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体育实训总结范文

体育实训总结范文

体育实训总结

体育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

全民健康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全民健身的参与者、健身活动的组织者、健身技能的指导者、科学健身的宣传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领者。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需要一支“一专多能、文武兼备”的复合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队伍。为此,延边体育运动学校加快转型发展,面向社会,突出应用,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为“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探索了新的道路。

一、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背景下,人们的健身意识日益增强,体育健身活动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生活方式[1]。同时,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为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群参与体育健身休闲活动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内容[2]。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学生想成为“文武兼备”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而目前,职业院校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目标尚未随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而主动进行适应性调整,仍以传统经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上“重理论教学、轻技能训练,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培养出的学生体育理论基础薄弱、运动技艺生疏、管理能力一般。学校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多样化的社会需要脱节,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脱节。

(二)实践教学严重不足

实践教学是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调查显示,体育类职业院校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组织管理型的占72.4%,技能指导型的占27.6%[3]。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实践应用性极强的岗位,但学校的实践教学还不到总课时量25%。造成实践教学所占比重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学校重视不够。认为学校的重点是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教育;二是,企业积极性不高。因为存在人才培养周期长、人才留不住的问题,企业对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积极性并不高[4];三是,办学条件受限。学校的教育资源有限,实践教学所需的设备和场地严重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四是,“双素质型”师资匮乏。具有“双师型”证书的教师寥寥无几,教师的实践教学手段乏善可陈。

(三)“双素质型”教师匮乏

“双师型”教师分为两种,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专业实践技能娴熟、实践教学水平较高、岗位工作经验丰富的“双素质型”教师队伍。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在职业院校开设的较晚,“双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缓慢,人才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多来自运动训练或体育教育等专业,缺少实践教学的历练,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能力不强。教师的实践技能较弱、实践经验匮乏,在指导学生实践教学中会感到力不从心,势必影响指导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课程设置亟待调整

社会体育指导员课程设置已远远不能满足“应用型、专业化”人才培养的要求。一是,课程设置应用性不强。随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一些新项目、新技能不断涌现,但教材没能将这些新内容及时融入到课程设置建设中。课程内容单一,技能项目陈旧,没有凸显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特点;二是,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在相关课程设置与开发时没有深入调研,没有征得行业协会和用人单位的建议,理论课时比例较高,忽视实践实训课程,理论与专业实践教学脱节,“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二、“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理念

“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延边体育运动学校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需求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教学模式为方法、运动技能专业化为核心,以培养一专多能、文武兼备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为目标。按照体育基础理论学习(教室)→运动技能学习(学校、基地)→实习、实训(社会)→总结与理论(教室)、技能学习巩固(学校、基地)的程序,达到从理论提升到实践提升的小循环。通过社会实践→学校实训→实习→学校技能实训→社会技能实训实现大循环,使学生在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上融合发展。

(二)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专业化”是针对专业知识构成和社会实践应用能力而提出的。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角色,在专业理论知识、体育运动技能上要有深度、有厚度,有坚实的专业支撑。在具体的组织管理、实践指导上,要把成熟的理论和过硬的技能应用到实际的技能指导和科学管理之中。其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求,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高体育理论水平,高超体育运动技能,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队伍,为我国的全民健身事业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四个结合”教学理念

树立开放的教育教学观,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重点突出“四个结合”。强化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具有扎实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高超运动健身技能的复合型人才。1、“教与学”结合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挖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一是,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二是,调动学习积极性,构建互动式课堂。打破“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建立系统化的由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式的教学形式;三是,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建立纸质、声音、电子、慕课、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2、“学与练”结合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且要走进实训教学基地,实现从理论提升到实践提升的小循环。3、“课上课下”结合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竞技体育比赛和组织群众健身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4、“校内校外”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实施“学校+县市”办学模式,即学生在完成理论课、技能课和校内实训学习之后,深入街道、社区、乡镇和健身场馆,身份由学生转变为老师,亲自实践指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学校实训→实习→学校技能实训→社会技能实训实现大循环。

三、“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模式实践途径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人才素质结构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在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方面所采用的传统培养模式,导致了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相对脱节,出现了只懂体育理论、不通运动技能或只通运动技能、不懂体育理论,也不懂体育组织管理的“瘸腿”现象,难以满足社会对体育指导员人才的需求。鉴于此,延边体育运动学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定位“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素质结构要求。在知识结构上,应当具备系统的、扎实的体育运动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与社会体育工作相适应的科学健身、运动损伤与防治、人体机能测定和评价方法等知识;在能力结构上,应当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所需的思维技能、身体技能和技术技能,具有独立开展体育组织管理、讲授体育理论、传授健身技能、指导群众健身以及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服务与管理能力;在素养结构上,应当具备涵盖思想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身心素养在内的全面的个人素养和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创新精神。

(二)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优化专业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是把培养目标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重要手段和保证,是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5]。“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按照“岗位—能力—课程”的构架,注重应用性、突出专业性、兼顾通识性,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建立模块化、个性化、灵活化的课程体系。具体做法是,调整体育理论课程,设立体育工作规范理论群、体育基本知识理论群、运动健身指导理论群、体育组织管理理论群,形成了与当今体育发展、社会体育需求相衔接的理论课程体系。在专业类核心课程中,增设瑜伽、街舞、动感单车、普拉提、跆拳道、武术等富有专业特色的技能实践课程,理论与技能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1:1,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调发展。形成了“应用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实践为支撑”的特色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学习与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互连接的整体,取得了“行业对口、学生喜欢、企业对接、学校满意”的良好效果。

