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

疼痛护理论文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1.1疼痛评估频率、方法和目标

1.1.1疼痛评估频率入院2h内时给予疼痛的评估,(1)中度(≤5)以下疼痛患者2次/d,时间为14:00、6:00(与测体温同时),分别评估患者6:00~14:00、14:00~6:00期间的疼痛情况,记录在相应时间内。(2)中度(>5)以上疼痛患者3次/d,时间为14:00、22:00、6:00(与发热患者测体温同时),分别评估患者6:00~14:00、2:00~22:00、22:00~6:00期间的疼痛情况,记录在相应时间内《疼痛评估表》中。当患者镇痛不满意、主诉疼痛时,护士及时进行评估,报告医生,并记录入《疼痛评估表》中。对于评估疼痛评分≥4分的患者,护士将评估结果报告医生,由医生决定处理措施。护士应在医生给予镇痛处理后每4小时对患者进行评估1次,直至疼痛评分3分。在治疗后及时进行追踪评估。评估的方法是根据患者的情况、文化背景等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的工具,通过患者的主诉主观评估和护理人员的客观评估对患者疼痛科学地做出评估。疼痛评估不仅应评估患者静息状态,还应综合评估深呼吸时、咳嗽时、下地行走时以及康复锻炼时的疼痛和对睡眠的影响程度等。

1.1.2疼痛临床常用评估方法

1.1.2.1文字描述评分法该法醒目、便于理解,对文化程度低或不识字的人难于应用。

1.1.2.2数字评分法准确简明,但不能用于没有数字概念的患儿。

1.1.2.3口头评分法易理解,表达清楚、准确具体,但易于受文化程度、方言等因素影响。

1.1.2.4视觉模拟评分法简便易行,但精确度稍差。

1.1.2.5Wong—Baker面部表情评估法直观真实,没有文化背景的要求,常用于小儿及表达困难者,但需要观察者仔细辨识。

1.1.2.6改良面部表情评分法表情、下肢、活动、哭泣可安慰性评分法。多用于4岁或4岁以下幼儿、有先天性认知缺陷或老年人以及无法用其他评测方法的患者。

1.2疼痛处理目标患者疼痛评分≤3分,24h任意程度疼痛频率3次,24h内需要镇痛药物3次,消除患者对手术恐惧及焦虑情绪,术后患者尽早进行无痛功能锻炼降低术后并发症。

1.3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住院时间、费用和功能康复等方面设计表格进行评分,将评分总合进行比较,总分150分,分数为60分以下的为无效,分数在60~90分为有效。分数大于90分的为显效。(1)患者满意度:运用护理部使用的优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双盲评分统计,95%以下不得分,95%以上记1分;(2)住院时间:根据患者达到康复出院的要求出院天数来进行评分统计。住院时间7~10d的记1分,10d以上的不得分;(3)住院费用:根据患者出院的总费用进行评分统计,出院总费用在3.5万元内的记1分。超过3.5万元的不得分;(4)功能康复:根据患者术后康复功能的情况进行评分统计。术后第1天下床进行功能锻炼后无疼痛及伤肢不肿胀者,术后第3天在助步器协助下进行行走功能锻炼走30m后无疼痛,伤肢不肿胀者记1分。术后第1天,由于疼痛的原因,患者推迟了下床时间或肢体达不到功能锻炼的要求,从而发生肢体肿胀,以及由于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后,肢体疼痛,无法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致伤肢肢体肿胀发生其他并发症的不得分。(5)疼痛情况按疼痛估量表评估,手术第1~3天疼痛分值在1~3分记1分,4分以上不得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住院时间、出院总费用、功能康复、疼痛评估等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开展无痛病房的疼痛护理的效果和意义无痛病房就是通过对疼痛管理,科学评估,合理运用多种镇痛方式。目的是为患者制订科学、个体化的镇痛方案,将手术疼痛降低到最低点,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经历,无论是何种性质的疼痛都可能是损伤的一种信号,因此容易引起患者心理学应激和其他负性情绪,例如焦虑、恐惧、严重者则可能导致抑郁。此外,疼痛也可以改变患者的活动性、睡眠形态或导致失眠。无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患者有权享受无痛治疗、无痛护理,有权要求医生护士为他治疗护理时给予无痛技术。骨科作为优质护理病房示范病房,有义务为患者提供优质、全面、全程的整体护理,并且一直在工作中探索优质的专科护理发展方向。建立疼痛病房的理念是“一切以患者为中心,解除患者的疼痛”。通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为患者提供一个无痛的环境,使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和康复期,不仅可以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可以提高患者对手术质量的整体评价,使患者尽早开展康复训练,降低术后并发症。骨科95%的患者都存在疼痛,疼痛严重影响睡眠质量。患者能够较轻松地开展一些功能恢复锻炼,并积极地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1d即可进行下床不负重行走锻炼,由于疼痛的原因,患者推迟了下床的原因,导致增加便秘、坠积性肺炎、褥疮、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因素。推广疼痛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进行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在规定的时间达到锻炼的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同时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经济负担及医疗资源的使用,从而提高了科室床位使用率,减少夜班医生护士处理疼痛患者的工作量,且提高夜班护士的工作质量。更重要的是,无痛的管理理念,使医护工作者能主动地接近患者,关注患者,了解患者,这是更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因此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促进护患和谐,使专科护理得到发展,创建医院科室品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双赢的目的。真正达到优质护理的目标即三满意,患者、政府、医院满意。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肺癌;疼痛;护理

疼痛提示个体的防御功能或人的整体性受到侵害,是个体身心受到侵害的危害警告,常伴有生理、行为和情绪反应,是一种身心不舒适的感觉。疼痛是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疼痛护理是疼痛诊疗专业的重要组成,在疼痛诊疗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近几年来,疼痛护理越来越被重视和关注,疼痛已被作为“第五生命体征”来评估与处理。但临床上疼痛控制不力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疼痛依然是一个未得到适当治疗的问题,仍普遍存在。本文就晚期肺癌疼痛护理问题探讨如下。

一、临床资料

2007年8月~2009年8月,我科共收治肺癌终末期患者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39~83岁,平均6713岁。

本组5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疼痛,我科从心理护理、减轻疼痛、缓解症状、饮食营养等方面入手,旨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肺癌死亡者28例,男16例,女12例,生命结束前均收理状态良好,基本做到了无痛生存,无一例有护理并发症,患者家属满意率达100%。

二、护理

2.1心理护理:晚期癌症患者在生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疼痛折磨,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讲述,语言亲切,态度诚恳,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及时开导,主动向患者介绍病情好转的信息。由于体力和精力的不足,患者常需要他人的帮助,护理人员应主动了解患者的需求,给予关心照顾,应重视、满足其微小的愿望,对于不愿意交谈的患者,只需坐在患者的身边就足以体现出对患者的精神支持和安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患者进行感情沟通,进行各种护理操作前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及足够的心理准备。另外,应允许家属陪护,因此期患者常害怕被冷漠和被抛弃,常感到孤独,尤其在夜间,总感到死亡就要来临,如与家人在一起会使患者感到安全、舒适、温暖。对终末期患者,护理人员应始终保持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采取各种措施减轻患者的痛苦,这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

2.2对症护理

2.2.1药物镇痛:癌痛患者用药的增加多为病情的发展和药物身体耐受的表现,不应视为成瘾。按时用药指止痛剂应有规律地按时给予,而不是需要时才给药。止痛药可选用口服、舌下含服、连续皮下注射、肌内注射、连续静脉给药等方法。

引起疼痛的原因不同,处理也不相同:由于肿瘤压迫神经而引起的疼痛应用止痛药;由于感染引起的局部疼痛,应加强抗感染的治疗;因紧张而加重的疼痛,应加强心理护理使患者情绪稳定,并保持病室安静、舒适或给予按摩、听广播等松弛疗法。

2.2.2技术性镇痛法:使用几种缓解疼痛的方法,如理疗、按摩、针刺疗法或采用暗示、放松等,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其目的是打断疼痛与焦虑、恐惧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2.3音乐治疗:根据病情,采用音乐感受疗法,按负诱导原理使患者转变原有的不良情绪[5],使神经集中于疼痛以外的刺激,提高疼痛阈值,达到转移疼痛的目的。

2.3生活护理

2.3.1要注意保持病区的安静,减少患者的搬动:适当的活动并定时改变防止压疮,饮食注意高蛋白饮食,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痛苦。

2.3.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善于和患者进行感情沟通,进行各种护理操作前,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及足够的心理准备。对上呼吸机等原因阻碍语言沟通的患者,护士要学会用非语言的方式与患者沟通。

三、讨论

癌痛患者的疼痛多发生于癌症中晚期,晚期癌痛患者癌性疼痛的发生率高达60%~70%,且多为中度、重度及非常严重的疼痛,患者非常痛苦,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信心。

中晚期癌症患者在生理上承塑着巨大的疼痛折磨,在护理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心理干预及护理:癌症疼痛患者往往因为剧烈疼痛及对疾病本身的恐惧、焦虑、抑郁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癌症疼痛患者的心理干预及护理尤为重要。②用药指导:适当选用止痛药,对患者详细说明药物的特点、起效时间、按时服药及正确应用止痛药的重要性,使患者充满信心接受进一步的对因治疗。③生活护理:积极为患者创造安静的环境,为患者保守隐私,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参考文献

[1]段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

[2]冯金娥.术后疼痛护理中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88):36.

[3]李漓,刘雪琴.护士疼痛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6):633.

