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

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

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1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力度不够,学生缺乏认识学校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课堂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枯燥,无法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并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侧重相关法规政策、求职基本技巧方法等传授,不断灌输思想是:医疗事故要为“零”;却轻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更加重视专业技能课程,即使学校里也开设了关于职业道德培养的相关课程,但师生们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了专业技能学习方面,比如学生就十分重视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和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师等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获取。

1.2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良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在有着众多无私奉献的优秀医药工作者的同时,还存在制售假劣药品、药品回扣、医务人员收取红包、医患关系紧张等现象,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作为高职院校医药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辨别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自制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社会上存在的不良习气的影响。

1.3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性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应该更加注重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目前高职院校医药类专业的教师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课程教学学时较为紧张。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会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放在知识点讲解和技能实践方面。例如:在《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是帮助学生分析我国的医药市场现状和问题,制订出适合产品的市场定位的营销策略,却容易忽略医药商品营销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2加强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2.1增强职业道德的课堂教学重视程度培养“德才兼备”的医药专业学生

2.1.1推进职业道德类课程研发与改革根据医药行业特点,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特点,编写医药专业职业道德的专门教材,提高高职院校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建议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开设此课程,将对学生有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2.1.2职业道德教育与医药专业课程相互渗透高职院校医药类教师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知识点讲解和实践操作过程中。例如:在《医药市场营销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向学生教授医药产品高场营销技术的同时,就应将医药市场营销者的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在《药学服务》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向学生教授医药知识的同时,就应将药剂师的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在课堂实训过程中,教师点评学生实训操作时,除了点评技能操作水平外,也要点评学生职业道德操守情况,更容易引起学生重视。

2.2加强法制教育,学生熟悉各项医药法律法规我国现有多部卫生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大量的卫生部门规范性文件和卫生技术性规范,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应加强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卫生法律教育,可采取多种途径教育他们认真学习,并自觉遵守各项医药法规,从而逐步增强高职医药专业学生的法制观念,恪守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辅导员;对策

近年来,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不断深入,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事业及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也不断提高[1],同时我国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得医疗卫生事业后备人才紧缺,而其职业道德教育状况也直接影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也强调指出:“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医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逐步完善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使医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医学院校辅导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蚌埠医学院为例,对目前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

1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医疗卫生体制商业化、市场化不断深入改革的过程中,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断面临多元化的严峻挑战。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药品回扣、收受红包等社会现状,使医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发生深刻的变化:对职业道德认识模糊,价值取向功利化、世俗化,缺乏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感。这要求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从医疗一线出发,形成由浅入深的教育体系。而目前我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成效不显著。

1.1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平衡

医学专业具有知识系统、课程繁多的特点,我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偏重专业知识教育,人文课程比重较轻,一些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为限选课,任课教师和学生重视度不够。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轻视职业道德等人文教育,将造成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不能从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视角看待病人,影响卫生事业的长久发展。

1.2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结合

目前我校也逐渐认识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进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如在全科医学专业设立“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但整体上,仍偏重于职业道德的理论教育,缺乏平台进行职业道德的实践。流于形式的理论教育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从内心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做到职业道德言行一致。

1.3思政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混淆,教育手段单一

目前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多采用课堂教学及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课堂教学多重视理论,同实际结合较少,缺乏现实性,说服力不够,成效较差。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但不能全完替代医德这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教育[3]。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偏重于政治原则等方面,往往会忽视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缺乏创新的手段和方式[4]。单纯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寄希望于辅导员思政教育与“两课”等思政课程,手段单一,效果欠佳。

1.4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连续性、时效性

由于目前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多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使学生产生对职业的责任感和道德感,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缺乏深度和广度。加之对临床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重视力度不够,而临床实习期对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使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连续性和时效性。

2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对策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基于教育和医疗卫生现状,多管齐下,因材施教。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新模式。

2.1深化课程改革,完善人文教育

医学教育培养的是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这要求他们身心健康、富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5],达到医学专业培养与人文教育课程一体化。同时建议开设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在职业道德观念、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等方面进行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

2.2丰富教育手段,实现教育路径多元化

鉴于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手段单一的现状,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育手段,实现教育路径多元化非常必要。通过PPT展示、实际案例等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讨论中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促进其伦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医德观[6]。此外,还可以通过情景剧等形式,使学生设身处地观察现实,积极思考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队到孤儿院、老人院进行义诊、医疗知识宣讲等爱心活动,到临床进行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践,在多元化的教育中加深职业道德的理解和学习。

2.3优化校园文化,弘扬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医学院校由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校园文化相对单一。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于医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优化校园文化,加强人文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将医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形式和内容相统一。定期举办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主题活动,如:主题班会等,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时刻刻能感受到职业道德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广播、展板、论坛、微博等平台大力宣传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影响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思想。

2.4加强实习期职业道德教育,实现教育实践性、时效性和持续性

临床实习阶段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德意识,确立医德信念的关键时期,在临床实践中加强道德认知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开展“医德床边教学”,对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和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面对不同的病患及家属,加上社会矛盾的现实性,医学生会出现不同的道德焦虑,其人生观、价值观会出现反复和自我怀疑,通过在临床实习实践中临床带教老师及辅导员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感受到不同人群的职业道德教育,加深其对职业道德的思考,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和持续性。

2.5明确医学生专业目的,完善自我评估体系

受社会经济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很多学生逐渐迷失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忽视了职业道德的意义。而首先明确自己的专业目的,自己为什么学医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意义重大。调研显示,部分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有如下几种原因:一是生活中出现亲友或亲近人员疾病缠身或因病去世等事件;二是家中有人从事医疗行业,从小受其影响;三是通过一些重大事件,如:非典等,被医护人员的行为感动[7],四是自己对医学专业没有什么认识,只是按照家人意愿填报的志愿等。基于以上情况,辅导员应该通过主题班会讨论、主题板报展示、个别谈心等形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目的,通过自我反省、评估,发现问题,并帮助其改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道德。

2.6提升教师和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

高校在提升教学水平,改革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医德教育基地之外,要重点提升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是学生思想的重要引领者,其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影响。实施“双证书辅导员培养培训计划”,要求专职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专项培训有助于提高辅导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育人的能力[8],通过定期培训、考核,从源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实施自上而下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虽然目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受到方方面面的不良影响,面临严峻挑战,但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一员,相信通过深入的改革和建设,一定可以坚守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阵地,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源源不断输送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优秀医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英.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24):115-116.

[2]王金火.关于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11,28(34):460.

[3]包利荣,袁强,马重阳,等.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14-15.

[4]廖生武,李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9(9):692-694.

[5]李文晓.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3):21-23.

[6]曾翠清.创新教学方式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11):43-44.

[7]方爱珍,王维民,李红,等.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途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S2):132-134.

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政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医学生

一、思政教育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

1.医学生职业道德

教育是思政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担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使命,必然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储备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必须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使其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培养学生和谐、坚定、乐观、向上的医德品质,这既是医学生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思政教育目标所在。

2.思政教育是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渠道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根据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的职业道德内容,针对医学生这一教育对象,进行系统性的有计划、有组织和针对性的教育,达到提高道德品质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目的。而思政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路径,通过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的学习领会,从而养成符合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的社会责任心和职业责任感,医学生职业道德总体要求无外乎是仁者爱人、大医精诚,通俗的讲就是谋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具体体现为有健康积极向上的“三观”、高尚的从医道德、甘愿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及爱岗敬业的从业态度,而思政教育无疑是养成这些优良品质的一个重要渠道。

3.思政教育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交互作用。

思政教育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思政教育影响着职业道德教育。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是增进医患信任、提高医患质量的必要手段,医学院校通过思政教育和人文教育帮助医学生树立健康人格、牢固专业思想,教会他们运用思政教育中包含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考虑和处理医疗中产生的问题。其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对思政教育理论的有效性实践。开展思政教育的途径之一便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教育体系,从新生入学到基础医学完成时期,这是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初始阶段,随着学生对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逐渐确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信念、确立专业思想,坚定专业信念。正是这些不同阶段的具体实践才使得较为抽象的思政理论得以具体化。

二、运用思政教育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的路径

1.建立科学的职业道德教育考评体系

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当下,学校、医院、教师、学生都明白职业道德对医疗工作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受经济体制和医疗体制改革的影响,逐利的过程让许多人忘却了初衷,加上社会、学校、医院对职业道德缺乏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最终职业道德就落得一个“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作为培养职业道德教育主阵地的思政教育,我们应该在理论教授的同时,注重实践,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政教育考核内容,并且将职业道德考核的高低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奖助勤贷,升本留级,教学效果优劣,学生思想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在学生第三年的实习阶段,除了设置学生在理论技能方面的实训大纲外,还应明确思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大纲及考核要求。

