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铁路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铁路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铁路工程技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铁路工程技术论文

第1篇

本文作者:张弘南工作单位:北京铁建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影响铁路路基的因素

铁路路基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给工程的进展造成很大的麻烦,那么铁路路基工程都会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呢,以下进行具体的介绍:(一)水分因素的影响在铁路路基工程建设中经常会受到水分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地质岩性比较明显的地段,由于土壤本身排水能力比较好,这时一旦出现大面积降水,则对铁路路基的排水影响是非常小的。但是如果铁路的周边土壤的地质条件岩性较弱,土壤过于松软,湿润性较强,则会直接影响到铁路路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路基的沉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水分较多土壤松软的地质,一旦发生强降雨,则十分容易将铁路路基两侧的土质冲刷掉,引发路基下沉,或者使路基的承受能力和牢固度受到较为明显的下降。(二)土壤性质因素的影响铁路建筑工程具有覆盖面积广泛,规模较为庞大,路线长等特点,所以在铺设铁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土壤地质类型,这些土壤地质类型情况各异,是造成铁路路基沉降的主要原因。例如,在黄土高原地区,因为黄土的湿润性比较好,且较为松软,所以很容易引发铁路路基的塌陷。(三)边坡因素的影响对铁路周边边坡的毁坏,直接影响到铁路路基的安全性,使路基的稳固程度难以受到应有的保证。影响边坡的原因很多,主要归结为两个方面,分别为降雨和风蚀等等。在铁路路基建设中,工程人员一定要设计出较为科学的边坡结构,做好边坡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铁路路基不受损坏,同时还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四)路基工程的质量因素影响路基工程建设施工质量因素属于人为因素,施工质量好坏能够反映出路基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路基施工过程中,要做好路基材料的选取,填筑的厚度以及受压能力等等,最大程度的确保铁路运转的安全性。

铁路路基加固技术的探讨

在铁路工程建筑过程中,为了确保铁路路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必须对铁路路基进行必要的加固和防护措施。以下就目前几种常见的铁路路基加固措施展开讨论,具体如下:(一)加固的方式铁路路基在建设中加固的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为路基预加宽,另一方面为路基预加高。路基加宽的方式一般是从铁路下部开始,即和地面接触的部位。铁路下部路基的加宽过程,一般要求一次完成,并且按照层次分割明确。路基的预加高方式,一般是根据铁路边坡的稳定程度,由低处向高处,逐渐成收缩形状,在预加高的过程中,要求路基之间要搭接牢固,同时对铁路的界限要严格注意。(二)排水系统在铁路路基加固的措施中,排水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路基工程必须要保证铁路四周排水系统的通畅。在路基加固中,应先建好延长涵洞,同时将沉降缝留出。(三)粘土固化浆液注浆加固技术粘土固化浆液注浆加固技术是目前铁路路基加固工程中使用较为常见的一种新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发挥其强大的防渗堵漏的特点,为土质松软的地区,进行铁路路基改良和加固。粘土固化浆液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抗流变能力,它能够在地下水流动较快的情况下完成注浆过程。根据实验表明,粘土固化技术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很好的保证了铁路路基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此外粘土固化浆液主要由十分细致的粘土颗粒组合而成,因此具有较好的渗透性,能够称帝深入到铁路路基的岩层中去,起到良好的加固作用。

第2篇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承担着重要运输职责的铁路建设同样迎来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我国十分重视铁路工程建设的今天,大力提高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尤其注重铁路路基工程的技术管理质量,是国内铁路运输工程发展的一个重点。然而,目前我国在铁路建设的路基工程技术管理方面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设计管理投入不足、咨询力度较弱、技术管理模式老旧、创新意识较差等。只有加强对铁路路基工程技术管理方法的研究,并将其付诸实际应用之中,方能促进我国铁路路基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2目前我国铁路建设中路基工程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自我国铁路建设工程开始发展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成就,但诸多技术难题、问题仍广泛存在。特别是在路基工程技术管理方面,尚有较多亟待提升之处。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管理缺失,咨询支持不完善。“路基建设,设计先行”。设计为铁路路基建设提供宏观指导,且是工程施工的前提。然而,目前国内对于工程设计尚缺乏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导致部分工程出现前期区域地质勘探不深入,甚至流于形式等现象,对于后期路基工程的开展造成严重误导。此外,对于工程设计的咨询支持亦远远不够,使得部分设计单位在前期勘察、方案设计过程中遇到困难后面临“无处可问”的困惑局面。

2)技术管理观念守旧,创新意识不强。行业在进步,相应的技术管理理念亦应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目前在我国部分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存在管理理念陈旧、更新换代慢的现象。而这些地区往往同时是地质条件复杂的施工区域,更加需要新的管理模式作为支撑,二者间的矛盾导致了这些地区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滞缓。

