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医护理学论文范文

中医护理学论文范文

中医护理学论文

中医护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发现:调查对象共有526名,而526名(100.00%)学生均认为中医护理学专业的学习内容不够全面、教学方式不够理想。其中,有117名(22.24%)学生还希望学习中医饮食及情志护理知识,有231名(43.92%)学生希望学习养生保健知识,有97名(18.44%)学生希望学习中医美容知识,有81名(15.40%)学生希望学习经络腧穴知识。具体数据详见表1.

二、讨论

根据本文的调查显示,所有的学生均高度认可了中医护理课程,但与此同时,他们也认为现阶段的中医护理课程内容不够全面,教学的方式、手段不够新颖,因此,中医护理教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本文下面将根据中医护理教学现状,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大力扩展教学内容在《中医护理学》课本设计中,多增加养生保健、中医美容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习单元,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护理学习兴趣,以便学生更为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2)改变教学方式传统式教学方式是以课本、学生、教师三方面为主,老师将课本中的知识通过黑板的模式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也并不能更为全面的理解课本中的内容。因此,教学方式上的变更是势在必行的。例如:教师准备更为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像人体针灸模型、多媒体播音系统、按摩床等,教师在一边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利用教学工具进行更深一步的讲解,如:护理操作性动作示范。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还使得教学形式更为直观和形象。

(3)改善教学环境。高职院校应专门为护理系的学生建立实习基地,并与医院模式相结合,形成新型的院校联合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充分学习了理论基础知识之后,将其分配至实习基地,给予临床实习。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护理能力。

(4)转变教学观念。传统式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观念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应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多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是一味的灌输古板知识给学生,这样的做法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传授中医饮食护理的同时,教师可以围绕着学生常见病症进行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制定出具体的饮食调护方法;在普及病症原理和中药知识的同时,可以引用书籍或电影中的病亡片段创设教学情境,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因肺痨而死,这说明了中医中的“忧悲伤肺”原理,那么,若在林黛玉发病初期,该用哪种中药进行调理才更为有效呢?这种创设性问题的抛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整节课堂的活跃度。

中医护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由于中医医院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发展相对较弱,学科建设迟缓,较临床其他学科在理论体系、临床实践、标准规范、科学研究及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和定位不准确,使得护理学科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因此,明确学科定位,确定研究方向,构建学科平台,是中医医院护理建设和发展策略的重要课题。

1.1国内护理学科的日益成熟英、美、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一直重视护理学科,其设置均为一级学科。根据现代国内外“护理学”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2月重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护理学”定为国家一级学科,“护理学”学科作为成熟学科得到了认可,并已具备现代护理专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护理作为医疗机构主体工作之一,开展护理学科建设工作对加速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专业能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及医院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明确护理学科定位随着学科内容和体系的不断丰富,学科定位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护理学科的性质有别于医院其它临床学科,其专业内涵决定了本学科的学科定位,护理学科定位应结合所在医院的优势和特色,并随着本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学科定位没有适应学科专业发展,甚至不能反映学科专业发展的性质和特点,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或阻碍学科专业发展。

1.3护理学科人才培养和护理人才专科化的发展趋势医院护理学科定位及其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于护理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护理人员占医院人员比例近1/3,和临床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护理与医疗实践的着重点不同,形成了护士与医生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因此护理学科具有其特有属性。二是随着医学科学分支细化、纵深的不断发展,护理专科化也逐步形成,临床护理人员如何进行专科培养成了当务之急。在我国,护理学科分化也日趋成熟,如重症监护、手术室护理、各学科专科护理人才需求越加强烈,因此,医院护理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也有专科化护理方向倾斜的趋势。

1.4强化医院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强势、精品品牌中医医院中较强的学科品牌优势是患者潜意识中的信赖趋向,是向患者提供信息收集与评估成本最小化的途径,它可以减少患者选择医院的周折。因此,面对时代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以差异化产品突出学科特色来站稳市场就会成为中医医院发展战略的首选。护理学科是医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是体现医院特色与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护理学科建设要根据医院特色突出重点、优化结构、集优创新、适应需求,抓住根本性的东西,才能达到品牌效果,同时,医院的品牌是医院间差异化战略的重要保障。

2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的不断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疾病的增加,逐渐成为严重困扰人们的社会问题;健康需求的变化,疾病谱的改变,身体、心理、社会的健康观念的转变,健康保健服务作为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都不同程度推动护理工作向更专业、更全面、更广泛转化。为此,加强护理学科建设,是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水平的重要组成,是临床发展着重点的取向。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大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可能存在初步的学科体系,但在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上还存在严重不足,缺乏明确定位和目标,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临床实践中没有中医护理特色;缺乏中医护理规范和标准,中医护理研究缺乏,没有继承与创新,水平低下;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困难重重,学科的落后也阻碍医院的建设与发展。

2.1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定位不清,缺乏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一方面,中医医院护理学一直沿用西医护理学体系的理论与技术;另一方面,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有着共同的学术渊源与发展历程,传统中医医疗存在医护不分现象,学科界限模糊。大多数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尚未开展,护理学没有明显的特色,导致学科缺乏创新与发展,内涵外延界定不清晰,没有明确研究方向,不能形成完整和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

2.2临床护理实践缺乏中医护理特色、自身规范和标准在现代护理实践中,中医医院护理学科一直借鉴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模式,其中少有介入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逐步独立。但现代医学和护理学的高度发展,使得中医医院缺乏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和护理问题凸显。单纯采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科室甚少。临床实践中,护理学继承和挖掘中医护理技术不够,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多以现代护理体系、方法和技术为主,导致中医医院护理人员缺乏专业自信,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不能得到继承和发扬。因而,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应该走中西医结合发展道路,一方面,注重临床护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保持中医护理自身特色,充分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解决现代护理学与中医护理学协调共存问题,形成中医医院护理学科的特色。目前中医医院护理实践中,中医护理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方法还很不明确,中医护理技术应用大多表现出随意性,缺乏中医理论的指导和规范的护理操作程序、护理常规,简单的护理路径不能在临床推行,护理研究也多数是借鉴现代研究方法研究出的规范化过程,未能体现中医护理特色,并对护理效果缺乏较科学的效果评价及标准,导致中医护理技术在低水平中恶性循环。因此,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必须在平台建设期准确定位,突出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特色,合理借鉴现代护理学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科学护理程序和标准,建立中医医院护理的标准工作模式。

2.3中医医院护理研究发展滞后,科研力量薄弱,科研水平低下中医护理科研与现代护理科研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中医护理人员多数学历层次较低,缺乏学科带头人,科研力量薄弱,没有较强的科研骨干队伍,科研水平低下,多为低水平重复;不能参加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科研经费少,争取到中医医院政策上的重视和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很难,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医护理研究的开展及专业水平、学术水平的提高。

3重视护理学科建设,提升中医医院整体水平

针对目前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存在的问题,首先要立足于学习国内外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经验和思路,结合中医医院的优势与特色,从护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确定中医医院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策略,搭建护理学科平台,从条件建设、人才梯队、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工作,为打造中医医院“品牌效果”夯实基础。

3.1注重顶层设计,准确定位,做好发展规划顶层设计要充分梳理和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编制可行的建设规划。界定内涵与外延,围绕护理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对相关学科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与创新发展的理论研究和新技术的运用;要根据中医医院发展特色,结合护理学科自身特点,准确定位。一是加强学术交流,重视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中医药学术水平提高的意义与作用。二是开展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为学术定位提供支撑。现代护理学是相对于临床其它学科而独立的、有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的科学,其独立的研究内容和成熟的研究方法和临床技术、教育体系也基本完整,而目前中医医院的护理学科建设仍处于初期,学科没有平台,应尽快梳理中医医院护理学科自身存在问题,明确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目标,尽快解决自身发展的基本问题。

