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立法诊所 ;立法技能; 主旨; 立法语言

中图分类号:D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293-02

诊所教学在中国方兴未艾。诊所教学之主旨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和职业技能,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法律实践中学习法律,在法律实践中获得法律的创造性思维,最终造就既具备法律理论素养、社会责任感,又具备法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法律人才[1]。按照此说,诊所教学的主旨有二:一是培养学生的“德”,二是培养学生的“能”。大多数论者都强调第一项,即认为诊所教学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德”,亦即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社会责任感[2~3]。然笔者以为,诊所教学的主旨乃是培养法律职业能力,尤其是法律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地方立法诊所教学也不能例外。原因如下:第一,长期以来,学生品德教育乃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的内容,法律诊所教学中强调思想品德教育有“僭越”之嫌疑。法科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从小就接受思想品德课教育,而作为法律人(法律职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社会责任感和其他职业者的相关方面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所以,作为实践教育的法律诊所教学,仍然强调法科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其必要性是令人质疑的。第二,对法科学生而言,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两者的关系,笔者认为,职业能力是“主产品”,思想品德是“副产品”,而不是相反。亦即,对法科学生作思想品德教育,并不能自然提高其法律职业能力。相反,对法科学生作认真严厉的职业能力培养,则能够培养其许多优秀的品质。如在诊所教学中,学生实际调查技术的培养,办案能力的培养,就都涉及到如何设计问卷,如何走访当事人,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其耐心、诚恳度等等内在品质的培养。甚至本文所探讨的立法技术中法律语言表达技术的培养,都可以培养其作为法科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认真细致、“较真”等不可或缺的品质。第三,过于强调思想品德而不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可能给学生造成这样的误会:法律原来也是可以“粗放经营”的。而这种误会则完全可能导致学生不认真对待法律功课,导致其能力不能有效的提高,直至其不能胜任未来的法律职业。

正是本着以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为主旨,北方民族大学“地方立法诊所教学模式探研”课题组开始了扎扎实实的对学生立法技术能力的培养工作。本文以下就对地方立法诊所教学的教学主旨,以及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以期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北方民族大学“地方立法诊所”从本校法学院中招收学员30名,大多是大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因为学生如果没有相当的法学基础知识,是无法胜任立法技术工作的。我们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地方立法文件或其草案。具体包括:《银川市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条例》,《银川市饮用水源地保护条例》,《银川市餐厨垃圾管理条例》,《关于月牙湖林场胡杨林保护的决定》,《银川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条例》,《银川市奖励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银川市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银川市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教育条例(草案)》等。同时,北方民族大学“地方立法诊所教学模式探研”课题组与银川市法制办、银川市人大常委会等单位密切合作,请它们的负责人来给诊所学生讲课,或者带学生去旁听银川市人大常委会的立法会议,或者带学生到有关部门去调研。

我们侧重培养学生的立法语言表达技术和立法调查技术[4]。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灵活使用法律的各种技巧、方法、能力和素质,学会如何分析、查证事实等综合性能力。本文以下主要是介绍对学生立法语言技能的培养。

地方立法诊所教学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让学生对现有的地方立法草案“挑刺”,即指出它们的缺点;第二个阶段是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起草立法草案,然后和学生一道,集体进行修改。两个阶段都是对学生立法语言能力的培养。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任职以来,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xx同志“xxxx”的思想,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各项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履行中国共产党党员义务职责,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勇于奉献.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始终奋斗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用自己的行动,树立了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深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好评,赢得了上级领导的赞誉多次被评为我中心校的“师德标兵”。

工作中,我积极参加各级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经过努力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小学教育专科文凭,并把各种教育理论、文化知识运用自己的教学活动之中,明确了教师角色,找准了教师定位,促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教学工作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在教育工作别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之际,我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紧随时代教育发展步伐,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多年来我一直担任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在思品教学实践中,潜心钻研教材,研究教材的编排意图,学习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教材的教育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每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精心选择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指导学生的学法,巧妙设计教学流程,反复备课,对每节课都做认真的反馈、反思。经过多年来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研究、探讨。九五年我在教研室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了小学思想品德课同步系列教学实验研究,经过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积累大量的教育教学经验,这一实验成果获得了赤峰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其教学方法,经验在全旗普遍推广。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之际,我深深地认识到原有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还不够完善。据新课程标准还有距离,必须通过实践不断完善。为此,我在吸取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路,在合作学习,社会实践,自主探究,创新性学习,综合教育等方法进行研究实验,使思品课教学更贴近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思想素质的综合提高,进一步强化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继承完善深化发展了思想品德同步系列教学法,使原有的教学成果在新课程标准下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实现了由教师主角向学生主体的转化。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强化了教育的实效性,这一转变过程及课堂教育效果受到中心校及教研室领导的称赞和肯定。我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全中心校得到推广、带动了全中心校思品课教学上档次重实效、出效果,使全校思品课及初中思想政治课和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了突破性的飞跃,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赞扬。真正发挥了自己教学骨干的作用。

同时,我担任小学教导主任工作,为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在教科研工作中,我坚持与教师们同研究,同进步,自己挤时间,学习各科课程标准,上示范课、研究课,与教师们一起依据本地实践确立专题,如:如何强化合作学习、深化思品课同步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探讨、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等。进行相互研讨交流,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尽快适应新课程要求,由于措施得力,使全校教师迅速成长,教育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质量逐年上升,深受中心校领导们的称赞,我也积极积累经验,撰写论文。论文《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发表在《二十一世纪教育大论坛》教学版中。论文《浅谈思想教育的应激教育》获全国“烛光杯”论文大赛三等奖。

任职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注重教师自身素质养成,做到为人师表,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坚持鼓励为主、教育为主的工作方式,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善于捕捉学习,生活中的细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心情中找出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学困生和后进生,我更是特别关爱,热情鼓励,耐心辅导,使其学有所获,得到发展。并教育学生关爱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师生的关爱,奋发上进,溶入到集体之中,由于自己的努力,我所带过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班级和谐、有生气,整体素质提高的快,多次被评为优秀班级体,我本人也多次受到表奖,深受学生、家长、学校信赖,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任职以来,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各项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履行中国共产党党员义务职责,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勇于奉献.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始终奋斗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用自己的行动,树立了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深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好评,赢得了上级领导的赞誉多次被评为我中心校的“师德标兵”。

    工作中,我积极参加各级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经过努力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小学教育专科文凭,并把各种教育理论、文化知识运用自己的教学活动之中,明确了教师角色,找准了教师定位,促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教学工作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之际,我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紧随时代教育发展步伐,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多年来我一直担任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在思品教学实践中,潜心钻研教材,研究教材的编排意图,学习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教材的教育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每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精心选择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指导学生的学法,巧妙设计教学流程,反复备课,对每节课都做认真的反馈、反思。经过多年来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研究、探讨。九五年我在教研室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了小学思想品德课同步系列教学实验研究,经过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积累大量的教育教学经验,这一实验成果获得了赤峰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其教学方法,经验在全旗普遍推广。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之际,我深深地认识到原有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还不够完善。据新课程标准还有距离,必须通过实践不断完善。为此,我在吸取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路,在合作学习,社会实践,自主探究,创新性学习,综合教育等方法进行研究实验,使思品课教学更贴近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思想素质的综合提高,进一步强化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继承完善深化发展了思想品德同步系列教学法,使原有的教学成果在新课程标准下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实现了由教师主角向学生主体的转化。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强化了教育的实效性,这一转变过程及课堂教育效果受到中心校及教研室领导的称赞和肯定。我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全中心校得到推广、带动了全中心校思品课教学上档次重实效、出效果,使全校思品课及初中思想政治课和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了突破性的飞跃,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赞扬。真正发挥了自己教学骨干的作用。

    同时,我担任小学教导主任工作,为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在教科研工作中,我坚持与教师们同研究,同进步,自己挤时间,学习各科课程标准,上示范课、研究课,与教师们一起依据本地实践确立专题,如:如何强化合作学习、深化思品课同步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探讨、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等。进行相互研讨交流,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尽快适应新课程要求,由于措施得力,使全校教师迅速成长,教育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质量逐年上升,深受中心校领导们的称赞,我也积极积累经验,撰写论文。论文《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发表在《二十一世纪教育大论坛》教学版中。论文《浅谈思想教育的应激教育》获全国“烛光杯”论文大赛三等奖。

    任职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注重教师自身素质养成,做到为人师表,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坚持鼓励为主、教育为主的工作方式,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善于捕捉学习,生活中的细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心情中找出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学困生和后进生,我更是特别关爱,热情鼓励,耐心辅导,使其学有所获,得到发展。并教育学生关爱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师生的关爱,奋发上进,溶入到集体之中,由于自己的努力,我所带过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班级和谐、有生气,整体素质提高的快,多次被评为优秀班级体,我本人也多次受到表奖,深受学生、家长、学校信赖,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

    总之,任职以来,本人严格履行小学高级教师职责,坚持出全勤,不辞辛苦地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做到了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今后,我必将一如既往、奋发图强地投入到我所热爱的教育工作之中,在创佳绩,选择教育事业,我终生不悔。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师德建设

1 加强中职学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教师的角色价值和职业特性决定了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人生态度、理想信念、治学方法、价值取向、道德修养乃至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等各方面都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教书和育人是同步的,教师必须要对学生有责任心。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每一位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每一位教师的历史责任。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在中职学生的各项素质中,思想品德素质是核心。要提高中职学生的道德素质,就必须首先提高老师的道德素质。教师的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对学生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师德建设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其次,加强师德建设是中职学校求生存和求发展的重要环节。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来一流的学生。师德决定着教师的职业行为,能影响到教师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并进而影响整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角度来看,必须要加强师德建设。

