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校园文化理论范文

校园文化理论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校园文化理论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校园文化理论

校园文化理论范文第1篇

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功能,具体表现在校园文化有一种吸引力,相同文化背景的人易相互亲近和理解,在接触后易产生类似的思维和外在行为;而在文化心理学中此现象又被称为:认同。在认同中又分为浅、中、深层次的认同,如:将某种习惯或行为归为浅层次;将某些思想观念归为中层次;将信仰、信念归为深层次。当然,文化不同其认同层次也会发生变化,而认同层次的界定范围是文化中的内在品质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是,使人们具有共同的政治目标,这就要实现深层次的认同。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决定因素是价值观。由此来看,高校校园文化若想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所建树,就要在价值观上着手,树立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发挥其作用,使之实现之前的目标。

(二)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范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规范功能,通过各种文化的影响因素和社会行为方式,实现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之达到学校和社会的要求。其实质是一种软约束力,使人们在精神和文化上达成某种程度的认同,协调人际间的关系,减少干扰、内耗及摩擦,有利于促进个人潜质的发展。校园文化为何具有规范功能,其原因在于它有一定的纪律和规范性。在校园文化基础上创造的校纪、校规、校风、校训等,具有约束作用师生要认可并遵守,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处。同时,校园文化能起到规范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们在思想认识问题方面的解决,其解决的最终成效表现在人们的行为变化上。因此,各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范功能。

(三)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在生活中,人们会制定相应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行为准则,以此来实现对事业心和成功欲的满足。同样的,在高校教育中,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师生员工的动力源泉,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自身的力量。导向功能主要影响的是学校个体、整体在价值观和行为取向两方面,通过对这两方面的正确导向,使其达到学校的期望。因此,对于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自身系统价值,从而师生的价值取向也相应发生变化;形成一定的规范标准,对学校成员的行为起导向作用。

(四)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激励功能,高校校园文化是在群体环境中产生的,因而它能激发群体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奋斗精神,让学生形成使命感,养成不断挑战自我与他人的热情,具有激励人心的作用。它是挫折时坚持下去的信念,同时它能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不断朝着自己的远大目标前进。激励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校园人的工作、学习动机,让他们自发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校建设中来,并且在参与过程中发挥能动性与创造性。为使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应充分运用文化理论的原则与方法,做到参与方式民主化,以情感的注入增强群体意识,以人为本侧重自我的实现,从而得到价值观念的提高。

(五)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功能

校园文化理论范文第2篇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

1.物质文化建设缺乏灵魂统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内容涵盖校园各类建筑物的建设、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亮化、校园文化广场的风格、校园雕塑的制作、校志校史的撰写和校史馆的建设、校园传播设施、各种厅堂的陈设布置、板报窗栏、知识橱窗、文明礼仪标语、道路标识、智慧校园的各种设备设施等。这些广泛而复杂的元素,必须要由办学思想这一灵魂来统领。目前,不少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只当作校园环境的提质改造,没有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缺乏设计主旨的统领,极大地削弱了“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

2.精神文化建设品位有待提升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从不同角度诠释着校园精神文化,并在校园生活各个角落得以展现。但是不少学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仅停留在表层,没有通过校园精神文化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校园标语空洞、不厚实,甚至于“雷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这些极端的标语直接影响师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要充分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育人作用,就一定要有品位、有内涵。3.制度文化落地机制尚未形成制度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由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所承载和体现。它是一所学校渗透在其组织架构、规章制度、教学标准、教学流程、岗位职责中的办学思想、办学风格和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不少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不能落实落地,原因有二:一是制度不健全。学校管理者特别是主要负责人“人治”思想严重,无视学校法规制度,背离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二是有制度无执行。好的制度,或因时间推移,或因领导更换,或因形势变化,既不修改也不执行,成为写在纸上的文字、贴在墙上的文稿和锁在抽屉里的文件,起不到强化学生日常行为、培养良好习惯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理论研究不深入。中小学校对校园文化理论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同时,也缺乏有价值的校园文化建设理论来指导有品位、有个性、有魅力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第二,认识不够深刻。校长或学校班子成员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统筹规划,把校园文化建设当成阶段性建设项目来实施,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只是从完成任务角度考虑,不能长期坚持,校园文化建设无法取得真正实效。第三,创新意识缺乏。大多数校园文化建设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要达成的目的。有的学校每年都开展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和班级活动,只是改写一下活动方案年份,年复一年地重复同类型的活动,缺乏特色和时代气息,呆板僵化。

三、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1.校园文化建设要设立坚定目标在校园创设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氛围,必须有坚定的建设目标。一所优秀学校的有个性的校园文化要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和岁月的检验,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更换或终结,而且经历的时间越长,越显伟大,越发辉煌。因此,体现学校的文化精神、办学思想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能重物轻神,急功近利。

