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范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范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措施

中小企业在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市县域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它们发展迅速,吸纳就业多,市场拓展能力活,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化社会生产专业化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政策环境不完善,创业门槛高,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创业的政策尚缺乏相应有效的配套措施等等,而其中,融资难又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突出的一个问题。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①金融市场不够健全,针对中小企业特点的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渠道狭窄;②中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相对较高,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③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特别是信用体系比较薄弱,信用担保机构商业化运作程度较低;④金融服务中小企业的客观效益相对较差,影响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服务产品的开拓,银行的制度安排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不相匹配;⑤相当一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不够活跃,管理水平较低,信用意识较弱,企业制度建设滞后于企业发展速度,等等,都使中小企业面临成长的困惑。

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又有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影响;既有外部环境不够宽松的因素,又有中小企业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必须多管齐下、加强引导,提升服务、综合推进。

一、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与城市、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管理诸多方面处于劣势。要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特别是县域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体系,积极支持国有商业银行从行业准入、风险控制、补偿机制、信贷投向、网点布局等等方面,向县域中小企业倾斜,切实帮助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渠道。经过十余年的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现代金融体系,然而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其服务主要面向国有大企业,中小企业信贷仅为其“副业”。依托大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模式在理论上意味着较高的融资费用与成本,因而适用的中小企业极为有限。因此,从中长期来看,有必要创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银行,专司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之责。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机构,较为可能的途径是在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等区域性银行基础上改制创建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充分发挥其“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特色服务”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融资支持。目前城市商业银行与信用社发展战略与国有商业银行趋同,市场定位模糊,极力与国有商业银行争夺大城市、大企业客户。从其自身经营能力和市场细分的观念来看,城市商业银行与信用社应调整发展战略,将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目标市场,考虑到中小企业贷款隐性成本高的特点,国家应加强引导,给予适当补贴,调动中小企业信贷机构的积极性。同时,要通过改革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把扶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作为公共财政建设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包括资金、税收、融资方面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资金支持力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二、主动作为,全面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目前,中小企业在市场准入、产业选择、行业标准、产品质量、法律保护、金融支持以及社会服务各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这对服务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银行作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在当前国有银行的改革中需要重视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①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观念创新。应辩证地对待大、中、小企业关系,真正做到贷款行为准则以效益为中心,步出以企业规模、所有制形式作为贷款依据的误区。对中小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应一视同仁,逐步提高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比例。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确定中小企业贷款投向,适当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修订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贷款环境。②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从企业创办、生产经营、贷款回收全过程的金融服务,包括投资分析、项目选择、融资担保、财务管理、资金运作、市场营销等内容。全方位的一条龙服务,将极大地增强了客户市场竞争力,保证了贷款的回收,降低了信贷的风险。③主动参与中小企业改制与重组。中小企业改制与重组是盘活沉淀在中小企业中的银行债权的重要途径。通过资产换置及变现,部分银行贷款得以回收。要积极对照国家产业政策,运用金融产品支持中小企业转变粗放式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中小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此外,银行对中小企业改制的同时培育稳定的中小企业客户群,实现银企“双赢”。当前,特别要主动适应国家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政策导向,下力气引导中小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运用金融手段,促进中小企业引进新技术新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累自己的技术力量和经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强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和工作调研,切实更广泛更深入地掌握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并结合金融业务的拓展,在政策扶持、改善环境、破除垄断、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提出意见、主动作为,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更好有成效的金融服务。

三、积极引导,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中小企业信用缺失是导致其融资难问题而制约其发展的突出因素。所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体系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加快中小企业信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要着眼于诚信建设,加强对中小企业诚信文化、诚信观念的培养和引导,夯实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同时,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的信用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促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和服务的社会化。当前,特别要注意联系县乡实际,扎实抓好创评“文明信用企业”、“文明信用农户”活动的推广,组织县域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诚信档次、信用等级评定和欠贷情况及时掌握,发现先进典型及时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促进中小企业信用环境的改善。一方面,要着眼于营造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社会环境,大力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建设,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特别是面向县域、面向农村的各种金融组织,更新经营理念,改革机制体制,创新金融产品,大力推广小额信贷、联保贷款以及林地、资产担保等多种模式,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推动信用担保评估和行业自律制度建设,引导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特别是信用担保行业发展。实践证明,我市将乐等地采取“典当、担保、咨询、评估、拍卖、投资”六位一体的新型担保模式,在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融资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进一步借鉴推广。

四、精心运作,促进更多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股市中小企业板设立以来,为中小企业专设了一个新的融资平台,对中小企业的培育、规范、引导和示范作用日益显现。我市不少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市场前景,特别是生物医药行业一些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通过上市融资具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要采取切实措施,组织专门班子,对列入全市重点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帮扶、分类指导,推进中小企业制度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效益和质量,支持和力争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企业上市不仅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得到足够的发展资金,更重要的是由于有现代资本市场一整套严格的监管和风险保障措施,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迅速进入规范化的管理和运营状态,从而大大提高新兴企业的经营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范文第2篇

1内源融资。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中内源性融资占主导地位,但其总体状况却不尽人意。首先.我国中小企业依赖于内部人融资的程度很高。企业内部股东的亲朋好友和企业内部股东提供的初始资本以及随后追加的资本起了主导作用。其次中小企业利润分配过程中留利不足自我积累意识差。中小企业内部利润分配中多存在短期化倾向,缺乏长期经营思想自身积累意识淡薄,在利润分配上几乎近于”分光”。

2间接融资。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不成熟,其间接融资过分集中于银行贷款。在国有商业银行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形势下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困难重重。首先,银行贷款数量少。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不足国有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将贷款发放国有大型企业致使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比例远低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比例。其次.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使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少等特点因而银行贷款需要第三方提供担保。最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制不健全没有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

3直接融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近几年随着中小板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开辟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然而我国的股票融资机制还存在这许多的不足之处。首先IPO审核时间长、不可预测。虽然我国证券发行上市采用了核准制但仍以实质审核为主基本无法确定能否通过发审委的审核。其次发行上市门槛高、层次较单一。虽然深交所设立了中小企业板块但与主板市场的区别不大只向多层次市场迈出了很小的一步。此外,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落后于股市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发展其不发达程度在交易市场上表现突出1995年~1999年股票交易额占交易额的8356%,债券占1644%其中企业债券仅占233%。由于我国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规模管理方式,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来获取资金。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因素主要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情况。

1内部原因

(1)中小企业有较大的财务风险。净收益理论认为企业债务融资的成本比股权融资的成本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会随着企业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选择不同而发生变化企业更多地利用债务融资增加债务资本比例,会提高财务杠杆比例降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企业的市场价值相应提高。由此中小企业为了求得较低资本成本会尽量保持较高比例的负债。然而较高的负债水平,必然会使企业还本付息压力增大从而导致较高的财务风险。

(2)中小企业信用道德风险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低而且大多缺乏抵押品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依赖于中小企业的“软信息”,因此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更高。而且中小企业通常自有资本较少,面临更为激励的市场竞争亏损和破产的可能性更大。由于破产成本低自身没有更多的商誉价值因此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更大.破产逃债的动机更强,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充分证明。

(3)权益资本成本过高。以权益资本的形式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要求融资规模大这样与筹集到的大规模资金相比.发行费用微乎其微。而中小企业所需资金的规模一般偏小.发行费用相对来说很大,导致其在资本市场上等资难。

2外部原因

(1)中小企业融资的所有制歧视。长期以来.我国在资金配置方面存在着所有制歧视因素,融资渠道被国有银行垄断,银行贷款完全为国有经济服务。改革开放后,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长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不可能一下子随着经济体制变革而发生实质性变化,这个转变需要更长的过程。国有银行垄断了资金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资本市场处于政府控制之下,这些金融机构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资金中小企业只能从银行得到很小一部分贷款。

(2)过度的金融管制。在市场不完全条件下金融机构不可能满足所有人借款人的请求而会进行信贷配给。在金融过度管制下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更为严格并且金融机构对风险也会更加敏感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与信息不透明更加严重从而它的风险也就会最高,从而中小企业将成为金融机构进行信贷配给的首要对象,甚至会拒绝给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

(3)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结构上看中小企业对长期资金需求最为迫切金融机构即使给予贷款多为短期一般在1年以下这种短期资金只能作为企业流动资金运用而对于企业长期资金周转和长期发展投资资金则无法满足。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数量过少实力和规模也不大使得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受到制约。

参考文献:

[1]赵尚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2

[2]孙兰兰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5

[3]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7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新优序融资理论;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市场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对一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截至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达到4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2%,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促进技术进步、发展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2008年8月3日统计结果显示,在国际经济形势增速放缓,国内宏观调控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下,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今年上半年全国约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约十分之一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30%,较去年同比减少15%。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尤为突出,融资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因此,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再一次被社会各界所关注。

一、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支持

梅耶斯(Myers)和麦吉勒夫(Majluf)提出的新优序融资理论,是以非对称信息为条件来研究企业融资结构的一种理论,强调信息对企业融资结构和融资次序的影响。他们认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是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产生的,管理者是企业内部消息的掌握者,管理者比市场及投资者更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通常,管理者的行为模式是:如果企业预期新项目的净现值为正,即该项目能够增加股东财富,那么,代表旧股东利益的管理者就不会发行新股,以避免把投资利益分割给新的股东。投资者在了解了管理者的这种行为模式以后,很自然地会把企业发行新股看成是企业不能有效增加旧股东利益时一种被迫融资行为的坏消息,导致投资者对新股出价的降低。因此,当管理者拥有对企业有利的内部消息时,最好采用债务融资的方式,以避免发行新股反而造成企业的市场价值下降。尽管债务融资有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但通过发行股票去融资会使投资者认为企业发展前景不佳,致使新股发行时股价下跌。因此企业偏好的融资顺序应为:先考虑内源融资,后考虑外源融资;不得不进行外源融资时,则应首先选择债权融资,后考虑股权融资。

新优序融资理论鼓励企业经营者少用股票融资,尽量用自有资本和留存收益筹资,扩充其资本实力。另外,利用平时储备的借款能力负债筹资,直到债务负担达到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危险区域时才考虑发行股票。由于该理论以不对称的信息环境为背景,也就是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越严重,越应该考虑这样的融资次序,因此,对于信息流通不顺畅的中小企业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实困境

(一)中小企业内援融资能力弱

1、中小企业的产权模糊、管理方式陈旧。大部分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表现为一次博弈制度,这种封闭性的产权制度,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高;私营经济一般实行的是家族企业制度,企业行为主要以伦理道德规范来代替经济行为规范,这种发展模式有助于企业初创时期的发展,但却不适于企业规模扩大后经营管理的需要;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由于受经济条件、资源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投资项目普遍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经济效益不高。

2、人才素质较低,技术创新能力欠缺。中小企业大多实行家族式、粗放式管理模式,缺乏现代科学管理理念,企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难以留住和吸引人才,导致人才匮乏,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盈利能力不足,难以实现通过内援融资来摆脱其资金短缺的困境。

(二)中小企业外援融资渠道不通畅

1、间接融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不足

按照新优序融资理论,中小企业进行外援融资时应先选择债权融资,而我国中小企业债权融资基本上是依靠金融机构的贷款来完成。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中仍以中农工建四大商业银行为核心,运用的人民币资金占到整个金融体系人民币资金运用量的75%,这种过渡集中的金融结构使绝大多数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因为得不到金融支持,发展受到抑制,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据银监会统计,2008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其中只有约3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占了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去年同期减少300亿元。

而中小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不仅拥有信息上的优势,相对于四大商业银行而言,还拥有交易成本低、监控效率高、管理链条短、层次少、经营灵活、适应性强、控制风险能力强的优势。但是,中小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尚未设立存款保险制度,四大商业银行成立早、网点多、规模大,城乡居民对其信任程度远大于中小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因而居民储蓄往往汇集到大银行基层机构。另外,由于中小商业银行的结算网络体系不如大银行机构发达、迅捷,许多结算业务量大的工商企业为加快资金周转,一般也将存款集中在大银行。这样,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受到影响,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也就力不从心。即使在银行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也较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2、直接融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建立

(1)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发展缓慢。2004年5月我国中小企业板块获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是对二板市场的积极探索。二板市场主要解决处于创业中后期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则主要为达不到进入二板市场资格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包括为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提供私人权益性资本。事实上,我国更需要后一层面的资本市场。

(2)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发展相对落后。发展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基金是解决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几年来,尽管沿海一些发达省市相继建立了规模不等的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种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大多数省份的创业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大胆借鉴成功的经验,鼓励设立按市场化规范运行、主要投资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多渠道、多形式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范围。

(3)产权交易市场尚未发展壮大。近几年新兴产权交易市场,已成为风险投资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应纳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规划之中,该市场可以成为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渠道。应形成政府办市场、资本运营机构进行交易、中介机构负责组织策划的市场运作机制。

一)加强中小企业自我强化内在的管理

我国中小企业大多规模小、资本技术密度低、技术装备落后、数量多,处于小规模运转状态。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大多处在竞争很强的行业,总体盈利水平不高,这就限制了其通过内源融资渠道融资的能力。要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必须加强公司治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建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技术创新。

由于中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不足,往往需要通过外源融资尤其是债权融资来筹集资金,这就需要中小企业必须要有良好的信用作保证。而中小企业的信用缺失问题已严重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因此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建设已成当务之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首先应从企业自身做起,建立规范的产权制度、财务制度和信用制度,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同时,着力提高中小企业对于信用风险的防范能力,以优化企业信用管理机制,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其次,要加强政府引导,立法部门需要制定一系列关于构筑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法律法规,执法部门要依法保护中小企业的公平竞争,规范中小企业的诚信行为,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和现代化工具,创建国家企业信用征信体系,使守信企业可以获得比现在更快捷、更优惠的贷款方式。第三,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制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相关执业规范,创造有利于中介机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重视发挥中介机构在提升中小企业信用中的作用。(二)改革相对落后的金融体制

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而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又相对不足,同时还缺乏专门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撤销大量基层网点,瞄准大企业。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出现了类似的“倾斜”趋势。而其他中小金融机构信贷能力又不足。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应从以下方面人手:

