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

数字化转型论文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服务模式;转型;创新

1引言

随着数字化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利用为大规模信息系统和图书馆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和条件。目前,网络信息管理技术、数字化处理技术和数字式信息资源建设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各国都为此投入了相当的实力进行研究和开发,并将其视为21世纪信息产业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数字化与网络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图书馆的发展进程。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尤其是对于育人与科研并重的高校图书馆更是如此。高校图书馆作为人类文化和传播知识信息的服务中心,是教学、教研的服务基地,肩负着教育教学的重任,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搜集、整理和提供各方面的资料。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传统的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深化图书馆的服务,开发图书馆现代化信息服务项目,积极做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型工作,以更好地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2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

2.1封闭型建设模式

由于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受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的接触是受限制的,可谓自我封闭内向型。形成“小而全”、“大而全”、“备而不用”、“万事不求人”的自我封闭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每个学校的图书馆都试图建立自己的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在藏书建设中,自我发展,限定服务对象和范围,致使某些文献,在一个地区可能有多所高校同时订购几十份,既浪费资金且利用率极低。由于每个图书馆的都资金有限,人员有限,服务有限,不能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

2.2被动型服务方式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一般是等读者上门,所有的服务基本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可谓是围绕图书馆馆舍展开的。图书馆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把藏书收全,服务设施齐全,有比较舒适的环境。主要服务方式是:馆内阅览、图书流通、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图书馆满足于书刊的借借还还、取取归归的服务方式。由于机制、经费、人员、设备的限制、服务工作有许多局限性,同时也束缚了图书馆员的思想,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

2.3劳动密集型文献管理

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文献的加工,主要是对整体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也可称为“粗加工”,例如:图书以整体图书为著录单元,期刊以一种刊物为著录单元。工作人员从书刊的采访、编目、加工、入库、管理,主要是从事重复性劳动,工作繁琐,劳动强度较大。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效率,往往是以图书的流通量作为唯一的标准。每一个图书馆以收藏和占有文献的数量,作为图书馆级别的标准。从一个图书馆整体工作而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1]

3数字化与网络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3.1开放型服务模式

图书馆开放型服务模式是相对于过去的封闭型服务模式所提出的,是现代图书馆的本质特征和标志。开放式服务的具体含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图书馆对本单位或本市区的读者实行全方位开放,将全部馆藏都实行开放,改变过去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模式;二是各类图书馆都向社会开放,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图书馆不仅要为社会个体读者提供服务,满足他们的知识信息需要,而且也应向社会团体、各种机构提供服务。在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开放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3.1.1自由的时间

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全天24小时服务,使读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使用图书馆。

3.1.2开放的空间

图书馆通过调整馆藏布局,打破以往藏书区与阅览区的分离状况,在充分实现文献开架的基础上实现流阅合并。读者可以随意从书架上选取所需图书,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度来决定是阅览还是外借。

3.1.3无界的权限

图书馆不对读者进行身份界定,任何人可以自由出入高校图书馆。读者进入图书馆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也无需签名登记,来馆人数自动统计,馆藏文献几乎全部开架阅览,读者阅览后不必上架,也无需代书板。读者阅读姿势不受限制,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2]如:2006年,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宣布向市民开放。在开展开放式服务的情况下,读者进出图书馆更加方便,入馆人数有较大幅度增加;充分体现读者平等的思想,读者权益平等化、文献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3.2主动型服务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外部信息环境和内部业务机制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3]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图书馆,面向读者、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工作人员主动与读者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在当前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应主动与读者联系,掌握信息需求,及时收集、加工信息,在各种专业平台上,提供信息服务。同时就聘用各种专业背景人员作为馆员,从而提高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质量,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

3.3知识密集型劳动

信息社会需要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图书馆开始从以文献单元的加工,深入到以知识单元为主的加工,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将从借借还还的服务,转移到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有更多馆员从事信息资源建设并直接参与市场,成为信息技术的中介,在信息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增加智力投入。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产生了新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被称为“网络信息导航员”、“网络信息咨询员”。信息服务人员已经从简单重复性劳动,逐步转为知识密集型劳动。

4数字化与网络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

如前所述,数字化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信息处理、存储和传递的能力与效率。使大规模、整体化开发和利用信息成为可能,使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除了做好从传统服务模式向现代服务模式转型之外,还要提升服务的创新功能,将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与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尽可能多的为各类读者提供广泛、准确、时效的优质服务。近期,笔者通过参观一些兄弟院校新校区图书馆并检索相关专业文献,发现当前各高校图书馆在改进服务模式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创新:

4.1集成式服务

集成式服务也称为“一站式”服务(FirstStopService),这种服务集成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使用户用最少的步骤,就能获得他所需要的多种分散的服务。一站式服务大大节省了用户的时间,提高了查询和利用的效率,给用户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方便。目前部分高校图书馆开展的“IC一卡通”服务就是一站式服务的典型代表。传统图书馆服务中各个部门之间彼此独立,分别为图书馆用户提供服务,当用户需要利用图书馆完成多项任务时必须穿梭在各个部门。而“IC一卡通”这种服务模式改变了传统服务模式存在的局限,这种服务模式大多数是在原来电子阅览室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图书馆技术部、参考咨询部,甚至馆外的网络中心、远程教育中心等资源的服务,将用户的需求纳入一个整体中,使参考馆员伴随在用户的周围。协助用户完成信息的识别、检索、处理、存储并用适当的格式表现输出。这个服务的实质就是在同一空间,同一个平台上获取信息资源,获得信息帮助、提高信息素养,并顺利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的服务模式。

4.2针对模式

针对就是根据用户的知识结构、信息需求、行为方式和心理倾向等,有的放矢的为具体用户创造符合个性需求的信息服务环境,为其提供特色化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并帮助用户建立定向化的个人信息系统。具体的讲,就是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各种专门的定题跟踪和检索服务。这是一种关注用户个性需求的服务模式。用户可以根据特定需求展开定制。利用个性化书签,读者可以挑战“权威”,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个性化的分类标引。如:开源软件建立的个性化门户,提供定制个性化资源和栏目功能,使用户可以轻松建立与众不同的网页;RSS服务聚合了多种类型信息资源,用户只需订阅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新闻就可以享受信息自动上门的便捷。此外,用户还能拥有自己的个性化空间,依据本身的需求和爱好自行组织信息内容,享受在线网摘、信息上传、分类或主题词标注、建立知识库、搜索、共享等功能。

4.3图书馆特色服务

图书馆特色服务是针对传统服务而产生的新服务观念及在此基础上开拓的新型服务模式的总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将馆藏的局部优势体现出来,文献特色鲜明,主题明确。这种特色服务,打破了传统的阵地阅览服务方式,组织与自身特色相关的活动是它服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俄罗斯的木头图书馆,泰国的水上图书馆、北京的服装资料馆和地质资料馆等等。高校图书馆应针对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读者状况展开特色服务,如: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提供海事行业相关的专题信息查询服务;日本的早稻田医科大学图书馆提供针对盲人读者的服务,有专门为盲人读者提供语音阅读的阅览室,提供一些学科的盲文书籍;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建立的徐特立老院长著作阅览区,向读者展示徐老生前捐献图书、杂志、信函;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近几年建立的天津市名老中医文献资料室,专门腾出几间阅览室,将郭霭春、哈荔田等老专家学者捐献的图书分类上架,供读者查阅。

4.4读者自助式服务

所谓“自助式服务”是指图书馆的读者以类似在超市购物的方式获取自己所需信息资料的一种自我服务的模式。读者自我导向学习相对于馆员导向学习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学习过程由学习者自己控制,在这个过程中用户本身的积极参与,表达自己正确的观点和意见,提出自己对图书馆服务的看法,馆员则成为文献服务指导者和信息环境的构建者,引导和指导用户学术信息流,如:课题信息、会议信息、同行信息、出版信息、自存储信息、投稿信息、评价信息等等。图书馆馆员采用读者需求调查等手段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是这项服务开展的关键。当代图书馆已经开始利用各种互动工具创造读者自导式服务的客观环境。高校图书馆利用RSS建立图书馆新闻、公告、新书通报等信息推送,整合商业数据库的RSS服务,建立相关信息聚合、推送服务;利用博客可建立资源介绍、服务介绍、最新消息等网页,让读者进行评论和反馈,建立与读者的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利用社会性书签,可以尝试让读者对网络资源导航等进行资源的分类标引,提供用户容易理解和便于使用的分类体系;利用即时通讯技术可提供实时的虚拟参考服务等。如: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重视与用户接触的每一次机会、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服务,建立了与用户在线沟通的MSN或QQ,拥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中课堂”、“科苑星空”(BBS)账号,与用户保持紧密互动中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学科服务。

5当前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和创新尚需加强的工作

当前,图书馆界正处于从传统服务模式向现代服务模式转型的一个过渡期,新服务模式尚处于初创的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当前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和创新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加强的地方。结合当前的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做好服务模式转型和创新,还应不断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的形成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要大胆破除以往那种“以藏为主”的非人性管理模式,建构“以人为本”的图书管理思想,即以用户为龙头,以服务为导向,实施个性化服务才能赢得用户的认可与信赖。而实施科技含量高的个性化服务,既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更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因此,21世纪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应尽快完成由传统的科学化管理向现代的人性化管理的转变。科学化管理是以传统的目标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TQM)为主的管理方式,强调的是服务的效果—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人性化管理是从塑造高校图书馆的背景文化和人文精神出发来对员工进行的管理方式,强调的是服务的主体—人。[4]高校图书馆就得以师生员工为本,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这就是我国未来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发展思路,若无此发展思路,则一切皆空。要尽快达到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有机结合,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高校图书馆事业服务模式转型、创新的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

4.2对于图书馆传统管理体制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用户多元化多层次的文献需求与知识个性化需要,教育文化发展的产业化与知识资本的竞争化,对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中,由于其自身原因,长期得不到开发,已很难适应新时期网络发展的需求。没有市场便没有竞争,没有市场也就失去生存的价值。由于所承担的特殊职能的原因,我国高校图书馆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模式进行管理,通过行政手段,使其长期保持非市场性和非竞争性。要冲破此类束缚,就必须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加强优质服务和提高服务效益是做好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观念,虚心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大胆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模式,不断进行体制创新,使图书馆服务工作具有更高的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

4.3网络信息服务与非网络信息服务的有效结合

校园网接通了信息高速公路,为我们带来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网络不但能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与科学管理方法,而且可以获得先进生产技术和各种产品的供求信息。如何在因特网上检索、转存资料,并为校内外用户提供主动的信息服务,是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之一。对此有效的做法是:根据学校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信息需求等情况,确定信息搜索的范围与重点,以及开发利用网络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开发利用计划与实施方案。不但要重视信息的搜索.更要重视信息的开发利用,要立足校内,面向社会寻找信息用户,以便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4.4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提供特色数据库服务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建立,使高校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现实。CALIS的宗旨是: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它的100多个成员馆已经开始联合引进国外电子信息资源数据库、联合编目、联合建库等。[5]据统计,就高等院校的图书馆而言,将自己的局域网连接到校园网,继而连接到国际互联网的图书馆已超过300个。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的构建,打破了图书馆之间的相互独立、封闭的局面,使得信息交流、数据获取畅通无阻,有形的、独立的图书馆概念将不可避免地被无形的、广义的图书馆概念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图书馆如果缺乏共享观念,开发其他图书馆开发过的东西,将是对资源的一种巨大的浪费。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大多数网站并不能提供科学技术方面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教育科研网的优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专题文献数据库、硕博论文全文数据库、科研成果与论著数据库及多媒体资料数据库,还可以收集国内外在线数据库,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信息产品,为教学科研及社会上特定用户提供专业的服务。

4.5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

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要求其馆员具有较高的分析、管理、开发信息的能力。因此。馆员不但要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新型文献信息管理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以及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知识,应该能够熟练地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信息搜集、组织、加工、以及信息教育,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和使用网络软件的能力。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能自觉接受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了解信息资源发展的动向,发现和搜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更好地为学校广大师生服务。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业应采取有效对策,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积极做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型和创新工作,更好的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服务。换言之,高校图书馆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大胆改革传统的运行体制,不断增强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加大对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投入,并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我国高校图书馆业才能适应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国际环境,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洪明禄.传统模式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对比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9,(2):214—215.

[2]杨雪晶,孔凡晶.学习型社会与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变[J].现代情报,2009,(10):18—21.

