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1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他们在父母离开家外出打工期间需要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并接受当地农村学校与祖辈的教育。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必然会在思想、学习、生活以及日常行为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不容乐观,他们只能得到祖辈们对他们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却没办法提高生活质量。其次,由于父母外出,孩子有时候会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甚至受人欺辱。再次,农村留守儿童为了帮助分担家庭负担,会有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劳动体力活,而且长期不能与父母见面,缺乏亲情沟通,对他们的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

1.2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留守儿童身上,他们在学习上被冠以“差等生”、“问题生”等称号,学习成绩差,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进取心差,厌学、逃学等成为习惯行为。隔代老人思想保守落后,留守儿童得不到正常孩子应有的鼓励与赞扬,缺乏对信任和责任的感受,造成心理扭曲,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甚至导致他们只重视物质而没有信念与梦想追求。隔代老人对孩子产生溺爱,随之任之,孩子会出现很多不礼貌甚至不道德的行为,这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隔代教育还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淡化。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给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

2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2.1祖辈自身条件限制了优质家庭教育的形成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出身于贫困家庭,他们的祖辈更是由于受自身的历史条件和年龄等特点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祖辈考虑到家庭贫困对子女的照顾不周,于是把这种疼爱全部附加在隔代身上,形成溺爱,溺爱下成长会扭曲儿童的性格与价值观念。祖辈思想观念陈旧,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发散性思维,甚至给孩子灌输一些封建迷信等思想,错误引导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另外,祖辈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偏低,没有接受过较高的文化知识教育,很难带给孩子知识的熏陶,为孩子补习更多新知识。有的老人不但对儿童学习起不到作用,还会出现不鼓励孩子念书,认为读书无用,有早点辍学劳动的想法,这样更进一步阻碍孩子的成长,更远离了优质家庭教育的目标。

2.2学校单调的课余生活

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公平,农村地区教育落后,缺乏教育基础设施,儿童校园娱乐设施等,使得儿童课外活动薄弱,在学校的课余生活变得单调不堪,孩子没办法在课余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无法培养孩子的兴趣,也不能够弥补孩子缺失的那部分亲情的温暖,学校这种单纯的教学环境进一步拉大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的距离,让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里依然处于一种忧郁悲切的状态,不利于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长此以往,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利。

2.3政府对不良文化的监管力度不够

留守儿童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经常会叛逆,容易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文化滋染。广大农村地区出现的黑网吧,游戏厅等场所,让许多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误入歧途,陷入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这些儿童由于无人看管,对新鲜事物的辨别能力有限,把网络游戏当作自己的课余活动,不仅耽误学业,而且极大浪费时间和父母的血汗钱,甚至滋染的不良习性造成严重后果。近些年政府对导致不良文化产生的黑网吧等加大了管理力度,但是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局限,加上农村文化的复杂性、多变性,使得对农村不良文化的监管效果并不理想。政府虽对城市的不良文化监管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形成一套农村监管体系,倘若政府忽视广大农村地区不良文化的传入,将会对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2.4农民缺乏多渠道的收入来源

民间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土地是农民的命根”,自古以来农民都是靠土地生存,但是赶上天灾农民就会一贫如洗,无法绝对保证家庭生活。为了增加收入,农民选择外出务工,而农民工本身缺乏专业知识文化,政府又很少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所以只能从事收入较低的工作。家庭的低收入无法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更没有机会让孩子接受城市里优质的教育,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隔代祖辈教育下成长。

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3.1祖辈要更新教育观念,建设良好的家庭文化

祖辈既然担负起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就应当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改变自己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孩子固然是家庭的宝贝,但是过于溺爱会起到反作用,反而不利于正确引导孩子成长中各个方面。同时还应当主动与孩子沟通,架起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桥梁,关注孩子的心理、思想、行为等不同阶段的变化,及时与孩子进行互动,并且从思想上摒弃封建落后的思想文化,通过接受再教育、新闻电视等媒体学习先进文化,建设良好的家庭文化。儿童在良好的家庭底蕴中生活,人生观价值观必然不会偏离,祖辈更新教育观念,就能够改善留守儿童房隔代教育现状,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3.2注重儿童的心理需求

心理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大量留守儿童从小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直接的爱,缺乏正常家庭的监管教育,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拥有父母在身边的权利,过早地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大多留守儿童内心孤独忧郁,有自我封闭的倾向,他们情感脆弱,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祖辈作为监护人应当注重儿童的这些心理需求,给孩子提供尽量多的与父母见面沟通的机会,多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并且培养孩子独立承担家庭事务、增强自信心、抵抗挫折的能力,孩子具备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就能够坚强地面对生活。

3.3改进与儿童的沟通方式

传统家庭教育下,家长生硬的命令或粗暴的打骂,只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沟通失败。要改善这种被动的局面,就应该改进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接受、容纳、解读孩子传达出的各种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做出相应的回应,与儿童一起做游戏,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能够把握住孩子思想、行动的方向,这对于增加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有积极的意义。

3.4加强对渗入农村不良文化的监管

农村地区的网吧、游戏厅、娱乐厅等场所是传播不良文化的主要途径。因此要加强对渗入农村的不良文化的监管,就应当加强对这些场所的管理与整治,加大违法惩治力度,增强从业人员素质,对于渗入农村的不良文化及时发现及时消除。政府也应当加大扶持资金,建设农村基础文化娱乐设施,配备专业人员进行宣传引导,让健康文化驱逐不良文化。

4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实现留守儿童的教育进步可以进一步的提升我国的整体教学水平。就现阶段的具体分析来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经费不足、教学人员队伍素质不高、家庭教育功能弱化,这些问题要得到彻底的改善,需要和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政策进行结合。在我国区域统筹的发展政策下,边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正在火热开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讨论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并分析有效的解决措施,现实意义十分显著。

1留守儿童基本概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从目前的具体情况分析来看,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据权威调查机构的结果显示,我国目前的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如此庞大数量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着显著的关系。

2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儿童教育是关乎国家未来的大事,所以需要重视儿童教育。就现阶段的分析来看,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其学前教育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显著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实效很难获得突破性的进展。以下便是对三方面问题的具体分析。

2.1政策经费投入不足,幼教机构比较匮乏

政策经费投入不足,幼教机构比较缺乏是目前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从具体的调查来看,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地区多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山村区域,这些地方不仅道路交通存在不畅的情况,教育资源也十分缺乏。出现这样的情况,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经费问题。山区经济本来发展就比较慢,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十分有限,正因为其财政收入有限,所以其无法划拨更多的经费投入到教育当中,教育经费的稀少无法支撑更多的幼教机构生存,所以在农村地区,幼教机构十分的匮乏。从幼教机构的具体现状分析来看,机构可容纳的儿童数量和教学场地、教学人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机构的规模小、人员少,所以可接纳的儿童数量有限,因此会造成大量的适龄儿童无法接受学前教育的情况。总而言之,教育经费的不足和幼教机构的匮乏使得大量的孩子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这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2.2教师的专业素养比较低,教养功能难以发挥

从具体的分析来看,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比较低,教养的功能难以发挥。因为幼儿的心智发展极不成熟,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对其的行为做针对性的引导,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孩子面临的问题,保证其健康的成长。但是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农村地区,幼教大都出自非专业机构,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学训练,所以幼教在理论上的专业性以及实际行动上的专业性很难达到期望的标准,这种专业的缺失情况使得自身教养功能无法实现完整的发挥,所以综合教育教学的质量会严重的下降,幼儿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无法得以及时有效的解决。

