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范文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范文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电子政务将是未来时代政府所提供公共服务发展的趋势,目前电子政务已经有其初步的体系和规模。本文主要从本人与导师所建立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构的角度来阐述其体系结构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电子政务 体系结构 引言 电子政务e-Government affair是政府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程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使政府管理手段的变革。这里,介绍一下这个信息系统体系的结构,并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旨在抛砖引玉,与各位导师、同学、同仁商榷。 1 该市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技术介绍 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 导师与本小组接手的该市电子政务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规划,这个电子政务系统通过采用当前的先进技术,将软硬件集成起来,以克服体系结构不同及软件自身不成熟造成的影响。具体技术路线是:采用J2EE技术,保障系统的可伸缩性、可扩展性和开放性;系统采用框架体系设计,数据库采用高可用容技术,应用中间件采用cluster(集群)技术,保证平台从信息存储到信息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开放性和高集成性;系统采用B/S+C/S结构,底层为数据层,存取关系型数据、文档型数据和其他业务系统数据,中间层基于应用服务器,各种业务组件注册在应用服务器上进行管理,采用XML进行数据的组织,通过JSP构造好用户访问界面并把各种业务逻辑连接起来,通过WEB服务层响应客户端的请求,客户端采用浏览器方式进行访问。该电子政务系统的主要建设过程和结构如下: 2 该市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介绍 该市国产化电子政务平台正常运转一年多,平台上已经实现了市政府门户网站及90多个部门的分网站的、“诚信企业”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公务员的电子邮件系统、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网上市民对话服务系统、网上电子表单下载系统等多项应用。 2.1 政府门户网站。政府门户网站是该市国产化电子政务平台上第一项应用,网站分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日文、韩文五种语言版本,设有烟台概况、政务、经济、投资、生活、科教、择业、旅游、参政、在线服务、县市区、数字地图、政府信箱等13个主栏目;今日新闻、政务动态、诚信动态、市民手册、政府文件、政务公开、电子商务等18个板块栏目和市民、企业、农民、投资者、旅游者、学生、公务员、弱势群体等8个定制频道。总信息量达两百多万条,日访问量超过两万多人次。 2.2 该市政府部门网站。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着90多个政府部门和单位的网站。政府门户网站与各部门网站之间统一通过平台进行连接、与管理。各部门的对外的数据、信息由平台统一管理,形成较完整的政务公共信息资源数据库。这种数据的高度集中存放,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 “诚信企业”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诚信烟台”企业信用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了与工商局、人民银行、国税局、地税局、质监局、海关、法院、公安局、环保局、劳动保障局、建设局、信息产业局等部门和单位的实时数据交换,初步形成全市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 2.4 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解决了分布办公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的文件及资料传递问题,实现了办公信息交换无纸化。远程办公信息交换系统具有用户管理、发文管理、收文管理、系统设置、文件库管理、在线帮助等功能。 2.5 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该市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办公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针对各类管理部门的具体业务需求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税务;政务信息系统;安全体系

引言

所谓税务电子政务是指税务部门运用现代电脑和网络技术,将其承担的税务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上进行,同时实现税务部门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向社会和纳税人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和全方位的管理与服务。税务电子政务的实施使得税务部门事务变得公开、高效、透明、廉洁和信息共享,与此同时,也使得政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和严重,影响税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功能的发挥,甚至对税务部门和纳税人产生危害,严重的还将对国家信息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建设税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安全的保障体系是发展税务电子政务的关键所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概述

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方面的研究始终是学术界研究重点和税务部门、企业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已经出现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比如将税务电子政务安全相关标准分成信息安全总体标准、密码算法、密码管理标准、防信息泄漏标准、信息安全产品标准、系统与网路安全标准、信息安全评估标准、信息安全管理标准8个类别;将税务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划分为“网络安全政策法规、网络安全组织管理、网络安全标准规范、网络安全服务产业、网络安全技术产品和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六个组成部分;将税务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划分为安全法规、安全管理、安全标准、安全服务、安全技术产品和安全基础设施6大要素;部分厂商则或者从网络、传输、存储安全以及可靠性、隐秘性、易维护性等角度构建安全体系,或者从物理、网络、主机、应用角度设计;或者从物理隔离、基础平台安全、应用平台安全和安全管理四个方面进行总体考虑。

2如何构建完善的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

我们知道,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是整个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有效、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安全体系应切合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实际需求,在保证物理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基础上,充分保证数据安全和应用系统安全,同时通过安全制度建设和安全教育培训实现安全体系有效实施,以全面保证税务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中各类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传输等安全进行,并满足将来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方面的扩展需求。下面我们将在阐述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基本构建原则的基础上,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系统安全、安全制度建设、安全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对完善的税务电子政务安全体系进行说明。

(1)构建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的基本原则

参照我国税务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并结合税务电子政务安全体系方面的研究,我认为:构建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Ÿ1)全面设计、整体部署

2)统一标准,加强管理

Ÿ3)需求主导,重点突出

Ÿ4)灵活配置、动态部署

5)制度建设、安全培训

(2)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之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是整个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前提,用于保证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以及其他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以及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中的物理安全可以分为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涉及到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应用范围内的各方主体。其中,环境安全是对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保护,如区域保护和灾难保护等,具体可以参照国家标准GB50173-93、GB2887-89、GB9361-88等相关要求进行设计;设备安全则主要包括存储、传输或系统运行所用设备的防盗、防毁、防磁、防止线路截获、抗电磁干扰及电源保护等;媒体安全则包括存储媒体本身的安全以及媒体中存储数据安全。

(3)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之网络安全

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之网络安全主要分为传输网络安全和业务网络安全两类。对于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相关的传输网络,网络安全主要是保证参与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各方主体之间的数据传输网络以及公共网络服务的安全可靠运行,从目前税务电子政务建设情况来看,传输网络安全目前需要由网络基础设施提供商或服务商为其安全性提供充分保证。对于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相关的业务网络,网络安全主要包括控制拨号用户接入、设置防火墙、防范病毒、控制与公网互连、防范黑客入侵以及就网络安全进行严格监控和规范管理等以保护业务网络资源和电子政务应用服务。

1)拨号用户接入问题:

目前,我国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网络建设并不完善,还存在部分网络环境较差的单位,在使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的时候需要通过拨号方式利用公用电话交换网在网络上传输数据。以该种方式传输的数据可能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听、被篡改,因此针对由于使用拨号方式传输数据所产生的安全隐患,需要采用拨号用户身份认证等加强对拨号用户的安全验证,对拨号用户实现统一管理,采用加密手段对关键数据加密后进行传输,防止数据泄漏和被非法窃取;严格限制拨号上网用户能访问的系统信息和系统资源,防止非法用户拨号进入电子政务系统所在网络。

2)防火墙设置问题:

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运行所在专网和外网之间、不同安全域之间需要根据需要设置防火墙,依据安全政策对出入网络的信息流进行控制,有条件地允许、拒绝、检测或过滤。防火墙设置需要综合考虑电子政务系统所要求的速度、性能、管理、便易性和性价比等各个方面,进行周密设计和总体规划;另外应注意加强安全管理,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保证较高的安全性,比如防火墙要安装在不同的介质上,尽量使用不同的服务器提供不同性质的服务,对于重要系统的出口应重点配置防火墙,在实际配置和实施时应该关闭不需要的服务,要经常检查防火墙的日志,发现异常应该及时处理,采取多层防御、冗余防御等多种方法和措施。

3)关于防病毒问题:

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中,需要基于业务需求建立多层次病毒防卫体系。无论是B/S还是C/S结构,均需要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每一个安装或运行点强调安装反病毒软件,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中的业务处理终端和服务器端应同时提供对应的防病毒保护措施。防病毒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应及时进行防病毒软件或系统的升级、换代工作。另外除了采用各种防病毒产品以外,还应建立和实施完善的综合安全性操作程序,该操作程序应包括各种安全措施,如定期数据备份、关键信息加密保护等。

4)控制与公网互连的问题:

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中,数据传输的方式一般包括纸质传输、介质传输和网络传输,因此对于公网传输的情况应加强安全方面的管理和控制。税务电子政务系统要求内外网物理隔离,一般可以采用双穴主机及类似措施,在严格控制与公网互连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公网与专网之间的数据传输问题。

5)关于防止黑客问题:

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张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黑客技术也不断发展,其攻击的范围和层次也不断扩张。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作为我国政府信息化的重要项目(比如金税工程、秦税工程等)也有可能成为某些恶意黑客的攻击对象。因此在设计和实施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时,应加强采用入侵检测技术防范黑客入侵和侵袭,并在必要的时候采取证据记录、跟踪恢复、强制断开等措施保证业务网络的安全。

6)网络安全管理和监测:

网络安全管理和监测是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设施和安全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安全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各类操作用户的安全管理、安全体系的运营监控、应急处理和安全控制等。

(4)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之数据安全

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一般将需要采集、整理、处理、传输、统计、分析等所对应的数据进行安全分级,比如有些系统将数据分为一般数据、重要数据和关键数据三级,有些系统将数据分为自主保护、审计保护、标记保护、结构化保护和验证保护五级等,然后对于不同级别的数据采用不同的安全措施。

根据数据的处理形式不同,安全体系之数据安全可以分为数据传输安全、数据存储安全、数据库安全三个方面。

(5)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之应用系统安全

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之应用系统安全主要包括用户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及日志、安全技术及应用四个部分。

1)用户身份认证

这里的用户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使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的政务工作者(人),还包括访问或者使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的其他系统或者主机、服务器等(系统、计算机)。

用户身份认证根据税务电子政务系统是否部署认证中心CA可以划分为如下两种情形:当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中没有部署认证中心CA时,一般采用用户名称、密码、附加验证码的形式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只有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库中保存了该用户的记录,并且该用户具有合法访问当前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的权限,用户才能够登录当前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如果税务电子政务系统部署了认证中心CA,那么一般CA是在全系统部署并发挥作用的,每个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用户首先向CA申请数字证书并以此作为用户参与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的合法身份。超级秘书网

用户身份认证一般发生于用户登录税务电子政务系统时或者不同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之间传递数据时的情况。在用户登录税务电子政务系统时,需要对登录用户持有的数字证书进行认证,以保证只有合法持有有效数字证书的用户才能够登录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同时还需要进行安全审计和记录系统安全日志。

2)访问控制

在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中,需要指定各个应用层次中的每一个用户所能够访问的业务资源和系统资源,也即访问控制和权限分配策略。

这里的权限不但包括用户能否访问的业务范围、业务数据、数据的访问方式、操作类型等,还包括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相关的系统资源,包括打印、邮件等。

3)安全技术及应用

根据安全级别的划分,可以采用包括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摘要及验证、数字签名及验证、时间戳加盖及验证等在内的安全技术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6)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之安全制度建设

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制定安全制度并严格实施。一般的,安全制度包括人员安全管理、系统文档管理、环境安全管理、设备购置使用、系统开发管理、运营安全管理、应急情况处理等内容。

(7)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之安全教育和培训

税务电子政务系统中,用户安全意识及其掌握的安全知识是整个安全体系高效、有效运行和正常维护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研发、实施、运维、服务的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体系,以定期或不定期对电子政务系统涉及的各类用户进行安全相关的教育和培训。

综上所述,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完善的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应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系统安全、安全制度建设、安全教育培训六个方面进行全面、细致规划和周密、整体部署。另外,在构建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体系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切合税务电子政务系统实际进行设计,安全思路清晰、安全体系全面、安全重点突出等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凌,耿鹏.电子政务管理模式探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9)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电子政务结构模型应用框架

我国在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也就是说政府各部门之问及政府与公众之问无法实现数据与信息资源的共享,这主要是由于各部门的网络系统都是由各部门自行构建,数据格式、技术实现和管理形式也不统一所造成的。如何有效地将大量信息资源和知识管理结合起来,实现知识创新并使其转换为生产力,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要消除信息孤岛现象,解决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在电子政务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

然而,目前将知识管理应用于电子政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还十分匮乏。随着我国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的推进,政府需要发掘公共管理的战略知识并进一步加以优化,从而将知识管理整合到电子政务中去。顺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及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要求,将知识管理理念应用于电子政务建设中,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系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更高层次。

1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系统模型

知识是指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及信息,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则是指,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与知识传递给适当的人,使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与知识,采取行动,产生效益的过程j。从信息管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是把信息转化为可被人们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并以此来提高特定组织的管理效率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对于政府部门和电子政务而言,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利用知识编码、知识分类及数据挖掘等工具对政府拥有的信息资源和知识进行有效地组织、开发和利用,通过建立知识中心、决策支持系统来充分利用和共享政府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并充分挖掘政府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内在潜力,将其真正转化为政府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从知识的生命周期来看,电子政务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一条包括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等知识处理环节的知识链。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

