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

生物学科教育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第1篇

根据新时期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明确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及其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确立相应的实验教学课程和训练内容,从而加强教师通识素养、生物专业素养和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等技能培训。具体思路和方案是:

1.1注重教学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明确师范生培养目标,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追踪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加强本课程群的教材和实验室建设;不断探索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师范生职业技能实训模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2构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体系针对教师教育技能的具体要求和内容,构建师范生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训教学体系,将课程体系调整为学科专业基础课和教师教育课程两大方面。

1.2.1调整学科专业基础课,完善师范生专业知识体系学科专业基础课是师范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所涉及课程科目围绕中学生物所涉及到的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态学等课程以及高中生物学必修模块强调的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环境和稳态等内容开设,根据中学生物课程的知识重点和比例,设置专业课程结构,使师范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便能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1.2.2设立教师教育课程,加强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教师教育课设立公共教师教育课群和生物学科教师技能课群,前者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班级管理学、汉语口语、教师礼仪学、学科教学论、微格教学及教学技能训练、三笔字等常规课程,加强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如微格教学训练、教师口语训练和说课训练、三笔字训练、教学设计训练;同时设立生物学科教师技能课群,中学生物学实验设计与探究、生物学经典事件解析、中学生物学教学案例分析、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等课程,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生物知识素养。

1.3注重学生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技能训练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软件制作、网络课程创建、教学动画创作和DV创作等实验。让学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1.4加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实践建立贯穿大学四年的循序渐进的系统性教育技能培训体系,根据本科生四年的学习进程分别安排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服务、教育实习等教育实践环节,强化师范技能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师范性素养。

1.4.1延展教育实践时间,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一至三年级增加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服务,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到中小学教育中去,进行教学观摩,加强听课训练和教学技能的训练;熟悉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学生的活动;充当课堂教师的助手,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辅导个别学生或学生小组,批改学生作业;同时,要求学生实践期间对中学的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撰写出教学研究论文,相互交流[7]。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师范生充分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提前进入教师角色。

1.4.2加强教育实习活动,全面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大学四年学习到的教育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让师范生尽早了解当今社会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具体要求和内容,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师范生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综合运用所学的能力。

1.5延展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由于课时等各类因素的限制,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过程中存在着学生课堂讲授学时少、技能训练时间少的状况。因此要按照“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训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实验和训练环节。组织指导师范生进行各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比赛,定期开展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推荐师范生参加更高一级的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各种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大赛活动等也是有效的实践环节。积极组织和支持学生课余开展各项技能培训及比赛活动,比如“教学技能”、“说课”、“模拟上课”、“三笔一话”、“书法”、“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大赛,同时“班级网页设计”、“教师形象”、“朗诵”、“演讲”、“辩论赛”等一系列的大学生校园活动比赛也是很好的培训方式。这些培训与比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1.6教学案例资源建设规范,建立网络资源库“教学案例资源”是指中小学教学案例、微格技能实训等案例的资源包。资源包应包括教学单元内容及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单元的课件及学生作品等、教学单元的视频录像、教学反思(实训总结)与专家点评等四个部分。特别是名师授课的课堂案例,定时组织学生进行观摩。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资源”的学习,了解各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

1.7在中学建立长期的教育实践基地,带动师生服务基础教育

1.7.1注重高校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加强与实习中学的合作研究,注重教学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对接,组织师生走向基础教育一线,通过听课、实习见习指导、开设讲座、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等各项活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早日进入教师角色,明白教师的责任,还可以了解现代中学生的特点,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同时,邀请中学优秀一线教师来学校作报告传授教学技能,以及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困难和突发事件时的解决方法,并亲自指导学生的教学,提高教学技能。

1.7.2与实践基地建立互惠关系积极为实践教学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指导,提供师资培训、仪器设备的使用及图书的借阅等服务和帮助。向实践基地师生免费开放生物标本馆,对基地教师进行生物新课程及实验培训,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与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并共享研究成果等。经常派学生到基地帮助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课外辅导、义教、指导中学生开展生物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性学习等。

