过示范、演讲、讨论等形式,以点带面,推动信息化工作。

四、总结

作为组织引进信息技术的关键第一步,组织信息技术采纳受到技术自身特征、组织特征和所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综合创新扩散和制度理论的研究成果,从个体、技术、组织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的六个因素,分析它们对中小企业ERP采纳的影响。既为下一步的实证研究打下基础,也期待为致力于中小企业ERP推广的政府部门和软件厂商,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Beatty R C.Shim J P.Jones M C.Factors Influencing Corporate WebSite Adoption: a Time-based Assessment[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4,38:337~354

[2]Liang H.Saraf N.Hu Q.Xue Y. Assimilation of Enterprise systems:the effect of institution pressures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top management[J].MIS Quarterly.2007,31(1):59~87

[3]Benders J.Batenburg R.BlonkH V D.Sticking to standards; technical and other isomorphic pressure in deploying ERP-systems[J].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6,43:194~203

erp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Petri网技术、基本块细化思想、形式化定义语言、标准化、清晰化、精确化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146-02

1.引言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现代企业的管理手段,它将企业的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整合在ERP软件系统中,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ERP 系统在计算机平台、 事务处理能力和功能范围上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在构建ERP系统模型时,模型构建流程不够标准化、ERP系统模型结构层次不够清晰和构建的模型不够精确等问题成为了阻碍ERP系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将EPMM模型中过程层理论应用于ERP系统模型的构造,以期能够解决问题,构建出更加完备的ERP系统模型。

2.EPMM模型

EPMM模型((Evolution Process Meta-model)原本是为了形式化建模软件演化过程,规范软件过程而提出的,但是此模型主要针对的是过程层的建模,即也可应用于其他领域的过程建模。自上向下,EPMM模型分为4层:全局层、过程层、活动层和任务层。全局层描述它所包括的软件过程,过程层描述它所包括的活动,而每个活动又由一些相关任务构成。这四层结构的抽象程度越来越低,颗粒度也。越来越小。其中,过程层用基本网系统定义软件过程,活动层引入面向对象技术中的对象来定义活动,任务层则引入Hoare逻辑来定义任务。

本文将EPMM模型中过程层的理论应用于ERP系统模型的构建,以期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第一,使用Petri网技术建模,使使ERP系统模型构建流程标准化。

第二,使用基本块细化思想建模,使ERP系统模型结构层次清晰化。

第三,使用形式化定义语言进行定义系统模型,使ERP系统模型构建精确化。

由本例可看出,使用过程层理论建模的ERP系统模型,建模流程是标准的,流程为自定向下,最顶层为原料、产品两个状态,由简到繁,最下层是最复杂的,包含实际流程中的每一步;模型结构是清晰的,本模型共计4层,不同模型,层数各有不同,依实际而定;构建的模型是精确的,使用了形式化语言进行了定义,形式化语言的定义是最精确的。

5.结束语

在ERP系统模型构领域,重构理论和方法时常被提及,但是有关ERP系统模型构建的流程标准化、ERP系统模型结构层次清晰化和构建的模型精确化这三方面却很少被提及。而本文的研究正是针对此方面进行的改进、优化。使用Petri网技术、基本块细化思想、形式化定义语言,实现ERP系统模型的标准化、清晰化、精确化。本理论仍有部分不足之处,在未来将进一步研究,争取解决问题,取得更大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信一,黎燕,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建模,2003.

[2] 韩亚欣,谭跃进,罗明宇,基于并行工程的ERP中主调度过程的仿真模型,2000.

[3] 黄双喜,范玉顺,基于工作流的ERP系统开发与实施,2004.

[4] 曾潮缤,罗键,曹浪才,一种改进的PETRI网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方法,2004.

erp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校企合作 ERP 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迈向信息时代。信息化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尤其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最为突出,并发展成为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运用“管理信息系统”达到提高管理效率、创新产品和服务、保持顾客和供应商关系、改进决策以及提高竞争优势的目的。目前,世界上已经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建立并运行了管理信息系统,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就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并且随着ERP功能不断完善和优化,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其产生需求和应用。

然而,我国目前企业信息化人才尤其是 ERP各层次、各岗位人才却极度匮乏,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信息化各个环节的发展。基于这种背景,作为培养人才摇篮的高等院校,责无旁贷应承担起探索 ERP 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重任。其中占高校本科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独立学院如何对自己ERP人才培养做出准确的定位,在这个定位上,打造学生的哪些能力,以及怎样能够使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这些问题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一、ERP人才社会需求现状

中国软件协会副秘书长许建刚曾经下了如此结论:“有50%的ERP的失败案例是由于缺少ERP的应用人才造成的!”一方面,ERP人才的严重匮乏正在成为制约中国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稀缺的ERP人才,不断成为各企业竞相追逐的目标。

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截止2011年中国ERP人才缺口为50万,另外,随着我国企业竞争的激烈、信息化管理意识的增强,有意识引入ERP系统进行企业管理的企业将逐年增加,有专家预测,在未来5 年内,我国将需要上百万的 ERP 专业人才,而目前国内只有不到 10 万名这样的人才,而且大多数还是经过计算机专业或管理专业培训而改行过来的,属于“半路出家”,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另外,ERP人才需求还呈现出三个层次:ERP的高级人才包括研发人才和企业的CIO(首席信息官)等,他们的要求非常高,一方面对技术有熟练的掌握,另一方面,还必须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能够把技术和管理紧密结合,能够把常规的管理技术与自己的公司特点想结合;ERP实施顾问,也要求是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普通的应用人才,懂得ERP的基本原理,能够熟练操作ERP的相关工具。这三个层次的人才需求呈金字塔型,其中普通应用人才需求的人数和占取的比例应该最高,其次是ERP实施顾问,最后是ERP高级人才。

二、独立学院ERP人才培养的定位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归根结底目前我国ERP人才需求缺口最大的为普通应用人才,由于其能力素质要求没有那么高端和中端人才的要求那么高,也是较容易培养的。而就独立学院来看,生源素质相较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来讲普遍较低,因此同在培养ERP人才,独立学院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培养学生特色能力。综合多方面情况来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应定位在ERP普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懂得ERP的基本原理,能够熟练操作ERP的相关工具,具备进行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和维护以及信息处理工作的能力,能胜任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岗位要求。

三、校企合作共建 ERP课程班,建立 ERP人才培养新模式

从社会对各层次ERP人才的需求来看,普遍强调复合性与应用性,这决定了独立学院要培养出优秀的ERP应用人才来,就不能仅仅让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理论知识。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了一定了理论知识后,能通过一定渠道的操作与实践对所学内容进行消化和吸收,补充学生到职员角色转换中所需的知识?要实现这一目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失为一个最优的选择。

为了打造人才特色优势,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于 2012 年3月四川盈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以甲骨文ERP系统为主要业务内容)、上海鼎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易飞ERP系统为主要业务内容)等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书》。在合作期内,将在校企合作共建《企业资源计划ERP》课程的基础上,校企合作共建ERP教学实习实训基地,整合现有课程资源制定实践课程标准,结合信息管理行业的特点,构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努力开发以甲骨文ERP系统、易飞ERP系统为基础的特色实践课程。

该课程面向管理类专业大二大三学生,通过学习甲骨文ERP系统、易飞ERP系统,培养懂得ERP的基本原理,能够熟练操作ERP的相关工具,具备进行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和维护以及信息处理工作的能力,能胜任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岗位要求,ERP普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

在教学中广泛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大力开展多媒体教学,积极采用ERP系统对学生进行分专业教学实践,逐步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课件制作并全面投入使用,使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方式多样化。积极开辟在ERP领域的合作交流途径,争取有更多的学科建设骨干教师能参与到ERP真实项目中去。

通过本课程考核的学生,可以胜任甲骨文ERP系统售后实施顾问职务,到使用甲骨文ERP系统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即使没有机会受聘易飞ERP系统、甲骨文ERP系统售后实施顾问职务,本课程所学知识,同样有利于对SAP、IBM、用友、金碟等ERP企业信息管理软件的掌握。