[4]赵继军.疼痛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近年的研究证实,不论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出生后即具有疼痛感受能力,尽管其神经系统仍在发育之中,但对有害刺激足以产生感知、传递、回应甚至记忆[1]。现就对新生儿镇痛认识,疼痛对新生儿的影响、评估及护理干预等内容作一介绍。

1住院新生儿疼痛的来源

主要是各种致痛性操作,如足底采血、动静脉穿刺、各种注射、气管插管及吸引、留置胃管、腰穿等。此外,局部感染,手术等也可引起疼痛。而对较小的早产儿,如更换尿布、体温测量等日常操作也是疼痛刺激[2]。

国外有研究表明,新生儿长期暴露于明亮的光照中和声音水平>45分贝的环境中,与疼痛密切相关联,也是一种不良刺激[3]。

2疼痛对新生儿的影响

2.1近期不良影响

(1)明显的生理反应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率变异减少,颅内压升高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等。(2)脑血流的明显变化,引起周期性低氧血症和血压波动,可造成再灌注损伤和静脉瘀血,对于需要稳定生理状态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和危重儿,操作性疼痛所致的生物行为变化,可加重其病情,侵入性操作可使颅内压显著波动,而诱发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4]。(3)激素和代谢水平变化,表现为血浆肾素,血浆激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醛固酮等水平升高,这些血浆物质水平的变化导致糖原水解、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引起血糖、乳酸、丙酮酸盐代谢物和酮体等升高,造成高代谢状态,使血糖过高或过低,免疫力下降,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失衡。(4)影响睡眠觉醒状态、食欲、母婴交流等。(5)疼痛可引起烦躁不安,反应性低下等精神性格的改变。

2.2远期不良影响

(1)痛觉改变,慢性疼痛综合征和躯体不适,并有可能导致儿童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认识行为障碍和适应能力差等问题[5]。(2)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可能因生后疼痛刺激而发生异常变化,新生儿受到强烈疼痛刺激可能形成记忆,这种不愉快的记忆可能与成年期发生神经症状或心理障碍疾病有直接关系[6]。(3)反复的疼痛刺激会改变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降低疼痛阈值,并影响将来对疼痛的行为反应[7]。

3新生儿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是控制疼痛的重要一环,对任何存在疾病状态的新生儿,都应进行常规和反复的评估,是否需要进行疼痛治疗的干预以及评价治疗的效果如何,关键均在于对疼痛的准确评估,这可能比越来越有效的镇痛药的使用所起的作用更大,具体见新生儿疼痛评分表(NeonatalInfantpainscale,NIPS)表1。表1新生儿疼痛评分表(略)

4疼痛的护理干预

环境和行为干预是最常采用的方法,单独或联合药物应用是具有低风险、简单易行的疼痛治疗的基本措施。

4.1新生儿疼痛的管理

首先制订新生儿疼痛护理常规,建立健全的新生儿疼痛评分制度;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对疼痛知识的培训,使护理人员改变传统的漠视新生儿疼痛的观念;将疼痛作为除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之外的第5项生命体征;操作时动作轻柔,技术熟练,尽量减少有创操作性刺激;在进行致痛性操作时给予预防或缓解疼痛的干预措施,以减少疼痛刺激。

4.2环境的干预

噪音的控制,>60分贝的噪音可干扰新生儿的睡眠,增加心跳,导致周围血管收缩,突发的噪音可导致血氧饱和度降低、哭泣、烦躁、颅内压升高;NICU的噪音来源:电话65分贝,监视器报警55~85分贝,人员说话80分贝;而平常家庭新生儿所接触的分贝量是40分贝。因而护理人员及时处理监视器报警器,靠近新生儿降低音量,彼此提醒,做好标志,控制噪音,以保证NICU的噪音<60分贝。(1)光线来源,照光治疗:自然光线;窗户、室内照明灯;暖床照明灯等。美国儿科学会建议NICU光线明亮度足60英尺烛光(foot-candles,照度单位),特殊治疗时100英尺烛光,通过降低光源可促进睡眠,减少肢体活动,促进喂食,增加体重,并可减少视网膜病变。(2)治疗:保持屈曲和襁褓包裹,结合摇晃或睡水床等前庭刺激,可稳定生理和行为状态。(3)抚触:抚触带来的温和刺激可通过β-内啡肽的释放,迷走神经功能的改变以及5-羟色胺(5-hydroxyltryptamine,5-HT)的作用,满足新生儿情感上的需求,使其身心受到抚慰,消除孤独、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减少应激行为,从而使疼痛缓解,并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8]。(4)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onalsuck,NNS):NNS是指在婴儿口中放置安慰,以增加其吸吮动作,但并无母乳或其他液体吸入。最初的研究显示,新生儿使用NNS后,体重增加,活动减少,心率下降,呼吸和胃肠功能改善。最近的研究发现,NNS还可以提高氧饱和度,减轻由操作引起的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并无任何不良反应[9]。NNS通过刺激口腔触觉受体提高疼痛阈值,促进5-HT的释放而产生镇痛效果。NNS和襁褓包裹比较,起效更快,但作用短暂,除去后疼痛症状迅速反弹。(5)蔗糖水或葡萄糖水:蔗糖水通过甜味刺激内源性阿片途径,产生镇痛疗效,在进行单一致痛性操作前口服12%~24%蔗糖水2ml或反复致痛性操作时予蔗糖水0.5~1.0ml持续口服,均可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病情危重的有坏死性结肠炎症状的新生儿不宜口服蔗糖水),口服蔗糖水不应超过8次/d,葡萄糖水也具有镇痛作用,但疗效不及蔗糖水。(6)选择适宜的时机及操作技术:如避免在新生儿睡眠状态下采血和进行操作;静脉采血较脚后跟穿刺疼痛症状明显减轻[10];对于需要频繁采集血标本或静脉用药的新生儿可考虑放置中心静脉插管(PICC)以减少反复的穿刺和针刺疼痛。

【参考文献】

1PuchalsKiM,HummelP.Therealityofneonatalpain.AdvNeonatalcare,2002,2(5):223~247.

2PeterGal.Painmanagementinneotates.NeonatalPharmacotherapy,2003,3(1):1~27.

3杜琴,张静.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对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西部医学,2007,19(1):141~142.

4AnandKJ.Clinicalimportanceofpainandstressinpretermneonates.BiolNeonatal,1998,73:1~9.

5GrunauRE.Long-termconsequencesofpaininhumanneonates./AnandKJS,StevensBJ,McGrathPJ,eds.Paininneonates:Painandresearchclinicalmanagement.2nded.Amsterdam:Elsevier,2000.55~76.

6TaddioA,KatzJ,IlersichAL,etal.Effectofneonatalcircumcisiononpainresponseduringsubsequentroutinevaccination.Lancet,1997,349(3):599~603.

7GrunauRE,WhitfieldMF,PetrieJ.Children''''sjudgementsaboutpainatage8-10years:Doextremelylowbirthweight(<1000g)childrendifferfromfullbirthweightpeers.JChildPsycholPsychiatry,1998,39(4):587~589.

8张金燕.新生儿的心理护理.临床医学,2002,22(9):62.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术后切口疼痛可引起机体明显的应激反应,加剧组织分解代谢,可影响伤口愈合及康复;术后镇痛能有效地控制术后应激反应,使致痛物质ACTH、儿茶酚胺、皮质醇等下降,既减轻病人的痛苦,又利于伤口愈合。但据报道[1,2],术后病人的疼痛没有及时治疗普遍存在。我们以我院术后第1天病人的疼痛控制情况作了咨询调查,发现50%以上的病人术后有重度的疼痛,导致活动、咳嗽、深呼吸障碍。针对这些情况,分析原因,找出术后疼痛护理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术后病人疼痛的情况得到缓解。

1术后疼痛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1.1害怕成瘾[3]是术后止痛药的主要药物,害怕对的成瘾是直接影响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碍,医生不愿开麻醉处方,护士不愿给病人用止痛药,病人尽可能地不用或少用。临床研究证明,以镇痛治疗为目的,阿片类药物常规剂量下产生成瘾的现象是非常罕见的。全美的一项调查显示[4]:1万余例用阿片类药物治疗数周至数月的病人中,仅22例产生成瘾,而这些产生成瘾的病人都曾经有药物滥用史。另外11882例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的住院病人中,仅有4例产生成隐。但在临床实践中,护士仍然担心用的次数多了会引起病人成瘾,并且认为临床实际发生率超过1%。当进一步分析临床护士如何判断病人成瘾时,发现护士混淆了的成瘾性、耐药性和依赖性的概念。把临床上因病人疼痛加剧需要增加药物用量或者因疼痛需继续用止痛药的病人当作成瘾了。从而使护士害怕继续给病人用药,尽量拖延或不给药,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1.2疼痛评估不准确、不及时

