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职业素质规划范文

职业素质规划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职业素质规划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职业素质规划

职业素质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人才;职业素质 

“互联网+”是信息化发展及创新成果与社会各个行业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深刻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时引起了会计行业的重大变革”(高一斌,2015)。通过信息化网络与平台,会计核算技术大幅提升,效率大大提高,资源配置得以改善,管理服务模式进一步转变,并促进会计服务的国际化。这必然促使会计人员在发展方向上面临重大变革。本文对“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素质提高进行探讨。

一、“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网络科技理念在会计行业不断渗透,会计流程、组织体系等会计环境和会计人才的工作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导致会计行业新的创新浪潮。本文从以下方面分析会计人才面临的挑战。

(一)面临的职业环境更为复杂

会计人才置身于职业环境中并受其制约,其依赖于会计群体和内部控制机制,并受其制度规范、组织凝聚力及人际关系的影响。高玉梅(2012)认为,会计人才会“对职业环境产生一定的需求”,会计人才在互联网时代,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技能。复杂多变的职业环境,必定“给会计人才带来多种心理压力,要求会计人才的知识技能有更高的水平”。在“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所面临的会计环境更为复杂,范围加大、层次加深,外在和内在压力都会使会计人才的认知和职业操守“变形”。面对这些挑战,会计人才必须要重塑价值观,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全面的职业胜任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

(二)需要全面的职业判断能力

“互联网+”时代,由于生产模式和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会计人才要求“从单纯的技术操作型向全面的经营管理型”转变,“全面参与企业的预测、决策、战略规划及风险管控等管理活动中”(刘沓等,2015)。“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的职业分析判断能力,依然影响会计信息的形成和深度应用。会计人才的核算能力的价值会减少,但信息筛选、分析、甄别和应用于决策的价值在不断增加。会计人才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局限,对信息系统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充分,不仅无法充分搜集与管理决策息息相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更无法熟练应用技术和工具,对这些信息进行多维、立体的剖析,从而不能为会计参与管理提供相关的、可靠的判断依据,以及充分发挥分析、判断、决策等“参谋”职能,影响会计作用。

(三)要求更强的知识更新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系统发生了变革和重构,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互联网+”时代,经济环境瞬息万变,会计及与其相关的政策法规的调整节奏会加快,客观上推动会计人才加快专业知识更新;二是“互联网+”促进“地球村”的形成,跨国公司的不断增多,要求会计理论与实务同国际接轨,促进会计专业知识结构的升级;三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型数据库的广泛使用,是会计人才信息技术知识更新的“牵引机”和“催化剂”;四是“互联网+”时代要求会计人才更多地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和规划、经济业绩评价与控制等各项经济活动,要求会计人才必须不断拓展知识储备、强化专业技能,在职业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

(四)职业道德水平需持续提升

“互联网+”时代,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诉求增加,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与披露方式发生了变化,涉及的经济效应更加复杂,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会计职能的变迁推动会计进一步转型,必然会对会计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提出新的要求。“互联网+”时代,企业所有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不仅需要会计人才提供格式化的财务信息,也急需其提供全面、相关、可靠、适时、有效的非格式化的管理与决策信息,会计人才是否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和规范,直接影响会计及管理信息的质量或有用性。所以,会计人才必须具备更高的职业道德、更严的职业纪律,对其知悉的公司重大信息严格保密。

二、“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职业素质模型

在准确挖掘会计人才职业素质内涵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明确影响和制约会计人才职业素质的关键因素,结合“互联网+”时代特征,确定与会计人才职业素质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重要素质要求的总和。

(一)会计人才职业素质内涵

Mc Clelland(1973)认为,胜任素质( Compe-tency )是指个体能否胜任某项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职业素质即源于胜任素质、职业胜任力等概念。本文所论及的会计人才职业素质,是指在会计特定工作岗位中,会计人才能够动态适应和胜任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自我概念、动机和特质等个体特征,并不包含所有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而是必须与会计特定工作相关,具有动态性并有一定的绩效标准作参照。

(二)会计人才职业素质模型

部分国际机构已经分析和探讨了会计人才职业素质,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2003)认为,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是构建会计人才职业胜任能力模型的关键要素。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协会(ACCA)(2015)在其的全球报告《专业会计师——成就未来》中,明确指出了未来10年间专业会计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即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与人际交往行为及素质相结合。ACCA认为,专业会计师必须发展相应的“职商”,其体现的素质和技能为:与经验、智商、数字商相结合的专业能力和道德水平;反映会计师人际交往行为和素质水平的创造力、情商和远见。影响和制约会计人才职业素质的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受教育程度、工作与实践经历和自身基本素质(身体素质、道德认知、思维理念、亲和力)等。本文不论述所有的影响因素,而只述及“互联网+”时代,与会计人才职业素质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胜任能力、社会协调能力、未来规划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方面。职业胜任能力、社会协调能力、未来规划能力,构成了“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三维能力框架,彼此联系、相互制约;职业道德水平作为会计人才在职业生涯中应遵循的最基本的素质,直接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效果,制约其他能力的发挥与应用。

三、“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职业素质内容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会计服务价值链的作用空间和价值分布,会计人才要提升包括传统技能和新技能的职业胜任能力、社会协调能力、未来规划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这些能力有机结合,构成会计人才职业素质体系。

