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影学发展前景范文

电影学发展前景范文

电影学发展前景

电影学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视觉角度;《赵氏孤儿》;空间背景;设计

一部电影的好与坏很重要的是从观众的视觉享受中展示出来的,电影中的空间背景设计要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完善电影的表现主题,展现电影的风格色彩。从电影的视觉效果来看,电影空间背景的设计是电影场景设计和电影综合元素的表现手段,从视觉角度进行分析电影的空间背景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能够烘托电影场景的气氛、让电影的环境更加真实,同时也是为了能够满足电影故事情节的需要,从视觉角度分析《赵氏孤儿》电影中的空间背景设计,有利于电影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电影中导演的表现意图,更好地理解电影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意义。

一、空间背景设计在电影中的重要性

电影的空间背景设计是电影导演对电影人物活动的场景的重现和表达,是导演根据电影的剧本以及通过自身的要求进行的影视艺术的空间美学的表现场所。电影背景设计在电影场景的设计过程中的作用可想而知。由于电影是一门空间艺术,电影需要通过导演设想的一个理想的空间背景,在这样的一个空间背景的情况下进行电影场景的设计。首先电影场景的设计对于表现电影中的故事情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导演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整个空间背景设计制作的团队就要根据要求进行设计和完善,尽可能达到导演的要求,只有导演满意这样的空间背景设计才能够让导演所要表现的故事情节更加完善、故事内容更加丰富。电影的空间背景往往是通过电影的镜头展现在观众的面前,电影镜头的转化构成了电影故事情节的转变,同时也为电影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让电影故事能够沿着电影空间背景的转变而发生着变化。《赵氏孤儿》电影作为反映现实主义的作品在故事情节和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导演充分利用了观众的视觉感受的心理作用将电影的故事的逼真性和现实性通过空间背景的设计完整表现出来。

空间背景的设计在表现电影主题和完善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电影不像其他的艺术一样可以通过某一种手段进行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而是通过导演对于故事情节的理解、通过故事的画面充分展现在观众的面前,首先电影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幅接着一幅的画面,导演只能够通过画面的转变来表达电影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画面中还不应该是平面的而应该是具有空间立体感觉的,这样对于导演来说,寻找什么样的空间背景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所以说空间背景的设计是导演内心世界在电影中的真实反映,也是整个电影中主旨思想的外在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的空间背景设计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部电影的成败和票房。

二、视觉角度中的《赵氏孤儿》现实主义风格分析

《赵氏孤儿》电影是陈凯歌导演的一部反映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赵氏孤儿》从视觉的角度进行分析犹如一部撞击心灵的洪钟。产生这样的一种艺术效果的原因就是导演陈凯歌在视觉角度中使用了一种以“不演”的真实性再现了那个风云迭起、气势恢弘的战国景象,从视觉角度上来说,通过这样的艺术效果的展示很好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担任该片特效制作的BaseFX团队,是本次电影的空间设计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在电影中尽管有很少的特效镜头但是其韵味十足,让观众在电影院中能够眼前一亮,这其中有特效的作用,但是更多的是特效技术在前期的准备工作,对于电影镜头中的空间背景的设计,只有好的空间背景设计才能够拍摄出影响力比较大的电影作品。《赵氏孤儿》就是这样的一种摄影的表现手法。

在电影中导演颠覆了古典戏剧的故事情节,将动作、爱情、梦幻于一身的《赵氏孤儿》通过观众的视觉欣赏达到了导演所要表现的内容。在该电影中主角程婴是一个平民医生,在机缘巧合中卷入了赵氏的灭门事件,用药箱将赵氏孤儿带出,并且用自己的亲生儿子替代赵氏孤儿被杀死,忍辱负重地把赵氏孤儿抚养成人。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镜头进行分析电影观众的视觉享受所在。这样的一个小的故事引出的是一个大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的事实,导演陈凯歌转变了拍摄的角度,从一个小的方面折射出电影中所表现的整个大的历史事件。从整部电影来分析导演是将现实主义的风格拍摄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电影院中能够将自己的视觉享受转变成对于电影的感受,让电影观众更加充分融入电影中去。

三、《赵氏孤儿》电影中的视觉角度上的

空间背景设计中的元素在提到视觉角度上的电影空间背景设计的元素时,我们不难看出空间背景的设计元素中包含了有建筑艺术的空间设计元素,电影中的周围环境艺术的设计,还有电影中的时代空间背景的设计。首先在电影的空间背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就是电影中的建筑艺术的设计,由于电影作品中,对于电影观众来说如何判断该电影的年代通过建筑空间的设计就可以发现电影的魅力所在。我国在古代是建筑艺术高度发展的一个国度。电影的空间背景设计中应该说电影中的建筑是主角。这样说是符合建筑艺术的定义的,建筑不仅是艺术同样也是一种对于生命的理解并且反映出来的一种外在表现,当然建筑艺术不仅反映了现实的生活方式,同时建筑更是人们展示生活环境的舞台。在电影的空间背景设计过程中电影中的建筑艺术起到了反映人们的生活时代、生活质量以及生活的具体内容的统一。所以说建筑在电影的空间场景的设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从视觉角度来看电影空间背景中的环境艺术设计,由于电影在表现手法的过程中,需要周围的环境作为故事情节的衬托,鉴于《赵氏孤儿》电影是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导演在进行故事情节的描述过程中,尽可能将整个的故事情节的发生和发展一览无余展示给观众,这样就需要由周围环境的衬托来完成电影中的空间背景的设计和电影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由于电影中的空间背景是展示人的活动的背景,从人类需求的角度来说,人对于周围的环境是有要求的,特别是在战国时代,由于各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生活在社会高层的人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是相对较高的,所以说在电影的空间背景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周围环境元素的原因,在多变的空间背景上进行环境艺术的创造,有利于故事的真实性的表达,同时通过这样的一个视觉设计让其能够在电影中反映电影中的人物角色的活动关系。

最后,电影中的艺术造型对于电影中空间背景的设计的影响也具有深远的意义,由于艺术造型这样的一个艺术范畴所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比如说在《赵氏孤儿》中关于电影中的主要人物所佩戴的器物、所使用的物品的外形、轮廓、外观等方面都渗透着艺术造型的内容。作为电影空间背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陈凯歌导演将这个方面的艺术设计全部交给了BaseFX团队,尽管在这个团队中制造特效镜头是他们的重要任务,但是在其空间背景的设计过程中,BaseFX团队在充分考量了电影中的空间背景设计之后不断积累和完善了电影空间背景设计中的艺术造型的设计,使该电影的形象逼真、造型更加严谨,表达更加贴切。

四、《赵氏孤儿》电影中空间背景设计中的不足之处

电影《赵氏孤儿》中的空间背景的设计上大多数都是比较成功的背景设计,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就是“箭蠓”从竹筒中出来,导演为了将其表现出那种灵活、凶猛、暴躁,必须要通过电影空间中的别样设计表现出来。导演为了表现出这些特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因素和电影的空间背景来进行填补和完善。其中“马车陷落”“庄姬自杀”这两个电影中比较重要的电影场景的布置和完善上导演也下了很大一番工夫。这其中有对于空间背景的采集也有对于周围的人物内心世界的分析,将该作品的重要内容展示在观众的面前。但是我们在看到这些成熟的空间背景设计的过程时,还应该看到该作品中在空间背景设计中的不足之处,首先,导演陈凯歌为了能够从视觉角度上来抓住观众的心理,其间只注重了视觉的效果,而忽视了场景布置的合理性,这样就对于电影中的场景设计有着较大的摩擦,在进行电影空间背景的设计过程中,不应该片面将镜头放到偏离实际生活的一些背景材料,由于陈凯歌导演对于电影往往追求的是理想主义的色彩,而《赵氏孤儿》电影却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所以说对于导演来说有着很大的转变难度。电影真正的空间背景的设计是应该按照导演的要求进行设计和规划的,电影空间背景的设计应该是充分尊重生活现实的具体反映,同时更应该是尊重电影故事发展走向的。《赵氏孤儿》电影中在展示人物的行为性格的时候,有很多地方没有能够将空间背景的设计和当时人物的行为性格相一致,

五、结语

总之,从视觉角度来看《赵氏孤儿》电影中的空间背景,我们可以从电影中的故事情节的变化过程中,导演对于周围环境的变化来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电影空间背景设计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的是电影的成败。《赵氏孤儿》电影的导演陈凯歌抓住了观众的心理和视觉的要求,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改变了他对于电影拍摄过程中过度理想化的心理。通过电影中空间背景设计的要求的多样性,从电影中的建筑艺术的空间背景设计环境艺术的背景设计、以及造型艺术的空间背景设计,将电影中的人物角色、故事情节活灵活现展现到了观众的面前,让电影观众在欣赏电影中优美的景色的时候,更加深入和细致了解电影中的故事情节。空间背景的设计是电影拍摄过程中的一门艺术,导演只有充分重视空间背景的设计才能够将电影的主旨思想通过镜头表达给观众。对于观众来说,从感性上面来分析导演首先要吸引住观众的就是要使用视觉效果和一些特效动作来将观众很快引入到电影中来,但是当观众真正进入到电影欣赏的过程中的时候,往往被吸引的却不是电影的视觉效果,而是电影中的故事情节,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往往又是通过空间背景设计来表现在观众面前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视觉角度下的空间背景设计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唐晋,周永兴.《赵氏孤儿》中的色彩传播功能分析[J].电影文学,2012(05).

[2] 莎日娜.《赵氏孤儿》跨文化传播现象考察[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02).

[3] 姜毓星.电影《赵氏孤儿》的解构式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4).

电影学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 中国魔幻电影发展现状及其价值探析 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盐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荔枝产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前景 中国自媒体节目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预测 浅谈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 中国通信射频电缆行业发展现状及预测 中国电子支付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探析 中国主题公园衍生品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人才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足球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浅析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 浅析中国网络电视发展现状及前景 探讨中国足球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电影美术发展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⒖嘉南祝

[1]刘帆.“中土”的想象与指涉――略论魔幻电影的生态与类型特征[J].电影文学,2008(06).

[2]巴赞.电影是什么(第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3](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茨.胡菊兰,张云鹏译.图像时代.[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5.

[4]田卉群.想象界的实现:中国魔幻电影的突围之路[J].中国艺术报,2011-3-7,第005版.

电影学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地方电影;《为你而来》;景观化场景;电影叙事方式

本世纪初,《英雄》、《无极》、《夜宴》等国产影片的上映,引发人们对景观电影的热议。“在视觉文化时代,电影正经历一个从叙事电影向奇观电影的深刻转变……奇观电影正在取代叙事电影成为电影的主导形态。”在电影转型过程中,电影叙事与景观影像的关系倒置,关系呈现对立趋势。[1]《为你而来》便是诞生在这一语境中。通过审视此部区域性电影,出现一个可喜变化:以《为你而来》为代表的区域电影正试图突破原有景观电影模式束缚,实现华丽转身。本文借助对《为你而来》的解读,来探究当前区域电影的景观化新走向。

虽然主创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基于两方面因素考虑,《为你而来》应是一部较为优秀的区域电影。其一,影片出品方是来自福建境内公司。此部影片由福建省东宇影视有限公司出品,该公司是于1995年10月由福建省音像出版社和肖锋合资成立,实为福建本土公司。其二,故事发生地与拍摄取景均来自于福建境内。《为你而来》可以说是发生在闽东山水中间的一部大爱情怀的故事片。拍摄多取景于福建闽东地区,影片中既展现出闽东秀丽风光,也将深厚人文内涵囊括于其中,可谓是部地方风光片。如同国内其他景观电影一样,此部影片最令人称道的是景观化影像展现。在深入解读此部电影之前,我们应从影片解读退回到视觉文化的语境之中,明晰何为景观化?

景观化理念可以溯源到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米尔佐夫曾称“晚期资本主义日常生活视觉景观的首个理论阐释者,可能正是居伊・德波”。[2]此种说法得到国内相关学者的认可,周宪在《视觉文化的转向》中写道:“历史地看,奇观作为一个当论概念,也许出自法国哲学家德波关于‘景象社会’的分析。”[3]此后,在德波的积极倡导下,景观理论得到迅速发展,但是他始终未将景观理论从视觉文化语境下脱离出来,将其引入到具体学科之中。科尔纳的媒介理论恰好充当景观理论由社会总体论转为具体学科个别论的桥梁。他认为“电影长期是景观的滋生地,尤其通过好莱坞暗示的……梦幻世界”,科尔纳基于电影魅力的来源不同,潜在的将电影文本分成景观电影文本和非景观电影文本两种。[4]此后,穆尔维则将景观理论从宏观学科泛泛之谈引入到具体细节分析,即建立在性别差异上的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女性身体在电影中更多是作为一种视觉景观供观众,尤其是满足男性观众观看癖的需要。“在电影中,色情的注视时刻,动作的流程被冻结了。叙事让位于场面的视觉奇观,叙事的逻辑力量被具有吸引力的视觉场面所取代。”[5]拉什超越穆尔维狭小范围,而将电影景观“扩展至所有具有明显本能性冲击的影像形象”。[6]景观化理论经过穆尔维、拉什、科尔纳等人,以一种理论跳跃性状态,发展成为一门逻辑性较为严密的学科。此处,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理论的梳理是按照一种思维逻辑顺序推进,并非是按照时间线索前进,因为科尔纳的媒介理论出现较晚,他的理论问世才使得穆尔维及拉什的理论更加严密有效。[7]国内最早引进景观电影概念是周宪。他在《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中,明确提出景观电影的概念:“在他看来,所谓奇观就是非同一般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同时周宪在此文中提出电影奇观的分类,即动作奇观、身体奇观、速度奇观、场面奇观。”[8]本文则沿循周宪此种电影景观的分类标准,展开对《为你而来》的文本解读。

《为你而来》作为景观电影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场景景观。所谓场景景观是指“各种场景和环境的独特景象,这些景象绝非日常可见的。”[9]此部影片的场景景观又区分为以闽东绝美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景观和当地风土人情为主的人文景观。诚然,此部作品在“救赎”的线索下展开,踏上寻根旅程。观众追随主人公一路欣赏了闽东优美的自然风光,游历了白水洋、鸳鸯溪等众多部级风景名胜区。在获得一种视觉享受的同时,观众更感受到一种浓厚的乡土气息。人文景观则以文化景观与实物景观两种形态呈现出来。文化景观是泛指以布袋戏、四平戏为代表的古老传承文化。此处文化景观选择不单仅是为了满足观众的一种文化涉奇,而是从剧情和当地风土人情出发。实物景观则是以廊桥和古村落为代表的福建地方文化的实物缩影。通过影片的展现,让观众欣赏到福建纯朴人文文化。诚然,如王一川所言,《为你而来》可以说是一部风光旅游片。观众在观看此部影片,更多是被影片中的场景景观所折服,满足了观众的视觉需求,同时也在思想上完成了一次风光旅游。

