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

问题设计论文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水泥混凝土路面是当前高等级公路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本文对具体设计中的几个问题作一探讨,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砼路面;设计;路基 1 前言 水泥混凝土路面有很多的优点:路面强度高、承载能力大,耐磨耗能力强,能见度好,使用寿命长,养护费用少,行车的油耗也较沥青路面少10%——15%,正因为有这些优点,所以水泥混凝土路面在许多省市广泛使用,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我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建设呈现一个高峰期。但从道路使用运营状况来看,大多数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难以达到20一30年的设计使用年限,并且出现一些较严重的缺陷,如路面的早期断裂、错台边角破损、平整度及粗糙度差等给行车和养护带来一定的困难,且不易处理,修复费用高难度大。究其原因,除了设计施工质量问题外、还有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从设计构造的角度,就如何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性能,有效的控制路面的缺陷,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与具体做法提出一些探讨意见,供同仁参考讨论。 2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中的理论依据问题 2.1 路面设计指标可靠度的分折 公路工程结构的设计安全等级为3个等级.路面工程的安全等级仅考虑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的路面,相应的安全等级要求规定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为三级和四级公路路面增加一个设计安全等级-- 四级。并规定了相应的设计基准期为20MPa;而设计安全等级为四级的路面结构的目标可靠指标和目标可靠度.系按前三级的数值级差递降得到的。按施工技术、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要求达到和可能达到的具体水平.选用其他等级。降低选用的变异水平等级,须增加混凝土面层的设计厚度要求;而提高选用的变异水平等级.则可降低混凝土面层的设计厚度或混凝土的设计强度要求。可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予以确定 但对于高速公路的路面,为保证优良的行驶质量,不宜降低变异水平等级 材料性能和结构尺寸参数的变异水平等级.按施工技术、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分为低、中、高三级 由滑模或轨道式施工机械施工.并进行认真,严格的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的工程.可选用低变异水平等级。由滑模或轨道式施工机械施工,但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较弱的工程,或者采用小型机具施工,而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认真、严格的工程可选用中低变异水平等级。采用小型机具施工,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较弱的工程。可选用高变异水平等级。 设计时.可依据各设计参数变异系数值在各变异水平等级变化范围内的情况选择可靠度系数。目标可靠度是所设计路面结构应具有的可靠度水平。它的选取是一个工程经济问题:目标可靠度定得较高,则所设计的路面结构较厚,初期修建费用较高。但使用期间的养护费用和车辆运行费用较低;目标可靠度定得较低,初期修建费用可降低,但养护费用和车辆运行费用需提高。通常采用“校准法”来确定目标可靠度。“校准法”是对按现行设计规范或设计方法设计的已有路面进行隐含可靠度的分析,参照隐含可靠度制定目标可靠度,则所设计的路面结构接纳了以往的工程设计和使用经验,包含了与原有设计方法相等的可接受性和经济合理性。 2.2 交通量计算取值的分析 轴载换算公式是以等效疲劳断裂损坏原则导出的。对于同一路面结构,轴载和标准轴载产生相同疲劳损耗时。才能等效换算。在交通调查分析双向交通的分布情况时,应选取交通量方向分配系数,一般可取0.5;并依据设计公路的车道数.确定交通量车道分配系数(应剔除2轴4轮以下的客、货车交通量),即为设计车道的年平均日货车交通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如,我在讲授苏教版《祝福》这篇文章时,由于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生活相距比较远,而且课文内容又很沉闷,通常会使课堂气氛枯燥无味。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老师必须设计有趣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设计这几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其一“,你们说一说祥林嫂是不是一生都没有春天的女人呢?”其二“,祥林嫂是怎么死的,穷死?饿死?冷死?”一提出些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激活了,学生讨论纷纷、畅所欲言。学生经过讨论这些问题,从中领悟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同时让学生领悟到和祥林嫂相比,自己是幸福的,我们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生活上的悲哀及困扰,所以更应该发奋学习,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显而易见,采用趣味性的问题设计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还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问题设计时要留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如果学生没通过思考就有点体会,但是想表达又表达不出来时,则先不去引导他;如果学生没有通过绞尽脑汁而又想不明白时,则不要去启发他,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灵活运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方法,留给学生一些自由想象的空间,使他们更好地去发现问题、去探索问题、去处理问题,进而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如,在讲授苏教版《赤壁赋》这篇课文时,我有意不讲课文中客人吹箫及苏轼发表感慨和议论方面的内容,而是立即转入下面段落学习当中。机敏的学生很快就发现这个问题,而且主动发问“:为何客人吹箫那段内容及苏轼议论的内容老师没有进行具体的讲解呢,他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也很快地引发了其他学生的参与。我让他们进行讨论后,只归纳了问题的几种大概性,而没有给予他们准确的答案,这样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下课后查阅许多有关资料来学习。由此可见,运用此种提问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育他们发现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激励机制设计信息经济学

一.信息经济学的基本要点

1.信息与激励。信息经济学是近年来最重要和充满活力的经济研究领域,它研究决策者拥有不同信息的状况。信息的非对称性在很多领域存在,所谓非对称信息是指某些参与人拥有而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例如:银行不可能了解借贷者未来收入的全部信息,拍卖人并不知道潜在客户所愿支付的全部信息,政府在不太了解个人和企业纳税能力时必须制定税收政策等,这类现象称为外生信息不对称。公司的所有者并不全部了解经营者资产营运信息,行政管理者也不了解下属是否在认真扎实地履行职责等,这类现象称为内生信息不对称。不完全、非对称分布的信息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尤其当信息优势经常被有策略的利用起来,因此,信息经济学研究集中在如何才能制定出能处理非对称信息下不同激励和控制问题的契约和制度。在外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决策者通过设计一个激励合同或契约,以获得真实、有用的信息,诱导他人“讲真话”;在内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决策者通过设计一个激励机制,以诱使另一方当事人采取正确的行为,形成“不偷懒”。这使我们能更好的理解保险市场、信用市场、拍卖、公司内部组织、工资结构、税收系统、社会保障、竞争条件、政治制度等等问题。信息经济学研究信息与激励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任何一种制度安排或政策,只有满足个人的“激励相容约束”才是可行的。威廉·维克里(WillianVickrey)的研究关注不同类型的拍卖者的特性以及他们如何被最优设计以创造经济效率。他的努力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并且这一领域已经扩展到实用范畴,如:财政部发售公债等。20世纪40年代后期,维克里设计了一个模型表明能通过设计所得税获取效率与公平的平衡。25年后,詹姆斯·米尔利斯(JamesMirrlees)找到了能更彻底地解决最优所得税问题的办法。米尔利斯很快认识到他的方法能被应用到很多其它的类似问题。这已经成为现代关于复杂信息和激励问题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米尔利斯的方法在不能观测到其他人行为的情况下尤为有价值,即所谓的道德风险。要回避由于非对称信息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关键是要设计一些最优的契约或机制。

2.所得税。很久以来,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一直在研究所得税原理,不同的公平原理决定了税收结构。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维克里分析中强调累进税率安排将会影响个人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因此他重新定义这个问题时注意到了以下两个方面:激励问题——每个个人在选择工作努力程度时会考虑税收安排,非对称信息——实际上个人的生产力对政府来说是未知的,他定义了解决的总原则,但并未成功地掌握其精确因素。直到25年后,这个问题才被米尔利斯重新考虑,他通过建立一个范例(样本),来分析具有广效性的以非对称信息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经济纠纷,解决了这一问题。米尔利斯定义了一个严格的条件(单一交叉点),大大简化了问题,使问题有可能解决。他的分析中含有揭示原则——一个普遍原则的萌芽思想。根据这一原理,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问题能从相对有限的分配机制集合中找到解决方法,这种分配机制能导致个人在不与自身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暴露出真实的私人信息。通过这一机制,制定最佳条约以及对激励问题的其它解决办法变得容易多了。

3.道德风险。在经济活动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某些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利益时,往往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如保险业存在显著的问题是被保物品的损坏不仅仅依赖于天气、偷盗这些外部因素,而且依赖于投保人对被保物品的管理,这一点使保险公司付出了昂贵代价。健康和残疾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中也出现类似问题。保险项目会加大风险承担并影响到个人管理被保物品的办法。在分析这些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时面临的主要困难与维克里强调,米尔利斯解决的所得税问题很类似。20世纪70年代中期,通过简化问题定义,米尔利斯为日益有力的分析铺平了道路。他注意到人的行为间接暗示了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可能性的选择。因此,最佳补偿协议的条件提供了人选择可能性信息及保险保护必须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以提供商合适的激励因素。在设计激励方案时,委托人必须考虑激励人的成本与委托人利益的一致性。人对处罚的敏感度越高,人对结果选择的信息量越大,成本越低。合约中规定,人承担不受欢迎结果的部分成本或者获取令人满意结果中的部分利润。投保人像保管未保险物品一样保管被保险物品,执行者像管理自己的公司一样管理公司。

4.拍卖。拍卖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提示信息,一是减少成本。非对称性也是拍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拍卖时,潜在的购买者对出售的财产或权力了解不多。1961年、1962年维克里在两篇论文中分析了不同类型拍卖的特点。维克里根据治理交易的制度规则,把拍卖分成四种类型:英式拍卖、荷兰式拍卖、第一价格拍卖和第二价格拍卖(即次高价拍卖)。他着重研究了现在被称为维克里拍卖的次高价拍卖。在这种拍卖中,物品根据封闭价被拍卖。出价最高者以次高价购买拍卖品。这是一种能引出个人真实意愿的机制实例。如果出价比自己所愿支付的更高价格,一个人需冒其他人也同样行为的风险,则不得不亏本购买拍卖品。相反,如果一个人出比自己愿意支付的低的价格,他冒着也许其他人能比他自己所愿意支付的更低价格购得拍卖品。因此,在此类型拍卖中,真实报价对个人最为有利。这种拍卖具有更高的社会效率。维克里的分析不仅仅对拍卖理论有着重要意义,并且为设计能提供社会激励的资源分配机制带来了深入的洞察力。詹姆斯·米尔利斯和威廉·维克里共同荣获了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奖励他们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理论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下面分别介绍他们的主要理论贡献。二.经济中的非对称信息以及相关问题