第三,加强师德建设是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的重要手段。“教风”与“校风和学风”是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没有好的“教风”,就不可能有好的“学风”,更谈不上好的“校风”。校风学风,是中职学校永恒的课题,师德建设自然就成了中职学校不变的主题。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才能使学生的自身素养有所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建设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创造优雅的育人环境,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人才,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2 在中职学校实施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2.1 深入学习理论,建立高尚情操: 要督促中职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使之形成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这是产生强烈事业心的思想基础。中职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并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做到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从而坚定中职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队伍的共产主义信念。在深化教师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校领导班子要做到率先学习,调动广大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营造浓厚的思想政治学习氛围,鼓励全体教师参与理论探讨。第三是要建立起学习制度和考查制度,以确保达到理论学习的时间和效果。中职教师只有树立起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2.2 关注个体发展需求,推进中职师德建设: 中职教师的发展不仅包含和其专业知识相关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服务能力,同时还包含学术道德水平的提升。但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推动中职教师发展的实践并未受到学校的重视,尤其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其学术道德的发展。大多教师认为,目前的发展缺乏与其所在专业领域里和其他成员的交流,从而渴望学校或所属部门多提供一些机会。另外,从教师发展的观念上看,传统的“教师培训”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多是非持续性的培训,通常是由上至下推行,由于难以有针对性地去解决教师在实践领域中的问题,从而变成了“走过场”,久而久之,可能会导致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或应付情绪。而“发展”是可持续性的,出自教师自身的需要,学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只能是提供支持。只有这种观念转变,才能给教师带来主动性的发展。近年来,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已经成为教师反应最强烈的主题。青年教师多数都是初级职称或者中级职称,他们在个人事务和专业学术事务的平衡以及优先选择等方面面临着比年长教师更为严峻的挑战。由于他们正处于职业生涯中建立信念认同的阶段,该阶段所形成的认知理念,对他们专业道德水平的提升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完成从他律至自律的转变。为了给青年教师提供适应学术工作的帮助,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善:首先,中职学校应对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予以支持,同时还要让教师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方法,逐渐产生教学专业发展的渴求。其次,制定相应的制度建立起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使其成为每位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而不再是自发行为。此外,帮助教师减压,关心其个人健康及家庭状况,达到教师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状态。

2.3 建立评估体系,完善师德建设: 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制度来保证。中职学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并完善师德建设的运行体系和评估体系:第一,要逐步完善教师管理的工作体系。将师德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规划中,由学校人事部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亲手抓,学校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落实、适时督促并定期检验效果。同时,要切实改变现行的教师培训体制,将师德建设纳入到教育培训的计划中,将师德教育培训纳入到学校师资管理的工作体系中,长远计划,详细落实。第二,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的师德评估体系,并从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几方面对教师实行定性和定量的考查测评。第三,是要建立起公平公正、合情合理的政策导向机制。现行教师的各项评比、评优乃至晋升等工作,多半是注重发表了多少篇科研论文,出版了多少部学术著作,完成了多少项科研成果等等,而很少考虑到教师的师德状况,更不用说把师德的好与坏作为一项硬性的指标纳入到考核系统中。因此,要想彻底改变目前这种状态,必须要把师德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指标去衡量优秀教师的标准,将教师的师德评价结果切实地与教师的评奖评优还有职称评定挂钩。只有这样,才能从跟本上改变师德建设工作中所存在的弊端。

2.4 倡导教师加强自律,不断提高师德素养: 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决定作用,他律最终也必须落脚于自律,因此,在重视他律的前提下,必须重视自律。道德是内在的东西,德性不可教,它的养成只能靠个人的自觉修养和主观努力。因此,师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只能通过将其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得以实现。有了这样深入的认识,注重教师的自律就会成为师德教育的必然选择。所以,学校要积极地引导教师进行自我教育工作,鼓励他们遵守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执行依法治校,加强对《教育法》、《教师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法律法规的学习,用高尚的师德去约束自己的言谈举止,真正做到教好书、育好人。与此同时,还要将教师的自我提高和自我教育纳入到整个教师素质提升的各项活动之中,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和谐的环境氛围,引导广大教师自重、自慎、自省、自律,以促进教师思想道德水准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的道德水准决定并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目前,中职学校师德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声誉。本文分析了加强中职学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实施中职学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以切实提高中职学校师资队伍质量。

【关键词】中职学校;师德建设

1 加强中职学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教师的角色价值和职业特性决定了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人生态度、理想信念、治学方法、价值取向、道德修养乃至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等各方面都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教书和育人是同步的,教师必须要对学生有责任心。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每一位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每一位教师的历史责任。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在中职学生的各项素质中,思想品德素质是核心。要提高中职学生的道德素质,就必须首先提高老师的道德素质。教师的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对学生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师德建设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其次,加强师德建设是中职学校求生存和求发展的重要环节。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来一流的学生。师德决定着教师的职业行为,能影响到教师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并进而影响整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角度来看,必须要加强师德建设。

第三,加强师德建设是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的重要手段。“教风”与“校风和学风”是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没有好的“教风”,就不可能有好的“学风”,更谈不上好的“校风”。校风学风,是中职学校永恒的课题,师德建设自然就成了中职学校不变的主题。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才能使学生的自身素养有所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建设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创造优雅的育人环境,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人才,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2 在中职学校实施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2.1 深入学习理论,建立高尚情操:

要督促中职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使之形成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这是产生强烈事业心的思想基础。中职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并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做到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从而坚定中职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队伍的共产主义信念。在深化教师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校领导班子要做到率先学习,调动广大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营造浓厚的思想政治学习氛围,鼓励全体教师参与理论探讨。第三是要建立起学习制度和考查制度,以确保达到理论学习的时间和效果。中职教师只有树立起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2.2 关注个体发展需求,推进中职师德建设:

中职教师的发展不仅包含和其专业知识相关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服务能力,同时还包含学术道德水平的提升。但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推动中职教师发展的实践并未受到学校的重视,尤其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其学术道德的发展。大多教师认为,目前的发展缺乏与其所在专业领域里和其他成员的交流,从而渴望学校或所属部门多提供一些机会。另外,从教师发展的观念上看,传统的“教师培训”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多是非持续性的培训,通常是由上至下推行,由于难以有针对性地去解决教师在实践领域中的问题,从而变成了“走过场”,久而久之,可能会导致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或应付情绪。而“发展”是可持续性的,出自教师自身的需要,学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只能是提供支持。只有这种观念转变,才能给教师带来主动性的发展。近年来,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已经成为教师反应最强烈的主题。青年教师多数都是初级职称或者中级职称,他们在个人事务和专业学术事务的平衡以及优先选择等方面面临着比年长教师更为严峻的挑战。由于他们正处于职业生涯中建立信念认同的阶段,该阶段所形成的认知理念,对他们专业道德水平的提升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完成从他律至自律的转变。为了给青年教师提供适应学术工作的帮助,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善:首先,中职学校应对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予以支持,同时还要让教师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方法,逐渐产生教学专业发展的渴求。其次,制定相应的制度建立起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使其成为每位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而不再是自发行为。此外,帮助教师减压,关心其个人健康及家庭状况,达到教师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状态。

2.3 建立评估体系,完善师德建设:

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制度来保证。中职学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并完善师德建设的运行体系和评估体系:第一,要逐步完善教师管理的工作体系。将师德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规划中,由学校人事部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亲手抓,学校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落实、适时督促并定期检验效果。同时,要切实改变现行的教师培训体制,将师德建设纳入到教育培训的计划中,将师德教育培训纳入到学校师资管理的工作体系中,长远计划,详细落实。第二,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的师德评估体系,并从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几方面对教师实行定性和定量的考查测评。第三,是要建立起公平公正、合情合理的政策导向机制。现行教师的各项评比、评优乃至晋升等工作,多半是注重发表了多少篇科研论文,出版了多少部学术著作,完成了多少项科研成果等等,而很少考虑到教师的师德状况,更不用说把师德的好与坏作为一项硬性的指标纳入到考核系统中。因此,要想彻底改变目前这种状态,必须要把师德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指标去衡量优秀教师的标准,将教师的师德评价结果切实地与教师的评奖评优还有职称评定挂钩。只有这样,才能从跟本上改变师德建设工作中所存在的弊端。

2.4 倡导教师加强自律,不断提高师德素养: 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决定作用,他律最终也必须落脚于自律,因此,在重视他律的前提下,必须重视自律。道德是内在的东西,德性不可教,它的养成只能靠个人的自觉修养和主观努力。因此,师德建设的最终目标只能通过将其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得以实现。有了这样深入的认识,注重教师的自律就会成为师德教育的必然选择。所以,学校要积极地引导教师进行自我教育工作,鼓励他们遵守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执行依法治校,加强对《教育法》、《教师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法律法规的学习,用高尚的师德去约束自己的言谈举止,真正做到教好书、育好人。与此同时,还要将教师的自我提高和自我教育纳入到整个教师素质提升的各项活动之中,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和谐的环境氛围,引导广大教师自重、自慎、自省、自律,以促进教师思想道德水准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 教师专业标准 发展阶段 领域 维度

作者简介:裴云,男,忻州师范学院政治系,副教授;罗法洋,男,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赵珊,女,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教学(思想政治)专业硕士生。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2012年9月6日颁布的《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中提出要“制订分学科、分专业教师专业标准,引导教师专业发展”。为此我们开展了“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标准”的相关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供同仁讨论。

1.研制“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001年以来的基础教育改革凸显了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因此2009年以来的教育改革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核心任务,其中特别重要的一项措施是制定教师专业标准体系。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2012年2月10日正式颁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指出:《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应该看到,目前《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一般性、原则性的规定,内容比较简单,面对数量庞大、种类众多的中学教师队伍,针对性还不强,指导意义相对有限。因此,《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制订分学科、分专业教师专业标准”。