1.8注重高校教师自身的师范性影响从更加广义的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而言,不能将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局限于几门课程上,每一位高校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一种最真实的“示范”。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学科教法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各个课程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知识面与基本功等教师职业技能无疑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甚至这种影响更深刻,产生的积极效应和潜移默化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1.9积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有丰富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多渠道培训,使其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熟悉中学生物教材,了解课程标准,掌握课程改革的趋势。注重青年教师培养,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适时吸纳青年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学术水平高的人才,建立合理的教学梯队结构,确保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青年教师培养,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其讲授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评议、指导、鉴定。通过教学团队内的传、帮、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

1.10加强教研室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室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组织教研室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以期探索课堂教学最优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日常注重教法、学法的教科研学习,把搜集来的先进教改信息反馈给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使每位教师都能遵照学院的教学实施计划,增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1.11建立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成立生物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团队,从知识与从教技能等方面考核和评价学生的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多方面、多角度探讨和建立学生学习成绩的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全面提升生物学科师范教育质量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第2篇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第3篇

考试(中考、高考)能提高社会、学生对生物学科的重视,但实质上那只是对其“分数"的重视。有了考试,未必一定能让社会、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也未必能真正实现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事实上,生物学科的高考说取消即取消,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即使在属高考科目的年月中,生物学科也并没有凸现其重要的或不可替代的学科教育价值。

因此,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中学生物学教学,我们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无论考与不考、怎么考,中学生物教学一定会有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设置和生物学科教学总体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学科教学大纲中,生物学科教育的社会需要尚未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其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等太过原则、笼统,而知识目标过分强调系统、严密。从中学生物教学具体情况而言,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开放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而生物学科教育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对生物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只有当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习得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需求才是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总之,教育媒体,特别是现代教育媒体可以让课堂更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哈维和血液循环理论、克里克和沃森与DNA双螺旋结构、达尔文和进化论、卡尔文和光合作用、关注海洋、克隆羊、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无磷洗衣粉推广、控制“白色污染"、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鱼的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家鸽的形态结构适于飞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3.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四)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学科教育在学校科学教育中,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教育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它强调征服自然,强调把他人自然化、物化、对象化。这些偏面的观念和行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人对自然的一味“征服、改造、利用",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彼此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自私自利,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导致了某些社会问题。因此,完整的科学教育,在强调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同时,更应重视科学精神(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等)和科学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科学价值的基本看法,即解决科学有什么用、怎么用的问题。生物学科教育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逐步正确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乃至献身生物科学事业的决心和精神动力。

2.在达成认知、技能目标的同时,重视情感目标的达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更富于爱心,关心他人,热爱生命,关爱自然,乐于为社会服务。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首先明确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了:生命教育的安全性、组与组之间协调合作、对于生命彼此之间保持尊重和爱惜三方面,因此在生命教育理念下,生物教学与自然界中的生命息息相关,在该教育模式下,教师应最大程度的保留自然界中生命所带来的生命与活力,教师在落实具体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对待生命的敬意,正确地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学本身的反思,在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人生态度,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生品格,激发其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

一、高中生物学科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改善和构建

在生命教育理念下进行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其必要性不言而喻。生命教育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最初是以死亡教育理念的形态出现在教学当中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从而正确的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但在生命教育理念中,高中生物的教学要在教学过程当中贯彻生命价值的体现,通过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生命价值,实现对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改善和构建。

(二)有助于学生协调自然生命与自身的关系

基于生命教育的核心,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倡导生命关怀,并以此提升生命价值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前提下,实践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提倡生命之间的平等,让学生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和独立性,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生命的价值所在。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不但要教会学生以关爱生命、感恩自然、追求生命的意义为核心,还要学会关怀自己的生命和关怀他人的生命,关心人类的命运,用健康的眼光看待死亡这种客观现象,使万物和谐共生,因此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自然生命和自身的关系,保持自然界各类生命之间的平衡。

