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区域性论文范文

区域性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区域性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区域性论文

区域性社区教育论文

一、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的概念

(一)社区教育网络课程课程与网络融合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教育形态,这就是网络课程。《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资源建设技术标准(2008)》明确了网络课程的概念: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持环境。[7]网络课程在学历教育,特别是远程开放教育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非学历教育中也被逐步重视起来,比如干部教育领域。近些年,伴随着数字化社区建设,网络课程在社区教育领域也逐步得到应用。但总的来说,目前社区教育领域开展网络课程建设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社区教育网络课程的定义尚不多见。陈乃林认为,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就是“借助网络将社区的内容呈现与教学实施进行有效整合”[8]。李惟民认为,社区教育网络课程,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社区教育目标和现代教与学理论,通过所设计和制作的网络学习环境与课件,表现学习内容和组织学习进程,支持自主学习、灵活学习和有效学习,是基于网络的社区教育课程和基于社区教育的网络课程的组合。[9]理解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应注意这样几点:社区教育网络课程“首先是课程,它应该包含课程的一切特征,如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10]课程不管有多少含义,一定的内容和实施进程是最关键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它一定要体现‘网络’的媒体属性。再次,网络课程应体现网络的教学特征,属于非面授教育,教与学的双方在时空上是分离的,因此,教学理念、课程的教学设计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以学习者为中心来考虑问题。”[11]此外,还应该注意社区教育的非正规教育属性。我们一般将社区教育划入非正规教育范畴。正规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非正式教育具有自发性、自为性、自愿性,非正规教育则介于两者之间,是一种中间过渡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建设社区教育网络课程,既要保证社区教育目标的实现,又要注意提高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自建课程即属于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社区教育课程中最具特色的是区域性专题,如区域性历史、当地著名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区域内各类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当地特有的动植物、不同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多元文化、地方贸易和经济资源、产业及职业特色等,所有专题都可以列入课程创编的范围”。[12]基于此,我们借鉴李惟民的定义,将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的概念表述如下:以实现社区教育目标为目的,以终身教育思想和现代教与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网络设计的,支持自主学习、灵活学习和有效学习,体现特定区域特色的专题学习内容和组织学习进程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的总和。

二、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分析

(一)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实践在“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设计和创建阶段,我们便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确立了特色化、本地化的课程资源建设原则,以便丰富资源类型。1.适应本地居民学习需求,开发乡土特色课程在平台创建阶段,我们便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专门设计了“燕赵回眸”和“跟我学”两个具有河北特色的栏目。“燕赵回眸”以河北人文、历史内容为主,建设不同类型的网络视频课程10门。“跟我学”以河北地方特色的文化体育、养生益智、生活知识与技能等内容为主,建设网络视频课程9门。2.根据现有条件,开发多样化课程本次自建课程,大部分为视频课程。其中多为新录制课程,“学唱地方戏”和“学剪纸”为从剧院和电台搜集并改造的课程。“跟我学礼仪”为学校年轻教师编制的动画式课程,该课程在2013年教育部“优秀网络课程及资源征集活动”中通过了评审,经过重新改造后成为社区教育网络课程。3.立足学校现实,探索课程建设机制据了解,目前全国电大系统中教学资源建设普遍存在着职责不清、主体不明的问题。很多省级电大设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资源建设处等资源制作部门,但是,由于人员缺乏,专业分工不健全,这些部门往往只能承担管理职责,或作为技术主体,都难以独立承担资源建设任务。教学设计、组织策划等工作要靠其他部门人员完成,部门之间协调存在着困难,扯皮现象经常出现。在本次自建课程试验过程中,我们努力完善资源建设制度,积极进行以项目组为组织和运行模式的资源建设机制探索。虽然由于人手少,存在着多角色兼任现象,但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十分注意强化参与者的角色意识、职责意识。

