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化工创新论文范文

化工创新论文范文

化工创新论文

化工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工作创新;新举措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203-01

一、乡镇文化站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乡镇文化站是开展基层文化建设的平台,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层前沿。乡镇文化站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满足乡镇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从而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意识和集体主义意识,从而提高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由此可见,乡镇文化站工作的意义举足轻重,所以有必要探讨推行乡镇文化站工作的创新举措,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文化工作。

二、乡镇文化站工作创新举措探讨

1.创新文化理论传播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坚持以先进的理论武装人,所以乡镇文化站工作的开展首先要进行文化理论传播。众所周知,理论是灰色的,而理论的传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枯燥的、乏味的,这就使得文化站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理论的理解程度不容乐观,从而导致文化工作的开展出现偏差。没有深度的文化理论掌握就无法达到对文化工作开展的深度认同,所以必须创新文化理论传播方式,提升对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认同感。单纯的理论传播过于乏味,所以可以考虑在理论传播中增添人们熟悉的实例,以例子阐述理论;文化理论宣传本的制作可以考虑加入漫画、插图等吸引眼球的内容;开辟文化理论传播新渠道,如开展文化理论讲座,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分享相关理论知识,让别出心裁的文化理论只是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理论觉悟。

2.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乡镇文化站工作的顺利开展有赖于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没有基本文化基础设施的支撑,文化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所以要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并使基础设施真正投入使用,成为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一部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属于社会公共基础服务的一部分,在国家大力倡导公共基础服务均等化的有利环境之下,乡镇文化站要抓住机遇完善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建立必须本着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的原则,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文化基础设施建立后必须采用现代合理的运营模式,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

3.丰富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文化活动是鲜活的生动的,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可以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乡镇文化站可以利用各种节日契机有效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例如,在植树节时可以开展环境保护、绿色地球的相关讲座及知识宣传,并组织植树主题活动等;在三八妇女节之际开展女性健康及反对家庭暴力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在国庆节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组办国庆晚会,提高公众参与度。除了在相关节假日开展文化活动,文化工作站可以定期开展专题活动,活动内容的确定结合文化站工作的要求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喜好而定。

4.完善政策法规,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乡镇文化站文化工作的开展除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外,也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反之,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必将为文化站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乡镇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乡镇就业率,促进劳动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乡镇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乡镇文化站的支持密不可分,所以乡镇文化工作站要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审批程序,完善相关政策,为乡镇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乡镇文化工作站要大力支持鼓励能最大程度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度的文化产业的发展。

5.支持文化团体的发展,使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成为一种基本需求。乡镇文化工作站工作的开展不能仅仅依靠文化站,要奉行多渠道多样化的原则。大力支持鼓励各种文化团体和文化协会的建立,并使之成为人民群众和文化站之间的桥梁纽带,通过文化团体开展活动传达文化站的工作精神,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觉悟。支持各种文化艺术团体的发展,例如歌舞健身团体,不仅可以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而且在锻炼中可以增强居民的身体素质,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增进睦邻友好,提高凝聚力等等;支持书画等兴趣协会的建立有利于乡镇居民交流兴趣心得,使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结语

乡镇文化站工作关乎乡镇居民的日常生活、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关乎千家万户的生活点滴,关乎社会和谐进步。所以乡镇文化站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传统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所以文化站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站的文化职能,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提高效率,以不断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化工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后发工业化后发优势后发劣势制度创新演化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转轨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2000年底,杨小凯教授运用沃森的“后发劣势”理论,列举我国经济改革中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请我们注意后发劣势对我国长期经济发展有可能带来的严重不利影响,其核心论点是,后发工业化国家倾向于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而不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虽然这样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快速的经济增长,但却会强化制度模仿的惰性,给长期增长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成为不可能。杨小凯教授认为,“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同时存在,“后发劣势”的克服是“后发优势”得以发挥的前提,而如果要克服“后发劣势”,就必须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特别是英美的共和体制。

针对杨小凯教授的中国制度建设的后发劣势说,林毅夫教授2002年撰文提出商榷。基于制度变迁的内生理论,林毅夫教授认为,英美的共和体制既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后发工业化国家能否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关键就在于发展战略,即政府政策能否诱导企业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比较好地发挥它们由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至于政治体制的变革,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内生推动力将要求并将产生的变革才能真正奏效。

笔者认为,林毅夫和杨小凯两位教授争论(本文简称“林杨之争”)的核心问题是,在后发工业化国家经济追赶的初中期阶段,英美式的体制改革与其发展绩效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受“林杨之争”的启发,本文运用演化经济学基础原理,提出了有关后发工业化国家制度创新的三个假说,它们分别对应于这些国家在制度创新潜力上的不同境界,文章结构如下:首先讨论“林杨之争”的核心问题,并对“制度创新的反向工程”假说进行较系统的理论论证;其次,与制度模仿的“后发劣势”说相对应,总结并命名“制度创新的后发优势”假说;第三,提出“制度创新的脉络主义”假说,并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探讨,倡议对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孕育而生的特定情境进行研究。在论述这三个假说的过程中,笔者对杨小凯教授的相关论点提出了商榷。

本文意在阐明,新世纪之初的“林杨之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它可以激发我们深入研究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和具体实施的步骤;同时,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也将对各种经济学说的现实性进行批判性检查,很有可能诱发中国经济学出现重大的理论创新。一、制度创新的反向工程

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对于后发工业化国家的制度变迁来说,“林杨之争”的结论不论是后发优势还是后发劣势,最后的落脚点都将集中在于改革问题上。总结目前的讨论,笔者把它归纳为三个问题。第一,英美的共和体制在发达国家的政体中是否是较优的?杨小凯教授虽未明确将英美的共和体制推许为唯一至善至美的制度,但他确实认为,英美的共和体制较之人类试验过的其他制度为优。而林毅夫教授则认为,从发展的水平来看,日本、北欧都赶上美国了,新加坡也超过了英国,但这些国家的基本体制都保留了许多有别于英美共和的体制安排,因此,即使对发达国家来说,我们也不能确认英美的共和体制要优于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在这一点上,演化经济学家们支持林毅夫教授的看法,达尔命已彻底击碎了“必然进步”和理性最优的观念,正如笔者撰文指出的,新比较经济学也已否决了著名比较经济学家艾登姆等“发现那种体制是最好的体制”这种传统的比较研究方法论。第二,后发工业化国家和转轨经济是否可以直接照搬英美式的共和体制?对杨小凯和萨克斯教授来说,休克疗法的转轨就意味着对英美式共和体制的照搬。但演化经济学家们认为,路径依赖和制度多样性是制度变迁的重要特征,休克疗法的转轨忽视了历史、文化传统和认知模式等许多重要因素对转轨的关键性影响,所以,他们不仅不能解释为什么其他发达国家仍保留了许多有别于英美共和的体制安排,也不能解释许多拉丁美洲和南亚国家的议会政治所遭遇的困境。更重要的是,与演化经济学把经济发展看作是一个新奇不断突现的演化过程不同,休克疗法的转轨预先排除了转轨过程中更有效率的“适应性”政体的出现。第三,在后发工业化国家经济追赶的初中期阶段,英美式的体制改革与其发展绩效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换言之,在没有实施休克疗法的转轨情况下,这些国家是否也能建立起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长期信任关系?这是“林杨之争”中最关键的问题,笔者把它转述为:在制度变迁的路径上,后发工业化国家是否与英美等“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传统的国家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异?本节就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并对后发工业化国家“制度创新的反向工程”假说进行较系统的理论论证。

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两种现象。第一,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除了西方文化传统的国家相继成功地对当时的发达国家进行了经济追赶外,唯一的例外是战后的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在西方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发展过程一开始就成功地采用英美式共和体制的典型代表是具有“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而其他西方文化传统的国家情况各异,其中德国是在成功地超过英国之后才采用体制的。我们知道,当19世纪上半叶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尾声时,德国的国内统一市场才刚刚形成(1834年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但在进入20世纪时,德国已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到1914年,德国在钢铁以及化学和电力等当时的高新技术产业上已超过欧洲其他所有国家,但德国直到1918年才废弃专制的君主政体。第二,在西方文化传统的国家之外,我们可以把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分为两组,一组是近代以来特别是战后成功地对发达国家进行了经济追赶的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另一组是发展初期就采用了英美式体制的国家。按照杨小凯教授的看法,日本“明治维新”时采用的体制是非常不彻底的,而韩国和我国台湾则是在经济追赶即将完成或其后期才实行西方式体制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个中原因恐怕是非不愿而不能也。相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拉丁美洲自独立以来,陆续引进了欧美的政治制度,包括宪法、议会和政党制度等,但这种引进充其量是形式而非实质,拉丁美洲国家的军事和政局动荡是举世闻名的,战后的拉丁美洲问题丛生,成为“跌倒了的新兴工业化地区”;而在南亚地区,欧美的体制在独立伊始就被南亚各国领导人普遍接受,一些国家一直维持着十分稳定的议会政体,而在其他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政治民主不能扎根,最后被各种形式的独裁主义政体所取代。缪尔达尔在经过长达十年的研究后,对此评论说,“该地区的各种政治体制在它们无能或无意识开始根本改革和实行社会纪律方面明显相似。在这个意义上,无论实行民主还是独裁,它们都是‘软国家’”②。

论文后发工业化国家制度创新的三种境界来自免费

化工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 乡镇群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062-01

要想创新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必须认识到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断丰富群众文化工作的内容和形式。要想实现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目标,就必须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只有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一、乡镇群众文化的特点

(一)地域性

我国群众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比如,高甲戏在我省闽南地区是比较受欢迎的,无论男女老少都比较喜欢,但是北方地区就不太喜欢这种文化形式。不同地区的群众对群众文化的需求不同,这也是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群众文化形式的原因之一。

(二)多元化

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目标是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由此可以看出,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是有紧密联系的,如果群众不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工作创新中,群众文化工作就失去了创新的源泉。不同层次的群众对群众文化的需求不同也决定了群众文化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实现多元化,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只要是群众需求的,群众文化工作都必须涉及,群众文化工作必须进行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工作内容。

(三)功能多样性

群众文化来源于民间,群众文化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分化。人们在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群众文化工作的成果。在乡镇地区,群众文化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群众文化把多种功能集于一身,让人们得到多重满足。也正是因为群众文化具有多重功能,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

