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范文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范文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1篇

无论是西方国家以文化相对主义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还是中国以汉文化为一体、各少数民族文化为多元的多元一体化模式,其目标的实质都是提供一个机会均等的教育环境,期望透过教育体制和制度的改革,能让每个人、每个民族都能体会和尊重文化的多元现实与相互的差异,并在此中差异之中相互依存,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和谐的国家和世界9。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的意义

(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形成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该课程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使不同民族的学生加深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在了解异族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异族文化,从而最终实现消除民族之间因陌生产生的偏见和歧视,化解不同民族、不同间的矛盾,从而促进不同民族公民的相互理解和和睦相处。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提高新疆高校的竞争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奠定基础新疆地区经济欠发达,高校在人才数量、硬件投入等诸多方面与中国其他地区高校相比处于明显劣势,此外新疆地区高校的学生民族成分众多、民族文化影响深远,不能完全照搬汉族地区高校的办学模式。为了凸显办学个性、发展办学特点、寻找适合本土区域实际情况的办学模式和方法,新疆地区高校需要坚持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贯彻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10。

(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保留我国丰富绚烂的非主流民族文化,丰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绚烂缤纷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沉淀下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发扬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在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中融入不同民族文化的内容,是将我国非主流民族文化继续传承给下一代的切切实实的措施和行为。

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的策略分析

新疆高校师生群体的多民族成分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提供了条件,新疆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采取的各种保护政策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提供了保障。在有利的形势和政策下,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革新教学内容,增加多元文化因子,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实现课堂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方式。

(一)利用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展开教学

由于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在他们的文化中凝结了大量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比如哈萨克族的民间故事很多,截至目前,有关部门搜集整理了六百多篇,民间故事多与骏马、草原、牧场和其他牲畜相关11。蒙古族也一直保持者讲述民间故事的优良传统,故事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到蒙古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有维吾尔族也有很多经典的民间故事,其中阿凡提就是维吾尔族经典故事中流传已久的神奇人物,成为智慧的象征。在课堂中,将不同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民间故事作为教学案例,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主动思考;另一方面,能将理论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更快捷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的专题讲授中,教师可以讲述“世界上什么声音最好听”的故事:一天,阿凡提到一位爱好音乐的朋友家做客,这位朋友搬出他所有的各种乐器,一件一件地演奏给阿凡提欣赏。一直过了中午,阿凡提的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那位朋友仍在没完没了地拨弄他的乐器,还边拨弄边问:“阿凡提,你觉得世界上什么声音最好听?是独塔尔呢,还是热瓦甫?”阿凡提回答说:“朋友,这会儿,世界上什么声音都比不上饭勺刮着锅的声音好听啊!12”在“大学生恋爱心理”专题讲授中,教师讲授爱情应该专一真诚,可以讲述《可汗与卖酥糖的》的故事:有一个卖酥糖的人,他的妻子异常美丽,被可汗看中抢进皇宫。可汗施尽奸计想占有他的妻子均未得逞。有一天,卖酥糖的来到皇宫附近叫卖,妻子听见丈夫的声音露出笑颜,可汗便命人把卖酥糖的召进宫里,强行与他换了衣服。可汗穿着破烂的衣服进入美人房间,妻子急中生智,大声朝着丈夫喊道,“可汗,快把这个衣衫褴褛的人拉出去砍了。”卖酥糖的穿着可汗的衣服命令侍卫把真正的可汗拉出去砍了,从此,卖酥糖的成了可汗与妻子团聚了13。这样的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作为案例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如可以由教师提前准备,课堂上进行介绍,再鼓励学生对故事的感悟进行讨论或发言,也可以提前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去收集本民族的民间故事在课堂上由代表进行介绍,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二)利用少数民族经典文学作品展开教学

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宝库里,神话、传说、歌谣、史诗、诗歌、谚语等各种题材的民间文学作品犹如琳琅满足的宝石熠熠生辉,记载着、传承者民族文化的精华。如维吾尔族流传的叙事诗《花儿与春天》、抒情诗《爱苦相依》、《塔依尔与祖赫拉》和哈萨克族的爱情长诗《吉别克姑娘》、《豁孜情郎与芭彦美人》都是极具感染力、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歌颂了美丽的人生和伟大的爱情。在教学中,教师讲授大学生应该持有正确严肃的恋爱观时,可以通过作品的介绍,使学生领悟不同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认同爱情应该忠贞纯洁、真诚相处。教师在“讲授大学生挫折应对”专题时,《江格尔》这部新疆蒙古族英雄史诗可以作为很好的素材。作为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是有许多英雄故事组成的一部长篇巨作,是蒙古族男女老少喜闻乐见、引以为傲的作品,不同英雄好汉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战胜各种邪恶和困难最终取得胜利的,可以作为讲授的素材。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巨著《玛纳斯》也是本民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旷世之作,可以被教师拿来辅助教学。

(三)利用少数民族的民族习俗展开教学

不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交际礼俗、民间禁忌有所不同,通过在课堂中使用心理剧展演的方式或者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有趣地、互动地、真实地情境中了解新疆不同少数民族人际交往的注意事项,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其

将来走入工作岗位与不同民族个体进行交流提供便利,而且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启发学生反思固有的人际交往技巧和模式,汲取经验、改善人际交往不良的现状。例如,通过心理剧展演,学生可以认识到,维吾尔族男性见面时右手要先抚左胸,点头鞠躬,握手问好,互问“萨拉姆”(祝福之意);女性见面时,相互拥抱、右脸颊相贴,然后互致问候;若遇到贵客或长辈时,双手要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12。维吾尔族的见面礼仪可见民族文化当中传递出的个体交往的谦虚恭敬、亲切相待。蒙古族学生的心理剧展演或者情景模拟给学生展示了蒙古族同胞在迎送宾客时敬献哈达和敬鼻烟壶的讲究和内涵。哈萨克族学生的展演让不同民族学生领略哈萨克族的好客,正如哈萨克族人有句谚语“如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便是奇耻大辱”。

(四)利用少数民族真人真事的代表展开教学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2篇

1.1“双惟”实验班简介江西中医药大学“双惟”实践班始创于2006年,得名于校训“惟学惟人,求强求精”,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动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意志力)、思想素质、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是江西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和重要成果。其中,“惟学”是指乐学、善学、勤学,乐思、善思、勤思,乐行、善行、勤行;“惟人”是指诚信、包容、奉献、敬业、自律、乐观。“双惟”教育理念是对以江西中医药大学为代表的现代医药大学管理和教育理念的最直观描述。“双惟”实践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趋势,把握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努力培养思想素质高、心理素质好、学习能力强、思维能力突出、具备终生奋斗良好习惯的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双惟”实践班的培养和运行模式逐渐成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体现出十分明显的“生态课堂”属性。

1.2“双惟”实验班的“生态性”教育生态学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研究教育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规律,研究重点就是对教育生态系统的各个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生态课堂”是教育生态学的重要领域,关注影响教学过程的诸多方面所形成的网络,并对此进行剖析与理解,关注课堂内部的行为特征以及课堂外部社会因素对课堂教学的作用。这种课堂“以人为本”,关注师生共同成长、激发师生潜力、分享教学过程中的幸福快乐,营造富有生命力的“绿色”活力。“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师生间、生生间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和谐发展。学生在“生态课堂”中学习不仅仅获得的是知识,还能体会到生命的动态平衡性、生成性和可持续性。课堂环境中不只是物质环境,还有人际关系环境、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心理环境的共同和谐发展。生态课堂追求课堂整体的“平衡”发展,构建生态课堂,就是要形成开放多样的生态课程类型,确立民主平等的生态师生关系,建立动态发展的生态评价机制,创设和谐共生的生态课堂环境。故而,“生态课堂”就是以生态的眼光、态度与方法来观察、思考、分析课堂,用生态学的原理去审视课堂,以生态的眼光、态度和方法去思考、分析和解释复杂的课堂教学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其根本目标是生态课堂主体学生学习生态的建立。“生态课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对课堂伦理的崭新认识以及对课堂生态系统中各种相关因素的认识。其核心是对个性化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课堂特征和课堂维度所组成的特定环境的重视,强调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从“生态的”视角而言,课堂应该具备多维性(multidimensionality)、同时性(simultaneity)、即时性(immediacy)、不可预知性(unpredictability)、公开性(publicness)和历史性(history)等六方面的特征。所有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所建构的环境给参与课堂活动的每一个成员(学生和老师)带来了压力和动力。同时,“生态课堂”强调多种关系的辩证统一,认为课堂是整体相关与动态平衡的统一、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的统一、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差异性与标准性的统一。“双惟”实验班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点,重视课堂内外环境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教学活动积极推广“主动式”教学方法,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将老师教与学生学有机地结合,突出主动特色。强调师生交流和同伴互助,共同进步;重视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从开学到放假,“双惟”实践班学生每天坚持晨练、晨读,从不间断,磨练出“双惟”学子坚韧的毅力。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展“书香之家”读书活动,围绕“充实文化素养、强化中医信念、夯实经典理论、提高中医技能”的思路,进一步强化、发展、延伸学生的专业技能。诸多“生态性”的努力唤醒了学生的力量,培养了其自我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2“双惟”实验班的素质教育目标