在完成对《为你而来》场景景观影像的梳理之后,我们发现当代区域电影景观化出现一个新的走向,即景观化场景同电影叙事实现良性发展。周宪在《视觉文化的转向》一书中认为,叙事与景观存在着明显的紧张,故事的讲述在景观展示面前退居其次,影片更多是通过视觉景观来获取高涨的人气。[10]诚然,周宪的此种说法有其合理性,尤其是在本世纪初,先后有《无极》、《夜宴》等视觉景观大片问世恰好印证此种说法的合理性。但在此部区域景观电影中,出现欣喜转变。影片并未随意营造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景观化影像,而是将景观影像融入到影片叙事中,并为主题服务。在《为你而来》这部影片之中,“救赎”应该是影片的主论点,谢怡佳对老水发及林德的救赎,林德以生命来“救赎”谢怡佳。廊桥是闽东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影片除了承担视觉景观之余,也担负一定叙事功能。廊桥在影片之中共出现三次,而谢怡佳对老水发的“救赎”,则是在这三场“廊桥戏”中完成。首先,“救赎”的继续。廊桥中,谢怡佳与老水发的通话被林德偶然听到,林德体谅到谢怡佳的苦心,情况出现180度大转变,“救赎”之行得以继续进行。其次,“救赎”的延续。两人找寻未果,在廊桥中休息,休憩之余的交谈,获知彼此内心深处所想,两人关系不但发生一次质变,也深刻影响到林德,并一并促使林德将拯救完成下去。最后,臆想中廊桥。此处廊桥是在谢怡佳的口述中出现,当正是此处老水发故事的交待,才有最后林德拼酒,“救赎”的最终完成。导演通过廊桥完成一项“救赎”的叙述,巧妙将景观和叙述结合在一起,甚至成为电影情节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线索之一。可见,景观化场景同电影叙事并非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要实现一种共荣发展,这样才能让观众充分肯定作品。

【注 释】

[1][6][7][8][9] 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J].文艺研究,2005(3).

电影学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广西;电影产业;SWOT分析;对策

数十年来,广西电影人勇于探索,培养了大批影视人才,创作了一批经典作品,在中国电影史上谱写了“首创中国探索片”和“养育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精彩篇章,打响了广西的文化品牌。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广西电影陷入了发展困境。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突飞猛进,在这一背景下,广西电影能否重现昨日辉煌?本文采取SWOT分析法,一一厘清广西电影发展的内部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分析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广西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对策。

广西电影发展的SWOT分析

(一)广西电影发展的优势

1.曾经辉煌的“广西现象”

引领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五代导演”,与广西息息相关。1982年,广西电影制片厂迎来了张艺谋、张军钊、何群和肖风四位北影毕业生,次年,由他们四人拍摄的《一个和八个》震动影坛。刚刚毕业就独立拍片,这在全国电影界前所未有。1984年,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的《黄土地》惊艳亮相,影片在摄影、造型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在美学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而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面对全国电影娱乐片大潮,广西电影制片厂则摸索出“喜剧片、探索片、重大题材”三种类型片,通过喜剧片的盈利来支撑探索片、重大题材片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艺术质量高、市场反馈好的影片,形成全国瞩目的“广西现象”。

2.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

首先是题材优势。广西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几十万年以前,人类就在八桂大地上繁衍生息。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开凿灵渠,进一步促进了广西与中原的融合。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人文与地理,形成了广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表现在遍及八桂大地的民俗、民风、文物、古迹中。广西还是我国近现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如太平天国起义、黑旗军抗法、镇南关战役等,涌现了洪秀全、冯子材、刘永福等一批杰出人物。上世纪20年代末,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广西领导了威震南疆的百色起义。这些为电影拍摄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其次是编剧优势。广西有一个优秀的作家群体,近年来,他们与影视结合紧密,已成为圈内争抢的“电影资源”。如东西多部作品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李冯为张艺谋编剧《英雄》《十面埋伏》,鬼子编剧电影《幸福时光》,凡一平创作了电影《寻枪》《理发师》,等等。

3.得天独厚的地域风貌

广西地域风貌得天独厚,其中,有“碧莲玉笋世界”的峰林景观,有“无山不洞,无洞不奇”的岩溶洞穴,有林木葱郁、心旷神怡的山地景观,有湖光山色、表里澄澈的河湖水景,有飞流直下、沾衣欲湿的瀑布景观,有微风细浪、阳光明媚的滨海景观。此外,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这些独特的地域风貌为电影拍摄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外景资源。

4.量身定做的传播平台

2010年3月,广西科教频道正式试播。该频道是批准由广西电影制片厂经营管理,是广西针对影视业出台的一项长效扶持办法。频道将科教和电影进行有机串联,拥有五大电影版块,已跻身“全国电影频道联盟”成员。这对于实现本土影视制片业与电视媒体资源优势互补,形成良性循环的影视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5.及时出台的政策扶持

为了扶持电影发展,广西于2010年制定了《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实施办法》,明确提出,实施精品战略,努力形成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创作生产格局;建立广西电影精品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重点影片的拍摄和对获重大奖项影片的奖励;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国有电影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等等。

(二)广西电影发展的劣势

在全面分析广西电影产业存在上述优势的同时,笔者也发现,广西电影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劣势和问题。

1.制作机构实力弱小

近年来,作为广西电影生产主体的广西电影制片厂,被列为国家广电总局重点联系和扶持的试点单位,以改革激活生产能力,积极筹集资金,进行多种产业开发,目前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与外地实力雄厚的电影制作机构相比,广西电影厂还明显存在较大的差距。

新世纪以来,民营影视公司开始进入广西影视剧的创作。2004年,广西影视制作机构为44家,其中民营23家;2005年,这类机构就增加了13家,全部是民营影视公司;2006年,广西已有69家影视制作机构,其中有53家民营公司,所占比例超过70%……然而,目前这些民营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产业规模小,自主制作能力弱,不利于广西电影做大做强。

2.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近年来,我国电影专业人才数量与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存在失衡现象。首先是人才匮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电影专业高校毕业生不过千余人,远远满足不了电影产业发展需要。其次是结构失调,一方面,低端人才过剩,另一方面富于艺术创新和善于经营的高端人才短缺。而对于偏远的广西,专业电影人才更是捉襟见肘,特别是电影专业技术、电影艺术创作、电影院线管理、电影经营策划等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由于专业人才的缺乏,很多制作机构对电影产业中创作、运作的规律缺乏专业水准,严重制约了广西电影的发展。

3.正规融资渠道缺乏

资金不足,是影响广西电影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诚然,市场上向来不缺乏资金,真正缺乏的是电影投资的正规渠道和平台。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影视公司寻求资金,往往是带着剧本四处“化缘”,而民营企业要投资影视,一般都是私下联系导演或影视机构,双方缺乏正规的交流渠道。由于影视市场尚不规范,资金的流入不畅,从而制约电影制作的良性发展。

(三)广西电影发展的机会

1.国内电影市场不断增长

近年来,中国电影增长迅猛,2008年票房收入达到43亿元,2009年票房收入达到62亿,2010年票房收入达到102亿!到目前为止,中国电影已占到世界电影市场份额的5%,而且有望在未来三年增长到10%,届时中国即将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巨大的需求市场,对于广西电影的发展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2.中国―东盟博览会搭建合作平台

由于人文相通、地缘相近,近年来中国和东盟双方影视交流态势喜人。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进口的国外电视剧中,来自东盟的作品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每年也有不少东盟的演艺人员来华参与影视节目的制作。同时,东盟各国也成为中国电视作品的重要市场。可以说,中国和东盟双方影视产业合作前景广阔。

近年来,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广西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交流的“桥头堡”,从经济版图的边缘走向了中心,这给广西影视文化带来了绝好的发展机遇。定期举办的“中国―东盟影视论坛”,更是吸引了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影视文化部门高层、学者、企业家参加,为电影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

(四)广西电影发展的威胁

广西电影发展面临的威胁,主要源于外部的竞争压力。当前的中国电影,正处于“最好和最坏的时代”,一边是票房不断攀升,大片纷纷涌现;另一边是小片生存举步维艰。据报道,2010年全国拍摄的影片一共有600多部,但其中进入院线上映的只有120部左右,也就是说,有80%的电影拍完就束之高阁了。而力量相对薄弱的广西影视企业,在电影产业上更缺乏与区外大型制作企业竞争的能力。此外,广西本土的制作机构数量不断增长,彼此之间对资源的争夺进一步凸显,若不加强合作与整合,也将威胁广西电影的健康发展。

广西电影发展的对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广西电影发展前景看好,而要驶入健康的发展轨道,则必须正视问题,勇敢接受挑战。

(一)解放思想,大胆开拓

广西电影当年能在全国经济文化的“边地”异军突起,今天看来,最宝贵的遗产可以归结为锐意进取,敢闯敢干。多年后,张艺谋总结起在广西的成长经历时,仍充满深情地说,“广西电影厂领导的观念非常解放……打破常规,破格使用,放手让我们探索实践……没有广西厂的放手,我们出不来!”思想解放所产生的能量是无与伦比的,广西电影要从困境中重新崛起,则必须重拾当年的宝贵经验――解放思想,大胆开拓!

(二)走规范化、专业化之路

要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首先要争取融资渠道多元化,构建以民营资本为主体、以国有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其次,要建立规范化的融资渠道。近两年国内电影产业骤然升温,华谊兄弟、浙江华策影视纷纷上市,此外,小马奔腾、光线传媒等也加快登陆资本市场的步伐。问鼎资本市场,有助于广西电影产业驶上规范化发展轨道。另一问题是,提高电影制作营销的专业化水平迫在眉睫。为此,广西要加强电影创作、制作、经营管理和发行营销等四个方面的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三)加强整合,打造龙头企业

要振兴广西电影,还得靠有实力的影视制作机构。今天广西的电影制作机构越来越多,但真正能独立运作拍摄电影的却屈指可数,因此必须走联合之路。同时,在市场条件下,广西电影制片厂已经失去了计划经济下完全垄断的优势,这就要求其立足市场需求,合理配置产业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推动企业发展上规模。

(四)打造精品电影

占领市场的前提是要打造精品电影。换言之,广西电影要重新在市场上获得应有的位置,则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打造有内涵、有品位、多类型的好产品。如前所述,广西具有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和独特的地域风貌,这为打造精品电影提供了天然的优势,为此,广西每年可计划推出数部既有口碑又有票房的电影精品,借此重新打响广西的文化品牌。

(五)打好“东盟”这张牌

面对机遇,广西要充分打好“东盟”这张牌,搭建国际区域影视交流平台。广西是许多制片人青睐的外景地,但当地迄今为止还没有知名的影视基地。借助中国―东东盟博览会这股东风,广西可以打造“中国―东盟影视文化城”,提供一个电影拍摄与制作的好基地,同时通过挖掘东盟与广西的历史、文化,形成新的文化旅游景点,提供一个好的旅游、休闲去处。

[参考文献]

[1] 章柏青.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 孙鹏远.广西电影的“繁荣”与“窘境”[N].南国早报,2011-03-13.

[3] 蒋锦璐.民营影视公司 行走在爱与痛的边缘[N].广西日报,2006-12-28.

[4] 广西影视产业发展近况及热点问题分析[OL].省略/,2006-12-18.

[5] 黄伟林.广西电影――当代中国电影的新起点[N].广西日报,2009-09-03.

[6] 刘晓莉.东盟已成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重要合作伙伴[OL].新华网,2009-10-24.

电影学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电影《金陵十三钗》;非原创音乐;创作手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蒙古族钢琴独奏曲集《山祭》研究(项目编号:NJSY11025)。

电影《金陵十三钗》在选择各项配乐时极具匠心,为了表现电影里中西文化差异较大,作曲家不单单将乐器选择范围框定在琵琶、二胡等中国乐器上,还借鉴了西式交响乐队、小提琴等西方音乐元素,将电影和音乐融合得十分巧妙。无论是秦淮所使用的世俗民歌还是女学生所吟唱的教堂圣歌,都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电影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陈其钢作为通晓中西音乐的一位作曲家,在拿捏电影配乐时游刃有余,帮助这部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电影场景和音乐对观众心灵的触动则是电影配乐本身的一种功效。

一、《金陵十三钗》与《金陵十三钗》的音乐

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在华语地区乃至全球地区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享誉世界文坛的作家严歌苓所创作的作品改编而来。这部电影的筹备时间和投入资金都很庞大。著名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在影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倪妮为代表的十位新人也被导演选中参与该电影的拍摄。电影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在南京的教堂中躲藏着一群女学生、风尘女子以及几个勇敢的战士,还包括一个为正义挺身而出的美国人,而这期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该电影从拍摄开始就受到了众多影迷的关注,上映后更是好评如潮,成为上半年票房最高的华语电影。

从1937年的7月7日开始日本就开始侵略中国,南京在同年被攻陷,整个城市都被日本军队占领,唯独一座教堂还未被发现,冒充教父的美国人约翰以及一群学生、士兵、风尘女子都躲避在这个暂时安全的空间范围内,但是教堂外的世界却遭遇着巨大的浩劫,而他们之间也发生着一系列情感故事。教堂宁静的生活被日本侵略者的闯入而变得十分恐乱,正义的中国军人为了拯救女学生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事情发展得异常坎坷,日军为了筹备节目而强迫女学生进行表演,而坚守爱国主义的女学生誓死不屈,想以自杀的形式来表示自己的爱国精神,教堂里面的风尘女子阻止了女学生自杀。而在往日里被人们所唾弃和看低的却为了保住女学生的性命而勇敢地去参加节目演出,而在她们的演出服里面还藏着剪刀,她们此行完全是为了国家的正义和人民的意愿。

陈其钢作为一名在世界音乐界享有盛誉的作曲家亲自为《金陵十三钗》这部影片配乐,他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融入了电影人物的性格、经历,还将场景的气氛渲染到极致,此次电影配乐将音乐本身的元素和电影剧本进行了良好的贴合,为这部电影添色不少。

