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1.1共同的管理基础———信息管理

高校数字资产同时具备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含义。从本质上看,高校数字资产就是高校数字信息资源的资产化。也就是说,对高校数字资产的管理过程实际上是实现高校信息资源向数字资产转化的过程。因此,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和利用的信息管理过程是高校数字资产管理的基础。信息管理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历了以印刷型文献为管理对象的文献管理时期、以管理信息系统为象征的技术管理时期、以信息资源为对象的信息资源管理时期和以知识创新为出发点的知识管理时期。信息管理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而知识管理综合了信息管理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说知识管理是对信息管理的升华与发展,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

1.2管理的客体都聚焦于有价值的智力资产

高校数字资产是数字信息和其知识产权的组合。高校数字资产以教学和研究内容为主体,其中蕴含的文字、图像和符号等内容是高校成员智慧和知识的具体体现。这些数字信息资源之所以被称为资产,不仅因为它们的所有权归属于高校和其成员,或能够被其控制,而且高校数字资产能够给相关主体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即具有价值。尽管由于高等教育的性质和规律,决定了高校的资产一般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且不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因此高校的数字资产并不一定像会计学中资产定义的那样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它同其他的有形资产一样能够产生价值。这种间接性的经济利益并不影响高校信息资源作为资产的本质属性。高校数字资产的价值实现主要通过用户使用数字资产所得到收益。例如可用它来支持高校的管理控制和科学决策;高校师生通过使用数字资产得到知识的增加等。认为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力资产,这并不新鲜。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知识具有价值。但是由于创造知识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与它们所产生的服务的价值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因此,知识的价值限度并不明确。但在信息经济飞速发展的推动下,知识资产本身已经被当作经济产品,例如能够带来收益的智力资产或业务活动产品如版权、知识产权或专利。

1.3管理的实施都对信息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由于数字资产是以二进制格式存储、人们有权使用的任何文本或媒体条目[4],是存储在电子计算机中,并能通过网络传播的文字、图像、声音、色彩等事物的概括性描述和表达[5]。因此,只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充分地对高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才能为高校信息资源的向数字资产的转化创造条件。高校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过程、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构建、数字资产的传播与共享都对信息技术有较高的要求。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是密切相关的,虽然知识管理不是一项技术活动,或者不只是能通过信息技术解决,但是知识管理的实施通常是以机构拥有的信息基础设施为前提。知识循环的各个环节———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交流和共享以及知识使用和创新中涉及的数据挖掘、智能、知识库、知识地图等技术使得个人和团体的知识能够被提取和结构化,进而被高校中其他成员甚至是外部人员应用。

2高校数字资产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差异性

2.1管理的目的不同

高校数字资产管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高校信息化进程中产生了大量分散的校园数字资源亟待有序的管理。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机构,所产生的信息资源是高校教学、科研等活动成果的重要载体,一旦转化为数字资产,其作用和价值将会更加突出。通过数字资产管理这一管理活动,一方面能够建立一个统一的存储平台将这些数字资产集中的组织并管理;另一方面,能够为高校科研成果等智力资产的共享创造良好的条件,具有提高学校声望,促进成果传播等一系列优势,进而实现数字资产的增值。知识管理是基于“知识具有价值,知识能够创造价值”的认识而产生,目的是为了通过对知识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个人或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6],即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动创新。这里说的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高校及其成员想把一种好的想法变成其教学或科研成果产出,新的知识就产生了,通过对这些知识进一步研究开发从而产出更多的知识。这一过程就是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就是要加强知识的流动和共享,为高校的知识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2.2管理的范围不同

高校数字资产按照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来划分,可分为信息、知识、数据、文件、档案等类型,其中知识资产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按照文献类型划分,可将高校数字资产分为电子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件、工作文档、演示文稿、设计图纸、预印本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校数字资产是由文字、图形、符号等方式表达的文献,这些文献记录的是对显性知识的记录。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且还包括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也就是说,知识管理还包括对存在于人脑中的,未能用文字、图形、符号等方式表达的隐性知识的管理。对于高校这个特定的组织来说,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的管理,还包括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他们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知识的使用者和创新者。知识存在于人脑中,知识通过人的工作得以体现。

2.3解决方案的不同

由于高校数字资产通常以数字信息的形式体现,因此,数字资产管理的解决方案通常是以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的形式呈现。按照开源程度可将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分为两大阵营:商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和开源软件。商业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有:AssetBank、CorporateGraphics、TheDigitalAssetLab、FilmFlip、WebDAMSolutions等。开源软件有:①基于网络的开源软件,例如Activae、EnterMedia;②企业内容管理系统中具有数字资产管理模块的软件,例如Alfresco、Cynapse、Nux-eoDAM;③面向保存的数字资产管理软件,例如Concerto、DSpace、FedoraCommons。目前,大部分国外高校数字资产管理使用的系统是开源软件,是对机构知识库及其服务的扩展,也有少数的高校采用商业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知识管理的解决方案包括管理显性知识的知识管理系统和管理隐性知识的实践社区。知识管理系统本质上是一个软件的框架,其中蕴含着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创新的整个过程,包含存储显性知识的知识库,对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挖掘的知识地图等。实践社区最早是由布朗和杜规德对施乐公司的知识管理所提出的,专指企业成员间的非正式工作群体,充分利用这些社区去激发人们共享知识的热情、降低知识的难度,从而最终促进知识管理价值的体系。除了施乐公司之外,许多跨国组织机构,如世界银行、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均采取实践社区的组织形式,成功地实现了组织战略、提高员工专业技能、解决难题、迅速传播最佳实践、开创组织新业务,并在帮助公司招聘和留住人才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7]。实践社区在于为隐性知识显性化建立一个环境,降低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难度。同知识地图、知识库等信息技术相比,实践社区能够更有效的把人、知识以及过程三个要素结合起来,通过人们之间的交流、问答、碰撞,人们更容易整理自己的思路、激发创新、从而能够整理自己的想法,产生出有价值的内容。因此,由实践社区产生的内容也是知识库内容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时也可以建立机构的专业地图和人物黄页等知识库的基础功能。

3高校数字资产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3.1高校数字资产对知识管理的促进作用

3.1.1高校数字资产管理有助于知识的积累、传播和交流知识资产是高校数字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数字资产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高校数字资产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服务。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数字资产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只有通过一个统一的存储平台,才能将这些数字资产集中的组织并管理。另一方面,只有实现数字资产的共享才能为数字资产的再利用创造条件。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为高校的知识交流提供了平台。为了避免数字资产提交和录入的过程中出现的信息重复问题,高校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通常需要实现与高校其他部门和管理活动系统的信息交互,如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位论文系统、档案系统等。系统之间信息的交互与共享摆脱了时空的限制和高校各部门之间的隔阂。同时,论坛、电子邮件等网络交流手段使高校机构和成员间的知识探讨和交流成为可能。数字资产的共享不仅有利于高校成员共享教学科研中产生的知识成果,同时数字资产在高校之间以及互联网的共享还有助于展示高校科研水平,提高学校声望,促进成果传播等一系列的优势。3.1.2高校数字资产管理有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信息资源和知识共享的一个棘手问题,因信息传播政策和机制的不完善引起的版权纠纷屡见不鲜。高校数字资产同时具备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含义。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数字资产的内容和其所有权的归属组合表现为一种资产。因此数字资产表现为数字化形式存在的内容及其知识产权的组合,其资产性质由其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来体现。因此,知识产权管理是数字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区别于数字资源管理的一个主要特征。在高校数字资产管理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知识产权管理的经验和技术。通过电子签名技术、电子认证技术、数字水印技术等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可以控制数字资产的访问及其使用。同时,一些较为成熟的期刊版权管理措施,也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例如,美国HathiTrus项目[8]采取了严格的版权管理措施,建立了专门的期刊版权数据库。同样,SHERPA/RoMEO项目[9]是英国联合资讯系统委员会(JISC)为了解决机构知识库自存储的版权问题所成立的项目,该项目供期刊论文的作者查询全世界范围内各个出版商的版权转让协议的相关信息。我国台湾地区国立清华大学也在其机构典藏库的基础上建立了学术期刊出版社著作权查询系统[10]。

3.2高校知识管理对数字资产管理的作用

3.2.1高校知识管理可以为数字资产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与知识管理相比,数字资产管理产生较晚,高校数字资产管理这一术语的产生,是当机构知识库的存储内容由学术预印本扩展到能够容纳高校产生的一系列的格式和资源时,于是有学者采用“数字资产管理”这个概念来包含高校范围内产生的任何格式数字内容的管理活动,是对机构知识库内容和服务的扩展。且其相关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实践方面,理论研究尚未完善,尤其是在高校环境下的实施可参考借鉴的理论更是少之又少。相比而言,知识管理的理论则已经比较成熟。因此,知识管理理论能够为高校数字资产管理提供指导。其中,知识共享的理念对高校数字资产的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外,知识组织、知识地图以及知识挖掘等技术也应用于高校数字资产管理。3.2.2高校知识管理可以扩展数字资产管理的领域知识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在管理文字、图像、音频等信息的基础上把知识的创造者———人,纳入到管理的内容之中。而高校数字资产管理是对已产生的文献资源进行管理,但是这种管理忽略了对存在于高校成员脑中的隐性知识的挖掘,然而这些隐性知识往往在促进科研进步、推动知识创新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知识管理理念中,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恰恰弥补了数字资产管理目前的这种不足,能够大大丰富高校的知识交流体系。本文认为在当前的高校数字资产管理中应当充分融入知识管理的进步和精华,借助网络虚拟知识实践社区已有的技术和平台,促进高校数字资产中知识的生产和利用。目前的网络虚拟社区并非局限于简单的论坛形式,可以包括以下多个功能:论坛(BBS):信息交流工具,特点是围绕问题展开;博客(blog):简单的信息和知识出版工具,特点是围绕人展开;维基(wiki):轻量级的机构知识库,特点是围绕知识展开;社会性书签(SocialBookmarks):共享对信息和知识的评价,信息和知识评价工具;掘客(digg):信息和知识的挖掘功能,信息和知识评价工具;RSS:简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信息和知识获取工具;SNS:社会化网络系统,集成的人际交流环境,涉及信息流、知识流等,促进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建立。3.2.3高校知识管理可以促进高校信息资源向数字资产的转化高校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机构,高校开展其职能活动既需要大量的知识资产提供支撑,同时从各项活动中也产出知识资产。知识资产作为生产力增长的一个内生变量,是市场价值增值的根本动因和知识经济形态下价值形成的基本要素[11]。由此可见,高校数字资产中很大一部分是知识资产,对高校数字知识资产的管理尤为重要。高校信息资源向数字资产的转化是将高校拥有的数字资源进行加工、提炼、析出和重组,使其产生价值增值的过程,称为“资产化”过程。资产化的过程是对数字资源“内容”的重新“组合”,以形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数据、信息和知识。由于这种“组合”体现了对数字资源的“创意”,因此具有其特殊意义,可以视为“资产”,需要加以保护和控制。而这一资产化过程可以通过信息化、知识化、数据化和档案化来实现[12]。其中知识化过程就是通过对高校数字信息资源的知识管理,从而体现信息资源的资产价值。