四、校企共建ERP课程教学实施办法

erp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ERP课程 教学改革

论文摘 要: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从前的单一化转为复合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也由此而生。ERP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指导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的关键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文提出了针对该专业ERP课程的“合理体系、多种形式、内容渗透、特色实训基地、多形式考核”的教学模式,并从本专业ERP的教学体系、教学形式、实训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和总结。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健全和发展,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信息工作正以迅猛之势渗透到各行各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从前的单一化转为复合型。为此,1998年教育部在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调整时,将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5个专业整合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此措施是我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生于教育领域里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对于培养适合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管理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的特点,它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又不同于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与管理专业的大拼盘,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的学科。课程涉及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系统管理与分析、经济管理类课程,要求学生在知识结构上除了掌握扎实的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是对企业的内外部数据的集成,ERP这种集成性和面向企业的特性决定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虽然目前已有的一些教学方法如沙盘模拟、流程模拟等对教学有一定的帮助,但通过调查发现,8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ERP教学普遍存在割裂其系统性,以及教学案例与真实企业有差距的情况。与此同时,现有的教学模式很难同时满足ERP应用型人才、ERP开发型人才和ERP高级人才的培养。所以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ERP课程的研究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二、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

ERP是由Gartner Group Inc咨询顾问与研究机构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当前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软件。在国内,大多数注册企业已经采用和购买了相关的ERP产品,而且在未来两年我国的ERP软件产品市场将达到500亿元左右。国际上,全球ERP市场近5年内将以年综合增幅37%的速度发展(来自于美国权威市场预测研究机构AMR Research)。2002年全球ERP市场总收入达100多亿美元,到2010年这一数字已增至500亿美元以上,其中中国的ERP市场总收入达到100亿美元。现在,市场对ERP人才的需求极其旺盛,而未来5年内,各种ERP人才缺口还将会越来越大。

目前,在ERP领域主要存在三类企业:软件供应商、软件、咨询服务商,以及软件应用企业。综合三类企业的需求,ERP人才[1]分为三类:

·软件研发类:这一类是到软件公司就职,从事软件实施工作,负责软件研发、测试、技术支持等工作。

·ERP实施维护类:这一类是到软件供应商或商、软件咨询服务的公司,担任企业ERP实施顾问,维护服务等工作。

·ERP软件应用类:这一类是到软件应用的企业任职,作为ERP的使用用户或企业内信息化的项目负责人,担任企业ERP项目推动,提升企业软件使用的效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ERP人才需求是多样的。因此,为了满足市场对各类ERP人才的需求,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采用崭新的培养模式。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ERP教学改革

现有的ERP教学模式并没有针对ERP市场对多样人才的需求而开展,所以建立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求、ERP市场需求的教学新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该模式采用校企合作、自主开发、理论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与ERP公司合作及共建实训基地,并对不同就业意向的学生有侧重点地安排实习任务,使学生提前达到企业要求,保证学生毕业后快速进入角色。

1.ERP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

ERP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满足目前市场对ERP人才的需要[1]。课程主要涉及3个方面:技术与方法、操作与开发、过程与管理。教学过程既要考虑内容的连续性、继承性,又要考虑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涵盖如下层面。

(1)基本理论层面:介绍ERP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原理、流程等。为了更好地理解理论部分,一般采用讲解与实验穿插进行的方式,此部分内容是本专业的必修课,一般放在大二进行。

(2)技术层面:介绍开发ERP软件所涉及的计算机技术、目前开发ERP系统大多采用的方案和流行ERP系统的二次开发的工具。

(3)实践层面:ERP实训,包括流程实训和开发实训。流程实训是必修环节,通过给学生一个设计好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模拟ERP的流程,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此部分一般采用相对集中的课程实习,实习时间大约2周。开发实训是选修内容,此部分一般是面向毕业后从事ERP软件开发的学生而设定的,采用学生到ERP软件公司培训的方式进行。

2.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大量课件。这些课件可以形象化地说明ERP的基本原理,能在同样的一节课内比以前传授更多的知识。

(2)网上教学:随着Internet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在软件工程的教学中建立网站,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站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下载和相关业界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离线的交流,同时网站也经常开展课程的专题讨论和专家在线讲座。

(3)双语教学:考虑到此领域国外发展较快,以及学生以后可能会阅读大量的外文资料,尝试实施双语教学,采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课件和作业大部分采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给学生提供英文的课外阅读资料,使他们及时了解国际最新发展。

(4)虚拟教学:在ERP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按专业划分教研室的组织方式,根据ERP教学的需要,由来自全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共同组成虚拟教研室,既分工又协作地进行教学及教学研究活动。

(5)案例教学:考虑到ERP具有很强的实践特性,我们将案例教学融入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案例的分析,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深刻领会和明白企业的内部流程。

(6)实践教学:通过与企业合作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的课题。这种方式能够解决当前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7)讲座:资深ERP专家、工程师的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前沿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指导方向。

3.特色实训基地建设

ERP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课程的合理开设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高校在ERP实训课程的建设上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采取“校企合作”模式,而另一种则是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建立一套独立的ERP实验教学系统来模拟真实的企业运作。这两种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各有利弊。“校企合作模式”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取的模式,这种模式相对效果是不错的,但是这样一种培养模式难免局限于个别厂商的个别产品,缺乏对该领域的全面了解;自主开发模式由于教师的行业性质存在开发周期长等弊端。我们提出以校企合作为主、兼顾自主开发的特色模式。

(1)同知名ERP软件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包括建立ERP实验室(建立仿真企业环境、仿真企业流程使学生可以分角色模拟职能岗位)、大学生创业之星平台(训练学生的决策能力,让学生通过对抗游戏获得知识)、开展教学培训认证,以及共享专家资源、开展学生实习等多项内容。

(2)借助于高效丰富的教师资源和高素质的研究团队,可以与知名的企业合作共同申请国家或省市级基金,一方面有利于学校对ERP教学上的持续改进、资源积累,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共赢。

4.多形式考核方式

ERP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考核的重点不应该只是理论考试,而应该看学生是否掌握了ERP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另外,考核的功能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的情况,而且是鼓励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理论采用考试的方式,实践课程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决定,而参加ERP开发实训的成绩由学生的答辩成绩和企业给出评价综合而定。

三、结语

总之,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特点改进ERP的课程教学,我们必须针对其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特点,根据市场需求、学生选择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产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宪奇.中国当前ERP人才需求的特点.首届高校ERP教学研讨会,2006.6.

[2]王海红.增设ERP训练课程提高管理实务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7):38.

erp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ERP;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2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提出于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它是由科技信息与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和林业信息管理专业与信息学专业5个专业整合而成,作为“管理学”门类的二级类目“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的一个专业。信管专业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的交叉学科,其学科基础由三部分组成:现代管理科学、现代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现代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其培养出的人才应当能够承担各级各类的信息管理工作,从事各种类型的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因此,国内院校在设计课程时,一般是在传统的经济管理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统计、运筹和计算机软件及部分硬件课程,再辅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课程之间缺乏紧密配合,远没有达到融合的程度。

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课程体系与技术发展脱节。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技术更新周期短,在很多院校中,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跟不上信息技术的更新,一些与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体现现代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课程并未开设,并且没有辅以配套的实验、实践、实习课程,而这类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就业自信心起着重要作用。(2)实验教学应考化。实验教学更多的围绕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主动分析和思考来展开,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忽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偏重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型、设计型以及创新型实验课程的开设,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研究设计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分析信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基础上,许多学者针对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了符合本校专业特色的信管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如,张劲松在分析了信管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学科定位,并给出信管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基础上,提出面向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基本思路和课程体系创新重构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基本流程[1]。吴伟根据信管专业设置背景、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适合本校的特色鲜明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2]。张洁在分析社会需求与课程设置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指出信管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科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背离之处,提出了优化课程的建议[3]。

二、以ERP为核心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提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具有管理思维,又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可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进行信息管理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于一身,是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信管专业课程系统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与企业ERP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相似性,信管专业课程与ERP系统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4]。以ERP构建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有效解决长期以来信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ERP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想法基于以下两点:(1)综合性。ERP是综合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管理理论、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它要求学生要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还要学习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这一要求也是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2)实践性。ERP对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非常强。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ERP的原理,还要通过具体的ERP平台掌握企业运作的全流程,学生通过接受ERP培训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而且,ERP试验本身是一项综合性实验,包括ERP软件实验和ERP企业管理沙盘模拟实验等。与传统的课程设计等形式的实验相比,ERP实验更接近企业现实,让学生能够熟悉企业的运作流程。在熟悉业务的基础上搭建出的系统平台才真正具有可用性。

