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虚拟仿真案例范文

虚拟仿真案例范文

虚拟仿真案例

虚拟仿真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字:地理信息;虚拟仿真;实验设计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从国家层面明确指出了地理信息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作用,地理信息产业成为国务院列出的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1]。同时,随着近年来高校就业形势日渐严峻,教育部加强了对实验教学工作和实验教学信息化工作的宏观指导,先后出台了强有力的政策。2012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明确了发展规划及目标: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建设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提出了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重要途径。同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提升实验教学水平。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要求“各高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在进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模式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展虚拟仿真实验。

一地理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

建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是学科专业发展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2]。建立地理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它将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内容和虚拟仿真实验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完整内涵的综合实验项目。首先,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应围绕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制定的目标以及实验目的,进行技术选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信息工程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拥有完备虚拟仿真的硬件设备和技术条件,包括具备四通道高清投影仪的沉浸式环境、3D打印机、激光扫描仪等,为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然后,进行实验案例的设计与开发了,实验案例的设计紧紧围绕实验项目的主题展开;实验案例达到“可用”标准之后,便可以开始部署到虚拟仿真实验环境中,开展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在使用最初版本的实验案例后,形成回馈,设计实验的教师则根据回馈对实验案例进行调整,或者对技术选型做出修改;实验案例的发展进入“被动”迭代过程中,这里“被动”是指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收实验要求,完成实验步骤;如果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虚拟仿真实验的训练,就有可能获得较强的实验开发能力,这时候学生就可以介入到实验案例的设计、开发中来,实验案例的发展则进入“主动”迭代过程。通过上述“实验设计——实验开展——实验设计修改”螺旋上升的过程,实验案例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首先需要明确本科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围绕这个目标构建新的培养计划的。在新的培养计划中确定有哪些课程具有实践环节,在哪些实践环节中需要虚拟仿真技术参与,什么是虚拟仿真实验最好的切入点;另外,准备阶段项目组需要了解当前热点的虚拟仿真技术,熟悉并掌握目前地学信息工程教学实验中心已具备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第二阶段,为开发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项目组已经可以顺利开展实验案例的设计、开发工作。实验案例的开发,简单来说分为三步:1)概要设计,主要是根据实验目的和课程内容的确定实验内容;2)详细设计,结合虚拟仿真技术,确定实验步骤,开发实验原型,并进行验证;3)实施,达到“可用”程度的实验案例,即可部署到虚拟仿真实验环境中让学生进行实验。第三阶段,为评价与提升阶段,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反馈,教师根据反馈修改实验;或者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案例,丰富实验案例库。

二典型实验设计——数字古城

(一)实验项目简介

为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和相关会议关于古城保护工作的重要精神,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古城保护工作,充分挖掘我国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树立可持续的保护理念,提高依法保护意识,坚持正确的保护原则,保护我国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传承历史文脉。但是,随着自然、社会等影响,古城风貌进行完整保留有一定难度,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构建数字世界里的古城,定格古城的某个瞬间,让古城风貌永不褪色。

(二)实验内容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GIS软件实习、城市规划、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三维GIS等课程,这些课程在相互独立的教学单元内完成,内容彼此割裂。设计“数字古城”实验项目的目的是有机的整合上述课程内容,形成完整综合的知识体系,并且增加实验的趣味性、生动性。实验内容根据难度和复杂度分为三个层次:(1)虚拟古城沉浸环境漫游在已构建好的虚拟古城中,利用沉浸环境进行古城漫游,可以与虚拟古城中的物体进行交互。实验主要训练学生熟悉沉浸式环境的操作。学生完成实验后可以对沉浸感、三维模型仿真度、人机交互内容等进行评价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反馈来调整实验中虚拟古城相关内容。(2)构建虚拟古城场景利用ESRICityEngine进行城市场景快速构建。CityEngine是三维城市建模软件,应用于数字城市、城市规划、建筑、等领域。该软件可以利用二维数据快速创建三维场景,并能高效的进行规划设计。CityEngine完美支持ArcGIS,使很多已有的基础GIS数据不需转换即可迅速实现三维建模,缩短了三维GIS系统的建设周期,使学生快速了解GIS建模过程[3]。实验主要建立学生对于城市规划的直观认识、训练学生灵活应用GIS专业软件的能力。(3)建造古城建筑模型使用激光雷达(LiDAR)扫描古城建筑实体,快速获取古城建筑的三维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可以在3Dmax、Maya等三维建模软件中建立精细的古城建筑模型,并可以导入到虚拟古城场景中。实验主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使其掌握从数据获取、加工到建模、加载场景的完整过程。

(三)实验效果

以古城长安为例,实验构建了虚拟的古代长安城。实验以古代长安城平面图为蓝本,在CityEngine中构建了古长安城场景,使用Maya建立了古长安城的建筑,并导入到虚拟场景中。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古代长安城规模庞大、坊坊相连。

三结语

不同于传统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课程实验或者课程设计仅仅通过实验室机房那一方小小的屏幕让学生体会抽象的知识内容,虚拟仿真实验给学生带来沉浸式的实验环境,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地理事物。螺旋上升式的实验过程设计,也可以让学生深度介入到虚拟实验内容的构建中,获得更为全面和有深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陈瑶,舒珺,黄晓萍,等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地理信息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和多元化培养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46):17-18.

