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校园法律常识范文

校园法律常识范文

校园法律常识

校园法律常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法治国家;依法治校;法治意识;大学生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党的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先进代表,其法治素质的优劣将直接决定未来国家法治建设水平的高低,关系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任务。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法治意识状况,本课题组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70份,收回268份,回收率为99.25%。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主流是健康向上的,符合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标准,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遵纪守法意识,但是,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法律知识缺乏,部分常用法律常识理解出现偏差,他们认为“法律”好像与自己相距很远,不是很清楚违法与违纪之间的界限,即使发生了违法行为,也不认为自己违了法。具体表现如下:

(一)法律常识相对缺乏在调查问卷中,55.59%的学生认为法律与日常的学习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38.8%的学生认为法律与日常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8.95%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关联。同时,仅有6.71%的学生认为自己很了解法律知识,70.52%的认为自己只是一般了解,认为很少了解的占22.38%,认为自己不了解的占4.1%。但是,在具体法律常识的测验中,学生却表现不佳:对于“劳动合同可以规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刑法规定应负刑事责任的最低法定年龄是14岁”等,这样的法律常识回答正确率均不到30%。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视法律,也努力学习掌握一些法律常识,但是,整体上来讲,对法律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欠缺,有的自认为已经懂法了,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知半解,或者是凭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去理解法律。当然,有的学生直接回答自己很少了解法律,甚至有的回答根本不了解法律,可以说是新时代大学生中的法盲,这个问题非常值得学校警醒,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刻不容缓且任重道远。

(二)法律意识相对淡漠在回答如何面对日常法律问题时,很多学生的选择进一步说明了其法律意识的淡漠,如:“遭遇到电信诈骗时,你会怎么办?”,67.16%的选择会打110报警,还有6.34%的选择自认倒霉。遭遇不法侵害,多数学生选择会按照正常程序进行求助,但是,有18.65%的学生选择找自己的亲朋以暴治暴,有8.2%的学生表示很委屈且无能为力。如果做出了非理性的决定,45.14%的学生选择会考虑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35.44%的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还有23.13%的学生表示不会考虑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由此可见,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没有想到如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在做出非理性行为时,也很少考虑承担的法律责任。这进一步说明了其法律知识的欠缺,也造就了其法律意识的淡漠,在日常行为的表现就是:敬畏意识没有树立,考虑问题相对简单,言行举止时常冲动,处理事物容易偏激,违纪行为偶有发生。

(三)法律教育相对滞后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教育是其获取法律知识的最佳渠道,但是,他们也认为学校在开展法治教育方面还显得相对滞后,仅有40.67%的学生选择其法律知识是从课堂中获取的,有33.11%的学生选择是与他人交流中获取的,学生虽然对道听途说的法律知识并不认可,但是,这种以讹传讹的传播方式却是他们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当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另外,选择从家庭和新闻媒体方面获得法律知识的分别占17.16%和24.62%。部分学生反映,在中小学教学中,虽然印发了法律知识的教材,但是,却很少有法律课程的教学,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在中小学学习过法律常识,进入大学后,虽然接触了一些法律知识,但是,这样的教育也是碎片化、零星化,缺乏系统性、规范性。

二、大学生法治意识现状的成因分析

课题组在问卷调查中,深深地感受到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律知识的缺乏和社会危害性的深远影响。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在校园里时常发生一些令人发指、触目惊心的学生违法行为:四川师范大学滕某在自习室将其室友芦某杀害、广东省揭阳市女大学生蔡某被电信诈骗自杀身亡案、女学生“裸贷事件”等等,这些都让我们痛心疾首、倍感惋惜。分析其主要原因,我们认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多元化的影响随社会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东西方价值和伦理观念碰撞、冲突,思想的多元化进一步凸现,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不良的诱惑不断进入学生视野,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渗入校园,良莠不分的网络信息迷惑了学生的价值观,致使学生对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化,对法律知识的认知更加迷失,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认识更加模糊,对国家法律的敬畏更加淡漠,遵纪守法意识更加淡化。

(二)学校教育缺失的原因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中小学学习期间,缺乏对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了解,进入大学以后,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也是碎片化的,致使学生对于法律认识停留在朦胧之中,处于半知半会、半梦半醒状态。另外,伴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影响,学校教育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有些学校工作应对不充分,教育措施不到位,宣传引导不及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

