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水运工程论文范文

水运工程论文范文

水运工程论文

水运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1)质量波动大。一方面,水运工程的质量影响因素众多,任何一个因素出现问题,就可能会引发水运工程的质量问题,造成工程质量事故;另一方面,与其他工程项目或者工业产品不同,水运工程的建设具有复杂性、单一性的特点,由于施工条件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不可能会存在规范化的施工工艺和相对完善的检测技术,也难以保证施工环境的稳定性,因此其质量可能会存在很大的波动。

(2)终检验收局限大。与一般的建筑工程一样,在水运工程建设完成后,不可能通过拆卸或者解体的方式对其内部质量进行检查,因此,在项目终检验收的过程中,通常很难发现工程中存在的内部质量问题和隐蔽缺陷,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水运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质量风险和隐患,影响工程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如果仅仅依靠被动控制,对已经发生的质量事故进行处理,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会产生难以弥补的后果。对此,工程监理人员应该将水运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放在主动控制上,也就是以预控为主,做到“防患于未然”。在针对水运工程项目进行监理的过程中,监理人员应该从制定监理规划、编制监理细则等方面,加强对于工程建设中各种因素的分析,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超前预测,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不仅如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全过程控制,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现场管理和控制,严格监督,尽可能将质量事故消灭于萌芽之中。

2水运工程监理质量控制主动控制的强化措施

在水运工程项目的施工中,监理的质量控制,主要是监理单位组织专业的监理工程师,按照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对施工承包单位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测和检验,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的过程。水运工程监理质量控制的基本流程包括:对施工质量的各项标准、参数等实际状况进行收集和整理编制相应的工程状态报告将实际状况与计划质量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如果实际状况符合计划目标,则工程质量合格,可以交付使用如果实际状况不符合计划目标,则应该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督促施工承包单位消除其中存在的差异,并再次进行检测,确认合格后,交付使用。对于主动控制的强化,应该贯穿于以上质量控制流程的整个过程,在每一个控制过程中,都必须做好投入、转换、反馈、对比、纠正等基本工作。为了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应该预先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隐患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拟定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做好前期调查工作。在施工前,需要切实做好前期调查工作,对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明确。调查的范围不仅要包括地质地形、周边环境、气候条件、水文条件等各种外部环境条件,对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的科学性进行分析,还要包括各种内部条件,如施工单位及人员的资质、施工设备、施工工艺等,明确那些可能影响质量目标实现的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对有利因素进行充分利用,对不利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充分考虑其可能对于施工质量造成的影响,做好切实的质量控制,以确保水运工程的施工质量。

(2)做好质量风险识别。结合前期调查的相关数据信息,监理人员应该结合自身的经验,将各种影响质量目标实现的潜在因素揭发出来,为质量风险的分析和管理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做好水运工程质量风险的识别工作,结合质量风险的影响,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制定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切实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3)制定科学管理计划。在进行水运工程质量控制的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计划,针对施工中存在的,可能造成资源浪费、质量缺陷、安全风险等的各种错误和因素,要尽可能地消除或控制,为工程的施工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以及人力、物力、财力支撑,并以此为基础,对质量控制工作进行规范和优化。在实际施工中,管理计划越明确,内容越完善,就越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系统,使得质量控制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4)明确质量控制目标。对于监理工程师而言,要想确保质量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制定合理明确的质量控制目标,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对质量控制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确保其能够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个人,做到职权与职责明确,使得全体施工人员可以通力协作,确保质量控制目标的有效实现。

(5)完善备用方案。在水运工程建设中,由于质量影响因素众多,要想完全避免质量问题时非常困难的,对此,监理工程师应该充分重视起来,制定出必要的备用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影响质量目标的情况。当这种意外情况发生时,通过备用方案的应急处理,可以有效减少目标的偏离量,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6)确保计划松弛有度。在制定相应的施工和管理计划时,应该做到松弛有度,留出相应的余地。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那些经常发生又不可避免的干扰对于计划可能造成的影响,减少施工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使得工程监理人员在质量控制中,可以始终处于主动控制的位置。

(7)强化重点控制。对于那些关键工序和重点位置,应该设置相应的质量控制点,做好重点控制工作。对于这些质量控制点,监理人员应该充分重视起来,对可能引发质量问题的因素进行事先分析和考虑,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如对关键工序和重点位置进行旁站监理等,切实做好质量控制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事前控制、事中控制还是事后控制,需要将控制的重点放在对于工程施工质量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上,包括人员、材料、设备、方法和环境等。以材料为例,不仅需要对采购到的原材料的质量进行控制,还必须对半成品和构配件的质量进行控制,以为工程的建设质量提供良好的材料支持。

3结语

水运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市场的变化瞬息万变,唯有适应市场的变化才能在变中取胜才能取得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最大化。社会效益的好坏是企业能否进一步开拓市场的关键因素,假如说企业施工质量差,进度慢,势必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难以再次获得市场。一般意义下的工程项目是指水运施工企业和业主签订的项目合同,而在市场经济下,项目要拓展到市场,即当前广义所说的市场上竞争得到的项目,在市场大环境下执行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提升竞争力,周而复始参与新的市场。因此,要在深度上做好项目管理创新,不断适应市场需求。

2一定要促进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企业要有强大的企业文化,要有发展战略眼光,只有具备这些才能准确进行市场定位,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市场要求,在变化中生产与发展。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就不能适应市场要求,就会在市场变化发展中呗淘汰出局。因此,实施管理创新,就要注重自身企业文化的构建和战略地位的定位,要发挥企业的综合效应。在水运工程项目的管理创新过程中,以人才为关键,以市场为战略目标,不断了解市场,捕捉市场变化信息,以不断实现创新要求。

3水运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方案

3.1创新观念

创新观念的关键是加大企业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保证经费支持力度,提高人才培养力度,树立创新观念,对企业的科学管理采用创新的思维方式,以立足于市场需求,将项目施工管理创新当做摆在战略发展的高度,当做一项重要、长期工作常抓不懈,充分认识其紧迫性和艰巨性,将创新工作抓在实处。

3.2创新组织机构

要适度延伸水运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主体和空间,因为在一个工程项目中,有项目经理、项目部,项目部不是企业本身,而只是企业的代表,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容易混淆项目部与企业的明确责任。企业与项目经理之间有责任约束,但不能对其进行制约;项目部只是以局部利益为重,是企业发展的隐患之一。应从招投标、签订合同、项目实施、市场评价全过程及综合效益的取得为出发点,创新组织机构,实施全过程的有效管理。

3.3创新体制

完成组织机构的创新后,要对组织机构的体制实施创新。项目的合同履约期是项目的一个生命周期,此时的项目部已经变味企业的分公司,不能看做是企业派出的机构,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体制就要,建立完善企业法人制度,构建科学的法人管理结构。

3.4创新机制

组织机构和体制创建完成后,也就具备了基本的创新方案,但还要对机制进行创新,才能保证创新方案具备强大活力。创新的机制要以企业实力的增强为目标,不断提高营业利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其建立健全规避风险机制和科学决策机制,规范决策行为,保证决策程序科学、民主,降低市场风险。

3.5创新技术

水运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1.1人员超编,人才结构不合理

水管部门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人员超编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以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用人权利过多干预和单位内部缺乏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如随意安置复转军人、乡镇干部。水管部门不得不兴办一些附属机构解决家属和子女的就业问题,这些行为导致水管部门基层人员不断增加,人员远远超出规定的编制,不仅增加了管理单位的经济负担,而且降低了管理的工作效率。

1.2水价标准低,水费收取率低

水费是水管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水管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于水价计收是否达到成本。目前水管单位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水价低于供水成本,导致水管单位收入较低;农业水费收取率不高,导致拖欠缴费问题较为严重;水费收入分配不合理,导致供水单位年年亏本运行,水管单位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

2水利工程管理运行体制深化改革的举措

2.1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展多种经营

水管单位的多种经营是指依托于市场经济,在做好水利工程维护管理工作的同时,结合本地区的资源特点积极开展一些生产性经营活动,如养殖、餐饮、技术服务、旅游等。但多种经营的开展必须要以实事求是为指导思想,要有清晰的实施思路,遵循党中央新时期的政策方针,积极壮大自身经济实力。此外水管单位的经营活动还需要政府部门加以指导、监督,以规范其经营活动。水管单位自身也要加强内部审计,不断深化内部改革,严格财务管理,对多种经营单独核算。在市场成熟时,多种经营还可以采用股份制、承包制的融资模式。

2.2建立以聘用制为核心的用人机制

聘用制是最基本的用人制度,这种制度可以解决传统管理运行体制下干部能上不能下、用人单一化的问题,真正实现人才流动。同时我党也提出了新的时期要构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打破用人论资排辈的观念,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因此各水管单位可以根据人才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聘用制:对行政领导人员可直接采用聘用制、招聘方式,通过竞争来确定最适合的人选;对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及养护人员,要落实激励和约束机制,逐步推进聘用制;对于新进人员可实行完全聘用制,通过双向选择决定人员去留。实行聘用制的同时还需要建立科学、严谨的考核机制,根据人才类型确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使考核结果成为人员续聘、晋升、奖励的依据,使人员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2.3积极探索有效的内部分配机制

内部分配机制是提高单位内部工作积极性、增强单位活力的重要手段。水管单位应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探索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实行以岗定薪。这种机制推行的前提是科学地设置岗位。根据岗位、责任和岗位目标任务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工资水平可以有效地激发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这种以工种、工作业绩为主的分配制度可以真正实现重业绩、重贡献,从而建立起向人才倾斜的灵活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

3结语

水运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1.施工前的项目策划和决策阶段。水运工程质量管理应该先从项目策划及决策抓起,因为这两个阶段的工作直接决定了工程项目的发展方向。项目的策划阶段不仅要保障质量符合客户的要求,而且要确保项目与投资目标相一致。项目决策阶段应该充分考虑投资效益、投资结构、投资方向、发展速度和水运规模等,同时进行经济的分析与比较,做出项目工程最优化方案。

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在以项目经理为主导的质量项目管理中,必须认真做好安全管理和工程管理,同时需要协调施工现场多个部门,进行有组织、有计划、互不干扰的工作,确保项目能达到成本低、质量好、工期短的效果。但整个项目施工中包括施工现场、进度、材料、安全、质量和技术等多方面的管理问题。所以在施工管理过程中,需要将各项管理制度化、网络化。同时项目经理还需要定期及不定期召开工作业务分析会,将各种业务分析报告和信息及时反馈给总公司,同时可以全面控制现场施工。在项目工程管理上需要做到“一过硬、二坚持、三检查”,“一过硬”是指产品过硬;“二坚持”是指坚持按规范进行施工、坚持按图进行施工;“三检查”是指复检、互检、自检。