在劳动力市场中,雇主和雇员的信息是非对称的。雇主无法了解雇员能力的信息,只能根据雇员的社会平均能力制订工资标准,导致雇员的“逆向选择”,直接造成高能力的雇员离职,公司多为低素质雇员,给公司造成一定损失,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甚至会造成“低素质员工驱逐高素质员工”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公司必须选择某些易于辨别的信息。目前,教育水平作为显示能力的主要信息之一,即不同能力的个人接受教育的成本不同,高素质人才通过选择接受教育把自己与低素质人才区分开,但教育成本与能力具有非相关性,低素质的人才可以模仿高素质人才选择相同的教育水平,从而使教育水平信息失真,导致“逆向选择”。信息甄别成为解决“逆向选择”的关键。这方面的研究和理论在模型上虽有重大进展,但它的实证性有待继续测定。非对称信息在产品市场中的表现与劳动力市场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是卖方更清楚成本、质量、价格等内在属性,但不清楚买方愿意支付的价格、需求、市场的定位等;而买主正好与之相反。存在的隐患也主要是“逆向选择”,问题的关键是信息传递。改善这种状况的途径,彭斯认为,如果较高质量的卖主能够寻找到某种途径向买主传递自身产品质量的信息,而为此付出的成本要比低质量产品的卖主低,使劣质产品卖主的模仿成本太大而不具有模仿的动机。总之,无论信息质量的优劣,只要高质量产品卖主的信息边际成本小于低质量产品卖主的信息边际成本,就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目前产品的广告宣传、商品的退赔、维修等保证,都是信息传递的简单运用。

80年代西方学者把信息非对称理论运用到金融市场,极大地丰富了金融中介理论和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信息的非对称状态,就鼓励了信贷资金向低信用企业流动,抑制信贷资金向高信用企业的流动,即信用质量越差的企业,越可能取得信贷资金。这种不合理的资金分配机制对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极不利的影响。在完成交易之后,又引来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即放款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或损失,具体表现形式为:违背借款协议,改变资金用途,私自用于投机易或高风险项目;隐瞒投资收益,逃避偿付义务;对资金的使用效益漠不关心,不负责任,致使借入资金发生损失。为什么金融市场中信息非对称的表现与普通商品、劳动力市场有重大差别呢?因为金融市场具有不同于其他市场的重要特征。一般市场的交易是钱物交易,钱物两清后,交易双方基本上没有后续权利和义务;而金融市场的交易大都是放款人放出资金后并不能马上从借款人手中得到任何等价物质,他所得到的只是在未来某个日期偿还本息的承诺。由于信息的非对称,不同的借款人,甚至同一借款人在不同条件下作出承诺的可靠性,都不可能一样,致使出现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西方著名学者罗斯进行了大量开创性研究,他直切问题的核心,即企业的金融结构与市场价值的关系,这就是响誉世界的MM定理。他主张只根据企业负债比来测定企业的市场价值,他的分析方法虽没有全新的结论,但他的方法是崭新的,给人一种全新的境界。为了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笔者主张在罗斯分析的基础上,应完善以下机制:加强对证券持有人的约束;健全防止管理人员向外输出错误信息的内在机制;严惩证券持有人贿赂管理人员,输出错误信息,使自己谋利的非法行为;加快防止故意制造“道德风险”的立法工作。上述机制的完善和规范,都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信息非对称理论在证券市场运用中所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表现则更为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证券市场上没有办法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为要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基本条件是改善信息的非对称状态,要改善信息的非对称状态,必须花费一定的信息成本进行调查、分析和监督,然而证券市场的高度分散性,“搭便车”行为普遍存在,抑制了信息投资。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机构大户操纵市场,银行违规资金入市,证券机构违规透支,新闻媒介推波助澜,误导误信股民跟风等,都是信息传递机制不畅,功能存在障碍的具体表现。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在证券市场的信息传递模型中,除非有严格的约束条件,否则不存在唯一均衡。只有提高企业自己的信息成本,才能实现有效的分离均衡,才能使信用差的企业放弃模仿信誉好的企业的动机,但均衡的唯一性仍是一个有待继续解决的问题。结合我国的证券市场,其核心是保证信息传递畅通、充分、准确,从而逐步趋于完全对称。具体措施是: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上市流通,以利健全信息传递机制,改善市场结构,减少信息扭曲,提高信息质量,发挥信息显示器的正常功能。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需求者实际上无权选择,一旦信息质量存在问题,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将无法挽回。因此规范和完善上市公司信息传递机制,降低信息成本,规范会计职业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提高其风险度;另一方面加强行业自律,提高其约束自己的行为的能力。信息成本的存在使非对称信息的产生成溪必然。

另外一个热点问题是:中国国有企业由于经营不善,面临倒闭,在新的政策下,国企拍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使国有企业的拍卖更为有效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拍卖前必须先清楚两点:一是被拍卖企业的经营现状;二是评估该企业的资产。拍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弄清投标者对被拍卖企业的真实评价。这就需要投标者花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调查该企业的资产状况,同时,拍卖者也要尽力弄清投标者对企业的真实评价。在欧洲,许多拍卖者得到的价格都低于投标者对企业的真实评价,因为,常常有这样的集团,由于他们比别人更了解该企业,掌握了有关该企业的更充分的信息,从而压低了该企业的价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进行二级密封价格拍卖法,即通过投标者之间的竞争,由出价最高者以次高价格购买,从而激励投标者说真话。不过,拍卖者有时也会与投标者合谋,从而使拍卖失效,尤其是在拍卖公益企业时。故而,应采取一种更为公开的拍卖方式,让更多的投标者竞争。比如,英国就把一些公共事业企业卖给法国(如水利系统)和美国(如电信系统)。中国不一定要采取这样的方式,但一定要使信息更为公开,拍卖更为公正,这样,才能使拍卖成功。在经济转轨时期,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由政府代表的全体人民,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的企业隶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因此在企业兼并时会常伴随有“一定的道德风险”问题。这一问题很有意义,其核心是产权问题。两个归属不同政府部门的企业兼并时,兼并合同会偏向哪一方或保持中立是很难给出清楚明确的解释的,因为两个政府部门有不同的利益目标。这与委托—理论略不同。委托—理论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委托人、一个人的情形,委托人应该为人设计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比如高工资,与工作绩效挂钩的奖金等使人更有效地工作。一般来说,为了控制风险,一个人不允许同时有两个委托人。在这种情况下,“兼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受到“兼并”的威胁,人即经理会更努力地经营企业,使企业的资产不断增殖。通常情况下,经理并不希望“兼并”发生,除非其经营状况相当糟。事实上,通过对兼并制度的分析及对兼并实例的考察,我们认为,“兼并”的作用与效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如前所言,分属两个政府部门的企业之间的“兼并”则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存在两个委托人,其中一个委托人会控制兼并合同的签订,从而弱化另一个委托人的权力。三.国有企业的激励问题分析

国有资产是通过层层的关系才到达企业的,而中国国企的委托关系具有无限循环的特性。在委托—链条上的当事人既是委托人又是人。从理论上讲,国有资产属于全民,工人阶级是全民的优秀代表,是初始委托人,委托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人,而政府又作为委托人委托经理来管理国有企业;经理是国企的人同时他又作为委托人,委托车间主任管理生产经营;车间主任是人同时又是委托人,委托工人进行生产。工人这时成为最低层次的人与最高层次委托人扣成一个环。因此,解决这种委托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规避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即使委托人和人的利益趋于一致。也就是委托人要在全社会设计一套对人的激励相容约束机制的方案,使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必须维护委托人的长远利益。变“损人利己”为“双赢”是这套机制的核心所在。当对人付出的努力不能进行完全的检验,从而人有可能试图只付出少于他能够付出的努力时;当一个只根据行动而不兼顾结果支付报偿的契约建立时,潜在的道德风险立即产生。对委托人来说,人行动是不可预测的,委托人的问题是如何根据可观测到的信息(资产增值率、利润率、市场占有率、同行业企业家正常利润等)来奖惩人,以激励其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我们用A表示人所有可能选择的行动的集合,a∈A表示人的一个行动,可以是任何维度的决策变量如a=(a1、a2……),a1、a2表示人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工作时间或代表固定资产投资和开发研究等。θ是外生变量称“自然状态”,a、θ决定一个可观测的结果π(a、θ),如产出。委托人的问题是设计一个激励合同S(π),根据观测的产出π对人进行奖惩。设人努力的负效用为C(a),委托人的期望效用函数为V=π(aθ)-S(π),人的期望效用函数为U=S(π)-C(a)。前面已经提到委托人和人的利益是冲突的,因此除非委托人能对人提供足够的激励,否则,人不会如委托人希望的那样努力工作。委托人的问题就是选择a和S(π)最大化,即上述自己期望效用函数。但这样做的时候面临着来自人的两个约束。第一个约束是参与约束即人接受合同得到的期望效用不能小于不接受合同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U(由其他市场机会决定),可以表示为S(π)-C(a)≥U。第二个约束是激励相容约束,在任何激励合同S(π)下,人总是选择使自己期望效用最大化的a,因此任何委托人期望的a都只能通过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实现。如果a是委托人希望的行动,a′∈A是人可以选择的任何行动,那么只有当人从选择a中得到的期望效用大于从选择a′中得到的期望效用,人才会选择a,激励相容约束的数学表述如下:s〔π(aθ)-C(a)〕≥S〔π(a′θ)-C(a′)〕a′∈A,这就是解决道德风险的基本简化模型。当然要得出最优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数学变换,还要考虑a、θ的分布密度,这里从略。