1、改革现行信贷管理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从现实中可以看出,虽然中国人民银行一再发文督促各大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不仅在于中小企业缺乏信用、给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高,更本质的原因在于,大银行贷款给国有企业既不承担任何风险,又能获得利益,但给中小企业贷款,属于纯商业贷款,在许多中小企业的不规范运作、信誉没有完全树立的情况下,加之大银行辨别优劣客户的能力存在问题,风险较大。所以,大银行宁愿将资金存在央行的账户上、买国债等,也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也就难以健康发展。面对现实存在的不合理的信贷管理体系,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银发[2002]224号),要求商业银行在坚持信贷原则的前提下,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尽量满足这部分中小企业合理的流动资金需求。对此,政府要从外部减压,监管当局适时推出相应的监管措施;银行内部既要防止过分逃避责任,又要完善自我约束机制和内控制度,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并根据贷款中小企业个体特点及生产周期、市场特征和资金需求,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打破原有的贷款期限的硬性要求,可以实际使用天数计算贷款期,以减少中小民企的利息负担。

2、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应找中小金融机构(林毅夫,2001)。为加快中小金融机构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的质量和力度,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韩国和日本等中小企业发展成熟的国家的先进经验,设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专项中小金融机构。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还是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方面的服务,主要还是中小金融机构及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因此,充分发挥中小金融机构对广大城乡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中小金融机构本身把握好自己的合理定位,探索适合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信贷方式,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意义是很重大的。

3、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获得银行贷款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该问题,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信用担保作为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一个重要的“公共物品”,出资者大都是政府。具体由哪一级政府出资,视各国的具体情况而定。在制定信用担保方案时应严格审核担保条件,制定严格准入条件、严格资金管理、严格操作程序、严格收费标准、严格代位补偿等要求。信用担保是国际公认的高风险行业,如果风险控制不力、经营不善、完全可能会发生资不抵债的现象而至破产,从而累及银行资产质量,影响金融环境的稳定。因此,必须采取严格措施,识别、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我国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制定担保政策时,既要借鉴外部经验,又要根据我国财政、金融和中小企业管理体制的特点,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担保体系。

(三)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完善

1、利用业已推出的中小企业板融资。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证券资本市场是满足中小企业股权融资需求的最佳选择,它不仅可以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且,为注入中小企业的股权资金提供了一个完善的退出机制,从而更有利于企业融通资金。深交所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建议,根据中小企业外部股权融资的需要和效果,适当放宽中小企业在股票市场的上市条件,通过增加企业规模和盈利标准的弹性,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到股票市场上市;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着重强调的是企业的成长性;适当调整现有股票市场的再融资政策,使再融资政策的具体要求与企业的竞争性、成长性等特点相联系,使再融资政策的最终目标为促进企业的融资效率。根据这一系列的政策、建议,科技型中小企业无疑在中小企业板的进入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更需强调的是,中小企业板更看中的是企业的成长性,而非高科技属性。这就为市场进入设定了门槛,需要我们培养大量极具潜质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而非仅有科技因素即可。因此,对于有条件的成长型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政府应积极对其进行“孵化”,助其进入中小企业板进行融资,同时,借助国内设立中小企业板的有利条件,积极建立优强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育成制度。另一方面,某些已进入成熟和获利重整阶段的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买壳上市的方法进入主板市场融资。

2、利用地方性柜台交易市场融资。建议恢复建设地方性柜台交易市场,为那些还未达到公开上市条件的股票提供交易场所,拓宽融资和退资渠道。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上市融资条件苛刻,耗时耗力,并非最佳选择,而柜台交易市场交易灵活、交易成本低廉,且对于交易股票的条件要求较宽松,更适于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进行证券化的股权流通和交易。但鉴于我国1993年到1997年之间对于场外交易市场探索的失败,在重新恢复建设的过程中,应做好各类市场风险的防范工作,完善交易程序和交易制度,保证交易过程的透明、合法、公平和规范。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范文第4篇

(-)大量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引起的系列案件

2011年至2013年,厦门两级法院受理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3063件,其中厦门中院受理333件。在厦门中院民二庭受理的242件案件中,涉及三家企业互保或个人与企业联保的案件242件,占全部案件100%,涉案标的36.4亿元,关联企业联保案件165件,涉案金额18.0亿元。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情况统计表明,企业贷款联保现象严重,存在潜在的金融风险和社会不安定因素。企业联保放大了贷款担保能力和信用倍数,在市场上升期有助于集中规模优势,更易获得银行贷款。但是,一旦市场下滑,一家或多家企业出现偿付困难,资金链风险就会顺着担保链条危及全部联保企业,风险系数放大,形成系统性风险。厦门中小企业贷款的互保、连环保现象较为普遍,长期以来形成了错综复杂、牵涉面广的担保链。在经济下行期,企业之间的担保非但不能化解和缓释风险,反而进一步传递和放大了风险,往往导致一损俱损,只要一家企业资金链断裂,将迫使关联互保企业资金链产生危机,导致联保企业连锁倒闭,进而引发大量债务纠纷等连锁问题。?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的案件大都存在4个以上被告,涉及中小企业的案件则多达数十个被告。众多被告之间存在相互担保关系,在大量涉诉时,往往没有清偿能力,同时给后的银行造成大量损失,进一步恶化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较典型的有东方龙系列案件,截至目前,东方龙系列案件涉案金额4亿多,信达公司系列案件涉案金额4亿多,中瑛融资担保公司与佰旺建材等系列案件,涉及案件超过20起。企业联保或企业与个人互保极易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公司法定代表人、股东个人参与企业联保,容易为个人利益而大肆向银行借款举债。部分企业发生危机容易导致企业联保债务的产生以及企业法定代表人、大股东携款逃跑、恶意躲债等问题。这不仅为企业债务后续清偿制造了障碍,而且会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

(二)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企业借贷纠纷与民间借贷纠纷相互交叉

2011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日趋严峻,国内宏观政策调整的累积效应显现,经济增速放缓,给企业经营带来较多不利影响。同时,由于福建经济结构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方面使区域经济发展面临挑战,银行不良贷款出现较大反弹,各大银行银根紧缩,中小企业资金出现断裂。自2008年起,厦门法院受理的民间借贷案件数量逐年增多,民间借贷案件与企业借贷案件的标的额均大幅度增长,出现大量企业及企业主向民间资本进行融资的纠纷(详见表2、表3)。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银行的抽贷、压贷行为加剧了企业资金链的紧张程度,进而造成其他债权银行风险上升。另一方面,部分企业涉足高息民间借贷,财务成本巨大,使得经营亏损湘资金链断裂。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得到足额的融资,转向民间寻求短期融资渠道,又因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高额的民间借贷利息,引发一连串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且涉及案件均超过20起。

(三)钢贸行业旳融资纠纷频发

自2012年起,厦门钢贸企业因金融资金链断裂产生的连锁经济纠纷十分严重。其中,密集地出现当事人以钢材贸易作为融资手段,向银行、企业和个人等进行融资,后因钢材的跌价及资金链断裂产生纠纷,有些还夹杂着经济犯罪现象,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的安全。如=2012年以来,厦门中院受理钢材贸易纠纷56件,涉案标的11.7亿元,涉及联保企业的约23件,由此导致上下游整个产业链发生危机。在钢贸交易过程中,出现了同一批货在同一钢贸市场、同一时间、同一交易主体之间进行多次交易,交易商与仓储方勾结进行一物二卖,或将已出卖货物又向银行质押的情况。同时,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也发现了仓储方或监管方对同一批货物开出两份仓单或仓储清单、两份不同的发票和货物质量证明等情形。钢材贸易的案件主要见于买卖合同纠纷、仓储合同纠纷和委托合同纠纷,案件的特点在于,涉诉中小企业多,涉案金额巨大,当事人申请诉讼保全比例较高。

二、我市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法律成因

(一)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适用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仅有《中小企业促进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法律在中小企业权利、义务、责任以及融资方式、信用担保、信息公开、金融监管、政府服务等方面保障乏力,因而出现企业经营不规范以致信用度低,融资担保不合规以致骗贷赖账横行,监管服务不到位以致歪门邪道充斥市场,违法处罚效力不高以致企业规避责任逃避处罚的现象。

(二)现有的法律和制度还不尽完善

《中小企业促进法》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颁行多年,有些规定已不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在现有的法律中,有些规定因过于原则而缺乏操作性。中小企业在经营中,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操作,处于法律规定不明的“灰色地带”。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常出现认定标准不一致,裁判尺度不统一的情形,影响了裁判的公平和公正。例如,尽管法律对担保制度作了规定,但企业互保、联保机制不够健全,司法实务中对让与担保的效力争议较大。而法规的操作性不足使得政府有时过多地介入中小企业之间的纠纷,进而发生管理不善的情况。

(三)中小企业经营者依法经营和依法管理意识淡薄

调研结果反映,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者不知道国家出台的有关法律、政策和规定,一些金融机构也出现有法不依、有规不循的现象,在一些环节中,政府介人也可能违法。更糟糕的是,政府、法院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无法共享、透明度不足,主管金融的政府部门、法院、金融机构、银监局、中小企业协会之间的信息不畅通,使法律应有的保障能力大大降低。例如,银行一旦得知贷款企业涉诉,就纷纷要求企业提前还贷,企业因无法还贷陷入资金困境,而企业生产资料又遭法院保全,官司缠身,使企业无法正常经营。政府和有关管理部门依法管理意识淡薄,还反映在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服务方面的不足,这是致使中小企业发展不断陷人困境的基本原因。大量案件表明,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单纯地注重增加货币供给而忽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制度完善,必将导致中小企业受到法律的各种限制和束缚,从而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途径的拓展和融资效率的提高,并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法律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制度

许多发达国家都通过立法来确定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例如,美国政府1953年制定了《小企业法KSmaWBusinessAcf)并经国会通过,这是一项框架性的立法。该法规定,小企业是维持自由竞争的重要因素,扶持小企业可消除不完全竞争^2010年9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新的《2010年小企业法KSmaWBusinessJobsActof2010),旨在为小企业减税和提供更多的贷款。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修改了《中小企业基本法》,以推动独立的中小企业富有多样性和充满活力的成长与发展为宗旨,明确规定了中小企业的划分原则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此后,日本陆续颁布了《商工组合中央金库法》、《中小企业振兴资金助成法》、《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法》等法律,形成了比较健全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为以后的中小企业立法指明了方向。

1.适时修订《中小企业促进法》

《中小企业促进法》是我国中小企业立法发展的一个巨大突破,标志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事业开始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中小企业融资其他问题的法律依据主要来源于《公司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等普遍适用于市场各类主体的法律、法规及国务院各部委和各地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在法律制度层面,中小企业融资的“先天劣势”来源于现行法律、法规对其关注不足,即使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有关的政策性文件,也依然无法使中小企业在现有的法律体系内获得实质性的保护。且《中小企业促进法》在立法上也不够完善,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例如,不够关注中小企业自身谋求发展的权利;没有理顺中小企业的管理机制;扶持中小企业的措施不能满足需求;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差等。《中小企业促进法》对于什么样的企业可以作为中小企业法律关系主体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划分标准,对中小企业法律关系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及中小企业的责任等法律问题的规定还不尽明确。在法律中明确中小企业的资格、权利和责任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法律对中小企业保护的依据。

2.制定《中小企业融资法》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有关中小企业融资的专门性法律,在与中小企业融资有关的融资方式、信用担保模式、政府及有关机构的介人方式、融资监管、中小企业融资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均缺乏法律统一规定。有关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规定散见于《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之中。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由于立法主体、立法角度、所属领域和政策目的不同,难免会相互矛盾,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法律的适用。因此,需要制定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法》,以突破现有法律在融资方式、信用担保制度、金融监管以及中小企业权利等方面保障乏力的困境,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为具体的法律制度,保证中小企业融资有法可依、合法运作。比如,美国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就专门制定了《社区再投资法》?来解决融资难题。

3.制定与《中小企业促进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法律法规

针对《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要求,2008年,国家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但由于该办法颁布距今已有五年之久,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因而已无法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急需重新修订。由于《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管理机构、专项资金的申请、使用和监管等问题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我国应及时制定《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管理法》,详细规定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主管机构及其权限、资金来源、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式、中小企业申请专项资金的资格条件、专项资金的审批机关及监管机关等事项,保证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申请和审批、使用和监管有法可依。美国有一系列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法律制度,?我国可以借鉴该配套立法模式,根据中小企业融资普遍面临的信用担保、融资机构、融资服务等问题,依据《中小企业促进法》,对现有法律资源加以整合,加快制定相关单行法律法规,以配合《中小企业促进法》,构建一个包括担保制度、融资服务、技术创新、财税支持、竞争地位、公司破产等一系列问题在内的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法律体系。

(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公开制度

信息不透明被认为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小企业多处于企业成长初期,其内部财务制度较不完善。加之大型银行和投资者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性待遇,致使中小企业难以公开也不愿公开其财务信息。但是,要了解中小企业是否具有融资资格,就必须获得这些公开的公司财务信息和有关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其他信息,这其中包括来自于其他相关企业和行业内部的评价等。但就目前的制度设计来看,能为有关金融机构提供中小企业信息的机构较少,即使能提供,信息数量也十分有限。正因为如此,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公开制度对于帮助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甚至通过非正规渠道融资都有重要的意义。

1.针对中小企业建立主办银行制度

主办银行制度是一种体现并调整银企关系的现代金融制度,建立该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主办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资本互动,解决由于企业财务信息不公开而影响银行发放贷款的问题,从而实现银企融资博弈中的双赢。?主办银行制度除了帮助中小企业获得银行间接融资之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解决了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与中小企业直接和长期的合作,银行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和积累企业的真实信息,并对企业实施必要的监控;二是通过向信贷经理积极表达融资愿望,中小企业能够获得主办银行提供的合理信贷计划,节约融资信息转换的成本。1996年7月颁布的《主办银行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规定:主办银行是指为企业提供“转、贷、存”业务,以银企双方签订的《银企合作协议》为纽带,与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中资银行。但由于制度设计重理论探讨和原则规定,缺乏对实际情况的考量,在实践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该《暂行办法》最终因背离制度设计的初衷而没有长期实施。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转轨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重新建立中小企业“主办银行制度”,并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明确“主办银行”的法律地位、职责以及主办银行基本制度,显得尤为必要。法律对“主办银行制度”的规范和保护,能够打消中小企对企业信息公开的顾虑,消除中小企业融资中的“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依法促使中小企业信息公开。