2.提高思政教育队伍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知水平和教授能力

许多高等院校还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讲授,专业思想教育缺失,他们误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不应该是他们的责任田,应该是人文科教师和辅导员的分内事。另外,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不能起到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鉴于以上情况,一是应对专业教师队伍加强思想教育。让他们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从心底认同,同时,在专业考试中设计一定比重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内外结合,让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二是要不断提高思政专任教师队伍的水平。2008年9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为了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的融合性,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把好思政教师队伍的入口关,要做好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学习工作,多渠道,多方式对思政教师成长给予培训学习机会。三是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高职高专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而辅导员是决定学生思政教育、职业道德好坏的重要因素。辅导员是大学生最亲近信赖的老师,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中坚力量。然而,现行高职高专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往往是高校里边最年轻,最没分量的群体,他们在专业、资历、为人、实践经验、职业道德方面并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加上“独生子女”的特有国情,现实中的辅导员往往自身就是在众人疼爱中长大,缺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缺乏成长挫败的历练,凡是以自我为中心,未能发挥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3.突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思政教育的实践性

思政教育课程教学活动本应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过程,但现实是很多思政教师往往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环节。针对这一弊端,为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强化思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度。思政理论教学内容要多以目前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尤其要紧扣当下的医疗热点问题,可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自我教育等方式进行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实践教学,需要加强校院合作,编写经典易发的临床案例,发挥附属医院和实训室的实践教育功能,让学生在逼真的环境中完成实践课程,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自然融合,最终实现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工人日报,2013.

[2]张春丽.医学院校思想整治教育对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对策研究[D].牡丹江市: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开展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也强调指出:“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医学院校的学生作为医药卫生事业的后备人才,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医药领域出现的药品回扣、收受红包等不正之风,给他们在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方面带来极大冲击,影响正确的医学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因此,必须对医学生进行医德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的教育,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他们的医德认知、医德感情、医德信念、医德行为和习惯,从思想上重视医德修养,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理念,成为具备高尚医德品质和崇高医学敬业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3]

二、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1.职业道德教育投入力度不够。课程设置上,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偏少;师资队伍建设上,缺少医学知识和伦理学知识兼备的职业道德教育专职教师;缺少校外具备医药临床和生产一线实践经验和伦理学知识的兼职教师。

2.职业道德教育手段单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只注重概念、知识的传授,缺乏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只注重价值观念的宣讲,缺乏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差。没能依据医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同时,也缺少按照专业学习、实习实践不同阶段系统进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实效性差。

三、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于思政课教学全过程

1.突出医学职业特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内容。通过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会,加强对思想理论课教学管理,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聘请思政教育专家、医院、药企职业道德标兵做兼职教师,共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2.在教学内容上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思政课”紧密融合。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内容,依据医学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要求,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素质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坚持“医学教育,德育为先”的理念,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努力将医学生培养成为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依据医学岗位需求和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教育部规定的教材内容基础上,强化职业道德,拓展职业素质,将《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的相关内容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将教学内容构建为思想、道德、法律三大知识模块,形成基于医学工作岗位需要的教学内容。然后按照知、情、意、行职业道德的培养规律,将三大知识模块的理论教学内容分别对应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

3.课程教学突出实践性。在思政课教学方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理论教学内容以医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配合多媒体进行讲授,运用案例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确定主题、开展调研、完成调研报告,进行课上交流。职场实践教学则由职场兼职教师组织学生在医院、法院职场环境中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由专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充分发挥医学生的自主能力,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结合,有效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4]在考试方法方面,由单纯的理论考试改为“平时动态考核、实践活动记录、期末综合考试”相结合的综合测评法,形成对医学生的素质、能力、知识的综合测评。

4.建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网站。开设医学精神、医德展馆、名医名家、行业典范、感动校园、成长足迹、社团活动等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栏目。创建“职业道德教育社区”“道德聊天室”等在线交流平台。通过职业道德教育网站,使医学生了解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最新形势及动态,学习医德模范的感人事迹,体验医学文化内涵,发挥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医学生在职业道德网站中开阔视野,自觉地进行职业道德的学习和培养。[5]总之,通过思政课程建设,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水平都得到提升,形成知识启迪、能力提升、素质养成的有效衔接,使道德和法律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彭勇军 单位: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社科公共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

[3]钟南山.论医德的内涵[J].中国伦理学杂志,2007,(04).

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

医学高职高专学校肩负着为基层医疗单位培养合格医务人员的重任,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能使学生了解该行业的行为标准和应遵守的准则,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形成强烈的职业责任意识,从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打下基础,既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也对医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1医高专学生全方位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形成的背景、内涵及构成

1.1背景

于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局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医学高职高专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链条上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以讲话为指导,结合理论学习和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不断的实践探索,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全程化、全方位育人目标,提出医高专学校应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构建全方位、一体化,一条龙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统筹学校各部门、各门课程和各个环节的育人功能,这种构思也符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的教育观。

1.2内涵及构成

构建医高专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全方位、一体化,一条龙的教育模式,意指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全局性工作,需要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的所有主体涉及教育的各个链条共同发力并产生协同效应,以实现育人作用的目标。具体来讲,就是从学生进校的第一课抓起,将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教育渗透在课堂、校园文化、实践教学、网络媒体及实习等各个环节,即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由初始的对医德规范的认知,深入到医德情感的培育,并逐渐建立起医德信念,最终将医德信念转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2]。

2全方位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2.1把握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良好的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学第一课是对初进校门学生的医学启蒙教育,上好第一课有助于以后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3]。当然,此处所说的“第一课”,是涵盖范围比较广的层面上的“第一课”。既可以是从学生迈进医学校开始,学校给予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第一印象,包括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的学术气息等软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也包括开学初的入学教育、辅导员的第一课、校长书记的第一课、专业教师上的第一课,等。刚入学的学生对医学专业不甚了解,大部分对所学专业概念模糊,立场不坚定,目标不明确,怀揣各种期待和目的,急需内行将其引上正轨。学校教育者的任务是设计一套合理且易于被学生认可,能够为学生今后职业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的“开学第一课”教育体系,启发学生从初次选择专业的浅显表面的感性认识,慢慢上升为发自内心情感认同的理性认识,为学生支撑起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从门外汉成长为本行业专家的信心和信念。关于“开学第一课”如何才能发挥最大的德育功能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医高专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出发,针对个别学生入学时的复杂心态和背负的心理及精神压力找突破口,在回答为什么学医、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时,融入学校育人理念和医学生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意识的引导,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开学第一课”产生的作用可以用首因效应解释,有意义的第一课能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调动学生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持久的动力。

2.2充分发挥课堂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医高专学校培养的优秀医学生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医疗技术,还需要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使命感。课堂是学生在校接受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将德育渗透进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也是每堂课必须有的教学目标[4]。这里所讲的课堂,包括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的医学人文课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渗透在所有科目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中,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实验、实训、考核)都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全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将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内涵和基本要求融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告诫医学生时刻以“医学生誓言”为行动指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医学使命。为使学生认可并自觉践行价值规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答疑解惑,还要用实实在在的案例解析当前出现的医患冲突和矛盾,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教育医学生不要过于看重由专业带来的附加利益,要看到比物质利益更重要的职业道德责任和肩负的社会责任。除此之外,教师本身也要“行为示范”、以身作则,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2.3挖掘实践教育基地的补充作用

实践教育基地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活教材,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实践教育基地要发挥重要作用,不是带学生随便看看,参观一下就完事。以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目前已建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实践教育基地包括:叶挺独立团旧址、包公祠、阅江楼等。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习,提前一定要做足功课,给学生讲清楚此行的目的,要达到的效果。定期参观学习既是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有益补充,也为医学生带来了更直观的感受和更深切的领悟,更能启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参观完毕,教师要结合马克思主义职业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明确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是个人生存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将自身的职业理想与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将个人的职业理想定位在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中、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5]。实践教育基地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体验式”职业道德教育方式,通过实践教育基地鲜活的道德榜样启发,增强医学生道德认知、体验道德使命、感悟道德精神,并使医学生在职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精神境界。

2.4构建网络职业道德教育平台

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已引起业内专家人士的极大关注,医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应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挖掘和利用更多、更好的新型媒体工具,构建能够体现实时互动、反映时事动态的交互式学习平台。目前的网络交流工具,如微博、微信、专门针对学生开发的微信公众号,是传播党的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医高专学校要专门组织人员收集能够弘扬社会正气,引领社会前进潮流的好人好事、道德模范、最美医师及最美乡村医师的事例,通过新媒体工具播放给学生,并以此为载体将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大医精诚,博爱等医学伦理价值观如涓涓细流般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

