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生命教育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向人本化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一书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294)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始终倡导的价值观是基于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崇高社会理想的价值观。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学说从本质来看是一脉相承的,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新阐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的解读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是面向人全面发展的价值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资料得到极大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从简单的追求温饱向多元化的精神层面发展,其中就包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等基本要素,强调“人”在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是本人和个人,也包含他人和集体。因此,“以人为本”并不单纯是“以个人为本”。在此指导意义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需要创新、也需要继承。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根本指导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大学生生命的全面、自由、充分、和谐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在大学课堂的具体体现。

(二)生命教育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实效性。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轻人文精神的培养,重原理理论的灌输轻学生情感的培育,缺乏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3](p4-5)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来源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发展,生命教育也不例外。除了要面对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种种新问题,也需要回过头来,吸取传统文化的宝贵营养。所以,及时开展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时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生命教育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它让受众从情感深处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延续生命,进而激发其在有限的人生中充分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如是,不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可以得到提升,还能引起大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进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实效性方向发展。

(三)生命教育促使大学生完善个人的精神成长。生命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包括有生命的动物)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和追求,对人生信念的构建和追逐,从而实现人生的完整与幸福。尊重、敬畏、感恩、责任这四种特质体现了一个人的心态、原则和思想,是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能使生命尊严得以体现,敬畏能使生命充盈踏实,感恩能使生命温暖甜蜜,责任能使生命自由从容,从而让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而一个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抱有强烈责任感的人,就能热爱生活,拥抱生活,满怀希望、信心百倍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如何加强生命教育

(一)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是客体。在当前社会的转型时期,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先破后立,首先打破以培养“政治人”、“社会人”为目标的一元价值观,转而树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幸福诉求的多元价值观。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以加强大学生命教育。[4](p3-4)应从工作体制、课程设置、特色教育、师资队伍等方面不断进行尝试与创新,使生命教育理念深入到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

(二)积极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我国现阶段的生命教育主要集中着眼于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及环境教育上,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可谓少之又少。笔者认为高校作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阵地,理应承担起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大学生生命教育很有必要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单列为一个独立的课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在总结国内外生命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和现实要求,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为促成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模式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制度保障。

(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主应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辟出专门的章节甚至专门的课程来夯实生命教育的基础;其次,可以考虑吸纳部分对生命教育具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辅导员充实到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来,他们更能以案说法,更能走进大学生的心田;再次,还要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只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其他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有关章节的部分内容需进一步强化;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中要更多体现为大学生提供人文关怀和精神情怀的内容,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四)加强富有生命教育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学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还是学生进行生命体验的重要场所。一所大学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如果能处处体现生命的特色,时时崇尚生命的特质,就能为该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时时都可释放生命的光彩,体验生命的美好。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文化品位,合理布局校园人文景观。优雅的校园物质文化,更易激发大学生内在的真、善、美的情感,唤起他们对生命的美好追求。在校园精神文化“软件”建设中应凸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等校园文化软实力,用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精神文化来感化大学生,将校园文化的活力和大学生旺盛的生命力紧密结合,为大学生的生命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以利“环境育人”目标的实现。此外,学校社团组织应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体验生命、珍惜生命、延续生命的舞台。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适合自身特点的活动,不仅充分展现各方面的才能,也能在团结协作和欢声笑语中体验和享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真挚情谊,从而体验到生命的美好,缓解大学生生命的焦虑感,增加大学生生命的愉悦感和幸福感。

三、结语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语文;审美鉴赏;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63-02

理论界对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功能的探讨在最近十年几乎从未间断。从工具性的探讨到人文性的追问,大学语文的“语文”学科性在探索中不断明晰。本文从本世纪以来教育学界所提出的“生命教育”理念入手,阐述大学语文在当下应有的生命教育功能。

一、教育的生命转向与大学语文使命的必然

“生命教育”概念最早由美国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1979年在悉尼成立了第一所“生命教育中心”,其理论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发展和践行。我国的台湾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探索,并将2001年确定为“生命教育年”,生命教育观念作为教育的重点理念被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而中国大陆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则是从21世纪初期发轫。生命教育的实践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教育语境中有着不同侧重,有的侧重于以普及生命知识为重点,强调对生命的珍惜,预防吸毒和自杀等戕害生命的行为;有的侧重于更大意域中的“生命”含义。因此,生命教育理论既有浓厚的宗教学和伦理学意味,也有深厚的哲学和人类文化学意味。但是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生命教育实践,在其理论上,都强调教育要以人的本真生命为起点。叶澜教授说:“生命的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生命体的积极投入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1]李政涛教授则这样强调:“判断一种教育活动是否合理,基础的尺度是看它有没有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有没有使每个身处教育世界中的生命都焕发了生命活力,有没有使生命的能量通过这样的教育得到增殖、提升和扩展。”[2]当生命成为教育的原点,我们的教学就不能无视每一个教育对象的鲜活生命。大学语文作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更应遵循这样的教育规律。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已经自不待言。在培养基本的人文情怀、崇高的道德情操等方面,大学语文义不容辞。然而,人文性的培养又是以生命存在为基础的,我们所期求的人文精神其实是在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中,通过精神生命的实现以及社会生命的建构而达成的,因此,当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精神”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更多正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是否应该给予教学对象以更多的生命教育,通过这样的生命教育,让教育对象懂得,生命之真――生命的合规律性,生命之善――生命的合目的性以及生命之美――生命在知、情、意的完美统一中所实现的人格升华、价值呈现和生命超越。因此,作为一门人文性浓厚的课程,大学语文也应该将生命教育的使命提上日程。人文性和生命关怀,在其根本上,对于大学语文教学功能来说,并不存在理论和实践操作上的矛盾。“生命化的教育把知识归结为创造性的智慧,把智慧归结为时时处在价值抉择中的人的灵动的生命。”[3]因此,我们认为,大学语文生命教育使命的确立是在当下教育语境中对其人文教育使命的拓展。

二、语文的课程属性与生命教育的可能

大学语文何谓?早在1996年,当时的国家教委高教司就把大学语文界定为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并明确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学生一直都在学习语文,大学语文与此前三个学段的语文存在怎样的区别?大学语文教学界就此进行过充分论争和探讨。其中我们也看到这样一种比较折中或者说比较综合的理解:在工具层面,大学语文应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要重视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在人文素养层面,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经典作品,深入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起到情感陶冶的作用;在文化层面,大学语文承载着继承和传播传统和现代优秀文化的任务。然而这样的阐释对于大学语文而言其实大而无当,因为从小学到中学,我们的语文其实都承担着这样的使命。我们认为,大学语文首先得回到“语文”上。大学语文在其课程本质上,不是政治教育,不是人文概论,也不是思想史。大学语文应该是通过经典文章的赏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大学语文区别于中小学的语文,应该回归并深入到“文章”中。如果我们强调大学语文的文化功能,那么,“以文化人”的思想就应该是我们的借鉴。从字源学上看,最早的“文”在甲骨文中像一个正立的“人”,其胸部有纹饰。因此,“文”的最初意义大约是指人类对自身的装饰和美化。“文”中包含着秩序、节奏、规律之意,因而又引申为礼节仪文。当然,无论是“文字”之文,“文学”之文,还是“文化”之文,它们都同时具备形式创造的意味,正是因为这种包含着一定秩序、节奏、规律的形式能指,引领人们进入更为丰富的意义所指。所以,“文”的情感性、形式性和审美性就应该成为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标准。《大学语文》的教育体现为高度的融合,是多样中的统一,是在大学之前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整体教育。因此,大学语文从课程属性上具备了通过优美文章进行生命教育的可能性。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不是作者情感的完美结晶和思想的审美化和艺术化,对这些优秀作品的欣赏,其实也就是与这些作者跨越了时空的生命对话,通过情感的激荡、灵魂的洗礼和思想的深化,学生理解了生命的真谛,懂得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从而形成了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追求生命超越的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同意孔庆东先生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学语文,首先要和整个人生挂起钩来……”[4]

三、审美化的教学与大学语文生命教育的现实路径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和鉴赏,我们可以将其中丰富的生命意蕴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在情境欣赏、审美愉悦中理解生命的真谛,懂得生命的意义,并最终形成健康和完整的人格。大学语文中的生命教育,首先体现在对生命之“真”的发现上。人的存在是以感性的自然生命为基础的,这样的自然生命同时也是一条被规定了长度的线段,这便是生命的有限性。人类对于这样的有限生命常含感伤之情。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慨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与无尽的江水相比,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正是这种有限性激发了人类追求生命永恒的冲动,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一切创造都是人得以延伸自己生命的重要方式,也只有人能通过文化创造,来实现生命的“此在”(海德格尔)。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登幽州台歌》这类作品的赏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穿梭于历史的时空之间,在审美情感的投入中,体会诗人对生命的激情,充分感受其人生价值,这样的对话无疑能引起学生对生命的珍视,体会生命之美的真正内涵。同时人的有限性还体现在人的现实局限性上。生理缺陷、性格弱点、决策失误、判断失准等,都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文学作品,尤其是悲剧风格浓厚的经典作品,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性的弱点,正视个体生命的缺陷。悲剧主人公命运的遭际往往都是因为他们是“有缺陷的好人”(亚里士多德),如哈姆雷特的延宕、麦克白的多疑。正是通过这些“有缺陷的好人”,悲剧羞辱性地暴露了我们力量的局限,强化了个体的生命意识。悲剧在这里是一面照见自己的镜子,在怜悯和恐惧中,对自我生命的有限性和局限性有了更深刻、更形象的体认。大学语文的生命教育,还体现在对生命之“善”的引导上。所谓生命之“善”也就是生命的目的性和价值诉求。“假如生命没有意义,那么正如存在主义者很快明白就明白的那样,它展示出一块迷人的空白板岩,在上面铭刻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奴颜婢膝地顺从上帝、自然或者社会惯例的价值观。”[5]每个生命个体都面临着这样的生命情结:每个人注定走向生命的终点,但是,生命的自由属性赋予了其选择这种“走向”的方式。“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是卫国将士的铮铮誓言,“不作寻常床箦死,英雄含笑赴刑场。”是革命先烈的豪迈抉择,“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是多情男儿对爱情的宣誓,而裴多菲则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是值得用生命去追求的人生价值。与这个世界告别的最后姿态是生命价值的最后注脚,站着死还是趴着生,不是生活方式的不同,而是生命价值观念的对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优秀作品的生命意蕴,启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反思,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情怀的感受,对叙事主人公遭遇的理解,学生或产生情感共鸣或形成强烈的同情以及批判意识,从而在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做出判断,并构建自己的生命价值观念。《前赤壁赋》教给人以豁达的生命态度,《爱尔克的灯光》让人懂得珍惜一己和他人生命,而《伤逝》在婚恋悲剧的讲述中,强化了学生对社会生命的体悟,《兰亭集序》则让学生领略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感受一种超然物外的生命精神。大学语文生命教育使命的实现最终统一于生命之“美”的澄明上。如果说,在对经典作品的鉴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实现对生命之“真”的发现和对生命之“善”的启迪,那么,生命之“美”的澄明则是大学语文实现生命教育使命具有整合性的途径。

文学作品价值最终是在审美中完成的,离开审美,文学作品或成为生活的教科书,或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历史、哲学、社会学教材。而审美的过程又是情感渗透的过程,是价值领悟的过程,审美,在其本质上是对自我的发现、自我价值的肯定。在审美这个“对象化”的过程中,主体在客体中所能发现的一切思想观念和精神价值,都作为一种生命能量潜藏于自身。这种能量一旦被作品“照亮”,主体就会因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产生愉悦感。如果说《哈姆雷特》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爱情故事》表达了爱情的真谛和自由,那么,我们更应该这样表述:是读者(观众)在《哈姆雷特》、《爱情故事》中发现了自己生命的能量和激情,从而在主体意识的逐渐弥散中,感受到了存在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审美愉悦由此而来。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愉悦是持久而深刻的,因为审美中的知、情、意三者达到了高度和谐统一,暂时结束了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状态,没有异化和分裂,生命充分享受着自由、和悦,享受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洽和兴奋。这样的状态,正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所描述:“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主体生命体会到了与造物同在的“在场”感,同时也肯定了自己的生命意义,这一刻,来自灵魂深处的激赏和深刻理解,构建了一个圆整、浑然而“自为”的生命,生命之本真刹那间炫目于前,生命之“美”悠然澄明。从这个角度上说,基于生命关怀的大学语文教育,对于构建学生健康和完整的人格,形成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这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说,只有实现了生命教育使命的大学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0.

