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校园安全论文范文

大学生校园安全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校园安全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校园安全论文

第1篇

校园安全 文化体系 范畴 重构

一、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特性

文化体系是反映一定时空范围内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状态的各类实物载体和符号载体的内容。校园安全文化体系指在学校办学活动中,为保护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以及公私财物安全、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素质而由校内外各类对象共同塑造、践行并对师生员工产生濡染的各类活动状态、实物载体和符号载体的内容总和。校园安全文化体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校园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更是社会安全文化体系在校园的延伸和拓展。

在研究和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过程中,要深入认识和了解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就必须对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相关要素进行归类划分,这样就产生了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范畴。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范畴是校园安全文化的创生主体在长期创生校园安全文化的体验的基础上对校园安全文化的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映,是对校园安全文化属性所作的主观概括,是在主客观互动基础上对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相关要素所作的归类。

日常生活中,没有固定不变的范畴,范畴的构建具有动态性。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界定,要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视具体情况而定[1]。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技术和核电工业的崛起,人类开始形成了以预知预控观为核心的超前预知的安全文化。这一过程反映到哲学层面上就是人们安全认识论和安全方法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2]。校园安全文化作为社会安全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范畴并非静态存在,而是要不断与时俱进,随着人们对社会安全文化的认识水平和价值取向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二、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解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安全的理论研究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人类安全文化的内涵日益丰富,社会大众的安全认识迅速提升,不断推动着社会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发展。目前,人们对于社会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认识,已经扩展到以下三个体系:形态体系、场域体系和对象体系。从形态体系来看,安全文化的范畴包含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从对象体系来看,文化是针对某一特定对象来衡量的,不同的对象要求不同的安全文化内涵。从场域体系来看,安全文化建设总是针对一定的空间来讲的,不同空间场域的安全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具有差异性和典型性[3]。然而,通过对近年来关于校园安全文化范畴的研究文献的分析能够发现,目前学界对于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狭隘性。这种狭隘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窄化了校园安全文化的体系范畴。目前关于校园安全文化的研究文献都没有看到校园安全文化是一个由形态体系、场域体系、对象体系有机构成的复合体系,仅把校园安全文化看成一个由不同层次有机构成的单维体系——形态体系,几乎未对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场域体系和对象体系进行深入探讨。

窄化了校园安全文化的场域体系。现有研究文献基本都是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空间范围局限于校园的内部场域。这种认识局限导致了长期以来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一直实行封闭式安全文化创生模式,没有看到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空间范围还应涉及家庭、社区等场域,以及大众传媒等因素,没有看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与社会安全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未能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等场域间的深度合作。

窄化了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现有研究文献基本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对象局限于学校内部场域的成员。在谈及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时,都是基于学校内部场域的人员群体,纯粹把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看成校园决策者、管理者、安全工作者、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校内人员的事情,完全忽略了学生家长、社区人员、校园周边人员及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持作用。

上述认识上的局限性,导致了当前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在实施中存在很大的误区和盲区。误区在于仅仅从校园场域内部着手,依靠校园内部的对象主体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策略都是基于校园内部场域,一定程度上把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孤立于社会安全文化建设之外,未能充分发挥社会安全文化在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前提作用和指导支持作用。盲区在于没有看到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在空间上的完整性,在对象上的开放性,在形态上与外部的关联性,没有充分发挥校园外部场域各类对象体系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三、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重构

构建适合我国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范畴,能为我国校园安全文化的理论研究奠定范畴基础,能为校园安全文化的构建实施和管理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导。随着社会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不断发展,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内涵亦需与时俱进,进行重构。基于安全文化的理论视角,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体系内涵,需要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1.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

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精神层面是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的核心层,体现着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的思想灵魂。制度层面是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的中间层,是校园安全文化思想灵魂的文字表征,体现着校园安全文化的规范性和约束性。物质层面是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的表现层,是校园安全文化形态体系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物质载体和实践折射。

校园安全文化的精神层面主要指校园安全观念文化,主要包含两大系统:信念系统和价值系统[5]。信念系统主要指校园内部场域的安全对象,包括学校的决策者、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所具有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安全准则等。价值系统主要指校园内部场域的安全对象所具有的安全道德、安全审美、安全传统、安全风俗、安全习惯等。校园的安全观念文化是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和提升校园安全行为文化、制度管理和物态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校园安全文化的制度层面主要指校园的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校园安全行为文化主要指在校园安全观念文化的指导和影响下,学校的决策者、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校园安全行为文化是校园安全观念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作用和表现着校园安全观念文化。校园安全管理文化,是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指对校园组织和校园人员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的影响和作用,集中体现了校园观念文化和物态文化对学校各类人员的要求。校园安全管理文化主要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规章制度、管理手段等方面,其中安全管理手段文化主要包括思想管理、法律管理、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等。

校园安全文化的物质层面主要指校园的安全物态文化。校园安全物态文化是形成校园安全观念文化和管理文化的条件和基础,体现了学校决策者和管理者的安全认识和安全态度,反映了校园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学,折射出校园安全行为文化的塑造成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安全物态文化体现为教育教学的设计、方式和手段的本质安全性;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技术工具、设施设备、仪器装置等物态本身的安全性,教育教学的活动环境和活动条件的安全性等。

2.校园安全文化的场域体系

校园安全文化的场域体系主要指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所涵盖的空间范围。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场域体系区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可以分为外部场域的安全文化和内部场域的安全文化。校园外部场域的安全文化主要是指政府部门、社会大众通过法律、政策、舆论等对校园安全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教育行政、学生家庭、所属社区、校园周边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机构等对校园安全工作的具体支持。校园内部场域的安全文化,主要指校园内部承载不同功能的教学区、实验区、活动区、生活区等场域的安全文化。从学校层次来看,可以分为高等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所等场域的安全文化。从区域环境来看,可以分为城区学校、郊区学校、农村学校等场域的安全文化。从行业类别来看,可以分为职业院校、普通院校、成人院校等场域的安全文化。不同场域体系的学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近年来,我国校园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外部环境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社会分配体制的渐进改革,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利益诉求日益复杂化、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当前正处于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时期,这些因素形成的冲击波是对校园外部场域安全文化构建的巨大挑战,使校园所处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和易变。内部环境方面,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学校与外部的联系更为密切,使学校内部场域的对象体系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选择更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在此背景下,维护和改善校园的安全,仅从校园内部场域的诸因素着手,已经无法有效保证校园的安全。

从系统论分析,校园属于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的安全运转有赖于系统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的紧密配合与相互支持。校园内部场域和外部场域的要素总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其中学校内部场域的诸要素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处于主导和核心地位,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仅仅依靠学校场域诸要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还需要家庭、社区等外部场域要素的共同承担和协同配合,使三者在安全教育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互补协调,发挥校园安全内外部环境的整体育人效应。

3.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

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是指校园安全文化总是针对具体的人员群体而言的,是对某一特定群体的衡量。从空间场域来看,这些人员群体涵盖校内场域和校外场域。依据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对象所属的空间场域,可以将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分为内部对象体系和外部对象体系。内部对象体系主要指校内场域的人员群体,具体包括校园法人代表或决策者、各级管理人员、安全专职人员、教师、学生、职工及其他人员。外部对象体系主要指校外场域的人员群体,主要包括学生家长、社区人员、校园周边人群等。

校园安全文化对象体系所处的场域不同,所要求的安全文化的内涵、层次、水平也就不同。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内部对象体系的安全素质既是实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手段,也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外部对象体系的安全素质,是实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辅助途径和辅助手段,旨在通过外部对象体系安全素质的培养来促进内部对象体系的安全素质,即外部对象体系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是服务于内部对象体系的,是加强内部体系安全素质的一种途径或手段。在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调动内部对象体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需要高度重视外部对象体系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麦成.论范畴构建的不确定性.河南社会科学,2012(10).

[2] 朱翔天.安全文化的哲学解读.安全生产与监督,2008(3).

[3] 罗云.现代安全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第2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校园安全文化是指“高校为维护广大师生的正当利益和保障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完善校园安全设施和安全监管制度,以预防和消除在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专题活动中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而营造稳定、和谐、安全校园环境的一种文化现象,包括物资与精神两方面。”[1]校园安全文化问题虽然广泛存在于中国各高校,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极为薄弱。时至今日,关于校园安全文化的研究论文主要有:孙晔《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2],邓国林、朱蓉蓉《试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3],陈良栋、夏向阳《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4],熊雁兵、翟兆斌、张勇《大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探讨》[5]等。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不同时期相关地域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据统计,到2012年在校学生将超过2500万人。高校扩大招收规模,致使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这不仅体现在盗窃、诈骗等常见安全事件,而且涉及人身安全的也屡见不鲜。开放式的校园,使其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化,这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较好地解决校园安全问题,中国教育学会在“十二五”科研规划中,将《学校安全教育与校园安全防范的应用性研究》作为一个重点课题立项研究。研究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对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较好地解决当前高校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有深远意义。

一、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高校健康、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决定高校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同时对师生个体特征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高校健康、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高校扩招与规模不断扩大,加之开放式的特点,导致校园内外环境日益复杂化,不安全因素增多。校内主要体现为偷盗、使用违规电器、违规操作实验器材、社会不法分子入校犯案等。同时,校园周边网吧、KTV和其他娱乐场所也是高校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成为安全事故频发地。据笔者调查发现,高校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很多特点,如突发性、多样性和季节性等,近年来事故发生率逐年递增,使得校园安全受到极大冲击。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对学生本人及家庭造成重大打击或影响,而且也会引起极大的社会反映,更有甚者,校园环境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与祖国未来。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校园安全问题。各种校园安全事故警示我们,应特别重视和保护师生在教学、学习及其在校园周边公共场所的安全与健康,这是新时期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建立完善的校园安全防护体系,高校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影响学校竞争力

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中,校园安全文化是最关键部分,其建设水平成为衡量学校竞争力的标尺之一。通过强化校园安全文化力量来保障师生员工人身、财产安全,在新时期已被纳入评价一所高校是否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基本范畴。高校要想提高竞争力,首先要保障基本教学、科研、学习等活动顺利进行,避免师生员工的人身、财产受到侵害,但由于校园内外环境受社会变革的影响日趋复杂化,校园安全受到极大冲击,因而应站在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高度,努力抓好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从而为校园稳定与和谐提供必要保障。笔者认为要充分注重以下两点:首先,要让校园安全理念与安全价值观在领导的态度和行为中体现出来,并将其落实到学校管理制度中。其次,除把安全管理融入教学实践中之外,还应将相关规章制度落实到领导与师生的行为方式中。只有这样才能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氛围,以便使提升学校竞争力。

(三)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具有教育、规范和激励功能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自身功能方面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第一,教育功能。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它不仅影响师生员工的安全理念和应对各种安全问题的行为,而且在应对其他非安全因素时,也表现出明显的责任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扼杀或减少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二,规范功能。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对师生员工能起到规范作用,经过教育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员工的安全行为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他们会自觉地以校园安全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为追求,这能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安全行为的出现。第三,激励功能。校园安全文化在支配师生员工行为的同时,在精神上也起到支配作用,具体表现为他们对各种不安全行为会避而远之或是勇敢地作出反应。

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

对于高校来说,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又迫切的长期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校园安全文化内涵缺乏

