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

档案学教育论文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成人教育包括的形式非常多,例如夜大、函授、电大等,档案的内容包括学籍卡、录取表、在校学生名册登记、成绩单、学籍材料、毕业证书等。成人教育学籍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学制发展比较晚,但是办学形式多样,这是与普通全日制高校的区别。成人教育的生源构成比较杂乱,在学籍统一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个别机构对于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不够重视,在相关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确立方面也不够健全,导致当下的学籍档案管理存在很多问题。成人教学的学籍档案是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考察、记录、综合评定的根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无论在日后的择业、学历证明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学生的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十分关键。

二、成人教育学籍管理存在问题

1.学籍档案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发展成人教育,当时的社会发展不健全,成人教育的体系并不完善,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专业设置水平都比较低,对于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也不够重视,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档案类型没有进行系统的管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档案管理的经费不足,积压的材料过多,档案部门没有及时整理学生的档案材料,甚至导致材料的丢失,这都为日后的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影响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只有提高对于档案管理的认识,才能鼓励工作人员更好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2.档案管理者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者的工作内容比较繁杂,加上档案材料的不断累积,档案管理者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业务水平较差的管理者,在档案整理过程中,出现文件材料的归档混乱的情况,导致学生的档案中缺少一些重要的材料,这都为学生在择业、学历证明以及出国材料准备中个,带来很多困难。学籍档案的内容较多,如果分类不合理,很容易导致材料的丢失、杂乱,不利于后期的整理,这些都与学籍档案管理者的业务水平紧密相关。

三、优化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措施分析

1.强化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的意识

优化成人教育学籍管理,首先要重视学籍档案管理,强化从业人员的管理意识。尽管成人教育的档案相比于普通高校而言,利用率比较低,但是管理者也要充分重视档案整理工作,对于材料、文件、组卷合理分类,按照一定的规格统一管理。如果在档案上出现信息的错误,直接影响全校的档案材料的准确性,不利于成人教育档案的自身参考价值。因此,要通过多种宣传形式,提高管理者的意识,使其认识到学籍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职责,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高效。

2.提高学籍档案管理者的业务水平

在一些学校内部,档案管理人员主要为兼职的形式,缺少专业性,导致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管理质量也千差万别。因此,成人教育的学籍档案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学校可是开展相关的业务培训,特别是对于档案的整理、归类、归档方面,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职业素质,进而优化档案管理内容。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研讨会、座谈会,对于档案工作进行共同探讨。当今我国已经逐步进入信息化社会,各个领域都朝向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因此也要重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对于管理者进行计算机的培训,提高管理的效率。

四、结束语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成教学生不限年龄、性别、学历等,学习形式多样,能满足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的需求。成教的本质特征是由其教育的对象“成人”决定的,学生主要来自在职工作人员,教育过程中容易受工作、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故成教学生档案具人显著的特点:

1.1数量庞大。

首先,成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普通全日制教育的一种完善和补充,在于扩大教育机会,提高国民素质,实施终身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提高了,很多学员在完成正规的、普通教育之后,仍需要继续接受教育以提高素质及能力,直至终生;其次,有部分学员为了文凭学历、晋升职务、评定职称等;再次,成人高校扩招政策的陆续出台,办学方式的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市场化,也是成教学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

1.2来源分散。

不同普通教育,成教为社会组织、全民参加。成教学历有四种主要形式,分别是成人高考(学习形式有脱产、函授、夜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广播电视大学(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网络教育)。成人高校多办学点并存的办学模式,使得学生来源和分布分散,使学生学籍档案形成的时间规律性不强,来源不一,导致学籍资料的产生和形成比较分散。

1.3异动频繁。

成教招生对象主要是已经走上工作、生产岗位人员,对他们所不具备的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文化知识、专业技术和实际能力的教育。成教学生大多数容易受家庭、工作、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转学、转点、转专业、休学、退学等异动情况,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故学籍流动性特别大,学籍异动频繁等特点,更加凸显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2成教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成人高校联合办学点多,学生数量大且来源分散,特别是异动频繁待特点,给管理工作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目前管理人员素质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对教学点管理不够规范,管理手段基于过去,管理效益、效率低,主要表现在:

2.1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成教档案管理人员结构失调,具备高学历的少,具备档案专业背景的少,掌握全面的档案理论的少。档案管理中普遍存在因循守旧、满于现状,管理水平低下,缺乏创新意识等通病。缺少既掌握现代管理思想,具备坚实档案专业理论基础和高超专业技能,又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并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人才。

2.2管理不够规范。

成人高校因校外多教学点并存,往往存在管理不够规范的现象。管理思想难以统一,成一种无形的隔阂,工作难以形成默契。虽然高校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例如:《成教档案管理办法》、《文件材料的收集与归档办法》、《档案保管制度》等,但管理制度能够在每个教学点真正执行的不多。一些档案管理工作流程在教学点能真正全面运用的不多。

2.3管理手段滞后。

存在许多成人高校档案管理依然停留在起步阶段,使用传统的人工管理,管理方式落后,或采用单机版进行计算机辅助管理,缺乏统一规划,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差,数字化程度低,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工作效率低。或是采用基于单一的C/S(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应用较小的局域网络环境,与其它用户交互能力差、可扩展性差,不容易进行系统升级,维护困难等。

3加强成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针对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加强档案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各方面全面提高。各教学点管理制度、管理流程规范化。创新管理技术,管理过程实现高效率、高效益。

3.1提高管理队伍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科学的创新精神。热爱本职工作,坚持原则,有高度的责任感。优化档案管理人员的结构,引进档案学、计算机专业的专业人员,或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通过学历进修,定期进行新知识和新技术专题培训,保证每一个岗位角色都具备与其岗位工作职责相适应的能力素质。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深入研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

3.2规范化管理。

管理规章制度的内容都必须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广泛讨论达成共识基础上,以共同约定的形式形成。增加面对面交流,通过每学期召开一次联合教学点的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会议,对教学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供给高校与教学点间一个交流的平台。明确每一个岗位角色所要承担工作的内容、质量要求,以及所能支配的资源,使之按照既定要求和标准,对所授予获得支配、使用权的资源的配置方式进行选择,行使决策权力,并承担相应决策的责任。确定每一个岗位角色所要完成的工作的具体承担方法和程序,使各项工作流程能一一落到实处。

3.3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学校档案中,真实地记载了学校教学设备和设施的建设和采购信息,一旦出现设备和设施的故障,可以通过档案进行查询,为维修和养护奠定基础。同时,为日后学校的扩建和改建等提供参考价值。

2职业教育学校档案管理的现状

2.1学校的重视力度不够

我国档案管理的起步较晚而且发展的速度较慢,导致学校的高层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力度不太够,经费和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材料不齐全或者无法完整的采集材料等现象发生。相关的部门未能及时上交资料,导致许多重要的资料流失;同事,由于经费的不足,导致管理设施较为落后且不齐全,无法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2.2管理设施和制度不完善

学校档案中大多是纸质的文件,因此对于管理的设施要求非常苛刻,通风、防潮、防霉和防火等条件都必须达到标准,一旦出现事故,将导致档案的全部流失和损坏;同时,我国职业教育学校,没有建立统一和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导致,导致档案管理水平较为落后,无法为学校管理水平的发展提供帮助。

2.3管理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达标

职业学校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不达标,严重地制约了档案管理水平的发展。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由其他部门人员兼职,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导致档案管理的水平较低,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对档案的管理和分类等各不相同,难以满足现代化档案管理的水平标准。同时,由于学校拨给的经费不足,档案管理人员的数量始终无法满足标准,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3加强职业教育学校档案管理的措施

档案是学校的宝贵资源,是维持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水平,主要方法包括:

①学校高层管理人员应当将档案管理纳入学校的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的员工;

②学校应当安排专门的人员对档案室进行管理和打扫,所有的人员应当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流程和职责;

③将学校档案管理水平作为相关部门的考核和评判内容;

④学校应当定期组织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素质。

3.2制定科学和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制定科学和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是保障档案管理有条不紊发展的前提,主要方法包括:

①设立独立的档案管理室,严格按照防火、通风、防潮和防霉的条件进行打扫和布置,配齐管理设施和设备,确保管理水平达标;

②建立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每位管理人员的职责,以却把责任到人,出现突发事件时,可以第一时间进行预后的管理。

3.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主要方法包括:

①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和培训,加强管理人员学习的能力,规范档案管理的水平;

②对于出现重大管理事故的员工,进行停岗培训,直到操作水平达标后方可上岗工作等。

3.4使用现代化的管理系统

学校应当配有现代化的管理系统,为档案管理的长期发展提供基础,主要措施包括:

①使用信息化的管理操作系统,全面和科学地对档案进行保存和分类,能够快速地查询档案信息;

②配有完善的打印机、计算机等各项信息化设备,保障档案的快速录入和管理等。

4结论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是强化内部平台建设与市教育局和各中小学保持联系,建立工作机制;与教育局联合制定《慈溪市档案局(馆)慈溪市教育局创建全国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工作方案》、《关于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活动方案》等,按照方案要求逐一对照,落实责任科室和活动细则。二是到其他单位考察学习创建工作的先进经验。通过考察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进一步细化活动方案。三是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一方面,在本市范围内招募讲解员志愿者,安排讲解员赴周边部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另一方面,邀请专家对讲解员开展培训,有效提升讲解员的讲解技能和综合素质。四是提高安全责任意识,改善参观环境,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指派专人负责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馆内消防安全规章制度;针对中小学生加强安全与组织纪律方面的教育,针对馆内工作人员强化消防安全教育。在此基础上,市档案馆为每位来馆参与活动的学校师生及普通市民购买了市民公众责任险种,体现了周到的服务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二、吸纳社会力量,完善展馆布置