由于多种原因,与其他大多数学科(本文中的“学科”,除了第四部分中特别说明是指科学的分类之外,一般都是指中小学课程的分类)教师相比,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性较差,存在着兼职教师较多、专业精神不足、学科知识欠缺、职业能力较低等问题,导致教师地位低、教学效果差等现象,因此迫切需要研制科学的学科教师专业标准,使之对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发展起到指引、评价、预测、教育的作用,从而有效推动思想政治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在这方面,北京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由北京教育学院历经多年研制了包括9个学科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①,但是其中把思想政治学科与历史、地理学科合并为社会科,而且社会科标准本身只是在总标准的基础上稍有变动,未能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事实上,研制一个适用于全国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标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我们认为首先要搞清楚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2.“专业标准”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关系。2012年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我们研制“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标准”的重要依据,但是并非绝对标准。因为:一是它相对抽象、简单,只考虑了最一般的要求,而对于中国这样范围广、数量大、类型多的教师队伍来说,应该考虑不同学科、学段、区域、发展阶段的要求,建立一个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二是它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如维度和领域的设计不够科学、全面,要求比较笼统且偏高,教育情境不明、内容表述不科学等等。《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的“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实际上提出了职前教师的专业标准,应该是研制“专业标准”职前部分的重要依据,但是它并非专门的职前教师专业标准,同时存在与《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类似的问题,所以也并非绝对标准。

3.“专业标准”与《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关系。作为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和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特质的主要渊源,《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毫无疑问是研制“专业标准”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不仅对教学方面的专业标准有很大影响,而且与个人素质、管理、合作方面的专业标准也有明显的影响。例如,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在政治、法律、经济活动方面有必要的经验,与相关组织有一定联系,管理方面更加民主、有序。但是,应该看到,《课程标准》也非研制“专业标准”的唯一标准,因为:一是《课程标准》正处于变动中,继2011年修订《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之后,2014年又开始组织修订《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而且将来还会不断变化;二是它本身存在一定问题,如课程性质不明确、对创新教育重视不够等③。

4.“专业标准”与不同学段的关系。《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没有区分初中和高中,但是我们认为研制“专业标准”时必须考虑到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第一个原因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思想政治课程与其他大多数课程不同,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只包含1个学科(指科学的分类),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至少包含7个学科(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哲学、法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初中与高中课程内容包含的学科并不等同。第二个原因是由于教学对象不同,在教学内容之外的其他方面也有一定差异。第三个原因是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之间有明显的界限,有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相互转换的可能性很小。总体来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专业素质上的差异(比如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不大,而在学科(指科学的分类)知识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没有必要为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分别编制专业标准,只要在同一个标准体系中对有差异的方面分别说明就可以。

5.“专业标准”中领域与维度的关系。我们认为标准的内容应该首先按照领域划分,然后每个领域按照维度划分,这样便于理解和操作。综合国内外有关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我们主要根据教师工作的实际状况,在领域方面分为个人素质(专业工作的基础)、教学(专业工作的核心)、管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合作(教师与其他人的关系)、研究(专业工作的提升)等相对独立的5个方面。其中,个人素质既包括一般研究者关注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素质、道德品质、服饰仪容、言谈举止、自我发展等因素,也包括一般研究者相对忽略的身体健康、爱好特长、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等因素。这些因素实际上对教育工作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也是构成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很难想象,一个身体衰弱、生活混乱、缺乏社会经验的教师能够做好思想品德课或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而在合作方面,既包括校内与管理者、同事的合作,校外与政府、家长、社区等的合作,也包括参加专业组织和专业活动的群体专业自主行为。

总体上来说,这5个领域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含了很多新的指标,这是本项研究的第一个特色。领域的划分也包含着对教师类型的划分,这也是对教师个性化发展的尊重(这个问题将在下文中专门论述)。维度包括观念(或叫态度、精神、情感等)、知识、能力等3个方面。这是《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采用的维度,也是世界各国教师专业标准最常用的维度。

6.“专业标准”与发展阶段的关系。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教师专业标准都是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分别制定不同的专业标准,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也是如此。我们认为,必须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标准,否则就缺乏指导意义。一是因为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目标差异很大;二是因为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和环境也有所不同。

按照国际上和我国常用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职前(约3至6年)、初段(约6年左右)、中段(约10年左右)、高段(约10年左右)等4个阶段,各个阶段经过努力分别达到的水平为合格(或叫新手)、熟练(或叫胜任)、优秀(或叫成熟)、卓越(或叫专家)。后三个阶段和后四种水平是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所采用的,也是我国很多教师专业标准研究都谈到的,但是它们都没有涉及职前阶段,这是当前我国教师专业标准研究的不足之处。我国非常重视在职教师的培养,但相对忽视职前教师的培养,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职前教师专业标准,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导致教师专业发展先天不足。事实上,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教师专业标准都包括职前阶段。所以,我们认为我国也很有必要将职前与职后联系起来建立系列化的专业标准,真正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这是本项研究的第二个特色。

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教师专业标准中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体现,一是各个阶段的专业标准分别呈现,这样的好处是便于理解和分别使用;二是作为领域和维度之后的第三级指标(见表1),这样的好处是便于比较各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具体可分为5个领域(个人素质、教学方面、管理方面、合作方面、研究方面)、3个维度(观念、知识、能力)、4个阶段(合格、熟练、优秀、卓越)。

7.“专业标准”与教师个性化发展的关系。达到基本要求与个性化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然而教师专业标准是基本要求和一般要求,主要反映共性,往往与个性化发展形成矛盾。不仅如此,教师专业发展在各个方面还存在不均衡的问题。虽然我们希望每个教师都能全面、均衡地发展,但是实际上大多数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不均衡。一些优秀的教师在专业发展初期就在某些方面展现出较高的专业水平;也有一些教师在多数方面已经达到“熟练”层次,甚至有个别方面发展到“优秀”层次,但却有个别方面还处于“合格”层次。

为此,我们根据教师在不同工作领域中的不同发展情况,把教师划分为以下5个类型:(1)个人魅力型教师,其他方面一般,但是个人素质特别高,能够对学生形成明确的榜样作用;(2)教学突出型教师,其他方面一般,但是教学水平特别高,教学方式先进、多样,富有艺术性,有创新,效果好;(3)管理突出型教师,其他方面一般,但是管理水平特别高,教学活动活跃而有序,师生关系很融洽,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4)研究突出型教师,其他方面一般,但是研究水平特别高,主持课题、很多,致力于研究新的教育现象与方法;(5)善于合作型教师,其他方面一般,但是特别善于合作,灵活配合管理者和同事,主动协调与家长、社区的关系,积极参与专业组织,在集体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只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类型的一种分类,还可以有其他很多种分类。总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和学校的特点,选择一个或多个类型,实现个性化发展。这是本项研究的第三个特色。

8.“专业标准”与教师评价、教师职称的关系。“专业标准”可以对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发展产生指引、预测和教育的作用,毫无疑问也应该成为评价教师的基本依据。为此,学科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会努力追求具体、可操作、有针对性,但是目前还不可能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直接用于对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量化评价。所以“专业标准”完全可以直接用于教师的自我评价,但是要对教师进行精确、细致的外部评价,还需要依据它建立新的、复杂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目前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但是由于职称制度本身的特点和局限,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水平,我们希望将来通过中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能够与教师专业标准紧密联系,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比如,可以把合格、熟练、优秀、卓越四个层次的专业标准与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副高级职称、正高级职称对应起来。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029-0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之一,是高职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要求,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均应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而且均应安排3个学分,本科约54个学时,高职高专约48个学时,高职和本科统一使用统编教材。高职生源为高考录取的最后一批,学生无论是科学文化素质还是思想道德素质都与本科学生差距甚大,而且高职学生录取分数差距很大,高的超过500分,低的只有200分左右,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远远高于本科院校。尽管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理论性、整体性、实效性都很强,但是学生对政治理论类教科书不感兴趣。另外,为实现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高职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实施“教学做评”合一的教学模式。因此,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必须以教材体系为蓝本,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体系,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加强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理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以教育部指定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1年修订版)为蓝本,以“为社会主义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教学目标。为实现课程目标,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本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 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以人的本质为逻辑起点,根据人的成长规律和思想道德素质由内到外的培养轨迹,实施人的本质――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法律教育的“四层递进”如图1所示。以人为本,主要是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发展,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和谐德育理念 课程教学体系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为出发点,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整体效应,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和谐发展。具体包括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互动的和谐,学生知、情、信、意、行等要素的和谐,德、智、体、美等教学内容的和谐,学校、家庭、社会思想品德教育的和谐。

因地制宜理念 课程教学体系构建要紧密结合地方传统文化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渗透到课程教学之中。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孝感。孝感是全国著名的孝子之乡,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后花园。我们充分运用地域优势,将孝文化、感恩教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意识融入课程教学之中,逐步形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独自的课程特色。

知行合一理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必须从高职人才培养规律出发,坚持“知行合一”理念,把教、学、做、评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培养现代道德人格;学,培养自主、自为、自控、自新、自强精神;做,通过实践体验知行合一;评,达到心灵有触动、思想有感悟、行动有体现的效果。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认同理论、理解理论、内化理论。

就业导向理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要紧密联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需求与职业道德培养、未来职业发展有机结合,对教师实行“1+X”专业教学定向,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以服务社会、增进就业为导向,将行业法律法规、企业职业规范、人才市场运作程式等纳入教学内容;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不拘一格地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这些做法,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体现“立德”和“树人”双重功能,培养德技双馨人才。

