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幼儿品德教育范文

幼儿品德教育范文

幼儿品德教育

幼儿品德教育范文第1篇

义务教育推进对于贫困地区幼儿学前教育的负面影响很大,起初,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主要依托于小学教育,而由于管理部门的忽视和教育体制的不健全,造成了幼儿园数量减少、儿童入学率低、幼教资金不足、幼儿教师编制不足等等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方向,以减少义务教育推荐对贫困地区幼儿教育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义务教育;贫困地区;幼儿教育;教育发展;影响

一、义务教育推进对贫困地区幼儿教育的影响

受计划生育的影响,学龄儿童数量也在不断减少,以前的很多村级小学办成了教学点,这使得很多的教育资源被浪费。而早期的国家政策,将农村进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革,使得学校布局变化,重新布局和规划了中小学网点,这样虽然提高了办学效率,但是却对学前教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比如:幼儿园数量减少、儿童入学率降低、幼教数量减少等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在关于农村税费改革中,取消了面向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在此之后,教育经费变为政府承担为主,虽然有相关配套改革方案实施,但是依然使得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情况发生,尤其是在贫困地区,教师退休金保障、教师工资发放、学校危房改造维修等等诸多问题都难以进行切实解决,已经关乎学校的正常运转问题。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变得更少,使得部分小学通过收取教育费用才能弥补经费的不足情况,这也导致了学前教育教师编制的严重不足。此外,义务教育收费改革不同程度的免除了入学儿童的学杂费,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困地区的家庭负担,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入学率,但是贫困地区家长文化程度也不高,对于学前教育不够重视,在加上收费改革,往往会选择放弃学前教育,等到年龄符合直接进入免费义务教育,这无疑更加剧了学前教育生源短缺的状况。

二、分析原因以及应对措施探讨

义务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对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这使得我们对于教育制度、政策、管理方面需要认真的进行思考,总结原因所在,将探索应对措施。

1.原因分析首先,以往的幼儿教育基本都是依附于当地的小学来进行,这是由于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很少有独立办理的幼儿园,而在很多家长心里,更加认可小学学校和学校教师,再加上义务教育的普及,更加的忽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而其中在教师的安排上,很多学校是没有专门的针对于学前教育的老师的,往往在师资充足的情况下,会就当前情况委派任课老师兼任幼儿教育教师之职,师资短缺又需要幼儿教师的时候,也可能会另想办法配备非职业教师。在教育经费上,小学可能能够享受配套的教育资源,而学前班能够涉及的教育经费下拨很少,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和管理部门对学前教育不够重视的问题。在各级教育管理工作中,对于农村地区幼儿教育机制不够健全,所属领导部门并不明确,对幼儿教育管理也基本没有,这使得基层政府对学前教育难以形成足够的重视,也导致了地区小学以及家长也难以对幼儿教育进行足够的重视,认为可有可无,相对的更注重义务教育。而义务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幼儿教育就更加的备受冷落,致使幼儿教育情况总体惨淡。另外,我国教育体制对于幼儿教育并没有进行明确,虽然教育管理人员对于幼儿教育的定位也是基于基础教育情况下的组成,是幼儿接受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的初始阶段,而对于小学校长、教师、基层教育管理部门人员也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予以肯定,但是教育体制的分割,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提成和普及只针对了小学和初中层面,学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之中,这使得学前教育处境更加艰难,学前教育资源的结构性短缺变得严重。。

2.应对措施探讨想要减少义务教育改革对贫困地区幼儿教育的负面影响,首先在于各级教育管理者需要对学前教育的开展形式予以肯定和指导。目前而言,需要减少对小学的过度依赖要从教育形式和途径着手,学前教育由于实际情况有两种形式,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首先要相对脱离小学学校的管理,在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借助村委办公室、废旧仓库等等一些场所,开办独立正规的幼儿园,并对幼儿和教师进行招募。另外,也可以就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而非正规学前教育更加的灵活,,虽然非正规教育仍然还需要一定完善,但国内外研究学者对此也已经证实,其有着相当大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特征。目前可以以这两方面来缓解贫困地区幼儿教育格局的短板。

其次,幼儿教育管理还需要得到各级教育管理者的认可和重视。学前教育作为幼儿教育、学校教育、终身教育的初始阶段。各级政府需要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动员多方资源增强学前教育生命力。从政策和资源以及管理上多方面支援学前教育,并加以多方面推广宣传,以促进人们的认识以及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这样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应有的保障与助力。还应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在教育体制上予以学前教育更多的支持,使之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纳入义务教育,也使得其具备了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等等特质。更容易得到社会认可。最后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幼儿教育的投入,在人员配备、硬件支持、财政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使贫困地区的人民能够真正的享受学前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改变,也真正能够享受教育的成果,以给他们带来根本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廖浩然、田汉族、彭世华、谭日辉.我国幼儿教育非均衡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8(02)