[3]吴熨慈,张久珍.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探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138—139.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第2篇

石磊教授的《分散与融合――数字报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一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报业生态,但并不必然带来报业的衰落。报业同样可以采用新技术,在媒介融合中实现数字化转型,实现与新媒体共生共荣。这种认识和论述,对报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通读全书,我认为该书具有以下四个特色:

特色一:多年潜心研究的集大成

石磊教授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新媒体艺术与文化硕士点负责人、新媒体研究所所长。2006年7月,他发表了论文《媒介融合,报业发展新支点》,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从那以后,他发表了《从媒介融合看报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报业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报业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构建》、《媒介融合语境下媒介产品生产模式之变》、《培育跨媒体跨地域传媒集团路径选择》、《新媒体语境下公共领域重构》等10多篇报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的论文。2009年10月出版了《新媒体概论》,并被北师大等许多高校作为教材。专著《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他还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传媒发展对策研究”、教育部社科项目“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研究”、四川省社科项目“媒体融合时代的传统媒体发展战略”、省教育厅社科重点项目“传媒融合发展研究”,担任“新媒体理论与实务”丛书副主编,四川省精品课程“新媒体概论”第一主讲教师。

2006年初,石磊教授在四川大学攻读文艺与传媒方向博士学位期间,为构思撰写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博士论文,并就相关问题多次与我进行研讨。我认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国内刚刚起步,颇具前沿性。2008年上半年他的博士论文初稿完成后,又认真听取了许多老师和同学意见,多次进行修改,终于在2010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分散与融合――数字报业研究》。这是他长期研究的成果,是报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的集大成,是报业研究的可喜新成果。

特色二:努力构建数字报业研究的理论体系

该书将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放到数字化生存和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进行系统全面研究,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报业发展的的必然选择。更为重要的是,他创造性地提出,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转型,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战略转型。他不仅强调报业在技术上与新媒体融合,还主张在组织构架和业务流程上进行重构和再造,破除阻碍报业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障碍,找到数字化的商业模式,构建起报业发展新模式。这样就跳出了一般性的数字化研究,使报业数字化研究具有了厚度和高度。

石磊教授对国内外报业数字化转型历程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并将众多的转型路径精当准确地概括为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在内容融合上,以前单一的报业内容生产变成全媒体的数字内容生产,报业由“报纸业”变成“报道业”。在渠道融合上,以前分散的、各自独立的报纸、广电、新媒体等渠道有效地整合在统一的数字平台上,实现全媒体融合。内容融合和渠道融合将产生跨媒体跨地域的数字化现代传媒集团。这些分析论述,对当前我国传媒改革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特色三:多学科交融,理论联系实际

该书以新闻传播学为基本立足点,综合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注重从经典和前沿理论中寻求支撑。同时,注重从中外传媒实践中寻找答案,以开阔、创新的视野选用大量鲜活、针对性强的案例应证观点。将报业数字化转型放到国际背景下考察,运用了大量的国外理论成果和跨国媒体的生动案例。同时,注重中国语境,对报业数字化转型在中国遇到的特殊问题进行阐述,并在政策、管理和经营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石磊教授在对报业数字化转型情况进行细致考察、对传媒发展众多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抓住传媒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探讨了报业为什么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什么是数字报业、怎样进行数字化转型,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具有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第3篇

一、国内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

数字时代,为了寻得一线生机,传统期刊开始探索转型的途径和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现状如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又面临哪些现实困境,值得总结和思考。1.传统期刊转型是大势所趋数字化期刊具有的最大优势是极快的传播速度和巨大的传播容量,它能比传统期刊更早地报道消息、传播信息,并且在传播形式和内容创新方面有了很大提升,更能满足数字时代受众的需求。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传统期刊转型是大势所趋。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积淀,目前,传统期刊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笔者调查发现,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的很多传统期刊或采取开发门户网站、电子期刊APP的方式,或以创建企业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2.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期刊业的市场规模在探索转型模式的过程中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步提升。2016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4403.85亿元,比2014年增长30%,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在新闻出版产业收入的总比由2014年的17.1%提升至20.5%……2015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74.45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6.66%”。可以说,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一种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数字化期刊的功劳,这也证明了传统期刊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方面是在不断发力的。3.数字技术人才稀缺,亟须培养笔者认为,传统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迅猛,这与期刊业是长线运作的产业,约稿、审稿、编辑、校对、出版发行、交流服务等环节都离不开专业人士的保驾护航有相当大的关系,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既懂数字技术又熟悉期刊运作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期刊转型和发展的步伐。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管理人才的稀缺,传统期刊在转型过程中缺乏有效建议,不符合实际情况、盲目转型的期刊不在少数,费时费力、得不偿失的情况也不少见。因此,数字技术人才短缺是目前期刊转型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存在内容缺乏创新、数字版权纠纷频发、盈利模式尚未确立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模式

传统期刊在摸索和试错中前行,有那么几家脱颖而出,找到颇富个性、属于自己的转型模式。下面笔者将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内传统期刊转型模式,以期为业界同人提供些许参考。1.传统期刊的“互联网+期刊平台”转型“互联网+”时代,许多传统期刊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或开发门户网站、电子期刊APP,或借力微博平台、微信平台等渠道向数字化目标进军。但部分传统期刊仅仅是将文章原封不动地搬到各个平台上,这样的方式表面上看比较省力便捷,但却缺乏创新性,因此对提高传统期刊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帮助不大。那么,值得借鉴的“互联网+期刊平台”的转型模式是什么样的?笔者认为《读者》的转型之路可称为典范。(1)“互联网+期刊平台”的形式《读者》杂志创办于1981年,是读者出版集团主办的文化综合类杂志。多年以来,《读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受大众喜爱。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读者》与时俱进,逐步实现全媒体布局,打造“内容平台+智能终端”的新型数字出版生态圈。2009年,读者出版集团初尝转型滋味,将集团的纸质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梳理,同时,将旗下的读者网、飞碟探索网等网站整合为新的集团门户网站。该网站除了具备门户网站的功能,如日常内容的更新,还是一个大型的数据库,收入了包括《读者》杂志在内的读者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和图书的内容,让读者能够在线阅读、下载。这个集团门户网站实质上成为读者出版集团数字出版业务的一个窗口。2010年,《读者》进军新浪微博,截至目前,其新浪微博企业号粉丝数量已达143万多人;2012年,《读者》进军微信平台,其微信公众号分为“微刊”“书房”“读者+”3个板块,包括各类精选文摘、趣味杂谈等内容。《读者》微信公众号的作用除了吸纳读者、提升影响力,还能创造经济效益,比如其推出了“优选商城”。总体来说,《读者》将长期积累的人气分流至互联网,再通过互联网扩大期刊影响力,线上线下业务相辅相成,才实现了顺利转型。除了《读者》,很多传统期刊也采取这种转型模式,但为什么《读者》发展得更快?笔者认为,其内容上的转型可圈可点。(2)精简内容,重视互动传统期刊如果不注重内容的创新,只是转变形式,是无法顺利实现转型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习惯于接收碎片化信息,针对这种现状,《读者》在栏目及内容设置上不断精简。从2014年第16期开始,《读者》的栏目从20多个调整为8个,而后针对读者意见反馈,在2015年增加了《互动》栏目,这个调整的过程可谓以读者为中心。同时,《读者》还大量采用手绘图,增加记叙文和小说的比重,以吸引读者眼球。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的《读者》,审时度势,做出符合时展潮流和读者需求的改变,因此在期刊界畅销不衰,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其他传统期刊借鉴。2.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期刊模式开放存取(OpenAccess,简称OA)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际学术界大规模兴起,后来被引入国内,2004年得到我国政府的公开支持。虽然开放存取目前在我国学术界还处于发展初期,但它却使我国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和文献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简单来说,开放存取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采用“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的方式,使用户可以免费获取想要得到的信息,而不受时间、空间影响,也不用考虑版权和经费等问题。开放存取模式的推广不仅使学术交流模式和文献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也促进了学术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因此,许多传统期刊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模式。其中,可作为典范的当属开放存取模式运作得比较成熟的学术网站——中国科技论文在线。(1)国内最大的OA集成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针对科研人员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问题而创建的科技站,于2003年10月15日正式开通运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精简传统出版物的发表程序,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大容量、及时、便捷的交流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在我国开放存取的发展史上具有领航者的重要作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OA集成平台。同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公益OA平台,科研人员在该平台上在线发表、评审论文不用支付任何费用。而其他独立经营的OA平台为了实现持续发展,则采用“作者付费,读者免费获取”的运营模式。目前来看,无偿支持作者和期刊进行网络,并为用户提供大量的信息,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优势之一,这也是众多传统科技期刊愿意与之合作的重要原因。(2)资源丰富,功能强大浏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以发现,目前网站上主要包括首发论文、优秀学者、科技期刊、专题论文、高校认可等栏目。截至笔者统计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刊载首发论文共92730篇、优秀学者论文共92595篇、自荐学者论文共31310篇、科技期刊论文共1277866篇,可谓规模庞大、学术资源丰富。网站为用户提供对所收录文章统一检索的服务,是科技期刊、高校学报以及优秀论文便捷展示内容的集成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社会公众的开放。以科技期刊栏目为例,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按类别将收录的期刊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农业科学、人文社科五大类,囊括了各大院校学报以及地理、大气、医学等各学科的专业期刊,分类详细,检索便捷,为用户检索所需科技内容提供极大的帮助。目前,开放存取模式处于快速发展期,面对学术成果愈加丰富多样、信息传递速度大大提高的大好形势,我国传统期刊采取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模式的策略非常切合实际,发展前景也日趋明朗。3.传统期刊的二维码模式二维码“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打开我们的手机中具有相关功能的软件,对准二维码扫一扫,就能实现其指向的功能。谈及期刊数字化转型中的二维码模式,就不能忽略《玩手机》杂志。《玩手机》是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背景下诞生的月刊。在期刊数字化转型浪潮冲击下,《玩手机》采用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实现转型,其具体方式是将二维码印制于平面杂志上,几乎每页杂志都有3—10个二维码供读者扫描,读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可以直接进入服装、化妆品、箱包皮具、手机配件等网上商城。对《玩手机》杂志来说,二维码的应用不仅实现了纸质期刊内容和形式的数字化,而且延伸了纸质媒介和广告内容的影响范围,帮助杂志实现内容的传播并获取经济效益。就目前情况而言,《玩手机》杂志的二维码数字化转型模式是比较成功的,平均每本杂志被每个读者扫描二维码的次数为10次。但笔者认为,期刊数字化转型仅靠在平面杂志上印制二维码是远远不够的,读者可能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便失去新鲜感,传统期刊应将二维码作为一种转型的辅助模式,与其他模式相结合,开展进一步的转型探索。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针对N―gram在音字转换中不易融合更多特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音字转换模型,有效提供可以融合多种知识源的音字转换框架。同时,SVM优越的泛化能力减轻了传统模型易于过度拟合的问题,而通过软间隔分类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小样本中噪声问题。此外,本文利用粗糙集理论提取复杂特征以及长距离特征,并将其融合于SVM模型中,克服了传统模型难于实现远距离约束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基于SVM音字转换模型比传统采用绝对平滑算法的Trigram模型精度提高了1.2%;增加远距离特征的SVM模型精度提高1.6%。

关键词: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支持向量机;音字转换;粗糙集理论;远距离特征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音字转换的任务是完成输入的拼音串到对应汉字的转换,它是语音识别后续处理与拼音键盘输入的关键部分。由于需要将仅410个拼音转换为超过6700个汉字,这使得准确地完成音字转换任务具有一定挑战性。

为有效地解决音字转换问题,基于规则的方法[1]与基于统计的方法[2,3,5]已被用来建立音字转换模型。前者能够通过分析语法和语义关系来精确地理解语言知识,然而由于自然语言较复杂,其只能处理封闭的语言现象。相比,后者是对自然语言复杂现象的简化描述,能够方便地实现大规模统计与加工。文献[2]中使用了N―gram模型,这是比较传统的经典模型。文献[3]在N―gram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互信息方法获取转换规则,并采用线性加权方法融合于N―gram模型中。文献[4]利用粗糙集理论提取音字转换粗规则,远距离与近距离约束都通过粗规则来描述。

理想的语言模型能充分捕获且能利用上下文信息。比如:对于“一只美丽的小花猫”与“一枝美丽的鲜花”,需通过“小花猫”和“鲜花”来确定“Zhi”对应的汉字。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远距离规则,将有助于正确的转换,再如“越…越…”,“只有…才能…”等都会较大地弥补近距离上下文环境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此外,还不妨尝试一些深层语言知识,如词性特征,名实体等识别特征等。然而N―gram模型假设所加入的特征彼此独立,这导致它不容易进一步融合多种特征,如观察特征与远距离特征等。为此文献[5]中采用插值方法融合触发对特征,然而统一插值权重的选取不能实现为每个样本赋予合适的权重。还有学者研究语音识别音字转换中的快速容错算法[6]。探讨字转音算法[9]等。

为寻求能够有效融合各种特征的语言模型,本文基于支持向量机(SVM)建立音字模型。SVM以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取代传统机器学习方法中的经验风险最小化原则,在有限样本的机器学习中显示出优异的性能[7]。SVM所具有的良好泛化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小样本语料及高维特征空间中易于出现的过拟合问题,同时通过C参数实现的最大软间隔分类算法,可以有效地容忍少量噪声语料或极个别特殊样本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SVM模型,上述各种语言约束关系均可以表征为特征的形式,融合于统一的音字转换框架下,综合完成决策。

此外,本文又可以采用粗糙集方法、或者其他衡量特征的方法来提取远距离特征或复杂特征。最后,我们融合规则特征于SVM模型中,规则特征的作用程度将由SVM在训练时,按照整个音字转换模型的性能来确定。同时,该SVM音字转换模型可以方便地融合其他以特征来表示的多种转换约束关系。