[2]李政涛.教育学的生命之维[J].教育研究,2004,(4):35

[3]黄克剑.明日教育文库总序[A]//喻立森.教育科学研究通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4]孔庆东.语文教学改革与传统[A]//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抓住时代机遇,深化教学改革――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目标。但我国高校课程教育中没有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指导性、针对性不明确;对校内外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引进和有机整合。所以,必须加快高校生命教育的重视和改革,从学生的心理、生理和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有效的生命观教育。

(一)生命的困顿呼唤大学生生命教育

目前中国教育在学生“知识增长”方面做得卓有成效,而在关注学生“生命健康”方面存在着缺失。当下,许多大学生出现“生命的困顿”,多表现为严重的无聊、郁闷,时常感到焦虑不安;严重者发展为抑郁症、自闭、自残、互殴;再严重者到自杀、吸毒、伤害他人性命[1]。更有甚者,一些学生由于对他人的“羡慕嫉妒恨”,不择手段残害他人的事件在高校也屡屡发生。这些惨痛的教训让教育者在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当前大学生的生活条件无疑越来越好,经历的挫折和磨难却越来越少,导致其心理能承受的压力和挫折就相应薄弱,而来自学业、就业和社会交往的压力并没有因为生活条件的提升而减少,一些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自身的外部世界,陷入了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疏离的境地,对生命也开始漠视。因此,当人生道路遇到波折、磨难,一些大学生轻视自己与他人生命的事件就极易发生。因此,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是最富有朝气、最具创新精神和具有远大理想信念的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几年后他们将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思想道德、生命质量如何,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状况,也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整个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活质量,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成长成才的志向,培养他们树立中华民族坚强的意志、自信、勇敢、坚强的品格,同时,保持自身与他人、社会的和谐[2]。然而,在校2000多万的大学生群体,其中如果对生命漠视、轻视的人群增多,学校难以向社会输送大量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亲人们会因为失去至亲至爱的人而遗恨终生。这对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要使大学生既尊重自我,又尊重他人;既肯定自我,又肯定他人;既珍惜自己的生命,又懂得珍惜他人生命;既满足自身需求,又维持与自然、他人、社会之间的和谐平衡。

二、大学生生命认识存在的问题分析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思想、道德、心理和价值信仰的健康发展,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国传统教育中,学生自幼未接受过生死观的教育,缺乏对生命的认知和敬畏,而现代教育又过多地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发展,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培养,缺乏对生命的关爱和自身价值的认可。

(一)大学生主体的内在因素

目前,总体上,大学生的生命观是积极向上的,不过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注重自我发展,却感到迷茫。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成长道路大多一帆风顺,尽管大学生都非常关心国家发展、祖国统一、国际关系等,但是更加注重自我的发展[3]。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学生的朋友群体和生活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在和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矛盾和行为失范。另外,大学生面临着多重价值体系的影响,容易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如果没有及时良好的引导,他们会忽视甚至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2.社会压力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置学生于教育的流水线上,并且很大程度上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当心智和心理承受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无法承受竞争带来的压力时,一些责任意识薄弱、生命观模糊的学生极有可能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件。

(二)家庭、学校和社会外在因素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家庭和社会中人们大多避讳对“死亡”这一话题的谈论,认为这是不吉利的,避而远之。父母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只关注技术层面的问题,如注意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等。目前,虽然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已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往往是出了问题再关注,忽视了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生命价值的思索和引导。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也多流于形式,不仅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和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对于自己、家人、社会的重要意义,反而引起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排斥和反感。另外,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上的一些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也渗透到大学生思想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生命价值思考,一些学生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判断力,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尤其是网络游戏里,伤害他人生命的行为轻而易举,使得一些大学生对于生命的感知和情感变得模糊和逐渐麻木。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途径探究

目前我国高校可通过增设生命教育课程、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专题教育,重视实践教育和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等途径来增强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增添生命教育内容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增加人文关怀,使生命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和面对现实,在课堂上传递一些正面的、深刻的、对学生思想认识积极有益的信息;生命教育内容必须重视生命体验,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关注学生的根本需求,不仅重视思想理论知识的灌输,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积极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提升生命质量。

(二)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开展各项专题教育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建立自由、和谐、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自由地学习和生活,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远离喧嚣尘世的不良影响,也可通过开展积极健康的专题教育或讲座对学生的生命情感教育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1.挫折忧患教育。当代大学生群体缺少必要的挫折和磨难,引导学生认识到挫折和苦难同样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法回避和选择的。人生真正的意义恰恰是在战胜苦难和挫折、挑战厄运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实现的。2.生死观教育。当代大学生缺乏对死亡的思考和认知,死是生的对立面,要积极对待生命就要坦然地面对死亡。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与死,了解死亡的过程和不可抗拒性,从中去体会生命的有限与可贵,从而培养学生保持理性的生死观。这也包括了如何提高生命质量的思考,去关注生命意义、关注伦理,从而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和更加注重提高生命质量。3.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医生,对学生在学习、与人交往、就业等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和矛盾,及时进行疏导和矫正。学校应重点关注可能因家庭、情感、病史和突发事件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学生,要做好定期筛查、积极预防,减少危及生命的事情发生。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更要及时发现和提早治疗。另外,近年来我国高校抑郁症发病率明显上升。预防大学生患抑郁症,首先应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我,认知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一旦发现学生有抑郁症的症状,要及时就医。

(三)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生命教育不能仅满足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课堂熏陶,应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保护生命和救助的技能,强化生命责任意识。例如:高校应定期举行消防演习火灾、地震、逃生等灾难的应对方法,锻炼学生逃生本领与救助技能,提高突发危险的应对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队,带领学生走进孤儿院、养老院等机构,在关怀他人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意义,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和懂得感恩和奉献;也可带领学生参观医院急诊室,体验生命可能会转瞬即逝,从而珍惜自己的生命。还可通过和孕妇交谈,了解孕育生命的艰辛和感受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之情。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来见证生命的珍贵,认识到生命责任是人最基本的责任,意识到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四)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内 大学生 生命教育 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76-02

自从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杰•唐纳•化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到21世纪的今天,生命教育已在全球迅速开展起来,我国学术界也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但针对高校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生命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专著不是很多,主要有梅萍教授等所著的《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欧巧云著的《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另有一些学者在著作中或多或少有所涉及如刘济良的《生命教育论》,冯建军的《生命与教育》还有何富仁的《生命教育引论》,论文为数不少达40至50篇。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构建、以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等方面。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受到学业、就业、情感、就业等压力的挑战,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为高校进行生命教育提上日程,因此有必要对高校生命教育方面的研究做一个简要梳理和概括,以期进一步拓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深度,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学者指正。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张国民教授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教育的方向性,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二是教育的过程性,即教育要体现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主体性,以及按照人发展的规律,社会需求和生命成长来实施教育;三是教育的目的性,即培养与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视生命构建健全人格,开发生命潜能培养人生智慧,为学生提高生命质量实现人生价值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1]

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和升华生命价值,唤醒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大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文化底蕴,珍惜生命意义的人,最终使其生命价值观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

重庆邮电大学周守红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二是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培养健康理性的死亡态度和有效行为;三是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大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陶冶健全人格。[2]

梅萍教授指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以大学生为对象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它的目标是使大学生形成先进的、科学的、合理的生命价值信念信仰和理想。[3]

总的来说,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国内的学者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建构生命教育的体系;有的侧重于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有的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价值追求。尽管他们的概括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形式,它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价值追求,它引导大学生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定位,进而提升自己的生存质量。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

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构建,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定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王晓虹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应包括生命意识教育、忧患意识教育、和谐意识和奉献意识教育。[4]

梅萍等教授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包括两个相互承接的内容:尊重生命的教育和发展生命的教育。其中尊重生命的教育又包括死亡教育、当下教育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生命的教育包括生命意义的教育、生命信仰的教育、人生理想的教育、人生责任教育。[3]

有的学者提出,大学生生命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教育,使学生认识和尊重生命;二是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使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三是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湖南文理学院周德新教授指出,大学生生命教育包括生命存在观教育,生命独特观教育,生命品质观教育生命超越观教育。[5]

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学术界还有许多观点,恕我不能再此一一列出。总之,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的讨论学术界观点很多且比较分散,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系统化。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任何理论都是为实践服务的,生命教育理论也不例外,关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途径和方法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予我们不同的见解,有的已付诸实施,有的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黄丽萍认为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构建贯穿大学生德育的生命化课堂;开展专门的生命教育课堂,直接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课程,直接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软环境,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咨询网络;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强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基础。[6]

赵芸指出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包括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相关课程如大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构建完整的生命教育综合体系。[7]

江丽娜认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大学生生命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开展课外活动,增强实践体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要完善学校心理辅导体系,开展心理咨询,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8]

尽管高校对于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不同的侧重,他们的目的都是相通的,即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进而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

四、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为数不多的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著作和论文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生命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的体系构建、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生命教育的原则和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研究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首先,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更是有限,许多理论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达成共识,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为此学术界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以期为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其次,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倡导和实施基本上是学校和学术界孤军奋战,得不到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个全程的模式需要三方面的共同参与。

再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系统性研究不够,需要进一步强化。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e)作为一个舶来品,最初是由美国著名人生导师华特士提出的,西方的生命教育是在泛滥、暴力频繁、性关系紊乱的情况下催发的一种社会教育。文化与社会情境的不同使中西方的生命教育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目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引进西方生命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对生命教育在我国实时性与适切性的把握是进行研究的基本前提,在我国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研究话语和理论体系尤为重要。

五、大学生生命教育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学界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以现实角度为着眼点,理论与实践的领域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构建相对具体且易操作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种颇具建设性的有效途径。

首先,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对人这一复杂个体的认识,教育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其次,死亡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结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在生活中很少谈及死亡问题,但是大学生必须认识到死亡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在人的一生中我们都可能要面对亲人、朋友、爱人之死。因此,藉由死亡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让大学生体会死亡本来就是一种自然现象,让他们认识死亡的意义本质与尊严,进而学会珍惜、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

再次,开展专题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爱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要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形成校本课程。

最后,学校日常生活与管理方面渗透生命教育。学校应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鼓励全校师生员工参与生命教育,通过发动和组织师生参与集体行动,确定需求,动员各种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实施关于生命主题的活动,增进对生命的认识,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以及实践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行动。

参考文献

1 张国民、廉 利.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浅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 周守红.生命教育: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目标[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 梅 萍、张耀灿.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

4 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

5 周德新.浅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9(3)

6 黄丽萍、陈特水.论构建高校生命教育体系[J].管理科学文摘,2008(3)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生命健康教育;大学生;课程

根据对江西省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及行为实践现状的比较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学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借助校外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平台举办生命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及相关训练,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生命健康意识,达到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育人目的。本研究的成果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校本教材,可运用于生命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各高校开展生命健康教育、引领大学生关注生命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课题实施步骤

在课题实施之前,将总目标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分解,即:生命健康教育的内涵及目标界定,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范围及实践框架的形成,生命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怎样具体实施生命健康教育。分解目标的目的,在于使研究目标与课题实施起来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

(一)生命健康教育的情报研究

国内外开展生命健康教育的现状、国外开展生命健康教育的做法和全国其他地区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对我省大学实施生命健康教育的启发。

(二)生命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包括生命健康教育的内涵及目标,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范围、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框架。

(三)生命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研究

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生命健康教育专项课程,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性研究。建设校园文化,开展生命健康教育社团活动,将生命健康教育与创造教育及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开展校外生命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拓展校外生命健康教育资源。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收集国内外有关生命健康教育及其课程研究的文献资料,分析学校已有的关于生命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以此作为制定研究方案和教育规划方案的理论基础。

(二)调查法

调查学生家庭、社区生命健康教育状况,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和行为现状,之后进行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和行为实践的比较分析。

(三)经验总结法

在每一研究的阶段均要总结经验,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对照组研究

选择不同的大学,专业不限,班级随机抽样,对开展生命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训、生活实践的对照组进行分析研究。

