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客家饮食习俗;民众饮食心理;文化内涵

1 客家人的饮食心理内涵

1.1 追求原真,养生观念鲜明

正如客家民系淳厚的民风,客家人的饮食心理体现出追求朴实的特点。在对饮食的审美追求上,客家人更偏向于保持食物的原真性,即并不过多追求菜式的精致,而是强调原材料的取材方便性和新鲜度。在与当土著居民更加深入的融合之后,客家人不断扩充取材范围,山中常见的草药和野生动物,田中常见的泥鳅、鳝鱼、田螺、蛤、蚌等水中之物都成为客家人餐桌上的佳肴,具有浓郁的山野气息和乡村特色。

除了朴实淳厚的饮食审美追求,客家人对食物的养生之道也很讲究,每到夏季,客家人常用仙人草汁调制“仙人{”,拌入适量的蜂蜜水或炼奶,是清热解暑的可口甜品。客家人也甚是喜欢吃狗肉和羊肉,“冬至羊,夏至狗,吃了满山走”,他们认为冬至吃羊肉有较好的进补功效,夏天吃狗肉则可治脾胃虚寒等疾病。客家人早已把他们的养生之道融入到平时的饮食中去,从而达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1.2 趋吉避害,求福心愿强烈

客家人对饮食也很讲究心理效应,如给食物做个好看的颜色、取个好听的名称,同时还会有意避开一些饮食忌讳,以满足心理上的安慰。在日常生活中,客家人的饮食行为禁忌有很多,例如吃饭过程中忌用筷子、调羹敲打碗盘,“敲碗敲碟,无吃无揶”,客家人认为用筷子敲碗敲盘会没有饭吃。还有吃饭时不能教训孩童,如果这样做主管食禄的桌神就会被吓跑。这些禁忌似乎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却表现出客家人希望纳福避祸的饮食心理。

客家人长期生活在山区,环境的封闭和恶劣让他们更希望能够生活过的安宁,在客家人心中,很多食物更是一种被赋予特殊寓意的精神象征。如客家人喜欢在节日里制作各种{类食物,春节期间制作甜{,寓意来年生活甜甜美美。当妇女出嫁三天后归宁或者生完孩子回娘家,父母总会做些红{给女儿带回家送给亲戚朋友,以此增添喜庆气氛,赋予家庭幸福、人丁兴旺的美好祝福。发{因在{浆中加入了发酵粉,放碗中蒸熟后{面隆起开裂,有“大发”之意,被认为是发财致富的好征兆,深受人们的喜爱。

1.3 尊宗敬祖,宗族意识凸显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客家人虽然远离中原,但他们的骨子里却有着浓浓的中原情怀。客家人相信先祖的灵魂始终关注着后代子孙的一切,祭祀可以让祖先庇佑宗族后代,这既是客家人思念故土、尊宗敬祖的表现,更是漂泊的族群渴求得到庇护的心理诉求。

祭祖过程中,除了在祖先牌位前摆上祭品香烛、纸炮等祭祀常用品外,客家人的祭祀食物具有鲜明的客家地域特色。在客家人的祭祀桌上,鱼、鸡、猪必不可少,这些食物在宰杀时必须非常小心,通常以整只出现,尽可能保证外观的完整性,对祭祀食物的严格要求也表达了客家人对祖先的敬意。祭祀用酒是祭祀活动上非常重要的部分,客家人相信,酿酒过程是否顺利以及酒的味道都将影响来年家庭的命运。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客家人也将糖果、饼干摆上了祭祀桌,这也正是客家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印证。当他们相聚在祭祖公堂,借助食物在表达对祖先缅怀敬仰之情的同时,也加深了宗族内部成员间的认同感。

2 客家饮食习俗背后的民众心理透视

2.1 积极适应环境的生存欲望

客家人饮食心理的形成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深远,客家人多居住于闽粤赣三省山地丘陵地带,当地气候湿热、山多地少、资源匮乏,在如此艰苦的生存条件下,客家人的生存欲望是相当强烈的,他们努力为自己改善饮食条件,积极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在穷山恶水中寻找合适的食材,重视养生以避免疾病灾难,让自己的客家族群能繁衍壮大,可见客家人坚忍不拔、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

客家人对外来文化的也具有一定的包容心态,使中原传统习俗与当地的饮食风俗相结合,从而形成别有风味的客家饮食。另一方面,因为客家人所居住的地理环境较为封闭,受外界影响较少,因此他们的饮食心理较少受到外界的冲击和影响,客家人以执着的心态将先祖留下来的饮食制作代代传承下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客家菜的饮食文化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

2.2“客从中原来”的文化身份认同

“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客家人来自中原,他们作为具有中原汉族文化的携带者,本应该在蛮荒之地有着一席之地,然而却要面对当地土著和外来广府人的刁难和鄙夷,客家人在努力融入本土文化的同时,也希望通过身份认同来彰显他们的来自中原的优越之感,表达客家人迁徙故土后安土重迁的愿望,这其中也暗含着他们辛酸与无奈,只好借以食物来表达客家人的故乡情怀。例如酿豆腐的由来被认为是北方饺子的变种,客家人南迁后思念家乡的饺子,苦于没有面粉,于是通过把肉馅包在豆腐里面的做法解决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客家人希望在食物中找到故乡的记忆,他们对中原饮食之风的追求背后,蕴涵看一个汉族民系的精神密码和味蕾记忆,在他们心中,每道食物不仅仅只是果腹之物,其背后更是承载着客家人的原乡情怀,这也让食物的精神意义远远超过食物本身的物质意义,形成一种文化符号,它是客家人的故乡回忆,更是客家人宝贵的精神遗产。

3 在现代化饮食冲击下民众饮食心理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区之间的封闭隔绝状态被打破,客家人在饮食交流过程中的饮食心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强度的降低和饮食健康理念的传播,使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饮食健康,养生客家饮食得到重新挖掘,一度被认为穷苦人家才吃的树根、野菜被赋予健康绿色食品的标志,受到人们的追捧和重视,并在原有的饮食基础上创造了更丰富的养生药膳。另一方面,传统客家饮食所讲究的“肥、咸、香”开始受到外界的批判,认为这种重油重咸的饮食习惯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

与此同时,客家人不再局限于当地的食材,而是融入其他地区的食材来丰富自身的饮食需求,对饮食的口感追求和烹饪技法也更加多样化。近年来,客家饮食文化有力推动了客家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政府部门积极推动饮食的宣传,向世界各地传播客家美食和饮食文化,客家美食在制作手法、食用方式和外观设计等方面也逐步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饮食心理上的包容性更为突出。

客家人的饮食心理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在不断改变,他们骨子里有着对中原遗风的追求,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接受南国的饮食习惯,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将其融合吸收成为独特的饮食之风。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人将以一种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吸收接纳新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在与时俱进中形成全新的客家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 黎章春.客家菜的形成及其特色[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5):41―43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客家;岁时节日;饮食民俗

客家地区的岁时节日很多,有诸如立春、惊蛰、食新节、立秋、尝芋节、牛生日等农事类节日;有社日、米谷神生日、清明节、沐佛日、六月六、观音升天日、七夕、中元节、冬至等祭祀类节日;有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喜庆团圆类节日;有天穿日、端午节、立夏、重阳节、腊八节等驱邪祛病类的节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岁时节日体系。客家人的节日活动内容丰富,饮食活动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围绕着各个节日展开的饮食风俗成为客家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长期从事田野调查并参考各种文献的基础上撰成此文,试图对客家传统的岁时节日饮食民俗的形成及其特色予以阐述。

一、传统岁时节日饮食民俗的形成

客家传统饮食民俗的生成受到了客家族群聚居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同时,客家族群形成、发展的历史及民间的俗信心理也直接影响了客家传统岁时节日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

(一)自然地理条件

赣闽粤三角地带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内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地面积小,且中小水系发达,因此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这种地理条件为稻谷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决定了本区以水稻种植为主的粮食生产格局,并奠定了以稻米为中心的稻作文化和饮食民俗基础。水稻的广泛种植,催生了客家地区许多以大米为主的风味食品,如粉干、烫皮、粉皮、冻米糖、雪片糕、糍粑、年糕、黄粘米果等。无论是招待亲友,匿是祭祀祖先和鬼神,这些食物都必是必备的,它们充当了节日中必不可少的角色。良好的自然环境为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当地客家民众提供了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山珍、河鲜、蔬果野菜及畜禽。因此,客家人节日食物的原料也大都是就地取材,根据季节的变换,适时地出现在客家人的餐桌上。

(二)历史人文因素

1.文化传承因素

首先,在分析客家饮食民俗文化时,不能脱离中原文化这个母体。在思想文化方面,南下的客家先民带入赣闽粤边区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代表的中原主流文化精神,重道义、守礼节、好学问、讲伦理,是客家民系孕育和形成的主导精神。整个客家地区因受儒家文化和理学思想的濡染,形成了一种尚仁礼、慕理义、敦厚好客的社会风习,这在客家人的年节饮食礼仪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宴席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行各种酒令的内容和方法等,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另外,客家许多传统岁时饮食民俗如过小年这天要用甜食祭灶王爷、端午食粽、重阳饮酒等习俗与中原地区传统一脉相承。中国传统医学对客家传统饮食保健习俗也影响深远。《黄帝内经》明确地指出了饮食对于人体的作用:“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气于脉。”同时还提出了“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和“谷肉果类,食养尽之”的理论,把以饮食来疗疾和调养身体相结合。客家地区在开发初期及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劣,人们稍不注意,很容易生病,加之当时地处偏远,又缺医少药,因此,这些重视饮食,以食代药,在特定的时候用以食进补的方式来调养身体的思想常常反映在客家节日食俗中。如《赤溪县志・舆地上・风俗》载:“立春日,啖生菜,饮春酒,以迎生气。”;道光《英德县志・舆地下・风俗》卷四:“夏至,砾狗御蛊毒,又谓之解疟。”端午节,以各种草药熬水沐浴,谓之可祛百病,并服用菖蒲酒、雄黄酒驱邪避蛇虫等等这些节日饮食习俗即是客家人在中国传统医学思想指导下,逐渐摸索出适合当地实情的以食防病、以食保健的经验。

其次,由于迁入地与原居地的自然地理位置及人文环境大相径庭,为了能迅速地融入迁入地的生活,客家先民对当地土著民俗的接受、吸纳也就顺理成章。例如,十月初一“牛生日”是客家人为答谢辛勤劳作的耕牛而设立的节日,这一天,牛不穿绳,谓之“放闲”。客家人还会给牛角上挂粉食或糍粑,喂以精制饲料,让牛休息一天,过一个象样的生日。这种风俗在北方地区是没有的,应是南下客家人来到居住地以后受到原住民影响而形成的一种节日风俗。正如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中曾说:“客家初到闽、赣、粤的时候,不能不与畲民互相接触,接触已多,要想不与他们互相混化,亦事势所不许。”0客家族群聚居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被称为吴头楚尾,周边还有湘赣文化、岭南文化、及福佬文化等多个地域文化,与客家民俗文化不可避免地相互接触,相互影响,乃至相互渗透,因此,客家岁时节目饮食民俗的生成必定要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

2.俗信心理因素

客家岁时节日食俗的生成除了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传承等因素起了主导作用,族群的俗信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正月初七日据说是人的生日,称“人日”。道光《宁都直隶州志・风俗》卷十一载:“人日,以七种生菜为羹,相互饷遗。”这天,客家妇女会早早起床,到园子里采摘芹菜、芜荽、芥菜、葱、蒜、韭菜,和以鱼丸煮羹汤,人们希望吃了七种羹后,勤劳工作(芹菜),会划善算(蒜),聪明敏捷(葱),年年有余(鱼),团团圆圆(丸)。如果谁家没有准备七样菜,这家的妇女就会被人指着脊背讥笑为“懒尸嫡,菜园里摘不出七样菜”。这种由俗众心理而产生的岁时节日食俗在客家地区还有很多,如中秋节到邻居家菜园里采摘青菜,谓之“偷青”。被偷的人家不但不会生气,反而非常高兴。大家相信,“偷青”这件事对偷青的人家和被偷的人家都有好处,能人丁兴旺。

