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绘本美术教学论文范文

绘本美术教学论文范文

绘本美术教学论文

绘本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写生 美术教育 传统写生概念 西方写生

“写生”这一在中国唐初v贞观九年即635年w就诞生的绘画用语①,作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一个学术美学概念,历经了近1400年的历程并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其概念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虽然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在200年前都是以遵循东方传统绘画的基本精神《六法》作为其指针,实践并运行着。其核心就是《六法》之第一大法“气韵生动”。因此,写生之精神内核即“生气”“生动”“生意”“生机”“生命”等哲思、哲理的思考在绘画中的体现和延伸。至今,写生这一绘画用语已经把传统的、附有深刻内涵的原始写生概念给颠覆了。这一概念得到了世界之大同,即“对着实物或景物直接绘画”“取客观描写为主的态度”的写生行为了。

一、日本绘画的矛盾时期

从南宗派绘画活跃的18世纪末期到“兰学”②盛行时期,自然科学的研究得到了空前发展。随着自然科学的引进,西方绘画也引入了日本。由于西方写生绘画理念的影响,在佐竹曙山、司马汉江等人的主导下,绘画领域里兴起了西方写实风的写生现象。他们采用“眼镜绘”(图1、图2)那样的西方“远近法”来创作作品。圆山画派等则采用“东方”写实主义的写生画风(图3)。相继出现的写生现象引起了传统画论的理念性变革,并且这种变化也表现在学习绘画的方法上。

在当时的日本画坛,“写实主义”为主导思想的现象日渐强烈,与此同时,“写实主义”的画论也由此扩展,就此,立原庆一做了如下论述:“一是以欧风画的影响为根源的画论《画法纲领》(安永七年1778年佐竹曙山著)中记载的那样,归属于写实性的洋风画法。二是画论《绘之事》(宽政十一年1799年 本居宜长著)之重视写生(西方式写生)的学说。③无论是哪一个画论,都与当时拘泥于传统,游离于人们实际生活的画法所不同。当然,作为非现实的反对面应予以认可。”④

这个时期初期体现了西方写实倾向与传统的保守主义(包括圆山画派等的“东方写实主义”)共存的特征。佐竹曙山作为江户时代西方绘画理念的倡导者,是批判东方传统绘画的代表。立原氏对他的画论作了如下论述:“佐竹曙山忽视了日本画的象征性表现方法与超俗的精神,只是过大地看到欧风画的写生手法而写的画论。这只是论述现实世界的写实性描写的理论,这样就不能成为日本美术的原理。这样极端地讲写生派画论不去追求写生以上的东西。不是通过笔墨表达风韵雅致的意境。完全没有考虑将写生置于写意来探索以得到绘画的高雅。始终没能理解日本绘画的真髓,视觉只停留在微弱的态势上。”⑤

佐竹曙山尝试了通过写生将自然风景做写实性描绘。尽管如此,这种西方风的表现在强大的传统氛围中仍显得较为薄弱。因此,这个时期引入的西方绘画理念与技法完全不能动摇当时美术教育中存续的陈旧、保守的传统绘画学习形式。但是,以佐竹曙山为中心成立的探索西方绘画的“兰画”画派为未来美术教育的变革埋下了重要伏笔。

明治维新以前的美术教育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世袭的传承;另一种是开设私塾,在私塾进行适时教育。学习绘画技艺主要是通过摹写先人的作品。这样的美术教育模式是明治维新以前主要的教育形式。这种形式以自主的实际技能训练为基础,不是国家性、集团式的美术教育。因此可以说当时的美术教育必然是将画论中的“学画论”作为教育方针。以家庭、私塾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是以模仿为主的绘画技法学习,并通过“画论”作为理解绘画思想、理念的学习手段。在这一点上,南、北宗派的“学画论”大致是一样的。

在“兰学”盛行的同时,西方风绘画的研究也在积极地推进,促进了长期、传统的学画方式变革的要求。并且由于西方绘画的进入,在表现技术上也消除了理念上的障碍。因此,江户末期的人们有着与传统东方绘画不同的感受,并且用完全新的视野去领会西方绘画的写实表现力。由于西方绘画以及写实理论的导入,其表现方法也成为“浮世绘”(图4)这种江户时代民间盛行的艺术样式的重要组成。“浮世绘”所诞生的大量作品就是将西方远近法(绘画透视)表现在日本绘画上的一个明证。

从美术教育的必然性来看,变革的确是一种时代的要求。尊重写实式的西方绘画与尊重写意的传统绘画哪一个正确,成为当时美术教育领域争论的焦点。这种不和谐的矛盾在铅笔画与毛笔画的教育思想论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且在明治时代的美术教育思想的讨论中展开。

二、明治初期美术教育思想与西方写生的引进

明治时代是日本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是社会形态、文化经济变迁与发展的崭新的阶段。政治变革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美术教育的变革也是其中之一。“学制”这一法令的颁布成为崭新的社会亮点。这意味着那时的绘画教育与传统家族式、私塾式的绘画教育告别。“学校式”教育方式的兴起成为日本教育的主流。首先,与西方美术教育方法相应的铅笔画的绘画教育形式被全面采用,并且西方的写生概念迅速在日本普及。明治五年(1872年)8月“学制”⑥颁布,日本近代的学校教育全面开展。这种学校制度并不是按照国民要求实施的,而是为了国家近代体制的整合与强化的需要,是作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基盘以及“国民教育”的考量而实施的。学校教育也在政府的学校教育奖励制度之下进行,并得到了显著成果。可以说是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形态。⑦在社会变革的新形势下,必须有强制性的美术教育形式与之相适应。因此,明治时代初期实施的美术教育实际上在思想与哲学基础上并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深思熟虑,而是将西方教育照搬和实施。金子一夫做了如下分析:“日本的情况是,在没有图画应用的工艺、工业的地方引入图画教育。为了将来的应用,是一种的形式。只是作为快速实效、认识陶冶的手段。更进一步讲是西方化的动机所在”。⑧

图画教育的引进可以说是一种冒险的形式。那时的西方绘画教育是向欧美学习,是作为响应“富国强兵”与“植产兴业”的国家政策的一个环节来实施的。因此,从适用与功利两个角度出发,某种程度上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对传统势力的论争埋下了隐藏危险。明治初期的美术教育思想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随着“学制”在社会上的普及与实施,接受美术教育的机会只局限于让少数人的状态得以改善。与此同时也冲破了“美术教育只是培养专门人才”的美术教育形式。美术教育从此变成了面向整个社会的一种新形式。通过全民式的普及形式与教育基本准则,绘画教育在全体国民中渗透。我们应该积极对“学制”的社会效果予以肯定,其颁布对于社会的进步是不可欠缺的。由此普通百姓也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这对于社会的平等具有深远意义。从美术教育角度来说,全民审美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西方绘画为何能被日本国民所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西方绘画应用“远近法”“阴影法”将描写对象以及视觉上的立体性在画面上再现。另外,也是由于西方绘画概念具有写实性、客观性、科学性以及普及性。

司马汉江是写实主义的西方绘画派的先觉者。他认为绘画是用明暗表现出来的。中国、日本绘画的描写方法没有明暗、阴影的意识,所以用这种方法不能够进行真实的物像移写。高桥由一借助佐竹曙山与司马汉江的思想进行论述,认为绘画行为具有一种非常的实用性。比如对于各种情报的传递以及各种记录的保留是最有效的手段。进入明治时代,高桥由一以上书的形式向维新政府陈述了自己的主张。这也是明治时代初期所形成的西方美术教育思想与教育方针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⑨

从以上教育思想特征可知,明治初期的美术教育是以西方方式为主要手段来实施的。这个时期所实行的图画教育不含有“艺术”“美术”,而本来持有的“美”或“艺术表现”,全部是从“实例主义”出发,所以可以称之为技术性的图画教育。笔者认为,这个时期的美术教育尽管存在着很大的强制性,但从对美术教育史或社会发展来说,应该得到好评。因为相对于社会的发展,艺术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功效是毋庸置疑的。

三、明治西方美术教育的形成与最初西方绘画的教科书

(一)明治西方美术教育的形成

明治时代以前的美术教育基本都是在一种私塾的教育体制下进行的,受教育的人数非常有限,是培养专业人士的唯一途径。这个时期受西方的影响,有了学校才渐渐导入了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学校化无疑使受教育者在数量上发生了本质变化。从审美普及的意义上讲是一场划时代的变革。同时正因为有了“学校”这一教育形式的产生才有了专业学校和一般学校的美术教育的分化。⑩

综上所述,从明治时代开始的这种学校教育形式的成立到西方美术教育的全面引入,即“作为日本最初的近代学校制度,颁布了‘学制’(中略),这种‘学制’所显示的科目中,小学有‘挂画’、中学有‘画学’,成为日本美术教育的先驱。”?西方教育制度全面被采用,这对于明治时代的美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以断言,西方写生概念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绘画知识的普及在日本落户的。对于一般人来说,东方古典“写生”概念非常复杂,相对于内含的“气韵生动”“画意不画形”等知识的理解程度较低。如果不学习绘画或画论就不会认知这一概念的意义。金子一夫就日本最初的美术教育手段与方法作了如下论述:“日本初期的图画教育,由于引入了西方的方法、内容,因此包含了西方绘画教育的形式存在。所以是西方绘画方式对物体的看法及印象修得的场所。”?

日本最初实施的美术教育可以说是模仿西方的。因此,通过学校教育西方写生的概念在日本国民中被广泛接受是可以理解的。并且,西方写生的概念与东方相比,由于具有直感性,只要遵循写实性的原则照原样移写,其概念即很容易理解了。因此,正如佐竹曙山、司马汉江的例子,在挑战西方绘画写生时,即便是教授的先生不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凭借画家的素质就能完成西方绘画的作品。由此可以说明,在日本西方写生的概念是通过明治学校的美术教育制度而成立的。

关于西方写生概念在日本的成立,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明治时代以前的绘画领域由于只有专业画家与学者参与其中,一般人是不会关心写生这一概念的。但明治以后随着学校化的推进,绘画成为一般问题。对于一般人来说,在不知道东方的写生概念的前提下,随着西方写生概念进入,顺理成章就被人们接受了,并得以在全社会普及。

至此,就西方教育制度在日本的落户,以及西方写生概念的成立,进行了论述。山形宽指出:“学制时代、教育令时代的‘挂画’‘画学’‘图画’等只是模仿西方法的时代,所以也可以称作为‘西方模仿时代’。另外,由于主要描写工具使用铅笔,也称为‘铅笔画时代’”?。但关于模仿,是怎样模仿的呢?就此产生了疑问。即学校的美术教育是西方美术教育,所以需要有西方绘画的美术教师。但究竟采用怎样的方式授课,西方文明又是用怎样的方法被接受的呢?“明治元年(1868年),明治新政府成立,新政府全力以赴致力于的西欧文化的引入与诸项制度的改革。”?为此明治政府做了各项准备。为了汲取西方文化,派遣的日本留学生与招聘的外籍技术人员中,出人意料的有许多美术家。这给日本现代美术的近代化注入了活力,可以说是明治政府的先见之明。?

在明治政府解决师资力量不足问题的同时,川上冬崖等人为了迎合这一时代的教育变革编写了教科书《西画指南》。这本书对后世西方绘画理念、表现方法在日本的注入带来了极大影响。明治新政府为了全面引入西方绘画教育,很早就制定了规划,并且为了教授西方绘画,着手实施了人才培养计划并编写了教科书。作为国家教育方针的一个环节,为了“学制”的正式颁布作了准备。对此,佐藤道信作了如下说明:“明治时期与其他时代不同特征是,作为十九世纪后半期的国际形势为前提的对外、对内的国家战略,涉及到了美术。并且作为国家政策涉及到美术。‘美术’作为官制的概念被提了出来。各种各样的‘美术制度化’都由政府来主导和推进。”?