二、创新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途径

(一)丰富群众文化工作内容和形式

要想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乡镇群众文化工作就要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如果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一成不变,群众就失去了参与群众活动的积极性,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就失去了意义。群众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的体现。因此,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必须以国家先进文化为基础,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很多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和国家法定假日有很大的联系,群众文化工作就可以以法定假日为突破口,开展不同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比如,植树节可以组织群众去义务植树,美化环境。这样就可以把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商业运作

如今,我国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扶持。但是,政府的资金扶持根本满足不了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资金需求。要想实现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创新,就需要把商业化运作方式引入到群众文化工作中。群众文化工作的商业化可以更好地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物质基础。群众文化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目标,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群众文化活动商业化也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案例:高甲戏是福建五大地方剧种之一,也是闽南诸剧种中传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大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台湾等闽南语系地区,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2006年,它被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以南曲为主,兼收木偶调和民间小调,并在旋律节奏上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使之适合舞台上表演各种人物性格的需要,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唱工用本嗓,唱字行腔雄浑高昂,也有清婉细腻的音韵。

2000年以前,某乡镇认为高甲戏就是一种群众文化活动,是供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2000年以后,该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经过不断创新,改变了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模式,逐渐将商业化运作模式加入到群众文化工作中。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群众文化活动加强了企业的广告宣传,群众文化工作者也可以从演出中获取效益,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和创新奠定物质基础。

(三)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乡镇群众文化工作是为群众服务的。要想创新群众文化工作,就要加强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培训,不断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实现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目标,也可以外聘一些专业人员,提高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水平。群众文化工作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这也就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做贡献。乡镇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工作创新的成效有很大影响。

总之,群众文化工作的目标是服务群众,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生活品质。不同层次的群众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就会有所不同,因此,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创新水平,丰富群众文化工作内容和形式,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化工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人文化宫 改革创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公益性事业单位 职工群众 市场经济发展 先进文化 改革时期

一、 工人文化宫的概况

永安市工人文化宫大楼位于市中心南门广场,于1986年由永安市总工会投资建设,面积2900多平方米。底层原没计由商用对外租赁 、二楼功能设有图书阅览室、职工书画展览厅、职工卡拉OK演唱厅、退休职工活动室、录像放映厅、三楼功能设有职工 活动舞厅(可进行文艺演出)、文化技能培训教室、钢琴培训活动室。1988年9月正式对外开展活动,现编制人员4人,合同工2人。现兼管的职工业余团队有七个:工人俱乐部协会、职工钓鱼协会、职工象棋协会、职工楹联协会、职工书法协会、职工灯谜协会、职工集报协会。

工人文化宫投入使用以来,无论是造型,还是活动功能都是市里首届一指的。文化宫所有员工(含聘用合同人员)多时达20多人,所有的场所全部由文化宫自己组织经营。作为我市重点精神文明建设 窗 口,88年至 92年期间市里把大的文艺演 出任务交给市总工会 ,市总把任务交给工人文化宫,大小演出任务,多时每月有两次 ,少则一次,还 有职 工活动舞 厅 、职工 卡拉 0K演唱厅 、图书阅览室等活动场所是天天满座 ,接待来 活动的职工群众 ,比如职工活动舞厅是 天天超负荷接待 ,最多时接待 400多人 ,文化宫真正成了职工群众休闲的乐 园。由于文化宫 的知名度在外 ,很 多企事业单位前来参观交 流 ,文化宫 天天 有活动 、月月有演 出 、文化宫的全体职工不畏辛苦,对来参加活动的职工总是热情接待。上级来我市进行精神文明检查 ,对文化宫文艺演出 ,书画展览,文体活动等,每次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工人文化宫为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多次获得上级工会 的表彰,被市里评为文明单位、被省文化厅评为省级十佳文明歌舞厅 :

二、文化 宫现状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文化宫长期形成的吃大锅饭的思想理念和机制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和改善,对今后文化宫的发展前景缺乏长远战略考虑,造成了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被动局面。由于工人文化宫和政府文化馆不同,政府办文化馆人员经费是由财政核拨,而工人文化宫则由工会和文化宫自己来解决,为确保人员工资,文化宫采取将主要的活动场所租赁出去,失去参与市场竞争良机,职工也失去锻炼的机会。

2.1993年后由于文化宫没有节余 的资金更新设备和装饰活动场所 ,造成设备和环境老化,无法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市里也把很多 的活动项目转移到市文化馆去了如今座落在市中心的工人文化宫大楼与现代化文明城市的发展要求不协调,成了城市中心又矮又旧的危楼,随时都有被弃用的可能。

3.文化宫人事流动是一个死角,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年。现有的工作人员年龄老化,平均年龄超过50岁,比如文化宫的主任从大楼落成调进来,当年42岁干到60周岁才从主任岗位退下来。

4.文化宫缺乏一专多能的综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既懂职工群众文化工作,又能抓创收,能够做到“以文养文、以文补文”,这样的人才少 。

5.人事制度造成现有在职人员长期吃大锅没有危机感,干多干少一个样,缺乏主人翁精神;更缺乏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和到外面交流的机会,所以在工作上都是老一套,没有新的思路。

6.由于文化宫没有人事权,所需综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又招不进来,安排进来的人又非所用,从而影响了文化宫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制约了文化宫的发展。

7.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统一。一方面文化宫作为职工“学校和乐园”,要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源,不计或少计成本和经济收入来丰富职工群众的业

余文化娱乐生活;另一方面文化宫又得靠自己的经济收人和上级工会的补助来养活自己,这就造成文化宫长期在微利有时甚至无利状态下运作,长此以往影响文化宫的生存和发展。

8.协会活动难以保持持续性:协会开展活动除了工人俱乐部协会相对正常外,职工钓鱼协会成立的前几年活动还比较频繁,后来由于经费和协会骨干力量的变动,协会从此走下坡路,到现在几乎没有开展活动。其它协会成立初期搞了几次活动,到后来由于经费原因没开展活动,形同虚设 。

三、增强工人文化宫活力的若干对策

1 .深化改革、夯实基础。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 ,并以此为契机,加快用工制度的改革,员工 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全面梳理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员工分流机制;加紧经营机制的创新,构筑公益性项目和经营项目两大运行平台。

2.建立完善机制,培育激励人才的土壤。文化宫要达到总体发展目标,需建立完善“七项机制”。一是运行机制,形成公益性和经营项目管理体系;二是激励 机制 ,形成全面有效的激励 和奖惩制度;三是在用人上要建立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新机制;四是用工机制,形成各种用工形式相配合的用工制度;五是分配机制,形成适应市场运作和激发员工积极性的多种分配模式;六是考核机制,形成适应公益事业、服务管理和 后勤保障等不同部门的科学考核标准;七是民主监督机制,形成政务公开、职工参与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

3.体现职工文化特色,打造新兴活动品牌。职工文化以贴近职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 “三贴 近”为原则,积极开展健康向上、具有强烈时代特色气息 、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活动内容,形成有一定质量的品牌活动。

(1)增加阵地活动项目。在保持原有活动项目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职工喜闻乐见和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蹦嘲优秀活动项目,举办各种文艺演出、体育竞技表演、优秀职工论坛、电子技术、知名品牌公司咨询讲座等等。

(2)积极为广大职工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如举办职工舞蹈、卡拉OK歌手赛、声乐、演讲、知识竞赛、宣传栏、体育竞技等等各种比赛 。通过各种比赛发现的优秀人才,向上级 和基层工会推荐。

(3)为基层工会培养各种文艺、体育、宣传实用人才,加强文化教育培训,以做大、做精 、做强为目标,积极探索多种技能培训,如舞蹈培训、声乐培训、小品培训、乐器培训、电子技术与文化艺术、灯光音响、宣传栏、美术字、黑板报、广告、国画、书法等,不断创新项目内容,创出自身特色,形成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培训品牌。

(4)职工艺术团队以组织辅导功能为主,坚持立足基层,深入职工群众,不断推出深受广大职工喜爱的优秀文艺节目,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职工艺术”品牌 ,努力探索活跃职工文娱、体育活动的新路子,增强文化宫的生命力。

化工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人文化宫  改革创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公益性事业单位  职工群众  市场经济发展  先进文化  改革时期 

    一、 工人文化宫的概况 

    永安市工人文化宫大楼位于市中心南门广场,于1986年由永安市总工会投资建设,面积2900多平方米。底层原没计由商用对外租赁 、二楼功能设有图书阅览室、职工书画展览厅、职工卡拉OK演唱厅、退休职工活动室、录像放映厅、三楼功能设有职工 活动舞厅(可进行文艺演出)、文化技能培训教室、钢琴培训活动室。1988年9月正式对外开展活动,现编制人员4人,合同工2人。现兼管的职工业余团队有七个:工人俱乐部协会、职工钓鱼协会、职工象棋协会、职工楹联协会、职工书法协会、职工灯谜协会、职工集报协会。 

    工人文化宫投入使用以来,无论是造型,还是活动功能都是市里首届一指的。文化宫所有员工(含聘用合同人员)多时达20多人,所有的场所全部由文化宫自己组织经营。作为我市重点精神文明建设 窗 口,88年至 92年期间市里把大的文艺演 出任务交给市总工会 ,市总把任务交给工人文化宫,大小演出任务,多时每月有两次 ,少则一次,还 有职 工活动舞 厅 、职工 卡拉 0K演唱厅 、图书阅览室等活动场所是天天满座 ,接待来 活动的职工群众 ,比如职工活动舞厅是 天天超负荷接待 ,最多时接待 400多人 ,文化宫真正成了职工群众休闲的乐 园。由于文化宫 的知名度在外 ,很 多企事业单位前来参观交 流 ,文化宫 天天 有活动 、月月有演 出 、文化宫的全体职工不畏辛苦,对来参加活动的职工总是热情接待。上级来我市进行精神文明检查 ,对文化宫文艺演出 ,书画展览,文体活动等,每次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工人文化宫为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多次获得上级工会 的表彰,被市里评为文明单位、被省文化厅评为省级十佳文明歌舞厅 : 

    二、文化 宫现状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文化宫长期形成的吃大锅饭的思想理念和机制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和改善,对今后文化宫的发展前景缺乏长远战略考虑,造成了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被动局面。由于工人文化宫和政府文化馆不同,政府办文化馆人员经费是由财政核拨,而工人文化宫则由工会和文化宫自己来解决,为确保人员工资,文化宫采取将主要的活动场所租赁出去,失去参与市场竞争良机,职工也失去锻炼的机会。 