二、客家传统岁时节日饮食民俗的特征

绵延数百年的客家传统岁时节日饮食习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自然有其鲜明显著、独具一格的特征。应当说,这些特征,既是其自身长期发展和演进过程中日渐完善的结果,同时又是其最终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重要标志。

(一)多种文化叠合

客家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客家族群独特的发展历史造成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分析客家传统岁时节日饮食民俗时不难发现它的这种多种文化叠合的特征,它既大量地保留了诸如社日酬神分食社饭、清明节吃冷食等中原古老的传统民俗,又审时度势地对赣闽粤边区的原土著文化和周边文化进行吸纳,融合。正是客家民众这种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消化吸收的开放心态,使客家传统岁时饮食民俗文化显现出多种文化叠合的特征。

(二)与信仰生活结合紧密

客家地区的民间信仰氛围非常浓厚,而且根深蒂固。从一系列的岁时节庆饮食习俗中我们可以一窥端倪。在客家人的传统观念中,自然界的万物皆有其灵魂,无所不在,因此对各路神灵和祖先都需要小心供奉。一年中的大大小小的节日都是对举行祭祀 的好时机,因此,在节日中准备一份象样的食物来祭祀是必不可少的。客家人认为食用用于祭祀过的食物是能受到神的眷顾的,因此被用于祭祀后的食物会给家中成员分食以保全家的平安健康。

节日中客家人的无论是餐桌上食物还是与饮食有关的活动都比平日里丰富许多,但有些禁忌还是必须遵守的,否则就会触了霉头。如大年初一,许多客家人都忌吃荤,认为这样作可“以通神明”,这一天也不能进入菜园摘菜;正月初五是“五谷神”生日,客家人在这一天忌煮食生米,只能在头天晚上煮好夹生饭,第二天早晨再蒸熟,这样才能“五谷丰登”;立秋这日忌采食园中蔬菜,谓之“歇秋”,“不歇息触秋则无收也”。

在客家人的观念中,某些特定的时间的食物还有着可以预知凶吉的功能。如立春日,农人会将五谷(瓜、麻、豆、麦、谷)布撒于田间,然后观察种子撒得均匀与否,以此来占卜当年收成的丰歉。

(三)蕴含大量的仪式和丰富的象征

客家人的岁时节庆饮食民俗中蕴含着大量的仪式和非常丰富的象征意蕴。客家地区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要靠天吃饭,对自然气候的依赖性很大,风调雨顺是农作物顺利生长发育并获取丰收的重要保障,而水旱灾害、冰雹灾害等则会导致农作物歉收。因此,人们往往要通过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定食物和饮食仪式来表达期待农作物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旧时的立春日的开耕仪式,不但农人们重视,连州、府、县的各级官员在这一天也要郑重其事地行参与其中,用牲果酒等祭品以一套复杂的仪式礼祭“芒神”,以此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理意愿表达出来。其它岁时节日中,民俗仪式与象征亦比比皆是,如赣南客家民间有“炒惊蛰”一俗。惊蛰日,人们会将花生、豆子、大米等放入锅中翻炒,并在口中念道:“炒炒炒,炒去黄蚁爪:春春舂,舂死黄蚁公。”人们相信这样能防治谷物的虫害,因此这一天又有“炒虫节”之称。客家人在正月初七人日食“七样菜”以讨吉利;正月二十天穿日吃糖米糍补天的漏洞;八月中秋“剥芋皮”,恶鬼就无法危害人间,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节日食俗中包含着大量的或繁或简的仪式和意义各异的文化象征意蕴。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饮食文化; 旅游资源; 旅游开发; 乡村; 北川羌族自治县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28-02

[1]挖掘乡村饮食文化内涵,开发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对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川为例,探讨乡村旅游中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一、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基本特性

(一)乡土性。乡村饮食是存在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各种风味食品,长期落后的农村经济使乡村饮食仅承担了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功能,因而不同于宾馆酒店里的佳肴要求色香味形俱全,它讲究的主要是味道。所以制作方法简易传统、绝不刻意雕塑,原材料也多为就地取材,更有甚者干脆就以野生蔬菜为原料,器皿也多拙朴、实用,具有浓浓的乡土风味。

(二)地域性。乡村饮食文化是乡村地域文化在饮食生产、制作、习俗、礼仪等方面的表现,无论是有形的食物及其加工制品还是无形的饮食礼俗,都反映了这一地域的特殊环境。如北川平原乡村,广植水稻、蔬菜、养殖鸡鸭鱼等动物,食品原料便以此为基础;而广大山区乡村,除大量种植玉米、土豆、蔬菜、养殖生猪鸡外,山里还有不少野味山珍,因而玉米、土豆、野味山珍便成为其特色食物。

(三)生态性。由于乡村饮食大都是运用本地的食源制作而成,而食物原材料的采集取决于当地自然环境的状况,自然生态保护得好,就能永续地拥有大量的无公害的、真正的绿色食品,保持着与大自然的真实接触。另外从饮食习俗、礼仪来看,它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弘扬保护。

二、乡村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应重视的问题

(一)文化内涵问题。饮食文化旅游是一专项旅游活动,它以凸显饮食文化为特色,以品尝美食、了解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乡村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应注重挖掘乡村饮食中的文化内涵,把握产品的文化特色,将有关的历史渊源、民间传说、故事典故、风土人情等融入到有关餐饮中,让游客在用餐的同时能增长知识。

(二)乡土风味问题。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是现代旅游的一大特色,乡村饮食以其浓浓的乡土风味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因此,乡村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保持其鲜明的乡土风味——天然、纯朴、绿色,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地方特色问题。食作为旅游的基本要素,其主要功能是满足游客的基本生理需求。乡村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并根据游客的消费层次设计不同档次的旅游产品,切忌盲目引进宾馆饭店菜肴,仿制其它地区的口味,以此来迎合游客的需求。

(四)可持续开发问题。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注重保护旅游生态环境,是21世纪旅游产品开发最重要的原则[2]。在对乡村饮食文化的开发中一方面要做好不可再生的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如组织相关专家对不同地域乡村饮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挖掘、收集、整理;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饮食文化旅游生态环境。

三、北川乡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向藏东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区,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羌族的聚居地,也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生活在这里的羌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适应当地环境,总结创造出一套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并传承至今,其“就地取材、方便快捷;干腊为主,风味独特;祭祀性强,原始古朴”的饮食特点成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一种宝贵旅游资源。[3]但饮食文化资源只是旅游吸引物之一,尤其对中长线游客而言,一般并不是其出游的主要动机,[4]因此开发北川乡村饮食文化游产品,也应主要面向中短途旅游者,并作为一种特殊的休闲旅游产品。具体开发构想如下:

(一)注重挖掘饮食文化内涵。北川羌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中一些特色菜肴的用料、烹饪、营养都很有特色,有的还有历史渊源、民间传说,对此应深入民间进行认真的整理、归纳,以便在主要乡村旅游接待点配备专职人员,在游客用餐间介绍有关食菜品的用料做法、保健功能、历史渊源和羌族用餐礼仪等,还可让游客学习餐饮制作技艺,学唱羌族酒歌等,这样游客可以通过品尝羌家饮食,了解羌家菜肴、特色食品的制作、故事和待客礼仪,领悟羌民的民间文化。

(二)研制乡村饮食文化特色菜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的需求已上升到饱口福、长见识、求特色的层次。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菜肴更应有其特色,这种特色是基于北川羌族饮食文化资源的地域特点、民族特色而打造形成的。

(三)大力开发饮食文化旅游商品。北川特有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情,使饮食文化资源中的一些食物绿色环保、美味可口,深受游客的喜爱,特别是玉米、洋芋、荞麦、山野菜和药材等可作为重要土特产进行开发加工,做成系列化的便于携带的旅游商品。

(四)推出饮食文化专项旅游产品。根据陈传康对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划分,饮食文化旅游属于高层次的专项旅游活动[5]。结合北川羌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可推出以下专线产品:

1.羌家饮食风情品尝游。该产品主要面向绵阳城市居民,属周末休闲游产品。如结合小寨子沟的峡谷、瀑布等景观以及羌碉、羌歌等文化,可推出主题为品尝羌族民间佳肴的羌家喜宴品尝游,让游客深度感受羌家“十三花”的搭配形式、绿色的山野菜味道、地道的“猪膘”口感以及羌民饮酒的豪爽和饮食中的宗教文化。

2.羌家山野饮食体验游。该产品也主要是短途休闲游。品尝美食虽然能让游客身心舒畅,但亲自制作一些特色美食则更能生动、形象地让游人了解相关知识、体验其中的乐趣。可结合北川羌族饮食原料就地取材的特点,让游客参与到食物的采集、制作中去,如亲自上山采摘野菜并加工;烤全羊鸡鸭;制作玉米馍馍、荞麦凉粉、豆花、咂酒等。

3.羌家食疗保健度假游。该产品面向绵阳及周边地区城市居民。北川羌族聚居的地区盛产各种山珍、中药材,这些产品绿色天然,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3]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民间菜品、药膳的技法,结合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开展食疗保健度假游项目。

(五)加强饮食文化旅游的宣传工作。在旅游业的对外宣传促销中,把羌族饮食文化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介绍北川羌族的特色饮食,如腌腊野猪排、羌家扣香碗等,激发游人到了北川一定要品尝的愿望。其次,在羌年节、祭山会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中,可以把羌族饮食文化当作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推向旅游市场,通过多方宣传营销,形成品牌。

参考文献:

[1] 何丽芳.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7(1):167-169.

[2] 王刘刘.论我国的饮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2):57-58.

[3] 蔡淑华,鲍蕊.北川羌族饮食文化及其成因探析[J].人文社科论坛,2011(6):65-66.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丝绸之路;陕西关中;饮食文化;内涵发掘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及外交事业的一大重要构想。2013年,国家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4年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顺利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丝绸之路遗产名单中在中国有22处,而陕西关中地区的就有6处,可见陕西关中地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地位。

食、住、行、游、购、娱是旅游活动必不可少的六大要素,民以食为天,也凸显出饮食在旅游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陕西地区的饮食文化以“关中饮食”为代表,而关中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明显,在关中民众的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深刻地影响了关中文化的方方面面。关中民众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饮食文化,留下了非常丰富的饮食文化传统和遗迹。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关中优秀的饮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关中饮食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力推动陕西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因此,提出从饮食文化内涵发掘角度强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有深意。

一、陕西关中饮食概述

关中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关中地区的面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西安(古称长安)就是全国最大最开放的城市,是全国餐饮和饮食文化的中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寄胡麻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一诗。其实,诗中的“胡麻饼”就是我们今天吃的芝麻烧饼。关中地区的饮食我们主要从面食、小吃、风味名菜三方面给与简单阐述。

1、面食

陕西关中人日常生活以面食为主,因此陕西关中的面食类型丰富,形态各异。关中地区的面食种类很多,主要由面条、锅饼和蒸馍三大类。而面食中又以“面条”最有名,俗话说:“陕西人生的怪,光吃辣子不吃菜”,就从侧面反映出陕西饮食文化的一个特色―喜食面食。但就面条来说,就有近千种名目,如旗花面、麻食面、油泼面、长面、短面、韭叶面、手工挂面等。人们都说陕西人吃面几乎就不用菜,在面里泼点油就能狼吞虎咽,这就是关中地区的油泼面。