明治政府对美术如此重视是由于在美术教育中倾注了战略性的思考。因此可以考虑为是理所当然的。但应该指出的是,西方美术教育全面被采用,对于全民“审美意义”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政府整合“近代国家体制”的活动是政治性战略的“真意”。即其时代背景是“对于处于殖民地化边缘的明治初期的日本,国家体制的整合与国力的增强是至高无上的国家命题。富国强兵、植产兴业就是为了这一思想而制定的军事、经济政策,为此,振兴工艺品的出口也肩负着富国这一国家使命,被称作是远渡重洋的‘产业战士’”。?因此,明治政府对美术重视的原因就很明确了。这样“美术教育制度的确立,其具体作为高等美术教育的机关是在东京设立美术学校(明治二十年,1888年),以及为初等、中等美术教育编写教科书。担当者通常是文部省的官员。”?综上所述,明治西方美术教育作为“近代国家体制”整合的一个环节,即在“富国强兵”“植产兴业”的政策前提下,形成了西方化的美术教育模式。

(二)《西画指南》等初期教科书

《西画指南》分前后两篇,前篇由上下两册组成,是明治四年(1871年)初秋发行的日本最早的图画教科书。“文部少助教川上宽(冬崖)撰译,大学南校出版”?,是日本教育史上值得纪念的美术教科书。然而,这部教科书完全是采用西方绘画的理论和方法编写,儿童教育内容中关于东方传统绘画理念一点也没有插入,是全盘西化的产物。这个时期西方绘画代表的画具之一铅笔成为主要的绘画工具,所以这个时代也被称之为“铅笔画时代”。

这样,儿童首先接受的是西方绘画知识,对东方传统绘画的关心就很淡薄了。这与以后西方绘画迅速扩展到全国有着很大关联。并且,由于这种西方绘画风潮来势凶猛,引起了东方传统派反击。这时以冈仓天心和菲诺罗萨为代表的“国粹主义”开始兴起,这个时期称之为“毛笔画时代”。以小山正太郎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势力与冈仓天心与菲诺罗萨为代表的“国粹主义”的论战成为绘画历史上有名的话题。

明治时期学校美术教育中,由于西方写生概念重视直感性以及理论上的理解性被广泛接受,并且迅速从学校扩展到社会。西方写生及其客观性写实的理念通过儿童或“学生”渗透到社会。不过,“写生”这一概念在《西画指南》中作为写生行为充分地表现,但没有直接谈到“写生”这个词汇。对于写生,西方式的理解是通过美术教育而不断扩展的。明治二十六年(1893年)东京师范学校(现茶水女子大学的前生)毕业的河野在各科教授法笔记本中有这样的记述:“写生画,临写或复画以后,其画和类视的实物摆放好进行写生。”?另外,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发行的市川力i所著的《毛笔画帖解说》中就图画的种类就有如下论述:“第四写生画,写生画是将实物、实景照其原样进行描写,写生时决定好一定的位置,必须要特别集中注意力的。因此由于能培养注意力、观察力以及审美,所以对诸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都非常有效。”⑴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发行的松井霞城所著的《毛笔笔画帖》中就图画的种类有如下的论述:“第二写生,写生就是将依据物体的形体为主的实物描写。”⑵

从以上概念来看,当时“写生”的意义与现生的意义完全一致。由此可以得知,在学校中,美术教育已经完全随着全国教育的普及运动而实施了。美术教育中的写生概念随着明治教育西方化的成立而确立起来了。

结语

绘画写生的概念从东方传统向西方转化,需要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认知。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随之而来的是日本美术教育的学校化,因此是美术教育西方化的方针促使了东方传统“写生”概念的变迁。由于学校是集团教育的场所,影响力是巨大的。因此写生概念的变迁是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更为直接和重要的原因之一。写实性写生的背后是由科学性的知识来支撑的。正确地运用写生,应必须学习“远近法”“阴影法”“色彩法”“艺用解剖法”等科学知识。因此,由中山形宽编著的《日本美术教育史》可得知,其开始写生时也是“困惑的事情”,关于写生的变迁,原因是很复杂的。从以上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并通过以下几点思考,也许就可以找出解密的钥匙。

1.佐竹曙山、司马汉江针对西方绘画中“兰画”的最初实践为写生概念的变化储备了条件。2.美术教育方针将西方绘画定为“摹本”,使其成为主流,也是不可欠缺的要因。3.美术教育的学校化为写生概念的西方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场所。4.从明治时代开始,绘画不仅仅是专业人士之独享,一般的人也可以参与。5.“照原样描写”这样写实性的西方写生概念更容易理解。6.所谓的西方写生就是以写实为基础理念的,如果是描绘看到的原样,即使没有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学习绘画。这使一般民众都可以学习绘画。7.通过《西画指南》《图法阶梯》等最初的美术教科书的编辑采用,西方绘画的知识得以普及。

由于以上各种缘由,东方传统性的,包含“生气”“意境”的写生概念,乘明治初期由“学制”而成立的,西方绘画教育制度之“风”,变化成“照原样描写”的写实性西方现生的概念了。佐佐木健一先生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相对于“作品”作了如下论述:“对作品的学问性关心正在觉醒。促使这种觉醒在某种意义上是作品的危机。即与以前作品概念相违背的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根据支持这一新生作品的理论主张被提出后,那最根本和激进的东西,对美学思想来说,目光将转向其作品的存在。”⑶

作品是画家通过精神劳动产生的。从许多的关于写生的先行研究来看,对写生概念的学问性关注越来越高,这也是自然的。与以前写生概念从内涵意义上赋有哲思之美学境界的传统相比,则进入了一个简明化的思想革命,褒贬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但从创造新的写生概念的明治时代开始的理论性主张及其美学思想的研讨为项目课题的思考,也许在某个时候应该是作为模仿美学的一个分支,诞生写生美学。总之,“写生”这一概念告别了1000多年

经营至此的东方传统,从明治之后开始构建新的时代。

注释:

①臧新明.论中国古典画论中之“写真”“写貌”“写生”[J].艺术学界,2009(1):8.

②1720年德川吉宗解禁了除基督教关联的书的输入,荷兰文得以大量输入,针对医学、天文学、动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兴起,西方绘画通过书中插图传到日本,针对荷兰的研究被称为“兰学”。绘画研究的兰学被称为“兰画”。

③括弧中的内容为笔者注。西方绘画中的“写生”是指自然模仿,由于与东方的“写生”语义不同,特意补充。臧新明.中国古典画论的写生考[J].济南大学学报,2007(1):38-41.

④⑤立原庆一.日本艺术教育[M].明星大学出版部,1987:32-33.

⑥本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从明治五年8月“学制”颁布开始的。“学制”是明治政府制定的关于学校制度与教师培养的基本规定。关于初等教育,规定国民理应全部就学。从“学制”颁布几年内有2万多个小学校建立,约40%入学。以上内容参照山形宽《日本美术教育史》,桥本泰幸《日本的美术教育》.

⑦桥本泰幸.日本美术教育[M].东京:明治图书出版社,1994:11.

⑧?金子一夫.近代日本美术教育研究:明治时代[M].东京:中央公论美术出版社,2002:3-4.

⑨参照立原庆一.日本艺术教育[M].明星大学出版部,1987:46-47.

⑩臧新明.日本明治时代美术教育特征考[M].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89.

?????⑴⑵山形宽.日本美术教育史[M].黎明书房,1967: 4-5;5;4;24;100;99;100.

?谷信一.概观日本美术史[M].美术公论社,1979:391.

绘本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 绘画欣赏 课堂教学 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29

现代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更是受到了高度重视。绘画欣赏课作为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起着重要作用。绘画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仅影响到学生绘画知识学习的有效性,而且还影响到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本文就绘画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的应对措施展开论述。

一、绘画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绘画欣赏课不仅是提升学生的绘画水平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美术欣赏水平的有效途径,对学生的美术学习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在目前的绘画欣赏课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在此进行分析:

(一)没有对绘画欣赏课理论教学引起重视

美术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在很多人的眼里美术可能就是进行绘画活动,实际上想要学好美术这门课,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的绘画练习同样重要,然而目前美术绘画欣赏课存在对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足的情况。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从个人的直觉出发进行绘画或者欣赏十分重要,但是想要使学生的绘画能力与欣赏能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绘画理论境界,进而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的更远。而与绘画欣赏课相关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枯燥,因此教师一般对学生进行简单地讲解,之后就让学生进行绘画活动,在理论指导不充分的情况下,学生的绘画水平与欣赏能力受到了限制。

(二)重绘画、轻欣赏

从绘画欣赏课这门课程的名字我们不难看出,这门课程由绘画课与欣赏课两部分组成,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绘画的教学,又要对学生进行欣赏能力的教学。然而在目前的美术绘画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学生进行绘画的教学,而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的频率相对较低。对学生而言进行绘画学习自然十分重要,只有学生的绘画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才能将看到的事物绘画出来,才能将心中所想绘画出来。然而如果教师仅仅只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绘画能力的教学,忽略学生的欣赏水平,那么既影响了学生有效的学习优秀作品的出彩之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绘画境界的提升。因此针对目前美术绘画欣赏课教学中重绘画、请欣赏的情况,教师应该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三)绘画欣赏课课堂教学的趣味不强

现代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管是在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在进行实际操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注重营造趣味课堂。对于绘画欣赏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然而目前绘画欣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不强,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有效的进行绘画,更影响了学生对优秀作品的欣赏。学生的美术绘画能力与欣赏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灵感”的基础之上,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在绘画与欣赏过程中的灵感。

(四)没有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起注意

对于美术学习而言,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够推陈出新,在美术学习的道路上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而目前教师在绘画欣赏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教学,忽视了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绘画的创新。

二、应对绘画欣赏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上文中提到了目前存在于绘画欣赏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在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注重对学生进行绘画欣赏课理论知识教学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绘画教学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只有在理论知识的引导下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感悟,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当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是十分枯燥的,学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因此为了提高理论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际的绘画欣赏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有更深的感悟,在理论知识的引导下使学生的绘画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有效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对于美术学习而言,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十分重要。学生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有更多的领悟,使学生借鉴更多有助于提升自身绘画水平的元素,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能够使学生的绘画境界得到有效提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欣赏国内优秀的绘画作品,而且还要让学生欣赏国际绘画大师的作品,这样学生的眼界才能变得更加开阔,学生的绘画层次才能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

(三)提高绘画欣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有趣的课堂总能够更好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绘画欣赏课堂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一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因素运用于课堂教学。例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教学,也可以组织一些以班级为单位的绘画展览活动,这样学生就会积极的发挥想象力进行绘画,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又能够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使单调的教学变得更加有活力。有趣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学生创作出更多新颖、优秀的作品。

(四)在绘画欣赏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绘本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理论;绘本艺术;创作应用;审美教育引导

当代社会发展迅速,大众对知识的掌握量和来源也越来越广泛,有时会呈现一种亚审美状态。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我国有很多的平台媒介给绘本爱好者提供创作平台,并浏览他们的作品,但其质量却好坏不一。因此,对于绘本艺术创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审美培养教育势在必行。本文旨在尝试通过社会责任理论的角度,为绘本艺术创作提供新的理论研究思路,通过社会责任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的交叉研究,丰富对绘本艺术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创作者丰富设计知识,较可能地促进中国绘本艺术的创新与对创作者和大众的审美教育发展。

1概念及界定

1.1社会责任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social…responsibility…theory)是一种规范理论,用媒体行业和公共责任心取代媒体的完全自由和外部控制。[1]是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社会责任理论的一个理论基础来源为社会契约论。约翰•密尔就曾在解释社会契约理论时指出:“虽然社会并非建筑在一种契约上面,但每个人既然受着社会的保护,每人对于社会也就该有一种报答。”[2]也就是说,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参与着社会契约的行为。因此,无论出于责任还是道德都要对社会尽义务。[3]

1.2绘本

绘本的英文单词是Picture…Book,在我国早期的时候是被称为“图画书”,真正出现绘本这一词是从日本传入中国被我们大众所熟知和使用的。在日本被人们称之为“日本绘本之父”的松居直先生在《我的图画书论》中认为:绘本不仅是“文加图”,更应该是“文乘以图”。[4]成人绘本一般是用较童真的形式语言,强调绘本艺术实用性或者内容的深度;儿童绘本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色彩艳丽的精美图画,用拟人化的手法和站在儿童的角度上尽可能地还原孩子们眼中的童真世界。本文所研究的绘本艺术既包括成人绘本也包括儿童绘本,这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但两者的界限并不是特别的明确,有的绘本能得到成人和儿童的双重喜爱,并且也可以学到知识。

2当前绘本艺术市场分析

当前处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但我国绘本艺术市场上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其包括传播者和传播媒介在观念、人才培养与营销思维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值得我们去深思。但与此同时,其中也不乏好的作品、好的绘本艺术作品。

2.1低劣绘本

首先便是内容低俗、不健康的绘本。例如,在有的绘本中,创作者描绘了在大学中有趣的事情,虽在一部分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但是会发现,有的地方有一些不文明用语和流行的网络用语,如“我擦嘞”等带有低俗意味的用词。绘本是面向大众的读物,尤其是当面对未成年人时,会造成一定的恶劣影响。再如,在一些绘本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黄色小段子和猥琐的笑话等,画面和内容不堪入目。如果这些低俗知识进入到未成年人的阅读圈里,势必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造成比较大的伤害,使得其审美能力下降。

2.2优质绘本

在当下,有的绘本作品还是很不错的,如几米的作品《星空》《地下铁》等,给人传递出的是一种正能量,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强烈。又如在绘本《星空》中,小女孩在得知爷爷去世的消息后,冷静而坚强的表现,使观看的读者也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正能量。再如,高木直子的绘本,用最真实而简单的线条以及自身迸发的正能量感触进行的绘制,及带有她个人特色的幽默和自我调侃,使读者看后有很大的共鸣并回味无穷。

2.3应该提倡的绘本

绘本艺术应当是能够提高大众审美的艺术品,然而当下由于个别人对利益的向往和审美的缺失,有时候就失去了自身的艺术独立性,从而使作品缺少了审美表达的价值追求,成为对日常生活所不满的一种低俗文化。因此,对于我国的绘本创作者来说,应当肩负起社会责任,使创作出来的绘本作品能够做到雅俗共赏,适应现代人们精神所需求的正能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寓教于乐。