2.5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润物无声

如同商品经济要遵循价值规律一样,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同样不可急于求成,需从医学生实际出发,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医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培育和提供适宜医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育,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及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必须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院文化、未来的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2]。首先,高职高专院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对学生道德教育起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还有助于凝神聚气,形成强有力的校园文化精神;其次,将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纳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挖掘并弘扬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之精髓,并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医疗观”、高尚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奉献精神的引导。除此之外,良好的校园文化还应包括高尚的师德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健全而严明的规章制度、生动丰富的社团活动、甚至校园环境的一草一木,教室的布置,都应渗透和体现积极向上的健康因素,对学生成长产生润物无声之作用。

2.6抓好实习医院最后育人环节

实习医院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延续,是对医学生在校道德教化的社会性实践检验,也是医学生从学校课堂单一的理论认识向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大课堂转换的过程,是医学生实现人生角色转换的开始。因此,医高专学校和实习单位要密切联系,构建医院和学校整体统一、共同育人的全程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教育和实习医院现实状况的脱节只能使职业道德教育半途而废[6]。实习医院要抓住学生接触患者的有利时机通过具体形象的人和事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信仰,坚定医德信念。事实上,医学生在校习得的伦理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与现实发生一定的冲突。首先,针对已经发生和有可能发生在医院的医德败坏行为和负面事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监督,正确认识来自不同渠道的负面现象[7];其次,立足医院制度和文化,定期开展医德宣讲活动,将医院的医德楷模树立为学生励志的榜样,在实践中不断修身律己,牢记行业规范和操作标准;第三;委任医术精、品德好、要求严、经验丰富的带教教师,继续教育学生要在工作中先学做人,再学做事,通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让学生对该行业职业道德有深切的领悟和认同,在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8]。

3结语

大学时期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最好时机。医学院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医德教育从学生进校开始抓起,并不间断地延续到学生临床实践,在强化学生医德认知与信念、增强医学生对行业规范的情感认同,并进而自觉践行医德规范的过程中实现知行统一的目标[9]。事实上,这也发挥了职业道德的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是持久的。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1208

[2]彭勇军.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2,33(3):7374

[3]兰兰.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浅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80

[4]中国社会科学网.孙熙国:育人重在全过程全方位[EB/OL].http://marx.cssn.cn/mkszy/sxzzjy/201701/t20170117_3387247.Shtml,20170117

[5]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8

[6]廖生武,李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9):693

[7]程子军.完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育途径[J].医学与哲学,2005,26(10):75

[8]段新菊.如何加强附属医院实习生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6):3

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新形势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一、引言

新形势下,社会医学观念不断发展,对于医务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现阶段,医患关系紧张以及现实中存在的医生职业道德低的情况不断出现,使人们意识到提高医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学工作者的摇篮,因此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基础上提高未来医疗工作者思想素质的重要手段。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思想道德直接关系着医务工作的水平,关系到人民的健康问题。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学职业精神,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保障。

二、新形势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侧重政治理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建设,以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般作为公共课,而且课程时间短,造成课堂学生人数多,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得不到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足够重视,存在课堂纪律差、考核管理松散的现象。此外,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主要把精力集中在课本理论原则的讲解上,内容抽象枯燥,没有和医学的职业道德结合起来,缺乏实用性和吸引力。

2.偏重技能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不足

现阶段的学校教育,普遍存在重视技能的培养,对于人文教育不足的情况。医学具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然而,医学院校在教育过程中,也主要注重医学技能的培养,忽视了思想方面的教育。此外医学院校专业性比较强,人文氛围以及人文类资源缺乏,对于思想政治课的重视不足。很容易造成医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健全、整体素养不高等现象。这也是医疗工作中医务人员缺乏人文关怀的重要原因之一。

3.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效,没有发挥全员教育的作用

思想政治课程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医学生而言,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外还应该包括职业道德的教育。然而现阶段,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由于学科的差距,对于医学专业的知识、医学精神以及医学的职业道德要求了解不深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渗透。而医学专业课的老师又只是注重专业的技术知识的教育、很少涉及职业道德等思想政治教育,这些都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4.侧重学校期间的教育,对于实习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足

一般来说,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集中在前3年,最后的实习阶段,对于思想教育出现中断的现象。实习阶段学生离开学校被分配到具体的实习地点开展实习,这一阶段医学生开始正式的接触临床工作,是职业道德形成和强化的关键阶段。然而,这一阶段,由于学生的分散性,集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得很困难,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停止和中断,影响了思想教育的连续性,而医学生在这一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负面的影响。

三、新形势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对策

1.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医疗活动不仅需要专业的技能,还要求有较强的职业道德精神。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融入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例如鼓励医学生积极参加关爱弱势群体、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具有良好医德的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具有重要作用。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还要求做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工作,把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结合起来,开展人文思想教育工作。医学院校不应该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学知识,还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综合发展。首先,要发扬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并且根据新形势的要求,进行合理创新,把时代精神融入到人文教育中去,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操。其次,还要增加人文课程以及人文活动,通过先进的实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通过优秀教师感染和号召力,也有利于促进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观念。

3.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增强责任感,这也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首要要求。一方面,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充分调动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所有教师要有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责任,医学专业教师也要做好思想道德的教育工作。医学专业的教师在医学院校数量多,医学专业课数量多,因此,医学教师将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深入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把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对于提高医学生的思想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4.创建良好的思想教育的校园氛围

学校的文化氛围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医学院校应该努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一种努力学习医学知识、同时又具有博爱、奉献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精神的校园氛围。具体来说,可以开展相关的社团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医学职业道德,提高以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举办思想教育的讲座等活动,吸引以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例如通过标语、校训等提高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

5.加强医学生整个教育阶段的职业精神培养

对于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不同阶段,具体内容侧重不同,具体表现为:大学开始的两年主要是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思想政治课堂的教育侧重培养医学生形成正确的医德精神以及价值观、人生观。接下来两年,是医学生学习主要的专业知识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侧重于职业道德的教育,培养医学生形成正确的医德信念,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学校也必须重视这一阶段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和监督,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坚守职业道德的观念。

四、结论

新形势下,医德医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对于顺利开展医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做好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十分重要。针对新形势下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应该根据现阶段医疗卫生的环境以及医学院校中医学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加强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措施。如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思想教育的校园氛围、加强医学生整个教育阶段的职业精神培养,以提高医学生的道德水平、职业素养,促进医疗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燕君.浅析新就业形势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功用[J].文教资料,2010,(22).

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医教协同;职业道德;主体意识;医患关系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未来医疗队伍中的生力军,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的健康不但需要他们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医学。如何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从根本上解决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1]。2014年6月印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要求将医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临床实习等,教育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着力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团队合作的良好职业素养。

1职业道德培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是在临床一线,以“准医生”的身份承担了较重的临床工作,其教育文化和职业道德培育的范畴,远远突破了校园教育文化的界限,成为高度参与社会活动的在校学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但现行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和医师职业精神伦理本质的忽视,影响了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的效果,[2]大多都致力于构建教育管理者的“应然教育”,而不是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实然教育”,严重偏离了教育文化“以人为本”的本质,严重损害了受教育者的利益,自然也就只能形成纯粹理论化的教育,不能落实到实际。职业道德是个相对化、具体化的概念,总是要与某一职业联系起来讨论。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医学职业素养在医疗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医德医风、人文关怀、沟通和服务[3]。医生的职业道德,就是同医生职业活动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并符合或者反映医生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规范、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的总和。相较于其他职业,医生的职业特点包含了更多的主体意识和更强的道德诉求,它要求医生具有精诚仁爱之心、公平正义之心和严格的道德自律。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培养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情操和良好职业素养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根本所在,其效果直接影响到医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行风建设。同时,这也对学生个人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良好的职业道德培育,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深化他们对社会和医疗事业的理性认知,处理好各种复杂关系,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2研究生教育和医师培养的双重属性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临床医生需要终身学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4]。医教协同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兼有研究生和住院医师两种身份,这就意味着,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培养的双重属性。因此,医教协同的德育机制,既要严格遵循研究生教育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医师培养的内在发展规律,积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变革,主动创新德育方法和途径,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学生的科学思维和人文精神的共同发展;注重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能力,使学生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主体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严格的职业道德自律精神。同时,还必须尽可能提供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保障。

