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有关财经的论文范文

有关财经的论文范文

有关财经的论文

有关财经的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务本质;资金;价值;货币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118-02

1财务本质理论相关观点及评析

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的起点就是财务本质,因为财务本质是对财务现象内在联系以及规律的最基本解释。由于不同的学者对财务本质的研究视角不同,因此在财务本质漫长而深刻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价值分配论、货币关系论、资金运动论、货币收支活动论、资金关系论等诸多理论,本文在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下,将其分为以下几类,并作简要评述。

1.1与资金有关的理论

(1)资金关系论。

自从这种观点在我国出现后,其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对财务本质理解的主要依据。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流动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现象就是财务的本质。邢宗江等(1964)提出,社会主义工业财务是由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所导致的,能体现企业的各方面经济关系,并形成企业经济活动的独立方面。荆新、王化成(1994)也赞同这一理论,认为企业的资金收支以现金为主的称为企业财务活动,而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则称为企业财务关系,对这两者进行管理的工作则为财务管理。同年,陆建桥在做相关研究的时候,也认为财务是一种体现资金的经济关系,是由资金在社会生产中运动所产生的。

(2)资金运动论。

在对资金关系论的不断研究后,有学者提出了资金运动论,认为经济关系是由企业的资金运动而产生的,资金运动包涵企业资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分配,因而其才是企业财务的本质。这一理论特别强调由于资金在运动过程中就会出现相应的经济关系,因而从理论上将“经济关系”提取出来没有多大意义。

1.2与货币有关的理论

(1)货币收支论。

该理论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其对财务本质进行了简单的定义,认为货币的收支活动其实就是财务。笔者认为财务活动绝不仅仅局限在货币性这点上,企业的财务其实还包含了许多非货币性经营活动。

(2)货币关系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货币流通所产生的关系是财务的本质,其包括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多种关系,是企业的最基本财务活动。1992年徐大海认为,货币关系论对于社会主义的财务活动、意义以及作用定义的非常好。这种理论扩大了财务的范围,并引入了关系概念,但对财务本质的理解仍然只是局限在货币相关的范畴内。

1.3与价值有关的理论

(1)价值关系论。

这一理论是由资金运动论发展而来的,认为价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关系才是财务的本质。耿汉斌(1991、1992)先后两次对该理论进行了阐述,其认为价值的范畴要大过资金,也就是说企业资金的运动实际上就是其价值的运动,因而对于财务的本质,其实质就是价值运动。

(2)价值分配论。

该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王广明、刘贵生(1989)认为财务的本质是一种价值的分配,主要体现在微观的层面上。刘贵生(1993)后来还指出,财务的本质是企业的再生产过程中对于企业的生产要素和成果的分配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关系。由于企业财务不仅仅存在于企业的分配过程,其影子可见于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以及分配等多方面,因此该理论对于财务本质的定义有所缺陷。

1.4与契约有关的理论

(1)财务契约论。

2008年张正国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财务本质进行了定义,他认为财务本质为一种契约,或者说其包涵了契约的属性。之前对财务本质的定义,从很多理论来讲都只考虑财务的活动过程,而该理论从财务的内在属性来研究,从某些角度看来更为合适。

(2)财权契约论。

该理论由宋丽梦(2008)提出,她认为企业的财务本质上是一种产权价值的交易过程。由于投资者对于风险偏好、财富约束、自身能力等多方面存在差异,于是对于企业的契约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要求。那么如何应对这些利益冲突,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达到和谐的状态并让企业能够不断发展,最为关键的就在于对企业财权的安排。因此可以说“财权契约”是企业财务的本质。

该理论与前面的财务契约论都将“契约”与财务的本质相连,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处,财务契约论主要是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财务本质,而本理论则是基于产权的角度。

1.5经济关系论

1988年徐兴恩提出了这种观点,他认为财务本质是一种经济关系,是由财产的数量或形态的变化所导致的。但后来郭泽光(1995)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经济关系一说是属于政治经济学,如果财务的本质是经济关系,那就将财务纳入到了政治经济学当中了。

1.6财权流论

财权流理论是从现代产权理论角度来分析财务本质的。伍中信等学者认为财务管理实质上是“价值”与“权利”的管理,而这一过程是通过对企业资金运动的管理以达到控制产权来完成的。财权流理论说明企业财务的本质是处理企业中相关“权利”的财务关系问题,这一理论可以说是由原先的财务本质理论在吸收了现代企业制度中产权的思想而出现的,是财务本质理论的又一进步。

2研究总结

通过对财务本质相关文献的简单梳理,笔者认为:财务本质理论大体经历了货币到资金再到价值的过程,后来逐渐从不同的视角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如生产力论、本金投入与收益论、契约论、财权流论等。

然而对于真理的探索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往往需要理论结合实践,伴随着实践的发展深入,理论不断的得以更新。在我国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中,不能仅仅将财务本质划定在货币或者资金等范畴上,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丰富相关理论,为财务本质理论的不断完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陆建桥.对财务本质的探讨[J].财会通讯,1994,(12).

[2]邢宗江,刘凤钦,顾志晟.工业企业财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4.

[3]荆新,王化成.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伍中信.财权流: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表述[J].财政研究,1998,(2).

[5]郑剑华.现代企业财务本质探讨[J].上海会计,2001,(4).

[6]杨谷芳.对财务本质的新认识[J].四川会计,1998,(9).

[7]张惠忠.论企业财务的本质[J].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8]曹侠.关于社会主义企业财务本质各派学说的评价[J].当代经济科学,1992,(2).

[9]郭复初.财务理论研究与发展[J].会计研究,1996,(2).

[10]刘贵生.财务本质论[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4,(4).

[11]唐与仕.浅谈企业财务的本质[J].财政研究,1987,(11).

有关财经的论文范文第2篇

安徽大学,合肥230601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和词频统计法对CNKI收录的152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评估了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呈现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群体相对集中、研究主题比较突出、基础研究比例偏高、定量分析方法运用较少和研究资助力度不够等几个特点。为此,本文建议研究者、研究机构、学术期刊和政府共同协作,进一步提高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质量。

关键词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F8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544(2015)06-0036-05

近年来,随着财政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问题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人们在反思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损失浪费问题严重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公共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强化绩效、科学理财逐步成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导思想。学术界对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能够为财政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反过来,对代表性期刊学术论文研究质量的评估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水平。运用文献计量方法、词频统计法吸SPSS软件对CNKI(中国知网)收录的2000年-2015年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学术论文进行综合评价,总结研究特点,提出改进建议,实现本次研究的目的,为财政决策部门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

一、确定评价样本

为了有效评价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现状,选择CNKI收录的2000年-2014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作为评价样本,分四步确定评价样本。第一步,初步搜索。在CNKI数据库中,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主题搜索显示,期刊论文732篇、博硕士论文260篇;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

关键词 的论文25篇、博硕士论文4篇;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篇名的期刊论文13667篇;博硕士论文127篇。第二步,进一步筛选。对上述论文进一步分析发现,50%以上的论文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主题相关性不大,不能为评价目标服务,予以剔除。第三步,以“主题”为检索项,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为检索词,以相关度或时间为序,按照精确匹配的原则,检索2000年-2014年间,CNKI收录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截止时间2015年1月3日)。结果显示,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共计152篇论文。

第四步,下载152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评价数据库,以此为评价样本,运用词频统计法、文献计量分析法和EXCEL等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

二、数据分析与评价

(一)研究时间评价

图1给出了2000年-2014年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数量情况。可以看到,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的数量在逐年增加。2005年到2007年之间增长迅速,且在2013年达到顶峰,今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仍将是一个研究热点,将会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出现。

2作者学术地位。统计结果显示(表2),研究生占19.35%,初级或中级研究人员比例为26.61%,副教授为6.450/0,教授仅为3.22%,此外,44.35%的作者没有标明学术地位,这与部分期刊对作者学术地位标注的要求不尽一致有关。上述统计表明中国财篇。与其他相关研究相比,山东大学汪全胜教授对中国立法后评估的研究系统性较强,自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法后评估研究”获得立项以来,在17个不同的重要期刊发表17篇立法后评估研究论文,占所有重要期刊立法后评估论文的12.14%,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为中国立法后评估实践提供决策参考。可见,对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中,单个作者发文量偏低,研究系统

(二)研究者评价

l作者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的作者是主体,占57.24%,而企事业单位和独立的研究所、研究中心的作者比例仅为2.63%,如表l所示。高校作者中,上海财经大学9篇,占14.52%;西安交通大学5篇,占8.06%;上海师范大学4篇,占6.45%;中央财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各3篇,各占4.84%;长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各2篇,各占3.23%;其他学校7篇,占11.29%。这与中国立法后评估和中国低碳经济研究情况大不相同。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人员更加年轻化,中级和副高职称人员成为研究的中坚力量。

3.作者数量。统计显示,人均超过两篇的作者有l6位,共发表了34篇论文,占总数的22.37%,其他118位作者人均1性不强,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相关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

(三)研究主题评价

1.学科方向。统计显示,152篇样本论文的学科方向包括财政与税收、高等教育、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会计与审计、职业教育与教育管理、农业支出、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基础设施投入、行政管理、水利水电、林业财政、医药卫生、中等教育、金融、交通运输等,其中财政与税收方向的研究论文119篇,占78.3%,其他研究方向的论文只占21.7a/o。由此表明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主题鲜明,研究人员专业性较强。

2.

关键词 。通过对论文

关键词 的统计发现,财政支出带来的效率、效益和效果,为了科学评价财政支出绩效而进行一系列的相关研究。事实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方法依然没有形成体系,研究人员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的关注不够,这方面的论文只占1.28%,很显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问题的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实现绩效审计目标。

(四)研究阶段评价

1.研究层次。统计显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达65.79%,职业指导的论文也达到17.11%,政策研究达到9.87%,对技术指导和相关应用的研究论文比例偏低,仅占2%,如表5所示。可见,财政支出绩效研究还处于理论基础研究阶段,缺少深入的技术性的指导和应用研究,在这49.35%的论文围绕“绩效评价”,“财政支出”展开研究,其他研究主题体现为“指标体系”、“改革”、“数据”、“管理”、“评价”等。表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主题突出,

关键词 出现频次超过两次的如表4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在于各项方面有待提高。

2.论文级别。对刊发样本论文的期刊进行统计显示,载人北大核心和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总计78篇,占评价样本的70.27%,载人CSSCI期刊中的论文数量有33篇,占29.73%。核心期刊发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论文分布情况如表6所示。

可以看出,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主要刊发在财经、税收、会计类核心期刊上,尤以《中国财政》发文量最多,《财会通讯》、《财政研究》等期刊紧随其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受到高级别期刊的青睐,进一步表明关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从CNKI收录的所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论文来看,按照研究主题分类计算,152篇样本论文只占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论文的15.32qo;若按篇名计算,样本论文只占l.lOl%,核心论文和权威论文数量偏少,因而,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在高级别期刊是必然趋势。

(五)研究技术评价

对研究方法的统计显示,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非经验主义方法,超过50%的研究是案例举要与统计调查,注重实证分析。研究方法选择上,学者们倾向于使用定性方法进行评价,定量方法使用较少,但也有部分定量分析方法得到使用,如DEA方法出现了8次,AHP法出现了6次,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出现了14次,模糊综合评价法也被使用过2次,总体上,定量评价方法使用比例不高。

对国外文献的跟踪情况统计显示,152篇样本论文中,中文

参考文献累计出现386次,占评价样本的87.73%,英文

参考文献累计出现54次,占样本论文的12.275。由此可见,学术界在进行财政绩效评价的研究时,主要参考国内的研究成果,极少数是国外实践与成果。因而,借鉴国际文献与实践经验,开展理论对话,提高研究水平是今后需要加强的工作。

统计中也发现,由于作者写作手法和期刊对

参考文献标注要求不统一,导致部分论文没有标注

参考文献,使得样本论文的

参考文献总数量偏少,不符合学术研究规范和基本要求,这也需要研究者和期刊在今后的研究和论文审稿中加以重视。

(六)研究资助力度评价

统计结果显示,高达88.82%的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是没有受到基金资助的,部级基金和地方政府基金的资助较少,仅占9.21%(如表7所示)。由此可以看到相关研究还没有受到很多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与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的评价相呼应。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上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总结出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起步较晚,但发表的重要论文数量逐年攀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公共财政仍将发挥巨大的推动力,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热点课题。

2.研究群体相对集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成为中国财政支出研究的主力军,财经类院校对财政绩效问题的关注要高于其他综合性的高校,如样本论文中,上海财经大学就有9篇。同时,研究者主要是具有研究生学历和中级职称的研究人员,中级职称和副高职称人员将是今后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的主力。

3.研究主题比较突出。研究人员学科方向以财政与税收为主,体现出研究者专业性较强的特征。同时,49.35%的论文围绕“绩效评价”,“财政支出”展开研究,其他研究主题包括指标体系、改革、数据、管理、评价等,表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主题突出。

4.基础研究比例偏高。65.79%的论文都是基础性研究,研究者关注研究对象本身的问题,没有进一步的挖掘研究对象深层次的问题。并且,基础性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发表的比例偏低,还没有形成一系列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供政府部门决策参考。

5定量分析方法运用较少。90%的研究注重定性分析,这和65.79%的研究以基础性研究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定量分析具有较大的空间。

6.研究资助力度不够。大部分的研究缺乏基金的资助,也是导致研究成果质量偏低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性研究的资助力度不够,不利于科研工作者研究效率的提高。

(二)若干建议

综上所述,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整体上还处在初级阶段,对于进一步提高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质量,建议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研究者方面。首先鉴于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者结构不均衡,教授、副教授参与研究的比例偏低的现状,需要进一步优化研究人员结构,鼓励正高和副高职称的教师和研究员组建研究团队,参与财政绩效评价的研究。其次,财政、税收机关工作人员对财政支出结构和规模比较了解,能够结合工作实践,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供指导,因而,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财税工作人员是今后优化研究群体结构需要考虑的对象。第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属于财政学和技术经济学交叉领域,对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财政支出实施过程和实施绩效的评估属于中评估和后评估,需要结合技术经济学的评价方法、评价工具和模型进行定量评价,因而需要研究者掌握一定的定量评价方法,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奠定理论基础。

2.研究机构方面。首先,各研究机构应主动加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中来,并且要明确各自责任和研究主题。确立各自的核心研究主题,组建理论功底扎实、创新能力较强的科研团队,围绕核心主题开展针对性研究,以高质量的专著、权威论文、研究报告申请项目结题,为继续申请新项目或新课题做准备。其次,需要研究机构建立一套对于该方面研究切实可行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以评价研究机构内研究人员的科研绩效水平。第三,还要注重与相关专业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学术研讨,相互学习,以达到提高整体研究水平的目的。

有关财经的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理论;研究;财务治理权

一、财务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

从已接触到的中外财务文献看,西方财务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操作性”财务领域,尤其是股份公司在金融市场的财务运作问题(汤谷良,1997)。比较而言,国内财务理论研究内容要丰富得多,诸如财务的基本概念、公司内部的财务运作机制和财务控制等,改革开放以来,这些一直是国内财务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不过,财务理论的体系结构以及未来财务理论研究得发展方向,至今仍不甚明朗。诸如财务环境在财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财务环境的具体结构及其对财务运作的具体影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权的有效配置、财务治理模式及其选择、股权结构和文化等环境因素对财务治理模式的影响等问题,还很少研究。甚至于财务理论的重心究竟在哪里,我以为也需要重新把握。尽管财务学研究十分关注方法论问题,如财务决策的方法、财务控制的方法、财务评价的方法等,但从现实看,影响公司财务资源培育与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似乎并不是财务方法而是财务机制和财务战略,尤其是财务治理权在公司内部的配置与运作。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还需要对财务学的理论结构作进一步的探讨。我的看法是,完整的公司财务学理论体系应当由财务环境理论、财务基础理论、财务战略理论和财务运作理论四个层次组成,其中财务运作理论又分为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和财务管理方法理论两大部分。

1、财务环境理论。应该说,没有任何一个财务学家否认过环境对财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在中外财务文献中,财务环境也都占有一定的篇幅。问题是,财务环境在财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财务环境的具体构成及其对财务理论与实务的具体影响等问题,在研究上还不能说已经到位。时至今日,人们还是把环境视为财务理论界域以外的东西,还没有把环境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内生性要素来看待。这样做,将不能体现财务环境应有的理论地位,实践中也带来一些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看,财务环境对财务目标及根据逻辑导出的财务战略、财务策略、财务机制和方法都有着全面的和直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应当把财务环境理论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内生性要素,甚至应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来理解。

其次,尽管人们已经对财务环境的构成内容进行过多种归纳,但“重硬环境轻软环境、重经济环境轻文化环境、重股份制企业环境轻非股份制企业环境、重一般环境轻特殊环境、重一般描述轻具体分析”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对于财务环境要素,我的看法应当用多维度的立体论方法归纳,概括为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科学、技术、人口、历史和地理十个维度,并按对财务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影响方式和发生频率等多种方法进行归类分析。

最后,对财务环境的研究还应克服和消除目前存在的“环境与财务板块结合”的状态,从纵横结合的“时空差异”上深入分析和把握各个维度的环境因素对财务理论、财务战略、财务机制和财务方法的具体影响。国际间的财务行为总是存在差别的,而差别的形成基础是环境差异。财务学的研究,必须能够有效地把握国际财务差异及其形成机理,并侧重从中国特殊的财务环境出发,研究适合这个特殊环境的财务理论与方法。只有按照这个思路和方法,才能构建对中国企业具有实际的和直接的指导意义的财务理论体系。