3.2突出建设重点,发挥自身特色,构建合理体系在明确学科定位的基础上,对学科理论、方法、技术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从而形成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以该研究方向为重点,借鉴现代护理学的研究思路,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充实和创新中医护理学科的内涵,逐步构筑完整的学科体系,提高中医护理学科在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医医院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在护理学科平台上分层次、分类别加强建设,争取政策、资金、人力的倾斜支持,推动学科进一步发展,以充分发挥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中医院的核心竞争实力。

3.3树立科研意识,加强学术交流,整体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由于中国历史发展原因,护理人员的培养大多数还处于较低水平,成为护理学科发展的阻碍,整体素质、科研意识、思路和能力的提升空间很大,护理学科建设需要科学研究支撑,要坚持不断培养科学研究意识和思维,掌握科研技巧,提高临床科研能力。同时,中医护理学科要创新、提升,除了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还必须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和研究先进经验,了解和跟踪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的新观点,新方法,及时调整学科理论和体系结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以中医护理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学科。通过科学研究提高人才梯队素质和学术水平,创新护理技术,形成护理学科特色和优势,是促进护理学科建设的必要途径。

3.4加强护理骨干培养,加快人才梯队建设,打造稳定和优秀的团队人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是打造优秀人才团队的前提和保证。实现人才核心内容的优化,要从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两方面着手,中医医院护理管理部门与各院校联合进行教材、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规范、方法与手段的更新等,以培养更好的实用型的护理学科人才,并以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为关键,学科骨干培养为重点,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这将是医院、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力,也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5加强护理学科条件建设,建立完整管理体系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护理学科更要注重服务对象的整体性及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护理学现代科技的进步不断推动着医学和护理学的发展,大量先进科技和仪器的使用,提高了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帮助护士查阅资料、统计分析、沟通信息、及远程教育。因此,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制度,积极创造学科建设的有利环境,使学科骨干自觉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参与或服务于本学科建设,以不断增加学科建设活力。

4总结

中医护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针对现代医学护理的普及和影响力,在医学生心中要树立除了现代医学的重要角色之外,还有我们民族的中医学也是医学界之内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且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极强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了根植这样的概念,让学生有兴趣来进一步接受理解钻研中医护理学的理论,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扁鹊治虢国太子尸厥,孙思邈的葱管导尿术的病案,华佗高龄长寿的秘诀五禽戏等养生保健的导引术等例子。这些体现中医在治疗和护理方面的“简、便、廉、验”及理论体系的先进性。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到学生主动寻找古典医籍中的病案,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能对护理方法的选择和疗效上提出很多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日常生活体验,强磁吸引制造兴趣

    在三大哲学的教学中,每一个哲学体系的讲解都是从起源、形成、内容、在医学中的应用逐层解析的。为了使每个哲学体系能充分掌握理解,在讲形成的过程中,比如在讲解阴阳学说时:先让同学闭目,想象清晨独自站在一个山顶上,等待东方的日出。在日出的那一刹那,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是不是眼前有了亮光,脸颊感到了温暖,周围的黑暗被挤到了你的后面。经过大家的视觉、感觉等综合之后,我们理解了最早的最朴素的向光即为阳,背光即为阴。再让大家睁眼看看周围的世界,看看有阳光的地方有什么样的特征,背光的地方又有什么样的特征。这样阴阳的内涵就丰满了很多,并且和自己有密切的关系,自己永远不会忘记这些概念的。在讲到五行的知识时,五行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从简单的事物原型就可以找到答案,还可以用身边已知的很多事例来理解,让学生知道五行是无处不在的。比如水域里水葫芦的引入,但是最终形成的泛滥成灾,就是一个相乘的例子;动物界的食物链,就是一个相生又相克的例子。

    三、多媒体教学海量信息,满足多方信息需求

    多媒体是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在教学上,它既能向学生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多媒体教学有点很多,在中医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以下几点优势。1.信息量大,形式多样,有图、文,声、影等。能够满足现代人的信息获取方式,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以视听获知信息。如在讲五行之土时,可以在PPT中插入长满庄稼的图片,让同学通过联想获知土的特性。2.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来观察。如上述例子,把图片放出来,让同学们自己观察寻找与土有关的信息。3.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如在讲到金之时,教师先启发同学思考金的古代用途,然后逐一用实物展示,再分心各种器物的作用就发掘出金的特性有变革,改革之意。采用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熟练使用各种软件来制作高质量课件,并对知识点要加工塑造,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可以事半功倍。

中医护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围绕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工作岗位需求,注重于前期及后续课程的联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强教师认同感。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积极参与硕士或博士

中医护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在外科护理课堂上,应用医学影视资料必须经过充分备课、科学设计,仔细筛选,保证内容科学、长短适宜,应用时机和方法合适,恰当的教学内容、正确的教学形式与合理的教学方法紧密结合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1.1医学影视资料的来源

外科护理的教学往往基于外科疾病,所以课堂教学时大多从疾病的概念、患者的评估即健康史、身心状况、辅助检查、治疗原则等多方面教授,在医学影视剧如医者仁心、医龙、心术等,健康类节目如中华医药、健康之路、养生堂等中蕴含着丰富的医学教学资源。这些资料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静下心来慢慢搜索、仔细筛选。资料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搜集:①上网搜索。网上资源丰富多彩,近年来随着大众对医疗及健康的关注,媒体上医学影视剧及健康类节目大量热播,医学影视资料非常丰富。②同伴共享。同伴包括本校专业教师及其他医学院校的同仁,教师交流与培训机会较多,在相互探讨交流中分享相关资源。③学生提供。学生尤其是往届护理毕业生多数在临床一线工作,更加关注医学方面的新动向新发展。将以上所得医学影视资料下载或收集后保存在电脑的某个文件夹里。

1.2医学影视资料片段的选取

为了使搜集的医学影视资料在外科护理理论教学中真正体现它的价值,必须对其精挑细选并作妥善处理。教师需将以上所得医学影视资料逐一观看,在观看过程中按照以下几个要求选择医学影视资料作为教学资源。

1.2.1材料切合教学目标

根据外科护理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理论教学中学生难以掌握的重点或难点,针对性地选择与之匹配的医学影视片段。当然在医学影视片段选取之前,教师需非常明确每个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及应达到的效果,还必须了解哪些是学生难以掌握或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准确选择影视片段。

1.2.2内容符合客观事实

用于教学的影视片段必须具有对医学知识作准确无误说明的性质。现在社会上医学影视作品良莠不齐,有些作品的故事真实可信,但有些作品为了追求“可视性”和“故事性”、提高收视率和卖座率,故意夸大了事实真相,有些则在医学方面的镜头一晃而过,过于简单。这就要求教师用专业的眼光对影视资料进行甄别,选择那些有真实生活背景的视频资料,舍去那些存在争议、尚未肯定、甚至歪曲事实胡编乱造的故事情节。教学内容只有科学规范、严谨缜密,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水平,才能防止学生对医学知识产生歧义或误解。