(一)职业胜任能力

职业胜任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等。“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必将向复合和创新管理转型,因此,除了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等知识外,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宏观经济、产业融合、企业战略、商业模式创新等知识。随着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和“业财”的深度融合,会计人才还需要掌握与现代管理和决策相关的知识,特别是战略管理、流程重构、内部控制和风险规划等。在会计业务和管理职能的转型下,会计人才也需要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升级带来的挑战。由于信息化环境对经济环境变化的推动,市场经济和业务环境复杂多变,会计制度和财经法规也在不断地调整完善,因此,会计人才应快速理解和应用“互联网+”技术,把握这些变动,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并加强对相应风险的预测和管控能力。

(二)社会协调能力

社会协调能力要求会计人才有一定的洞察力,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与他人友好共处、善于合作。社会协调能力主要包括组织领导能力、决策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的角色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于广泛和深入参加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及其团队必须能够制定财务目标,引导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员工潜能,同时建立高效完整的财务体系、把握交易流程、分配经济资源、实施财务战略。在知识经济席卷全球的今天,会计人才的职业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因此,思想不能僵化和因循守旧。会计人才不仅需要敏锐地观察和预测经济趋势,还需要及时与管理层和股东进行沟通,紧跟市场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财务决策,抓住转瞬即逝的财务机会。会计人才需要与各组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准确地向管理层和利益相关者传递有用的信息,与股东交流财务发展战略,与公司内部中层管理人员沟通财务实施目标。互联网的发展促进经济资源高速流通,带动会计服务一体化发展,拉近了各经济体的距离,“助力会计服务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秦荣生,2015)。因此,会计人才跨文化交流和人际交往能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未来规划能力

未来规划能力主要表现在预测和远见、创新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互联网+”时代要求会计人才,能够在当前形势与事实的基础上,准确地预测和推断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的远见需要创新思维,因此,会计人才需要规划好未来的职业生涯,突破现有的思维模式,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善于分析和思考问题,在工作中激发新的财务理念、思路和方法。自古以来,落后就必然会被淘汰。“互联网+”时代下,会计人才要在职业竞争中保持优势,必须在变化莫测的经济环境中更快和更有效地学习。只有保持更强的专业、商业管理和技术知识的更新能力,才能够跟随时代变革的步伐,更优质地为企业服务。

(四)职业道德水平

各行业对职业道德标准的界定越来越高,良好的道德水平和职业声誉,已经成为职业竞争利器。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分为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规范。“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深度参与企业的经营与决策,这就需要其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保持职业谨慎、客观公正、诚实守信,更有力地发挥反映和监督职能,更加客观公正地维护受托者及公众利益和承担社会责任。“互联网+”时代,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传播更加“及时”,范围更加广泛,风险和损失更加不可预知,因此,会计人才应该被赋予新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建设模式,提升自律能力,加强自我防范,顾全组织和整体的利益,杜绝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不正当利益。会计人才应正直无私,致力于提高自身会计的职业能力和声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必然使会计职业面临机遇和挑战,对会计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人才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完成规定任务,必然需要提高知识、技能等岗位胜任能力,肩负起相应的责任和使命。在会计人才职业素质体系中,“职业胜任能力、社会协调能力、未来规划能力”构成三维立体能力要素,能够拓宽“互联网+”时代新型会计人才的“价值”内涵;职业道德水平发挥着“根基”作用,位于会计人才职业素质体系“金字塔”的底端。通过深入探讨“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职业素质,可为会计人才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路和标准,进一步挖掘会计人才“成功”的“密码”和机理,为会计人才服务于管理寻求突破点和最佳路径。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提升会计人才职业素质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高一斌.抓住互联网发展趋势迎接大会计时代[J].国际商务财会,2015(08):5-6.

[2]高玉梅.会计信息系统演进对会计人行为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0):5-6.

[3]刘沓,章刘成,周航.新常态经济的会计人才需求与会计高等教育变革[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04):33-38.

职业素质规划范文第2篇

调查显示: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认知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忽视职业道德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由于中学阶段学习品质的缺失而考入专科院校以后,产生了即将独立而又能掌握一门技术技能的专业责任感,认为只要学到一技之长,即可以在市场上找到一份工作,从而忽视了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此次问卷的“您认为自己在学校期间,最需要培养的综合职业素质包括?”的调查中,选择专业技术能力的有168人,占总人数的71.1%、而选择敬业精的只有55人,占23.3%;在“您认为自己在校期间,应该从哪些方面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选项中,选择专业技能训练150人,占63.5%,政治思想修养选项占32.2%、社会公益活动选项占11.4%。可见,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专业基础理论课及文化课的学习,而这些课程恰恰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认知的重要手段。

2、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素养高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要用一半或三分之二的时间学习劳动技能,加之中学阶段文化课分数较低,因此形成知识结构单一,忽视文化课学习的现象,形成人文素养不高的局面。

3、心灵的纯洁性与复杂性并存职业院校的学生尚未走向社会,内心纯洁,思维简单,但他们作为社会一员,必然受到社会有些不良风气影响。耳濡目染中,使他们的心灵深处受到影响,形成了“超前的社会心理”、自我认知模糊,在问卷调查中能够体现出高职学生渴望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与能力,但问及其对未来从事的艺术类相关职业的工作内容、职业发展方向等都知之甚少,同时,从事不同艺术专业方向学习的学生也不了解自身在未来职业竞争中的优势,当被问及自己有哪些方面胜任某项艺术类工作?或此项工作有哪些方面适合自己的时候,列出的理由往往不够客观,表现出对自身未来主要从事的职业没有理性的认识,有的甚至没有人生目标。这也是影响其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

