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资综合素质总结范文

教资综合素质总结范文

教资综合素质总结

教资综合素质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扩展Solow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03.9;F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8-0100-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8.015

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的构成要素和体现人的价值的核心载体,由于其与劳动水平紧密相连,并且对消费、储蓄和投资等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因此人力资本对经济活动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正确认识和深入分析人力资本现状及其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程度,研究优化人力资本相应对策,不仅关系到经济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能否获得有力的支撑条件,也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能否获得长期的动力支持。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在人力资本存量和素质都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合理有效地完善人力资本结构,探究人力资本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1 已有研究评价和问题提出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 Schultz)正式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并阐述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1],之后以Romer[2]和Lucas[3]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投资、知识积累积极影响着物质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形成,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Jess Benhabib等利用柯布-道格拉斯总量生产函数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决定着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4]; Gregory Mankiw等人在探讨Solow模型与生活水平变化是否一致时发现,包含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扩展索罗模型可以有效描述经济变化[5]。沈利生、朱运法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估算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中,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的贡献率为30.60%[6]。王金营同样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估算出1978-1998年间,经济增长有16.9%来自于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7]。靳卫东认为人力资本在数量、结构和类型上与产业结构的匹配与否不仅决定着产业结构转化的效率,也是造成失业增加、经济波动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8]。

对于人力资本的衡量,学者们已经成熟运用许多方法进行研究,比较典型的主要包括从产出角度的度量方法和从投入角度的度量方法。从产出角度的度量方法可以引申为劳动者报酬法,从投入角度的度量方法包括学历指数法、技术等级或职称等级法、教育经费法、教育年限法等。除此之外,其他方法还有劳动数量法、预期寿命法、人均床位法等。总结前人的研究,累计投入法相对较合理。累计投入法的优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张帆[9]、钱雪亚[10]等人的研究证明,由此引出了一种与物质资本存量类似的人力资本永续盘存法思想。这也是本文提出综合人力资本度量法的基础之一。另外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影响人力资本的因素越来越多,越变越复杂,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有何变化尚未可知。为此本文将从教育、劳动力再培训、劳动力身心健康和劳动力合理流动四个维度建立人力资本综合测量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对人力资本的综合水平进行衡量,然后将测度的人力资本综合存量代入扩展的Solow模型,并利用最新人口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评价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2 人力资本综合存量的测量

2.1 综合人力资本度量方法的提出依据

国内外学者们在研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分析方法有从教育人力资本角度出发,也有从健康人力资本角度出发;有采用产出法分析,也有用投入法来分析;有从理论上推理,也有从经验数据上论证。方法的不同必将带来结论的不尽相同。在前文中,我们已指出不同的人力资本方法有着一定的合理性,既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而绝大多数文献存在的最重要的一点不足就是很少将教育和健康同时纳入考虑,仅分析其中一个方面无疑会带来测量的误差。若能同时考虑教育和健康,由新的度量方法产生新数据,由此带来新结论或是能对已有结论作进一步地论证,则是对以往文献研究的一个补充。为此,

本文将在考虑到资金时间价值和折旧的基础上,从教育劳动力再培训、劳动力身心健康和劳动力合理流动四个维度建立全新的人力资本测度体系,

指标更加全面合理,通过因子分析法对人力资本的综合水平进行衡量,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 人力资本评价指标体系

人力资本的大小受到教育、劳动力再培训、身心健康和劳动力合理流动等因素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人力资本受这些因素的不同影响程度。我们根据人力资本的构成,同时考虑其相关的影响因素,遵循评价指标选取的可比性和全面性原则,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设置指标,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在教育方面,选取6个指标:①平均受教育年限X1(年),这个指标用来衡量我国受教育的平均年数;②教育人口比重X2(%),这个指标是指我国接受过教育的人口占所有人口的比例;③年度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数X3(人),该指标是指在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基本不识字的人口数;④初中升高级中学入学率X4(%),它是各地区初中毕业后继续上高中的学生比重;⑤高中升高等教育入学率X5(%),它反映各地区高中毕业后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比重;⑥全国教育经费X6(万元),该指标反映我国每年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费用。

(2)在劳动力再培训方面,选取的指标为:①R&D经费X7(亿元),该指标是指在劳动力发展过程中在新领域、新技能方面的投资投入;②R&D经费占GDP比重X8(%),该指标衡量劳动力再培训对人力资本结构的贡献程度。

(3)在劳动力身心健康方面,选取的指标为:①出生时预期寿命X9(年),由于人的寿命长短与健康密切相关,这个指标综合反映一定时期的健康存量大小;②婴儿成活率X10(%),这个指标反映各地区医疗、卫生保健条件,同时由于婴儿时健康会影响其一生的成长,这个指标还能预示未来人力资本状况;③人均卫生总费用X11(元),它是我国财政支出在卫生保健事业的投入情况,反映对人身心健康的物质保障情况。

(4)在劳动力合理流动方面,选取的指标为:①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X12(%),该指标是指我国15-64岁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部分人口是参与劳动生产,为整个社会提供赖以生存的劳动成果的主要群体,该部分人口的多少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这个指标用来反映各地人力资本配置质量,即用来衡量各地人力资本中迁移与流动资本;②城镇人口所占比重X13(%),城市作为工业与第三产业的中心,它更有利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城镇人口比例的变化体现了劳动力对地区选择的偏好;③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4(元),这个指标用来反映各地人力资本的生产创造能力。

2.3 样本数据与计算结果分析

样本数据全部来源于1990年到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然后,我们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试图用最少个数不可测的公共因子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变量。

如表2所示,H1表示的是影响人力资本的人口质量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平均受教育年限(年)、初中升高级中学入学率(%)、高中升高等教育入学率(%)、全国教育经费(万元)、出生时预期寿命(年)、婴儿成活率(%)、人均卫生

总费用(元)、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12个因素,H2表示的影响人力资本的人口数量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教育人口比重(%)、年度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数(人),他们各自载荷见表2。

根据表2中显示的两个主因子跟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计算两个主因子的值,其中:

综合评价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它们对人力资本的累积贡献率,我们可以假定人力资本只受这两个因子的影响,因此,我们可建立如下公式,得出了人力资本综合存量的大小:

从而得出人力资本的大小,通过综合评价所求得的人力资本存量比单纯利用单一指标所计算的人力资本存量更符合实际。我们可以从表3中看到,人力资本综合存量通过对H1和H2的综合配比衡量得出,H1所占权重为0.807 92,H2所占权重为0.127 35。1990-2010年我国人力资本综合存量这一指标的结算结果是逐年递增的,表明我国人力资本累积在过去的十年里是在持续上升的。综合评价结果比较符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持续增长发展的实际情况。

3 基于扩展Solow模型的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3.1 扩展Solow模型

索洛1956年将技术进步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将经济增长中不能由要素投入解释的部分归因于技术进步,这里,将技术进步是看成外生的,可以用一个时间变量来代替[11]。John Kendrick于1976年将此技术进步解释为由人力资本、制度、结构等其他因素决定的一个综合因子,并称之为全要素生产率[12]。因此,索洛模型是间接考虑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模型。扩展的索洛增长模型是在增长方程中,将人力资本作为与物质资本、劳动同等性质的要素投入看待,将技术进步率看成外生的变量,实际上是卢卡斯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的一种变形,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Yt=AKαt Lβt Hγt eμt

(2)

其中,Yt、Kt、Lt分别代表产出(国内生产总值)、资本(资本形成总额)、劳动(就业人数),Ht代表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综合存量),在研究中所用的人力资本指标有平均教育年数、(政府或公共)教育经费支出、教育投资存量、教育总年限等,此处用上文中的人力资本综合指标体系衡量。A为技术进步率,α为资本产出弹性,β为劳动产出弹性,γ为人力资本产出弹性,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则α+β+γ=1。μt为模型随机干扰项,由制度、结构等未观测变量所决定。对(2)式两边取数变换后的模型如下:

lnYt=δlnAt+αlnKt+βlnLt+γlnHt+μt

(3)

如(3)式所示,经济增长率可以分解为技术进步率与技术进步产出弹性乘积、资本增长率与资本产出弹性乘积、劳动增长率与劳动产出弹性乘积、人力资本增长率与人力资本产出弹性乘积四个部分构成。

3.2 样本数据与计算结果

模型的样本数据是采用1990-2010年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Y(GDP)、资本投入(资本存量)K、劳动投入L以及人力资本存量H,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总额、就业人数、人力资本综合存量等指标都经过了技术处理,各个指标的取值详见表4。

本文采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来处理原模型,加入了被解释变量的一阶自回归AR(1)和二阶自回归AR(2),其目的是为了消除计量经济模型中出现的序列相关性。我们应用EVIEWS7.2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在表5中,ln(K/L)、ln(H/L)的t值分别为6.86、2.16均大于2,同时Sig.值分别为0和0.0478,均小于0.05,表明这两个变量在5%水平上对因变量ln(Y/L)解释显著,回归方程拟合优度良好。由此我们把求得的系数带入到式(3),即得出1990-2010我国经济增长模型:

Yt=2.29 K0.57t L0.18t H0.25t eμt

(4)

由得出的扩展索洛模型可知,资本要素Kt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7%。这是一个综合的测算结果,在对人力资本变量样本数据的选取上我们是在对前面综合评价计算结果基础上进行的,因此,57%的贡献率中有很大一部包含了技术进步方面的因素,这主要是方法和变量选取问题。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和变量的设置与选取,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很难严格区分开,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重叠的。技术进步也好,人力资本存量也罢,最终体现在经济增长中的要素里面最根本的还是劳动者智力这一根本的因素,这才是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最根本的方面。

如图1所示,我国人力资本综合存量从1990年到2010年逐年递增,2010年达到最高,表明我国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影响,重视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以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建设。我们的模型结果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两大要素,而劳动力数量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开始递减。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教育、劳动力再培训、劳动力身心健康和劳动力合理流动四个维度建立人力资本综合测量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对人力资本的综合水平进行了衡量,利用扩展Solow模型,并结合最新人口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正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

要影响因素,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在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协调各项工作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4.1 重视教育,全面挖掘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实力

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人口的学历结构还是比较低的,大专学历人口比例只有8.93%,高中学历人口14.03%。这与发达国家的教育情况相比还是非常低的。特别是综合国力排在全球前十名国家相比,我们就差得更远了。因此,我们现在还不是真正的大国和富国,我们还没有坚实的内在自信和外在发达的科技水平。教育是立国之基石,人才是强国根本,科技是发展之力量。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教育上下大力气,加大投资,注重各类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投入,做到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技素质。

另外,我国目前面临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的劳动力(即较高人力资本存量)供不应求的窘境,特别是高技术人才、风险管理、企业经营等具备核心关键技术能力的人才严重匮乏。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大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人力资本投资,迅速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全面挖掘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实力。其次,创新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为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4.2 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培养中高端人才

通过分析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远大于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人力资本以知识、技能等形式表现出来,效率和收益呈递增趋势,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密不可分。所以,在新经济形式和环境中,资源约束条件下,中国未来的发展,要摆脱“世界加工厂”这种自娱自乐式的自我陶醉,要走资本密集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发展道路。

目前,中国已经开始出现劳动力要素的供给递减,在这样一种现实的情况下,想要保持一个高速增长的状态,唯有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依靠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最终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经济投入推动发展的传统模式,提高教育财政经费比重。同时要改善政府投资结构,重点倾斜于基础教育领域,致力于帮助贫困而无能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人获得生存技能。从整体上全面有重点提升人力资本和改善人力资本结构。二是推动人力资本投资的多元化发展。教育投资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除了政府之外,应鼓励个人投资和社会各界投资办学,推动教育产业化,加强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鼓励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劳动者个人角度出发,积极提倡“终生就业,终生培训”的观点,营造职员积极参加在职培训及各种再教育的氛围。三是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准的灵活用工制度,使劳动者的收入与能力相匹配,强化人力资本投资诱因,形成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还有利于改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精细型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上转变。

4.3 优化我国产业结构,重视老年人力资本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与进步,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必须转变并优化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人口红利消逝带来的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逐渐削弱,终将打破依靠生产要素投入推动发展的传统模式,我国过去依靠劳动力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也将难以持续。长远来看,人口红利终将消失,我们必须将经济增长建立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技术进步与创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要切实重视对老年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一来可以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余热效应”,二来可以有效降低老年人口抚养比。发达国家先于中国进入人口负债阶段,因此在开发老年人力资本市场方面起步较早,经验丰富。例如2001年《欧洲就业指南》要求各成员国采取措施保障老年人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并积极实施“终身培训”、“工作再设计”、“特殊培训”等战略,以维系老龄工人的能力和技能。日本在《老年人稳定就业相关法》中鼓励设立“老年人工作经验活用中心”,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短期工作的机会。这些都是值得我国借鉴的做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西奥多・W・舒尔茨. 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 [Theodore W. Schultz.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he Role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1990.]