2.1素质教育指引素质教育概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素质”从一开始提出就不仅指狭义的先天生理禀赋,而是具有丰富内涵,包括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广义概念。朱小蔓等认为,素质的特点可以归纳为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对素质教育的追求贯穿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以及遵循多样化、民主化、科学化、终身化、国际化等现代教育理念。由于高等教育的任务和性质、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以及大学教育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等因素,决定了大学素质教育具有不同于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要求的特点。表现为大学素质教育强调人文教育,强调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注重通过实践活动和个体反思促进教育影响的内化,从而使得教育效果评价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大学素质教育的特点可归纳为:内化性、全面性、和谐性、创新性、文化自觉性。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育人”的主要内容是既要教“做人”又要教“做事”,并使人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复杂而多维,既要突显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人的身心(包括知、情、意),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发展,也要在素质教育的同时处理好专业教育的关系,不能用素质教育削弱或取代专业教育。“双惟”实验班把“四自一养成”作为主要的培养方法。具体而言就是自愿参加“双惟”实践训练的学生将经过一年的晨练、晨读淘汰考验,坚持不下来的则自我淘汰,能坚持晨练、晨读的一年后进入专项训练阶段,不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同样会被自我淘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的能力逐步增强,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进入对低年级学生的指导阶段,达到教学相长的成效。与此同时,“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发展的理念。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延伸问题为线索,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延伸发展为教学流程设计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四自一养成”和“主动式”课堂相结合便是江西中医药大学学生素质教育的具体路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3篇

(一)合理引导,利用教学中的例题、练习、数据等德育的好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设计练习要有针对性。

比如,教三年级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些同学上课时不认真听讲,别人做练习的时候他把时间都浪费在玩格尺、玩橡皮上了。所以在教学《时分秒》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分钟时间你可以做哪些事情呢?”同学们有的说一分钟可以做二十道口算题,有的说一分钟可以整理好被子,还有的说一分钟可以跳100下跳绳,等等。通过讨论汇报,同学们发现一分钟时间居然可以做那么多的事情,真正感悟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并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数学教材中,部分教材具有明确的思想教育目的,属于显性德育教材,必须用好用透。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其中的德育因素,结合知识的传授,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这一节课,我出示四个情境图:天安门广场升旗图,教室墙面上五星红旗,校园升旗图和为奥运加油时使用的小型五星红旗。学生通过观察和计算,得出不同场合所使用的五星红旗虽然大小不同,但长和宽的比都是三比二,进而推导出比例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五星红旗”这一中心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五星红旗,进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设计练习的教育性要与数学知识的特点紧密结合。

练习的教育性不能与知识特点脱节,要准确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可行性,提高学生接受程度。比如,在教学《节约用水》这一节时,我提前给孩子们布置了这样一份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一个水龙头在一定时间内的滴水量。”学生通过测量、收集、绘制统计表和计算结果,谈了自己的感受:“通过自己的实践结果发现,一个小小的水龙头一天就会浪费这么多的淡水资源。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们应该更注意淡水资源的使用,从自己做起,节约使用每一滴水。”这节课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3.设计练习必须对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强化。

在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渗透辩证思维教育,加强对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整数除以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张叔叔2/5小时加工了36个零件,照这样计算,张叔叔1小时可以加工多少个零件?”当学生掌握了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三种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再推导出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就这道题自主探究,寻求不同的解题策略,并鼓励他们:看谁用的方法最好?学生经过一番探求,得出以下几种解法:(1)36÷0.4;(2)36÷2×5;(3)36×5÷2;(4)36×1÷2/5;(5)设王叔叔每小时加工x个零件,列方程2/5x=36。教学中我充分地创造条件,使学生产生辩证思维的欲望,并适时加以指导,同时建立相应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样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各种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措施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在学习面积计算时,我布置了这样一道题:“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自己家的住房进行简单的占地面积测量。”学生通过测量、整理数据、计算的学习过程,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和智力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我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采取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时,我出示了多种形式的练习题,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教学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方法时,我添加了这样一部分内容:“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该怎样测量呢?”学生对一些不规则的图形和物品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发现量比较特殊图形的周长,可以借助绳子测量。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考虑,充分利用工具解决问题,进而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利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寻找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的关系。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不断学习和生活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经常组织一些有趣的游戏,设置悬念情境。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节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抽签表演游戏,在一个纸箱中放入十个纸签,其中六个写着唱歌,两个写着跳舞,一个写着朗诵诗词,还有一个写着模仿喜欢的小动物。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获取了新知识:正因为写着唱歌的纸签比较多,所以抽到的可能性就大。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按照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坚持理论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指高校教师根据社会所要求的理想观念、理想形式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理想体系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

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符合规律、切合实际,从而使之能更适应时展的要求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时展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因此,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研究影响大学生思想形成的背景和因素等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想信念教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实践问题。科学的理论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基础。wWW.lw881.com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前,特别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去。

3、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理想信念教育只有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扣时代主题,关注社会热点,强化形势政策教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才能让学生自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引导大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保持创新的时代精神。

二、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是根据人的认识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以及理想信念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确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构建直接关系到理想信念目标的实现,影响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

1、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领理想教育工作的全局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才会保障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为高校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方向。

3、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

第一,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所以,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良好保证。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重点是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的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第三,创新教育。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把这种融合在其他素质之内、由所有素质共同作用的创新素质,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竞争力。

三、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

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对于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性、有效性、针对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坚持理论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思维更加成熟,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更加强烈,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灌输教育时,必须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使他们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在互动教育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实际。大学生处在思想成长阶段,他们的思想既受到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受到个人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的影响。

3、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胡锦涛同志强调:“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比如,可以组织他们参观伟人故居、历史博物馆、革命展览馆,到革命圣地考察以及调查收集日军侵华史料等活动;可以开展志愿者活动和社区援助活动,比如照顾孤寡老人,用所学专业知识辅导下岗工人及子女学习,为农村或社区捐赠书籍、衣物,到农村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社区办黑板报等活动。

4、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理想信念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网站,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渠道、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阵地、全面服务大学生的新平台。校园文化建设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正气,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让它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4.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按照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坚持理论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指高校教师根据社会所要求的理想观念、理想形式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理想体系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

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符合规律、切合实际,从而使之能更适应时展的要求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时展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正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因此,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研究影响大学生思想形成的背景和因素等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想信念教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实践问题。科学的理论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基础。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前,特别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去。

3、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理想信念教育只有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扣时代主题,关注社会热点,强化形势政策教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才能让学生自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引导大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保持创新的时代精神。

二、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是根据人的认识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以及理想信念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确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构建直接关系到理想信念目标的实现,影响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

1、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领理想教育工作的全局

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才会保障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为高校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方向。

3、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

第一,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所以,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良好保证。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重点是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良的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第三,创新教育。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因此,把这种融合在其他素质之内、由所有素质共同作用的创新素质,将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竞争力。

三、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

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进行创新,对于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性、有效性、针对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坚持理论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思维更加成熟,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更加强烈,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灌输教育时,必须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使他们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在互动教育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实际。大学生处在思想成长阶段,他们的思想既受到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受到个人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的影响。

3、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同志强调:“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比如,可以组织他们参观伟人故居、历史博物馆、革命展览馆,到革命圣地考察以及调查收集日军侵华史料等活动;可以开展志愿者活动和社区援助活动,比如照顾孤寡老人,用所学专业知识辅导下岗工人及子女学习,为农村或社区捐赠书籍、衣物,到农村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社区办黑板报等活动。