2.3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面临的第三个显著问题是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导致了心理问题的频发。从目前的教育研究结果来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对幼儿的影响,但是留守儿童面临的家庭环境是父母外出,隔代监护,由于孩子的爷爷奶奶本身的文化素养比较低,所以其对于孩子的学习监督和辅导比较弱。再者,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心灵上的抚慰,这样,其心理发展才会更加健康,但是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比较少,所以孩子会存在心理抚慰难以满足的情况。长期的此种情况存在,孩子的心理健康会大受影响,所以心理问题的表现会愈加突出。简言之,原本发挥重要作用的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面前出现了严重的弱化,所以教育功能持续性减弱,因此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幼儿心理成长问题。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政策不断好转,政府对于农村的项目拨款也在明显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将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作为一个专业项目,以此来获取专项资金的支持,这样,留守儿童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3.1增加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增加幼儿园的数量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要实现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现状的改变,首先进行的便是增加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增加幼儿园的数量。新农村建设以农村发展为基本目标,而教育发展是农村进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在扶持农村建设的时候,国家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作用,增加对教育的拨款,有了专项资金的支持,农村幼儿园的数量可以显著增加。这样,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从根本上来讲,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留守儿童学前问题教学的改善还是要提升认识,要将教育放在农村发展的第一位次上,这样,幼儿园的建立才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在广泛的关注下,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团体都会将目光集中到留守儿童这一群体身上,其教育资金的问题会得到显著的改善。

3.2立足教育实践,提升幼教的专业水平

有了资金建立幼儿园,如果没有高素质的老师发挥作用,学前教育的质量还是得不到提升,所以解决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第二项重要措施便是立足教育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从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实践来看,他们在教学中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因为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需要得到慰藉,所以老师要及时的发现孩子们的心理诉求。立足于留守儿童的教学现状,老师的专业水平提升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心理辅导能力的专业化构建。对于留守儿童来讲,心理问题是威胁其成长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幼教需要加强心理辅导能力的提升,通过能力的提升实现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和及时性,这样,问题解决会更加彻底。第二是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学前教育需要为小学阶段的教育打好基础,所以在孩子的学习思维培养方面需要进行强化。通过提高老师专业教学能力来提升孩子的学习思维建设,这对于幼儿教育的水平提高来讲十分重要。第三是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提升,在幼儿教育中,留守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老师需要针对问题进行深层原因的剖析,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实现问题的解决,老师的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幼儿教育中的问题发生率会更低。

3.3强化家庭教育功能

在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解决中,家庭教育功能的强化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就目前的情况分析来看,家庭教育功能的强化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宣传等形式宣讲儿童的正确教育方法,这样,即使没有父母在身边,儿童监护人也可以利用正确的方法对儿童实施教育,如此行为可以将家庭教育的缺失进行补充。第二是扩大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监护责任的社会宣传,通过宣传的加强使更多的父母了解到其对于孩子的责任,这样,即使其不在孩子的身边,也能够时常的通过电话、网络等与孩子进行沟通。在监护人的正确方法使用下,在父母沟通交流的频率增加环境下,家庭教育的功能逐渐强化,孩子的成长会更加健康。

4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目前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从具体情况来看,要实现其彻底的解决,需要从综合角度进行考虑,而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问题是现阶段问题解决的重中之重。积极分析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的解决策略做详细的分析,这可以为现阶段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进而实现留守儿童教育教学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洪秀,张海波,陈红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09:166-167.

[2]王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0-11.

[3]李榄,汤灿,何应龙.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公共管理分析——以湖北省蕲春县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3009:101-103.

[4]田密,黄司琪,钱朝军.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6:108-110.

[5]何湘.高职学前教育介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服务体系的研究——介入模式与长效机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2:95-97.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城市为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实现他们的淘金梦。我国农村地区,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不仅给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新的问题,而且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深入分析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探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非凡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据本人对我校的留守儿童深入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的25%。就拿我所带的现在这个初中一年级的班来说,全班41名同学,有十个是父母都在大城市打工的留守儿童。这还没有包括父母两人有一方外出的,早出晚归到城镇打工的。这些留守儿童中由隔代监护的占近60%,也就是说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的占大多数。还有的一些住在叔叔伯伯家,而往往这些亲戚已经有自己的子女了,这就意味着留守儿童在这样的家里能得到的关爱是非常有限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留守儿童人数还将呈上升趋势。众所周知,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性格个性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长期以来,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格发展不健全,性格孤僻。

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2、留守儿童”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3、思想品行新问题较多,不关心班集体,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比如说,在我所带的班级里的罗鑫同学是让很多老师都头疼的学生,他的父母离婚了了并且都还在外面打工,每个月父母两方都给很多零用钱,他想买什么父母总是由于愧疚无条件的满足他,这样导致他觉得所有人都应该按照他的要求来做,以他为中心,稍微不符合他的意思就采取非常极端的办法(武力、言语威胁、逃学等)来解决。每次父母打电话关心他学习,他也是极不耐烦,只是想着开口要钱。

4、安全隐患较多,极易受到伤害。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平安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平安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平安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平安隐患无处不在。比如说,有的孩子住在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农活本来就繁忙,再加上本来也上了年纪体力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时时关注孩子去哪儿呢,在做什么。在我校老师家访中,张森同学的爷爷奶奶反映,孩子很调皮,下河洗澡,爬上大树等等危险的行为经常都有,他们也管不听。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1. 父母长期在外,缺乏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弥补着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通常是以父母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施加影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格的培养以及理想抱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 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而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家长们的重视或认识不足。有些家长无耐地说:没办法呀,家里只有一亩多的田地,租田地种又赚不了几个钱,不出去打工连生活保障都没有,只能放在家里给老人管教了。甚至有的错误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只知道每月寄生活费回来,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一无所知,最终变成了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还是拿罗鑫同学来说,在有一次他犯错后,我找他谈话,说到他们家的情况,他眼圈都红了。他的有一句话我特别影响深刻,“父母给了我很多零花钱,但是我始终觉得缺少些什么东西”,他说完我就从他的表情上体会到了,他缺少的是安全感,是父母实实在在的关心。其实,无论多么独立的孩子还是很需要父母在身边关爱的,还是很依赖父母的。

2. 隔代教育或上代教育的不足。

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隔代教育。他们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有的家庭条件比较差的,物质上也满足不了多少,仅仅能保证吃穿。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而留守儿童由其叔、伯、姨等亲属监护则称为上代教育。作为临时的监护人,他们有所顾虑:不是亲生儿女,不好严格管教,而且他们有的已经有子女了,大部分的爱都倾注在亲生儿女身上,对寄养在家的留守儿童只能说是供吃供穿,嘘寒问暖也都可能没做到,这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同时,留守儿童与监护人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性格孤僻。

3.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

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往往只有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才来想办法补救,提前没有做好预防工作。而在平时的教育中,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只要不触犯校纪校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完成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就算了。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对社会尤其是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但是作为教师有责任教育好这些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各个学校已在不断探索建立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网络体系,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用爱激励孩子 

“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是片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有的干脆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了穿暖了就是尽到了监护的责任。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老师在对待留守儿童时应该更加有耐心,多与他们谈心,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把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及时反映给他的父母或是监护人。

2. 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中国有句古话:“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我们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如果老师再不适时进行引导,留守儿童很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在初期防微杜渐,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如我班有位留守男生常和一些品行不好的学生在一起,学他们留长头发、拉帮结派、甚至早恋。在课余时间也不会主动学习,总是和他们在一起混着玩。可见,关心留守儿童,他们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3. 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比较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老师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我班有一名留守男生平时总是一副什么事都无所谓的态度,对班级也不是很关心,但是在有一次班干部选举中同学们都选他为纪律委员。自那以后,他明显的发生了很大转变,担任纪律委员让他发现了自己的长处,让他渴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所以,在班级各项事情上更有积极性了,有时甚至会主动提出自己对班级建设的建议。

4. 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往往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老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对孩子管教不力,一种教育的方式,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真正明白你是站在他的角度在替他着想,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分析

入学率底,学习成绩差,人格发展不健全,思想品德问题较多,是这些儿童的突出表现。他们之中,有多少人沾染了不良习气,又有多少人酿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生活中留守儿童的60%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也因此成了教育这些孩子的主阵地。学校一方面要发挥自身优势,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另一方面,不断改进教育方法,采取下列措施,使这些孩子能在一个健康、和谐、友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一、开展相关法制安全讲座,减少儿童安全隐患

