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人文地理教学范文

人文地理教学范文

人文地理教学

人文地理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教育;初中地理;人文教育

一、地理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优势

地理学科跨文理两大领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地理学的发展表现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相互渗透。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对地球的认识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对人文地理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城市分布、衣食住行、风土人情等地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地理学科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乡镇初中几乎没有专业的地理教师,由于专业不对口,地理教师专业知识欠缺,专业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不高。面对这种现状,应该从下面两方面入手,来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1.注重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新理念的培训。鼓励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2.让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擎。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只有从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基本功等方面的培训入手,形成长效机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整合地理教学内容,将人文教育始终融入地理教学之中1.发挥地理学科在人文教学中的优势,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渗透人文教育。地理知识涉及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的内容,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可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审美情趣与内在美的气质。学生在学习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经济、旅游、人地关系等人文地理知识时,分析本地区的地理景观特色和文化风格,能够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立足于人类与环境的协调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人文素养教育。2.在地里教学中始终贯彻人文精神,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课堂教学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应该融入人文素质教育,贯彻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当今教育的潮流。

(三)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主要指涉及学生精神层面的东西,人文素养中最重要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主参与、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注重过程体验,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自己的家乡,认识我们的国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利用古诗、民谣、谚语,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在地理教学中合理应用古诗、民谣、谚语等文学材料辅助教学,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天气时可引用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可以引用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在讲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学习贵州省的自然环境时,可引用谚语“八山一水一分田”“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些诗歌、谚语都非常形象生动,能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受到文学美的熏陶,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另外,可以让学生学习地理课堂以外的地理知识,主动从相关的书籍中获取地理知识,如让学生阅读《徐霞客游记》等,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体现人文精神的精髓。总之,农村初中的地理教学中,不能只顾传授知识、提高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只有教师以新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地理教学中强化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树立人文意识,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04).

人文地理教学范文第2篇

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因自身的学科特点存在,需要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创新开展来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实现对人文精神的有效传递与培养。本文中,笔者将首先介绍人文精神的定义,然后借助于系统化的内容引导来指出目前地理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此来带动人文精神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中学地理;地理教学;人文精神;教学方法

引言

精神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与发展,同时,人文精神的进步也能带动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既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化水平的衡量内容,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人文精神的教育水平将会为本国带来更大的国际竞争力。中学地理作为一门注重于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教学科目,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融合体,带有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教学价值。所以,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地理教师加强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以此来提高教学活动的开展价值。

一、对人文精神的定义人文精神的定义

应当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个体自由、自主与个性的追求,其为个人的是非判断提供主要标准,使得个人能够以此为基础实现对自我的认知与人格的完善,进而满足教育活动的人文教育目标。另一方面,人文精神也是社会文明化建设的发展对象,其主要表现在对历史文现象与文化的认识水平,通过对其的认知来实现对人类命运与未来的思考、探索,从人本身出发来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进而实现和谐发展的目标。

二、人文精神培养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表现

2.1人文精神价值观在指导思想中的忽略

针对我国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中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注重于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略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教学指导思想的教学目的集中于文化知识内容上,学生虽然在地理课堂能够实现对地理知识的了解,但无法有效地提升自我综合素质,教学活动未能取得根本转变。

2.2人文精神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的重视程度不足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技的支持,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将会为国家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力,使得一个国家能够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占据发展的有利地位。可科技固然重要,也需要优秀人文的文化来作为发展的基础,缺乏优秀人文文化的国家是难以实现不断发展的。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通过需要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与运用来实现对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转变以往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方法,使得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为人文精神的培养带来积极影响。让教学内容可以促使学生巩固学习兴趣,真正意义上地去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2.3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来满足人文精神培养活动的开展需求

中学地理课程的评价内容集中于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与运用水平的考察,而忽视了对地理人文、意志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考察。同时,这样的评价体系也难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效果的考察,使得人文精神教育活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

三、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相关建议

地理学科作为一个涉及面十分广泛的学科,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能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带来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在对进行人文精神建设的时候,地理教师应当主动地引导学生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

