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会计金融论文范文

会计金融论文范文

会计金融论文

会计金融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学;金融学;课程设置;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F230-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有会计学与金融学,往往这两个学科被分类在不同的系部当中。例如,大部分院校把会计学分类到财会系中,而金融学归类到经济系当中,这样的学科划分较大程度上抑制了两个学科的交叉学习。

一、会计与金融交叉学习的重要性

(一)金融学是对会计学理论与技术学习的重要补充

在现代信息社会,每个家庭以及个体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金融服务,例如开设银行存款账户、刷卡消费、购买理财、基金、证券、股票等金融产品等等,尤其在做金融投资决策时,同是财务领域,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对金融领域的内容知之甚少,甚至不能做出一个完整的投资决策。但本质上,很多金融工具背后都离不开会计理论与技术的支持。总之,从生活的角度以及学科关系的角度,金融都是会计学非常重要的补充。

(二)学习金融知识是会计学学生适应竞争环境的必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例如各类金融衍生品的开发与应用,给人们提供了多样的投资途径。这些创新不仅对会计学的学生来说是个挑战,对金融学学生来讲也是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而且这些创新更加证实了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在日益变幻和创新的社会环境下,仅拥有会计知识对学生而言只是掌握了一种会计技巧,但不足以应对变化发展的财务金融领域的工作要求,面对更加复杂和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会计学学生更应该主动丰富自己的金融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人才是指在具备本专业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他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IT技术已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人才在将在未来几年内十分紧缺。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培养复合型人才,进行学科交叉学习必不可少。并且,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及财务领域将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复合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一)高校及教师对学科设置的固化思维

当前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往往缺少创新,排斥变革,习惯沿袭传统的学科设置,使得教学模式固化,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全方位发展。其次,高校教师对于学科交叉学习不够重视,很少在课堂上进行有意义的拓展,从而也导致学生对于跨学科的知识不够重视。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课程认真学习,而对陌生和不感兴趣的课程则消极对待。例如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国际贸易、金融证券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会计课程等。这种情况造成培养复合型人才难上加难。

(二)课程设置与实际有脱节

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金融与财务会计往往是密不可分的,金融领域的人不懂会计,无法根据财务报表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判断,而会计从业人员不懂金融,也无法适应日益创新的金融工具给会计人员做出筹资投资决策带来的挑战。而在大部分财经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会计学与金融学的学科交叉较少,基本上只学习了对方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不能有效拓展,最终导致会计毕业生不懂金融,金融毕业生不懂会计,要在就业之后进行专业知识的恶补。相比较国外的教学,会计与金融都被合并为一个专业,即“Accounting and Finance”,要求学生进行全面学习财务与金融知识,这是非常值得国内各高校借鉴的。

(三)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学习专业知识,较少涉及实验课程。这使得很多学生对大量的授课式课程感到厌倦,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在很多高校中,并没有根据各学科配置适当、适量的实验课程,如沙盘模拟或应用各类实务软件等。这更使得学生的学习与实际想脱离,学生无法通过单一的授课式教学培养兴趣以及创新能力。反之,有些课程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也会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y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交叉学习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提高高校以及高校教师对学科创新设置的重视

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是各大高校的责任所在,不能把这些号召仅当做口号,应当切实履行高校培养高精尖人才的责任,深入调研,创新课程设置,使得课程设置能够结合社会实际,例如加强与财务和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针对本文提出的会计与金融学科的交叉学习模式,国内高校应积极吸取国外教学经验,例如实施选课制,使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和时间在各个学科之间学习深造。

(二)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财务与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目的是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激励他们跨学科学习。具体的设计可以是“理论学习-实验课程-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积极与财务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实训课程内容。

(三)加强高校教师素质的培养

课程设置的改革离不开教师的认同和应用,仅有创新的课程设置,没有教师的努力,也是不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所以,高校应制定各类政策激励教师主动学习跨专业知识,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高校也可以选送教师到财务与金融企业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会计金融论文范文第2篇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为地将物质内容赋予给诚信。对于金融会计行为者来说,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诚信,需要诚恳待人,信守承诺,对于自己会计责任和义务需要勇于承担,同时对现实的经济活动要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进而将真实的会计信息提供给金融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诚信对于金融企业来说,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①良好的操守行为和职业道德。②强烈的敬业意识。③真实的金融会计信息。④精湛的会计技能。⑤全方位的金融会计服务。⑥强烈的守法意识。

2金融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2.1信息不对称。通常情况下,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双方掌握的信息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组织开展市场经济活动时,如果会计信息对称,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由于掌握相同的信息,对于虚假的会计信息都能容易地识破,那么就不会存在所谓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但是,由于制造会计信息的人能够参与公司的管理,可以控制经济活动的全部过程,进而更加全面地掌握企业的内部信息,在信息质量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然而,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由于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完全依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信息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制造信息的过程中,会计信息制造者就会不履行诚信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使得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2.2利益驱动。从根本上说,巨大的经济利益才是导致会计造假的根源所在。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向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国家管理机关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以获得其信任,进而在投资、政策倾斜、核销贷款等方面,通常情况下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负责人可以获得职务、薪金等方面的利益;而会计人员通过作假往往可以获得相应的薪资,甚至占有升迁的机会等。

2.3会计制度的局限性。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制订实施的会计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现有的会计原则为金融会计造假创造了操作空间。当前,权责发生制是确认财务会计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相应的应计、预提,以及待摊等项目,通过操纵相应项目的确认时间,在收入、推迟确认费用等方面,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以提前确认;在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在职业判断的基础上建立稳健性原则,进而使得其主观随意性比较强,通过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和利润,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对利润进行操纵。二是会计准则的滞后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新的经济事项不断涌现,原有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难以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此时,新的会计政策没有制定和颁布,进而出现“合规”的造假期。

3加强金融会计诚信建设

金融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加大会计诚信的建设力度,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维系金融企业的公信力,一方面完善立法,对制度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从自身做起养成诚信习惯。

3.1完善法制。对于会计立法的权威性、惩戒性,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强化,进一步增加诚信缺失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会计造假者知难而退,进而达到事前控制的目的。

3.1.1在诚信方面增加立法,树立会计诚信的权威性,同时提升法律的社会地位。目前,会计诚信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对于“会计诚信”的概念,在现行的法律条文中,还没有明确或者直接地提出。为此,需要制定专门的法规,进一步满足会计诚信或者信用建设的需要,一方面是整个社会的意愿和期望,另一方面借助法律的权威性,充分显现政府、立法和执法部门的决心。

3.1.2强化金融机构负责人在会计反假方面的法律责任。在《会计法》中,明确规定:对于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其法律责任需要由本单位的负责人来承担,并且会计人员同样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为此,本文建议:单位负责人全部承担会计作弊责任,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不承担任何责任。这种设想的提出,其参考依据是:大多数会计作弊都是受各种外来力量的干预,并非会计本身意愿。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如果会计人员擅自作假,进而触犯法律,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单位领导需要承担用人失察、监督不力等责任。

3.1.3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完善审计体系。金融业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独立专门的审计系统,监管会计作假行为,其实施流程为:建立健全独立的金融审计体系。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需要独立出现的审计部门,将其设成独立的机构,并且垂直管理审计机构的费用、人事、工资、组织关系等。通过责任追究制对其审计事项进行管理,对于经过审计的事项,无论何时出现问题,原审计人员、领导等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3.1.4对金融会计工作加大监督力度,提高检查效率。对于管辖范围内的会计工作,在监督、检查和指导等方面,上级财会或内审等职能部门需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突发性、普遍性问题进行及时的预防和纠正。在监督检查会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恪守原则,明确现场监督检查的责任,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划分相应的责任。在组织开展检查工作时,需要落实责任人,重度重视整改工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经济处罚与道德惩戒进行结合,对于检查质量给予高度关注。

3.1.5组织建立金融会计监管委员会。在美国,为了进一步监管金融会计行为,在受到会计丑闻冲击后,成立了相应的会计监管委员会,并且将非会计界人士引入专业监管架构中,担负监管审计重任。为了确保我国金融会计业的持续发展,我们可以吸收借鉴英、美等国的做法,建立金融会计监管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树立金融会计的良好形象。

3.2加强金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在日常工作中,金融会计行业需要大力培养职业道德,对金融业会计的诚信度进行巩固和强化,同时对于金融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弄虚作假的行为进行规避,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金融会计行为,需要建立诚信档案。所有金融机构的会计从业人员、领导等都是诚信档案的对象,通常情况下,记录的信息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守信信息、提示信息和警示信息。对于会计人员的基本情况、在诚信方面的表现及行为等通过档案进行记录。在具体实施会计档案的过程中,需要对诚信档案进行动态的管理,金融会计学会对各金融系统上报的信息进行汇总,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各单位所报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如实提供诚信信息和相应资料,同时确保所报信息、资料的真实性,这是相关人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3.3营造良好的金融会计诚信环境。对于金融会计行业来说,需要营造诚信的氛围,积极营造诚信的社会道德环境,巩固和强化行业诚信,进一步确保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

3.3.1用人要坚持诚信。对于金融业来说,具备良好职业判断力的会计人员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现在,对于会计人员的使用,一些单位判断人员的好坏以是否“听话”为标准,这种用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扭曲了会计职业。对于会计人员的品质,诚实本分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在聘用会计人员的过程中,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诚信的人是首选,一个人专业能力再强,如果缺少诚信,任何企业是不会聘用的。

会计金融论文范文第3篇

1.1信息失真

市场经济的主力来源于可靠的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失真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人为的道德原因,即会计人员为了迎合经营者的利益偏好,做出违规行为用来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二是无意的技术原因,当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以及制度无法全面理解,又因为工作能力差而导致工作的程序与方法用错,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而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风险又是巨大的,它掩盖了真实的状况,从而导致偏离经济运行的正常轨道,最终导致经营成果崩溃、发展后劲削弱、决策失误、社会不稳定等不利于金融风险防范的巨大风险。

1.2监督乏力

会计监督是改善管理内部经济的一种监督方式,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保证。因为会计工作通常与金钱息息相关,所以会计人员很容易在不正当的利益下做出各种违规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会计核算的监督不力,尽管我国的各种法律都必须依法经营,但是很多时候会计惩罚制度却没有跟上,同时,内部控制监督不力,会使会计人员有恃无恐,不仅会在技术与操作上失误,也会出现各种携款私逃等恶劣案件,从而导致违规行为肆无忌惮地增加经营风险。

1.3财务成本

财务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计算企业一定时期的成本耗费,所以与经济利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如果财务成本的核算方法使用不当,也会造成巨大的财务与损益风险。

1.4操作与管理

操作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和法制观念淡薄都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这项风险是由技术导致的,如果处理不当,甚至还会导致信誉受损。同时,如果会计部门无法充分地将管理职能发挥到底,就会使得领导决策失误。未能及时将反馈信息提供给领导决策,甚至未能从自己的操作中发现问题,这类失职的操作都会导致无法弥补的损失。

1.5制约失衡

不法分子日渐猖狂,使出的花样与手段也是层出不穷,而这些案件多多少少都会涉及财务部门,抓住内控不严的机会而直接违规操作,又或者是通过核算水平的降低而直接导致经营风险的无限放大。

1.6会计创新风险

无论是从摆脱当前的困境出发,还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会计是必须要创新的。尤其会计在财务管理方面,有着巨大的发掘潜力。但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方法,如果不能结合自身情况而盲目随波逐流,就会导致可观条件背道而驰,也会造成无法控制的效益风险。

2金融会计的风险分析

通过以上的各种金融会计的风险,我们可以得知金融会计的风险主要来源于理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和控制风险.综上所述,金融会计风险是多样性的,其形成的原因自然也同样是多样性的,具体主要表现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经济环境、不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和制度建设、整体水平较低的会计人员素质。那么,我们将会通过金融会计的风险分析,从而找出防范与化解的方法。

3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金融会计是金融这种高风险行业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不够扎实,必然会导致金融安全无法稳健运行,导致企业无法健康成长。因此,必要的防范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1从制度上规范

现代金融业正在急剧发展,而我国金融企业相关的会计制度和会计规则却没有随之健全与完善,所以很容易导致了不适应的阶段。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金融企业应该健全会计的职能管理,通过加强与整顿会计的工作秩序和基础工作,从而利用制度提升真实核算资产质量,规定财产管理与成本计算,以此来防范会计风险。同时,在规范制度的同时,必须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切合自身情况来改善现状。在制度上,我们又分为会计工作的制度与管理职能制度。会计的工作制度可以切合自身改变一些方法,比如说放宽一些账目的条件限制,改革一些过于苛刻的规定。而管理职能制度,则是为了内部控制与监督的充分发挥。