2.校园文化建设要把握科学内涵校园文化要达到全面发展人的目的,必须要把握思想内涵,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全方面育人的新格局。例如,有一校长大谈“孝”文化,把“二十四孝图”用油印、板刻、浮雕的形式,经过装裱,供奉在学校的文化墙上。这就没有把握校园建设的思想内涵,错将诸如“埋儿奉母”这种违背伦理的文化当作校园文化来教育学生。

3.校园文化建设要构建长效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构建起长效完整的实施机制。大部分学校没有健全校园文化建设机构,岗位职责缺失、分工不明,工作互相推诿,无法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扎实开展与全面落实。学校要通过经费支持、立项评比和交流学习等方式,强化法规制度的刚性约束,完善优化体制机制,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确保校园文化环境创设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实现以文化建设凝心聚力,为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和精神保障。

校园文化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1 茶文化概述

茶文化是一种物质元素,茶文化之所以实现了快速发展,这和物质基础有着很大关系。在最开始时,茶被作为药用,随着时间推移,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一种饮品。我国茶叶产业发展规模较大,生产水平在不断提升,是促进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受到生产条件限制,茶叶最初产量非常少,只有贵族可以享用,但随着生产条件的完善,茶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发展为大众生活元素。作为茶文化发展的基础,茶的物质属性有效推动了茶文化机制的稳定发展,使其影响力不断扩大。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让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加快了茶传播速度,慢慢形成了世界性的文化机制,让大众在生活中有了饮茶的习惯,真正构建出茶文化机制。茶文化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具有多样性特征,是整个茶文化价值呈现的基础,便于我们更好的去了解茶文化。茶的行为文化,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成俗的行为模式,通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古时候形成的茶百戏、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习俗。而到现在,各地形成的饮茶习俗更是异彩纷呈,各种饮茶方法和茶艺程序也是百花齐放,数不胜数。茶的心态文化,指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的因素。如在品茶过程中,我们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当然也包括反映茶叶生产、饮茶情趣等的文艺作品;还有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我们所说的茶道、茶德等。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重视

在传统教育理念下,职业院校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例如汽修、会计及机电等,在这种情况下,院校会集中力量发展专业,购置所需的设备。相比较之下,对校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从本质上来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活动,除了应用文化元素外,还要增强学生认同感,才能达到最终目的。但在大部分学生看来,学习主要目的是掌握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在将来顺利就业,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度比较低。

2.2 形式单一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单一,对学生影响不是很大。例如很多院校会采用拉横幅、广播等形式来宣传文化,这些方式过于简单,并没有建立起校园文化机制,文化环境也没有太大改善。部分院校只是在国庆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时宣传先进思想和文化,平日里不够重视。

3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3.1 改善校园环境

高职院校在很多时间是对外开放的,再加上学生思维活跃,喜欢追求潮流事物,大部分时间花在娱乐活动上,如果缺乏自控能力,对正常学习会产生不利影响。校园整体环境偏浮躁,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明确自身学习目标,强化职业技能,将来才能实现更好发展。环境对学生影响是非常大的,当处于浓厚学习氛围环境中,学习积极性自然会被调动起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运用校园文化来提升环境品质,对学生会产生积极影响,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

3.2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要紧跟时展潮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保证满足实际所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求知欲望,在自主学习中提升专业水平,保证将来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校园文化对学生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促进自身实现全面发展。校园文化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唤醒内心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强化专业素养。在校园文化的感染下,学生会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将知识和理论学习放在第一位,树立起远大人生理想,并朝着目标努力奋斗。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扩大在社会中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生源。

4 茶文化视阈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中国的茶道精神表现为四个方面: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以及明伦之礼,将其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结合起来,彰显出茶文化魅力,对学生会产生积极影响。

4.1 加强茶文化研究

将茶文化元素应用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弄清楚什么是茶文化,为后期工作开展提供保障。茶文化发展到今天,文化内涵有了极大的丰富,包括先进精神理念和人文思想,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茶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层次化特点,这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所需内容,有效融入进去,学生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茶文化的动态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合理文化素养。部分院校将茶文化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好,主要原因是对茶文化理解过于浅显,没有深入的诠释。只有充分了解茶文化,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质量,将茶文化元素融入进去。不同高职院校发展情况、历史环境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茶文化,保证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发挥出茶文化的育人作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上的正确引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2 有效运用新技术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学习,身处良好环境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必须要做好宣传工作,在传统模式下,主要依靠广播、公布栏等形式,效率比较低,对学生自身影响不是很大。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理念,提升科学技术利用水平,才能取得更好成效。建立起学校官方平台,学生进入之后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方便、快捷等特征。目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已经被应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需求,校园文化建设也要积极创新,有效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可以让学生随时接受到校园文化熏陶。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新技术支持,合理运用让校园文化充满活力,符合学生认知需求。将茶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营造出浓厚文化氛围,进一步增强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相比较于单纯理论,网络上有关茶文化的图片、视频等会更加吸引学生,从而自主投入到学习中去,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动力。