[2]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5): 1002-1037.

[3]Robert E, Lucas J. On the Mechanic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 3-42.

[4]Benhabib J, Mark M S.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ggregate Crosscountry Data[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4, (34): 143-173.

[5]Gregory M N, David R, David N W.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2, 107:407-437.

[6]沈利生, 朱运法.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Shen Lisheng, Zhu Yunfa. Analysis of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1999.]

[7]王金营.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理论与实证[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Wang Jinying. Human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 [M] Beijing: 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Press, 2001.]

[8]靳卫东.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转化的动态匹配效应: 就业、增长和收入分配问题的评述[J].经济评论,2010,( 6) : 137-142.[Jin Weidong. Dynamic Matching Effect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omments on the Questions of Employment, Growth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J]. Economic Review, 2010, (6): 137-142.]

[9]张帆.中国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估算[J].经济研究,2000,(8): 65 -71. [Zhang Fan. Physical Capital and Human Capital Estimates [J]. Economic Research, 2000, (8): 65-71.]

[10]钱雪亚,王秋实,伊立夫.中国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存量:基于总资本框架的估算[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3):40-43. [Qian Xueya, Wang Qiushi, Yi Lifu. China Human Capital and Physical Capital Stock: Based on Estimates of The Total Capital Framework [J] Busines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9, (3):40-43.]

教资综合素质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综合素质;改革实践;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师资团队建设。

・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国家和广东省下达的一系列关于教育体制综合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及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等文件中,如《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意见》(粤府〔2012〕107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粤府办 〔2012〕103 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2013年普通高校进行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专业技术素养的训练和技术应用与实践创新能力,也须重视职业岗位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综合素质培育需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师资培养、师资结构调配、考评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构建。

1 高职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

1.1 部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状况

本研究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NSTL电子期刊数据库等多种途径对中外高校综合素质教育及有关文献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

1.4 我国高职教育综合素质的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受技术理性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在技术理性的视角下,专业活动是一种应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专业知识具有等级性,研究与实践是可以分离的。高职教育学制短、投入少、师资不足、就业压力大,相当部分高职院校过于强调专业、技术教育和知识的工具价值,高职教育显现的教育导向,功利性、工具性、实用性,导致了在教学中重视专项能力的培养、轻视人文教养、重专业技能、忽视素质教育等弊端,培养的学生人文素质欠缺、适应能力差,引起社会反映高职人才培养水平不高。

2 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对策

2.1科学设置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人才培养应该是“素质与能力并重”,人才培养的核心必须适应并满足社会需要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必定具备从事职业所必须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素质教育要全面考虑受众的需求,结合职业活动进行。课程设置应结合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提升的综合素质。

广东某高职院校的培养质量调研报告显示,大多数毕业生有过离职,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9%)、薪资福利偏低(32%),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54%)。主动离职会影响学校的声誉,用人单位认为本校毕业生缺乏忠诚度;被动离职反映了毕业生没有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该校2011届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54%,比全国骨干校(46%)高8个百分点[2]。

2.2 优化师资团队

教师无疑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主体之一,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强劲的人格魅力、诚挚的敬业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等。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需要制定一个完整的培养计划,其中体现职称晋升、专业培训、道德修养以及年龄梯度等,并在可行政策的保障下逐步实施。

2.3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拓展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进行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基本上均停留在传统的教条化的教育模式上,传授的内容相对滞后,与现实生活和科学社会的发展相距甚远,致使相当部分学生为完成学分采取应付状态,经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而学生在下面玩手机、发短信、昏昏欲睡,师生互动的场景很少出现,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如今很多学科领域的发展也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可以通过引入中外文化、传承经典与发扬内在精神、介绍前沿科技的发展等方式,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育成。

2.4 创建完善的素质育成的学校环境

良好的环境,能促进人格塑造的自我完善,是培养整体素质高而同时又具备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学生的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的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去或多或少的对精神文化的教育有所忽视,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风潮,这些现象在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领域都有体现。高职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三观的养成教育中,将会受到不小的干扰。

2.5 制定合理的管理体系、制度及教学评价方法

综合素质课首先是综合各学科体系里内容和基本知识构成的课程,文理农工医的基本知识都是个人综合素质的构成元素,各学科领域知识的有机融合呈现在素质教育课堂中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机构架设是必须的。高职院校的“产品”是具备高技术技能型高素质学生,因此,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是体系维护的措施和手段,重视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加大对综合素质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完善学校综合素质教育设施,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的规划、实施方案及经费保障,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素质育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成立综合素质教育学院(或通识教育学院、系),赋予学科化的角色定位,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促成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常规化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

两千七百年前伟大的祖先管子就论述过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关键词―“以人为本”(“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引申一下是,要想成就事业,必须从以人为本开始。现在的评价方法,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上体现不足,学生的潜质难以激发,对学生的发展缺乏指导意见,老师教学手段和方法改进缺失动力。

充分挖掘育人资源、实现育人功能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重点。从教学角度和学生个体角度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应建立一个科学的、常态化的评价机制,确保过程科学、有效,以此进高职院校综合素质教育的改革和人才培养。

3 结 语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提高综合素质教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就必须不断的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积极探索,紧跟时展步伐,不断总结,汲取经验进一步优化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职教育所培养出的学生才是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

教资综合素质总结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人力资源评价标准和评分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指标选取片面、代表性不足和数据可比性差等问题,构建能够全面客观反映发展实际且应用方便、直观的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实现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优化,为实现区域人力资源有效配置奠定基础。

关键词:区域 人力资源 发展水平 评价指标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日益显著,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最重要的财富基础,也成为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我国拥有世界上相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源。全面开发和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和持续增长。天津市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北部的渤海湾,是我国直辖市之一,是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2006年滨海新区发展被纳入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后,曾在经济上一度落后于其他城市的天津在经济上高速发展,但经济优势依然不明显。特别是在人力资源方面,天津与其他地区相比依然存在劣势,科学评价天津市人力资源发展现状,针对目前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对天津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李家祥,2009)。

研究目的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区域人力资源水平评价体系标准和评分方法的基础上,以现代人力资源理论为依据,构建以人力资源素质、教育培训发展和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在相关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人力资源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区域人力资源发展的实际状况,改变以往指标选取片面、代表性不足和数据可比性差的问题;其次,通过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天津市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提供可行性建议,为天津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供给和保障。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于人力资源水平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为本文开展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人力资源”是由彼得•德鲁克(Peter Ducker)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引入的。郑绍濂(1995)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对人力资源进行界定,他认为:人力资源是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综合。这一观点在国内宏观人力资源问题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综合各方观点,笔者认为: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区域或组织中所拥有的能够被利用,而且对经济社会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其中体力和脑力包括人的基础素质、能力以及技能。

本文中区域是指以省市为划分标准的地区范围;水平指在某一专业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人力资源水平强调的是人力资源在综合素质、教育和培训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评价指对人或事物所评定的价值;指标是复杂事件和系统的信号或标志,它们是指示系统特征或事件发生的信息集。人力资源水平指标用来全面反映区域人力资源的总体状况和基本特质,便于对不同区域人力资源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

(二)人力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人力资源发展的定义还存在多维性和模糊性,对于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也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沃尔什在1935年首次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成本估算。赫曼森在1964年提出调整后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模式以计算人力资源价值;弗兰霍尔茨(Flamhohz)在1971年提出评估人力资源价值的新模型:随机报偿价值模型。对于区域整体人力资源发展状况的评估方法,开始尝试用一些变量来人力资源;罗默(1989)采用成人识字率数据,把生产要素做了进一步扩充,除纳入以平均教育年限来衡量的人力资源外,还加入了用专利来衡量的新思想;卢卡斯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人力资源;巴罗(Barron,R.J.,1991)用2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来衡量。

国内人力资源评价研究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沈坤荣、耿强(2001)在数据处理上采用面板数据,使用似不相关回归(SUR)方法进行检验;徐现祥、舒元(2005)采用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人力资源存量的研究;蔡舫、都阳(2000)用人口识字率表示出是人力资源存量。

由于指标的选取、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计算方法的运用各不相同并有所偏重,以上研究不能完全解释人力资源发展水平、人力资源存量与增量以及人力资源投入及产出的具体关系。在评价过程中,某些指标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过于繁琐,操作性不强,以致无法普及,难以理解并有效利用。克服以上问题,就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

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构建原则及方法

构建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确立明确的原则并且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才能确保评价指标的科学性。

(一)原则

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原则。区域人力资源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对评价对象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合理描述。定性评价采取经验判断与观察的方法, 其评价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定量评价采用量化的方法,其评价结果带有局限性,评判不容易深入。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达到全面的评价效果。

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从我国国情和区域人力资源发展的现状出发, 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指标含义明确。评价体系设计的过简、过繁都会造成评价流于形式,无法达到评价的目的。

动态性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的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相关因素的变化和发展,各个评价因子所发挥的作用会增强或减弱。评价体系应遵循动态性原则,伴随社会、经济、技术等变化作相应调整,以真实地反映区域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

(二)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综合评价法进行数据的整理和运算。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AHP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

综合评价法。综合评分法是先分别按不同指标的评价标准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评分,然后采用加权相加,求得总分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具有科学、量化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引入权值的概念使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利于发挥评价指标专家的作用。该方法适用于评价指标无法用统一的量纲进行定量分析的场合,而用无量纲的分数进行综合评价。

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水平、教育和培训发展综合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构建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一)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将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级,即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水平、教育和培训发展综合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列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化,三级指标则是最终的细化指标。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二)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各维度之间的关系

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水平、教育和培训发展综合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三个维度之间是互为因果、相互支持并相互影响的。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必然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使教育和培训能够更具科学化和实践性;教育和培训发展综合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水平。三者形成了闭合的因果链,共同体现了区域人力资源发展的总体水平。

(三)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具体指标的内涵

科学合理反映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具体指标的选取和界定。“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水平”分别由6岁以上受教育程度、16-59岁人口比例两项指标构成,以表征区域文化素质结构和劳动年龄内人口比例;“教育培训发展综合水平”分别由教育经费支出比率、每十万人口拥有的在校大学生数、专利申请受理数、城乡总体就业比例、职业介绍机构数量构成,分别表征教育发展综合水平、教育经费投入、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科技贡献水平和培训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维度的指标分别由人均GDP、第三产业贡献率、人类发展指数和城镇人均消费支出构成,分别表征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社会生产率基本状况。

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实证研究

本文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天津统计年鉴2009》、《2008年/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等数据为基础,选取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地区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对于相关省市的指标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所得数据见表2。

以天津市第三产业贡献率的指标为例。第三产业贡献率=区域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区域生产总值=2410.73÷6354.38=

0.379所以,天津市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7.9%。以此类推,计算得出其他省市的相关指标。

(一)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处理和数据的归一化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实现指标体系的权重设定,首先计算出第一层指标的权重,再确定第二层指标的层级中间权重和最终权重,进而得出第三层指标的权重,从而得出人力资源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部权重(见表3)。

由于数据的单位和数量级不统一,对各省市进行指标之间的相互比较很困难。本文通过对各指标数据的无量钢化将各指标变为能够直接进行比较的0-1的范围内,既方便将指标按其所占权重进行计算各项指标的得分,又使得各省市之间可以进行直观的比较。对指标数据的无量钢化采用的是将各指标变量值减去最小值后除以全距得出。全距是指该指标下的变量值组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使变量值的范围在0-1之间。