2、小吃

陕西关中地区的小吃最大特点是:精细,讲究,种类丰富,大多来自民间,反映了老百姓的智慧与创造力。牛(羊)肉泡馍、葫芦头、腊牛羊肉、面皮子、泡泡油糕、金线油塔、黄桂柿子饼都是老少皆知的名吃。例如:泡泡油糕,它对馅料、面以及做工都是有许多的讲究。它的馅是用白糖、黄桂、玫瑰、桃仁、熟面拌成的;面是用开水、大油烫熟的富强粉。包好放到花生油锅里炸,等面上一起泡,就捞出来。色泽乳白,绵软甜香,糕面蓬松起泡,入口即消。黄桂柿子饼,窝窝面,都是不可多得的名贵食品。

3、风味名菜

陕西风味名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编入《中国菜谱》(陕西卷)的就有201种。故有“长安美肴,华夏古馐”之称。陕菜以关中菜为代表。在取料上以猪、羊肉为主,具有料重味浓香肥酸烂的特点,而取料单一、滋味纯正又是它的独特风格。传统名菜有“带把肘子、葫芦鸡、枸杞炖银耳、三皮丝(猪皮、鸡皮、海蛰皮)、奶汤锅子鱼、口蘑氽双脆、煨鱿鱼丝、烩三鲜、金边白菜”等。汤中有“菠菜豆腐汤、酸辣肚丝汤、金针银耳汤、肉丝汤、鸡丝汤、鸡蛋汤”等。近年来菜饭合一,又开发出了“仿唐宴、长安八景宴、饺子宴、灌汤包子宴、羊肉泡馍宴”等。

二、基于丝绸之路视角的陕西关中饮食文化必要性分析

1、关中地区饮食文化内涵丰富,可塑性强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食”居于旅游六大要素之首,同时也是六大要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关中地区不论是小吃、面食还是风味名菜,均有着悠久的历史,几乎每道名菜后面都有其来历和典故,有文人骚客、才子佳人故事,或者帝王名臣的传说,可给食客增添情趣。[1]以关中的biang biang面为例,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这段弯弯曲曲巧妙幽默的“biang”字组合,概括biang biang面的产地特性,食者感受、制作工艺要领,原料、调料、做面人辛勤操作,秦人性格气质,心底宽长,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爽快精神,引出陕西人为之自豪的饮食文化。这个字,不是图案,而是文字。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文化味浓,这个字确切字型正规字典里查不到,辞海里也没有,外地人更不认识,他是陕西关中地区食的一种面的称谓:叫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Biangbiang二字是代用而已。关于此字的写法,城乡间的说法多种,但是大同小异,按顺口溜写下去,就会在你前出现一个古朴端庄活灵活现的“biang”字来。还有人说,关中biangbiang面和康熙皇帝有关,在康熙四十三年,康熙扮作商人巡视新疆、甘肃,路过陕西临潼县时住过一个姓房的家中,品后称赞不已。[2]

由此可见关中地区饮食文化的内涵丰富,可塑性极强。未来旅游产品的开发,文化必不可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关键在文化。在丝绸之路文化背景下,关中地区饮食文化开发过程中要全面详细的搜集有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风土人情,加深游客对关中地区的印象,让游客在品美食、听故事中领略关中地区的饮食内涵。

2、加强内涵发掘,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提高陕西关中地区经济效益

陕西旅游资源丰富,但吸引省外及外国游客的资源主要集中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华清池、大雁塔、大唐芙蓉园等人文旅游资源,因此在历年的全国各省旅游收入和入境游客人次排名上名次不高,游客到达目的地后,除了能够大饱眼福后,还希望能够大饱口福,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 既能让游客在旅游疲劳后通过用餐填饱肚子、恢复体力,更能通过品美食、听故事领略关中的风土人情,加深对关中的印象。同时旅游目的地的特色菜肴、风味小吃再搭配良好的用餐氛围,即可以为游客提供视觉、味觉、听觉的多种体验,对旅游经营者而言,更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特色饮食的价格比一般普通食品要高,更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它可以为旅游经营者提供更加可观的经济收入,因此,不论对于游客、旅游经营者、旅游目的地均是有百利而无一害。2015、2016年旅游主题均为“丝绸之路旅游文化年”,这是国家首次连续两年使用同一主题,在丝绸之路的东风下,加快陕西关中地区饮食文化内涵发掘,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朱海桢,吴正罡.旅游学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董宪民.陕西导游[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丝绸之路;陕西关中;饮食文化;内涵发掘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及外交事业的一大重要构想。2013年,国家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4年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顺利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丝绸之路遗产名单中在中国有22处,而陕西关中地区的就有6处,可见陕西关中地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地位。食、住、行、游、购、娱是旅游活动必不可少的六大要素,民以食为天,也凸显出饮食在旅游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陕西地区的饮食文化以“关中饮食”为代表,而关中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明显,在关中民众的生活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深刻地影响了关中文化的方方面面。关中民众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饮食文化,留下了非常丰富的饮食文化传统和遗迹。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关中优秀的饮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关中饮食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力推动陕西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因此,提出从饮食文化内涵发掘角度强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有深意。

一、陕西关中饮食概述

关中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关中地区的面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西安(古称长安)就是全国最大最开放的城市,是全国餐饮和饮食文化的中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寄胡麻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一诗。其实,诗中的“胡麻饼”就是我们今天吃的芝麻烧饼。关中地区的饮食我们主要从面食、小吃、风味名菜三方面给与简单阐述。

1、面食

陕西关中人日常生活以面食为主,因此陕西关中的面食类型丰富,形态各异。关中地区的面食种类很多,主要由面条、锅饼和蒸馍三大类。而面食中又以“面条”最有名,俗话说:“陕西人生的怪,光吃辣子不吃菜”,就从侧面反映出陕西饮食文化的一个特色—喜食面食。但就面条来说,就有近千种名目,如旗花面、麻食面、油泼面、长面、短面、韭叶面、手工挂面等。人们都说陕西人吃面几乎就不用菜,在面里泼点油就能狼吞虎咽,这就是关中地区的油泼面。

2、小吃

陕西关中地区的小吃最大特点是:精细,讲究,种类丰富,大多来自民间,反映了老百姓的智慧与创造力。牛(羊)肉泡馍、葫芦头、腊牛羊肉、面皮子、泡泡油糕、金线油塔、黄桂柿子饼都是老少皆知的名吃。例如:泡泡油糕,它对馅料、面以及做工都是有许多的讲究。它的馅是用白糖、黄桂、玫瑰、桃仁、熟面拌成的;面是用开水、大油烫熟的富强粉。包好放到花生油锅里炸,等面上一起泡,就捞出来。色泽乳白,绵软甜香,糕面蓬松起泡,入口即消。黄桂柿子饼,窝窝面,都是不可多得的名贵食品。

3、风味名菜

陕西风味名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编入《中国菜谱》(陕西卷)的就有201种。故有“长安美肴,华夏古馐”之称。陕菜以关中菜为代表。在取料上以猪、羊肉为主,具有料重味浓香肥酸烂的特点,而取料单一、滋味纯正又是它的独特风格。传统名菜有“带把肘子、葫芦鸡、枸杞炖银耳、三皮丝(猪皮、鸡皮、海蛰皮)、奶汤锅子鱼、口蘑氽双脆、煨鱿鱼丝、烩三鲜、金边白菜”等。汤中有“菠菜豆腐汤、酸辣肚丝汤、金针银耳汤、肉丝汤、鸡丝汤、鸡蛋汤”等。近年来菜饭合一,又开发出了“仿唐宴、长安八景宴、饺子宴、灌汤包子宴、羊肉泡馍宴”等。

二、基于丝绸之路视角的陕西关中饮食文化必要性分析

1、关中地区饮食文化内涵丰富,可塑性强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食”居于旅游六大要素之首,同时也是六大要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关中地区不论是小吃、面食还是风味名菜,均有着悠久的历史,几乎每道名菜后面都有其来历和典故,有文人骚客、才子佳人故事,或者帝王名臣的传说,可给食客增添情趣。[1]以关中的biangbiang面为例,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这段弯弯曲曲巧妙幽默的“biang”字组合,概括biangbiang面的产地特性,食者感受、制作工艺要领,原料、调料、做面人辛勤操作,秦人性格气质,心底宽长,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爽快精神,引出陕西人为之自豪的饮食文化。这个字,不是图案,而是文字。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文化味浓,这个字确切字型正规字典里查不到,辞海里也没有,外地人更不认识,他是陕西关中地区食的一种面的称谓:叫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Biangbiang二字是代用而已。关于此字的写法,城乡间的说法多种,但是大同小异,按顺口溜写下去,就会在你前出现一个古朴端庄活灵活现的“biang”字来。还有人说,关中biangbiang面和康熙皇帝有关,在康熙四十三年,康熙扮作商人巡视新疆、甘肃,路过陕西临潼县时住过一个姓房的家中,品后称赞不已。[2]由此可见关中地区饮食文化的内涵丰富,可塑性极强。未来旅游产品的开发,文化必不可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关键在文化。在丝绸之路文化背景下,关中地区饮食文化开发过程中要全面详细的搜集有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风土人情,加深游客对关中地区的印象,让游客在品美食、听故事中领略关中地区的饮食内涵。

2、加强内涵发掘,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提高陕西关中地区经济效益

陕西旅游资源丰富,但吸引省外及外国游客的资源主要集中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华清池、大雁塔、大唐芙蓉园等人文旅游资源,因此在历年的全国各省旅游收入和入境游客人次排名上名次不高,游客到达目的地后,除了能够大饱眼福后,还希望能够大饱口福,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既能让游客在旅游疲劳后通过用餐填饱肚子、恢复体力,更能通过品美食、听故事领略关中的风土人情,加深对关中的印象。同时旅游目的地的特色菜肴、风味小吃再搭配良好的用餐氛围,即可以为游客提供视觉、味觉、听觉的多种体验,对旅游经营者而言,更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特色饮食的价格比一般普通食品要高,更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它可以为旅游经营者提供更加可观的经济收入,因此,不论对于游客、旅游经营者、旅游目的地均是有百利而无一害。2015、2016年旅游主题均为“丝绸之路旅游文化年”,这是国家首次连续两年使用同一主题,在丝绸之路的东风下,加快陕西关中地区饮食文化内涵发掘,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朱海桢,吴正罡.旅游学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兴衰和可持续发展,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更是一种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本文在对张家口地方特色饮食文化资源介绍基础上,对其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的六要素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其中“食”位于首位,“食”是中国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饮食产品既是土生土长、独具地方特色的物质产品,也是每个区域的独特文化标识,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一、张家口地方特色饮食文化资源概况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张家口饮食融合多民族饮食文化之精华。张家口位于京冀晋蒙区域的交界中心,既是一座历史久远的城市,又是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区域,这里既有代表东方文明的泥河湾文化,也有5,000年前三祖创建的华夏文明。同时,这里还呈现出满、蒙、汉等多元文化的融合,历史上曾是长城两边各民族杂居之地、“互市”之埠,这不仅给张家口带来了经济繁荣,也带来了南北东西饮食文化在这里融合、扎根、发展。张家口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受平原农耕饮食文化、草原饮食文化、宫廷饮食文化的多重影响,融合多民族饮食文化之精华,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了张家口地方特色饮食文化。

(二)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张家口特色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张家口地处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的中间带,形成两个不同的地貌单元,坝上属高原区,坝下由低山盆地区和河川丘陵区构成,地形复杂,高度差别大。张家口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复杂的地貌,多变的气温,造就了张家口特产丰富。坝下多种植玉米、谷子、高粱、大豆、水稻及各种蔬菜;坝上盛产小麦、莜麦、土豆、胡麻、蚕豆和牛羊;河川区洋河、桑干河两岸是有名的“水果之乡”,高山区原始林木绵亘不断,山场广阔,山珍野菜土特产丰盛,如口蘑、香蘑、松蘑、草蘑、地皮菜、蕨菜、苦菜、野葱、韭菜、野黄花,特种养殖野山鸡、野兔、野猪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张家口饮食文化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张家口地方特色饮食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

