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服装贸易论文范文

服装贸易论文范文

服装贸易论文

服装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中非贸易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中非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也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随之而来的是,中非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的摩擦。本文分析了中非纺织服装贸易的前景,并对纺织服装贸易摩擦的原因和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中非贸易纺织摩擦

一、中非纺织服装贸易现有水平

非洲纺织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工业化先导产业。增强纺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提升纺织工业的整体实力,非洲一些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

非洲市场占我国服装进出口市场的2.84%,而占我国纺织品进出口市场的6.09%,在我国纺织服装进出口市场中所占的比重都不是很高。中非间纺织贸易以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满足非洲消费市场的大量需求为主要方式。2000年中非间纺织贸易额仅有不N15亿美元,2005年已接近50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3倍多,年均增幅达N28~/o。~12007年前4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非洲达到17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76%,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市场有5个,分别是南非(26%)、埃及(11%)、摩洛哥(10%)、贝宁(9%)和多哥(9%),实现了平稳增长,但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比重并不高。:人口超过9.2亿,纺织服装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潜力巨大。

我国自2005年1月1日起,单方面对非洲最不发达的国家的部分输华产品实施特惠免关税政策,是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给予免关税待遇,也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据目前自身经济能力,以积极的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所做出的重要承诺。免税政策规定项下所涉及的190种受惠商品目录,是以同中国建交的25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实际进EI262个税目的商品清单为基础,并排除了2004年已享受特惠关税的商品、关税配额商品和部分其他商品制定的,这190种商品中就包括了棉、纱、龙舌兰纤维、麻等纺织品原料和多种服装制成品。免关税政策实施后非洲国家对我国的商品进出口持续增长。

二、中非纺织贸易存在的经济纠纷和贸易摩擦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国,出口额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7以上。近年来,中国纺织品进入非洲与这些非洲国家的纺织品形成竞争态势,与纺织服装业大国中国相比,非洲国家的纺织服装业毕竟还显得相当稚嫩,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难与中国产品竞争,这就给许多非洲的纺织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困境。导致非洲一些以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和产业在全球的扩张充满戒备乃至敌意。特别是随着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及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大幅增长,中国与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众多纺织品出口国产生了摩擦与纠纷。为保护就业,“非洲民族会议”希望零售商同政府和制造商进行合作,限制从中国的进口,允许当地的服装和纺织供应重建,实现稳定的增长。近期,南非将本国纺织行业的萎缩归因于中国纺织品的大量涌入,对来自中国的日类纺织品服装实行单方面进口管理。

三、解决中非之间的纺织贸易摩擦的措施分析

非洲应该设法与中国达成合作而非设法拒绝中非间贸易合作,虽然非洲在纺织和家用纺织品领域无法与中国竞争,但中国已承诺将自动限制对非洲的纺织品出口,同时加大对非洲的贸易投资。非洲应主动寻求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努力吸引更多投资,增加非洲纺织业就业岗位。纺织品问题已引起双方高层的注意,中国一些纺织品加工企业也开始考虑在非洲投资,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提升当地生产水平,实行互利互惠的友好合作。而且,为解决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应积极扩大非洲商品对中国的出口,并采取鼓励措施为非洲推荐自己的商品创造条件应当承认,中非经贸合作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但这些矛盾和摩擦是正常的国际贸易摩擦,并不涉及政治因素,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本着“加深友谊、增进互信、拓展合作、共同发展”的方针,在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下,双方定能排除干扰,克服各种消极因素。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从努力扩大从非洲的进口,尤其是纺织原料的进口。棉花也是非洲向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有利于增强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还价能力。

2.扩‘大对纺织行业的投资来改变中非贸易不平衡逐步扩大的局面。增强产业内的合作。增加当地就业率,帮助当地发展经济。与非洲纺织服装行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3.提高我国出口非洲的纺织品服装的档次和质量,避免与非洲的纺织品服装在同一档次上形成竞争。

服装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由于大国和小国在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市场规模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致使合作成员国之间在成本分担和收益获得上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在传统的经济合作理论分析框架下我们假设区域合作成员国在权利上是平等的且合作是完全互惠的。目前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和增长潜力。两国若想更好地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在合作博弈下,需要满足一系列的充分必要条件。

命题1: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各成员收益的提高至少要等于由于参加经济合作所导致的各成员国的直接收益损失。证明:,,=(1,2,3,4,5,6),当国损失部分直接收益从而使得其他合作成员收益提高时,反映在国收益上的增加量我们不妨设为,国参与国经济合作时的直接收益损失量设为。合作是相互的,同理可以得到及。那么此时,国与国经济合作时带来的收益的净增量为{()+()}。因此,,{()+()}是所有参与合作成员国收益的净增量。显然,只有{()}0且{()}0同时都成立的时候,各成员国家才会参与区域的经济合作。通过命题1分析可知,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充分条件是各成员国通过有效的磋商,协调相互之间的利益分配并最终达成有约束力的利益分配协议,以此约束双方之间的经济行为。合作的必要条件是中印双方纺织品服装贸易间的互补性。若满足了上述条件,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给各成员带来的收益的增加定会大于不合作时所能获得的收益。

命题2:假设中印纺织品服装合作联盟为,与其他第三国的纺织品服装合作联盟为′,即有′。若国不能同时参与和′的经济合作联盟,则有国参与联盟′使联盟收益的增加量要大于国参与联盟使联盟收益净增加的量。证明:令={′},表示成员国属于联盟′而不属于联盟,由命题1可知,对于,当与国达成合作协议的,其相应的联盟收益净增加量{()+()}0时,则有,({)+()}0。命题2得证。

定义1:成员国对联盟即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合作联盟收益的边际贡献为()(),其中()表示国不是中印纺织品服装合作联盟的成员国时联盟的值。

定义2:对′,若参与国参加联盟′的边际贡献大于参加联盟的边际贡献,即(′)(′)()(),则称合作博弈(,)是凸的。引理1对效应可转移的博弈(,),若存在固定的数值(其中,)使得和,()=()+()+,(+),则Shapley值为(,)=()+0.5,(+)。为简化模型方便分析,假设参加中印经济合作的行为对非成员国没有影响,成员国对非成员国的政策在参与合作前后没有变化。于是,我们可以将特征函数定义如下:其中,0是合作之前各成员国自身的保留效用;为结成联盟时联盟全体成员国获益的总和;为未参加联盟的成员国(但仍属于)对联盟造成的损失;表示未参与联盟而与联盟以外的成员国(但在内)合作所可能获得的收益。与命题1的论证类似,对,有()=()+()+{()+()}令=,=,=,则(,)=0+=1+0.5=1{()()}对于区域经济合作博弈(,)而言,Shapley值为:(,)=0+=1+0.5=1{()()},=1,2,如果结成联盟却没有发生效用转移,则成员国得到的收益为01+=1,=1,2,。由上述博弈模型分析可知,每个成员国参与经济合作所得到的收益等于合作却没有效用转移时的收益加上合作停止时收益之差的二分之一。显然,这意味着各成员国一直保持合作状态所获得的收益要大于相互停止合作时所得到的收益。命题3:所有成员国都参与合作时,其处于核心Shapley利益分配矢量给每个成员国分配的利益补偿量将为=0.51([()())],=1,2,。证明:对任意的成员国和,是国与其他成员国合作而不与国合作时得到的收益,是国不与国合作时导致的损失。因此,国不与国合作时的收益的净增加量为。同理,为国不与国合作时的净收益。所以,补偿给成员国的总净收益是成员国与国之外其他所有成员国合作净收益之和减去成员国与除国之外其他所有成员国合作净收益的一半。通过上述模型分析可知,从不合作中获得较多收益的成员国应该从获得收益较少的成员国中得到利益补偿,这显然不符合区域经济合作的目标。因此,为达成区域经济合作协议,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从区域经济合作中获取收益较多的成员国应该给予获取收益较少的成员国一定的利益补偿。同时,获益较高的成员国在补偿获益较少成员国后,其福利水平仍比未参与经济合作前有所上升。[4]从上述三个命题的证明及分析中可以得知,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条件为合作各方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充分条件为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各成员国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有效的沟通和磋商,积极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诉求,以求达成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利益分配协议,以制约双方的经济合作行为。同时建立一套公平、有效、完整的利益补偿机制,使获利更多的一方通过利益输送补偿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获利较少的一方,以此均衡双方利益,从而形成双方互利共赢的局面,实现双方效益的最大化,最终保证各方贸易合作的可持续发展。[5]由此可知,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需要满足贸易互补性、合作后福利提高、利益分配合理等几个条件。

二、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一)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互补性分析

中印两国作为纺织品服装大国,其实在纺织原料、技术等方面,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虽然纺织原料丰富,但相对于国内强大的生产能力来讲,供应还显得相对不足。为满足国内的需求,中国每年都需从美国和印度等国家大量进口纺织原料。而印度拥有世界最大面积的棉花生产,同时又是世界第二大纤维素纤维生产国,还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生丝生产国,另外还拥有世界最大产量的黄麻生产。纺织原料丰富且品种齐全,且相对于印度国内的生产需求来说还有较大剩余,每年都有大量原料可供出口。因此,在天然纺织原料这一方面,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需求。另一方面印度纺织品服装业虽然拥有丰富的天然纤维,但人造纤维相对不足。印度由于人造纤维生产起步较晚,企业生产规模都较小,人造纤维的产量无法满足印度国内的巨大需求。为满足国内纺织品服装产业发展的需要,每年印度都需从国外进口相当数量的人造纤维。而中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在人造纤维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由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中印纺织品服装业间存在着很好的互补关系。互补性的存在将促进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为两国发展纺织品服装业间的贸易合作形成了良好的现实基础。为更直观地展示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贸易互补性程度,本文用贸易互补性指数进行实际测算。贸易互补性指数由经济学家PeterDrysdale于1967年提出,旨在分析和衡量两国贸易互补性程度。单个产业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定义公式为:为出口国对进口国在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表示国产品的进口额,表示国总的进口额,为国产品的出口额,为国总的出口额。值变动的范围为0到1。值越是接近0,则意味着出口国和进口国在产品出口进口方向上吻合程度差,也即两国在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性程度较低;而当接近1,则表示出口国出口的产品和进口国进口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即两国在产品上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中2001年至2013年中印纺织品服装相关数据2001年至2013年无论是中国出口与印度进口的纺织品服装贸易互补性指数,还是印度出口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服装贸易互补性指数都呈大于0且非常接近1的趋势。虽然各年份中国与印度的贸易互补性指数有所波动,但整体而言自本世纪之初以来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互补性指数都非常高,保持大于0.9且无限接近于1的状态,这意味着中印两国在纺织品服装双边贸易上存在着巨大的贸易互补性。两国在纺织品服装贸易方面联系较为紧密,相互依赖程度较高。近年来,中印两国间的纺织品服装双边贸易额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且每年的贸易额占两国总的贸易额的比重均超过10%以上。这一贸易事实也很好地佐证了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间贸易互补性的特征。因此,综上中印纺织品服装产业间互补性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与印度在纺织品服装产业上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相互依赖程度高,贸易增长空间大。若两国能分工协作,充分利用两国纺织品服装业之间的互补性,进行产业内的贸易合作,必能很好地促进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发展。以上分析指明了贸易互补性是两国贸易合作的重要现实依据,这为进一步扩大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内贸易的合作提供了一个现实基础,说明两国实行纺织品服装业的贸易合作是现实可行的。

(二)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福利收益—损失分析

1.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福利收益第一,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经济互补带来的福利收益。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一个重要现实基础是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存在的贸易互补性,这也是两国进一步加强贸易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贸易互补性将有利于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分工与协作,从而更好地发挥两国间的经济互补性,进一步扩大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贸易往来。同时也将有利于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带来福利的提升。第二,市场规模的扩大带来的福利收益。目前受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两国纺织品服装的传统出口市场需求疲软,且为保护本国自身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贸易保护主义也进一步加强。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为保持并促进两国纺织品服装产业的良性发展,中印两国须开拓新兴市场。而中印两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大发展经济体,两国国内市场空间巨大。因此,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之间的合作将大大提升市场容量,增加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贸易量,从而带来贸易收益福利。第三,关税和非关税等贸易壁垒的降低带来的福利收益。受政治、文化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印度一直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且近年来在两国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顺差状态,而印度则一度处于逆差状态。为保护本国产业,缩小两国之间的贸易逆差,印度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强,贸易摩擦显著增多。除一般的关税措施外,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手段得到大量运用。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严重阻碍了两国间的贸易发展。而自由贸易能带来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因此若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实行贸易合作,降低甚至取消关税和非关税等相关贸易壁垒,推行自由贸易,将极大地提升两国的福利收益。

2.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福利损失第一,关税损失带来的福利损失。为促进中印两国贸易的自由化,提升贸易效率,降低甚至消除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的关税必不可少。而关税的降低甚至消除定然会对两国造成一定的税收损失,但从整体的经济效益来看,这一损失并不值得担忧。关税的降低甚至消除将大大地降低企业的产品出口成本,提高贸易收益,也将会使消费者收益。第二,贸易竞争造成的福利损失。目前,中印两国都是世界名列前茅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由于两国纺织品服装业间存在一定的类同性,导致双方在世界市场上竞争激烈。若两国实行自由贸易,推行纺织品服装间的贸易合作,定然会给对方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加剧企业间的竞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将有利于两国纺织品服装业的优胜劣汰,升级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综合上述福利收益损失分析,可以得知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带来的福利收益将远远大于引致的福利损失。

(三)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合作的利益分配分析

中印纺织品服装贸易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任何有损合作的行为都会造成其自身收益的下降,只有坦诚地按相应的规则制度和对方合作,才能得到更大的利益。选择贸易合作对中印双方而言都是有利的,一直保持合作状态所获得的收益要大于相互停止合作时所得到的收益。稳定的生产资料才能让民众的心踏实下来,置土地是生产资料中最为重要的。使民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其三是“以德治国”的执政思想。董仲舒坚持“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薄赋敛,省摇役,以宽民力”。(《食货志》)同时,他认为“德治”还要重教化,“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库序以化于邑”。儒学发展到汉代已趋于成型,其提倡治国要施仁政,要轻刑罚,轻徭役,尽量减轻民众的负担和惧怕之心,以仁德的方法对民众进行管理,使“德治”在汉代广泛推行,诸子百家,独以儒术治国,形成德刑兼用的治国原则,体现了儒学对治国理政的深度关怀。