(二)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综合运算结果

确定区域人力资源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并对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将各个层级的归一化的指标变量值与其所占权重相乘以后,就得出8省市的人力资源水平评价体系的最后得分(见表4)。

(三)结果的比较分析

根据表4中各省市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总得分,依次排序为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天津、山东、重庆。天津市在沿海省份中相对比较落后。与其他省市的综合比较,可以看出天津市在人力资源发展方面并无太大优势,需要引起高度警惕。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天津人力资源发展的实际,可以看出以下方面:

天津市人力资源发展潜力巨大,前景乐观。天津市在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水平方面的排名仅次于上海和北京。说明天津市在人力资源综合素质方面占有相对优势地位,发展潜力和空间都比较大。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综合反映出天津市在人力资源的潜力巨大,具有比较大的挖掘空间。

天津市在教育和培训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天津市在教育和培训发展水平维度仅排在8省市中的第六名,存在明显的劣势,不利于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难以实现人力资源综合素质向生产力的转换。其中,每十万学生中拥有大学生数量上天津市仅次于北京,表明天津在高校学生数量和学生质量方面有很大优势,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努力培养更多适用人才;在职业介绍机构和城乡就业比例方面均排在8省市的最后一名,表明天津在就业方面仍需下大力气,采取积极有效政策推动就业。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优势比较明显。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排在第三名,相对优势比较明显。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京津唐腹地的产业优势,有力地促进天津经济社会水平的提高,体现在指标体系中的人均GDP和人类发展指数上;但在第三产业贡献率和城镇人均消费支出两个指标上却落后于其他省份,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结论及建议

本文旨在通过构建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实证研究,全面客观评价区域人力资源发展状况,以实现对天津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现状的充分了解,并为天津人力资源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天津市人力资源发展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一)加大教育和培训投入,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天津应当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加大教育和培训投入,形成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努力提高全民受教育比例;强化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增强劳动力的生产力转换效率,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全面提高天津市人力资源实力。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动城乡就业工作

天津应当以滨海新区的开发为契机,完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大力发展职业机构,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和再就业工作;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扩大覆盖和不断完善,实现对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保障;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开发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对科研开发和专利研究的奖励和支持力度。

(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天津市的发展要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结合天津的实际,以技术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扩大社会保障覆盖率,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保持社会的稳定。

综上所述,由于研究时间和笔者自身研究水平有限,本文中的某些问题尚待深入研究,如指标设计和选取是否科学合理、样本数据数量不够充足等,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修正。笔者期待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深入,以期形成区域人力资源水平评价的有效探索。

参考文献:

1.肖鸣政.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光红,杨晨.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4)

3.文魁,谭永生.试论我国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2)

教资综合素质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能力培养 水文与水资源教学 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248-01

一、进行基于能力培养的水文与水资源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学校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是专门培养水文与水资源管理人才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有广泛的知识面,较强的应变能力,还要求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操作技能。但是,当前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弊端,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老旧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套与水文与水资源管理专业特点相符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水文与水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文与水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带有鲜明的专业特点,我们改革要与本专业的特色具体的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二、影响水文与水资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几个问题

1.现代社会对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水文与水资源行业在近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这也就引出了对于水文与水资源专业人才的需要。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水文与水资源行业的需要,也为了帮助我国的水文与水资源行业建设能够有时俱进,我国水文与水资源行业对于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学生综合要求也正在逐步提升。作为在毕业之后要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学生,就必须在学校内部学习的过程之中,充分的掌握住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知识技能,充分的学习到一些使用的技巧。但是,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学校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进行对学生的培养的模式过于重视对于水文与水资源理论的教学工作,忽视了对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就难以从本质上得到提升。因此,进行对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

作为培养水文与水资源人才的重要水文与水资源教育专业人才基地之一,我们的水文与水资源教育专业人才应该紧紧联系社会。当今时代是个竞争的时代,学生必须要让自己不断前进;再次,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众所周知,水文与水资源行业是遍布全国各地,水文与水资源业人才需要有熟悉水文与水资源管理的技能技巧,因此需要极强的适应能力;最后,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水文与水资源应用能力,现代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大部分的工作开展都由水文与水资源来进行,一名优秀的水文与水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必须懂水文与水资源,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水文与水资源,除此之外,还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所需的专业型人才。

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水文与水资源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1.按水文与水资源岗位特点构建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教学结构

在进行对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之中,要牢牢的把握住水文与水资源专业要学习的核心知识点,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充分注意有效的结合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技能。与此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也要注意对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工作,切实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并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充分的结合现代化手段,有效的提升教学效率,并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为主要思路。根据这条思路,我们可以对原有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课程进行改善:首先,可以在进行相应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知识教程的设定过程之中,充分的对内容进行把握,对于那些已经有所包含的知识,以及有些课程的内容,学生都已经基本掌握了,还有些课程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来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诸如此类的课程便可以删去或相应的减少课时;第二,可以将某些重复的课程合为一体,例如有些课程的性质基本相同,内容有部分重复,对于这样的课程,我们就要取其精华之处,将其合二为一,最终形成一门课程;第三,要跟据目前我国水文与水资源业的发展形势进行对高校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改革,要知道,教学不是为了“教”,而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角度去考虑,选取那些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

2.加强产学结合,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水文与水资源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能力培养很强的专业,所以我们更加要重视实践教学,一方面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学时,学校和教师要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务必使实践教学实践占到总教学时间的50%左右;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还可以从水文与水资源企业聘请一些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学校要定期组织校内教师到水文与水资源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更新教学内容。总之,学校要培养一支知识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的师资队伍。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坚持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由于国家给予的办学经费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很多高校还不能具备提供学生实习和训练的基地。于是,校企结合模式应运而生,而这种学校与社会企业真正合作的水文与水资源教育专业人才改革措施,刚好解决了学生无实习基地的困境,这也将成为今后我国高校水文与水资源教育专业人才改革的一大趋势。

3.改革成绩考核办法

为了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能力,就要求在进行对学生的考核的过程之中,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摆脱传统的考核过于重视对与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桎梏,全面的进行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核。具体的来说,就要求学生通过相应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全面的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满足实际的需要,与此同时,在进行对学生考核的过程之中,还可以为学生设置专门的课题,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去解决,进而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的提升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进行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教学的过程之中,要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注重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教资综合素质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网络文化 高校学生 综合素质培养

随着网络的普及,通过网络进行的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人们@取资讯的途径也更加多元,所以人们的思想意识多样性越来越显著。就目前的高校教育来看,网络文化对其的影响就比较显著。一方面是网络充斥的大量信息对高校学生的三观建设形成冲击,由此提升了高校教育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另一方面是在高校教育中,积极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的改革,目的是要发展多元化的教育。简言之就是网络文化对于高校学生教育存在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所以全面分析这种影响并就消极影响的规避措施做出探讨意义重大。

1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

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发展起来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网络文化具有虚拟化和多元化的基本特征。因为网络文化在目前的社会应用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所以分析其对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便成为了网络大背景下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1.1网络文化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多样化内容

网络文化对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首要影响体现在多样化内容的提供上。在传统的文化范畴中,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的内容和条件较为复杂,而学校在某些方面存在欠缺,所以综合培养会出现一些瑕疵。在网络环境下,因为网络文化的渗透,学生对网络的接受度得到了普遍的加强。又因为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中,内容有着极大的丰富,所以学生可以自由地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老师也可以在综合素质培养中进行必要内容的选择。比如在学生基本认知能力的培养中,利用网络中的丰富资料,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其有基本的了解,更可以将与其相关的内容都进行扩充,这样,学生的认知面会显著扩大。简言之网络文化的多元性造就了内容的丰富性,从而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2网络文化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另一个影响是提供了便捷的教育渠道。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要多方面的内容,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传统教学当中,要进行学生的组织能力、辩论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老师和学校需要通过充分的准备来举办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从而获得能力的提升。但是在网络文化大背景下,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或者音频资料让学生去模仿与体悟,这样,学生的基本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从上述例子中可以发现,网络文化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可以为其提供便捷的通道,这样,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成效会有明显的提高。

1.3网络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心理建设

网络文化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具有积极的影响,也存在消极的影响,而消极的影响突出体现在对学生心理建设方面。高校学生因为还处于学生阶段,所以思想稳定性存在着不足,而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高校学生的思想会造成侵蚀,在侵蚀不断加重的情况下,由思想影响造成的心理问题就会显现。换句话说,网络文化中的不良内容会使得学生心理缺陷得到彻底的暴露,而这种暴露情况会造成学生行为习惯的变化,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总而言之,在高校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思想建设和心理问题解决是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会造成教育的复杂性和困难度上升。

2在网络文化影响下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措施

2.1对网络文化进行总结分析,选择积极成分加以利用

在网络文化的大环境影响下,要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进行提升,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和总结,然后将其积极的成分进行利用。就目前的网络发展来看,其普及范围空间增大,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十分迅捷,所以方方面面的资讯获取会更加便利。在高校教学中,将网络中充斥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东西进行提炼,进而在教学中对其进行应用,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会更加迅速。举个简单的例子,网络上存在着较多的常识性知识、生活类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提升的知识,高校在分析总结的时候将这些知识在教学中进行渗透,这样,学生的基础综合认知能力、生活自主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都会获得有效的提升。简而言之就是在网络综合知识利用强化的情况下,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能够有更好的培养。

2.2充分利用网络在教学中提供的便捷性

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高校要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在教学中的便捷性。网络的便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资料获取的速度明显加快。在网络上,无论是资料更新还是信息传播都较为迅速,所以要获取更多有利的信息,网络可以实现需求的满足。第二是网络内容的丰富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比如在高校教学中,文学类专业需要文学资料,理工科类专业教学需要工程案例资料,而这些资料都可以在网络中进行寻找。正是因为网络环境和内容的丰富性,所以高校教育会具有更高的效率。在网络便捷性利用的过程中,主要的措施就是通过高校信息网络工程建设来提高网络运行的质量,同时要对网络加强监管,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网络消极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总而言之,在了解网络便捷性的基础上对这种便捷进行积极的利用,可以有效地将网络文化转变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营养成分。

2.3强化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教育,做好引导

强化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教育,做好引导工作也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当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就学生综合素质而言,心理素质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而心理素质与其思想又有着重大的联系。从目前的网络发展来看,虽然网络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但是网络上大量充斥的色情、凶杀以及暴力内容对学生的思想M行着慢性荼毒,在思想逐渐改变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缺陷会被逐渐放大,最终形成难以解决的心理问题。就高校学生而言,一旦心理出现问题,那么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就很难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所以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对于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指导不容忽视。为了更好地进行指导,在大学生教学中,应该设置固定的心理课程和思想教育课程,这样,可以定期地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摸底,并通过心理教育实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有了健康的思想和心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会更好。

2.4强化网络和现实文化的结合,做好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现实教育

在网络文化大背景下,要实现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效果的进一步强化,需要执行的一项措施就是做好网络和现实的结合,从而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打好基础。网络存在着虚拟性特征,所以网络文化的虚拟意味比较浓厚,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在现实基础上进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网络接触的时候会陷入到网络虚拟当中,从而产生一些消极倦怠的想法,进而发生光阴虚度的事。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的大部分高校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在游戏中寻找成就感的例子数不胜数。他们这样的行为无非是要给过得不怎么好的现实生活寻求慰藉,这种找安慰的方法非常容易滋生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生活态度,对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所以在高校教学中,老师们在充分利用网络的同时还要将网络和现实进行结合,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接受网络的时候认清现实,从而为其现实综合素质的提升打好基础。

教资综合素质总结范文第6篇

    一、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意义

    考夫曼基金会的研究报告《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显示:美国高校的教学与研究机构千差万别,单一的创业教育模式不仅不现实,也不可靠。创业教育具有自然和宽阔的适应性,可以在课程和专业两个层面将创业教育整合进来。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范围从初创企业到经营管理企业的各个阶段,会计学与创业的相关性毋庸置疑。在会计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创业教育,既可以拓宽会计实践教学范围,也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财会、管理和经济方面知识,而且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重塑自己的知识结构。