幼儿品德教育范文第2篇

幼儿德育至关重要。幼儿的品德和文化素质不仅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也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乃至民族精神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人的素质培养要从小开始。因此,从小向幼儿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意义重大。然而,资料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幼儿德育效果不容乐观,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文献检索发现,对于幼儿德育效果的研究还很不足,因此,我们把幼儿园品德教育的低效性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将教师一周内对样本幼儿(指在品德方面存在问题或者不具备某种品德的幼儿)的品德教育过程和样本幼儿一周内的品德行为表现作为观察分析的重点。另外,访谈样本幼儿的家长,了解样本幼儿在家庭中的品德表现。访谈教师,了解教师一周内德育的准备等情况。

三、幼儿园德育低效性的研究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德育的低效性问题的确存在。数据分析显示,幼儿园德育低效性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场合集中于课堂

统计表明,五位教师一周内针对样本幼儿的德育场合分配比例中,课堂场合占比80%以上。综合五位教师对各自班级的全体幼儿和样本幼儿的德育场合分布特点,可以看出,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德育场合,甚至作为唯一的德育场合。我们认为,把幼儿德育局限于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和短暂的时间之间,忽视课堂之外极为广阔的德育场所和更为丰富的课外德育时间,客观上造成了课堂上的德育活动与丰富生动的幼儿日常生活两者之间的隔离与对立,使教师当堂的德育成效难以顺利地迁移到幼儿更为自然的日常生活中去,形成不了良好的品德习惯。

(二)德育方式集中于说教

调查发现,五位教师针对样本幼儿的德育方式中,“说教”一项就占90%以上。这一数据表明,教师们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德育方式以言语说教为主。德育规律告诉我们,幼儿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著名心理学家皮阿杰和柯尔伯格都强调活动和交往对儿童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认为仅仅采用口头说教的方式是不能培养出儿童品德的。皮阿杰认为,儿童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逐步理解他人的观点,才能逐步摆脱权威的束缚,通过相互协作,逐步实现自律性道德。皮阿杰认为,只有形成了自律性道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柯尔伯格认为,儿童仅仅接受他人的劝告或者是作为没有相互交流作答小组的一员,是绝不会引起道德发展的;儿童只有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才能从自我中心逐步向考虑别人的感情、观点、动机转化,这正是道德发展的关键。观察表明,教师们不去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发展其品德,仅仅局限于口头上说教,是造成教师们德育教育效果不良的操作层面上的原因。

(三)德育花费时间不够

调查表明,由于教师用于样本幼儿的德育时间太少,仅占教师一周工作时间的万分之七,而教师平均花在每位样本幼儿身上的德育时间占其工作总时间的比例为万分之一点六。由此可见,在一周时间内,教师们几乎没有花时间对样本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根据学校德育原理,学生德育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它要求教师要把幼儿德育当作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而实际观察和统计分析表明,教师在一周实际内对每位样本幼儿仅仅花费13秒时间进行品德教育,这对于品德养成期中的幼儿来讲无论如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对样本幼儿进行德育时仅仅浅尝辄止,这是教师们德育效果不良的原因之一。

(四)德育环节缺失

分析发现,五位教师在德育各项工作环节中,备课和上课两个环节平均共占74.6%,课前调查幼儿和课后追踪教育两项均比合计为5.4%,家园联系环节均比为零。上述数据表明,一周之内,教师们仅仅重视备课和上课环节,非常轻视课前调查幼儿和课后追踪教育环节,普遍忽视家园联系工作环节。课前不对幼儿品德状况进行调查容易造成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课后不去追踪教育使德育工作缺乏连贯性,忽视家园联系则容易造成德育工作缺乏一致性。这种模式违背了德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规律,容易导致德育活动陷于盲目和被动。这应该是造成被访教师德育低效的原因之一。

(五)德育缺乏针对性

实地观察和调查表明,教师们的德育目标的制定要么来自于上级领导的安排,要么来自于书上内容的摘抄,都不是针对本班级幼儿自身的品德实际状况来制定的。因此,教师教育计划中的德育目标缺乏针对性。调查发现,教师在开展德育活动之前都没有调查本班幼儿是否在该项德目方面有问题,有多少幼儿有问题,是哪些幼儿有问题。这些方面教师都不太清楚。当问及他们上述问题时,教师都是泛泛而谈,一般根据他们平时的经验进行回答。回答结果显示,五位教师虽然都承认班级幼儿存在某些品德问题,但是她们都不能确定存在具体问题的幼儿有多少人,也不能准确地知道是哪些幼儿存在品德问题。可以看出,教师的德育教育活动建立在对幼儿不太了解的基础上,这就为后面教师德育的盲目性埋下了伏笔。

调查中还发现,在几个案例中,没有一个老师针对样本幼儿的情况制定专门的德育教育计划和方案,从而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对样本幼儿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这说明教师的教育方案缺乏针对性。观察表明,教师的教育方案缺乏针对性。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对样本幼儿进行重点教育。他们大都面对整个班级的幼儿泛泛而谈,没有区别对待不同品德发展水平的幼儿来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根据样本幼儿在品德结构上的差异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举措。他们往往采取统一的说教模式对待品德结构上有差异的幼儿。观察发现,所有接受观察的教师都没有在课后对样本幼儿进行追踪教育。在实际观察过程中,没有发现一位教师对样本幼儿采取比较系统的追踪教育,他们一般都是上完课就结束了当天的德育教育活动。