2.依法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共享机制

各家融资机构都有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共享机制的动机和意愿,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能够帮助这些融资机构快速了解中小企业的信息并作出决策,从而有效控制融资进度,提高融资效率。但目前的信息共享机制尚有不尽完善之处,从法律角度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规定中小企业信息的合法来源。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的基础是信息来源的问题。一般来说,主办银行信息应当作为信息共享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以其他相关银行、证券发行机构提供的信息作为补充。法律应当对非法定渠道获取的信息作为信息共享的部分作出具体的规定,既要对“合法”与“非法”信息加以界定,也要对相关部门的职权作出规定。同时,法律还需要对金融机构因信息甄别有误而给中小企业带来损失所应承担的责任加以明确规定。二是依法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中小企业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内容就是信息中介机构对大型商业银行提供的信息数据加以分析,并结合中小企业所属行业、地区等因素对中小企业信用情况进行分级。此外,还有必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库,以保证大量的中小企业信息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实现共享。因此,法律有必要对中小企业信用机构的机构设置、机构职能和权限、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方法以及对中小企业信息共享系统的维护加以规定。三是加强对中小企业信息公开的监管。中小企业信息与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一旦发生信息泄露,势必给相关企业造成不良影响,既不利于维护信息共享机制的稳定,也易造成中小企业对信息共享制度的不信赖。因此,需要对现有相关法律加以修改,明确必须公开的数据及公开的方式。如《银行信贷等级咨询系统管理办法》应当对此问题加以明确规定,并要加强对违法公开中小企业信息主体的惩处力度,保护中小企业的权益。

(三)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

1.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

担保机构的风险与收益往往难成正比,因此大多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不愿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而根据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的规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属非金融机构,是政府为间接支持中小企业法发展的政策性扶持机构。因而在法律中应明确规定政府帮助中小企业实现融资担保的责任,依法赋予政府合法介人的权力,规范政府介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过程中的行为,为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介人提供法律依据。此外,可借鉴国外的经验,由政府筹集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并在法律中加以规定。

2.建立信用担保风险分散体系

当今世界即使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充满荆棘和考验,建立融资担保的风险分散体系是担保机构平稳运转的重要环节。因此,应当分散信用担保风险,依法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健康运行。应将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审查与融资中介机构的信贷审核结合起来,由融资中介机构负责融资风险的控制,担保机构主要承担事后的审查和追偿责任。在建立信用担保基金的基础上,由政府筹集信用风险担保基金和再担保基金,在政府主导下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风险降至最低。

3.建立中小企业互助融资机构

《中小企业促进法》对国家鼓励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措施作出了规定。第20条规定:“国家鼓励中小企业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融资担保。”但目前对此尚缺乏可操作性的细则。法律应当明确规定成立中小企业间的互融资担保机构,规定该机构的法律地位、产权结构、互保机制、风险承担机制和内部监管机制,从而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帮助中小企业顺利获得资金支持。(四)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很大程度源于中小企业在市场资源竞争过程中的先天劣势地位。?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家及政府机构对中小企业的宏观管理,二是以市场化中介服务机构为主的微观服务。这种管理层次和服务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由此导致的中小企业与资金提供方、与政府和其他企业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出现,影响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效果。因此,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1.规范市场化中小企业服务市场

《中小企业促进法》第38条规定:“国家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市场化的中小企业服务组织是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结合点,是解除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资源瓶颈的重要手段,既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跨越产业壁垒,推进自身更好地发展,也可以集中搜集资金信息,节约信息搜集成本,有效克服中小企业与外部资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目前中小企业使用社会服务的比例还很低,据调查统计,我市约三分之二的中小企业不知道政府出台的相关规定。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目前尚未有相关的法律对中小企业市场化服务机构进行监管,再加上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客观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成立时间短、服务资金小、服务资源不足、地区发展不均衡、服务机构间的不正当竞争和多头监管等。对此,一是可以将市场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机构的活动方式纳人法律监管之中,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市场中介的组织性质、权利和义务;以法律方式界定市场化融资服务机构的活动范围和方式,从而规范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机构的组织行为。二是依据《行政许可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律师法》等法律及相关政策性文件中的规定,建设市场化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服务平台,明确中小企业融资法律服务平台内各主体的法律地位、行为准则以及服务范围、服务平台运行机制、监管机构的设置等问题。通过服务平台将中小企业和具有专业融资经验的法律机构联系起来,引导中小企业与有关融资法律服务机构间的合作,破解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法律障碍,帮助中小企业从融资成本和法律风险等角度进行统筹安排,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决策的最优方案。

2.健全中小企业政府管理体系

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相关规定的要求,几乎各级政府(县级以上)都设有相应的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经贸、工商、财务以及科技等各部门都颁布有各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依职权对中小企业进行监管。但因部门分治、缺少政策组合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各部门有关职责的发挥。因此,要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基础上形成完整的中小企业政府管理体系。完整的中小企业行政管理体系是建设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的重要保障。要加强政府各有关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建立中小企业管理协调机制,并在法律统一规定的基础上依法行政、协调配合,更好地从不同领域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五)制定法律规制“影子银行"

法律对合法的非正规金融保护缺失,对不同类别的非正规金融融资的性质认定边界不清和监管不足,是目前对非正规金融管理法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为适应非正规金融融资发展的现状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保护中小企业融资双方的利益,需要从以下方面引导非正规金融融资。一是要加快民间资本设立银行。要加快制定民间借贷融资法律规范,通过立法承认民间借贷的法律地位,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细化的配套法律,引导民间借贷市场的健康发展。要适时修改相关法律,加快金融制度创新,重视和肯定“合法”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及其地位,在金融制度改革中提供非正规金融转变“体制外”身份的途径。二是要加强对非正规金融融资的监管。非正规金融融资因其游离于金融体制之外而缺乏有效的监管,且合法的非正规金融与非法的非正规金融都具有资金融通、资金提供者获得利益的特征,因而司法实践中对这些不同性质的非正规融资的认定难度较大。因此,要加强对非正规金融融资资金来源和使用的监督,要理清多种非正规金融融资形式的法律界限。

(六)建立司法性中小企业失信惩戒机制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范文第5篇

0引言

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现有融资渠道之外另辟蹊径,尽量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以及政府在其中应扮演何种角色,做到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的双赢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现有融资途径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中小企业目前可以选择的融资渠道相对较少,而且融资门槛较高而无法获得所需资金,虽然政府的政策导向是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性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等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缺陷导致其贷款风险大,贷款成本高。如:有些中小企业贷款数额小,商业银行为此类贷款要付出和大额贷款相同的固定成本,两相比较,商业银行更愿意选择向大型企业提供高额贷款;有的中小企业在成立初期,财务制度不健全,账目不完善,银行根本不敢发放贷款。商业银行要求企业提供抵押担保,一部分中小企业根本无法提供,这也是阻碍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原因。中小企业的市场淘汰率远远高于大型企业,银行如果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所承担的风险和其所获得的收益不相称,许多商业银行就此放弃了中小企业。从上述分析来看,目前的融资渠道不畅通,极大地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获得机会。除了对现有融资方式进一步挖掘潜力,扫清障碍之外,寻找新的融资渠道,开辟资金新源头才是解决之道。放宽视野,我们会发现除银行、证券市场之外,作为现代三大金融机构之一的保险公司也可以成为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者。

2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是保险公司经营目标

2.1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作用保险公司基本职能是对保险资金保值增值。在人身保险公司中,该职能格外重要。人身保险公司对保险资金增值的需求要远远高于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的范畴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2008年,人身保险的保险费收入占全部保费收入的比例76%,其中的人寿保险更是一枝独秀,远远领先于其他险种。

人寿保险是人身保险公司的主要产品,其特点包括:保险期限长;保险风险稳定;人寿保险采用“均衡费率”经营,即保险期间内,前期收取的保险费要高于保险人为风险事故支付的保险金,这笔多出的资金即寿险责任准备金。提取寿险责任准备金的原因在于“人身保险合同是长期合同,只有以有效保险单的全部净值为基础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才能充分保证寿险公司履行合同给付义务”。它不是保险公司的利润,而是在保险期间后期弥补按均衡费率而导致的保费收入不足,寿险公司有义务对其保值增值。寿险责任准备金的使用期限较长,可以充分利用责任准备金进行各种投资。

2.2现行保险公司投资渠道根据上文分析可知,保险公司有充分的资金来源进行投资,也有对保险投资收益的迫切需求,寻找合适的投资渠道,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获取投资收益,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主要目标。现有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都存在不足。银行存款安全性高但收益低;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风险大;债券收益较低;不动产投资和项目投资流动性差,因此,寻求新的投资方式迫在眉睫。

2.3贷款是可考虑的投资渠道发放贷款是保险公司可选择的投资渠道之一,前文已经介绍,中小企业资金匮乏,而商业银行和其他贷款方式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现有的资金需求。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坐拥资金,急需找到投资方向,如果国务院能够允许保险公司向社会开放贷款业务,无论是对资金需求方还是资金供给方都非常有利。

目前人寿保险产品向投保人提供保险单质押贷款的业务,这种服务只针对购买了保险产品的投保人,投保人以其保单项下积累的现金价值作为质押,向保险公司进行贷款。这类贷款的限制非常多:贷款者只能是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该贷款最高不能超过保单的现金价值;贷款时间很短,通常在六个月之内。综合以上情况,保单质押贷款还不是真正符合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含义的贷款。很难想象中小企业经营者为了获取从保险公司的贷款而先为自己购买一份高额人寿保险,并为积累现金价值和维持保单效力,不断交纳保险费,这只会给经营者造成更大的财务压力。中

笔者认为,保险公司可以尝试进行针对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这样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也能为保险公司增加收益。那么,究竟如何设计这种贷款制度,在现今的监管体系中会遇到何等问题,下文将予以讨论。

3我国保险公司贷款可行性探讨

3.1经营风险任何投资都会遭遇风险,保险公司进行贷款也不例外。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很大,许多企业缺乏有效的担保,保险公司对中小企业放贷要冒着无法收回贷款的风险,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保险公司是否能向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关键。笔者认为防范信贷风险,减少投资损失,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保险公司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核查,对无法提供担保的中小企业,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来决定是否放款。保险公司必要时可以主动了解该企业生产和销售、资金回收、员工评价等情况,通过这些来考察该企业是否有发展前景。对那些拥有新技术、新产品,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而言,保险公司可以利用对该企业的判断结果,决定是否在无担保的前提下对其贷款。

除此之外,政府应该做好扶植中小企业的工作。毕竟保险公司是商业企业,为保证资金安全可能不愿贷款给某些企业,政府可以制定政策通过减免税款等方式补助保险公司可能失去的利润,效果要好于直接给予中小企业补助。同时,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保险公司会格外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会对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要求做到事先防范,尽可能的消除风险。

3.2监管制度贷款业务传统上是一项银行业务,保险公司涉足贷款领域,意味着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从销售保险产品、提供保险服务扩展到了银行业务,这和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并不相容。我国的金融体系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银行、证券、保险三大支柱各行其是,各有各的经营范围,对它们的监管也相应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来承担。一旦保险公司开展贷款业务,这对目前的监管体系来说是个难题,因此,如何克服监管方面的障碍,使这项新业务健康有序的开展,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4结论

保险公司可以尝试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这不仅可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同时也是保险公司经营的内在需求。如何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防止以安全性为主要原则的保险资金的损失是该项制度能否成功的关键,保险公司不仅要深入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政府也应通过对保险企业的补助政策,尽量弥补保险公司的损失。金融监管体系是实施该方案的另一障碍,怎样调整现行监管体制,将保险公司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纳入监管体系中,实行有效的监管,是下一步要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范文第6篇

我国中小企业虽然从整体上来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融资方面存在着自有资本金少、资金严重短缺的现实问题,融资难、融资贵已经成为困扰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与完善,某些环节的发展还比较滞后,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发行债券来吸纳社会资金;而通过风险投资与境外投资基金获得融资资金的中小企业就更是凤毛麟角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如下:

(一)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缺口很大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进行的一次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中小企业的贷款满足率已经基本达到89%以上,但是,现实中的中小企业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给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远不及中小企业壮大发展的速度与需求。大多数银行将贷款的70%都借贷给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严重短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情况越来越严重,有的企业由于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速度而选择破产。

(二)中小企业的贷款多为短期贷款我国中小企业控制自身经营风险的能力较差,呆账、坏账发生率比较高,“惜贷”现象极为严重。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数据分析得知:全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还款期大部分集中在1年之内。有的中小企业的贷款期限还不足半年。另外,我国中小企业单一的贷款形式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问题。我国将近78%的中小企业主要采取的是质押、抵押贷款这两种形式,而以信用贷款的中小企业几乎没有。还有的商业银行根本就不向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例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根本就不会将贷款以信用的形式发放给中小企业,只是将贷款发放给职位在副科级以上的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三)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较为单一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主要是以外源的形式为主,已经占到融资比例的87%左右。在外源融资中又以间接融资为主,占到了外源融资的90%左右。全国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但是,很明显一旦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控制经营风险、收缩银根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总是喜欢将贷款发放给那些大客户、老客户或者是与全国各级政府部门有着密切关联的企业,此时中小企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资金流向其他企业,而自己成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拒贷的对象。虽然,在全国还存在一些地方性小银行,与那些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它们可以为我国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贷款条件也相对比较宽松,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都能从地方银行贷到款,银行也未必能够满足所有中小企业的所有资金需求。总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仍以间接融资为主,融资的结构较为单一。

(四)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来看,还是以银行信贷、民间借贷、自有资金等形式为主。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不规范的地方,因此,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全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不会发生大的改变。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对全国中小企业贷款条件要求的提高,全国中小企业想要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到能够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资金将越来越困难。从近年来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总额来看,逐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面对中小企业贷款难度的不断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不断出现的“拒贷”现象,民间借贷成为中小企业迫不得已的一种融资方式。民间信贷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相比,贷款将更快捷,贷款利率将更为灵活,在我国某些地区的中小企业中对民间信贷的认可度已经超过了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的是:民间信贷在为全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资金、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为全国的金融秩序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健康、正常的运营。有的民间信贷的利率高达50%,一旦经济运行并不如中小企业预想的那样繁荣,将会给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风险,有的中小企业会因为无钱归还贷款而倒闭。因此,必须对我国的民间信贷市场予以正确的引导,尽量使其走向合理与合法化。

二、物流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新途径

(一)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在我国的金融业务中,物流金融还是一种崭新的业务模式。目前,物流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所谓物流金融主要是指以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以流动的商品仓储作为基础,其中包含了中小企业的信用证与再造、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传统的商业综合平台。从本质上来看,物流金融属于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抵押贷款或质押融资,在发展的过程中,它改变了传统的金融贷款过程中银行与贷款申请企业双方之间的责权关系。但是,物流金融也不同于目前流行的担保贷款中的担保方所承担的连带赔偿责任的第三方关系,而是越来越向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银行———物流企业———贷款企业之间的亲密合作关系。