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深厚的张家口,不仅有坝上莜面、马市口“一窝丝”烙饼、阳原圪渣饼、怀安豆腐皮等美味的传统风味食品作为基本饮食构成;还有体现草原风情的奶茶、奶豆腐、烤全羊、手把肉等民族特色美食;更有口蘑、崇礼蕨菜、地皮菜等独具特色的山珍野菜;而被封为宫廷御贡的蔚县贡米、柴沟堡熏肉则为张家口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品牌。深层次挖掘张家口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多种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才能更好地弘扬张家口饮食文化,提高张家口的综合旅游吸引力,促进餐饮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张家口地方特色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

(一)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仍停留在低层次阶段。张家口市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对饮食文化资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张家口美食文化节、怀来葡萄采摘节、张北草原音乐节、冰雪文化旅游节等活动的开展对当地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整个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上,仍未能完成旅游餐饮向餐饮旅游的转化。既没有叫响全国的百年老店和祖传名店,也没有形成类似上海城隍庙、北京簋街美食一条街等餐饮文化街,除了柴沟堡熏肉、张家口“口菜”系列等少数美食近几年开始打造品牌和特色以外,其他特色饮食仍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此外,当地多数旅游项目在开发规划时,重点放在自然风光的开发、旅游路线的设计与旅游商品的销售上,对于饮食如何与旅游深度融合却考虑不周,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仍停留在低层次阶段。

(二)旅游开发和参与性不强。目前,张家口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仅限于满足游客的口腹之欲,并没有看到游客对于饮食文化的精神需求,忽视了饮食资源的文化内涵。随着游客旅游层次的不断提高,游客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更想了解张家口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使得只为满足口腹之欲而制作的食品,无法满足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要,无法与张家口本地的其他旅游产业要素完美融合。此外,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体验,也包括对饮食的完美体验。它不仅体现在对食物的品尝和文化的解读上,还体现在对食品的制作过程的参与上。但是目前除了生态园的采摘和烧烤自助外,很少有其他饮食制作能让游客参与到其中。

(三)营销宣传不足。近年来,虽然对张家口当地饮食也做了一定的宣传,例如通过《舌尖上的中国》对传统风味菜肴烧南北的制作方法、营养价值做了详细介绍,使国内游客有了了解张家口饮食的机会,但类似的推介和宣传屈指可数。此外,品尝当地的美食和风味小吃是许多人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游客在来张家口旅游之前,通常会通过网络搜索张家口饮食的相关信息,但在官方网站上饮食栏目更新慢、信息量少,远远不能满足外地游客了解张家口饮食文化的需要。而且网站上对餐饮企业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大饭店和宾馆,对独具特色的小餐馆少有涉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张家口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

四、张家口地方特色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路径

(一)注重提高饮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把饮食文化产业纳入张家口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当中,突出地方特色,根据市场的需求,打造各种层次的餐饮文化旅游休闲项目。除此之外,餐饮业在进行装修设计时将餐馆与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主题文化,体现张家口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样既突出了本地饮食的独特性,又能使游客达到精神享受。

(二)深入挖掘张家口饮食的文化内涵,提高游客参与度。地方饮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结合当地的文化、历史、风俗、地域等特点,全方位的包装宣传,才能使旅游者加强对张家口美食的情感认知,使其深入人心,提高知名度,更好地传承和推广。例如,在菜单上将张家口“口菜”的食材产地、菜品出处、地域特点、文化背景、历史发展、营养成分及与养生的结合等进行详尽说明,突出“口菜”与众不同的特色及价值;同时,开发一些游客参与度高的食品,使游客有机会观看特色食物的制作过程,甚至亲自尝试制作一些特色食品。这样,既可以激发游客对张家口饮食文化的兴趣,也可以让其得到精神陶冶。

(三)以成功申办冬奥会为契机,开发奥运美食旅游。京张联合申办冬奥会的成功,将加速提升张家口在全球的知名度,推动张家口旅游协同发展,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美食旅游,既不是为“游”而“食”,也不是单纯为“食”而“游”,它是在人们的需求从简单的“吃饱”转向追求饮食文化的健康、愉悦、文明和进步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美食是一种旅游吸引物。借助冬奥会的影响力,张家口的餐饮企业应加大创新力度,制作和开发一系列奥运美食,从而吸引国内外游客为美食而旅游。总之,张家口有着丰富的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只要深入挖掘,不断创新,就一定能促进张家口地方特色饮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娅丽.贵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2]任冠文.广西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发展[J].旅游论坛,2010.6.

[3]蒋海军.武陵山片区饮食文化特色及旅游开发———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4.10.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首先,应尽可能宣传、普及原料知识,还各类原料身价以真实面目。如燕、鲍、翅、参、名贵海鲜、稀有山珍、飞禽走兽、野生动植物,其营养价值并非奇高,滋补功能并无特殊,口感味道并不鲜美。那么为何售以天价,奉(feng)为上品呢?其实多为盲从。物以稀为贵,而稀并不等于好!大多所谓名贵原料若不是我们厨人精心烹制,用其他鲜味佐料加以佐衬,甚至都难以进口。若以某人请客,吃到某菜、某物,何等昂贵,何其少见,何等刺激,实在过瘾,认定请客者慷慨、真诚,被请人身价倍增,吹嘘炫耀,劲头十足。这种只图见过某物、吃到某物、吞下某物的食客,实在是低级、初级的体验。为什么呢?一,他不知某物有何营养功能,适宜什么人体;二,他不知某物应该何种状态最佳,烹饪到何种程度质地最优,囫囵吞枣,事后想想,不狼狈、不惭愧、不后怕吗?三,品尝美食,以炫耀为目的,为吹牛找材料,实乃悲极!就像人们讽刺某些大款:穷得什么也没有了,只剩下钱了。

其次,餐饮企业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包括客人点菜,服务人员向客人推荐菜肴;客人订餐,饭店设计菜单;客人用餐,余菜建议打包等,)宣传、引导消费者尽快舍弃初级、粗俗的饮食追求,尽可能向更高层次、更佳感觉方向过渡。

台湾餐饮管理专家给餐厅下了个很好的定义:“餐厅是提供客人与客人交流、客人与食品交流的场所。”客人来到餐厅不一味是为了果腹充饥,填饱肚皮的。大部分客人是在借餐厅这个平台、媒介进行感情的交流;即使吃饭、吃菜,也不是狼吞虎咽、囫囵吞枣,而是对菜肴进行欣赏、玩味,细嚼慢咽,品味鉴赏的。国家旅游局将2003年定为“中国烹饪王国游年”,许多外国游客不远千里、万里到中国来,就是为了品尝东方美食,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国有56个民族,就有56种民俗风情,如正月初一过大年,贴对联、穿新衣、吃饺子、吃年糕;正月十五元宵节,挂灯笼、舞狮子、走旱船、踩高跷、吃元宵;四月初五寒食节,不动烟火吃冷食,纪念介子推;五月初五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大团圆;立秋吃肉、腊八腌腊八蒜、喝腊八粥……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饮食文化就是其中一朵奇葩,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各地饭店应该不失时机地开发名菜、名点、设计特种餐饮,使美食旅游、减肥旅游、食疗旅游在我国各地成为时尚,以丰富中国饭店餐饮内容,吸引更多的宾客。

众所周知,饭店产品是由有形的实物产品和无形的劳务服务组成,是两者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而饭店提供的餐饮服务则是最典型地体现了饭店产品的这一特性的。餐饮服务是餐饮实物、烹饪技术和服务技巧完美结合的饭店产品,它不仅能满足宾客的生理性直接需求,还能满足宾客的许多如心理、感官方面的间接需求。因此有专家认为,餐饮不仅是饭店产品,而且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餐饮不单是旅游得以进行的手段,而且是旅游的目的之一,具有既属于旅游设施,又属于旅游资源的双重性质。2003年9月1日―8日山西太原借建城2 500周年举办国际面食节,许多游客是来山西旅游捎带参加面食节的,也有许多游客就是冲着品尝山西面食而来的,但也不失时机地借此机会游山西这个文化大省。国际面食节既可带动SARS后山西旅游经济的复苏,又可使山西面食进一步名扬天下,作为一个旅游品牌推出,山西面食节应该像大连服装节,青岛啤酒节一样,一年搞一次,连续搞下去。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化 饮食文化 旅游文化 家乡饮食

    说到旅游就不得不提及饮食,现代的旅游业与饮食是分不开的,在游览美景的同时享受美味,已经越来越受到欢迎。但是旅游与饮食又离不开文化,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随着现代人物质水平的调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修养,开始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旅游成为一种时尚,是一种很好的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氛围的方式。

    一,文化与饮食。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因此也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

    二,文化与旅游。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其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与满足,只有文化介入并参与到旅游组织规划和具体活动中去,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所以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是因为它的产生和发展从古到今都得益于文化的因素,它的根本就是以文化为根基。旅游业的发展就是以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游客的,以各地不同的民俗、地域文化吸引外地慕名探奇者,因此,该地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是不是别具一格,是否具有吸引人前来觅踪的魅力,关乎旅游经济的兴衰成败。

    三,饮食与旅游。 品味餐饮已成为旅游计划不可或缺的内容。中国国家旅游局确定2003年全国的旅游主题为“烹饪王国游”,而现在又经过七年的发展,烹饪对旅游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重。品尝风味之目的已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而在于获得特殊的精神享受。由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饮食文化,正好符合品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味的物质文化需求,使旅游者在享用风格迥异的餐饮的同时,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在肯定饮食在旅游业中的多种价值时,或许人们忽略了饮食文化在旅游业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价值——美学价值。中国饮食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地脱离了果腹维生的低级阶段,深入追求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相结合而以精神享受为主的审美阶段。 旅游作为一种文化过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众多因素,其中就包括饮食文化。而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除实用价值之外还具有一种隐性的美学价值。这种所谓的隐性价值其实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品尝各种风味美食之余所没关注到的,而正是这种忽略才是旅游者在享用佳肴之时真正获得的精神享受。

    四,饮食与旅游的巧妙结合。一个大的体现就是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将民俗融入餐饮当中,开发民族特色旅游,让游客在欣赏不同民俗时品尝各个民族风味的菜肴。饮食与旅游又体现出浓浓的文化特色。一些地方名菜小吃往往借鉴一些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等开发出创新菜肴,让游客边听故事、边品美味,边思意蕴,使游客乐在其中。一些企业开发饮食文化旅游。适时有目标性的推广,以举办佳肴品尝游、药膳保健游、民族风味美食节等多种方式的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活动。同时还有一些旅游业的商家利用古今特色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即从特色菜品、旅游线路、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建筑设施等多个角度进行旅游开发;建立特色饮食中心、饮食文化展示馆,举办美食文化节,与其他节日形成互动,进行连锁经营等旅游形式。这些都是饮食与旅游巧妙结合的典型例子。

    五,对家乡的饮食与旅游相结合作分析。我的家乡在张掖,是河西走廊上的一个小城市。有着悠久历史,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张掖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丽的山川,淳朴的民风,构成了独具西部特色的绚丽画卷。张掖饮食以面食为主,兼吃大米、黄米、小米。仅以面食而论,即有拉条子、揪片子、炮杖子、鸡肠子、搓鱼子、糍耳子、香头子、小饭、面蛋子、油饼子、烧壳子、喜馍馍酿皮子、臊面、糊饽、粉皮面筋等十余种。与当地特有的湿地景色,丹霞地貌相结合别有一番风味,独具特色的要数马蹄寺旅游景区,人们在游玩的同时还可以品味到特色的美食,那里居住着一个特别的少数民族——裕固族,在游赏独特风景的时候,品味裕固族手抓羊肉,酥油奶茶,再喝上一杯特色的青稞酒,确是一种享受。家乡的旅游胜地很多与具有特色的饮食文化相结合,吸引了众多的游人。

    【参考文献】

    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南开大学出版社,

    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焦桐对于食物的反应,好似是条件反射。一桌人高谈阔论,各种八卦飞来飘去,从政治到明星,焦桐一路都很沉默,“我想插话,都找不到标点符号可以去啊”,他露出了苦笑。但当话题论及了某位佛界高人的时候,焦桐毅然决然地迅速拉过身边的人,“如果你去他的寺庙,素斋很不错!”