(三)创新教学评价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评价是教师专业化的方法之一,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可行途径,是确保教学质量得到保障的重要机制[6]。根据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延边体育运动学校构建了“专家+同行+学生+社会+自我”的教学评价模式,按照“学生评教”服务于“学”,帮助学生发展;“同行评教”服务于“教学”,支持学生发展;“专家评教”服务于“教”,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自评”服务于“教”“学”,成就学生发展[7];“社会评教”服务于“应用”,助力学生发展的多元参与教学评价的理念,创新“五位一体”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模式。实现教学评价标准差异化、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学评价工具科学化、教学评价过程公平化、教学评价结果公开化,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

(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助力专业能力提升

实践教学体系是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在延边州体育局和县市文体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与单项体育协会、健身休闲等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18个,实行“学校+基地(县市)”模式,将人才培养与社会培训相融合。通过课程内实训、专项技能实训、组织管理实训、顶岗实践等手段,加强模拟场景与实景教学,完成参访见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等实践性教学任务,达到“学与练”结合、“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形成“以学校实训基地为主、社会实践基地为辅”的集约式实践教学,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的“无缝对接”。

(五)培养“双素质型”师资,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应用型、专业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师团队知识结构方面的主要做法:一是,开展1+1教学。要求体育理论课教师必须兼任1项运动技能课教学,杜绝重学科理论、轻专业实践现象的发生;二是,开展教师“一带一”帮教活动。选派“双师型”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发挥传、帮、带作用。鼓励青年教师在实践教学基地开拓中发挥作用,通过实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三是,聘请单项体育协会、企业精英、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协助青年教师完成体育实践课程教学;四是,取得体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建立职业资格和专业教育的认证对接机制;五是,组建以应用型人才为重心的教师梯队,优化“双素质型”教师队伍结构。

参考文献:

[1]武传澍.延边州体育产业SWOT分析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6):111-113.

[2]杨春歌,潘树坤,武传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J].通话师范学院学报,2015(6):116-119.

[3]杨帆,武传澍.延边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1):108-110.

[4]刘佳,林颖.新产业体系构建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9):105-109.

[5]尹宁伟.培养目标——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10-13.

体育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一、政治态度和师德修养

我热爱祖国和中国共产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履行教师神圣职责,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二期课改。在教育教学中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兢兢业业,严谨治学;因材施教,注重实践;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终生学习,开拓创新;淡泊名利,爱岗敬业,以县教学标兵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在教师群众中起表率作用。

二、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一)教育研究

1、积极参加学校市级课题《农村初中提高弱势群体子女学习能力的研究》的研究工作,并撰写该课题的二级子课题《农村初中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及其教育的研究》。

2、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在体育教育中实施“两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一文发表于2009年11月《##教育》杂志。

3、在今年1月的联合体教研活动中,为我们的同行做《浅谈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管理》体育专题讲座。于今年6月在县青年体育骨干教师研修班上作《研读体育教材教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专题讲座。

(二)教学业绩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兢兢业业备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积极推进二期课改精神,努力提高日常课的教学质量。在教学中能对教材有深刻的分析理解,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育教学动态,科学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突出重点和分析难点。同时能做到语言准确、生动、流畅、通俗易懂,动作规范、大方准确。在教法上吸收各种精华,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启发引导,讲、练、看相结合,使用现代化手段,用制作的计算机软件分析动作,从而指导教学工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终身意识,我任教的班级体育成绩超过校平均,名列学校前茅。

3、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带好学校男子乒乓队和男女篮球队,积极进行乒乓球和篮球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的训练,在今年的县级比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4、认真履行班主任工作职责,积极创建温馨班级,为形成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而努力。

(三)引领作用

1、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熏陶学生。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继续研究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县级骨干教师的作用,逐步成为家长、学生和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

2、积极参加县级教育技术培训,努力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作为一名校级主讲老师,我认真组织学校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受到了县教师进修学校有关领导的肯定。

3、作为县体育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的指导老师,我能积极主动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不遗余力地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

4、作为一名联合体教研负责人,我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团结片内全体成员,实行轮流上研讨课的制度,从而相互取长补短,各抒己见,切实把握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认真钻研教材,为上好每一节日常课打下扎实的基础。

5、我于今年1月和6月在新河片联合体教研活动中上了2次示范课,于今年11月20日在上海市体育德育实训基地举行市级展示课,努力将二期课改精神和“两纲”精神渗透课堂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了市专家和同行的肯定。

6、积极参加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的所有活动,及时将体育教育教学新动态告知同行,积极探索二期课改精神,落实“两纲”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体育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新教学模式

一、前言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一直以来都不被学校和教师重视,导致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落后,不符合新时代下高职院校体育的教学要求。而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帮助学生快速适应职业,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因此,教师需要重视体育教学,构建新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新模式。

二、树立新的体育教学观念

1.树立正确的身心健康观念。高职院校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体育水平,针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疑惑能够及时指导学生。体育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环节,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但是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提供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可以自由思考和讨论,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应该做到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在教学环境的适应度。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开展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的教学目的。

2.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素质为教学目的。传统的高职体育教学内容中主要是以体育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的教学内容,降低了体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注重针对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基本的了解,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体育水平、兴趣爱好进行科学地分类,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小组分类。教师以因材施教的方式开展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创设出多样化的教学课程体系,构建出符合学生实际体育水平的教学模式。通过心理教育、分类教学等多种教学途径改善学生在体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体育水平。比如说针对管理、经济类学生开设游泳、舞蹈等体育课程,创设出高质量的高职复合型人才。