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使受教育者亲身经历并启动全部心智感受、关注、参与、领悟,通过体验或内省实现自主学习,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和提升的内化过程,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规定性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构建遵循、教育部关于“思政课”教学的若干意见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体现新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依据高职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科学健康的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针对性原则 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贴近高职学生特点,紧密结合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学生面临的时局、所处的年级、学生的个性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独特性。采取项目化、任务化的教学方式,通过课堂互动、问卷调查、座谈研讨、网络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提出、思考和解决问题。改革考核方式,用课业考试替代“一考定成绩”的传统做法,建立起新的考核指标体系,包括学生上课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社会调查、讨论发言、比赛评分、实践体验等方面,通过全程考核,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

完整性原则 课程教学体系各内容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逻辑连续性和完整性,围绕特定主题开展的教学活动应保持各个教学环节的连贯和完整。课程教学过程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而且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渗透于高职学生学习、生活各个环节之中,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课程教学与学生日常表现结合,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手段,开展教育活动,实现德育功能的系统发挥。通过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实现传统德育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现场、可能与现实、对象与主体的真正有机统一。

有效性原则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要抓住课程目标和任务,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情感教育、态度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培养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通过创设情境,应用新颖独到的教学方法,调整认知策略,吸引广大学生参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教学环节中,从而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把记忆与思维凝结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单元安排、教学实施、考核与评价等几个方面。为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加强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体现人本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整体性的课程特色,我们根据高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中学生(中职生)―高职生―社会人―职业人”的角色转化过程,突破教材学科体系,以项目为载体,强化职业导向,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旨在使学生形成健康的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心理,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体系构建时,我们基于高职教育特点,设计了“理论+实践”课程,共设计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律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4大教学项目,下设12个教学子项目,27个教学单元(如表1所示)。同时,根据高职教育规律,设计了15个实践体验项目,其中,课内3个,课外12个(如表2所示),以实现课内知、悟、信,课外播、律、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按照“五环融合、六步递进”的模式予以实施。“五环融合”,即课内与课外融合,课程教学与国际国内时政、社会热点融合,课程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课程教学与高职办学方针融合,课程内容与地方经济文化特色融合。“六步递进”,即每个教学单元按照任务驱动、课堂讲授、案例解析、讨论深化、总结提升、实践体验六步由知到行实施。表3以项目4的子项目1的教学单元4.1.1为例,说明“五环融合、六步递进”教学模式的实施。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和构建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并有效地渗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感恩、责任、忠诚、奉献”的思政主题,倡导学生“传承美德当孝子,一专多能做义工”。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课程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职业素质普遍提升,涌现出了一位全国道德模范,两位湖北省年度“十佳大学生”,三位孝感市“十大孝子”。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综合素质高。我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全国高职高专文化教育教指委精品课程;教育部的《高职特点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研究》课题成功结题,《以中华孝文化为坐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获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二等奖,《以中华孝文化为坐标开展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获湖北省教育成果二等奖。学校被授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奖”,获得“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思想政治理论课部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基础单位”称号。“在‘思政课’教学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在思想道德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成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品牌。

参考文献:

[1]刘素平,刘秀娟.浅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2).

[2]贾少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张薇.浅析生活化德育中的体验教育[J].黑河学刊,2011(12).

[4]李军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网络资源应用研究[FB/OL].(2011-11-05).http:///article/browse/210597.jspx.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第8篇

第一条资格标准

具有本学科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能及时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发展前沿动态,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能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在全省或全国本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具有较高知名度;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专业的人员。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相关的专业知识,热爱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针;思想品德优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以身作则,密切联系群众。任现职期间,年度(任期)考核均在“合格”(称职)以上。

取得高级政工师专业技术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延迟申报:

(一)年度综合考核为基本合格(基本称职、中)及以下等次者、连续病假6个月者,延迟1年以上。

(二)受过党纪、政纪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情节严重者,取消其现任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学历、资历要求

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并受聘高级政工师职务5年以上。

第五条继续教育要求

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按《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和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每年参加以形势任务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及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六条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一)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努力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认真贯彻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三)系统地掌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国内外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新情况、新经验,具有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并对其中某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第七条专业能力要求

(一)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全面负责所在单位、部门或分管某一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为保障工作任务完成起了重要作用。

(二)具有较强的文字能力,独立完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报告、总结、规章等。

(三)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开创本单位、本部门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所承担的思想政治工作独具特色,在全省或本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第八条专业业绩要求

(一)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针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及单位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相关知识,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并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提交反映本人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案例分析报告。

(二)在本部门、本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中成绩显著,获得市(厅)以上党委、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第九条论文、著作要求

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撰写正式出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学术著作1部,本人撰写10万字以上。

(二)在省级以上重要报刊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5篇。

第十条外语要求

掌握一门外语(或古汉语)。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或古汉语)考试,取得成绩,其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试:

(一)取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

(二)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三)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具有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需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学历以上。

(二)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考核),取得成绩,其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三)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四)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有关规定。

第四章破格条件

第十二条破格申报条件

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思想政治工作30年以上,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并受聘8年以上,或符合规定学历不具备规定资历者,工作业绩特别显著,年度考核至少有一次为优秀。

第十三条破格评审条件

任现职以来,在符合第三章第六、七、八、九、十、十一条规定的评审条件的前提下,还须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一条:

(一)个人获得全国或省部级思想政治工作荣誉。

(二)作为单位主要领导,为本单位被评为全国或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起了主要作用,作出重要贡献;

(三)作品获得过部级奖励或省部级二等奖1次,或市(厅)级一等奖3次以上的奖励。

第五章附则

第十四条研究员级高级政工师资格评定仅接受高级政工师专业技术资格者申报。

第十五条申报高级政工师资格者应提交第三条至第十二条规定的材料,并按规定程序送评。

第十六条与本条件相关的材料要求、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若干问题的说明见附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资格标准

具有本专业广博、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上有所创新或突破,熟悉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的前沿动态,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能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在全省或全国本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具有较高知名度;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在我省企业、事业单位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专业的在职人员,其中事业单位人员的参评范围按《关于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资格评定工作的实施意见》(苏宣发[2003]1号)文件确定。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针,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思想品德优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

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中)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三)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第四条学历、资历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从事思想政治工作5年以上。

(二)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获得全国或省(部)级先进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

(三)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获得部级奖励或省(部)级二等以上奖项1次,或市(厅)级一等奖以上的奖励2项以上(前三名)。

第五条继续教育要求

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按《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的要求,结合实际专业工作需要,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要求。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六条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一)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努力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某一领域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三)系统地掌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熟悉本专业国内外最新理论、最新知识及其发展趋势,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理论问题上有所突破,对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第七条专业工作能力要求

(一)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全面负责所在单位、部门或分管某一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为保障工作任务完成起了重要作用。

(二)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能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成果指导工作,并在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取得显著成效。

(三)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开创本单位、本部门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所承担的思想政治工作独具特色,在全省或本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第八条业绩、成果要求

(一)针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及单位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相关知识,积极提出具有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提交反映本人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案例分析报告。

(二)在本部门、本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中成绩显著,获得市(厅)以上党委、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第九条论文、著作要求

取得高级政工师资格后,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高水平的论文、著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本专业著作1部,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同时在省级以上重要报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3篇以上。

(二)在省级以上重要报刊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5篇。

第十条外语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以上。

(二)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相应级别的职称外语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

(三)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四)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计算机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

(二)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三)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四)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合格。

第四章附则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比较

[作者简介]刘万英(1964-),女,辽宁沈阳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南宁53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思政课‘05’方案教学改革体系整体性构建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8B53)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40-02

一、课程体系比较:“85”“98”“05”三个版本的历史分析

1.“85”母本:基于根本要求的本专一统。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发[1985]18号),通知针对所有高等学校提出“三课两辅”的基本要求。“三课”一是“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二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三是“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的教育”。“两辅”是“在进行上述各项教育中,要适时地穿插各种切合学生需要的时事教育、文学艺术教育和课外活动”,“还应向学生介绍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国际关系的基础知识”。根据中共中央的这一文件,1986年3月,原国家教委下文,将政治理论课调整为“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三门课程。“85”版思政课程要求对各类高校都是统一的原则要求,虽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文件,但尚未形成严格规范的课程体系,各地各高校按照上述要求,在实施中以教材编写等方式,对本专科作了有所区别的具体安排。85版思政课程的总要求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成为后来1998年“98”方案和2005年“05”方案的重要母本。

2.“98”方案:基于学制不同的本专有别。1995年10月24日,原国家教委发出《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社科[1995]10号),对本专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时数安排作了明确的区别对待。在课程体系上,本科的课程为“5+1”,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历史”“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而“二年制和三年制大专,应分别各开设2~3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程”。1998年6月10日,、教育部发出《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教社科[1998]6号),以学制区别来明确课程体系区别:二年制专科设4门课,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三年制专科设5门课,即比二年制专科增设“思想概论”。本科设7门课,即比三年制专科增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98”方案的出台,第一次以、教育部联合发文的形式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表明了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重视,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05”方案:基于与时俱进的理论强化。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5]16号),为“05”方案定了基调。2004年11月1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以学制来制定学分区别:“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计1个学分。”2005年2月7日,、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意见》对本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作了新的规定。本科设4门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意见》同时指出,、教育部要在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确定专科层次和硕士生、博士生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2005年3月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社政[2005]9号)。《通知》重申了5号文件对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规定,同时明确专科设置2门与本科相同的必修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同时强调本专科都要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开设“形势与政策”课。2008年8月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出教社科厅函[2008]15号文件,将高校“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名称调整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课程设置比较:本专科学制、学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差异