三、结语

服装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 纺织品服装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美国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近几年来,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1)接踵而来,并且出现了次数增多、金额巨大、手段多样化、法制化、政治化的特点,本文从美国利益集团分层和政治力量博弈两个层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与此同时,提出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在今后对美出口中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论文关键词】 纺织品服装 贸易摩擦 经济 政治 众所周知,纺织品服装行业是中国主要的传统产业,也是中国出口创汇支柱性产业和外向依存度很高的行业,因此,纺织品服装出口对于中国极为重要。随着美国政府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不断强化,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接踵而来,甚至越来越烈,引起了双方甚至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根据有关形势分析,我国如何在纺织品服装贸易方面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着力解决处理贸易摩擦,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的现状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以2005年为例,据美国海关统计,进口的纺织品服装达892.07亿美元,同比增长708%。 我国从1994年起,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加入WTO以来,纺织品服装出口持续较快增长,2002年~2011年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6%、28%和21%。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国际市场和美国市场份额也逐步提高,以2011年为例,占世界纺织品出口市场、美国纺织品市场的比率分别 为23%和17.6%,比2001年也分别提高了2.8和3.9个百分点。 2005年,在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激增,出口总额达1175亿美元,其中,出口到美国的达195.76亿美元,同比增长66.09% (其中服装为135.66亿美元,同比增长76%,纺织品同比增长47.38%)。我国对美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金额约占我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17%。 2006年,服装主要类别商品对全球出口额保持一定增长,增幅在6.6%~85.8%之间,但对美国出口下降,降幅在11.6%~78.7%之间,主要是裤子、袜子和衬衫等设限产品。 2007年1月~6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735.3亿美元,增长17.3%。其中纺织品出口252.2亿美元,增长9.8%;服装出口483.1美元,增长21.7%。同时,纺织品服装顺差几乎占据我国1125.3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半壁江山”。 总之,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在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及出口国的中国外贸市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的特点 中国入关以后,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明显增加,在2003年发动一起,2011年发动了三起纺织品设限的基础上,美国政府分别于2005年5月自主启动了三起、于2006年5月、9月接受业界申请启动了六起对华纺织品设限,除此之外还对我国24类纺织品进行设限调查,涉案产品对美出口金额超过100亿美元。不仅如此,从长期来看,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不断挑起贸易摩擦将是不可避免的。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1)的表现方式主要是美国有意从三个方面设置贸易壁垒措施来阻碍中国纺织品服装大量涌入: 1.关税壁垒。美国纺织品进口平均关税约20%,是其所有商品进口平均关税的10倍左右。服装进口关税一般均在20%以上。 2.技术性壁垒。美国的技术性壁垒又称“绿色壁垒”,它以所谓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为由,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法规),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由于这些强制性技术标准以美国的技术水平为基础,发展中国家往往难以达到。 3.启用保障条款。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贸易法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进口有关条款的修正案。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向美国出口纤维制品、纺织品和服装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越南等。 综观入关后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1)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种摩擦已呈现了新的特点:次数增多;金额巨大;手段多样化;手段法制化;手段政治化。因为很明显,在美国,纺织业已是“夕阳”产业;而在中国,由于处在发展阶段及劳动力优势等原因,纺织业仍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个是“夕阳西下”,一个是“如日中天” ,这样的力量对比下,世界纺织品贸易配额的取消自然会带来频繁的利益冲突,再加上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相关政治人物利益乃至大国战略等诸多问题,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便不再只是纺织品问题,而成为美国对华经贸博弈的重要砝码。 三、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第2页)产生原因 中美贸易摩擦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前所说,涉及到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因素,但总的来说,不外乎经济利益问题和政治因素,完全可以这样说,利益集团分层和政治力量博弈是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利益集团方面,就经济学“理性人”假说和人在经济社会的“自利性”来看,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各集团的利益冲突。简单来说,某个利益团体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经济利益,所以整个国家或世界的贸易利益对于他们来说是次要的,这样就会导致政府的对外经济行为失调。中美之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也是如此。 那么,中国纺织品服装进入美国市场,到底会对各利益集团带来什么影响呢? 对资本所有者而言,他们实际收益的变化是不确定的。因为一方面,中国纺织品服装产品进入后,直接的后果是导致美国国内纺织品价格下降。在短期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下降,纺织品部门的资本收益率会趋于下降,并且由于资本收益率的下降幅度小于价格下降幅度,这样以纺织品衡量的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是增加的。而另一方面,由于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变,因此以其他商品衡量的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是减少的。因此,不能就此做出资本所有者的实际收益增加或减少的结论,而应当最后综合他们的消费偏好进行考量。 对纺织品部门工人来说,他们的实际利益是受损的。这一损失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当部分资本退出纺织品部门后,纺织品部门的剩余资本的边际收益将趋于增加,在竞争市场上资本和劳动要素分别按照他们的边际产出获得收益,因此即使在纺织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纺织品部门工人的实际利益也是减少的,当纺织品价格下跌时,纺织品部门工人集团的实际利益更是趋于减少;二是由于纺织品部门整体规模的下降将直接导致工人就业率的下降。 对其他部门工人来说,他们的实际收益则是增加的,这一福利变化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纺织品价格下降引起其他部门工人福利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有部分资本从纺织品部门进入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其他部门资本的边际产出下降,并导致工人的收益增加。 对土地所有者(庄园主)来说,由于纺织品的涌入并不影响农产品的价格,而纺织品价格却是下降的,因此庄园主的实际收益是增加的。 由此可见,在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存在着美方四大利益集团的“利益非均等”现象。 在政治因素方面,美国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在中美贸易弈非常明显: 从美国政治家的角度来看,纺织业作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之一,近几年就业人数一直在5%左右徘徊。如此庞大的劳动者队伍是美国社会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随着中美纺织品自由贸易的开展,这一部分人将感到自身的收益每况愈下,他们渴望从美国政府那里得到贸易保护,于是他们会通过工会向政府施压。同时,他们也是未来大选的选民,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选举利益,也会制定针对中国纺织品进口的贸易政策,以争取更多的选票。 从美国工会的角度来看。因为普通工人群体的利益在贸易中是受损的,所以在发生贸易利益冲突时,他们会采取行动给政府施压,迫使政府出台纺织品贸易保护政策。这是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形成的主导内在因素之一。 从中美纺织品贸易中的土地所有者(即美国的农场主)的角度来看。中国庞大的食品市场为美国农商企业提供了机会,出于害怕中国政府在农产品上进行保护,以回应美国在纺织品贸易方面的保护主义,当美国政府制定或采取针对中国纺织品贸易的限制政策时,他们投的是反对票,这也是我们在贸易争端中应积极争取的力量。 所以,中美贸易摩擦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在中美纺织品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各利益集团都在起作用,究竟是哪个集团占上风,这取决于各利益集团在这一过程中的总的互动行为和博弈结果。 四、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国出口的对策 贸易发展中出现摩擦是难免的,特别是随着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提高,可以这样说,贸易摩擦也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而且只要中美贸易顺差存在,贸易摩擦就会存在,甚至在一定情况下还会恶化。为了公正、合理地解决好这种 摩擦,避免导致两国政治外交关系的紧张,中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善于从国际贸易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认清时局,把握方向,从中微观操作和宏观战略等多个层次,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主动性,以便从根本上缓解贸易失衡带来的外部压力。从中微观层面看,作为微观主体的纺织品服装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借助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实现生产的国际化,并通过市场、产品多元化发展,降低贸易壁垒林立带来的潜在风险;作为中观主体的贸易行会组织,也应在纺织品博弈中发挥小而灵的优势,加强国际交流、协作与对话,成为政府经济谈判的替代方式和有益的补充。同时要通过建立“行业自律协议”,适当控制出口,因为过度的出口激增势必引起贸易摩擦。从宏观战略层面看,应该把纺织品贸易纳入国家整体经贸战略中重新布局,建立健全妥善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机制,采取措施加快国内产业升级,同时以战略性步骤扩大内需,真正打通国内国外两大消费市场,这才是最终解决外部贸易压力的根本措施。 2.要善于运用包括世贸规则在内的各种国际通行规则发展和保护自己,增强处置贸易争端的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作为WTO成员,今后充分利用WTO相对公平的仲裁机构解决贸易争端,不仅应成为一种正常的运行机制,更应成为一种常态化、符合国际处理纠纷惯例的有力手段。同时,也为中方能够融入WT0大家庭中,真正成为一名普通成员,建立起一个积极的有效途径。 3.要善于在处理贸易争端时努力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充分整合各种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资源,最大程度化解与相关国家的贸易摩擦。同时要从民间、官方多层次建立推进力量,善于利用“经济大使”做好“桌外功”,防止“临时抱佛脚”。 4.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走品牌和高附加值道路。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贸易中不可比拟的竞争力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低附加值,但由于缺乏强大的技术和品牌支撑,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反而成为美国发难的对象。美国虽然依赖纺织品服装进口,但众多进口替代来源地使得美国在处理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上蛮不讲理,中国要摆脱不利地位,实现纺织品服装贸易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走品牌和高附加值道路。 5.积极协商,实现“双赢”。对于中美贸易摩擦,我国政府和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但另一方面,中美之间目前毕竟互为贸易大国,打贸易战只会两败俱伤。而且,纺织品服装贸易也只是中美之间贸易的“冰山一角”,因此,双方都要以积极的姿态,看重长远利益,努力寻求通过博弈和协商来解决问题,为建立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而共同努力。“斗则两伤,和则双赢”,这已经是人们对当前贸易摩擦共识的一句老话。事实也是如此,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为中国带来了巨额顺差,解决了数以千万计的纺织服装工人的就业问题,但中国并非最大的获利者。经验表明,国际纺织品采购价值链中,中国纺织品生产商只能拿到10%的利润,90%的利润都属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进口国的品牌拥有者、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环节。同时,中国廉价的纺织品服装为美国消费者带来了巨大利益。 参考文献: 张运成:简析当前中美经贸摩擦.《现代国际关系》,2004,(1) 我国已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对外经贸实务》,2004,(3) 吴晓波聂品:现代国际领域产品生产周期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5(5) 中美纺织品贸易危机实现.新闻网,2005年8月25日 中美纺织品争端为何难让步背后是两国经贸博弈.中安网,2005年7月27日 武振:透视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当代经济研究,2006,(3) 中美贸易摩擦的经济分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8)