    2.1993年后由于文化宫没有节余 的资金更新设备和装饰活动场所 ,造成设备和环境老化,无法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市里也把很多 的活动项目转移到市文化馆去了如今座落在市中心的工人文化宫大楼与现代化文明城市的发展要求不协调,成了城市中心又矮又旧的危楼,随时都有被弃用的可能。 

    3.文化宫人事流动是一个死角,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年。现有的工作人员年龄老化,平均年龄超过50岁,比如文化宫的主任从大楼落成调进来,当年42岁干到60周岁才从主任岗位退下来。 

    4.文化宫缺乏一专多能的综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既懂职工群众文化工作,又能抓创收,能够做到“以文养文、以文补文”,这样的人才少 。 

    5.人事制度造成现有在职人员长期吃大锅没有危机感,干多干少一个样,缺乏主人翁精神;更缺乏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和到外面交流的机会,所以在工作上都是老一套,没有新的思路。

    6.由于文化宫没有人事权,所需综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又招不进来,安排进来的人又非所用,从而影响了文化宫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制约了文化宫的发展。

    7.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统一。一方面文化宫作为职工“学校和乐园”,要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源,不计或少计成本和经济收入来丰富职工群众的业

    余文化娱乐生活;另一方面文化宫又得靠自己的经济收人和上级工会的补助来养活自己,这就造成文化宫长期在微利有时甚至无利状态下运作,长此以往影响文化宫的生存和发展。

    8.协会活动难以保持持续性:协会开展活动除了工人俱乐部协会相对正常外,职工钓鱼协会成立的前几年活动还比较频繁,后来由于经费和协会骨干力量的变动,协会从此走下坡路,到现在几乎没有开展活动。其它协会成立初期搞了几次活动,到后来由于经费原因没开展活动,形同虚设 。 

    三、增强工人文化宫活力的若干对策 

    1 .深化改革、夯实基础。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 ,并以此为契机,加快用工制度的改革,员工 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全面梳理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员工分流机制;加紧经营机制的创新,构筑公益性项目和经营项目两大运行平台。 

    2.建立完善机制,培育激励人才的土壤。文化宫要达到总体发展目标,需建立完善“七项机制”。一是运行机制,形成公益性和经营项目管理体系;二是激励 机制 ,形成全面有效的激励 和奖惩制度;三是在用人上要建立培养和引进人才的新机制;四是用工机制,形成各种用工形式相配合的用工制度;五是分配机制,形成适应市场运作和激发员工积极性的多种分配模式;六是考核机制,形成适应公益事业、服务管理和后勤保障等不同部门的科学考核标准;七是民主监督机制,形成政务公开、职工参与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 

    3.体现职工文化特色,打造新兴活动品牌。职工文化以贴近职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 “三贴 近”为原则,积极开展健康向上、具有强烈时代特色气息 、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活动内容,形成有一定质量的品牌活动。 

    (1)增加阵地活动项目。在保持原有活动项目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职工喜闻乐见和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蹦嘲优秀活动项目,举办各种文艺演出、体育竞技表演、优秀职工论坛、电子技术、知名品牌公司咨询讲座等等。

    (2)积极为广大职工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如举办职工舞蹈、卡拉OK歌手赛、声乐、演讲、知识竞赛、宣传栏、体育竞技等等各种比赛 。通过各种比赛发现的优秀人才,向上级 和基层工会推荐。

    (3)为基层工会培养各种文艺、体育、宣传实用人才,加强文化教育培训,以做大、做精 、做强为目标,积极探索多种技能培训,如舞蹈培训、声乐培训、小品培训、乐器培训、电子技术与文化艺术、灯光音响、宣传栏、美术字、黑板报、广告、国画、书法等,不断创新项目内容,创出自身特色,形成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培训品牌。

    (4)职工艺术团队以组织辅导功能为主,坚持立足基层,深入职工群众,不断推出深受广大职工喜爱的优秀文艺节目,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职工艺术”品牌 ,努力探索活跃职工文娱、体育活动的新路子,增强文化宫的生命力。 

化工创新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 通俗文化 大众传媒

[中图分类号]G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056-02

党的十以来,一个以“中国梦”为主题,以民族复兴为方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在形成高潮,群众文化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机组成部分,正面临着重整、蓄势待发的局面。为此,我们应当总结历史经验,整合资源,以全新的姿态去迎接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大众传媒的丰富多彩,为群众对文化需求提供了众多的选择对象。这种选择的多样性对传统的群众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群众文化工作,是一项有着鲜明时代特点的工作,是政府对民众教化的重要工作。从古代的“民风”采集调查到建国初期群众文化馆站的创建,都是以对民众进行教化,以进行社会改革,推动社会前进。自建国以来,群众文化工作就成为一项职有专司的工作。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开始了,早在1929年的古田会议和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都对这项工作有所阐述。特别是建国以后,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因地制宜,健康向上”等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原则。“”前十七年中逐步形成系统化,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成绩是显著的。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人们的选择随着物质的丰富与改革开放深入,开始形成多样化,这种选择的多样化对传统的群众文化工作形成了冲击。

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的文化消费对群众文化的冲击最明显。尤其是年轻人,理想信念教育的缺失,使追求眼前的愉悦、一时的成为一种时尚。

其次,大众传媒的异军突起对群众文化的冲击。电子视听技术传入我国之后发展迅速,它不仅能给人们带来娱乐,而且为人们提供信息。如今,人们发现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突发事件,都能迅速地通过大众传媒“广而告之”。

最后,群众文化结构的多元化、个性化对群众文化形成冲击。

总之,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传统的群众文化必须作出改变,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开拓创新,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工作,在普通中追求特殊,在共性中表现个性,把群众文化工作深入到基层,从小型化、多样化做起,讲求实用,从而满足不同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

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以创新精神来突破传统群众文化模式的束缚,使群众文化工作能够为群众所接受。

一、扶持和发展通俗文化事业

通俗的文艺最容易为群众所接受,更能反映普通人的思维情感,直视平凡的人生。通俗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最大的载体,民歌、民谣、民间故事、民俗习惯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借以生存。

通俗文化工作本来是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基本功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群众文化工作发展过程中,通俗文化不被重视,甚至受到抑制,这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引起注意的。

首先要彻底改造群众文化工作的旧模式、旧体制。比如:在提到城市群众文化工作时,往往会联想起各类文艺比赛、县级大赛、省级大赛、层层加码,“领导重视”。以至于各级群众文化机构都拿大赛奖牌来说明自己的业绩,竟把培养“尖子”“星”“名人”当成了主要工作而忽视了群众的参与和欣赏水准。这些大赛严重脱离了群众,其主要原因是忽视了群众的参与和自我娱乐的需求。假设我们从一万个人中选拔出一个“尖子”来去培养成为“星级”人物,试想,中国有近十四亿人口,万分之一就是将近十四万,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的“明星”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吗?显然这种培养,不应当成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

其次,我们要培养自己的通俗文化人才,培养自己的通俗文化群体和表演人才。应当扶持热衷于通俗文化的农村“文化大院”负责人,他们有良好的人脉,善于聚拢人们参与到“文化大院”活动中来,我们应当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视听设备,以保证活动的质量,维系“公益性”的延续与发展,这样才能使群众文化工作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

二、发展城市民俗文化

吉林市是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城市,也是我国唯一一个与省重名的城市。吉林市历史悠久,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甲级开放城市和全国32个特大城市之一。2009年3月27日由吉林市人民政府考察立项并兴建了吉林乌喇古城历史主题公园,即“吉林乌喇”,是为了再现吉林古城历史风貌,宣扬吉林原住民满族文化。如今这里已成为来吉林市旅游必到的新景点,在这充满了人文气息的舞台上,如何发展好吉林乌拉文化艺术产业,打造好吉林城市旅游新名片,是发展好旅游文化艺术产业探讨的新问题。吉林市可以借鉴《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演出成功的例子,把现有的演出团队交由国内知名导演或舞蹈编导艺术家进行节目的整合与创新,并不断完善后重新把这台“精品文艺演出”推向舞台,并展示给前来“吉林乌喇主题公园”观看演出的游客们,树立“吉林乌喇演出”品牌,提高社会效益,并同时带来良好的旅游经济效益,使“吉林乌喇演出”慢慢形成品牌,来巩固吉林城市旅游的发展。还可以长期寻求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团体,携优秀的艺术作品来“吉林乌喇主题公园”演出,通过演出的市场信息和营销管理来促进主题公园的经济收益。最后把吉林乌拉文化艺术产业进行资源内部整合,加大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

网络文化快速、广泛地发展,迅速成为一支新军。在网络文化方面,过去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现在也没有一个成熟、权威的群众文化网站,这正是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开拓利用这一空间的原因。

总之,群众文化工作者要以新的姿态,大胆改革创新去迎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参考文献】

[1]宋琳.加快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 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J].攀登,2009(05):119-121.

[2]刘婵.引领群众文化发展 推进公共文化建设[N].中国文化报,2012-10-31007.

[3]王丽坤.谈文化与商业的适度结合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以辽宁为例[J].文化学刊,2012(03):35-38.

[4]沈承晋.当前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探究[J].群文天地,2012(12):18.

[5]陈洪.群众文化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重要性[J].今日科苑,2008(20):22.

