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学应试教育范文

中学应试教育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中学应试教育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中学应试教育

化学素质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素质教育。初中化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学科,必须研究如何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及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比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大纲》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中学化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

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

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

继续阅读

基础教育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路径

摘要:英语课堂是英语知识及语言点讲解的主阵地和主战场,也是作用于综合能力提升的外力所在。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及效果的前提,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及优化主要体现在教师应注重素质教育渗透,抓基础重效率,在课堂上不仅要做到关注全体学生,还要擅于设计各类丰富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掌握课堂教学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达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英语;教学;改革;观念

1引言

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并指出,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建立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1]。因此,如何改革英语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尤为重要。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新型课堂教学是一个关注教学效果的过程。在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教学的立足点首先是营造学生积极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将教学过程视为对话,交流,合作,分享的活动。其次,为学生提供空间和机会,积极探索和发现,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英语,实现有效,多方位,高质量的互动也是教师教学改革实施的基础。中学阶段的英语与小学英语相比,教学内容更加全面,教学形式也更趋于丰富,但不论教学内容和形式等如何改变,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一直是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各阶段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师应立足英语课堂,优化课堂教学观念,多层次多角度深入研究课堂,真正充分发挥英语课堂教学的作用。

2优化课堂教学观念的基本路径

目前,国内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本文所指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指的是小学、初中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尤其出于各方原因和教育教学现状,部分学校对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不是很重视,过于侧重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应试能力,并将多数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精力投入其中,从而导致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不到明显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也得不到有效改善。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尤其是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师应跳出“重读写轻听说”的怪圈,真正意义上实现“听说读写并重”。与初中英语相比,高中英语对教师以及学生都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并且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速度及要求也更紧迫。为了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观念,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

1)反对应试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又称填鸭试教育,是指摆脱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需要,以应对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弊端的集中体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悖,学生接受机械化教育培训。它以学生升学率的高低、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学生的学术水平来评估教育质量[2]。目前,应试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存在异常发展现象,其主要特点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高分。在高考前,部分学校和教师不顾学生的发展前景,甚至会出现劝阻嘘声放弃高考或改变志愿者的现象。应试教育这一体制对学生、教师、学校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应试教育本身更注重知识的被动传递和概念的记忆,因此一般不十分注重或者是忽视培养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因此应试教育这一概念才被一些人评价为填鸭式的教育,死记硬背的学习形式。然而,对于基础教育英语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们来说,我们应该客观看待所谓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社会上较为普遍的观点是,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质量的教育模式,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人格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一提到应试教育,人们就会想到素质教育,但他们是一组对应但不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并且我们可以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融合和并存的关系,但也并不是说应试教育中就完全没有素质教育的影子,也不是说素质教育就不用考试。“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社会上反对应试教育的人呼声最高的观点之一,但这种观点是极为片面的。首先,我们所谓的反对应试教育更多指的是英语教师在英语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科教学的改革,譬如,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在学法方面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可能创设一个适宜于英语情景交际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其次,教育教学工作者反对应试教育的观念是所有一切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纵观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设置,譬如历史、自然科学等科目从课程设置上来说是极有必要的,而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意义也在于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的本质建立一个相对科学的认识,从而能站得离真理更近。科学是宇宙的语言,这是大多数孩子认识世界的基础,但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受的教育,包括来自孩子家长、学校实体以及社会的外界因素都在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更多地关注其如何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获得家长和教师的赞许。这就导致学生对自然、科学、文字等缺乏热爱和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究和发现式学习,只把其认为是一种学业负担和压力。这已不再是教材是否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是否有精美插图的问题;也不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当,自身科学知识欠缺的问题。因此,应试的体制确实会妨碍孩子习得与世界沟通的语言,与丰富多彩的世界产生隔阂。从另一方面来看,应试教育存在的根本还在于学生能力所涉及的考查标准问题。当然,摒弃应试教育举步维艰,这当中还涉及历史问题,但改革的力度和步伐不应该停滞,我们应该从各类考试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开始分步骤多角度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总之,素质教育一直以来作为我国教育界的一个重要实践课题,主要在于它是以最大程度促进学生的提高与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注重开发个人的智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3]。英语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这也是“教书育人”的教育原则。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把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融进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立足于为学生走进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素质教育首要要求的是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作为英语教师而言,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外语教师。