初识焦桐,是在一个诗歌节上。是的,他也是台湾著名的诗人。在那次诗歌节上,他朗诵了一首关于工人的饭包的诗。而在他的众多诗集当中,《完全壮阳食谱》大概最能体现诗人和美食家这两种身份在他身上的完美结合。那些食谱有乱真的效果,后来真有大厨来询问“焦师傅,到哪里可以找到新出土的恐龙蛋?”

在黄山上,我们一起吃了不够新鲜、鱼肉已经很粉的醋鱼。我们露出鄙夷的神色,焦桐却说,“这些都是挑夫们从山底下挑上来的,也很不容易了”。他不仅仅是一个美食家。

制定规则、范畴,重新划定饮食之规的人;他不是口号家,也不是美食猎奇家,而是为各种特定的内容制定仪式的人;人们在这种仪式中获得对饮食审美的理解与升华。

他是焦桐。

QA:

你说你入美食的门是一个美好的偶然。

是。最早是因为一本叫作《完全壮阳食谱》的诗集。那个时候不会烧菜,就试着烧,然后被餐馆老板误会成美食家,时常应邀去试菜。阴错阳差,竟开始涉猎饮食文化,编选文集,举办饮食文学研讨会,和各种主题餐宴“春宴”、 “随园晚宴”、 “印象主义晚宴”、 “文学宴”、“客家宴”等等,更在中央大学开设饮食文化、饮食文学课。后来变本加厉,开始编辑年度饮食文选,开办《饮食》杂志,推动年度餐馆评鉴。

2009年12月你在一次客家小炒比赛做评委时,你提出口味有传统之规的问题,被在场的人以“每个人口味偏好不同”质疑,你当时怎么回击的?

我们一旦习惯了巧言令色般的重口味,再也难以欣赏质朴、木讷的味道。那三天的赛程中,检查食材时我发现,几乎每一队的料理台上都备有砂糖、味精、西红柿酱。我常批判,现在有很多厨师拜了味精作师傅,无论烧菜、煮汤都习惯性加入大量味精,欺瞒食客的味觉。客家小炒是一道不甜的菜肴,烹炒时动辄添加砂糖和西红柿酱,不免背离了客家小炒的本色。我提出评审观点,却被质疑:每个人口味各有偏好,咸甜各有所嗜,不予考虑。此言差矣,万变不离其宗,创新须有所根、有所本,不能乱搞。难道梅干封肉可以加入美乃滋?姜丝炒大肠可以加豆瓣酱?

《饮食》要做的评鉴系统是和世界标准看齐的。你有建立中国餐饮在世界的新地位这样的目标吗?

我们常常忘了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什么大事,而是微小的环节。最近我在洛杉矶转机,徘徊机场各餐厅,虽然饥肠怒吼,渴望喝点热汤,却无论如何不敢吃中餐,那家中餐厅摆出来的东西都非常可怕,除了炒饭、炒面、炸春卷差堪辨识,其它像炒鸡肉、椰菜炒肉片、洋葱炒肉片都大量勾芡,不知还倒进多少酱油,黑黑糊糊的,难以辨认食材,连蛋花汤也糊如泥沼。惊恐之余,我逃到日本餐厅,点了一碗昂贵的乌龙面,不料那面也是黑色的,里面的肉片虽然勾了芡,仍又柴又涩;喝一小口汤,差点呕吐,那汤分明是用极其劣质的酱油泡大量的砂糖所调成,甜腻得想要赶紧去收惊。但我对中华料理有信心,我相信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纠正世人对中餐的坏印象,不久的将来它又会是餐饮世界最闪亮的菜式。

你反对饮食创新上的哪一种?

创新不是偷懒,甜味固然令人愉悦,西红柿酱固然可以在瞬间满足味蕾各区域,在客家小炒中却显得不诚实,极尽巴结之能,徒然坏了此肴油咸香的美学精神。我们要小心了,这种集体依赖人工甘味的烹调歪风,像满嘴花言巧语的骗子,不诚恳,不坦白。

词条:

11.

饮食之道。

饮食,是文化的核心,欲了解任何民族的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他们的肚子。一个人的耳朵听不懂巴赫、舒伯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可能显得这个人的音乐修养不足,不够高尚。一个人不懂得欣赏梵高、夏卡尔、达利、毕加索、张大千的画作,我们也许可以说他艺术修养不足,还需要多用功。但是,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吃,不懂得分辨食物的好坏,或完全不知道饮食文化,那么,这肯定是个非常值得同情、怜悯的人。老天爷好像在跟咱们开玩笑:年轻时不懂吃、不重视吃,当年纪渐长才渐渐对饮食充满热情,却平添了许多禁忌,往往这个也不能吃、那个也不能吃了。人从年轻时开始学习饮食之道是值得肯定及期待的。

12.

饮食的文明。

我们是一个拥有饮食古文明的民族。我们的饮食古文明内容深邃,亦庄亦谐。比如谈孔子。他是从礼仪出发的美食家,知道姜对身体好,鼓励大家吃姜;劝人不要吃太饱,因为消化不良者绝不懂得吃的艺术;他告诫吃饭时不要一直说话,谁能难忍受他人嘴巴里边咀嚼东西边对着自己喋喋不休?孔子又很务实,他追求口腹之欲,明白吃喝和两性生活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应该正视。“有盛馔,必变色而作”,显见他对盛宴充满了尊敬,高度重视餐饮礼节。他又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 可见孔老夫子不但喜欢烹调精致的食物,也讲究卫生,他不吃的东西还真不少──食物馊掉了,不吃;鱼、肉变质走了味,不吃;东西颜色不对、气味差、烹饪劣、非时鲜,不吃;非季节性产物,支解兽体未依礼法的肉、调酱不对,统统不吃;连市面上买的肉,唯恐不够新鲜,也不吃。我完全有信心咱们这饮食的古文明能很快执世界之牛耳。

13.

饮食的品味。

饮食是文化,也是品味,任何主张和创意都指向一种生命的胃口,而这种生命的胃口,来自对食物的好胃口。面对食物,不仅是口舌和消化器官在起作用,审美品味也在起作用。而品味并非与生俱来,需要点点滴滴养成。有些奇怪的文人将饮食简化为人的本能和生理需求,对他们而言,饮食仅能满足生理需求──止饥解渴,而无法满足精神需求──审美活动。我们阅读是通过视觉在进行审美,聆赏音乐是通过听觉在审美,戏剧、电影则是视觉和听觉在审美;唯有饮食,是同时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在进行审美活动。我大胆以为,中国文化称得上“博大精深”的大约只有饮食一道。先秦时期,虽然还没有饮食专著,《诗经》、《礼记》、《周礼》、《仪礼》这些儒家经典都有大量关于饮食的记载。

14.

饮食的美学。

古希腊的美食家可以通过敏锐的味觉判断一条鱼游于河的上游还是下游;布里亚・萨瓦兰(Jean-Anthelme Brillat-Savarin, 1755-1826)断言美食主义是一门大学问,集雅典之优美、罗马之雍容、法国之精巧,并汇聚高深之设计和高超之表演于一体,熔美食之热诚、明智之鉴别于一炉。其高贵的质量可以用美德一词来概括,此外,它同时也为我们提供最纯粹的快乐。他断言四种行业的人跟美食有密切的关联:金融、医药、文学、教士。

15.

美食学家。

美食家不是到处夸耀吃过多少奇馐珍馔的人,更不是常上电视胡说八道的人。我心目中的美食家较接近美学家或文学家,除了具备敏锐的味觉系统和渊博的专业知识,也要具备一付有良心的肚皮,不能老是写一些公关稿。

16.

顶级美食。

谁都知道松露、鱼子酱和鹅肝是法国的顶级美食。为什么它们可以被称作顶级美食?松露是是表达爱情的,这个观念普遍深植人心。人们相信,无论年代,它令女人更温柔,让男人更容易产生性冲动。它是烹饪里的钻石,若缺少它的点缀,烧得再好也难获肯定。鱼子酱搭配香槟酒,几乎是一顿盛宴最佳的前导,开启了人的味蕾。而鹅肝,是一种带有指向的食物,明知不能太放纵,又甘心情愿沉沦。每次看厨师煎鹅肝,油脂渗出,舀弃,又不断渗出,香气汹涌,心里总是喊:煎快点,再快一点,我已经忍不住流口水了。这三样东西,激发了人类的感官和原始,并且因为物以稀为贵,再加上好厨师的认真烹调,而成为法国的顶级美食。昂贵的食材需要碰到好的厨师。意大利的烹调术就是贫穷国家的烹调术,人们能获取的食材有限而劣等,但他们在这种条件下仍能做出美味的食物。

17.

美食的范式。

我在台湾的《饮食》用中世界餐馆的评鉴,是目前台湾唯一持续评比餐馆的评鉴书。我聘请的评审委员多不太擅长写文章,却都是品味卓绝的美食家,并有一些共同点:当地人,对饮食充满不可救药的热情,几乎每天外食,经常出国。因而对餐馆、菜肴有着宏观的认识,务以全球性坐标来评鉴餐馆。如果说《饮食》杂志有足以骄傲的地方,在于它的“全球坐标”,它把任何一家餐馆都放在全球的视野来观看、评价。并通过执行方式的严谨,持续这种制度的公正性和典律性,树立华人对餐饮的审美品味。每位专业评审委员匿名反复试吃几百家餐厅,并分初审及复审两个阶段严格筛选。评分项目包括“菜肴”50%、“整体环境”15%、“服务”20%、“价格”10%、“配酒或饮料”5%、“卫生”(倒扣制),其中“卫生”一项为生命条件,不列计分,采倒扣制。

18.

饮食的全球化。

全球化的饮食文化交流,固是好的,但有两点深刻的作用,一方面加强了对地域食物的刻板的印象,一方面也因为选择多样而赋予食物带着权力(power)、价值(value)、取向(interest)的意义,这一点和意识形态的运作又息息相关,例如法国、意大利菜,乃至日本料理都被视为高质量、高格调的象征。此外,人口高度流动,全球有三亿人口离开自己的家园,形成全球化的食谱交换,例如“色拉吧”的意象,将不同人种的饮食习惯在一个平台上呈现。越来越多的无国界料理(fusion),形成华人社会餐饮业的趋势。许多餐馆以奇异的营销手法和艺术渲染,建构一种拟象(simulation)――复制品脱离原有的时空,成为一种流动的商品。它不需要原物或实体,衍生出一种超真实,意味着比真实还真实。当真实不再是单纯地被赋予在“欧洲城堡”、“日本庭园”、“石库门”、“黄包车”上,而是人工地再生产成模拟的“旧上海环境”、“清代宫廷”,它在幻象式的逼真中润饰真实。这就是我们饮食全球化的现状。

19.