(五)归纳整理法

对材料去伪存真,经历“实践―探索―总结―调整”的过程,获得对生命健康教育规律性的认识。

三、相关理论支撑

(一)人的生命健康理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人的生命健康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健康不仅指在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科学发展观也提出以人为本,实现个体全面、和谐发展。

(二)现代教育课程理论

我国教育改革提出,课程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课程要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课程不局限于文本型的教材,提倡师生共同开发和建设学校课程。

(三)现代医学心理健康理论

心理学里有四种主流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人文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对“幸福感” “和谐”“生命健康”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心理学的关注点。

幸福感是人的“自我感觉”,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很重要的品质。心理健康的另一种重要品质是“和谐”,即内心的和谐。所谓的内心和谐就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认真分析自己眼前的处境、将来追求的目标、现在所能够做的,使各个方面的事情之间能够达到和谐一致。生命健康教育的研究,就是从人的幸福感以及和谐发展方面来关注生命质量。

四、研究内容

(一)研究背景

生命健康教育,最早源于20 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是第一位倡导生命教育的人。国内外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较早,大量科学研究显示,学校开设生命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中危害健康行为的流行,如抽烟、酗酒、同性恋、网瘾、暴力等。现代生命健康教育最早是从学校教育中的单项内容开始的,1840年美国部分学校开始设立“急救”课。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在港台地区迅速推进,以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实施的出发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生命与生存、生命与尊严、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发展、生命与社会等问题迫切地摆在了学校教育面前。2002年8月,生命教育被英国政府纳入学校的正规教育,生命教育课程在国家正式课程中占有重要一席。21世纪,西方学者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也逐步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关注这一问题。2003 年4 月8 日,湖北省召开了“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2004年4月,在杭州召开“教师、课程与人格建构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香港、台湾等地的40多位专家、教授呼吁重视校园“生命健康”教育理念;2006年12 月28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教育部、司法部、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联合支持,以“优化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北大、清华、人大在内的67所学校的专家和来自全国的教育人士探讨了生命教育在中国的现状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教育体系等问题。

(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生命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文化认同性

影响生命健康的文化认同性的因素,涉及学生、教师、家庭和社区的共识性。没有对生命教育的共识,就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学校教育与社区舆论冲突等问题,从而影响生命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生命健康人格内化过程中的评价问题

生命健康教育中的人格内化是一个高层面的问题,其评价的量化问题极其复杂,教育工作者难以把握评价的过程。鉴于评价是生命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是促进生命健康教育趋向本真和凸显实践效应的问题,即使存在难度,教育工作者也要勇于实践和探索。

(三)实施过程

课题组成员对国内外大学生命教育的情报资料进行研究之后,确定以开设生命健康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作为学校实施开展生命教育的突破口。对以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等形式开展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展开调查,并对开设专门的生命健康教育课作为学生必修课的大学作重点研究,关注大学中较为系统的生命健康教育训练课程。

通过在江西省多所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把生命健康教育与学校的专业教育教学全面结合。课题组在大学教学课程计划中建设性地开设了生命健康教育课与求生训练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危险情景下的模拟求生训练。总结学校生命健康教育与相关学科学习有机结合的经验成果,定期进行交流。具体做法有:

在大学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并通过校外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机会举办生命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及相关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命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建立学生的生命健康档案,实现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随时关注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动向。

开展以学校社团、班级等为组织单位的生命健康教育主题游戏活动、求生训练,营造校园生命健康教育文化氛围,利用校园板报、广播、征文比赛、小品演出等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健康知识普及教育。

学校的教育理念应以健康为首,在开展生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中,将人文和科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生命健康的含义,指导学生将健康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讲授健身知识,指导大学生开展健身实践,有效培养学生健身的能力和终身健康的意识;讲解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不断改善生活质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自身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构建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实践创新平台,激活学生探究性学习及个性化发展的潜能,为高校健康教育注入生命力。

五、研究成果及意义

课题的创新点在于确立了“三线一面”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工作格局,使生命健康教育的课程落实、教育研讨、专题活动三线互为融合,使生命健康教育融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面向学生群体。

一是构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试点开设了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可以说是我省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的一个亮点。生命健康教育教材,不仅仅是指生命健康教育的文本教材,还包含了形成系统的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要素和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基础条件。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法等。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基础条件涉及人力、物力、财力,如教育设施设备(图书馆书籍、实验室、校园网络)、教育媒介、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社区支持等。这些基本要素和基础条件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状况、水平和质量。

二是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健康教育的经验与做法,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拓展健康教育的内涵,两者和谐融合并相互促进,最终实现了提升学生的生命健康意识,使之形成对生命健康的文化认同并付诸实践的教育目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孕育、生命发展等相关知识的讲解,使大学生认识自己,以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培养了学生对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初步实现了学生生命健康意识的升华、对生命健康理念的认同和内化。评估结果显示,大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大大增强,“爱我,爱生命,爱学习,爱生活”成为研究基地大学的新风尚。

三是构建了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创新实践课平台,融探索认知、体验与实践为一体,以教师关注生命健康的实际行为带动学生的生命健康实践,激活学生探索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潜能,为高校生命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金娟.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叶华松.大学生生命教育[J].教育,2011(23).

[3]蒋强军,梁文慧,林莉,等.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和途径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1(3).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延伸,而其教育的水品却长期的低下,现今已经成为了各个大学思想教育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

生命教育即关于生命的教育,大学的生命教育即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生命安全的教育。对待生命的态度、生命的认知以及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主要包含的内容。具体的理解是教育者教导受教者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完成生命的传承、寻找生命的源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真爱生命的本体。通过生命教育致使受教者增加对生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内涵,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提升自我的生命价值[1]。

二、在思想教育中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可增加思想教育的实效性。现今的大学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理论,而不是向学生进行感情教育和道德教育,过于虚拟和抽象化。而通过属于感情教育的生命教育的开设,以及在思想教育中的融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度和学生的喜爱度都得到大的提升,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大增加。

(二)生命教育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性质。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的“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学说与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观点,都表明了人本化的重点。然而在当今的大学思想政治的教育中人本化的程度很低,而以教导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为目的的生命教育刚好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本化的程度。

(三)生命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自身的精神成长。生命教育中强调给予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和敬畏,以及尊重、敬畏、责任和原则四个基本的对待生命的态度,尊重使生命的意义得以体现、敬畏使生命价值得以体现、感恩使生命充满甜美,而责任体现了生命的厚度。这样的教育方式使每一个受到教育的人对自我、他人、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热爱和责任,从而更好地去生活。

三、在思想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生命教育要渗透在思想政治的理论教学中。首先,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给出专门的章目来介绍和学习生命教育,在关于树立大学生三观的章节中更需要强调,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其次,还需要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生命教育者到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师资力量;最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授课方式上,要体现更多的精神情怀和人文关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目标。

(二)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现今很多的大学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主要以培养“社会人”和“政治人”为主,这是一种落后并错误的教育理念。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体育人,培养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多元的价值观。

(三)建设具备生命教育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大学生如果在校园生活中体会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那么他在潜移默化中就会体会到生命教育的本质。因此,大学在物质文化的建设要特别的重视人文关怀,合理地规划的校园的人文景观。同时学校在校园文化的软件方面也要注意人文关怀的体现,校风、教风、学风都要深含人文的关怀,用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校园精神文化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较少生命的焦虑感与不安感。

(四)学校应开展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的研究。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问题日益严重,而现今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作为生命教育主阵地的大学必须为该问题担负一定责任,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生命教学的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成立独立的课题研究。根据中外的已有理论和实践,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情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大学生命教育有效途径的研究。

结束语:生命教育作为一个较新的教育理念,当前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比重较低。但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由于生命教育缺失而导致的问题在发生,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文章通过首先介绍生命教育的具体含义和其重要性,进而提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增加生命教育的途径,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教育; 理论体系; 实践操作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4-0137-04

生命教育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高校目前所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程、心理教育课程中都涉及生命价值方面的内容,但毕竟不深入、不全面和不系统,很难使大学生准确地把握生命教育的内涵。我国教育体系对生命教育的缺失,很容易导致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种社会群体对生命的漠视和轻视,并引发自杀和伤害他人生命现象的频繁发生。为此,在当今学校教育中,我们必须加强和重视生命教育。

一、大学生自杀与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社会急剧转型期,自杀问题已经成为人们不能回避的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而富有人文精神的高校是一个充满理想和希望的地方,也是无数学子努力拼搏奋斗的目标,但原本是培养和完善各种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地方,一段时间以来却频繁出现了学生自杀现象,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我国教育体制所存在弊病的高度关注。媒体报道的资料显示,2002年,大学生自杀案是27起,2004年是68起,2005年是116起,2006年是130起。大学生自杀事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1]大学生自杀对其自身、亲友、学校及整个社会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学校作为学生知识及各种思想意识传授与启蒙的地方,在教书育人上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但是在现行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洪流驱使下,我们的教育在追求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产生异化,注重功利性与实用性较强的训练和操作,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生命的呵护。为了追求片面的升学率,我们的教育失去了其价值追求和人文精神的意蕴,从而陷入了物质与自我的羁绊。尤其是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当激烈的就业竞争加剧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时,外部环境迫使当代教育部分异化了自己的教育使命,“当代教育的沉疴在于它‘太忙碌于现实,太骛驰于外界’。……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教育,荒废了它在意义世界中导行的职责,不能让人们从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也必然前提性地要抛弃塑造人自由心灵的那把神圣的尺度;把一切教育的无限目的都化解为谋取生存适应的有限目的。教育也就失去了它本真的意蕴”[2]。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使个体生命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而培育学生的生命意识更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现实中却由于种种原因,生命教育被遮蔽了。在中小学,对考试成绩与升学率的极端依赖导致人们忽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而高校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就业竞争的巨大压力下,忽视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追求生命意义的教育、关爱生命的教育、感恩自然的教育,忽视各部门对学校生命教育教学的监督指导等,这已经成为了教育的顽疾。就总体而言,我国学校的生命教育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等环节仍缺乏系统性,教育活动窄化,人格教育需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机构不专业;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全面的发展规划。现代教育歪曲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重视知识传授,现实的个体生命被忽略;生命教育开展的实际收效不理想。

二、建构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理论体系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生命教育研究及实践开展的时间较短,还有较大的差距。但国内生命教育研究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研究的重点,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开展较早也较系统。但这些研究和实践基本上都是针对青少年和儿童,直接触及高等教育的不多。为此,在我国开展生命教育研究的首要前提就是,科学规划并丰富生命教育理论内涵。这就需要遵循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科学导向,深入发掘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生命意识的合理养分,在借鉴国外生命教育理论的同时,始终坚持生命教育理论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我国形成和完善生命教育理论提供了科学指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制定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也是构成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视未来新社会中人的因素,肯定人的价值,承认人的个性与主体地位,以及人的尊严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得到普遍充分自由发展的人。