2、财务基础理论。这是财务本体理论最基础的部分,讨论财务的具有“实质性”的问题。近年来这部分的研究较为活跃,已经出现了不少创新的成果。但是,财务基础理论究竟由哪些内容或要素构成,学术界的观点仍不尽一致。我的看法是,如果把财务理解为“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则财务理论的基础部分就应当从特定的财务环境出发,研究这种行为的主体与范围、本质与职能、动机与目的、前提与条件、原则与规则、方式与方法、过程与结果等行为要素。也就是说,财务基础理论的构成内容应当包括财务主体(包括法人主体与自然人主体)、财务活动范围、财务基础性和基本假设、财务本质与职能、财务基本目标、财务一般过程或环节、财务基本原则、财务一般规则(包括制度性规则、技术性规则和道德性规则)、财务基本方法、财务效果评价十个部分。即使是“一般”或“基本”概念,也必须密切结合特定的财务环境,全盘照搬西方财务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3、财务战略理论和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这两个都是全新的财务学研究领域,尤其是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关于财务战略,国内已有一些研究成果,有代表性的是陆正飞教授的《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和刘志远教授的《企业财务战略》,他们在这一全新的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极富创新与成效的探索。至于财务治理权的配置,目前还难以发现专门的、较为具体的研究文献。对于公司财务治理权,我的看法它是公司法人财产权的核心,人们常说的法人财产权,其主要内容就是法人财务治理权,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控权,《公司法》的规定就是较好的体现。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部分,财务治理权配置又是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的核心内容,从目前情况看,配置的合理与否还是影响财务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如此重要的问题,至今却未能引起理论界的重视,不能不说是财务学研究的一大缺憾。围绕财务治理权的配置,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比如财务治理权的内容与结构、财务治理机构的设置与运作、财务治理权的配置范围与层次、配置模式与结构、运作机制与方式、企业集团财务治理权配置的特殊性、财务治理权配置模式的国际比较、文化差异与财务治理模式的选择、政治制度对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影响、股权结构等经济因素差异与财务治理模式选择等,这些问题甚至可以作为财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我期望这个最具现实意义、也最能体现国别特色的研究,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财务基础理论的若干基本要素

1、关于财务本质。财务本质理论的讨论由来已久,主要有货币收支活动论、货币关系论、分配关系论、价值运动论、资金活动论、现金流转论、本金投入和收益论、财权论、资本要素配置论等几种观点,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的某些特性,也推进了财务理论的建设和发展。不过,这些观点是难以将财务学与会计学和政治经济学相区别的。比如货币关系或分配关系,原本就属于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的范畴。而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会计学上则一直把它作为会计的对象来看待。在把握现代财务的本质与职能(本质的具体化)问题时,传统的静态分析法和就财务论财务的狭隘主义观点必须调整,而郭道扬教授(1998)在分析会计本质与职能时所采用的动态分析法和环境联系法值得借鉴。实际上,财务的本质与会计的本质一样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务解释为“分配关系”尚可理解,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再将财务的本质与职能仅仅理解为某种关系或某种资金或现金的活动,就显得有点过于狭隘了。现代财务作为公司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最本质的职能就是有效培育与配置财务资源。处理分配关系、或组织现金流转、或安排资金或资本、或财权合理配置等,不过是“有效培育与配置财务资源”系统的一个侧面或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财务资源,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中,应当既包括“硬财务资源”如资金和自然资源等,也包括“软财务资源”如市场资源、人力资源、知识产权和组织管理资源等。所谓财务,其实质就是通过合理的财务制度安排、财务战略的设计和财务策略的运作,有效地培育和配置财务硬资源和财务软资源,以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和协调化,维持理财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2、关于财务假设。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一些,诸如财务主体、货币时间价值等几乎一致被作为财务基本假设来看待。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领域,假设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假设体系。然而问题是,财务学假设的客观基础是什么?有无必要将财务学假设作为一个体系来看待并进行层次划分?财务主体、货币时间、价值等假设是否就是财务学的基础性假设?我的看法:(1)任何假设的客观基础都是环境不确定性。比如会计上的持续经营假设,就是源于会计主体的生存寿命的不确定性。(2)不确定的财务环境因素是一个体系,有些财务环境因素如财务资源是否稀缺、理财人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等,对财务行为和财务学体系的构建具有全局性和重大性影响;而有些财务环境如产品寿命周期、物价变动、税率调整等,只对财务行为具有局部性的影响。据此,可以把财务学的假设体系分为基础性假设、基本假设和技术性假定三个层次。(3)财务学的基础性假设对财务行为具有全局性影响,构成财务学的基础性理论,主要包括财务资源稀缺性假设、理性理财人假设、理财者为经济人假设、理财信息完备性和对称性假设、财务利益最大化假设等。(4)财务学的基本假设对财务行为具有重大性和直接性的影响,构成财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财务主体、货币时间价值、现金流转、风险与报酬对等假设等。(5)财务学的技术性假定对具体的财务行为具有局部性和直接性的影响,构成财务学的操作方法论部分。如在投资决策中,不考虑通货膨胀或紧缩时的币值不变假设,或考虑通货膨胀或紧缩时的币值有规则变动假设等。财务学的技术性假定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每一种财务方法都有一个或几个假定前提。

3、关于财务目标。这是财务学领域中研究较为热烈的一个问题,王化成教授(1998)曾归纳有14种观点,目前较为流行的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关于股东财富最大化,我的看法将其作为现代财务的目标是不合适的(李心合,2000)。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假设具有不合理性。英国学者帕克(RPike)等人对英国公司的目标定位情况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管理人员对企业盈利能力比对创造财富更有兴趣,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仅排在第4位,而且只有不到18%的被调查者认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许多美国企业的调查研究也支持这一发现(刘志远,1999)。

至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假说,理论上还不能说是比较成熟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企业价值的含义模糊,与利润和股东财富的关系尚未理清。西方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认为企业的价值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作为出资人的股东最关心的是企业的利润及产生利润的载体———企业的资产和净资产。然而,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像微软公司这类的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利润或净资产严重背离。于是,人们便思考用股票市值来解释企业价值,并将企业价值等同于股东财富。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汤姆科普兰、蒂姆科勒和杰克默林三位学者在《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一书中,还将企业价值解释为“产生现金流量和基于现金流量的投资回报能力”,并认为这就是全新的价值观念。二是企业价值难于计量。在所接触到的文献资料中,人们已经提出的企业价值的计量方法有每股收益法、股票市价法、净资产收益率法、经济利润法(公司价值现值=投资资本+相当于每年创造价值的溢价即预计经济利润)和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等多种,尤以股票市价法和现金流量折现法最为流行。股票市价法只能在上市公司使用,并且最好是该公司的股票市价与其价值高度相关,而这样的公司,不说在中国,就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为数也是不多的。至于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用这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数值来计量公司的价值,其可靠性是很难保证的。

关于现代企业的财务目标,我的看法是有效增加值最大化和利益分配协调化。增加值是对企业创造的新财富的价值衡量,增加值的多少体现企业为社会创造的新财富的实际水平;同时它也是企业股东、债权人、经营者、政府、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源泉,用增加值作为财务的目标,能够兼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对单个企业而言,增值有有效增值与无效增值之分,区分的标志就是增值能否给企业实际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因为增值的实质就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无效增值的形成原因是信用风险和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有效的增值需要按照经济的和社会的规则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基于利益相关者各自对自身财务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企业管理当局还必须把有效地协调利益关系作为其理财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4关于财务基本原则。目前学术界的看法不尽相同,可以罗列出至少十几种观点,有三原则、四原则、五原则、六原则的归纳,更有内容上的千差万别。从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财务的角度出发,本文提出的财务基本原则是:资本保全原则;硬财务资源适度耗费与有效利用原则;积极培育软资源原则;利益相关者配置与共同治理原则;公平分配与利益协调原则;人本财务与物本财务相结合原则;权责利效相结合原则。这些原则强调了对稀缺硬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软资源的有效培育,突出了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的财务治理和财务利益的分配以及利益分配中的公平性,体现了与人们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财务的基本特征与要求,所以称为基本原则。

三、财务治理权配置的几个理论问题

1、财务治理权的配置层次。1994年,汤谷良教授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财权配置观点,即除监事会行使财务监控权外,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财务经理共同分享企业全部财权。1997年,汤教授又明确提出财务三层次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并认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这个观点的创新意义及对国内财务学研究的积极影响是有目共睹的,问题是,还有无必要与可能进一步发展。我的看法是,至少有两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是处在第一层次上的是否只有出资人或所有者。财权的基础是产权,产权制度安排决定财务治理权的配置。从历史上看,以小规模为主要业态的古典企业是体现“财务资本至上”逻辑的“财务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产权制”或“业主产权制”,相应的财务治理结构为“一元主体(业主)治理结构”,即业主拥有绝对的财务治理权。现代公司制的出现以及“经理革命”使公司财务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相应的财务治理权配置模式也演化为“二元主体(所有者与经营者)共同治理结构”,所有者与经营者共同分割公司的主要财务治理权。公司的产权归谁的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们还一直维护“(财务)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维护“业主产权论”的观点。但是80年代以后,业主产权论的逻辑开始受到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多的怀疑,体现“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并重”逻辑的“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合作产权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最值得一提的是“利益相关者共同产权论”,该理论把企业视为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合约,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剩余”作出贡献并享有剩余索取权。因此,经理们要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而不仅是股东的利益服务。从现实来看,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员工乃至社会公众,这些利益相关者均对企业有财务利益要求,也均对企业有财务权利。这就是说,处在财务治理权配置第一层次的,应当不仅仅是企业外部的股东,还有企业外部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换句话说,外部利益相关者是公司理财的第一层次。

二是员工是否构成一个独立的理财层次。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内部的经营者和财务经理,他们都是企业财务治理权的分享主体,也是企业财务利益的分享主体,那么员工呢?从理论上说,员工是企业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在“从业员理论”下还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当然应参与企业的财务治理。我们一贯提倡的民主理财,也是把员工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独立的理财层次来看待。这样说来,企业财务治理的层次,实际上就是四个层次,即外部利益相关者、经营者、财务经理和员工。不同的人参与财务治理的程度和方式也是不同的,这正是我们结合中国国情需要认真研究的。

2、财务治理权的配置模式。面向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财务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和框架可归纳为4个方面: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人力资本最大者拥有最重要的财务治理权;财务相机治理;知识和信息专家参与财务治理(李心合,2000)。这4个方面是现代财务治理模式的一般特征,其具体结构和表现形态因时因地而异。研究我国企业财务治理模式,必须广泛、深入地联系我国特殊的经济、法律和文化基础。

3、财务治理权的配置结构。财务治理权的配置,应以权利性质、公司类型、法人治理结构、管理人员素质、环境影响和配置效果等因素为基础。在“一长(董事长)四会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会)”的公司,财务决策权配置的一般情形是:财务战略决策权归属股东会和董事会,财务日常决策权被授予经理会。不过,财务决策权的安排也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环境适应性。其次,财务决策权的配置还具有动态调整性,财务相机治理机制所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一般的理解,相机治理是指:内部人或经营者主导财务治理权的条件是公司财务生存能力,当公司偿债出现困难时,银行就会出面干预公司财务与经营。财务决策权在公司内部人与银行之间的变换与转移,是现代企业治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财务决策权,财务监控权的配置要分散得多。主要有四大分享主体体系:一是财务监控权的市场分享体系,主要是通过会计市场来实现的;二是财务监控权的政府分享体系,包括财政机关、税务机关、审计机关和证券监管部门等;三是财务监控权的出资人分享体系,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两大类;四是财务监控权的内部人分享体系,这个体系又可以分为纵向财务监控体系和横向财务监控体系两个分支体系。纵向监控体系是在公司内部的各层级之间,享有监控权的上级组织或个人对下级组织或个人的监控;横向监控体系是在地位平行的组织或个人之间展开的。公司内部的财务牵制制度应按纵横结合的立体方式设计方能奏效。

主要参考文献:

[1]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1997,(5)

[2]谢志华论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微观性[J]会计研究,1993,(6)

[3]辜位清“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评介[J]管理世界,2000,(3)

[4]王化成再论财务管理目标[J]财务与会计,1999,(3)

[5]李心合知识经济与财务创新[J]会计研究,2000,(10)

[6]李心合利益相关者产权与利益相关者财务[J]财会通讯,1999,(10)

[7]冯根福西方主要国家公司股权结构与股东监控机制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1997,(6)

有关财经的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近年来,关于财务主体一元性与多元性问题、财务分层问题、财务治理问题的探讨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而这种争论本身也是我国财务学科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拟对财务主体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比较与综合分析,并进行初步的探析和思考。/

[关键词] 财务 二元主体说 主体分层说 简历大全 http:///html/jianli/

众所周知,在古典企业制度下,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信息处于完全对称状态,经营者不可能“偷懒”或故意投资某些项目损害所有者利益。因而,也就不存在多个财务主体的问题。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情况发生了变化,特别是1993年底以后,我国开始用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产权的新两权分离来代替原来的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老两权分离。企业法人财产权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是我国企业改革理论的重大突破,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了分离,所有者可能只有物质资本而无经营管理能力,经营者有经营管理能力而在经理人市场上待价而沽。//zuowen/

一、财务二元主体理论的主要观点 毕业论文 http://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所有者和经营者是并列的财务主体,二者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回避所有者财务,会导致经营者侵蚀所有者利益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而忽视经营者财务,又会使大股东有恃无恐地侵犯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zuowen/

1.所有者财务论 简历大全 http:///html/jianli/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干胜道博士在1995年第6期《会计研究》上发表《所有者财务:一个全新的领域》;1997年第6期《财经科学》发表《试论创建所有者财务学》;出版《所有者财务论》。他认为,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所有者与经营者都是独立的财务主体,忽视哪个财务主体都是行不通的,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在目标、职能、对象及运作规则上都有差别。所有者财务的目标是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主要职能是对企业及其经营者的理财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主要内容是资本运作和财务监控,主要行使方式是选聘经营者、参与重大决策、收益收缴与再投入、财务监督与考核。该理论认为,所有者财务主体与经营者财务主体是并存的。/

2.出资者财务论 简历大全 http:///html/jianli/

谢志华1995年曾为中国新型建材集团建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激励约束体系,提出了出资者财务及其管理的内容。后来,北京商学院会计系在《会计研究》上发表了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部门的财务三篇系列论文,其中出资者财务是由他撰稿的。他认为,国有企业的两权分离导致了经营者和出资者在财务上的分离,出资者不等于所有者。//zuowen/

二、财务一元主体说的主要观点 简历大全 http:///html/jianli/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财权独立后,出资者对经营者形成一种委托关系,它不可能拥有独立完整的财权,只保留剩余收益索取权,企业经营者形成独立的财务主体。/

1.财务分配论 简历大全 http:///html/jianli/

刘贵生在1995年第6期《会计研究》上发表《论产权结构与财务主体》,从财务分配权的归属出发来讨论财务主体问题,认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产权与企业资产所有权合一,其财务主体是一元性的;而股份制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法人和原始产权主体均拥有一部分财产分配权,因而其财务主体具有二元性的特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现代股份制企业中,所有者作为企业财务主体越来越只具有一种形式上的意义,真正的财务主体日趋移位于企业本身这一经济实体。/

2.财权基础论 思想汇报 http:///sixianghuibao/

伍中信2000年第7期《财政研究》上发表《现代财务理论的产权基础》;在2001年《财会月刊》发表《试论股份公司财务主体的一元性》,从财务本质的财权流理论出发,对财务主体进行了新的研究。他认为,财务主体是指具有独立财权(产权)、进行独立核算、拥有自身利益并努力使其最大化的经济实体,即财务主体必须具有财权独立性、经济性和目的性。二元性的财务主体必然会带来二元性甚至多元性的财务目标,最终会导致企业财务无所适从,因此财权独立性是财务主体一元性的根本保证。/

三、财务主体分层说的主要观点 简历大全 http:///html/jianli/

这种观点认为,法人财产权的确立和运行,使财务分层管理成为可能。/

1.财务分层论 http://

汤谷良《会计研究》1994年第5期发表《现企业财务的产权思考》;《会计研究》1997年第5期发表《经营者财务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架构》,他认为,法人财产权概念的提出使原来集所有者、经营者、财务经理于一身的财务管理机制发展成为以所有者、经营者、财务经理分工协作为特点的财务管理机制。/

2.企业财务的两权三层次管理 论文网 http://

裴伯英在《论现代企业财务的分权分层管理》一文中支持了汤谷良的观点,认为财务主体不同于财务管理主体,在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中,出资者就是经营者,企业财务管理主体是一元的,而在公司制企业中,出资者与经营者对企业财务管理事项在不同方面发挥决定作用,二者都具有财务的直接管理权,这就是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的二元化。同时,可以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机构对企业财务的管理职权来划分企业财务的管理层次。/

四、财务主体一元性与财务分层的融合 简历大全 http:///html/jianli/

财务分配论、所有者财务论、出资者财务论、经营者财务论、财务分层论等观点构成财务分层理论,并且引申出财务主体多元性的意思,从而引起关于财务主体一元性与多元性的争论。笔者拟运用财权与财权主体的概念对此进行探讨。/

1.财务主体多元性的观点实际上是混淆了财务主体与财权主体或财务治理主体的概念。这些观点其实想强调所有者、出资者、经营者等产权主体应该对企业财务资源配置活动施加一定的影响,以维护其产权利益。但是由于观点提出时并未形成较为成熟的财权概念,也没有形成财权主体的概念,用财务主体这种行为意义上的概念来表达这种影响,不能清晰、充分、显性地揭示出这种影响的来源实质上就是一种支配财务资源运用的权利,从而引起了行为意义上的财务主体与抽象意义上(权利义务关系上)的财权主体的混淆。/