小吃。

能代表每个民族饮食主体性的,是小吃。拿台湾来说,台湾餐饮可谓传统中国、美国、日本的综合体,是文化杂交之后衍生的混血菜。混血总是美丽的,槟城、马六甲、澳门都混得很凶,很快乐。台湾也很有条件混。我最害怕听到政客讲主体性,这个主体性,那个主体性,主体到最后,消灭了各种可能。政客操弄意识形态,食物消解意识形态。台湾特色饮食以小吃为大宗,小吃大抵以寺庙为中心而发展。先民离乡背井来台,自然需要到寺庙拜拜祈福,人潮渐多,香火渐旺,庙埕乃成为市集,庙前小吃经历代相传,蒂固为人心依赖的老滋味,炉火旺盛。小吃几乎都是路边摊起家,即使已经拓展为颇具规模的店面,犹带着路边摊性格。我们品味一道古老的菜肴,彷佛在品味一段逝去的岁月,一段令人怀念的历史痕迹。

20.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蕉城区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8日

一、引言

国民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旅游大发展,体验化是其基本取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食物为物质载体,以地方文化为灵魂,同时配合各种相关活动,充分调动游客视、听、味等感官,在满足旅游者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实现其精神诉求,使旅游者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目前,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尚在初级阶段,对于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属空白。本文以宁德市蕉城区为研究案例,结合调研剖析其饮食文化资源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旅游开发原则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唐留雄在《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旅游业发展》(2001)中提到旅游者的品味需求可以通过开发传统饮食文化资源来满足。杨春华《发展旅游业以饮食为依托》(2004)一文强调了饮食这一要素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而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是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良策。毛震在《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2007)中提议将佛教文化和饮食资源相结合,能够突出当地的独特性,借助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促进宗教的发展。周书云《旅游视角下地方饮食文化开发措施探析》(2010)一文对于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提出了认证饮食资源、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品牌以及各界联合开发等措施。

关于饮食文化及资源对旅游影响的研究,英国学者Hobsbawn和Ranger在《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1983)一书中提到旅游目的地的特色饮食文化衍生出的旅游产品对当地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Boyne和William(2002)通过数据说明旅游饮食在旅游者的花费中占比较大,近40%,旅游地对于旅游饮食应着重发展,旅游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与游客的体验需求产生了矛盾,就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在饮食文化资源开发方面,Getz和Brown(2006)认为美食形象的塑造可以提高游客对旅游地的兴趣,提高其出游率。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外相关研究多着眼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结论更具实用性;而国内研究的理论性更强,在开发方式等实践方面则比较薄弱。

(二)概念界定。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分类(国家标准)中属于人文景观资源这一范畴,涵盖了遗址遗迹类、旅游商品类、人文活动类等五类旅游类型。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来看,对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这一概念尚未普及。黄继文在《挖掘民族饮食文化,丰富云南旅游资源》一文中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定义为在自然或人类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在某种程度上开发为旅游消费对象的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等相关文化事物的总和。笔者认为,从饮食文化内容和层次上看,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了饮食材料、饮食器具、制作工艺、饮食习俗、饮食礼仪等。因此可以结合饮食文化旅游,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定义为:在旅游过程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饮食文化、饮食习俗和旅游商品等与饮食相关的其他因素的综合。

三、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一)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概况与分类。宁德市蕉城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鹫峰山南麓、三都澳之滨,是福建省宁德市政府所在地。蕉城区历史悠久,素有“海国斯文地”之美誉,区内留有闽东唯一的历史文化街区。当地饮食资源也比较丰富,为福建省茶叶、枇杷、商品牛生产基地之一,还是中国大黄鱼之乡,晚熟龙眼之乡。虽然蕉城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饮食资源,但当地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对旅游资源分类的方法,结合笔者对宁德市蕉城区的实地调研考察和当地旅游局的相关资料,对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情况进行统计。(表1)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为了解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笔者设计了本次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受访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常住地六项;第二部分调查游客对蕉城区饮食文化的认知情况、偏好情况和相关单测评量,分为单选、多选和满意度勾选。性别构成上,男性占45.4%,女性占54.6%,比例较均衡;年龄以18~38岁为主;学历方面以大专及大学本科为主,占比47.4%;职业构成上各行各业的比例较均衡;游客客源则主要集中在本地及省内其他城市。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关于蕉城区的饮食特产认知程度。在受访者中,熟知度最高的是黄瓜鱼,其次是肉丸(芋头包),八仙糕位列第三。在喜爱程度上,肉丸(芋头包)的人数最多,有35人,米糖和八仙糕分列第二、第三位。同时,人们虽然品尝过这些特色饮食,但对其典故却了解不多。45.4%的人对此完全不了解,36.7%的人表示知道光饼的典故,知道肉丸(芋头包)的人最少,仅占1.5%。

2、关于美食圈的认知情况(多选)。南门兜知名度最高,67.3%的受访者都表示知道这里;其次是小东门,占44.4%;霍童古街位列第三;都不知道的有19.4%。表示蕉城区饮食“还不错,但具有当地特色的菜馆不多”这一评价的人数最多,有89人。“没什么特色”的有51人,“一般”的为40人,认为“具有当地特色”的仅有16人。

3、对于就餐环境的考量。受访者在几个选择上更为注重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可知人们的消费观更加注重实惠、舒适。当然,不能因此忽略其他因素。

4、通过对价格的选项调查,发现人们的消费观仍以实惠为主。从而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可以制作不同档次的饮食套餐,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另外应主打实惠的特色餐饮产品。

5、关于购买旅游商品的类型,78.6%的受访者选择购买便于携带的特色美食产品。由此,在开发此类旅游商品时,应推广具有蕉城特色的美食产品。而对于饮食文化旅游项目的选择,前三名分别是:品尝的同时观看或制作美食、参观美食节或传统节庆和参与饮食体验性劳动。吃、玩同步能让游客更感兴趣。

6、单测评量感知评价结果中,“蕉城区饮食”所包含的“地方风味和口感”这一内容的满意度比“相关历史文化”高。可以看出,蕉城区的相关历史文化虽然较浓厚,但还无法对群众造成深层次的影响。在“饮食环境”中,“环境卫生”和“周围街区氛围”这两项的满意度比其他选项高,而人们最注重的“服务质量”满意度略低。在“相关活动”中,满意度较高的为“表演性活动”。(表2)

(四)小结。此调查反映了游客对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认知情况和偏好。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出:游客对当地特色饮食的认知度较高,但对其所蕴含的典故认知情况较低;对于蕉城区的美食节及特色美食等内容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地方特色不足;在喜欢的饮食类型方面,更青睐于风味小吃;在选择就餐地点时会更多地考虑一般菜馆和美食街,同时更注重其价格和服务,但蕉城区在这些方面仍有待提升;在选择旅游开发内容时,更多受访者选择了美食街和参与性强的活动;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上,当地特色美食产品更受欢迎。

四、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第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目前,宁德市蕉城区餐饮业的发展水平尚浅,对于本地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深入研究。同时,政府对此的扶持力度较小,社会的关注度也较低。因此,首先应该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专项小组,将蕉城区的烹饪方法、口味特点及饮食传说等进行归纳,使之系统化;其次,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为饮食景观的开发设计奠定理论基础。这一工作可以结合蕉城区的历史街区进行规划,体现特色化和差异性,凸显蕉城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再次,政府需要出台合理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样能促进餐饮行业的发展;最后,对当地特色小吃进行认证,建立“名小吃”标志,塑造品牌效应。

第二,挖掘饮食文化内涵。随着经济发展,餐饮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要保持本地饮食的优势,不能只求让游客“吃饱饭”,而应让“吃饭”也变成一次特别的旅游体验,故而挖掘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尤为重要。首先,要坚持本地饮食的特色,以闽东菜为基础,结合蕉城区的山海优势,将蔬果和海产品加以融合;其次,提升饮食的环境,从菜肴制作、服务质量到就餐环境等都要结合旅游体验进行打造;最后,结合当地饮食习俗,在任何时候都能给游客一个“我是当地人”的旅游体验。

第三,塑造饮食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能给其拥有者带来经济效益。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价格战和服务战,品牌和形象也越来越重要。随着宁德市旅游市场的发展,餐饮竞争也逐渐走向了国际化,因此要想赢得市场空间,要树立蕉城区饮食品牌的优势,做好营销工作。目前,蕉城区已经注册的品牌类别包括茶、大黄鱼和晚熟龙眼。这三个类别目前所树立的品牌形象已经遍及省内外,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品牌的影响力更大,质量更优。除了已有的品牌,对现有的特色饮食文化资源要进一步开发打造,以文化为名片,塑造更多的品牌形象,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第四,提高行业标准。消费者的保护意识和餐饮业的激烈竞争使餐饮业的服务和管理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餐饮业的管理水平及其服务质量是否能在业内有所建树也成为了其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方面的发展,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包括相关部门、餐饮业和从业者等。

五、结语

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关注受众的喜好,结合实际,加大对当地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积极开发相关的旅游特色产品和特色路线。在宁德市旅游快速发展之际,提升蕉城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巩固并扩大其客源市场。本文对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一些讨论和分析,对有效整合蕉城区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促进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一定借鉴作用。但是,由于笔者的学术水平尚浅、参考文献有限,本文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更系统地推进蕉城区饮食与旅游的有序上升和发展,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出更为详尽的发展计划。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留雄.中华饮食文化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J].财贸研究,2001.2.

[2]杨春华.发展旅游业以饮食为依托[J].经济视角,2004.2.

[3]毛震.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3.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11篇

中国餐饮文化很丰富,中国人热情好客,很讲究餐饮礼仪。那么,你知道中餐基本文化礼仪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餐基本文化礼仪,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中餐基本文化礼仪1中国饮食文化从沿革看,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中国饮食文化从内涵上看,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中国饮食文化从外延看,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中国饮食文化从特质看,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饮食文化从影响看,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是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中餐基本文化礼仪2中国饮食礼仪由来之久,如进食礼仪,按《礼记》所述,周代时已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下面就是具体的规矩:

1.进食时入座的位置很有讲究,汉代以前无椅凳,席地而坐。

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坐席。

2.宴饮开始,菜品端上来时,客人要起立;

有贵客到来时,客人也要起立,以示恭敬。

3.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谢,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4.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

古人为了表示不忘本,每食之先必从盘碗中拨出菜品少许,放在案上,以报答发明饮食的先人,是谓“祭”。

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

如果在自己家里吃上一餐的剩饭,或是吃晚辈准备的饮食,就不必行祭。

5.主人准备的美味佳肴,客人不可随便取用,须得“三饭”之后,主人才指点肉食让客人享用,还要告知所食肉物的名称。

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

6.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用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

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其他文献还说,如果用餐的是本家人,或是同事聚会,没有主宾之分,可由一人统一收拾食案。

如果是较隆重的筵席,这种撤食案的事不能让妇女承担,怕她们力不胜劳,可以推出年轻点的人来干。

7.吃黍饭不要用筷子,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菜的,不能混用。

中餐基本文化礼仪31.筷子

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用筷子取菜、用餐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

一是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都不要去舔。用舔过的筷子去夹菜,是不是有点倒人胃口?

二是和人交谈时,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像指挥棒似地舞着筷子。

三是不要把筷子竖插放在食物上面。因为这种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

四是严格筷子的职能。筷子只是用来夹取食物的。用来剔牙、挠痒或是用来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都是失礼的。

2.勺子

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

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

3.盘子

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

需要着重介绍的,是一种用途比较特殊的被称为食碟的盘子。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如果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

4.水杯

水杯主要用来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软饮料时使用。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餐巾

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手后,应该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6.牙签。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12篇

一、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滥用,工业、环境的污染,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种病原体的污染,有害生物和疫病等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生物技术、食品新技术、新工艺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等等。部分游客对自己不熟悉的食品,存在排斥心理。食品的安全问题,使得游客在异地旅游时对食品的选择具有警惕心理。

(二)区域内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未为能得到很好的整合,成熟的饮食文化旅游路线较少饮食文化旅游是复杂的复合型旅游,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可以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好奇心理。区域内饮食的融合能够满足游客对不同饮食文化体验的愿望。

(三)饮食文化旅游形式单一现阶段饮食文化旅游的形式较多的为农家乐、美食节,对其他与饮食相关的活动开发的较少。霍尔和米切尔将食品旅游定义为“以参观初级或加工食品生产商、美食节、餐厅和某一食物生产区为主要动力的旅行”[5]。参照以上食品旅游的定义,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一切与饮食相关的产业都可以成为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资源。

(四)食品体现的文化属性有待进一步挖掘相比较于其他的旅游资源,目的地的饮食最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属性。中华美食文化历史悠久,各地区的饮食文化都是一笔文化财富,旅游目的地应针对美食所蕴含的历史典故、饮食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加大开发力度,使得饮食文化能够通过餐馆的建筑风格、餐馆的饮食环境、食器、美食历史、典故、进食方式等感知性的得以体现。