三、以ERP为核心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进行信管专业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保证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利用专业选修课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尽量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整个课程体系包括三大部分:基础知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形成了“基础+理论+实践”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基础类课程主要打造学生的英语、数学、思想政治和计算机学科基础,为学习其他课程做好准备。理论课程包括信息科学类课程、系统科学类课程、经济管理类课程以及交叉融合课程。信息课程类和系统科学类课程主要阐述计算机软件、系统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经济管理类课程主要围绕经济、管理基础和特色课程,使学生掌握经管类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交叉融合类课程为商务、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特色课。在实践课程体系中,搭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如企业运营管理沙盘模拟、ERP系统操作实习等,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本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ERP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方面。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成为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系统知识的专业人才。这些素质正是ERP专业人才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本课程体系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构建出分阶段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

(一)利用MIS专业知识分析ERP设计原理阶段

该阶段所对应的课程为ERP设计原理相关课程,例如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运作与管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在这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过的MIS知识,如数据流程分析(DFD)、数据字典的编写(DD)以及数据库的设计等,掌握ERP系统的设计原理。通过剖析ERP的数据组织,从而掌握先进的ERP设计理念。在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

(二)ERP软件的应用阶段

在传统的信管专业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通过课程设计等方式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处理和利用信息辅助决策的能力。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够的。主要原因是,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因为对企业中的业务知识了解不够,所开发出来的系统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构建出来的,因此可用性较差。但是,学生实践过程中能够接触到的企业业务毕竟是有限的,为了使学生对成熟的管理信息系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该阶段,就应该引入ERP软件这样的实验教学环节,例如用友U8系统。一个成熟的ERP软件系统依据供应链等先进的管理思想,几乎涵盖了企业中各个方面的业务流程,通过对该软件系统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很好的了解一个真正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于对ERP软件设计所体现的现代管理思想理念的讲解,对ERP软件功能模块的介绍,以及在软件的应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重点问题,而不是具体的讲解操作过程。具体的操作过程应由学生根据ERP软件的应用手册自主学习来完成。

(三)沙盘模拟阶段

ERP企业管理沙盘模拟不同于ERP软件模拟实验,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式交互学习方式。ERP沙盘对企业运营过程进行了适当的概括和简化,沙盘模拟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6-8名同学,模拟一个企业在6-8年中的经营;小组的每位成员分别担任CEO、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运营总监、采购总监等职务角色;各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企业,作为同一行业中的竞争对手,各自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决定本企业的产品、市场、销售、融资、生产等方面的长、中、短期策略[5]。沙盘运用独特、直观的教具展示企业流程的操作,结合职位扮演、运营模拟、教师点评,将企业发展战略、生产规划与设备投资、物料需求计划、融资、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等全部展现在沙盘上[5]。通过沙盘模拟实验,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到企业所处的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深入了解企业中各种管理方法和规律,以及信息管理是如何帮助企业更加准确的定位市场,赢得战略优势。

(四)结合毕业论文的ERP软件开发或ERP实战实训阶段

该阶段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选修的方式,用以巩固和提升前面三个阶段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把所学到的ERP专业知识真正用于实践当中。在该阶段,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具体的专业方向,以及与该生今后的就业相结合,可以选择不同的选修内容。对于信管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在这个阶段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结合学生毕业论文,让学生分析ERP中存在的不足或不完善的地方,按照MIS系统的要求,完成相应模块的分析设计和编程工作;另外,信管专业的另外一个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一定ERP系统操作能力的企业综合性管理人才,对于这样一类人才的培养,可以选择ERP实战实训课程,通过竞技的方式,学生分组对抗,小组的成员根据企业运作的实际业务流程,模拟企业不同部门岗位、不同的工作角色,并运用在ERP软件课中学习的ERP软件,处理各种报表与业务数据,真正地把ERP软件运用起来。

四、总结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也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作为独立学院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其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不断重构课程体系,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复合型专业人才将是一项长期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劲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情报杂志,2008.

[2]吴伟,叶潮流.应用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

[3]张洁.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

erp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ERP 企业财务控制 应用 

ERP系统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的主要应用是控制企业的预算、核定企业的成本、为企业提供实时控制业务及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考核等提供有效服务。 

一、ERP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ERP这一技术在企业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应用:在会计中的应用、在企业预算中的应用、在企业成本会计上的应用、销售与利润的控制的应用、企业中的绩效考核的应用。 

(一)ERP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 

在企业中会计方面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的支出、收入进行记录、核实;在企业进行活动时,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分析与计划,记录资金在其中的变化过程和结果。这些方面主要由企业的总账、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等多方面构成。而ERP管理技术在企业会计中主要负责总账模块(对其他模块的业务进行汇总)、固定资产核算模块(利用企业的资产号与折旧的计算值,以便于跟踪资产整个)、应收账模块(企业在正常运转中的经营项目的收账)、现金管理模块(执行国家对信贷与结算的其他有关规定)、应付账模块(企业在正常运转中的经营项目的付账)、和工资核算模块(对于企业员工的工资结算)等。 

(二)ERP在企业预算中的应用 

在企业预算这一方面中,ERP技术的主要应用在于:企业的财务计划在控制、分析以及预算的方面上。ERP技术为企业在这一方面提供了一个较为方便的平台,同时ERP也进行有关企业预算方面上主要负责企业在预算上的生产计划、采购计划、间接费用计划、投资计划等多种计划。除此之外,ERP技术还支持企业同时进行多个预算方案的滚动编制。 

(三)ERP技术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成本的预算是一个企业在进行一个项目的企划的时候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ERP技术可以对成本进行预算,同时也可以对成本的本身要素进行分析,进而对整个项目在运行的过程进行监控和分析,并且可以对单个成本进行监控,将小部分脱离整个大的集体进行观测,或者对于整个整体进行一定时间内的预测。 同时ERP系统采用了大量管理会计技术,比如成本对象和成本流,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析等等。通过他们,ERP可以实现对原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提供给管理者多维且明细的产品成本信息。通过ERP技术所得出的成本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进行优化。 

(四)ERP技术在企业的销售和利润上的应用 

这一应用主要是目的是基于ERP对成本上进行分析的应用,在对企业中的一个项目的成本与收入进行预算和分析之后,根据当前的市场情况来对一个项目进行销售和利润两方面的分析,同时可以将所得的利润分担到不同的领域,如销售、市场、产品管理等等多方面。 

(五)ERP在企业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在这一方面的应用中,主要是应用的是ERP技术的平台性,由于ERP技术可以对企业进行实时管理,所以可以选择ERP技术进行实时对不同部门在生产、销售等多方面进行关注,同时也可以监督员工是否对所属工作认真负责,以便于在活动中更好的监督和考察一个部门的效益。 

二、ERP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ERP技术的优点众多,大多数企业都想进入这一技术来加强自身的企业,使自身的企业可以更好的进行发展,然而在实行这一技术上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一)企业本身缺乏使用ERP的基础条件 

在我国目前上有很多企业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管理系统和企业的治理功能,特别是在财务上没有一个系统的方式方法来进行财务上的考核和管理。很多企业甚至存在基本的会计资料、会计凭证都不完整的状态中;同时业务管理处在混乱的状态中如:生产的业务流程、资金的管理流程等多方面都缺少一个完整的管理流程。ERP这一技术在使用前要求企业至少在财务管理上需要做到数据真实、有效、及时。如果这一要求无法进行满足就会导致企业无法使用ERP这一技术。很多企业高管在企业很多方面都没有形成一个较好的管理系统时就想要去使用ERP技术,希望通过ERP技术让企业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高度,却不清楚ERP技术可以解决企业中的哪些问题,更不清楚ERP技术存在的弊端。目前,在我国很多家大型的企业已经拥有了一套全面的ERP技术,如:中国航空、江淮汽车等多个大型企业在这一技术上已经可以完全掌握,同时也可以让其在自身的企业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然而在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中对于ERP技术的使用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同时资金的不足、缺少相关的技术人员等都是没有办法去应用ERP技术的基本原因之一。 