下面讨论逆向选择模型。根据显示原理,我们只需要考虑能使人出于自身利益真实显示他所属类型的契约,并根据声称自己具有的属性来决定按契约支付报偿。a为人的内在属性(不是道德风险模型中委托人希望选择的行动),a′是人声称的属性,W为委托人为人设计的契约,U为人的效用,则防范逆向选择的模型为:U〔W(a),a〕≥〔W(a′)a〕aa′∈A上述激励相容约束机制模型从表面看,在企业利润的蛋糕上政府似乎分得了较少的份额,其实在这种机制的运作下的委托关系会创造循环的创新支力,会使企业利润的蛋糕越做越大,国家、政府会得到长期的不断增长的利润“蛋糕”。在以上的模型下需要对企业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人的收入一定与企业的业绩挂钩与职工分配基金脱钩,体现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尤其是智力要素价值要得到实现,得到蛋糕的份额与其努力程度成正比。同时,企业的激励相容约束机制也需要一个规范化的市场环境。环境对人的约束是刚性的、使他别无选择。市场的评价约束着人,公司的经营状况基本取决于经理的能力,公司一旦破产,经理的人力资本价值在市场上就一贬到零,甚至可能从此断送经理生涯。这种来自人力资本市场的约束是最硬的行为约束。而资本市场对人的约束是来自股东(委托人)的间接控制,使人不得不考虑委托人的利益和要求。企业激励相容约束机制的运作需要法律的保障,企业经理的任用要通过法律程序,另外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督查要法制化。还要建立企业内部职工举报奖励制度,这样才能使国企委托——关系处于良性的循环之中,使这个环紧紧地围住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结语

客观上讲,非对称信息的研究目的在于如何设计一种有效的经济机制,选择满足委托人、人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的约束激励合同以期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函数,促使资源的帕累托最优。这方面研究理论和现实还有差距,但就约束、激励的某一方面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可二者的相容仅表现为模型。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激励理论和实践呈现出日新月异,而约束的理论和实践则相对滞后,使激励机制发生扭曲,甚至有人认为监控就是惩罚。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思维定式,实现激励约束相容,二者不可偏颇。这方面我们有丰富的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今天,我们正在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许多问题有待信息经济学去参与研究,如保险业、拍卖业、旧货市场、棘轮效应、国企改革、税收、财政、制度变迁以至产权等等。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型的经济学科,它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体现知识经济的发展,最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参考文献:

1、乌家培.信息经济学.经济学动态,1997(8)

2、张维迎.博奕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1.

3、黄奕林.信息经济理论的发展.经济学动态,1998.1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当前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不足,效率偏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语文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课堂教学也在变革,但无论教学内容怎样变化,教学思路怎样更新,教学方式怎样改进,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提高课堂问题的有效性以及对问题设计思路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语文课堂中的有效问题

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状态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情景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并且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踊跃地参与进来,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有效的教学状态。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结合学科的实际特点。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提问,让语文课堂真正变得有效。

二、设计有效提问的思路

1.问题要具有兴趣性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但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能使学生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寻找教材中的教学突破点,在语文课中拟定情景,来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可以从文中的人或事物入手,让学生进行联想和创造,这既能使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又能够拓宽教学内容。

2.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价值

(1)问题应新颖。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能帮助学生增强思维能力并培养注意力。语文的课堂问题需要创新,以此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孤独之旅》一课时,设计这样的问题给学生:“假如你是主人公杜小康,在这样的暴风雨的洗礼面前,你会如何做呢?”此类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从而加强对课文的把握。

(2)问题应有效。语文课堂的问题一定要符合学生实际,确保所提问题能使学生得到启发,从中获益。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连贯和严谨性,保证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只有有效的课堂问题,才能保证教学获得最大收益。

(3)问题应适度。我们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提出的问题应深浅得当、难度适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状况来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确保每位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各得其所,如此,才能提高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实际上提高语文课堂的效果。

综上所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不但能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同时,可能发展语言技能并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学生只有在有交际内容以及交流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在课堂上真正一起互动。因此,教师唯有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提问设计以及改善课堂评价,才能真正优化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庄宽.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对策研究:新课程视野下的中学口语交际教学反思之二[J].现代语文,2009(09).

[2]彭卫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何构建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模式[J].青年文学家,2011(13).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汽车设计开发粗略地分为造型、详细设计和样车试制这三个阶段。通用汽车专家团队总结出:“在汽车设计开发中,如果问题提出越早越多,则开发成本越低、周期越短,如果问题提出越晚越多,则开发成本越高、周期越长。”例如,在设计阶段,利用三维尺寸分析软件以及RSS(RootSumSquare)计算建立尺寸分析模型,将DTS(DimensionalTechnicalSpecifi-cation)的公差合理地分配到各个总成、分总成、单件,并体现在GD&T(GeometryDimension&Tolerance)上,各零件厂家依照标准加工。此种方式在设计阶段对后期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警,并且在设计初期解决,使得后期多次的设计变更、模具更改、夹具调整得以规避,从而降低了研发费用,缩短了开发周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增加了产品的竞争力。又如,人机工程导入产品虚拟设计阶段实时地、并行地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尽早地优化产品设计,实现产品开发的同步进行验证产品设计。反之,人机工程不参与虚拟制造的开发,在零件开模之后实车进行验证,发现问题再由产品工程进行必要的更改,如此的开发过程相比同步开发,开发质量明显降低,成本显著提高,并且会带来更长的开发周期。如果能够让汽车开发团队尽量早并尽量多地提出问题,将能够降低汽车设计开发的成本和缩短开发周期,这就要求问题管理贯穿到汽车设计开发全过程当中,特别是造型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需要鼓励大家尽早地多提问题和快速解决问题,防止问题落到样车试制阶段才发现和提出来,这样解决问题的费用就高,解决的时间周期就比较长。对应汽车设计开发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汽车开发团队需要及时和尽早地提出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造型阶段,大家需要针对造型的整体风格、造型分缝的大小、造型圆角的工艺可行性、造型零件分区的合理性等等作出评审,并提出和解决问题;在详细设计阶段,大家需要对零件结构的合理性、总布置的可行性、结构刚度等的CAE分析合理性、公差分析通过率等进行评价,并提出和解决问题;在样车试制阶段,大家需要对工装与零件的合格率及匹配度、工艺布局的合理性等进行现场验证和评估,并提出和解决问题。因此,问题管理需要贯穿到汽车设计开发全过程中,才能为快速解决问题提供可靠地保证。如果在某个阶段忽略问题管理,则会使问题提出和解决的速度下降,势必造成汽车设计开发工作迟缓,从而导致汽车设计开发成本的增加和周期的延长。

2问题管理的系统化、体系化、流程化

汽车设计开发的问题管理是如此重要,大家需要把它系统化体系化流程化,这样才能确保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工程师人员能够按照统一的规则来完成相应的工作,尽早并快速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管理系统化是指针对某个专业领域的问题管理需要系统化,这样可以防止由于主观因素等原因造成问题的遗漏。例如钣金件设计冲压成型性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要点,冲压成型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需要有一套系统化的管理办法,这样不会因为年轻工程师经验不足而遗漏掉某个分析环节的问题。问题管理体系化是指在某个设计开发阶段的问题管理需要体系化,这样可以防止整个开发团队问题管理进度不一致造成问题解决效率低下。例如在详细设计阶段,造型、感知质量、总布置、冲压、尺寸、总装、涂装、车身工艺和工装等问题都会形成问题清单进行管理,但是如果整个项目组没有对这些问题管理进行体系化地管理,会造成某些区域问题解决周期较长,从而影响到整个开发的进度。进一步说,在详细设计阶段,假如只重视了造型、感知质量、总布置、冲压、尺寸、总装、涂装、车身工艺和工装问题这些清单的解决效率,忽略了冲压清单的解决效率,会形成整个车型开发项目进度的短板,延误项目的进程。因此,在某个设计开发阶段有必要对各专业提出的问题清单进行体系化的管理,整体推进问题解决状态,尤其是推动低状态问题的快速决策和解决,确保整个开发周期满足项目的要求。具体做法可以如下:对所有这个清单的总体状态做出把控,并在整个开发团队内共享相关的信息,例如及时该车型开发项目问题解决总体状态表,对低状态问题予以推动等等。问题管理流程化是指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关闭需要形成相应的流程,这样可以使团队成员遵循既定的工作规则,避免因为流程不清晰而造成工作的推诿,影响工作效率,从而导致项目延误。对于汽车产品,它的特点非常明显,比如零件众多、特征复杂及材质多样等。这些特点会导致各种感知质量问题。其中,《整车静态感知质量工作流程》就对静态感知质量问题跟踪管理等进行了详细的定义,如在某个开发阶段由静态感知质量工程师进行问题状态管理,问题响应需要问题责任区域在问题清单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等等。这样其中的各种角色就能够明确工作的时间节点和工作内容,对于问题提出、解决和关闭都按照这个统一的流程来执行,分工与合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工作效率高,问题解决的速度快,从而缩短汽车设计开发的周期。

3问题管理需要专人负责制并常态化

汽车设计开发过程中,各阶段的问题侧重点各不相同,各专业模块各有特点,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专人负责制地管理,并使其常态化,进行常规化、持续化管理,直到项目完成。例如冲压同步分析问题清单就需要有冲压工程背景的冲压工程师来管理,从第一个问题提出到最后一个问题关闭期间,都需要专人跟踪推动,并在汽车设计开发团队里形成常态化的管理模式。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使问题一提出来就能够传递到对应的产品工程师处,并且由提出问题的冲压工程师与该产品工程师密切沟通,共同讨论问题解决的对策,产品工程师再将达成共识的对策落实到具体的产品结构中,冲压工程师再次分析产品数据,验证其冲压成型性,直到问题关闭。例如,冲压工程师做冲压成型性分析后,发现左/右前轮罩外板加强板钣件成形时,在拐角处有开裂现象,立刻将此问题纳入冲压同步分析问题清单跟踪。他找到对应的产品工程师,并一起寻找问题解决的对策,经过双方沟通达成“在此拐角处增加缺口,向内凹5mm,并局部修改产品特征”的修改意见。产品工程师修改此零件3D数模,落实该措施,最后形成新的产品数模,提供给冲压工程师再次分析,结果满足冲压成型性分析,问题关闭。