4、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理想信念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网站,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渠道、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阵地、全面服务大学生的新平台。校园文化建设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正气,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让它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4.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理念;重要性;策略

初中时期是学生身心健康养成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学作为锻炼初中生身体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有不可忽略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拓展,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成为受人关注的问题。

一、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一)顺应素质教育之历史潮流

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在于受素质教育历史潮流的影响。素质教育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重要举措,只有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初中体育才能真正迈入素质教育之途。众所知晓,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全面而综合的能力,包括修身养心、知识积累、各类能力等诸多方面。要让素质教育的主张从理想转向现实,实现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质的转变,素质教育的理念就应该很好的加以把握。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不至于虚张声势,成为贻笑大方的空中楼阁。当然,在素质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得到深化、拓展的基础上,素质教育的理念也会随着素质教育这股潮流前进,使之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实际,更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一句话,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这是符合素质教育历史潮流的应该贯彻到底的方针。

(二)由初中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决定

初中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初中生,他们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需要学校和家庭的积极引导。初中体育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锻炼理念和途径,让学生获得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态,这决定了初中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乃必由之路。过往的体育教学,不论是初中抑或高中,都不受老师和学生的重视,体育课往往被架空成自由活动课、“睡觉课”――教师认为学生课业压力太大,体育不过为响应号召而设,不足为重;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尤其是私立的初高中,直接将体育课程删除,用于补语文、数学、外语等中高考重要课程。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必要的体育指导,对体育锻炼本身的陌生感油然而生。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与繁重的课业之间形成一股强烈的矛盾。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一点学校及师生常常忽略,不论就眼前还是长远来看,过硬的身体素质都是获得优秀而坚实成绩的前提,也是学生一生健康成长的关键之一。因此,从初中体育教学本身来看,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也是必由之途。

二、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策略

(一)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理念的内涵

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首要的是弄清楚素质教育理念的实质,也就是它的内涵所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既受到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的影响,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不论如何,素质教育理念中全面发展的观念不会改变,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类全面而自由发展论断的一种本土化、具体化应用。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念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理念最为本质的东西,它提倡促成学生达到品德兼优、能力强、发挥所长的目的。这是对学生成长负责任的姿态,也是尊重学生的做法,更是一种符合时代进步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初中体育教学关于素质教育理念内涵的学习,应该紧抓学校、教师和学生三大主体,缺一不可:学校根据学校实情,因校制宜的制定相关发展蓝图;教师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将之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学生应开阔视野与胸怀,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自我作为追求的目标。

(二)将素质教育理念与初中体育教学的特点相结合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切不可脱离初中教育的实际特点,须根据初中体育的特点,将素质理念真正渗入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展开教学。否则,很可能南辕北辙。初中体育教学的特点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首先,体育教学受众的特殊性。如前所述,初中阶段属于青春时期,是初中生身体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未定型。正因为这样,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时,更应该秉承素质教育的理念,用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促成学生身体的锻炼,用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其次,初中体育教学的特殊还在于它对于学生运动兴趣爱好的发展作用。小学时期的体育课都比较简单,主要教授学生体操、跑步、乒乓球等基本的体育项目,带有启蒙的性质,而初中体育教学则是启蒙基础上的发展阶段,项目扩大到做操、跑步、乒乓球、羽毛球、篮球、铅球、跳高、跳远等。体育项目越来越扩大化、激烈化,只有在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才能收获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信心,激发锻炼的兴趣。因此,将理念和教学特点相结合,也是本命题的一大发展策略。

(三)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要素,初中体育教学要贯彻素质教育理念,须遵循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以生为本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一大准则。约在2500年前,堪称我国最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提出“因材施教”的命题,这是教师知人之明的智慧体现,也是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内在要求,更是当下素质教育理念不可摆脱的指导方针。以生为本和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的,初中体育教师只有以生为本,才可能真正实践因材施教的教学观;而因材施教,依据不同学生不同特点进行教学,又是以生为本理念的生动体现。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须坚定不移地将以生为本和因材施教作为前进的路标,切实关爱学生,促成学生成长。

(四)在实践中总结与前进

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难以一蹴而就,也不能依葫芦画瓢对别人的经验照搬照套,而应该根据各个学校的校情,在实践中总结与前进。纵观历史,凡是脱离实际,静止孤立看待问题者,皆难以成功。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在理论探索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尊重时间与历史,不断总结,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不然,光有理论的探索,而实际的初中体育教学却与理论脱节,这样的体育教学不可能真正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最终也只能是一纸空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初中体育教学只有在一点一滴的实践的积累下发展,才是稳步的、可靠的发展。万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自欺欺人。

总之,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势在必行,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也是由初中体育教学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在实施素质教育理念过程中,要让学校师生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理念的内涵所在,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将理念与授课主体和课堂特点有机结合,以学生为根本,因人因时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探索,将素质教育的践行深深扎入教学实践土壤,最终才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朱文斌.素质教育视野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探究[J].教师,2013(01)

[2]苏福波.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分析[J].中学时代,2014(02)

[3]洪文忠.试论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理念 高职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高职教育是一种具有独特的职业特性的高等教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种。在对具体的高职教育进行运作的时候,应该在保持高职教育独特的职业特性教育的同时将素质教育的观念渗透进高职教育的过程当中,形成以高职教育为核心、素质教育为骨架的教育体系,这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

1 素质教育理念下进行高职教育改革的意义之所在

一方面,我国的高职教育自出现以来就在不断的发展当中,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进步,所教育出来的学生分布在我国的各个行业,形成了不同于高校教育的独特的以职业教育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模式。但是,随着现在高职教育的更加深入发展,我们却发现高职教育渐渐的偏离了自己原本的轨道,而慢慢了驶向了与高校教育同样的轨道之上,没有了自己本来的特色的同时还比不上已经发展起来的高校教育。尤其是在进行校企联合这一事件的运作之上,并没有真正的将该项目的效用发挥出来,没有让企业中的人员真正的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过程当中,使得校企联合之下高职院校的教育还是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企业更多的只是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观念上面的习惯性太强,没有得到及时的改革,使得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比较古老的时段,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就使得高职教育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依据时代的变化进行一定程度的更新,从而构建起能够高效运作的高职教育模式,使得高职教育真正的发挥出其本来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现在高校的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现状,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浮出了水面,高职教育要不就是成为高校教育后的随大流者,要不就是开拓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现在社会中需要更加高学历的人才,于是高校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这也造成本来就业形势就不容乐观的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未来的就业环境越来越严峻,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专科学生争取获得本科学位,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社会的舆论也倾向于让大学生放低自己的姿态,下到基层中去学习、去工作。因此,高校受到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压力,同时感受到高职教育的优势之所在,更加着重于培养大学生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就让高职学生与大学生也有了相争之处。大学生或许学历比高职学生高,但不一定能力就比高职学生强。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应该就自己的教育理念进行剖析,是完全的进行素质化教育,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与高校中的学生区别不大,没有竞争力;还是完全的进行技能化教育,使得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很强,但是却没有应有的素质,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如何去把握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之间的平衡,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这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 进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育改革

高职院校在就业这个市场中就是一个生产工厂,负责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使得人才能够在就业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高职院校只是学生们进行学习的一个暂时的地方,学生的成绩如何其实最终是由市场决定的。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这一项目的作用,积极的鼓励企业中的人员参与到高职教育当中,对校企联合中的企业的职能、权限和义务给予明确的规定,在约束企业的基础上又能够让企业更好的帮助高职院校实现技能化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以后在公司中的竞争力。而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些政策上面的支持和指导,帮助高职院校更好的教导学生,帮助企业更好的引导学生,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能够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更好的明天而奋力拼搏。对于高职院校中的素质教育这个问题,关键的地方就是该高职院校的领导人是否重视高职教育。因为只有领导人重视素质教育,才会关注素质教育的实施,才会迫使下面的工作人员将素质教育的相关工作落实到实处,使得素质教育能够真正的在高职院校中生存下去。不仅仅是领导人的问题,归根到底其实是一种理念的问题,也就是高职院校中的人们对于素质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对素质教育是否能够帮助高职教育提高这一方面的意识不清,也就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素质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教育的益处之所在,进行相关素质教育的工作的时候积极性就不会很高,素质教育也就难以进行下去。所以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引起领导人的重视,深入到领导人的思维当中,同时要引起全校师生的重视,让其真正的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在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的时候将其与素质教育联合起来,不止如此,还应该将素质教育相关的内容纳入到学生平常的学业考核当中,这样才能够让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学校中的工作人员都对素质教育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在实践当中发现素质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性。

3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应该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结合,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既能够学习到足够的理论知识,也能够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相比较高校大学生多了实践经验这一优势,相比较中职教育的学生则多了素质教育的相关知识,从而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中的就业竞争力,使得高职教育更好的适应现在的时展,使得高职院校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加多紧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袁红冰.试论素质教育在法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实施[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 李春玲.把握机遇,实施素质教育理念 走出低谷,再创立信名牌效应―记无锡立信职教中心校[C]//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2002.