4.3 开展实践活动

在传统模式下,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单一,基本都停留在理论层面,通过宣传让广大师生熟知,这种方式效果并不是很好。要认真分析学生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实践互动,在亲身参与中加深对茶文化的了解。例如以茶叶为主题开展摄影大赛,让学生走到自然中去拍摄作品,感受茶叶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生长形态,和它本身具有的精神理念、文化思想联系起来。设计出多种实践活动,确保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所在。仅学习有关茶文化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积极行动起来,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理解会更加深刻。各式各样的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让校园充满活力,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融入茶文化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计划,确保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顺利实现预期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意识到校园茶文化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要积极组织开展,保证校园文化建设质量。

4.4 提升茶文化利用水平

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具备专业技能外,还要有良好文化素养。高职院校要加快改革,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研究茶文化的精神理想和文化特色,其诠释的理念是多样化、生动化的,加强对茶文化的挖掘,有效运用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来。茶文化内涵在不断丰富之中,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时要注意到这一点,及时作出调整和改变,与社会和高校发展要求相符合。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学生容易受到新思潮、西方思想的影响,这对传统价值观念会造成不小冲击,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要融入茶文化,学习其中的优秀理念和思想,不断提高学生自身思想水平。深入挖掘茶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联系起来,在融合中形成强大文化力量,感染着每个学生。茶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较高利用价值,因此要合理运用,发挥出茶文化优势,创建出良好文化环境。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茶文化应用水平还比较低,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要进行深度挖掘,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鲜力量。

综上所述,本文从茶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有更加深入了解。茶文化发展历史较长,蕴含了深厚文化底蕴,将其应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发挥出有效作用。高职院校要创新理念,转变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加强和茶文化的融合,构建出具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院校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渭兵.民间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院校的传承路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132-133.

[2]刘兆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等职业学校传承的探索研究[J].中华少年,2020(02):251+253.

[3]王东,刘永静.职业院校开展非遗教育的必要性[J].黑龙江科学,2019(23):40-41.

校园文化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党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能够体现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文化品质、精神风貌等,不仅为高校科学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而且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通过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在高校治理中的领导作用。为此,探讨党建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高校和谐稳定、保证新时代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党建工作的内涵及功能

党的建设是指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应用。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1]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是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的重要环节,是推进依法治校的政治保证。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高校党建工作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通过不断完善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体制和工作机制,把党建工作贯穿于“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实践的始终,努力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推进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确保高校党建工作作用发挥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高校党建工作具有以下重要功能:一是政治引领功能。高校党的建设坚持党对一切的领导,在办学方向上与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学校的各项工作要与党的要求保持一致,学校师生员工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决策部署,确保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地落实[2]。二是思想保证功能,高校党建工作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和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使高校师生能够接受正确的意识形态教育,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效防范错误思潮侵袭。三是服务功能。坚持党组织建设向基层延伸,把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做为出发点,在服务教育事业、服务广大师生、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发挥根本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事业的发展优势。

二、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员工在长期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生活等活动中共同创造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是一所高校的价值凝练和精神成果[3]。高校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密切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高校党建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命线,引领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传承和创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政治保障。同时,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为党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增强党建在各项实践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

(一)高校党建保证校园文化正确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化脚步的日益加快,西方思潮、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和多元化价值观在社会上互相激荡,对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造成多种冲击,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党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建工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地位,通过加强对各级党组织建设,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握好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事业的发展方向,为校园文化建设引领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高校党建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高校广大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共同创造,需要一代又一代高校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长期积累、传承和发扬,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是党建工作的引领下,有序协调各级党组织、各部门、各群体的关系,有效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等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统筹协调,全盘推动,从而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部署顺利贯彻到高校各领域各环节,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5]。同时,高校党建工作致力于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相符合的,高校教职工、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通过接受党的教育、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素质和文化素养,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推动者,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可靠力量。

(三)高校党建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

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价值观,校园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也是一所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这种核心价值观占据着统摄和支配地位,影响着高校的发展目标、制度体系建设和发展模式,成为大家自觉接受的规范和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普遍认同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念,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所应当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念,厚积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师生员工中凝练共同价值观念,从而形成富有精神内涵、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促进高校群体形成共同文化理念,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有灵魂、有力量、有内涵。

(四)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展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

如今“0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的主要群体,他们思维活跃、知识面广、价值取向多元化,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日新月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和教育效果。传统的党建工作方法和形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需要创新工作方法、丰富实践载体,通过更加贴近学生、充满朝气的方式走近大学生,潜移默化达到教育的目的。积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把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把党的优秀理论传递给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给大学生,寓党建于校园文化建设中,促进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党建工作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方向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治理的最大优势,是我国高校治理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决定着高校文化建设的本质。因此,高校党组织要抓住新时代赋予的新机遇,充分认识新时代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顶层设计,通盘谋划,将学校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从根本上推动校园文化体系的培育和建设。从高校的现实情况出发,把科学治校与体现师生主体地位相结合,把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党建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上,体现在学生社团活动中,体现在工会、后勤等各领域。