(三)学生自身认识不到位目前的大学生,虽然从法律意义上已经是成年人了,但由于其“三观”正处于形成期,从高中大门迈进高校大门,对违纪行为有所了解,但对违纪与违法之间的界限却知道不多。他们很少接触了解社会,对社会的认识还很肤浅,对法律知识的接触还比较有限,对法律的严肃性还认识不够,即使少数学生有强烈的维权意识,但是,至于维护哪些权益、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却知之甚少。

三、加强学生法治意识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学校法治教育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高校不仅要全面落实依法治校方略,更应该培养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青年学生,为推进依法治国做出积极贡献。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庄严肃穆的模拟法庭教学等形式,把枯燥无味的法律条文变为生动鲜活的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贴近生活丰富教学内容,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违法案例入手,分析说明法律就在学生身边,帮助他们认清违纪与违法的区别,增强法律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加大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中,努力做到依法治校、依规管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法纪的威严,体会“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真正内涵,从而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另外,法律教育应当从小抓起,在中小学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法律常识的宣传与普及,严肃校纪校规,从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入手,培养学生法纪观念,树立对法纪的敬畏之心,不断提高法律意识。

(二)寓教于乐,积极开展法律实践活动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总是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更具有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实效,结合实践教学的要求,积极开展法律知识的实践应用活动,如:组建学生普法社团,利用学生兴趣爱好,开展普法教育,为需要的学生提供法律援助,在服务他人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还可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情景剧比赛、举办模拟法庭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法律知识,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不断增强法律认同和法律情感。另外,也可以邀请国家公检法人员走进校园,举办法治讲堂、讲座、研讨、座谈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监狱进行参观,到法院旁听庭审,到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处、律师事务所等实地实习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法律的严肃与公正,在参与法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了解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

(三)追根求源,认真抓实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法律意识淡薄和心理发展不成熟。由此可见,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陷与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目前,由于众多原因的集成,精神卫生问题年轻化已经成为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心理疾病愈加突出,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因此,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培育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既要进行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适性教育,又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建立心理档案,健全心理健康危机预警机制,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治疗,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四)三位一体,营造法治教育合力氛围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其法治意识的提高有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家庭是学生生长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法律意识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守法意识,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地给孩子树立一个遵纪守法的良好形象。学校作为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应认真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强安全纪律和法律教育,从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入手,增强学生纪律意识,培养学生法治习惯,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学校要带头维护法律的公正和权威,时时处处做到依法办事、依规管理。法律是治国之重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必须具有科学而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真正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此,国家也要进一步健全法制建设,积极构建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党的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10.

[2]侯继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及其养成机制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121-123.

[3]柳倩宇.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46-47.

[4]贺新芳.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2):51-53.

[5]王海波.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的困境与对策[J].观察与思考,2016(3):91-94.

[6]翟宇.浅谈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乏与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14(4):92-95.

校园法律常识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关工委、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关于开展第二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六五”普法总体部署,重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快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参加活动对象

全镇中小学校在校学生及社会青少年为本次活动的参加对象。并将其相应的分成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社会青年等四个年龄组参加活动。

三、活动时间

按照县长文件活动时间安排部署(2012年4月至6月)宣传发动为第一阶段,(2012年7月至2014年2月)活动实施为第二阶段,(2014年3月至5月)总结表彰为第三个阶段的总体工作按排。

四、主要任务

(一)健全组织

1、成立杨庙镇“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领导组。

组长:

成员:

办公室主任:(兼)成员:

2、成立普法教育宣讲团

团长:成员:

(二)开展六项活动

1、“关爱明天,普法先行”主题宣讲活动。

一是发挥“五老”普法教育宣传团的作用,深入中小学和村(居)对青少年进行普法教育。要加强对青少年普法教育重要性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二是各中小学利用现有校刊、网络、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栏等“以关爱明天,普法先行”为主题,宣传相关法律常识和普法教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法律常识普及活动

