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管理学职能论文范文

管理学职能论文范文

管理学职能论文

管理学职能论文范文第1篇

物流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而工作人员做好这些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锻炼。很多高职学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只提供理论教学,不提供实践方面的锻炼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往往会死板地按照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进行解决问题,不知道变通。或者面临新的工作状况,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另外,单纯学校里少量的实践课程或者活动是不够的。高职学校缺乏相应的部门或学生组织来帮助学生在社会上寻找实习机会。因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在自己寻找实习机会的时候,因为没有能力判断单位的状况是不是符合自己的要求,而最终放弃。

2缺乏合适的教师资源

一方面,由于高职学校没有良好的教师待遇和工作环境,很难吸引到优秀教师人才。高职学校往往因为缺乏资金而无力向教职工提供高工资和好的福利。高职的教师招聘往往是高校招聘的冷门。另一方面,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自身的特殊性,需要综合型的优秀教师。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一定实际工作经验。这样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分清重点,有效地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缺乏相应的机制来鼓励物流管理专业的任职老师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积极地与企业合作,通过一些实践项目的锻炼来提升自身的教师素质。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途径

3.1改革培养计划

,实行分方向教学高职学校可以采用“必修课加选修课”的教学培养计划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首先,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规定合理的确认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包括基本的物流管理、仓储调度以及一些比较普及的物流管理软件课程等。另外,可以根据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开设不同的选修课。例如,有的同学比较倾向于向国际贸易方向的港口物流管理发展,那么针对这样的学生可以开设相应的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知识、商务英语、港口物流等课程。3.2灵活的实践教学方式物流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同时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和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而这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高职学校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一方面,学校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扎实的掌握理论知识,设置严格的考核标准。学生需要通过理论笔试和面试才能拿到学分。学校要增设实践课程,投资建设相应的实验室,提供给学生近似实战环境的模拟环境,有效地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高职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该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高校可以把一部分实践教学直接在物流企业进行。

3.3作相应的物流岗位所需职业能力调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物流的需求形式逐渐多样化,物流岗位对于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国际贸易的增多需要物流管理人员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方面的相关知识,一些企业的仓储调度人员需要掌握相关的材料质量控制相关理论知识等。高职物流管理教育要想满足这些需求,首先需要明确这些需求,然后根据这些需求来调整相应的培养计划。因此,高职学校可以做一系列的物流岗位所需职业能力调查,对需求进行合理的分类,然后根据分类合理地设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

4.总结

管理学职能论文范文第2篇

1.智能是一种潜能,是解决问题和生产产品的能力。

解决问题包括学习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工作中的问题等。生产产品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解决不同的问题和生产不同的产品,对所需要的智能有不同的侧重,因此,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每个人都有可望发展的潜能,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换言之,就要选择对一个人适合的发展道路。

2.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观。

多元智力理论提倡的教学目标:(1)教学的根本目标应是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2)为理解而教。在教学策略上,由于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它尤其倡导探究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在组织与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其“智力强项”进行学习活动,并尽量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学习途径与方法。

3.智能是分布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的。

加德纳认为,智能是个人理想和社会需求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智能是个体和他所处的社会有效结合的表现。每个人的心理都与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每个人的心理都是人类和社会活动的延伸。

二、问题的提出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自己都拥有优势的智力领域和智力类型,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智能组合方式,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将“为一切学生服务”作为基本管理理念。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运用多元管理方式和教学方法,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强项”,对于提高学生管理和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的多元技能型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现在的中职生,他们大部分是中考的“落榜生”,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上都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现阶段中职卫校学生的特点,使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使中职成为这个群体学生新的起点,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爱、细、严、实、勤”的具体措施,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提供参考。

三、中职学校生源特点

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整体来说不如普高生源。来中职上学的学生成绩偏低,充满失败心理,问题较多,但也有一些普高生源所不能及的长处。具体分析,有以下特点:

1.学习成绩较低,学习能力、接受能力较差。

目前的社会观念、家长心理普遍认为上普高是“正途”,有前途。只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读中职学校。而个别中职学校为了招到充足的生源,不惜降低门槛,要求分数较低,甚至不要求分数。这样导致中职学校生源整体来说学习成绩较差。另外,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形成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对头等。

2.学生思想变动大,具有失败心理,教育管理难度较大。

很多中职学生是迫不得已才到中职上学的,他们对前途感到悲观迷惘,问题相对较多,主要有:(1)对教育的敏感度较低,学生情绪极其不稳定,心理产生极度自卑感。(2)个别学生曾有打架的历史,甚至喜欢挑畔打架,有的把在初中的一些“恶习”带到了中职学校,造成了不稳定因素。(3)个别学生与异性朋友交往过密或有“早恋”现象,这不仅影响其到中职学校以后的学习,而且还可能带来其他不安定因素,如出走、自杀、打架、过早等。(4)个别学生迷恋网络,迷恋游戏。个别男生抽烟喝酒普遍,撒谎,甚或极个别女生也进行尝试。

3.承受挫折能力较强,在一定程度或范围内,心理调适能力较强。

中职生源中很多在初中经受过很多挫折,因此,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一些尖子生要强得多。但看着同学们纷纷走进了重点高中的大门,而自己却只能上大家不怎么看好的中职。失败情绪充斥了全身,对前途感到悲观迷惘。有啥办法,“混”吧。

4.对荣誉等肯定性评价的敏感度较高。

中职生源,在初中时比普高生源受到表扬奖励等肯定性评价的机会要少得多。因此,他们对肯定性评价的敏感度要高。这也正是中职教育易于突破的地方。多表扬、少批评一点点,就会起到很大的成效。

四、学生管理的“爱、细、严、实、勤”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智能组合方式,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将“为一切学生服务”作为基本管理理念。根据以上特点,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转变教师观念,运用多元的管理方式和教学方法,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强项”。应深入学生当中,对学生进行“解释、安抚、温暖、亲近”,以得到学生的信任。执行起来,概括为五个字“爱、细、严、实、勤”。爱即“爱心”;细即“观察细、思考细、落实细”;严即“制度严、执行严”;实即“务实”;勤即“勤做事”。

1.对学生有“爱”心。

用爱心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关爱家庭特困的学生。对于班级中纪律散漫、上课玩手机、无心向学、爱出风头、多动、经常借同学的钱不还等有各种恶习的学生,多了解他们的特长和“闪光点”(即“强项”),充分发挥学生的“强项”,利用他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前行,并带动其他方面的发挥。

2“.细”心做好每一件班级的事情的安排工作。

以学校组织的科技文化艺术节、校运动会、文艺晚会等活动为契机,“细”心做好每一件班级的事情的安排,抓班集体凝聚力和正确舆论的形成。如果班级的学生的心有比较“散”的情况,以学校组织的各项运动会为契机,把“班荣我荣”的思想和理念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把学生团结和凝聚起来,形成“团结、互助、向上”的班风。

3.班级管理要制度“严”,执行“严”。

从常规工作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在开展班级工作中,尤其注重按照《班规》规范管理,关注细节,狠抓规范,使班级管理工作步入正常化。要求每个同学工作要做到责任到人,责任到岗,树立主人翁精神,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整个班级大家庭的一分子,人人参与班级文化建设。

4.学习要务“实”。对学生的学习常抓不懈。

平时每天注意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要求。在思想上和同学们分析读书的机会是很难得的,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很短暂和宝贵的,再分析现在的社会的就业形势,让同学们在思想上“主动去学习”。

5“.勤”做事“,持之以恒”抓常规管理。

对于班级的教室、清洁区、宿舍卫生、仪容仪表、学生出勤等方面常提醒,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注重抓班干队伍的建设,培养好班级管理小助手;抓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

五、多元智能指导下班级管理学生注意的问题

1.注重中职学生的智能优势,灵活处理。

当今的社会,人的发展意味着要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中职学生个性差异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尽量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差异实际情况做好安排,言语-语言智能较好的学生适宜参加各种演讲朗诵比赛活动,人际交往智能较好的学生适合担任班团干部,音乐-节奏智能较好的学生适宜参加文艺活动,身体-运动智能较好的学生适宜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逻辑-数理智能和视觉-空间关系智能有优势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上激励他们大胆去探究等等,不可一刀切或者把多元智能强牵附加在班级管理过程中。

2.注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和职业就业的衔接。

管理学职能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学院办公室管理理念管理方式

高等学校的学院办公室在整个学校工作中是按照专业性质设置的教学行政管理组织,是院系联系的纽带,起着沟通上下、协调左右的中枢作用。它对上是接受落实机构,对下是布置、督促机构,对内是管理服务机构,对外是接待、外联机构。在当前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在校人数大幅度增加、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对学院办公室的管理职能进行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学院办公室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执行性。学院办公室属于管理层,而不属于领导层,所以它的工作还具有执行性的特点。这一特点要求学院办公室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院系的各项指示和精神。作为学院办公室,不能只是机械、教条地传达,而应该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把政策的原则性同执行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最佳的执行效果。

(二)协调性。学院办公室既要管教学工作,又要管其他工作,上至院级职能部门、系级领导,下至每位教师,乃至每位学生,均需学院办公室与他们直接打交道,如果说整个学院管理工作是由各个职能部门来分管,学院办公室则是这些职能部门的具体执行机构和协调机构。因此说,学院办公室的管理工作是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的。

(三)服务性。管理就是服务,管理者只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管理原则,才能实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学院办公室人员必须树立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做到既耐心,又细致;既热情,又周到。在琐碎、平凡的工作中为教学及师生提供优质服务,达到服务教学、管理教学的最佳效果。

(四)时间性。学校的教学活动是由若干环节相互紧扣的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环都不能松懈,这就决定了学院办公室工作具有较强的时间性。学院办公室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教学规律,按时完成各阶段的任务,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

(五)传导性。从工作性质上讲,教学管理属于宏观管理范畴,但是宏观管理是建立在全面了解实际工作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准确掌握教学一线的情况,宏观管理才能避免失误,实现既定目标。同时,学院办公室需将各方面信息、建议和群众的呼声真实、准确地反馈给上级领导和职能部门,以便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随时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存在的问题。