3.2积极推进会计责任制

责任中心的任务责任划分一般属于分散性的,因此,企业若是积极推进会计责任制度的话,可以有效地规避金融会计风险。同时,将责任分散化可以更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工作,当某一部分出现问题时,我们可以立马找到出问题的地方,并快速解决,这就是我们企业推进会计责任制度的好处。

3.3建设内控

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和监督是金融机构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通过从决策实施到控制、管理和监督,能够保证金融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在最早的时间里发现隐患与各种风险,从而有效地降低金融会计风险,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监督乏力和操作管理等所带来的利益损失,使会计工作与经营管理工作能够井然有序地运行下去,保护资产的完整性、安全性,促进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与监督,将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混乱的财务收支管理,甚至有的单位还会因为违规操作而产生恶意案件,这样的情况通常使国家与单位在财产方面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十分迫切的。

3.4完善建设

加强对会计人员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能够有效地防止会计人员在技术上出现纰漏,从而遏制技术上引起的风险;加强对会计人员政治思想与道德教育能够有效地防止会计人员因为满足自身的利益而做出的违规操作;加强对会计岗位的严格选择和考核把关能够增强会计人员的使命感与责任心。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硬、管理水平高的会计队伍能够有效地防范金融会计风险,我们可以具体采用以上的做法来加强金融企业会计队伍的建设。有章必循、执章必严、爱岗敬业的会计人员更能够进行金融会计的全面防范与有效控制。

4分析与建议

综上所述,会计金融的风险通常都与机制、管理与人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我们也应通过机制、管理和人员来逐个击破。首先,一个完善的会计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内控机制,又通过内控机制而有效地管理与培养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从而防范由于只重视权责制而忽略谨慎性原则的经营风险、因操作失误与责任心不强产生的利益风险和因为知识与技能跟不上而导致的效益风险。

5结语

会计金融论文范文第4篇

一、国际会计准则对于金融稳定和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的意义和作用

现有国际金融框架的资源基础是国际金融资本,其资本实力来自于国际金融市场,而且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市场。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不是联合国,而是控制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西方七国集团的首脑会议。1997年东亚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处于国际金融框架的决策高峰的西方七国集团首脑会议,于1998年10月发出了要求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承认国际会计准则的呼吁。

会计直接承担了管理和监督微观经济实体的有关重要职责,因而对国际金融和经济全球化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影响。经济和金融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是在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发展,也就是在适应和满足经济生活的客观需要和金融业务的实际要求的曲折和进步中发展。与其他的国际经济活动相比,国际金融活动更为突出和集中地体现资本运动、资本社会化和资本运动全球化的实质性要求,更加需要准确、真实、可靠、可比的会计信息。

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运动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金融的发展对于国际会计的发展有更为直接的需求,是国际会计发展的更为直接的推动力。国际会计可以一方面减少国际经济生活和国际金融活动的风险和曲折,一方面促进国际经济运行和国际金融活动的发展和效益,从而保障和促进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个全球统一的资本市场,需要资本运动的全球化和跨国性资本所有权个人化的有机结合。没有国际会计准则,或者是只有准则而没有实务权威性和实际约束力,这样的有机结合就没有基础,更不可能形成全球统一、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国际会计信息系统。于是,一个全球统一、高效率、低成本、资金容量和流量空前巨大的资本市场也就难以出现。

跨国性和国际性的微观经济实体集团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国际会计对于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以及其框架体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国际会计准则已有二、三十年的发展历史,其业已发生的积极影响在于达成和促进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活动中的财务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为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中的投资、贸易和信贷建立信用基础并提供决策信息,维护和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规范、效率、安全和稳定。

但是,由于美元具有的世界货币主导地位和美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美国会计准则在国际金融市场举足轻重。而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金融业务和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地位则缺乏权威有效的法律保障,在实际应用中主要依靠各国的跨国公司和企业自愿采纳,实务权威性较为有限。会计信息的编制与披露缺乏国际公认和统一有效的原则和标准,使得会计信息跨越国境的处理成本提高,传递效率与内涵清晰度降低,不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二、国际会计准则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分割状态和统合难点

目前的国际资本市场,实际上不是一种高度有机统一的国际市场,而是由各自为大并吸收外国公司上市的各国资本市场所组成的一种国际拼板市场,存在着影响全球资本市场统一的一些重要裂缝。例如,公司要得到和保持在外国资本市场的上市资格,必须向该资本市场呈交根据该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会计报表。这种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制度,以遵守东道国会计准则作为各国资本市场的跨国准入条件,在实际上分割了国际资本市场,从而也限制了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效率。全球统一准入条件等市场管理基本制度的国际资本市场始终未能出现,以这样的资本市场为基础并服务于全球化经济的国际金融框架也尚未形成,除了还有其他的复杂原因之外,国际会计准则的实务权威性不足以统一或取代主要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各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制度和标准不衔接,市场准入条件尚未国际化,也是一个重要障碍。

由于欧洲包括伦敦在内的国际金融市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得到恢复与发展,加上近二、三十年来美元的地位逐渐发生微妙变化,发展中国家的国际金融市场陆续形成、逐渐成长,国际会计准则应运而生,逐步发展。近一两年来,国际会计准则的实务权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距离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基本要求还有差距。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要真正地上一个台阶,首先要看美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此对应,国际会计准则是否具有全球统一的实务权威性,首先有待美国资本市场的认可与接纳。但是,国际会计准则在美国发生资本市场会计危机之前完成的机构、制度和准则内容的大幅度调整,仍未能达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基金会对于会计准则质量的要求。而且,从美国有关方面的角度来看,国际会计准则在质量上明显低于美国会计准则。从表面上看去,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水准似乎才是美国资本市场承认国际会计准则的实务权威,从而进一步统一准入条件和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对外开放的前提。

引人注目的是,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这两年实行调整并大幅度靠拢美国会计准则的同时,美国有关方面为了巩固和更好地发挥美国会计准则在本国资本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展开了关于“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公开大讨论。与此同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关于加强对美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督力度的一些建议,却未能说服美国国会。不久之后,从安然公司与安达信会计公司涉嫌串通的假帐事件,到世界通信公司似乎瞒过了安达信会计公司的假帐事件,一系列重大的上市公司财务丑闻使资本市场会计危机在美国全面爆发。华尔街股市指数在这一次资本市场会计危机的高潮中持续下落,美国经济衰退后的复苏,在经济基本面状态似乎良好的情况下,却面临着再次衰退的直接威胁。在野的为此发难,执政的共和党开始担心由此造成中期选举的失利。为了应对这一场资本市场会计危机,美国政府和国会不得不采取应急和减灾措施,加快推出对公司会计业务加强监管的公司会计监督法,并抓紧动用刑法严惩造假舞弊有关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发动了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以来影响最深远的美国商业行为改革”。与此同时,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美国会计准则的质量,已经成为维护和稳定美国资本市场的一项迫切议程。

随着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国际金融框架和经济全球化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明确,大家在质疑和思考这种资本市场会计危机的发生原因和整治措施的同时,一方面越来越看清:国际会计准则继续发展并取得实务权威性,是资本市场全球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一方面又不得不担心:国际会计准则是否比各国的会计准则更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防范市场会计危机。三、国际金融框架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

国际金融框架与国际会计准则,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但是却又相辅相成的专业领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强了国际金融框架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密切联系。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金融活动中的实务权威和普遍遵守,前提是要有国际金融框架的自愿接纳、正式承认,并且需要形成有效的法律保障。在国际金融方面,人们非常重视国际金融框架的变化、调整和进步。在会计学方面,人们的关注焦点之一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实施和修改。本文认为需要进一步关注的,还有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及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走向。

国际会计业务活动的发展,必须适应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和国际资本运动的客观需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相比较,国际会计业务活动的发展是一种国际经济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发展。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本身当然也要反映国际经济、国际金融乃至国际资本运动的自然和客观需要。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必须体现为一种具有国际公认性的专业文献,而这种国际公认性必须依赖于其制定和机构本身在人员构成、资金来源和工作程序等方面公认的国际独立性、国际专业水平和国际透明度,因而必然是一种社会政治因素及国际和各国的人为因素更多的事态发展。总之,国际会计的发展服务于国际金融的发展,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则更为明显地受制于国际金融框架的发展,而国际金融框架的改革、发展与稳定,也必须要有国际会计信息服务的支持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专业保障。这样一种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各国逐步接纳和应用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历史过程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四、资本终将确定自己在国际金融框架中的会计信息标准

美国会计原则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力,依赖于美元和美国资本市场对于跨国公司、国际金融和世界贸易的影响力。反过来说,美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实务权威性,同时也维护了美国资本市场和美元的国际强势地位。合起来看,美元、美国资本市场和美国会计准则这三个支柱,支撑着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强势地位。这种三柱支撑的强势地位,形式上显然比依靠强势货币的单一支撑更为稳定。但是在实质上,人们已经在这次美国资本市场会计危机中首次看到了美元、美国资本市场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同时摇晃。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财务会计基金会在国际活动中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在东亚金融危机以后从无暇一顾转为积极参与。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得到长足的恢复、进步和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新兴资本市场的兴起,前苏联东欧集团的全面瓦解,使跨国投资、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的统一潜力得以进一步发挥,各国经济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既合作又竞争、以求自身发展的基本前景进一步明朗。美元、欧元和日元既相互竞争、又相互配合,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体制已现雏形,美元地位的相对下降,美国资本市场日益感受到来自伦敦、东京和法兰克福的竞争压力。然而,综合分析美方处理资本市场会计危机的能力和表现,及其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近年来改革的重大影响,又说明了美元、美国资本市场和美国会计准则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分别在国际货币体制、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会计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应当看到的是,在加强金融安全合作和加强国际金融框架建设的过程中,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保险监管国际协会和金融稳定论坛等几大国际金融机构通过近几年来积极和密切的协商,已经于2000年3月26日在新加坡举行的金融稳定论坛第三次会议上,明确地将国际会计准则列为关键的的国际金融准则之一。金融稳定论坛是一个国际论坛,不同于国际合作的决策机构,对于国际金融框架并没有实际约束力。但是,其表态向世人展示了论坛成员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立场。对此,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作出了积极的回应,重新调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组织结构,大幅度修改和加强了原有的国际会计准则,并且通过国际会计发展论坛去探讨国际金融框架问题。

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会计组织的这一呼应姿态,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全球一体化的历史潮流,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赞同。其中,美国财政部已于2001年6月25日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的主要国际金融准则之一、与本国的有关准则对照列入自己的互联网页。美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机关是证券交易委员会而不是财政部,该部这一动作对于美国资本市场没有实际约束力,因而既不代表、也不预示美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但是可以视为美方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表示的一种肯定态度和积极姿态。与美方的态度相比欧洲方面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更为积极,业已通过欧盟的法律程序,决定从2005年开始在资本市场上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财务报表。

会计金融论文范文第5篇

一、金融会计诚信的涵义

诚的原意是真实客观,无妄无欺。宋朝朱熹曰:“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信的原意是人言谓定,诚实无欺。早在《诗经》中记载着:“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由于“诚信”二字在原意上相通,可以互用。故许慎《说文》曰:“诚,信也;信,诚也”。春秋战国时期,诚信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论述。孔子把信列为四教(文、行、忠、信)和五德(恭、宽、信、敏、惠)的组成要素。西汉的董仲舒将信用作为“三纲五常”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在古老的中国,诚信就成为人们普遍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

进入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以后,诚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物质内容。对于我们广大的金融会计行为者来讲,诚信就是要求诚恳待人,信守诺言,忠实于自己所承担的会计义务,也就是要客观公正地反映现实经济活动,为金融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偏不倚的会计信息。具体来说,金融会计诚信应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行为。2.强烈的敬业意识和职业荣誉观。3.真实准确的金融会计信息质量。4.精湛的会计技术和熟练的会计技能。5.优质高效的金融会计服务。6.有强烈的守法意识、政策水平和制度观念。以上这些既是金融会计诚信的内涵,也是加强金融会计诚信建设的指导方向和目标。

二、金融会计诚信的现状及缺失的原因

(一)金融会计诚信的现状

当前,金融会计诚信面临严峻形势,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难题。2002年,财政部共检查了保险等行业192户企业以及相关的92家会计师事务所,共查出资产不实115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24.2亿元,利润不实24.2亿元。2003年,中国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报告,也显示了我国金融业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以上数据、事实表明,近年来,我国金融领域普遍存在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问题。