1.本专科学制不同,学时可以有别。1995年原国家教委教社科[1995]10号文件规定,在教学时数上,“四年制本科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文科类不少于250学时,理工农医类不少于200学时;三年制大专文理科均不少于150学时,二年制不少于100学时。四年制本科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时数为教学计划内不少于85学时;专科不少于68学时”。1998年、教育部教社科[1998]6号文件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二年制专科为36学时,三年制专科为50学时,本科为54学时;“邓小平理论概论”二年制专科为64学时,三年制专科为60学时,本科为70学时;“思想概论”三年制专科为40学时,本科为理工类36学时、文科类54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二年和三年制专科为40学时,本科为51学时;“法律基础”二年和三年制专科为28学时,本科为34学时。2005年、教育部教社政[2005]9号文件规定: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4门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3学分,48学时;“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6学分,96学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2学分,32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3学分,48学时。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专科课程设置2门必修课,即“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学分,64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48学时。同时,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本科2学分,32学时;专科1学分,16学时。

2.文理学科不同,内容可以取舍。1995年原国家教委教社科[1995]10号文件规定,对“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按学科有不同要求:文科类专业应开设,有条件的理工农医院校和专业可列入选修课。同时,还提出“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财经政法、民族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可与本专业基础课程统筹考虑,作必要的调整”。1998年、教育部教社科[1998]6号文件规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理工类40学时,文科类36学时;“思想概论”理工类36学时,文科类54学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类开设36学时,理工类不开设。文件同时规定,“职业道德课,除师范、医学等一些特殊专业要作为专业基础课纳入教学计划外,其他专业可作为选修课或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一部分安排教学”。

3.对应专业不同,课程可以整合。1998年、教育部教社科[1998]6号文件规定:“有关院校政治理论专业和财经类、政法类专业,可根据‘本意见’的规定,与专业基础课统筹考虑,在覆盖‘两课’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确定本校此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育部将推荐若干指导性课程方案,供参照执行。”2005年、教育部教社政[2005]5号文件规定:“有关高等学校政治理论和财经类、政法类专业,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时,在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本意见’的规定,与专业基础课统筹考虑。”从上述的国家文件规定中可以看出,高校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门数、学分设置、教学时数、内容取舍,甚至于课程融合等,都根据学制、学科、专业的不同而不同。

三、目标模式比较:本专科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差异

1.培养目标不同:本专科“创新型”与“创业型”人才在目标定位上的差异。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教育类型的发展目标定位不同。《规划》对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定位是:“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规划》对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定位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规划》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得更清楚。《规划》对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是:“高等教育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规划》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是:“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同样是培养人才,但本科教育更偏向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作为既是高等教育层次又是职业教育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则偏向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2.培养模式不同:本专科强化科研能力与强化工作能力在模式选择上的差异。培养目标的差异,必然产生差异化的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提法是:“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规划》对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提法则是:“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可以看出,本科教育以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专科教育是以强化工作能力来促进“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不同的目标定位,以及采用的不同的培养模式,必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方式产生影响。

四、教学对象比较:本专科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1.本专科学生外部来源不同,知识基础有差异。改革开放后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高考制度恢复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但以高考分数划分本科和专科的录取线,在客观上打上了专科学生是高考“低能儿”的烙印。以2011年广西高考为例,该年广西高考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是:本科第三批文科为396分,理科为334分,专科文理统一为210分。广西高考满分为750分,以得分率计算,本科第三批文科396分、理科334的得分率分别为52.8%、44.5%。也就是说,本科教育中最差的独立学院,其生源的高考得分率基本在44.5%以上,而专科生的高考得分率却在28%~44.5%,处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底层。本专科学生在知识基础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本专科学生内部成绩落差不同,学习能力有差异。高考本专科录取政策上的差异,也导致本专科学生内部成绩落差较大。同样以2011年广西高考为例,本专科在录取政策上出现两方面的不同:第一,录取分数线不同。文科一本519分,二本456分,三本396分;理科一本506分,二本424分,三本334分;专科文理统一为210分。第二,专科可以补录,本科一律不实行补录,补录时各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录取分数线,部分专科院校补录分数线降到了170分。因此,我们看到本科院校内部学生高考分的差异在50分左右,即学生的高考分上下落差不到10%;而专科院校内部学生高考分的差异达到了200分以上,即学生的高考分上下落差是30%左右。这种情况带来的问题是本科院校内部学生知识基础差异不大,而专科院校内部学生知识基础差异较大,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广度和深度、理解问题的兴趣和能力都有着较大的差异。高考定本专科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质疑的问题,改革高考制度的呼声甚高。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

从实际情况来看,本科生的研究型、创新型发展倾向明显,考研成为一种追求,对理论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文化基础较好。而专科生对理论知识兴趣不大,也缺乏探究的能力,他们更关注与个人职业发展有直接联系的问题,更关注具有实用性的问题,比如,怎样提高个人素质,国家在某个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政策等。

从以上比较中不难看出,同样是高等教育,不同的教育类型和不同的教育层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教学对象上均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对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评价方式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如何针对本专科不同的特点,整合差异化的教学内容,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手段,运用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将是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面临的严峻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发[1985]18号)[Z].1985-08-01.

[2]国家教委.《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社科[1995]10号)[Z].1995-10-24.

[3],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教社科[1998]6号)[Z].2006-07-07.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02-07.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问题;原因

教师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体,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在北师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1]高校教师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对高校学术价值观的养成与人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高等学校人才培训的质量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

一、师德师风的涵义

师德,即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首要要求与道德表现的概括。[2]师风是指教师的教学、学术作风,是教师的思想文化素养和人格修养的综合表现,是教师的道德、才学、素养的集中反映。综上,高校师德师风即指高校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由个体职业道德素质所形成的职业氛围和风气。[3]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的思想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导致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重才轻德、师德师风监督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现象,以致高校教师在大学精神、教学水平、实践能力、人文素质、科研道德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1、重形式轻内容

师德师风建设是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是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高等学校普遍能够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上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譬如,常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大多停留在交流、表彰等表面工作,多重视形式,却忽视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精神内涵。

2、重理论轻实践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不但要重视理论的学习,更应重视教育实践活动。事实上,部分高校在操作过程中,只强调理论,却忽视实践的重要性。从当前情况看,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体系较为完善,内容丰富庞杂,但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实际成效看,远未达到期望的效果。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只有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让理论得以实践,才能科学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3、道德失范现象多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今社会的人们更注重尊重差异、张扬个性,使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观与我们提倡的主流价值观相背离,这一现象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主要阵地――高校,同样存在,且有逐渐增多之势。一部分高校教师过分追求权利主张、个性张扬,却忽略作为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做出了一些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党规党纪和国家法规的事情。譬如,爱岗敬业意识不强、争先意识淡薄、学术腐败等。

三、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师德师风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

对师德师风认知度的高低决定着高校教师能否养成良好师德师风。师德师风认知可以理解为“教师个体对师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以及据此进行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评判。”[4]师德师风认知度不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向前推进的关键内因。部分高校教师认为,高校教师的中心工作无非是教学和科研这两部分内容,而思想政治观念是否符合主流、道德品质是否高尚则是次要的、虚的东西,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和量化指标,不会对自身的职称评聘、职务调整产生重大影响,做多了反而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虽是高校教师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却不是孤立存在的,部分高校教师放松理论学习,忽视对自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类消极现象就不能正确认识、自觉抵制,对自身从事的事业缺乏理性的、科学的认识,就不可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就无法肩负起作为高校教师的重大责任。

2、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相关制度不健全,管理不科学

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相关制度缺失、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制度保障和方向引导,直接影响高校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例如许多高校在教师考核、教育培训、职称评聘工作中,重科研轻教学,过分强调的级别、数量,在此政策的引导下,多数高校教师背离了教师的本质;有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本末倒置,在教师职称晋级考核中重智轻德,对师德考核重形式、轻内容;有的高校轻视对高校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培训制度贯彻不彻底,对高校教师放任自流,缺乏引导;有的高校在引进人才时,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重学历,轻德行。可以说,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的不健全,管理上的不系统、不科学,都是导致高校教师师德师风部分缺失的重要原因。

尽管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但从整体情况看,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还不健全,还有很大的整改空间。多数高校教师管理权责不明确,没有一个专门负责教师管理的部门,高校的人事处、教务处、党委组织部等部门都负部分监督管理的职能,但由于各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协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教师管理工作职责不明确,决策不统一,政策执行不顺畅;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方面,缺乏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有效考核办法,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形式陈旧、手段单一、流于形式等问题。

3、某些社会不良因素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开放度不断提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泛滥,道德滑坡、信仰缺失已严重损害社会文明进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开放,社会上种种不正之风已经侵入高校内部,侵蚀着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一些高校教师思想混乱,甚至迷失了正确人生方向,人生理想过于趋向实际,幸福感过于追求物质享受,价值判定标准过于注重金钱。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自身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努力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积极探索符合新的时代特征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新路径,是当下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于“三严三实”的论述,为解决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需要深入挖掘“三严三实”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天然联系。

【参考文献】

[1] 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国新闻网,2014.09.10.