[2]长青,肖鹏峰,李满春,等.地球系统科学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6(10):83-87.

虚拟仿真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利信息;可视化技术;水利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传统的教学观念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中,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式为启发引导式,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到教学中,构建基于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可以创建逼真教学环境,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2]。虚拟仿真教学可以更高效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整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和人力资源[3]。越来越多的水利专业化的内容需要和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从专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越来越需要提高创新型水利人才与实践型水利工程师的培养深度与效率。

一、虚拟仿真教学模式建设背景与意义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迅猛发展,联合多种手段,如三维模型、PPT、音像等,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它的实际应用在理工科的教学中比较广泛。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可三维可视化显示市政、能源设备内部构造及工艺流程等,可为环境工程和给水排水等本科专业提供直观的教学辅助手段[4]。宁波大学和福州大学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包含工程结构、道路工程、给排水工程和水利工程等虚拟仿真实验室。河海大学力学与水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发了“创新研究型”、“专业实践型”、“基础扩展型”三大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使学生通过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验,提高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校进行水利信息可视化技术仿真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工作,旨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推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6]。因此,若要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尤其要加紧课程仿真教学模式改革的步伐。2.水利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相关新兴的交叉学科,可以很好的结合最新的信息技术促进水利工程学科的发展,并逐渐起到尖兵作用。3.水利信息可视化技术仿真是水利信息技术硕士专业和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专业必修课之一,开展水利信息可视化技术仿真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有利于整个学科教学水平的推进。

二、虚拟仿真教学模式建设思路与内容

水利信息可视化技术仿真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的整体思路如图1所示。本课程的教学研究内容如下所示。

(一)建立以培育创新能力与增强工程实践为主导的“应用+前沿”课程大纲根据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相关的要求,教学模式要服务于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要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与创新能力的科研型人才和动手能力强与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案,要求课程大纲也能满足两者的需要。增加目前在建筑与机械行业最前沿的“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增加水利建筑的信息驱动内容,再进一步增强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理论,为水利专业工程师和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方案的修订奠定基础。因而制定“应用+前沿”课程大纲,实行“一体化教学”等,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明确把课程基础知识、工程实践素材、与科技前沿整合到课程大纲中。

(二)建立基于仿真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根据虚拟现实技术与水利工程教学紧密结合的思路,提出以仿真教学平台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如在学习各种类型的大坝模型(包括大坝的不同部件),总结各自的特点、要素、计算方法、差异性与关联性等内容,及分析水利工程建筑物与地形相互关系等内容,结合二维CAD图形以及相应不同部件三维模型与空间关系进行展开[7]。让水利信息可视化技术仿真课程教学从传统的“板述”到目前的“PPT”再进一步到“仿真教学平台”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仿真教学平台内容设定的深度融合。

(三)扩充工程案例作为三维的“活教材”激发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通过收集目前国内外已建的水利工程公布的素材,包括前期规划方案、修改方案、最终方案、设计资料(水文气象、地质、工程单价等)、设计内容、设计进度、设计成果、施工相关文件、工程管理运行及维护等资料,构建三维工程“活教材”案例库。通过仿真教学平台扩展功能,增加相应的全生命周期功能,从而可以使学生学习已建工程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一整套的内容。扩展了实际工程现场实习时不能了解工程设计过程全貌,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工程实践认知能力。

(四)基于仿真教学平台的课程设计为控制目标的考核模式对于水利工程可视化技术这一重要的专业课程,不仅强调常规考试来衡量学生撑握情况,更要抓住课程设计这一考核模式。通过仿真平台中课程设计模块设定不同内容与情景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并能把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有效的串起来,同时留有灵活性的自主设计的想法得以实现。从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和关联性角度,制定基于仿真平台的课程设计内容与次序,并建立考核机制与要点。应用工作流程模式,对每一项课程设计环节进行布置,并设定评价调整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比例。按照“基本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设定课程设计要点与考核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价。

(五)以科研项目促进教学深化基础知识与增强创新能力培养让学生参与或对具体的科研项目进行深入学习与分析,不仅能提高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更有利用对水利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把水利工程虚拟仿真项目划分为地形地质仿真环境构建、水利工程建筑模型构建、水利设计方法知识库构建、人机交互辅助设计等子任务,并进行子任务的解决方案制定,使之由浅入深、徐徐渐进,从而有利于学生进入研究状态,不至太难而放弃。制定以研促教切实可行的方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三、结束语

水利工程乃至工程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紧密的需求,同时也有信息技术深入融合的可行性与先天优势。结合水利工程传统知识与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水利信息可视化技术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从新型课程大纲、基于仿真教学平台的教学、三维“活教材”工程案例库、以仿真课程设计的考核模式、科研促进教学等内容,以培育创新能力与增强工程实践为导向,促进了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的深入结合,学生们了解到水利三维设计及BIM的应用前景,掌握了相关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及对水利工程大局观与前沿性的认识,水利工程专业与水利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从而推动了水利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对水利工程教学、人才培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乃至学科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本项目的探索,促进更多课程进行仿真教学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炎锋,杜修力,纪金豹,等.土木类专业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09):82-85.