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音字转换模型

其中,K为核函数,b∈R是阈值,而ai是特征权重。ai满足约束: i:o≤ai≤c且 aiyi=0,这里C是误分类的惩罚系数。

音字转换可以看作序列标注任务,即对输入的拼音串标记其相应的汉字串。如果对每个拼音均构造SVM模型,那么将面临两个问题:(1)其存储空间太大;(2)按照公式(2)计算,会因为对于每一个拼音的各个候选,都需要与支持向量做内积运算,从而影响标注速度。

本文采用线性核,并合并中间计算过程,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许多任务中的实验已经表明:线性核与其他核函数的性能相接近[7,11]。然而我们却可以有效地解决存储空间和计算量问题,从而SVM可以有效用于序列标注问题。

数,按照“一对多”策略完成多值分类,由上式,特征j的相应权重可以在知道x之前计算:

经过上述预先计算处理,SVM可以高效地处理序列标注任务。公式(2)与(3)表明,分类过程只是对线性加权的特征进行判别的过程。

2.1 特征模板与特征映射

SVM在特征空间中完成对样本的分类,因此需要从每一个样本的上下文中抽取特征,并形成特征空间。表1中的特征模板,对于样本xi所代表上下文进行特征采集,形成特征向量。经过特征模板从样本中抽取特征后,样本的分类知识被表征为特征向量。以“yi/一zhi/枝mei li/美丽de/的xianhua/鲜花”为例,对“zhi/枝”搜集特征:“Zhi:枝P-1:Yi P0:Zhi P1:mei Ii P2:xian hua W-2:一”(注:此处只给出部分特征分量)。

与采用多项式核可在一定程度上自动组合特征不同,线性核是在输入特征空间上完成样本分类,因此输入特征空间需要具有丰富的特征表示[7]。表1中同时给出一阶、二阶、三阶特征。由SVM结构风险最小化的原理,可有效地保证音字转换模型仍具备很强的泛化能力。

表1分为词特征和字特征:(1)词特征。词作为基本的语法和语义单元,是相对稳定且有效的语句构成单位。相比字特征,词特征增加了语言的结构信息。(2)字特征。稀疏问题以及复杂的语言现象,都需要模型能够更加细致地刻画转换关系。字特征就是用来更精细地描述语言中的复杂转换关系。(3)此外,通过在第3部分阐述的远距离特征可以实现远距离约束关系,如“计算机一因特网”,“Xianhua(Zhi/枝)”。除上述三种特征外,还可通过构造新的特征模板,以实现新的约束关系,如语音识别中的信号特征。

公式(4)通过特征映射方法把符号特征映射为数值特征。特征值采用二值表示如下:

其中h代表当前上下文环境。通过上述特征映射,形成SVM特征分类空间。

音字转换训练与标注过程都是在该特征空间中 完成样本分类。由于无法确切计算期望风险最小,传统机器学习算法,采用经验风险最小代替期望风险最小原则,由此易导致过度拟合训练数据,尤其对于小样本情况或者特征过多的情况。而在音字转换问题中,恰存在上述情况。相比之下,SVM认为系统的风险是由两部分组成:经验风险和置信区域。置信区域与分类采用函数集的VC维成正比,与训练样本的个数成反比。将经验风险和置信区域的综合称之为结构风险。结构风险最小方法可以较好地保证泛化性能[9]。

2.2拼音分词

为了能够提供准确的词特征用于SVM音字转换模型,提出拼音分词方法。拼音分词的任务是把输入的拼音串,切分为以拼音词为单位的单元。如“yi zhi mei li de xian hua”被切分为“yi/zhi/mei li/ae/ xian hua”。

拼音分词采用Trigram模型并采用绝对平滑(Absolute Smoothing)算法完成。类似汉语分词过程,构造拼音网格(图1):

拼音分词就是在图1的网格中搜索最优切分路径。在Trigram模型下,寻找满足下式的切分:

其中,声(P1|P-2P-1)代表拼音串中第一个拼音词出现的概率。

相比音字转换,字转音的过程较为容易,因此易于大规模获取音字转换的语料。我们通过大规模拼音分词语料单独训练拼音分词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重新切分SVM音字转换模型的训练语料和测试语料。训练与测试均采用相同的系统处理可以尽量弥补切分错误带来的影响,这种技术已被用于类似语言处理任务,例如CoNLL-2000的Chunk评测中的训练语料和测试语料都采用同一词性标注系统。我们用2000年《人民日报》前5个月语料进行训练,采用第6个月语料进行评测,评测拼音分词的结果,获得96%的切分精度。

2.3 SVM音字转换模型其他问题

・特征过滤

基于假设出现次数多的特征是稳定的、有代表性的特征,而出现次数少的特征可能是不稳定的或是噪声特征。类似于最大熵模型通过设定阈值的方法过滤掉出现词数少的特征,本文按照阈值3进行特征过滤,更优的阈值需要实验确定。

・序列搜索

音字转换的过程是一个对序列加标记的过程,可以利用Sigmoid函数映射SVM距离输出形式为概率形式,并考虑整个转换序列的性能,将有助于转换的整体性能最优。SVM本身是向量模型,在解决序列问题上,常用的搜索算法有:(1)贪心算法;(2)BeamSearch算法;(3)Viterbi算法[8]。其时间复杂度依次为O(TN),O(NKTlog(KT)),O(T2N),其中T和N分别为状态个数和序列长度,K搜索宽度。

3 远距离特征提取

在SVM音字转换框架下,可以引入长距离特征。如“越…越…”,“只有…才能…,“计算机…网络化”等。通常利用特征词与当前拼音转换的搭配关系来获得远距离的触发词,例如互信息、平均互信息、信息增益、交叉熵等方法都可用来衡量。本文采用粗糙集理论提取远距离特征[4]。传统粗糙集理论利用集合下近似X0={θx:θx X}来提取粗规则特征,其中不可分辨关系θ是定义在决策对象集合u上的等价关系。然而该方法只能处理数据相容的情况,而对于自然语言中的复杂现象,需要采用扩展粗糙集理论中的a下近似来提取规则:

提取粗规则过程,是通过指定a,利用上式从语料库抽取规则。

以“一枝美丽的鲜花”与“一只美丽的小花猫”对拼音“zhi”为例,计算每一个可能的触发对。

表2演示了传统粗糙集提取规则过程。而在扩展粗糙集理论中,按照不可分辨关系合并等价对象,按照a下近似方法,来计算每一个决策规则的精度。即需要计算每一个对象的条件属性对于不同决策字的决策概率,这被称为规则精度,例如:“美丽枝”的规则精度为0.277,而“美丽只”的规则精度为0.723。按照a下近似集合定义,通过设定过滤阈值a获得粗规则,例如设定a=0.6,则获得粗规则“美丽zhi/只”。

粗规则作为特征融于SVM音字转换模型中,其表示方式为:设粗规则为“AP/B”,其中A为粗规则的各条件属性值,P代表当前转换的拼音,B代表P转换时对应的汉字。特征表示为:

其中,w=P代表当前处理拼音P,而A in b代表在当前上下文中出现粗规则的触发条件A,a=B代表该粗规则有助于转换为字a。

4 实验与分析

音字转换语料通过字转音算法生成[4]。实验中的全部语料来自于2000年《人民日报》。

表3给出了五种音字转换模型的对比实验。训练语料为1月份的前50万词,采用6月份的前5万词进行标注开放测试。其中在Bigram与Trigram音字转换模型中均已采用绝对折扣平滑算法(Ab―solute Discounting Smoothing)。

从表3的实验结果来看:(1)基于字的SVM模型的性能较差,主要因为词是语法和语义的基本单位,词特征可以为音字转换模型提供一定的语法结构信息;(2)基于词的SVM模型比Bigram和Tri―gram模型具有更高的转换精度。这是因为SVM模型融合了更丰富的上下文特征;(3)增加了远距离特征的SVM模型由于更充分利用了上下文信息,尤其是增加了远距离上下文而具有最佳的转换精度。经实验验证SVM音字转换模型具备易于有效地融合多种特征的能力。

下面考察C参数的取值对于模型性能影响。

图2(a)表明随着C参数的增大,测试精度首先增加较快,随后缓慢下降。在C=0.3时开放测试精度最高,为92.51%。而(b)表明封闭测试精度随C增加而增加。综合(a)和(b)来看,在C=0.3时,模型综合性能最优。

下面针对不同规模的训练语料做对比实验。

图3表明:(1)三种模型标注精度均随训练语料规模的增加而增加;(2)Trigram模型始终略好于Bigram模型,这是因为绝对平滑算法有效地克服了数据稀疏问题;(3)在10万语料时,Trigram与Bigram要好于SVM模型,这是因为Trigram是概率模型,且采用了绝对平滑算法,故当训练语料库非常少时,回退平滑策略使其转换到低阶词概率进行转换。相比之下,SVM是向量模型,在数据稀疏时会出现,特征模板提取的丰富特征中具有不稳定的特征,所以SVM在规模非常小时错误率较高;(4)从曲线的变化趋势来看,随着训练语料规模增大, SVM模型逐步地更优于Trigram模型。这恰恰说明了丰富的特征使得SVM音字转换模型能更精细、准确地描述转换知识。

下面考察不同核函数对SVM模型性能影响。

图4①给出转换出错率较高的几个典型字(的、有、以、里),测试不同核对于音字转换的影响。该实验结果表明:(1)图(a)中,线性核生成的支持向量最少,从而使得模型规模最小;(2)图(b)和(d)表明线性核转换效率最高;(3)(c)说明一般情况线性核标注性能已经较好。有更严格的实验表明线性核不比其他核的性能差很多[9],甚至有时能达到多项式核精度[7],却有更高的效率;(4)综合上述分析来看,基于模型的运行效率、规模和转换精度来考虑,线性核表现出理想的性能。的使用情况(只给出词特征,因为词特征在SVM音字模型起主要作用,0代表只出现P(0))。

该图表明:(1)音字转换过程中每次转换几乎都集中在少于5个特征的情况,这说明虽然模板特征(表1)较多,但实际在每次标注时,只有其中的几个起到作用;(2)从标注错误的分析来看,大部分集中在特征数为0、1或2的时候,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此时特征主要为拼音词。然而正如前言分析,已知"mei li”很难确定“zhi”的标记是“只”还是“枝”;(3)综合分析表明数据稀疏问题是影响SVM音字转换模型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可以从更有效的特征采集方法(例如引入词性特征等)以及增大语料规模的角度进一步提高SVM音字转换模型的性能。

5 结论与未来展望

本文提出基于支持向量机建立音字转换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性能。该模型有如下特点:

(1)SVM自身优越泛化能力与解决小样本问题的能力,使得该模型更胜任音字转换问题。尤其是当用于动态反馈音字转换任务,本文方法可以替代N-gram模型有效完成在线学习功能。

(2)通过线性核并采用模型合并的策略,在几乎不影响音字转换模型性能的情况下,提高了SVM模型的音字转换效率。

(3)应用粗糙集理论提取远距离以及复杂特征,并将其融于SVM模型中,增加了表征远距离约束关系的能力。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第5篇

构建立体化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体系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了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在文化资源数字化方面,提出要完成中华字库工程,加快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建设;在文化生产数字化方面,提出要完成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建立数字内容生产、转换、加工平台,形成覆盖网络、手机以及适用于各种终端的数字出版内容供给体系,开展电子书包实验;在文化传播数字化方面,提出要加快推进出版发行数字化改造,建设规模化数字出版物投送平台。

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的新闻出版科技创新工程中,明确列出了六项重大工程,除了上述四大工程之外,还有电子书包研发工程和国家数字出版服务管理平台项目,在31个重大项目中,还有国家学术论文数字化平台等多个重大数字出版工程。发改委刚刚的《“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规划了文化信息资源库工程。科技部会同、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

国家立项的数字出版重大工程,从文化资源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传播数字化三个维度,分别解决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技术装备、版权保护、信息传输、应用展示、资源整合、公共服务等关键问题,事实上构成了立体化的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体系,其目标就是为了全面推动新闻出版行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与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2012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会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两个轮子,两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尤其是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我们最近开展了一次新闻出版行业最大规模的科技、信息化、标准化调查,结果表明:新闻出版单位科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与其他行业相比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亟待加强,标准化建设任重道远。数字出版是数字技术催生的出版新业态,没有数字技术,就没有数字出版。在此我强烈呼吁新闻出版单位一定要重视科技,喜欢科技,应用科技。

新闻出版转型升级是个系统工程

传统出版单位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是个系统工程。做数字出版难,出版数字化全面推进更难,恐怕需要十年、二十年的工夫。这就要求传统新闻出版单位必须持续不懈地坚决推进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资源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传播数字化三个维度,还是在企业内部生产流程、产品研发、市场销售、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没有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新闻出版转型升级绝不可能。

知识服务和平台建设是数字出版的关键

在数字出版时代,传统新闻出版单位转型升级的目标是信息服务提供商,这一点大家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是与谷歌、百度等互联网公司,亚马逊、当当等电子商务企业,新浪、搜狐等新媒体企业,方正、同方等技术公司,中国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商相比,脱胎于传统新闻出版单位的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核心竞争力是完全不同的。