2将知识管理引入电子政务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电子政务(E-Government)是指政府机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电子政务系统则是指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时期,以实现政府政务流程和职能为目标的信息系统,是电子政务功能和模式的具体技术实现。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从2O世纪末开始,国内外诸多学者就已经致力于电子政务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国外学者中,MariaWimmer和RolandTraunmuller(2000)论述了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指出知识管理已经从最初以知识分配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系统发展到新一代以知识共享和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管理系统。SilkePalkovits,RobeaWoitsch和Dimit6sKaragiannis(2003)指出,电子政务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整个过程中信息量的庞大繁杂,使得知识管理的引入成为一种必然,强调电子政务的运作需要适宜的知识管理战略j。UweHeek,AndreasRogger(2004)提出了一个可以将政府政务模式和信息管理动态结合起来的知识管理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

自1998年知识管理理念和思想被引入我国之后,国内也有学者开始了将知识管理理念引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研究。赵雪芹(2005)论述了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电子政务进一步发展对知识管理的需求,指出电子政务中的公共事务、政务办公等信息流需要用知识管理的新思维加以协同统一。李淑梅(2004),高洁、辛文卿(2005)从实施知识管理可以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对信息资源价值的提取,进而促进政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将知识管理引入电子政务的必要性。范君晖(2004)初步论述了融合知识管理理念的电子政务系统的构建策略,在提高对知识管理的认识、了解政府工作模式与业务流程、建立知识库、将知识管理渗透到OA系统等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思想。

综上可见,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强调了知识管理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构建一种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势在必行。1999年我国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逐渐开始了对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虽然截至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政府部门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和电子政务系统,但大多电子政务系统仅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政府上网,政府的信息资源和知识却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共享,从而导致政府部门行政效率低下和服务质量远落后于公众需求。而在电子政务中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不仅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实践,而且有助于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和知识的整合和共享,进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行政创新能力。因此,研究如何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构建方案

3.1系统设计的出发点及目标

实行“一站式”服务是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一大目标,这对于政府各部门之间充分了解并利用彼此所掌握的信息资源,进一步进行信息整合、资源共享和协同办公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加快知识的使用和流动,并创造经济价值和管理效应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而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的构建,应从我国政府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一站式”服务的框架模式来进行。系统的设计目标是:采用先进的知识管理方法和产品,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政府实际情况的知识管理型电子政务系统构建方案,以实现政府业务流程再造,进而提高政务效率。当前,在我国政府内部构建知识管理型电子政务系统,应从一系列关键点着手:首先,最大程度地挖掘政府拥有的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内在潜力;其次,充分利用和共享政府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再次,系统化管理政府业务流程中的无序知识,实现知识共享和二次使用;最后,利用知识管理工具和方法,重新梳理政府职能,设计出全新逻辑的电子政务系统。基于以上分析,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信息采集//管理/展现、信息自动归类/存储/传递、知识识别/加工/共享、智能检索和导航、数据库服务、安全控制管理和网络系统管理等。

3.2电子政务系统中知识管理的应用框架

“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架构,主要是通过信息、协作交流及办公管理等服务平台,为公众用户和政务专网用户分别提供接人工作流引擎、电子政务构件、个性化管理及服务集成等基本服务功能,使公众、企业通过具有统一人口的服务平台,简单快捷地获得全程电子政务服务的同时,也使政府公务人员可以在不同的信息系统间平滑切换,实现协同办公,提高办公效率。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其设计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自始至终贯穿着知识管理理念。根据新系统的设计要求及目标,结合“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架构,建立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框架,如图2所示:

在以上应用框架中,人与知识通过政务互相联系起来,实现了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传递给适当的人。通过信息、协作交流、知识管理以及办公管理四大功能平台,将知识管理的价值链贯穿于电子政务系统运作的整个过程,从而,知识管理的内容、目标及最终价值可以得以实现。

3.3新型电子政务系统的理论模型

根据国家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标准,我国构建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可分为以下五个层面来进行:

(1)IT基础设施平台。主要为为整个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网络通信和系统服务。网络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将服务器、存储设备等基础硬件设施连接起来,形成基础网络层,为信息提供数据通道。硬件设施配以相应的系统软件构成网络系统层,向上一层——信息资源服务层提供数据存储和管理所必须的基础设施;

(2)信息资源服务层。这是一个信息资源管理平台,负责管理存放政府各类基础数据,通过数据转换、加工、提取和过滤等过程,向其上一层——应用服务支持层提供数据;

(3)应用服务支持层。这一层面包括工作流管理和电子政务中间件等,向更高层——业务应用层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同时通过各应用系统完成具体的政务应用;

(4)业务应用层。包括电子政务中GtoG、CtoB、GtoC和GtoE不同模式下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行业应用系统等;

(5)表现层。表现层处于电子政务系统的最高层面,主要包括内网门户和外网门户,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交互来完成政府沟通等职能。

在了解政府工作模式与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根据图2所示的知识管理在“一站式”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框架,结合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图1所示的知识管理模型,我们可以构建出基于知识管理的新型电子政务系统分层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以上是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分层逻辑结构模型,该模型充分融合了知识管理的思想,通过知识管理将电子政务服务对象、政务和政府的信息资源和知识三者有机地联系了起来。IT基础设施平台作为最底层平台,为电子政务系统中的知识管理提供各种硬件和软件支持。电子政务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在信息资源服务层被加工处理,成为有用的知识并存储在知识中心,以供电子政务的使用者访问和提取使用,这一层为知识的再利用和共享做了充分的准备。知识管理的大部分过程主要集中在应用服务支持层和业务应用层,其中,前者作为知识管理系统架构的技术支撑体系,集中了信息和办公管理两大应用平台,这两大平台及协作交流平台将和主要位于第四层——业务应用层的知识管理平台共同完成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具体业务应用。表现层中的公众和政府公务人员既是知识的使用者,又是知识的提供者之一,同时也是电子政务中引入知识管理的最终受益者,这一层面体现了知识的实际应用。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范文第4篇

    图3-3“工业年”活动信息实体图

    图3-4 新闻信息实体图

    图3-5 公告信息实体图

    图3-6调查栏信息实体图

    图3-7 用户信息实体图

    图3-8 管理员信息实体图

    3.3.4 数据库设计

    一个实体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的集合。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码就是关系的码。

    对于实体间的联系则有以下不同的情况:

    (1)一个1:1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任意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2)一个1:N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N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3)一个M:N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而关系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4)三个或三个以上实体间的一个多元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多元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而关系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3.3.5 数据库表设计

    (1)管理员信息表如表3-1所示。

    表3-1 管理员信息表

    (2)新闻信息表如表3-2所示。

    表3-2 新闻信息表

    (3)调查统计表如表3-3所示。

    表3-3 调查统计信息表

    3.4 网站风格设计

    (1)logo设计和说明

    政府网站的标志,相当于商业网站的logo,但一般多为国徽或政府名称。政府的标识体现着政府的庄严与权威,不能像企业的标识那样带有太多的感性色彩。因此本政府网站将国徽和政府名称想结合,体现了政府网站的特殊性,如图3-9所示。

    图 3-9 Logo设计图

    (2)色彩搭配

    色彩的运用上,政府网站的色调应以沉稳、柔和、较暗的中性色为主,不宜太眩目。本网站采用白色和淡蓝色为网站整体基调,体现的政府网站的庄重、威严但不失亲切柔和。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从电子政务安全范畴的界定入手,从物理安全、系统安全、信息安全、管理安全4个方面阐述中国电子政务中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电子政务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电子政务建设成为一项覆盖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型复杂的系统工程。与此同时,安全问题给电子政务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和实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CC权威的数据显示,2008上半年与2007年同期相比,网络安全事件数量有显著增加,其中政府网页信息被篡改的事件呈现大幅度上涨趋势,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加41%。因此,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成为一个必须引起各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电子政务安全范畴

谈到电子政务安全,人们立即就会联想到病毒、黑客等熟悉的名词,也很容易把它与网络安全、电子商务安全混为一谈。网络安全通常是指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它更多地侧重于技术层面上网络系统安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而电子政务安全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遍布在政府信息化的各个环节之中,其范畴已经超越网络安全所指的技术层面。可以说,网络安全是电子政务安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电子政务安全和电子商务安全都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由于电子政务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网络化的特点以及我国政府部门制定统一的电子政务建设标准和规范、全国上下可互联互通的统一平台和网络,有关国家政治经济的敏感信息和数据都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从信息社会角度讲,电子政务安全和电子商务安全也存在着本质共性的联系,电子政务安全是实现电子商务安全的基础和保障。

电子政务安全的特殊需求实际上就是要合理地解决网络开放性与安全性之间的矛盾,在电子政务系统信息畅通的基础上,有效阻止非法访问和攻击对系统的破坏。本文将电子政务安全的范畴界定为物理安全、系统安全、信息安全、管理安全4个部分。

二、电子政务中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1.物理安全

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种设备的物理安全是整个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前提。物理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以及其他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以及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过程。电子政务系统采用的计算机硬件虽然在功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它毕竟属于高度精密的仪器,任何开发时的疏忽以及实际运行时的震荡、静电、潮湿、过热等情形都可能使其受到严重的损伤。具体来说,电子政务中的物理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系统运行中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电源问题、水患与火灾、电磁干扰与泄露以及其他的环境威胁。二是物理访问风险与控制。物理安全威胁不单来自于环境,还来自于人为操作失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三是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场地与设施安全管理。是指中华人民共和【亘国家标准GB50173—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2887—89《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GB9361—88(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对应用信息系统的场地与设施进行的安全管理。

2.系统安全

(1)硬件系统安全的问题及对策。电子政务系统的主要特征就是大量采用信息系统支持,而信息系统首先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物理设备,比如计算机、磁盘、网络设备等。如果这些物理设备遭到损毁,整个系统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首先考察硬件系统的安全问题。

并非只有软件才有漏洞,硬件系统同样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这些缺陷一旦逃过出厂测试,就可能在实际运行中造成系统崩溃。一般而言,硬件系统的漏洞主要包括设计疏忽、元件质量低劣、人为留下的“后门”等。对于这些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做好电子政务系统硬件采购时的分析工作。在制订采购计划时要多搜集相关信息,到相关厂商处了解不同品牌、型号硬件的特点和使用,并在具体采购时仔细检查,试运行一段时间后再投入实际应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关键的系统,在采购硬件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刚刚面世的新产品,而尽可能采用比较成熟、稳定的型号,以规避人们常说的“技术风险”。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类产品采购时应注意的事项包括以下几点。①产品必须具有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和检测报告。

②如果该产品涉及数据加密,根据《商用密码管理条例》的规定,该产品的加密算法应具有国密办的批准文号。③在选择安全产品时,应尽量选择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类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源代码,安全性较高,而且有利于厂家对产品的升级与维护。④应尽量选择具有更先进技术的安全产品。在安全领域同一种安全产品往往具有几代技术,在选购之前应适当了解该产品的技术演变,选择较先进的安全产品。⑤安全产品的系统处理速度值得考虑。安全类产品由于具有复杂的分析过滤功能,往往成为系统的瓶颈,其处理速度直接影响应用的效果。⑥注意察看安全产品在权威机构的检测报告,其各项安全功能是否达到要求。

(2)软件系统的安全问题及对策。软件系统是电子政务系统的灵魂,因此保证软件系统的安全运行、降低因软件问题导致的系统风险对电子政务系统来说至关重要。首先是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对于计算机病毒的防范,一般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一旦遭到病毒破坏可以及时恢复主要数据。二是合理使用杀毒软件。没有任何一种反病毒软件能够防治现有的和未来产生的所有病毒,因此,必须合理使用和部署防病毒软件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是制定严格的病毒防治规章。

其次是软件漏洞与后门。现在电子政务平台使用的所有软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漏洞,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了解决电子政务平台软件系统中的安全问题,本文针对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数据库等方面,总结了一套软件系统安全防护措施。

①电子政务系统在操作系统安全方面的考虑。一是在电子政务系统的实际开发、构建过程中,应根据具体运行环境、安全级别,分别采用不同类别的操作系统。二是尽可能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源代码对我国政府公开的产品。目前国产软件在安全软件、操作系统等方面,已经具备与国外软件产品竞争的实力。因此,采用国产软件来构建电子政务系统成为一项切实可行的措施。三是尽量避免在电子政务关键部门、要害环节使用外国的产品,以免受制于外国。对于核心应用系统和关键政务环节,必须确保实施方案的技术自主性。

②在应用程序安全方面的考虑。作为软件系统的使用者应该做到:使用稳定版本的软件;经常检查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提供商的站点,一旦发现其提供的补丁程序,马上下载并应用在系统上。③在数据库安全方面的考虑。防止SQL指令植人式攻击的第一步是采用各种安全手段监控用户输入,以确保SQL指令的可靠性。第二步是清除客户端错误信息文本中的所有技术资料。第三步是严格限制web应用程序所用数据库访问账号权限。