[2]刘琼,何洁凝,关冠恒,等.虚拟仿真实验室对教学的作用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318-319.

[3]刘华颖.浅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构建[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8,16(3):150-152.

[4]刘育,孙连鹏,陈玉娟.环境工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J].高教学刊,2018(15):63-65.

[5]刘军,施晓秋,金可仲.面向地方院校工程教育类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7(01):74-78.

[6]柳浩,万新,朱光俊,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6(06):89-91.

虚拟仿真案例范文第3篇

1.1运行案例学生在模拟教学前需对案例相关知识进行主动性学习,上课时先分组进行案例讨论,然后分配角色,准备用物,角色包括患者、家属、护士、医生、观察员、记录员。根据需要模拟医院情景,如呼吸科病房、心内科病房等,要求虚拟仿真环境逼真度高,高逼真度的环境可为学习者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感,需要在视、触、听觉等感知通道提供真实感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临床情景中运用多媒体、实物等实施相应的护理操作。多媒体医学模拟仿真系统由先进的电脑技术驱动,通过皮肤接触、录音发声,显示人体器官功能,覆盖人体各大系统的仿真技术。通过角色扮演、沟通练习和技能训练等融为一体的情景案例演练,使学生感受到医院氛围,体会到患者的痛苦,体验到护士的辛苦,提高了学生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加快了角色的转变。

1.2引导性反馈将演练过程全程录象,完毕后给学生回放,针对学习目标进行引导性反馈,让学生对扮演的角色进行点评,通过讨论和沟通,了解学生的思路。如问学生:模拟训练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我很好奇你怎么看这件事情?你当时的想法是什么?你从这次模拟练习中学到了什么?行动后反思,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1.3评价效果最后由教师总结仿真教学效果,需客观而温和地指出每组学生演练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提倡使用语句有:我发现……,我担心……,强调做得好的部分,欣赏学生的优点,并且说明其原因,对不足部分,提出解决方法。并向学生介绍相关护理新知识,以便学生自学。注意不要指责和批评学生,要让学生感到自尊。

2结果

2.1完成仿真模拟教学24学时,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争取参与,结业考试内科成绩优良率达55%,及格率达93%。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明显提高。

2.2通过仿真模拟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护理技能得到明显提升,开始演练时,部分学生紧张,说话不流畅,表达不清楚,操作频繁出错,通过反复演练,学生自信心增加,表达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对教学方法认同度达89%。

3讨论

3.1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而对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培养不够;仿真模拟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如计划、决策能力等。以教师为主的授课,大部分职院学生感到没兴趣,缺自信,教师也感到困惑,教什么?如何教?仿真情景模拟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临床工作情景,让学生置身于临床情景中,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学合一。

3.2虚拟仿真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和系统仿真技术的合称,它是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等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将仿真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将仿真模拟技术应用于内科护理教学,体现了课程改革下新的教学模式,学生获得了建构学习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3.3仿真模拟教学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安全环境下练习内科护理操作技能,学习不对患者构成风险,可以反复练习技能直到掌握为止,学习中体验真实,教学过程可以控制,另外,利用编辑的多样病例,在标准化的环境学习,学生可以学习平时较少碰见问题的处理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领域前景广阔,如何将模拟教学整合到护理课程中,是目前护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3.4开展仿真模拟教学,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要转变,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提高,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具备跨学科知识,能充当导演、编剧、医生、护士、家属等角色,还必需有较高的计算计水平,能编辑病案并正确使用模拟患者。面对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教师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延伸。

3.5仿真模拟教学在现代医护教学中的应用,对护生的技能提高和强化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增强了护生组织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处理护理危机能力,也为现代科学护理评估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在仿真模拟教学基础上进行内科护理技术考核,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效果。考核可在学习期间进行,也可在实习前强化训练完成后进行考核,考核后需及时进行评价。

虚拟仿真案例范文第4篇

该教育模式是以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全生命周期为背景的教育理念为载体,以CDIO教学大纲和12标准为基础,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具有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获取工程能力。CDIO工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在于它创造了能够深化技术基础和实际能力的学习经验。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和新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接近工程实际的学习经验,这些具体的学习经验创建了一个与技术基础相关的学习抽象概念的认知框架,并为学生提供有助于理解和记忆这些抽象概念的实际应用机会,由此提供掌握深厚基础知识的途径。

二、“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1.重新设计教学模式

根据“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特点,运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将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及组织形式等进行全方位思考与设计,形成基于CDIO的“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如表。

2.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加强“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融合项目教学、虚拟仿真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在模拟工程实践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1)项目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是建立在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践行CDIO工程教育理念,依托项目以3~5名学生为一组,教师采用点拨方式或共同探究的方式进行指导。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构思(C)。通过加深学生对自动控制系统的使命、需求、功能、技术和构建等概念设计的理解,其主要形式是要求学生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思考,形成对控制系统设计开发的基本感性认识,加深对控制系统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的理解。2)设计(D)。要求学生使用控制方法,完成自动控制系统的需求定位、模型开发、系统分析、系统架构等。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工具,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3)实现(I)。将设计成果加以实现,着力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工程能力和团队精神。4)运行(O)。每个小组对所开发的控制系统进行实际应用,并建立相应的应用、营销和服务渠道。实在难以在实际应用的要求建立模拟实际应用环境,实施模拟应用。运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市场,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