2.建立维护出资者利益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毕竟出资者和经营者不能建立两套制度各行其是,他们必须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以使出资者财务目标内化为经营者财务的有效约束,通过经营者财务达到其财务目标。/

可以考虑通过找到出资者和经营者利益所共同依赖的基石,即维护出资者权益,实现出资的保值增值,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能力,来建立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使财务分层说和财务一元主体说达到有效的协调。//html/jianli/

参考文献: http://

[1]干胜道.所有者财务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1)./

有关财经的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治理 财务治理效率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司治理一直是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课题。受此影响,我国部分财务学者借鉴公司治理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财务治理理论,希望从财务方面为解决公司治理问题提供参考。实践中,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为解决某单方面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只有综合研究并提出全面解决方案,才能切实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复杂问题。财务治理是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交叉渗透的产物,肩负着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赋予的双重使命,财务治理理论的提出和不断完善,正是适应了这一方面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现实要求,迅速成为财务理论研究的新兴领域。财务治理理论研究是由西方财务理论界开始初步探索,并在国内财务届得以明确提出并有所发展。财务治理两大理论基础是公司财务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西方理论界起初对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是各自独立进行的。西方财务界对公司财务理论研究较早,其理财思想可追溯到15、16世纪时期。一般认为,以1900年法国学者贝奇里耶发表的博士论文《投机理论》为标志,西方财务学开始以其独特的研究核心和方法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现代西方财务理论发展,是以马科维兹(Markwitz)的投资组合理论(1952)、莫迪格利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的资本结构理论(1958)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两大理论加之以后发展起来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资本市场有效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等,共同构成了现代西方财务的理论基石。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而正式展开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1932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发表的经典论文《现代公司和私有产权》。经过60年代前后鲍莫尔(Baumol)、马瑞斯(Marris)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公司治理理论已经成为当今西方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成果十分丰富。特别是近些年企业理论的发展、成熟,深化了公司治理理论研究,为其进一步深入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学基础。随着财务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为解决日趋复杂的公司财务与治理问题,仅仅从各自学科出发,独立研究财务或治理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经济实践的需要了。理论研究需要拓展视野,进行交叉性学科研究。由此,西方理论界便产生了对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融合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综合研究成果有:1976年,詹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开创了资本结构的契约理论,从公司治理角度,建立了强调资本结构与经营者行为之间关系的成本模型,得出了当股权边际成本等于边际债务成本时,公司资本结构最优的研究成果。由此,开始了西方理论界有关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理论融合性、开拓性研究――财务资本结构问题的研究。此后,罗斯(Ross)的信号传递模型、格罗斯曼(Grossman)和哈特(Hart)的担保模型、阿洪(Aghion)和博尔顿(Bolton)的控制模型等具有广泛影响的资本结构理论的建立和完善,极大丰富了财务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对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理论发展意义重大。1988年,美国《财务杂志》(The Journal of Finance)第七期发表了威廉姆森(Williamson)的《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一文,该文明确指出:应综合考察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问题,如负债与股权融资,不仅仅是可相互替代的融资工具,更是可相互替代的治理结构。文章在比较了“交易费用经济学”分析方法与“理论”分析方法基础上,阐释了公司融资方式选择受交易费用因素影响,主要取决于资产的特性。此外,该文还就其他一些相关治理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综合研究公司财务与治理问题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1991年12月,世界第一部公司治理原则文献――卡德伯瑞(Cadbury)报告在英国产生。该报告由英国财务报告委员会、伦敦证券交易所等机构合作成立的公司治理委员会起草并。报告的题目是《公司治理的财务方面》(The Finance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着重突出了公司治理中财务的重要性。报告注重了董事会的控制与报告职能以及审计人员的角色,尤其注重公司内部财务控制和风险管理问题,对公司财务治理理论建立与发展,影响深远。

二、财务治理理论综述

(一)财务治理(结构)内涵 西方对财务治理问题的研究是伴随着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激励机制设计理论等微观经济学的新进展而产生的,彰显了基于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关联性基础上的融合交叉研究趋势,产生了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中心的新资本结构理论(即资本结构成本学说、资本结构财务契约论、资本结构信号模型、资本结构新优序融资理论)和以控制权理论为中心的后资本结构理论(即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两大主要理论成果。西方理论界对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研究已具有融合研究的趋势,并有所发展,产生了财务治理理论的萌芽,其研究成果必将对财务治理理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文献检索显示,尽管西方学者意识到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具有内在关联性和依存性,但并未展开深入研究,未能正式提出财务治理范畴,未能构建出完整的财务治理理论体系,更没有深入研究财务治理的根本目标――财务治理效率问题,因而其理论探索尚处于“萌芽阶段”。关于财务治理的内涵,国内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界定。伍中信教授秉持财权配置论,认为财务治理结构是以财权为基本纽带,逐步确立出资人、董事会、经理人和企业财务人员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分别体现各主体在财权上相互约束、相互制衡的关系(伍中信,2001)。衣龙新(2005)博士也是财权配置论的拓展者,认为财务治理是指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以股东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宋献中教授(2000)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进行界定,认为财务治理结构是一组规范所有者、经营者的财务权力、财务责任和财务利益的制度安排。林钟高教授和冯巧根教授则从“财务契约安排”的角度进行了定义。财务治理作为一种规范、完善企业财务制度的创新组织和契约机制,它通过一定的财务治理结构、机制和行为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财务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责关系,促使他们长期合作,以保证企业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性(林钟高等,2005)。财务治理结构是通过一定的财务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责关系,促使他们长期合作,以保证企业决策效率的一种契约制度(冯巧根,2000)。从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关系视角进行考察,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子系统,从属并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根本性质,是公司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的划分与配置;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必须赋予董事会,一般财务事项由经理人员斟酌决定,财务经理和财务职能部门拥有财务执行权,财务监督权则赋予监事会(黄菊波等,2003)。公司财务治理权是公司法人财产权的核心,法人财产权的主要内容就是法人财务治理权(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控权)。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部分,财务治理权配置是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的核心内容,配置合理与否是影响财务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性因素(李心合,2001)。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看,公司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作用,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杨淑娥,2002)。以上各位专家的论述,笔者发现对财务治理概念的界定仍然比较混乱和模糊。我们认为,“财务治理”是在股东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基础上,通过财权合理配置和财务冲突协调,形成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机制与财务治理环境良性互动,实现财务决策科学化和财务治理效率最大化的制度安排。

(二)财务治理主体杨淑娥(2002)将财务治理主体分为两类:(1)依赖公司内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主要包括大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一般掌握着公司控制权,在财务治理中处于相对主动地位。(2)依赖公司外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主要包括小股东、政府、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其利益易受侵害,居于相对被动地位。衣龙新(2005)认为,财务治理主体是有能力、有资格、有意愿参与公司财务活动,并在公司治理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内部权利机构、个体与法人,主要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债权人。油晓峰(2005)则认为财务治理主体主要是股东、经营管理者和债权人三个主体。本文认为,公司是物质资本所有者(股东和债权人)、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和雇员)和社会资本所有者(顾客、供应商、政府、社区)(以下简称“利益相关者”)缔约形成的合作收益大于合作成本的产权契约联结体。公司财务治理主体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理解。狭义上的财务治理主体是有资格有能力对财权合理配置和财务冲突协调、财务决策科学化和财务治理效率最大化具有重要影响的机构、法人和个体,主要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股东、债权人、雇员。广义的财务治理主体除狭义的财务治理主体之外,还包括顾客、供应商、政府和社区等社会资本提供者。

(三)财务治理客体 财务理论界对财务治理客体的研究并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财务治理的客体是(财)权,即特指财务治理范畴的财之权,因为财务治理主要就是对财权的配置(伍中信,2007)。财务活动的客体可以归结为“本金”,它贯穿财务活动始终,是财务主体共同作用的目标,财务主体都关注和追求本金的增值。财务治理活动作为财务活动的组成部分,其客体也应该是“本金”,只不过与作为财务管理对象的“本金”所处领域不同罢了。而从财务关系角度,财务治理的客体又具体表现为本金运动所形成的特定“财务权利”关系(当然,这部分财务权利并不是一般意义的财权,而是特指财务治理范畴内的财权),对财权的配置贯穿治理活动始终。因此,财务治理客体就相应具有了两种表现形式,治理框架下具体体现的是“财权”,财务范畴之内总体体现为“本金”(衣龙新,2005)。财务冲突是财务治理研究的起点,也是财务治理的客体。财务冲突是指企业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财务矛盾或冲突,具体包括两类:一是股东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财务冲突,二是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财务冲突。从国外的研究来看,财务冲突来源于财务不合作的倾向性,而财务不合作的倾向性主要是由于企业财务信息不对称以及利益相关者在财务契约中对现金流量要求权的本质差异造成的。而这种财务不合作的倾向性转变为现实的财务冲突则主要是因为财务治理机制不健全(油晓峰,2005)。财务治理客体,也即财务治理的对象,取决于财务治理的属性。财务治理的核心在于明确出资人、董事会、经理人和企业财务人员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而财权体现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对称分布,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分配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已成为财务治理的现实内容。因此,如何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合理分配是财务治理的客体,具体表现为筹资、投资、资本运营、收益及其分配等财务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各种财务关系(张敦力,2002)。我们认为,财务治理的客体也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财务治理客体是指“财权”,狭义的财务治理客体特指“财权”中的“权力”。虽然“财权”包括通用财权和剩余财权两个方面,“权力”也包括通用财权中的“权力”和剩余财权中的“权力”,但广义财务治理客体的核心是指剩余财权,狭义财务治理客体的核心则是指剩余财权中的“权力”。

(四)财务治理目标 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公司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对称和利益均衡(姚晓民,2003)。也有学者认为,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合理分配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促使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为顺利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基础(李秉祥,2003)。从公司财务角度来看,财务治理目标直接体现为本金(资本)增值的满意化;从公司治理角度看,财务治理目标主要体现为优化财务资源配置、促进科学财务决策。因此,财务治理目标是形成科学合理的财务治理体制、制度和行为规范。这些治理体制、制度和行为规范是对财务治理主体的直接约束,是财务治理体系要取得良好运作成果、财务科学决策及本金有效增值的根本保证(衣龙新,2005)。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冲突,以促进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为顺利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基础。这个目标基本上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具体目标,即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其二是战略目标,即促使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油晓峰,2005)。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合理分配财权,尤其是剩余财权(剩余财务控制权与剩余财务索取权),以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企业决策科学化,为顺利实现企业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伍中信,2007)。既然财务治理在公司治理和公司财务中扮演着“双肩挑”的重要角色,那么财务治理目标必须在综合考虑公司治理目标和公司财务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界定。因此,我们认为,财务治理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财务治理效率最大化。

(五)财务治理机制 张兆国教授等(2004)认为,在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要使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收益权和财务控制权都能实现,就必须建立一套共同治理和相机治理相结合的企业财务治理机制。企业财务的共同治理机制就是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各利益相关者都有平等机会分享企业财权,即通过分享企业财务收益权来实现其产权收益;通过分享企业财务控制权来相互制衡,以保护其权益免遭他人侵害,从而达到长期合作的目的。企业财务的相机治理机制是指在企业经营出现危机时,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受损失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取得企业的财务控制权,以改变既定的利益分配格局。杨淑娥教授等(2005)认为相机治理机制的依据是关注企业所有权的或有特征(state-contingent),主要是通过对剩余控制权的争夺来改变既定利益格局的,各利益主体可通过相机治理机制,确保财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配置能发挥衡量监督和激励是否相容、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是否匹配,从而利用财权配置达到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衣龙新博士(2005)认为,财务治理机制是在企业财权配置的基本框架下,基于财务治理结构安排和一定制度设计,能够自动对企业财务治理活动进行调节和规范的一种机制。财务治理机制包括财务决策机制、财务激励机制、财务约束机制三个方面,这三大机制与财务基础机制的财务主体机制、财务动力机制和财务制衡机制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林钟高教授(2005)认为财务治理机制主要解决财务基本机制、财务激励约束机制以及财务相机治理机制等问题。张敦力博士(2002)探讨了委托结构中的激励机制(薪金激励机制、职位消费激励机制、期权激励机制和声誉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内部约束机制和外部约束机制)。

(六)财务治理(结构)体系 林钟高教授(2005)和衣龙新博士(2005)均认为,财务治理体系包括治理结构、治理机制与治理行为三个部分,但在对各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上存在分歧。林钟高教授等认为,治理结构主要解决财务资本结构安排、财务组织结构安排、财务运营模式安排以及财务机构岗位安排等;治理机制主要解决财务基本机制、财务激励约束机制以及财务相机治理机制等问题;治理行为则主要解决财务政策选择、财务战略规划以及财务行为规范化问题。衣龙新博士则认为,财务治理结构由财务资本结构安排、财务组织结构安排和财务运营模式安排构成;财务治理机制由财务决策机制、财务激励机制和财务约束机制构成;财务行为规范由财务决策行为规范、财务监控行为规范和财务分配行为规范构成。油晓峰博士(2005)提出的财务治理理论框架包括财务治理主体、财务治理客体、财务治理假设和财务治理模式等构成要素。伍中信教授(2007)认为,财务治理结构体系包括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中心、治理模式和治理目标等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财权配置为核心,以融资结构为基础,以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为内核的财务治理结构的研究体系,并认为财务治理权具有财务决策、控制和监督三个权能。财务治理权是财权范畴中的核心,其对财权配置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是通过财务决策权来实现的,因此财务决策权就成为财务治理权、财权配置乃至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

(七)财务治理效率 财务治理效率是财务治理的根本目标,没有对效率的深入考量,就不可能有财务治理理论的真正成熟。关于财务治理效率的研究,国内研究的不多,其代表如下:姚晓民和熊瑞芬直接触及了“财务治理效率”这一研究主题,但其研究还有待完善。姚晓民等(2003)认为,公司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信息不对称引起包括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以及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财务治理效率。其中,前者是主要矛盾。而公司财务治理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实现公司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对称和利益制衡,因此,外部相关者(尤其是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成为提高公司财务治理效率的关键。可见,这种论述混淆了财务治理目标与公司治理目标,也没有抓住财务治理效率的本质。熊瑞芬(2004)则从独立审计的角度触及了财务治理效率问题,但并未论及问题的实质。认为要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效率,就必须改变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控制信息不对称对各方利益的影响,充分发挥独立审计在财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总结

国内财务治理研究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明确提出并剖析了财权、财权配置、财务治理、财务治理结构等概念;初步提出了财务治理(结构)理论体系。但是国内理论界对财务治理内涵、财务治理体系等基本问题尚未达成共识;未能系统地阐述财务治理的理论基础;研究财务治理效率、财务治理评价等深层次问题的理论成果十分少见。通过文献综述并结合我们的理解,可以发现,财务治理产生的原因是公司财权契约不完备和问题的存在;财务治理的本质是剩余财权配置(剩余财务索取权与剩余财务控制权配置);财务治理体系由财务治理环境、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机制和财务治理效率组成;财务治理效率则是财务治理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钱颖一:《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结构改革》,《经济研究》1995年第1期。

[2]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孙永祥:《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证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衣龙新:《公司财务治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林钟高、王锴、章铁生:《财务治理: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6]黄菊波、杨小舟:《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治理相关问题的研究》,《财政研究》2003年第2期。

[7]杨淑娥、金帆:《关于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思考》,《会计研究》2002年第12期。

[8]油晓峰:《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伍中信:《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结构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0]Shleifer A,Vishiny R.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ournal of Finance,1997.