1.2.1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护士会常规地监测术后病人的生命体征,但对术后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未引起护理工作者的重视。据对手术后疼痛问题调查表明,30%的病人没有记录术后疼痛情况,从记录上统计有20%病人有“主诉疼痛”,而没有疼痛程度,但据咨询调查统计40%病人的疼痛是剧烈的。可见术后疼痛评估还没有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1.2.2疼痛评估方法不正确护士在护理手术病人时,一般询问病人有无疼痛,而不强调疼痛的程度。有疼痛时也让病人尽量忍,忍不了再用止痛药。目前,我们强调将术后疼痛评估作为一项术后护理的常规工作来做,并制定了0~5级疼痛程度评估法,用色谱和脸谱疼痛评估法作为客观的疼痛评估的工具。但在临床实践中,错误地操作了疼痛评分工具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错误:以为疼痛评分是评估病人疼痛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从生理、行为、功能等方面观察的综合评估。疼痛评估分级不仅要求病人报告休息时的分级,也要报告在活动、咳嗽、深呼吸时的分级。在应用时护士只简单地问病人的疼痛分级,而忽略了什么时候的疼痛分级,有时护理记录上病人的疼痛评估为2级,而病人却不敢活动,深呼吸;由于病人没有正确地理解评估法或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告诉你疼痛2级,而生理、行为、功能表现上疼痛剧烈,如出汗、痛苦貌、眉头紧锁、肌肉僵直、不敢翻身、深呼吸等。错误地把病人报告的疼痛分级作为给止痛药的标准。由于不能准确地评估疼痛,从而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1.3害怕药物副作用病人害怕引起的副反应,如延缓伤口愈合及术后恢复减慢是病人拒绝用药的一个原因。临床上许多病人对麻醉止痛药拥有这种想法,他们情愿忍受疼痛的折磨也不愿用药。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视忍痛是种美德,因此,许多患者宁愿忍痛,而不愿如实向医生报告。他们还错误地认为,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同样,对品的恐惧、担心药物成瘾也是主要的治疗障碍。医务人员害怕,尤其是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是影响有效止痛的另一个障碍。

2护理对策

2.1疼痛教育教育是改善疼痛护理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疼痛教育应列入护士的继续教育项目内,使护士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疼痛管理的有关知识、技能。

2.1.1改变对疼痛的观念1986年疼痛研究国际协会(IˉASP)曾对疼痛定义为:与现存或潜在的组织受损有关所产生的不愉觉和情绪之体验。疼痛是病人的主观感觉,要改变过去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病人应忍耐疼痛,不该抱怨”的陈旧观念,并真正地落实在实践中。疼痛是无益的,疼痛对于机体的生理功能影响极大,它可以促进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蛋白质和氧气的消耗增加,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减低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所以,免于疼痛是病人的权利。病人应报告疼痛,医务人员应向病人询问、评估、治疗疼痛。

2.1.2更新对麻醉止痛药的认识害怕成瘾是有效止痛的主要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要学会区分麻醉止痛药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的差别(见麻醉止痛药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的差别)。用止痛会使病人产生成瘾、依赖和耐药。但只有成瘾对机体无益,且住院病人极少发生。因此,不要将某些病人因疼痛而要求用或者因疼痛加剧加大药物用量的病人当作成瘾,同时也要注意分析家属提供的有关病人成瘾史的资料。

2.1.3提高护士准确评估疼痛的技能术后全面的评估疼痛应从病人的自我报告、生理、行为方面来综合评估。自我报告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减轻、加剧疼痛的因素。行为反应包括病人的表情、、活动、呼吸、咳嗽、焦虑、失眠等资料。临床上常采用客观化的疼痛评估工具让病人更正确地评估自我的疼痛程度。我们自订了0~5级色谱分级和儿童脸谱分级法和形容词描述评分法,并正确地指导病人使用。不仅要病人报告在休息时的评分,而且也要报告在一般活动如咳嗽、呼吸、翻身、起床时的评分。我们每个护士都有一套评估工具,对手术后病人进行常规疼痛评估并记录。护士只有准确地掌握了评估技能,才能准确地评估疼痛,及时给病人止痛。

2.1.4合理用药尽量早用止痛药。控制疼痛的有效方法是及早使用止痛药物[5],预防疼痛的发生或防止它的加重。就是说,如果疼痛出现了,不要等到它变得严重了再去治疗,而是在刚刚开始时,就使用止痛药物控制疼痛,这样取得的效果较好,用药量也少。在应用止痛药物的同时,也可应用非药物止痛方法,如身体松弛疗法、分散注意力等。这不仅能提高止痛效果,而且使止痛药的用药量减少,有效时间延长,甚至逐渐取消药物而不出现疼痛。

2.2做好术前、术后的病人教育人的痛感程度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文化水平、环境因素以及机体应激反应能力。因此,疼痛是一种独特的、高度主观的、多维复杂的经历,不仅与组织损伤及病变有关,还受到个人的生活经历、既往的疼痛体验、精神和情感、环境,以及其它未知因素的影响。做好术前、术后的病人教育,包括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疼痛评估的方法、早日活动、深呼吸、咳嗽的重要性及方法,止痛的重要性及方法。通过对病人的教育,让病人对术后疼痛有控制感,以消除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无助感[6],及时报告疼痛、及时止痛,以利于早期活动,减少手术后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减少住院时间,减少费用。在临床上,当病人被告知麻醉止痛药引起成瘾发生率极小,不会延缓切口愈合,止痛后能利于早日康复时,病人都愿意接受止痛。

2.3将疼痛护理工作质量作为一项持续质量改进工作来抓把术后病人的止痛应当作一项常规基础护理工作来抓,使每个护士认识到疼痛管理的重要性。评估检查疼痛控制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

3结果

通过分析疼痛护理中存在的障碍,采取相应对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重新评估我们的工作。根据咨询调查,手术后第1天,95%以上的病人得到了用药,护士在评价止痛效果时,以病人能否起床活动、做深呼吸、咳嗽为标准。只要病人需要,可随时给病人止痛,使病人能安全、轻松地度过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1耿莉华.外科手术后病人疼痛控制进展.实用护理杂志,1999,15(9):11.

2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第二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35.

3罗爱伦.病人自控镇痛.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9.

4除仲煌.术后疼痛与患者心理因素的联系.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1997,5:268.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1.1研究设计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方法,在芜湖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选择住院患者100例。

1.2伦理审查

遵照赫尔辛基宣言及“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方案获得芜湖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全过程跟踪。

1.3随机分组

纳入病例按病志号抽签方法简单随机分两组。

1.4纳入标准

①日龄≤28d。②监护人(母亲)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5排除标准

①对多种药物过敏。②已接受相关治疗并可能影响效应观测指标。③伴有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④严重心、肝、肾损害影响药物代谢。⑤病情危笃。如样本选择时正接受药物治疗,经洗脱期后符合纳入标准,不视为排除病例。

1.6退出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条件,纳入错误。②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安全性。③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特殊生理变化等,难以继续治疗。(不良反应者纳入不良反映统计)④使用影响疗效药物。退出/脱落病例按退出/脱落时疗效纳入疗效判定。

1.7护理方法

均连续护理14d为1疗程;常规新生儿护理。

1.7.1对照组

室内照明或自然光线等照光治疗,保持屈曲和襁褓包裹常规护理。

1.7.2治疗组

综合疼痛干预护理措施。静脉采血脚后跟穿刺法,每次穿刺深度及力度一致,采血前放置安慰,进行非营养性吸吮,抚触以缓解疼痛,致痛前口服12%~24%蔗糖水2mL。采用中医四诊合参、辨证施治,添加辅食,预防注射及喂养。母乳喂养为主,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护理过程中适当少量葡萄糖液作为辅食,避免因缺少母乳而出现低血糖;营造良好的护理氛围,从新生儿的需求出发开展护理工作,选拔经验丰富、技术熟练、责任心强的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进行连续观察,确保新生儿获得全面、细致的照顾;在新生儿进食1h后进行抚触护理,使用指揉法按摩头部与背部,挤捏法按摩四肢,实施抚触护理的过程中,可以让新生儿家长在旁观摩,学习;每天对新生儿沐浴室、病房等进行消毒,控制环境温度与湿度,避免感染;常规护理同对照组。

1.8观测指标

临床症状、心率、血氧饱和度、疼痛分度、不良反应。

1.9疗效判定

连续护理2疗程(28d),判定疗效。疼痛分度通过观察新生儿的面部肌群活动,总结分数。参照《综合疼痛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轻度疼痛:<5分;中度疼痛:5~7分;重度疼痛:>7分。

1.10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基线资料

纳入样本100例均为芜湖市妇幼保健院儿科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住院患者,两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具有均衡性(P>0.05)。

2.2退出病例

观察期间无退出病例。

2.3脱落病例

观察期间无脱落病例。

2.4心率、血氧饱和度

连续护理2疗程(28d),心率、血氧饱和度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

2.5疼痛分度

连续护理2疗程(28d),疼痛分度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

2.6不良反应

观察过程中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无论是正常生产还是早产儿,出生后即具有感受疼痛能力,虽然其神经组织还未发育成熟,但也足以感知疼痛。足底采血、注射、气管插管等各种致痛性操作均能够引起疼痛,对于先天体质较差的新生儿,更换尿布等日常行为也可带来疼痛刺激,反复的疼痛刺激使身体感受器越来越敏感,引起过敏反应。体检等也会成为一种疼痛刺激。新生儿没有交流能力,无法表达疼痛刺激,只能以哭叫、动作等表现出来,长期以往,易被忽视。持续疼痛刺激可能引起脑血流再分布,带来明显的生理反应和激素、代谢水平变化,长期持续疼痛刺激还会导致新生儿日后出现认知行为障碍等问题。如何减缓新生儿疼痛以及降低疼痛对新生儿的影响成为了近年来广泛关注的问题。新生儿的疼痛等级无法做出准确详细地评估,只能间接的通过新生儿的面部肌群表现和各项生理指标评估,笔者在研究中采用的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新生儿综合疼痛干预表现有五个方面:①药物干预:阿片类药物、吗啡是最常见的镇痛药物,适用于中、重度新生儿疼痛。②改善环境:降低环境噪音水平,调节室内温度、光线水平,播放能够降低疼痛压力的音乐。③治疗:使新生儿保持屈曲和襁褓包裹。④抚触:用按摩、拥抱等无痛性皮肤接触消除其恐惧害怕等不良情绪。⑤吸吮:放置安慰,使新生儿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其中非药物干预在临床中应用最为广泛。本次研究发现综合疼痛干预使新生儿的疼痛得到了有效缓解,降低了并发症,使得新生儿的康复质量大大提高。