3.施工后的质量管理。作为水运工程最后一道程序─工程验收,它是检验工程项目是否符合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现场工程师最重要的工作。在许多不熟悉工程项目验收环节的水运单位,现场工程师需要明白自身职责所在,需要严格按照《水运工程监管规范》、《暂行办法》和《暂行规定》中内容和程序进行验收工作及可协助其他相关部门做好相应工作。

4.材料的质量管理。材料质量是决定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施工所用的材料需要严格把关,其主要材料包括以下几点:(1)需要对进货渠道进行把关,在订货、采购和运输过程中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操作;(2)对于收货环节,需要严格按照验收标准进行材料的检查和验收;

二、施工中的成本管理

1.成本预算的管理。项目的成本预算是关于项目是否能够顺利圆满完工的一项重要条件,项目的管理者应该根据施工设计方案和生产要素等相关因素,分析和计算出水运工程的总成本。项目成本的预算可以帮助管理者及施工人员对整个工程的成本有清晰的了解,并能够对每一个工序的成本进行灵活的控制。从项目的成本预算到项目的实施,还需要将项目成本细化到管理职能、操作工序、施工工期等多个子项目中,这种细化的成本管理形式。可是使成本的核算、管理一直处在可操控的状态。在实行成本预算制度的过程中,可以建立激励机制,对于成本控制良好的、按期或超额完成任务的个人和集体给以奖励。与此同时,对于工作完成较差的个人与集体要给予一定的处罚。

2.成本的组织管理。由于水运工程项目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程,因此专业技术是整个施工过程的必备条件。施工组织设计贯穿了整个施工项目的组织、经济和各项活动,特别可以将成本管理贯穿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项目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按照项目组织设计文件,优化工艺技术和施工方法。同时,按照组织设计方案进行人员配置,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认真抓好工程质量、安全、成本、效益等各项管理工作,确保水运工程项目顺利进行。

3.设备管理。水运工程项目离不开大型及重型机械设施的使用,这些设备设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能否顺利施工。因此,加强船舶和机械设备的管理也是水运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仅需要认真做好维护保养设备设施的工作,确保设备设施一直处在良好的状态,同时要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操作设备设施。只有设备设施正常运行使用,才能提高项目的工作效率、缩短项目施工周期,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4.材料管理。项目的材料成本占据项目成本预算很大比例,因此它是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重点。施工材料在整个水运工程中使用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且具有较大的管理空间和节约潜力。所以,项目施工单位需要认真核查材料的数量、运输费用、供应渠道、价格及用途,同时要能掌握材料在项目工程中使用情况,及时调整材料使用状况,有效的防止和控制材料的浪费。

三、水运工程安全管理

1.明确职责。我国《建筑法》规定建筑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安全负主要责任。因此作为水运工程监理单位,需要明确自身的安全职责。因为监理单位在施工合同的法律责任不同,其安全责任也会不同,所以监理单位在工作中需要保持“发现、制止和及时报告”的态度,才能保证水运工程的安全质量。

2.提高监理人安全意识。在施工前,根据工程的内容和性质配备相应数量的安全工程师,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为了增强监理人员的安全控制技能和安全责任意识,监理单位需要对其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从而确保监理人员对工程建设能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监理人员工作前需先熟悉施工现场的周边环境、相关文件及了解合同中的监理要求和工作内容。制定并有效落实各类人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如监理员、安全监理工程、总监代表、总监等。制定合理有效的安全监督控制措施及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制度。

3.开工前安全监理重点审查内容。在开工之前,监理单位应对施工设计中的施工方案及安全防范措施进行重点审查,确保其符合工程建设标准。总包单位需严格审查分包队伍的资质,并对分包队伍的安全条款及安全管理规章就行严格控制,确保分包队伍与施工方签订有专门的安全管理协议。如遇台风、强降雨及大雾等恶劣天气时,施工方制定的的应急预案是否及时、有效及健全。制定的应急预案需明确应急管理责任,清楚事故类型及危害程度,能否及时和迅速的做出应急响应,能够做到进行自救措施,准备充足的应急救援物资。监理单位还应监督施工方根据施工现场的特点及事故易发类型等应急预案救援演练,确保应急预案是否有效,并可以及时对应急预案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修订。

4.做好危险源辨识和重大危险源清单编制工作。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现场的工作环境、施工工艺及项目类别等不同工程类型准确辨识危险源,确保工作安全的要点。安全监理工程师在日常工作当中,必须准确辨识危险源,并对其指定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并确保其内容的全面。重大危险源清单包含特定重大危险源和常规重大危险源,特定重大危险源具备易于忽视、未曾出现及隐蔽性等特点,因此监理单位应将辨识的重点放在在特定重大危险源的监控上。例如吊装重力式码头的模板、监控基床爆破夯实施工;码头墩台模板拆除、吊安和支立的监控以及大型砼构件、钢管桩的运输;监控高桩码头的沉桩过程等。

四、结语

水运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1.1缺少明确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目标

在水利工程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打造高质量的水利工程已经成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但是什么样的水利工程是高质量的工程,并没有一个统一且科学的标准。笼统的质量标准以及管理守则,对于水利工程单位的运行管理不利。没有了合理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做指导,水利工程的实际管理工作就会失去方向,也会让运行管理工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以及水利工程的发展。所以,建立一个全面、具体、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目标,对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各环节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1.2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执行程序不规范

水利工程是一项具有公益性的工程,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民生问题的解决力度。正是因为具有公益性,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没有竞争性,也没有排它性,它是没有回报的开发项目。一些建设单位因此而忽视了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问题,没有足够重视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也没有针对水利工程本身的实际制定合理的运行管理执行程序。这样的现状,让许多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人员不知道如何开展自己的工作,也没有衡量工作质量的标准。

1.3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监管工作不到位

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是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部分水利工程监管部门没有认识到运行管理的重要性,造成监管不力问题的出现。虽然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单位针对水利工作制定了相关的运行管理计划书,但在没有合理且严格监管的情况下,大部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计划流于形式。加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实效性不足,让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可见,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监管力度是极其重要的。

1.4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管理人员是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运行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专业能力以及工作态度对于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还应当进行提高,其运行管理工作行为还需要进行规范。一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人员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忽视运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降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标准,造成水利工程运行价值的降低,影响了水利工程公益性与民生性的发挥。

2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加强对策研究

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法的开发,创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思想,加强管理制度的建立,才能促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下面,我就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对策进行几点分析:

2.1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重视度,丰富管理方法

目前,许多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负责单位与负责人往往会关注水利工程的质量,没有关注其运行效果。这样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观念限制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发挥。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无论是运行管理领导者还是实施者,都要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与工作方法,加强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重视。从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开始融入运行管理思想,使工程建设与工程运行合二为一。管理者更要从水利工程的实际建设情况出发,开发更多创新性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手段,从单一的管理模式向多元化的管理模式过渡,提高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动态化的管理模式是一个创新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模式,管理者可以安排多个人员进行同班次同岗位值班,利用现代化管理系统全面监测每一个角落的运行情况,促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质量的提高。

2.2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责任的明确

首先,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部门要多引进优秀人员,聘请一些水利工程运行协管员。更要利用定期的培训讨论让水利运行管理协管员了解有关于水利的法律法规知识,定期进行合理考核,对于通过考核的人员颁发资格证书。加强工作激励制度的建立,对于工作突出的人员,要在精神与物质上进行奖励,对于的人,要利用调离或辞退方式给予惩罚。其次,要根据水利工程的流域确立水利运行管理小队,以运行管理小队为基本单位对其管理范围进行确定。每一个水利运行管理小队要对其管理区域范围内的水利工程运行情况进行日常观察与分析,每一个小队要有一个负责人,组织小队日常的运行管理工作,将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责任明确到人。最后,水利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县、乡级水利工程管理部门的合作,将水利工程的维护与修缮、检查与观测、控制与运行等工作力度进行加强。从管理总部门到各县、各乡的水利管理部门,只有每一个部门的运行管理职责得以明确,才能促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平的提升。

2.3提高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人员素质水平

要实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质量的提高,促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代化发展,需要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执行者素质进行提高。在水利工程发展的今天,工程的现代化预警系统不断加强,管理技术向着自动化与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水利工程部门需要懂水利专业技术、懂管理方法、懂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加强现有管理者的培训力度,引进更多复合型人才,实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高素质队伍的建立,才能使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诸多问题得到解决。

3结语

水运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一)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法律有待完善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深入实施,我国水运工程质量监督法律体系不断加强,特别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水运工程质量监督规定》的颁布实施,为我国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由于《水运工程质量监督规定》法律位阶较低,因而其法律规制作用有限,直接导致我国水运工程质量监督不够到位,缺乏有效性和执行力,因而必须对我国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二)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有待健全

要想抓好水运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就必须有健全和完善的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作保障,但目前我国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由于很多水运工程施工企业为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因而自身对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不够重视;个别建设单位为了节约建设费用,水运工程项目监督管理机构力量十分薄弱,同时也没有配强、配足、配齐监督管理人员,特别是很多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因而无法对水运工程质量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监督管理。

(三)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加强

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必须建立政府、监督管理机构、企业“三位一体”的监督管理机制,否则无法更好的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尽管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水运工程监督管理工作,特别是监督管理机构能够更好的发挥水运工程监督管理的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很多水运工程都没有建立政府、监督管理机构、企业“联席会议制度”,而且监督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信息化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无法保证水运工程监督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完善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法律

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对于提升水运工程质量至关重视,我国应当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将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纳入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中,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水运工程质量监督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国家尽快研究制定《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条例》,提高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的法律位阶。在此基础上,要从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制定水运工程质量建设的规范化标准,特别是要对旧规范、旧标准、旧流程以及旧行业规章进行清理、整顿、修改和完善,使我国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优化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水运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重要作用,不断健全和完善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管理的良好运行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取得良好的成效。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质量意识,进一步加大水运工程监督管理的执法力度,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对于水运工程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及时进行处理,给予经济、行政乃至法律制裁。进一步明确监督机制与施工企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大力推行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竣工备案制度”,通过划清施工企业和监督管理机构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能够使施工企业更加重视水运工程施工质量。

(三)健全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

着眼于建立政府、监督管理机构、企业“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要大力加强全面监督管理、全程监督管理、全员监督管理“三全原则”的落实力度,政府、监督管理机构、企业要建立从水运工程设计、施工到竣工的质量监督管理“联运机制”,共同研究和落实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特别是对于发现的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确保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落实到整改环节。要大力加强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建立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行业准入制度”,确保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并不断加强教育培训力度。要加大对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科技投入力度,提升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科技含量,建立现代化的监督管理模式,确保监督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水运工程论文范文第7篇