高校在长期建设和实践中,校园安全文化内涵不断得到丰富,但时至今日,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开放式的校园,决定了校园内除学生之外必然还有一部分社会人员流动,从而增加了校园安全管理难度。相关领导虽已看到这一事实并也想努力构建平安、稳定、和谐校园,但部分管理者做的却只是一些日常工作,不仅对安全文化建设重视不够,而且他们不能从学校长期实践经验与安全管理特征中,提炼出可以代表本校安全文化内涵的文化用语。第二,高校虽然投入大量经费购买诸多安全器材,但缺乏利用这些安全器材宣传、弘扬校园安全文化的运行机制,因而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其应有之作用也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第一,校园安全文化教育体系不够健全。纵观各地高校均采用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将安全理念向学生灌输,但事实上这种教育模式效果并不理想,绝大多数学生对其并不认可。因为它不仅缺乏事例分析,而且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这就显得比较枯燥、无力,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此外,高校学生长期生活在安全事故相对较少的校园里,因而在思想上还未对安全问题形成一种警惕感,在这种思想模式下,安全教育的效果必定非常有限。第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传统的教学内容未把安全文化纳入其中,同时,也无需通过考试或采用其他方式考察学生对安全知识的了解情况,因而“一旦文化本身无法依靠自身强大的教育感化功能影响学生的行为,则这种安全文化很可能会流于形式。”[6]

(三)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缺乏支持力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不能只靠学校本身努力,而应积极争取外界支持,外界支持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进展与成效。但是国家与社会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第一,经费不足。新时期国家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更加重视,但我国高校数量众多,在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背景下,国家用于高校建设的经费有限,因此,现阶段用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经费相对于实际需求来说,仍然存在严重不足,尤其在安全设施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第二,缺乏社会支持。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任务,社会为其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都将对其产生积极作用,但事实上社会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不仅影响建设进程,而且效果也不明显。

三、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

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应全面落实高校安全管理责任制,狠抓高校学生人身安全教育与心理安全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多渠道宣传,培育校园安全文化精神。

(一)全面落实高校安全管理责任制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离不开领导支持与带动,落实“一把手”负责制,从行政管理层面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保证,而班主任、辅导员等则是教学管理层面的主要责任人。

第一,在行政管理体系中,校、院两级领导干部是安全教育工作的负责人。首先,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应兼任学校安全教育领导组组长,成为全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首要负责人,其他校级分管领导应兼任副组长,是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直接负责者。其次,学校与各学院之间通过签订“综合治理责任书”,明确各学院党政“一把手”为所属院系安全教育工作的主力抓手,形成一种层层负责制。校、院两级主管领导既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计划,也要亲自抓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以便在全校形成一种有效的安全教育机制。

第二,在教学管理体系中,各院系分管领导、班主任等都是安全教育工作最直接的负责人。首先,各院系应积极与保卫部门建立起长效协作机制,将安全教育以不同形式深入课堂、班级和宿舍,从而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其次,高校应划分片区,并指定各片区安全文化建设责任人,如果高校存在多个校区,还应在各个校区设立安全员,以便协助校区负责人抓好安全管理工作。总之,只有将安全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人,才能营造出一种有效的安全教育责任文化。

(二)构建安全教育体系,重点抓好学生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教育

高校学生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必须加强人身安全与心理安全教育,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第一,高校应加强学生人身安全教育。首先,高校应健全以保卫处为主导的专职保安队伍,完善相应救助服务体系。校园保安或校警是保障校园安全的中坚力量,在创建平安校园中扮演主要角色,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很多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徒步式巡逻,这种方式虽有其必要性,可在新时期已不能满足校园发展需求。笔者认为应构建由校园机动车、电动自行车和徒步组成的“三位一体”巡逻巡更体系,以便提高见警率。通过提高见警率,引导学生自觉关注安全问题,从而达到人身安全教育的目的。其次,组建一支由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学生组成的安全协管队伍,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防护体系中,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信息员、人力资源的主体作用,而且还可以起到宣传、示范的带动作用,利用这种辐射功能对其他学生宣传安全知识,进而形成对安全知识文化的认同。最后,学校或学院积极开展各种安全知识征文活动、安全教育专题讲座等,积极为学生创造学习相关安全知识的机会,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有助于营造出良好的安全文化。

第二,高校应普及心理安全教育,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心理特征,在学校设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而在各学院也相应设立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站,通过配备专职心理教师,进而提供各种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其次,学校应邀请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专家或专科医生到校讲学,以便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指导。最后,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组织观看相关电影等,这对建立心理咨询评估制度有重要意义。

(三)重视宣传,普及安全文化知识

让安全文化知识在全校内普及,是搞好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笔者认为,要想使安全知识得到最大化普及,关键在于宣传。第一,学校应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体系。首先,学校要敢于打破将全校学生集于一个大礼堂听安全教育的传统模式,更多地应采用以学院为单位的小班制安全教育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更具针对性,效果更明显。其次,安全教育进课堂,教师应把高校学生经常遇到的安全问题进行分类,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传授相关防范方法与避害技巧,进而增强受教育者的安全意识。第二,播放安全教育专题片,这是宣传安全知识最直接、最形象的方式。通过组织观看影片向学生宣传一系列安全常识,从而起到一种安全警示作用,让安全意识及其避害技巧在每个学生头脑中留下烙印。第三,学校应制作安全教育小册子,集中印制安全知识的同时,适当附带相关典型事例,这可以让安全教育融入学生生活,使学生更加注意安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校报、广播、微博等多种信息交流平台向学生介绍和宣传各种安全信息与知识。

总之,随着校园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化,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但面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积极研究和探索应对措施,通过构建校园安全防护网络,将各种校园安全隐患扼杀在源头。

参考文献:

[1]胡源春,刘江华.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实践与创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2]孙晔.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J].现代情报,2002(8):116.

[3]邓国林,朱蓉蓉.试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J].江苏高教,2008(2).

[4]陈良栋,夏向阳.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

第3篇

关键词:大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回顾近年大学校园,暴力事件、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校园内外不稳定因素频现,大学校园安全问题愈演愈烈。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除了为学生提供高层次、综合性的知识,为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等提供平台之外,如何营造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并逐步形成系统性的大学校园安全文化也应是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大学校园安全文化概述

近年来,随着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不断转变,我国大学办学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深化与细化,大学校园内不论是人员结构还是校园设施都呈现出动态、复杂、多变的新特征。与此同时,诸多大学上至校园安全理念下至校园安全管理均未形成行之有效的体系。大学校园安全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涉及安全文化的内容,又涉及大学校园文化的部分内容。但就目前的理论研究来看,我国的学者并未明确安全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概念。本文认为,大学校园安全文化是指,在大学工作范围之内,为保障校内所有人员包含教师、学生以及行政工作人员等的人身与财产安全所建立的、统一的安全理念、规范化管理体制以及完备的安全设施等的总和。具体而言,大学校园安全文化因其管理内容、对象等的特殊性具有独特的内涵。

1.管理对象的复杂性

大学校园安全所管理的对象除了大学生外还包含了大学校园内的教职工等人员。因此,管理对象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管理对象数量庞大。目前中国的每所大学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庞大的人员数量加大了管理工作的难度。其次,管理对象来源复杂。大学校园内,不论是教职工还是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地域,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均有所不同,因此,在日常人际交流当中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之间的协同既是引发安全纠纷的焦点,也是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最后,管理对象年龄特殊。大学生是校园安全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一时期的他们却正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年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大学生极易冲动,感性大于理智,并且普遍缺乏法律意识,这更加大了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2.管理内容的多样性

从广义上讲,大学校园安全管理范围既应包括校园内部,也应包括校园周边。狭义上指大学校园内部,本文所指管理范围为狭义上的,其涉及的内容应包含财产安全、人身安全两大方面。具体而言,财产安全既包含私人财产也包含公共财产;人身安全则包含了生命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名誉安全、隐私安全、著作安全,等等。

3.管理工作的长期性

大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其管理工作应从大学设立之初延续到大学终止,而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成则需要更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因此不论大学内人员如何流动,在校园安全文化建立过程中上到顶层的安全理念、规章制度,下到基础安全设施的维护上均应具有前瞻、稳定以及长期性。

二、大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安全文化建设是校园安全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

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健全的安全文化体系是校园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相对于大学校园内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来说,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密不可分。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安全人员、安全设施等硬性条件的支撑,更需要安全文化打造出的和谐、有序的安全氛围等相关软文化的支撑。而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正是致力于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校园氛围,让安全意识深植于每个人的心中,落实到每项工作之中。

2.安全文化建设是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期间,他们除了学习科学知识以外,还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安全意识的培养理应成为法律意识、人格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囿于传统教育观念或习惯,大学生培养中往往重视智商疏忽了情商,这也是造成当今大学生自杀、抑郁等各种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而安全文化建设中法律知识的讲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心理方面的辅导,有利于疏导学生的情绪。因此,安全文化建设能够从根本上重塑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3.安全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是“中国梦”的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实现“中国梦”首先要为大学生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又是通过安全观念的倡导,促使校园内师生员工尽快形成安全观念,树立安全态度,养成安全习惯,践行安全行为,从而形成完整的校园安全体系。其次,安全文化建设打造出校园安全体系,进而形成的和谐、安全的校园氛围,既保障了大学各项活动安全有序地开展,又有助于大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最后,大学核心竞争力有赖于大学的创新性发展,而安全文化的建设则是保障大学创新性发展的安全外壳。因此,安全文化建设既是大学培养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性要求。

三、大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4篇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这种商务活动新模式已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经济活动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接受并喜爱网上购物,可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安全问题依然是制约人们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最大问题,因此,安全问题是电子商务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和保证电子商务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校园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在校园环境下的具体应用与实现,其安全性也同样是其发展所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因此应当着重研究。

1校园电子商务概述

1.1校园电子商务的概念。

校园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下的具体应用,它是指在校园范围内利用校园网络基础、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安全通信手段构建的满足于校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园内单位、企业和个人进行商务、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活动需要的一个高可用性、伸缩性和安全性的计算机系统。

1.2校园电子商务的特点。

相对于一般电子商务,校园电子商务具有客户群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稳定、网络环境优良、物流配送方便、信用机制良好、服务性大于盈利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是校园开展电子商务的优势所在。与传统校园商务活动相比,校园电子商务的特点有:交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快捷方便、交易成本较低。

2校园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2.1校园电子商务安全的内容。

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内容从整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校园网络安全和校园支付交易安全。校园网络安全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安全、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等。校园支付交易安全的内容涉及传统校园商务活动在校园网应用时所产生的各种安全问题,如网上交易信息、网上支付以及配送服务等。

2.2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威胁。

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威胁同样来自网络安全威胁与交易安全威胁。然而,网络安全与交易安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的,网络安全是基础,是交易安全的保障。校园网也是一个开放性的网络,它也面临许许多多的安全威胁,比如:身份窃取、非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授权访问、冒充合法用户、数据窃取、破坏数据的完整性、拒绝服务、交易否认、数据流分析、旁路控制、干扰系统正常运行、病毒与恶意攻击、内部人员的不规范使用和恶意破坏等。校园网的开放性也使得基于它的交易活动的安全性受到严重的威胁,网上交易面临的威胁可以归纳为:信息泄露、篡改信息、假冒和交易抵赖。信息泄露是非法用户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盗取或截获交易信息致使信息的机密性遭到破坏;篡改信息是非法用户对交易信息插入、删除或修改,破坏信息的完整性;假冒是非法用户冒充合法交易者以伪造交易信息;交易抵赖是交易双方一方或否认交易行为,交易抵赖也是校园电子商务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2.3校园电子商务安全的基本安全需求。