(二)金融会计诚信缺失的成因

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金融会计诚信问题,这不仅仅是道德倒退能够解释的,它与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都有着密切联系。

1.信息不对称是前提。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享有不相同的信息。如果会计信息是对称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指金融机构)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国家管理部门与投资人)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很容易被识破,那么就不会有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但由于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一般是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控制着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结果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能出现“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违反诚信原则,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损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2.利益驱动是内在动因。会计造假之所以如此猖狂,其主要原因就是会计造假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能骗到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政策倾斜、核销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企业负责人有可能因此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可能会由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而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目前处于买方市场的环境下,为了占有一席之地,也迎合金融机构的要求,出具虚假报告。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金融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

3.会计制度的局限性是条件。一是会计原则本身为金融会计造假提供了操作空间。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和利得来操纵利润;另外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都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想像的空间。二是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金融会计造假提供了契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出现,使原有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而新会计政策又不能及时制定及颁布,这在客观上出现了一个“合规”的造假时段。比如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的核算与其会计准则的脱节。

4.失信成本低是催化剂。目前我国对检查出来的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减弱了法律的效力。在具体的规定上现有的一些治假法规、处罚规定也显得过宽。如《会计法》第45条“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成犯罪的,可以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等规定。相对于因造假取得的巨额经济和政治收益而言,这种造假成本太过于低廉。而且,即使这么轻的经济处罚也往往是由造假机构的权益来承担,极少影响到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的利益。正是由于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于预期成本,才会不断上演会计造假的闹剧。

5.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外在因素。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金融机构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是指财政、税务、审计、银监、证监、保监等部门的监督。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健全,在许多方面与市场经济还不相适应。内部监督由于会计监督人员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往往流于形式。外部监督由于点多、面广、任务重、注册会计师制度又刚刚恢复建立不久,加之人员知识老化等问题,都与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相适应,不能从外部监督上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加强金融会计诚信建设

加强金融会计诚信建设,维系金融企业的社会公信力,不仅需要从立法、制度改革上着手,也要从每个金融机构做起,从每个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做起,从每个金融机构的会计人员做起。

(一)健全法制

强化会计立法的权威性和惩戒性,并提升诚信缺失的成本,这无疑会使那些怀着侥幸心理的会计造假者知难而退,达到有效的事前控制的效果。

1.增加诚信立法,提升会计诚信的权威性和法律地位。会计诚信问题目前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现行的法律都没有明确和直接地提出“会计诚信”的概念。而针对会计诚信或者更广泛的信用建设需要制定专门的法规,不仅是整个社会的一种意愿和期望,同时也通过法律的权威性,显现了政府、立法、执法机构及社会公众对杜绝会计造假的坚定决心和信念。

2.强化各金融机构负责人会计反假的法律责任,减轻会计人员造假压力。《会计法》在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将会计人员也纳入会计法律责任。我们建议让单位负责人100%地承担会计作弊的责任,而会计人员对此不负丝毫的责任。这种设想的依据主要在于,目前大多数会计作弊并非出自会计本身意愿,而往往是由各种外来力量强加的。当然,如果会计人员作假行为是擅自做出的,若触犯了法律亦应追究法律责任,但单位领导还不能溜之大吉,必须承担用人失察、平时监督不力的责任。这样,任何的会计作弊一旦追究责任都将是单位一把手倒霉,可以无形之中让单位领导不再强迫会计任意操纵对外报告行为,也可以大大减轻会计人员工作中的心理压力。这种方法,有助于让广大会计人员从囚徒困境中解放出来,也有助于会计诚信原则自然回归。

(二)严格金融会计内部监管

要建立金融会计诚信,仅凭高压是远远不够的。有了法律和制度的保障,还需要金融领域加强自身监管,改善自身诚信环境。

1.健全会计制度,建立独立金融审计体系。应在金融业内建立更加独立和专门的审计系统。具体做法包括:一是构造独立的金融审计体系。将各金融机构现有的审计部门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审计机构,按照经济区域分布,各个金融机构的最高审计机构设在其总部。审计机构的费用、审计人员的人事、工资、组织关系等实行完全垂直管理。对其审计事项实行责任追究制,只要是经过审计的事项无论什么时候出现问题,原审计人员和领导都要负责。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加大对各金融机构总部的审计监督力度和频率。这样可以使审计行为更具独立性和内在动力,从而使存在的问题更快、更好、更全面地曝光并得到处理,以保障我国金融会计信息的真实,促进金融业的稳健发展。

2.提高对金融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效率。应进一步强化上级财会或内审等职能部门对管辖范围内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突发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预防、纠正。要坚持原则,现场检查大公无私,落实问题缜密严谨,划分责任有理有据,每一次检查都要见人(落实责任人)、见效(整改),并且要把整改提高到主要位置,将经济处罚与道德惩戒有效地结合起来。要高度重视检查质量。宁可少检查一次,也要绝对保证检查的质量。要组织政治责任和业务素质都过硬的精干力量,认认真真地查,彻彻底底地查。在处罚力度上,一定要“下重手、动真格”,绝不姑息迁就,确保会计监督效果得以提高。

3.成立金融会计监管委员会。美国在受到连串会计丑闻冲击之后,在今年夏天批准成立会计监管委员会,并把非会计界人士引入专业监管架构,担负起监管审计行业的重任。我国金融会计业应该效仿英、美等国,尽快成立独立的金融会计监管组织,找出害群之马,提升业界的透明度,重塑各界对金融会计的信心。

(三)加强金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金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能够提高金融业的会计诚信度,有效地制约和防止金融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弄虚作假、粉饰报表,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

1.建立金融会计行为者诚信档案。诚信档案包含的对象是我国所有金融机构的会计从业人员及其领导。具体记录的信息应包括四个方面,即基本信息、守信信息、提示信息和警示信息。诚信档案主要记录会员的基本情况、在诚信方面的良好表现及行为、已经出现的有违行业诚信要求而需予以提示的行为,以及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及准则、受到各类处理的行为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诚信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由各金融系统逐级汇总报金融会计学会,各单位对所报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各相关人员有义务及时向单位如实提供诚信信息和相应资料,并保证真实。各金融机构负责本单位会计诚信档案相关信息的归集、录入,金融会计学会重点负责会计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制定、信息分析、更新、网络开发和维护、政策解释和培训,指导和监督检查各级学会的诚信档案建设管理工作,对全行业会计诚信信息进行分析和披露。会计诚信档案记录期限至个人不再从事会计工作止。建立金融会计诚信档案制度,对相关人员失信和处罚等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披露,是加强金融会计自律性管理的有效手段,使诚信执业者受到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失信者受到市场的处罚。

2.深入开展金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德治必须与法治联系起来,互相促进。要定期组织金融会计人员和相关领导人学习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引导每个会计行为者自觉履行《会计法》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把权力和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会计从业人员合法利益的利益观。二是引导金融会计从业人员自省自律。切实增强金融从业人员自省、自律、自重意识是培育、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所谓自省、就是每天都要反复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以便发现违背常理和道德要求之处并及时纠正;所谓自律,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检点,防止违背道德的意识与行为的出现。因此,要引导广大金融干部职工自觉接受职业道德的引导、规范,自觉检查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的得与失、对与错,自觉纠正言行偏差,按照金融会计职业道德要求,逐步完成从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从而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到一个新境界。超级秘书网

(四)培育良好的金融会计诚信环境

要更好地建设行业诚信,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必须努力创造诚信的氛围和价值观,培育诚信的社会道德环境。

会计金融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新金融工具;会计制度;措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创新成为当今世界竞争与发展的显著特征。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建立,新的金融工具如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掉期交易等层出不穷。解决好金融创新中的会计问题,对确保金融稳健运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为更好地发挥金融创新活跃市场的作用,笔者将就金融创新中的会计制度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以进一步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一、中国金融会计制度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始终保持稳健发展的良好势头,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金融会计制度不断完善,对金融业稳健运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于现代经济对金融发展的要求而言,中国金融会计制度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金融会计制度不适应性的几个表现

1.对金融业特殊性不够适应。其主要体现在制度规定过于笼统,强调金融业同其他行业会计制度的一致性,在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的规范上,会计科目过于概括,尤其是忽视了银行业支付清算业务的特点,带来了现行会计科目在实务操作中可行性差的共性问题。

2.对账务处理规范性不够适应。主要是制度规定不细致,账务处理随意性较大。现行金融会计制度在不少金融业务会计处理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模糊现象,易造成会计人员理解上的差异和操作上的无所适从或随意性,不同系统或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受到影响。

3.对会计电算化不够适应。现行金融业会计制度主要是基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设计的,需要根据会计核算手段的变化进行重新设计。这一滞后使得目前各行会计资料异常复杂和不规范,会计基础数据难以实现标准化。

4.对稳健性要求不够适应。主要体现在会计制度支撑不足。一方面稳健性原则执行不到位。贷款呆账准备的提取没有按照贷款的质量状况和贷款的风险度进行提高,贷款风险分类在会计核算上的体现不全面。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法限制较死,易造成企业前期虚增利润、资产超期服役的现象。另一方面,金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机构设置上缺乏权力制衡机制,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会计体系不完善,时有滥用会计科目、账务核对制度执行不严的问题发生。

(二)新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带来的新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衍生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带来了金融市场活跃发展的局面。一方面,衍生性金融产品大多具有以小搏大的高杠杆效应,十倍或数十倍的巨额收益吸引着大量的投资者;另一方面,新金融工具筹资成本低,融资手段多样化,既为资金需求者提供廉价的多种融资手段,又为投资者提供防范和规避投资风险的多种选择。新金融工具自身的特点,对传统会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1.要求规范相应配套的会计制度。新金融工具的出现,使金融会计面临着确认、计量和揭示的新问题,尤为突出的是缺乏与金融衍生工具相配套的规范的会计。这些新的金融工具发展较快,种类繁多,不同种类金融工具的性质、条件、金额、期限均不相同,风险程度也不同,金融会计对它的反映、控制能力不足,造成相当部分新金融工具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这些资产负债表外项目对报告使用者构成了隐藏的潜在隐患,存在资产负债表外损失的风险。

2.要求改变传统的会计原则。传统会计的主要任务是报告实际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客观性、稳健性、历史成本等相关原则。而新金融工具会计的主要任务是预测性报告尚未发生、将来发生后才能精确核对的经济业务,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就带来了会计制度设计基点上的分歧,传统的会计制度在原则上受到影响。

3.要求改变传统的会计计价基础。传统会计主要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所有会计要素的计量均采用历史成本,在客观形成的基础上对已经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因而计量模式讲求精准,计量结果具有确定性。对新金融工具会计要素的计量,由于不存在历史成本问题,因而改变了传统会计的计价基础,更多地依赖经验数据和知识性、规律性预测,其计价基础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4.要求改变传统的会计报告体系。传统会计报表主要报告会计主体源于过去的交易及事项的会计信息,报表体系、报表内部结构及其项目均无法完全满足新金融工具的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就要求对传统会计的报告体系从结构设计、项目内容和关联性等方面进行大的调整,否则将难以体现报告体系的实际价值。

5.要求改变传统的会计要素构成。在传统会计制度下,所有资产和负债确认的基本前提条件是要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对其未来经济利益的测算,从企业的流入和流出都必须来自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对新金融工具来说,其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则来自双方签定的契约,规定的是未来的经济活动,不能据以确认购销业务。传统会计要素已经不能适应新金融工具会计对信息披露的要求。

由上可知,金融产品创新对传统会计带来的挑战是原则性、根本性和全方位的,需要对传统会计制度从设计原则、计价基础、报告体系和会计要素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调整,逐步建立体现金融创新特点的会计制度。

二、金融会计制度创新的思路

(一)把握金融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点

1.强化理论基础支撑。金融会计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哲学、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学等方面。其中,哲学作为方法论,是构建会计制度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基石;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会计学的基础学科,是构建会计制度目标的两大支柱;法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构建会计制度思想的支柱。经验表明,任何一项会计制度都是一定环境的产物,不同环境造就了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会计制度,产生了法典式、规章式、混合式和社会式等会计制度模式。从中国会计环境出发,应该继续坚持规章式会计制度模式。

2.体现制度设计的多重性。不同层次的会计制度,其设计主体也不尽相同。规章级会计制度的设计主体可以是财政部、国务院其他部委或地方人民政府,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设计主体是企业本身。

3.坚持科学性与有效性相结合。在会计制度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包括符合政府要求、考虑企业特点、采用综合导向、实施国际协调、坚持稳定适用、供求平衡以及遵循成本效益等方面。