3完善路基工程技术管理方法的策略

1)创新铁路路基建设管理模式。如前文所述,目前国内部分地区的铁路路基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管理理念陈旧,更新换代周期过长的现象,严重制约了路基施工技术的发展。为此,行业内应积极将与当地路基工程技术管理相适应的新兴管理模式引入到技术管理之中。创新是一个行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对于铁路建设中路基工程技术管理同样如此。为实现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工程施工部门首先应积极将更多掌握先进技术及管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引入到项目之中,并充分发挥其管理才能。当然,相比于原有的施工工作人员,新引进的技术人员通常较少,此种情况下,建议将新引入人员分配到各个施工小队中,并赋予其一定的管理职能,以便其将先进技术、理念传播给更多的施工人员,引导工程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对于项目中原有的工作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应及时开展专业培训及考核,定期组织部门负责人及技术骨干参与到培训课程之中,从而确保其管理理念、工作方法的不断更新。只有这些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创新意识后,才能确保团队及整个工程管理理念的及时更新。这些理念及工作方法应包括对地质勘视程度的增强,所采用技术方法的不断发展、创新;对于工作区内的地质条件引起足够的重视,理论结合实际对现场岩石结构、力学特征等特点进行分析;建立起动态设计的理念等。换言之,即便在工程设计规划完成后,也并不意味着这些设计便一成不变了,随着施工过程的不断进行,对于现场特征的认识亦会不断更新、加深,因此,原先设计的图纸、规划等也应随之更新,如此方能确保其具有足够的实用价值。

2)在路基技术管理中加强设计、建设、咨询管理。设计单位在前期进行地质勘查、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即应加强对于这一系列工作的管理、监督力度,例如应加强对技术设计工作人员的考核力度,确保那些真正具备专业素养的技术人员参与到相关工作之中,从而提升工作质量。在对设计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考核机制的实用价值,实现对每一次实地勘察、方案规划、图纸设计工作的定期考核,且各项工作应责任到人,打破传统的“大锅饭”现象,即对每期工作进展的考核均对应于对个人业务成果的考核,从而激发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对于不合格的工程环节应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更新,从各个方面确保铁路路基工程技术管理的科学开展。此外,还应建立起具有实际功能价值的咨询机构,避免咨询部门“形同虚设”,鼓励更多有能力、有经验的技术骨干参与到技术咨询工作中。同时充分利用目前网络、通讯等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对于部分偏远或咨询人员不便及时前往的地区实施远程咨询,从而实现更加科学、高效的铁路路基工程技术管理咨询。例如,在内蒙古某地区的铁路路基施工设计过程中,由于工程地处偏远山区,不方便大量的咨询人员前往进行长期指导,故在设计单位中建立了临时的远程指导会议室,现场施工人员在遇到问题时及时通过网络向咨询中心寻求指导,同时利用远程会议设备进行定期汇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及时得到更多先进、科学的技术支持。

3)建立风险机制,主动解决征拆等问题。受地质条件、气候特点等因素影响,铁路路基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多种突发状况,构成工程中的各种风险。为正面应对此类风险,并将其破坏性降至更低,工程技术管理方应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机制。又如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征拆问题,长期以来便是困扰路基施工技术管理的一个难题。在实际解决过程中,往往存在组织部门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而无法为当地居民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而技术部门却由于征拆问题“不在自身职责范围之内”而不愿及时提供应对办法等此类现象,严重延误了路基工程的施工进程。然而通过对多起相关案例的分析发现,征拆纠纷所涉及的问题通常并非难度过大的技术问题,只要通过技术部门对当地地质条件等进行详细考察,往往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出妥善的应对方案。由此可见,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同时还应进行必要的技术合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自身优势,共同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开展。

4结语

第3篇

1玉铁铁路工程简介与路基注浆加固技术施工要求

1.1玉铁铁路简介玉铁铁路工程北起黎湛铁路玉林站,终到铁山港,整体历程约为132km。由2009年12月28日施工,共通过21座隧道。其中,A路段主要经过风化岩层等复杂地貌,具有施工难度大、技术水平要求高等特点。

1.2路机注浆加固技术施工要求1)设计加固深度与范围。A路段加固范围主要为风化岩层区域,孔间距为1.5m,孔深分为2m、4m两种形式。采用先外后内的注浆顺序,形成“帷幕”;行“隔行跳打”施工工艺,先排为主、后排补注,避免出现冒浆、跑浆等现象[1]。2)施工设备。简单统计在A路段施工中的施工设备情况见表1。