4结语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高校设备资产基本特点概述

要实现设备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提高设备资产管理效率,必须清楚高校设备资产的基本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1.具有普遍存在性。高校设备资产无处不在,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行政办公、后勤服务等都需要大量、不同的设备资产,设备资产直接影响着高校各项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普遍存在,不容忽视。

2.具有复杂多样性。设备资产具有“实物”、“反复使用”、“有一定使用周期”等特点,高校的设备资产除满足正常教学及各类管理工作外,也因专业发展及科研需要不同对设备资产的需求不同,高校设备资产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3.具有多层档次性。小到价值几十元的电话机等低端设备,大到价值上千万满足科学研究需要的尖端设备都属于设备资产,设备资产的购置价值三六九等,但只要属于设备资产都接受着设备管理部门及资产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和监督使用。

高校设备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设备资产主要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购置设备资产旨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促进高水平科研产出、促进社会服务职能水平提升,在日常使用及管理过程中,高校设备资产存在以下情况:

1.设备购置分散,缺少统一规划。有的高校设备资产缺少前期规划和集中管理,出现设备购置需求分散,造成设备的重复购置,既浪费了资金,又降低了设备的使用率。以电子计算机为例,凡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涉及到计算机作为教学辅助的学院部门都提出建立计算机房、购置计算机的申请,本单位基本都设有计算机房,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建立的计算机房仅用于满足本专业教学科研所需,机房除专业教学科研需要开放外,其余时间大部分处于关闭状态,大量计算机闲置。

2.设备分配及使用频率不均。高校设备资产数量大,分布广,仍以电子计算机为例,各学院部门因专业设置对机房数量及机房所含计算机数量需求不同,对计算机硬件配置、计划教学课时量等要求不同,因而,各单位的计算机房开放率、计算机使用率各不相同,存在设备资产分配和使用频率不均的客观情况。

3.设备使用监督不够。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设备日常维护不到位、设备消耗过度、设备流失的现象。设备管理部门在完成各部门对设备的需求配置后,缺少对设备日常使用情况的掌握,有的设备使用需求量大,因维护不到位,设备损耗大;有的设备使用率低,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未实现购买设备的初衷。由于高校设备资产属于“公家”所有,设备日常使用人员缺少自觉保养维护设备的意识,出现问题的设备没有进行及时的报修、维修处理,随意搁置,当设备数量不能满足所需时,再提出申请另行购买,造成资源和经费的浪费;设备日常管理人员规范化管理意识不强,没有做到设备的定期核查、清点,借出的设备不能及时收回,甚至出现设备遗失、丢失,造成设备资产的流失。

4.设备处置流程不规范。设备资产的处置是设备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设备更新换代、提高设备效能的关键,设备资产处置流程管理规定的制定和设备管理人员的执行情况决定着处置的规范性,设备资产处置不规范现象在高校资产处置中部分存在,主要表现为账实不符,资产实物与资产数字不能对应。

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提高设备资产管理质量

资产的购置与使用维护等费用都需要通过预算安排来实现,科学合理的编制预算和严格执行预算是进行科学资产管理的保障和前提;同时,资产存量的大小和使用现状,以及真实的必要的新增资产配置需求是编制预算的基础,资产管理的好坏影响着预算编制的质量,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影响着预算分配的公平性和科学性。总之,预算管理促进着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资产管理的质量有利于预算方法的改进。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科学有效结合,有利于实现设备资产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有利于充分利用经费、合理分配经费,实现资金效能的最大化;有利于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质量,提升高校办学层次。笔者认为,加强高校设备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盘清资产家底是进行科学预算决策的前提。盘清设备资产家底是进行科学预算决策的关键,只有全面、准确的把握设备资产现状,才能扎实推进设备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不留于表面形式。设备资产家底主要包括设备资产的数量、种类、分布、性能等,同时包括现有资产的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与高校发展需要、上级要求之间的差距等,在此基础上明确资产调整意见,以便科学进行资金预算规划决策,优化资金分配结构,并建立与预算管理相适应的配套制度。开展全校性的设备资产清查工作是盘清家底的主要手段。

2.统筹预算决策,实现部分设备资产的集中采购和管理。在高校专业教育中,部分设备资产,特别是满足专业基础教育、具有普及性的资产设备可集中采购、集中安置、集中管理。在预算管理中,对这部分资产预算(财务)部门可撇开具体部门学院,站在整个学校的层面进行统筹考虑,统一编制采购预算,能够有效避免设备资产的重复购置,实现设备资产的集中管理和维护,提高设备使用率,节约办学成本,合理资金分配。还以电子计算机为例,在全面分析专业设置和教学科研需求基础上,可取消各部门学院计算机房,集中设立学校计算机房,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和维护,通过教务管理部门协调机房需求时间段,确保各部门学院教学使用。财务部门在摸清全校对计算机房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制定针对计算机采购、处置的整体经费预算决策,从而避免经费的分散和浪费。

3.重视购前论证,规范设备资产购置预算决策。设备资产的购前论证除明确预购设备的购买价值和可能带来的效能外,更是要结合着资金数量、资金支出计划等全面统筹购买的意义。购前论证能够充分结合着学科发展规划,科学制定设备资产的购置预算,有利于严把设备购置入口关,确保设备购置质量和购置数量,避免资产浪费,也有利于规范购置标准,同时,通过严格的预算决策,有利于实现对设备资产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最早出台政策对公立高校资产管理进行考核的是陕西省教育厅。其2011年12月15日出台了《陕西省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考核办法(试行)》(陕教财〔2011〕178号)。考核内容包括: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及队伍建设情况;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情况;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各类资产配置、使用及处置情况;资产清查及综合使用效益情况;资产管理创新,学习交流,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情况等。2012年11月29日教育部召开直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视频会议,对高校提高资产配置的科学化及资产使用效益提出要求。随后各省教育主管部门纷纷颁布相关制度,标志着公立高校资产管理进入了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的新时期。

二、公立高校固定资产效益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依旧,效益意识普遍淡薄

1.重视“社会效益”,轻视经济效益。与已树立市场意识,实现由社会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变进而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企业相比,公立高校的资产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所谓的“社会效益”观上。岂不知,一所经济管理欠缺、效益低下的公立高校,又怎能肩负起社会重任。更何况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本身就应当追求精细化、精确化、规范化、效益化管理,而不是在重视“社会效益”的幌子下,为公立高校固定资产效益管理缺乏动力寻找借口与推卸责任。2.缺乏有偿使用观念,没有成本核算要求。一是无偿使用。长期以来,公立高校形成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无论是政府财政拨款与公立高校服务收入,还是社会捐赠等,都是无偿投入,无偿占用。二是不匹配。既没有固定资产配置标准,更不能做到固定资产配置管理与效益管理的同步化。三是固定资产难以共享。在固定资产配置上,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不求人”的观念依旧普遍,导致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且利用率偏低,固定资产浪费严重,办学成本不断攀升。

(二)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划分不清晰

一般各公立高校都建有代表学校从宏观上负责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固定资产管理领导组或委员会,负责固定资产具体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以及校内各部门兼职资产管理员三级管理机构。但问题在于第二层级机构在职能上缺乏全面完整负责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功能。如各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由于涵盖过大,所以有的与财务部门合署,有的则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合署,几乎没有将所有与资产设备相关的业务统一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做法。又如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其业务一般不包括房屋资产。再如资产与设备管理部门,其业务虽然涵盖了所有与资产设备相关的业务,但由于基建后勤等设备仍然是归囗管理,所以其也不具备全面完整负责全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责。

(三)制度不科学,执行不严谨

1.产权制度不健全。从法律上讲,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产权属于国家,高校只是受国家委托管理与使用,受托的高校理应肩负看管责任,但是,在实践中,一是无法将这种国家所有变成人人负责监管的个体内在动力。二是制度上虽然明确了公立高校法人拥有的固定资产使用权、占有权、经营权,却并未明确其处置权及一定的收益权。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是管理责任不明。主要是管理权过于分散,使用权过于部门化和个人化,各部门的责权利不明,难以追究。二是计量口径不同。《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及编码(第三版)》将高校固定资产分为16类,公立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一般执行此规定。而财务部门执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则将高校固定资产分为6类,导致了账账不符与账物不符问题的发生。三是使用制度不合理。使用者对数量的重视与追求远远不能与使用质量及效率同日而语,导致设备利用率偏低。四是缺乏配置标准。尽管教育部规定了生均仪器设备值和年最低增幅,有关部门也制定了办公用房及设备配置标准,但是如何确保生均仪器设备的品种结构科学化和是否认真执行办公用房及设备配置标准却无人问津。五是购置制度不合理。主要是缺乏有效论证,采购不按规进行,使用不考虑绩效,缺乏问责机制等。六是赔偿制度不合理。尽管学校出台的文件界定了赔偿范围与标准,并写明由资产管理部门负责解释,但执行中却缺乏责任认定及赔偿范围和标准。七是没有实行新增资产配置预算制度。以邓小军、杜永宏(2011)调查为例,当问及该问题时,竟有9所高校作了否定回答。3.执行不严谨。目前,在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方面,虽然制度完整与合理,现有制度的权威性却得不到体现,有制度但管理部门不提议与坚持执行。如公立高校普遍制定了固定资产损坏、丢失赔偿处理的管理制度,但并未真正执行。由此导致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越来越不被重视。再如国家要求实施资产管理“三结合”,但执行者很少。可见,无论是上级文件,还是校定制度,在执行上确实存在着不严谨、不严格的现象。