1.1重建轻管,缺乏管理意识,造成资源浪费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前期规划实施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将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高质量的建设好工程而忽视了后期的运行管理。当项目建设完成以后,政府部门对水利工程的监督力度却逐渐减少,这使得水利工程的后期维护管理工作很难得到有效保障。现实的情况是很多项目建成以后当地普遍缺乏管理意识,对于高效利用水利工程缺乏足够的机制保障,往往是政府无足够人员来管,村委会无能力管,老百姓不愿管,从而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1.2权责不明确,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许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以后要么没有进行产权的移交,要么只是形式上的移交,没有对其产权进行明确,很难让农民把水利工程和自身的利益联系起来,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其成员大多由组织安排,民主选举的很少,从而使得农民在思想上认为农田水利工程与自己关系不大,维护管理是政府或村委会的事。

1.3运行资金不足,收入来源单一,难以维持运行

首先,在水利工程的项目规划时往往未将建后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费用落实,即使在项目的规划中有该项费用,往往是规定由当地自行筹集,而项目实时地一般经济条件较差难以筹集该项资金,项目一旦建设完成由于缺乏运行资金,造成了一年建设三年坏的现象,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其次,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为灌溉水费,而电费、人员工资、管道设备维修费等运行支出远远大于收入,使得工程难以维持运行。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对策

2.1提高运行管理意识,加强监管力度,避免重建轻管

第一,从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过程中,将项目后期运行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工程的一个核心内容来抓,作为项目能否获得审批的一个前提条件,从而让受益地政府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避免重建轻管现象的发生。第二,加强项目运行的监管,层层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根据工程项目运行的特点,每三年进行一次项目运行情况的检查,并将运行检查情况作为该地区以后项目审批的依据,从制度上提高受益地政府领导加强运行管理的意识。

2.2明确管理责任,倡导全民参与

一方面,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以后,及时地将工程的产权移交给当地政府,并且明确水利工程的产权,当地政府可本着谁使用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将工程的产权移交给村委会。村委会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分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村集体收入较多的村,可由村委会安排专人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对村民的耕地进行灌溉,不需村民直接参与灌溉。另一种是村集体收入较少的村,可实行谁的地块谁负责,让其认识到自己不仅是水利工程的使用者,更是水利工程的维护者,从而保障水利工程良好的工作状态。另一方面,加大相关水利设施保护的宣传,充分的发动广大群众,让全民都参与到水利设施的保护上来。对于破坏水利设施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并鼓励农民积极举报破坏水利设施的行为,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2.3多渠道筹集,保证维护资金充足

要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必须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的积极性。首先,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直接关乎着农民的切身利益,对于运行资金必须实行上级划拨和社会筹集相结合,并做到专款专用。其次,可以通过建立运行维护补偿基金的形式调动管理单位的积极性。为避免工程建成后因管理不到位,避免重复、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可以在工程建设资金中设立工程维护专项资金,以补偿和奖励的形式促进管理单位加强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工作。

3结语

水运工程论文范文第8篇

(一)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任务艰巨截止2013年底,全省还有827.4万农村人口及54.98万农村在校师生饮水不安全。饮水不安全人口众多,水质不达标,水源保证率低,供水不足及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等问题并存,任务十分艰巨。

(二)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资金缺口大截止2013年,我省已累计投入资金71亿元。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投资为国家投资、地方政府拨款、市场融资、用户自筹等组成。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安全饮水意识相对薄弱,水费自缴和自筹方面存在困难;有些地方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低,前期的设计规划不合理,投入资金有限,存在工程返建的浪费现象。饮水不安全的827.4万人中只有306.08万人纳入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十二五”规划,可落实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其余521.41万人则没有投资渠道。要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资金缺口还很大。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难度大随着近年来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全省川区和水源建设条件较好的地方已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剩余的工程多在沟壑区和山丘区,地形地貌复杂、水源偏远、水质较差,净水工艺复杂,输配水管线长且难度大,受益群众居住分散,入户工程量大面广,工程建设难度大。原调查评估属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的工程,多为抗旱应急、氟病改水、人饮解困、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等项目,因工程投资属补质,设计、建设标准偏低,缺乏必要的净水和消毒措施,维修改造难度较大。2005年以来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执行国家制定的人均投资标准:2005—2006年总投资423元,其中中央补贴288元;2007—2008年总投资438元,其中中央补助298元;2009—2012年总投资548元,其中中央补助438元;2012年8月起调整为总投资643元,其中中央补助514元。

(四)规划、管理、运行制度不完善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前期规划投入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新课题,规划设计是新挑战。许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前期勘察规划设计时间紧、经费少、地质水文情况缺乏现场勘察,工程设计资料不足、致使后期工程与实际情况不接应、返修率高,直接影响工程的使用效益。最初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按照小区域建设,未统筹规划后期的管理运行问题,缺乏整体规划和远景考虑。

2.项目权责主体不明。虽然目前有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有关政策和文件都对明晰工程产权和管理主体有很清楚地规定。但是已建成的粗放式点多面广的单村式集中式供水工程难以统一管理形成规模化。供水工程产权不清、管理机构不健全。部分地区设有安全饮水管理站,但小型供水工程还普遍存在着权责不落实问题,没有配备专职人员负责项目的运行管理。

3.工程运行管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本没有专业技术力量,无法对水处理设备进行维护。如果托管给专业公司进行维护,绝大部分农村不愿承担费用。因此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建设的同时,应进行良好的技术培训。基层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人员工资偏低,无法熟练掌握设施性能和操作程序。没有相关工程运行数据记录,不能定期对工程进行检查和修护。

4.水费征收难,影响良性运营。甘肃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收入少,水费征收率低;地方财政经费又很困难,致使相关的工程设备无法维修和更换,不少工程甚至连基本的运行费用都存在缺口,长期处于亏损经营状态,达不到良性运行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

5.自来水入户协调难度大。部分群众安全饮水认识不高,认为延续祖辈传统用水不存在危害;有些农村地区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小孩,接入自来水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地区因有企业入驻优惠政策,不收取水费,造成用水浪费。部分村委观念滞后,对饮水安全工程的设施建设和管理维护工作的重视存在偏差。一些村干部思想认识不端正,使工程出现资金投入不足、失管、失修等不良现象。

6.水费偏高。根据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已建的六个典型工程的水费测算,经营水价在0.7元/m3~5.85元/m3,水费偏高,影响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

(五)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第一,部分年代久远的已建工程因建设经验不足、资金缺乏、技术水平低等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考虑长远发展规划,存在工程标准偏低现象,使得部分现存的年代已久的工程质量不过关,造成部分设施功能老化、运行效率低的现象,这为后续管理带来了困难。第二,已建成的集中供水工程实际供水量低于需求量,造成设施闲置或运行成本过高。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分散式供水设施供水保证率低。第三,新农村、小城镇建设及政策性移民、游牧人口迁移等造成的饮水不安全人口的减少和增加。第四,农村基层水利技术管理服务体系不稳定,管理人员综合水平参差不齐。

(六)水质检测能力弱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模大,分散广,检测能力弱,难以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大部分集中供水工程无消毒净化和自动检测设施,饮用水水质无安全保障。

(七)缺乏农村饮水安全的长效运行机制一般来讲,甘肃农村地区的经济都比较薄弱,对农民无法收取成本水价。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结束后,没有了国家投资,水处理设施的维护资金无法落实,因此需要研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机制,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

二、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机制的对策探讨

(一)甘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坚持“建管并重,以建促管,以管为先”的原则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点多、面广、分散,管理难度大。为规范工程运行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工程长期高效运行,在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始终坚持“建管并重,以建促管,以管为先”的原则,不断拓宽管理思路,完善管理方式,加大管理力度,强化建后管理,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运行。

(二)建立管理机制,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坚决执行《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试行办法》,明确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水源、水质管理、供水管理、水价核定、水费计收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规定,为保障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奠定基础条件。由于甘肃省农村饮水工程项目多、规模小、分布广,群众管理观念淡薄,建后管理难度较大。为确保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建议根据工程类型和规模,按照有利于群众使用,有利于工程发挥效益和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为目标,以提供优质供水服务为宗旨,建立由县人饮管理总站、乡镇人饮管理所、乡镇管水委员会、村社群管小组或农民用水者协会、受益户组成的“五级管理网络”。每个县至少建立一个水质监测中心,切实保障供水安全。明确产权:

(1)政府投资、农民筹资投入建设的大、中型集中式供水工程属国家和集体所有;

(2)政府投资、企业融资、农民筹资投劳、社会各界捐赠等共同建设的供水工程,按照投资比例组建董事会,成立股份公司;

(3)村建、联户型的小型工程属集体所有;

(4)农户自用自管的小微型工程,属农民个体所有。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规划设计中,就必须考虑配备管理站、管理设备、管理设施,为工程建后管理创造必要条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每个工程都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落实编制,落实管理人员,并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对于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水工程实行信息化管理,对骨干工程运行管理实施视频监控和自动化控制,确保工程安全运行。

(三)建立水价管理机制,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运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服务对象是农民,而农民又是我国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在甘肃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水价承受能力非常有限,从而导致要按成本征收水费很困难。充分考虑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供水成本,群众接受能力,在此基础上收取生产生活用水水费,平稳推进水价改革,使农村供水工程实现有偿供水、以水养水,逐步走向良性循环,逐步形成合理水价体系。配备水费收取人员。在有条件的地方或项目,大力推进集中供水工程水费管理,按户安装水表,按成本核定水价,计量收费,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运行。

(四)建立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护运行基金,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运行提供资金保证设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护运行基金需要政府投入启动资金。甘肃省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经济基础薄弱,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维护都需要国家财政的资金支持。每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按一定的比例缴纳维修基金,集中到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基金中。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对一些不能按执行成本水价的饮水项目或供水成本过高的项目,由县级工程维修养护基金落实水价补贴,确保工程正常维修和长期安全可靠运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征收的水费都集中到每个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护运行基金中,统一安排使用,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运行。对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护运行基金的使用,必须加强管理和监督。

(五)建立县级工程管护维修专业队伍,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运行提供技术保障积极推进工程管护维修专业队伍建设,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为确保工程正常维修和长期安全可靠运行提高技术保障。工程哪里出现险情,抢修车辆和人员保证按时到达,加班加点投入抢修,保安全、保通水。工程维护费用从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护运行基金中支出。

(六)建立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室),确保水质安全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模大、分散广、自身检测能力弱的特点,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县级水质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每个县至少建设一个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室)。除对集中式供水工程的出水厂、管网末梢水水质进行检测外,还要派遣水质监测人员定期对本县范围内的农村供水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水质进行巡回检测,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质达标。每个县的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室)可以归属县疾病控制中心,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发生的费用要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七)建立规划机制,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运行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应搞好前期规划。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工程规模。在人口稠密、水源水量充沛、地形条件适宜地区,要综合考虑管理、制水成本等因素,并结合当地村镇建设规划,移民搬迁规划,统筹考虑区域供水,推动区域整体发展,合理确定供水范围,程供水保证率高,出水水质有保证,便于管理和维护,可以保证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长效运行。水源水量较少,居民点分散,可建单村供水工程。