(二)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维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种科学化、具体化的表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种文化思想意识相互碰撞、渗透,对我国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尊重文化多样化的同时,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文化指导地位不动摇[6]。层层抓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责任制的落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同时,要把握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和主导权,重视并加强网站的管理,加强网络新媒体、自媒体的舆情引导,加强高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广播站等管理,多渠道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将党的优秀思想理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占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确保大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

(三)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党建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对师生的党性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效实现党建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教工党支部、学生党支部自身建设,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切实提升师生党员政治站位,锤炼党性修养,使党支部成为师生心目中的坚强战斗堡垒。重视发展党员工作的质量,把政治素质作为首要条件,严格把好发展党员的质量关,切实形成一个党员一面旗,使党员发挥标杆、榜样作用,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者、推动者。同时,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时代性特征,灵活多样开展校园学生社团建设,积极搭建大学生易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平台,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时事见闻”“科技周”“劳动教育日”“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使学生处处能感受到党的力量、听到党的声音、追随党的步伐,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接受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增强师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文明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崇高的精神激励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品质,增强爱国情怀,明辨是非曲直,切实成为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兼备的合格人才。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平台,坚持线上线下思想政治课程教育,通过开展“微课”“慕课”等,将网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促进教学模式多样化、学习内容丰富化,努力打造符合时代特征的思政教学课。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所肩负的思政育人重任,与时俱进,求实创新,努力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持续充电补能,不负党的重托,不负育人使命。

(五)加强党的理论宣传工作,推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具有综合导向功能,能够将党的政策和声音以理论宣传的方式贯彻到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各领域、各环节、各群体,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高校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新闻宣传工作,全面展示学校事业发展、教书育人成果,深入挖掘高校发展实践中的热点、亮点,弘扬校园正能量,传播主旋律,着力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荣誉感、自豪感,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有利资源和良好舆论氛围。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开展学风教育、先进评选、团学表彰等,引领和带动全体学生奋发有为、砥砺前进。重视加强校园新媒体团队建设,利用网络媒体传播快、空间广的优势,多渠道宣传正能量,形成全员参与、全员共建的和谐文明有序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

四、结语

在互联网信息大爆炸、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加强党建工作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是高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内涵式发展的本质要求,关系到高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势必给这项工作带来新的难度,需要不断学习党的先进理论,努力适应新时代高校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承和创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促进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高校事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梁诗宇.发挥高校对校园文化引领作用的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9):253-254.

[3]杨志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

[4]李贵荣.关于高校党建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38-42.

[5]朱佳.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对策.[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5):127-128,149.

校园文化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转化应用;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形象和标志,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在无形中促进人们的思想进步和素质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研究,以期能够在提升学校影响力的同时,有效发挥大学的育人功能。现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但是现实中大部分的成果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领域,并没有充分发挥理论研究成果的指导意义,无法有效的促进文化建设实践的发展以及校园文化研究的深入,因此,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的意义、现状以及问题,从现状和问题着手,找到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新路径就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意义

总体来讲,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发展,即高校文化的建设,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丰富文化研究理论成果,推动文化创新。具体看来,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1.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大学生作为校园生活的主体,势必是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主要载体和路径,在促进校园文化转化应用的过程中,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不仅能够为校园文化研究成果的应用提供一定的路径,还能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锻炼自我、展示才华,促进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得以启发,进行文化的创新与创造,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

2.推动和谐校园建设,提升高校办学魅力。高校校园文化不仅仅包括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时还有不可或缺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中,要进行物质文化的建设,更要与时俱进,注重校园精神文明、体制机制以及行为规范的改造与完善,在这一系列的实践过程中,无疑会对学生和教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和教师自觉的规范自身行为、振奋自己的精神状态,同时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情操,从而有益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与维护,提高学校的影响力,树立高校良好的形象,彰显其教学魅力与底蕴。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路径。当今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校园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也要坚持这一思想的指导,在实践过程中,要创造形式多样的载体,不断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和要求。同时,高校也是先进思想的集散地,大学生是思维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都将在师生群体中得以实践,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创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开来。

4.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随着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提高,对高校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也丰富起来,然而,由于缺乏对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这些理论并未能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发展。另外,纵观近十年来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成果,虽然研究的角度颇多,但不可避免的仍旧存在形式单一、研究重复,从而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理论的研究也过于表面化,多流于形式,其实,归根结底大部分都是由于校园文化研究成果缺乏转化应用的原因,将丰富的理论成果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才能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进而发现理论的不足,通过实践解决新问题、新矛盾,使理论的研究得以深入发展。