2)抓英语基础,重教学效率英语基础知识主要由发音,词汇和语法组成。以英语语法为例,英语国家并没有过分强调语法。学生在与他人互动时,在适当的英语环境中,自然而然地能够感知并巧妙地理解英语的语法规则,了解英语的使用习惯,提高英语表达能力。但是,在中国,情况却截然不同。当然,这和我们的语言文化氛围息息相关,但除去国内大环境的因素,加强英语基础知识学习,包括语法的学习,对于学生真正掌握英语的组合规则和使用习惯极为重要。只有注重学生英语基础的掌握,才能更快、更准确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英语成绩和英语学习效果,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形成,提高他们的综合英语能力。新的英语课程要求倡导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任务设置,并根据任务组织教学活动,力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学生也可根据活动的内容,用自己的方法探索式地学习英语语言,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学生相互配合、相互沟通以及相互协调,可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继续阅读

新课改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面宽,内容多,需要探讨的问题也不少,针对我们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迫切需要探讨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1.如何从人生社会、生活实践的需要这个角度,加强学习语文目的性的教育,从而调动学习语文积极性。2.如何从改革教学内容的角度(比如删掉陈旧、繁琐的、死板的教学内容,增添富有时代特色、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价值的新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如何从教法多样新颖、富有启发性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如何通过语文第二课堂调动学习积极性等等。以此变教师的“教学目的”为学生的“学习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1.留心生活中的人和事,体验和感受生活并提高认知的习惯。2.从自然、社会中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3.阅读课外读物和认真阅读课文的习惯。4.认真记日记、写心得,认真作文的习惯。5.用心倾听,收接、整理信息与有目的地训练说话的习惯。6.学会自学,独立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等等。习惯一旦形成,学习就转化成了自我需要的自动化行为状态。

(三)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1.探讨以课文为载体,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最佳途径。2.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培养创造思维能力。3.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培养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4.如何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5.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和审美的能力等等。

(四)探讨精讲精练,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精心作好教学设计,克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教学的计划性和科学性,探讨对学生思维训练的科学途径,引进当今国内外有影响的教学方法,教研成果,特别是科学化的教学手段。

(五)探讨精读(讲读)课文与学生略读(自读)课文的关系,探讨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关系探讨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教师在讲读篇目中提供的阅读分析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自读课文,实践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课堂讨论、分角色表演、课外小组活动等,以达到“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的最佳效果。

(六)探讨如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师教学负担的途径让师生在一种愉快轻松的境界中,完成双边活动,以探求既能减轻负担,又能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途径。

继续阅读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写作能力探讨

摘要: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作文存在着写作素材陈旧,写作思维僵化,文体意识淡薄,空话套话堆砌等诸多不良倾向。之所以如此,与他们在中学应试教育阶段所处的封闭的作文环境,写作素材过于依赖媒介,重视写作技能训练而忽视生活积累等问题和现象关联密切。本文指出今后在写作教学中必须通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强化阅读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等途径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作文;问题;原因;对策

每年九月,都有一批高中毕业生经过高考洗礼,顺利进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读,开始为期四年的系统专业学习。写作学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既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全面提高写作素养的基础课程。作为长期从事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教学的专任教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刚刚从高中进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新生存在着诸多不良倾向。这些不良倾向严重制约学生写作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充分正视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在写作方面的突出问题,探究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寻找行之有效的教改策略,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紧迫问题。

一、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作文的突出问题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刚刚从高中进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新生在写作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都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写作素材陈旧,生活气息不浓

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学生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刚刚从高中升入大学的新生,大多储备了一定的写作素材,他们在写作中有事可叙,有例可举,有话可说。这些固然值得欣喜,但随着学生作文篇数的增多,我们很快发现许多大一新生在写作素材的选择和运用上存在诸多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写作素材陈旧老套。学生平时作文的素材大多以历史题材为主,在学生作文中高频出现的写作素材要么是古代名人的励志或爱国故事,要么是近现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要么是古今名人的名言警句,凡此等等。二是学生作文材料使用的雷同化程度相当高。我们在学生平时作文中发现,在许多类似主题的作文中,不同学生的材料选择往往大同小异,不谋而合。诸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岳飞、陆游、文天祥、林则徐等历史、文化名人的事例在作文中被反复使用,了无新意。三是作文素材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我们从学生作文中发现,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往往倾向于从已有的知识积累中去发掘素材,搜集或整理已有的历史题材,而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往往视而不见、弃之不顾,缺少从自身生活实践中发掘写作素材的思维和意识,导致学生作文中的生活气息日趋淡薄。写作素材对学生的写作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写作素材本身尚有直接与间接之分,新颖与陈旧之别。从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生的作文情况来看,从已有历史材料中去发掘写作素材已成为大多数学生作文的常态,通过各种媒介获得间接材料已成为当前大学新生作文的普遍现象,此种现象的存在和蔓延,势必导致学生作文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养成不良的写作习惯。