3社会责任理论下的当代绘本

我国绘本艺术的发展是属于外来带动发展,如日本和台湾绘本对大陆绘本的刺激,而且是成人绘本先行得到重视和“火”起来,儿童绘本后续紧跟并越来越受到儿童和家长重视。另外,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了很多创作者和媒介很大的自由度,公众对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应当规范其大众传播中的绘本艺术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

3.1表现内容

3.1.1题材激励型题材:通过阐述生命意义、哲学及透析生活意味来表现人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这些温馨的小故事和生动朴实的绘画语言表现读者生活的经历,使得读者精神上有一种提高。这样的绘本艺术会使得社会受众群体产生向上和积极的精神力量。叙事型题材:主要指的是以图为主要的绘制和表达手段,讲述一个个不同或相似的小故事,故事内容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通过读者对绘本中图像表现的事物形象、故事情节、情感发展等故事主题,产生一定心理上的心理认知。内容到最后一定是健康向上的,才是一个好的叙事类绘本。治愈型题材:主要是创作者用一个个温暖心灵的小故事,能让读者感受到一股暖流,使其能够在舒适温馨的心境下阅读,治愈人们在生活中受伤的心灵,并指引人们向美好的生活进发的一种状态。3.1.2主题成长主题:成长主题在儿童绘本中是比较常见的,在里面既有儿童特有的童真语言,又能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在其中。例如,绘本《一棵会唱歌的树》就是讲述了一棵小树,遇到大风等挫折,但是依然坚持成长的故事,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和思索。生活主题:生活主题大多体现于成人绘本中,其中的内容大部分是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与思索。例如,高木直子的《一个人在东京》等一个系列绘本,以她自己独自生活在东京的日常故事为切入点,非常的有趣、生动,读者看到后或许会有情感上的感悟和共识,能够从她的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情感主题:无论是在儿童还是在成人绘本中,情感主题都是一个常见的创作主题,总是给人以特别美好的感觉。对于儿童绘本来说,情感的抒发总会以儿童的视角进行表现。例如,儿童绘本《小黄和小蓝》就是讲述友情的故事,到最后的哲理令人深思和回味,并能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

3.2表现形式

3.2.1文字文字是绘本中最直接的表达方式,绘本虽然是以图画为主,但文字的补充也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低幼儿的绘本中,因为考虑到读者认知水平有限,字就设计得非常少,或者没有文字,是无字书。在儿童绘本中,文字是要非常浅显和容易理解的,还要有童趣和充满想象力;而在成人的绘本中,文字的表达须要有一定的品位,要有一定的文学高度,能使读者在之后引发思考和共鸣,如几米的绘本会经常有诗一般的文字表达,既能够看到字的表面涵义,深究下去,还能得到更深的启发。3.2.2图示构成绘本主要就是靠着无数的图画来进行表现和叙事的,除了必须需要用文字才能够表达的特定时间、人物对话等,其他都是需要各种图画来向我们进行一一展示的。图画是绘本进行传达的主要方式,是关键部分,不同特点和主题会有不同的画面表达,不同的色调和构图呈现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如封面图画、角色塑造和版式设计方面等。创作者在绘制图画时应该本着自我社会责任意识,创作出积极向上和有活力的图画,为广大读者创造一个健康的绘本阅读环境。

4审美教育引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也逐渐呈现出亚审美化的一个特点。亚审美化是只包含部分和片面审美因素的一种流行的社会心理状态。一般来说,它排斥崇高、悲剧这一类需要巨大人格力量参与才能出现的审美形态,对优美、喜剧这类审美形态也采取一种调侃或摇滚式的态度……亚审美化谈不上明显、确定的价值判断,有时甚至表现出排斥或拒绝价值判断。本文是对于绘本创作者的审美教育引导。笔者认为,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政府规范绘本艺术的文化传播,优化大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价值观教育环境;完善相关的绘本创作的制度和法律政策,以法律的手段来规范绘本所传播的内容;要积极地扶持和发展正确的绘本艺术文化,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指导受众读者有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性;加强对创作者和媒介的道德自律建设,应当规范其大众传播的绘本艺术内容。其次,应当优化学校对于绘本的审美教育环境。对于审美教育来说,学校的教育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学生对绘本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对真善美的判断识别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学校要通过其他艺术的领悟能力和解读能力等措施,提高大学生真善美等审美意识的提升。另外,应当提高创作者自身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质。如果创作者对事物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修养的话,那么他就会重视真善美,就会自发地去寻求真善美,并且按照真善美的要求去塑造完美的品行,创作出来的绘本作品也必然会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和正能量。最后,注重增强网络媒体的审美教育指引和引导作用。网络传达具备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对于绘本艺术的传播来说,应当加强网络媒介的社会意识,关于绘本艺术作品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结语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绘本阅读已经成为一种盛行的阅读状态,然而各种绘本作品在品质上却有好有坏。因此,增强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不可忽视的,对于什么样的绘本是美的,创作者应该有清晰、深刻的认识。同时,绘本创作者和出版者的社会责任源自当前社会需求,并通过社会需求来显示它的社会责任,所以对于绘本创作者不仅要促进大的社会责任意识价值观的构建,还要有审美教育进行引导。对于我国的绘本创作者来说,应当肩负起社会责任,使创作出来的绘本作品能够做到雅俗共赏,适应现代人们精神所需求的正能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寓教于乐,使读者在享受绘本艺术所带来的精神娱乐的时候,也能得到心灵上的净化,并且还能感受到正能量的鼓舞,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得绘本艺术成为推进社会全面发展和审美教育强有力的艺术助动器。

参考文献:

[1]…斯坦利•巴兰(美),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曹书乐,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03.

[2]…约翰•密尔.论自由[M].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81.

[3]…郎玉林.图书馆社会责任理论基础研究[J].图书馆,2014(2).

[4]…赵寒琪.中国儿童绘本的设计现状研究(2008-2012)[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绘本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术;绘画基础;教学

1 绘画基础教学的涵义

画家创作时表现出来的细腻的技法,深入的画面效果以及无微不至的描画能力,这是谈论绘画基础给人们脑海中留下的首要印象。也就是因为这种意识不容易被发现和察觉,给人一种理所当然的感觉,控制着学习绘画基础这门功课人们的思维与学习动力。更有甚者,它导致很多人的绘画基础陷入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不清楚为什么学习,也不知道学习的是什么。绘画基础,其实并不能仅仅定义成为一种特定的绘画表现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它就是绘画的一部分,和绘画融合在一起,不是作品外观效果的表现,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简单。绘画基础是创作作品的保障和前提,厚重的绘画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制约着绘画本身的艺术生命力,所有未来的绘画规模都来自于绘画基础。详细地来说,长时间的学习绘画理论,并且结合理论不断实践,转换为艺术尝试,这种属于自己的主观认识和艺术手法称之为绘画基础。人们脑海中认为的细腻的艺术手法,只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没有全面的分析和理解它。另外,因为作品创作的是否理性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表现有关,所以绘画基础在美术领域,我们也不能忽视画家本身所拥有的独特个性、个人修养以及文化素质。

素描和色彩是我国高校绘画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绘画基础是美术专业教育要求必须重复学习的课程,尽管他们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已经接受过相关的绘画能力、绘画基础的培养,但是在进入高校之后还要进行更加系统的学习。大多数高校对美术专业的学生要求重新认识素描和色彩,以培养他们的绘画基础。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增强他们的专业水平,还可以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在传授学习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思S去认识和感知周围世界,并将之具体生动的表现出来,传递出去。

2 高校美术专业绘画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美术专业相关教育也不断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也是不断的开拓创新。大部分高校在美术专业教学上针对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以及现有条件设施,来进行相关的调整。在这一背景下,美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被革新,教学结构、教学体系也逐渐优化。绘画基础教学在过去的时间里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2.1 高校扩招,生源素质不高

随着高校扩招,有一部分并不具备绘画基础的美术专业学生进入高校,但是一些高校录取学生的时候往往是按照分数的高低,对学生的绘画基础能力并不是十分的了解。由于文化课考试的压力非常大,很多文化课基础好,但是美术基础不好的学生,为了确保能进入大学,家长会让孩子报考美术专业,通过艺考来上大学。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绘画基础薄弱,高校对生源质量不够重视,忽视了学生绘画基础的重要性,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学生为了快速提高美术专业课成绩,放松了对绘画基础的学习,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2.2 教学理念没有创新,不能和时展同步

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适用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学习美术专业的过程中,不但要有良好的绘画基础,而且还要有创新精神。目前,我国高校的绘画基础教学理念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还比较落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不太强烈。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这远远达不到培养美术人才的要求,学生对美术专业绘画基础没有深刻的认识,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就能在以后的创作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殊不知,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道路是极其不利的,限制了学生更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方向。

2.3 理论教学水平和学生实际需求不符

一些高校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美术专业基础绘画教学中只重视绘画的技术,不能对绘画基础教学有系统、清晰的认识。虽然学生在学习绘画技术的同时,绘画基础能力也能得到锻炼,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进步来说相对缓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围绕绘画技术,开展相关教学。,而不是原有技术和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影响了美术专业教学计划的实施,学生基础理论欠缺。学校缺乏对学生实际需求的了解,绘画基础教学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没有和学生需求同步,致使绘画基础教学出现事倍功半的局面,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学习兴趣也会随之降低。

2.4 教学过程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无论从事哪一项工作或者是学习哪一样事物,都必须要培养他的兴趣,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亦是如此,只有对美术有着无比的热爱,才能持久的坚持下去,才能在美术领域和以后的事业中有所成就。可是现实情况并不如此,一方面,有一部分学生当初是为了进入高校才选择美术专业,他们自身从心底来说对美术专业没有太多的热爱,只把它当成进入高校学习机会的工具,当然美术方面基础能力也不高。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填鸭式”教学,学生感觉比较枯燥,在学习中没有动力和创新精神。

3 美术专业基础绘画教学需要采取的措施

3.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虽然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来说还处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普及阶段。美术专业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创新思维还比较缺乏,这样就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为了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和创新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加以训练,在讲解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还可以安排学生到现实环境中绘画,在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和启发,利用环境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提高。

3.2 实行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美术专业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整体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绘画基础的重复学习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作风格,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还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创作个性。

3.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美术专业的人才,要求学生不但要有扎实专业基础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这也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在平常的学习中开设相应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学校也可以采用宣传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人文素养对于自身的重要性,激励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成为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3.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美术专业绘画基础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绘画技术练习。不仅要练习绘画技术,也要练习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在技术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对在绘画基础中学到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形成自己独特地绘画技巧,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有更好、更大的发展。

4 结语

新时代给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高校美术教育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基于此,我们一定要采取相应措施来提升和优化高校美术专业绘画基础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良好兴趣,通过进一步优化美术教育资源配置更好的促进美术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使我国的美术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钱初熹,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2]封永辉.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改革中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大众文艺.2012(6):254.

绘本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绘画基础教学;解决措施

一、高职院校美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素质不高。近些年,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各大高职院校纷纷扩招,一时之间,很多不具备美术基础的学生纷纷涌入高职院校的美术专业。这是因为现在的高考录取是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很多美术基础不好,但文化课成绩好的高考生为了能确保考上大学报了美术专业,这些学生美术基础薄弱甚至对美术没什么兴趣,还有些学生为了应付美术考试,采取快速突击的方法,虽然暂时取得了高分,但是从长远来看,并不具备从事美术事业的潜质。

(二)教学观念比较陈旧。艺术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的,美术专业的学生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除了要有坚实的美术基础外,还必须要有创新精神,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美术基础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比较陈旧,许多教师盲目夸大了绘画的基本功的重要性,因此只给学生教授一些基础的绘画技巧,并不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其实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绘画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热爱绘画专业,他才会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其中,但实际上,现在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学生对绘画抱有热情的并不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很多学生自己对美术并不感兴趣,只是为了上大学才不得不选择美术专业。二是很多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子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设想和教学步骤开展教学,没有顾及到学生的需求以及兴趣点,也就是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四)重技术,轻理论。受一些传统美术观念的影响,普通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教师只重视绘画技术的讲解和训练,而忽视绘画理论的学习,造成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后期缺乏想像力和创造性。再加上为了应付高考,很多学生突击学习绘画的技术,造成了理论基础不扎实,这样学生很难有长足的发展。

(五)思维模式固化,评判体系不健全。现代社会,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师道尊严的影响,再加上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死板地学习,不敢打破常规,不敢有所创新。另外现在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教师一个人来评价的,这样的话教师会受到个人主观爱好的影响,造成评判不科学,不公允。

二、绘画专业基础教学的策略

以上所谈我国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绘画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美术基础的培养,不利于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绘画专业基础的教学活动。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美术专业基础绘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让学生欣赏名作名画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读懂作品的深层含义,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再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在真实的社会中用心感受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性思维。

(二)实行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从内心真正地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主人翁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创作风格,艺术不像数理化那样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有高雅低俗之别,关键是看从哪个角度去欣赏,有没有把握绘画中形式美的规律,是否尊重内心真实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创作风格,要采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地形成自己的艺术创作风格。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绘画基础教学都非常重视学生绘画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在延续这一良好作风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维方式训练,让学生打破思维的定势,发展个性思维,让艺术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另外教师还需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讲解绘画技巧时还要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有利于学生后期的发展。

比如在讲解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时,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这个时期绘画作品的特点,还要讲解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被压迫了半个世纪的人文精神开始复苏,人们努力挣脱宗教的枷锁,尊重人性的自由,因而创造了一大批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大都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

(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绘画是一门艺术,对于美术专业学生来讲,更需要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只有具备了高尚的人格才有可能创作出不朽的艺术作品来。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在欣赏文艺作业的时候要让学生体会到艺术的美,美在什么地方,不仅是外表还有内在的精神,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学校的宣传设施大力宣传人文素养对于绘画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改变教学理念,理论与技术的学习相结合,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几个方面来改变这种现状,希望能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绘画基础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封永辉.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改革中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折[J].大众文艺,2012.