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年龄普遍较小,好奇心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自制力较弱,对危险缺少预见性,易受到广播电视及犯罪团伙的影响而产生一些不良行为。长期以来,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事故频频发生。学校开展一定层面的法制教育,可使儿童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自己的那些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从而大大减少各种违法犯罪事故的发生。

二、开设适当的心理教育课程

据公安部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0.3%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儿童专家提醒: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引导和帮助,这些孩子的性格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通常是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父母甚至一年回家一次,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中断,致使这部分孩子性格多内向、孤僻、多疑、自卑、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人际关系薄弱;或自私、任性、冷漠、脾气暴躁,冲动,叛逆、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懒惰等。适时对这类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使之充满自信,学会理解,关心别人,与周围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相适应,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可充分利用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给与这些孩子特殊的关照,消除因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这些儿童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教师由单纯的施教者转变为“临时父母”

留守儿童常年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了支持,常表现为内向不合群,孤僻自卑,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教师要及时进行较色转换,不能只关心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里等问题的临时父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时时留心这些孩子思想的变化,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给与相应的关注,经常与其交流,给他们以精神上和知识上的解答。

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常常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伦理和道德教育关注较少,致使这些孩子逐渐养成了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在这些家长及监护人的眼中,孩子只要不犯大错,一般不会过问生活上及学习上的问题,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制,导致部分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进网吧等现象出现,有些儿童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五、建立家长,学校,监护人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

为了改善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谋生,而把孩子留给了爷爷奶奶,或亲朋好友监护,有的甚至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关注很少。而长辈亲属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所以家长在外出之前应给孩子讲清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孩子在生活上的注意事项。到达工地后,应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同时也使孩子能感到“千山万水割不断父母的爱”,孩子也可体会出父母外出打工的良苦用心。同时学校要定期把孩子在校的表现告之父母和监护人,使孩子的一切行动时刻处在父母和监护人的掌控之中。一旦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出现异常,教师、监护人、家长可联合行动,采取相应措施,使孩子能尽快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六、学校与当地的村委会、派出所等单位联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学校一方面要加强社会舆论宣传,使村中尽可能多的人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可与当地派出所联手清理整顿校园周边的游戏厅,网吧,站,共同营造一片使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七、学校实行寄宿制模式,是最有效的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下列问题:第一,留守儿童主要是由老年人(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看管,这些老人在文化水平、生活习惯、教育观念、性格特征等方面都与孩子的父母有着很大差异,致使他们没有能力和精力去管教好留守儿童,而祖辈们对孩子的溺爱、放任,客观上也造成了留守儿童不爱学习;第二,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缺少父母的照顾,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其身体的发育;第三,父母长期在外,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忽略了孩子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从而使许多留守儿童形成了自卑心理;第四,有些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缺乏有效的监管力度。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孩子的良好品格的形成,致使一些孩子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信心,道德意志薄弱,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

2.学校教育的不完善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这种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着下列问题:第一,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诸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从而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例如,脾气暴躁、乱摔东西、打架斗殴等;第二,农村的办学条件与城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异,绝大多数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还不能实行寄宿制管理,使留守儿童课余时间的教育出现了空白;第三,由于一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总觉得转化几个较差的学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秀的学生,从而不愿意或者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关注那些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引导和教育。教师的冷漠和忽视,使孩子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对学校的纪律会产生抵触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

3.社会教育的不健全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社会教育,广义上是指一切社会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的教育。留守儿童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的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在社会教育方面存在着下列问题:第一,在农村,由于基层干部缺乏稳定性,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干部很少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工作;第二,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缺少文化设施,没有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课余活动场所;第三,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学校周边的网吧、歌厅、游戏厅等,缺乏对儿童出入的限制,吸引了一些留守儿童,并沉迷其中,从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更有甚者走上犯罪道路。根据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犯罪率仍有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对留守儿童来说,良好的社会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家长的责任心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础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少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因而容易造成家庭教育的“空白”。家长对教育后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外出打工或者经商的父母应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在工作之余关注孩子的成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果带孩子外出确有困难,应慎重选择委托人,要充分考虑委托人是否有能力照顾和教育孩子,通过各种方式经常和孩子进行交流,经常与委托人或孩子的老师进行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况。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让孩子感觉到父母虽不在身边,但时刻能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关心和疼爱。

2.学校的教育方法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

在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是家长心中是最值得信赖的教育基地,学校教育除了自己的本职功能以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可以针对留守儿童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第一,有条件的学校可实施寄宿制度,一方面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新家,另一方面,便于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行为的监督,当然这需要学校和老师承担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心血;第二,根据需要,开设心理健康、法制教育等课程,增强孩子的法制观念,引导儿童顺利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三,学校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档案,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以及临时监护人等情况,记录其身心发展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四,多活动。调查发现,留守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教师应多组织各类集体活动,多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在学业上尽心辅导,在情感上尽心慰藉,在生活上尽心关怀,在成长中尽心呵护,多鼓励留守儿童,使其感受到成长中的快乐;第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教师应经常与孩子父母联系、交流。定期组织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会议,对孩子身上出现的不良现象,尽早发现,并及时解决。

3.各级政府的科学举措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保障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问题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为此,各级政府应该积极采取科学有力的措施,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供有力的保障。第一,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的经济差距,从而减少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第二,健全法律法规,加大宣传义务教育法的力度,保障留守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等;第三,加强对留守儿童抚养人或监护人的教育,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第四,加强社会力量帮助和参与的程度,成立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教育组织,如,可考虑由妇联、工会、村委会和学校等组织或机构共同成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组织,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第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所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品德。地方政府应治理好学校周围的环境,例如,管理好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并对危害学生人身安全和扰乱学校工作秩序的犯罪分子加大打击力度,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一、帮助留守儿童确立远大的理想和近期的奋斗目标

理想是行动的指南,理想是迈向成功的动力。班主任和课任教师要主动帮助留守儿童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远大理想,同时还要帮助他们确定出近期目标。在目标的确立上定位要准,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要依据自身的现实条件确立。这些留守儿童一旦有了奋斗目标,就能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他们在理想的指引下心无旁骛地前行,就会少走弯路。面对“问题”留守儿童,这项极重要工作更不可忽视。

二、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在平时要格外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动态,多观察和了解这些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主动担负起家长的责任。如发现在他们思想上有了偏差,要及时指正;行动上犯错误了,要及时帮助改正。并时常教育他们在家要听监护人的话,在校要听老师的话,要遵守纪律,勤奋学习。要多角度,多范围地正确引导,要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负责,使学生始终行进在正确的人生轨道上。

三、帮助留守儿童学会生存

生存能力只有在不断磨炼中才能得以培养出来,教师应加强有关的“教育”。一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心态来摆脱精神上的不适与紧张,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指引其另寻途径来满足精神上、心理上的需求,如课前听听音乐,课余积极参加有益的活动,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等。二要引导学生发现、珍惜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清楚自己的不足。三在面对困难时,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应积极加以引导和意境学生开朗、乐观的性格,如通过学生读、教师讲中外名著《红岩》《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培养留守儿童坚定的信念,乐观的态度和顽强的毅力。

四、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加强自我意识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必要环境,但“打工族”的子女们的家庭状况发生了变化,肯定会影响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言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珍惜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把它们转化为积极进取的内动力。同时对学生实事求是,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使学生随时清楚自己的不足,以便及时地改正。

五、不放纵留守儿童的存在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故意的伤害或侵犯他人的行为。据调查“打工族”的家庭子女,由于突然缺少了父母的呵护,极少数孩子一旦在精神上或物质上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肆意打骂别人,毁坏别人的东西,故意给对方造成伤害。新监护人如果不及时管教,任其放纵,班主任、科任老师如果不及时的教育、引导,就极有可能使其行为转化为犯罪行为。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行为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积极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极其有害。教师应采用“转移注意”的方法,在学生怒气冲冲时,可带他们打球下棋,以消其能量,平衡心理,使其逐渐转移其行为。