[3] 张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建构[C]//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4.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综述

1995年初原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成立了“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作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52所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正式拉开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帷幕。此后,从52所试点学校开始、1998年全面推广,到现在经过20年的实践,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随着实践的深入,理论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其中关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定位、途径的认识,相关研究探讨论文不断发表。但讨论“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内涵,即什么是“文化素质教育”的论文却相对较少,且理解并不一致。笔者认为,随着全国各高校实践的发展,“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的认识应该日益准确,达成共识。为此,笔者通过阅读1995年以来发表在《中国大学教学》《中国高等教育》等20多种教育类主要期刊的200多篇文章,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分析认为,关于“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逐步呈现认识内涵深刻、外延丰富、探索新思路的总体层次特点。三个阶段的不同,既是时间上的推进,更是认识上不同层次的深化。

一、第一阶段:1995年至1998年的探索阶段

1995年,52所试点学校开始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工作,与此同时理论上也发起了讨论。当时,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着重理轻文、人文教育薄弱等弊端问题,人文精神普遍失落。针对这样的情况,许多专家、学者大声疾呼,要求加强高校的人文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提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最初阐释主要就是文、史、哲的基本知识,以及艺术的基本修养。正如周远清当时所讲,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文史哲学科的基本知识、艺术修养、国内外的文化精华”。[1]这一阶段的论文总体也呈现这一特点。比如,张岂之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精神的教育”,由于人文精神不直接地产生物质成果而被长期忽视,“因而在一定时间内对人文精神适当加以强调,是有必要的”。[2]杨叔子同样认为“无论是从目前教育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与社会上的严重时弊来考虑,还是从我国面向21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来考虑,应该是加强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时刻了”。[3]阴天榜更明确概括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为“提高文化素养;修身;弘扬人文精神”[4],也是对人文精神的强调。当然,这一阶段的论文,也关注科学精神的教育,但体现的是对强调人文教育的一种补充,或者把两者看作是针对文理不同群体的两部分。比如,王义遒虽然提出“文化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人文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两个部分”[5]的观点,但也赞赏“文科学生必须修读一定的理科课程,理科学生必须修读一定的文科课程”的实践方式。陈怡则把包含自然科学的文化素质看作是广义的内涵[6]。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各高校对文化素质内容和实质的理解有很大差别,许多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主要是对文化素质教育中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强调。周远清在提到文化素质教育的起步时,也明确地总结说:“十年前,我们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就是要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轻文和人文教育薄弱的状况,因此,当时我们特别强调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加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即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当然也包括对文科学生进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这也是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所提出的素质教育思想特定的内涵,”[7]周远清的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对这一阶段特点恰当的总结。

二、第二阶段:1999―2005年的深入和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文化素质教育理念有三方面的发展和深入:(1)伴随着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1998年教育部提出“三提高”的要求,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这一要求的提出,把提高广大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纳入到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拓展、丰富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2)学者和高校教师更开始了对其“外延”[8]的探讨,关注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的关系等。(3)人们对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及两者在整个文化素质教育中位置的理解更加准确。

在第三方面,朱冬英撰文,详细阐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含义,并探讨两者的辩证关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如果说,人文精神能够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心智的话,那么,科学精神则是一个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养。”作者认为,“高等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既要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又要重视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只有人文和科学并重,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9]这样的认识,就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整体性地看成了文化素质教育的两个方面,而不再是各自孤立的。这一阶段这样的文章还有不少,比如,陈怡认为“完整的教育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协调融合的教育”[10],娄延常还撰文探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路径[11]。

随着“三提高”的提出,专家学者更加关注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拓展,特别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张岂之专门撰文论述大学教师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和途径,认为“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不能理解为是对教师文化水平的一种低估,而是从积极意义上阐述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的道理”,并提出“从专业出发”来提高大学教师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12]。杨叔子认为,“教师,是办学的基本保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通过教化、熏陶、养成诸种方式,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13]钟秉林强调,“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这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关键。”[14]华中理工大学博士梁红通过分析认为:“大学教师不仅是校园文化的教育设计者,其本身文化素养所体现出来的师德、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及教学艺术,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师的选用及培养中,高文化素养正日益成为普遍要求。”[15]

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关系,即外延方面的探讨,在这一阶段也有不少相关。比如,范伟提出高校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就应处理好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16]。胡显章结合清华大学的实际工作认为,“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中,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各有其自身的定位,但又相互交融。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灵魂。”[17]汪青松结合安徽师范学院的做法,提出“文化素质教育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方向,思想政治素质要以文化素质为基础”[18]。白解红结合湖南师范大学的探索,认为:“专业素质教育同文化素质教育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育人的功能上却各有侧重,前者强调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后者重视价值观念的确立和精神情操的陶冶。”[19]张岂之在谈到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关系时,认为应把文化素质教育引向专业课,并举了重庆医科大学的例子[20]。

总之,在这一阶段上,文化素质教育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融合的认识已经得到共识,专家学者更多的是讨论应该和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文化素养,并分析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关系。2005年,教育部提出“三结合”,即: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三结合”的提出,既是进一步提高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对这一阶段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总结与提炼。

三、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趋于成熟和不断创新阶段

2005年是文化素质教育提出和实践整十年的时候,因此,到2005年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总结开展这项工作以来实践上的经验和理论上的成果。同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的认识更加开阔,不断创新。从此后三年的文章看,人们对这一理念认识趋于成熟,共识广泛,但对于究竟什么是“文化素质教育”这一基本问题还有待认同。

2005年开始,一些总结和回顾类的文章较多地出现。周远清的《从“三注”、“三提高”到“三结合”――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看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化》一文,肯定了十年来文化素质教育的成绩,分析了从“三注”到“三提高”的认识飞跃,提出了“三结合”的新要求。张楚廷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十年断想》中认为:“1995年在中国兴起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的一次觉醒……这次觉醒有其时代的必然性,它会更加成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21]宋彩萍等在《文化素质教育内涵探讨》中对十年来学者关于文化素质教育定位、内容、目的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并借鉴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法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进行了自己的探索[22]。苗文利等学者也撰文从“通识教育”[23]角度进行了总结。

近几年来,一方面,专家学者不断深入探讨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顾沛重视“科学素质教育”,认为理工类教师对文化素质教育不够了解、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不够擅长,以致“以科学素质教育为主体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的数量不多,总体质量不高”[24]。冯刚通过对文化功能、大学文化特点的分析,强调“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首先强调的是能够推动或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并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不是“相互结合”的问题,而是“文化素质教育应坚持以德树人的思想,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核心地位,使之渗透到文化素质教育的各方面、各层次”[25]。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教育部主办、南开大学承办的“科学素质教育课程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2008年11月举行,研修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会议指出过去文化素质教育,虽有强调科学与人文的“两翼齐飞”,但也“较侧重于人文的一翼”,而“现在的文化素质教育……我们认为应该更加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翼并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机地相互融合”[26];周远清说,南开大学科学素质教育包括今天的实践探索,“为文化素质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27]。

另一方面,很多学者和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建设性意见和观点,对以后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沈亚平、索海军从全球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三个方面论述了加强大学生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今后工作的重点是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文化素质教育转到文化能力培养上来”[28]。谢卫平分析认为“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努力培育大学生的和谐精神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9]。杨叔子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有关论述,进一步分析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几个方面。曹剑辉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发展”、“以人为本是核心”、“实施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三方面分析了科学发展观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并认为“高等院校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30]。这些文章,对今后研究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四、余论

文化素质教育从提出至今,已有20年的历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探讨不断深入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实践继续发展,理论研究也会更加深刻。我们认为,在今后一段时间,专家和学者们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理念上,可能会在以下几方面继续作深入的探讨:

(1)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即究竟什么是文化素质教育,这一概念至今还没有经典的定义,有待于取得更广泛的共识。我们认为,这一概念之所以不能统一,恰恰是因为实践的丰富和多样化,在实践基础上表现出了针对这一理念的认识角度不同。今后理论的研究肯定还要对这一最基本概念作深入探讨,不断充实,日趋准确和完善。

(2)文化素质教育的外延不断扩展、丰富。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关系依然是研讨的重点,是绕不开的问题。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已经为学者提出,需要解决。比如,网络的使用日益普及,而由于网络教育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这就给当前高等学校开展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何利用和适应网络进行高校的素质教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很多专家提出意见,还须完善。很多教学工作者提出,文化素质教育重在氛围特别是校园氛围,这就提出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来熏陶学生的文化素质。一些学者已有探讨,但还不是很广泛。学校环境、类型、学术背景等具体情况不同,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侧重不同,因此理论上角度也有差别。很多教育工作者以自己所在高校的实际工作为出发点,谈了很多认识。今后,随着文化素质教育向广度和深度的进军,会出现更多的这类探索的方式和成果。

(3)时代精神的融入。21世纪的文化素质教育,应该也必须融入这个时代的精神。随着党的十精神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国梦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些赋予了我们新的时代精神:和谐的精神、科学发展的要求、奥林匹克的精神、竞争合作与诚信精神、法治精神。这些时代的精神,应该如何融入当代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随着人类大融合、大发展,文化素质教育必然要面对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这就要求文化素质教育要拓展文化视野,在科学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杨叔子等专家已有论述,但还不够广泛,2012年及以后的若干年,这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题目。

当然,理论探讨会不断丰富,有些会加深原有认识、有些可能会改变原有判断;实践还会不断提出很多新的问题、矛盾,需要我们继续研究解决。我们相信,在教育部的领导下,随着全国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实践,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会不断深入,取得更多的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编. 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张岂之. 关于深化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3).

[3] 杨叔子. 身需彩凤双飞翼??谈高校加强文化素质培养问题[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5(12).

[4] 阴天榜,张建华. 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内涵与特征的认识[J]. 高等农业教育,1997(5).

[5] 王义遒. 文化素质教育几个问题的再探讨[J]. 高等理科教育,1997(4).

[6] 陈怡. 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4).

[7] 周远清等. 从“三注”、“三提高”到“三结合”――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看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化[J]. 中国高等教育,2005(22).

[8] 目前普遍的认识,是把素质划分为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四个方面。因此,笔者把文化素质(教育)同其他方面素质(教育)的关系,看作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外延方面.

[9] 朱冬英. 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目标的理性思考[J]. 江苏大学学报,2002(1).

[10] 陈怡. 开创文化素质教育新局面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01(1).

[11] 娄延常. 高等学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路径的探讨――兼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 中国高教研究,2003(1).

[12] 张岂之. 试论大学教师文化素质的提高[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4).

[13] 杨叔子. 做好“三提高”工作,培养“全”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1999(23).

[14] 钟秉林. 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全面推进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1999(6).

[15] 梁红. 大学素质教育要求大学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J]. 高等教育研究,2000(3).

[16] 范伟. 关于深入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5(2).

[17] 胡显章,程钢. 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18] 汪青松.“四为”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素质的提升[J]. 中国大学教学,2006(1).

[19] 白解红,杨小云. 把文化素质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推进[J]. 中国高等教育,2003(21).

[20] 张岂之.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几个认识问题[J]. 中国高等教育,2003(13、14).

[21] 张楚廷.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十年断想[J]. 高等教育研究,2005(7).

[22] 宋彩萍等. 文化素质教育内涵探讨[J].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23] 苗文利.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二十年的发展现状及理性省察[J]. 大学教育科学,2007(4).

[24] 顾沛. 理工科专业教师开授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障碍[J]. 中国大学教学,2008(8).

[25] 冯刚. 文化的功能与文化素质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2009(3-4).

[26] 顾沛. 公共课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 中国大学教学,2009(2).

[27] 周远清. 大力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录音整理稿)[Z]. 南开大学,2008.

[28] 沈亚平,索海军. 从文化素质教育到文化能力培养[J]. 高等理科教育,2007(1).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内评价;方式方法;思政课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考核和评价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教育和培养并逐步提高广大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医学生课堂上的实际收获和学习态度对于其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量。在考量中,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这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同时这也是判断医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对于当中有关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理论掌握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考试的内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与医学人文素养精神的有机结合,从侧面考察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人文理念,和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0]。对实践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于医学生而言,其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人文理念的提升,同样会对他们的实践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在实践中处处体现着其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理论的掌握是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必须要高度重视对于医学生人文精神思想理论的教育和学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理论素质水平提高了,人文精神素养提高了,这才能为在实践中实施和运用这些人文精神和思想理论,培养合格的具有人文素质精神的医疗卫生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除学生的课内学习考试成绩外,课堂内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是对其进行人文素质考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学生学习是否有积极性,是否主动学习和研究课程的相关内容,是否认真按时完成课堂作业,是否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和回答,是否注意维护课堂教学秩序,不随意出入,不随意接打电话,不玩手机,不大声喧哗,保持课堂安静,创造良好有序的学习环境等,同时在对医学生学习态度考核中还应注意考核学生是否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这也是衡量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其学习态度的一个最直观最真实的反映。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医学生人文素质能力和水平的考核者,也必须不断地强化自身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提升国内人文素质理念和精神,并以此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这样才能够以身作则,形成榜样的示范作用,才能有资格成为一名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能力和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合格师者[11-12]。

2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医学生之间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互相评价

医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的受教育者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也是将其所学习的知识理论加以运用实施的实践者,在课堂的共同学习过程中,同班同学相互熟识,彼此之间了解、接触、互动较多,对于彼此之间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评价具有较大的发言权。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现实情况,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同学之间的人文素质教育考核与评价。教师可以根据预先设计好的题目和问题,针对于医学生的在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等方面的表现和实际,充分发挥广大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参与其中,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和规程,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主导下,使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人文素质评价,但应注意,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师应提醒学生要出于公心,认真对待考核评价问题,不能敷衍了事,强调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找出各自在人文素质方面的不足之处,及时通过学习和教育弥补,以进一步地提升完善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由于同学之间相互比较熟识,因而评价结果也相对客观和较为准确。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10篇

摘 要:创新教育是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强调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创新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兴趣性和参与性。体育课程具有极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相对侧重实践的品格,体育教学也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征。但长期以来,体育教学的实践性被过分强调而理论教学长期被忽视,这导致体育教学表现为肢体动作教学而缺乏人格、道德、心理教学的意蕴。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提高学生的兴趣性、参与性以及衡平理论与实践教学对当前的体育教学进行适当的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高等体育教育教学;创新性思维;教育教学理念

体育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道德品质、动手能力的形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中的体育课在提高学生参与性和兴趣性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理念引导和理论与实践品格的提高。如何在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中实现兴趣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和参与度,使学生素质的提高与体育教学的规模化发展相一致是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困境。在创新理念下,通过教育教学方式、模式、方法的创新,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参与性、兴趣性的角度改进高校体育教育是走出困境的关键。

一、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承载在学生身体健康的维持和提升、学生个人能力和人格之形成以及文化的传播等众多功能和追求。但现状与追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高等体育教育教学陷入了参与不高、兴趣不强、实践性过强的困境,处于发展的瓶颈。以下分而论之:

(一)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之“价值”观

所谓价值是指一事无成对他事物的有益性,属于价值学的范畴;所谓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价值及其价值取向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基本问题。自推行素质教育以来,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健身育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基本理念的全新教学思想。在高校大力推行阳光体育。因此,关注和正确认识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价值和价值取向,对高校体育教育改进意义重大。

1、教育价值与教育价值取向的界定

价值强调一事物对他事物的有益性。教育价值是教育本身所具备的对人与社会的有益性。具体而言,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教育价值依赖于它本身固有属性,即教育具有发展人(个体和群体)的素质和改变人的状态的作用;第二,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对人与社会的有益性上。这种有益性不仅表现为静态的促进,更表现为对人与社会的长期、持续的作用。反之,社会、经济的需要催生和推进了教育价值。由此,教育价值就是教育对人与社会的功效。

教育价值取向是在教育价值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侧重于主体(社会、个体)对教育价值这一客体的选择,而如何对教育价值进行取向,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灵活性,主体必须适时调整。教育价值取向反映了主体依据其需求和诉求对于教育这一客体所做的选择,是主客观一致的产物。