绘本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 课堂教学 全面发展 小窍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23

现代社会更青睐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要求不仅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多才多艺,有良好的道德情操。美术作为一门既能够使学生变得多才多艺,又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学科,自然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起重视。本人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深深的体会到教师将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就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小窍门展开论述,希望对广大高中美术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启发。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美术是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专业素养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高中美术教师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美术学科学习,要求教师首先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一方面,教师要努力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在很多人眼里,美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认为教师只要能够对学生进行绘画教学即可,没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理论知识也较为枯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远非如此,理论知识对学生的美术学科学习至关重要,只有在理论知识点的引导下,学生才能更加有效的展开绘画活动,也只有在理论知识点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在美术学习的大路上走的更远。因此,为了更加有效的对学生开展美术理论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教师注重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进而从一种更加有效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

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绘画水平。教师在注重提升自身的美术理论水平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不断提升自身的绘画水平。绘画作品能够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对学生的绘画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引导,教师的绘画技能不断提升,不管在提升学生的绘画技能方面,还是在激发学生的绘画激情方面,对学生都是一种鼓励。

二、将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与学生的绘画活动结合起来

上文已经提到,对学生进行美术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的绘画水平,对学生的美术学习都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二者都引起重视。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将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与学生的绘画活动结合起来,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理论知识点较为抽象是美术学科的一个特点,如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点的讲解,势必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较大的困难,同时学生对该如何运用理论知识点指导实际的绘画活动也会产生一定的障碍。而教师如果单纯要求学生进行绘画,而缺乏理论知识点的指导,学生的绘画也变得不再“专业”。教师只有将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与学生的实际绘画活动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想要实现理论知识点与实际的绘画活动有效结合,需要教师下一番工夫。首先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多下工夫,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更好的将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与学生的绘画活动结合起来。其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要能够灵活掌控,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

三、为学生提供更多写生的机会

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深感学生写生的机会不多。进入高中阶段学生要进行多学科学习,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同时受高考的影响,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与家长,都希望学生能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高考涉及到的学科的学习,因此,对美术学习没有引起重视,写生作为美术学习的一个重要课程组织形式,自然也没有引起重视。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生想要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有新的突破,取得更大的进步,就必须在生活中寻找灵感,而写生就是学生获取灵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新时期,为了更好的开展美术教学,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写生活动引起重视,积极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写生。本人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注重组织学生写生,本人发现写生不仅对学生的美术学习有很大帮助,而且对缓解学生的大脑疲劳,促进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写生,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对学生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也有很大帮助,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美术教学理念,积极组织学生写生,更好的发挥其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创新是美术这门艺术的灵魂。每一幅美术作品都源自于生活,而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创作出更多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就目前的高中美术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已有知识点的讲解,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新时期的教学中,高中美术教师一定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起重视。

当然,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学生本人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要对学生进行逐渐引导。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针对一个话题让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这就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并对学生的创新活动大力表扬。通过美术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对学生的美术学习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五、为学生提供进行自由想象的空间

绘本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职 绘画透视课 教改 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 拓展

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标准日益提高,促成了高职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绘画透视课作为高职美术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绘画透视教学水平和应用水平的提升,自然推动高职美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向更高层次发展。本文将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基本依据,结合绘画透视教学已有的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绘画透视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学习绘画透视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好物体视觉形态变化与画面空间层次推移的问题。通过对学生系统的培养训练,一是要把握基本形体变化的造型能力。二是要灵活运用透视规律创造性组织画面空间的构图能力。现阶段我国高职绘画透视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技法理论》中的透视篇。透视篇主要讲述了透视的基本概念、视觉运动中的几种单视域空间、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曲线透视、阴影与反影透视,以及运动中的复合空间的散点透视。就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得出:首先,由于该内容属学生要掌握的最基础的透视知识和基本的原理,这对于更复杂的实际应用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再者,高职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他们进校之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美术基础,更不知道绘画透视,因此,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绘画透视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根据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高职美术设计专业绘画透视课为主修课,开设时限一般仅为一年(各院校的开课时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必然存在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职绘画透视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职绘画透视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1.加入“绘画透视入门”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绘画透视入门”主要研究和阐述绘画透视的基本内容、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职绘画透视课程而言,“绘画透视入门”内容的引入将对两个层面的学生起到积极作用:①对于那些没有绘画透视基础的学生来说,“绘画透视入门”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绘画透视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他们的绘画透视初级阶段的学习,这既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也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更有成效,更有乐趣。②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初步的绘画透视表现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绘画透视入门”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绘画透视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表现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绘画透视入门”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美术设计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另外,我们根据实践经验提出,“绘画透视入门”应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

2.适当增加实践性的内容。

绘画透视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包含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绘画透视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强调理论而容易忽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实践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绘画透视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实践性的内容,如绘画透视与室内外设计、绘画透视与环境设计、绘画透视与工业产品设计、绘画透视与平面广告设计等。应该看到,这类设计实践的内容是绘画透视艺术的具体应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绘画透视应用能力,尤其是实际设计能力,可以说是高职美术设计专业绘画透视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

3.增加有关“绘画透视艺术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绘画透视的学习,不仅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而且是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养成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自己审美水平和设计能力。有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媒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绘画透视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资料;绘画透视作品图形介绍与作品赏析资料;各种绘画透视版本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有组织的介绍和对绘画透视艺术作品有目的的赏析,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绘画透视课程学时以及自身知识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较高的层面上对绘画透视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地了解,并进一步丰富自己对该专业知识的认知水平,增加自己的艺术底蕴,提高整体艺术素养。同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美术设计和美术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促进了学生对其它美术理论课程的学习。

4.逐步建立绘画透视艺术资料数据库。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上述几方面的绘画透视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绘画透视艺术资料数据库。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所有绘画透视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从而使高职绘画透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教学技术水平均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现行的绘画透视教学形式大多在本质上仍然沿袭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和教学观念,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上大课“满堂灌”这一传统的、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之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而且还可能受到多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也为了高职绘画透视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与应用,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对课程体系进行拓展,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职美术设计专业绘画透视课程体系。

1.授课,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并存。

探讨绘画透视课程的多种授课方式,并且使之有机并存,应该说,其主要目的在于解决高职扩大招生而引起的学生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的矛盾,适应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的需要,使绘画透视教师能从以往的授课方式产生的教学工作质量不佳的窘境中摆脱出来。因此,我们进行多种授课方式的尝试显得格外重要。(1)合班课。沿袭绘画透视教学传统的授课形式,从师资利用的角度讲,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一般可以两个以上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合班课上,主要讲授“绘画透视入门”、“绘画透视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并适度地降低教学要求和难度。合班课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各种内容、各种形式、各种技巧和各种风格的绘画透视艺术,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2)分班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是交互性较强的教学授课方式,能高效率地实施绘画透视教学。在分班课的教学过程中,须统一内容,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分班课主要着眼于传授绘画透视图绘制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绘画透视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绘画透视基础偏低的教学对象,且学生数量适中。(3)个别课。这是绘画透视教学授课形式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绘画透视表现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开展极具针对性的教学工作。个别课适合于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更侧重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水平的拔高,为其他学生树立学习标准。

2.展开第二课堂活动,钻研、探讨、提高。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针对绘画透视教学中的各章节内容定期地开设展开第二课堂活动,进行不同范围、各种形式的观摩、讨论与经验交流,以此拓展知识的宽度,挖掘知识的深度。其学习范围及内容可由教师制定,也可以在教师圈定的范围内由学生自由选择,并在轻松、自觉、开放性学习气氛中进行。教师还应当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3.展览会,搭建交流平台。

这里所指的展览会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去美术展厅欣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美术设计展览作品,使他们能够在现场切身感受绘画透视在美术设计艺术中的作用与表现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举办各种形式的学生绘画透视应用作品展览,促使他们走出教室,走进绘画透视作品与美术设计作品展览厅,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美术展览,既为美术设计专业学生开展其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

4.展开技能大赛活动,亮出自己的风采。

在高职院校每年开展的各学科的技能大赛活动中,争取把绘画透视应用的成果也展示出来,如绘画,室内外设计、环境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等,诸多学生的作品,向观众亮相,以此为平台进行相互交流,并激励和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积极性,达到绘画透视学习向实际应用的方向发展,以期实现专业课开设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高职绘画透视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牵涉面较宽。它涉及到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修订与调整,相关教材的整理与编写,相关课题研究的展开和深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与推广,各种活动的组织与进行等等。它还对绘画透视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热情和综合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更高和更为全面的要求。可以说,高职绘画透视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专业综合素质的增强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而且其效果是明显的。同时,高职绘画透视课程的教学改革将能进一步促进美术设计专业学科内部各课程之间的合理优化整合,从而积极推动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也更加符合社会对高质量美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要,当然,也符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自身发展的总体需要。

参考文献:

绘本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高中手绘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及表现能力。本文介绍了手绘课程的一种模型,分析了将手绘海报、手绘服饰、墙绘作为三个主体项目纳入手绘课程的可行性及操作方式。

关键词

高中手绘;课程设计;可行性分析

近年颁布的高中美术课程改革为高中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空间。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课程目标具有更强的综合性,从以往单一地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扩展到创造能力、鉴赏能力、跨学科美术学习能力、美术评论能力等全方位综合提升。相应地,高中美术课程也做出了调整,从单一的美术鉴赏拓展为四大模板,包括:设计•应用、造型•表现、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普遍认知的手绘是指现代设计中借助绘画工具手工完成设计作品,近年来随着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专业的兴起而为人熟知,常被归为设计和应用板块的重要部分。本研究中手绘的概念有所不同,不仅仅指作为设计辅助技巧的手绘草图、效果图、表现图等,更多地作为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而存在,涵盖以手工绘制为表现形式的石绘、墙绘、布绘等艺术形式,强调创意、造型与视觉表现。后现代美术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心灵是生长着的有机体”。4R学说提出,教育者在课程和教学领域应重视创造性,鼓励学生思维多元化,注重课程的丰富性、元素的多元性、教育与文化的关联性、美术思维的严密性。手绘作为美术基础项目之一,对培养学生绘画和表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美术课程四大板块的学习与创新奠定基础。所谓“灵感在笔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正是高中手绘课程的意义所在。与专业设计学院普遍开设手绘设计课程的情况不同,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手绘课程开发仍处于探索阶段。本论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列出了手绘课程的一种设计模式,旨在探索高中手绘课程开发的可行性,为以后的高中美术教育创新课程开发提供一点参考。

1手绘课程内容设置原则

开发新课程首先要进行课程资源筛选,在所有可能中选择能够丰富课程发展、符合教学目标的资源,摒除华而不实甚至对课程有干扰作用的资源;其次是目标受众分析,选择符合高中生兴趣点、思维特点,以及与学生当前进行的其他学科有联系的课程;最后是教学主体(即教师)分析,考量现有教师自身特长是否符合新课程的发展、教师的人脉资源是否满足课程开设需求等。手绘包括手绘设计图、手绘海报、手绘服饰、手绘墙、手绘装饰画等,考虑高中生尚不具备专业设计能力,本课程设计以开发学生创意能力与表现能力的项目为主。考虑项目之间的连续性,选择手绘海报、手绘服饰、墙绘三个项目,在20~21周学期期间内合理分配各个项目,以期达成高中手绘教学目的。

2课程导入:手绘海报

高中手绘课程可从最易入手的手绘海报开始。海报及产品包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教师可提前收集电影海报、食品包装,并制作海报设计基础理论多媒体课件,课堂上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海报或产品包装进行讨论,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师生交流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掘自己喜爱的海报特点,适时补充海报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讲解过程中可通过系列实物展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如,观察不同内容的海报采取的设计风格各异的字体、排版方式对整体感觉的影响、体会不同色彩传达的情感等。理论讲解基本完成后,教师可安排课程相关的作业,结合校园活动布置海报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在审美性和实用性的双重前提下,通过色彩、图形、文字设计一张足以准确表达自己情感的手绘海报。手绘海报课程时间可安排3~5周甚至更长时间,目的在于通过基础的纸质平面手绘练习训练学生的手绘表达技巧,包括线条的运用、色彩情感传达、版面设计等,并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不同纸张、不同绘图工具的特点。手绘海报是一项为其他各项目的开展奠定技术基础的项目,教学者应在课程开始之初明确这一目标以便引起学生们的足够重视。

