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评经济师论文范文

评经济师论文范文

评经济师论文

评经济师论文范文第1篇

我开始认识胡老师是在1978年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一次讨论会上。这次会议是讨论时任该所所长许涤新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词典》“外国经济思想史”部分词条的初稿。会议由张培刚教授主持。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胡老师在会上发言最多,几乎讨论每一个条目,他都能提出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关于斯拉法的一条,更是如数家珍似的娓娓道来。我顿生敬慕之情,总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向胡老师学习。随后,我因积极参加学会和其他学术活动,便能经常得到胡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使我终生难忘。

几十年来,每当我在学术上,以致工作、生活等各方面有什么为难之处,首先想到的就是求教、求助于胡老师,也包括胡师母。他们也总是热情地、不厌其烦地给予指导、关心和帮助。例如,尽管胡老师工作十分繁忙,但我每次请他为我的书作序时都从不推辞,总是满腔热情地从百忙中挤出时间来写作,还总是提前交稿,使我十分感动。我在参加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的有关学术活动和工作中更是得到胡老师的积极支持、关心和帮助,使自己更有效地扩展了学术视野,提高了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胡老师作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可谓学贯中西,睿智超人。仅改革开放以后他公开出版的学术著作(含与其他人合作的)就有20余本,论文100余篇,而且屡获重奖或好评,影响十分深远。

早在1980年,胡老师就出版了《米尔顿·弗里德曼和他的货币主义》一书,在国内首次全面、系统地评价了弗里德曼货币学说,开创了国内马克思主义者“一分为二”地评价西方一个经济学派理论的先河,特别是对青年学者系统了解货币主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启蒙作用;接着1982年编著出版的《现代资产阶级通货膨胀理论批判》一书,亦受到学界热烈赞扬。《金融研究》杂志刊文指出:该书“系统而通俗地介绍了乞止20世纪70年代末,资产阶级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关于通货膨胀问题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同时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对他们逐一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1982年,胡老师与厉以宁教授合著的《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一书,是国内首次全面论述、深刻分析、正确评价当代西方经济学各个主要学派学说的巨著。《世界经济》杂志刊文高度评价说:“这是一本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学术论著”;作者“对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各个主要流派,以及货币主义、新自由主义、新制度主义、瑞典学派、熊彼特理论体系和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等,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评述,涉及各派的学说渊源、重要代表人物、理论特征和分析方法以及它们的主要理论”。因此,该书不仅在当时成为国内同类著作少有的畅销书,而且影响极为深远,成为后来国内学者研究西方经济学各个流派的重要论著和编写教材的最早范本。该书在1987年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1988年,胡老师出版了《西方经济理论和经济计量学评论》一书。这是他多年潜心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创新成果,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一部著作,主要包括了对斯拉法的商品生产和价格决定理论与西方经济计量学的评述等,凸显了胡老师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勇于进取、敢登理论前沿、不断开拓经济学学术研究新领域的创新精神。1953-1960年他在北大主讲“统计学原理”和“经济统计”两门课程,他结合教学写出一系列经济计量学方面有创新见解的论文。进入60年代后,他便从研究统计学扩展到西方经济学更广阔的领域,首先是对刚问世的斯拉法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

1960年,英国剑桥大学出版了斯拉法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在西方被誉为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不仅解决了李嘉图“不变价值尺度”的难题,而且对马克思的价值——价格理论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胡老师及时注意到这本书的出版及其影响,从1962年起就进行认真研究,并写出了4篇共约9万字的长篇论文,对其理论体系、方法和实质作出系统的深入分析和批判,在指出它最迷惑人的“还原理论”是所谓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时说:“‘还原方程’并非斯拉法的‘发明创造’。实质上,他是用数学符号复制麦克库洛赫的庸俗价值理论。”他认为,斯拉法与麦克库洛赫的区别只在于手法不同,后者是把用以支配劳动的可变资本由远期顺推到近期,按复利法计算出使用的资本总量,并把这个总量视为劳动的实现;前者则相反,把用以支配劳动的资本由近期推到远期,同样按复利方法计算出它的价值总和。

但二人的致命缺点都是否认马克思的关于价值乃是唯一由活劳动所创造的基本观点,因而不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而是庸俗价值论。

1989年,胡老师与罗志如、范家骧、厉以宁教授共同编著的《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下册)是又一部质量很高、影响很大的著作。据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编辑出版的《经济文献信息》报导评价说:“该书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其他主要流派之全面和系统,评价之中肯与深切,是近年来同类著作中少见的,它几乎囊括了西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读完这本书,不但可以从整体上了解西方经济学的体系,而且可以完整地把握某一理论的渊源及其现状。这是作者们多年来潜心研究、精心剪裁和巧妙设计的结果,也是该书的独到之处”。因此,该书被评为“北京大学第三届科学研究成果奖”的荣誉奖;并获得1991年“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0年,胡老师与刘诗白、魏埙、宋承先教授共同主编出版的《评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研究》一书,主要是由胡老师于8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专为研究生班开设主讲“评当代西方学者对《资本论》的研究”专题课程的基础上写成的,全书12章中有6章都由胡老师执笔撰稿。深刻反映了胡老师对《资本论》的深刻理解、坚定信仰和对西方学者相关观点的熟悉了解。该书是“六五”计划期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之一,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1990年度著作奖”。评委会认为,“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介当代西方学者对《资本论》研究的专著,是一本坚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作品。……该书有力地回答了资产阶级学者的挑战,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资本论》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专著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评介当代西方经济学,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998年,胡老师主编出版的《西方经济学的演变及其影响》一书,是“七五”期间全国重点科研项目之一。它创造性地提出了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有“六次革命”的新论点,勾画出西方经济学400多年来演变的基本过程;随后又着重分析了从边际革命,特别是凯恩斯革命以来的西方经济学各家各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及其对现实经济生活的影响。该书的出版对国内学者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西方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过程、原因和实质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在2003年获得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改革开放以后,胡老师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仅已精选汇集成册,公开出版的就有《胡代光选集》(1996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和《西方经济理论和经济计量学评论》(前已述及。1988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三大卷,成为我国经济学界蔚为壮观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译著和工具书方面,胡老师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从1978年开始直到1997年,由他主要负责编选、组织、翻译出版的《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商务印书馆出版),共有17辑,并且为其中绝大多数亲笔撰写了每辑的“出版说明”,对国外一些有影响的经济学论文和人物进行了简要的评论。这套《论文选》得到学术界广泛的好评,并实际成为国内学者研究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和大量引文的重要来源,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1996年,由胡老师主译的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4版中文译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及1999年由胡老师作序的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6版中文译本(华夏出版社出版),都成为国内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重要参考书籍。在工具书方面,他和高鸿业教授先后于1996、2000年共同主编(笔者任副主编)出版了《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和《西方经济学大辞典》,为国内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条件,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好评。

胡老师的一生,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做出了众所公认的杰出贡献,而且作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始终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从1960年开始,他出任北大经济系副主任、主任,1985年北大经济学院成立又任第一任院长,同时兼任烟台大学经济系首任主任等,都尽心尽责一步不落地出色完成了教育领导职责;对学生既热情关怀,又严格要求,诲人不倦,因而得到广大师生的尊敬和赞誉。他从1953年进入北大算起,在近60年的教学生涯中,辛勤培养了四五千名经济学科本科毕业生、指导硕士生70余名,博士生21名,此外,还在西南财经大学负责培养了博士生14名,不愧是桃李满天下的一代宗师。因此,在2010年北京大学诞生110周年之际,胡老师获得北大教师最高荣誉奖——蔡元培奖(获此奖的仅10人),被誉为“北大名师”。

胡老师一生的重要贡献绝不仅限于一两个高校之内。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于1979年9月11日宣告成立,他从成立之日起,就先后担任总干事、副会长、会长、名誉会长的重任,长期为研究会无私地辛勤操劳,并力求充分发扬老会长陈岱孙教授所倡导的“弘扬马列,锐意进取,借鉴西学,体察国情”的精神,和研究会一贯遵循的“尊老扶幼、团结奋斗、共同进步”的优良传统。研究会之所以有今天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与他往日长期的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此外,他还曾担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副会长、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数量经济学会顾问、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和外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胡老师还曾担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和第六、七、八届民革中央常委,积极为国家、社会出谋划策。

尤其令人敬佩的是,胡老师不仅为人谦逊、诚挚、乐于助人,而且矢志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具有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怀和刻苦勤奋的敬业精神。直至卧床不起之日,他都不停地博览书报、指导博士、笔耕不止;同时时刻关心国际局势、祖国前途和学术思想前沿。他曾坦露心扉:“我常想,既为共产党员,那就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定要实践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的誓言”(胡代光著《九十春秋的回忆》。我真切地感到,他的誓言已句句兑现,他的一生,堪称是奋斗的一生,学界的丰碑,后辈的楷模。胡老师虽已和我们永别了,他的贡献和风范将永世长存!

评经济师论文范文第2篇

本文从毕业论文写作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师自身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毕业论文写作和指导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主张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应以研究问题为导向,讨论了毕业论文写作如何运用经济学研究的发现和证实的两个过程,特别强调了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八个问题或规则。

怎么样才能实现使学生具有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的能力呢?除了学生从教师的课堂教授过程中领会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学校、以及学院安排的实践活动外,毕业论文或科研创新项目的设计与写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本科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之后,都附有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作为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要求。这两年教育部和学校也都提供资助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这也是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

毕业论文写作或科研创新项目工作,不是写教科书,不是写文献综述,而是一项科学研究活动,是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北京高校非工科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方案(试行)》对毕业论文提出三个评价基元。第一评价基元,是评价选题质量,要求选题体现本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中对知识能力结构的基本要求,选题要能够解决本专业的某个理论、方法或应用研究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第二评价基元,是评价综合运用知识、文献、研究方法和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评价基元,是评价论文或设计项目在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价值或实际价值。《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对毕业论选题提出了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和可行性的要求;对科学方法的运用提出了论证充分、论据确凿和逻辑性的要求,对论文的写作和文献引用等也都提出了符合现行科学论文标准的要求。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毕业后在各种岗位上会面临接受领导和客户交给的工作委托,撰写调研报告、写计划书和专题研究报告等。所有这些委托都向我们培养的学生提出发现问题及其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实施的挑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基本的科学素养,是高等学校应当给予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训练或科研创新项目活动就是这种重要的给予之一。因此,毕业论文的写作或科研创新项目的活动,是直接尝试用现代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来发现问题及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好机会,更是直接尝试锻炼和展现自己科学素养能力的极好机会。

学生毕业论文或科研创新项目的活动也是反映学校教学和科研管理水平和教师能力的重要指标。我们在检查教师对毕业论文的评语中可以看到,一些教师对学生的选题判断有误,把写教科书的选题、写文献综述的选题、把超出自己专业能力的选题,都作为合格甚至优秀的选题批准开题,甚至成绩也评为优秀;一些评语不能判断毕业论文在立论、分析、写作和文献评论等方面的问题,评语抽象笼统,优缺点缺位等等。这种现象不仅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中存在,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中也是存在的,有时甚至还很严重。这些都反映了教师本身有待于改进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管理层有待改善对论文评阅环节的控制。当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完成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挑战时,实际上也折射了我们在指导学生培养毕业论文写作能力和整体管理能力上的缺陷。教师阅读和评论学生的毕业论文除了是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职业责任所必需之外,还有两个有利于教师的“利己主义”理由:一是,检查和锻炼、提高我们自己发现问题及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阅学生论文中所得到提高的这些能力,不仅有助于教师之间的学术批评与讨论,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校外其他部门委托的各种评阅工作。二是,学生选题的多样性、资料和证明的方式多样性也为指导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指导和评阅学生的论文实际也是我们从学生那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和好机会。

经济学本质上是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经济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问题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应用性的。“问题”是指矛盾、差距或毛病,诸如目标与现实的矛盾或差距,绩效与标准或目标的差距,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与差距,传统理论与新观点的矛盾,以及情况的突然变化等等。以研究问题为导向的方法论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论(Economic research methodology)的核心,经济学研究方法论是关于组织、计划、设计和实施研究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方法论。经济学毕业论文或研究项目的进行,实际上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评经济师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法;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46-02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以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懂经济、会管理、识法律是对经管类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经济法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其考核方式承担着对教师授课水平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功能,而传统的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互动、重分数轻能力,存在着诸多弊端,亟待建立一种更为科学、合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一、传统经济法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形式过于单一

传统的经济法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考核方式仅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过于单一。目前,一些高校在考试改革中探索了论文考核的形式。这种形式虽然可以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但经管类学生法学理论基础薄弱,撰写专业法学论文难度较大。这种形式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抄袭,结果就是既未达到考核知识,又未达到考核能力的目标。

(二)重理论考试轻实践操作

从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经济法的教学应注重应用能力和实务能力的培养。由于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往往采用合班上课的方式,人数众多。理论考试由于不会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而在学生成绩评定中占据绝对比例。相反,实践操作考核或无或少,不会对学生成绩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重笔试轻口试

笔试对知识考核的覆盖面广,考核的信度和效度都较高,因此是传统经济法考核所惯常采用的方式。但笔试侧重考查的是学生的背功,题目多是对于知识的再现。这种考核方式重知识考核轻能力考核,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口试不仅可以有效防止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而且有利于锻炼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