人的生命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的各种因素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实现生命的充分、全面与和谐发展。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对人进行生命教育,突出生命教育就是充分尊重人的生命成长、发展人的主体性这一本质,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既是生命教育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国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其次,儒家哲学生命价值体系的建构,为我国现代生命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当代中国的生命教育应该在优秀文化遗产中寻找理论源泉。中国古代哲学是一种典型的生命哲学,它对生命的反思体现于整个儒家哲学,是在天人关系、群己关系和生死关系三个层面上展开的。其中,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它最深刻的含义之一就是承认人和自然界具有同样的生命意义,即自然界是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因此,所谓“究天人之际”的问题就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不断追寻的根本问题。群己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内容。儒家关怀群体生存。儒家生命哲学认为个体生命的价值是通过群体社会的“大同”价值来体现的。为了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儒家主张和谐、仁爱和合礼。它的社会理想境界是“大同”,并认为这是群体生存的最佳状态;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死问题,究其实质也就是生命的存在与超越问题。儒家追求生命的超越,是诉诸群体的超越。此外,儒家还讲“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其实都是将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群体生命之中,因为仁义的本质正是保障群体生存的条件,因而也就成为儒家追求的最高心灵境界。总之,儒家生命哲学凸显敬畏生命,强调人的中心地位和情感性,重道德与群体的特点对于生命教育有重要意义。它启悟周围的人认识自己生活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成就人格,注重通过修养提升人们的生命境界。儒家生命哲学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再次,西方国家发展成熟的生命教育理论为我国生命教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和有益的理论及思想补充。西方国家生命教育源于19世纪初西方兴起的死亡学、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从1970年起,美国许多大学开始开设有关死亡教育课程,此后,西方许多国家相继效仿美国推行以死亡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实践。生命教育运动兴起后,生命教育形式和主题趋于多样化,像美国的品格教育、迎向生命挑战的教育、情绪教育,日本和韩国的寒冷教育,北欧国家的孤独教育等,现在生命教育在国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思潮。国外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对我国生命教育研究有启示作用。其中,富有借鉴意义的西方生命教育思想包括: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位,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人,发展人的潜能和树立人的自我实现观念,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人达到具有满足感与成就感的最佳状态。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体现了人的情感、尊严和价值对人的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彰显了人的价值追求和生存意义,因而也是生命教育的理论依据。终极关怀理论。终极关怀理论源于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同时人们又追求对有限生命的无限超越,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终极关怀理论要求我们在教育中确立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目的,打破整齐划一的传统教育观,树立具有人文关怀的“生命”教育观,使受教育者热爱、珍惜和欣赏生命,并承受生命之苦难,达到自身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这也是生命教育的宗旨和价值追求,即生命教育既要关怀生命、尊重生命,同时也要关注死亡及其意义和价值。由此可见,终极关怀理论体现了人性以及人文关怀,它关注人的生命及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些理论及思想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生命教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另外,随着西方各国生命教育思想实践的深入,西方各国逐步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管理实施方法,它们在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中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如在教育机构设置上,澳洲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该中心现已发展为一个国际性机构,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英国政府实施了对人进行全面培养与关怀的生命教育,并形成了公民教育和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英国政府把生命教育课程规定为跨领域课程,它的开设意味着生命教育开始受到英国政府的重视。生命教育被英国政府纳入国家和学校的正规教育课程,在国家正式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英国重要的教育改革政策。同时为了配合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英国政府又成功地对教师进行了在职训练,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焕发出个性的光彩并展现出人格的魅力。英国中小学校生命教育的成功实施是与政府政策的支持分不开的。美国不但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而且还成立了各种专业协会,出版了许多专业及普及性的书籍和杂志。如成立了“美国死亡教育学会”,出版的各种书籍、影片、视听教材数量繁多。不少美国大学学院都纷纷开设“死亡与死亡过程”(Death and Dying)课程。美国生命教育的实施因地而异,如印第安纳州就通过互联网及电子传媒推动生命教育。日本修改实施的新的“教学大纲”中,针对学生的自杀、杀人、破坏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也明确表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的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各国政府在生命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相应地取得了积极的教育效果。因此,我国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也需要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组织成立全国性的生命教育与服务机构,并在教育政策、法规等方面进行逐步完善,从而为学校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科学指导和监管。

三、建构我国生命教育的实践体系

生命教育理论研究的关键在于能够与实践相结合。当前在实践环节,人们急需建构生命教育的实践网络,突出生命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大学生自杀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教育的关注,而高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这从另一个方面验证了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构建一个科学、规范、适合我国国情的生命教育网络体系。

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整合生命教育的各种社会资源。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完善生命教育的社会环境,以及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的过程中理应发挥更积极的主导作用。第一,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法规的方式,将生命教育纳入国家和学校的正规教育课程,并且政府部门要在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培训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第二,在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及各种生命教育专业协会等教育机构,使其致力于生命教育研究和各种专业与普及性的书刊、视听教材的出版,为学校及家庭生命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生命教育机构的设立和完善可以使人们通过它加强与国外生命教育机构的联系和交流,在吸收国外生命教育先进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国内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并且通过这种交流也有利于促进国内外生命教育机构在许多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如对艾滋病的防治、药物的滥用、等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国际交流与合作。第三,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培育生命教育的社会氛围方面,还需要广泛开展人文主义教育,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在实践中应充分重视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大力开展社区中的生命教育就是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实施教育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指导和推进家庭实施生命与健康教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人才观,普及道德修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指导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家长实施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在生命和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引导社区参与生命和健康教育,化解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生命困惑或危机,为青少年生命成长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依托学校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强化和巩固生命教育的理念,使学校成为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学校生命教育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教师具有强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有四。第一,在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生命的整体性,注重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为此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学生的健康状况、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状况以及日后可能的发展方向,以便可以调动所有的积极因素,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也是使得每一个人都获得学习主动性的必然要求。而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要注重设计多元的课堂教学目标,确立突出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整体、发展的特点,同时要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感悟教学内容的人文意蕴,展现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丰富他们的生活,荡涤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认识社会、表达自我,展现生命张力,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第二,在课堂外做好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现代的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不仅仅是用于防止学生由发展问题转化成发展障碍,更重要的作用是在处理发展问题中发挥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作用。因此,学校除了要对广大学生开展相关的关爱生命的教育之外,还应该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做深入细致的心理引导工作,做到共性的课堂心理教育和个性的案例问题解决相结合,以期通过心理辅导,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结,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定期开展心理讲座,让学生更加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三,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生命的真实性。“生存感受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及其价值的自我体验和感性认识。拥有丰富而又深刻的生存感受的人能真正体会与直面生活的悲欢离合,领悟生活的真谛与意义,体验自己生命的存在意义。”[3]开展实践活动对于丰富学生生存感受,培养其生命情感具有更加直观的作用。如组织学生观看一段完全真实的剖腹产全过程录像,并允许其到医院太平间与遗体接触,前者在于教育孩子什么是生命,为什么生命来之不易,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命之可贵,后者在于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死亡对自己、对亲人意味着什么,轻生将会带来什么后果。第四,构建关爱生命的生命教育环境。学校各部门积极配合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息,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寓教于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让愉快、积极的情绪情感充满日常生活,让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成为推动学生学习、思想进步的力量。美化寝室、教室和校园,使学生在整洁、温馨的环境中生活,体验生命的高贵。另外,在学校课程安排中设置教育,使学生认识吸毒的危害,教育青少年千万不要因好奇去尝试吸毒。使学生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注意合理的营养和饮食卫生,较为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自觉做到不吸烟、不酗酒、远离。同时还要进行安全教育活动和安全逃生演习,以此使学生学会敬畏生命,爱惜生命,这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升家庭在生命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子女启蒙和性格培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识之间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4]生命从一开始就不可抗拒地接受着家庭教育中诸多因素的渗透和影响,在家庭中建立起人之初的生命意识,开始对生命的真切体验,对生命真、善、美的本真追寻。从某种程度上说,家庭教育塑造着生命的个性和品质,奠基着生命的价值意识和生命的意义。践行家庭生命教育,首先要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家庭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场所,家校携手,共同开展健康教育,守护孩子的心灵花园,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引导孩子树立文明、健康、阳光、向上的生活方式。家长应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学会“理解、倾听、欣赏、激励”,并关注孩子成长的足迹,既关心孩子的生理成长,更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培养孩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优良品格。在“情感沟通”环节,碰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懂得“明白感受”比“明白真相”重要得多,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家长要培养自己有敏锐的感受力、准确的表达力,学会寻找恰当的途径、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以家长身份居高临下。其次,要正确开展青春期教育。家长认识到青春期是人生中的黄金时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要关心、了解、重视孩子生命的成长历程,帮助孩子摆脱各种困扰,正确认识生命成长过程,让孩子自信快乐地度过“关键期”。伴随着孩子成长的喜悦和烦恼,家长要善于激发孩子对生命成长的自豪感,教会孩子逐渐走向成熟。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孩子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唤起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在快乐成长的体验中,特别关注孩子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如“性征困惑、异往、早恋盲区”等都应该是家长关注的焦点,尤其要重视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家长作为监护人更容易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再次,引导孩子珍惜生命,延伸爱心教育。以家庭教育为核心,积极引导孩子从关心自己的长辈开始,进行“尊重生命”的夕阳关怀教育,提升通常意义上尊老爱老的新内涵。用生命的热情和朝气激发老人最美好的人生回忆,让学生受到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启迪。

政府与社会、学校、社区与家庭积极互动,共同使生命教育成为一项富有效率的系统工程。因此,生命教育除了系统的学校教育之外,还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的支撑。各方面必须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尤其是政府与社会、社区与家庭、学校之间充分发挥合力作用,使各种教育形式在教育内容上保持适当的平衡和一致,这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公民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良性教育空间,也必将影响整个社会群体对待生命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黄文.正视大学生自杀,珍爱每一个生命[N].中国教育报,2007-10-8(6).

[2] 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4):32-34.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理论 高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研究

0.引言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充分发展自我,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但是就目前高中教育而言,还无法达到这一目标,在实际教育中,功利性较强,学生独特的思维与个性被抹杀,严重者出现生命意识淡薄的现象。其主要是由于教育的功利性导致的。使得教育本质教会学生寻求人生价值,获得生命的真谛逐渐模糊,因此,急需要在生命教育理论下进行教学。尤其是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从古人对生命的看法来获取生命意义的启示。

1.生命教育理论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确保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与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语文素养的培养需要以生命教育理论为前提,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其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生命教育理论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另外,语文教学目标与生命教育理论思想相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出育人作用,需要借助生命教育理论来辅助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以便充分发挥出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1]。

2.生命教育理论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措施

将生命教育理论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相互结合起来,会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包括情感教育、人格教育以及审美教育等内容。其教学措施主要包括对话教学与体验教学两个方面。

2.1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是建立在双方平等、民主条件下的,通过运用言语、思维等方式来交流与沟通,注重人的个性化与主体性。其教学形式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在师生对话中,需要以平等为前提,需要师生双方的沟通与交流,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说。师生对话教学并不是简单的问答,需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交流[2]。例如,在《陈情表》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让学生在文中寻找作者陈述的几种情感,使得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以便达到学习的目的。当学生阅读完成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教师的问题。学生A回答:“悲情,在第一段‘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表明自己身世可怜、父亲早亡,母亲改嫁。以及下文中的‘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均说明作者身世之苦,总结为悲情。”另外,学生B回答:“陈述了作者的怨情。在第一段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表明作者对舅舅不让母亲改嫁而怨恨舅舅,出现怨情。”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来看待,符合生命教育理论内容,在对话中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在生生对话教学中,学生之间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来学习。例如,在《兰亭集序》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对“作者在本次游历中如何对生死观的感悟进行理解的”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学生之前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询问教师等方式来寻找答案。小组成员每人分别对自己分配到的任务进行理解,其任务包括对每个段落的大意进行了解以及深入分析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学生m讲述前两段主要描写兰亭集会的盛况,描写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参加缘由以及环境、天气等。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恩爱之情,主要围绕“乐”而展开。学生n讲述第三段的大意为通过兰亭集会联想到人们的相处方式以及处世之道。继而对生死问题进行讨论,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对“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悟。在第四段中,“若合一契”表明古人对生死也有自己的看法与理解,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的是虚无主义的思想,在当时的东晋时代,体现作者的积极人生观。通过对话教学,让学生深入体会到古诗词教学与生命教育理论的联系与融合处,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与所表达的情感。

2.2体验教学

首先,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激活体验。在体验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体验到教学的内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例如,在《雨霖铃》教学中,可以根据诗词中的文字来想想离别时的场景,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的方式将情境再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离别时,作者与友人眼含热泪,相顾无言,在凄冷的清秋时节更加渲染出离别的情绪。在创设该情境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应的音乐与图片等,让学生带入在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感受与思想感情。其次,注重审美,升华体验。在高中语文古诗词中具有大量的优美诗句,在语言美中,古人在文字上下苦功夫,例如《人间词话》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完全将春意展现出来。在意境美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展现出来的是气势磅礴的意境。在审美体验中,需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审美想象,并感受意境美。

3.总结

教育是对人进行有目的的培养活动,需要将人看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首先需要对生命意义进行教育,对生命教育理论进行了解。尤其是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需要融入生命教育理论,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了解作者的感受。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提高学生对生命的珍爱与敬畏意识。

【参考文献】

[1]徐炳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教育科学,2013,23(12):214-215.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一、前言

生命教育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生命教育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生命教育的关注点也日益广泛。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人文生命视角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文生命视角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突显,对人文生命视角的研究、推广和弘扬成为热潮,也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潮、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不断涌现,良莠不齐的文化冲击着高校学生的生活,人文生命视角作为在中国革命建设中形成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探讨人文生命视角与高校精神文化相融合的问题,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再审视,而且可以通过挖掘人文生命视角的现实价值发扬其先天的育人功能,为高校的生命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生命教育的理论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1.生命教育的理论内涵