1.2.3时长符合教学设计

医学影视资料信息量丰富,所含医学信息片段有长有短,如电视剧每集长达四五十分钟,如果长时间在课堂上播放影视资料,教学就变成“放电影”。这样做,一方面会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另一方面学校不会允许,所以不可能将一集全部或大部分用于课堂教学中播放,以免冲淡教学主题。例如:电视连续剧医龙第1部第1集中只截取最后5min左右视频,医者仁心第5集只需截取关于手术室护士的手术配合部分约3min左右的视频即可。按照以上要求选择教学所需影视资料,将其截成教学视频片段,但需注意一部影视剧往往包含多条线索,经常有场景不断切换的现象,教师很难将所需视频完整剪切,此时教师可使用相关软件技术,将所需视频分别裁剪,再用软件将其合成连续的片段。将每个片段按照教学内容命名并在名称中注明时长,命名好后分门别类地存放在不同章节课件的文件夹中,在制作课件时再在插入视频的幻灯片上用接近幻灯片底色的文字颜色和较小字体注明视频名称及其时长,有利于在课堂上精确把握时间。

2医学影视资料的课堂应用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地用好、用足选取好的资料,是实现素材与教学对接的关键。教师对医学影视资料片段的使用一般采用以下3种方法:

(1)导入的形式:医学影视片段作为课堂导入播放,先入为主,首先给学生以视听的刺激。如开始讲授第十一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外科治疗病人的护理前,先播放“中华医药之冬生夏枯退甲亢”开头的一段视频,紧接着抛出“张女士出现了哪些奇怪的现象?到底什么病能引起这么多身体变化?”等问题,让他们稍作讨论后回答,然后进行新课讲解。作为导入的影视片段要求短小成章,紧扣教学主题,或具有悬念,或具有震撼力等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容易使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2)插播的形式:医学影视片段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并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利用视频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以此帮助学生释疑解难。这种形式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如准备好讨论的问题,是否分组等,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再结合教学内容组织讨论,学生就能依据影视片段和教学内容展开讨论,带来一个思维碰撞、独抒新见的过程。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影视片段,其内容必须紧扣当前教学的重、难点,并将内容展现的更为清晰明了。另外,影视片段所含的医学知识难度应适中,如太简单则一目了然,让人失去探索的欲望,就失去了讨论的必要;太难,则会让学生失去解决问题的信心而放弃讨论。如外科护理第十章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中关于“硬脑膜外血肿”的内容较少,但却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此时播放“oncall36小时”中因车祸昏迷的小男孩杜梓霖的影视片段,紧接着抛出“为何两名医生为小男孩是否多留院观察一天而争执?范医生为何看了他的视频后马上要求他回医院?”等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真正理解硬脑膜外血肿的特点。

(3)总结的形式:即在某个教学内容结束后呈现

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医学影视片段,作为课堂总结。如讲授完第十一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外科治疗病人的护理后,播放“中华医药之冬生夏枯退甲亢”中的视频片段,主要起复习作用,以帮助学生回忆、消化和巩固已学知识,甚至可以拓展知识面。健康北京、健康之路、中华医药等健康类节目中拍摄有真实而完整的医学案例及国内一流医学专家的讲解,这些节目的视频剪辑片段用于授课后的总结较合适,因为此类节目面向大众,讲解浅显易懂,条理清晰,内容科学完整,涉及医学前沿,往往附有简略的重点性的归纳。

3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自设教学感受调查表,共3个条目,采用二分类评分法,用于评价学生对于影视资料教学的感受。经过1个学期的教学应用,对现在正在进行教学的两个中专护理班1202班和1203班的119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

4讨论

4.1应用影视资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表1结果显示,100%的学生喜欢此种教学方式,92.4%和73.1%的学生认为该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及成绩。课堂教学中应用医学影视片段,可通过其生动的故事、浩大的场面,让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中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将影视片段与课堂讨论相结合,通过讨论学生可运用已学知识思考影视资料中的相关内容,即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相互碰撞,激发他们发生积极的探究行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4.2应用影视资料促进学生理解职业特点,提升职业素养

中医护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护理工作;病人;人文心理;身体状况;健康

传统的护理工作是对患病的病人进行衣食住行的细致入微的照顾,确保饮食安全,身体的健康,可以说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医疗安全、治疗效果和身体康复;而护理从业者的护士的职业素质、服务态度、言谈举止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理感受和医患关系的和谐、融洽。

不过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社会压力的加大,人们生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举个例子来说,之前被人们称之为富贵病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病已经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呈现低龄化,在一些青壮年中也有一定比例,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癌症等恶性也逐渐低龄化,引发人们的担忧和恐慌,心理遭受极大重创。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当代护理工作不能满足于只是对病人身体的关注,要转向病人心理的重视,加强对病人的人文心理关怀,促进病人身体的更快恢复。本文主要致力于当前医学护理过程中的人文心理关怀研究,希望对以后的高校医学院护理教学和医院护理工作实践有实际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1护理简介

护理工作历史悠久,早在人类诞生之时就有了护理,可以说护理和人类社会是如影随形的,人类诞生之初,由于人吃五谷杂粮,经历外界风雨,对自然的抵御能力较弱,所以伤病不断,一些具有医学知识的专业人士,对生病卧床休息的病人进行健康护理,人类早期护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由于这时更多注重的是实践,并没有对其下一个完整的定义,直到发展到近代社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权威国际护理学会才提出护理的定义为,护理是检查和解决人类已经出现的或现在还没暴露但将来有可能出现的身体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我们从这一概念内容就可以引申出:现代护理学是研究如何检查和解决人类已经出现的或现在还没暴露但将来有可能出现的身体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对身体和心理进行诊题反应的一门科学。强调人的行为反应,表现在人们对一件事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诸方面的行为反应。举个例子来说,如一个患了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他的行为反应可以表现为:生理的——疼痛、胸闷、气急;心理的——害怕、恐惧;社会的——亲属单位的关心;文化的——对疾病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精神的——是否被护士和医生重视与尊重。需要我们从整体出发,对病人的身体素质,心理拓展都予以重视。

2开展心理人文关怀护理的意义

由于人体的心身疾病的治疗和转归与心理社会因素更加密切,所以病人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变化往往会直接影响着本身身体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程度,因此,在现代社会的现代护理中,对病人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主要目的在于:

(1)解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正确及时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尽早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及完全陌生的住院生活环境。

(3)帮助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生存环境。

通常来说,一个人生病后,其扮演的社会角色也随之而发生改变,在之前的学校、家庭角色之外,又多了一种被照顾的病人的角色。由于突然充当病人角色以及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改变,病人往往难以一下子完全适应,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焦虑、不安、烦躁,这就需要通过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帮助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心理人文关怀护理护理不但有利于病人的身体康复,还能贯穿于对病人实施的整体护理中,提高整体的护理效果。可以说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医疗安全、治疗效果和身体康复;护士的职业素质、服务态度、言谈举止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理感受和医患关系的和谐、融洽。也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学的治疗效果,使病人早日康复。

3提高人文关怀护理能力的办法

人文关怀护理能力的培养,要从护理教学的源头抓起,从各大高校的医学院入手,当然作为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理论是不能够完全应对临床中的所有问题的,因而高职院校护理教育中在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护理的能力时,需要为学生们提供较多的实践实训机会。使用在校学习和临床学习两种训练方式,能够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护理能力。

实践实训活动,是学生应用理论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良好途径,通过实训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用知识理论指导实际的工作,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势作用充分发挥。尤其医学类专业更是如此,对时间的要求更高,高职院校医学系进行实训活动,需要增加学生的实训课时数,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增强技能,同时,还能够在学校中开放实验室,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进行学习。另外,高职院校需要和相关的医院或者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利用寒暑假为学生们提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们在临床岗位的实际锻炼中学习人文关怀护理方面的知识,并且掌握良好的临床经验。高职院校可以让学生们提供实习报告,实习报告中应该记录学生们每天的实习心得,其中主要包括病人接受人文关怀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高职院校还能够将学生的实习当做考评的依据,从而督促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护理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

4结语

开展心理人文关怀护理能力的训练,是社会外在发展的需要,也是护理现代化的要求,是推广整体护理模式的内在要求,是促进护理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是保护人们心理健康状态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在进行护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侧重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人文关怀护理能力,可以通过建立起全面的心理护理训练体系,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以及开展实践活动等途径进行。

参考文献 

[1]林旭星.《临床护理思维训练》课程对在校高职护生临床决策能力的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2015,(04):75-77. 