有关财经的论文范文第6篇

从已接触到的中外财务文献看,西方财务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操作性”财务领域,尤其是股份公司在金融市场的财务运作问题(汤谷良,1997)。比较而言,国内财务理论研究内容要丰富得多,诸如财务的基本概念、公司内部的财务运作机制和财务控制等,改革开放以来,这些一直是国内财务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不过,财务理论的体系结构以及未来财务理论研究得发展方向,至今仍不甚明朗。诸如财务环境在财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财务环境的具体结构及其对财务运作的具体影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权的有效配置、财务治理模式及其选择、股权结构和文化等环境因素对财务治理模式的影响等问题,还很少研究。甚至于财务理论的重心究竟在哪里,我以为也需要重新把握。尽管财务学研究十分关注方法论问题,如财务决策的方法、财务控制的方法、财务评价的方法等,但从现实看,影响公司财务资源培育与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似乎并不是财务方法而是财务机制和财务战略,尤其是财务治理权在公司内部的配置与运作。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还需要对财务学的理论结构作进一步的探讨。我的看法是,完整的公司财务学理论体系应当由财务环境理论、财务基础理论、财务战略理论和财务运作理论四个层次组成,其中财务运作理论又分为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和财务管理方法理论两大部分。

1.财务环境理论。应该说,没有任何一个财务学家否认过环境对财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在中外财务文献中,财务环境也都占有一定的篇幅。问题是,财务环境在财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财务环境的具体构成及其对财务理论与实务的具体影响等问题,在研究上还不能说已经到位。时至今日,人们还是把环境视为财务理论界域以外的东西,还没有把环境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内生性要素来看待。这样做,将不能体现财务环境应有的理论地位,实践中也带来一些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看,财务环境对财务目标及根据逻辑导出的财务战略、财务策略、财务机制和方法都有着全面的和直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应当把财务环境理论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内生性要素,甚至应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来理解。

其次,尽管人们已经对财务环境的构成内容进行过多种归纳,但“重硬环境轻软环境、重经济环境轻文化环境、重股份制企业环境轻非股份制企业环境、重一般环境轻特殊环境、重一般描述轻具体分析”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对于财务环境要素,我的看法应当用多维度的立体论方法归纳,概括为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科学、技术、人口、历史和地理十个维度,并按对财务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影响方式和发生频率等多种方法进行归类分析。

最后,对财务环境的研究还应克服和消除目前存在的“环境与财务板块结合”的状态,从纵横结合的“时空差异”上深入分析和把握各个维度的环境因素对财务理论、财务战略、财务机制和财务方法的具体影响。国际间的财务行为总是存在差别的,而差别的形成基础是环境差异。财务学的研究,必须能够有效地把握国际财务差异及其形成机理,并侧重从中国特殊的财务环境出发,研究适合这个特殊环境的财务理论与方法。只有按照这个思路和方法,才能构建对中国企业具有实际的和直接的指导意义的财务理论体系。

2.财务基础理论。这是财务本体理论最基础的部分,讨论财务的具有“实质性”的问题。近年来这部分的研究较为活跃,已经出现了不少创新的成果。但是,财务基础理论究竟由哪些内容或要素构成,学术界的观点仍不尽一致。我的看法是,如果把财务理解为“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则财务理论的基础部分就应当从特定的财务环境出发,研究这种行为的主体与范围、本质与职能、动机与目的、前提与条件、原则与规则、方式与方法、过程与结果等行为要素。也就是说,财务基础理论的构成内容应当包括财务主体(包括法人主体与自然人主体)、财务活动范围、财务基础性和基本假设、财务本质与职能、财务基本目标、财务一般过程或环节、财务基本原则、财务一般规则(包括制度性规则、技术性规则和道德性规则)、财务基本方法、财务效果评价十个部分。即使是“一般”或“基本”概念,也必须密切结合特定的财务环境,全盘照搬西方财务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3.财务战略理论和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这两个都是全新的财务学研究领域,尤其是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关于财务战略,国内已有一些研究成果,有代表性的是陆正飞教授的《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和刘志远教授的《企业财务战略》,他们在这一全新的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极富创新与成效的探索。至于财务治理权的配置,目前还难以发现专门的、较为具体的研究文献。对于公司财务治理权,我的看法它是公司法人财产权的核心,人们常说的法人财产权,其主要内容就是法人财务治理权,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控权,《公司法》的规定就是较好的体现。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部分,财务治理权配置又是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的核心内容,从目前情况看,配置的合理与否还是影响财务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如此重要的问题,至今却未能引起理论界的重视,不能不说是财务学研究的一大缺憾。围绕财务治理权的配置,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比如财务治理权的内容与结构、财务治理机构的设置与运作、财务治理权的配置范围与层次、配置模式与结构、运作机制与方式、企业集团财务治理权配置的特殊性、财务治理权配置模式的国际比较、文化差异与财务治理模式的选择、政治制度对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影响、股权结构等经济因素差异与财务治理模式选择等,这些问题甚至可以作为财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我期望这个最具现实意义、也最能体现国别特色的研究,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财务基础理论的若干基本要素

1.关于财务本质。财务本质理论的讨论由来已久,主要有货币收支活动论、货币关系论、分配关系论、价值运动论、资金活动论、现金流转论、本金投入和收益论、财权论、资本要素配置论等几种观点,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的某些特性,也推进了财务理论的建设和发展。不过,这些观点是难以将财务学与会计学和政治经济学相区别的。比如货币关系或分配关系,原本就属于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的范畴。而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会计学上则一直把它作为会计的对象来看待。在把握现代财务的本质与职能(本质的具体化)问题时,传统的静态分析法和就财务论财务的狭隘主义观点必须调整,而郭道扬教授(1998)在分析会计本质与职能时所采用的动态分析法和环境联系法值得借鉴。实际上,财务的本质与会计的本质一样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务解释为“分配关系”尚可理解,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再将财务的本质与职能仅仅理解为某种关系或某种资金或现金的活动,就显得有点过于狭隘了。现代财务作为公司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最本质的职能就是有效培育与配置财务资源。处理分配关系、或组织现金流转、或安排资金或资本、或财权合理配置等,不过是“有效培育与配置财务资源”系统的一个侧面或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财务资源,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中,应当既包括“硬财务资源”如资金和自然资源等,也包括“软财务资源”如市场资源、人力资源、知识产权和组织管理资源等。所谓财务,其实质就是通过合理的财务制度安排、财务战略的设计和财务策略的运作,有效地培育和配置财务硬资源和财务软资源,以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和协调化,维持理财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2.关于财务假设。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一些,诸如财务主体、货币时间价值等几乎一致被作为财务基本假设来看待。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领域,假设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假设体系。然而问题是,财务学假设的客观基础是什么?有无必要将财务学假设作为一个体系来看待并进行层次划分?财务主体、货币时间、价值等假设是否就是财务学的基础性假设?我的看法:(1)任何假设的客观基础都是环境不确定性。比如会计上的持续经营假设,就是源于会计主体的生存寿命的不确定性。(2)不确定的财务环境因素是一个体系,有些财务环境因素如财务资源是否稀缺、理财人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等,对财务行为和财务学体系的构建具有全局性和重大性影响;而有些财务环境如产品寿命周期、物价变动、税率调整等,只对财务行为具有局部性的影响。据此,可以把财务学的假设体系分为基础性假设、基本假设和技术性假定三个层次。(3)财务学的基础性假设对财务行为具有全局性影响,构成财务学的基础性理论,主要包括财务资源稀缺性假设、理性理财人假设、理财者为经济人假设、理财信息完备性和对称性假设、财务利益最大化假设等。(4)财务学的基本假设对财务行为具有重大性和直接性的影响,构成财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财务主体、货币时间价值、现金流转、风险与报酬对等假设等。(5)财务学的技术性假定对具体的财务行为具有局部性和直接性的影响,构成财务学的操作方法论部分。如在投资决策中,不考虑通货膨胀或紧缩时的币值不变假设,或考虑通货膨胀或紧缩时的币值有规则变动假设等。财务学的技术性假定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每一种财务方法都有一个或几个假定前提。

3.关于财务目标。这是财务学领域中研究较为热烈的一个问题,王化成教授(1998)曾归纳有14种观点,目前较为流行的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关于股东财富最大化,我的看法将其作为现代财务的目标是不合适的(李心合,2000)。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假设具有不合理性。英国学者帕克(R.Pike)等人对英国公司的目标定位情况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管理人员对企业盈利能力比对创造财富更有兴趣,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仅排在第4位,而且只有不到18%的被调查者认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许多美国企业的调查研究也支持这一发现(刘志远,1999)。

至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假说,理论上还不能说是比较成熟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企业价值的含义模糊,与利润和股东财富的关系尚未理清。西方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认为企业的价值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作为出资人的股东最关心的是企业的利润及产生利润的载体-企业的资产和净资产。然而,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像微软公司这类的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利润或净资产严重背离。于是,人们便思考用股票市值来解释企业价值,并将企业价值等同于股东财富。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汤姆科普兰、蒂姆科勒和杰克。默林三位学者在《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一书中,还将企业价值解释为“产生现金流量和基于现金流量的投资回报能力”,并认为这就是全新的价值观念。二是企业价值难于计量。在所接触到的文献资料中,人们已经提出的企业价值的计量方法有每股收益法、股票市价法、净资产收益率法、经济利润法(公司价值现值=投资资本+相当于每年创造价值的溢价即预计经济利润)和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等多种,尤以股票市价法和现金流量折现法最为流行。股票市价法只能在上市公司使用,并且最好是该公司的股票市价与其价值高度相关,而这样的公司,不说在中国,就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为数也是不多的。至于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用这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数值来计量公司的价值,其可靠性是很难保证的。

关于现代企业的财务目标,我的看法是有效增加值最大化和利益分配协调化。增加值是对企业创造的新财富的价值衡量,增加值的多少体现企业为社会创造的新财富的实际水平;同时它也是企业股东、债权人、经营者、政府、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源泉,用增加值作为财务的目标,能够兼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对单个企业而言,增值有有效增值与无效增值之分,区分的标志就是增值能否给企业实际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因为增值的实质就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无效增值的形成原因是信用风险和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有效的增值需要按照经济的和社会的规则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基于利益相关者各自对自身财务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企业管理当局还必须把有效地协调利益关系作为其理财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4.关于财务基本原则。目前学术界的看法不尽相同,可以罗列出至少十几种观点,有三原则、四原则、五原则、六原则的归纳,更有内容上的千差万别。从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财务的角度出发,本文提出的财务基本原则是:资本保全原则;硬财务资源适度耗费与有效利用原则;积极培育软资源原则;利益相关者配置与共同治理原则;公平分配与利益协调原则;人本财务与物本财务相结合原则;权责利效相结合原则。这些原则强调了对稀缺硬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软资源的有效培育,突出了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的财务治理和财务利益的分配以及利益分配中的公平性,体现了与人们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财务的基本特征与要求,所以称为基本原则。

三、财务治理权配置的几个理论问题

1.财务治理权的配置层次。1994年,汤谷良教授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财权配置观点,即除监事会行使财务监控权外,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财务经理共同分享企业全部财权。1997年,汤教授又明确提出财务三层次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并认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这个观点的创新意义及对国内财务学研究的积极影响是有目共睹的,问题是,还有无必要与可能进一步发展。我的看法是,至少有两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是处在第一层次上的是否只有出资人或所有者。财权的基础是产权,产权制度安排决定财务治理权的配置。从历史上看,以小规模为主要业态的古典企业是体现“财务资本至上”逻辑的“财务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产权制”或“业主产权制”,相应的财务治理结构为“一元主体(业主)治理结构”,即业主拥有绝对的财务治理权。现代公司制的出现以及“经理革命”使公司财务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相应的财务治理权配置模式也演化为“二元主体(所有者与经营者)共同治理结构”,所有者与经营者共同分割公司的主要财务治理权。公司的产权归谁的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们还一直维护“(财务)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维护“业主产权论”的观点。但是80年代以后,业主产权论的逻辑开始受到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多的怀疑,体现“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并重”逻辑的“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合作产权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最值得一提的是“利益相关者共同产权论”,该理论把企业视为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合约,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剩余”作出贡献并享有剩余索取权。因此,经理们要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而不仅是股东的利益服务。从现实来看,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员工乃至社会公众,这些利益相关者均对企业有财务利益要求,也均对企业有财务权利。这就是说,处在财务治理权配置第一层次的,应当不仅仅是企业外部的股东,还有企业外部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换句话说,外部利益相关者是公司理财的第一层次。

二是员工是否构成一个独立的理财层次。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内部的经营者和财务经理,他们都是企业财务治理权的分享主体,也是企业财务利益的分享主体,那么员工呢?从理论上说,员工是企业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在“从业员理论”下还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当然应参与企业的财务治理。我们一贯提倡的民主理财,也是把员工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独立的理财层次来看待。这样说来,企业财务治理的层次,实际上就是四个层次,即外部利益相关者、经营者、财务经理和员工。不同的人参与财务治理的程度和方式也是不同的,这正是我们结合中国国情需要认真研究的。

2.财务治理权的配置模式。面向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财务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和框架可归纳为4个方面: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人力资本最大者拥有最重要的财务治理权;财务相机治理;知识和信息专家参与财务治理(李心合,2000)。这4个方面是现代财务治理模式的一般特征,其具体结构和表现形态因时因地而异。研究我国企业财务治理模式,必须广泛、深入地联系我国特殊的经济、法律和文化基础。

3.财务治理权的配置结构。财务治理权的配置,应以权利性质、公司类型、法人治理结构、管理人员素质、环境影响和配置效果等因素为基础。在“一长(董事长)四会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会)”的公司,财务决策权配置的一般情形是:财务战略决策权归属股东会和董事会,财务日常决策权被授予经理会。不过,财务决策权的安排也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环境适应性。其次,财务决策权的配置还具有动态调整性,财务相机治理机制所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一般的理解,相机治理是指:内部人或经营者主导财务治理权的条件是公司财务生存能力,当公司偿债出现困难时,银行就会出面干预公司财务与经营。财务决策权在公司内部人与银行之间的变换与转移,是现代企业治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财务决策权,财务监控权的配置要分散得多。主要有四大分享主体体系:一是财务监控权的市场分享体系,主要是通过会计市场来实现的;二是财务监控权的政府分享体系,包括财政机关、税务机关、审计机关和证券监管部门等;三是财务监控权的出资人分享体系,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两大类;四是财务监控权的内部人分享体系,这个体系又可以分为纵向财务监控体系和横向财务监控体系两个分支体系。纵向监控体系是在公司内部的各层级之间,享有监控权的上级组织或个人对下级组织或个人的监控;横向监控体系是在地位平行的组织或个人之间展开的。公司内部的财务牵制制度应按纵横结合的立体方式设计方能奏效。

[参考文献]

[1]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1997,(5)。

[2]谢志华。论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微观性[J].会计研究,1993,(6)。

[3]辜位清。“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评介[J].管理世界,2000,(3)。

[4]王化成。再论财务管理目标[J].财务与会计,1999,(3)。

[5]李心合。知识经济与财务创新[J].会计研究,2000,(10)。

[6]李心合。利益相关者产权与利益相关者财务[J].财会通讯,1999,(10)。

[7]冯根福。西方主要国家公司股权结构与股东监控机制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1997,(6)

有关财经的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财务理论;研究;财务治理权

一、财务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

从已接触到的中外财务文献看,西方财务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操作性”财务领域,尤其是股份公司在金融市场的财务运作问题(汤谷良,1997)。比较而言,国内财务理论研究内容要丰富得多,诸如财务的基本概念、公司内部的财务运作机制和财务控制等,改革开放以来,这些一直是国内财务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不过,财务理论的体系结构以及未来财务理论研究得发展方向,至今仍不甚明朗。诸如财务环境在财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财务环境的具体结构及其对财务运作的具体影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权的有效配置、财务治理模式及其选择、股权结构和文化等环境因素对财务治理模式的影响等问题,还很少研究。甚至于财务理论的重心究竟在哪里,笔者以为也需要重新把握。尽管财务学研究十分关注方法论问题,如财务决策的方法、财务控制的方法、财务评价的方法等,但从现实看,影响公司财务资源培育与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似乎并不是财务方法而是财务机制和财务战略,尤其是财务治理权在公司内部的配置与运作。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还需要对财务学的理论结构作进一步的探讨。完整的公司财务学理论体系应当由财务环境理论、财务基础理论、财务战略理论和财务运作理论四个层次组成,其中财务运作理论又分为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和财务管理方法理论两大部分。

(一)财务环境理论

应该说,没有任何一个财务学家否认过环境对财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在中外财务文献中,财务环境也都占有一定的篇幅。问题是,财务环境在财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财务环境的具体构成及其对财务理论与实务的具体影响等问题,在研究上还不能说已经到位。时至今日,人们还是把环境视为财务理论界域以外的东西,还没有把环境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内生性要素来看待。这样做,将不能体现财务环境应有的理论地位,实践中也带来一些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看,财务环境对财务目标及根据逻辑导出的财务战略、财务策略、财务机制和方法都有着全面的和直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应当把财务环境理论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内生性要素,甚至应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来理解。

其次,尽管人们已经对财务环境的构成内容进行过多种归纳,但“重硬环境轻软环境、重经济环境轻文化环境、重股份制企业环境轻非股份制企业环境、重一般环境轻特殊环境、重一般描述轻具体分析”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对于财务环境要素,笔者认为,应当用多维度的立体论方法归纳,概括为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科学、技术、人口、历史和地理十个维度,并按对财务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影响方式和发生频率等多种方法进行归类分析。

最后,对财务环境的研究还应克服和消除目前存在的“环境与财务板块结合”的状态,从纵横结合的“时空差异”上深入分析和把握各个维度的环境因素对财务理论、财务战略、财务机制和财务方法的具体影响。国际间的财务行为总是存在差别的,而差别的形成基础是环境差异。财务学的研究,必须能够有效地把握国际财务差异及其形成机理,并侧重从中国特殊的财务环境出发,研究适合这个特殊环境的财务理论与方法。只有按照这个思路和方法,才能构建对中国企业具有实际的和直接的指导意义的财务理论体系。

(二)财务基础理论

这是财务本体理论最基础的部分,讨论财务的具有“实质性”的问题。近年来这部分的研究较为活跃,已经出现了不少创新的成果。但是,财务基础理论究竟由哪些内容或要素构成,学术界的观点仍不尽一致。笔者认为,如果把财务理解为“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则财务理论的基础部分就应当从特定的财务环境出发,研究这种行为的主体与范围、本质与职能、动机与目的、前提与条件、原则与规则、方式与方法、过程与结果等行为要素。也就是说,财务基础理论的构成内容应当包括财务主体(包括法人主体与自然人主体)、财务活动范围、财务基础性和基本假设、财务本质与职能、财务基本目标、财务一般过程或环节、财务基本原则、财务一般规则(包括制度性规则、技术性规则和道德性规则)、财务基本方法、财务效果评价十个部分。即使是“一般”或“基本”概念,也必须密切结合特定的财务环境,全盘照搬西方财务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三)财务战略理论和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