[2] 傅维利.师德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1.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化;文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249-02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公安院校文化的内涵

著名教育家、出版家邹韬奋先生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品德的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培养学生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伦理道德。它强调的是意识形态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念来灌输。

我们现在说的公安院校文化是什么呢?第一,先进的人文精神;第二,先进的文化模式和健康的心理;第三,先进的文化理念;第四,先进的文化环境。在公安院校文化中,所指的公安院校精神实际上是个价值的东西,是和思想政治工作所包含的内容一致的。公安院校的社会存在的价值、公安院校对社会的责任、公安院校培养的人对社会的责任应该是什么,这都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

但公安院校文化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它强调先进的文化模式和健康的心理的统一。这是说,除了价值以外,还有科学――包括思维科学和心理科学。文化模式的实质是研究人的心理倾向、思想方法和思维习惯等内容,是在一种科学认识、科学理解基础上逐渐养成的正确、稳定的心理方向,比如,遇到一个同学犯错误。有的老师认为:他没尊重我,学生不尊重老师还行吗?气就不打一处来。有的老师就不是这样,而是无论遇到什么样情况,都能想到其中到底有没有道理,而不管他的身份是老师还是学生。这就是科学的东西,是你有没有形成稳定的思想方法、思维模式和健康的心理状态的表现。

西方著名思想家孔德认为,心理科学就是要培养人们建立正确的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要注意校正消极的心理状态,这是基础。如果我们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遇事就不会融会贯通,就不会从根本目标入手研究解决所遇到的具体事务。

当然,先进的文化模式还包括别的,比如说主体意识。你有主体意识,是你对工作队集体负有责任的表现;同时,你也有尊重别人的主体地位。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干部也要尊重普通群众。这就是先进的文化模式。

先进的文化理念是在公安院校精神和先进的文化模式指导下形成的,对待具体事务的理念。可以这样归纳――思想政治工作是以强调意识形态的面目出现,公安院校文化则既强调意识形态、但又更强调科学、人性、环境这些因素。

二、公安院校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第一、公安院校文化建设就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提高和升华。

第二、公安院校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在内涵上由价值向科学、人文关怀的延伸;在手段上,是技术效益层面向道德层面的延伸;在形式上,是意识形态的冷峻面孔向人性化关心的延伸。不能说今后不做思想政治工作了;我们还要更好地做思想政治工作,改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但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合新形势、新时期地需要,要与时俱进。公安院校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了过去的内容,又丰富了新的内容,从内涵、手段、外在的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变化。

第三、树立先进的文化理念,是公安院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层次。理念的提出和树立,在于要不断地对学校的根本目标进行思考,不断地对具体目标与根本目标进行思考,不断地对具体目标与根本目标之间的失衡进行调节,不断的把对具体目标的调节自觉的转变成新的工作流程,转变成新的工作责任、职责和规章制度。重视文化理念的建设,要有针对性地将一段时间内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新的想法、新的理念,用这些理念来分析、判断还缺少哪些工作,还应该调整哪些工作?由此树立新的理念,并将其落实到工作职责里面去,变成新的工作内容变成新的工作流程。

从根本目标出发,对具体事件进行思考,形成具体的理念,然后新的制度就要制定出来。举个例子,可能对你们也会有启发比如说,人事处的工作之一就是职称评定。每一次基层评定程序完成报给上级评审,再予以公布。这是过去所规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责,但是现在我们主张所有的职能部门都要围绕“培养综合素质更高的人”这一根本目标来服务,都要围绕学科建设服务。在职称评定工作中,人事处如何为学科建设服务呢?现在人事处已经开始考虑把工作做得更深入些,根据专家提出的评价意见,与每个没有被评定相应职称的教师谈话。有的人教学效果较好,科研论文也不少,但是科研成果较少,就要提示其今后要注重积累科研成果;有的人已两年未了,就应提示其要重视科研工作;甚至还应该进一步――对某个教师的科研工作题目怎么选,所在院系可以把他组织到哪个梯队里面去,开展哪个方向的研究有条件、有基础,哪个学科带头人正好有这样的基础?人事处如果能够对教师本人了解到这种程度,再根据具体情况与其院系深人沟通,让每个教师都有事干――有研究方向,有课题,都能够拿出阶段成果来,才是真正的围绕学科建设做人事管理工作,做职称评定工作。

中国著名兵书《尉缭子》有云:“夫战者,攻坚强者下,而攻心者为上。”如何在新时期新形势的高等教育改革中下好思想政治建设这手棋,至关重要。

1. 成立思政理论课教学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

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完善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布局,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切实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应设有四个教学分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分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体系教学分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教学分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分部。教学分部主任由公推、公举产生,享受与其他教学院(部)系主任同等待遇。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人才保证

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教师的选任上,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依师生比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实行比其他课程更为严格的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不仅强调“业务精湛、师德高尚”,更加强调“政治坚定”,要求新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结构上,更加注重教师的职称、学历等方面的平衡和优化。通过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配置机制,吸引、鼓励校内相关专业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专职或兼职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称结构。为进一步改善思政课教师的学历结构,不仅要求新任教师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还注重对现任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从政策上给予倾斜,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

在经费保障和教师待遇上,学校除正常划拨经费外,还应专门按生均xx元标准划拨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教师一样安排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同等课酬。

在团队建设上,注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强化青年教师的内部培训,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3 .重视思政理论课课程建设,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公安院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否和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安院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学校从抓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质量监控入手,为实现“三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课堂讲授以理论讲授为主,提问、案例讨论、专题讨论、对话等为有效补充,开展答疑、辩论、社会实践、举办讲座、参观等课外教学实践活动。此外,注重加强教学参考资料的建设,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鼓励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同时注意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把握和运用能力。既要考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把握程度,更要考察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考察学生利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新的实践的创新能力,还要考察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表现。

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估体制,强化质量监控。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规章制度覆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各个教学各环节都有章可依、有规可循,从制度上保证了对教学质量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控。

建立集体备课、听课和评课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将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化,要求都集体备课,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加深对课程内容与理论体系的理解,交流教学案例,探索教学方法,集思广益,提高了备课和授课的质量。严格实行听课、评课制度,部主任每学期必须听课若干次以上,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若干次以上,并有听课、评课记录。通过听课、评课,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信息员、教学督导组等渠道获得的教学评价信息,由教务处统计和整理后,反馈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再由其根据反馈信息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形成整改措施。此外,还通过座谈、走访、问卷等形式不定期地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况,开展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加强教学管理的针对性。

4.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功能,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效果

第二课堂是常规课堂教学的延伸,参与有教益的业余兴趣活动,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要把“第二课堂”作为丰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重要手段,经常组织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先进民警事迹报告会,组织学生接受传统革命历史教育,组织进行阅读《文选》心得比赛,参观各类科学人文博物馆等。通过开放的“第二课堂”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加深了对理论内容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教学方法中更能体现理性与感性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基辛格.大外交[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三版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概念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9―0178―03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两个含义接近、联系紧密的概念,在我国高校教育理论及实践中,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概念的理解很不一致,两者有时相互交叉、相互涵盖,有时甚至一种内涵有两种表述。在《实践论》中指出,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由此可见只有对概念的含义、来源及相近概念的区别有明晰的认识,才能准确把握整个事物的本质。明确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厘清它与相近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逻辑起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解读

长期以来,人们对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无法准确辨析,经常混淆使用。尽管在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已经从学理上准确鉴别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概念的关系,但直至今天,仍有很多人对这几个概念使用混乱,甚至相互替代。只有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纲――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个清楚的理解。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溯源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去教育社会成员,是自古以来各个阶级社会所共有的实践活动。中国自古就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实践活动古已有之,但并非一开始就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我们可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形成和演变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概念林立阶段。政治工作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活动进行描述的概念,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给黄埔军校的学员讲授《论军队政治工作》的理论时,就将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在政治工作中,利用政治工作这个概念来阐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有了自己的军队,为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明确无产阶级军队的性质和任务,我们党开始加强军队中的政治工作,也开始对政治工作进行翔实地阐述。如1938年在《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这篇军队政治工作建设的重要论著中就明确分析了政治工作的地位、内容和方法。后来伴随着军队政治工作的加强,理论上开始广泛使用“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概念。以后又多次使用“宣传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等概念。虽然此时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等概念都已出现,但总体而言,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主要使用的概念还是政治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后,概念的使用开始发生变化,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概念开始应用,1951年,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天,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更加提高了,更加需要加强党的思想领导。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他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在对思想政治工作地位进行论说的基础上,他在文中逐一说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内容、方法问题。这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概念的进一步阐述。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分析,还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使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虽然截至1957年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表述的各个概念都已出现,但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直到1960年,除军队始终统一使用“政治工作”这一概念外,其他各条战线则呈现出交错使用或同时使用“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思想工作”等提法的局面。到1960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准和统一提法并未形成,处于概念林立混杂使用阶段,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与当时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把握不清是直接相关的。

第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统一提法形成阶段。从1960年开始,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标准提法是政治思想工作,此概念与思想政治工作相比更加强调政治教育,侧重于提高社会成员的政治素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为避免将政治加以泛化,忽视社会成员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提高的倾向,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取代政治思想工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较为普遍和统一的提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

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这几个概念,尽管内涵互相交叉重叠,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亦被相互替代使用,但实际其内涵是不同的。笔者对这组概念进行简单分析,这一系列概念中的最高概念是政治工作,政治工作是泛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有关政治方面的全部实践活动。思想工作则是为提高社会成员思想素质而进行的工作,目的是促使人们树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中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政治部分的总和。很多人根据字面意义简单化的推断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内涵,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思想工作加政治工作,其实这种理解扩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

与思想政治工作含义最为接近的概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紧密联系,但也有内涵上的区别,1983年7月,中共中央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纲要》指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指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范围要大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的思想政治实践和组织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

那么究竟何谓思想政治教育呢?一般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所有阶级社会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健康运转而进行的思想上、政治上和道德上教化人的实践活动,是通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来培养社会成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社会活动,是一种思想政治观点和行为品格的教育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普遍性,尽管很多国家不使用甚至公开攻击无产阶级政党实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实际

上任何国家、任何政党,要想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行都必须开展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不过是在其他教育名目下开展了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已。如美国开展的公民教育,英国开展的宗教教育,实际上执行的就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当然这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本文指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概念解读