(八)建立民众参与机制,监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运行宣传国家政策、鼓励民众自筹资金,自管自用工程。通过税收和补贴,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一致。在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和工程建设规划时,应充分听取当地农户意见;在制定实施方案时,开用水户会议或用水户代表会议,听取对设计方案、施工方案、集资投劳方案、工程建成后的管理体制、水价核定和水费计收方式等的看法和意见。监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运行。

(九)建立调控机制,优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运行

1.规划调控。通过规划的合理调控,有助于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运行。当前,是甘肃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关键时期,必须充分重视和依靠饮水安全规划。农村饮水安全规划要结合当地村镇建设规划,移民搬迁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必须统筹考虑区域发展和供水,加强规划调控来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的健康发展。要积极发挥规划的公共政策职能,有效发挥规划的引领和调控作用,统筹谋划区域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有序推进规划实施,依法加强规划监管,努力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运行。

2.水价调控。建立水价调控机制。由于农村饮水工程规模大,分布广,成本水价都较高。应当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价调节机制,有条件时可以进行城乡统一水价调节,低成本的工程项目取高一些,高成本的地方取低一些,取一个可接受的均衡价格,解决农村水价较高问题。

3.政策调控。政策问题关注的是那些制度安排上的变化。合理的政策安排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政策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影响是刚性的、强制约和持久的。政策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力度,进而决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运行机制。

4.宣传调控。作为公共物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搭便车的现象。各主体为了短期利益会不计社会成本尽可能地利用水资源,造成水资源过度利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有赖于政府的控制和干预,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内化工程的外部性。集中供水工程一般耗资大,且周期较长,容易导致“公共事业悲剧”。政府需根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外部性特征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建立水权管理、配置、交易和水价的政策法规体系,发改委需联合水利厅、卫生防疫部门、财政厅、扶贫、国土资源、环保、电力、物价等有关部门,设立宣传组深入基层,分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农村饮水水源地保护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护条例》、《农村公共卫生条例》、《水性传染病防治条例》及《农村医疗保障条例》等文件,最大化工程效益。同时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内容包括:(1)饮水安全知识普及;(2)水价构成;(3)技术推广普及;(4)国家政策等。

(十)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运行中央、甘肃省及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并出台《农村供水条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乡镇供水水价核订原则》、《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完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增加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价格的相关条款;完善《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增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单位分类定性的相关内容,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和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提供有力的法规制度保障。

(十一)建立学习培训机制,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运行省市水利或水务部门拨出专项资金,为各县、乡镇工程基层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人员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及时了解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设备故障、老化,乡镇生态环境、卫生条件,及建议、需求和其他问题。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熟练使用水处理设施及设备,提高水处理设备故障处理能力,提高管理水平。

(十二)建立应急机制,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运行在实施饮用水安全项目建设过程中,饮用水水质与工程良性运行是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加强工程运行管理机制的同时,如何抵御威胁饮水安全的突发事件,制定保障饮水安全的预案势在必行。饮水安全急性事件包括:(1)水质重大变化;(2)供水管道爆裂;(3)重大火灾、毒性事故;(4)自然灾害。预案配套的保障措施有:(1)资金保障;(2)装备保障;(3)通信和信息交流工作。

(十三)建立国家扶持和投资机制,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运行国家扶持机制是指中央政府利用经济政策,主要有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拨款、贷款。税收减免等,加快经济欠发达区域的发展。甘肃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薄弱,农民收入低,支付能力差。有些地区执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执行水价有一定困难。国家的富民惠民政策的落实,应该体现在民生工程上,国家在财政上对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期运行应给予支持,留有一定量的维修运行资金,保证饮水工程长期、安全、可靠运行。中央和甘肃省政府对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亏损必须制定相应的补偿政策,明确补偿规定,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亏损得以补偿,从而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运行。

三、结语

水运工程论文范文第9篇

1.1规划定位

在工程建设完成以后,根据坝区发展的需要,其功能定位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竣工,未来工程管理区在保留一小部分管理和服务配套功能的基础上,还将更多地承担旅游接待、文化展示、休闲娱乐和会议培训等功能,全方位提升坝区的功能。

1.2规划思路

规划在优化和完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原有的生产发电功能的基础上,发展旅游功能和生态景观功能,吸引游客驻留,将其建设成为世界级的现代水电基地、生态示范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展示培训基地及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发挥其生产保障、培训会议、旅游科普和休闲娱乐的综合效益。

1.3规划策略

(1)策略一:保护工业遗产,突出水电文化。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水电事业建设的一项重大的标志性工程,从侧面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经济建设取得的成效,其建设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类工业遗址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价值,在规划建设中应突出对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开发。

(2)策略二:完善配套设施,满足发展需要。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区主要为三峡的各项施工建设提供生活配套设施,现在工程的建设已基本结束,未来工程管理区还将承担各类旅游接待、会议培训等功能。同时,由于管理区内部分建筑建设年代较早,建筑质量较差,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坝区发展的需要,所以急需完善管理区内的各项配套设施。

(3)策略三:融入“绿色、低碳”的开发理念,恢复生态环境。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对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未来的规划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恢复生态环境。

2规划内容

2.1城市设计与风貌更新

(1)空间结构。规划将三峡坝区分为左岸片区和右岸片区两部分,并以大坝为核心,结合现状功能,合理调整坝区两岸片区的空间结构,形成“一环、两带、五区、八核、多点”的空间布局,打造眺江生态园、三峡水电博物馆、酒店群、水电培训中心和体育公园等节点,并通过合理的交通流线将左岸片区与右岸片区串联起来,形成环状功能流线(图1)。

(2)功能布局。根据现状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布局,左岸片区与右岸片区在功能上也有一定的区分:左岸片区作为三峡坝区的入口区域,对进入三峡坝区的游客起着重要的分流与集散作用,规划将交通换乘中心人流量较大的商业设施、医院、体育馆及经济商务酒店等服务配套设施布置在左岸片区(图2);右岸片区主要为功能复合型区域,与左岸片区的功能适当进行区分,主要包含教育培训、会议接待、休闲游憩和参观游览等功能。

(3)风貌更新。三峡坝区现有建筑主要集中在左岸片区,多建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建筑比较陈旧,也无明显风貌特色。规划充分考虑三峡大坝主体及周边村镇的建筑风貌,融入三峡水利工程元素和当地文化元素,确定坝区建筑风貌主要为带有中式韵味的现代风格,同时兼具水电文化特色及地域文化特色。坝区内除了酒店、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以外,其他建筑风格形式相对统一,形成具有整体性的建筑风貌。结合现状建筑,规划对其立面和屋顶进行改造,并添加材质,在改造过程中注重三峡大坝主体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使规划区内的建筑风格与形式相对统一,以保持规划区内建筑风貌的整体性,达到融景、透绿的目的(表1)。

2.2旅游体系规划

(1)旅游产品开发。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宏伟工程本身就对游客具有天然吸引力,再加上依托三峡品牌,使库区旅游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后,三峡库区还将出现更多可供旅游开发的湖泊、岛屿等新的资源,“高峡平湖”的新形象已经在业内逐步树立起来[2]。为了发挥三峡坝区及其周边的旅游资源优势,充分挖掘三峡坝区的价值,进行系统的旅游开发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内旅游需求的逐渐成熟,个性化、多元化旅游趋势的逐渐形成,三峡坝区旅游业应针对不同客户需求细分市场,根据自身资源条件设计、开发和销售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在体现特色中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实现与东部地区的互补,为实现跨地区旅游经济体系的点线联合、客源分享及联合促销等创造条件。在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旅游产品的绿色化、精品化,优化三峡坝区旅游产品的结构,提高三峡坝区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规划重点提出“泛博物馆”和“大旅游区”的概念。“泛博物馆”主要以参观游览大坝为特色,结合博物馆、多处工业遗址公园和截流公园,打造一个具有浓郁水电文化气息的水电泛博物馆。“大旅游区”在整合坝区自身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上溯奉节白帝城,下至宜昌葛洲坝,打造片区式的发展格局,突出坝区旅游中心集散地的作用,构建富有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区。规划以大坝为核心,设置三峡水电博物馆、演艺中心和珍稀鱼类保护中心等,提升坝区旅游的综合吸引力;同时,结合现状自然山体和环境,打造截流公园、坛子岭公园和185观景台等景点,与大坝形成视线通廊,使游客能便利地观察到作为旅游核心景点的三峡大坝。围绕大坝组织环形旅游游线,将坝区两岸景点串联起来,构建由工业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项目组成的复合立体的旅游体系,提升坝区对游客的吸引力。

(2)三峡文化特色提升。三峡地区跨越重庆、湖北两地,素有“川鄂咽喉”之称。一方面,这里山高坡陡、地势险峻、景观雄奇,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游人到此探险猎奇、游憩赏景;另一方面,历史上的三峡地区作为连接巴蜀与湖广的交通枢纽,不仅长期成为东西移民的主要通道,更是巴、楚、蜀及中原各个民族交融的区域,各种异质文化在此交流、碰撞、融合与涵化,文化的多元性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水位的上升对坝区内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胁。为推动坝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以生态园林建设为主题,开展了截流公园和坛子岭眺江公园等园林工程,改善了坝区的生态环境,同时注重恢复与保持长江两岸的水土。此外,在建设中尽量避免地形改造,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品种,合理配置植物景观,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

3结语

水运工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河流泥沙运动学;基本理论

河流泥沙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技术学科,研究泥沙在水体中的输移、悬浮、冲刷、淤积的规律,是水力学科的基础理论之一,包括了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与整治、工程泥沙、航道与港口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涉及水文学、水力学、地理学、以及环境与生态学、沉积学等多个学科[1]。通过对于河流动力学课程的学习和一系列论文的翻阅,现将河流泥沙运动学基本理论的相应进展做以综述,由于能力和资料的有限,望老师批评指正。

1.河流泥沙研究的发展历程

我国河流泥沙研究的历史可追溯至修建都江堰工程时期,李冰父子通过引用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科学地解决了岷江的泥沙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今年来,我国的钱宁等老一代科学家通过其不断努力,逐步完善了理论研究体系,形成了一系列系统的学科,且成功的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工程当中,解决了诸如三峡,小浪底等水利工程的泥沙问题

2.我国河流泥沙研究成果

我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我国的水资源具有四大特点:水多、水少、水脏、水混。其中水混即河流中携带大量泥沙,导致了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抬高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以黄河最为严重,这些问题给我过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河道防洪和沿河道人民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由于突出的泥沙问题和资源,我国的泥沙学科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研究在世界上也有着极高的地位。

2.1 河流泥沙运动学基本理论

2.1.1泥沙的起动特性

3.结束语

河流泥沙学科是个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它与水文学、水力学、地貌学、地理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 相互渗透, 呈现出蓬勃的生机。河流泥沙运动基本理论则是河流泥沙学科中的重中之重,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与翻阅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河流泥沙学科已经在国际上拥有了极高的地位。本文通过列举一系列的河流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经验公式,大致概括了近年来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成果,通过这些公式的不断改善可以看出,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和理念突破,我国的河流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研究还将拥有更高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光谦. 河流泥沙研究进展[J]. 泥沙研究,2007,02:64-81.