4.遵循会计制度的基本规律。会计制度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会计制度的构建离不开会计制度概念框架的支持,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离不开会计制度的规范,会计制度的规范内容有赖于会计实践,会计制度的繁简程度有赖于政府政策,会计制度的运作方式有赖于文化背景,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源于经济全球化等。

5.重视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既推动了会计制度变革,又给会计实务、会计理论和会计制度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计算机的出现,将原来的手工会计改变为计算机会计,因特网的普及和发展,产生了电子商务、ERP,形成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并引发了网络会计的发展趋势,由此必然引起相关会计理论和会计制度的重新思考与调整。

6.扩大信息量,减少不确定性。符号经济的不确定性有两类:一类是初级的,即由自然的随机变化和消费者偏好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另一类是次级的,即由信息的不对称而引起的不确定性。前者系经济体系之外的力量所引起的,具有根本的不确定性;而后者则是经济体系中内生的。信息是不确定性的负量度,减少不确定性必须获取和处理更多信息。制度决定着信息的提供、处理、传递、分布及信息本身的准确性,成为对抗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为突破个人不确定性的理解力和结算力限度、规避风险提供了现实途径。(二)正确处理金融会计制度创新中的协调性问题

1.金融业系统内会计制度与金融业统一会计制度的协调。金融业统一会计制度的修订应经过充分酝酿论证,保证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尽量减少金融业各系统内部的补充制度。从务实的角度确定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完善内容,既要适应金融业务的需要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基本的技术层面,既要考虑中国经济环境又要体现国际惯例,保证金融业统一会计制度在各系统内的适用性,以及各系统切实按统一会计制度从事会计工作。这样,一则可以使各系统有权威性的参照依据,二则可以保证各系统会计信息与平时账务处理的一致性,便于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披露真实全面的会计信息。

2.金融业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资本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核心,资本市场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公平和效率是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的基本准则,资本市场的顺利运作和健康发展有赖于会计及其信息披露的质量。目前,会计的国际协调得到了大多数国家及有关国际性组织的支持,成为各国政府增强本国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的公司企业降低国际资本市场筹资成本和提高筹资效率的重要途径。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透明、可比和充分披露成为各国政府、财务信息提供者、财务信息使用者和有关国际性组织的一致性要求。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程序和会计方法具有可通用性,各国在同类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面差异并不大,其国际协调存在现实性。

(三)建立稳定性与应变性相结合的机制

会计制度作为一种会计规范,一方面要求保持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新的经营方式、新的金融业务不断涌现,会计制度也必须及时修订与完善。建立稳定性与应变性相结合的机制,有效防止由于会计制度的滞后影响金融业务的发展或导致金融会计信息的失真或混乱,是金融会计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关键。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会计制度的本质是节约交易成本。会计制度具有浓缩的特征,是内生性的“共有信念”,所有的交易主体从这些浓缩的信息中受益。这种“共有信念”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当随机变量因素作用过大以至于动摇了信任基础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大的偏离,产生“诚信危机”。为了防止陷入危机的恶性均衡,会计制度要通过纠错机制进行“补漏”,这既是制度完善的要求,也是制度演进的动力。按照演进博弈论,会计制度是在反复博弈中形成的渐进稳定动态均衡,即“进化均衡”,规则决策与“混合策略决策”相对应。这表明,正是随机因素的累积,而不是纯粹的竞争本身,确保了有效结果的长期稳定性。这一多重进化均衡,决定会计制度必然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条件下,随机因素不断增加,会计制度的动态博弈过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明显。知识经济为合同的可实施性在技术上提供了保障,这就使得一些原本不可能的制度创新成为可能。可以预见,由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本—收益相对变化必然会带来会计制度的创新,催生新的运行机制,成为与知识经济博弈的演进动力。

三、积极应对新金融工具挑战的对策措施

从当前中国金融发展的现实看,需要特别关注解决新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应对新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的挑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对会计原则进行重大调整。考虑到会计所确认和计量的业务特点,采取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办法,确立适宜的会计原则。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仍应坚持现行的一系列会计原则,以确保这类会计信息的质量;对新金融工具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采用与传统会计相区别的原则,更加强调和注重相关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对新金融工具的会计计价,应调整传统会计坚持的历史成本原则,针对该类业务风险大、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确立并坚持公允价值原则,并形成根据市场进行适度调整的机制,着力提高信息的相关性。

2.采用多重化的计价基础。传统会计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具有客观性、精确性等优点,应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根据新金融工具不存在历史成本的情况,其会计计价最可行的办法是按公允价值进行计价。从国外经验看,不论是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初始确认的计价,还是在新金融工具契约生效后的财务报表日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计价,均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价。这样,会计的计价基础就不再是单一的历史成本,而至少是以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存的双重计价基础,不同的会计计价基础适应着不同的经济业务的计价要求,更符合金融发展的客观实际。需要强调的是,理论界有人主张按持有目的对金融工具进行分类并分别以不同的计价标准来计价。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在实务操作中难以实现。金融工具分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金融工具创新更是源源不断,尤其是对合成金融工具的归类计价难度很大。

会计金融论文范文第7篇

金融会计作为组成整个会计体系当中的一部分,主要是将会计基本原理等作为基础,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等活动进行真实、有效的监督和核算,实现衡量、加工等任务的专业会计。金融会计工作的开展需要面对各种外界环境及人员,会产生难以预料的风险。因此,金融会计风险主要是指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受到会计部门核算错误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金融机构的损失,例如:资金、财产损失等。

1.核算方面。核算是会计业务中的基础职能,涉及到多个环节,一旦不能够确保这些环节的准确,就会出现很多风险,例如:现金收付业务、核算程序不规范等。

2.操作方面。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银行业的电子化进程迅速发展,会计结算制度已经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便于统一管理。然而,在具体工作中,会计人员综合能力偏低,风险防范意识不到位,违规操作的现象比比皆是,埋下了风险的种子。

3.信息不准确。会计信息作为整个资金运行的具体体现,银行信息主要通过会计信息来反映,但是,这其中不乏存在一些银行为了能够实现经营目标、获取政治资本等目的,违反规章制度,随意更改会计信息,导致会计信息不准确,不能够真实的反映银行的具体活动的问题。

4.监督方面。监督主要是指银行的业务活动要严格遵守法律制度,并在相关部门的调控下进行。其中的风险主要是相关监督措施或者部门不能够发挥作用和力度,规范银行行为,导致一部分商业银行在利益等因素的驱动下,出现不良贷款、超计划及范围的开支费用等现象,进而造成金融风险,不利于金融领域的健康发展。

5.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会计人员作为会计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会计工作是否能够良好的进行。特别是在新时期的大环境下,会计工作对工作人员在职业道德素质、操作行为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由于缺少相互制约机制,会计工作人员为了攫取私利,会存在着一些违规操作、挪用资金等不良行为,这对金融机构来说具有巨大风险。

二、金融会计风险预防有效措施

1.健全金融会计核算体系。会计工作人员在核算过程中不能随心所欲,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规范自身行为,杜绝弄虚作假行为,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真实性;完善金融会计信息的揭露系统,由于我国金融会计弄虚作假现象比较严重,银行应在受理贷款申请时,将报表交给相关部门进行严格的审核,并要求相关部门与其共同承担风险,另外,企业要出具现金流报表,银行通过现金流的对比与核查,确认其是否具有贷款资格。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确保银行的安全,应在原来的会计报表上增加风险报表,这样能够更加全面且细致的预测风险,对于防范和规避风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和普及,通过会计电算化工作,不仅能够规范会计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但是,计算机操作具有一定风险,应加强对计算机风险的防范。

2.注重外界监督和管理。金融行业具有开放性,外界也能够对其进行防范,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政府审计部门作为外界重要监督部门,能够针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有效的审计和防范;第二,人民银行授权的相关社会中介机构,例如:会计事务所等。通过外界共同合作,发挥对风险的审查和防范作用,能够提高金融会计风险防范能力。目前,针对金融会计的监督和管理主要侧重两个方向:首先,银行的日常工作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确保银行业务的合规、真实性;其次,是对银行内部的控制,我国中央银行作为金融行业发展的关键,应对会计内部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确保银行能够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新媒体的出现为监督金融会计工作提供了途径,为了能够更好地规范会计工作,需要确定严格的惩罚制度,例如:新闻媒体曝光,利用舆论对其施加压力等,加大惩罚力度,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

3.建立系统的金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在会计内部管理中建立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在银行的管理层、决策层构建一个科学、合理,既互相统一又能够互相独立的制约机制,一方面要确保董事会于监事会共同发挥作用,又要使二者能够独立,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不合理的行为;另外,要加大相关职能部门的检查力度,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确立管理者考核、评价制度,并对管理者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完善会计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对现行的会计相关制度进行整理、分析,将不合理的地方找出来,并根据实际情况和问题,加以调整和完善,制定一套更符合实际情况,更易于操作、便于执行的制度,为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依据;落实责任制,金融行业工作内容繁复,为了能够更好地避免风险的出现,应落实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明确其义务和职责,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各司其职,并逐渐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在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能够找到责任人,实现对会计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最后,为了能够实现对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管理,需要建立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体系,并充分考虑风险发生前,发生时以及发生后三大方面,实现全方位监督和保障。风险发生之前需要制定和确立风险预警体系,能够及时发现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规避风险;风险发生时,需要相关部门发挥作用,将损失降到最低。

4.加强对工作人员培训。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注重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其次,提高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通过建立激励制度等方法,鼓励工作人员投入到提升自身素质的队伍中来;再次,要对工作人员进行道德素质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最后,要加强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让工作人员学习先进的操作方法,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三、结语

会计金融论文范文第8篇

(一)衍生金融工具披露模式在传统的会计理论中衍生金融工具因不符合“资产”、“负债”的确认条件在财务报表内不予确认,只能把它作为一种表外事项,在报表附注中进行说明,这些表外项目将会给报告使用者造成隐藏的潜在的风险,影响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损害其经济利益。从表(3)统计情况来看,2007年、2008年有87.5%的上市公司将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表内项目在财务报表内进行列示说明,而12.5%的上市公司(爱建股份、安信信托、中信证券、中国中期、山西证券)选择表外披露的的披露模式。2009年、2010年中信证券转变披露模式,将衍生金融工具列为表内项目。2011年安信信托也在资产负债表增设衍生金融工具科目,有92.5%的上市公司选择表内披露模式。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与计量披露据统计有47.5%的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的附注“重要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中有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单独披露说明。衍生金融工具初始以衍生交易合同签订当日的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并以其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为正数的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为一项资产,公允价值为负数的确认为一项负债。而其他52.5%的上市公司将衍生金融工具归为金融工具进行统一说明。在初始确认时,金融资产及金融负债均以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三)衍生金融工具种类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根据交易的目的、特点、基础金融产品的不同,其分类也各不相同。根据其自身交易的方法与特点,可以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四大类;根据基础金融工具的种类不同,可以划分为股权类衍生金融工具、货币类衍生金融工具和利率类衍生金融工具三种;根据交易场所的不同划分,可以分为场内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和场外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从表(4)可见,2007年、2008年有45%的上市公司有对其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种类的分类说明。2010年、2011年比例维持在50%,增长幅度较小。而在进行分类说明的保险金融业中83.3%的公司是上市银行。相对而言,证券类、保险类等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说明披露较少。

(四)衍生金融工具持有及发行目的披露我国上市银行持有或发行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目的是投机避险和套期保值。从表(5)可见,2007年至2011年仅27.5%的上市公司对其持有或发行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进行说明,披露的比例较低。而进行说明的上市公司全部都是上市银行。证券类、保险类等对持有发行的目的未进行披露。对衍生金融工具持有或发行目的的说明,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清晰地知晓公司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意图,从而帮助其找到关注的重要部分,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五)衍生金融工具披露形式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形式可分为货币性与非货币性。货币性是指以准确的数据表现衍生金融工具合同/名义金额、公允价值及其变动情况,主要披露在“财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而非货币性是指以文字的形式来说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公允价值及其变动等情况,主要披露在“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本文剔除2007年至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不进行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企业进行统计说明。从表(6)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还是比较充分的,注重的披露形式是货币性与非货币性结合披露的方式。2007年、2008年有70%的上市公司有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信息披露。2009年增长至72.5%,而2010年、2011年上升至77.5%,只有9家上市公司未对衍生金融工具采取任何形式的信息披露。