为提升学生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市档案馆举办了《中国梦想•美丽慈溪图片展》、《慈溪市档案馆老照片展》和《浙江中立越窑秘色瓷研究所闻长庆、闻果立捐赠作品及青瓷图片展》。《中国梦想•美丽慈溪图片展》分“创造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环境之美、心灵之美”五个展区,生动反映了全市各个领域的创新发展、文化成果、人民生活状况、生态环境以及慈溪人的美德、情操、精神等。《慈溪市档案馆老照片展》主要展出50幅收录在档案馆的自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间的老照片,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婚俗等方面。《青瓷展》展出青瓷作品图片50幅、珍贵实物10件、仿真实物4件。在布展中,市档案馆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中国梦想•美丽慈溪图片展》30%的图片由市摄影家协会提供,展出的书画作品由本土艺术家提供;《青瓷展》所用图片和展品均由闻长庆、闻果立父子提供或捐赠;《慈溪市档案馆老照片展》的素材来自市档案馆征集的照片。这些展览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社会参与广泛,受到各方广泛好评。

三、重视互动参与,组织学生走进档案馆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档案 高等教育 中外 对比

中国的档案教育是世界上体系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为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档案教育迅速发展,整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但是,在生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就业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比国外先进的经验,分析我国档案教育存在的差距,并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我国档案专业教育的健康、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档案教育的关注度较高,文献关注的热点是档案专业培养体系、目标、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金波等在《新世纪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1]中回顾了我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历史,分析了其现状、成绩、档案学专业人才培训体系改革等,同时对新世纪档案学本科专业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杨安莲(2002)在《美国档案高等教育大纲及其借鉴意义》[2]中介绍了《大纲》制定的背景、制定的目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对我国档案教育的启示:(1)发展多层次的档案教育结构;(2)巩固档案专业基础知识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3)确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吴品才的《中美档案高等教学计划比较研究》[3]从中美档案高等教学计划的最新内容入手,分析了二者的共同点和差异,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杨道玲在《中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之比较》[4]中比较了中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四个方面,并提出了对我国未来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思考。黄霄羽的《中英档案教育比较》[5]分析了中英在档案教育发展速度与教育规模、教学内容、教师构成方面的不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邓君在《中英档案教育比较》[6]中比较了中英两国在档案教育的历史、结构、课程设置上的不同之处。这些文献均从中美或者中英两国档案高等教育的不同入手,分析差异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我们可以看出,在国内的文献中进行中美比较的文献较多,进行中英比较的较少,并且,比较的广度与深度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其他关于中外档案教育比较的文献有:张关雄的《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7]、李财富的《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8]、湘蓉的《中外高等院校开办档案专业教育概述》[9]、王宇晖的《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10]、冯立华的《浅谈各国档案学校教育》[11]、杜娟的《中美档案教育比较》[12]、黄宵羽的《透视典型:中美档案高等教育比较及其启示》[13]等。这些文献对中美英三国档案教育的比较提供了一定的文献支持,但是,对中美英三国档案教育的系统全面比较的文献较少。

二、情况

笔者以“档案教育”为关键词,“中美、中英、中外对比”为主题,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统计与本项目相关论文及文献的研究数目。

表1 研究论文检索情况

备注:1.单位为“篇” 2.检索日期为2012年10月5日

从图表中不难看出,从1994年至2011年这18中,档案教育中的中外对比的论文,在数量上有了飞速的增加,每年的增长量也平稳的上升。国内学者在这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开展的世纪之交,以介绍国外优秀经验为手段,以改善我国国内档案教育体系为目的,在国内外档案教育研究对比中,丰富了我国档案教育的理论体系。

档案教育是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本国的档案教育事业。美国的档案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1934年,美国国家档案馆成立后,档案工作者的系统培训问题开始被认真提出并受到广泛关注。1936年美国档案工作协会成立后的第一项活动即设立档案教育委员会,大大推动了档案教育工作的正式开展。英国的档案教育最早开始于伦敦大学。1919年伦敦大学创建了图书馆档案情报学研究生院,但当时只是图书馆学院,1947年,在詹金逊的积极努力下,学院设立了档案学专业,英国最早的档案学教育机构至此诞生。我国具近代意义的档案教育则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美、英三国的档案教育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不同的社会因素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如,中外的档案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都有信息化的色彩,受信息技术的影响,并都注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中外档案教学中的师资队伍、办学主体,以及理论课和实践课的重视角度都不尽相同。中国档案学可以而且应该借鉴外国档案学研究中成熟的理论和档案工作中先进的经验,但这种借鉴是基于对我国档案学形成特殊的历史背景的深刻认识的借鉴,而不是“人云亦云”,或是强求中外档案学研究的整齐划一,当然更不是趋向同一。

参考文献

[1] 金波.丁华东等.新世纪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6

[2] 杨安莲.美国档案高等教育大纲及其借鉴意义[J].档案与建设,2001(11)

[3] 吴品才.中美档案高等教学计划比较研究[J].载档案学通讯,2003(3)

[4] 杨道玲.中美档案学研究生教育之比较[J].档案与建设,2003(10)

[5] 黄霄羽.中英档案教育比较[J].兰台世界,1994(7)

[6] 邓君.中英档案教育比较[J].兰台世界,2001(6)

[7] 张关雄.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J].档案时空,1997(2)

[8] 李财富.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J].档案,1997(3)

[9] 湘蓉.中外高等院校开办档案专业教育概述[J].档案,2000(2)

[10] 王宇晖.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J].北京档案,2000(7)

[11] 冯立华.浅谈各国档案学校教育.档案学研究,2002(5)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档案事业 档案教育 教育对比 人才培养

档案事业随社会进步也在不断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得档案数量、层次和载体都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档案资源日渐成为一种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的知识资源,且越来越被更多领域重视,档案的管理人才也成为能够驾驭档案资源的重要因素。档案人才要充分发挥开发和管理档案资源价值的作用,结合现代档案管理的要求,对档案进行不同内容和多种形式的管理活动,因此档案教育事业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培育富有综合能力的档案专业人才。

一、档案属性、作用以及价值分析

档案的属性有二,即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档案的基本属性包括历史记录性、客观记录归档性、非现行性、历史再现性、以备查考性等。一般属性包括了信息性、知识性、文化性、资产属性、价指属性、商品性等在内的6个属性。档案的属性分析,可以从本质层面了解档案存在的意义,为档案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学科形象定位。陈作明的《论档案》一文中提到了档案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弄清楚研究的基本对象,否则就会误入歧途,迷失方向。这也是档案教育的基点,为档案教育事业定下了发展方向和教育领域,同时也决定了档案教育者的价值取向,也为档案教育事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学科框架。

档案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是机关工作的查考凭据、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和基础、宣传教育的素材,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权益的法律依据和政治斗争的武器。档案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是档案作用的体现。

档案是人类脑外记忆的延伸和保存,档案是实践活动原始的记忆载体。档案凭证作用的发挥有以下几个要素:存储、原载、公认。由于档案是真实的历史记录,这三个条件档案都具备,因此具有凭证和依据作用。这里提出了档案具有工具效用和信息效用的两方面价值。

档案是驱动智力资源发展的知识平台。档案可以通过记载个人、组织、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从档案反映的信息情况总结活动得失、事物发展规律等。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感性、理性认识和所积累的事实、数据、经验、科技成果信息会被完整地记录在各种档案中,成为可靠的信息资源库和知识平台。通过一定的技术和人力开发上升为智力资源,发挥档案的工具效用。

档案还是权威信息传递和记载的媒介。档案记录是源自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并非事后编写,所以传承的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信息传承决定了档案的保留与取舍的基本原则,决定了档案作用范围的逐渐扩大和保密范围的逐渐减少,决定了档案行政作用的弱化和科学作用的强化,也决定了档案的作用要与一定的社会环境相联系并受其利用水平、发展水平、档案意识和档案管理水平。

从档案的作用看出,档案教育工作应该将提高档案人才的工作能力、各方面的知识素养、政治敏感性、科学严谨性、信息技术操控能力、档案意识等方面作为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档案价值的发挥需要配合具有一定能力的档案人才,遵循档案价值实现的规律,只有把个人能力与规律结合,才能发挥档案的作用实现档案价值。

二、档案的特点及其价值

(一)我国档案教育概况

中国档案学形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比欧美晚了近一个世纪。我国的档案教育由四部分组成: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在职继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档案高等教育是我国档案教育的核心部分。我国的档案高等教育是培养中高级档案研究人才、档案管理人才、信息开发人才以及档案事业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由于中国档案专业最初是作为历史学的辅助专业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当前从档案的使用目的看我们的档案教育更多的强调人才需要兼备历史、哲学、文学等理论性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提供和保存档案。所以我国的档案教育还应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其成为积极的学习者。