实际研究发现,家园联系缺乏,同步教育缺失。一方面,在每天家长接送幼儿时,没有发现教师就一周品德教育问题同家长进行过沟通与交流,也没有发现教师与样本幼儿家长进行过专门的沟通与联系。另一方面,通过对样本幼儿家长的调查可以发现,教师没有就样本幼儿的品德教育问题请家长配合共同做好家园同步教育。

四、幼儿园品德教育低效性的应对策略

综合上文分析,目前幼儿园的德育低效性问题的确存在。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以提高幼儿园德育的实效性。

(一)德育环节要充实到位

幼儿园德育目标的制订要依据幼儿品德的实际特点,教师课前要认真调查本班幼儿的实际品德状况,摸清本班幼儿在品德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制订本班德育教育目标。教师要根据样本幼儿的情况制订专门的德育教育计划和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品德发展水平和品德结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特别要对样本幼儿进行重点施教,课后要对他们进行追踪教育,还要会同家长共同商讨教育对策。

(二)德育必须加强针对性

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区别对待不同品德结构缺陷的样本幼儿,分别制订和实施不同的德育教育计划和方案。对待存在品德认知缺陷的样本幼儿,教师的德育教育工作要侧重于采取认知冲突训练等方法加强品德认知教育;对待缺乏品德情感体验能力的样本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要侧重于采取角色扮演和移情训练等方法增强样本幼儿对该种品德的情感体验能力;对待存在品德行为问题的样本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应侧重于采用榜样示范和行为强化等方法来帮助幼儿掌握该种品德行为的正确方式,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待品德认识、情感、行为方面都存在问题的幼儿,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德育方法进行针对性教育。

(三)德育场合的突破

在德育场合方面,教师必须突破“课堂中心模式”的局限,充分挖掘其他德育教育空间的教育价值,比如重视利用幼儿自由活动和游戏场合进行德育,重视幼儿生活场合的德育,重视户外活动场合中的德育,重视家园联系场合的德育,重视幼儿园与社区联系的场合等等。教师只有把德育工作跟幼儿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把德育工作深入到幼儿实际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德育教育效果的提升才可能得到切实保证。(四)德育时间的确保上文分析表明,提高幼儿德育的效果,必须保证足够的德育时间,将德育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做到课堂集中教育和课后分散教育的有机结合。当然,具体花费多少时间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它因幼儿的实际品德发展水平与接受能力、教师安排的德育教育活动的多少、教师采取的德育方法与手段的差异、教师本人工作水平的高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五)德育方式多样化

在德育方式方面,教师要勇于突破“说教中心模式”的局限。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容易引发幼儿讨论的含有正反对比的德育情境,组织有助于幼儿道德判断力发展的问题讨论,以发展幼儿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促进幼儿品德认知的自我构建;教师应该组织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来增强他们对某种品德的情感体验能力,通过移情训练进一步增强幼儿对这种品德的切身感受;教师还可以给幼儿提供良好的示范供幼儿模仿,以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品德行为方式;同时,针对样本幼儿制订专门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方案,对他们的品德行为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强化,以巩固他们的品德行为。

(六)扎扎实实做好家园联系

首先,教师从课前调查幼儿的品德状况时就应该同幼儿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和社会上的表现,为教师制订后续的德育教育计划和方案提供切实可靠的保证。其次,教师在制订德育教育计划和方案时应该多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教育计划和方案的针对性。再次,教师在课堂上以及课后对样本幼儿实施德育教育以及跟踪教育之后,教师一方面需要及时了解自己采取的德育措施的效果,另一方面需要同家长联系征得家长的配合以便形成家园同步德育,这都要求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

幼儿品德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言文学教育;幼儿;语言发展

语言文学教育语言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接触最多的同时也是最为常见的,而幼儿则是属于好奇好动,对所有的外界的事物都有着新鲜、有趣的向往,但是由于年龄的限制,幼儿若是想要表达什么也在表达的内容上存在不清楚的现状,那么对于幼儿开展语言文学教学则是对幼儿语言发展有着重大的帮助,不仅能有效的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能陶冶幼儿的情操,调动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1语言文学教育对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作用

1.1语言文学教育可以有效的丰富幼儿词汇量

词汇不仅仅是语言文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更是幼儿语言的主要材料,幼儿在学习词汇的时候能够在已经获取到的一个或者是一整件事件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解其中的概念,同时幼儿的词汇量是有助于幼儿提升自身语言能力的关键,幼儿语言文学主要是由不同的词汇进行相互组合成为的语言艺术作品、学习作品,对于扩大幼儿掌握语言内容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当教师在给幼儿讲解《大象救兔子》这篇小故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幼儿提出有关于文章内容的问题,“小白兔在树林里他们自己玩的怎么样啊”这个时候幼儿就会回答(很高兴)、“突然从丛林中冒出来的老虎什么感觉”(凶猛)、“当老虎冒出来的时候它对小白兔怎么样”(张开着大嘴还显露出了尖尖的牙齿,伸出自己锋利的爪子),以上凶猛、锋利等这些词语都是属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不见的,那么这个时候幼儿在文章中不仅感受到了当前危险的气息更是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这些词语,加大了幼儿的记忆力,促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和丰富了自己的词汇量。