二、《金陵十三钗》的电影音乐

(一)非原创音乐素材的选择

陈其钢作为一名对待音乐艺术严肃而细腻的作曲大师,为这部电影配乐所花费的时间将近三年,还亲自回到故事发生地南京进行灵感的获取。1937年的南京正在遭受一场巨大的灾难,无论其文化背景如何都汇集在教堂这个空间中,女学生身上纯洁高尚的精神、艺妓身上显著的世俗之感和教堂神父正直爽朗的性格、日本军人凶残恶劣的行径和抗日士兵们无畏生死的气概在这带有宗教气息的教堂里形成了一系列鲜明的反差,这使得电影本身的配乐更加困难,需要兼顾多方面的人物和场景才能将电影和音乐巧妙地融合起来。陈其钢大师在选择配乐素材时考虑到了电影的众多元素,对于需要改编的音调进行了谨慎的考虑。电影中表现的爱情主题是人类所共同拥有的情感之一,而这类音乐主题的把握要引起观众的注意既容易又困难,假扮教父的约翰和风尘女子玉墨产生了爱情,在这种环境下作曲家选择了乐器小提琴,使得这段爱情哀伤而温暖,爱情在彼此的内心萌芽和成长,但是却被战争所破坏。电影中各种惨剧发生的次数较多,小提琴音的出现使得人们感觉到揪心的痛,中低音之间的转换使得这首挽歌更加凄凉。作曲家所选择的音乐素材充分结合了电影人物的性格和关系,这种紧密的逻辑性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哀伤的情感变化以及情绪浮动带来的感觉,伤感气氛和跳进的音调形成了对应。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音乐听觉上的渐进感贴合得极佳,使得时空的切换更加顺畅。剧情的发展在电影人物命运的坎坷前进中得以转变,音乐侧重感性的一面使得观众更能融入电影场景中。教会学生和艺妓都是电影殊的女性群体,作曲家并没有单独进行音乐创作,而是在原有音乐题材上进行改编,而观众既对原有素材有一定熟悉又惊叹于改编的巧妙之处。南京第一大河秦淮河是古代达官显贵游玩放纵的地方,而秦淮名妓也是极为出名的,她们既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又有惊人的才艺,那些传奇而哀婉的奇女子传说更是被人传唱,丝竹将吴侬软韵弹奏得悠远婉约。《无锡景》是陈其钢大师最终选定的音乐素材,作为广为人知的江苏民歌,作曲家进行了巧妙的改编,结合电影将歌词重新创作了一遍,采取苏州评弹的方法来营造电影气氛,使得《秦淮景》深入人心。作曲家了解审美主体的需求,又深知民歌素材的沉淀性,采取地域特色的凸显方式让电影配乐更加熠熠生辉。作曲家考虑到了女学生身上的天主教气息,精心挑选了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这首圣诞圣歌,将发展至圣诞节的电影时间和女学生群体进行了接洽。陈其钢大师将电影人物特点和电影背景、地域特色素材等元素进行了良好的协调和融合,在非原创音乐素材上的选择空间和方法都十分广阔和成功。

(二)非原创音乐对电影的作用

非原创音乐的恰当运用对电影本身的扩展有着巨大的作用。画内音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天主圣歌和《秦淮景》,在配合电影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凸显人物性格上有关键作用。豆蔻在弹奏《秦淮景》所使用的乐器琵琶只有一根弦,浦生在即将离去时是沉浸在《秦淮景》的音乐中。琵琶声初听有点单调,乍听却陷于一种旖旎之情中,而秦淮女子身上被隐藏的重情重义之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秦淮女子在前一天准备演出时将其最温柔完美的一面展现了出来,而她们的形象也使观众更加深刻。音画蒙太奇手法的使用让观众走进书娟的视线内,十四钗着装鲜艳的衣服风尘仆仆地从远方走来,原先使用的琵琶音渐渐消失,代替伴奏的是极富西洋气息的外国音乐,这种接替式的电影音乐使得场景更加凸显,同时将不同时空之间的缝隙缝合上去,十三钗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和不畏生死的精神得以闪烁光芒。女学生在面对一次次困难时都歌唱圣歌来祈祷大家平安无事,而这首音乐帮助电影达到了高潮。对非原创音乐的挪用使得电影主题更加凸显,将要表现的对象置于舞台前和音乐中,其发挥辅助的空间巨大。而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这首宗教圣歌更是通过混声合唱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李教官潸然泪下的场景中出现引起了观众的触动,作曲家为了表现教堂严肃而神圣的气氛,但是教堂建筑本身不能表达的缺陷在圣歌的吟唱下得以弥补,作曲家对特性音乐的使用实际上是对观众的一种提示,这种提示对电影的理解和发展都是有益的。改编后嵌入电影的非原创音乐《秦淮景》已经成为秦淮女子的象征乐曲,人物形象和音乐本身相辅相成。

(三)非原创音乐贯穿整个电影情节

作曲家会根据电影剧情的发展而选择音乐,而不是完全沿袭原始民歌素材里面的各项元素,正是这种贴合电影的音乐才使得画面感和听感融合起来,素材在场景中的运用在渲染气氛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将剧情推向了一个高潮阶段。豆蔻在使用一根弦弹奏《秦淮景》时却不幸惨死,教父约翰找到豆蔻时还看到了那一把滴着血的单弦琴,此时又响起了琵琶弹奏出来的声音,将哀伤而心碎的感觉营造出来,这是触动观众内心的一段音乐和场景,日本人邪恶残暴的一面在此刻得以印证。爱情的发生使得《秦淮景》再次出现,再配上婉约交织的二胡乐,在歌词的解释下赞美着这段珍贵的情感,尽管前途迷茫,悲苦凄凉的音乐让这份爱情更加美丽。小提琴这种乐器的出现次数较少但是却激荡人心,十三钗之间的难舍难分以及那份嘱托都在旋律的映衬下显得弥足珍贵,她们颠覆了以往世俗的形象,将其重情重义的一面展现给大众,在战火纷飞的情况下显得更加稀缺。电影从头到尾的音乐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在即将结束的时候响起了画外音《秦淮景》,但是却在使用管弦乐的基础上加上了民乐器,对十三钗的形象再次进行深入。歌曲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在很多情节点上也得以嵌入,女学生们祈祷的场景经常出现,她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将期待战争结束的愿望表达出来,与此同时那种恐惧的感觉在圣歌的安抚下开始平静下来,音乐和电影情节的结合不单单限于此,还在日本侵略者强迫女学生参加节目时得以深化。女学生的圣歌演唱深深感动了李教官,导演通过巧妙的音画蒙太奇手法来凸显电影的主题,在战争面前被侵略国家的人民是无辜而痛苦的,而发起战争的国家所背负的罪恶是永远抹不掉的。很多电影画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符号都在配乐中升华,特别是对非原创音乐的运用,作曲家对其进行细腻的再创作,使其更加贴切电影情节的发展。

三、结 语

配乐对于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电影和音乐之间的结合最关键的评价标准就是音画对位的成功与否,重点在于将音乐巧妙地嵌入电影画面中,而电影故事情节本身又和音乐相互照应,最后完成电影人物和音乐的协调,这样几种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很多观众在观看完一部电影后会深深记住电影情节,并且能将电影配乐回想起来,这就发挥了电影配乐实质性的作用。影片《金陵十三钗》作为一部华语片的典型代表作,其对音乐的创作和运用都是独一无二的,以《秦淮景》和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为代表,著名音乐家陈其钢的再创作使得音乐更加精彩和完美,将画面和音效结合得十分巧妙,所以说是否原创并不重要,只要充分融合了电影场景和人物性格那就是成功的。对音乐素材的选择取决于音乐创作者对电影和音乐两门艺术的理解和拿捏,《金陵十三钗》所选定的音乐素材以及对非原创音乐的使用都恰到好处,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听觉感受,完成了电影配乐的绝佳展现。

[参考文献]

[1] 赵倩.《金陵十三钗》的音乐色彩[N].中国艺术报,2012-01-18(04).

[2] 张宁.配乐在影片中的“题眼”作用——以《金陵十三钗》中的《秦淮景》为例[J].视听界,2012(03).

[3] 胡杨树.电影音乐现代技法对电影的诠释作用[J].大舞台,2012(07).

电影学发展前景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数学特效 电影 应用

中图分类号:J916 文献标识码:A

1数字特效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

1.1数字特效的定义及发展

自从上世纪60年代起,电影中逐渐运用了计算机技术以来,一个全新的电影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也是一次电影的革命。其视觉效果的魅力有时已经大大超过了电影故事的本身。在最初由部分的使用电脑特效的电影作品向全部由电脑制作的电影转变的过程中,人们已经看到了其在视觉冲击上的不同与震撼。现代数字特效也越来越的被应用到电影制作之中,很难的简单给它下个定义,也可以说其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的技术来实现的影视特效。制作方式主要以三个方面来体现:(1)传统拍摄方式和数字特效相结合的早期制作方式;(2)利用计算机图形技术生成的人物和场景与实拍的人景物相结合的数字特效形式;(3)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实拍的某些镜头及人物场景进行特殊处理的方式,表达出创作者的情绪和思想。如今,我们已经很难发现在一部电影中没有任何的数字特效元素。它也给了当今的导演们提供了灵活多变的讲述故事的方式。

1.2数字特效的技术要求及实现

说到数字特效的技术实现,众所周知的技术软件有:Photoshop、Premiere、Maya、3D Max和AE(After effect),有了这些软件开发作为数字特效的技术支持,能够将过去只能存在人们脑海里的梦幻世界在今天的荧屏上得以实现。比如说,粒子特效技术在影视作品中也应用广泛,在影视作品中为了模拟出水、火、烟雾而开发的粒子模块,其原理是将无数个粒子组合起来呈现的一种固定形态,再通过脚本控制器来控制粒子的运动,模拟出真实的效果;抠像也是我们经常用的一个后期特效,其具体实现是以演员在一种绿色背景的模板前面进行表演拍摄之后,运用计算机技术将绿色背景抠掉,再通过数字图形技术将特效和拍摄的人物合成到同一个画面中,最后得到了我们在影院看到的电影场景,如天降陨石、地面坍塌等。

1.3影视作品中的数字特效技术的应用

数字特效制作,目前在数字电影的视觉效果于制作环节越来越重要了,随着计算机在影视领域的延伸和制作软件的增加,三维数字影像技术扩展了影视拍摄的局限性,在视觉效果上弥补了拍摄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电脑制作的费用远比实拍所产生的费用要低的多,同时为剧组因预算费用、外景地天气、季节变化而节省时间。如电影《2012》中有许多镜头是不可能通过现实的场景来实现。最后场景的合成主要是指现实中无法用摄像机拍摄到的场景,如爆炸、海啸、陨石坠落等具有毁灭性的场景,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必须应用到数字特效技术。在现实中不可能制造一场真正的具有毁灭性的灾难,况且条件也不允许。如陨石降落毁灭地球的场景中,人类伤亡惨重逃跑的画面就是通过合成得以实现的。

在2009 上映的史诗级大片《阿凡达》则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3D立体技术建立虚拟场景建模。在对该电影研究的过程中,整部电影两个半小时呈现出了1600多个不同的特效镜头,其中40%的画面由真实的场景拍摄而成,剩下的60%的画面完全由电脑生成的三维场景,数字特效的使用基本贯穿全片。

虚拟人物作为当代电影中的一个新元素,在当代的电影中已经崭露头角,它正是依托计算机影像生成技术、动作捕捉技术、表演捕捉技术、人工智能动画技术等的综合技术而制作出来的,是数字特效发展至今的产物。在数字特效技术没有出现之前,传统电影中的人物表演都是靠真人表演来完成的,然而这种表现形式往往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令影片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数字技术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真人演员所不能触及的表演方式,如电影《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的纳美人身高3米,拥有着蓝色的皮肤并带有花纹,身后有条长尾巴,尖尖的耳朵。《速度与激情7》男主角保罗在拍摄期间由于车祸去世,由于是主要人物在保罗去世后的剧情中代替出演的主要是由数字技术所合成的虚拟人物。

2数字特效技术对影视行业未来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2.1数字特效技术对本科教育的启示

随着国外特效大片在中国的上映,中国观众的影视审美能力也不断提高,中国影视行业也有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机遇。国产影片近几年也跟随大片的潮流运用这种技术和艺术来制作影视作品,在对影视特效的应用所投资的成本已经不亚于国外大片。但是国产影片无论从拍摄、特效、后期合成上都没有能达到观众所期待的技术水平。所以培养专门的高级技术人才成为社会培训和高等学校教育的一大热点。结合影视制作人才市场的观察,现有的影视特效方向的专业培养在国内还不是很完善,社会短期和高校长期的培养方式界限很模糊,各有优缺点。现有的培养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事实上很难很快的适应影视特效行业的要求,在企业的人才要求和学校的脱离实际的教育方式形成反差。如何培养出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合格的数字影视特效技术方向的专门人才,成为很多学校紧迫研究的课题。

2.2影视行业中数字特效技术未来发展的前景

数字特效发展至今还没有完全展现其优势和作用,将会继续创新发展,更多的技术难题会逐步解决。当今的3D效果,可能在未来呈现出虚拟、互动逼真形态,不仅是视觉上的感受,可能上升到触觉感受,甚至是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仿佛自己就是影视作品中的主人公。让电影的情绪感染力更深刻,从而是观众不仅能欣赏视觉上的盛宴同时在触觉和心灵上也体会到一部影视作品所带来的强大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宋书利,郑周元.浅谈数字特效在电影中的运用[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

[2] 周权虎.数字雕塑软件技术在数字电影特效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传播,2014.

[3] 朱燕华.浅论影视后期制作与编辑[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2).