(四)资产清查虽已常规,存在问题依旧普遍

自2006年高校启动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以来,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已成为一项常规工作,但存在问题却依旧普遍。如账物不符、资产损坏与丢失、资产闲置、随意拆卸、资产流失、资产共享及利用率低、资产陈旧老化等现象一直比较严重。

(五)缺乏使用绩效考核,资产使用浪费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在固定资产使用管理中,一直没有建立健全使用绩效考核机制,导致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首先,学校缺乏合理统一的配置标准,配置参差不齐,有的部门短缺严重,而有的部门却不断优化升级。其次,学校缺乏合理统一的共享机制。由于各部门追求资产数量多、设备全且“独用化”,导致资产无法校内共享,资产效益最大化难以达到。

(六)队伍不精干,专业水平低

长期以来,因认识偏差,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高校资产管理队伍一般由资产管理部门的专职人员与使用部门的兼职人员组成。在专职人员中又以财务专业背景的人员为主,特别是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有相当部分由财务或审计部门负责人转岗而来,他们虽然懂得资产管理,但由于缺少工科背景,并不懂设备管理。其他人员中也存在专业不对口,学历不高,加之缺乏有效的培训、进修机制,队伍现状与事业发展很不适应。

三、公立高校固定资产效益管理评价指标设置

构建公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关注量化结果,更要重视定性之因。从领导重视、管理体制、制度保障、队伍建设、规范管理、共享资源到高效使用,分析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不是只关注定量指标,只重视统计数字,却不研究其成因。因此,公立高校固定资产效益管理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管理环境(20%)

1.领导重视(10%)主要指学校主要领导以及分管校长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非常重视的得20分,重视的得15分,比较重视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重视的不得分。2.体制管理(3%)主要指学校设立完整全面与唯一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非常科学的得20分,科学的得15分,比较科学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科学的不得分。3.制度保障(7%)(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4%)。主要指学校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全程制度体系,包括资产配置(配置标准、配置预算、可行性论证、资产采购、验收等)、登记、使用、变动、处置、收益及评估、资产清查等。非常健全的得20分,健全的得15分,比较健全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健全的不得分。(2)严肃执行管理制度(3%)。主要指学校要保证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制度一经出台,不论何人只要不是无法避免的客观原因,都要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非常严格执行的得20分,严格执行的得15分,比较严格执行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严格执行的不得分。

(二)队伍建设(10%)

1.肯(敢)于负责(3%)责任是良知,是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动力。因此,在队伍建设中必须首先考核其责任心。非常肯(敢)于负责的得20分,肯(敢)于负责的得15分,比较肯(敢)于负责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肯(敢)于负责的不得分。2.专业(学历)匹配(2%)主要指学校配备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既要注重数量,更要重视专业匹配度。非常匹配的得20分,匹配的得15分,比较匹配的得10分,一般匹配的得5分,不匹配的不得分。3.年龄合理(2%)主要指学校配备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在年龄结构上,要做到老中青三结合。非常合理的得20分,合理的得15分,比较合理的得10分,一般合理的得5分,不合理的不得分。4.服务能力(3%)(1)服务及时性(1%)。主要指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对工作开展的及时性。非常及时的得20分,及时的得15分,比较及时的得10分,一般及时的得5分,不及时的不得分。(2)服务有效(正确)性(2%)。主要指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及正确性。非常有效(正确)的得20分,有效(正确)的得15分,比较有效(正确)的得10分,一般有效(正确)的得5分,不正确的不得分。

(三)全程管理(20%)

1.资产配置(8%)(1)固定资产配备标准(4%)。有固定资产配备标准且非常科学的得20分,科学的得15分,比较科学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科学的不得分。(2)资产配置年度计划(4%)。有科学的固定资产配备年度计划并认真执行的得20分,固定资产配备年度计划的科学性与执行性均一般的得15分,固定资产配备年度计划科学但不认真执行的得10分,固定资产配备年度计划不科学也无法执行的不得分。2.科学论证(6%)大型仪器设备配置经过专家论证并编制可行性论证报告。非常科学的得20分,科学的得15分,比较科学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科学的不得分。3.日常管理(2%)固定资产采购、验收、登记、入库、领用、保管、维护、核销等进行规范管理。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4.对外投资(2%)高校固定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等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并按规定报批。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5.资产处置(2%)对拟处置资产要经过论证、评估、技术鉴定等程序,并按规定报批。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

(四)信息化管理(10%)

1.系统的建立和使用(5%)基础信息录入真实、准确、完整、规范,系统运行正常并配备专用设备和设施。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2.信息化管理(5%)对资产的现状以及配置、占用、使用、处置等进行动态管理并及时更新数据;固定资产条形码管理符合规范;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职责和权限明确;资产信息系统在本单位资产管理中发挥平台功能。非常规范的得20分,规范的得15分,比较规范的得10分,一般的得5分,不规范的不得分。

(五)绩效管理(40%)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建议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高校固定资产的数量越来越多,资产价值越来越大。据统计,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固定资产总值581.59亿元,到2007年高校的账面固定资产大约为5000亿元。7年时间,固定资产总值增长了近7.6倍。如何将这些资产管好用好,越发显得重要。随着2006年5月《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公布实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不仅明确了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还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从物资的采购、验收,到账、卡、物的管理都进行了规范。但是,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加上其数量大、规格品种繁多、涉及人员范围广等因素,发展到今天,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仍需进一步深化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已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是,校内各二级单位及广大教职工的意识仍有待加强。由于高校的固定资产特别是仪器设备大多分布在各二级单位,具体使用又归各位教职工,管理工作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与合作。但是,部分人员认为,教职工应做好教学与科研工作,对资产管理工作态度不认真、不积极,如“资产效益考核”或“资产使用情况统计”,认为统计了也没用,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还有的存在利己主义、本位主义,认为用科研经费购置的设备就是本部门的设备,很难实现资源共享,宁愿让资产闲置,也不允许其他部门使用,造成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因此,强化全体教职工的资产管理意识非常重要。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待健全

(1)未建立固定资产交接制度和报表制度。各高校按照国家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纷纷制定了校级管理制度,从物资的采购、验收、使用、保养,到报废、处置,均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未涉及固定资产的交接制度和报表制度。伴随我国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人员流动性越来越大,为了避免人去财空或人去财乱现象的发生,建立固定资产交接制度,及时明确资产保管接替人员尤为重要。另外,资产部门应每月编制资产月结表,反映当月资产变动情况,为校院两级资产管理人员进行资产核对及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进行定期对账提供基础信息。

(2)管理制度各环节有待细化。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大多停留在校级层面,只涉及到管理原则和框架,对学院及职能处室等二级单位来说,没有明确具体的操作办法及步骤,造成各二级单位遇到具体问题时无章可循。

(3)管理制度中责任不明确。尽管管理原则规定为分级管理、层层负责,但对各级别层次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及权限责任没有明确规定,互相推卸责任或敷衍了事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很多人认为,资产管理完全是设备管理员的事情,设备负责人只管使用,结果造成管理者不了解设备的状况,使用者不提供设备的信息,造成管理脱节。

3.组织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应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多部门相互配合的综合管理体系。从横向来说,实验室与固定资产管理处、财务处、人事处、保卫处、后勤管理处等职能处室,都应从不同角度担负起固定资产的管理职能。比如,资产管理处与财务处应协调做好资产的对账工作;人事处应确认离职人员所负责的资产已办完交接手续,再为其办理离职手续;保卫处应核实资产的出校手续是否完备等。从纵向来说,各高校目前已建立起校院两级资产管理组织体系,但并未落实到底,只停留在设备管理员一级,未深入到设备负责人。

4.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有待改进

(1)随着固定资产数量的快速上涨,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当期资产变动统计报表汇总功能,报表应包括上期资产存量、当期资产增加量(购置增加量、转入增加量、增值增加量)、当期资产减少量(报废减少量、转出减少量、减值减少量)、当期期末资产存量等信息。一方面使各部门管理人员随时掌握其资产增减变动及存量信息,与本部门实际资产变动情况进行核对,另一方面为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对账提供必要信息,这是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的基础。

(2)目前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仅能提供时点数据,反映的是查看时间这一时点的现存固定资产信息,统计时期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无法反映,所以不能反映历史时期资产情况。忽视了这个问题,将影响某些固定资产指标的核算结果,不利于固定资产的考核。比如,2007年固定资产增长率=2007年固定资产增长量/2006年末固定资产存量,2006年末固定资产存量=(1)2007年末查询期间为2006年12月31日前的资产存量+(2)2007年度报废的资产总量。在这里,如果单纯用(1)作为2006年末资产存量、而舍去(2)部分,一旦当期资产报废量较大时,就会产生较大误差。

(3)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查看人员范围应放宽。目前的信息系统查看、修改等权限仅局限于二级部门设备管理员和校级资产管理部门人员,某些高校虽然已经网上公布大型仪器设备情况,但毕竟只是少量设备,还有很多小型公用设备信息不能被大家了解,更谈不上跨部门、跨学校的资产信息公开。这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固定资产开放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要求,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首先要实现信息公开,放宽信息系统的使用人员范围。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1.强化全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提高总体管理水平

资产管理不仅学校、学院等各级领导重视,全体教职工都要重视,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政策法规等的宣传、培训和学习,使全体教职工认识到,资产管理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是每一个人的义务,牢固树立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只有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和前提下,各部门才能加强协作、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将固定资产管好、用好。

2.完善组织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高效的资产管理责任机制

建立由主管副校长统一领导的、多部门相互配合、层层分解、逐级负责、落实到人的多级管理制度。明确每一级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加强从资产的购置到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制度细化工作,堵住资产流失的漏洞,使资产管理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

3.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1)信息系统增加报表统计功能。在目前的资产明细表、资产变动表、资产报废清单等功能外,还应具备资产变动平衡表的功能,定期提供各部门、各种类的资产变动、结存等信息,既为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基层管理者提供对账依据。表格可采用如下格式:

(2)完善信息系统的历史信息记录、查询、统计功能。资产的来源与去向等动态信息要记录完整、清晰明确,使其拥有手工记账的优势,使资产管理者能够了解资产的来龙去脉,保证资产管理的延续性。

(3)开发类似图书管理系统的信息查询功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促进高校固定资产在校内各部门间、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顺畅流动,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互通有无、物尽其用、资源共享、提高效率,充分发挥高校资产的更多作用。

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在实践工作中,应努力探索、不断完善,逐步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道路,从而提高其使用效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赵炳起.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创新[J].教育评论,2004,(5):15-18.