通过对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威胁的分析,可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看出校园电子商务安全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交易对象的身份真实性、交易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交易信息的有效性和交易信息的不可否认性。通过对校园电子商务系统的整体规划可以提高其安全需求。

3校园电子商务安全解决方案

3.1校园电子商务安全体系结构。

校园电子商务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从系统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的规划。根据校园电子商务的安全需求,通过对校园人文环境、网络环境、应用系统及管理等各方面的统筹考虑和规划,再结合的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总结校园电子商务安全体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结构,如图所示:

上述安全体系结构中,人文环境层包括现有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以及校园电子商务特有的校园信息文化,它们综合构成了校园电子商务建设的大环境;基础设施层包括校园网、虚拟专网VPN和认证中心;逻辑实体层包括校园一卡通、支付网关、认证服务器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交易服务器;安全机制层包括加密技术、认证技术以及安全协议等电子商务安全机制;应用系统层即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包括网上交易、支付和配送服务等。

针对上述安全体系结构,具体的方案有:

(1)营造良好校园人文环境。加强大学生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道德教育,培养校园电子商务参与者们的信息文化知识与素养、增强高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共

同营造良好的校园电子商务人文环境,防止人为恶意攻击和破坏。

(2)建立良好网上支付环境。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建立了校园一卡通工程,校园电子商务系统可以采用一卡通或校园电子帐户作为网上支付的载体而不需要与银行等金融系统互联,由学校结算中心专门处理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可以大大提高校园网上支付的安全性。

(3)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建立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可以为校园电子商务系统提供安全认证的功能。

(4)组织物流配送团队。校园师生居住地点相对集中,一般来说就在学校内部或校园附近,只需要很少的人员就可以解决物流配送问题,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不需要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在校园内建立一个物流配送团队就可以准确及时的完成配送服务。

3.2校园网络安全对策。

保障校园网络安全的主要措施有:

(1)防火墙技术。利用防火墙技术来实现校园局域网的安全性,以解决访问控制问题,使只有授权的校园合法用户才能对校园网的资源进行访问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防止来自外部互联网对内部网络的破坏。

(2)病毒防治技术。在任何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力,校园网虽然是局域网,可是免不了计算机病毒的威胁,因此,加强病毒防治是保障校园网络安全的重要环节。

(3)VPN技术。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已经建立了校园一卡通工程,如果能利用VPN技术建立校园一卡通专网就能大大提高校园信息安全、保证数据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安全传输。有效保证了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且易于维护和改进。

3.3交易信息安全对策。

针对校园电子商务中交易信息安全问题,可以用电子商务的安全机制来解决,例如数据加密技术、认证技术和安全协议技术等。通过数据加密,可以保证信息的机密性;通过采用数字摘要、数字签名、数字信封、数字时间戳和数字证书等安全机制来解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决信息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的问题;通过安全协议方法,建立安全信息传输通道来保证电子商务交易过程和数据的安全。

(1)数据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电子商务中最基本的信息安全防范措施,其原理是利用一定的加密算法来保证数据的机密,主要有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对称加密是常规的以口令为基础的技术,加密运算与解密运算使用同样的密钥。不对称加密,即加密密钥不同于解密密钥,加密密钥公之于众,而解密密钥不公开。

(2)认证技术。认证技术是保证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是网上交易支付的前提,负责对交易各方的身份进行确认。在校园电子商务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中,网上交易认证可以通过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例如校园一卡通系统)来进行对交易各方的身份认证。

(3)安全协议技术。目前,电子商务发展较成熟和实用的安全协议是SET和SSL协议。通过对SSL与SET两种协议的比较和校园电子商务的需求分析,校园电子商务更适合采用SSL协议。SSL位于传输层与应用层之间,能够更好地封装应用层数据,不用改变位于应用层的应用程序,对用户是透明的。而且SSL只需要通过一次“握手”过程就可以建立客户与服务器之间的一条安全通信通道,保证传输数据的安全。

3.4基于一卡通的校园电子商务。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网建设和校园一卡通工程建设逐步完善,使用校园一卡通进行校园电子商务的网上支付可以增强校园电子商务的支付安全,可以避免或降低了使用银行卡支付所出现的卡号被盗的风险等。同时,使用校园一卡通作为校园电子支付载体的安全保障有:

(1)校园网是一个内部网络,它自身已经屏蔽了绝大多数来自公网的黑客攻击及病毒入侵,由于有防火墙及反病毒软件等安全防范设施,来自外部网络人员的破坏可能性很小。同时,校园一卡通中心有着良好的安全机制,使得使用校园一卡通在校内进行网上支付被盗取账号密码等信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超级秘书网

(2)校园一卡通具有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能够对参与交易的各方进行身份认证,各方的交易活动受到统一的审计和监控,统一身份认证能够保证网上工作环境的安全可靠。校园网络管理中对不同角色的用户享有不同级别的授权,使其网上活动受到其身份的限制,有效防止一些恶意事情的发生。同时,由于校内人员身份单一,多为学生,交易中一旦发生纠纷,身份容易确认,纠纷就容易解决。

4结束语

开展校园电子商务是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已有许多高校开展了校园电子商务,它极大的方便了校园内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可是与此同时,安全问题成为制约校园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安全、便捷的校园电子商务应用环境,让师生能够方便可靠的进行校园在线交易和网上支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付,是当前校园电子商务发展要着重研究的关键问题。

第5篇

>> 积极推进企业安全文化的创建 项目安全文化创建思路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刍议 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现时思考 校园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解析与重构 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初探 关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校园心理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 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 幼儿园如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 创建安全文明校园,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构筑校园安全文化 实现校园安全模式转变 浅析创建安全文化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依托安全文化创建和谐稳定安全生产环境的实践 HSE管理体系在企业安全文化创建中的作用 煤企安全文化创建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打造安全文化品牌 力促示范矿井创建 试论如何创建建筑施工项目安全文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孙俊三,雷小波.教育原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4] 阂容,罗嘉文.师生关系研究综述[J].教学研究,2006.

[5] 钟启泉,崔允激,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颜斐.全国学校安全教育网[EB/OL].[2015-12-31].http:///new.asp?id=1.

第6篇

【 关键词 】 网群建设;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安全

Research on the Network Group Construction and Network Culture of

Safety Management of Baoding University

Liu Jin-song Chai Wen-lei Zhang Bin

(Network Center,Hebei University HebeiBaoding 071002)

【 Abstract 】 The university network group construc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ulture,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learning knowledg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but also make the ideological field multivariate, diversity,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are further exposed, to the culture of campus network construction to offer new task. Baoding City complies with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culture in the University, took a series of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network culture safety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cultur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afety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Baod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network culture securit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 Keywords 】 network group construction; network culture; safety of network culture

1 高校网群建设

高校网群建设通过数字化、多媒体、全时性传播,实现跨越高校物理界限,了不同形态的高校校园文化间的信息壁垒,形成了教学、学习讨论、资料搜寻、日常交往、生活服务、学生管理等多种功能的网上文化集合体。在高校网群中,符号、图像、音频、视频等,都已经成为高校师生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有效工具。

网群建设内容广泛、样式丰富、载体先进、风格多样。它包括新闻、动漫、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论坛等,还包括网上传播的各种信息、网络视频、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的教育、培训、网络出版等。高校网站资源不仅是宣传学校形象、宣传学校理念的窗口,也是全方位便利师生、服务社会的门户。一所大学的网站建设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的精神、文化、科研、教学、服务等诸多领域的社会与国际形象。此外,不断建立贴近教学科研、贴近干部师生、贴近校园实际,能有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具有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网站资源,形成学生们乐于接受网站形象、乐于利用网站资源、乐于通过网络成长的新局面,使校园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占领校园舆论的主阵地。

高校网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它的建设和发展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目标,又要有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有序的可操作性。高校网群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管理和规范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培养校园网络行为主体特别是学生健康向上、积极理性的网络自律行为,以主流文化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建立和谐有序的校园网络环境,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2 高校网络文化安全

高校网络文化是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基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创造的一切财富和精神的总和。高校网络文化是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以高校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数字化互动媒体为载体,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沟通的行为方式及其道德和规范的总和;是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它包括所有与网络直接相关的校园文化部分,自然而然地体现和反映了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浓厚与否、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如何。

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校师生在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平台上,由于长期交流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特点、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等。它以整个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念为核心,不仅包括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物质实体,还包括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法律、制度和言行规范等制度体系。而网络文化安全是指保证高校网群及网络文化系统正常运转并免受不良内容侵害,维护高校教学科研正常有序发展,指导高校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为专业学习提供服务,指导学生在复杂、多元的虚拟世界中坚持稳定健康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

3 高校网群建设与网络文化安全防控体系

3.1 构建新型网络文化阵地,形成正确舆论导向

要形成高校网群,构建独特的数字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高校网群可以包括内网、外网两个部分,学校网、部门网、学生社区和学生个人网页等多个层次。内网应用于校内的管理和服务,外网则面向社会开放,向社会展示学校发展最新情况。要通过相关链接,把多个层次的网站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数字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要积极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富于时代特色且贴近师生生活的网上文化。

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以正确、积极、健康的交互信息,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防止和抵制各种消极舆论、落后文化、腐朽思想乃至自由化思潮对师生的影响和渗透。要在学校局域网上开辟红色网站、网页,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在网上积极宣传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并完善舆情汇集和研判机制

必须建立高校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和处理机制。通过网络信息监管、舆情采编、舆情调查和分析,及时掌握网上动态,为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网上信息参考。高校必须建立统一协调、反应灵敏、高效畅通的舆情收集、处理机制,一旦发现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问题,马上做出反应,针对问题主动出击、正面引导,形成强大的正面舆论强势,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通过判断舆情信息的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其态势,预测其走向,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找出这此问题形成的根木原因,提出解决问题、引导舆论的对策建议。要注重进行深入舆论信息的挖掘统计和分析工作,从中找出有害信息分布的规律、网站、重点时段和重点IP地址段,根据有害信息的蔓延规律和分布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封堵,做到危机舆情预防为主,并进行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主动出击。

3.3 建立应急预案增强高校网络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构建校园网络信息预防与应急处置体系,努力形成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要落实安全技术防范措施,实现与保定市公安部门网络安全报警处置中心的接入,建立网络安全联网预警机制,提高对网络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防止校园网络被不法分子利用,确保校园网安全。

3.4 建立高校专管部门和使用部门紧密配合、职责分明的网络管理体系

高校网络管理中心应成为学校网络管理的专管部门,由学校主要领导直接分管。主要负责校园主干网的规划与建设、校园网站建设、IP地址管理、校园网络技术维护、网络安全和保密工作、网络事件应急处置、上网行为日志记录留存、网络技术人员和网络应用人员的培训等。此外,为了有效控制网络不文明行为在校园网络上的产生和扩大,高校可以考虑实名上网的建议,从管理机制上为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做出贡献。

校办、学生处等相关机构应分别承担校园网站的新闻类、公告类信息和办公平台管理。建立学生类信息、网络文化建设、网上宣传协调、师生上网行为管理、不良信息监控、网络舆情监察、网上舆论引导等管理责任。学校其他网络使用部门,均要切实增强政治敏感性,主动地协助有关部门管理好校园网络。

