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社区文化管理范文

社区文化管理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社区文化管理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社区文化管理

社区文化阵地设施管理考核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我区社区文化阵地设施管理长效管理机制,促进社区文化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满足广大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区行政区域内已命名的市级和区级社区文化宫的阵地设施。

第三条社区文化阵地设施要充分发挥教育、求知、娱乐、健身、休闲的功能,经常对居民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律、科技、文化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群众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章社区文化阵地设施的管理与经费投入

第四条镇(街道)分管文化工作的领导及文化站长要承担对所辖区域内的社区文化阵地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的职责。社区党政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切实把社区文化阵地设施建设及管理工作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社区领导班子中要有专人负责社区文化阵地设施建设与管理,社区配有负责文化工作的专职文化员,按照社区文化建设标准配齐配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考核人员。

第五条镇(街道)、社区每年应当将社区文化阵地活动和管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财务)年度预算。其中,社区每年用于文化阵地活动和管理经费人均(含流动人口)不少于8元。同时,在确保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企业等社会资金捐赠,扩大投入渠道,进一步充实社区文化阵地活动和管理经费。

第三章社区文化阵地设施的使用与服务

继续阅读

廉政文化进社区管理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中纪委全会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把廉政文化建设寓于社区建设、管理服务和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中,社区组织为载体,有效利用社区内各类设施资源和活动场所,组织辖区党员干部和居民群众广泛开展灵活多样的廉政文化建设系列活动,引导社区党员干部和居民群众牢固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促进我县廉政文化进社区的示范社区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基本原则

注重实效性。遵循社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从社区的客观实际出发,办实事,求实效。以新颖、活泼和有趣味的形式来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渗透力和感染力,做到以廉政氛围熏陶人,以优良风尚影响人,以优秀品德感召人。

做到经常性。紧密结合广泛开展的“文明社区”、“平安社区”和“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把廉政文化建设各项活动寓于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文明家庭创建、社会救助等各项经常性工作中,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突出互动性。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居民,着力构建人性化的工作平台,积极探索、多向互动、优势互补、合力共建廉政文化的新路子,社区党员干部和居民群众参加廉政文化各项活动,不断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生机和活力。

把握适度性。合理制定目标任务,适度把握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的广度,努力扩大社区廉政文化的覆盖面,增强廉政文化对干部群众思想、行为的影响力。

三、目标任务

继续阅读

实施社区书屋工程计划

一、“社区书屋”工程建设的意义

“社区书屋”是为满足市民文化需要,在各街、办事处(园区)建立、市民自己管理、能提供市民实用喜爱的图书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社区书屋”工作是一项惠及广大市民群众、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民心工程。该工程实施对于解决市民群众买书难、供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保障市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市民群众思想和文化等综合素质,推动社会社区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街、办事处(园处)、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社区书屋”工程建设,确保“社区书屋”工程取得实效。

二、“社区书屋”工程建设的目标和标准

“社区书屋”工程现阶段目标是在社区建立自管自用的书屋和市民自助读书组织,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学知识,获取信息,促进市民读书、用书,开启智慧,活跃和丰富文化生活,净化社区出版物市场,改善社区文化环境,提高市民整体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市民文化程度,推进社区综合建设。在社区逐步建立起“供书、读书、管书、用书”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社区出版物发行服务新格局,达到书屋阅读条件完备、体制机制相对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出版物发行网络延伸进社区,社区出版物市场初步形成的基本目标。有效解决社区出版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用健康有益的出版物占领社区出版物市场,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社区思想文化阵地。

根据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区“社区书屋”工程从2012年开始实施,当年建成47个“社区书屋”(名单附后)。

“社区书屋”所用屋舍,由各社区在本社区内合理自选,也可综合利用现有社区居委会,或社区市民活动中心等场所。

“社区书屋”具体建设标准:(1)可使用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配齐书柜、阅览桌椅、电视机、影碟机等基本设施,(2)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500册、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3)统一名称、统一标识,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聘请专兼职管理人员,加强管理,规范运行;(4)统一布局、合理选址,一般建在市民相对集中、文化氛围比较浓厚、有阅读需要并且方便借阅的地方。

三、“社区书屋“工程建设的要求

继续阅读

街道2014年社区建设工作要点

2012年,我街社区建设工作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部署及上级工作要求,进一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围绕“构建和谐、建宜居城市”的工作主线,在社区管理、优化服务、促进和谐上下功夫,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善、充满活力、作用明显、群众满意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为推动幸福建设、服务海峡西岸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深化自治实践,推进社区民主建设