(3)网络系统安全。网络系统虽然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的,但是由于网络安全在电子政务安全中的重要性,本文着重介绍其特有的几个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

①口令安全。随着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口令成为政务工作中的一部分。系统口令一般由用户自行设置,如果安全意识不强,则会存在较高的风险。

②网络监听。因为网络嗅探器可以检测到网络的流量、通信协议、信息来源、报文长短、通信周期,进而截获通信数据,所以对网络中的账户、口令等有较大的危害。

③拒绝服务(DoS)攻击。oDS的目的就是拒绝用户的正常访问,破坏系统的正常运行,甚至使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失效。最基本的oDS攻击就是利用合理的服务请求来占用过多的服务资源,从而使合法用户无法得到服务。

④电子欺骗攻击。电子欺骗指在网络上通过伪造可信任地址的数据包,得到不该信任的信任关系。网络通信中通信双方通过认证和信任两个前提进行。常见的电子欺骗有IP欺骗、DNS欺骗、ARP欺骗、WEB欺骗等。针对网络系统安全问题的技术防范措施很多,如入侵检测、漏洞扫描、安全审计、防火墙技术、VPN技术等,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网络系统安全问题。

3.信息安全

数据是电子政务的核心资源之一,因此其安全问题也格外重要。软件、硬件的损毁虽然可以使政府的正常业务中断,但一般在重新购置系统后仍能恢复,而政府核心数据的损毁却是不可恢复的致命灾难。解决数据安全问题的主要办法就是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

(1)数据保护制度。政府重要数据面临的首要风险就是被他人窃取。为防止这类损失,首先就要健全数据保护制度。一是做好物理访问控制,防止外部人员接触到存有重要数据的主机、存储设备和打印机等输出设备。二是做好数据的逻辑访问控制。三是做好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计划。

(2)标准可信时间源的获取。时间在电子政务安全应用上具有其特定的重要意义。政务文件上的时间标记是重要的政策执行依据和凭证。

(3)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加密。加密就是为了安全目的对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电子政务应用涵盖政府内部办公和面对公众的信息服务两大方面。就政府内部办公而言,电子政务系统涉及部门与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地区与地区间的公文流转。这些公文的信息往往涉及机密等级的问题,必须采取适当的加密方法对信息予以保密。

4.管理安全

(1)组织管理措施。对于电子政务系统来说,要想做到合理分工,一个核心的原则就是在实际建设和应用电子政务系统时把系统的设计者、管理者、操作者、利害关系者等角色分开,尽量避免一个人同时具备多个角色。除合理分工外,牵制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比如在信息录入环节增设人员监督录入,既可以减少录人错误,也可以防止舞弊。此外,对于重要业务,可以在系统的工作流程中增加审核环节,并为具体操作人员设定操作规模的上限,从而提高非法操作的难度,降低风险损失。

(2)人力资源管理。政府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电子政务的安全。一是对人员的安全教育和保护。从安全角度看,企业的员工不仅仅是潜在的威胁,也是安全制度的执行者和保护对象。二是对内部成员的安全防范。多项针对系统安全事件调查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安全事件是由受害组织的内部员工实施的。一般说来,针对内部员工的安全管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合理的岗位划分和健全的牵制制度。②定期休假制度。给重要岗位的人员提供定期的休假,一方面可以让员工得到休息,另一方面在其离岗期间内,临时管理员可以发现系统的不合理状态并及时报告、调查。③员工离任处理。一般被辞退的员工往往会产生严重的不满情绪和报复念头,同时他们又非常熟悉企业的系统结构和安全漏洞,因此很可能在离任后恶意破坏电子政务系统。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员工离任时必须执行严格的处理办法。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范文第6篇

有效的数据备份体系包括备份介质、网络备份与存储管理软件等,制定有效的数据备份措施,包括双机热备份、日常备份机制、灾难恢复措施、甚至灾难备份中心等。数据存储备份技术包括DAS、NAS、SAN等。

2系统安全

2.1目标

系统安全的目标主要是保证主机,特别是各个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器及其数据的安全。

2.2需求分析

系统安全主要是防范对各种操作系统(各种Windows、UNIX、Linux系统等)、网络基本服务(如FTP、TELNET、HTTP)、应用服务器(如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等的攻击。常见的网络攻击类型包括端口扫描、IPC攻击、CGI攻击、数据库口令猜测、强力口令破解等以及针对特定服务的攻击。

2.3建设方案

(1)独立区域划分:按照行政划分,以每个行政单位为单元划分独立的安全区域,每个区域内设置安全管理员管理本局域网内的服务器和主机,独立完成服务器的安全配置,加强现有系统安全。

(2)漏洞扫描平台:包括漏洞预警、漏洞检测、风险管理、漏洞修复、漏洞审计、漏洞知识库、漏洞识别、基于WEB的漏洞安全分析。可以检测出扫描对象的操作系统版本及安全漏洞、应用服务程序的安全漏洞、木马程序、用户列表的不安全账号等。

(3)网络防病毒体系:网络防病毒体系建设中,应遵循层层设防、逐层把关,分布配置,集中管控的原则,堵住病毒传播的各种可能途径,建设措施包括网关防病毒、邮件防病毒、服务器防病毒、主机防病毒等。

3应用安全

3.1目标

应用安全的目标是针对电子政务系统上运行的各种应用系统和应用系统数据,其安全目标主要是防范各种内部攻击,包括利用应用系统中存在的后门、陷阱,窃取合法用户身份、非授权访问、窃听重要数据等。

3.2需求分析

电子政务系统应用安全体系必须能够提供全面的的安全服务,包括严格的用户身份认证、细粒度的访问控制、高强度的数据传输保密性和完整性、详细的审计记录等。应用安全体系必须能够为电子政务系统现有的、将来的各种应用提供一个统一的安全平台。应用安全体系同时也是一个安全管理平台,这个应用安全管理平台必须提供全局的用户、资源和授权策略的管理功能。

3.3建设方案

(1)统一安全认证:用户登录统一的应用系统平台时,首先要通过统一认证中心的安全认证,使得系统在应用级别又加了一层安全防护。统一认证中心通过双因子认证保证了用户的合法接入,为安全使用做好了入口的防护。

(2)数据加密:用户登录系统时,通讯的数据将用户的信息(用户名、密码等)进行加密,然后再进行传输,当用户的加密信息与服务器端相匹配时,才能完成安全登录认证。

(3)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是确保数据真实性的基本方法。利用数字签名技术可以进行报文认证和用户身份认证。数字签名具有解决双方纠纷的能力。

(4)访问控制:当一主体试图非法使用一个未经授权的资源时,访问控制将拒绝这一企图,并将这一事件报告给跟踪系统。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范文第7篇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进行研究2007年,宁连举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博弈分析》中依托博弈论重点剖析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政府机构内部(IntraG-G)、有上下级关系的政府机构之间(ExtraG-G)、平级政府机构之间(ExtraG-G)的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探讨在“无形手”的控制下IntraG-G、ExtraG-G(有上下级关系或平级)之间信息资源的流动的有效性,以及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环节,最后根据博弈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IntraG-G、ExtraG-G(平级或有上下级关系)之间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一个基础、两大保障、三项举措”3个层次系统性改进方案[3]。2007年,罗卫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分析与设计》中结合我国目前有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初期实践,按平台项目建设的战略架构、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流程构建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4]。2010年,陈昊炜在其论文《省级电子政务专网建设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中构建省级电子政务专网网络结构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模型,重点研究省级政务专网两大平台建设和安全技术[5]。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方面研究主题分析

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保障、解决方案角度来分析2005年,钟瑛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运行瓶颈及其化解》中认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包含了信息、信息流动、相关的权力和利益等3个要素。分析三要素之间的价值平衡关系,对共享机制运行瓶颈进行深层的解读[6]。2006年,周伟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研究》中通过协调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业、公众之间的分布分析,提出使信息资源布局应更加合理,才能提高用户信息满足度,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发挥效用最大[7]。2010年,赵凯微《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过程表现出的“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提出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统一的共享标准,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的观点[8]。

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和机制的角度进行研究2008年,董海欣在其论文《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中深入分析研究了政府信息资源生态环境、共享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区级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和解决方案[9]。2008年,赵劲松在其论文《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中从经济学和机制研究的角度来探讨信息资源共享的规律,分析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给出多项建议[10]。2009年,张珊在其论文《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发展模式研究》中对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其政务模式、业务模式,对网站功能设计进行研究,提出移动电子政务的建设为补充的观点[11]。

从信息资源共享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2008年,熊先兰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市场机制运用与优化》中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市场机制运用与优化进行探讨,分析其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所具有的主要特性,以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率[12]。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高级顾问周宏仁博士每年都会在《网络与信息》杂志上发表《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报告。分析电子政务的形成与发展,从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跨度这两个视角来进行研究。用普遍联系和全面性方法论,将电子政务发展与整个社会系统相关联,预测电子政务演化规律及未来发展趋势。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理论研究的区域性发展趋势

电子政务发展是世界性潮流,是现代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政府管理的必然趋势,政府推行电子政务来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技能及工作效率,畅通和拓宽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渠道,极大程度地提高政府做出科学性远瞻性的决策,提升政府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能力。电脑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为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提供了技术条件。目前政府门户网站(以gov.cn命名)已超过10000个,93%以上的部委拥有部门网站,73%以上的地方政府(省、地、县)拥有门户网站[13]。网络技术把整个电脑、通信、软件、信息等资源融为一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我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中国光缆线铺设总长度达458万公里,“八纵八横”格局覆盖全国31个省市、659个城市、2070个县(区)、6115万个行政村,还开通了国际多条陆地及海底光缆[14]。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我国正在形成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群”这些经济圈。区域性经济是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内的优化配置及组合,可以实现区域内资源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如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中心汇集其他8个城市的丰富资源,相互协调优势互补,具有极强的资源及成本优势。武汉城市圈是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经过努力可以发展成为继沿海地区之后第四大经济增长极,但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这一强有力的后盾。从武汉城市圈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如果想实现城市圈的各城市齐头并进、共同发展,首先必须要打破行政区划之间的屏蔽,探索并建立城市圈内政务协作机制,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畅通,拓宽各城市间的政务信息沟通渠道,高效实施城市圈内的政务管理。湖北省省长王国生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武汉城市圈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城市圈的电子政务建设,提升城市圈的政府政务服务。

区域性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的意义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混沌;混沌理论;电子政务

一、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著名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首次提出,成为与量子力学、相对论比肩的三大科学革命之一。混沌理论最初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混沌理论中的“混沌”一词,在传统意义上,它是指“混乱、紊乱、无序和没有规律性的事物和现象”。但是“混沌”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它又不同于其传统意义的内容。爱德华·洛伦兹认为:混沌这个术语是用来指代这样一种过程,“它们看似是随机发生的而实际上其行为却由精确的法则决定”。时至今日,混沌理论的基本体系日益走向完善,其研究和应用不仅开创了自然科学的新范式,而且其影响已经延伸到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众多的社会科学领域之中。作为研究复杂的非线性动态机制的混沌理论把偶然性、非线性、非平衡性、不稳定性带进了公共管理的视野。在公共管理领域,我们对混沌理论的理解着眼于以下几点:“一是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二是临界水平,这里是非线性事件的发生点;三是分形维,它表明有序和无序的统一。”混沌理论不仅大大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并使人们加深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现实世界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确定性与随机性,有序与无序的辩证统一。目前将混沌理论与电子政务联系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而应用混沌理论分析电子政务系统的特性,研究电子政务发展模式及其过程的管理,对发展电子政务具有重要的学术及实际指导意义,混沌理论为深入研究现代电子政务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提供新的理论手段和理论范式。

二、电子政务的若干混沌特性

作为一个非线性系统,通过对其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电子政务具有以下一些混沌特性:

(一)电子政务具有混沌系统的耗散性

混沌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混沌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分别进行着信息、能量及物质的交换与整合,同时混沌系统与外界也进行着类似的交换整合活动。电子政务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进行双向信息交流。除此之外,电子政务系统本身就处于社会、经济的大系统之中,具有典型的耗散结构特征。由此可见,电子政务系统是一个既在内部进行交换,又与周围环境也有交换的动态的开放系统。该系统在不断地“耗散”从外界输入的数据的同时,通过系统内部各种不同的转换机制,再向用户输出信息。电子政务系统的这种耗散性使得系统在保持开放性、独立性和灵活性的同时,又能产生系统在整体上的稳定性。