长期以来,传统考核只注重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教师为了考而教,学生为了考而学,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局面。卷面成绩忽略了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能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评价结果难免有失公正。在经济法课程的考试改革中,可以尝试加大形成性评价力度,建立一套动态、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兼顾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评价与反馈的多重功能。

二、经济法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指标内容

(一)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Diagnostic Assessment)、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和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其中,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其概念最早由斯克里文提出,是指“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我国对这一概念有所扩展,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1]。这种评价方式既是一种评价体系,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二)经济法课程考核评价指标

形成性考核指标体系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察和评价,并将其结果作为评定学生课程学业成绩的科学理论体系[2]。经济法课程考核指标体系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类指标,每一大类下又有若干项具体指标。各项相加总成绩为100分,将每位同学的各项考核评分进行累加,即得出该同学本学期终结性考核成绩。

1.理论考核指标。理论学习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方面(30分)包括出勤、课堂笔记、按时完成作业等;学习能力方面(20分)包括识记能力(课堂提问)、研究及分析能力(学期论文)等。

2.实践考核指标。实践操作的评价指标包括:分析能力(案例分析);交流能力(讨论或辩论);思辨能力(论文答辩);问题解决能力(模拟情境);组织能力(模拟法庭)。以上各项分值计10分,满分为50分。

(三)考核的基本形式及考核内容

与上述评价指标相对应,考核内容也可分为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两部分。其中,理论考核与传统考核方式无异,本文着重论述实践考核的形式。

1.案例分析考核。由任课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分配给学生,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分配一个案例。案例的选择根据专业的不同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每组同学在课前对分配的案例收集资料并进行讨论分析。教师于每次上课前安排一组同学将其案例分析过程和结果与全班同学分享,并接受同学的询问。时间不可过长,以5―7分钟为宜。分析后教师要有点评,并根据该组同学的表现评定分数。

2.小组辩论(讨论)会。由任课教师选取经济法领域中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学生在课前必须收集相应的资料,作充分的准备,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形成一致的意见,再与其他观点不同的小组进行辩论。每场辩论(讨论)由两组同学完成,教师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评定分数并点评。时间以10分钟左右为宜。

3.论文答辩。经济法课程主要分为六部分,即总论、市场主体法、市场行为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师每讲完一部分,选取该部分的一个前沿问题作为论题,安排全班1/6的学生以此论题撰写论文。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论文内容提出1―2个问题,由学生进行答辩,并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评定分数并点评。每位同学以2分钟为宜。

4.情景模拟。经济法课程的某些章节可以尝试进行模拟教学,由教师设计特定的场景、事件,让学生进入相关的角色,以经济法律规定为参照系,进行演练。例如,在给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讲《公司法》这一章时,可组织学生模拟组建公司。每组每位同学都有具体分工,包括公司住所的确定、验资、拟定公司章程、办理营业执照、召开股东会、董事会等[3]。任课教师以流程是否合法,法律文书撰写正确与否,有无团队精神为标准评定分数并点评。每学期可组织情景模拟三次左右,每次以不超过1学时为宜。

5.模拟法庭。在讲授“经济仲裁与诉讼”一章时,适宜采取模拟法庭教学法。运用此法时,由于学时的限制,不能过于注重案件的实体审理,而是侧重于使学生熟悉法庭审判流程。建议将前述每组同学负责的案例作为模拟法庭开庭的案例,这样可以使实体与程序兼顾。每学期安排模拟法庭若干场,每场庭审安排10人参加,时间以不超过25分钟为宜。任课教师根据庭审程序是否正确,准备是否充分为标准评定分数并点评。

三、本评价体系的实施条件

(一)人数不宜过多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授课的最大困难在于上课人数过多,各校往往采取合班上课的方式,人数在100至120人左右。本评价体系的实施要求人数以80至90人为宜,并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组6至7人左右。

(二)各专业教学内容的适当选择

经济法课程涵盖了所有与市场经济运行及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涉及多个部门法。本评价体系的实施,要求实践教学部分占总学时的1/3左右,这就需要压缩理论教学时间。教师在讲授时不可面面俱到,而应该根据学生专业有所侧重。

(三)以多种教学法的使用为前提

本评价体系是为配合多种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而制订。因此,必须以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在课堂上的运用为前提。

(四)学生的全面参与

本评价体系在设计上即兼顾了理论与实践,同时对于经济法课程中所涉及的各章节均有考核,覆盖面较广。因此,在实施时要求每位同学必须参与上述所涉各项,不能漏项。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的目的。

(五)学时保障

同是经管类专业,在经济法的课时安排上各学校差异较大:有的学校为68学时,有的学校为34学时,甚至还有同一学校不同专业学时不同的情况。由于本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学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安排在50学时以下很难满足教学要求,应以51至60学时为宜。

(六)教师的综合素质保障

在有限的学时内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单纯具备法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高校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经济法教师应具备与所教学生共同的专业背景。比如,国际贸易专业的经济法教师应熟悉国际经济法、金融法等;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熟悉旅游法规等。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情景考核与案例分析考核时,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4]。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衡量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不在于传输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了学生多少能力,考核方式是否合理,不在于教师是否机械地“给分”,而在于能否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以及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形成性考核方式可以随时考核,随时评价,随时改进。同时,将学生的各项考核结果累加作为终结性考核成绩,可以防止“一考定成败”的片面性,最终实现取消形式化的经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频,彭六生,郭瑶.高职教育模拟法庭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5).

[2]葛梅.如何建立职业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指标体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9).

评经济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精品课程;矿业经济学;建设经验;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5-0077-04

0 引言

中南大学“矿业经济学”课程设置可追溯到1956年,当时,中南矿冶学院招收“矿区开采与经营”本科生,开设矿山经营管理课程。此后,陆续开设“矿山经济管理”、“矿山投资项目经济分析”、“矿山可行性研究”等相关课程。至1990年,正式设立“矿业经济学”这门课程。本课程经过20多年的建设,在师资队伍的配备、教育教学理念的确立、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实践教学的配套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及成果。2005年,《矿业经济高级教程》列入湖南21世纪教材建设立项;2006年,《矿业经济学》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7年,《矿业经济学》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1 教材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教材立足现实,对矿产资源法及相关的资源法律作了全面的解释,使本科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法律知识,为今后在岗位上更好地工作打下基础。教材在资源经营、市场化运作及法律体系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供的案例全部是实际的矿山管理实例。

教材的编排参考了美国资源经济学方面的教材体系,但内容完全采用国内矿产资源管理方面的材料。教材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矿产资源学科的发展历史和方向,首次从资源的形成、演化、质量特征、时空规律性,及其与人类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论述了资源科学的形成。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资源,协调资源与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演进。

教材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矿产资源法律体系;(2)对目前国内急需的矿业权评估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给出了实际的计算例子和练习;(3)对矿山安全监督管理法律和制度进行了论述;(4)教材涉及了矿产资源开发部署、矿业投资方向、攻关方向等全局性的问题;(5)教材对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资源供求关系、资源稀缺观念和意识、资源利用的生态问题等进行了全面论述。

2 教学条件建设

2.1教材使用与建设

1989年以来,中南大学矿业经济学教学一直采用自编教材和讲义。先后出版了《矿山投资项目经济分析》、《矿业经济学讲义》、《矿业经济学高级教程》、《资源评估学》、《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矿业经济学》等教材。

2.2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扩充性资料

在加强教材建设的同时,中南大学矿业经济学(以下简称本学科)特别注重丰富教学资料。现已购买国内外有关参考书籍200余册:订购了矿业经济、资源经济、环境经济、生态经济类杂志10余种,供师生参考查阅;编写了《矿业经济学习题册》、《矿产资源法律法规习题库》等扩充性资料,供学生课后练习和自学。

2.3实践性教学环境

本着产学研结合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宗旨,实践性教学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的不同,可选择在学院数字矿山实验室进行,或直接到有色行业生产现场进行考察。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实践教学方面结合矿山实例进行案例分析,以便加强工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矿床地质经济评价案例;矿山投资项目可行性评价;采矿权评估案例分析;探矿权评价案例分析;矿山安全监督管理案例分析;矿业投资风险分析案例分析;矿业政策制定案例分析;矿山管理咨询案例分析。

2.4网络教学环境

中南大学数字图书馆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供师生免费使用。矿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全部材料(含多媒体教学与学习网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习题集、参考文献等)均已经做成网络教学与学习系统软件挂在了校园网上,供师生学习。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课程组通过教学过程6大要素(讲课、案例讨论、作业、辅导、考试和科研实践)来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在广泛吸收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3.1课堂讲授

课堂教学是学生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矿业经济知识体系和内容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讲授、讨论课、习题课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矿业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通过灵活运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交互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向学生介绍新的矿业经济理论,引入新的知识、定理和规律,同时通过介绍资源科学的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索精神。讨论课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增强师生的互动,一方面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可了解学生对矿业经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发现学生在概念上的理解错误以便及时纠正。通过习题课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总结、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适当加大习题的难度,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2自学与讨论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要经历“学会一会学”的过程,会学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获得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以及自学能力可以让他们受益终生。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内容首先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指定的内容,同时要求写出自学部分的读书报告;部分难度在学生自学能力范围以内的章节则要求一些学生通过自学、查阅资料,写出电子教案,在课堂上用15分钟左右进行讲授,这种让学生互教的方式,可强化培养学生自学、表达、电子教案开发等多项能力,受到学生欢迎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3.3作业和辅导

学习必须全方位、多途径地获取知识,而教材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本学科采取以下多种方式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以适应科学素质教育之需。(1)开辟“资源科学前沿”专题论文竞赛;(2)举办矿业经济讲座。聘请国内外专家、教授直接向学生介绍矿业经济学前沿问题等延伸性知识,使学生及时了解矿业经济学当前进展,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开设《资源评估学》文化素质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素质选修课,专门介绍资源评估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开展论文写作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和论文写作,可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通过竞赛也可以发现优秀人才,从而保证资源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

课后辅导除安排常规答疑外,还在网络教学与学习系统中增加了典型例题及解题方法、重点难点指导、名词概念解释等内容,并将教学课件与课程学习等内容纳入网络教学与学习系统中。

3.4考试手段

考试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督促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本学科采用考试和论文写作自由选择的方式,改变传统闭卷考试定成绩的模式。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全面测试学生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考试观,采取的主要形式是论文写作与考试相结合,在考试中专门加入能力测试题,以考核学生对所学矿业经济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要求学生按照正式的格式书写,这样不仅能测试矿业经济知识,同时强化了科学素质的培养,从而对矿业经济学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3.5教研及教改成果

1)教学内容现代化。遵循基础知识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并重的原则,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具体措施有:将教学内容向资源经济学前沿延伸;既重视矿业经济知识的教学,又注重矿山管理方法的传授。

2)教学手段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了条件。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并开发了多套教学软件,包括矿业经济学电子教案、矿业经济资源库、矿业经济案例讨论、矿山管理咨询论坛等。

3)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网上矿业经济教学平台,能在网上实现矿业经济教学全过程。开发了较为丰富的网络资源:矿业经济电子教材、资源经济网络资料库、矿业经济辅导与答疑、矿山管理咨询平台、矿业经济电子作业等。

4)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实现,使得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需要探索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提出了多媒体只是代替书写黑板的工具,教师仍要充分发挥原有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优势,特别是不能成为多媒体课堂的配音员,要扬长避短,逐渐形成重点难点讲授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5)加强地矿学科中矿业经济相关学科整合。矿业经济是采矿工程专业必修课,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实现系统优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本学科始终坚持矿业经济课与资产评估课的有效整合,矿业经济与资源经济学、矿山设计原理等基础课程的有效整合,既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又避免课程间的相互重叠。

6)引入国外教材,开展双语教学。为了落实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提高本科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从2002年起,本学科就开展了矿产资源评估双语教学。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都在国外著名高校接受过1年左右的专门学习,其外语水平高,双语教学效果好,目前已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并受到学生欢迎。

3.6以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参与实践的创新手段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面上的理论知识,学会理论在实际当中的应用,教研组积极吸纳本科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将所有上课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定的科研任务,并且督促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完成任务的质量作为评判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这样可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同时各小组之间的竞争也成为他们做好自己工作的动力。随着资料调研及研究工作的深入,他们通过碰到难题并将其解决的方式,对课题研究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且更加广泛地去了解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及研究进展。比如,本学院有一个矿山投资评价专家系统方面的课题,通过该课题的开展,学生梳理了详细的矿山(包括地、采、选,且按不同采矿方法分类)建设投资估算报表指标,建立了完善的生产成本报表细项,掌握了通过上述基础报表如何生成矿业投资财务分析报表以及不确定性分析、风险分析及方案经济比选等经济分析手段。可以说,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手段,基本上掌握了矿山技经评价及投资评价的基本流程,更好地了解了现场的专业知识,丰富了他们的视野,从而有助于提升他们今后的就业竞争实力并扩展其发展空间。

4 青年教师培养

1)安排青年教师进修矿业经济学高级课程。只懂一门课的教师是讲不好这门课的,只有熟悉矿业经济学的全部内容,才能自如地“从一桶水中倒出一杯水”。安排年轻教师进修资源经济学高级课程,如硕士生的《高级矿业经济学》,博士生的《高级资源经济学》、《资源评估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等。