生命教育,英文名为Life education,其核心就是一个“全人教育” (Holistic education)的概念,它是以“人”为中心,做横的延伸,纵的连贯,包括身、心、灵的健全成长以及德、智、体、美的平衡发展,帮助学生将内化的价值理念统整于人格内,透过“知、情、意、行”的整合,达到“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目标 。生命教育主要是指针对生命本身及其相关因素的教育,在生命教育的定义中,包含着不同层次的理解。狭义的生命教育主要是指对生命自身的关注,主要针对个人生命、他人生命、自然生命等相关内容的教育;而广义的生命教育则针对生命及其相关的因素,不仅仅包括生命本身的内容,而且进一步拓展到对于生命意义、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相关抽象因素的教育,关注个人及社会生命价值的提升,从多个角度强调对生命及生命个体的关注。在生命教育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就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引导个人了解生命的神圣和不可侵犯,也就是对学生生命化的教育理论。生命教育基本理论建构的基础在于确立“生命化”的理念,包括对“认知体”如何经由“具体个人”而回归“生命体”的综合研究。可以说在生命教育中,“生命化”理念是教育思想发展历史生成的逻辑选择;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重要性和内在价值,引导学生以更加宏观的角度了解生命的基本构成要素,了解个体生命的活动轨迹,形成对生命的全新认识。

2.生命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生命教育这一理念由来已久,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心理状态,结合社会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命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加强对生命价值的重视,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行为和发展模式进行指导,包括哲学基础、生命伦理学基础、心理学基础以及教育学基础。生命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况和个人情况会进行相应的调整,生命教育的理论体系也非常丰富,具体包括生命化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情感教育理论等。纵观当前世界各国生命教育的现状,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可以总结如下: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三个层次,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生命教育主要包括六类基本教学任务:第一,关于学生的人生教育,主要包括出生教育、养生教育和生死教育;第二,社会道德和人伦教育,涉及到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爱情教育、人际教育;第三,社会性格和人性教育,包括信仰教育、善恶教育、真伪教育、美丑教育、利害教育;第四,学生个人人格教育,主要结合心理教育、个性教育、品格教育,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个性特点;第五,人文历史教育,具体包括历史传统教育、哲学反思教育、社会关怀教育等内容;第六,伦理人道教育,主要包括尊重生命的教育、爱护环境的教育、敬畏宇宙的教育等。

综合当前国内外的研究实践,我们可以非常明确的认识到,生命教育视角是大学教育实践领域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在国外对生命教育的研究中,主要是从生命理念、生命引导和生命教育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从文化意识、社会价值等角度进一步探索生命教育的产生机制和思想特点。美国被称之为世界上最早实施生命教育的国家,在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出现了虐待儿童,自杀,他杀,暴力,吸毒等严重的问题,美国针对这些问题开始研究并实施生命教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命教育教育的角度以及工作的艺术和质量可以直接影响到受助者的帮扶效果。在当前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针对生命教育视角的效果进行了总结,明确提出在心理引导、精神指引以及人文关怀等过程中,科学的生命教育及其应用机制可以进一步提高生命教育介入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τ谏?命教育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生命教育视角下当代大学生自我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1.积极传播生命教育理念

在大学生命教育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将对生命教育的感悟作为学生语言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方式,提升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兴趣,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强对生命教育课程的重视,避免应试教育的功利思想。对于大学生命教育课程而言,价值观的培养和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强对生命教育和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视。因此,在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应当建立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帮助中学生经历过入门理论理解之后,加强对学生价值观、责任感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引导,督促大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价值理念,引导孩子体会课外实践的乐趣,了解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形成学习文化、丰富自我的意识,改变单纯的应试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帮助学生进行内涵积累,可以采取互动交流、实践体会的方式,让学生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社会生活,加强对自身的了解,利用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理论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考能力,通过日常的教育积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价值道德水平。

2.建立积极向上的信念理想

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健康向上的理念,建立生活与生命的平衡。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追求快乐和幸福是生存的本质和个人的基本目标。在生活和生命的权衡中,很多人会面对个体幸福感和社会责任等要素的取舍。通过生命教育,会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快乐和幸福不仅仅是物质表象的体现,更深深凝结在个人的精神和内在体验上,通过生命教育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追求精神幸福的方法,抛却单纯的物质和肉体享受,领悟更加深层次的精神快乐。

3.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生命教育理论中,主要的理论目标就是通过多方面的教育,将价值观、思想道德、心理调节、自然保护等相关教学内容与生命教育相连,强调个人对于其他生命个体的关注和尊重,将社会群体描述成互相联系、却又相互独立的一个个统一体,在相互的作用和影响中共同生存,形成一种生命交叉模式,进而建立一种生命的互动机制,体现了各个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应当明确自己的社会存在,了解到自己应当承担的个人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不?嘤肷缁崞渌?个体进行沟通了解,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观和责任履行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积极的理想,推动学生身心发展。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生,生命,“基础”课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杀、他杀、虐待动物等新闻却不绝于耳,他们对生命的轻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与残忍?除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心理问题、社会因素等原因外,还与一些高校长期缺乏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没有很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有很大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生命关怀为核心,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在现阶段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高度工具理性化弱化了生命教育。著名教育学家杨书子院士对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后认为: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德育论文,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生命教育在这种理性化的教育中越来越边缘化。

第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学生的功利取向越来越明显。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文化多元化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引起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价值观念的重大改变,可能出现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追名逐利,存在着狭隘的个人主义倾向。对他人的生命以及生存状态表现出淡漠。这种消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使大学生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生命观、价值观的引导,引导其理性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第三、目前高校生命教育中重理论灌输轻实践体验的倾向制约了生命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各大高校几乎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并开设了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中或多或少地渗透着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纠正了一些偏差行为,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若能在大学生群体中正确开展生命教育,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及存在的意义,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热爱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结合“基础”课的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基础”课是“05方案”中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在其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应有之义。结合对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群体生命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认知关怀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忧患意识教育和生命能力教育。

第一、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加强生命认知关怀教育。

认知关怀教育主要是增强个体对自我生命的认识、肯定、接纳和珍爱,是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爱护。包括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等。使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情怀,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还关心整个自然界所有的生命。

第二、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加强生命价值教育。

生命价值教育就是通过对生命科学、医学相关知识的讲授,使大学生形成全面的生命认知,明确“生”的可贵和“死”的不可避免,着力解决人“为什么而活”、“怎样活着”、“生命存在的价值”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大学生自杀以及违法犯罪的个案可以看出,有的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轻生来结束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就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人的发展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永恒追求。生命的无限性在于在有限的时长中发掘自身最大的潜能德育论文,这也就是生命发展教育的核心。我们应当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帮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通过努力取得成功,让学生在不断的鼓励中激发其自身潜能.从而提高对自身的价值肯定,充分展示个性,达到提高个人生命质量的目的,要让学生懂得拓展生命的宽度,突破自我,追求人生的境界。

第四、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生命能力教育。

生命能力是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了生命能力、动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生命能力教育目的让其领略到“活着真好”,争取“活出点意义来”。如抗挫折能力,要让学生知道挫折只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必要过程。需要有积极良好的心态去乐观面对,应增强自身的挫折容忍程度以及心理调适能力。正确地面对挫折并承受挫折之痛,会让学生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欣赏生命的亮色,提升生命的意义。

三、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生命教育题材

课题组老师结合多年从事“基础”课的教学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挖掘出了适合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题材,并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相应设计。众所周知“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其中,人生观教育是整个课程教学的重点,所以在基础课中开展世界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学时最终的落脚点为人生观问题,从人生观问题扩展开来可以对学生实施相应的生命教育。(如图所示)

1、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看待生命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它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所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极其重要。世界观教育属于哲学的范畴,但对于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哲学”课程,所以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相关教育,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以及万物运动的无止境性等等,动员学生爱护我们的地球,珍惜身边所有的生命现象,增强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和生命情感。落实在“基础”课的教学上,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祖国的灿烂文化和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并将这种爱扩展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及人民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同时生命教育的实践性很强,我们可以结合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来进行德育论文,如探访养老院、孤儿院、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等,以培养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以感恩之心来善待生命。

2、引导学生用高尚的道德观善待生命

诗人但丁曾说过:“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说明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行“基础”课的教学不能只是将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公共道德价值体系,通过教师的讲授传达给学生,而是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才是关键。教学中可以选取“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展开课堂讨论,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使学生养成道德习惯,自觉履行道德义务,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典型视频,并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讨论来展开课堂教学,可以选取近期网络上出现的颇具争议的“变态女大学毕业生屠杀小兔子”的视频,女大学生对动物生命的漠视必会激起学生的愤慨和心灵的触动。

3、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构筑和谐社会

近年来,一些被人们视为“天子骄子”,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与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背离。“基础”课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仅是对法的一般原理和法律基本知识的一般解说。但教师不应囿于此限,照本宣科,在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切实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法律素养。教学中不忘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揭示法律规范中所蕴涵的权利基础,消除法律规范是关于义务或以义务为本位的规范的误解,避免权利和义务的错位,树立权利观念。要尽可能把行为模式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运用法律知识和理论剖析“为什么”,使大学生知其“所以然”,并能深刻理解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法定的、应有的权利义务德育论文,并由此正确地把握它们在法律上的关系,使“感觉”深化为“理解”,进而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实现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引导学生用崇高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这里所讲的崇高的人生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一个树立崇高人生观的人才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当今相当浮躁的社会氛围下,人们越来越多地趋向于追名逐利,变得失去了理性,疏远了纯真的情感,灵魂变得愈发孤独。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基础”课的老师在教学中务必要向学生澄清那些庸俗人生价值观的种种危害,动员他们树立崇高科学的人生观;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无论地位如何,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他尽心尽力去为他人、为社会服务,那么他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最终达到学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清,刘红斌.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的提高[M], 上海高教研究,1998,(专辑):101 ―103.

[3]刘济,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 江西教育科研,2002,(12):33.

[4]张国民,廉利.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浅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4)

[5]杨芷英.生命的追问大学生生命教育管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6]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高教探索》.2009,(5)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教育思潮;教育研究;中国教育

20世纪以来是一个国际教育思潮分外活跃的时代,各种教育思想潮流如终身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全纳教育、女性主义教育、生态教育、后现代主义教育等等汇聚激荡,为教育发展注入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生命教育无疑也是当中十分重要的一股潮流。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是关注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教育,它是在社会运动中过程中形成的、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盛行于当今各国的一种教育思潮。

在上述背景下,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探索似遇春风春雨,一下子欣欣向荣起来,虽然还不够成熟,但发展势头良好,充满了朝气与活力,生命力旺盛,令人喜慰。

中国提出生命教育的直接现实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对现代学校教育中“无人的教育”的反思,其实从深层次原因来讲,是对“教育异化”等问题的认识的结果;二是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问题突出,如自杀观念增强、价值观念模糊、生命意识淡漠肤浅等,这其实是严峻的生命问题在生命个体上的现实反映,从而折射出了当代社会与教育的某种重大缺失和危机;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这其实是理想的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使命。而开展生命教育研究是为了探寻生命教育的规律,以更好地开展生命教育,解决教育面临的时代问题。

“生命教育”一词在我国(这里指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上世纪70年代就已提出)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是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看作是一种生命教育,对生命教育本身尚未专门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知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发表了题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的文章,唤醒了中国研究者的生命意识,“从而使教育研究中的生命从隐性走向显性”;中国人民大学黄克剑教授对生命与教育的关系也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教育有三件事情要做: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并提出教育当是“生命化”的教育,还从哲学和实践两个向度上建构了一套较严密的理论——“生命化教育”理论(详见张文质《回归生命化的教育——黄克剑先生访谈录》一文)。叶澜和黄克剑等人可以被认为是我国当代生命教育早期研究的代表人物,其功不可没,此后我国生命教育研究逐渐兴起,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形成一股新的热潮。

2000年以来,我国生命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明显兴起,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其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国家教育系统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如:1977年,前台湾省教育厅厅长陈英豪首先提出“生命教育”概念与愿景,同年,台湾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台中市晓明女中设计生命教育课程,还制定了“国民中学推展生命教育实施计划”,2001年台湾教育行政部门成立“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该年也被定为“生命教育年”;2004年12月,辽宁省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该省教育厅特为此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同年,上海市也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湖北省咸宁市从2004年开始就启动了“生命教育”研究,2005年组织专家撰写了教材《生命教育》,2006年其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系统的生命教育教材《生命教育》;2008年,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和《关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实施意见》,“三生教育”在云南兴起。