3课程延展:手绘服饰

手绘海报对学生创意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由于手绘介质(纸张)的单一性和日常性,对学生的吸引力相对较小较短暂。相对而言,手绘服饰有更强的实用性,更易于引发学生兴趣。有了前期的铺垫,学生对手绘中线条及色彩的运用已有了一定的理解,手绘服饰恰好可以满足学生“完成自己作品”的需求。不同的颜料碰上不同材质的布料会产生风格迥异的效果,由于课程时间和课程经费限制,一般手绘课程所用的服饰常采用普通棉质T恤。但在前期手绘服饰理论教学中,教师可首先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发现布料和颜料碰撞后产生的别致的艺术效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美术逻辑观念及深化自身的审美能力。所有的课程教学都应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在手绘服饰环节教师可将手绘的实用性置于更重要的位置,从一开始就制订目标,将学生分为3~5人的手绘小组,学生需在3周左右的学习和练习之后自行设计手绘服饰,并在广场或其他公众场合摆设摊位当场绘制手绘T恤,售卖自己的作品。手绘服饰课程时间可安排5周左右,利用3周时间进行小组练习,最后2周通过现场绘制及售卖检验学习成果。手绘T恤对大众而言具有普遍性,对设计者自身而言具有私人性,学生如果想在最终课程检验环节赢得成绩,需要在大众审美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发散思维,做出满足大众需求又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本项目旨在开发学生的美术创意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设计的实用性,在作品中合理处理个人情感与大众需求的关系。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个人价值观及素质养成是极其重要的。

4课程深化:墙绘

墙绘具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人类历史上最早发现的绘画形式之一即包括墙绘壁画。墙绘是通过绘画、雕塑等造型手段在墙壁面上绘制的图画,对环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与手绘海报、手绘服饰相比,墙绘对学生造型能力的要求更为复杂。由于墙绘相对耗时较长、作品较大型、作品保存时间较长,因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真对待,可作为从手绘习作到真正的作品之间的转换形式纳入手绘课程。墙绘项目综合囊括了基础美术造型教学的许多方面,学生需要掌握从打形、透视到明暗表现、色彩表现等各方面的造型能力。墙绘绘画内容丰富,从简易几何图案到卡通漫画直至花卉、动物甚至写实的风景人物等均可入画。高中美术中的墙绘课程仅作基础了解,可以不要求学生运用太复杂的绘画技巧,在前两个项目的基础上稍作深化即可。教师应首先布置最终教学任务,将学生分成各个实践小组,引导学生在了解墙绘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制订墙绘计划。墙绘的主体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卧室或符合条件的咖啡店、书店等商业场所(视教师资源而定)。墙绘课程需要循序渐进,制订绘图计划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小组进行现场勘测,确定墙绘主体的材质、墙绘面积、墙绘主题等;全部确定完成后进入草图设计阶段,草图作为墙绘作品的框架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应在此阶段及时纠正学生错误,以便后续工作顺利进行;草图设计完成到上墙期间,教师应对学生绘图材料的选择、上色先后步骤、造型表现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需要一提的是,墙绘等大型作品创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料之外的“错误”,教师应教导学生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即,意外往往造就超乎意料的美,帮助学生以合理的方式修正创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墙绘课程时间可安排7~8周,根据计划逐一完成项目的各个步骤。墙绘项目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作能力,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有极高的促进作用,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项目,对学生的美术能力、造型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均有较好的锻炼作用。

5课程创新:其他手绘形式

手绘课程的最后1~2周,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除本课程主体项目之外的其他手绘形式,如布绘、石绘、砖绘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学生可自由选择课程项目或课程项目之外的其他手绘形式完成一个小型作品。自由手绘的设置旨在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美术表达形式,了解不同艺术形式之美,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介质。

6课程检验:家长、学生、教师全方位评价

在以上高中手绘课程模型中,教学效果检验由平时项目作品成绩和个人素质成绩两项构成。学期末教师可安排一场学生作品展览,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自我总结,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同时邀请学生家长、其他班级学生参观展览,全面了解自身的教学成果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出修正。以上手绘课程安排是笔者依照一般的课程设计原则做出的一种实验性课程模型,具体到运用中需要根据各个学校资源、教学能力做个性化调整。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短短一个学期的教学不可能透彻地讲出手绘艺术的精妙,更无法培养出一个手绘大师,该课程设置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艺术之美并逐步喜欢上手绘艺术,进而自发地进行创作和创造,最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能力有限,本文列出的课程模式还存在着种种局限,更多手绘课程设计方式仍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蒋其芳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明.浅述“墙绘”作为项目课程引入中职美术课程的可行性[J].科技视界,2011,10(28):53-54.

绘本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手绘;课程设计;可行性分析

近年颁布的高中美术课程改革为高中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空间。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课程目标具有更强的综合性,从以往单一地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鉴赏能力扩展到创造能力、鉴赏能力、跨学科美术学习能力、美术评论能力等全方位综合提升。相应地,高中美术课程也做出了调整,从单一的美术鉴赏拓展为四大模板,包括:设计•应用、造型•表现、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普遍认知的手绘是指现代设计中借助绘画工具手工完成设计作品,近年来随着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专业的兴起而为人熟知,常被归为设计和应用板块的重要部分。本研究中手绘的概念有所不同,不仅仅指作为设计辅助技巧的手绘草图、效果图、表现图等,更多地作为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而存在,涵盖以手工绘制为表现形式的石绘、墙绘、布绘等艺术形式,强调创意、造型与视觉表现。后现代美术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心灵是生长着的有机体”。4R学说提出,教育者在课程和教学领域应重视创造性,鼓励学生思维多元化,注重课程的丰富性、元素的多元性、教育与文化的关联性、美术思维的严密性。手绘作为美术基础项目之一,对培养学生绘画和表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美术课程四大板块的学习与创新奠定基础。所谓“灵感在笔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正是高中手绘课程的意义所在。与专业设计学院普遍开设手绘设计课程的情况不同,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手绘课程开发仍处于探索阶段。本论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列出了手绘课程的一种设计模式,旨在探索高中手绘课程开发的可行性,为以后的高中美术教育创新课程开发提供一点参考。

1手绘课程内容设置原则

开发新课程首先要进行课程资源筛选,在所有可能中选择能够丰富课程发展、符合教学目标的资源,摒除华而不实甚至对课程有干扰作用的资源;其次是目标受众分析,选择符合高中生兴趣点、思维特点,以及与学生当前进行的其他学科有联系的课程;最后是教学主体(即教师)分析,考量现有教师自身特长是否符合新课程的发展、教师的人脉资源是否满足课程开设需求等。手绘包括手绘设计图、手绘海报、手绘服饰、手绘墙、手绘装饰画等,考虑高中生尚不具备专业设计能力,本课程设计以开发学生创意能力与表现能力的项目为主。考虑项目之间的连续性,选择手绘海报、手绘服饰、墙绘三个项目,在20~21周学期期间内合理分配各个项目,以期达成高中手绘教学目的。

2课程导入:手绘海报

高中手绘课程可从最易入手的手绘海报开始。海报及产品包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教师可提前收集电影海报、食品包装,并制作海报设计基础理论多媒体课件,课堂上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海报或产品包装进行讨论,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师生交流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掘自己喜爱的海报特点,适时补充海报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讲解过程中可通过系列实物展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如,观察不同内容的海报采取的设计风格各异的字体、排版方式对整体感觉的影响、体会不同色彩传达的情感等。理论讲解基本完成后,教师可安排课程相关的作业,结合校园活动布置海报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在审美性和实用性的双重前提下,通过色彩、图形、文字设计一张足以准确表达自己情感的手绘海报。手绘海报课程时间可安排3~5周甚至更长时间,目的在于通过基础的纸质平面手绘练习训练学生的手绘表达技巧,包括线条的运用、色彩情感传达、版面设计等,并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不同纸张、不同绘图工具的特点。手绘海报是一项为其他各项目的开展奠定技术基础的项目,教学者应在课程开始之初明确这一目标以便引起学生们的足够重视。

3课程延展:手绘服饰

手绘海报对学生创意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由于手绘介质(纸张)的单一性和日常性,对学生的吸引力相对较小较短暂。相对而言,手绘服饰有更强的实用性,更易于引发学生兴趣。有了前期的铺垫,学生对手绘中线条及色彩的运用已有了一定的理解,手绘服饰恰好可以满足学生“完成自己作品”的需求。不同的颜料碰上不同材质的布料会产生风格迥异的效果,由于课程时间和课程经费限制,一般手绘课程所用的服饰常采用普通棉质T恤。但在前期手绘服饰理论教学中,教师可首先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发现布料和颜料碰撞后产生的别致的艺术效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美术逻辑观念及深化自身的审美能力。所有的课程教学都应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在手绘服饰环节教师可将手绘的实用性置于更重要的位置,从一开始就制订目标,将学生分为3~5人的手绘小组,学生需在3周左右的学习和练习之后自行设计手绘服饰,并在广场或其他公众场合摆设摊位当场绘制手绘T恤,售卖自己的作品。手绘服饰课程时间可安排5周左右,利用3周时间进行小组练习,最后2周通过现场绘制及售卖检验学习成果。手绘T恤对大众而言具有普遍性,对设计者自身而言具有私人性,学生如果想在最终课程检验环节赢得成绩,需要在大众审美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发散思维,做出满足大众需求又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本项目旨在开发学生的美术创意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术设计的实用性,在作品中合理处理个人情感与大众需求的关系。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个人价值观及素质养成是极其重要的。

4课程深化:墙绘

墙绘具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人类历史上最早发现的绘画形式之一即包括墙绘壁画。墙绘是通过绘画、雕塑等造型手段在墙壁面上绘制的图画,对环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与手绘海报、手绘服饰相比,墙绘对学生造型能力的要求更为复杂。由于墙绘相对耗时较长、作品较大型、作品保存时间较长,因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真对待,可作为从手绘习作到真正的作品之间的转换形式纳入手绘课程。墙绘项目综合囊括了基础美术造型教学的许多方面,学生需要掌握从打形、透视到明暗表现、色彩表现等各方面的造型能力。墙绘绘画内容丰富,从简易几何图案到卡通漫画直至花卉、动物甚至写实的风景人物等均可入画。高中美术中的墙绘课程仅作基础了解,可以不要求学生运用太复杂的绘画技巧,在前两个项目的基础上稍作深化即可。教师应首先布置最终教学任务,将学生分成各个实践小组,引导学生在了解墙绘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制订墙绘计划。墙绘的主体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卧室或符合条件的咖啡店、书店等商业场所(视教师资源而定)。墙绘课程需要循序渐进,制订绘图计划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小组进行现场勘测,确定墙绘主体的材质、墙绘面积、墙绘主题等;全部确定完成后进入草图设计阶段,草图作为墙绘作品的框架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应在此阶段及时纠正学生错误,以便后续工作顺利进行;草图设计完成到上墙期间,教师应对学生绘图材料的选择、上色先后步骤、造型表现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需要一提的是,墙绘等大型作品创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料之外的“错误”,教师应教导学生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即,意外往往造就超乎意料的美,帮助学生以合理的方式修正创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墙绘课程时间可安排7~8周,根据计划逐一完成项目的各个步骤。墙绘项目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作能力,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有极高的促进作用,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项目,对学生的美术能力、造型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均有较好的锻炼作用。

5课程创新:其他手绘形式

手绘课程的最后1~2周,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除本课程主体项目之外的其他手绘形式,如布绘、石绘、砖绘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学生可自由选择课程项目或课程项目之外的其他手绘形式完成一个小型作品。自由手绘的设置旨在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美术表达形式,了解不同艺术形式之美,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介质。

6课程检验:家长、学生、教师全方位评价

在以上高中手绘课程模型中,教学效果检验由平时项目作品成绩和个人素质成绩两项构成。学期末教师可安排一场学生作品展览,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自我总结,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同时邀请学生家长、其他班级学生参观展览,全面了解自身的教学成果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出修正。以上手绘课程安排是笔者依照一般的课程设计原则做出的一种实验性课程模型,具体到运用中需要根据各个学校资源、教学能力做个性化调整。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短短一个学期的教学不可能透彻地讲出手绘艺术的精妙,更无法培养出一个手绘大师,该课程设置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艺术之美并逐步喜欢上手绘艺术,进而自发地进行创作和创造,最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能力有限,本文列出的课程模式还存在着种种局限,更多手绘课程设计方式仍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明.浅述“墙绘”作为项目课程引入中职美术课程的可行性[J].科技视界,2011,10(28):53-54.

[2]王松.新疆普通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解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2,12,28(4):36-39.