(二)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档案教育的对比分析

1. 档案学形成背景不同

国外最早的确立档案馆名称和地位的是法国的《国家档案馆条例》,这标志着档案馆的具体工作和主要作用。《穑月七日档案法令》又规定了,中央国家档案馆除了收藏档案外,必须对各地区档案馆实行指导和监督,这是集中统一管理思想的最初体现。我国则是借鉴西方行政效率理论的基础上,对当时国民政府的组织、人员、财务、施政程序以及资料等各项行政业务进行改革。自法国建立档案馆后,欧美其他国家也随之建立了自己的档案馆,档案学也就随之诞生,他们的研究起点是根据当时的档案馆工作实践进行研究,以档案整理和分类为档案研究的重点。我国的档案学研究是从满足档案室的行政要求开始的,多以介绍和归纳档案工作的经验为重点。由于在思想和发展速度以及使用要求上的差距,国外档案的开放性要好于我国。欧美档案被视为公共财富,档案服务则是面向学术性研究和公众群体。档案开放原则促使了欧美档案学关注档案为公众服务的研究课题。我国的档案主要是服务于企事业机关单位,多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而进行管理,行政色彩较为浓厚。欧美档案学的发展受到了来自古典档案学和图书馆学的影响。我国的档案学理论来自古代文献和古代档案,另外也借鉴了国外的档案学理论。

2. 档案学环境对比

我国的档案教育工作集中于高校,我国的档案学研究生教育从中国人民大学开始,相继有众多院校参与到了档案教育事业上来。全国共有10余所高校的图书情报学院或历史系开设了档案专业研究生课程,另外也有部分档案学研究团体开设研究生课程,但档案学研究生教育主要还是在大学。美国的档案学设有独立的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点,只是作为历史学或图书情报学研究生学位下设的一个研究方向。

由于国外档案馆实践活动丰富,也为档案学教育提供了优秀的素材,国外档案教育呈现形象化、生动化、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我国的档案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讲究学术氛围,体现学术素养,理论意识强烈,实践能力相对较为薄弱,学生接受知识主要来自课上所学。

3. 师资力量比较

欧美的档案学教师多由所在地档案部门的高级专业人士兼任,为具有丰富实践能力和经验的档案工作者,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俱佳,从事档案教学,能够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具体,有助于档案理论和实践的更好融合。他们的直接传授档案工作知识能够更快、更形象的让学生了解和明白档案工作。我国的档案学教师的理论能力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但这种拘泥于理论研究的情况正在改变。

4. 档案教育结果对比

我国档案学研究生就业去向主要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主要为档案管理、图书管理、地区信息资源管理、企业信息管理和文秘五大类。其中,档案管理和文秘这两类传统职业占的比重较大,但部分具有高学历的学生毕业后进高校任教。但是欧美档案学研究生就业方向主要为档案管理、文件管理、手稿管理、图书馆特藏管理及信息管理等。

5. 档案学教育的理性意识分析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档案意识是基于实践观的实用主义教育方针,即人才是为了档案事业发展而进行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兼具相关知识教育。关注现实、保持与实际部门间的联系和正确的工作态度是欧美等国家教育的宗旨。我国强调个人知识能力的培养,将更多的知识背景与档案教育联系起来,实现多知识面的学术性人才培养方针。从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上看,欧美等国家的档案教育涉及档案学课程和图书馆学课程以及辅的教学课程,包括书籍书目的保护和修复,口述史、文件管理等。强调平时实践能力的提高。我国的档案学教育内容以文史类为主,随信息技术的进步有设计了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强调文化素质和知识积累。

三、我国档案学教育意义

从对档案的价值和作用的分析中看出,档案形成和存在的过程是对实际事实情况的记录,具有一定的信息量。利用科学方法对信息的记载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聚合及促进知识、智力资源的形成。档案学教育就是要培养适合各种档案工作需求的人才。一个档案学人才要具备档案意识和能力,体现在理论创新和实践能力上。他们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驾驭档案以及由档案生成的各种信息资源甚至是知识的基本要求,也是档案发挥作用,实现档案价值的人才保障。档案人才能够胜任各种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并且在接受档案教育后对档案的价值和作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精神意识上对档案和档案工作有良好的认识,从自身出发影响档案界和非档案界的相关人员。

四、对我国档案教育事业的深层思考

在内容上看,档案是原始性记载内容的体现,在实践发展上看,档案是反映个人、组织或国家历史发展变化的凭证。档案管理是需要视社会而变,视需求而变。档案教育工作也是这样。我们不能培养不适合档案发展的人才,也不能忽视档案全面性工作的需求。档案教育是技术培养、实践能力培养还是精神意识培养,需要根据需求而定。但要遵循得失,档案的核心属性以及价值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动力,档案人才是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可以优化档案人才结构和人才资源配置,根据档案人才需求培养具有针对性的档案人才也是档案教育事业的出发点。档案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除了根据需求以外,还有在理论创新和理论教育层次培养具有奉献精神的教育者,在档案教育领域实现档案基本知识的传授,让大多数人在档案意识上有清醒的认识。

档案教育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

①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是验证理论的途径。理论同时可以实现对人的档案精神意识的培养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在广义范围来说,提高了档案意识更方便开展档案工作。

②档案教育要对外交流。秉承国外发达国家档案工作上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参与档案教育领域的国际会议。

③档案教育不能脱离我国国情和档案需求。

④档案事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遵循档案事业发展规律是开展档案教育的前提。

⑤档案人才培养是有目标的。实现档案价值和发挥档案作用是人才教育的动力和目的。

⑥档案教育有动态性、目的性的特点。

⑦档案教育还要达到提升个人档案价值观的目的。

⑧档案教育应当培养各领域的富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为各自领域内的档案工作提供服务,提高和培养综合素质的档案人才。

⑨要具备国家法律和法规常识。

档案教育事业是我国开展和维持档案事业的基本要素之一,档案教育离不开各方的支持与合作。档案人才培养离不开档案教育,同时档案教育是保证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档案事业培养优秀人才是档案教育事业的目标。提高档案人才的档案意识是档案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档案教育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事业的建设需要发展档案教育,培养档案专业人才,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陈作明. 论档案[J]. 档案学研究,2000(3):6-11.

[2]丁华东. 档案属性、理论建构与学科形象[J]. 北京档案,2008(12):18-21.

[3]饶圆. 中国与欧美档案学生成背景的对比分析[J]. 档案学研究,2007(5):50-53.

[4]饶圆,朱慧涛. 中美档案教育若干问题比较研究[J]. 宿州师专学报,2004(3):110-112.

[5]麻新纯,邱玉兰. 中美档案教育之比较研究[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11):197-200.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档案学高等教育;中国;加拿大;比较研究;武汉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1引言

档案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选取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作为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两个典型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加在档案学高等教育方面的异同与优劣,使我国档案高校明确自身优缺点,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的档案管理特种教席,为我国档案学教育之滥觞。目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在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教育层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国档案学教育的前列,是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极佳典型。196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院;1981年,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开始招收档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开了整个北美地区档案专业硕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图书馆学院正式更名为“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目前,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种类丰富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项目,包括档案学硕士、档案学硕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哲学博士(档案学方向)等,且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进修教育,成为北美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ischools联盟第31位成员,这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机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因此,二者在档案专业成立的背景、现实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比较

2.1培养层次。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培养层次分为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三个层次。2003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建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档案学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可能由于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相对狭窄。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的档案学人才培养层次起点较高,从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层次。学院招收所有正规大学任意学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档案专业学习,但学生成绩在本科期间至少在“b+”以上,同时,还招收外籍学生,为国外培养档案人才。

通过比较,我们可发现,两个学院在培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其中,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档案机构数量众多,且社会整体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起点高,且可为国外培养专业人才,与加拿大总体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2.2培养目标。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在不同培养层次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敦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硕士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计划、实施和提升档案馆保存、组织和有效利用社会记录信息的能力”,注重对档案从业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在博士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丰富档案专业核心知识,通过研究创新贡献于信息学领域及其学科的发展”,意在提升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通过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国虽然都认为档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层次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我国则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来贯彻这一专业教育理念。

2.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反映档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了两个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进行分析,课程设置详情见下表。

武汉大学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设置了《电子政务原理与应用》、《数字档案馆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学院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包括:档案学理论与应用;电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应修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10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至少2门),其余为选修学分。

自1981年设置档案学课程以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紧密结合本国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学院要求学生应完成48学分的课程,其中,24分为核心课程,24分为选修课程,以及一些0学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等,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中加两国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而加拿大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是否写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设置

通过两个学院硕士课程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学院课程设置,均具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汉大学设置了许多与政务信息相关的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则设置了图书馆学相关课程。

2.4师资队伍。根据相关统计结果,近年来,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改善:从职称结构上来看,2000年至2008年,全国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档案学专业教师数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长约61.5%;从学历结构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档案学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长近4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经调研,目前,档案系共有教师10名,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还拥有26位兼职教师,共29人拥有蹲士学位,占师资队伍的76%以上。兼职教师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资队伍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师的国籍构成多样化,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国文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

3启示

我国档案学教育具有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档案人才,这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进行一定的改革。

3.1在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化的前提下,分类型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在1982年和2004年,分别开展了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并根据得出的结果指导档案研究生教育和档案就业工作的开展,使美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取得r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为世界范围内档案学教育的典范。而我国与加拿大都没有档案工作机构为高校档案学教育进行类似的实际调研,并指导其制定培养目标,这是两国档案学教育的共同缺陷。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分为本、硕、博三个层次,其中,本科教育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硕士、博士阶段均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本科毕业后希望直接从事档案工作的学生,增加其专业技能性课程的比重,并为学生积极提供实习机会;而对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后期,就要注重他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开设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生大都处于导师助手的位置,在导师确定的研究课题下,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具备“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不符合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制约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瓶颈。