二、高校学院办公室管理理念的创新

学院办公室管理创新不仅仅是管理方式的创新,更重要是管理理念和管理过程的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过程的创新是高校学院办公室管理创新的核心,既涉及管理者的素质,又涉及办公室人员的能力。从实践看,高校学院办公室管理创新包含以下内涵:(1)科学的管理是基础——高校学院办公室作为高校的管理机构,承担着协调、服务、督办、信息传递等基本职能,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全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只有一流的科学管理,才能实现管理创新。(2)必须准确定位——高校学院办公室的定位就是“协调、服务、督办、信息传递等基本职能”的优化;要管理创新,就必须提高学校办公室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学校办公室的“枢纽”功能。(3)树立全局观念——高校学院办公室是高校的一部分,管理创新的基础是学院工作的高效率;高校学院办公室管理者要总揽全局,把握学院的中心工作,在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的同时,必须明确学院当前以及长远的中心工作。(4)规范程序,提高工作运转效率,是高校学院办公室管理创新的根本出发点。

高校学院办公室管理理念的创新包括:(1)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走向现代化的科学管理。高校学院办公室应把自己置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高度,改变过去重在“办事”的想法和做法,尽快实现从“交办服务型”向“参谋服务型”的转变,主动帮领导出思路、想办法,协助领导抓大事,真正成为学院领导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智囊团。(2)以知识管理的视野和理念“运营”高校学院办公室管理工作。知识管理是一个过程,是指组织个体通过这一过程学习新知识和获得新经验,并将这些新知识、新经验反应出来,进行共享,以用来促进培养、增强个人的知识和机构组织的价值。通过知识的共享,运用群体的智慧提高管理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把信息作为资源从技术、组织、人才三种因素的结合中进行管理,信息是有特定含义的数据,与个人、团体或机构组织有关。首先,高校学院办公室的知识管理不等同于信息管理,其重点不是“技术和信息的开发”,而是“强调办公室管理人员个人创新和集体的创造力”。如果说信息管理使数据转化为信息,并使信息为学院所制定的管理目标服务,那么知识管理则使信息转化为知识,并用知识来提高高校学院办公室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院办公室的管理质量和效率。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办公室管理人员创新能力的相互结合,进而增强学院办公室管理的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其次,高校学院办公室的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共享知识的机制。知识的增加来源于不断学习,而基于实践的学习尤为重要。知识管理视野下的高校办公室管理将使靠权力来组织、实施活动的权力型组织向通过学习来实施活动的知识共享型组织逐步演进。

三、高校学院办公室管理职能的创新

为提升自身工作的科学化程度,为全院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高等院校的院办公室应从办公室的基本职能出发,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一)强化工作能力,提高办公室人员素质

(1)文字表达能力。文字表达是办公室人员的一项基本功。办公室的基本职能之一便是信息的上传下达,而这与文字的应用是息息相关的,将领导的决策向上反映或向下传达,通常需要将它们转化成有形的公文。因此,掌握好文字表达这门基本功,对办公室人员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办公室人员应有意识地通过丰富自身的写作知识,积极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勤学苦练,进一步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2)综合协调能力。协调是办公室的一项主要工作,也是办公室人员的一项主要职责。协调能力实际上体现了一个人化解矛盾,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能力。做好协调工作,首先必须坚持立足全局、平等公正的原则。要从全局的角度把握分析问题,以整体利益为重,同时尽量全面周到,照顾好多方的利益。其次,要换位思考,站在被协调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真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服人,这样才能有效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再次,在协调过程中,要不拘泥于既有的工作方式,根据不同问题积极探索新的协调方法,以达到协调的目的。

(3)高效工作的能力。办公室的工作千头万绪,繁杂琐碎,只有在工作中形成高效优质的作风,才能较好地统筹和完成手头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熟知工作的内容、流程等方方面面的情况,这样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其次,要学会有效管理时间,工作有侧重点、有计划;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对于可预见的工作,提前做好安排等。

(4)管理创新能力。创新是时展的要求。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的今天,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办公室工作中一味地遵循旧有的工作思想和方法,往往会使工作原地踏步,甚至落后。因此,时刻在办公室工作中保持创新意识,并强化办公室人员的管理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办公室人员应抱着积极学习的态度,广泛涉猎计算机、管理、外语、心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同时,不断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其次,学院应积极制定措施或创造条件,鼓励办公室人员通过学习提高自身文化和业务素质。如根据办公室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为办公室人员安排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职责及考核评价机制等。

(二)促进办公室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办公室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指办公室的管理有一套健全而又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将办公室的办事流程、行为准则等,以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是办公室工作高校运行的基本要求。实现办公室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建立健全办公室各项规章制度,将办公室各项工作纳入管理规范之中,如会议制度、公文处理制度、接待制度、印章管理制度、保密安全制度等。其次,建立岗位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是在明确各个办公室职责权限的基础上,细分每个岗位的权责,使每项具体的工作任务都落实到专人身上。这样,可以避免因职责不清而出现的推诿、撞车等现象。同时,因为术业有专攻,办公室人员可以更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各自承担的任务。最后,要建立一套操作性强、便于监督检查的考核机制,对各个岗位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考查,对于很好完成岗位任务的,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反之,要给予处分或提出警告,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办公室人员的积极性,选拔优秀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积极探索,实现办公室管理工作的创新

实现办公室管理工作的创新,一方面,要加强办公手段的建设。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及办公自动化技术正在不断地被运用到办公室的工作中来,成为办公室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及时购置和更新办公硬件设备,同时,结合办公室办文、办会、档案管理的需要,开发和提升有关软件系统,如目前有些高校正在使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很值得学习和推荐。另一方面,管理创新能力要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加以应用。要在日常工作中多思考、琢磨,探索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不足的地方,积极加以改进。遇到新问题,不要急于回避,而应积极应对,寻求解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金英,.对强化高校院(系)办公室科学管理职能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6,(8).

[2]徐兰,.浅议高校办公室的职能强化与管理创新[J].孝感学院学报,2006,(2).

管理学职能论文范文第4篇

一、理论界对高职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研究概况

截止到2016年5月1日,笔者进入中国知网,输入“人的素质要求”、“行政人员素质要求”、“骨干院校建设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等关键词,在全文数据库中进行精确和模糊搜索,得到如下结果。

从上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信息:一是学界关于“人的素质要求”的研究成果。有关“人的素质要求”的专著为0部,表明这方面的专著没有问世。期刊类论文论及该论题的有18084篇,精确论及该论题的文章为“0”;报刊类文章论及该论题的有250篇,精确论述的为“0”;博硕论文论及该主题的文章5243篇,精确论述的为“0”。这表明,学者们更多地以论文的形式论述了“人的素质要求”的问题,而真正论及该论题的成果没有。二是学界关于“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研究成果。我们从专著、期刊论文、报纸论文、博硕论文考察,精确论述的均为“0”,模糊论述的分别为:0,9956,110,8247。这些研究主要表现对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论述比较多,局限在于:没有精确论述。三是学界关于“骨干院校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研究。精确考察均为“0”,从模糊考察,“图书类、期刊论文类与报刊论文类、博硕论文类”成果分别为:0,161,5,121。从以上三点可以得出结论:学界没有人真正论述“骨干院校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问题,所以从这一点上讲本论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成果可能会填补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二、国内外对高等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建设理论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对高等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理论的研究

国外的高职教育大多产生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这一类型教育研究比较多,但是由于国籍不同,体制不同,对高职院校“党政干部”的研究涉及得比较少。尽管如此,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得到相关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1、行政管理人员坚持依法办学

德国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起步较早和取得一定成就的国家。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是德国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坚持以法律手段管理和治理学院是分不开的。高等职业院校通过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进行办学和管理,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是法律法规的落实者。1969年,德国高职院校办学都要遵循《职业教育法》,该法是德国关于职业教育的基本法,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训、组织、考试制度等作了原则性的规定。通过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严格贯彻实施,巩固了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随后,德国出台了《企业基本法》、《培训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障法》等[1]。正是这些法律法规以及高职教育院校行政人员对上述法律的实施,德国的高职教育事业才经久不衰。

2、行政管理人员具有国际战略眼光

德国教育主要以办应用型科技大学为主,在经济全球化和欧盟一体化背景下,德国高职院校行政人员采用“双元制”等办学模式,汲取其他国家的办学合理因素,通过建立办学保障体系,对技术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改进学位制度,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接纳外国留学生,开拓国外教育市场与国际接轨[2]。此后,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的教育者也相继效尤,职业教育取得巨大成就。

3、行政管理层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外众多职业高职院校中,由于行政管理人员勤于思考和善于总结管理经验,在不同国度形成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加拿大 CBE教育管理模式(以理论教育为基础的实践能力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管理模式(一元在企业实施,一元在学校里实施)、国际MES教育管理模式(就业技能教学管理模式)、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合作教育管理模式等[3]、英国的“攻读交替制度”、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制度”等。这些模式主要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依据该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基础创造出来的,表现出行政管理人员的智慧。

4、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理念的变化

严格说来,高等职业和技术教育在中世纪以后才诞生,这一时期高职教育的理念一般是为国家服务,确切一点说是为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培养新型的管理国家的人才,尤其是为特定行业和特定官僚培养技术人才。十九世纪中后期,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譬如欧洲大陆和英国等国家出现了为区域经济和工业发展服务的地方性院校,这些学校较前期,其办学理念有所变化,即办学为统治阶级开始转变为服务区域工商行业。这些“位于工业人口集中的中心学员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与从事工业的人口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其教育应该始于他们日常职业中,即传授有助于其职业的知识”[4]。这些办学理念的变化与其说是统治阶级的变化,还不如说是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办学的变化,因为高职院校行政人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还需要阐述的是,办学理念的变化,必然导致培养目标的变化。

5、行政管理人员加强交流与合作

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高职院校在本国的办学具有较高的水平,这些国家的行政管理人员十分注重于国内院校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学习,也特别注重与国际接轨,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5]。

通过对关于国外高职教育研究理论的梳理和归纳,行政管人员在高职院校所起的作用是肯定的,表现在:办学依法进行,讲究规矩,遵循办学规律;行政管理人员办学具有战略眼光;思想开放带来办学理念先进并脚踏实地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但是也有不足,表现在:一是过于强调实践行操作训练,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理论的学习和修养训练。二是由于注重实际操作,学生考核重实践轻理论,这对学生全面发展是一个致命打击。三是“强调职业教育是人生必经之路”这未免过于整齐划一,不利于具有理论兴趣的学生发展。