电影学发展前景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电影《金陵十三钗》; 音乐艺术;创作方式

电影《金陵十三钗》在音乐的创作和选材上都可以说是别出心裁,为电影中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奠定了基础,电影音乐的乐器选择上作曲家主要定位在具有中国元素的二胡和琵琶上,同时还借鉴了西方的小提琴和交响乐等乐器,将音乐和电影的故事情节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和演绎。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不管是女学生唱的教堂歌曲还是秦淮八艳吟唱的世俗民歌都将各自人物形象进行了生动逼真的塑造,同时推动了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陈其钢先生被邀请担任电影《金陵十三钗》的音乐配乐创作指导,这位精通中西音乐的艺术天才参与,对于电影总体艺术效果的设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有关电影《金陵十三钗》故事情节

和音乐艺术的总体概述 中国第五代著名导演张艺谋指导拍摄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在华语地区甚至是世界范围之内取得了非凡的成绩,电影是根据严歌苓这位享誉世界文坛的大家作品改编而来。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拍摄投资和筹备时间可以说是相当巨大的,电影演员的阵容更是空前强大,邀请了美国的著名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尔和中国的实力新生代演员倪妮等一块担任主演。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在南京这座满目疮痍的城市之中,来自不同的阶层的人们在一座大教堂中相遇,这些人都将自己人性中最善良和可爱的一面进行展现,也就是在这里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电影《金陵十三钗》自从拍摄以来就引起了电影观众的广泛关注,电影上映以后更是收到了极大的赞誉,成为当年上半年票房收入最好的一部大片。

日本从1937年的7月7日开始正式大规模侵略中国,并且于同年攻占了南京,整个城市都处于日本的统治和侵略中,只剩下一座教堂没有被发现,冒充教堂神父的美国人约翰、一群青楼女子和几个女大学生就一块躲在了这个相对安全的狭小空间之中,然而教堂外面的世界却正在经历着一场浩大的战争灾难。教堂之中宁静的生活因为一群日本兵的侵入而变得惶恐不安,那些有着人性和善良之心的同胞为了营救女学生而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作为替换。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故事情节发展也是曲折轮回,女学生被日本兵强迫去参加节目演出,然而有着坚定爱国信念的女学生坚决不从,试图采用自杀的行为来表明自己的爱国之志和坚定的决心;此时那些经常被世俗瞧不起和唾骂的风尘女子为了保全几个女学生的性命,决定用她们自己来替换那些大学生去参加日本人的节目演出,因为在她们心中明白此次前往的最终结果,所以她们偷偷地都在衣服袖子中藏了一把剪刀,那种视死如归和坚决同敌人抗争到底的觉醒顿时映入观众的眼帘,深深打动每一位电影观众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部分,这就是电影最为成功的一个亮点。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音乐作曲家陈其钢先生作为享誉世界的一流大师,亲自担任音乐的配乐指导,在电影的音乐创作过程中成功对电影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刻画和塑造,将电影的场景进行了有效地烘托,让电影音乐同电影的故事情节发展做到了完美的结合,为电影的成功增色不少。

二、对电影《金陵十三钗》中音乐艺术的赏析

(一)电影《金陵十三钗》中非原创音乐的表现力

作曲家会根据电影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对音乐进行适当的改编,并不是对音乐中的那种传统元素进行照抄照搬,正是这样的细微和用心才让电影画面和音乐之间相得益彰,音乐元素在电影场景中到位的运用起到了一种渲染的作用,将电影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当豆蔻用一根弦的琵琶演奏《秦淮景》的时候不幸惨死,当教父约翰找到豆蔻的时候还依然看到了那一把滴着血的琵琶,这时电影的音乐背景再次响起来琵琶的演奏曲,营造了一种伤心和沉重的氛围,这一电影场景和音乐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内心深处,同时日本人生性残忍的一面在这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印证。歌曲《秦淮景》再次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出现是伴随着爱情的发生而出现的,同时搭配上那婉约风格的二胡乐,通过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这一段难能可贵的情感进行了讴歌和赞扬,虽然这段情感的前途十分迷茫,可是优美的音乐却让这份情感变得更加美丽动人。小提琴这种乐器虽然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可是每一次出现都带给观众一种气势澎湃的感觉,秦淮女子那种一反传统的新形象和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这一刻都展现给电影观众,在这一刻就显得更为特殊和重要。音乐《秦淮景》在电影最后结束的时候再次响起,同时在管弦音乐的基础之上还配上了民族音乐元素,将电影中秦淮女子的形象进一步深化和突出表达,可以说音乐在电影中自始至终都得到了恰到好处的运用。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这首音乐也时不时会通过女学生们吟唱在教堂中响起,她们内心深处都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祈祷着这场惨绝人寰的战争赶紧结束,与此同时她们内心的恐惧感觉在这首圣歌的安抚之下逐渐变得平静下来,音乐和电影画面的结合并不仅仅存在这一点之上,当日本人强迫女学生进行表演的时候更加突出。电影中女学生集体合唱的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李教官,电影导演通过音画的一种蒙太奇表现手法将电影的战争主题思想进行了表达,战争中被侵略的国家人们是无缘无故的受害者,而发起战争的国家则永远要背负着一种罪恶。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出现的众多符号和元素都在音乐之中得到了深化和表达,尤其是电影中对于非原创音乐的创造性运用,作曲家精心进行改编,都让电影音乐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电影《金陵十三钗》中非原创音乐的作用

非原创音乐在电影中对电影的内容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有助于给观众提供广阔的想象和思维空间。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音乐就要数《秦淮景》和天主圣歌,对于推动电影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电影中豆蔻在演奏《秦淮景》的时候所用的乐器是只有一根弦的琵琶,当蒲胜将要死亡的时候是沉浸在《秦淮景》美妙音乐之中的。琵琶的声调刚听上去会显得有点单调,初听会有一种回味的感觉,将秦淮女子内心深处的那种重情重义的品质进行了淋漓尽致的传递。秦淮女子在将要前去演出的前一天将女性特有的一面展现给了观众,只看见电影画面中站着14位衣着艳丽的妙龄女子从远处慢慢走来,原先的琵琶背景音乐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西方音乐的风味,这种交互式的音乐表达手法将电影画面进行了刻意的突出,同时也完成了不同时空之间的完美转换,金陵十三钗那种英勇献身和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展现在观众的眼前。教堂中女学生在没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吟唱圣歌来祈祷大家平安无事,也正是这首音乐将电影的故事情节发展推向了另外一个高潮。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对于非原创音乐的创造性运用将电影的主题思想进行了最大化的凸显和传递,将所要表达的人物和主题都放置在舞台之中,音乐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女大学生在教堂中吟唱的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这首歌是通过混声合唱的方式展现给电影观众的,配合着李教官潸然泪下的场景,这一幕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灵,作曲家同时为了突出教堂的那种庄重肃穆的感觉,使教堂建筑不能传递的感觉在音乐之中得到了弥补,电影殊的音乐使用其实是电影给观众的一种心理暗示,这种提示对于电影的发展和观众对于电影的理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歌曲《秦淮景》经过改编后在电影中的运用就成为秦淮女子的一种象征,电影音乐和人物形象之间有着默契的配合。

(三)电影《金陵十三钗》中非原创音乐的选材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音乐配乐大师是陈其钢先生,作为一位一丝不苟的艺术大师,为这部电影的配乐进行了三年时间的准备,并且亲自前往故事的发生地南京寻找灵感。1937年的南京正遭受着人类历史上骇人听闻的灾难,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化都在这个教堂之中相遇发生碰撞,身上的世俗之感,女学生心中的爱国之情,教父约翰的人道主义,日本人的残忍本性和爱国将士的奋勇杀敌都在这一座教堂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就让电影的配乐变得更加困难,电影的配乐创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和兼顾到很多的元素,最终才能实现电影故事和音乐之间的完美结合。陈其钢大师最后选择了音乐《秦淮景》和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作为电影的主要配乐,将秦淮女子和女大学生的形象都进行了鲜明的刻画和衬托,最终凸显了电影的主题思想,收到了不错的艺术表现效果。

三、结 语

电影中的配乐对于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很大的重要性,对于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看电影和音乐之间的配合关系,因此我们首要做的就是要将音乐很好地融入电影画面的表达之中,电影的故事情节和音乐之间相辅相成,最终实现音乐和电影人物的完美结合,相得益彰。电影《金陵十三钗》作为一部优秀的华语电影代表,电影中的音乐创作也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尤其是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和《秦淮景》就是著名的代表,作曲家陈其钢先生的艺术性创作让电影音乐更具表现力,做到了电影画面和音乐的完美结合。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影视音乐的选材和创作取决于创作者对于电影故事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因此电影中对于非原创音乐的拿捏和运用可以说是恰到好处,给电影观众带来了一种不一样的视听盛宴,配乐在电影的表达和传递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邬治国.生命的悲歌,人性的赞歌――解析《金陵十三钗》中的电影音乐[J].电影文学,2012(16).

[2] 张宁.配乐在影片中的“题眼”作用――以《金陵十三钗》中的《秦淮景》为例[J].视听界,2012(03).

[3] 崔哲.人性的转变,承诺的实现――评影片《金陵十三钗》的艺术美[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电影学发展前景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北京;旅游景区;微电影;策略

一、北京旅游景区微电影宣传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微电影作为跨界的产物成为web2.0时代下一种新型的营销形式,其画面优势、病毒式传播的特点使一些旅游景区逐步开始采用微电影的形式来进行景区的宣传,像绍兴旅游集团拍摄了系列微电影(《樱为爱情》)在优酷网、土豆网、爱奇艺等各大视频网站进行播放,展现了绍兴古城的秀美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电影上线一天的时间内在优酷网的点击率就达到了五万多次,并被网友大量转发、评论,使绍兴的门票收入半年就同比增长了27.25%,其微电影的营销模式大获成功,并成为中国旅游景区利用微电影作为新型传播手段的典范。在全国,慢慢掀起了利用微电影的形式进行景区宣传的风潮,多家知名景区都陆续拍摄了微电影,甚至有些景区为了造势,在拍摄前进行大规模的海选来确定微电影的男女主角,在微电影没播放前,就达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

北京作为首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凭借其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世界著名古都、国际化大都市,吸引了大批游客。这些先天优势使北京旅游景区在知名度、游客数量、门票收入等方面没有特别大的忧虑,因此旅游营销手段及策略方面往往滞后于其它地区。北京景区,像长城、故宫、天安门、颐和园等五A级旅游景区自建国以来就成为国民旅游的必到之地,国家形象的各种宣传片里也离不开它们的身影,并被视为国家的标志。所以在景区管理者及主管单位看来,采用微电影来宣传并不能带来多大的效益。而北京慢慢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兴旅游景点,则多采取口口相传的形式逐渐累积知名度,景区的管理者利用新兴媒体及新的传播手段的意识较差,营销手段更多地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微电影的方式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这样一个大众传媒的微时代里,北京景区特别是一些不太知名的中小景区,要想在全国旅游市场特别是北京市场上多分一杯羹,必须要提高自己利用新型媒体、新型模式的营销意识,在旅游营销上先发制人,抢占旅游市场先机。

二、北京景区微电影与其他地区微电影宣传的对比

在全国,《樱为爱情》、《缘分西江》、《恋恋庐山》、《爱,在四川——美食篇》等旅游微电影比较知名,在互联网上受到了大众的欢迎,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2012年2月7日,四川旅游局了《爱,在四川——美食篇》,该微电影通过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故事情节与语言,展示了四川特色的美食美景、风土人情,融合了四川火锅、川剧变脸、宽窄巷子、锦里古街等多种旅游元素,凭借着惊人的3600万网络点击率,四川旅游品牌形象的推广效应在网络上得到快速放大。国内景区微电影改变了以往电影宣传片只拍摄景区风光的惯例,加入了大量的故事情节元素,故事情节体现了当地景区的旅游特色及其旅游服务的理念与独特之处,加深了各景区与消费者的深层次的情感沟通,向消费者传递了积极的品牌理念和品牌精神。有些故事的叙述和表达留有适当的悬念,进一步吸引了观众的好奇心,促使其前往旅游景区进行探究。

在国外,也有些国家利用微电影进行旅游宣传,如:新加坡旅游局首部主题微电影《从心发现爱》借助了热播剧和女主角的影响力把新加坡的城市文化和理念通过微电影表达出来,并使之成为新加坡旅游推广活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说明,在基于旅游者的角度上,新加坡旅游局能充分分析受众心理,利用热播剧带动微电影这一新鲜事物来扩大其宣传效果。

和全国其他地区景区相比,北京各景区在利用微电影作为营销手段方面还比较薄弱,旅游景区微电影的数量非常少,更别提在全国的知名度。通过我们的调查,2012年北京圆明园拍摄了微电影《黑天鹅》,这部影片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讲述童年美好的故事,通过电影画面展示圆明园的碧波荡漾、湖水里缓缓游着的黑天鹅等许多独特景色,来达到旅游宣传的目的。位于房山的云居寺景区播出了一部《云居寺传奇》,这部微电影分为“人”、“经”、“灵”三个分系列,从电影的艺术视角力图展示佛教传统文化、弘扬云居寺石经精神、树立北京地域文化新名片、提升房山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此外十渡景区也拍摄了微电影在土豆网播放。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在2012年曾“拍摄北京旅游形象宣传片及北京旅游微电影政府采购项目中标结果公告”,显示由旅游委出面要拍摄旅游微电影。然而经过深入了解,这些微电影并不为广大网民所熟知,微电影的内容创新度还不够强,营销推广力度不足,说明北京景区微电影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内容构思、影片制作、后续推广宣传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模式,没有充分利用好微电影达到宣传的效果。

三、北京景区微电影的发展策略

通过对成功的旅游景区微电影进行研究,我们发现旅游景区微电影这种营销模式有如下特点:

1.传播基于web2.0,互动与反馈机制更加完善。景区的微电影营销,主要以进入web2.0时代的互联网这一新媒体作为营销信息的传播媒介,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填鸭式灌输、被动的信息接受形式,新媒体的高效性、互动性和传播性更加突出。互联网web2.0的最大特点就是允许用户及时参与,能够为旅游景区与受众之间建立起及时互动与反馈的技术基础。酷六网、优酷网、土豆网、新浪视频等国内几大视频网站,在视频播放同时均提供了观众参与评论的入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微电影所依托的另外主要媒介——微博,微博具有及时评论和转发的功能,对于优质内容,受众除了对内容进行评价之外,还会进行积极的二次转播。因此,景区微电影的受众覆盖面是以千万为计量单位的。

2.碎片化时间的高度契合。碎片化是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征,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碎片的长度更加短暂,生活在碎片化的大众,内心往往存在一种焦躁感,时间总是有限的、短暂的、无法沉浸思考的,而与此特性相匹配的内容则更容易给大众带来欢娱,乐于被大众所接受。景区微电影的内容以故事为主,轻松愉悦、短小精干的特性,正好切中大众在上下班等车的时间、乘坐电梯的时间、坐在马桶上的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碎片。

3.宣传软性化。微电影营销从出现开始就是为商业定制的,目的与普通广告相同,但是它没有传统广告不分场合、不分喜好的生硬灌输。景区的微电影营销,采用了柔和的手法,除去裸的宣传,通过讲述爱情、亲情或者其他故事将营销内容感性化,具象化,大大吸引了受众的眼球。

