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影欣赏论文范文

电影欣赏论文范文

电影欣赏论文

电影欣赏论文范文第1篇

1.教学内容方面

当前我国普通高中的英语教学内容主要是以高中英语教材为教学中心、以英语辅导书为教学支持的,具有一定的模式性。而且,这些教学内容具有类型固定化(高中英语教学主要包括单词、语法、阅读教学;其中,阅读题材主要包括说明文、应用文和记叙文等)和纯文字化的特点,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而英文电影欣赏可以将电影中的故事和情节引入到教学中去,使英语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更强,突破教学内容的文字化局限,丰富英语教学内容的类型,起到扩充教材的作用。

2.教学方式方面

高中英语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上英语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更多地扮演着英语知识“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而忽略了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此外,目前我国国内普通高中的英语教学大多采用汉语教学的方式,即除了进行单词读写、习题练习中的英文篇章阅读之外,均将汉语作为教学过程中问题解释的旁白语言。这种“汉式英语教学”的方法虽然使学生拥有很多接触英语的机会和时间,但却因为“听的少、说的少”而“听不清、说不出”或“听不懂、说不准”,进而导致许多学生在离开“录音机式听力教学”的引导后便无法听出单词、听懂语句,在离开书本之后就无法开口讲英语,怯于讲英语。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就失去了“读写听说”的完整性。

运用英文电影欣赏进行英语教学则能够改善这一不良现象。一方面,电影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情节性,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降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的难度,使学生获取更多的自信,从而调动学生主动欣赏的积极性。而且影片中人物的动态行为和语言表达具有一定的逻辑和语法,语调和发音也比较标准,与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吻合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对影片进行播放和暂停的灵活控制,实现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影片中任务的对白和情节发展来熟悉不同单词、短语和语法的适用语境。同时,英文电影中的英文口Z化对白也能够起到锻炼学生听力能力的作用,能够弥补汉式英语教学中口语教学少和蹩脚发音的不足。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欣赏过程中针对影片与学生进行问答式的英文交流,鼓励将英语说出来,锻炼学生的单词组合能力和语法应用能力。或者就英文电影中的插曲、片尾曲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将英语唱出来,以此来培养学生同英语之间的情感,帮助学生摆脱“怯于说英语”的心理障碍。

3.教学成效方面

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具有浓厚的应试化色彩。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许多教师采取了题海战术,要求学生多背单词、多记语法、多练习题、多听听力材料,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使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考试前“学富五车”,考试后“学识清零”,高考前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顺利通过英语六级,但高考过后却往往有不少的英语优等生连四级都过不了。综上所述,高中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注重短期成效,忽视长期成效的弊端。

英文电影欣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则更注重从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长期成效。首先,英文电影欣赏可以帮助学生咋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知识,了解英国、美国等影片发源地的英语文化和语言特点;其次,影片欣赏过程中身临其境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对影片中涉及的语句等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这种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深远的。在英文电影欣赏过程中所掌握的英语知识会更加牢固,这为高中生进入大学,学习更高水平的英语学习奠定了基础。

电影欣赏论文范文第2篇

《喜福会》影片节奏稍慢,但是线索清晰,也很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有让你为之一震的元素,影片围绕了四对母女的命运展开,讲了多位女人的生活经历。每一位女人都有着自己曾经辛酸,坎坷,不愉快的过去,在不同的经历后她们对这个社会,她们的家庭,以及对待丈夫儿女有了更好的经营手段。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莺莺阿姨还有AnMei阿姨。莺莺阿姨,曾在年轻时爱上一位花花公子,在卑鄙的丈夫折磨下,她忍无可忍,夺走了他唯一在乎的东西—他们的儿子,她,溺死了他们的孩子。AnMei阿姨有一个逆来顺受、命运悲惨却毫不反抗的母亲,母亲要为女儿争夺一些地位和严,她,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AnMei也学会了怎样才能变得更加坚强。

可以说《喜福会》是反映当时社会女性的声音,她们强烈要求着自己的尊严、权利、地位、利益、平等、独立。通过多位女性的交叉的不同悲惨经历,深刻地阐述了女性的这种强烈心声。如今的社会已大不同与以往,女性的地位已经被提到了国家、大众的议事进程中,女性的权利也在逐渐地增加,可以说二十一世纪是“女性的时代”她们在家庭、工作、社会都会有着平等或者更优厚的待遇。《喜福会》这部电影虽然不会改变当时社会对女性利益、权利的改变,但是它向人们揭示了当时社会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使人们意识到女性对于这个社会的重要性。我想正是千万部这样的电影促成了当今社会女性地位的提升!

影片《刮痧》借一件小事反映了中美文化的冲突。电影中许大同的父亲的一句话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他说,刮痧在中国几千年了,怎么一到美国就说不清楚了呢?其实说不清楚的何止是刮痧这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像许大同代替父亲承认是自己给孩子“刮痧”,许大同对上司说的“我打孩子是对你的尊重”等等中国的传统道德规范,在上司桑兰那里又何曾得到理解和认同。当然,事情最后得到圆满解决,法庭的撤销。这种结果的产生,除了人正常的良知以外,更多的是由于相互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我想,《刮痧》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叫“大同”,其目的或者其象征也就在此吧!如果说这部电影是一个寓言,其寓意也正在与此。

《刮痧》的另一个理解层面是情感,包括父子之爱,母子之爱、夫妻之爱、祖孙之爱、朋友之爱。这几者又以父子之爱为主要方面。电影中出现了两对父子,祖孙三代,但他们之间的爱却是相通的。许大同在法庭上的一段独白最能代表所有父亲的心声。虽然起初美国人对我们的这种爱有一种曲解的看法,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看到这种爱逐渐被接受,被认同,影片最后美国人向我们拍手的是时候就是一个最好的回答,向我们暗示了东西方文化的包容性。

电影欣赏论文范文第3篇

高职学校的学生课余时间很多,很多同学不知道怎么利用这些时间,尤其是双休日很多同学会在宿舍睡上一天,甚至在网吧呆上一天,教师可以在双休日的时候提供一些优秀的影片让学生去观看,并布置一些作业,例如,让他们去查阅和电影有关的一些历史背景,对电影的内容进行延伸,利用我们的数字化网络平台进行提交作业,这样学生在双休日就有事情可做,也能引导学生自主去学习思考,并在这种娱乐的方式中获取知识,充实校园生活,提高校园生活的质量。平时学校也可以开一些关于影视欣赏的选修课,在集体的氛围里和老师、同学一起来探讨与品味艺术。有很多学校也会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在多媒体教室播放最新的电影并在平时打出广告吸引学生前去观看,收取少额的费用。这无疑也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假日休闲的方式。将优秀的影视融入学生平时的生活中,能帮助学生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生命的体验,向学生传送美的理念,开启学生的心灵和智慧。

二、电影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他们能在安逸的时候不贪图享乐,在困难的时候能积极进取,勇敢面对,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一)优秀的电影能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高职的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他们敏感多变、自尊心强,渴望独立、渴望被人肯定,如果这种诉求一直得不到满足,容易造成学生精神上的压抑;另一方面,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但由于缺乏处理与异性之间关系的经验而产生各种矛盾;再加上现在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网络中很多血腥暴力的场面也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的扭曲。学生在青春期出现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一生。山东泰山医学院心理咨询师宫梅玲利用阅读来治疗学生的心理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宫梅玲老师不开药方只开书方,图书馆就是她的药房,通过阅读帮助学生走出困惑。电影也是一样,电影把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包括亲情、爱情、友谊、苦难、挫折等诠释出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和生活。[3]当学生心理出现一些冲突和矛盾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通过推荐学生去观看一些合适的影片帮助他们走出困惑,重拾阳光。比如,对于自己的学业和未来迷茫的同学可以推荐他们去看《乔布斯传》、《当幸福来敲门》,通过这些成功人士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对于一些在感情上受挫折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看《泰坦尼克号》、《山楂树之恋》,告诉他们真正的爱情可以是轰轰烈烈也可以是平平淡淡的,爱是一种付出,而不是纯粹的索取;对于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看《阿甘正传》、《放牛班的春天》,鼓励他们重新振作,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春天。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出现的不同心理困惑给他们推荐不同的影视作品,让学生通过故事获得情感体验,同时,使他们压抑的情感得到宣泄,内心的忧患得到排解。学生在观看影片心灵得到放松的同时,影片中阳光积极的一面也能逐渐被学生吸收,在他们的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帮助学生不断调整内心世界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优秀的影片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电影欣赏论文范文第4篇

电影音乐欣赏是艺术欣赏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以电影音乐欣赏的方法为三大理论视角,对这一命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对于电影音乐欣赏,可以提供理性思辨与欣赏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 电影;音乐;欣赏;意义;内容;方法

电影音乐,既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因此它具有电影艺术与音乐艺术的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

于是,电影音乐欣赏也自然具有这种交叉性或边缘性特点,即兼有电影欣赏与音乐欣赏的双重属性。这也自然使得电影音乐欣赏成为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