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制度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是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要以新一届社区居委会换届为契机,深化社区自治实践,增强社区发展活力。

1、实施民主选举,圆满完成社区换届。一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成立街道、居二级换届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上下联动、层层负责的工作领导机构。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体,深入宣传换届选举法律、法规和政策,增强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参与意识,教育和引导他们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广泛参与换届选举,自觉维护选举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二要摸清底子,掌握动态。开展“重点居”、“难点居”排查登记和矛盾化解工作,全面掌握居情,督促基层及时解决可能影响换届选举的问题。在“重点居”、“难点居”建立专门联络指导员,充分做好换届选举的准备工作。三要加强指导,有序开展。加强换届选举业务骨干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选举实施方案,确保换届选举依法依规开展。根据上级统一部署要求,探索社区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参加社区居委会选举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民主选举程度。加强对关键程序、重点环节、薄弱社区的指导和监督,确保社区换届选举圆满完成。要通过换届选举工作,增强社区工作者队伍综合素质,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2、实施自我管理,发挥社区自治功能。一要拓宽居民参与民主自治的渠道。健全社区事务协商求同机制,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激发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居务管理中实现居民主动参与。二要完善社区内部管理制度。新一届社区班子要明确社区发展方向,理清工作思路,明确班子成员的工作分工,落实《社区居民委员会日常工作制度》、《社区事务监督会议制度》、《社区居民会议制度》等规章制度,建立完善主任岗位责任制和各项工作职责,确保社区工作有效运转。三要建立健全社区自治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快速反映民情、调解纠纷、文明劝导、卫生监督等工作机制,抓好“三个一”做法(设立意见箱或热线电话、下发一张《征求意见表》、召开一场座谈会),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调解、自我监督、自我约束,零距离收集民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增进邻里和谐。

3、实施自主监督,规范社区组织管理。一要以社区党建为核心,规范社区组织管理。延伸“168”党建工作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五位一体,共促共建”运作机制,社区建立重点目标责任制,定期召开“五位一体”会议,实行单位(社会组织)目标管理、个人设岗定责,实现事务共商、任务共担、服务共为、资源共享。二要强化组织建设,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社区居委会应充分利用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共建理事会、社区业主委员会三个平台,指导和监督社区内组织开展工作,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落实好居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对关系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和决定应召开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切实保障居民的监督权、知情权和管理权。三要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发挥城市社区网站、廉政文化长廊、社区文化宣传栏等文化阵地作用,广泛宣扬廉政文化思想精髓,教育居民遵守社会公德和居民公约。开展勤廉论坛、廉政座谈会等勤廉实践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的自律意识和民主监督意识。

创新社区管理,加快和谐社区建设

社区是开展社会管理的基础,面对社区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要积极推动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实现社区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管理,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步伐。

继续阅读

镇委文化工作意见

各社区、镇直各单位:

为切实做好我镇的文化工作,加强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提高社区成员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文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围绕建设“山清水秀、协调发展、和谐文明、安居乐业”的生态型工贸强县目标,以繁荣社区文化为主题,以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市民素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为根本,努力创造繁荣、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为我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基本原则

(一)政府领导,社会参与的原则。要坚持镇党委、政府领导,以社区为主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努力在全镇形成社区文化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原则。要紧跟时展步伐,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标准,创造性地开展社区文化工作,不断提高社区文化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原则。要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内容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活动,做到基础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效满足群众各方面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社区文化水平。

继续阅读

社区档案革新工作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县社区档案工作,充分发挥档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好地为辖区单位居民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省社区档案管理办法》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市社区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经县委、县政府领导同意,现就我县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档案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历史资源,是各项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社区档案是社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可持续开展社区各项工作的基础,特别是在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伟大工程中,每一项工作都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各种档案,这些档案对提高社区自治组织管理水平、发展社区经济、增加居民收入、维护居民权益、维护社区稳定、繁荣社区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和谐社会建设每一项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也都离不开档案,做好社区档案工作,加强社区档案管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乡镇、各社区要深刻认识和谐社会建设中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档案在社区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社区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民主政权建设以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形成的档案资料,加强管理,为繁荣经济、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二、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切实提高社区档案工作水平