(二)写作思维程序化,文章结构模式化

继续阅读

校本教师教育中的教育体制研究

Clair曾指出:有效的教师教育基于教师真实的教学实际,以教师为教育活动的主体(Clair,1998:466),校本教师教育正是具备这两个因素的理想的教师教育途径。然而,尽管这一途径克服了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教师培训的弊端,其实施效果仍会受到学校教学环境、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教育体制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体制是影响校本教师教育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将对校本教师教育中的教育体制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校本教师教育在计划与实施中的相应对策,旨在提高校本教师教育的效果,为实现教师的可持续性专业发展探索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1校本教师教育

1.1校本教师教育的起源校本教师教育思想起源与20世纪70年代的英、美等国,由于当时传统的教师培训课程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在培训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造成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以校为本”的教师教育思想应运而生。它倡导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改革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教师培训模式,从根本上实现教师队伍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20世纪80-90年代,英、美、德及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都开始利用校本教育的方式来开展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在我国,不少学者(叶澜等,2001;刘尧,2001;顾泠沅、杨玉东,2003;崔允漷,2009,2011)也提出以校本教育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以顺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专业素质的需求。

1.2校本教师教育的定义我国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长朱慕菊在《校本教研在行动》(2006)一书的序中指出,校本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以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教师教育。它“以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来发展全体教师的一种全员性在职教育形式”(刘尧,2001:47),是一种“以学校为基地、采用互教互学或专家指导等形式而进行的在职培训”(王雪梅、康淑敏,2004:72)。可见,校本教师教育有四大主要因素与特征,即基于学校、立足课堂;教育专家参与指导;教师为主体;以学校的互动环境为背景。

1.3校本教师教育的意义从校本教师教育的四大因素与特征来看,它具有传统讲座式教师培训所不具备的优势:首先,校本教师教育基于学校、立足课堂,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师培训中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分离。它以教师的个性需要与现实诉求为教育的出发点,以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超越教师培训的技术理性层面(Richards&Farrell,2005:3-5),能够更有针对性、更切实地帮助教师解决其专业发展中的难题与困惑。其次,校本教师教育以教师为主体,教育专家参与指导,由此打破了传统教师培训中教师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定位,教育专家不再是教师教育中的权威,而是以平等的身份与方式参与,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指导与引领。教师真正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体,为自身的专业发展负责,通过对于自身教学实践的积极反思来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再次,相比传统的讲座式的教师培训,校本教师教育受时间、空间的影响较小,因此,其可持续发展性也更强。校本教师教育可以以正规的教学研讨、课例分析等形式进行,也可以以教师间的非正式讨论等形式来展开,因此,相比一次性的在职培训,校本教师教育的可持续性也因为学校常态化的、灵活的教研机制和教研文化的建立而得以加强。在这种教师教育途径下,学校才能真正做到“对教师的可持续性专业发展负责”(康丽颖,2006:36)。最后,校本教师教育置于学校互动环境中,有利于通过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与教学资源,交流探讨教学中的困惑,从而优化教学的理念与行为,拓宽教学设计的思路,在互动合作机制中做到教师间的优势互补,从而创建和谐、合作的学校教学文化与教师文化。校本教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一种理想途径,有着传统教师教育所无法超越的优势,但是在其具体实施中会遇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以下将对现行教育体制对于校本教师教育带来的制约因素进行一个较为深入的分析。

2校本教师教育中的教育体制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各阶段教育几经改革,新课程标准也不断完善,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传统评估方式的延续使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这也成为校本教师教育实施中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2.1应试教育体制对于教师教育理念的影响应试教育体制下,考题、考分成为教育教学中无形的指挥棒,如何在统一的学时内帮助学生提高考分是社会各个方面对于教师最直接的期待,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考什么,教什么”成为应试教育制度下应对各种无形压力的无奈之举。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很多教师没有反思自身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意识,也很难去关注自身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他们在教学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模式,大搞机械记忆、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考分。尽管有些教师也尝试通过对于自身微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迫于考试的压力,他们又不得不因为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暂时不太理想的成绩而回归应试教学的主流中。可见,应试教育体制是教师优化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改革的一大羁绊。