限于篇幅与能力,本文只能对电影音乐欣赏这一重要艺术命题的要点说其大略,权作引玉之砖。

一、电影音乐欣赏的意义

电影音乐欣赏,具有电影欣赏与音乐欣赏的双重重要意义。电影声乐又称“电影歌曲”,已成为歌曲之中的一个独立的品种,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深受喜爱。电影歌曲具体分为影片中的主题歌、插曲、片头曲、片尾曲以及片中人物所演唱的歌曲等等;电影器乐曲又分为西洋器乐曲(管弦乐曲)、民族器乐曲(民族管弦乐曲)、器乐独乐曲(西洋器乐独奏曲,如钢琴独奏曲;民族器乐独奏曲,如二胡独奏曲等)。但总地看来,电影器乐曲多系伴奏曲,在片中起渲染气氛、烘托任务、营造环境、抒感、情绪等作用。

电影音乐欣赏的重要意义,可以分两大层面予以解读。

一个层面是对于电影欣赏的重要意义。电影音乐在整个影片中起着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电影音乐欣赏就直接制约决定着整个电影的欣赏。人们把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大咖啡馆地下室放映他们拍摄的《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短片,确定为电影的正式诞生之日。但是,最初的电影只有视频而没有音频,被称做“无声电影”或“默片”。直到132年以后的1927年,美国的影片《爵士歌王》才正式成为有声电影的开山之作,从此电影才成为视听结合、音画一体的现代化新的艺术品种。而《爵士之王》,顾名思义,是在原来无声电影中加进四支爵士歌曲和一些台词及音乐伴奏。因此,“电影艺术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音乐成为影视作品概括主题、抒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尤其是广为传唱的影视歌曲更是成为影视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1]也可以说,不会欣赏电影音乐,就不可能更好地欣赏整个电影艺术。特别是一些音乐故事厅、音乐风光片,音乐在其中具有核心支撑作用,不会欣赏这些电影音乐,那就不可能欣赏这些影片。

另一个层面是对于音乐欣赏的重要意义。许多电影音乐,特别是其中的电影歌曲,已成为独立演唱或演奏的音乐作品。例如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典型的电影歌曲。而艺术歌曲《铁蹄下的歌女》是影片《风云儿女》的插曲;《渔光曲》是同名影片的主题歌;《我爱你,中国》是影片《大海在呼唤》主题歌;《四季歌》是影片《马路天使》的插曲;《我的祖国》是影片《上甘岭》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影片《铁道游击队》的插曲;《九九艳阳天》是影片《柳堡的故事》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影片《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是影片《红日》的插曲;《问心无愧》是影片《红番区》的主题歌;《流光飞舞》是影片《青蛇》的主题歌……不胜枚举。正确全面地欣赏这些电影音乐,无疑对于音乐欣赏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不可小视的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电影音乐欣赏,无论是对于电影欣赏还是对于音乐欣赏,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电影欣赏与音乐欣赏,作为艺术欣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艺术欣赏力与艺术素质的全面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艺术素质又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万万不可低估。

二、电影音乐欣赏的内容

电影音乐欣赏,是对电影音乐的聆听、品评、分析、判断、鉴别、评价的过程,其具体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

其一是知识储备。又包括电影知识与音乐知识两大要素。电影知识包括电影的审美特征,主要有综合美(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的综合美;科学与艺术的综合美)、画面语言(镜头语言,如推、拉、摇、移、跟、降、升;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平视、俯视、仰视以及色彩语言、构图语言等)、“蒙太奇”(基本结构手段与叙述方式、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组接剪辑手段)、电脑三维动画制作新技术等。音乐知识包括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有抒情性、韵律性、形象性、节奏性、表演性等。

其二是把握电影音乐欣赏的心理规律与特点。主要有:音乐感知、情感体验、音乐想象、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领略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情感体现。抒情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之一,正如黑格尔所说:“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同样,电影音乐也可以情感作为载体。如果说,词、曲作者的乐谱是“情感设计图”的话,那么演唱者或演奏者就是情感的传达者,而听众乃是情感的最后接受者。如果欣赏者不进行情感体验,就不可能欣赏到音乐的精髓和灵魂,也就不可能收到“以情动情”的艺术效果,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欣赏。所以电影音乐欣赏,实际上是一个情感互动、情感共鸣的动态过程。倾情投入,真情体验,是电影音乐欣赏心理规律与特征的关键。

其三是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道路、艺术特点与作品的时代背景。例如欣赏电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首先要了解词作者田汉与曲作者聂耳的生平与创作道路、艺术特点。田汉(1898―1968),中国戏剧活动家、剧作家、诗人,原名寿昌,湖南长沙人,1916年赴日本留学,1919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1921年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次年回国,在上海创办南国社,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同时创作话剧、歌剧、电影剧本。抗日战争时期,积极投入抗日爱国宣传活动,创作出大量救亡作品。解放战争时期,在国统区积极参加反美反蒋的爱国主义民主运动。建国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主席、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等职务。其作品的艺术特点是时代感鲜明、革命激情强烈、浪漫主义色彩浓厚。主要作品有《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谢瑶环》等,同时创作出大量诗歌与歌词,其中《义勇军进行曲》充分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聂耳(1912―1935),原名守信,号子义(一作紫艺),云南玉溪人,1930年到上海当店员,次年入黎锦晖的明月歌舞剧社做练习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开始音乐创作活动,写出了《开矿歌》《卖报歌》等,1935年华新片公司,任二厂音乐部主任,创作出电影歌曲《自卫歌》(影片《逃亡》的主题歌)、《塞外村女》(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等,同年东渡日本,7月17日在游泳时不幸溺死于藤泽市的鹄沼海中,他的作品艺术特点是集战斗性、民族性、时代性、群众性为一体,充分体现出导师恩格斯所说:“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是:作为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它与整个影片的创作时代背景相同步。这部影片由田汉作故事,夏衍写台本,表现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时刻,投身抗战,奔赴前线,为民族存亡而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田汉在写完影片的故事之后,即遭反动派逮捕,于被捕前夕仓促地在一张包香烟的锡纸上写出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曾以“陈瑜”为化名发表。当聂耳也遭反动派迫害而行将赴日,临行前夕完成曲作初稿,到日后不久歌谱定稿即寄回国内。这首歌曲一经在影片中唱出,立即产生极大反响,很快唱遍全国,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战歌。

其四是理解作品的主题意蕴。例如《义勇军进行曲》的爱国主义主题,《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等。

其五是解读作品的艺术特点。主要包括旋律特点、节奏特点、风格特色等。例如《义勇军进行曲》采用民族调式与西洋调式相结合的手法,旋律中具有强劲的动感和张力,形成了庄严雄健的艺术风格。又如《我的祖国》和《谁不说俺家乡好》,分别吸收了山西民歌与山东民歌的音乐素材,通过鲜明的地域风格,真正达到了“地域文化成为民族文化集合体最基本的元素”的艺术高度。

由此可见,电影音乐欣赏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相当丰富的。

三、电影音乐欣赏的方法

电影音乐欣赏,有以下几种主要方法:

其一是指欣赏者于不经意间欣赏到电影音乐,例如在咖啡馆、餐厅、车站、机场等场所,无意间聆听到电影音乐。

其二是直觉欣赏法。直觉是欣赏者在观赏电影时或在音乐晚会上,直接欣赏到电影音乐。

其三是理性欣赏法。理性欣赏指的是专门进行电影音乐欣赏,例如欣赏电影音乐的录音带、录像带、CD、磁盘、MP3、网络电影音乐以及专门观看电影歌曲演唱会、电影器乐等。

这三种欣赏方法,由初级向高级层层递进,以理性欣赏法为最高知识与音乐知识的基础,并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就如同鉴赏古董一样,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和鉴别能力,是无法领略其精髓、窥其奥妙的。

必须强调指出,电影音乐欣赏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次性工程”,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不断欣赏,而且要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浅到深。在不断反复的欣赏实践中创造出新的欣赏方法。

综上所述,可见电影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欣赏乃至整个艺术欣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的一种重要审美活动,是提高人的艺术素质的前提与基础、途径与手段。正如古语所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见多识广,厚积薄发”。这是因为,“艺术鉴赏作为人的一种重要的审美活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还是在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其意义和价值都已得到了人们普遍而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艺术鉴赏已经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2]而“艺术鉴赏”与“艺术欣赏”乃是同义语。电影音乐欣赏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也就不言而喻、毋庸置疑了。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电影欣赏论文范文第5篇

电影欣赏是指人们观赏电影时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视觉定位是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对视觉元素的选择与确定,这种选择具有变化性。电影作为艺术,在特定的多维时空中,以色彩、运动、摄影机角度、声音等诸多元素塑造直观的视听形象,从而影响观众。如何“定位”视觉,始终是电影欣赏中最为关注的问题。所以本文的研究对电影欣赏是有实际意义的。通过对电影欣赏中视觉元素的选择与确定。使自己在电影欣赏时得到纯粹的视觉享受和真正的感官愉悦,实现电影自身的存在价值。