加强对IP地址的基础管理。目前,各高校的师生电脑大多一律实行实名登记制度。各高校要依托现有网络,对机房网络进行技术改造,用交换机替代机房二级路由,对学生机房和教师电脑进行校园网内网IP规划,并部署相应的上网行为管理设备。做到学校所有电脑实行认证上网,做到所有数据精确定位到全校所有的电脑终端和个人用户。

加强对校园网络BBS的规范和管理。坚决、严格实行校园网络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做到校外用户只能浏览不能贴文。要通过IP地址实名登记、BBS实名注册登记、网络账号登记和操作权限管理等多种手段加强对用户的监管。

加强对学校二级域名和子网的管理和监控。对于危害网络安全的域名和子网要进行及时隔离和查处,防止校园网络犯罪事件的发生。要加强统一协调,努力形成领导重视、专兼结合、师生参与、共同抵御网上有害信息的安全管理机制。

3.5 网络文化安全策略

运用技术手段加强高校网群有害信息技术防控体系建设。对进入校园网的信息内容要能采集、能识别、能有效的阻止网络有害信息进入,可以采用地址库过滤和内容分析结合的方法以及语意识别分析技术和协作过滤技术。硬件设备接入的方法主要有主干网接入和旁路侦听两种方式,主干网接入可直接屏蔽检测到的有害信息进入网络;旁路侦听主要采用数据包干扰的方式阻止有害信息进入。

通过在校园网出口设置高性能防火墙,对核心服务进行入侵检测,并通过上网身份认证保证校内用户接入的身份识别,并对出口访问日志保留3个月等策略,对学校主题网站定期进行漏洞扫描。通过在主干网部署网管系统对全校的骨干网以上的网络设备与主服务器进行网络监控;对“垃圾”邮件过滤与提示;在校区中心节点部署机房网络监控系统对机房进行视频、空调、UPS、门禁等进行实时监控。在学生宿舍区实行IP-MAC地址绑定策略等,严格从技术手段上保证校园网络的物理系统安全。

病毒告警。组建网络安全和防病毒服务系统,由补丁分发管理系统和客户端安全管理系统两部分组成。补丁管理平台对校园网内用户的计算机进行集中的安全补丁更新等服务,保证校园网内所有的计算机不会成为安全的漏洞。通过公共的客户端安全管理系统,为校园网内备感染病毒的用户进行病毒库的安装及自动的安全修复。

4 结束语

保定高校网群与网络文化建设,要充分挖掘保定高校内部潜力,整合优化各类网站和媒体资源,形成保定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平台。深化网络文明建设,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文化技术,推进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提高依法、科学管理水平。打造保定网络文化建设和安全管理品牌的措施对策,促进保定市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确保保定市文化信息的安全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为保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 吴燕.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10.

[2] 周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J] .中国校外教育,2008,6.

[3] 姚伟钧,彭桂芳.构建网络文化安全的理论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4] 唐军栋,尹洪菊,王双.高校网络文化安全解析[J].新西部,2011,4.

[5] 于东江,王建林.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安全建设[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

[5] 曲青山.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J] .理论前沿,2009,9.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1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保定高校网群建设与网络文化安全管理研究”(项目编号:201102215)研究成果。

第7篇

关键词:公安院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74-03

公安院校是为公安机关切实履行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提供人力资源的主阵地。目前,在近200万公安队伍中,公安院校毕业生已占近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公安事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安院校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新载体的作用日益突出,各公安高等院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作用的发挥,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一些实现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举措。

一、公安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公安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是指公安院校为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由广大师生员工在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共同营造出来的公安院校特有的校园精神、教工气质及学生风貌的总称。由于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特殊性。

1.以特色校园设施为基础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公安院校在长期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显性文化,由已经相对固定和物化了的校园建筑、设施、校园景观等构成。庄重大气、体现公安特色的建筑和设施能给师生以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并为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环境载体。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为例,学校根据公安院校特色对校区功能进行合理布局和精心设计,把学校的光辉历程、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校园核心价值观、学府风范等物化于校园文化环境之中,既展现学校鲜明的公安特色,同时也展示了作为高等院校的深厚文化底蕴。比如将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校风校训等内容与校园建筑和道路的命名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警务文化氛围,通过校史馆、公安学一级学科纪念碑等校园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展示学校的光荣历史和深厚底蕴。

2.以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由学校的文化传统、办学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精神追求和文化产品等内容构成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对公安院校大学生优良品质的培育和塑造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比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近年来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凝练形成“忠诚、敬业、创新、表率、奉献”的公安大学核心价值观,并在全校开展核心价值观大讨论和宣教活动;同时创编传唱新校歌,设计启用新校徽,拍摄公安大学系列宣传片,编印学校新画册;打造“国际警务论坛”、“中国警界明日之星论坛”、“驻华警务联络官进公大”、“优秀校友回公大”、和“公大读书交流会”等系列文化品牌活动,有效提升了广大师生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增强了学校的向心力、凝聚力,为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

3.以严格管理为特点的制度文化。公安院校的制度文化具有鲜明的公安特色,也最能体现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公安院校的办学宗旨是服务于公安工作,服务于公安队伍建设,培养合格的预备役警官,其人才培养办学符合公安机关队伍建设的要求,因此,学校以“从严治警、从严治校”为方针,对学生实行严格的警务化管理。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院校制度文化的最主要特征。警务化管理主要是通过《人民警察法》、《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学校警务化管理规定》及一日生活制度等建立起学生规范而严格的学习、生活和训练秩序。严格警务化管理的目标是形成一种严肃活波、团结紧张、张弛有度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令行禁止、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工作作风,最终把他们培养为政治坚定、意志坚强、纪律严明的预备役警官。严格的警务化管理既是公安院校学生管理的突出特色,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警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4.以公安业务实战为主的实践文化。公安院校是公安机关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政治觉悟高、警察意识强、业务素质佳的忠诚卫土。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安教育必须注重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公安院校,社会实践是作为校内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促进专业理论知识与公安业务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目前,各公安院校都非常重视公安业务实践,推行“教、学、练、战”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各公安院校,紧密结合公安业务实战,形成了以日常执勤、假期见习、毕业实习、大型活动安全保卫、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模式。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近几年来圆满完成2008年奥运会、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大型安保任务,既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营造良好的实践育人环境。

二、公安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公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公安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载体,丰富和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会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引领和导向作用,以保证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1.公安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同。公安院校以培养“忠诚可靠、业务扎实、敢于创新、精于实战、一专多能、作风优良、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为目标,强调政治建警,政治建校。公安院校性质、任务和特点,决定了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必须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更高。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以科学的理论教育和引导学生,还必须要帮助学生确立“忠诚意识”和“宗旨意识”,培养政治过硬的合格预备役警官。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无不体现出了公安院校独有的培养合格预备役警官的职业特色。可以说,警察职业意识、警察职业精神的塑造与培养是整个公安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由此可见,无论是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服务于公安教育这一根本目标。

2.公安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本身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首先,公安院校特色校园文化能够凸显公安院校独特的价值导向,有助于学生警察职业意识的养成。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反映了校园主体即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办学理念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公安院校独特的价值导向。在这种独特校园文化的引导下,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公安院校特色精神文化以警察职业精神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的忠诚意识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具有警察意识塑造功能,能够培养学生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其次,公安院校特色校园文化能够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有助于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公安院校严格的校规校纪和警务化管理等制度文化,对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起到硬约束的作用。而公安院校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校风,是广大师生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并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它对于规范和约束学生行为起到了软约束的作用。软硬约束相配合协同发挥作用,营造出纪律严明、积极进取的独特育人氛围与环境。再次,公安院校特色校园文化能够陶冶情操、提高认知,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载体。公安院校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生活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它通过文化娱乐、队报队刊、微信微博、讨论交流、讲座报告、参观考察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公安院校还拥有一些独有的学生社团组织如特警队、手枪射击协会等,体现了公安院校的专业性和特长性,有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而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协会等就集中体现了较强的政治理论性,这些社团组织根据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自主理论学习与探究活动,成为公安院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3.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为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重要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它对全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都具有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人才培养中也就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理论基础和指导。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为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导向。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系统的一个层面,不可避免会受到社会整体大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避免负面文化的影响,坚持正确的方向对于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公安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在传承与创造文化的同时,必须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体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所确定的基本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出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原则,服务于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这样,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就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引导。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是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公安院校校园文化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引导下,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具体化到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其感染力和影响力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达到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上必须紧紧围绕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题要求进行。比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开展了“为何从警、如何做警、怎样育警”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全面加强了校风、教风、学风、作风建设,提升了了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实现公安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思路

公安院校在处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关系的最佳状态就是要通过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最终实现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

第一,明确方向原则,是实现公安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前提。公安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从方向性原则来说,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导向性作用,必须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取向;从目的性原则来看,二者良性互动必须坚持以实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目的;从规律性原则来说,实现二者良性互动要把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在讲求实效的基础上实现二者互动。

第二,选择有效载体,是实现公安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支撑。二者良性互动离不开载体的支撑。互动载体在这里是指能够传输和承载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间互动内容以及互动信息的媒介。实现二者良性互动,首先要充分利用手机微信、校园网、微博、校内报刊等传媒载体,特别是微信微博等传播迅速、带有交互性的新媒体载体。其次,学生活动、公安业务实践等活动载体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目前,各公安院校中广泛开展的“读书会”、“中国警界明日之星论坛”“自强之星评选”、“为祖国放歌”、“重温红色之旅”等校园文化活动就实现了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融合,成为实现二者良性互动的鲜活载体。同时,还要将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程载体作用。

第三,积极培育互动主体,是实现公安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关键。公安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其组织者和参与者几乎涵盖了全校师生。良性互动目标的实现,不能单纯依靠一个或几个部门,而必须要树立全员参与意识,通过各部门齐抓共建,形成合力。因此,建立系统有序的互动主体队伍是推动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关键。这里的主体队伍包括组织者和参与者。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管干部、党团干部是互动主体队伍的主力军,他们承担着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还要依靠优秀教工和学生骨干作用的发挥,他们是互动主体队伍的生力军。特别是学生骨干,他们是开展校园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带头人,是联系老师与学生的纽带,他们的积极参与会发挥表率作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活动中来,有利于良性互动辐射作用的发挥。

第四,优化环境建设,是实现公安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条件。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这里的环境建设主要指公安院校内部环境方面。从内部环境来看,公安院校具有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先天优势。近年来,公安院校的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于公安院校校园内部软、硬环境建设都极为重视,在打造优美和谐校园环境的同时,营造出了忠诚、奉献的浓厚政治氛围,树立了积极进取的健康校园风气。这种内部环境的打造,为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助于二者相互作用的有效发挥。

第五,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是实现公安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必要环节。及时准确的信息反馈,不仅可以使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步入正确有效的轨道,避免出现工作中的失误,而且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互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够使互动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是实现公安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一个必要环节。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网络暴力,校园网络暴力,校园安全

 

2010年3月23日的福建南平校园惨案以及之后接连发生的几起校园凶杀案,将校园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甚至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家长、学校以及整个社会都加入到了这场校园保卫战中来。论文大全,校园安全。其实,除了现实生活中的校园安全外,虚拟世界中的校园安全也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现在日益严重的校园网络暴力问题。论文大全,校园安全。