(六)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格式由于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尚不完善,还没有相关的制度和规范性文件明确提出对衍生金融工具披露的格式要求,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比较零散,形式多样,格式不一等现象。从表(7)可见,超过57.5%的上市公司会选择在“主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财务报表项目注释(附注)”中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信息披露“。主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披露的重点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与计量、损益变动、终止确认等情况的说明。而“财务报表项目注释(附注)”披露的重点是通过列示“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对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名义价值公允价值,与上期的变动等情况进行解释说明。还有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更全面的剖析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情况,使信息使用者更全面的了解衍生金融工具,会选择列示衍生品投资情况表,变动超过30%以上项目及原因分析表。

(七)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质量公允价值作为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重要指标,风险管理活动作为管理和监控企业风险的重要工具,其计量的准确度和披露的完整性影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1)公允价值的计量与披露。公允价值作为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重要指标,公允价值能够充分反映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资产和负债的现时价值,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当计量属性由历史成本过渡到公允价值时,对会计信息质量本身有正面的效应。但是在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并不一致。衍生金融工具运用的公允价值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采用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计量。第二层次使用估值技术计量,直接或间接的全部使用除第一层级中的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报价外的其他可观察参数。第三层次使用任何非基于可观察市场数据的参数。从表(8)可见,我国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都做了具体的说明,确定方法集中表现为第二种类型的公允价值确定方法,2007年至2011年有55%以上的上市公司选择该种确定方法。而第三种确定方法所占比例相对较少,但近年来情况好转,所占比例增长至20%。公允价值的披露主要是公允价值的层级披露,但是本文通过统计2007年至2011年我国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的公允价值层级披露情况不容乐观,仅有11家上市银行根据金融工具的类别披露公允价值的层级信息。(2)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政策主要披露本公司所承担的风险,以及对风险的管理和监控,特别是在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上市公司风险因素披露存在“避重就轻”的倾向问题,再加之风险监测的技术和方法的局限性,使得信息使用者有理由质疑其披露的质量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风险管理政策的制订,能使信息使用者更好的辨别和分析企业面临的风险,从而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这里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即可观察到的市场经济参数影响的敞口,如利率、汇率和股票市场的波动;流动性风险,即在负债到期时没有足够资金支付,或者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无法从市场上以可接受的合理价格借入无需担保或甚至有担保的资金以满足现有和预期的付款承诺;操作风险,即因未遵循系统及程序或因欺诈而产生之经济或名誉损失。从表(9)可见,我国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对风险管理信息披露总体还是乐观的。大多数上市公司分别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资本管理等方面为切入点,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定性、定量的披露。但以文字的描述性披露为主,对具体的数据分析稍有欠缺。2007年至2011年以来,对风险管理政策方面的内容披露情况有所好转,披露的程度也在逐渐加强。

(八)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及时性信息披露的及时与否将直接影响报表使用者获取信息的有用性,从而影响投资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而证券市场是一个动态运作的过程,衍生金融工具作为特殊的交易产品,其本身具有不稳定的特点,所以及时披露信息非常重要。从表(10)可见,我国金融保险业上市公司的年报公布时间比较晚,比较集中在每年的3、4月份公布,而从2007年至2011年年报的公布时间来看,时间的跨度并不稳定,也没有明显缩短的痕迹,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及时获取所需信息,降低了信息的有用性。

二、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完善对策

(一)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情况,根据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制订一套完整、全面、可操作性强的规范体系,规范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提高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质量,并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丰富修改现行的会计准则,从而规范会计核算,降低会计处理的风险,增强财务报告的规范性。对于现有准则下的财务报表进行改进,可以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三张报表出发,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的透明化,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更全面,直观地了解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影响。(1)资产负债表的改进。在现有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可以单独列示“衍生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负债”科目,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情况。另外,按照会计谨慎性的原则,根据风险程度的高低,按一定的风险系数可以适当的提取“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科目,作为衍生金融资产的抵减项目来列示。(2)利润表的改进。为了直观说明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可以在利润表中“投资收益”下设置“衍生金融工具损益”科目,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和损失情况。(3)现金流量表的改进。可以将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现金流量情况归入“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在现金流入中增设“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现金流量”,用来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相抵带来的净流量。

(二)统一信息披露模式基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现状,上市公司要采用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相结合的披露模式。衍生金融工具信息除了在表内进行强制披露外,在财务报表附注表外披露中还要加以补充,自愿进行披露,在“会计数据和业务摘要”中披露报告期末持有衍生金融工具情况,同时在“财务报表重要项目注释”中增设衍生金融工具的披露。通过列示“衍生金融工具损益明细表”直观地反映其本年增减变动和损益情况“。衍生金融工具损益明细表”需要详细说明上市公司所在市场的每类衍生金融工具的有关情况,可以按其种类、发行或持有目的,发生日期、到期日期、名义金额、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变动等情况进行分类说明,必要时可以通过文字说明。在“其他重要事项”中披露衍生金融工具所反映的异常波动情况,提醒信息使用者关注其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使其对衍生金融工具面临的风险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评价。

(三)确立公允价值计量操作标准公允价值作为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重要指标,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制订详细、规范的计量体系和披露政策至关重要。在确定公允价值时,估值技术是关键因素。在运用估值技术时,常规的复核和审批程序对估值技术所采用的假设和市场预期进行评估,包括检查模型的假设条件和定价因素,以及各期间运用估值技术的一致性。尽管目前我国的相关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的规定非常多,在解决估计技术上尝试与国际标准接轨,但是由于我国本身的市场环境还不够成熟,完全照搬国际和美国的标准很难行之有效,这就需要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对目前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结合考虑制定明确的标准,进一步规范实务操作,降低会计人员的主观性。

(四)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企业投机和避险的工具,能否有效的发挥衍生金融工具的作用,这就要求企业能够详细披露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帮助企业及时有效的采取一定的风险管理措施来加以防范。企业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另一方面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在进行市场风险披露时,利用敏感性分析、利率重定价敞口分析及外汇风险集中度分析作为监控市场风险管理的主要工具。在进行信用风险披露时,上市公司应该利用最大信用风险敞口,选择收取保证金等方式来缓释;而在进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时,公司应该采用以净额交割、以全额交割等形式来诠释。另外,除了定性的解释外,上市公司应该利用数据说明各种风险下其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以及风险状况。最后,上市公司还应该制定风险管理政策以辨别和分析企业面临的风险,设定适当的风险可接受水平来监控风险水平。

会计金融论文范文第9篇

【摘要】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按金融工具属性进行了分类,各类金融资产在具体会计处理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针对各类金融资产从确认和计量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对金融资产会计处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金融资产减值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首次提出“金融资产”这一概念,按金融工具的属性进行了分类,使得分类更为详细,更符合管理要求。金融资产除包括传统的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之外,《准则》将按管理目的将金融资产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中除贷款和应收款项外,其余均属于证券类金融资产。三种证券类金融资产在具体核算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之处,处理时比较容易混淆。本文就各种金融资产核算的不同之处作一比较分析。

一、金融资产确认差异比较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两类。交易性金融资产属于衍生金融资产,其持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出售,而不作为套期工具,持有期限一般较短(三个月)。

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指企业基于风险管理、战略投资需要等而将其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企业不能随意将某项金融资产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此指定通常是指该金融资产不满足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条件的,企业仍可在符合某些特定条件时将其按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直接将金融资产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必须符合一定条件。

总的来说,这类金融资产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是企业短线投资的一种有效工具。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通常具有长期性质,企业取得该投资之初即有将其持有至到期的意图,若其持有意图或能力发生改变,则相应的可将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该类金融资产主要指的是各种长期债券投资。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没有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限可长可短,比如企业没有意图持有至到期,且不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管理的债券投资。

简而言之,交易性金融资产是衍生金融资产,企业持有意图为短期获利或赎回,属于短期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是非衍生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意图是长期持有该投资至到期,属于长期债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限可长可短,主要取决于企业取得该资产时的意图。

二、金融资产计量差异比较

(一)初始计量

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的目的通常是短期获利,即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对于其他类金融资产更灵活,交易相对频繁,在一个会计期间该类金融资产可能会发生数次交易,即增减仓操作,从而导致期间内交易费用相对收益较高,交易费用对投资损益的影响明显。较高的交易成本计入金融资产的成本缺少合理性,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仅按公允价值作为初始入账金额,相关的交易费用在发生时直接作为当期损益,计入“投资收益”账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由于交易不活跃,甚至在持有期间不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交易,交易费用较低,考虑到重要性要求降低核算成本,其初始入账金额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确定。取得金融资产时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发放尚未支付的现金股利或利息,各类金融资产处理时均作为应收项目予以单独确认。即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其他类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本质上均为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他们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相关交易费用的处理上。

(二)后续计量

在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各类金融资产均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应将其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按公允价值变动额借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或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期间,其账面价值以摊余成本进行计量,并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应按公允价值变动额,借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或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再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转入当期损益,借或贷记“投资收益”。

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间虽然都以公允价值反映,但交易性金融资产在二级市场上交易活跃,价格变化频繁,在该金融资产持有期间为客观反映其价格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应将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而企业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能随时处置,也没有明确持有至到期的意图,其公允价值变动可认为是暂时性的,因而在持有期间将该变动暂记资本公积,待处置该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金额实现时再转入当期损益,借或贷记“投资收益”,贷或借记“资本公积”。各项金融资产持有期间获得的现金股利和利息收入,均作为当期损益,计入“投资收益”账户。

(三)金融资产减值

在对金融资产减值的处理上,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均应对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金融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应计提减值准备。

持有至到期投资以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其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资产的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持有到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后续期间公允价值上升且客观上与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在后续期间公允价值上升且客观上与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则不得通过损益转回,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因其价值变动已在发生时及时计入当期损益,因此不需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减值处理。

(四)金融资产重分类

企业应当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持有意图和能力进行评价,发生变化的,可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重分类日按其公允价值,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而企业取得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债券后又改变意图,使该金融资产具备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特征时,能否将其转换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企业会计准则却没有明确。

三、金融资产确认与计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对相同内容的处理方法各异

企业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交易费用则计入金融资产成本。对于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只在资产负债表日计提减值准备,而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调整账面价值。相同内容的不同处理,容易让人产生混淆。

2.公允价值计量容易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交易性金融资产及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记入当期损益,即把潜在的、未实现的投资损益列入资产负债表,从而导致利润不实。

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活跃的资产交换二级市场尚未形成,对公允价值的取得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给人为调整账面价值,进行利润操纵留有了余地。

3.增加了会计核算工作量

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要求计入当期损益,与税法规定相左。税法规定,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属于未实现收益,因而不影响企业当期应交纳所得税额,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与减少均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由此增加了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调整项目,增加了会计核算工作。另外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期间,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确认投资收益。未来现金流量发生改变,则需要重新计算折现率,导致核算过于复杂。

4.金融资产重分类

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持有意图和能力发生变化的,可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企业取得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债券后又改变意图,使该金融资产具备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特征时,能否将其转换为持有至到期投资,企业会计准则却没有明确。

(二)改进建议

一是三类金融资产都是企业对外投资的方式,在对相同项目的处理上应尽可能保持一致。比如考虑将交易费用计入各类资产的账面价值。对于公允价值的变动,为了能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变动情况,三类金融资产均可以公允价值计价,即资产负债表日,随公允价值变动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

二是为避免将企业未实现的投资损益,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入资产负债表导致利润不实,可考虑将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暂不计入当期损益,将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

针对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公允价值的取得随意性强的特点,建议政府在公允价值运用上设定一些限制条件,促使企业谨慎使用公允价值。比如可规定基于重要性原则来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根据某项金融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加以区别对待。

三是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之间的重分类问题,如果企业有意图且有能力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债券投资持有至到期时,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换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借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计利息”,贷或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会计金融论文范文第10篇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警示是深刻的、长远的。我国也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在大量地吸收外资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我国也存在大量的外债,我国银行业受国家政府的控制程度也很高,同时权责发生制的执行也使得我国银行业在收入的确认上违背了会计谨慎性原则,助长了泡沫经济。尤其重要的是,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呆、坏账是我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最大隐患。从金融会计的角度,我国银行业欠缺一个象西方那样“信息提供正确及时、问题反映客观公正、自我调节灵活机动、对策处理果断有效”的成熟会计核算监管机制,这是我国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头号大敌。

金融会计具有核算和经营管理两项主要功能,一方面直接负责财务管理、损益计算和经济核算;另一方面通过反映情况、提供信息、分析预测来实现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对整个银行业务经营进行控制和调节。因此在分析会计风险时,我们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强化金融会计职能方面,也就是在分析金融会计风险类型和我国金融业会计风险现状、原因及控制时,界定在会计职能的发挥上面。