4、盲从心理严重,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中学阶段家长过多的介入,致使学生自身缺少主动探索意识,依赖感较强,有从众心理。问卷第11题,“您认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教育教学因素主要有?”其中选择教师科研水平115人,占48.7%、教师教学水平114人占总人数48.3%、而对于教学内容是否占主要因素的选择点上只有8人占3%的同学给予了选择;就职业规划相关问题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低年级学生对自我和职业素质都有一定的认知。问卷第6题:“您认为工作态度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程度?”选择非常重要的136人,占57.6%;第8题“您认为吃苦拼搏精神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程度”选择非常重要的130人,占55%;第15题,“艺术类毕业生在今后就业选择上,您认为是否优越于他人?”给予肯定回答的138人,占58.4%,但通过本次实地走访、座谈中,我们还发现深层次的探究高职学生对职业素质与能力的认知还不够深刻,不清楚职业素质会带给自己什么会对未来就业产生哪些影响。

根据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加强高职艺术类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及“职业能力”的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树立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目标,首先要使高职学生明确职业发展规律,即由初学者→进步的初学者→有能力行动者→熟练专业人员→实践专家,在这样的一个路径中,树立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的学习品质。艺术专业学生的升学考试是经过专业课与文化课两部分进行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艺术生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同时,艺术生的学习又是一个协作的过程。是需要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的过程,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专业教师需要强调以学生自身的艺术特长为主体,因材施教,制订解决未来职业发展所遇的实际问题的方案。

2、施以适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是由辅导员来承担,年轻的辅导员队伍虽然有旺盛的精力和充沛的时间,但,同时又存在着社会阅历浅,工作经验不足,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模糊的现象,因此,建设一支贯穿于教学始终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校企联动、院系间整合教学资源,建立健全任课教师双师制,在专业知识的传播中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并及时为学生提供求职就业信息,担当学生职业生涯过程中的引路人。同时,我们还可以细化艺术生大学三年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职业发展规划:一年级由各专业教师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使本专业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初步建立目标;二年级可进行择业理念、求职技巧、职业精神等方面的指导,同时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如大学生艺术节为艺术实践演练平台,进行具体项目策划、指导、实施、完成等系列活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三年级由辅导员老师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指导,加强就业信息交流,为学生的成功就业与创业打下基础。

3、开发综合职业素质平台:目前,正值我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三年的建设期中学院台了一系列建设措施,其中聘任合作企业的劳动模范和技术能手等先进人物(校友优先)作为校外兼职辅导员,带领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工作中迅速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同时还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迅速内化,有效养成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企业兼职辅导员通过讲座传授职业和社会经验,通过现场交流咨询为毕业班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导航,引导学生实现职业理想。总之,高职艺术类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艺术系与用人单位、实习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专业教学工作与企业用人条件紧密地联系起来,及时微调自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学校与企业与市场人才需求目标一致的多角度、多维度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作者:王柳丁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能力的构建

职业道德是每个高职院校学生所必备的就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是艺术类学生步入工作的试金石。在校期间,对艺术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能力的建设,可以培养学生敬岗、敬业精神,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可以说,职业道德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将职业道德能力建设,作为系统的工作来开展,在社会艺术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

二、加强学生文化素质能力的培养

对于艺术生来说,文化素质能力是他们薄弱的环节。艺术生从小就需要进行持续的艺术学习,在文化课方面精力有限,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因而,也就造成高职院校艺术生文化素养底这一事实。在此情况下,为了艺术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具备综合的文化素养,在我们的高职教学工作中,必须在文化素质能力方面加大培养力度。高职院校利用先进的文化平台,完善艺术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一方面,从学生就业需求出发,可以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建立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另一方面,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给艺术类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素质培养平台。

三、加强学生职业创新能力的构建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的知识,而是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及再创新,为将来从事的职业能够创造价值。在高职教学开展阶段,对艺术类学生具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在将来的职业中能够顺利的开展工作。职业创新能力,可以开拓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职业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强化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职业价值观、创业能力等。显然,其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四、加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能力建设

现在,随着高校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开展,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问题,也逐渐的引起了高职学校的重视。较强的职业心理素质,可以帮助学生在将来的就业过程中,正确的面对困难和挫折,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够在困境中,冷静的分析问题所在,积极的寻找解决的方法。另外,在高职的教学实践中,对于艺术类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要加强对学生意志力的拓展,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攀登的信念,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职业素质规划范文第3篇

1.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职业道德建设是基础。因此,只有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升了,才能提高公民整体的素质和道德水平。而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以引导大学生有意识的培养自身道德素养。全国各大高校都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的国家未来栋梁之才的职责,身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能够更加凸显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范畴的风采。

2.增强大学生职业安全意识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大学生都没有很强的职业安全意识,这是因为很多高校教育工作者不重视对于大学生职业安全的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忽略了这方面的教学,这就导致大学生欠缺系统性的职业安全素质教育。通常来说大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教育都是在他们实习的时候做一些简要的教育,要点并未被做出详细说明。如果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就要灌输职业安全意识,使大学生这方面意识提高,有利于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发展和自我保护。