4总结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肿瘤晚期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男65例,女45例,平均年龄65岁。患有消化系统肿瘤患者40例,呼吸系统肿瘤患者35例,生殖泌尿系统肿瘤患者35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通过各项生理指标和医学上的诊断,确诊为恶性肿瘤,无误诊发生。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优质护理;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优质护理具体如下:①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晚期肿瘤患者的内心比较消极。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通过日常行为和面部表情,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轻生念头,要与患者多聊天,消除患者的负面心理。②要合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例如与患者一起读书、下棋、听音乐等,让患者处于一个比较安逸的环境当中,将注意力从疾病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③帮助患者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对于患者本身来说,长期住院治疗,会给家庭带来不小的负担。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的家属及时沟通,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树立抵抗疾病的信心。④医护人员必须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肿瘤晚期并不意味着立即死亡,有些患者由于治疗得当,并且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可以存活很长时间。医护人员要通过一个积极的态度,向患者告知其正确的情况,避免患者主观臆断来带来的负面影响。

1.3观察指标:

将7天设定为1个护理周期,观察患者的临床疼痛表现。在本研究中,由经过培训的护士教会患者根据自己对疼痛的感受,在视觉疼痛评估表上的相应位置,标记疼痛的程度。1~3级为轻度疼痛,4~6级为中度疼痛,7级别或者7级以上为重度疼痛。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轻度疼痛患者占81.9%,对照组的轻度疼痛患者占45.4%;观察组中都疼痛患者仅有1.8%,对照组中度疼痛患者高达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来说,观察组患者在实施优质护理后,疼痛效果减轻,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3讨论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普外科;术后疼痛;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0)11(a)-142-01

疼痛给人带来痛苦,属于人体一种防御反应,也是人体患病的症状,它使患者的身心收到摧残,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普外科患者在手术后常见的问题是疼痛,疼痛涉及患者复杂的生理、心理机制。本院为了解患者在普外科手术后疼痛的情况,指导镇痛护理,帮助患者缓解痛苦,现对60例患者术后12 h后疼痛情况进行调查,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本院普外科术后患者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8~60岁,平均34岁;城镇居民28例,农村户口32例;阑尾切除手术5例,甲状腺手术8例,胆道手术11例,脾、胃手术18例,肠道手术18例;调查对象均意识清晰,能准确表达对疼痛的主观感受。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采用炊淑玲[1]问卷的设计来调查术后12 h后患者疼痛的情况:①术后是否有疼痛感;②术后是否应用镇痛泵;③术后疼痛程度及伴随症状;④患者应对措施(包括忍耐和要求镇痛);⑤患者是否了解疼痛知识。共发放调查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为100%。问卷采取统一指导用语,由患者填写或患者口述调查者代填。

2 结果

本次调查的60例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的结果是,手术后有疼痛感的患者52例(86.67%),使用镇痛泵者32例(53.33%),不影响睡眠、活动的轻微疼痛程度者26例(43.33%),影响睡眠、活动的中等疼痛程度28例(46.67%),不能忍受伴有行为、情绪异常的重度疼痛患者8例(13.33%),应对措施忍耐34例(56.67%),要求镇痛的患者20例(33.33%),了解疼痛知识者28例(46.67%)。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患者术后疼痛的处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医护人员对术后尤其是普外科术后疼痛的评估,观察也越来越用心。术后疼痛的治疗和护理也日益成为医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不同患者对疼痛感受的程度也不同。它不仅与组织损伤及疾病有关,还受个人生活经历、既往疼痛经验、精神和情感、环境以及其他未知因素影响。疼痛感觉是复杂的主观精神活动、心理因素、个人文化水平、环境因素、对疼痛认识程度都影响术后疼痛程度[2]。

患者性别、性格、年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层次、文化素质、过去对疼痛的体验等不同,对疼痛的感受就不一样。患者年龄与疼痛耐受力成反比,女性比男性耐受力强。性格外向,有一定文化素质的患者,更容易表达对疼痛的主观感受[3]。

医护人员应该重视术后疼痛的治疗和护理。首先,对于严重的疼痛患者,应该使用镇痛泵止痛,避免术后剧烈疼痛导致患者休克,此类镇痛方法效果明显,患者痛苦少,维持时间长。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现在医患关系十分紧张,医护应该以良好的作风,和蔼亲切的形象尽量满足患者需求,获得患者信任,创造一个和谐的病室氛围,这样对患者缓解疼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再次,应该教会患者几种自我减轻疼痛的方法。例如,护士可以教患者放松神经,多看书、看报、听音乐,分散注意力。再次,医护应该对患者加强手术前的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情况,减轻患者手术压力,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手术。最后,要对患者进行术后疼痛良好的护理。手术后,加强患者信心,为他们早日康复奠定基础。护士可以通过对患者全身心的观察、护理,将患者的疼痛降到最低,减少疼痛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归结到底,就是医护人员要树立患者正确的疼痛认识概念,本调查显示,56.67%的患者对疼痛选择了忍耐。因此,应告知患者术后疼痛持续或剧烈疼痛是无益的,疼痛可引起睡眠障碍、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消化功能免疫功能抑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精神心理障碍,使蛋白分解增加,延缓伤口愈合及机体恢复[4]。

本院通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分析掌握普外科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得出结论,普外科患者手术后疼痛情况因人而异,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患者了解疼痛相关知识少,医护人员应该加强自身对术后疼痛的重视,加强对患者健康教育,帮助其减轻痛苦,帮助他们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炊淑玲.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的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09,7(1):73-74.

[2]罗艾伦.患者自控镇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9-30.

[3]曹松雨,安社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J].临床医学,2008,28(8):126-127.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医-护-技合作;疼痛管理;护士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06-01

骨科患者只有疼痛管理理想才能保证功能康复锻炼。国内外近40年的研究证明,护士通过临床实践、研究和创新,在疼痛的知识技能发展和疼痛管理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提高护士疼痛管理能力势在必行,我骨科自2011年10月采用医、护、技合作式疼痛控制小组的疼痛管理培训模式,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病房共有在编护士22人,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8.26±6.35。学历:本科6人,占27.27%;大专12人,占54.55%;中专4人,占18.18%。职称:主管护师4人,占18.18%;护师8人,占36.36%;护士10人,占45.46%。

2 方法

2.1 成立医、护、技合作式疼痛控制小组

由患者的主管医生一名,康复师一名和责任护士一名,组成该位患者的疼痛控制小组,经过讨论小组由责任护士担任组长,护士工作在医疗一线与患者密切接触,是病情变化的发现、评估第一人,充分发挥护士的协调作用,做好医、护、技、患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使疼痛管理及时到位。

2.2 医护技合作定期开展疼痛管理活动

疼痛管理活动共分为:培训部分和实际疼痛管理部分,两部分进行。详细方法介绍如下:

2.2.1 培训前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知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果分析存在问题并结合美国卫生保健政策研究院《急性疼痛处理指南》,按十二五护理工作计划对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设计制定疼痛培训内容:疼痛理论知识、疼痛评估技术、三级镇痛知识、药物镇痛知识、多模式镇痛方法的应用、护士沟通技巧。共计20学时,分两个阶段进行。

2.2.2 入院当天及术前责任护士与康复师共同讲解疼痛管理知识。术后6小时内医、护、技到床边看患者,根据病情制定康复、镇痛方案。

2.3 评价标准

2.3.1疼痛知识知晓率

实施前后均用,McCaffery和Ferrell设计的《护士的疼痛知识与态度问卷》共计39题。其中33题为客观性题目,6题主观性题目。结合科室实际情况我们选用客观性的33题进行调查、分析、比较,这其中疼痛评估知识2题、疼痛一般知识9题、药物镇痛知识18题、综合应用知识2个个案分析共4题。答对一题为1分,未答或答错为0分,总分33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知识与态度越好。此问卷被广泛应用,其内在一致性为0.70―0.73,重测信度r=0.80。调查30分为疼痛知识知晓,结果见表1.

2.3.2患者对护士疼痛控制效果的满意度

2.3.2.1主要依据患者对疼痛控制效果的满意度来测评疼痛管理能力的提高。出院前一天,进行疼痛控制满意度调查,覆盖率是出院人数85%。问卷节选自美国疼痛协会修订的《患者对手术后疼痛管理的满意度问卷》共计13题,其内在一致性为r=0.98,重测信度r=0.86[1.2]。结合科室情况选用3题为满意度指标(患者对镇痛方式的满意、住院期间疼痛照顾的满意度、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调查3题均满意即为疼痛控制满意,结果见表2.