3.1体现地理学科的人文素质培养价值

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首先正确地认识到地理学科较其他学科所带有的不能比拟的教学优势,以此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教学活动中来。比如,在对我国降水分布情况进行讲解的时候,应当要将我国的南北方差异进行对比:将南方建筑的顶尖与北方建筑的平顶进行对比,体现出降水分布差异化的表现。同时,在比较南北方文化差异的时候,可以从饮食习惯出发,譬如,从南方的大米,北方的馒头开始进行介绍,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些文化差异,使得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提高认知包容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再者,在对地理自然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需要让学生懂得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协调发展的概念,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彰显地理教学的独特优势来。

3.2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在我国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内容较少。所以,在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的时候,需要针对于这样的不足存在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突出对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教育重视,彰显出人文精神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不仅仅要认识到不同资源的形成条件与分布情况,也要针对于环境问题的存在来对解决办法进行思考,促使学生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环境与资源的保护意识。同时,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还应当让学生融入自我的感情,借助于对地理规律的归纳来提高认知。比如,在学习《森林的开发和保护》这一课的时候,通过对“热带雨林”的介绍来引出因滥砍滥伐所带来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失调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揭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得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地可以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

3.3注重于地理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

地理教师是地理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因此地理教学的人文素养提高需要首先从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活动出发,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促使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得以达到教学需求。以此来确保日常的教学活动能够在教学目标的影响下得以顺利完成。同时,这也能让地理教师实现自我的不断发展,继而带动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提高。

3.4校园环境的人文精神营造

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活动带来积极影响。通过对地理学科的运用来加强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使得学校能够与学生之间形成紧密联系,借助于校园的美化与绿化活动来让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价值所在,进而形成学校的浓厚校园氛围,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活动的稳定开展。

四、总结

总的来说,科学文化知识应当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来带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对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与改革来让学生在掌握系统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强自我的人文素养,以此来满足教育活动的时展目标,让学生成为具有高水平文化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钱问举.人文精神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及意义探微[J].环球人文地理.2014(20)

[2]曾仕文.试论高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与作用——以高中地理必修二地理教学为例[J].时代教育.2013(14)

人文地理教学范文第3篇

一、教材使用中美中不足之处

1.现行人教版教材使用中体现陈旧性。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是2011年编写,2012年审查通过供全国使用。至今已经使用近十年之久,且不说其他方面,单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国际国内的变化就是很大的。我们常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变化之快,而十年间国家、社会、民族、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变化是很多的。

2.新旧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没有考虑使用者的地区差异。我们都知道受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基础教育千差万别。东、中、西三大自然带决定了基础教育水平的差别,同时在同一自然带内城市和乡村、平原和山区的基础教育水平差别很大。既然差别存在是客观的,那么能用千篇一律的、统一尺度的教材去落实今天的传道、授业、解惑任务吗?所以在教材的使用上要因地制宜,考虑地区差异。

3.新教材呈现知识点过于简洁。地理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人地关系,而实现这一主题的主阵地是教材。由于义务教育教材的影响和不合理考评规则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推陈出新,百花齐放,以落实“以人为本”和“素质教育”的思想,于是出现了五花八门的优质课。在各类优质课上,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方式精彩纷呈,教师负责表演,学生负责配合,其结果是学生千篇一律地在教材中找结论、说现象,很少问原理。究其原因是新教材呈现知识点过于简洁,对一些知识未进行深入解读,有时一笔带过,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只有重复费时费力地机械识记了。

4.个别活动不合理。新教材有别于旧教材的最大亮点是有大量的“活动”。它一方面转变了学习方式,构建了全新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多元知识能力。但是个别“活动”的设置繁杂冗长,影响整体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目的。如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章节中,有一个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活动,学生要准备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材料,教材介绍了五个步骤且较为复杂。学生找这些材料不易,况且制成地球仪更为困难,2元店里买一个更方便、便宜,视觉效果显而易见,又能达到直观教学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二、加强对教材的深加工开发使用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在使用过程中虽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认可,但是美中不足,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使教材与教学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加强教材的开发刻不容缓。

1.建议教材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做到有的放矢。

2.教材内容去粗取精,详略得当,同时考虑地区差异,做到精彩纷呈,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求。

3.活动题设置去伪存真,删繁就简,把真正能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学习能力、体现时事热点的地理素材添加进去,从而更好地服务教学。

4.加大读图识图能力训练,以图说地,以图识理,用各类地图引领地理事物现象,图文并茂,力求教材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5.新教材应配有相应的练习题,达到讲练结合、知行统一。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在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拓展学生思维想象方面有巨大作用,实现了生活即地理,让师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丰富了自身知识结构,增强了师生双向成就感。当然,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优化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李洁,汪明.当前学校课程建设的“三个方向”[J].教学与管理,2009(4):69.