4问题管理需要分散与集中并行

在汽车设计开发过程中,对于某个专业领域提出的问题,我们以单一问题清单的形式来管理,由问题提出区域来跟踪管控问题的进度和状态,这就是分散管理。但是由于在整个汽车设计开发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到某个专业领域,而是跨多个专业领域,这样的问题就相对比较复杂,需要集中管理。例如,总布置遇到的问题大多数是跨专业科室的,需要集中管理和决策。进一步举例如下,发动机舱布置作为整车开发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汇集了整车各专业设计因素,集材料、性能、安全、加工、装配、维修、成本及美观等诸方面于一体,充分展示了整车的设计水平,尤其需要多个科室协同进行相关问题的处理和决策。又如,产品工程师在设计开发某个零部件时会遇到与下游科室零件搭接的问题,也需要集中协调和管理。再如,产品设计不满足制造需求,属于跨产品工程和制造工程区域的问题,也需要集中管控,召开专题会议上升决策等,避免由于专业角度不同而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妨碍问题的快速决策和解决。另外,在某个设计开发阶段,同时会存在有多个专业领域的单一问题清单,这些清单即使有专人管理,也需要集中汇总状态和做总体控制,这样才能确保整个汽车设计开发的进度不因为某个专业领域问题解决效率低下而拖后腿。

5问题管理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上措施再完美,离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发挥作用。因此,在汽车设计开发过程中,必须要发挥开发团队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问题管理才能够卓有成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问题,首先就是要形成一致的目标,以解决问题的结果为导向,把大家的意识统一起来,这样行动起来大家参与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发挥出来。例如为解决“轮罩与裙板图示处配合不美观”这个感知质量问题,感知质量工程师、造型工程师、产品工程师形成一致的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该问题,使轮罩与裙板图示处的配合能够满足感知质量的要求。这样大家目标一致之后,无论是在讨论方案、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大家心无杂念,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解决当中,一心一意做好各自的工作,直到问题关闭,目标实现。其次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需要在整个汽车设计开发团队里倡导出一种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共同提升的工作氛围。只有这样,大家才会主动提出问题来共同讨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大家一起集思广益,共同促进问题的解决,从而推动整个汽车设计开发项目向着既定的时间节点和成本目标、质量目标迈进。

6结束语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实施PBL教学有很多优点,比如:在传统教学环境中开展PBL教学,由于现场课堂环境可以营造逼真生动的问题情境,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可以面对面交流,所以“参与学习者可以感受到真实的学习激励气氛,能够充分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在传统教学环境中开展PBL教学也具有以下的局限性:

1.学习资源的获取极为有限

传统教学环境中的PBL,学习资料仅局限于课堂中现有的资料,资料的来源面狭窄,资料内容的数量与质量也相当有限。

2.学习小组成员思维同质性高

传统教学环境中的PBL,学习小组成员主要局限于同一个班级的同学,这样,小组中各成员的思维同质性较高,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提高。

3.PBL的评价受教师本身能力的制约

传统教学环境中的PBL,教师必须扮演学科专家、资源引导者和任务咨询者等多重角色,如果教师在这几方面没有较高的能力与素质,那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就可能不够全面、不够客观,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贪信心。

4.教学花费时间比较长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出发的,是跨学科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PBL教学中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备课,并且在让学生主动寻求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索性学习。因此,教学时间会比传统教学花费得更多。

5.知识迁移比较困难

由于受课堂环境的制约,很难顾及到问题解决的举一反三以及解决途径的多元化,造成知识的迁移性不强。

6.教师缺乏必要的技能和参与的动机

传统教学环境中的PBL,并不是学生们在问题讨论时遇到的问题都能由教师来解答的,受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影响,有些教师因害怕自己的权威受到影响,而缺乏PBL教学的主动性。

二、网络教学环境下实施PBL教学的优势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相比,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环境具有时空开放性、交互灵活性、现实模拟性以及信息资源的丰富多样等点。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利用网络打破时空局限的优点,将PBL的学习者、学习资源、学习的灵活性大幅度扩大和提高。Internet网络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生动场景,能为学习者提供海量的知识库与信息库,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与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实施PBL教学相比,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开展PBL教学具有以下的优势:

1.教与学的积极性共同提高

传统教学环境下实施PBL教学,对指导教学的教师要求较高,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往往会觉得心有余力而不足。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提供的互动交流平台,例如BBS论坛、QQ群、MSN、博客等,使本领域的其他专家、学者以及技术人员加入到学习指导中,可以将教学中的单个教师扩展成为‘专家指导团’,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索可以获得更广泛的指导”。在这样一个由“专家指导团”参与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获得了更丰富更全面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获得了提升,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随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获得了提高。

2.教学交互更加便利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师生通过各种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面对面交流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某种隔膜,师生之间能够更加自由畅快地进行交流,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另外,网络也为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对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指导提供了便利,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师无法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指导的不足。

3.学习资源的获取便利丰富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生可通过搜索引擎快速查询到他所需要的资料,也可以通过给教师或相关专家发送E-mail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识”,极大地扩展了问题解答的资源内容、资源呈现形式和资源获取方式。这样,PBL教学活动中学生探索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

4.学习社群得到了拓展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由于学习伙伴来源广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接触和了解到与自己的民族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学习伙伴,而这些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在共同探究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仅可以共同探讨学习主题在不同地域的相关信息,扩充知识,拓展思路,还能接触和了解与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完全不同的人群,这对促进人类多元化学习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对提高小组的总体智慧水平和创造性思维是极具帮助的。

5.学习交流更加畅通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利用网络协作平台,或是各种交流通讯工具,例如QQ、MSN、E-mail,视频会议系统等,加速学生之间协作、交流的速度,克服了传统教学环境下PBL学习中学习伙伴之间因为交通、通讯等等原因造成的交流障碍。

6.问题情境的呈现更加逼真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去呈现PBL的问题,使问题情境的呈现更加的逼真的,这样便于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问题,便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7.学习评价的更加客观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利用网络工具记录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为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而且,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评价教师队伍扩大了,评价主体不仅仅限于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包括学生的家长、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社会人士等等,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学生可从多方面获取综合性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三、PBL模式应用于网络课程设计的可行性

计算机网络环境为PBL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整合各种资源的平台,充分地发挥网络的优势,能更好地开展PBL教学。前面我们已经探讨过现行网络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探讨了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开展PBL教学的优势,综合上面的研究,我们来分析一下将PBL作为网络课程的设计模式会有哪些优势,是否可以弥补现行网络课程中的一些不足。

1.PBL是一种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教学策略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活动围绕一个真实情境的问题展开,而且强调小组协作学习。将PBL作为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可使网络课程中呈现出优良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在这个活动里,学习者交互的信息来自于网络,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也通过网络通讯工具来实现,教师对学习者指导更加及时,体现出了网络课程的交互性特点。

2.PBL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

在情境中发挥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取代灌输式的、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方式。将PBL作为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可使网络课程真正体现出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特点。

3.PBL重视学习评价与反思

并且评价方式力求多样化、科学化。将PBL作为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可以利用网络的特点和优势,使学习评价更加客观及时,实现多元化评价,网络课程的评价设计丰富更合理,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

四、基于PBL的网络课程设计流程

在基于PBL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中,我们应该把握PBL的基本特征,以问题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在设计过程中要以问题情境的设计作为开始,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现在相关情境中,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活动设计的作为设计的中心任务。PBL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应用于网络课程设计的,所以基于PBL的网络课程设计流程与其他网络课程相似,所以,我们先以流程图的形式描述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流程,除依照以上的网络课程设计基本流程进行设计外,在基于PBL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中,我们还应以下注意问题:

1.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和问题情境的设计是PBL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师在了解了课程和教学目标后,首先应为学生选择适当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应该是逐步深入的,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的展开做知识基础和铺垫,另外,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应该包含许多相互联系的知识内容,问题的解决是多途径多答案的,当问题都解决了之后,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能对知识目标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2.学习资源的设计

为了解决问题,学习者需要掌握一些新的知识和额外的信息,为此需要通过网络建立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所必须的知识资源库和相关案例给学习者。例如“,可以建立小百科资源库、多媒体素材库、案例库、学习工具库等等”。

3.学习工具的设计

在PBL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经常进行交流和协作,教师要引导学生没着正确的方向去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以及学生向教师提交学习成果等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这就需要在网络课程设计时,设计教学活动开展所需要的常用学习工具,例如网络通讯工具、问题解决工具、检索工具、文件传输工具等。

4.学习活动的设计

学习活动是基于问题的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PBL教学设计中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设计引导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活动”。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PBL教学中,学习者和教师所进行的活动各不相同,所以在进行基于PBL的网络课程中的学习活动设计时要将学习者和教师分成两个不同模块分别设计。

5.学习活动的评价设计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空间展示设计人性化

展示设计是一项强调空间环境和道具形式的独立设计职业,它是一种空间形态的构成。展示环境分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室内空间是以展品本位为出发点,在展示道具形式作用下的空间形态。本文就针对展示环境中的室内空间设计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做相关的探讨。

一、展示设计中的空间概念

展示艺术与空间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展示艺术就是对空间的组织利用的艺术。从展示设计的概念,展示设计的本质与特征,展示设计的范畴以及展示设计的程序,我们可以发现,“空间”这个概念是贯穿始终的。展示设计是一种人为环境的创造,空间规划就成为展示艺术中的核心要素。所以,在对空间设计进行探讨之前首先明确空间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每一个设计师需要把它当做“理念的基石”铭记在心的。