2、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

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强调的是高校体育教学对个体和社会的有益性。具体而言,对于个人主要表现为身体素质的提升、人文素养的形成和提升、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社会而言,表现为群体身体素质的提升带来的社会福利、提供合格的就业群体、增进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延续传统和传播人文主义理念。

3、高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分析

专业学科发展的要求体现为科学性与人文性价值取向的融合。体育是关于人文以及人的自身发展的一门学科,遵循一定的运动规律和科学原理。同时,人的思想和内心世界有影响人的体育活动。这样的科学过程和理性运动的过程交织就构成了体育学科。因此,体育学科是集人文性与科学性为一体的学科,在体育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必须体现和贯彻人文性和科学性的品质。

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突出学会体育、终身体育的价值理念。相比中学时期时期的体育,高校的体育更加侧重理论的传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体育动作、技巧、方法,更是教会学生体育的理念、理论和价值观念。高校的体育教学更加鲜明地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哲学观,也是实践高校体育所倡导的终身体育理念的具体行动。

现实性与未来性的价值取向的统一。高校体育教育强调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又强调教会学生如何体育、如何保障身体健康。高校体育既关注学生当下的身体健康,在体育运动的同时对未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又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教会学生终身运动、终身体育的方法和理念,是现实性与未来性的统一。

从某种角度看,高校教育的实质是服务消费,高校的教育也应当突出服务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力于改善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高校体育教育也应是如此,应坚持授人以渔的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着力促进、改善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习惯并在此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具体的体育教育的价值追求。

(二)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上存在以下问题:

1、体育教育观念的变革不够深入

据历史来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先后经历了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竞技体育教育观念;以增强体质为主的身体素质教育观念;以活跃体育气氛和增强学生练习兴趣为主的快乐体育教育观念;以运动习惯养成为主的终身体育教育观念等变革。然而,这些变革都突出强调学生体质的增强,过多的关注了运动技术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忽视了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赋予的教育任务。

2、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结构过于单一

当前,高校的体育课程存在结构单一化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体育课知识结构单一,一味的强调运动项目技术和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心理学知识、保健学知识、人体学知识以及社会科学知识;第二,课程设置与体育活动不匹配,课程设置呈现单一化。高校普遍规定了每周2-3学时的体育课,对此之外的实践则交由学生自由处分,忽略了学生自主体育的重要性。往往会出现,课上一学就会,课后一学就忘,下次上课继续学习的现象。

3、高校体育教学训练性明显

教学与训练是不同的,教育强调的是方法、技能的传授和理念、知识的掌握。训练则更多地是技能的熟练和动作的完善。前者是能动的交互式的教授过程,后者则更多的是机械的重复和改进的过程。当前,高校体育更加强调训练性,强调的是模仿、重复而忽视了理念、价值的传授。更主要的是,训练时的教学压制了学生能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

4、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尚显不足、高校体育设施不健全

当前,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在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上都普遍与高素质的教师存在差距。现在的体育老师基本上都是在运动技术的模式下培养和成长起来的,科研技术能力普遍较低,工作随意性大。从高校来看,体育课程设置单一、体育设施极为有限,特色的、个性化的设施较少,甚至在实践中存在着体育设施被封存仓库不用的现象。

二、创新教育理念综述

“创新教育,特别是面向基础教育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具体举措”。上述定义揭示了创新教育的基本观点:创新是个性、人性得以充分张扬,主体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过程。基于此,创新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创新性,强调从提高创新素质、塑造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和工作方法,是对教育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与判断。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有一点是相同的,实质在于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含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3个维度。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意识和锻炼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是基础,锻炼创造能力是提尚。创新意识强调的是创新的冲动和创新的情感,是一种自觉地、自发的意识或思维过程。创新能力则是基于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进行某种创新的技能、技术或者思维。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教会学生创新的基本技能。培养起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突破的精神并使其掌握创新的技能。

实践创新教育理念不仅仅是老师、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引导,也需要学生的参与、行动。创新教育更加强调师生的交互性和能动性。一方面,教学的过程是交互式的过程,是在师生交互行为的过程中进行的;另一方面,教学的过程是能动性的过程,是师生双方能动的交互行为。更加强调参与性和接受性。

践行创新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发展和改进的基本原则,突出反映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反映学生诉求、体现学生需要的服务精神,更加明确的突显了教育的能动性。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在高校教育中不仅仅贯穿于专业课的教育与学之中,也贯穿于体育、通识课程的教与学之中。总之,高校体育的教与学应当反映和体现创新理念。

三、创新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育改良思路

创新教育理念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更高、格的要求。教师由以往的传授改为引导学习,由授人以鱼改为授人以渔。对于学生而言,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创新成为学习的重心和主要内容。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更应当突出创新教育理念,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的、能动的创新,修改以往过于严苛、固化的标准以适应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确定考核标准和教授方法。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现存的问题,应在创新理念下通过以下途径实现:(1)革新体育教育理念,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发挥创新性进行体育教育的改革,也要坚持创新的理念鼓励、支持体育教育理念和方法、模式的创新。(2)调整课程设置,将单一的体育课调整为体育课和课后体育相结合的设置,广泛、全面的进行体育活动,用“阳光体育”、“终身体育”的理念引导学生、教育学生;(3)强调体育理论和肢体动作的统一。在当前应更加强调体育理念、体育知识、体育文化以及与体育相关的社会文化、心理学、医学、保健学知识的传授;(4)强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完善、提高体育设施和制度。

(作者单位: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覃阳,高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探析,民营科技,2009年第12期

[2] 李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改革探讨,体育科技,2006年(第27卷)第3期。

[3] 张兴然,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问题研究,硕十学位论文,平中师范大学2006年11月。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现状;途径

高等院校是培养储备人才的场所,是生态文明萌芽的所在,在生态文明构建过程中起着带头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在我国生态文明构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是高校教育中的“重头戏”。大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对其进行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具有必要性。

2.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气氛良好的学校环境不单包含人与生态环境、人与人的和平共处,还包含人与体制、高等学府与社会的和平共处等方面。大学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力军,他们思维清晰,有很强的可塑性。大学生通过接受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让生态文明观变成自愿的、自发的,能够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素质,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3.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高等学府不但要培育有着高尚品德、高超业务能力的专才,还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为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生态文化意识、道德品质的构建与健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可延伸、生态化的生活观念与实际运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1.超前消费、过度浪费,而厉行节约的美德传承不够

伴随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不良社会消费行为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部分大学生个性张扬、阅历浅薄,很难领悟到生活的艰难,在生活上存在攀比心理,没有节约意识。

2.意识淡薄、观念落后,而生态知识的运用不够

通过高校的汇报以及座谈会可知,虽然一部分大学生已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初步了解如今的生态难题,如热带丛林的丧失、臭氧层的破坏等,但他们的关注只是流于形式。事实上,他们的意识淡漠、理念滞后,并未形成生态理念。

3.知行分离、坐而论道,而生态保护的实际行动不够

伴随我国高等学府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论有了一些掌握,然而仅仅限于单调地勘察、问询、探索等。尽管形成了一些生态意识,然而用于实践的还是少数,并且存在着消极随大流或功利心态。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1.更新教育理念,形成浓厚氛围

更新教育理念,形成浓厚氛围的基础是明确当代教育价值观。对大学生来说,为了强化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让其了解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对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使之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养成生态文明行为;最后形成正确的自然价值观、合理的社会价值观与崇高的精神价值观相融合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2.注重教育创新,优化“顶层设计”

面对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理论缺乏的状况,各个高等院校应对教育方法、教育内容进行改善,优化顶层设计。使用教程完成生态文明素质教育通常包含多科目渗透以及跨科目渗透。多学科渗透是把生态文明理论融入各个科目中进行教育;跨学科渗透是从各科目中挑选与生态科学相关的定义、原理等层面的章节,并打造单独的教育科目。

3.拓展教育平台,构建辅助体系

(1)打造生态文明教育专属网站

高等院校应依照目前大学生对互联网使用频率较高的特征,利用互联网媒介构建生态文明专属网站。通过制作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网页,研发与互联网环境对应的高品质教育软件以及文献库,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实现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方面的信息共享。

(2)组织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高等院校有必要设立生态文明教育社团,鼓励大学生参加与生态文明、环境科学等相关的座谈会、探讨会以及理论比赛等,让学生发现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巨大价值,进而以生态观念来修正自身的行为。