(二)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状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金融服务产生较晚,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在国外,物流金融的主要推动者是金融机构,但是在我国主要的推动者是第三方物流公司。其实,在物流金融这一概念还尚未出现时,我国实践中已经存在这种业务了,主要是在我国国内的企业之间、民间的流通领域、外贸运输相关金融机构之间。但是,由于那时的发展条件限制,物流金融业务还比较单一,仅仅局限在一些简单的信贷小品种的业务中。随着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不断增加,在物流运营中物流与资金流的衔接问题逐渐凸显,特别是在物流运营中出现的涉及资金结算与中间迟滞业务推进环节的问题,要求银行能够为其提供更为快捷、高效、安全的资金结算网络,以此来保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安全统一与完整。

(三)物流金融的优势物流金融的理念在于:盘活企业的流动资产,加速商品流通和资金流转周期。中小企业的资产中60%是应收账款和存货等动产,因此,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融资模式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途径,也有利于商业银行防范风险。首先,沟通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使信用可以在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充分流动。商业信用(com-mercialcredit)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在商品交易活动中产生的信贷关系,其表现形式有赊销预付款和商业票据,属于直接信用;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产生的,属于间接信用,它的产生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物流金融业务的作用在于沟通了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使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的信用链条相连接,推动着信用制度的完善,避免银行信用过度膨胀。其次,物流金融将银行网络和供应链网络结合起来,提升整个链条的竞争力。银行网络好比人体的血管,资金就是血管中不停在流动的血液。物流金融业务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结合起来,银行请物流公司作监管,实际看重其物流的通道和对贸易物品的信息把握,促使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于掌握着大量的历史和实时的物流信息和供应链网络,通过分析其在物流金融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开展现代物流业的增值服务。当物流企业能够为这个供应链提供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物流服务和供应链管理时,标志着传统物流企业正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随着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加入物流金融业务中来,物流企业自身的成本、供应链的成本将会降低,我国供应链运作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最后,物流金融中几方合作降低了信息不对称风险,进一步避免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物流金融有利于中小企业把动产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由其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估。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库存管理、动产监管及货物价值评估、资产变现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在作出相应货物评估后为中小企业开具仓库存单。银行作为资金的供给方,借助于大型物流企业的强大支付能力和评估能力,可以对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还款能力进行科学判断,从而有效解决放贷时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帮助中小企业利用动产获得急需的资金支持,而且凭借其较高的信用等级和较优的货物估值能力帮助银行降低了呆坏账产生的可能性。同时,物流企业本身也找到了新的盈利空间。银行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库存管理能力,把物流金融监管业务外包,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所以,在物流金融这个新平台上,银行、物流公司和企业实现了多赢。

(四)物流金融业务模型分析———道德风险模型

1.道德风险模型的产生从本质上说道德风险的存在将在很大程度上破坏市场均衡或导致市场均衡的低效率,而产生这种风险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人拥有一些不公开的信息。在委托人与人签订合同时,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从表面上看至少是相互了解的,但是一旦这种委托关系确立之后,委托人就再也无法全部或部分观察到人的某些不公开信息了。在这种情况下,人很可能会利用这种不公开的信息而采取某些伤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可见,这是产生道德风险的关键因素。Diamond于1984年提出道德风险模型,主要分析了在金融中介中存在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他认为,该风险的存在将对企业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在直接最优合约中的破产成本将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企业的行为。我们可以将该模型运用到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身的现代物流企业。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所提供的融资服务基本上存在于信用周期较短的、设计生产领域较少的产品流通过程中。

2.道德风险模型的假设依据Diamond的模型理论基础提出了基本的假设:企业与贷款人都是风险中性的,存在N个企业并且每个企业家只能投资一个项目,生产是在一定周期内完成的,每个贷款人手中持有的可带出财富为1/m,合约的设计是建立在一个贷款人可以观测到的变量的基础上的。

三、化解物流金融风险的对策

(一)逐渐完善物流金融风险控制体系目前,在物流金融服务中银行不仅要面对经销商的还款风险,还要面对市场风险,例如质押商品的滞销、物品的变现风险等,还必须防止银行内部管理中出现道德风险,因此,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不断完善物流企业的征信管理不同于传统的信贷业务的审查,物流金融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型企业,这就要求审查中更要强调企业的成长性。另外,对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含量、市场运行等方面也必须进行重点的审查。例如:银行可以选择一些在市场上具有较高占有率、比较畅销的产品或是销售趋势较好的产品的生产商进行合作。另外,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济实力、品牌的知名度等也必须考虑在内。银行还必须对物流公司的专业程度进行考核,那些仓储管理水平较高、信息化水平较好、资产规模较大,能够实现在大规模范围内严格监管质押物质,偿付能力较好的物流公司是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首选对象。(三)大力纠正在银行贷款过程中存在的歧视与偏见银行要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表现出一视同仁的态度。但是,在实际贷款过程中,非国有的中小企业的贷款信用度远远高于国有中小企业。可见,银行只有抛弃一切歧视与偏见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各类中小企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四、总结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范文第7篇

随着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不断暴露,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始聚焦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其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的研究及融资创新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成果。

(一)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的研究综述最近几年,国外学者在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方面主要是以建立回归模型为基础,寻找影响融资的外在影响因素。ZhenyuWu、JessH•Chua、JamesJ•Chrisman(2007)[2]在研究家族参与和问题的相互作用对中小企业权益融资的影响时,使用线性回归模型,设计了两个方面的变量组进行检验,发现家族参与和问题既相互交织又各自独立地影响着中小企业权益性融资。MasajiKa-no、HirofumiUchida(2011)[3]研究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关系,在银行竞争力、规模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并根据检验结果得出结论,作为缓解和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手段之一,银行竞争也有明显的效果。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则更多的是从构建指标评价体系的角度来探寻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孙林杰、孙林昭、李志刚(2007)[4]研究了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评价,建立了包含4个层次、23个具体指标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融资能力做出了度量。李红霞、孙卓(2010)[5]以上市融资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09年10月—2010年8月期间的4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上市过程中披露的相关财务数据作为依据,确定计量标准并建立反映上市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最后通过因子分析做出实证度量并得出结论:企业的规模、盈利能力、研发能力、公司治理情况以及募集资金运用能力、所选择承销商资质等是影响企业上市融资能力的主要因素。颜莉、刘迅(2010)[6]在指标评价体系中加入了供应链因素,通过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研究得出供应链因素会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相对提升。杨雪(2011)[7]以系统工程中的解释结构模型(ISM)为基础建立了7级多层阶梯解释结构模型,将影响中小型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分为表层直接影响因素、浅层间接影响因素、中层间接影响因素及深层根本影响因素,最后,基于分析结果认为企业自身建设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关键。

(二)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的研究综述LeoraKlapper(2006)[8]专门分析了保理业务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指出在全球范围内,保理业务是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日益壮大的重要来源,保理业务的特点是出借方提供的信用以供方的应收账款价值为基础,而更少地依赖供方本身的全面信誉度。因此保理可以让高风险的供方把信用风险转移给高质量的买家。ThorstenBeck(2006)[9]指出外部融资来源的缺乏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担保和租赁是有效解决债务难题的办法,此外,创新借贷工具也可以解决融资难题,并且改善金融市场环境。邱华炳(2001)[10]通过对国有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资料整理分析后,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给出了利用存货、订单合同等作为贷款抵押物的建议。林毅夫、李永军(2001)[11]等学者认为中国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有关关系融资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把发展民间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根本出路。巴曙松(2003)[12]和王国刚(2003)[13]等人通过论述资本市场与中小企业融资,得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对于风险投资的退出、调整金融结构均具有重要作用。衣长军(2005)[14]认为,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要以科技型企业的特点为依据,并且,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无形资产质押融资、联保协议贷款等都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良好方式。兰邦华(2009)[15]分析了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成功经验后提出金融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股权质押贷款、无形资产抵押贷款、创业投资政府引导基金、中小企业集合债、短期融资券、高新技术企业集合信托等创新融资方式。

(三)总体评价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方面,国外的专家、学者在探寻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过程中主要是运用建立回归模型的方法,并且侧重于探寻企业生存环境和自身制度等因素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对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自身的经营运行和发展因素关注较少。国内的专家、学者则是通过建立指标评价体系来评判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在评价方法选择上主要有模糊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两大类,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前提是已经知道影响研究目标的因素,并能够按级分层,且能将定性因素转化为定量因素参与分析,其权重多是通过专家打分来确定,有一定的主观性;因子分析法在分析前并不知道影响研究目标的直接因素,而是通过选取大量潜在因素探寻各因素之间的共性,进而找到影响研究目标的主要因子,其权重是通过计算各因子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来确定权重,客观性比较强。总之,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方面,国内外学者都提出了不少创新性的做法,主要是扩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与融资工具、创新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等,这些做法大都是依靠外部环境的创新来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且在研究融资创新的过程中主要是理论上的阐述,缺少相关实证研究做基础,因而其创新做法的针对性较差。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1.系统性原则融资过程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受内外部环境综合影响的活动。但由于我们研究的角度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所以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指标体系的设置上应基于企业自身运营发展的角度,注重全方位选取指标以反映融资的全部过程。2.科学性原则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应当确保所选指标能够揭示被评价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在选取具体指标的过程中一定要保障指标是有据可依,并且各指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以及稳定性、独立性,力图做到各项指标相互补充,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3.可行性原则在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指标体系过程中,立足理论的基础上更多是要考虑指标的可行性,这主要是要求所选指标易于获取、方便计算处理。对于理论分析中比较重要但是在现实工作中难以获取的指标,可以酌情考虑选取替代变量,如若效果不佳则可不纳入指标体系中。

(二)指标体系构建根据有关融资理论的阐述及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描述,结合本文主要研究科技型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的目的,因此在选取指标时,与企业自身素质关联度小的因素在此文中不加以考虑。同时,参考相关类似研究的文献不难发现企业的盈利能力、债务保障能力和管理能力是被学者一致认可的融资能力指标体系的重要方面[16],另外,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高成长性是科技型企业的重要表现,因此,为了避免在选择指标时出现盲目性,缩减工作量,本文将主要围绕上述几方面选择指标。在确定指标选取的大方向后,选择如下指标作为具体分析的对象:

(三)评价方法的选择在保证能够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角度探寻影响其融资能力的基础之上,为了简化工作量,同时确保研究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探寻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主要因素。通过因子分析,首先可以找到在企业自身发展方面影响其融资能力的潜在因子;其次将因子分析所得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归一化处理后再取百分比以作为各因子的权重,可求得总的因子得分;最后借助总因子得分可对样本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并且,因子分析通过降维的思想,在众多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指标中提取主要因子,简化了变量但又不失原有指标的信息。

(四)样本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本文研究采用的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定标准,筛选了在深圳中小板市场上市的30家注册地为山东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含青岛市),并且将企业披露的2012年的财务数据作为研究的样本数据。之所以选择在深证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代表全省所有科技型中小企业,本文主要是从以下几点做出考虑的:1.基于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来看,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处于成长期阶段。一般地,由于成长期的企业寻求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因而更多地希望通过银行与资本市场来获取资金。而在中小板上市的科技型企业正是我国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典型代表,也是发展较好的一部分企业,其对资金的需求情况也基本上能够反映整体的资金需求情况;并且行业覆盖面广,能够涵盖不同类型的企业,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所以本文选择中小板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样本,并以2012年披露的相关财务数据作为研究的依据。2.由于研究所需的数据大多是企业非常敏感的财务数据,目前无法通过可靠途径获得能够真实反映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状况的数据,而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据是目前我们能够从公开途径获得并最接近于现实研究对象的资料[16]。3.由于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需要公布大量的财务信息与运营报告,并且这些资料往往都是由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审查核对并经证监局审批通过的,数据相对真实可靠。具体样本数据见表2。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评价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一)因子分析法实证研究1.变量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不同导致的影响,然后对标准化后的数据做相关性检验。表3中的KMO检验值为0.564,另外巴特利球度检验的概率值是0.000。表明所选择的指标之间存在比较高的相关性,因此,这些指标可以适用于做因子分析。2.因子提取及命名在进行因子分析时,对相关系数矩阵运用方差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旋转收敛的最大迭代系数为默认值25,取特征值大于1和主成分的方差累计贡献率为标准来选取公共因子。通常来说,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5%就可以很好地说明和解释原变量。表4结果表明,在特征根大于1的情况下,因子分析结果提取了4个公因子,且这4个因子总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6.243%,这说明提取的这4个公因子能够很好地解释原变量。原始的公因子在命名上不好解释原始变量的含义,所以为了使公因子更有意义,对公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表5显示的是经旋转后的4个公因子在14个原始变量上的因子载荷情况。在第一公因子上,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这5个原始变量的因子载荷较大,由于这5个变量都是用来描述科技型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所以第一公因子为盈利因子。结合表4中第一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23.753%,为各方差贡献率最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盈利能力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具有重要的贡献作用。在第二公因子上,总资产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及可持续增长率这3个指标的因子载荷较大,反映了企业的发展能力,因而命名为发展因子。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其成长力是其吸引融资的重要因素,表4中的方差贡献率也达到了23.209%,表明企业的成长潜力在各影响因素中所占的比重也是很大的。在第三公因子上,速动比率、流动比率和债务保障率这三个债务保障指标的因子载荷较大,因而可以将第三公因子命名为保障因子。最后,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这3个指标在第四公因子上的解释程度较高,说明第四公因子为管理因子。综合来看,提取的这四个公因子很好地解释了原始变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债务保障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其融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因子得分及排名为了对山东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做综合评价,首先需要计算出30家样本企业在4个公因子上的因子得分F1、F2、F3、F4,计算公式如下:Fj=α1×存货周转率+α2×流动资产周转率+α3×总资产周转率+α4×资产报酬率+α5×债务保障率+α6×营业利润率+α7×净资产收益率+α8×资本保值增值率+α9×总资产增长率+α10×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α11×净利润增长率+α12流动比率+α13×速动比率+α14×可持续增长率αi为因子得分系数,见表6。分别求出对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取的4个公因子的得分后,选取表4中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将所得值作为各因子的权重,按照加权平均的方法,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的总得分,具体得分情况见表8。