服装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论文关键词:后配顿时代 纺织品服装贸易 出口 论文论文摘要:纺织品服装贸易已进入“后配额时代”。贸易环境的变化,虽然给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但也使其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的贸易摩擦。美欧等国近期频繁对我国纺织品实施特保措施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有必要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从2005年1月1日起,国际上实行4o多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配额制度被彻底取消,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配额的取消意味着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实现了一体化,这将给全球纺织业带来深远影响。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摆脱配额体制的长期困扰后,迎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同时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的贸易摩擦,未来的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一、后配额时代.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新格局 取消配额使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迎来了自由贸易、公平竞争的新时期,这将刺激世界纺织品服装产能的全面释放。促进全球纺织品贸易的增长。但同时,主要进口国与出口国以及主要出口国之间的竞争会变得更加激烈,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将呈现新格局。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国、印度等具备突出成本优势的国家可能成为“后配额时代”最大的赢家,其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份额将进一步上升。而一些区域一体化协议的受益者如墨西哥、加勒比海地区的纺织品服装贸易会受到较大冲击。一份题为(2005年后的赢家和输家》的报告对“后配额时代”28个主要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的前景进行了分析评估。该报告选取了生产成本、间接节约成本以及开发和宏观成本三个指标,将每个国家的纺织服装业情况分为四个组:①A组:当然的赢家,其成本、物流和经验优势使其处于有利地位。②B组:服装行业规模很大,如果能使间接成本降低,即可获得更大的成功。③c组:具有一定宏观优势,如最大限度地贴近消费市场,享受贸易优惠政策等。④D组:当然的输家,无法适应“后配额时代”的市场变化。其中,每个组又分为3个等级。如“”对应着A组中受益最大、最有前途的国家,“D”则代表D组中最没有前途的国家(见表1)。 二、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晶服装贸易受到的影响 (一)配额取消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 由于纺织品服装配额的取消,原有配额管理已经不再适用,使我国纺织企业可以自由进入过去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实施配额限制的国家和地区,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另外,取消配额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节省了过去为获取配额的花费,有利于降低出口成本,提高竞争力。2005年,这些因素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促进作用已经开始显现。2005年1—2月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值为148.5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69%,实现贸易顺差128.O1亿美元;对设限国家出口为57.42亿美元,同比增长74.57%,占纺织品服装整体出口的39%;对非设限国家出口为91.12亿美元,同比增长为11.6%,占整体出口的61%。从出口国家和地区看,出口到美国、欧盟、土耳其、加拿大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去年1 2月我国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服装总值为25肼亿美元,比前年同期增长81.26%,超过香港、日本成为纺织服装出口第—位。 (二)配额取消使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加剧 纺织品服装属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年进口增幅仅为5%。取消配额后,因进口国新增有限,加之全球纺织品生产已相对过剩,要想扩大市场份额,就必须抢占他国市场。另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各国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或者地理优势,以及与纺织品服装进口大国之间签订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和双边自由贸易的优惠安排,同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展开价格和数量竞争。因此,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会面临这些国家的竞争压力。据统计,2005年1月份,我国不少纺织品服装产品出口价格下跌超过40%。美国纺织品组织根据我国海关数据得出,我国棉制针织衬衫出口价由去年的3.12美元降至1.71美元,降幅达45%。2005年3月上甸召开的第14届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出口成交情况也凸现这一现象。交易会共成交255918万美元,较上届交易会增长25.43%,但纺织品服装的成交单价却较上届交易会下降一 成甚至更多。出现这种“量增价跌”现象除了由于后配额时代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向市场规律的正常回归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取消配额,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加剧所致。 (三)配额取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依然面临许多贸易壁垒 1.针对我国的特定产品保障措施。我国政府在加入WTO议定书中承诺,凡是WTO成员都可以在2008年l2月31日以前,有根据地针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实施有效期长达1年的进口限制措施。除此以外,WTO成员国还可以对任何产品(包括纺织品和服装)在市场受到扰乱的情况下采取有产品特定性的特殊保障措施,直到2013年l2月(此种情况必须向WTO保障措施委员会通报并与中国达成协议)。自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取消以来,中国同美、欧的纺织品服装贸易一直磨擦不断。2005年4月4日,美国根据1季度初步进口统计数据宣布对我国刚刚解除配额限制的3种纺织品自主启动“特保”调查,28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正式受理美国纺织业界组织4月6日提出的对中国7种商品实施“特别限制措施”的申请。而中国纺织品服装的另一主要出口地——欧盟,于2005年4月1日起,取消了对中国纺织服装的普惠制待遇,征收的关税由目前的平均9%上升至12%,4月6日又公布了针对中国纺织品的特别限制措施行动指南,4月25目欧盟决定对来自中国的针织衬衫、毛衫、裤子等9种纺织品进行特别限制措施的调查,如果调查发现中国纺织品确实破坏了欧盟市场的正常秩序,欧盟即可以启动临时特别保障措施,对中国纺织品加以限制。 2.针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反倾销由于具有形式合法、能够有效排斥外国产品的进口、且不易招致报复等特点,被许多国家视为保护本国利益的最佳方法而频频采用。在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后,如果来自中国的低价纺织品服装进口增加,进口国将越来越经常地对我国纺织品服装提起反倾销诉讼。特别是美国、欧盟等许多西方国家至今仍没有正式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使得在反倾销贸易摩擦中,进口设限国可以随意选取“替代国价格”核定我国产品的正常成本,这将使我国在反倾销贸易摩擦中处于不利地位。2011年6月,欧盟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第35类纺织品(主要指化纤布)展开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高达5.8亿美元左右,是迄今为止中国纺织品遭遇案值最大的一次反倾销调查。2005年3月,欧盟公布了初裁结果,涉案企业将被加征20%一85.3%的倾销税,这一结果意味着我国的涉案产品将很难再次进入欧盟市场。除欧盟外,印度、土耳其、秘鲁、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也先后对我国的纺织品进行过反倾销调查。 3.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配额取消后,为阻止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纺织品服装的进入,西方发达国家构筑起形式多样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其中某些发达国家还以环保和保护消费者健康为名,设置了一系列绿色环保技术壁垒,如欧盟的生态标签认证标准(Eco--labe1)和环保纺织品标准(Oeko--Texstandardl0o)等。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从对方国内的社会政策寻求保护借口,要求对方实行与本国相同的社会福利、劳动工资、社会保障等标准,如美国已开始强制推广的sA8ooO标准认证。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我国大量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与服装产品的出口。 三、后配额时代,促进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对策 (一)以质取胜,提升产品附加值 产品质量是纺织品服装贸易在配额取消后进一步发展的充分必要保障,所以要狠抓纺织品服装出口质量。同时要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从纤维、面料、新技术的研发和服装的设计人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技术含量,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培育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知名品牌,使我国逐步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由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 (二)建立纺织品服装出口预警和监测机制,加强行业自律 由于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很容易成为进口国实施贸易技术性壁垒、反倾销调查的对象。对此,行业组织应该加强对主要进口国的有关反倾销法规、技术标准、产业政策等的研究,建立纺织服装重点品类的出口数量、出口价格、出口国别和地区的监测系统,帮助企业分析市场前景,做出快速反应。此外,政府和行业组织要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的监督和行业自律,严禁削价出口、恶性竞争,以减少反倾销和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干扰。 (三)接轨国际标准 国内现行纺织标准体系以原材料或工艺划分的产品标准为主,而发达国家纺织品标准都是根据产品的最终用途制定,并且国内 现行标准大大低于国际标准,且与之不接轨,严重制约了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因此,必须迅速建立与国外接轨的、与国际纺织品市场相适应的标准、检测和质量认证体系;并积极推行IS014000环保标准和国际市场上最具权威的生态纺织品标准Oekw-Texstatrdard100等的认证工作。 (四)实施出口多元化策略,分散市场风险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集中于香港、日本、美国、欧盟和韩国5个市场,对这5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量占到我国纺织品与服装出口总量的75%。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使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既有较强的依赖性,又有某种程度的潜在不稳定性,会在某些突发诱因下遭遇严重的发展障碍。因此,在巩固和加强传统出口主销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出口市场和地区,将有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服装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论文关键词:纺织品 贸易摩擦 反倾销 技术性贸易壁垒 论文论文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国,纺织服装行业也是中国的支柱型产业。在纺织品“后配额时代”的前两年,其他国家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配额限制的取消使得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发展势头良好,但依然面临众多困难,如与主要贸易伙伴国贸易摩擦加剧、受到它国越来越多的反倾销措施限制等。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还面临如“技术性贸易壁垒”等一些新的挑战。本文将分析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如“开展跨国经营战略”等对策措施,以促进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发展。 纺织服装行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纺织和服装业的发展涉及的社会劳动力超过1亿人,2006年纺织服装业占工业企业总增加值6%以上。2006年,纺织服装业销售总值2.45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21.8%;实现利润88亿元,比2005年增长28%;出口总值1470亿美元,增长25%,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5.2%。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以后,纺织服装行业呈现量增价跌的趋势这种趋势也使得中国与美国、欧盟等几个重要的贸易伙伴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摩擦加剧,出口市场混乱。未来中国纺织服装贸易仍将面临诸多困难,本文也将深入探讨具体的应对措施。 一、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未来中欧、中美之间依然可能爆发大规模贸易摩擦 2007年年底,中欧纺织品协议率先到期,中美纺织品协议也将于2009年年底到期,届时中国对欧盟与美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数量必然增加,如不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中国与欧美之间纺织服装贸易摩擦可能再次激化。 1.中欧协议到期后,双方发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增加 首先,欧洲方面,中欧协议到期后,因受限而通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转口贸易会发生回流现象,从而导致对欧出口的增加。2006年欧盟对中国大陆部分纺织品实行进口配额限制,国内很多企业为了规避限制,采取“曲线出口”的战略,即先将产品出口到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国再转而出口到欧盟。如2006年前10个月中国对罗马尼亚出口40.5亿美元,增幅达到800%,对土耳其出口增长更是达到1394.5%,这其中很大部分产品将最终流向欧盟。中欧协议到期后,这些因受限而进行转口贸易的产品将重新由中国出口到欧盟,导致对欧出口数量的激增。 其次,中欧协议到期后,跨国服装公司可能会把因设限而转向东南亚国家的订单转回中国生产,如国际知名企业阿迪达斯公司与耐克公司。这两家公司在东南亚与中国均设有分厂,一旦中国纺织品出口受限,它们便可以把生产任务部分转移到东南亚分厂。从欧盟2006年进口来源国进口数量变化情况看,2006年中国受限后,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印度尼西亚、越南对欧盟出口数量明显增加,这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受跨国公司的订单转移影响。一旦订单转回中国生产,势必将增加中国对欧美市场出口数量的增加。 再次,欧盟理事会为了平衡内部各国利益,极有可能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欧盟成员国中英国、法国及意大利等均为老牌纺织大国,从中国进口的大量廉价纺织服装产品会影响到其国内的就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欧盟东扩中的不少新成员国也是以纺织服装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中国家,欧盟内部要求对中国产品实施限制的呼声越来越强。因此,欧盟理事会很可能对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采取限制措施。 2.中美协议到期后,美国可能对中国采取新的限制进口措施 首先,美国方面,2009年中美协议到期后,双方发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增加。2005年全球配额取消以后,中国对美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占美国进口份额的26.89%,远高于2011年的19.84%。因此,中美之间签订协议,对中国21类出口产品进行限制。从受限产品实际贸易情况来看,2006年对美出口协议类别产品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有3类产品的下降幅度更是超过50%,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之间的协议暂时压制了中国产品的出口能力,但并没有削弱国内受限产品的生产能力,2009年中美协议到期以后,受限产品极有可能重现2005年对美出口激增的情况,如不采取有效的出口管理措施,届时中美双方依然可能爆发贸易摩擦。 其次,美国频繁运用特保机制对中国出口纺织品实施特保措施。2005年,中国有10类纺织品服装共计43.32亿美元遭到美国的特保措施,大约占对美出口纺织品服装总额的1/4。2008年12月31日以242段为依据实施的特保措施将到期,届时美国有 可能通过新的国内立法,依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16条下的特定产品保障机制对纺织品采取特保措施,以方便2009年以后继续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实施特保。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新挑战 技术性贸易措施是指一国或一个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区域的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所能够对国际商品、服务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贸易产生影响的技术性措施。而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TBT)是指一国以上述理由为借口,刻意采取的限制他国商品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和企业的带有歧视性的技术性措施。从国际经济法,特别是WTO法律规则来看,这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与公平、自由贸易原则相违背的,也是受世贸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简称聊协定)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定》(简称SPS协定)规制的对象,是一种贸易保护手段。技术性贸易壁垒自身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及执行上的强制性,并且其立法内容也具有广泛性和较强的技术性,法律适用也是灵活多变的。 目前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主要技术壁垒形式包括产品认证制度、产品包装标签制度等(如表1)。 中国纺织企业面对目前的这些技术壁垒时屡屡受挫,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首先,纺织品出口企业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对世贸组织的(TBT协定》进行深入理解,并且在遭遇到聊壁垒时的应诉性不高。其次,国内有关纺织业的技术标准及法律法规不健全,检验设备相对落后,这种缺陷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使中国企业处于被动地位;最后,国内纺织企业环保意识淡薄,没有足够重视对于产品的标准化认证工作,对于整个认证体系缺乏足够的认识,行动迟缓。而从目前来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几个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并且这类发达国家或地区往往掌握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动权,同样,它们对中国的出口纺织品设限最多,也最严重。科技上的劣势使得中国等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地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往往只能高价购买发达国家的技术或产品甚至是退出现有的国际市场。目前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苛刻,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影响日益增强,而中国纺织企业原有的低成本优势被逐渐削弱,大多数企业的出口成本相对增高,整体投入加大。技术性贸易壁垒也使得中国纺织品对以上几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速减缓,市场份额变小,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限制.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规定:从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之日起12年内,如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在进口至任何WTO成员领土时,其增长的数量或所依据的条件对生产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生产者造成或威胁造成市场扰乱,则受此影响的WTO成员有权在防止或补救此种市场扰乱所必需的限度内,对此类产品撤销减让或限制进口。直到2016年,在进口方针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是可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体。由此可见,“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在未来很长时期内都会成为中国纺织品服装面对反倾销措施时的软肋。其实自1995年以来,中国是遭到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也是受到最终制裁最多的国家。国外不断增多的“反倾销”措施也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竞争特点是价格相对较低,但总体附加值不高,大多数属于中低档产品。国内巨大的生产能力导致了出口产品产量大但价格低的局面。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竞争优势明显,进口国担心中国产品对本国纺织行业造成冲击,才会对中国提起不断增多的反倾销调查,并且这一状况在很长时期内不会有实质性改变。由于中国承诺的242段项下的纺织品特保措施将与2008年12月31日到期,届时进口国可能将中国纺织服装产品限制的重点由特保措施转移到反倾销措施上。 二、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应采取的措施 (一)运用积极的出口管理措施以防止贸易摩擦 积极的出口管理不仅可以有效的规避贸易风险,还可以提高本国产业和产品竞争力,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通过运用积极的出口管理措施,对纺织品、彩电、汽车等产品 采取一系列自愿出口限制,不仅有效的缓解了对外贸易摩擦,还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本国产业的升级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最终使得国家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由于出口配额管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强,效果明显,中国宜采取出口配额管理措施以抑制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过度增长。2005年中美、中欧分别达成协议以后,中国对输美21类和输欧10类产品进行配额管理,有效地抑制了产品过快的出口增长速度,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而且出口管理只针对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市场,并不影响受限产品对第三国的出口。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出口配额管理部门主要涉及海关与外贸管理部门,管理和协调的难度低,比较灵活。自主配额管理虽然可能部分加大企业成本,但却是帮助企业规避贸易风险的有效途径。 (二)提高产品核心竞争能力,走品牌经营道路 要从根本上解决其他国家对中国纺织品服装不断增多的反倾销措施,必须改变目前出口产品数量大但价格低,产品技术含量低的局面。中国纺织业目前还是以加工为主,国内大多数产品为贴牌定牌产品,自有品牌占有率小于10%,整个销售利润的大部分被国外企业拿走35%的利润被品牌所有者拿走,55%被设计环节和销售环节(包括运输商、批发商、零售商)拿走,中国工厂只能拿5%一10%的利润,但中国的企业却成为了反倾销的“主要受害者”。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企业必须要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办法:1.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创建境外技术、研发和设计中心,利用当地人才,设计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2.建立自有品牌。应逐步提升产品档次,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精细加工,提升产品质量,从而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市场定位,建立境外营销机构,形成国际化的营销体系。 (三)加强行业协会作用,提高企业法律意识,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 首先,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规避和应对各种保护措施。要加强行业协会的独立性,特别要加强其在制定行业规范,实现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以维持公平有效的市场秩序,规范出口经营秩序,杜绝恶性竞争中国企业面对的反倾销与特保,大部分是由于本国企业相互间的恶性竞争所引起的。因此,要充分发挥进出口商会的协调和服务职能,通过龙头企业,加强行业自律。 其次,要加强企业法律意识,积极应对进口国提出的纺织品反倾销、“特保”案件。现实中,很多企业由于资金问题放弃了应诉的权利和机会,只是默默的承担由此带来的损失,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应诉基金以解决资金问题。资金来源问题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式解决:1.出口企业从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成;2.保险公司设应诉贸易壁垒险。此外,还应认真研究进口国纺织品贸易政策,通过采取灵活的措施,扩大中国纺织品出口。 再次,要完善中国纺织业的国际标准认证体系。中国纺织企业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时,不应以消极的态度去对抗贸易伙伴的“技术性要求”,而应以积极的态度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技术含量以达到国际标准,政府职能部门要通过立法完善中国纺织业的国际标准认证体系。具体来讲,就是要加强企业对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各种生态纺织品体系认证和SA8000社会责任标准认证的重视程度。总之,积极开展国际标准认证工作,才是中国纺织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利武器。 最后,应完善目前的各种预警机制,建立应急决策机制,主动应对各种贸易保护措施。有关部门、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密切跟踪中国的几个主要纺织品贸易伙伴国或地区的市场动态,了解国外企业、政府的政策取向,建立一整套可以广泛共享的预警机制,及时预警信息,避免企业的盲目出口。要对量大、价廉但质不优的出口敏感产品及时预警,主动管理。 (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开展跨国经营战略 在保证有序竞争的情况下,要积极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除美、欧以外的其他出口市场,利用不同市场的环境和条件,分散出口经营风险,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国际市场,加快结构调整。中国的服装企业可以在对发达国家维持正常出口的同时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例如,中国与非洲之间就具有相当大的合作潜力。2000年,中非之间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从2001年开始,以年均40%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到了397.4亿美元,可以说,中非目前贸易发展状况良好,但两者之间纺织服装产品贸易合作所占比重偏小。2000年,中国出口到非洲的纺织服装产品不超过1 5亿美元,虽然其后以28%的年均速度递增,但到2005年,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也不到50亿美元,2.007年前4个月,中国出口到非洲的纺织服装产品总额为17.82亿美元,只占中国产品比重的4.38%,相对于中国的其他贸易伙伴国家或地区,非洲可以说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非洲工业落后,大部分商品依靠进口,旺盛的市场需求导致商品稀缺严重。非洲国家纺织业普遍不发达,即使在以纺织业为支柱产业的埃及,也存在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技术工人和高质量原料缺乏等问题,必须大量依靠进口。中国物美价廉的纺织服装产品正符合非洲市场的需求。加大双方纺织品贸易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国进一步开发利用非洲的丰富资源,对于巩固和发展中非政治关系也有重大的意义。 企业要积极地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企业可以采取“曲线出口”的方式,绕开贸易壁垒,建立境外服装贸易产业。可以将边际产业或非核心产品的生产转移到有综合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与欧美有优惠贸易安排,治安稳定,对外友好,国内投资政策优惠,且在劳动力、税收、原材料方面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这样可以利用一些国家的优惠贸易条件以扩大对欧美市场的出口,例如墨西哥的产品可以自由进入美国和加拿大市场,地中海国家的产品可以零关税进入欧盟市场等等。国内企业的重点要转向研发、设计,可以到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领域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发达国家,在当地收购兼并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或建立营销网络,从而获取先进技术、管理人才和销售网络等要素,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