社区档案工作应做到“五有”,即有分管领导、有档案员、有制度、有装具、有档案,在2012年内达到省社区档案管理合格标准。并建立健全文件材料归档、安全保管、借阅利用和鉴定销毁等规章制度,把社区档案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一)定期立卷归档。各社区按要求建立文件材料分类方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三合一”制度,报乡镇党政办审核后,交县档案局备案。社区按“三合一”制度做好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重要档案要及时立卷归档,文书类文件材料在形成后的第2年6月底以前归档。基本建设文件材料在项目竣工验收后及时归档。设备随机文件材料在设备开箱验收后及时归档。声像类材料由拍摄者、制作者及时移交归档。所归档的文件材料应齐全完整,字迹工整,用纸、用笔、用墨及整理编目符合归档要求,不断提高档案业务建设水平。社区文件材料的收集范围参照《省社区档案管理办法》中的归档范围执行,对社会服务管理“七大体系”中产生的档案,即公共服务保障、重点人群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会矛盾化解、基层社会工作、信息综合支撑、社会领域党建等领域中产生的文件材料,纳入收集重点,确保各种门类和载体档案收集齐全,整理规范,管理安全。对社区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各类档案归档后应移交社区档案室,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拒绝归档或据为己有。

(二)加强档案安全保管。社区档案工作,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应该归档保存的文件,要及时整理和妥善保管,采取必要的防盗、防火、防潮、防虫、防尘、防光、防高温、防有害气体、防鼠等“九防”措施,并定期进行检查,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借查阅制度、鉴定销毁制度。社区档案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档案法律法规,防止泄密。档案工作人员调动、离岗时,要严格按照规定办理档案移交手续,由乡镇党政办档案人员和社区书记监交。

继续阅读

文化建设对社区党建的意义

《大众文艺杂志》2015年第十期

一、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党建工作的有力推手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提高社区居民文明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的主要抓手。社区文化的功能,既体现在对社区建设的核心作用,又体现在对整个社区建设的重要价值以及对个人的积极作用上。社区文化的功能整合,形成了对社区党建乃至社区整体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一)调节导向功能。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宣传引导,对社区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取向以及社区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均具有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将引导社区成员不断地调节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使之符合社区理想和目标,从而建立起社区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社区文化提供的这种精神食粮,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自愿地用科学精神武装自己,主动认同并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规范约束功能。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订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来维持社区秩序,形成对社区成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必要规范和约束,从而加强对社区文化工作的管理。同时,通过营造社区特有的文化氛围,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形成强大的群体意识和社区舆论,使社区居民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保证社区文化稳定有序地发展。

(三)陶冶塑造功能。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洗涤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改善精神风貌、净化社会环境,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同时也能解决精神方面的社会问题,用科学道理和事实解释和纠正居民中的封建迷信思想及活动。

(四)团结凝聚功能。社区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多种文化活动吸引和凝聚居民参与其中,强化人们的社区意识,增加认同感、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鼓励社区成员发挥自身才智,参与社区事务,形成“社区是我家”的社区和谐新风尚,进一步为社区的繁荣做出贡献。

(五)健康娱乐功能。社区文化建设以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方式拓展阵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缓解紧张的精神倦怠。让参与者在轻松、愉快和舒适的环境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继续阅读

城镇社区舞蹈与资源库创意集成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年第四期

“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创意集成信息资源包”是对社区舞蹈原创优秀作品基础资料信息的整合和梳理,从社区舞蹈的基本概念、作品、人才、传播平台到国际社区舞蹈发展动态形成一个创新平台及集成服务体系,对于社会资源和舞蹈创意的融合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提升作用。对于非专业舞蹈领域而言,该平台为第一个从“创意集成”入手,系统构架国内外社区舞蹈创造性资源和机制的重要信息平台,势必会成为推动我国社区舞蹈自身创意提升和资源整合创新的支撑性资源库,起到一定的引领、培育和推广的作用。同时,对于专业性舞蹈领域而言,本主题资源包将在观众拓展,特别是在内行观众涵育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同时也从概念、方法和手段上,为专业舞蹈编导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另外一个释放创意、规划职业生涯的新平台。本主题资源包的立意在于立足本国实际、面向国际前沿,在理念和行动上,提高职业化舞蹈教育和非专业舞蹈培育的双重提升与超越,从而为建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舞蹈生态系统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库,并在虚拟交互实验等层面推动我国舞蹈的教育性、文化性和社会性功能的系统提升。