第二,研究者或队伍日益增多、壮大:专家教授等领军型人物(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刘铁劳等,南京师范大学的冯建军、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河南大学的刘济莨,江西师范大学的郑晓江,北京教科院的冉乃彦,等);研究生群体也参与到了其中(从2008年搜索的硕士论文数量和质量来看,很明显,说明硕士研究生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研究生力军)。

第三,初具规模,研究成果初步丰富:一定的著作成果出版发行(仅笔者已收集到的已有接近20部,参考文献中已列出部分,而且从出版时间来看主要集中于2003年以后);一定的研究论文公开发表(仅笔者已收集到的公开发表的关于生命教育的期刊论文就有200多篇,“三生教育”在《昆明学院学报》设有专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已刊登相关论文20多篇);研究生学位论文相关研究增多。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文献检索,笔者发现,2008年度关于生命教育研究的优秀硕博士论文就有50多篇,这虽然从绝对数量上来说不算多,但相对于2008年以前研究甚少或几乎没有的情况而言,这已经预示着某种极大的进步了;而且研究生在选题时多受到其导师的影响,这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中国有了更多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生命教育研究者”或支持者。

第四,研究视角多元: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发现,我国生命教育研究者在进行生命教育研究时主要的视角有哲学的,教育学的、心理学的,伦理学的、社会学的等,有单独从某一视角出发的,有以某一种视角为主同时兼有其它视角的,有专论生命教育的,也有在研究中涉及生命教育的,但最主要的和更多的还是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研究。例如:张文质等编著的《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石中英等人的《价值观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等主要是从哲学的视角来论述生命教育,王北生等人编著的《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域拓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则比较明显地从心理的视角来研究生命教育,而像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系列著作、冯建军的《生命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及《生命化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王晓虹的《生命教育论纲》(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等则多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研究生命教育的。另外,如硕士研究生朱清华的《伦理学视野下的中学生生命教育》、唐瑛瑛的《生态学视野下小学生命教育之研究》等则是从伦理学、生态学及其它视角来研究生命教育的。

第五,研究涉及的层次:(1)年龄层次:幼儿,青少年,成人及老年人生命教育皆已涉及到,如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陈金香在其导师郑晓江教授(我国著名生命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就做了《老年人生命教育研究》;(2)教育层次:从基础教育(中小学)生命教育到高等教育(大学)生命教育,不过最多的还是在中小学层面,大中专及高职等职业院校涉及极少,高等教育有一定的研究,如欧巧云著的《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一书便是专门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做的研究;还值得一提的就是云南省教育厅做出了要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中实施“三生教育”的决定,目前也基本得以落实开展;(3)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研究并行(从教育理论到学校教育活动开展及学科渗透的课堂教学)。

综上,虽然台湾和香港生命教育相对起步较早,大陆稍晚,但总体上看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尚不系统、严密和成熟,研究机构不健全(极少),理论框架尚未(完全)建立,研究的空白也还不少,实际社会影响力还不够强(主要是指生命教育引起的社会变化方面的成效);不过这也与教育本身的特性有关,教育不能只讲短期效应,也不可能立杆显影,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也,教育事关人类社会长远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切不可急功近利,而当思“千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非有“垒土”不可“成丘”。尽管如此,生命教育这样一种新的趋势和力量在中国仍然是显而易见的,其前景不可小视,其未来影响不可低估。

参考文献: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生命观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 生命价值教育 家庭教育

生命观是指人对生命的态度、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基本看法。生命观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样,也需要不断地培养才能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命价值的思想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作为基础和指导,提出生命的本质是自然存在基础上的社会性本质,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主张人们要拥有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并倡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它还关注生命结束以后的社会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区别于其他生命理论的重要方面。生命价值教育是指为了生命价值而在生命活动中进行相关教育,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生命及生命对自己、他人、社会和国家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新时期、新阶段,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在物质基础不断提升的同时,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建设,尤其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重视人们生命观的培养、精神生活的丰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是一个民族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的重要反映,是一个国家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同时,“生命教育”也已被写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然而,虽然在国家重视、政策支持下,社会物质文化基础都有了较大发展,但社会中的一些老问题仍未得到彻底根治,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如漠视生命、消极悲观、价值理性疏离问题,伤人、犯罪、轻生等伤害生命、无视生命的现象,都对个人成长成才造成了危害,也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加强人们的生命价值教育尤为重要。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任何个人都不是一座脱离社会的孤岛,每个人都处于社会大环境中,从一出生就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家庭、家人是最早影响到个人的,也是对我们影响最为明显、最为深远的。家庭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家庭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因而家庭教育便是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家庭的价值观教育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要在确立进步的社会价值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家庭教育以其最早接触到教育客体的先在性,比其他的教育方式更加占据优势,家庭教育要为做人的根本――“如何面对自己”进行奠基,因而不能被其他教育所替代。家庭中,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担任第一责任人的角色,通过为子女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以及父母自身的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为子女生命观的萌芽提供良好的指南。因此,家庭教育的第一重要性,是生命意义上的重要性,它涉及到先辈的生命观、价值观能否在后辈身上得到传承。

二、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与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相契合

(一)以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确保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的正确方向

随着生命价值理论的发展,相关理论层出不穷并在全球化背景下迅速扩张。一些西方生命价值理论逐渐传人我国,但由于基本国情和社会基础的差异、历史文化背景等的不同、,一些西方国家的生命价值理论与我国公民的生命价值观并不相融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正悄然侵害着我国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具有对人生命本质的全面认识的辩证性,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性,以及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人本性,它优于其他一切生命价值理论,作为最符合我国初级阶段国情社情的哲学理论,始终指导着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更是确保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正确方向的重要保障。

(二)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水平

首先,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对我国的生命教育影响颇深,因而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往往也会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然而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封建思想中的三纲五常、敬天畏人等^念在我国现如今的家庭生命观教育中仍有体现。而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强调生命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主体性与对象性的统一、自发性与自觉性的统一,其最高宗旨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鼓励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些观点是中国传统生命观中或恪守伦常、或出世修行、或无条件为善所不具备的。其次,我国现阶段的生命价值教育多指关爱生命的教育,父母对子女的生命价值教育大多只停留在告诫子女要珍爱生命,却没有教育子女也要勇敢正视死亡,较少教导他们要有大局意识、正义感,已致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年轻人贪生怕死,缺乏奉献精神,甚至为一己之私做出损害大局的事。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在关注生命的同时注重提升生命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个体生命的社会价值,强调个人要具有大局意识、整体意识、关爱他人,提倡个人将实现自身价值与奉献社会相统一,这些理论观点都有助于提高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水平。

(三)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实践平台之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将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运用到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实践中,为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提供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学校生命价值教育、社会生命价值教育等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实践平台,在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中,认识得到了升华,理论更加完善,进一步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属于理论范畴,最终目标是指导实践。在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实践中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和存在价值。所以,以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为指导研究家庭生命价值教育,能使双方互相受益、共同进步。 三、当前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理论研究不足、指导思想模糊。在我国,生命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台湾于20世纪末推行生命观教育,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观教育年。在国外,生命观教育是在1968年就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的,同年他出版《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在世界上引起关注。马克思主义虽于俄国十月革命后便传人我国,但当时整个社会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找到挽救国家危亡、救人民于水火的政治途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关生命价值的问}关注甚少。同时,悠久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传统思想,使我国各个领域在意识形态方面都受到其较深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主要受到儒、道、佛三种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后至今,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逐渐交融,西方各类生命价值观、人生理论逐渐传人我国,并与我国传统生命价值观一同影响公民生命价值教育的实践。虽然各种思想层出不穷、相互激荡,但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思想却并不明确。

其次,家长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教育方式重理论轻实践。家长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家庭的教育行为,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子女最初生命观的形成。作为教育者的父母由于文化水平差异、自身信仰观念等不同,对生命观的理解及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相应的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知识。并且多数父母并没有意识到生命价值教育的重要性,在生命价值观培养方面常常只是口头说教而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受到学校教育中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生命观教育也常流于形式,更多关注子女文化课的考试成绩,对他们心理、思想上的关注较少。重知轻德的教育方式,使家庭教育学校化,注重智育、忽视德育的家庭教育观念,导致父母过于严格地要求或过高期望子女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人文教育。

最后,教育互动不足。一方面,多数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容易忽视子女的心理变化。调查显示,多数子女不愿主动与父母交流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及其思想心理的变化,父母若不主动关心子女的思想动态,二者就会更加缺少交流和互动,最后会严重影响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子女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接触到不同的教育主体,不同主体的教育方式、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等也各不相同,正直世界观、人生、价值观逐步确立过程中的子女的思想就容易产生混乱。家庭、学校、社会是三大主要教育主体,并且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这就需要三大主体之间加强合作,但目前我国公民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存在明显的脱节。

四、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理论对家庭生命价值教育路径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是科学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它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适用于促进我国公民的身心发展,它对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有着诸多启示。以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为指导,以家庭教育为途径,以正处于成长中的青年一代为主要对象,在家庭成员中渗透正确的生命价值导向。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夯实经济基础、完善上层建筑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更为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理论指导实践,正确的理论会积极促进实践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指导下才能保证其方向的正确性。

第二,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相关文化知识。政府部门要在社会中大力弘扬生命价值观教育,使父母意识到生命价值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可通过新闻媒体、书刊报纸等传播媒介,积极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使生命观教育不再高高在上不可触及,而逐渐成为大众熟知的思想,以便更有利于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的推行。

第三,家长提升知识储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自身也应努力提高生命价值观的知识储备,提升价值理性素养,树立相对成熟的生命价值观,进而对子女的生命价值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温馨的家庭氛围,使子女身心愉悦的接受父母的知识传播,营造良好的生命价值教育大环境。

第四,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家长应加强与学校、社会的交流合作,使子女在不同成长阶段接触到相对统一的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同时学校、社会等显性教育也应成为个人生命观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课程中多多涉及生命观教育的知识,使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自身的经历、家人朋友的讲述和社会传媒的影响去了解生命观知识,而且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能潜移默化地受到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熏陶,逐步形成自身的生命认知体系。生命价值观的培养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的必修课,家人对我们的知识灌输、家庭生命价值教育会影响个人的一生,同时,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加强合作才能保证子女思想航向不偏离。因此,在人生不同阶段都需要加强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更是教育的有效途径。相对于学校、社会以及个人来说,家庭教育效果更明显,在家庭中进行生命价值教育会更有成效。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指导下的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拥有正确方向的保障,具备相应政策法律的支持,同时还有充实丰富的内容作填充,在相关理论研究的愈发成熟下,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的发展也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段善君,刘伟伟.马克思的生命观对大学生教育的启示[J].临沂大学学报,2014,(4).

[2]于梦佳,李明.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视域下公民生命价值教育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7).

[3]报告编写组.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7.

[4]任泽.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与中国传统生命观之比较论略[J].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2014,(1).