3医生职业道德培育的内在属性

医生职业道德培育过程,要经过医学生对医生这个职业进行一定的道德的认知、培养职业道德情感、锻炼职业道德意志和树立职业道德信念并在学习和生活及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第一阶段是职业道德认知。就是让研究生对医生职业道德定义、基本理论、规范准则、有关问题及其内在逻辑关系有全面的学习和深刻的理解。第二阶段是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情感是在对职业道德认知基础上,对医生职业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关系,主动或被动产生的爱憎好恶等情感,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深刻内心体验。它是职业道德培育的关键环节,能影响认知的全面性、评价职业行为的道德性、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培育学生对医生职业道德的深厚情感,才能支撑整个的学习和执业过程,才能期望好的医务行为的产生。第三阶段是锻炼职业道德意志、树立职业道德信念。在对职业道德培育起良好的情感之后,医学生的职业行为将具备很大的积极主动性,在医务行为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就会因为有着正确的认知和深厚的情感,而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这就是道德意志的锻炼过程,再经过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就有可能树立起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职业道德培育自然也会牵涉道德反馈和评判的道德效果的问题,但正如我们所困惑的,良好的道德行为并不一定产生良好的道德效果。道德效果既是道德内涵也是道德外延,是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且职业道德培育也是就整个培育过程而言,所以可以先不谈道德效果。

4职业道德培育的方法和途径

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正是职业精神教育的黄金时期。因此医学院校要切实贯彻全人教育的理念,在重视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5]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以职业道德教育与临床医疗实践相结合,要充分考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殊属性,把培养研究生和住院医师的要求结合起来,要定位准确、目标清晰,特别是要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让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正确引导,并升华为自己人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才有可能培育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促进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和发展。

4.1要重点改进“医学伦理学”的内容和教学

“医学伦理学”是培养医学生、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一门重要人文学科[6]。但经济社会的新发展促进了研究生们的个人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强化,长期以来的单一的教学内容和较为刻板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普遍受到学生们的抵触和排斥。所以,“医学伦理学”课程内容要紧扣医学发展规律,尽量涵盖政治学、历史学、文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内容,全面地分析政治经济社会和人类文明自身的发展的规律;课程教学还要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不同科室轮转的具体情况,走进各科室的病房、走进手术室、走进实验室、走进救援现场、走进社区和农村,广泛地与患者和家属及普通民众进行沟通对话,进行情景式体验教学,把医学伦理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高度融合,促进研究生提升对社会和职业的认知了解,树立起关心他人、敬畏生命的意识,承担起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光荣使命。

4.2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制度化建设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遵循研究生教育和医师培养的内在规律,深入临床一线调研总结,制定出科学合理、可执行性强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建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并纳入到研究生日常培养和管理过程中,给导师带教研究生和研究生自我成长起到规范、引导和监督作用,同时为每一位研究生建立设立职业道德考核记录制度,真实记录其在学期间的医德医风表现;加大职业道德考核在研究生评优评先的综合评定中的比重,并直接与奖助学金、临床津贴挂钩,运用一定奖惩制度,激励和鞭策研究生的职业道德培养。

4.3要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内在需要,激发道德主体性

虽然论述职业道德的时候,多是侧重于谈论职业特殊属性,职业道德的培育也强调人对职业需求的适应和满足,从而会经常性地呈现“人”沦为职业或体制附属物的状态。但是,道德的本质属性还是在于人,在于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发动和自我体验。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要充分重视他们既作为在校的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双重身份的内在需要,引导和满足科学合理的需要,排除掉不合理的需要,不断改进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始终把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当作一个重要目标,构建适应医教协同新形势下的职业道德培养体系。

4.4要重视导师、带教医师和辅导员的作用

实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既是知识的传递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又是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指导者。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医学道德的理论知识,更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给学生做出榜样[6]。要为研究生选择医德风尚好、医术水平高的导师和带教医师,结合临床一线工作实践,直接面对患者和家属,清晰直观地进行教育;辅导员要关心研究生们的日常生活,能及时地为同学们排忧解难,融入学生群体,深入宿舍、课堂、科室了解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综合利用各种班级会议、座谈会、课外活动进行职业道德的培育和引导,对同学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习氛围。

4.5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

在制度设计要充分考虑适应对象的实际情况,而且所有制度的设计都是当时事实情况的综合应对,即使当时可能是对的,时过境迁之后就可能变得不适合了,就需要变革了,这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7]。当前,较为复杂的医疗环境下,医学教育和医疗事业都不是纯粹净土,研究生或者医生也并非与复杂社会没有牵连的独立群体,良好的职业道德培育体系需要相应的保障机制才能良好地运行。医教协同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新事物,一些原有的研究生教育和医师培养保障机制,很可能已经不适合医教协同的新要求,这就需要做出适当的变革,甚至需要建立新的保障机制。比较重要的,一是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要统筹资源,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对研究生的奖励助学补助力度,让同学们没有经济上的压力从而能够安心学习;二是建立防范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保障机制,完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预案,为研究生们创造安全的学习实践环境。同时,也要深入了解研究生在校学习生活、在临床一线工作、在轮转学科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创造条件来解决这些困难。

参考文献

[1]叶稳安,周智美,刘俊荣,等.人文精神视野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8(8):42-43.

[2]黄朝晖.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实践体验教育策略初探[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6,11(4):20-24.

[3]王洪,林巍,赵玉虹.提升医学职业素养培养青年医学人才[J].现代医院管理,2016,4(2):49-51.

[4]郭海燕,谷蓓蓓,张新庆,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医院管理,2015,8(4):10-12.

[5]王雪.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途径初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12(6):956-958.

[6]方晨,张洁.简论如何提高《医学伦理学》的课堂教学质量[J].赤峰学院学报,2016,12(12):257-258.

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1.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途径

根据医学生的实际情况,撰写出适合医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讲义,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讲座。现代医德观要求增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人文关怀,注重注重医患合作的人文化。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观念。因此,只要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育,就需要继续倡导中华传统的救死扶伤、济世、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明确传统文化教育与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息息相关,才能真正实现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应确立为“以患者为中心”,建立“以病人为本”的医疗观念,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

1.2重视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偏少,并且也属于医学院校的边缘学科,以致我国的医学生文化底蕴相对较差,有知识没文化的医学生频出的现象,职业道德素养不高。适当增设医学人文课程可改变这种情况,如医学礼仪、人际沟通课程等,对医学生举止行为规范,对医学生的服务意识进行强化,在医疗实践中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医疗的要求,也是医德的要求。医务人员如缺乏细致、耐心的交流与沟通,就会难以真正给病人解决问题。

1.3加深专业课的思想教育渗透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关键途径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是一项综合工程,它不应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仅通过医学伦不明就里课讲授,而应体现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医学院校要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在专业课教学中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空间。

1.4强化实践教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加以深化。一是在课外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强化职业道德素养。比如,鼓励学生走进医院,走进社区,为患者提供义务服务;通过“义诊”“三下乡”、社会调查、公益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人民的劳苦与艰辛。走进社区,走入农村,帮助弱势人群,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做贡献。二是在学生实习期间深化职业道德培养。实习既是医学生通过临床把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同时也是医学生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德信念的关键时期。在实习期间,如果职业道德教育跟不上,那么,前期的职业道德培养成果就会付诸东流。并针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身边的非道德现象,明确这种现象是暂时的,个别的,必然会得以整顿。强化“以病人为本”的基本思想,使医学生在实习时真正树立起良好的医德医风。

2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对策

2.1改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

把医学伦理学教育与医学生见习实习、参与医疗实践相结合,作为医学生实习见习考核的主要内容,并作为医学生毕业就业推荐的基本依据。通过职业道德实践培养,可以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行为习惯,让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和医德行为统一起来,只有通过医德行为才能强化医德认识,坚定医德情感,内化医德良心。

2.2树立高尚的职业价值观

引导医学生用适当方式满足自己的职业成就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自觉抵御拜金主义思潮。医学生具有职业奉献精神,能真正体会到医疗工作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引导医学生自觉奉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热情,培养医学生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病人献身的精神。

2.3优化职业道德培养手段

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教学医院有计划地对实习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学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措施和重要保证。针对毕业实习教学中,带教老师对学生往往重业务知识和技能的指导与训练,轻视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这一不良倾向,笔者拟就毕业实习教学中有计划地对实习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谈谈自己一些粗略的认识。

1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1 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学生毕业实习教学的内容之一

在医科院校的毕业实习教学计划中,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有明确的要求。各教学医院是毕业实习教学环节的主要承担者,在贯彻、落实教学计划时,必须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落实,有计划、系统地对实习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才能确保毕业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实施实习生职业道德教育时,教学医院的教学管理人员和带教老师要认识到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既不同于在校理论学习期间的单纯进行政治理论和政治素质的学习,也有别于以业务知识学习和业务技能训练为唯一内容的业务进修学习,而是一种要求职业道德教育与业务学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根据教学医院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与方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使实习生在实习期间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1.2 对实习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曾一再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特别是各个行业的职业道德具有很大的示范性,对社会风气影响很大。也就是说,以预防为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原则的我国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1]。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高医疗行业社会风尚的关键一环。因此,在毕业实习阶段继续不断地强化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1.3 在毕业实习期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医学生自身的不断完善