1.2语言文学教育可以有效的培养幼儿倾听能力

当教师在对幼儿开展语言文学教育的时候,还应当把幼儿培养成为一个乐于听和善于听的人,拓展幼儿能够运用语言提升交往能力。幼儿园的语言文学教育其中包含着基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等,重视培养幼儿的听的能力,而且培养幼儿听的形式还划分成为两部分,分别是全神贯注的听和有目的的听。例如,当教师在给幼儿讲解“救生圈”这篇小故事的时候,就可以先让幼儿具体听的目的,问幼儿:“小猫捡到的救生圈是谁的”、“小青蛙为什么不用救生圈”、“小鸭子为什么不用救生圈”、“小乌龟为什么不用救生圈”最后“小鸡为什么要用救生圈”等一系列问题,以此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最后在让幼儿进行全神贯注的听,从中理解并享受小故事的整体内容。

1.3语言文学教育可以鼓励幼儿创造性的运用

语言由于每一名幼儿都是属于个体的存在,那针对幼儿的语言发展也不仅仅是能够通过后天的模仿所形成的,所以当幼儿和幼儿进行相互交流时也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方法,并且还是属于创造性的学习语言。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在周围安全的地方游玩,在游玩时所碰见的每一样东西都要及时的告诉给幼儿,并且还要将整体的形状和颜色都进行讲解,当经过教师长时间讲解过后,就可以运用“填空”的形式来引导幼儿说话,促使幼儿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不断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2合理的运用语言文学教育提升幼儿的语言发展

2.1选取适合幼儿学习的语言文学作品

针对幼儿开展语言文学作品的学习,则是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幼儿的实际年龄选择一些适合幼儿进行模仿并记忆的语言文学作品,例如,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关于幼儿身边的家人或者是家里的动物以及儿歌等,尽可能的选择和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事物,像是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短的小儿歌,其中的歌词内容还需要具备语言简练、琅琅上口等特点,以此来方便幼儿进行记忆,例如歌曲《我的小手真灵巧》,歌曲其中的歌词内容就是:“一只小狗汪汪叫,两只小兔跳跳跳,三只孔雀真骄傲,四只小鸟飞得高,五只小猫喵喵喵,六只大象在洗澡,七只乌鸦吃面包,八只小鸡啄樱桃,九只小虫在吃草,十个小孩哈哈笑”。

2.2运用趣味性开展教学

当幼儿教师在对幼儿开展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的时候,幼儿教师就可以适当的使用一些实物或者是教具等进行形象化教学,以此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例如,还是以歌曲《我的小手真灵巧》作为例子开展教学,教师就可以根据歌曲中的内容教学生进行简化的展示:“一只小狗汪汪叫的时候就可以让幼儿竖起大拇指,做小狗的耳朵,两只小兔跳跳跳竖起食指和中指,做小兔的耳朵,三只孔雀真骄傲大拇指和食指做孔雀的嘴,四只小鸟飞得高四指做小鸟的翅膀,五只小猫喵喵喵五指张开做猫爪,六只大象在洗澡手指变成六做大象鼻子,七只乌鸦吃面包手指变成七做乌鸦的嘴,八只小鸡啄樱桃手指变成八做鸡嘴,九只小虫在吃草手指变成九做小虫爬,十个小孩哈哈笑十指张开做小花。”以此来激发幼儿的模仿兴趣。

2.3在日常生活中渗透

教学教师可以给幼儿创设出一个敢说和喜欢说的学习环境,也就是说幼儿当遇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就可以及时的询问教师,以此来有效的调动幼儿参与性和积极性,而且还在一定基础上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幼儿还能及时的把自己的思想进行表达。

2.4高度重视幼儿的品德教育

在语言文学教育当中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时候,还需要高度重视语言教材中的品德教育,将以品德教育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促使幼儿能够在自己已经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解其中的内涵。例如,当教师在给幼儿讲小故事《小乌鸦爱妈妈》的时候,其中小故事的内容主要就是讲解当小乌鸦长大以后还记得乌鸦妈妈的养育之恩,并且把自己所叼回来的虫子给妈妈的故事情节,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的幼儿都缺少对父母以及长辈们的尊重,甚至是当自己遭受到了不顺自己心意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的父母大喊大叫,这就是礼貌的问题其实也在一定层次上反应出了自身的品德。那么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就可以着重跟幼儿讲解一些关于品德教育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幼儿“连小乌鸦都知道自己如何去爱护自己的母亲,那么我们的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啊”,促使幼儿能够围绕这类主题进行相互探讨,让幼儿能在探讨当中认识到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从小就给幼儿培养良好的品德教育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言文学教育对幼儿语言发展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教师要是想有效的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就需要教师能够合理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其中包含选择适合幼儿进行学习的语言文学作品、采取趣味性开展教学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教学,这些都是激发幼儿积极性和兴趣的良好方法,促使幼儿能够在语言活动当中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春萍.语言文学教育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及其促进策略探析[J].才智,2013(18):33-34.