2.3.2.2第三方调查医生、康复师对护士疼痛管理的满意度,测评疼痛管理能力的提高。选用我院护理部设计的医生、技师对护士疼痛管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共计10题,答对一题为1分,未答或答错为0分,总分10分,9分为满意。护理部派人进行调查,实施前后均调查医生27人,康复师17人。

3 效果

4 讨论

在骨科理想的疼痛管理尤为重要。赵继军等[3]提出我国临床工作中有关疼痛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缺乏相关的观念、知识、技术和方法,以致大部分患者的疼痛得不到有效控制。因此,加强护士疼痛管理的教育培训势在必行。但疼痛管理是一个多学科合作的过程,仅通过提高护士的疼痛相关知识,而其他医务人员的知识不更新也是无益的[4]。采用医、护、技合作式疼痛控制小组的管理模式既有效地提高了护士的疼痛管理能力,又能教学相长更新医生、康复师的疼痛知识,次种疼痛管理模式使医务工作者共同提高,患者受益,是一种科学、先进的好方法。

4.1护士疼痛管理意识提高

在实际工作中,护士积极配合医生、康复师工作,收集患者资料、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康复师沟通,处理措施及时到位。耐心讲解疼痛知识,取得患者合作。工作中不仅加强了医、护、技合作,还使医生、康复师对护理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纠正了部分医生、康复师过去“重医疗,轻护理”的错误观念,提高了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从而使护士的职业成就感明显提高。通过责任护士担任组长、树疼痛管理标兵的形式调动了护士疼痛管理积极性,树立了护士信心,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疼痛管理中来。可见医、护、技合作式疼痛控制小组的管理模式在提高护士疼痛管理意识的同时,医、技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医、护、技三者共同受益。

4.2护士疼痛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医、护、技合作查房,个案病历讨论。养成了医、护、技及时沟通的好习惯,同时锻炼了护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医、护、技合作式疼痛控制小组这种评估-沟通-落实-评价-改进的疼痛管理模式,有效的提高了护士疼痛管理能力,为患者提供具有专病化、专护化、专科化的舒适护理。

参考文献:

[1] Jamison RN,Ross MJ,Hoopman P, et al.Assess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perceived helpfulness [J] .Clin J Pain,1997,13 (3): 229-236.

[2] Innis J,Bikaunieks N,Petryshen P,et al.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pain management: an educational approach[J]. J Nurs Care Qual ,2004,19(4):322-327.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第9篇

方法:本文选取了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手足外伤患者共计10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疼痛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54例患者,常规护理组患者采用常规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进行护理,疼痛护理组患者采用疼痛护理措施和方法。

结果:①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护理措施后换药前,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差异不明显,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护理措施后换药后,组间比较,疼痛护理组患者的疼痛水平显著地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的疼痛水平,且P

结论:在临床针对手足外伤患者实施临床护理的实践过程中,采用伤口疼痛护理措施和方法可以显著地改善患者的伤口疼痛情况,是临床护理手足外伤患者的安全可靠选择,值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手足外伤 伤口疼痛 护理 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053

Study on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pain care hand and foot trauma

Shao Mao

Abstract:Objective:To further study and discussion about the hand and foot trauma patients clinical wound pain nursing practice with effectiveness against pain nursing measures and methods of,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hand and foot trauma patients wound pain nursing.

Methods:We selected patients with hand and foot trauma my hospital from 2010 December to 2012 December a total of 108 case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espectively for nursing pain group and routine nursing group, 54 patient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with routine nursing group using clinical nursing measures and routine method of nursing, nursing methods the patients pain pain nursing.

Result: ①the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 clinical nursing measure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surgery, group comparison, difference in pain intensity in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 was not obvious, and P>0.0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②the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 clinical nursing measures for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he dressing change, inter group comparison, pain nursing patients the pain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routine nursing group the pain level, and P

Conclusion:In clinical practice for hand and foot trauma patients 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 the pain care measures and metho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wound pain patients, clinical care and trauma patients is safe and reliable, and is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s: Hand and foot trauma Pain Nursing Clinical effect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056-02

回顾以往临床上关于手足外伤患者伤口疼痛护理的同类报道后我们发现[1,2]:与以往临床常规的护理措施相比较,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疼痛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鉴于此,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临床关于手足外伤患者伤口疼痛护理实践过程中采用有针对性的疼痛护理措施和方法的有效性,从而为临床针对手足外伤患者实施伤口疼痛护理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选取了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手足外伤患者共计108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所选取的108例手足外伤患者中,男性患者45例,所占比例为41.67%;女性患者63例,所占比例为58.33%。患者年龄为22―63岁,平均年龄为(36.44±6.33)岁。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疼痛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54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学历等一般临床资料相比较无明显差异。具体比较情况详见表1。

1.2 护理措施和方法。

1.2.1 常规护理组的护理措施和方法。本组54例患者采用常规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进行护理[3]。

1.2.2 疼痛护理组的护理措施和方法。本组54例患者在采用常规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进行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以下疼痛护理措施[4,5]:受伤的患者往往在疼痛的基础上伴有不同程度的红、肿和功能障碍,当伤处受到牵拉、按压等外来因素刺激时可使伤口疼痛加重。在进行换药操作时,要注意观察患者各方面情况。如患者出现脸色苍白、头晕、心悸、疼痛难忍等不适时,协助患者取舒适可直接减少疼痛,缓解头晕、心悸等不适感。帮助患者建立对疼痛的应对机制,让心理与治疗相适应,从而增加疼痛的耐受力,减轻由于知识缺乏而产生的恐俱、焦虑等不良的心理变化。

1.3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护理措施后换药前和换药中的疼痛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且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护理措施后换药前的疼痛情况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护理措施后换药前的疼痛情况比较结果如下:疼痛护理组的54例患者中疼痛等级为I级的患者0例,II级的患者5例,III级的患者30例,IV级的患者19例,V级的患者0例;常规护理组的54例患者中疼痛等级为I级的患者0例,II级的患者6例,III级的患者31例,IV级的患者17例,V级的患者0例。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差异不明显,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详见表2。

2.2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护理措施后换药中的疼痛情况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护理措施后换药中的疼痛情况比较结果如下:疼痛护理组的54例患者中疼痛等级为I级的患者0例,II级的患者32例,III级的患者18例,IV级的患者4例,V级的患者0例;常规护理组的54例患者中疼痛等级为I级的患者0例,II级的患者2例,III级的患者16例,IV级的患者30例,V级的患者6例。组间比较,疼痛护理组患者的疼痛水平显著地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的疼痛水平,且P

3 讨论

手足外伤在临床实践的过程属于较为常见的外伤类型,从临床的相关研究和报道统计结果上分析,导致患者发生手足外伤的原因有很多。一旦患者发生了手足外伤,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伤口。而伤口的疼痛对于患者来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患者临床的康复治疗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针对手足外伤患者伤口疼痛护理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和理论研究意义。

我院针对手足外伤患者所采用的疼痛护理措施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实践效果,得到了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们的广泛认可。从本文的比较数据结果上分析,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的观点和说法:①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护理措施后换药前,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差异不明显,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护理措施后换药后,组间比较,疼痛护理组患者的疼痛水平显著地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的疼痛水平,且P

因此,通过以上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临床针对手足外伤患者实施临床护理的实践过程中,采用伤口疼痛护理措施和方法可以显著地改善患者的伤口疼痛情况,是临床护理手足外伤患者的安全可靠选择,值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陆文珍,黄明珠,关锦连.手足外伤的伤口疼痛护理.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3):121-123

[2] 李国芹.手术访视对患者情绪及伤口疼痛的影响.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7,10(1):85-86

[3] 郭亚雄,王继勇,黄丽娜.针刺治疗胸部手术后伤口疼痛32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9):2406-2407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无痛病房管理;骨科;疼痛护理;疗效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c)-0158-02

疼痛作为骨科患者最为担心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还会影响患者的预后[1]。目前,护理观念正朝着无痛护理、人性化服务方向转变,因此,建立无痛护理病房作为护理管理和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能为骨科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无痛护理服务[2]。本研究对2010年10月~2013年3月来本院骨科住院的患者给予无痛病房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3月经本院骨科诊治的2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无痛病房护理),每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70例,女性50例,年龄17.0~87.0岁,平均(35.0±5.0)岁;其中,创伤性骨折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颈椎病13例,骨髓炎7例,骨肿瘤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71例,女性49例,年龄18.0~86.0岁,平均(35.5±5.0)岁;其中,创伤性骨折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颈椎病13例,骨髓炎6例,骨肿瘤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科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无痛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首先建立无痛护理理念,改变传统疼痛处理模式。骨科成立疼痛管理小组,由护士长、病区主任及医疗护理骨干人员等组成,护士长起主导作用,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评估疼痛分级程度,以及制定无痛治疗方案[3]。制作无痛治疗宣传手册和无痛知识宣传栏,对患者实施无痛宣教。组织疼痛管理小组成员学习无痛知识,临床医师重点学习镇痛方法和理念,护理人员重点学习疼痛评估方法,制作无痛治疗相关表格,并做好相关记录[4]。以时间为横轴,入院疼痛评估、术前疼痛评估、术前用药、术后疼痛评估、规范用药、康复疼痛控制等方面为纵轴,制订日程表,实施规范化的疼痛控制[5]。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度、疼痛控制评分、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和比较。

1.3.1 术后疼痛缓解度 根据VAS评分标准,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疼痛缓解程度判定标准[6]如下。①完全缓解:疼痛消失;②中度缓解:疼痛没有完全消失,但可耐受;③轻度缓解:疼痛没有消失,不可耐受。

1.3.2 疼痛控制评分 根据Ferrell制订的调查问卷,对疼痛(2条)、一般知识(9条)、药物镇痛(18条)、综合应用(4条)进行逐条评估,回答正确计1分,未回答或者回答错误计为0分,总分33分,分值越高,护理人员对疼痛控制能力越高[7]。