1.空间的两重性

空间这个概念有着相对和绝对的两重性,这个空间的大小、形状被其围护物和其自身应具有的功能形式所决定,同时该空间也决定着围护物的形式。“有形”的围物使“无形”的空间成为有形,离开了围护物,空间就成为概念中的“空间”,不可被感知;“无形”的空间赋予“有形”的围护物以实际的意义,没有空间的存在,那围护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2.空间的时间性

在展示设计中我们所说的空间是四维的,在此给通常意义上的三维空间加上“时间”这一概念。空间是可见实体要素限定下所形成的不可见的虚体与感觉它的人之间所产生的视觉的“场”,是源于生命的主观感觉。而这种感受是和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在展示环境中对展品的观赏,必然是一种动态的观赏,时间就是动态的诠释方式。

3.空间的流动性

在展示环境中,空间具有流动性是必然的,是由展示空间的功能特点决定的。展示空间是一门空间与场地规划的艺术,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用一定的表现手段向观众传达信息,它使观众犹如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艺术雕刻中,用陈列手法的动态表现,规划上有意识的引导,使观众在三维空间中体验时空产生的第四维效应。二、展示空间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

1.采用动态的、序列化的、有节奏的的空间展示形式

前面提到展示空间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所以在空间设计上采用动态的、序列化的、有节奏的展示形式是首先要遵从的基本原则,这是由展示空间的性质和人的因素决定的。人在展示空间中处于参观运动的状态,是在运动中体验并获得最终的空间感受的。这就要求展示空间必须以此为依据,以最合理的方法安排观众的参观流线,使观众在流动中,完整地、经济地介入展示活动,尽可能不走或少走重复的路线,尤其是不在展示的重点区域内重复,在空间处理上做到像音乐旋律般的流畅,抑扬顿挫分明有致。使整个设计顺理成章,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让人感受到空间变化的魅力和设计的无限趣味。

2.在空间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使空间更好的服务于人

展示设计需要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这是在进行展示空间分析时的基本依据。人类需要舒适和谐的展示环境,声色俱全的展示效果,信息丰富的展示内容,安全便捷的空间规划,考虑周到的服务设施等,这些都是人类在精神上对展示设计提出的要求。这就需要设计师仔细地分析参观者的活动行为并在设汁中以科学的态度对人机工程学给以充分的重视,使展示空间的形状,尺寸与人体尺度之间有恰当的配合,使空间内各部分的比例尺度与人们在空间中行动和感知的方式配合得适宜、协调,这是最基本的空间要求。同时人们应该是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活动,如果不能创造一个给人以心理上亲近温暖感觉的空间,那即便是利用了最先进展示手段的环境也只是冷冰冰的机械组成的没有生机的躯壳。一个充满人性化的展示空间才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设计。

3.以最有效的空间位置展示展品

展品是展示空间的主角,以最有效的场所位置向观众呈现展品是划分空间的首要目的。逻辑地设计展示的秩序、编排展示的计划、对展区的合理分配是利用空间达到最佳展示效果的前提。因此,设计师中必须将空间问题与展示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虑,不同的展示内容有与之相对应的展示形式和空间划分。给展品以合理的位置是展示空间规划首要考虑的问题,也是能否做成一个成功的展示设计的关键。

4.保证展示环境的辅助空间和整个空间的安全性

在一些大型的展示活动中,可能包括各种仪器、机械、装备及模型等需要消耗能源的设备。这些设备的运行大都需要一定的动力支持,如电力、压缩空气、蒸汽等,这些辅助设施也都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且必须考虑将这些设备的空间与展示环境隔离开,以防止噪声、有害气体的污染,并做好安全防范。考虑好对这些辅助空间的处理是顺利完成整个展示活动的保障。

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观众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所以必须重视展示空间的安全性。如设想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因素,如停电、火警、意外灾害等,必须考虑到相应的应急措施。

三、结语

展示设计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涉及广泛领域并随着时展而不断充实其内涵的课题。以上我们讨论了展示设计中所涉及的空间的问题,可以得知空间在展示设计中处于灵魂地位,展示活动需要传达的信息必须通过空间展现在公众面前,空间为我们的感知活动提供了场所,没有空间,我们将无法获得信息也无法和人交流。总之,正确处理好空间的问题是展示设计中的精髓;正确认识空间与展示设计的关系是做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较好的运用“空间”语言则可以赋予一个设计以实质的意义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素描艺术设计

素描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一切真正的画家和设计师而言,素描都是基本功,其重要性就如同空气和人的关系是一样的,不可或缺。应该说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艺术设计学科当然也不例外。素描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不可动摇。然而随着艺术设计学科的独立发展,以及国外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很多设计工作者提出了素描无用论,或者削弱设计学科素描教学的观点。

笔者认为这种提法不科学,也很危险,一旦泛滥开来,会对我国艺术学科的基础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接下来,我们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艺术设计学科的出现及艺术设计与素描的关系

艺术设计与素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同源异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众所周知,无论是画家还是设计师,都要具有很高的素描功底和艺术修养,具有高水平的审美能力。历史上各个时期不乏这样的代表,就文艺复兴时期来说,很多著名的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设计师,例如,米开朗基罗,他既是著名的雕塑家、画家,同时也是非常杰出的大设计师,由他作为主要设计师领导修建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气势恢弘,成为建筑史上的杰作,另外,由他修复和改建的卡比多利广场以及朱利二世的陵墓无不突显出对旧有设计理念的突破,同时也是美与实用相结合的典范,折射出其对完美永恒的一贯追求。再有如:达·芬奇,既把世界上最迷人的微笑留给了世人,同时其一生当中还有很多设计性的发明创造。另外,拉斐尔、泰勒等人在名作传世的同时,也为人们留下了很多著名的设计作品。这些成就斐然的大师们,用实实在在的作品,无意间向我们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艺术设计源于绘画,而素描作为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又积极地推动艺术设计不断发展。由古至今,从1919年艺术设计单独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性事件——包豪斯设计学院建立伊始,素描与艺术设计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素描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增强。现代主义画家康定斯基、依顿、保罗·克利等人以基础课程教师的身份主持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基础素描教学,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设计师,也为其后的设计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直到今天,世界各国的设计学院的教育体系大多和包豪斯相类似。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在各大美院内完成,其作为一个单独的体系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其标志为1956年以中央美术学院的实用美术系为基础,组建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同包豪斯的建立一样,这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里程碑。从其名称便可以看出,素描仍是其不争的基础学科。

素描作为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的作用及其影响

素描基础训练不仅是初学绘画或设计者入门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成熟画家或设计师不断锤炼艺术语言,提高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素描基础是日后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的前提,没有基本的造型能力,那么所谓的艺术设计或创作,

也只能是一种幻想。

1.通过素描基础训练,促使学生掌握绘画和设计中的美感规律

素描训练不仅要培养学生准确的造型能力,而且还可以从中掌握“形”“体”的美感规律。客观形态中线面的构成,黑白灰层次的变化,对线条、肌理、笔触、疏密关系的理解及巧妙运用等,这些都为设计语言和造型语言提供了形式美感的重要内容。大量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大量的素描训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捕捉事物形象特征的能力,才能为以后艺术设计及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日后设计及创作风格的形成提供思路上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通过素描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有序、严肃、理性的思维气质

素描教学过程中贯穿着明确的目的性、阶段性、递进性及严谨性,它是客观物象、形体、结构、体积、质感、光影、空间的综合反映。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会使学生避免浮躁,逐渐养成严谨、理性的思维气质,这为日后的创作及设计,无疑打下了良好的性格基础。

3.通过素描训练,培养学生勇于攻关、坚韧不拔的精神及善于思考的创新意识

素描训练严谨,甚至可以说枯燥,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久而久之会使学生逐渐养成一种知难而上、勇于攻关、坚韧不拔的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无论相对于设计还是创作,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解决困难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思考、求新求变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谓利莫大焉,一举两得。

4.通过素描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及“艺术”的“敏锐”观察能力

素描训练过程中,成绩的好坏与观察方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主张培养学生整体的、全面的、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正确的观察方法。在正确观察方法的指引下,逐渐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及艺术的审美眼光,把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训练的重点,努力达到眼、手、心的协调一致。5.通过素描训练,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谈及艺术修养,它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很难把它具象化,但它却决定了一个艺术设计工作者水平的高低。众所周知,不管是绘画还是设计,不管采用手工绘制还是计算机制作,其最终效果的优劣,很大部分取决于作者的艺术修养。诚然,提高修养的渠道和途径是很多,然而长期的、严谨的、正规的素描训练是培养修养,尤其是“艺术的修养”必不可缺的一环。这一点真正的画家或设计师必定会有着更为深刻的体验。

综上所述,素描相对于艺术设计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所产生的影响,遍布了整个艺术设计学科。

素描作为纯艺术学科的基础课与作为艺术设计学科的基础课的差异

随着艺术设计学科的独立发展,以及艺术设计与纯艺术在功能上的差异,我们必须正视素描相对于不同主体而言的功能上的变化。纯艺术与艺术设计自从各成体系以来,虽然说是同源,但是二者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为:创作目的不同;与社会的关联不同;对社会的贡献不同。基于纯艺术与艺术设计的差异,那么作为二者共同的基础学科,素描,相对二者而言,其功能必然发生变化。首先是培养目标的区别。素描对于纯艺术而言,造就的是艺术家;而相对于艺术设计而言,则是为了培养设计师。其次是课程性质的区别。相对于纯艺术来讲,素描训练注重画面的效果,注重感性;而相对于艺术设计而言,素描训练在注重画面效果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设计意图的表达,注重的是理性。因此可以说,作为为艺术设计学科服务的基础——素描训练,应该有别于纯艺术的基础训练。而恰恰是这些年来这方面的变化较小,也就是说,对设计学科中的素描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是必要的。