化工创新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地域文化;地方高校;创新强校工程

为提升普通高等学校培育人才的能力,教育部先后推出了“教学质量”工程和“创新强校”工程。在中央高层提出全民“创业创新”的口号之后,教育部相应出台了大学“创新强校工程”的实施方案。对地方高校而言,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展协同创新,成了“创新强校工程”的主流。本文拟对地处广东东北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梅州的高校嘉应学院进行案例研究,重点分析各校有关创新强校工程的资料,以期找出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强校工程的引领功能。

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粤东北地方高校实施创新驱动的具体做法进行分析和梳理,从创新资源、创新主体与网络关系、创新政策与机制、发展效果四个维度对其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和归纳地方高校创新驱动发展的经验举措,识别关键要素。研究Y果表明,通过发挥政策引导、搭建平台、公共服务等,充当区域战略规划者、资源评估者、网络构建者、指标优化者,广泛激发一线教师的积极性。

一 地域文化为地方高校提供办学资源

从地方高校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校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专业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大基本要素。

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地方高校可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入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文化学理论与方法,具有宽阔文化视野和现代管理意识,熟悉文化法规及政策,具备较强规划、决策、组织、策划、创意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社会调研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及文化事业单位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贸易与交流工作的应用复合型高级人才。

利用地域文化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其课程设置可分为: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资源概论和应用民俗学等;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文化产业概论、文化投资学和文化贸易学;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和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等。那么,地域文化和地方高校有何关联呢?首先,地域文化丰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等院校对地域文化核心精神的提炼和阐释。其次,地方高校以地域文化为载体服务地方发展。根据地域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形成的地域文化,地方高校特别是资源型城市中的地方高校,充分利用自然科学学科以及地域中的各种自然资源,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研究,使高校的学科建设通过与地域自然条件及形成的资源文化相结合而更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其三,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引领地域文化发展。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以其开放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反作用于地域文化,推动着地域文化的重构,并成为地域文化的标志,对地域文化建设具有强有力的引领作用。最后,地方高校依托地域文化与地方社会实现资源交换。地方高校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实际上是一种学校与社会的资源交换,这种资源的交换往往也以地域文化为依托。

二 从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到创新强校工程

2012 年2 月,教育部了“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的通知。这项工程旨在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以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实施特色优势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上,高等学校必须要结合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本科教学评估,将项目实施与教学评估、项目建设与日常教学检查通盘考虑、有机整合,形成合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主旨就是引导高校加强内涵建设,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质量工程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实现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最终目标。

高校在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过程中存在教师思想认识不足、激励力度不够、团队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为保证质量工程取得预期效果,需要采取加强思想教育、改变观念、加大激励力度等措施。高校质量工程工作实施多年来,强化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加大了教学基本投入,使本科教学软硬件设施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也促使学校把办学积极性回归到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上来,重新思考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

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自身的评价等级和建设水平,而且还将影响教师队伍、设备设施、教材建设、教学手段、授课质量、教学管理等要素的结果。关于教学项目标管理,教育部质量工程1号文件指出“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高等教育在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抓专业和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育教学团队和高水平师资队伍等。”

在机制改革内容方面,重点开展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人事管理制度、评价激励机制、科研创新机制、资源配置方式、组织运行规则等七个方面的改革,推动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转变高校办学发展导向,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研究平台搭建等工作要超越学科需求导向,逐步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导向为主转变;二是要转变现行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机制,转变单纯以项目、论文数量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以注重创新质量、注重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贡献度、贡献率为导向;三是转变高校组织管理方式,组织管理从个体、封闭、分割方式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方式转变;四是转变高校资源配置方式,创新要素与资源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实现有效的聚集和增效。

三 以地域文化创意课推动创新强校工程建设

梅州居于世界客都的定位,需要立足于客家文化创意产业,挖掘客家传统资源的存量,以扩大文化产业的增量。在克服实体经济欠发达之不足时,梅州不可丢弃生态和文化之优势,以文化产业引领实体经济的发展,推动梅州文化、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作为客都梅州的地方高校,嘉应学院应发挥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

首先,完善学科建设。嘉应学院应尽快把文化产业管理及创意学纳入学科建设范畴,形成多学科辅助发展的客家文化创意学科体系,待条件成熟后再整合资源设立客家文化创意学院。

其次,逐步改革课程建设。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客家民俗课程的开设,以地方民俗文化为切入口,激l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

再次,积极开展“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的管理人员要具备教学、实践、科研能力,比如嘉应学院音乐学院专门为客家山歌大师汤明哲设立工作室,就是此类培养人才模式的尝试,实践效果证明非常有助于地方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

最后,嘉应学院就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力量而言,不断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主题化教学。鼓励教师多开展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与社会岗位的无缝衔接。

此外,梅州本土的文化企业可以参与到嘉应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开发等方面,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了将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嘉应学院可以成立特色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实时监控,其成员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企业、咨询机构等有关部门的专家组成,监控内容包括:客家文化特色专业建设是否按照计划进行,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否得以提高,客家文化特色专业建设中的教学资源分配和利用情况如何。

综上,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来看,嘉应学院必须注重培养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如客家文化创意设计和管理人才等。在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中,应明确定位,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开放渗透,注重学科建设与创新平台建设。

明确的办学目标、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特色、良好的发展基础、卓越的领导群体是一所高水平大学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高水平师资、充足的经费保障、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则为高水平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综合管理绩效评价六大方面的制度安排,创新强校工程形成了完善的顶层设计,彰显了扶优、扶强、扶需同时兼顾长远的战略思维。只有从地域文化着手,作为地方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强校工程的结合点,才能够让高校师生既能够下接地气,又能够跟进教育趋势,为地方社会发展培养能够留得住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汪晓村,等.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理念与机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于仲安,梁建伟.地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

[3]童宝宏.浅谈研究性教学与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

化工创新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不同群体,团体、或为个人,看做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观念的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术和相关的工具,手工做出来的物品与文化场地。每个团体因为自身所在的地方,与历史的条件、自然的关系的变更使不断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更新,并让那些人实现了自我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始终依靠人存在,以形象、技艺和声音为表现手段,还以嘴巴、耳朵、身体为载体能够代代相传,在“活”的传统文化中,其又是极脆弱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从事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很多非遗项目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情况,亟需解决。

一、材料工艺创新

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下去,只靠口头上的宣扬是不够的,还需要科学的创新与发展。例如民间工艺美术皮影戏,我们可以发现,如今喜欢皮影戏的人不少,但观看的人却很少,特别是年轻人。因为他们只能听懂音乐,却看不懂内容。如果想将这项文化遗产发展下去,应该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改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皮影的造型角色,表演方式也应该产生相应的变化来适应时代的需要。例如与数字技术合作,选择性的保留一些皮影艺术的特征,比如影人身上原有的镂空花纹,可以在数字动画中转化为纹饰。在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情况下,可以将原来的牛皮和驴皮材料模拟成布料、布纹的质感。但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韵味同时丰富画面语言,可以对皮影的显著特性予以保留,而对其他的配件或布景进行改进,使皮影戏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再如一些传统的柳编工艺品,在国内的市场销售一直不是很景气,中国人把它看成传统的手工制品,代表着落后,同时代脱节。如何让国内追求现代化时尚消费思想的人们能够接收我们民族自身的非遗产品,这就迫切需要生产厂家进行创新和改变,不断丰富柳编的材料,科学地融入其他不同质感的材料,使传统的柳编工艺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例如一些柳编装饰品和摆件,像台灯和花瓶等制品可以和金属铜结合,产生肌理的对比,一个富有金属光泽、光滑圆润,一个具有自然柳条纹理,产品的装饰味和现代感倍增。此外还可以尝试同陶瓷、石头、铁器等材料结合,打破柳编材质一贯单一的现状,使国内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接受,从而扩大国内市场。

在沿袭几百年的柳编技艺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了很多种编织法,例如立编、拧编、排编等十几种编法,打造出口创汇的名片和主导产业。老外觉得它绿色环保、纯手工编织,天然材料,所以和喜欢。而柳编产品在国内市场销量却不那么好,因为国内的年轻人认为柳编不就是手工编织的菜篮、果篮吗?都是过时的物件,缺少现代感。因此厂家可以从柳编制作工艺上进行创新,引入艺术设计中平面构成与立体构成的方法来设计与制作,采用立体构成的方法设计出各种器型,然后用铁丝、木框、柳条等搭好骨架,再把柳条、竹片、木片、树皮等材料按照平面构成的方法拼贴上去,这样不仅效率高,也可以批量生产,降低成本,又不失手工绿色环保的特点,同时也丰富了柳编的生产工艺,增强了产品的设计味道,传统中不失现代感,可以作为新中式家具配饰用品的首选,国内销售市场将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二、传播媒介创新

媒体传播的方式能记载各个阶段各种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后来的研究人员带去便捷,让他们能有更详细真实的研究资料,同时也能够对群众进行科普教育,让人们能够了解认识本民族文化。当今科技发展的很快,人们认识事物的途径越来越多。例如文字、声音、影像、网络等等,这些途径可以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类别划分存入档案,设立整体系统的资源数据库。例如,近年来各级文化部门按照文化部统一要求,将普查收集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字、图片、影像等素材录入电脑,建立健全的自治区、地(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媒体传播还包括期刊、电影、网络等传媒,这些目前已经离不开人们的生活,是宣扬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手段。例如:(1)影视传播,电影是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民众通常是在一些电影中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传播可以利用电影、电视、纪实片、专题记录等多种途径。(2)表演传播,这些年来,春晚,元宵喜乐会、话剧巡演、甚至是综艺节目等文艺娱乐节目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观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3)动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如今动漫已是新媒体产品中的一个发光点,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无疑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动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以前就有合作,中国很多的早期动画大部分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故事为主线,例如早些年中国的一部获奖动画作品《桃花源记》,它就是融入了中国的传统元素,皮影、剪纸、水墨等等。国内的动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互相参考学习,相互融合。动漫的出现、推广,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去了方式上的创新。(4)游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游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合作从游戏出现的时候就开始了,文学作品中那些富有想象力与生命力的形象、情节、观念等,早已形成一系列的文学“原型”,在游戏的设计制作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很多原型被带入各类游戏中。通过游戏的画面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多了一种传播方式。(5)网络传播,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使用网络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可以利用网络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了解自己想了解的各种事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网络的传播能够得到很好的普及作用。由此,网络传播也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化工创新论文范文第9篇

企业文化视角下政工工作创新本质上需要在企业政工工作中融入文化内涵管理等,需要从如下几个原则出发:

1.作为企业政治思想工作需要明确将马列主义、思想、“三个代表”等作为指导性思想,将党的路线、方针等贯穿到企业文化建设、政治思想工作之中去,这样可以有效增强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实效性和文化渗透性,将文化内涵融入到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中。同时在培育企业文化精神和共同价值观的时候需要在全公司树立团结合作的精神,实现员工小目标和企业大目标之间的有效融合,将政治思想工作融入整个过程中,引导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在同一个大目标下和文化建树中推进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创新发展。

2.坚持在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创新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我国传统的文化中曾经提出“民本”的基本思想,这些思想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重视管理过程中“人”的重要性和根本性作用,企业文化管理理念也是在“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下提出来的,因此“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和企业文化管理的内涵说到底都是一致的,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也是围绕着人们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因此在企业进行政工工作创新发展的时候也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企业职工奋发向上。

3.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创新与企业文化管理的融合发展需根据电力企业自身规律来进行。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创新与企业文化管理都需要做到渗透,相比而言,企业文化管理和建设往往更加全面深刻,企业文化可以将各个基本要素注入到企业管理中,在形成企业核心文化的同时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构建,因此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在创新过程中应该根据企业发展规律融入文化管理理念,从而更好地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特征实现政工工作创新。