水运工程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南水北调;运行;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TK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南水北调工程的中、东线的线路长均在一千公里以上,年调水量为一百到一百五十亿立方,这些工程在运行期间存在的风险问题是人们关注的重心。本文就南水北调运行风险管理关键技术这一问题,提出了主要工作任务、研究目标、技术方面的方针政策。

一、南水北调工程的任务要求 南水北调工程投资巨大、地质情况极其复杂、距离长等特点,由此看出它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程,这里面所含的问题也带给管理者们一个不小的考验,此工程规模大,存在的风险因素相对较多,波及的范围广,相对的也就增加了其管理的困难程度。这就需要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方面的支撑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这里采用风险分析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运行进行风险的综合管理。这不仅能完善和发展风险的管理方法有更重要的理义,而且对其调度方面及体制的创新也具有指导意义。

二、南水北调工程的研究目标本文主要对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探讨,其主要目标是:以对风险因素的识别、评价及预测南水北调中线与东线的水文、生态环境、工程、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等研究,提出南水北调在复杂情况中的风险分析、管理及措施,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帮助。

三、南水北调工程的技术路线南水北调工程中主要以工程运行风险与管理方面的关键技术作为主线,以工程运行中的风险管理理论为内容的核心,以分析工程中的风险因素、做出评估及处理为途径,利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工程运行风险管理技术方面的问题。这里从三个方面来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一是加以分析后,指出工程运行的风险因素集;第二是对于评价的需要,进行专题方面的研究;第三是综合分析各种风险困素。

四、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任务 1、南水北调工程运行风险的管理研究

本节对南水北调工程的风险,以中东线工程的情况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南水北调和工程运行中如何识别风险因素,以及对其机理的研究。本专题以中线工程为例,对其内在质量及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工程稳定以及运行带来的风险。主要有自然条件和工程结构等其它风险因素。

(2)本工程的风险评价、预测。中线工程具有类别、区段、组合多的特点,对各种因素的影响和转换,以及风险方面的叠加和它们之间的各种关联性。从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各类风险因素的组合概率,用以评价以及预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风险。 (3)本工程中运行风险控制与对策。利用回避、控制、转移等方式,研究中线工程风险控制标准,提出包括提高施工技术、采用先进检测设备、技术人员培训、工程质量把关等工程及非工程的风险控制对策。

2、南水北调运行中水文风险管理研究 水文的特点是具有不确定和随机性。一是来自水文的自身因素,如:降雨的不确定性、水文的蒸发过程以及地下水的补水的不确定性;二是来自对其现像认识的不够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不文风险的存在。此工程跨越多个气候区,要全方位的认识到水文气候区和输水区以及进水区的不确定性。用科学的方法来对水文风险进行评估,这对于此工程的顺利运行具有深远的意义。参照以上概括总结以下几个方面:(1)南水北调工程运行水文风险的因素识别与机理研究。中线工程运行水文风险主要表现在:①丹江水库丰枯造成供水水量的变化;②受水区的丰枯造成需水量相对设计量的不稳定;③水源区/受水区丰枯;④供水/需水过程中的协调。 (2)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中水文风险的评估及预测。水文风险评估及预测主要针对水文风险概率的风险损失。在其基础上,再进行综合性的水文风险概率以及风险损失评估。 (3)南水北调工程运行水文风险的控制及调度。根据其评估的结果,做出运行水文风险管理方案,对削减效果进行逐一分析;再根据其发生概率、损失和控制风险的效果,分析水文风险的控制标准;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设计应急调度预案。

3、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生态与环境风险管理研究 生态风险指的是一定范围内,因有不确定性的灾害对生态产生的作用。这些作用最终导致生态结构或功能的损伤,而造成生态系统的不平衡。

南水北调工程的运行生态风险包括东、中线的生态风险,东线工程利用的是京杭运河以及沿线的湖泊等水系输水,对其范围内的生态影响不明显;中线工程则算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对范围内的生态系统和景观影响相对明显。因此,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生态风险重在中线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环境风险的重心是东线工程,主要问题是解决水质污染,因为东线与湖泊水系紧密相连,沿线范围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严重排放已影响到了东线的供水水质,范围内中的环境不确定因素较多、较复杂,影响到东线水质能否实现三类标准。东线与中线的运行工程所面临的问题不同,这需要针对性的进行探讨研究。根据评估管理主要包括以个几方面的内容:

(1)本工程生态环境风险因素的识别以及作用机理。在确定了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的生态风险范围后,识别其运行对该范围生态系统方面的风险压力因素,明确同压力素对生态方面的作用机理。运行的环境风险可分为两种情况:①突发性的生态与环境风险;②非突发性生态与环境风险;识别这两种风险的因素,并对各因素的进行研究。 (2)本工程运行生态与环境风险评估及预测。在风险的确定性评估后,对于东线工程沿线范围的环境与中线生态敏感区的风险进行区划。(3)本工程运行生态与环境风险管理与调度。据评估的最终结果,做出生态与环境风险的管理方案,根据其评估的结果,对其削减效果一一分析,研究其控制标准,以可能发生的、并分析削减效果;研究控制标准;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设计应急调度预案。

五、南水北调运行风险综合评估与管理调度预案研究

(1)南水北调风险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以系统控制理论为指导,从改变风险后果性质、针对运行管理特点和风险控制技术,研究风险控制技术应用于南水北调工程进行风险控制的机制与方法。

(2)调水运行风险调度的依据与原则。在风险调度中,要实现承受适度风险、保证风险管理机制的运作,根据来水和需水情况,受工程、水文、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约束,最终确定调出、调入水量。

(3)建立南水北调运行风险调度预案。根据单项风险控制管理的研究成果,从运行系统的整体出发,提出了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系统风险管理的多种综合策略。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状况,制定南水北调工程运行风险调度预案。

结 论:

本项目是针对特大型远距离调水工程的安全问题开展的研究,来填补我国在工程运行风险管理研究上的空缺:(1)研究体系上,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运行综合风险识别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建立复杂调水工程综合风险识别体系;(2)研究技术上,对复杂调水工程系统的多层次时空风险预测与模拟研究,提出调水工程运行风险分析的理论框架,解决调水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因子、调度的安全控制和运行风险度的定量分析模型,提出保障调水工程运行和维护安全的对策措施。本文在深入分析不同风险因子的基础上,进行工程运行的综合风险集成,提出了维持南水北调长效运行的管理预案。

参考文献:

[1] 朱尔明.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专家论坛――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认识[J].中国水利,2005,4:16-20.

[2] 韩亦方.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科技问题[J].水利水电技术,200 32(1):35-37.

[3] 傅长锋.南水北调中线在线调蓄工程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5,3(5):6-8.

水运工程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模糊识别理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运行风险等级;非线性模型

中图分类号:TV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4)06-0184-05

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其所涉及的配套工程建筑物数量之多,其沿线地质情况之复杂,所以,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安全运行对于保障工程沿线城市城镇的安全及国家的水资源战略发展,都显得十分必要[1]。目前,关于工程运行风险的评价存在许多方法,如模糊综合评判法、层次分析法、极限条件法[2]、经验指数法[2]、投影寻踪法[3]和综合评判物元模型[4-7]等。本文采用模糊识别理论对清苑县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运行风险等级进行了评价。该方法是基于可变模糊集的方法,对相对隶属度函数作了严格的归一化处理,由于可变模糊理论研究的是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模糊概念的相对性与可变性,使得每一次条件的改变,都要进行一次归一化处理,虽然增加了问题处理的相对难度,但其综合考虑了清苑县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中各评价指标对运行风险等级的影响,计算中采用非线性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使计算结果更具合理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其他评价方法的不足。

1 模糊识别理论

设有对[8-9]模糊概念A作识别的n个样本集合

样本j的特性用m个指标特征值表示,即

则样本集可用m×n阶指标特征值矩阵表示为

式中:xij为样本j指标i的特征值。

样本集依据m个指标按c个级别的指标标准特征值进行识别,则有m×c阶指标标准特征值矩阵

式中:yih为级别h指标i的标准特征值,随级别h的增大而减小。

若该指标小于、等于指标的c级标准特征值,则其对A相对隶属确定为0;若该指标等于、大于指标的1级标准特征值,则其对A的相对隶属度为1,所以对于该指标的特征值介于1级与c级标准特征值之间指标有相对隶属度函数公式

式中:rij为样本j指标i的特征值对A的相对隶属度;yi1、yic分别为指标i的1级、c级标准值。类似地,可得指标i级别h标准值yih得相对隶属函数公式

式中:sih为级别h指标i的标准值对A的相对隶属度。

一般地,样本集的m个指标对识别的影响程度不同,故指标应具有不同的权重。设指标权向量为

样本j与级别h间的差别用权距离向量表示

公式(10)称为模糊识别理论模型。当优化准则参数α=1、距离参数p=2时,其为非线性模型。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清苑县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运行风险等级的大小,在模糊识别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用级别特征值公式分析

2 清苑县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运行风险评价

指标体系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由于清苑县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所涉及配套工程种类的数量繁多,且影响配套工程运行安全的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其运行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必须全面搜集有关工程的相关资料,并在有相关经验专家的指导下完成,选定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原则如下。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要立足于现有的基础和条件,客观反映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物的运行风险等级,所以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指标数据的确定,都必须以科学为依据[10]。

(2)层次性原则[11]。指标体系应根据涉及工程的种类分出相应的层次,在此基础上再对每一项工程进行详细的指标分类。

(3)代表性原则[12]。评价体系中指标的选择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准确地反映清苑县配套工程建筑运行风险的等级状况。

(4)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原则。清苑县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运行风险评价指标可分为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为达到科学评价的目的[13],必须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而且要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统筹考虑。对于难以量化且不可或缺的指标可采取定性描述指标。

(5)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整个工程运行风险评价的基础和核心,因此,评价指标的设定应具体、准确,并结合资料的可获得性及可靠性,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完善和补充,使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14]。

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清苑县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运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层次构成,分别为级别特征值层、一级指标层、二级指标层和三级指标层,其中一级指标层包括6个子目标,二级指标层共有29个具体指标,三级指标为二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化,见表1。

3 实例应用

本文将清苑县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识别理论模型中的非线性模型,对清苑县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运行风险进行分析,并验证模糊识别理论在清苑县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运行风险评价中的适用性。