六、激发留守儿童竞争意识和自强信念

竞争意识能开发学生的各种潜力,长期的教育和训练能使其逐步形成自强不息、顽强勇敢、勇于拼搏的品质,有助于学生的活泼向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引导留守儿童的竞争意识,使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念;另一方面合理组织一些富有竞争性的活动,如歌咏比赛、体育比赛等,多创机会,使学生发挥潜能,受到熏陶,力争成为生活中、学习中的强者。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随着现在新农村的发展建设的不断进步,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许多留守小学生过早的接触到了电脑、电视、等等的形形的外来事物,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极大地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笔者认为现在农村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以自我为中心,不听老师管教

当前的小学教学中,老师会经常遇到难以管教的孩子,这些孩子与其他孩子往往交流不畅,时有口角发生。这是由于这些孩子的监护人对于孩子属于管教,致使他们过度任性,在犯错的时候往往不愿认错,不服管教,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给老师和同学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1.2自卑、自闭、交往能力差

有些留守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的特殊情况的影响,成绩十分不好,长时间的压抑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往往不爱与人交往,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心理上自卑,行动上自闭。班级活动中总是自己在一旁,表现低沉。上课时安静低头,课下也不愿和其他学生玩耍,身上缺少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这样一来,自卑的心理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障碍,使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大大不如其他学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观察每一学生可上可下的表现,对于那些自卑的孩子要多开导、多鼓励,帮助多这些孩子走出自卑,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具有阳光的心理,快乐的童年。

2.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2.1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由于老一辈的思想落后,儿童教育的不完善、孩子没有好的成长环境。让我们了解到到了这些留守儿童急需父母呵护的关怀和需求。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给予广泛而全面的关注,不仅除了从物质上的帮助,还有精神心理上都应给予我们更多的关爱,学校教师也应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生活学习上的言行举止,多了解倾听他们的心声,多给予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疏导与教育。

2.2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定期将家长或者看护人请到学校,指导他们如何管教孩子。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长辈们要多拿出时间了解孩子、关心孩子,与孩子多多沟通,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在平时生活中,要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教会家长们学会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去指导教育孩子,使他们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

2.3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心理教育网络

除了校园,孩子生活最久的地方就是家庭了。所以一个良好的蒋婷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家庭环境不好,家长自身的人格不健全,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上的成长,更为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所以,学校要组织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解,切实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为他们讲清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并将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讲叙给他们。

3.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1.强化教育观念

对于部分教育观念落后的家长,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其教育观念,改变感念,认识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不是打工改变命运!留守儿童的家长要转变观念,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要从孩子成长的长远出发,外出务工的家长尽可能多回家,多一点时间陪孩子,和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

2.发挥当地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是留守儿童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部门,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对外出务工家庭未成年子女教育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调查摸底,拟订方案,为实施留守儿童关护行动打好基础。通过调查,可以解决外出打工的家长对留守儿童的监护的真空或半真空状态,加强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呈现出的明显薄弱环节。

(2)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途径,与相对应的留守儿童家长保持主动性沟通、经常性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遇到重要问题责成其回家亲自参与解决,为留守儿童能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3)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主题教育活动。针对留守儿童易发性、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在中小学要组织开展“自尊、自立、自律、自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形式以主题班会、队会等适合留守儿童的形式进行。引导留守儿童自尊、自立、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和克服身上容易出现的不良嗜好。

(4)发挥宁夏高校服务地方的作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发挥宁夏高校的作用,特别是宁夏十四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作用。由于大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年龄相差小,所以更容易进行交流,把大学生作为留守儿童的倾诉对象,通过与大学生的交流,解决在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可以借鉴和推广宁夏大学福特基金PHE项目子项目“牵手俱乐部”的模式,让大学生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开展“心手相连”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护活动,进行信件的交流,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让他们和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一样,幸福快乐,茁壮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该县103户6岁以下留守儿童家庭以及刘河中心小学幼儿园,城关镇幼儿园的208位留守儿童家长进行了认真调查,除访谈外,共发出问卷302份,回收问卷302份,有效问卷276份,有效回收率为91.3%。

1.留守儿童过早失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调查表明,接受学前教育的留守儿童中男生(占54.35%)多于女生(占45.65%),这与农村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密切相关。94.20%的父母在孩子很小时(4岁及以下)就外出务工,让孩子留守,其中在孩子2岁及以下就离家外出务工的父母占77.90%,3~4岁的占16.30%,同时,父母不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的占90.22%,其中半年及以上回家一次的占74.63%,三个月左右一次的占15.58%。可见,绝大多数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年龄很小,而且不能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留守儿童过早地远离了父爱母爱,取而代之的是隔代监护人(如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几乎无原则的溺爱,这必将给他们的成长留下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

2.留守儿童学前知识启蒙的教育环境缺乏

根据调查整理信息数据显示(见表1),25.72%的留守儿童居住在乡镇街道,有托儿所或者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74.28%的留守儿童居住在乡镇以外的村落,则没有学前教育机构。通过访谈得知,一方面,农民自身文化程度偏低,学前教育意识淡薄,认为学前教育只是“拿钱买看管”,不是受教育;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当地政府无在村落建设幼儿园或托儿所的资金或规划。究其原因是国家在这方面倾斜不够,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使用上的不透明。在监护人方面,73.19%的监护人表示了解幼儿园教学内容,认为所教内容比较简单,其中只有5.96%的监护人清楚了解幼儿园教学内容。26.91%的监护人只负责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根本不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内容。表1显示经常教育孩子认字识数的占42.39%,偶尔以及只在孩子问起时教孩子认字识数的占51.08%,这表明,有93.47%的监护人在孩子认字识数方面有一定的自觉意识,还有6.52%的监护人根本不教孩子认字识数。另外,74.27%的监护人会买一些认字识数的挂图、图画书、卡片或其他书籍教育孩子,但25.72%的监护人根本不为孩子买任何课外教育资料,这意味着这部分儿童得不到实质意义上的学前教育,这一重大缺失必将对孩子求学和习惯养成带来影响。同时也说明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缺乏主动引导监护人课外辅导、共同开发留守儿童智力的积极性。

3.留守儿童学前情感形成的教育环境堪忧

调查数据显示,共有54.35%的监护人是通过拍着孩子、哼着歌或讲故事让孩子安睡,但也有近一半(45.65%)的监护人在孩子躺下后就不管了,如果是父母在身边一般是不会这样的,留守儿童更需要监护人采取一定的安慰方式幸福入睡。留守儿童在与监护人发生矛盾时,42.03%的留守儿童会哭闹,35.87%的留守儿童会闷不吭声,还有22.10%的留守儿童会和监护人吵架以及打电话向父母倾诉。有64.13%的留守儿童会通过发声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35.87%的留守儿童采取沉默的方式来对抗。这种处理矛盾的方式极易形成偏执的不健康心理特征,需要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恰当的引导,消除心理隐患。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大多不知如何对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进行有效管理,如何去关注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而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大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被漠视了。这最终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隐患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社会问题。在选择玩伴方面,有74.64%的留守儿童和任何孩子都可以玩得来,性格开朗;11.59%的留守儿童只愿意和父母也不在身边的孩子玩,无意识地将自己划入“可怜人”的小圈子,产生自卑和防卫心理;8.33%的留守儿童却喜欢和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玩耍,从别人父母那里得到父爱母爱的慰藉,过着“乞爱”得欢的童年;5.43%的留守儿童喜欢自己一个人玩,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闭心理。总之,约占总数25.36%的留守儿童会因为内心自我歧视以及对亲情的渴望,而刻意地选择自己的玩伴。总体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一定的社会力量来组织当地留守儿童开展经常性的集体活动。在中部农村地区却缺乏这样的社会组织及其开放平台。在平时主要活动方面,留守儿童看电视的占31.52%,使他们面临着视力伤害的危险;22.46%的留守儿童因太小、胆小、监护过严等会跟在监护人身边;只有45.65%的留守儿童活动正常,或和其他小伙伴玩耍或做家务。可见,半数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建议