人文地理教学范文第4篇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注重地学与管理学知识的交叉与融合,但就教学现状而言,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材版本单一,不同专业侧重点不突出目前,学生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地图学原理》或者《新编地图学教程》,不同专业之间没有区别。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所用教材基本相同,没有侧重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教材。

2.各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地图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共有131所高校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但地图学在很多学校只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选修课,甚至没有开设这门课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中有的学校开设48学时理论课,2周的地图学实践,但是大部分高校往往只强调经济管理及规划课程的学习,对用于空间信息表达与分析的地图学课程重视不足。

3.交叉学科基础知识准备不足,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渊源极深,同处于大地学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要适应发展,必须具备扎实的地图学知识。目前,学生由于对地图学知识了解不够深入进而影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的学习,对基于数字地图的信息分析方法难以理解,甚至对在城市规划时如何考虑空间信息模糊不清、无所适从。

二、教学改革

1.构建教学体系,组织教学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不同,过去只考虑教材不考虑学生的因素,而以往地图学教材编制主要针对的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和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从而导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地图学时“共同语言”太少,主动性较差。因此,地图学要根据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教学内容。地图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课程,迫切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做到因人施教、因专业施教,编写符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实际的地图学教材。地图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地图学、地图制图学和应用地图学三部分,地图学教学内容改革也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特点,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将教学目标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既要介绍传统地图投影方法、常用地图投影转换算法,又要让学生对当今竖版(中国,地球东、西、南、北半球)地图有充分的了解,更要结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特点将普通地图制图方法和专题制图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教授给学生。同时,地图符号在地图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城乡规划能力,能够制作规划图。因此,地图学课程中地图符号的教学应该与城乡规划图相结合,尤其要加强符号设计部分的内容。

2.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地图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实践内容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具体包括地图的识读和电子地图制作。地图识读主要培养学生认识地图类型,了解地图图面内容,熟练掌握地图三要素(图例、比例尺、指北针)的能力。电子地图制作是地图学实践的主要内容,采用现有的制图软件训练学生制作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利用GIS软件的地图制图功能训练学生进行地图符号化、专题图制作与地图制图输出等能力。

3.储备基础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对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地图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既包含大地学的投影等基础地理信息,又包含专题地图制图等与规划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地图学知识掌握扎实才有可能应用到后续城市规划、乡镇规划、土地规划管理方面,也才有可能与后续地理信息系统知识与技能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在具体教学中,需要讲授传统地图学的基本内容,同时结合现今地图学发展的新趋势、新内容(如竖版中国地图,竖版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学习现代地图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较为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将现代地图发展的新内容与自身专业方向结合,增强交叉学科创新能力。

人文地理教学范文第5篇

地理教材对人文意识的挖掘和渗透不够地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与人文精神有关的地理知识,地理教师要善于挖掘,加强地理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此外,发掘教材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学生人文意识的渗透。而在现实中这方面做的不足:教师对教材研究的深度还停留在表面;对学生人文意识的渗透培养意识较弱。如以我国森林覆盖率的变化时代变化4000年前远古时代2200年前战国时期1100年前唐代1840年前后民国时期建国初期现今覆盖率<60%46%33%17%8.6%12.51%16.55%资料来源:中国木业资源。我国森林总面积世界第5位,但人均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第119位;我国森林总蓄积量占世界第8位,但每公顷平均蓄积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按人均计算人均蓄积量更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为71.8立方米,而我国的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8.6立方米。我国森林覆盖率低,引起大量土地沙化、荒漠化,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些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森林的减少对我国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的影响。这样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3]。

二、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得以空前提高,世界经济也得以快速的发展和高度的繁荣,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崇拜自然到改造自然甚至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也由和谐到不断地恶化,大自然在赋予我们生命、给于我们资源的同时却得不到我们应有的尊重和呵护。大自然也以它特有的方式在给人类敲警钟,森林资源、水资源不断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等环境问题不断增多,洪涝、干旱、台风、海啸、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不仅是发展问题,也是道德伦理问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更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将中学地理人文精神教育作为地理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归宿点。