3.1 评价指标值及评价标准的确定

根据《保定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输水管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保定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输水管道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保定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输水管道工程设计图册》并结合河北省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研究院、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察设计研究院及保定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的数据调查分析筛选结果,得到清苑县配套工程输水管道的运行风险分析指标数据;同时,立足于对整个保定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数据的分析结果,参考国家相关行业以颁布的有关标准,结合上述相关单位的专家意见,确定了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将以管道指标为例进行说明,管道指标数据见表2,管道指标的评价标准见表3。

3.2 评价指标数据及评价标准的标准化

根据公式(5)、公式(6)将清苑县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管道工程数据及管道指标评价标准进行标准化,使其成为关于每一个风险等级的均在0~1之间的数。

清苑县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管道工程数据标准化结果如下:

管道指标评价标准标准化结果如下:

3.3 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二元比较模糊决策分析法[8],对管道中的9项指标分别进行两两对比,构建二元对比一致性标度矩阵:

对每行求和得到9项指标的重要性排序,权重的确定可直接根据语气算子[15]来确定,语气算子与相对隶属度关系见表5。

参考语气算子与相对隶属度间的关系,确定了9项指标的模糊标度,并将其进行归一化,得到各指标的权重(表6)。

3.4 风险评价等级

以清苑县各配套工程中管道工程为例,根据表2、表3、表4、表6,以及模型中优化准则参数α=1、距离参数p=2,运用公式(9)可以得出管道工程评价指标与级别h的广义权距离dhj,见表7。

根据表2、表3、表4、表6,以及模型中优化准则参数α=1、距离参数p=2,运用公式(10)可以得出管道工程评价指标的最优相对隶属度uhj,见表8。

根据上表,运用公式(11)及模型中优化准则参数α=1、距离参数p=2,可以得出管道运行风险等级:H管道=2.381。

类似地,清苑县其他配套工程运行风险等级计算可参照管道工程评价过程,得出当α=1、p=2时其他配套工程的运行风险等级(表9)。

对清苑县整条输水管道的运行风险等级进行评价时,本文对清苑县南水北调各个配套工程权重的确定依然采用二元比较模糊决策分析法,可以得出关于一级指标中各项指标的权重(表10)。

4 结语

通过应用模糊识别理论的非线性模型对清苑县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运行风险进行评价,不但得到了清苑县所涉及配套工程建筑物各自的运行风险等级,而且也得到了整个清苑县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运行风险的等级,计算结果较为准确,能准确代表各种配套工程建筑物运行后面对的风险大小,并验证了该理论及该模型在风险评价应用中的适用性和合理性。

面对即将竣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该种方法能为其他地区及省市的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运行风险评价提供研究价值,也能为南水北调中线所涉及的工程管理部门提出应对重点与应对措施提供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宋轩.南水北调中线交叉建筑物运行工程风险分析[D].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10.(SONG Xuan.South-to-North WaterTransfer Project run cross building project risk analysis[D].Nanjing.Nanjing 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2010.(in Chinese))

[2] 陈健飞,刘卫民.Fuzzy综合评价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资源科学,1999,21(4):71-74.(CHEN Jian-fei,LIU Wei-min.Application of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J].Resources science,1999.21(4):71-74.(in Chinese))

[3] 金菊良,丁晶.水资源系统工程[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JIN Ju-liang,DING Jing.Water resources systems engineering[M].Chengdu:Sich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Company,2002.(in Chinese))

[4] 陈守煜.水资源与防洪系统可变模糊集理论与方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94-240.(CHENG Shou-yu.Water and flood control system of variable fuzzy sets theory and method[M].Dalian:Publishing Company of Dalian Technology University,2005:194-240.(in Chinese))

[5] 陈守煜.工程可变模糊集理论与模型-模糊水文水资源学数学基础[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2):308-312.(CHENG Shou-yu.Variable fuzzy sets theory and engineering model - to learn math based fuzzy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J].The Learned Journal of Dalian Technology University,2005(2):308-312.(in Chinese))

[6] 陈守煜.可变模糊集理论哲学基础[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1):53-57.(CHENG Shou-yu.The philosophical basis for variable fuzzy sets theory[J].The Learned 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5,26(1):53-57.(in Chinese))

[7] 陈守煜,郭瑜.模糊可变集合及其在防洪工程体系综合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5,25(6):4-8.(CHENG Shou-yu,GUO Yu.Variable fuzzy set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lood control engineering system comprehensive risk evaluation[J].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2005,25(6):4-8.(in Chinese))

[8] 陈守煜.复杂水资源系统优化模糊识别理论与应用[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CHENG Shou-yu.The complex water resources system to optimize the fuzzy identific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M].Changchun:Publishing Company of Jilin University.2002.(in Chinese))

[9] 陈守煜.模糊概念在分级条件下的模式识别理论[J].控制与决策,1995,10(4):347-351.(CHENG Shou-yu.Fuzzy concep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hierarchical theory of pattern recognition[J].Control and Decision making,1995,10(4):347-351.(in Chinese))

[10] 刘威,尚金城.吉林省可再生能源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四川环境,2010,29(6):92-97.(LIU Wei,SHANG Jin-cheng.Jilin province’s renewable energy strategy environ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stablished[J].Sichuan Environment,2010,29(6):92-97.(in Chinese))

[11] 高永年,高俊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59-64.

(GAO Yong-nian.,GAO Jun-feng.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impac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hanjiang river valley[J].Geographical Science Progress,2010,29(1):59-64.(in Chinese))

[12] 谭运坤,关松,赵娜.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方法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3):36-39.(TAN Yun-kun,GUAN Song,ZHAO Na.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method research[J].The Learned Journal of Sanxia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3,35(3):36-39.(in Chinese))

[13] 郭潇,方国华,章哲恺.跨流域调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水利学报,2008,39(9):1125-1130.(GUO Xiao,FANG Guo-hua.Inter-basin water transfer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impact study[J].Journal of Water Conservancy,2008,39(9):1125-1130.(in Chinese))

水运工程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理论;污水处理工程;经济性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使得污水排放量逐渐增多,饮用水的污染情况也愈加严重,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但是我国的污水处理厂还没有能力实现满负荷的运行。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的投资量比较大,工程建设的时间也比较长,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保证,使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行得到好的控制。当前我国污水处理工作只是在建设环节,对于工程经济性影响比较大的运行成本研究比较小,使得建设环节成本超支,运行环节资金不足,甚至出现烂尾工程。因此需要想办法对污水处理的工程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1 基于寿命周期理论的污水处理工程成本进行分析

1.1 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环节的成本分析

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成本会受到污水处理场景建设规模的影响,对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环节进行分析,需要从建设前提和施工环节的成本需要进行分析。

首先是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前提的成本,主要有工程建设的预备费用以及其他费用,主要包括土地的使用费用、建设单位的管理费用、临时设施建设费用、工程监理的费用、保险费用、设计管理费用等[1],这些工程建设前期的成本中,土地使用费用是比较特殊的,需要在决策管理中加强重视。如果地区不同,即使相同规模的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费用也会不同,出现一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土地费用不同,因此在建设污水处理厂时需要研究用地的情况。

其次是污水处理工程的施工成本,主要有施工工程的成本和设备采购的成本两种。施工成本是污水处理工程成本中的重要内容,在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中,对于材料、机械设备以及人员素质水平等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对污水处理工程费用管理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施工成本管理的难度也比较大。

1.2 污水处理工程运行成本分析

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主要包括污水处理排放费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管理费用、日常维修养护费用、大修理费、经营成本、销售费用等,在污水处理工程的运行费用中,电费、大修费及大修改造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人员费用等是污水处理工程中比重很大的部分。在污水处理成本费用中,电费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达到40%左右,大修费及大修改造费占到成本的8%~15%左右,固定资产折旧费占到污水处理成本的15%~25%。[2]人工费用与当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生活条件相关,不同地区的标准是不同的,在运行成本中所有的比重也存在差异。

2 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的污水处理工程经济性有效对策

2.1 加强污水处理相关政策法规制度的建设

近些年来,我国的污水处理行业投资的相关文件等逐步颁布出台,国家在污水处理制度方面政策改革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污水处理厂逐步实现市场化以及产业化的发展,政府还需要做很多其他的高阻抗,如分离污水处理厂的权责利关系,制定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奠定基础。此外,还应鼓励污水处理厂通过融资的方式实现工厂的建设运行,使得污水处理行业中的资金不足以及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相关管理部门也应立即出善的、配套法律法规措施,保证投资商在投入资金之后能够有获得利润的保障,使污水处理工程融资的政策风险降到最低。

2.2 利用价值工程理论对施工成本进行控制

价值工程理论是以强化研究对象的价值为目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产品工艺、系统、工程项目等内容,将功能系统的分析作为其核心内容,将创新思维、集体智力资源作为前提[3],通过最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对研究对象的功能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价值工程理论的应用是十分广泛和成熟的,并将其存在于工程建设的始终。对于工程项目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选择的产品需要保证其成本是最低的,价值是最高的。所以在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中,需要提高污水处理工程的经济性。

2.3 做好污水处理工程的运行管理,优化运行方式

要使污水处理工程的成本得到有效的减少,就需要将有效的管理体制作为其前提和基础,要加强污水处理工程部门的管理,对齐班组的工艺参数、维护检修以及能源消耗等进行科学的控制,减少工程的运行成本,实现良好的工程成本控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使用先进的、性能比较好的技术设备即使前期投入比较高,但是在设备技术投入生产之后,能源费用以及维护费用能够大幅度的减少,因此必须要选择性能比较好的技术设备。

3 结束语

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中,成本投资是比较大的,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当前我国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由于资金不足使得一些污水处理厂无法顺利开展,这就需要增加融资渠道,保证污水处理工程的经济性,减少工程建设以及运行环节的投资费用。本次研究以全寿命周期理论为依据,从建设以及运行两个环节对污水处理工程的成本进行分析,对其经济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污水处理工程经济性的有效对策,从而对污水处理工程的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减少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以及运行风险以及费用,使污水处理工程的经济、社会以及环保效益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晨洋,吕福财,李晓丹.基于LCC理论的污水处理工程经济性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05:140-144.