[2]刘军,杨爱红,尹娜.NLP培训法在护理高职生临床沟通能力训练中的应用初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138-139. 

[3]黄弋冰,汪洪杰,王万荣.基于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23):3544-3547. 

[4]王恩漫,张涛.高职护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J].品牌,2014,(08):238. 

[5]王彦智,于浩杰.浅谈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优势[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20-22. 

[6]徐淑芹.高职护生坚韧人格与护士职业态度的现状及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6,(10):1194-1197. 

作者簡介 

中医护理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中医护理  发展因素  临床应用  对策

        1 中医护理发展的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卫生部和教育部规定:护理教育以中专教育为主体[1]。1983年恢复本科教育,但内容浅显,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学生动手能力差。所以整体上讲,护理人员基础理论知识较差。中医本科护理从1999年开始起步,而且大多是在原来中等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观念滞后,对促进中医护理发展意识很淡薄等[2]。总之,促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力量较弱,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迫切需要提高。

        1.1 学科定位不清,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中医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由于传统医学中存在医护不分的现象,所以中医护理学不象中医学一样,存在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轮廓。因此尽管医护在职责上分了家,可中医护理学的学科特色不显著,定位不准确,使得中医护理发展目标模糊,这大大影响了学科前进的脚步。由于定位不清,所以在高等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体制和培养方案上,表现出对中医的信心缺乏:现代护理学内容占主体,中医护理学内容不断缩减,中医特色在削减,甚至很快要消失。

        1.2 人员素质偏低,缺乏促发展的意识及氛围

        中医护理科研力量主要包括临床护理人员及中医院校的专任教师。医院护理人员的教育层次普遍较低,中医理论知识薄弱,知识面较窄,缺乏多学科知识。另外,医院护理人员大多数是妇女,护理工作平凡、琐碎,使护理工作人员难以超出自身的工作圈子去开展新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的发展。

        1.3 中医护理高等人才的浪费

        尽管中医本科护理从1999年才开始起步,全国各地的中医药院校仍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青的大专、本科毕业生,掌握了基本的科研理论知识。但是,较多本科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由于下临床后与其他护士一样打针、发药、轮晚夜班,中专毕业的护士与本科毕业的护士的实践范围没有明确的区分,使有限的高等护理人员不能人尽其才,甚至流失。

        2  影响中医护理发展的因素

        2.1 现有的中医护士数量少,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即使是在中医院,中医护士的数量也相对较少。以我院(二级甲等中医院)为例,中医护士只占所有护士数量的20%。

且大部分是中专学历,中医基础理论薄弱,缺乏足够的辩证施护能力,虽能进行简单的中医技术操作,但不能将中医的理论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她们较少阅读中医护理文献,缺乏中医护理科研的能力。与此同时,可供阅读的中医护理论文数量也较少。这与日益蓬勃发展的西医高护、璀璨满目的西医护理论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医护理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一、社会文化理论融入医护英语教学的可行性探讨

二语习得的研究属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以斯金纳(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忽略了有意义的学习。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该理论将学习者视为个体的信息处理者,将人的个体学习孤立化、简单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社会因素对语言学习和发展的制约作用。前苏联维果茨基(Vygotsky)于1978年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独特的认知功能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中介论(Mediation)。“中介”是指人调节物质世界或个人世界与彼此的社会和心智活动的过程,[3]语言和任务本身就是中介活动。活动理论(ActivityTheory)强调以“活动”为核心描述人的认知发展,明确社会活动是主体学习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形式。中介和活动不仅明确了学习的社会活动的本质,也建立了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活动之间的认识论关联。社会文化理论的最近发展区(The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和支架理论指个体可以在有帮助的促进下,可以使成人在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跨越已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几年在国内,我国的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社会文化理论,并尝试在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下,研究我国的英语教学。不少学者从社会文化理论的不同角度介绍了调节理论、活动理论、最近发展区和支架理论。在教学实践方面,卞少辉将社会文化理论教学观和课堂互动话语策略有机结合起来,[4]有力地佐证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课堂的互动话语研究的积极推动作用。段玲琍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和英语阅读教学领域的研究状况,[5]尝试建立一个社会文化理论融入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模式。这些研究关注了社会文化理论,并尝试将社会文化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但对社会文化理论在医护英语教学中的研究还是空白。医护类院校开展医护英语教学的时间不长,已经有不少学者关注医护英语的研究,有的从职业和学习需求、课程建设、教材选编和教学评价等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医护英语的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也有从语料库辅助医护英语教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二、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医护英语教学创新模式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医护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既有医学专业技能又通晓外语和外语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分级目标包括英语在日常医学工作的情景对话,英语记录和填写病人病例,用英语完成医学交流任务,医学工作英语文献资料阅读,英语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等等。

(二)教学环境

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宽松教学环境,积极发挥教师的支架性作用,确保提供高质量的、有意义的“可理解性的输入”,发挥同伴的合作学习机制,学习者能在老师或者同伴的帮助下,积极参与活动,最终发展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有效降低学习者的学习焦虑情感。

(三)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组织应该将语言和内容有机融合,围绕学生所学的专业情景展开教学,包括问询,科室及医生介绍,挂号,化验,检查,出入院,药房,临床会话,电话巡诊,病例书写,等等。教师围绕这些主题来开展系列教学活动,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病例分析和实地医院情景扮演等,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的参与与讨论不仅掌握了一个完整的医护过程,还从中学到了专业词汇、常用句型和人文背景知识。这个教学活动过程呈现为一个借助语言活动的问题解决过程,体现了与任务、语言为中介工具的交互活动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医护英语教学采用形成性评估,加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过程监控等机制,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用武之地。

三、结语

中医护理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蒙医;蒙医护理;蒙医护理学史

蒙医学是蒙古民族在漫长历史时期,不断地在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医药体系。蒙医学深受中医、藏医学的影响,吸收了古印度阿输吠陀医学精髓,是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民族医学。所谓蒙医护理学是研究蒙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对老、弱、病、残、幼加以护理,从而达到促进健康、延年益寿、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医疗活动。

历史上蒙医护理学的产生发展与蒙医学的产生发展是同步的,可以说自从有了蒙医药,就有了蒙医护理。在蒙医学医疗活动及传统典籍中渗透着大量的蒙医护理理论、护理思想及护理实践操作内容。下面就传统蒙医护理学的产生发展做了简单介绍,供大家参考。