[5]陆士祯,王剑英.家教:价值观教育是根基[J].中华家教,2012,(12).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265-02

我们知道,教育以育人为根本,培养出的人不仅是为了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完整意义上的人。当下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也已经变得迫在眉睫了。值得注意的是,生命关怀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同时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生命教育内涵解读

20世纪60年代美国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泛滥,在这一背景下生命教育思想被提出并付诸实践,它对于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对于生命的漠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首次提出生命教育思想的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他于1968年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生命教育的思想。几十年来,他倡导的生命教育理念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并得到了传播。将这一概念明确化的则是1979年在澳大利亚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目前,在我国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生命教育也悄然兴起了。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在学术界并没有统一认识,一般认为生命教育就是依据生命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生命关怀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生命价值和生命的真正意义,关注其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其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智慧的过程。主要是教会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生命教育这种教育思潮,既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其内涵应该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关注生命主体。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二是培养生存能力。生命主体要学会关心自然、社会和未来,培养生命主体的生存能力,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保护环境;三是提升生命主体价值。探讨生命意义,提升生命质量,形成健全人格,这也是生命教育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时下,大学生淡漠生命的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从每年出现的大学生自杀、吸毒、堕胎等现象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在面临挫折和压力的情况下,有的学生选择了这条不归路。因此,在高校迫切需要加强生命教育。当然,学生们无视生命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有的大学生表现出无所适从而显得焦虑和迷茫。再有就是面临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这些天之骄子抗压和抗挫能力较差很容易就出现了轻生的念头,尤其是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时,很多学生陷入了生命的困惑之中。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下,我们更应该教育学生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承担起这一神圣的职责和崇高的使命。

1.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这不但能够帮助教师转变教育理念,营建勃勃生机的课堂;也能够帮助大学生体悟生命与生活,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生命质量。可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是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但是,我国高校曾经一度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忽视这个充满生命力的“第一前提”而单纯追求政治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是为国家输送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要在进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里,把生命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当中。为学生提供人文关怀,并帮助他们努力实现多方面的精神层面追求,引导他们为谋得长足发展而努力奋斗,从而实现人生价值。一方面,能够使大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懂得生命存在的价值和真谛,从而做到珍爱生命、关爱生命。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既懂得人类的生命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存在的意义;既珍爱自身生命,又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另一方面,要在教育过程中加深同学对新时代思想道德素质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精神领域的追求,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化解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以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去战胜生活中面临的种种挫折与挑战。可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生命教育都是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的,都是以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全、完善的人格为宗旨。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成为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战场。

2.大学生淡漠生命现象使得高校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生命教育理念是应对当前大学生生死观缺失的需要。在物欲极度膨胀的今天,大学生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经受着非比寻常的价值抉择和心理考验压力,这也就导致了日常生活中一些高校出现了大学生伤人伤己的极端例子。近年来,大学校园里频繁发生了一些自杀及杀人等暴力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无不向世人表明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问题已发展到很严重的程度。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宗大学生自杀事件,2009年大学生自杀趋势有所上升,仅上半年,北京就有14名大学生自杀,还有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事件和中国政法大学的弑师事件。人们不禁要问:大学生怎么了?探讨这些沉痛的事件,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些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基于此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引导学生理性感受生命之珍贵,亲情友情之美好,让他们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同时还应加强针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探讨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原因,一是大学生对关于生命知识的了解缺乏。具体表现为不懂得关于生命形态的知识,不懂得人的生理结构以及生活习性等,不懂得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因此,加强生命理论的教育,使大学生掌握生命理论的知识,学会冷静处理一些突发的威胁人身安全的事件,正确进行自我保护与防卫。显然,这些理论知识的掌握在生命教育中起着基石作用。二是一些大学生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为出发点进行选择性学习。如对待课程学习重视专业课轻视人文基础课,择业方面关注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层面追求。在这种趋势之下教师更要把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努力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实现师生平等交往的自由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做到充分尊重、激励每个学生,用尊重和爱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理念的缺失要求渗透生命教育

教育是生命的教育,生命是教育的起点、载体和终极目标。教育的实现须通过人的生命,人的生命发展需要教育,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又是不断促进人生命发展并实现生命质量的提高。但传统的教育往往忽视这一原点,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学长期缺失生命教育,加之社会和家庭又没用给予生命教育足够的重视,进入高校后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一方面,高等教育以专业性闻名,为缓解当下就业压力,众多高校往往侧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培养忽视学生的生命教育。伴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国大多数高校越来越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场技能的培养,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顺利就业。高校虽然开设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内容也涉及一些有关人生、生命的问题,但生命教育还没有形成一门系统的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与生命教育相一致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就理所应当的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那么,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渗透生命教育,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生命教育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对生命教育理念重视不够。教育是一种人和人的交流,作为教育载体的教师更应该强化和学生进行情感的互动,真诚地尊重、理解学生,让生命与生命产生共鸣。可是一谈到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会使学生们心生反感,主要原因就是思政教师教学过程中偏重抽象的政治和道德说教,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和情感关怀。缺乏从生命本体出发探索生命和生命价值。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以学生为主导,不顾学生的感受和反馈,师生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一些教师在处理学生违纪行为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以制服学生为目的,而对学生的一些正当合理的需要和一些实际问题缺乏必要的关爱和帮助。以这种方式传授理性知识,势必会遮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把内化在自己头脑当中的知识转释给学生,“一张嘴,一本教材,一讲半天”。即使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也只是乏味式地讲解,听者昏昏欲睡。学生作为生命个体,他们的情感、心灵和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其生命遭到严重的漠视。这种缺乏实效性的生命教育无法使学生领悟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当大学生处于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疏离的困境与焦虑中时,出现自杀轻生、伤害他人的事件时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于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人文关怀[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2]何仁富.生命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证研究

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不断增加,其上升趋势令人担忧。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大学生自杀率约为20/10万,比全国自杀率高出一倍。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伤人、虐待动物等事件经常见诸于媒体。如马加爵残忍杀害四位同窗、名牌大学优秀博士生跳楼自杀、北大学子虐猫等,说明了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生命行为失范。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空难、水灾、地震、海啸、恐怖事件的频繁出现,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不健康行为取向亦日益增多,如自杀、他杀、残害动物、校园暴力、颓废、消极等,因此应广泛开展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而作为培养高学历人才摇篮的高校更应担负起“生命关怀”的重任。为此,我们大量查阅资料并在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江西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所体验到的生命观及其现状,掌握其生命价值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根据调查结果为江西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的实施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命教育起源于法国生物学家Elie Metchnikoff于1903年提倡的“Thanatology”(死亡学)的概念。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怀特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思想。1979年,澳大利亚Ted Noffs Foundation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LEC)”,这是全世界最早的生命教育机构,该中心现已发展为一个国际性机构,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NEO)中的一员,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目前学界有多种观点。钱巨波认为生命教育就是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刘济良等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许世平认为生命教育就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程红艳提出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学者赵环认为生命教育是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高锦泉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应从生命本体尊严和生命实践价值两方面来定位。王北生等认为,生命教育就是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的一种教育活动。何源等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郭成等认为生命教育是寻求以人的生命为本体基础,以尊重人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的生命的整体性、和谐性为目的的教育。辜阳波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应该包括认识生命、认识死亡和尊重生命。张国民等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方向性、过程性和目的性。

综合以上专家和学者理论研究的成果,我们可知,目前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有几种代表性观点:其一,从生命实践的角度,强调生命教育的生活化。其二,从理性化的立场出发,强调生命教育的终极关怀。其三,从生命存在出发,强调生命教育的本体价值。因此,我们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把握:一是珍惜生命;二是理解生命;三是理性对待死亡;四是生命多维教育。

二、生命教育的的理论分析

(一)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对于人、对于生命与死亡的诠释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哲学依据。总结大家的观点,我们认为生命哲学、人生哲学和死亡哲学构成了生命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但是,从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来看,将生命现象的研究仅仅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对生命进行具体而现实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在具体的社会条件下,才能理解生命的存在状况与表现形态。所以,只有将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建立在更为宽广的社会学、文化学与哲学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推进生命教育的理论建设。

(二)生命教育的基本原理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就是使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是一种对人生最高意义的关怀。人本主义教育主张人性化。终极关怀教育要求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主体性教育,体现人文关怀,树立具有生态意义的“生命”教育观,努力抑制学生个性消极因素的滋长,引导学生成为能创造性地适应不断创新和变化的世界的活生生的个人。目前,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生命教育就是以生活教育的基本原理、人本主义理论的心理学原理、终极关怀教育的基本原理以及个性发展理论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的。

(三)生命教育的分析框架

从生命教育的分析框架来看,生命与教育的关系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维度。但这种框架对推进生命教育的实践还相差甚远。从人的生命特征而言,生物性是其基本特征,社会性是其根本特征,文化性是其本质特征。研究和理解人的生命,需要以这些特征为前提,这一点在分析教育与生命的关系中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分析框架必须扩展,必须向学生生命存在的整个空间开放,而不能仅仅着眼于学校。

(四)生命教育的研究诉求

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诉求目前主要趋向于人文关怀与诉求。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但过高估计生命教育对人生发展的意义,容易走向教育万能论的歧途。因此,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对生命教育的价值定位,只有恰当地放到具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条件下,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特点,在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分析当前文化发展的趋势及其存在的价值问题,结合学生个体的生活成长史,才能获得可能比较恰当的生命教育的价值定位与诉求。

(五)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则

关于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则目前学者们大致有横向和纵向两种看法。横向的原则包括:生存价值与生活意义相统一的原则、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相平衡的原则和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而纵向的原则包括全民受众的原则、螺旋式推进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另外燕国材从方法论方面把生命教育的原则分为主体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存在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自由性原则以及成功性原则。可以肯定的是,无论采取什么原则,我们的目的都是达到生命教育的和谐统一和终极关怀。

(六)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

对于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学者们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概括来说,大家认为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要有:强调生命本体存在价值、强调对生命神圣性、注重生命家园建构和注重生命审美境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阐述生命教育基本理念的角度主要有两个:一是现实的角度,强调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必须从现实问题出发。二是理性的思辨,阐述了生命教育的意义。毋庸置疑,从现实和理性思辨的角度来阐述生命教育,不仅能够使全社会意识到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又进一步论证了实施生命教育的可能性。

(七)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

对于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学者们的看法大致相同,终结起来主要有:生命价值教育、生命意识教育、生活挫折教育、生存意识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生命安全教育、人生观教育、生命关怀教育、苦难死亡教育、生命历程教育、生命审美教育和生命信仰教育等。这些内容决定了生命教育具有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内容的广博性和教育方式的灵活性等特点。

(八)生命教育的目标

关于生命教育目标,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价值、目的和意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也有的学者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场所的角度,提出生命教育目标。还有的学者从预防学生自杀、揭示教育真谛角度出发,提出生命教育是预防大学生自杀的一种有效手段,认为教育的真谛就是“一提四发”,一提就是提升人的地位,四发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而大部分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应着眼于全体学生整个的身心和谐发展,启发生命潜能,深化价值反省,整合知情意行,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从以上分析可知,关于生命教育目标的论述主要有认知、情意和实践三个层面,但张旭东认为这些层面表述虽然全面、系统且具有可操作性,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针对性。因此,他认为在确定生命教育目标时,首先,应该针对生命教育出现的背景去思考生命教育的目标;其次,要针对每一个个体的心理机能和行为特点确定生命教育的目标;第三,应该针对每一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实际,考虑要确定的生命教育目标实施后的效果。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只有从这三点出发,所确定的生命教育目标才会起到导向、监督、调节的作用。

三、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实施途径的实证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本次生命教育实施调查主要以上饶某地方高校选修课的2个班共160名学生为实施对象,其中包括该校13个系的2-4年级本专科学生。一共发放了160份问卷,回收142份,有效率达到88.7%,其中男生62份,占42.9%,女生98份,占57.1%;文科专业103份,占64.4%,理工科专业57份,占35.6%。调查对象具有不同的性别结构和专业结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其中一个班(80名学生)不进行生命教育,作为对照组;另一个班(80名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组,生命教育的途径主要采用为期3个月的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和环境教育等生命专题化教育形式,每周一次。3个月后对两个班的学生采用了相同问卷的调查。调查问卷所包含的问题基本上是大学生常见的与生命有关的问题,如对自杀的态度,对人生的规划,能不能做到热爱、珍惜生命等,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现状。

(二)统计方法

运用SPSS13.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P

(三)结果

1.生命教育对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生命存在意识的影响

从图1可知,对照组学生虽然也关心国家发展、祖国强大、高校改革和国际关系等问题,但更强调自我的发展,而且进入大学后,由于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对前途感到很迷茫,对目前生活状态十分不满意。而教育组经过生命教育之后,过分强调自我发展的学生人数减少,更表现出对社会和国家的热切关注,并对生活充满热爱,对自己满意,对前途充满信心。

2.生命教育对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生命价值取向和挫折意识的影响

从图2可知,对照组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金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并没有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太大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希望生活过得舒服,想轰轰烈烈干出一番事业,可又害怕失败,遇到挫折时大多数学生感到害怕,认为自己无用,甚至还有些同学想结束生命。而教育组经过生命教育之后,大多数学生依然希望生活过得舒服,想轰轰烈烈干出一番事业,但认为人生的价值主要还是取决于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多少,并且遇到挫折时,大多数学生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去积极面对,认为死亡不是解决一切痛苦的办法。

3.生命教育对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和心理困惑的影响

从表1可知,对照组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待加强。同时,他们又不得不同时面对生活的各种困扰,经常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或担忧。而教育组经过生命教育之后,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改善,对自己的前途的困惑感下降。

四、讨论

(一)地方高等院校应把生命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

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本质内容与目标是一致的。但二者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其教育的内容与特点,是不可相互替代的。生命教育更注重情感教育与实际体验,使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人文关怀的光辉。因此,在地方高等院校德育工作中,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教育意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健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同时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最后要使生命教育渗透到地方高等院校学生管理中,构建充满生命关怀精神的学生管理新机制,营造以生命关怀为价值取向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消除网络消极信息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弱化,创建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生命精神家园。由于生命教育的实践性很强,地方高等院校在注重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把生命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中,注重生活体验和重视全体参与。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

(二)地方高等院校应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生命教育模式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实证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知道,生命教育对于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生命意识的重构显得十分必要。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我们认为,构建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模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在各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因材施教,校本化地落实生命教育;二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增强生命实践体验;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四要完善学校心理辅导体系,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五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六学校、家庭与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大学生生命教育。

(三)地方高等院校应建立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库

实施生命教育,还必须建立地方高等院校生命教育资源库。笔者认为,生命教育资源库存在于课程与学科教学中、实践活动中以及社会环境中。只有这三大生命教育资源库有机和谐地利用起来,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才能卓有成效。

(四)地方高等院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体系和干预机制

为了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加强自我保护和自我救助能力,建立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体系和干预机制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要建立地方高等院校危机预警网络:班级配备心理委员院系组成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队伍地方高等院校成立心理咨询中心。二建立地方高等院校危机干预体系。经常或定期在全校范围内举行危机干预方面的专题知识讲座。通过建立完备的校园危机干预体系,有效地防止和杜绝校园自杀和伤害危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高锦泉.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8-11.