从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学龄前阶段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转折意义。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增加专项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应确立关注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治理的行动原则,增加专项经费投入。在美国,联邦政府每年都会介绍和总结当年美国学前教育发展情况,为各地的学前教育提供政策依据。为了更好地普及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提高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水平,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政府应明确管理职责,着重建立和完善乡村的学前教育机构和学前教育体制,可以推出全乡镇幼儿教育由中心幼儿园统一管理经费和师资,使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承担对村办幼儿园的指导管理职能。同时,应该加大对偏远村落的投入,在乡镇公共教育预算及开支中单列学前教育专项,并做到公开透明。

2.组织经常性社会活动

政府在广大农村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作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为留守儿童组织经常性活动。调查显示,对于设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机构,97.23%的监护人认为有必要,仅有2.77%的监护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综合服务中心不仅能进行心理辅导,还能够提供学校和家庭所不能提供的开发儿童智力的活动。这样不仅能增加就业,使那些热心公益活动的专业人士和志愿者服务于学前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也能促使政府转型,延伸其服务职能。

3.加大宣传力度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现在关于留守儿童的界定,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将其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等同,即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儿童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李庆丰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按照监护人类型的不同,将留守儿童分为隔代监护型、上代监护型和自我监护型三种。当然这三种类型的留守子女所表现的特征是不同的。殷世东等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中又补充了单亲监护型。总而言之,留守儿童所指的是那些父母至少一方长期在外,无法被给与正常的家庭生活的孩子,就现阶段而言,这样的儿童大量存在于农村,因此在本文中所谈的相关研究都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展开的。

2.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研究

关于农村儿童的研究中最突出的就是关于这一群体所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由于切入点的不同,因此存在多种类型的问题分析,从运用的分析视角的不同来看,包括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分析,但也有部分文章综合了几种分析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存在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因此,综合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给儿童自身发展带来的问题和对社会所造成的问题两大类。

2.1给儿童自身发展带来的问题

2.1.1心理问题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于2004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分别对甘肃、河北、江苏三省五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16日第16版发表了刘亚、孙晓军撰写的《留守儿童,“心事”向谁说》的文章。该文揭示了留守儿童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四类心理问题:情绪问题、交往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在郭三玲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一文中也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等等,同时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留守儿童的焦虑、紧张感和孤独感比其他儿童低。对心理问题的分析基本上都集中于焦虑、自卑、任性、孤僻等问题,当然也有部分提到了留守儿童的注意力问题,认为留守儿童由于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很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全神贯注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会对学习产生极差的影响。

2.1.2学业问题

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存在争议的。一种观点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要差于拥有健全家庭的儿童。这部分学者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离开,亲情感缺失,安全感不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在一段时期(大多数为半个月或一个月)或较长的时期内,学习兴趣不高,缺乏驱动力,学习变得消沉,课堂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二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儿童过一两个月能有所恢复,但最多只能维持原有水平。三是学习辅导及方法问题。有许多儿童因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又得不到及时的辅导,结果导致学习成绩低下,学业欠债越积越多。另一种观点认为父母在外打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2001年进行了“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家子女受教育的状况研究”,结果发现,父母在家的学生与留守儿童在学业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没有明显的关系,并且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学习效能感上都略高于父母在家的儿童。吴霓等认为,留守儿童对学习表现出的兴趣与非留守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对学习表现出相当的兴趣。但在对自身学习成绩水平的认知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习成绩水平的估计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自我学习成绩的认知持积极态度,只有相当小的一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较差。同时还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来自于段成荣和周福林的《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在该文中作者通过借助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抽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小学教育状况良好,但初中教育问题明显。小学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很高,而到了初中阶段则大幅下降,仅为88%。据此提出如何在留守儿童中巩固和加强初中教育是一个紧迫问题。

2.1.3道德问题

在道德问题上,现有文献都集中在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下降问题的讨论上,普遍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因此必须重视对其道德成长的关怀。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严重。许多“留守儿童”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出现较大比例的早恋现象。此外,有的孩子迷恋游戏机,夜不归宿,严重的甚至有敲诈、吸毒等违法行为。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缺失。他们只单向地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乏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依赖性强,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有论者指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出现危机。“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如果是由祖父母的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托付亲戚照管,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位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其结果造成亲戚以为老师管教,而老师以为有家长照看的情况,学生的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由于长期缺少管教,甚至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现象。根据调查表明,2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家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对他们的道德教育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还有论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农村教育质量与城市本身有较大差距,加之家庭教育缺失和农村社会教育的弱化,农村学校德育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这势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政策发育,甚至导致少数“留守儿童”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这给学校德育管理带来相当的难度。

2.1.4安全问题

谈到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身安全问题,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特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需要面对更大的人身安全的威胁。由于得不到父母和家庭的有效监管,如受到人身伤害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特别是近年来留守女孩受性骚扰或犯的例子不胜枚举。另外当自己的行为失控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导,致使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轻生自杀的道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生存、发展权丧失。另一方面是儿童健康安全的问题。平时缺乏很好的照顾,生病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而影响健康,这直接威胁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使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有学者从医学的角度,将留守儿童作为需要给予关注的弱势群体,认为留守儿童的卫生保健存在很大的问题。

2.2给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

留守儿童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对儿童自身具有很大的影响,带来一系列问题,同时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这方面已经有部分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首先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会影响我国人口质量的提高。并从农村基础教育的维度讨论了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任何国家或地区,人口质量的提高要依赖于整个社会的教育状况。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因此农村教育对我国整体人口质量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而留守儿童作为未来中国人口主力军的一支中坚力量,对他们教育的成败必将会对我国下一代人口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有的学者也提出,留守儿童现象不但对儿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代养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影响。因为大部分代养人都是应该安享晚年的老人,但因为隔代抚养,他们往往要承担更大的生活压力。不但增加他们的身体负担,而且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这种对老年人关注的观点,使我们看到了儿童之外的受影响者。

3.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分析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分析的主要可以分为父母、家庭和社会三个大的方面。其中家庭的原因成为近几年研究的重点,但父母自身和社会对于这一问题的影响仍然未受到重视。近期有多篇论文皆从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方面来阐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黄晓慧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一文中,专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的成因进行了讨论。她认为主要是四方面的原因:第一,追求经济利益与履行教育职责之间产生矛盾;第二,家长文化水平低,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第三,家长教育意识薄弱;第四,老人或亲戚代替父母行使监护权利,教育职责未随之转移。当然家庭教育的缺失并不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家庭维度的全部原因,还包括家庭亲情的缺失以及家庭生活氛围的缺失。这一方面也有学者在理论上进行了论证,认为留守儿童所处的非正常的家庭环境是造成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从父母的角度看,由于父母进城打工没有改变农民的身份,但改变了职业和生活方式,从而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在对待教育与金钱的态度上,对家庭价值的理解上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或者通过家庭本身的变化来影响孩子。有些父母开始认为,学习是无用的,与其在教育上投入很多的钱,还不如早点出来打工挣钱,这一理念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观念,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减弱。有些父母外出打工之后,长了见识,有了积蓄,随着交际面的扩大,夫妻感情上也起了变化,致使原本和睦的家庭烽烟四起,有的家庭甚至走向解体。离婚对成人来讲可能是一种解脱,却极大地伤害了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这种伤害使很多原本家庭亲情缺失的留守儿童的问题进一步加剧。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但在这方面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目前仅有部分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找到了问题,但尚未有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来解释这一问题产生的社会深层原因。有学者从校外不良少年和不良社会传媒的影响方面来分析社会对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周全德、齐建英的《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一文中,对问题的成因分析点出了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负面因素的综合性作用所致。他侧重于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农业劳动的女性化态势,农村家庭结构、功能、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观念和家庭关系的变异等负面因素的相互认同与相互加强,干扰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正常社会化过程,使他们不少人的健康成长受阻。另外还从“三农”问题的视角来分析,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农村社会学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经济滞后、法治失范、道德滑坡以及人口膨胀和人口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农村社会良性运行受阻的一种反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由农村男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的“缺席父亲”以及由农业劳动女性化造成的母亲对自身职责的力不从心有关;从家庭社会学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社会变迁而来的家庭结构断裂、家庭功能紊乱、家庭关系淡化、家庭生活方式变异的综合体现,它反映的是农村家庭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文化失调现象。这篇文章在成因方面的上述论述,虽皆未能展开来谈,但却为在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视角。