关于“什么是网络暴力”,法律虽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但通常认为,网络暴力指的是网民以键盘和鼠标作为武器,以互联网络为载体,发表不负责任甚至捏造的煽动性、攻击性言论、图片、视频等信息,丑化、诽谤、污辱、谩骂当事人,或者对某些自认为不道德的现象在网络上进行“人肉搜索”乃至谴责,侵犯当事人隐私,造成当事人伤害的行为,表现形式包括“网络骚扰”、“网络攻击”、“网络欺凌”和“网络勒索”等。曾经在网络内外轰动一时的“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最毒后怒事件”等等就是网络暴力的真实写照。

在网络暴力蔓延的今天,校园这片净土也不能独善其身。校园网络暴力就是网络暴力在以校园学生为主体的网络世界的延伸,甚至超载网络世界的界限,成为导火索,演变为现实生活中的校园暴力。而且由于校园网络暴力发生在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以及学校这个相对封闭的场所,后果可能更加严重,比如在大社会环境背景下,网络暴力公众事件的当事人身份相对模糊,茫茫人海,就算是进行地毯式“人肉搜索”,也未必都能找到当事人;但学校相对整个社会来说就是弹丸之地了,学生要通过帖子内容的蛛丝马迹寻找始作俑者并不难,而学生群体更加容易表现出来的冲动性和从众性往往会对事件起着“无风也起浪”的作用,使得校园网络暴力事件比社会网络暴力事件更加容易激化,当事人在相对狭小的校园环境中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暴力事件对学生的影响也从网络世界延伸到现实世界,部分当事学生会出现厌学、逃学甚至抑郁、幻听幻想等严重的精神问题,有时人身安全还会受到影响,进而学生人际关系恶化,校园气氛紧张,危害性不一而足。

另外,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除了传统的电脑上网外,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使得手机和其它便携式网络设备在这个群体中日益普及,多元化的短信、彩信、飞信、QQ、电子邮件、博客等网络通讯工具,可以让学生基本上做到随时随地地交流信息,但如果出现校园网络暴力事件,这些工具无疑也会起到了放大和推波助澜的效应,科技的双刃剑作用也正在于此。

那么校园网络暴力日益严重,学生这些花季少年也成为“网络暴民”的原因有哪些呢?应该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的特点。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高,正如前面所说,做事往往带有较强的从众性、冲动性、叛逆性等非理性的特点,对于校园网络暴力事件,学生中不乏主动挑起矛盾的“先行者”,但抱着看热闹心态的“跟风者”、“打酱油者”的人数更众,后者对暴力事件的跟帖、转载等热炒行为无疑更加扩大了事件的影响。

二、网络自身的特点。互联网的重要特点就是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很多学生自认为,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依仗不记真名的ID和匿名的“马甲”身份,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网络暴力,而“网络的世界是没有警察的世界”,违法被发现的风险很低,加上网络沟通的便利性和低成本性,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没有或者难以监管的世界里“躲猫猫”,纵横驰骋、为所欲为,而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享受着风险趋近于零的所谓“想说就说”的畅快和“自由”,实质上是高举道德之旗,大行“暴力”之实。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论文大全,校园安全。在社会不断开放包容、信息交流日益方便频繁的今天,社会风气,包括不良风气对校园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学校教育一个钟,抵不过社会一分钟”是很多学校德育工作者的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是社会的缩影,而校园网络暴力正是社会网络暴力在校园范围内的反映。比如,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不少网络游戏、动画片和电影等文化娱乐媒介,里面充斥了“很黄很暴力”的镜头,渲染以暴制暴的所谓“正义理念”,不仅让学生颠倒是非,看不清事情的本质与发展方向,而且容易导致激情代替冷静的思考,影响自我判断的客观与公正,使得对暴力的态度有可能从开始的憎恨、反感到默认和接纳,甚至是尝试。

校园网络暴力行为不断挑战传统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底线,演变为日益严重的校园安全问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如何有效降低遏制这类事件的发生呢?可以从网络管理、人文道德和法律教育、法治建设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加强网络管理。从学校的方面讲,学校有责任有义务管理好学生,包括学生网络方面的管理,并且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学习生活在校园里(特别是寄宿制的学校),校方有管理上的便利性和直接性。学校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校园网,制作学生喜欢的栏目,随时关注热门网站论坛的动态,及时更新校园网内容,发现并解决学生在网络论坛上反映的问题,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干预,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开发寓教于乐的软件,让学生在网络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尽量让学生乐于留在学校,减少校外上黑网吧的机会;学校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利用校园网访问外网时将影响较坏、思想低俗的网站屏蔽,或者限制上网浏览内容,培养学生自律、负责任和安全的绿色上网意识,形成文明、健康的网络道德。

从社会的方面讲,网络是社会的网络,而不仅仅是存在于学校这个狭小的范围内,社会对网络的管理负有更加重大的责任。国家要建立有效的网络监管机制,健全网络暴力事件的管理规定。在近年发生的校园网络暴力事件中,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往往没有尽到内容审查和监管的义务,在出现问题后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亡羊补牢,是导致暴力事件升级激化的重要原因。此外,报纸等传统媒体在校园网络暴力事件中有时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报纸还援引从网络上获得的未经证实的信息,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网络暴力中去。对此,政府监管乃至惩罚的力度还要继续加大。论文大全,校园安全。

二、重视学生的人文、道德和法律教育。对于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系统科学的学校教育作用无可代替,对学生进行人文、道德和法律教育,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通过自我内化的力量遏制甚至杜绝校园网络暴力,意义重大。

人文教育的范围很广泛,其核心学科是传统的文、史、哲、艺等人文类学科。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可以促进学生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层次更上一个台阶。学生的文化、文明程度提高了,其情趣修养也会越来越高雅,离低俗暴力自然也越来越远;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养成宽容、平和的心理态度,营造尊重他人、文明上网的社会氛围,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媒体信息交流环境。

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倡“文明上网”,我们不能期望把网络世界打扫干净了再让他们进去,必须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在网络面前学会自律,养成文明、健康的网络行为习惯。学校可以通过上课、讲座、视频、墙报、辩论赛等方式,理性地引导学生看待网络,要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使人受益匪浅,也可以滋生潜伏暴力,在校园网络暴力事件中,当事人生活秩序被打破,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网络世界虽然是虚拟世界,但不是超越道德法律的虚无世界,不是自我放纵的天堂,网络行为和现实行为一样,有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这个底线是不可逾越的;网络相关立法虽然还不完善,但并不代表现行法律就不能制约网络违法行为。造谣诽谤、毁坏他人名誉,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规定要承担行政责任,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刑法修正案已将保护个人信息作为修改的重要内容,个人信息也有望通过专门立法获得保护,这些法律规定,虽然并不是针对网络的,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并不能说在网上违法就无法可依。论文大全,校园安全。

学校要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分辨能力、选择能力和自律能力,在不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在网络上正常行使个人的自由权利,划清言论自由与侵权的界限,“人人都可以作道德评价,但是不能人人都来当警察”,要将现实中必须尊崇的道德和法律同样作为网络世界的规则,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做一个成熟、理性、负责的网民,让网络远离暴力,远离校园,不参与校园网络暴力,而在遭受校园网络暴力时,不能屈服忍让,也不能以暴制暴,要向家长、老师、学校或相关部门寻求帮助直至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论文大全,校园安全。

三、加强法治建设。校园网络暴力严重的可能涉及法律问题,例如侵犯隐私权等,但我国在网络隐私权等方面的立法保护还有欠缺,就算是对现在备受争议的、已成为网络暴力行为典型代表之一的“人肉搜索”,以及提供“人肉搜索”平台的网站,应尽什么样的义务,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也处于互联网与法律监管的真空地带,迫切需要法律对其进行规范。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先后颁行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网络方面的法律规范,但相对于网络的快速发展,这些法律规范无论从效力等级上还是在可操作性上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可喜的是,随着网络方面立法进程的加快,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例如正在修改审议的《侵权责任法(草案)》,就包括网络侵权方面的内容。

相信有了法律正义之剑的护航,加上严格的执法,以及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校园网络暴力行为能得到有效遏制,校园的网络天空更加纯洁,青少年学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赵越,马兵.网络暴力犯罪的应对困境、原因及对策.职业时空.2003年04期

2.秦平.治理网络暴力需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法制日报.2008年9月4日第001版

3.刘敬,张志超.“网络暴力”愈演愈烈:亟须运用法律和道德手段给予制止.中华新闻报.

2008年9月24日第C02版

第9篇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今后的发展目标和执政党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创建和谐校园是构件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的安全稳定是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安全稳定的育人环境是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没有安全稳定,和谐校园就失去安定祥和,失去赖以生存的校园基础。

高校是社会的细胞,高校的安全稳定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对于保障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保证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高校保卫部门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维护安全稳定的重任。

1.安全稳定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和群体,是人类文明传播的摇篮,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场所,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有利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保障学校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把学校建成“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校园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切实落实各项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措施,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校园安全防控机制,确保学校的长久安全。如果学校案(事)件和安全事故不断,师生安全无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就难以顺利进行,就事必影响了高校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等工能的实现。历史上许多事例都已证明,高校安全稳定将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更多的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和谐校园与安全稳定的关系

2.1安全稳定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校园建设,就必须保持校园的安定有序。安全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前提。没有改革,学校的事业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没有发展,学校就不可能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竞争环境中生存;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进行。要想发展,必须有安全和稳定的局面;要想有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就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校园安全稳定的局面。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也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结构趋于合理,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显著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于校园的长期安全稳定分不开。所以说,安全稳定是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

2.2和谐校园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目标

和谐校园包涵的内容十分丰富,在诸多要素中,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都与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休戚相关。和谐是稳定的最高境界,和谐校园必定是安全稳定的校园。因此,高校的稳定工作,应该追求的目标不是一潭死水的“稳定”,而是以生机勃勃的和谐校园为目标,构建安全稳定有序的局面。高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化解矛盾,其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起教师、行政人员、工勤人员和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消除消极因素,理顺心气,为高校安全稳定奠基“人脉”基础,实现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

2.3和谐校园是高校维护安全稳定的必然结果

在和谐与不和谐的诸多矛盾因素中,稳定因素处于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和谐校园的构建,一方面说明维护稳定工作取得了喜人成就,另一方面又将进一步推动维护稳定工作向纵深发展。如此循环往复,将促使校园迈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新天地。

3.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为创建和谐校园打好基础

3.1抓好舆论宣传,积极开展法律知识教育

随着高校的扩招、合并和发展,以及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高,校内人员的数量成倍增加,其来源、结构、素质日趋复杂,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向师生员工宣传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性,要让大家都能充分地认识到:安全稳定是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等各项活动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是学校中一项全面的、整体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在教育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典型案例和学生身边的事情进行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在校园中减少和杜绝违法事件的发生,确保校园安全。

3.2建立一支政治思想坚定的保卫队伍

保卫部门是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职能部门,是高校从事安全保卫工作的专业队伍,是做好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力量。高校保卫部门的领导、干部和队员要高度重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要认真学习政治、法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知识,而且要认真学习维护稳定、治安防范、防火灭火等专业知识,努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充分发挥保卫组织为学校安全稳定、改革和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3.3健全安全防控体系,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第10篇