3.2课程设置在坚持特色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学科的内容。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档案学课程体系中,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浓厚的“档案”特色,如,设置了《档案古文书学》、《档案文献管理与著录》等课程。由于其档案学专业是由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建立而成,因此,课程和培养项目的设置还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该校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档案、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文档一体化、图书与档案管理一体化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档案学学科指导委员会提出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档案学高等教育要真正达到此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学到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打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隔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也大都依托历史学或图书馆学建立起来,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学科发展的独立性,我们过多地关注削弱甚至消除与历史学、图书馆学有关课程,今后,我们应该适当增加这些相关课程的内容,达到“厚基础”的人才要求。此外,为了适应学科、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如英语、计算机能力。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特别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时,要着重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档案学高等教育;中国;加拿大;比较研究;武汉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1引言

档案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选取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作为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两个典型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加在档案学高等教育方面的异同与优劣,使我国档案高校明确自身优缺点,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的档案管理特种教席,为我国档案学教育之滥觞。目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在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教育层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国档案学教育的前列,是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极佳典型。196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院;1981年,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开始招收档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开了整个北美地区档案专业硕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图书馆学院正式更名为“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目前,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种类丰富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项目,包括档案学硕士、档案学硕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哲学博士(档案学方向)等,且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进修教育,成为北美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ischools联盟第31位成员,这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机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因此,二者在档案专业成立的背景、现实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比较

2.1培养层次。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培养层次分为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三个层次。2003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建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档案学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可能由于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相对狭窄。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的档案学人才培养层次起点较高,从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层次。学院招收所有正规大学任意学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档案专业学习,但学生成绩在本科期间至少在“b+”以上,同时,还招收外籍学生,为国外培养档案人才。

通过比较,我们可发现,两个学院在培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其中,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档案机构数量众多,且社会整体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起点高,且可为国外培养专业人才,与加拿大总体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2.2培养目标。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在不同培养层次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敦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硕士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计划、实施和提升档案馆保存、组织和有效利用社会记录信息的能力”,注重对档案从业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在博士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丰富档案专业核心知识,通过研究创新贡献于信息学领域及其学科的发展”,意在提升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通过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国虽然都认为档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层次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我国则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来贯彻这一专业教育理念。

2.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反映档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了两个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进行分析,课程设置详情见下表。

武汉大学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设置了《电子政务原理与应用》、《数字档案馆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学院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包括:档案学理论与应用;电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应修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10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至少2门),其余为选修学分。

自1981年设置档案学课程以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紧密结合本国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学院要求学生应完成48学分的课程,其中,24分为核心课程,24分为选修课程,以及一些0学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等,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中加两国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而加拿大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是否写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设置

通过两个学院硕士课程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学院课程设置,均具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汉大学设置了许多与政务信息相关的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则设置了图书馆学相关课程。

2.4师资队伍。根据相关统计结果,近年来,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改善:从职称结构上来看,2000年至2008年,全国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档案学专业教师数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长约61.5%;从学历结构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档案学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长近4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经调研,目前,档案系共有教师10名,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还拥有26位兼职教师,共29人拥有蹲士学位,占师资队伍的76%以上。兼职教师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资队伍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师的国籍构成多样化,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国文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

3启示

我国档案学教育具有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档案人才,这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进行一定的改革。

3.1在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化的前提下,分类型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在1982年和2004年,分别开展了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并根据得出的结果指导档案研究生教育和档案就业工作的开展,使美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取得r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为世界范围内档案学教育的典范。而我国与加拿大都没有档案工作机构为高校档案学教育进行类似的实际调研,并指导其制定培养目标,这是两国档案学教育的共同缺陷。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分为本、硕、博三个层次,其中,本科教育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硕士、博士阶段均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本科毕业后希望直接从事档案工作的学生,增加其专业技能性课程的比重,并为学生积极提供实习机会;而对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后期,就要注重他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开设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生大都处于导师助手的位置,在导师确定的研究课题下,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具备“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不符合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制约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瓶颈。

3.2课程设置在坚持特色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学科的内容。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档案学课程体系中,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浓厚的“档案”特色,如,设置了《档案古文书学》、《档案文献管理与著录》等课程。由于其档案学专业是由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建立而成,因此,课程和培养项目的设置还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该校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档案、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文档一体化、图书与档案管理一体化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档案学学科指导委员会提出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要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档案学高等教育要真正达到此目标,必须在保证学生学到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打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隔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也大都依托历史学或图书馆学建立起来,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学科发展的独立性,我们过多地关注削弱甚至消除与历史学、图书馆学有关课程,今后,我们应该适当增加这些相关课程的内容,达到“厚基础”的人才要求。此外,为了适应学科、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如英语、计算机能力。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以计算机网络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特别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时,要着重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档案馆教育资源开发利用

档案作为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真实生动地反映着整个社会的历史记忆,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相比其他的教育资源,档案能够为用户提供第一手的信息。作为永久保管档案的场所,作为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也作为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档案馆有义务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主动开发自身馆藏的教育资源,为社会的教育事业服务。文章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分析了我国档案馆教育资源的开发现状,其次从开发理念、开发主体和开发形式三方面构建其创新机制。

一、我国档案馆教育资源开发的现状

(一)我国档案馆教育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现状

笔者对中国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出版时间不限),以“档案馆”并且“教育资源”为“主题”检索词进行检索。截止到2013年10月14日,统计得到检索结果34条。笔者将这34篇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档案馆的教育资源开发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承载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重要职能。一些学者探讨了档案馆开发教育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中的重要性。如田晓光在对陕西省档案馆馆藏资料《西安事变史料》的研究中,感到档案馆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迫切性,并将教育资源建设作为其重要任务之一[1]。赵弘迈主要探讨了开发教育资源作为档案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的多种途径[2]。

2.高校档案馆的教育资源开发

高校档案馆中保管的各类档案是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高校的办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学者主要论述了高校档案馆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具体开展,如周华清、施秀平[3]等。其中,周华清在两篇文章中分别论述了开发档案文化教育资源以实现高校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4],以及高校档案馆的教育资源的种类及开发利用原则和策略[5]。而有的学者则探讨了如何开发高校档案中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相关的教育资源,如胡佩[6]、许典利[7]、徐菲[8]等。还有一些学者则尝试性地论述了高校档案馆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如沈峻岭提出了高校馆系与地方馆系间教育体系共建的方式[9]。

3.介绍国外档案馆教育资源的开发状况

不少学者在论文中,主要介绍了国外档案馆的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通过借鉴国外经验,从而对我国档案馆的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有所启示。如曲春梅、王红娟介绍了英国档案馆网站的教育体系构建[10],冯雪介绍了美国档案馆网站的教育资源开发状况[11],而马仁杰、褚巍伟和边文婧则在他们共同撰写的文章中以英国、美国和新西兰的档案馆网站为案例,分析了网站中教育模块的特点及启示[12]。

根据上述我国档案馆教育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现状,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论文数量不多,反映了我国档案界对档案馆教育资源开发这一问题缺乏关注。其次,研究内容的范围狭窄,主要集中在爱国主义教育、高校档案馆及国外档案馆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介绍。再次,研究内容不深入,主要介绍了一些档案馆开发教育资源的方法,没有深层次地挖掘我国档案馆的教育资源开发究竟应该如何开展。最后,对于教育资源开发的国外经验,我国的理论研究主要停留在情况介绍和经验借鉴的层面,缺乏对适用性探讨,并且几乎没有提到如何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结合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教育资源开发构想。

(二)我国档案馆教育资源开发的实践现状

笔者主要通过浏览我国省级及港澳地区的档案网站,统计这些网站开设教育资源开发功能的情况,来分析我国档案馆教育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现状。统计结果是只有上海市和香港区政府的档案网站分别开设了“学生课堂”和“教学资源库”栏目。由此可见,大多数档案馆没有真正重视开发馆藏档案中的教育资源,基本停留在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层面。因此,笔者就以这两个地区的档案网站为例,来介绍它们在教育资源开发方面的实践现状。

1.上海档案信息网的“学生课堂”

上海档案信息网的“学生课堂”栏目主要是提供了一些专题,由学生通过查找相关档案资料、参观档案展览、参加讲座甚至亲自动手制作成长档案等形式来学习该专题的内容。此外,该栏目还设有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对话窗口提交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分享学习经验。

2.香港政府档案处的“教学资源库”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档案高等教育

新中国诞生后,档案工作和档案机构的急速扩展亟需大批档案专业人才。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原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曾先后举办了档案管理专修班和训练班,均因缺乏适用教材而停办。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开办档案专业教育。至1984年底,全国已有24所普通高校、14所业余大学开设了档案专业。各高校在开设档案专业的同时,相应编写了大量的教材和讲义,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档案专业教师。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出了首批档案学专业硕士。

美国的档案高等教育一直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没有档案专业本科教育。教师授课没有标准的教材,通常都是自编讲义,档案教师少之又少,全美加起来不足十位。迄今为止,共有23个州的38所大学设有档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于1994年通过了《档案学硕士学位课程指南》。该指南将学习课程分为三类,即档案学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辅助性知识。教师授课的原则是偏重于具体原理和实际操作的讲授,授课形式灵活多样。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档案高等教育,无论是在教育体系、还是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主要异同点在于:(一)在学科设置和师资力量方面,我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档案高等教育体制,拥有丰富的档案专业教材和齐全的师资力量。而美国只有研究生教育,没有档案本科生教育,缺乏专门的档案学标准教材和专职教师。(二)在授课内容和形式方面,我国的档案专业授课形式略为死板,教师非常注重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不是很强。而美国则注重于专业技能、相关学科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师经常带学生去各类档案馆参观实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表演,这种形式类似于mba的案例教学,其教学效果相当不错。对照美国高等教育而言,我国档案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些不足:①教材内容滞后,跟不上档案工作发展的最新形势和国内外档案学研究的最新成果;②学生动手能力弱,知识结构单一,对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知识缺乏相应的了解和掌握。笔者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强调实践技能和个人能力的发展;关注现实、保持与实际部门的联系应该是我国档案高等教育今后发展所应侧重的内容。