4.“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很多学者从多个角度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究竟如何减少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呢?目前的相关研究大多有针对性地对社会和政府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其中段成荣、周福林通过研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体制的改革入手,消除留守儿童产生的条件。他们认为这是治本之道,但却是需要较长的时间的。同时他们也呼吁政府部门尽快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并指出了应重点关注部分留守儿童高度集中的地区。上面所提的建议是宏观的,也是较难在短期内见效的,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也促使很多学者给政府提出了许多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综合来看,主要包括:(1)建立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体系;(2)增强和发挥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3)政府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明确父母的抚养教育义务;(4)给农民工以公平待遇,将农民工子女就学纳入城市教育体系;(5)在各地农村大力提倡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举办“家长学校”,以提高“留守儿童”家长或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6)下大气力改变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城市的不合理现状,努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还有一部分学者从学校和家长的角度来分析对策,认为应该大力推进农村新课改,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改变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杜绝“留守孩子”因厌学而辍学现象的发生。注重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创造有效的育人环境,给留守儿童以特别的呵护和关爱。建立健全家校联防育人机制。学校要向家长公布学校各科老师的联系方式,召开监护人座谈会,提高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和育子方式,并提醒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加强同社区、村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学校还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单位配合,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5.对现有研究的评论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自90年代开始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确实给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留守儿童所获得的家庭看护、留守儿童的性格发展与心理变化等很多方面均有体现。同时,这一问题也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它所带来的影响不再局限于家庭范围内,随着这一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学者们更多的将视角转向对社会的关注,他们所得出的诸多研究结论和建议,不仅有助于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同时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但也应该看到,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还存在很多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地方。首先,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中,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占很大的比例。这是因为在“农村留守儿童”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尤以教育问题为重,不仅包括由于这一社会现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所造成的影响,还包括对整个教育发展的影响。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中,教育是核心问题,如果能够解决教育的问题,使其发挥正向功能,则可以有助于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的解决。但教育问题也是一系列问题中最难解决的,因为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合力的作用,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考虑这三方面力量如何协调的问题。在已有的研究中,虽然在对策方面对这三方力量均有考虑,但却未深入研究它们如何协作这方面的问题,以及每一方在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应发挥多大的作用的问题。其次,目前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学者的关注点基本上集中于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表面现象的描述,并根据这些现象探讨问题形成的原因,然后提出一些对策建议。现在大多数学者运用实证方法研究这一问题,但却对实证研究所得到的数据缺乏理论层面的分析,仅从表面反映的问题对其进行描述。这种对于现象的描述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现状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但另一方面,这也造成了研究的理论深度不足,大体上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没有从社会根源上去挖掘。虽然现在已经有部分学者开始从非社会的视角来讨论这一问题,并认为大多数留守儿童存在的是非社会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行为,而且留守儿童的非社会还缺乏及时、足够的关注,但这一研究视角仍然只是在心理学领域开展的,并未有更进一步与其它学科相结合。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关 键 词】 留守儿童;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研究

一、模式的产生

我校农村留守儿童占学校学生总数的50%以上。因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在这50%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身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活、学习、心理、思想品德、安全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的正常发展。而教育好这50%以上的特殊留守儿童,成为学校、教师面临的教育难题和新课题。

我们曾用旧的教育模式去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收效甚微。于是,我们便在进行《农村留守儿童不良成长环境与学校教育策略的研究》的基础上,把学校成功的“学校、年级组、教学班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加以提炼完善,便形成了下图适合我校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新模式:

农村留守儿童校、级、班三位一体教育模式

二、模式的构成与分析

﹙一﹚模式的构成

模式由在教育中起主导地位的施教者(学校、年级组、教学班教师)和受教主体(农村留守儿童)两个部分组成。

﹙二﹚模式的分析

1. 模式的概念。农村留守儿童校、级、班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是指对农村留守儿童实行学校领导、年级组组织、教学班实施,三者融为一体,对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在校学生进行的一种针对性教育管理方式。

2. 学校、年级组、教学班三者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学校党支部、行政在起领导作用,是实现该模式的前提,它既能向年级组、教学班提供组织保障,又能向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物质保障。既可根据学校农村留守儿童整体情况进行直接教育,又可向年级组、教学班的教师布置任务,还可检查、评估年级组和教学班的组织、实施教育工作的情况。

年级组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中肩负着对学校、教学班上传下达,组织并指导本年级各教学班对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开展,并把学校的意志落实到各教学班中,实现教育本年级留守儿童的职责,在学校、教学班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中心环节。

教学班是年级组和学校构成的基本单位。学校和年级组对农村留守儿童再好的教育管理理念、办法都要靠每个教学班去贯彻和实施。只要每个教学班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好了,整个年级组和学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就好了。因此,教学班是年级组和学校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依靠和重要保证。

由此可见,校、组、班三者的地位和作用有别,联系却十分密切,目的都是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模式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模式的基本思想

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为指导。把学校、年级组、教学班教师的引领作用与农村留守儿童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使三者的教育与留守儿童的需求相适应,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抵御不良环境影响的能力,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知识、能力、身心等得到健康发展,实现学校教育目标,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模式的理论基础

把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因材施教与个体教育、集体教育相结合等原则,心理内化学说和发展心理学作为该模式的哲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理论基础。

四、模式的操作

﹙一﹚学校

1. 更新学校的教育理念:“以生为本”“让每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学校各部门负责人、各年级组长为组员的农村留守儿童领导小组,成立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教育指导机构和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形成学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3. 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列入学校日常工作来抓,强化对留守孩子的教育义务,防止教师、同学歧视留守儿童。

4. 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实施方案。

5. 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教育守则》《学校领导、年级分管制度》等教育管理制度和农村留守儿童评价、激励机制。

6. 加大对留守儿童物力、财力的投入。设置爱心救助站,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经费援助。

7. 利用报告会、图片展览、纪念活动,开展适合留守儿童需要的爱国主义、理想、法制、心理等教育。

8. 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监控,并组织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培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9. 争取相关职能部门帮助,整治、净化校园周边文化娱乐环境,打击诱惑、骚扰学生的违法行为。

(二)年级组

1. 成立以学校分管年级工作的领导为指导,年级负责人为组长,各班主任为组员的“留守儿童”年级实施小组。

2. 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留守儿童喜闻乐见、安全、健康的教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3. 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本年级班主任、任课教师、留守儿童会议。

4. 利用春节、农忙、务工农民返乡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帮助家长更新家教理念,教给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

5. 开设留守儿童监护人培养班,给予科学指导。

6. 开展争创留守儿童示范班活动,推动组内留守儿童工作的全面开展。

7. 落实并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小组、编外家长、托管中心工作。

8. 成立教育、心理咨询站,对本年级留守儿童显性和隐性的教育问题、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使其健康发展。

﹙三﹚教学班

1.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共同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制定适合本班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案。利用主题班团队活动和黑板报等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心理、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

2. 实行班主任、任课教师留守儿童分工责任制。

3.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掌握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表现等各种信息。

4. 开展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团队干部等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

5. 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做好留守儿童父母、委托监护人、编外家长的沟通工作。

6. 教给留守儿童自我教育和调节的方法,使之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7. 营造适合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班级成长环境。

8. 教师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沟通、行为监护、学习辅导、生活管理,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思想、心理、行为、学习、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1] 范先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 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边沿的现状及对策 初中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对策 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帮助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语言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刍议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现状及对策 浅议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对策探析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现状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71-79.

[3]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157(3):60-65.

[4]叶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6):67-69.

[5]傅爱红.公共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04):63-65.