传统新闻出版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就是知识的加工整理、深度挖掘,构建以领域本题为基础的知识库,并向全世界用户提供知识服务。国际上爱思唯尔和施普林格的成功转型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要提供知识服务,必须建立数字出版平台。数字出版,平台为王。建设数字出版平台是从内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需要。没有平台,提供信息服务无从谈起。建设数字出版平台也是数字环境下企业生存的需要,平台是互联网条件下新闻出版单位的一种生存方式。传统新闻出版单位一定要重视知识服务和平台建设。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第6篇

构建立体化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体系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了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在文化资源数字化方面,提出要完成中华字库工程,加快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建设;在文化生产数字化方面,提出要完成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建立数字内容生产、转换、加工平台,形成覆盖网络、手机以及适用于各种终端的数字出版内容供给体系,开展电子书包实验;在文化传播数字化方面,提出要加快推进出版发行数字化改造,建设规模化数字出版物投送平台。

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的新闻出版科技创新工程中,明确列出了六项重大工程,除了上述四大工程之外,还有电子书包研发工程和国家数字出版服务管理平台项目,在31个重大项目中,还有国家学术论文数字化平台等多个重大数字出版工程。发改委刚刚的《“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规划了文化信息资源库工程。科技部会同、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

国家立项的数字出版重大工程,从文化资源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传播数字化三个维度,分别解决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技术装备、版权保护、信息传输、应用展示、资源整合、公共服务等关键问题,事实上构成了立体化的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体系,其目标就是为了全面推动新闻出版行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与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2012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会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两个轮子,两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尤其是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我们最近开展了一次新闻出版行业最大规模的科技、信息化、标准化调查,结果表明:新闻出版单位科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与其他行业相比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亟待加强,标准化建设任重道远。数字出版是数字技术催生的出版新业态,没有数字技术,就没有数字出版。在此我强烈呼吁新闻出版单位一定要重视科技,喜欢科技,应用科技。

新闻出版转型升级是个系统工程

传统出版单位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是个系统工程。做数字出版难,出版数字化全面推进更难,恐怕需要十年、二十年的工夫。这就要求传统新闻出版单位必须持续不懈地坚决推进信息化建设,无论是在资源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传播数字化三个维度,还是在企业内部生产流程、产品研发、市场销售、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没有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新闻出版转型升级绝不可能。

知识服务和平台建设是数字出版的关键

在数字出版时代,传统新闻出版单位转型升级的目标是信息服务提供商,这一点大家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是与谷歌、百度等互联网公司,亚马逊、当当等电子商务企业,新浪、搜狐等新媒体企业,方正、同方等技术公司,中国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商相比,脱胎于传统新闻出版单位的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核心竞争力是完全不同的。

传统新闻出版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就是知识的加工整理、深度挖掘,构建以领域本题为基础的知识库,并向全世界用户提供知识服务。国际上爱思唯尔和施普林格的成功转型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要提供知识服务,必须建立数字出版平台。数字出版,平台为王。建设数字出版平台是从内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需要。没有平台,提供信息服务无从谈起。建设数字出版平台也是数字环境下企业生存的需要,平台是互联网条件下新闻出版单位的一种生存方式。传统新闻出版单位一定要重视知识服务和平台建设。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第7篇

1数字期刊平台的建设及云数字出版

软件的开发实现交互式网络出版方式转型,最关键的是具备强大的数字内容资源平台和云出版服务体系。在图书方面,国内外已有多家数据公司构建电子书平台,国外如亚马逊Kindle电子内容平台,国内如汉王书城、盛大云中商城等。学术期刊的内容是比较独立的,拥有特定的读者对象,很适合自辟一个数字期刊平台,提供版权管理、云存储和数据分析等服务。这样一个完整的、大规模的数字期刊网络平台,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管理、大型数据公司如中国知网开发是比较合适的。继而是云数字出版软件的开发,保证出版单位均可自主上传数字期刊,上传的期刊后期可进行在线出版评论和注释。在欧洲《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学》交互式开放存取办刊模式中,审稿意见是在线公布的,其他感兴趣者也可在线评论文章,作者也可在线回复审稿人或其他人的问题并进行讨论;所有在线评论均可存档,且这些评论(建议、讨论等)跟文章正文一样作为正式刊发的内容,可被引用。从技术角度看,数字期刊平台的建设及云数字出版软件的开发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是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和人力。2014年4月2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及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向出版界明确提出: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标准化工作,提升数字化转型升级技术装备水平,加强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新模式。近年来,我们国家也确实一直致力于推动学术论文数字化平台、版权在线交易平台和出版资源库的建立,同时鼓励各平台间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实现出版内容以及行业数据的跨平台互通共享。国家财政部也通过成立一些基金项目如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出版基金等给予重点支持。政策和研发资金的支持,使科技学术期刊的交互式网络出版充满了希望。

2解决开放获取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科技学术期刊的办刊理念是促进学术的百家争鸣,快速传播新的科研成果,传递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而免费开放获取方式最符合这一理念,方便读者阅读引用。国外的开放获取期刊正在不断产生和发展,而我国目前也有600多种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开放出版。交互式网络出版的目的实质上就是促进学术交流,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和信息,故其同样提倡免费开放获取方式,但开放获取涉及到了多方面的经济利益,无论是期刊单位还是出版平台均不能通过发行获利。与传统的期刊出版模式相比,网络出版无需印刷装订等环节,出版费用大大降低,但在数字期刊平台出版、管理同样要付费,那这笔费用谁来付?开放获取等同于取消了版权转让费,期刊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影响,而任何一种期刊运作都是有成本的,开放获取期刊也不例外。目前大部分学术期刊的经济问题不容乐观,尤其是自负盈亏的中小型期刊以及由主办方和期刊社共同承担运作经费的期刊。由主办方全额提供各项运作经费的期刊,虽然表面上看似不用担心经费问题,但大多主办方也是以盈利为导向,对于亏损的期刊包袱不知道还肯背多久。因此,经济效益必然成为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最大阻力因素。目前,作者支付模式是国外开放获取期刊最主要的一种成本弥补手段,也就是向作者收取一定的论文处理费如版面费,读者可以免费使用。然而,国内作者本来就要承担一笔价格不菲的版面费,再额外收取出版费用,负担未免过重。虽然只是学术论文的作者,但是他们作了研究、写了论文,付出的汗水不比文学作者少,可是当他们无私地将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时不仅没有稿费,还要自己承担高额的出版费用,这未免太不公平了。未来的交互式学术电子期刊最好免收作者的版面费及出版费,极大程度上减轻科研人员在投稿方面的经济障碍,大力支持科研活动。我国学术期刊多数是由学(协)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办,与国外主要由出版商经营学术期刊的模式不同。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开放获取期刊做法的同时,需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期刊运转经费保障模式,解决期刊实行开放获取的后顾之忧。也许不久的将来,待我国的国力进一步强盛以后,学术期刊也能像义务教育一样,得到国家的全额资助,我们的编辑也能像老师一样,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无需为办刊经费发愁。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企业 数字化转型 研究

一、企业数字化转型阶段

企业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ation),数字化转型不只是企业内部数字化自动化的应用,其正真内涵载于用互联网的思维打通企业内部的运营流程,将企业的前台与后台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从客户为中心出发,把企业的运作、决策及服务紧密围绕客户体验而进行。

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能够明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段分类,对科学、系统研究企业数字化起到重要的作用。21世纪以来,国际上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段分类,简略的概括为萌芽、扩张、业务变革和战略变革阶段,这些阶段分类大多以发达国家的视角来进行划分,对我们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国家在不同经济水平,数字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将不一致。综合国内学者对于企业数字化阶段的研究,大体将分为数字化初始期、基础设施变革期、业务数字化转型期以及战略变革期四个阶段。

二、企业数字化阶段分类研究

企业数字化转型阶段划分指标。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企业数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数字化战略的重视和实施程度、人力资源信息化能力水平、IT的应用状况、数字化效益指标等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计算应包含硬件、软件、通讯设备、视频会议室、信息化的培训课程、信息管理部的建设、专业IT人才团队、以及技术的维护。应按照如下公式计算(最近5年,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费用占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乘以100%

(二)企业数字化战略的重视和实施程度

企业数字化在企业的地位反映了该企业是否重视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云计算使得21世纪传统行业竞争无比激烈,将数字化转型提升到战略高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其主要评价依据包括:企业信息化领导的地位、信息部门的地位、信息化工作的整体规划水平、信息话的重视程度等。

(三)人力资源信息化能力水平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企业的任何其他资源都是在人力资源的参与下才变得灵活起来。对于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能力的评价包括:雇员的IT技能和数字化的理念、是否有专门的数据库管理员、是否建立了IT部门并配置专业的IT人员、信息部门是否定期进行培训以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的信息能力和数字化观念等等。

(四)IT的应用状况

无论数字化设施建设多么完善,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为战略高度,IT的应用水平都直接关系到企业数字化战略的成败。IT的利用状况囊括: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程度水平、数字化对决策的支持程度、电子商务的应用、互联网的应用水平、企业系统之间讯息共享的程度、能否实现面向外部的电子公文交互等等。

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占传统业务的比例。包含电子商务的销售额与总销售金额的比例和线上购买金额占总采购额的比例。

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段特征

(一)处于数字化转型初始期的企业

初始期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初阶段,此阶段还未建立数字化相关的信息管理制度;其制造生产过程中的信息技术都不完善,计算机的普及率包括信息技术的普及率都比较低,使用常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企业的信息基础建设和信息系统应用都处于较低水平,企业停留在硬件系统的建设层次。

(二)基础设施的变革期

信息部门开始建立;随之企业开始逐渐建立信息化的管理规范,企业在组织结构和营运模式上更加注重数字化变革,信息技术开始融入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与职能部门,并且信息化变革更向着企业的统一化模式发展,企业已构建出具规模的内部网络,此时的信息技术处于推广和快速发展阶段,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较初始阶段有明显完善。

(三)业务数字化转型期

处于业务数字化转型期的企业不仅建立了完善的数字化信息系统,配备了专门的数字化部门及专业IT人员,整个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全面提高,在企业内部实现了数据高度共享,组织通过数字化的变革和业务流程再造将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完美结合。这个时期的企业生产效率明显提升,信息系统在随着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变革进行调试和改变,由于信息管理系统改进和变动的影响,此阶段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进度也会轻微波动。企业业务数字化转型的施行触及企业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等过程。在业务数字化变革中,以变革标的为导向保证变革有一个具有方向性的、能够监测的、有向导的管理环境,为整个变革进程制定计划,构成有实效的项目小组和有效管理项目进程。选用新的领导方式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变革进程的管理的核心价值进行宣传增强管理层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四)战略变革期

企业领导层面,处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变革期的CIO,自身不仅具备了全局性的眼光,同时能够以过程为导向,根据公司的组织设计进行调整.不仅具备信息分析知识,而且能够帮助公司筛选和利用关键信息.并且还具备了能用投资回报率来决定IT方面的支出,高层领导角色在现阶段由CIO来担当,并制定战略层次的方案。在制度层次,企业已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企业的价值链用互联网思维联系和组织起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入正真成熟阶段,并在企业的战略层进一步强调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并且持续对转型进行战略投资。

四、数字化转型阶段注意事项

(一)创新业务模式

数字化时代,企业最重要的是设计并构建新的业务模式。惟以最适合的规范方法不断地重新把全部业务要素纠合在一起才能满足客户期望,领先于竞争对手。

(二)推动构建客户和社区的互动

对客户和社区的自由交换的新模式的构建是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关键能力。传统企业与客户交互大多发生在销售、营销和售后的过程中。而数字化时代,企业必须从产品设计到供应链再到企业的财务方面等等,都与客户进行交互。构建与客户交流的社区,这一点小米科技公司做的很到位,小米社区和论坛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恰当的充当了与客户交互桥梁的角色。使得企业的设计人员、工程师与客户进行交互,让顾客得到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三)优化和构建数字化供应链

传统企业以满足供应商来涉及供应链,而数字化企业必须针对顾客优化供应链。对数字化供应链进行优化,把这个供应链网络中的物流信息进行组织,提取更有价值的信息。依据数字化网络系统对信息按要求进行管理和输出。来达到协调远程客户与企业的关系,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四)识别转型时机

通过对企业所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信息的整体掌握来识别转型时期。需要判断自身的产品或服务的数字化程度,同时把握自身的竞争对手怎样应对新的客户期望。根据时代和客户的变化要重新定义价值主张,来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来实现数字化的价值。

(五)执行数字化转型战略并且持续改进

通过重新定义业务和运营模式,构建新的数字化虚拟社区,来实现客户的交互和数字化供应链的完善。这些不仅需要严格执行而且更需要持续改进,随着市场的变化,顾客的要求和偏好在随时变化,只有通过分析客户交互,来寻求新的源动力。

五、总结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大致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从数字化产品与基础设施开始扩展,进入21世纪初后,开始发展到数字分发与Web战略阶段,其中Web战略与电子商务以及如何通过Web战略提高效率等。直到2010年代,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行到业务模式层面,标志为移动革命、社交媒体、超级数字化。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强大动力,在新世纪背景下,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的阐述,从企业数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数字化战略的重视和实施程度、人力资源信息化能力水平、IT的应用状况、数字化效益指标等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同时也提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可以为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一定的借鉴,结合企业本身,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转型道路.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于那些能够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并率先进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企业,能够在变革大潮中占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 赵冰.浅谈制定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2009(19):314.