    (一)拓宽会计实践教学范围 会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在会计专业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实践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及社会适应能力,目前很多高校关注实践教学,但从市场的反映来看,很多本、专科会计专业毕业生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素质与社会需求矛盾的原因很多,如会计学专业盲目的设置和扩招、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质量越来越高等,在诸多原因中实践教学效果不显着也是其中之一。在会计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可为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思路,利用创业教育具有创新性、体验性、趣味性、互动性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 创业教育首先涉及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为这些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提供了一个训练平台。通过适当引导,可以让学生懂得如何有意识地对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培养方案中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其次,通过创业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在培养学生各种财务决策能力的基础上,还能让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创新能力、处理纷繁复杂问题的能力、职业胜任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升华和提高。

    二、创业教育内容

    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创业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突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高校创业教育质量,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造就业机会”,已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本科教育一般都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利益相关者分析找到会计人员能力需求,在其基础上融入创业教育,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发掘会计人员的创业素质。

    (一)会计人员能力需求 会计学产生于实践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本身也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和既定的标准。会计职业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经济基础知识、企业管理和会计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会计技术和方法进行相关分析和决策。然而,现实经营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会计人员仅仅具有传统的会计专业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会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具有在不熟悉的环境中灵活运用会计知识解决异常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性的思维能力。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创业教育是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不同于纯粹的创业教育,会计专业的创业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为导向,从而强化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会计人员创业素质 会计人员面临的财务环境和问题复杂多变,因而会计教育也应该是一个创新与发展的过程,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不是为了教会学生毕业之后去创建新企业,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培养学生整合资源、把握商机和开创新事业的能力。创业是在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下对机会的追寻,是将不同的资源组合以便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教育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也可以归类在实践教学范畴。会计专业创业教育是在传统会计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较好的专业胜任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自我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一个人的创业素质是包含知识、能力、技能、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其中很多素质都是隐性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意会和强化。创业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创业意愿,只有具有创业意愿才有可能真正从事创业、创新活动;知识储备,创业者应具备经济、管理、营销和财会等方面的知识,宽广的知识储备和完善的知识结构是创业的基础;创业精神,激发学生自我超越的主体精神,实现个人真正的成长,包括积极向上的心态、锲而不舍的毅力、顽强的意志、艰苦奋斗的作风、自强不息和无私奉献精神;创业能力,创业者应该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把握和驾驭商机能力、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加强经营实战训练是提升创业能力的关键。

    三、创业教育教学平台构建

    教学平台在构建时可以分两步来实施:认知教育和创业教育。认知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创业教育是认知教育的升华和提高,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达到教学效果。在认知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创业素质也会得到强化和提高,创业能力得到拓展。由于是在会计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创业教育,所以包括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创业过程的管理等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突出财会专业优势和特点,以企业财务系统为基础来构建创业管理平台,如图1所示。

    (一)认知教育 认知教育平台以沙盘模拟实训为载体,通过仿真模拟企业经营,让学生在游戏般的环境中,认知企业,如企业管理流程、角色与岗位、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市场开拓、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本平台以图1中企业财务系统为基础,背景设定为一家生产型企业,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由4-6名学生组成,每个团队各代表一个处于相同经营环境下的虚拟企业。在实训中,每个团队的成员分别担任企业的总经理、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供应总监等。通过直观的沙盘操作,让学生体验企业运营流程、感受企业财物增减变化,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业意愿的目的。认知教育平台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认知体验平台,让学生掌握如何将书本知识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很多隐性的创业素质。

    (1)企业战略选择。企业最基本的战略目标就是创造价值和获取利润,由于企业资源的稀缺性,在一定时间内,企业只能做有限的事,因此企业管理目标一定要明确,良好的战略能够传递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一般定义为权衡利益相关者条件下股东财富最大化,即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是创造价值。投资的目标是为了创造新的价值,其自然也就成为企业战略目标和财务目标融合的主要评价标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财务目标衔接的关键点在于投资战略的选择。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投资战略的选择包括资产投资、产品设计和研发、市场开拓以及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产品质量和环境认证战略投资。

    (2)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为企业战略提供资金支持,为提高经营活动的价值而进行管理,其主要内容包括资金筹集和资金管理。企业的经营过程实质上就是资金的循环过程,即财务活动,它表现为一个周而复始的周转过程,因而企业经营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企业的经营活动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问题是摆在经营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知,产品要经过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阶段,在不同的阶段竞争环境和采取的经营战略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大小是由资本结构决定的,它与经营风险一起决定了企业的总风险。通过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不同搭配,在保证必要报酬率的前提下,将企业的总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接受范围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在风险不可避免的情况下,经营企业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在资金筹资时,要考虑用资的时间和规模、企业未来财务和竞争业绩对筹资的影响等方面,既要做到不让资金闲置,也要避免因资金断流而影响企业发展;二是在投资过程中,既要时刻关注客户消费需求的变化,也要确保适当的投资规模,不能造成资产的闲置及紧张,通过选择合理的投资结构,来提高投资报酬率、降低投资风险。

    (3)企业生产与运营。企业生产和运营能力来源于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组织资源的整合,是企业各种资源有机组合的结果。在教学内容设计时,通过组建团队、筹资和投资等活动获取企业的各种资源,资源的整合主要通过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和组织管理等方面,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保证企业的生产与运营顺利进行下去,有两个关键点必须注意:一是供产销的平衡,二是企业预算,这是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的基本保障。根据ERP的管理思想,供产销平衡必须要做到充分运用企业可利用资源达到销售企业产品的目的,供产销的平衡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图1中所示的财务系统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预算过程,即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以数量和金额的形式,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筹资、用资和运营等活动进行详细的计划和具体的安排。

教资综合素质总结范文第7篇

一、综合性学习资源的范畴

如果对照一下,我们会发现新课标中所融入的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问题,在以往的教学大纲中没有给予明确的定位,而在新课标中却有具体明确的表述: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2.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3.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自然也包括综合性学习资源,所以这就为开发利用综合性学习资源指明了方向。

二、制约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四个因素

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受四个因素的制约:

1.社会发展水平。

2.学生发展水平与需要。

3.学校、社区的资源条件。

4.教师的观念、素质与风格。

这四个因素在农村初中所达到的水平及其协调中决定着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利用的质量。

作为教师来讲,社会发展水平和学校、社区的资源条件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但是,教师自身的观念、素质与风格却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的,并且教师自身观念素质及教学水平的提高,又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发展水平。所以,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素质的提高是四个因素中必须先行的一个方面。

三、农村中学开发与利用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原则及对策

虽然教材在每一册中已经设计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但是因地区、学校间都有不同的文化资源,就连同一所学校的不同班级也有具体的实际情况,因此,开展此项活动时必须本着“立足实际、广挖资源、开拓创新”的原则,为综合性学习提供更为实际、更为广阔的空间。

1.立足教材本身,以课内带课外,勿舍近求远。教材不是唯一的综合性学习资源,但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不仅本身是课程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它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起到主导作用。新课标和新教材关注并重视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非由此而轻视课堂教学资源特别是教材的教育价值。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据主导地位,校外课程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仅起到一种辅助作用。课堂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主阵地的地位不能动摇,只是以往我们忽视了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但绝不意味着在整个基础教育范围内从根本上改变了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策略。既要发挥课内、课外资源各自的优势,更要尽可能地使二者有机结合,实现教育功能的整合与提升。

如在上苏教版七上第三单元的“诵读欣赏”《对联六副》时,除了让学生欣赏这六副对联外,还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对联、集对联、作对联。

2.立足教材看教材,采取拿来主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一个课程标准多种教材的时代,对教材的灵活运用是必不可少的。一本教材的综合性学习设计,只要它符合当地农村初中教学实际,有更好的可行性,完全可以为另一种教材所用。如人教版中的《名字中的学问》,苏教版中没有,我们完全可以采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3.立足生活实际,挖掘农村生活中独有的综合性学习资源。农村中学的学生确实有其特殊性:他们缺少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社区资源,但不缺少自然资源,特别是富有农村气息的地方资源。比如在综合性学习写作的练习方面,农村初中学生绝大多数都在农忙时参加过农事劳动,他们对农事的过程与心理的感受和认识是城市学生无法比拟的。农村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写出好文章。

我们可以结合农村学校实际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的研究,可以开展一些适合的钢笔字书写比赛、朗诵、办手抄报、设计班标、设计校内宣传语、标语等浅层次的活动,并进而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等稍高层次的活动。

另外,还可以挖掘当地资源,如结合我校地处豫西的特点,开展仰韶文化探究、虢国文化探究、熊耳山的传说、空相寺溯源、地方方言词汇变迁的研究等活动,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广阔的载体。

4.立足教学实际,重视活动(包括资源收集)过程,求实效。以专题形式开展的较大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一般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展开、成果展示、反思总结四个环节。从教师指导的角度来看,一般对活动准备及成果展示两个环节比较重视,指导效果也比较好;而对活动展开和反思总结两个环节往往重视程度不够,指导效果不尽如人意。

教资综合素质总结范文第8篇

教育资源是西安的一大优势,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高等教育在全国名列前茅,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口82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0.92%,列全国第一。

然而,随着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步伐不断加快,西安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短板”被不断放大:全市423所普通中学,综合实力、社会影响力较强的学校不足3%,明显存在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等问题,难以满足老百姓对更普及、高水平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2011年下半年起,西安市教育局针对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启动实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连续打出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制度改革、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创新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改革创新“组合拳”,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西安市教育局局长李颖科表示:“通过不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了中小学办学活力,促进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稳定。我们把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变成了教育工作的亮点、看点。”

民办校“小升初”招生改革:

“孩子再也不用通过‘奥数’择校了”

教育改革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经过认真调查研究,西安市把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选在了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教育突出问题――社会违规举办“奥数”班并与“小升初”择校挂钩上来。

近年来,西安基础教育投入实现突破性增长,教育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达257.71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15.3%。但同时,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差异越来越大,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被少数名校“垄断”,形成了一系列的“马太效应”:家长“择校”热情高涨,“小升初”招生秩序混乱,“奥数”成为名校招生考试的主导内容。

“那个时候,一到周末,学校门口车水马龙,都是接孩子上‘奥数’班的家长。”西安市莲湖区西关小学校长丁亚琳告诉记者,“甚至一些老师,也不得不‘随大流儿’给孩子报‘奥数’班。”

“奥数热”、“择校热”是西安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集中体现,也是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反映。该市教育局副局长黄新南告诉记者,全市热点初中只有10多所,这些学校或是教育资源优越的高中举办的民办初中;或是大学附中举办的初中分校,也属于民办性质。长期以来,这些热点学校和“奥数”班联手举办“小升初地下考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由此又引发出一系列令人忧虑的教育乱象――“择校拼爹、名校拼钱、‘奥数’拼命”。

面对这样的教育现实,西安市教育局痛下改革决心。2012年3月,西安市教育局正式启动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制度改革,同时在媒体上公开承诺:“从2012年起,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将绝不涉及奥数内容。”

西安市教育局将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纳入统一测评,每个学生首先有一所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为保障,同时可以报名参加民办校组织的综合素质测评,采取网上报名、网上阅卷、统一录取,测评内容以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大纲为主。

西安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一处处长田征介绍说:“测评以小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为主,结合招生学校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测评,两者分值相加,按总成绩从高到低,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招录新生。”

同时,西安市明确表示,凡未参加民办学校综合素质测评或参加未被录取的学生,各区县教育局和招生学校不得为其建立学籍。对于优质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奥数”班暗箱操作招录学生等违规行为,给予学校通报批评、取消招生资格等处理,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5月26日,全市3.9万名学生参加了民办校“小升初”综合素质测评,实际录取学生1.47万名。“从结果上看,综合测评工作平稳有序,录取招收公平公正。这项改革从根本上斩断了‘奥数’班违规办学的利益链,有力遏制了名校之间的恶性生源竞争和择校乱象。”作为名校校长,西安高新一中初中分校校长王凤进对这项改革连声叫好,年年都为各种“招呼”、“条子”烦恼的他,“今年在招生季第一次敢开手机了”。