设计学科素描教学进行改革的几个趋势

1.素描训练的培养标准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素描本身也随之发生一些变化

(1)从素描本身来讲,随着艺术设计实用性的不断加强,素描训练进一步严谨化、扎实化,夯实基础是必须的,但同时也应该积极引入一些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对设计艺术是极为重要的,而就设计艺术学科而言,以往创新性思维训练更多地安排在专业设计的课程阶段,而忽视了素描学习期间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素描训练中蕴含的丰富的创造性,更多的是由学生个体去体会,而缺乏必要的引导,这在以后的素描教学改革中应作为教师的一个工作重点来抓。

(2)素描本身的形式应多样化,避免单一的全因素素描的枯燥性,可以尝试让学生体验从设计素描到结构素描,再到全因素素描。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多地体会到阶段性成果所带来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依照素描开课时间的长短,在机会成熟的情况下适当地引入表现性素描及创作性素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也是十分必要的。

2.为更好地适应设计艺术的要求,在素描训练的方式上应打破以往的习惯性思维

(1)在静物的组合及摆放上,要有新突破,如:无关联性事物组合,体量类事物组合,高差异体量组合,随机放置等,避免常规的三角构图,可以采取吊起、垒积等形式。

(2)在素描的手法及材料上要大胆尝试。以往学生习惯于铅笔排线的方法,可以引导他们了解素描的表现手法是多样性的“描、划、擦、印”等等,不同的手法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美感,同时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另外随着材料的变化,同样也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应该重视对材料的研究。

(3)在素描学习后期,训练要有创新性。要让学生知道,准和美,并不是一个等量转化关系,准不一定美,美也不一定准,刻意进行一些扭曲化、平面化、夸张化的形象处理,也是有益的尝试。另外,对过去作业量和完成时间要进行调整,适当增加长期作业,给学生以充足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同时有助于其深入能力的培养,另外还应加强对速写的训练。这是一个艺术工作者手头能力的最好体现。

至此本文对素描的定位,素描的诞生、发展,素描与艺术设计的关系,素描相对于设计艺术的作用及重要地位,以及设计艺术中的素描改革趋势,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阐述,旨在从整体上明确艺术设计与素描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其基础地位,保证我国的艺术基础教育沿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乔迁.《在艺术设计中素描问题新探》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5卷第4期

[2]方艳.《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卷第2期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第9篇

2003年教育部新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置,最忌讳的应该是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在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时机尚未成熟之际,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这自然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时,语文课堂提问也应杜绝那些“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小而琐碎的难题,让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些问题,也会使课堂陷入一种庞杂而无序的混乱状态。上述“头轻脚重”和“头重脚轻”两种形式便是课堂提问容易陷入的误区。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尝试以下的六种提问方式: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荡漾在诗人的心湖里。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作别。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蜜甜的忧愁”上了,试想,新婚而别,娇羞之后是多少的依恋与心酸?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视、电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视与完善。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将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课堂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狄金森的短诗《篱笆那边》时,在分析“上帝”这个形象时,在学生的思维先是固定在“权威的代表”“正统思想的化身”,“别人思想行为的禁锢者”,“以自身刻板僵化的理念来扼杀世间美好事物的冷面统治者”时,我顺势提出一个疑问:草莓的甜美只是想象的结果,若草莓是酸的,是苦的,我们真的不需要“上帝”吗?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走向更远更深。经过积极思考讨论,学生们谈了自己的见解:不是所有的追求都值得赞赏,当我们所向往的,所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美好的事物时,上帝的“骂”就不是无理的指责,而应是理智的劝告了。而如果不加以分析,一味地肯定追求,否定规则,结果自然会造成一种无序的世界。在《西游记》中,作为叛逆精灵的孙悟空在五行山下被压五百年后,走上取经之路,终成正果。而在今何在的《悟空传》里,孙悟空正是要一种绝对的自由,他棒杀唐僧,打破五行的秩序,但是当一切的规则都消失了的时候,他只剩下了自己,所以,他最后只能让最后的自己在焚毁一切的天庭大火之中成为一块石头。一个喜剧,一个悲剧,但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深邃的哲理:规则,是必须的,完全放弃规则,只能酿就悲剧。而事实上,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上帝和孩子的组合,而真正完美的人生,不但应该有一半上帝的理智,还应该有着一半孩子的激情。

四、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现,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而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而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在理顺了文章的思路,简析了诗的悲剧内涵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兰芝被遣回家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个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性”问题一出现,立刻“逗”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随之达到了高潮。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一方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是忠贞不渝的,他们既然有“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铮铮誓言,而且为之不惜以死抗争。虽然在同母亲的第一次交锋中,焦仲卿无奈地接受母亲的安排而遣兰芝归家,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和家长制毒害的文弱书生的懦弱性格,但从原诗中最后“自挂东南枝”更能看出他为了爱,也敢于背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训,他们真挚的爱情和焦仲卿的叛逆精神正是兰芝能够回来的保证。

而另一方同学则认为:婆婆自然也决不会容许一个有着人性的自尊的媳妇生活在自己身边。而从兰芝这一个角度讲,她作为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身上却始终闪耀着个性自尊和自强的锋芒,这种人性之光在婆婆眼中自然是“举止自专由”,成为被驱逐的理由。如果要回来,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的自尊,在婆婆的统治下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等着“三十年媳妇熬成婆”这样一个轮回,三十年的漫漫光阴里,熬去的不只是如花的容颜,磨去的还是人性的棱角,而这一切是兰芝不会做的。

五、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语文教学讲一个“拈”的工夫,即洪镇涛老师所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几个关键词设计问题,但这里老师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矛盾,这样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比如学习《巴尔扎克葬词》,拈出“短暂与永恒”的矛盾,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拈出“平凡与伟大”的矛盾,学习《迢迢牵牛星》,拈出“远和近”的矛盾等。

再如在学习《琵琶行》时,我在小序中拈出“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问学生“京都长安对白居易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来说为什么如此动人心弦?”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古代士子大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而唐代的都城长安则是他们梦想实现的地方。此时的白居易虽然被逐出这个权力的中心,暂时性地在山水间找到了寄托,但是有心报国,壮志难酬的忧伤一直是他心上的伤痕。这里的京都之音自然让回想起了往昔的岁月,心中的梦想,所以才会感到乡音一般的亲切。所以才会有后来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高山流水之慰,才会有最后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即“曲径通幽”的方式提出,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找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的联系的问题。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趣,这样就一定能使课堂从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产生“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第10篇

>>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及其改革 独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探析 物理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的行动研究 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的探讨 新时期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英语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试论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研究 浅谈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认知情况调查 学以致用―浅谈工科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方法 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方法的比较与探讨 论本科生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冲突及对策 提高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讨 公安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研究 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改革与探索 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废之争与改革出路 智能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的一些设想 本科生毕业论文问题调查报告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的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张艳红,郑春风.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问题的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5]王琪.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坚持之必要性及质量提高对策――以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6).

[6]柳巧玲,米天胜.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3).

[7][9]邓晓成.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

[8]张欣.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

[10]胡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悖论与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

[11]吴益锋,张淑敏,田夏.上海交通大学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

[12]贾廷秀.思政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

[13]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生论坛,2008,(10).

[14]乔军,孟庆玲.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1,(9).

[15]崔嵘,陈薇,刘为群.如何走出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困境――国外本科生论文指导方式及其启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1).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第11篇

因此,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地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有利于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全面提高,对于鼓励毕业生毕业后努力工作和进步,激励在校大学生努力学习和树立将来搞好毕业设计(论文)决心,也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1 目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存在问题 

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的分值结构、评阅、成绩评定规则与执行等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1],影响了成绩评定的公正性、科学性、合理性,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1.1成绩评定的分值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各高校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基本都是采用“结构分”的方式,即根据指导教师成绩、评阅人成绩、答辩成绩三个方面的成绩综合评定,三个方面的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分别占有相应的比例。具体实施中,各高校往往有自己的结构分值。这样的作法有其合理性,但分值结构也影响综合成绩。以某校为例,其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办法规定毕业设计(论文)总成绩由指导老师成绩(30%)、评阅成绩(20%)和答辩成绩(50%)三大部分组成。从所占比例上看,给答辩成绩以很高的分值比例,似乎难以保证给出合理成绩。从答辩环节看,首先,因为实际答辩时间很短,负责答辩的老师在十几分钟的时间里要看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还要听取学生陈述和提出问题、听学生回答问题等,因而对学生的成果材料、学生毕设工作情况等各项评定指标难以给出全面准确的判断。其次,有的学生论文做得一般甚至较差,但他的表达能力却很好,叙述问题清楚,侃侃而谈,因而得到不错的答辩成绩[3]。同时,学生的答辩时的水平发挥也有相当大的随机性,易受到临场因素的影响等,导致考核评定的主观性和随机性,成绩缺乏公正性[4]。 

1.2毕业设计评阅教师是人为分配 

评阅设计成果是定性评价,不是对考试试卷中客观题那样的简单判断,而是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评阅成绩是学生三部分成绩中的一个部分,不同的评阅老师对同样的毕设成果会给出不同的评阅成绩,甚至成绩差距很大,说明评阅老师给出的成绩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合理性,而人为安排某一评阅老师评阅某一学生的设计成果增加了这种不合理性。 

1.3答辩老师负责自己所带学生的答辩 

指导老师与所指导的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这是必须客观面对的,目前在答辩环节中存在老师自己带的学生参加自己所在答辩小组答辩的情况,实际上是一种重复对自己所带学生评分的问题,这增加了出现不公平性的可能。 

2 对策与建议 

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各负其责,加强相关各个方面的管理,促进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2.1合理确定分值结构 