4.目标受众偏向高端化、年轻化。景区的微电影营销,作为一种网络营销手段,理论上任何一个网民都可能成为其受众,但是作为一种市场行为,营销性微电影最终的目的是为景区带来价值和利益,而互联网网民年轻人及高端人士居多的特性正好契合了景区的受众群体。

针对景区微电影的特点,我们发现景区微电影的成功要素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该作品是否拥有优质的传播内容;其次,微电影与景区特色的结合是否巧妙;第三,景区微电影推广方式是否多元化。

结合以上分析及总结,就北京景区利用微电影进行营销宣传,我们提出以下策略供参考:

1.是否采用微电影的形式,因景区而异。并不是所有的景区都适合或者有必要利用微电影的形式进行宣传。北京的区位优势决定了有些景区天然拥有的知名度,这些景区如无特殊原因,不用浪费成本来制作微电影。而对于一些知名度不高的景区,可以针对自身的情况考虑是否需要利用微电影的形式进行宣传。

2.针对目标受众,合理分析受众心理。北京景区微电影的创作,要充分考虑到传播与推广的媒介环境特点和受众特征。针对不同性质的旅游景区,微电影应该考虑到其分众化,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景区及景区游客群体的不同需求和特点,针对不同景区的特色,创作出展现景区风貌的个性化作品,才能赢得更高的关注,实现传播目标。

3.注重创新,创意决定未来。创意永远是微电影制作的灵魂。由于受微电影的内容所影响,它对创新要求很高,特别是当下的受众每天被新鲜事物狂轰滥炸,因此景区微电影的创作务必要做到内容新颖、形式新奇,符合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或现代的时尚潮流,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

4.注重内容结构的多元化特点。首先,微电影的故事是围绕主题展开的。在商品日益同质化的时代,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理性思考越来越少,更多是受心理情感的驱动,因此要注重与消费者心理相关联。其次,注重以内容为王道。对于那些有较深历史积淀的景区,微电影的创作更应考虑是否契合历史自身的风格和格调。最后,注重深度、忽略长度,对越来越多的3G手机用户来说,观看景区微电影往往是在休闲放松的状态下的较短时间里被消费的,所以短小紧凑却内容丰富的微电影往往更能取得成功。

5.注重与广告的有效结合。微电影正式登陆新媒体以来,其产生的源动力即为广告,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免费服务始终是中国受众的惯性思维,所以目前微电影还没有收费模式,但由于它篇幅较短,极易插播广告,同时是免费观看,与观众的经济利益并无纠葛。因此,这些微电影也没有因为“广告过多”而遭受批评,反而因为其独特的创意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北京景区微电影的宣传需要找到赞助商,只有将其与广告有效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营销效果。

本文受北京联合大学2013年“启明星”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市级)“关于北京旅游景区微电影宣传的研究”(项目编号:201311417SJ131)资助。

作者简介:

付丽丽(1975—),女,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讲师。

电影学发展前景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电影字幕 前景化 语言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film became a way to spread Western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understand Western culture, so movie subtitles translated into a more and more areas of concern. Because the Western culture, history, language, customs and other differences, resulting in a phenomenon prospects language, how to properly carry out the prospect of language translation in English subtitle translation when the relationship to whether the movie can bring the audienc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same source language audience sympathy and feelings. In this paper, the prospect of movie subtitles in the language phenomenon, a translation of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ubtitling and research.

Key words movie subtitles; prospect; language translation

1 前景化的概念

“前景化”这一概念始于20世纪初心理学家鲁宾等对视觉艺术的研究。指的是画家把要突出表现的前景从作为陪衬的背景中凸显出来的方法。而语言学中“前景化”可以追溯到俄国形式主义,尤其深受什卡洛夫斯基著名的“陌生化”的影响。他认为“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陌生的手法”,也就是将习以为常的东西变得陌生,以唤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20世纪末,美国学者叶子南提出将前景化理论引入翻译实践,从而将这一理论的研究范围从语言内部拓展到了语际间。自此前景化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诗歌、文学作品等的翻译研究中。而电影字幕中前景化语言的的翻译却受到了忽视,电影是集历史、文化、风俗、艺术等众多元素为一体的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影也逐渐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准确地翻译电影作品,对于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 电影字幕中的前景化语言翻译

由于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语言、文化、历史、风俗习惯不同而造成前景化。例如:在电影《非诚勿扰》中有句台词:“你不愿意找一个结实的,身体棒的,非要找一个软柿子捏?”软柿子是出自中国的一句歇后语:老太太吃柿子,拣软的捏。意指比较软的柿子,这句台词中的软柿子在电影中意指弱者,如果在翻译时,进行直译,将其翻译成soft persimmon,那么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前景化语言,就无法让外国观众看懂其中的意思了。

3 翻译方法

3.1 归化译法

归化翻译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奈达,他提出翻译就是交际的理论。指出任何信息只有起到了交际的作用,才是有用的。奈达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尊重目的语的特征,要尽可能地挖掘目的语的表达潜力,因为每种语言都有丰富的手段来表达思想。因此译文应当尽量使用目的语接受者喜闻乐见的、符合目的语表达规范的语言形式。

例1 例如电影《非诚勿扰》中有句台词:咱试婚试什么啊?都硬硬朗朗的拔腿就能跑那不用试。译文:What is this test run about? There is no point if both of us are strong like oxen.

在这里,硬硬郎朗和拔腿就跑行成了语言的前景化现象,在翻译的时候并没有进行直译,而是翻译成像牛一样壮,让外国观众一看就懂。

例2 电影《功夫熊猫》中有句台词:I am coming at you with crazy feet. 译文:看我佛山无影脚。

crazy 这个词意为疯狂的,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在这里用来修饰脚踢得很快,突出了语言的前景化效果。在翻译时,译者将其转化为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功夫:佛山无影脚,能够很好地把crazy这个词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2 增译法

在电影字幕翻译中,有时适当地增补信息,能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的内容,从而能和源语观众有同样的体验和感受。

例3 电影《功夫熊猫》中有句台词:One way in, one way out, one thousand guards and one prisoner. 译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千名守卫,共囚一犯。 (下转第224页)(上接第186页)

例3中one 的重复使用,构成了语言的前景化现象,英文台词表达非常简单,译者在翻译的时候,照顾到目的语观众对台词的理解,进行了信息增补,使语义更加清晰。

例4 电影《霸王别姬》中有句台词:都是“”闹的。译文:It’s due to the Gang of four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例4中如果将其直译成:It’s due to the Gang of four,那么对于不了解中国这段历史的外国观众来说,就会感到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其后加上cultural revolution, 减少了理解困难。

3.3 缩译法

电影字幕翻译和文学作品翻译很大的区别就在于电影的字幕翻译是受制于时间、空间和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因此在有些情况下,为了保留电影本身要传递给观众的感受,我们可以进行缩译。

例5 苍孙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译文:A man who'll be kicking the bucket soon.

苍孙是北京话,意思是上了年纪的男性。“苍孙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仿于唐代李商隐《登乐游原》中的诗句,原句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这里就形成了语言的前景化,在翻译的时候,如果进行直译,一方面是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外国观众也未必看懂。所以用kick the bucket soon ( 将离世)来阐释,既简单,外国观众也容易理解。

例6 结了我可是不离的,你要离我就接孟姜女的班,把剩下那段长城也哭塌了。

译文:I’ll never get divorced, if you divorce me, I’ll cry until the Great Wall collapses.

孟姜女,来自于中国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在这里用孟姜女这个词取得了突出的前景化效果。本句台词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并不存在理解困难,如果直译的话,会让外国观众觉得不知所云,若是在字幕翻译中对此进行解释,会加长字幕,从而可能影响对影片的观赏效果。在这里译者直接略去了“接孟姜女的班”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句要表达的意思。

除此之外,在翻译电影字幕时,还应当注意前景化语言表达要符合电影中人物角色的身份、个性特征。例如在《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中,有这样的对话:

Rose: Paris? You do get around for a ..., well, a person of limited means.(巴黎?你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虽然你...在经济上并不宽裕。)

Jack: A poor guy, you can say it.(你可以说,一个穷光蛋。)

电影中的露丝是一位有教养的女性,她避免用穷来形容杰克,而说他资金有限,怕因此而伤害了杰克的自尊心,杰克对此也比较敏感,他说自己是a poor guy, 在这样的情镜下翻译成穷光蛋比翻译成穷鬼,穷人之类的要好。

4 结语

本文探讨了在电影字幕中前景化语言的翻译策略,认为可以采用归化、增译、缩译等翻译策略,使字幕中前景化语言翻译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易于为目的语观众所接受,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静,刘红艳.《狂人日记》中前景化语言的翻译[J].新余高专学报,2010(4):75-77.

[2] 龙千红.《花样年华》的英文字幕翻译策略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35-38.

[3] 胡磊.影视字幕翻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电影文学,2012(3):152-153.

电影学发展前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英美电影;互动发展

文学与电影是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但其内部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审视文学与电影的共通点,不难得出,文学与电影都通过一定的载体(语言与文字或演员与布景)表征编剧或作家的情感或思想;文学与电影都内含着人物、情节、语言、结构等要素;文学与电影都穿插着对故事或喜或悲、或欢或忧的叙事;文学与电影都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形态以展现;文学与电影还都以时间为坐标,讲述人与人、人与自然或人与社会的情缘与奇幻。正因为文学与电影内在紧密的联系性,随着电影业的不断发展,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成为不少导演的选择,电影对文学作品的进一步深化也由此延伸。梳理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的互动发展,探究两者如何互动、如何发展是当前推进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继续前行的重要考察。

一、“源头活水”:英美文学是英美电影的创作源泉

英美文学是英美电影的经典素材,是其创作根基与创作源泉,从电影业的发展史来看,不难看到,《战争与和平》《简・爱》《哈姆莱特》《傲慢与偏见》《乱世佳人》《哈利・波特》《指环王》等都是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在英美电影上的成就。在此选取《罗密欧与朱丽叶》《傲慢与偏见》《德伯家的苔丝》这三部作品阐释英美文学对英美电影成功塑造的源泉之效。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该文学作品以16世纪在文艺复兴后“人的启蒙与主体叙事”不断宣扬的这一时期为时间坐标,以意大利为空间坐标,讲述两个相互敌视家族中两个儿女的情意绵长,由于家族的敌视与反对而最终走向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该作品以人世间永恒的话题――爱情为主题,以家族的矛盾与纷争为主线,以两个敌对家族儿女视爱情重于生命的情怀为主基调,将爱情的神圣与世俗的愤恨深入的刻画与展现。该作品在改编为电影后,也使同名的电影获得了很高的赞许与认同。该电影作品的素材,包括在电影中的画外音与独白等片段均来源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成为该同名电影的直接来源。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于1813年以《第一印象》为名出版发行的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的小说。该作品与19世纪普遍流行的刻意的感伤写法不同,选取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乡镇生活为素材,以真实的笔触写下当时保守、封闭下人情冷暖与生活动态。在封闭的英国乡镇中演绎权势阶层的傲慢与穷苦阶层的卑微,生动地将保守、世俗、狭隘的人性视角细致地刻画。该作品被拍成电影后同样风靡全球,并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版本面世,在各时期都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著名小说之一,该作品以苔丝这一朴实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为主线,以现实主义的批判视域在讲述苔丝姑娘的亲身遭遇中拷问时代的道德与人性的良知。以“苔丝姑娘从被恶少侮辱――被歧视――找到幸福的前序――再一次打入深渊”的叙事过程鲜明地批判当时社会的世态并拷问时代的良知与道德。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在20世纪80年代将其以电影的形式在银幕上与观众见面,该电影同时在《洛杉矶时报》上获得了“本年度最佳影片”的美誉,可以说以上英美电影的成功无不来自于优秀英美文学作品的“源头活水”。

二、“引渠开源”:英美电影是英美文学的深化扩展

电影的改编不是对文学作品的简单复述,而是对文学作品的深化扩展,可以说每一次改编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编码”,在新的社会场景、社会文化上进行“再叙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自16世纪至今,不断被改编为电影、音乐剧等其他艺术形式,其中美国导演罗伯特・怀斯执导的《西区故事》(1962)则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情节移植至美国西区这一空间场景、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间轴系,并将家族之间的敌视结合20世纪60年代美国西区的社会现实转换为宗族、种族等引发的矛盾及爱情悲剧。该影片在故事的情节叙事纬语上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如出一辙,结合当时的现实改编成美国本土的喷射帮与波多黎各鲨鱼帮的敌视与斗争,并叙述两帮派中东尼与玛利亚的相爱最后因帮派与宗族间的斗争最后以双方的死亡为结局的故事,这一影响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为借鉴,以美国当时突出的社会现实为探趣,增强了其现实性与批判性。因此,可以说该电影是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文学作品的深化扩展。

《傲慢与偏见》这一作品更是在不同的时期被不同的导演屡次改编并以影视作品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如1940年《傲慢与偏见》的电影版本为契合当时二战时期人们期待祥如的期盼,将文学作品中的冷漠、冲突“去锐化”,而注重以喜剧的色彩、人情关怀的视角开展一场优雅的共同游戏。该电影版本虽然与原作品有一定的出入,但它反映了当时社会民众普遍的期待并以矛盾淡化的色彩为二战的冲突抹上一层温馨的涂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1980年《傲慢与偏见》的电影版本则更忠于文学本身的解读,从文学意义深度的挖掘上走近文学本身,走近文学作品反映的意义本身,因此该电影版本在对白、演员的形象、影片的细节、场景等方面都力求贴近原著,该影片也进一步推广该文学作品,并从更为形象的层面对文学作品作了深化。2005年《傲慢与偏见》的电影版本则结合现时代女权主义的兴起,注重文学作品女性权益张扬的层面,以伊丽莎白这一女主角贯穿整个电影的主线,鲜明的活灵活现的展示简・奥斯汀笔下伊丽莎白这一女主角的聪敏机智、率真真实的女性个性。《傲慢与偏见》不同时期的电影版本既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也是对文学作品其主题的深化。

《德伯家的苔丝》的电影版本则将单向度的生硬的文字与唯美、凄冷的真实场景紧密的结合,使苔丝的遭遇及其对时代的批判鲜明地通过银幕展现。该影片风格细腻,将哈下描述的人物心态、动作细节、场景画面生动真实的展现,如该影片以一副布蕾谷宜人的春色、一群身穿白裙的少女在草地上翩翩起舞的唯美画面开始,苔丝以性感的红唇、窈窕的身姿在影片中展现,影片中恶少对苔丝的强硬、安玑・克莱对苔丝的含情、塔布篱牛奶厂的田园牧歌与棱窟槐农田的荒凉凄清等都形成强烈的对比,在细腻的绘制与强烈的对比中将文学作品淋漓尽致地体现。简单地说,《罗密欧与朱丽叶》《傲慢与偏见》《德伯家的苔丝》等英美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都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推广了文学作品并带动文学产业的整体发展,英美电影是英美文学的深化扩展。