继续阅读

体育教学中自主学习论文

1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情况

1.1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当前我国中学教育体育教育当中,受到了理科、文科教学方式的影响,其没有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在体育教学当中的教学方法及策略有待提高。我国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依靠老师传递的知识,依靠老师解题思路、做题方法的影响,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力都具有规范化、统一化的特点,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慢慢缩小,形成统一的爱好、兴趣。这种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当中是不适用的,体育教学重在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自己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希望在学生之间培养差异化、专业化,从而促使学生对某项运动感兴趣,擅长某项运动的能力。但是,受到了当前理科、文科这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影响,让学生不能在体育教学当中扭转惯性思维,跳出思维怪圈,因此,让体育教学当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大打折扣,无法顺利的实现。当在体育教学当中,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身完成创造、思考过程时,学生反而无法利用自己的观点去创造、去思考,从而让当前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体育教学无法顺利实施。

1.2受性别的影响在中学体育教学课堂当中,作者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跟年纪、性别之间还有着紧密的联系。越是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开始面临升学压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越发困难。他们更希望利用体育课放松时间去准备文化课程的背诵、阅读等内容,并且受到了现代互联网科技的影响,大多同学都会利用体育课当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去上网、聊天。另外,男生更容易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男生相对于女生具有天生好动、思维活跃等特质,从而让男生相对女生来说更容易接受以培育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的体育教育。而女生,相对男生来说对于某些体育项目比较热爱,其拥有的爱好没有男生广泛,在对女生体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遇到的阻碍更大。

1.3受体育项目的影响体育项目的不同也使得自主学习能力产生差异。对于跑步、跳远等训练学生耐力、爆发力的体育项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相对来说较为困难。而对于技巧类科目,例如: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项目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更加简单,学生会选择一门感兴趣的科目在放学或课下与同学一起锻炼。另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与场地大小有关,有些学校的球类场地过小,体育运动器材较为落后,从而致使学生无法在需要锻炼的时候就可以去锻炼,而是要排队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够去锻炼,让很多学生因为等待而放弃了自主学习锻炼的机会。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建议

2.1转变学生观念、开发多样化内容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需要改变中学生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体育教学的看法,改变当前其受到应试教育影响之下对待体育教学的态度。扭转学生对待自主学习的观念,能够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当中,并且发挥自身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体育教师应着力考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内容,为每个学生安排其喜爱的体育项目,从而促使每个学生能够更好的将自身兴趣爱好延伸到现实体育活动当中,为自主学习体育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奠定良好的基础。

2.2以学生为主体,适配体育设施自主学习能力体育教育的主体是每个学生,为了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应当在体育教学环节避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开发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学习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当中扮演的角色应当扭转为指导和引领,而不是强迫、控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扭转对体育教学的看法。另外,适配足够、与时代相符的体育设施也是十分关键的,在学校现有场地客观条件下,对器材设备给予更新,从而让学生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去体验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将会对培育自主学习能力提供极大的支撑。

3结论

继续阅读

中小学教育中创新素质培养探析

马克思说:"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去探索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创新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高级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探索、创新和发展是人的本能,但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主要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科学价值观引导下的后天教育的环境中培养的结果。而我国的教育体制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造成我国科技人员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一次教育论坛上曾指出:“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年轻人缺乏创新能力,这也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时代对教育的迫切呼唤,国家发展对教育的强烈要求。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社会就业压力大,从社会、学校、到家长都把接收教育当做将来谋取社会岗位的有效过程。“上学就是以后有一个好的工作”,已成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照不宣”。所以,尽管我国的义务义务教育法规定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已经完全脱离了这一目标。从小学、中学完全变成了应试教育,结果,大学毕业生毕业便失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极差,极大地影响来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义务教育变为应试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是提升国民基本素质的法律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可见“素质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要求和目标,而现实,义务教育阶段也变成了应试教育,是为了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的应试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升入好一点的初中,就给自己的孩子灌输“少年不用功,老大徒伤悲”的古训;学校为了在考试中比其他学校成绩好,老师、学校都很紧张,想方设法给学生加课时和课外作业,把孩子按学习成绩分三六九等。特别是在初中,应试教育的特征更加明显,学生的目的是升入高中,老师的工资、奖金、绩效工资等很大一部分也和你的学生在中考中的成绩有关;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学一些知识,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和补习班,加强他们对应试知识的学习。