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1.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并不能够做到“以学生为本”,通常欠缺实效性。大多数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点讲解的是如何解决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并不会侧重对如何进行职业选择和如何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进行指导。开展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做到让学生能够凭借对职业道德的学习,不断认识到,学习到的知识会化作自身今后工作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具体的措施可以通过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比赛等方式进行。可以请知名专业人士到学校,为学生指导如何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素质教育要求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中比较重要的一种素质就是团队合作能力。人才的培养大多是需要各大高校完成的,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很容易培养其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目前各高校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更看重的是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形成。

3.开展大学生能力教育在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方面,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大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首先应该培养的就是其适应能力教育。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越来越突出,为了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速度,大学生应该具备比较强的适应能力。目前,不少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都在培养基础深、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例如,可以展开跨学科培养、试行主辅修制、文理交叉等,现在这些都变成了不少高校今后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其次就是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现在各个高校虽然在专业课的教学方面做的很到位,但是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方面依旧比较薄弱。大部分高校都不能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实习,这就造成了不少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不具备很好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能够满足自身岗位的要求。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利用寒暑假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到农村支教,到企业实习,到机关做调查研究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不断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最后应该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就是靠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进步的,创新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当今时展的必然要求,现在创新能力已经逐渐变成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大高校应该对人才评价体系进行积极的改善,从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转化为重视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将大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与求新求异思维不断培养起来,让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4.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社团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教育,这是需要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的。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可以通过学生所参与的社团活动来进行,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社团活动之中,这就满足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实践方面的要求。在大学生所参加的社团活动中应该对相关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并由专门的老师带领,对活动加以引导,将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提高。在各高校的学生社团中开展同职业素养教育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对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正确的应用,提升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这样有利于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工作能适应,并且对遇到问题有解决能力。各高校教师只有用心去管理大学生所参加的社团活动,才能将其职业素质培养起来。同时,在社会活动中,可以开展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敢于竞争的意识,以及能够承受挫折的能力,将大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神,以及对人际关系的交往能力培养起来。

职业素质规划范文第4篇

一、苏南高职学生非智力型职业心理素质的不足

1.职业诚信缺失企业要求员工忠诚企业,也考虑员工个人的发展,努力使两者结合起来,但更强调对企业忠诚,更强调企业目标。苏南地区大部分企业反映,当前许多高职毕业生把个人目标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诚信失范问题比较突出。如不守信用频繁跳槽,签订了工作协议又随意违约等等,使得用人单位对他们所支付的适应期成本大幅度提高。

2.耐挫能力差苏南企业中,机遇比较多,员工间竞争也相对比较激烈,自然个人也容易受挫。笔者所接触的高职毕业生中,很少有学生能够对自己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进行正确的认识,一旦现实与预期目标有距离,便习惯性抱怨,适应性差。大多数学生在面对重要事情的时候,更多的是采取听天由命的做法,而很少去努力克服困难。同时,许多高职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的职业品质。

3.合作意识弱企业员工间或企业与企业之间常常是竞争合作并存,需要竞争时竞争,需要合作时合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然而,高职生在工作中常表现出竞争心理有余而合作精神不足的偏差。如集体意识差,不善于与他人合作,与同事缺乏情感沟通,不懂得关心体谅别人,一味要求别人的尊重但却不尊重别人等。结果,个人缺乏归属感,组织凝聚力不强。

4.职业意识欠缺职业意识是指个体对不同职业的看法和认识,它是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深化。但高职学生之所以选择现在的职业,是因为看到这一职业的物质报酬比较丰厚,并非是结合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具备的职业能力、职业个性特征和实际情况来选择的。至于这一职业在社会上发展前景如何,对从业者提出的要求怎样,都不是很清楚。职业选择的盲从是高职生职业意识欠缺的突出表现。综上所述,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应当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尤其是非智力型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然而,相关调查表明,当前苏南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越来越加大力度,但对于职业“软素质”培养还缺乏系统的体系。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方法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首先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在认知上明确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这样才会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能够主动地去培养自己,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第一,学校要为学生良好职业素质培养营造一个积极的外部环境。老师们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认识到良好心理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同样是个体所应必备的。第二,对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学生进行分析,找出他们身上具备的优秀心理素质,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可信的榜样,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第三,多与企业联系,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企业,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

2.构建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体系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真正落到实处,高职院校要将学生职业心理教育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以培养职业心理素质为目标的职业心理教育课程体系,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就业心理指导”等课程。课程安排上,不同阶段任务不同。一年级侧重自我认知、职业规划,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二年级注重职业道德、职业习惯、职业心理品质养成,开设“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三年级以就业、择业准备为主,开设“就业心理指导”课程。通过系列课程,使职业心理课程深入学生的生活,进而促进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提高。

3.在其他课程中进行渗透式培养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除系列心理素质培养课程外,学校应在其他课程中,利用课堂这一阵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在专业课中,渗透相关的职业意识、职业素质要求、职业道德等;在人文素养课中,重视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诚信、吃苦耐劳等良好的职业心理品质以及合作意识。同时,教师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关心爱护学生,以自己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4.开展职业心理辅导根据高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发展水平以及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有关心理问题,学校应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包括团体辅导、个体辅导、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其中,不同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是加强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可以开展诸如“我的职业兴趣”“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品质与成功”“我的就业准备”等团体辅导活动。另外,通过个体咨询、电话咨询服务以及网上咨询服务等各种途径,解决个别学生在就业以及在职业规划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职业素质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高校思想政治的现状