绘本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学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融入

一、我国中学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由于学校教育追求教学成绩,我国中学美术教学一直处于较为不明显的位置。作为中学教学课程体系中最无存在感的学科之一,各个学校美术教学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该学科的教学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术教师自身的美术知识、艺术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艺术素养等等,绝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单一式传承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美术等艺术类的学科教学而言,缺乏一种艺术教育的灵性。

1.中学美术教学的状况

自从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策略以来,各教育机构都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现阶段,我国中学美术教学在国家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极力改进美术教学的总体质量。从其教学成果来看,在现代中学教育体系发展的带动下,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一些最基本的美术技能以及美术知识[1]。我国中学美术教学的课堂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教师试图通过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来推进中学美术教学,将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放在了首位,忽视了学生对美术艺术的审美以及兴趣的培养,这就给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埋下了隐患。

2.中学美术教学的实效及其局限性

通过对我国过去一段时期以及当前中学美术教学状况的分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虽然中学美术教学的成绩较以往有所改善,但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术专业教师传承知识本身的同时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节,这样就导致中学美术教学中艺术灵魂的缺失,换句话说,就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模式不能吸引学生来投入地学习美术艺术,而仅仅是泛泛了解美术。这对于我国整个教学体系的完整构建极为不利,同时,也无益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二、中学美术教学需要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渲染

艺术素养并非人人都具备,同样,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一方,专业的美术教师要能够用自身的艺术素养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艺术本身的兴趣,进而才能将美术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等内容更顺畅地传承给中学生。同时,在兴趣的导向下,中学生对于美术这门学科的认知也会有所提升,比以往更能融入美术的学习氛围中。

1.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1)中学专业教师美术艺术素养的提升提升教师本身的美术艺术素养是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中学生的重要前提。在实践过程中,我国从事中学美术教学的专业美术教师在以往也做了诸多探索,深深意识到创新意识对于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与艺术理论的认知及其对美术艺术的鉴赏能力息息相关。有的美术教师尽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美术专业的知识点与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但由于其自身艺术素养的缺失,往往就会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有一种枯燥、机械的印象,这对于日后教学十分不利。所以,作为美术学科的专业教师要首先从自身的教学能力、对美术艺术的鉴赏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来提升本身的美术艺术素养,进而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也能够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2)学生对美术学科有着强烈的兴趣中学美术教师自身美术艺术素养的提升对于美术教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也极为关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这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同样适用,教师要以兴趣导向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美术教学,并且将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与教学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知到美术这门艺术的灵性。中学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对美术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将来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生活中来看,艺术之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当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美,要想发掘并认知这种美,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小就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对美术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2]。

2.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入,促使中学美术教学朝向素质化方向发展

在现代绘画艺术的领域中,很多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为了使得绘画创作更为完美,融入了很多国内外的新兴艺术风格,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特性,令作品活灵活现。从中学美术教学的角度来看,将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实质上就是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美术创作激情,教育学生不拘泥于形式,仔细体察自身对美术艺术的独特感觉,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每个人的艺术感觉可能都会有所不同。

三、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在中学美术

教学中渗透的意义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既不能忽视绘画艺术的创新性又不能过于强调美术艺术的创新,教师要能够把握其中的内涵价值所在。探究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十分重要,如若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领悟到美术中的艺术内涵,那么现代中学美术教育的质量就会理所当然地提升上来了。

1.现代绘画艺术及其创新意识

(1)现代绘画艺术概述现代绘画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在现代艺术氛围中滋生出来的绘画作品,而且,相对于传统的绘画艺术而言,现代绘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较为密切。通过对现代绘画艺术的观察可知,很多绘画艺术作品中都存在中西方美术艺术文化的影子,而且,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文化的渲染,以及社会变革的影响,使得现代绘画艺术本身有着较为独特的味道,其中不乏一些创新的内容[3]。绘画艺术创新,是绘画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可以看到,即使是同一个艺术家,他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绘画艺术风格也都不尽相同。(2)现代绘画艺术的特征从总体情况来看,现代绘画艺术有着几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便是现代绘画艺术中所潜藏的艺术精神以及创作理念几乎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美术艺术,这也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艺术者对于珍视现代美术艺术的态度。从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绘画艺术的差别来看,后者忽略了对画面物体本身的形象性勾勒,转而表现绘画艺术所能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4]。绝大多数艺术形式都是较为抽象且充满美感的,只不过人们对艺术本身的认知与领悟能力存在差别,所以,对同一艺术作品的感受就有所不同。(3)探究现代绘画艺术领域中的创新意识通常情况下,我们在研究现代绘画艺术时,难免要关注它背后独特的创新意识。从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一个具备基本鉴赏能力的人,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创作者在绘画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创新意识。在现代绘画艺术的烘托下,将创作者的创新意识也传达出来了。事实上,现代绘画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又高于生活。一个致力于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文艺工作者往往会通过较为激烈的手段来强调艺术本身的独立性,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找寻艺术氛围中的片刻宁静。

2.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合

从教学实践过程来看,尽管了解到了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中学生创新意识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从具体教学策略来看,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合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教育过程,教师通过对现代绘画作品内涵的解析,来启发学生创新意识[5]。可能有的学生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的领悟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不断地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学会欣赏现代绘画艺术作品的演变过程,以及艺术家们在创作作品时的细节变化。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这些内容,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这门艺术的内涵价值、学好美术这门课程,并以此来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6]。(1)教师通过对现代绘画作品内涵的分析,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诸多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可以发现,绘画艺术大师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从一幅幅绘画作品中,便可以窥见艺术大师创作理念的变化以及创作风格的转变。创新,是艺术大师区别于普通画家最明显的一个特征。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思路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本身,而且,有很多艺术创新理念都是源自于中西方绘画艺术火花的碰撞,从而滋生出一个新的创意点,借助艺术大师之手,将创新的思维通过绘画艺术这一表达形式呈现给世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领悟,并要鼓励学生在创作个性化美术作品时,要能够将自己创新的内容融合在作品当中,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7]。当然,教师要提示学生,独立美术创作风格的形成是在具备一定美术技能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的。(2)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以此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中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与艺术本身偏离的状况[8]。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鉴赏也不可能完全契合,但却可以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枝丫在中学美术教学课堂中任意滋长。由于现代绘画艺术与生活的关联性真实存在,而现代绘画艺术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又在时刻强调着艺术创作的独立性,以及他们毫不掩饰对创作自由的追逐,因此,在其艺术作品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个似乎远离社会的空间存在。基于此,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把握好现代绘画艺术对这种海市蜃楼般景象的追求意识,将艺术家在绘画艺术作品中所融入的似是而非的创新理念提炼出来,给学生以启示[9]。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的意义十分重大,不仅可以促进中学美术教师自身技能的提升,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美术艺术的能力,进而转变现代美术教学培养的方向,令中学师生都能够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10]。从现代教育领域的发展进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学校教学的过程绝不仅仅是传授固有的知识内容,而是需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培养,以及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进而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有着创新思维能力的优秀艺术型人才。从教学实践中发现,萦绕在美术学科专业教学过程中的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极为宝贵,同时也能够明显感觉到,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较为可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为培养未来致力于发展艺术专长的高材生夯实美术功底。———————————

参考文献

[1]李长民.从基础教学实践解构美术课教材教法———对《普通中学美术课教材教法》的探讨[J].美术大观,2014(7).

[2]陈诚.中学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14).

[3]李柠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审美和欣赏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14).

[4]江艳华.中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8).

[5]王睿.中学美术教育中如何加强素质教育[J].艺术科技,2014(10).

[6]韩昶.综合素质提升视角下的中学美术教学路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3(22).

[7]梁卫民.美术教学的拓展与中学教师艺术素养的提升[J].教育评论,2014(7).

[8]王爱春,邓觉民.非主流社会资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的价值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5).

[9]加央欧珠.论当前中学美术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的策略[J].才智,2013(12).

绘本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美术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6-0144-02

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出现,阐释了儿童绘画的所知所见是由于发展阶段不同而出现的不同表现形式。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心理学家维克多·罗恩非德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在儿童绘画领域中具有深远影响。他指出,美术教育在于给儿童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以引起并维系他们自我表现的动机。研究儿童绘画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是以儿童为主体,通过多年对大量不同阶段的儿童自身在艺术学习中的实践而总结出的共同特点,进行分类归纳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它是以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儿童实践生活和心理活动为研究途径,最终目的是为了儿童绘画发展的理论体系的形成。这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是深入了解儿童绘画发展特点的起点与重点。起点即新入职美术教师由此开始了解学生绘画心理,认知学生绘画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特征;同时还是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探索儿童绘画发展阶段新发现的重点理论依据。本文通过访谈法和个案分析法调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新入职美术教师如何有效缩短初为人师的摸索时期,快速了解学生绘画特点,促进教育创新发展。

一、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认识

1.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意义。在我国,有关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研究的最早成果是1938年出版的心理学家黄翼所撰写的《儿童绘画心理》。书中针对“儿童绘画描绘的事所知还是所见”这一著名命题,提出了儿童绘画描绘的是他们所看见的事物的论点。之后,一些学者陆续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对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对美术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儿童绘画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特点是小学新入职美术教师认识不同年龄学生绘画特点的捷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深入探索能够使小学新入职美术教师缩短新教师的教育摸索期,快速进入教师角色,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系统的学习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是教师成功与否的制约条件,小学新入职美术教师进行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和再完善是因材施教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2.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美国著名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通过儿童从两岁起的创造性和智力发育的不同阶段的表现来定义儿童的艺术水平的提高过程。总结归纳中外关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知识,大体将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分为三个阶段:①涂鸦期,在此阶段的学生一般在2~4岁,处于认知世界的体验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不以思维支配画面。②象征期,在此阶段的学生一般在4~8岁,处于认知世界的初始阶段。 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拥有简单思维联系能力,他们开始有意识的去画他们认识的东西,比如爸爸、妈妈等,这些他最先认识的客观世界。③写实期,在此阶段的学生一般在8~12岁,处于认知世界的模仿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拥有了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对客观世界已有一定辨别能力。画画变成为受大脑支配的呈现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

3.现阶段北京地区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特点。现阶段,在我国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背景下,北京作为首都率先在儿童美术教育上进行改革。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在北京地区已经稍有改变。经过对部分学校教师的访谈调查发现,北京地区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特点呈低龄化。经过个案分析的调查对北京城区部分学校学生进行了实验,结果表示,经历无联系期的儿童表现为无论将参照物通过任何方式教授与他,他都无法将参照物和画面做联系,从而将参照物表现在画面上,致使经历这个时期的儿童丧失对绘画的兴趣。而经历这个时期的儿童约占北京城区儿童的10%左右的高比例。

二、新入职美术教师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的缺乏成为新入职美术教师施教的绊脚石。儿童绘画阶段理论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尤其对于新入职美术教师而言更是直接作用于美术教学的重要理论支持。然而通过访谈方法对新入职美术教师的关于儿童绘画阶段理论的认知程度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新入职美术教师不知道儿童绘画阶段理论,50%的新入职美术教师对小学生绘画能力的年龄划分不清楚,对小学生绘画阶段的特点不了解。这是给新入职美术教师带来教学困扰的关键问题所在。 新入职美术教师由于对学生绘画各阶段的不同特点不够了解,直接导致新入职美术教师在教学上的失误增加,需要利用很长时间来适应学生。

2.新入职美术教师教学困扰分析。经过访谈法调查新入职美术教师的教学现状,发现了很多新入职美术教师因为不了解学生的心理而无法施教于学生的现象。当学生出现因为画的不好看或者想重新作画的意愿出现时,新入职美术教师便不知如何施教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大部分因为新入职美术教师对学生心理不够熟悉,不能做出正确的回应。另一方面,经验的不足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解决来自学生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是新入职美术教师常常感到困惑的问题。如何减少因为缺乏经验形成的困惑,成为新入职美术教师主要面对的问题。

三、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对新入职美术教师的启示

1.培养教师对学生言行敏感的性格与和谐共荣的艺术氛围。儿童绘画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儿童绘画发展处于哪个阶段,拥有哪些绘画特点,还有哪些独特的表现等,除了运用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新入职美术教师拥有敏感的性格。儿童细小的变化,或来自儿童作品的细微调整都会成为预示儿童绘画发展的证据。此时就需要美术教师细心的发现,耐心的辨别。同时,身边的环境往往也直接影响着儿童绘画作品。所以,建立美术课堂上互相启发互相赞扬的氛围就成为美术教师的责任。应当努力做到让师生间在美术课堂上没有任何限制的展开想象力的碰撞,在有限的空间里无限的感受艺术带来的美好。

2.维护涂鸦期的快乐是美术教师的责任。学生绘画美术能力的提升不是通过一幅绘画作品来鉴定的,更多的应该在学生生活中体现,例如一个发现美的眼神,一个拾起美的动作等。所以,提高学生绘画能力的过程也不应该以一张完美的画来作为标准。让画画的过程成为学生享受美好生活的途径,让学生每时每刻沉浸在幸福的创作之中。只有师生在美术课堂上共同达到分享画画带来的快乐的时候,学生的绘画发展才能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景芝.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2]刘亚明.儿童绘画成功施教方法[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4.