(二)国内对高等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理论的研究

与国外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学界对这一高等教育形式的研究也比较欠缺,研究本科阶段高教教育的比较多,对高职院校尤其是高职骨干院校建设过程党政干部素质研究的成果可谓凤毛麟角。通过检索,学界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要求的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理”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建设的规定

本文所说的“法理”,是指行政法规,指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以为法律法规形式颁布的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规定的文件。1996年9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了职业培训机构设立的基本条件,其中一条是“有与培训任务相适应的教师和管理人员”[6]。这一规定,将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基本条件纳入职业教育机构的基本条件,这是可取的。但是,对于行政人员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素质要求并没有作进一步的规定。1999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49条规定“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这一提法尽管是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对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样适用[7]。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在本法中非常明确地把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确定了下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宏观上指国家和地方政府中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二是微观上指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的行政管理。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理”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建设的论述

“学理”即学界对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的研究,它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高职院校机制体制基本概念的论述。刘红红(2010)和戴国宝(2006)在他们的硕士论文中研究了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他们主要论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论述了高职院校行政教育管理机制的问题。所谓高职院校行政教育管理机制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上建立起来的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之和,它是整个教育体制得益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规定着学校教育发展规模、发展速度有着直接影响。内涵方面涉及教育系统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隶属关系、权力划分和运行机制等。外延包括教育系统的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制度。第二,论述了高职院校行政教育运行机制。所谓高职院校行政教育运行机制是指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方式。主要包括:决策、信息、资源、动力、质量和约束等五个方面机制。二是对国别(个案)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刘登高研究了美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美国政府行政在市场资源的配置中扮演着“监管员”的角色[8]。杨德广研究了德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坚决落实“双轨制”职业教育体制,将工厂与企业中的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学校里的基础理论学习有机结合[8]。此外,还有作者研究了英国、澳大利亚高职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体制问题。三是对高职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尹文秋等研究了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这些存在问题大多表现为:多头管理、财事权不分、行政管理人员思想因循守旧、管理机制和制度缺失、管理职能膨胀等[9]。 四是对高职院校教育宏观行政管理的对策研究。孟昭上对此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由中央合地方两级政府进行管理。由于中央实施高度集中管理,地方政府管理的自主权非常有限。随着改革开放,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权逐渐扩大,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逐渐增多,正在改变原来投资和办学主体单一化的局面[10]。五是微观上论述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学界对这一论题进行论述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内涵的研究。吴琼认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是指所有推动高职院校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的总称。狭义的人力资源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在职职工的总称。包括:管理人员、教师队伍、教辅导人员和工勤人员、学生人力资源和社会可利用人力资源等[11]。第二,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种基于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战略的管理模式,以研究制定和规划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人才战略核心,以提高符合战略目标的团队和个人绩效为根本任务,以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和社会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目标[12]。第三,绩效管理的研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的成果比较多,丁银军着重从宏观上研究了高职院校的绩效管理状况。第四,对高职院校个案管理进行了研究。罗良翌在其硕士论文中对XH职业院校教师绩效考核进行了个案研究,研究出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及实施策略[13]。

三、对高等骨干职业院校党政管理人员研究的基本评价

从上述关于中外高等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理论综述,我们认为具有如下特点:

研究重点从宏观转向微观。中外高等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人员有关理论的研究总体上来说是从宏观上来研究的,学者们从宏观层面主要研究了学校、社会、企业等相关问题,由于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学者们从宏观转向微观研究,比如研究了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视角呈多元化趋势。一般而言,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研究基本上沿袭了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研究套路,但学者们没有止步而,而是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多元化的探究。

管理学职能论文范文第5篇

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参与指导物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来看,民办高职学生论文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自己东西少,抄袭严重现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下载各种信息的便利。从网络上搜集毕业论文相关资料成为可能,这样造成学生大量下载资料,大篇幅引用,而自己的见解非常少。复制率大往往造成毕业论文整体质量不高,严重制约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对民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消极影响。内容不规范,不符合要求一些学生的毕业论文尽管是自己独立完成,但是内容和结论,大多是课本或期刊早就存在的东西,这样造成文章内容陈旧,毫无新意。例如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引用的物业管理方面法律或条例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的,近年来的物业管理法律或条例被引用的不多。学生论文整体布局不规范,缺少论文组成要素,尤其是参考文献书写不规范,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重点内容不突出,有些论文还存在“跑题”现象。师生交流少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在理论上讲时间比较充裕,然而实际上这一学期学生大多在单位实习,甚至有少数学生还在外地实习工作,因此教师很难当面给予他们针对性指导,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少。交流的主要方式是邮件或QQ,这样论文中存在问题难以解释清楚。只是在答辩前几天,学生才主动和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这样造成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给予有效指导,所发现的往往只是毕业论文中的小问题,这对论文整体质量提高没有太大作用。

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要和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但是,目前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基本上采用普通高校毕业论文模式,强调毕业论文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而忽视实践性。这样毕业论文就不能充分体现民办高职专业的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也不能体现民办高职学生的专业特长。由此,造成毕业论文选题普遍偏离民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凸显不出民办高职教育特点,也没有顾及民办高职学生实际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学生撰写论文的困难度,也给学生草草了事、大面积抄袭他人论文提供了理由。民办高职院校生源因素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来自应往届高中毕业生,甚至有些生源来自初中毕业生。在现行高校招生体制下,民办高职院校往往处在高考录取最后一个批次,在这一批次中学生分数比较低,知识基础较差,具体表现在这部分学生文字处理能力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很高,概括、归纳、总结及提炼能力欠缺,很难把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点表达出来。因此,民办高职学生撰写理论性毕业论文存在很大难度,一些学生为了毕业,只能抄袭、找人论文,应付了事。此外,民办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学生对进入民办高职院校学习心里不满意,没有个人职业规划,因此学习缺少兴趣和能动性,在毕业论文上表现为不主动联系教师,对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不能完全理解,甚至少数学生根本不理会教师的修改意见,原封不动上交论文。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管理因素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然而,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把精力大多用在找工作或毕业实习上,放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和精力很少。在整个毕业论文期间,指导教师只能通过邮件、QQ、电话等方式与学生联系,不能面对面交流,这种方式使得指导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往往是学生难以理解教师的意图和要求,事倍而功半。此外,民办高职学生没有开题报告这一过程,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该搜集哪方面资料,教师也不能提前了解学生撰写内容。指导老师因素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水平不高,具有指导毕业论文经验的教师比例不高,也是影响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原因。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待遇普遍不高,不能激起其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兴趣,表现为不能认真对学生毕业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往往是草草了事;民办高职院校师生比例失衡,教师承担繁重教学任务,一个教师指导几十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在时间有限情况下,教师不可能对每篇毕业论文给予针对性指导;专业教师缺乏,不能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专业指导,往往是非本专业毕业教师指导本专业毕业论文,教师根本不能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有些专业教师自己都弄不明白,更不可能有效指导学生。

提高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措施

针对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主要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现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以求对症下药,提高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拟定符合民办高职教育特点的毕业论文主题选题是毕业论文第一步。要根据民办高职教育特点及民办高职学生实际水平,尽可能做到毕业论文主题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论文篇幅适中,不必要求面面俱到,重点突出、结论合理就可以。毕业论文题目拟定要和本专业骨干教师一起研讨,这样可以确保毕业论文主题质量,避免出现偏差。严格毕业论文管理工作首先,抓好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在学生寒假前完成,避免和学生实习、找工作的时间冲突。通过开题报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选题,拟定写作大纲,并帮助学生完成参考文献搜集工作;其次,做好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这个阶段重点检查学生毕业论文初稿,针对初稿提出格式、专业知识以及撰写内容方面修改意见,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需要修改的部分;最后,做好组织答辩,此时教师要配合学校毕业生答辩安排,严格审查学生论文,确保毕业论文质量。严格指导教师管理民办高职院校队伍在师资水平、教师专业结构以及师生比等方面不像普通公办大学那样合理。因此,为了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必须严格指导教师管理。可以通过培训让没有专业知识背景和经验的教师具备指导毕业论文能力;必须要求指导教师具备应有责任心,认真对待所指导的每一个学生;尽量让骨干教师协助指导年轻教师,避免毕业论文出现专业知识上的错误。

管理学职能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多元化;高等教育服务;学生管理体系

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高等教育的类型,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注重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但从现实看,我国高职学生管理者服务意识比较淡薄,管理体系基本功能是教育与管理,服务学生的观念也没有树立。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在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一个以服务为理念的高职学生管理的治理体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是一个极其重要而鲜有人研究的现实课题。

1多元智能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不同于传统的智能理论。传统的智能理论偏重于单一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没有意识到人类智能的多元性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地位。加德纳强调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发展的,他指出人类存在着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能力、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加德纳认为这几种智能是独立发展的,但是都会受到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加德纳十分重视实际能力的提高。新的智能理论更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在高职教育领域,把多元智能理论作为管理的指导理论显得尤为重要。高职教育的对象即高职学生大多不适应应试教育模式,高考的失败更加强了他们的自卑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心理。但是,如果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和教育者能够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独特的优势智能,冲破传统偏见,彰显自己的个性,就能让每一个高职学生树立对自己的职业技能的学习兴趣,扬长避短,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特的智能强项。毫无疑问,多元智能理论将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的多元智能理论的著作的出版,在我国国内也涌现了众多的研究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应用的论文和刊物。它们的出现启示了我国的素质教育,譬如田友谊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育的意义》和陶西平的《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换一种眼光看教育》等;多元智能理论也对我国教育界对于学生评价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如王瑜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评价研究》;多元智能理论也激发了教育研究者对学生个性教育研究的兴趣,如周龙影、欧阳华的《从多元智能理论看因材施教》和郭秀红的《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与个性教育》。还有更多的教育者关注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教育的教学课程改革以及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等,譬如诉叶兰、秦欣梅、詹莎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蒋满英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课程设计研究》,梁爱民、周莉莉的《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骆焕丽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职业学校学生评价研究》。然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问题治理体系的研究几乎没有,这表现在理论上对它的认识水平还存在欠缺,在实践中对它的应用还是空白。因此,对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体系,亟需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

2高等教育服务理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美国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教育要为社会服务。教学一直被人们看作是教师直接为学生服务的事业。汉姆(ham)在其论文中提到,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的社会里,大学生希望被当作顾客对待,而不是被看成学生。我国受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一直把教育排除在第三产业之外,对高等教育服务的研究起步也相对比较晚,人们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但无法从理论上认识高等教育服务职能的性质、作用和任务,更无法正确理解学生是高等教育服务的对象而非产品,高等教育的服务职能根本得不到正确的理解。在国内,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产生教育产业化的理念。厉以宁、杨德广、张铁明等专家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产业的产品是高等教育服务,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学生是消费者和需求者,作为服务主要提供者的教师有责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发挥辐射作用,加强为本地区和相关行业企业开展服务的能力建设,提出示范校要建设成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的重要基地。但从现实看,我国高职学生管理者服务意识比较淡薄,管理体系基本功能是教育与管理,服务学生的观念也没有树立。学校传统的以控制为基本手段的管理模式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迫切要求高等院校的管理者从控制走向服务。

3构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服务型高职学生管理体系

1)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树立多元教育管理观,构建管理者服务意识。转变传统的以管理代替服务的做法,增强服务意识,构建以服务学生为理念的、操作性强的高职学生管理问题治理体系,突出高职教育管理的服务功能。2)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使学生管理体系“多元化”,力求因材施“管”,启迪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构建一个各部门协同创新的治理体系,该体系既要体现“一体化”也要体现“多元化”,这是高职学生管理领域一个创新研究。3)对学生管理服务型治理体系的现实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建立一套因材施“管”的“多元化”管理体系,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从而实现被服务者和管理者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谢芬芬.人本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0).