(1)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取向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现在大学生在大学接受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但检索相关的文献,大多数的问卷调查显示当前的部分大学生对于当前的价值取向存在一些偏差,比如一些学生为了在毕业找工作时多一个机会,多一份筹码才选择入党;有些大学生在做出职业选择时,不怎么思考工作能力与岗位发展匹配与否,专业知识达到工作要求与否,工作岗位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与否,反而更重视劳动报酬是否满意,岗位地位较高,名望是否较大;还有部分大学生面对取得的一点进步就自以为是,沾沾自喜,放弃继续进步。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部分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更倾向于满足自身需求和利益,然后考虑的才是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2)当今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水平“刚刚及格”。大学生在面临职业规划与选择的时候的心理状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较差。大学生在面临职业规划与选择的时候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职业心理变化的主要部分。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就业环境日益复杂,大学生就业压力也随之逐年上升。目前一些企业在进行招聘的时候都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主要包括交际能力,个人素质还有一些思想品质。而很多大学生在进行自我未来规划时不知从何开始,部分学生因此还给自己施加过分的压力最后形成就业焦虑症、抑郁症。如果大学生不能够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素质,就无法进行职业规划,影响个人的大学生活与学业。

(3)理想信念淡化。在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信息爆炸的时代,多种平台的推广视频以及学生接触的网站中,传递的信息各种各样,意识形态错综复杂,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一些歪曲的价值观冲击,以至于在面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时一些大学生存在些想要走捷径的想法,还有一些信仰缺失、崇尚个人主义等现象。一些大学生更加现实伴随着市场经济日益多元化,不再执着于信仰的追求,不再追求人生真正的价值;一些大学生冷漠的对待社会中不公平的现象;还有一些大学生对思想理论课不重视,认为其对自身没有帮助,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导致了一些小微企业的倒闭,很多毕业生往往不会冒险去创业,更倾向于稳定的工作,家长对于孩子对于未来的就业更倾向于体制内就业,比如要考公务员、考事业编制、考教师编制;往往不顾学生自己的职业性格、兴趣以及个人的选择。在这种原因下,学生向体制内卷,大学生出于规避风险的心理会调整自己的价值观,适应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就业形势。

2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现状

(1)缺乏重视程度,思想认识不够深刻。大多数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深,这是目前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所有大学都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纳入为必修课,即使有些学校虽然将其纳入必修课,也不符合课时要求,高校没有发掘其教育价值,对其功能及作用没有正确认识,因此想要凭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把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能力都很强的人才有很大难度。

(2)讲授内容不全面,队伍建设不完整。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只是简单教授职业规划内容与方法,而查阅文献发现很多职业生涯规划教材缺少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未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而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并不完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大学辅导员进行的,但辅导员在大学中事务繁多,时间不足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融合,不能进行深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政治理论课老师和职业规划课老师对二者之间的教育内容、体系都不够了解,前者缺少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的了解,后者缺乏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3)教育过程不连续,教育载体不丰富。当前的教育载体丰富,高校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还是课堂理论教学以及一些课堂活动。如今想要有一些较好的教育成效就要充分发挥一些平台的作用,然而一些高校并没有充分利用当前众多且丰富的网络平台。另外,每个学院都有优秀的毕业生、优秀的校友以及校企合作的优秀企业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能够给大学生正确的引导,也能够丰富教学形式,但这些资源很少能够得到学校使用。

3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机融合的必要性

为了适应当前就业形势,满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的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大力开展和扎实推进,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就业观、择业价值观,能够帮助大学生认清自身能力以及就业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以党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整个大学期间所有教育的基础,能够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方向,二者的有效融合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三点:(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疫情的常态化,全国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应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差异化以及就业心理问题日益增多。(2)两门学科具有相通性,课堂教学内容有相同部分,相互交叉融合,其主要教学目的都是为了个人以及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提升,也能够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的形势,更客观地认识就业大环境,澄清自己的就业需要,从而正确树立价值观以及择业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技能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然后规划自己大学生活、学习,不断地计划性地提升自己,朝着自己的职业目标努力。所以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相同之处。两门学科的内容相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关于一些理想信念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帮助大学生选择职业,规划大学生活学习,提升职业素养,在课堂上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服务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提供思想价值引领,后者为前者新赋能。(3)随着经济水平的逐年升高以及社会的发展,关于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的问题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的领域,而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重要的一环,所以对于两者的有效融合的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4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机融合的举措

(1)提高学校领导重视程度,努力深化思想认识。高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人才质量的高低对于国家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高校上下应当齐心协力共同行动,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应该提高学校领导组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学校重点工作;其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专职于工作也离不开相关行政部门做好协调工作,并且组织相关教学培训,不断更新最新的就业政策与最新的理论;再次,要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结合起来,大一的专业导论课也非常重要,专业导论课的专业教师要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的学习。

(2)创新课程建设,丰富教育载体。学校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课程建设,第一,创新课程建设,重新整合教育资源,创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公共基础课、职业规划课程、就业教育课、思想政治实践课、创业教育课等,合理安排学时和学分,让学生自身重视这两项内容,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提升,全面发展强化队伍专业水平。第二,要丰富教育的载体,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的使用的教育载体也在不断更新,除了一些常用的社交软件、公众号、客户端以外,更应该采取新的教育载体。