绘本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气韵非师 教育思想

一、何谓“气韵非师”

中国自古就非常重视“气”的培育,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也不例外,对画中气韵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技巧的关注,这种审美观念始终影响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在历代画论尤其是宋代以来文人画论中,保存着大量有关学养与气韵的关系论断。“气韵”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特殊的审美内容,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列在“六法”之首,足以见其重要地位,“气韵”便成了中国画品味不尽的魅力所在,因此也成为衡量绘画层次的重要标准。

宋代郭若虚说“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这里的“气韵生知”这种说法难免有先验之嫌,带着几分神秘色彩,这样讲来气韵似乎是后天不可求得之物了。但郭氏在后文中又隐隐指出气韵的来路“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践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书画岂逃乎气韵高卑”。然后他又借用杨雄之语“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由此可见郭若虚将人品修养视为绘画的必要前提。他用“依仁游艺”一词,明确指出修养与绘画的关系,郭若虚的“气韵非师”一说,目的是强调修养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并非有废师废学之意。“气韵”之不可学,只是不可在“笔墨技巧间学”而已。

二、“气韵非师”的绘画教育思想

1、绘画教育中重“画品”,更应重“人品”

在“气韵非师”中,所谓的“气”指先天的气质、秉性,“韵”指发而为画的笔墨情韵,郭若虚强调作画者的品质、格调对其绘画成就的决定作用。在绘画学习中,主体的人品修养被提高到高于绘画的技术训练而统摄一切的地位。

郭若虚将人品视为绘画的必要前提,所谓“人品”是从人的整个心性流露出来的,本自心源,不期然而然。人品不是先天所固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练习所致,其中读书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他认为人品对于绘画创作具有第一等的意义,如常言所说的“文如其人”和“画如其人”。在郭若虚看来气韵不能师授,人品胸襟都可以豢养,后天的修养、修炼有助于扩充先天气度的不足。

在绘画教育中,应该特别强调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关怀素质等人品的培养,画由心生,绘画工作者只有具有敏锐的感觉、丰富的感情、细腻的感触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流芳之作。

2、绘画教育中重“形”更要重“神”

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在绘画作品中光做到“形”似,只能算是个画匠,只有做到“形”“神”兼备,才能称为真正的画家。

中国古代绘画重视“形似”但更重“神似”。坡有一句精典名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坡把只追求“形”似的画看作是儿童画。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有《论气韵非师》一节,曰:“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矣焉。凡画必周气韵,方号世珍;不尔,虽竭巧思,止同众工之事,虽曰画而非画。”意思是美术作品只有追求神韵才能成为不朽之作。欧阳修也曰:“古画画意不画形。”元代赵孟颉认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他所追求的“古意”,并不是指模拟前代人的作品,而是指其笔墨风格和艺术趣味应有古意即圣贤意。

3、绘画教育中重“读万卷书”更重“行万里路”

明代董其昌强调“六法”中的气韵生动,但认为主要靠画家“生而知之”,即天分才能达到,但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提高修养,增长阅历亦可取得。

与唐宋时期的以生活为直接来源、注重写生的绘画基本功的技术性训练不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纯粹的画外功夫的修炼。行路是为了涵养胸襟更广泛地接触生活。董其昌、清六家大多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这些累积的画外功不仅弥补了他们在造型上的不足,而且提升了他们作品的意境,使得造型的缺陷变为特点。如若缺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修炼,其作品的气韵、意境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了。因此,要成为杰出的画家,画外功夫必不可少,而且更要加强“行万里路”作为画学的根本的技术性的基本功训练。

4、绘画教育中重“专业技巧”也重“文学素养”

“气韵非师”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绘画教育上既要重“美”或者说“专业技巧”,更应重“术”即“文学素养”。也就是说美术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手头功夫、绘画技巧、专业知识,更应该让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底蕴。也就是明代李日华云所说的:“余尝泛论学画必在读书,方知用笔。”

因此我们强调在绘画教育中重“专业技巧”,更应重“文学素养”,只追求“技艺技巧”只能是一个技人、画匠;只有在“技艺技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博采古今,大胆创新,才能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优秀作品,才能成为真正的美术大师。

三、“气韵非师”对当今美术教育的启发

高校美术类专业对文化课的重视不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许多艺术类高校都存在只重专业课的学习,美术史理论课少且不受重视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上过高校的美术毕业生出了校门做的都是工匠的工作。真正在专业上有所钻研,有所见术的人极少,原因在于没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不可能有突破的创新。

“气韵非师”的绘画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美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的宝贵的财富,当前中国美术教育只有适应时代潮流,继承和发扬美术教育史上的优良传统,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才能开辟出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王雨.论“气韵非师”的绘画教育思想[J].教育与职业,2007,(8).

绘本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一、引言

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民间文化是现当代艺术的母体与本源,更是宝贵的绘画艺术资源。河北省的各类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极为丰富,都散发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和地域特色。同时,民间美术具有脱胎于真实自然生活与风土民情的关怀和深厚情感,其艺术形式依托于自由想象与联想,不受客观规律的限制,这些都是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应具备的素质。

而当今我国年轻一代的艺术家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疏远或排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艺术倾向,使艺术愈加与母体文化脱离,同时也使整个社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受到脱节。所以在高校特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别是绘画艺术类学科开设民间美术类课,拓展并深化学生对民间艺术在形式与内涵的理解与在实践中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合理健全的民间美术教育体系。

二、民间艺术在我国文化教育方面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的研究逐渐重视,在 2002年“世界遗产年”召开的会议中,就明确提出了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等教育中。与此同时,在艺术教育界引起了巨大的呼应与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的艺术院校和有相关艺术专业院校都纷纷开设了民族民间艺术的相关专业或者相关课程。

最早提出对民族民间艺术关注的是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汀先生。他早在二十世纪期间,不断探索着民族化的现代艺术教学模式,提出了重传统、重民间、重实践的美术教学方针,推动了中国美术教育走向新阶段。中央美术学院还在国内高校率先创建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为宗旨的新学科,将此正式、系统地列入大学艺术教育,填补了高等艺术教育中长期忽视民间艺术认知教育的空白。

通过开展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们的自我认同感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了大量从事民族民间艺术的人才。同时,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的学习,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民族艺术的责任心。

三、高校绘画艺术人才培养与民间艺术资源整合的意义

绘画艺术即是造型艺术,要求艺术家对形象、色彩、形式等方面具有极高的能力与素养,同时不多深化拓展自身的审美领域,是作品更具内涵与厚度。同时,造型也是中国民间美术存在与发展的首要因素。中国民间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实用性的特征,它来源于中国古文化的积淀,来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来源于民间艺术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对民间美术的学习,不仅需要了解它的造型方式、创作方法,同时还要了解它产生和应用的社会背景及文化内涵。因此,对于民间艺术造型的学习,可以拓展学生对绘画造型与形式美感认知的深度与广度,完善绘画艺术的造型建构。

于此同时,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 而应该是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在美术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民间故事、民族历史、民族风俗习惯、自然地理环境、民族民间文学等来理解其艺术作品,指导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融入民族文化,使之更富于民族特性。从学习民间美术的造型方法和基本特征入手,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以民间美术的思维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 把美的材料、形象、色彩, 变化为身边的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现美术教学目的。

四、高校绘画艺术人才教育与民间艺术结合的途径

绘画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与美术相关的绘画教学、艺术设计和研究管理等工作,因此,应比其他专业学生有较高要求。

1、将绘画专业的民间美术课程正式纳入绘画教学体系。

应在绘画专业课程中加入中国民间美术概论、民间美术作品赏析、民间美术工艺制作、民间美术采风考察等相关课程,从而发挥民间艺术实践性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将民间艺术与绘画创作有机融合,创作出包含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作品,既而发觉艺术与生

转贴于论文联盟

活的关系,加强作品的群众基础与深厚情感,增强学生的能动性。

2. 建立民间艺术研究室。

高校不仅应成为民间美术的教育中心,完成理论与实践性教学工作,还更应注重对艺术问题的理论性探究和总结,承担起研究和拓展民间美术发展的使命,成为民间美术的研究中心。因此,应建立民间美术研究室,由本校绘画专业教师作为主干成员,同时广泛吸收部分民间艺人参加,进而组织和实施民间美术教学工作,并对民间美术资料进行搜集与

3. 建立民间艺术陈列室。

民间美术的重要特征就是其实践性。高校应建立常规的民间美术陈列室,为教学提供观摩欣赏场所,让学生能经常性直观地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同时,在陈列经典作品的基础上,还可以收藏陈列师生临摹仿制或创作设计的精彩之作。

五、结束语

绘本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美术理论的意义

“美术理论”的定义有两种:从广义上来讲,它是指美术史、美术批评和美术基础理论;狭义而言,它单指美术基础理论。美术理论是从美术创作、艺术家及其作品,美术同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中总结出的规律。它主要针对美术活动而言,是人们在进行美术活动时探索的结晶。美术理论的研究范围可概括为美术哲学和美术原理,细分则就是中西美术史、中西美术比较、美术批评、现当代艺术思潮研究、美学,等等。另外,有关美术作品的使用工具、材料、制作手法以及对绘画创作的经验总结,都是美术理论研究的内容。美术理论与其他美术学科确实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于,美术理论看似是程序化框架、大篇幅的理论总结,与美术创作无直接联系,其实不然,美术理论作为美术的一个分支,是艺术实践的产物,它的孕育与发展并不是孤立独行,其意义更不仅仅是理论而已。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美术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黑格尔说:“每种艺术作品都有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的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的其他的观念和目的。

艺术的发展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紧密相连,是与社会综合的意识形态、经济、政治、文明传统与文化教育水平相关联的复杂而现实的问题。”从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到对美术现象的认识,再到我们自己的艺术实践,无论是初次学习还是深入剖析对象,我们都会发现学科间的交叉无处不在。人文、地理、政治、自然、社会、历史、科学等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使得美术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所谓的动手能力上,也不仅仅只是要求美术教师拥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功底。对学习美术的学生来说,美术学习更是一个贮备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美术的发展是奇异的探索之旅,在这个旅程中会有万紫千红的景象,它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东方的自然美、西方的人体美,更从一定意义上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所以,老师曾说:“美术史不仅仅是绘画史,更是一部浓缩的历史发展史。”它成了人类文化最经典的组成部分。人类从不自觉到自觉,通过实践开辟出一条美术之路,顺着这条路往下走,美术观念、绘画理论自然产生。

观念一旦形成理论,理论就具备了形成体系的条件。当然,特定时期的美学观念源自各时期的哲学思想。在哲学背景下,美学研究的是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研究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回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发展,每位艺术大师的实践和每一次绘画技法的传承与创新,都建立在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先秦时期《左传》里所说图画的“使民知神奸”,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绘画理论功能说,而且决定了那个时期的青铜器装饰艺术风格。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中国的美学思想在此时有了一个大的转折。宗白华先生曾说:“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错彩缕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强调的诗、书、画、印开始勃勃兴起。中国传统美术理论在汉代之前,还处在艺术的不自觉,美术理论也是只言片语,到了魏晋时期,绘画、审美渐渐自觉。美术史上超级明星东晋顾恺之与南齐谢赫的绘画美学思想,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先锋,堪称中国美术理论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他们的理论成果无不是艺术实践的总结。顾恺之在作画时悟出,一幅画“形”美不代表画美,“神”才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高要求。于是他身体力行倡导“传神论”。顾恺之的“传神论”一经提出,便引来绘画界的“蝴蝶效应”,其影响从人物画,扩展到花鸟、山水画领域。谢赫在顾恺之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谢赫绘画的“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模写”。“六法论”指引了中国传统绘画发展方向。唐代以孔孟儒学为正统,绘画风貌“灿烂而求备”。张彦远强调“书画之气,皆须意气而成”,张璪从画与人的角度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荆浩的《笔法记》、郭熙《林泉高致集》为后来的山水画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并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和审美标准。后来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苏轼、赵孟頫、倪瓒、董其昌、石涛等人的绘画思想,都为中国美术理论添砖加瓦。

到了近现代,美术理论这个巨大的车轮凭借着自身的惯性继续向前发展,徐悲鸿、陈师曾、齐白石、潘天寿、庞薰、王朝闻等艺术大师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的绘画理论思想。这些思想凝聚了艺术大师的智慧。我们要从中吸取艺术养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走得更远。中国美术的发展正是由于美术理论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才拥有风姿卓越的面貌。当然,我们应该结合时代背景来看问题。在学习美术理论时,我们应从传统的精华中挖掘现代性的元素,因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蕴藏着现代性的萌芽。中国传统美术理论只是全部美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博大精深的美术理论体系,我们还需要更深刻的认识。