[6]傅斌.依托文化共享工程 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公共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02):72-74.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因为地域关系,可以理解为因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农村地区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因地域、家庭、父母的收入等差异而不同,与生活状况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普遍堪忧。一般而言,教育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之责,家庭教育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结构功能。“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被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2]。因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在“三生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因家庭结构的不同分类也不同:(1)缺乏型。缺乏型的家庭教育主要表现为,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单独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生活能力但主要靠邻居或是其他亲属提供帮助,家庭教育完全缺失。(2)残缺型。父亲或者母亲长期外出,儿童依靠留守家庭的一方教育和生活。(3)隔代型。父母双方外出留下儿童与老人生活,家庭教育也呈现隔代性。(4)寄宿型。父母双方均外出将儿童寄宿于亲属家中,亲属进行事实上的家庭教育。诚然,家庭成员在家庭结构中的角色不同,在家庭的教育中起的作用也不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少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一)生命教育的质量不足,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生命观”

农村留守儿童对生命的认知模糊,无法正确理解生命对家庭的重要性、生命的亲人的重要性、生命的社会的重要性。家庭成员的长期离散,使农村留守儿童扮演家庭成员的角色到社会成员的角色转换没有过渡期,从而使留守儿童缺乏通过家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途径。从更宽泛的角度看,农村留守儿童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哪去?”的生命哲学知之甚少,并且缺乏对生命的认同,无法完成本我、自我、超我的生命过程。

(二)生存教育的质量不足,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生存观”

家庭结构对于儿童的生存至关重要,一方面,家庭是儿童生存的物质基础,安居的场所。另一方面,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儿童原始技能习得的重要途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生存教育仅仅依靠社会模仿来获得,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生存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3],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教育仅仅完成初级的适应能力,后续的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非常薄弱。

(三)生活教育的质量不足,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生活观”

在个人生活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倾向,很难融入到群体生活中;在家庭生活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关爱与照顾会形成心理创伤;在学校生活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对教师的依赖严重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在社会生活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社会交际的综合素质很难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农村留守儿童对“认知生活、了解生活、实践生活”具有局限性,很难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一言以蔽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乏是造成儿童无法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价值观的根本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在“三生教育”的重要性。

二、农村留守儿童“三生教育”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的基础性

生命是生存、生活的基石,生存、生活是为生命而服务。生命教育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生命认知、生命认同、生命价值。根据“生命认知”的界定及本质特点,可从“知”、“情”、“意”三大取向对其进行划分:“知”是强调个体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看法和理解;“情”是注重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体验和感受;“意”则指个体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探索和领悟[4]。农村留守儿童对于生命认知,“知”意味着对自己作为生命个体的科学认识,“情”表达出对于自己生命的珍惜与尊重,“意”可以理解为生命对于自己、家庭与社会的意义。就生命认同而论,生命认同是个体认同的基础,个体认同是集体认同的先决条件。生命教育对于生命认同的教育包括:生命的合理性、生命的发展性、生命的社会性几个方面。最后,生命价值在生命教育中的其中升华的作用,如何提升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存在感”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生命价值是人自我发展的指引力量。

(二)生存教育的必要性

生存是生命的保障,生存也是生活的基础,因此对儿童的教育起着必要性的作用,对于农村留守儿童亦是如此。生存教育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1)物质“需求—获取”的获得。农村留守儿童物质需求并不是简单的习得“货币与物品的交换”,“物品到食物”是一个非常重要技能。对食物的获取是教育的实践性问题。通过生存教育的开展,使留守儿童学会“独立生存、健康成长”是生存教育的一个重点;(2)社会“交往—适应”获得,农村留守儿童交往的需要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生存教育对其进行交往技能的培养来融入社会、适应社会;(3)精神“需求—满足”的获得。相对于城市的儿童,农村儿童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加困难,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文明建设尤为重要。精神文明虽然对于物质生存就有依赖性,但通过生存教育使得留守儿童立德、明德是“三生教育”的应有之义。

(三)生活教育的实践性

生活教育是对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价值的教育过程,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培养留守儿童的自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能力。通过生活教育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学会自立的生活方式;在生活态度上培养自尊、自爱,在实践中既要引导儿童在社会生活中尊敬他人、关爱社会,同时自己又要保持尊严的独陈庆渊:农村留守儿童三生教育立性和自爱的合理性;在生活价值上培养儿童的自信、自强,自信意味着留守儿童对生活的主动性,自强则意味着留守儿童坚韧与不屈。自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实践能力的建设有机统一、浑然一体,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种种因素可能会带有某些负面情绪产生消极的生活观,通过生活教育引导和培养儿童健康向上、和谐生活来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都必须以实践为基准。当然,在农村“三生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特别是留守儿童聚集区,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表现出急缺性。同时,如何处理应试教育和“三生教育”的平衡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通过发展的眼光看两者关系,“三生教育”应该放在首要的位置。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三生教育”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三生教育”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三生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教育体系,共同加强留守儿童的“三生教育”。从宏观方面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三生教育”需要政府的政策、人力和财力的支持,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来进行有效帮扶;从微观上看,农村留守儿童的“三生教育”应该以学校为中心,统筹兼顾、有序教育。本文侧重于从微观上讨论对策问题。

(一)健全学校寄宿制,营造大家庭

寄宿制在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但大多数寄宿制存在质量上的不足,即仅仅解决食宿和初级管理。寄宿制下的学生与教师更多的是师生关系,无法弥补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形成的心灵创伤。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还要侧重于培养校园亲情关系。一方面,学校的“三生教育”不仅仅只停留在课题上,学生的学校生活是“三生教育”的重要问题,既要突出学生对生命的自爱性,也要教会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亦要求教师辅导学生的生活技能具有安全性;另一方面,在“三生教育”的视野下学校寄宿制应该营造学校家庭氛围,留守儿童应该学会分享、互助和承担。同时,师生关系应该加入更多的亲情教育,使学校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建立视频“见面会”,营造虚拟家庭教育

学校通过网络技术搭建远程的父母与子女的见面会,使农村留守儿童能与父母通过视频进行交流和沟通(比如3天一次,每次1个小时)。父母可以远程进行家庭教育,引导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留守儿童也能经常看到父母,避免分离的相思之情。当然,学校和父母也应该创设每次视频交流的议题,在关爱儿童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使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设立“三生教育”辅导员制度,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实际问题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生存、生活,必须引入“三生教育”专职辅导员。这是因为:(1)“三生教育”的系统性,既要引导儿童对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素养,也要辅导儿童生存技能和生活常识;(2)单纯以“三生教育”的理论教师或是班主任来兼任辅导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会显得有心无力、顾此失彼;(3)“三生教育”专职辅导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文化教育、心理疏通、道德引导都必须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能力素养。何况,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心理素质也不同,教育上必须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四)引入社会公益基金,建立定期“探亲”制度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见不到自己的父母,对儿童的健康影响颇深。比如会产生自闭、不安全感等。引入社会公益基金让孩子每个季度或者假期回到父母的身边至关重要,因为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经济能力无法实现此目的。社会公益基金的引入,一方面可以解决个别孩子家庭困难带来的困扰,也可以援助父母与孩子见面的家庭梦。

四、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到城市中工作,也就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习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缺乏较强的学习兴趣,存在比较严重的厌学心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辈对于他们的管理又比较松散,没有形成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有效监督与辅导,这就逐渐养成了他们对待学习的懒散态度,甚至还存在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迟到等问题。

其次,在生活方面,由于留守儿童很难得到来自父母方面的关怀与照顾,因此在遇到生活困难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向同伴进行求助,这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水平较低。

再次,在情感需求方面,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难以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逐渐在内心深处形成了一种失落感。除此之外,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再加上父母长期在外工作,他们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生活经济压力,而且还非常担心在外打工父母的安全情况。所以,农村留守儿童非常希望能够同父母一同在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环境下共同生活,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最后,在自我评价方面,较城市儿童而言,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对自我的评价也比较低,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而是过多的关注自己的不足之处,对自身的能力缺乏一定的信心。

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亲情的关怀

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年龄都在7岁至15岁之间,心智发展尚不成熟,正处于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同父母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外打工的父母往往很少同他们联系,有的甚至一个月才通一次电话。这样一来,就难以形成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更不用说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亲情关怀了。