4.强化校园建设力度,打造“绿色大学”

应重视构建多元化的学校生态文明,创设“绿色学府”。我国相关文件曾指出:“高等院校应将构建‘绿色学府’当成一项教育任务,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大学专才培育工作相Y合,让其贯穿于人才培育、科目构建以及校园构建的各个层面。”

四、结束语

除开上述内容,教师的积极配合也能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用教师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能够让学生对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不再抵触,也不会再有学生认为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可有可无,让其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 素质教育 认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26-01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国都很重视发展自身文化,并时刻谨慎别国腐朽文化的渗透,这样的现象在教育体系层面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因而人们对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讨论从未停止过。面对外来事物我们应该理性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教育理念同样如此。要想正确对待两者,需要深入了解两者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异同,只有这样才可以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本文就是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在素质教育的平台上实施通俗教育,在通俗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从而使两者的优点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深深扎根。

一、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之我见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通识教育中的“通”字是指融会贯通的“通”而不是通才的“通”,是在告诉受教育者在遇到问题时要从跨学科的视角收集材料、思考问题,从而高效率的解决问题。通识教育是以培养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即完整的人为目标,使受教育者不仅学有所长、术有专攻而且在其它方面也可以全面协调发展。

通识教育来源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大力提倡的“liberal education”。纽曼等人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通识教育,指出大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把学生从偏见、无知和局限中解放出来,学习普遍的知识。随后,美国的哈佛大学于1945年发表了名为《自由社会中的普通教育》的报告,指出教育应该分为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在1979年,哈弗大学又发表了《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程的报告》,明确地提出本科生的教育目标。

从通识教育的概念解读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角度去理解素质教育,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通过理想、信念、情感三者的转化,最终让情感支配人的行为。第二,使知识成为一种个人的情景化的知识,摆脱其客观知识性。素质教育是以重建教育的整体性为目标,以知识为载体,运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理念,不断掌握方法、激活思维、运用原则、提高精神境界,从而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1952年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效仿前苏联专才教育模式,但此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因而我国于1995年启动素质教育,这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更是教育实践的伟大创举,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应用。1998年我国成立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实行《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并于2004年颁发《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次着重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从素质教育的概念解读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它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二、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之异同

一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共同点

第一,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都在践行“以人为本”这一理念,都高度重视教育的人文性,着重体现人的主体性。前者是以人文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同样后者在最先提出时也是为了使受教育者重视人文学科的学习,从而改变重视理工学科而轻视人文学科的现状。

第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都要求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不断克服专业教育的限制,着力于培养具备全方面知识并且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第三,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把知识的内涵和知识的综合性作为重中之重,前者强调文理科知识的整合和贯通融合,在教学中突出学科的价值和方法并且以学科知识为基本点。后者则以教育过程中的思维、原则、方法、知识和精神的统一为重点,强调人文教育和学科教育的融合。

二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不同点

第一,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不同;前者的思想来源于欧洲的古希腊,后者的思想则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教育哲学思想。

第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强调点不一样;通识教育更加强调“通”,即要求受教育者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中外的文化相互融会贯通。后者则强调将知识转化和升华为一种内在的品质去感染受教育者。

第三,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上的发展逻辑不同;前者是通过技术教育使大学里的专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使任务教育不断弱化、知识整体性不断分裂。后者则是在重视做人教育的基础上重视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将“素质”看作更重要的教育目标,追求受教育者对客观教育知识的主观性的理解。

第四,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制度上的结构性强弱不同;前者采取的是文理教育加上专业教育的本科教育构架,后者采取的是在文理各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体现人文素质教育思想。因而相比之下,通识教育的结构性更强。

三、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从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素质的整体提高层面来看,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对于两者的关系,可以这样说如果通识教育没有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就可能变成知识的堆砌、课组与课程的设立还有学科归类等外在形式,如果素质教育没有扎实有效的通识教育作为实质性的支撑就可能变为一句华而不实的口号,从而不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

通过上述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各有优劣,并且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因而为使我国更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我们需要立足国情,以海纳百川的心怀和高远的眼光,积极的借鉴国内外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视野高远就可以解决探索出适合自身的更为优越的教育体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造就具有良好品行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义遒.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03):99-111+191.

[2]宋彩萍,王丽平,王静.文化素质教育内涵探讨[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7-12.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自主学习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一、成功素质教育理念

赵作斌教授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率先提出成功素质教育的理念, 该教育理念以促进大学生的成功为根本目的,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五大体系素质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开发,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促使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其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成功素质教育以促进人的成功为目的, 将成功素质分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部分。专业素质是指人们实现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性的素质( 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非专业素质是指不具有专业特性但同样是人们实现成功所必备的且对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挥起“倍增器”作用的素质( 如道德素质、创新素质、行为能力、身心素质等)。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共同构成成功素质, 两者缺一不可。有很多国内学者提出成功素质的重要性。如董作华提出“成功=自信+意志力+积极之心=想象+潜能+努力”。杨尧忠教授根据中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讨论了“成功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模式。任国荣提出“树立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创新学生培养模式”。

国内关于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研究以武昌理工学院赵作斌教授最为显著和突出,成功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本文提出的自主性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具有它的复杂性,国内外学者对其作了相应的理解和综述。

就国外而言,这个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但是它的研究高潮时期是在90年代末期。Henry Holec最早对“自主学习”进行研究并将其引入外语界。他认为自主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此后,对自主学习研究比较出名的学者有Little(1991)、Gardner、Miller(1999)。其中,Little(1991)强调学习者在自主学习时进行的批判性思考,并指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与学习内容存在心理联系。Gardner、Miller(1999)从政治概念、教育实践等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进行了分类。

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对自主学习概念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并在实际教学中就自主学习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探讨.Benson&Voller(1997)分析了与学习者有关的各种因素;Bound(1988);Candy(1991);Cotterall&Crabbe(1999)分析了自主学习的理论背景;Dam(1995)&Dickson(1987)等对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后者还对自主学习者的特征、学习者培训、学习者自主的理论来源、文化因素等因素对自主学习的影响进行了评述;Gremmo&Riley(1995)在system上合著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自主学习的历史背景;Thanasoulas(2000)主要是对于前人研究进行了合理地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主学习与实证主义、建构主义、批判主义的联系,最后他还陈述了促进自主学习的三个条件以及促进自主的三种实践方法。三个条件是:学习策略;学习态度与动机;学习者的自尊。三种实践方法是:通过自我汇报形式让学生反思提高其知觉;通过写日记或评估表格让学习者能计划好监控好评估好自己的学习;通过与学生进行劝说式的交流,告诉他们如何做才能获得自主并用成功自主的例子来改变他们学习的观念。

就国内研究现状而言,学者们对“自主学习”的研究还处在起步时期。目前研究自主学习比较成熟的观点来自于以下几人:华维芬(2002)、郑敏(2000)、戚宏波(2002)、魏玉燕(2002)、肖飞(2002)、 徐锦芬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论背景、可行性、培养策略以及促进自主学习因素等方面)对自主学习进行了研究。

三、成功素质教育下自主学习模式

以上成果为本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在独立学院中,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如一二类院校的学生,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探讨方面十分欠缺,而现在的大学生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要使自己在社会上能应对这种竞争,必须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其中之一就是自主学习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把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如成功素质教育指导的“零课时”教学模式。在武昌理工学院实施的成功素质教育中,要求我们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的能力。为此,我们应该立足现实,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发现问题并挖掘其成因,只有这样,我们的专业教学才更有效更实用于实践,成功素质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我们的学生来校的基础比一二类院校的学生要薄,为了使他们在未来的求职中就业率比一二类院校高,使他们成功的机率更大,我们力求从成功素质教育下自主学习、自主动手等方面做出实践探讨,使更多的学生真正走向成功。

对成功素质教育下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应首先从成功素质教育对成功人才塑造的要求出发,充分认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然后对当前教师教学及学生就业中“学以致用”的各种综合素质展开问卷调查,同时对所配备的实践基地、实践次数及得到的结果进行调查。从现实生活的调查中,我们就可以发现问题。其次我们要对一些优秀教师展开面谈,挖掘其语言教学成功的经验。最后,我们可以从影响自主学习的非专业素质培养因素及其对教学的教学技巧、模式、教学互动性、创新性、实践效果等方面的影响展开讨论与总结,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找出最佳教学策略。