二、企业文化视角下政工工作创新对策建议

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之上,企业文化视角下企业政工工作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实现创新发展:

1、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下进行政工工作创新,提升电力企业综合凝聚力。企业各项工作说到底都是以人作为基本主体,任何管理方法都需要人来实践,因此我们需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下进行政工工作创新。首先需要强化企业职工学习,培养一批职业化的职工,企业文化的构建归根结底都是需要职业化队伍来实现,因此企业可以通过推进企业职工学习创新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提升企业职工综合素质,推进企业职工在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指导下进行政工工作创新;其次通过文化活动执行落实政工工作创新,可以通过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实现寓教于乐的政工工作,增强企业向心力的同时提升政工工作的有效性;最后对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定期检查,比如对员工的企业归属感、认同感、自我满足感等进行调查报告,及时发现员工问题并有效解决,为企业政工工作创新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鼓励职工积极投入到企业各类工作中。

2、实现企业品牌战略,促进政工工作创新。企业品牌文化是企业文化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品牌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品牌战略的实施促进政工工作创新。首先企业可以通过自我品牌文化的宣传扩大对外影响力;其次可以通过品牌文化的推广进行市场占位,比如可以通过广告词和品牌文化的宣传推介企业产品的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将品牌文化植入到企业职工和消费者心中,提升整体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企业在正确的文化价值轨道下展开各项政工工作。

化工创新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学生组织;校园文化;管理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发展主题,构建和谐、高雅高校校园文化需要学生组织不断调适与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不断加强和改进以求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共进,顺应社会潮流,把握时代脉搏[1]。新时期新形势下多元文化对高校学生组织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团委、学生组织、学生”之间的提供服务和享受服务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应对新的挑战、新的变化,作为学生组织主管部门的学校团委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学生组织管理由以往的强调“逐级管理,程序办事,按规定模式发展”的观念转变为“树立新型的服务观,强化服务职能,‘少干预,重在引导’”。通过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保证“第二课堂”活动有意义;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本文就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学生组织工作的创新与管理作一论述。

1 观念更新、方法创新、机制革新,探索学生组织管理的新模式

1.1 观念更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先导

学生组织从我校学生组织的宗旨和活动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1)学生会是以倡导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己任和协助学校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学生自治组织,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及纽带,属于利益性学生组织。(2)学生社团联合会是以开展精神文明为主线,以科技、艺术、体育、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志趣爱好为基础,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属于志趣性学生组织。(3)《广东医青年》杂志社是以开拓大学校园文化,熏陶情操,体现时代特色,传送青年心声,属于文化性学生组织。(4)大学生艺术团是以“寓学于娱,以娱求进,立足校园,面向社会”为宗旨,活跃在校园的文化舞台。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反映大学生校园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属于文艺性学生组织。(5)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保障事业的青年学生组成的社会团体,属于公益性学生组织。

要使这些在学生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的组织健康地成长并充分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作用,则必须转变“旧”的管理模式,更新服务观念。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组织,在强化、规范管理的前提下给与不同的“引导”,同时做到“少干预多指导”。观念更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先导。某些学生组织工作管理者只片面强调严格管理,把学生组织简单地视为管理的对象,习惯于我布置,你执行;做不好,我批评;犯了错,我处罚,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基本上已被逐渐淘汰[2]。因此,学生组织管理者必须更新观念,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管理理念。观念更新,则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组织工作除了管理外,更多的是服务——为学生组织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第二课堂”的作用而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日常学生工作中,应注意从不同性质的学生组织分析学生群体的特征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理解、关爱、服务和发展学生。把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和需求作为做好学生组织工作的现实依据与考评标准;找准党组织、上级团组织等上级组织提出的要求与同学需求之间的结合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 方法创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核心

学生组织是联系学生与社会、学校的重要媒介,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和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我校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对象,也是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依靠的主要对象和实践者。作为工作对象,学生组织的发展壮大及其管理都是共青团工作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作为共青团工作中所要依靠的主要对象和实践者,学生组织及其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也是共青团工作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闪光点。做好学生组织管理工作是我校共青团工作不可或缺的环节。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是推动学生组织健康、快速发展的途径。因此,工作方法的创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核心。

学生组织管理工作方法的创新,则要在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组织的工作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开展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着眼于学生的素质拓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就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3]。在开展工作中,团委应该继承:(1)少干预多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2)应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保证学生干部的个体质量和整体素质,发挥学生干部模范带头作用;(3)通过学生干部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确立“与时展同步”的组织工作理念,则要求:(1)学生组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2)紧跟时代步伐,把组织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引领时代潮流的团体;(3)树立服务为主的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不断创新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把学生作为学生组织的创新实践主体、权益维护主体和建设参与主体。此外,充分调动学生组织的主动积极性,指导其开展丰富多彩且具有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及高品味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塑造真善美的心灵;树立优良的学风、文明校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审美素养和自身的综合素质;创办具有“特色”具有“品牌”的刊物也是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重要工作。

1.3 机制革新是学生组织工作创新的保证

强化、规范管理,加强各学生组织的队伍建设;指导其完善聘用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相关制度。即在组织制度、机构设置等方面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保证学生组织能发挥“第二课堂”的功能。同时,在管理学生组织中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从而提高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和发展青年的能力与水平[4]。这样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型学生组织,从而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2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学生组织是主体,教师为主导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其外延包括学术氛围、制度文化、校风教风学风、校训校歌、学术传统、文化气息等。校园文化具有示范、导向与凝聚、扬弃与创新、约束与熏陶、平衡与协调等功能与作用。校园文化,它不是对个别文化活动的概括和描述,而是以深邃的大学传统为底蕴、先进的大学精神为理想。通过校风、学风等校园精神层面而弥漫在每一个大学人心中的群体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组织为组织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观[5]。校园文化中,有主题鲜明的思想教育,有形式新颖的文艺活动,也有以学生组织为单位的学术活动。综上所述,校园文化表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现主要从高校学生组织所开展的课外文化活动方面探讨“学生组织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2.1 学生组织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新载体

随着高校学分制的实行以及学校管理的集中化,系级管理机构被压缩,班级的集体意识逐渐淡化[6]。而学生组织却越来越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越来越重要。学生组织已逐渐取代了班级的部分功能。班级的角色逐渐淡出了校园文化的舞台,而学生组织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活跃分子,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力军,形成校园文化的新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7]。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对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起着重要作用。

学生组织为大学生施展才华、锻炼才干、铸造品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新载体。因此,在日常开展学生组织工作时,应注意重视学生组织,强化服务意识。对学生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应给与充分的肯定。在管理上“重在引导,减少干预”,主要在政治方向上把握和引导,其他方面具体做到:要放手,但不能放任。要信任,但不能掉以轻心,要积极引导,而不是简单应付[2]。

2.2 深入指导学生组织开展特色、品牌活动,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8]。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的自主发展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得以展现和提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德育渗透到教书育人过程中[9]。学生组织通过举办各种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从而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须指出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绝不能搞“肤浅流俗,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不能简单地把校园文化活动理解为几场热热闹闹的歌唱比赛或者几个简单的团日活动。因此,学生组织在举办各项课外活动时应深入了解情况并给与科学指导,使每一项活动都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师生参与的热情。此外,加大投入,创办“品牌”活动。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学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主旋律与突出高品味和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0]。

深入指导学生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举办丰富而具有 “特色、质量”的课外活动。办出有内涵而具有“品牌”的活动以引导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这样学生组织才能在构建和谐、高雅校园文化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构建高质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除了需加强学风和校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校园风貌、提炼校园文化精神外,还需精心设计内容充实、形式新颖、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校园的学生组织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学生组织管理工作的创新,能对学生组织进行科学指导,有效、规范的管理,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走上科学化健康的轨道。根据我校的实际对不同的学生组织(如学生会、杂志社、大学生艺术团、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给与不同的引导,要做到科学指导,强化、规范管理。继续办好我校的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学术科技节,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办出高质量和品牌刊物,为大学生创建更多展示才华的平台,从而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志强. 论学生组织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功能变迁和现实选择[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6(6):85?87.

[2]许光举,钟呈生.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创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9):205?209.

[3]穆林.高校学生工作方法的创新——从一个大学生辅导员的周记说起[j]. 思想教育探索,2007(2):51?53.

[4]文剑辉.践行“三个代表”思想,强化高校学生工作[j].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9):35?37.

[5]黄明海.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j].思想教育探索,2007(2):33.

[6]薛志娟. 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思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15) :1?3.

[7]魏宪平.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校园和谐关系[j]. 思想教育探索,2007(2):47?48.

[8]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27?30.

化工创新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医院 多元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245-02

在21世纪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经济、文化体制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特别是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道德判断、生活理念等等,无论是在独立性、多样性、差异性、选择性多种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多元文化并存,多种认识交错,多种理念共现,使社会意识形态出现了空前复杂的局面。尤其是青年人的价值观由单一到多样、由传统到现代、由困惑到自觉、由解构走向整合的转变。因此,在全新的多元文化发展的条件下,如何以全新的理念创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面前重要而崭新的课题。

一、医院文化变革对人力资源工作的挑战

“不畏艰辛、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是我国医务工作者大爱精神的核心体现,也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应该切实履行的神圣职责。正如《中国医师宣言倡议活动》中强调的:“医师职业精神是医师的灵魂、医师的脊柱、医师的血液,是医学教育、医生培养和医疗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复杂多变的社会结构,折射出不同的文化服务于不同的需求,也使过去比较单一的文化、传统的文化转别为多种内涵、多种层级、多种角度的多元文化。医院原来所特有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服务态度、道德、观念,以及人生信仰、工作理念等等,与多元文化必然会发生激烈的冲突与碰撞,使每一位医院工作者都面临新的困惑与难题。特别是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来说更是处在了风口浪尖上,必须深入研究、认真对待,不得有丝毫的懈怠。