[2]郑建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4).

[3]贾美倩.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4]张斌.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实施中的主体参与问题及其对策[J].综合研究,2009(5).

[5]王红红.浅谈高职学生管理的法制化问题[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3).

[6]周瑞珍.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J].教育研究,2009(5).

[7]潘绿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管理机构设置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8]应金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拓展的目标体系及运作机制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9(8).

管理学职能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思考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高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必须完成的最后一项学习任务。毕业设计是教育管理部门考查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毕业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最终目的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是否扎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薄弱、无法满足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问题,其原因是很多高职院校在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充分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文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思考,以期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主要是撰写理论性论文,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输出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不是理论研究型人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是确保学生实践操作的基础,并不需要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否则便脱离了高职教育本身的办学宗旨。第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应该结合实际岗位情况,贴近旅游管理工作。但是,大多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很难深入企业了解实际工作情况,或者参与企业实习的时间过短,学生不能准确把握关键问题,导致毕业设计论文与实践应用联系不密切。第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脱离其他教学环节。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容易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对毕业设计考核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与其他教学环节在时间、内容、形式等方面脱节,进一步降低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效果。第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品质和诚实守信的态度。由于高职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能熟练掌握论文撰写技巧,有时毕业论文的要求超越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造成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大量抄袭其他学术论文,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这些问题都有悖于毕业论文撰写的初衷,长此以往形成了不良的学习风气。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若干建议

(一)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岗位要求布置毕业设计任务

教师在组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就业的实际岗位布置毕业设计任务,包括旅行社导游岗位、酒店管理岗位等。例如,教师可以将“XX旅行社云南7日游综合服务设计”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任务书中要包含旅客出发的不同地点、旅客人员构成、旅行途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办法和法律依据,学生以实际工作人员的身份,设计云南7日旅游线路,针对联络、景点、导游等具体工作事宜制定详细服务方案,按照旅游管理部门的规范和要求,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处理旅行途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安排旅客入住酒店服务工作中,同样要求学生以工作人员的身份设计服务方案,预先模拟旅客入住酒店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由于以上毕业设计的学习任务明确,贴近就业实际,要求具体到位,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感受真实的工作气氛,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实践操作技能。

(二)有效解决毕业设计与旅游管理工作脱节的问题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实际是学生实践工作能力提高的过程。因此,毕业设计要以仿真模式开展,除了服务对象是虚拟存在的,其他环节的学习任务必须以真实工作情境进行。例如,在以提供旅游服务的毕业设计中,关于旅客搭乘航班班次、酒店名称、房型价格、景点消费、游览时间、餐饮服务、旅游车辆保障、出发及到达时间等,都要求真实具体。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查询真实有效的资料作为依据和支撑,结合实际工作制定旅游合同、线路安排、接待计划、费用开支等相关文档和表格,使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完成一次旅游带团工作。由此,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完成实践操作的能力,防止毕业设计与旅游管理工作脱节等问题的出现。

(三)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使毕业设计与实习一体化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作为高职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应该加强与学生顶岗实习的结合。为了确保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当地旅行社、酒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在校内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任务后,可以投入到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选择具有国际标准的企业,侧重于对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培养,聘请企业高级专业人才作为实习讲师,指导学生的实训工作。由此,学生可以接受理念先进的实际工作指导,以及科学严谨的职业工作训练,进一步提高高职旅游管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毕业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为了能够使毕业设计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高职院校要积极与学生实习企业共同制定毕业设计方案,确定毕业设计题目,以保证毕业设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应用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完成资料收集、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论文撰写,能够有效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积极实行校企合作的“双指导”教师制度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也是职业技能训练,更是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方式,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只将其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部分,而是要坚持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明确毕业设计的功能,采取校企合作的“双指导”教师制度,使每个学生同时拥有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具有较多的毕业设计指导经验;校外导师的旅游管理相关工作经验较多,校内外导师可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五)改革毕业设计答辩方式,构建科学考核评价制度

高职院校应该采取毕业答辩和实践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考核,聘请实习基地的校外导师作为答辩评委。毕业答辩不但是对学生能力考查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毕业答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开放性。高职院校要将学生的毕业答辩作为学生展示自身能力水平的平台,学生可以尽情阐述自己设计的旅游服务内容,回答评委们提出的与实际岗位工作相关的各种问题,按照校外评委的要求完成现场实践操作。评委们在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要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问题,深入拓展知识层面。由于校外评为具有丰富的旅游工作经验,能够为学生创建真实的实践操作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职业精神,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路径提出若干思考建议,包括毕业设计选题要贴近实际工作、内容设计真实合理、创建校外实习基地、实行“双指导”教师制度、改革毕业答辩方式等,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创新意识。同时,毕业设计的改革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顺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赵丽新,王建华.关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8).

[2]刘丽娜,高荣林.谈高职高专教育毕业设计之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09(03).

[3]张学忱,高柏.大学生毕业设计教学中的创新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9).

[4]韩丽萍.毕业设计的变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3(11).

[9]张红专,刘建湘.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14).

管理学职能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 专业教学 改革内容 实践探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酒店行业成为服务行业的领头军,但事实上,酒店经营管理工作中缺少高专业素质、高操作技能的人才,严重影响酒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应加强学生的相关理论,实现理论带动实践的发展。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容

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推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在素质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主要依照以下的原则和思路,开展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内容的改革。

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原则和思路

现代酒店管理中要求酒店从业者具有较高的酒店文化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高水平的职业道德。因而要求教学活动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协同发展,本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创新理论”的改革思路,培养及时上岗的酒店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酒店是服务业的翘楚,涉及到客户的感受体会、个人隐私等问题,要求酒店从业人员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爱岗敬业、尊重消费者。所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要本着“以德为主,以能力为辅,两者有机结合发展”的改革原则,加强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同高职中其他课程改革的内容具有一致性,主要是从教学理论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改革等四个方面内容实现。其中教学理论改革主要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活动的个性化发展;课程体系改革指得是合理分配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比例关系,适当增加或是删减一些课时,保证课堂效率,避免学时浪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采用微课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和课程质量;教学评价方式改革是针对于传统应试教育中以期末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忽视平时的表现,以教师为主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创新。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

本文主要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内容展开实践过程,以此说明教育改革的可行性。其具体步骤主要如下所示:一是在学期前,根据课程目标,学校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使理论教学活动和实践教学活动全面发展。例如,相关的酒店企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因而在教学计划时,学校尊重企业合理的要求,在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中,加强如何增加临场应变能力的理论培养,在期中考核过程,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践考核,以客户的评价、酒店各部门的领班者对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进行评估,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每一个月展开一次实训课,作为前一段时间的总结。还通过构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高真实的工作场所、工作内容,提高学生对酒店工作的全面认识,从而培养应用型的酒店人才。

最重要的是,在开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时,要求合理分配校外合作的比例,避免进入到校外实践工作教学能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率的思想误区,要统筹兼顾“校企发展、工学交替”的发展。推动学生理论和实践的优化发展。例如,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展开酒店管理理论的学习后,通过实训基地,由学生分角色扮演酒店管理的现状,从而用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在实践中能够高效利用课堂中的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当前热门的行业之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素质教育改革的总思路要求学校教育要实现实践化管理,因而实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内容实践,对于学生的发展、酒店的未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管理学职能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对策

1前言

学生管理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流的大学, 必须有一流的管理”,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整体的教育水平,对学生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各项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反,学生管理不当会阻碍高职院校各项教育工作的顺利进展,因此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虽然取得一定的进步,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加强和改进。

2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众多的管理者,党委书记、系领导、团委学工处以及辅导员等都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或者间接执行者,但是在众多的管理者中,往往缺乏学生管理者。虽然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出现一些学生干部管理者,但是在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干部自主管理的作用,学生干部在管理工作中大多都是遵循教师的要求进行管理,在管理工作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没能充分发挥出来。

2.2学生管理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管理是一项理论性及技能性比较强的工作,因此,它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极高。虽然在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中,出现一些比较优秀的管理人员,但从整体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比较低。在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无法做到热情、大方、细致、周到。在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管理人员缺乏文明用语、缺乏耐心等现象。此外,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一些工作人员由于缺乏基本的专业技能知识,导致在管理工作中出现管理上的错误,给高职院校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3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的对策

3.1强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师与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它是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及自我激励的重要制度保障,它所涉及的规章制度是严格的,教师与学生必须无条件的服从,但是这并不代表校园文化制度缺乏道德性。道德是教师与学生自觉地行为,但是有些教师和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导致道德的缺失,因此需要校园文化制度的制约与规范。校园文化制度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规范和制约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中,应致力于推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的建设,对一些致使高职院校内部出现矛盾冲突、阻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对高校的整体发展起破坏作用的旧制度,应该及时进行废除与修改,同时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中,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要求,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从整体上提高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2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

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学生管理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高职院校通过对学生实施科学、有效地管理,促进各项教育工作的顺利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相关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在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中自觉地做好各项工作,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各项教育工作的顺利进展。对此,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可以采取在学生管理人员内进行学生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强化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使管理人员高度重视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并负起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责任。同时高职院校相关的领导还可以组织学生管理人员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召开学生管理工作重要性的专题会议或者进行一些相关的活动,使学生管理人员在会议或者活动中加深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提升其学生管理的水平。

3.3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学生管理人员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最直接的执行者,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整个教育工作的效果,学生管理人员是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保证,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加强管理人员专业的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加强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第二,高职院校应致力于管理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仅仅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及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这些专业的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到实践中,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才具备实效性,才能真正地发挥它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除了要具备与学生管理工作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外,更重要是能够在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能够熟练并灵活的运用这些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提升其学生管理的水平。对此,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学习、培训等方式进行。第三,高职院校应该加强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执行责任追究制,在制度上规范管理人员的工作,使管理人员自觉地将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做好。

4 结语

学生管理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关键的环节之一,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高职院校整体的教育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不仅仅有以上几点,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学生管理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促进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琦.浅议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理论.2010(22).