二.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法,分析法 图表法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视觉元素”是人们在观赏电影过程中感官感知的第一要素,然而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对视觉元素的选择与确定,这种选择具有变化性。电影作为艺术,在特定的多维时空中,以色彩、运动、摄影机角度、声音等诸多元素塑造直观的视听形象,从而影响观众。色彩是电影欣赏中最直接的视觉元素,在电影欣赏中“色彩的客观特性与人们对它的主观性认知,形成了色彩的神秘感和紧张性。当这两种感知被投摄到影视作品之中,色彩便成为电影电视充满活力的源泉。”(彭玲,2019年)。电影作为艺术,运动是电影的本质。“正是这种电影特有的运动使电影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绘画、雕塑是刻画运动中的人物或事件的某一时间的片段与瞬间,是某一动态的凝固;舞台戏剧、舞蹈是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来表现运动受舞台空间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假定性;电影是在二维空间上创造出三维的幻觉,在虚拟的流动的画面空间中感受空间的位移和时间的变化。”(吕益都,2019年)。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语言,在影视观赏中的视觉元素是非常丰富的,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的。在影视观赏中,由于受观影者的思想、文化差异、观影目的、欲望、出发点等个人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电影有着不同的定位,并且这种定位具有变化性。“总之,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正如它是任何其他具有理智的东西的基本特征一样。在它们喜欢选取的东西中,最多的是环境中时时变化的东西。”(鲁道夫·爱因汉姆,1981年)。

四.论文撰写框架

第一部分:结合伊朗电影《小鞋子》,论述色彩在电影欣赏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结合画面,论述运动在电影欣赏中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部分:简略分析影响电影欣赏的其它视觉元素。

第四部分:总结电影欣赏中影响视觉元素选择,确定的原因。

五.研究时间安排:

2019019年12月——2019年1月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019年2月——2019年3月初认真阅读文本,分析整理资料,确定研究目标和思路。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大体框架,准备开题报告。

2019年3月初——2019年3月中旬完成论文初稿。

2019年3月——2019年4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完善。 2019年5月完成论文修改,参加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贝诺埃尔·卡罗尔 :《神话电影:当代电影理论的时尚与谬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

[2]伊美特·皮洛者:《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崔君衍译 ,北京:中国第一个出版社,1951年。

[3]陈晓云:《电影学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

[4]彭玲:《影视心理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

[5]格·巴·查希力扬:《银幕的造型世界》,伍菡卿、俞虹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

[6]吕益都:《电影视听语言概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9年。

[7]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滕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

[8]鲁道夫·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杨跃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

电影欣赏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调查报告 影视欣赏 现状 建议

自2011年5月《幼高专选修课〈电影欣赏〉教学研究》课题立项以来,我们遵循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等既定方案,认真学习、研读了电影欣赏及教学的相关理论,初步明确了幼高专电影欣赏课教学与本科院校电影教育教学的区别和幼高专电影欣赏选修课与作为其他学科辅助教学的电影欣赏课的区别,初步确立了高专电影欣赏选修课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并从电影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出发,结合本校《电影与电影欣赏》选修课的教学,制定了本校电影欣赏选修课互动共生的教学模式。为了检验我们的思辨结果正确与否,我们对泉州市区高职高专院校影视欣赏课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和分析报告。

一、调研时间、范围、内容及方法

1、调研时间:本次调查问卷时间是2012年3月,统计分析时间为2012年4月。

2、调研范围:本调查针对泉州地面4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这4所学校分别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黎明职业大学、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泉州经贸学院未曾开设影视欣赏类课程,故本调查的对象主要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黎明职业大学的在校大专生,其中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调查对象主要为:学前教育系学前与早教方向五年专08级与07级学生、艺术系五年专10级学生、学前教育系学前专业10级三专学生,共计100人接受调查;黎明大学的主要调查对象为:人文社科系10级学生和工商管理系11级学生与经济管理系09级学生,也是100人接受调查。

3、调研内容:本次调查问卷由“课程地位、师资队伍、教学内容与方法、课程资源、课程特色”等模块组成。

4、研究方法:本次调查研究的主要方法有:问卷法、分析法、访谈法。

5、问卷的编制:本问卷为结构型问卷,由15个题目组成,问题形式包括“问答式”与“选择式”。问卷设计完成后,经课题组成员讨论、论证。在大范围的使用问卷进行调查之前,对20位同学进行了试测,以确保问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经测试,问卷的形式、内容均能被试测同学理解与接收,顺利作答。

6、调查过程:(1)由调研者详细说明调查的目的和填表方法,统一发放有关问卷,并现场收集。现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回收率96%。(2)回收问卷后,课余进行个别学生访谈,收集有效信息35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课程地位调查

1、您知道贵校有开展《电影欣赏》方面的课程吗?

图表 1

2、贵校《电影欣赏》课的类型是:

图表 2

3、您选择过此门课程吗?

图表 3

4、您选择此门课程的原因是:

图表 4

5、能否顺利选上此门课程?

图表 5

6、您希望从《电影欣赏》课中学到什么?

图表 6

7、你觉得学习《电影欣赏》课有意义吗?

图表 7

从表1、表3、表5得知,89%的同学知道本校有开设电影欣赏类课程,且有42%的同学目前正在选修这门课程,36%的同学曾经选上过此门课程,65%的同学认为选课过程比较顺利。但仍有11%的同学不知道本校开设过此类课程。经走访发现,这类同学聚焦于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由于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和课程规模等限制,有35%的同学感觉选课名额紧张,不能很顺利地选上本课程。从表2可以看出,两所学校开设的电影欣赏课程均属于公共选修类课程,其中黎明大学开设的《电影鉴赏》,主要面向大一与大二的学生,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的《电影欣赏》,主要针对三专二年级或五专三年级学生,故有7%的同学因专业不符合选课要求而未能选修。表4提示我们,学生选修此门课程的原因如下:20%的同学因为喜欢看电影而选择;27%的同学因为想系统地学习电影方面的知识而选择;17%的同学因为想接受艺术熏陶而选择;18%的同学认为自己是随便选的,因为这门课考核简单,比较容易通过;7%的同学是为了凑学分而选择该门课程的。从表6可以得知,学生通过影视欣赏课想学什么。4%的同学表示只想看看热片,42%的同学想多看几部经典电影或大片,另有20%的同学想了解电影的相关知识,如电影史、电影鉴赏的方法、电影的画面语言等,8%的同学希望指导自己今后的拍摄活动,7%的同学想学习模拟影视配音,9%的同学希望学习拍摄与制作小电影。表7告诉我们,对开设电影欣赏课有无意义的问题,只有56%的同学选择“有”,剩余的同学选择“没有”、“无所谓”、“可有可有”。由此可见,仍有大部分同学对于选修电影欣赏课抱着盲目、随意的态度,有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对电影欣赏课的审美性认识不足,认为只需要看几部电影,写几篇影评,就能拿到相应的学分,对此类素质教育课程轻视乃至忽视,故而消极参与课程;不少同学并不期望通过电影欣赏课提高自我的艺术鉴赏水平——学生的懈怠直接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程[1]。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方式调查

8、《电影欣赏》课的教学内容有:

图表 8

电影欣赏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语电影;电影欣赏;电影分类

电影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情节趣味性强,故事情节完整,容易引起共鸣。同时,在一部时长一两个小时的电影中,会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用语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实际,而且贯穿多个事件、多段历史,是了解英语国家的很好材料,丰富多彩、真实有效、场景效果好、易于模仿,在欣赏电影时往往会潜移默化影响英语的吸收,还可以不自觉提高英语水平。

1. 电影欣赏基本知识介绍

一部电影的欣赏往往可以分成不同层次,可以综合赏析,也可以从某一角度着手。一般说来,欣赏一部电影,往往从其分类、风格、叙事方式、表现形式、角色表演,甚至评论角度等几个方面开始,虽然这种分析并不是把每个方面截然分开,但是从两个或多个角度同时应用于一部电影赏析。

按照安德鲁・林恩在其“Appreciating Cinema”中借助保罗・瓦特森(Paul Watson)对电影的分类,根据主题内容,可以分为社会问题电影、浪漫传奇电影、黑帮电影、战争电影、科幻电影、奇幻电影、西部电影、灾难电影、犯罪电影以及史诗电影;根据形式标准,可分为动作电影和音乐剧;而根据风格,分为强档片以及黑\新黑;如果根据情绪反应,又分为喜剧电影、恐怖片和惊悚片等。(Andrew Lynn:2005.8:11)其实这种分类有交叉,但是其分类总体涵盖了西方电影中的各种类型,而每种类型的特点也各不相同。这样根据不同分类,欣赏电影就有了依据,从各自特点着手,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教学,从而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西方英语国家的社会、人文等方面情况,针对英语学习,学会使用英语准确恰当表达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等,进而提高英语水平,促进英语学习。

比如,一部社会影片,由于是反映社会问题,所以它们往往具有普遍性,无论社会问题还是其背景设置都是当代甚或当前,所以较易引起共鸣,也更容易吸引学生进一步思考。但是,西方的社会问题片,和纪录片有很大不同,它只是表述一种社会现象、问题,往往具有反讽和夸张,是艺术化了的生活,而后者侧重于纪实,所以带领学生欣赏此类电影,要好好地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欣赏。以经典社会问题电影《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为例,做少许说明:该片获得一九七五年奥斯卡奖的五项主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影片中所描绘的那所精神病院是美国病态、压抑的社会缩影。正如有的评论指出:"该片以触目惊心的画面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弊病 ──压制人性和束缚自由。现代的管理社会竟如此恐怖,给欧美观众以极大的冲击。"昔日的好莱坞电影也很喜欢涉及精神病患者的题材,但目的是渲染病态心理。《飞越疯人院》尽管撷取类似题材,却有一定的寓意,语风犀利,富于揶揄色彩。但这部电影颂扬的那种为了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英雄,由于找不到正确的解放道路,最后还是被无情的社会所吞噬①。