合理分值结构的影响因素包括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参与答辩老师的个体差异因素、学生毕业成果的因素、专业特点、成绩评定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情况等,分值结构应全面客观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情况,建立影响因素与分值结构相关关系。同时,可增加成绩评定主体,如学生工作部门可针对学生平时毕业设计态度、遵守纪律等情况给出成绩,该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从而通过增加评分主题和合理分值比例,确定合理的分值结构。 

2.2搞好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成绩评定 

指导教师评分和评阅教师评分,首先制定好评分规则。再好的制度要靠人来执行,好的评分原则和方法,也要靠教师去执行。执行得怎样,要看执行者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教师要有责任心、公正心、责任感,要严格按照相应要求和规则进行评阅并给出成绩。另外,管理上要建立公正的机制,例如可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如专业方向、职称)给评阅人随机和等量分配评阅论文;对同一毕业设计(论文)可由两位以上评阅人评阅;同时,评阅教师评阅的设计(论文)应尽可能与其研究方向一致。从学习态度、外文翻译、开题报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设计(论文)本身水平等多方面全面考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5]。 

2.3搞好答辩工作 

首先,做好答辩组织工作,制定好答辩规则,并不折不扣来执行。关于答辩规则应注意指导老师不得参加所带学生的答辩。指导老师对自己所带学生毕业设计的了解和掌握完全可在平时的指导及最后对毕设成果的审查中进行,指导教师成绩部分已经体现这一点,不必在答辩中再次给学生打分。其次,参加答辩老师所提出问题应围绕毕业设计课题,难易适当,注意通过问题来考察学生完成设计(论文)成果的过程、方法、收获、结论。第三,注意学生表达能力的差异,对答辩老师的问题虽然回答表述不清楚,但能做出实质性回答的应给出同样合理的成绩。 

2.4完善和利用好网络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管理系统 

传统的教学成绩管理方式工作效率低、安全保密性差,反馈时间长等弊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信息进行科学管理,有着传统人工管理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具有存储大、效率高、方便性、快捷性、开放性、灵活性等[6]。应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管理系统。 

3 结论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定是对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一次全面的检验[7]。在重视毕业环节平时教学管理的同时,更应做好毕业环节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这一关乎学生和教育的要事。为此,应着力在科学确定分值结构、提高评阅质量、改进答辩方法、完善网络管理系统等方面加以改革,从而建立公正、公平、科学、创新、先进、有效的成绩评定机制,做好成绩评定工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桂荣.毕业设计成绩评定刍议.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7,21(11). 

[2]吴石林,张玘.浅议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中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1):40. 

[3]刘玉梅,赵琦,闫少华.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方法[J]探讨.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0(5):20. 

[4]金宝宏,宋建夏.毕业设计成绩考核评定标准的改革与实施[J].中国科学教育,2007,(21):35. 

[5]崔海亭,郭彦书.强化工程实际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接受美学;期待视域;中职语文;问题设计

一、期待视域理论

“期待视域”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解释“期待视野”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又称“文学的接受和作用论”,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于联邦德国,由康士坦茨大学的姚斯、伊瑟尔等教授创立的,被称为“康士坦茨学派”。其后又有众多学者的补充,成为当今世界颇具影响的文学理论。

“期待视域”是接受美学的核心理论,所谓“期待视域”主要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1]。

接受美学理论中强调的“期待视域”概念认为,在阅读过程中,接受对象具有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能动地参与到创造文本之中,并且赋予文本以新的价值和意义。

接受美学对中职语文教学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接受美学创立者姚斯就曾指出,它之所以能获得意料之外的成功,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在60年代由于对语文学科的普遍不满而产生的潜在需求”[2]。当然接受美学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当下的中职语文教学的境遇和氛围。

由于中职语文教学要求秉承新课程理念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侧重它的工具性,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几乎毫无新意可言,再加上中职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水平和层次的差异性,让中职语文教学更加举步维艰。

因此,接受美学理论中的“期待视域”对中职语文课堂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可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期待视域,依据不同学生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和思维模式来进行问题设计;另一方面,适当地调整和充实教学的内容并创新创造的设计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力求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文本研习的期待的意向,并形成自己独创性的文本解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二、对中职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启发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它任重道远,每位教师也必定要躬自为之,它是指教师在分析课程、教材、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筹划有利于激发、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课堂教学问题,使其能对教材文本有进一步的解读和创作。笔者认为这也正与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域”不谋而合。

1.激发学生的期待视域,启发问题

(1)问题设计的历时性。《论语》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此言得之,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的形成恰恰是一个新旧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问题设计时就一定考虑到它的历时性。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教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注释,然后老师设问:“作者写青荇,大家能揣测其背后的意图吗?”学生初读这行诗,一般都能感受到一种翠绿和自由的气息,但是,细说起来,又难以准确地解释此中感受的原因和此中的深意。此时,教师便可采用点拨法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对语境的文化背景进行诠释和体验,使他们明白其中深意。教师设问:“那我们在哪里接触过‘青荇’呢?”学生肯定会记忆起初中学习过的《诗经·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然后学生可以推究出青荇是古代浪漫爱情的一个隐晦的文学象征,从而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了更多一层的解读和把握,总之,不论哪种理解,学生对这一特定语境的文化背景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以自己的个性解读,获得了创造性理解。

(2)问题设计的情境性。在研读教材文本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换位情境,进入角色,以“我”代替“他”,获得新的文本体验。比如,在《陈情表》一文中,李密对晋武帝邀请为官的回绝。如果教师设问:“该段文字高明在哪里?”学生一时或许语塞,答不出来。教师可先让学生积极换位:设想你就是晋武帝,对李密回绝的理由该如何猜测?如果猜测理由成立,李密下场会如何?学生经过换位思考后会列出种种猜测理由,例如学生会认为李密可能自命清高,沽名钓誉,也可能认为李密仍对前蜀顾念不忘,也可能认为李密会另有所图等。然后学生会意识到无论哪种理由,李密的结局都会不言而喻,最后研习文本“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的时候,学生就会意识到李密的措辞有多么高明高深,句句都戳中晋武帝的心坎,由此学生便对李密的谨慎缜密性格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从而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一层的把握。

(3)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并非需要学生有唯一的答案,反而开放性的设计会有意料不到的好效果,例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教师在学生研读文本后可以这样设问:请大家根据文章中的语句揣测本文的主旨意图?此问题不限固定答案,目的是激发学生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经过一番研读后会得出以下“悖论”,例如根据文中的“这令我到底惦记江南了”和文末引用的梁元帝的《采莲赋》以及汉民歌《西洲曲》,有的学生认为是朱自清怀乡之作;有的学生推究出朱自清的“三重世界”,即“现实世界”“独处世界”“想象世界”,而作者在这多重世界里穿梭,找寻不到自己的位置;更有“瞠目结舌”的解读——有的学生根据朱自清的“像亭亭的的裙”“像刚出浴的美人”和引用的两篇爱情题材的古诗以及文首和文末都提到的妻子推究出可能家庭婚姻对作者的压抑等等。可见,开放型的问题设计正是体现了接受美学的实质精髓。

2.统构问题,拓展学生的期待视域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第13篇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给课堂营造轻松的氛围,让教学成为一种艺术,这是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本文着重从导入语、提问、板书设计以及语言的艺术性来探讨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艺术活力。希望对从事教师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提问;语言;艺术设计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陷入到一种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没有根据学生特点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想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我国的语文教学质量一直落后。另一方面,学生一直认为语文就不用学习,只要会认识几个字,会说话就好,因此,在课堂中常常出现睡觉以及做其他事情的现象。同时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死板,没有创新性,更提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

1. 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语的艺术设计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学必须有一个出色的开头,有一些教师往往不注重课文的导入,或者只是简单地当成了敲门砖,当门敲开了,砖也就扔了。魏书生说过:“好的导语就像磁铁,一下子就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另外,托尔斯坦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追新求异是每一个学生的共同心理,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的设计如何显得有艺术性,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艺术设计。

(1)教师的导入语中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特别是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对这方面的体现尤其明显。当学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作为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古往今来,诗词中,写风的语句有很多,例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描写南风:“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辛弃疾的《青玉案》中描写东风:“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描写西风:“莫道不消魂,席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岑参描写北风:“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等,通过引用这些诗句,来导出今天所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2)导入的语言要体现思想内涵。 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不仅要有吸引性,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性或者起到一定的启迪效果。当学到《范进中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大家都知道“头悬梁,锥刺股”这个故事,在故事中,刚开始,苏秦游说秦王没有成功,回到家遭到嫂子以及妻子的白眼和鄙视,之后发奋读书,就有了“头悬梁,锥刺股”的由来,后来游说赵王成功,回到家中,看见嫂子爬着来见他,苏秦问何故,嫂子答:“为叔叔的位尊而多金”。大家猜猜我们今天学的什么课文呢,学生能够马上猜到,就是《范进中举》,在这篇课文中,范进就相当于苏秦,而他的老丈人就是苏秦嫂子一样的人物,通过这样的导语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引出下面所要讲的课文,也让学生大概了解《范进中举》所要表达的思想。

2.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设计 课堂提问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依据教学目标重难点,科学地提出疑问以及提出重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思考以及解决问题。

(1)反思性的提问。 长期以来,学生的思维往往陷入到一种怪圈中,浅尝辄止,在学习课文时,往往不能够正确地理解语文课文的真正思想以及体会文章的奥妙之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注意其艺术性。例如在学习《我与地坛》一文时,课文后面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史铁生自从无意中进入到地坛后,就没长久地离开过它呢”,反问学生,如果你是史铁生,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真正进入到这个角色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从史铁生的角度出发,在心理上和作者产生共鸣,也就不难理解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性提问。 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更多的是通过师生之间互动,生生之间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例如:学习《伟大的悲剧》一文时,首先教师应该提问“既然是悲剧又何来伟大一说呢”,让学生组成两个阵地,互相讨论,逐渐达成一种思想,分辨出“悲”不只是“悲伤,悲痛”,同时还有“悲壮”的意思,从而得出勇士牺牲了身体,是悲壮的,但是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伟大的。从而使学生明白课文的主体思想就是赞扬一种为事业而牺牲的伟大精神,是当前所缺乏的一种精神。