法律常识的普及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工作之一。各中小学校要结合自身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是要结合“六五”普法对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要求,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二是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基地建设,办好第二课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三是认真组织青少年开展读书活动,以《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读本》为基本教材,四是组织青少年观摩《代号12348》普法教育影片和DVD光盘,邀请“宣讲团”成员或法律专家举办普法教育讲座和报告会,加强对青少年法律常识的普及教育。五是要求各学校按每班6本以上数量订购《全国青少年普法读本》配发到每个班级。每校配备一套《代号12348》普法教育影片,经费由学校公费支出,严禁向学生收费。

3、体验教育活动

在认真开展法律常识普及教育和宣讲活动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模拟法庭、摄影比赛等形式多样的体验教育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学法、用法的积极性。

4、“零犯罪学校”创建活动

关工委要紧密联系“双创建”工作,法制教育调研暨座谈表彰等工作任务,法律宣传普及与关爱帮扶失足失范青少年并重,积极主动协助参与“零犯罪学校”创建,全镇中小学校要广泛深入开展创建“零犯罪学校”活动,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5、活动材料报送

全国普法教育活动办公室根据各省市县(区)上报的相关活动材料,定期汇编活动简报,宣传和推广普法活动开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和先进经验。各单位和学校要及时对活动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存档,做好上报工作。

6、总结表彰活动

镇“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领导组于2014年3月至6月前将对中小学村(居)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总结,并通报结果,对在活动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并推荐参加上级评比表彰,同时做好本次活动的相关文字和材料收集整理与存档工作。

五、保障措施

镇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领导组,要把这次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摆上重要日程,高度重视、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各单位各学校要充分认识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组织好、安排好,扎实有效地推进活动的开展。

(2)明确责任。强化指导

镇关工委、司法教育、综治共青团等部门要按文件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认真抓好组织落实工作,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讲和实践体验教育,及时掌握活动开展情况,提出具体指导意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指导督促。

(3)注重宣传,搞好表彰

充分运用各种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普法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扩大活动的影响面,争取社会各方面对活动的关心和支持,使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活动中来,要发现推广和表彰在活动中的先进典型事迹。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

校园法律常识范文第3篇

现今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体现在人才的综合素质上。因此,对于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在专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在管理过程中注重法律教育,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以更全面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法律教育

近年来,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社会单位之一的民办职业院校随着国家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和要求,而不断发展壮大。同时社会对人才也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民办高职院校除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社会不断更新进步的技术水平,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生管理、教育中,而法律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么,法律教育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到底有何重要性呢?有哪些途径呢?

一、法律教育在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法律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养民办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上,除让学生学到一门扎实的技术外,更应加强综合素养培育,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原因在于,企业在用人一开始虽然重视技能水平,也将此作为门槛之一,但是随着职业发展深入,往往会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同时,国家对法制化建设的日益重视,各行各业也重视法治方面的改革,法律知识和素质也是其中一个关键。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中应加强法律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常识甚至知识,既充分响应国家要求,又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反过来,学生法律常识的提升,也有助于校风的有序化形成,更有助于学生管理。

(二)法律教育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保护在现实很多案例事件中,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大多数学生遇到侵害事件时,不能很好地保护自身权益。有时明知权益受到侵害,也不能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因此,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加强法律教育,引导学生储备足够的法律常识,才懂得并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加强自我保护。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以国家法律法规作为日常行为规范,成为法律制度的忠实拥护者,这样助于法制化校园的建设与发展,利于学生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逐渐法制化。

(三)法律教育有助学生长远发展在社会中,很多案例的主人公往往是缺乏相关法律学习的吃了苦头。由于不懂法律,虽然付出了很多努力,劳动成果却被懂法的人窃取,还有一些不顾法律规定,干违法事情谋取利益,最后自毁前途。如果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受到相关法律知识的教学,在工作生活中就能有一定的预判和处理能力,可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因此,在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坚持高职教育的目标,发展社会所需人才,社会需要什么,就应该相应的培养什么。尽管现今互联网+社会对技能需求日益精进,但仍需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培育。特别是目前社会人才需要具备法律知识,学校就应加强日常学生管理中的法律教育,才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教育对策

1、日常渗透,增强法律意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进行法律教育,需通过日常不断反复的管理教育,渗透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班级思想政治辅导员可以通过班会课、班级活动以及日常教育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法律,学习法律,学会如何运用法律,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另外,学校可以聘请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进校园作讲座,利用权威知识不断强化法律知识学习,令学生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权益的重要性。