二、生命教育理念下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策略

立足于生命教育理念,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策略,主要需要以生命为核心,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为主,围绕教学重心,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尊重自然界的客观发展规律,从尊重生命本身出发,贯彻生命的平等以及和谐共生的目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是一种关怀,来源于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因此教师的教学一定要从生命本身出发,使得教育实践的价值能够在教育过程当中得以体现,并以此提升生命教育理念下生命教学的教育质量,帮助学生在后续生活和生命过程当中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一)尊重生命的差异性和统一性,保持自然平等

在生命教育与观念下,生命的个体形式是具有多样性的,他们一方面具有差异性,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着有别于其他个体的天赋和习惯爱好;另一方面,每一个生命又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因此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才能够互通有无。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尊重生命的差异性和统一性,以此来保持自然界的平等。例如,教师在种群和群落的教学过程当中,就可以通过生命的不同层次来帮助学生阐述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从统一性上来看,所有生物都是有一套最基础的例子,根据各种各样的排列组合,以此来展现出不同形态,并以此排列组合产生不同的个体,而在群体中,其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生物种群,在进化过程当中的生殖隔离,这使得个体与个体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但生物多样性又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因此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不再利于简单的概念教学,而是将学生置于一个很大的宏观概念中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平等的重要性和自然发展的规律。

(二)回归生活进行教学,融入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基于生活实践的教育形式,在教育过程当中需以生命为核心,而生活则是生命的重要存在形式。因此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能够体验到自己的生活状态,享受生物教学过程当中蕴含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生物教师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生活过程当中寻找问题,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例根治生命教育理念所提供的标准,为学生解答这些问题,采用逐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去认可生命教育理念下所提供的学习思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了解生物教学过程当中所蕴含的生命意义及其价值,在高中生物学科的实践教学过程当中融入生命教育。例如,在植物激素调节这一节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走入生活去观察身边的植物在生长过程当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去询问学生为什么秋天的时候树叶会自然而然地脱落,这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使得植物产生了一种名为脱落酸的植物激素,主要作用于植物的叶片与茎部连接的地方,使得叶片脱落。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他的生理现象,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到脱落酸的作用机理,能够引起芽孢休眠叶子脱落,抑制细胞生长等。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香蕉采摘下来,经过长时间运输自动催熟的机理,其实是由于乙烯这种自然激素所造成的,这就是回归生活期间,教师在具体的生活和实践过程当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教育的核心,理解生命的价值。

(三)在实验中认识生命,帮助学生理解生命

实验教学属于高中生物教学过程当中重要的教学部分,在做生物实验的过程当中,不得不涉及到一些违背生命教育理念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利用这些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验过程当中更好地认识生命,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实验前对学生做好相关的思想工作,优化实验方案,或采用一种多媒体演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其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在生命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下指导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的核心价值,就已经达到了生命教育理念下的核心教育目的。例如,在人体的稳态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人体内各类生理机能的作用机理,帮助学生认识到各类激素在人体的宏观调节过程当中具有怎样的重要性,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一些学校在实验的过程当中,还会展开一些对动物的解剖教学,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珍爱生命的理念,对实验方法加以修改,尽量不使用动物材料进行教学,保障生命教育理念能够正确贯彻到实践教学过程当中去。在大部分教育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利用动画演示的方法,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当中出现不适的情况。体现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当中,生命教育理念下所提出的以生命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正确对待生命。

(四)从课本出发,联系自然界中的生命知识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当中,其课本中的内容就已经蕴含了许多与自然界相关的生命知识。在课程目的中,普通高中生物课程作为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学生应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学生应该在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应用,自发的联系自然界中所存在的生命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认识到生命存在的价值。从课本出发,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以及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等内容。通过这些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就可以分层次地为学生讲解生命本身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在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教学过程当中,基于生命教育理念指导,教师可以为学生具体讲解生命存在的差异性原因,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造就了不同生物在不同环境下,为适应环境所进化出的不同生命结构。而在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当中,教师则主要帮助学生讲解如何科学的进行生活,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科普生物层面上的知识。因此在不同层次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都可以联系自然界,从课本出发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生命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