[2]孙鑫.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J].科技信息.2010(34).

[3]谭莎.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科技信息.2011(14).

管理学职能论文范文第10篇

一、 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论文偏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指导教师教学实训任务重,没有太多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的指导当中,且很多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难以指导学生写出理论联系实际、能指导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故障的高水平毕业论文。

(二)选题不当

选题盲目追求理论的前沿性,忽略了高职学生自身的实际水平,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结合不紧密,不能充分体现高职学生的专业特长,脱离顶岗实习,缺乏实用性、岗位性,有悖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三)内容粗糙,格式不当

由于高职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时间和顶岗实习时间重叠,没有太多的精力花在毕业论文上,致使论文资料准备不足,生搬硬套,论点不明,论据不足,逻辑性缺乏。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做毕业论文时应付了事,格式五花八门,不符合规范性要求。

(四)态度不端正,抄袭严重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行论文撰写时,态度不端正,以各种理由消极地对待这项工作,抄袭拼凑,敷衍了事。

(五)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尽管出台了毕业生毕业前需写毕业论文的规定,但没有统一的标准,对毕业论文要求不如顶岗实习那么严格,且指导老师平时教学与科研任务较重,每位老师应对十多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就放松了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持续认真的指导;系部对指导老师的管理以及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质量、规范性要求和答辩质量也是要求不严,过于放任。

二、 印刷媒体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环节改革与实践

(一)加强毕业论文的规范管理,做好毕业论文管理模式顶层设计

一是加强学院、系部、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三级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鉴于毕业论文环节对高职学生在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学院应建立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规范系部管理,严格指导老师职责,明确规定,对毕业论文答辩不合格的学生暂缓发放毕业证,直至毕业论文通过。在毕业论文写作之前,系部可以组织专家、教授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规范、写作流程、写作技巧做详细讲解;对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资料收集、论文大纲、论文撰写和答辩环节进行培训,明确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强化指导老师的责任意识和指导力度,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是做好毕业论文管理模式的顶层设计。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不能生搬硬套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其内容应契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紧扣顶岗实习的工作流程、岗位要求,将毕业论文内容与实习岗位上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教育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

(二)先定岗再选题的高职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结合高职教育实践性、岗位性的要求,笔者所在学院印刷媒体技术专业采用先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确定岗位后,指导教师根据这些学生所在的岗位进行选题指导,强化了毕业论文选题与顶岗实习岗位相结合的针对性。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单位绝大多数是大中型印刷包装企业,印刷包装企业生产流程分为印前、印中、印后加工三个大环节。专业教研室根据专业教师在三个方向钻研深度的不同,在各自熟悉的领域指导学生结合岗位实践完成毕业论文。

(三)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高职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系部应明确要求印刷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内容,必须将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常见故障、解决方案选择其一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一方面,通过生产中工人师傅对问题的发现、故障的排除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加强学习,查阅资料,与工人师傅探索其他的解决办法,指导生产实践,提高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岗位性、实用性。

(四)毕业论文答辩改革

管理学职能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 现代高职教育 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林宁(1977- ),女,河南沈丘人,开封大学科研规划处高教研究室,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河南 开封 475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基于集团化发展的河南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GGJS-268)、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资助项目“河南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项目批准号:2013-QN-1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22-02

耗散结构理论与协同理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等构成了非线性理论的总系统,为人们研究复杂系统开启了一条新途径。耗散结构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一经提出,不仅在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界得到认同并有效应用,而且在哲学、生物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等社会学科体系内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阿尔文・托夫勒认为耗散结构理论是“当今科学的历史性转折的一个标志……它提供了最高的创造功能――帮助我们创造崭新的秩序”。本文以耗散结构理论为思考视角,探索现代高职教育管理的耗散结构特性。

一、耗散结构理论简介

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伊・普里戈津,耗散结构理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通过涨落系统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

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即系统内能的增量等于系统所吸收的热量与系统对外所做的功的差额,此时当系统处于平衡态时,就落入最小耗散(即最小熵产生)的态。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在一个封闭系统内,能量只能不可逆地沿着衰减这个方向转化,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的:dS=Sf-Si≥0(式中Sf和Si分别为系统的最终和最初的熵),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又叫作熵增加原理。这里熵的统计学意义是指微观态数大小、分子运动混乱程度的度量,熵值越大,系统越混乱无序。

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的物质演化总是向熵增加、无序的方向进行,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则揭示了生物总是向熵减少、有序的方向进行,由低级到高级进化。前者给出了退化趋势,绘制了气息奄奄的静止的“热寂”的世界图景;而后者则给出了进化趋势,描绘了生机蓬勃的演化图景。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存在根本的悖论,耗散结构理论解决了这一悖论,并给世界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界。

普里戈津发现当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状态时,系统走向一个高熵产生的宏观上有序的状态,而不是“热寂”。原因是当系统处于开放环境时,“由于外界负熵的流入可以抵消系统内熵的增加,系统在涨落中激发突变”,通过自组织将系统引导到更高级的新的有序结构。

热力学第二定律要求系统内的熵产生非负,即dS≥0;在开放系统中,dS=diS+deS(dS是系统的熵增量,diS是系统内的熵产生,deS是系统与外界的熵交换);因为diS永远是增加的,要满足dS≥0,必须达到deS

根据耗散结构的熵增原理,有学者提出了“管理熵”理论。“管理熵是管理信息与概念系统在传递过程中的传递效率与阻力损失的度量,应用于微观管理系统中,是指管理信息流在各个管理对象发生的阻力、无序及损失,从反面管理损失来度量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系统熵产生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论的总称。”

二、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耗散结构特性分析

(一)现代高职教育系统的复杂特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更新性再生系统,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是连接人和社会的重要纽带,而且还连接着人类文明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从这个角度看,它是人世间复杂问题之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类别体系,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其复杂性日益突出:对内是集科技资源、知识与人才于一体,对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性、经济性、实践性与应用性;自身不仅是一个运转周密的复杂系统,同时也与社会各子系统之间形成更为复杂的关系。

第一,学校内部管理体系的复杂性。学校内部管理体系以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为主体,如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德育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既包含对人的管理,也包含对物的管理。这些管理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而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有机的非线性关系,在教育管理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中,承担整体功能并与其他个体协同、互动,形成开放的、非线性的关系网络。这种相互干扰、竞争和制约的关系使得整个环境得以演化更新,形成非线性的动态结构。

第二,学校外部管理环境的复杂性。一方面,受我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高职教育在社会上一直处于非主流位置,家长、学生甚至教师自身对高职教育都有一种排斥心理,不能真正尊重、重视高职教育;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化、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越来越适应社会的需求,得到社会的认同。因此,高职教育在管理理念上要积极调整,树立现代高职教育的多层次成才观念,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学校管理的效能。

(二)现代高职教育发展中遇到的管理熵增现象

随着近年来的规模性发展,高职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现代高职教育管理系统在规模性的发展中,逐渐呈现出管理效率递减的态势,从而造成系统的管理熵增现象。

现代高职教育发展中的管理熵增现象用数学公式可以表示为:dS总=dS++dS-。其中,dS总为高职教育体系总熵值的变化,其大小表示了系统无序度。dS+表示高职教育内部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正熵值的总和:dS+=[i=nnpn]dS+;dS-表示高职教育内部在发展过程中与外界充分交流及自身革新引起的负熵总和:dS-=[i=nnpn]dS-。其中,n为影响管理系统熵值的各种因素,包括人员素质因素、政策制度因素、校园文化因素等;P为各种因素的权重指数,满足0

在公式中,dS总大于零,意味着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系统向无序状态不断演化;当dS总小于或等于零时,意味着高职院校管理系统自发地向有序方向发展。

因此,如果一直保持总熵值dS总小于或等于零,高职院校的管理体系就有可能维持有序状态。这样就必然从外部系统引入足够的负熵流dS-,用于抵消系统内正熵的增加。现代高职教育正处于由规模性扩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重要阶段,即处于系统熵增趋势。高职院校的管理系统必须及时做出革新的决策,与外界充分信息交流合作及自身革新引起负熵流总和的增加,用新的战略和方法以及新的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去取代固化的因素,抵消系统内正熵的增加,使学校总熵值趋于降低而至平衡。

(三)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耗散结构理论中的远离平衡态是有序之源,指在显著、持久的开放条件中,系统整体上持续不断地处于巨涨落和远离平衡的状态,是耗散结构形成的源泉。在临界点处,非线性机制使得微小的、随机的小扰动得到放大,成为巨涨落,最后促使系统达到新的宏观有序状态。另外,涨落和突变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其余两个重要条件。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向世人展示了当前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其中明确规定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探索高等职业学校自主考试或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注册入学;探索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具体方式。可以说,当前高职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建立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高职教育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视角看,高职教育体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远离平衡与涨落的阶段。

三、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下现代高职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

依据耗散结构理论,要使高职教育系统低熵运行达到新的有序状态,首先,要将高职教育置于开放体系中,与外界保持充分的信息接触,引入负熵流,而不是孤立运行、故步自封;其次,要避免体系内部熵增趋势,及时锐意改革,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实施降熵运行措施;最后,充分借助外在环境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让体系远离“热寂”静态,置于非平衡状态,利用涨落重新达到新的有序状态。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避免体系内熵增加趋势