欣赏电影,就要通过影片分析剧中人物性格特点、时代特征,人物之间的各种关系,从中反应的社会现实,从各种场景中表现出的现实生活的折射反映。各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如何加强了人物的性格,促进了电影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

2. 英语电影教学意义

如上所言,英文电影以其生动形象、直观、场景化使用语言等,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观看兴趣,如果好好利用,对促进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地道使用能力,会起到很好作用。比如,通过了解一些电影理论,知晓一些电影知识,学会如何欣赏电影,有针对性的吸收其中合理成分,剔除糟粕,对于了解外部世界也是一个很好的窗口。

具体说来,对教学的积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通过电影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扩展了知识面,增强了对语言的具体感知能力。比如,通过《阿甘正传》,学生就了解到了美国六七十年的社会状况,对那个时代的流行趋势和情况就有了比较切实的认知,也了解了当时民权运动、反战运动的一些情况。而一些细节,也使学生可以了解西方的一些习俗,如迎接新年、如何庆祝毕业等等情况。

2.2通过了解一些电影欣赏知识,学会如何欣赏、辨别其中的经典部分,并能够分析为何取得这样的效果。比如,一般说来,电影结构上是一个循环,如《狮子王》中的主题曲《Life is a cycle》(生命轮回)。而《阿甘正传》里也遵从而这个模式,阿甘有了孩子,后继有人,生活会继续,希望也就继续了。

2.3通过电影场景,了解地道语言的使用。对多数学生来说,能够到所学语言国家学习并不现实,多数还是在自己国家内通过语言学习而习得该门语言。所以,借助影音材料学习语言,就显得尤为有效了。而由于场景直观、可记性强以及模仿性直接,极大提高了学习效果。比如在接送孩子上学的校车上醒目的“SHOOL BUS”就可以直接让大家记住类似对应事物的汉语用法“校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电影以其鲜明形象、直观动作和画面以及声像的综合应用,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欣赏欲望和兴趣。而英语电影除具备此特点外,还为学生了解如何使用英语表达外部世界提供了很好的一种手段和平台。充分利用英语电影,学会如何分析、欣赏从而提高英语的应用水平、促进英语学习,乃是英语电影欣赏课的一项重要任务。

注释:①.《飞越疯人院》评论: baike.省略/view/410574.htm

参考书目:

1. Lynn,AndrewAppreciating Cinema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8

电影欣赏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动画影片欣赏、意义、审美特征、叙事分析、动画视角

动画影片欣赏,一直以为是一件很容易很简单的事情,通过近一年的授课过程,使本人逐渐的明白了一个道理,电影欣赏尤其是动画影片欣赏在大学动画专业课里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决不是被当作一种大众休闲的艺术类型而显得通俗易懂,看看而已。更多的需要学生们去解除那些通过悉心阅读后的困惑,使学生们在欣赏领会动画电影神奇魅力的同时形成一种成熟的影响自己所学专业的欣赏思路定势。

我们知道欣赏课承担着对学生情态认知及价值目标观培养的教学任务,尤其是动画专业的学生,动画欣赏课更是作为了解专业相关知识、行业历史、风格流派、艺术手法、制作技巧等的重要手段。而作为欣赏课的德育教育功能更是不容忽视。从而在动画影片欣赏中通过把学业设计把素质教育内容贯穿其中,研究动画欣赏的本质和对动画作品客体的认知及分析应该是这种课型的重要教学目的之一。分析了解蕴含在动画片中深层次的人文意义,引导学生接受中国及世界各国共通的道德标准,引导学生从技能到情感,再到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研究动画影片欣赏的意义

动画影片欣赏课的关键所在是让学生首先要明白欣赏课的意义和目的,打消学生看“热闹”的心理态势,树立看“门道”的学风。“影视欣赏是由感知、思考、评价、判断、想象、推理过程和行为的总和,另外观赏者在日后的解决问题和思维过程还会对相关的内容重新浮想和重新评价,这些思维过程最终体现在对电影的综合评价之上。”(《剧本写作技巧和理论》刘兵)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是欣赏课首先要完成的第一要务,欣赏课是了解动画,深入动画和感悟动画的一个全过程,只有抓住这样一个全过程,强调学生如何深入而“内行”的影视鉴赏和掌握恰当的影视鉴赏方法,为学生以后的动画学习打基础,只有这样知识掌握才能牢固。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把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影片欣赏中去的能力才能逐渐形成。所以在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如何欣赏动画影片并引导他们形成自己一套鉴赏方法。因为我所授课班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知识基础不尽相同,影视知识尤其是动画认知程度参差不齐,让学生“为赋新辞强说愁”只能使学生人云亦云,倒置毫无新意的说辞比比皆是。鉴于此,我们在课堂上大力推崇那些能够体验生活经验,倡导从动画影片中感悟人生真谛,由次发自内心,而非人云亦云地对影片做出客观的,深刻的见解。例如动画片《幽灵公主》和《龙猫》,影片是人与自然对抗和相处的世界性话题,前者是大自然报复人类的贪婪与占有欲的低视角展现(儿童的眼光),后者则是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屋建瓴式的美好追求。欣赏课的终端目的在于学生在所学专业的应用上,在应用的基础上学会大题材的思考,进一步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放眼世界,树立一种较能概括全貌的学习方式:1、学会如何鉴赏影视动画的方法。2、学会贯通前后课的内容,使自己分析条理清晰,学习任务明确。3、学会如何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4、学会如何活跃自己的思考方法进而提高对专业的横向思维。5、学会如何提高自身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6、学会如何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本文分析,研究欣赏作品客体的审美特征

我们说影片欣赏的客体是作品,也就是本文。“所谓影片本文,就是把影片视为富有含义的表述体,分析它的内在系统,研究可以观察到的一切表意形态。”(《关于影片的本文分析》法・雅・奥蒙著)学生通过本文分析和本文意义的阐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是文字性的),把它与自己所处的环境相结合,突出自己的理解。这里的关键在于建立意义,也就是本文具有多种可能性,需要学生将其挖掘来。学生的欣赏与感悟使影片的意义才能建构起来。

以欣赏日本动画《千与千寻的神隐》为例:欣赏课一开始,应该建立在让学生熟知作者宫崎骏作品风格的基础上进而了解到作者在《千寻》里的创作动机变化,并结合我们自身生存的生活环境去领会作者的创作宗旨:那就是用人文关怀的心态来把握时代脉搏中儿童的现实生活,用真诚感悟儿童的内心渴求,才能创作出真正能使人们引起共鸣的故事来!“就是要刺激那些麻木了的知觉,唤醒那些沉睡了的创造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不能为了激发孩子的本能,而要他们独自面对种种困难,我相信一部用心制作的电影将是孩子借鉴的好对象。就是这个信念,促使我制作了这部电影。”(宫崎骏《奥斯卡获奖感言》)通过本文中创作宗旨的综叙,使学生结合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强调物质文明的社会,一个快节奏忙碌的社会,一个娱乐泛滥的社会。我们看到时下众多的少男少女热衷于一些俗不可耐的浪漫爱情故事或者一些离奇刺激的故事,过分强调物质,过剩的娱乐,致使他们的内心不断地虚无化,知觉谈化和麻木化,而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则日益减退。所有这些,都是要透过本文让学生在思想上获得高位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三、从动画视角上入手,达到培养学生 “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欣赏课的目标达成过程,应该分为以下步骤:感知作品―理解主题―发掘意蕴―表达感受―形成认识。此过程符合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涵的认知规律,要做到这些教学任务的贯穿使学生在学会欣赏的同时,把“知识与技能”或“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的有机的结合起来,不能不提动画视角的欣赏。因为重要的是动画区别于其他影视欣赏的根本性在于:动画是美术的,具有独特的绘画性。无论是它的人物表演,还是场景展现等等都是通过绘画手段来实现的,具有不可忽视的假定性,所以在欣赏动画片时,除了它的本文意义及叙事方法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在画面构图,人物造型,场景设计等与绘画有关联的诸多方面来欣赏一部成功的动画影片,培养学生在视角上的审美愉悦。进而鉴别出欧美动画绘画中的“夸张”与“弹性”和日本动画绘画中的“真实”与“自然”以及中国动画早期的“年画风格”和“泼墨山水画”风格,培养学生不同的审美趣向的形成。

总之,欣赏课不仅是使学生大量阅读到本专业中不可知领域的奇幻与诡秘,达到开阔视野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动画专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进而建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方法。能出现一大批“知识与技能”完美结合的动画有用之才驰聘于我国动画界,才是我们最值得欣赏与自豪的事情。

参考文献:1、《剧本写作技巧和理论》刘兵 华东师范学院出版社

2、《关于影片的本文分析》(法)雅奥蒙 著,任友谅 译

电影欣赏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欣赏;教学;美学

音乐欣赏是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如音乐的本质与特征、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与审美等正是我们欣赏音乐作品时所应该具备的基础理论素质,本文以电影音乐欣赏为例,试论在教学中如何进行美学渗透,使学生具备真正的独立欣赏、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