(2)虚拟仿真。虚拟仿真,就是用一个系统模仿另一个真实系统的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的引入,将使控制系统设计的手段和思想发生质的飞跃,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采用虚拟仿真能够使学生在一个比实际情况更安全的环境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可以说在“自动控制理论”课程中应用虚拟仿真技术是可行且必要的。

(3)案例学习。案例学习可以提供很多关于实际工程的具体经验,一个典型案例还可以提供详细的背景内容。通过讨论案例,学生能够亲自体验系统或产品的CDIO过程,并参与疑问的解答,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和决策能力。

3.考核方式多元化

传统“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考核方式笔试偏重理论知识考核,难以考察对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和建造等工程实践能力。针对本课程注重工程实践性、创新性和应用技能培养的要求,改革单一的考核方式,综合学生在知识、创新、应用等多方面能力,采用笔试、课堂互动、实验操作、项目开发等多元化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方法不仅促使学生重视课堂知识的掌握,还重视知识的工程应用与创新,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总结

虚拟仿真案例范文第5篇

高校特色建筑实验室的设立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或者具有一定学科优势,进而在高校建立特色建筑实验室。但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扩招的不断进行,各大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建筑学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每年建筑类专业招生志愿填报呈现爆满状况,但高校建筑学科相应实验室的建设并未与建筑学专业招生情况同步的发展。例如我国高校在2000年的扩招人数为220万,到2013年扩招人数发展为657万,而我国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仍保留原来状态,即使改造速度也相对缓慢。建筑学科实验室还存在性质单一、设备老化、教学器材损耗、设备不全、场地有限、管理不善等问题。我国综合发展水平较低,学院规模发展较小的高校,其建筑学科实验室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验教学需求,而且建筑学科实验项目类型较少,或者只有单一性质的实验室,完全不适应建筑学科的特点,设备老化,学生的正常建筑设计实践教学难以进行。为了更好地改善高校建筑学科实验室建设,国内外综合型较强或者建筑学科优势较强的学校,开始结合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研究虚拟实验室,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让学生进行建筑设计实践。

2建筑学虚拟实验室的特点

通过建立虚拟实验室,针对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实验室短缺的发展现状进行改善,其中虚拟实验室和传统的建筑学实验室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2.1成本低建筑学虚拟实验室的建立和传统的实验室建设相比,在成本上有非常大的优势,虚拟实验室的建立需要购置的设备器材和传统实验室建设购置的器材设备数量相比,非常的少,这将建筑学的实验教学成本大大的降低。传统的建筑学实验室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会出现器材耗损、损坏等情况,这将使实验教学的成本增加。而虚拟实验室的建立不仅不需要购置过多的实验器材和设备,还可以将建筑实践教学中出现的设备损耗现象进行消除,在降低实验教学成本的过程中还可以保证学生的安全。

2.2实验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统的建筑学实验室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会受到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例如某高校建筑学科的学生非常多,而配套的建筑实验室相对少,此时学生的建筑实践教学就会分开进行,或者是分组进行,这周第一组的学生上实验教学课,下周第二组的学生上实验教学课,交叉轮流上课的教学方法并不利于学生的系统学习,轮不上实验教学课的学生心里着急,正在上实验课的学生时间比较赶而无法探索创新,真正体验到实际操作的乐趣。而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并无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学生、教师、研究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实验,充分发挥虚拟实验仪器的优势,其仪器连网之后,就可以自行的设计建筑或者进行其他相关设备的安装和添置,让学生能更加立体地感受到建筑学的魅力所在。

2.3不受客观条件影响虚拟实验室建立能克服传统实验室受到的各种客观条件影响,例如设备损坏,无法进行实验,操作程序比较复杂,难以真正让学生独立操作。虚拟实验室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的几率极小,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完成各项建筑设计试验,克服设备接触不良,场地受限,空间不足、机器损耗等相关不良现场的发生。

2.4具有开放性虚拟实验室网络实在计算机配套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具有开放性。计算机和其他部件之间的连接适应性好,具有便捷等性能。建筑学专业虚拟实验室的建立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将当代教学环境改善,同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进而将实验室建设的成本降低,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虚拟实验室的优点不言而喻,并在未来的实验教学中,虚拟实验室将和传统实验室对接,实现联合教学,将我国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升,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实现学生随时随进行实验操作,方便探索与创新研究。未来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将向着立体3D的方向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真实环境,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产生一种真实感受,更加真切的体会建筑设计的魅力所在。