本文所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研究的是在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下从课程名称、概念内涵和课程设置三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名称演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在高校中开设了政治课,当时这门课并没有一个标准和统一的名称。如1949年10月8日,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规定了公共必修课开设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文、法、教育(师范)学院毕业班学生必修政治经济学。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思想教育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就是今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1956年9月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中又将政治课称之为政治理论课程,以后又出现过共同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等名称。1995年10月24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意见》中第一次出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标准提法,《意见》指出: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深入进行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的教学改革,根据两年来“两课”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经验,提出如下意见……自此我国高校的政治课便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课”)的统一名称,并一直沿用到2004年。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就是中央16号文件,16号文件下发后,“两课”统一改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名称由来。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党重大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以及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了一个逐步完善的发展历程。在其历史沿革中有三个至关重要的转折,这就是198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方案、1998“两课”方案和2005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案的提出和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2006年9月全面实施"05方案”(2005年通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经过调整后,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变为四门,也就是说,目前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具体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必修课,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概念的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在学校中开设的课程,是运用授课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其目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任何一个概念的演变都必然经由一个从模棱两可到精准透彻的过程,且其演变还会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认识水平的的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概念的辨析,使它们各自的研究领域更加明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涉及的范围较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化,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纲,正所谓“纲举目张”,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就抓住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当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坚持全员育人的理念,学校、社会和家庭都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但毕竟学生以学为主,因此课堂教学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环节。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建国以来文稿: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5]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李传华,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全书: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对策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在长期的高等教育职业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品质的总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努力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关系到高级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整个师资队伍建设的大局,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成功[1]。随着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国际化和大众化,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发生了巨大变化,日益凸现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职业理想信念淡薄,道德认识模糊,缺乏事业心

教师这个称号意味着一份光荣与神圣的使命。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某些唯利是图和拜金主义错误思想和价值观念也蔓延到了高校校园,这片净土已不是绝缘于尘世的象牙塔。高校教师由于处在学校这一非盈利性环境里,其个人收入往往不如进入社会其他工作岗位。这在青年教师中尤为常见,收入偏低造成了生活水平的相对低下,于是某些教师在利益心和虚荣心的趋势下开始出现厌教的情绪,他们并不心甘情愿从事教师职业,而只是以教师职业为跳板进行观望。教师职业理想信念的淡薄直接造成了他们在职业道德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许多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他们无法专心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来经营,丧失了事业心。部分教师心态浮躁、不平衡,于是将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了做兼职或另找门路创收上,这样一来,他们投入到教学中的精力必然大大减少,这就最终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实际影响了青年教师自身的成长。

(二)功利倾向严重,重科研轻教学,缺乏进取心

由于目前高校教师职称资格认定中对科研要求较高,取得较多的科研成果就可以为评职称扫清障碍,这就造成了部分高校教师对待教学任务不认真,上课得过且过,教学方法不讲求科学互动,不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需要一桶水,但是这些水不能是死水,而必须是活水,必须是能从教师的脑子里转变成可接受的知识在流到学生们的脑子里。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重视科研,还要重视教学,要有教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另外,高校内部管理制度设计的不合理,也造成了价值导向的偏差,如在职称评聘、出国培训、申请项目等规定中,强调学历层次、科研成果、论文数量和质量,而忽视了对教师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因此在客观上产生了误导,使得部分理想信念淡薄,只看重个人利益得失的教师,把学校当作在激荡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个难得的保险箱,以功利心态指导自己,埋头做科研,一旦出了成果,评上职称后就不再学习,不求进取,不钻研业务,久而久之,丧失掉进取心,最后造成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两方面的退步落伍。

(三)师表意识模糊,育人观念退化,缺乏引导心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这是对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任务是做好榜样,并以此来引导学生,但是,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师表意识模糊,不仅不注意塑造自我良好形象,还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纪律松散、迟到早退、仪表不整、举止粗俗、甚至课堂上贬损其他同行,攻击社会,任意发泄不满情绪等,丝毫不注意自身的自由主义思想泛滥对学生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这不仅损害了教师个人和群体的形象,还污染了育人环境,给学生带来了难以估量恶劣影响。教师本来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路人,一旦教师自己放弃了对自身正面形象的坚守,单纯的知识讲授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因此,缺乏引导之心构成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又一个影响深远的问题。

二、解决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高校职业道德问题,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从新的思路出发,从氛围营造、培养教育、制度管理几方面入手,切实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一)营造尊师重教的舆论氛围,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不可能建设一流的学科,培养一流的人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明确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尊重、理解、关心教师[2]。

1.加强舆论宣传,提高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可度

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增进社会各界对高校教师工作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尊重教育的良好风气,建立一种积极、健康、文明、高尚的道德风尚,从而增强广大高校教师的光荣感、使命感以及责任感。

2.关注高校教师的合理要求,切实保障高校教师的正当利益

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才有可能有道德精神层面的追求。在市场化的今天,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首先必须关注高校教师的利益需求。要把师德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高校教师的实际生活出发,关心他们的生存现状、了解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合理要求,不断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只有尽可能解决高校教师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才可能让广大高校教师可以安心于教育事业。

3.注重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尊重高校教师的自身价值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肯定高校教师的劳动价值,创造平台、提供条件,给高校教师展现自我才能、发展自身事业的舞台和机会,满足高校教师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努力创造一种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人才成长环境,从而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激发高校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热情。

(二)注重师德培养教育,加强师德修养自律与自我塑造

高校在加强高校教师教学理论、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高校教师的师德培养与教育。

1.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高校教师的大脑

定期要求高校教师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论,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帮助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他们对各种腐朽思想的抵御力,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高校教师明确自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历史使命,增强其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责任意识,形成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观念。

2.组织高校教师参加职业道德规范培训

组织高校教师认真学习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使高校教师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与育人义务,在肯定教师以正当途径追求自身利益合理性的同时,提倡教师发扬奉献精神。举办人文类讲座,潜移默化影响高校教师内在道德形成,增强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形成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以及安贫乐教、耐得寂寞的优秀品质。

3.加强师德修养自律与自我塑造

外在的师德教育只有通过教师内化,通过教师的自我塑造、自我修养,才能真正形成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自律。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自省自律,以身作则,时刻以师德规范衡量自己的言行,不做任何有损教师形象的事,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人,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人,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总之,良好师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高校教师应当以职业道德修养作为一生的追求,生命不息,修炼不止。

(三)完善师德管理制度,健全监督评价、激励与竞争机制

高校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不仅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更要以严明的规章制度作为保证。因此,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师德管理办法与评价机制。

1.建立科学、可行的师德评估标准,强化对教师师德的监督考评

在师德评估标准体系中,要把评价内容贯穿到教学、科研、实践等每一个环节,构建学校、学生、同事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评价网络,把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3]。教师、学生、家长、组织、社会共同参与师德考评,形成监督合力,以规范高校教师行为。

2.完善师德各项规范和具体要求,建立有效的师德激励约束机制

高校应明确学校的教育行为准则规范,将鼓励行为、禁止行为、奖惩办法具体化、制度化,提高高校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要让高校教师参与到专业建设与学校发展中来,给予他们发展事业的机会和条件,激发他们的事业心、进取心,增强他们的凝聚力;要重视宣传引导,大力表彰德高业精的优秀教师,发挥榜样模范的力量,达到正向引领、弘扬正气、鼓舞斗志的作用;要将工资、津贴、职称评聘、晋升等与师德挂钩,将师德要求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去。对受表彰的模范教师除给予表彰外,还可给予一定的奖金或长期性物质奖励,如享受与同级别优秀工作者同等的待遇、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等,并在职称职务晋升评聘、出国进修以及干部选拔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对师德评价不过关、业务不达标的教师,要求其参加培训、进修,进行整改;对违反教育行为准则规范教师,要依规查处,既要批评教育,也要在物质上进行处罚惩戒;对品行不端、师德败坏、社会影响恶劣的高校教师,要将其清理出教师队伍。通过优胜劣汰,优化队伍结构,达到净化高校师风、提高高校师德水平的目的。

作者:程瑶 单位:长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耿博超.促进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6).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第14篇

本论文正以此为切入点,系统阐明了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形成的原因以及师德养成的策略问题,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提高和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理论探索。

【关键词】青年教师;师德养成;探索;实践

一、青年教师师德的相关概念及其重要性

师德即教师公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涉及教师个人道德修养,也不仅是教育系统内部师德师风好坏的反映,而且还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折射和晴雨表。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身作则、严于利己,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对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良好的师德师风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和全社会的尊重。

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总体良好,但存在思想政治观念存在偏差、爱岗敬业精神有所不足、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严重、为人师表理念淡薄等问题,原因主要有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部分青年教师职业素养较低,高校师德建设机制不健全等因素所致。

1.缺乏敬业意识,缺乏奉献精神。

教育家陶行知说:“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托起一缕真诚,用一颗对事业执著的心,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是从事教育事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师的师德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关系到 21 世纪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因此教师应具备比常人更高尚的道德情操。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要靠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和道德行为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因为教师的理想信念、敬业态度、为人处世、道德情操、文化知识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前社会中,一些青年教师把自己的职业仅仅当作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种事业。缺乏敬业意识,缺乏奉献精神,缺乏职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2. 缺乏责任意识,缺乏育人精神。

一些青年教师师表意识较差,人格魅力下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基本没有受过专门的、系统的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没有把对师德理论的学习和在实践中的自觉培养放在应有的位置,只教书不育人,对师德的理解不够深刻,缺乏师表意识,在学生面前不能起到表率作用。部分青年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很少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交流,行为上表现为只重视传授专业知识,不重视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既不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需求,教学中不能很好的渗透思想教育,不能有意识地结合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学生的关系冷漠,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缺乏育人精神。教师是教育者,教师的职业是以人育人的工作,尊重教师的职业劳动,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积极性,提高服务于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自觉性是加强师德建设的落脚点。