三、小结

人文地理教学范文第6篇

摘要:人地关系的不断演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视角、内容和方法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高校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注重体现当前人地关系的前沿问题、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彼此关联性、注重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模式上,注重采用参与式、研究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并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适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以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信息化

0引言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两大基本学科之一,是一门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性的学科,包括人口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社会性的特点[1].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近年来,受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综合驱动,资源、环境、生态与发展的问题日渐突出,我国城乡地域人地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全球化对社会经济发展要素和地域空间格局影响日趋深入.而随着“3S”(RS、GPS、GIS)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地理信息的收集和可视化处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为地理事项的分析、模拟和预测等计量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在此背景下,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应随之进行动态调整.本文就当前课程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粗浅探讨,以期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1课程知识体系的构设

1.1注重体现当前人地关系的前沿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城乡发展要素流动、市场经济价值主导、生产工具革新、现有制度和政策体系影响的共同驱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重组与交互作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口发生大规模的流动和迁移[2].而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进一步加速了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并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加剧了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的单向流出和乡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进程.以人口的流动为核心,现代经济形态、全球科技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得以快速扩散和辐射,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特征与态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并进一步对资源的利用、产业的发展和社会治理体系的建构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3].在此背景下,在经济地理、城市地理、乡村地理、旅游地理、交通地理、人口地理等教学模块中,应将全球化、城镇化、老龄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相关前沿研究融入教学设计中,注重体现当前我国人地关系变化的突出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

1.2注重体现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彼此关联性人文地理学涉及内容广泛,具有综合性的学科特点,但人文地理学的课程内容并不是零碎的堆砌.在看似庞杂的课程知识体系内部,应当以人地关系为理论线索,在以人口、文化、城市、乡村、旅游等要素的空间分布、动态演化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侧重探讨各要素与地理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剖析地理事项形成的机制机理,尤其应注重体现各要素、各模块内容知识体系的彼此关联性和融会贯通,如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关联、产业发展与全球化的关联、城镇化与产业的关联,建立一个联系人文地理各基本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3],形成由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机制机理、案例剖析密切结合的课程知识体系范式,注重体现地理学的综合观、时空观、区域观,逐渐形成了包括理论人文地理学、区域人文地理学和应用人文地理学的完整学科教学体系.

1.3注重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作为一门兼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等大门类科学交叉形成的知识体系[4],面临全球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时,人文地理学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学科优势.人文地理学课程知识体系的设置应以服务区域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为目标,广泛吸收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注重运用信息科学、空间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手段综合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实现路径和政策措施,以提升学生运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素养和熟练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的背景下,人文地理学还肩负着提升公民基本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过程中应基于正确的人地关系观,传达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环境伦理等理念和原则,发挥课程教学的文化教育功能.

2教学模式的运用

2.1注重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兼顾个体和群体的主动性,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尤其注重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培养学生组织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聚落地理、语言地理、宗教地理、旅游地理、政治地理等各模块的教学实践中,有选择性地选取较为浅显易懂的一至两个知识点,如“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章节选取世界性三大宗教及相关礼仪、习俗,“旅游地理”章节选取世界旅游资源及其分布,鼓励学生利用现有文献、网络资源等,查询相关人文事项资料,协作完成教学设计,组织教学讲解.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采用随机式分组讨论法,如在“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学中,首先展示竹楼、雕房、窑洞、四合院等不同民居的图片,然后就建筑的取材、建筑布局、建筑外形与内部特性等方面,让组织学生以分组的方式讨论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最后各小组陈述意见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人文地理学教学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6].

2.2注重采用研究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地理思维、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初步具备开展地理学研究的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是地理学相关专业本科教学的任务之一.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研究专题自主探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达到深化对问题认识的学习过程[7].为此,针对教材每一模块中涉及当前人地关系演变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全球化、空心村、乡村病、老龄化等,可紧扣教材知识和相关主题布置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分组开展研究式和探究式学习.如在“聚落与城镇化”章节中,可通过推荐学科前沿文献或提供查询线索和参考书籍,鼓励学生借助社会经济数据、数理分析、人文实证访谈、“3S”技术等方法,揭示区域城镇化或乡村发展的时空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城镇化的差异性与相似性,进一步剖析引致该种现象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基于课后自主研究、讨论,将研究结果进行课堂汇报,教师结合相关基础理论及学术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视野给予点评[8].通过资料查询、数据分析、组内讨论、分组讲解、教师点评等研究式和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