(二)电子政务具有混沌系统的非线性复杂性

混沌系统不仅仅是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保留其各个部分的性质和功能的基础上,从而形成的整个系统新的性质和功能,也就是说混沌系统具有其组成部分所不具备的新的性质和功能。电子政务系统具有非线性,系统中几乎每个环节都是非线性的关系。从服务对象来看,电子政务的四个主体:政府、企业、公务员和公民这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表现为非线性的特点,一方面在服务方面,不同的服务差异可能会导致对最终服务的接受者公众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对政府业务流程的改革并不能产生一定明显的效果。而且政府部门同时是以多种身份来参与电子政务的建设的,政府部门承当了用户和管理者双重角色,一方面它既是所有公共服务资源的使用者,又是这些公共服务资源的组织者。其它主体则充当着主动提供服务者、被动接受者、信息反馈者等角色,这使得主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倾向于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的关系。这些非线性关系的存在也正是电子政务系统无法用单一数据关系表示的根本所在,如何解决各个环节中的非线性问题,也是电子政务系统管理的重要方面内容。

(三)电子政务具有混沌系统的分形性

混沌系统是一个自相似的结构,在非线性、非平衡的过程中的混沌会产生一种吸引子,系统的状态在吸引区向奇异吸引子汇聚,从而确保了它在整体上的稳定性和收敛性。这使得电子政务系统可在形态、功能等方面同时具有自相似性,也可使系统仅在某一方面具有自相似性;混沌系统的分形性同时提高了整体与部分之间多层次、多视角、多维度的相关联的方式。比如,一个国家的电子政务系统中包含若干“自相似”的子系统,即从中央到地方逐级扩展开来的国家电子政务、省级电子政务、市级电子政务、县级电子政务。在我国,部级电子政务有中国电子政务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省级电子政务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的电子政务;市级电子政务包括282个地级市和374个县级市的政府网站。纵观不同区域的电子政务,虽然其层次性表现的都很明显,但是不同层次的电子政务系统仍然具有相似的功能和结构,具有分形性的特点。

(四)电子政务具有混沌系统的初值敏感性

从混沌学的观点来看,电子政务系统属于混沌系统,因为它具有混沌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对初值的敏感依赖性。混沌理论认为,混沌系统的长期行为和结果,会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其长期行为是不可预测的。初始条件十分细微的变化经过不断地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相同的初始条件,得到的结果却完全不同。美国著名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就是这个特征的形象比喻,他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中国古代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也就是指这个意思。这种“蝴蝶效应”在现代电子政务建设中是屡见不鲜的,比如电子政务系统的结构、运行及控制方式都没有大的改变,而一个微不足道的数据失误就可能会导致政府信用危机。因此,电子政务的初值敏感性就要求我们不能忽略细小变化给复杂系统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

三、混沌理论下的电子政务建设

混沌理论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是永远运动变化的,客观环境也是永远不相同的;面对事物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必然有其深层次秩序在指挥和引导这一复杂系统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运用混沌理论探索电子政务发展模式,就是要在电子政府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变应变,同时在变化中把握秩序。不管是从全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宏观层面还是到每一层、每一部门的微观层面都要遵循这一原则。

(一)规范、统一各地区电子政务建设行为

电子政务具有混沌系统的分形性,一个国家的电子政务系统中包含若干“自相似”的子系统,具有相似的功能和结构,而且它们都在向一个“吸引子”汇聚,这个吸引子就是“阳光行政,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因此我们应该在尊重各种子系统差异性的基础上,创建一些统一的原则性的规范:既要为各级政府配置合理的行政权力,也需要中央将电子政务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建设。一方面,各地方政府要结合该地方的具体情况及发展要求,开展适合本地区的电子,满足本地人民群众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央在赋予地方相应行政权力的同时,也要在尊重各地区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方向,从不同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模式中找到共同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通过有效的管理,保证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权威性。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还要做好利益的相协调工作,加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在中央和政府关系协调的基础上,建立全方位信息共享平台,不仅要建立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共享系统,还要对涉及到整体利益的信息、应该共享的信息都要做到及时共享,防止“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另外,要注意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建设,即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和管理标准等。

(二)创造复杂性,加强民众参与

混论理论强调组织的复杂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的这些特征,电子政务系统都具有。混沌理论的的非线性观告诉我们,将电子政务建设去简单化和明确化,这不仅不可能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而且会产生负面的结果。因此混沌理论要求电子政务建设的转变,由单一管理变为多元管理,不确定性取代确定性,增加其复杂性,要求其必须放松规制,公开电子政务内容,加强行政决策的民主性,允许和鼓励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电子政务建设中来。

(三)重视组织的学习能力,努力打造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当今公共管理界的时髦话题,混沌理论强调的是组织和个人学习能力的开发,以加强对变动组织和环境的适应性。虽然不确定性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复杂的环境,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不断产生创造性的能量,通过不断的学习,加强内部的交流与沟通,提高管理的水平,通过发挥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来打破既有的结构、规范和程序,在面对偶然的事件中能创新处理措施和办法,从而推进电子政务的变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左林江.公共行政中的混沌与复杂性理论[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刘洪.经济混沌管理——理论·方法·应用[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3]罗章,彭莉,肖云.电子政务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SWOT分析[J].电子政务.2008(10)

[4]陈江,曹兆勇.牛鞭效应及其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04(2)

[5]相丽玲,蔡华利.电子政务建设的复杂性特征及其发展策略——基于CAS理论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7(21)

[6]张璋,武玉英.混沌理论与公共行政[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4)

[7]麻晓莉,卢文军.混沌理论视野下的公共行政范式的转变[J].理论导刊.2003(7)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范文第9篇

2003年12月17日到20日,由中科院联合科学技术部、上海市政府等主办,《互联网周刊》、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等机构共同承办的“2003中国国际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开幕,将2003年电子政务的建设和探讨引向了高潮。

大会开幕式由秘书长高在朗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严义埙、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胡启恒、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李东生及各部委、省市领导代表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讲话。

作为每年一届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展会,本届电子政务大会力求务实、创新,在4天时间里集中展示和探讨了电子政务网络平台、门户网站、数据信息系统、国家金字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政府办公业务系统等领域的相关产品、技术与解决方案。

大会由展览、论坛和特别活动三部分组成,基于上届大会的成功经验,这次大会进一步加强了开放性和有效性,为政府领导、国内外业界专家及参与电子政务建设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开放、交流、合作的平台,为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和采购提供了参考依据,为人们提供了一次走近和了解中国电子政务全景的机会。

成果展示 应用为先

2003年堪称中国电子政务年,电子政务建设开始从网络基础建设向功能应用层面和社会服务层面转变,注重应用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题,也成为这次电子政务成果展示的主旋律。总面积达2万平米的展会现场分为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展区、电子政务数据信息系统展区、国家重要业务系统工程展区、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展区和政府办公业务系统展区,另外还特别设置了政府信息化应用成果展区。为了更加鲜活、立体、全方位地展现电子政务应用技术和成果,参展的厂商和各地政府都相比去年下了更大的工夫。

中国网通集团公司通透、稳重、大气、现代的展台和展板吸引了广大与会领导及观众的视线。在网通集团公司建设的国家卫生部综合网络通信平台建设蓝图、最高人民法院电子政务综合网络通信平台项目方案以及各省市有关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方案等成功案例的展示中,凸显了集团公司在电子政务项目上的实力。同时,展会上还展示了网络酒店、网络传媒、网络指挥、网络通讯及视频会议等其它优势项目,其中,视频会议是此次展览的一大热点。

在政府信息化应用成果展区中,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展位尤为引人注目,不仅地板用玻璃镶嵌,下面是蓝色底纹映衬的海螺和贝壳,展示内容也足够有冲击力。2001年初,青岛就在全国率先策划并启动 “电子政务工程”,进行了全市电子政务的总体规划并被市委、市政府批准实施。2002年10月,青岛市被国务院办公厅和科技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城市。

与青岛令人眩目的展位相比,微软的电子政务展台略显低调,尽管它仍然是观众驻足最多的展台之一。然而当观众看到,青岛电子政务基础软件平台的全部项目是基于微软.Net平台时,会由衷感叹电子政务的成果的确重在推广和应用。

匈牙利展团是唯一一个以国家形象展示其电子政务发展状况成果的展台,匈牙利驻中国大使也参加了这次大会。信息技术公司间的联系早已渗入了匈牙利的信息产业,促进了匈牙利信息技术的发展。匈牙利的“本地和区域人口登记系统”在匈牙利的每个县和1400个镇中得到应用,是公共管理的一个基本软件系统。匈牙利1994年和1998年国会成员选举和自治市选举中都使用了专用软件系统,包括国会申报注册汇编系统、候选人列表系统、提名验证和投票验证系统等。

方正和金山公司展出的系列电子政务综合解决方案,长城软件展示的安全产品也吸引了大批观众的注意力。大连、邵阳、昆山、郑州、邯郸……许多城市在这次大会上展示了该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成果,通过大会积极宣传我国电子政务应用成果的亮点,为从多方面交流电子政务应用经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应急联动”热播论坛

本次大会为了顺应电子政务建设上下游的需求,还特别设立了系列论坛和特色专场会议,论坛邀请了相关政府官员、权威专家、企业技术精英,分别从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平台技术、解决方案与应用案例三个层面,深入探讨了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策略方向和经验成就。与会政府官员、国内外专家及企业代表就电子政务的战略规划、基础设施、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信息安全等诸多领域展开了讨论。大会共包括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论坛和中外电子政务应用交流论坛两个主题论坛,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安全论坛、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论坛两个技术论坛,另外还有上海市电子政务建设研讨等系列专场会议。

在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论坛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宏仁博士针对许多地方“电子政务仍然只落实在‘电子’而不是‘政务’上”,他说:“尽快形成我国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建设的工程和管理规范十分重要。”安徽省副省长田维谦关于《地方政府推进电子政务障碍和对策》的精彩演讲,也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论坛上,“应急联动”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不仅与会专家多次就此命题发表演讲,听众的兴趣也较浓厚:摩托罗拉亚太区有限公司副总裁廖鸿利做了《摩托罗拉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演讲;北京鼎天软件有限公司总裁王浩演讲的题目是《智能应急联动―电子政务服务引擎》;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副总裁徐宏志则演讲了《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王浩说:“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应急联动系统、信用报告体制及个人犯罪记录管理体制是构架发达国家社会综合管理完整体系的三驾马车。”在这三大体系之中,应急联动系统是社会综合管理最为重要的一环,其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将近30年的发展历程。纵观各国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发展最为完善的莫过于美国的911系统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务系统中,应急联动系统所占总投入的比例一般在50%以上,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还做得远不够。

摩托罗拉亚太区有限公司副总裁廖鸿利认为:近年来国际范围内公共安全事件增多、频度加快,应急系统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应对紧急情况的特殊办公方式。应急系统的建立和实施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公共安全问题可导致国家经济、政治上的重大损失,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可以使重特大事件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摩托罗拉提供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解决方案,先后参与了伦敦、悉尼、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亚特兰大、荷兰、香港等世界大城市的应急联动系统的设计和建设,这次大会上摩托罗拉还展示了2002年为南宁市建设的中国第一个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此外,鼎天城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也引起观众浓厚兴趣,这个系统正在国家首批信息化试点城市―扬州市实施应用,为其它中小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提供了示范。

高层对话 引领未来

电子政务一直是今年热门的话题,中国的电子政务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历经几年的培育和发展,市场逐渐成熟。同时,经历了十几年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部委,到底应该如何根据各自的实际应用需求和现状来构架自己的电子政务方案,尤其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和实施,很多政府和企业之间需要沟通解决的具体问题浮出水面,这些一直是各部委信息中心领导们和企业家们关心的问题,也是本次大会着重探讨和研究的话题。

17日下午,由国家行政学院教学研究部主任吴江主持的“政府企业高层对话”,成为本次大会又一大亮点。在高层对话上,围绕着“企业如何与政府合作,更好的参与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这一主题,与会的60多名专家、学者在课堂式演讲结合自由研讨的形式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副总裁冷荣泉和中关村科技软件有限公司总裁朱希铎围绕着“政府企业共同创造电子政务有利发展环境”做了精彩发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林明宪向大家介绍了国外电子政务建设状况;国家审计署信息中心主任王智玉着重阐述了我国金审工程建设情况及需求; 金山软件董事长求伯君、普天信息副总裁鲍康荣、中国联通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韵洁等数十名企业家代表也纷纷发言。这次高层论坛还实现了网络视频直播。

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凤春说,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必然带来政府形式和管理的变化。电子政务的最大价值不是现有流程的简单电子化,而是推动政府管理模式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政府自身正在进行职能的转变,而电子政务恰好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契机。这次大会已经成为2003年电子政务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和社会各界关注最多的一届中国电子政务盛会。正如大会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严义埙所预计的:这次大会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子政务的全面建设,对中国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我们衷心的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下,把这个大会办成一个国际化的研究、交流与合作平台。

思科“24小时”“小步快跑”

……接到报警,迅速驾车赶往出事地点,途中通过车载移动电脑在网上查询案发现场的建筑结构、出口设置、嫌疑人的档案资料,系统自动分析最佳行动路线。警察到达现场,通过手持终端能清楚看到建筑中罪犯的红外线影像……