服装贸易论文范文第6篇

内容论文摘要:绿色壁垒是以严格的环境标准和其他环境要求为主要内涵的一种贸易壁垒。在我国入世以后,它取代过去的关税壁垒等贸易限制而成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最大障碍。本文从深入分析绿色壁垒的特点及其实质基础上,探讨我国服装行业应迫切解决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论文关键词:服装 出口贸易 绿色壁垒 自我国加入WTO以后,虽然困扰服装出口多年的关税、配额等贸易障碍有望消除,但支撑我国纺织业的劳动力优势将有所减弱。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在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标准等手段,设置的一系列绿色壁垒障碍限制产品进口。发达国家构筑的“绿色贸易壁垒”已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重大障碍。因此,我国服装出口企业应重新认识生态服装的重要性,重新考虑在劳动力优势减弱的情况下如何继续保持纺织服装大国出口的优势。针对于此,本文在论述绿色壁垒对我国服装出口贸易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突破绿色壁垒的应对措施。 绿色壁垒概念及特征 绿色壁垒是指以保护人类及动、植物健康、保护生态和环境为名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以阻止某些外国商品进口。其特征为: 表现内容具有合理性。以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生命健康为借口,表面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也迎合了绿色消费的需要,而且以国际公约和国别法律、法规等公开立法为依据。 保护对象具有广泛性。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而且还包括所有有关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等几乎所有产品。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 保护方式具有隐蔽性。不像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虽限制贸易,却还有一定透明性。而绿色壁垒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其内容及变化而难以对付和适应,但又不易产生贸易磨擦。 实施效果具有歧视性。有些国家根据自身与其他国的具体贸易状况而采取不同的手段,使国民待遇原则受到扭曲。 毋庸质疑,绿色壁垒对发展中国家服装出口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应深入研究其本质,且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它的存在。绿色壁垒被一些发达国家用来作为限制或障碍他国,其中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的服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和发达国家国内市场的屏障,并具有一定的“合法”的地位;但其在客观上确又起到了保护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护人和其他动植物的生态安全的作用。 绿色壁垒对我国服装出口的影响 过高的国际依存度使服装业面临极大的国际市场风险。统计表明,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中,服装的出口占了2/3以上,而我国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更是高达50%以上,使我国的服装业承受着过大的国际市场风险的压力。据测算,我国服装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全国服装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6万人失业,社会压力沉重。由此而对相关行业引起的连锁反应将会相当严重。同时,对国有企业因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运行机制而引发的社会就业压力带来新的负面影响。 影响市场准入。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或环保差别优势,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对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服装实行准入限制,使许多种类的服装难以进入他们的市场参与公平竞争,以达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如果不积极采取措施,就可能会因为达不到这些国家的市场准入条件而被迫退出市场。 出口成本增加必然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绿色壁垒对我国服装出口意味着更大的出口代价。我国企业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必须进行设备的投资和人力资源的投资,这直接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发达国家对进口纺织服装的检测手段不断改进,检测设备日益复杂,而按我国现有的检测水平很难达到,因此不得不进口检测设备,这无端增加了出口成本;我国企业为使产品能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必须进行有关环保认证,这也会增加出口成本;发达国家的一些进口商不认可我国的检测机构,常指定外国认证机构认证,但其收费非常昂贵,也增加出口成本。以上种种费用,必然导致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 影响出口市场。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主要方向为美国、日本、欧盟,而这些国家和地区正是采取环境保护行动较早、公众环保意识较强、环境技术较先进、环境标准较严格的区域。如果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短期内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那么我们的出口市场范围就面临缩小的可能。 引发贸易争端。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措施具有隐蔽性、灵活性、动态性、歧视性、技术性等特点,且这些特点相互混杂,致使我国与贸易对象国之间争端不断,严重影响了我国与贸易对象国之间的经贸关系。绿色壁垒已成为贸易争端的重要领域。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案例中,大部分是与绿色壁垒有关的。双边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争端更是层出不穷。 总之,就目前大部分出口服装生产企业而言,无论是在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以及产品开发能力和获得最新信息的能力方面都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因此,绿色壁垒的出现,无论是从观念、技术还是经济效益等各个层面上都会带来冲击和挑战。如果一味地消极面对绿色壁垒,不从根本上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就完全有可能在新一轮的竞争面前败下阵来。因此,绿色壁垒的出现,将从一个侧面对我国纺织业的发展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服装企业应对绿色壁垒的相关措施 更新观念,正确认识和对待国际服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环境、“绿色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主题。在现阶段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绿色壁垒”虽然具有阻碍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进程、制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阻碍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消极一面,但它更有利于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的一面。中国应当推行积极的“绿色”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倡导“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产品,引导“绿色消费”,以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坚持以质取胜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增强,关键在于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因此,服装企业应坚持以质取胜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通过技术创新,走知识经济的道路,由模仿者变成领导者,是突破绿色壁垒的战略方向。 积极研制和开发生态服装,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服装既代表了全球消费和生产的新潮流,又集中体现了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壁垒限制进口的手段。随着中国的入世,绿色壁垒在服装贸易中的地位日渐突出。而生态服装能克服绿色贸易壁垒的进口限制。因此,生态服装将成为入世后服装行业内新的增长点。我国应积极研制和开发生态服装,从原料上加以控制,采用绿色环保型纤维,改善染整,加工技术等。绿色壁垒虽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贸易壁垒,但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和欢迎。 发挥比较优势,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必然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企业构建未来产业的基础。 跨国经营,避免绿色壁垒。如果企业能开展跨国经营,就能绕过设限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限制,进入区域集团内部,享受区域内的优惠政策,实行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有效降低成本,进一步有效地扩大出口,提高市场占有率。 纺织服装企业应加强合作,组建生态纺织服装供应链。我国企业必须改变狭隘的观念,进行联手,使企业间不仅有竞争关系,更有合作和互补关系,从而发挥整合优势。更重要的是纺织服装企业应转变经营观念,改变单打独斗的传统经营方式,组建生态纺织供应链。 合理规避、善于利用绿色壁垒,提高解决争端能力。现在发达国家实施绿色壁垒能力普遍增强,其壁垒往往能在WTO许可的范围内,有针对性地达到其目的,很难找出其漏洞。因此,从长远来讲,我国企业应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实力达到跨越绿色壁垒的目的,从而使我国由世界服装大国走向世界服装强国。 总而言之,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将是绿色经济,绿色产品、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产业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生活的具体要求。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服装不仅成为国际服装竞争的新热点,也成为21世纪服装市场发展的新趋势。我服装企业应在新一轮绿色消费的浪潮中,积极参与、奋勇争先,争取逐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

服装贸易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纺织服装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要而且多变的市场。每年服装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这是因为我国从国情出发,适应了国际市场的需求,满足了国际市场对中低档服装的需求。但是,该市场受国际影响很大,行业效益对国际市场竞争影响也很大。所以,中国服装业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困境。本文系统,我国服装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装贸易的行业特征,产业关联度,行业外向度和市场需求,指出我国服装贸易的不足之处,得出我国服装行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国际竞争策略。 论文关键词:服装 主要困境 品牌经营 一、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 (一)发挥产业集群地区优势,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特点 服装产业集群区具有极强的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并以特有的高产业效率,低成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户和订单。同时,产业集群地区较好的服装产业基础,快捷的信息,世界一流的生产厂房设备和政府的支持,也是这些地区成为海外投资的热点,产业集群地区服装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二)适应市场国际化,产业升级的需要,骨干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调整 为了适应市场国际化和产业升级,一些大企业将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结合起来,开始在国际投资上加大资本融资,逐步实现资本国际化,并聘请发达国家设计师,工艺师,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专家,管理专家来工厂认职。 (三)“休闲风”推动了市场细分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系列化趋势 正装休闲化已经成为我国服装的一个主流,同时,“品牌多元化”在近年来的服装行业内也.哨然成风,这是我国国内大众衣着消费向高品质,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有利于改变我国服装也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的局面,不仅给大企业创造品牌,提高竞争力带来了有利的时机,同时市场细分也给众多小企业争了一席之地。 (四)设计队伍的成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时装业的发展 服装企业在竞争中成长的大批优秀青年设计师逐步走向成熟,如今已成为中国时装业发展的骨干。这对摘掉以往中国服装只是“加工好”的帽子,从而提高附加值,将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五)服装行业的团队意识有所增强 在集群区内体现了企业间的内在联系和对团队意识到需求,已初步形成企业间的密切关系,组织意识和合力作用。同时,在大行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较强的大局观念,能形成统一意识。不少企业既珍惜自己的竞争力,又珍惜来自群体的无形资产,团队意识是服装产业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二.我国服装出口的困境 服装加工属于看样下订单的行业,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必然造成订单分散,竞争加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出口产品数量上升,价格下跌。我国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虽然初见成效,但出口市场的集中度问题依然存在,加之部分企业因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致使某‘类产品大量涌入进口国,不仅大大增加了进口国反倾销的概率,同时也导致我国出口服装产品价格无法上场。 (一)缺乏品牌优势 一个成功的企业要从品牌上去获取利润,而不是只赚取低廉的生产加工费。是缺乏品牌优势,我国服装产品价格卖不上去的重要原因,是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营销策略不得当,单纯依赖大路货,低价位战略等打入国际市场。 (二)新的对华限制 目前,中国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高达50%以上。据测算,中国服装出口每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服装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万多人失业。服装行业不仅要从外贸出口的金额,更要从考虑就业因素来评价美欧设限带来的影响,通过提升质量,技术,品牌等综合优势,确保国际竞争力,保持稳定的国际市场份额。 欧美国家正在通过一定的方式限制中国纺织品服 装的进口,随着中国人世和纺织品配额的逐渐取消,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制定一些针对中国纺织服装进口的政策。 1.市场保护措施 为了应对中国入世,欧洲委员会实施了一项只针对中国产品的新规则,包括设立过渡性的市场保护机制。根据我国人世协定书“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的规定,假如中国对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出口的产品数量增加,并扰乱或将要扰乱市场,有关成员国有权激活市场保护机制。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大,价低,很容易被认为是扰乱市场秩序,或从数量上占有太大的市场份额被认为是对其他成员国的产业产生实质性的损害。 2.服装出口附加值太低且面临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在出口中,中国服装业一直以自己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为主,而科技含量高,利润高的纺织品服装较少。近些年来,又面临来自自由贸易区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的严峻性。目前,欧盟自由贸易区内有52%是内部贸易,北美自由贸易区内有38%是内部贸易。 三.解决我国服装出口的对策 l、实施品牌化战略,强化品牌保护意识。 品牌最能体现民族工业的特点,不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且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驰名品牌既是出口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也是守住国内市场的护身符。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应增强品牌保护意识,特别要保护国有名牌。加强品牌在境外的注册工作,使名牌产品获得法律保护,这是保护国产品牌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国内,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特别是市场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好的名牌决不能在与外商的合资过程中轻易放弃。 2、充分发挥营销中的政府职能 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关系到国家形象的改善和知名度的提高。因此,在企业对外贸易的品牌营销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有明确的观念和政策导向,为企业创建国际名牌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l、把发展出口名牌产品纳入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扶持有市场、有前途的民族品牌产品。 2、加大实施名牌战略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名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和政策,阻止外商以合资等手段吞食我国品牌,督导我国品牌境外注册,保护国有无形资产。 3、加强对洋品牌的“反倾销”调查的步伐,保护民族品牌。 4、协助企业在国外开展营销工作,鼓励名牌参与国际竞争。 5、按国际惯例,组织国内企业应诉西方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调查,维护国有品牌的利益。 6、加大对假冒伪劣和走私活动的打击力度,保护真正的名牌,维护国有品牌的声誉。 四.我国国际纺织服装市场未来走势 1.纺织服装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纺织服装业正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占有较大的优势,但要实现从产业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升级,关键在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优势,实现从产品单一、类型单一向多品种多类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跨越。有些经营户不惜重金,相继赴美、日、法、韩等国参加纺织品服装展销会。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一些外商也纷至沓来,日本、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我国还设立了办事处。 2.加 强环保和绿色营销意识 在世界性崇尚自然、绿色消费的浪潮下,各国都在积极开发、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产品,同时纺织品的功能性也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希望。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服装功能要求的提高,各种各样的功能性纺织品不断推出,如防紫外线、抗菌、免熨抗皱、阻燃、防静电、防水、防电磁波等纺织品。纺织服装业要求生产商、销售商树立环保和绿色营销意识,积极开发和生产生态纺织品 和绿色环保服装,以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3.实施工商联动,组织强有力的市场攻势 产品的竞争,一定意义上是企业市场化运作水平、能力、机制、体制的竞争。通过联合协作,把纺织服装的工业生产和商业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以全国性中心市场为枢纽、区域性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纺织服装市场体系,实现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同时,通过建设一批跨地区经营的社会化大型专业物流中心和规模化、规范化的制及连锁经营企业,使产品尽快走向国内、国外市场。 五、总结 近些年来,我国的服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每年服装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这是因为我国从国情出发,适应了国际市场的需求,满足了国际市场对中低档服装的需求。但是,该市场受国际影响很大,行业效益对国际市场竞争影响也很大。依据我国服装贸易的现状中体现出来的缺乏品牌优势,产品品种单一,绿色环保和社会道德准则要求,服装出口附加值太低等弊端,我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与文献,从中找出一系列关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如:实施品牌化战略,强化品牌保护意识,充分发挥营销中的政府职能,加强环保绿色营销意识,实施工商联动,组织强有力的市场攻势。