2、结合专业,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式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只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效果也不如预期。教学方式未优化是其中一个原因,法律基础知识在课程教学中所占比例较小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该课程应结合学生的专业。比如,对动漫专业的学生直接讲刑法很难达到效果,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但如果讲与动漫设计有关的权利保护而引发的刑罚案例,跟专业对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日后对学生的发展也有益处。所以老师应该因材施教,在教学方式上引用实际的案例,把抽象的法条具体化,让学生在实际案例当中体会法律的严密和威严。另外,在教学分班上,一般学校考虑师资情况,在教学班安排下,往往只考虑班级人数,没有考虑到专业分班上。为了更好的学习效果,应更注重专业班级集中学习,更有利于教师课程准备,也更有侧重。同时,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强法律基础知识的讲授,不要刻意分开道德和法律,而应将两者相结合,不断增加法律知识在课堂上的比例,与此同时又可以增添课堂趣味,可谓一举两得。

3、增加法律教育第二课堂,强化学生法律意识单纯的日常渗透教育以及单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学生法律知识储备的要求,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往往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相关专业法律课程的设置,学生的能力培育上出现法律意识的缺失。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法律教育的第二课堂,比如通过选修的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前提下,需要修得相应模块的法律知识学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并通过课堂形成体系化的法律知识,增加法律知识储备,强化法律意识。

总而言之,加强法律教育,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既可以形成良好的校风,使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更能符合办学目标,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此,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加强法律教育,能有效提升高职院学生的法律素养,为国家的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长根,陈一健.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科协论坛,2007

[2]张莉.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与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06

[3]王军梅.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校园法律常识范文第4篇

1.1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前总书记曾经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生是主力军,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对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实现我国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和总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基本技能,基本技能是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前提的,综合素养最重要的就是遵纪守法,因此,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就成为了中职学校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1.3法律意识的提高是加强学生管理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一些学生中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在实施某一具体行为时,对该行为的社会后果缺乏清醒的认识,因而很难对法律产生具体的畏惧感。如果我们把教学和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法律对社会行为的约束作用,寓管理于教学中,使法律教学成为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必将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1.4作为教师应尽到传播普及法律的义务由于职校学生的特殊性,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教育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明白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选用典型事例和案例进行教学,适度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阅读生动、真实的案例来分析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和违法性,往往能震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及其作用,让学生懂得法律不仅惩治违法犯罪,而且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从而自觉学法、守法和用法;通过结合案例,联系学生实际,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加强修养,防止失足,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并勇于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通过对案例的具体分析,学生对法律常识就会有真实的感受和切实的体验,并由此形成健康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依法做事、依法维权、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等实践能力。

2当前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

3.1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目前,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是由于中职招生制度改革后,国家对中职教育给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中职学生毕业后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然而,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不高,违纪、违法的现象比较突出,在校园里诸如打架斗殴、偷盗、诈骗恐吓等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非常淡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2.2对产生的现状分析原因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中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6岁至18岁之间,从生理上看,其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各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渴望独立的心理,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情感强烈又不稳定,易激动、情感强烈。在校中职学生学习法律常识的内容少,普法教育薄弱。中职学生教学计划中的《法律基础知识》、《经济政治》等课程,学时少,内容少,且教材内容滞后,法律条文多而适应学生特点的案例少,学生不喜欢学习。平时进行的一些普法手段过于简单、流于形式,法律宣传力度不大。社会法治环境差也严重影响着校园里的中职学生。

3加强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

3.1采取宣传教育形式多样化中职学校要适当增加法制、思想道德教育课时,可举办专题法制讲座、观法制图片展览等多种进行普法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和政治思想觉悟,以期收到明显的效果。

3.2提高教师队伍道德素质学校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书育人的水平,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组织一些责任心强、学生信任、懂心理学的教师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及时消除一些学生的不良心理。不要歧视有问题的学生,要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3.3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老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形成制度,多以电话、书信等形式与家长联系,与家长交流学生表现,积极指导家长搞好节假日子女的家庭教育。

3.4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经常与当地社区、派出所等单位沟通、协调,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校园法律常识范文第5篇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推进“法治进学校”工作深入发展