[关键词] 校园;安全;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当下的高校管理已经不是传统的被动型、经验型的作业驱动型管理,而是纳入经营战略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一种创新的效益型、系统型的项目驱动型管理。因此,当前大力建设校园安全文化势在必行,应当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

一、高校安全文化的内涵及组成部分

高校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学校为了预防和减少灾害事故。高校安全文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护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护个人及学校的财产安全,从而创造出安全、舒适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将学校的教育价值与人的生命价值和谐地统一起来。高校安全文化包涵安全物质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安全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其中安全精神文化是核心。

“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为安全第一、生命至上。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中心的物质、制度、行为相统一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指由全体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以学校安全为核心的观念文化,把行为、管理和物态三种文化形态相统一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

(一)安全理念。安全理念主要是指全体教师、学生共同接受的安全意识、理念、价值标准。安全理念是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前,我们需要建立的安全理念是:安全管理,预防为主的理念;安全也是各高校办学效益的理念;安全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等等。

(二)安全行为。安全行为指在安全观念的指导下,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守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具体表现。当代社会,必须倡导的安全行为是:科学的安全思维;高质量的安全教育学习;严格的安全规范;科学的安全领导;进行合理的安全操作;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等等。校园安全行为多种多样,如校园安全教育行为,以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宣传橱窗、展板等为载体,以开展讲座、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为途径,积极开展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和防伤害演练。

(三)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校园行为文化中的最重要、最实质的部分。安全管理指对学校及全体教师、学生共同产生规范性的作用。安全管理的建设包括从树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端正法制态度,到科学地制订法规、标准和规章,严格的执法程序和自觉地执法行为等。

二、构建高校安全文化的意义及作用

(一)校园安全文化的重大意义。高校是传播和继承人类文明与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国家发展建设人才的的重要阵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以及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逐步多元化,同时,高校的合并重组、一校多址、一址多校等办学形式的出现,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保障在校园内学习、工作的全体师生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直接关系到一所高校校园的发展未来。构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创建和谐校园的要求。当前,高校校内不和谐的现象普遍存在,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指导和谐校园创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校园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安全文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护学校和个人的财产安全 创造安全、稳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高校在安全文化建设中承担引领者地位;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对推动全社会的安全文化建设有着积极作用。

(二)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作用。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不断的安全文化宣传和教育,使广大教师、学生逐渐明白正确的安全意识,使其对安全的价值和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树立科学的安全行为准则等,为创建和谐校园提供其正能量。安全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权,关爱生命,是保护师生安全与健康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可行的手段。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是一个较为新兴的话题,是保证校园平安的重要手段,是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

三、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1.全力落实和完善全员参与机制。只有动员全校师生主动参与才能把高校文化建设抓好、抓实。因此,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要担负起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2.进一步完善宣传教育机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校园安全工作理念,充分利用校园电台、校报(刊)、校园网、横幅、展板等舆论工具,扩大安全宣传辐射面,将安全宣传的声势造出来,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3.落实安全工作制度长效机制,构建完整、成熟的校园安全文化体系,提高校园安全文化的执行力度。

4.构建维稳工作平台,确保校园政治稳定。高校内部职能部门、学院可以实行“信息员”制度,及时掌握境内外敌对、非法宗教、民族分裂组织和“”等分子在校内的渗透破坏活动苗头,通过常规化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师生意识形态的管理。

参考文献:

第11篇

【摘要】本文研究如何在平安校园建设中充分发挥安全工程专业师资和学科的特色优势,将专业的理论运用在安全稳定工作的总体指导、学生安全意识和能力培养、安全稳定大环境保障、安全稳定工作实施与考评等方方面面。用成熟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使得安全稳定工作更加系统,更具实效。

关键词 平安校园;安全工程;理论;应用

一、发挥安全学科专业优势,用专业理论指导工作

“安全工程”是指在具体的安全问题存在领域中,运用安全技术、装备及其综合集成和教育、管理等手段,以保障人们安全健康的方法、手段和设施。平安校园建设可看作是一项以校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学校师生、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确保校园安全的安全管理活动。将安全工程专业理论融入平安校园建设,大大提高了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事故归因论确定工作思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环境因素、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就学校而言,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环境、校园周边和外来客观存在事物、师生工作、学习、家庭环境等;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校园教学设施、办公设施、住宿设施及各项配套设施等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意识不足、安全习惯不佳等。基于以上原理,确定围绕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展开,由果找因,系统制定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的内容和方法,避免事故的发生影响平安校园建设的工作思路。

(二)安全累积原理确定工作方法:重细节、重小事。安全累积原理是研究损失量不同即严重程度不同的事故类别之间关系的,它揭示了“大”事故的发生原因,为重大事故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海因里希的事故三角形理论揭示了事故的严重程度和事故发生的次数或者频率之间的关系,即如果轻微事故的发生频率很大,次数达到一定数量,造成严重损失的重特大事故的可能就无法避免了。在校园这个人群相对特殊、人员相对密集的环境里,有效预防小问题的发生,或者合理处理好每一件小事,将对周围人员和事物的影响缩减到最小成为平安校园建设日常工作的重点。在此原理的指导下,学院党委领导下的各党支部、工会、学生工作队伍将重细节、重小事的思想融入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安全稳定无小事,妥善处理促平安。

二、加强校园安全环境软件保障,完善体系和制度建设

(一)用安全管理队伍建设程序指导平安校园工作体系建设。

在平安校园工作体系建设中套用安全管理队伍建设程序进行了指导,以加强学院“平安校园”建设,合理配置安全稳定工作人员,提高工作队伍综合素质,增强学院安全稳定工作实效为目的,制定出一套适用于全院教职工的工作体系建设程序。

该程序明确了工作体系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成立由院长、书记担任组长,副书记、副院长、各系主任、系党支部书记担任副组长,系副主任、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实验员、教学秘书为成员的学院安全稳定工作小组;成立了学生工作、实验室管理、教工信访工作、安全培训、综合治理等专项工作小组,由学院安全专业教授和教师组成了学院安全稳定工作督查评估小组,形成了健全完备的安全稳定工作体系。着力构建学院层面宏观组织、各系中观督导、各部门微观落实的长效检查督导体系。明确了各部分具体内容和人员工作职责,形成了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基层单位分工负责、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安全稳定工作体系,理顺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形成整体合力,积极构建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管理有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稳定工作格局。

(二)用安全评价的方法督导落实平安校园建设实效。用安全评价的方法对学院的安全工作总体评估。安全评价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安全评价既需要安全评价理论的支撑,又需要理论与实际经验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学院利用安全学科专业教师在理论和实践的优势,组建了由学院安全专业教授、教师和各部门责任人组成的学院安全稳定工作督查评估小组,用查找、分析和预测学院可能出现的安全稳定隐患以及隐患可能导致的安全稳定问题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不断完善各项工作的规范和制度,细化监督、检查、评估标准,将日常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确保各项工作开展顺利,预防校园不安全事件发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第12篇

[关键词]心防工程;大学生;安全管理

近年来高校校园由于大学生心理防范脆弱导致安全事件频发,引起了整个社会对高校安全的高度关注。而在我国,尚有大部分高校只片面强调校园安全防范系统中“硬件”(即人防、物防、技防)的建设,却忽视了安全防范系统中的“软件”因素,即大学生防范意识、心理及能力的培养,使得许多大学生缺乏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基本应急能力,对各种已发生或潜在的不安全问题及事件的警惕性相对较差,安全素质及能力相对较低。学生防范心理和防范技能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因素,在高等院校内开展心理防范教育势在必行。

一、概述

(一)定义

大学生“心防工程”作为高校安全防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指以预防包括治安事件在内的各种案件以及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作为目标,通过建立大学生安全心理防范的组织人员及机构,构建大学生安全防范预警及信息反馈机制,提高大学生心理防范素质,增强其安全防范技能,提高大学生对复杂社会的辨别及适应能力,从而实现构建安全、良好校园环境的目标。

(二)目的

与传统防范手段有所不同,大学生“心防工程”试图通过培养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其心理防范素质和能力,使得大学生从校园安全防范工作的客体向主体角色转换,变被动为主动,全方位、系统地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水平。

(三)理论支撑

大学生“心防工程”以心理学和犯罪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会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理论,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意识的一种,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大学生“心理防范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探究在现实社会中,有可能诱发人们心理失衡、违法犯罪等威胁校园安全的行为及危险因素,从而在思想源头上加以预防和教育。另外,由于意识具有能动性,能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这就表示,只要“心防”工程采取的方式方法全面而到位,就能对大学生的在校安全起到良好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2.社会控制理论

社会控制是指通过社会权威的力量对社会成员进行调节、引导、约束,从而实现和巩固社会秩序的过程。它通过协调社会中各个子系统间的运行关系,修正其运行轨道,掌控其运行方向及速度,使其功能上相互耦合、结构上相互协调、节奏上相互配合,从而促使社会按照既定秩序保持良性的运行。

大学生“心防工程”就是在社会控制理论基础之上,通过调整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方式和习惯,并内化成其日常行为准则,使大学生形成一种共识,即:从事正当行为能被大部分人接受,反之如果从事非正当行为会被视为“越轨”、“失常”、“变态”而被大家排斥。

3.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是通过感知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来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感觉和认识,然后通过神经生理过程对信息进行摄取、储存、编码和提取等活动,形成思维并指挥行动,从而产生行为。心理是行为的基础,行为是心理的表现,因此,大学生的心理防范水平直接影响了其安全防范行为及表现。

大学生“心防工程”就是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维护心理健康及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克服心理障碍、化解心理困扰,正确面对心理危机,预防由心理防范不足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其安全心理防范素质及技能。

4.犯罪学理论

犯罪学认为,犯罪人在选择犯罪对象时,通常会选择防范意识弱、对抗能力低的人员作案,因为这样的对象更容易实现犯罪目的。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再加上他们接触社会实际机会少,社会经验相对缺乏,心理防线也不牢固,容易成为犯罪对象。大学生“心防工程”通过开展安全心理防范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素质和能力,从而使犯罪人在权衡了其行为的高风险、高成本及低收益的情况下,不敢贸然行事,甚至有可能完全打消恶念,从而降低了校园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架构

“心防工程”作为强化治安防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在总结传统防范手段(人防、技防、物防等)的基础上,对治安防控理念的创新和发展。大学生“心防工程”建设以建立信息员组织为平台支撑,以构建“心防工程”预警信息反馈机制为出发点,以加强校园安全课程系统建设和塑造安全文化为重心,以培养大学生安全防范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防范技能以及应急能力为重点,最终实现使大学生由校园安全防范的客体向主体转换的目标。

(一)信息采集分析、预警机制

信息采集分析、预警机制是“心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高校通过构建大学生“心防工程”信息预警机制,按照“综合分析、及时预警、科学管理”的总体思路,收集、分析并判别校园及周边治安、稳定态势等信息,同时还应注意收集分析大学生人身安全保护和心理健康问题等信息,为“心防工程”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

(二)宣传教育机制

宣传教育是实施“心防工程”的实质和关键,直接影响了“心防工程”的实施效果。高校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宣传教育条件,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覆盖的宣传方式,有针对性开展大学生心理防范宣传活动,增强学生对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应急能力的了解和把握,提高其安全素质,营造浓厚的防范心理教育文化氛围。

三、措施

大学生“心防工程”建设,作为系统工程的一种,是校园安全管理理念的发展和创新,是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素质及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构建“心防”机构