1.公元12世纪前,是古代蒙古传统医药的萌芽和积累经验阶段。当时的蒙古民族常年征战,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生活在北方草原气候恶劣的地理环境中的蒙古人,积累了适应当时环境及本身体质特点的丰富医药知识。并在与疾病做抗争的实践过程中,掌握了可以预防疾病的简单的医药护理常识。例如给客人盛饭时戴纱布毛巾捂住口鼻,是为了预防传染病,起到了现代口罩的作用。他们燃烧香料消毒住宅,“燃烧檀香、云香、柏枝等香料烟熏可以消除邪味,减少蚊蝇孳生,改善居住环境,提神安心,是有益清洁卫生的一种消毒方法[1]。”蒙医热敷疗、灸疗、针刺疗法、放血疗法等都在这一阶段形成,例如用烤热的石头、砖头、食盐、沙子等进行局部热敷,跟现代基础护理学上的热疗法有一样的疗效。这一历史时期的蒙古医生作为掌握医疗临床知识的人群,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充当着护理者的角色,而疾病恢复过程中,患者的护理工作通常都由其家人来进行。

2.公元13世纪初到16世纪末,是古代蒙古传统医药的形成阶段。随着医疗经验的丰富,形成了初步的古代蒙古传统医药理论。公元1330年元太医忽思慧撰写的《饮膳正要》中提到的饮食滋补理论为蒙医饮食疗法护理的理论依据,书中对蒙古族酸奶等奶食品、绵羊肉等肉食品、菜食品、果食品的性、味、功能做了详尽的阐述。此外对身体的养生护理,孕期和哺乳期的饮食护理,饮酒的禁忌,一年四季的饮食,服药禁忌等护理内容做了具体介绍。这一时期的饮食滋补理论,寒热理论,瘟疫和传染病的预防,蒙药和方剂理论和正脑术、皮疗术、脏疗术等疗术理论都与蒙医护理学内容密切相关,为以后发展的饮食、起居、药物、疗术护理奠定了基础。当时社会只有少数的掌握医疗知识的人才被尊为医生,而医生又充当着药剂师和护理者的职责,实施的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

3.公元16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是蒙医学系统化的阶段。蒙医学在原有古代传统蒙医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结合了藏医学和古印度医学,形成了以五元学说和阴阳学说为指导,以寒热理论,赫依、希拉、巴达干三根学说,脏腑学说,六基证学说等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理论体系。在这一时期所著的《医部四典》、《甘露四部》、《蒙药正典》等蒙医学古籍中,散布着大量的蒙医护理理论。例如典籍中描述的饮食护理、行为起居护理、给药护理、疗术护理等都是蒙医基础护理学的重要内容。著名的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在《甘露四部》中记载“要信奉医生、药物和护理者[2]”,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近代蒙医药非常重视护理工作。又有文献记载“将医师、药物、护理者、患者视为医疗四支,其中护理者应具备慈爱、清洁、敏锐、智慧四方面[3]”慈爱是指在护理过程中要尊重患者、理解患者、不偷懒、不怕脏;清洁是在护理过程中时刻保持病室、病人的床单位、病人的饮食、病人的药物的卫生;敏锐是指护理过程中时刻观察病人的日常情况、康复情况、服药情况,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智慧是指及时执行医嘱、通知病情、与患者沟通友善、护理操作过程中要机敏果断[5]。此护理者应具备的品质在现代看来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4.公元20世纪中叶到现在,是现代蒙医学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蒙医学研究步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时期。蒙医护理学作为蒙医药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具备并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护理学理论及学科体系。在这一时期蒙医护理将蒙医基础理论、临床、药剂、诊断学的相关护理理论进行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吸收中西医护理学相关内容而形成了多门独立学科,例如蒙医护理学基础,蒙医内、外、妇、儿临床各科护理,蒙医温病护理,蒙医疗术护理学等等。辨证施护和整体观护理是蒙医护理的基本特点,蒙医护理以蒙医整体观为指导,通过望、问、切三诊,以病因、疾病的本质、发病部位、病型、病情轻重程度为核心,进行全面辨证施护。饮食护理、起居护理、给药护理、疗术护理四方面护理内容,在这一阶段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结论

蒙医护理学的发展与蒙医学的发展是同步的,有了蒙医药,就有了蒙医护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蒙医护理学有不同的发展状态。蒙医基础护理学作为蒙医护理的一门独立学科体系,具备了自己独有的理论和特点。蒙医基础护理包括饮食护理、起居护理、给药护理、疗术护理四个方面内容,而这些护理内容及其特点跟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巴.吉格木德著,曹都译,蒙古医学简史[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12:12

[2]伊希巴拉珠尔著,钢卓力克编译,蒙医甘露四部[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7:70

[3]那木吉拉,苏达那木编,蒙医经典著作选编(蒙古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6:8

中医护理学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探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艰巨任务。如何办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特色,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走出中西医结合护理之路,培养顺应时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为此,我们启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模块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以期明确中西医结合的高等护理发展方向,建设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一、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①分析了45所高等医药院校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其中10所为高等中医护理教育。它们在课程设置上未能摆脱中医学教育模式,仍沿袭生物医学模式下医疗加护理的模式,而且两套护理理论与技术并行,中西医未能系统有效的结合,普遍存在着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课程设置是中医学教育模式的翻版,未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在35所高等护理教育院校中,20所开设了1~2门中医护理相关课程,学时27~144不等,平均为48学时;课程名称不一,有中医学、中医护理学、中医学基础、中医学概论和针灸学;16所为专业必修课,2所为专业任选课,2所为专业基础课。可见,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迟缓,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医护理学”课程门数单一,学时少,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有效地掌握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这与社会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

2.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学历层次较低,本科学历以下的教师占大多数。加之我国中西医结合护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年限较短,教学经验相对不足②;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临床,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学历层次低,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一部分师资来源于高等医学院校医疗专业毕业生或由医生改行担任护理教师,他们中医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对护理教育理念的认同感和价值取向,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医疗专业的压缩或翻版,教学内容不佳③。总之,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总体水平与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尚有一定距离。

3.教学手段、方法。目前,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基本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较少采用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缺乏学生主动参与。

4.实践教学。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训学时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落后,实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队伍不稳定。这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目标相悖。

5.教材建设。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关于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教材。中西医结合护理是近20年来逐步建立与形成的,其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中西医护理课程教材的编写基本沿袭医疗+护理的模式,医疗内容偏多而中医护理内容零散、重复,缺乏实用性,未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特色,无法满足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掌握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需要。

二、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

1.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现状。目前在各类医院中医病房中的护士几乎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或中医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据2003年一项中医护理人力调查显示,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人力情况基本相似,学历层次低④。由于护理人员编制不合理;护理工作价值不能有效体现,护理费低廉;护士外流现象严重;护理学术带头人稀少等方面的原因,加速了护理人力的紧缺。加之中医护理教育发展滞后,中医护理教育重西医轻中医,中西医护理未能系统、有效地结合,使得中西医结合护理人力严重缺乏。