(五)和谐发展,营造健康的教学环境

在生命教育理念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当中强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生命历程中进行的,作为一个健全的生命体,学生要学会在社会、自然以及自我中获得养料和力量,获得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在生活和生命过程当中探索构成生命和自我的关系,以此来加深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教师要明确,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生活中,各类生命体处在一种共生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向学生传达一种建立和谐、良好、健康的共生环境的指导思想,这才是生命教育理念下的核心教学目的。例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教学内容的具体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通过小组的交流和探讨,发现不同的条件在光合作用过程当中起到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发现水分、阳光和无机物在光合作用过程当中产生的影响,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就能够带着疑问去进行学习,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带有一定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更利于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贯彻生命教育理念所提出来的自然根本。

三、结束语

高中时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第二个关键阶段,这一时期他们形成基本的生命观念。随着我国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被不断强化,生命教育比以往更受重视。加之现阶段不少高中学校在唯成绩论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对素质教育轻视,许多高中由于生命意识淡薄而导致了令人惋惜的事情发生。因此,加强高中阶段的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何碧玉.生命教育理念下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策略研究[J].高考,2021(13):97-98.

[2]王子扬.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关于生命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2021(12):167.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教材;知识点;大学;中学

高考“3+1+2”新模式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对中学生物教学带来了重要影响,2020年秋季学期山东省高中已使用人教版生物学教材最新印制版。生物师范生的培养应紧跟生物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充足的生物专业知识储备是生物师范生胜任中学生物教学的必要条件[1-4]。因此,将中学生物教材知识点与大学教材知识点进行对应分析,可以帮助在校师范生全面熟悉中学生物教材、清楚当前学习的知识点在中学生物教材中的体现形式,使师范生更有侧重地学习与中学生物教材中内容相对应的知识点。

一、本研究所选用教材

(一)中学生物教材

本研究选择的初中生物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下册);高中生物学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必修二《遗传与进化》、选择性必修《稳态与调节》、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和选择性必修三《生物技术与工程》。

(二)大学教材

本研究选择的大学教材为我校生物科学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科专业教育必修课课程教材,包括《植物学》《植物学实验指导》《普通动物学》《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植物生理学学习指导》《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生物化学实验教程》《微生物学教程》《普通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简明教程》《现代分子生物学》《基础生态学》。

二、初中生物教材与生物科学专业教材知识点对应

初中学段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生物这一学科。初中学段共包括了四本生物教材(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下册)。初中生物的知识点多是基础的、表面的、直观的。通过初中教材与大学教材知识点对应发现,初中教材中的绝大多数单元内容在大学教材中都有专门章节讲解,且讲解分类十分详细。初中生物教材联系生活的知识点和延伸较多,比如人及其他生命的起源与发展、了解自己,增进健康等,这些在生物科学专业教材上并没有单独列出一章或一节去概括讲解。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实验,比如观察鱼尾的血液流动等,虽然大学专业的动物学实验课中有涉及到相关的鱼类实验,但是并没有明确和详细地紧扣于中学生物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

三、高中生物学教材与生物科学专业教材知识点对应

经过初中生物的学习,中学生对生物这一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与初中生物的广泛而浅显相比,高中生物学的知识不再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更为细化深刻。因高考科目选择的原因,高中的生物教材分为必修与选择性必修两部分,下面将分别进行知识点的对比。

(一)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与大学教材知识点对应必修

1主要是细胞与生化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多属于大学教材中的《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的内容。比如组成细胞的元素,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等,在大学教材中都有很明确的体现,大学教材章节更加详细,知识点的宽度也比高中生物必修1中所涉及到的广,例如酶的相关知识,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是作为一小节知识来讲解,而在大学《生物化学简明教程》教材中作为一大章,十小节内容来详解的。大学教材做到了知识点多对一,完全能够保证在覆盖高中生物学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做到相关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必修2遗传与进化内容是高中阶段难点内容,知识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和表达等,知识点多属于分子生物学范畴,总体上较为抽象,较难理解。相关知识内容在生物科学专业教材《普通遗传学》《现代分子生物学》等都有很明确的体现,且讲解的十分详细。