二、继续教育

1992年,国家档案局档案干部教育中心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举办了“档案干部继续教育电视讲座”,并出版了相应的电大教材。1997年制定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提出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形式和要求。随后,又颁布了《全国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九五”培训要点》,该要点列举了18个方面的教育内容,主要有:电子文件的产生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档案术语的标准对档案学理论的影响;新型载体材料的保护技术、方法;当代档案馆的性质、功能;档案馆网布局及档案流向问题;走向21世纪的档案开放与利用;档案鉴定理论与企业档案的管理;信息共享档案目录中心的建设;文件中心和联合档案室;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检索体系等若干问题。

美国的继续教育是指某些大型档案馆对本馆新聘任的档案业务人员进行的一种大学后教育。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局建立了为期2年的在职培训制度。该制度要求新聘人员必须具有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通晓美国历史,且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由于竞争激烈,应聘者一般都具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培训内容分为课堂教学、岗位轮训、论文写作及考评四个大方面。课堂教学的内容,主要有档案原则与技术、国家档案与文件局及其各部门的职能和任务、行政组织和管理程序以及人事、财务制度等、档案保护技术理论与实践、联邦文件管理和新技术的应用。这种培训方式,自始至终对学员要求非常严格,任何人都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美两国的继续教育对推动两国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两国继续教育都是由行政管理部门牵头,教育内容丰富多彩,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现代社会。不同点在于:(一)对教育对象要求不一。在中国,所有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不论其学历高低与否,均可以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而在美国,只有拥有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才有资格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二)在教育内容方面,中国比较注重对档案学基础理论及核心课题的研究。而美国则注重于对新技术的学习及对档案部门行政职能及人事、财务管理等知识的提前介入。岗位轮训是美国继续教育工作中最独到、最吸引人之处。学员在2至3个月的轮训期间,被交叉派往10至12个部门进行实习,熟悉馆藏、广泛直观的了解档案局(馆)的各项业务。各部门负责人可借此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弱点,方便日后的聘用工作。无论是受训者还是培训者,都对这种作法感到非常满意。笔者认为,中国可以参考借鉴美国的这种轮训方式。当然,良好的投资是这项培训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岗位培训

1985年6月,国家教委、国家档案局在成都召开了“全国档案学教育改革座谈会。”会议提出中国档案教育必须由倚重职前教育向在职教育转变。自此,档案在职教育迅速发展,类型不断丰富。各地陆续建立了档案干部培训机构或基地,受训者不计其数。1990年7月,在辽宁鞍山召开的“全国档案教育工作座谈会”特别强调了要将岗位培训作为迅速提高在职档案干部队伍专业素质的有效方案。随后,国家档案局又在《关于开展档案人员岗位培训工作的意见》一文中明确要求,在1995年年底之前必须对所有在职人员轮训一遍,并将岗位培训合格证书作为上岗任职的资格证明。此后,该项工作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

美国岗位培训对象可分为三类:即从业前接受过和未接受过档案教育的档案专业人员和对档案专业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一直是为美国档案界提供最为全面系统的岗位培训的重要力量。该协会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以及夏季年会期间,大约要举办25-30个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有16类,即收集和征集、鉴定、档案教育、著录与编目、电子文件、职业道德、信息科学、管理、社会宣传(包括档案馆及档案人员的管理)、口述史、保护、利用服务、特殊载体、专门馆藏、概论(档案原则与实践介绍)等。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局的现代档案学院也是提供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的一个主要机构,每年夏、冬季都要举办一期培训班。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的岗位培训为两国档案工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异同点在于:(一)培训目的不同。中国的岗位培训是一种上岗资格证明,而美国的岗位培训则是档案专业人员和档案业余爱好者获取和加强专业知识的一条主要途径。(二)培训内容不一。中国的岗位培训课程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档案五门基础课,即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档案编纂学、科技档案学、档案保护学,课程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滞后。美国的岗位培训课程比较侧重于对档案工作具体业务环节的讲授。尤为突出的一点是,非常注重对“口述史”的讲授,这一差异缘于中美两国档案工作者对“口述史”的理解程度。美国档案工作者比较注重对“口述史”的研究和探讨,中国档案工作者还没有普遍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美国史密森研究院档案馆前任馆长威廉·w·莫斯先生所著的两本口述史专著——oral history program(口述史计划手册)和archives,oral history and oral tradition(档案、口述史与口头传说)在国际档案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笔者认为,把这项工作当作填补历史空白、完善馆藏结构的一种有效措施,应该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资料:

1窦晓光:《论我国档案继续教育的几个问题》,《档案》1998年第1期。

2张照余:《走向辉煌——档案教育事业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档案》1999年第7期。

3李音:《美国的档案教育与培训》,《中国档案》1999年第8期。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一、档案高等教育

新中国诞生后,档案工作和档案机构的急速扩展亟需大批档案专业人才。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原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曾先后举办了档案管理专修班和训练班,均因缺乏适用教材而停办。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开办档案专业教育。至1984年底,全国已有24所普通高校、14所业余大学开设了档案专业。各高校在开设档案专业的同时,相应编写了大量的教材和讲义,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档案专业教师。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出了首批档案学专业硕士。

美国的档案高等教育一直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没有档案专业本科教育。教师授课没有标准的教材,通常都是自编讲义,档案教师少之又少,全美加起来不足十位。迄今为止,共有23个州的38所大学设有档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于1994年通过了《档案学硕士学位课程指南》。该指南将学习课程分为三类,即档案学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辅知识。教师授课的原则是偏重于具体原理和实际操作的讲授,授课形式灵活多样。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档案高等教育,无论是在教育体系、还是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主要异同点在于:(一)在学科设置和师资力量方面,我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档案高等教育体制,拥有丰富的档案专业教材和齐全的师资力量。而美国只有研究生教育,没有档案本科生教育,缺乏专门的档案学标准教材和专职教师。(二)在授课内容和形式方面,我国的档案专业授课形式略为死板,教师非常注重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不是很强。而美国则注重于专业技能、相关学科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师经常带学生去各类档案馆参观实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表演,这种形式类似于MBA的案例教学,其教学效果相当不错。对照美国高等教育而言,我国档案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些不足:①教材内容滞后,跟不上档案工作发展的最新形势和国内外档案学研究的最新成果;②学生动手能力弱,知识结构单一,对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知识缺乏相应的了解和掌握。笔者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强调实践技能和个人能力的发展;关注现实、保持与实际部门的联系应该是我国档案高等教育今后发展所应侧重的内容。

二、继续教育

1992年,国家档案局档案干部教育中心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举办了“档案干部继续教育电视讲座”,并出版了相应的电大教材。1997年制定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提出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形式和要求。随后,又颁布了《全国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九五”培训要点》,该要点列举了18个方面的教育内容,主要有:电子文件的产生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档案术语的标准对档案学理论的影响;新型载体材料的保护技术、方法;当代档案馆的性质、功能;档案馆网布局及档案流向问题;走向21世纪的档案开放与利用;档案鉴定理论与企业档案的管理;信息共享档案目录中心的建设;文件中心和联合档案室;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检索体系等若干问题。

美国的继续教育是指某些大型档案馆对本馆新聘任的档案业务人员进行的一种大学后教育。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局建立了为期2年的在职培训制度。该制度要求新聘人员必须具有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通晓美国历史,且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由于竞争激烈,应聘者一般都具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培训内容分为课堂教学、岗位轮训、论文写作及考评四个大方面。课堂教学的内容,主要有档案原则与技术、国家档案与文件局及其各部门的职能和任务、行政组织和管理程序以及人事、财务制度等、档案保护技术理论与实践、联邦文件管理和新技术的应用。这种培训方式,自始至终对学员要求非常严格,任何人都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美两国的继续教育对推动两国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两国继续教育都是由行政管理部门牵头,教育内容丰富多彩,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现代社会。不同点在于:(一)对教育对象要求不一。在中国,所有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不论其学历高低与否,均可以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而在美国,只有拥有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才有资格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二)在教育内容方面,中国比较注重对档案学基础理论及核心课题的研究。而美国则注重于对新技术的学习及对档案部门行政职能及人事、财务管理等知识的提前介入。岗位轮训是美国继续教育工作中最独到、最吸引人之处。学员在2至3个月的轮训期间,被交叉派往10至12个部门进行实习,熟悉馆藏、广泛直观的了解档案局(馆)的各项业务。各部门负责人可借此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弱点,方便日后的聘用工作。无论是受训者还是培训者,都对这种作法感到非常满意。笔者认为,中国可以参考借鉴美国的这种轮训方式。当然,良好的投资是这项培训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岗位培训

1985年6月,国家教委、国家档案局在成都召开了“全国档案学教育改革座谈会。”会议提出中国档案教育必须由倚重职前教育向在职教育转变。自此,档案在职教育迅速发展,类型不断丰富。各地陆续建立了档案干部培训机构或基地,受训者不计其数。1990年7月,在辽宁鞍山召开的“全国档案教育工作座谈会”特别强调了要将岗位培训作为迅速提高在职档案干部队伍专业素质的有效方案。随后,国家档案局又在《关于开展档案人员岗位培训工作的意见》一文中明确要求,在1995年年底之前必须对所有在职人员轮训一遍,并将岗位培训合格证书作为上岗任职的资格证明。此后,该项工作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