在医学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作为各个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各专业教学计划也开设了关于德育的不少课程,教学过程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与实施。可以说,经过几年的在校理论学习与熏陶,实习生的职业道德养成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在毕业实习阶段我们还必须加强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不是靠某个阶段的教育或强化就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人生连续不断的许许多多个日子有意识的日积月累的过程,职业道德的养成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在毕业实习阶段忽略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对其放任自流,很容易导致其道德滑坡。在毕业实习期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促成医学生向医生转化的重要举措,是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负责的表现,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必定有助于医学生自身素养的不断完善。

2 实习生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2.1 市场经济对实习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改革将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基础推向了市场,医院必然也会受到市场经济的求利原则影响,人们自身的价值取向也在潜移默化地向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倾斜。虽然医疗战线有大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务工作者,但是不可否认少数医务人员在金钱和物质利益诱惑下,道德心态失衡,甚至道德行为失控,导致医患关系出现空前的扭曲。而实习生接触临床工作时日尚浅,如果在未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之前就对医疗行业内部的谋私现象耳濡目染,就会造成理想信念动摇、服务意识淡薄、敬业精神缺乏,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差错事故。这种现象在教学医院医疗工作中时有发生,这显然与国家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初衷相抵触。

2.2 医学模式的转变提高了对实习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

当前,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2]。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在临床医疗实践中,更多的患者不仅希望得到最好的医疗效果,还要求得到更加人性化和周到的服务,这就要求实习生将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提到新的高度。此外,在医学教育上,实习生需要尽快适应新的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成为以人为本,基础、临床、预防医学知识贯通的全面型综合人才。因此,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脱离单纯的生物医学的思维模式,培养观察社会、待人接物的人文素质,提高对患者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分析能力,学会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及心理变化出发,对疾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分析。

2.3 毕业实习教育管理体系发展迟滞,无法满足实习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需求

首先,随着高等医学院校的招生规模扩大,每年的实习生已达到相当规模。而在毕业实习教育阶段,实习教学医院均没有专职的辅导员,负责毕业实习教学管理的相当一部分人员的工作能力、理论水平并不适应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需要;其次,各实习教学医院的实习生是成分比较复杂的群体,存在多专业、多类型、多院校的特点。他们大部分的时间主要投入专业的实践学习,要组织进行集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非常困难;第三,实习生未入社会,思想成熟度低,危机感不强,独立思考能力弱,突然脱离了在校有班主任、年级专职辅导员式的德育教育模式,又面临着临床工作实践、毕业就业等多重压力,思想上产生问题却找不到适宜的解决渠道。无形中增加了实习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难度。

2.4 实习生自身修养的缺陷导致职业道德教育难以显效

当前的医学生几乎全部出自于“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教育模式。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学生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专注于苦读数、理、化教科书,死啃英语,久而久之则完全忽视了对社科人文知识的摄取。而这种“重专业重技术、轻社会轻人文”的倾向往往导致医学生从心理上抵触外界的社会教育和道德教育。正是这种抵触阻碍了他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进程,影响了他们与患者、同事或带教老师之间的沟通,同样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3 对实习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1 职业意义教育

职业意义教育是提高实习生职业道德水平的第一步,目的是通过职业意义教育,提高实习生对职业的认识,培养职业感情。进入毕业实习期前,实习生大多在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有较高的认识。但随着毕业实习期的延长,每天面对来自各地、病情各异的患者,有些实习生就表现出厌恶、烦躁的情绪,渐渐地失去了从医的荣誉感与责任感,进而出现对病人态度的不好,工作不够认真、细致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在实习生中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如演讲会、书法比赛、评优创先活动以及日常的党团组织活动等等,提高实习生对医务工作及其意义的认识,提高工作责任感,努力营造一个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环境和氛围,使实习生自觉地、牢固地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3.2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与医疗工作各环节道德规范教育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医疗各环节道德规范是对所有医药卫生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包括正确处理和调整三个关系方面的准则,即医务人员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医务部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医务人员对医德规范的理论掌握是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付之于实践的基础。因此,毕业实习教学医院应利用对实习生岗前培训的机会,集中、系统、全面地开展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和医疗工作各环节道德规范教育,使实习生上岗前就掌握好各环节道德规范的内涵要求,为他们在临床医疗实践中进一步领会、应用打下基础。

3.3 选择品德好、业务精、敬业负责的带教教师

在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实习带教老师的表率作用是教育成败的关键[3]。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尽可能为实习生选配品德好、业务精、敬业负责的带教老师。同时,带教教师在带教过程中应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自身良好的作风和品德影响实习生,为实习生树立好榜样。带教教师还应该提高教学意识,定期研究和落实带教计划,对实习生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应结合临床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事例有的放矢地进行道德教育,引导实习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3.4 注重环节管理,及时沟通,正确引导

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实习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医院的教学管理部门、科室领导、实习带教老师应注重各环节的管理,采取多种形式如:不定期召开实习生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或征集意见表、个别交谈等,及时与实习生沟通交流,对实习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加以正确引导,把反映在实习生身上的某些不良的职业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针对实习生涉世未深、生活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情绪波动大等特点,在教育、引导方法上以鼓励为主,对实习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5 制定周密的考核标准

医科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根据实习计划要求制定详细的评估标准来考查实习生的实习表现。标准应全面、详细,其中评估品德方面的标准可结合医务人员的道德规范和医疗工作各环节道德规范来制定,使考查可更具体、更客观,促使实习生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用医务人员的道德规范来规范自己的医疗实践行为,同时也促使实习教学医院及带教教师重视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落实职业道德教育的实习目标。

总而言之,为培养大批具有优良道德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医学人才,必须正确认识毕业实习期对实习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改变毕业实习教学中某种程度上存在的轻视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良倾向,积极采取措施,多途径、多形式、有效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在实习教学中把职业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董建文.医学教育手册[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40.

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27-02

1护理职业道德的概念

职业道德是指一定职业范围内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本职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1]。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4个成分构成的,4个成分缺一不可,职业道德的最终指向是职业道德行动[2]。护理职业道德,是在一般社会道德基础上,根据护理专业的性质、任务,以及护理岗位对人类健康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对护理工作者提出的护理职业道德标准和护士行为规范,是护士用于指导自己言行,调整护士与病人,护士与集体,护士与社会之间关系;判断自己和他人在医疗、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等实践过程中行为是非、善恶、荣辱和褒贬的标准[3]。社会主义护德是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人道主义,为人民服务为基本护德原则[4]。

2加强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意义

护士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临床护理的质量和医疗水平,影响着护理学科的发展与完善。护理人员除必须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护理职业道德表现在热爱护理专业、爱医院、爱病人、严守规章制度、钻研护理业务、保守病人秘密等方面[5];加强护理职业道德教育,使护理职业道德转化为护理人员的内在品质,是医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护生的实习阶段是由护生转变为护士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将经历由理性到感性,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6],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实习护生从心理和行为上顺利完成角色的转变,树立正确的、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进而指导护理实践。

3实习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3.1服务意识的培养。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中,医院里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有较强的服务意识。领导为员工服务,医务人员为病人服务,护士热情、对工作敬业,他们提倡的护理服务理念是“我在为别人工作”,这与国内护士认为“我在为医院工作”的思想大相径庭[7]。日本富士虎之门整形外科病院的第一条院训就是“真心实意为病人服务”[8]。2010年1月22日,我国卫生部办公厅印发了《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活动方案开宗明义地指出:加强医院临床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深化医疗卫生与体制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举措。要求各医院夯实护理基础,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护理质量,并将整理床单位、洗脸、梳头等列入基础护理服务规范,彻底改变护理工作中“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9]。由此看来,中国护理事业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层面,首先就要使护理服务理念与国际接轨。护生实习期间初次深入接触医院和病人,可塑性强,在此期间,培养其服务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可行的。

3.2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至80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受当时哲学存在主义与现象学思想的影响,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Engel于1977年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此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学者开始反思自身的专业价值、地位及研究领域等内容。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与Waston,鉴于她们丰富的人类文化学与精神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价值观,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并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为本的人文关怀发展阶段。我国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1020年)》以全国护理工作回忆上明确提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服务于细微之处、营造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尊重病人、帮助病人的氛围”。近年来,在护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已得到普遍的认可,并且在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10]。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实习护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