[2]郑晓江.论现代人之自杀问题及其对策[J].南昌大学学报,2001, (4)25- 27.

[3]何源,徐济达.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实施途径[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1037-1038.

[4]钱巨波.生命教育论纲[J].江苏教育研究,1999,18.

[5]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

[6]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8)5.

[7]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17.

[8]赵环.让生死不再“两茫茫”[J].思想•理论•教育,2003,1.

[9]王北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2004,(2)16- 19.

大学生生命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8-0048-05

[作者简介]王倩(1989―),女,江西樟树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3级在读硕士。

当前,我国高校内大学生自戕事件和校园暴力案件一再发生,且愈演愈烈之势迅猛,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巨大的悲痛,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产业化的今天,面对着急速发展的现代文明和现代社会不断攀升的科技水平,我国的学生们却普遍陷入了生命的困顿中。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生存危机感加剧,自身失落的心灵家园难以寻回,加之社会快速变迁所引发的不安定感,演变成了大学生群体对“生命”敬畏感和尊重感的群体性式微,且普遍陷入到了怀疑生命价值的迷惘当中。因此,近年来诸如“复旦大学投毒案”“药家鑫杀人案”等漠视生命、残害生命的事件才会屡屡发生,难以断绝。

基于此,我们认为,在高校内部全面地开展生命教育,积极构建生命教育课程,改善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引导他们学会敬畏、珍惜生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生命教育的研究进展及概念解析

(一)生命教育的研究进展

“生命教育”思想最先由美国人詹姆斯・唐纳德・华特士在1968年提出。与此同时,他还是最早将“生命教育”思想付诸实践的人。1979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生命教育研究机构“生命教育中心”,推动了世界生命教育研究的发展。

在我国,生命教育还是一块全新的领域。生命教育的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传入我国,并逐渐引起专家学者们的关注。但是近年来,校园内漠视生命、残害生命的事件接连不断地发生,使专家学者们越来越感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与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我国生命教育的研究也随之达到了新的高度。1998年,黑龙江省成立了“人生科学协会”,2004年,辽宁省出台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2008年,云南省开始开展以“生命生存活动”为内容的三生教育。同年,在浙江传媒学院率先成立了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以生命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辅导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2009年,浙江传媒学院的“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还成功地举办了“海峡两岸大学生生命教育论坛”,吸引了200多位从事生命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前来参与。2010年,国家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生命教育”列入其中。

经过多年时间的发展,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与其他走在生命教育研究前列的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方面,生命教育的课程建构并没有能够得到专家学者、广大师生和家长的重视。

(二)生命教育概念解析

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不同的教育理论研究者从不同的维度和理论层面,分别对生命教育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及思考。安庆师范学院许世平副教授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1]这一概念强调生命教育是一种终身性的全过程教育。有的学者站在生命的价值诉求和社会意义层面表述生命教育的概念。华东师范大学张美云博士认为:“生命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2]河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北生教授则是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的活动。”[3]尽管这些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通过教育活动启发学生的思想观念,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渴望和尊重。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提倡“生命具有最高的价值”“生命平等”等观点,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生命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

生命教育课程是以人的生命为主线,围绕生命的活动和生活的内容而组织的,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4]生命教育课程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实施生命教育课程是引导大学生主动思索生命意义、正确认识生命价值的应然选择。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大的科学理论作为基础支撑,指导课程的顺利开展。

(一)本能理论

本能理论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创建的心理学理论。本能理论认为人有生和死的两种本能。生本能的目标在于不断建立更大的生命存在的统一体,并极力维护这种统一体的聚合、亲和;死本能的目标在于破坏、分解或毁灭这种亲和体。[5]

当前的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出生在倒金字塔型结构的家庭(即我们常说的“421”家庭)中。这些家庭出生的“80后”和“90后”大学生,从一出生起就开始受到家长们的庇护和溺爱,是家庭的绝对中心和“重点保护对象”。他们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成长道路顺利,几乎没有遇到过失败和挫折,以致他们的生存能力和抗压能力极其欠缺。一旦遇到打击或失败,他们一方面缺乏处理相关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心理承受能力差,很容易采取极端手段逃避失败和苦痛。这就应和了弗洛伊德在本能理论中所阐释的死本能。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们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获得生命体验来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提高他们正确对待人生逆境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学者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生命教育是真正的‘人’的教育,是最体现人性关怀的教育,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生命教育课程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6]。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普遍淡薄,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对生命基本信念缺乏应有的情感。但这种情感并不是生来就有,而是需要人们后天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体验才可能习得。教育是人的教育,生命教育则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因此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时,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做到尊重每一位大学生生命个体,要以人文关怀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摒弃以往传统的工具性取向的课堂教学,要让大学生们切身地感受到被关怀着的温暖,体味到“活着”的美好。

(三)生命哲学

生命哲学思潮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法等国,柏格森是其生命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基本核心思想是把揭示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进而推及人的存在及其全部认识和实践,再由人的生命和存在推及人的历史和文化,乃至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7]

人类对于生命哲学的不断追寻,几乎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漫长而久远。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生命依赖教育的程度也越来越深。生命正是在与教育的这种相互促进和相互依存中,才使得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史中获得了超越于自身生命的智慧力量,而生命哲学的丰富内蕴则为我们以后的生命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系统而缜密的理论方法和思维方式,相信将来必会对围绕生命轴心来构建的生命教育课程产生直接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构建的原则

生命教育课程作为新兴的课程形态,想要构建起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课程,就不能像过去的某些新兴课程形态一样,只是一味简单粗暴地将以往传统的课程原则,生搬硬套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课堂上。坚持适当和适度的原则,这既是构建起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前提,也是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想要取得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

(一)以人为本原则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8]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求,生命是教育的原点,生命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应以大学生为主体,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应该关注每一个大学生生命个体,并且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生命个体的不同特点和每位学生对于生命教育课程的不同需求。这样才能让每位大学生都能够真正意义上地参与到学校所构建的生命教育课程中来。离开每个学生个体,生命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背离了其初衷,最后难免会沦为空洞而无效的教育口号。

(二)体验性原则

生命教育课程的逻辑展开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的,要围绕日常生活中学生遭遇的种种生命现象,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生命保护的技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判断、体验他们自身的经验。[9]人的体验是人生命存在的方式,是生命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深刻感受和内心情感,并且在人的生命升华和精神解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个体生命经由体验获得意义,人的有意识生命存在就是在生活中其生命体验的获得。

当代大学生是现代社会朝气蓬勃的新一代,他们热情、充满活力,热衷于参与各式各样的社会活动、学校活动,他们渴望融入社会,并且热切盼望着自己能够成为社会大家庭中被认可的成员。但是与此同时,在他们身上却又有着我们不容忽视的缺陷。譬如,他们做事普遍浮躁且急于求成,以至于他们不会想着去留下多余的闲暇时间,去思考人生、去思考生命。生命的存在和内在价值就如同流动的活水,源远流长却又神秘莫测,它在那里,却又似乎永远讳莫如深,绝不会自发地揭示自身的奥秘,而是要靠生命个体独自通过自己的体验去感悟生命之真谛,体验生命之美,因为这种生命体验才是最真实且令人记忆犹新的。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就是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当代大学生不断地去体验自己的生命价值,生成生命感悟,更新自己的内在生命观和价值观,感受超越自我、超越人生的无限可能。

四、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构建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一)确定课程目标

从理论上来说,课程目标设计的具体化程度和可操作性的高低与其达成度成正比。[10]生命教育课程作为新兴的课程形态,应及早确立自己的课程目标。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可以将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目标细分为直接目标和终极目标。直接目标我们主要考虑的是大学生们的普遍需求。当代大学生普遍生命意识薄弱、心理承受能力低下且生存能力较弱,并且几乎没有系统接受过生命教育的经历。基于此,我们将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直接目标设定为:教会学生科学地认知生命,理解生命由来,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生死,珍爱自己的生命,从而全面地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需要兼顾知、情、意、行等多个层面,因此我们将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终极目标定位于:1.敬畏生命;2.尊重生命;3.热爱生命,享受生命幸福;4.实现生命价值。

(二)组织课程内容

构建和规范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体系,要积极开发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新颖、意蕴深刻的生命教育教学资源。[11]概言之,就是要想构建起系统而又不失生动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就必须在课程内容上下足功夫。依据生命教育课程的总体理念和具体的课程目标,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应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课程内容:

1.生命意识教育

综观当代大学生的自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多数悲剧的发生大都源于自杀者自身的生命意识淡薄,缺乏对于生命的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为此笔者认为,在生命教育课程中引入生命意识教育是十分迫切且有必要的。

2.生存能力教育

生命的存在及安全是一切生命价值发展和提升的基础。[12]在今天,由于物质欲望的过分扩张、人性的失衡,人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在社会,恶性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在高校,大学生伤害生命和生命被害的事件也是未可断绝。面对此种种状况,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在引导大学生们正确认识生命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大学生们的生存能力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护卫生存能力。

3.生命信仰教育

一个人没有了信仰也就失去了全世界,没有了信仰也就无所畏惧,无法形成自我道德约束感。当代大学生中的许多人就是因为缺乏了基本的生命信仰,才最终走上了自戕抑或是谋害他人生命的不归之路。由此可见,生命信仰教育在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过程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是十分有必要得到大家充分重视的。

(三)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至关重要的一环,关系到生命教育课程的整体实施趋向和实施效果。通过课程评价可以了解到学生有关课程的学习效果,也可以评估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进程。

1.知识掌握情况

形成性评价是事物在发展或过程中的评价。总结性评价则是事物发展完成后实施的评价。采取形成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考查学生对生命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能综合了解学生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2.情感及态度

这一层面的评价比较复杂,因为一般人的情感态度很难捉摸,而且大学生一定程度上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态度。建议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以便学生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自己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需经常了解学生在接受生命教育的过程中的感受,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适当加以点拨或及时予以帮助。

参考文献:

[1]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4):5-8.

[2]刘济良,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24-25.

[3]雷静,谢光勇.近十年来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5(5):92-94.

[4]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高教探索,2009(5):77-81.

[5]黄希庭,马欣川.现代心理学理论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2.

[6]肖明玉,冯辉辉,张平平.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下的生命课堂[J].现代企业教育,2012(8):243-244.

[7]何仁富.生命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30.

[8]叶澜,李政涛.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而努力[J].教育研究,2004(2):33-37.

[9]冯建军.中小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及其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2007(7-8):23-25.

[10]闫守轩,李秀梅.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开发:问题与策略[J],2012(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