3.功利主义思想严重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人们的物质生活到精神面貌。本是一块净土的学校也不免受到冲击,特别是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所表现出的种种不安于清贫,追求功利的心态尤为让人不安。心无旁骛,安心教书育人的心换成了只关心冰冷的职称所代表的收入提高的“功利心”。当老师有了功利心以后,在工作上不光是浮躁,无心教书育人,更有甚者对学生身心以及价值取向都产生巨大的负面的影响,甚至是伤害,其影响的将是整整一代人。同时更加明显的绩效划分和各项考核、评比等,成为另外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向青年教师迎面扑来,以致一部分教师踏实的从教的心现在更关心的就只是职称和绩效等代表的经济利益了,这也是一种沦丧。

三、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培养的对策

青年教师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道德品性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未来和学生的发展。只有具备了良好德性的教师,才能承担起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的角色,才能把“人的培育”而不是“知识的转移”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才能自由、理性地选择合情合理的职业生活,才能产生敬业乐教的内在动力。因此,塑造良好的教师德性不仅应该是教师职业的需求,也应该成楣愦笄嗄杲淌Φ淖跃跹瘢同时还是学校管理必须重视的工作。

1.加强师德教育

在新形势下,加强对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一方面要在教师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活动,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履行教师职责,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教书育人的理论指导、思想认识和方向原则问题。提高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度,从而在一种积极的文化环境中尽其职责,乐于奉献。

另一方面要在教师群体中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把握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思想品德职称论文范文第15篇

扫描从2006年开始,山西省明确将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教学型、专职班主任及辅导员四个类型。2014年对教学型教师界定为“以教学为主,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从事全校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外语、公共体育、大学语文、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等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专职教师”。为了相对全面掌握高校教学型教师师德状况,课题组选择了位于开放发达的广州市“985”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相对边远的西部地区西宁市“211”大学———青海大学以及内陆省份太原市的山西中医学院,进行了包括教学型教师和学生两个被试群体在内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5岁以上教学型教师的师德状况总体是值得肯定的,但是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公共课教学工作重视不够,师德状况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客观现实困惑,职业理想迷茫。93.2%的教学型教师认为,自己的待遇低于本校其他类型教师的收入;55.6%的学生对公共课教师的师德状况是满意或比较满意;28.3%的35岁以下青年教师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才选择教师职业。大部分青年教师价值选择严重迷失,并没有把教师职业当作报效祖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崇高理想,而是当作一种谋生手段甚至是别无选择的权宜之计,缺乏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

2.教育环境畸形发展,职业意识严重缺失。“德育”是人才的灵魂;“体育”是人才成长的基础或者载体;“智育”是人才的具体内容。然而现实中评价一所大学的实力,毫不夸张地说,依靠的是所谓的专业“硬”实力,人才灵魂的“德育”和人才载体的“体育”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仅限于师范类院校而被重视,在其他专业类院校,重视的是仅限于与专业有关的“研究人员”,或者说是那些以研究为主的“教师”。对于全校思想政治理论、外语、体育、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学校几乎都是采取最大班容量的授课方式。在教学型教师中,那些从事教育时间短、学历高、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部分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身份的认识不到位。事实上,有52.3%的青年教师课后不愿主动与学生联系,缺乏“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自身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重视不够,只教书不育人;82.8%的学生不知道公共基础课任课教师的姓名。

3.行为不规范,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明确,缺乏职业奉献精神。部分青年教师上课迟到早退,随意调、停课,上课接打手机,不注重仪表,信口开河等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备课、讲课、辅导、答疑应付了之,教学精力投入不足,仅有68.5%的青年教师能认真或较认真备课。学校缺乏人文养成、文化素养、人文精神等教育氛围。

二、教学型教师师德现状原因分析

1.自身修养缺乏等主观因素。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基本是80后,多为成长于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独生子女。这个时期,我国社会急剧转型,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精神文明相对滞后,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思想道德观念多元、多变。转型时期的独生子女特殊群体,主体意识增强,成就动机强烈,但是由于受思想修养、自身阅历、个性心理等自身因素的影响,这一代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人生价值的选择存在较大的困惑和不确定性,道德认知和行为选择上的偏颇在所难免,当受到社会错误价值观和消极思潮的误导时,出现漠视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2.环境、文化及制度等客观因素。“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环境与整个社会的环境密切相关,甚至共生。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充斥着高校,社会上多元的利益实现模式带来了物质财富的迅速累积。高校教师收入偏低的事实,使得青年教师产生自我确证的心理困惑与压力;繁重的教学、科研以及学历普遍提高需要继续深造的工作压力;住房、家庭等现实问题的生活压力。一些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青年教师出现了漠视责任、追名逐利、弄虚作假等违德违规甚至违法行为。浮躁之风和功利心态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普遍的道德危机。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确立是一所高校内涵建设最艰难的事情,然而纵观我国高校跨越式发展进程,伴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城、新校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这些硬实力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方面,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相对滞后;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功利思潮愈演愈烈。试想,一个青年教师整天生活在忙于拉关系、跑课题的氛围中,何谈教书育人、精耕细作。高校没有形成对青年教师具有感召力价值导向的文化氛围,何谈潜移默化,培养大师。高校普遍重视教师聘用、职称晋升、年度考核等激励机制上的科研成果和教学工作量等显性要素,而不重视或者忽略师德状况等隐性要素。尽管许多高校都强调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也制订了诸如“师德一票否决制”等措施,但大部分流于形式。由于缺乏科学的量化评价指标,师德建设的实效很不理想。

三、加强高校教学型教师师德评价体系研究的对策

1.尽快完善教学型教师师德评价体系。突出教学特色,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大教学型教师师德评价体系研究力度。在教学型教师师德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的前提下,加大教学特色的定量化比例。例如:学生及同行评价结果,教学工作量统计,教学基本功比赛成绩等。而且对于不同职称教师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初级和中级职称的教学型教师以考核教学基本功为重点,高级职称的教学型教师应以考核授课内容为重点。把隐形的师德通过这些具体内容以量化呈显性的考核指标,作为引进人才的准入门槛。坚决摒弃“唯学历”“唯职称”“唯成果”“唯科研”的考核方式,将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学术水平综合考察,在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2.确立教学型教师评价和激励的新机制。道德建设不能仅依靠道德主体自我约束来完成,必须依靠公正的制度。“离开制度的公正性来谈个人道德的修养和完善,甚至对个人提出严格的道德要求,那么,即使本人真诚相信和努力奉行这些要求,充其量也只是充当一个牧师的角色而已。”结合教学型教师的基本特点,针对性地建立充分体现以教学为特色的师德建设制度框架,依靠公正的制度来约束和导向,全面提升青年教师师德素养。首先,建立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教学型教师道德考核体系。把相互尊重、平等的人格,积极向上、向善的心灵,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人生幸福的责任感,坦诚温暖的人文情怀等作为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考核指标,但是通常情况下这些无法量化的要素很难通过显性指标外显出来,而且没有体现出教学型教师的固有特征。因此,可以尝试一定数量的教学工作量代替科研及其他工作量,形成一种引导及激励措施。试想,一个兢兢业业、完成大量教学任务、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学型教师,如果缺乏一定的科研及其他奖项,终身得不到晋升机会,这公平合理吗?所以对教学型教师不能用简单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而应积极探索由多主体参与、符合教学型特色,便于操作的教师道德评价体系。其次,教学型教师道德考核体系必须与学校的实质性激励体系紧密相连。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学型教师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完成大量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在师德评价方面予以倾斜和奖励;对于师德行为高尚者,可以在职称晋升、住房分配、岗位津贴、课时酬金等方面加大奖励力度,提升教学型教师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对无视师德规范的教师,坚决给予严厉处罚,以产生警示作用。

3.对各种类型的教师进行师德理论教育,营造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必须明确道德、品德、职业道德、师德几个基本概念及其之间的联系;必须明确师德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必须明确不管是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教学型,还是班主任、辅导员型,最基本的身份首先是教师,就必须遵守教师基本道德规范。坚决打击师德沦丧、学术失范、学界腐败等现象,加强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大学教师的价值观教育。结合各自高校校园文化特点、校风校训精神,对师德优秀的教师,要理直气壮地树立榜样,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的事迹,把人格魅力和模范行为生动地展现在广大教师面前;把道德说教与人格示范结合起来,开展新时期青年教师形象及素质讨论;通过每年教师节举行青年教师宣誓及召开师德论坛等形式,营造和强化青年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4.解决教学型教师的现实需要。从青年教学型教师的角度出发,切实思考他们的现实需要。一些教学型教师为了增加收入,从事大量兼职工作而不屑授课;有些教学型教师疲于授课,无暇顾及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高校公共基础课的特性,决定了他们的科研难度比其他类型教师的科研难度更大,他们的收入比其他类型教师的收入更低。市场经济的今天,教学型教师在“忧道”与“忧贫”的现实冲突面前,选择“忧贫”的果决性远胜于其他类型的教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以研究型大学的青年教师为样本做过研究,得出“青年教师普遍感到压力较大或很大,大部分教师对物质生活感到不满意”的结论,教学型青年教师中大量人才的显性和隐性流失也就不难理解。只有切实关注教学型教师的经济收入、住房条件、政治待遇、职称晋升、科研项目申报、获奖评比等合理需求,只有把师德建设的要求与教学型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统筹考虑,教学型师德建设才能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