(二)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应用分析我们运用内容分析法和Excel软件,针对学习者发帖信息进行了初步分析。“河北终身学习在线”两个栏目共制作19门课程,网站开通近一年以来,引起了很多学习者的兴趣,我们对学习者的点击和发帖信息进行了初步统计(见表1和表2)。1.点击数分析从点击数来看,“跟我学”栏目每门课程平均点击数为1737人次,“燕赵回眸”为218人次。“跟我学”课程要远高于“燕赵回眸”。表明公众更喜欢休闲健身、文体娱乐类课程。“跟我学”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与公众生活相关度较高,容易受人青睐。“燕赵回眸”更多地具有正规学历教育课程的色彩,通俗性、娱乐性成分较少,显得曲高和寡。这说明公众更喜欢通俗性、娱乐性和趣味性较高的课程,因此,课程资源建设时,一定要在这些方面狠下工夫,特别是历史文化类课程更需格外注意。2.发帖情况分析(1)基本情况。“燕赵回眸”和“跟我学”两个栏目课程共123个帖子,其中无效帖子7个,有效帖子为116个。跟我学93个,占80%,平均每门课程发帖10.3个;燕赵回眸23个,为20%,平均每门课程发帖2.3个(见图1)。因为帖子数较少,这里的分析可能仅具有相对意义和参考价值。(2)帖子分类。根据内容可将帖子分成四类:a.评论类。包括对网站、栏目、课程以及主讲人的评价。例如,学习了“商务礼仪”课程发帖“挺好的这个网站”。学习了“太极拳(4)”课程发帖“庞大明会长讲得好,通俗易懂。”这类帖子反映了学习者学习需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b.提问类。包括针对讲授内容的问题或与讲授内容相关的问题。例如,学习了“摄影创作如何正确使用光圈”课程发帖“抓拍时,光圈和速度顾不上调,用P档效果又不好是什么原因?”这类帖子反映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深度。c.感触类。包括学习完课程以后由课程内容引发的认识、感悟、感想、抒情等情绪性表达。例如,学习了“摄影构图”课程发帖“我领悟到好的照片会说话。”学习了“河北古长城”课程发帖“长城的历史太悠久了,我国的瑰宝啊!”这类帖子反映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深度。d.其他类。包括难以划分到上述三类中的帖子。例如,“个人礼仪”课程可能是一度看不到内容,有人发帖“怎么没有内容啊?”还有人提示,“用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用兼容模式就可以看了。”学习了“特殊天气摄影”课程发帖“见过特殊天气———风、雨、雾霾、雪的好照片。推荐一个冰雹天的获奖照片。”这类帖子也能反映学习者学习兴趣、学习深度、协作学习等多方面情况。(3)数据分析。“燕赵回眸”栏目课程帖子数量太少,其中,感触类、其他类和评论类帖子为10个、10个和3个,分别占43%、43%和13%。没有提问类帖子,说明学习者学习深度不够。“跟我学”栏目课程帖子数量相对较多,但极不平衡,且有明显的集中倾向(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两门改造课程“学唱地方戏”和“学剪纸”均为0个帖子。一方面,表明这两门课程居民学习需求较低。在张燕农对北京东城区居民学习需求的调查中也有相同的趋势,剪纸31.2%,戏曲25.6%。明显低于摄影51.2%,文明礼仪58.4%,[13]可以与本研究相互印证。另一方面,对两门课程还应具体分析。从制作形式来看,“学唱地方戏”是教学形式的课程,有教有学,而“学剪纸”是电视台专题片改造而成,属于欣赏类课程。结合点击数来看,“学唱地方戏”和“学剪纸”分别为1372人次和464人次,虽然都低于“跟我学”栏目点击平均数,但两者相比较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表明学习者更喜欢能够给予学习过程指导的教学式课程。“学摄影”发帖数较高,占“跟我学”栏目的69%,其中,评论类和提问类帖子也比较多,分别占“跟我学”栏目的25%和16%(见图3)。表明公民对摄影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都较高。“学摄影”课程发帖率高还有一个原因,即主讲人为石家庄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同时也是河北电大教职工。表明专家的身份特征对于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影响。

三、关于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相关思考

通过本次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建设与应用经验,发现了许多问题,也引发了我们对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建设以及课程教学等问题的思考。

继续阅读

地区域性艺术语言论文

一、线条造型

在山水画地域性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中,线条造型是和笔墨造型同样重要的,其在技巧与力道的控制上也和笔墨造型基本相同。在山水画的创作中讲究“入木三分”,也就是说画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要控制好线的功力、用笔的速度和恰当的用力所产生的效果,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创作效果。我们从山水画的线条造型中不但能感受到山水画的气质,同时也能感受到画家个人素质与修养,因此在线条造型上应该表现出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的具有生命力的形象。中国山水画的线条造型要准确而肯定,因此我们在对山水画的成就品评上素有“笔画见高低”之说。