三、构建职业实用性的体育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不同于其他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实用性。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开展需要围绕学生今后的职业岗位要求、职业特点等多方面,开展对学生的职业发展生涯有益处的体育训练,帮助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岗位。只有开展实用性强、符合职业教学特征的体育课程,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学与职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职业发展中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达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强化教学目标。随着目前社会职业和岗位形式和种类的增多,高职院校的教学需求和教学内容也越来越复杂。而体育教学作为与今后学生的职业发展紧密相连的课程,需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职业进行有目的性地开展教学,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实用性,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达到社会对技术人才体能的需求,提高学生在职业中的适应性。

2.相似性教学。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需要将生活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以生活中的实用性体育运动开展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在职业中的操作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在平常生活中研究关于学生职业中需要用到的动作技巧以及劳动的基本方式,将这些动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起来,开展相似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以及体能,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不断规范自身的技术动作,让学生的姿势更加符合职业的实际要求,通过体育训练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

3.适用性教学。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体育教学的实用性,积极利用身边的各种条件,让体育教学更加符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体能。教师可以根据环境因素和教学内容,适当在冬天开展一些户外活动,比如说室外滑跑、马拉松等体育活动。教师也可以依据学校开展的校园主题和艺术活动,适当开展一些校园的体育比赛,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4.职业道德和体育知识教育。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岗位的工作要求,高职体育教学需要开展与职业发展相符的体育知识。高职体育教师需要根据职业的不同工作特征和动作技巧,规划好体育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开展体育教学。为了提高高职体育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充分发挥高职体育教学的优势,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职业道德为教育核心,有助于学生在职业中的个人发展。同时高职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实训课程,研究体育教学实训课程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模式,提高体育教学实训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和合作精神。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教学和模拟各种困境,提高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不服输、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比如说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培养学生的细心和责任心,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安排一些符合职业特征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职业中的防护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在职业中的健康发展。

总结

总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该将教学内容与职业发展有机结合,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认识到体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中,应该将课内与课外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将普通体育教育与职业体育教育结合起来,打造高效的体育课堂,为学生今后的职业适应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朱亚伟.王静.”终身体育”视角下的职业实用性高职体育课程规划[J].广西教育,2013(3).

体育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知识体系;实践能力;培养;对策

在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国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教学革新方案实行的背景下,培养现代化社会的高素质的人才非常重要。只有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本研究通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情况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进行实证考察和分析,探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中的现状,结合社会、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人才的要求,构建体育教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培养对策,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的研究与实践。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知网,查阅收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等相关文献,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2专家访谈法以专家访谈形式访问有关专家和教师,听取他们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构成,征求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1.2.3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武体科院的体育专业2014级、2015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制作了关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和实践能力研究》的调查问卷,随机向学生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54份,有效问卷150份。回收率96.3%,有效率97.4%。

1.2.4数据统计法运用Excel电子表格,对回收调查问卷原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的认识

2.1.1知识的构建知识结构,是指知识的内部构成情况,它是由独立的知识单元和学科组成的,包括各知识之间的联系、作用和比例,以此形成的整体功能。并且具有层次性、动态性、比例性和整体性”。

2.1.2实践能力的构成本研究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体育教学实践能力、体育训练实践能力、体育竞赛实践能力、体育科研实践能力。

2.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实证考察--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为例

2.2.1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较高的文化品质和科学素养、较强的体育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课余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管理、体育科学研究、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的特色:坚持全面发展,贯彻术科与学科的协调发展理念,构建“厚基础、强技能、重实践”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体系。

2.2.2实习情况武体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实习培训是学校统一安排,实习期为2个月,实习后的考核是根据平时的考勤和最后的公开课,教师对评判学生教学能力进行评价。根据实习发现20%的学生的实习日志都是在实习之后在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针对自己在教学能力和理论层面不能及时的反馈。

2.2.3课外活动武体科院的课外活动主要有校运会、专项积分赛、基本大赛、基本技能大赛、社团活动等几个部分,课外活动缺乏多样化。73%的学生都愿意参加,14%的学生对课外活动不敢兴趣。学生对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2.2.4毕业论文通过对老师和学生的访谈,发现武体科院学生部分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学术匮乏,无从下手,甚至连研究方法都知之甚少,这也是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部分。

2.2.5社会实践根据调查,武体科院体育教育专业部分学生有较好的社会实践的经验,他们或是勤工俭学、或是锻炼能力、或是选择利用自己的课外实践去做义工。在整个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专业知识的不、技能的掌握如何?还可以不断反思总结,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2.3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的构建

2.3.1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体系构建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证考察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分为一般教育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理论知识、从事其他体育工作的知识四个层的十个方面进行构建。如下表1所示。

2.3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结构的构建

根据《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同时结合社会、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人才的要求以及体育学科本身的特点,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从一般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应用实践能力三个层次的十个方面进行构建。如下表2所示。

2.4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培养对策

2.4.1转化观念、更新思想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育教育专业应运用体育显示出的文化、教育、健康等功能,滋养体育教师的现代知识体系,转化观念,更新思想,科学合理的调整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

2.4.2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体育教育专业应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编写体系、教学思想、内容、模式、考评方面都要进一步的改革,尤其是在考评方式上,要加强学生的应用科研以及从事其他体育工作的知识。2.4.3扩大知识体系容量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主要体现:(l)在专业课教学中,要体现学生技能的培养。(2)多学科引进与交叉的吸纳知识。(3)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对学生知识体系做出调整。2.5.1.1积极展开对外交流,增加学生实践机会积极展开对外交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促进学生自身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2.5.1.2健全学校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多种课程设置,创立多元化的学校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2.5.2专项实践能力的培养2.5.2.1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针对性的设置教学内容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让学生紧紧围绕着中小学体育教育现实的情况进行。因此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教学的能力,要把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进行结合。2.5.2.2构建“以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了解和掌握体育教学发展趋向,解决教学任务与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提高学生教育实践能力。2.5.2.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加强对自己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该改变自己的学习观念,提高对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视。在课堂上,制造出较好的学习气氛,学更多的理论知识,把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灵活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2.5.3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2.5.3.1开展多元化的课外活动实践能力不仅仅只限于教学科研,更是在于学生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学校应当开展多元化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2.5.3.2建立实训、实习基地体育教育专业应当有效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对于学生的实训、实习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课程设置直接制约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发展,高校应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能够有较强、较宽、较新的知识结构。