(二)企业原有的财务系统与ERP系统无法进行整合 

在企业选择ERP系统之后,就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对ERP技术进行熟悉和应用。但是大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已经习惯了企业之前的财务系统,并且可以熟练的使用企业之前的财务系统。同时,由于在进行对财务报表的审核上员工已经习惯了之前的财务系统,在使用ERP系统的时候,会出现由于数据导出失败或者导出数据混乱等多种问题。一旦ERP系统出现的了问题,那么一个企业就会处在半瘫痪的状态中,这一问题也导致了很多人对ERP技术的怀疑和质疑。 

(三)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 

ERP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求使用人员懂得IT技术,同时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想要使用这一技术需要企业中财务管理团队本身是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团队。但是目前来看,大部分管理人员对于这一技术并不了解,同时对于相关的知识知道的十分少。想要很好的使用ERP技术就需要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定期的进行技术培训。 (四)使用ERP技术的成本过高 

一套完整的ERP软件的投入需要进千万,很多企业因为无法承担这么多的成本而放弃使用ERP系统。同时在ERP系统投入使用之后的后期维护费用也十分高昂,导致众多企业放弃了这一软件。不仅如此在ERP这一软件的使用上,需要进行相关部分的许可批准,这一门槛也导致了很多人放弃了使用这一软件。 

三、企业成功实施ERP的对策和建议 

对于ERP系统的使用出现的问题,可以有以下几个措施来进行解决: 

(1)加大企业高层对ERP技术的关注:一个企业的高层的态度往往代表了一个企业的态度,特别是在对待一项事物上。一个企业的高层如果对待ERP系统不够重视,那么在这个企业中ERP技术就没有办法进行最好的推广和使用。 

(2)ERP系统的选型:一个企业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状态,来选择不同的ERP系统的型号,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使ERP技术服务于企业,同时减少ERP系统在进行修复和购买时的资金。 

(3)重视企业财务管理中人员的配备,同时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 

(4)在使用ERP系统的过程中进行程序的控制,同时与各方面进行协调。 

四、结束语 

根据本文对于ERP技术的描述,可以知道ERP技术可以使一个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更为便捷,同时也可以更加方便与整个企业的管理,然而在ERP技术的投入使用中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对应的解决,才能使ERP技术更好的应用在企业中,同时更好的服务于一个企业。 

参考文献: 

[1]李杰.浅论ERP在企业财务控制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10,08:92-93 

[2]娄丽敏.试论ERP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金融经济,2008,10:172-173 

[3]张剑.论ERP在企业财务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4,26:102 

[4]朱芳.ERP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及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08 

erp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员工 抵制行为 接受模型

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普遍存在超时、超预算、不能取得预期收益、甚至由于实施失败而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等问题。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影响ERP系统成功的因素不仅有高层管理者的参与、开发商的能力,还涉及到企业员工的行为。企业在引进ERP时,员工的接受程度如何,ERP的实施是否会遭遇员工个人、组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是否会受到部分员工的抵制或消极使用,这些都会影响到ERP在企业的成功率和实施效果。

一、员工的抵制行为

ERP系统在企业实施的过程中,会给企业带来大量的冲突和变化,冲突变化体现在员工角色、流程、信息技术、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的改变。这些变化直接作用在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身上,引起员工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发生改变,员工会采取某种行为去适应这种改变或者去抵制这种改变。

根据Markus的观点,抵制是试图阻止系统被实施和使用的行为,或者说是试图阻止系统设计者和实施者达到目的的行为,对变革的抵制是人对感知和威胁的自然反应,抵制行为在信息系统实施项目中是不可避免的。Kling把信息系统抵制理论分为三种,即人为导向论、系统导向论、人-系统交互论。人为导向认为,对信息系统实施的抵制是由员工自身的特性引起的,如员工的知识背景、价值观、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及态度等,而与系统特性无关。系统导向论认为,对系统实施的抵制是由信息系统的技术特性决定的,例如,系统功能的不完善、操作复杂、界面的不友好等。人-系统交互论认为,抵制是由信息系统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员工抵制信息系统实施的原因,是信息系统的实施会引起组织中角色、责任、权力关系的变化,进而使员工感觉到其个人(或部门)的利益受到威胁。

从本质上说,企业员工对ERP的抵制与对其他新技术的抵制并没有区别,但由于ERP几乎影响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每一个人,ERP所带来的组织变革远远大于以往任何一种信息系统。Markus认为,对信息系统抵制的强度,由丧失利益的大小及感知到的重要性决定,也由丧失利益者在企业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McGrath强调必须从员工的角度出发,理解信息系统实施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和他们抵制或者支持信息系统实施的动机和原因。

二、信息系统接受模型

信息系统实施成功与否的一个主要标志是用户的满意,因为只有用户的认可、使用,才能使信息系统的价值得以体现。为了探索个体用户如何,以及为何接受信息系统,国外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了相应调查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接受模型,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理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技术采纳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任务技术匹配模型(Task-technology Fit,TTF)等。

1.理理论(TRA)。Fishbein和Ajzen引入理理论(TRA)用以解释影响个人行为的因素,指出一个人的行为意向直接决定了个体的实际行为,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动首先应有执行的意向,没有任何一个行动是在无意向的情况下执行的。而影响个人行为意向的因素主要是个体的两种态度,即对物的态度和对行为的态度,对对物、人或组织的态度是无法预见的,但它可以通过影响主观标准来决定行为,而主观标准则是个体认为某项行动对个人有什么影响的认知;对行为的态度是指人对行为持有的态度,它与行为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个人对某一行为持有的态度越好,从事该行为的意向也就越强。考虑到ERP系统实施的复杂性,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最佳业务实践”,可将员工的参与引入信息技术接受模型中。Kanungo认为影响员工接受ERP系统的外部因素就涉及到对系统的态度和用户参与两个方面,而这两个因素又受到员工的责任、与系统的联系程度、行动的前后一致性的直接影响。

2.技术采纳模型(TAM)。为了有效解释与预测信息技术使用者的使用行为,在理理论的基础上,Davis提出了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的概念,易用认知是指使用者认为该技术容易使用的程度,有用认知则是使用者认为使用此技术对于完成工作的表现及未来的益处。他认为外部变量、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与信息技术的实际使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建立了技术采纳模型。在此后的TAM实证研究中,技术采纳模型无论在解释能力或理论简洁程度上都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肯定,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分析信息系统接受过程的典型理论。经过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不断完善,技术采纳模型被引入了更多的内部和外部变量,其中外部因素包括个人主观标准、想象力、任务恰当性、输出效果、结论的可预见性等。Amoako-Gyampah认为影响员工对ERP系统有用与易用性认知在于员工对系统利益的认可,而培训、交流是解决用户对采用系统价值认知的有效途径。

3.任务技术匹配(TTF)。任务技术匹配模型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解释信息技术对工作任务的支持能力,通过描述认知心理和认知行为来揭示信息技术如何作用于个人的任务绩效,反映了信息技术和任务需求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由于员工的岗位和职责的不同,被指派的任务存在多样性和专业性,而信息技术也唯有针对某种特定的任务来设计才能满足需求。如果没有满足个人任务需求,则会降低员工对该技术的有用认知,而多余的功能设计则会降低员工对该信息技术的易用认知,也就是只有恰当匹配任务的信息技术才是最合适的。ERP系统本身就是一个通用工具,其功能的完善,以及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直接关系到企业开发ERP的目的,影响到企业员工使用ERP系统的程度。

三、ERP系统接受模型

对于企业而言,实施ERP系统的价值只有通过员工的有效使用才能体现出来。影响用户接受ERP系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用户个体的因素,包括用户的受教育水平、学习能力、专业能力、信息系统的相关教育水平、自我效能感、系统经验、工作经验、年龄、个体的地位、用于完成任务的时间、用于学习任务的时间、交互的距离等方面;二是任务,包括任务的内容、特点, 即通过使用该系统,组织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若把TAM与TTF有机结合起来,则可以较好地克服TAM对组织任务的缺乏,以及TTF无法反映任务技术匹配作用于个人行为的内在机制的不足。