三、“各抒己长”: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的当代互动

文学与电影属于艺术的不同体现形式,在当代越来越多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的形势下,如何推进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的当代互动是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长远发展的必要思考。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属于艺术的不同体现形式,决定其不能相混淆,其发展的路径与侧重点都不宜相混乱。文学作品注重情节、结构、注重思想的深度,电影注重视觉的感受、注重场景演技等各因素,只有有深度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才有其深度与意味,只有有视听盛宴的电影才能推广文学作品,因此两者的当代互动应认识到其差别性与独特性,“各抒己长”,相辅相成。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英美文学作品侧重语言的细腻与深度、电影作品侧重文字的真实展现与直观流露。英美文学作品在改编成英美电影时要注意到其差别,而不是简单的复制与替代。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有其本质的区别。英美文学作品中在表达田园牧歌的惬意需要大段的文字以叙事,而在电影作品中则只需相应场景的展现即可感受到其惬意与风景。文学作品是由文字的叙事所组成,而电影语言则可通过借助蒙太奇镜头来调动时间空间,具有直观性。同时文学作品的语言相对抽象,而电影语言则更为形象与具体化,若采用同样的语言展现,则导致电影作品的索然无味或不知所云。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文学作品中两个主人公双双殉情的场景电影中通过唯美而凄凉的场景以体现,而在文学作品中却用了两者心理描写与场景描述等文字的叙述。两者的区别与转换是实现当代互动的必要前提,若忽视了其中的区别,而生硬的改编或转换既难以互相推进,还可能适得其反。

另一方面是电影语言可借助造型、声音、动作、光线等传达意境,而文学语言仅以文字表达意境。电影语言与文学语在传达意境上的不同也表明文学作品在改编为电影时其意境处理的殊异。如《德伯家的苔丝》中写到“雨痕斑驳的木瓦低垂在阳台的木澎上,橡树遮住了阳光。残破的篱笆东倒西歪地守护着前院”,电影难以如文字描述同一展现,而它却可以以真实形象的镜头将此意境真实地展现。电影语言寓深情、内意于动作、场景等无形的隐喻中,而文学语言则寓思想、人物于鲜活的文学表述中,两者在表达方式、传达意境上均有不同,若简单地移植与搬迁,既是对文学作品的曲解,也是对电影艺术的异化。简言之,文学与电影有其差别,为实现英美文学与英美电影的当代互动要秉承“各抒己长”的理念。

四、结语

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改编为英美电影的潮流,是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体现。电影不再是一个纯粹娱乐的载体,而是能传达思想、生成感悟、回应现实的媒介。当英美电影将经典的英美文学改编,既使英美电影脱离其纯娱乐化的浮华外衣,也使英美文学赋予形象的展现。英美文学是英美电影的经典素材、源头活水,英美电影也透过独特的集视觉、听觉、时空与一体的表达方式、演员的演技与表达的技巧将文学作品的思想独特地演绎。英美文学作品为英美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底蕴、英美电影则使英美文学作品更为饱满,两者相辅相成,英美文学是英美电影的创作源泉即“源头活水”、 英美电影是英美文学的深化扩展即“引渠开源”,两者在“各抒己长”的理念下实现当代互动,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英]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0.

[2] [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M].朱生豪,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3] [英]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译委员会,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4] 王玉括.西方文化影视欣赏[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电影学发展前景范文第11篇

ぃ酃丶词] 立体电影;动画电影;虚拟与真实;理想与矛盾

21世纪的今天立体动画电影终于登上了时代舞台与普通观众见面了,给电影业带来新的气息与冲击,电影《阿凡达》自上映以来深受观众的喜爱,尤其是受到当代青年观众热宠。立体动画电影以其独特立体的视觉特征和界于虚拟与真实的造型表演发展了当代电影美学特征与美学观,随着新一代年轻的电影观众的产生,他们对电影及电影美学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新的变化。立体动画电影的出现是适应当代电影观众的审美新需求,由这种美学特征的类型电影必然给电影美学和行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一、立体动画电影概念释义

我们知道立体电影,其成像效果是观众通过佩戴3D眼镜可以观看到立体空间、立体人物和立体影像景物,让观众“身临其境”,而立体动画电影则通过计算机制作或模拟产生的动画电影影像,这种影像可以是二维也可以是三维制作生产的动画,本文所指立体动画电影主要偏重于后者。从电影美学研究角度看来,立体动画电影与传统电影虽同属一个电影艺术门类,但立体动画电影的美学特征相对于传统电影,在共同性中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和差异性,促进和发展了当代电影美学。[1]

二、立体动画电影新美学特征分析

(一)虚拟与真实之美

虚拟与真实之美是立体动画电影不同于传统的电影美学表达方式,传统电影的美学表达通常以叙事方式或蒙太奇手法来表现电影的故事和情节内容,这种对现实影像美感表达往往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电影场景与演员的表演要受到客观条件的束缚,使得电影导演的想象力与创作能力难以得到完整的发挥,而立体动画电影已经突破了传统电影的表演方式,它可以不受时空关系的束缚制造出虚拟的电影场景和电影人物,这是电影创作的一种突破,这种虚拟电影制作满足了电影创作自由度的发挥,基本可以做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立体动画电影所创造虚拟之美在于它可以让导演作品与观念思维尽情地想象、让现实与理想得到完美地释放。电影《阿凡达》就虚拟了一个美丽的外星球――潘多拉星球,这里是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充满灵性动植物发着带有蓝光,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场景似乎到了人间天堂,星球上的纳美人可以通过他们的身体和动植物连接来传递信息达到与这个世界心灵相通,用心去与大自然交流,这种交流和沟通是一种理想化的、无障碍的。立体动画电影技术能创造出虚拟之美的境界让人大开眼界,观众沉浸的虚拟的世界去感受这种想象与憧憬。与其说虚拟现实或虚拟想象是该类型电影的一大美学特征,营造视觉真实也是该类型电影另一种最为突出的一种电影美感特征,立体动画电影的成像上不同于传统电影,传统电影力求在二维平面上创造三维立体感,通常利用景深创造空间的纵深感,以避免空间过于平面,这种立体感是无法与立体电影相比,立体电影包括立体动画电影所成像产生的立体感突破了电影银幕四个边框的束缚,将银幕内的空间延伸到了银幕之外,特别是向前延伸到了电影院中观众席内部,令画面空间中呈现的人物和景物所处位置纵深关系出现了前后分层。对于接受主体而言,这种突破银幕向前的立体感创造出如此接近甚至置身场景中的体验,比起传统电影立体感更加鲜明生动和带有刺激性,[1]像电影中杰克骑上飞龙的滑翔如同人在真实立体空间飞行,野兽对杰克追逐与攻击让观众体验到真实感的惊险与刺激,这就是立体三维动画电影带给观众的奇特立体影像。

立体动画电影利用当今时代先进的电影技术解决影像再现的现实性,它可以从现在、想象未来、虚拟过去存在的物体,并给观众制造成惊人的真实立体视觉效果,它将技术美学的真实感与虚拟感做到了统一,弥补了传统电影的技术美感的不足,让观众如同“身临其境”从而体验到社会科技的巨大进步,这种电影奇观的制造挑战了传统电影中观众日益熟悉的见惯不惊的定式思维,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和娱乐刺激性,是一种基于技术与文艺美学的高层次的统一。

(二)立体化造型与立体视听之美

传统电影往往以实拍取景,演员和场景都是现实世界的电影艺术的重现,一切造型要素基本上基于真实的人形化造型,这种人型化表演的电影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经在观众头脑中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使得电影创作很难突破这种电影造型表演的奇观美学特性,而立体动画电影对电影造型艺术的发挥又提升到一个崭新新的高度,一方面它要追求立体影像带来的视觉冲击,另一方面立体动画电影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夸张、变形、拟人等创作手法将对电影造型创作,通过这种创作的灵活性可以创作出各种需要的表演角色和场景造型,可以造就立体化未来有超力量的时代战士,也可以塑造古代三国时期的勇将张飞、赵云。在电影《阿凡达》中的纳美人长着长耳朵和可以跟动植物沟通的类似马尾辫的尾巴,晶莹透亮的大眼睛,体形修长,善于在丛林中奔跑和跳跃,这种模拟的人猿造型的一种似人非人的人物造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成为后来很多年轻人在日常生活的艺术表演活动中模仿的对象。他们使用的坐骑像马又带有长长的嘴巴,呼吸系统长在脖子旁边。设计的场景非常漂亮和富有想象力,如垂柳般发着荧光的树木,人踩在地上就像触发感应器发出晶莹的蓝光,飘浮在空中的山体与树枝古藤相连,所有制造的这立体造型给观众带来了巨大想象的空间和神奇美的视觉美感。同时在电影《阿凡达》中既有传统电影的立体电影真人表演,又融合3D造型设计,很好地解决了动画电影缺少人情味的呆板和乏味,使得影片的真实感得到补充。

在立体动画电影中声音也被制造成立体三维空间感。当人位于现实空间中,从正面、背面、前面纵深处等不同方向、不同距离传来的声音,在音量、音质等方面都不同。 随着环绕立体声(51声道)的出现,立体动画电影创造的立体感让置身影院的观众在视觉上产生了“身临其境”的错觉,用多声道立体声进行空间纵深感模拟,从听觉上加以强化,它的立体性与拟真性将无与伦比,使得立体电影可欣赏性美感大大加强,这种立体化视听享受是吸引观众想去看立体电影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塑造理想与矛盾之美

电影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态,电影要反映人们的理想和追求,是人们心中理想家园的一盏明灯,给人希望与想象。传统电影对理想之美的表现手段常以实拍的影像加以的情节化的故事来表现,但立体动画电影却完全可以虚拟主角与生活场景,更强化了这种理想与矛盾审美。电影《阿凡达》是对一个理想的生活家园和自然生态环境理想化描述,大自然的原本是那么的美丽,乃如一种奇妙的人间仙境,纳美人与自然是心灵相通,它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家园。而人类的那些掠夺者是那么的无知和贪婪,在人类破坏之下,理想世界的精神圣树倒塌,人类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潘多拉这个所塑造的理想美丽世界变得岌岌可危,这种前后两个世界的对比强化了这种理想之美的矛盾变化,也是对现实世界人类环境受到威胁和破坏的一种警告。电影的理想之美常常塑造人们生活中的共性遭遇和内心渴望得到理解、尊重、爱护来进化人类心灵和对未来的生活的一种追求。立体动画电影艺术形式所表现的理想之美的给观众带来的是另一种美的感受。

一部影片总是通过故事中的矛盾演绎故事的发展。立体动画电影《阿凡达》将矛盾演绎得淋漓尽致,先是人类为了达到自己的贪婪欲望,意图驱赶纳美族人离开他们的精神家园由此产生矛盾和斗争,片中以人类掌握的强大科技装备与纳美人的原始防卫武器形成对比,最后那些貌似强大的人类掠夺者最终受到惩罚与失败。另一方面,男主角杰克闯入纳美族领地开始时遭到的排斥怀疑,逐渐得到纳美族的接受,最后在面临爱情、信任、破坏,人性尊严受到挑战等复杂矛盾中选择为正义而与纳美族人并肩而战,将故事不断推向高潮,矛盾升华故事主题,体现高尚人格和衬托了入侵者低贱的行为,立体动画电影在矛盾演绎时应用夸张手法突出情节的惊险,利用虚拟与真实性来强化故事矛盾与传统电影矛盾文艺美感表达有很大的不同,所传达的美学感受自然是另一种感受。

三、立体动画电影顺应时代潮流

立体动画电影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以其无与伦比的立体性、虚拟真实性、参与性为美学特征并借助特定的放映与观看设备,吸引观众重新回到电影院体验立体电影的魅力,促使一大批不愿意看电影的观众怀着好奇之心重新回到电影院观看电影,享受立体电影之美,这为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顺应时代需求。[1]

而立体动画电影《阿凡达》电影创作所描述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家园正符合当代电影观众的审美取向要求。一方面是高科技、信息化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环境破坏受到挑战、人们追求着自己的理想的生活家园和对未来美好生存环境的渴望,这部电影正是抓住了环境和发展问题为主旋律的社会话题迎合了电影观众需求,通过利用立体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段更是强化了电影美学特性,从而提高了它的审美效果,也是适应了时代潮流。

目前立体电影包括立体动画类电影已经在视觉、听觉这些影响人们审美特征元素上有了很大发展,未来立体电影可能发展到调动人的其他审美感觉器官,如人的味觉感、嗅觉感、知觉感等,立体电影正是由这些新的美学特性所引发电影之美将对电影和电影美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只有积极培育好的电影导向,顺应电影发展的新潮流,电影的发展才会更快、更好。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立体动画电影既包含了传统电影的美学元素,又突破和创造了新的美学特征。它以真实的立体化虚拟或真实再造了电影视觉的神话和传奇,以新的手段震撼了人类传统电影的视觉审美,推动了电影审美特征和审美取向的改变。随着科技和信息化时代到来,立体电影将在未来的电影发展过程中正在迎来它发展的春天,推动着电影艺术和电影美学的改变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胡奕颢.3D电影美学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04).

[2] 彭吉象.数字技术时代的影视美学(下)[J].现代传播,2009(12).

[3] 李相.3D电影美学初探[J].当代电影,2009(12).

[4] 陈辉,高鹏.论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J].电影文学,2009(17).