一、缘起

(一)国内外相关资源库建设状况作为专业性舞蹈发展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舞蹈的主流,以城镇社区为载体的社区舞蹈,自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一批旨在优化舞蹈文化管理体制、推动舞蹈艺术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资源库和主题性舞蹈参与项目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社区舞蹈组织管理或运营机构包括英国社区舞蹈基金会(FoundationofCommunity,UK)、英国基金会(DanceUK)、英国观众研究学会(AudienceAgency,UK)、澳大利亚艺术委员会(TheAustraliaCouncilfortheArts)、加拿大艺术委员会(TheCanadaCouncilfortheArts)、美国艺术基金会(NEA,USA)等。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这些机构除了定期相关的舞蹈文化参与活动数据库、舞蹈观众数据库等信息外,还会组织相关调研和实践性研究项目,从信息平台构建、专业发展咨询和相关政策支持等层面有效推动了各国舞蹈生态系统的构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机构及其提供的系列信息资源、专业咨询报告、培训时间项目,有效地推动了国外专业舞蹈和非专业舞蹈的良性互动,获得了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结果。事实上,作为舞蹈管理的高效模式,系列社区舞蹈信息资源库建设和主题性舞蹈参与项目推展,奠定了国外舞蹈发展的“正金字塔”结构模式。例如,在英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获得广泛认可的观念,业界人士“并不认为从事舞蹈教育工作或社区舞蹈工作的舞蹈家比全职剧场舞蹈演员或编导更不专业或更少创意。”相反,很多全球闻名的职业舞蹈大家正是从社区舞蹈领域转到职业舞蹈领域来的,而且这些大艺术家还会一如既往地从事舞蹈拓展和社区舞蹈的工作。应该说,这种从社区舞蹈中自然“培育”职业舞蹈家的模式,已经成为国外诸多艺术管理机构推动可持续舞蹈生态系统构建的基石。而这一艺术管理模式的重要操作平台就是各级各类社区舞蹈创意集成信息平台的建设以及相关主题性研究项目或实践项目。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6年以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一届世界艺术教育大会的召开,构建艺术教育的全民机制、推动“大社区艺术观”的发展更是成为全球范围内社区舞蹈创意集成发展的“引擎”。在这里,“社区舞蹈”与其说是一个空间内的舞蹈发展概念,毋宁说是一个可以超越空间或区域界限的舞蹈生态系统建构的方法论。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二届世界艺术教育大会一份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号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成员国从社会、文化等层面入手推动艺术教育成为教育革新、文化多元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行动方式,在优化社区艺术的同时变革专业艺术教育的格局,使之成为全民教育和公民社会构建的重要手段。而该组织所的欧、亚、非等地区的艺术教育报告,也成为该领域重要的信息资源。在教育和学术领域,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社区舞蹈教育硕士项目、博士项目的开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全民艺术教育观和大社区艺术观基础上的专题性系列研究开始出台,标志着21世纪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研究已经从政策、管理等层面过渡到人才培养的层面。而该高等教育机构正在开展的“舞蹈故事”(DanceStory)项目,正是一项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并资助的重要的参与性社区舞蹈创意信息集成数据库项目。在我国,群众性舞蹈活动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已纳入国家文化管理体制之中,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覆盖面广、发展历史较长的基于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和青少年宫等基础设施的国办群众文化系统。新世纪以来,在原有群文系统的发展基础上,国家文化部又成立了专门的公共文化司,形成了一套以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国家及各级文化共享工程为基础,以政府“群星奖”为创意催化平台为抓手的国家群众文化管理和服务机制。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在我国部分大中城市里,以新型城市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内居民文化生活为主体内容的现代社区艺术也开始萌芽。同时,城市民众自发的娱乐生活活动也在城镇化进程中趋向多元,中老年健身舞蹈、白领阶层健身舞蹈和企业文化舞蹈拓展训练项目、舞蹈医疗、素质教育型小微舞蹈企业的兴起,也进一步改变了我国非专业舞蹈的组织、管理、运营和创意形态,形成了公共空间和非专业舞蹈空间里的多元化、参与性、体验式舞蹈生态格局。