[2] 欧阳峰.我国企业信息化演进的内外影响因素[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1):173-174.

[3] 龚芳,金岳晴.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6(33):9185-9187.

[4] Saul J.Berman,数字化转型-为数字化和物理化的融合制定新型业务模式[J].IdeaWatch.

[5] 杜立辉.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8).

[6] Jian Fu Zhang.Evalu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J].Expert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1.38:8938-8948.

[7] 朱农飞,罗元.数字化转型[J].首席财务官,2014.01:74-75.

[8] 刘英姿,吴昊,林伟.企业信息化阶段发展的模式及.阶段特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4(2):101-103.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第9篇

数字出版不仅是出版产品的数字化,更是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尤其是编辑加工环节的数字化。数字出版的骤然而至,似乎让整日埋身在书海中的编辑们一时无所适从。在数字出版时代,仅仅有丰富扎实的业务功底是不够的,编校方式亟须转变。

目前,绝大多数出版社在组稿和收稿阶段都会形成稿件的电子版,而编辑加工环节却依然在纸稿上进行。实际上,Word、PDF和黑马校对等软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编校功能,只要充分利用它们,完全可以实现编辑工作的数字化。在全媒体时代,随着数字出版的进一步发展,编辑不仅要对文字稿进行审读修改,还要对脚本、源文件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不仅包括文字、图片,还包括声音、图像、视频或动画等。软件测试与试运行、多媒体信息的同步监听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计算机与软件技术的发展已经为编辑加工的无纸化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出版行业相关的排版、文档处理和企业ERP管理软件的不断推陈出新为编辑工作的数字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借助这些软件,编辑人员的常规工作基本上都可得以实现。

对于出版企业来讲,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实现编辑加工流程的数字化改造,以数字化的模式生产数字化产品,并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尽量压缩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业内对编辑职能的转变也一直在关注与讨论之中,但此类文章更多的是在数字出版模式下对编辑业务理论层面的探讨,涉及具体操作层面的并不多。仅就编辑加工的具体工作而言,尚没有形成系统的数字化编辑加工模式。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郭亚军先生的《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立足于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系统阐述了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的理论与应用。构建了以用户信息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信息资源深层开发为基础的面向用户的数字出版模式。该书详细阐述了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中的两个基本模块:用户个性化定制型数字出版生产模式、个性化交互型数字出版用户关系管理模式,并对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的保障体系进行了分析,是本解题的好书。

周蔚华先生的《数字传播与出版转型》从科技进步与出版变革的互动人手,系统地研究了数字传播与出版转型之间的关系,着重讨论了数字传播给图书、期刊、报纸等不同出版媒体,以及媒介产品的策划、编辑、印制、营销等不同阶段所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应对数字传播变革以及出版转型的对策。该书更像是一个课题,由多个人共同完成,是纯学术性质的,其价值只是对数字出版产业的相关概念梳理得很清楚,条条框框很清晰,不足之处在于实践指导意义弱,适合对数字出版感兴趣而迷茫的人看。

带着这样的编辑工作模式变革诉求,我们翻看一下2013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字化编辑——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新模式》一书,看该书是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思路。

《数字化编辑——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新模式》系统提出了数字化编辑的概念,从数字化编辑的重要意义、工作前的技术准备、排版初步、编辑的数字化、其他工作的数字化应用五个方面全面举例介绍了数字化编辑的思路、方法及实用技巧,内容直指数字出版环境下的出版行业,简洁、实用。该书以数字出版为时代背景,以编辑的具体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为主要内容,较为系统地展示了在计算机环境下编辑工作模式的转变。提供一整套完整实现数字化编辑的步骤与方法。并对各个环节提出工作标准。该书是多位资深编辑在总结自身数字化编辑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走访调研了多家大学出版社,结合几百本图书的具体实践,潜心研究总结出的成果。

他们认为,所谓数字化编辑模式是指图书(出版物)编辑加工过程和方法的数字化,至少应包括稿件传递网络化、编辑加工过程数字化、编辑与作者沟通网络化、编辑工作管理数字化。

数字化编辑模式实现的难点不是技术,而是工作环节的设立及其标准的制定,是管理模式的改变。这里面有数字技术的有机嵌入,也有编辑工作流程的再造。这一点,该书有很好的阐释。

图书的编辑加工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某个环节、某个人使用信息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而整个行业缺乏整体解决方案和成功案例。因此实践中发现,除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在整体采用无纸化编辑技术外,少有其他人涉足于此。针对这样的事实,该书以翔实的数据给出了系统解决方法:以理论研究为先导,提出系统解决方案,并结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近两年几百本图书的具体实践,开展传统纸质书稿编辑工作模式和数字化编辑工作模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到一年,出版社全员(含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的老编辑)成功实现数字化编辑工作模式的转变,编辑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图示教学法 Java 类型转换

图示教学法是以图形、图象或表格为主要形式,揭示事物现象或本质特征,激发学生思维,使其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加快教学进程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用形象化的图形,图象或表格的形式讲授基本概念,揭示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其实质是使知识形象化,抽象理论具体化,零碎知识系列化。

Java类型转换涉及的类型较多,转换方法灵活多变。一般的讲解授课,学生总是感觉东西多而且乱。而图示教学法直观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我们知道:Java的数据类型分为三大类,即布尔型、字符型和数值型,而其中数值型又分为整型和浮点型;相对于数据类型,Java的变量类型为布尔型boolean;字符型char;整型byte、short、int、long;浮点型float、double。其中四种整型变量和两种浮点型变量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精度和范围。此外,我们还经常用到两类变量,即String和StringBuffer。对于这些变量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在我们编程中经常要用到。本文将通过图示法对Java类型的转换中做了一些总结和探讨。

下面图1、图2和图3是转换图,我们分别称之为“三角转换图”、“星形转换图”和“矩形转换图”。“三角转换图”主要显示了StringBuffer、String、Integer和int之间的类似三角形的转换关系。“星形转换图”显示了日期Date类型和String类型、int类型和long类型之间的转换关系。而“矩形转换图”则显示了byte、short、char、int、long、float、double之间的转换关系。

在图1中,总共涉及到8种转换,每种转换分别举例介绍如下:

(1)由Integer类型转换到int类型,可以使用Integer类型的方法intValue()。假设x是Integer类型的变量,则x.intValue()转换为int型。

(2)由int转换为Integer型,直接利用Integer的构造函数,new Integer(x),这里假设x为整型变量。如Integer i=new Integer(3)。

(3)由int型转为String,只需要int与空串相加,如String a=“”+9;或者通过String类的方法valueOf(),比如String.valueOf(12.345),将放回字符串“12.345”。

(4)数字字符串转换为int型,只需要调用Integer类的parseInt()方法。如int i=Integer.parseInt(“123”)。

(5)Integer转换为String,直接利用其toString()方法。

(6)String转换为Integer类,需要调用Integer类的valueOf()方法。如Integer x=Integer.valueOf(“123”)。

(7)直接调用StringBuffer类的构造函数直接可以将String变为StringBuffer类,如StringBuffer sb=new StringBuffer(“123”)。

(8)将StringBuffer类变为String类,需要调用StringBuffer类的toString()方法,如str是StringBuffer类型的变量,str.toString()将把str转换为String类型;也可以利用类StringBuffer的substring方法,该方法是提取字串的函数,当然也可以拿来生成StringBuffer类型变量对应的String变量。如将StringBuffer类型的变量sb转换为对应的String类型数据,可以这样转换:String s=StringBuffer.subString(0,sb.length())。

这里有几点要注意:

1. 上面设计到的String必须是数字组成的字符串,否则会发生数据转换异常。

2. 除了上面介绍的基本的转换方法之外,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变化出多种转换。比如把String转换成Integer类型,可以直接按照(6)的方法来转换,也可以经由int类型为中间桥梁做转换,通过(4)、(2)来达到转换的目的。Integer x=new Integer(Integer.parseInt(“123”))。再比如从int转换为String类型,除了上面直接的转换方法之外,还可以先把int转为Integer,然后调用Integer类的toString()方法。如String a=new Integer(8).toString()。

3. 通过前面“三角形转换”的介绍,我们再进一步讨论下包装类和对应的简单类型之间的转换:在讨论之前,简单了解一下Java的包装类。所谓包装类,就是可以直接将简单类型的变量表示为一个类,在执行变量类型的相互转换时,我们会大量使用这些包装类。Java共有六个包装类,分别是Boolean、Character、Integer、Long、Float和Double,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们分别对应于boolean、char、int、long、float和double在进行简单数据类型之间的转换(自动转换或强制转换)时,总是可以利用包装类进行中间过渡。一般情况下,首先声明一个变量,然后生成一个对应的包装类,就可以利用包装类的各种方法进行类型转换了。例如:例1,当希望把float型转换为double型时:float f1=100.00f;Float F1=new float(f1);Double d1=F1.doubleValue();//F1.doubleValue()为Float类的返回double值型的方法。

当希望把double型转换为int型时:double d1=100.00;Double D1=new Double(d1);int i1=D1.intValue();

当希望把int型转换为double型时,自动转换:int i1=200;double d1=i1;

简单类型的变量转换为相应的包装类,可以利用包装类的构造函数。即:Boolean(boolean value)、Character(char value)、Integer(int value)、Long(long value)、Float(float value)、Double(double value) 。

而在各个包装类中,总有形为××Value()的方法,来得到其对应的简单类型数据。利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实现不同数值型变量间的转换,例如,对于一个双精度实型类,intValue()可以得到其对应的整型变量,而doubleValue()可以得到其对应的双精度实型变量。

4. StringBuffer、String和char也可以构成另外一个三角形转换。char类型经过String.valueOf(char c)方法可以转换为String类型,而通过String类型中的charArray()方法可以将字符串转换为字符数组。我们还可以通过StringBuffer的charAt方法,获取StringBuffer某个字符,或者通过StringBuffer的append(char ch)方法使char类型转换为StringBuffer类型。

Date类与其它数据类型的相互转换,见图2。

整型和Date类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只是你可以使用int型为分别表示年、月、日、时、分、秒,这样就在两者之间建立了一个对应关系,在作这种转换时,你可以使用Date类构造函数的三种形式:Date(int year,int month,int date):以int型表示年、月、日;Date(int year,int month,int date,int hrs,int min):以int型表示年、月、日、时、分;Date(int year,int month,int date,int hrs,int min,int sec):以int型表示年、月、日、时、分、秒。在长整型和Date类之间有一个很有趣的对应关系,就是将一个时间表示为距离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970年1月1日0时0分0秒的毫秒数。对于这种对应关系,Date类也有其相应的构造函数:Date(long date)

获取Date类中的年、月、日、时、分、秒以及星期你可以使用Date类的getYear()、getMonth()、getDate()、getHours()、getMinutes()、getSeconds()、getDay()方法,你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将Date类转换成int。而Date类的getTime()方法可以得到我们前面所说的一个时间对应的长整型数,与包装类一样,Date类也有一个toString()方法可以将其转换为String类。

在图2中,主要涉及强制类型转换之间的情况,共7种数据类型之间的转换。每种类型下面的数字,表示该类型占用的字节数。比如float类型下面有个数字4,表示float占用4个字节。那么,类型按照实体箭头所示的方向,是由低级数据类型往高级数据类型作转换,或者绝大部分是由占用字节位数少的数据类型向占用位数多的类型转换,这种类型转换称为自动类型转换。而虚线箭头表示的是由占用字节位数较高的类型向占用字节位数较少的类型转换,这时进行的是强制类型转换。

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其中内在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第11篇

摘要: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抓住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的历史机遇,深度审视并有效地解决图书馆转型中存在的问题,理清思路,创新服务模式,找准切入点,明确转型定位,实现资源建设、空间设计的多元化,创设转型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数字化、智慧型、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5-0027-02

2014年4月25日,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举行,论坛以“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推动、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1]。目前,随着高校转型的热潮,高校图书馆要抓住机遇,审时度势,改变思维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上大胆摸索并探讨转型发展的走向,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优势主动搭建高校和地方的信息枢纽平台,积极推动高校与地方的联盟,参与校地互动、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一方面达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达到壮大图书馆规模、提高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实现地方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2]。

1遇瓶颈,剖析亟待解决问题

1.1宏观认识存在欠缺

从表面上看,高校图书馆转型只是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方面的问题。其实不然,图书馆转型与高校顶层设计、图书馆领导的理念以及图书馆整体改革都有直接的联系,其不仅涉及战术层面,更关系到战略层面。因此,高校图书馆转型必须要着眼宏观,熟悉当前国际上图书馆领域变化的进程和特点。图书馆领导要有超前的思维和先行的理念,从而影响学校关于图书馆转型的顶层设计改革方案,加大图书馆转型的力度,提升图书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2内涵建设不到位