(二)结果说明首先,通过因子提取及命名过程可以得出,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角度,影响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保障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通过表4可以看到,4个公因子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保障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相对于山东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性。其次,在经过方差最大化旋转后,提取出来的四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3.753%、23.209%、22.680%、16.600%,前三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相差很小,也就是说基于企业自身视角,尽管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具有很多因素,但并不能找到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这主要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成立的时间短,风险高,资金有限,抵御风险的能力弱,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一旦在某一方面受到冲击就很容易造成企业陷入困境,进而影响企业的融资过程。因而,就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整体来说是需要企业全面发展才能保证其融资过程的顺利进行。从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得分表(表8)中可以看出,企业的发展能力、保障能力、盈利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在不同的企业中表现往往是不相同的,正是这些因素综合的结果最终决定了企业各自的融资能力的差别。万昌科技融资能力排名第一,其因子综合得分为1.133分,比第二名福安药业高0.07分。然而,从各因子的得分中可以看出,万昌科技第二因子成长能力虽为负值,但其因子综合得分能高居榜首,主要是受其他三个因子影响,尤其是第三公因子,即债务保障能力。位于第二位的东诚生化也是类似的情况,尽管其第一、第四因子得分都位于平均得分以下,但依靠其较高的第二因子和第三因子得分,使得其融资能力位于第二的位置。这充分说明就单个企业而言,尽管在某一方面存在不足,但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弥补,进而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因此,也说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是以上四个能力的综合体现。另外,从整个样本企业的因子得分情况看,各企业在影响融资能力的四项能力指标都参差不齐,都存在某一能力的得分位于均值以下的情况,但是绝大多数的企业不存在四项能力的得分都处于均值以下的情况,在一定意义上表明各企业自身都有自己的优势。这表明各企业都有一定的成长潜力,在未来有限的资源情况下,不同的企业要综合衡量自身发展的状况,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各项能力,最终促进融资能力的提升。最后,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整体分析看,所选样本中的这30家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涵盖了生物制药、新材料、信息服务、电子机电等各行业。各个行业之间在融资能力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分属不同行业的各企业的排名也是交叉排列的。这说明在各行业之间并没有形成集团优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没有几家独大的情况。各地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能力也没有形成地域差别,注册地位于同一地市的企业在排名上并没有出现集群化,这说明山东省各地市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也不存在区位优势。基于上述两点,从某种角度看,山东省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都是相同的,并没有特别偏好哪一行业抑或是哪一地区的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争夺金融资源上是处于平等地位的,都面临同样的竞争环境,因此,对于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加强自身的发展以吸引资金的流入就显得尤为重要。综合以上几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规模扩张期受制于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尽管发展缓慢,但企业应结合所属行业自身特点,保持企业原有优势,改善不足,力求企业的全面发展,在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就提高了企业的融资能力,最终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对策

基于上述实证研究,可以初步了解当前山东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结合本文结果就影响其融资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相应的创新对策。

(一)提高企业自我积累以及综合能力,注重内源融资实证研究的结果说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综合能力是获取融资的关键因素,对于我国众多处于规模扩张期的中小企业来说,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必须注重自身积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发展能力。由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市场尚处于萌芽中,外源融资的成本相对较高,而内部融资相对来说成本低廉、更易获得。首先,融资环境相对宽泛,国家法律规章对企业内源融资的限制比较少;其次,内部融资大大减少了企业与外部的复杂关系,可以避免众多繁琐的审批程序,因而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

(二)基于企业自身优势创新融资工具,拓宽外源融资渠道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应该依托高科技建立优势,即技术本身就可以带来资金,可以通过独有的技术优势作为担保进行融资。另外,不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是不同的,往往在某一方面会具有自己的特点,并形成优势,所以企业在融资工具选择上可以基于企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工具。例如盈利能力好的企业可以利用中小企业集合债、短期融资券、高新技术企业集合信托、股权质押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管理能力好的企业可以利用存货、订单合同等作为贷款抵押物以获取融资;保障能力好的企业可以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无形资产质押融资等方式获取融资;发展能力好的企业也可以通过股权质押贷款、创业投资政府引导资金等方式获取融资。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范文第8篇

一个很重要且亟需解决的问题,应是充分认识到不可忽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区域观及相应的基于区域视角的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涉及资源配置的重要经济学问题,尽管有学者认为“经济学似乎从来都没有忽视‘空间’”②,但学界仍一致认为,在经济学发展的一个较长时期内,区域空间因素没有引起理论界必要的重视,被誉为西方区域经济学创始人的艾萨德就曾抨击经济学分析是“在一个没有空间维度的空中楼阁中”进行的。随着区域经济学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空间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本要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地理学得到蓬勃发展,在金融活动的区位问题、金融排斥及货币地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国内也逐步兴起了金融地理领域的研究,尤其集中于金融中心与金融排斥方面,但有关金融中心的研究成果并没有与各区域中小企业融资运行直接联接起来,有关金融排斥的研究成果很少及中小企业融资而主要集中于农村金融排斥。与此同时,专注于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研究却又往往忽视区域空间背景与条件。总的看,理论界还没有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进行基于金融地理学的系统研究构想。由此可以预期,以中小企业融资现象为突破口,以区域空间为视角,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的空间分析框架,可以极大地丰富金融地理学的研究内涵与外延,为金融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证基础,为优化金融实践提供更具区域针对性的思想与方案。缺乏区域空间视角的分析将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方案与建议变得十分抽象而难以“落地”实施。显然,已有研究所涉及的中小企业融资运行中各类利益相关主体及其利益目标、主体结构与联接方式等均受着区域所蕴含着的历史与现实中诸多因素的深刻影响。应该看到,抽象掉区域特征的分析往往会将中小企业融资运行中的复杂情况过度简化,导致分析变量的大幅缩减,从而影响研究成果的真实性、适应性和应用性。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供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存在量或质上的区域性差异,供求结构与规模不同、影响因子类别与结构不同等均足以改变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特征。从这个角度看,已有不少忽视或忽略区域空间特征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所提供的只是“半成品”,有待通过区域因素的接入来转化为“最终产品”以供决策或政策研究采用。也就是说,中小企业融资现象既有区域一般性,更有区域特殊性,其区域一般性的研究是必要的,而区域特殊性的研究更不可或缺,或者说,区域一般性的研究是为区域特殊性的研究奠定基础的,最终目的应是聚焦于区域特殊性研究。进一步看,中小企业大多为非公经济成分,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中小企业融资是一个涉及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两个层面的问题,围绕中小企业融资进行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无疑将成为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对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又将具有全局的重要意义。对于如此重要的研究议题,必须对其展开多角度的分析,力求全方位地掌握该问题的运行特征,更加客观地揭示其中的规律,从区域空间角度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就值得尝试。

二、基于区域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分析的若干重要判断

1.基于区域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分析不是取代而是力求丰富相关研究。前已述及,已有研究大多将区域空间因素视为外生变量,而事实上,基于历史和现实的、人文的和政策的等多方面原因,各区域中小企业发展态势、规模与结构及各区域金融业发展规模与结构等均表现不一,从而必然导致各区域中小企业融资难出现程度的、结构的、长期或短期的以及演变趋势等层面的差异性,已形成的研究模式与路径大幅度削减了必要的研究内容。已有研究虽未关注区域空间因素及其对其他各类行为主体的影响,但毕竟还是多角度地研究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中的多主体及其关系,只是未能结合区域空间背景对这些主体存在的条件、特定的主体行为及主体间相互关系等详加考察,从而导致结论缺乏空间依据及空间特征。但已有研究仍具有积极的作用,只是需要空间因素的修正。基于区域视角的分析并不是试图取代已有研究,而是试图通过建立区域空间分析框架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中的众多利益相关主体纳入其中,全面细致观察特定区域的这些利益相关主体的运行特点和利益结构,改造已有研究的分析起点,为已有研究注入区域空间烙印,在此过程中,因为区域空间因素的接入,区域空间地理的、人文的、历史的等诸多层面的因素将不得不被考虑,由此也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分析更加跨学科化,而这也意味着该研究领域有着日益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显示了视角的拓宽对于提升研究水平的重要价值,当然,这对理论界及研究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基于区域空间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将面临着繁琐复杂的任务,需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个别案例的深入剖析开始,逐渐扩展研究对象,进而对不断增加的样本区域进行分类分层对比研究,由此准确界定区域的边界,既寻找个别案例中的运行规律,更探寻各区域普遍共性规律。值得深入思考的是,区域空间范式的经济学分析强调在一个非均质空间中经济活动及相应的资源配置在一定空间上的“聚集”,并由此产生“棘轮效应”,不断强化各区域的差异性。这种分析模式可否运用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是值得探究的。以规模而非产业类型为标志的企业融资现象是否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或区域特征?这种差异或特征主要表现在哪里?如何确定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这一特定问题的区域边界?这种区域差异或区域特征是否明显?如何科学评价这种区域差异或区域特征?这种区域差异或区域特征背后的根源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运用已有区域经济学分析方法或创新区域经济学分析方法来予以解答。

2.基于区域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分析特别注重分析结论的政策价值。区域空间因素的引入试图改变现有研究“就事论事”“、就现在谈现在”的静止观、机械观,力求更加真实地反映各区域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程度、由来、趋势、影响因素及内在机制,为其中的各类利益相关主体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依据;基于区域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将通过对重点、典型区域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进行深入挖掘分析,找到问题区域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形成的来龙去脉,特别是造成融资困境的主要环节,为集中政策资源寻求重点突破创造条件;基于区域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必将通过不断增加研究样本更广范围地掌握该领域的普遍情况和趋势,进而确定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点问题区域,从而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其他相关主体决策提供针对性的行动方案。需要强调的是,重点问题区域的厘清为更高层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政策重点方位,使中央政府包括金融政策在内的相关政策安排更加地方化、更具区域适应性。由此也可见,从区域空间角度观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需要采取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需要采用严格的实证分析方法;基于区域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必将涉及对中小企业发展整体区域环境的详细考察,并从中准确把握融资困境在整体发展环境中的重要性程度及融资与其他发展环境因素之间的联动效应,为地方政府梳理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提供有效的指南,进而使地方政府能有序、适度地采取措施以缓解该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3.基于区域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分析应谨慎对待国外经验的借鉴应用。已有不少研究涉及对国外经验的总结并倡导大幅度借鉴这些经验。本文认为,这种取向并不足取。如果忽视区域或空间因素,这种做法或许显得很自然,但如果考虑区域或空间因素,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国外经验的“水土不服”甚至误入歧途。各国基本经济制度乃至经济运行机制都存在较大或根本性差异,表面上都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却有着内在的质的和量的差异。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历程、各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看法、中小企业生存发展赖以依托的诸多环境因素等均有自身的特点。我国中小企业大多为民营经济成分,而我国民营经济培育发展的背后动力是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进程决定了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和发展质量,由此可见,基本区域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还有助于我们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各区域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同时,改革进程的特点、效果及进程等又与各区域内生的自然、人文等因素直接关联,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既有区域诱致性因素的影响,又有区域政策性、体制性等强制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决定和影响了国外相关实践经验的可借鉴程度。继而我们应看到,国内各区域同类实践经验的可借鉴性更值得肯定。比较而言,国内各区域中小企业融资难更多表现为量的、程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相对较为明显,而在后期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会渐渐弱化。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范文第9篇

迄今为止,已经有大量文献围绕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学者们达成了一致共识,即缓解信息不对称是解决中小企业现阶段融资困境的重要方法。围绕该领域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向:第一是体系建设方向,主要讨论如何完善健全我国社会的信用体系、发展社会信用的调查评估中介组织以及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记录和评级制度等;第二是制度建设方向,主要研究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信息披露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及拓宽中小企业信息来源的渠道等;第三是产品建设方向,主要关注如何提高金融机构贷款技术水平并针对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配套更加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不难看出,现有文献充分认识到政府和银行的重要作用,从两者角度考察和分析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式方法,但却没有充分重视中小企业自身信息的挖掘。鉴于此,本文拟结合管理者非理性特征的相关成果,从管理者的非理性视角挖掘中小企业自身主体的重要信息,进而构建中小企业融资决策模型。在传统经济学中,管理决策者通常被假设为拥有完全理性的同质主体。但是,近年来的经济学研究结果否定了上述假设,企业管理决策者并不是理性和同质的,他们也会因为个人非理性的情绪偏差而影响企业的最终决策。Myers(1984)指出,对于企业融资的行为,仅靠金融理论是不能充分解释的。可见,只有更好地明确并量化管理者自身非理性特征与融资结构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清晰地解释管理者如何在不同的中小企业融资形式中作出决策,从而帮助金融结构更加准确地了解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情况。迄今为止,从管理者的非理性视角研究企业的融资结构和决策等问题,已经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相关理论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学者们关注了管理者的若干非理性特征,如有限理性、过度自信等心理特征对企业决策带来的影响。当前在我国,管理者非理性视角的研究才于近几年刚刚起步,并且在已有研究中,对上市企业的关注较多,而由于数据获取的难度较大,中小企业的相关研究数量非常少;更多的研究围绕整体市场行为,而不是具体市场参与者;较多文献研究管理者的个别特征,缺乏系统考察的相关文献。

二管理者非理性视角下建构中小企业融资决策模型

迄今为止,管理者的非理性特征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文献,但是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迄今已取得广泛认可的包括过度乐观、过度自信、风险偏好等心理特征。Barber与Odean(2001)和Shefrin(2005)等学者的研究表明,人口特征将对心理特征有重要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将重点关注管理者的心理和人口特征与企业融资决策的相关性。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学者John,Campbell与Manju(2010)研究表明心理素质与融资结构决策具有相关性,比如管理者的时间偏好、风险偏好、针对企业财务决策的乐观性等心理素质。Bertrand和Schoar(2003)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自身能够持续稳定地影响企业决策。Graham与Harvey(2001)通过对企业CFO观点的调查,发现管理者自信心程度对企业经营有着明显影响。Malmandier与Tate(2005)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企业CEO实施企业投资决策时,对于现金流动变化的敏感程度要高于缺乏自信的CEO。Frank与Goyal(2003)研究指出管理者过度自信等特征对于企业融资策略有显著影响。Chaganti等学者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如果对企业增长持乐观态度,他将往往选择外部股权融资的方式而不是负债融资(1995)。Heaton指出,与企业外部股东相比,对企业过度乐观的企业管理者往往对项目风险估计过低,并且高估投资项目收益(2002)。Hackbarth研究也支持了Heaton的观点(2004)。Landier和Thesmar等指出过度乐观的企业管理者通常倾向于选择短期负债融资方式(2009)。Graham,Harvey与Puri(2001)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些理论。另外,Graham(2003)等学者研究发现,管理人员的心理特征等非理性因素能够显著影响企业融资决策,并且风险偏好的企业管理者通常选择外源融资方式,来弥补内源融资的缺口。企业管理者的人口特征,在研究中通常用于描述性统计,也有部分研究表明了人口特征和企业经营方面存在相关性。Wijst(1989)认为,年长的创业者选择债务融资方式的意愿较低。