(二)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教材与大学教材知识点对应选择性必修

1以稳态与调节为线索,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与规律,帮助学生理解系统的开放性、稳定性及稳定性的调节机制等。在生物科学专业教材中关于人稳态的介绍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没有明确的与稳态等名词相对应的知识点,只有在《人体解剖生理学》和《微生物学教程》教材中有涉及到部分相关知识点。选择性必修2主要涉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知识,这些知识在初中教材中就有出现,在大学《微生物学教程》《普通动物学》《基础生态学》等多本教材均有明确章节对应。人与环境单元虽然在多本大学教材中都有知识涉及,但没有具体的章节对应。选择性必修3生物技术与工程,是在学习了中学有关生物概念等知识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指导课程,难度适中,重在培养和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高中生物教材所涉及到的技术性名词,在大学多本教材中都有相关体现。但安全伦理单元的知识,生物科学教材中没有具体章节对应。

四、中学教材与大学教材知识点对应总结

通过对知识点的对应分析可以发现,中学生物涉及的知识点相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知识点较为广泛而浅显,重点让学生了解有趣的自然现象,与生活现象相联系的知识点较多,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5]。生物科学专业教材知识则较为抽象深刻,是更深层次的内容。从中学单元内容在大学教材分布情况来看,《细胞生物学简明教程》涵盖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细胞器及细胞各结构的功能、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单细胞生物、细胞学说的内容及建立过程等中学单元内容12处,《植物学》涵盖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光合作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绿色植物的一生等中学单元内容10处,《普通遗传学》涵盖基因的功能及显隐性、人的性别遗传、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与遗传9处,《人体解剖生理学》涵盖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人体的物质循环等中学单元内容等8处,《微生物学教程》涵盖细菌和真菌、传染病及其预防、人体的免疫系统等中学单元内容7处,《基础生态学》涵盖种群及其动态、人类与环境等中学单元内容7处,《普通动物学》涵盖动物的分类、认识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等6处,《进化生物学》涵盖生物的进化等中学单元内容6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涵盖呼吸作用等中学单元内容6处,《现代分子生物学》涵盖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等中学单元内容4处。然而生物科学专业教材不足之处则在于,初中阶段一开始所提到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在生物科学教材找不到准确的对应知识点,只有模糊的语言概括细胞-器官-组织之间的联系,其他方面则没有概括。对于人体健康、人与环境、人与动物等方面的知识不是非常的具体,包括人对环境的适应,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人与动物互利共存等知识点[5]。其次,中学教材中所讲到的动物的生殖发育以及动物的运动,除鸟类的生殖发育外,其他动物很难在生物科学教材中找到准确的对应知识点。另外,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一教材所涉及的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人体自我调节机制,三种调节方式(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等众多知识点,在生物科学专业教材中则很少有知识点与之对应,是一个较大的知识盲区与漏洞。

五、对我校生物科学师范生培养的建议

(一)对教材选用的建议

一方面,在教材的选用上,尽可能选择中学教材知识点覆盖较多的教材,如果一本教材不能做到完全覆盖,可以选择多本教材,选取多本教材中的覆盖较好的章节进行学习。若选取的教材过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可以考虑自编教材,将覆盖中学生物知识点的章节内容进行摘取,重新整合成新的教材供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实验指导教材多选用基础的,难度适中不要跨度太大的,更锲合与中学生物课堂或在此基础上的延伸、拓展型实验教材。

(二)对师范生的建议

既然选择了师范专业就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走上教师这一行业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及教学技能,这就要求师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更要注重自身教学技能的训练。在实验课中要注重基础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容易被忽视实验现象的观察,注意规律的总结等,在时间和条件的允许下,尽可能多的做实验,走进生物世界,以便在将来走上教师岗位时可以更好的胜任。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思考,重点关注出现在中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并尽可能的熟悉中学生物教材。对于教师在课上提及的中学出现的知识点不仅要做到自己熟练掌握,更要做到可以明了清晰地讲解这些知识点,比如计算公式的推导,有关遗传结论、名词概念、实验现象的解释等。同时,对于生物科学专业教材中没有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老师额外补充的知识点也不能忽视。