校长满意,老百姓更是满意。网友“旦旦妈”说:“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让我看到了希望,孩子们再也不用通过‘奥数’进行择校了。”

更令人欣喜的是,以前火爆异常的“奥数”班如今明显减少。西安市教育局督查室相关负责人说,从2012年6月到现在,以前天天都有的举报违规举办“奥数”班的投诉电话几乎没有了。

大学区管理制改革:

“使弱校变优、让优校变强”

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改革只是开启了教育公平的大门,但要真正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进一步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做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基于这样的改革思路,西安市在新城、碑林、雁塔、莲湖4个城区的283所学校启动了大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

“改革的总体思路是,立足西安基础教育发展实际,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力争用2至3年的时间,通过学区长学校示范引领,输出办学理念、师资资源、教学与管理方法以及共享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以点带面、连面成片的方式,最终实现西安基础教育高水平、高层次的均衡发展,从根子上解决‘择校’难题。”李颖科说。

大学区管理制改革,是指在区县域中小学中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定一所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学校,吸纳3至5所相对薄弱的成员学校,就近组建成为一个大学区,实施“捆绑式”发展。学区长对大学区实施统一管理,并对学区内的人事编制、资金使用和资源调配等有一定管理权限。成员学校校长接受学区长学校的管理指导,具体负责成员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学区内各学校实行“统一管理策略、统一共享设施、师调配、统一师资培训、统一课程规划、研活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等九个统一。

西安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学区管理制改革试点工作,副市长李婧多次深入学校调研,并要求加大对改革资金的财政投入,保障改革顺利实施。同时,大学区实行“捆绑式”考核评估,大学区及学区长学校的考核由区县教育部门组织实施,以发展增量为核心指标,同时对共同发展、均衡发展、特色发展等进行综合考评。

坤中巷小学位于西安市火车站附近,8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教学质量在新城区位列倒数,附近居民不愿送孩子就读,教师也越来越缺乏干劲儿。

而与坤中巷小学相隔两站地的西安实验小学,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全校90多名教师,一半以上具有小学高级职称,还有6名特级教师;所有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设备。

两所学校的差距在哪里?“主要在于教学质量。”坤中巷小学校长张文霞坦言。今年3月,坤中巷小学等4所薄弱学校加入了西安实验小学大学区,“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两所学校成了一家人。

针对成员校办学水平相对不高的现状,西安实验小学把改革的重心放在师培训和教研活动上:设立成员校帮扶表,33名骨干教师与成员校的相关学科教师一对一结对学习;开展集体研讨,带领各成员校开展高效课堂研讨。

仅仅半年,张文霞就明显感到学校变了:“学生变了,更加自信、阳光,学习更有动力了;老师变了,视野开阔了,责任心更强了,教学越来越有干劲儿了;课堂变了,学生的潜能被进一步激发,课堂气氛更活跃,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雁塔区教育局副局长徐三雄告诉记者,该区一共成立了19个松散型大学区和4个紧凑型大学区,大学区管理制改革不是把教育资源简均,更不是以降低甚至牺牲优质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个性特色来达到均衡,“而是要同步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从而‘使弱校变优、让优校变强’。”

在老百姓心目中,西北工业大学附中就是“上大学”的代名词――该校高考一本上线率高达96%。而与之相邻的市82中,却“年年招不到学生”。实施大学区改革后,82中的教师到西工大附中交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而西工大附中也选派多名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到82中听课评课,共同教研,分析教学质量。

同时,西工大附中实行优质资源开放制度,学区内3所成员校的学生可以到该校的实验室、教学场馆上课。82中高二(5)班学生程诗瑶告诉记者,她的生物、地理、历史等课,都是在西工大附中上的。“生物课上,我用电子显微镜第一次看到了核糖体等细微的细胞器和物质,实在太震撼了。”

感到震撼的不只是学生,很多成员校的教师在参与了学区长学校组织的统一备课后,都感慨良多。82中历史教师李凯说:“就像找到了大本营,以前我们教师少,备课都没人一起讨论,现在大学区的集体教研活动密切了学校间的交流,我们也学到了学区长学校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

目前,西安市已设立72个大学区,171所小学、112所中学纳入试点;各试点学校进行教科研活动1376次,参与校际交流的教师近3.7万人次,实质性互派交流教师555人,共享教育教学设施1780项,惠及学生18.7万余人。

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

考试制度改革带动素质教育实施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在前两项改革创新的基础上,西安市教育局又瞄向了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之中。

2012年10月,西安市教育局召开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大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改革目标直指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水平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市教育局把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提出,从2013年起,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将综合素质考试列入中考科目,考试成绩计入中招录取总分。

该举措一经推出,立即引发了学校和家长的质疑:综合素质考试会不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会不会又成为新的应试教育?对此,西安市教育局明确回答:“不会!”

“我们实施综合素质考试,将更加注重政策引导和制度约束,通过考试评价,使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使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使家长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探索解决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创新意识不强、动手能力偏弱、人文素养不高的问题。”黄新南介绍说。

“综合素质考试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复习资料可以依据,也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培训班,不能依靠死记硬背、突击应考的应试教育老套路来应对。考试内容来源于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和习惯养成。所得分值按50%计入中考成绩总分并纳入中考录取,使其具有义务教育毕业水平测试和高中阶段录取选拔的双重功能。”西安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二处处长张瑞介绍说。

经过在媒体上的广泛宣传,这项改革很快便赢得了社会理解和学校支持。西安市莲湖区远东一中校长冯云鹏说:“素质教育改革并不是排斥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现在,学校在日常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丰富课堂内涵,增加常识的传授。下一步,我们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

从2013年起,西安将在全市中小学教师中施行素质教育能力测试。测试内容以师德建设为首位,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坚持导向性、全面性、差异性为原则,以考查中小学教师的创新能力、实践水平、人文素养为重点,进一步转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中小学教师素质教育能力测试的结果,将作为教师资格动态管理、职务评审、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发放、评优奖惩等方面的重要依据。通过这一举措,力争用5年时间,使全市中小学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名师等高端教育人才总数占到全市中小学教师总数的10%。”西安市教育局师资处处长高红说。

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引入第三方机构独立评价教改情况

在西安市教育局接连打出一系列的改革“组合拳”后,改革的成效究竟如何,老百姓对这些创新举措的反响又怎么样,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教育评价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广泛参与,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教育评价体制。”李颖科说。为此,西安又实施了创新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引入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全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全程跟踪评价,以此构建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新型教育评价机制。

今年7月,西安市教育局通过社会公开招标、政府统一采购的方式,与陕西高级人才事务所有限公司签约,评价重点是西安在化解基础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所推出的改革措施及执行成效,评价结果将在媒体上向社会公布,并作为西安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

这项被媒体戏称为“花钱请人监督自己”的改革,一经启动就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西安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钟卫国告诉记者:“实施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对于教育部门而言,可以增加工作压力,增强工作动力,激发工作活力,规避工作风险、减少工作偏差;对于社会来说,可以及时让社会各界了解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增强社会各界对西安教育改革的信心。”

陕西高级人才事务所有限公司制定完成了一整套教育创新评价方案,包括《评价工作大纲》、《大学区管理制改革评价方案》、《“小升初”招生制度改革评价方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改革评价方案》等。

如今,西安各中小学和区县教育局出现了一支新的队伍:他们或随班听课,或调研访谈,或问卷调查,全面调查了解教育改革情况。然后每周与西安市教育局相关处室会晤沟通,了解一周内的工作情况,并及时对有关问题进行协调,以便推进工作。

陕西高级人才事务所有限公司首席管理顾问林国强介绍说,2012年12月初,第一份26万字的阶段性评价报告出炉。评价报告显示,85%以上的受调查对象知晓并支持西安市推进的教育改革;改革的预期效果比较明显,如对于“奥数”班的调查,2011年近50%的学生参加过,2012年这一比例已降至35%。

教资综合素质总结范文第9篇

一、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课程建设入手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在落实《管理标准》,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历程中,学校要从课程建设入手,努力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重点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依据课程方案和标准全面实施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体现国家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的质量标准。为确保国家课程的全面实施,学校应将认真研读和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作为内涵发展的重点工作;教材选用应坚持适宜性,科学、民主、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每个学科、每个版本选择一套教辅材料推荐给学生选用。要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确定课程安排,严格控制周课时总量,不随意增减课时。

2.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该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学校要充分利用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要尽量将活动安排在社区或更大范围的开放性环境之中,使社区成员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服务活动,以鼓励他们继续积极参与。

3.开发校本课程要兼顾需要性与可行性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生需求,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要有利于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选择。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要兼顾需要性与可行性,在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校现状、社区条件等情况调研的基础上开展,制订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订和完善,确保课程实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逐步形成学校校本课程特色。

4.通过创造性的课程实施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更加强调知识的生成性,强调教师的创新性的课程实施。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把课程实施视为师生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信息搜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 提高科研素质。

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深入的教学改革为动力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动、有序、多方面以及可持续地发展。为此,学校要致力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适切、最有效、最契合的教育,需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就需要学校深入开展教学改革,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工作中下大力气。

1.借助教学质量分析改善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分析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总结和梳理,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分析和诊断,它是学校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学校应在定期开展的、科学的教学质量分析中,有针对性地改善课堂教学。教学质量分析要抓住特点,找准典型;要找出其共同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找准症结,提出教学改进的对策建议。要全面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以及个别化学习需要,据此制定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和教学评价标准,要创造条件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教和学的策略,形成相对稳定、科学的教学模式。

2.通过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改进课堂教学

科学的管理机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管理最基本的任务是强化制度建设,切实落实各项制度,形成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体系。学校应建立基于过程的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统筹各环节,要建立一整套目标监控体系,要建立含长效机制、监控机制、预警机制、激励机制在内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教师需主动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学生反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作业、电子邮件等方式开展,可以是课后评价或者是对教师的综合性评价,可以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应、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以及对评价方式的理解。

3.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不同,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讨论式教学,强调教师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合作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所学的学科产生情感共鸣。

4.在作业的“松绑”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作业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也影响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发展,新课程目标的最终落实与作业管理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和省市教育部门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合理布置家庭作业、减少课外作业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教师要合理控制作业量,努力探索多样的作业方式,让学生从作业的“松绑”中实现自主发展。教师布置作业要坚持“精选、批改、讲评”原则。分层作业的实施中,教师要在“资源共享制”中开展差异合作,引入“科学分层制”,讲求评价的“适切性”。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出发,创设有情趣的作业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艺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丰富生活,陶冶情操。

三、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为保障

提升教学质量需要有科学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和保障,这种支撑和保障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为了切实落实《管理标准》,学校要在教育教学评价工作中着重做到以下几方面。

1.开展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展现了素质教育的实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启动,旨在通过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学校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应针对重点考察的项目,对照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指标体系开展检查。学校要改进教学评价方式,要将定量、定性评价相结合;将形成性、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内部、外部评价相结合。学校要改进教学评价方法,主要运用测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辅之以必要的现场观察、个别访谈、资料查阅等。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生成长记录、学业水平考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等成果和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机构的评价工具。要科学设计评价流程,有序开展评价工作。要改进评价结果使用,改进教育教学,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

2.建立综合素质档案和成长记录

综合素质档案是学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提高教学与管理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信息资源,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学校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过程,注意留心收集综合素质档案,材料、信息来源必须客观、真实。班主任要指导学生了解综合素质档案的各项内容和收集方式,及时将有关材料收集存档,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和数字化。成长记录应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资料。成长记录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采取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体现学生的优势领域。

3.改革和完善学业考试

早在2000年1月,教育部曾印发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其中提出:“小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取消百分制。”学校要从根本上改善教育教学评价,需要从考试改革入手。“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的新增规定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将学生的成长过程纳入考核标准中,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以及兴趣和才能的发挥。

学校要减少考试次数,将“压缩”出来的时间用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考试评价的结果解释应具人性化和质性化,要努力减少考试焦虑;多鼓励和多关怀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对学业考试结果反馈,应当分析学生答卷的思考过程和特点,作出具有教育学意义或心理学意义的说明和注解。并且要注意测验方法多样化,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适应学生的学习个性和特长;作答题目的评分看答案结果又要看过程,对有创造性思维的答题过程给予鼓励和加分。

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以便利实用的教学资源为支撑

教学资源是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必须的素材,提供有力的支撑。要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落实《管理标准》,需要学校为努力提供便利使用的教学资源,重点落实以下几方面工作。

1.完善教学资源的配置和管理

教学资源和设施设备的配置旨在满足教学需要,为实现教学服务。学校要加强教学资源的系统建设。正确使用设备,维护保养好设备对保证设备正常运行、防止设备故障和事故发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充分发挥设备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学校需加强教学资源和设施设备的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建立资产台账。学校设财务总账、实验室设台账。要通过执行备案制度,完成账目的登记,保证账物相符。

2.提升图书馆、实验室使用效益

图书馆、实验室与功能教室是学校教学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图书馆(室)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提供服务的信息机构。实验室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设施和功能室。功能教室是教室,还是教师的工作室、研究室,学生的探究室,学科博物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学校应在加强图书馆、实验室与功能教室管理中提升其使用效益。应该配备专职(兼职)管理员,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拥有完整的档案资料。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购置图书,更新库存。在实验室和功能教室的建设上,要结合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加大对学生的开放力度,科任教师必须积极配合管理员完善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于世华.提高课堂效率的三条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41-42.