考虑到企业流程、组织结构变化给员工接受所带来的负作用,可以把任务作为影响任务匹配的变量,而系统功能、易学性等工具功能则可以通过员工的有效培训来解决;由于实施ERP所带来的商业利益是多方面的且有较长的时滞性,这样有效培训、充分交流就成了影响员工接受系统的必要途径。另外,让员工参与ERP系统实施过程,则是一些学者认为解决用户抵制、快速适应的战略方法,因此可以把员工接受ERP系统的过程如图所示。

图 ERP系统接受模型

1.有用与易用。有用与易用性都是员工对系统的某种判断,而这既受系统本身特性的影响,也受使用环境因素的影响。与系统使用效用最直接的两个因素便是用户个人和任务,影响用户个人判断的不仅存在于以往的经验与知识,也存在于系统实施过程中员工与开发人员交往之中,对开发商的信任自然就会过渡到对其产品的信赖;而系统界面美观、性能可靠,以及用户向导或帮助直观性等,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户对系统的感知,增强其使用系统的信心。虽然任务技术的完全匹配能够使用户感到亲切,但这种模仿企业原有业务流程的方法却无法起到企业实施ERP系统的真正目的,事实上的系统设计往往是在标准化与客户化两者之间的一种平衡,也就是说系统的使用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去满足任务的需求,这样就需要用户去适应新的流程、任务。

2.信任。信任是商品交易、提供服务等诸多事件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尤其是针对双方长期和持续的合作关系更为重要。在系统的开发与设计过程中,特别是系统的客户化工作,用户的信任不仅可以帮助开发商圆满完成业务重组、模块的客户化,也能够促进员工对系统的认可与使用。David认为,相对于三种基本信任模型“基于过程的信任、基于特征的信任和基于制度的信任”,ERP执行中最为关键是双方通过长时间合作过程建立起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不仅有利于员工对系统的接纳行为,也对用户感知系统的有用性有较大的帮助。

3.交流。充分且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是任何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因为在员工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进行某项变革,这往往会遭到激烈的抵制。在ERP的实施过程中,管理者要尽可能地让企业员工了解计划、目标、进度等细节;还要把ERP将如何影响员工的工作、对员工新的要求、新的工作标准、考核方法、激励政策等,都向员工解释清楚。员工知道得越多,他们对ERP项目的认同感就越强,同时对变革的准备也就越充分,他们抵制ERP的可能性也就越小。交流与沟通应该是双向的,开发人员通过交流则可以更多地了解到企业用户的真实需求。

4.参与。让员工参与ERP的实施过程,是减少抵制的重要手段,这将增强他们对ERP的认同程度,也就是增强所谓的主人感,员工会认为实施ERP是自己的事。员工的适当参与不仅可以促进业务流程的最佳匹配,还能改善项目成员与员工的相互配合,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培训的目的性和效果,而如果没有参与ERP实施,员工总是期望软件系统是完美的,就不能真正对ERP的功能和ERP对企业发展的意义有更深入的了解。Lawrence认为参与是一种感觉,不是把员工叫去参加讨论那么简单的事情,如果参与被当作一种诱使他人听命于已的技巧的话,它就永远不会奏效,因为真正的参与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的。

5.培训。培训的作用在于要保证员工能够理解企业实施ERP的目标和意义,理解ERP项目的愿景和期望,切实认识到ERP对企业发展的作用。还要保证员工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去使用ERP系统,并且能够适应由ERP所带来的工作方法、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变革。这样才能降低由ERP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减少抵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Markus, M. L..Power, politics and MIS inplementation [J].Communication of ACM, 26(6), 1983, P430-443

[2]Kanungo, S.; Bagchi, S..Understanding user participation and involvement in ERP use [J].Journal of Management Research, 1(1), 2000, P47-63

erp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ERP 教学改革职业教育工作过程

一、高职ERP管理课程的特点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是建立在当前先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融合各种现代管理思想,涉及企业经营各个环节的一个管理平台。因此ERP不只是一个软件这么简单,而是蕴涵着先进管理技术的一种管理模式、管理思想。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毕业生有较强的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这就意味着高职教育中开设的《ERP管理》课程是一门学科交叉、综合性知识强、重实践应用的课程。

二、当前ERP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1、教学模式不利于高职学生

目前在高职ERP管理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纯理论教学模式,一种是纯实训教学模式。纯理论教学模式着眼于理论教学,主要阐述策略和模型等抽象性知识,不利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纯实训教学模式又把ERP当成一种软件来讲解,对ERP所包含的理论体系缺乏理解,因而在实际的ERP操作中必然会存在诸多困惑。

2、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由于《ERP管理》课程是一门涉及管理工程、信息工程、系统工程、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等多个学科,而且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目前高职院校《ERP管理》课程师资主要有两类人员,一类是从事管理类课程的教师,一类是从事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师。由于前者懂管理但缺少信息技术知识,后者懂信息技术但缺少管理知识,从而导致管理与信息技术之间的隔离。此外上述两类教师普遍均为非“双师”教师,理论功底相对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弱,因而难以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

3、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当前该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老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依靠一张嘴、一双手以及一些多媒体课件,无法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案例也以成功案例为主,缺少反面案例及国内ERP管理案例,缺乏对案例的背景资料、发展过程和因果关系等的深入分析。

三、《ERP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1、基于工作过程,重构《ERP管理》课程

首先将《ERP管理》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即企业ERP沙盘模拟、ERP理论知识、ERP软件实训以及ERP综合实训,每个模块又基于工作过程展开教学,其中:

(1) 企业ERP沙模拟:该部分课程主要是借助物理沙盘,将学生置身于企业的虚拟环境中,模拟企业主要运作过程,从而从感性上了解企业的经营战略、产品研发、生产排程、采购管理、市场营销和财务会计等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为认识ERP理论知识打好基础;

(2) ERP理论知识:该部分内容安排在企业ERP沙模拟之后,主要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ERP沙盘模拟中所涉及到ERP概念、原理和方法等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从理性上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及ERP管理有较深刻认识;

(3) ERP软件实训:这里借助ERP软件作为应用平台,以企业实际业务流程为主线,将企业业务与ERP软件功能有机融合,通过对学生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以及期末业务处理等业务操作训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ERP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2、加强师资培养,努力打造“双师”教师

为提高《ERP管理》教学效果,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建立和完善“双师”素质教师激励机制,从方针政策上扶持“双师”素质人才的培养;其次加大培养力度,一方面通过委派该课程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承担一定ERP管理项目或任务,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选派教师去国内外进修学习以弥补和提高ERP管理的知识层面。

3、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情境教学法:这是一种通过学生充当“演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式。

(2)案例教学法:首先要精心挑选和组织案例,使ERP案例具有现实性、系统性和明确的思路,例如在本课程的“ERP理论知识”教学中,通过“认识生活中的ERP——饭局”案例将ERP中的原本抽象的基本概念、原理活生生地带到了学生面前,并贯彻到学习始终;其次在案例教学中采取互动的形式,即课前布置案例预习,课堂上围绕案例进行“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深入剖析”。

(3)实践教学法:它对培养高职学生动手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ERP软件实训”和“ERP综合实训”项目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学生对ERP软件的动手操作和实战演练来加强学生对ERP管理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改进考核方式,注重职业技能培养

考试是评价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以能力考核为主,同时注重学习过程考核。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如下面公式所示:

《ERP管理》考核成绩=项目成绩(20%)+平时成绩(20%)+实训成绩(60%)

四、结束语

通过重构《ERP管理》课程、加强师资培养、改进教学方式、手段和考核方式,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以加强,为学生提升职业能力、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姬小利.ERP原理、应用与实践教程[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erp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ERP 中小制造业企业 应用 现状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229-02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制造业企业迅速发展,这些中小制造业企业存在着一定的普遍特征:资金不雄厚,管理不完善,信息化基础普遍较差,面临着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小制造业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逐渐攀升。但是,中小制造业企业目前也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比如企业规模较小、资源短缺、技术和信息化落后、人才匮乏、管理水平偏低等。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ERP在各行各业得以广泛应用。由于ERP系统自身一些特点,比如复杂的功能、较高的投入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使得中小制造业企业难以有效对自身的生产过程进行ERP管理。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中小制造业企业目前尚处在高速成长和壮大的过程中,有些管理比较混乱,很多中小制造业企业迫切需要进行ERP管理来改善企业目前的窘境,希望借此能够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日趋激烈的市场化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中小制造业企业也存在着实施ERP的必然性{1}。