2钻孔与注浆

2.1主要注浆材料主要采用P.042.5袋装水泥,根据相关标准进行水泥采购、入场与储存管理,保证水泥质量满足A路段施工建设的实际要求。水泥浆水灰比为1∶0.9。

2.2施工工艺A路段路基注浆加固工艺具体流程见图1。图1A路段路基注浆加固工艺流程

2.3主要施工工序在A路段施工过程中,其施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准备注浆、钻机设备。根据测量点位,当钻机准备就绪后,将钻机平稳安放,将水平钻头水平角度调整为垂直(参照钻机水平角度);注意注浆机、制浆机及其配套设施安置,固定注浆管线,通常情况下,注浆管线的长度应为(40±10)m,长度过长容易增加压力损失。现场准备拌合设备与材料,如粉煤灰、水玻璃等。2)钻孔施工方法。采用200型盘式钻孔机旋转钻进,使用50mm钻头,并依靠48普管护壁。整个钻孔过程严格采用干钻法,切忌在钻孔过程中加水[2]。3)浆液配置。按照上文分析合理配比水浆泥。根据制浆机容量取水;根据水灰比例选取相应重量的水泥,开启制浆机后边搅拌边添加水泥。通常情况下,搅拌时间可控制在(5±2)min(浆液无大范围沉淀即可),搅拌结束后将水泥浆置入储浆桶。水泥浆置入储浆桶后要不断进行人工搅拌,避免浆液沉淀。在A路段施工中,主要水泥浆配置原料为水、P.042.5水泥。先加水,后添加水泥与外加剂,拌合(15±5)min。水泥浆流过过滤筛后应过滤2~3边,再存入浆液池。4)注入压力。注浆压力与土质强度、重度有关,而这部分数值难以确定,因此在A路段施工中根据传统施工经验,将注浆压力控制为0.4MPa。5)终孔标准。采用压力-流量双控的方法控制注浆量,当注浆压力达到设计注浆压力并稳定时基本原则(稳定时间为4min)。注浆压力大于2倍设计压力并无法注浆可终孔。个别注浆孔注浆量偏大应停止注浆,分析注浆量偏大的原因后继续注浆。6)注浆结束封孔。注浆结束后,应立即拔出套管并用水泥将浆孔封堵。清洗制浆机、注浆泵后,移至下一处并施工。7)注浆效果检查。①注浆结束后,与物探结果资料进行对比,结合浆孔缝合效果,判断注浆效果。②注浆前后,对比钻孔注水实验单位吸水量,正常条件下,注浆后单位吸水量应略小于注浆前(约为5%),且未发现漏水现象。③钻孔效果检查,采取抽样检测方法,选取4%的注浆孔,根据芯浆情况判断注浆效果[3]。

3施工注意事项与常见问题处理

3.1施工注意事项在A路段施工时,为提高施工质量,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控制:①施工之前正确判断管沟具置。②在高压线下施工过程中,钻探机根据具体施工条件进行相应改装,并重视保护高压线路。③注浆孔应采取跳孔施钻的方式,切忌出现钻完全部注浆孔在注浆的情况,避免孔位串浆。注浆流程应按照“自路基坡脚向线路中心”的顺序,先两侧注浆再中间注浆,保证注浆质量。④注浆钻孔的孔位移动距离为0.5±0.1m,大于这个范围时必须进行处理。⑤注浆过程中,要重视地面观测记录;记录钻孔与注浆流程。⑥注浆过程应加强技术指导和基础数据统计工作,为日后进行数据分析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⑦注浆过程中应加强环境保护,及时处理浆液废弃物。例如,在整理好场坪后,应在注浆场坪四周修建排水设施,保证污水能及时。⑧注浆结束后及时采用水泥砂浆、C15混凝土将注浆孔封填,并饱满至孔口[4]。

3.2路基注浆加固技术常见问题处理1)在A路段施工中,主要出现以下几点问题:①在注浆孔定位中,钻机受施工场地的影响,回转半径变小,定位速度减慢;同时钻塔较大,增加钻孔难度,经常出现钻孔偏离的现象。面对这一问题时,在钻孔过程中要尽量靠近最初的设计位置,对一些容易出现偏差的地形可进行简单加工后在进行处理。②由于A路段钻孔地层杂质较多,若钻孔振动较大可引发塌孔等现象,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借助PVC管护孔,可有效避免塌孔等现象。③在注入浆液时,容易出现搅拌浆液不均匀与储浆桶内浆液沉淀现象,因此必须要紧抓搅拌环节,避免沉淀现象发生。④在注浆孔裂缝处理中,要不断观察裂缝变化问题,及时调整注浆压力值,必要时可停止注浆。2)要特别注意是注浆流程的连续性,若受外力因素而中断可采取一下措施进行处理:①应尽快恢复注浆,若注浆间隔时间过长应冲洗钻孔再进行注浆(若无法冲洗,应清理钻孔后再注浆)。②恢复注浆时,应继续使用同级水泥浆(注浆率与中断前相近即可),使用中断前同级水泥浆灌注最佳,注浆率与中断前相比减少较少则应使用加浓浆液灌注。③注浆后,若注浆率低于中断前且在短时间内停止吸浆,必须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例如,可增加相邻孔注浆压力或适当增加注浆孔数量。

3.3施工质量控制与检验方法1)分期、分批供应符合设计要求的水泥与外加剂等材料,在每次原材料供给之前应及时检查验收,并做好管理、发放工作。水泥与中砂等施工材料必须接受检验,试验师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施工。2)注浆后,对比钻孔注水实验单位吸水量,正常条件下,注浆后单位吸水量应略小于注浆前(约为5%),且无法发现漏水现象,若发现漏水情况,应立即进行处理。

4结语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