这是美国反恐长片《24小时》中的常见镜头,这部剧集以惊险、紧张、刺激的情节吸引了不少观众,剧中不时出现的先进的移动警力设备更令人钦羡不已。

展览馆东大厅,一辆装备了这些设备的移动警车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意力。这是思科公司展示的装备了思科移动设备的移动警车。这辆具有多重功能、反应快速、装置便捷等诸多优点的车成为本届大会的一个亮点。只需在普通警车上安装一个无线路由器和接收装置,移动警车便装置完成。警察不但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在移动警车中直接查询信息、连接总部、发送报告,还可以在警车中监视整个区域,不必亲临现场就能对发生的各种情况做出合理部署,从而使警察的耳更聪、目更明,并且用思科移动IP电话可以和指挥总部及时联系,极大地提高了警务人员的工作和办案效率。

当观众饶有兴致地询问工作人员,《24小时》里类似的设备是真的吗?在一旁客串讲解员的思科中国公司副总裁张思华笑答,那部剧集里面很多移动设备是由思科提供的。

其实除了展示移动警车,在这次大会上思科系统公司还携城市应急、市民服务、公共卫生和数据/备份中心等四大核心方案重装上阵,希望协助中国政府构建全面服务公众的、安全高效的电子政务体系,提高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思科的城市应急系统和公共卫生解决方案不但能够改善政府的内外沟通能力,并可以将信息网络转变成救人于危难的生命线,随时随地传递关键信息;市民服务解决方案将帮助政府通过网络为市民提供各种优质高效的服务,从而提高市民满意度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共享;思科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则将整合国家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政府信息共享和协作,消除政府信息孤岛,为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沟通提供了有效的桥梁。

虽然提供了这么多相对完善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但张思华仍然建议,做电子政务要“小步快跑”。不管是城市应急系统还是其它系统,应该没有优劣的分别,而是要根据需求来选择。有的小城市或许只需要建设一个呼叫中心就可以解决城市应急系统80%的问题,那么就应该从小项目做起。方案只是作为手段和概念来帮助政府,考虑电子政务的时候应该从不同角度递进。

理光驶上“文档高速公路”

提起理光,在多数人的印象中,这是一家数码影像公司,它的照相机、感光纸常被人们提起;在办公自动化(OA)领域,理光的复印机、传真机也被广为称道。日本理光公司副总裁国井秀子博士参加“2003年中国国际电子政务技术及应用大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展示理光的文档高速公路解决方案,宣布进军中国电子政务市场。

所谓文档高速公路,是一个支持办公设备和应用软件的平台,人们在宽带网络上可以自由随需传输和利用文档。为实现纸介与电子版本文档的无缝统一,理光提出标准统一公开的原则,确保其无限开放,如家电一样易用。

国井秀子提出的“开放性和家电感觉”,其中,“开放性”是指通过采用行业的标准规格和协议,使机器同外部系统的互联变得简单,而“家电感觉”则是指操作的简洁性。开放且具有家电感觉的系统由于吸收了家电产品易操作的优点,使办公器材成为任何人都能轻松使用的产品。

理光能提供纸与电子文档的无缝统一。纸文档通过多功能复合机被电子化,经过网络被传送到ScanRouterPro,然后按照PC的文书管理软件、Web、电子邮件等不同的要求以最优化的方式传送给用户。比如,收到的传真可以不经过人手就传送给收件人。同时这些数据还被直接保存在文档管理服务器Scan Router Document Server上,除了检索、保存之外还可以直接进行打印。在系统中理光的多功能复合机发挥着核心作用。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范文第10篇

摘 要:全世界规模内电子政务的不断推动,使患上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愈加遭到注重。针对于相干专家、学者的钻研进行综述,对于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钻研成果进行简单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钻研中的不足的地方,旨在为进1步完美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钻研工作提供参考。

症结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钻研;综述;论文

一 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钻研情况

一.一 各种机构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钻研

国内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是通过树立网络化政府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使各种政务流动及官员行动置于全社会的评价、监督以及考查当中。目前许多公司、大学、网络、试验室都有必定的钻研成果,主要包含政府网站以及电子政务战略方面的钻研。目前国内有凸起钻研成果的机构主要是: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动公司、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钻研课题组、赛迪顾股分有限公司、北大经济钻研中心、北京时期计世资讯有限公司、广州时期财富科技公司等等。对于机构方面的钻研以及实践成果有待专家、学者去考证、评估,本文将侧重介绍相干专家学者的钻研,所以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一.二 国内论文专家学者对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钻研

最近几年来,跟着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许多专家、学者依据电子政务本身的特色,基于不同视角,对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指标体系、评估法子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钻研,主要钻研情况如下:

一.二.一 基于多种视角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钻研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1个触及到许多领域的体系,因而,对于其钻研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视角。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相干者分析动身,能够对于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有学者就基于相干者的角度,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三六0度全面绩效评估体系。此外,也有1些钻研者基于语言属性的视角,运用隐约综合评估法子肯定各指标的权重,鉴戒多属性群决策领域的语言属性理论,将定性指标转换为数值型结论,树立基于语言属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定义了电子政务成熟度。基于证据推理对于电子绩效评估进行钻研是1个较为立异的视角,有钻研者就应用改良的证据推理法子把低层次指标属性集成到高层次指标属性,在评估本钱以及评估精度上寻觅平衡,分析如何依据评估结果来指点决策。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对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钻研也是1个首要方面,有人就在这1视角下提出了电子政府绩效评估风险的防范的宏观以及微观措施并提出了构建政府电子化服务绩效评估框架的基本理念。相干学者则基于网络影响力的视角,在应用层次分析法树立政府网站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对于我国三二 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络影响力进行了测评。

一.二.二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钻研

不少学者从宏观、中观层面探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人则认为电子政务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应以“ 以人为本, 全面、可延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为指点, 遵循下列基本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有相干钻研针对于电子政务的特色,结合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1般性标准,总结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当体现出“重在政务”以及 “政务为民”的特色,至少应当包含服务内容与质量类指标、管理效益类指标与 基础设施类指标,以全面评估电子政务绩效。也有人基于粗拙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法子以及步骤,并认为电子政务的评估指标要知足下列两个方面的请求:1是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以及网络化办公,实现该政府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信息同享以及实时通讯,政府部门能够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换。2是实现电子政务各业务处理系统与对于外服务系统的紧密结合, 使整个政府规模内的工作流以及信息流都维持通畅以及互相有机联络。有钻研统计出1套评估指标体系并认为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除了了政府(包含其聘用专家)以外,还可以是第3方机构以及社会公家等。总之,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应注重评估内容以及指标体系完全性与可操作性。

一.二.三 关于论文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法子的钻研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法子的钻研,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以综合评价理论以及法子为指点,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隐约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案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在隐约综合评判理论基础上对于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了深刻钻研,结合实际提出了1种基于3级隐约综合评判模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法子,认为评估指标体系作为隐约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它主要包括建设产出、利用效果以及投资绩效3个层次;用净化现值本钱效益分析等法子对于施行电子政务带来的货泉化的增长效益进行评估,而对于1些难以货泉化指标,1方面可以采取分层次分析法,数据网络分析法进行多目标分析,另外一方面可使用软性标准如顾客满意度等进行测评;从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衡量的基本模式动身,从系统本钱、系统效益以及系统质量3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并依据电子政务的非线性特色,采取BP神经网络模型尝试对于电子政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了这类评价法子的准确性以及公道性。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电子政务; 信息; 资源共享; 区域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0. 041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0- 0069- 03

我国学者对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比较具体,涉及管理、技术、法制、文献处理等多个领域,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很好,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涉及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所得出的相关结论,所形成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解决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确实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主题及其发展趋势做出一些分析。

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理论研究主题分析

1.1 从电子政务的概念、定位、目标、运营理念、发展战略、实施策略、借鉴的经验等方面来进行的研究

国家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研究中心编著的《电子政务总体设计与技术实现》一书,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成果,从技术角度讲解电子政务及其实现的专著。本书详细地阐述了电子政务工程的先进解决方案、关键技术、技术难点和前瞻技术,其中“电子政务”的定义在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可。2007年,刘寅斌在其论文《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地方政府电子政务项目管理体系的研究》中从项目规划、项目立项、项目建设、项目验收、项目运维等方面,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项目管理体系加以分析和研究[1]。2007年,徐春艳《国内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对比研究》对比英、美、法、加拿大等国家政府网站建设中取得的显著成就,作为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借鉴经验[2]。

1.2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进行研究

2007年,宁连举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博弈分析》中依托博弈论重点剖析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政府机构内部(Intra G-G)、有上下级关系的政府机构之间(Extra G-G)、平级政府机构之间(Extra G-G)的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探讨在“无形手”的控制下Intra G-G、Extra G-G(有上下级关系或平级)之间信息资源的流动的有效性,以及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环节,最后根据博弈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Intra G-G、Extra G-G(平级或有上下级关系)之间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一个基础、两大保障、三项举措”3个层次系统性改进方案[3]。2007年,罗卫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分析与设计》中结合我国目前有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初期实践,按平台项目建设的战略架构、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流程构建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4]。2010年,陈昊炜在其论文《省级电子政务专网建设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中构建省级电子政务专网网络结构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模型,重点研究省级政务专网两大平台建设和安全技术[5]。

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方面研究主题分析

2.1 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保障、解决方案角度来分析

2005年,钟瑛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运行瓶颈及其化解》中认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包含了信息、信息流动、相关的权力和利益等3个要素。分析三要素之间的价值平衡关系,对共享机制运行瓶颈进行深层的解读[6]。2006年,周伟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研究》中通过协调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业、公众之间的分布分析,提出使信息资源布局应更加合理,才能提高用户信息满足度,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发挥效用最大[7]。2010年,赵凯微《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过程表现出的“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提出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统一的共享标准,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的观点[8]。

2.2 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和机制的角度进行研究

2008年,董海欣在其论文《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中深入分析研究了政府信息资源生态环境、共享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区级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和解决方案[9]。2008年,赵劲松在其论文《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中从经济学和机制研究的角度来探讨信息资源共享的规律,分析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给出多项建议[10]。2009年,张珊在其论文《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发展模式研究》中对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其政务模式、业务模式,对网站功能设计进行研究,提出移动电子政务的建设为补充的观点[11]。

2.3 从信息资源共享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2008年,熊先兰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市场机制运用与优化》中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市场机制运用与优化进行探讨,分析其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所具有的主要特性,以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率[12]。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高级顾问周宏仁博士每年都会在《网络与信息》杂志上发表《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报告。分析电子政务的形成与发展,从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跨度这两个视角来进行研究。用普遍联系和全面性方法论,将电子政务发展与整个社会系统相关联,预测电子政务演化规律及未来发展趋势。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 信息系统审计 审计风险 风险管理

一、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研究的意义、方法

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我国政府改革的进程,然而信息化建设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所以必须对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实施科学全面的审计。在信息系统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通过收集证据来判断系统本身是否达到保护资源安全,数据完整,系统稳定、有效和高效等目标,但有时会出现审计人员发现不了系统内部存在的缺陷或错误的情况,这说明对信息系统的审计可能出现判断出错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信息系统审计风险。而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由于电子政务的特殊性而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审计风险。

在这样的环境下,研究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审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对传统审计领域中的审计风险研究已经相当成熟,而对电子政务环境下审计风险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且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国内的朱萍等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认为应通过合理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水平来确定检查风险,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并重点阐述了控制风险的评估[1]。孙纲以审计理论和评价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审计风险评价方法体系,最后通过比较期望审计风险与实际审计风险作为审计终止标准的方法来降低总体审计风险[2]。还有一些学者针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做了研究:王乐声从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个要素着手提出了降低电子商务审计风险的对策[3]。刘知强通过文献分析法及专家咨询法两种方式设计了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风险量表,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风险进行了识别分析,并在量表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风险模型[4]。

本文对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的研究将借鉴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内部控制委员会)在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5]。该框架是在1992年的《内部控制――整体架构》的基础上提出的,重点阐述了八要素风险管理理论;与原来的五要素内部控制框架不同,它更侧重于风险管理,强调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该框架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行业和部门,也成为了衡量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准,对于我们开展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6]。

对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的风险研究首先应以传统审计风险理论为前提,传统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组成要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从定量的角度看,审计风险及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这个公式也被称作传统审计风险模型。

从定性的角度看,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越高,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低;反之亦然。对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它在审计人员审计过程中已成为既定的事实,审计人员无法改变它,但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和测试来合理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检查风险水平,并据此来开展实质性测试以降低检查风险,从而最终将审计风险控制于可接受的水平。

二、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研究框架

基于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和审计风险各要素的定性关系,并借鉴COSO风险管理理论,本文提出了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审计风险研究框架(见图1)。

图1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审计风险研究框架

下文将分别对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固有风险的识别、固有风险的评价以及控制风险的评价和检查风险的评价等几方面进行讨论。