这两个都是全新的财务学研究领域,尤其是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关于财务战略,国内已有一些研究成果,有代表性的是陆正飞教授的《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和刘志远教授的《企业财务战略》,他们在这一全新的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极富创新与成效的探索。至于财务治理权的配置,目前还难以发现专门的、较为具体的研究文献。对于公司财务治理权,笔者认为,它是公司法人财产权的核心,人们常说的法人财产权,其主要内容就是法人财务治理权,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控权,《公司法》的规定就是较好的体现。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部分,财务治理权配置又是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的核心内容,从目前情况看,配置的合理与否还是影响财务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如此重要的问题,至今却未能引起理论界的重视,不能不说是财务学研究的一大缺憾。围绕财务治理权的配置,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如财务治理权的内容与结构、财务治理机构的设置与运作、财务治理权的配置范围与层次、配置模式与结构、运作机制与方式、企业集团财务治理权配置的特殊性、财务治理权配置模式的国际比较、文化差异与财务治理模式的选择、政治制度对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影响、股权结构等经济因素差异与财务治理模式选择等,这些问题甚至可以作为财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期望这个最具现实意义、也最能体现国别特色的研究,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财务基础理论的若干基本要素

(一)财务本质

财务本质理论的讨论由来已久,主要有货币收支活动论、货币关系论、分配关系论、价值运动论、资金活动论、现金流转论、本金投入和收益论、财权论、资本要素配置论等几种观点,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的某些特性,也推进了财务理论的建设和发展。不过,这些观点是难以将财务学与会计学和政治经济学相区别的。如货币关系或分配关系,原本就属于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的范畴。而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会计学上则一直把它作为会计的对象来看待。在把握现代财务的本质与职能(本质的具体化)问题时,传统的静态分析法和就财务论财务的狭隘主义观点必须调整,而郭道扬教授(1998)在分析会计本质与职能时所采用的动态分析法和环境联系法值得借鉴。实际上,财务的本质与会计的本质一样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务解释为“分配关系”尚可理解,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再将财务的本质与职能仅仅理解为某种关系或某种资金或现金的活动,就显得有点过于狭隘了。现代财务作为公司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最本质的职能就是有效培育与配置财务资源。处理分配关系、或组织现金流转、或安排资金或资本、或财权合理配置等,不过是“有效培育与配置财务资源”系统的一个侧面或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财务资源,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中,应当既包括“硬财务资源”如资金和自然资源等,也包括“软财务资源”如市场资源、人力资源、知识产权和组织管理资源等。所谓财务,其实质就是通过合理的财务制度安排、财务战略的设计和财务策略的运作,有效培育和配置财务硬资源和财务软资源,以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和协调化,维持理财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二)关于财务假设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一些,诸如财务主体、货币时间价值等几乎一致被作为财务基本假设来看待。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领域,假设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假设体系。然而问题是,财务学假设的客观基础是什么?有无必要将财务学假设作为一个体系来看待并进行层次划分P财务主体、货币时间、价值等假设是否就是财务学的基础性假设?笔者认为,第一,任何假设的客观基础都是环境不确定性。比如会计上的持续经营假设,就是源于会计主体的生存寿命的不确定性。第二,不确定的财务环境因素是一个体系,有些财务环境因素如财务资源是否稀缺、理财人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等,对财务行为和财务学体系的构建具有全局性和重大性影响:而有些财务环境如产品寿命周期、物价变动、税率调整等,只对财务行为具有局部性的影响。据此,可以把财务学的假设体系分为基础性假设、基本假设和技术性假定三个层次。第三,财务学的基础性假设对财务行为具有全局性影响,构成财务学的基础性理论,主要包括财务资源稀缺性假设、理性理财人假设、理财者为经济人假设、理财信息完备性和对称性假设、财务利益最大化假设等。第四,财务学的基本假设对财务行为具有重大性和直接性的影响,构成财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财务主体、货币时间价值、现金流转、风险与报酬对等假设等。第四,财务学的技术性假定对具体的财务行为具有局部性和直接性的影响,构成财务学的操作方法论部分。如在投资决策中,不考虑通货膨胀或紧缩时的币值不变假设,或考虑通货膨胀或紧缩时的币值有规则变动假设等。财务学的技术性假定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每一种财务方法都有一个或几个假定前提。

(三)财务目标

这是财务学领域中研究较为热烈的一个问题,王化成教授(1998)曾归纳有14种观点,目前较为流行的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关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笔者认为,将其作为现代财务的目标是不合适的(李心合,2000)。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假设具有不合理性。英国学者帕克(RPike)等人对英国公司的目标定位情况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管理人员对企业盈利能力比对创造财富更有兴趣,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仅排在第4位,而且只有不到18%的被调查者认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许多美国企业的调查研究也支持这一发现(刘志远,1999)。

至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假说,理论上还不能说是比较成熟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企业价值的含义模糊,与利润和股东财富的关系尚未理清。西方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认为企业的价值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作为出资人的股东最关心的是企业的利润及产生利润的载体

有关财经的论文范文第8篇

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建国以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以赶超战略为目的优先发展重工业而建立起来的集权体制越来越显示出其经济效率低下的弊端,国家财政负担沉重。

这一背景下,我国于1979年实行了改革开放,不断向微观主体放权让利,实行分成和财政包干体制。这样一则减轻中央财政压力,二则激活微观经济主体。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初,财政包干体制同样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这致使中央推动了第三次重大的财政体制改革。

第三阶段的财政体制改革起始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其主要目标是要增加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的提高,增强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

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政府分别先后进行了以“财政包干”为主的财政放权和以“分税制改革”为主的财政收权,然而这两次财政体制改革都是在经济效率下降的前提下进行的。财政分权究竟是否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我国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二、我国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

在经济学文献中,一般认为,Charles Tiebout 1957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一个纯理论》发表后,分权的重要性开始受到关注。之后,Stigler、Musgrave和Oates等经济学家进一步围绕向地方分权的思想,形成了早期的财政联邦主义。其主要思想是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上具有更强的信息优势。并且,由于辖区内的居民被赋予更多的决策权或者选择权,从而促使地方政府充分利用其信息优势有效分配公共资源。

但是,早期这一代的财政分权的思想并没有更集中地涉及财政分权对各微观经济主体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激励以及如何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等问题。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许成钢、钱颖一、Roland等经济学家开始把财政分权的思想更多地与地方政府的激励、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这被称为“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然而,其理论并不能完全与中国财政分权的现实证据相符,单从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给予解释比较复杂。

基于此,一些学者开始寻找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间接因素。如周黎安提出的地方政府“晋升锦标赛模式”。张军、高远等从财政分权对基础设施提供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陶然、刘明兴从财政分权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角度对经济增长进行考察。虽然我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没能形成一个十分有说服力的理论框架。并且,近些年理论上有重大突破的文献越来越少,相比较,研究财政分权、间接因素、经济增长之间的经验研究越来越多。

三、我国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较多,但结论却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些学者关于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直接关系的经验研究表明,我国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如Ma(1997)以平均留成率来衡量我国的财政分权,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其次,另一些学者关于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直接关系的经验研究得出两者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如Zhang和Zou(1999)研究发现,中国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以上这些是研究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直接关系的经验结果,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文献着重于研究财政分权、间接因素、财政分权三者间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的经验研究。如周黎安(2004)根据省级数据得到,官员晋升激励能有效促进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称之为“为增长而竞争”但过度地竞争也带来了诸如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然而,陶然(2010)则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同样他以省级数据得到地方经济增长和官员晋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也就向“官员晋升激励”带来经济增长的理论提出了挑战。

四、小结

我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在近些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理论体系对我国的财政分权如何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提供解释,这需要继续不断的理论创新和拓展。同样,虽然在经验检验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研究颇丰,但出于对财政分权指标的衡量各有千秋难以统一也就带来了检验结果上的巨大差异。所以仍需要在财政分权等的量化指标上多取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Ma Jun. Chinas'' Fiscal Reform [ J]. An Overview Asian Economic Review, 1997, ( 4) : 443- 458.

[2]Zhang, T. , H. Zou.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9, (45): 228-239.

[3]陶然.经济增长能够带来晋升吗-对晋升锦标竞赛理论的逻辑挑战与省级实证重估[J].管理世界,2010(12).

[4]周黎安.相对绩效考核:中国地方官员晋升机制的一项经验研究[J].经济学报,2005(01).

有关财经的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财务理论;研究;财务治理权

    一、财务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

    从已接触到的中外财务文献看,西方财务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操作性”财务领域,尤其是股份公司在金融市场的财务运作问题(汤谷良,1997)。比较而言,国内财务理论研究内容要丰富得多,诸如财务的基本概念、公司内部的财务运作机制和财务控制等,改革开放以来,这些一直是国内财务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不过,财务理论的体系结构以及未来财务理论研究得发展方向,至今仍不甚明朗。诸如财务环境在财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财务环境的具体结构及其对财务运作的具体影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权的有效配置、财务治理模式及其选择、股权结构和文化等环境因素对财务治理模式的影响等问题,还很少研究。甚至于财务理论的重心究竟在哪里,我以为也需要重新把握。尽管财务学研究十分关注方法论问题,如财务决策的方法、财务控制的方法、财务评价的方法等,但从现实看,影响公司财务资源培育与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似乎并不是财务方法而是财务机制和财务战略,尤其是财务治理权在公司内部的配置与运作。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还需要对财务学的理论结构作进一步的探讨。我的看法是,完整的公司财务学理论体系应当由财务环境理论、财务基础理论、财务战略理论和财务运作理论四个层次组成,其中财务运作理论又分为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和财务管理方法理论两大部分。

    1、财务环境理论。应该说,没有任何一个财务学家否认过环境对财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在中外财务文献中,财务环境也都占有一定的篇幅。问题是,财务环境在财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财务环境的具体构成及其对财务理论与实务的具体影响等问题,在研究上还不能说已经到位。时至今日,人们还是把环境视为财务理论界域以外的东西,还没有把环境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内生性要素来看待。这样做,将不能体现财务环境应有的理论地位,实践中也带来一些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看,财务环境对财务目标及根据逻辑导出的财务战略、财务策略、财务机制和方法都有着全面的和直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应当把财务环境理论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内生性要素,甚至应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来理解。

    其次,尽管人们已经对财务环境的构成内容进行过多种归纳,但“重硬环境轻软环境、重经济环境轻文化环境、重股份制企业环境轻非股份制企业环境、重一般环境轻特殊环境、重一般描述轻具体分析”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对于财务环境要素,我的看法应当用多维度的立体论方法归纳,概括为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科学、技术、人口、历史和地理十个维度,并按对财务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影响方式和发生频率等多种方法进行归类分析。

    最后,对财务环境的研究还应克服和消除目前存在的“环境与财务板块结合”的状态,从纵横结合的“时空差异”上深入分析和把握各个维度的环境因素对财务理论、财务战略、财务机制和财务方法的具体影响。国际间的财务行为总是存在差别的,而差别的形成基础是环境差异。财务学的研究,必须能够有效地把握国际财务差异及其形成机理,并侧重从中国特殊的财务环境出发,研究适合这个特殊环境的财务理论与方法。只有按照这个思路和方法,才能构建对中国企业具有实际的和直接的指导意义的财务理论体系。

    2、财务基础理论。这是财务本体理论最基础的部分,讨论财务的具有“实质性”的问题。近年来这部分的研究较为活跃,已经出现了不少创新的成果。但是,财务基础理论究竟由哪些内容或要素构成,学术界的观点仍不尽一致。我的看法是,如果把财务理解为“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则财务理论的基础部分就应当从特定的财务环境出发,研究这种行为的主体与范围、本质与职能、动机与目的、前提与条件、原则与规则、方式与方法、过程与结果等行为要素。也就是说,财务基础理论的构成内容应当包括财务主体(包括法人主体与自然人主体)、财务活动范围、财务基础性和基本假设、财务本质与职能、财务基本目标、财务一般过程或环节、财务基本原则、财务一般规则(包括制度性规则、技术性规则和道德性规则)、财务基本方法、财务效果评价十个部分。即使是“一般”或“基本”概念,也必须密切结合特定的财务环境,全盘照搬西方财务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3、财务战略理论和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这两个都是全新的财务学研究领域,尤其是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关于财务战略,国内已有一些研究成果,有代表性的是陆正飞教授的《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和刘志远教授的《企业财务战略》,他们在这一全新的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极富创新与成效的探索。至于财务治理权的配置,目前还难以发现专门的、较为具体的研究文献。对于公司财务治理权,我的看法它是公司法人财产权的核心,人们常说的法人财产权,其主要内容就是法人财务治理权,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控权,《公司法》的规定就是较好的体现。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部分,财务治理权配置又是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的核心内容,从目前情况看,配置的合理与否还是影响财务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如此重要的问题,至今却未能引起理论界的重视,不能不说是财务学研究的一大缺憾。围绕财务治理权的配置,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比如财务治理权的内容与结构、财务治理机构的设置与运作、财务治理权的配置范围与层次、配置模式与结构、运作机制与方式、企业集团财务治理权配置的特殊性、财务治理权配置模式的国际比较、文化差异与财务治理模式的选择、政治制度对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影响、股权结构等经济因素差异与财务治理模式选择等,这些问题甚至可以作为财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我期望这个最具现实意义、也最能体现国别特色的研究,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财务基础理论的若干基本要素

有关财经的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全面统筹协调发展中国财税法学理论创新

【正文】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要求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内涵

发展观,是对发展的本质、发展的规律、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目的和发展的标识等问题的基本观点与基本态度。发展观作为意识形态,其正确与否,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发展问题上所采取的基本策略与基本方针。我们党历来重视发展观问题,也在不断探索科学的发展观,但一直没有将之明确表述出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新的、科学的发展观,这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在充分估量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高度对发展的内涵进行的科学凝练,抓住了发展问题的关键和要害,揭示了发展的核心和实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谋求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谋求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作、相互推动,国际间、区域间人口资源环境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适宜和效益兼顾的社会良性发展形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崭新发展理念,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概括说来,新的发展观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人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取向和核心理念,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全面统筹、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对重大社会关系进行全面统筹、协调发展。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对重大社会关系进行“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核心是“统筹”,充分体现了完善之意。这“五个统筹”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二个基本要求。要科学地把握、正确地认识、全面地理解“发展”的内涵,就要做到“五个统筹”。“五个统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它不仅是对客观世界最真实的认识,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要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解决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基础性工作。

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财税法理论创新的指导

(一)中国财税法理论研究之现状

中国财税法研究在老一辈以及新兴一代财税法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中国财税法学的理论体系基本上已经建立起来,其基本范畴体系也已经提出并对某些核心范畴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具体制度研究方面,也具有诸多建树。从中国财税法学近些年来出版的学术著作、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召开的学术研讨会来看,可以说,中国财税法学已经初步显示出了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中国财税法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严峻挑战。从数量上来看,中国财税法学研究的确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印象,但从质量上来看,就不是那么令人乐观了。中国财税法学界仍有一大批文章是照搬照抄经济学界的研究成果,其文章与其说是法学论文,不如说是财政税收学的论文,但作为财政税收学论文又明显感到理论层次不够,达不到经济学论文的水准。中国财税法学界的研究大多是应时之作,能够对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进行高瞻远瞩论述的论文仍是凤毛麟角。关注财税法具体制度建设的论文很多,但真正具有财税法理论味道并能够窥探中国财税法理论之精髓的论文数量仍然不多。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正面临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找准方向并勇敢地迈出这一步,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与繁荣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如果选错方向,中国财税法学只能在表面的繁荣景象下原地徘徊。在我们已经迈入新世纪征途上的时候,中共中央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给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财税法理论创新的启示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社会发展的哲学,也是指导社会科学发展的哲学。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并以此作为学科发展的指导方针,定会对学科的发展繁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财税法学发展到今天正需要一个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财税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一门尚不成熟的学科,其发展更离不开创新。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财税法学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以人为本对中国财税法研究的启示

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财税法学的发展也应当强调以人为本。现代国家从获取财政收入的角度来看都是税收国家,税收是联系现代国家与人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税收是国家得以存在并能够履行其提供公共物品职能的必要条件,税收也是现代国家的人民得以享有政治权利并获得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的必要条件。现代财税法作为规范财税关系的法律,其本质既是国家获得财政收入之法,又是纳税人权利保护之法。而现代国家的纳税人与公民的范围是大体相当的。因此,财税法学贯彻以人(纳税人)为本的思想是顺理成章的。

中国财税法学的二十年发展历程实际上也体现了对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视与追求,从“税收权力关系说”到“税收债务关系说”从某种意义就是财税法学发展从以国(国库)为本向以人为本思想的转变。但中国财税法学从整理上来讲,以人为本的思想尚未真正全面贯彻。中国财税法研究仍然是以国家的税收权利为核心,仍然以保证纳税人依法纳税为重点,对于如何依法制约国家课税权的滥用,如何更好的保障纳税人当家作主的权利,仍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特别是中国财税法的以人为本主要是以现代城市人为本,而没有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纳入财税法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中。由此,农民的众多财税法问题也就没有得到学界的重视,比如我国长期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所造成的农民收益向工业领域转移的问题,农民收入低于城市职工,却要负担高于城市职工的类似个人所得税的农业税等等。这些问题更是我国社会所面临的具有“本土性”的财税法问题,也是我国财税法学能够为世界财税法学贡献一份特殊知识的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可以使得我国财税法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也能够使得我国财税法研究更好地把握中国的核心问题。

2.全面统筹、协调发展对中国财税法研究的启示

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要全面统筹、协调发展,这种发展观对中国财税法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是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