我校在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中,始终坚持“四个落实”,做到“三个到位”。

坚持“四个落实”。一是机构落实:学校成立校长为组长,书记及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和法治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和班主任为成员的“法治进学校”领导小组,形成了一个校内外结合的法制教育管理体系。二是人员落实:配齐配强三支工作人员队伍,即以校长、法制副校长为组长的领导队伍;以法治教育兼职教师、家长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辅导人员队伍;以德育处、团队和班主任以及相关学科教师组成的施教人员队伍,各工作队人员分工明确,职责健全。三是责任落实:学校将法治教育纳入目标责任制实施范围,和学校其他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落实、一起总结,形成既有齐抓共管,又有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四是制度落实:学校制定《师德师风承诺书》并与全体老师签订,强化全体教师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提高教师依法执教能力。

做到“三个到位”。

首先是认识到位:将法治教育与教师政治学习有机结合,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和年度考核范围。通过组织专题学习、聘请领导和专家作辅导讲座、组织课题研讨、布置自学任务、开展经验交流等形式,以《五五普法教师读本》和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主要学习内容,提高教师依法治校的认识和依法执教的水平。

其次是工作到位:严格实施计划管理,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各阶段工作计划,保证法治教育工作的有序运行;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各项工作任务和措施的真正落实;定期总结表彰,强化工作激励机制。

第三是资料管理到位:我们将建立学校法治教育专项资料,收集包括上级文件、校内各项工作材料在内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和计算机教学软件资料,实施规范化管理,对问题学生专门建立个人档案,实行追踪管理,努力做到分类科学、记载详实、装订规范。建立教师法治教育档案,加强对教师学法用法的指导管理。

二、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依法治校活动

我校结合自身特点,分别从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多个层面开展法治教育工作。

(一)加强对学校领导、教职工的法治教育。学校领导带头学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参加普法学习不少于规定学时。重点学习和掌握《宪法》和《教育法》重要法律法规,提高学校行政执法透明度,进一步完善民主评议和校务公开制度,并严格执行。利用政治学习,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及文件,初步掌握与教育有关的法规基本知识,强化法制观念,熟悉与教育工作相关的、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自觉性。

(二)着重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我校充分认识法治教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并扎实有效地展开法治教育,从而有效地限制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1·是行为规范教育。本年度我校法制教育以新修订的《守则》和《规范》为切入口,以“学规范、争五好”为养成教育主题,通过《守则》和《规范》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守纪习惯,要求各个学生能记、会背、能对照、会执行,同时利用广播站、学校橱窗等宣传阵地进行有关学校课间纪律、放学排队纪律等各项规定的宣传。守纪是守法的最基础的环节。

2.·是法律常识教育。利用校园广播和学校橱窗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的有关法律常识的教育,定期邀请校外辅导员来校作法制、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讲座,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3·是通过黑板报评比、国旗下的讲话和主题班队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同学们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意识,提高他们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能力,在校内形成了弘扬法治精神的强大舆论氛围。

校园法律常识范文第6篇

2、强化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为每位学生的成长提供服务,为每位教职工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利用有限的财力、物力对校园环境进行优化工作。

3、要继续本着“选好苗子,着眼未来”的原则,加大招生力度,坚持常年招生不松懈,进一步加大选材的力度。鼓励教练员要尽力下到市、县进行选才招生。进一步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加大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的力度,增加基础队伍的集训人数。

4、将“创先争优”活动与加强德育教育有机结合,继续深入推进我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养成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5、强化常规教学的研究与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做好教学、训练质量调研与指导工作,开展“常规教学活动月”活动;落实新的教学常规;完善领导干部参与、指导、管理教学的制度。

7、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建立学校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重视安全教育与防范工作,杜绝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加强对学生的普法教育,邀请省司法厅有关专家来校为同学们进行法律常识讲解,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法律、安全意识。

8、确保新建学生公寓楼明年完工并投入使用。

9、扩大学校图书馆面积,增加藏书量,规范管理。

10、努力扩大创收,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依托多巴基地优势,积极发展学校产业。结合竞技体育的特点,创办素质拓展训练营地(俱乐部)。

校园法律常识范文第7篇

(一)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对开展就业法律教育重视不够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管理层对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明确的政策和文件要求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只要求各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对于就业法律知识的教育没有明确规定。高校目前关注的还是怎么扩大毕业生的就业率,各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是围绕如何增加就业率展开的,就业法律教育明显被忽视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发生就业纠纷和法律争议大多也是在毕业离校以后,学校认为这时学生与学校已经没有法律上的任何关系,一般也不会再寻求学校的帮助,学校面临的压力显然较小,缺乏开展就业法律教育的动力。