为了适应高校转型,图书馆在内涵建设方面要有重大突破,要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馆目标,构建服务教学科研、贴近学生实践教育的服务体系,以内涵提升为抓手,加强资源建设,优化内外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使图书馆实现从知识中心向学习中心、文化中心的转变。

1.3转型依然存在许多发展的障碍

图书馆如何转变长期形成的传统的大空间大流通格局;如何构建严肃的科研服务与阅读多形态、休闲文化方式等多样化服务体系;在资源建设方面如何协调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大体系建设和新增专业、应用专业集群建设之间的矛盾;如何实现传统纸质图书建设与数字联盟和移动网络飞速发展下的数字资源之间的并重发展,这些都是在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转型亟待解决的问题[3]。

2高校图书馆转型的切入点

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首先要理清思路,结合实际,抓住机遇,敢于挑战,创新服务模式,找准切入点,明确转型定位,创新图书馆业务流程,变革服务方式,建造新的服务环境和社会交流空间。图书馆要积极融入地方发展,积极与地方政府、各行业和社会团体、企业进行深入沟通,共同搭建高校院系与地方联合的平台,形成产学研共建、共享的柔性机制。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络和资源优势,建立教育培训基地,实现与用户需求的无缝对接。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在缩小社会上新出现的“技能鸿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完善图书馆转型发展服务机制,立足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承担社会赋予高校图书馆的责任和使命,走出一条符合图书馆实际的特色之路。

3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实现路径

3.1资源建设的多元化

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关键是要重新调整资源结构和布局,并重发展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资源建设多元化,其理念主要体现在:①馆藏结构多元化。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要以学校专业建设为龙头,满足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并向重点学科、新增专业、特色专业倾斜,以“应用型”为支撑,以重点学科为主,集文、理、工、贸、经、体、艺等多种学科为一体。②数字资源多元化。在数字资源建设上,高校图书馆应将科研型和应用型数字资源结合起来,注重资源种类的多元化建设,既引进科研类数据库,提高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又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把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各类资格考试的应试能力列入资源建设的重点工作,大力购买、自建适应教学和学生自学的数据库以及适应用户需求的应用数据库。③人才培养多元化。根据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聘请知名的社会学者和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人士做报告,介绍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以增强和提高学生的开拓精神和竞争意识。④资源建设渠道多元化。图书馆应注重高校专业建设的需求和读者阅读取向的发展,引进应用型的书籍,扩展资源的获取渠道,从而使资源建设能支撑专业发展、贴近读者需求、适应阅读趋势。

3.2空间设计多元化

对于现代图书馆空间的认识,必须注重两个层面。①虚拟空间的建设。移动终端的普及为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核心,首先就要让读者能够便捷地获取各种资源。其通过将图书馆中文电子图书数据库、中英文期刊数据库、报纸、论文、标准、专利等各种文献系统地整合于同一平台,实现了纸质文献资源与电子文献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图书馆还可以利用馆际互借、原文传递等方式帮助读者获取文献、整合数字资源,形成科研参考、视频教学、网络自修、电子阅读相结合的完整体系,从而成为服务于高校和地方的数字资源学习中心。②物理空间的设计。图书馆作为现代化的学习中心,应该具备丰富的功能、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完善的设施。图书馆在设计和布局上要充分体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其要在原有的传统阅读大格局的基础上,完善文化氛围建设,优化微环境,建设多元学习空间,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述求[4]。

3.3建立数字化、智慧型、多元化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的转型重点和中心任务是要建立数字化、智慧型、多元化服务体系,加强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供资源共享平台,积极拓展信息服务的新方法、新途径,构建互联网、高校与地方的网络服务平台,以功能现代化为标准,建立数字图书馆系统、自动化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电子监控系统、多媒体导读系统、通信系统、咨询系统以及文献查阅系统等,从而使整个图书馆的流通借阅系统和信息输送服务系统更具现代化和自动化效果。图书馆要依据用户的需求创建智能化信息服务模式、个性化推荐服务模式、知识管理服务模式,加强信息沟通和统筹,建立综合信息服务门户网站,提供一站式服务。

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数字化与信息技术,以电子资源为切入点,以网络联盟为途径,整合基础设施资源、人才资源、网络资源、读者资源,扩大流通领域和流通渠道,变拥有为付出,变静态为动态,变分散为整体,变自足为共享。图书馆要积极搭建政府信息网络中心与高校网络中心联合的平台,借助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构建集高校、社会和科技情报所三位于一体的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形成统一的大型数字图书馆资源库。图书馆还要充分利用共享资源,通过馆际互借、原文传递、开展咨询解答等,形成集定题服务、课题跟踪、个性化服务、重点读者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型咨询服务体系。

3.4创设转型发展的良好氛围

应用技术大学环境下的图书馆转型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高校领导在顶层设计方面的支持以及宏观的管理和引导。创设良好的转型发展氛围,需要图书馆以追求环境优美、技术先进、服务一流、流通多元化、读者满意等为目标,以资源数字化、流通网络化、信息个性化为突破口,在开发、整合、流通、传播、应用等工作中实现创新。对于图书馆转型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矛盾、分析矛盾、逐一化解矛盾,从而切实解决图书馆转型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此外,还要加强对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宣传,创设有利于馆企合作的制度环境,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技术、数字资源以及数据库,建立应用科研机构,逐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5]。同时,高校图书馆还要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联盟平台,发挥图书馆在资源、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支持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积极参与和开展应用技术大学的科学研究项目,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承担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服务职能。

4结语

地方高校图书馆转型是紧密配合地方高校实施应用技术大学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大势所趋。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图书馆早改革,早受益;晚改革,晚受益;不改革,不受益。地方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挑战巨大,涉及制度建设、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必须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因此,其应彻底抛弃等、靠、要思想,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图书馆”这一目标,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加快高校图书馆转型的进程,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ZK(#]张祺午.驻马店论坛:多视角关注本科转型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4(12):44-48.

[2]孟庆国,曹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选择与内涵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68-71.

[3]何青芳,姚俊兰.“第二届(2014)新技术时代大学图书馆领导与管理创新国际会议”综述[J].图书馆杂志,2014(8):110-112.

[4]王丽萍.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转型与创新――基于在美国的访学感受与体验[J].图书与情报,2014(3):92-96.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图示教学法 Java 类型转换

图示教学法是以图形、图象或表格为主要形式,揭示事物现象或本质特征,激发学生思维,使其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加快教学进程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用形象化的图形,图象或表格的形式讲授基本概念,揭示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其实质是使知识形象化,抽象理论具体化,零碎知识系列化。

Java类型转换涉及的类型较多,转换方法灵活多变。一般的讲解授课,学生总是感觉东西多而且乱。而图示教学法直观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我们知道:Java的数据类型分为三大类,即布尔型、字符型和数值型,而其中数值型又分为整型和浮点型;相对于数据类型,Java的变量类型为布尔型boolean;字符型char;整型byte、short、int、long;浮点型float、double。其中四种整型变量和两种浮点型变量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精度和范围。此外,我们还经常用到两类变量,即String和StringBuffer。对于这些变量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在我们编程中经常要用到。本文将通过图示法对Java类型的转换中做了一些总结和探讨。

下面图1、图2和图3是转换图,我们分别称之为“三角转换图”、“星形转换图”和“矩形转换图”。“三角转换图”主要显示了StringBuffer、String、Integer和int之间的类似三角形的转换关系。“星形转换图”显示了日期Date类型和String类型、int类型和long类型之间的转换关系。而“矩形转换图”则显示了byte、short、char、int、long、float、double之间的转换关系。

在图1中,总共涉及到8种转换,每种转换分别举例介绍如下:

(1)由Integer类型转换到int类型,可以使用Integer类型的方法intValue()。假设x是Integer类型的变量,则x.intValue()转换为int型。

(2)由int转换为Integer型,直接利用Integer的构造函数,new Integer(x),这里假设x为整型变量。如Integer i=new Integer(3)。

(3)由int型转为String,只需要int与空串相加,如String a=“”+9;或者通过String类的方法valueOf(),比如String.valueOf(12.345),将放回字符串“12.345”。

(4)数字字符串转换为int型,只需要调用Integer类的parseInt()方法。如int i=Integer.parseInt(“123”)。

(5)Integer转换为String,直接利用其toString()方法。

(6)String转换为Integer类,需要调用Integer类的valueOf()方法。如Integer x=Integer.valueOf(“123”)。

(7)直接调用StringBuffer类的构造函数直接可以将String变为StringBuffer类,如StringBuffer sb=new StringBuffer(“123”)。

(8)将StringBuffer类变为String类,需要调用StringBuffer类的toString()方法,如str是StringBuffer类型的变量,str.toString()将把str转换为String类型;也可以利用类StringBuffer的substring方法,该方法是提取字串的函数,当然也可以拿来生成StringBuffer类型变量对应的String变量。如将StringBuffer类型的变量sb转换为对应的String类型数据,可以这样转换:String s=StringBuffer.subString(0,sb.length())。

这里有几点要注意:

1. 上面设计到的String必须是数字组成的字符串,否则会发生数据转换异常。

2. 除了上面介绍的基本的转换方法之外,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变化出多种转换。比如把String转换成Integer类型,可以直接按照(6)的方法来转换,也可以经由int类型为中间桥梁做转换,通过(4)、(2)来达到转换的目的。Integer x=new Integer(Integer.parseInt(“123”))。再比如从int转换为String类型,除了上面直接的转换方法之外,还可以先把int转为Integer,然后调用Integer类的toString()方法。如String a=new Integer(8).toString()。

3. 通过前面“三角形转换”的介绍,我们再进一步讨论下包装类和对应的简单类型之间的转换:在讨论之前,简单了解一下Java的包装类。所谓包装类,就是可以直接将简单类型的变量表示为一个类,在执行变量类型的相互转换时,我们会大量使用这些包装类。Java共有六个包装类,分别是Boolean、Character、Integer、Long、Float和Double,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们分别对应于boolean、char、int、long、float和double在进行简单数据类型之间的转换(自动转换或强制转换)时,总是可以利用包装类进行中间过渡。一般情况下,首先声明一个变量,然后生成一个对应的包装类,就可以利用包装类的各种方法进行类型转换了。例如:例1,当希望把float型转换为double型时:float f1=100.00f;Float F1=new float(f1);Double d1=F1.doubleValue();//F1.doubleValue()为Float类的返回double值型的方法。

当希望把double型转换为int型时:double d1=100.00;Double D1=new Double(d1);int i1=D1.intValue();

当希望把int型转换为double型时,自动转换:int i1=200;double d1=i1;

简单类型的变量转换为相应的包装类,可以利用包装类的构造函数。即:Boolean(boolean value)、Character(char value)、Integer(int value)、Long(long value)、Float(float value)、Double(double value) 。

而在各个包装类中,总有形为××Value()的方法,来得到其对应的简单类型数据。利用这种方法,也可以实现不同数值型变量间的转换,例如,对于一个双精度实型类,intValue()可以得到其对应的整型变量,而doubleValue()可以得到其对应的双精度实型变量。

4. StringBuffer、String和char也可以构成另外一个三角形转换。char类型经过String.valueOf(char c)方法可以转换为String类型,而通过String类型中的charArray()方法可以将字符串转换为字符数组。我们还可以通过StringBuffer的charAt方法,获取StringBuffer某个字符,或者通过StringBuffer的append(char ch)方法使char类型转换为StringBuffer类型。

Date类与其它数据类型的相互转换,见图2。

整型和Date类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只是你可以使用int型为分别表示年、月、日、时、分、秒,这样就在两者之间建立了一个对应关系,在作这种转换时,你可以使用Date类构造函数的三种形式:Date(int year,int month,int date):以int型表示年、月、日;Date(int year,int month,int date,int hrs,int min):以int型表示年、月、日、时、分;Date(int year,int month,int date,int hrs,int min,int sec):以int型表示年、月、日、时、分、秒。在长整型和Date类之间有一个很有趣的对应关系,就是将一个时间表示为距离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970年1月1日0时0分0秒的毫秒数。对于这种对应关系,Date类也有其相应的构造函数:Date(long date)

获取Date类中的年、月、日、时、分、秒以及星期你可以使用Date类的getYear()、getMonth()、getDate()、getHours()、getMinutes()、getSeconds()、getDay()方法,你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将Date类转换成int。而Date类的getTime()方法可以得到我们前面所说的一个时间对应的长整型数,与包装类一样,Date类也有一个toString()方法可以将其转换为String类。

在图2中,主要涉及强制类型转换之间的情况,共7种数据类型之间的转换。每种类型下面的数字,表示该类型占用的字节数。比如float类型下面有个数字4,表示float占用4个字节。那么,类型按照实体箭头所示的方向,是由低级数据类型往高级数据类型作转换,或者绝大部分是由占用字节位数少的数据类型向占用位数多的类型转换,这种类型转换称为自动类型转换。而虚线箭头表示的是由占用字节位数较高的类型向占用字节位数较少的类型转换,这时进行的是强制类型转换。

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其中内在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第13篇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170-01

在新的数字传媒时代,编辑人员的素质要求不仅仅是在文字表达方面的规范和正确,更体现在如何更好地向读者展示信息和知识。在这样的条件下,对编辑人员的素质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编辑主体从单一性转向多元化