1.3.3 护理满意率 根据自制问卷调查表,让患者对住院期间疼痛护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度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疼痛完全缓解率明显升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46,P < 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度比较[n(%)]

2.2 两组患者疼痛控制评分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护理人员对疼痛控制评分明显升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2)。

表2 两组疼痛控制评分比较(分,x±s)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升高,两组间总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0,P < 0.05)(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n(%)]

3 讨论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致的不适感和情感体验,在临床上已经成为继体温、脉搏、血压、呼吸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有人认为,术后疼痛是正常的,不可避免;患者应忍耐疼痛,不要抱怨;只有重度疼痛才需要处理等。这些观念已经明显落伍。术后疼痛作为临床比较常见的急性伤害性疼痛,可能使患者产生焦虑、烦躁、血压升高、胃肠功能恢复迟缓、尿潴留等一系列心理、生理、病理性变化,患者还可能由于害怕疼痛,不敢进行功能锻炼,出现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无痛病房是在无痛原则下,通过医护人员对患者提供舒适的医疗和护理干预,减少患者痛苦,使其安全度过诊疗过程。

对入院患者及时给予疾病相关知识和健康宣教,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准确做好患者疼痛评估,根据规范化疼痛管理流程,制订个性化的镇痛方案,提倡多模式镇痛,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药物,发挥镇痛的协同或相加作用,从而减少单一用药剂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对药物的耐受性、加快起效时间和延长镇痛时间,尽可能将疼痛控制在微痛或无痛范围内,使患者能够舒适地度过围术期,这是无痛病房管理的核心和骨科围术期的镇痛原则。

有报道称,术后疼痛不能有效缓解与疼痛教育不到位有关[8],所以,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有效的疼痛管理和教育。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将医院建设、科室简介以及疾病的相关知识详细解释给患者,使其了解疾病治疗的过程,同时及时给予心理疏导,缓解其内心压力,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9-10]。

无痛病房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疼痛相关知识和护理技能,做好患者疼痛状态的评估,严格遵照医嘱给予适当止痛处理。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无痛输液、无痛注射、无痛导尿等常规护理技能,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营造无痛、舒适的病房环境和氛围。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疼痛完全缓解率、疼痛控制评分、护理满意率均明显升高,提示无痛病房管理能够明显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欣.围术期应用护理手段干预术后疼痛的进展[J].光明中医,2010, 25(10):1941-1942.

[2] 吴春君.骨科无痛病房患者的无痛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8(2):165-166.

[3] 李漓,Herr K.美国疼痛治疗护士的职责与认证[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0):959-960.

[4] 程金焱,沈洁.创建骨科无痛病房的初步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140.

[5] 覃丽.创建“骨科无痛病房”的实践与探讨[J].吉林医学,2012,33(2):329-329.

[6] 李旭春.无痛病房管理模式在骨科疼痛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4):1-2.

[7] 黄天雯,何翠环,陈晓玲,等.骨科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的建立[J].中华护理杂志,2011,3(46):223-224.

[8] 冯娴,杜嫣妮.骨科无痛病房的护理管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5):48-49.

[9] 金丽慧.普通外科手术术后疼痛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71-72.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术后疼痛;疼痛评估;疼痛护理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的一种复杂的胜利心理反应,几乎可见于所有的术后患者,是每一位术后患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术后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而且是造成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和生命质量。因此解除术后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掌握有关疼痛的知识。但由于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护理人员缺乏疼痛知识,不能正确使用评估工具对疼痛进行客观的有效的评估和记录,疼痛和止痛药物观念陈旧,以致患者的疼痛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在充分认识了疼痛对于患者的危害,我院护理逐步实施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方法。规定了所有术后患者都要进行疼痛 评估,并制定了一系列干预措施。现介绍如下:

1评估方法

我院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评估疼痛

1.1数字分级评分法(NRS) 即采用0~10分标尺,分为10个等级,数字越大,表示疼痛强度越大,术前即向患者解释疼痛发生机制、表述方法和使用本量尺方法。0表示无痛,10分表示最严重疼痛。让7岁以上,意识正常患者自己填写疼痛等级,了解患者此时疼痛在标尺的哪个位置。

评估标准:轻度疼痛小于3分,中度疼痛3~6分,重度疼痛对于6分。一般术后4h、12h、24h、36h和72h评估并记录疼痛程度。疼痛等级大于3分或患者主诉疼痛,要求镇痛时就应该给予处理,处理后若疼痛能缓解50%以上为有效,否则为无效。该方法有利于护士较为准确的掌握疼痛程度和评估镇痛效果,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也可以综合患者客观资料做出评价,给予镇痛措施。

1.2脸谱法 该方法采用6种面部表情,从微笑至哭泣来表达疼痛程度,此法适合于任何年龄,没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或性别要求,易于掌握,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特别适用于急性疼痛者、老人、小儿、表达能力丧失者

2疼痛护理

2.1加强学习,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评估方法 通过学习纠正护理人员对疼痛和镇痛的错误认识。之前有不少护理人员错误的认为疼痛是术后的正常现象,镇痛药会影响患者切口愈合、胃肠道功能恢复和手术效果,而且会给患者镇痛药会成瘾的错误观念,至患者不愿主动报告疼痛。大量研究表明不论剂量多大,在用止痛的患者中成瘾的发生只占1%,多数患者疼痛控制后即可停药。虽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镇痛方法和药物,但患者仍在忍受术后疼痛的现象,疼痛是无益的,免于疼痛是患者的权力,患者所有的行为和诉说,不论多么微小都可能是寻求帮助的呐喊,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询问、评估、治疗并记录疼痛。

2.2掌握疼痛护理的最佳时机 有关研究表明,护理干预时间的早晚与患者疼痛出现的时间呈负相关,即对患者疼痛干预的时间越早,患者出现疼痛的时间越晚,应用止痛剂的剂量较少,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临床护理工作者应掌握患者的疼痛规律,延长出现疼痛的时间,做到因时、因病施护,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外科术后疼痛的时间分为4期:麻醉清醒至24h内;术后2~3d;术后3~4d;4d之后为术后的后期疼痛。对于不同时期的疼痛,应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具体而言:第一期的护理主要是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此阶段应根据医嘱给予镇痛药;第二期的疼痛可能是咳嗽振动引起的切口痛,应鼓励患者深呼吸,自动排痰,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有效排除呼吸道分泌物;第三期,患者肠蠕动开始恢复,肠管内气体易贮留,患者感到腹胀及腹部牵拉疼,此时的护理应注意不要使用强烈的镇痛药,可适当的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促进排气;第四期,术后疼痛基本消除,此时患者若发生疼痛现象,应主要考虑异常情况的发生,诸如炎症、感染等。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与主管医生联系。

2.3药物治疗护理 应用镇痛药物时,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医嘱,掌握药物作用、适应症和副作用,及时观察和评估镇痛效果,帮助患者达到最大程度的舒适,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疼痛管理;新生儿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207-01

新生儿在出生以后就具有比较强的感受疼痛的能力,但是承受疼痛的能力比较低,反复的疼痛会给新生儿带来较大的损害,因此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会给予大量的适度疼痛操作,以此来提高新生儿的疼痛承受能力。于是在新生儿护理中实施有效的疼痛管理对于降低新生儿的疼痛程度,提高新生儿的疼痛承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护理人员在新生儿护理中必须要给予有效的疼痛护理干预。本文笔者对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护理中实施了疼痛管理,并且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其中男性婴儿56例,女性婴儿44例,年龄6-8天,平均年龄为4.12+0.12天,平均体重为2.82+1.10千克,100例婴儿在出生以后均没有接受疼痛刺激,同时所有婴儿的生命特征均无显著性差异。然后将100例婴儿随机分为两组,50例为对照组,50例为疼痛干预组,并且两组婴儿在性别、体重、年龄与生命体征现象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50例婴儿给予常规护理,而对于护理干预组的50例婴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给予适度的疼痛管理,疼痛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婴儿的护理,护理干预的护理主要包括包裹襁褓和保持屈曲,护理人员必须要用双手平托婴儿的头部与双脚,使婴儿呈现屈曲,然后运用鸟巢式的方式将新生婴儿包裹起来。其次就是喂养护理,母乳喂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婴儿止痛方法,因此在疼痛操作中,给予婴儿母乳喂养可以有效降低婴儿的哭闹。再次就是改善婴儿的居住环境,因此在疼痛干预护理中,护理人员必须要尽可能的降低婴儿居住环境中的噪音,将房间的光线强度调节到婴儿能够适应的强度,这样可以提高婴儿承受疼痛的能力,其次在婴儿疼痛操作中,舒缓的音乐能够有效转移婴儿对疼痛的注意力,因此在婴儿护理中,护理人员应该播放一些比较舒缓的轻音乐。最后就是婴儿的抚触护理,抚触护理是婴儿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疼痛干预的婴儿护理中,护理人员在婴儿接受疼痛刺激时轻轻抚摸婴儿的头部以及面部,让婴儿能够感受到外来的关心,进而能够消除婴儿的焦虑以及对疼痛的注意力。

1.3 评价方法

参照新生婴儿疼痛评估表,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婴儿的哭闹程度、表情以及觉醒等指标,总分为7分,分数越高,婴儿的疼痛程度就越大。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且数据资料都采用平均数加上公差的形式,并且对照组与疼痛干预护理组之间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婴儿刺激时的疼痛程度比较