[5] [匈]巴拉兹•贝拉(BelaBalazs).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电影学发展前景范文第12篇

作为一个门类的美术在监理在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尽管其与人类的其它活动形态大不一样,可是实际上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甚至创造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从某种角度出发可以将其看作是艺术家在美学思想的指导下而对现实生活所承载的理想与意志的一种较为形象化的再现与反映。美术的覆盖面十分广泛,涉及到绘画、工艺、雕刻以及建筑,它是一门古老而历史悠久的艺术,可以说它的出现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从旧石器被世界各地发现时极为丰富的美术遗迹的角度来看,那个时候的雕刻、器物,特别是绘画就已经具体十分高的审美水平。可是和美术相比较而言,电影艺术是有着全新的面孔与生命力,十九世纪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诞生了。什么是电影?电影就是将运动分解成各个不同的画面,接着在不同的世界将分解的画面一个接着一个使得其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从而也有了一定的动感。尽管电影起步时间有点晚,可是其发展速度却是惊人的,其市场也越来越宽广。美术和电影息息相关,甚至不可分割,一部电影要是没有或者不存在丝毫的美术效果显然是枯燥无味的,这是因为美术极致效果在美术创作过程中中发挥与展现,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电影更具色彩力和吸引力。尽管我们不可以将电影的诞生完全派生在美术上,可是美术对电影的作用和直接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接下来主要围绕美术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来逐一展开。

美术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1.电影美术的作用

在这之前还得有必要阐述一下美术电影的作用,电影美术是为影片造型进行设计与制作的一种专门化美术创作,一部影片艺术效果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觉取决于美术创作的成功与否。因而,电影美术师应该在导演对于电影的整体构思下和演员、摄影等工作人员一起合作来完成电影在造型上的完美呈现,从而设计、制作出富有时代感、地方感,有一定性格特征与生活气息的人物、景物,以便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应。而电影美术创作的内容与要求也是十分关键的,电影美术史在进行电影创作的过程中事先要将文学剧本中关于人物形象、环境以及服装效果等文学描写经过一定的构思与手段转化为具体形象。电影美术师之于一部影片在总体上的造型涉及到人物造型与景物造型这两个方面,也是十分主要的两个方面。电影美术师的另一重身份就是美工,其工作任务主要是设计电影的布景、服装道具以及选择与影片合适的外景。第一,布景。电影造型的关键手段之一就是布景,其提供了剧中人物的活动的一个环境。一部影片造型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电影布景制作技术质量的高低。而外景则是现有内景的一个补充和外延,同时也是电影场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电影为了追求更为强烈的表现力与纪实性越来越重视在外景的拍摄,可是在利用外景的时候得注意其应该相对的集中,进而缩短摄制的周期。第二,化装与服装。化装和服装是电影美术中另外一项格外重要的任务,站在艺术角度的层次上来讲,对色彩的如何运用化妆师十分讲究,色彩在化妆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第三,人物化妆与服装的协调与统一,要与剧中人物的身份特征保持一致,因而不协调的调子或者过大的反差都会在瞬间影响受众视觉美感的获取与享受。在电影中,服装专门服务于演员角色,同时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将人物的年龄、性格以及身份等特征体现出来,还可以凸显时代、民族以及地域等特征,其与影片的题材息息相关。

2.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美术确保了影片的艺术性与典型性

电影艺术中最为基本的因素就是形象,而电影展示给受众的第一感就是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动物以及器物等。一般来讲,一部优秀的电影作用不仅要有好的导演,而且其内部形象要求具有较高的艺术美感,从而让受众有一种愉悦感。塑造美好的艺术形象不仅可以给受众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而且给能给受众美的享受,让受众觉得电影中的场景似曾相似,似乎还在眼前。那么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美术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作业。譬如《白毛雨》、《地雷战》、《从奴隶到将军》、《高山下的花环》、《黄飞鸿》、《佐罗》、《双面人》、《少林寺》等等优秀影片都具有十分生动而典型的艺术形象,冷库卑劣的黄世仁、机智勇敢的阿诗玛、顽强淳朴的觉远、善良老实的杨白劳以及正义智慧的佐罗等等都给受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栩栩如生、难以磨灭,可以在受众的心中呼之欲出。尽管影片中的人物都是由演员扮演的,可是一旦进入角色后的演员形象就不是演员本身了,一切都是景观化妆师、导演等人员依据剧本的内容而使其美术化、艺术化后得到的一种形象了。因而,在进行电影创作的时候要考虑美术对剧本内容的美化作用,对演员形象的美术处理。美术处理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和美术作品的创作相差无几,也就是要确保演员在原来形象的基础上设计、创作出和剧本相符合的艺术形象,同时这对美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技能和美术修养,在尊重美术发展规律的前提条件下设计、制造出的形象要给受众一种美的享受。譬如经典作品《哪吒闹海》,这是我国现代知名画家张仃的一部突破传统画却极富装饰意味的影片,可以说是色彩典雅、勾勒十分到位。在这部影片中的哪吒、龙王以及李靖的形象生动而优美,可以说是雅俗共存。再譬如获得金质奖的动画片《牧笛》给人直觉上的感受就是大写意的水墨风格,这部作品中牛的形象启发于国画大师李可染笔下,而青蛙、鱼虾的形象则是受到齐白石的影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电影中的形象在经过艺术加工后极度简练。牧童的形象勾勒借助于相当简练的线条,天真可爱小孩形象的刻画还离不开用赭石颜色稍加渲染的皮肤;牛的形象则用的是极为简单的湿墨。这些相对优秀的影片可以为受受众带来一种健康而美的视觉享受,从而激发受众思想上的共鸣。可是影片成功的关键因素还在于生动感人艺术形象的塑造。而美术在塑造形象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近几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美术也处在飞快发展的阶段,电脑技术较为广泛地运用到影视中,不少电影使用三维形象的动画演员使得其看起来和真实的形象相差无几,这打破了人工绘制过程中无可跨越的横沟而拓展了电影意识所要表现的范围。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借助于美术手段所制造出来的形象更加符合剧本的要求,不仅可以表现虚幻与现实的形象,而且灭绝的过去与将来可能出现的形象也可以得到展现。伴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美术的发展也将不断提升,电脑制作技术也将会慢慢趋于完善化,而由人绘制出来的电影形象也将更加的真实与动人,表现性也越来越强,慢慢地取代真实演员的形象,这将是电影界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总的来说,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不管是关于文学剧本的编写、故事情节的发展还是剧中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与刻画,都离不开美术的巨大作用,即便是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也还得重视美术效果的作用,注重演员身着服装与场景是否和谐,是不是可以凸显人物的主要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影片大放光彩。

3.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美术较好地确保了影片场景空间与艺术道具的艺术感

在电影这门艺术中,人物重视活动在一定的场景空间中,就连舞台剧也还还需要一定的道具与背景。譬如室内的茶几、下雪的布景等等。而在故事影片中,场景空间也就显得更加关键了。场景需要和人物身份、性格、活动变化以及活动时间相符合,而场景的选择、加工与设计一般都是都美术工作者来执行的。一部优秀的电影是环境、人物、道具这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与协调,从而产生一种情景交融、焕然一体的艺术效果,给人真实自然的艺术美感。譬如在《水浒》里面,场景的占地就达到了六百亩,涉及到自然环境、建筑以及人工环境等等。可是按照剧本的内容,美术工作者经过仔细的挑选又将场景具体为:京城区、梁山区以及州县区。此外,在这部影片中演员服饰、道具的选择与设计也是由美术工作者执笔完成的,大面积应用灰色系统使得人物淡雅、自然的平民式风格得到了体现。可是当李师师和燕青会面的时候几乎每次都是穿着暖色调的绣花服装,色彩艳丽而不显浓烈,从而将一个身陷风尘而又侠义有情的女子形象很好地表现出来了。而身着黑色短服、手拿板斧的李逵性格中正直豪放的人物特征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然而要是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忽视没事字电影环境与道具中的突出作用,电影的艺术性与可视性也就得到了很到很好的体现。不少电影力求凸显红军长征的题材,可是衣服都是全新的,不仅衣服有棱有角,而且演员娇声娇气,让观众感觉极不真实。

如果说道具、形象、服装以及光色更多地注重外在感官效果的话,那么电影中的意境美更加注重的是作品内在的综合性因素。所谓的综合性因素就是演员、衣服、道具、环境以及光色等组建而成的点、线、面、虚实、色以及动静等因素相互影响而达成的协调、统一的关系。这种综合性关系会对受众的情绪带来一定的影响,让受众可能会忧伤、喜悦,可能会激动、愤慨。而调动受众内资情绪的这种综合关系与美术作品中意境形成的原因也是一样的。譬如影视作品《妈妈再爱我一次》、《激情燃烧的岁月》、《长征》、《小城故事》等都有不错的意境让受众观而生情、观而又忘情。同时也存在不少影视作品粗俗滥造,这是由于制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美术规律,使得演员大笑大哭,本以为会极大的激发受众的情绪,可是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让受众大生反感之心。

总结

总的来讲,电影和美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美术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剧中人物形象的艺术性与典型性,同时在环境、色彩、道具以及光影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一部受受众喜爱的电影,它的构成应该是完美的,应该是无懈可击的。美术的发展对推进电影艺术的发展必将起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与作用。

电影学发展前景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虚幻景观 电影 数字技术

1、电影的虚幻景观概念

所谓的虚幻景观,是针对于现实景观而言、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具有新奇影像的。只存在于电影世界或是人的创作冥想中。它以奇特的场面取胜,不真实是它最直接的特点,越背离真实世界,也就越有感染力。电影中的虚幻景观,是以电影的主题为创作的来源,源自并且超越现实生活的景观。

2、虚幻景观对电影产生的影响

2.1 虚幻景观强化了电影媒质的娱乐功能

虚幻景观装饰了当代电影的背景表现。并使其充满新奇多变的视觉,充分体现了当代美学趣味的指向性转换。即由传统的理性主义美学转变为一种强调纯粹满足的美学。

1968年库布里克Stanlev Kubrick推出《2001漫游太空》,讲述了一个充满自我意识的、混杂了历史、宗教、寓言等意识形态的神话。在剪辑的画面上蒙太奇的手法运用得异常精妙。在蓝色天空下旋舞的骨头,一瞬间,已经换成漆黑太空里漂浮的宇航器;那些泛着金属光泽的充满冰冷气息的太空船、太空基地,其画面是天才的想象力和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的完美结合,其奢华的想象和绚烂的视觉冲击的确是顶级的视觉享受。

库布里克1968年的非凡的想像力,足以让21世纪的高科技支撑下想像力反而萎缩到只能在故纸堆里翻找灵感的好莱坞汗颜。不夸张的说人们从这部电影开始看到了现代电影中虚拟景观的巨大魅力。

1977年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拍出了一部《星球大战》,那是只有上个世纪末90年代的技术水平才有可能造就的科幻视觉世界,而观众在宽银幕上看到的景观所震惊到目瞪口呆的真实体验是前所未有的。

2.2 使电影的景观创意数字化

传统的电影是用摄像机拍摄画面。用录音机记录声音,经过后期剪辑就能够模拟出现实世界的逼真感。同时也使电影有了一个重要的属性即纪实性。而虚拟景观是主要由计算机参与创造的。其画面不仅能够模拟真实,甚至能够超越真实,实现难以想象的画面效果。数字合成技术从最开始在电影中的从属地位,一度跃升成为几乎是在当今影片当中无处不在的程度。

彼得・杰克逊用7年的时间将托尔金的《魔戒》系列搬上银幕。电影中有一幕中士的正义力量与索伦的邪恶大军之间最后对决――在帕兰诺平原之战。拍摄的背景是沐浴着阳光的忒泽尔平原上。这是位于新西兰南岛上的一个小山村地带。“这一战中有12000个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演员,这么做是因为想要在同时驾驭12000匹马有条不紊的前进、后退或者疾驰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无论是谁也无法办到这一点。”饰演指挥这场战役塞顿王的伯纳德・希尔告诉我们。

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票房收入超过一亿美元的影片基本上都运用了数字合成技术制作。

2.3 拍摄外景地实景与特效制作相结合

在科幻或魔幻电影的拍摄中,实景拍摄的景观难以完全表现电影中所需要的效果。更多宏大的场景越来越需要经过数字技术改造或者修饰、合成后的虚幻景观。

《魔戒二部曲:双塔奇谋》中洛汗国首都埃铎拉斯是片中最大最壮观的场景:背后高耸的群山,四周辽阔的草原。影片的拍摄工作是在新西兰进行的,为了方便埃铎拉斯城的拍摄,剧组特地修建了一条长达5公里的大道(包括两座临时的桥梁),以供200多名演职人员每天往返。当然,外景地的措建工作十分辛苦,光是搭建这一庞大的外景就花去了剧组人员半年的时间。由于气候恶劣,人们不得不用钢铁加固“埃铎拉斯”。尽管外景的搭建已经耗资巨大,但其实影片中大部分的埃铎拉斯场景都是一些微缩的模型。图中的模型都是在著名画家阿兰・李的帮助下完成的,这些模型做的惟妙惟肖,任谁也不会看出破绽。

3 电影虚幻景观的问题与发展

3.1 景观创造切忌过度炫耀数字合成技术

纵观电影的发展史,可以说也是一部技术发展史,电影的每一次变革都与技术有关。从声音开始一直到现在数字合成技术都对电影艺术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

电影的景观创意是为了电影的主题服务的,数字合成的虚幻景观要表现传统影像不能表现的视觉奇观,而不能无节制的滥用。看电影不同于玩游戏,虽然视觉体验是看电影的一种动机,但观众更为关注的依然是电影的主题。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感,离开了主题,电影就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

3.2 虚幻景观的绚烂外表不能代替人的思考

电影的本质是通过影像的表述来传达思想,传递感情,要引发观者思考,要与人产生共鸣。这些都包含着人文内涵的东西,是技术无法替代和完成的。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谈及审美感受时提到了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悦耳悦目,这是最低层次的感官享受,其次是悦心悦怡,最高层次是悦智悦神。

色调分有冷与暖,心情怀有乐与烦,电影的景观是与故事情节与节奏相呼应的。无论虚幻景观的特效多么出色,是否能被观众接受往往在于创作者对作品理解的深度以及自身的审美修养。

4 结语

电影学发展前景范文第14篇

[关键词]Matte Painting 电影特技 数字化

电影起源于技术、发展于艺术、成就于产业。电影诞生至今,承载着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强大的科技推动着电影不断向前发展。当代的电影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数字化的革命。电影的数字化发展,带来了电影特效的绚丽多彩,如今,除了传统的搭建布景、制作模型和三维制作的方式外,Matte Painting也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电影特效中来。

一、什么是Matte Painting

Matte Painting,意思是“遮罩绘画”、“绘景”、“接景”。现在国内有不少学者将它直接解读为Digital Matte Painting,翻译成中文则为“数字接景绘画”,简称“数字绘景”,即在影片拍摄期间,逐帧在画面上添加遮罩,然后再通过绘画将所需的影像添加到影片上面的技术。以往绘景需要真实的绘画,但是自从绿屏/蓝屏以及数字技术出现以来,艺术家通过虚拟的2D/3D工具可以创建各种虚拟数字影像,因此Matte painting在今天有了全新的解释,即数字绘景技术。