3.1.2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学生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工作,是学生具备较强、较专、较广的能力结构。

3.1.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分为一般教育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理论知识、从事其他体育工作的知识四个层的十个方面进行构建。

3.1.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从一般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应用实践能力三个层次的十个方面进行构建。

3.2建议

3.2.1体育院校应该把握好教育改革的重点,重视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教学模式。

3.2.2夯实训练方法与手段,提升课程实践与实习能力,实现“专业-基础”与“能力-核心”相结合的一专多用的‘专’-‘多’教学模式,确立社会需求为核心的目标,拓宽学生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新教学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竞争力。

3.2.3完善考评制度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考核,可以采取定性与定量、形成性与终结性、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考评方式;也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考核方式;对学生在课上综合表现进行效果评价的考核模式。

参考文献:

[1]崔小兰.湖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现状与策略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4.

[2]赵建新.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3.

[3]陈文坤.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报,2013,(03):93-95

[4]吴喜娥.大数据时代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6,17(05):79-81.

体育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1.1高职体育融合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是全面贯彻高

教(2006)16号文件精神的需要高教(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还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作为高职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课程体系设计中有理念、有目标、有措施地融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及未来职业生涯能力培养服务,从而实现体育教育与职业教育两者之间的共同提高与发展。

1.2高职体育融合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是由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适应为目标”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应与所有公共课程及专业课程设置一样紧密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高职体育要重新定位,明确目标,除完成体育“育人”本质功能外,还要积极完成基础公共课程的服务功能。因此,体育课程教学除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技能的同时,还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充分利用体育教学活动相似于职业活动特征的优势,积极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培养,满足现代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

1.3“能力本位、素质同步”,培养“和谐职业人”,是高职体育融合职业素质培养的现实基础

面对高职教育重理工、轻人文,重功利、轻素质的弊端,同时依据杨叔子院士为代表的当代学者提出的“科技与人文相融则绿”的文化素质教育观。本研究所在单位对高职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作了进一步整体性思考,并将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人文素质和谐统一,提出了“能力本位、素质同步”、培养“和谐职业人”的教育理念。我院高职体育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运动技能与职业体能并重的体育教学新体系,实施“平台+专门化”的创新教学模式,将体育教学与利用体育手段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相融合,使体育课从纯粹的公共课转变为与学生专业素质相融合的专业基础课,为造就高素质、技能型的和谐职业人才服务。

2高职体育融合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具体举措

2.1遴选体育教学内容,主动服务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体育教育是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体育教育要主动服务、服从于专业培养目标,使体育课成为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实用价值。本校经过行业调查,企业用人单位、学院各专业负责人、体育教育工作部共同确定了职业体能校本课程类型与标准,同时根据各运动项目自身的健身特点和社会学功能,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职业分类目录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结合各职业岗位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态进行相对地分类,将职业岗位归类于五种身体工作姿态。静态坐姿类、静态站姿类、流动变姿类、工场操作姿态类、特殊岗位姿态类。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设计在二年级开设的《职业体能》校本课程(见职体课模块表),制订了课程实施纲要(教学大纲)。

2.2改革活动载体,打造“金字塔型”结构的体育赛事

据调查,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园文体活动。因此,本校积极改革体育活动载体,努力打造“金字塔型”结构的体育赛事,形成了年级、二级学院、校级三级体育竞赛机制,即以班级为单位的年级体育竞赛、以年级为单位的学院体育竞赛和以学院为单位的学校体育竞赛。这种分层竞赛制,可以满足不同运动水平群体学生的参与。

(1)体育运动会构建学校体育运动会。体育运动会是学校最高层次的赛事,每年一届,以田径运动会为龙头,依次完成包括体质健康测试和课外体育锻炼在内的10个运动项目,按照一定的积分规则,排定体育运动会的名次。体育运动会每年都吸收上千名学生参加,对提升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提高运动项目的普及度及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很大地促进作用。

(2)学生干部素质拓展运动会学生干部素质拓展运动会是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有益补充,侧重团队性和趣味性。同时,它在内容和形式上突破传统格局,在项目设置上,以团队合作项目为主,并融竞技、趣味、娱乐、健身于一体。主要目的是为校和二级学院培养一支凝聚力、战斗力强的高绩效学生干部团队;在组织形式上,以体育骨干为主导,充分培养体育骨干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

(3)二级学院体育赛事二级学院体育赛事主要目的是为学校体育运动会选拔苗子和提高二级学院的团队凝聚力。同时,每个学院根据自己的特色,创建一个体育品牌,形成特色。这些举措,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了同学们的身心素质,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2.3融入企业文化,搭建校企互动互享平台

(1)营造企业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应当运用多种载体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要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中的精髓渗透到高职体育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认识企业,让学生不断熟悉和感受企业文化,努力使学生接触到与以后工作十分相似的职业氛围。在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着重考虑企业文化中的精髓(如:合作与竞争文化、诚信敬业文化、开拓创新等),采用情景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交往与合作;在体育管理制度上,制定规章制度。如在拓展基地、器械房设置体育安全警示牌,以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到企业管理的氛围与环境。