3.3慎独精神的培养。“慎独”来源于我国古代儒家著作《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能够谨慎行事,坚持原则防止出现违背道德的念头和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11]。“慎独”是护理道德的一种境界,在护理工作中有着特殊的伦理道德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一方面,很多护理工作通常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由护士一个人独自完成的,护士是否具有慎独精神直接影响到护士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和护理工作的质量,这就要求护士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慎独”原则,另一方面,目前实习护生慎独意识普遍不强,更突显了培养其慎独精神的重要性。

3.4职业礼仪的培养。护理礼仪属职业礼仪范畴,是护理工作者在进行医疗护理和健康服务过程中,形成的被大家公认的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其既是护理工作者修养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护理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12]。护理礼仪除具有一般礼仪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护理专业的文化特征,是护理专业行为规范,用以指导和协调护理行为过程中的艺术[13]。有调查发现,88.7l%的医生认为护士职业形象将影响医护质量,19.35%的医生对护士目前职业形象的看法为“一般化”,1.62%的医生认为“不满意”,护士形象状况与病人的需求、医师的期望存在很大差距[14]。而实习护生作为医院的间接组成部分,其职业礼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院形象,在实习阶段对护生进行职业礼仪培养,既可以弥补了护生校内教学方面的不足,又可以提升护生自身素质,维护护生自身和医院形象。

4护理道德教育的研究现状

4.1国外的护理道德教育研究现状。在护理发展史上,从1983年起,就有一门等同于专业课程教育的道德教育课程,之后经过重新考虑,护理道德教育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之前的道德教育课程也在1995年被淘汰[15]。以美国、英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以下特点:①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注重实效性。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对医学教育进行了改革,强化了医学预科的人文教育,并要求医学生进入医学院后,仍要学习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许多院校开始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并得到联邦基金,特别是国家人文科学基金的支持。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1978年也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计划。1999年3月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进一步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对毕业生“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关系课程从第2学年开设,贯穿4学年时间,1987年英国的医学院校就将医学伦理学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并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按一定时间间隔由医学以外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③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包括讨论会、社会活动、角色扮演等。美国的哈佛大学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加强医德的课外教学,学校成立了“哈佛医学院道德期刊编辑部”,学生可以就涉及医学道德的话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并由医学道德教研室为该编辑部提供指导和资助。德国的医学院让学生走进医院,走近病人,开展“关爱生命”义工活动[16]。

4.2国内的护理道德教育研究现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培养目标比较宏观,缺乏具体标准和专业特色,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要求甚少[17],而且目前护理道德教育面临来自市场经济、患者日益增强的维权意识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以及基础教育、护理教育中“重专业,轻道德”的影响[18]。在香港,职业道德准则用于指导护理实践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没有调查结果来反映香港本科护士对职业道德准则的认知情况[19]。因此,加强我国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需不断完善和健全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渠道;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好做法。

5展望

现代护理模式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三个阶段的不断发展,护患关系逐渐从指导-合作型向共同参与型的人本模式转变,作为调整护患关系行为规范的护理职业道德在护理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临床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将护生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升华的过程,是实现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关键阶段。因此,实习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实习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实习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惠珍,苏爱华,张玲,万学英,徐迎春.浅谈护理工作中的道德美[J].社区医学杂志,2007,5(01S):66-67

[2]孙云霞,傅增智.带教情景的建构与实习护生的道德认知[J].德育与素质教育,2008,24:155-156

[3]王玉兰.护士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7):508-509

[4]刘彩英.浅谈护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J].内蒙古中医药,2005,9:52

[5]吴美琴,刘喜梅.导师制运用于护生带教[J].CHINESE NURSIN G RESEARCH,2005,3:556

[6]王斌全,商临萍,金瑞华.护理实习生的职业情感培养[J].护理研究,2005,19(1):80-81

[7]赵文慧,张淑艳.人文关怀护理理念——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J].护理研究,2005,19(9):1704-1705

[8]王亚琴.《日本医院护理模式的探讨》[J].当代护士,2010,11:42-45

[9]冯蓉.我们今天怎么做护理之五我的人生、我的专业、我的职责我做主(中)[J].当代护士,2010,11:4-8

[10]计惠民,蒋鹤生.护理人文关怀影响因素及对策[N].护理学报,2010-11-27(133)

[11]段成花.临床带教老师要注重培养护生的“慎独”修养[J].现代医院管理,2008,2:57-58

[12]李玉,侯继丹.加强护生礼仪教育与形体训练提高综合素质与就业率[J].吉林医学,2009,30(24)

[13]罗菊英,李林.护理礼仪在护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调查[J].?全科护理,2009,7(20)

[14]李玲.高职护生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1):101-103

[15]Fariba Borhani, Fatemeh Alhani, Easa Mohammadi and Abbas Abbaszadeh.Professional Ethical Competence in nursing: the role of nursing instructors [J]. J Med Ethics Hist Med, 2010, 3:3

[16]王星明,王艳华.西方国家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21):30-32

[17]吴蓓雯,曹伟新.从中美护理教育分析中国护理本科教育面临的挑战[J].护理研究,2006,20(5):1202-1204

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Abstract: The medical ethics are adjust between the medical personnel, the medical personnel and the patient as well as the standard of conduct which relates with the society, the school edition the process which forms in the medico medical ethics quality are playing the unreplaceable influential role.

关键词:医学生 医德 医学教育 高职高专

key words: Medico medical ethics medical education quality high specially

作者简介:贾长喜,1981年5月生,男,汉族,河南商丘人,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本科学历,法学学士,商丘市法学会理事,现任教于河南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助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高效校园和谐文化建设。

经过10年的飞速发展,以高职高专为主要模式的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医疗卫生人才,丰富了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对推动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的医疗卫生需要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然而,近年来广泛争议的医德医风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医学教育领域,引起社会对医学高等教育素质培养模式的深入思考。作为培养基层一线医疗卫生人才的高职高专医学教育,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将其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医德教育着力培养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医德素质,为社会打造从内到外、从品德到技能双合格的真正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

一、 招生录取环节

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真正加强对道德标准的把关。几乎所有高等教育院校在招生简章中都概括性地规定了德、智、体条件,部分高校还将“德”条件做了一定的细化。然而,由于 “德”的抽象性和考查的难度,实际录取过程中的确难以把握这一标准,但是作为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率先积极探索道德标准衡量和考查的机制和模式,在培养对象遴选过程中真正重视道德标准的把关,为下一步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二、 入学教育环节

新生入校伊始,对医疗卫生职业的内涵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进而更谈不上对医德内容及作用的理解。因此,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将医德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部分。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职业认知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医疗卫生职业的基本内涵,认同职业的崇高性、服务性、人道性、公益性和特殊性,激发自我职业选择自豪感和使命感及优良医德自我养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通过医德基本内容教育,组织新生集体宣读《医学生誓词》,让学生认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人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社会主义医德,懂得医学是维护人的生命和增进人类健康的科学,懂得医务人员对人民群众和社会所必须承担的重大道德责任,领会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的精神实质,对医德有一个整体的基本认识。可以通过将医德教育与学生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学生日常道德教育入手,延展到职业道德教育,进而具体到医疗卫生职业道德教育即医德教育,让学生懂得医德也是一种职业道德,是处理医疗卫生职业伦理关系的特殊的道德规范,认识到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校自觉遵守学生道德规范,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才会有良好的医德。

入学教育环节的医德教育工作,就如在白纸上作画的第一笔,又如在心灵播下的第一粒种,应被充分重视起来,抓好、做实,为教育对象职业理想的实现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 在校教育环节

高职高专医学生一般学制为三年(部分院校开设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教育),而在校理论学习时间仅为2年,相比本科医学生而言,时间紧、任务重,基础课、专业课、公共课基本充斥了四个学期的所有时间。然而,在集中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通过课堂教学、讲座报告、调查参观等多种途径对他们进行集中的医德教育。

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医德培养和教育工作:

第一,把传授专业知识、医学技术和医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医德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为人师表,传道为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和教师职业道德。只有教师具有崇高的师德和高尚的灵魂,才能影响学生,培养出良好的医德和纯洁的灵魂。另一方面,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教材,精选教学案例,在日常教学中发掘医德教育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医德教育并非只是德育教师的任务,更是所有教育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共同责任。

第二,重视榜样引导作用,邀请专家、名医、学者开展讲座、报告。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当结合像2003年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等时事形势,适时邀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物开展讲座或报告活动,从正面引导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讲座人或者报告人可以是“重量级”名人,也可以是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甚至可以是一名患者,只要能够打动被教育者的心灵,都是有助于医德培养和教育的。

第三,以医德为主题,通过征文、辩论、演讲、社会调查等形式,开展学生参与性较强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理性认识医德、抒发内心情感、辨明是非曲直、表明远大志向,将理性道德和感性道德结合起来,引导其自我培养高尚的医德。