(3)求异设问法。 通过采用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从而加深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认识以及理解。例如学习《阿房宫赋》时,作为教师可以将其与《六国论》进行比较,分析国家灭亡的原因,两篇论文的论点是否相同呢,从而使学生明白两者灭亡原因的不同,最终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3. 语文课堂教学中板书的艺术设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现代性的教学手法不断应用到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的重视。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语文课堂中的板书设计是无可代替的,板书设计能够彰显执教者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风格,炫耀出绚丽的智慧火花,同时充满艺术性的板书设计,能够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光辉以及色彩。那么如何设计语文课堂中的板书,才能够增加课堂色彩呢,本人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板书设计精巧美观。 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是建立在视觉心理基础之上,因此,在设计板书时应该符合规范性以及时效性等特点,同时又要追求美的视觉以及美的感受,板书的设计不仅仅是线条与文字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艺术,创新性地展示形象美、语言美以及布局美。例如:我们在学习《陋室铭》时,可以将文字以及线条结合成“陋室”的门窗以及屋瓦,这样一来,不仅使课文的结构清晰,还能够得到学生会心的一笑,激发学习兴趣。

(2)板书设计高度概括。 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应该注重板书设计的概括性,板书不仅仅能传达丰富的课文信息,而且还能够凸显文章的主旨。并不是要求教师在黑板上写得密密麻麻的,型若蛛网,也不要求教师只将甲乙丙丁简单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板书,只会让学生记不住,学生的笔记来不及记下,既耽误时间又不能突出课文的重难点。例如:在学习《口技》时,全文主要是突出一个“善”字,因此,设计本文板书时,应该高度对其进行概括,将内容以及写法构成一个大大的“善”字,突出全文的字眼。

(3)板书设计直观形象。 直观形象地运用语文板书的设计能够将理性东西与感性东西建立可靠的联系,学生能够从中学习事物以及现象,教师再建立相应的板书模型、图表就能够将课文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爱莲说》这篇文章时,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可以将荷花的外形特点与其精神内容相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形象地将课文内容与写法展示得清晰明了。

4. 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艺术设计 法国着名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展示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阵地,语言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一般我们会发现,比较受欢迎的讲课教师不仅仅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语文的艺术性。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下面就本人的一些实践经验,总结以下几种语文课堂语言艺术。

(1)语言以情动人。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因此语文课堂语言必须具有感彩,或者热情奔放,或者含情脉脉,或者委婉含蓄等。例如: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首先教师应该有感情地为学生朗读整首长诗,在读到“大堰河,今天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盖的……”,当读到这句饱含深情的语句时,下面听课的学生也会被感动,这样的朗读就再次展现了作品的感情以及渲染了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2)语言生动形象。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以及欣赏充满思想的美文佳句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的语言必须生动形象,充满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渔歌子》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让同学在脑子里展现白鹭、流水、桃花以及西塞山的轮廓,在给学生讲解这些时,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一幕幕情景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让学生仿若生在大自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乐趣无穷。

(3)语言机智幽默。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课堂环境是一个变化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课堂环境,使之符合教学要求,教师机智幽默的语言往往会产生意外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正在上课,一只小鸟飞进来,东撞西撞,最后被一名同学抓到了,这时教师可以这样说:“小麻雀没上小学就想上初中了吗?可惜它听不懂我们的课啊,还是放飞它到大自然中去磨炼吧。”通过这样的语言,就使课堂氛围一下放松下来,为下面同学愉悦学习奠定了基础。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正确掌握语文教学特点,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让语文课堂氛围像死水一样沉寂,这样不仅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炎,邱春兰.浅谈课堂教学艺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

[2] 陈瑞生.同课异构:一种有效的教育比较研究方式[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O(1).

[3] 刘延红.语文课堂语言艺术之我见[J].阅读教学论坛,2012(12).

[4] 马志国.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J].教海探航,2011(34):23-24.

[5] 马心忠.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及设计原则的思考[J].新一代(下半月),2011(10).

[6] 李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初探[J].科技资讯,2011(13).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环境生态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郑东新区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07年5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的开发和建设现今已经即将完工,首先从设计和规划上来说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世界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对整个新区的建设做了一个全面而又详尽的规划和设计,无论是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这些入手,都是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很好的解决了当地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吴良镛,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Z],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讲稿),北京,1999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第15篇

旅游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现状

职业生涯设计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在了解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及认真分析个体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职业生涯设计包括对择业的偏好、意向、期望等观念的研究,也涉及就业准备和对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旅游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方面存在以下问题:自我职业生涯设计意识缺乏。调查显示,当前旅游类专业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设计的情况相当普遍。有62%的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工作没有规划,有33%的大学生不够明确,表示“不知道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近20%学生表示“对前途比较迷茫”,而只有5%的学生有明确的规划设计。有30%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个人兴趣、气质、性格特点等并没有很清晰的认识。近60%学生没有做过职业测评,更不知道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如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到了毕业时往往就会茫然不知所措,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更谈不上对今后长远的职业规划。旅游类专业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设计的盲点,无疑增加了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受传统意识的冲击,对旅游行业的职业认可度偏低。中国传统观念里,认为从事服务工作的职业是低人一等的,这种旧意识对大学生择业会产生影响。另外,酒店、导游是吃青春饭的观点也使得大多数学生没能将旅游职业看成自己追求的终身职业,在舆论压力或父母压力下放弃在旅游行业工作。这种对职业的偏见及短见是现阶段旅游行业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

我国现行高校招生制度仍以分数为基础,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大学专业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有些考生只是凭一时兴趣,或是对旅游和酒店行业的新鲜感、好奇感,填报了该专业;有的学生则是因为所报志愿已录满,被动调剂到该专业。当他们经过专业学习和实习,对本专业和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有人会发现该专业与自己当初报考时的想法大相径庭,或者认为自己不适合在旅游行业发展,于是产生专业与意愿的背离。这种对职业的不认同感就会促使他们在毕业时选择其他行业就业。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旅游类专业的学生往往“终身职业”观念缺失。是“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这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存在的一个特殊的就业问题。在旅游院校举办的招聘会上,经常可见到这样的场景:很多酒店等服务型的单位急需人才,学生对此却反应一般,问他们自己想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很多人也说不清楚。由于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旅游类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就业稳定性差,跳槽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各类旅游院校缺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辅导。由于对职业生涯辅导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重视,或者是由于学校的人力、物力、资金缺乏,导致当前还有一些旅游类院校没有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工作。许多学校只在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或者不定期为学生举办就业讲座。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存在“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问题。上课的教师有些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对就业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只是空谈理论,不能针对旅游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辅导,使得职业生涯辅导形同虚设,根本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辅导对策

开设正规的职业生涯辅导课,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提供正确的自我评估教育。根据全程化职业生涯辅导的理念,学校应该在学生入学时就开设正规的职业生涯辅导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引导,借助于职业测评和性格测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全面客观地思考职业发展问题。比如,自己的性格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自己对哪些问题感兴趣,是管理问题还是经济问题;擅长哪些技能,是逻辑分析能力,还是语言表达能力,等等。根据学生个性评价的结果,结合专业就业趋势及就业环境等客观因素,帮助学生设计符合其发展的职业生涯和培养方案。例如对选择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应鼓励他们多选修相关课程、注重外语学习、留意酒店行业发展动向等等。帮助旅游类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获得全面的专业、行业信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仅局限于对毕业班开设职业指导课,介绍当年的就业形势,提供一些面试技巧、择业心理、如何写求职书等浅层次的服务。这已经不能解决大学生职业发展错位等一系列问题了。事实上,旅游专业的学生从刚入校时就需要针对职业方向进行多方面的了解、调整。这涉及到个人对所选专业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激励。学校应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职业发展讲座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对有关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旅游职业的性质及发展空间、旅游就业环境等信息有一个正确全面的了解,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对旅游专业的兴趣。注重合理的课程设计,突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从近几年的人才市场现状来看,学历很高而能力一般已成为市场对毕业生的新“恐惧”,旅游行业尤为如此,“能力大于学历”已经成为行业选才的通用标准。决定大学生能否就业的关键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个人能力、敬业精神以及对自己的正确定位。旅游行业的选才标准决定了旅游专业的教育必须要突破传统。

首先,培养学生的“能力”观念。学校要把这种“能力”观念的培养放到各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的自觉性,真正激发其个性发展。其次,根据旅游专业职业市场的需求,对学校的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调整,增加职业教育及实践培训课程的比例,开设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创业能力、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观念和责任感。最后,对旅游专业的学生要安排实习和培训活动,一般在三年级进行。实习与培训可以使学生与社会近距离接触,了解市场竞争,在理论转化实践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的差距。注重职业生涯设计的长期性,提倡务实的就业观。职业生涯需要规划,不能有短期行为。要让学生意识到一个成功者是靠长期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并且成功的路径不是唯一的。对就业而言,不能简单地去看公司开出的薪水怎么样,一个单位的发展机会、职业生涯的前景都非常重要。认为高职位和高薪就是成功的职业生涯往往会导致盲目从众。在职业生涯中,个人也不能完全决定自己一定是成功或失败,职业规划只是减少这种风险而已,因此,让学生放低眼光,选择合理就业是十分必需的。工作经验是在工作中磨炼出来的。要承认,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在期望方面也应该有理性。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海克曼指出,学校教育最多只能占一个人一生的1/3,其他的2/3是教育,一方面与早期的家庭教育有关,另一方面非常重要的是来源于工作地点的培训和不断学习。他认为,人们高估了学校教育在一个人一生中的作用。大学生在就业时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非常容易造成期望值过高而落空,以致最后对就业牢骚满腹。#p#分页标题#e#

旅游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辅导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