由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显示,对照组50例新生儿中在疼痛刺激时表现轻度疼痛的有25例,中度疼痛的有20例,重度疼痛的有5例。护理干预组的50例新生儿中24例新生儿中变现为轻度疼痛,21例表现为重度疼痛,5例表现为重度疼痛,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婴儿接受疼痛刺激半小时之后的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新生儿在接受疼痛刺激半小时后,两组新生儿的疼痛程度都有所降低,但是疼痛干预护理组的婴儿疼痛程度降低比较明显,具体数据如下表。

3讨论

新生儿承受疼痛能力的比较弱,为了提高新生儿对疼痛的承受能力,护理人员通常会给予新生疼痛操作,但是过度的疼痛操作会给新生儿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疼痛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常规的新生儿护理中,护理人员通过护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对照组的50例新生儿中,新生儿接受疼痛刺激半小时后的疼痛评分改善并不是很大,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采取有关的护理措施来降低新生儿的疼痛。

疼痛管理是现代临床护理的发展趋势,是降低新生儿护理中疼痛的主要途径,对于降低新生儿疼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上述结果中可知,护理干预组的50例新生儿中,新生儿疼痛刺激半小时后的疼痛评分有着明显的降低,因此疼痛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的疼痛。因此在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在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加强疼痛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新生儿的护理效果。首先,护理人员要进一步加强新生儿居住环境的管理,尽可能降低那些不利于新生婴儿的噪音,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外界环境对新生儿的刺激,同时还应该播放一些舒缓的轻音乐,这样可以有效分散新生儿的注意力,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程度。其次,护理人员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疼痛的护理,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总而言之,疼痛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值得在临床护理上推广应用。

4结论

新生儿由于疼痛承受能力比较低,常规的护理会给新生儿带来较大的痛苦,不利于新生儿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而新生儿护理中的疼痛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新生儿的疼痛程度,提高新生儿对疼痛的承受能力,进而提升其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电芳.疼痛管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年7期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骨科患者;疼痛护理;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4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45-02

疼痛是大多数骨科疾病所共有的一项特征,同时也是很多骨科疾病的首发症状,骨科患者在疼痛时其自身的整体性和个体的防御能力受到一定的侵害,疼痛是患者自身肌体受到危害的一个重要警告信号,疼痛一般会伴有行为和生理方面的情绪反应。本文对对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骨科患者298例疼痛护理进行了总结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随机选取了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骨科患者298例疼痛护理进行了总结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66例,女性患者132例,患者年龄10-81岁,平均年龄49岁。

12 护理措施

121 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 在对骨科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当尽早地使用止痛药对患者的疼痛进行控制,这可以对疼痛进行很好的预防,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疼痛的进一步加重。当患者发生疼痛的时候,护理人员就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不要等到疼痛已经严重的时候再开展治疗,而是在疼痛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对患者使用止痛药以达到对疼痛控制的作用,这样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用药量也相对较少。在采取止痛药的同时还可以使用一些非药物治疗的方法,比如通过音乐等分散患者注意力,这样一些非药物护理的方法可以逐渐延长药物的起效时间,甚至还会最终取消患者对于止痛药物的依赖。

122 做好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医院的护士应当对患者给予疾病知识的宣教,使得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有所了解,了解疼痛的相关知识,以便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焦虑情况。另外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有一定的同情心,对于那些疼痛不够敏感的患者也不应该不理睬,这些患者同样需要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指导和护理。护理人员还要和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对患者以往疼痛的状况要有所掌握,以便可以对患者开展更加有效的护理,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123 在工作中注意要执行保护性的医疗制度 在平常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执行保护性的医疗制度,护士不随便对患者有关的病情进行议论,不得说不利于患者尽快康复的话题,以便对患者造成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持续性、顽固性的疼痛患者,这些患者往往因为长久的剧烈疼痛会产生一些轻生的念头,所以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执行保护性的医疗制度,以防对患者造成消极影响而发生意外。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经常性地指导患者进行一些比较轻松的动作,比如打哈欠、深呼吸等,以便可以使得患者比较紧张的切口和骨骼肌周围的组织可以松弛下来,从而更好地阻断患者疼痛的反应,减少患者出现的疲劳症状。另外护理人员还对患者的家属进行指导,让患者家属对于患者进行一些局部按摩,增加患者伤肢活动和锻炼,从而很好地减少患者可能出现的疼痛。

124 对患者开展必要的疼痛教育 临床上开展疼痛教育对于改善患者对患者疼痛护理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疼痛是患者自身的一种主观感受,护理人员应当改变过去认为骨科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现象的观念,积极主动地对患者开展护理。疼痛对于患者肌体的生理功能有着很大的影响,能够促进去甲肾上腺素分泌的增加,同时也会使得氧气和蛋白质的消耗量大大的增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患者自身免疫细胞的功能与活性。护理人员对患者做好手术前和手术后的疼痛教育工作,包括患者对于止痛药和疼痛的正确认识,以及对于疼痛的正确评估方法。通过对骨科患者所开展的疼痛教育,让患者对于骨科中的疼痛有更清楚的认识,以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患者所产生的恐惧感,这样也有利于患者更好地开展早期的康复运动,减少后术后可能会产生的一些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25 创建良好的就医环境 骨科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息,护理人员要尽力保证患者病房的安静、整洁,让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以便患者的肌肉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放松,促进患者更快地消除疲劳和压迫。另外医院的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开展护理的时候,要尽力避免因为检查或者是护理过程中给患者造成的疼痛,护理人员应当动作轻柔,减少对于患者的各种不良刺激。

2 结 果

经过对骨科患者采取的疼痛护理措施,患者的身体状态和各项身体功能都得到了比较好的改善。

3 讨 论

疼痛已经成为了继呼吸、体温、脉搏、血压之后的第五个重要的生命体征,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骨科患者的疼痛护理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患者痛苦的重要内容。疼痛的多因素性和疼痛的主观性决定了对疼痛的护理过程中必须要有患者的参与。所以在对患者开展的护理过程中要加强对患者疼痛的各种健康教育,使得患者可以对疼痛的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了解。促使患者可以主动地配合护士所开展的护理,促进患者疼痛相关状况的改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金彩霞,王丽娟,方乐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患者手术后尿潴留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年07期

[2] 梁鼎英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张小蓉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17期

[4] 赵燕骨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相关因素的分析与护理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32期

[5] 李英淑,高亚男,陈玉兰,邢桂荣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患者手术后尿潴留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28期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疼痛管理;护士作用

2001年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StudyofPain,IASP)对疼痛的定义是: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主观感受,伴有现存的和潜在的组织损伤[1]。在临床工作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4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2],并日益得到重视。

1疼痛管理的意义

1.1良好的疼痛管理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严重的急性疼痛,如术后、创伤后疼痛,可导致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引起脉搏、呼吸加快,血压、血糖升高,氧耗量增加等,干扰内环境的稳定,延缓康复。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简单易行的疼痛控制方案是医护人员的责任。有效的镇痛是患者的迫切需求。

1.2良好的疼痛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疼痛可以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如睡眠、饮食、活动等,尤其是对癌症患者,疼痛可以引发或加剧癌症患者的抑郁、焦虑、失眠等症状,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首要因素。因此,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为患者控制疼痛。

2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角色职能

2.1护士是患者疼痛状态的主要评估者[3]

护士每天24h守护在患者身边,往往最先了解患者疼痛的各种不适症状。护士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语言沟通和观察患者的面容、体态、各项生命体征等客观表现,判断疼痛是否存在,以及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对于正在接受疼痛治疗的患者,护士还有责任观察止痛效果,有无不良反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报告医师。

2.2护士是止痛措施的具体落实者[3]

很多止痛措施是由护士完成的,因此护士的基础知识、观察能力和技术水平都直接影响着疼痛控制的效果。护士除了要执行有关医嘱,按时给予止痛药物外,有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给予止痛剂[3]。此外,护士还可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运用一些非药物的方法,如冷敷、热敷、按摩、活动肢体、呼吸调整、分散注意力等,为患者减轻疼痛,减少或替代其对止痛药物的需求[4]。

2.3护士是其他专业人员的协作者[3]

疼痛管理是多学科协作的过程,临床医生、麻醉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理疗师等都是这个多学科团队的成员。护士是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的看护者,在疼痛管理中,与其他医务人员密切合作,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服务。护士参与疼痛治疗方案的制定,护士的病情观察为治疗方案制定的合理性和个体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4护士是疼痛患者及家属的教育者和指导者[3]

护士是患者及家属健康宣教的主要实施者。美国《癌症疼痛治疗临床实践指南》中指出:“在治疗计划中,应包括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疼痛治疗方面的教育。”

3展望

在我国临床工作中有关疼痛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缺乏相关的观念、知识、技术和方法,以致大部分患者的疼痛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因此,加强疼痛管理的教育与培训非常重要。

3.1将疼痛管理纳入护理教育

我国的疼痛管理刚刚起步,正在步入专业化轨道。疼痛管理是一门新知识,疼痛知识的普及乃当务之急,应将疼痛管理知识正式列入课程教学内容,加强疼痛相关知识学习,包括疼痛治疗学、护理学、心理学等,以提高医护人员疼痛管理的整体水平。

3.2在临床中开设继续教育项目

继续深入开展疼痛管理培训,可采用病例分析、小组讨论、概念辨析、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护理人员存在的困惑,并增加培训后的效果反馈与检验,从根本上提高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知识掌握程度及临床实践能力。

3.3在临床实践中培养适于中国的疼痛专科护士

在欧美等发展国家,疼痛专科护士在疼痛管理中起着主导、协调、实施和培训等重要作用[5]。国外疼痛专科护士在培养模式、资格认证、角色职能的发挥等方面有几十年的实践经验,但国外的文化背景、教育制度、医疗制度、护理人力资源以及人员素质等都与我国有很大差异。目前,我国还没有较高机构认可疼痛专科护士。我国疼痛专科护士的培养可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从国情出发,启动疼痛专科护士的培养、认证和使用等相关工作。随着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和卫生保健事业对护理专业的要求,形成系统规范的疼痛专科护士培养体系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CleveLV,BossertEA,SavedraMC.Scientificinquiry:cancerpaininchildren:theselectionofamodeltoguideresearch[J].JournalforSpecialistsinPediatricNursing,2002,7(4):163-165.