水运工程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河流动力学;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36-0041-03

河流动力学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它的作用是使学生了解冲积河流在自然状态下以及受人工建筑物影响以后所发生变化的基本特性。按研究的角度和特点,河流动力学可分为泥沙学和河流学两个子领域[1]。河流动力学在水库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工程泥沙、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及农业节水灌溉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2000年,桂林理工大学(原桂林工学院)在广西高等院校中率先设置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并开设河流动力学课程,以适应水资源开发、河流生态保护事业对人才的需求。该课程作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其地位十分重要,在2004年、2006年和2009年几次教学大纲修订中,河流动力学作为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地位始终没有发生变化[3]。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河流动力学课程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如何面向广西乃至西南水资源开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本文结合河流动力学课程改革与实践,从教材选取、内容优化、实验改进、方法革新等方面对课程建设进行研究。

1 合理选择教材,丰富授课内容

课程开设早期,采用的教材比较单一,使得授课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此种情况,改变以往采用单一教材的局限性,融合多本最新的优秀教材,构建复合教材体系。目前可用于本科生教育的河流动力学教材主要有以下几本。

1)《河流动力学》(张小峰等,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4]系统介绍河流动力学的有关理论,分别阐述河流泥沙来源、泥沙运动、流域侵蚀、河床演变、河道观测和河床冲淤变形模拟方法等内容。

2)《河流动力学》(陈文彪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5]主要包括河流动力学的研究对象、学习河流动力学的方法、推移质运动、悬移质运动、悬移质含沙量沿水深的分布、蓄水库中因挟沙水流而形成的异重流、水库淤积和坝下游一般冲刷的计算等方面的内容,着重基本概念的阐释,对若干问题提出作者的论点和分析的方法。

3)《河流动力学概论》(邵学军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系统地阐述泥沙运动力学和河道演变的基本原理,内容包括河流系统与人类活动、泥沙颗粒基本特性、床面形态及水流阻力、推移质运动、悬移质运动、河道演变的基本原理、冲积河流的河型、数字河流、河流动力学研究展望。本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泥沙运动和河道演变方面最基本的知识。

4)《河流动力学》(王昌杰,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7]主要内容包括泥沙性质、推移质运动、悬移质运动以及异重流、平原河流河床演变、潮汐河口河床演变以及河床演变分析与河床变形计算,着重基本概念的阐述,并顾及前后课程的衔接。

5)《河流泥沙动力学》(张瑞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8]系统阐述河流水力学基本原理,泥沙的特性、沉速、起动、沙波运动,推移质和悬移质运动及计算方法,高含沙水流和异重流等,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与实际结合,深入浅出,便于自学。

综上所述,每本教材由于编写体系不同、侧重点的差异,都有自身的优势。在综合几本教材优点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发展实际,选择《河流动力学概论》(邵学军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为主,以《河流动力学》(张小峰等,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和《河流动力学》(陈文彪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为辅的复合教材体系。

2 优化课程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改变以往采用单一教材的局限性,吸收、融合多本教材的内容,并使之成为较完整的体系,优化课程内容。目前的授课内容主要以《河流动力学概论》(邵学军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教材为框架,在河流系统与人类活动和冲积河流的河型章节中穿插介绍《河流动力学》(张小峰等,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中的流域侵蚀和河床冲淤变形模拟方法相关内容,而在悬移质运动部分增加《河流动力学》(陈文彪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中的蓄水库中因挟沙水流而形成的异重流、水库淤积和坝下游一般冲刷的计算,并增加《中国岩溶地下河系及其水资源》(郭纯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中岩溶地下河的内容,同时精简数字河流、河流动力学研究展望两个章节的内容。优化后的课程内容,既做到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又吸取不同教材的精华。

此外,河流动力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广泛应用水力学、水文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处理问题,主要研究水流与河床的相互作用规律,这使得部分教学内容与水力学、水文测验等课程的内容有所联系,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河流动力学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例如,在河流动力学教学中,学生对泥沙运动驱动力的理解有一定难度,为了改善教学效果,在讲授河流动力学时,适当介绍水力学中与泥沙运动水流阻力有关的力的分解及水流能量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河流动力学是新兴的学科,随着水流流速、泥沙含量测量等新技术手段的出现,以及新的泥沙运动理论的提出,河流动力学的一些授课内容也将随之变化发展。因此,介绍当代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十分必要,可以引发并增强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为此,在注重传授泥沙运动、水流阻力、河床演变等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充实反映本学科研究新进展的内容,如深入浅出地介绍河流动力学研究进展及其前沿的有关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3 改进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是理论的来源和基础,实验教学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地位,课程实验的目的不仅要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利于实验技能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河流动力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在河流动力学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开设有课程实验和实习。

由于课程开设之初的实验多为验证型和操作型,内容较简单,虽然易于学生操作,但不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例如粒径计法泥沙颗粒分析实验,教师在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较繁杂,而学生实验时得到动手能力锻炼的机会较少。另外,有些实验项目不便于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系统化,难以激发学生将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探究热情和对该学科的好奇心,如泥沙吸附重金属迁移转化动态模拟实验。

因此,改进实验内容,增加特色实验和自主创新实验十分必要。首先,实验项目由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转变。例如,利用土壤侵蚀与流域产沙模拟装置,将流域产沙、泥沙起动、河床演变等实验项目整合成一个大型的综合实验――水流挟沙模拟实验,这样不仅增加实验项目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系统化理解,也能较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增加设计性实验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例如,利用岩溶管道水流模拟装置,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岩溶地下河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提出具体方案、拟定实验步骤,独立完成操作、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创新思维能力。最后,增加实验内容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如实地调查漓江河床演变特性和灵渠防洪排沙工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3.1 特色实验

1)漓江河道演变实地调查。以桂林市区漓江河段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市区河段的比降、断面形态、河床物质组成和河型,结合河流断面的水流流速、水流挟沙能力等因素的分析,研究市区河段河型的成因。

2)灵渠防洪排沙工程考查。考查灵渠水利设施各组成部分及河流动力功效,实地认识人工水利设施与河流动力作用的相关关系,初步掌握水沙流野外调查观察和人工水利设施防沙排洪功效。灵渠水利工程观察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铧嘴、大小天平、南渠、秦堤、北渠以及船闸、斗门等。它们的作用不同,但互相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排洪分沙分水的整体。

3.2 自主创新实验

1)水流挟沙模拟实验。该实验采用土壤侵蚀与流域产沙模拟装置,该装置主要由人工智能控制组件、多变河曲组件、自动人工降雨组件及流量测量等综合集成,可完成实体比例仿真模拟流域产沙过程、泥沙起动、河床形态变化等任务,研究床面形态与水流条件、泥沙特性的关系,观察在不同水流条件和泥沙颗粒组成情况下床面形态的变化及其过程。

2)地下河运动仿真实验。该实验采用“岩溶管道水流模拟装置”,该装置由3部分组成:岩溶管道水流模拟实验台、岩溶管道水流模拟装置测试仪和计算机监控系统。其中岩溶管道模拟实验台由3个水箱组成,每个水箱从不同位置延伸出多个管道,每个水箱均可大范围独立升降,以便由水箱产生不同的水压力,形成不同的管道水流,另有4个流量计灵活测试各管道水流量。通过岩溶管道水流模拟,了解岩溶区内岩溶管道水系统和岩溶地下河系统内岩溶水运动过程,并进行地下河运动仿真模拟及相关的水量计算和评价。

同时,结合西南地区地表河流和岩溶地下河系生态与健康,将与河流动力学有关的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让学生受惠于延伸的教学与科研平台。重视实践环节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将教学、创新、科研融为一体,全方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4 革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以启发式、交互式、开放式教学方法贯穿教学活动始终。基本理论采用多媒体与必要板书有机结合的方式实现课程教学,习题和实验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与延伸。

1)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主要起启发和引导的作用,以点带面去激发学生获得更多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师精心传授与学生用心听讲相结合,课堂上留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课后复习,自学并消化吸收。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程建设中,紧跟学科发展趋势,密切联系科研生产实际,及时把泥沙运动、河床演变等领域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反映到教材建设及课程教学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强调课程的基本概念,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到书本、参考资料去寻求答案,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3)建设精品课程,丰富教学手段。课程中的水流阻力、水流挟沙力等内容比较抽象,在利用图表、图形、动画等讲解基本概念上,多媒体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动画、教学录像等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有更直观、更详细的认识,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实时性等特点,将多媒体、网络与课程相结合,突出个性化和多样化,鼓励学生利用精品课程自主学习。

4)课堂教学交流互动。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采用交流互动式教学,与学生共同探讨黄河河床演变、漓江河道形成等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随堂进行有关计算,并随堂进行讲解,巩固学生的学习知识。通过布置课后思考题的方式,指导学生查阅使用各种资料。采用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根据兴趣自选问题,结合课程内容进行专题调研,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展开热烈的讨论。

5)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河流动力学是一门理论密切结合实际的、具有显著水利特色的专业基础教学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安排漓江河道演变实地调查、灵渠防洪排沙工程考查、水流挟沙模拟实验、地下河运动仿真实验等系列实践性、实验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重视技术、重视实际、重视实践,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让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

6)利用现代交流手段,注重课外辅导、答疑、讨论。就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安排课外辅导,或通过网络交流工具进行在线交流讨论。个别问题采用点对点答疑解惑,答疑不是简单给出答案,而是启发引导学生沿正确路径自己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增强解题能力。结合专业介绍及学科前沿论坛,举办小讲座,开阔视野,努力提供有趣味性、可研究性且密切结合教学内容的实例。

7)改革考试制度,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期末总评成绩作为综合成绩,包括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30%~40%,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实验实践环节等。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科技期刊,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与教学相关的题目写微型文献综述,作为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二是期末试卷占60%~70%,在理论课笔试试卷设计上,加重主观题的分量,减少客观题的比重。同时试卷的给分点要多,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面。

5 结语

将河道水流、泥沙运动与西南岩溶地下河系融为一体,突出地表水系与岩溶地下河系水流运动特点,体现岩溶特色,深化河流动力学教学内容,完善具有西南岩溶地区特色的河流动力学教学体系,拓宽河流动力学课程教学内涵。革新课程实验内容,增加特色实验和自主创新实验,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采用启发式、交互式、开放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让学生受惠于延伸的教学与科研平台。重视实践环节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将教学、实践、科研融为一体,重视实践环节训练。

参考文献

[1]曹叔尤,方铎.河流动力学进展[J].水科学进展,1992,3(4):319-325.

[2]曹叔尤.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基本问题研究的现状与任务[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2,34(1):1-5.

[3]代俊峰,郭纯青,方荣杰,张红艳.体现岩溶地下河特色的河流动力学教学内容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96-97.