在校学习不只是医学生基础及专业理论学习的关键时期,更是医学生系统了解医德理论并形成医德意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面向基层一线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更应该充分重视对在校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为他们形成高尚的医德奠定坚实基础。

四、 实习教育环节

实习环节是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进而形成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他们初步接触医疗一线,将医德理论初步印证于现实生活并转化为自我医德行为的最初过程,在此重要时期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医德教育对他们医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该真正加强校院全方位合作,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实习生的医德教育。

首先,医学院校在实习生离校之前,应明确提出实习期间医德培养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实践技能的同时将医德理论应用于实习过程,进一步加强医德规范学习,充分认识医德在社会生活重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医德理论分析现实医患关系和医德医风问题,为自身高尚医德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实习医院在遴选带教人员时不但要注重医术的高超,更应加强品德标准的把关,以求品德高尚、德行合一,同时加强对带教人员的教育培训,使他们首先认识到医德教育在带教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在接受实习生以后安排实习之前,应结合医疗实践进行集中的医德、伦理、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提出严格要求,使他们通过实习自觉形成较为明确、系统的医德意识、伦理意识和心理素质。

再次,实习医院应组织实习生参加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通过生动的实例进行医德教育,让实习生有机会了解、接触现实医患纠纷案例,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最后,医学院校还应安排人员在学生实习期间加强与实习医院之间的联系,定期访视,了解实习生的医德培养状况,挖掘优秀典型并进行表扬,发现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纠正不足,强化实习生医德自我培养和教育能力。这样不但有利于现有实习生的医德教育,更有利于学校今后的医德教育工作。

五、 就业指导环节

经过理论学习和实习以后,医学生迈向社会实现就业的前夕,就业指导也是对他们进行医德教育的重要环节,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该把握住这一机会,结合在校理论学习和实习环节对他们医德状况的调查情况,通过开展讲座、组织参观、讨论、征文、辩论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自我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将来职业责任,正确认识平凡与高尚的辩证统一关系,树立投身医疗卫生一线基层的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志向,开展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强的医德教育。在此期间,还可以通过具体表彰在实习环节挖掘的优秀典型,模糊批评某些违背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对他们进行医德自我培养的科学引导,让他们发现自我不足进而自觉改进。

六、 跟踪调查环节

学生就业以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并非完事大吉了,还应该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搞好“售后服务”工作。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的这一时期,城乡、区域乃至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条件、待遇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别,不可否认地影响到医学生就业后对待现实的心态。学校应通过座谈、访谈、发放《调查表》等形式,加强与就业单位的联系,及时了解毕业生的技术和道德“质量”,与就业单位联合进行必要的进一步教育。对于在此过程中发现的“缺陷”和“瑕疵”,也有利于增强学校教育的针对性,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理论和医德教育。

总之,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该首先明确自身培养基层一线医疗卫生人才的办学定位,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大力开展全方位素质教育,将医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切实加强医德教育的实效性,努力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出技术高超、品德高尚的一代又一代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这才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王立成,刘家全.医德教育与修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医德教育;复合型人才;入学教育;理论学习;生产实习

1 加强医德教育的必要性

1.1 加强医德教育是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随着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院校应培养能够从事预防、医疗、护理、康复和保健等卫生工作,品德高尚、基础扎实,具有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对学生不但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而且要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不但要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而且要强化医学职业道德建设。

1.2 加强医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德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医学院校政治课程改革的需要。

1.3 加强医德教育是提高医务人员素质的需要。目前,中国的医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医疗工作具有特殊的责任性,它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老病死。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医务人员既要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水平,又要有高尚的医德人格。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是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2 入学教育时的医德教育

学生刚刚跨入医学院校大门,不了解医学这一职业的内涵,谈不上对医德内容和医德作用的理解。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时,必须把医德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教育过程。

2.1 医德基本内容的教育:医德是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医务人员具体做到不分对象,服务病人,精心治疗,救死扶伤。而社会主义医德的基本原则是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防病治病、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是医学的基本任务和职业特征,要使学生懂得医学是维护人的生命和增进人类健康的科学,懂得医务人员对人民群众和社会所必须承担的重大道德责任,领会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的精神实质,对医德有一个整体的基本认识。

2.2 职业认知教育:向学生阐明医疗卫生职业的崇高性、服务性、人道性、公益性和特殊性,赞扬学生对医学职业的选择,激发职业选择的自豪感和热爱医学事业的情感,加速学生对职业理想的认知,培养学好专业知识的思想、情趣和使命感,激发起培养优良医德的主动性。

2.3 将医德教育和学生道德规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懂得,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调整与处理各种职业伦理关系中,其思想和行为都要遵守的规范和准则。作为学生应自觉遵守学生道德规范,将来成为一名医务人员时才能有良好的医德。学生只有从我做起,从自身小事做起,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品质,在洁白的心灵上播下一颗健康的种子,为职业理想的实现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 理论学习时的医德教育

理论学习是学生在学校较长一段时间的教育,医德育应该不断渗透在理论学习过程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传授。理论教学时医德教育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3.1 把传授专业知识、医学技术和医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医德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教书育人任务,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注重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发掘医德教育教学内容。如讲述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时,指出将恶性肿瘤误诊为良性肿瘤,会使病人贻误治疗时机,治疗不彻底会造成复发、转移甚至危及生命。而把良性肿瘤误诊为恶性肿瘤,又会使病人受到不适当的破坏性治疗,遭受不应有的痛苦、损害和精神负担。借此教育学生,今后在医疗实践工作中应对工作极端负责,精心为病人诊断、治疗和护理,对病人要极端热忱,视病人如亲人。

3.2 利用疾病治疗、护理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的事例,不失时机地进行医德教育。如某医生的医疗技术不错,但医德不良,在医疗活动中,对病人态度冷淡,治疗缺乏细心、耐心,工作马虎,行为轻率,易和患者发生争吵,使病人产生逆反心理,不提供真实而详细的病史资料,不能服从和积极地配合治疗,导致医生高超技能不能完全发挥,产生不良的社会效果。相反,医生有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在诊疗过程中,病人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会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和社会效益,这也是良好医德本身具有的治疗价值。

3.3 组织学生观看医德教育片,开展医德评议,不断完善和巩固医德教育的内容和效果。当学生从录像上看到医务人员在抢救危重病人时进行的口对口人工呼吸,为迅速吸出危及病人生命的气管堵塞物所进行的用口吸引时,可让学生进行医德评价,使他们产生直观的医德情感体验,把道德理性认识和深厚的情感因素结合起来,对高尚医德行为的产生将起着积极作用。

4 生产实习时的医德教育

生产实习既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将医德理论变为医德行为的最初实践过程,对学生医德的形成和发展起这至关重要的作用。

4.1 学生离校前应进一步强化医德教育。对学生提出培养高尚医德的要求,重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医德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教育学生认识医德与医术的关系,教育学生进一步学习医德规范,自觉履行医德规范;教育学生运用医德理论分析评价现实中的医德医风,增强学生自身的“免疫力”,为培养高尚的医德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4.2 学校要与实习医院密切联系,要求带教人员德行兼优,以身作则,在传授医疗技术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医德的培养。要求学生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思想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实习中受到良好医德行为的熏陶,以生动的实例教育学生,给予他们陶冶培养良好医德的机会,在实践中塑造出高尚的医德。

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道德  培养途径

    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医学职业也不例外。由于医务人员的服务对象是身心痛苦不堪的患者,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都对医务人员及其后备力量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寄予厚望。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出现了严重滑坡现象。如何尽快扭转这一趋势,并从根本上确保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已成为摆在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巫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拟从多角度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1重新确立培养目标,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指明方向

    我国传统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以疾病为中心培养诊断一治疗型医学人才.因而出现重医学专业轻人文科学、重医疗诊治轻预防保健、重技术轻职业道德培养的倾向,这也是造成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滑坡的一个深层次原因。进人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医学教育也面临着重大转变。这一转变首先表现在培养目标的重新确立上。根据新形势,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应确立为“以患者为中心”,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预防一诊断一治疗,康复型医学人才。按照这一新的培养目标,医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抬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医学人文精神。医学生要把患者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牢固树立同情患者、尊重患者、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树立对技术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对工作认真负责,为医学事业奋斗终生的理念。可见,新目标的确立必然为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指明方向。