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内熵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原有管理机制与人员配置逐渐不适应,人员之间的冲突与机会主义行为日渐增加,管理效率日渐降低。以人为本是高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现代高职教育革新最重要的理念依据。高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要切实关心教师的价值需求、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显著要求就是“双师素质”的打造。高职院校要根据主客观的条件与需求愿望,积极主动地提供各种有效的实践培训,体现以人为主的管理宗旨;强调团队文化和人人参与,强调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努力做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效。管理者通过适时调整管理方针政策、管理模式与管理运行机制,与变化的外界、发展的教育体系保持管理上的与时俱进,降低无效管理的概率,主动避免系统内部熵增的趋势,为整体系统低熵运行乃至新的有序状态做好基础工作。

(二)树立经营学校的管理理念,保障体系低熵运行

现代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支持。比如,近两年来在部级、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一些利于发展的优惠政策的真正落实、专项资金的切实到位,从基础上补充了高职教育发展的硬件设施。但是,高职教育资源总体来说还是不太充足,存在一定的缺口。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系统的熵值最小化才能使有序状态得以产生,因此树立经营学校的管理意识,合理利用与分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系统耗能最少、绩效最高的状态,是现代高职教育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

经营学校的管理理念就是运用市场机制对高职院校资源、资产等进行优化重组和高效运营,把学校的“消耗性试验”转化为“效益型实践”。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经营学校并不是将学校完全推向市场,而是要把高职院校置身于社会大背景之下,利用优势引进民办机制,引进社会人才和资金,以社会化、市场化运作解决招生和就业问题。

(三)发展特色,提高质量,促进系统正反馈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正反馈会推动系统走向有序,加速系统突变成有序过程,使要素微观协同产生宏观秩序”。近年来,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率越来越高,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可。麦可思研究院的《高等职业院校2009届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就业能力分析报告》显示,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85.2%,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高达88.1%,已略高于“211”本科院校(87.4%)与非师范院校(84.3%)的就业率。可以说,高职院校发展已呈现良性循环的初始状态,这些因素都成为刺激高职教育发展的正反馈作用。然而,从根本上讲,高职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关键还是要强化自身的正反馈因素,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内涵,走特色之路。如果高职教育自身质量不能经受社会长时间的考验,没有自身鲜明的特色,高职教育发展就失去了根基。

推进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教育质量是关键。没有一流的教育,就没有一流的人才,就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首先,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作为高职教育质量发展的关键。要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同时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其次,发展特色、提高质量必须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基本保障。要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工作经历,鼓励专业教师深入社会实践第一线,提高其职业能力与实践技能;打破学历、身份限制,开辟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进入高职教育的绿色通道,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总之,要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智力保障队伍。

[参考文献]

[1](比)伊・普里戈津,(法)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M].曾庆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蔡绍洪,彭仕政,伍进.耗散结构与非平衡相变原理及应用[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8.

[3]宋华岭.广义与狭义管理熵理论――管理学的新研究领域[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2(3).

[4]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5]任佩瑜,张莉,.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J].管理世界,2001(6).

[6]谢南斌,张志和.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3).

[7]刘太刚,胡立和.论转型期高职院校管理理念创新[J].职教论坛,2009(1).

管理学职能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高职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市场需求状况,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体系,构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参加社会考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构建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根据企业的要求,设计课程结构体系,确定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得职业经验,实现“零距离”上岗。为此。我校在进行市场调查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年开办管理服务类专业的有利条件,开办了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现已基本确定了该专业的课程体系。

 

 深入开展课程分析,构建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

    (一)开展市场需求分析,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职业群

    市场需求分析包括所设专业对应职业分析,新职业产生的可能性分析及现有职业岗位群对从业者的需求量分析等。在市场需求调研中我们发现,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化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我国必将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格局,社区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社区的地位与功能在今后将日益突出。社区管理是我国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全国各大城市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资料显示,该系列专业人才被列于12类紧缺人才之中。而现有行业人员多是半路出家,整体素质不高,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培训的人员只占少数,有实际工作经验能独立主持小区或物业全面管理的中高级人才特别缺乏。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掌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胜任基层管理工作并具有一定处理事务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面向城乡社区、物业管理公司、民政、工会、公益团体、中介机构、共青团、妇联或老年活动中心等机构.也可去各种企业从事相关的文职工作。就业前景良好

(二)进行职业分析,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体系

科学的课程模式强调对特定职业进行系列分析,以明确该职业对从业者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进而再逐级分析所得结果,落实到以能力或技能为中心的模块上。

我校多次组织力量到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物业管理公司等单位进行凋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人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以就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为准,构建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能力体系。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本专业应有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经济管理基本理论、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财务、法律基本理论等知识结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业技能主要包括经营管理能力、公关协调能力以及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等。

五年制离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以上培养目标定位,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基础.练就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

(一)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方向,设置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水平、文化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一般能力.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创新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公共理论课程包括三个模块:一是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模块,二是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三是基本技能模块。

政治理论课程开设《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等四门必修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等选修课,同时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训实习相结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

文化基础课主要开设《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必修课,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还开设《普通话》、《公关礼仪》、《美育》、《文秘与应用写作》等选修课。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基本技能的知识点主要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采集处理能力。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汉字录入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为此。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编程语言》、《管理信息系统》等有关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课程。

(二)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专业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的功能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索质.使其达到与未来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基本要求。重点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学生胜任工作岗位和就业创业的需要。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课应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大模块构成。

专业基础课杜区管理与服务是社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起着支柱和基础的作用。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人,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服务的知识技能。因此《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现代社区概论》、《社区规划与发展》、《社会心理学》等应作为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公关协调能力和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等。因此。专业必修课应围绕这三个模块设置相关课程。围绕经营管理能力结构应设置《社区管理与服务》、《物业管理概论》、《企业管理》、《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社会调查与统计》等课程。要具备公关协调能力必须掌握《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消费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有时可能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因此,必须熟悉国家有关社区工作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具备现场处理事务的能力及应变能力.必须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和工作方法。为此应开设《民法》、《刑法》、《经济法》、《民事调节处理》、《社区工作方法》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专业课除开设上述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必修课外。还应开设拓宽学生知识面以提高学生素质的专业选修课。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应开设《金融与保险基本知识》、《家政服务学》、《服务语言艺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市场营销》等专业选修课。

(三)强化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加强实践课程建设

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验实训是职业院校落实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实践课程应由实验技能训练、案例教学、大型作业设计及综合实习等模块构成。

实验技能训练主要采用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如计算机课程的上机实验教学,社区管理及会计类课程的阶段模拟实习等。案例教学则通过分析案例总结规律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如管理类、法律类课程的案例教学等。大型作业设计可集中在几周内进行,它是相关理论课程的综合运用。如计算机程序设计、小区调查、社区规划设计等。综合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前奏,可与实习单位联系让学生到相应的岗位上实习,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经验。

五年制离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选用适当的教材是实施课程体系的基础

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师推进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目标的依据。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材,应采用教育部规划教材或江苏省教育厅规划教材及高职高专教材。这些教材深入浅出,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实用性,而且大多数有教学大纲、习题集或参考资料。当然,为了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材建设工作,也应积极倡导和鼓励本校教师结合实际开展专业课教材或讲义的编写,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工作。我校正在组织教师进行《经济法》、《社区管理实务》、《民事调节处理》等教材的编写。另外.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及考级考证的需要。教师还应向学生推荐一些能反映学科的前沿知识,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二)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实施课程体系的保证

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按照岗位职业群设置的。因此要求教师既能讲解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应有相当数量的“双师型”教师。我校为了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能力,安排教师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践锻炼,并且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或相关单位挂职顶岗工作,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我校还特意聘请本行业中掌握最新知识的专家学者或该行业中的社会知名人士做兼职教师,他们能给职业教育带来最新的市场信息和成功经验。只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以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落实课程体系的物质条件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体系改革应重视和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就业需求来配置教学资源。为做到教学与工作岗位之问的“零距离”,应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按照“教学工厂”的模式来建设实训场所,同时注重教学功能的实现。为办好五年制高职杜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我校已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并正在建设一个设备先进、设施一流的模拟实验室。同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单位签订了协议,利用其资源培训我校学生。在平时利用其资源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训练,在他们工作较忙人员不足时.学校可安排学生参与服务。使学生对社区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验。

(四)参加社会考证是课程体系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

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是对高职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具备程度的客观评价,也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重要依据。我们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实行“多证书”(即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书及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要求他们参加职业认证或通过中级技能等级考核,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要取得社会认可的中级证书。

管理学职能论文范文第13篇

1.1选题问题

(1)缺乏创新性

在高职院校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大背景下,我们鼓励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最好是来自于企业,来自于自己的实习岗位。但大部分学生由于实习岗位的局限性及自身能力的不足,仍然是依靠指导教师来提供毕业设计选题或确定毕业论文题目。但由于一些指导教师并未及时追踪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或者对市场的前沿信息不了解,造成选题过于陈旧而且很多题目大同小异,如数控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为“xx零件的工艺分析及加工程序编制”、“xx系统的故障诊断分析”等,甚至有些论文题目已经有几届毕业生在做。

(2)缺乏针对性

有些学生由于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完全对口,选择了与专业培养目标不符合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也有些学生为了能方便查找参考文献或现成的文章,一味追逐热点问题,造成了论文东拼西凑的情况;有的选题过大或者难度不合适,造成大题目小论文或者工作量不饱满的情况。

1.2指导教师问题

(1)指导教师数量不足,高职称比例不高

由于近几年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有些专业一位指导教师要指导高达18-20个毕业生。再者,指导教师的职称还有很多是助教,教授、副教授的比例不高。

(2)导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不足

高职院校很多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工作背景,即便有工程实践的锻炼,但也不会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要求和技术要求有深入了解和把握,所以指导实践性课题的能力不强,提不出针对性意见,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这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1.3毕业生自身问题

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大多安排在第五或第六学期,这个阶段除了有毕业设计任务以外,学生也在进行顶岗实习或落实工作单位。面对各种人才招聘会,学生们东奔西跑,精力分散,无暇顾及毕业设计,再加上指导老师管理、督促不到位的话,毕业设计(论文)的高质量无从谈起。因此,毕业设计中学生精力投入不足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1.4组织管理问题