(二)社区舞蹈创意资源库智囊团队的长线培育由于该领域实践形态是新世纪以来才开始大规模出现的,所以,成熟的各级各类信息资源库没有系统地建设起来。从政府文化管理的层面看,国家数字文化网的建设,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特别是国家公共文化设施投入的相关统计报告、国家文化共享工程数字信息的采集,以及“群星奖”信息模块等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权威信息支持。从教学、科研层面看,北京舞蹈学院特色资源库等项目开展,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在机制创新的基础上,本主题资源包还将着力从人才培养和项目孵化的层面,强化本课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首先,参与本主题资源包建设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具有超过一年以上的相关课题研究经验(多为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和研究生创新实践项目的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核心成员),熟悉本课题研究对象,并具有一起工作的协同工作基础。其次,本主题资源的参与教师也是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艺术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并先后承担过系列特色资源包建设和相关科研课题和创新实践项目的研究或教学指导工作,能够了解并深入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的阶段还能将本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的成果与其教学结合起来,实现研究成果的教学转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类研究在过程中就局部实现了成果转换的使用价值。再次,本主题资源包的建设还将从对策研究、创意思路等方面,推动国家各级各类艺术管理体制的创新,并从理念、方法、手段和案例等方面为舞蹈相关利益群体提供实用的创意集成路径与方法。最后,本主题资源包还将从多元的角度对采集到的创造性社区舞蹈素材进行创作分析,通过现阶段兴盛的网络媒介进行包装策划,力求将优秀的社区舞蹈艺术作品辐射向社会,从而引发大众对于社区舞蹈的重视和热爱。资源包的建设,能够促进学科案例实践教学和课程建设的提升,同时对于本院相关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参与资源包工作的人员在实践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在艺术管理和创意产业研究方面不断开拓新思路,为今后的学科教学和学术研究搭建实践平台。

二、理论意义与实践探索

(一)主题资源包的艺术特色和制作技术创新“参与性”、“互动性”、“共享性”和“创造性”是本主题资源包建设的核心理念,也是该资源包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该资源包整合了基于大社区艺术观念的国内外优势社区舞蹈资源,从人才、作品、平台等角度第一次全面、系统而又特色鲜明地集合了城镇化背景下原创性社区舞蹈的“创意之源”、“创意之法”、“创意之形”,不仅可以为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内的广大社会文化指导员、舞蹈编导和广大的舞蹈艺术兴趣爱好者提供有效的创意集成理念与方法,而且还将通过对有关原创性社区舞蹈作品和编导的案例解析,为之提供适应未来社区舞蹈发展的文化政策、编创策划理论与技巧。从具体形态来看,本主题资源包以简洁、易读、详实的形式提供城镇化背景下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手段,并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创意激荡”和“创意交流”的互动虚拟演练。为此,除资源包必备的大量相关的舞蹈图片、视频和指导性内容外,本资源包还将从“参与性”、“互动性”、“共享性”和“创造性”角度设计一个“动作采集”和“网络编舞”的控制性交互模块。这种制作技术创新的目标是,在普通大众与舞蹈专业人士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为专业舞者、编导、社区舞蹈爱好者、政府主导的文化场馆工作人员提供一个有效的信息交流和信息集成平台,使民众的参与性得到最大化发挥,专业舞者与非专业舞者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两类不同风格的平等对话与互动。该平台的最高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将原有国家文化管理体制下纵向积累的专业舞蹈创意资源(包括创作者和作品等)与现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和创意激荡的推动,推动专业“舞蹈社区”(包括专业艺术院校和院团)与在地“社区舞蹈”的优势互补,并使现有舞蹈文化资源的优势最大化。在此基础上,职业“舞蹈社区”与在地“社区舞蹈”的良性互动,将有助于推动区域舞蹈的良性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舞蹈接受者从单向接受向参与式接受的过渡。而这种过渡将有助于不同的参与主体对自我及对方文化身份建立新的认识,在打破原有文化隔阂(包括大众艺术与精英艺术的文化区隔)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城镇化背景下基于群体文化身份认同的新型“艺术社区”,从而为建构我国创意舞蹈可持续发展系统打下一个新基础。在本课题进行过程中,项目组将着力从“创意集成”的角度对北京市社区舞蹈进行针对性基础调研。具体而言,本课题研究将从“群星奖”获奖剧目、舞蹈类文化共享工程、区县街道级别群众性舞蹈活动和北京舞蹈学院参与、主持或辅导编排的非职业化舞蹈编导作品或舞蹈活动项目入手,本着“参与性”、“共享性”、“互动性”和“创造性”这四个基本原则,梳理出具有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特点的社区舞蹈原创优秀作品、社区舞蹈创意人才及传播平台信息资源。具体内容包括:1)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发展及管理概况(包括政策、法律等环境要素和代表性项目等)2)“群星奖”等国内社区舞蹈赛事平台及其代表性作品3)国内外原创性优秀社区舞蹈剧目集萃4)国内外优秀社区舞蹈编导和教育工作者介绍5)国内外社区舞蹈精彩片段赏析6)国内外社区舞蹈首演场地(含各类训练、排练场地等)7)国际社区舞蹈发展脉络及代表性项目介绍上述七大板块以北京地区社区舞蹈为重点研究对象,兼及其它地区和其它国家的相关资源梳理和整合。其目的是搭建一个创新型的社区舞蹈共享式信息平台,并借助有关研究性、主题性舞蹈教育或拓展项目,为我国舞蹈生态系统建构提供个案式的或者信息网络式的集成服务机制,促进专业舞蹈和社区舞蹈的完美融合。另一方面,在整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中,舞蹈专业人与社区舞蹈参与人士的互动式主题实践项目,将从实践研究和范本研究的角度,为建构可持续化的舞蹈生态优化提供参照,力争在理论、政策和实践等层面上,探索在原有“送戏下乡”、“送戏进社区”等政府文化共享工程的基础上,探索建构多元化的参与性的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系统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以最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供实现专业舞蹈的观众拓展和非专业舞蹈的创意提升这样一个双赢目的的信息资源库。