在电影拍摄中,实景拍摄不能满足剧情和导演的需求时,为了能出现符合剧情,符合导演想法的场景,导演让画家把他想要的场景画在玻璃或者电脑上,然后放在镜头前,通过光学手段以及后期处理,遮掉他们不想要的场景。于是Matte Painting就诞生了。

以前的Matte Painting画在玻璃上。画有景物的两块玻璃板平行摆放恰当的距离,摄像机位于它们前面。在后面的玻璃板上,是相对粗糙的背景地形,比如绘制的丛林。在前景玻璃板上,绘制细节丰富的元素,比如小植物,石头等等。在玻璃板之间,应该就是移动或静止的影片模型。此外,还利用一些人工微缩模型与绘景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拍摄出更复杂的场景。

现代Matte Painting是在电脑上通过后期软件处理。复杂的Matte Painting则和3D技术相结合,即把画好的场景画,按景别贴到相应的3D模型上,在虚拟相机中实现和现实相机的运动匹配,达到几乎与实拍一样的效果。

二、Matte Painting的发展

Matte Painting是电影特效的鼻祖,最早出现在黑白无声电影的时代,其发展历史几乎和电影一样古老。第一个接景于1907年由 Norman A. Dawn 制作的电影《Missions of California》。数码技术盛行后,第一部使用数码Matte Painting的影片《Die Hard 2: Die Harder》由Renny Harlin于1990年拍摄完成。Matte Painting用于最后一个场景替换飞机跑道。

第一阶段,Matte Painting只能运用在镜头不动的画面中,镜头一动就穿帮了。这一时期,它的作用是为了美化画面,修饰导演不满意的镜头。

第二阶段,运用在简单的运动镜头中。人们想到了在平移和推拉的镜头中使用数字绘景,镜头平移的时候,远处的东西动得慢,近处的东西动得快,所以只要把Matte Painting画在不同的面片上,根据远近不同,按不同速度移动即可实现简单镜头平移的效果。

第三阶段,全方位360°+360°的全景运动的镜头,把Matte Painting的工程文件放到三维的环境中,从而达到瞒天过海的效果。这一时期的数字绘景,它综合运用了AE、3ds Max、Maya等多种后期软件,从而使数字绘景变得更为精确,也可以创造出足以乱真的影片场景。

三、Matte Painting的常用技术

数字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着绘景的前景,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电影创作最终的目的是摹仿影像的真实感。影像真实感的实质即是利用计算机的图形图像技术,结合作品剧情的需要,创造出像实拍的场景一样真实的电影影像。Matte Painting在创造电影影像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

1、天空替换

天空替换是最为常见的Matte Painting。在实际拍摄时为了保证地面上对象的正确曝光,往往会把天空拍得比较亮,可能没有云彩的细节,这时候就需要Matte Painting的帮助。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需要一些奇幻的云彩来烘托场景氛围。天空的替换有多种方式,手工绘制是最为灵活的,再就是利用素材拼贴,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2、毁坏效果

借助Matte Painting,可以创造逼真的毁坏效果,而且周期更短,可控性更高。比如《明日之后》中借助传统的Matte Painting绘制的冰雪覆盖纽约市,十分逼真;而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中,哈利波特与伏地魔对战时魔法将整个霍格沃兹魔法学校毁坏得满目疮痍,也是得归功于Matte Painter的创作。

3、 场景延伸

场景延伸是相对比较常见的Matte Painting类型,也就是把实拍的素材加上更多的环境达到完整的画面氛围。在镜头设计时,尽量把实拍素材安排在比较靠前的部分,合成完成后可以更好地体现主题细节。

很多时候我们拍摄到的场景无法达到需要的效果,比如当你拍摄一部古罗马的影片时,背景需要一座巨大的神殿,前景是演员和古老的街道。低矮的街道可以搭建,而神殿却搭不起。这时候就需要依靠场景的延伸,神殿可以是一个小模型,还可以是一个三维模型,甚至是一幅画,通过对其抠像,跟踪和适当地扭曲,就可以是神殿出现在背景上。这样做的主要好处是,易于穿帮的前景都是实际拍摄的,而模型或绘景用在远景,不容易被观众识破。

4、克隆复制

克隆包括场景克隆和人物克隆。场景克隆多以图片的合成或是手绘为主,人物克隆则是需要借助一些特殊的软件来实现,比如《指环王》中千军万马的战场。

电影学发展前景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电影;电脑数字化技术;艺术制作;科技进步

就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的时刻,一部3D特效大片《阿凡达》横空出世,不仅征服了美国本土观众,而且在中国内地迅速席卷9亿人民币电影票房,截至2010年1月31日,该片在全球的电影票房已突破20亿美元。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电影历史上又一次技术革命――3D技术革命。显然,《阿凡达》的创造者并不仅仅是该片的编导,更主要的是现代科学技┦酢―“数字技术”。纵观电影艺术的产生及其发展历史,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电影。

翻开电影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电影语言与美学观念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世界知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就说过“当科技实现了革命将上升为艺术”。科学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是它使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的电影技术产生了进步。可以说,科技是电影艺术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从无声片到有声片,从黑白到彩色,从标准银幕到宽银幕,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视频、电脑、激光到今天的家用DV摄像机、高清数字摄像机等这些新的高科技在电影制作上的应用,更扩大了银幕的创造力,使其形象、语言焕然一新。还有光学镜头、感光胶片、机械性能等的改进和变革,都给电影艺术的创造开拓了新的天地。人们的观影方式、观影媒介也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从VCD的两声道立体声到DVD的杜比5.1立体环绕声,直到今天索尼公司开发的蓝光技术,实现了1080p的高清画面、声音无损,给人们带来超越想象、无与伦比的观影感受。

按照美学的一种艺术分类方法,凡诉诸视觉的艺术,都属于造型艺术,也许正因为这一缘故,在无声电影时代,许多电影理论先驱者几乎都是把电影的艺术属性与美术(特别是绘画)联系在一起。法国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将电影中布景和服装等造型因素列为“电影的非独特元素”,理由是“因为它们原不属于电影艺术独有,其他艺术(如戏剧、绘画)也采用之故”[1]40。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位电影理论家、定居于巴黎的意大利诗人卡努杜,在1911年发表的《第七艺术宣言》中,认为电影是“动态造型艺术”[2]33。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佛里伯格在1918年写的《电影制作法》中,认为“电影就是这些绘画式动作的单纯的再现”;而且,“电影作家的主要课题不仅要产生作用于眼睛的效果,而且,要产生通过眼睛的效果”。佛里伯格在1923年发表的《银幕上的绘画美》,则不容分辩地说:“我是把电影当做画来欣赏的。除了作为画以外,不可能作为任何其他东西来欣赏。

在这样的美学思想观照下,传统美术形式在电影艺术的诞生和发展的前一百年中被充分运用,为人类艺术宝库留下了无数银幕经典。然而电影作为艺术,与人类创造的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还很年轻,需要不断发展创新。衡量一门艺术的独创性,简单地说,必须看它能否摆脱成规的束缚,开创出新而独特的典范。真正的创新,必然能骤然地将过往被漠视的经验加以转化,创造出新的运动、新的纪元、新的学派,建立起新的经验体系。在电影艺术发展走过百年之际,数字化美术制作技术给电影这门年轻的艺术带来了巨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脑数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以二进制为依据的数字世界中,代表1和0的数字化信息最小单位――比特,成为当代科学技术的新象征。没有颜色没有尺寸也没有重量,以光速传播的比特,成为科技思维的热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宣称,世界已进入“比特时代”。精灵般的比特不仅在人类科技生活中,在视觉音响娱乐媒体世界中也掀起了一场革命。

电脑数字化美术制作技术是电影超越19 世纪拍摄传统的世纪末辉煌突破。1991年,美国柯达公司推出了数字化视觉效果处理系统CINEON ,宣告数字技术支配电影技术的时代已经来临。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间,数字技术为电影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使电影艺术家们的想象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国际上习惯将这些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领域通称为CG效果。从《终结者2》中来自未来世界的液态金属机器人“T-1000”到《侏罗纪公园》距今1亿4千万年以前的恐龙世界……数字技术为电影观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电影特效的新的里程碑。

如今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静态、动态图像领域里实现了革命,原来的暗房技术发展到了数字图像领域,蓝、绿屏技术、抠像技术、合成技术,使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实现了完美的组合,诸多绘画形式的艺术效果在电影中的体现变得更加容易,电影《斯巴达300勇士》运用CG效果制作的亦真亦幻的影像风格充分体现了原著作者弗兰克•米勒的创作真谛。事实上,为了能达到如此效果,影片导演扎克•斯奈德可谓费尽心思。影片的拍摄过程几乎全部使用数字背景技术。在这种先进的成像技术的帮助下,影片不但完全不需要实景拍摄,而且能在后期电脑制作的帮助下,完全可以达到导演想要达到的任何影像奇观的要求。而在拍摄过程中,导演所要做的就是指挥演员在蓝幕前做各种各样的表演而已。相信,很多人对此前那一部同样全部使用这种技术拍摄的影片《罪恶之城》也印象深刻。具体来说,两部影片的拍摄方式还是有所不同的:《罪恶之城》是采用数字类型的摄影机拍摄而成的,而《斯巴达300勇士》则使用的是传统形式摄影机。这种称为“数字背景技术”有两大优点:拍摄成本大大降低;另外给导演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以本片的规模,哪怕是小部分实景拍摄,成本也会成倍增长。从画面风格来说,称得上导演奇才罗德里格兹和弗兰克•米勒正是依赖这种先进的数字背景技术,才能在《罪恶之城》里保持了原著的阴暗色调和漫画艺术的众多特点,完全依赖电脑使用CG技术添加环境背景和特效。

电影《指环王》三部曲无疑已成为新世纪的电影经典,该系列同样全面应用了数字电影技术。整部影片约有1 500个精彩的特效镜头,其中最为震撼的就是影片中的人魔大战场景。如果不使用电脑特技,要想把《指环王》原著小说中所描述的战争场面搬上银幕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此剧组必须找到7万名人高马大、膀阔腰圆的壮汉扮演战士,并让他们穿上精心制作的盔甲互相厮杀。而在片中,这个战争场面只出现大约一两分钟。虽然《指环王》系列的拍摄成本高达三亿美元,但为了这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要付出如此高额的代价,那是任何公司都无法接受的。最后,这一场景利用数字特效技术被完美呈现在银幕上。

进入21世纪以后,电脑数字化美术制作技术也被运用到中国电影创作中。中国数字电影产业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下有了一定的成果。2001年,由我国北京紫禁城三联影视发行公司投资的首部虚拟真人的CG电影《青娜》也诞生了。尽管数字模仿的真人“青娜”还不够细腻和完美,但这部花费200万人民币,耗时3个月,总共才5分钟的短片所蕴含的技术成分完全可与世界最先进的数字影像制作水准看齐。其制作汇集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影视、广告、IT、数字技术等领域的高级人才上百人,且无一例外地使用国内的技术力量及现有设备,虽然没有太大的商业价值,但难能可贵的是该片算得上是为中国电影的CG技术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示范性探索。

电影《英雄》中,秦军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边,所到之处,尘烟滚滚。真实的拍摄场景其实只有很少的一些士兵,特技制作人员从不同的队列中选取士兵然后在电脑中合成“千军万马”。在这个画面中,特技人员同时抹去了前景中拍摄装置的影子。秦军在进攻赵国前,发出百万利箭,一轮接着一轮,如同暴雨一般。在这个场景中,所有的原始素材只有前几排士兵,而且他们的弓中并没有箭。特技制作人员做了两件事:首先,他们复制现有的士兵到视线所及的范围;其次,在士兵的弓中加入箭以及已经发射出去的空中的万千飞箭。剑穿水滴:无名与长空决斗时,无名的剑速远比雨水落下的速度快,以至于可以看到剑穿过雨水的轨迹。其实,水滴是由电脑制作出来的。意念之战棋院里,无名和长空在“意念中”决斗。为营造这种“意念中”的效果,原来的彩色背景被转变成了黑白的,同时为了说明这并不是真实的决斗,他们两人的武器都加上了闪光效果。秦王面前的烛火,能随着无名内心的杀气而动。原始的场景只是普通的蜡烛,但利用电脑制作出了蜡烛的火焰,然后用它们替换原来的烛火。特技人员同时为烛台加入了随着烛火变化的光影。

现在数字拍摄手段进入千家万户“DV”一族也成为形形数字电影里一支相当重要的力量。DV是数字摄像机的一种,对每个热爱电影的普通人来说,不用胶片的DV就是他们的梦开始的地方。随着计算机普及成长起来的DV一代,他们熟练使用各种电脑软件制作电影,以此表现自己的思考和现实生活。价格低廉,使用方便轻巧的数字摄像机最先引起一些独立电影工作者的注意,他们追求与传统电影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显得特立独行。这些人往往年轻无名,缺少资金,而传统电影制作中的摄制成本、胶片费用、后期制作费用都越来越高,于是他们转向从拍摄到后期电脑制作都可以自行掌握的数字电影。著名导演贾樟柯的几部作品《小武》《任逍遥》等故意采取了DV形式的拍摄艺术手法,成本低又很好地体现了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真实感。电影世界已不再是那么高不可攀,只有少数幸运儿才能得其门而入。

如今,DV电影越来越多地被各种电影节接受,甚至发展成了电影界新的分支。

正如电影评论家马丁•贝克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电影本身可以说成是一个跨越20世纪的特技效果。从人们在一个地方架起摄影机和录音话筒,记录从他们面前经过的一切那一刻开始,(特技)效果就开始形成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特技效果又不可能是整个电影本身,特技效果只能在区别电影的其他元素、展现自身特有优势时才获得价值。因此,特技效果实际上是不同于电影其他视听元素的部分。

数字化美术制作技术正在迅速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并将带入一个革命性的全新时代。这场革命不仅完全可以与有声电影、彩的出现相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数字已经成为现代电影的主要手段,其意义在于完善视觉效果,创造“银幕奇观”。然而我们一定要知道:真正能够在艺术上震撼人们心灵的电影佳作,源于剧情和创意的想象力以及电影艺术所固有的人文情怀。精致震撼的特效只有在与整部电影流畅严谨的剧情紧密结合时,才会发生作用。21 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同时也是艺术迅速创新的时代,我们期待电脑数字化美术制作技术的进步会给电影这门现代艺术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法]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2]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