[2]任士礼.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策略的研究[J].软件:电子版,2014(12):65-65.

幼儿品德教育范文第4篇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指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而幼儿时期是人的基本道德品质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品德如何,将影响人的道德品质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应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度的德育教育,创造优良环境,

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幼儿形成、发展、巩固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

品德教育是多方面的,比如,培养幼儿爱的情感;让幼儿逐步形成对周围人、事、物的正确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他们团结、友爱、诚实、勇敢、守纪律、有礼貌、爱劳动等优良品德的形成;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及与人友好交往的能力;培养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等等,而新时期的“八荣八耻”又将道德品质富于了一些新的内涵。幼儿园德育工作计划不可能涵盖方方面面,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因年龄不同又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这儿只强调四个方面的德育工作,各位教师还要结合本班实际对幼儿实施适宜的品德教育。

一、培养幼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情感。

一个懂得爱的人才能懂得工作、生活与学习。对幼儿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教育能帮助幼儿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从小胸怀大局,有集体意识,能培养幼儿强烈的责任感和爱的意识,激发他们长大了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愿望。

1、教育幼儿热爱自己的父母、老师、小伙伴,逐步扩大到爱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尊敬、热爱他们。

2、培养幼儿从爱家庭、爱幼儿园,逐步扩大到爱家乡、爱祖国。

3、让幼儿知道我们的国家是中国,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国家很大,人口很多。认识国旗、国徽,了解国歌、首都等。

4、培养幼儿向英雄学习的情感。

5、根据我国和当地民族传统习惯,有选择地认识一些节日,以增进幼儿对劳动者的尊敬,激发活泼愉快的情绪和爱祖国的情感。

7、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国际主义教育,教育幼儿爱不同的国家,不同种族的人民和小朋友。

8、引导幼儿学会关心别人,关心集体,愿意为集体做好事。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好习惯终身受益,我们应注重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从小班开始,老师们就应该教孩子怎样讲清洁、爱卫生,教他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样做,并在实际的生活中指导他们来做。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保持衣服和手脸的干净,勤洗头、洗澡,会刷牙。

2、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和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壳,不在墙上乱画。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不吃不干净的食物,学习保护自己。

4、坐、立、行、看书、写字能保持正确的姿势,知道用眼卫生,会保护眼睛。

5、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培养幼儿有礼貌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讲礼貌和守纪律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体现出来的文明行为,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每一个公民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从小对幼儿进行讲礼貌和守纪律的教育。

1、对老师、小朋友、家里人、客人有礼貌,知道有礼貌是好孩子。

2、会使用礼貌用语:请、您、早、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

3、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时不随便打断,不乱插嘴。

4、不需成人更多的提醒,能较主动地遵守本班和幼儿园的各项规则。

5、能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

6、未经别人允许,不随便动别人的东西。

四、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自信心、同情心。

儿童的个性是他自己的生活史的产物,起源于儿童同周围世界的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根据皮亚杰的心理学发现,儿童的意识产生于他们对自身动作的反思;儿童因为动作而认识世界,儿童也因为动作而意识到那个发出动作的“我”。儿童是社会的人,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在一日生活中,教师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孩子们在互动中学会互助、合作与分享,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情心。

1、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培养幼儿诚实、勇敢、正直、谦虚、宽厚、活泼开朗、有毅力、负责任的品质。

4、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出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幼儿品德教育范文第5篇

一、加强思想政治学习

一年来,我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并且经常参加优秀幼儿教师心得交流会,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最新的幼儿教育书籍,教导幼儿做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好孩子。作为院长,我以身作则,当好表率,为全体幼儿教师的树立良好的形象,让广大老师意识到作为幼儿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地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做好招生工作

在认真分析研究自身办园特点的基础上,制作规范的宣传资料,统一招生思路,统一宣传口径,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本园的特色。按照依法办园,依法招生,规范管理,稳定秩序,确保学前儿童能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促进幼教事业健康发展的原则招生,2009——2010年度共招收适龄儿童**人次。

三、做好保教工作

我要求教师将常规制度融入到幼儿园的保教工作中,同时注重幼儿一日活动各个环节,努力做到四心,即“关心、爱心、耐心、细心”。同时指导和帮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创造幼儿参加劳动的条件,如定期组织幼儿铺床、擦桌椅,开展值日生值日工作等等。

四、做好德育工作

我们把品德教育安排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培养幼儿遵守纪律、诚实、勇敢、自信、关心他人、爱惜公物、不怕困难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学生珍惜粮食,遵守时间按,总之,“生活即学习”,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随时都有教育的契机,我们在密切配合中始终坚持从点点滴滴,时时刻刻入手抓好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对幼儿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五、带好教师队伍

我们在幼儿教师中大力倡导讲奉献、讲团结的精神。我坚持从自身做起,并带动全体班子成员积极参加各类进修学习,在政治修养、专业理论、文化技能、管理水平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增强党性修养,认真学习教育管理理论。