一、音乐对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影响

从审美趣味上来看,当代大学生较之他们以前的欣赏者体现了新的选择,从内容上更喜欢简洁直白的音乐。从音乐风格上讲当代的大学生接受了更多的类型和风格,特别是节奏鲜明、时尚前卫的音乐风格类型。现代生活的紧张节奏和飞速变化急剧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时空观,表现出了简洁直白的鲜明特征。通常他们不太喜欢如秦腔、京剧等冗长拖沓的音乐而更倾心于现代气息浓郁的音乐。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压力包括学习、就业、生存、前途等等方面使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就不得不去面对甚至要去承受,因此,大学生音乐审美的目的除了为了获得更多音乐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升自身竞争力外,通常还表现为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对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追求。当然,在大众文化占主导的社会里,大学生是否能真正实现个性化正如戴锦华在《大众文化包围中的文学》中所说:“一个在不断提倡个性、提倡多样化、不断允诺有选择的体制下的大众传媒,却在持续地创造一个越来越相像、越来越整齐划一的世界。”大学生一方面追求个性化,另一方面又追求时尚潮流,渴望在与别人的认同中获得自我确认。

二、电影音乐欣赏的教化功能

电影音乐是指电影中所用的一切音乐和歌曲,也专指作曲家为影片创作的音乐和歌曲。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电影音乐的主要作用是更密切地参与剧情,更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电影音乐既具有一般音乐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性,电影音乐欣赏教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电影音乐欣赏教育的德育功能。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中国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目标,也是当前音乐教育的突出任务,德育在高校教育中一直处于相对独立和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德育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专利和任务,它应该贯穿在任何一项教育中。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与教育事业中其他门类的教育学科有相同的共性之外,还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特殊性。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它可以组织协调人的意志与行为,表达与交流人的思想感情。音乐教育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大学生中颇受欢迎,它可以从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审美情趣等方面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形成高尚品德,树立追求真善美的理想。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指出“声乐之人人也深,化人也速”,肯定了音乐在人的品格、性格形成中的作用。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讲“盖欲改造国民之素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借用一部好电影、一部好的电影音乐作品体现的人格力量能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如电影《海外赤子》插曲《我爱你,中国》、电影《英雄儿女》中的插曲《英雄赞歌》等作品,鲜明地反映了我们的时代精神、人民的心声。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一般来说,德育的实效性是通过“晓之以理”来实现的,即通过逻辑严密、有说服力的观点,生动形象的恰当举证,使学生明白是非曲直,善恶正邪。而音乐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是一个“动之以情”的教育过程,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对象诱发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使受教育者在自由自在的审美体验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情感共鸣中获得个体心灵的满足与升华。在德育过程中,任何具体可感的形象以及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情感的感染都是服务于思想道德观念的确立的,即“动之以情”是方法和手段。

2 电影音乐欣赏的美育功能。

电影音乐欣赏的美学功能是音乐学的一个新生学派,它只存在于电影音乐中。现代有声电影是由电影画面和电影声音包括语言、音乐和音响所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电影画面和电影声音都具有记录客观现实和揭示现实内涵的艺术表现能力,并且画面和声音都具有独特的内涵和功能,因此各自所具有的美学功能、心理功能亦不同。当我们有意识地把创作经过剪辑如音画合一、音画分立、音画平行、音画对位后,这种声画艺术构思既能对影片产生积极作用,使观众在获得愉悦的同时,产生巨大的美感效应,亦有可能产生相反的、消极的作用。可以这样认为一部优秀的有声电影就是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把画面和声音艺术有机地统一到一个主题中去。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结合电影音乐美学内容,把电影音乐这种具有独特规律的艺术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进而去探讨诸如音乐在影片中的功能、电影音乐的风格、语言特征、形式结构等的特点,以及研究电影音乐的价值标准或感受这类音乐时的特殊心理过程等一系列问题。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有目的地把握电影音乐艺术与画面艺术的规律性,将对学生产生独特的教育效果,进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气质,如我们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一般都会产生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那么,我们就可以跟学生说:这是音乐的倾向发挥了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跟学生讲音乐的其他功能如音乐的非倾向,音乐的审美功能等。

3 电影音乐欣赏的社会功能。

音乐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在音乐面前都能有所感悟,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教育,电影音乐欣赏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具有这样的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有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辨识善恶与真伪,并使人倾向于真与善,排斥恶与伪。”塞缪尔・约翰逊电影音乐欣赏也是如此,应以科学的教育观来指导教学,在平时的电影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利用电影音乐欣赏教育的特殊功能,培养大学生美好的心灵,让大学生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三、电影音乐欣赏美学渗透的教学方法

电影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所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质,由影片中音乐与画面之间的矛盾所构成。从个人教学实践过程来看,在教学中,首先要以辩证的观点对电影音乐美学自觉、彻底地研究,将“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

1 情感的体验。

情感表现是电影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艺术又是最善于表“情”,善于表现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各样的情感,是它最重要的特点之一。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能够鲜明生动地表达情感,而欣赏音乐级砸衾炙能表达的情感体验、体会,这是几乎每个正常人都能做到的。如,当音乐与影片中人物情绪完全配合默契时,欣赏者往往会被剧中情节的发展所吸引,与人物情感共起伏。此时音乐与剧情已经融合为一体,即使对电影音乐艺术不是很熟悉的入,也能在电影音乐所存在的影片情感中感受到这些作品大致的情感类型。教师应启发调动欣赏者的全部情感体验,让学生出情人理地把此时的音乐和电影作为一个艺术表现单位给予一个完整的审美接受,达到最佳的审美接受状态。

2 音画的对位。

音画对位则是音画同步化的对立物。它是指导演和作曲家出于一种特定的艺术目的,有意识地造成画面与音乐之间在情绪、气氛、格调、节奏甚至内容等方面的对立,从而产生某种新的含义或潜台词。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只有在音与画的对立结合之中才能产生,音画对位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苏联电影导演爱森斯坦、普托夫金、亚历山大洛夫三人于1928年首次提出的。音画对位化的一个成功的例子是著名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在影片中,有一个场景展现了在集中营的广场上举行体检分流,德国人让集中营里的犯人都着排队等候医生的检验,他们就像待屠的动物一样,不论男女老少都慌忙地将身体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偶尔还挨上几棒子。而在这种惨无人道的暴行中,这一场景的第一个镜头却是一架唱机的特写,随后德国士兵用它播放了一张抒情歌曲的唱片,歌声通过广场四周的扬声器回荡在广场上空。通过这种对位化的处理,导演使整个的、场面宏大的罪恶回荡在悠扬、缠绵的歌声之中,营造出独特且深刻的对比。

3 表演的模仿。

从教师在结合理论讲授的同时,利用电影资料,尽可能让学生多欣赏电影音乐作品,在听的过程中,具体讲解和分析音乐本身,音乐课是一门艺术课,课堂教学中教师情感的投入和适当的专业性模仿表演,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准确的示范,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精湛的表演能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再来观看听过的作品,以加强学生对电影音乐功能、作用的印象,求得完整的“电影音乐”知识与概念。

4 角色的体验。

角色的心理体验,是指影片中人物在特定环境中丰富、微妙的感情状态以及带有浓厚感彩的突然心理变化,包括回忆、幻觉、想象等。心理体验性音乐同画面中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则是比较内在的、深刻的,因为这音乐同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着紧切的联系。音乐可以通过独特的方式来体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感情状态。前苏联影片《雁南飞》中有一个成功的例子:卫国战争中士兵鲍利斯为挽救战友而中弹倒地,弥留之际,在脑海里浮现出他所期待的与未婚妻举行婚礼的场面。影片主人公倒在血泊中挣扎的画面同想象中的婚礼的音乐剪接在一起,如诗般的婚礼合唱声同战地上主人公的声和呼救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现实和幻觉之间的一种残酷的冲突和对照。

电影欣赏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音乐;电影音乐;电影音乐欣赏

在现代电影中,几乎找不到一部没有音乐的影片。许多成功的影片如果脱离了音乐,其艺术感染力也将会黯然失色。许多成功的影片电影音乐和电影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电影的艺术构思和美学欣赏原则。电影中运用音乐,就像小说需要发表议论和抒发感情一样重要。由于电影音乐与纯音乐不同,所以欣赏电影音乐与欣赏纯音乐的角度也不能相同。

一、电影音乐概述

电影是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他综合了文学、音乐、绘画、表演等艺术门类,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电影音乐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应运而生,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达手段,电影音乐和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电影的艺术构思和美学欣赏原则。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影艺术语言不可缺少的载体,在电影中具有多方位的艺术功能。电影和其他“综合性视觉艺术”(如歌剧)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电影这门艺术有它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在于完成这门艺术的最后一道综合程序是要观众参与来完成的。由于欣赏电影是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这就使得电影必定要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觉艺术。而电影音乐的特性是来源于画面与音乐间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影片中的音乐和画面二者之间在本体属性、感受方式和自身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时二者又能够统一。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作用

电影音乐与纯音乐作品有着很大的不同。它既要有相当完美的艺术性、独立性,又必须顾及与电影画面的关系。因此在写作或欣赏电影音乐前必须明白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即:在电影中,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渲染背景气氛。