(2)搭建校企互动平台学校体育设施建设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实训企业的需要,企业文体活动又积极吸收实训学生参与,让学生切实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同时,企业则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组织、参与和裁判等各种形式了解企业文化。良好的校企互动,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缩短学生与企业、岗位的“磨合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实现体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高职院校要从校园体育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与优秀的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学校通过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资金,共建共享体育设施,这样学校不仅可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还能共同发展互利互惠。

2.4拓宽体育教育的时空与教育渠道,构建体育信息化教学平台

工学交替期间,学生分散在各个实训基地,原有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与地点受到了冲击,因此,必须拓宽体育教育的时空与教育渠道,构建体育教学信息化平台,建立课程网站。体育信息化平台实现了体育教学跨越时间的限制、突破空间的约束,为师生之间建立一个更好的互动平台。学生通过信息平台的学习,主动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加强引导,及时解答学生在实训期间所遇到的各类身体锻炼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做好个案分析,并将成功案例补充到教学实践中。

2.5依托学校综合实践平台,构建学生职业素质全方位发展的体育课程综合实践

体育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对接企业文化开发课程内容,不等于照搬、照抄企业文化,重在将企业文化科学合理地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开发要在由体育场馆和学校共同搭建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学生职业文化素养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对接路径,解决好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企业文化根植于企业的工作过程,并渗透在企业工作过程各个环节。对接企业文化开发课程内容,首先必须完成对企业真实工作过程的调研与分析。针对珠三角体育场馆企事业单位的专业调研结果表明,为顺利实现“十二五”期间体育场馆产业的转型升级,体育场馆的主营业务除了体育本体产业,还涉及到新兴的体育服务产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主营业务分别有:健身活动、体育赛事、体育培训、主题展览、文艺娱乐表演、物业租赁、体育赞助广告、体育主题酒店与饮食。与高职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专业相适应的职业岗位群可以界定为一线场地技术服务岗、一线场馆业务拓展岗、中高层场馆运营管理岗。《体育场馆公共关系》立足职业岗位群,在“校、协、企、局”四方联动下,按照从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到学习情境设计的工作过程课程技术开发路线(如下图1所示)完成课程内容开发。

1工作任务分析

课程团队在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调研对象中有针对性的选择了深圳大运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广州体育馆、广州九龙湖高尔夫球会等典型体育场馆企业单位,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网络调查、召开实践研讨会等方法,对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工作岗位群所涉及的公共关系工作任务进行提炼分析,界定出体育场馆所需要的建设、维系体育场馆公共关系的总体工作任务,包括体育场馆内外关系沟通、体育场馆推广策划、体育场馆品牌形象管理等三个典型的具体公关工作任务。以上调研对象均为体育场馆行业中的“领头羊”,也分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如深圳大运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自强、责任、创新、卓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如广州体育馆的“体育场馆酒店式管理”的企业经营理念。广州九龙湖高尔夫球会的“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和诚信周到的服务让会员及球友充分享受荣耀和尊贵之感”。而体育场馆公共关系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塑造和传播组织良好道义形象的道德活动。在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公关员国家职业标准》中提出了八条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其中很重要两点即是“诚实守信、开拓创新”。公关工作的职业道德与代表性的体育场馆企业文化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体育场馆内外关系沟通、体育场馆推广策划、体育场馆品牌形象管理等三个典型公关工作任务实现了与体育场馆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2行动领域归纳

“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做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能力整合,包括同类项合并等措施,将典型工作加以归纳形成能力领域,称之为行动领域。”①这里所指的能力领域应该是融合体育场馆公关工作能力、公关职业道德和体育场馆企业文化的有机体。课程团队与场馆企业一线员工、管理人员共同开展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融合中级公关员职业资格,将上述三个典型的具体公关工作任务归纳为体育场馆内部员工关系沟通能力,体育场馆外部顾客、社区、新闻界关系沟通能力,体育场馆公关调研、策划、实施、评估能力,体育场馆组织形象识别(CIS)塑造能力等四大行动领域即能力领域,并把体育场馆企业文化中的创新精神、责任感、诚信服务渗透在行动领域中。

3学习领域转换

学习领域转换是课程设计从企业工作过渡到学校教学的转折点。课程团队遵循认知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行动领域的体育场馆内部员工关系沟通能力,体育场馆外部顾客、社区、新闻界关系沟通能力,体育场馆公关调研、策划、实施、评估能力,体育场馆组织形象识别(CIS)塑造能力转换为学习领域——《体育场馆公共关系》。课程的界定来源于体育场馆企业工作过程和企业文化,为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学生职业文化素养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学习情境设计

确定典型的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是课程设计的重点。学习情境重在以企业文化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岗位和真实的工作项目。课程团队按照“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现实的”、“有时间期限的”的原则,设计了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式学习情境:其一,以“公关工作对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公关沟通与协调,包括内部员工关系协调、外部顾客关系协调、外部社区关系协调、外部新闻界关系协调等四个子情境,与校外实训基地广州体育馆合作,开发了“广州体育馆公共关系现状调研”工作项目;其二,以“公关工作流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公关活动策划,包括公关调研、公关策划、公关实施与评估等三个子情境,与校内实训基地学院新体育馆合作,开发了“广州体职院新体育馆推广活动策划”工作项目;其三,以“组织形象识别CIS要素”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公关形象塑造,包括理念识别(MIS)策划、行为识别(BIS)策划、视觉识别(VIS)策划等三个子情境,与校外实训基地蓝鹏高尔夫俱乐部合作,开发了“蓝鹏高尔夫品牌形象策划”工作项目。学生完成三个工作项目即完成了课程学习。学习情境开发如图2所示。