3建筑学虚拟实验室的重要性和作用

虚拟实验室是结合仿真技术、数字化技术等诸多因素为一体,并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代替传统实验,完成操作中各个环节的模拟操作环境,而这种虚拟的操作环境就是我们的虚拟操作实验室。通过互联网能为学生营造一个三维环境,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的立体3D效果进行虚拟实验。建筑学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建筑业的发展非常迅猛,急需各种建筑设计人才,而“出口带动进口”,近年的建筑专业报考人数逐渐上升,使得高校的建筑学科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建筑学科具有非常强的动手实践性,该学科主要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建筑学人才,让学生掌握建筑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建筑学科的特色,并投身到建筑学设计行业,参与国家各大项目建设中区。建筑学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需要结合制图、测量、结构设计等课程逐步推进。而传统的建筑学教学,仍停留在校园里寻找更多的空间完善实验室的建设,配备实验人员为学生的实验操作服务,而当前我国高校中建筑学科实验室完善受到资金、人员、场地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无法满足建筑学科实践教学的需要,为此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为学生寻找一个利于操作,结合现代科技,利用计算机网络,降低实验成本,让高校跨越空间、人力、资金等各种障碍的双赢方法,虚拟实验室就此应运而生。建筑学虚拟实验室,可以为建筑学科的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提升建筑实践能力,同时,建筑学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也是提高建筑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

虚拟实验室的设计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完成各项设计的课程任务,建筑设计模型库、元件库进行任意的组合搭配,设计出自己构想的建筑结构。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虚拟建设设计,整个过程均采取的是实时仿真,实验元件、仪器全是仿真的,以此进行建筑设计。虚拟实验室通过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弥补和完善,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实验教学的实践效益提升,为学生营造一个可靠的实验环境。虚拟实验室,通过虚拟网络平台为学生设计试验内容,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完成建筑设计,呈现一个真实而唯美的3D建筑世界,将传统实验室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解决,减低实验教学成本,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建筑学虚拟实验室的整体框架设计为建筑学科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学生和教师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学术交流,帮助学生掌握建筑学专业属性和相关知识,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建筑学科的发展。虚拟实验室能促进建筑学科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建筑学科知识的创新,建筑学研究扩展等,虚拟实验室的设计需要学科技术,这就要求科研人员不仅具有科学技术,还需要不断的强化服务,开展科学研究项目,将产、学、研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服务。

4基于传统建筑学虚拟实验室的整体框架设计的策略

4.1设立完善的虚拟实验室系统虚拟实验室的设立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室系统平台进行学习。虚拟实验室的建立为建筑学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方便,为学生、老师、实验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实现建筑设计技术交流、建筑研究等,建筑学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包含环节较多,例如,框架结构的设计、软件系统的设计、硬件的购置等,本文针对建筑学科虚拟实验室的整体框架设计为中心进行研究设计。建筑学虚拟实验室的整体框架设计,需要将传统实验室中的不足进行弥补,同时需要学生、教师、研究人员等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和计算机操作技能。虚拟实验室的设计可以空间、时间、客观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进行摆脱,更加方便学生学习,进行技术和设计上的交流,将教学资源节约。当然建筑学虚拟实验室的整体框架设计需要和传统实验室结合,为信息技术的使用提供实践环境。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建筑设计程序、结构等均可以在虚拟实验室中,通过计算机以及相关的软件完成]。建筑学学科虚拟实验室的整体框架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践环境,将到建筑工地上了解建筑工程的环节省掉,通过软件就可以对各项工程进行认识和了解。建筑学科虚拟实验室的设计的整体模型如图1:

4.2根据学生的个性及层次定制及优化实验课程建筑学学科虚拟实验室的整体框架设计分为四个部分:实验管理、实验中心、师生互动、控制平台,每个部分报包含不同的内容,具体建筑学虚拟实验室的整体框架设计如下图2。建筑学虚拟实验室的整体框架设计中涉及到的建筑学科实验内容的设计分为:建筑模型制作案例库、建筑材料典型样板图片库、建筑工程典型效果图三维动画库、建筑工程结构案例库,通过以上这几种建筑学虚拟实验内容、建筑美学等,帮助学生进行建筑学的学习。从以上建筑学实验内容的设计中可以知道,其中为学生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实际案例库、典型建筑工程动画库、建筑结构实际案例等,通过让学生对实际案例进行学习和了解,建立建筑结构模型,在建筑结构动画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建筑模型的了解。例如通过计算机系统和鼠标进行显示的构件选择,帮助学生了解建筑结构的基本构件组成,通过动态模型,了解建筑的楼层结构等,在操作的过程中也对学生的软件操作技能进行了训练。建筑学科实验内容分为不同的等级,不同的难度,实验内容的设计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掌握的知识程度进行设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水平进行选择性的建筑学科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设计之后,可以提交实验报告,可以进行再次的实验探索,对前一次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和改进。虚拟实验室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多次的进行同一个实验内容的设计,直到自己完全掌握这个建筑设计为止。虚拟实验室将传统实验室教学的统一实验内容,统一实验时间等不足之处进行弥补,还将实验内容,实验课程等进行优化,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知识的掌握水平进行选择性的阶段实验。在建筑学虚拟实验室的整体框架设计的过程中,以学生全面的掌握建筑整体结构知识为目的,进行虚拟实验室整体框架的设计,对实验内容的设计结合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建筑工程的设计、结构、组成等在其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增强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的责任心。让学生通过我国建筑工程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对建筑工程的设计模型、结构等进行认识,通过虚拟实验室中的操作系统选择建筑结构,帮助学生了解建筑构件的组成,然后进行建筑学科实验内容的设计。建筑学科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学生可以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学习和认识,了解建筑结构以及其构成,然后利用虚拟实验室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建筑工程实践设计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建筑设计实践能力。