服装贸易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服装 主要困境 品牌经营 【论文摘要】:纺织服装一直是我国非常重要而且多变的市场。每年服装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这是因为我国从国情出发,适应了国际市场的需求,满足了国际市场对中低档服装的需求。但是,该市场受国际影响很大,行业效益对国际市场竞争影响也很大。所以,中国服装业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困境。本文系统,我国服装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装贸易的行业特征,产业关联度,行业外向度和市场需求,指出我国服装贸易的不足之处,得出我国服装行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国际竞争策略。 一、我国服装经济运行现状 (一)发挥产业集群地区优势,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特点 服装产业集群区具有极强的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并以特有的高产业效率,低成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户和订单。同时,产业集群地区较好的服装产业基础,快捷的信息,世界一流的生产厂房设备和政府的支持,也是这些地区成为海外投资的热点,产业集群地区服装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二)适应市场国际化,产业升级的需要,骨干企业的经营方式正在调整 为了适应市场国际化和产业升级,一些大企业将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结合起来,开始在国际投资上加大资本融资,逐步实现资本国际化,并聘请发达国家设计师,工艺师,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专家,管理专家来工厂认职。 (三)“休闲风”推动了市场细分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系列化趋势 正装休闲化已经成为我国服装的一个主流,同时,“品牌多元化”在近年来的服装行业内也.哨然成风,这是我国国内大众衣着消费向高品质,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有利于改变我国服装也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的局面,不仅给大企业创造品牌,提高竞争力带来了有利的时机,同时市场细分也给众多小企业争了一席之地。 (四)设计队伍的成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时装业的发展 服装企业在竞争中成长的大批优秀青年设计师逐步走向成熟,如今已成为中国时装业发展的骨干。这对摘掉以往中国服装只是“加工好”的帽子,从而提高附加值,将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五)服装行业的团队意识有所增强 在集群区内体现了企业间的内在联系和对团队意识到需求,已初步形成企业间的密切关系,组织意识和合力作用。同时,在大行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较强的大局观念,能形成统一意识。不少企业既珍惜自己的竞争力,又珍惜来自群体的无形资产,团队意识是服装产业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二.我国服装出口的困境 服装加工属于看样下订单的行业,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必然造成订单分散,竞争加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出口产品数量上升,价格下跌。我国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虽然初见成效,但出口市场的集中度问题依然存在,加之部分企业因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致使某‘类产品大量涌入进口国,不仅大大增加了进口国反倾销的概率,同时也导致我国出口服装产品价格无法上场。 (一)缺乏品牌优势 一个成功的企业要从品牌上去获取利润,而不是只赚取低廉的生产加工费。是缺乏品牌优势,我国服装产品价格卖不上去的重要原因,是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营销策略不得当,单纯依赖大路货,低价位战略等打入国际市场。 (二)新的对华限制 目前,中国服装业的国际依存度高达50%以上。据测算,中国服装出口每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服装生产就要下降0.5个百分点,全国就会有3万多人失业。服装行业不仅要从外贸出口的金额,更要从考虑就业因素来评价美欧设限带来的影响,通过提升质量,技术,品牌等综合优势,确保国际竞争力,保持稳定的国际市场份额。 欧美国家正在通过一定的方式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随着中国人世和纺织品配额的逐渐取消,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制定一些针对中国纺织服装进口的政策。 1.市场保护措施 为了应对中国入世,欧洲委员会实施了一项只针对中国产品的新规则,包括设立过渡性的市场保护机制。根据我国人世协定书“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的规定,假如中国对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出口的产品数量增加,并扰乱或将要扰乱市场,有关成员国有权激活市场保护机制。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大,价低,很容易被认为是扰乱市场秩序,或从数量上占有太大的市场份额被认为是对其他成员国的产业产生实质性的损害。 2.服装 出口附加值太低且面临新型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在出口中,中国服装业一直以自己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为主,而科技含量高,利润高的纺织品服装较少。近些年来,又面临来自自由贸易区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的严峻性。目前,欧盟自由贸易区内有52%是内部贸易,北美自由贸易区内有38%是内部贸易。 三.解决我国服装出口的对策 l、实施品牌化战略,强化品牌保护意识。 品牌最能体现民族工业的特点,不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且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驰名品牌既是出口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也是守住国内市场的护身符。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应增强品牌保护意识,特别要保护国有名牌。加强品牌在境外的注册工作,使名牌产品获得法律保护,这是保护国产品牌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国内,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特别是市场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好的名牌决不能在与外商的合资过程中轻易放弃。 2、充分发挥营销中的政府职能 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关系到国家形象的改善和知名度的提高。因此,在企业对外贸易的品牌营销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有明确的观念和政策导向,为企业创建国际名牌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l、把发展出口名牌产品纳入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扶持有市场、有前途的民族品牌产品。 2、加大实施名牌战略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名牌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和政策,阻止外商以合资等手段吞食我国品牌,督导我国品牌境外注册,保护国有无形资产。 3、加强对洋品牌的“反倾销”调查的步伐,保护民族品牌。 4、协助企业在国外开展营销工作,鼓励名牌参与国际竞争。 5、按国际惯例,组织国内企业应诉西方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调查,维护国有品牌的利益。 6、加大对假冒伪劣和走私活动的打击力度,保护真正的名牌,维护国有品牌的声誉。 四.我国国际纺织服装市场未来走势 1.纺织服装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纺织服装业正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占有较大的优势,但要实现从产业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升级,关键在于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优势,实现从产品单一、类型单一向多品种多类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跨越。有些经营户不惜重金,相继赴美、日、法、韩等国参加纺织品服装展销会。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一些外商也纷至沓来,日本、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我国还设立了办事处。 2.加强环保和绿色营销意识 在世界性崇尚自然、绿色消费的浪潮下,各国都在积极开发、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产品,同时纺织品的功能性也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希望。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服装功能要求的提高,各种各样的功能性纺织品不断推出,如防紫外线、抗菌、免熨抗皱、阻燃、防静电、防水、防电磁波等纺织品。纺织服装业要求生产商、销售商树立环保和绿色营销意识,积极开发和生产生态纺织品和绿色环保服装,以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3.实施工商联动,组织强有力的市场攻势 产品的竞争,一定意义上是企业市场化运作水平、能力、机制、体制的竞争。通过联合协作,把纺织服装的工业生产和商业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以全国性中心市场为枢纽、区域性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纺织服装市场体系,实现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同时,通过建设一批跨地区经营的社会化大型专业物流中心和规模化、规范化的制及连锁经营企业,使产品尽快走向国内、国外市场。 五、总结 近些年来,我国的服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每年服装出口量位居世界首位。这是因为我国从国情出发,适应了国际市场的需求,满足了国际市场对中低档服装的需求。但是,该市场受国际影响很大,行业效益对国际市场竞争影响也很大。依据我国服装贸易的现状中体现出来的缺乏品牌优势,产品品种单一,绿色环保和社会道德准则要求,服装出口附加值太低等弊端,我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与文献,从中找出一系列关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如:实施品牌化战略,强化品牌保护意识,充分发挥营销中的政府职能,加强环保绿色营销意识,实施工商联动,组织强有力的市场攻势

服装贸易论文范文第9篇

1 引言 纺织工业是中国出口创汇支柱性产业,也是外向依存度很高的行业。2001年中国纺织品出口创汇520.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商品总额的20.7%,其中服装出口约占纺织品出口总额的60%,即312亿美元。中国加入WTO后,纺织业将是受惠最大的产业之一,服装行业也将受益匪浅。然而,实际的情况却远非如此。日前,江苏某集团出口德国的一批针织品被中间商处以16万美元的罚款,而另外一家公司出口欧盟的30万件夹克被迫回销,理由都是因为这些服装没有达到生态纺织品标准。这些案例提醒国内服装业,加入世贸组织后,服装产品进入其他WTO成员国的配额、关税等贸易壁垒虽然将逐步取消,但也要看到,中国服装要进入发达国家,面前还横着一道“绿色贸易壁垒”。 2 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及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发达国家为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不符合其生态环保标准的国外产品进口。自奥地利1990年率先制定了环保纺织品标准后,经济发达国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绿色标准”。近年来,质量技术壁垒已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主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特别是随着人们对生态和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加深,“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生态纺织品”等概念也大范围地进入了国际纺织品和服装贸易领域,人们对纺织品和服装在穿着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欧盟等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目前欧盟有关国家通过的OKO-TES100纺织品环保标准,已对进口服装的甲醛、重金属、防腐剂等100多种有害物质含量进行限制,欧盟已禁止进口服装纺织品使用含镍在0.5mg以上与人体接触的辅料和附件,如钮扣、拉链、服饰等金属物等。这些规定,已经对中国服装出口形成了新的技术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贸易壁垒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贸易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态纺织品及其消费将主导国际纺织品贸易的新潮流,发达国家有关法令规定,销售和进口纺织品需通过有害物质检测,这给纺织品输出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随着国际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的重大问题,而环境保护则是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环境保护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所产生的影响也日益突出。以服装为例,过去对中国出口产生重大影响的纺织品配额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不再成为贸易歧视、限制出口的主要障碍,取而代之的则是以产品质量的环境指标和安全认证等绿色贸易壁垒。 在纺织品服装领域,主要存在着两类技术壁垒:一类是针对纺织品服装从设计生产到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所设置的壁垒,主要指要求企业建立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及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和声明;另一类壁垒则是由于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影响所引发的,即要求纺织品和服装不能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影响,如生态纺织品的生产。有些经济发达国家专门立法,规定进入本国市场的纺织品服装必须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体系认证)和产品安全认证。 综观各国制定的要求,有一个共同点,即服装中不得含有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得存在潜在的、可能对人体或其他物体造成伤害的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产品对环境无害”的概念已成为指导生产和消费的主流趋势。由于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绿色消费的普及,使这种技术标准和环境贸易政策在名义上更具合理性,形式上更具合法性。出口到发达国家的服装和纺织品,如果达不到环保要求,将会被禁止进口。 3 生态纺织品认证的方式 目前,在各个国家和国际贸易中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冲破,主要采用生态纺织品的认定方法。各国主要采取下面3种方式: (1)申请使用某种标签的方式。国际上的一些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地区性民间组织、大型生产或流通企业、消费者组织或第三方公证检测机构根据各 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及各种符合性评定程序,纷纷推出了各种与生态纺织品有关的标签和相应的检测标准及授权使用该标签的审核程序,如:德国Scotdic染料公司的Eco-Tex、消费者和环保纺织品协会的MUT等。其中Oeko-Tex标准100由于较好地兼顾了市场与生产者的要求,且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全面,已成为欧洲较具影响力的被采用较多的生态纺织品标签。纺织品生态标签的使用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和评定程序,由经授权的专业检验机构,按照确定的检测项目和指标对申请者提交的样品进行检测,并可能按附加的要求对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进行评估后才能授权在其申请的某种产品上使用该标签。 (2)由有资质的第三方专业公证检验机构按照国际通行或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对提交的样品进行检测,并提供国际认可的检测认定报告。 (3)由有资质的第三方专业公证检验机构按照买家(进口商)指定的检测项目或自定的标准对由卖家或供应商提交的样品进行检测,并出具国际认可的检测认定报告。 选择使用生态纺织品标签进行生态纺织品的认定,其对象为申请者的最终产品。相对而言,其手续繁杂严格、过程长、花费多,且使用标签只能局限于申请的某一产品或某一类产品,而不是有些人误认的获得某一产品使用标签的授权就可以在其所有产品上使用该标签。另外,授权使用某种标签有一定的有效期,在有效期即将过去时,必须经过一个简易的复审程序才能继续使用该标签。而在标签使用的有效期内,一旦原材料、工艺、使用的染化料和生产环境发生变化,必须进行申报并经过评估后才能继续使用该标签。因此,此类标签认证方式的实际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实际上,绝大部分买家(进口商或经销商)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或进口国(地区)的法律法规来确定自己的验收标准,不仅对检测项目会有所增删,对限定指标也会有所变化。其中有些监控项目因尚无成熟的检测方法而要求供应商签署承诺书,保证在其产品中不含或不使用其规定禁用的化学品和原材料。采用这类方法进行生态纺织品的检测认定,在目前的生态纺织品检测认定中占据了绝大部分,不仅省时、省钱,而且同样能够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4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及主要问题 就中国庞大的纺织服装企业而言,在环保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首先,环保意识和观念淡薄。据国际环保纺织协会驻中国代表机构TES-TEX瑞士纺织检定有限公司统计,截至2001年6月30日,该公司上海办事处共在中国颁发约180张证书。在这180张证书中,占相当比例的是外贸出口企业及外商独资或合资企业。而纺织行业中的上游企业——原料商、面料商、印染制造商、辅料商等却少有积极申请生态纺织品认证的。在中国七万多家服装企业中,也只有知名品牌“杉杉”、“波司登”、“铜牛”等18家企业24种产品获得绿色认证。这一现象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这反映出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面对席卷世界的绿色消费浪潮缺乏敏锐性,对于生态纺织品的标准和概念还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还没有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环保法规和标准不完善。目前中国的纺织品检测标准与国外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对产品有害物质的检测还没有形成规定 。如2001年1月至10月在张家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纺织品实验室所受理的321批出口纺织品服装中,共有201批产品因国外要求指标高于中国国家标准而被退回。 第三,是环保技术和措施不健全。现在中国纺织品从原料到制成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及废弃物的处理,没有考虑对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印染行业的设备和技术落后,导致环境污染更为严重。 中国加入WTO以后,虽然困扰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多年的关税、配额等贸易障碍有望消除,但支撑中国纺织业大国的劳动力优势将有所减弱。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在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 立法或制定严格的标准等手段,设置的一系列绿色壁垒障碍限制产品进口。因此,中国服装企业应重新认识生态纺织品的重要性,重新考虑在劳动力优势减弱的情况下如何继续保持纺织大国出口的优势。 有人预言,今后“绿色壁垒”将成为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的最大非关税贸易壁垒。绿色消费的浪潮将对中国服装业提出更严峻的挑战。 5 扩大中国服装出口应采取的措施 面对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领域不断出现和增多的绿色贸易壁垒,中国的纺织品生产企业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抓住机遇,巩固和提高中国作为全球纺织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的地位。 首先,绿色贸易壁垒虽然具有阻碍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进程、制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阻碍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消极一面,但更有利于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的一面。绿色贸易壁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趋向和产品的生产商、经销商对正在全球掀起的“绿色浪潮”的积极回应。因此,在WTO的游戏规则中,他是受到保护和鼓励的。 其次,要通过立法、制订与国际接轨的各类标准和建立各种规范化运作的符合性评定程序以建立中国自己的“绿色”保障机制。在全面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绿色”安全保障。 第三,要加强国内和国际间的合作,积极研究应对各种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包括积极开发和采用各种“绿色”原料、改进生产工艺、扩大信息渠道和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加强检测技术的研究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近年来,国际环保纺织协会陆续在中国的香港和上海、日本、韩国设立办事处,以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纺织业更快地加入到生态纺织品标签计划中来。 第四,近年来的发展表明,绿色贸易壁垒是动态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态、环境、安全、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乃至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绿色贸易壁垒不仅不会消失,而且会不断地变化和加强。资料表明,由于有绿色标志的产品日益博得消费者青睐,目前世界绿色消费的总量已达2500亿美元以上。在一些发达国家,绿色生态服饰已开始成为消费的首选,喜欢购买绿色产品的人超过50%。 6 结语 中国对绿色纺织品服装的开发起步晚,至今尚未制定相应的认定标准和制度。这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中国发展生态纺织品的当务之急是加强生产企业的环保意识,尽快完善相关的环保法规,设立专业权威的国家检测机构,大力研制和开发生态纺织品,推动中国服装技术的全面提升。 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纺织品不仅成为国际纺织竞争的新热点,也成为21世纪纺织服装市场发展的新趋势。中国服装企业应在新一轮绿色消费的浪潮中,积极参与,奋勇争先,争取逐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 收稿日期:2002-04-12【