[2]MerbothMK,BarnasonS.Managingpain:thefifthvitalsign[J].NursClinNorthAm,2000,35(2):375-383.

[3]赵继军.疼痛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9.

疼痛护理论文范文第15篇

【摘要】  目的 调查外科护士术后疼痛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态度,为医院管理者有针对性地对护士进行培训提供依据,以减轻术后病人的疼痛,促进病人的健康。方法 便利抽取152名外科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问卷》调查。结果 外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问卷》回答正确率为20%~75%,平均41.97%;40条目中共有13个条目回答正确率在50%以上。年龄是影响外科护士得分的因素。结论 该院外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有待提高和改进。

【关键词】  护士;疼痛;知识;态度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and analysis the management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about postoperative pain of nurses in surgery department.methods 152 surgery nurses were surveyed with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survey regarding pain ,kasrp.results the surgery nurses' score were influenced by age, and the accuracy rate was between 20%~75%(41.97%). conclusion the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f surgery nurses should be promoted.

[key words] nurse;pain;knowledge;attitude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疼痛的治疗与护理越来越被重视和关注,疼痛已被作为“第五生命体征”来评估与处理[1]。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是一个医护人员需要面对的问题,术后镇痛不足时可转变为慢性疼痛, 甚至在术后持续数年之久[2],但临床上70%的外科术后病人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镇痛不全[3]。影响患者术后镇痛的原因来自不同方面,有研究显示:护士在理论知识及态度方面的偏差会影响她们在临床工作中对术后疼痛病人的治疗及护理[4]。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了解该院外科护士疼痛管理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处理术后疼痛的态度,为医院进行针对性培训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便利抽取参加2009年10月护士大会的外科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问卷》的调查,给予统一的指导语,并要求答卷者在20min内完成问卷并即时回收。纳入标准为:取得护士执照;从事外科护理工作1年以上并仍在外科工作;自愿参加调查者。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158份,由于缺项太多剔除其中6份,有效问卷共152份,有效率为89.1%,均为女性;年龄22~37岁,平均(27.50±3.46)岁;工作年限为1~24年,平均(5.72±4.83)年。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外科护士的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问卷包括两部分:(1)人口学资料:包括参加对象的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和婚姻状况。(2)《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调查,knowledge and attitudes survey regarding pain ,kasrp》,为betty ferrel及 margo mccaffery 于 1987年根据美国疼痛学会(american pain society)、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及美国卫生保健政策研究机构(agency for health care policy and research) 所制定的疼痛处理标准而设计[5]。本研究采用童莺歌[6]硕士论文中翻译修订形成的kasrp(2008)中文版问卷。该问卷由40个条目组成,内容涉及疼痛评估、处理、用药原则及案例分析等方面。包括是非题、选择题和案例分析3个部分。回答正确得1分,回答错误得0分,总分为0~40分。本研究显示kasrp(2008)中文版问卷的cronbach'a系数为0.821,符合统计学要求。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采用百分比、(〖x〗±s)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外科护士的人口学资料及其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问卷得分情况 本研究中外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得分为8~26分,平均(16.70±3.93)分;正确率为20%~75%,平均41.97%。各组得分情况见表1。

2.2 外科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回答的具体情况 40条目中共有13个条目回答正确率在50%以上。回答正确率高的条目表示外科护士对病人疼痛的评估、镇痛药物相关知识及药物的成瘾性有较好的认识。回答正确率最高和最低的5条目见表2。

2.3 影响外科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得分的因素 以外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得分为因变量,以其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和婚姻状况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只有年龄进入回归方程。结果见表3。表1 外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得分总体情况 (n=152)表2 外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得分具体情况表3 影响外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得分的因素

3 讨论

3.1 提高外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水平 研究显示:外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回答正确率为41.97%,这和国内多数研究结果相似。童莺歌研究显示护士疼痛知识和态度的回答正确率为46.84%[6];陈素惠研究显示外科护士术后疼痛知识回答正确率45.98%[7];南桂英等研究中显示产科护士回答正确率为33.80%,均低于美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研究结果[8]。近年来,随着国际疼痛学科的发展,国内医学界对疼痛知识也有了逐渐的认识,但发展较慢,疼痛仍没有受到医学教育者和医务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研究者调查福建省某高校护理本科专业的科目表后发现其中并没有涉及疼痛知识的相关课程,而国内很多医院也没有相关的在职培训课程。这可能是回答正确率最低的5道题中,就有2道题是关于止痛药物使用的原因。研究发现年龄是影响外科护士疼痛知识的因素,年龄越大,正确率越低,这和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不一致[6,7],但和大多数研究结果一致的是学历、职称和工作年限均未进入回归方程。提示护士的疼痛知识和态度并没有因为学历的提升增加,也没有随着职称考试和工作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相对有更大的信息来源而且更容易接受新观念,而大学课程、学历教育课程、医院的在职培训均较少提供相关知识、而职称考试中也鲜有与疼痛相关的知识考核点。有研究则认为工作年限越长,获得的疼痛控制方面的知识越多[9]。因此应当加强护士疼痛知识的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提高其疼痛相关知识水平。

3.2 改变外科护士疼痛处理的消极态度 当患者主述疼痛难忍时,只有5.3%和13.2%的护士相信病人自述的疼痛程度,其他护士则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患者的表情来判断,且均低估了病人的疼痛强度;只有5.3%的护士在患者主诉疼痛强度在8分时,选择完全执行p.r.n止痛医嘱,其他护士则认为应该不执行或减少止痛药物剂量。说明多数护士对疼痛仍持传统观念,认为疼痛是手术的一个必然经历。当患者主诉疼痛时会告诉其止痛药具有种种副作用,应尽量不使用,要求其尽量忍耐,直至无法忍耐时才报告医生给予止痛剂。护士的这种观念和态度会直接影响患者对疼痛的观念和态度。有研究显示:医务人员和病人自身所持的疼痛观念,如担心药物不良反应,担心成瘾,认为应该尽量忍耐疼痛等,会导致癌症病人的疼痛未得到及时、有效地缓解[10]。因此,在提高护士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改变护士对待疼痛的旧观念,积极地处理患者大的疼痛才是改善这种状况的关键。

3.3 发扬外科护士的疼痛管理职能 国外的疼痛研究经历了从疼痛控制转变为疼痛管理[11];疼痛管理专业的组成人员从以麻醉医师为主体的模式转向以护士为主体的模式[12]。护士作为患者疼痛状态的主要评估者、止痛措施的具体落实者、其他专业人员的协作者以及疼痛患者及家属的教育者和指导者,在疼痛管理中的独特和关键作用正日益凸现出来[13]。而中国的疼痛管理刚刚起步,正在步入专业化轨道。熊根玉等研究显示:按规范化的疼痛护理管理方法后,住院期间观察组中度以上疼痛持续时间小于12h例数比对照组明显增多;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出院时满意度高于对照组[14]。当护士具有较先进的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后,能规范系统地对手术病人的术后疼痛进行管理,如加强术前的疼痛教育,术后应用疼痛尺、按标准进行评估,并按照疼痛控制标准进行适当的处理,包括呼吸止痛法、松弛止痛法、音乐止痛法、转移止痛法和药物止痛,使患者的疼痛得到很好的控制,促进患者的健康,提高住院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berdine uj.the fifth vital sign cornerstone of a new pain management strategy.disease manage health outcomes,2002,10(3):155-165.

2 黄宇光,李勇,罗爱伦.疼痛常见问题的新认识.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26(11):1054-1056.

3 shen q, sherwood gd, mcneil ja, et al.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outcome in chinese inpatients.west nurs res, 2008,30(8):975-990.

4 司晓霞.外科护士对术后疼痛知识、态度及行为的认知现状调查.护理研究,2007 ,21 (1b):115-117.

5 louise plaisance,cynthia logan. nursing student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regarding pain. pain management nursing,2006,7(4):167-175.

6 童莺歌. 浙江省二级医院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初步调查研究.中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8.

7 陈素惠,沈曲.外科护士术后疼痛知识和态度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国际护理杂志,2009,10(28):1311-1314.

8 南桂英,王慧玲,朱迎春,等. 产科护士疼痛知识调查与分析. 中国护理管理,2009,9(2):38-40.

9 yildirim yk, cicek f, uyar m.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f turkish oncology nurses about cancer pain management.pain manag nurs, 2008, 9(1):17-25.

10 王志稳,陈香平.肿瘤科护士对癌性疼痛管理的认知与实践现状.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5 ):1379-1381.

11 owen h, mcmillan v, rogowski d. postoperative pain therapy:a survey of patients' expectations and their experiences.pain,1990,41(3):303-307.

12 kathleen me. barries to palliative and supportive care.nurs clin north am,200,36(4):843-85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