2.3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计算机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10].人文地理学知识点零散、细碎,彼此间联系不够紧密,可采用声音、图像、照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方法,借助大量地图、遥感影像、影音资料等素材展示民居、服饰、饮食等人文事项,在将零散的、表面的现象直观展示基础上,对相关地理事项发生的过程、机理、规律加以剖析和抽象概括.如纪录片«大国崛起»«美丽中国»,CCTVG3播出的“文化大百科”、CCTVG4播出的“城市1对1”“走遍中国”,CCTVG9的“人文地理”,CCTVG10的“地理中国”等电视节目中均涉及诸多与人文地理学紧密相关的知识[5].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可增强课程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升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学习兴趣[11].

2.4注重设计适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人文地理学具有较强的社会应用价值,可利用暑期时间增设第三学期,通过野外实习、课程设计(论文)、社会调研等方式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参与社会经济实践的机会,如鼓励学生参与城市规划学会、建筑学会、自然资源学会、土地学会等不同层级学会举办的各类专业技能比赛,围绕人文地理课程体系开展所在城市的短程野外实习,与自然地理、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课程联合组织开展涉及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的长距离综合实习,实习内容可包括资源开发与产业布局、区域发展、文化景观及其区域差异等[12].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地理野外考察、遥感、GIS、绘图等技术方法和实践技能,培养适应城乡规划、国土规划、区域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的应用型人才[13].此外,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以其情景化的学习界面、人机交互式的模拟体验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为克服现实环境限制、实习资源匮乏、实习成本较高等难题,可考虑在城市地理、旅游地理、资源环境等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模块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通过数据分析、方案论证和优化、地理事物模拟等手段,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14].

3结语

人地关系演化和信息技术的革新促使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在知识体系构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体现当前人地关系前沿问题,并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开展参与式、研究式和探究式教学,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同时,应注重设计适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应用技术和实践技能的塑造,以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荣,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龙花楼,屠爽爽.论乡村重构[J].地理学报,2017,72(4):563G576.

[3]陈慧琳.人文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金凤君,靳海涛.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学科融合和创新[J].地理科学进展,2018(3):309G316.

[5]曾群华.高校人文地理学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2017(8):81G82.

[6]张梅芬,童彦,高庆彦.参与式教学法在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5(11):101G102.

[7]毛蒋兴,徐文丽,黄鹄,等.研究性学习在人文地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1):114G118.

[8]王欣丽,王梁,姜永见,等.对高校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高教学刊,2016,(20):56G57.

[9]吴攀升.研究性教学在人文地理课程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地理教育,2012,(11):58G59.

[10]蔡梅.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反思[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3):184G185.

[11]尤金洁.例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的现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7):215G217.

[12]李孝坤,冯维波,翁才银,等.人文地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4):83G86,93.

[13]张茜凤,薛丽芳,马晓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6,(1):96G101.

人文地理教学范文第7篇

1.1只重视技能培养,忽视价值教育,人文精神被忽略在新时代的教育模式下,很多老师也都意识到地理学科能很好的的实践的特点,因此也积极的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部分教师把学生当作技能载体来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造成的结果就是地理实践教育到最后转化成了一种技能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就这样被忽视了,从而加重了人文精神的危机。

1.2过分注重教学,忽视学生是主体,人文精神在教学中得不到体现在如今的教学理念下,地理实践教学大都是在老师的角度来设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不够。老师对学生的情感爱都及内心世界丝毫不了解,人文精神在教学中体现不出来,那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又该如何的正确的培养起来呢?

1.3重视实践结果胜过过程感悟虽然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日益丰富,但教师们往往都比较注重实践中的结果和实践的达成效果,而学生在实践当中收获的感悟却总被忽略。而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这个环节被忽略直接过渡到了实践结果,缩短了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培养人文精神的过程有意无意中酒杯缩短了。

2如何在高职地理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1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首先应当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在高职地理实践教学中有着引领作用,因此,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的实践教学当中,教师首先应从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开始做起,充分的了解人文精神与地理实践教学的关系及表现,把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在教学当中充分的表现出来,让学生深受地理学科中人文精神魅力的影响。