[2]沈国丰.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167):56-58.

[3]范俊麟.浅谈高校国有资产管理[J].新西部,2007,(22):52.

[4]刘仲芳,周基长.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安徽水利财会,2007,(1):28-30.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资产管理主要是从资产的实物形态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包括资产购买前的招标、论证以及购买后的验收、使用、维修、报废等管理工作,资产管理是涉及资产整个生命周期的实物动态管理。关于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则更多地偏重价值形态方面的资金流动态管理。资产、财务有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财务状况反映的是资产经营结果,资产状况反映的是财务管理水平[6]。

当前,国内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分属不同的管理职能部门:房屋和建筑物由资产处管理;仪器设备和家具由资产处或实验室处管理;图书由图书馆管理;文物陈列品由档案馆管理;财务管理则由财务部门负责。资产管理部门在进行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与财务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各类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应当与财务部门年度决算报表一致,各类固定资产实物价值应当与账面价值一致。随着国资管理越来越完善,高校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各相关管理职能部门之间必须建立协同关系,实现高效管理和优质服务[7-8]。

资产实物账与财务账不一致问题的分析

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产实物账与财务总账和明细账不一致,这是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究其原因,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分析。

非购置来源的资产存在不同管理范畴。以仪器设备为例,各高校设备管理部门根据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将捐赠、调入设备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但由于不涉及经费问题,这类资产很少在财务部门办理入账手续,导致财务账面上未能如实反映这部分资产的价值。

基础建设项目配套资产存在不同管理周期。建筑物在建设过程中,一般会配套安装基础设施和家具等资产,如电梯、中央空调系统和办公家具。由于基础设施项目(如大楼)建设周期长,配套设备安装验收后即投入使用,纳入设备管理范围;而财务核算是在基建项目验收后,一般会比设备验收滞后数月甚至数年。由于资产管理周期和财务管理周期的不同,导致资产实物账与财务账不一致。

资产分类不统一。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使用的资产分类编码与财务部门资产分类会计科目不一致,尤其是仪器设备的分类。目前高校在资产管理中使用的是教育部高教司编制的《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及编码》,将仪器设备分为仪器仪表、机电设备、电子设备、印刷机械、卫生医疗器械、文体设备、行政办公设备共七大类;而财务部门使用的是《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仪器设备只分为专用设备和一般设备两类。因为资产分类不统一,给设备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对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在具体工作中缺乏统一有效的分类统计依据。关于资产分类,目前财政部和教育部沿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在每年度的国有资产情况上报工作中,也存在资产分类转换的问题,给国有资产上报工作带来一系列困难。

入账时间有差异。一般来说,资产使用部门在资产管理部门登记入账后,再至财务部门履行报账手续,就会形成入账时间的差异。在采用手工入账时,这种差异更为明显,有的甚至相差数年。入账时间有差异,资产与财务对账时间节点难以确定,导致对账过程中,很难做到每一笔明细账都相符。

资产报废引起的问题。目前,资产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学校资产[9],需要报废的资产在资产管理部门完成处置和销账后,却难以在财务部门进行对应销账。财务部门需要明确资产入账时的会计科目和固定基金明细,这样才能对相应的会计科目和科研基金进行减值,而这些信息在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是未知的,资产管理部门无法提供报废资产的会计科目和科研基金信息,造成财务部门在资产销账时无法按明细执行。

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建议

随着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规范化,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应有明晰的对应关系,必须建立更深的合作联系,这是管理规范化的需要,也是管理科学化的体现。

建立资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目前,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一般使用相对独立的管理信息系统,如设备管理系统、家具管理系统、房屋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这些信息系统都有明确的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对各类资产进行管理。财务部门使用的财务系统则自成体系,很少涉及资产管理方面的信息,各个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之间也没有资产信息的交流,相互之间形成信息孤岛。因此,需要建立资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信息共享,实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对接。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信息即时共享非常重要,将有助于突破性地实现资产与财务明细账的一致,为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加强联动。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建立联动关系,定期核对总账和明细账[10]。根据对账要求,建立资产与财务之间的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分类对应关系。由于财政部、教育部以及高校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分类不统一,造成仪器设备分类与财务固定资产分类不同,给日常管理工作和年度统计报表上报工作造成一定混乱。在资产管理中缺乏固定基金信息,无法完全与财务部门对应起来,也给固定资产入账后的变更、销账工作带来困难。建立对应关系,理顺资产分类,有助于增进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信息互动[11],提供基础信息保障,为对账工作和资产清查工作提供支持。

实行仪器设备折旧。仪器设备的服务潜力是有限的,服务潜力会逐渐衰减直至消逝,仪器设备资产的价值也会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多而减少。当前,高校对仪器设备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没有具体规定各类设备的使用年限,不能按照原值和预计可使用年限对仪器设备计提折旧或减值,不能如实反映设备资产的现状[12]。若将折旧制度引入到财务核算和设备管理中,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财务管理情况,有利于控制设备投资规模,防范财务风险。

完善资产处置流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和《财政部关于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授权审批问题的通知》(财教[2006]282号)都明确规定:“资产的处置方式包括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报废、报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高校的资产处置应当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在资产处置批复后,根据批复要求,方可进行资产实物处置,不可在批复之前处置资产。资产实物处置后,资产管理部门进入资产核销环节,通过资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对接,将资产销账业务推送至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接收后同步做资产销账。资产销账在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流转是双向的,财务销账信息会反馈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13],从而保证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系统的信息一致,特别是销账日期的一致。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高校的资产使用并没有完善的评估和监督机制,没有奖惩制度,无法激励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对资产进行合理利用,往往出现物资的随意采购、损毁等情况,造成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于采购的物质没有全面的了解,采购后发现无法与学校实际情况相匹配,因而无法有效的发挥物资的实际效果,也无法让物资很好的配合学校的教学科研或管理,甚至出现采购了滞后性的设备,无法满足前沿教学的需要;对于已有的资源不能充分有效利用,反复撤除重置,设计规划不长远,导致资源的浪费;资源之间的利用没有达到共享,各部门各自为政,导致资产重购现象严重。

二、财务存在账实不符

各高校的财务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实际问题。例如将采购的物质一次性计入到支出项目,而不考虑资产的折旧计算;如果出现设备的维修,只记录了维修费的支出,但是并没有把设备增加的固定资产价值进行计入账目,这样导致固定资产的价值没有变化,与实际固定资产的价值相分离,这样也就形成了高校在教育成本上核算困难的问题。对于该问题,参考国外情况来看,国外的高校固定资产是由政府来投入建设和监督的,由于资产管理经验的丰富,会让高校资产管理得到更为专业合理的操作,而我国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还是缺乏一定专业性和有效的监督机制。这不仅仅是高校资产管理形式的不同所导致,很大程度上是与国家的基本体制有关。在很多欧美国家,学校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因此政府对于高校的具体资产管理工作有决策和监督权力,且管理非常的严格。

三、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缺失

虽然各高校也对固定资产管理有相关制度进行规范,但更多的是宏观规定,缺乏细致执行的要求,因此制度会有更多的不明确和可操作空间,在执行中会有一定困难,甚至很多制度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达到实际管理的作用和水平。

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1.1无形资产占比较大

高校在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的比重中,无形资产占了很大一部分份额。高校的无形资产(包括科研成果、专利技术以及良好的学校声誉等)是高校经营性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没有实物形态,只表明拥有的一种法定权利,或者拥有获得高于一般收益水平的能力。

1.2高校拥有资产产权和受益权

高校的高新技术成果大部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经过进一步的孵化是可以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的,且能产生很不错的效益。高校通过经营性资产获得到收益都归于学校安排使用。

1.3高校经营性资产的作用

1.3.1弥补经费不足,改善办学条件

高校在保证学校教育事业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资产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中,并取得一定的资本收益,可用于改善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改善教职员工福利待遇,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起了很大作用。

1.3.2盘活资产存量,确保保值增值

将可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国有资产投入到市场中去,使其由封闭、闲置状态变成开放、循环状态,并在市场流动中通过兼并、收购等形式进行重组,让原本无法创造效益的国有资产创造出大量价值,高校利用创造的价值进一步优化高校的资产配置,从而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质量和使用效益。

1.3.3加速科技发展,促进经济进步

高校将其研究的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采用对外投资、作价入股等形式创办校办企业或者与第三方企业合作,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进一步转化,使转化的科研成果投放到市场中去,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经济市场建设竞争,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现状

从我国高校经营性资产的使用现状来看.大多数是用于置办校办产业,一小部分用于与社会上其他企业合作。高校校办产业的发展.为各高校的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办学经费的不足的缺陷。但是,目前高校对经营性资产管理还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监管,存在诸多问题。

2.1缺少专门的管理部门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缺少专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部门,高校的财务、设备、后勤等部门都对学校的国有资产负有管理义务,但实际上没有真正对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负责的部门。

2.2管理意识淡薄导致资产流失

大部门高校由于没有进行资产产权登记,大量的对外投资、入股、出租、出借的资产去向不能完全掌握,导致学校资产的大量流失,损失严重。同时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很多资产没有通过正规的评估单位进行评估作价就对外投资,更没有在学校账面上反映。