4.3建立科学的管理方式虽然当前我国高校的实验室的建设并未根据学生的数量的增长同步进行,但我国各大高校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建筑学科的实验教学进行研究,希望尽快将建筑学学实验教学的完善。随着互联网、计算机、数字化等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网络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建筑,因此我国各大高校开始进行建筑学学科的虚拟化实验的教学设计,进而逐步建立了建筑学虚拟实验室,学生通过虚拟实验室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建筑学实验学习,也将传统实验室教学中的不足进行了弥补。而建筑学学科虚拟实验室的整体框架设计,只是将建筑的虚拟化呈现出来,通过三维技术对建筑的三维空间处理和数据的采集,帮助学生进行建筑学科知识的学习。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学习平台,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促进虚拟实验室的管理,学生进入到虚拟实验室系统中,需要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输入登陆平台,设置网络论坛,分享教学资源,这便学生和教师、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探索,同时对学生的实验成果进行权益保护。在虚拟实验室系统中设置有成绩管理、权限管理、系统流程管理等,这些管理环节的设立不仅提升教学师兄啊,同时将传统实验室管理中的不足进行改善和弥补,传统实验室设计中学生参与的设计内容和时间相同,为了尽快完成实验作业,学生可以投机取巧模仿其他同学的设计,这样不仅是对自己的建筑设计不负责,还是对其他同学的建筑设计抄袭和不尊重。虚拟实验室的设立结合了先进的学科技术和管理方法,不仅对学生的建筑设计内容进行保护,好促进学生独立的完成建筑设计,锻炼自己的建筑设计思维和能力。虚拟实验室和传统实验室进行结合教学,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技能操作能力等,促进建筑学科整体提升和全面发展。

5小结

虚拟仿真案例范文第6篇

在领悟SWEBOK基本精神,认真学习GSwE2009及《规范》的基础上,针对一般行业院校硕士生培养目标是以培养从事行业软件开发及项目管理工作的软件工程和信息化应用人才为主的现状,笔者建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民航特色的高级软件工程教学大纲,见表1。表1的教学大纲设计兼顾SWEBOK及GSwE2009的核心知识体系,对SWEBOK的核心知识覆盖率达到76%,对GSwE2009覆盖率达到63.6%。然而,不管是SWEBOK还是GSwE2009,其核心知识点都是针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而设置,SWEBOK的《规范》建议494学时的最小核心学时数,GSwE2009则建议270学时的核心学时及200学时的交流学时,要在36学时内完成上述核心知识的详细讲授,显然不可能。因此,表1的设计本着宏观上抓概念、抓流程,微观上抓工具、抓编程的基本思想,在教学手段上,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所有仿照案例的完整开发过程;在教学方法上,以案例推动软件过程概念及软件编码的学习,以工具熟悉软件过程管理及软件质量管理。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软件开发过程的宏观概念,最终交付项目计划报告、基于MSProject的软件项目过程管理文档、经过3次迭代的原形软件及相关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文档,完成课程总结报告。

2民航特色的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案例设计是高级软件工程实施的核心内容之一,考虑到选课的大部分研究生已经具备基本的编程能力,但缺少软件过程管理的相关概念,结合中国民航大学特色及研究生就业趋向,笔者参考国际研究生教育现状[5]及文献[6]的模式,开发了一套基于民航航材管理业务的教学案例,用以完成课内教学。该教学案例以某航空公司航材管理系统为背景,采用敏捷开发思想进行过程管理,循序渐进,分3次迭代完成简单的原型系统开发。第1次迭代在介绍航空公司航材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业务环境图,结合需求分析方法,利用ROSE工具建立业务用例及业务术语表。进一步地,缩小系统范围,只针对高价周转件的增删改查操作建立领域对象模型,包括领域用例模型、用例术语表、领域类模型,同时完成基本的编程实现。第2次迭代首先讲述体系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基于MVC框架建立更适合信息系统开发的体系结构框架——PCMEF(表示—控制—中介者—实体—基础)[6]。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第1次迭代需求,功能上增加高价周转件的供货方管理、合同管理功能;其次建立用例模型和用例文档,采用序列图、通信图、交互图等描述事务处理流程,进行概念类设计,对第1次迭代的设计按照PCMEF框架完成体系结构重构,完成用户界面设计,最终编码实现。第3次迭代增加高价周转件使用统计报表、机型使用记录、考虑机务维修周期的周转件库存管理等功能,设计上重点考虑数据库的安全性与完整性设计,同时基于JavaEJB体系结构建立业务组件,完成较高水平的软件编程;编写测试用例,完成整体测试。在上述3次迭代完成后,要求学生写出项目总结。笔者所在学院拥有一个行业特色鲜明的民航信息系统仿真实验室,该实验室目前拥有民航机务维修仿真实验系统、机场信息仿真实验系统、航空公司运行控制仿真系统、民航全球分销仿真实验系统等行业主流信息系统的仿真平台。学生在前序课程学习中,对这些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相关业务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3教学组织与管理