音乐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一种特定的气氛基调(包括时间和空间的特征),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这种音乐不是简单重复画面的内容,而是细致入微地为影片营造一种背景氛围。这种渲染气氛的音乐对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能起到重要作用。这种音乐的作用,包括渲染环境气氛、渲染时代气氛、渲染地方色彩、渲染民族特点等方面。例如,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故事片《李冰》,选用了古琴曲《梅花三弄》,成功地渲染了一种古代的气氛。这些音乐都较好地反映了影片的时代特征。以此作为一个例子说明。

2.刻画人物心理。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大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概括。虽然它所表达的思想不像视觉艺术,诸如绘画、摄影、电影画面等那样具体明确,然而它在对人物的情绪和情感上的概括能力,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其抒情作用主要用于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内心思想与感情、心理的变化等。音乐表达了作曲家对特定人物的理解和态度,带有一定的评价意义。观众通过音乐的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人物,并唤起对人物的爱憎,电影音乐的抒情作用通常在电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深化主题思想。

每一部电影都有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例如影片《血战台儿庄》揭示的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可歌可泣的精神;电影中的各个艺术元素,诸如导演、摄影、表演、美术都围绕着主题思想而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电影音乐则用音乐这一手段为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在我国的电影音乐中,运用“主题歌”来概括一部影片主题思想的做法,有着优良的传统。

不仅电影歌曲可以起到深化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电影乐曲同样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并且比用歌曲的时候多。这种用以表达影片主题思想,概括影片基本情绪或刻画主人公性格的乐曲,被称作主题音乐。它是影片音乐的核心,全片音乐发展的基础。由此,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电影音乐的欣赏

要更好、更深刻地了解与欣赏电影音乐,还取决于诸多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取决于欣赏者对各类音乐知识了解与掌握的程度。在欣赏电影音乐时,应该有一个全方位的欣赏角度。比如,音乐的写作手法、风格、乐队编制等方面的音乐知识,都直接和欣赏电影音乐有密切的关系。在有些电影中,还直接插入了古典音乐的片段。电影《钢琴师》中就有大量肖邦的钢琴作品。如果对肖邦及他创作的钢琴作品有深刻地了解,则对欣赏这部电影音乐有着很大的帮助。对此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掌握音乐理论知识是培养音乐欣赏能力的基础。音乐理论知识是音乐的语言,如节奏、节拍、音程和弦、音阶与调式、主题和旋律以及乐谱读法等,通过了解这些知识,使他们更好地感受音乐,感受音乐的实际价值,进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因此,掌握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对培养大学生的欣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电影欣赏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影视;艺术;审美;心理;过程

艺术反映的是现实社会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是艺术家们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的汇聚,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并且它正以不同的表现方式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对艺术的欣赏早就成为人类日常生活活动的一部分。在对艺术进行欣赏的审美活动中,我们总会不断地进行追问和认知,也不断地在审美欣赏中进行着创造。我们先单就审美欣赏本身来说,它就是一种精神活动,并且专为人类所独有,它本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的一种认识,一种创造,更是一种价值体现。而对于艺术的审美欣赏而言,我们知道,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进行艺术创作的物质媒介都是独特的,也因此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征,我们对艺术的欣赏实际上就是要通过这种物质媒介去挖掘艺术作品中的美。综观那众多艺术类型,影视艺术对于一般观众的思想影响超过其他任何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影视艺术具有其他各种艺术的特征,但是它的蒙太奇式的组接技巧又极具艺术性,超越了其他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然而,大多数的人并不是内行的电影电视作品的鉴赏家,审美欣赏也不是审美鉴赏般去讨论研究这种艺术类型中的具体理论表现,那么我们只能从电影电视艺术的规律中去了解关于它们的一般概念,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去欣赏每一部影视作品,以此方式使观赏者的审美欣赏能力提高,从而促使欣赏主体自身的人格更加完整更加完美,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

影视欣赏的心理机制

任何一种艺术欣赏活动都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活动,这当中自然也就包含了并非简单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在镜像文化愈发发展的今天,我们会问电影电视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来吸引千千万万的观众,要解开这一谜团,首先要了解欣赏过程中的若干因素,了解影视欣赏中的审美心理结构。彭吉象先生在《艺术学概论》中曾把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活动分为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我们这里暂且来讨论注意与想象这两个占有特别重要位置的要素。

(一)注意

关于“注意”这一因素,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这些因素的基础,如果没有“注意”的开始,那么后面的因素也自然成了空话,它是影视欣赏活动的最初阶段和基本阶段。

“注意”并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关注一个人、一件事,而更应该从审美的层面上去理解,它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注意或者说是审美期待状态,是要把主体对象从实用中脱离出来,转为审美的。英国心理学家布洛曾提出“距离说”,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审美距离”,具体到观赏影视作品上来讲,就是首先要以直接的感知方式去感触对象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等,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感。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就举过一个例子:一位英国老太婆观赏《哈姆雷特》最后一幕时,就大声警告“王子”当心毒剑。这就是距离太近,让局部的幻象将荧屏中的世界搬到现实生活中来;而有的人在观赏影片时距离又过远,导致无法产生审美。

可见,“注意”在影视欣赏中尤为重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感”更能够有助于我们观赏影片,从而得到审美愉悦。

(二)想象

我们刚才谈到艺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活动,那么审美主体也就是欣赏主体绝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想象去对影视艺术形象进一步再加工再创造。由此可见,想象在这欣赏活动中的重要性也是非同一般的。清代画家沈宗骞说过,“学画者必须临摹旧迹,犹学文之必揣摩传作,能于精神意象之间,如我意之欲出,方为学之有获。”虽然沈先生讲的是画,但其意味仍可通影视艺术。然而,要进入这创作主体之中,就必须先得借助想象,并且将这想象与自己的生活、情感、知识修养等结合,从而去领会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蕴,可以说,没有想象,也就没有对影视的真正层面上的欣赏。

前苏联著名导演罗姆的影片《十三人》中,描写主人公疲惫不堪地在大沙漠中去寻找援军的镜头,就不是硬生生地通过主人公的脸部来表现,而是在镜头里展现了一组画面,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一排马蹄印,随后变为人的脚印,再之后人的脚印变得愈来愈零乱,路上丢弃的诸如背包、水壶之类的随身必备物品愈来愈多……这样的镜头展现完全可以使观众想象得到主人公这一路上的艰辛,这就比直接去捕捉主人公疲惫的面部表情来得更加深刻,更容易抓住人的心弦。

电影欣赏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影视 音乐 欣赏 特殊性

随着影视作品的层出不穷,影视音乐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缤纷色彩。热播电视剧《潜伏》中的片尾曲《深海》,《金粉世家》中的片尾曲《暗香》,经典电影《阮玲玉》中的《葬心》,《泰坦尼克号》中的《我心永恒》,这些脍炙人口的影视音乐作品使人回味无穷。同时也展现出影视音乐欣赏与原作之间的紧密关联。由此,影视音乐欣赏的特殊性成为本文研究的主旨。

一、影视音乐欣赏特殊性的产生

影视音乐欣赏特殊性的产生需要从主体和客体两个层面加以理解。一方面。影视音乐欣赏人作为主体,本身应具备相应的欣赏能力。影视音乐与普通音乐最直接的区别在于电影背景。例如,人们习惯于倾听流行音乐动听的旋律,巧妙的歌词搭配,紧跟时代步伐品味音乐元素。而影视音乐的欣赏则依赖于主体对电影本身的兴趣爱好,以及音乐特征的感悟与理解。例如。同样聆听感人至深的《葬心》,不同的主体就会产生不同的欣赏结果。了解阮玲玉的悲剧命运,抑或善于品味张曼玉惟妙惟肖的电影诠释的主体,往往能够产生音乐共鸣:反之,欣赏主体则有可能认为《葬心》的曲调过于远离当今时代,夜上海的时代不是每一个音乐爱好者都向往的音乐背景。流行音乐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影视音乐欣赏主体的不同首先成为特殊性的影响因素。

另一方面,影视音乐欣赏的客体,即音乐曲目本身,也是造成特殊性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创作上受内容的制约。有这样一种典型的现象,喜好某部影视剧的观众,他们对剧中的影视音乐也会产生欣赏偏好。例如。近几个月《潜伏》正在持续热播,影片结局女主角站在山顶坚毅的目光,配合片尾曲《深海》的播放,使人深深地感受到革命的力量和人生的意义,不少观众都为此热泪盈眶。这说明只有欣赏主体以影视剧为载体,才能欣赏曲目的内涵,认识影视音乐的价值。脱离了影视剧的载体。音乐最珍贵的内在元素很难通过欣赏过程被认知。音乐与影视剧的不可分离性既是欣赏的前提,也是达到预期欣赏效果的特殊约束力。

二、影视音乐欣赏特殊性的实现

影视音乐欣赏的主体和客体决定了欣赏过程的特殊性,为了实现特殊的欣赏要求,欣赏者在倾听影视音乐时应当把握以下原则:

首先,影视音乐的欣赏应当了解音乐载体的背景。影视剧的创作背景是相关音乐生成的基础,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以及配乐,都是服从和服务于影视剧的剧情表达,渲染气氛。所谓欣赏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欣赏者对剧情背景具备充分的认知,否则深入的欣赏也无从谈起。当前影视剧的创作可以说是历史与现代相结合,传统与新潮相结合,不是依据所有影视剧为载体创作的音乐作品都能符合当代人的口味。进而也就应到音乐欣赏的效果。尊重创作背景,积累背景素材是全面欣赏音乐曲目的先导。

其次,影视音乐的欣赏应当合理解读音乐曲目的元素。受画面的影响,音乐欣赏从根本上需要对构成曲目的元素加以分析和品位。歌词、乐谱、器乐组合、歌唱等是音乐构成的主要元素,影视音乐欣赏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有利于根本需求,而是侧重将固有的音乐元素融入影视剧的背景当中。即依靠载体欣赏细分的元素。例如,电视剧《五月的鲜花》主题曲与校园合唱的风格类似,但是整部作品是在寄托对当代英雄的讴歌。以及对爱的怀念。解读其中的歌词和韵律时要结合相关的画面背景,将男主人公默默无闻的贡献精神与和缓舒畅的歌唱风格相对接,诠释每个元素所代表的意义。

最后,影视音乐的欣赏应当融入音乐氛围的感悟。在宏观创作背景和微观音乐曲目元素解读的基础上,欣赏者必须走入影视剧的氛围当中,将宏观与微观的欣赏紧密贯穿,形成理想的欣赏效果。影视音乐存在于剧情氛围当中,并在适当的情况下配合画面形成听觉效果,欣赏者只有进入氛围,才能激发内心深处的情感,体会剧情所需要表达的音乐基调。例如。在电视剧新版《羊城暗哨》中,革命战争激烈。同时饱含伟大的情感。在处处隐藏玄机、斗智斗勇的革命环境中,男女主人公克服重重阻碍,步步逼近胜利。激动人心的剧情氛围配合的音乐曲目既能使人感受到革命的力量,又使人迸发出爱的果敢,欣赏者也仿佛置身其中。成为重要的一员。所以欣赏者全身心的投入是入境的关键。

三、影视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

认识影视音乐欣赏的特殊性,并恰如其分地遵循欣赏原则不是一蹴而就的,科学的方法尤为重要。

首先。欣赏者应当不断积累影视素材。经常观看影视剧不失为一项有效的举措。各种类型的影视剧会有相应风格的音乐曲目。欣赏者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丰富多彩的影视素材,领略的音乐意境也会更加广泛,无论是开阔视野还是夯实基础欣赏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观看影视剧的同时培养自身对欣赏原则的掌握,然后过渡到轻松驾驭欣赏原则,欣赏者对影视音乐的兴趣爱好也会逐步提高。

其次,欣赏者应当树立广义音乐欣赏的意识。所谓广义是指音乐的欣赏不再拘泥于对独立曲目的欣赏,而是全方位接触音乐曲目的来源,站在新的高度去审视音乐曲目的创作背景和元素特征。欣赏者观看影视剧的过程也因此具备双重意义,一是通过剧情的观看获得预期的收获,二是观看剧情的同时欣赏片头、片尾曲目和中间的插曲。将音乐载体的地位凸显,带动影视音乐欣赏的发展。

最后,欣赏者应当锻炼由内而外的欣赏能力。影视音乐的欣赏对于剧情和曲目的贯穿。实际上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欣赏。欣赏者必须进入剧情当中。才能更好地分析曲目的音乐元素。如果仅从外部切入,脱离剧情独立分析音乐曲目,内在的精髓不仅难以掌握,更会丧失欣赏的兴趣。因此,由内而外的欣赏能力有利于长期的影视音乐欣赏水平提升,艺术的感染力也将全面地展现。

电影欣赏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对等理论;影视字幕翻译;语音层面;文体层面;语用层面

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文化全球化交流也是另一番景象。尤其是近几年,美国、韩国、印度和新加坡等国家的影视作品大量地涌入我国,我国的许多优秀影视作品也频繁亮相世界各国。中国的作品世界化,世界的作品中国化都离不开影视字幕翻译。影视翻译经过了非常长的发展历程,早期的译制片就是一种,通过配音翻译来实现中国人欣赏外国影片。但译制片通过配音的方式总是让人产生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不能保留原汁原味的异国风味。字幕翻译就是一种在保持英文原音的情况下,用字幕翻译来帮助观众欣赏电影。当然欣赏外国影片最有效的就是纯外片,但那毕竟是少数人能够做到的。只有附加了字幕翻译的影片才真正能给观众欣赏带来方便,尤其是最近网络字幕翻译小组的出现让观众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欣赏到国外大片。

一、功能对等理论与影视字幕翻译

(一)影视作品的视听性造成字幕翻译受时间和空间等影响

观众欣赏电影的过程可以细分为两步,首先是观看影片画面,接着理解影片的对白。这两个过程其实就是观看画面和读字幕的过程。字幕是依托于画面存在的,它是影片视听信息的附加成分。影视字幕翻译一般出现在字幕的下方,受银幕大小和空间的影响。字幕的字数不能过多,字号不能过大,这些都会造成银幕的空间过于拥挤,影响观众欣赏电影。译者要真正明白电影传递的内容,用有限的字数尽最大可能传递影视作品的内容。字幕翻译就是一种在保持英文原音的情况下,用字幕翻译来帮助观众欣赏电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字幕在银幕上出现的时间要与画面、对白相一致,只有视觉通道、语言通道和字幕三者一致才能有效进行。电影观众不能像读小说或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反复阅读,细细阅读,品鉴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的时空性要求观众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做到快而准。

(二)影视作品的文化性造成字幕翻译受文化功能对等影响

电影爱好者来自于社会的不同阶层,他们的文化水平各不相同,影视字幕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受众的文化结构,同时又要把握影视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21世纪后,我国的许多优秀作品都走向国际,赢得了许多外国观众的好评。可以这么说,影视作品的文化性是获得成功的先机。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虽然全世界的人喜欢看中国的电影,也想了解中国的文化,但总体上来说还是非常不够,他们也很难理解中国电影播放的内容,语言特征和风格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为了不同语言背景的人能够欣赏到不同语言文化的影视作品,保证影视作品的文化功能对等是影视字幕翻译者努力的方向。

(三)功能对等理论字幕翻译保障影视作品的国际化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学者开始注意翻译领域的功能对等的理论体系,他一再强调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从语义到语体都要接近最自然的对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指明了翻译的任务和本质。文学作品的翻译就是要再现源语的信息和文化,翻译只是一个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源语信息的过程。这种对等体现在功能上,尤其指语言功能。语言功能就是指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言语作用。但因为语言的表达形式、语法、语音等不同,其语言功能上的表现也不一样。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强调最接近自然的对等其实就是指读者的第一影响。由于字幕翻译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在有限的时空内使字幕和画面配合,让电影对观众产生的影响接近于对源语观众的影响。影视字幕翻译也是一种文学作品翻译,奈达的对等理论也适用于此。除此以外,影视字幕翻译还受影视作品银幕空间和时间等的影响,如果影片中的字幕翻译过长,会分散观众的集中力,他们会忙于阅读字幕而影响了欣赏电影的视觉美感。从影视作品本身来说,使用过多的字幕会占据比较多的空间,覆盖太多的影像,干扰观众的视觉欣赏。因此,要求“形式恰当”地翻译电影字幕。

二、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

(一)语音层面的对等

英语和汉语不属于同一语系,发音规则和发音方法也不相同。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英语与汉语不可能存在语音层面的对等。本文所指的语音对等是指英语和汉语的语音上相似的地方,而不是完全相同。字幕翻译者通常采用语音模仿来处理语音层面上的对等,这种模仿可以保持某种形式上的对等,例如名字或地名就常用这种方式。Albus Dumbledore(阿不思?邓不利多)、Hufflepuff (赫奇帕奇)、Gryffindor (格兰芬多)、Voldemort(伏地魔)。译文保持了相似的发音是这个方法的优势,目的语观众就能直观地感觉到原电影的风格和原电影的语音美,产生异域风情。还有一种语音对等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感彩,通过语音模仿可以非常直接地表现出人物的感情。例如,译者使用“伏地魔” 对应语音译出“Voldmort”是隐藏在故事里邪恶的化身,将“Voldmort”这个人物的邪恶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语用层面的对等

电影欣赏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电影;欣赏;长处

外语习得理论强调,学习者在与外语相似的情境中主动尝试和运用英语,能更利于他们加深理解记忆,增强语言运用准确性和灵活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语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得更加丰富,特别是英语原声类的电影能给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和具体性的学习模式,能使得学生在轻松玩学的过程中识记课程知识,增强学习主动性和激情。原声电影对激活学生认知英语思维和增强学生无意识理解记忆力,都具有一定的正面迁移作用。

一、欣赏原声电影有效活跃课堂情境,让学生爱学

课堂是学生议论纷纷和笑声不断的阵地,更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乐土。围绕原声电影的欣赏来活化学生认知感悟,能使得他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跨文化,增进学生学习的主观潜能。电影的立体化模式,更给学生提供了可模拟展示的平台,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在欣赏原声电影中,应根据课程授课内容和学生认知的兴趣点,从原声电影中筛选出相应的电影,截取其中相关片段,在选材上做到情节生动,画面逼真,让学生有似曾相似之感。电影内容尽量从奥斯卡获奖影片中挑选,让学生在规范性的语言中获得相应的启发。建议学生根据电影中人物表达内容主动模拟,让他们在自然习得的过程中强化理解,更好激活思维。多鼓励学生从西方文化背景中搜集相关的学习内容,帮助他们在主动甄别对比过程中了解异域民情风俗,便于他们强化认知感悟。