二、食品供给链条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一)以食品原料为中心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农场、农田、果园、茶叶种植地等植物性食品原料地,可以开展采摘节、收获节、采茶比赛等。畜牧场可以让游客近距离接触动物,开展动物与人的交流活动。渔业的捕捞可以开展渔家乐活动,让游客体验捕鱼乐趣。食品原料基地向游客开放的前提必须是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基地规范并具有一定的规模,有一定的游客接待承载力。如果此食品原料基地为某一食品加工厂的原料基地,不仅可以供游客进行旅游活动,而且还可以通过旅游活动向游客宣传此食品厂的产品,提高食品的知名度。食品原料基地亦可作为饮食旅游专线的起点。

(二)以食品加工为中心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厨艺表演能够以精湛的技术博得食客的青睐。可以在餐厅的加工区开设一单独的操作间,在厨师的指导下食客自行加工,加深游客的饮食体验。加强服务员的饮食文化培训,在为食客服务时介绍菜品的文化或典故。针对美食加工可以单独开设厨艺旅游专线,对于喜欢烹饪的游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食品加工企业中,可选择部分车间进行可视化设计,让游客参观食品的加工过程,揭开食品加工的神秘面纱,满足游客的好奇心理。同时可以向游客传递“放心食品”的信息,提升食品企业的品牌度,建立食客的品牌忠诚度。

(三)以食品成品为中心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成品的展现能够调动食客的味蕾,进行品尝美食的体验。而美食的体验不仅要尝,还要听,更要思。要求餐饮企业提供优质的美食服务,可以在食器、美食典故等方面提升服务水平。使食客能够品尝美食的味道,倾听美食的典故,思考美食的意蕴,达到美食的最高需求----享受需求。食品企业开发加工旅游食品,具有地方特色、彰显地方饮食文化的包装、独特的风味、口感地道的特色旅游食品,能够让游客回忆起旅行的乐趣。旅游食品的销售可以提高旅游商品的销售额度。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特色餐饮 旅游体验 三亚

一、引言

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亚市接待旅游过夜人数及旅游收入也呈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在三亚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三亚餐饮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特色餐饮的发展。

特色餐饮是指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餐饮,由于各地物产、气候、习俗、传统不同,不同地方的口味有很大差异,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餐饮。游客到达一个旅游目的地,目的不止在于观光、购物、休闲,一个地方特色的餐饮品尝及消费也会对旅游者体验产生深刻影响。

三亚是海南的主要旅游城市,物质丰富,地方特色明显,特色餐饮资源非常丰富,游客到任何地方旅游,都离不开“吃”这个重要旅游体验,三亚本地特色餐饮品种繁多且极具当地特色,有效开发三亚特色餐饮资源可以丰富三亚旅游产品,增强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这也是提升旅游目的地文化属性的重要途径。

二、三亚特色餐饮资源

(一)海南四大名菜

海南四大名菜由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和乐蟹四道菜组成。海南四大名菜是海南最具特色,名声最响的菜系,只要来到海南旅游的游客几乎都会听说或品尝到。四大名菜在三亚各大酒店及本地菜馆均可品尝,网友在品尝海南四大名菜后也给出了相应的点评,通过对马蜂窝网、大众点评网等网站的网友点评整理后发现,游客综合评价侧重于餐厅环境、餐饮价格是否合理、菜品味道如何及服务态度这四项方面。其中,网友们几乎都提到关键的一点是菜品味道,看出游客对菜品味道的重视程度很高。

(二)海鲜特产类

三亚海鲜丰富,有鲍鱼、海参、海胆、马鲛鱼、石斑鱼、螃蟹、对虾、基围虾、龙虾、扇贝、芒果螺、鸡腿螺等。三亚海鲜文化重要部分之一是海鲜的购买与加工,三亚海鲜广场及大排档均有售各种各样海鲜,供给量充足,并且保持了蒸和煮的传统烹饪方式,味道鲜美、原汁原味。

游客对三亚海鲜特产的综合评价侧重于服务质量、海鲜质量、菜品味道、价格是否合理及厨师手艺等几个方面。其中,游客对海鲜总体评价分别有五星、四星、三星,看出游客品尝海鲜带来的相关满意程度。游客在评价里几乎都提到海鲜味道新鲜,说明三亚海鲜味道给游客带来深刻的印象。

(三)水果特产类

热带水果是游客来三亚旅游一定要品尝的美食,也是带给亲朋好友最好的礼物。具有三亚特色的标志性水果有芒果、荔枝、椰子、火龙果、莲雾、山竹、香蕉、菠萝蜜,菠萝等,多数热带水果味道甘甜、果肉。通过整理游客对三亚热带水果给出相关评价,发现游客点评重点在于价格的合理性方面,几乎每个点评都涉及到,有的游客表示水果价格实在,给出了五星的评价,表明游客对三亚水果价格满意程度较高,而有的游客则反映由于饮食差异表示对于菠萝蜜、芒果等一些水果不习惯,满意程度比较低。

三、三亚特色餐饮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本土餐饮逐渐流失

相比较外地美食,三亚的特色美食店还是比较少,为了迎合游客或是外来居住人口复杂多变的口味需求,纷纷引进外来的川菜、湘菜、东北菜等,短时间内满足了游客或本地人的需求,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但长期来看这种盲目的追求多杂全的饮食供应,以及为了满足更多人饮食习惯使得菜肴口感逐渐的大众化,极大的破坏了三亚本土饮食的吸引力。同时,因为外来饮食文化的引入,会逐渐更替三亚本地人习惯的本地口味,会导致三亚特色饮食旅游资源的破坏,也使得三亚原汁原味的特色烹饪手法逐渐失传。特别是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饮如农家乐、渔家乐及黎族、苗族等由于地处偏僻等原因,导致游客即使知道但是因就餐便捷度太差而无法如愿。

(二)本地就餐环境卫生差

三亚的餐饮卫生情况是比较差的,作为一座著名旅游城市,发展到现在还没有一条规范的特色美食街,特别是具有本地特色各种小吃虽然分布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但是卫生情况比较差,大多直接摆放在公路旁边,店面狭小,不具有良好的就餐氛围,而且知名度不高,除了住在周边的居民,很少有游客能发现。加上三亚的街道标示不清晰,沟通交流有障碍等,会导致游客即使是已经问路,也很难找到那些最具有“三亚味道”的餐馆。

(三)特色餐饮的认知度低

三亚每年年底有会有大型的美食节活动,都会吸引好多游客的到来,但是,所谓的三亚美食节,表面看来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而再仔细一看却发现,三亚特色美食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外地美食,这样会使三亚自身的饮食资源因这些外来饮食的插入被转移、被破坏。没能在这种良好的宣传平台,发展自己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像游客展示具有“三亚味道”的各大美食及小吃,反而被外来美食文化给埋没掉。

四、结论

游客对餐饮满意度的高与低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旅游体验质量的高与低,所以提高游客对三亚餐饮的满意度,一方面要尽力保持餐饮的本土特色性,将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与饮食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要注重饭菜质量、环境卫生、服务质量及规范化经营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调查分析发现游客大多通过网络途径来了解三亚特色餐饮,所以要结合广告、电视、报纸等途径共同宣传。

参考文献:

[1]孙淑荣,梅青.浅谈饮食与旅游[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09.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14篇

(一)面食的独大与醋事的夸张

晋中的面食尤以煮制面食闻名,如刀削面、拉面、剔尖(又名剔拨股、拨鱼)、猫耳朵、开膛搓鱼、炝锅面、剪刀面、一根面、油丝擦疙蚪、饸铬、抿蛐等。各品种面食分别以不同的面粉、不同的工具制成各式形状,有长条形、三棱形、方形、圆形、猫耳朵状、小鱼儿状、小蝌蚪状等,吃时调以各种调和,美味可口。此外,还有蒸食类(馍馍、花卷、豆馍馍、石窝窝、栲栳栳、圪扦扦、菜蛋蛋、黄儿、馏圪斗等)、炸食类(油糕、麻花、油蛋蛋、油花花)、饼类等,花样繁多,制作精细。这些面食在晋中人的饭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统计,山西面食的品种已经达到1000多种,而且蒸、煮、炸、烤、煎等诸般手段样样俱全。而晋中的面食更是博采众长,兼具南北特色,因此说起山西的面食,人们更喜欢再加上一句“山西的面食在晋中”,即使是一日换三样,连吃三个月都不会有重复。与面食伴生的重要调味品———醋,在山西有着特殊地位,把山西人称为是“老西儿”便是最好的说明,西与醯同音,醯就是醋的意思。“老西儿”本为“老醯儿”,意思是爱吃醋的人。这种喜爱,甚至到了“老陈醋是一道菜”的地步,这与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吃醋能够生津润燥,而且在那一大碗山西面里面,倒点醋,不仅有助于消化,更使面的味道风情万种。这碗加了醋的面,才是真正地道的山西面,醋与面相互融合、相得益彰。醋除了在面中必不可少之外,无论是家庭饭桌上的冷盘荤菜,亦或是晋菜名品“过油肉”“醋溜土豆丝”“糖醋鲤鱼”等都少不了醋的画龙点睛。因此可以说,醋的食用在晋中地区,无论是高级宴席还是家庭便饭,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就类似于山东人对那盘大葱蘸酱的那种特殊情结一样。

(二)追求美食的晋商对晋中饮食文化的推动与引领

山西曾经一度是中国商业的中心,在明清之际,晋商走向了鼎盛,富可敌国,垄断了中国的票号汇兑业,有“中国的威尼斯商人”之称,引领着中国经济的潮流。而这些风靡全国的晋商大多集中在晋中地区。如太谷商人,“自有明迄于清中叶,商贾之迹几遍行省,东北至燕奉蒙俄,西达秦陇,南抵吴越川楚,俨然操全省金融之牛耳”,商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把生意做到了国外。这些阔绰的晋商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又把外地多样的饮食文化带回了自己的家乡。这对于促进晋中饮食与外地的交流,丰富晋中地区饮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宣统《山西乡土志》中就记载“太、汾则食物比南北为繁,颇讲烹饪之法”。这里的“太、汾”就是晋商汇聚的平遥、祁县、太谷、汾阳等商业繁盛之地。这一带名商巨贾即使是平日的饮食,也是相当讲究的。例如,祁县富商乔家的食谱“,集中了京、川、鲁、粤、苏、扬、浙、湘各地菜肴之精华。乔家的食物用料十分考究,如酱瓜要扬州正宗所产,榨丝香菜则来自四川,腐乳、豆豉需购自京、津。无论天上飞的,还是水中游的,抑或是地上走的,举凡各种动物禽鸟和瓜果蔬菜都能摆上乔家的餐桌。乔家的正餐,每顿都有山珍海味。由于讲究吃食,乔家平常每桌饭都要花上五六十块大洋”。此外,晋商还精心准备高档的宴席来招待宾客,从而提升自身的身价或促成买卖成交,即善于“利用食物来满足其对多样化、信息交换和社交联系的需要”。如祁县的第一大菜“八十八件海碗席”,有4干、4鲜、4荤、4素、4海碗、16炒(海味和荤菜为主)、16烩、16腰(讲究的面食)、16汤、4主食,计88件。上菜时注重顺序,形式高雅,气势不凡。巨商乔致庸就曾用此招待过山西巡抚。晋商在饮食的内容上、烹饪的技法上,以及宴饮排场等方面讲求精益求精,清末文人刘大鹏曾慨叹“:此间生意奢华太甚,凡诸客商,名曰便饭,其实山珍海错、巨鳖鲜鱼,诸美味也。”晋商对美食的追求,也直接催生了诸多饮食名品,例如山西的名品太谷饼、清徐的孟封饼都是为了迎合大户人家的需求而出现的,此外,新颖独特的烹饪技法、重视饮食宴饮的习俗也深刻影响到晋中当地的普通民众。刘天成记述汾阳生活时写道:“汾俗对于饮食,向好讲究,家庭妇女,且精于烹饪做作。城市多殷实住户,濡染正深,每逢令节,或小有宴会,动辄杯盘罗列,酒肉而外,时鲜嘉果,件件毕陈。”