2.2制造人文氛围,渗透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营造一种自由、民主、轻松的人文氛围,让学生在课程当中思维方式完全放开,能充分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可以收集社会热点、国家时事让学生进行点评与分析,从而让课堂与现实从分结合起来,激起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积极态度与思想,从而建立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望和情感。

2.3定期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自觉融入其中在高职地理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课外活动。如今最能关系到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就是环境问题。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宣传环境保护问题,让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等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真正培养起来。也可组织关于社会与人类、环境保护的辩论赛或是正文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与思考真正表达出来,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在其过程中得到升华。

2.4在学校中穿凿人文精神氛围从小的面来说,学生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人文观念代表着其自身的形象;但从大方面来讲,他们本身所具备的人文素养代表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培养学生额人文素养和科学意识,可以从校园、从身边做起。比如参加义务植树、节约用水、校园环境维护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到自然环境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让其人文精神自然的在学生的思想中形成,那么积极的、有责任心的人文精神思想价值观念从此也在学生身上建立起来。

2.5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通过接触大自然培养人文精神环境问题越严重,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就越备受威胁。在高职地理的实践教学当中,可以组织学生春游、参观公园、乡村实践等活动,让学生融入到大自然当中去,感受大自然中一草一木的一呼一吸,体验置身于大自然中的舒适和快乐,意识到自然环境的保护对我们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形成保护环境耳朵行为和意识。这种积极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文精神的充分体现和升华。冯骥才说"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

人文地理教学范文第8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不仅仅局限于是专业技能以及实践创新能力,还有个人的思想政治品质与社会责任感,即“德才兼备”才是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高校在以才育人的同时更要注重以德育人,培养具备优良品质的创新型专业人才。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志愿服务是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品质、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平台,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教学项目相结合将成为高校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现状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中坚力量,在教育、扶贫援救、环保、医疗卫生、维护治安、法律援助等诸多领域贡献者自己的力量,在促进社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大学生志愿服务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1.志愿活动形式单一、专业性不强。志愿者进行社会服务的过程不仅是思想品行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专业知识技能实践的过程。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内容较为狭窄,专业特色不明显,难以满足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形式较为单一。志愿服务内容多集中在体力劳动上,停留在较浅层次的社会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上,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在志愿活动中体现。

2.志愿活动缺乏合理规划,管理工作不到位。大学生志愿活动大多数在工作日,往往会与学生的课程安排产生冲突,学生在志愿活动与课程之间很难抉择;另外,志愿活动通常为短期,志愿活动组织缺乏长期的规划,难以持续开展。

3.志愿活动动机多元化、缺乏正确引导。部分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不纯,为了获得奖状表彰等个人荣誉,表现出急功近利的特点,在志愿活动中着重于自身发展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对于志愿服务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与理解。

三、专业校外创新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意义

1.学科教学的需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课程设置复杂且实践教学环节多,校外创新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能够满足日常实践教学需求,利于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尽快适应社会工作。

2.高等院校建设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开展创新性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校方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可以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创新性人才,扩大校企双方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交流,提升学校开放性教学效果。

四、志愿服务纳入校外专业实践教学的实践

校外专业实践教学着重于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巩固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缺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实践教育。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学生参与公益性的社会实践,可以有效进行自我思想教育。将志愿服务纳入校外专业实践教学中,可以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系于2014年在南京高校中率先与“南京规划建设展览馆”签订合作协议,将志愿服务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建立了“公共管理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城乡规划教学实践基地”,每周六、日南京农业大学向南京规划建设展览馆输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优秀志愿者,学生志愿者指引游客、维持参观秩序、对部分展厅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学生在巩固自身所学规划知识的同时促进了展览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效促进了校企协同发展。

五、保障专业志愿服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的教学措施

1.规范合作关系。校方和实践基地应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实践基地作为志愿服务与技术支撑单位需在各个教学环节给予支持,尽可能的提供便利条件。以南京农业大学的城乡规划教学实践基地为例,学生在不影响展览馆正常工作的基础上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游客进行南京规划情况讲解,缓解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展览馆方为学生志愿者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的同时并为其提供食宿等便利条件。真正实现了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双赢。

2.切实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加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需要根据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变化的实践内容来调整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此外,基于志愿服务参与的实践教学不同于普通的实践教学,校基双方应注重加强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工作,增强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品质与社会责任意识,将志愿精神真正落实到实践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