高校应充分发挥学校管理系统的优势,紧紧依靠党务、团委、学生会和社团等学生组织、心理咨询及宣传系统,充分利用专职思政人员,建立群治与专治、群防与专防相结合的、全方位、系统化的“心防”信息员组织队伍。积极利用宿舍、班级、社团等各级学生组织搭建危机预防、干预互助平台,通过同学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陪护、开导、帮助等方式对危机进行干预互助,具体措施如下:

在班级层面上应设有“心防委员”一职;在学校层面上,学生公(下转95页)(上接93页)寓应聘请“心防信息员”,校园广播增添心防内容;在学生组织方面,学生会应组建“心防部”,学生社团增设“心防社”等等。高校安全部门应针对“心防工程”基层人员开展定期培训,不定期的探讨校园及周边的治安稳定形势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等问题。

(二)建立“心防”宣传的网络及阵地

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等资源,加大宣传覆盖面。例如公共电子信息屏、微博、校园广播、手机短信平台、微信、校园BBS等宣传系统,及时大学生“心防”预警信息,在尽可能减轻负面影响的考虑之下,多利用反面教材,揭露常见违法犯罪手段,提高大学生的防范素质及能力。

(三)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校园安全文化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功能,在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对培养大学生的安全防范心理素质,提高其安全防范能力有着深层次的影响。

高校安全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党委、共青团、学生会及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安全文化活动,例如:在学校层面上,成立校级“心防”论坛和“心防”日;在学生组织层面上,开展“心防”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在班级层面上,开展以“心防”主题的班会[8],通过这些安全活动,潜移默化的增加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培养其安全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其安全防范能力。

(四)提高辅导员心理知识水平

高校辅导员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协调作用和事后的跟踪作用对降低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减少损失以及防止事态恶化、安抚缓解学生心理创伤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要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使学生辅导员能够有机会定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专业培训,充实其心理学专业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有效地开展工作。

(五)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仅能巩固和学习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而且还能接触了解社会,丰富社会生活经验,增强适应能力。高校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使他们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纠正其在认识事物中的思维偏差。

(六)组织模拟训练活动

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学校应创设特定的环境,有目的地开展学生应激反应、紧急自救与险境逃生的训练活动。高校除了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等传统安全教育课程外,还应根据校园及周边安全态势,有针对性的开设《公共安全管理》、《大学生自我防护》等选修课程供全校学生学习。通过不断完善校园安全课程体系,使得大学生在掌握基础防范技能的同时,对专业安全防范技能也应有所掌握。

四、小结

总之,心理防范已成为现代校园安全防范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逐渐成为防范工作的灵魂。高校在“心理防范”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同时巩固和促进“三防”建设(人防、物防和技防),应将传统的“三防”建设与“心防”工程紧密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的校园防控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校园安全保卫实力,从而确保高校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霍中成,徐力怡.心理防范教育对提升 高校保卫软实力作用的探讨[J].淮海工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 126-128.

[2]杨山林.关于高等院校开展心理防范教 育的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9,(3):68-70.

[3]周勇. 社会控制文化论略[J]. 湖南师范 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3(5):109-115.

[4]高翔. 对校园安全问题的反思[D].中国 政法大学,2011.

[5]贾文华.加强女大学生的防范心理教育 [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18(6):143- 144.

[6]高海忠.“心防工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 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09,06: 75-78.

[7]黄哲.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与校园安 全[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0,04: 6-8.

[8]刘建峰. 论大学生“心防工程”建设[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29(5):10-12.

第13篇

关键词:高校;信息安全;监控系统;开发

一、当前校园网信息安全面临的困境

当前高校网络建设深入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网络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各种敌对势力把校园网作为渗透、煽动和破坏的重要工具,借助网站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新闻跟帖等多种方式,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论,攻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利用热点和敏感问题,蓄意制造谣言,煽动师生不满情绪,破坏正常教学秩序;传播色情、凶杀暴力和封建迷信等不良信息,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面临新挑战。

公安部、网络监察处、教育部门等越来越重视信息安全管理,三申五令地要求各级单位做好信息安全工作。校园网信息安全已经成为校园安全工作的重点之一。但校园网本身存在“重技术、轻安全、轻管理”的倾向,高校网络与生俱来的开放性、自由性和脆弱性使各类违法信息容易趁虚而入。校内各单位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几乎每个网站都有论坛和留言系统。据统计,各所重点高校论坛及留言板平均超过150个,网站管理难度极大。要找出校园网内所有非法信息,实非人力所能及。为了规范校园网安全管理,众多高校采用以下校园网整改措施:

(一)统一使用由校固网主管部门提供的MSSQLServer数据库,以便校园网信息监督部门快捷检查;

(二)论坛或留言板只允许IP发表文章;

(三)用户发表的文章必须由论坛管理员审核,通过审核后才能在页面显示:

(四)在服务器端对校园网内新的文章进行数据过滤,滤掉非法敏感内容,过滤的准确率达到80%以上。

以上措施存在一定的弊端,统一使用一种MsSQLServer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限定死了网站建设的技术架构,没有给网站建设者足够的发挥空间:另外从技术角度上分析,使用同一个数据库并不能给搜索非法信息带来方便;如果论坛或留言板仅允许校内IP发表文章的话,那么校外人士、居住在校外的教师甚至放假回家的学生通过公网浏览校内网站时想发表文章,即使文章中没有非法关键字,也不能在校内网站发表成功。这样做会使校园网固步自封,大大降低校内网站的人气,不利于扩大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利于学校与外界的交流:而用户发表的文章必须由论坛管理员审核,通过审核后才能在页面显示,会加大网站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同时会影响网友发表文章的积极性。因此开发专用于校园网信息网络安全的自动监控系统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校自行行开发信息安全监控系统的可行性

公安部、网监处、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对校园网信息安全的重视使之成为市场热点,众多IT公司都开发出互联网的信息安全监控审计系统,其中比较完善的系统综合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报文捕获技术、协议解码还原技术、内容匹配技术、插件技术等各种先进开发和管理技术,支持绝大多数主流网络协议的监控审计。虽然此类系统功能强大,但功能繁杂,部署起来耗时费力,还要购买厂商指定的硬件设备,致使其价格非常昂贵,动辄上十万几十万。厂商针对互联网的普遍情况开发出来的产品未必适合高校网络的特定需要,造成设备功能浪费。在高校科研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购买这些系统不符合许多高校构建节约型校园的发展战略。

高校信息安全的特殊性决定了要由自身来主导,目前高校购买IT厂商开发的网络监控产品的并不多。未来发展趋势是各高校根据实际校情,充分发掘自身技术潜力,自主开发或协同IT厂商共同研发,做出具备安全监控审计系统,并适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校园网信息安全产品,并结合行政和法律手段,净化校园网空间。各高校可以利用现有服务器,无需再对软硬件进行投资,只需采用Java开源软件做为开发工具,可节省大笔资金。

三、信息监控系统的特点

许多高校管理部门指定专人浏览校内留言板及论坛,对于非法信息发现一条删除一条,并做详细记录,效率低、消耗大;尽管管理人员疲于奔命,但仍常收到公安网监处警告,校园网存在需要立即删除的有害信息。

针对以上情况,新系统采用高效搜索引擎,提高信息搜索自动化程度。对校园网数据包进行过滤,自动搜索非法关键字信息,对校内众多网站论坛及留言系统、FTP站点等出现的各种不良信息、高校突发事件时产生的大量过激言论,系统将立即自动报警,快速定位此类信息的源头,争取在造成恶劣影响之前及时封堵,并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从而弥补人工监控容易遗漏和公共搜索引擎不能查找敏感数据的缺点,切实减轻管理部门工作强度与工作压力,提高信息安全整体水平。

整个监控系统以较少的经费开发,省去购买IT厂商大型监控审计系统的资金。只针对相对少数的非法敏感信息,对校园网信息查而不禁,疏而不堵,保留师生在网络上发表文章的权利,坚持校园网开放和自由的原则,同时该监控系统的部分功能可向全校师生开放使用,师生可以非常方便地检索所需的校内数据和信息,提高对全校数据信息的共享。

采用网络平台流行的Java语言开发高效搜索引擎,利用Java线程技术实现定时搜索,利用Java用户界面技术开发系统使用界面。采用MSSQLServer数据库作为数据存储系统,系统搜索到的资料记录和系统运行中产生日志信息将被存储在骼SQLServer数据库中。

安装一台专用的服务器对数据包进行过滤,过滤只针对校园网新产生的信息,对网络上新产生的特定类型数据进行拆包,分析其中的内容,如果带有非法关键词字眼,则将其禁止。

系统基本功能模块:

(一)基于Java的高效搜索引擎:负责搜索全校园网内的非法敏感信息。

(二)定时搜索功能:采用Java线程技术,可以设置每分钟或者更长时间自动搜索。

(三)非法敏感关键词记录:一个非法敏感信息词库,可以自动记忆或者手工添加关键词,如“枪支”、“”、“”等等。

(四)自动报警功能:凡是搜索到校内网站上有包含非法关键词的内容都被视为非法信息,系统自动声音报警。提示操作者分析处理。

(五)日志记录:系统将每次搜索到非法信息及其资料记录形成日志文件存入数据库中,方便以后备查。

第14篇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1.研究的缘起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决定力量之一,它对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关注和研究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就成了一个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必须高度重视的课题。本文拟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一点理论上思考,以及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更全新的高度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进行研究,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做出理论尝试。

2.文化生态学与校园安全文化

文化生态学是近年来国外比较关注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着力研究各种文化生态环境及其因子对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反作用,[1]是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来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说。[2]文化生态学重视文化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生态实践。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人类也在新的实践中创造着新的文化”。[3]这些在特定环境下不断创新的文化和经过历史沉淀的文化不断结合,就产生了适合时展的文化。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整体过程来看,追求文化发展的先进性是人类文化进步的重要途径。[4]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师生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生态主体,他们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就是在时代背景下进行与之个人特点和社会需要所经历文化实践的发展。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文化背景决定价值取向,而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决定行为方式,从而影响结果。[5]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就是在时代背景下实现和校园文化乃至社会各种文化建设的平衡,这种平衡是实现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有着文化多样性痕迹的平衡之一。因为“文化生态建设的目的是维护文化物种的多样统一,实现文化生态的总体平衡”。[6]所以,加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要把师生生态主体的社会认知、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安全保障等方面全面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逐渐形成具有特殊表现的校园安全文化模式,在高校文化生态系统内各种要素的力量整合形成合力,以对师生生态主体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

3.现阶段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意识尚需加强

问题是时代的宏大声音,任何理论问题的问世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7]就目前来说,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正在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并且试图在各类校园文化之间在不同程度上相互影响。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包括高校)在处理群体突发事件、网络安全、消防安全和文化安全问题上,采取不出事就是保证安全方法,真正在以安全文化角度从一个完整的安全文化生态系统角度进行安全教育的尚不多见。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是一种体能性、技能性和智能性三位一体的劳动[8]校园安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形态的镶嵌组合形式之一,对校园文化格局的影响尤为明显。我们在安全问题上采取的防卫手段,不能很好地对安全问题产生的生态环境进行研究,使本来可以使之成为推动历校园安全文化发展,推动学校争先进位的促进力量,却由于生态意识的不足,出现了被动局面。