[2]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J].课程・教材・教法,2012(7):21-24.

教资综合素质总结范文第10篇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家长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名,不断的给孩子报名各种培训班。正是因为市场需求量大,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当前,中小学校外培训班存在着两大主要问题:一是名师效应。在校外培训班市场上,打着专家学者的旗号,成了许多大型培训机构惯用的伎俩和“市场通则”。宣传册或者网站上通常都打出,某教授为学科教材编审、中高考命题组专家,还附有知名专家学者与该机构负责人的合影。据调查,宣传上所说的名师,确实有但他们基本不上课,大部分任课老师实际上是没有经验的实习或者兼职老师,教学效果与其宣传的相差甚远。第二个主要问题是办学资质。很多机构的报名咨询处墙上往往都贴着证明其影响力的各种证书,但唯独不见其相关办学资质证明。虽然教育部门负责审批发放办学许可证,但面向中小学升学补习的众多机构,基本都未经教育部门审批,而只是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培训机构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资格,其虚假宣传广告谁来监督和管理,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问题令人堪忧。

特别是现在的中小学校外培训班市场火爆,社区、网络、手机、学校中遍布培训班的宣传广告,一些资质差的培训机构以名师效应,荣誉榜单、个性化一对一教育等虚假方式招揽生源,造成时间精力、金钱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认真考察中小学校外培训班的教学质量。而目前校外培训班的教学质量往往与名师的资质和数量所挂钩,而且口碑效应也会影响很多家长,总体来说,主观成分较多,客观成分较少。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的中小学校外培训班教学质量评价模型。

本文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指标因素从三个不同角度专家、家长、学生,综合评估中小学校外培训班的教学质量,可使得评估更加合理、公正,同时为学生家长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因而更加具有实用价值。

二、模糊综合评判法

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能做出比较全面、客观评价的一种决策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基本步骤是:确定评判的因素集、确定因素权数、确定评价等级、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判、二级模糊综合评判、计算综合评判值,下面详细阐述。

1.确定评价教学质量的因素集

评价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多方面,评判指标的选择,是通过分析培训班课堂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经归纳分析后确定的。因此,将影响考核的主要因素分类,即设评判指标集合如公式(1)所示。

2.确定中小学校外培训班教学质量评判因素权数

对每个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及子指标都分配一个权数,与指标集合及指标子集相对应,如公式(2)和公式(3)所示,并且所有指标的权重之和为1,如公式(4)所示。

三、基于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的中小学校外培训班教学质量评价

评价培训班的教学质量要求体现教学过程的诸多细节,有很多因素无法定量描述,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能得到培训班评价教学质量的综合成绩。本文以某机构培训班中小学英语课程作为调查对象,下面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1.中小学校外培训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确定

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来说,教学质量的评定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因而评价的指标很多,选择从学生、家长和专家角度出发,作为一级指标评判教学质量最为合适。其中学生对培训班的教学质量反映的最客观、直接,所以设定学生的权重最大,专家是对培训班资质的考察以及教学过程的权威考评,同时不能忽略家长对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的反馈。

学生评价是教学质量满意程度的直接体现,是对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检验。指标选取主要从培训班的学科内容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教师讲解清晰透彻、容易理解,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老师是否予以解决,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沟通,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否让学生喜欢,培训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化。因此可以择选内容针对性、知识理解程度、答疑、互动沟通、授课方式、学习积极性五个指标。

家长评价就是培训机构的口碑营销,指标选取可以选择学生的成绩是否提高,培训机构的教学环境,以及培训机构是否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家长。因此可以选择教学效果、教学环境、教学反馈三个方面作为指标。

专家评价是具有权威的评价,通常学生家长对培训机构的办学资质和教师经验等无法进行考证,专家可以查询培训机构的营业执照、审查教师的资历。中小学对上课老师的评价仅仅是喜欢不喜欢、讲的好与不好,而专家可以分析老师的授课方式、课程设计等。一个好的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专家可以评判教学管理制度是否规范合理。因此可以选择办学资质,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制度三个指标。

综上中小学校外培训班教学质量评价由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专家评价3个一级指标及12个二级指标共同构成(如表1所示)。

2.权重分配及评价关系

3.成绩评判

根据二级综合评判模型,由公式(6)可以得到各个评价指标的评判结果,计算结果分别为B1、B2、B3。根据w 值可得到该培训班中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的综合成绩是80.59分。此成绩由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共同总结得出,具有评价全面性与综合性的特征。该方法选取了与培训班教学质量相关的三个因素集,确定权重和评价等级,通过家长、学生、专家三个方面对其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该培训机构在教学质量方面的不足,便于家长客观的选择培训机构。由此看出,此模型能够很好用于校外培训机构教学质量的评价。

四、结论

本文阐述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中小学校外培训班教学质量效果,避免了口口相传、打分评估主观化的缺点,此方法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使得评价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并且为学生家长提供了更为精确全面的信息,有针对性的选择校外培训机构。

参考文献:

[1]金思,王小丁.论课堂教学的有效与有趣――校外培训机构教学的启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1):45-46+59.

[2]周卿,王璇.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现状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23):250-251.

[3]曾蔚阳.基于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评价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4):160-162.

教资综合素质总结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收入分配;绩效工资;综合系数法;权数;综合评价;讲课补助

一、引言

以工作的成绩与效果为根本依据给劳动者发放工资、薪金或补助,这是绩效工资制最核心的精神。绩效工资制符合“按劳分配、奖优罚劣”的原则,有利于落实温总理“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的要求,有利于构建“使懒汉不再心安理得,使埋头做事的人更乐于奉献”的健康工作氛围。正是基于这些重大作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了“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原则,稳妥有序地在包括非义务教育学校在内的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重大部署。这对实施完全意义上的事业单位聘用制,调动人员积极性,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综合系数法是笔者原创并成功实施于分配“教师讲课补助”的管理办法,体现了绩效工资制度的精神。值此国家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绩效工资制度之际,研究组抱着“切磋交流,持续完善,不断丰富,推广应用”的初衷,将此方法向同行予以介绍,希望能够对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有所帮助。

二、综合系数法的总体介绍

综合系数是一个相对数,发挥对共同劳动成果执行分配标准的作用,是综合表明某教师团队中每个教师的单位劳动能力所包涵的单位补助标准,其名数单位是“元/权・节”。其分子项表示“某教师团队当期应授课获得的补助总金额”(单位是“元”),等于“学校制定的适用于全体教师的课节补助标准(单位是‘元/节’)与该团队教师完成的授课工作总量(单位是‘节’)的乘积”;其分母项表示“某教师团队当期授课过程中实际具备的总能力”(单位是“权・节”),等于“该教师团队每个成员的授课能力之和”,即“每个教师当月授课数量与其自身综合权数二者乘积的和”。综合系数便等于上述分子项与分母项之比,成为综合表明教师单位授课能力所包涵的补助金额的标准,其名数单位是“元/权・节”。计算公式如下:

对公式的四点说明:

(一)时期问题

1、“综合系数”的核算期限一般是“一个学期”,或相对较长的工作任务比较固定的“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月”。在一个学期或情况比较稳定的特定阶段,综合系数是恒定的,如果学期或阶段发生变化,则需要根据新的情况重新核算综合系数。

2、教师“个人的综合权数”的核算期也以一个学期或根据教师变动情况及时计算,各期利用即可。综合系数法的关键是确定适当的权数,这需要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认真讨论决定,本研究中所设定的权数仅供参考。

3、“教师个人授课工作量”以一个“自然月”为统计单位,教师个人授课补助可以当月发放,也可以按学期集中发放。

(二)教师及其团队问题

1、本方法中所说的“教师个人或教师团队”,是指在本学校拥有人事档案身份的固定人员及其组成的教研室、专业或系,不包括由学校、专业或系短期聘任的临时代课人员。

2、按专业、分教研室计算或是系部全部教师合并一起计算,需视团队的人数规模而定。前者核算范围小精确度高,后者计算量大但精确度小。

(三)课时补助标准问题

“课时补助标准”由学校领导班子从宏观上根据办学规模和效益情况,参考同类学校的标准研究制订,并依随学校发展情况逐期增加的原则予以浮动。一般以一个学年或一个岗位考核聘任期为限变化。

(四)教师及其团队授课过程中的“能力”表示问题

《辞海》对“能力”一词的解释是“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根据这种解释,本方法将“教师个人的综合内在素养”与“职业工作的完成情况”联系在一起,即由二者的复合叠加所形成的状态定义为“授课能力”,并建立数学模型来表示,即“教师个人授课过程中实际具备的能力=个人综合权数×教师个人授课工作量”,继而“教师团队授课过程中实际具备的总能力=∑教师个人授课过程实际具备的能力”是合适的。下文还有相关论述,此处省略。

三、实施综合系数法的关键环节

从综合而非片面的角度入手,全面评价教师的讲课水平并数量化;校方根据教师及其团队的实际讲课水平并参考同类院校制订出统一的讲课补助标准,并随办学事业的发展而适当浮动;最后根据动态补助标准结合实际工作量发放补助。这是笔者构建综合系数法及其公式所遵循的逻辑思路。显然,“综合而非片面地量化评价教师”,是实施综合系数法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上述公式已经能够体现这种观点。以下进行详细解析:

(一)“综合评价”是必须首先确定的原则

制约教师讲课水平的因素是综合多项的,其中既有客观硬件因素,又有主观软件因素。

1、工作责任心、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学生评议等是制约教师讲课水平的主观软性因素,它们具有在讲课过程中或之后才发挥其影响力的特点。就这层特点来说,它们构成对教师讲课水平的间接滞后影响。因此“由主观软件因素所产生的教师讲课补助问题”,我们认为应在学校全部教学任务完成后的“学期总评阶段”予以考虑并且兑现,而“平时补助”一般不宜考虑这些因素。

2、教龄、学历或学位、职称、周工作量、新旧课目等客观硬件因素,具有超前制约或直接支撑教师授课过程的特点,因此,“由客观硬件因素所产生的教师讲课补助问题”应于“平时补助”中予以考虑。正鉴于此,本文主要就各种超前直接制约教师讲课水平的客观硬件因素方面开展分析,构建起“用综合系数法发放教师讲课补助”的一般原理或模式。至于主观软件因素给教师教学水平乃至绩效工资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其原理是一样的,可以仿照解决。

(二)基于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确定“五项硬件因素对教学水平的影响强度”

每个教师身上所拥有的上述五种客观硬件因素,对其自身教学水平的“影响强度”不一样,对此我们可以借用统计中的“权数”加以区别。根据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经过调查、分析和讨论,笔者认为:教龄权重15%、学历或学位权重20%、职称权重30%、周工作量权重25%、新旧课目权重10%,基本上能够体现上述因素对一个教师乃至团队的教学水平的“综合但程度不同且角度各异的影响”(见图1)。