二、基于文化视角中的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

山水画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山水画文化中蕴含着集体性并在特定习俗情境展演,能够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事象,因此将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表达形式研究纳入文化研究领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在研究人参文化词汇过程中,从“文化生活说”、“文化传承论”以及“文化语境论”这三个方面来对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表达形式的特征、形态以及意义进行分析,通过文化视角下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出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表达形式的内在本质,为将中国山水画文化推向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文化生活说”中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特征文化生活是劳动人民将自己的生活投入到文化方式而形成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研究文化生活的重要研究方法。“文化生活说”是各种文化的基本表现,也是体现文化特征最基本的生活活动。中国山水画文化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研究中重点强调文化生活过程性、继承性和集体模式性,这也是中国山水画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具有的多样性、传承性、适应性以及持续性等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1)地方的特色性。不同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对于该地区的山水画地域性艺术语言的形成起到重要影响,也是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的根基所在。通过一代又一代文化传承者不断对其进行书写和建构,使得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征以及历史文化特征。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已经作为地区的生活文化体系,融入到当地人的精神生活中去,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征。(2)主体的生活性。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山水画文化,是经过一代又一代文化主体行为和心灵的创造传承,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起到影响的文化事项。通过以主体的生活型的视角,研究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地方关于人参的故事、传说以及人们各项活动,将当地民众群体日常的婚丧嫁娶、日常起居以及风土人情等内容在中国山水画中展现出来,经过不断升华,演变为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中特有的文化含义,进而将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中精华的部分用语言艺术来进行描述和传承。

(二)“文化传承论”中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特征传承性是中国山水画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文化发展至今的原因。文化传承,不仅仅是通过口耳相传或者是文字记录来传递、传接人参文化的文化内容,更重要的是传承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文化,是一种“传递”的文化,是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不断演变的文化。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文化传承是通过传承地方、传承链、传承载体、传承方式以及传承内容等因素构成,这一完整的传承体系是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得到不断传承以及演变的根本原因。从“文化传承论”的视角,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表达形式呈现出动态、具有很强生命力的传承形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1)传承方式的多样性。在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不断传承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多样的传递方式来进行传递,其中包括诗歌唱诵以及音乐表演,戏剧、舞台剧等肢体行为表演,书籍文字记载以及观念意识传承。这些传递方式丰富了文化传承的途径,是人类的生理身体和精神意识等反应的核心。(2)传承过程中的流动性。人参文化词汇兼具传统的深厚和现实的活力。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精髓和新旧融合而实现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文化亘古长青。(3)传递机制上的和谐性。非物质文化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具有传递机制上的和谐性。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传递机制上也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在形成关系以及运转机制上的和谐型。

(三)“文化语境论”中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的文本意义“文化语境论”是将整个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文化放在整个文化系统中进行研究,主张在具体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来对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进行描述、解释和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点:(1)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具有具体的针对性,而不是针对某个地区所有的文化传统以及文化。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进行解读,要考虑到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以及接受群体不同所带来的文化理解差异。(2)中国山水画的地域性艺术语言本身表达具有习俗性,它是通过民众的生活实践以及生活习惯方面所形成的,其内在本质是民众的习俗化在传承过程中的传达,在表达方式上,或以悄然变化的方式,或以公开化的宣讲方式来进行传递。

三、结语

继续阅读

区域性金融发展论文

一、临沂银行业发展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一)临沂银行业机构发展良好近年来,临沂地区银行业机构成长较快。山东17地市比较显示,临沂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及从业人员居于前列。其中法人机构数量仅次于青岛和潍坊,居全省第3位;分理处和营业所数量仅次于潍坊,居全省第2位;银行业从业人员数量次于济南、青岛和潍坊,居全省第4位。

(二)存贷款业务总量居中上游水平首先是存款余额。2012年末临沂市各项存款余额3043亿元,全省排名第7位,但与排在其前的济宁、淄博都非常接近。2013年6月末临沂市各项存款余额3477亿元,排名上升至全省第6位;2013年8月末临沂市各项存款余额3583亿元,排名再次上升,达到全省第5位。(见图6)从存款历年数据看,临沂存款占全省存款的比例从2009年的低点(5.08%)开始攀升,至2013年8月末,占比升至5.80%。(见表2)其次看贷款情况。2012年末临沂市各项贷款余额2150亿元,全省排名第6位。(见图7)从贷款历年数据看,临沂贷款占全省存款的比例长时间稳定在第6位,2013年开始进入全省第5位。(见表3)最后,看一下储蓄存款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临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在山东17地市中排名第5,长期以来高于存款和贷款排名。同时,临沂市储蓄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重达到63.9%,高出全省平均数十几个百分点。储蓄存款属于稳定的基础存款,储蓄存款占比高,一方面说明临沂金融业发展潜力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目前临沂金融发展程度较低。(见表4、图8)

(三)银行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1.贷存比指标。近年来,临沂的贷存比指标低于全省平均,且差距不断扩大。临沂与全国相比,2012年前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2013年已经落后于全国。贷存比低于平均数意味着存款资金外流。(见下页图9图10)2.贷款/GDP。贷款/GDP比例是一个主要的金融发展的指标,同时也代表信贷对经济的支持力度。长期以来,贷款/GDP比值看,山东省显著落后于全国,而临沂又落后于全省。2012年全省17地市的贷款/GDP比值来看,临沂仅为0.71,低于全省平均(0.86)。在全省17地市中排名仅列第7位。