三总结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范文第10篇

Berger(2005)发表的文章中提出发展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信贷的难度会因为国有金融机构市场比重增大而增加。李永宁(2009)则认为我国现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以及所处金融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地遭遇融资困难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虽然数量较多,但到目前为止,中小企业融资理论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大多研究都是集中于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困难或者融资来源、信用担保、政府支持等方面,但如何正确应用融资理论指导企业融资行为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利用政府和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全面解析能够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的问题。

二、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首先,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且经营过程中存在较高的风险,这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型相互背离,尤其是目前担保体系服务能力不足,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的长期性资金。而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连续、良好的经营业绩,多数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水平较低等因素,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无法满足资本市场的较高的市场准入标准。因此,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要获得保证企业长期发展的资金支持只能依赖企业内源融资的方式,或者将可以取得的银行短期贷款进行多次周转使用,这种做法充分反映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筹集资金渠道狭窄的突出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才不能快速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无法再激烈的竞争中的到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其次,由于融资渠道狭窄,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获取的融资方式较为有限,而且可获取的融资方式之间并不能达到一个较为科学的比例,而且这些不同的融资方式选择上也会出现融资效率高低的偏差,这样就造成了由于融资结构不合理而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增加的问题。如果不能合理优化资本结构,改变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这种融资渠道狭窄,企业缺乏稳定的长期资金支持的现状,科技型中小企业极有可能在经营中由于缺乏基本的资金支持而宣告破产。第三,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狭窄和融资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无法依据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结合自身的经营风险、根据各种融资渠道的不同特点来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筹集资金方式。另外,在实务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遭遇手续复杂、借款审批时间过长、甚至有的企业还会为此花费较高的业务招待费用等情况,这些都会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承担较高的融资成本。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筹集资金困难的根本原因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各种缺陷。首先科技型中小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管理水平差。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导致了企业常常出现随意改动财务报告的各类数据,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而不断粉饰财务报告数据的行为大大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其次,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都以先进的技术创办起来的,但大多又因为缺乏人才和高新技术信息而导致自身缺乏持续的研发能力,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寿命普遍较短,加之自身经营风险大、技术水平需求高的特点,使得企业未来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资金提供者基于对自有资金保值和增值等安全的考虑,不会轻易将资金投入科技型中小企业。

(二)外部原因

1.政府扶持不足

虽然目前我国政府已经看到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筹集资金过程当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可持续发展中的高科技人才匮乏现象,并由此颁布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以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但是这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现实的需求相比仍然显得杯水车薪。首先,没有将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来看,其成长具有较强的阶段性特征,而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要求不同的资金及政策支持,而我国政府目前颁布的各种政策法规还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仅仅是一些比较笼统的宏观支持。其次是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虽然政府已经通过降低纳税额、减免企业税负、提高贷款优惠等多种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扶持,但由于政策宣传力度等因素的限制,享受到政策性资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比例较小,而且这种政策性资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满足程度较低。

2.缺乏商业银行支持

银行信贷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但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的过程中遇到缺少可抵押物品,财务报告规范性差、企业经营风险较高以及信用差等问题,导致无法及时申请贷款。其主要原因就是商业银行基于自身资产安全的考虑,放贷时最直接关注企业偿债能力、各种担保及抵押物品、企业信用及高管个人信用等因素,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恰恰在担保、抵押以及企业信用和高管个人信用等关键问题上存在瑕疵,导致企业在获取银行借款时存在较高的归还风险,而这一点恰恰与银行要保证资金安全和稳健增长的原则相背离。

3.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的限制

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快速成长,资本市场所能提供的资金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健全,市场主体结构失衡导致了资本市场的不稳定,而且科技型中小企业仅凭借自身资产状况和企业信誉无法满足资本市场门槛设置过高、证券发行要求过高等条件。而风险投资虽然可以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成长并免于失败,但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是能够迅速成长且存在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我国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还无法有效利用风险投资基金促进自身发展。

四、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一)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能力

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首先要解决财务混乱问题,健全财务制度,提高财务人员技术水平,以保证企业生成的财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另外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水平,不断充实财务人员对企业融资的理论和渠道的认知和关注,提高对公司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等的规范,加强公司资金管理安全,掌握风险投资等各种可获取的融资方式。其次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创新思想观念,积极进取,才能保证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当然,科技型中小企业更需要不断创新融资渠道,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及融资环境,合理安排企业融资方式。

(二)政府提高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首先,提高政府相关政策的颁布与执行。为支持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做到有法可依就必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需要的法律保障加以完善,充分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时大多时候是因为无法提供银行要求的抵押担保品而遭遇拒绝。因此为了能够获得银行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寻求外部担保。为了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政府可以出资设立贷款担保基金,并建立信用机制,做好各企业的信用评价工作,为其他担保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财税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度过融资难关。总之政府可以有效的整合多项社会资源,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三)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

我国可以在政府的指导下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的银行。这类银行首先可以减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必须提供抵押担保物的要求,通过以政府为中介的多家企业互保、联保等方式,提高专业银行放贷的灵活性以及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其次针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利率较高的问题,专业的中小企业服务银行可以根据国家的政策,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灵活调整贷款利率,具体来说可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用途以及信用因素调整。第三要充分发挥区域性银行的特点,利用其熟悉当地经济、政策的优势,灵活经营,适当发挥,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金融管理部门科学制订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和信用评级体系,改变目前银企之间这种不敢贷,不愿贷和不能贷的现状。

(四)完善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支持;风险投资

一、引言

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是融资问题。出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小型企业不容易获得来自外部的资金,如何采取措施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是各国面临的急迫问题,对中国而言,这更是一个挑战本文从融资制度方面着手,通过分析国外一些国家的融资制度,找出中国中小企业在融资制度方面的差距,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建议。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分析

1.中小企业概念企业规模是一个相对的、比较模糊的概念.由于时间、地区、行业的不同,界定标准也不同。目前,国际上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尚无统一标准。综观世界各国,界定标准中最重要的三项指标是:从业人数、实收资本数额、一定时期内的销售额。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经济发展阶段,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也有很大不同。我国最近的是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本法自2003年1月1日起旅行。本法所称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本文所指的中小企业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也包括股份制、有限责任制等企业形式;职工人数在500人内。

2.我过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原因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政府宏观政策欠缺。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定位不足。对中小企业的作用定位在“补充”上,没有把它作为一支重要力量来看待,因此,各级政府没有制定明确的,可操作的政策、制度给予相应的支持。2、支持不足。中小企业是一个特殊的企业阶层.而在众多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中笼统中的称“企业”.因而没有专门为这个特殊的群体定做的法规,对这个特殊企业阶层缺乏专门法规支持、保护。3、重视欠佳。国家在对商业银行的管理、考核中,没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制度规范,没有把企业客户根据不同现实条件,在信贷支持上分类对待,而是一味青睐大型企业,冷淡中小企业。第二,企业自身困扰。具体表现在:1、规范管理欠缺。尤其是财务制度规范不健全,财务报告真实性差、透明度底,信息披露不能满足真实、完整、全面、及时、充分的基本要求,政府、银行等部门也难以全面了解中小企业财务状况。2、诚信缺失多。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大量同类中小企业存在竞争压价行为,只求获取定单数量,不求产品质量,最终无法保证质量,虽生意做成,但货款收回无保证,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时有发生同时,还存在合同欺诈、价格缺陷,拖欠债务、躲避债务等导致企业诚信构成严重损害。3、改制效果慢,运行不规范。虽然多数企业进行了公司化改造,按公司制成立,但离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差甚远,运行不规范,管理不科学,既影响企业发展,又影响企业形象。4、抵御财务风险能力弱。中小企业产业进入时间短,规模小、效益差、积累少、科技含量底,甚至有时有经营行为短,因此,其信用度底,财务风险大。第三,商业银行管理体制限制。首先,安全性宗旨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之后,银行信贷的安全性放在首位,特别国金融危机和国内金融资产质量不高的现象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注重市场化的资产负债险管理,把清理金融资产、化解不良贷款作为工作重点。其次,效益宗旨限制。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信贷业务的主体,以服务大企业,追求经效益为目的,集中精力在规模大、信誉高、产质量高的大企业。相反,规模小、信誉差资产质量底的中小企业就难以受到青睐。最后,责任追究制限制。

商业银行在管理中实行信贷责任追究制后,业务人员、业务门、审贷委员会成员在考察、审核、审批发贷款时更加慎重,而这一行业与生俱来的风险使得银行及相关人员宁愿放弃大量贷款业务以求平稳,造成“拒贷防险”的简单工作思路。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以上几个原因,本文重点从政府融资制度方面着手来研究下国外的一些经验,从而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

三、美、日、韩中小企业融资制度比较

1.美、日、韩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共同点(1)在政府意图上.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制定各种支持政策,旨在改善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地位,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

美国国会在1953年通过的《小企业法案》中明确规定:“小企业是维持自由竞争的重要因素,扶持小企业可消除不完全竞争”。日本1973—1974年修改后的《中小企业基本法》,旨在“推动独立的中小企业富有多样性和充满活力的成长与发展”。韩国政府近年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目标是改进中小企业的结构,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减少失业.克服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国内困难

(2)在金融支持上,普遍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或信用担保机构,通过政府直接贷款或给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来保障中小企业顺利融资。

(3)在税收政策上,对中小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制定各种中小企业税收的减免与宽限政策,给予财政援助,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美国国会1981年通过的《经济复兴税法》规定:涉及中小企业的个人所得税下调25%,雇员在25人以下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按个人所得税率缴纳;国家税务总局还为中小企业提供6个月的纳税宽限期。日本税法规定,资本在1亿日元以下的中小企业,法人税税率低于大企业的25%;对新购机器设备在第一年里可作30%的特别折旧,或免交7%的税金;对进行贷款事业、企业论断与指导事业的地方公共团体与中小企业团体支付补助金。韩国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基本仁与日本相同,但比日本还要细致。

(4)在法律制度上,制定一系列有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中小企业有很强的创新能力,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创新发明是在小企业实现的,小企业人均发明创造是大企业的两倍:中小企业对科技进步有很大的贡献,美国的高技术公司在起步阶段通常是中小企业。另外风险资本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美、日、韩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差异

(1)政府干预程度不同这是由各国市场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决定的。美国信奉“市场万能论”,对中小企业采取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办法,政府的“不干预”方针是为企业发展提供平等、自由的市场竞争环境。日本强调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用“看得见的手”直接干预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韩国介于二者之间,一方面崇尚美国的“自由化经济”,一方面因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又不得不借助政府干预对中小企业进行管理。

(2)具体融资措施不同美国政府通过SBA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向中小企业投资。美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主要有:1)中小企业业主自身的储蓄,占中小企业投资的45%左右;2)中小业主从亲朋中借款,占中小企业投资总额的13%左右;3)从商业银行贷款;4)金融投资公司:指由SBA主导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公司,其贷款利率比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更高。3)和4)共构成中小企业筹资的29%;5)政府资助占1%以下;6)证券融资占4%左右。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铃木淑夫把日本企业的融资特点概括为三点:

一是间接金融优势,即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供给资金的比重较大;二是超借,即企业法人部门在融资中对银行的依赖度较高:三是超贷,即民间银行经常处于“超信用”(贷款和有价证券投资超过了存款和资本金)。

韩国政府特别重视对风险企业的扶持,采取大量措施着力解决风险企业的资本不足:首先.利用世界银行的400亿韩元贷款成立中小企业投资创业基金会,对创办高新技术的风险企业提供启动资金;其次,由政府发起,组织国内各财团和企业多方筹资,成立数额高达1万多亿韩元的风险企业投资基金,为风险企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再次.建立有利于风险资本自由进出的风险资本市场一高斯达克证券市场。

(3)支持对象侧重不同美国SBA向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企业发放直接贷款.贷款利率低于同期市场利率.但贷款最高限额为巧万美元。这是美国唯一的政府直接资助且利率低于市场利率的优惠贷款。另外.sBA向受自然灾害的中小企业提供自然灾害贷款。这种特殊的帮助.目的在于使那些经营状况良好的受灾企业得以重建。据统计,自1953年设立该项贷款以来,SBA已提供了114万笔总额为164亿美元的自然灾害贷款。如前所述,韩国侧重于对高科技风险企业。13本侧重于技术型中小企业,这是因为13本的国策就是“技术立国”。

四、美、日、韩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创造产值、实现税收和外贸出口分别约占全国总值的60%.40%和60%。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中小企业面临着国内大型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双重挑战,原本融资渠道窄、获资金援助困难的中小企业就更加显得力不从心。因此,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借鉴美、13、韩等国支持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1.加快建立和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设,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中小企业的地位,设立中小企业专门管理机构。2002年6月2913,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小企业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正式获得通过.但仍存在关于中小企业的范围界定不清、政策指导性强、法律强制性不足等缺陷。另外,我国目前还没有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门金融机构。鉴于这种情况,我国应尽快健全中小企业法律体系,以《促进法》为指导,制定《中小企业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等来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为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金融服务方面,各商业银行应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确定专门人员办理此项业务;建立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其组织模式既可按股份制原则组建,也可以采取地方合作形式设立,如地方政府可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区域性商业银行,使其承担起为中小企业融资的职能。

2.尽快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由政府出资或支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资本来自政府补贴和金融机构分担的资金。韩国在1976年建立了韩国信贷担保基金会。基金会的目的是通过担保.使具有竞争潜力、善于管理而又无足够有形担保物的中小企业得到融资。基金会的资金来自政府的补贴和金融机构分担的资金。基金会的职能是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服务、信贷信息服务和管理及技术援助.其中最重要的是提供综合。

我国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启动资金由政府注人.采用实行会员制,吸引中小企业加人并缴纳会费。另外还要建立风险补偿金提取制度,确保中小企业信用机制正常运作。担保对象必须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应是产品畅销,有发展前景尤其是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朝阳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如涉及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的企业。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范文第12篇

自上世纪90年代波特(M.Porter,1990)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s)概念以来,集群理论发展非常迅速。结合理论与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实践,本文所研究的产业集群是指具备以下条件的产业集聚:

(1)一定数量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GeographicalConcentration),至于集聚原因,可以是硬件条件,例如外部规模经济,也可以是软件条件,例如制度环境或者社会资本等。