2.3高校内部审计未充分发挥作用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高校日常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经济活动的结果承担着审查、监管和要求整改的职责.审计部门对经营性资产从投入到运作的审查程度不够,审计部门未能发挥其职能,导致了学校无法真正掌握经营性资产的运作和效益状况,导致学校的投入和收益不相匹配,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2.4管理人员素质不够高

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和经营在高校属于比较新型的工作,高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经营运作经验往往比较缺乏。目前就经营性资产的管理者来看,多数是原学校的行政管理岗位的人员兼职管理,真正精通经营管理的并不多,很多管理者盲目进行资产投资,造成决策失误,资产流失,严重亏顺。

3.加强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的途径及对策

有效管理高校国有资产、良好运作的经营性资产是高校加快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减少高校财政压力,增加高校收益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及对策。

3.1完善高校经营性资产监管体系

高校必须要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管和运作机制。首先,要明确高校经营性赍产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要设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其次,高校需要成立资产经营公司,由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学校持有投资企业的股权,高校投资其他企业所持有的股权必须划转到资产经营公司的名下,由资产经营公司承担有限责任。最后,高校应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结合本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国有资产管理细则。

3.2做好产权界定工作

产权界定是一项强度高,难度大的工作,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还是处于摸索阶段。首先,要建立经常化的清产核资制度。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共同参与,在清查工作中碰到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整,明确资产归属,做好清查登记工作。其次,要对经营性资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经营性资产要对外投资,必须要明确资产价值,应由第三方正规的资产评估机构对资产价值进行评估。最后,要对资产所有权进行界定。按照一定的法律原则和方法,科学地界定财产的所有权归属,明确产权界限和范围。

3.3建立健全经营性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高校经营性资产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管理与监督。第一建立非经营资产转化为经营资产的审批制度,按照经营资产的属性及特征对需要转化的国有资产进行严格审核,确定经营性资产的可转化率和收益率。第二建立健全经营性资产的收益考核制度,将投资企业的经营业绩与企业管理者、经营者的工资薪酬相挂钩,以激发管理者和经营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建立经营性资产有偿使用制度,资产经营者需向投资者缴纳经营收益利润,投资者向学校缴纳一定的资产使用管理费等,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

3.4推进专业队伍建设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一)资产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合并或升格成立时,没有对资产进行全面的核查和清点,只是单纯的将原有的资产在财务账上进行合并或划转,具体资产家底不明确。就学校办学企业和经济实体投入的设备、土地以及房屋等资产来讲,并没有对双方的产权和资产使用费进行明确,导致学院国有资产无法得到合理的补偿,加上新会计制度的出台,使得高校资产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和困难。同时,在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上,相关责任部门在没有办理相关资产验收入账手续的前提下,通过有偿服务项目购置部门资产,使得高校部分资产游离于账外;对接受赞助、捐赠、改建的资产,由于计价困难难以入账,逐渐形成帐外资产,加大了资产处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资产管理工作不到位

在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工作中,由于采购、验收、维修等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加以资产管理人员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低,在资产、计价、折旧确认上计量不实,同时未能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工作,导致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工作严重不到位。虽然部分学校也有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工作,但由于工作量较大,资产管理人员往往只对其中一小部分进行抽查,这样的管理工作存在较多漏洞,不利于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资产报废工作困难较大

由于以往资产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学校会积压大量废旧而未报废的资产,这部分超过报废期的资产无法找到原值,但新会计资产报废制度要求,资产报废的申请书上必须明确的注明报废资产所购入的时间、购进时的入账价值、记账凭证号以及存放地点等,这就给资产报废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工作普遍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导致报废申请书上需要填写的资料难以查询,无法按照正常程序进行报废,导致部分固定资产无法使用,却仍然挂在账上。

(四)资产折旧计提工作困难大

财政部于2012年修订出台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制度引入了资产折旧,折旧是根据资产的原值采取平均年限法进行计算。由于原有资产家底不清,导致资产折旧计提工作难以开展,容易造成资产的的计价不准确以至形成浪费和资产流失。

二、新会计制度下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应专业成立一个资产管理机构来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通过学校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及资产具体使用部分三者结合管理模式,全面贯彻落实各级管理部门的分工和职责,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在资产管理机构中设立两个部门,一个负责后勤办公设备、基建等一般资产的管理;一个负责教学仪器、教学设备的资产管理,并配备专业管理人员,定期对资产的增加、维护、折旧、调配以及清查处置等工作进行管理,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二)制定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

对于资产的采购、验收、异动以及维修等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应制定出完善管理制度,对资产相关管理工作的流程和管理模式进一步说明,确保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比如教学设备和仪器资产在不同部门之间异动时,首先应该由异动人提出申请,填写申请书,由异动前后部门管理负责人签字同意后,再交资产管理人员审批,完成相关办理验收和交接手续后,在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备案说明。在这个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严格遵循相关资产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资产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三)构建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

在新会计制度的背景下,若想实现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的开源节流,就必须清楚的认识到高校在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校相关资产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产,加强高校办学、校办产业以及周边开发等方面的管理,在增加学校收入的同时,需不断完善管理制度,避免学校资产的浪费和流失,健全资产帐目,防止项目重复建设和资产闲置,尽可能利用现有资产实现增值开源的作用。避免学校资产的浪费和流失,近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资产管理技术和软件层不出穷,学校应对资产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编号,贴上条码,通过条码识别技术对条码进行扫描盘点,提高资产清点和核查工作的准确性和快速性。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有利于管理部门对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在各部门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促进高职院校资产核算与管理的实时性和动态性。

三、结束语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1.1实践中的管理责任主体多元化高校国有资产普遍实行由财务部门管理财务账目,职能部门管理实物及其账目,大部分资产的实际使用和直接管理权又在各个院系和机关,因此实物实际上是由多个部门分散管理,没有一个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权力集中的综合监管、调配管理的部门。近年来,虽然不少学校成立了资产管理处,并经历了多次物资清理整顿、清产核资、产权登记等一系列资产管理工作,但往往是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基建部门数据不相符,前清后乱,如建设完成并使用很久的房产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结账,财务部门不能认定此项资产,而被资产管理部门认定为固定资产,由于资产的认定比较随意,造成对学校资产总量难以确定,对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的资产数据真实性下降,漏洞百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管理主体多元化,资产管理处的部分职能仍然由其它部分执行,比如,涉及到教学设备有教务处设备科参与管理,部分房产由产业处或者后勤管理中心等管理,而且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同和沟通,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重复购置,不及时报废等现象时有发生,部门间的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造成国有资产管理出现“谁都管,谁都管不了,谁都不负责”的状况,不能对各职能部门的资产管理实行有效控制、协调、检查、监督。

1.2国有资产日常管理环节薄弱,家底不清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原因的影响,在高校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淡薄,在日常管理中缺乏必要和健全的管理体制,缺乏产权管理、产权界定、产权保护等责任意识,对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缺乏重视,以至造成下列情况发生:①账实不符。学校有多少资产说不清楚,对一些物资、设备、办公用具等资产存在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的现象,使大量的国有资产及其权益脱离了国家监督管理;一些单位管理人员调动时不办理所管资产的交接手续,引起账目不清和后续人员对所管理资产心中无数;②存在账外资产现象。目前,为数不少的高校都有部分账外资产。账外资产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用账外非法资金购买的,有的是其他单位和个人捐赠的,有的是向下级单位收费购买的;③产权意识淡薄,资产处置缺乏规范,随意性较大。有些单位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处置程序不规范、不申报、不评估,不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审批,就随意处置或低价转让,造成资产流失。

1.3国有资产购置浪费较严重,利用率低事业单位购建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多数为财政拨款,其使用不计成本,存在着重复购置,各单位片面追求“小而全,大而全”现象,缺乏统筹安排,没有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在多个部门购建相同的设备和设施,造成资金浪费和资产利用率不高,甚至存在已经购置的设备长期闲置存放在仓库不用,或者因技术过时遭受淘汰等闲置浪费现象;在固定资产投资和购建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可行性论证,投资盲目性较大,资金浪费较严重。这些现象一方面归结于高校资产管理者缺乏主人翁精神,缺乏成本效益观念,另一方面则源于缺乏完整,有效的资产数据以避免重复购置,缺乏对资产的使用状况的及时跟踪,以及时更新资产数据,比如一些单位旧的仪器设备实际已经多年不用,甚至使用中已解体或者下落不明,而各院系不报损,这些都造成账物管理脱节,财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随意性较大,重复购置较多。

1.4产权意识淡薄,经营性资产管理松懈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已是大趋势,为此,有的高校将其使用的非经营性资产投入到经营性行业。例如:用非经营性资产作为原始资金兴办工厂、公司、商店、饮食业等经济实体,或用非经营性资产作为资本对外投资,以及将学校的房屋进行门面出租或转为经营性用房。而高校原来的这些校办企业,经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已经是独立核算的单位,但是这些单位仍然无偿地占有学校的土地、设备、房屋等国有资产进行经营活动,没有严格按规定办理资产转移手续,一些承包经营者,受个人利益的驱使,短期行为严重,有的尽管给学校象征性地上交部分利润,但对资产使用得不到应有的价值补偿。还有的经营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致使经营不善亏损倒闭、关门散伙,使大量国有投资资产无法收回,其遗留下来的“亏损”、“清算损失”和连带“债务”则由学校的国有资产填补,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部分学校的国有资产经营,形成了“物资国有,利益私有”的后果,使学校投入的经营资产得不到合理的回报,实际上形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的隐形流失。

2加强高校资产管理思路

2.1建立高效国有资产管理的专职机构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转变观念。各高校应将国有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领导要亲自抓,树立资产效益的意识,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国有资产即自己的资产,真正健全与落实每一物都有人管理,有人负责,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使资产保值、增值,应当把部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纳入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此,需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专职机构,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力量。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成立国有资产管理的专职机构,由校长(或副校长)直接领导,对学校的国有资产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在人员组成上不仅要有行政管理人员,还应有财务审计、工程技术等人员,各二级单位还要确定兼职的资产管理人员,建立一支有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国有资产管理队伍,把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纳入正常化轨道。学校还应当建立国有资产监督与责任体系。各院系、研究所、职能机构乃至课题组确定资产管理使用负责人,应同代表学校行使国有资产管理权的资产管理处签订资产使用及管理责任书。责任书中,应明确规定设备完好率、设备利用率等综合性考核指标及使用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如对使用资产进行安全保护,维修保养,并在其发生闲置、报废、丢失、损坏等情况时,及时报告资产管理处进行分析处理等。当某负责人离任时,学校应当对其负责的国有资产进行离任审计。