3.1项目驱动教学法课程教学借鉴CDIO的教学思想,在讲授完软件过程模型及软件建模语言后,将学生每5人分组,每个人承担不同的角色,角色包括甲方需求提供人员、乙方项目经理、乙方质量保证人员、乙方编程人员(2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经过一定时间后,每个人的角色可以互换。在讲授完案例1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某个民航信息系统仿真系统,选择感兴趣的民航业务领域,分组完成项目计划任务书并使用MSProject完成项目的进度安排、人员分工、虚拟费用预算等。进一步地,使用Rose工具进行需求分析及UML建模,完成用例图、术语表、类图等分析设计,最后进行第1次迭代的编码并编写测试用例完成测试。在讲授完案例2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功能扩展的基础上,采用PCMEF模式对第1次迭代程序进行重构并完成编码与测试工作,同时要求项目经理使用MSProject,跟踪和检查项目实际进度与虚拟费用预算,进行适当调整。本次学习重点在于体系结构设计、增量模式开发思想。在讲授完案例3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继续扩展功能,重点进行数据库与业务组件设计。

3.2成绩评定在课程进展的每个阶段,教师展示实际软件公司的文档范例,要求每组提交该次迭代的相关文档,进行软件演示并答辩。答辩内容包括项目计划制订、人员分工、虚拟成本、进度偏差分析、预算偏差分析、程序设计技术、缺陷分析等。评委由教师及各组项目经理组成。成绩评定包含文档规范性、设计合理性、实现正确性、项目过程管理执行情况4项内容。课程整体结束前,由3次迭代的评定成绩取均值作为小组平均成绩,最后小组项目经理和教师共同依据小组中个人对项目的贡献以及小组均值打分,将其作为个人成绩。

4结语

虚拟仿真案例范文第7篇

1.1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要素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世界能够满足下列要求:首先,凸显那些实际存在,然而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人类难以达到的区域,比如宇宙空间、核反应堆或者人体内部等距离非常遥远、具有很大危险性、亦或根本无法进入的领域,这时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作业和感受;其次,反映那些实际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和实际存在的事物进行比较,比如世界杯足球赛的模拟比赛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3];再次,发明在现实世界里不可能存在,并且日后也不可能存在的崭新世界,致使人类步入这一全新的世界之后,能够得到同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感受,比如,时空的转变、验证木星等星球上有没有人类生存的环境以及相应措施等。

1.2虚拟现实技术的关键技术

在VRT当中,通常不仅包括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软硬件设备,而且还有实时三维图形系统与虚拟现实交互尖端技术。通过利用实时三维图形系统,能够产生有逼真感的图形,这些图像具有三维全彩色、明暗、纹理以及阴影等特点。而虚拟现实是一种交互式与高端的计算机显示技术,通常双向对话是它的一种非常重要工作途径。在开展虚拟现实交互技术时,人往往是主动的,必须参与,而不再担任观众,有些时候甚至还担当主人的任务。

2虚拟技术在现代机械工程中的作用

2.1缩短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周期

当代机械产品研发能够全面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不但可以仿真实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过程,而且还不用消耗实际的资源与能量,然而却可以真实反映产品的相关状况。虚拟设计技术在概念设计与方案论证当中通常用虚拟模型来取代现实模型验证设计方案,很好地规避了以往设计模式中设计阶段的出现过的失误对工期与成本的巨大影响将以不断扩大的方式向后续阶段进行传播的问题,这样可以更加高效地降低新产品开发的周期,从而提高新产品设计品质与效率[4]。

2.2提升产品制造成功的概率

VRT虚拟技术通过对实际制造活动中的人、事物、信息及其制造过程展开全面的仿真活动,通过从虚拟环境中得到的各种信息,能够及时发掘制造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感受未来产品装配的特性与功能或者装配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而能够做出预见性的决策和优化实施计划。在产品大量生产之前就采取预防办法,最终实现产品一次性制造成功,保障产品一次制造均不失败。

2.3降低产品开发成本

应用系统仿真软件在不同虚拟环境中精确地模拟系统的运动状态,它能够在计算机上便捷地修改设计中存在的缺陷,模拟实验不同的设计计划,通过对整个系统进一步改进,最终得到最优设计方案,从而做出物理样机。这样就规避了以往设计中不断通过物理样机验证然后修改设计方案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实验成本[5],然后按照经验把成本层层分解到各子装配体与零件当中,再对比零件的实际价格与预计成本之间的差异,进而降低产品的开发成本。

3虚拟技术在现代机械工程中的应用领域

3.1虚拟制造

所谓虚拟制造(VM)是指将计算机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技术支持,通过对产品设计和制造等过程开展统一建模,然后在产品设计阶段及时地、并行地仿真产品,对将来制造整个过程及其产品设计的主要影响,进而预测产品功能与特性、可制造性以及成本等,然后更加高效地、柔性灵活地开展生产,最终使新产品开发能够一次实现成功[6]。虚拟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够从本质上转变现行的制造方式,对将来制造业的发展将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为整个制造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3.2虚拟仪器

所谓虚拟仪器(VI)是指一种应用计算机技术与电子技术发展起来的智能化设备,与以往仪器相比,其在概念与功能上有着很大创新。虚拟仪器利用计算机软件把通用计算机和基本的信号采集及其调理硬件紧密结合了起来,实现了传统仪器所具备的和无法具有的作用。虚拟仪器能够使用一样的硬件系统,运用不同的软件就能够实现功能几乎完全不同的各类测量,从而使得测试仪器的费用很大程度的降低,而且操作非常方便,降低了测试仪器的操作与维护的时间和复杂性等。