对接企业文化的课程模式开发——“校、协、企、局”四方联动的真实公关项目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模式开发应当最大限度的为学生营造体验真实体育场馆企业文化的工作氛围,解决好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课程教学模式开发是课程设计的难点,主要涉及到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人力的分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场所的组合等主要问题。首先,在宏观层面上,立足体育场馆产业,在课程教学中落实本专业“校、协、企、局”四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四方合作育人;其次,在微观层面上,在课程的每一个学习情境实施过程中,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工作项目运作,按照接受任务、工作准备、积极行动、反思评估的“工作四步曲”,接受全真的工作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公关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1构建“校、协、企、局”四方联动的课程教学模式

1.1依托学校

对接体育场馆企业文化,以学生为中心,将广州市体育局和体育场馆协会、企事业单位的人力、物力资源融入课堂,在校内公共关系多功能实训室,组织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具有可展示成果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实现“学习过程项目化、工作过程岗位化、学习成果效益化”。

1.2联动场馆企事单位

在广州市体育局的协调下,已经实现了与广州动感西关俱乐部、广州市蓝鹏高尔夫俱乐部、广州体育馆、天河体育场、汇景高尔夫俱乐部等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共享,部分工作项目成果还帮助以上体育场馆对内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联动场馆协会

2008年,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代表学院申请中国体育场馆协会会员,经审核通过,成为全国体育高职院校第一家入会成员。2011年6月,为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由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牵头并联合全国几十家训练基地和行业体协,成立了中国体育场馆协会训练基地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中训委),目前学院是其副主任单位。“中训委”将以其资源优、覆盖广、影响大的特点显示巨大的市场价值和潜力,为专业课程对接体育场馆的企业文化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1.4联动政府

以课程为平台,通过校企合作的直接主管机构——广州市体育局的体育产业处下属的体育产业促进会,充分发挥政府的信息协调、资源配置的职能,改变过去学校和体育场馆行业企业之间随机合作状态,构建制度化、常态化的合作关系。此外,由广州市体育局主办的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组织关系沟通与协调、公关宣传策划等社会实践机会。

2教学实施主体的界定

在课程教学模式中,一方面,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学生是体验、认知企业文化,提升公关职业能力与素养的主体;另一方面,充分体现校企合作育人,由学校和企业的专兼职教师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中,学校专任教师是课程教学团队的主体,在企业文化教育中起到建设与传承作用。三大公共关系工作项目均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体育场馆企业管理人员、广东省公共关系学会专家)共同指导,以优秀体育场馆企业文化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系统化、开放式的全程学习指导与反馈。伴随着学习情境的复杂化,课程教学团队的主动参与越来越少,学生越来越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公关团队按照接受任务、工作准备、积极行动、反思评估的工作步骤开展每一个公关工作项目,在工作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公关工作对象、公关工作内容、公关工作手段、公关工作环境。其中,重复的是相对稳定的工作步骤,变化的相对动态的工作对象、内容、手段和环境,在重复与变化中不断提升的是学生经验层面和策略层面的公关职业能力和公关职业素养。

3教学方法的选择

由教学团队鼓励学生发挥自我优势,主动参与真实的工作项目,以“职业人”的身份体验企业文化,实施“教中学、学中做”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对学生开展体育场馆企业工作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接受任务、工作准备、积极行动、反思评估的“工作四步曲”中,接受全真的工作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公关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具体包括:

3.1探索式教学法

探索式学习法是最能体现主动学习的一种方法。《体育场馆公共关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体育高职学生生性好动,易于接受形象性事物的特点,鼓励他们开展体验式学习。在接受每一项公关工作任务后,要求学生团队主动利用各种资源平台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通过讨论提出各种解决假设并验证其实施的可行性。

3.2协作式教学法

公关从业人员本身就要求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体育场馆公共关系》教学中,协作式学习法要求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采用“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的手段,把自己视为“职业人”,通过自己和自己讨论以及各个公关团队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展开团队之间的学习竞争与合作,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3案例教学法

公关案例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引用企业典型的案例,每一个公关教学案例都必须是陈述一个公关事实,展现若干公关问题,拥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通过组织公关案例研讨会,师生双方共同对案例的分析、探讨、提炼,借鉴公关工作的成功经验,总结公关工作的失败教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公关工作意识,进而用高效的公关工作方法去实施公关工作项目的一种教学方法。体育高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而逻辑思维能力不够,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掌握一定的职业行为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教学实施场所的组合

按照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中场,场中校”的实践教学布局,实现校内公共关系多功能实训室与校外体育场馆企事单位的密切联动,学校课堂与工作现场深度融合。体育场馆公共关系现状调研、体育场馆推广活动策划、体育场馆品牌形象策划、工作成果反馈、体育场馆公关工作综合见习等教学活动主要安排在校内外体育场馆进行;公共关系案例播报、公共关系工作研讨、公共关系工作成果宣讲等教学活动主要安排在校内公共关系多功能实训室进行。此外,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由教师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广州市体育局主办的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活动的推广策划和公关礼仪工作:如2009年亚洲田径锦标赛、2009年广州亚运会倒计时庆典、2010广州亚运会、2012年“丰田杯”亚洲乒乓球锦标赛等,打破了课程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学习的持续和延伸,让学生有机会在相对复杂和庞大的工作平台上实践对体育场馆企业文化的认知,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不断提升了公关职业能力与公关职业素养。

对接企业文化的课程评价开发——发展式公关教学过程评价

对接企业文化的课程评价既要提升企业评价的地位又不能过分地倚重企业评价,要解决好教师“如何评”和学生“如何考”的问题。著名评价专家库巴和林肯在反思传统的描述、测量、判断等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第四代评价理论”,指出评价的功能应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①发展式教学过程评价旨在通过促进学生的发展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评价贯穿学生的平时出勤、工作表现及在体育场馆企业公关岗位综合见习的全过程。在每一个工作项目训练过程中,针对学生在每一个流程中、每一个环节中所展示的公关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定量、定性评价。