⒈固有风险识别

所谓固有风险识别,是指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对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固有风险的发生领域进行识别和分析,以确定风险的来源,描述风险特征。从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其固有风险贯穿于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始终,所以应将电子政务看作一个大系统并从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的角度来对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固有风险进行全面识别,无论风险性质和风险大小,都应尽可能全面地找出其存在的固有风险[7]。

根据系统分析法,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固有风险可划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特别风险,是由其本身的开发、建设、管理等活动带来的;非系统风险是指电子政务建设之外的某种因素引起的可能对所有电子政务建设都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固有风险按照风险的不同来源可以进一步进行分类和细化(如图2所示)。需要指出的是,各种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固有风险领域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存在各种联系的,分析时应对此做综合考虑。

图2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固有风险分类图

⒉固有风险评价

对固有风险的评价可采取多种方法,由于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固有风险是由诸多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既复杂又缺少足量数据,所以采用单纯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往往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本文决定同时采用特尔斐法和AHP法作定性和定量分析,最后对用这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以实现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和加强评价的实际可操作性。

特尔斐法由美国著名的兰德公司提出并使用,是能够对大量非技术性的无法定量分析的因素进行概率估算的方法,它是一种客观的综合多数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的技巧,也可称为专家打分法,它是系统工程中一种很重要的测定方法。

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l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它把需要研究的复杂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元素,并针对总目标按相互关系影响划分为有序递阶层次结构图,通过各元素的两两比较,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人的判断以决定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顺序[8]。

采用AHP法和特尔斐法进行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固有风险评价的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固有风险评价流程图

⒊控制风险评价

前文介绍了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存在的各种风险,根据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的要求,对于这些风险被审计单位通常会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够降低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存在的风险,但是无论被审计单位风险管理的设计和运行多么完善,仍无法消除其固有的缺陷和局限性,所以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必须了解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情况,并对存在的控制风险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为即将进行的实质性测试提供依据。控制风险的合理评估对于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报告具有关键的作用,应充分重视这一环节。控制风险的具体评价过程如下(参见图4):

图4 控制风险的评价过程

⑴首先审计人员应了解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状况,分别从控制环境、目标确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方面来考察。这里审计人员可通过多种可行的办法来了解其实际状况,如可通过查阅有关规章制度及方针政策等文件,与负责人座谈、询问有关人员、实地观察、发放调查表、查阅前期审计报告、与程序设计人员直接对话等手段来实现,由此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内部的风险管理设计的合理性、健全性做出初步评价,并可通过书面说明法、调查表法和流程图法做出描述。这一步是对控制风险的初评,对控制风险的初评宁可高估不宜低估,以降低审计风险。

⑵符合性测试是指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实施情况进行测试。本文的符合性测试是以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为基准,是对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的完整性、有效性及合理性进行测试。这一部分可作为下一步风险管理现状和得分的重要依据。

⑶通过比较法评估风险管理情况,同时进行控制风险的二评。比较法就是通过对实际系统风险管理现状的调查取证和描述,然后与现有的评价标准(本文以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为评价标准)进行比较,以此得出被审计单位风险管理符合性的总体评价,最后用百分制打分的方式显示评价结果[9]。因为此方法在使用时以国际现行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为评价标准并紧密结合目标系统的实际,所以其评价指标的设定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此方法通过实际与标准的比较得出结论,使评价更具可靠性。

比较法中涉及几方面的要素,分别是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权重、评价方法、评价程序及评分表,其中风险管理评分表是整个评估成果的综合体现。

评分表的表头栏目如表1所示,评分表的“得分”栏是根据风险管理指标现状与标准的符合性程度而得出的,采用的是百分制的方式。

表1电子政务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情况评分表

风险管理的总得分=∑COSO八要素权重*各项具体指标权重*各项具体指标得分。

⑷控制风险终评。这一步发生在实质性测试之后。根据实质性测试的结果和其他审计的证据,对控制风险进行最终评估,主要是看其是否与控制风险的计划评估结论相一致。如果控制风险水平高于计划评估水平,则说明审计程序不充分,审计人员应考虑是否追加相应的审计程序;如果低于计划评估水平,则说明按计划评估控制风险水平制定的审计程序执行已经比较充分,无须考虑追加审计程序[1]。

⒋检查风险评价

一般来讲,检查风险是指信息系统中的某些电子数据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必然存在的风险,它与被审计单位无关,与审计程序的有效性有关。比如审计人员在进行实质性测试的时候,由于采取抽样技术而出现的抽样风险;另外,除了抽样风险之外也有非抽样风险。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中,因为信息系统中电子数据的形式多样性,增加了提取审计证据的困难;由于内部控制主要依赖于软件本身,增加了难以全面检查测试的可能性。如此种种情况而使风险评估变得更为复杂,检查风险大大增加。对检查风险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综合评价,所以应充分重视检查风险的评价。审计人员可先找出检查风险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检查风险的评价指标集,利用风险因素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来进行检查风险的评估。

三、结束语

随着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对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实施科学的审计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风险。而审计本身也是存在审计风险的,审计人员如何开展电子政务审计工作,如何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需要全面认识和正确评价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存在的各种风险,帮助和监督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制度,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审计风险涉及诸多主客观因素:不仅包括信息化的风险,也包括许多人的因素,其复杂程度极高。本文建议从系统工程和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对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审计风险进行分析,以理论为指导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方法,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朱萍,刘圣妮. 审计风险模型及其应用分析[J]. 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9(1):71-74

2孙纲. 审计风险评价方法研究[D]. 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5

3王乐声. 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风险[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17(05):114-116

4刘知强. 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风险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2005(04):45-49

5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COSO).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R]. 2004

6朱荣恩,贺欣. 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J]. 审计研究,2003(06):11-15

7Schwalbe 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ject Management[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01-333

8陈卫,方廷健,马永军,等. 基于Delphi法和AHP法的群体决策研究及应用[J]. 计算机工程,2003,29 (5):18-20

9刘智. 基于COSO框架的东方公司内部控制诊断评估方法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06

作者简介: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范文第13篇

一、信息化发展的背景

1、信息系统对业务的覆盖率逐步提高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信息经济的兴起,带动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仅从政府角度看,我国电子政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了大量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正在经历由传统运行方式向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运行方式转移的过程。以北京市为例,“十五”期间,全市1186种政府业务,运用信息化实现的有591种,建成726个业务支撑系统,50%的政府业务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高度重视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约90%的市、区政府部门建设了局域网,超过90%的政府部门达到了人均1台计算机,有90%的政务部门已建成或正在建办公自动化系统,其中无纸化程度达到50%以上的部门占80%。①

2、基于网络平台化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的信息化,都受到战略管理和服务客户的强烈驱动,在不断地扩展信息化的应用领域和内容,朝着基于统一网络管理平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方向发展。

政府各机构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基本职能过程时,正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由于应用目标的整体性,要求政府业务系统、政府信息具有集成性和共享性。例如,北京市业已建立了连接各级政府机构政务系统的政务内网平台,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和政务门户网站,各级各类政府机构可以实现协同办公和信息共享。又如,北京市东城区首创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通过综合的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对城市各类基础部件的综合管理。再如,“首都之窗”网站群作为政府门户,正把更加全面的政府公共服务纳入到信息化应用范围。②

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早已脱离了个别业务系统孤立应用的阶段,步入了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应用阶段,其中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最具代表性。ERP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目前已发展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最为流行的一种形式,几乎是企业信息化的代名词。ERP系统以经营资源最佳化为出发点,全面整合企业的供销存、财务、计划、质量、制造等核心业务,并最大限度提升企业各项经营资源的应用效率。

实现统一的网络平台管理,进行系统协同整合,核心的内容就是要进行应用系统及数据集成,建立可以共享的统一数据管理结构。建立一致的数据规格标准和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应用规则,是实现应用系统和数据集成的主要途径。如何建设与上述信息化环境配套的电子档案的统一管理、共享利用的机制、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档案馆如何构建和运作,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3、信息资源战略成为信息化核心内容

2004年12月国家颁布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的信息化步入了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重心的发展阶段,这既是信息化向其本源的回归,也是我国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从国家层面来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就是借助于信息化手段,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增强政府能力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为目的,形成政府信息资源、社会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局面,同时推动信息资源产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紧紧围绕政务公开、重大基础信息库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进行。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点是强化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档案等领域的公益性开发和利用。同时,国家将研究制定鼓励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健全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制度,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提高审批效率,扩大登记备案和事后监督的范围;研究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的财政政策和信息资产管理办法;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体系表,优先制定并大力宣传贯彻信息资源分类、共享、基础编码等国家标准;推进公共文献基础数据库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③

从机构层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资源服务于战略决策、满足客户信息需求和提高业务管理信息提供水平的客观发展需要。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上来讲,信息系统总是由满足业务处理、运行需要开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遵循着数据—信息—知识的过程。机构层面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总是从系统集成、数据集成开始,在整合的数据仓库基础上进行数据的挖掘和满足不同需要的数据应用。这实际上类似于我们传统的档案管理利用流程,应当把它纳入到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管理内容范畴。

二、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管理的若干问题

信息化系统正在演化成为各类组织业务运行的基本方式,网络平台正逐渐成为政府机构、企业信息运动的支撑平台。对档案管理活动而言,各类组织运行平台的变化,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基于数字化概念的新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探索符合信息化特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电子文件长久保存和长期可用问题

人们把以数字化方式记录的文件,统称为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在性质、形式上与纸质文件的不同,无疑是档案界最先感受到和最先关注的信息化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由模拟方式转变成数字化的记录方式,主要的问题有三个:一是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问题,数字化信息复杂多样的编码格式、读写方法和载体材料,都给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带来困难。二是电子文件的证据力和法律效力问题,这包含了对数字方式所记录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获得、保持信息真实性方式方法的可行性、可信性问题。三是数字化信息与载体的依附关系问题,数字化信息的组织是通过编码形式完成的,人们处理、传输、存储和显现数字化信息,要借助能处理这些编码的信息技术设备间接完成,因此,数字化信息依赖于元数据、数据格式、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才能够被处理、存储和显现。综上所述,电子文件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是过去纸张载体所没有的。

归纳起来讲,目前解决电子文件真实性、长久保存、长期可用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类方法:一是通过法规约束电子文件格式种类,如我国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所选择的管理方式,方法就是尽可能地选择比较通用通行的少量几种文件格式,通过降低电子文件格式种类繁复性,增加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可靠性、可控性。二是通过对电子文件存在的系统相关要素的规范设计和过程控制,以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包括系统地记录背景数据和规范、控制信息流转环节等方式。三是提高载体材料寿命或对电子文件处理、存储、传递和应用所依赖的软硬件环境进行备份的方式。四是分离数字信息的语义表示与格式表示,形成不依赖于特定的通用信息存在形式,不会出现因为数据格式及软硬件环境的变迁而造成电子文件不可使用的情况,如以XML作为标识规范的方法,等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内外都作了相当多的探讨和尝试。首先,各国都倾注力量,制定系统成套的和普遍适用于各类信息系统的电子文件管理需求规范和档案系统标准,力求把问题解决在电子文件的形成阶段,达到电子文件永久保存的目的。如澳大利亚的国家“数字化保管动议”,通过建立文件管理国家标准、文件管理元数据规范、文件系统设计与实施程序等标准规范,保障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其次,从数字档案的永久性入手,研究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数字档案的系统化保存、保管方式,如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于1998年开始,耗时6年时间对永久保存电子文件的可能性、保存技术、保存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全面的论证和试验⑤。第三,研究数字化适用载体在各种状况下的长久保存问题,如荷兰2000年启动了“数字保存试验”项目,针对政府常用的电子文件类型,进行了迁移、采用XML格式和仿真三种数字保护方法的试验,评价各种方法的效果、局限性、费用及应用的可能性。第四,在我国,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档案部门站在长久保存的立场,通过归档要求的约束,保障电子文件的可靠性,如《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2-1999)、《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等,省市地方和行业主管机构也制定了相关规范或标准,如建设部的《城建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2、多种类型数字化信息的档案化问题

在电子文件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其种类也日益丰富,包括文本文件、电子报表、电子邮件、图形、图像文件、视频文件、网页文件、数据库文件等。数字化信息的复杂多样,具有传统纸质文件所不具有的性质,因此,这些数字化信息的档案化在总体上处于随机状态,有些数据累计存储在业务数据库中,有些被定期销毁,有些则被迁移到临时载体上。如果不能建立系统型的管理规则,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导致数字化信息档案化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与传统文件运转流程无关。长久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了纸质文件档案化的系统化的方法体系,主要是依靠业务流程的自然发展进程,在业务流程终结时,把文件归档转入档案系统,以备今后工作查考。或者对文件的价值进行鉴定,判别文件对形成者的意义大小以及对社会的意义大小,在规定的时间阶段,把分布在各个机构的文件汇集到档案馆集中保存,以长久留存社会记忆,保障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久而久之,文件的档案化形成了对业务运转流程及其规则的依赖性,当数字化信息因不能纳入一般的业务流程,或业务流程因信息化而发生变化时,将会导致电子文件在档案化过程中范围的缺失。比如,电子邮件系统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政府或企业网络系统的必备子系统,电子邮件也早已成为人们在进行工作交往时的基本工具,很多国家或组织也都制定了电子邮件的管理制度,但电子邮件的档案化问题依然处于随机管理状态,主要原因就是电子邮件联系方式的公私性质不容易界定,不容易纳入到正常的业务运转流程之中。