2)鼓励青年教师承担与教学课程方向一致的科研项目。《矿业经济学》是一门交叉边缘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必须在应用中加以发展。这就要求从事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同时参加科研工作,才能讲好课,建设好课程。基于这样的认识,课程教学组的青年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承担并完成了许多科研项目。在资源评估、矿业经济与系统工程等研究方向上发表了多篇具有前沿研究水平的论文。

3)鼓励青年教师同时讲授其它相关课程。《矿业经济学》是矿业工程和资源经济的结合,是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作为主讲《矿业经济学》的教师,同时适当地讲授其它相关课程,对于教好矿业经济学是十分重要的。课程组的青年教师都曾经讲授过其它多门课程。

4)鼓励和安排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学院的多名青年教师曾经到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洲的大学进行过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

5 课程教学效果及评价

矿业经济学课程在培养采矿工业高级管理人才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在中南大学矿业经济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先后出现了多位出色的矿业经济学专家,在他们的带领下,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保证了中南大学矿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且培养了一大批在国内任重要职务的高级矿业经济管理人才,逐步从采矿工程硕士点矿业经济与系统工程方向,发展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硕士点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点,并在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校内外专家对于本课程的一致评价为:(1)教材内容都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矿业经济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在编排结构、教学内容上深入浅出,富有特点。教材配备了大量的案例和思考练习题,突破了传统矿业经济管理教材以理论为主、缺乏实际案例和习题训练的模式。这些内容在国内同类型教材中是不多见的,对于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用的,对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具有重要的作用。(2)该课程由一系列教学环节构成,主要有课堂讲授、作业练习、现场教学、专题讲座等,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网站提供的教学文件,完整地反映了该课程各教学环节主要内容和要求,特色鲜明,体现了中南大学《矿业经济学》课程改革、建设的成果。

评经济师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美;本科;经济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5-0053-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经济学独特的社会地位日益凸显,它不但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也是高校的重点学科和专业。经济学作为高校经济类、管理类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其进行的教学实践研究和理论探讨较多。因经济学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国内本科经济学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并且急需改进。文章对中国和美国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中国经济学教学改进的建议。

一、中美本科经济学教学的差异

(一)教学主体不同

国内高校在教学中,普遍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语权,弱化甚至忽略学生的地位。教师讲授,学生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听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单一和单向的课堂关系,使得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领导者。

美国高校普遍建立了经济学自学网站。网站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选用、练习题目、模拟试卷和答案等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互动,可以进行在线交流、问题答疑、小组讨论等,学生自主学习非常方便。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学习者,他们主动听取教师、同学对知识的分析和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可以调整教学安排和进度,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的不同

国内经济学教学中对教学目的的描述偏向社会本位,阐述较为宏观和宽泛,多是考虑国家、社会的层面,强调经济学对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教授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中提出,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明辨是非,区别西方经济学的有利或有害之处;二是为了权衡取舍,即结合我国国情,决定西方经济学说的适用程度和范围;三是为了了解西方的国情,更好地扩大对外开放。教学目的与社会联系较多,与学生个人的生活缺乏紧密联系。

在美国的经济学教学中,对于教学目的的描述多是强调个人本位。如美国经济学教授曼昆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学习经济学让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活动;学习经济学将使你能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使你的政治行为(支持或反对某项政策)更理性。这种对经济学教学目的的阐述,将经济学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经济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材选用不同

国内教材市场上,有种类繁多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译本,也有高校自己编写的经济学教材。与美国经济学教材代表著作,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尔森的《经济学》相比,国内的经济学教材多为国外教材的复制、节选,案例较少,模型和公式较多,结合中国实际较少,实用性和适用性较差。因此,重点大学较多选用国外的主流经济学教材。但是国外翻译过来的部分教材,存在着版本滞后、翻译错误等问题。

在美国经济学教学中,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600余所大学一般选用的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该书通过名人传记、故事、新闻、时事等案例阐释经济学的晦涩理论,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能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学校每年都会对这本教材进行修订,与此书配套的专门教学网站、教学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源丰富,经济学教学系统性、完备性强。

(四)教学内容不同

国内高校经济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是解释经济主体行为的科学,一般是微观经济学课程结束后,才能学习宏观经济学。如果把经济学作为一门课程,也是先学习微观部分的经济学知识,然后学习宏观部分的经济学知识。相对宏观经济学而言,微观经济学课时较多。在美国的经济学教学中,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不但内容划分与我国不同,而且教学次序也不一样。许多美国高校将宏观经济学开设在前,微观经济学在后。

在我国的高校经济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相对经济发展滞后,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脱节。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用得较少。美国的经济学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实用性。由于经济学理论需要数学论证和解析,美国经济学教学强调“数理统计”“概率论”等数学知识的实证应用。

(五)教学方法不同

我国的经济学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重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在课堂中讲授内容较多,学生与教师互动少、交流少。有些高校看到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对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不足,多是照搬照抄国外的案例,而国外案例与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差别大,学生难以设身处地地考虑经济问题,理解经济学知识较为困难,对知识的把握比较片面。

美国的经济学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多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专家讲座等教学方法。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精神。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学生会产生诸多困惑和不解。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查阅大量相关资料,阅读、思考并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将一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赋予学生在课堂上一定的“话语权”,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六)评价方式不同

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普遍采用的是“一考定终身”,缺乏对学习过程的定性和定量评价,多采用简单的一次性考试、考试和作业相结合的证明价方式,是总结性评价。对教学过程缺乏监督和监控,对考试结果过度依赖,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一些学生通过考前几天的突击学习,也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这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的经济学教学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是形成性评价。教师会布置大量的课程作业,有时作业涉及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和专业,需要学生大量翻阅资料、整理文献、归纳总结,才能定时、定量地完成任务。这些都在最终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师给出的课程成绩是包含几个方面的综合考评,如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小测验成绩、考试成绩等。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课后作业中熟练掌握知识,才能获得较好的成绩。

二、中美本科经济学教学差异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上,使学生能自我监督、自我监控,对于存在的问题能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应相对宽松和开放。教师的角色要有所改变,站在学生的角度,成为课堂学习的设计者、鼓励者和协助者,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支持,而不是课堂的绝对领导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话语权得到展现,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明确教学目的

我国长期以来社会本位的教学目的,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单一和片面。灌输式教学或者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要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和学两方面目标一致,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目的落实到经济学教学中,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详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从简单到复杂,明确经济学教学的深度与广度。通过经济学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培养学生既有从事经济学相关工作的能力,又有从事其他工作所具备的素质。

(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教材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尊重经济学发展的实际,选用国内外的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作为教材,如萨缪尔森、曼昆、帕金等,避免因为翻译、编写等问题导致的差错,缩小我国与国外经济学教学的差距。

案例教学资源库是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方面。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学生,借用精品课程、教师教学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等项目,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多方面、多角度地选取一些当今社会经济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国外教学经验建设完备的经济学教学网站。选择西方经典著作中的典型案例,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经济学著作中汲取知识养分,筛选、提炼案例。联系我国实际经济发展现状,有意识地编制一些涉及多章知识的综合案例。

(四)丰富教学内容

关于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明确认识到,不能把实践教学错误地理解为一种形式。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经济生活的实质、产生问题的缘由等,要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理论教学。本科阶段的经济学学习是基础,基本假设、概念、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本科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和问题,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实验课、实习课的地位。

(五)采用多样教学方法

在经济学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法。从学生角度设置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改变以往PPT教学、黑板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资源,开设专家讲座,组织精品课程、时事热点讨论等。组织学生实时收看并学习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经济学相关课程,了解世界经济研究前沿问题,开拓知识学习视野。

利用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生产实践单位,组织学生走出去,建设学习小组,去企事业单位,实地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典型经济案例。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际,观察经济现象,参与经济实际,总结、分析经济问题。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理论知识更多地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六)应用多种评价方式

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章节考核、考试成绩作为几个考核指标,在确定学生最终成绩时,将以上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教授,重视课堂讨论,更要注重课后对学生的辅导答疑、在线交流、学业指导等,对教学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在经济学教学中,通过形成性评价的六个阶段:自评、专家评价、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实地评价和进行中的评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参与精神。

参考文献:

\[1\] 丁刚,罗暖.国外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的典型经验及其启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2\] 杨艳芳,高书丽.国外经济学教学模式分析及启示\[J\].科教文汇,2012(12).

评经济师论文范文第6篇

毕业论文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来说,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毕业前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和展示,它更侧重于体现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综合运用。经济管理类专业作为一种应用型学科,它以解决企业经营管理或市场经济运作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目标,但是,近年来,经济管理专业类本科生毕业论文并没有达到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缺乏创新性。因此,有关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话题也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讨论。

2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的选择

笔者设计了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与对策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毕业论文看法、毕业论选题、毕业论文指导、毕业论文服务环境、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质量及影响因素7个方面,30多个问题。毕业论文质量及影响因素包括行为主体、教学条件、论文管理、社会实践、就业环境等方面问题,内容包括毕业论文重要性、毕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控制、毕业论文完成周期、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毕业论文监督与评价等6个方面,30多个问题。其中,毕业论文质量及影响因素包括学生自身因素、指导教师因素、学校因素等。为了保证本次调查的科学性和真实性,采用了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2014届本科毕业生和论文指导教师,调查时间为2014年5月中旬。在调查中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93份,回收率96.50%;在整理问卷数据时,剔除无效问卷15份,有效回收率为92.23%。

3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分析

3.1选题过于宽泛通过对指导教师的访谈可以发现,仍有部分学生的论文选题存在题目太大的问题,结果往往因为自身知识有限和能力不足,使论述难以深入,要么难以继续写作,要么解决不了问题。此外,选题模糊、题目过于陈旧、选题雷同、与学生志趣或优势脱节等问题也不少见。选题是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第一步,因此,选题对于毕业论文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相当部分的学生普遍存在选题宽泛、选题缺乏针对性的问题,但是由于自身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有限,使得对于所选题目的研究很难深入,可谓困难重重;另外也存在选题滞后于现实需要、雷同性强等问题。

3.2论文写作的表达能力偏弱毕业论文能够体现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积累情况、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但是部分学生由于理论基础的匮乏、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使得毕业论文出现理论基础性不强、前后逻辑结构混乱等问题。另外,由于毕业生很少能够做到深入实地进行调研得到真实数据,因此毕业论文呈现出的内容会出现与现实脱节、缺乏说服力和可信度等情况。

3.3论文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脑的普及,学生对于网络的应用能力较强,但这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例如,学生完成日常作业和论文时已经养成了借助搜索引擎和大量借鉴其他网络资源的习惯,以至于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得不到锻炼和提升。长此以往,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时也会过度依赖网络资源中他人的论文等学术成果,导致毕业论文中缺乏自己的理论观点,创新性更是难以达到要求,反而大量出现抄袭、拼凑和雷同等现象。对此,学校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加大监督力度并建立起合理的惩罚机制。

4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4.1学生自身因素

4.1.1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重要实践环节,但是很多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认为从结构、字数等形式上符合规范要求即可,忽视了论文的实践功能和专业领域研究能力的训练。通过对20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71%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毕业前的一种形式,只要完成的差不多,教师都会同意毕业,因此“敷衍对付一下”就可以;但是也有23%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是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和掌握能力的一种体现,并且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培养自己的能力,是检验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写作能力的绝佳机会,认为“一定要认真完成”;另外,有6%的学生认为学校设置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这些环节是没有必要的,反而会耽误他们找工作或者考研等等,认为“应该取消毕业论文”。

4.1.2学生用于撰写论文的时间和精力较少虽然学校下达撰写论文任务是在大四上学期,但是学生实际撰写论文的时间大多是在大四下学期,而这段时间刚好是考研、考公务员、考职称或证书、跑人才市场、面试、实习等的时间,占用了撰写论文的时间。对毕业论文投入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对整个毕业论文完成投入时间在1周以内的占24.38%,1~2周的占31.67%,2周~1个月的占21.21%,1~2个月的占16.42%,2个月以上的占6.32%。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上花费的时间都在半个月以内,而学校安排的毕业论文完成时间在半年左右,如此悬殊的时间差可以看出毕业生投入到毕业论文上的精力非常有限。但通过调查走访发现,有些毕业生在毕业论文上花费的时间精力少并不是因为真的忙到不可开交,上文提到的“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等往往只是学生拖延和懒惰的借口。其实,从根本上说,要提高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论文质量首先要使毕业生真正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提高重视程度。

4.1.3学生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我国“应试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各个求学时期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部分学生,特别是经济管理类学生从小到大的学习习惯大都是死记硬背、考前突击,而到了大学阶段,由于缺乏学校和教师的严格监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是日益散漫,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由于部分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能够针对社会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因此论文中会出现许多抽象空洞的理论。虽然学校针对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过经贸应用文写作和社会调查等课程,但是由于学时限制和学生的重视和掌握程度等,并没有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起到显著作用。