2.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首先,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决定了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社区护理的蓬勃发展,众多社区人群迫切需要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住院病人和社区居民希望了解中医护理技术,愿意接受中医护理和中医养生保健指导⑤。市场需求就是人才需求,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次,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预示着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中国护理事业发展 规划纲要》(2011~2010年)明确提出,随着我国护理事业迅猛发展,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领域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应坚持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事业发展道路。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护理理念,重视养生保健、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情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廉、验”更适合于社区,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应该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优质的卫生服务。因此,随着我国集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三,加快发展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大趋势决定了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进一步规定:“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2003年11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揭示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原理,中西医结合学术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显着、设备配套、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基地,完善中西医结合技术标准规范,整体提高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以期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势在必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四,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培养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病种的变迁,以及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医护理优秀的整体护理观、辨证护理观和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日趋凸显出来,引起了国际护理界的高度重视。因此,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不仅要重视跨文化知识和结构,而且要开创中医西医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国际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我国的中西医结合护理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因此,加快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三、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我国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到2006年为止,高等中医护理教育院校不足20所,加之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在高等护理教育中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与国内外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探讨如何依托发展较为成熟的现代高等护理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化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1.明确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应使学生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重新认识人、健康、环境和护理等四个护理主理念,在熟练掌握现代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前提下,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临床和社区护理质量。

2.建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我校发展较为完善的四年制护理学专业“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统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

3.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护理学专业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课程同步并进、系统融合的课程体系。(1)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相关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护理质量。(2)课程模块。摆脱医学教育模式的束缚,顺应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需求,进行课程重组,避免重复,减少医学内容,突出中医护理特点,挖掘和提炼社区实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将课程模块设立为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思路与方法、社区实用中医护理技术、健康人群的中西医结合养生保健、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等五大模块。(3)课程设置。在不冲击西医护理教育正常进程的前提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以专业选修课的方式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导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思路与方法、中医预测学、社区实用中医护理技术、中药与食疗学、中医养生学、中医临床护理学等七门课程。并且加强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依托学校护理实训基地,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与实训并重的中医护理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中西医结合护理理论和技能。(4)教学运行方式。保证中医、西医护理课程同步,使学生早期接触中医护理,树立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为此,我校从第2学期开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课,接受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由于目前我校还无法实现专业方向的彻底分流,以及未引入导师制,因此,尚存在学生盲目选课和课程内容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护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在中西医结合护理途径和结合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运行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注释]

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629-673.

②沈勤,孙秋华,李玲.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护理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教育,2011,24(4):71-72.

③王士才.护理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路及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130-132.

中医护理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 研究生; 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R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070-01

作为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护理研究生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1]。护理学的发展必然依靠护理科研。但我国的护理研究,课题多缺乏护理专业特色,临床实用型护理科研课题更少[2]。而中医护理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有的护理方法及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并已逐渐被西方医学所重视及研究,大大丰富了护理研究的内容,但由于我国的中医护理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 2006年才有4所院校开设了中医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3]导致中医护理专业人才缺乏,中医护理专业特色出现偏差,特别是科研创新能力水平明显偏低。所以,加强中医护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高端中医护理人才的关键,对于我国特色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中医护理在现代医学护理中的优势作用的发挥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1 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

目前,我国护理研究生的培养西医类居多,中医护理所占比例很小,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中医护理学的研究生在学习中医护理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西医院校护理专业的几乎全部知识,临床实习阶段又常局限于常规的西医护理操作,造成专业认识模糊,对中医护理的课题研究的认知缺乏。

所以中医护理研究生的教育要着重突出中医特色,给予尽可能多的参与临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机会,以加强中医护理研究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把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有效的运用到护理实践中去,识别有科研性的中医护理问题。

2 课程设置更具中医特色

中医护理研究生理论课程的学习是培养高素质中医护理人才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各院校中医护理学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4]课程设置不能充分体现中医护理专业特色。

中医护理学形成于几千年的中医理论的发展,是进行中医护理学科学研究的最坚实理论基础,其内容之丰富,理论之深邃,中医护理研究生只有进行长期的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才能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从而提升自己的中医理论知识水平,对中医护理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所以中医护理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适应护理模式要求,在开设公共基础课及相关护理课程的同时,增设相关中医理论课及实践课等,实行更专业的个性化教学。

3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护理问题的能力

中医护理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体现中医辨证施护特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6]。护理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护理的临床实践是中医护理理论与中医护理技术的结合,是进行中医护理临床科研工作的最前线,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中医护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3.1 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中医护理理论、方法优势,及时发现护理问题。中医的辨证施护强调施护要以辩证为前提和依据。在临床上不单是看到某种疾病,而是要根据其具体的症候表现,按照中医护理的层次观,即辨病护理、辨证护理、对症护理,采取同病异护或异病同护的护理措施。中医“防重于治”的思想则指导我们,不仅要对病人现存的护理问题做好评估,更要对其潜在的护理问题做好健康指导。

中医特有的护理技术操作简便易行,适用范围广,在临床实践中,可以依据其原理及特性,具体应用到对某种疾病的某个或多个护理问题的研究,不断进行中医护理理论的探索。

3.2 鼓励中医护理研究生毕业后积极进入到临床一线,逐步形成高质量的临床护理科研队伍。

同时注重验证更多、更有价值的传统的护理方法,实现理论和临床实践的飞跃,使中医护理技术更科学、安全和有效,从而增强中医护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7]。

4 创新能力的培养。

4.1 创新的动力来源于追根求源的精神和对未知对象的浓厚兴趣[8]。即首要的就是教育和培养研究生对中医护理事业的热爱,以及献身于中医护理事业的决心。

4.2 去除思维定式老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的授课模式,将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融于研究生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抽象、归纳等思维方法加以分析和研究,突破思维框架,萌发创新思想。

4.3 鼓励研究生发挥独立思考的主动性与探索问题的敏锐性,对文献资料进行深人而系统的总结,了解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评价,为科研创新打下基础。

5 小结

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国际化,中医护理学越来越受到国外护理界的重视和欢迎,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努力从专业认知、课程设置特色、以及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护理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高中医护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育一大批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中医护理人才,通过科研的力量,指导和规范中医护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推动中医护理走向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医护理。

参考文献

[1]程青红,王子迎.对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缺陷与对策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11~13

[2] 宋晓丽,王培席.浅谈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J].河南医学研究, 2009, 18 (3):245~247

[3] 熊成敏,陈泽芬.浅谈基层医院中医护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重庆医学,2009,38(18): 2387~2388

[4] Cook K,Becker H,Weizel M.Integration into professional nursing by graduates of an innovative entry-level MSN program[J].J ProfNurs, 1996,12(3):166~175

[6] 张广清.中医护理现状及科研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90~292

[7] 张淑良.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进展[J]. 护理学杂志,1997,12(3):162

中医护理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中医护理 发展因素 临床应用 对策

1 中医护理发展的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卫生部和教育部规定:护理教育以中专教育为主体[1]。1983年恢复本科教育,但内容浅显,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学生动手能力差。所以整体上讲,护理人员基础理论知识较差。中医本科护理从1999年开始起步,而且大多是在原来中等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观念滞后,对促进中医护理发展意识很淡薄等[2]。总之,促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力量较弱,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迫切需要提高。

1.1 学科定位不清,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中医护理学的理论体系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由于传统医学中存在医护不分的现象,所以中医护理学不象中医学一样,存在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轮廓。因此尽管医护在职责上分了家,可中医护理学的学科特色不显著,定位不准确,使得中医护理发展目标模糊,这大大影响了学科前进的脚步。由于定位不清,所以在高等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体制和培养方案上,表现出对中医的信心缺乏:现代护理学内容占主体,中医护理学内容不断缩减,中医特色在削减,甚至很快要消失。

1.2 人员素质偏低,缺乏促发展的意识及氛围

中医护理科研力量主要包括临床护理人员及中医院校的专任教师。医院护理人员的教育层次普遍较低,中医理论知识薄弱,知识面较窄,缺乏多学科知识。另外,医院护理人员大多数是妇女,护理工作平凡、琐碎,使护理工作人员难以超出自身的工作圈子去开展新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的发展。