(三)对教师的建议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把师范生看作学生,还应将师范生看作未来的教师进行教学,不仅需要注重其理论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其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还需要关注生物学中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内容,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把学生培养成可以胜任中学教学的未来教师。对于中学教材中重复出现的知识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等)需要重点讲解,在时间和条件允许时,多联系生活现象和实际例子,将知识与日常生活、身边环境相联系,帮助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当讲到概括性较强的词语时,比如节肢动物、脊椎动物等,可以多举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动物例子;在讲到计算以及概念性知识时,不仅要师范生学会怎么做,更要让其学会为什么这样做,公式的推导、知识间的联系、结论的推导和相关知识都要教给师范生,以便在将来走上教师岗位时可以更好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可以给学生讲解得更为透彻和清晰。最后,在实验课中,除了让师范生掌握本专业所需要掌握的内容外,要注重师范生实验基础操作的规范性,实验习惯的养成,以及容易忽视的基础实验现象的观察,这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才能更高效地将实验操作等知识教给中学生。对于中学教材中出现而生物科学专业教材中没有出现的知识点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帮助师范生拓宽知识面,进一步提升其专业素养。

六、结语

本文通过对人教版中学生物教材与枣庄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必修课教材进行知识点的对应分析,发现中学生物涉及的知识点相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知识点较为广泛而浅显,初中教材中的绝大多数单元内容在大学教材中都有专门章节讲解,高中生物学教材知识点在大学教材中能够保证覆盖,并做到相关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同时,生物科学专业教材也存在个别单元内容的知识盲区与漏洞,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师范生拓宽知识面,补充缺少的知识点,进一步提升其专业素养。师范生在大学学习当中同样要重点关注出现在中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并尽可能的熟悉中学生物教材,为以后的入职准备和入职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晓燕,关庆华.省属院校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2):40-47,124.

[2]李小燕,金莉,邢海虹.新形势下高校地理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探索[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2):70-76.

[3]林荣榕,俞如旺.例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资料分析"栏目的合理利用[J].生物学教学,2014(8):17-18.

[4]张晓敏.中学选修课背景下的师范生培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5):37-40.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第6篇

实验课程体系的整合,即通过重新调整和组合构成实验课程体系的各门课程,将其要素相互有机匹配,使课程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根据国内外实验教学发展的形势和师范院校的改革经验,笔者认为以系统的技术技能贯穿于专业实验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重新制定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并对实验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建立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反复论证综合性实验项目内容,实现实验项目内容不仅做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全覆盖,而且要符合与社会产业的要求的相衔接。针对生物科学领域产业的技术现状,提出“基础技术型综合性实验”和“实践操作型综合性实验”两大综合实验类型,每个类型实验又包括几个的课程实验模块,实验项目将生产实践过程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到综合生物科学实验课的教学中。这种设计有利于锻炼培养学生严肃的做事态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严格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体系的优化

实验课程体系的优化,是通过有机的选择和改造,使实验课程体系更完善或更加具有活力。优化生物实验教学内容,选定合适的实验教学内容,并进行合理的编排。对基础生物实验,在兼顾理论课程教学需要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和生物分析实验;在培养模式和目标要求上不能搞一刀切,根据学生能力差异,给他们各自发挥的空间。要达到新的实验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需要对每门课程实验教学作全面的调整。把独立的课程实验内容作为一个模块,与相应的理论课有紧密的联系的实验内容整合作为一个模块。在整个实验课程新体系中,力争打破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传统生物课程界限,更好地体现学科渗透的特点,以加强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为主线,合理筛选和整合教学内容,减少重复,增强实效,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1.本着夯实基础、提高技能、创新思维的原则;根据实验性质、对象及培养目标,将实验内容划分为基础、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3个层次;