六、加强后勤卫生安全工作

幼儿品德教育范文第6篇

一、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很多同志认为,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只有社会性发展问题而没有品德培养间题,并主张用社会性这一概念来涵盖品德等旧有概念;而有的同志则坚持采用品德和幼儿德育等概念认为社会性发展是与品德发展相伴的一个过程,不能代替或涵盖品德等概念。面对这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根本上对幼儿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等概念进行考察,唯有正本清源,方可了却纷争。

1、社会性发展同认知发展一样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

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两大方面,社会性发展同认知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它们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并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完整统一体。这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全部实质所在。

目前,我国对“社会性”与“社会性发展”等概念还缺乏理论研究,不同研究角度对其定义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教育界对儿童社会性的理解则主要着重在“个人的社会性”,即所谓的儿童社会性就是指儿童个人的社会性而言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出生时所处的既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如家庭出身、籍贯、居住地区等等)所获得的先天的社会特性;二是由后天自身活动继承、学习、创造而获得的各种社会特性,称为后成社会性。我们常说的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主要就是指儿童的“后成社会性”(即后天获得的社会性)而言的,它包括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两大方面。

周宗奎(1992)在其专著《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对“社会性发展”的解释为:“所谓的‘社会性发展’,又可叫作‘非智力发展’,系指除生理和认知发展以外的一切心理特征的发展。……‘社会性发展’与‘人格发展’是密切相联的,二者常常在很多意义上包含相同的内容。”我们认同这一概念。

2、儿童社会性发展包括自我系统、社交系统与社会规则(范畴)系统等三个方面的发展内容。

我们认为,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自我系统方面的发展,这又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等方面的内容(庞丽娟、李辉,1993);二是社会系统方面的发展,这又包括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师生交往以及其它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内容;三是社会规则(范畴)系统方面的发展,这包括性别角色、社会角色、社交规则、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等规则或范畴方面的建构与发展。这三个方面,可以涵盖我们认定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所有内容。

3、无论从社会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道德(品德)都是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道德就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们为了维护集体的共同利益,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为社会所承认的、调节人们行为的共同准则。道德实质上是人类的社会性(即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的社会性发展而继续发展。品德是每个人所具有的个体心理现象,是一个人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固定的特点。儿童经历了初步社会性发展(1岁以内)—>自我意识发生(1岁以后从认识自己开始)—>品德发生(2岁左右有最初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品德不断完善(2岁一一)的过程。由此可见,品德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并随着其社会性发展而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层次水平的品德.

4、品德是个人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社会道德个体化贯穿于社会性发展的整个进程。

我们认为,品德并不直接是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它是个人社会性发展的产物及其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这是因为:首先,品德只是在道德活动中表现出的个人特点,如果没有道德活动就没有品德可言.因此,品德并不直接隶属于我们所提出的社会性发展三大内容中的任何一部分。其次,品德并不等同于道德,道德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对社会道德的理解、掌握与建构(即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品德则是个人在执行道德准则时才表现出来的固定特点。品德在个体社会化发生到一定阶段后才产生并表现为伴随着社会性发展而不断发展着。而实际上这就是社会道德不断个体化的结果,这是因为道德这种客观的社会存在.从儿童一生下来就开始伴随着其社会性发展过程而不断地向儿童个体施加各种影响(这就是社会道德个律化的过程),从而在社会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实质是因为道德个体化到一定程度)后才导致个体品德的产生。而社会道德个体化过程在品德产生以后并未结束,它伴随着个体社会性发展的进程而继续发展着,并贯穿社会性发展的整个进程。

二、幼儿德育与社会性发展教育的关未

1、德育与幼儿德育。

德育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某一社会所需要的政治、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这是广义的德育概念。狭义的德育概念则主要是指德育中的品德教育,我们常说的幼儿德育,指的是狭义的德育也即,幼儿德育主要是指品德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人际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思想)认识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德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萌发幼儿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其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等”。

2、社会性发展教育.

社会性发展教育就是通过个体社会化过程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儿童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良好的社会行为,促进儿童在自我系统、社交系统和社会规则系统方面发展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社会认知”就是指个体对各种社会刺激加以综合认知的过程,如对自己和别人行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交往关系的认知等。

社会行为是指个人在各种社会情境下的个体行为,是社会心理(社会认知)的外部表现。社会行为包括表情、姿态、言语、语气、活动等各种外显表现。一个人的社会行为主要取决于其社会认知水平。

社会性发展的三大方面,即自我系统、社交系统和社会规则系统等都包括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这两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认为,关于社会性发展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儿童在自我系统、社交系统和社会规则系统等三方面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能力。

3、德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的核心和导向力量。

幼儿德育实质上就是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道德内化的过程,即把道德规范等逐步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二是社会道德个性化的过程,即每一个体都有性别、年龄、智力、性格的差异,实现思想品德社会化的共同要求,不是把人变成一模一样的人,而是个性化的过程。社会道德个体化本身是贯穿于社会性发展的整个进程的(前已论述),那么在这整个进程中,德育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呢?