1.3 中医护理高等人才的浪费

尽管中医本科护理从1999年才开始起步,全国各地的中医药院校仍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青的大专、本科毕业生,掌握了基本的科研理论知识。但是,较多本科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由于下临床后与其他护士一样打针、发药、轮晚夜班,中专毕业的护士与本科毕业的护士的实践范围没有明确的区分,使有限的高等护理人员不能人尽其才,甚至流失。

2 影响中医护理发展的因素

2.1 现有的中医护士数量少,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即使是在中医院,中医护士的数量也相对较少。以我院(二级甲等中医院)为例,中医护士只占所有护士数量的20%。

且大部分是中专学历,中医基础理论薄弱,缺乏足够的辩证施护能力,虽能进行简单的中医技术操作,但不能将中医的理论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她们较少阅读中医护理文献,缺乏中医护理科研的能力。与此同时,可供阅读的中医护理论文数量也较少。这与日益蓬勃发展的西医高护、璀璨满目的西医护理论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2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中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如拔罐法、刮痧法等,操作简单,副作用少,疗效可靠,在民间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常见有家庭自备有火罐、刮痧板等。但在医院,护士必须在有医嘱的情况下方能对病人进行操作,而由于中医治疗效果缓慢,一方面有些病人难以接受,另一方面使得医师,尤其是西医师更倾向于对症治疗立竿见影的西医技术,这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应用。 转贴于

2.3 社会对中医的认可程度

虽然在民众心中,中医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存有偏见。认为中医只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不可能有多大作为。病人的需求决定着医学发展的方向,社会对中医的认可程度低,同样制约了中医的发展。

3 采用多种方式,促进我院中医特色的护理结构

3.1 重视中医护理人员的培训与管理

严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相关规定,每年全院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学时,培训中,以临床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中医基础理论为重点,培训后同步考试,力求人人掌握、人人能操作。并鼓励护士通过自考、函授等继续教育方式,取得中医护理专科、本科学历。同时将我院24名毕业于中医专科学校的中医护士,根据个人能力平均分配到各科室,作为中医护理学科带头人,带领本科室护理人员,根据每个病人的特点制定辩证施护措施,书写中医护理病历。

3.2 结合实际,促进中医治疗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对于临床中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适应症者,在取得医嘱后,为病人进行精确地中医护理操作后,取得明显的效果,获得病人的满意和赞扬。如在我院骨科,针对术后肠麻痹的病人,采取了新斯的明足三里封闭治疗,效果显著。同时配合医师开展了中药熏洗、中药外敷等中医整骨疗法。在疼痛科,开展了艾灸法、针刺法、拔罐法、刮痧法、穴位按摩法、熏洗法等。而在其他科室,也都开展了相应的中医护理操作,儿科的推拿、穴位按摩:神经内科的针刺法;消化内科的中药灌肠法等等,中医操作各显神威,使我院具有了浓郁的中医特色。

3.3 多种形式,加强中医中药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医院与电视台合作,制作了“中医健康路”节目,定期播放,向群众介绍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等中医的养生知识,以及常用的中医煎煮法、简单的中医操作如拔火罐、刮痧等的具体功能、禁忌症、操作方法等。让更多的人走进中医,接受中医的治疗与护理

3.4 将整体护理模式与中医的整体观念紧密结合,提高护理质量

临床中,将现行的整体护理模式进一步融入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将病人的生理、心理、饮食、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等,视作一个整体,人的一切均需要护理,通过细心地观察病人的情志、气色、舌苔、脉象等外在的变化,了解内脏的病变,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辨证施护措施,同时还必须周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出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的护理方案。在这种环境下,每个病人感受到的都是个体化的护理,身心均受到尊重。

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潜力较大,这需要社会的认可,院科两级的重视以及护理人员的自身努力。对此,我们有信心,经过我们的努力,使中医护理越来越多地发挥其特有的特色和优势。

参 考 文 献

中医护理学论文范文第13篇

 

一、中医护理课程发展现状

 

1、中、西医护理课程分离。

 

中医护理院校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中医和西医两个专业,课程为西医内外妇儿护理学和中医内外妇儿护理学,将中医和西医的护理分离不但要重复学习护理内容,而且使学生在应用护理知识时思维也会出现分离,在应用时要首先区分是中医护理还是西医护理,不利于中西医结合思想的传播,不能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护理思维,在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中,当前已经实现了中西医临床课程整合,而对于中医护理专业来讲也要实现中西医护理课程的整合,这是中医护理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2、长期医护不分

 

因为很多历史发展原因在传统中医学中没有实现医护分离,在建国以后才逐步实现了中医护理学的独立发展,发展历史只有几十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建立了大量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学才逐步得到了分离形成了一个独立学科。客观来讲中医护理学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系统,但值得提出的是这一学科来源于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医护理理论根植于中医理论基础之上,对中医护理学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促进着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3、中医护理处境尴尬

 

中医护理学发展遇到的阻力不但包括上述因素,还存在下面这些原因:在医学临床上应用中医护技术较少,就是在中医院很多护理人员也选择应用西医护理技术,一般情况下只有医生应用中医护理技术,护士只是起到配合作用。在学校掌握的中医护理技术得不到有效应用,限制了学习热情的发展,给教师的传授也带来了很大困难。中医在治疗过程中要求“整体观念”、“治病求本”,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才能看出疗效,不如西医治疗迅速。所以医生在选择治疗疾病的技术时因为受到经济利益和利已思想的影响,都会选择西医技术,因此中医护理应用一再受到排挤而不能健康发展。

 

二、对策

 

1、整合专业课

 

(1)中、西医护理操作技能课程的整合。

 

西医护理学和中医护理学在内容上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将两门学科进行整合使其成为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在护理学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结合,如在西医护理学的热疗法部分引入中医护理学的热熨;在西医护理的注射部分引入中医护理的穴位注射技术;在西医护理的灌肠部分引入中医护理的中药灌肠技术等。利用将两门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能够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中医护理技术属于护理操作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处理病人护理问题时,可以自然想到应用中医理论和操作技术,而不会只有在中医院或中医科才会想到应用中医护理技术。

 

(2)中西医护理临床课程的整合。

 

把中医内科护理学和西医内科护理学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中西医内科护理学,为了彰显中医特色可以以中医内科护理学作为框架。如针对一种病症可以依据病因、分辨病症、进行检查、应用中西医进行治疗与护理等进行综合治疗;还有,可以将中医骨伤科护理学与西医外科护理学结合在一起;实现中西医儿科护理学的结合和中西医妇科护理学的整合。全面实现中西医护理学课程的整合,可以促进学生整体思维的发展,在遇到一种病症时可以自然应用中西医理论进行思考,而不将中医与西医分裂开来,使中医护理得到良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中医护理意识。

 

(3)扩展课程的整合。

 

随着护理科学的不断发展在护理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和新理论,不同学科之间出现相互渗透与相互交叉现象越来越多,如护理美学、护理教育、社区护理、老年病护理、健康教育等,因为规定每门课程都要有学分和学时,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安排大量学时;但同时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大量重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应受一本教材一门课程思维的限制,可以研究将课程设置为护理人文社科扩展课程和护理临床扩展课程,第一种课程可以包括护理美学和护理教育;第二种课程包括社区护理和老年病护理、健康护理等,在充分研究这些课程的基础上,提炼出这些课程当中的新理论和新知识,实现全面整合防止重复讲解,使用最少的教学时数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及教材