美国岗位培训对象可分为三类:即从业前接受过和未接受过档案教育的档案专业人员和对档案专业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一直是为美国档案界提供最为全面系统的岗位培训的重要力量。该协会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以及夏季年会期间,大约要举办25-30个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有16类,即收集和征集、鉴定、档案教育、著录与编目、电子文件、职业道德、信息科学、管理、社会宣传(包括档案馆及档案人员的管理)、口述史、保护、利用服务、特殊载体、专门馆藏、概论(档案原则与实践介绍)等。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局的现代档案学院也是提供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的一个主要机构,每年夏、冬季都要举办一期培训班。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的岗位培训为两国档案工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异同点在于:(一)培训目的不同。中国的岗位培训是一种上岗资格证明,而美国的岗位培训则是档案专业人员和档案业余爱好者获取和加强专业知识的一条主要途径。(二)培训内容不一。中国的岗位培训课程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档案五门基础课,即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档案编纂学、科技档案学、档案保护学,课程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滞后。美国的岗位培训课程比较侧重于对档案工作具体业务环节的讲授。尤为突出的一点是,非常注重对“口述史”的讲授,这一差异缘于中美两国档案工作者对“口述史”的理解程度。美国档案工作者比较注重对“口述史”的研究和探讨,中国档案工作者还没有普遍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美国史密森研究院档案馆前任馆长威廉·W·莫斯先生所著的两本口述史专著——OralHistoryProgram(口述史计划手册)和Archives,OralHistoryandOralTradition(档案、口述史与口头传说)在国际档案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笔者认为,把这项工作当作填补历史空白、完善馆藏结构的一种有效措施,应该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资料:

1窦晓光:《论我国档案继续教育的几个问题》,《档案》1998年第1期。

2张照余:《走向辉煌——档案教育事业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档案》1999年第7期。

3李音:《美国的档案教育与培训》,《中国档案》1999年第8期。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一、档案高等教育

新中国诞生后,档案工作和档案机构的急速扩展亟需大批档案专业人才。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原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曾先后举办了档案管理专修班和训练班,均因缺乏适用教材而停办。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开办档案专业教育。至1984年底,全国已有24所普通高校、14所业余大学开设了档案专业。各高校在开设档案专业的同时,相应编写了大量的教材和讲义,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档案专业教师。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出了首批档案学专业硕士。

美国的档案高等教育一直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没有档案专业本科教育。教师授课没有标准的教材,通常都是自编讲义,档案教师少之又少,全美加起来不足十位。迄今为止,共有23个州的38所大学设有档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于1994年通过了《档案学硕士学位课程指南》。该指南将学习课程分为三类,即档案学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辅知识。教师授课的原则是偏重于具体原理和实际操作的讲授,授课形式灵活多样。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档案高等教育,无论是在教育体系、还是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主要异同点在于:(一)在学科设置和师资力量方面,我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档案高等教育体制,拥有丰富的档案专业教材和齐全的师资力量。而美国只有研究生教育,没有档案本科生教育,缺乏专门的档案学标准教材和专职教师。(二)在授课内容和形式方面,我国的档案专业授课形式略为死板,教师非常注重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不是很强。而美国则注重于专业技能、相关学科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师经常带学生去各类档案馆参观实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表演,这种形式类似于MBA的案例教学,其教学效果相当不错。对照美国高等教育而言,我国档案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些不足:①教材内容滞后,跟不上档案工作发展的最新形势和国内外档案学研究的最新成果;②学生动手能力弱,知识结构单一,对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知识缺乏相应的了解和掌握。笔者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强调实践技能和个人能力的发展;关注现实、保持与实际部门的联系应该是我国档案高等教育今后发展所应侧重的内容。

二、继续教育

1992年,国家档案局档案干部教育中心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举办了“档案干部继续教育电视讲座”,并出版了相应的电大教材。1997年制定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提出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形式和要求。随后,又颁布了《全国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九五”培训要点》,该要点列举了18个方面的教育内容,主要有:电子文件的产生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档案术语的标准对档案学理论的影响;新型载体材料的保护技术、方法;当代档案馆的性质、功能;档案馆网布局及档案流向问题;走向21世纪的档案开放与利用;档案鉴定理论与企业档案的管理;信息共享档案目录中心的建设;文件中心和联合档案室;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检索体系等若干问题。

美国的继续教育是指某些大型档案馆对本馆新聘任的档案业务人员进行的一种大学后教育。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局建立了为期2年的在职培训制度。该制度要求新聘人员必须具有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通晓美国历史,且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由于竞争激烈,应聘者一般都具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培训内容分为课堂教学、岗位轮训、论文写作及考评四个大方面。课堂教学的内容,主要有档案原则与技术、国家档案与文件局及其各部门的职能和任务、行政组织和管理程序以及人事、财务制度等、档案保护技术理论与实践、联邦文件管理和新技术的应用。这种培训方式,自始至终对学员要求非常严格,任何人都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美两国的继续教育对推动两国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两国继续教育都是由行政管理部门牵头,教育内容丰富多彩,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现代社会。不同点在于:(一)对教育对象要求不一。在中国,所有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不论其学历高低与否,均可以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而在美国,只有拥有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才有资格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二)在教育内容方面,中国比较注重对档案学基础理论及核心课题的研究。而美国则注重于对新技术的学习及对档案部门行政职能及人事、财务管理等知识的提前介入。岗位轮训是美国继续教育工作中最独到、最吸引人之处。学员在2至3个月的轮训期间,被交叉派往10至12个部门进行实习,熟悉馆藏、广泛直观的了解档案局(馆)的各项业务。各部门负责人可借此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弱点,方便日后的聘用工作。无论是受训者还是培训者,都对这种作法感到非常满意。笔者认为,中国可以参考借鉴美国的这种轮训方式。当然,良好的投资是这项培训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岗位培训

1985年6月,国家教委、国家档案局在成都召开了“全国档案学教育改革座谈会。”会议提出中国档案教育必须由倚重职前教育向在职教育转变。自此,档案在职教育迅速发展,类型不断丰富。各地陆续建立了档案干部培训机构或基地,受训者不计其数。1990年7月,在辽宁鞍山召开的“全国档案教育工作座谈会”特别强调了要将岗位培训作为迅速提高在职档案干部队伍专业素质的有效方案。随后,国家档案局又在《关于开展档案人员岗位培训工作的意见》一文中明确要求,在1995年年底之前必须对所有在职人员轮训一遍,并将岗位培训合格证书作为上岗任职的资格证明。此后,该项工作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

美国岗位培训对象可分为三类:即从业前接受过和未接受过档案教育的档案专业人员和对档案专业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一直是为美国档案界提供最为全面系统的岗位培训的重要力量。该协会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以及夏季年会期间,大约要举办25-30个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有16类,即收集和征集、鉴定、档案教育、著录与编目、电子文件、职业道德、信息科学、管理、社会宣传(包括档案馆及档案人员的管理)、口述史、保护、利用服务、特殊载体、专门馆藏、概论(档案原则与实践介绍)等。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局的现代档案学院也是提供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的一个主要机构,每年夏、冬季都要举办一期培训班。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的岗位培训为两国档案工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异同点在于:(一)培训目的不同。中国的岗位培训是一种上岗资格证明,而美国的岗位培训则是档案专业人员和档案业余爱好者获取和加强专业知识的一条主要途径。(二)培训内容不一。中国的岗位培训课程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档案五门基础课,即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档案编纂学、科技档案学、档案保护学,课程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滞后。美国的岗位培训课程比较侧重于对档案工作具体业务环节的讲授。尤为突出的一点是,非常注重对“口述史”的讲授,这一差异缘于中美两国档案工作者对“口述史”的理解程度。美国档案工作者比较注重对“口述史”的研究和探讨,中国档案工作者还没有普遍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美国史密森研究院档案馆前任馆长威廉·W·莫斯先生所著的两本口述史专著——OralHistoryProgram(口述史计划手册)和Archives,OralHistoryandOralTradition(档案、口述史与口头传说)在国际档案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笔者认为,把这项工作当作填补历史空白、完善馆藏结构的一种有效措施,应该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资料:

1窦晓光:《论我国档案继续教育的几个问题》,《档案》1998年第1期。

2张照余:《走向辉煌——档案教育事业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档案》1999年第7期。

3李音:《美国的档案教育与培训》,《中国档案》1999年第8期。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管理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是本科教学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广东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建设与管理为例,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实践,探讨了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的建设思路与科学管理办法,以期为医学院校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提供参考。

一、医学院校人文社科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作为医学为主的专科型大学,多数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着对人文社会科学档案重视不够和管理不到位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档案意识薄弱,对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多数医学院校没有把人文社会科学资料管理列为档案管理工作,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岗位设置,多以办公室人员兼管为主,许多人认为社科档案只是图书馆档案工作的一部分,没有独立的必要。二是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管理模式落后,三是管理制度不健全。长期以来,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工作被忽视,没有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形社会科学档案工作随意性强、管理混乱的局面。一方面收集的档案资料不全,大家普遍认为人文社科的档案资料都是常规性资料,存不存档也没人看,不是断档,就是缺档;另一方面档案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或是应立卷的却没有立卷。此外,对收集到的档案资料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没有按照《档案法》的要求进行分类、编目和排列。这样不仅给查找、利用档案带来许多不便,还会造成档案丢失,给思政课教学、科研查找相关资料带来麻烦。三是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管理多未实行专人专职管理,在用人上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日常工作中,容易被其他行政事务所取代,使档案管理经常处于无序状态;四是档案管理手段上缺乏科学性,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基地在档案管理中实行原始的手工劳动方式,特别是在编制目录索引的方法上,还没有很好地通过现代化手段进行编制《档案目录索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管理效率。四是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工作信息化程度不成比例。近几年,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与自动化建设程度大大提高,通过回溯建库,实现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馆内不仅建有自己的局域网,而且与院域网互通,实现了馆藏资源的网上利用。相比之下,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工作的基础设施、设备条件和技术条件都比较落后,限制了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的发展。