(二)主题资源包的协同组织创新、使用特色及效益分析在协同组织创新方面,本主题资源包将依托核心课题组成员,通过网络视频会议、信息资源盘点、专题项目咨询等方式,有效整合教学、科研、政府和业界人力资源和信息平台资源,构建一个灵活、多元、开放、高效的创新机制。除了北京舞蹈学院和北京舞蹈家协会等组织机构之外,本主题资源包还将通过网络咨询和调研等形式整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社区舞蹈项目,中华女子学院社区艺术管理专业(舞蹈编导方向),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舞蹈教育研究项目,中央芭蕾舞团团办等相关机构成员及其研究资源,在“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社区舞蹈集成创新”这一主题下,初步实现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教学机构的协同创新。该主题资源包建成后,将与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前三期主题资源包成果实现合拢,形成一张以时间为纵轴、以空间为横轴的舞蹈创意集成网络,该网络将包括“公共性”、“典型性”、“示范性”、“共享性”、“创造性”基本要素,为政府机关、教育工作者、舞蹈创意机构和培训机构等提供相关对策性建议和有关创意创作的参考:首先,舞蹈传播媒介(剧场、院团)资源包(2010年、2011年),涵盖了与舞蹈相关的北京市代表性剧院、剧场的软硬件信息,并分别以图片、特色演出剧照海报、文字介绍以及剧院相关视频内容的形式提供了系统的信息资讯。对于普通受众而言,该资源平台能够全面鸟瞰首都北京的主要类型的剧院、院团,通过资源包平台获取剧场及院团的位置、空间、内容以及特色等链接内容,能够非常便捷地了解重要场馆或院团相关信息内容。前两期资源包的建成,为各级各类舞蹈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最基础的信息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其次,舞蹈艺术公共教育资源包(2012年)的建成,则有机整合了职业舞蹈体系之外的舞蹈参与信息,收集和展示了北京地区舞蹈公共艺术教育主体(群众舞蹈队、校园舞蹈队、特色舞蹈机构和项目)及其行为结果。无论是对于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社区的舞蹈爱好者,还是中小学学生舞蹈第二课堂来讲,该资源都以简洁、易读、详实的形式,通过提供大量相关的舞蹈文字、图片、视频等,使得公众对目前北京地区的非专业舞蹈发展现状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此次本主题资源包的建设,就是对前三期特色资源包的一次整合式超越或者集成。首先,本主题资源包将参照国际经验,依据现有社区舞蹈创意平台,沿着新中国成立以来舞蹈艺术作为公共教育资源而发展的时间路径,在历史的维度上以辩证的眼光分析社区舞蹈的历史沿革问题并详细梳理其发展脉络。同时,本主题资源包还将利用新的传播技术手段将现今大社区舞蹈观念的创意集成方法提炼并传播开来,着力考察城镇化背景下社区舞蹈创意集成的新理念、新手段、新方法和新成果,并运用手机APP等应用软件的形式加以推广,在互动模块上建立起一个超越专业和非专业传统隔阂的创意集成的网络虚拟实验社区。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