1.挑战之一:多元文化并存所产生的新的矛盾。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医院的大部分医务工作者都能以“救死扶伤、团结奉献”为己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医务工作中去,面对日趋紧张的大量的日常工作,大家都能以“责任、担当、大爱、奉献”为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生活理念,作出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贡献。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也有一些医院管理强调人才“特人特薪”,一切“向钱看”,导致少数医务工作者,特别是青年人开始主张“跟着感觉走”,个人意识、权利意识、利益诉求得到了尽可能的释放,一切以自己“能得到多少”为衡量标准,“多得多劳,少得少劳”,要求医院根据他们的工作时间给予回报,哪怕是加了几小时的班,也要得到加班费,而且是天经地义的事。因此,两种文化、两种理念、两种认识的碰撞,使一些人的行为规范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2.挑战之二:各种思潮共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干扰。信息时代的快速到来,使“时尚消费”、“网言网语”等青年文化现象目不暇接,医院工作者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新趋势:(1)价值观多元化。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与事物进行评价,综合体现了自己对这一环境的动机、目的、需要与情感意志,即为价值观。大量西方文化思想在涌入中国的同时,形态各异的文化思潮与价值观也纷纷涌了进来,严重地影响了一些医务工作者,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困惑。近年来,发生在全国各地的一些“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除了患者与其他方面的原因外,由于当事的医务工作者缺乏责任心、担当精神不够,有的甚至缺乏必要的爱心和敬畏之心,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2)获取信息渠道多样化。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导致各种信息的获得快速、简洁、高科技、多元化致使信息传播“飞流直下三千尺”,令人眼花缭乱。金钱、功利气息弥漫,加剧了医务工作者们价值取向的自主化、多元化,“此处不养爷自有留爷处”,“跳槽”现象严重,打破了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3)“利”大于“义”成为一些医务工作者的首选。过去,人们一直对“趋利弃义”行为呲之以鼻,认为“利”是不可以言谈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原来的话语体系被打乱了,新语境纷争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一些人不但堂而皇之地谈论“利”大还是“义”大,有的甚至明示为了“利”,“义”完全可以置之度外。

3.挑战之三:多种群体利益同在已成为一大热点。计划经济时代,医院员工分工只有岗位的不同,没有报酬的不同,人们在利益分配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别,无论是收入、福利以及政治待遇、社会待遇等方面,都大同小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医院各科室、各岗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分配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编制内还是编制外,正式员工还是聘用员工抑或是临时员工,工资、奖金以及各种待遇都有很大的不同,有的甚至相差太多。久而久之,自然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群体,各自都有不同的诉求与权益主张。每个群体不同的利益诉求交织在一起,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矛盾突出,“按下葫芦浮起瓢”,需要认真研究新方法、新对策,才能及时化解矛盾,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二、如何在多元文化条件下创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下,人们不光是对经济利益有了自己的认识,对政治参与、精神追求以及其他社会利益的权利意识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人不再以过去的思维方式因循守旧地考虑问题,而是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大胆地向组织上提出自己的诉求。以过去医院的护士为例,只要分配在某一科室或某一病区,可能一干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很少有人向人事部门提出自己更适合其他科室的某一岗位,主动请求组织上给与调配。现在则完全不同了,有许多青年护士积极向护理部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自己的诉求,特别是将自己的专长与爱好“出来”,要求调整到在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上。对于这种诉求必须予以肯定,因为这首先就是一个进步,反映了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思想革新和维权精神。笔者认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以全新的视角创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1.以法律为准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1)用人用工必须坚持合法性。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医院用工模式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有的医院聘任人员甚至达到了50%以上,特别是一些民营医院,更是达到了80%以上。因此,要坚持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医院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做到有法必依,不管是编制内还是编制外,不管是合同制还是聘用制人员,“五险一金”一个都不拉,不允许出现与相关法律法规相抵触的现象。(2)“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全体员工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要时刻想员工所想,急员工所急。不论是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护理人员,还是二、三线的医技、管理、财务、库房、物流以及其他人员,都要主动与他们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尽可能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充分发挥正能量。(3)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要建立人才档案,把他们的特长、技能、习惯等都记录在案。要始终坚持“千里马常有”的理念,深入挖掘群众中的“潜力”。特别是对于适合自己医院特色的技能人才,更要及时发现,大力培养,通过组织、人事部门的推荐,选拔到适合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岗位上。

2.体现人文关怀,始终坚持在员工管理中发挥医院文化核心凝聚力的原则。要想将医院打造成人民群众首选的“患者之家”,就必须使医院的全体员工将医院当成自己的“家”;只有员工愿意为“家”而努力工作,愿意为“家”而奉献一切,才能换来广大群众对医院服务水平的认可。因此,医院人力资源部门要与其他相关部门一起坚持在员工管理中发挥文化核心凝聚力的作用,将人文关怀体现在平时的每一件小事上。譬如,护士下了夜班后医院是否提供了夜班休息室;主刀医师中午做完手术后是否还能够吃到可口的饭菜;近年来引进的博士是否能够及时评上高级职称,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咋看起来都不起眼,但是岂不知“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一件件小事,汇聚成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共同助力于医院的持续、有效、和谐发展,使人力资源工作在医院文化互相促进下,相辅相成,相互融合,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3.下大力气培养人才,始终坚持医院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机融合原则。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就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只有拥有思想、业务、技术一流的医务、护理人员,拥有一流的现代化医疗设备,拥有脍炙人口、被广大群众、患者众口相赞的医院文化,才能使医院真正树立起“不畏艰辛、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核心价值观,才能独占鳌头,傲视群雄。(1)要高度重视“人才立院”的医院文化理念。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树立“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见”的理念,当好伯乐,发现人才。要善于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及时将有一技之长的医务护理人员推荐和选拔到更适合他的岗位上,真正做到唯才是举,才尽其用,各尽所能。让每一位员工都认识到医院为他们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只要自己有能耐,都可以竞争上岗,发挥自己的正能量。(2)要切实树立人才价值观。人才的价值高于一切,人的因素第一。无论是对自己医院成长起来的人才,抑或是从高等医科院校或是其他渠道引进的人才,只要是在同样的工作岗位上,都要一视同仁。不论是薪酬、奖金以及其他福利待遇都要公平、公正、公开,要让他们有同样的感受,真正体会到组织的关怀与温暖,从而能够在追求自身权益的同时,更多地为患者、医院和社会着想;在追求物资改善的同时,去注重精神意义上的升华。(3)要进一步创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新理念。无数事实证明,医院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价值就是创新,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社会的转型期利益与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中西价值观、新旧价值观的激烈冲突与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出现了林林种种善恶不分、是非不清、荣辱错位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用求真务实、创新进取的精神取向,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摒弃虚无、颓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更多的人才参与“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中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晋升职称、竞聘领导岗位、外出进修、学习提高以及经验交流、科技攻关等方面的机会,让他们看到阳光,看到希望,以强烈的时代精神和进取意识,发挥正能量,打造实现自己理想的幸福平台。

三、结语

同志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形势下,医院作为肩负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核心职能单位,必须上升到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高度来认识问题,解决矛盾。因此,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医院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以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吸引更多的人才共同为医院的快速、健康发展出力,是我们每一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及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进行自身的变革,“敢为天下先”,就一定能够使自己的医院屹立在市场竞争的最前列。

参考文献:

[1]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5.5

[2] 葛晨虹.当代青年价值观透视.人民日报,2014.5,11

化工创新论文范文第12篇

近日,由北京科技大学、德蒙福特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办,北京科技大学承办,中关村工业设计产业协会、北京市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北京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等单位协办的“2015中英文化交流论坛暨展览”在北京科技大学体育场馆内召开,本次大会主题为“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创新设计大会”,旨在加强并发展国际创新设计交流,通过创意设计与经营管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树立智能制造、智慧设计的融合创新创业意识,推动设计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及国家向“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的经济结构转型。来自学术界与产业界在创新设计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产业界的翘楚精英以及高校师生共计1600余人相聚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共同参加本次创新设计论坛。

本次大会旨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颠覆式创新”、可持续发展设计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推动设计产品升级、服务设计人才交流、加强中英文化交流、通过创意合作建立中英发展的“黄金关系”。

人和车的情感

在此次论坛上,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北京汽车产品是如何跟随着社会的潮流,设计出更智能的汽车的他们如何实现这些技术?北京汽车正在实现无人驾驶和多媒体屏幕,未来汽车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汽车设计师黄将对《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表示:“北京汽车未来会实现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是无人驾驶方向,另一个是多媒体智能化方向。在无人驾驶方面,会把一部分汽车零件去掉,比如后视镜等部位将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内部车厢的多媒体屏幕。 当驾驶者需要看外面的时候,就会通过多媒体屏显示,在不需要的时候,可以关掉,车内就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这就是未来驾驶的乐趣。”

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有些历史了,但始终未能真正进入我们的生活,但是汽车行业依然在做着自己的努力。未来实现无人驾驶技术,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企业的事,而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决策。因此北京汽车在默默地做着关于无人驾驶的一切,为实现无人驾驶技术在做着努力。

无人驾驶汽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人―车―路”闭环控制方式,将不可控的驾驶员从该闭环系统中请出去,从而大大提高了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现代无人驾驶汽车以汽车工业为基础,以高科技为依托,遵循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单方面到多方面、螺旋上升的规律发展。其横向发展离不开各种用途的实际需要,而其纵向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无人驾驶汽车在北京汽车已经进入了研究成熟阶段,将会在2016年的车展上呈现概念车。

对于车和大数据的紧密结合度,黄将透露说:“与大数据贴得比较紧密的是GPS。在大数据的依托下,将会通过汽车座椅、空调、靠枕等安装相应的系统。比如空调的温度、喜欢的音乐都会被记录下来。当你上车时,座椅会自动调整至你舒适的位置,空调会自动打开、方向盘会自动打开等,这些将来都会在多媒体的功能下实现。”

黄将最后强调说:“大数据的出现也是基于用户的需求,当大数据逐渐成熟,会催生很多产品实现的跟进,这样才是一个良性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用户需求 。”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表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促进全球产业形态呈现新的特征与发展态势,设计创新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工信部将积极寻求各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方法与机制,为政府部门、企业、高校搭建产学研合作互动平台,做好资源的整合与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推进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技术与创新设计的研究与成果转化,促进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

大数据是一种手段

此次论坛上的另一个亮点是联想的创新设计,联想创新设计中心高级总监李凤朗从做奥运火炬项目时说起了在创新设计上面的要领。奥运火炬从一张纸的灵感来源,再加上“纸包不住火”的原理,实现了奥运火炬,从全球388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祥云”火炬一出场就获得了喝彩和掌声,其设计者联想也随之成为了瞩目的焦点。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催化下,工业设计又会实现怎样的不同效果呢?在李凤朗看来,一切都要回到人的角度。大数据是一种手段,只是多了一种工具而已。

为此李凤朗认为,在大数据和智能化的时代,设计就像把牛车换成了汽车一样,速度变快了,当然目的地不变,爱和生活方式依然存在,在没有大数据与智能化的实现时,是坐在“牛车”上前进,而当大数据与智能化出现以后,就坐上了“汽车”。