2.提高实验教学的内涵和质量;实验内容充分体现基础性、应用性和研究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线构建实验内容,减少相关课程中不必要的重复,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的比例;在加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实验技术的提高并,对实验项目进行筛选,实验内容可以依托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反映专业前沿和体现专业特色为目标,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和方法,自己进行分析和讨论,完成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4.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教学方法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成熟的组合式技能训练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多层次训练方式,要抓好课前的预习,实验操作要严格规范,还要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三、结语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第7篇

针对科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及需要,在《普通生物学实验》编写中应做到:降低实验难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合小学相关实验,增强学生的从师能力;增加选修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科学教育专业;生物实验教学;选修实验

科学教育专业是我校的特色专业,主要任务是培养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师资。为胜任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因此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传统课程,采用的教材大多为这些专业学生所用的基础课教材。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编写的《普通生物学实验》,该教材对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无疑是一本好教材,但让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使用,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内容不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本书作为综合性大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教材比较合适,由于学时的限制,学生动手做的实验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综合型、设计型实验较少。二是难度方面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专科学生入学成绩低于本科学生,如采用传统实验教材,明显难度太大,增大学生学习压力。因此,有必要为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编写一本《普通生物学实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完成了《普通生物学实验》的编写。

一、实验教材的定位及设计原则

1.实验教材的定位。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化人才。人才的关键在于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对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来自于实验教学。生物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养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实验教材是实验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材的作用首先是起到指导作用,是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主要依据。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不断创新。其次,实验教材在实验教学中起到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创新教学内容、主导教学方向的作用。因此,实验教材的编写要注意精雕细琢,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

2.实验教材的设计原则。大多数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从事教师职业,因此在实验教材的设计中要体现以下三个原则:一是重视实验基本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从师能力。正确的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是学生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今后站稳讲台的保证。所以,在教材安排上要重点考虑,使实验基本操作保质保量进行。二是突出知识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科学素养,所以教材设计时应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量。三是充分授权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大多数要承担小学的第二课堂、科技制作等活动,故教材应增加选修实验,让学生有自主权,在时间充裕、自主思考、反复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二、实验内容的具体设计及教学意义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验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三个部分编写。具体实验内容设计及课时安排见表1。

1.生物实验基本操作。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练习仪器设备的使用,包括显微镜、显微测微尺、血细胞计数板等的使用;掌握生物切片技术,包括临时装片、徒手切片法等。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做生物实验比较少,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欠缺,而基本操作技能是实验的基础,每个综合实验、设计实验都需要用到多种操作技能,如果这些操作不规范,将影响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故狠抓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可为学生站稳讲台打好基础。所以,此部分内容要准确、清晰、描述详细,不仅要说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还要将实验的具体步骤、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详细叙述。让学生一看就知道如何做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一定要正规化、系统化,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操作,反复练习。对于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带着他们一起做,直到学生掌握为止。

2.综合实验。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小学科学(生命世界)实验的整合,包括校园植物观察与分类实验、叶脉书签的制作、植物腊叶标本制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相关因素的探讨、生态系统观察与分析等,目的是为学生从事小学科学教学做准备。以往这部分的内容是对中学内容的提高,实验难度较大,对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实用性不强,学习兴趣不高。此外,为了节省学生在实验所需的时间,更好地完成实验内容,教师提前配制好药品,并将所需仪器安装好摆放在实验桌上,学生只需“按部就班、照方抓药”就行,这种实验方法,不能使学生产生比较强烈的记忆和迁移效果,实验效果较差。所以,此部分的实验编写,只要详述实验目的和实验最终达到的效果,而实验步骤、药品配置留下空白,由学生根据实验需要自己补上;如果实验室没有合适的仪器,学生可根据需要自己组装,甚至自己制作实验仪器。实验过程出现的异常现象,学生应运用已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只需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实验结束后,学生应将仪器归位、整理实验桌。学生全程体验了准备实验、改良实验,熟练掌握实验操作,实验结束的整理归纳等过程,从而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从师能力。