二、提高医学院校对人文社会科学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人文社会科学档案是思想政治课程评估的客观条件。2007年6月,广东省教育厅下发《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修订)》,人文社会科学档案被列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保障条件的重要部分,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课程评估的客观要素和优势条件。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有关课程的教学和科研的实施环节,代表着思想政治课程的整体建设水平。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应充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探索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学科建设服务的新方法,提高服务的层次和水平[1]。

其次,人文社会科学档案是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的重要信息资源。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引导大学生党员接触当代社会,感受时代脉搏、重温革命历程,激发爱国热情,培养和弘扬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通过认识教育基地的历史,解读我国革命历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史,对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大学生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校从2005年起先后建立了数十个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几年来在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人文社会科学档案中大量图书、影象及案例资料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另外,人文社会科学档案是思政课和通识教育的信息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实效性不高等。鉴于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不能削弱只能加强,所以在现阶段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是分开实施的,而二者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等很多方面都有共通之处,因此怎样使二者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为在医学生中开展通识教育,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人格好,人缘好,会办事的医学应用型人才,我校于2013年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文社会科学档案成为思政课和通识教育的主要教学资源,通识教育有关文献还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

三、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的建设与管理

首先,要提高对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管理的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管理的管理水平[2]。学校领导要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设置专人负责管理或由资料管理员兼职。学校档案部门一定要重视社科档案的建设,把社科档案管理人员列入学校档案人员,同意管理和定期参加档案培训,推动社科档案管理的专业化和专门化。

要树立档案管理的法规意识和诚信意识,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标准化操作规范,保证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必须按照《档案法》的要求,科学、规范地收集和整理图书等档案资料,切实做好各类统计数据、文件档案的整理和保存工作,把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建设纳入图书馆整体资源建设中进行。

档案建设和管理应遵循“三化”,即目录设置科学化,管理过程规范化,开发利用人性化[3]。医学院校要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及对人文社会科学档案需求的特殊性,围绕“为教学服务、科研服务、为学科建设服务”的宗旨,不断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的建设与管理。一是拓宽档案信息收集范围,准确、全面地做好各类人文社会科学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工作,开展文献采购与典藏档案、课题跟踪服务档案、读者借阅档案等。二是建立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档案的完整与系统,保证图书馆档案信息资料齐全、完整。三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不但重视纸本文件的收集与整理,更要关注电子文档的收集、整理与保存。三是开展档案信息资料的编研工作,对原始材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筛选、分析与研究,编制具有典型性、规律性、有使用价值的各类综合档案信息。充分开发利用人文社会科学档案信息资源,探索人文社会科学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学科建设服务的新方法,不断满足教学科研人员对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的需求,提高人文社会科学档案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四、提高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的服务水平

在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档案不仅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还要充分发挥其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根据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要求,人性化地设置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包括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和实物档案,其中纸质档案根据科技档案管理办法编目;电子档案如相关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实物档案拍照和摄像的电子档案、考察等相关的照片,适合按分类或时间进行编目,最大程度的方便提取应用。二是要提高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在档案利用上要采取领域拓展与服务跟进,推动档案文化建设。

近年来,我校社会科学部以人文社会科学档案使用者为中心,从档案目录的设置、管理过程的规范以及开发利用制度的制定,无处不体现人性化的管理。一切以方便老师和学生为要务,特别是档案室和资料室,一定要随时调整不利于老师和学生使用的地方。比如:按规定任何科研档案不外借,以免丢失。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使用档案资料的,必须经社科部主任批准并办理相关借阅手续方可借出。为便于老师或学生查阅,档案室专门配置了打印机、复印机和扫描仪,这样查阅的人根据需要可以进行打印、复印或扫描,这一举措受到学生和老师的好评。档案人员随时归档,随时数字化,以便研究人员随时都能查询到最新的档案资料,为研究工作作贡献。

总之,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多数医学院校在人文社会科学档案工作比较薄弱,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社科档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对提高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社科院图书馆档案信息资源的真核与开发利用[J].郭登浩.档案管理,2008,(8):51-52

[2]社科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者素质极其提升[J].张美玲.管理观察,2012,(470):140-142.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校档案;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一种非学历与非基础的高起点的教育形式,档案系统的继续教育是档案教育的一个特殊领域,是档案学历教育的一种延伸和发展;它是使档案工作者形成创造力,取得创造成功的基本条件;是档案工作者实现智能更新和改组,增新和拓宽档案工作者的知识面和创造力的有效措施。21世纪是以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成为知识经济的显著特点。人才资源是高校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强校战略是高校担当人才强国重任,应对激烈竞争,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举措。如何使档案继续教育更好地为高校档案部门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服务,更好地为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高质量的适应性人才服务,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档案工作者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在经济社会中具有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档案继续教育工作,有利于档案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利于推动学习型和研究型部门的建设,有利于高校档案工作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2.知识更新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知识积累和更新速率越来越快,自然科学和各种重大的新发现、新发明越来越多,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的周期越来越短。英国著名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研究表明,知识倍增周期从19世纪的50年缩短为20世纪末的3年左右,知识半衰期从15世纪的80-90年缩短为20世纪末的5年左右。因此,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以各种方式不断接受继续教育以获取其一生所需要的知识。档案作为一种具有久远历史的重要的社会信息资源,人们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在内容、形成、传播途径等方面将发生巨大变化。目前,我国档案工作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发展不平衡,知识结构不够完善,档案学理论发展相对封闭和滞后,不能适应新世纪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继续教育作为更新、拓展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一种教育形式,恰好满足档案人员渴望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迫切需求。从这种角度来说,只有高度重视档案继续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档案继续教育灵活性、开放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的优势,加大培训的力度,推广现代信息编辑理论和技术知识,使大多数的高校档案工作者能够较快地完成从传统档案工作思维模式向现代化方向的转变。

3.高校档案工作创新的需要

随着信息化建设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档案队伍建设在思想观念、业务水平、工作作风等方面还存在与新形势、新任务很不适应的情况,极大地制约了高校档案工作的创新与发展。高素质的档案工作人员是创新档案信息服务的内在发展动力,是档案信息价值的体现者与实现者。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人才的标准既看掌握知识的多少,更注重其是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和进行创新的能力。教育部部长周济认为,要把培育和用好人才作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以建设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重点,提高教师和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真正做到人才兴校,人才

强校。加强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培养档案人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高素质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是高校档案工作创新的需要。

4.个人生存发展权利的需要

在我国,党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学习型社会……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一个以学习求发展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学习成为人的生存方式;学习也是人的一种权利。我国台湾学者胡梦鲸认为,学习型社会将是一个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人人均能终身学习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学习者的基本学习权利能够得到保障,教育机会能够公平地提供,学习障碍能够合理去除,终身教育体系能够适当地建立”。要使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就要为他们创造相应的条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相应的服务。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是责无旁贷,也是人们实现终身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要求每个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有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既要有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又要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不仅要具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而且也必须具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种过硬的综合素质是拥有任何一种学历的人都难以达到的。因此,无论一个人的学历有多高,他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都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不间断的开展继续教育,不但可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二、高校档案工作者继续教育的现状

纵观我国高校档案人员继续教育所走过的路程,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突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部门领导对档案人员继续教育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档案部门一般隶属于学校办公室,或独立成立档案馆,各高校或多或少地存在领导对档案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的问题。他们认为档案工作较为简单,只要有大专或本科文凭就够了,而没有从长考虑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档案馆(室)未来的发展,没有将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列入正常的工作日程,一般不主动安排档案人员外出进修、报考学位、参加有关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会议等。最终导致了档案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档案事业不能同步发展。究其原因是高校本身档案人员编制就少,再占用有限的工作时间去学习和进修,会造成“工学矛盾”,以至影响档案馆(室)正常的业务工作。这种“重使用、轻教育”的思想,严重阻碍了高校档案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

2.缺乏统筹规划,随意性强

总体上来看,我国高校档案系统缺少真正适合本行业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规划与细则,从而导致许多高校档案部门开展继续教育的内容不够系统,目的不够明确,渠道不够畅通,针对性不强。目前一些高校档案部门中“管理干部”居多,专业复合型人才偏少,不少高校档案人员既缺乏专业知识的理论功底,又缺乏学术研究、信息开发的基本能力。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知识层次参差不齐。许多高校档案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时不考虑本职工作的需要,而仅仅是为了拿文凭、评职称,什么专业的文凭容易就去学哪个专业,随意性强,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3.档案人员要求继续教育的热情不高

由于高等院校在职称评定时,最重要的依据是学历文凭和科研论文,所以,许多档案人员在评定职称前积极参加有关的培训班,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学习热情很高,一旦职称评定后,这股热情就消失了,把在职学习放到一边。加上高校档案部门大多没有按需求选择人才的权力,只能无条件的接受调配,人才引进就受到了限制,缺乏合理的人才竞争机制和人才的合理流动机制。从而导致高校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没有太大的外在压力,所以要求继续教育的热情不高。

三、优化高校档案人员继续教育的对策

1.加强档案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根据档案继续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人才荟萃的优势,从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及设置档案专业教育的高校中选聘专家学者成立档案继续教育教学专家组。建立档案继续教育师资数据库,作为档案继续教育的研究、咨询机构,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学方案提出专家意见。