(3)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生动性与层次性。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不同,对于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一学生而言重要的是能够客观认识自己,而大二大三学生应开始考虑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故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到了大四更加注重实践,所以应当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层次性,与此同时,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应改变教授方法,革新教学方式,使其更具生动性。

职业素质规划范文第6篇

1.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对比教学的形式,探寻实验组(实施学校和企业合作教学方式,即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共同参与培养的教学方式)和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大学课程教学,即以知识技能教学为主)学生职业素质的变化状况。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教学方式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作用。定量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定性研究主要是访谈。

2.研究参加者。江苏省某地方应用型院校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参加了本项实验研究,选取180名学生,他们来自计算机、机械、自动化专业。其中三个专业学生分别为60名。根据学生一年级的期末综合测评成绩将每个专业60名学生平均分为两组,并使两组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分布无明显差异。组成90名实验组学生(30名来自计算机专业、30名来自机械专业、30名来自自动化专业)和90名对照组学生(分别来自计算机专业、机械专业、自动化专业)。实验组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期间,接受了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教学方式,即接受了学校专业教师、学生工作者、辅导员、企业高管人员、技术专家、一线骨干人员等的合作教育、培训、指导。对照组的学生只接受了学校常规的教学方式,即接受了专业教师、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的教育、指导。

3.研究工具。研究工具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问卷调查表是笔者综合相关专家对职业能力构成要素的分类,并结合参加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制的,本问卷表由两个项目组成,共有30个问题。第一个项目组采用开放式问卷法,第二组采用LikertScale等级量表法。第一组由10个问题构成,主要涉及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及认同情况,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前景、行业的关注程度、专业认同度。第二组由20个问题构成,主要涉及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适应能力、自信心、创业意识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问题。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61。并在实验结束时随机采访了参与实验研究的学生。

4.数据采集。将填写有效的180份问卷(实验组90份,对照组90份)数据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8.0进行了科学统计分析。

二、数据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涉及“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问题,实验组中有22.2%学生回答“有完整职业生涯规划”,有68.9%的学生回答“有职业生涯规划,但不完整”;而对照组中有15.6%学生回答“有完整职业生涯规划”,有56.7%的学生回答“有职业生涯规划,但不完整”。因此,实验组中有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数比对照组更多。可见,实验组学生比对照组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能合理地将自身专业学习愿望与职业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其整体职业素质的提升。而对照组的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显得较为草率,造成其不能合理地将自身专业学习愿望与职业规划有机地结合,造成两者之间的失配、错位。

2.专业前景。对于涉及“您所学习的专业前景情况”问题,实验组中有62.2%的学生回答“前途光明,发展机会很大”,对照组中有34.4%的学生回答“前途光明,发展机会很大”;对于涉及“对自身专业、行业现状与未来趋势的关注程度”问题,实验组中有81.1%学生回答“经常关注行业动态”,对照组中有52.2%的学生回答“前途光明,发展机会很大”,可见,实验组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识和了解比对照组要更全面、更清晰(如表2)。另外,在实验结束时的访谈调查中发现,实验组中有72.8%认同自己的专业,而在对照组中只有39%的学生认同自己的专业,可见,企业参与的教学、培训方式对学生“专业认同度”的积极影响要远远高于单一的学校教学方式的影响。

3.职业能力。问卷显示:通过接受不同教学方式的培养,实验组学生的总体职业能力比对照组学生明显要高。实验组中有78.9%的学生认为自己专业技能得到提高,而对照组中只有52.2%学生认为自己专业技能得到提高;对于涉及“综合能力”的问题,实验组中有74.4%学生认为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增强了,而对照组中只有47.7%的学生认为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对于涉及“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力”问题,实验组中有82.2%学生认为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增强了,而对照组中只有58.8%的学生认为自己适应能力得到了改善;对于涉及“职业自信心”的问题,实验组中有63.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职业自信心得到了增强,而对照组中只有35.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职业自信心比以前改善了;对于涉及“创新能力”问题,实验组中有42.2%的学生认为自己创新意识增强了,创新能力改善了,而对照组中有21.1%的学生认为自己创新意识增强了,创新能力得到了改善。可见,接受校企合作教学、培训方式的学生职业能力比只接受学校一方面教学培养方式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要高。另外,在实验结束时的访谈调查中发现,实验组中有92.01%的学生认为通过工学结合的培训,尤其是生产实训的锻炼,自己职业素质的提升程度甚至超过了专业技能的提高程度。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职业理想、职业了解度、职业认同度都要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是职业素质远远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方式能更有效地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培训的有机结合,能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使学校和企业资源渗透互补,教育和教学资源相互融合、相互协作,形成育人的合力,从而拓展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具体表现在:第一,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方式引入了企业管理精英、骨干技术员工及能工巧匠参与对学生的培训、指导,使培训内容强化了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增强了职业规划、行业背景、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等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了解了企业和行业的相关知识。第二,在校企合作的教育、培训中,学生管理和教学部门共同参与校企合作及社会服务工作,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各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内容及实施情况,能够深入学生实践岗位中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对企业反馈的信息进行调查分析,改革课程设置,创新育人机制,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素质培养有机融合,寓教于管理之中,并在管理之中教授专业知识,使学生管理工作和培养专业型、技能型、职业性的人才职能能够紧密结合起来。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学生在真实学习材料的体验中完成专业材料的心理接受、知识汲取、行动投入、学习执着等环节的互动。因而促使学生充分发展其对于知识的掌控力和创造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真实环境的体验中,学生也完成了自己职业素质的整体提升。第三,在校企合作的教学、培训中,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企业参与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指导与考核,参与了对学生实践活动中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综合评定。这有助于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问题。一旦发现问题,辅导员就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帮助学生培养吃苦耐劳、踏实工作的精神,树立积极的劳动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提前了解岗位要求和企业规章制度。使学生能够适应并融入所服务的企业中去,做到尽快实现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从而提高其职业素质的认知能力、职业意识能力、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意志力,达到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整体提高之目的。