1评价主体

立足“校、协、企、局”四方联动模式,以体育场馆企业文化为纽带,开发以学生、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政府工作人员为中心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政府通过参与评价能更好地发挥信息协调、资源配置的职能,企业参与评价可完成对储备人才的企业文化培训,学生在评价中提升了公关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师在评价中提升了执教能力和企业文化素养,发展式教学过程评价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政府等四方受益,充分体现了评价的开放互动性和平等协商性。

2评价内容

体育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一、高职体育融合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必要性

1.1高职体育融合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是由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适应为目标”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应与所有公共课程及专业课程设置一样紧密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高职体育要重新定位,明确目标,除完成体育“育人”本质功能外,还要积极完成基础公共课程的服务功能。因此,体育课程教学除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技能的同时,还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充分利用体育教学活动相似于职业活动特征的优势,积极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培养,满足现代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

1.2“能力本位、素质同步”,培养“和谐职业人”,是高职体育融合职业素质培养的现实基础

面对高职教育重理工、轻人文,重功利、轻素质的弊端,同时依据杨叔子院士为代表的当代学者提出的“科技与人文相融则绿”的文化素质教育观。本研究所在单位对高职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作了进一步整体性思考,并将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人文素质和谐统一,提出了“能力本位、素质同步”、培养“和谐职业人”的教育理念。我院高职体育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运动技能与职业体能并重的体育教学新体系,实施“平台+专门化”的创新教学模式,将体育教学与利用体育手段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相融合,使体育课从纯粹的公共课转变为与学生专业素质相融合的专业基础课,为造就高素质、技能型的和谐职业人才服务。

二、高职体育融合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具体举措

2.1遴选体育教学内容,主动服务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体育教育是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体育教育要主动服务、服从于专业培养目标,使体育课成为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实用价值。本校经过行业调查,企业用人单位、学院各专业负责人、体育教育工作部共同确定了职业体能校本课程类型与标准,同时根据各运动项目自身的健身特点和社会学功能,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职业分类目录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结合各职业岗位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态进行相对地分类,将职业岗位归类于五种身体工作姿态。静态坐姿类、静态站姿类、流动变姿类、工场操作姿态类、特殊岗位姿态类。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设计在二年级开设的《职业体能》校本课程(见职体课模块表),制订了课程实施纲要(教学大纲)。

2.2改革活动载体,打造“金字塔型”结构的体育赛事

据调查,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园文体活动。因此,本校积极改革体育活动载体,努力打造“金字塔型”结构的体育赛事,形成了年级、二级学院、校级三级体育竞赛机制,即以班级为单位的年级体育竞赛、以年级为单位的学院体育竞赛和以学院为单位的学校体育竞赛。这种分层竞赛制,可以满足不同运动水平群体学生的参与。

(1)体育运动会

构建学校体育运动会。体育运动会是学校最高层次的赛事,每年一届,以田径运动会为龙头,依次完成包括体质健康测试和课外体育锻炼在内的10个运动项目,按照一定的积分规则,排定体育运动会的名次。体育运动会每年都吸收上千名学生参加,对提升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提高运动项目的普及度及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很大地促进作用。

(2)学生干部素质拓展运动会

学生干部素质拓展运动会是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有益补充,侧重团队性和趣味性。同时,它在内容和形式上突破传统格局,在项目设置上,以团队合作项目为主,并融竞技、趣味、娱乐、健身于一体。主要目的是为校和二级学院培养一支凝聚力、战斗力强的高绩效学生干部团队;在组织形式上,以体育骨干为主导,充分培养体育骨干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

(3)二级学院体育赛事

二级学院体育赛事主要目的是为学校体育运动会选拔苗子和提高二级学院的团队凝聚力。同时,每个学院根据自己的特色,创建一个体育品牌,形成特色。这些举措,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了同学们的身心素质,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2.3融入企业文化,搭建校企互动互享平台

(1)营造企业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应当运用多种载体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要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中的精髓渗透到高职体育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认识企业,让学生不断熟悉和感受企业文化,努力使学生接触到与以后工作十分相似的职业氛围。在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着重考虑企业文化中的精髓(如:合作与竞争文化、诚信敬业文化、开拓创新等),采用情景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交往与合作;在体育管理制度上,制定规章制度。如在拓展基地、器械房设置体育安全警示牌,以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到企业管理的氛围与环境。

(2)搭建校企互动平台

学校体育设施建设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实训企业的需要,企业文体活动又积极吸收实训学生参与,让学生切实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同时,企业则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组织、参与和裁判等各种形式了解企业文化。良好的校企互动,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缩短学生与企业、岗位的“磨合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实现体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高职院校要从校园体育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与优秀的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学校通过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资金,共建共享体育设施,这样学校不仅可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还能共同发展互利互惠。

2.4拓宽体育教育的时空与教育渠道,构建体育信息化教学平台

工学交替期间,学生分散在各个实训基地,原有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与地点受到了冲击,因此,必须拓宽体育教育的时空与教育渠道,构建体育教学信息化平台,建立课程网站。体育信息化平台实现了体育教学跨越时间的限制、突破空间的约束,为师生之间建立一个更好的互动平台。学生通过信息平台的学习,主动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加强引导,及时解答学生在实训期间所遇到的各类身体锻炼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做好个案分析,并将成功案例补充到教学实践中。

2.5依托学校综合实践平台,构建学生职业素质全方位发展的体育课程综合实践

本校积极倡导以创新创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的,以职业素质与技能研究型教学思想为指导,以项目运作为载体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为主线的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是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内涵建设的有效形式,是教学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的桥梁,也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能力和素质的重要纽带。本研究依托课程综合实践的平台,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如基于赛事承办平台的高职生职业素质拓展与实践、高职生职业体能/素养拓展与实践、学生体育骨干课外竞赛策划组织能力培养与实践、体育赛事策划公司方案设计与运营等,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的整体规划、组织、管理、过程控制、评价和总结反馈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高职体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效果。