由于用人单位希望实习生尽快熟悉工作岗位,大部分学生是边实习边做毕业设计(论文),且实习地点也相对分散,毕业设计周期长,部分学生面临求职或补考的双重压力,毕业设计环节经常是形同虚设,成为学生毕业前的最后过场。;另外尽管学校有明确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相关文件,但大部分指导教师也同时承担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任务,对于制度的执行大打折扣,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存在困难。

2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改革的几点建议

2.1选题

(1)鼓励多样化的选题来源

选题的来源可以多渠道,多方向。最好是结合自己的顶岗实习岗位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方向。除此以外,还可以是学生一直比较感兴趣而且进行了研究的该专业的某一热点问题;在校期间申请或参与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或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写的创业计划;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的项目及竞技性成果;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的某个子课题;所参加社团的研究课题等。

(2)估计团队合作

同一来源的选题,多人在同一个单位顶岗实习的或者是在同一个社团的,可以共同完成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课题,指导教师事先按照工作量进行明确的分工。这种形式能够比较学生的认真程度、资料查阅能力、创新意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职业素养。也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比较推崇的一种毕业设计(论文)形式。

2.2师资

(1)聘请企业兼职教师

鉴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实习期间完成,而指导教师无法每天接触到学生,给予指导,而且有些毕业设计课题本身来源于学生的工作岗位,对于企业的情况,校内指导教师并一定熟悉或完成能够把握,因此,有必要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第二指导教师。即实行“双导师”制。校内校外两名指导教师分工明确,取长补短。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控制、规范化程度及对学生的监督管理;校外指导教师则主要对学生的具体技术、技能进行指导。“双导师”协同作战,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指导工作。

(2)提升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中的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但由于缺乏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的熏陶和锻炼,所以很少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都名不副实,这些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四技服务能力相对来说是短板。由于毕业生人数较多,指导教师数量有限,因此,在聘用指导教师的时候,不得已这些教师也要硬着头皮去“作战”。面对来自于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管理课题,由于指导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很难给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因此,在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第二指导教师的同时,学校也应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丰富其实践经验。这对于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都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鼓励老师利用假期,主动联系企业,抓住机会,深入生产和工程实际,积累实际经验。作为教研室,在安排指导教师时,在教师数量允许的前提下,要优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年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等要综合搭配考虑,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3质控管理

(1)制度保障

管理规范,制度先行。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必要性不再是争议。关键点是如何切实保证这个环节的有效性,真正解决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各院校都制定了先关制度,如《做好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范》等,这些制度是规范毕业设计管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及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的重要保障。同时,在这些宏观文件的约束下,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过程控制也不容忽视,从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到最后的答辩,都要建立一系列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而且要有可操作性。例如,对毕业设计(论文)评价的标准和指标按照学科类别(工科、文科、艺术类等)进行量化。从而规范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的评分。

(2)技术保障

为保证毕业设计管理质量和效率,很多高职院校应用信息系统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规范指导过程。现代化管理系统可以帮助指导教师每天了解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展情况,系统可以实现师生活动,并保留有痕迹,动态管理,加强过程监控,大大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3结语

管理学职能论文范文第14篇

1.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毕业论文的研究多是集中在现状分析、改革创新方面,其中蒋彦(2008)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为研究依据,根据“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对目前高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就如何正确选题,确定选题的办法,如何更好地将论文设计与工学结合紧密联系,在论文指导和答辩上体现创新意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操作性强的改进意见。杨建芳(2007)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新模式,指出“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是产学研三者互补而又有机融合的一种有效的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培养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能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很好地磨合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关系;白杨(2006)在毕业设计内容创新方面,提出了到被录用单位做毕业设计的观点;庄美男、林波(2007)对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对传统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与企业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多专业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等;杨载田(2003)提出以学生为本,对其进行创新性指导,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行开放式选题指导,加强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特别提出要尊重学生的选题权益,建设一支创新性指导教师队伍,安排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创作实践必要而足够的时间。王占九(2009)指出高职院校沿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的范式存在很大的弊端。高职毕业论文(设计)范式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特色进行改革,而毕业综合实践是一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新范式。钟振宇、周明荣(2008)根据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孙小红、徐世举(2009)根据目前高职毕业论文的现状,并结合作者对高职毕业论文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提高高职毕业论文的几点措施:启动时间提前,保证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提高师生认识,加强教师过程指导;有专项经费投入毕业论文工作。赵丽杰、赵丽萍、关晓彤(2007)提出通过对高职毕业论文与实践教学、科研和为企业服务的关系分析,将毕业论文与实践活动相融合,来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综观以往的研究,我们发现专门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成果考核评价研究相对缺乏,特别基于产学研模式下,分别从评价主体教师和被评价主体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反思毕业论文成果的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即是以此为出发点,全面调查产学研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其毕业论文成果的评价体系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此来丰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细分研究。

2.样本选择与数据分析

2.1 样本选择

为全面了解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的现状,课题组成员从毕业论文成果考核评价两个利益相关者一教师、学生入手,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和访谈问题,力求了解双方对现行考核评价体系的态度。2012年4月~2013年4月,课题组成员对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旅游学院等高校的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6份,回收率为98.7%,有效率为98.7%。同时深入学校在华南、华东、华北和四川地区的实习基地,向正在实习的学生以及已经顺利毕业留在实习基地就业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80份,回收率为96.7%。最终用于统计析的有效问卷数量560份,问卷有效率为93.3%。

2.2 数据分析

2.2.1 群体样本统计分析

2.2.1.1 对学生毕业论文成果的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满意度评价总体不是很高“不满意”度和“比较不满意”度总体达到67.9%,“中立”项占到25.6%,“一般满意”度占到28.5%,“满意”度选项为0。

2.2.1.2 学生论文的应用价值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应用价值的评价总体不是很高“无价值评价”高达48.7%,这是整个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成果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毕业论文研究缺乏创新性和应用价值,多是为了应付学校教学要求。

2.2.1.3 对学生论文写作态度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生论文写作的态度评价不是很高“不认真态度”和“比较不认真态度”比率共占到42.8%,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实习工作比较繁忙,时间上和精力上不足,还有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兴趣不高。

2.2.1.4 学生选题的新颖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9.3%的教师认为学生的选题缺乏新颖性。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历年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在酒店人才的流失、酒店服务质量的提升、酒店的薪酬管理制度方面,选题普遍比较宽泛,学生没有进行相应的细致研究,缺乏新颖性,即使指导老师提出了比较有意义的选题方向,但是感觉学生无法驾驭,论文写作的质量依然不是很理想。

2.2.1.5 学生毕业论文与实习工作内容的相关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8.9%的学生写作的论文与自己的实习工作不相关,这是导致很多学生对论文写作没有什么兴趣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把实习工作和毕业论文写作看成是两个互不相关的事情,不能在实习的过程中搜集论文写作的第一手资料,感觉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负担。

2.2.1.6 现行的毕业论文形式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8%的教师觉得论文形式需要根据酒店专业的特点进行一定的修改,35%的教师提倡以实习报告的形式提交论文,12%的教师认为论文形式单一、意义不大,5%的教师提出改用其他形式。由此可见,现行的论文写作形式不太符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特点,可以结合该专业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与学生实习工作相结合,寻求新的论文写作形式,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2.1.7 现行的酒店管理专业论文成果考核标准的合理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论文成果考核体系合理性,0.6%的教师选择了“中立”,这可能与教师作为论文评价的主体定位有一定关系。但是在“不合理性”维度的取值明显高于“合理性”,由此可见,教师们也感觉到现行的毕业论文体系亟待改革。

2.2.2 学生群体样本统计分析

2.2.2.1 毕业论文成果的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自己毕业论文的满意度评价也不是很高,52.3%的学生选择“中立”项,“很满意”的情况只有2%,“比较满意”占9.7%,“很不满意”占到8.6%,“比较不满意”占到27.4%,“不满意”维度明显高于“满意”维度。

2.2.2.2 论文应用价值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无价值”的占到12.6%,“比较无价值“的占到27.4%,“中立”的占到48.6%,“比较有价值”占到11.4%,“很有价值”为0。由此可见,学生普遍对自己论文的应用价值评价不高,这跟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对论文的态度有关系。

2.2.2.3 毕业论文与实习工作内容的相关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0.4%的学生写作的毕业论文与实习工作不相关,47.4%的学生论文与有实习有一定相关性。学生普遍反映不能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表现为两者有效融合的可行性以及实习工作和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冲突性。

2.2.2.4 毕业论文形式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学生希望注重论文价值,减少形式的束缚,27%的学生认为当前的论文形式要求不符合自己的知识层次,26%的学生希望可以尝试以实习报告的形式提交。由此可见,学生希望实习论文写作形式的多样化,希望通过与实习工作的有效结合,通过实习体验完成论文写作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把实习工作中的感悟和有价值的知识记录下来,在实习中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2.2.2.5 酒店管理专业论文成果考核标准合理性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论文成果考核标准合理性,45.6%的学生选择了“中立”这可能与学生对考核体系合理性的认知有一定关系。但是在“不合理性”两个维度的取值要高于“合理性”由此可见,学生们也希望现行的毕业论文体系有所改革。

2.2.2.6 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最大困难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39%的学生认为“资料无法搜集”是他们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36%的学生认为“选题与工作不能有效结合”是他们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而这些可以通过学生与实习企业管理者的有效沟通得到一定的解决。如果把实习企业的管理者纳入到学生毕业论文的评价主体中,引导管理者指导学生论文的写作,学生遇到的困难就会小很多。

2.2.2.7 毕业论文写作中各方面能力重要性调查

学生普遍认为论文写作过程可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是对自己综合能力的一个考量。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他们发现自己在实习或者写作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但是能否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是自己最欠缺也是最需要的能力。其次根据自己的论文题目,来“搜集信息”的能力也很重要。在写作成文的过程中对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很多内容需要经过论文指导老师的点拨,才可以明确思考角度和逻辑顺序。

3.改革建议

3.1 与企业管理者合作进行考评

鉴于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可采取双导师制,即由高校教师和酒店相关人员组成。高校教师在理论研究上有优势,可以增加毕业论文的理论深度;酒店相关人员在实践经验上有特长,可以提升学生毕业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高职高专毕业设计(论文)提交系统,把企业管理者引入论文考核主体,充分体现对学生毕业论文实际运用价值指标的侧重。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收集整理,从论文的内容修改和论文成果的完稿,企业的管理者始终与学生的实习工作同步进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意识等各方面的素养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企业管理者也可以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可以有效引导他们的职业发展和成长路径,甚至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探索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修改不合理的规定和措施。学生和企业都可以在这一过程有所收获。