服装贸易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壁垒

1.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与出口国,纺织品的生产和出口对于本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要解决13亿国内居民的穿衣问题、为相关产业提供配套,还在拉动经济增长、积累建设资金、解决国内就业、增加出口创汇等方面肩负着重任。特别是纺织服装业由于具有产业链长、劳动密集的特点,因而其发展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尤为重要。纺织业是国民经济各产业中出口依存度相当高的产业,外向型经济的特征十分明显,而美国作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在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的不断扩大,在美国市场遭遇的贸易壁垒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据海关统计,目前,美国对华的贸易壁垒主要有关税、配额、反倾销等传统型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等新贸易壁垒,特别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关税作为一种传统贸易壁垒,虽然它对一国进口的限制的效果已经越来越小,但通过对不同产品制定不同的税率,可以比较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别的产品施加不同程度的限制,特别是,对于初级原料产品制订较低的关税,而对于深加工产品制订较高的关税来提高关税有效保护率。关税在阻碍我国商品进入时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区域贸易集团的贸易转移效应。贸易转移效应使得我国商品在进入北美和欧盟市场时的难度更大。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我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国家,而纺织和服装业是被立案调查最多的行业之一。

2.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的发展概况

2.1 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概况

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是随着国际纺织生产中心在80 年代中期由西方发达国家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亚洲“四小龙”)转向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过程中开始的。80 年代初,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仅占世界商品贸易总额的4.72%,(959 亿/20310 亿美元),从80 年代中后期开始,其贸易额开始迅猛增长,到1990年已达2122.7 亿美元,十年时间里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增长了121.3%,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6.25%,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10%,远高于同期世界商品贸易总额的增长率。2006 年的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为5300 亿美元,虽然在117830亿美元的世界贸易总额里的比重下降到了4.5%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纺织品服装产业在经过上世纪8、90 年代的高速增长后逐渐步入“夕阳时期”)但在1990年到2006 年的16 年间,纺织品服装贸易依然保持了9.36%的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说,在世界商品贸易发展趋向能源和高端制成品快速增长的两级分化趋势大环境下,纺织品服装贸易保持了持续、稳定的较快增长。

2.2 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概况

改革开放后,我国获得了一个开放的、持续扩大的国际贸易环境,在政府着重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的政策指导下,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不断扩大。1980 年9 月,中美签订了第一个纺织品贸易协定,1984 年我国加入《多种纤维协定》(MFA),改善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外部环境。1994 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出口额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的13%。到加入世贸组织前夕的200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到520.8 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20.89%,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的14.6%。随着2001 年中国的顺利入世,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可以享有《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规定的第三阶段18%的份额增长,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在2002 年、2003 年和2004 年分别实现了15.68%、30.09%和20.10%的高速增长,并在2002 年超越墨西哥、土耳其,成为美国、欧盟市场的纺织品服装第一大供应国。2005 年是纺织品配额制度在全球取消的第一年,被国际配额制度长期压抑的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当年年初呈现了井喷式的增长。虽然在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中遇到了很多的阻碍,但我国的纺织品服装产业在当年依然取得了20.69%的高出口增长率。随着2005 年《中欧纺织品贸易谅解备忘录》和《中美纺织品贸易谅解备忘录》的相继签署,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2006 年争取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可预见的出口环境,2006 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1440.17 亿美元,增长率达22.53%。

2.3 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概况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消费国,也是中国纺织品最大的出口市场。从两国贸易规模来看,2002 年、2003 年和 2004 年,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额分别为 121.87亿美元、149.24 亿美元和182.40 亿美元,在美纺织品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占到15.56%、17.91%和20.31%。2005 年初,随着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制的终结,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增长。从各月出口金额看,除2 月受到春节影响外,到6 月出口达到最高,为 25.87 亿美元。随后,受到美国设限的影响,中国纺织品出口美国增长趋缓,到12 月份当月对美出口仅有 13.91 亿美元。

全年共计224.05 亿美元。经过2005 年纺织品配额取消,美国重新设限,中美协议签署等大起大落的变动之后,纺织品服装出口在2006 年迎来了相对稳定的大环境,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2006 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继续以平稳的态势增长。从输美纺织品构成来看,中国对美出口以服装为主,服饰次之,织物和纱线较少。2003 年、2004 年和2005 年对美服装出口额分别达到72.58 亿美元、89.28亿美元和151.44 亿美元,在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为 62.52% 、61.33%和67.59%。服饰类出口额在绝对量上位居第二,但同比上升幅度不大。作为原料的纱线和织物,虽然绝对量不多,但同比上升幅度却很大,特别是纱线2005年出口额比2004 年上升了145.85%。

3. 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遭遇贸易壁垒的原因

3.1 美方原因

美国政府在指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国内利益集团的对决策有很大的影响力,通过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的进口来保证国内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是美国政府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其次,在国际上将经济问题泛政治化是美国政府实现其经济和政治霸权的一大手段。最后,扭转贸易逆差,寻求经济复苏也是重要的经济原因之一。

首先,经济利益集团对美国政府决策的影响。在经济学理论中,在两国之间自由贸易的前提下,每个国家的出口产品的相关产业会扩张,而国内与进口商品竞争产业由于国外商品的冲击会相对萎缩,劳动力会从萎缩的产业流向扩张的产业,并再次达到均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劳动力在两类产业中的调整并不是畅通无阻的,因此会产生失业问题。这便是自由贸易带来的调整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言论再次沉渣泛起。“中国者”认为,自“9.11”以来,美国过于在全球反恐,以至忽略了它的最有潜力的竞争对手――中国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和军事实力的不断提高,美国正面临着在亚洲被边缘化,在全球被分流利益的威胁。美国对华纺织品服装贸易政策作为其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纺织业对中国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于解决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和全国的就业问题帮助很大,美国在纺织品服装贸易上对中国不断引发摩擦,必然对中国的经济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安定带来干扰,从而通过纺织品贸易来牵制中国,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

最后,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设置较多的贸易壁垒是美国经济发展放缓、对华贸易持续逆差的产物。

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持续疲软,美元连续贬值,一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2006 年美国对华贸易总逆差达2506 亿美元,占美国当年8811 亿美元的全球贸易总逆差的28.4%1。面对如此大的贸易逆差,在对中国的出口又不能快速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设置贸易壁垒以阻止中国的产品更多地进入美国市场,才是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而首当其冲的便是纺织品服装贸易。

3.2 国际原因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必然置于国际贸易的整体框架之中,因此国际贸易的全球环境,必然会影响到中美双边贸易的发展。在全球贸易竞争日益激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的大环境中,美国对中国纺织品服装设置如此多的贸易壁垒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除此之外,美国和欧盟因为经济规模、政治文化上比较接近,它们在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设置贸易壁垒的时候,往往互相模仿。所以在处理对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时候,往往还要考虑到欧、美双方相互的示范效应,这使得本已非常复杂的纺织品服装贸易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3.3 中方原因

国际贸易大环境和美方的内部原因,对于解决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问题时都是外因,只有真正处理好我国自身的问题,方能解决问题的根本。

首先,我国与出口创汇为导向的出口策略和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我们可以看到,特别保障措施实施的一个前提标准就是出口量的连续、大幅上升。在我国鼓励出口的政策指引下,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自然会踊跃接单,使得出口量连年攀升。同时,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美、日、欧、港四个国家或地区,尤其是美国,2006 年313.63 亿美元的出口额占当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21.8%。除了对于单一市场出口量的快速增加容易招致贸易壁垒外,出口市场选择范围的过于狭窄对于分散我国的对外贸易风险也极为不利。

其次,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投资发展不平衡。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投资和对外贸易有一个特点,就是两者的主要流向相反,一面是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大量流向国外,但进口较少;一面是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很多,但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走出去”的少。外商直接投资对加快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缓解资金紧张曾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直到现在,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依然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应该多加学习的地方,但我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国际投资流向的不平衡已经影响到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吸引到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投资母国而言有较强的出口替代效应,减少了投资国对我国的出口,同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而我国的纺织品服装企业“走出去”的又比较少,不能将工厂设在国外,从国外向当地或目标市场出口。两方面对比的结果就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非常大,导致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升温。

第三,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的结构不够平衡。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对美出口商品的结构也相对集中,将我国对美出口的纺织品服装集中在某种或几种类型产品上,这使得我国对美出口的纺织服装产品极易引起当地市场及生产企业的关注。当地的市场管理机构、行业协会及生产企业由于担心来自中国的商品会挤掉他们的市场份额,纷纷以种种借口对我国的纺织品服装施加或申请施加贸易保护措施,造成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对美出口的贸易壁垒。

结 语

纺织品服装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一直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第一大出口国,我国长期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提供大量价廉物美的纺织品服装产品,增加了进口国消费者的福利,也有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以及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上频频遭到各种贸易壁垒的阻碍。尤其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第一大出口国――美国对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设置了重重的贸易壁垒。不论从美国市场对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重要性而言,还是美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设置贸易壁垒的程度上而言,积极寻求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应对美国贸易壁垒的策略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林珏.试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与理论基础[J].世界经济研究,1994,(6)

[2] 任烈.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M]. 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1997

[3] 张二震等.国际贸易政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4] 赵京霞等.后配额时代的国际纺织品贸易[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服装贸易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CAFTA 纺织服装 贸易出口

1.CAFTA的建立和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出口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全面建成并启动,这是中国对外建成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区内有超过90%的产品实现了零关税待遇,拥有19亿消费者、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东盟国家和中国是重要的双边贸易伙伴,服装和纺织品商贸长期在双方的出口贸易中占据较为关键的地位。

由世界贸易组织(WTO)所公布的资料[5]可知,2013年1月至10月,我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233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2014年1月份至12月之间,出口的纺织服装数量总价值为2984.26亿美元,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5.08%;2015年前7个月,我国的纺织品服装总计出口1556.2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期下降4.4%,但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整体呈现增长态势,纺织服装贸易的发展对我国GPD的增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东盟成了中国对全球纺织服装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在2013年,东盟成为了中国第三大纺织服装出口市场,超过了日本。在2014年,中国对东盟出口的纺织品服装总额是39亿美元,增长了5.5%。

2.CAFTA对我国纺织服装贸易出口的影响

2.1有利影响

2.1.1有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主要的出口市场是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所以出口的市场比较集中,而且还发生了许多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摩擦案件,再加上与这些发达国家的贸易合作,导致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受到了严重的波及,所以我国要扩展其他市场。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十个国家组成的东南亚国家联盟,拥有超过6亿的人口,并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成后,中国纺织品服装可免税进入东盟10国纺织市场等优惠政策,更是为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不小的助力。随着我国对东盟市场的开拓,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量也会随之增加,不仅仅可以促进出口稳定长期的增长,还有利于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

2.1.2 有利于促进广西、云南纺织服装出口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后,云南省的区位优势很明显的凸显了出来。来自云南省商务厅的统计数据[3]显示,2013和2014年纺织服装贸易出口占云南省出口总额的比重都呈现不同程度增加。除外,泛亚公路成功建成,更方便中国与东盟地区的贸易往来,这条公路是从新加坡起始,途经吉隆坡、曼谷、金边、胡志明市、河内、昆明、南宁等。

广西的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唯一具有沿边、沿海、沿江“三位一体”区位优势的省份,广西南临北部湾,东接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既是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腹地的“结合部”,又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两大板块的“结合部”,是西南地区乃至中国与东盟和世界贸易的重要门户。除了地理优势广西还有自然条件上的优势,其土地和气候适宜种植棉、麻和桑树这些纺织品材料作物。而且广西的劳动力成本还比较低,所以广西省的服装贸易出口有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自然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等四大优势。

2.1.3有利于规避贸易壁垒和限制

《纺织品服装协议》终止以后,全球的纺织品贸易进入了一个自由化的时期,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贸易保护主义限制,尤其是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开始频繁对我国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歧视性待遇或劳工标准等手段,当然,纺织品服装出口也未能逃脱。而CAFTA建立以后,纺织品服装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取消,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就可以借东盟国家来向欧美地区出售,因为欧美对东盟的许多国家都有区域性的贸易保护。这样我国可以避开一些来自于欧美国家给我国的贸易出口限制,因此一些东盟国家可以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基地。

2.1.4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对外投资

因为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高于东盟的一些国家,所以我国企业可以去和越南、缅甸这些和我国生产要素有互补关系的国家进行国别地区合作。这些国家不仅是劳动力成本低、而且纺织服装产业也比较弱,我国可以去这些国家直接投资建厂来进行纺织和服装的加工销售。一些欧洲国家对东盟国家还实行了免进口关税的政策,在东盟投资建厂还可以降低出口欧洲国家的关税成本。所以投资建厂不仅仅可以降低纺织服装的生产成本,还能够规避一些贸易摩擦,降低贸易的风险。

2.2不利影响

我国目前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出口数量高于初级产品的出口数量,而工业制成品中,机械电子和运输设备对于其他工业制成品来说,占的出口比重较高。为改变出口市场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支撑的局面,逐渐将出口的重心放到机械电子和运输设备这种技术型领域,使得这类技术型产品出口比例逐年增加。再者,纺织品服装来和其它商品的要素报酬比较的话较低,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本来用于纺织品服装出口的资源就会逐渐转移到其他要素报酬较高的商品出口上,因此,中国与东盟纺织品服装双边贸易可能被其他产品贸易所替代。国家对于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和纺织服装自身的要素报酬较低等原因,会导致纺织品服装贸易出口比重降低,从而影响到其出口的数量,对纺织服装的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3.利用CAFTA促进我国纺织服装贸易出口的对策