4.2指导教师因素

4.2.1指导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本科生论文思想和观点的形成比较困难,迫切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甚至包括思维方式。本科生由于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有限,其毕业论文很难形成系统的思想和体系,因此特别需要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但由于指导教师,特别是对于一些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中老年指导教师来说,他们本身有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他们投入在对学生进行论文指导上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在关于教师指导的调查中发现,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感觉很满意”的学生占到90.26%,“感觉一般”的学生占到6.42%,“感觉不满意”的学生占到3.32%。在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次数上,指导“3次以下”的占36.82%,指导“3次以上”的占63.18%。在指导方式上,最普遍的是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其次,当面指导的也有很多。以上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工作持肯定态度,只有极少数学生对教师的指导工作存在质疑。

4.2.2青年教师增多,指导经验不足近年来,为了解决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许多学校引进了一批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他们虽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知识水平,但是由于进入高校不久,对本科教学的程序和方法的了解并不全面,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与功能缺乏系统的、深入的认识,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往往不能有的放矢。同时,由于青年教师与本科毕业生的年龄差距较小,对学生要求不十分严格,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监管没有完全的主动性,也不能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4.3学校方面的因素

4.3.1可供查阅的资料和渠道有限关于“查找文献的主要途径”的调查中,85.47%的学生选择了“网上查询资料”,但学生们上网查询资料的方式大部分还是拘泥于“百度”等搜索引擎,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使用效率还很低,这与学生平时缺少关于查找文献方法的学习与训练有关。仅有14.38%的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仍然是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但是由于学校图书馆馆藏的经济管理类资料有限,并且更新速度滞后于实际需要,因此只有少数学生会到图书馆查找资料作为参考。仅有极少数学生能较好地利用实习单位的一手资料,根据所掌握的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论文写作。这一调查结果暴露出学生日常写作的欠缺以及文献检索与利用效率的低下,学校应开设相应社会调查、文献查阅和写作等课程,教师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指导工作中制订相应的计划和目标。

4.3.2缺少实践和调研的机会现在企业和公共组织对大学生实习和调研大多采取婉言拒绝的态度,这不利于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应出面联系有合作关系或者相关的单位,经常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习或调研。但近些年来,学校出于学生安全和经费的考虑,组织学生实习和调研活动普遍存在次数少、时间短等现象。

4.3.3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不明确当前很多院校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还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标准,仅仅只有成绩评定的等级设置,对各等级比较详细的要求还不是很明确,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不明晰,一般只有对论文评定的等级,缺少细则性的评分标准。特别是对于经济管理类这种社会科学类的毕业论文,本身主观评价差异比较大,容易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这样一来,各指导教师无法根据相关标准来评定学生毕业论文的好坏,每个指导教师都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评定,不同指导教师的评定标准不一致,有的指导教师要求较严,有的指导教师要求松,出现了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因此,如果没有一套统一详细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的话,各指导教师就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公正地按照评分标准判定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到底如何。不同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观要求的严格或放松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

5解决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改进路径

5.1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要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生开始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独立工作和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检查,在当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同时,应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探索创建高校学生论文写作诚信机制,对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实行严厉惩罚,以杜绝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5.2提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更新观念,提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培养不应该看成是某一个阶段的任务,应该把对本科生进行社会调查、科学研究的培养和锻炼作为一个常态化的日常学习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要通过日常能力的锻炼激发学生完成科研工作中的独立性、科学性和创新性。指导教师对于因未掌握专业和实践能力而导致毕业论文质量较差的学生要进行积极引导和帮助,对于违反毕业论文写作诚信机制、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应制订严格的惩罚机制。

5.3加强指导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应用性强的学科,因此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选题大都是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题目,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拥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应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了解社会需求,把握市场动向,而不应只是身居象牙塔。因此,要加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要把符合条件的一线教师列入到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队伍中,特别是要发挥一些具有丰富指导经验的高职称教师的带头作用,同时把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效果作为教师工作表现的重要考评标准,以提高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增强师资力量;第二,青年教师可以以毕业论文副指导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中,主要负责论文的格式排版等,同时要在指导过程中向指导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积累论文指导经验,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论文指导能力,以使论文指导工作的代际过度顺利进行,避免出现断档现象;第三,可以外聘一些校外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符合学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在岗人员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这既可以补充高校师资力量,又可以实现指导教师多层次、多元化;第四,要在增加指导教师数量的同时,注重保持指导教师队伍的质量,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增加知识储备的同时,积极认真地对待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5.4强化对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要达到提升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效果,就要从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指导和论文答辩等多个环节进行连续的过程控制。对于学生和指导教师在论文选题、检查、指导、答辩等关键环节的表现要进行书面的记录,以便掌握整个毕业论文完成情况的实时动态。具体来说,学校、学院、专业这三个层级要按照预定的计划和考核监督标准,分期、分批地对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教学督导,以督促教师和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论文,最终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评经济师论文范文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我省职称改革,积极探索完善科学、客观、公正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社会化评价机制,加快开发和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高级经济专业人才,更好地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人才支持。

二、组织领导

在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省人事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负责全省高级经济师资格考评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各省辖市人事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直及中央驻豫有关单位具体负责本地、本单位高级经济师资格考评结合试点的相关工作。

三、考试与评审

从20*年起,实行高级经济师资格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办法。凡申报评审高级经济师资格的人员,均须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高级经济师业务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参加评审。

(一)考试

1、凡符合《河南省经济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规定的高级经济师资格申报条件的人员,不受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限制,均可申报参加考试。经所在单位同意后,按管理权限分别经省辖市人事局、省直或中央驻豫单位初审后,统一报省职改办进行资格审查;省职改办审查合格者,转交省高级经济师资格评委会具体安排参考事宜。

2、高级经济师业务考试不分专业,统一试卷,采取开卷笔试的方式进行。

3、考试主要内容为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及相关实务。主要考核参评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政策理论水平,掌握国内外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和发展趋势的情况,运用相关知识、法律和法规分析、判断和解决经济活动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4、20*年考试报名时间为9月1日至30日,考试时间为10月23日上午9:00至11:30,考点统一设在郑州市。

5、考试合格标准由省职改办根据考试情况制定,合格人员资格有效期为两年。

(二)评审

1、高级经济师资格评审条件和程序仍按省人事厅豫人职[2002]19号文件及相关规定执行。

2、根据《河南省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组织办法》和省人事厅关于建立评委会专家库等有关文件精神,组建河南省高级经济师资格评审委员会,负责高级经济师资格的评审工作。评审通过人员经公示无异议后,由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并下发资格文件,颁发由省人事厅统一印制的资格证书。

四、需明确的有关事项

(一)全省高级经济师资格实行考评结合后,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相分离(即评聘分开),取得高级经济师资格的人员,表明其已具备高级经济师的能力和水平,不与工资等待遇挂钩,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择优聘任。

(二)高级经济师资格实行考评结合后,申报高级经济师资格的人员原则上不再进行答辩。

评经济师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全英教学;案例教学;反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246-03

作为教育部1990年正式确定的本科基础课及核心课,宏观经济学是管理类和财经类专业必开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该课程是借鉴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及方法,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践,阐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模型与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素养,启发学生研究经济问题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经济意识和对宏观经济领域问题的判断及分析能力,为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2]。

基于课程所涉及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求,开设宏观经济学全英课程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适应全球化经济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应用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掌握更多的以英文为载体的国外先进的经济学原理,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媒介捕获国外先进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真正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英语能力的宏观经济管理人才。

然而目前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大多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作为课程的主要参考用书,缺乏英语语境下的本土经济学理论及案例[3]。其次,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其所涉及的众多原理大多采用了抽象分析方法,内容晦涩复杂[4,5],同时理论还在不断更新,加之英文术语和语境的适应障碍,给初学者尤其是缺乏社会与经济实践的学生而言带来了不少困惑与学习的困难。第三,全英课缺少合适的反馈机制,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了解不够。如何保障学生能在英文环境中学透宏观经济学知识,实现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平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经济学专业素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自2012年开设工商管理国际班以来,将宏观经济学课程全英课列为核心课程,采取立项形式对宏观经济学全英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一、提升全英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全英课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全英课程授课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较高的英文水平。基于此,笔者所在学院2012年开设工商管理国际班之前已开始进行相关教师的储备,一方面引进具有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知识过硬且英语水平优秀的年轻教师,另一方面从已有宏观经济学教师团队中选拔教学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业务骨干参加进修和培训,包括国内进修和课程培训以及境外研修:学院每年给予教师至少6000元/年的国内进修资助,并且每年选派并资助6名中、青年教师到境外进行课程研修及学习,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增加专业结合英文的实践机会。2014年度笔者即获得资助,赴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进行研修,系统学习了宏观经济学及相关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同时,为了增强教师进行全英授课的积极性,学院通过试讲和竞赛形式进行全英课立项,以项目为推进力,引导宏观经济学主讲教师竞聘全英课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全英课程进行全面追踪,对教学情况进行评估,加强课程的教学管理和考核,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学研究和改革的能力。

二、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

(一)小组讨论模式

小组讨论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互动活动之一,尤其对于英语类课程,不仅可以提高知识点的掌握效果[6,7],同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宏观经济学全英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英语水平、知识程度、能力以及兴趣爱好,提前组织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组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原则,保持组内能力交叉,组间能力一致。作为教师,不同于以往“守门员”的角色,不再决定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何种知识,而主要是起“助产士”的作用,扮演促进者的角色,指引并允许学生在准备期自主发掘资料,帮助学生发现更好的自己,挖掘更深刻的思想。而在讨论课中,教师尽量避免成为评判者的角色,尽量成为讨论的推动者和协调者。全英课共分为5次讨论课,每组人数为5人,实行轮值组长和成员职责轮换,让学生在不同角色中均得到体验,增强其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包括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组内成员间的分工、讨论设计均有各轮次组长分配。鼓励各组之间在他组论述基础上引入新的信息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拓展话题。小组讨论评价以学生个体和小组综合得分为最终得分,学生个体得分分为组间得分、组内得分和教师得分,评价包括发言内容、发言响应程度、提问以及资料搜集等;小组得分主要是以成员合作、组间竞争为重要衡量标准。通过合理的评价设计,尽量使得对每位学生的评价合理化。

通过小组讨论,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获取经济学知识的途径,完善了个体在具体问题上知识层面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主体能力,将学生的思考层次从现象观察引导至深层次的理论思索和问题解决方案的寻求,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

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并且较多地运用了抽象的分析方法,其所涉及的概念、原理及相关基本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乏味[8,9]。同时,宏观经济学又是对社会经济时间的提炼和总结,其内容涉及到现实中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问题,因而与现实的联系尤为紧密[10]。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具体而又与生活贴近的案例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阐述,可以在增强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启发学生通过现象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更利于学生通过社会经济现象和活动领会和掌握经济学的本质,牢固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对于宏观经济学全英课而言,目前在案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全英课采用的是英语授课,因此任课教师大多直接选用一些国际主流教材,如采用曼昆教授最新修订的宏观经济学原理作为主要参考教材,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常直接采用该教材配套的案例进行教学,而这些案例大多是国外的经济现象,与我国的实际状况不符,不利于学生对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解。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时,还是采用教师为主体的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讨论,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此,宏观经济学全英课在将国外成熟、先进的经济学实践案例介绍给学生的同时,充分利用学院资源,进行本土化案例的引入。工商管理学院设有华南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内有丰富的案例库,案例库以中国本土案例为主,含教学案例、研究案例以及现代化的创新成果,同时学院在案例开发方面实行奖励,学院每学期期末阶段开展案例开发立项并提供案例开发启动费,并对获奖或入库案例进行奖励,因此在教学中有大量的本土宏观经济案例可以引用,便于更好地分析和解释本土经济学现象。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英文专业水平,改变案例教学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教师在课前布置案例分析内容,给予相关参考资料,学生课前阅读和分析案例文献,最后形成创业案例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用英文进行案例表述与讨论,也可以按照所选择的案例设定情境,让学生设计情节,并分角色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解决经济问题,使学生设身处地思考问题,加深对宏观经济学具象认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

三、完善学习反馈体系

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是在非母语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因此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学生的英语水平、学生对课程的适应度以及学生对教学方法的适应度等。如果有一个完善的教学反馈体系,那么任课教师就可以获得足够多的课程信息,检测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节奏,修正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环节的效率。

(一)课堂反馈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转换只关注授课内容的传统思维,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对授课内容最直接的反馈方式,学生的互动积极性和响应可以让教师及时判断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之间是否出现偏差,实时进行教学调控。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是采用英语形式将经济学知识转化为英语交际运用能力的训练,因此在课堂中很容易实现互动口语表达环节的增设。在该环节,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开放性地自由讨论,而后基于学生的发问,进一步引申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发新一轮的思考和讨论,层进式发问与讨论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所表述的内容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应用程度。

(二)课后反馈

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以及面对面的交流讨论评估出教学效果,但在课后,教师很难再获取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信息。有些高校为了获得课程在学生层面的评价和反馈,在期末设计了学生的教学评测环节,但反馈源较为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由于时效性的问题,该年级学生就失去了参与教师调整课程的机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英课要求学生每次课后用英文完成课后感,并作为课程考核成绩之一,内容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评价以及对自己掌握知识程度的评测。学生课后感其实是对所学知识的二次梳理,在思考的同时巩固知识,同时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实时性调控。为了从更多的反馈源获得信息,学院拓展反馈渠道,从制度上和架构上保障和鼓励学生进行反馈,除了规定每个学期结束后由学生本人匿名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价,还进行课程教学情况调查、年度学生满意度调查、组织定期班委会,听取班委会对教学方面的意见,同时要求全体任课教师结合教学评价与反馈结果认真剖析教学过程,由被动获取反馈信息进入主动反思性实践,追问每个教学环节设计背后的理念和目的,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和反思,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所讲授课程蕴含的价值观、信念、态度和职业文化,从而不断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

宏观经济学全英课任课教师注重对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有效检查和反馈,不断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教与学,可以促进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学生的反馈意见得到尊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语

宏观经济学全英教学是利用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在英语环境下从事经济与管理的能力,为了保障学生能在英文环境中掌握和应用宏观经济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经济学专业素养,就需要不断地进行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更多、更实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金祥荣.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S6):100-104.