中国财税法学近些年来的研究虽然有重大突破,也初步显示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也呈现出零散化、个体化和孤立化的倾向。中国财税法的研究往往体现在一个一个问题的突破,一个一个制度的研究,非常零散,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度与制度之间的逻辑结构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就问题研究问题,就个案研究个案,没有从整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角度来审视财税法所要研究的问题,没有将财税法学的概念、范畴、理论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全面统筹、协调发展的发展观正好为中国财税法学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全面统筹要求财税法学研究必须把基础理论研究与具体制度研究结合起来,必须把财税法学的长远问题研究与当前问题研究结合起来,必须把国外财税法学研究成果与我国的现实国情结合起来,必须把财税法学理论引进与理论创新结合起来,必须把财税法学研究与相关部门法的研究以及相关社会科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以上这些财税法学研究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一个宏观的、长远的全面统筹和协调规划的发展观的指导。唯其如此,中国财税法学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才能走上通向光明的发展道路。

(三)在科学发展观下创新中国财税法理论的思路

科学发展观属于哲学层次的问题,它对各门学科的发展都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中国财税法学来讲,必须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体化为财税法学理论创新的思路,否则,谈论这种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就有空谈之嫌。

1.创新中国财税法学研究方法

方法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途径、手段和规则的总和。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学科,没有方法论的创新,就不可能有学科发展的突破。

财税法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整个财税法学的学科体系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许多基础理论问题尚处于空白,许多具体制度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财税法学的学科建构需要财税法学界所有同仁的共同努力,而在这一学科建构的过程中,方法论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科学史上的大量史实证明,任何规律的揭示、理论的创造都得益于恰当方法的运用,没有方法的科学运用和创造,就没有科学的进步。

加快财税法学研究的步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财税法学的方法论问题,财税法学方法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税法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没有财税法学方法论上的突破与创新,就很难有财税法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没有财税法学方法论的发展与成熟,就很难有财税法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成熟。

近些年来,中国财税法学引进了很多先进的财税法学理论和著作,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著名财税法学著作的大量引进大大拓展了我国财税法学研究的视野,这些财税法学著作给我们的最大启示莫过于方法论上的启示。从宪法、行政法和民法角度研究财税法,结合判例研究财税法,从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研究财税法,从法认识论和法实践论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财税法等等,这些研究方法逐渐在我国财税法学的研究中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认为,在财税法学研究中,特别有价值的研究方法包括经济分析法、政策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社会分析法、个案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等。在财税法学研究中,既需要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特点分别运用某种方法,更需要多种方法的交叉和综合运用,以期更全面地把握被研究对象。

2.构建中国财税法学的范畴体系

财税法范畴是指概括和反映财税法现象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它是人们在认识财税法现象的过程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一些定型化的概念和术语。范畴是理论思维的工具和基本形式,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标志,是构造科学理论的基本单元,是学科和理论的标志,是学科和理论发展的动力。范畴的研究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和成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根据财税法范畴概括和反映财税法现象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把财税法范畴分为一般范畴、基本范畴和核心范畴。财税法的核心范畴、基本范畴和一般范畴构成了财税法的范畴体系。

有了完整的财税法范畴体系,进行财税法研究才能高瞻远瞩、统筹规划、全面协调。至于我国财税法学的核心范畴是什么?有哪些基本范畴?有哪些一般范畴?这些问题需要中国财税法学在发展、创新中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财税法学范畴体系。

3.转换中国财税法学的研究范式

范式(paradigm)这一概念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最早提出来的,是库恩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核心。库恩所说的“范式”是指科学共同体的共有信念。研究范式是在某一学科领域内进行科学研究的包括规律、理论、标准和方法等在内的一整套理念和信念。它是某一领域的科学共同体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这一领域中的研究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模式与框架,对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作用。

在财政法学领域存在两种研究范式:国家分配论范式和公共财政论范式。在税法学领域中也存在两种研究范式:权力本位范式和权利本位范式。目前中国财税法学界正在进行着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化。两种研究范式在财税法学中分别体现为两种学说:税收权力关系说和税收债务关系说。税收债务关系说的提出及其发展与完善直接导致了税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一致以来处于低水平研究和封闭研究的状态之中,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团队精神和财税法学术共同体。研究人员大多缺乏财税法学的学科意识和创新意识,没有意识到财税法学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学分支学科而存在,没有意识到财税法学可以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理念和研究框架,没有对传统财税法学研究予以批判性的审视并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改造。归根到底,就是缺乏财税法学研究的范式意识,没有意识到财税法学研究中进行范式转换的革命性意义。

财税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在理论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财税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带来了财税法学的革命与财税法学的重生。现代民主法治国家中的财税法学是建立在公共财政学说和税收债务关系说的基础之上的,公共财政学说和税收债务关系说是现代财税法学理论体系建立的根基,是现代财税法学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公共财政学说和税收债务关系说就不可能有现代的财税法学,甚至根本就不会产生一个独立的财税法学。

中国财税法学已经有不少学者在推动着这种研究范式的转换,但仍然遇到了不少的阻力,将来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沿着学界的这种研究范式转换的道路走下去。

4.拓展中国财税法学的理论空间

在完成了创新中国财税法学研究方法,构建中国财税法学的范畴体系,转换中国财税法学的研究范式等基础性和前提性的工作之后,所要进行的就是拓展中国财税法学的理论空间。

中国财税法学的空白之地仍然很多,财税立宪、财税民主、财税法的基本原则、财税法的主体理论、行为理论、责任理论、救济理论等等仍然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在研究方法、范畴体系和研究范式的基础之上去拓展这些领域必然能够统揽大局、推陈出新,迅速攻克财税法学上的一个个难题。

5.加快中国财税法学的制度建设

中国财税法学面临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中国财税法治建设正在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理论发展的源泉在于实践的推动,恩格斯的那句名言至今仍在我们耳边回响——“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当然,中国财税法学要想获得巨大的发展也必须关注实践,必须能够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够给实践以理论指导。

中国财税法学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必须对财税法治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的合并、个人所得税法由分类所得税制向分类综合所得税制的转换、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化、农业税的改革、城乡二元税制的统一、遗产税的开征、税收基本法的制定、税务法庭的设立等等,都是需要中国财税法学界予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疑是一股春风,它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希望的同时,也给包括中国财税法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带来了希望。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中国财税法学界全体同仁的不懈努力下,必将在不远的明天迎来中国财税法学发展繁荣的春天。

【注释】

[1]参见刘福垣:《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载《党建》2003年第12期。

[2]参见朱正昌:《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东岳论丛》2004年第1期。

[3]参见朱正昌:《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东岳论丛》2004年第1期。

[4]参见刘福垣:《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载《党建》2003年第12期。

[5]参见朱正昌:《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东岳论丛》2004年第1期。

[6]参见冯之浚:《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载《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期。

[7]具有代表性的财税法学理论体系可以参见张守文:《税法原理》(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刘剑文主编:《财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参见翟继光:《论我国税法的核心范畴与基本范畴》,载韦苏文、陆桂生主编:《世纪论坛》,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9]中国财税法学界的近期动态可以参考中国财税法网(/)的相关报道。

[10]参见翟继光:《经济法学方法论论纲》,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翟继光:《税法学方法论》,载中国财税法网(/)2004年3月16日。

[11]参见翟继光:《独具特质的“北野税法学”》,载刘剑文主编:《财税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2]参见翟继光:《论我国税法的核心范畴与基本范畴》,载韦苏文、陆桂生主编:《世纪论坛》,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有关财经的论文范文第11篇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研究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植物油消费最大的国家,食用植物油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也是食品工业、烹饪行业的重要基础原料。其生产供应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及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食用油产业的发展。

我国粮油加工业下一阶段的发展战略是:壮大规模,优化品质,逐步与国际接轨;根据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化产业带的规划,在主产粮油的区域重组和建设一批年产农产品120-200万吨的大型龙头企业;严格实施HACCP规程,应对WTO的挑战,来满足国内各大城市和国际贸易的需求。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中一国的粮油企业必然进入高速兼并、重组阶段,将有一批大型粮油龙头企业涌现和成长,一大批技术与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低下的小厂将会倒闭破产,使中国粮油企业走上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并与国际接轨的发展之路,加工及制成品开始向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安全化、优质化方向发展,综合利用水平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油脂工业加工能力大大提高,但我国依然是一个缺油的国家,粮食生产和消费关系到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党和政府关心的第一件大事。特别是近几年来,油料作物的减产和出口贸易的波动引起了整个国民经济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大力发展油脂工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党代会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将有较大提高,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食用油消费量也将会有较大增长。同时人们对食用植物油的质量要求也将有很大提高,高级精制油将取代传统品质产品,成为主流产品。这些产品需要有现代化的加工生产线来生产,建设这样的工厂是市场需求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该项目符合国家粮油安全的需要。

根据国务院《全国食品工业发展纲要》、《全国饲料工业发展纲要》等国家规划要求以及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青岛渤海公司拟在山东青岛地区兴建一座辐射华东地区的粮油加工、蛋白饲料开发及生产的综合加工企业,实施植物油料仓储物流综合设施项目。该项目拟建地点位于青岛港内,海路运输条件得天独厚,计划年加工菜籽120万吨,生产菜籽油48万吨,粕69. 6万吨,磷脂8900吨。该项目对提高我国粮油加工业和植物蛋白饲料加工技术水平,促进地方饲料工业及养殖业的发展,丰富市场供应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繁荣地方经济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渤海公司通过植物油料仓储物流综合项目的实施,会极大推进油脂加工行业的技术进步,其中涉及科研、加工及销售,使产业链不断延伸,将带动食品、机电、包装运输、广告、外贸、科技行业的发展。

论文将现代成熟的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体系和方法应用到该项目中,论证了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不确定性,并最终得出财务可行性结论。

研究目的及意义

该项目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决定了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可遇见因素。论文以渤海公司植物油料仓储物流综合设施项目为例,通过对该项目进行的财务评价,分析了该项目财务能力,这对渤海公司进行投资决策有重大参考价值。首先,通过论文对该油脂项目的财务评价研究工作,能获得该项目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指标数值,从而分析出投资的回收期及项目收益率等;其次,通过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分析,找出对项目影响的关键因素,能降低该项目投资风险带来的损失,将对项目的决策、实施和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最后,论文的研究结果能作为政府审批项目以及商业银行放贷的参考依据。

总之,通过论文的研究工作,极大丰富了财务评价理论体系和方法在我国油脂工业项目的应用,会为我国今后油脂工业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2.1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项目财务评价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最早源于西方国家,最初投资者为了获得投资利润及了解投资风险,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指标计算,并依此进行了简单评价,这就是项目财务评价的萌芽。但当时项目财务评价的没有完整的理论支撑,也没有实践经验的借鉴,更没有经验去估算财务评价的相关数据,因此项目财务评价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是这奠定了财务评价体系的基础〔t〕。一般认为,西方国家项目财务评价的理论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 20世纪30年代一60年代

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重振经济,一些西方国家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期拉动内需。这阶段中,标志性文献是《洪水控制法案》,它是美国在1936年颁布的,该法案规定了必须遵从效益大于所耗费用的原则〔z},首次运用了简单的成本一效益分析方法,以此法案为代表的此阶段,项目财务评价方法单一,未形成理论体系。但是,该法案被认为是项目经济评价的开端。

(2) 20世纪60年代一70年代

通常认为,此阶段为古典效益分析时期。此时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项目财务评价应用开始推广到发展中国家。60年代初,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教授推出了影子价格理论,主张使用影子价格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推动了古典效益分析的发展,应用范围也得到极大拓展,使项目财务评价不仅仅应用到工程领域,而且还推广到其他经济部门;从发达国家推广到发展中国家。英国Ritter学者和Mirrlees学者(1968)共同发表了《发展中国家工业项目评价手册》,该文献极大推动了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体系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3]。

(3) 20世纪70年代一80年代

通常认为,此阶段为现代效益分析时期。此时期涌现了诸多研究成果。此时期标志性文献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1972 )出版的《项目评价准则》,该文献被认为是现代效益分析的开端。世界银行经济学家恩夸尔等(1975)发表了《项目经济分析》,推出了有关项目财务分析的一些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等闭,这些著作对财务评价的应用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20世纪80至今

这一阶段,人们对项目财务评价普遍高度重视,获得了极大的推广和应用。伴随着信息技术变革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利润与现金流量等财务指标为主的项目财务评价体系己显得不适应,于是许多新的财务评价理论、模型与方法便应运而生。在这期间,美国Stem Stewart公司(1991)提出了EVA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是基于税后营业收入、所需的资产投资和资产投资成本的财务评价方法〔5];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S卡普兰教授和美国复兴方案公司的总裁诺顿 (1992)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新财务评价方法,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进行评价,有效克服了传统的财务评估方法的滞后性、偏重短期利益和内部利益以及忽视无形资产收益等诸多缺陷。

进入新世纪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着项目财务评价体系的继续完善,推出了诸多更加关注项目风险的项目财务评价新理论、新模型,大大地推进与完善了项目财务评价的发展。John M. Nicholas (2001)提出,一个项目存在诸多风险,但只有一小部分的重要风险需要多加重视,把各种风险予以量化,并计算各种风险结果,根据结果将它们排序,需要对中高风险给予特别重视〔7];黄兴锡(2004)发表了多属性评价模型〔8〕:肯赫(2007)提出实物期权法,该方法引出了机会价值概念。

在西方国家,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体系从产生到发展大约经历了将近百年的时间,从以静态指标为主发展到以动态指标为主,各种理论、模型和方法不断涌现,极大完善了该领域的发展。目前,西方国家依然引领着项目财务评价领域的前进步伐。

2. 2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新中国建国初期,在前苏联的援助下,我国对部分重大项目实行了财务评价,这对当时的项目投资决策起到了一定有益的作用,但是所使用的评价方法简单,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无法适应项目决策的要求,通常认为这是财务评价体系在我国的初次应用。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驶入了快车道,各地项目如雨后春笋的上马,国家部委和科研机构也开始着手研究、制定我国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与应用。1981年,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了可行性研究以及经济评价的课题,这标志着我国开始了由政府主导的包括项目财务评价体系在内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研究工作。1983年,国务院有关部委颁布了《工业建设项目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项目财务评价领域的文献;1985年,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与国家科委颁布了《建设项目企业经济评价方法》[ 1987年,国务院有关部委颁布了有里程碑意义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一版),标志着我国进入了项目投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新阶段。至此,我国已初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为了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我国在1993年和2006年分别推出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l9]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第三版《方法与参数》的问世,标志着我国项目财务评价领域迈入一个新台阶,是当前我国项目财务评价领域的重要手册。

除了政府主导层面的研究工作之外,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极大推动了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体系的完善,涌现出许多优秀研究成果。如:李刚(1997)提出在使用净现值指标评选投资方案优劣时,应视基准折现率为随机变量,国内学者开始对净现值的风险调整问题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l5]郭信松(1998)推出了动态盈亏平衡模型,充分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l7];陈东升、陈明璨(2005)撰写了《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模型研究》,提出了模糊评价方法〔l8];王宗房(2006)发表了《粮食仓储项目的经济评价》,首次将财务评价理论体系应用到粮油仓储项目中[l9];徐淑雨、贾元华(2008)完善了灰色系统理论,并应用于项目财务评价实践中侧;杨晓((2010)将Vapnik等人提出的智能优化算法应用到项目财务评价理论[z}]。项目财务评价有关指标数据计算量是非常大的,为此,部分学者提出了许多新工具和新的理论,如:朱庆须、李艳艳(2011)提出了基于excel项目评估模型〔22];李岚(2012)提出了项目财务评价几个经济指标并非独立,而是互相关联,具有同一性,节省了大量计算时间。

改革开放后,在政府主导下我国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体系有了较大发展,相关领域的学者也极大完善与丰富了财务评价体系,但是目前国内项目财务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与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的项目财务评价研究起步晚,底子差,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三、论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3. 1论文主要内容

论文主要分为七个章节:

第一章节为引言,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等;

第二章节为基本原理阐述,重点介绍了当前成熟的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体系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第三章节为项目简介及市场需求分析,结合行业特点并根据目前市场特点分析的未来市场需求,分析了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节为项目财务评价有关数据估算与相关报表编制,主要是根据项目所处行业本身特点估算了该项目财务评价所需的相关数据,并编制了现金流量表、损益表等相关财务报表;

第五章节为项目财务评价指标计算与分析,根据第四部分相关财务报表的相关数据计算了项目财务评价指标数值。

第六章节为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主要通过项目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来研究项目的不确定性,并分析项目的风险及其规避风险措施;

第七章节为结论与展望,主要是做出结论,并就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体系的发展做出展望。

3. 2论文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

论文首先概述了当前项目财务评价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并将理论应用到渤海植物油料仓储物流综合设施的实践项目上,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

论文对渤海植物油料仓储物流综合设施项目的设计产能、产品价格等信息给出了较为完整的定性分析;另一方面,对该项目的财务数值估算及不确定性给出了较为严谨的定量分析。

(3)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方法

论文的研究工作既考虑了国家保障食用植物油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也考虑了渤海公司扩大经济效益的需要,因此,论文采用了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四、论文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有关财经的论文范文第12篇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研究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植物油消费最大的国家,食用植物油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也是食品工业、烹饪行业的重要基础原料。其生产供应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及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食用油产业的发展。