一、金融会计风险存在八种类型:

(一)信息失真风险

银行的一切业务活动都要通过会计信息进行反映,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少行违反金融政策和上级行有关要求,在会计信息处理上大做文章。致使会计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料不真实、不充分,真账假表、假账假表、任意调整收支科目等现象事实上掩盖了信贷资产的质量和风险,影响对银行经营状况的客观评价进而带来更大的风险。

(二)监督乏力风险

虽说我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均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依法经营,但在不正当利益的驱动下,发放绕规模贷款、违章拆借、账外投资、私设小金库、越权承兑、贴现银行汇票等违规情况屡禁不止,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会计核算监督检查不力、会计惩罚制度未跟上,从而变相地助长了违规经营情况的蔓延,加大了经营风险。

(三)财务成本风险

存款对于增强银行资金实力、奠定在同业竞争中的地位无疑是必需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存款既是立行之本,也是支出大户。不顾效益擅自或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盲目增设网点机构,草率开办各项新业务不计算资金成本,不搞盈亏临界点分析等非正常现象,加大了财务风险。同时筹集来的资金如果运用不充分,造成资金在银行内的积压和闲置,无效益资产的增加也会直接影响银行损益风险。

(四)操作管理风险

这类风险是指在银行组织内,由于会计操作上的失误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会计、储蓄或经办员责任心不强和法制观念淡薄而造成的财产损失。银行会计作为一项专业性较强而风险性又大的部门会计,面对大量结算票据、现金资产,以至密押、印章、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等,一旦发生工作疏漏和制度不健全造成的资产损失是巨大的,同时还会造成银行信誉受损。

(五)支付结算风险

会计结算制度通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的颁布为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细节问题尚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大额提现是结算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基层会计人员业务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越权办理大额支付情况突出。对大额提现审核不严,极易产生支付结算风险。

(六)金融案件风险

目前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将银行作为其猎击的主要目标,各类案件居高不下、手段花样层出不穷,无论是假汇票、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明目张胆地抡劫,还是监守自盗、贪污盗窃、索贿受贿,任何一个案件必然会多少涉及作为整个经营核算部门的会计部门,一旦会计部门放松管制、降低核算水平,那就会为罪犯作案客观上开了绿灯,加大了经营风险。

(七)误导决策风险

会计部门未能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未能及时向领导层提供决策需要的反馈信息,甚至未能通过核算分析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得领导层决策失误,这是会计人员的失职。目前,会计部门普遍没有制定风险量化监测指标体系,参与决策职能形同虚设,无助于决策的科学化、周密化,一旦决策失误损失无法弥补。

(八)会计创新风险

无论是从市场竞争的需要、金融国际化趋势的需要、摆脱当前困境的需要还是从银行所经营的货币和信用实质内容上来看,银行都必须创新。从会计的角度,会计创新也是必须的。特别是在各行的财务管理方面,待挖掘的领域尚大。但如果不顾及适应这种开拓的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盲目照搬先进经验,就会造成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落后的经管水平、客观条件相违背的情况,如目前对企业全面推行的“权责发生制”对于我国银行业经营水平来说尚属超前,造成的虚盈实亏、用信贷资金垫支利税的情况使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潜在效益风险。

二、会计风险与信贷资产风险的关系

(一)会计风险直接产生信贷资产风险

首先,如果会计在金融业务核算、经营、管理中出错以至于在提供决策依据时发生严重误导,在存在会计风险的同时,决策上失误也必然带来信贷资产风险;其次,会计信息系统失灵,必然会导致对金融业存在的信贷资产风险心中无“度”,没有一套完整的使会计风险与信贷资产风险充分结合的风险监测指标系统、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善,使金融风险日趋严重。

(二)信贷资产风险倒逼会计风险

资产质量差、利息回收率低,为追求利润目标和眼前利益,必然存在人为调节各类报表,甚至采取种种手段虚增存款、利润、压缩逾期贷款比例,通过拆出资金、内部往来等科目超规模发放贷款等现象,促使会计风险更为加剧,核算质量难以保证。

(三)二者相互影响加大金融风险

会计风险与信贷资产风险二者产生后又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增加了金融风险。所以在银行业务经营中,要充分认识两种风险的互动作用,在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时,必须二者并重、不能顾此失彼。

三、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政策环境

首先,一九九三年的财会制度改革在我国确立了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原则,权责发生制未将会计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业务发展的始终,不采用会计谨慎原则来指导银行经营行为,小则事关金融业自身的厉害得失,大则事关整个金融业的安危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否。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亚洲金融危机从自身的角度来说就是脱离会计谨慎性原则而导致的泡沫经济造成的,只重视权责发生制而忽略谨慎性原则对防范经营风险极为不利,甚至直接导致风险;其次,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监管缺少经验,监管力度不够,措施没有及时到位,因而很难在风险处于萌芽状态时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第三,金融改革开放后,对金融会计在金融机构中的作用从上到下认识不够,有关法规不够健全,管理制度滞后,直接制约着会计职能的发挥,会计仅限于记账、算账、报账。而忽略了事前预测、事中参与决策、事后分析评价的管理功能。

(二)内部管理水平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会计观念的束缚,会计理论陈旧、人员素质低,核算手段落后,严重地影响了银行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现有的银行会计基本上都是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对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反映和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较笼统,同时信息可加工性差,不能满足风险管理对信息复杂多变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不高。这表面上是由于目前的会计报表体系造成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由目前银行会计的服务目的决定的,目前银行会计的服务主要是外向的,侧重于对外界提供各种信息,对内会计特别是管理会计重视不够,信息质量不能保证。除此之外内控制度不健全或者说缺乏行之有效的稽查机制也是金融会计风险时有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会计人员工作繁重、知识更新慢,风险意识弱自我保护能力低再加上犯罪分子作案手段的不断翻新、全融案件时有发生。在会计监管上,平时我们过于注重存款计划、贷款计划而忽略了成本计划,造成成本观念弱化以及在会计活动中法制观念淡薄、竞争意识薄弱和竞争能力差等状况,直接导致了银行会计活动中风险的产生。

四、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来规避会计风险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在充分了解会计风险成因的基础上,要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其指导方针是: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据两制、两则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自身人手,在强化风险意识、加强职业道德观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和管理水平,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约束机制,适量适度开展会计创新,督促金融机构强化内部控制,提高会计自身调节适应能力,防范化解金融会计风险、进而化解金融风险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简言之,就是依法监督、强化意识、提高素质、引导发展。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要防范金融会计风险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内控制度,实行集中核算

有效的内部控制实际上是金融机构从决策实施到管理、监督的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其中独立的会计及核算体制是其基本要求之一。金融会计人员业务上只接受会计主管的领导,会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的唯一依据是有效的会计凭征。推行统一的核算软件,实行账务集中核算,实行业务处理和会计处理的分离会计资产负债表、财务报表由系统自动生成汇总上报,其他有关会计信息报表应当由会计人员独立编制,任何人不得任意调整。这样才有利于防止和杜绝银行“三假”的产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有效控制人为调表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二)重视会计分析,建立预警机制

报表反映的是过去的经营状况,但了解过去不是报表使用者的最终目的,报表的真正使用价值是通过对报表的分析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测前景,帮助领导层了解过去、规划未来。会计分析从内容上讲包括资产负债表分析、财务分析两部分,从形式上讲包括常规分析和专项分析两大类,只有加强会计分析,才能在充分了解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面对未来的变化作出有针对性的反映。才能帮助银行建立会计风险预警机制,优化控制、提高规划决策能力,发挥会计职能作用。

(三)加强现金管理,提高支付水平

会计部门对企业使用现金要严格审查,明确授权制度,除工资性支出外、大额现金支付会计部门都要建立台账,逐笔登记,对注明“现金”字样的银行汇票,也要登记备案,对具有储蓄、贷款、汇兑功能的信用卡,也必须服从现金管理规定,对单位卡一律不得支付现金,严禁将公款转入个人信用卡,个人提现只限于备用金,透支部分不得提现。

(四)拓展中间业务,分散经营风险

按国际惯例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是多角经营和多角筹资,而对于银行业来说,拓展中间业务,将经营风险分散化是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作为会计人员来讲,将会计服务多元化也是分散金触会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会计人员可通过自身努力考取注册会计师,通过本行申请办理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开展财务咨询活动,这详既可开辟一项新的中间业务——财务咨询来创造收入,同时对提高本行财会人员的监督核算水平也大有帮助。超级秘书网

(五)广泛运用微机,推行责任会计

我们认为推行责任会计是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有效手段,因为责任中心的划分符合风险控制的分散化原则,同时责、权、利在小范围内的充分结合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也有助于解决问题,但责任中心所产生的大量凭证、报表如果没有计算机的协助,现有的会计人员无法在日常核算工作中兼顾责任会计工作。所以,要提供及时有效、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而且银行会计的电算化系统要由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向业务处理与管理型、决策型系统并重的系统发展,通过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开发和运用,完善现有的银行会计管理核算体系,促进核算水平和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

会计金融论文范文第11篇

(一)企业会计职业能力的含义

企业会计属于一种管理活动,其主体为企业,对象为经营资金运动,目的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企业的本质进行分析,企业在创立、存在等方面都与政府、非盈利组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其主要的目的集中在利润获取方面。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会计的责任范围也不断扩大,从简单的记账工作拓展到企业管理,在企业利润获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对于职业胜任能力的定义是存在差异的,但是从基本上来讲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表层胜任能力,从业者要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基本标准,也就是要不就完成基本工作任务的能力;第二,深层胜任能力,从业者具有完成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不同的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胜任能力要求也是存在差异的,但是都可以从表层与深层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企业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胜任能力内容包括:会计专业知识、会计实践知识、职业判断能力、沟通能力、后续教育能力。

(二)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具体内容

1.会计专业知识与会计实践知识

会计专业与实践知识是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最为基本的内容之一,是会计人员实现准确记账与核算的条件。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会计人员应该将会计专业与实践知识在企业的业务处理、会计报表编制等方面实现灵活运用,并且需要读懂其他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为企业的投资、融资等重大决策提供参考与依据。此外,要实现对企业的定位、生产成本的控制及发展计划的制定,对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职业判断能力

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中非常重要的方法,是对会计人员相关知识与经验的检验。会计职业判断指的是会计人员在日常业务的处理过程中,对会计要素所进行的会计确认及计量方法选择。职业判断指的是以客观依据为基础,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进行审核。

3.沟通能力

沟通是人际交往中的关键环节,也是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会计工作完成的工程中,沟通是最为主要的基础要素之一。企业会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尤其是企业的财务主管人员,在外需要代表企业与工商等多个部门进行沟通,在内需要与科室、职工进行沟通。在对单据的真实性与合理性进行核算的过程中,会计人员需要与相关方进行积极沟通,同时在沟通的过程中还需要讲求方法与原则,从而为企业账目汇总、预算等工作奠定基础。

4.再学习能力

后续的教育或培训工作主要的目的是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工作人员的后续教育与培训工作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理论、会计实务、会计法规制度、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等。当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与培训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会计人员电算化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

二、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现状

从整体上讲,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其现状依旧令人担忧。依据相关机构在2012年对上市公司的调查,当前会计人员中,本科学历会计人员所占比重为46.56%,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会计人员比重为2.39%;具有会计师及以上职称的会计人员所占比重为39.87%,获得注册会计师考试全科合格证书的会计人员所占比重为4.08%。当前,我国的会计标准与相关法律制度正处于变革时期,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可知,会计人员后续教育与培训中存在不足,将重点都集中在通用性会计规范内容,忽视了特殊会计规范内容。由此可知,我国的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据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满足社会与企业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因此,会计人员需要在实践与教育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求。

(二)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存在的问题

1.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参差不齐

会计在职业判断方面具有主观性的特点,会计人员可以依据企业客观条件、经营活动等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进行自主选择。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着类似领域与类似企业的情况,会计人员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等各不相同,这就说明了我国的会计热源的职业判断能力参差不齐。虽然我国传统的企业跨级制度已经废止,但其影响依旧存在,有很多会计人员在进行实务操作的过程中依赖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逐渐形成了僵化的教条主义与模式主义。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不高,将会导致会计报表可比性较差,对经济秩序造成不良的影响。