3.3虚拟产品开发

目前,虚拟产品开发使用计算机及其工艺技术来研发和研究零部件,而且在装配与制造等整个过程中运用相关信息,最终建立全部产品总体模型[7]。而在虚拟产品开发环境当中,产品只被当成一种数学模型,所以不仅修改方便快速,而且能够减少成本,降低设计时间,提升产品品质。即便面对的是一种复杂产品,也仅仅需要制作一次最终的实物模型,最终使得新产品开发能够获得一次性成功。

4结束语

虚拟仿真案例范文第8篇

1.1设计理念《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遵循“课程设置紧贴贸易流程,教学内容紧贴岗位能力,教学情景紧贴工作环境”的课程开发原则,采用“仿真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创设虚拟的外贸工作环境,通过现代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外贸函电的撰写能力和在仿真的商务环境下进行外贸业务流程的操作和商务谈判能力。

1.2设计思路《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从具体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和职业分析入手,按照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归纳核心能力→研究实际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的流程来进行课程开发,把课堂学习和实践工作动态有机结合起来。课程整体设计思路如图:

1.2.1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内容的遴选紧密围绕典型的外贸业务活动来选取和组织,从职业工作出发,通过解构职业工作能力、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来重构课程学习内容并安排教学顺序,共设计了六个能力项目和相应的子项目,具体项目内容如下,项目一:开发客户;项目二:磋商交易;项目三:达成交易;项目四:支付贷款;项目五:履行合同。

1.2.2以国际贸易流程为依托设计学习情景《外贸英语函电》以“国际贸易流程”为依托,坚持“工作过程、校企共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仿真式项目——实务、实训、实战”教学体系,创设虚拟外贸工作环境场景,采用“任务导向”和“情景体验”教学方法。实务:学习并掌握基本的贸易理论、专业术语和商务英语函电的写作;实训:课堂仿真模拟、外贸实训平台及校园数字化教学平台电子书包;实战:湖南HEG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实地观摩外贸平台;利用外贸实训平台,设计仿真的贸易交易过程,将平时所学到的理论转化为技能,而且通过综合实训和赴湖南HEG观摩并操作外贸平台,更加系统地了解国际贸易惯例和操作规则,培养学生的外贸操作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1.2.3以教学任务来选取教学方法《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是一门融知识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英语技能训练课,每一堂课均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任务导向、情景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认真做好教学过程设计,以实现“教学做合一”,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集成于学生的“能力实训过程”。

1.2.3.1任务导向教学法任务导向教学法(Task-oriented)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设计一个具体任务,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现场,再现任务情景。任务教学法的特点在于教学中为学生安排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活动都以教学任务为中心。

1.2.3.2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去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的教学情境中去感受教学内容,并在最真实的模仿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真正地理解教学内容。

1.2.3.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引导学生对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学习关于申诉和索赔的内容时,教师先提供以下案例供学生讨论。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利用当前的国际贸易案例和经济类报刊杂志的国际贸易等真实的外贸情景,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变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操作技能,这样学生走向社会后就可以轻车熟路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的需求。

1.2.4以实践性为原则开拓教学资源学院的多功能语音室配备了交互式英语平台和外贸实训平台等特色软件,有效地辅助了教学,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创建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开发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书包与大学城空间共享案例、视频、练习文件、学习资源链接等,进行师生互动交流,保证互通信息和高效交流。

1.2.5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从根本上摒弃传统考试的弊端,以考核学生处理外贸业务环节的动手能力为主,综合笔试、口试、实践操作和过程考核等形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试与评价体系。考核评价分为知识考核(占40%)、素质技能评价(40%)和学习过程综合评价(20%)三个方面,其中根据给定的情境撰写相应函电、填写相关单证、撰写合同,采用口头和笔头上的虚拟实训来进行综合评定。

2.课程设计突出的优势

2.1对准岗位设置课程内容,将教学内容项目化根据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群,提取岗位能力、分解实际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以重构教学内容,以国际贸易流程为依托,以工作项目为引导,每个项目均设若干个子任务,分步骤地呈现在单元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对各项目的学习和训练目的更加明确,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促进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2.2以“实务、实训、实战”为教学体系,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企业协助建设的真实职业环境,开展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构建外贸业务全程实践模块的“实务、实训、实战”的教学体系,即熟悉国际贸易中所包含的每个流程、依据国际贸易流程所设计的实训项目、赴湖南HEG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实地观摩外贸平台和我院电子商务协会注册的外贸公司的运作,在教学过程当中贯穿了TAPS教学理念。

2.3以实践性、开放性、先进性为原则,创建科学的学习资源平台我院是国家信息化大学试点校园,这给《外贸函电》课程的多方位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课程充分利用了本校数字化校园的优势,运用了多媒体、电子书包、世界大学城空间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相关教学计划、课件、教案、校本教材、实训实验指导书等教学资料都已上网,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学习。此外,还建立了商务英语院级精品课程网站,语音室配有交互式英语平台等特色软件。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