我国粮油加工业下一阶段的发展战略是:壮大规模,优化品质,逐步与国际接轨;根据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化产业带的规划,在主产粮油的区域重组和建设一批年产农产品120-200万吨的大型龙头企业;严格实施HACCP规程,应对WTO的挑战,来满足国内各大城市和国际贸易的需求。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中一国的粮油企业必然进入高速兼并、重组阶段,将有一批大型粮油龙头企业涌现和成长,一大批技术与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低下的小厂将会倒闭破产,使中国粮油企业走上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并与国际接轨的发展之路,加工及制成品开始向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安全化、优质化方向发展,综合利用水平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油脂工业加工能力大大提高,但我国依然是一个缺油的国家,粮食生产和消费关系到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党和政府关心的第一件大事。特别是近几年来,油料作物的减产和出口贸易的波动引起了整个国民经济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大力发展油脂工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党代会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将有较大提高,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食用油消费量也将会有较大增长。同时人们对食用植物油的质量要求也将有很大提高,高级精制油将取代传统品质产品,成为主流产品。这些产品需要有现代化的加工生产线来生产,建设这样的工厂是市场需求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该项目符合国家粮油安全的需要。

根据国务院《全国食品工业发展纲要》、《全国饲料工业发展纲要》等国家规划要求以及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青岛渤海公司拟在山东青岛地区兴建一座辐射华东地区的粮油加工、蛋白饲料开发及生产的综合加工企业,实施植物油料仓储物流综合设施项目。该项目拟建地点位于青岛港内,海路运输条件得天独厚,计划年加工菜籽120万吨,生产菜籽油48万吨,粕69. 6万吨,磷脂8900吨。该项目对提高我国粮油加工业和植物蛋白饲料加工技术水平,促进地方饲料工业及养殖业的发展,丰富市场供应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繁荣地方经济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渤海公司通过植物油料仓储物流综合项目的实施,会极大推进油脂加工行业的技术进步,其中涉及科研、加工及销售,使产业链不断延伸,将带动食品、机电、包装运输、广告、外贸、科技行业的发展。

论文将现代成熟的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体系和方法应用到该项目中,论证了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不确定性,并最终得出财务可行性结论。

研究目的及意义

该项目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决定了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可遇见因素。论文以渤海公司植物油料仓储物流综合设施项目为例,通过对该项目进行的财务评价,分析了该项目财务能力,这对渤海公司进行投资决策有重大参考价值。首先,通过论文对该油脂项目的财务评价研究工作,能获得该项目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指标数值,从而分析出投资的回收期及项目收益率等;其次,通过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分析,找出对项目影响的关键因素,能降低该项目投资风险带来的损失,将对项目的决策、实施和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最后,论文的研究结果能作为政府审批项目以及商业银行放贷的参考依据。

总之,通过论文的研究工作,极大丰富了财务评价理论体系和方法在我国油脂工业项目的应用,会为我国今后油脂工业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2.1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项目财务评价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最早源于西方国家,最初投资者为了获得投资利润及了解投资风险,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指标计算,并依此进行了简单评价,这就是项目财务评价的萌芽。但当时项目财务评价的没有完整的理论支撑,也没有实践经验的借鉴,更没有经验去估算财务评价的相关数据,因此项目财务评价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是这奠定了财务评价体系的基础〔t〕。一般认为,西方国家项目财务评价的理论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 20世纪30年代一60年代

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重振经济,一些西方国家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期拉动内需。这阶段中,标志性文献是《洪水控制法案》,它是美国在1936年颁布的,该法案规定了必须遵从效益大于所耗费用的原则〔z},首次运用了简单的成本一效益分析方法,以此法案为代表的此阶段,项目财务评价方法单一,未形成理论体系。但是,该法案被认为是项目经济评价的开端。

(2) 20世纪60年代一70年代

通常认为,此阶段为古典效益分析时期。此时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项目财务评价应用开始推广到发展中国家。60年代初,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教授推出了影子价格理论,主张使用影子价格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推动了古典效益分析的发展,应用范围也得到极大拓展,使项目财务评价不仅仅应用到工程领域,而且还推广到其他经济部门;从发达国家推广到发展中国家。英国Ritter学者和Mirrlees学者(1968)共同发表了《发展中国家工业项目评价手册》,该文献极大推动了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体系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3]。

(3) 20世纪70年代一80年代

通常认为,此阶段为现代效益分析时期。此时期涌现了诸多研究成果。此时期标志性文献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1972 )出版的《项目评价准则》,该文献被认为是现代效益分析的开端。世界银行经济学家恩夸尔等(1975)发表了《项目经济分析》,推出了有关项目财务分析的一些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等闭,这些著作对财务评价的应用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20世纪80至今

这一阶段,人们对项目财务评价普遍高度重视,获得了极大的推广和应用。伴随着信息技术变革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利润与现金流量等财务指标为主的项目财务评价体系己显得不适应,于是许多新的财务评价理论、模型与方法便应运而生。在这期间,美国Stem Stewart公司(1991)提出了EVA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是基于税后营业收入、所需的资产投资和资产投资成本的财务评价方法〔5];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S卡普兰教授和美国复兴方案公司的总裁诺顿 (1992)提出了平衡计分卡的新财务评价方法,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进行评价,有效克服了传统的财务评估方法的滞后性、偏重短期利益和内部利益以及忽视无形资产收益等诸多缺陷。

进入新世纪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着项目财务评价体系的继续完善,推出了诸多更加关注项目风险的项目财务评价新理论、新模型,大大地推进与完善了项目财务评价的发展。John M. Nicholas (2001)提出,一个项目存在诸多风险,但只有一小部分的重要风险需要多加重视,把各种风险予以量化,并计算各种风险结果,根据结果将它们排序,需要对中高风险给予特别重视〔7];黄兴锡(2004)发表了多属性评价模型〔8〕:肯赫(2007)提出实物期权法,该方法引出了机会价值概念。

在西方国家,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体系从产生到发展大约经历了将近百年的时间,从以静态指标为主发展到以动态指标为主,各种理论、模型和方法不断涌现,极大完善了该领域的发展。目前,西方国家依然引领着项目财务评价领域的前进步伐。

2. 2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新中国建国初期,在前苏联的援助下,我国对部分重大项目实行了财务评价,这对当时的项目投资决策起到了一定有益的作用,但是所使用的评价方法简单,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无法适应项目决策的要求,通常认为这是财务评价体系在我国的初次应用。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驶入了快车道,各地项目如雨后春笋的上马,国家部委和科研机构也开始着手研究、制定我国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与应用。1981年,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了可行性研究以及经济评价的课题,这标志着我国开始了由政府主导的包括项目财务评价体系在内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研究工作。1983年,国务院有关部委颁布了《工业建设项目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项目财务评价领域的文献;1985年,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与国家科委颁布了《建设项目企业经济评价方法》[ 1987年,国务院有关部委颁布了有里程碑意义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一版),标志着我国进入了项目投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新阶段。至此,我国已初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为了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我国在1993年和2006年分别推出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l9]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第三版《方法与参数》的问世,标志着我国项目财务评价领域迈入一个新台阶,是当前我国项目财务评价领域的重要手册。

除了政府主导层面的研究工作之外,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极大推动了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体系的完善,涌现出许多优秀研究成果。如:李刚(1997)提出在使用净现值指标评选投资方案优劣时,应视基准折现率为随机变量,国内学者开始对净现值的风险调整问题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l5]郭信松(1998)推出了动态盈亏平衡模型,充分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l7];陈东升、陈明璨(2005)撰写了《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模型研究》,提出了模糊评价方法〔l8];王宗房(2006)发表了《粮食仓储项目的经济评价》,首次将财务评价理论体系应用到粮油仓储项目中[l9];徐淑雨、贾元华(2008)完善了灰色系统理论,并应用于项目财务评价实践中侧;杨晓((2010)将Vapnik等人提出的智能优化算法应用到项目财务评价理论[z}]。项目财务评价有关指标数据计算量是非常大的,为此,部分学者提出了许多新工具和新的理论,如:朱庆须、李艳艳(2011)提出了基于excel项目评估模型〔22];李岚(2012)提出了项目财务评价几个经济指标并非独立,而是互相关联,具有同一性,节省了大量计算时间。

改革开放后,在政府主导下我国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体系有了较大发展,相关领域的学者也极大完善与丰富了财务评价体系,但是目前国内项目财务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与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的项目财务评价研究起步晚,底子差,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三、论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3. 1论文主要内容

论文主要分为七个章节:

第一章节为引言,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等;

第二章节为基本原理阐述,重点介绍了当前成熟的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体系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第三章节为项目简介及市场需求分析,结合行业特点并根据目前市场特点分析的未来市场需求,分析了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节为项目财务评价有关数据估算与相关报表编制,主要是根据项目所处行业本身特点估算了该项目财务评价所需的相关数据,并编制了现金流量表、损益表等相关财务报表;

第五章节为项目财务评价指标计算与分析,根据第四部分相关财务报表的相关数据计算了项目财务评价指标数值。

第六章节为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主要通过项目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来研究项目的不确定性,并分析项目的风险及其规避风险措施;

第七章节为结论与展望,主要是做出结论,并就项目财务评价理论体系的发展做出展望。

3. 2论文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

论文首先概述了当前项目财务评价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并将理论应用到渤海植物油料仓储物流综合设施的实践项目上,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

论文对渤海植物油料仓储物流综合设施项目的设计产能、产品价格等信息给出了较为完整的定性分析;另一方面,对该项目的财务数值估算及不确定性给出了较为严谨的定量分析。

(3)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方法

论文的研究工作既考虑了国家保障食用植物油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也考虑了渤海公司扩大经济效益的需要,因此,论文采用了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四、论文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有关财经的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财务职能理论;财务本质;财务目标;财务环境;财务模式

整理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有利于发挥研究成果在实务工作中的作用,也有利于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文的思路在于:第一,简单论述了财务及财务职能的概念;第二,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学者关于财务职能基础理论的文献;第三对职能理论认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并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为理论研究、制度修订和实际应用提供系统的参考。

一、财务及财务职能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财务职能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要研究财务职能,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财务职能。职能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本质功能。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是每一经济个体借助于价值形式来优化所取得的资源进而实现价值增值目标的一种价值活动。财务职能是指财务本身所具有的特有功能,是财务本质的体现,是确定财务管理任务与作用的客观依据。财务究竟有哪些职能?除了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有关财务教材中对财务管理职能有正面的论述以外,其历年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对其也没有进行正面、深入的探讨。有学者认为,财务职能是财务管理的职责和功能。还有学者认为,财务职能是企业理财人员在企业理财实施过程中应履行的职责和发挥的功能。

二、财务管理职能理论综述

(一)财务职能理论研究中的传统观点――引入产权理论前

这一类研究都是围绕“职能”的含义展开的研究,理论界关于财务职能的论述,有的偏重于从功能上来界定财务职能,有的偏重于从职责的行使上来界定财务职能,有的则从二者的结合上来界定财务职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郭复初(1997)认为,财务本质决定财务职能,财务的职能表现在:筹资职能、调节职能、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等四个方面。耿汉斌、谷行素(1991)等认为,社会主义财务的职能有六个:筹集资金、垫支资金、增值价值、实现价值、分配价值、财务监督。刘贵生、熊哲玲(1998)等认为,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一是财务筹资职能,二是财务分配职能,三是财务监督职能。吴水澎(1987)认为,财务管理的职能可以表述为:科学地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正确地处理企业同有关方面的财务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刘恩禄、汤谷良(1991)认为,财务管理的职能具体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

从以上可看出,理论界关于财务职能的论述,都没有离开对职能本身含义的理解。传统的观点虽然都着重于从“职能”角度看财务职能,但对财务职能的认识很不统一。共性是这些表述基本上围绕“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内容展开,普遍认为,财务职能便是体现在通过上述功能的若干种控制财务资金的周转和活动,使经济活动正常运行,顺利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财务职能理论研究中的产权观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产权理论的产生,客观上促进了财务职能理论的研究,使财务职能理论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以财务分层理论为基础,从财务管理主体(所有者和经营者)角度来研究财务职能。我们提出的财务职能是指由财务本质所决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而进行的财务管理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

从所有者角度来看,首先,所有者要对企业的长远计划和财务战略负责,所以具有财务预测、财务决策(重大财务决策)、财务计划(中长远计划)等职能;其次,所有者要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给经营者以激励和约束,所以具有组织职能;最后,所有者需要总揽全局监督经营者财务活动,所以具有监督职能。这样所有者财务职能就包括财务预测职能、财务决策(重大财务决策)职能、财务计划(中长远计划)职能、财务组织职能、财务监督职能等。

从经营者角度来看,经营者要对短期计划和日常财务决策负责。经营者具有财务预测职能、财务决策(日常财务决策)职能、财务计划(年度计划)职能、财务组织职能、财务指挥职能、财务协调职能、财务控制职能等。

综上所述,我国财务理论界在财务职能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大多研究都是基于法人财产权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进行的,而法人财产权的提法正面临着来自理论界的广泛质疑,以其为理论基础所得出的财务基础理论研究成果难免有失偏颇。鉴于此,从企业所有权这一新的视角出发,研究在现代企业理论的框架内建立起产权与财务交叉研究的新的体系就相当必要。

三、财务职能发展展望

财务管理学在国内外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财务职能研究正不断深入,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规范研究范围内,这是由该理论自身的内在性质所决定的。产权理论的引入,使得对财务职能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且从这方面的研究正不断地深入和扩展,产权理论与财务职能理论的交叉结合已取得了具有较高价值的理论成果。

有关财经的论文范文第14篇

一、我用《易经》哲理研究财务会计和审计的起因

我虽然在幼年时代上私塾时读过《易经》;其后在学习、生活中接触过《易经》;在20世纪80年代向著名易学家吴漱泉老师学习过《易经》,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吴老师的教导下,方运用《易经》哲理,在财务、会计、审计教学和研究中思考一些问题。起因如下:

(一)李约瑟教授的敦促: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教授是著名科学技术史学家,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很崇敬《易经》。由于《易经》文字古奥难懂,我曾多次致函吴老师,请写一本“老婆婆《易经》”;此外还提出要求:“中国以外科学史界,都依赖您和国内不少的学者,把中国古代充满美丽的神话的丰富材料,解释一遍。”李约瑟教授还非常崇拜老子(李耳),把其原名约瑟夫改为“李约瑟”。

(二)吴漱泉老师的感召:吴老师来信时年已八十多岁,并患肺癌。老人无私地为弘扬易学文化做了很大贡献,写了很多文章,寄给李约瑟研究所。但遗憾的是在国内并没有发表,他告诉我们如果需要可向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科学技史图书馆调用。我作为他的学生和朋友,也应责无旁贷地做一些贡献。

(三)吴老师的新观点:他说通过清理部分书稿,使他深刻地认识到:从莱布尼兹、牛顿、爱因斯坦等尖端科学奠基人与我国古代中“活”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中,唯有“八卦”才是唯一的“桥梁。”

(四)卡普拉对《易经》、《道德经》深刻理解的启示。西方科学家把《易经》、《道德经》统称为东方神秘主义。世界著名物理学家F・卡普拉在其惊世之作《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中指出:“本世纪初和三十年代中期,根本地改变了物理学的整个局面,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各自的发展摧毁了牛顿的宇宙观所最重要的概念。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崛起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诞生。人们从它开始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动态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察者总是必不可少地包括在这个整体之中。这同东方的 “逆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德经》)万物一体的古老格言何其相似乃尔。他还指出:“东方神秘主义提供了一个协调一致和尽美尽善的哲学框架,它能容纳物理学领域最先进的理论。”

量子力学的发展,使西方科学、哲学理论切割分析还原论,走到了尽头,开始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来找出路。这更加坚定了我运用《易经》哲理研究现代财务、现代会计和现代审计的信心。

二、运用《易经》哲理,考察现代财务

(一)历代易学大师及巨匠所揭示图式和观点

1.《易学》是变易之学,通过太极八卦图,通过“变易、简易、不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运动观。宇宙万物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俱进。

2.太极八卦图所示,万物一太极,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宇宙间人和万物是一个整体,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人应善待人,善待自然环境,善待万物,善待社会,即和谐共存的融合观。

3.太极、五行、八卦,所示人的万物都是局部与整体有机结合。这些在中医学、兵法中反映得最为突出。

4.《易经》哲理揭示宇宙中人和万物都是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无论是人和万物之间,各事物内部系统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生克观。任意破环自然环境,掠夺资源,破环生态平衡,必然要受到惩罚和报复。

5.以人为本,遵从客观规律,适时、适中、适量、适度的中和观是万物本身和事物运行规律。老子认为,“道法自然”。不能违背规律办事;《易经》要求人们认识规律的不易性,按规律办事。自然物质资源有限,人类欲望无穷,必须用理性加以限制,对财、利、名、食、色,五欲应适度地给以理性的节制,否则必然引起社会不安和世界战乱,使人民生命和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因此,对人民和学生应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当前一些企业失败,个人犯法,社会动乱都是纵人欲,逆天理,失去人的本性形成的。

(二)现代财务学发展的趋势

在世界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市场经济大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产业结构调整,政治体制改革上路的今天,为学术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通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研讨,必将推动我国学术文化的大发展,财务理论研究也如盛开的百花园。

举例如下:

1.财务发展的基本趋势研究

北京工商大学谢志华教授,结合世界发达国家的财务变迁和我国财务状况,提出与传统财务不同的十大变化:

(1)财务从单一价值目标向多层次目标转变,从而形成了财务的价值目标、社会责任目标和人文目标的共存状态。

(2)财务从为实物经营服务向独立经营转变,从而形成了财务经营和商品经营共存的状态。

(3)财务从财务部门向多主体转变,从而形成了政府财务、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员工财务共存状态。

(4)财务从着眼于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外部,从而形成了利用自身资源的财务与利用外部资源的财务共存状态。