在欣赏原声电影过程中,教师可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可鼓励学生就自己就观赏的原声电影截取有趣的片段,让他们在感受到电影魅力基础上更好强化感知。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模块一Unit1 School life的“Reading B School life in the UK”教学中,可推荐学生观看《历史系男生》、《嘉宾表演》、《青春记忆》等电影,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看体验,就“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films?”“Are you interested in school life in the UK?”“What would you like to introduce school life in the UK? ”等发表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梳理阅读认知感悟。

二、欣赏原声电影切实丰富课程内容素材,让学生广学

教材无非是个样子。引导学生从相应的电影中找到学习的内容,更在更好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和灵活地学习使用英语。在电影的选择运用中中,按照课程教学要求,突出情境性导学,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体验感受。

在欣赏过程中,多给学生相应的策略指导,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声中找到学习的素材,他们更加开阔视野和丰富认知思维。教师更精选英文原版电影,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尽量搜集相关的背景素材,特别是原声音乐和经典画面的截屏、视频,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全面感知。鼓励学生搜集相应的精彩片段,像《海上钢琴师》中钢琴师对人生的真谛的探索,《生死时速》里富有黑色幽默的人物语言对话等。引导学生根据课程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寻找相应的电影,跳出教材文本资源束缚,更好延伸学生学习的触角,帮助他们调整学习策略。

通过欣赏原声类电影来找出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能使得学生的理解记忆更具有形象性和具体性。在模块三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Reading Fog”教学中,可播放《雾都孤儿》中有关大雾的场景,引导学生在整体阅读感知的基础上就“Reading A”中的思考题目,针对“Why did Polly feel fear?”“What do you know about London from the film?”等深入思考,帮助他们在主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感悟。

三、欣赏原声电影延伸任务互动探究过程,让学生探学

根据课程的任务型教学原则要求,多引导学生在主动欣赏的过程中积极探究,能更好丰富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以观看电影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探知,让课程内容不再变得枯燥无味。

在实施互动交流中,根据电影表达主题以及课程学习内容,尝试运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可采取模仿和复述再现电影内容,让学生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思维灵感;针对电影情节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情节、人物语言、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欣赏心得,帮助须学生深化认知情感。引导从剧情、人物、文化差异或者口语句型等方面认知撰写心得感受小论文,让他们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知感悟。

总而言之,原声电影是真实语言学习环境的外化和再现,能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语言学习感官思维的基础上,便于学生将眼观耳听转化为主动识记,激活学习潜能和内生动力。引导学生从原声电影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利于他们在实践体验中提高英语表达综合运用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樱夕.欣赏原声电影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J].青年文学家,2012(12)

电影欣赏论文范文第15篇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高职院校从科学发展出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增强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的“匹配度”。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双高”模式、“双主体”模式,无不在重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强化着对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要求。但毋庸置疑的是,公共艺术教育在育人方面有其特殊优势,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通过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可以让学生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3];推动学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培育出具有良好职业人文素养的优秀高职毕业生。

二、《影视欣赏》课程开设现状及作用发挥

影视欣赏作为一种审美实践活动,是以影视作品为媒介,在学生视听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精神感悟和认知体验。由于视觉的冲击力,其情感共鸣作用较为强大,很容易引发学生各种情绪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正是基于此,从调查结果看,绝多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影视欣赏》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影视欣赏》作为普及型艺术教育课程,其开设不仅契合了当前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缺失的培养要求,而且还可在高职院校分层、分类人才培养要求下,为爱好影视艺术的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主阵地,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从调查结果看,约87%的学生表示通过课程的学习和交流有所收获:对于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有所帮助;对开发智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方面也有所启示。可以说《影视欣赏》课程的开设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对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也有着明显作用。但另一方面,《影视欣赏》课程亟待进一步强化和突出作用效果、存在的一些诸如上课时间调整等突出难题,也是众多高职院校开设课程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主要原因有: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不强

影视欣赏可供选择的资源非常丰富而繁杂,如果教师没有精心备课,对教学目标不够明晰,容易产生随意性而选择赏析的影片。例如一些票房很高的商业片虽很受学生欢迎,但教师不能以“课堂学生主体地位”为由,而过多迎合学生的喜好。调查显示,有80%左右的教师在开设《影视欣赏》课程过程中,会应学生要求而对观赏的电影作品进行调整。

(二)互动环节中教师点评倾向性明显

如何实现《影视欣赏》课程对人文素养的熏陶作用,在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固然必不可少,以此保证大方向和大原则的正确性。但从艺术赏析的角度看,艺术赏析容易受赏析者自身经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影响,必须提倡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教师在课堂进行点评时“留白”艺术的驾驭非常重要。调查显示,近45%的学生反映,教师的点评深刻、透彻、到位,但说教痕迹较为明显,大多会上升到爱国、理想、励志的层面。

(三)课堂组织的有效性有所欠缺

《影视欣赏》课程受其课程特点的影响,整部电影观看时间绝大多数都要超过课程教学时间,这给教学带来很大不利因素。调查还显示,《影视欣赏》课程大多都被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上课,上课逃课现象较为普遍;一部分学生还会在课堂上出现吃零食、玩手机等不良现象;喜剧电影的观看还常常会引发学生笑声、大声交谈喧哗等情绪的外宣,课堂秩序相对松散。经过问卷调查,约43.5%的学生表示教师为不影响赏析连贯性对逃课和课堂无序行为没有加以提醒和纠正。

三、《影视欣赏》对职业人文素养培育的策略思考

职业人文素养是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有机结合,是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良好职业道德、人格品质以及人文涵养的综合体现。《影视欣赏》课程作为公共艺术课程中的一门,以其形式喜闻乐见,具有大众化审视广度而受到高职学生的普遍欢迎,这为职业人文素养的培育提供了较之其他课程更为优势的基础。在立足影视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感悟影视的艺术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在经典剧作的探讨和分析中,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争辩,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可以说《影视欣赏》对于职业人文素养的培育有着积极作用,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赏析经典名著改编的和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经典的影片,例如《乱世佳人》《罗马假日》《林家铺子》等,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影视赏析的形式加深、固化对人文领域知识的掌握,而且可以更好地领略到其包涵的人类永恒的精神品质,诸如爱情的忠贞、人性的善良、民族的精神等。二是有助于加深对职场的认识和理解。影视作品中虽然对职场描述过于艺术化和戏剧化,但从中仍可窥探到职场对一些良好品德和职业素养的普遍性要求,例如《杜拉拉升职记》、《当幸福来敲门》、《墨斗先生》等,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可以直观而深刻感受到职场对团队合作、意志力、执行力等的要求。三是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培养。通过影视欣赏,在美轮美奂的场景中,不仅实现学生和影视作品的互动,也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一个过程。例如在赏析《八月迷情》、《盗梦空间》、《阿凡达》等电影时,学生立足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人生经历,会对影视中各种关系的呈现进行自发性的自我思考,会对影视中的精巧构思和场面设计产生深刻触动,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创新思维、科幻思维等。《影视欣赏》课程对职业人文素养的培育作用虽然十分明显,但对高职学生实施职业人文素养教育能否取得成功,首先取决于职业院校对职业技术教育本质的理解和对人文素质教育本质的理解。无论是一线教育者还是研究者,都需要首先实现观念上的转变,要改变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短视行为,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要进一步强化对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化,切实解决好德育和职业人文素养培育的关系问题。正是基于此,《影视欣赏》课程要在职业人文素养培育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必须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在建立大课程体系的框架中,科学设计《影视欣赏》课程的教学计划,精心策划好各个教学环节,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具体讲,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将《影视欣赏》纳入大美育的课程体系

《影视欣赏》课程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如果单打独斗很难真正发挥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功效。只有在一个大的课程体系中,《影视欣赏》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课程,不仅自身可以通过课堂实践直接发挥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强化实践能力,以及塑造健全人格等作用[4],而且还可以与其他艺术类课程进行触类旁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为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培育服务。这样,对于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而言,不再是单单停留在某一门课程的实践走向分析上,而是一个整体性的策略研究。实践证明,我校以“美育”为主题,构建大美育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将《影视欣赏》等诸多艺术类通识课程都纳入其中,进一步强化公共艺术课程与职业人文素养培育之间的关联性,发挥了一门课程难以企及的功效和作用。

(二)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

《影视欣赏》课程虽然是公共艺术课程,但对教师的理论修养要求较高,高职院校需要形成一支稳定的、专业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才能有效保证《影视欣赏》课程的新常态。要加大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服务于《影视欣赏》课程的数据库,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影视资源和信息,便于教师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此外,对于《影视欣赏》教师而言,还要能够对前沿的影视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公映的电影和主流的影评要能够掌握第一手资讯,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信息量丰富,影视讯息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才能保证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对话。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还可选派教师到专业机构进行学习和培训,以期进一步强化《影视欣赏》课程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不断深化《影视欣赏》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