李凤朗对大数据的认识是:今天的大数据是将更多的信息汇聚在一起,从大数据那里会得知曾经发生的规律是什么。因此,在李凤朗看来大数据是一种手段,解决了工业化传播的一种手段。将来的世界一定是要多元、多文化发展的。

在工业设计领域,李凤朗认为,百分之八十的产业常规需要用数据来帮助设计判断、导出等决策。百分之二十的创造要很小心,也许很多人被同一个数据所吸引,如果不去实现创新性的东西,那是可怕的。

虽然大数据和“互联网+”在延伸,但是在工业设计领域上最核心的是怕失去自我,一定要回到人性的核心上。

化工创新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新时期;创新;群众文化;对策

1引言

对人类来说,文化是一种独有的生存方式,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飞快,这种背景下文化意义的社会意义越发明显,时代要求我们创新群众文化以实现群众文化的更大发展。当今时代不同的经济形势共同发展,现在的群众不管是在物质生活还是在精神生活方面都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特别是现在群众有了更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这种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者一定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意识,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式与工作内容,让新时期的群众文化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同时又能够实现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与时俱进的新型文化形式。

2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对策

2.1树立创新意识

现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享受文化生活。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精神生活需求,他们渴望获得更高品质的精神生活。现在,单调重复或者说说唱的老剧目已经不满足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期待。所以,这个形势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者着眼于文化创作,开展我国的文化精品战略,不断扩宽创作思路,创造出更多的文艺精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优质的文化资源。但是文化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必须要建立在现实生活当中,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创作点,对社会上人们行为的美和丑作出理性揭露,通过作品来体现人民群众的观点,用人民群众更乐于接受的形式表现文化,通过更接地气的方式表现时代气息,更灵活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情感和社会风貌。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开展创作的时候要善于吸收当地文化精髓,注重对传统优秀文化精神的弘扬,还要同时融入先进文化,让新时期的群众文化一方面既体现鲜明的民族特征,另一方面还要有显著的时代特色。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更丰富、更优质的精神食粮,通过创新的先进文化来激励人、教育人和鼓舞人。

2.2开展理论创新,科学发展群众文化

创新群众文化工作需要开展理论创新,科学发展群众文化,我们需要从如下的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要以人为工作出发点,努力创造符合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现在我国的经济社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群众有了更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精神需求,他们需要更高品质的精神文化服务事业,这要求我们必须进行理念创新。工作人员要哦创新群众文化理念,必须要坚持系统化和品牌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多元互和社会化等影响全局的主导理念,更深入地探索理论知识,推动当今群众文化朝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第二、基于我国当前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要积极研究我国群众文化理论研究都有一些什么基础理论,以及当前的应用理论有什么样的新发展。就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领域上,必须要认清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和群众文化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大众文化、公共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等,深入分析群众文化存在什么规律与特征,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的群众文化学科体系。另外就应用理论上而言,笔者认为要立足于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实践,从中探讨新的课题,坚持以新理论为工作导向开展新实践,把握好行动的正确方向。

第三、实践必须要以正确的理论研究体系作为指导,只有正确的理论研究体系才能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科学发展。认真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为创新群众文化工作提供助力;设计出与时俱进的群众文化制度,明确相关的规章,努力推进标准化建设,以理论作为指导实践的标杆,更甚者要努力以理论推动国家立法,提高理论成果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若是能够真正实现立法,必将加速群众文化发展成熟。

2.3打造多元的创新活动机制

我们应当坚持如下的群众文化工作运行机制创新思路,要挖掘优质的文化资源,运行方式应当选择如下的两种,即一体化运作和集约化运作,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方法,将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不断发展壮大文化品牌,发挥优势,想方设法增强群众文化工作的服务水平。现在我国的群众文化工作越来越深入,加之现在群众有了更高、更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这样的现状使得我们必须要建立一种多元化的创新活动机制,这一套机制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引领、指导群众自发创新,二是培育群众自发创新。首先是引领、指导群众文化创新,这个要求面向的对象是政府的组织者以及各级文化部门,这些群体必须要对本地区群众的文化需求有一个清晰、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发展文化样式,创造更新颖的文化产品,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第二个要求面向的对象是群众自行组织的文化项目与活动,这说的主要是由群众自己组织编排的文化项目,比如小区、公园的活动等,这些项目一般由群众个人发起,得到很多人响应参与的节目,比如晨练队、戏曲队等,受到市民热烈欢迎。

2.4创新内容,加强管理

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当时刻谨记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宗旨是“文化惠民”,将自己的工作重心定位在提升群众朋友的参与热情、享受文化上,努力创新活动方式以及工作内容。第一步就是要了解掌握各个层面的群众文化需求,认真细分不同部门的工作,让各部门担起自身的责任。比如作为负责培训的部门,要做好员工的培训和辅导工作;作为组织活动的部门要统筹策划好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第二步是要对群众文化发展新动向进行积极探索,文化创作要符合群众的新需求,将群众文化工作的外延以及内涵都进行拓展和提升,才能让现在的有限资源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价值,争取让每一个层面的群众需求都可以获得满足。

还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文体活动过程中,要同时做好管理活动队的工作,要全面掌握活动内容、组织形式、活动质量以及参加人员的情况,同时要引导好活动开展,让活动更加朝着更加制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还要抓住不同的文化活动场所进行群众文化宣传,相信群文工作者做好引导与开发工作的话,一定可以将这些活动场所发展为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的坚强阵地,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得到教育以及启发,提高群众的法制意识,可以有效促进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的群众工作确实遇到许多新挑战、新问题,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提高认识,深入研究新时期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一系列新方法、新对策,积累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密切党群关系,为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艳秋.新时期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挑战[J].科技资讯2012(28)

化工创新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新认识

[DOI]10.13939/ki.zgsc.2016.32.283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研究工作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出自身在经济市场中的引导作用,合理开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主题的社会交流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研究交流活动中,共同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问题,勇于发表自身的观点和想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研究人员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始终秉持科学的态度,永不放弃坚守自身的岗位,敢于接受挑战去发现问题,并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1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理论创新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步,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独特的理论品质和特征,能够保障马克思主义一直充满新鲜活力和生命力,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发挥出重要价值。要想实现国家的改革创新,取得更加优秀的建设成果,就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问题研究,加强青少年的理论创新教育,树立先进的社会发展观念,推动整个民族的稳定持续发展;[1]②加强理论创新,能够充分掌握了解到理论的真实意义,帮助我国建立健全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面对各种深层次的不同类型问题。例如,当我们在研究探讨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就会涉及国家发展与坚持、创新与继承之间的关系,会进一步研究到思想理论,共同探讨我国当前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体历史进程和规律性的科学研究和掌握;③要想满足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发展需求,就必须认真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研究工作,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前我国理论创新的主要工作内容,要紧紧围绕实践创新和马克思哲学创新进行展开。理论工作的创新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而要综合考虑到社会的矛盾和实践活动,让理论变得更加具体化和实践化,实现理论创新到实践创新的转化工作。[2]

2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思考

2.1 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创新

马克思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社会科学创新的前提条件,要想实现社会的创新发展,就必须积极做到生产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利用好客观条件完成科学创新。伟大领袖在《实践论》中也说明无法在封建社会就成功与指导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3]国家科技创新是不分阶级,社会任何一个阶级都能够实现自身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有利于国家建立起先进的阶级领导统一战线,有效解决社会大众共同面临的难题。

不属于工人阶级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主张概念是现实事物的反映,他们认为辩证法是一种关于外部实际和社会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科学。即便是社会底层的工人,只要敢于创新和尝试,也能够进行科技创新,科学的对象是不明确,是一种飘渺的物质。列宁曾也说过,要想建设先进的共产主义社会,就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要发挥出全社会人民的力量,使科技创新成为人类共同发展努力的事业。

2.2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创新

经济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对一定生产关系的抽象。现代马克思创新理论充分体现了经济创新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经济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生产、交换和分配,生产力直接决定了经济的发展脚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必须依赖于良好的政治条件,国家政府部门要加强与经济市场企业的联系与沟通,要让不同阶级的人组成不同的组织和团体,从而成为新的政治力量,这样也就有效获得了经济创新的政治条件。马克思提出,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斗争本身是对资本主义客观经济规律作用造成了重大影响的能动因素。

经济理论创新的条件离不开全社会工作者的积极主动性,政府部门必须不断缩小社会经济的差距,只有有效将经济斗争和消灭雇用劳动制度的政治斗争结合起来,才能充分激发社会劳动阶级的工作积极性。要合理制定颁布激励的政策,提高社会经济创新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科技,运用科学技术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要综合考虑到科技和政治的创新问题研究。[4]

2.3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创新是变革人与自然关系的科技创新、变革生产关系的经济创新、变革社会关系的社会关系以及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制造革命,大力主张社会按照实际发展规律办事,要建立完善的政治制度,让不同阶级公平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好创新的主体产异性,要合理分配好社会资源,实现社会的共享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劳动者。根据中俄的成功实践可以得知,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先通过革命手段去获得实行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接着根据社会创新的需求集中分配创新资源,有效提高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水平。[5]

2.4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任何思想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理论的创新关系到社会大众的前途命运。要想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就必须注重不同阶级人民的文化学习,要大力发展科学与文化事业。马克思主义具备了强烈的批判精神,文化的创新必须通过批判,要利用现实去批判理论,一切以实践出发。曾明确强调批判主观主义的意义在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新,有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和文化创新方法。[6]理论创新作为文化创新的核心工作内容,文化创新的重要方法就是要结合社会实际、结合他国优秀文化以及结合先进科学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

3 结 论

综上所述,要想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工作的发展,就必须结合社会实际发展情况,不断拓宽学术视界和观察框架,要积极汲取外来的先进文化,合理参考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优秀思想成果,充分发挥出它们指导实践的功能,要加强历史的比较和借鉴工作,努力建立现代化的实践创新机制,创造更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丁祖豪,郭庆堂,唐明贵,等.20世纪中国哲学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5-48.