[2]卢现祥,陈银娥.宏观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欧阳强.“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7(1):73-77.

[4]张慧.宏观经济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12,22(1):109-111.

[5]朱建安.“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尝试及调整[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120-122.

[6]张蓉,左晓园.试论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61-163.

[7]Ur P.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M].Ernst Klett Sprachen,1999.

[8]张古国,常昕,张健如.《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当代经济,2014,(6):96-97.

评经济师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财经新闻评论;经济新闻;目标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2-0141-02

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是“经济新闻”专业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此种能力,国内设有经济新闻专业的高校一般既开设了新闻评论学课程,也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课程,然而效果却普遍不如人意,毕业之际,多数学生并没有习得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因而其竞争力也就难免不受影响。培养学生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的障碍是什么?又如何去超越障碍?

一、特定的目标:学会写作财经新闻评论

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作为一种手段,其本身并非目的,目的乃在于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目标是托尔曼(Tolman,1932,1942,1951,1959)的目的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在“在托尔曼(1932)的理论中,‘目的性’指的是他确信行为以目标为指向,即‘行为看起来总是具有以下特征:接近于或来源于某一特定的目标对象或目标情境’”,“托尔曼认为环境中的刺激物(如物体、途径)都是达到目标的手段。人们不能孤立地研究这些刺激物,相反地,人们应研究整个行为的顺序,以理解为什么人们要从事某一特定的行为。[1]”

托尔曼的“目标学习理论”中所谓的目标,具有“特定性”的特点,所谓目标的“特定性”是指,“如果某一目标包含了特定的行为标准,那么,这个目标比一个一般目标(如‘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更可能促进学习,并使人能主动地做自我评价(Locke & Latham1990)。特定的目标可以较明确地说明成功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因而能够提高成绩,同时,由于能够根据明确的目标对行为过程作出直接的评价,所以也能够提高行为者的自我效能感。[1]”

受托尔曼目标学习理论的启发,经济新闻专业设置的“新闻评论学”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金融学”等课程,便不能也不应被“孤立地研究”和看待,而应采取一种整体的系统的视野,将这些课程的学习作为一个整体,视为培养学生某种特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而“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即是其中之一。因此,基于“目标学习理论”,学会写作财经新闻评论,便应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新闻评论学”以及“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课程的特定目标之一。

二、障碍的归因:财经新闻评论写作的现实困境

经济新闻专业本科生学习财经新闻评论写作的障碍,如果进行归因,主要有以下三个维度。

(一)用不上所学专业知识

尽管国内各经济新闻专业目前基本上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课程,但本科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由于心中并不清楚这些课程的学习与自己财经新闻评论技能的养成具有何种关联?因此,在学习之时,多数学生心中并没有明确的目标,该课程便沦为学生只是为了考试通过拿到学分而修的课程。学生们之所以感觉到所学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等课程用不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课程的理论学习与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的实践应用相脱节。一学期下来,学生们往往只是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概念,而对于由概念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建构起来的系统性的一门课程的理论,并不清楚。

(二)看不懂媒体财经评论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班曾向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咨询办学建议,专家学者们给出的‘药方’是:多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言论范文、全国每年获奖的优秀评论作品、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分析和时政方面的书籍以及文学、政治、法律、哲学、历史、经济、社会学、伦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经典著作” [2]。这意味着,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大量地阅读媒体上发表的财经评论,亦即“平时多读一些评论,特别是注重在不同评论文章中发现别人的新视角、新理论和新论述,长此以往,对提高我们自身的评论水准是大有好处的” [2]。

而学生们在学习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课程时,由于学习时并没有明确而清晰的目标,或者没有学透,因此,对于媒体上发表了的包含经济学或管理学相关专业术语的财经新闻评论,往往看不懂。这不但影响学生阅读媒体财经评论的热情,而且也影响阅读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收益。

(三)写不出财经新闻评论

由于学生读不懂媒体的财经评论,因此,“操千曲而后知声,阅千剑而后识器”,或者通过大量阅读媒体的财经评论来学习和培养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便成为一条走不通的路。

同样由于看不懂媒体上所发表的财经评论,不愿意或者说做不到大量地阅读财经新闻评论,因此,写不出财经新闻评论便成为经济新闻专业学生的技能短板和从事财经新闻评论写作教学的教师的焦虑。

三、渐进的目标:超越财经新闻评论写作的障碍

对现存的障碍进行归因分析,目标自然是为了找到问题的症结,以便超越障碍。按照托尔曼的“目标学习理论”,其所谓的目标,除了具有“特定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渐进性”的特点——所谓目标的“渐进性”是指,“逐渐推进的短期目标,较之遥远的长期目标更接近于眼前,可以更快地实现,并且会导致个体产生更加强烈地指向于实现更高目标的动机”。[5]亦即,“逐渐接近目标能够提高动机和自我效能感”。这对于不懂得把长期目标分解成一系列短期目标的人来说尤其重要。具体到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定“渐进性”的目标,通过“渐进性”目标的实现,最终使学生学会写作财经新闻评论,实现特定的学习目标。具体而言:

(一)首先学会写“评论”

作为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构成要素的“评论”,由三个要素构成,即“事情”+“异思”+“说服”。评论不能凭空而发,必须是针对某一件特定的“事情”而发,对此“事情”所发表的看法和观点要不同于一般人的看法和观点,要能够看到或者看出一般人所看不到或看不出的东西来。亦即“评论观点要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3]。因此称之为“异思”。对某一件特定的“事情”发表不同于一般人的“异思”,还必须能够以逻辑论证的方式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异思”。这样的一种能力,才能称之为“评论”,而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议论”。

而这种作为新闻评论写作和财经新闻评论写作之基础的“评论”能力,所涉及到的“异思”和“说服”两大能力,并不是学生在学习《新闻评论学》或《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课程之前不经过训练就已然掌握的,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针对某一件特定事情的“异思”和“说服”能力。

(二)其次学会写“新闻评论”

在一个学期的《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课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评论”能力需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专门安排设计的几次(例如5次课)专门训练“评论”能力的课程之后,接下来便可以设计安排训练“新闻评论”能力的若干次课程(例如同样是5次)。

“新闻评论”与“评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新闻”二字。这意味着两点:首先,“评论”所针对的某一件特定的事情不一定非得是“新闻”,“旧闻”(包括历史)亦可,但“新闻评论”所针对的特定事情,一定要是“新闻”——毕竟,“新闻评论学是研究大众传媒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主观意见传播的科学” [4]。其次,“评论”所针对的特定的事情的“异思”和“说服”是可以不讲究时效性的,但“新闻评论”,针对发生了的“新闻”的“异思”和“说服”是要讲求“时效”的,因为新闻的特性之一就是“强烈的时效要求”[5]。所以,“新闻评论”训练的是学生针对“新闻”在“限定的时间之内”所做出的“评论”,亦即,“新闻评论”=“新闻”+“异思”+“说服”+“时效”。

(三)最终学会写“财经新闻评论”

在训练和培养学生“新闻评论”写作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再设计和安排几次课(例如同样是5次),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是《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课程最终要使学生学会和养成的技能,较“新闻评论”增加了“财经”的限定和要求,亦即,这不但要求学生评论的对象必须是特定的“财经新闻”,而且要求学生在评论过程之中,要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的财经专业知识进行“专业化”的评论。这等于说:“财经新闻评论”=“新闻”+“异思”+“说服”+“时效”+“专业”。

而“财经新闻”是一个外延颇广的概念(例如包括“金融新闻”、“财贸新闻”、“证券新闻”、“工业经济新闻”、“农业经济新闻”等等),教师一个学期关于《财经新闻评论写作》的教学时间又颇有限,因此,从可操作性上而言,教师必须将“财经新闻评论”再化约为具体某一方面特定的“财经新闻评论”(例如房地产新闻评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财经新闻评论”写作能力。学生一旦学会写作某一方面的财经新闻评论,则对于其他方面的“财经新闻评论”写作,完全可以举一反三。

一旦锁定对财经新闻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评论——例如写房地产新闻评论,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相关的专业知识查漏补缺,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房地产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了解“房地产分析的基本经济背景”,“理解房地产市场”,了解“对房地产发展的主要影响”,学习“房地产投资——地块的经济学”,从而不但能够“理解造成房地产活动的原因,以及这些改变将如何影响房地产市场”,而且可以“运用宏观经济原理和微观经济原理分析国家、地区、社区和邻里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趋势”[6]。在此基础上,写出高质量的财经新闻评论。

参考文献:

(美)申克(Schunk,D.H.)著.韦小满等译.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赵振宇.新闻评论研究引论——功能、品格、思维、发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廖艳君等.新闻评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张玉川.新闻评论学.前言[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评经济师论文范文第10篇

一、中美本科经济学教学的差异

(一)教学主体不同

国内高校在教学中,普遍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语权,弱化甚至忽略学生的地位。教师讲授,学生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听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单一和单向的课堂关系,使得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领导者。

美国高校普遍建立了经济学自学网站。网站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选用、练习题目、模拟试卷和答案等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互动,可以进行在线交流、问题答疑、小组讨论等,学生自主学习非常方便。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学习者,他们主动听取教师、同学对知识的分析和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可以调整教学安排和进度,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的不同

国内经济学教学中对教学目的的描述偏向社会本位,阐述较为宏观和宽泛,多是考虑国家、社会的层面,强调经济学对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教授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中提出,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明辨是非,区别西方经济学的有利或有害之处;二是为了权衡取舍,即结合我国国情,决定西方经济学说的适用程度和范围;三是为了了解西方的国情,更好地扩大对外开放。教学目的与社会联系较多,与学生个人的生活缺乏紧密联系。

在美国的经济学教学中,对于教学目的的描述多是强调个人本位。如美国经济学教授曼昆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学习经济学让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活动;学习经济学将使你能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使你的政治行为(支持或反对某项政策)更理性。这种对经济学教学目的的阐述,将经济学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经济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材选用不同

国内教材市场上,有种类繁多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译本,也有高校自己编写的经济学教材。与美国经济学教材代表著作,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繆尔森的《经济学》相比,国内的经济学教材多为国外教材的复制、节选,案例较少,模型和公式较多,结合中国实际较少,实用性和适用性较差。因此,重点大学较多选用国外的主流经济学教材。但是国外翻译过来的部分教材,存在着版本滞后、翻译错误等问题。

在美国经济学教学中,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600余所大学一般选用的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该书通过名人传记、故事、新闻、时事等案例阐释经济学的晦涩理论,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能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学校每年都会对这本教材进行修订,与此书配套的专门教学网站、教学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源丰富,经济学教学系统性、完备性强。

(四)教学内容不同

国内高校经济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是解释经济主体行为的科学,一般是微观经济学课程结束后,才能学习宏观经济学。如果把经济学作为一门课程,也是先学习微观部分的经济学知识,然后学习宏观部分的经济学知识。相对宏观经济学而言,微观经济学课时较多。在美国的经济学教学中,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不但内容划分与我国不同,而且教学次序也不一样。许多美国高校将宏观经济学开设在前,微观经济学在后。

在我国的高校经济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相对经济发展滞后,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脱节。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用得较少。美国的经济学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实用性。由于经济学理论需要数学论证和解析,美国经济学教学强调“数理统计”“概率论”等数学知识的实证应用。

(五)教学方法不同

我国的经济学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重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在课堂中讲授内容较多,学生与教师互动少、交流少。有些高校看到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对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不足,多是照搬照抄国外的案例,而国外案例与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差别大,学生难以设身处地地考虑经济问题,理解经济学知识较为困难,对知识的把握比较片面。

美国的经济学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多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专家讲座等教学方法。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精神。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学生会产生诸多困惑和不解。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查阅大量相关资料,阅读、思考并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将一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赋予学生在课堂上一定的“话语权”,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六)评价方式不同

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普遍采用的是“一考定终身”,缺乏对学习过程的定性和定量评价,多采用简单的一次性考试、考试和作业相结合的证明价方式,是总结性评价。对教学过程缺乏监督和监控,对考试结果过度依赖,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一些学生通过考前几天的突击学习,也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这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的经济学教学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是形成性评价。教师会布置大量的课程作业,有时作业涉及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和专业,需要学生大量翻阅资料、整理文献、归纳总结,才能定时、定量地完成任务。这些都在最终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师给出的课程成绩是包含几个方面的综合考评,如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小测验成绩、考试成绩等。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课后作业中熟练掌握知识,才能获得较好的成绩。