四、结论

职业素质规划范文第7篇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定义及内容

1.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定义。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笼统地讲就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效地利用和整合自身资源,有条不紊地协调、安排、处理好各种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事务,同时学习和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开展自我认知、自我规划与组织、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一系列的活动,从而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以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自身素质的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事务包括对大学学业的整体规划、对职业生涯的大致规划、处理与同学、老师以及管理人员的人际交往问题、日常生活的自我安排、身心健康的有效控制等等。如果一个大学生能够很好地处理这些与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各项事务,那么他就具有很好地自我管理能力。良好地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要素,也是大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需要努力培养的一种能力。大学生自我管理具有明显的特征,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管理的主体、客体均为大学生自身,而且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均由大学生自身参与,因此,大学生自我管理是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过程三者的统一体。

2.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自我职业规划管理能力、自我日常生活管理能力、自我学习管理能力、自我资源管理能力。(1)自我职业规划管理能力。自我职业规划管理能力,从长远角度来讲,要求大学生找到自身职业生涯的终极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方案,以确保职业生涯的终极目标的实现;从眼前角度来讲,就是要求大学生对整个大学学习生涯有清晰的认识,并确定整个大学生涯的具体目标,制定完整的大学学习计划,保障大学生涯的具体目标的实现,从而为实现自身职业生涯的终极目标打下基础。大学生需要具有很强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监督能力,才能够拥有较强的自我职业规划管理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很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了解正确的自我认知方法,才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学习工作生活状态,能够准确地确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对自己做出客观全面地评价,为制定合理可执行的短期和长期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自身素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也随着时间不断改变,同时外界的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要求大学生需要具备很强的自我调控能力,随时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知自己,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短期和长期规划做出适当地修改,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对职业规划的近期目标和终极目标进行适当地调整,从而匹配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学生本人对职业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步骤清楚了解,而且只有自己参与其中,别人对此都一无了解,那么要确保职业规划中的每一个步骤细节得以确切实施,需要大学生本人具有较强的自我监督能力,监督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身的言行举止进行约束,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克服各种各样的诱惑,从而为实现自我职业规划的终极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2)自我日常生活管理能力。自我日常生活管理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合理地安排和分配自己的时间,处理好学习与休息的关系,时刻关注着自己的身心健康问题。它主要包括自我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自我时间管理能力是指大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安排和分配自己的时间,从而确保专业知识学习、课余文化活动、人际交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项目能够有序地顺利地开展和实施。大学期间,由大学生自行支配的时间比较多,如果不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大学生活不仅失去了光彩,而且也会使大学生觉得无所事事,毫无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会使大学生丧失进取心、奋斗的目标。大学生正是处于身体发育的最佳期,但是由于年轻,都会自认为身体素质很好,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很有信心,从而对身体和心理健康不够关心,更没有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管理意识。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无法保证大学生连续有效地学习和参加实践活动,从而影响到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无法激发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热情和主动性,无法保证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以,大学生要注重培养自我健康管理意识,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3)自我学习管理能力。自我学习管理能力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的管理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本职就是搞好学习,多学习一些文化知识,学习并掌握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以拓展知识面,这就要求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明确学习目的和动机,同时明白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不仅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求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这些综合素质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水平、创新意识等等,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重视自身技能的提升,同时做好技能管理。(4)自我资源管理能力。自我资源管理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对自身资源的利用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的一种能力,这些资源包括图书馆、师资、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设备等等。大学时期,学生不仅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需要全面的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那么这就需要大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自身的资源。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现状

第一,缺少强烈的自我职业规划意识。高中时期,学校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每个学生的近期目标都是考上一所好大学,目标一致而单一,根本没有学生个人规划之说,至于未来的职业方向,学生没有意识,同时学校也没有加以引导,从而更谈不上什么职业规划。而且,即使是为了达到考上一所好大学的近期目标,学校、家长、老师都已经将学生的学习、生活计划安排得很好,根本不需要学生自己烦神去思考,去计划,从而失去了学生锻炼自我规划能力的机会,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自我职业规划管理能力。第二,自我日常生活管理能力不强。首先体现在不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高中时期,什么时间学习什么课程都是由学校、老师安排好的,学生只需要按照课表学习即可,留给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很少,但是,大学不同,学生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学生活也更加多元化,这时,大学生就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时间,如什么时间学习、什么时间进行娱乐活动;其次,大学生没有良好的作息规律,身体健康意识不强。第三,自我学习管理能力偏弱。进入大学学习阶段,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习延续着中学时代的学习思维方式,觉得学习好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了,忽略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他们很少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经验积累有限,无形中错过了很多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机会。第四,自我资源管理利用能力不足。大学校园里有许多资源能够供大学生们使用,包括学校的图书馆、授课的专业老师、自己的同学以及学校里的软硬件设施设备等等,但是很多学生对这些资源视而不见,有的学生大学四年没去图书馆借过一本书,有的学生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却不知道教师的姓名,这些现状凸显出大学生自我资源管理利用能力的严重缺失。