传统编辑工作的主要对象――句子、段落、页码、章节等顺序是由作者决定的,同时也由图书本身的物理序列结构所决定。在传统的编辑空间中,信息传播的方式与结构限制了编辑主体的多元化,因此编辑的主体都具有一定的单一性。但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空间则完全不受物理三维空间的限制,要表达一个构想或一连串想法,可以通过一组多维指针,来进一步引申或辨明,整个文字结构就像一个复杂的分子模型,大块信息可以被重新组合,句子可以扩张,字词可以当场给出定义,信息的传输不再局限于某一时间,也不受传输耗时的限制。数字化社会中的多媒体,具有互动的功能,这种互动的功能决定编辑主体应具备多元化。

2.编辑工作从纸质化转向电子化

在数字时代,对于一般编辑而言,只要精通使用技术即可,不需要其掌握开发技术。但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传统出版业的编辑在这方面普遍存在着技术短板。因为我国的出版社长期在垄断环境下经营,许多编辑过去仅仅懂得受一定体制优势保护的纸质化图书出版,不具备市场化能力和互联网理念,不懂得数字版权运营,不清楚数字出版的经营模式,甚至许多编辑对于数字出版所需的技术、新型载体也不甚了解。这种情况下,编辑的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压力越来越大,受数字出版冲击却又缺少精力学习转型。面对全新的数字出版方式,很多编辑显得无所适从,焦虑与浮躁成普遍心态。因此,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必须要熟悉相关技术,熟悉数字出版具有哪些新的出版形式,这些形式有什么特点,并且了解新的形势下受众的阅读特征有何变化, 赢利模式有哪些变化等;要随时掌握世界范围内数字出版业的具体变化,并对各种出版终端的特点能清晰地把握。这样才能跟上编辑工作电子化转型的步伐。

3.编辑角色由“搜猎者”变为“反哺者”

在传统的编辑工作中,编辑在大量的文化资源中搜寻、选择最有价值的部分,经过加工向社会传播,影响人们的思想,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编辑在与读者的关系角色中,具有支配性的作用与地位。但在数字化时代,传输的模式不再是编辑根据自己判断作出选择,而是受众根据自己的爱好、需要通过数字化直接传递给编辑,编辑者再根据受众的反馈编辑个人化的内容。所以编辑的角色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搜猎者”变为“反哺者”。这个角色的转变是从编辑这个职业确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在数字化时代,信息载体及其传递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得编辑直接面向受众,编辑支配性地位下降,受众地位提升。分散的、个体化的互动式交流使得编辑选择的主要依据不再是传统的文献资源,而是直接依赖于受众本身的爱好、需要和特征等。

数字化时代,不仅对编辑的技能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编辑也面临媒介素养提高的挑战,由原来以知识素养为中心的媒介素养,转向以信息为中心的媒介素养,并且使两种素养得以融合。

1. 提高编辑媒介素养,要求加强与媒介、媒体和媒体受众的交流,获取信息资源

数字化时代,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化,媒介种类多样化,编辑要接触这些媒介,需要懂得其基本的运作过程和使用方法,了解媒体发展状况。编辑要站在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理性全面地了解媒体变化,参与媒介受众的交流和互动,明确了解当前受众的需求;加强对媒介、媒体和媒体受众的了解,明确自己作为编辑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以适应当前数字时代的新要求。

2.提高编辑媒介素养,提升其掌握、分析、评估媒介产品的技巧和能力

数字化时代,国内外媒介环境发生变化,媒介环境和信息越来越复杂,编辑要有主动学习意识和独立思考辨析信息的能力,形成批评式思维意识,这是信息时代对编辑媒介素质的基本要求,编辑掌握利用好媒介,使用媒介资源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加强与媒介受众的互动交流,促进信息资源的传播。编辑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要学会分析、评估媒介产品价值,使媒介产品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学习先进的传播理念,打造知识和传播型媒介

数字化时代,媒介的信息传播,就是对个人学习的促进,编辑的传播价值要在信息化过程中得以发挥和加强。媒介消费成为一种消费形式,编辑媒介素养的培养促进媒介消费形式的发展,通过学习先进的传播理念,提高编辑个人媒介素质,使信息资源得到最大效果的传播。

4.提高编辑媒介素养,要形成提高媒介素养的文化环境

媒介素养文化环境的形成,会对提高编辑媒介素养形成外在的软约束和促进作用。编辑部要经常开展一些专题讨论交流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编辑自身要有媒介素质培养的积极性,把编辑媒介素养提升看作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媒体主管部门要鼓励编辑提升个人素质,为编辑媒介素养提升提供平台,组织编辑交流学习,提升编辑的媒介创新能力。只有形成提高媒介素养的文化环境,才能保证编辑媒介素养的持续提高。

编辑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在于编辑自身意识形态的转变,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革新过程,其中出版体制的改革、读者需求的转变、数字化技术的普及等诸多客观因素的改变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现阶段国内各个出版社针对编辑的数字化转型也都处于积极的探索阶段,理论的研究还没有得到最终的实践证明,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编辑的数字化转型将成为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乔瑞雪. 数字时代编辑的传播理念与媒介素养探析[J]. 报刊研究:下半月, 2012(01).

[2]张文胜. 数字时代图书编辑如何创新[J]. 出版参考:下半月,2012(04).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数字出版;出版人;微观转型;胜任力

当前,出版业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这决定了出版人必须慎重反思自身在知识积累、能力结构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不足,以胜任力为标杆,不断学习、调整,适应复杂的新环境,在为组织顺利完成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事业追求。

一、出版人微观转型的必要性

出版人微观转型是指出版从业者顺应技术革命和业务变化的需要,利用一切可获得的资源,通过主观努力调整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改善工作态度和心理状态,以达到新的岗位要求的一系列自我管理活动。一般而言,大部分出版人有多年从事编辑、校对、策划、销售等出版业务的经验,对出版发行事业有深厚的感情,面对复杂的产业数字化变局,其职业发展会遇到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技术革命带来产品形态、商业模式的剧变,导致出版人难以胜任新的岗位要求。传媒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种不断进化的力量使出版人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快速老化和贬值。如果个体补充新知的能力不足,将无法适应新型业务的要求。基于信息技术的流程再造会导致岗位职责发生较大调整,这给出版人提出转型的迫切要求。技术创新的驱动在数字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压倒性的,而且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缺陷最易被感知,往往是出版人重新定位的现实起点和核心动因。

第二,自我认知、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危机不断爆发。当职业发展遇到挫折时,个体的自尊、人生观和价值观会遭遇冲击,比如会感到疲倦、无助、烦躁,对组织文化不满,人际关系紧张,严重的甚至会引发社会问题。很多人纷纷跳槽,就是这种心理障碍的外在表现。在数字时代,出版人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技能的力不从心,还有对产业前途的担忧,例如有人认为出版业将沦为夕阳产业,这种悲观论调具有一定代表性。社会变迁和行业转型给个体带来的压力不容忽视,因此,管理者除了通过项目培训、岗位轮换和脱产进修等方式提升员工的素质之外,还不能忽视员工的心理调适和自我认同的重建。

第三,管理制度问题导致出版人缺乏自我超越的动力。我国出版机构长期是事业单位建制,许多老员工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政策的保护下,缺乏创新的动力,一部分人甚至抱着“混日子”的心理,希望熬到退休万事大吉。这种心态既有制度安排的原因,又与个人的事业追求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关。根据心理学研究,面临压力时个体既可能作出学习、调适等积极反应,也可能产生愤怒、迷茫、沮丧、自卑等消极反应。面对数字浪潮的冲击,如果员工个体的压力管理能力不足,就会对自身事业心、专注度、创造力和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在“压力——回避——更多不适——更大压力”的恶性循环中,出版人除了感到焦虑、无奈、无助、疲倦之外,还可能会选择逃避、敷衍或抱怨,这对组织效率无疑会有严重影响。

第四,领导者对员工微观转型的忽视,导致企业数字化战略缺乏有效的人才支撑。大多数管理者在面对数字洪流时,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在产品创新和营销沟通等环节引入新技术,以及提高营销绩效等问题。这种思路最大的逻辑缺陷在于忽视了人力资源的本位作用,不论是哪个环节的数字化,都必须由人来执行,而执行效率则取决于人的技能、态度、合作意识。因此,数字化工程必须从人的因素出发,前瞻地考虑员工的微观转型,否则战略规划再宏伟,也无法取得理想效果。目前,许多传统出版企业已经开始介入数字出版,但从人才角度考察,懂得数字出版技术与经营且经验丰富的高级人才极度缺乏,而此类人才无法全部由外部引进,因此,出版人微观转型是具有全局意义的紧要任务。

二、出版人微观转型的目标设定

“胜任力”(Competency)的概念由哈佛大学教授David 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人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社会角色、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在诸多要素中知识和技能是外在的、可见的,而心理动机、个人特质、自我概念、社会角色、态度或价值观则是内在的、隐藏的。①出版人微观转型应以岗位胜任力的提升为宗旨,通过专业培训、自我教育和压力释放等方式调整能力结构和心理状态,以便能较快适应新环境,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具体而言,出版人微观转型的目标设定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首先是职业生涯和人生价值的重新定位。在环境复杂快变的时代,一个人的发展会受各种变数的影响,因此,人生定位需要根据环境演变动态优化,有时甚至需要重新选择工作岗位或努力方向。在数字环境下,出版人在职业发展中,除了知识技能补缺之外,职业方向可能需要转换,价值目标需要重新设定,这些都是确立转型目标时必须考虑的。在自主意识和个性日益彰显的今天,出版人重新反思自身的价值追求和发展愿景,对自我价值的有效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出版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坚持“个人——职业匹配”的原则,尽量将个人特性、职业发展与组织战略结合起来,这样更容易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赢。

其次是知识技能的更新和完善。除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环境要素之外,体制改革和数字化还会引致任务环境的复杂化,而任务环境则是影响出版人胜任力特征结构的关键,亦即岗位职责、管理层次的变化,会影响出版人工作的有效性。②在数字时代,许多新技术、新工具不断涌现,对出版人的策划、组织、沟通、协调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何通过学习进行知识和技能补缺就成为出版人微观转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实践中,出版人在参加培训的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比如知名高校的开放课程、专业论坛、在线知识服务等网络教育资源都可以加以利用;许多电子文献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移动阅读,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加以查询。这些新兴的信息获取方式不仅是出版人应该提供给读者的,也是自己在学习中应该积极运用的。

再次是心理状态的调适。心理状态看似属于私人问题,但它会影响人的工作效率,进而会影响到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管理者应该塑造良好氛围,引导员工以积极心态去面对挑战。从人格特质方面分析,一个善于创新的出版人应该有高度的职业热情,在遇到新问题、新事物时能够发挥求知欲和创造力,灵活地观察、主动去适应,具有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面对挫折会找原因解决而不是抱怨。③因此,出版人理想的心态应包括:不断开放心智,对技术、市场和业务变化等保持关注,成为乐意学习及与同事交流的员工,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主动与合作伙伴协商解决,而不是将问题悬置起来,任其向负面方向发展。

最后是整体绩效的明显改进。个人绩效增加的幅度可以通过可靠的方式予以测度,因此,可以将个人绩效作为考察出版人微观转型是否成功的指标。个人绩效可以从上级领导、员工本人、同事等的评价中得到反馈,比如个体在人际交往和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在团队中作用的大小及工作业绩等都是可以观察和评价的。出版人微观转型是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完成的,其他成员的支持对于转型的成功至关重要,和谐的团队能激发个人的成就动机,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因此,出版人微观转型也应该以个人业绩和团队业绩的共同提升为目标。

三、出版人微观转型的主要内容

出版人微观转型不仅需要个体发挥创造性,而且离不开出版企业的支持和引导。从操作层面分析,出版人微观转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明确微观转型的思路,重新确定职业理想和业绩目标。出版人应该客观认识自身在技术敏感度方面的不足,在分析技术变迁的影响和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文化导向,确定微观转型思路。在确立目标时,出版人应该以个人的思考、权衡为主导,但是对于领导、同事、亲友的意见和建议必须给予重视。缺乏有力的人际支持,即便目标非常高远,其成功的概率也要大打折扣。

第二,规划微观转型的路线并加以执行。出版人微观转型应该以胜任力的提升为核心,借助内外资源,并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知识能力和工作态度的全面改进,尤其是要通过各种途径补充技术知识,并掌握完成新业务所需的技能。在规划微观转型路线时,出版人要了解领导对自己的期望,这种期望既有岗位职责方面的,又有价值观和态度方面的,进而在现有基础上提升自己。在执行计划时,出版人除了接受企业安排的培训之外,还应借助互联网加强自学的频率和力度,以提升综合实力,例如下载专门的视听材料,并与同事一起研讨等。

第三,根据各方反馈改进微观转型的方案。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综合素质,微观转型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它需要出版人在听取领导、同事反馈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方案,使之更加符合个人、企业的需要。管理者则应该将岗位要求和现实绩效的差距告知员工,结合员工的兴趣、追求,为其提供专业的培训和职业指导,同时在时间和资源方面给予支持,此外对不同岗位还要设置差异化的考核指标,避免单一标准导致的误差和偏失。另外,还应鼓励同事之间就如何改进胜任力进行积极的沟通。