2.加强教材建设

档案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是建立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环节,档案继续教育教材建设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学科专业为依托,面向工作岗位和对象编写教材;二是编写继续教育科目指南与编写专门教材并重,并重视编写教材参考资料;三是把出版传统书籍与制作多媒体资料相结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制作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课件,并以此为信息资源,建立远程教学网站,以拓宽在职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途径。

3.要确定合理的分层教学目标,精心选择继续教育的内容,增强针对性对高校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既要紧密结合时代的需要,又要密切联系高校档案干部队伍的现状。首先要根据档案工作岗位对不同层次及不同类档案人员的要求,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高校档案工作岗位很多,从层次上区分有领导岗位和一般工作人员岗位;从业务上区分有档案保管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不同工作岗位上的档案人员,需要具备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开展档案继续教育必须根据岗位要求来分层确定教学目标,并且把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以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次要根据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要求,精心选择继续教育的内容。当前选择档案专业继续教育内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专业知识的内容,要在一个“新”字上下工夫。抓住两个文明建设和档案工作的结合点,应用档案学理论,提出新观点,探讨新问题,开拓新领域,着重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二是相关专业知识的内容,重点在“拓宽上”。通过学习法律、历史、文书学、情报学、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三是政策法规知识的内容。通过教育,应该使档案人员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法制观念,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规、政策及各级各类业务部门与档案相关的方针、政策、标准、方法。四是通用技能方面的内容。主要是适应科技进步和管理手段提高的需要,掌握档案保护、修复技术和声像技术,掌握计算机、光盘操作及软件开发等新科技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现代化管理知识等。

4.完善高校档案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要使高校档案继续教育有效进行,必须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机制。国家档案局已经印发的《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明确了继续教育的任务、对象、内容等,这是宏观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具有指导规范全国档案继续教育工作的作用。各地区应结合经济建设和工作中心,根据本地区高校档案人员的素质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应成立继续教育评估机构,对现有的继续教育办学机构的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学习效果等进行评估。对高校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应实行登记制度,把继续教育同岗位任职资格、考核、职称评聘、晋级等挂钩,纳入高校档案继续教育管理的范畴,充分调动档案工作者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5.采用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

(1)远程教育模式。是指运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并辅以文字、音像教材、光盘等信息载体,使得师生可以异地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有利于实现档案教育的普及,为大量难以离岗学习或交通不便地区的档案人员提供快捷、廉价和高效的学习条件,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继续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2)依托高校联合办学模式。它是指档案部门与高校联合举办各种形式的学历班、培训班,有助于培养档案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开发高层次档案人才资源,对高校档案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今后档案继续教育的一种主要模式。

(3)高层次的学术研讨、学术交流模式。它是某个学科领域最高层次的学术、技术研讨交流活动,具有参与者素质高,研究问题层次高,内容新等特点,是档案继续教育培养高层次档案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种有效模式。

(4)自学模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劳动者知识化和学习终身化已成为必然趋势。而自学能力也已成为衡量一个人基本能力的重要条件。由于受时间、经费的限制,档案人员不可能都获得脱产学习的机会,因此,档案部门要积极倡导自学、组织自学,逐步形成以自学为主的继续教育模式,对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无疑是一种既经济又简便易行的有效学习模式。

6.健全继续教育立法

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立法还不够健全,没有从法制上确立继续教育的地位。因此。国家和教育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对继续教育的地位、任务、目的及成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政府非常重视成人教育立法,成人教育的每一步发展都与立法息息相关。比如,美国1966年的《成人教育法案》;1973年的《全面就业与培训法案》;1977年的《青年就业与示范教育计划法案》; 1982年的《职业培训合作法案》。这些法案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进一步发展和加速建设进程中,经济建设和个人成长都十分需要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的立法。使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做到有法可依,真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石中英.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苏玉文.档案继续教育工作新议[J].中国档案,2005,(04).

[3]李崧.档案人员继续教育的基础措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3,(6).

档案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 英语学习档案强调教学、评价、课程三者结合。教师在制订能力指标、评估学生的能力、分析学生自学等过程中,已认识到学习档案的优点,懂得运用档案的内容反思教学和课程的缺失。学生亦可增加英语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笔者对从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到与英语学习档案相关的100多篇论文进行文献分析和现状研究,得到了学习档案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相关结论。 笔者希望本研究能给其他英语教育工作者对学习档案的研究和教学提供参考借鉴的依据,并对国内高校的学习档案应用起到一定得推动作用。

1. 学习档案的国外研究简述:

学习档案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最早是为了取代传统的标准化考试(standardized test)的评价,以体现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的评价方法。学习档案作为评价手段受到了欧美教育家的普遍的推崇,国外学者从对学习档案的定性描述过渡到将其运用到具体的英语教学实证研究中。利用学习档案促进学生的反思也是学习档案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研究者认为"反思"是学习档案的必要因素并把它定义为学习档案的关键特征。目前的国外学者对学习档案的研究已从纸质学习档案过渡到电子学习档案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国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学习档案的评价功能层面,较少有将学习档案与与某一具体的英语技能学习结合起来,如学习档案在听力学习上的运用。

2. 学习档案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文献资料选取中国期刊网2001年至2011年与学习档案相关的论文作为资料来源。Portfolio在中国有不同的翻译,所以笔者采用"学习档案"、"电子档案袋"、"成长记录袋"、"学习文件夹"、"档案袋"等多个关键词进行检索并摒除与英语教学方面相关不大的文章,最后确定100篇文章作为本研究分析的对象。分析结果如下:

(l)学习档案在国内教育领域的整体发展

学习档案在我国教育领域研究和应用的时间虽不长,但与此相关的研究自2002逐年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促进学习档案研究发展的主要动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阐述了学习档案的作用,指出学习档案是展示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反映其学习成果的一个集合体。它通常以一个文件夹的形式收藏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作业,作品)和反思报告。学习档案评价已经开始在我国的一些中小学校开始实验,国家基础教育部也将"学习档案评价在中小学的应用"作为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课题研究项目。当时国内的研究者对学习档案及其评价的研究和探索主要侧重于理论层面,研究者们从理论的可行性角度给出了一些详细的操作程序,但具体的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研究并不多见。

(2)学习档案研究者及机构的地域分布情况

笔者通过对论文的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所在的工作单位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国内从事学习档案研究的人员主要集中在经济和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如北京、浙江、江苏、上海等,相应的开展学习档案教学应用研究的人员也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中小学。广西、贵州、云南等西部地区的研究力量比较分散和薄弱。而从事学习档案研究的机构又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为代表。从现状看出,学习档案作为新课程改革中提倡使用的新评价工具,在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相对容易应用和普及,而在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则有待加强和推广。

(3)学习档案研究的研究内容及特点

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并重是国内学习档案研究的特点。主要反映理论层面的文章占论文总数的47%,而反映教学实践层面的文章占论文总数的53%,二者的比例基本持平。文献研究发现,理论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档案的综述和学习档案评价理论的探讨,而实践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档案在中小学的应用。

(4)学习档案在不同教育阶段应用的情况

由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推行,学习档案在主要应用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的教育中,相关论文占论文总数的72.3%,其他教育阶段如高等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的论文占总数的27.7%。这一结果表明国内的中小学是英语学习档案应用研究的主要阵地,这与新课改的推行是相关联的。笔者预测,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推进,英语学习档案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应用会更加普及。同时,由于形成性评估理念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学习档案在其他教育阶段,特别是在拥有较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学生中的应用也会逐渐增加。

(5)电子学习档案的研究情况

电子学习档案(E-portfolio)是在继承传统纸制学习档案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平台的新型学习档案。由于国内中小学校受到网络技术和电脑普及的制约,所以电子学习档案在国内的研究数量还比较少,相关论文数量只占学习档案论文总数的8%。文献研究分析表明,电子学习档案的研究阵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高等院校,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电子学习档案的教学和评价等。笔者预测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及电子学习档案所具备的强大功能和灵活便捷的特点,学习档案的研究将会朝着电子学习档案这个重要发展方向。

(6)学习档案实践应用在英语教学中的侧重点。

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大多数英语学习档案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把学习档案与某一具体的英语技能学习结合起来。多数研究集中在写作和阅读这两项技能的提高上。由于学习档案与听力和口语两项技能结合的实施难度较大,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在国内较罕见。同时国内学习档案研究内容又多集中在学习档案的评价功能层面。学习档案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有真实性、情景性的项目,让学生完成,由学生自己把完成此项目的佐证材料保留下来,并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对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做出分析,进而对学生相应素质发展做出判断的一种评价方法。 笔者预测,随着社会对学生听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档案研究与学生听说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

3.结语

最近十多年,我国英语教育工作者借鉴西方学习档案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我国英语教育实际,做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英语学习档案目前在国内属于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了解其研究及应用的现状,对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此外, 笔者所在的广西自治区内,对学习档案进行应用研究的机构和人员屈指可数,希望该研究能对广西区内高校的英语学习档案应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Murphy Sandra M. Who should taste the soup and when? Designing portfolio assessment programs to enhance learning[J]. Clearing House,1997.

[2] Paulson,F.L,P.R.Paulson&C.A.Meyer. What makes a portfolio a portfolio?[J].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91.

[3] 巴里J齐默尔曼、塞巴斯蒂安邦纳、罗伯特科瓦齐著,姚梅林、徐守森译:《自我调节学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4] 董奇.《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与应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

[5] 龚亚夫、罗少茜.英语教学评价一行为表现评价和学生学习档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