学习美术理论不仅让我们了解已有的艺术经验总结,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利用经验的价值,利用前人对美术实践的总结来指导我们现在的实践。这就涉及两个必须:一个是我们必须重视,第二是我们必须学习。现如今,我们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艺术种类的相互交融,同样也带来了艺术的狂躁不安,这不能不说是对美术类师生的一个考验。实践在继续,遗憾的是美术理论却渐渐不与它齐名。作为一名正在研修美术理论的学生,我深感学习美术理论的重要性,同时也惋惜美术理论课程在高校的不被重视。我曾经就美术理论的重要性这个问题问过身边艺术类的同学,从反馈中知道,他们还是偏重技法的研究。就美术而言,“重技轻理”明显是个亚健康发展状态,如果艺术类学生对本民族传统的理论精华都不甚了解,忽略传统文化知识,更不用说其他相关的美术理论知识。在我们进行艺术实践的时候,没有理论指导也是盲目的实践;不能全面掌握美术知识,不重理论修养似乎只是个匠人。新时期,我们要努力做内外兼修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艺术设计师甚至艺术家。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从内到外都彰显艺术气息,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真正融入美术,才能使科学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思想转变为更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p#分页标题#e#

美术理论的学习

学好美术理论,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对于学生而言,要把美术理论放在一个整体的系统中学习,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这是其一;其二,对老师而言,要善于利用课堂激发学生对美术理论的兴趣。在学习阶段,我们不仅要打牢美术理论专业知识基础,同时也要扩展我们的视野。美术理论具有抽象性,而它又是以纯粹的理论形式出现的。很多同学会误以为理论的东西只要记记背背就行了,这是学习美术理论的一大误区。美术理论作为美术一个分支,它是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死记硬背不仅浪费精力,而且,辛苦背下的东西最终还是会被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理解与记忆相互结合,双管齐下。把每一条理论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想想为什么每个时代所强调的美学思想不一样,为什么艺术家之间会有差别。

我们可以尝试给自己设计问题,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这是一个有效的理论学习方法。学习最需要的是老师的指点,特别是理论课的学习。学习美术的同学一般正规地学习美术理论是在进入大学后,但是,美术理论课程在部分院校只是以辅助课程形式出现,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美国教育学家贝斯特认为:“严格的智慧训练,有赖于优良的教学。”有优良的教学,才能给学生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贝斯特在他的研究结论中也指出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由此,要想美术理论真正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适当的理论教学改革还是有必要的,如可尝试着把理论课程与绘画技法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画画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美术理论里面的知识穿插到实践课堂中,画石膏模型、速写、基本素描、静物写生、出去采风等都可以结合中西方美术理论的知识点。当然,具体阶段要具体分析,比如在初高中绘画课堂,老师会根据绘画对象的特殊性,找出其特点,并对学生进行讲解。

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把西方绘画理论中所强调的明暗、光感、体积、线条、透视和色彩等基本的绘画理论方法传授给学生。老师可以多介绍一些大师的书籍和作品给学生学习,这个方法在画画的初级阶段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后期的绘画学习中,学生的画画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技法也比较熟练,画面上的功夫转而可以上升为画外精神,这时候,中国美术理论的经典美学思想对艺术实践能起到指导作用。比如,在中国画人物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一下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史,根据需要选取主要画家介绍一下他的艺术风格与成就。进入大学,美术理论课程学习偏向中外美术史这部分,好在这部分史论学习有专业老师的带领,学生也就有机会对它的整体有个大概的认识。理论课内容涉及范围很广、种类繁多,特别是中国美术史里面的理论思想更是需要有一定的语文功底才能明白。教师不仅要让同学们掌握这些知识,还要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就使课堂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有教学实践课,主要就是自己准备课题上台讲课,一方面锻炼自己的能力,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角色互换。

绘本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唐代 民间美术教育 官方美术教育

每个朝代的艺术,都在不同程度上和当朝的统治者发生关系。秦汉以来的封建制度,突出了中央集权的作用,其主要的表现是形成了文汇艺术中心,引导艺术趋向,赞助艺术活动,制定艺术规范,它本身就可以构成一部精彩的历史。就唐代的制度来讲,自唐太宗开始,文教昌盛,重视典藏,书尚楷法,学有制度,是唐代官方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其学校书法教育体制的完备,对后世产生了主导大局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隋唐弗教的继续盛行,大规模的图壁造寺活动,促进了民间画工美术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以粉本为主要媒介、以合作画壁为主要手段的师徒传带教育形式。

一、民间工匠阶层里,由于文化素质和绘画活动性质的不同,形成了以粉本为媒介、以师徒合作亲授为主要手段的工匠美术教育形式,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隋唐佛寺、石窟的大量修建营造,绘画、雕刻、塑造等手工艺匠成为流行的营生,行业竞争开始出现。民间画工行会组织也应运而生。画行的基本机制是保证同业行侣集团的共同利益,调节行内上下关系以及画行与画行之间的矛盾、利益、人事等关系。同时,也是其有组织的师徒、尊卑关系在画行内部产生技艺传授和师法的教育机制,从而出现了行会制度下的民间画工塑工美术教育形制,成为唐以后民间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1、以画样粉本为模范的匠人传技式教育。

唐代的大规模图壁造寺活动使南北朝以来渐兴的画工美术教育确定了粉本传授的师法从而大体建立了古代画工美术教育的基本形态。以“画本”、“画决”为指导的匠人传技式教育,是我围古代美术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从中国美术史来看,师传徒、父授予、兄教弟比比皆是,据战同《考工记》说,工艺器物制作的方法,往往以父子加以承传,保持着一种技艺的延续。绘画也不外如此,所以古代美术史上以父子、兄弟关系名世的画家相当多,如五代黄筌、黄居,杜子襄、杜敬安,马远、马麟等等。古代传授绘画技艺的指导性材料主要有“画本”和“画诀”。画本,主要是画师原创作品的“粉本”或小样。在古代所谓是“智者创物,巧者述之”,一般具有创造力的画家常常是创造一种“样式”。如“吴家样”、“周家样”之类,其实这是一种绘画技法的模式:据考,流传至今的“道子墨宅”《朝元仙仗图》,就是古代优秀的画本,成为后代习画者的重要学习范本以及绘画创作的重要参考。

古代画师传授弟子绘画技法的方法,除画本外,还有有精辟凝炼的“画决”。这些画诀大多是作画经验的总结,世代相传。画史传说,唐代画家吴道子,绘画就有“口诀”。但“人莫得之”。画家卢楞伽“常学吴势”。吴道子也只是传授给他“了二诀”(即画手的秘诀),并且吴道子认为卢“不得心诀。用思太苦”,可见画诀的重要。《益州名画录》载有在晚唐时期的战乱中,画家赵德玄带着大量隋唐画作及有自己的拓本、避乱于西蜀,为西蜀绘画的发展有着相当的意义。

2、以师徒合作画壁画为“亲授”的主要手段。有吴道子成为画工之祖,使南北朝以来渐兴的画工美术教育,确定了粉本师授的师法,从而初步形成了中国古代民间画工美术教育的基本形态。

隋唐佛教盛行,大规模的图壁造寺活动也带动了师徒传授的民间美术教育。隋唐民间画工师授教育形态中的另一个特点,即通过师徒合作画壁达到“亲授”的目的。画史中关于吴道子师徒等画壁的记载多见,可援以为证。并见其详。《历代名画记》卷三记载,画师描写成形每“落笔便去”威色施彩余事由弟子完成。在这种合作壁画的工作中,弟子通过旁观、领会、揣摩笔迹以成色而得师傅笔法亲授。又或有口诀、手诀乃至心诀相授,如《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记载论吴道子笔法云:“当有口诀,人莫得知”,人莫得知固外人耳,弟子或能得知:“院门里卢楞伽,尝学吴势,吴授以手诀,乃画总持三门寺,方半,吴大赏之,谓人曰:楞伽不得心诀,用思太苦,其能久乎。”

师承关系具体表现为直接师承和间接师承两种形式。直接师承即师从某人,耳提面命,亲聆教诲。间接师承,即择取某一画法和风格予以效仿。

虽然此时的绘画技能技巧的传授仍是靠师承关系,但因绘画分科的细化,出现了大量专长一科的画家,并提出了绘画应向自然学习。积累素材。才能造化在手。使师承学习不再是唯一的方式。成为这种美术教育方式的有益补充。“自然”成为了“师”外之“师”,为关注人的自身感受提供了契机。这一主张的提出为师徒、父子师承的美术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相对而言,官方绘画教育仍处于比较薄弱和被动的状态,还没有明确的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二、唐代官方对绘画的重视收藏而初步形成的官方百工直官美术教育机制,除了纯欣赏玩娱外,重点指向其政治教化功能

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美术教育也有了重大发展。宫廷绘画日益兴盛,唐明皇创置了我国最早的翰林院,并广招艺术人才奉于宫廷。授予官职,同时也集中了一些画家,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宫廷绘画力量,虽无画院之名已具画院之实,奠定了出现画院的基础。

(一)、美术教育专门机构的成立并逐步完善

唐朝时期,在中央各相应机构(统称为司)设立直官。形成独特的直官美术教育机制。

1、直官主要由文化、科学、艺术、技术等领域中的高级专业人士担任,其中与美术相关的有书直、图画直、拓书直、少府监直及将作监直等。

2、直官本身无品。充直者原来无官品,则称无品直或百司杂直。任无品直经年有功者,可获散品而有资格转入流内,从而为身怀技艺者有伎匠晋升入流获散提供了机会。在这个过程中,直官制兼具促进技艺教育的机制。

(二)、官方美术教育机制的初步形成

就世俗的需求而论。唐高祖时期先后设置了弘文馆和祟文馆,广泛收集书法和绘画的图书古籍,并命人抄写研摹,经过多年的努力。图书之盛。近世无比。根据《唐会要》记载。至唐太宗贞观六年,御府所藏共1510卷书画名迹。至开元年间,官方内府所藏法帖、古画、图书已经十分丰富。这些艺术品的集中保存,也为官方美术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学习、鉴赏的资料。唐代官方美术教育体制就是在这种“图收”文化建设的背景下,通过官置学校制度建立起来的。

(三)、注重对美术理论及其规律的研究和总结

唐代书法教育尚法度,重规律,对行、楷笔法和结体的研究总结,成为唐代书法教育的理论支柱。在笔法方面,有智永、张旭总结的“永字八法”。在结体方面,有欧阳询归纳的排 叠、穿插、向背等“三十六法”。另外,虞世南的《笔髓论》、唐太宗的《笔法诀》、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李华的《二字诀》等都是对书法结体规律的总结。唐代在绘画方面初步完成了由“样范”到“笔墨”的基本过渡,以“笔”带“墨”,形成了由“描”而“皴”的笔法系统以及由“染”而“晕”的墨法规则。由于注重对绘画规律的探索和总结,唐代出现了具有鲜明个性、为后世遵循的一系列“样范”作品,最著名的有吴道子开创的“吴家样”,周肪开创的“周家样”以及曹仲达开创的“曹家样”等。唐代的画史、画论、书史、书论等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画史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就成书于此时。张怀的《书断》、《书议》。孙过庭的《书谱》,李嗣真的《续画品》。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史》,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等都是这一时期美术史论的经典著作。

(四)、规范了一定的教学内容,总结了一定的教学方法

唐代的书学馆以《石经》,《说文》、《字林》为主要研习内容。书学馆的学生参加科举的方法是“先口试,通,乃墨度《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除书学馆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学生也必须学习训诂、书法,研读《国语》《学林》《三苍》《尔雅》。”地方州县学生按照科举的要求,开设经学,文学、书法等课程。绘画教育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教育方法。画家们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在传神写照的要求下,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写生实践。以客观自然为师,精研写实技艺。奠定了中国人物画肖像写生的基本格局。唐直官教育主要采用资深直官、匠师带徒弟。亲授的教学形式,在具体的美术活动中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综观唐代的官方美术教育,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而逐步规范并走向成熟,为提高统治阶级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品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培养了大批的宫廷画家和美术家,为繁荣社会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统治阶级对美术教育的重视也提高了美术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地位。

三、唐代社会各方面的蓬勃发展及激烈的变化,文化艺术高度繁荣,官方和民间都注重美术收藏和美术教育,呈现着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气息

唐代在较为长期的统一安定的局面下,把文化艺术的发展推向了封建社会的时代高峰。唐代所形成的官方和民间美术教育虽有各自不同的教育模式,但官方与民间的美术教育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在开明的政治和繁荣的经济条件下,唐代官方和民间美术教育都具有唐代为贯彻“尊儒”的教育政策所采取的“崇圣”和“宗经”的措施利弊兼存。唐代选才方式的特点使自学方式更具有优势。

(一)、共同的特征:

1、均注重师承。师承画风与德才。

2、均注重观察培养,实践育成(唐代的透视已经接近正确,画风细腻)。

3、均含有宗教教育的成分。

4、均强调大量临摹和写生。

(二)、不同之处在于“技”与“艺”的分别:

1、民间临摹写生工而细,官方临摹写生记忆理解为先。

2、官有艺术学校,民则直接家中师承。

3、文人气息重的为“艺”,画工精细有仿古人的就叫“技”。

技艺分野而非融合直接影响了中国美术科学的发展,也不仅仅反映在美术,包括全部自古术理范围的研究。重艺不重技更多代表官方,技艺兼具的大家还是代代涌现,只是融合协调发展的推广进程迟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