(三)确定“教师个人的因素权数”

1、教龄:一般来说,该因素与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成正比关系。教龄长则教学经验丰富,业务熟练,教学效果好,反之亦然。但若与其他客观因素进行横向比较,则“教龄”因素对教师讲课水平的影响程度则相对较弱,故赋予15%的权数以体现其作用。然后利用“每个教师的教龄占总体的比重乘以15%”即可得出每个教师的“个人教龄权数”,由此表明该教师在整个教师年龄结构中的作用。这种做法能够比较有效地矫正“教龄长但学历低从而补助少”的不和谐现象。公式是:

2、学历或学位:“水平”的确不能与“学历文凭”划等号,这是具有绝对真理意义的观点。然而,我们又必须用相对的观点科学地对待这一问题,否则国家从战略上发展那么多高等院校干什么?我们应当在坚持文凭“真实、合法、体现真才实学”的原则下合理对待它,既不过分突出之,也不过分贬低之,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学历或学位尽管不同,但总体上近似。因此从总体上考察(主要参考学制的情况),赋予这类因素20%的权数,基本上能够体现其作用,同时直观地规定各类学历或学位层次的分值:大专为2、本科为4、硕士研究生为6,博士研究生9,再利用“各教师的学历分值比重乘以20%”,即可得出教师的“个人学历或学位权数”。公式是:

3、职称:现实中广泛存在于学校及科研机构中的“职称本位”思想,充分显示出“职称”因素的重要性。国家专门设立职称评审机构,大力规范事业干部的技术等级水平,目的就在于为用人单位科学合理地选拔使用技术干部提供统一标准。但是,我们坚决反对过于突出职称因素的“单纯”观点,认为“评上高级职称就是目的,高级职称就能代表一切”,这是应予反对的。“名实相符,能力第一”的评聘原则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鉴于以上考虑,结合五种客观硬件因素的横向比较,赋予其最高的权数30%,并且直观规定各级职称的分值:教员为2、助教为4、中级为7、副高级为10,正高13。教师“个人的职称权数”等于“个人职称分值的比重乘以30%”。公式是:

4、周工作数量:学校教务部门所编制的各专业班次周课程表是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科学调度选配教师力量的法定形式。教学管理部门一般会按照“均衡”原则来安排教师的周工作量,而不愿意出现畸轻畸重现象。但是由于专业发展造成的新情况、每个教师对新专业适应能力上差异,以及个人从教的积极性等差异,便经常造成教师“周工作量”的不均衡现象。为了平衡教师工作量,同时鼓励克服困难勇挑重担的教师,从工作大局出发,应该考虑该因素对教师讲课水平的制约。经综合衡量,赋予25%的权数体现其作用,仅次于“职称”权数,并体现“工作第一”的立场。教师“个人的周工作量权数”等于“个人周工作量比重乘以25%”。公式如下:

5、新旧课目:教师所讲授的专业课、基础课以及理论课程等应以专业化、专门化为发展方向,这利于每个教师展其所长,深入钻研业务,逐步建立起来“富于特色、术业有专攻”的知识能力体系,从而稳步提高教学效果。然而,由于教师供应和需求方面时常存在数量及结构等矛盾,以及专业知识体系由于经济社会实践的发展而调整和变动等原因,使得“新旧课目”因素也成为影响教师讲课水平的客观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旧课目”往往因为教师对知识体系熟悉、备课充分、驾轻就熟等受到欢迎,而“新课目”则需要教师们从头开始、付出更大代价故常受到排斥,但是办学大局又确实需要教师们开设并教好新课目。因此,在精通旧课的基础上发扬进取精神,随时接受新课并全力讲好新课,这才是教师们应有的精神风貌,这才符合学校发展的要求。当然,随着教学计划日趋稳定,以及教师数量和结构矛盾的逐步解决,这种情况会逐步消除,该项因素的作用也会逐渐弱化。综合这些情况,赋予该因素10%的权数能够体现其影响,并规定:旧课目每门分值为2,新课目每门分值为4,“个人的课目权数”等于“个人课目分值的比重乘以10%”。这就有效地鼓励了勇于进取、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的同志,拉开了与一般情况的差距。公式是:

(四)确定教师“个人的综合权数”

将前面计算得出的五项个人因素权数进行加总,便得出衡量教师个人教学能力高低的“个人的综合权数”。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人事部门提供详细的教师档案资料,并制订《任课教师个人的综合权数折算表》(见表1),从中提取上述五项因素并依照标准换算为数字,代入公式计算加总即可。公式如下:

个人的综合权数=∑个人的因素权数=(教龄权数+学历或学位权数+职称权数+周工作量权数+课目权数)

“个人的综合权数”有两方面作用:从横向看,能够显示特定时期每位任课教师在团队中的综合讲课能力即教学水平;从纵向看,能够显示前述“教龄、学历或学位、职称、周工作量、新旧课目”等单项因素的影响强度在团队各教师间的分布比例。而随着教师“个人的综合权数”计算过程的结束,意味着我们长期所习惯的“定性评价教师讲课水平”的方法,转化成了“在定性基础上用具体数量评价教师个人进而教师团队的综合教学能力”的方法,做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境界。

四、综合系数法的实施步骤

在前述开展因素分析并确定“个人的综合权数”基础上,分三个步骤可以计算确定“当期综合系数”,从而得出合理分配教师授课总成果的手段,最后可确定“教师个人应得的补助金额”。

第一,准确统计出“教师团队当期应得的授课总补助金额”。首先统计“教师个人当期授课工作量”,然后得出“某教师团队当期授课总数量”,由它乘以全校统一的“课时补助标准”,便计算出该“教师团队当期授课应得的总补助金额”。

第二,计算“某教师团队当期授课过程中实际具备的总能力”。方法是将该团队中教师个人的授课能力加总求和。而“教师个人的授课能力”等于“个人的综合权数与当期个人授课工作量的乘积”。这样计算有一定的合理性。教师的讲课水平不是抽象的,是在个人内在的“教龄、学历、职称、周工作量、新旧课目”等因素层层复合叠加于授课任务的行动中逐渐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教龄、职称等因素的高低仅表明教师讲课水平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融入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中,才能变成现实性。这体现了教师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任何职业能力形成的过程。在一件件平凡任务的完成中显示自身具有的素养,在各种内在素养的支撑下执行一项项任务,由此形成了个人的“能力”。

第三,求当期综合系数。方法是用第一步中的“当期教师团队应得的授课总补助金额”除以“该教师团队当期授课过程中实际具备的总能力”,即“该团队中教师的个人授课能力之和”,亦即“每个教师月实际授课数量与其个人综合权数乘积的总和”。用公式表示:

“某教师团队当期应得的授课总补助金额”代表着全体教师当月共同创造的劳动成果,应作为分子;这个成果是由团队中不同综合能力及不同工作数量的教师成员相互协作完成的,故以“∑(教师个人月授课工作量+个人综合权数)”为分母项。分子分母之比的结果反映着“特定时期全体教师每节课每单位权数的复合乘积中所包涵的补助金额”,我们把它称作“当期综合系数”,名数是“元/权・节”。它扮演着分配劳动总成果标准的角色,在一定时期内该系数是恒定的常数,而随着时期的变迁和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该系数会呈动态变化。

第四,计算“当期教师个人应得补助额”。公式是:当期教师个人应得补助额=个人当期授课工作量×个人综合权数×当期综合系数

教师“个人应得的补助额”加总后一定等于学校按照统一的课时补助标准所提取的“总补助金额”,二者是一致的。可见,综合系数法合理地分配了劳动成果,使得个人应得数额既体现了教师之间的综合能力差异,又维护了总体劳动成果的稳定和可控制性,该方法的科学合理性由此可见(见表2)。

五、综合系数法的科学合理性

第一,革新了“片面化的人才评价观”。依学历或职称制订补助标准是片面的,它没有综合、全面地考虑制约教师讲课水平的因素。实际上,职称相同的教师,还存在年龄或教龄、学历或学位、敬业或消极等差异。应该强调“职称”因素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统筹考虑其他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并且予以数量化,如此才能把教师多侧面的进步反映出来,长期不变的津贴标准或方法如今被变得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了。

第二,营造了“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密切统一的管理局面。“一统就死、一放就乱”是管理者历来反对的两种极端状态,营造“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成为管理者的共同追求。综合系数法营造出了这种机制。首先,学校根据总体办学效益情况,确定特定时期的授课补助标准,这有利于贯彻增收节支方针、保证学校宏观调控的权威。其次,每个教师应得的教学补助需要依靠与他人开展正当竞争从而增加个人的综合权数来获得,而增加个人综合权数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过程,这就造成了积极向上的个人和团体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

第三,体现了“同工同酬、按劳分配和绩效工资”的精神及原则。“课时补助标准”是学校针对全体教师所完成的授课工作统一制定的,这与传统的针对不同教师情况分别制定补助标准的方法不同,符合“同工同酬”的分配原则;而且教师团队共同创造的总补助额按照“综合系数”并结合教师“个人的综合权数”进行二次分配后,每个人得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这与自己的工作量成正比,与个人综合能力成正比,又恰恰体现了按劳分配和绩效工资的精神――多劳多得、多能多得、不劳不得。

第四,起到了“优化教师素质,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协调发展”的作用。在五项硬件因素之中,只有“教龄”因素因为受到个人出生时间的制约而成为真正的“硬”因素,除此之外,“学历或学位、职称、周工作量、新旧课目”等都可成为老师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谋求改变的可控制因素,最终这四项因素给教学补助造成的差异会日益趋同,可见综合系数法对促进教师队伍朝着均衡协调方向发展的功效。另外,综合系数法把各种因素对教师教学水平表现出的影响强度摆放于比较恰当的位置,既强调综合素质对个人及总体发展的作用,也不忽视个别因素的特殊作用,从而使得各位教师能够从中选取自己的弱项,积极进取,努力改善。

第五,突出了“教学工作本位”的思想。曾几何时,高校中出现了诸如“教授不上课,重科研轻教学”、“教师专职抽出时间取文凭、晋职称”等不良现象,这些做法实质上割裂了教学工作与文凭职称等名誉称号之间的联系。综合系数法的实施将有利于纠正此类现象,因为脱离教学工作的个人综合权数,将没有意义和价值。而把提高个人学历、职称等行为与积极承担教学工作密切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方向。

第六,符合动态调整的原则。事物总是要发展变化的,一些未被纳入此法的客观因素将会随着学校办学事业的发展而被发现并不断补充进来。届时只要按照综合系数法的模式赋予不同权数即可,没有必要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综合系数法。从这个意义上看,综合系数法构建出了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长期利益分配系统,适应将来更加复杂的情况。随着信息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编制程序,运用计算机统一管理综合系数问题,将使这项工作变得简单且有效率。

有关主观软件因素所产生的补助问题应该作为单独的一块,依照上述原理套进即可。关键是赋予各主观因素适当的权数,构建主观因素的综合系数法,在学期末予以运用并一次性计算和发放教师该方面的补助。

参考文献:

1、.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DB/OL].新华网,2010-03-15.

2、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决议[DB/OL].中国政府门户网,2010-02-28.

3、郑州市财政干部学校.关于计发教师讲课补助的实施办法[Z].郑财干字(1997)第02号.