(二)高校尚未建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法律教育的课程体系

法律知识是现代社会人必须掌握的几种基本知识之一,也是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捍卫合法权利的重要武器。在当今社会,缺乏法律素质的大学生绝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遗憾的是很多高校并没有对开展就业法律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除了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外就是开设一些选修类课程,前者只有51个课时,法律知识部分只有四分之一,教师还要利用这短短的课时讲授所有法律常识,连蜻蜓点水都难以做到;后者由于课程数量有限,选修的人数也不多,很难接触到更深入的法律知识。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相关知识根本无法应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法律问题,面对用人单位的各种违法行为,比如随意规定、延长试用期、随意要求加班却不按照法定标准支付加班费、滥用劳务派遣等行为或者不知道对方违法,或者知道对方违法也不懂如何维权,只能逆来顺受,反而助长了用人单位肆意违法的嚣张气焰。

(三)缺乏一支专业化、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课程一般由具有管理学背景的教师来承担,他们对于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也很难给学生这方面的更多的教育。而学校里从事就业工作的主要是就业中心的老师和各系的辅导员,这些老师来自各个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即使有的因为多年从事就业工作了解有关法律也不够专业,对于毕业生特别需要的实务操作经验更是无从谈起。各高校也因为思想上不够重视致使这几年没有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不少学生有困难疑问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的状况。

(四)学生的守法、诚信、维权意识淡薄

当下不少大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很重,在校学习期间认为必修课很重要,要努力学。专业课很关键,要认真学。对于非必修和非专业的课程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少得多,完全是一副“六十分万岁、多一份浪费”得过且过的心态。这种思想也影响到了他们对于就业法律知识的学习。在很多大学生眼里就业法律知识既不是必修课也不是专业课的内容,甚至在校期间也完全不知道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途,就业法律教育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直到大四需要求职时因为不懂或者未掌握正确的就业法律知识,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有的甚至遗憾终身。有些大学生一心为了找工作,面对“求职陷阱”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地跳了进去;有的大学生完全没有基本的诚信意识,一而再再而三的毁约跳槽最后上了用人单位的黑名单;有的大学生为了找到满意的工作不惜以身试法,伪造证件证书被用人单位发现;还有的学生面对用人单位违约违法时不知所措毫无办法或者忍气吞声一走了之,凡此种种反映出我们的毕业生法律观念的淡薄、法律知识的缺乏、法律素质的低下。我们碰到这类案件时总是抱怨国家有关部门执法不严、立法缺失,但是有几个人会反思我们的高等教育是不是也出现了问题,作为就业市场的主力军,我们的高校学子,居然对于就业法律常识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如何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劳动者。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的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法律教育工作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从培养二十一世纪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的角度考虑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的重视,通过制定政策、下发文件、具体指导等方式督促高校把这项工作放在与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9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可否认就业法律教育工作一直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一环。高校应该从这几年出现的大学生就业违法、违约、被骗等具体案件中吸取教训,把开展就业法律教育放在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想法设法调动学校的一切力量,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入手对大学生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法律教育,使大学毕业生能够知法、守法、培养诚信守约意识,成为一名合格懂法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高校的就业工作才能说有始有终,体现了高校对国家、社会、大学生本人高度负责的精神。

(二)构建比较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的培养应该本着循序渐进、逐层推进、实用有效的目标来进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和《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课程来进行入门的法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对相关的法律知识产生兴趣,意识到法律对他们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极其有用的,帮助学生树立守法守约的法律意识。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全员开设就业法律指导课程,通过讲授《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法》、《公司法》、《合同法》等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求职就业必备的法律常识,树立依法维权和小心防范的意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还可以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设专业选修课程,比如艺术设计、建筑专业可以开设《著作权法》课程、会计专业可以开设《会计法》、财经专业可以开设《金融法》等等。这样一来通过通识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实用的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