(2)非文本型数据。在纸质档案管理时期,由于非文本型数据的数据单元不能完整地表达一个事项,数据结构、信息组织方式与文本方式不同,并且很多结构化的数据库数据经常处在变动之中,无法纳入到文本文件的管理体系,往往不进行档案化处理。信息化的发展,使得电子文件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档案机构往往比较注重对文本型电子文件的归档和收集,对非文本型数据库数据、多媒体数据的归档重视不够,也没有切实可行的档案化措施。而且,档案界还存在着一个概念误区,认为数据库文件本来就有自身的数据结构,并且处在存储状态,没有必要再转化为所谓的档案文件。目前,大部分关系型数据库,都是作为支持业务流程的存储机制来建设的,从性质上来讲,可以认为是“暂存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往往是随着业务过程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变化的,在结构上又是连续性的,往往不能按事项分块,不能按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管理。但是,这些数据往往是一个业务系统的核心资源,

支撑着一个机构的业务运行,绝大多数具备档案价值,如果不尽快建立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目前,有注意到非文本型数据归档的机构,往往采用简单拷贝、累加存储的方式,或者以备灾数据库的方式同构备份数据。这些方式可能不能真正解决数量巨大的非文本数据档案化问题。

(3)网页类型文件。互联网的普及,使数量巨大的Web文件存在于流动的网络信息海洋之中。我国的各类机构为了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与沟通,建设属于机构自己的网站的比率很高。据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资料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政府域名()注册量达到23752个,政府网站达到11995个,县级以上门户网站拥有率达到81.1%,其中部委、省级、地级和县级政府网站的拥有率分别为96.1%、90.3%、94.9%和77.7%。⑥但由于网页文件的内容重复率高,数量巨大,各类机构往往都不作档案化处置。这种情况是否存在档案缺失的漏洞,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3、双轨制与双套制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类机构的信息系统覆盖率不断提高,意味着文件的处理、运行过程的双轨制越来越趋向于单轨制,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在人们的档案思维中,依然存在着对纸质档案的心理依赖,充满了对电子文件的不确信感。这种情形也体现在国家及行业已经颁布的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规定对于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文件,要电子、纸质形式双套保存。

造成双套制比较普遍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档案思维还停留在纸质文件时代,对电子文件及其存在的技术环境还不熟悉、不确信,对电子文件是否能够长久保存及长期可用缺乏认知。其次,是国家的档案行政机构缺乏档案无纸化战略规划、制度设计和系统规范,使得对纸质文件依赖成为制度性的选择。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相继颁布了《电子签名法》或相关法律,力求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数字化信息在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及其具有凭证性的条件。《电子签名法》的意义在于通过法律确定了电子数据可以作为法律凭证,使电子文件具有了与纸质文件同等的证据作用。一般来讲,《电子签名法》主要是规范电子文件的技术条件和应用背景,以保证电子文件在交互过程中的真实性是可确认的,是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但并没有解决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问题。而这方面的规范有赖于档案管理机构来解决。

双套制的另一种情形,是国内的各级各类档案馆大量地将纸质档案拷贝成电子档案。为使档案馆蕴藏的丰富档案信息资源能够提供网络应用,根据档案利用需求有选择地提供目录定位服务以及部分档案的原件服务是必要的。如果盲目地无限度地进行档案的电子化,以此作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成就标志,只能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可以想像,不解决双套制的问题,是无法推动信息化发展的。信息化发达国家在信息化进程中都强调“无纸化”作为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来积极推动,可见它对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双套制或无纸化的解决方案,一定不是单纯的技术解决方案,而应该是制度化方案。这个制度化的解决方案,依赖于我国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信息系统的业务覆盖率,特别是网络应用的覆盖率。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无纸化的全面管理制度,可能包括两个层面:档案馆层面的和机构层面的。档案馆层面要解决电子文件永久保存的技术条件(载体的可靠性、信息对格式的非依赖性)、文件真实性的制度和管理系统保障规范、电子文件应用的规范。对机构层面,档案及档案管理系统提供凭证性、证据性文件的系统认证标准、规范,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建设等。

4、电子文件运动规律与档案管理模式选择

近年来,关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争论十分引人关注。信息化彻底改变了各类社会活动的时空关系和运行模式,人们需要基于新的社会运行方式,建立新的信息思维,寻找信息运动新规律,以求在准确揭示信息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管理。这是这场争论的意义所在。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实质,是如何看待文件运动的统一性和管理一致性问题。“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强调在文件的不同运动阶段有着不同的运动特性,强调在不同的阶段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而“文件连续体理论”认为文件运动是一个整体,文件运动有着不同的功能轴,文件运动每一个时点,都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功能价值取向,因此,管理上不必划分文件与档案的阶段性。从弗兰克厄普沃德对文件连续体模式的四项基本原则看:第一,文件价值的持续性与文件档案化。主要强调的是文件、档案的整体观,这与我国普遍认知的“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一体化”的观念是相类似的⑦,是“从文件形成到文件作为档案保存和利用的管理全过程中连贯一致的管理方式”。第二,文件联系以逻辑联系为主。这是传统档案学的基本原则,档案的分类、主题方法都是按逻辑组织文件的方法,即使是网络化条件下,文件分处不同的物理位置,也应坚持这种方法。第三,文件管理制度纳入业务活动目标与过程。它强调的是要把文件管理职能制度化地纳入业务系统中,应该说“纳入”概念在档案界也并不是新概念。第四,档案学是随着组织知识的背景条件变化而变化⑧。这是关于档案学理论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的思想,是任何理论都应该具有的素质。归纳起来讲,文件连续体理论强调的是文件与档案是一个整体,不必区别管理,而且从形成阶段就应予以制度化的干预。显然,这一核心思想存在着理论臆断性。文件的形成是为业务运转服务的,其首要目的和价值是业务的有效运转,如果按照文件的历史价值进行文件系统设计,其结果不仅会削弱文件的真实性、客观性,而且可能导致业务系统效率的极大降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已经证实,无论是政府或是企业的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都面临着系统数据档案化的问题,在业务系统中建设数据档案库,或者是不经档案价值鉴定,简单地直接地迁移业务系统数据到档案库,其信息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况且,由机构档案室到档案馆的过程,也绝不能是简单的迁移过程。

作为我国的档案工作者,在学习国外的理论经验时,不能采取简单的“取代”或“覆盖”等方法,而应该是在考察各种理论的基本背景的前提下,积极汲取各种观点中的有益成分,构建适合我国的档案管理可行模式。

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业务系统的连续性、关联性,如果不在制度上和文件管理要素上对业务系统提出要求,比如提出元数据要求,就可能使业务系统自然生成的电子文件无法长久保存。所以,文件连续体理论提出的整体系统思想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我国的电子文件管理中提出的全程管理、前端控制思想,就是对这种理论的合理诠释。但是,档案有档案的价值取向,对电子文件的管理要素的控制,不能取代对档案价值的判断和对文件的取舍。特别是在信息膨胀的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正在积极建设网络文件中心。这种热潮的基本出发点是,对分布在各个机构的业务活动中的电子文件进行集中管理,有的采取集中存储、集中利用的模式,有的采用备份中心的模式,有的采用存储目录、逻辑归档的模式。网络建立的广泛联系,为各种模式都提供了支持条件。无论是物理集中,还是逻辑集中,电子文件中心都不能以文件的集中取代文件的档案化过程。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出现电子文件的大量堆积的局面。无论采用何种理论模式作为指导,在电子文件运动整体环节中都不能取消“档案化”的环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

注释:

①北京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十一五”电子政务规划研究报告》。

②北京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

③⑥《2006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

④。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范文第14篇

一、信息化发展的背景

1、信息系统对业务的覆盖率逐步提高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信息经济的兴起,带动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仅从政府角度看,我国电子政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了大量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正在经历由传统运行方式向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运行方式转移的过程。以北京市为例,“十五”期间,全市1186种政府业务,运用信息化实现的有591种,建成726个业务支撑系统,50%的政府业务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高度重视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约90%的市、区政府部门建设了局域网,超过90%的政府部门达到了人均1台计算机,有90%的政务部门已建成或正在建办公自动化系统,其中无纸化程度达到50%以上的部门占80%。①

2、基于网络平台化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的信息化,都受到战略管理和服务客户的强烈驱动,在不断地扩展信息化的应用领域和内容,朝着基于统一网络管理平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方向发展。

政府各机构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基本职能过程时,正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由于应用目标的整体性,要求政府业务系统、政府信息具有集成性和共享性。例如,北京市业已建立了连接各级政府机构政务系统的政务内网平台,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和政务门户网站,各级各类政府机构可以实现协同办公和信息共享。又如,北京市东城区首创的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通过综合的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对城市各类基础部件的综合管理。再如,“首都之窗”网站群作为政府门户,正把更加全面的政府公共服务纳入到信息化应用范围。②

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早已脱离了个别业务系统孤立应用的阶段,步入了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应用阶段,其中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最具代表性。ERP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目前已发展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最为流行的一种形式,几乎是企业信息化的代名词。ERP系统以经营资源最佳化为出发点,全面整合企业的供销存、财务、计划、质量、制造等核心业务,并最大限度提升企业各项经营资源的应用效率。

实现统一的网络平台管理,进行系统协同整合,核心的内容就是要进行应用系统及数据集成,建立可以共享的统一数据管理结构。建立一致的数据规格标准和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应用规则,是实现应用系统和数据集成的主要途径。如何建设与上述信息化环境配套的电子档案的统一管理、共享利用的机制、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档案馆如何构建和运作,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3、信息资源战略成为信息化核心内容

2004年12月国家颁布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的信息化步入了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重心的发展阶段,这既是信息化向其本源的回归,也是我国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从国家层面来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就是借助于信息化手段,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增强政府能力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为目的,形成政府信息资源、社会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局面,同时推动信息资源产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紧紧围绕政务公开、重大基础信息库和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进行。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点是强化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档案等领域的公益性开发和利用。同时,国家将研究制定鼓励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政策;健全信息资源市场监管制度,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提高审批效率,扩大登记备案和事后监督的范围;研究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的财政政策和信息资产管理办法;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体系表,优先制定并大力宣传贯彻信息资源分类、共享、基础编码等国家标准;推进公共文献基础数据库建设,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③

从机构层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资源服务于战略决策、满足客户信息需求和提高业务管理信息提供水平的客观发展需要。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上来讲,信息系统总是由满足业务处理、运行需要开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遵循着数据—信息—知识的过程。机构层面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总是从系统集成、数据集成开始,在整合的数据仓库基础上进行数据的挖掘和满足不同需要的数据应用。这实际上类似于我们传统的档案管理利用流程,应当把它纳入到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管理内容范畴。

二、信息化条件下档案管理的若干问题

信息化系统正在演化成为各类组织业务运行的基本方式,网络平台正逐渐成为政府机构、企业信息运动的支撑平台。对档案管理活动而言,各类组织运行平台的变化,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基于数字化概念的新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探索符合信息化特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电子文件长久保存和长期可用问题

人们把以数字化方式记录的文件,统称为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在性质、形式上与纸质文件的不同,无疑是档案界最先感受到和最先关注的信息化带来的变化和影响。由模拟方式转变成数字化的记录方式,主要的问题有三个:一是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问题,数字化信息复杂多样的编码格式、读写方法和载体材料,都给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带来困难。二是电子文件的证据力和法律效力问题,这包含了对数字方式所记录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获得、保持信息真实性方式方法的可行性、可信性问题。三是数字化信息与载体的依附关系问题,数字化信息的组织是通过编码形式完成的,人们处理、传输、存储和显现数字化信息,要借助能处理这些编码的信息技术设备间接完成,因此,数字化信息依赖于元数据、数据格式、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才能够被处理、存储和显现。综上所述,电子文件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是过去纸张载体所没有的。