二、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问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各个高校在思想上越来越重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研究,表现在加大本校形象塑造,主动创建学校特色文化品牌;在理论上,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发展,从近两年爆发式增长的校园文化研究学术成果可以看出这一点;在文化建设上,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学校投入资金和政策支持,完善校园环境、建立学校文化符号,增进校园文化氛围等等都体现了这一点。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承认,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在成果转化应用上没能跟得上理论的发展,相对于丰富的理论成果,文化研究在实践应用上也稍显匮乏,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大学生是校园活动最重要的主体之一,也是各个活动的主要受益者和参与者,而在校园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上,却没能充分的将学生纳入实践者之中,或者只是一味的采取一些简单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往往使成果的传播与实践流于形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是思维最活跃、行动力最充足的一代,应该借助学生的力量,将学生真正的看作学校的主人,在校园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上,听取学生的建议,甚至将一部分工作交由学生去做,让学生发挥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文化研究成果首先在学生群体中传播和应用开来。

2.对成果的转化应用思想上不够重视,认识上也稍显狭隘。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成果,大多学校还没有能够真正的从思想上树立起进行转化应用的意识,还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认为只要将理论丰富起来,将优秀的理论传播开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会取得成功。殊不知,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成果重在将其应用于实践,只有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在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检验、丰富理论的相互作用中,即在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获得理论认知,从理论研究成果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反复循环和上升中,高校文化成果才能得到转化应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取得成功。

3.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不足,缺乏指导。对于如何做好校园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各个高校还处于探索阶段,整体看来实践能力稍显不足,并且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导。这就使得各个高校在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中不断的进行交流学习,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但由于都处于初期,导致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路径相同、文化活动缺乏新意、高校文化建设趋于一致,缺乏个性,这实际上限制了校园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最终阻碍了文化创新和发展。

4.没有完善的体制机制做保障。高校校园文化的有效转化,首先必须解决体制先行的问题,只有以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保障,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成果才能实现有效转化。完善的体制机制应当包括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创新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研究成果转化的治理政绩考核机制,科学的实践决策机制以及有效的导向激励机制和严格的约束监督机制。而现实中多数高校并没有相对完善的体制机制,甚至只是校园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流于形式,交由一些非专业人员做做面子工程严重阻碍了校园文化的实践发展。

5.缺乏有效的校园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应用载体。校园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势必需要一定的媒介和载体,创造有效的实施载体,是促进校园文化研究成果转化的关键一步。而大多数高校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做到位。例如,校园文化品牌的建立缺乏新意,大多为了学校形象工程照搬照抄国外经验或者其他高校;没有充分调动自身学校的积极性;高校治理上出现“泛行政化”现象,高校功利性增强,商业气息浓、学术浮躁等等,这些都表明了校园文化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有效载体的缺乏,严重阻碍了高校校园文化的转化应用。

参考文献:

[1]房兴.近十年来国内高校校园文化研究评述[J].学海纵横,2015

校园文化理论范文第6篇

第一,法治价值文化:是法治文化的核心层,也是最高层,是全体成员对社会的共同看法或观念,也反映了社会成员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其中,公正、责任和诚信是其价值追求。

第二,法律制度规范:是法治文化的中间层,是以宪法、法律、法规为基本内容的正式规则和以习俗、习惯、传统等非正式规则交错形成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及其实现机制,是社会成员为了存续和利益分配而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复杂的方式共同选择、共同安排且必须共同遵守的关于人们社会行为的规则体系。

第三,法治行为方式:属于法治文化的基础层,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中的习惯定势、行为方式等所构成的文化层,行为具有鲜明的组织、地域或民族特色,常常以具体的集体或个人行为、民风民俗、日常活动等形式出现,是一种动态的文化识别与交往体现。

二、高职院校法治文化

(一)高职院校法治文化的内涵高职院校法治文化作为法治文化体系中的亚文化形态,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高职院校法治文化是指法治溶注在高职人(包括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思想和行为方式中的意识、原则、精神、行为及其价值追求,是一所高职院校通过规章制度、法律课堂、教学设施等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更是一种体现治校理念和规范高职人言行的精神文化体系。

(二)高职院校法治文化的结构由于高职院校法治文化是一种法治文化体系中的亚文化形态,因此它应具有自己的结构特点。通过对高职院校法治文化的研究,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应包含三个层面,且这三个层面呈金字塔型分布:第一层:法治环境。这一层是高职院校法治文化体系最基础的层面。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它的制度环境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氛围、学习效果,因此这也是法治文化体系的基础。第二层:法律素质。高职院校中广大教职工与学生法律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法治文化建设的成果,只有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才能促进法治文化建设。因此教职工与学生的法律素质是高职院校法治文化体系的中间层,又是影响法治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法律素质通常涵盖很多因素,其中法治意识、法律认知、法律运用等要素都是影响高职人法律素质的重要方面。第三层: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是高职院校法治文化体系的最高层。法治理念是法治文化体系的核心,因为法治理念能够稳定、持续地存在于人们思想深处,是一种长久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信念和观念。所以,法治理念是精神上的最高境界,没有良好的法治理念,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素质,也不可能有良好的法治环境,更不可能进行良好的法治文化实践。因此,法治理念在高职院校法治文化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高职院校法治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一)高职院校法治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先进文化代表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发展方向,因此,应当使先进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保证文化形态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高职院校法治文化能够创新学院办学理念,提高师生整体法律素养,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对我国先进文化理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应加强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理论范文第7篇