二、中美本科经济学教学 差异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上,使学生能自我监督、自我监控,对于存在的问题能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应相对宽松和开放。教师的角色要有所改变,站在学生的角度,成为课堂学习的设计者、鼓励者和协助者,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支持,而不是课堂的绝对领导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话语权得到展现,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明确教学目的

我国长期以来社会本位的教学目的,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单一和片面。灌输式教学或者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要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和学两方面目标一致,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目的落实到经济学教学中,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详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从简单到复杂,明确经济学教学的深度与广度。通过经济学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培养学生既有从事经济学相关工作的能力,又有从事其他工作所具备的素质。

(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教材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尊重经济学发展的实际,选用国内外的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作为教材,如萨缪尔森、曼昆、帕金等,避免因为翻译、编写等问题导致的差错,缩小我国与国外经济学教学的差距。

案例教学资源库是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方面。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学生,借用精品课程、教师教学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等项目,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多方面、多角度地选取一些当今社会经济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国外教学经验建设完备的经济学教学网站。选择西方经典著作中的典型案例,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经济学著作中汲取知识养分,筛选、提炼案例。联系我国实际经济发展现状,有意识地编制一些涉及多章知识的综合案例。

(四)丰富教学内容

关于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明确认识到,不能把实践教学错误地理解为一种形式。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经济生活的实质、产生问题的缘由等,要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理论教学。本科阶段的经济学学习是基础,基本假设、概念、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本科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和问题,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实验课、实习课的地位。

(五)采用多样教学方法

在经济学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法。从学生角度设置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改变以往PPT教学、黑板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资源,开设专家讲座,组织精品课程、时事热点讨论等。组织学生实时收看并学习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经济学相关课程,了解世界经济研究前沿问题,开拓知识学习视野。

利用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生产实践单位,组织学生走出去,建设学习小组,去企事业单位,实地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典型经济案例。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际,观察经济现象,参与经济实际,总结、分析经济问题。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理论知识更多地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六)应用多种评价方式

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章节考核、考试成绩作为几个考核指标,在确定学生最终成绩时,将以上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教授,重视课堂讨论,更要注重课后对学生的辅导答疑、在线交流、学业指导等,对教学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在经济学教学中,通过形成性评价的六个阶段:自评、专家评价、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实地评价和进行中的评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参与精神。

参考文献:

\[1\] 丁刚,罗暖.国外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的典型经验及其启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评经济师论文范文第11篇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teachers determines the efficiency and function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directly. The paper takes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teach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TOPSIS evaluation method is introduced into the problem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ex system. Finally,the method is explained by way of a case.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教师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innovation capacity;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002-02

0引言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国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更需要不断发展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工作者们尤其是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对于践行科学发展观、增强高校市场竞争力,乃至推动国民经济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规定,“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高校图书馆在学校所处的重要地位。高校图书馆是公益性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为地方政治、经济建设服务。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资源日新月异,成为大学生吸纳知识、完善学业的重要场所。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员成了知识的载体,优秀的高校图书馆教师将成为当代图书馆的最主要的资源和首要财富,他们的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高校图书馆的运行效率和功能。本文以高校图书馆教师创新能力评价为研究对象,在构建高校图书馆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层次分析法和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进行评价,最后通过案例介绍了方法的具体应用。

1创新及其内涵

创新一词由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1]提出,并经创新定义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现有的生产体系,从而使该生产体系及相应的经济联系发生变化与发展。具体地说,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括五方面的内容:①产品创新;②工艺创新;③市场创新;④资源开发利用创新;⑤管理制度创新。Schumpeter又提出技术创新概念[2]并引入古典经济学领域。1961年Burns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3],并对技术进步进行度量研究。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是创新能力的关键内容,目的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

2高校图书馆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本文构建的高校图书馆教师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 知识存量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有赖于知识作底蕴为基础。知识是智力的基础,智力又是能力的基础,而创新能力是建筑在一般能力的基础之上,所以知识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知识存量水平主要从高校图书馆教师的学历、职称、专业资格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2.2 学习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工作模式、工作目标、工作理念都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要继续不断破除旧思想,建立新思路,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才能使图书馆工作进一步深化发展。高校图书馆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不断学习能力,才能以快捷、简便、有效的方式获取准确知识、信息,并将它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2.3 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是人由于具有某种强烈的变革现状的意愿,在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客观现实中渴望发展,产生创新的要求,萌发创新的动机,表现出创新的意向和愿望的一种心理潜能。创新意识主要从高校图书馆教师对事务的敏感性、好奇心、求知欲等方面进行评价。

2.4 科研创新图书馆科研是高校图书馆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是图书馆教师业务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学习最新图书馆理论,并通过撰写科研论文,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科研能力是衡量图书馆教师理论水平、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志。科研能力主要从课题数量、数量、获奖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3TOPSIS排序方法

TOPSIS[4]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是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的英文缩略,它借助多属性问题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给方案集X中各方案排序。

TOPSIS的主要算法步骤如下:

①用向量规范化的方法求得规范化决策矩阵

设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决策矩阵:

Y=y,

规范化决策矩阵Z=z,则:

Z=y/,i=1,…,m;j=1,…,n

②计算各指标权重,并根据指标权重构成加权规化决策矩阵X=x

③确定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并计算各方案到理想解与负理想解的距离。

备选方案xi到理解解的距离为:

d=,i=1,…,m

备选方案xi到负解的距离为:

d=,i=1,…,m

④计算各方案的排队指示值(即综合评价指数)并排序。

c=dd+d,i=1,…,m

按c由大到小排列方案的优劣次序。

4方法应用

假设有五位高校图书馆教师为待评价对象,以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过程为例,介绍方法的具体应用,二级指标的评价过程与一级指标相同。评价对象的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4.1 根据表1,求得规范化决策矩阵:

Z=0.51240.42490.43030.40470.45550.45150.51640.43360.39850.47800.48770.49140.37010.39830.31560.52030.48390.47800.45900.4047

4.2 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并求得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

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向量为:

(0.091,0.348,0.315,0.246)

因此,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为:

Z=0.04660.14790.13550.09960.04150.15710.16270.10670.03630.16630.15360.12090.03370.13860.09940.12790.04400.16630.14460.0996

4.3 计算各方案到理想解与负理想解的距离,及各方案的排队指示值(即综合评价指数)。

4.4 评价对象综合排序:

教师3?酆教师2?酆教师5?酆教师1?酆教师4

由此可见,通过TOPSIS综合评价法,可以将5名待考评教师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后进行排序,教师3创新能力最强。

5结论

创新是二十一世纪的主旋律。创新教育能力是当今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因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任,他们是影响学生创造力的最直接因素。图书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工作内容与形式有它的特殊性。本文将基于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引入高校图书馆教师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中,通过实例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并为该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美).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2]Schumpeter Joseph.Capitalism,Socialism,and Democracy[M].New York, NY:Harper and Row,1942.

[3]Burns T,Stalker G.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M].London:Tavistock Publication,1961.

[4]岳超源.决策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12-214.

[5]时希杰,吴育华,方志刚.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05,9:1331-1335.

[6]陆萍.试论图书馆人才资源规划及其模式[J].现代情报,2004,(3):126-131.

评经济师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双语教学 教学创新 教学设计与实施 经管类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53

Abstract Since 2003,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rnational finance", "management economics" etc. in bilingual teaching for more than and 10 years dozens of various innovative forms of teaching experiment on how to design and carry out bilingual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obtain some useful results and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discusses six revelations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Keywords bilingual teaching; teaching innovation;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economic management specialty

管类专业课程普遍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突出,包含很多理论派别及内容,同时又涉及很多实际的案例或者应用内容。即便用母语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双语专业课程,既要教授体系完整的专业内容,又要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这两个目标能够有效兼顾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在具体教学实施环节又如何进行或者如果改变教学形式才更有效呢?这些问题尚未有令人满意的答案。[1]我们根据在重庆邮电大学十几年、几十次的经管类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试验、思考和分析,得到一些启示,对非985/211学校的双语课程教学及创新或有些许参考意义。

自2003年开始,我们在“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管理经济学”等本科生、研究生双语课程中先后反复尝试过的创新教学形式,包括学生讲课、专题研究性学习、角色扮演、专题讨论、对抗辩论、自备案例等。总体而言,我们的多数创新尝试是有效果的。因篇幅所限,本文只讨论基于这些实践的启示(关于这些创新教学方式具体的方案设计、实施情况以及结果分析,我们另文予以介绍和讨论)。

1双语课程设置应当量力而行

相对于非双语专业课程,开设双语专业课程,必须更好地综合考虑整体的必要性,以及评估学生、教师、内容、教材等各方面情况的适合性。在双语课程必要性和学生素养确定的前提下,教师的能力最为重要。而实际上,根据我们的观察,好多显得“高大上”的双语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有“赶鸭子上架”之嫌。通常的情况是,专业过硬的教师英语不行,而英语好的教师又不懂专业,两方面都行的教师在一般大学并不多见。另一方面,好像许多人认为能够阅读外文文献或者写过外文文章的老师,上双语课就没有问题,这也是一种误解。双语教学要求的英文口头表达能力,是比较严谨的学术性表达能力,而这一点,很少有教师能够做到。

要求学生要做到的,教师必须也能做到且做得更好。关于这点所指的反例,在本校以及其他大学并不十分少见。一种现象是:教师的英文口头表达,无论是发音还是流利程度均勉为其难,但却要求学生做英文陈述,不知教师现场如何点评、指点学生的表现。管理者多半认为似乎一位教师比其他教师的英文水平较高,就可以胜任双语专业课教学,好像只要到国外去过一阵子,英文水平就突飞猛进了,从而开展双语课程就根本不在话下,而没有对承担双语课程教师的外文水平有硬性要求和测试。据我们观察和体会,要真正地进行有质量的双语教学、双语之间来回自由转换,还不是那么容易。

2不是所有的班级、课程都适合双语教学或创新

为了满足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抑或是学校管理部门的主张,设置双语课程似乎成了高校的一种时尚,有的未必就切实地研究过其必要性。当然,要准确地评判一门课程是否有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在没有(也不可能有)客观标准的情况下,是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不过,充分考虑学生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的特点、学生及班级的特点,应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回答双语课程的必要性问题。

首先,培养目标如果明确要提升学生的英文水平及国际化能力,就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双语课程,如果学生毕业后几乎没有可以预见的使用英文的机会,设置双语课程就与学生培养目标无关,而与其他目标或利益有关。

其次,课程内容如果有大量的专门英文术语、概念,只有更多地使用英文教学才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双语教学是必要的。反之,如果更多地使用英文不能更清楚地讲解课程内容,或者甚至会降低专业内容的学习效果,比如用英文对中国学生讲《论语》,那就是为了双语而双语。有些学术性强、晦涩难懂的内容,即便是母语讲解都不容易使学生理解,进而导致的结果就是既没有提高英文水平,专业内容也没学懂。

第三,如果学生普遍的英文水平较好且有前置的专业基础、学生班级较小(30人以下), [2]可考虑实施双语教学或者创新教学。否则,若学生的英文能力太差,学习起来会非常吃力,双语要求很可能会干扰课程内容的学习。如果学生班级太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平等参与互动,就会耗用太多课时,会影响教学进程,不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创新教学要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难度须适中

相对于常规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形式,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下环节,新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更多的探究和思考来完成任务,[3][4]而不是给学生提供更轻松、更容易的过关机会,或者设计的创新有名无实。这需要教师精心思考和设计内容、环节,使学生必须要经历、投入、参与。比如,设置课堂陈述可使学生更多地参与、锻炼,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用功的有效方法,而仅仅要求学生提交书面报告,则很难知道学生是否真的用功投入(当今网络资源丰富、抄袭之风更盛)。

同时,在创新教学环节中学生要完成的任务难度须适中:综合评估学生的英文应用能力、专业基础、学习积极性等因素,设计难度适中的任务,使多数学生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就能够力所能及。

4课堂教学创新最好有配套的考试改革

任何教学创新必须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配合与互动才能完成。教学创新应当有相应配套的考试形式和内容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或者创新,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挑战。对教师而言,创新可能源于自我职业道德的驱使,也可能是因为各种考核、竞争的硬性要求。

但对学生而言,教学创新多半都会要求增加他们的参与程度或者学习量,虽然学生可能也希望变革且主动地、积极地面对挑战,但多数学生会把这种挑战视为额外的负担,学生应对挑战需要增加其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自1998年大学扩招以来,从笔者的观察和体会看,当下的大学生多半都不愿意主动给自己加压,学生在课程学习上的上进心和用功程度似乎一直在稀释。1988-1992年,笔者在另一所大学任教,在笔者任教课堂上,学生普遍表现出的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努力用功的场景,给人印象深刻。反观过去十几年的课堂教学,时常都会出现一些尴尬的局面:无论你变换什么方式,学生都不参与、不配合。

虽然创新的教学方式可能确实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但至少在学习一门具体课程时,短期的预期收益――考试过关并取得好分数,是决定学生投入的关键激励因素。如果一种教学方式的改革不能增加学生的预期收益反而要增加学生的投入,导致收益与成本错配,学生理性的最优决策是实质上不额外增加自己的投入来“配合”教师的创新教学变革。