(5)财务从立足于现在转向立足于未来,从而形成了执行性、操作性财务向决策性、战略性财务的转变。

(6)职能化财务向整合化财务转变,从而形成了专业财务和整合财务共存的状态。

(7)财务从实体向虚拟转变,从而形成了虚实共存的财务状态。

(8)财务从着重于资金管理向着重于人的管理转变,从而形成了人、物、钱相结合的机制性财务状态。

(9)财务(融资、投资)从着重于资金运动过程向着重于风险发现、风险评估、风险控制转变,从而实现收益与风险均衡。

(10)从立足于企业全面实施的财务逐步借助于外部的财务转变,从而形成企业财务的许多职能逐渐外包的状态。

《财务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谢志华提交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04年11月学术年会的论文,详见《商业会计》2005年第4期。

2.财务分层理论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财务理论对财务分层作了很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传统财务主要从事融资、投资和分配业务,这种业务通常是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服务。因此,有人认为生产经营业务决定财务。在工业经济文明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企业规模扩大,所有权、经营权进一步分离,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深化,引起人们从多视角、全过程和全方位考察分析财务体系,使财务分层理论有了发展。我提出了所有者财务《出资人、委托经营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即受托者财务、企业财务)两层次论。其后又有人提出“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层讨论。当然与此相关的还有产权资本管理,资本经营管理理论。其后又有人从企业集团或股份公司与社会多方面的关系,提出了“利益相关者财务论”,由于外部财务相关者财务(包括出资者财务),债权人财务和政府财务;内部利益相关者财务。(包括经营者财务,职能部门财务和政府财务、分部财务、员工财务等5层)。即一般称之为五层次论。自安然、世通等企业集团财务丑闻出现之后,债权人、员工财务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在企业改制国有资产流失,企业高层贪污、挪用不断出现,政府财务也引起了重视,关于分层理论著作,四川大学工商学院干胜道教授的《财务分层理论发展述评》一文作了系统的介绍,(详见《会计之友》2005第4期)。此外,《全面预算管理》研究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有些人认为它是财务理论与管理会计及其它学科的融合。

《易经》哲学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发展变化的。研究财务基本发展变化,研究财务基本发展趋势是必要的,但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究变化中蕴含的规律;《易经》太极八卦阴阳五行运化,标志着宇宙万物都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综合体、对财务结构体系及其与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进行分层次的研究也是有益的。但是财务活动的中心仍是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债权人财务,员工财务主要是指应考虑保护其利益不受损失,构不成一种财务体系。

财务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财务分层理论发展是当前财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这些问题,旨在为大家研究现代财务提供一些线索。

三、几个财务现实问题的探讨

(一)财务理论研究的抓大与放小

当前财务理论研究很活跃,但主要都是以上市公司和企业集团的财务为主,抓大是对的。但对中小企业财务和家庭、个人财务研究很少。只涉及到一些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家庭或个人理财研究太少,《易经》哲理讲的是宇宙人生的大道。万物一太极,“至小无内,至大无外”是客观存在。科学理论研究应小中见大,从一滴水可看大海;从一滴血看人体状况;从一笔交易预示企业发展;从一学生表现,可看一校之校风。任何事情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驰名海内外的海尔集团原来只是一个面临倒闭的电冰箱厂;美的集团原来只是一个生产队的塑料瓶厂,它们都是从小做大、做强的。全国中小企业有一亿多户,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解决全国就业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财务学者为国分忧,为民出力应当研究中小企业财务、家庭、个人理财涉及家庭和个人经济和生活,可以集腋成裘,是一笔很大的财力,很有研究的价值;家庭节约,对教育好青年一代也是一件很大的功德。因此,财务研究应当大小兼顾,功莫大焉。

(二)财务理论研究应当弘扬双赢精神

市场经济发展中鱼龙混染,大浪淘沙,优胜劣汰,但有些人不是靠诚信经营,公平交易,利益双赢,而是搞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使国家经济受到严重损失,人民利益受到很大伤害。占着别人的钱不还,搞所谓“借鸡生蛋。”他们不懂太极阴阳平衡,因果报应,最后必然害人反害己。这些虽然不是财务人员所为,但必然要涉及财务活动。世界企业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诚信经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发展要靠回头客。企业经营要考虑合作方和利益,这样合作才能长久,李嘉诚先生有一句名言:“不做对方无利的生意”。财务工作也应弘扬诚信为本,公平交易的双赢精神。

(三)按照法制化轨道,搞好财务管理

新修定的《企业财务通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为企业财务管理确立了法制化的轨道。新的《通则》是为正确落实《公司法》等法规,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适应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企业科学管理和决策,保护和平衡企业各方利益,对修正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许多改革和创新。针对企业改革的内在需要,适应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作了改革和创新,主要表现在:

1.改革财政对企业财务的主要管理方式指导、管理、监督和服务;

2.在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的前提下,根据现阶段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对财政资金的财务处理做了特殊规定,明确了政府投资等财政性资金的财务处理方式;

3.与《税法》和《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相衔接;

4.在通过回购股份实施激励的情况下,规定了企业对职工的激励应当与《公司法》的规定相一致,以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解决;

5.规定了企业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和财务预警机制,在涉及资金管理、资产营运、利润分配的条款中,体现了控制财务风险的要求,强化了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由此可见,按照法制化轨道管理,对财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根据整体现,深入分析财务面临的问题。

财务管理存在于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涉及企业内外部的多方利益,并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所以应当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五行八卦原理,分析面临的问题。由于生产经营日新月异,市场情况变化多端,经济关系错综复杂,千万不能从表面上看问题,片面地看问题,粗浅看问题,容易做出错误判断,为企业造成严重损失。应在坚持阴阳两点论的基础上,从水、火、木、金、土五个因素分析事物,若能从八卦的八个方面观察分析问题,就不会想错、看错、说错、以至做错。学习《易经》哲理,可以增长财务人员的智慧,观察事物达到一定深度,一般大的错误,就不会犯,不仅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企业发展。

(五)财务教材应当面向实际坚持大道至简

当前财务教材建设分层次是对的,划分初级财务、中级财务和高级财务也是可取的。但是和管理取材一样,本子越来越厚,给学员增加负担,浪费了时间。《易经》提倡大道至简,一本《道德经》,阐明宇宙人生的大道,只有五千字财务教材本子越来越厚主要受西方国家教材的影响,划分初、中、高三级,应当针对面向对象,联系实际,确定内容。编写时文字和选材力求简练,外国教材可以参考,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这样学生毕业才能投入实用。由于中小企业经济活动、经济关系比较简单,可做初级财务教材介绍的对象;上市公司财务作为中级财务介绍的对象,企业集团及一些专题可纳入高级财务教材介绍的对象,一些涉及多学科的课题,可以作专题研究报告形式。教材文字述说应力求简练,以减轻学生负担。

(六)财务总监与财务经理

有关财经的论文范文第15篇

一、我用《易经》哲理研究财务会计和审计的起因

我虽然在幼年时代上私塾时读过《易经》;其后在学习、生活中接触过《易经》;在20世纪80年代向著名易学家吴漱泉老师学习过《易经》,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吴老师的教导下,方运用《易经》哲理,在财务、会计、审计教学和研究中思考一些问题。起因如下:

(一)李约瑟教授的敦促: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教授是著名科学技术史学家,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很崇敬《易经》。由于《易经》文字古奥难懂,我曾多次致函吴老师,请写一本“老婆婆《易经》”;此外还提出要求:“中国以外科学史界,都依赖您和国内不少的学者,把中国古代充满美丽的神话的丰富材料,解释一遍。”李约瑟教授还非常崇拜老子(李耳),把其原名约瑟夫改为“李约瑟”。

(二)吴漱泉老师的感召:吴老师来信时年已八十多岁,并患肺癌。老人无私地为弘扬易学文化做了很大贡献,写了很多文章,寄给李约瑟研究所。但遗憾的是在国内并没有发表,他告诉我们如果需要可向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科学技史图书馆调用。我作为他的学生和朋友,也应责无旁贷地做一些贡献。

(三)吴老师的新观点:他说通过清理部分书稿,使他深刻地认识到:从莱布尼兹、牛顿、爱因斯坦等尖端科学奠基人与我国古代中“活”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中,唯有“八卦”才是唯一的“桥梁。”

(四)卡普拉对《易经》、《道德经》深刻理解的启示。西方科学家把《易经》、《道德经》统称为东方神秘主义。世界著名物理学家f·卡普拉在其惊世之作《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中指出:“本世纪初和三十年代中期,根本地改变了物理学的整个局面,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各自的发展摧毁了牛顿的宇宙观所最重要的概念。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崛起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诞生。人们从它开始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动态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察者总是必不可少地包括在这个整体之中。这同东方的 “逆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德经》)万物一体的古老格言何其相似乃尔。他还指出:“东方神秘主义提供了一个协调一致和尽美尽善的哲学框架,它能容纳物理学领域最先进的理论。”

量子力学的发展,使西方科学、哲学理论切割分析还原论,走到了尽头,开始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来找出路。这更加坚定了我运用《易经》哲理研究现代财务、现代会计和现代审计的信心。

二、运用《易经》哲理,考察现代财务

(一)历代易学大师及巨匠所揭示图式和观点

1.《易学》是变易之学,通过太极八卦图,通过“变易、简易、不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运动观。宇宙万物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俱进。

2.太极八卦图所示,万物一太极,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宇宙间人和万物是一个整体,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人应善待人,善待自然环境,善待万物,善待社会,即和谐共存的融合观。

3.太极、五行、八卦,所示人的万物都是局部与整体有机结合。这些在中医学、兵法中反映得最为突出。

4.《易经》哲理揭示宇宙中人和万物都是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无论是人和万物之间,各事物内部系统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生克观。任意破环自然环境,掠夺资源,破环生态平衡,必然要受到惩罚和报复。

5.以人为本,遵从客观规律,适时、适中、适量、适度的中和观是万物本身和事物运行规律。老子认为,“道法自然”。不能违背规律办事;《易经》要求人们认识规律的不易性,按规律办事。自然物质资源有限,人类欲望无穷,必须用理性加以限制,对财、利、名、食、色,五欲应适度地给以理性的节制,否则必然引起社会不安和世界战乱,使人民生命和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因此,对人民和学生应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当前一些企业失败,个人犯法,社会动乱都是纵人欲,逆天理,失去人的本性形成的。

(二)现代财务学发展的趋势

在世界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市场经济大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产业结构调整,政治体制改革上路的今天,为学术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通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研讨,必将推动我国学术文化的大发展,财务理论研究也如盛开的百花园。

举例如下:

1.财务发展的基本趋势研究

北京工商大学谢志华教授,结合世界发达国家的财务变迁和我国财务状况,提出与传统财务不同的十大变化:

(1)财务从单一价值目标向多层次目标转变,从而形成了财务的价值目标、社会责任目标和人文目标的共存状态。

(2)财务从为实物经营服务向独立经营转变,从而形成了财务经营和商品经营共存的状态。

(3)财务从财务部门向多主体转变,从而形成了政府财务、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员工财务共存状态。

(4)财务从着眼于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外部,从而形成了利用自身资源的财务与利用外部资源的财务共存状态。

(5)财务从立足于现在转向立足于未来,从而形成了执行性、操作性财务向决策性、战略性财务的转变。

(6)职能化财务向整合化财务转变,从而形成了专业财务和整合财务共存的状态。

(7)财务从实体向虚拟转变,从而形成了虚实共存的财务状态。

(8)财务从着重于资金管理向着重于人的管理转变,从而形成了人、物、钱相结合的机制性财务状态。

(9)财务(融资、投资)从着重于资金运动过程向着重于风险发现、风险评估、风险控制转变,从而实现收益与风险均衡。

(10)从立足于企业全面实施的财务逐步借助于外部的财务转变,从而形成企业财务的许多职能逐渐外包的状态。

《财务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谢志华提交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04年11月学术年会的论文,详见《商业会计》2005年第4期。

2.财务分层理论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财务理论对财务分层作了很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传统财务主要从事融资、投资和分配业务,这种业务通常是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服务。因此,有人认为生产经营业务决定财务。在工业经济文明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企业规模扩大,所有权、经营权进一步分离,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深化,引起人们从多视角、全过程和全方位考察分析财务体系,使财务分层理论有了发展。我提出了所有者财务《出资人、委托经营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即受托者财务、企业财务)两层次论。其后又有人提出“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层讨论。当然与此相关的还有产权资本管理,资本经营管理理论。其后又有人从企业集团或股份公司与社会多方面的关系,提出了“利益相关者财务论”,由于外部财务相关者财务(包括出资者财务),债权人财务和政府财务;内部利益相关者财务。(包括经营者财务,职能部门财务和政府财务、分部财务、员工财务等5层)。即一般称之为五层次论。自安然、世通等企业集团财务丑闻出现之后,债权人、员工财务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在企业改制国有资产流失,企业高层贪污、挪用不断出现,政府财务也引起了重视,关于分层理论著作,四川大学工商学院干胜道教授的《财务分层理论发展述评》一文作了系统的介绍,(详见《会计之友》2005第4期)。此外,《全面预算管理》研究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有些人认为它是财务理论与管理会计及其它学科的融合。

《易经》哲学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发展变化的。研究财务基本发展变化,研究财务基本发展趋势是必要的,但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究变化中蕴含的规律;《易经》太极八卦阴阳五行运化,标志着宇宙万物都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综合体、对财务结构体系及其与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进行分层次的研究也是有益的。但是财务活动的中心仍是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债权人财务,员工财务主要是指应考虑保护其利益不受损失,构不成一种财务体系。

财务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财务分层理论发展是当前财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这些问题,旨在为大家研究现代财务提供一些线索。

三、几个财务现实问题的探讨

(一)财务理论研究的抓大与放小

当前财务理论研究很活跃,但主要都是以上市公司和企业集团的财务为主,抓大是对的。但对中小企业财务和家庭、个人财务研究很少。只涉及到一些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家庭或个人理财研究太少,《易经》哲理讲的是宇宙人生的大道。万物一太极,“至小无内,至大无外”是客观存在。科学理论研究应小中见大,从一滴水可看大海;从一滴血看人体状况;从一笔交易预示企业发展;从一学生表现,可看一校之校风。任何事情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驰名海内外的海尔集团原来只是一个面临倒闭的电冰箱厂;美的集团原来只是一个生产队的塑料瓶厂,它们都是从小做大、做强的。全国中小企业有一亿多户,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解决全国就业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财务学者为国分忧,为民出力应当研究中小企业财务、家庭、个人理财涉及家庭和个人经济和生活,可以集腋成裘,是一笔很大的财力,很有研究的价值;家庭节约,对教育好青年一代也是一件很大的功德。因此,财务研究应当大小兼顾,功莫大焉。

(二)财务理论研究应当弘扬双赢精神

市场经济发展中鱼龙混染,大浪淘沙,优胜劣汰,但有些人不是靠诚信经营,公平交易,利益双赢,而是搞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使国家经济受到严重损失,人民利益受到很大伤害。占着别人的钱不还,搞所谓“借鸡生蛋。”他们不懂太极阴阳平衡,因果报应,最后必然害人反害己。这些虽然不是财务人员所为,但必然要涉及财务活动。世界企业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诚信经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发展要靠回头客。企业经营要考虑合作方和利益,这样合作才能长久,李嘉诚先生有一句名言:“不做对方无利的生意”。财务工作也应弘扬诚信为本,公平交易的双赢精神。

(三)按照法制化轨道,搞好财务管理

新修定的《企业财务通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为企业财务管理确立了法制化的轨道。新的《通则》是为正确落实《公司法》等法规,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适应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企业科学管理和决策,保护和平衡企业各方利益,对修正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许多改革和创新。针对企业改革的内在需要,适应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作了改革和创新,主要表现在:

1.改革财政对企业财务的主要管理方式指导、管理、监督和服务;

2.在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的前提下,根据现阶段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对财政资金的财务处理做了特殊规定,明确了政府投资等财政性资金的财务处理方式;

3.与《税法》和《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相衔接;

4.在通过回购股份实施激励的情况下,规定了企业对职工的激励应当与《公司法》的规定相一致,以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解决;

5.规定了企业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和财务预警机制,在涉及资金管理、资产营运、利润分配的条款中,体现了控制财务风险的要求,强化了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由此可见,按照法制化轨道管理,对财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根据整体现,深入分析财务面临的问题。

财务管理存在于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涉及企业内外部的多方利益,并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所以应当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五行八卦原理,分析面临的问题。由于生产经营日新月异,市场情况变化多端,经济关系错综复杂,千万不能从表面上看问题,片面地看问题,粗浅看问题,容易做出错误判断,为企业造成严重损失。应在坚持阴阳两点论的基础上,从水、火、木、金、土五个因素分析事物,若能从八卦的八个方面观察分析问题,就不会想错、看错、说错、以至做错。学习《易经》哲理,可以增长财务人员的智慧,观察事物达到一定深度,一般大的错误,就不会犯,不仅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企业发展。

(五)财务教材应当面向实际坚持大道至简

当前财务教材建设分层次是对的,划分初级财务、中级财务和高级财务也是可取的。但是和管理取材一样,本子越来越厚,给学员增加负担,浪费了时间。《易经》提倡大道至简,一本《道德经》,阐明宇宙人生的大道,只有五千字财务教材本子越来越厚主要受西方国家教材的影响,划分初、中、高三级,应当针对面向对象,联系实际,确定内容。编写时文字和选材力求简练,外国教材可以参考,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这样学生毕业才能投入实用。由于中小企业经济活动、经济关系比较简单,可做初级财务教材介绍的对象;上市公司财务作为中级财务介绍的对象,企业集团及一些专题可纳入高级财务教材介绍的对象,一些涉及多学科的课题,可以作专题研究报告形式。教材文字述说应力求简练,以减轻学生负担。

(六)财务总监与财务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