虽然信息技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柄“双刃剑”,这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是回避不了。如何利用校园网来配合校园文化建设,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1)认识不足。学校中不少师生员工缺乏对校园文化理论知识的必要学习,往往凭直觉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传授的科学文化,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开展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业余时间多搞一些其他的文娱活动。还有人认为这些活动开展得多少,都影响不了学校的发展大局。在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校园文化方面,则认为只要校园网能正常运作、各种规章制度能够及时传递就万事大吉。这种认识,很可能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而利用信息技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便可有可无的境地。(2)目标不明。由于认识上把校园文化看成是虚构的产物,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无足轻重,因此往往是建设目标不明,既没有校园文化建设的纲要,更谈不上校园文化发展的规划。这样一来,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而开展的活动,既没有系统性,又缺乏连贯性,都是漫无方向地进行,或干脆放任自流。因此,导致学校所制定的内部各项政策、规章制度,也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毫无关联。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校园网的建设,特别是在校园网的规划时,只考虑如何为学校的管理提供方便和快捷,很少或者根本不考虑让校园网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服务。(3)方法简单。在校园网建设上,对于师生提出的一些关于学校的发展、日常管理方面的问题,学校方面或是给个很简单的回复,或是干脆置之不理,使得再好的建议都会石沉大海。而对于在校园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社会上流传的思潮,学校方面则会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如果学生在校园网上发表一些评论或是指责的言论,很可能会被学校方面加以删除或者禁言。于是在校园网上,除了一些规章制度、机构设置、日常业务处理、校园新闻以外,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少得可怜,甚至没有任何链接可以进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页面。结果是校园网往往成为学校方面的管理工具,而忽略了校园网的其他功能和作用,至少是没有把校园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与校园文化相适应的校园管理信息化系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校园网的建设一般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这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共同的特点。因此,校园网的建设可以与校园文化建设统筹规划、共同促进。而且,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良好的校园文化,往往可以帮助学校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改善服务、增强透明度、促进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目标。校园网的规划和发展,从表面上看是为了优化管理流程,促进信息共享,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管理效率,从而提升学校应对环境迅速变化的能力。从更深层次来说,校园网建设的目标是为了创新管理观念,树立先进理念,推动管理变革,塑造符合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校园文化。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提高科技信息含量,充分利用校园网成为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辅佐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又需要有信息技术的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2.2学校信息化建设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引进和运用一些先进的理论、先进的方法,这就需要有个学习教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过程。要消化和吸收其中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转变传统的思维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需要校园中所有的师生员工不断地自我学习、不断地分析研究,才能总结提高,从而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不断地提供支持和帮助,除了提供方便、快捷的渠道获取相关的理论外,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一定的空间,作为全体师生员工讨论、学习、交流的园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平台没有时空限制的特点,使其在信息传递、理论学习、知识共享中不断发挥它的影响力。因此,加强信息化的建设,不仅能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学习交流提供方便,而且还能在校园中逐步形成不断学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校园风气,同时也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人心,技术平台的功能日益强大。所以,把信息化的建设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能使信息技术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强大催化剂。

2.3利用信息技术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利用信息技术,广大师生可以通过这个技术平台及时地了解外部世界的动态,学校也能利用这个技术平台完成各项管理任务。此外,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使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2.3.1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传播正确的人生观如何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早已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由于校园并不是真空地带,必然会受到社会上一些思潮的影响,尤其是网络上还有不少垃圾信息、不良信息,这些都会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所以,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校园网这个技术平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社会上、校园内的某些现象和观点,可以让学生在网上进行充分地辩论,相信“邪不压正”,同时要通过校园网技术平台,不断宣传校园内外发生的先进事例,大力宏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诚信教育,使学生做到明是非、知荣辱、守信誉,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摆脱网络的束缚,积极投身于现实社会、投身于大自然中,让身心得到熏陶和锻炼,为将来在工作中挑大梁做好准备。

2.3.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平台在教学中的作用校园网不仅能完成学校教学管理的任务,它的互动性还可以成为新的教学手段和途径。虽然不少学校都开展了网络教育,但效果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校方面可以鼓励师生充分利用校园网,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补充和完善。由于网上交流氛围相对来说比较轻松,所以教师完全可以激发学生去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探索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提问,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网上经常性的交流,一方面使教师能够比较多地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反馈,从而及时调整教案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某些知识点或观点与老师作进一步的探讨和交流。因此,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对师生双方都会带来收益。

2.3.3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各专业学科发展的现状,邀请相关学术界的研究人员、专家、学者,来学校作学术报告或讲座,使广大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此,学校的相关部门应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将报告或讲座的内容全程记录下来,供那些错过了报告或讲座的师生自我学习,让他们及时了解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而且所记录下来的都是很珍贵的学术音像资料,可以长久保存。此外,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学术研究方面形成一种机制,不仅在网络上开辟一个空间作为交流讨论互动的平台,而且可以把相关学术的研究内容,以数据元的形式记录在学校相关领域的数据库中。建立互动的交流平台,可以方便研究人员不受时空限制进行交流,为形成良好学术团队创造条件。所建立的数据库,可以极大方便研究人员对相关领域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总体来说,最终在校园内创建一个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