一、ERP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应用现状

1.ERP在生产成本管理中的应用。降低生产成本的取胜之道始终是大部分中小制造业企业首选策略,所以如何降低成本是每个企业都在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即ERP系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ERP能够有效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将企业内部资源整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点,使企业的生产高效运作起来,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ERP系统是基于管理学供应链的思想和方法,对企业资源进行计划和整合,力求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降低库存、提高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操作平台和管理信息系统{2}{3}。

ERP在企业成本管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的分析。就是在成本的研发和设计环节确定好标准成本,在各个价值环节执行的过程中加以控制,将执行的情况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对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要想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降低库存,准时交货,快速响应客户要求,企业必须拥有先进的生产计划控制技术,做好供应链、协调与优化三者之间的计划。因此,在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推动ERP的应用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4}{5}。

2.ERP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对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能否提高生产效率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劣地位。大部分中小制造业企业长期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如何设定生产工期、如何缩短生产周期、如何提高产品的优良率、如何降低返工率等。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使得很多中小制造业企业在面对客户订单的时候,都会有接与不接的尴尬。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企业需要通过应用ERP系统来优化不合理的生产工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返工率。有研究表明,在一些企业合理应用了ERP系统之后,89%的企业的产品优良率得以明显提高,84%的企业降低了产品的返工率。在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和设计实现生产系统集成之后,产品从设计到生产、从物料准备到出厂包装,实现了清晰的传递路径,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ERP系统的各个计划层次和控制工具,如销售生产规划、资源计划、主生产计划等,提高了企业生产管理水平,使企业的各级员工通过ERP系统在自己的岗位上井井有条地执行着一个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计划。企业的工作质量提高了,产品也会提高{6}。

3.ERP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制造业ERP在质量管理方面还有许多不足,如:ERP中的质量管理功能与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脱节,尚处于质量管理的第一个阶段,即质量检验阶段;ERP各模块中的质量管理功能模块的开发设计脱离企业的实际。目前中小制造业企业要强调质量数据与采购、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等业务的相互促进,以及质量数据与其相关信息的分析与控制,构建基于ERP的制造业质量分析与控制系统。作为ERP系统中的子系统,它是以ERP中先进的思想为指导,利用信息系统完成从供应商到顾客的产品整个周期的质量管理,也为其他子系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数据信息,促进ERP在其他行业的发展,从而提高众企业的经济效益{7}。

二、中小制造业企业实施ERP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自身的管理基础薄弱。我国许多中小制造业企业管理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管理制度也不够规范。由于ERP应用的管理理论基础是供应链管理,而供应链管理牵涉到企业的采购、供应、财务、人力资源、生产、设备、销售等各个方面。因此企业管理者没有良好的管理学基础就无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ERP应用,相反会增加自身管理混乱度。薄弱的管理基础,使得企业不具备实施ERP应用的前提条件。对ERP项目只视为计算机项目,对管理思想、管理软件、管理信息系统三个概念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更谈不上对三者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来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

2.企业对ERP的投资回报期望过高。有的中小制造业企业管理者片面地认为ERP是万能的,夸大了ERP的应用效果,认为企业管理上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实施ERP来解决。其实ERP解决的是企业相互竞争中最关键的资源配置及效率利用以及由此引起的成本问题,但ERP不可能是万能的,所起的作用毕竟有限。ERP系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不但要投入大量的软件费、硬件费,还要投入大量的咨询服务费、培训费,有些企业对这些在短期内不能获得效益的工程不够重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ERP在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应用。

3.企业对ERP应用缺乏有效的项目管理。ERP系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不仅包括软件和硬件配置,还牵涉到企业的管理方式和体制。由于ERP项目存在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多的问题,不能在短期就产生相应的效果,对于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而言非常不利。因为无疑会提高企业项目的实施成本,带来一些经营风险。所以很多中小制造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ERP项目工程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对ERP应用缺乏有效的项目管理。

4.企业缺乏ERP应用人才。制造业本身就是一个操作过程复杂,牵涉环节众多的行业,制造业企业中的各部门人才之间的交互性小,能够运用技术、管理、工艺、计算机技术等综合型人才少。既懂技术,又要熟悉工艺,还要深谙管理之道的复合型人才在各行业都比较缺乏。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对这类人才的培养也存在很大困难,在人才培养上还不能有效实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而ERP应用一方面要求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熟练运用ERP系统的人才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需要计算机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系统进行管理、维护和二次开发,而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员工素质普遍偏低,缺乏上述人才,尤其缺乏综合性人才。

5.电子商务等网络应用难以与ERP实现有效结合。现在的中国,已经进入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正是由于互联网拥有快速、跨区域的优点,是将来企业行为的重要构成环节。很多企业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已经大面积开展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前期基础非常薄弱、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尽管企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信息化建设收效甚微,对企业的发展没有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很多企业在电子商务等网络应用上仅仅实现了与外界信息互通,电子交易等功能至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8}。

三、提高ERP在中小制造业企业应用效果的建议

1.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基础。良好的管理理论基础是有效实施ERP的前提条件,加强法治建设,有利于规范企业的管理制度,增强企业对管理思想、管理软件、管理系统三个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将三者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有了对企业采购、供应、财务、人力资源、生产、设备和销售等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利用ERP,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

2.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目前大部分中小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关键原因是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如果企业能够从长远利益出发,对ERP这些在短期内不能获得有效收益的项目加以重视,对信息化建设投入必要的资金,ERP可以解决企业在竞争中最直接和关键的资源配置及效率以及由此引起的成本问题。从而逐步改善企业管理的效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注重企业信息化应用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复合型人才始终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中小制造业企业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既懂生产技术和工艺,又懂得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为ERP系统一方面要求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熟练运用ERP系统的人才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需要具有计算机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系统进行管理、维护和二次开发。从而为ERP在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应用提供复合型人才保证。

4.加强电子商务等网络应用与ERP的结合。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市场竞争的范围以及市场与客户需求变化的速度,这些因素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们对企业的ERP系统提出新的要求。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新一代ERP是制造业电子商务与ERP整合的必然趋势。

四、结论

ERP系统是一个发展的理念和开放的体系,现代化的ERP系统是基于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符合各企业的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机制。面对目前市场化和信息化全面发展的趋势,中小制造业企业应该充分应用ERP项目,将各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加以集成和融合,并持续不断地加以改进和优化,使之符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中小制造业企业在运行ERP系统管理时还应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人尽其才,才能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效率,使企业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注释:

{1}李玲,王淼,赵宏霞. ERP在我国化工企业应用[J].数字石油和化工,2007(9):3-5

{2}乔剑,夏翃.基于ERP的企业创新[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7):41

{3}王诣鹏.基于ERP的企业信息管理概述[J].甘肃科技,2011(18):129-132

{4}张洁君,柯可.ERP企业在我国发展现状及措施分析[J].中国商贸,2011(04):41-42

{5}孙平.基于ERP的制造业成本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 2011(10):24-25

{6}杨君.我国中小企业ERP应用研究:[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8

{7}刘文慧,马柯,赵小惠,贺辛亥.基于ERP的制造业质量分析与控制的研究[J].轻工机械,2004(4):155-160

{8}张春玲.新一代ERP:制造业电子商务与ERP整合的趋势[J].商场现代化,2007(3):153

erp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erp 信息化 对策 展望

0 引言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 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 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 最大化地创造社会对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erp系统进入企业是必然,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系统的庞大和技术的复杂,它的引进需要一个习、适应过程。本课题在玉溪市中小型企业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对玉溪市具有一定代表性的38家中小型企业进行了调查,回收了38份有效数据。从此次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玉溪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已经有70%的企业完成了信息化建设,但是在这些企业实施erp建设的时候又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erp在玉溪的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正确实施的途径等三个大的方面讨论erp在玉溪实施可行性的问题。下面是我们分析调查报告所得出的数据图表:

1 目前玉溪实施erp的现状与问题

通过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erp系统在玉溪的实施存在以下四点较为严重的问题:

1.1 缺乏信息化观念和长远的战略规划。通过分析调查数据看出,有34%的中小企业缺乏信息化观念和长远的战略规划。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应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实施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作为一个革命,一个应用现代技术、学习现代科学成功的管理,其核心在于它的管理科学上。与发达地区的企业相比,玉溪中小企业还处在一个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理念和观念之中,需要很快接受一种理念,接受一种科学,并在管理实践中体验和应用它。然而,目前许多企业的管理层、员工在理念和管理意识上还没有跟上信息化的要求。

1.2 erp的集成程度低。调查发现,只有13.1%的企业实现了全部管理系统的集成。尽管已经有50%的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但由于没有后台erp系统的支持,使得从电子商务平台上获得的订单不能及时传递到后台erp系统;同样,前台的电子商务系统也不能读取erp系统中有关产品的价格、客户等信息,造成前后台信息脱节。而在信息化模式下,可能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是在线商家,一个快速、柔性的交付模式和流畅的后台系统和配送体系将是取胜的关键。

1.3 erp系统无法满足企业个性化管理的要求。随着管理理论和it 技术的不断创新、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流程也必须随之改变,目前erp还不能动态满足企业流程变化的需要,必须经过艰难的二次开发和实施才能实现。但是调查发现,玉溪的中小企业几乎没有进行二次开发。

1.4 专业人员的缺乏。在玉溪的企业中,有50%的中小企业缺乏erp专业人才。erp的实施需要各种人才:管理方面、技术方面、咨询方面等,而这些人才都是在具体的实施操作过程中培养出来的,由于erp实施的长期性和erp在玉溪的起步较晚,目前玉溪缺乏大量的erp人才。

2 改进玉溪企业erp现状的对策

针对上述erp系统在玉溪的实施中存在四点问题,我们提出了下面三点对策,借此以改善erp在玉溪的运营现状:

2.1 树立信息化观念和制定长远规划。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由低到高的投资发展过程,企业启动信息化必须经过必要的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作整体规划,分阶段实行,erp的实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的“上线”不是完成,而是刚刚开始。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力,规划好项目的规模和实施顺序,以期获得最大程度的商业回报。

2.2 电子商务和erp互相融合、无缝结合。erp主内,将企业资源进行有效计划和控制,优化企业资源利用,对内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施网络化管理。在实现两者整合时,erp方面应优先考虑采购生产计划、市场营销、财务等与物流、资金流密切相关的模块;电子商务方面应考虑网站管理网上销售、网上采购和网上资金收付等模块。将企业的个性融入erp。市场上erp软件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erp系统的二次开发是十分关键的,企业在实施erp的时候,应该注重二次开发。

2.3 培养顶尖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选定软件之后,对未来即将参与的人员进行洗脑,对使用者进行教育训练。一个合格的erp实施顾问从知识层面讲,必须有财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从经验上看,要有一定的企业管理实践,了解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从技能上,要求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按照这些要求对人员进行培养和挑选。

3 玉溪实施erp的未来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管理软件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加之管理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进一步融合,erp在玉溪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未来的erp将会具有更好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以及更强的功能。综合考察,未来的erp在玉溪将会沿着以下趋势进一步发展:

3.1 与先进的管理思想进一步交融,增强其适应性。未来的erp将会在继承当前erp管理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吸纳最新的先进管理思想或模式。此外,应与不同经济基础的管理模式相适应,例如针对玉溪这样未完成工业化的城市,应当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改进型erp管理模式。

3.2 运用各种前沿技术,迅速向网络化、互联网办公模式靠拢。基于internet的erp将融合最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及internet技术,在全新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上,基于web 的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资源、客户管理、营销管理、跨企业物流网络管理、商和分销商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使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成为可能。

3.3 erp向智能信息处理转变。随着erp系统从管理执行层向管理决策层的渗透,erp将通过集成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商务智能、决策支持等加强对企业知识的管理功能,把企业高层领导从规模庞大的数据中解脱出来,构成集综合查询、报表和olap为一体的智能决策信息系统,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对各种特殊情况,寻找一种最佳的方案进行宏观决策和经营策略,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力和现场管理erp系统的智能化功能应包括智能化业务过滤和处理功能、智能化计划优化功能、智能化数据分析功能等。

4 结论

erp的成功实施确实能使企业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方面得到长足进步,并因此而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在竞争中获得先机。但是,erp毕竟只是工具而不是什么仙丹,不可能在实施了erp 之后马上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企业必须在这方面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尽管建设erp系统可能会给企业的资金带来紧张。但是,只要有科学的态度和长远眼光,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注意一些敏感问题,erp一定可以使管理者适时做出最好的决策,有效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为公司获取丰厚的利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erp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ERP;管理模式

一、 概述

当前,信息技术已在我国企业中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国家也提出了“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方针。

在我国,中小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都越来越大。中国中小企业以其灵活的机制、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大推动力。然而,中小企业也明显存在着企业规模小、人才缺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信息滞后、管理水平低和协同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大多数中小企业在面对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几乎都是用技术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管理问题,往往认为ERP就是一个计算机软件。

如今,有很多人都在谈论“蓝海战略”,即企业如何通过拓展新业务来改变盈利模式。不过,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首先直面的却是“红海”中的生存与发展。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制造业现代化是我国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在改革开放以后,从国内市场逐渐走入国际市场,过去的经验和传统的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尤其是随着Internet的爆炸性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企业具有比竞争对手更大的灵活性来响应业务需求的变化、提高投资回报率、加速新产品上市时间、最佳的价格和及时的交付,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必须进行管理模式的变革才能适应新的需要。从总体来看,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还相当薄弱,所以,中小型制造企业更需要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实现对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全面集成管理的软件。ERP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工具,一经提出便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企业界的极大关注,目前,我国已实施ERP系统的企业,多为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不到半数,而在已实施ERP的企业中,制造业占了绝对多数,高达73.7%。在这些企业中,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实践表明,正确认识ERP,使之与企业的管理模式相适应,是企业成功应用ERP的关键。

二、 ERP与企业管理模式变革

ERP(企业资源计划)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的Gartner Group首先提出来的,它基于企业供应链管理思想,采用面向业务流程的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以计划为主线实现对企业整个资源进行综合管理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软件。ERP在西方国家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运用MRP理论,解决了物料和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情况下的库存控制问题;70年代后,MRP理论在自上而下的采购计划基础上,增加了自下而上的计划反馈系统,形成闭环MRP;80年代初,以制造资源为中心,集成资金信息,提出MRPII,实现了物流与资金流的同步控制;进入90年代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ERP系统覆盖了整个供需链的信息集成,并且被不断赋予更多的内涵,已经能够体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准时生产等诸多内容。随着海量数据的出现,企业的智能化需求也越来越强,ERP进而将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信息处理技术也纳入到自身的体系中,使ERP系统已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为有力的决策支持。ERP内核集成了先进的和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是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ERP为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企业提供了经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

在《新汉语大词典》中,“模式是理论的一种简化形式,即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和事物之间关系的直观的、简洁的描述;模式能够向人们表明事物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郭咸纲在其《G管理模式》中认为: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系统结构+操作方法。葛星将企业管理模式定义为:在市场环境中,企业在组织架构和绩效考核的支撑下,通过业务流程以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度。其中,市场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组织架构是企业运作的基本条件;绩效考核是企业整合各种资源的必要手段;业务流程是规定企业三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路径和形式;经营战略是主导企业“三流”的方向。

由此可见,企业要实施应用ERP系统,决不可能与企业管理模式相隔离,必然会引起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然而,ERP系统与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不是一种单纯的谁主导谁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促动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ERP系统的成功应用可以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向着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反过来,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又是ERP成功实施的保证。

ERP应用可以促进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企业在引入ERP系统之前,首先应理顺业务处理流程,重组现有的组织机构,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通过实施ERP系统,可以减少企业的中间环节,使组织层次和管理层次得到精简,解决由于管理层过多而造成的信息流通不畅和信息传递失真;通过实施ERP,还可以改变企业内部的沟通方式,变集权式管理为分权式管理,使企业的决策更具灵活性;另外,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ERP应用平台上,也使企业实现网络化的管理成为可能。