3.1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

纺织服装的制作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中国和东盟在这一方面都很有优势。近年来,因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劳动报酬增加,增加了企业雇佣劳动力的费用,日、韩等国家为了降低其生产成本,将对我国的对外投资逐渐转移到东南亚一些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国家。我国企业应该在质量上取胜,多开发属于中国自己的品牌,要让自己的品牌提高国外的知名度,树立企业在国外的形象,打入国外市场,在国外投资建厂等等。而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企业应该开始实施人才战略,要引进熟悉东盟市场、对外贸业务操作熟练和具有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满足企业对东盟市场的业务扩张。

3.2加强与东盟的合作

近年来,我国服装出口贸易发展较为迅速,但是档次普遍不高,反观东盟国家的服装业发展很快,所以中国可以和东盟进行一些分工合作,向东盟国家出口纺织品,向那些有高质量服装出口的东盟国家进口一些时尚且高质量的服装。中国对于纺织机械设备的开发力度大,设备的技术更新快,所以设备出口量也不断增加,而且中国在棉纺织业方面的工艺水平较高;就东盟国家来说,其服装制作上有独到之处,一些制作技巧和方式比中国更胜一筹。所以双方可以在纺织技术、设备开发等方面进行技术交流,还可合作生产或合资生产。

3.3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东盟与中国的产业结构十分相似,而这种相似性会给中国在国际市场竞争带来一些经济上的损失,所以对产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就是一种对企业政策上的支持。相对于东盟国家低廉的劳动力,我国已经丢失了一定的价格优势。因此,我国要想增加市场份额,提升出口贸易的综合能力,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必须从根本上去改善目前纺织服装产业存在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的问题,比如,整体的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产品设计研发、品牌与时尚创新、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较弱;出口竞争力与约束力未能得到协调;纺织服装产品的“走出去”与资本“走出去”不够平衡;对外出口仍然是主要重在数量;仍然是以加工和低附加值出口为主;企业缺乏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经验和能力等问题。我国纺织和服装行业生产技术含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直接提升、国内名牌产品的开创与发展、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扩大才会成为必然的趋势。

3.4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国家,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不仅仅要注重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还要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纺织服装从数量优势和价格优势变为质量优势的同时,更要注意的是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对科技进步的促进。在开发新产品或者制造新机器的时候,要开发一些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并且针对当今的环境生态问题,要实行低污染或者无污染的生产,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整改,使其更加完善。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不仅要生产好质量的产品,还要让其产品和环境保护互相促进,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和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4.结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立后,对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总体有许多积极的影响。纺织服装贸易作为我国和东盟的传统出口产业,无论是技术还是工艺,都已经慢慢趋于成熟,所以双方不仅仅可以在贸易方面进行合作,还可以在工艺与技术方面进行交流合作。而且欧洲国家对东盟有一些免税政策,中国可以在东盟国家投资建厂,以此减少出口成本。同时,我国可以扩大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市场,不仅仅主要出口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而且因为自贸区建立后出台的一些免税政策,出口东盟国家可以降低出口成本,企业也可以向东盟拓宽自己的市场,有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要牢牢把握机会,改进技术,引进人才,把握好机会,让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珏,庄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浙江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影响――基于要素密集型逆转的视角[J].开发研究,2012,(4).

[2]李丹丹,刘雪,景少华.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研究[J].现代商业,2011.

[3]文元.CAFTA下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贸,2013.

[4]郭燕.入世1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发展特征分析[J].纺织导报,2012.

[5]吴崇伯.东盟国家纺织品服装业的最新发展与加强中国对东盟纺织业投资的对策研究[J].创新,2013,(4).

[6]尹光杰.浅论科学提高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J].山东纺织经济,2011,(12).

服装贸易论文范文第12篇

>> 碳关税压力下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新出路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初探 关于无配额时代的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数据解析 我国服装出口贸易中品牌营销的现状与策略 我国体育服装出口贸易的瓶颈及策略选择 “十二五”时期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发展回顾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常态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的研究 全球纺织服装出口格局的变革及对我国的影响 试论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如何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关于目前服装出口贸易形势及对策的探讨 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研究 反危机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如何走出困境? 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及原因分析 转型升级:应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遭遇寒流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对TPP威胁的“三品”应对之策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技术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影响及对策探讨 新形势下反规避措施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7-03- 15].

[4]陈春根,徐文娟. 我国纺织企业出口现状分析与建议[J].经营与管理,2014,(11):111-114.

[5]中国纺织网.中国纺织业面临诸多挑战,2017年现良好发展势头[EB/OL]..[2017-03-15].

[6]孙洁.棉花价格波动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其对策[J].价格月刊,2015,(02):66-69.

服装贸易论文范文第13篇

(一)欧盟2005年前后纺织服装产业分层状况纺织服装行业在欧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欧盟各成员国共有280万人在纺织服装行业从业。2004年欧盟纺织及服装业的年产值达1888亿欧元,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出口经济体,但欧盟内部存在明显的纺织服装产业分层现象。从价值增值指标(表1)来看,意大利是主要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国,2004年意大利在纺织、服装产业的价值增值分别为9478亿欧元、7465亿欧元,分别占整个欧盟27个国家部门价值增值的296%和318%。另外,德国、英国和西班牙也是欧盟的主要纺织品生产国,分别列居第2位、第3位和第4位;而法国服装行业的价值增值占整个欧盟27个国家的133%,列居第2位,超过了德国、英国和西班牙这三个国家。纺织品价值增值排名最后5位的是东欧的几个小国家,而服装价值增值排名最后5位的国家还包括挪威和瑞典。从就业的角度来看,纺织品行业就业人数前5位的国家分别是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和西班牙,而罗马利亚从事服装产业的人数占欧盟27国的202%,位列其后的国家分别是意大利、波兰、保加利亚和葡萄牙,排名最后5位的是丹麦、瑞典、塞浦路斯、爱尔兰和挪威。2005年,欧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含27国的集团,虽然一体化程度在世界范围内达到了最高,但是在统一的贸易政策面前,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的利益是不一致的。这不仅与成员国之间巨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有关,而且与成员国之间的产业分层有关。如果欧盟各国在某个产业上的发展水平均等,则欧盟形成统一贸易政策的阻力就较小,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纺织服装产业来看,欧盟内部已经分化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一个是倡导纺织服装贸易自由化阵营,这一阵营包括瑞典、挪威、爱尔兰、德国及东欧等国家,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基本不存在纺织服装产业,或者该产业的作用微不足道。因此,这些国家能从与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自由贸易中获得自由贸易的低价实惠。另一个是倡导纺织服装产品贸易保护的阵营,这一阵营包括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法国。这些国家目前还存在数量可观的纺织服装产业,但由于欧盟的纺织服装行业已是夕阳产业,因此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大量涌入必将对这些国家的相应产业造成巨大冲击。在欧盟内部的纺织服装产业本身缺乏自然资源和劳动成本优势的前提下,贸易保护能为这一阵营带来更多利益。(二)欧盟纺织服装产业分层、国家决策机制与纺织服装贸易政策欧盟纺织服装产业的分层分化致使欧盟各成员国在实施对中国纺织品的配额政策方面存在巨大分歧,这给欧盟委员会协调各个国家的贸易利益带来了困难。比如,法国是欧盟纺织服装的主要生产地,若欧盟制定统一的纺织服装配额保护政策,则可以有效防止外来竞争对法国产业的冲击,这显然对法国有利,但这一政策肯定会遭到倡导纺织服装贸易自由化阵营的反对。如果欧盟制定统一的纺织服装自由贸易政策,则更符合欧盟内部倡导纺织服装贸易自由化国家的诉求,但同时又会对某些国家(如法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造成极大的冲击。总而言之,欧盟纺织服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与欧盟应对产业分化紧密相关,因此产业分化是欧盟制订和实施纺织服装贸易政策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在民主国家中,行政机关的谈判协商必须得到国内其他政府机关(通常是国会)的认可才算有效,因此民主国家的对外贸易谈判通常会受到较多的国内或者区域组织的限制。欧盟是一个超国家组织(SupernationalOrganization),欧盟执委会所完成的谈判协定除了要获得欧盟理事会的认可之外,还不能引起欧洲议会的反对。另外,欧盟理事会由欧盟会员国组成,欧盟理事会需要考虑或反映欧盟会员国的个别利益,因此在决策机制上,欧盟部长理事会的表决多数情况下采用条件多数的原则(QualifiedMajority)①,当欧盟内部存在产业分层现象时,欧盟执委会提案被否决的概率比单个民主国家(如美国)要大。欧盟纺织服装产业分化在欧盟理事会的投票机制就体现了这一原则,这就约束了欧盟执委会在国际贸易中(比如和中国的贸易)的谈判行为。也就是说,欧盟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将纺织服装贸易自由化谈判与降低贸易逆差等议题联系起来,因为这样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损害谋求中欧纺织服装贸易自由化成员国的利益,进而会在欧盟内部引起更大的对立。我们如果将欧盟纺织服装产业分层和民主政治体制下的决策体制综合起来考虑,则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欧盟与美国对中国实施的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现象,也可以说明欧盟对中国实施纺织服装配额约束政策时“心慈手软”的原因。

欧盟纺织服装非对称性贸易利益集团与配额政策

(一)欧盟纺织服装贸易利益集团欧盟纺织服装利益集团包括:(1)代表零售商或者进口商的对外贸易协会(theForeignTradeAssociation)、欧盟商会(EuroCommerce)和欧盟纺织品零售商国家组织协会(EuropeanAssociationofFashionRetailers)。(2)代表欧盟纺织服装生产者利益集团的组织Euratex。(3)代表消费者利益集团的国家消费者组织(NationalConsumerOrganizations,简称NCO)。NCO在欧盟BEUC(theBureauEuropéendesUnionsdeConsommateurs)组织下协调各成员国在欧盟的利益。(二)欧盟纺织服装贸易利益集团的非对称性与代表欧盟纺织服装生产者利益集团的组织相比,代表消费者利益集团的国家消费者组织NCO是贸易保护的反对者,其政治影响力比较弱小,这是因为:(1)零售商和消费者规模较小、数量较多,在组织中很难规避“搭便车”的行为,从而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组织。(2)消费者利益集团在现实中往往缺乏资源,从而对欧盟政策的影响力有限。(3)由于消费者数量众多,因此单个消费者反对生产者利益集团游说活动的边际收益往往比较低,从而导致消费者缺乏游说的内在动力[6]。欧盟纺织服装产业存在明显的产业分层特点,其生产主要聚集在欧盟某些特定的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法国等,从而导致生产者的组织成本较低,生产者的集体行动较容易实现,这有利于促进纺织生产者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欧盟贸易自由化会导致纺织服装行业的利益受损,当欧盟的纺织服装行业集聚在少部分国家时,纺织服装贸易自由化导致的利益损失将直接体现为该行业利益集团的损失。从而,利益集团比单个生产者更有动力去游说政府,进而影响贸易政策走向[7]。此外,由于欧洲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高昂,因此这些国家很难在纺织服装产品上获得竞争优势,从而企业追逐利润的目标也难以实现。但是,通过利益集团有组织的游说来寻求贸易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①。同时,欧盟(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发达国家)长期存在的纺织服装进口配额体制也使得欧盟纺织服装生产者的组织性很强,因为在配额体制下经常需要以集体行动来增强谈判和协商配额的能力。(三)欧盟纺织服装非对称性贸易利益集团的游说收益在民主政治体制下,游说是贸易利益集团干预政策制定或实施的重要手段。从理论上来说,游说的净收益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贸易利益集团的组织程度;(2)游说的潜在有效性;(3)社会其他利益集团能否接受游说集团的政治结果[8];(4)产业类型。一般来讲,游说者对没落产业游说的积极性更高,因为与新兴产业相比,游说者在没落产业保护游说成功后得到的收益更高。显然,欧盟纺织服装生产者集团拥有良好的组织程度、游说资源充足、游说的潜在有效性高、纺织服装产业在欧盟已是没落产业等优势,故在相同的资源投入条件下,生产者集团得到的游说净收益最大,而零售商次之,消费者最低。所以,欧盟在纺织服装产业即将开放的关键时期,欧盟的非对称贸易集团的游说收益差异将导致欧盟纺织服装生产者比零售商和消费者更有积极性去游说政府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按照此逻辑,欧盟纺织服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似乎更应该偏向于生产者利益集团,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采取何种贸易政策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这既取决于贸易集团的非均衡游说努力程度,也取决于游说结果的可接受程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另一个关键因素的影响,那就是特定的政治事件。