2.3.4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师生员工沟通的桥梁信息技术能快速传递信息的特点,可以成为全校师生员工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的纽带和桥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及时把握师生员工的心理状况,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化解校园内的一些矛盾。在校园网上,学校可以开通官方微博,架设学校与广大师生沟通的新桥梁,占领校园文化建设微博的新阵地。通过官方微博,学校方面可以就一些政策,尤其是与师生利益相关的政策,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做到既要准确无误地传达,也要对师生提出的各项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反馈。特别是对师生员工的各项诉求,通过校园网等平台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着落”,让校园网真正成为学校各级人员信息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总之,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各项特点,来构建一个文明和谐、轻松愉快的校园环境,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校园文化。

3结束语

校园文化理论范文第8篇

法律文化即法文化,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可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相联系的特殊文化,是人类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它包含法律意识、法律规范、法律技术、法律实施、法制观念、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是人们从事各种法律活动的行为习惯、模式、规范,并在精神上支配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类追求生活有序化和社会正义性的本质表达。人类社会生活与法律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同步发展。当旧的经济基础已经衰落时,代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法律思想将应运而生,这是必然趋势。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高等教育也同样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文化,缺少法律文化就无法解决各类高校建设和教育存在的问题。校园法律文化环境建设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又是社会法治建设的一部分,体现着法治社会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精神理念。其主要指建立统一、完备的规章制度、主体行为方式、组织机构、相关设施等。其核心仍然是主体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主要包括:信仰法律、遵纪守法、运用法律和维护法律尊严。然而高校法律文化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一个校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主要是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特别是法律知识、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进行全方位的塑造、引导和培养,这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备要件。依法治国需要法律文化的支撑,只有建立在先进的法律文化基础之上,方能筑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厦,才能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才能促进市场经济正常、有序、健康地运行。因此,培植校园法律文化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指引作用,法律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某种行为模式,引导他们的行为。二是教育作用,学校将法律文化的理念、意识、思维灌输给当代大学生,从而使他们有了法治观念、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最终达到让他们走上社会能自觉地守法、护法,正确运用法律,从而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民办高职院校法律文化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今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迅猛而又过多,它们要在公办中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夹层之中求生存、求发展,然而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上本身师资力量薄弱,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特别是法律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等,这严重制约了其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及健康发展。笔者在此分析民办高职院校法律文化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1.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轻视校园法律文化环境建设。

由于应届毕业生和家长长期存在的世俗偏见,致使民办高职院校之间为了生存抢生源、竞争更加激烈。这无形中造成了民办高职院校着重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特别是法律文化环境建设,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招生和校园的扩建上,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建设新校园。民办高职院校表面看似“富丽堂皇”,却只见物不见精神文化特别是法律文化,对于如何做到可持续性发展、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改善教学硬件设备、如何提高师资教育水平缺乏长远思考,乃至忽略包含法律意识、道德意识、理想信念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由此,这些都深层次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法治观念及行为。这样只会严重制约民办高职院校持久健康发展。

2.校园法律文化配套设施不完善,宣传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持续性。

多数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他们以资金匮乏为由将校园法律文化配套设施和宣传教育当作可有可无之事,甚至将其与教学对立起来,法律宣传教育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不健全,普法者对此难以落实。经费保障是校园法律文化配套设施和宣传教育的物质基础,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未抽出必要的资金投入购置有关法律文化的书籍、光碟、音像资料以及配套的图书阅览室和影像室等,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板报、宣传栏和宣传资料。法律文化宣传教育缺乏针对性,不少民办高职院校的法律文化宣传教育流于形式,多为突击性和临时性开展。有的为了应付政府、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采取集会式形象做法。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如法制宣传日等,学校开展一些临时性的、象征性的法律知识宣传和教育工作,活动结束又恢复了往日的冷清,没有起到应有的实际效果。导致校园法律文化环境建设滞后,这不仅谈不上重视大学生的法律文化教育,反而制约了校园法律文化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3.法律文化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不完善,缺乏专业化。

长期以来,民办高职院校不重视“两课”教育教学一线的法律师资队伍建设,无论是师资机构设立、力量配置,还是教师理论素质等都达不到法律文化理论课设置的要求。加之学生对“两课”的消极态度和排斥,以及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待遇低,导致师资队伍严重短缺,甚至原有的都流失。师资队伍的不稳定,资历和水平参差不齐,法律专职教师的缺乏,民办高职院校大量聘请兼职教师,甚至有些学校让行政人员和班主任充当“两课”的教学,这样又可以为学校节省开支,无需承担兼职教师的社会保险。兼职教师中确有水平高、职称高又有多年丰富职教经验的好教师,然而兼职教师一般存在着雇佣思想和临时观念,有的往往只教书,不育人,走过场的空谈、单调僵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置若罔闻,导致教而不育、管教分离的窘迫局面。这样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怎么可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4.法律师资队伍的教学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