(2)以价值链为基础的专业化分工(Specialisation),不仅仅是同类企业的大量集聚。

(3)企业、政府、学术科研机构、金融组织和中介组织的多重参与,以及各个参与方之间的动态竞争与协作机制。

(4)作为具有(1)、(2)、(3)特征的集群应该具有长期存在的基础和发展前景。

(5)技术、市场和组织的创新。其驱动力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新企业的不断涌现和技术多样化;其次,集群内部创新网络的形成;第三,创新与生产、市场的密切联系。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均表明,产业集群是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例如,意大利工业区发展的经验表明,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积极的外部性,使得集群内中小企业在没有大企业那样的管理和资源支持的情况下,依然表现良好。而无论在产业集群的根植性、生产要素培育、创新能力塑造,还是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得方面,外部金融(ExternalFinance,例如政府补助、企业财务杠杆的运用、金融体系)的支持是否存在且有效、集群及其内部企业能否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都是至关重要的。首先,简单的产业集聚要发展成为一个专业化和柔性化的区域生产网络,其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持,在企业家精神驱动下展开的集群内部协作与竞争,有助于减弱产业集群发展的组织性风险(即集群结构过于稳定可能导致的创造力僵化);缺乏金融体系的支持往往导致集群内部中小企业的非正式融资行为,而非正式融资的短期性、规模和市场规范性均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第二,外部资金的引入,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引入,对于保持集群的开放性、进而对集群的可持续增长有重要影响,有助于减弱集群的技术性风险(即专业化分工可能导致技术的不连续性,并进而引致集群的脆弱性)和网络性风险(即合作可能导致集群自我封闭、竞争压力减弱和创新能力下降),第三,协同融资服务体系的建立将推动产业集群向更高级的组织形式区域创新系统转化,网络节点之间互动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在理论中,金融中介理论和优序理论在解释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金融中介理论认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借款方与贷款方之间存在较为突出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借款方的事前逆向选择(不知道中小规模贷方投资项目的真实价值)和贷款方事后的道德风险(不能确定贷方要求的资金能否被有效地利用)都使得信贷机构对中小企业缺乏信心,导致了较高的风险溢价,较高的风险溢价又反过来吸引了更高风险的项目,最终,信贷机构借贷款项给中小企业的预期利润被人为降低。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在给定利率水平下,借款方往往采用信贷配给的方式,只对那些能够提供有效担保的项目进行融资。优序理论则认为,在多数情况下,中小企业只有一个管理者,他经常还是公司全部股份的拥有者。中小企业的运营并不以最优资本结构为目标,对于那些能够在最小程度上影响其运营的融资形式有明显的偏好。因此,中小企业融资首先会考虑企业拥有者的个人储蓄和内部产生的资源,其次才会考虑短期或长期的债务,最后也是最不愿意采用的融资方式就是会稀释股权的权益融资。目前,结合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实践,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外部正式金融机构融资、政府政策性金融还是民间金融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与问题。民间金融的非正式性和非规范性在客观上阻碍了其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政府的政策性金融由于有产业政策导向,也未必适合所有的中小企业。在外部正式金融机构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则存在以下普遍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获取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成本较高,财务报表和审计的不连贯性,缺乏第三方信息提供机构等等。

(2)贷款规模小,交易成本较高。

(3)受资本结构、市场波动和管理能力的限制,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较高。如不采取切实措施解决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单独依靠政策性金融(例如补贴利率、指导性信贷、政府信用担保等)的传统手段来推动中小企业融资,由于没有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其推动作用既有限,也难以持续。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须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中小企业在规模和资金等现实条件的限制下,如何通过产业组织形态的改变来获得融资优势;第二,当前存在的正式金融机构融资、政府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三个外部融资渠道,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激励,增强三个渠道外部融资的协调性和互补性。从实证研究方面看,产业组织的变化有助于改变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相对于单一的中小企业而言,居于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外部金融的支持。一个发展成熟的产业集群往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较为完善的组织形态和有效运行的内部交易网络,这些条件的具备使得金融机构和集群内部的中小企业都有足够的激励进行相互合作。从金融体系的角度看,产业组织形态的变化也会激励金融体系的创新活动。可能的原因在于,产业集群的根植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国内的研究和实践也表明,集群的根植性所带来的企业合作、银企之间较为紧密的联系、企业之间的共性特征等因素,都有助于降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和交易成本。从博弈论角度看,集群内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形成的三轮动态博弈也将为企业形成三个层次的信用增级,看促成放贷的同时降低了不良贷款率,形成良性循环。随着近些年来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应用的迅猛发展,集群式产业组织形态所形成的网络信息关系和关联数据流还造就了极为难得的协同环境,为集群内资本和信用的监测识别提供了天然的优势,也为进一步降低融资交易成本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二、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风险分析

从我国目前的实践上看,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还缺乏正式的外部直接融资渠道,金融机构贷款在企业资金来源中的比重较低,企业缺乏充足的抵押品和担保是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由于资金链断裂造成企业经营难以为继的情况比比皆是,中小企业集群融资风险凸现。本文认为,目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风险性因素,制约了集群内中小企业与外部金融机构的互动,阻碍了金融机构利用创新的融资方式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

1.周期性风险:产业集群生命周期风险与外部融资手段错配

产业集群是一个具有集聚、发展、成熟和衰退等几个阶段生命周期的经济地理现象。从最初的企业集聚到集群成熟,有较长的时间跨度。在这一期间内,企业集聚能否顺利转变为产业集群,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样的,金融机构所面对的融资群体,并非在一开始就具备成熟产业集群的特征。在这样的情况下,产业集群融资所面对的对象,也并非在一开始就是一个具有完善治理形式的集群,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一个个独立的中小企业。一些基于完善集群设计的融资方式,也并不完全适应当前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和外部金融机构等集群治理的参与方,如果不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这一风险因素有较为切实的认识,由风险错判所带来的外部融资手段错配,很可能会成为阻碍产业集群发展的障碍。一般而言,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在集群发展的初期,从金融机构自身风险控制的角度考虑,以单个中小企业的实力,是难以获得金融机构支持的。这一期间集群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只能是两个来源,一是企业的自我投入或民间金融,二是政府的政策性金融。但当企业的自我投入有限、而民间金融又不能合法运作时,政府的政策性金融就要在集群发展的初期起决定性作用。政府的财政资金是有限的,其资源能力无法覆盖全部需求,这样,客观上就需要金融机构的进入,这种进入是以政府担保和补贴为前提的。显然,建立于政府信用和补贴基础之上的金融机构对集群的融资,是一种间接式的介入。尽管在事实上形成了集群发展的外部资金支持,但这种支持背后的激励机制是缺失扭曲的,从而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当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到中期,集群组织形态和治理机制逐步完善之后,政策性金融必然要考虑退出,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完全市场化的融资手段。分别从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情况看,集群外部融资手段是否匹配将对能否成功规避集群风险产生重要影响。在东部地区,当前各类制造业集群已经非常成熟,以技术创新和持续经营为目标的集群根植性是当前探讨的主要问题。与此相应的,在外部金融支持方面,当前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基于市场机制的外部金融机构(正式与非正式)如何对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进行有效融资。而在西部地区,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西部地区产业集聚也随之提速。但从总体来看,西部地区产业集群还处于企业集聚的初步阶段。尽管企业集群已有一定规模,但集群特征并不明显,产业发展的方向也不明确。在这一阶段,在企业集聚区内的中小企业所需要的外部金融支持,除了企业的自有资金外,更为主要的是由政策性金融所带动的外部金融支持。外部金融机构对集群的融资,主要是在政府产业政策指导和政府信用的支撑下展开的。因此,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再继续强调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对于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发展是不利的;对于西部地区而言,至少在当前阶段,以市场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来衡量集群融资效率则是不恰当的。

2.管理风险: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模糊与信用体系缺失

集群作为现代工业产业组织形态,必须要有一个合法授权的机构,实现对集群的治理。治理的目的有二,其一,建立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促进专业化分工;其二,维护集群内部的竞争环境,保持集群的创新能力。集群内部的过度竞争,特别是恶性的价格竞争,会恶化集群内部的产业环境,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优秀企业难以在集群内生存,最终的结果是淘汰好的企业,留下坏的企业。另一方面,集群内部无竞争,靠价格同盟维持集群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最终导致的将是集群专业化分工受阻,创新能力丧失。集群治理必须要防止这两种风险情况的出现,维持集群内部合作博弈的格局。就当前我国产业集群治理的发展情况看,大多数的集群没有一个多方参与的有效治理机构,集群的重大事项决策权和日常管理均授予政府委托的管理机构。这种模式的风险在于:其一,缺乏形成多方参与治理的激励。由政府委托机构进行集群治理,在利益共享方面难以实现多方共赢,难以形成合理的激励,促使外部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集群治理。其二,企业信息系统缺乏,难以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产业集群之所以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积极作用,在于外部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针对集群(企业群体而非单独的企业个体)展开融资来降低对中小企业融资较高的交易成本和融资风险。但如果没有多方参与的集群治理机构,单独由政府一方掌控企业群体管理,由于受运作成本的限制,无法形成对集群内企业经营情况的适时动态跟踪,管理方所拥有的信息落后,使得集群作为一个整体难以成为外部金融机构的合格对象。其三,政企不分,融资风险承担主体错位。政府在集群发展风险方面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导致了大量的寻租行为。较为普遍的情况是,产业园区引入的企业在土地使用、税收、劳动力等多方面享受众多的政策优惠,企业实际投入集中在与生产相关的设备和厂房方面。因此,一旦集群发展受阻,企业可以通过转移资产迅速撤离,而留下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负债、失业问题等则主要由政府承担了。这样的风险分担机制远远超出了政府能承担的范围3.技术风险:产业集群低端技术锁定风险与产业政策调整无论是政策性金融还是基于市场机制的外部融资行为,产业集群本身的竞争优势和企业的赢利能力都是重要的依据。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中小企业集群所处的领域多为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大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通过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规模的快速扩张来赢得价格优势和形成竞争能力。在外部需求旺盛的情况下,这样的集群本身内涵的低技术风险被旺盛的需求因素所掩盖,可以在产业政策和技术水平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实现快速的扩张。相应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在中小企业快速扩张、企业群体结构成熟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的影响下,这一过去成功的中小企业发展模式客观上已难以再继续复制。一方面,外部不旺、劳动力供给萎缩,产业低端技术扩张的基础性条件不易具备;另一方面,政府产业政策在结构调整升级的指挥棒下,越来越倾向于高技术产业,以低端技术水平为主要特征的中小企业集群想获得政策性金融支持的机会也正在逐渐降低。在两个方面因素的作用下,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集群,面临如何适应内需的需要、通过摆脱低端技术锁定风险的新问题。因此,要想顺利摆脱低端技术锁定、增强集群的竞争优势,以市场机制为条件,产业集群的发展获得金融机构融资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但如果产业集群本身无法摆脱中小企业所固有的高风险、高成本融资特征,集群要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也是难以做到的。在这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两难选择。

三、基于风险控制的西部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选择

从当前解决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路上看,一般采用的方式包括:其一,以政府信用为基础、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其好处在于,集群环境可以缓解企业和担保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抵押物处置便利,可以较好地实现风险控制。同时,当前信用和担保体系建设的问题在于,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担保基金以及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与产业集群的规划发展结合不紧密,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实际的支持力度不足。其二,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选择不同的贷款方式,例如关系型融资、互助担保性贷款、信用评分型贷款、抵押担保贷款等等。其三,若干中小企业通过股权或协议建立“联盟“,通过合力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融资成本,或者相互帮助获取资金,主要方式包括集合债券、担保融资、团体贷款等。从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角度看,各地实践中所采用的这些方法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但由于各地集群发展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未必就适用于其他地方。因此,有必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更为一般的系统性风险控制层次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见示意图)应当从时间维度和结构维度两个层次来加以描述。从时间维度上,按照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将集群融资分为初期阶段模式和成熟阶段模式两个层次。在不同的层次上,集群融资的对象、融资渠道、信用体系的来源和构成,都是不同的。

1.初期阶段模式

在初期阶段模式上,这一阶段由于中小企业集群尚处于初期的企业集聚阶段,在集群内部,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多方参与治理主体,在市场方面,集群竞争优势也尚不明显,内外部的条件限制均使得集群还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进行融资活动。在这一阶段上,集群内部的中小企业个体是集群融资实际上的融资主体,集群周期性风险因素是导致外部金融机构融资风险的最主要因素。鉴于中小企业本身缺乏获得金融机构融资的实力与条件,信用风险过大,外部金融机构缺乏必要的激励去参与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在这一阶段上,采用完全市场化的融资渠道(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来促进融资,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就正式融资渠道而言,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中小企业较弱的实力和较差的信用条件都会使得金融机构“惜贷”,反过来,金融机构的惜贷和信贷配给又会使得中小企业进行逆向选择,由此形成的融资市场效率必定低下。就非正式融资渠道(例如民间金融)来说,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正式融资渠道的弱点,但其存续的合法性、经营的规范性以及较高的融资价格均对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不利。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市场化的融资渠道无法达到效果的原因在于:由于交易制度和交易能力的限制,融资风险无法在交易的双方之间得到合理的配置。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初期阶段模式中必须要引入第三方,也就是政府,来对过大的融资风险进行分担。政府以政策性金融的手段进行适度介入对于融资风险的控制有如下影响。首先,通过补贴的手段激励外部金融机构参与对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降低外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机构承担融资风险的能力。其次,通过政府担保、规范民间融资渠道等形式作用于融资市场,提高融资市场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分担融资风险。第三,通过产业政策和相应的税收、市场等优惠政策作用于中小企业,加快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以缩短发展周期,降低集群生命周期风险,提高中小企业承担融资风险的能力。如前文所言,在初期模式阶段中,由于集群多方治理结构的缺乏,外部金融机构对集群的融资是一种“间接”的介入和参与,其内在的激励在于政府的支持与信用。尽管初期阶段模式在集群发展初期的一个较短的时间期限内可以取得较好效果,但也会造成融资市场的定价机制扭曲、融资风险过多地由政府承担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随着集群由初期发展阶段向成熟阶段转变,融资模式也必须要随之调整,以规避周期性风险以及融资手段错配问题。