3.选修实验。此部分实验由学生自选,教材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选择,学生自己也可根据兴趣和需要提出问题。选择问题后,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原是、仪器药品、实验步骤、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目的是为科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从教后,可指导小学生开展科技活动辅导的实际情况而增设的。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创新意识的养成。

三、配套管理

根据普通生物学实验课程的要求,需要开放实验室,以满足学生反复练习基本操作和不断改良实验的需要,使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内容进行实验。参照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教育专业化学实验的管理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开放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应有设有学生功能区、教师功能区和管理功能区。在学生管理区,学生可以完成实验选取、自主进行实验调整、查看教师意见及实验成绩,同时还可以与同组同学进行信息交流与互动。在教师功能区,教师可查阅当天学生实验情况、对学生的查询进行解答、给学生所做实验打分并进行成绩管理。在管理功能区,管理者可以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设置,及时回复学生的实验申请,增加或删除实验项目,了解学生的需要,及时补充学生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等。科学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起步较完,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去修改,在修改中前进。另一方面,实验教师的改革是一项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工程”,更需要同行群策群力,共同构建。

参考文献:

[1]金长健.加强实验课的管理,提高实验教学水平[J].湖南大学学报,2000,14(2):98-99.

[2]刘知新.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5-28.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第8篇

教师要理解“生活教育”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借鉴“生活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科学的生活和行为习惯;要践行“生活教育”理论,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科学探究技能。只有让生物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真正走进学生生活,才能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关键词:

生物科学素养;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

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包括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科学的探究方法与行为、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等。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强调“问题在生活里发现,问题在生活里研究,问题是在生活中解决”。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生物教育,把生活教育的方法落实到我们生物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必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一、理解“生活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热情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呼唤,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精髓。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教学时要创设生活情境,巧妙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学有乐趣,学有所得。如,讲述细胞膜成分的时候,可以展示肿瘤医院的相关的检验报告单,引请大家思考癌细胞的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有什么关系;在学习内环境稳态重要性时,展示某人进行常规体检时所做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请学生判断此人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是否正常。这些生活化问题情境能将抽象的生物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可以减少学生学习中的死记硬背和枯燥练习,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热情,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不少问题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诱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取和巩固生物学知识。如,在学习“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时,可引导学生先回忆发烧症状:四肢无力、吃不下饭、头昏脑涨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发烧,可以进行正常新陈代谢,一旦发烧,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引导他们思考得出:发烧影响了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了新陈代谢。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回家探究如何高效地使用加酶洗衣粉,针对不同污渍哪种洗衣粉去污能力最强等问题。再如,学习血糖平衡调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请大家从胰岛素的功能角度分析胰岛B细胞受损引起的糖尿病为什么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进行探究,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

3.注重生物学史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和研究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生物科学史的内容不仅包含大量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还包含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了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善于合作和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呈现了不少科学发现的过程及科学家传记。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及“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孟德尔研究豌豆杂交实验及孟德尔生平的简介”等。让学生循着前人的生活经验,重温前人的经典实验,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加深对生物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以及科学精神的熏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生物科学素养意义重大。

二、借鉴“生活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科学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教育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些问题:夜晚和清晨到树林锻炼比空旷地好吗?家里养的植物夜晚放在房间内有益健康吗?如何延长家里水果的储藏时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才能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并作出正确的个人决策,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科学的、健康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三、践行“生活教育”理论,开发生物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科学探究技能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念,“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基本方法。结合高中教材、学生竞赛,我开设了《生活中的实用生物技术》这门校本课程,内容包括:人的ABO血型鉴定、利用多功能实验室中传感器检测人体心电图、血压的测量、叶脉书签的制作、校园植物的挂牌、动植物标本的制作、果酒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生态瓶的制作和环境污染和人类遗传病的调查等实用生物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让学生学习过程和丰富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交流和团队合作探究意识明显增强,各项科学探究技能得到极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的指导作用,学生是现实世界中的人,我们广大的一线生物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运用“生活教育”理论,让我们的生物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才能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生活教育”中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科学教育出版社,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