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因资金问题,致使其增强后勤服务和硬件设施建设来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相对而言法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育较为滞后。因资金投入不足,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未按教育部规定的课时量要求组织“两课”教育教学,导致“两课”之一的法律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不可能达到预期有效育人的渗透力。在课程的安排上,一些民办高职院校为了节省资金、节省教学资源,采用合班上大课,通常大课人数到百人;有的干脆减少课时量,导致教师不能了解学生哪方面知识还不理解、还有什么疑问等,更不可能针对不懂的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辅导,影响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的发挥。法律基础理论知识本来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泛泛而谈,或者“照本宣科”,一支粉笔,一张嘴,连着两节课的满堂灌输,这样呆板的教学,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模式,使得本来文化素质不高的学生在课堂上如“坐飞机”,学生或者干脆玩手机,或者昏昏欲睡,致使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欠缺。五是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轻视法律文化教育。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悄然的变化,这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几乎是受到了同步的影响,促使民办高职院校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职业技能的培养,相对轻视法律文化的教育。加之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形势特别严峻,竞争就业岗位越发激烈,导致当代大学生更加偏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刻苦钻研掌握职业技能,为今后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却轻视放弃德育和法律文化的学习,甚至误认为德育和法律文化的学习会耽误、影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致使多数学生上课看专业书籍、做专业课作业等现象发生,这严重导致了民办高职院校法律文化教育的滞后性。

三、加强民办高职院校法律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法律文化环境

人是社会和文化相结合的存在物,又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构建良好的校园法律文化环境,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文化素养以及普及法律文化知识的重要平台,从而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中国梦的践行者。

1.正确把握校园法律文化环境建设与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

校园的绿化、景观布局、图书馆、教学大楼、学生宿舍是学校不可缺少的“硬件”,是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部分,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外部条件。然而在“硬件”得到基本解决和完善的前提下,学校就必须要在“质”和“软件”的建设上多投入、多下精力,确保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到法律文化环境建设,全面促进隐性因素的法律文化建设功能,竭力建造和谐校园的法律文化氛围。校园法律文化环境建设应立足于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倡导规范、指引、教育和趣味的法律文化活动,达到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提高他们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校园法律文化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软件”,展现一个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和法文化风貌,折射一个高职院校的发展内蕴。“硬件”和“软件”是一个学校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因此,民办高职院校要有完善校园法律文化环境建设的紧迫感。

2.利用民办高职院校教育的资源优势,营造良好的法律文化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建设正需要大量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这给民办高职院校提供了契机,民办高职院校应该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结合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和财政的扶持,自身抽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大力创建校园精神文化特别是法律文化环境。购置和建立校园网、电子屏幕、阅览室、影像室、法律文化书籍、光碟、音像资料等硬件,设立以校党委领导下的、有法律专业教师人员参加的普法机构。大力开展宪法和法律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校园网、电子屏幕、简报、宣传栏等方式营造法制宣传的舆论氛围。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净化校内环境和校外周边环境,给大学生一个安心学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质,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自觉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从而担负起国家建设的历史重任。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培育高素质法律教师。

民办高职院校必须打造一支品德优良、专业知识精深、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我们法学教师不仅要掌握厚实的法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法律实践经验,同时不断提高自身涵养。教师的学问和素质有着巨大的正能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优良的教师队伍是教书育人工作得以提升的有力保障,“教育人者,必先受教育”,想要学生知法、懂法,教师必先学好法。光有好的学生、好的教学设施,而没有好的、专业性强的法学师资力量,一切都是贫乏的、无助的。一位台风呆板、僵化、语言空洞,专业知识肤浅的教师是不可能赢得学生认真听讲和发自内心的掌声。一位理论知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充满活力、真诚之心执教的优秀教师就懂得引入案例教学法,以案说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法学说教的生动性、鲜活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并解答有关法律案例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生自发学习法学理论知识的目的。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法学教师队伍,派送教师去深造、进修,到司法部门去实习,打造一批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是民办高职院校法学理论课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4.稳定法律教师队伍,赋予教师安稳感、归宿感。

教育教学一线的师资队伍是民办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教学质量如何,教师是主要因素。要解决好师资队伍的稳定性,首先,要勇于正视师资队伍的低薪问题,切实提高工资报酬,杜绝拖欠教师员工工资。其次,要关心教师的住房问题、福利问题、收入公平问题。妥当掌控“硬件”设施建设投入,把有限的资金较多投入到解决教师员工的社会保障、福利问题。特别是当前物价飞涨,各行各业工资待遇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与公办教师在不平等制度下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解决上述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解决好上述问题,教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会增强,教师队伍才不会流失,相反会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进来,使教师队伍更加稳定。再次,要杜绝没有资质、专业不对口的行政人员和班主任代课,限制兼职教师临时代课。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方能求得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