归纳起来讲,目前解决电子文件真实性、长久保存、长期可用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类方法:一是通过法规约束电子文件格式种类,如我国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所选择的管理方式,方法就是尽可能地选择比较通用通行的少量几种文件格式,通过降低电子文件格式种类繁复性,增加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可靠性、可控性。二是通过对电子文件存在的系统相关要素的规范设计和过程控制,以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包括系统地记录背景数据和规范、控制信息流转环节等方式。三是提高载体材料寿命或对电子文件处理、存储、传递和应用所依赖的软硬件环境进行备份的方式。四是分离数字信息的语义表示与格式表示,形成不依赖于特定的通用信息存在形式,不会出现因为数据格式及软硬件环境的变迁而造成电子文件不可使用的情况,如以XML作为标识规范的方法,等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内外都作了相当多的探讨和尝试。首先,各国都倾注力量,制定系统成套的和普遍适用于各类信息系统的电子文件管理需求规范和档案系统标准,力求把问题解决在电子文件的形成阶段,达到电子文件永久保存的目的。如澳大利亚的国家“数字化保管动议”,通过建立文件管理国家标准、文件管理元数据规范、文件系统设计与实施程序等标准规范,保障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其次,从数字档案的永久性入手,研究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数字档案的系统化保存、保管方式,如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于1998年开始,耗时6年时间对永久保存电子文件的可能性、保存技术、保存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了全面的论证和试验⑤。第三,研究数字化适用载体在各种状况下的长久保存问题,如荷兰2000年启动了“数字保存试验”项目,针对政府常用的电子文件类型,进行了迁移、采用XML格式和仿真三种数字保护方法的试验,评价各种方法的效果、局限性、费用及应用的可能性。第四,在我国,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档案部门站在长久保存的立场,通过归档要求的约束,保障电子文件的可靠性,如《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2-1999)、《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等,省市地方和行业主管机构也制定了相关规范或标准,如建设部的《城建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2、多种类型数字化信息的档案化问题

在电子文件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其种类也日益丰富,包括文本文件、电子报表、电子邮件、图形、图像文件、视频文件、网页文件、数据库文件等。数字化信息的复杂多样,具有传统纸质文件所不具有的性质,因此,这些数字化信息的档案化在总体上处于随机状态,有些数据累计存储在业务数据库中,有些被定期销毁,有些则被迁移到临时载体上。如果不能建立系统型的管理规则,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导致数字化信息档案化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与传统文件运转流程无关。长久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了纸质文件档案化的系统化的方法体系,主要是依靠业务流程的自然发展进程,在业务流程终结时,把文件归档转入档案系统,以备今后工作查考。或者对文件的价值进行鉴定,判别文件对形成者的意义大小以及对社会的意义大小,在规定的时间阶段,把分布在各个机构的文件汇集到档案馆集中保存,以长久留存社会记忆,保障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久而久之,文件的档案化形成了对业务运转流程及其规则的依赖性,当数字化信息因不能纳入一般的业务流程,或业务流程因信息化而发生变化时,将会导致电子文件在档案化过程中范围的缺失。比如,电子邮件系统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政府或企业网络系统的必备子系统,电子邮件也早已成为人们在进行工作交往时的基本工具,很多国家或组织也都制定了电子邮件的管理制度,但电子邮件的档案化问题依然处于随机管理状态,主要原因就是电子邮件联系方式的公私性质不容易界定,不容易纳入到正常的业务运转流程之中。

(2)非文本型数据。在纸质档案管理时期,由于非文本型数据的数据单元不能完整地表达一个事项,数据结构、信息组织方式与文本方式不同,并且很多结构化的数据库数据经常处在变动之中,无法纳入到文本文件的管理体系,往往不进行档案化处理。信息化的发展,使得电子文件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档案机构往往比较注重对文本型电子文件的归档和收集,对非文本型数据库数据、多媒体数据的归档重视不够,也没有切实可行的档案化措施。而且,档案界还存在着一个概念误区,认为数据库文件本来就有自身的数据结构,并且处在存储状态,没有必要再转化为所谓的档案文件。目前,大部分关系型数据库,都是作为支持业务流程的存储机制来建设的,从性质上来讲,可以认为是“暂存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往往是随着业务过程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变化的,在结构上又是连续性的,往往不能按事项分块,不能按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管理。但是,这些数据往往是一个业务系统的核心资源,

支撑着一个机构的业务运行,绝大多数具备档案价值,如果不尽快建立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目前,有注意到非文本型数据归档的机构,往往采用简单拷贝、累加存储的方式,或者以备灾数据库的方式同构备份数据。这些方式可能不能真正解决数量巨大的非文本数据档案化问题。

(3)网页类型文件。互联网的普及,使数量巨大的Web文件存在于流动的网络信息海洋之中。我国的各类机构为了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与沟通,建设属于机构自己的网站的比率很高。据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资料显示,到2005年底,我国政府域名()注册量达到23752个,政府网站达到11995个,县级以上门户网站拥有率达到81.1%,其中部委、省级、地级和县级政府网站的拥有率分别为96.1%、90.3%、94.9%和77.7%。⑥但由于网页文件的内容重复率高,数量巨大,各类机构往往都不作档案化处置。这种情况是否存在档案缺失的漏洞,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3、双轨制与双套制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类机构的信息系统覆盖率不断提高,意味着文件的处理、运行过程的双轨制越来越趋向于单轨制,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在人们的档案思维中,依然存在着对纸质档案的心理依赖,充满了对电子文件的不确信感。这种情形也体现在国家及行业已经颁布的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规定对于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文件,要电子、纸质形式双套保存。

造成双套制比较普遍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档案思维还停留在纸质文件时代,对电子文件及其存在的技术环境还不熟悉、不确信,对电子文件是否能够长久保存及长期可用缺乏认知。其次,是国家的档案行政机构缺乏档案无纸化战略规划、制度设计和系统规范,使得对纸质文件依赖成为制度性的选择。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相继颁布了《电子签名法》或相关法律,力求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数字化信息在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及其具有凭证性的条件。《电子签名法》的意义在于通过法律确定了电子数据可以作为法律凭证,使电子文件具有了与纸质文件同等的证据作用。一般来讲,《电子签名法》主要是规范电子文件的技术条件和应用背景,以保证电子文件在交互过程中的真实性是可确认的,是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但并没有解决电子文件的长久保存问题。而这方面的规范有赖于档案管理机构来解决。

双套制的另一种情形,是国内的各级各类档案馆大量地将纸质档案拷贝成电子档案。为使档案馆蕴藏的丰富档案信息资源能够提供网络应用,根据档案利用需求有选择地提供目录定位服务以及部分档案的原件服务是必要的。如果盲目地无限度地进行档案的电子化,以此作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成就标志,只能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可以想像,不解决双套制的问题,是无法推动信息化发展的。信息化发达国家在信息化进程中都强调“无纸化”作为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来积极推动,可见它对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双套制或无纸化的解决方案,一定不是单纯的技术解决方案,而应该是制度化方案。这个制度化的解决方案,依赖于我国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信息系统的业务覆盖率,特别是网络应用的覆盖率。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无纸化的全面管理制度,可能包括两个层面:档案馆层面的和机构层面的。档案馆层面要解决电子文件永久保存的技术条件(载体的可靠性、信息对格式的非依赖性)、文件真实性的制度和管理系统保障规范、电子文件应用的规范。对机构层面,档案及档案管理系统提供凭证性、证据性文件的系统认证标准、规范,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建设等。

4、电子文件运动规律与档案管理模式选择

近年来,关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争论十分引人关注。信息化彻底改变了各类社会活动的时空关系和运行模式,人们需要基于新的社会运行方式,建立新的信息思维,寻找信息运动新规律,以求在准确揭示信息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管理。这是这场争论的意义所在。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实质,是如何看待文件运动的统一性和管理一致性问题。“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强调在文件的不同运动阶段有着不同的运动特性,强调在不同的阶段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而“文件连续体理论”认为文件运动是一个整体,文件运动有着不同的功能轴,文件运动每一个时点,都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功能价值取向,因此,管理上不必划分文件与档案的阶段性。从弗兰克·厄普沃德对文件连续体模式的四项基本原则看:第一,文件价值的持续性与文件档案化。主要强调的是文件、档案的整体观,这与我国普遍认知的“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一体化”的观念是相类似的⑦,是“从文件形成到文件作为档案保存和利用的管理全过程中连贯一致的管理方式”。第二,文件联系以逻辑联系为主。这是传统档案学的基本原则,档案的分类、主题方法都是按逻辑组织文件的方法,即使是网络化条件下,文件分处不同的物理位置,也应坚持这种方法。第三,文件管理制度纳入业务活动目标与过程。它强调的是要把文件管理职能制度化地纳入业务系统中,应该说“纳入”概念在档案界也并不是新概念。第四,档案学是随着组织知识的背景条件变化而变化⑧。这是关于档案学理论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的思想,是任何理论都应该具有的素质。归纳起来讲,文件连续体理论强调的是文件与档案是一个整体,不必区别管理,而且从形成阶段就应予以制度化的干预。显然,这一核心思想存在着理论臆断性。文件的形成是为业务运转服务的,其首要目的和价值是业务的有效运转,如果按照文件的历史价值进行文件系统设计,其结果不仅会削弱文件的真实性、客观性,而且可能导致业务系统效率的极大降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已经证实,无论是政府或是企业的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都面临着系统数据档案化的问题,在业务系统中建设数据档案库,或者是不经档案价值鉴定,简单地直接地迁移业务系统数据到档案库,其信息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况且,由机构档案室到档案馆的过程,也绝不能是简单的迁移过程。

作为我国的档案工作者,在学习国外的理论经验时,不能采取简单的“取代”或“覆盖”等方法,而应该是在考察各种理论的基本背景的前提下,积极汲取各种观点中的有益成分,构建适合我国的档案管理可行模式。

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业务系统的连续性、关联性,如果不在制度上和文件管理要素上对业务系统提出要求,比如提出元数据要求,就可能使业务系统自然生成的电子文件无法长久保存。所以,文件连续体理论提出的整体系统思想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我国的电子文件管理中提出的全程管理、前端控制思想,就是对这种理论的合理诠释。但是,档案有档案的价值取向,对电子文件的管理要素的控制,不能取代对档案价值的判断和对文件的取舍。特别是在信息膨胀的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正在积极建设网络文件中心。这种热潮的基本出发点是,对分布在各个机构的业务活动中的电子文件进行集中管理,有的采取集中存储、集中利用的模式,有的采用备份中心的模式,有的采用存储目录、逻辑归档的模式。网络建立的广泛联系,为各种模式都提供了支持条件。无论是物理集中,还是逻辑集中,电子文件中心都不能以文件的集中取代文件的档案化过程。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出现电子文件的大量堆积的局面。无论采用何种理论模式作为指导,在电子文件运动整体环节中都不能取消“档案化”的环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一点尤为重要。

注释:

①北京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十一五”电子政务规划研究报告》。

②北京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

③⑥《2006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

④。

⑤archives.gov/。

电子政务系统论文范文第15篇

认真对待“网络黑社会”:网络时代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试论网络舆论的引导与规范

互联网时代的“非制度化”生存——基于新浪微博的观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权力与权利的博弈

从基层政府与公民间关系看诱因

网络问政:社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路径

负面网络口碑对消费者品牌评价的影响——基于第三变量的理论模型

第十届(2011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暨经验交流会在京隆重举行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价值再反省——老问题的新认识

面向对象的电子政务——技术、理论与构想

北京市将建专门团队管理政务微博

电子参与研究:源流、发展与理论构建

电子政务概念及其人才培养

建好民政部门户网站助力服务型机关创建

第八届数字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暨信息主管峰会在北京召开

江苏环保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电子政务的价值——基于农村地区“四位一体”发展的分析

卷首语

新技术发展环境下的电子政务建设

关于充分利用国家政务外网平台建设国家“十二五”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的若干思考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统一运维支撑系统建设的思路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安全保障方案研究

电子政务的互联网出口应用实践与探讨

浅谈网络访问控制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等级保护测评整改方案

电子政务中面向业务的运维管理与实践

信息技术服务交付规范标准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信息产业对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支撑研究

天津滨海新区政府网站信息公开能力评价研究

公共政策与管理视角的电子政府研究进展及启示

云南省州市政府网站公共服务建设问题研究

信息化支撑环境下世界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

对“十二五”电子政务工作的若干思考

当前我国政府网站公众参与渠道建设情况及对安徽的启示

论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与政府信息公开化

加快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研究

领导信箱在新疆地市级政府网站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人民政府网站“州长信箱”为例

城市政府智能门户网站群系统研究与设计

卷首语

新中国信息化成就综述

世界城市首席信息官会聚首尔推进电子政府合作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回顾

中国税务信息化回顾与展望

中国海关信息化进程

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中“公文管理系统”的应用

我国信息化法律法规建设六十年

关于电子政务业务框架的思考与实践

标准化和信息化是提升行政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国家区域化电子政务统筹发展机制研究

电子政务环境下行政公文格式标准化实证分析——基于百份失范公文的思考

江西60多名县领导实名开博客官员集体网络问政

面向“大社保”业务框架的城市金保工程战略匹配方法研究——以合肥市金保工程建设为例

政府决策信息服务策略研究

扎实推进“三大工程”打造新型服务平台——镇江市电子政务建设经验交流

构建全省数据大集中的海南电子政务建设工程

电子治理的演进及持续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