也可以采用个案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统计研究方法。具体包括问卷调查、观察法、内省法和追思法的交叉使用。设计问卷调查,采用抽样观察和面谈法;观察法采用研究人员对抽样学生在词汇习得过程中采用的策略进行自然观察,并做出评价记录;内省法通过自我描述的方式指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动机或推理活动等;追思法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策略的行为发生后将自己的心理活动描述出来。研究方法可以重叠进行,并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避免先入为主的主观臆断和猜测,尽量使研究更科学,结论更准确。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讨了成功素质教育下自主学习的模式,得出如下结论:

1.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的教学重在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准备;

2. 语言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紧密相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与教师的语言教学方法息息相关;

3. 结合教学实践从英语专业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语言等方面对独立院校英语课中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评述;

4. 根据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结合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提出学生自主具备的非专业素质是实现学习的先决条件;

5. 培养非专业素质和改进教学方法两手并重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 英语学习的成功之路[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14篇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理念

人文关怀理念关心大学生的身心需求、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理念,可以有效改善师生关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手段和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化,进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中达成共识。高校要充分重视人文关怀理念,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学校实际制定合理的年度工作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培养计划等。其次,要加强人文关怀理念的宣传。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有关人文关怀的理论知识和真人实事。或在校报、院系杂志等校园刊物上刊登有关人文关怀理念的事例。也可以利用校内网站、论坛、贴吧等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还可以举办有关人文关怀理念的辩论赛、演讲赛、讲座等,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进而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其中,共同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大学生受到人文关怀理念的熏陶和感染,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质

高校应通过培训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质。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人文关怀理念下必须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文素质。高校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文培训作为重要工作任务,促进教师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具体而言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丰富教师的人文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和思想水平,活跃教师思维。依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就是转变教育理念,增强教师的人文意识,促使教师及时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教师人物素质的提高,不仅要从高校着手,更应当从自身做起,加强自我教育,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主体意识,通过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并将外部培训知识不断内化,增强高校外部培训的效果。

三.强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党委应当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以党的思想为指导,定期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大学生党员培训工作、优秀团员入党培训工作。鼓励指导大学生党支部积极开展爱国主义宣传讲座,并定期评选优秀团员及团支部。其次,要加强社团活动和学生会建设,社团活动和学生会,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和开放性,人员来源广泛,有效打破了院系和班级单位的结构形式,具有更加广泛的学生基础。这就要求高校应制定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日常执行计划。辅导员要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了解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增强大学生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以确保每项活动的开展都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社团组织和学生会则要在组织活动时,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多举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人文讲座、榜样示范、宣传活动、辩论赛、社会公益活动等,让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增强其感染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薇.略论人文关怀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

【2】陈士宏,王雅文.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

【3】孙国胜,刘时新,刘运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叠加效应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

素质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第15篇

新近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关于“语文素养”有一些重要的立论和命题,如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更是明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等等。整个语文课标中,“语文素养”前后出现十多次。于是问题就产生了:过去多用“语文素质”这一概念,现在何以要换成“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如何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要弄清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一个逻辑前提。教育领域提出一个指向实践的命题,多含有对现实的某种概括,对未来走向的某种判断,并希望对教育实践发挥指导作用。而概括和判断是否准确,指导作用发挥得好坏,命题有无生命力,除了从技术上考虑概念是否周全统一外,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基础,即基本原理是不是支撑得住;二是命题能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能不能经受实践的检验。据此,我们尝试对以上两个问题作一解答。

先说第一个问题。在一定范畴里,“语文素养”和“语文素质”都指称语文教育的一种结果形态和存在(即通过语文课程达到我们希望在学生身上形成的东西),两个概念概括同一个对象及其本质属性,二者相互通用。但如果对这种结果形态进一步作生成上的分析,就会发现,“语文素养”这一概念虽然不便拆开,可是由动词性的词素“养”,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持续的自主发展作用,对应了叶老“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的“养成”思想。它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而是必须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如同父母给的手足之于生命),内化的过程伴随语文教育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显然,从概念的周全性看,“语文素养”要比“语文素质”概括得更准确,更能揭示学生语文素养(或素质)生成的主要原因。从概念的统一性上看,“素养”“素质”在教育学概念系统内既是普遍概念又是单纯概念,可以自由组合或限制,形成各自的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但在系统内的组合或限制必须保持意义上的同一和清晰。从形式逻辑角度观察,“素质”是上位概念,加上“语文”一词形成一个下位概念“语文素质”,它们是属种关系。如果说“语文素质”这个概念尚讲得通的话,那么相应类比,其他学科也来个“化学素质”“物理素质”或“数学素质”“历史素质”等等似乎也应讲得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看来,“语文”“数学”等概念所代表的学科相对于整个素质教育系统是部分之于整体的关系,概念处理时就不能将它们变成外延上的种属关系。“语文素质”字面意义的通顺,很容易造成它与“素质”概念种属关系的误解,破坏“素质”概念一以贯之的统一性。用“语文素养”作一个单独概念揭示语文学科的独特内涵,表示只反映一个独一无二的对象,避开其他学科类比,可以保证概念关系的统一。如果再纵向考虑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之上还有一个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笼统用“语文素质”称之,还面临一个窘境:它们在层次上有没有区别?如有区别,在“语文素质”概念内部怎么区别?显然也有必要引进一个“语文素养”概念。总之,“语文素养”与“语文素质”这两个概念非常接近,区分不区分好像关系不大,但仔细研究,前者更周全更严密,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有助于认识的深入。

再说第二个问题。如上文所说,我们将“语文素养”领会为语文课程实施中学生持续的语言文化内化过程和课程实施后在学生身上生成的某种结果的统一,这样理解的好处是过程和结果相整合,课程目标、实施、评价的侧重点都落在学生身上。但问题是“语文素养”的组成要素是什么、语文自身的内容要求怎么确定仍没有解决。结合语文课标来看,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既有不同时代普遍适用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不同时代作不同的规定,具体到语文课标就是业已确定的五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与传统的“听、说、读、写”相比,合并了“听说”,加进了“综合性学习”,表明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性形态要求。因此,我们就可以把“语文素养”理解为: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这样的界定可以得到现代课程论基本原理的支撑,也可以反映语文课程的基本走势。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注意普遍适用的基础。现代课程论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明确基础教育要为大众提供必需的语言、知识、价值观的课程,给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机会。所以非常强调课程对普通人的适用性。在经典课程理论家看来,课程设定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学生最终会把它作为大学阶段的主修专业,而是“这门学科对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年轻人的教育有什么贡献,对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美国20世纪90年代因提出“文化素养”观点而闻名的核心知识课程专家希尔斯(E D Hirsch,Jr.)教授认为,学生们从学校获得的东西是人们具有的共同的“背景信息”,位于每个人拥有的日常知识水平之上,但位于一些专家学者拥有的高深水平之下,是“普通读者”所掌握的中间层次的文化知识。语文课标所规定的五个方面要求是一个现代中国人必需具备的,不具备就谈不上有发展机会。这意味着通过语文课程,学生要达到一定的对祖国语言文字认知、审美、感悟、运用的水平。

2 注重连贯统整

。语文课程的功能或任务是多重的,过去概括语文课程的功能用到了“知识”“能力”“思维”“语感”“运用”“思想教育”“非智力因素”等多种术语,但没有一个能将语文课程的功能统摄起来,原因就是它们从外部将课程的内在连贯和统整分离开来。在现代课程论里,学科有三要素,“即学科的基本概念体系,这个体系所体现的思考方式,这个思考方式背后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是三位一体的”。任何割裂都是对课程内在连贯的损害。此次语文课标设计思路之一,就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化语文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能力,化能力为德性。这需要有一个概念能将语文课程的内在连贯统整概括起来。“语文素养”恰好满足了语文课程发展的这种要求。它包括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实施、评价等基本方面,即:基本事实(主要是语言文化的,如词汇的音形义、作家与作品等)、基本理论(概念、原理、法则,如语法、修辞、篇章)、基本方法(如学习语文的方法、品质)、基本运用(如语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因而能反映语文课程连贯统整的基本趋势。总而言之,“语文素养”及其命题的提出可以启发我们以课程论的眼光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价值和功能,调整我们的语文教学策略。从长远看,它有可能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架之一。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页。

〔2〕参见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92年版,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