2.会计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较低

会计人员在进行报表编制与核算的过程中,会计信息与会计数据是基础条件。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要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及客观性、可比性、相关性等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确保会计凭证、账簿及报表等能够对企业的业务进行真实、公允的反映,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通过调查可知,我国大部分的企业的会计要素核算方面都存在偏差,将近90%的企业存在会计报表失真的现象,存在资产不实、利润虚增等问题。从会计人员的角度对企业会计失真现象进行分析,主要的原因包括操作方面的错误、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较差、对会计相关准则不明确、知识水平较差等。这些原因导致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存在较大的问题,失真现象突出,一方面会使企业会计的诚信受到质疑,另一方面水阻碍企业的发展。

3.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不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会计人员必备技能之一。计算机行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会计人员的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计算机技能与财务软件培训尤为必要。当前,电算化会计人员将重点集中在财务软件的操作与运用方面,忽视了对会计信息的加工与挖掘、财务报表的分析、审计等方面的内容,而且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的维护与设计能力较为薄弱。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机密性,在对内开放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限制,导致财务部门对会计工作进行把持,会计信息缺乏全面性。会计电算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而实现的,网络安全、信息传输等方面的问题长期存在,导致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与安全性缺乏保障,最终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此外,会计软件纷繁多样,会计人员缺乏相应的会计软件选择能力。

三、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提高措施

(一)促进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

会计人员最为基础的就是要对会计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的掌握,强化自身对会计实务规范与会计法规的了解与掌握。会计人员的会计知识中,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掌握更多的审计、金融、法律、税收、统计、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对于跨国企业而言,会计人员还应该对本国与国际的会计条例进行了解,对各种账目处理方法进行掌握。此外,还应该注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强化会计人员职业规范方面的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抵抗能力。要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职业道德方向,对会计政策与会计估算等进行正确的选择;保持客观、公正的职业判断。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企业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促进会计人员会计信息处理水平的提高

在会计条令中对会计后续培训的时长进行了规定,指出在国家与地方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强制性、集中性的季度培训工作,提高培训的时长与效率。此外,国家还应该强化对会计培训指导教师的审核与考察工作,对培训工作的内容、形式等题材大纲性的指导。在会计人员后续培训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行业、地区进行分开教育,针对其差异性选择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法,在考试的过程中要严格把关,促进培训质量的提高,真正发挥培训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促进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的提高。

(三)促进会计人员会计软件掌握能力的提高

在运用计算机对传统常保进行取代的过程中,会计人员难免会出现心理抵抗情况,企业应该通过奖惩制度、定期培训等方式对会计人员的这种心理抵抗情况进行积极的调整。要实现财务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从而形成统一的企业链,会计人员通过加密、跟踪检测等方式对会计系统及数据进行保护。会计人员应该依据工作需求,学习各种会计软件及计算机维修等方面的知识,实现计算机系统的完善,提高会计信息安全防范意识。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实现会计信息化的规范化,另一方面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高效性。

(四)促进会计人员资质水平的提高

从整体上讲,实现会计人员上岗门槛的提高与年检考核的强化,是对当前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现状进行改善的必然选择。实现会计人员的转型,最为关键的就是对各种指标进行分析、对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对利润进行调整等。因此,会计证件是基础,此外还包括会计实务从业经验、会计职称等。

四、总结

会计金融论文范文第12篇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综合地核算和监督,并对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送的特殊的专业会计。它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在经营管理和其他经济活动中做出合理和有效的决策。所谓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失真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出现意外情况时,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会计制度的风险

当前,尚有部分会计核算标准、规定不适应实际工作情况。例如,国内巨额贷款呆账积重难返,金融行业风险高度集中,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在目前国有银行贷款呆账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提取呆账准备金,对已造成的银行贷款损失来讲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2.已造成实际损失的呆账,却因手续繁琐,条件严格,难以分期摊销。同时,银行在利润指标的压力下普遍对冲销呆账存在顾虑,从而导致呆账日积月累,风险得不到及时化解。日、韩等国银行倒闭的事实充分说明,不良贷款必须及时处理,否则后患无穷。

(二)会计人员风险

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因此,由于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或在执行会计制度过程中发生人为偏差、违规操作,使金融机构资金财产遭受损失也大有可能。如:会计人员在办理结算业务过程中,由于对票据防伪、防假识别能力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致使银行资金被诈骗、冒领;有的会计人员对支票折角核对存在认识误区,以为开户单位的经办人员都较固定、相互熟识,忽视或省略折角核对印鉴这一程序,致使潜在的会计风险成为现实;还有的会计人员没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贪图安乐享受,利用会计内控中薄弱环节盗窃、挪用单位或客户的资金,致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资产遭受损失。

(三)会计监督的风险

会计工作另一项重要的职能是实施会计监督。而目前的金融业会计监督职能相对薄弱。比如:商业银行转轨后,效益成本观念得到很大增强,但也有一些金融机构在运营过程中只要求存款规模、讲究信贷管理,却忽视和放松了会计监督。体现在财务管理方面,基本上是行政花钱、会计记账,即事后核算,会计的监督和管理职能消弥于无形。对于某些盲目决策,攀比消费,超计划、超范围开支费用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无法起到有力的会计监督作用。

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成因

(一)会计制度执行不严格

有的金融机构虽然建立了各项制度,但在业务处理过程中仍然存在有章不循、不按操作规程办事的现象;有的应由会计主管审批的重大事项,主管人员并未对其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而只是在形式上盖章了事;有的虽然建立了事后监督制度,但流于形式,事后监督员只是对传票的要素进行简单地审查,并未真正起到对每笔会计账务处理全过程的事后监督作用,从而导致案件已经发生而很长时间发现不了,给国家资金造成重大损失。

(二)会计监督职能比较弱化

当前大多数金融机构的会计工作还停留在会计核算阶段,热衷于账务处理,对于资金运作过程的监督较为淡化。表现在对现金管理、大额支付凭证的审核、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核缺乏有效地监督。

(三)部分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业迅速发展,分支机构和经营网点增长较快,在短时期内吸收了大量的会计工作人员,导致会计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思想参差不齐。人员的素质不高很容易发生会计事故和违法乱纪行为。从已发生的金融风险看,人员因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许多风险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会计人员本身有关联。

三、完善我国金融会计风险体系的措施

(一)进一步改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谨慎会计标准,改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不仅是我国金融业适应国际标准的需要,也是有效防范金融会计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的需要。从目前情况看,改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真实核算资产质量。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规定,从2000年起对贷款质量进行分类。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式实施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标准,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要进行五级分类的试点。要以推行五级分类为契机,加强检查与监督,使金融机构能真实地反映其信贷质量,对其他资产的核算,按照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孰低原则进行计量。同时,按照各类资产的实际风险,提高提取呆、坏账准备的比率,适当放宽呆、坏账核销条件,以体现金融企业的高风险性。2.合理确定收入期限,缩短应收未收利息核算期限。同时,考虑过去金融机构应收未收利息核算期限长、形成大量表内应收未收利息的实际,对历史应收利息实行逐年税前冲减政策。3.改进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在目前实际分类折旧的基础上,特别对电子机具等技术更新快的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法。4.适当降低金融机构的税负水平。虽然财政部、税务总局对降低金融企业营业税做出规定,即从2001年起,每年下调一个百分点,分9年将营业税率从9%降至8%,但与国内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行业的营业税率3%相比,同第三产业营业税负担相比,金融业仍是最高的。因此,需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的税负水平。5.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应充分考虑金融创新、金融新业务加速发展的趋势,制定规范金融新业务的相关会计标准及规定,使金融会计制度建设具有超前性,防范金融新业务的会计风险。超级秘书网

(二)着力构建全面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金融会计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应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

1.事前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金融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即:反映流动性风险的指标体系,如备付金比率等;反映资本不足风险的指标体系,如资本充足率等;反映资产风险的指标体系,如逾期贷款率等;反映金融市场风险的指标体系,如利率风险率等;反映损益状况的指标体系,如资产盈利率等;反映贷款对象财务状况的指标体系,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销率、资产收益率等。

2.事中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会计部门要与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起对金融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金融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以确保银行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尽量避免与减少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损害。

3.事后监督,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金融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三)加强金融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1.提高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金融会计人员应具有敏锐的政治头脑、新锐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提高文化素质。近几年来,金融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基本实现了大专水平或本科学历。现在,学海无涯的学风已成为每个会计人员的自觉行动,也是知识复合和提高素质的重要基础。

3.提高业务素质。一是应具有会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二是应具有会计管理水平,三是应具有会计组织能力。

会计金融论文范文第13篇

1.1现代网络金融会计的发展背景

现代会计是随着经济形式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现代会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会计的发展还会受到经济发展条件的要求和技术条件的进步的影响和制约。随着我国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网络金融技术和条件发展迅速,迅速扩散至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随着传统银行业的业务处理活动也都将在网上进行,会计工作的重点也随之进行转移,并由此促成了网络金融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1.2现代网络金融会计的优势

(1)网络金融会计最核心的优势就是它主要针对的是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现在的网络金融立足于金融大数据分析,涉及的会计信息非常全面和复杂,这也是现代金融机构开展网络经营的重要资源和调节器,也是网络金融各层次的管理及决策依据的重要参考。对次,在对网络金融会计信息达到充分共享的基础上,可极大的发挥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的使用效果,也大大降低了金融企业搜寻、等待、联络会计信息的成本。

(2)网络金融会计是网络金融系统与会计方式相结合的产物。它实现了在现代化的无线网络客户平台上,记录、计量、反映网络金融交易的可行性,基于无线网络平台的数据交换,及时反应有关会计要素的变动情况。再传统的会计处理工作中,对企业所有的财务处理活动均需要从取得会计凭证、填制会计表单到调整账项结构,再到最终统计出会计报表,这些活动繁杂而容易出错。在网络金融的平台上,可以将会计人员从繁忙的手工记账系统中彻底独立出来,依托于网络信息的强大处理能力处理会计信息,生成会计数据信息。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及时的获得会计信息,也可以从大数据中得到充分的会计信息,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网络金融会计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创建公共网络金融服务平台,用网络化的虚拟世界实现传统的金融商务营运,通过对金融网络会计数据的处理,提高金融会计核算的处理效率,强化了商务会计的公用型和指向性。同时也加大了对会计报告实时系统的使用效果,提高了会计端口对会计账务处理的速度,大大的缩短了对网络金融有关的财务数据的处理、报表生成的周期。通过网络平台的大数据支撑,可实现对日常金融会计采集工作中的速度和针对性,可以实现随时根据需求指令采集和计算会计资料,并及时保存相应的会计报表、财务报告要素,彻底实现了对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的全天候追踪和收集,便于我们的财务端口及财务数据的需求者及时掌握和了解有关金融机构的第一手会计信息和相关凭证资料,为会计岗位理性、客观、真实出具财务报告提供方便。

(4)网络会计信息的通过网络后台处理数据,由于网络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处理和识辨能力。会计岗位在对会计信息做处理时,可查询各种类型的会计信息,以便更加全面满足网络金融时代信息用户对财务数据的需求。网络金融系统既可以提供一般的财务信息,也可提供非财务数据;既为财务人员提供金融机构内部经营的数据信息,也可为金融机构提供整个供应链端口或者社会其他经营部门的经济数据信息;既可为使用者提供历史方面的数据信息,也可提供现时性的信息和未来数据信息;既提供绝对意义上的指标类数据信息,也提供相对指标或其他分析性信息不是很重要的佐证数据。网络金融机构既可在一定的期限内记录和保存会计信息数据,也可以按月、季、年提取会计数据信息,还可随时根据需求提取会计信息;网络金融机构既可以直接通过系统平台向用户传递数据信息,也可经过授权在线向数据需求方提供最新的数据信息:网络金融机构既可以向需求端提供数字化的集成数据信息,也可以提供生成后的图像化信息与语音化信息数据信息。

2、网络金融会计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2.1金融行业的信息管理落后于金融无线网络系统的需求

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还存有不少的缺陷,从我国网络金融的决策体系来看,网络金融系统内部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网络技术的安全管理规范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改善。对于网络金融会计数据的处理,曾有网络金融界的专家认为,根据我国现在的金融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现状,最重要的是“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是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理念。”而这句话的信息风险资产是指在网络信息化进程中,信息资产的设计、规划、服务、运用、监管以及操作等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业务风险。从当前我国整体金融发展的形势来看,金融会计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都已具备比较完善的体系,但依然缺乏有效的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的监管和指导上还处于一个较初级的阶段。因为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较短,往往缺乏比较完整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意识,信息处理机制缺乏统一的平衡目标,也缺乏上下级之间监管的运作机制,从而造成上下级监管不到位,就在不同程度地减弱了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实际效果。

2.2我国境内或者境外的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呈快速发展的趋势,特别是网络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网络技术挑战。