3.2 实行全程监督管理

鉴于产学研模式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般实行的“2+1”模式,第三学年全年在实习企业中度过,理论教学基本退出。因此可以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文献搜集、市场调查分析、信息搜索与整理等方面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的基础准备能力。进入实习阶段后,可以让学生自主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自我寻找感兴趣的选题方向,然后与行业指导老师和学校指导老师进行双向交流,确定论文题目,并确定论文成果的写作形式。然后在“学校老师+实习企业管理者”的双导师指导机制下,收集一定的基础资料,提炼出论文的大纲结构。进行一定的修改调整后,开始在行业内部通过与实习管理者、企业一线员工、企业管理层的沟通,获取所需的资料和数据,然后进行一定的分析整理,完成论文的初稿。初稿完成后,指导老师要做中期考核,对学生整个前期写作过程中的写作态度和写作量进行一定考评,并对论文的进度、存在的问题、实训情况作出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在实习过程继续征求行业管理者的意见,进行论文成果的修改。期间需要学生、学校指导老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做好良好的信息沟通。实习结束后,学生完成毕业成果的终稿,接受评阅老师和答辩小组的评定。

通过对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监控、评价,有利于全面提高各级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规范学校毕业论文工作,促使毕业论文质量呈现螺旋状稳步上升。

3.3 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评价

改革现行的毕业论文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考核内容与实习工作的结合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激励学生在实习的参考文献: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中,各评价主体都要加强对学生综合实践的评价。

其考查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毕业论文内容与实习岗位的贴近度、专业贴近度和训练的实效性。二是毕业成果的质量与水平,如科学性与创新性、规范性和实用性,也涉及毕业实践中的工作量大小以及完成毕业成果的态度,如钻研勤奋与否、与导师配合是否积极认真等。三是毕业答辩的评价,毕业答辩的过程其实是学生经过—年的实习之后,综合素养的展现过程。这部分主要是关于答辩论述思路和表达程度以及回答评委问题情况,如回答问题是否正确、回答内容是否深入和回答是否有很强的逻辑性等。

3.4 注重毕业论文的应用价值

通过与各大企业集团合作,校企双方可以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共享平台。学校方面可以将往届毕业生的论文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归类,优秀论文成果可以进行电子贮存,共享信息平台系统,供学生查询借鉴,也为教学、科研以及历届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提供重要的文献参考资料。对优秀的毕业论文,不仅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和荣誉,还要推荐给期刊杂志争取发表,或选送参加各种评选,或提供给企业等生产机构作为科研参考,既实现了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也能够激励学生重视论文写作,并不断启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创造力。另外,校方可以出据书面鉴定,让毕业论文成为大学生求职和升学的名片,呼吁用人单位聘用大学生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毕业论文质量高的学生,并把毕业论文质量作为是否推荐免试进一步深造的重要依据。企业方面通过这一平台,可以把一些学生的优秀毕业成果转化成实践素材,提高管理的效率,改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另外,可以此来激励员工的学习热情,提升员工的思考能力,鼓励员工在信息平台上共享知识成果和实践技能。

管理学职能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文秘专业 企业行政管理 课程设置 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秘专业实用性非常强,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经济比较繁荣的广东地区,对文秘人才提出了需更快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行政管理作为文秘专业的必修课程,重点针对企业的行政后勤类岗位培养所需的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是培养企业秘书、助理、行政人员和基层主管必需的技能课程,但是目前这门课程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训练的问题凸显,需要逐步从理论化教学走向实践教学改革。

本课题组对广东20家企业进行了行政文秘人才需求的深入调研,其中1家是外企,3家是国企,16家是民企;并对我校从事行政文秘的30名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为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企业行政管理课程设置实施提供参考建议,以提高文秘专业学生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和企业需求的匹配度。

1企业行政文秘人才的需求概况

文秘专业的开设最早要追溯到1980年,至今已经发展30余年了,期间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行政文秘专业为社会输送人才。据一项职业调查研究显示,秘书职业在世界1600多种职业中排名第六。近年来秘书职业也一直稳居全国人才市场招聘数量的前十名,文秘专业人才的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一方面用人单位抱怨找不到训练有素的合格秘书,而另一方面众多文秘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岗位。据调查数据显示,广东地区对行政文秘人员的社会需求量较大,大部分企业会选择人才中介、市场进行招聘。一般1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目前在岗的行政文秘人员基本都在30人以上。大型民营企业对于行政文秘人员在专业技能上要求除了日常行政事务外,希望他们具备财务法律等相关知识;而一些大型外企则对行政文秘人员英语的口语写作能力要求较高,要求要有大学英语六级以上水平,日常工作需要用英文书写邮件,安排会议,起草报告以及跟国外同事进行沟通。而500人以下的中小型企业行政文秘人员多数是5人以内,同时要求要有大学英语四级以上水平。在年龄层次性别方面,大部分企业的行政文秘人员以30岁以下的女性居多。也有少部分31-45岁仍从事的行政文秘的人员,但是没有超过45岁以上的。由此可见,目前用人单位对于行政文秘岗位人员需求日益年轻化,对于英语的要求也在提高,行政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2企业行政管理课程设置

企业行政管理是高职高专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基于企业行政文秘岗位的对人员必备的技能要求是职业素养而开设的,课时为56个学时。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行政管理概述,企业行政环境,组织结构,行政环境,企业文化,行政事务管理,行政协调沟通,后勤服务管理,人事行政管理,财产物资管理,后勤服务和安全保障管理等方面。企业行政管理不同于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学生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来分析处理企业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在对企业调研时发现,目前文秘专业学生最需要的掌握的三门课程,企业行政管理位列前三名,可以看出企业行政管理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企业行政管理课程的教学都是在课堂上完成,教师教授理论知识,并结合理论进行案例分析讨论。专业实训课程也仅局限于会议组织,办公设备使用技巧,会议记录等内容。根据目前行政管理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2.1优化模块教学

可以将该门课程按照工作任务来授课,删减企业行政管理概述,组织结构,行政环境等理论性章节,按照职业能力的标准来提升学生的能力。

2.2授课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在调研时发现,80%的企业对于从事行政人事文秘相关岗位的人员是否具备职业资格证书是较为看重的,例如秘书证、企业人力资源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80%以上的毕业生也表示说考取证书能增加就业优势。因此,教师在讲授相关模块的内容时可以跟职业资格证的考点相挂钩。这对于教师的要求就会比较高,需要教师对于考证内容有很好的把握,甚至具备相关资格证书。

2.3重视学生沟通能力以及办公软件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对于毕业生最需要进一步培养的能力”这个问题的回答,所有企业都将“沟通能力”摆在首位,并且企业希望学生在word,excel,PPT等软件运用上不局限于基本操作,而是能达到较高的层次。

3企业行政管理课程实施

3.1课程实施的主体

在构成教学系统的诸主体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活跃的两个因素。教师是教的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的活动的主体,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教学活动,是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高职院校是是科层制的管理模式,导致行政管理作用突出,教师的单主体性,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教师一直是行政管理的对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自利受到过多的行政干预,而学生则处于接受来自学校各层级管理的被动地位。

同时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学生,好像独立于课程实施过程之外,不能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之中。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企业行政管理的应用性人才,许多高职院校引入了案例教学法,但是在具体执行中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学生的主体意识缺位,被视作消极被动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

许多专职教师并没有在企业行政管理领域实际工作的经历,缺乏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与个人体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上重理论而轻实践。如今,有些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聘请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来担任企业行政管理教育的兼职教师。他们不仅能上台讲授,同时也能为学员社会调研、学习做指导,既丰富了企业行政管理教学的内容,也能够针对行业内问题开展教学工作。但是,此类聘请资深企业人员为学生授课的高职院校并不多。

3.2授课的方式

中国大学教学的传统是“重理论、轻实践”,这种传统在高职企业行政管理教育中也有明显的体现。企业行政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培养目的是为企业行政管理领域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行政管理专门人才。在教学实践中,企业行政管理授课的方式,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忽视实践教学。

有些学校也开展案例教学法,但是开展的次数较少,效果也不太明显,如教学目的与案例不能很好地结合,案例教学成了简单的讲故事而并不能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没能更好地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在教师的单向沟通方式下,课堂讲授成了最主要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案例分析也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讲解。

4结论

通过企业行政文秘人才的需求概况、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目前高职文秘专业企业行政管理教育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为了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应对现有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教育体系进行改革。

首先,开设具有务实性、灵活性的课程。所谓务实性的课程,就是企业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不能单纯地从传统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指标出发,而是要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为出发点。因此,企业行政管理课程设置必须具有务实性,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灵活性的课程,就是随着企业行政管理领域内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教育要不断地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与改变,以让学生了解到企业行政管理领域的新变化。

其次,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企业行政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模式以讲授为主,以案例分析为辅,但案例教学的比重比较低。这种传统的讲课模式虽然可以使学生获得理论上的知识,但在个人的沟通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上得不到锻炼,因此能力很难得到提升,这显然不符合现有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现有的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模式,探索出旨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课程模式势在必行。我们可以大胆借鉴国外成功的教学模式,比如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一个面临两难困境且必须做出决定的管理者,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作为一个企业管理人员在处理问题时的感受;又如案例讨论,通过对企业行政管理领域中典型案例的研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再如学习型组织,让学生担当课堂组织者,将学生分成小组研究某一问题、共同进行课堂发言、共同撰写论文,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并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采用企业参观教学,课堂案例+情景模拟的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重视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施手段多样性。提供学生更多实习实训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企业岗位培训。

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中国高校,许多从事企业行政管理教育的教师没有在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因此在课堂教学上重理论而轻实践,与企业行政管理的培养目标相脱节。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选送部分专职教师到企业相关部门挂职锻炼,为其成长创造有利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企业管理部门的资深人员前来授课,充分利用这些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优势。

课题:本文是教育部职业院校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科研课题《高职文秘专业“企业行政管理”课程改革与探索》(课题编号:JWMW201433)(文秘教指委[2013年]25号)成果。

参考文献

[1] 向立志,崔晓莉.从企业需求探讨高职文秘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

[2] 曾妍.秘书职业蝶变对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3] 于辉.文秘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