因此,进行教学创新,最好同时设计配套的考试改革:增加学生参与新的教学过程在总成绩中的权重,从而使学生因付出更大的投入收获更大的收益。[5]这样就会提高学生对创新教学的预期,[6]改善其迎接挑战的态度,驱使学生主动地、更多地参与和投入,进而增加创新成功的可能性。根据笔者多轮的试验,有两种参考方案。最优的配套考试改革是取消期末卷面考试,代之以全面的过程化考试,即对学生参与的所有环节的表现给予合适权重并计分(包括出勤);其次是大幅降低期末考试的权重,如降为30%以下。当然,考试的改革更多地受学校教务部门的政策限制,不过教务部门应该意识到教改与考试制度的依存和影响关系,同时,出台配套的考试规定改变或者给予教师足够的考试方式选择的自由度。[7]

5创新部分的课时及内容占比要适中

“国际经济学”等经管类课程普遍内容丰富、理论比较多,即便是非双语教学,要在48或者32学时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都不容易。在双语模式下又增加创新教学形式,必然会使有限的学时数更显紧张。而且,正如前文所述,要求当今时代的学生额外付出很多时间、精力来“配合”教师设计的创新教学,并不十分具备可行性。再者,学生在课下的付出是不容易观测的,必须通过其获得的结果及与教师互动情况来检查、验证学生的过程投入水平,也就是说,多数的创新环节应该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陈述、展示的时间,同时得到教师的点评、指导以及共同的讨论。以每个学生陈述占用10分钟再加点评、讨论5分钟来计算,30人班就需要课时10节课。因此,据笔者十多年的试验,创新部分与常规的授课课时占用比例,最多为5:5,一般3:7比较合适。

常规的讲课听课教学模式,可以按时完成课程教学内容。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创新,也不是一创新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成效。常规的“讲听”应该是主体,创新是对常规“讲听”的加强及对部分合适内容的非“讲听”教学。我们认为,受课程教学大纲任务完成和课时总数的限制,创新部分完成的课程内容比例最高为30%左右。

对当今颇受追捧的微课、翻转课堂等各种教学创新稍加审视和思考,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以“国际经济学”课程为例,仅最重要的理论就不止20个: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HO三个延伸定理”、“特定要素”、“产品生命周期”、“产业内贸易”、“战略贸易政策”、“关税阶梯上升”、“关税同盟”等等,到国际金融理论中的“汇率决定”、“汇率制度”、“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论、弹性论、货币论、资产组合论”等,如果这些内容都以微课或者翻转课程的形式来完成,如何制作那么多“精彩”的微课?学生真的会花时间主动学习这些微课吗?有“一流”的大学花人民币10万元以上来请电视台专业技术团队与任教教师“打造”精彩的15分钟微课,如果微课全覆盖仅仅20个主要理论,那岂不要200万元的预算?这种面子工程,对有的学校没有问题(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希望看到的),并且有好的“收益”,但一定不适合所有的大学。精彩的课件、内容呈现当然好,但不管谁来做,都是要时间、精力、金钱的。笔者曾被组织参加微课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培训教师声称“30分钟学会制作精美课件”。培训教师展示、教授了如何运用近30个不同的软件处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各种炫酷的方法技巧。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笔者的感受是:这几十个软件的娴熟运用,恐怕永远都实现不了。因为仅其中很多个非正规渠道软件的成功安装,就需要反复地使用“特殊技巧”。培训教师说了:“一时半会儿学不会不要紧,可以继续学习他的网上付费课程,或者寻求他的团队有偿服务:400元做一页PPT。”

6学生成绩提高不等于创新教学效果好

要非常科学、客观地评估教学效果并不容易,任何评估方法都有优缺点。不少创新教学研究,好像只要总结就是有效的、成功的,或者用学生平均成绩的提高来证明创新试验是成功的,[8][9][10]凡此种种,应该说都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课程的最终成绩似乎是评估教学效果的综合性指标。但是,大学的课程成绩几乎都是任课教师自己出考试题、自己阅卷评分,用这样更高的成绩来说明自己的教学改革是有效的、成功的,就是相当于“王婆卖瓜”式的自圆其说。

我们认为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应当是“两维度、三方面”的。教学效果评估要注重“两个维度”,即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过程和结果并不一定是匹配的,而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过程,故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都进行分别的评估,可以更好地考核教学质量。教学的结果评估使用“平均成绩”这个指标似乎是客观的,但成绩分数不是那么可靠,除非成绩测定主要来自第三方测试(操作难度大),故学生对自己收获的评估很重要。对教学过程的评估,更多地要参考学生的评估(“学评教”),第三方的过程评估只具有一定的修正、参考意义,因为第三方不太可能全程参与所有教学过程。

“三方面”中,学生方面的评估最重要。就像商品给消费者带来效用一样,学生进行教育消费得到的效用,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故教学效果最重要的评估方是学生,包括对教师教学的评估即“学评教”和对课程收获的评估即“学评课”。“学评教”已经基本形成成熟的操作方法,评定结果直观明了。“学评课”除了成绩分数外,还应当包括学生的实际收获的评估。其次,来自第三方如学校管理部门、教学督导部门相对客观的评估,也非常必要和重要。作为教学服务的提供者,教师应该多少都有“自吹自擂”的倾向,因为目前几乎所有教学成果奖的关键评定基础之一,就是教师自己填报的“优秀事迹”或“优秀成绩”。我们不能假定每个教师都非常高尚、没有私心。客观地讲,教师自己总结的“成功”并不完全可靠。

7结束语

我们所概括的上述启示,是基于我们在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外语学院的多门经管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及创新多年实践的总结和分析。这些启示或许对如何进行双语教学及创新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创新并是万能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自1998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教育几乎作为教育普惠制度推行。在大学生规模扩大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也带来了生源质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力的下降。在如此背景下,如何科学地设计双语教学,使双语专业课程教学“好看”、“好吃”、“学生爱吃”又有“营养”?以及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估双语教学?答案仍然有待进一步探寻。

但不管怎样,任何教学设计都必须“接地气”。上述启示就是试图就如何使双语教学或者创新更加“接地气”提供一定的参考。只有充分地、客观地考虑和评估教师、学生、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才可能有更好地落实双语教学及创新。

*通讯作者:张鹏

本研究受重庆邮电大学经管学院教改项目(JGXYJG201611)资助和重庆邮电大学国际化教育专业建设项目(D21022015003)资助

参考文献

[1] Zhou Ye. The Study of the Teaching Models and Prospects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Local Universities of China - A Case Study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Sichuan [J].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Vol. 9, No. 6; 2016:147-153.

[2] 杨艳琴.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反思与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4(29):184-185.

[3] 李源.《国际经济学》参与式双语教学模式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5):65-67.

[4] 王峰.《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互动模式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4):103-105.

[5] 王威,朱V华.《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1(3):134-137.

[6] 赵维.基于问卷调查的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研究――以渭南师范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上):48-49.

[7] 蒋春艳.国际经济学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8):210-211.

[8] 许全胜.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的研究[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 30(2):212-214.

评经济师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 商务英语翻译;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6-0093-02

语言经济学是一门跨语言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语言经济学理论受到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的推崇,被广泛 应用于教学研究领域。语言具有经济价值,语言学习是一种经济投资,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学习者关注的是语言学习的投入多寡和学成后预期收益的大小。这 与当前教学领域推崇的有效教学的内涵不谋而合。因此,把语言经济学与有效教学结合起来,指导当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语言经济学内涵解读

语言经济学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马沙克(jacob marshak)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他主张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成本、收益 及其相互关系。后来的研究者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得出,学习语言是一种智力投资,学习者可以直接利用获得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从事与语言相关的工作,也可以把语言 作为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的工具,服务于社会,从而取得经济收益。学习语言是一种经济投资,具有投资费用和投资预期效益。投资费用(成本)表现为学习语言所 花费的时间、精力和实物支出,而效益则是指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效益和效用,经济效益大小取决于它在职业活动中和在市场上的 使用密度,而使用密度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度,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也影响和制约着语言学习者的经济效益。同时,他还认为语言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投资并能促 进社会经济发展,研究者是将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从投入到产出都置于一个理想状态,即学习者也即培养的人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语言经济投资的产出有内部产出和外部产出,内部产出的关键因素是教学质量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外部产出的多寡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市场需求 起着决定性作用。

语言经济学映射下的有效教学

纵观中外学者对有效教学的阐释,有效教学的“效”,可以概括为课堂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效果”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通过教学活动取得某种结果,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求,它所关注的是给学生带来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益”即有效教学不仅要求教学有效果,还要求教学效果 与预设教学目标相吻合,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并且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有效率”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 取得学习收益的最大化。

语言经济学映射下有效教学的焦点是教学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注重教学效果的提升,追求一定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或大的产出。高职教师首先要认清高 职生的认知特点、已有的知识水平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立高职培养目标,向社会输送急需的人才,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职场,调整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着力教学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努力改善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费时低效”状况。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国际商务活动日趋频繁,使商务英语在我国的语言经济价值日渐凸显。为此,各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开设商务英语专业,而商务英语翻译则是本专业的必 修课。它融合了基础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商务、专业知识及翻译技巧,实现在国际商务环境下有效传递商务信息的目的。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教学条件的制约,目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沿袭本科翻译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翻译技巧和翻 译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忽略翻译实践练习。翻译素材多以文学性文本翻译为主,缺乏真实性翻译材料,无具体职业指向性。翻译练习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由于缺乏 应用文本,如广告、产品介绍、商务信函等的翻译实践,学生翻译能力低下。因此,翻译教学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学习者的劳动付出和收效之间的比例失衡,向社会 输出的“产品”不符合社会市场的需要,语言的使用价值降低,学生难于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商务英语学习也就不能取得一定的收益。要解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 展的尴尬局面,教师必须思索商务英语翻译课的投入产出的效益问题,通过分析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着手,最大限度地 实现有效教学,培养出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提高商务英语翻译课教学的经济效益。

提升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有效性的4a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困境,通过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翻译能力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定位,在有效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结合多年 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经验,笔者探索出实现翻译课堂有效教学的4a,即引(alluring),议 (analyzing),做(acting),评(assessing)的教学模式。

引即以未来岗位中的真实任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课堂教学目标,并通过创设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 入课堂。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主要建立在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示范(刺激)模仿(反应)重复(强化)的教学导向上,通常是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解某一翻译 理论或翻译技巧,学生亦步亦趋地模仿运用,反复操练,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评价,通过不断重复和机械性地训练达到“刺激反应强化”的效 果,从而使学生的翻译水平得到提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授课方法过于呆板,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亦严重 不足,容易导致低效或无效教学。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翻译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图片、录像、背景材料等创设情境,以各种各样的未来职业 岗位中的真实任务驱动课堂。这些任务不同于一般的语言练习,强调的是以意义交际为基础,以完成目标为导向,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和运用语言。教师以任务为主线 来组织教学,自始至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驱动学生实践翻译活动,使学生获得和积累相应翻译知识和技巧,锻炼翻译能力。例如:在讲解商标翻译章节时, 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些耳熟能详、色彩缤纷的商标,或插入真实的大公司的商标样本,例如海尔、雅戈尔、欧莱雅、王野电动车等。在内容上贴近现实生活,学生 会觉得他们是在与现实世界进行交流与接触,感到课程学习的实用性,激发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议即学生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主动学习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以及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讨论掌握特定任务所需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促进学生 对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通过对所呈现翻译任务的剖析,教师提示任务中所涉及文体的特定翻译技巧、所涉及的某些关键词的翻译等,引领学生从翻译技巧、词汇选 用、相关商务知识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为译文做准备。教师的提示方式根据教学实际可以是直接、明确的,也可以是间接、含蓄的。例如:“公司介绍”翻译时,呈 现工作任务“海尔集团是中国的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 略和国际化战略……”之后,教师引领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做准备:了解海尔集团的背景、企业信息;分析上述公司简介在词汇、句型、语篇等方面的语言特点;查阅 有关语言辞典、翻译工具书以及网络资源,解决翻译难点(句中加波浪线部分的翻译)。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讨论,为确立译文奠定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严谨的翻译观。

  做此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可以小组形式展开来进行翻译活动,每小组4~5人为佳。分组时教师要考虑到翻译课程的特殊性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组员应该 是按照英语水平和掌握商务知识的好、中、差,以合理的比例组合在一起,以利于小组在开展翻译活动时可以取长补短、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另外,教师还应该明 确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权利和义务,清楚每个组员的角色,如组长、汇报员、资料员和记录员等,教师对全过程实施监督,避免只有组长和记录员在忙碌的现象,确 保无“闲置”的组员。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活跃程度和发言深度给予量化,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促进学生的参与热情。所有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完成任务的 活动中,就相关翻译内容畅所欲言,表达观点,所有成员的观点都能被倾听,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翻译方法,看到自己的差距,明确学习方向, 就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有效教学目的。小组讨论完成后,每个小组的“汇报员”向全班学生呈现本组的最佳译文,这样,全班学生既可以接触到不同的 译文来进行比较评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又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满足表现欲,从而增强小组集体荣誉感,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 果。