2.成熟阶段模式

当集群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集群的融资模式也必须调整为成熟阶段模式。这一阶段的集群融资,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集群融资的基础性机制是市场机制,政府的政策性金融必须要适时退出。政府对集群融资的参与仅限于对融资市场的管理和对集群治理的参与两个方面,不再全面介入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第二,以集群的多方治理结构形成为标志,集群融资的主体对象由初期阶段的中小企业转变为集群。第三,外部金融机构通过参与集群治理的方式来提高信息的对称性,通过依靠市场机制来确保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盈利性。第四,外部金融机构需要考虑的导致融资风险的主要风险因素是集群管理风险和技术风险。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成熟阶段的集群融资模式与初期阶段模式之所以不同,在于导致融资风险的因素转变。集群的管理风险和技术风险已经成为导致融资风险的主要因素。要应对管理风险因素,就需要构建一个包括企业、政府、社区和金融机构在内的多方参与集群治理结构;要应对技术风险因素,就需要集群能够对市场和技术的变化有灵敏的反应。对于中小企业集群融资而言,这意味着,一方面,外部金融结构不仅要通过融资市场与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建立联系,更要通过参与集群治理的方式来更为动态和深入地把握集群内企业的经营情况;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群体必须改变过分依靠自身实力和政府来向金融机构融资的状况,应通过积极参与集群治理,以一个整体的形式,来建立与金融机构更为广泛和稳定的联系。因此,成熟的集群融资模式中有一个关键点,即构建多方参与的集群治理结构。培养有承担风险能力的市场交易主体,转变初期阶段模式中融资风险过多地由政府承担的情况,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可以在集群这一产业组织框架下得到较为合理的分散与承担。

3.政策含义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对策

1.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近年来,新增就业人口中,绝大多数都在中小企业中就业。江浙、广东等中小企业发展趋势良好的地区,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但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作为一个整体,中小企业在融资问题上一直处于一种极为窘迫的状态,即企业发展中的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内部。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所占有的贷款资源不超过20%,且其他融资方式几乎与它们无缘。融资困难正成为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为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国家高度重视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贷款难和融资难的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近年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地方政府不断加强政策力度,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引导各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增加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不断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目前,全国已设立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1000多家,共筹资金290亿元,累计受保企业约5万户,累计担保额约1180亿元,新增利税102亿元。

但近些年来由于企业竞争的激烈,使许多企业面临较大的困难,影响和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更多,主要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多给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促使它们在未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所面临的问题

2.1间接融资方式单一

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比率偏高。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将日益严格,增量贷款普遍要求投向AA级以上企业。中小企业受资产规模、竞争实力等的约束,一般很难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2.2直接融资渠道缺乏

企业发展资金主要依靠自我积累,来自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十分有限。据浙江省2001年统计,全省民间投资中自筹资金占55.9%,银行贷款仅为20.1%,直接融资则不到1%,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仅占30%左右,股权融资占到18%,金融机构贷款占到42%,大大高于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相应比率。由于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缺乏完备的法律保护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导致民间资金普遍不敢介入创业投资领域。创业板又迟迟不能完善,影响了中小企业通过公开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包括产权交易市场在内的非正式证券市场。由于发育不成熟,运作不规范,难以起到为创业型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融资的重要补充作用。

2.3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

经过多年努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受市场信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控制风险和提升信用的能力仍较弱。据调查,即使是在中小企业发展较好,信用担保机构较多的省份,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抵押而发生的拒贷,总拒贷额也高达56.1%。而在银行商业化经营管理制度的约束下,为了降低贷款的风险,一般都要求贷款企业提供连带担保或财产抵押,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条件则更为严格;而经营较好、可信度高的企业为避免资产风险,又大多不愿给他人提供担保。

2.4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的局限性

首先,很多中小企业都是家族企业,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程序和制度,给金融机构贷款前的调查和信用评价带来了很大困难。其次,中小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普遍较低,客观上处在为大型企业配套的地位上,市场前景不明朗,对于贷款尤其是长期贷款来说风险性很大。再次,很多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很差,借到钱不是用来投资和发展企业,而是想方设法逃废银行债务,严重破坏了企业的整体信誉。

3.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

3.1努力改善创业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政府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所采取的各种金融支持政策和手段,帮助我国中小企业摆脱融资难的问题。务必设立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鼓励创业投资和风险资本以促进高新技术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我们国家应该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根据我们的国情,设立相关部门,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

3.2调整商业银行战略,发展中小企业

调整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使商业银行尽快真正打破国家、国有银行、国有企业“三位一体”的扭曲的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完善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建立一套专门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体制,针对中小企业量多面广、分散化、多样化等特点,适当延伸贷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周期,提高审批效率,改进和完善信贷激励和约束机制。首先是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收益激励机制,将信贷人员的收入与其发放贷款的积极性挂起钩来,调动信贷人员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其次,还要完善中小企业贷款的约束机制。对那些按信贷原则和程序发放的贷款,由于不可预见的市场风险和非人为因素造成贷款损失的,不追究信贷人员的个人责任,只作为考核其工作能力的标准。再次,商业银行要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不仅要争夺大企业、优质客户,而且要逐步重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因为随着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对大企业,优质客户的争夺,会趋于白热化,利润空间将会大大压缩。而中小企业的业务相对来说会大有可为,尤其是如果能发掘培育几个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客户的话,其收益将不可估量。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超级秘书网

3.3发展间接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同时我国目前还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外企业外源融资的90%以上来自银行,因此更决定了创新中小企业体系的重点。

应鼓励面向中小企业的多种金融机构的发展,吸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经济发达、民间资本充裕的地区,发展以民间资本为主的中小银行,按照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经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及国家政策必要的引导及监管,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可以采取发展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力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等措施。

3.4发展直接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企业的外源融资结构仍不尽合理。因此,构建直接融资体系对满足中小企业的长期性资金需要,调整改善资金来源结构,进一步发展完善债券融资市场,发展完善股权融资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经验,创新融资方式。金融机构应考虑,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等一系列改革势在必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对该国经济发展功不可没。尽管在我国中小企业还有诸多问题,但只要我们端正态度,通过对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金融制度、创业环境以及直接融资渠道和间接融资渠道不断地完善和创新,并在相互之间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就可以逐步克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丽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探析.经济体制改革,2003.(1):103.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范文第14篇

(1)提高中小企业资产折旧率

中小企业折旧水平对企业资产折旧率的影响很大。在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折旧水平较低,影响了中小企业正常的技术更新。一旦企业提高了资产折旧率,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将会从以下几方面得到缓解:第一,企业欲提高自己积累财富的能力,首当其冲就是提高折旧率,然后再通过有关非债务税务政策等影响因素来增加企业资金的供给量。企业一旦提高了自己的内源融资能力,融资成本就会随之降低,进而对商业银行等信贷资金的依赖也会大大降低。第二,企业欲完成自己的技术更新和技术改造这一系列工作,提高折旧率也是企业的不二选择。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与革新可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随着企业竞争实力的提高,企业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就可以发展壮大:扩大企业规模,充实企业资产,提高企业资产的担保力度。企业发展壮大了,负债水平也会随之提高,这样债权融资的能力也就提高了,进而改善了企业的融资困境。由此可见,提高企业资产折旧率既提升了企业内源融资能力,也提高了企业贷款融资信用度,是一个好的办法。

(2)健全信用体系

健全的信用体系可以有效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前文已经讨论过,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除了信息不对称外,市场环境、经济结构也有影响,比如“惜贷”情况严重、信贷配给、信贷约束等。当一个国家的信用体系发展完善以后,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改善。所以,健全我国的信用体系迫在眉睫。

2.供应链融资

(1)保兑仓融资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供应商(卖方企业)承诺回购为前提的,是供应链金融的一种典型融资模式。融资企业(买方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他可以得到的额度是卖方企业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指定仓单的质押额。下游企业以支付给上游供货商的预付款来换取生产经营所需原材料等,这对于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周转压力,所以就出现了早期的仓单质押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就是在仓单质押模式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的保兑仓融资为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成为可能提供了思路,也同时实现了供应商的批量销售,更为银行降低信用风险、实现贷款收益带来好处,实在是一个多赢的方式。保兑仓融资服务于链上的每一个中小企业,为他们的融资提供便利,解决了他们之前全额购货面临的融资窘境。再者,商业银行从保兑仓融资中也获取了很大的好处:挖掘到了更丰富的客户资源,而且银行承兑汇票使得供应商提供连带责任的保证,并且又有物权做担保,风险得到了进一步的降低。

(2)融通仓模式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字:中小企业;银行融资;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是公司融资时,向资金融出方支付资金使用费,向中介机构支付中介费,以及产生的其他相关代价。一般情况下,按照融资来源划分的各种主要融资方式融资成本的排列顺序依次为:财政融资、商业融资、内部融资、银行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银行融资是企业最常见的融资形式,信誉高的企业可以直接向商业银行进行各种融资,一般企业需要担保、财产抵押、票据质押进行融资,这些都是企业容易做到的,是企业大众化的融资形式。但由于市场运行规律、中小企业的先天弱质及金融业的经营特点,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讲,企业的资金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内源融资;二是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指企业不依赖于外部资金,而主要通过以前的利润留存进行资本纵向积累的一种融资方式。外源融资主要指经济主体直接进入证券市场,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它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而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投入结构,这种投入结构所需要的配置资本相对低下,一般可以通过自筹得到解决,或者说,内源融资正好与这种投入结构的低成本相适应,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内源融资,但这种金融安排只适用于处在初创时期的企业,当企业发展进入追求技术进步与资本密集的阶段,则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仅包容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的“正规”资本市场规模过小,不能满足大量企业证券发行与转让的需要;并且,由于受到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限制,交易所的容量不可能无限扩张。世界最大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数量不过2600多家,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则不足2000家。如果将资本市场缩小化为股票交易所,则大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必将被排斥于资本市场之外,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则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发展时期。同时,民间金融活动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利率不规范,容易引发纠纷,而且为大量非法资金提供了活动空间等原因而大都属于政府限制的范畴。因此,在我国,不论是现在还是可以预见的将来,以商业银行为主,其它金融机构为辅的中小企业信贷资金供给格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银行融资将依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

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与银行的融资交易进行的并不顺利,一方面,大量的资金“躺”在银行里,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又缺乏资金,大量中小企业“贷款难”。尽管如此,对中小企业来说,银行信贷融资方式相对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而言仍是有效率的。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资金交易的不顺畅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利率管制

商业银行对每笔贷款的审核程序一样,无论贷款金额多少,都需经过信用评估、企业财务分析、提出调查报告和贷款委员会审查等一系列程序,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单位成本相对较高;加上中小企业一般比国有企业规模小,其信息披露也远不如国有企业完善,如果银行的收入不足以抵补这些成本,就可能对中小企业“惜贷”,因此,更高的利息收入能够鼓励商业银行更多地考虑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

目前许多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在7-8%,利率浮动幅度虽然不大,但能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并不多。在交易费用存在的情况下,银行更偏好贷款给大企业,做“批发业务”,而放弃向小企业贷款,不愿做“零售业务”。在交易费用存在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支付的利息是商业银行向企业贷款的机会利率,若贷款利率与机会利率之间的差额很小,则商业银行会停止向企业贷款;若贷款利率与机会利率之间的差额比较小,则商业银行只向大企业贷款,不向中小企业贷款;若贷款利率与机会利率之间的差额相当大,则商业银行就既向大企业贷款,又向小企业贷款。因此,要从根源上治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放宽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标本兼治的良策。

(二)融资体制的国有经济导向

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并没有改变融资体制的国有经济导向。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依存关系在现行的融资体制中仍具有不可拆解的性质,国有企业的社会地位和责任事实上锁定了商业银行的地位和责任,同时也决定了改革过程中金融资源的配置结构。这种融资体制对于民营性质的中小企业而言是“外生”的而很难与之相兼容。

体制的排斥性一方面表现为商业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放贷而承担额外的风险;另一方面表现为商业银行宁愿将钱放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账户上,也不愿意贷给有效率的民营企业。目前,由于商业银行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如何规避风险上,因此,它们对那些预期的高回报、高风险的项目已经失去兴趣。央行要求各大专业银行推行个人贷款负责制后,更没有银行愿意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了。(三)信用担保机构

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尚在建立中,个人信用更为落后,全社会有信用危机感。在信用缺失的情况下,银行为了减少呆坏账,保障本金回流和增值,从1998年起,普遍推行了贷款抵押、担保制度,纯粹的信用贷款己经很少。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少,土地、房屋等抵押物不足等特点,因而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需要第三方提供保证,这就有赖于信用担保制度的完善。

信用担保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保证结合在一起的中介服务活动,它介于企业和银行之间,担保人对银行做出承诺,对企业提供担保,从而提高企业的资信等级,帮助企业获取发展资金。但是,目前信用担保机构在数量上的匾乏、运作方式上的不规范不仅无法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而且也阻碍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四)信贷歧视

尽管许多中小企业逐渐呈现出经营绩效较好、产权结构较为完善、资本结构因依托于内源融资机制也较为完备的优势,它们却很难与商业银行建立普遍的金融联系。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所有制歧视。在我国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国有中小企业仅占总数的

24%左右,民营中小企业成为其主流,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存在所有制“不兼容”问题,影响银行授信。国有银行不愿也没有必要因为给民营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而承担额外的风险。即便是民生银行这样的纯粹的民营银行,主要客户也是大企业(包括民营大企业)和大项目。二是客户评价标准歧视。商业银行现行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是针对较大型企业制定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使用的是同一种信用等级评定办法,而大企业的各项信用指标是中小企业无法相比的,该评定办法过于强调企业资产规模,从而造成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相对较低。这种状况客观上对中小企业形成了信用标准歧视,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信心。

(五)企业自身

现实中,中小企业违约行为已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随着银行信贷业务趋于谨慎,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更加不愿意贷款给信用度低、风险度高的中小企业。据权威部门统计,在没有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中有22.5%是由于自身信用不佳造成的,这就是常说的“道德风险”。

总结

要解决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以及金融机构三方面的协调合作。

对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增强信用意识,规范财务制度,健全财务报表,加大信息披露力度,给银行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严格按照合同要求使用银行贷款并按时归还银行贷款本息,杜绝逃费银行贷款债务行为,提高自身素质。

金融机构加强贷款产品的设计以及信贷业务的创新,以满足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创新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担保方式,如民营企业联保、仓单质押等,既方便民营企业贷款,又减轻其担保费用负担;政府倡导建立由民间发起、民间参股的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小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激活国有银行的活力,提高国内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完善银行业整体架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建立完善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来分散和降低信贷风险;探索建立贷款保险制度来适当转移贷款风险,从而增强商业银行的放贷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穆争社.“浅析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3.3

2.牟伟明.“企业融资成本新探”,《经济师》,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