三、结语

高职体育融合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是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标,也是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的具体体现,同时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定位相适应,真正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征,成为一种综合的体育行为养成的教育过程。

作者:黄中华单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二)

一、职业素质及养成教育的概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职业素质受后天教育训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学习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职业素质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从业者内在的、整体的、相对稳定的并具有发展特性的基本品质。它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事业取得成功的法宝。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和良好习惯的训练。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实施就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教师的正确指导及学生自身进行自我学习等途径养成塑造较高职业素质的良好习惯。

二、改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的有效方法

本课题组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探索出改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的有效方法,体现在以下方面:

1.职业理想培养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的主体意识、建立职业目标,对未来事业所需的职业素质做到心中有数;提升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指导职业理想的能力,即教师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摸清理论前沿和实践动态,熟知酒店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理想等标准以指导学生,完善职业理想指导中服务体系的建设。

2.职业能力培养

以市场和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完善课程体系,突出课程体系设置的专业性,加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注重以实践性知识、职业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突出酒店管理专业的特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结构;建立与企业对接的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

3.职业道德培养

实施企业化职业道德教育,选取酒店行业中资深从业人员的从业经历为典型教材,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读学生进行教育,使其从中获得启示。同时,在培养过程中积极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来陶冶学生,提升其职业道德。

4.自主提升职业素质能力培养

加强职业理想、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重要性的宣讲,使学生对于职业素质有整体的把握。在日常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通过微信等手段存储有关职业素质的宣讲文章、上传专业知识等相关的自主学习材料等,让学生课后完成,而相应的考核记入期末成绩,起到监督的作用。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重大意义

1.丰富了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

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即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素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的设置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对应,教育的目标指向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和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其中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等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些方面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重新规划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调整了教育内容,实施了企业化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质等。

2.丰富了素质教育的理论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转变了教育观念,用“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指导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而且对素质教育理论也有所丰富。

3.构建了新的“发展教育模式”

体育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在结合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特点的基础上,才能针对性地给高职院校对症下药、取长补短,促进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以下从三个维度分析其特点:

(一)职业技能性

“准职业人”对于未来职业主要通过实践性完成,大多从事的职业与体力劳动密不可分,有不同程度的体能消耗,并对健康产生一定的隐患。因此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是在针对不同的职业性和技能性,在身体素质上分别侧重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等因素进行培养,以达到身体不同部位的力量,如,心肺技能、上下肢力量、腰背力量、腹肌力量等。

(二)科学预防性

由于职业病的高发性和频发性,对于“准职业人”的科学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高职实用性体育的又一特点,因此更加注重体育教育的生活化、习惯化、合理化和科学化,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健康理念,通过增强对未来的职业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有很大的帮助。

(三)终生受益性

对于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起到了促进作用,由于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强调持续性锻炼,不仅强化了机体的某些部位和能力,对于整个身心的发展也是有意义的,比如,抗疲劳、意志力坚强、竞争力提升、协作和创新精神增强、抗挫折等,使得社会适应性大大提升,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就业合格率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不同职业取向下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基本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基本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是提供给不同职业取向下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关键,也是体育教师改变教学技能、风格的一种教学变革和准则。将职业分类与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的有机结合,是此类课程开发的根本之路。根据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不同专业,设计出不同职业取向下适合开展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如表3所示

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模式的反思与构建

根据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并有机结合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特点开设不同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总结出此类课程的设计原则,主要在于:第一,紧扣专业特征。开设选择实用性强的项目,可以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为将来各个劳动岗位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和体能素质;第二,紧密就业。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与其生存、生活、职业、竞争力相关的实用性体育课程,才能为社会输送有价值的高职人才,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增添有分量的筹码;其三,增强体能。制订科学的锻炼计划,预防、纠正职业病以及康复运动,对于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掌握专业技能的精准性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从职业实用性教育课程的设计上可以看到,无论是从认知上,还是从锻炼上,都大大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准职业人”的综合素质,但是以上的论述仅仅是从实验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反思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模式,需要改革的力度和强度都很大,原因在于陈旧的模式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设置上,诸如:项目的可选择性偏少、趣味性偏低、缺乏健康保健及营养学的理论知识讲授。然而,逐步构建一套科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的。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地区高等职业院校成功模式,列举几种可供效仿的教学模式,再结合本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学分制设计出符合本院校职业实用性教育发展的模式。

模式一:“2+1”模式。即2年的基础体育课程+1年的选项体育课程。在开设第一、二学年的基础课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的不同在第三学年进行职业实用性选修必修课,第三学年的课程不仅注重实践课,而且对于将来职业岗位所需的体能知识也有涉及;

模式二:“3+(1)”模式。即开设的课程以学期为单位,一共运用前两个学年完成体育教育,第一、二、三学期的基础体育课程+第四学期的选项体育课程。该模式主要考虑到避开第三学年学生实习期,防止开设的课程虚设和体育资源浪费;

模式三:“1+1”模式。即基础体育课程与选项体育课程交叉进行,以巩固其成效。第一学期的基础体育课程+第二学期的选项体育课程,以此类推贯穿三学年。让学生在边学边练中将体育教育终身化;

模式四:“俱乐部”模式。即在学校以社团的形式,开展不同职业所需的体育锻炼俱乐部,吸纳相近专业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开展竞技比赛,以增强体育教育的趣味性,但此类模式需要有配套的教学硬件作为支撑,比较适合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