4、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文辞书编纂中心.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教资综合素质总结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55-02

一、构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及基本原则

1.总体目标。构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以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导向,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其总体目标是:构建完整的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设计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2.基本原则。构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按照“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要求,把握以下基本原则:(1)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形成不同阶段的特点,按照认识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设计,促进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机制的有机统一。(2)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建立集教与学、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及运行模式,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3)改革实验、实训、实习等环节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紧跟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教育技术革新的潮流,努力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4)探索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性技术人才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和完善校企双向推动、双向管理、产学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产学双方共同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的深层次合作。

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构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坚持高起点,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将产、学、研结合作为主线贯穿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充分体现学科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本学科专业对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围绕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框架以及各专业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着力构建“四层次、五模块”创新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的层次。实践教学“四层次”包括基本素质层次、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训练层次。基本素质层次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为主,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创业意识;基础技能层次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专业技能层次以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为主;综合训练层次以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及科研训练为主,突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性思维。

2.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五模块”即构建素质拓展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实训模块、论文设计模块、科研创新模块。素质拓展模块重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军训、“两课”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等环节;实验教学模块是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安排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基础性、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实习实训模块是根据学科、专业方向,安排学生在实验室、教学基地等完成课程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训、专业实习或调查等,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论文设计模块是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在学生参加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创新模块是根据创业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内涵,安排学生在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包括学生科研立项、开放实验项目、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会计知识大赛、财务建模、证券模拟投资大赛)等环节,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训练。

三、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及内容设计

1.实验教学。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财务管理专业要构建以基础、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等为主的多层次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在保持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调整实验项目,改变实验内容陈旧、实验项目少、因人因设备设置实验项目的状况,精选经典内容,增加现代财务内容,减少演示型、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实验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实验。财务管理所需的各种基本技能离不开对企业会计、财务、金融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实验内容应该包括基础会计、财务管理原理、金融市场等相关课程的实验内容。如会计凭证处理、账簿登记、报表编制;企业融资、投资和收益分配;金融市场结构与运行等。(2)业务实验。针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环节及其主要内容可分别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如财务管理目标测定、资金需要量预测、企业融资方案设计、企业资本预算编制、企业收益分配方案设计、财务政策制定、最佳现金余额制定、存货最佳经济订货量制定、财务报告分析、模拟证券(外汇、期货)操作等。通过财务管理业务实验,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业务操作的程序和技巧。(3)综合实验。为了使学生熟悉财务管理、会计及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和具体操作方法,可以设计企业财务管理软件系统和会计软件系统的操作实验以及ERP沙盘模拟实验。通过具体操作,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利用计算机处理业务的技巧,模拟企业环境学会经营决策。特别是ERP沙盘模拟实验,它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对抗性于一体的企业管理技能训练课程。实验中,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由若干个学生组成,每个学生将担任总经理、营销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供应总监等。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内容涉及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市场、销售、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在游戏般的实验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增强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2.实习实训。强化课程实习及课程设计环节,选取有一定工程或社会实际背景,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的课题,加强多门课程之间联系,形成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实习,强化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开放实习的途径,改善实习的效果;以校内商学实验中心和相关专业实验室为依托,充分利用硬件资源向学生开设生产实训和仿真训练等实训项目。

为了强化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可在组织学生到有关企业进行实习,使学生对要学的专业有所认识和了解;也可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机会,围绕某些专业或专业相关问题开展社会调查,了解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如企业的采购流程、生产流程、工艺流程、营销渠道、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运营环境等,要求学生撰写专题调查报告。通过调查,使学生把握企业系统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熟悉财务管理的各环节及财务活动,为学生解决分析与解决财务专业问题奠定基础。

在专业实习方面,根据有关课程设计相关专业实习,学生在财务管理原理课程开设之后的假期,在教师指导下到企业事业等单位,了解实习单位财务管理过程,加深对财务管理全面认识,如,企业理财环境变化对财务管理影响、企业如何制定财务战略、如何设立财务岗位、如何进行业绩评价、如何设定理财目标、如何融资、如何选择投资项目、如何实施对相关利益者的回报、如何强化日常财务管理等。通过专业见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外,还可培养学生的沟通、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及团结协作能力。

在毕业实习方面,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参加财务管理实务实践。毕业实习是综合性能力的培养,涉及的财务相关业务主要有:会计核算、资金管理、资本运营、银行、审计、税务等。通过毕业实习,不仅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对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也是个极好的锻炼与培养。

教资综合素质总结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加快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速度、提高英语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英语的师资现状,提出了专业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挑战以及加强师资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英语教学师资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面临新的发展形势。2005年11月7日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强调指出:“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使职业教育面临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按照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要求意见》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知识结构以够用为标准,教育教学的实施以强化应用为重点,紧密联系工作岗位的实际,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英语教学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决定了高职学生在就业中的综合竞争力。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多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因此必须提高英语教师专业素质。

二、高职院校英语师资现状分析

1. 职称和学历

学历是教师综合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从事教育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要求。教师职称结构在很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师职称和学历普遍相对较低,高学历、高职称师资比例较小。

2. 年龄结构情况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和创造力,可以从总体上预测出师资队伍的活力和发展趋向。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年龄普遍较轻,很多教师都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不久就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虽然这部分年轻教师为高职院校英语教育带来新鲜的活力,但也同时表现出经验不足等问题。

3. 教师的科研情况科研成果是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体现,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和升华。目前,资料现实,高职英语教师普遍教学和科研水平相对较低。从论文的发表情况来看,数量较少、研究方向较为单一,科研氛围不强。

4. 教师的在职培训进修情况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充电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进修深造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必要过程。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由于经费和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有限,不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自我完善。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高高职英语教师专业素质途径

1. 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保证。办好学校必须依靠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做后盾,所以教师队伍的

建设必须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要突出重点、整体提高、全面培养,要制订相应的师资队伍培养计划,遴选一批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

2. 创造条件、鼓励教师提高学历,为教师攻读学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运用举办学位班和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等形式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学历水平。制订明确的培训计划与培养目标,组织英语教学研讨会与论文报告会,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交流,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

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在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的同时,教师必须定期到基层企业实习锻炼,熟悉其运作环节,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英语教师通过做外销员、商务师、导游、翻译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适应学校教学要求。

4. 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信息化教育与传统教育有机结合高职教师除了自身扎实的专业功底、较强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外,还应熟练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辅助英语教学,为学生创造语言学习环境,运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使教学活动节奏加快,操练密度、广度加大,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增加,英语技能全面发展,使高职英语注重使用能力为本的特色更加鲜明。

总之,在我国高职教育面临跨越式发展的机遇面前,高职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加快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才能应对挑战,成为合格的“双师型”高职教师。

参考文献:

[1]刘兴华,伍永飞.新形势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07-43.

[2]杜立红.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

教资综合素质总结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加快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速度、提高英语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英语的师资现状,提出了专业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挑战以及加强师资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英语教学师资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面临新的发展形势。2005年11月7日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强调指出:“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使职业教育面临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按照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要求意见》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知识结构以够用为标准,教育教学的实施以强化应用为重点,紧密联系工作岗位的实际,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英语教学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决定了高职学生在就业中的综合竞争力。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多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因此必须提高英语教师专业素质。

二、高职院校英语师资现状分析

1. 职称和学历

学历是教师综合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从事教育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要求。教师职称结构在很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师职称和学历普遍相对较低,高学历、高职称师资比例较小。

2. 年龄结构情况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和创造力,可以从总体上预测出师资队伍的活力和发展趋向。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年龄普遍较轻,很多教师都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不久就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虽然这部分年轻教师为高职院校英语教育带来新鲜的活力,但也同时表现出经验不足等问题。

3. 教师的科研情况科研成果是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体现,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和升华。目前,资料现实,高职英语教师普遍教学和科研水平相对较低。从论文的发表情况来看,数量较少、研究方向较为单一,科研氛围不强。

4. 教师的在职培训进修情况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充电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进修深造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必要过程。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由于经费和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有限,不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自我完善。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高高职英语教师专业素质途径

1. 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保证。办好学校必须依靠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做后盾,所以教师队伍的

建设必须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要突出重点、整体提高、全面培养,要制订相应的师资队伍培养计划,遴选一批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

2. 创造条件、鼓励教师提高学历,为教师攻读学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运用举办学位班和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等形式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学历水平。制订明确的培训计划与培养目标,组织英语教学研讨会与论文报告会,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交流,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

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在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的同时,教师必须定期到基层企业实习锻炼,熟悉其运作环节,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英语教师通过做外销员、商务师、导游、翻译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适应学校教学要求。

4. 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信息化教育与传统教育有机结合高职教师除了自身扎实的专业功底、较强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外,还应熟练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辅助英语教学,为学生创造语言学习环境,运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使教学活动节奏加快,操练密度、广度加大,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增加,英语技能全面发展,使高职英语注重使用能力为本的特色更加鲜明。

总之,在我国高职教育面临跨越式发展的机遇面前,高职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加快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才能应对挑战,成为合格的“双师型”高职教师。

参考文献:

[1]刘兴华,伍永飞.新形势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07-43.

[2]杜立红.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

教资综合素质总结范文第15篇

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某学校是某某年市政府创办的部级重点技校。办学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有关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坚持多层次培养人才,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在校生达到了2500多人;专任教师145人,65%以上具有中高级职称。学校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教学实力和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办学以来,为我市的经济建设输送了近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近几年来,学校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和提升办学层次,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学校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把技校建成在校生达到3500人(其中高级技工班1500人)的规模,具有技工教育特色的集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示范性教育基地。

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学校计划今年在原有食堂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食堂礼堂综合楼。

2、项目选址:在总平面图原有食堂的位置。

3、建设规模:拟建食堂礼堂综合楼项目总用地面积1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850平方米,总体结构为四层(含中间夹层)。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市政府制定了我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这一发展形势直接导致我市就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重大转变,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无疑为我市技工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技校作为我市目前最大的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基地,责无旁贷地肩负着这一重任。加强市技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市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素质的需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技校食堂建于某年,是按当时在校生1000人的办学规模设计建造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校在校生现已达到2500多人,由于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食住都在学校,造成学生食堂十分拥挤,无法容纳全校学生一起用餐,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生只能等候用餐,或者到小卖部吃快餐,对学生的管理和身体健康十分不利。根据全市再就业工作会议的要求,技校要发展到在校生3000人的规模,那么现有的食堂规模就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另外,由于技校一直没有礼堂,以致全校师生大会、文娱活动等都在露天场所进行,十分不便。

为此,市委、市政府在今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市委常委、副市长联席会议上讨论同意市技校改扩建学生食堂及兴建学生礼堂,工程总投资控制在888万元以内,所需资金按进度列入去年市财政预算安排。市技校食堂和礼堂的建设,将大大改善技校的食堂拥挤和师生开大会、文娱活动等方面的困难局面,为技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质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

三、建设条件

1、项目选址的地形情况:拟改扩建的食堂礼堂场地位于校区中心地带原食堂的位置。建筑施工时需要拆部分墙、烟通、补桩基础。

2、项目选址的地质情况:以改扩建的食堂礼堂综合楼场地属于低小丘陵间地段,冲洗积成因。填土为0.9~5.5米,平均约2.5米。下伏有软弱淤泥质土及细砂层,将选用桩基础。

3、交通条件:项目在校园内,交通便利。

4、供水供电情况:学校供水由第三水厂供应,水源保证;学校供电设施完善,电力有保证。

四、管理机构和劳动定员情况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设有管理机构7个,分别是党群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招生就业科、培训部、教育后勤服务中心(基建工程办公室)。学校现有教职工230人,其中专任教师145人,在校生2500多人,98%以上为本地生源。

五、建设规模及建设规划

拟建食堂礼堂综合楼项目总用地面积1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850平方米,为四层结构,1、2层为食堂,3、4层为礼堂,建筑面积为2499平方米内设约1650个座位。礼堂顶用钢结构屋盖,面积为1200平方米。

六、投资构成及资金来源

拟建食堂礼堂项目工程总投资888万元,其中:勘察费2.5万元,监理费11.06万元,设计费44.045万元(含可行性研究两个方案的设计费5.745万元)。土建工程费630.9万元,水电及消防费106.2万元,设备费21万元,人防费及城市设施配套费53万元,其他19.295万元。食堂礼堂综合楼项目所需资金全部按进度列入2005年市财政预算安排解决。

七、建设进度安排

拟建食堂礼堂项目建设进度安排:某某年上半年争取立项,10月进行投标并做好相应的设计等工作,某某年建成投入使用。

八、经济效益分析

食堂礼堂的建成,大大缓解了现有食堂的拥挤状况,保证了学生食用餐场地。礼堂的建成解决了师生开大会、文娱活动等困难,为更好地培养学生文化、艺术等综合素质,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