(三)建立一支专业化、有实践经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大学生就业法律教育工作要有效开展必须建立专业、有实践经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相关工作:一是尽量挑选具有法律背景的人员充实高校就业服务中心的工作队伍,对于非法律专业的人员要进行培训和考核,促使他们对于我国的就业法律、政策了如指掌,把对就业法律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作为晋升、奖励的重要依据,保证毕业生的就业法律问题都能得到有效快速正确的解决;二是充分利用高校法律专业的教师,通过相互帮助、自学为主的方式要求所有法律专业教师了解、掌握我国就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在全校高年级学生中开展就业法律知识的通识教育,使所有学生都能掌握与就业有关的法律知识;三是聘请当地劳动争议仲裁院的仲裁员、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的调解员、律所从事劳动争议案件的律师和法院的法官定期、不定期地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就业法务实践操作的培训和讲座,使教师和学生的书本知识与实务人士的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提升就业法律教育的效果。

(四)利用第二课堂,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就业法律教育

高校除了开设就业法律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外,还应该利用学生社团、学术活动、党团组织等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就业法律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掌握就业法律知识的重要性,自觉自主地开展学习。比如利用学校的法律援助中心,开展就业法律知识咨询活动,由咨询中心的老师和学生现场解答毕业生的问题,给出方案;比如开展模拟招聘活动,在招聘时将各种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囊括进去,让学生懂得不掌握就业法律知识合法权益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现实;再比如通过案件沙龙活动,把一些活生生的大学生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案件重新演绎,让在场的学生心灵受到真正的触动,不掌握就业法律知识是无法在社会立足的。此外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海报、招贴画、校园广播、法制情景剧演出等形式提升学生对就业法律知识的重视程度,增强就业法律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校园法律常识范文第8篇

1.缺乏个性化的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趋同,忽视少数民族学生的群体特点目前学校多采取少数民族学生混合编班的方式组织教学,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教育相对较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趋同化的直接结果就是造成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困难,长此以往,学习劣势将严重挫伤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少数民族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缺乏认同感,在调查中,有43.3%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效果或效果不显著。另一方面,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学生特殊民族习惯和风俗的不理解,容易固化偏见;而教师容易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简单看成是学生之间认知能力的差异,忽视了其差异背后的真正原因,缺乏针对性的人文关怀。

2.缺乏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专任教师,忽视民族情感的优势性少数民族教师可凭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了解和认同民族文化、富有民族情感、懂得民族学生心理等优势,获得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认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查中,有90%的学生表示没有少数民族教师。普通高校较少强调引进和培养少数民族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对其是否少数民族一般都不做要求,因此,很难实现利用民族教师的天然民族情感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3.缺乏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手段,忽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取与汉族学生同样的方式和内容,较少根据其生活经历和民族特色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其特有的教育内容与形式,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地区传统文化特色,调查中,66.7%的学生认为民族文化教育较少。由于存在着思维方式、语言水平、教育基础等方面的客观差异性,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往往不能将所学内容内化,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调查中,仅有3.3%的学生认为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非常明显;而有10%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效果。

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1.以人为本,深入调查,开展关怀教育高校要深入摸底调查,开展有针对性的关怀教育。一是加强人文关怀,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能力。高校应注重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帮助其适应生活环境,降低习惯差异所带来的学习压力。关心帮助贫困少数民族学生,多开辟勤工助学渠道,并适当倾斜,缓解其经济压力。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深入学生群体,全面调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家庭经济状况、文化差异以及所关注的敏感民族问题,与他们进行有效交流,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正确的日常人际交往。根据调查结果显示,50%的少数民族学生倾向于一对一谈心;30%的学生比较能接受通过BBS、QQ等网络聊天方式;43.3%的学生喜欢小范围座谈会;另有6.7%的学生选择了其他方式的交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依此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把握时机,多方渗透,细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把握时机,借助民族地区重大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现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置身于思想教育的浓厚氛围之中。一是通过少数民族重大民族节日、重大事件的契机,有力宣传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与关怀,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心。二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具有“民族风情”的课外活动,多渠道锻炼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同时,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探索多元化、互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和内容。如在博客、论坛或校园网站设立少数民族专区,提供少数民族学生发表看法、讨论时事热点、进行心理咨询,掌握其思想动态,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律常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6.7%的学生提出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公民道德教育;43.3%认为自身掌握必要的法律常识教育非常关键;66.7%的学生主张增强人文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