(二)缺乏完善的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者一般都是他们的祖辈,其文化程度普遍很低、教育理念也非常传统,教育手段简单粗暴,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也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生活层面上,很少有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还有一部分监护者采用放任不管的态度,使留守儿童处于一种无人管教的环境中,更不用说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教育了。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以及社会关怀的空白

由于当前农村学校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教师对于学生日常课堂教育工作的开展尚且难以有效开展,更不用说对学生开展充分的心理健康教育了。除此之外,社会环境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当今社会,各种不良思想与风气严重存在,也给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两个部分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加强父母同儿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对于绝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来说,把孩子一起带进城市共同生活基本上是很难实现的。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同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当多花些精力在同孩子进行联系上,比如多跟孩子通次电话、多给孩子写封信、多给孩子寄些小礼物等等,都能够使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方面的温暖与关怀。假如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到城市中游玩一下,不仅能够开阔孩子的眼界,而且还融洽了家庭气氛。

(二)多一些引导,少一些训教

当孩子在生活或者学习方面出现问题时,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教师,对他们多一些耐心和爱心,尽到一份责任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当孩子出现厌学现象时,应对孩子更多的正面教育,切忌灌输“读书无用”、“金钱至上”这样一些思想、

(三)学校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凸现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加强对他们的关爱和教育必须要付诸实施。学校教育过程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实现与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和其它的学生一视同仁,切忌用歧视的眼光对他们。不能只关心成绩,而忽视其生活上的困难和情感上的困惑。

(四)社会的支持和关爱

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教育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从镇到村都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建立农村社区留守学生教育和监护体系。另外,要加强法制建设,净化社会风气,消除影响留守儿童的消极文化,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重视这一问题,深入分析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各方面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加以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才能够真正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佀连涛,郭聪.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11,(02).

[2]刘欣,陈青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儿童学校寄宿制;可行性

[DOI]10.13939/ki.zgsc.2016.08.200

这些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生活问题一直备受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早在2004年,国家相关部门就在全国推广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四川省也于2008年开始推广实施农村学校寄宿制建设工程[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农村外出城市务工的人数日益增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但国家在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非常有限,农村学校面积小、校舍用房紧张且简陋,很难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这些都不利于学校管理和关爱在校学习的留守儿童[2]。在学校条件许可下,整体规划、精心设计学校室内外的空间环境,使室内空间环境美观舒适、经济适用,室外安全整洁,使留守儿童在学校的住宿安全舒适。研究南充市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空间环境,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前期的规划和建设有一定理论参考价值,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关爱,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1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现状

南充市位于四川省的东北部,嘉陵江贯通全境,地理位置特殊,是四川的交通枢纽和川北地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总面积达12494平方千米[3]。南充市有顺庆、高坪、嘉陵三个区和西充、南部、蓬安、营山、仪陇县五个县,农业人口达750多万,占到全市人口的60%以上;南充地区农村人口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每年的纯收入在4000元左右,贫困人口多[4]。2003年以来,南充市各级政府针对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纷纷制定一系列的应对政策,如《乡村教育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乡村教育发展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总投资近5000万元,共完成26所乡镇小学的校舍建设。南充市教育局还为一些家庭条件特别差的农村留守儿童学生进行生活补助2~3元,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问题[5]。虽然政府的这些措施解决了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上学问题,由于资金有限,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上学难、生活困难的问题。

2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现状和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四川是人口大省,农村人口和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口众多,位于全国前列,农村留守儿童占总的留守儿童的大多数,高达85%以上,占总学生人数的25%左右。南充市人口总数在四川省排名第二,而南充市未成年的农村留守儿童有近百万,占到总儿童人数的40%还要多[6]。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与外界交流太少,加上在校教育落后和受到关爱太少、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喜欢说谎、不易沟通、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和容易染上不良嗜好等。

2.1各级政府投入不足和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大

虽然这些年国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的投入,但由于资金有限,仍然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需要。各级地方政府财政经济不同,有些地区政府财政支出有限,很难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投入力度,导致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的教学设备不完善、学生住宿和生活条件差,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缓慢。南充市每年都要投资近千万改善主城区中小学教学环境,但用于学生人数占多数的农村资金投入却非常有限,城市学校拥有良好的师资和生源,乡村学校则教师待遇低、教学条件差、人才流失严重。据调查,南充市各乡镇学校教育经费困难,多处于负债状态,这些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难于快速解决[7]。

2.2学校责任过重,教学质量不高

国家政府这些年非常重视培养农村留守儿童成为农村合格人才,要求各个学校全面调查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建立相应的档案并分类管理,使学校和社会、家庭之间的联系紧密,更加全面及时地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8]。农村教师不仅教学任务重,还要肩负起农村留守儿童每天的生活学习管理,负担较重。而农村学校每年还要疲于应付上面的各种检查,很难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好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效率非常低。并且很多农村学校老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比较难以沟通,抱着一种放任其发展的管理方式,使很多留守儿童自暴自弃。

2.3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会直接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而父母亲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父母教育的缺失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代沟”问题,祖父辈和农村留守儿童对社会认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非常大,交流起来比较困难。由于经济条件不好,很多贫困的农村留守儿童每天只能带饭去上学,有些亲戚监护人仅细心偏爱和关心自己的小孩,会区别对待监护的留守儿童,加上有的父母很少打电话交流和回家看望他们,时间一长,他们很难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大部分宿舍学校由于规模小、教学资源有限,学生宿舍非常拥挤,学校甚至于把教室改成宿舍,几十个学生挤在一个宿舍,室内环境和通风差,几乎没有热水供应。很多学校周边社会风气不正、诱惑多,留守儿童安全得不到必要的保障。

3南充市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和改善空间环境的发展策略

南充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把分散的生源重新集中一起,解决了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难的问题。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硬件设施过于薄弱,校舍条件过于简陋,学生缺乏必要的关怀。针对这些情况,2008年以来,南充市共投资几千万在全市修建和改造了近4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但南充市有几千所农村小学,不可能在短时间完成所有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改造。除掉已经建成的约五十几万平方米学生宿舍楼,南充市还需要投资大约八亿多元建设和维修约一百多万平方米的学生宿舍,以满足全市三十几万中小学生读寄宿的需求[8]。

3.1制定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加强辅助生

活用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南充市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农村人口实际分布情况和特点,合理规划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面积和数量建设,统一学校宿舍床位、食堂、开水房和后勤保障人员的配备标准。加强辅助生活用房及配套设施建设,使学生宿舍床铺安全舒适,并配有可以洗漱的卫生间,饮食和热水保障等,教室有充足的课桌椅供学生学习。政府还应积极为寄宿制学校的生存创造条件,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

3.2加大农村学校的基础教育投入,给予足够的编制、经费支持

有些地方政府不太重视农村基础教育,教育经费投入少,教师工资待遇差,很多农村寄宿制学校相关配套设备非常不完备,教师人员少,农村教育水平非常差。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还处于建设初期,近年来虽有国家财政经费的大力支持,但资金还是严重不足。农村地区当地政府应多方面筹集资金,和民间企业相互合作建设校舍。办学经费不足时,学校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勤工俭学解决暂时的困难。

3.3结合九年义务教育,整合社区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这些年,国家政府加大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学校作为最大的教育公共建筑,国家和地方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应结合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资源的整合。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还应打破传统界限,整合社会周边学习资源,和各社区共享教育资源,为居民业余生活提供闲置的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4结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农村外出城市务工的人数日益增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但国家在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非常有限,农村学校面积小、校舍用房紧张且简陋,很难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这些都不利于学校管理和关爱在校学习的留守儿童。实行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寄宿制不仅有利于解决农村、山区留守儿童每天长途跋涉上学之苦和读书难的现实问题,让其父母没有安心地进城务工,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和解决的决心。本文通过研究改善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的空间环境,合理设计好农村学校的环境空间,使其利用得更加高效,更好地解决南充市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同时也为我国推广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宗尧,李志民.中小学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吴良墉.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周福林.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

[4]王秋香.农村“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周林,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6]康辉,刘建中,赵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7]桂全林.儿童焦虑障碍症状与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

[8]李志民.震后灾区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的重建标准与理念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