我们认为,人的社会性发展有两个维度(图略):一是水平(程度)维度,这有高、低之分;二是方向维度.包括两个方向,即亲社会性方向(与社会要求相适应并于社会有利的发展)和反社会性方向(与社会规范和要求相违背甚至相对抗的发展),在这一发展方向维度中还有一个中性的,即与社会既无利也无害的发展,那些“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管好自己,休说他人”的人,不可不谓之为“社会性发展程度很高”、“很适应社会”,但对社会却无甚益处。

由此可见,社会性发展程度很高.并不意味着个人发展得很好;社会性发展程度不高,并不意味着个人发展得不好。如果要想让社会性向高水平、亲社会性方向发展.就必须借助于德育。如果没有德育的导向与内在推动.社会性就不会向“高而亲社会”的方向发展。我们认为.德育(即社会道德个体化过程)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导向力量,它保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正确方向并推动社会性发展的进程。

幼儿品德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幼儿德育教育;道德思想品质;主题性;游戏

在幼儿学习与发展相关书籍中显示,孩子在幼儿时期比较爱玩,应当要充分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以及学习特点,结合游戏来不断培养幼儿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意识。对于社会中所有人群来说,幼儿时期对其性格与思想品德产生很大的影响,幼儿时期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结合幼儿爱玩天性以及学习特点展开教学,不仅要让幼儿能够在玩耍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还要让幼儿在玩耍中得到思想品德教育。幼儿发展研究表明,主题性游戏教学能够让幼儿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素养,对于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分析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是对于社会中所有人群来说幼儿时期是展开德育教育最好的阶段。幼儿时期是人类最初逐步形成道德意识的发展阶段,在幼儿发展阶段人类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极易受到外部环境以及学习环境的影响。因此为了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意识应当增强幼儿时期的德育教育培养,应通过不同方面和不同形式来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意识的培养,从而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二是通过德育教育能有效推动着幼儿社会化的快速发展。对于幼儿来说良好的德育教育能够激发幼儿的情感,并能够与人和睦相处,从许多游戏或者活动中学习社会生活规则。三是通过在幼儿时期展开德育教育教学能够促使幼儿全方面的快速发展,能够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性格,培育幼儿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同时还能够促使幼儿形成勇敢和坚强的品质,对于幼儿未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设置游戏活动情境,培育幼儿相互合作的情感

当前我国许多家庭幼儿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将所有的关爱都给予他们,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导致幼儿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愿意与其他人分享或者合作。根据幼儿发展的这种状况,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指导过程中应当格外重视。比如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选用主题游戏《小猪盖房子》作为幼儿思想品德培养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幼儿充当着盖房子的小猪,将所有幼儿分组,让每组幼儿去寻找搭建房子的材料,并和小朋友相互合作搭建房子,在游戏的最后再对每组小猪盖的房子进行评价,比较各组幼儿搭建的房子是否结实和好看。在这个游戏中部分幼儿仍然没有和同伴相互合作,而是各自玩各自的,无法顺利完成盖房子。当面临着这种状况时,幼儿教师应当积极正确引导幼儿寻找盖房子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不断改进盖房子的方法从而获得成功。经过教师的指导幼儿进行反思并相互合作再次搭建房子,最终在团结合作的过程中盖好房子,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不仅能够与同伴愉快合作,还能够学会与人相处的规则,借助于主题性游戏使得幼儿的性格不断完善,并培育幼儿相互合作的情感。

三、积极引导幼儿探索生活中的真善美

对于幼儿时期的儿童来说他们会极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人群的影响,他们的情感是极其丰富的,因此在这个发展阶段教师要善于通过主题性游戏活动来积极引导幼儿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并让幼儿从主题性游戏中获得更多美好的体验。譬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开展《我帮小动物过冬》,教师积极引导幼儿展开画面想象,在寒冷的冬季里小动物没有厚实的衣物度过严寒冬天,幼儿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帮助严寒冬天中的小动物,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想象和想法发表自身的观点。由于不同动物耐寒性有着较大差异,因此幼儿可以通过图片和影像以及真实接触等多种方式来感受动物耐寒性,并结合动物差异性而展开想象力给小动物赠送厚实衣物。通过这个主题性游戏互动能够调动幼儿积极探索和讨论的热情,结合动物的特点和耐寒性选择合适的方式帮助小动物度过寒冷的冬天,积极引导幼儿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真善美。