化工创新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航空型号研制 项目管理 创新文化

航空工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科技创新、制空权和民族尊严的象征,发展航空工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决定着国防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然而,航空工业又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战略性产业。我国航空工业的型号研制有着30多年的发展历史,如今已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研究、设计、实验、制造手段配套的高科技产业体系,能够自主研制生产歼击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轰炸机、侦察机、直升机、运输机及通用飞机等多种机型,这些型号的飞机在性能质量、经费投入和研制周期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基于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一些特点,我国航空工业在进一步提高综合科技实力的同时,更应该积极融入创新文化建设的理念,而且,对于从事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知识性员工,应该在创新制度文化、创新环境文化以及创新精神文化方面予以建设和激励,并最终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广大航空科研知识性人才心中,使我国的航空工业领域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一、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特点

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属于国防高新技术项目,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跨学科综合性。航空型号研制涉及电、热、光、磁、材料多个知识领域,与冶金、化工、信息、电子等产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2.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高科技特性。知识高度密集,技术难度大,复杂性高,质量要求高。

3.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历时周期长。在我国,航空型号研制周期往往需要10―20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防工业的需要,型号研制项目越来越复杂,规模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研制周期也不可避免的加长。

4.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时效性。高科技时代的技术“半衰期”为10年,一般新机研制项目需要10―20年,如果在研制项目中不重视其时效性,就会出现还未交货,性能就已经过时。

5.航空型号研制项目耗资巨大。动辄几千万,甚至几亿,几百亿,而且在研制过程中还不断会产生额外的费用,控制不当易造成经费严重超支。

6.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高层次性。国防项目在国防现代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战略作用,这一切使国防项目的发展和决策往往会涉及到国家的最高层次,需要国家制定战略计划并组织实施。因此,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来源绝大多数是上级下达的任务。

7.航空型号研制项目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从技术方面考虑,风险因素有技术前景的不确定性、技术的先进性、技术难度与复杂性、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等。从管理的角度讲,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水平低、计划不科学、组织管理不力、进度控制不力、人员激励程度不到位、创新文化建设欠缺、资金供应不到位等因素将有可能导致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失败。

二、创新文化的提出及内涵

1.创新文化的提出

追本溯源,整个创新文化理论可以追溯到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美籍奥地利人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J.A.Schumpeter,1883―1950)。他通过对经济发展的深入观察,划时代的提出了创新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的论断。之后的几十年来,创新文化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且主要朝两个方向推进:一是技术创新经济学派,包括曼斯菲尔德的模仿论,卡米恩和施瓦茨的市场结构论,门斯的技术僵局论,斯通曼的扩散模式论,萨哈尔的“创新―学习―理解”模式;二是新制度学派,包括舒尔茨的制度调整论,诺斯的制度创新论,拉坦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

国内的创新文化理论的提出要远远晚于国外。在我国,创新文化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则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创新文化的构建是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进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才逐步引起重视的。1998年,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痛感当时某些文化氛围不利于创新,首次明确提出了创新文化的概念。

跨入21世纪,我国学术界和实业界相继研讨创新文化,创新文化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值得注意的是,创新文化概念一提出便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首肯,从而推动了创新文化的研究与发展。2006年1月9日,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养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并强调“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同年6月5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出:“要大力发展奋力攀登的创新文化”,“共同建设创新文化”。

可见,对创新文化的认识经历了由创新到理论创新,再由理论创新到创新文化的嬗变。这已成为目前学术界和实业界极为关注和深入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2.创新文化的内涵

关于创新文化内涵的解释,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金吾伦指出,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二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这里所涉及的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人文内涵。郭传杰认为,从功能上定义,创新文化是有利于催发创新动机、提升创新能力、维持创新活动的人文生态环境;从组成上界定,创新文化是在创新实践中产生并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价值理念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和工作环境的多元复合。王汉林强调,创新文化主要指的是在技术领域内能激发人们进行自主创新的文化,通过创新文化来创新技术,其实质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陈依元则认为,创新文化是特指与创新实践相关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形态,它是以创新价值观为核心,包括主题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和环境创新文化三个层次的内涵。

综上几种理论,创新文化虽然有多种理解模式,但其核心内容是不变的,即追求变革,崇尚创新的价值观、制度规范与人文精神。创新文化是一种产生于创新实践,又服务于创新实践的文化,是以追求变革、崇尚创新为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多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具体而言,这个“总和”又包括了创新制度文化、创新环境文化和创新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三、基于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特点的创新文化建设

基于航空型号研制项目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时效性强、历时周期长等特点,并结合从事航空科研项目的知识性员工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需求层次偏高、专业能力强、追求创新意识强等特点,创新文化的建设可以从创新制度文化、创新环境文化和创新精神文化三方面循序渐进的建设:

1.创新制度文化建设

创新制度文化既是人的意识与观念形成的反映,又是由一定的物的形式所构成,是塑造创新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航空工业创新制度文化是构建航空产业创新文化中相对“硬件”的部分,是同科研人员的生产、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包括航空型号研制管理制度的创新、科研人员参与制度创新、市场导向体制的创新、创新方法、考核奖惩制度的创新、风险应对体制创新、工艺操作规程的创新以及科研人员日常行为规范的创新等。航空工业的制度文化在初期一定程度上对科研人员的约束和鼓励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制度上的鼓励创新,才可能导致科研人员在“意识层面”的创新模式,进而为培养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做基础。

2.创新环境文化建设

航空型号研制的环境文化有两层含义,既包含有形的环境,即航空企业的建筑、生产环境、办公环境、员工餐饮娱乐环境等,又包含无形的环境,主要有企航空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航空企业的员工精神面貌、航空企业的价值导向以及航空企业的经营风格、教育培训宣传等等。创新环境文化,就是基于航空企业有形的环境和无形的环境之上的创新文化体系,相对于创新制度文化而言,航空企业的创新环境文化则是从“软件”方面培养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在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过程中,创新制度文化与创新环境文化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对于从事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科研知识性员工,具有非常显著的激励作用。

3.创新精神文化建设

创新精神文化在航空工业整个创新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航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主要包括航空企业创新思想、航空企业创新价值观、航空企业创新风貌以及开拓创新精神等。航空企业创新精神文化是构建航空工业创新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在航空企业创新文化体系中具有核心价值,同时,航空企业创新精神文化又会反过来不断指导航空企业制度文化和航空企业环境文化的改革创新,三种创新文化会不断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如果从人的意识层面来考虑,创新制度文化和创新环境文化的作用就是不断改变人们的注意,进而控制人的意识,使科研人员在“意识层面”建设创新精神文化,进而逐步深化,在“潜意识层面”建设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文化,随着创新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科研人员自身觉悟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高,就有可能从“潜意识层面”的创新精神文化逐步发展到“超意识层面”的创新精神文化,达到创新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和最理想模式(关于意识层面的具体演变过程详见下述第4部分)。

四、从事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科研人才意识演变过程推论

人的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也称无意识)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指人的心理主要由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组成。意识是一个包含多种概念的集合名词,普通心理学上的定义是:指人类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身的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综合察觉。潜意识是指受意识的压抑,潜藏在意识层之下的情感、欲望和恐惧等经验,平时不被人所觉知。精神分析论认为,潜意识的本能欲望虽被压抑,但会通过其他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而超意识是指人类对自身或外在环境变化无知觉的现象。

一般而言,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三者中,超意识是我们无法感知的,我们可以感知的只有意识和潜意识,但人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意识,而不能控制潜意识。弗洛伊德曾将人的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而冰山最下面的根基之处,则就是所谓的超意识。人的言行举止中,只有少部分是靠意识来控制的,其他大部分是由潜意识所主宰的。

意识的内容是我们平时可以直接意识到的东西,例如感受、念头、情绪、欲望、意象、冲动、记忆、期待、计划等等,总之是随着我们知觉焦点的改变,内涵也不断变化着。潜意识聚集了人类数百万年来的遗传基因层次的信息,它囊括了人类生存最重要的本能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与宇宙法则,即人类过去所得到的所有最好的生存情报,都蕴藏在潜意识里,因此只要懂得开发这股与生俱来的能力,几乎没有实现不了的愿望。而潜意识的最高层就是超意识,当一个作家埋首疾书,灵感源源不绝,佳句连篇,字字珠玑,事后,连自己都很惊讶:“我怎么能写得这么好?简直如有神助。”这时,我们可以说,在那当下他接通了超意识,达到平常状态下所不能臻至的境地。

对于航空型号研制项目中的创新文化,我们可以在一开始有意的改变科研人员的注意和知觉焦点,进而控制科研人员的意识,让创新文化进入科研人员的意识层面;然后通过创新制度文化和创新环境文化的作用,使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不断改变科研人员的注意和知觉焦点,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之中,就会将意识层面的创新文化转移到潜意识层面的创新文化,这时,科研人员的创新潜意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主宰自身的行为举止,使创新不断融入到航空企业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时的创新将不再需要航空企业管理层作口头的号召和一些简单体制的鼓励,而变成科研人员一种自发的行为,而且科研人员会在工作的创新之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如果潜意识层面的创新文化继续深化,就会最终进入科研人员的超意识状态,这就会出现所谓的“灵感”、“奇迹”等诸多意想不到的现象发生,科研人员的创意想法和创意产品将进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穷无尽的境界之中,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日臻完美的最佳理想阶段,将不再是被动的在国际竞争的“红海”领域中苦苦挣扎,而逐渐在新开发的一个又一个“蓝海”领域中创造最大的航空产业价值和综合社会价值。

五、总结

航空工业不仅是一项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产业,更是影响到国家稳定与安全、国际地位变化与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产业。面对日益激烈的来自国际航空产业方面的挑战,我国的航空产业发展不仅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攻关与突破,更要在技术优先的同时注重创新文化的建设及创新人才的培养。针对航空型号研制项目中的特点,分别从创新制度文化建设、创新环境文化建设及创新精神文化建设三方面逐步深入的进行分析,并以从事航空科研项目的人才为根本,分别从意识层面、潜意识层面及超意识层面进行逐层分析与指导,对航空型号研制项目中创新文化的建设进行了较为详细和具体的分析,以期对我国的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的发展有所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日韦.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陕西:西北工业大学,2006.

[2]王立文,邓鹏,杜端甫. 我国航空项目管理的演变与发展[J].中国(首届)项目管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2.

[3]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阮长江,郭云涛. 航空型号研制项目管理初探[J].管理工程学报(增刊),2001(1).

[5]J.A.Schumpeter."The Proces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in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London: George Allen & Unvin,1942.

[6]路甬祥.学习理论,认清形势,把知识创新工程工作抓实抓好[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6).

[7]叶育登,方立明,奚从清.试论创新文化及其主导范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8]金吾伦.创新文化及其内涵[N].光明日报,2004(3).

[9]郭传杰.深化创新文化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