2.2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实现管理规范化资产购置、资产登记和评估以及资产统计和资产分析等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的日常性和基础性管理工作,为使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做到科学化、制度化,高校应根据有关规定和财经法规不断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研究制订一套完整的适合本校情况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的细则,并做到违规必究。具体应着重以下方面:①购置制度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对部门、单位提出的配置设备或采购要制定规划和标准,防止无计划购置、重置或闲置而造成浪费,同时在购置方式上积极推行集中采购和公开招标办法;②严格做好资产验收和入账手续。严格实行采购和验收两条线,对于用各种资金购置的资产严格验收,对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资产要坚决予以退回。对于自制、接受损赠取得的资产在验收后也应登记入账、纳入全校资产管理范畴,登记总帐,分类组账,填写实物登记卡,须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对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和房屋要还要建立相关档案。③制定和完善资产转让和处置制度。转让、处置关系到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因此应持慎重态度,要经过专家领导小组的评估和论证,写出书面鉴定报告,经学校领导研究决定,并报上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备案(或批准)后方可实施;④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和监督,对全校资产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查,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同时还要经常性地进行资产核算分析。另外要采取必要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将国有资产管理落实到具体单位或个人。

2.3加强现有资产合理分配使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高校本身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不能做到投入大量资金购置资产,因此管理出效益就显得更为重要。对于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必须确立主人翁意识,勤俭节约,对高校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针对高校内部有些单位资产严重不足,有些单位资产闲置凝固,利用效率不高这些资产分布不均、占用不合理现象,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闲置不用或不需用的资产统一调配,要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促进内部资产合理流动、促进资产存量优化的配置,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对高校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计划、分配、协调,实现高校办学的最佳效益。

2.4明确资产使用的责权利关系,建立资产保值增值机制为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必须从制度上明确资产使用者的责、权、利关系,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把资产保障和使用效果以及利用程度同学校各个二级单位领导业绩考核和职工经济利益挂钩,以资产效益指标来规范和约束二级单位的投入和支出。对非经营性资产资产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考核资产的完好率、利用率进行评估,评估各单位对于学校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的贡献;对经营性资产,学校应征收相应的土地占用费、房屋占用费和流动资产占用费,并考核资产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和成本费用利用率。另外还应以制度规范各单位的有偿服务活动,这样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基本模式;改革进程

一、高校资产管理的内容和任务

从高校产权主体的角度来看,高校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资产的产权登记、界定、处置和对外投资与经营性资产管理、资产收益管理等内容。从内容看,高校资产管理既有价值管理,也有实物管理,和高校财务管理关系密切。怎样把握好高校资产资本化的度和量,实现高校资金的有效使用,也是和资产管理密切相关的一个领域。尽管高校资产具有不同于企业资产的特点,但高校资产同样具有价值增值的追求。因此,如何实现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高校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

二、我国高校资产管理的传统模式

1997年以前,我国高校资产管理采用的是以政府控制为主的管理模式,称为传统模式。从国家对资产管理的要求和高校自身的运作方式来看,高校资产的管理和运作权限局限于固定资产。高校货币资金的使用局限于内部管理和业务活动的范围,高校资金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金融活动,也不得用于业务活动之外的其他活动。高校资产受国家政策的强制约束,在经济性能方面存有明显的计划性和限制性的特征。

按照资产分类,高校资产管理采用按资产性能管理的模式。其中,财务部门主管流动资产,负责学校货币资金的会计核算以及银行账户、会计科目设置以及与货币资金相关的财务管理业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管理,管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审批;教学管理部门及各个学院管与学院相关的资产购置的可行性研究。基建部门负责学校的基本建设和在建及维修工程的管理。

其中,固定资产由于数量庞大,种类繁杂,根据管理需要,建立了由职能部门统管、使用部门专管、领用单位(人)保管的三级管理体制和管理责任体系。所谓三级管理体系主要是指资产处代表学校负责对全校实物资产的入库、建帐、建卡、出库、配置、调剂、核查和处置的综合管理。使用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实物资产帐卡的管理,使用单位领用人负责资产的日常管理,也就是实物的管理。

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设计与上级主管部门相似,在业务上接受教育部的指导和管理。在校本级,校内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之间管理地位平行、各自受主管校长领导。高校的资产管理模式采用的是中国特色的行政制约。

在1997年之前,高校的教育资源一直比较稀缺。和日益增长的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的需求相比,教育经费的供求矛盾比较突出。高校设备和资源的投入,一直由国家专项投放,高校资产全部是国家财产。高校自身既没有关于资产投入审批的权限,也没有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于高校资产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所取得的效益,一直也缺乏明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其经济价值往往和学科建设目标相结合,不能在财务核算和财务目标中来体现,更多的体现为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三、我国高校资产管理的改革进程

高校资产和投入、资产、资金的使用关系密切。可以说理财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资产的价值含量,决定着资产主体创造财富的能力。具体来看,我国高校资产管理改革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资产管理是指对资产的使用与配置进行监管和清查的行为。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率是高校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预算管理是指对预算资金的来源与分配进行监督的行为。提高教育经费的优化配置能力和使用效率是高校预算管理的主要任务。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互为前提与基础、相互制约与促进。预算管理依据资产管理提供的详实数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资产管理通过科学的预算管理方式提高资源配置的质量。2006年,财政部就资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这一问题,颁布了《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在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活动中,应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推行实物费定额制度,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应坚持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应坚持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这为高校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政策支持背景,并指明了方向。

二、创新高校资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模式的作用

1、资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首先,在资产形成过程中优化了资源配置。通过资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实现了存量与投入的结合,改变了过去“基数加增长”的预算模式,以各部门存量资产的质量、数量和类型分布为依据进行资源配置,进而在源头上控制了资产配置的不均衡。其次,在资产使用过程中优化了资源配置。通过资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实现了资金投入绩效考评与资产使用的完美组合,改变了各单位盲目地争资金、争项目的现状,使预算分配更加合理化。最后,在资产处置过程中优化了资源配置。通过资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实现了资产与收入管理的结合,将资产处置收入纳入预算收入管理范畴,逐步理顺预算单位收入和分配的关系,改变了预算部门间分配不公的现象。

2、资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有助于加强资产监管

首先,在根源上加强资产监管。把资产与预算管理结合起来,在编制高校预算时,通过部门存量资产审核环节的新增,依据各部门存量资产的在用现状、分布和数量进行预算分配,避免各单位盲目地争项目、争资金,有效控制了重复购置现象。其次,在使用过程加强资产监管。把资产与预算管理结合起来,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实现了资源共享,提升了资产使用效率。最后,在处置环节加强资产监管。把资产与预算管理结合起来,改变财政部门在资产处置上的缺位,将资产处置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完善了资产的“出口”控制,可有效阻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高校资产与预算管理结合存在的不足

1、资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缺乏健全的配套制度

虽然财政部在2006年了第36号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强调应采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但目前尚无具体的指导意见。在实际操作中,与之配套的各项资产管理制度还未正式出台,资产存量不实、“家底”不清,资产管理基本停留在实物管理层面,不能有效的与预算管理结合起来。有些高校虽然实现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但仅流于形式,预算管理并未担负起管理职能,更多的是作为对账和统计手段。可见,资产与预算管理的结合缺乏制度依据。

2、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不够

当前,高校的资产管理正在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但至今尚未建立国有资产的动态管理体系,自动化程度比较低。基于此,暂时还难以实现资产从流入到流出全过程的动态管理,致使增量资产配置与存量资产管理之间信息不对称,主管部门和高校之间资产信息渠道不畅,使得预算安排缺乏准确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影响了资产配置预算评审的科学性,难以有效地控制资产重复购置、超编制和超标准购置等问题的发生。同时,由于信息系统不健全,使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缺乏监管,造成预算执行不力、资产管理信息失真。

3、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资产配置标准尚不完善

资产配置标准是预算和资产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长期以来,很多高校都缺乏一套完备的资产配置标准,甚至有些高校的资产根本没有配置标准。而有些资产的配置标准多年以来一直没有修订,已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有的资产配置标准比较模糊,没有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有的资产配置标准要素不齐,不便于执行,操作起来难度较大,造成高校资产配置随意性大,预算编制不科学,缺乏完善的预算评审机制。总之,当前的资产与预算管理工作中缺乏与之对应的资产配置标准。

4、高校资产与预算管理的结合缺乏合理的工作机制

很多高校在购置资产时,其购置预算只关注了相关资产的边际增量,而没有借此结合存量资产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因此,在预算管理中,缺乏对购置资产的有效管理。在资产使用时,资产管理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来实现对高校资产的绩效评价,缺乏有效的执行效果机制来反映预算的执行效果。这就造成了在资产使用中缺乏目的性,不利于实现资产的合理利用。而在处置资产的时候,由于高校没有建立有效的预算监督机制,在资产收益、评估和转让管理上存在诸多不合理的现象。这种缺乏透明度的资产处置过程往往会造成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在资产管理方面,很多高校沿袭了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长期无偿占用固定资产,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加之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资产使用管理评价机制,这种现象在预算审批阶段没有翔实的资料作为参考,使得这种问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实现高校资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途径举要

1、以全面的资产清查为前提

要实现资产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首先要摸清高校的“家底”。就是要掌握各单位现有存量资产数量、实物价值、使用年限和利用情况等信息,按规定程序及时处理清查中出现的盘盈、盘亏资产。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资产清查能够将学校资产的实际状况完整、准确地反映出来,为编制部门预算、配置资产提供可靠的依据,为高校建立动态资产管理系统提供翔实的基础数据;另一方面,通过资产清查还能发现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报废不及时、闲置、账实不符等,从而制定更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改进措施。资产清查为二者的结合夯实了资产存量的基础。