评对学生完成的典型翻译任务的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互评为辅,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起引导调控作用。教师评价内容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 察,根据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情况,给出总结性评价。传统的翻译教学强调以内容和结果为中心,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译文进行讲评,多半是对译文加以指正或修 改,最后拿出“完善”译文。教师对学生的译文过多指责,势必影响学生对翻译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挫伤学生对翻译的兴趣,有时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并且 由于教师过多注重对译文的评议,往往会过多地采取经验主义的东西,这种做法不利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效翻译教学的评 价环节是教师在学生完成翻译习作后指导他们开展自我以及小组成员相互间的评价和修改,让每个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并做出反应,教师适时做出评价 和引导;或是就学生译文中的问题向学生提问。例如:为什么这样译,有没有想到过其他译法,这种译法有无逻辑矛盾,是否与文章其他部分相连贯,等等。让学生 对自我的思维过程和产出的译文进行分析、归纳,教师因势利导,指出其中蕴含的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例如:只见交易会上 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译文:the commodity fair is filled with seas of people and a wide range variety of commodities satisfying various demands.结合学生译作,教师指出鉴于英汉表达习惯的不同,为了译文通顺,可采用“省译法”,省略用来渲染气氛而语义重复的“人声鼎沸”和“琳琅满 目”。通过师生间充分交流、讨论、争辩、合作以及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来提高翻译评价的质量,使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交流中完成对所学翻译知识的意义建构。

语言经济学映射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的有效教学受语言经济学规律的影响,认为教学是一种经济投资,关注的是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的均衡发展,兼顾市场 经济的功利性,从社会和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出发,构建以培养翻译能力为核心、以任务为驱动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4a 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利于改革高职院校先理论后实践、理论服务翻译实践的传统教学框架,而坚持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在翻译实践中总结深化翻译理论与技巧。以学生 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活动的展开,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在“译”中学习技能、在“译”中体验规则、在“译”中积累经验、最 后在“译”中形成能力的教学理念。互动综合性评价的焦点在于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的表现,体现了翻译有效教学重过程、轻结果的教学思路,锻炼了学生评 析译文的能力和实际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文贤.语言的经济属性与esp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

[2]刘卫东.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的探究[j].教学研究,2007,(6).

[3]曹思思,谢媛媛.论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下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

[4]牟惠康.以有效教学理念推进高职院校教学设计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5).

[5]陈葵阳.从建构主义观点谈翻译课堂教学[j].中国翻译,2005,(3).

评经济师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关键词:语言经济学; 商务英语翻译;有效教学

语言经济学是一门跨语言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新兴边缘学科。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语言经济学理论受到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的推崇,被广泛应用于教学研究领域。语言具有经济价值,语言学习是一种经济投资,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学习者关注的是语言学习的投入多寡和学成后预期收益的大小。这与当前教学领域推崇的有效教学的内涵不谋而合。因此,把语言经济学与有效教学结合起来,指导当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语言经济学内涵解读

语言经济学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马沙克(jacob marshak)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他主张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成本、收益及其相互关系。后来的研究者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得出,学习语言是一种智力投资,学习者可以直接利用获得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从事与语言相关的工作,也可以把语言作为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的工具,服务于社会,从而取得经济收益。学习语言是一种经济投资,具有投资费用和投资预期效益。投资费用(成本)表现为学习语言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实物支出,而效益则是指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效益和效用,经济效益大小取决于它在职业活动中和在市场上的使用密度,而使用密度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度,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也影响和制约着语言学习者的经济效益。同时,他还认为语言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投资并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研究者是将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从投入到产出都置于一个理想状态,即学习者也即培养的人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语言经济投资的产出有内部产出和外部产出,内部产出的关键因素是教学质量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外部产出的多寡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市场需求起着决定性作用。

语言经济学映射下的有效教学

纵观中外学者对有效教学的阐释,有效教学的“效”,可以概括为课堂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效果”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教学活动取得某种结果,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求,它所关注的是给学生带来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益”即有效教学不仅要求教学有效果,还要求教学效果与预设教学目标相吻合,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并且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有效率”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学习收益的最大化。

语言经济学映射下有效教学的焦点是教学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注重教学效果的提升,追求一定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或大的产出。高职教师首先要认清高职生的认知特点、已有的知识水平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确立高职培养目标,向社会输送急需的人才,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职场,调整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着力教学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努力改善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费时低效”状况。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国际商务活动日趋频繁,使商务英语在我国的语言经济价值日渐凸显。为此,各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开设商务英语专业,而商务英语翻译则是本专业的必修课。它融合了基础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商务、专业知识及翻译技巧,实现在国际商务环境下有效传递商务信息的目的。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教学条件的制约,目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沿袭本科翻译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忽略翻译实践练习。翻译素材多以文学性文本翻译为主,缺乏真实性翻译材料,无具体职业指向性。翻译练习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由于缺乏应用文本,如广告、产品介绍、商务信函等的翻译实践,学生翻译能力低下。因此,翻译教学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学习者的劳动付出和收效之间的比例失衡,向社会输出的“产品”不符合社会市场的需要,语言的使用价值降低,学生难于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商务英语学习也就不能取得一定的收益。要解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尴尬局面,教师必须思索商务英语翻译课的投入产出的效益问题,通过分析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着手,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教学,培养出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提高商务英语翻译课教学的经济效益。

提升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有效性的4a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困境,通过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翻译能力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定位,在有效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结合多年的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经验,笔者探索出实现翻译课堂有效教学的4a,即引(alluring),议 (analyzing),做(acting),评(assessing)的教学模式。

引即以未来岗位中的真实任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课堂教学目标,并通过创设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主要建立在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示范(刺激)模仿(反应)重复(强化)的教学导向上,通常是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解某一翻译理论或翻译技巧,学生亦步亦趋地模仿运用,反复操练,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评价,通过不断重复和机械性地训练达到“刺激反应强化”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的翻译水平得到提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授课方法过于呆板,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亦严重不足,容易导致低效或无效教学。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翻译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图片、录像、背景材料等创设情境,以各种各样的未来职业岗位中的真实任务驱动课堂。这些任务不同于一般的语言练习,强调的是以意义交际为基础,以完成目标为导向,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和运用语言。教师以任务为主线来组织教学,自始至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驱动学生实践翻译活动,使学生获得和积累相应翻译知识和技巧,锻炼翻译能力。例如:在讲解商标翻译章节时,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些耳熟能详、色彩缤纷的商标,或插入真实的大公司的商标样本,例如海尔、雅戈尔、欧莱雅、王野电动车等。在内容上贴近现实生活,学生会觉得他们是在与现实世界进行交流与接触,感到课程学习的实用性,激发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议即学生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主动学习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以及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讨论掌握特定任务所需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通过对所呈现翻译任务的剖析,教师提示任务中所涉及文体的特定翻译技巧、所涉及的某些关键词的翻译等,引领学生从翻译技巧、词汇选用、相关商务知识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为译准备。教师的提示方式根据教学实际可以是直接、明确的,也可以是间接、含蓄的。例如:“公司介绍”翻译时,呈现工作任务“海尔集团是中国的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之后,教师引领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做准备:了解海尔集团的背景、企业信息;分析上述公司简介在词汇、句型、语篇等方面的语言特点;查阅有关语言辞典、翻译工具书以及网络资源,解决翻译难点(句中加波浪线部分的翻译)。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讨论,为确立译文奠定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严谨的翻译观。

做此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可以小组形式展开来进行翻译活动,每小组4~5人为佳。分组时教师要考虑到翻译课程的特殊性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组员应该是按照英语水平和掌握商务知识的好、中、差,以合理的比例组合在一起,以利于小组在开展翻译活动时可以取长补短、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另外,教师还应该明确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权利和义务,清楚每个组员的角色,如组长、汇报员、资料员和记录员等,教师对全过程实施监督,避免只有组长和记录员在忙碌的现象,确保无“闲置”的组员。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活跃程度和发言深度给予量化,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促进学生的参与热情。所有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就相关翻译内容畅所欲言,表达观点,所有成员的观点都能被倾听,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翻译方法,看到自己的差距,明确学习方向,就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有效教学目的。小组讨论完成后,每个小组的“汇报员”向全班学生呈现本组的最佳译文,这样,全班学生既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译文来进行比较评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又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满足表现欲,从而增强小组集体荣誉感,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评经济师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德育课 考核方法 改革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传统的德育课学生考核方式日益暴露出诸多弊端。而德育学科的学科特点,更讲究的是“知、情、信、意、行”5方面的和谐发展,不但要求学生了解有关法律、道德、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更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职业、法律、道德、经济、政治、哲学的相关知识来明确正确价值取向、思索社会热点问题、指引自身发展方向。笔者结合自身对德育课程《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考核的一点探索和尝试,从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评价主体三个方面小议德育课考核方法的改革。

1 考核方式:鼓励多样化

除传统笔试试卷试题类考核外,写材料分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演讲、辩论、知识竞赛、表演、面谈等都越来越多的成为德育课的有效考核形式。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与内容日趋丰富的德育课程相辅相成,必然要求打破试卷测评的单一方式,做到卷面考评与师生平时观察相结合,鼓励更为考察学生能力运用的新颖方式。

传统德育课评价常以笔试试卷考查学生对书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分出分数、等级。特别是传统的期中期末考核往往以试卷测试为主,学生只要掌握知识点,考前突击,就能获取高分。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一年半载,“成果”就集中在用时1~2个小时的考试上,教师通常只能依靠最后一两道主观题分出分差,同时客观题分值过大也会降低学生作弊难度。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材料分析、小论文、调查报告类考核方式以往在课后练习、单元测验中经常使用,针对专门问题往往效果较好。大作业通常可以采取阶梯式提问,参照高考材料分析题方式,采用经济、政治、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学生新奇感,参与感。与之配套的批改则可放宽尺度,对符合立意的新观点给予鼓励,突出对事件的客观、全面、理性分析,合理联系书本所学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独立创新意识。

小组活动、辩论、表演也是新颖、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比如笔者展开的“学生绘制校园周边生活地图行动”(针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部分)、“了解学校规章制度制定及实施”、“校园部门大探索”(针对我国的基层管理部门部分)都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促使他们踊跃完成。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各抒己见,运用现场采访、影像资料等方式,做出各具特色的作品。同学们很有参与感、成就感。

对以知识检测为主的考核,除闭卷笔试外,还可以辅以辩论、知识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在紧张、热烈、充满挑战的氛围中完成测试。对较为抽象的规律、原理则可采用表演、演讲等方式,学生在表述表演的过程中还能二次加深认识。

2 考核内容:由知识强化转向能力培养

改变“知识本位”,确立“能力中心”,是当前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共识。德育课考核方法的改革也必须围绕考查能力来展开。在考核内容上,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运用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水平。

德育考核注重能力培养,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合理因素,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完成成果,体现能力。如笔者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后,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搜集相关资料,说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有学生实际陪同父母共同办理低保手续,行胜于言,自己也受到精神触动;有学生收集汶川、玉树地震灾区等的图片、故事,突出前后对比变化,详实有据;更有学生采访五保户、了解领取国家助学金等等,贴近现实,有真实感。

现行的考评过于偏重对知识的考核,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往往只考虑年级、层次的不同,而很少考虑专业类别的差异。我校虽都是建筑类专业,但不同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要求均有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不仅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更要“因材施考”。以笔者一次开放性期末考核为例,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观察、检测、分析和形成报告能力的特点,布置给该专业学生的任务是:调查某一社会现象,运用政治理论分析、撰写小论文;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美术设计和电脑编辑能力,即要求该专业学生就某一经济学原理制作一份思路清晰、排版美观的电子经济学小报;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要求具备较强的逻辑能力,缜密认真,作业要求该专业学生组织蕴含社会学原理、符合我国实际的“小品演绎”、“辩论赛”等。实践证明,这类凸显专业特色的差异化考试有效融通了专业课和德育课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经济、政治、社会问题的实际能力,而且强化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3 考核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

学生、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都可以参与到德育课评价中来。评价主体多元化是考核形式多样化和考核内容能力化的必然要求。《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中指出“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实践单位的相关人员。评价学生的学,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学生的自评互评、家庭和社会的评价。”可见,评价主体绝不应该仅限于德育课教师,家长、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参与评价体系,特别是组织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自评和互评。

具体到实施层面来看,辩论、演讲、知识竞赛等考核方式中学生自评与互评效果较好,评判的过程中还能加深印象,二次学习。主观性较强的材料分析、小论文等考核方式则需要老师进行事前专门考核培训,确定评阅标准,传输解题思路,经过训练后也能较好地完成互评工作。学生充分参与自评互评,能消除考核神秘感、增强其重视性,体现考核的公平、客观。

要改变教师是唯一评价主体的传统做法,实行评价主体多元化,充分尊重学生在考核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给学生提供自评互评的机会。班主任,其它课程教师以及家长等都来参与评价,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公正合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考核是整个德育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应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探索出既符合新形势下课程、学生要求,又具备现实教学可操作性的中职德育课考核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家颐.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改革与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

[2]金华兴.中考政治开放性试题的分类与特点[J].政治课教学,2002(03):35.

[3]宋公志.我是怎样让学生喜欢上德育课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64.

[4]叶永鹏,许启新.职业院校德育课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0):39.

[5]罗芳芳.中职德育课考核模式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2009(20):11.

[6]教职成[2008]7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Z].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