三、校外实践实习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校外实践实习是指实习时间在三个月以上、实习岗位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一种实习活动。

1.校外实践实习提高大学生自我职业规划意识、增强大学生自我职业规划能力。首先,通过校外实践实习,大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更加了解自身的优劣势,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了更确切的想法和目标,从而提高了职业规划意识;其次,通过校外实践实习,大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都有所了解,同时也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这个行业的位置,为自身的职业规划提供了依据;最后,通过校外实践实习,大学生与社会进行了充分的接触,亲身体会了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将来走入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自身的职业规划指明了方向。

2.校外实践实习增加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方法,提高日常生活管理水平。参加校外实践实习活动,让大学生脱离了大学里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时间上不再那么自由,需要按时上下班,要按时完成工作任务,这就需要大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时按质的完成。参加实习活动不同于在校学习,在校学习的时候,一旦身体不舒服,就可以请假不去上课,但是一旦进入企业,不可能一旦身体有所不适就请假不上班,此时,让大学生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大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视,改变不良作息规律,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以确保身心健康。

3.校外实践实习确定大学生学习目标,增强大学生学习动力。通过校外实践实习,大学生接触了专业知识的最前沿,也明白了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更加重要的是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专业兴趣所在,从而为以后的理论知识学习指明了方向,并确定了大致目标;同时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锻炼,大学生清楚地明白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大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职业素质规划范文第8篇

对于职业素质,很难有统一和绝对的定义。一般来说是指劳动者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具体可以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是人类从事职业活动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职业性”特别明显。为了能胜任毕业后即将面对的不同职业,同时获得个人职业前景的顺利发展,学生除了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养成针对不同行业的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职经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决定了高职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会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既包括与经贸活动有关的专业职业技能,例如基本商务知识、法律知识、英语和计算机等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包括如下一些内容: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自信心、抗挫折、团队合作精神、情绪控制力、主动、灵活、坚持等,二是人际影响力。例如沟通、说服、演讲、关系技巧等,三是自我管理能力。例如时间管理、个人形象管理、自我规划等,四是审美管理能力。例如礼仪、社会和职业形象管理等。

二、构建高职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途径

1.开设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系列课程,创建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课程中,除了要开设一些基础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创业与新新》、《就业指导》、《职业道德修养》之外,经贸类专业还需要特别开设例如《职业形象塑造》、《人际沟通》、《中国传统文化》等与经贸文化和人文素质有关的选修课。而对于经贸类不同的专业,职业素质选修课应有所区别。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应增加跨文化沟通内容,而对文秘专业的学生则侧重个人形象管理和礼仪知识方面的内容,对营销专业则加重心理素质训练方面的选修内容。必修或选修的素质系列教育课程要贯穿三年的学习过程,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经贸类职业素质。与此同时,要改变以往只以学习成绩为唯一考核指标的考核体系,加强对学生包括学习和日常行为在内的全方位的跟踪考核,构建全面的职业素质考核体系。经贸类专业应增加例如商业道德、行为规范、组织能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方面的考核,并给予一定的分数达标要求,把隐形的职业素质通过一套有形的指标体系反映出来,给每位学生建立完整的学生素质测评表,同时要把此表反映在毕业生推荐表上,供用人单位参考。

2.深入推进与经贸类企业的互动与合作,积累职场实践经验

企业是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企业进入企业,将更加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学生通过岗位认识、参观学习、课余兼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充分融入企业氛围之中,传递企业的效率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等,也客观地认识到工作岗位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从而全方位做好胜任未来岗位的准备,为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打好基础,以职场实践促进职业素质的提高。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一线工作人员、业务骨干和优秀毕业生进入学校,为在校学生作如“财务人员职业能力与素养”、“物流业发展与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等职业素质系列专题讲座和报告等,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获得有关企业的信息、企业的用人要求,感受来自于企业的文化,触摸到市场的脉搏,有效的缩短学生从“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

3.打造独特的经贸类校园文化,提高人文素质

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不是靠哪一门具体课程就能实现的,也不是靠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而是在一种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中,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因此,为了培养适合经贸类专业的职业素质,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营造经贸类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例如可以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说“行业话”、说“企业话”,把一些著名的商业企业照片、成功商业人士的个人成长故事、企业用人的最新要求等与经贸类职业相关的内容,张贴公布在校园的显眼位置,而且一定要定期更新,让学生感受到经贸类行业的日新月异的特征,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动力。其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与经贸类有关第二、三课堂,开展各种经贸类社团活动、各种经贸类协会活动、企业社会实践活动,举办经贸类职业技能节,开展各种技能比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营造浓厚的经贸技能操作氛围。支持鼓励学生们参加如“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大赛”等经贸类全国各地技能大赛,重奖技能竞赛的优胜团队和个人,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专业的热爱,提高职业技能素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进行创新能力、决策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有效辅导。

4.加强职业规划与创业指导,培育积极向上的职业意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