第四,个体心态的调整必须贯穿始终。出版人微观转型不仅是为了提高工作绩效,而且能实现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的统一。因此,出版人除了参考岗位需求补足知识技能缺陷之外,还应该通过态度、价值观、自我认知等的调整,从学习、创造、贡献和分享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这样一来,出版人在角色适应过程中,不仅完成了业务指标,获得了应有的认可和报酬,还加深了对出版业的理解和感情,增强对组织的忠诚度。

总之,出版人微观转型应该以岗位胜任力的提升为主线,在管理者的引导下自发进行。出版人微观转型的成功不仅是出版企业顺利实现流程数字化的内在需要,也是出版人实现职业抱负的必要凭借。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出版人微观转型不仅是个体职业生涯顺利推进的必需,而且对出版企业的成功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效率的考虑,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首先,出版人微观转型要和出版企业战略相结合,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成长。个人心智能力的成长对组织的壮大有益,员工胜任力是经营成功的核心驱动,出版人通过重新定位、持续学习和心态调整,提高岗位胜任力,这本身就是出版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目标的重要支撑。从互惠的角度出发,出版企业应该鼓励员工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并尽可能创造条件帮助其实现梦想,唯此出版人微观转型才能真正与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结合起来。对于努力转型的员工,管理者要对其胜任力进行测量、确认和激励,增加组织中不同层级之间人员、信息和资源的流动性,这样才能激发员工为组织贡献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发挥示范作用,促使更多优秀人才充分释放才华。另一方面,出版人应该以组织为依托,利用单位提供的培训机会和相关资源提高自身素质,为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做出更多贡献。

其次,注重价值观引导。企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于资源、流程和价值观三大要素,其中资源整合、流程安排受到较多重视,而价值观的塑造和分享则容易被忽略。实质上无论何种类型的组织,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都非常重要,员工秉承一致的价值观有利于行动的协调和整体效率的提升。缺乏理想的出版人即便掌握了新技术,也终究会由于目光短浅而失去前进动力,因此,出版企业务必要注意员工价值观的引导。在数字环境下,强调读者至上的哲学,在营销中尊重个性化阅读诉求,通过科技手段更好地传播文化、传承文明、服务读者才是出版人应该坚守的核心价值,同时在组织内倡导积极进取、正直坚强、团结谦让、循难而上、沟通协作等理念也有利于组织的健康发展。④

再次,要考虑业务技能、经营理念和文化使命的均衡。出版人不仅应该主动突破技能缺陷,同时还应该意识到买方市场格局下产品和品牌营销的重心到底应该放至何处,目标市场和读者需求的辨识要注意什么,此外还必须牢记自身肩负的文化使命,通过综合素质的完善来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我国出版业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制约,营销能力内功不足。出版人微观转型表面看来是由技术要素引发的,但是实质上我国出版人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市场意识和运营能力的“补课”,比如对读者消费心理和行为的洞察,对市场趋势的预测等能力都亟待提高。在实践中,出版人微观转型可以通过组建团队的方式完成。团队成员在学习方面可以互相交流、互相鼓励,而在经营理念转变和文化使命担当方面,团队的作用更为明显。在以产品线为基础的管理模式中,团队这种强调深度会谈、互相帮助、协作创新的组织形式更具可行性。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出版人就营销思路和文化理想等话题充分交换意见,在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这样更有利于微观转型的早日成功。

最后,个体的修炼永无止境。回顾人类出版业历史,每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生产和商业模式的剧变,使潜在生产力得以释放。在此过程中,出版人的应变智慧和创新行动皆不可或缺。在数字时代,出版人应该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抱有学习的态度,随时准备在已有知识丧失意义时,从零开始重新出发,掌握新知以适应形势。出版人微观转型的成功依赖于个体努力,尤其与个人的应变意识、学习能力、知识应用、勤奋程度、决策技能、情商高低、自我效能、成就动机、创新能力、人际交往、沟通技巧和领导水平等因素有关,⑤因此,对于管理者而言,在组织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适当的引导和激励、及时的奖励和晋升等是促使出版人微观转型高效完成的关键。

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它需要出版人用智慧、行动去突破时代和技术的限制。数字革命带来的不仅是空前压力,同时也是个人职业生涯升华的绝佳契机,因此,出版人应积极拥抱变化,以胜任力为标杆,通过参加培训、技能演练和心态调整等一系列努力,转变为符合新兴业务需求的骨干人才。

(作者系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教师、管理学博士)

注释:

① 遇仁华,丽玛.基于AHP的知识型员工胜任力评价研究[J].经济师, 2010(12).

② 肖剑科,赵曙明.基于情景分析的未来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研究 [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

③ 何健文.创新人才胜任力构成要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1(2).

数字化转型论文范文第15篇

“信息中心”:7项主要内容

甘尼特的这场改革早在2006年初就开始酝酿,经过市场调研及策划,7月开始在4家子报试点。11月2日,89家子报全面开始实施。根据其改革时间表,各子报须在12月完成转型方案并上报甘尼特总部,2007年5月前须全面完成由传统的编辑部向“信息中心”的转型。

什么是“信息中心”?甘尼特首席执行官Craig•Dubow的解释是:“信息中心”是以受众需求及参与为核心,全天候、全媒体、全平台采集并新闻和信息的模式。在“信息中心”工作模式下,我们将采集受众需要的极其本地化的新闻和信息,然后在受众喜欢的时间、地点、终端。在操作中,“信息中心”具体化为7项改革:数据(Data)、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社区对话(Community Convers-ation)、本地(Local)、个性化内容(Custom Content)、多媒体(Multimedia) 、数字(Digital)。

数据:各子报将建立数据部,专门负责收集、管理各类与本地受众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如本地各种文艺活动、体育赛事、餐馆信息等。

公共服务:代表公众对就政府决策、社会黑暗面进行调查报道。与传统报道方式不同的是,公共服务报道的不仅仅以文字和图片形式出现,而将数据库、公众参与等元素引入报道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概念下,甘尼特首次突破了美国报业100多年来的专业化办报传统,让非专业人士参与到新闻采编过程中。一个成功案例发生在佛罗里达州《Fort Myers新闻报》。这家子报就当地政府向居民新建住宅收取非常高的废水处理系统接入费问题进行调查,从读者中邀请了退休的工程师、会计、政府公务员等专业人士,请他们帮助分析相关文件及数据。报道后,该市废水系统接入费降低了30%。

社区对话:这一改革实质上是对传统报纸评论业务的拓展。在“信息中心”模式下,报纸的评论将不仅限于专职评论员和专栏作家的评论,编辑和记者的博客,读者在线参与对新闻事件的评论,甚至由读者自己建立的网上论坛都将列为评论范畴,以此增强与读者的互动,让报纸成为社区的“舆论中心”。

本地:更加全面、细致、深入地报道极其“本地化”的新闻,各子报将在网站上建立本地社区子网站,报道各社区发生的新闻事件。如《Fort Myers 新闻报》在其网站上建立了Fort Myers市9个社区子网站,报道题材从餐馆开张、当天的交通路况、火灾到重要案件等无所不包。

个性化内容:该部门将专注于通过各种平台向细分受众提供个性化内容,如生活消费、潮流趋势、娱乐、育儿、宠物等话题。

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成立专门部门以音频、视频、流媒体图表及其它视觉表现技术编辑,并向各种平台提供新闻与信息。

数字:简之言之,这项改革是将多媒体内容在第一时间在最合适的数字媒体平台或纸质报纸上,甘尼特将在每家子报建立所谓“数字神经中心”负责这项工作。

配套举措:以人力资源转型为核心

将在传统机制中运行了几十年的报纸改造为数字时代的“信息中心”,这一战略的执行最终需要诉诸于最根本行动基础,即组织基层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甘尼特自然深知这一道理,因此,甘尼特重点从员工观念、技能培训等人力资源转型措施入手保证战略的顺利实施。

员工观念转变是改革首先要面对的课题,而沟通则是促进观念转变的有效途径。甘尼特将沟通贯穿整个改革过程,电子邮件、博客、音频会议、网上讨论区等都成为管理层与员工沟通的渠道。

改革全面推行前,Craig•Dubow向万余名员工发电子邮件,与员工就 “信息中心”概念、内容、实施方式、改革意义进行沟通,Craig指出“成功关键是取得你的支持”。2006年11月中旬,甘尼特在全集团范围专门就“信息中心”召开电话会议,对改革情况进行进一步解释说明。同时,公司内部网站也专门开设频道,政策解释、疑问解答、互动讨论、媒体报道、实践体会等各种相关信息。负责指导子报转型的报业分局副总裁詹妮弗•卡罗尔也在该频道建立博客,与员工沟通,并邀请员工参与互动讨论。

甘尼特管理层一方面向员工阐述改革并非意在裁员,一方面启动大规模音视频培训工作。11月,甘尼特在全美16个城市组织旗下62家报纸的320名采编人员进行第一期音视频培训。效果立竿见影,截至12月底,子报网站上视频新闻数量由原来6000多条上升至55万多条。以《火奴鲁鲁广告人报》为例,28名采编人员培训后一个月,共完成40多条视频报道,其网站问量上升27000人次。

“信息中心”的改革必然要求传统报纸记者编辑向全天候、全媒体、全平台工作模式转型。对于记者业务转型,甘尼特富有创意地提出“MOJO”概念。即Mobile Journalist(移动记者)的简称, MOJO没有办公室,但配有笔记本电脑、录音笔、数字相机及录像机等一应俱全的现代化采访设备;MOJO每天深入所负责的区域,以多媒体形式进行现场采访,以第一时间完成报道并在车里完成发稿。以试点之一的《Fort Myers News-Press》为例, 14名全职及兼职的MOJO分工负责报道各个社区,报道题材从新餐馆开张、当天的交通路况到火灾、重要案件等无所不包,每天的发稿量最多可达12条。MOJO对于社区全面而深入的报道使得该报网站的人气不断上升,据尼尔森的统计数据,《Fort Myers 新闻报》网站在2006年8至10月期间的独立访问量达到3997123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66%。

与记者一样,编辑同样要实现与“信息中心”模式对接。在参加培训基础上,传统报纸编辑要改变工作节奏,向24小时不间断编辑发稿模式转型,还要针对网络、手机等平台的特点,制作新闻标题。为此,甘尼特同样会有相应的培训帮助采编人员学习掌握相应技能。

三问甘尼特变革

美国第一大报团如此大规模的一场变革自然引起业界关注。

甘尼特改革究竟能否代表行业的数字化方向?在其改革刚刚开始,许多措施仍未完全到位的况下,对这一问题的结论可能为时尚早,解读这场改革,至少可以更好地认识报业的数字化。

1. 为什么要实施这次改革?

没有压力就有没有动力。甘尼特变革的动力源自读者市场、广告市场、资本市场的强大压力。自2003年以来,新媒体在内容模式和商业模式上不断创新。博客网站、以MYSPACE为代表社区交友网站、以YOUTUBE为代表的UGC网站(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制作的内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同时,搜索广告、网上视频广告、分类广告网站等新媒体赢利模式越来越成熟,许多报纸主广告主近年来纷纷削减报纸投放,增加新媒体的广告投入。更加直接威胁是,2006年网络巨头YAHOO开始涉足地方广告市场,该公司与美国7家报业集团的200家地方日报达成广告联盟,很有可能在未来威胁到甘尼特最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地方广告。

在新媒体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传统报纸读者和广告加速了向新媒体转移步伐。具体到甘尼特集团,2003年至2005年期间,集团子报的合并发行量由6133万份下滑至5870万份,降幅达4.3%;广告收入虽然由2003年的增长到2006年的537亿美元,但由于广告销售成本的增长,利润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资本市场上,华尔街对传统报纸前景失去信心,报业股近年全线走低,甘尼特股票价格两年内下降25%。去年7月,美国第三大报业集团奈特里德公司被股东被迫低价出售,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报公司也面临可能被分拆出售的命运。资本市场无疑向甘尼特发出的这样信号:如果仍拿不出得力的改革举措,很难说甘尼特不会重蹈奈特里德的覆辙。

2. 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信息中心”框架下的七项改革看似纷繁复杂,但其核心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资源配置的数字化转型。从经济学角度而言,甘尼特改革的实质其实是打破报纸传统资源配置方式,确立以网站等新媒体为主、纸介报纸为辅的数字化资源配置方式。自2002年以来,甘尼特先后投资Careerbuilder、Topix等8个数字化项目,试图以此作为数字化腾飞的平台,但由于没有传统报纸内部资源的有力配合,其数字化项目规模和发展前景都受到制约。而“信息中心”变革却彻底颠覆了报纸内部的资源配置模式:报纸记者转变为24小时发稿的MOJO、采访设备由笔和纸转变为多媒体设备、生产内容由单纯的新闻转变为博客、数据库、网上社区等配套措施都是将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等转向以数字化媒体为核心。这一改革打破了报业数字道路上的最大阻力―即来自内部的资源制约,为传统报纸的全面数字化转型铺平了道路。

3. 决定改革前景的关键因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