(三)名优特产饮食繁多

晋中地区的饮食资源丰富,产生了很多的名优土特产。以酒为例,在1916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山西获奖的四种酒中就有三种都产自晋中:堡子酒,一等奖,产地榆次;咸亨涌黄酒,银质奖章,产地介休;葡萄酒,一等奖,产地榆次。平遥牛肉,其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明代中期已负盛名,到“中华老字号”的“冠云”牌牛肉则将其发扬光大。平遥牛肉以肉质鲜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香酥可口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在山西民歌《夸土产》中开篇就唱到“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对平遥牛肉赞誉有加。此外,还有平遥的碗饦、长山药;太谷的龟龄集酒、太谷饼、壶瓶枣;榆次的豆腐脑;昔阳的吊炉小烧饼;榆社笨鸡蛋……晋中饮食名品真的是数不胜数。

二、晋中市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开发层次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川菜、粤菜、湘菜、鲁菜等各派菜系异彩纷呈,争奇斗艳,在国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即便是在山西,上述菜系也颇受青睐。然而,有着几千年饮食文化传统的晋菜与之相比却处于劣势地位,晋中地区的菜肴,能够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寥寥无几。晋中即使是有做地方菜的饭店,其菜品单一、品位较低,相比于川、粤、湘菜饭店的规格档次有着明显的差距。如果要探究原因的话,晋中地区饮食的市场化发展,主要是受制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晋中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与沿海及沿河的平原省份相比明显处于劣势。烹饪饮食时,可利用的菜品原料、调料等与四大菜系等相比,有很大差距;烹饪的过程中,浓油、味重的风格与大众越来越注重营养健康、讲究膳食结构的要求格格不入;烹调技法方面则创新力度不足,缺乏优势。

(二)宣传力度不够

以面食为例,晋中地区的宣传工作还不到位。尚没有系统详实地介绍晋中面食的普及型书籍,也没有完整反映面食发展和演变的相关展室或博物馆,同样也找不到能够把面食制作技艺完整展现在游客面前的一批面食店,对于面食的宣传和发展尚且不能和“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在晋中”的美誉相匹配,外地人对面食的了解也仅停留在“主食是面,而非米”的层面上,对于其制作的原料、工艺、浇头、发展文化则难有更深的了解。面食是如此,其他的菜肴、饮品、调味品、风味小吃也是如此,由于缺少有效的宣传,晋中地区的很多名优饮食品,尚且“养在深闺人未识”。

(三)开发意识不足目前,晋中地区的饮食文化开发还很滞后,仅仅将“饮食”作为构成旅游活动的一个方面,甚至只是使得旅游者饱腹的基本供应品,没有深层次挖掘饮食文化资源,没有将饮食文化旅游作为特色旅游产品来进行深度开发。虽然像平遥牛肉等晋中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国内享有了一定知名度,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仍然呈现出单、散、小、弱的局面,缺乏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大多数的民间饮食还处于自然存在的状态,还未进行开发利用,例如晋中地区的一些特色饮食:添仓节的“布袋袋”、“六月六”的角子馍等。二是饮食文化资源重复开发,不重视自身特色,甚至假冒伪劣,例如平遥牛肉在“冠云”牌取得良好效益之后,很多小作坊纷纷盲目效仿,以次充好,影响了整个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三是餐饮企业和饮食制造企业缺乏品牌意识,众多中小商家集中在一个泛泛的地域品牌之下,没有建立自己的个性品牌。四是饮食产业缺乏市场推广意识,使得一些产品虽有很高的价值,也没有打开市场走出去。

三、晋中市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一)以挖掘内涵为基础

饮食文化的形成发展往往是与各种人文景观、文化现象、特殊的历史事件等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旅游者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如果能了解渗透在饮食中的人文历史典故,可让旅游者得到更多的心理满足。事实上,饮食文化旅游关键就是于吃中体验文化,于旅游中弘扬文化,令旅游消费者真正实现以吃为方式,以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愿望。例如,中外宾客走在平遥古城“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常常会看见一种叫“栲栳栳”的莜麦蒸制的面食。传说是唐太宗李世民发明的。当年李世民在太原起兵,任重道远,为了让将士吃饱,便用莜麦蒸制成一种卷形面食,再浇以羊肉食用。这种食品营养丰富,耐饿爽口,深受官兵喜爱。后传入民间,流传至今,为纪念此事,取名“栲栳”,寓意犒劳三军。山西人善酿醋、爱吃醋,除了地域因素以外,还有一段传说故事。据说唐太宗要为大臣房玄龄纳妾,房妻不满。太宗假装恼火,令大臣之妻在喝毒酒和纳妾中选择其一。大臣之妻十分刚烈,拿起毒酒一饮而尽。饮完后才发现是醋,从此就有了这段“吃醋”的佳话。此外还有反映寒食文化、纪念介子推的“子推蒸饼”,与晋文公密切相关的“龙眼酥”“护龙鳞”,深受道光皇帝赞赏的寿阳“珍珠粥”等。美食傍生着故事传说,在晋中大地上淳朴而又超脱地流传、繁衍。晋中地区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几乎每道特色菜肴、每样风味小吃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因此,在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中,全面详实地搜集关于饮食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等资料,打造能够反映晋中地区特色的地方菜,营建富有内涵的主题餐厅,给食客以丰富的文化享受,是晋中地区提高饮食品位的重要途径。

(二)以加强宣传为手段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即使晋中饮食文化内涵再丰富、历史积淀再深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仍然需要加强宣传促销。饮食文化节是以各种特色饮食为主题,进行饮食文化旅游促销的一种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方式。例如“中国•太原国际面食节”的举办就是一个成功的 例子。面食文化节的举办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基础和丰富的经验,晋中地区可以借鉴相关经验,在今后面食节的策划和举办中,一方面把外国、外省的面食引进来,扩充面食文化节的内容,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自我推销,选出能够反映自身特色的精要内容,扩大自身的知名度。除此之外,晋中的风味小吃和地方土特产也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其既可作为面食节的一部分,也可形成专门的风味小吃一条街。除了在餐饮、烹饪界本身的宣传外,更重要的是在旅游业的对外宣传促销中,把饮食文化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隆重推出。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中,可考虑饮食文化的介入,或编制专门的饮食文化旅游线路。在各地各类旅游节庆活动中,可以把饮食文化当作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推上旅游市场。除此之外,可将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名店、名点及各种美味佳肴进行多元化、多层次的介绍、推介,尤其是在现有的导游图、旅游宣传手册、景点说明书中增加有关旅游餐饮的部分。还可利用新闻媒体,在饮食专栏、旅游卫视等相关节目中增强宣传促销。同时,也要利用好特色饮食产品的自身宣传功能。要使饮食文化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必须形象地包装我们的饮食产品,使旅游者有清晰深刻的感知。一方面,在向游客介绍和推广晋中地区的饮食时,将与其相关的传说、故事、特色、功能等一并介绍。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各种传播载体,通过音、形、意诸方面的精心设计,将饮食文化立体地展现在游客面前。例如对汾酒的促销,可把选料、制曲、发酵、蒸馏、贮存等全过程录像制成光碟,使游客在这种动态的观赏中,能够对汾酒的加工工艺有全面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品尝汾酒的欲望。因此,进行适当科学的包装宣传,是旅游饮食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以提高游客参与度为依托

中国饮食旅游的开发大多只是为了“食”而“制”,旅游者对此所获得的信息亦是通过“食”而“解”。事实上,品尝佳肴美馔能令人身心舒畅,制作这些食物更是别有一番美意。现代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普遍加快,每日三餐匆匆。如果能在节假日或休息日尝试做些新奇食品,不仅不会感觉到累,而且会觉得饶有情趣。关于面食表演,刀削面的制作已享有盛名,对于宣传和促销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除面食外,晋中地区的很多饮食也可以实现“表演化”,即让游客边听(听故事)、边看(看原料、制作工序)、边尝(尝味道)、边思(思意蕴),要让旅游者亲身体验饮食制作的过程,增加旅游的乐趣。例如,在条件较好的风景名胜区,开辟专门的“自助”餐馆,在厨师指导下,从原料采集、挑选、加工直到食品上餐桌,全让游客自己动手,以加深对菜肴风味的体验,增强对饮食文化的感受。面塑作为山西最古老的面食,植根于民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着古老的民俗。在农村,婚丧嫁娶的宴席上必不可少,而现在,很多高级宴席上也要用面食造型。晋中地区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蒸制的“饭山”“枣山”(花馍馍),就是面塑的一种。如果让前来游览的游客也参与到这些面塑的制作当中,看着一个个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面塑造型在自己的手中诞生,一定妙不可言。同样,游客也可以将这些面塑带些回去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进一步传递文化和喜悦。此外,还可结合晋中当地民俗活动,开发饮食风俗文化资源。晋中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和习俗,让旅游者参与到这些节日和活动中来,甚至扮演活动中的角色,可以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晋中独具特色的民间饮食习惯和饮食风俗,全方位地体验民间风俗的魅力和风情。

(四)以创造整体效益为目标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15篇

一、广告营销

它是通过购买某种宣传媒介的空间或时间,向餐饮公众或特定的餐饮市场中的潜在顾客进行推销或宣传的营销工具,这是餐饮企业常用的手段。素食餐饮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可见或可闻地开展营销活动,使人们能够感受到素食的独特性。这种营销方式包括:电视广告、电台广告、报纸杂志、餐厅内部宣传品、邮寄广告、户外广告等。目前,选择较多的方式主要是报纸杂志、餐厅内部宣传品。

二、菜单营销

它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菜单向前来餐厅就餐消费的顾客进行餐饮推销。餐饮企业可以通过形式各异、图文并茂的固定菜单、循环式菜单、特选菜单、每周菜单等进行宣传和营销。菜单要针对不同目标人群进行设计,以求实现营销效果的最优化,激起顾客的消费欲望。上海枣子树餐饮有限公司是一家素食餐饮企业,下属的素食餐厅中菜单内容丰富、制作精美,每月在菜单上都会推出新菜。此外,还有相应的商务套餐菜单供商务客人选择。枣子树所进行的菜单营销较为成功,借此吸引并稳固了大批客人。

三、餐厅形象营销

对素食餐厅的形象应进行整体设计与考虑,在设计店徽、选择餐厅主题、布置装饰家具等方面都应突出餐厅的特色,如可以将整个素食餐厅格调装潢成清新淡雅型,素食与这类风格搭配,能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枣子树餐饮有限公司作为上海素食餐厅的佼佼者,就非常重视餐厅的形象营销。现有的5家直营素食餐厅的店徽、装修风格都较为统一,强调素雅。这与素食文化及枣子树的公司文化都十分吻合,因此深受顾客好评。

四、宣传营销

这是以付费或非付费新闻报道、消费等形式出现的,一般通过媒体为人们提供有关饮食产品以及服务的信息,与广告相比,它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因为它把直接体验转化成文字等让消费者感受,从消费者的立场较为客观地进行评价。素食餐饮企业应广泛开展美食活动,主动向新闻媒介提供相应信息,邀请媒体从业人员到餐厅就餐,也可以与媒体、餐饮协会等联合举办相关活动,如素食与健康、素食大餐饮等节目及活动。这样既可以扩大素食餐饮企业在社会上的正面影响,又可以为自己的经营特色、各种销售活动进行宣传,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如2008年在广州举办了中国首届素食论坛,就邀请了不少媒体、企业、知名人士参加。上海枣子树、广州怡新、深圳天厨妙供等素食餐饮企业纷纷借此进行营销,扩大知名度。

此外,素食餐饮企业还可以进行网络营销来推广自己的产品,如建设专门的网站,开展网上订购等。上海的百年素食老店功德林已经建立网站供客人预订素宴、素食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