2、以资产动态管理系统为手段

实现资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对高校资产进行有效监管的重要手段是构建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发一套适合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软件,实现资产购置全过程跟踪控制和信息共享,能从整体上掌握高校的资产结构以及使用和分布状况,是实现预算编制精细化、资产管理动态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为了实现资产的通用和共享,可以根据专业、学科或是相近的专业对高校资产进行调整和整合。这将对高校资产监管手段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不仅为资产日常管理和预算编审提供“细化、动态、准确”的信息保障,也为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

3、以制定资产配置标准为核心

以制定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为重点的资产配置管理方式是资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核心所在。由于高校各学科的性质以及职能部门存在较大业务差异的特质,可参照的量化资产配置标准没有出台,客观上造成了资产配置标准化难以实现的困境,所以要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会同其他职能部门,结合高校的行业特点及工作性质,参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好各单位人均占有资产的合理界定,从高校行政职能部门的办公类资产的配置标准统一入手,逐步扩大到各学科、专业的专用资产范畴。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资产配置更加优化,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预算支出的节约。

4、以规范化的管理为保障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部分学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仍然采用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工作量大,信息滞后,数据不准确给资产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各自为政,学校二级单位将购置的固定资产作为部门专用物品,资源共享率低。有的学校固定资产配备、存放位置不合理,存在经常搬运的现象,许多固定资产在搬运的过程中损坏严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部门之间协调不力,采购与使用环节存在脱节的现象。采购部门往往只按照使用部门的技术要求采用低价格方式采购,很少考虑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成本,结果出现购置价格低、运行维护费用高的现象,固定资产整个寿命期内运行总费用较高,增加了学校的支出。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建有新校区,新校区设施设备齐全,学校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大部分设施设备不对社会开放,使用率极低,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二、改善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领导重视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学校领导要加强对固定资产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固定资产管理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学校要组建固定资产管理领导班子,负责固定资产重大事项的决策。定期召开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会议,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固定资产管理不只是职能部门的事,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与每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教职工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将固定资产管理与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固定资产管理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网络,健全制度

完善管理网络是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应明确各职能部门在资产管理中的职权和义务,条件成熟时可设立资产管理专门机构,负责固定资产采购、入账、保管、使用、处置等环节的管理与协调,逐步形成由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资产管理员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以专职人员主、兼职人员为辅的资产管理员队伍。健全规章制度是提升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学校要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完善固定资产的采购、保管、使用、处置等管理制度,制订定期核查、维护保养、考核奖惩等制度,进一步明确职责,做到有章可循,奖惩分明。

(三)强化管理,抓好落实

强化管理、抓好落实是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的有力手段。1.加强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根据校情合理配备资产管理人员,定期对专兼职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2.严格大宗固定资产采购审批管理,对购置的必要性和产品可靠性进行充分论证,防止购置后闲置或无法使用的现象发生。3.完善资产管理台账,对固定资产进行动态管理,对管理人员和资产发生变动的要及时进行更新,防止工作脱节造成资产流失。4.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和抽查工作,及时了解并掌握资产的使用、维护保养以及盘盈盘亏等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并加以改进,对造成固定资产流失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追责。5.加强对出租、发包、借出固定资产的管理,明确责任;要规范固定资产的报废流程,防止,低价出让、变卖国有资产,给学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改善手段,提高效益

1.加大投入,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纳入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改变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提高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固定资产信息数据库,对固定资产实行动态化、信息化管理。2.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固定资产的价值大小、使用频率、可移动性等因素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根据固定资产的类别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做好重点固定资产的维保工作,确保在寿命期内的正常使用,提高使用效益。3.加强固定资产的二级管理,明确固定资产二级管理的责任主体地位,将固定资产管理的成效列入部门负责人的考核内容。完善资产交接手续,推行大型固定资产属地管理,无特殊情况,不易经常搬迁的固定资产分配到二级单位后,位置应相对固定,不得因人员的变更而搬迁,减少固定资产的损耗。完善校内固定资产的调拨与管理,不同二级部门之间的固定资产要充分共享,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4.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成本核算。固定资产要合理配置,有效使用,杜绝盲目求大、求全,造成资源浪费。寿命期内的采购、使用、维修保养等成本要综合考虑,对使用频率较低的固定资产可尝试通过租、借等形式得以满足,减少投入,降低综合成本。逐步淘汰高耗能的固定资产,使用清洁、高效、节能产品,降低学校运行成本,提高资产使用效益。5.扩大校内公共资源对社会公众开放程度,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发挥应有的使用效益。

三、结束语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1980年美国政府通过了拜杜法案,明确政府经费补助的研发成果所有权归属于政府签署协议的大学,而不是发明者自身或政府本身。我国2007年修订的《科技进步法》明确规定,高校作为财政资金资助项目的承担单位,享有财政资助科技项目中知识产权的所有权,高校科技成果在取得产权后其本身以及转化生产力后的经济效益依然属于国有资产范畴。因此将科技成果以及转化工作纳入国有资产的管理范畴,符合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有益于建成合理的管理体制和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对于科技成果及转化的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以科研项目来源为依据的分类管理体系导致管理关系多头,存在管理盲区。

按照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分类,主管部门将科技成果视为一般性国有资产,相关工作应归属于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但大部分高校都是按照科研经费来源和项目分类体系来设置相应管理机构,绝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而是将其纳入科研管理的大范畴,附属于科研院或科技处,具体的工作则交由技术转移中心或应用技术研究院之类的机构。由于各管理部门相互之间关系是并行、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竖向垂直为主,缺少横向的协调和合作,从而造成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管理多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存在机构设置重叠和管理盲区,整体工作效率偏低。

(2)对科技成果的国有资产属性认识不足,知识产权的保护观念淡薄,造成科技成果的低效利用或流失。

由于对高校科技成果的属性认识模糊,相应的资产及产权的概念也属于混沌不明的状态,高校的科技成果从创造、认知和保护的体制尚需完善。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核心是要将科技成果资源化、商品化,在资源的产权不清、属性不明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隐患:转化工作没有法律保障,科技成果面临着被侵权、占用、流失的风险;缺乏系统客观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使得科技成果的价值不能很好地体现,优质的科技成果往往被低估价值;缺乏完善的产权保护策略而不能很好地在后续的开发实现研发成本的增值,科技成果收益低或无收益甚至亏损;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多、方式多样,在老师与企业之间、校企之间、各地研究院承担的与政府、企业之间等的合作中,科研人员或技术持有者自办科技企业,利用国家或政府扶持政策取得科技成果等等都会涉及到科技成果转化,由于过程中信息的非对称性、创新成果交易合约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科技成果的资产属性及价值得不到明确,从而造成资产的大量流失。

(3)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能很好地平衡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的关系,成果转化的主体积极性不高。

由于科研项目投资的多元化等因素,关于科技成果无形资产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始终未形成统一意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参照现行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执行。关于无形资产的使用和处置审批程序繁琐,审批周期过长;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未能体现,各参与者享有的权、利不统一;学校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相对有限;学校科研人员、教师的绩效激励机制主要以科研提成为主与成果转化的关联性不大;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享有的收益比例偏低,且无统一规定、操作性不强、执行难;成果转化的主体缺乏热情和积极性,也给隐形转化提供了空间。

(4)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必要的融资手段。

科技成果是国有资产,具有高收益性、高风险性等特点,把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变为有竞争的商品必须有资金的支持,从创新研究到产业化需要完整的资金链,科技成果的熟化、中试、孵化以及商业的策划也都需要大量资金。由于科技成果还具有时效性,资金介入不及时,也会影响转化实现。从资产和资本的融合角度,按照国有资产的使用、处置办法和规律有效的利用金融手段,激活资源价值,将资金与技术成果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从1985年我国出台第一个风险投资国家政策,到1991年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始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后,相关制度滞后,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科技金融融合度远远不够,手段相对简单。

2基于国有资产管理角度的解决路径

2.1明确高校科技成果产权性质,依法规范国有资产管理

高校科技成果多表现为无形资产,一些科技成果虽然也有实物形态但实物价值与其作为科技成果的价值没有关联,因此必须树立科技成果是国有资产,转化过程即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过程的概念。广泛宣传,改变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而轻视无形资产管理现象,强化科技成果属于“无形资产”的概念,纳入国有资产清查和财务账目。

2.2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构,纳入资产管理体系

建立以资产管理为主线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工作体系,全过程地统筹考虑,将科技成果的评价、申请、保护等贯穿于授权许可、作价入股、转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等各种方式的转化过程中。建立专门的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交易、孵化、产业化的完整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避免目前管理机构设置的叠加和盲区现象。

2.3减政放权,提高效率,确定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利益和地位

除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科技成果,应进一步赋予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赋予高校科技成果自主经营权,允许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转移转化科技成果,自主合理处置科技成果权益。简化申报、审批流程,提高转化效率。应给予发明主体人更大的收益权,激励对科技成果创造做出重要贡献的机构和人员,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深度全程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2.4针对高校科技成果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由于科技成果具备价值实现不确定性、高收益性、时效性等,其保值、增值的形式表现为产权保护、持续研发、产业化等等,因此不能照搬照套有形资产管理办法。要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各环节工作流程,制定产权确权、价值评估、作价入股、企业创办等系列制度、建立独立的管理办法绩效考核体系,包括工作人员聘用、激励、转化收益分配等制度促使科技成果的价值实现。

2.5推行资产标准化管理,建立科技成果优质资产筛选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科技成果的质量息息相关,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就是一种优质资产。通过专业的、标准化的资产管理,优质资产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升值。从科研立项开始,将先进性、成熟度、产业化前景、市场需求等纳入资产管理标准体系,以高收益、产业化可行性等指标作为优质资产的最终评定目标。对于科技成果则从市场需求出发、技术成熟度、产业可行性等方面制定标准进行筛选,建立优质资产资源库,引导资金投入优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开发。对于成熟度不高、市场需求不旺盛、产业前景不明但有较大发展空间或潜在贡献的成果以及阶段性成果,通过储备进行保护,进一步的包装和熟化等。