 

当前在培养护理专业人才过程中要重视培养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意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其他专科护理当前已经依据护理程序实施,也就是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办法、护理评价。中医护理作为专科护理课程,它的实质就是护理程序,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讲求护理程序模式,只是专业术语是中医而已。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新入学的学生形成统一的护理认识,防止出现过于独立的中医传统理论知识,因为没有实现教学中的对接学生因为不易理解知识而导致厌学。在编写中医护理教材过程中要依据当前应用的现代护理模式,应用中医辨证护理和传统护理技术进行整体护理,对当代中医护理学逐步完善和发展。

 

3、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及教材

 

主要方法就是利用任务引领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逐步形成中医护理知识结构。学生能够掌握中医护理知识:一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民俗常识;二是中医常识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三是中医护理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求以人为中心,人们都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的认知;四是网络信息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保健医疗宣传等。综合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教材内容、大量参考资料、网络信息文字共同构成了“理”。在进行教材编写时不但要包括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而且还应包括职业教育改革的教学方式,如任务引领教学,出示任务或任务的一部分,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理”与“实”的综合运用,实现理实一体化而逐步形成中医护理知识结构。这种形式的教材改革不但为师生参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多方面表现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中医护理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医护英语教学;教学模式;语言和认知

随着医疗卫生对外交流日益繁密,对世界性医护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0,2001,2006),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原有的基础英语(EGP)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在医护类院校开设医护英语课程是高等医护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Theory)是关于认知是如何发展的理论,由Vygosky于1978年提出,[1]该理论包括中介(Medi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活动(Activity)和临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等核心概念。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人的认知发展是个人主体与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不断交互的结果。[2]

一、社会文化理论融入医护英语教学的可行性探讨

二语习得的研究属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以斯金纳(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忽略了有意义的学习。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该理论将学习者视为个体的信息处理者,将人的个体学习孤立化、简单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社会因素对语言学习和发展的制约作用。前苏联维果茨基(Vygotsky)于1978年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独特的认知功能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中介论(Mediation)。“中介”是指人调节物质世界或个人世界与彼此的社会和心智活动的过程,[3]语言和任务本身就是中介活动。活动理论(ActivityTheory)强调以“活动”为核心描述人的认知发展,明确社会活动是主体学习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形式。中介和活动不仅明确了学习的社会活动的本质,也建立了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活动之间的认识论关联。社会文化理论的最近发展区(The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和支架理论指个体可以在有帮助的促进下,可以使成人在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跨越已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几年在国内,我国的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社会文化理论,并尝试在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下,研究我国的英语教学。不少学者从社会文化理论的不同角度介绍了调节理论、活动理论、最近发展区和支架理论。在教学实践方面,卞少辉将社会文化理论教学观和课堂互动话语策略有机结合起来,[4]有力地佐证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课堂的互动话语研究的积极推动作用。段玲琍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和英语阅读教学领域的研究状况,[5]尝试建立一个社会文化理论融入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模式。这些研究关注了社会文化理论,并尝试将社会文化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但对社会文化理论在医护英语教学中的研究还是空白。医护类院校开展医护英语教学的时间不长,已经有不少学者关注医护英语的研究,有的从职业和学习需求、课程建设、教材选编和教学评价等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医护英语的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也有从语料库辅助医护英语教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二、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医护英语教学创新模式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医护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既有医学专业技能又通晓外语和外语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分级目标包括英语在日常医学工作的情景对话,英语记录和填写病人病例,用英语完成医学交流任务,医学工作英语文献资料阅读,英语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等等。

(二)教学环境

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宽松教学环境,积极发挥教师的支架性作用,确保提供高质量的、有意义的“可理解性的输入”,发挥同伴的合作学习机制,学习者能在老师或者同伴的帮助下,积极参与活动,最终发展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有效降低学习者的学习焦虑情感。

(三)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组织应该将语言和内容有机融合,围绕学生所学的专业情景展开教学,包括问询,科室及医生介绍,挂号,化验,检查,出入院,药房,临床会话,电话巡诊,病例书写,等等。教师围绕这些主题来开展系列教学活动,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病例分析和实地医院情景扮演等,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的参与与讨论不仅掌握了一个完整的医护过程,还从中学到了专业词汇、常用句型和人文背景知识。这个教学活动过程呈现为一个借助语言活动的问题解决过程,体现了与任务、语言为中介工具的交互活动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医护英语教学采用形成性评估,加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过程监控等机制,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用武之地。

三、结语

本文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论证了医护英语教学的社会文化活动的本质,进而找出二者的契合点,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情景的设计、教学活动与评价方面等方面来探讨医护英语教学的新模式,旨在为医护英语教学研究在理论上提出新的思路,同时也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对目前在一线工作的医护英语教师的教学产生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Vygotsky.L.S.MindinSociety.TheDevelopmentofHigherPsychologicalProcesses[M].Cambridge:HarvarsUniversityPress,1978.

[2]WertschVygotsky.OnLearingandDevelopment[J].HumanDevelopment,1985.

[3]Lantolf,J.P.&S.L.Thorne.SocioculturalTheoryandtheGene-sisofSecondLanguageDevelopment[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

[4]卞少辉.认知与社会文化视域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4).

[5]任荣政.ESP教学“5W1H”要素分析[J].外语界,2012(2).

[6]段玲琍.社会文化理论及其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应用[J].语文学刊,2014(8).

中医护理学论文范文第15篇

护理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1]刘雪巍,付寅琦.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养成途径[J].教育评论2010.

[2]韩小娟,王红梅.护理礼仪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案[J].

[3]朱红、郑春梅.“礼仪操”在培养高职护生良好形象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

[4]陈如华.浅谈护士礼仪与护理工作.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3,2(4):377-378.

护理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1〕罗健京,单玉梅.医院品牌、医院精神与医院文化的辩证关系〔J〕.现代医院,2006,6(5):103~104.

〔2〕樊仁义.强化优势学科打造医院品牌〔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8):52~53.

〔3〕于德华.医院品牌构筑的策略及实施〔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7):440~441.

〔4〕王群.应用医院文化理论构建医院护理文化的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0):37~38.

〔5〕孙淑华,吕健,王红,等.护理品牌的内涵与作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4,4(11):59~60.

〔6〕邱瑞娟,张广清,刘玉珍.开展优质服务提升护理品牌〔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58~60.

〔7〕陈松,张萍.护理示范组在医院护理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6,6(8):43~44.

〔8〕李妮,阎成美,翁庐英.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实践〔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9):72~73.

〔9〕李红,王翠玲,李红英,等.人性化护理管理的临床实践〔J〕.护理研究,2006,20(2):457.

〔10〕张莉,主编.护理人员形象重塑〔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128.

护理礼仪论文参考文献:

[1]梁银辉,何国平,李映兰.护理文化的内容建设[J].中国护理管理,2004,4(3):44.

[2]王萍,杨庆玲.现代化医院护理文化建设的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03,3(3):2-4.

[3]董自清.浅谈市场经济下的医院文化建设[J].中国医院管理,2001,21(9):60.

[4]王蒙,王坤,杨群,等.哥伦布儿童医院护理文化启示[J].齐鲁护理杂志,2014,1:57-58.

[5]周群,李惠玲,王海芳,等.运用华森人文关怀思想指导优质护理服务专业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5):86-87.

[6]莫正芳,徐虹,厉娜.护理文化建设与医院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23:793-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