四、选择合适的游戏题材,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热情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情绪对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产生极大影响,只有积极向上的情绪才能有效提升幼儿教学效率和质量。借助于主题性游戏幼儿能够得到情感宣泄和心理满足,能够培养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培养乐观的心态。通过主题性游戏能够让幼儿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思想素养。在实际体育游戏活动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游戏活动的主要目标,选取符合游戏活动主题的材料,并通过各种家喻户晓的故事来充分调动幼儿游戏参与热情。譬如游戏“穿越封锁线”,在这个游戏开始前教师应当选择好游戏开展的各项基础设备,比如竹竿、高跷、铁丝网等多种道具,并让幼儿直接扮演着解放军展开各项活动。正是因为幼儿爱玩和爱模仿的天性,对于具有惊险和挑战性的游戏情境充满着好奇。在这个游戏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展开游戏活动,譬如通过爬垫子来模拟过草地,通过钻铁丝网来模拟钻铁丝网,通过跳竹竿来模拟过水沟,通过走木凳来模拟走独木桥。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活动激情极其高昂,并积极主动参与到主题性游戏活动中去。在这个游戏中幼儿不仅能够获得团结协助的体验,还能表达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五、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形式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加强对幼儿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在《纲要》也明确表示,要积极引导幼儿爱国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尽情感受中华民族文化和祖国发展风貌,加强对幼儿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拓展游戏活动形式,同时还可以举办相关主题活动。譬如《我爱我的家乡》,在这个大型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角色扮演游戏或者区域游戏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性游戏,在这些活动中融入本土风情文化,增强幼儿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可以通过“提线木偶”表演来让幼儿体会到本土艺术特色,并继承和发扬地区优秀的艺术文化。还可以通过“小小建筑师”等其他建构游戏,让幼儿充分发挥出其想象来构架美好的建筑。通过“家乡美”区域游戏来展现家乡美的游戏主题,幼儿参与其中不但能够培养他们自主思考能力,还能培养幼儿动手能力,这对于推进幼儿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六、结合幼儿个性化差异展开教育教学

在幼儿学习与发展相关书籍中表示,幼儿只有学会如何做人和培养完善的人格,才可以称为成功的幼儿教育。对于幼儿时期的儿童来说,通过主题性游戏展开教育教学较为有效。通过对幼儿能力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幼儿的年龄和性格对幼儿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大,因此应当加强对幼儿性格特征和思想品德的培养,从而形成完善人格。主题性游戏活动能够有效健全幼儿的人格,并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思想素养和行为意识。借助于游戏能够充分了解到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差异,教师应当结合幼儿的差异性来展开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推动着幼儿全方面快速发展。譬如,通过主题性游戏“会变的水果”来引导幼儿将不同水果改变成各自喜欢的动物,在这个游戏过程中能力强的幼儿则可以很好地完成,使得动物栩栩如生,而对于能力相对普通的幼儿来说仅能改变出大概模型。教师应当结合幼儿个性化差异展开教学,可以让能力相对较好的学生来辅助能力普通的幼儿完成游戏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还能够增强团结协作的能力,对于培养健康的人格有着重要意义。

七、结语

对于幼儿来说开展德育教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主题性游戏活动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能有效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同时在主题性游戏活动过程中还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主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对于幼儿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芳.游戏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5:12.

[2]王婷.游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14.

[3]薛艳昀.如何做好幼儿德育工作[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05):120-121.

幼儿品德教育范文第8篇

幼儿教育对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都非常重要,不可忽视。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应根据幼儿生活生长环境、性格、年龄的不同,有区别地进行教学,实施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

首先,要“寓教于乐”。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对社会的认识和感知比较直观、浅显和抽象,还不明白学习的作用与意义,因而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的生活、学习、娱乐和思考,使其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在娱乐中思考,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尊重他们的能动性和天性,开发其潜能。而对于他们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也可通过娱乐的方式进行有效制止和正确引导。

其次,要创造条件让幼儿“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给幼儿足够表现自己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使用温和的语言进行悉心指导和分析,以便他们容易接受。对于比较活泼的孩子,在保持他们个性的同时我们要教会他们“安静”,使其学会“安静”;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通过引导的方式我们要教会他们活泼和开朗。总之,“表现”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孩子思考力、参与力、创造力的最好办法,教师要对此给予足够重视。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导幼儿“表现”时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否则就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突出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各阶段教育都要求把德、智、体、美、劳五育作为一个整体教育目标。学前教育也不例外。而五育教育“德”为首,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思想品德,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就不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近年来,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家长用错误的思想方法教育孩子,尤其是学前班学生年幼无知、是非难辨,不正确的教育可能会在他们心灵深处埋下不健康的种子,所以,我们要把幼儿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并采取各种方法,开展多种教育活动,使他们从中接受正确的、健康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在集体生活中培养他们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使其终身受益,并决定着其一生的发展。知识和经验,幼儿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日积月累,而对他们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抓起。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时时都要对幼儿进行好习惯的培养。第一,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以身作则非常重要。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来说处处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例如,要求幼儿专心听讲,教师在上课时就必须全力以赴,充分做好准备,绝不能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要求幼儿做好课堂笔记,教师就先要做好课堂随笔,以供自己课后反思。总之,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自己要先做到,从而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第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选择好的时机与方法。如让幼儿在游戏与玩乐中增长各类知识,培养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使之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第三,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幼儿要求的持久性。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若教师仅是想到了才要求学生,学生就不可能坚持下来,并形成习惯。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就一定要做到要求的持久性。

四、做好家长工作

多年来,不少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追求认字、演算、背古诗。一进校首先看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完全用成人教育的一套来要求孩子。这些错误的思想和不正确的做法,严重影响着幼儿的发育、成长。为了纠正家长的这些错误做法,我常召开家长会,在会上对家长介绍学前班儿童教育纲要,并讲解一些科学的儿童教育的方法和儿童健康成长的故事,让家长理解教师、理解学校,并配合学校开展好适合幼儿的校内、校外的各种娱乐活动,从而使幼儿在活动中认识事物,培养能力,接受教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