3.2 开放意识仍须进一步增强

高校校园是社会生态环境的一个生态单元,不同的高校由于地域文化不同,校园生态文化也有所不同。特别是一些高校处于闹市区,它们的周围通常会伴生着商业区、服务区和一些社会机构,高校文化它们融合成一个复杂的文化生态圈。这个文化生态圈所包纳的各种文化都是开展校园安全文化的有用素材,是高校的一笔巨大财富,因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结晶,体现着人类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能力和智慧”。[9]

但是一些高校在平安校园建设中,视学校校园之外的文化为负面文化,通过各种手段高高树立起“免疫墙”,阻碍了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社区文化和谐共生,也忽视这些文化在教学管理、社会服务和文化建设中的导向能力和积极功能。

3.3 评价与激励机制还不够灵活

制度是为人类发生相互关系所提供的框架,它由正式的成文规则和那些行为规则所组成。[10]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高校师生生态主体的共同价值观、共同追求是在整个安全文化制度建设中逐步得到协同一致,这样就通过在制度建设下以安全文化形式使参与人员的力量凝聚成一种合力,全面提高竞争能力。

倡导校园安全文化,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形成灵活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建设平安校园的一项系统工程。但在目前的平安校园建设中,不少高校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制定不够灵活,缺少足够的措施使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得到延续和发扬,影响到师生生态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要的是,由于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校园安全文化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把师生生态主体培育成生态理性人的措施缺少评价标准,这也极大地影响了生态型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成。

4.加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4.1 以情感发展策略推动生态意识发展

人的文化活动不是为了创造某种现实的存在物,而是为了创造人自身,实现人存在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文化看做是人的自我创造的活动。[11]高校校园教学科研活动中,一切都是围绕学生生态主体的全面发展而展开的,特别是来自学生生态主体的原有的生活行为方式在校园文化熏陶下会产生极大的变化,这是因为“个体的成长深受群体文化生态的影响”。[12]自我创造和群体生态文化的结合,推动了学生生态主体和校园文化各因子之间良性互动。

文化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文化条件的总和。[13]情感是特定文化环境变化的反映,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存在也是情感产生的原因。和谐的文化环境是形成教育文化合力的基础。文化环境对人的塑造有多种渠道和方法,但最重要最基本的莫过于灌输和熏陶。[14]因此,学校应从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加强师生生态主体生态意识培养,以情感发展策略推动生态系统的动态开放。

4.2 共生互补,实现文化生态群内各生态元协同发展

人必须依靠自己完成自己,必须决定自己要成为某种特定的东西,必须力求解决他要靠自己的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15]单个的生态元在整体的带动下,在生态环境的不断映照下,通过自身不断地进化,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斯图尔德认为,文化生态学是就一个社会适应其环境的过程进行研究。[16]环境和文化从整体上看,是相互适应的。因此,高校要促使师生生态主体在各自的生态位上享受积极的校园安全文化体验。

生态位是指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17]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使高校师生文化力提升的同时,也使他们在生态链上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18]文化生态群就是指各文化之间的共生互补,协调共存的竞争与合作。[19]社会多样性既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也是人类精神创造无法抑制的表达。[20]所以,注重各种文化的共生互补,就可以实现校园安全文化生态群的动态发展。

4.3 建立有利校园安全文化发展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大学本质是先进文化理念的发源地,能开创进步文化的先河,有自己独立的追求,不断引领时代的潮流。[21]师生生态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引领者、创造者和受益者,他们在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生态系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以不断地完善自己。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校园安全文化的发展受其内部各种复杂变量的相互作用和演变的影响,它在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主体性等方面体现了作为一般文化传播与发展路径的特点。

校园安全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其产生、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并发挥着自己特殊的作用。”[22]从它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角度分析,我们一般从社会和文化等交互变量中理解它的广泛作用,却忽略人的主观因素对这些变量产生的影响,那么有效激发师生生态主体的文化建设热情也显得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因此,师生生态主体的校园安全意识、校园安全观念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种长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才能在校园安全文化这个大文化观下逐步推动和形成持久的校园安全文化观。

5.结语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综合产物,它有着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也有着其自身内在的发展秩序和生态规律。今天,它作为实施和实现大学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对这种文化进行整体性和动态性的把握,以推动师生生态主体的生态意识健康发展。同时,我们要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宗旨、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方面塑造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及其主体的良好整体形象,推动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Sutton,M,Q,Anderson,E,N.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Ecology[M].New York:Altamira Press,2004.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53.

[3][9]周武忠,等.文化生态平衡之于文化遗产型景区国际化的意义[J].艺术百家,2009(4):23-29.

[4]沈亚平,等.从文化素质教育到文化能力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7(1):77-80.

[5]许婵.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以大理古城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28):12465-12467.

[6]乔艺.对我国当代文化生态建设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2):14-17.

[7]方世南.从生态政治视角把握生态安全的政治意蕴[J].南京社会科学,2012(3):60-66.

[8]丁凯军.当前高校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特点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137-138.

[10]道格拉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6.

[11]李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92.

[12]江世勇,等.教研文化重构:文化生态学视阈下教师继续教育与专业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2(1):99-101.

[13][14]王玲莉,等.当代文化环境研究及其出路[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4):80-82.

[15]米切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192.

[16]许宪隆,等.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共生互补观——关于散杂居民族关系研究的新视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31-38.

[17]马世骏.现代生态学透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72-89.

[18]刘海仁.生态学视域下体育精神与高校体育生态文化的融合研究[J].网友世界,2013(9):54-55.

[19]罗昌勤.文化生态学视阈下探析多民族地区文化融合与社会和谐[J].前沿,2012(11):157-160.

[20]阿里斯佩.世界文化报告2000[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

第15篇

关键词:高校;信息安全;监控系统;开发

一、当前校园网信息安全面临的困境

当前高校网络建设深入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网络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各种敌对势力把校园网作为渗透、煽动和破坏的重要工具,借助网站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新闻跟帖等多种方式,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论,攻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利用热点和敏感问题,蓄意制造谣言,煽动师生不满情绪,破坏正常教学秩序;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和封建迷信等不良信息,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面临新挑战。

公安部、网络监察处、教育部门等越来越重视信息安全管理,三申五令地要求各级单位做好信息安全工作。校园网信息安全已经成为校园安全工作的重点之一。但校园网本身存在“重技术、轻安全、轻管理”的倾向,高校网络与生俱来的开放性、自由性和脆弱性使各类违法信息容易趁虚而入。校内各单位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几乎每个网站都有论坛和留言系统。据统计,各所重点高校论坛及留言板平均超过150个,网站管理难度极大。要找出校园网内所有非法信息,实非人力所能及。为了规范校园网安全管理,众多高校采用以下校园网整改措施:

(一) 统一使用由校固网主管部门提供的MS SQL Server数据库,以便校园网信息监督部门快捷检查;

(二)论坛或留言板只允许IP发表文章;

(三)用户发表的文章必须由论坛管理员审核,通过审核后才能在页面显示:

(四)在服务器端对校园网内新发布的文章进行数据过滤,滤掉非法敏感内容,过滤的准确率达到80%以上。

以上措施存在一定的弊端,统一使用一种Ms SQL Server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限定死了网站建设的技术架构,没有给网站建设者足够的发挥空间:另外从技术角度上分析,使用同一个数据库并不能给搜索非法信息带来方便;如果论坛或留言板仅允许校内IP发表文章的话,那么校外人士、居住在校外的教师甚至放假回家的学生通过公网浏览校内网站时想发表文章,即使文章中没有非法关键字,也不能在校内网站发表成功。这样做会使校园网固步自封,大大降低校内网站的人气,不利于扩大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利于学校与外界的交流:而用户发表的文章必须由论坛管理员审核,通过审核后才能在页面显示,会加大网站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同时会影响网友发表文章的积极性。因此开发专用于校园网信息网络安全的自动监控系统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校自行行开发信息安全监控系统的可行性

公安部、网监处、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对校园网信息安全的重视使之成为市场热点,众多IT公司都开发出互联网的信息安全监控审计系统,其中比较完善的系统综合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报文捕获技术、协议解码还原技术、内容匹配技术、插件技术等各种先进开发和管理技术,支持绝大多数主流网络协议的监控审计。虽然此类系统功能强大,但功能繁杂,部署起来耗时费力,还要购买厂商指定的硬件设备,致使其价格非常昂贵,动辄上十万几十万。厂商针对互联网的普遍情况开发出来的产品未必适合高校网络的特定需要,造成设备功能浪费。在高校科研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购买这些系统不符合许多高校构建节约型校园的发展战略。

高校信息安全的特殊性决定了要由自身来主导,目前高校购买IT厂商开发的网络监控产品的并不多。未来发展趋势是各高校根据实际校情,充分发掘自身技术潜力,自主开发或协同IT厂商共同研发,做出具备安全监控审计系统,并适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校园网信息安全产品,并结合行政和法律手段,净化校园网空间。各高校可以利用现有服务器,无需再对软硬件进行投资,只需采用Java开源软件做为开发工具,可节省大笔资金。

三、信息监控系统的特点

许多高校管理部门指定专人浏览校内留言板及论坛,对于非法信息发现一条删除一条,并做详细记录,效率低、消耗大;尽管管理人员疲于奔命,但仍常收到公安网监处警告,校园网存在需要立即删除的有害信息。

针对以上情况,新系统采用高效搜索引擎,提高信息搜索自动化程度。对校园网数据包进行过滤,自动搜索非法关键字信息,对校内众多网站论坛及留言系统、FTP站点等出现的各种不良信息、高校突发事件时产生的大量过激言论,系统将立即自动报警,快速定位此类信息的源头,争取在造成恶劣影响之前及时封堵,并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从而弥补人工监控容易遗漏和公共搜索引擎不能查找敏感数据的缺点,切实减轻管理部门工作强度与工作压力,提高信息安全整体水平。

整个监控系统以较少的经费开发,省去购买IT厂商大型监控审计系统的资金。只针对相对少数的非法敏感信息,对校园网信息查而不禁,疏而不堵,保留师生在网络上发表文章的权利,坚持校园网开放和自由的原则,同时该监控系统的部分功能可向全校师生开放使用,师生可以非常方便地检索所需的校内数据和信息,提高对全校数据信息的共享。

四、新系统模块功能

采用网络平台流行的Java语言开发高效搜索引擎,利用Java线程技术实现定时搜索,利用Java用户界面技术开发系统使用界面。采用MS SQL Server数据库作为数据存储系统,系统搜索到的资料记录和系统运行中产生日志信息将被存储在骼SQL Server数据库中。

安装一台专用的服务器对数据包进行过滤,过滤只针对校园网新产生的信息,对网络上新产生的特定类型数据进行拆包,分析其中的内容,如果带有非法关键词字眼,则将其禁止。

系统基本功能模块:

(一)基于Java的高效搜索引擎:负责搜索全校园网内的非法敏感信息。

(二)定时搜索功能:采用Java线程技术,可以设置每分钟或者更长时间自动搜索。

(三)非法敏感关键词记录:一个非法敏感信息词库,可以自动记忆或者手工添加关键词,如“枪支”、“六合彩”、“迷药”等等。

(四)自动报警功能:凡是搜索到校内网站上有包含非法关键词的内容都被视为非法信息,系统自动声音报警。提示操作者分析处理。

(五)日志记录:系统将每次搜索到非法信息及其资料记录形成日志文件存入数据库中,方便以后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