欧盟对中国纺织服装配额政策的执行:以法国公投为例

欧盟在2002年2月28日的布鲁塞尔会议上正式制定《欧盟宪法草案》,并于2004年6月18日在欧盟布鲁塞尔首脑会议上获得通过,2004年10月29日欧盟25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在意大利首都罗马正式签署该条约。2005年1月,欧洲议会也批准了宪法条约,该条约规定《欧盟宪法条约》必须在欧盟所有成员国批准后方能生效。截至2005年5月27日,匈牙利、立陶宛、斯洛文尼亚、意大利、斯洛伐克、希腊、西班牙、奥地利、德国和比利时等10个欧盟成员国分别通过议会表决或全民公决的方式正式批准了《欧盟宪法条约》。但是,这部寄托着很多欧洲人光荣与梦想的宪法还需要法国的全民公决通过,按照当时的计划,法国在2005年5月29日就欧盟宪法进行公投。由于法国在欧盟内部纺织服装产业分层中处于没落行业的领先者地位,因此法国有潜在的寻求纺织服装贸易保护的需要。当然,纺织服装贸易保护政策能否实施还取决于法国的生产者、零售商或进口商以及消费者利益集团的政治游说影响力。在欧盟宪法公投和全世界纺织服装产业自由化时期,欧盟新闻媒介起到了关键作用。2005年1月1日到2005年5月29日(欧盟宪法公投日),欧盟报纸中关于生产者的消息占绝大多数,所占比例达到66%。2005年5月29日之后,提及纺织服装零售商的文章增加了39%,所占比例达到73%[8],取代了生产者消息在总数上占绝大比例的时期。但是,关于消费者的文章在这两个时期所占的比例都很低。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这说明在欧盟宪法公投之前,媒体围绕生产者讨论得很多,普遍关注生产者贸易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而在欧盟宪法公投之后,媒体将注意力转移到零售商身上,有关纺织服装贸易开放之后零售商的利益及政策诉求被普遍讨论。在法国宪法公投之前,为了寻求法国对欧盟宪法公投的支持,欧盟政府倾向于接受有利于纺织服装生产者的政治主张①。这不仅仅是由于生产者利益集团的组织化程度高,以及退出市场的游说努力要比进入新兴市场更大等原因,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拉拢生产者集团以获得对欧盟宪法投票的支持,进而使得欧盟对保护生产者利益集团的贸易保护政策的可接受性变得更强。我们甚至有理由相信,在法国公投(2005年5月29日)即将来临之际,欧盟于2005年4月份要求中国自动放慢对欧盟纺织服装的输入,开始与中国就输欧纺织服装产品的“市场扰乱”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实施配额政策的主张,这可能和这一政治事件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欧盟的这一举措理解为欧盟在法国公投前夕为博取最具影响力的法国纺织服装生产者利益集团的好感,获取法国政府和民众对欧盟宪法公投的支持而进行的一项政治活动。然而,事与愿违,法国全民公投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据俄新社报道,约56%的法国民众反对欧盟宪法。欧盟宪法法国公投失败之后,欧盟已经没有理由再继续极力支持保护欧盟纺织服装产业的配额政策。大多数其他利益集团之所以在宪法公投之前接受配额的保护政策主张,原因在于他们寄希望于换取法国最具政治影响力的生产者团体对欧盟宪法公投的支持选票。但是,在公投之后,法国全民公投拒绝接受欧盟宪法这一结果使得除生产者之外的其他贸易利益集团对纺织服装保护政策的支持力度下降。特别是在法国公投失败之后,虽然欧盟政府不可避免地会对纺织服装产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但可能会更加意识到保护零售商或消费者利益的重要性,故欧盟在配额政策执行上体现出了很大的灵活性。欧盟非对称贸易利益集团政治游说净收益状况在法国公投前后也发生了相反的变化。虽然影响政治游说净收益的第一个因素(利益集团的组织程度)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但贸易利益集团游说的有效性在法国公投前后发生了彻底变化。法国公投之前,纺织服装生产者集团的政治游说收益最高,零售商较低;法国公投之后,欧盟政府及其他贸易利益团体对纺织服装贸易保护政策的支持态度发生了逆转,这导致不同贸易利益集团政治游说的潜在有效性和可接受程度发生了方向相反的转变。法国公投之后,纺织服装生产者游说的有效性和结果的可接受程度都下降了,形势转而对纺织服装零售商和消费者有利[8]。如图1所示,生产者游说曲线的斜率下降,而零售商政策游说曲线的斜率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政治游说对零售商和消费者更加有利。法国就欧盟宪法公投的失败让欧盟各社会团体很失望,欧盟政府试图在这个特定时期为成本高昂的贸易保护措施(配额政策)进行一些补偿,具体表现为在2005年5月29日之后,政策朝着有利于欧盟零售商、进口商和消费者利益集团的方向发展。实际上,中欧纺织品贸易协定虽然在2005年6月10日就签署了,但一直到2005年7月12日才正式开始执行实施,这段时期是欧盟纺织服装零售商和进口商的关键配额缓冲期。此外,欧盟在这段时间内给了中国数量可观的纺织服装进口配额,大量的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进入欧盟,甚至还发生了大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滞留欧盟港口的情况。其实,这些现象都受到特定历史时期欧盟非对称贸易集团政治游说收益的影响。

服装贸易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服装产品,国际竞争力,出口退税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提出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在他的《国富论》中指出国际分工的原因是各国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这种绝对差别是由一国的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或其历史条件形成的,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其不具有优势的商品。随后,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1817)提出了相对优势贸易理论,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认为一国不仅可以生产和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也可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没有比较优势的商品。通过分工,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国的社会福利同样都会得到提高。各国无论处于何种经济发展阶段,都可以“两利取其重,两弊取其轻”来确定其在国际分工的位置,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利。其后出口退税,瑞典经济学家厄里·赫克歇尔(Eli Filip Heckscher,1918)和伯尔蒂尔·俄林(BertilGotthard Ohlin,1933)提出了要素禀赋论。认为国际分工应建立在各国要素禀赋基础上,一国应该从事较为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富裕的生产要素商品的出口,进口较为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分工和交换将会使贸易双方的经济水平得到发展,社会福利得到改善。

服装产业是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装产品生产的工序多、流程复杂,人员构成杂乱,操作者文化水平普遍较底,生产的手工操作程度较高。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服装针织技术起源于公元前三世纪左右,服装手工制作技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一直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的服装产业具有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的优势。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服装产品迅速销往世界各地,1995年已跃居世界服装出口第一位。但是随着我国服装产业在迅速的发展中阻力也越来越来大,虽然政府一直在政策上比较扶持服装产业,但是在中国的服装产业在全球出口过程中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我国服装产品进出口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产品就是中国出口的主导产品,服装产业也成为吸收劳动力最多的产业。本文以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TC)第四修订版作为服装产品分类的方法统计。以SITTC分类中第84章即服装及其附属产品以及84章下属的7个分支(SITC841、SITC842、SITC843、SITC844、SITC845、SITC846、SITC848)作为本文分析。

(一)我国服装产品在全球份额不断提高但在我国份额却不断下降

从表1可见,1993年至2008年我国服装产品出口增长较为迅速,出口总额从1993年的184.41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204.0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4.56%;服装贸易顺差规模也不断扩大,从 1993年的178.90亿美元提高到2008年的1181.22亿美元;在全球服装产品出口总份额也不断提高,从1993年的14.38%提高到2008年的34.30%,说明中国的服装产品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

但是服装产品在中国总货物出口比重却从1993年的20.10%下降到2008年的8.42%,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在不断完善,已经从以前单一的劳动密集型主打产品发展成了以资本、技术密集为主的机电产品出口为主的结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服装产品高额的贸易顺差已经引发一些国际摩擦,服装产品在出口过程遇到很多困难。

(二)我国服装产品出口深受本国出口退税政策和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

从表1可见,出口退税成为调节我国服装产品出口的有效杠杆论文的格式。在世界和我国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出口退税,出口退税税率调整似乎成了最常用的手段。1995年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的现象,服装出口也是快速增加,1994年出口同比增长28.69%。为了实现经济平稳发展,中央几经下调出口退税率。税率下调过程中也带来服装产品1995年、1996年出口额大幅下降。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服装出口同比下降了5.52%,面对我国服装出口的困境中央又对出口退税率几经上调,在1999年达到了17%的全额退税。2000年服装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9.92%,贸易顺差同比增长20.37%。

200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中央再度调低服装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但由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使得退税率变化未对我国服装产品出口造成很大的影响,服装产品的出口依旧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出现萎缩现象,我国服装出口受到严重打击,国内很多服装出口企业纷纷倒闭。根据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2009年我国服装出口总额为1070.51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1%。服装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又再次被调高来刺激我国服装产品出口,2009年服装产品的出库退税率几经上调达到了15%, 2010年2月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126.38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89.34%。

表1:1993-2008年我国服装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表

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

服装产品

出口总额

出口

增长率

服装产品

进出口差额

服装产品

中国出口份额

服装产品

全球出口份额

纺织品服装

退税率

1993

18441.25

-

17889.74

20.10%

14.38%

-

1994

23731.37

28.69%

23109.34

19.61%

19.91%

17%

1995

24048.88

1.34%

23079.93

16.16%

15.66%

13%,10%

1996

25034.47

4.10%

23989.99

16.57%

15.40%

10%,6%

1997

31803.25

27.04%

30685.92

17.40%

17.54%

6%

1998

30048.08

-5.52%

28976.07

16.35%

16.62%

6%,11%

1999

30078.05

0.10%

28976.09

15.43%

16.68%

11%,13%,17%

2000

36070.93

19.92%

34878.99

14.47%

18.64%

17%

2001

36650.21

1.61%

35375.72

13.77%

18.87%

17%

2002

41301.52

12.69%

39945.10

12.68%

20.31%

17%

2003

52060.76

26.05%

50639.20

11.88%

22.31%

17%

2004

61856.41

18.82%

60314.06

10.43%

23.68%

17%,13%

2005

74162.52

19.89%

72534.00

9.73%

26.33%

13%

2006

95387.77

28.62%

93663.94

9.84%

30.39%

13%,11%

2007

115520.13

21.11%

113544.03

9.47%

32.64%

11%

2008

120404.75

4.23%

118122.25

8.42%

服装贸易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 文章分析了美国有关纺织品服装的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和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并进一步阐述了原产地规则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 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 优惠性原产地规则 纺织品服装出口 WTO的《原产地规则协议》确立原产地的标准有两项,即“完全获得”和“实质性改变”。但对于什么是“实质性改变”,并没有就纺织服装产品达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因此各国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通过实施对自己有利的原产地规则,创造对自身有利的贸易环境。 一、美国有关纺织品服装的原产地规则 从适用范围看,美国的各种原产地规则可以分成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和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两大类。 表1 美国原产地规则的适用范围 资料来源:根据www.otexa.ita.doc.gov相关内容整理 1.纺织品服装的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 美国现行的针对纺织品服装的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主要适用于输入美国的纺织品和服装的数量限制、关税,以及原产地标记。长期以来美国就对纺织品服装进口实施严格的原产地规则以保护本国服装业的发展。 1984年5月,美国颁布的海关暂行条例规定:“就执行多种纤维协定而言,一件纺织品和服装的原产地应以该物品中的原料裁剪地为准”。 1985年颁布的最终条例中规定:“如纺织品经实质性制造和加工工序转变为一件商品上新的不同的产品,则视为发生了实质性改变”。 1996年7月1日美国新的纺织品及服装原产地规则——乌拉圭回合协定法案Section 334 (b)(2) of the Uruguay Round Agreements Act [19 U.S.C. 3592 (b)(2)]以纺织品或服装的加工过程或缝制过程作为判定原产地的依据。 美国1996年原产地规则生效之后,许多贸易伙伴纷纷指责该规则违背了美国对WTO协议的义务。1999年,美国同意修改部分纺织品的原产地规则。2000年贸易和发展法案405款(Section 405 of the Trade and Development Act of 2000对乌拉圭回合协定法案的334款原产地规则(the Origin Rules Section 334 of the URAA)[H.R.434]做出了修改。此次修改主要涉及丝、棉、人造纤维和植物纤维织物。但对于其他纺织品和服装产品而言,原产地规则并没有改变,甚至变得更为复杂。 2.纺织品服装的优惠性原产地规则 美国关于纺织品服装的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主要存在于美国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以及美国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特殊贸易方案中。 表2 美国贸易优惠安排 资料来源:根据www.itexa.ita.doc.gov相关内容整理 这些贸易协定成员国的纺织品服装产品将享受特定的优惠安排,通常是免除关税和取消配额限制,但前提是必须符合“纺纱后”(yarn forward)原产地标准,即纺织品服装要想享受优惠待遇,从纺纱开始至产品完成的各道工序必须全部在成员国进行。这种严格的原产地标准基本上排除了协定成员国之外的国家通过在区域内转口或设置“缝制”工厂的方式进入区域内市场,从而享受关税等优惠待遇的可能性。 表3 美国有代表性的贸易协定/方案的原产地规则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http://cbp.gov/xp/cqov/import/internationalagreements相关内容编译 二、美国原产地规则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1)分析 1.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一直受到美国的数量限制,而对于纺织品服装数量限制与原产地的认定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原产地规则非常的复杂和严格,可以有效地阻止受配额限制的国家的纺织品转口至不受配额限制或者配额尚有余额的国家或地区后再出口美国。 另外,从前文所述美国原产地规则演变的历史来看,美国政府往往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和利益的需要,随时改变纺织品原产地的判定标准,以达到有针对性地限制我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的目的。因此美国的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在一定程度上 对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造成了影响。 2.优惠性原产地规则成为美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新的保护主义手段 WTO允许成员国在其领土之间建立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而针对自由贸易区设定的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也是合法的。美国已经同十几个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今后还将进一步推进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安排(FTA)。2006年3月1日,美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在提交国会的《2005年度贸易政策报告和2006年贸易政策日程》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美国今后的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安排(FTA)战略目标。 表4 美国区域自由贸易安排的目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相关资料整理 而较为严格的“纺纱后”原产地标准使得优惠贸易安排成员国在美国纺织品服装市场占据了较大的优势。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加勒比盆地地区、墨西哥一度占据了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的前两位。可以认为优惠原产地规则鼓励优惠贸易安排成员国的内部贸易,排斥非优惠贸易安排竞争者产品,成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 3.ATC协议终止后,原产地规则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 在2005年1月1日之后,由于《纺织品和服装协议》(ATC)的终止以及纺织品和服装贸易配额的全面取消,各主要出口国(地区)在美国市场的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以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以其拥有的成本、质量优势,占据的市场份额正在上升;而长期享受的美国贸易优惠政策的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非洲AGOA国家在美国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 2005年美国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了纺织产品。从进口国别(地区)增长速度来看,来自亚洲市场的进口增长迅速,来自周边传统市场的进口增幅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在主要进口来源地中,除中国高速增长外,来自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柬埔寨等国的进口金额增幅也超过10%,而来自墨西哥、加拿大、CAFTA国家等传统供应国的进口继续负增长势头。从进口金额来看,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墨西哥退居其次。 表5 2005年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金额排名前五位的国家(地区) 数据来源: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但这并不能说明从此以后我国对美纺织品服装出口将畅通无阻,更不是纺织品服装数量限制等贸易保护措施的终结。根据中美两国签订的《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的市场准入协议》,WTO进口国对来自中国的产品保留实施特别保障措施的权利。2005年4月4日,美国自主启动了对中国出口的棉制褥子、棉制针织衬衫、棉制及化纤内衣三种纺织品的“特保”程序,并于5月13日做出了对上述3种纺织品采取特别限制措施的决定。4月28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纺织品协议执委会也于同日宣布,对中国七类纺织品设限。 2006年1~4月,我国对美纺织品出口速度比2005年明显放慢,进口金额同比增加0.83%,远远低于2005年53.91%的增长速度。印尼、越南等成为美国对中国纺品重新设限的主要受益者。印尼在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排名中由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越南则跃居第五位。 表6 2006年1~4月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金额排名前五位的国家(地区) 数据来源: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可见美国政府为了维护国内行业发展和区域内贸易利益,必然会根据不同的情形采取一些贸易保护策略。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美国政府对从中国出运棉制针织衬衫、棉制裤子、棉及化纤制内衣、棉制及化纤制胸衣、合成纤维布、袜子、精梳棉纱、棉及化纤制梭织男衬衫、化纤制针织衬衫和化纤制裤子等21类纺织品实施数量限制。只要有数量限制等贸易保护措施的存在,包括优惠性和非优惠性在内的原产地规则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的负面影响将会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