企业管理模式变革是ERP成功应用的保证。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会阻碍ERP系统的成功应用,要充分发挥ERP系统对企业的作用,就必须对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合理的、有计划的甚至是彻底的调整,使之与ERP系统相适应。企业应用ERP,不仅仅是安装好软件,将以往的手工操作变成计算机处理,更应该是ERP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吸收和应用,因此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是ERP系统在企业中成功实施应用的关键。

三、 基于企业管理模式变革的ERP应用策略

ERP的核心是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管理模式、吸收ERP系统中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应是企业实施ERP系统的主要目标之一。对于企业来说,引入ERP不仅仅是引入系统,更重要的是引入其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选择ERP实际上就是选择一种管理思想、一种管理模式。如何把ERP系统中的先进管理模式运用到企业中,这是基于ERP系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变革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变革和ERP应用策略,主要涉及基于ERP的企业组织变革和业务流程再造。

企业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企业的组织结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组织结构也需要做出调整,企业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因此,组织结构变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改进过程。ERP系统中的组织结构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虚拟的企业组织结构,通常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理论上,企业可以根据需要,无限地扩展和减少企业的组织单元,使企业的管理幅度扩大和缩小。另外,先进ERP系统的组织结构往往是基于组件化设计的,它们不仅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并且可以按照系统的逻辑进行组合,具有很强的可复用性和重构性,这些也给企业组织结构的持续变革提供了条件。

要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变革,首先,应分析清楚所选ERP系统中所包含的组织结构模型和流程管理方法。以SAP Business One为例,SAP Business One是SAP公司开发的针对中小型企业的ERP软件产品,提供的业务功能覆盖了财务、销售、采购、库存、收付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生产和物料需求计划、成本管理、服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的各种业务数据高度集成共享,使企业能够通过单一的系统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并将客户关系管理(CRM)、生产和财务系统的关键业务信息集成起来;SAP独创的具有专利权的“拖放相关”技术使用户能在桌面上拖动不同数据库中的信息,通过鼠标就能完成大量复杂的业务分析活动;SAP Business One允许用户轻松地自由添加字段、更改单据模式、定制查询条件和报告,使用SAP Business One中文版提供的开发工具包(SDK),用户可以方便的对该系统进行扩展并与包括MySAP商务套件解决方案或客户已经使用的其他IT系统集成。在应用SAP Business One系统时,组织机构在系统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并容易赋予相应的功能权限,企业可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组织机构的变革。

除组织变革外,企业还应基于ERP系统来规范企业的业务流程,实现流程管理柔性化。一般,企业管理中重要的内容是流程管理,而流程管理的关键问题在于,企业依据什么样的管理规则;ERP软件最重要的问题是操作应简单易用,对于流程的顺畅与管理要做到贯彻和执行,企业可以有多种的软件系统选择,却只有一种流程在当前是最适合的。因此能够按照企业当前的流程去配置,并且能够根据企业发展灵活调整流程的特性,才是多角度多层次了解和模拟企业管理的关键,流程规范依赖于先进的软件系统。仍以SAP Business One为例,用户可以在系统中灵活配置工作流程,例如对销售过程中的报价审批,采购过程中的审批等,根据用户配置,当销售折扣超出权限范围系统将自动发E-mail或SMS信息到相应的管理者,并且可以对超出的折扣重新进行审批,SAP Business One还提供了基于工作流的预警机制,使用户能够对特定的事件进行业务监控、调整或者采取措施。

ERP系统作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应用软件,能够给企业提供一个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的企业组织参考模型,系统所具有的参考组织结构和强大的流程管理功能,为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和流程再造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和工具。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和ERP应用是中小型制造企业发展的必然,不能把二者独立开来进行,ERP技术的运用与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和流程再造是相辅相成的,流程再造应以一种渐进的、逐步优化的方式进行,以保证ERP的应用和管理流程的再造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饶艳超.国内企业ERP系统实施应用现状调查分析.经济界,2004,(2).

erp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ERP 教学改革 措施建议

在ERP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要经济类和管理类理论课程的附属课程,这也是ERP实验教学和管理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ERP教学课程的的开设完全依从属于专业理论课,实验教学内容也仅限于本细分学科内,主要是手工沙盘训练和系统操作训练,模拟训练的应用也受到局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革的措施和建议以供参考。

1、传统的ERP技能实验室是按专业和学科系划分的,不能够满足各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具有专一性和代表性。不符合高职院校教学中的整体改善和发展。

针对传统ERP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改善和利用,发挥它的最大的价值,主要做到以下的几点:

1.1、对ERP技能实验室进行整体的规划,实施资源的优化配置。

1.2、把ERP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分离以往的理论技能同步教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1.3、对实验室进行规划,统筹发展,合理的利用资源,使各个学科之间能够协调配置。

1.4、运用现代性的技术管理,建立现代化、多功能、多学科共享、全天候开放的实验教学中心,使ERP教学能够真正的应用在学生学习的领域。

改善ERP技能实验室除了要在设备管理上有所改善,同时也要加强对训练项目的规范,提高操作规程和考核的标准,加强对人员专业技术的培养,提高整体的师资力量,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体化的ERP技能教学训练,教师全面贯彻落实ERP技能教学内容,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具体掌握技能。

2、针对ERP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应该加大了ERP实训学资源投入,使ERP实验教学也将得到了长足进步,促进ERP实验教学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和实用空间。ERP实验教学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伴随着ERP模拟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也应该逐步引入ERP教学。这样就更进一步的转变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从而更加的重视ERP考核系统等的教学方法。因而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的就是改革以往的ERP技能训练模式,将ERP技能训练中心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训练中心。

3、加强ERP基础实训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基础实训实验教学平台应该是基本技能培训与网络多媒体教学培训为一体的培训中心,可以实时示教演示和示教、多人共览系统和系统综合诊断示教系统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全方位已经深层次的了解ERP技能,从而运用。同时我们还要资源优化,通过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形成了专业交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统一管理的ERP实训实践教学模式。建成开放型ERP实验教学模式,依托资源,贯彻全院全天候开放的教学理念,面向学生和社会培训人员开放,实现广泛的区域示范和辐射作用。借助具体案例虚拟ERP场景,组织讨论式教学,进行实训生的ERP思维训练,以提高实训生的ERP能力,安装了训练考核软件系统,学生置身其中如身在真实的ERP实景中,可训练学生ERP综合思维能力。

4、为了保证实训生ERP实训教学符合ERP实训实验教学的专业特点,促进实践技能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按照高职院校“重基础、强技能、高能力”的培养要求,以及“重视基础性实验、强化综合性实验、突出职业技能能力培养和职业习惯养成”的实验教学指导原则,参照先进的实训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树立了“以学生为本,以传授知识、强调学生主动、提高职业素质”的实验教学理念,将培养ERP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作为核心,以一些综合性、技能性、职业性实验作为向导,然后融合已有的教学资源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切实强化ERP基本操作技能和有效的方式方法,具有缜密的职业思维,同时要有好的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达到ERP实训人才的培养目标。

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一指导思想:注重技能、加强综合、突出创新、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结合:将ERP基本技能训练与综合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起来。

三层次:模拟训练情境训练ERP职业实训。

四改进: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改善,改进实验教学内容更新,改进课程体系优化,改进教学质量。

5、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先进性。通过对学生的理论培训首先提高学生对ERP实训的学习爱好和兴趣,改进实验教学费方式方法,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教学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强调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

6、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训和考核系统。在课程的改革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理论讲授、手工实训、模拟演习、情景考核都要以学生为主,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完善实验技术、改进教学的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实验训练可以采用综合基础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应用能力训练、情景考核训练四大训练板块,手工ERP沙盘训练可以结合情景模拟各种教学手段,从而将模拟训练转换为情境训练最后是ERP实训。

7、最后

可以将平时表现与期末成绩综合起来评价,从系统的测试与实际考试的成绩结合,评估学生的ERP技能,促使学生ERP技能不断巩固、深化、提高,确保ERP技能教学质量。

我们也可以开展一些理论性的讲座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转化成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