2严把医学生入学关.为医学生的职业遭翻培养盆定基础

    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因而对其也应有特殊的要求。作为医学生,必须有医生的崇高感,即学医、当医生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救死扶伤。此外,还应有一定的社区服务经验,比如在社区卫生机构、养老院、街道组织等做义工,这不但会积累一些服务经验,而且也是体现爱心的一个标志。有了医生的崇高感和一定的服务经验,医学生便会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认识,也会对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产生共鸣。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招生并未体现医学生的特点。有的学生之所以报考医学院校,并不是为了救死扶伤,而是为了挣大钱;有的之所以要到医学院校读书,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有的根本不喜欢医生这个职业,之所以来学医,是因为父母让念的等。有上述想法的学生,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不适合学医的。这也说明把住医学生人学关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医学院校势必要扣探寸考生学医动机和服务经历的考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严把医学生人学关,提高新生的质量,这样才能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增设医学人文课程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西方国家医学教改的新趋势。如1987年英国的医学院校就将医学伦理学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中,并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按一定时间间隔由医学以外的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1995年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总体来说,现在西方国家的人文教育是以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为特征的。与国外医学人文课程相比,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以致我国的医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医德素质不高。要改变这一状况,有必要增设医学人文课程,并把它作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4强化专业课德育功能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应仅仅依靠德育课教学,而应把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医学院校除了增设人文课程,改进德育课教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拓展道德教育的空间。比如在讲解尸体解剖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对死者尊重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往往更生动、更深刻、更具震撼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深化实践中的德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关键途径

    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和讨论中,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加以深化。一是在课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深化德育。比如,鼓励学生走进医院,贴近患者,为患者提供义务服务;走进社区,走人农村,帮助残疾人和弱势人群;组织学生到贫困地区义诊(由具有医师资格的教师带队),搞科普宣传,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做贡献。在这些课外活动中,使学生受到生动而深刻的医德教育,使其逐步树立起“治病救人是医生的神圣职责”、“对患者要一视同仁是做医生的起码标准”等理念,这些对于医学生将来的从医生涯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二是在临床实习阶段深化德育。临床实习既是医学生通过临床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生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德信念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如果医德教育跟不上,那么,前期的德育成果就有付诸东流、毁于一旦的危险。特别是在目前医德滑坡的背景下,医学生进人实月期势必受到来自不同渠道的负面功利因素的濡染,造成理想戈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如有的学生看到医生收受“红包”,得到了“实惠”还没受到惩罚,于是就由原来对收受“红包,鄙视,转化为害怕、羡慕、收受,甚至素要;有的学生对患者缺乏同情心,为了增加临床经验反复给患者检查,加重了患者的身心和经济负担,其对此不但不感到内疚,反而觉得理所应当;还有的学生觉得自己不过是在实习,对自己要求不严,随便迟到,早退,甚至延误治病救人的时机,而他们还不以为然,在心目牛根本就没有把患者当回事等。这些都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要针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身边的非道德现象,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基本思想,严肃实习纪律,使医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树立起良好的医德医风。

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途径

一、前言

职业道德与职业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有着职业特征中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其不仅对从业者的职业活动有一定的规定,对于具体职业在社会中应该负起的道德责任也有一定的规定。从古至今,国内外对于医务工作者的道德规范大致可以分成七个主要方面,即救死扶伤,明确落实好社会主义中的人道主义;尊重患者的权利与人格,对患者做到一视同仁;为患者保守隐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团结协作;严谨务实、专心钻研、奋发进取、精益求精;廉洁奉公,不因公谋私;态度温和、关心患者、体贴患者。因此,要求医学院必须重视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从而为我国医学未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医学院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而怎样培养出具有高尚医德的人才是医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国外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的途径主要有:开设与施行人文课程,设立专门的辅导机构,开展课外课程活动及发挥专业课教育的德育功能。我国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力度开始逐渐加大,各个高等医学院积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与医疗事业的发展实际与发展需求,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时,将对医学生所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当作是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的关键内容,并通过伦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端正教师的德行及社会实践等,积极探究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当前对医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情况并不乐观,在学生进入学校直至毕业离校期间,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缺乏上进心;纪律涣散,生活懒散,追求安逸;考试作弊或抄袭,违反学校纪律;毕业后不愿进入基层单位或者到农村中工作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医学院的人才培养计划。因此,医学院必须重新改革职业道德的教育模式,不断加强教育力度,提高实效性,让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够树立起正确的责任意识,提升职业道德品质。

三、健全与完善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途径

(一)施行人文课程的医德教育

和国外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比较,我国类似课程比较少,对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力度不足,使得我国的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文化底蕴相对薄弱。因此,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将人文课程纳入到医疗实践当中,实现医学和人文课程的一体化发展,避免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等问题的存在,改变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与学生的死记硬背式学习,通过讨论、角色扮演、模拟练习及临床实践等方式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建立医德与医风教育网站

我国各大医学院应该积极建立起医德与医风的教育网站,通过文字与图像及多媒体等形式将医德医风的现状、医患之间的关系、医疗体制的改革现状、医疗卫生的现状及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等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查阅与了解,再通过这些途径将职业道德的教育观念渗透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

(三)开展医疗扶贫的工作实践

根据国外已有经验,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可开展医疗扶贫工作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我国医院的主要服务对象大部分都是一些贫困人群,为了缓解人们看病难的现状,应该鼓励医学生积极到贫困地区给人们提供服务和义诊,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意识。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设身处地地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职业道德得到质的提高。

(四)强化临床实习生的医德教育

医学生进行临床实习不仅是将理论知识转变成为专业技能的关键途径,还是其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加强医德建设、明确医德意识的关键阶段。在临床实习中,医学生在医学上已有的伦理观与道德观会和现实产生一定的冲突,其职业道德并未真正形成,功利道德观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受到金钱的冲击,还有可能出现道德败坏的情况。因此,必须加强对临床实习生医德教育的力度,引导其正确地面对道德缺失情况,督促医学生在新平衡当中找到自己的正确坐标,从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五)树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自我培养意识

医学院长期将德育教育的价值趋向和德育过程混淆,认为教师只要将道德观念与价值概念灌输给学生,就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而事实上,医学生从接受道德教育到职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长期形成过程,其必定会伴随道德能力与道德思维的养成与提高,从而确保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形成,反之学生会出现道德缺失的情况。因此,医学院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道德能力的自我培养,重视职业道德,树立职业道德的自我培养意识,从而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

四、结语

总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学院中开展学生工作的一项艰巨又持久的任务,并贯穿于整个学生教育的过程。要想提高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必须正确认识医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职业道德教育途径,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与人们需求的新型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水英,李海海.急救护理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8):21-22.

医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医学生教育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 培养途径

所谓职业精神,是指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2012年4月18日,卫生部党组制订《关于深入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的工作方案》,该方案指出,医师职业道德是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核心、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新时期医学创新精神是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基石、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目的。

这一要求,不仅适用于临床医务工作者,也适用于医学教育。对医学生而言,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医学生职业情感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医学教育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放在重要位置,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追寻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即培养医学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养成是当前医学教育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职业精神养成教育应贯穿于医学生教育培养过程始终。

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养医学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首先要加强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按照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对医学生施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需不断完善和健全适合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途径,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

一是理论上的,通过理论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从医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素养及其对职业的重要性。明确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体系。职业道德理论课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一种最主要、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它的任务是在理论的层面倍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树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此外,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临床实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二是感受体验到的,通过日常教学活动的渗透、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切身感受体会到的职业精神,并铭记于心。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善、喜、好、恶等言行和情绪直接影晌学生的认知水平。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息就能完成的,教学活动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点,更易于学生接受,更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三是实践上的,学生在实践、实训课教学中,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以自身所具有的职业道德水准,自我约束,自我反省,提升自我,使自己的职业道德不断得以升华,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我们通过积极倡导和组织毕业实习生加入到医院创建医德医风示范活动,组织观看有关医德医风建设的宣传图片和医德教育专题影片,开展医德医风学习交流,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深刻的启发,亲身感受医生肩上的重大责任。

培养医学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其次要加强爱岗敬业教育。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爱岗敬业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

爱岗敬业要从学校教育抓起,在医学生中倡导崇德仁爱,精诚为医的济世精神;强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责任意识和尊重生命、追求纯粹的人文情怀则显得尤为迫切。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在医学生中大力弘扬以人为本、诚信和谐的道德风尚,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敬业精神。真正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驻进心里、融入行动、落到实处;真诚是医患沟通的桥梁,要真正做到一切为病人着想,依靠良好的职业与社会责任为患者服务;真正做到崇尚学术、精益求精,以科学的态度面对病人。

要让学生牢固树立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的思想观念,秉承关爱生命、救死扶伤的光荣传统,爱岗敬业,勤于业务,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把更好的服务献给病人,把更好的形象留给社会,用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就医需求,努力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风端正、人民满意的好医生。

培养医学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还要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主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

因此,要求老师对学生的培养要从“知识型”向“创新型”转变。这一新的人才观念要求医学教育必须树立创新教育原则,通过对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