[4]张小峰,刘兴年.河流动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5]陈文彪,谢鉴衡,张瑞瑾.河流动力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邵学军,王兴奎.河流动力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王昌杰.河流动力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水运工程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DE型氧化沟机理运行时序交替模式升级改造节能

 

本文中所研究的污水处理厂位于江苏省某城市,城市污水处理厂(下文简称污水厂)总设计处理能力为每日8万吨,污水厂的设计进、出水水质如表1所示,污水主要来自科学园、大学城、科学园研发区(内含工业污水),服务面积50多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40万人。该工程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日处理能力4万吨,2008年初工艺调试成功。污水厂所处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为15.7℃,年平均降雨117天,降雨量1106.5毫米。

表1 污水厂进、出水水质水质指标

本污水厂采用的工艺为DE型氧化沟,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氧化沟按照不同的运行方式可分为连续工作式、交替工作式和半交替工作式等三大类型。连续式氧化沟进、出水流向不变,氧化沟只作曝气池使用,系统设有二沉池,常见的有卡鲁塞尔氧化沟、帕斯韦尔氧化沟等;交替工作氧化沟是在不同时段,氧化沟系统的一部分交替轮流作为沉淀池,不需要单独设立二沉淀,常见的有三沟式氧化沟(T型氧化沟);半交替工作氧化沟系统设有二沉池,使曝气池和沉淀完全分开,故能连续式工作,同时可根据要求,氧化沟又可分段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具有交替工作运行的特点,常见的有DE型氧化沟[1]。

图1 污水厂工艺流程图

经过统计本污水厂2008年06月~2010年06月进、出水中BOD5、COD、SS、NH3-N、TN、TP的情况,结论如表3中所示,经过半交替式工艺(厌氧池+DE氧化沟+二沉池)处理城市污水的达标率为100%,BOD5、COD、SS、NH3-N、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83.51%、84.18%、91.31%、89.19%、59.15%、67.15%,由数据可以推断半交替式工艺具有较高的去除有机物、悬浮物、NH3-N的功能,同时也能对水中TN、TP有较高的去除能力,本污水厂的去除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与交替运行时序的设置有很大关系。从理论上讲,C/N≥2.86就能进行脱氮,C/P>17才能满足生物除磷要求,在此时间段本厂BOD5/COD、BOD/TN、BOD/TP的平均值分别为0.364、1.86、22.79,显然,污水厂的进厂水中碳源较少,在此种情况下,适当增加缺氧段运行时间,以及修改交替模式(将第二段均设置成硝化反应状态)、调整水停留时间以及外回流量等就可以提高脱氮、除磷的去除率。

表3 污水厂2008.06~2010.06期间水质统计分析情况

2、DE型(交替)氧化沟生物脱氮和除磷机理

DE型氧化沟的生物脱氮功能是通过特殊的运行方式,利用逻辑程控系统使污水交替进入氧化沟,并利用曝气转刷或曝气机来控制溶解氧的浓度,使硝化和反硝化在沟中交替发生,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氧化沟中部分活性污泥絮体内外层存在浓度梯度,活性污泥絮体表层,由于氧的存在而进行氨的氧化反应,污泥絮体内层的溶解氧逐渐下降,此中环境下进行反硝化反应,最典型的同时硝化反硝化工艺就是氧化沟[2];氧化沟前设置了厌氧池,从二沉池至厌氧池的回流污泥中存在NO3-、NO2-,在厌氧条件下,以NO3-、NO2-为电子受体,以NH4+为电子供体将氨转化为N2[3],此种厌氧氨氧化脱氮模式可能对本工艺脱氮起到一定作用,但是还需进一步实验研究才能确定。

对于生物除磷,由于聚磷菌好氧吸磷比厌氧释磷要多,因此污水中的磷通过排放富磷剩余污泥来去除,双沟式氧化沟工艺也正是此原理,通过在氧化沟前加厌氧池,达到除磷的目的[2];缺氧环境中以硝酸盐取代氧气为电子受体进行缺氧吸磷,硝酸盐被还原为氮气而得以去除,达到同时除磷和脱氮双重目的[4],反硝化除磷技术是否在本污水厂除磷过程中发挥作用,仍需更深入研究证实。

3、运行时序

图2 污水厂工艺流程图

本污水厂DE氧化沟系统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一般情况,污水进入氧化沟前端的厌氧池,经配水井的切换,两条沟交替出水,再此过程中营造出厌氧、好氧区和缺氧区,且不存在污泥回流。DE型氧化沟生物的运行程序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运行周期(4~8h)与运行程序,同时重新组合厌氧池等池体在工艺中分布顺序就可得到不同的脱氮除磷效果,结合进厂污水的特性,组合合适的操作程序(双沟式氧化沟操作模式可以在4种最基本的模式基础上扩展,开发出具有多种交替程序和组合模式),本污水厂运行时序如下:

1段:历时105分钟。污水进入沟I,沟I中搅拌机转动,使悬浮污泥和污水充分混合,沟I处于缺氧状况,缺氧对于反硝化反应很重要,反硝化反应使硝酸氮转换成自由态的氮,同时在沟中,大量的有机物被除去,沟I出来的水进入沟II。在沟II,污水处于好氧状态,转刷的快速运转为生物反应、有机物氧化、由生物群进行的硝化和大量磷吸收,提供了所需氧气。同时,沟II的自动堰开启,使经处理的污水连续排入沉淀池。在沟II,有溶解氧控制转刷的操作,当溶解氧浓度达到设定数值时,部份转刷停止运转,减少了能量消耗。2段:历时15分钟。,DE型氧化沟机理运行时序交替模式升级改造节能。污水进入沟II,沟II进行反硝化,同时污水分别流往沟I,沟I进行硝化反应。污水从沟II排放到沉淀池。3段:历时105分钟。污水进入沟II,沟II进行反硝化,污水流往沟I,进行硝化反应,沟I的自动堰开启,污水从沟I排放到沉淀池。4段: 历时15分钟,在4段,氧化沟的操作与2段相同,但污水从沟I排放。在此交替缺/好氧环境中会出现溶解氧浓度梯度,局部环境进行同时硝化反硝化脱氮,有可能30%~50%的脱氮由于同时反硝化而完成[5];反硝化除磷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目前通常采用水力停留时间确定厌氧池容积,通常厌氧池中水力停留时间为0.5~1.0hr左右,一般规定最少不低于0.75h,回流污泥量与停留时间成正比,同时厌氧污泥量占反应池总污泥量的比值不低于10%,才能有较好的除磷效果[6]。,DE型氧化沟机理运行时序交替模式升级改造节能。

在这个运行时序中,1、3两个阶段是主反应,主要通过相互切换,达到不用内回流就可以具有较高脱氮效率;2、4是过渡段,主要作用是使进入二沉池的混合液含有较高的溶解氧,保证二沉池不会出现厌氧池反硝化造成污泥上浮。在时间分配上,一般好氧时段占56%,缺氧时段占44%的情况下,脱氮效率较高。如果改变1、2、3、4时段的时间,从而改变缺氧时段所占比重,就可以设计成多种适应脱氮要求的工艺;当脱氮效率要求不高时,缺氧时段比值较低时,加长2、3段时间可以实现;按照以往经验,在8h周期的控制时序中2、3段时间最少需要30min,才能保证出水[6]。

刘俊新,王宝贞等人通过调节转刷的充氧能力可使氧化沟内形成好氧段和缺氧段,当缺氧段的容积占氧化沟总容积的45%~55%时,总氮去除率高于90%。通过加入厌氧池,可提高氧化沟的除磷效率[7]。

本污水厂厌氧生物选择池内配有推流搅拌器,以防止污泥沉积。二个氧化沟相互连通,串联运行,可交替进、出水,沟内曝气转刷高速运行时曝气充氧,低速运行时只推动水流,不充氧。,DE型氧化沟机理运行时序交替模式升级改造节能。通过两沟内转刷交替处于高速和低速运行,则两沟交替处于缺氧和好氧状态,同时,氧化沟内还设置了推流搅拌器,主要起到推流作用。污水由厌氧池至二沉池的过程中,经历了厌氧、交替好氧/缺氧、沉淀的工况,经过微生物生化反应达到脱氮除磷的功能,具体交替工况如表2所示:(注:——进水、——出水、——搅拌器运行、——低速运行、——高速运行)

表2 污水厂半交替工况运行模式

交替独立运行氧化沟在实质上是一个连续流活性污泥系统,但是具有按时间顺序交替切换运行状态的特点。常规活性污泥法中污水按空间顺序依次在各个反应器(区)中完成好氧、缺氧(厌氧)和沉淀等处理过程。而交替独立运行氧化沟中,分别处于好氧、缺氧或沉淀等运行状态的各个氧化沟,按规定的周期相互切换运行状态。适当控制各周期长短与比例以及其运行条件,就可达到要求的处理目的。这种工艺上的灵活性使系统优化比较容易实现,应用微机自动控制运行也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

现有的交替模式工艺有交替式氧化沟、UNITANK工艺、SBR系列工艺以及近年来新开发的相关具有交替模式的工艺等。一般情况,交替工艺利用都具有2组以上池体组成;均可以至少2点以上交替进、出水;生化池池体均能交替组合进行好氧/缺氧/厌氧/沉淀工况处理污水;基本上不需增加泵作为内回流系统动力,只需要控制闸门的开/关就可以达到污泥回流。

污水通过进水闸门控制,按时序分别进入交替廊道,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运行周期。,DE型氧化沟机理运行时序交替模式升级改造节能。交替工况运行中曝气系统、推流搅拌设备、闸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DE型氧化沟机理运行时序交替模式升级改造节能。曝气系统根据工艺不同可选表曝机类似系列曝气设备和鼓风机房—曝气管路系统等鼓风曝气系统;推流搅拌设备可选主要有:推流器、搅拌器、推流搅拌器等;闸门最好能选用开启速度快的设备。,DE型氧化沟机理运行时序交替模式升级改造节能。

崔志峰等人提出了交替式(曝气—沉淀一体化)内循环活性污泥工艺(AICS),该工艺已在新疆阿克苏污水处理厂、密云县污水处理厂、山东日照市东区污水处理厂等成功投入使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8]。佛山市第二污水处理厂首期工程采用组合交替式活性污泥法工艺:具有占地省、土建费用低、运转灵活、管理方便、运营费用低等独特的优点,尤其适合在中小型污水处理厂应用,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替代其它活性污泥法[9]。

通过对江苏省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DE型氧化沟工艺运行情况分析,深入分析研究了相关交替式污水处理技术的机理、运行时序、交替模式,总结出交替式污水处理技术具有较高的去除有机物、悬浮物、TN、TP的功能,针对不同地区进水水质存在差异的情况,只需要设置合适的运行时序、调整交替模式就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相应标准;该工艺还具有节能、控制灵活、占地省等特点;在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引导下,尤其是近年来一些污水厂需要升级改造,完全可以利用原有的构筑物,将交替式污水处理技术做为现有污水厂升级改造的首选工艺。

参考文献:

[1]娄金生,谢水波,何少华等,生物脱氮除磷原理与应用[M],国防科学大学出版社,2002,141

[2]邓荣森,氧化沟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53

[3]孙洪伟,彭永臻,王淑莹等,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技术的演变、机理及研究进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8,39(1)7-11

[4]万金保,王建永,反硝化除磷理论及运用现状[J],水处理技术,2008,34(3)7-10

[5]王诚信,交替独立运行氧化沟生物脱氮磷技术[J],中国给水排水,1990,6(6),56-60

[6]周雹,活性污泥工艺简明原理及设计计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1-168

[7]刘俊新,王宝贞,J.W.vanGroenestijin等,采用氧化沟从城市污水中去除氮和磷的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7.30(5)36-40

[8]崔志峰,王凯军等,交替式内循环活性污泥工艺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04,20(9)56-58

[9]陈贻龙,组合交替式活性污泥法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工程应用[J],中国市政工程,2004(1),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