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和其它的重要信息系统正成为国内外不法分子恶意攻击和破坏的重要目标,他们喜欢利用自己高尖端的网络信息系统技术对我国金融系统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一旦出现失误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给国家和集体的金融资产造成非常大的损失。不法份子利用他们所拥有的高科技,在整个网络金融无孔不入地进行破坏活动,从现有的情况来看,目前已有不少的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和损害,并给我们的金融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2012年国防科技大学的曾做了一项调查表明,我国与互联网相连的网络管理中心95%都遭到过境内外黑客的攻击和侵入,其中以银行、金融和证券机构为其攻击的重点。

3、解决网络金融会计发展瓶颈的新思路

3.1建立健全网络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意识

在网络金融的大数据快速处理信息的背景下,对我国的网络金融机构的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建立起比传统会计更高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会计信息安全的主动保护,除了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更加安全可靠的网络金融会计处理系统,这也是当代网络金融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网络金融会计充分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网络金融企业而言,要建立一个安全完善的网络金融会计系,应由以下元素构成:

1、必须建成一个基于大数据的安全可靠的网络金融通信网络,在网络系统中应积极采用先进的反病毒技术和软件。注重在主动和被动防御的基础上,在会计数据的处理运行与维护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计算机及手机客户端病毒的防范及相应的技术手段与措施。通过对传统网络金融数据信息的分析技术手段以保证财会数据信息安全、迅速的传输。

2、及时的做好金融会计数据信息备份工作,建立灾备防护体系。备份是防止网络财务系统意外事故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它包括对信息系统的硬件备份、系统数据备份、财务软件系统备份和数据备份四个方面。

3、金融机构应该根据具体的数据安全及会计处理特点,建立信息安全的预警机制,应根据系统重要程度确定相应的安全保护级别,并针对相应风险级别进行设计建设。

3.2培育和建设一支网络金融会计安全专业人员队伍

因我国的金融会计网络系统安全问题事关重大,组建一支专业的网络信息安全人才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网络金融机构而言,专业的安全会计从业人员应是专门负责信息网络方面安全保障、安全监管、安全应急和安全威慑等方面的工作的。在网络金融会计安全的基础上,要根据随时有可能发生的一些安全问题,制定出对关键设施或部位继续完善的应急预案,让每一个会计岗位人员都牢记在心,防患于未然。才外,还要对金融会计的专业安全人员进行定期的、有目的的业务和技能培训,让这些专业人员真正具备随时变化的网络金融环境所需要的专业安全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各项主动和被动防范技能,随时随地应对可能发生的一些突发安全事件。如上面所述,多管齐下,多渠道实施综合防范,真正建立起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对金融机构信息安全风险的全方位、各角度、大环境下的安全管理。

3.3网络金融机构要不断完善和健全内控机制,保障会计系统运行安全

会计金融论文范文第14篇

1.会计核算风险

从银行会计工作出发,银行会计的主要工作是对银行的所有业务活动进行最快的核算。由于银行的一切业务活动都是通过会计信息反映出来的。在会计核算工作中,若出现会计核算处理方法不当、会计核算质量不高及核算程序不规范的现象,就有可能出现风险。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的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往往在会计信息处理上大做文章,导致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信息资料不真实、真账假表等现象,这给银行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在银行业务中,对于会计结算风险,主要表现在结算数据不真实、经济利润反映不实等现象,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体现在人为因素、结算处理方式及制度等方面,从人为因素来看,不可忽略的问题是虚假性,有的管理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在结算报表上虚增利益或搞账外账,以达到暗盈利的目的,结构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在会计实际核算工作中,由于其需要涉及到很多环节,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将会导致整个会计核算工作失去控制,包括:第一、未及时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检查、审核;第二,采取的会计核算方法缺乏科学性、合理性,造成流动资金被截流、贪污贿赂等事件的发生;第三,对凭证审查不严,缺乏健全的电脑制约机制,同时也没有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第四、对财务检查核对不力。

2.会计监督风险

针对财务报表复核监管不力的风险,对于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来说,为了提高存款利率,只求存款数量,不讲存款结构,通过不合理的经营,导致会计部门无法起到有利的监督作用,而这种不合法经营的亏损风险往往是带有连锁反映的,面对会计核算工作监督检查不力的现状,在不正当利益的驱动下,容易造成违章拆借、越权承兑、私设小金库等违规现象的发生。随着违规行为的不断蔓延,势必给金融企业造成了经营风险。

3.会计操作风险

近几年,随着银行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阶段金融企业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结算制度,对强化企业内部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因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以及业务知识及专业技能的不足,在会计结算工作中,往往基层会计人员不按照操作规定办理业务活动,时常有越权办理业务情况的发生。因人为因素的影响,加大了金融会计的结算风险。

4.经营风险

由于银行会计属于一项专业性强、风险大的行业,在会计工作中,会涉及到大量的业务活动,如票据结算、现金资产核算、原始凭证记录、印章等,在这些工作环节中,一旦发生工作疏漏,势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实际工作中,因一些不法分子的违规行为,银行会计工作中容易出现假汇票、贪污盗窃、信用卡恶意透支等现象的发生。面对这种情况的发生,一旦会计部门发送对会计工作的管制,降低会计核算水平,这样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有利条件,势必加大了经营风险。

5.人员管理风险

因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缺乏,对会计人员的约束力不够,势必造成人员管理风险。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的缺陷,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于会计人员约束不利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部分会计人员操作行为不规范,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容易出现差错;二是会计人员道德水平较低,个别会计人员内外勾结,为了自身利益,往往通过修改结算报表或虚增利益等行为来侵害银行利益,导致经济案件情况的发生;三是会计岗位设置的不合理,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四是会计核算制度、操作规程的不严密,以及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健全,加大了人员管理风险。

二、会计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1.会计内部控制监督不严

目前,金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包括:第一,违规操作,随着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当前金融企业法律法规逐步得到了完善,并且建立的法律法规制度也得到了相应的落实,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有部分会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不按照规章办事,在实际工作中我行我素,没有约束性,面对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素质低的现象,往往企业没有对其引起高度重视,甚至一些企业往往从本身的经营成本角度考虑,导致金融会计中出现会计人员配置不合理、工作岗位职责部分、业务处理“一手清”的现象。第二,企业对会计内部控制认识不充分、不深刻、不完整,主要表现在:有部分工作人员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却忽略了内部控制是一种经济业务运行过程中和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动态机制;甚至一些工作人员认为内部控制属于事后控制,主要由审计部门或管理人员负责,而与会计无关,导致企业内部会计人员没有充分发挥会计职能的作用。第三,会计制度建设存在滞后性,随着金融业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要对内部会计制度进行相应的完善,但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往往忽略了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导致会计工作中出现无章可循、会计工作处理不规范的现象。由于会计制度是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在会计制度不完善的条件下,势必会造成金融会计风险的产生。

2.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

随着金融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或受利益的驱动,往往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进行恶意竞争,如低息放贷、虚增利润、搞账外账或不按照会计核算标准报出假利润等,这种不合法的竞争手段,长期发展下去,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经营资金,也阻碍了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在违背“公平、公正、平等”的竞争原则下,自然而然企业会产生金融会计风险,如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3.会计人员业务培训的缺乏

在金融会计风险中,不可忽略的是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其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会计工作质量。在金融会计工作中,由于金融企业所涉及达到的会计业务数量比较庞大,业务也比较繁琐,这就对从事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还需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在金融会计工作中,大部分会计人员的专业提高,知识、业务技能及职业道德品质都有待提高,尤其是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因金融企业客观条件的限制,金融企业都没有对会计人员进行系统性的专业培训,会计人员专会计专业素质的缺乏,导致金融会计工作中出现会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对领导不负责、对金融事业不负责的现象。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甚至有的会计人员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造成金融会计中经济案件频繁发生。

三、加强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1.完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金融会计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面对当前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的增加,企业必须注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只有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内控制约机制的作用。因此,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中,为了加强会计业务制度体系的建设,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强会计部分与其他部门的工作配合,注重其全面性、适用性、协调性和规范性,从而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制度。与此同时,应真实核算资产质量,按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标准进行贷款质量的分类,按照账面价值对其他资产进行核算,按照各类资产的实际风险,适当放宽呆、坏账核销条件,提高呆、坏账准备比率,从而充分体现金融企业的高风险性。除此之外,在建立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上,应充分考虑金融创新及金融业务的加速发展趋势,制定规范金融新业务的会计标准,充分体现会计制度建设的超前性,防范金融新业务会计风险,以促进金融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总的来说,通过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可以有效防止因人为因素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有利于化解金融企业在财务会计中产生的财务风险。

2.加大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度

在金融会计工作中,即使建立了完善的会计制度,若会计制度执行力度不够,会计制度的建立也完全失去了意义。因此,必须确保会计制度落到实处,由于会计制度具有严密的制约机制,同时对岗位的设置也是科学有效的,这就要求在会计工作中需要会计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从总体上来将,用会计制度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规范的会计制度下,会计人员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然而,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为了充分发挥会计制度的作用,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必须按照规定配备会计人员,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与管理,减少会计人员的犯罪可能性,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

3.强化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职能

在金融会计中,为了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必须强化会计监督职能,注重会计业务事前、事中的监督,这样既可以将风险消除在日常财务工作处理中,也减少了经济的损失。若不注重会计业务的事前、事中控制,即使事后发现问题往往无济于事。因此,强化会计业务事前、事中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企业在会计分析上应建立预警机制,对会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建立风险防范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风险的发生。然而,对于会计工作中产生的报表,其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在金融会计中,报表的真正使用价值是通过对报表的分析,发现过去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从而帮助领导了解过去的经营状况,在充分了解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变化做出有针对性的决策,才能帮助金融企业建立会计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会计工作进行优化控制,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充分发挥了会计职能作用。

4.建立一支强大的会计队伍

会计人员在金融会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防止人员管理风险的发生,企业必须注重会计人员素质的提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及会计管理人员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充分认识到会计人员在防范金融会计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在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合理配备会计人员,科学合理设置会计工作岗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在物质待遇上适当向会计人员倾斜,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会计人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除此之外,为了建立一支强大的会计人员,在选拔机制上,应选用高素质、高专业的会计人才,要求会计人员持证上岗,。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质,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以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既要注重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规范会计人员的工作行为,使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防止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

5.加强现代化会计手段的运用

现代会计手段主要表现在会计电算化方法和会计核算监督制度完善等两个方面。在信息化时代下,金融企业应加大业务处理电算化的推广,其对改善服务、增强金融市场竞争有很大帮助,既可以规范会计操作规程,也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对金融会计工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会计电算化中,需要注意的是:有了会计电算化是通过计算机处理系统操作的,在会计电算化中,必须注重一个操作管理问题,若管理不当,容易产生金融风险。总的来说,在金融会计工作中,受外部经济的影响,难免会出现金融会计风险,这就要求企业需要做好金融会计风险防范工作,加强对金融会计风险的预测,找出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从会计体制、操作手段、监督管理及人员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金融会计工作水平,有效减少金融会计风险的发生,进而推动金融企业改革和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四、总结

会计金融论文范文第15篇

在《金融会计》课程中采取案例教学,是为了培养和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金融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将已经发生或已经结束的金融经济事件作为个案形式让学生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金融经济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金融会计》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一)《金融会计》案例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

《金融会计》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主导因素。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课堂、引导讨论并进行分析和总结。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前应该事先向学生布置题目,要求学生阅读具体的金融公司的会计案例,让学生在讨论和分析案例中学到知识、锻炼才干。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点名提问具体的会计操作,引导学生发现会计操作背后隐含的东西,使学生能够用简练通俗的语言总结相应的会计学和金融学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

(二)《金融会计》案例教学教师应该布置任务,引导学习积极主动学习

《金融会计》案例教学法实际上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金融企业实际的会计处理中去。要求学生真正从一名金融企业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法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启发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进行金融会计理论讲授。《金融会计》案例教学中把学生发言和表现也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方面,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金融会计》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金融会计》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其提高会计处理能力

《金融会计》案例教学法要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对金融企业实际的会计案例分析,和会计处理,促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能锻炼自己的思想,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会计问题的能力,提高独立思考能力,运用会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金融企业会计问题的能力等。(四)《金融会计》案例教学立体透视案例,体现因材施教《金融会计》案例教学中,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解决金融企业会计处理的能力,培养的学生要符合广州工商学院的办学宗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培养的不是金融专业的“知识分子”,但必须是“能力分子”。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工商学院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优势,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从而达到使学生具有在进入金融企业后立即就能动手处理会计业务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金融会计》课程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