2.6树立资产经营管理的观念,完善科技金融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是资产的使用、处置过程,要以资产经营管理的理念,按照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激发资产原值采取商业手段取得收益的最大化,而在转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问题,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也是国家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科技成果要有效地转化为高新技术,高新技术有效地实现产业化,需要大力推动风险投资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要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本市场,逐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资源配置,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

(1)高校很多科技成果因为缺少资金无法转化,成了闲置资产,围绕科研成果的转化链完善资金链。设立成果转化基金,利用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理调配,盘活这些长期闲置的无形资产,发挥其最大效益。

(2)通过设立技术期权或股权,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

(3)针对科技成果时效性、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借鉴资产报废理念,建立风险投资的退出通道,健全宽容成果转移转化失败的国资管理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允许技术股权因技术、市场、团队等原因导致资产的价值损失。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目前的相关制度法规对高校的资产管理目标设置较模糊,也没有建立有效的资产评价指标体系。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笼统设置了3个目标:一是维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三是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高校资产不仅包括国有资产,还包括非国有资产,以上资产管理目标设置不全面,忽略了高校逐年增加的非国有资产的管理。而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目标缺乏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资产管理业务缺乏具体的考核依据,使得资产管理目标的实现不具备可操作性。高校资产管理一再强调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但要求大都体现在文字条款之中,缺乏具体的考核指标,大部分高校对于校内的国有资产管理的考核是参照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考核指标进行,而对于非国有资产管理的考核则无统一标准,这显然不科学、不合理。

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体系由外部监督体系和内部监督体系构成;我国高校资产管理的监督体系同样包括了内部和外部监督体系。从实际情况看,外部监督不利,由各级政府组成的外部监督体系并未能起到监督作用,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监管停留在走形式和走过场的层面;内部监督较混乱,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各部门各自为政,对资产的监督管理只关心数量,忽视质量和效率的监督管理。

良好的制度需要有效的执行,在高校资产管理的操作执行层面存在的问题带来的影响更直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高校落实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同样存在,而且这也是造成高校资产流失及浪费等问题的直接原因。在执行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同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样,“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高校资产管理的执行中同样存在。在现有的规章制度下,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只注重制定政策,出台管理办法,并没有将这些政策和办法真正落到实处,致使制度本身的控制作用、监督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学校对资产的监管力度不够,资产管理粗放,责任人落实不到位,资产长期不清查,久而久之则账有物亡;资产变卖、报废不按国家规定程序进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高校资产配置重数量,轻质量和效益。在近几年高校急剧扩张的同时,带来了资产购置等项目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大,导致项目投资重复、低效、浪费现象严重,资产配置极不科学。有的高校甚至不计后果从银行高额贷款盲目上项目,如超标、重复兴建豪华的体育训练中心、健身房、文娱活动中心、办公楼等,其目的并非实际需要而是“政绩”需要。这样的场馆在建成后每年的绝大多数时间又处于闲置状态,造成极大的资产和资金浪费,而高校作为国有资产的使用者,并不承担资产的经济效益责任。

高校内部各个院系也存在资产的重置、闲置与浪费现象。由于高校缺乏对资产的统一规划与管理,没有建立完整有效且操作性强的投资效益评价体系,各部门的资源配置不能统筹兼顾,在片面强调硬件建设的理由下,导致学校各院系、部门之间相互攀比,不断要求增加仪器设备购置和教学实验用房的配置,无限制地扩大固定资产拥有量,而实际使用率不高,重复购置及浪费现象严重,对部分闲置资产和利用效率不高的资产无法进行部门间的调剂。高校的资产管理一般不设统一的归口单位,通常是各自为政,账实分管,从表面上看各部门都在管理各自的资产,实际上没有一个部门统筹。如设备或教务部门管理教学仪器设备,总务部门管理房屋、建筑物,图书馆管理图书杂志,学校财务部门负责学校投入经费及资产的价值核算;资产的增减变动由相关部门统计后报送财务部门,再由财务部门根据统计数据对全校资产进行会计核算,财务部门管账但不直接管理实物资产,相关部门管理实物资产但账目不清,这种管理模式缺乏协调沟通机能,管账与管物相脱节,导致会计核算不实,账实不相符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资产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管理者也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学校资产状况,难以发现管理漏洞。在处置闲置资产和淘汰设备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法规规定的程序执行,由于资产管理监督不力,资产处置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如,处置资产未经评估或评估价过低,有的甚至随意报废尚有相当使用价值的设备,导致高校资产流失。高校的财务工作相比企业较简单,因而财会人员的技能与素质要求相对较低,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财务工作已变得相对复杂,现行的财务管理和核算制度已经跟不上学校的发展和需求,财务部门对资产的管理只发挥了核算功能,监督和控制功能并没有发挥,这也是导致资产管理的诸多漏洞与弊端的主要原因。由于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会计核算信息无法准确、如实反映现有资产价值。

如何管好、用好高校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实现资产的使用效率,关键在于制度层面的建设。科学完善的法规体系是高校资产管理有效进行的前提和保障;而在操作层面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落实资产管理的各项法规及制度。

制度层面建立科学完善的法规体系是高校资产管理有效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健全的高校资产管理法规体系是实现高校资产管理法制化的制度保障,能明确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规范资产管理制度和方式,为高校资产的合理使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产的保全等提供法律依据。健全的法律体系应具体包括包括资产评估管理、资产产权管理、资产日常管理、资产经营管理、资产投资与收益管理以及高校资产管理中的若干特殊问题等方面内容;为确保高校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使用的有效性等方面而建立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新的高校资产管理法规以及修订现行法规体系,以期形成科学完善的高校资产管理法规体系。高校资产管理急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外部监管体系,包括严密的监管组织结构,现代化的监管手段以及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监管方式的机制。外部监管体系建立可借鉴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方法,除了各级政府部门的监管,还应由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和资信评估鉴定机构等外部组织力量,评价和审查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遵守国家法律,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和专业技术要求的行为;针对目前高校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资产管理体制,应建立资产的统筹管理部门作为内部监管体系的监控主体,以校内全部资产为监控对象,确定资产的监控目标,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采用科学合理的监控方式与管理措施,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资产进行动态管理。同时,应根据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促使高校规范行为,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实现资产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资产流失。

高校资产管理目标的确定应建立在将资产进行合理分类的基础上,在对资产管理业绩进行评价方面,高校资产应按用途分为经营用资产、非经营用资产等类别。不同用途的资产管理目标不同,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构成也不相同。经营用资产应该以“保值增值”为管理目标,评价指标可参照企业资产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而非经营用资产属于教学科研管理的用途,其管理目标应为资产的“保全保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围绕资产的使用效率进行。高校资产管理与其他工作一样,应纳入各单位年度常规业绩考核的内容,对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业绩进行评价。在完善资产管理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下,每年对各部门及相关人员进行严格考核:对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造成的非正常损失,应制定责任追究制度和赔偿制度,给予失职人员相应的惩罚;同时,对考核优秀的人员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奖惩及时兑现,能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项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高校资产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一、会计电算化在高等院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全面详细反映信息,满足管理者需要

计算机容量大,运行速度快,能够对固定资产管理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快速、详细的分析,全面客观地反映各种信息,满足管理者需要。明细分类核算是所有高等院校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必须建立的核算方式,账多量大,非常繁琐。一些高等院校只将明细账设置二级或三级,管理上过于笼统,尤其是随着高等院校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科研能力不断提高,以及相关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化,高等院校的房屋、仪器设备、办公用品、图书等固定资产的种类不断增多,数量不断增大,如果一个学校的资产效益明细账仅设置二级或三级,根本无法及时、准确反映出有关信息,无法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在手工条件下,设置更多级别的明细账比较困难,在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使用计算机操作,则核算工作就非常方便。例如:学校对仪器设备这个会计科目设置明细账,手工一般设置为:仪器设备——教学类二级,学校如果想统计其中某一种仪器的购入、现存、维修等情况,就比较困难,因为很难从这样的账簿设置中提取出有关信息供管理者使用,若想获得相关数据只有等定期核对后才能计算得出。如果用计算机设置仪器设备明细账,内容可以非常详细,例如:仪器设备——教学类——北京产——使用科室——维修记录——目前状态,等等。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更为详细的明细账目,便于及时查阅仪器设备明细账,了解某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合理使用资金,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2.快速查阅各种固定资产价格

由于各种固定资产的价格变化较快,如果一个学校不能及时掌握某一物品的价格变化情况,势必在物品采购上出现决策失误,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查索能力和网络服务优势,就能够快速查阅到该产品的价格变化情况和不同生产厂家的产品价格、产品性能,供学校决策者参考,从中筛选出价格适宜、性能优越的产品,以最优惠的价格获得最好的产品,服务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生产经营。

3.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与各院、系、科室间联系密切,统计数据多,变化频繁,准确性要求高,稍有不慎,极易出现差错,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以往人工记账的方式导致管理人员工作强度很大,经常加班加点核对数据,制做统计报表。即使这样,也难免发生差错,工作效率低。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后,各院、系、科室间统计数据、统计报表“资源共享”,核对极其方便,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大减轻,统计结果准确性增强,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二、高等院校实行会计电算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择适合本校实际的统计软件。目前,市场上用于固定资产管理的统计软件品目很多,有单用户统计软件和网络统计软件。单用户统计软件无法进行统计数据交换;网络统计软件价格较高,其优点是统计量大,有较强的数据交换功能。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单用户统计软件还是网络统计软件,用户在使用时,总会发现一些不符合自身特点要求的程序设置,给用户带来不便。因此,各院校在选择统计软件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特点,尽可能选择适合本校实际的统计软件(以网络统计软件为首选)。

2.加强系统的安全性,防止出现意外事故。由于固定资产电算化管理往往是整个学校财会计算机管理一体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加强系统的安全性,防止人为破坏。在实行电算化管理时,除对统计软件本身的安全性提出较高的要求外,使用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计算机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专人负责,开机登记,严防意外事故发生。

3.提高整个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单靠少数人操作和管理计算机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财会工作的需要。当务之急是要加强会计电算化业务知识培训,让所有会计工作人员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有关性能、操作技能以及一些必要的计算机语言。提高整个会计人员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加强系统的安全性,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在高等院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