国家想尽办法给学生减负,学校、老师和家长则尽力给学生加码,课堂上学习就是在复习,你必须在课下的学习班上和任课老师的学习班上把所学知识学习两边,这样你才能跟上班级的进度,否则,就是掉队。现在的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在小学就有近1/3的学生眼睛不好,到初中达到一半多的学生眼睛近视度在200度以上,晚上学习一般在11点以后,学生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在学校管理上,要求学生穿着整齐的校服,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各种问题都必须获得一致的答案。在课堂的教学中,所有的知识都是确定无疑的,不容许学生产生丝毫的怀疑和批判。据媒体报道:有一道作文题《雪融化后变成什么》,标准答案是“水”,可有位学生的答案是“春天”,老师则判为错误;在科幻片《快乐星球》这部电视剧中有一场精彩对白,是老师和一个外国学生的对话:“孔融让梨的故事知道吧?”“知道”,“假如你是孔融,你拿大的还是小的?”“大的”,“错误,你应该象孔融一样拿小的,知道吗”,“你问的是我不是孔融,我就想要大的,有什么错?”。这段对话显示了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的不同,中国教育追求的是统一答案,要求一致性,不允许有不同意见。这种教育观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育的关键时期,这时产生的意识、形成的思维、养成的能力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不能在青少年世界观和人生观萌芽的关键时期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一旦形成思维定势,以后很难改变。学生探索的本能、求异的心理、本能的好奇等创新因素在这样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中就被排斥、压抑甚至磨灭。传统的功利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不认同学生的创新思想,使学生先天具有的求新求异的创新素质被扼杀在思维的摇篮中,这种教育思想代代嫡传形成“共识”,很难改变。所以,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是科学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就变成了应试学习、纯知识的掌握,学生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就是为了进入好的高中。所以,考什么就学什么,且追求正确唯一的答案。

这样的教育现状和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是相悖的,是典型的机械学习、八股式的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考试,不会创新,将来很难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变化。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本土没有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缘故。中国人的模仿能力一流,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敢恭维,这和中国不提倡创新的教育现实密不可分。只有社会改变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衡量标准,学校、教师、家长改变对教育和学习的本质的认识,才能促使学生的求知欲和潜能发挥,才能使教师在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上重新探讨,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面向未知而主动地扩展视野,最终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继续阅读

地理课程标准与素质教育精神契合度

【摘要】素质教育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现行地理课程标准在教育理念、德育、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评价上同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实现了同我国素质教育精神的高度契合。

【关键词】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素质教育;契合度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教育界涌动着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热潮。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1]。地理科学是一门以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重点关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的综合性学科,而素质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可见,地理科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关注人地之间的关系,培养青少年的人地思想、关注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是中学地理教学突出的任务,也是中学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因此,中学地理教学应该在素质教育中大有作为。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作为指导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准则,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价值取向。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的一个概念,虽然提出已有多年,但其落实的情况却令人堪忧,2010年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表达得直接简要:“素质教育推进困难”[2]。中学地理作为落实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应当反思自己的责任。地理课程标准作为地理教学、评价、教科书的编写、课程资源开发的根本依据,在地理教育上起着引领作用,是一面旗帜。因此,要实现地理素质教育,首先就是要检查这面旗帜是否有素质教育的精神。纵观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该如何教、学生该如何学,研究的较具体下位,缺乏统领性。本文拟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现行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标准)规定了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其同素质教育精神的契合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要求:

强调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新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了高中地理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里的“全面发展”是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新标准的制定从转变“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前提出发,来厘定高中地理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及兴趣、科学态度、科学方法、能力、观点和品德的培养等方面来确定高中地理的教学目的,并进而确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求应根据学生的学习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分类教育,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素质。

二、教育目标:

侧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中的各类学科教育都应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新标准中明确将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分为三大维度,其中的第三个维度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中情感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还指更高层次的生活态度、人生态度。价值观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5]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三维中是最高层次的最重要的,它同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包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的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关注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尊重不同传统,通过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除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外,还突出强调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6]新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同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是一种更加广泛、科学、严谨的德育目标,是一种深入素质教育要求骨髓的德育,同我国当下推行的素质教育是非常契合的。

三、课程设置: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