(四)银行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显著落后于金华临沂经济的突出特点是商贸物流业的发达,形成“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商贸格局。根据临沂市统计局数据,目前临沂商城拥有专业市场101个,2012年共实现交易额1771.8亿元,同比增长18.1%。2013年上半年,临沂商城实现市场交易额1009.5亿元,同比增长16.4%。交易额稳居全国第二、江北第一。金华和临沂两地经济结构特征类似,都是商贸物流业发达,而发达的商贸物流业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流。因此,理论上预期两地的金融发展水平理应相似且金融发展程度均较高,所以把临沂与浙江金华市作比较,有一定的参照意义。从经济规模看,2012年临沂市GDP为3012.81亿元,金华市为2010.77元,临沂高于金华。但存款、储蓄存款和贷款余额方面,金华均显著高于临沂。(见表5)从贷存比指标来看,近年来,金华市贷存比一直高于全国,临沂市多数年份也略微高于全国。由于两地商贸物流发达,因而资金的供求旺盛,贷存比高于全国平均也是非常自然的。但从两市直接比较来看,临沂市贷存比远低于金华,说明临沂银行系统资金从本地向外地流出较多;金华贷存比长期超出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贷存比75%的上限管制,说明金华是资金净流入地区,有利于支持本地实体经济的发展。(见图13)从贷款/GDP比率指标看,临沂与全国平均差距很大,与金华的差距巨大。以2012年为例,金华贷款/GDP比率为1.60,临沂仅仅为0.71,远远低于金华,即使与全国的1.23相比,也显著落后。由此可见,银行系统对临沂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远远低于金华。(见图14)综合省内比较和外省地级市的比较,有理由认为,以银行业衡量的临沂金融发展水平不高,银行贷款不足构成了临沂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二、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临沂的金融市场融资发展较快。

根据临沂市金融工作办公室提供的数据,2012年,全市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票据等方式共实现直接融资121.7亿元,其中股票融资份额较小,仅有当年4月27日,中盛资源在港交所首发上市,募集资金2.11亿元。由此可见,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融资在临沂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因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可比数据难以获得,所以只分析临沂企业在股票市场融资情况。

(一)临沂企业在沪深股票市场融资相对落后截至2013年12月,临沂在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4家。本来还有另外两家上市公司,一家是新华锦,前身为兰陵陈香,已被鲁锦集团收购,注册地变更为青岛;另一家是香江控股,前身为山东临工,已被香江集团收购,注册地变更为深圳。(见表6)山东全省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152家,落后于可比省份较多。而临沂与全省比较来看,数量仅处于全省并列第11位,低于GDP排名。因此,临沂境内上市公司家数过少,从国内股票市场得到非常有限的融资支持。(见图15)

继续阅读

区域性国际金融论文

一、沿边金金融改革破冰一年来的发展动态

(一)人民币结算试点破冰启动2014年以来,我省在跨境人民币结算、人民币跨境业务创新、金融机构入出滇、IPO和“新三板”挂牌、“三农”金融改革创新和服务便利化、地方新型正规金融组织发展等10个方面取得突破。我省个人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破冰启动;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在德宏开展本外币兑换特许机构服务经常项下缅币兑换业务试点,目前全国仅云南获批试点;1至7月,全省累计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422亿元,同比增长49%。

二、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瓶颈

(一)经济实力不够强根据相关经济指标做表1如下:表12012年云南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⑤根据表1,可以看出与全国相比,云南的经济整体实力不足,经济基础薄弱,所以云南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之时,经济的增长压力较大。经济发展的不足可以用云南的产业结构来解释。从云南省的产业结构图来看,云南的第三产业从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水平状态,12年来没有大幅增长,第二产业仍然是云南的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处于较低层次,从全国的统计来看,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金融体系不完备云南的金融机构主要以大型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为主,财务公司、信托公司还处于萌芽阶段,反映出云南金融体系的不完备,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不足以满足云南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经济增长需求。

(三)本外币资金运用不足如图1所示,区域性金融机构外汇贷款规模远远高于存款规模,外汇需求高,而根据2012年的数据统计,外资银行机构数仅为4个,除了中国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外,并不足以满足外汇信贷需求。2015年第2期中旬刊(总第579期)时代Time从表2可以看出2012年云南的证券公司数、期货公司数只有两家,基金公司数还处于空白,各筹资额也很低,可以说证券市场接近零发展,相比我国的其他金融中心来说,证券市场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对策分析

(一)优化产业结构,厚实经济基础在保持传统产业发展的同时,优先发展附加值高的产业,例如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金融、保险服务业,高兴技术产业等。附加值高的产业可以多倍促进经济发展,发挥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区域的产业发展。

继续阅读

试析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创建原则

一、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内涵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指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以农业产业化为载体,以某一行政或经济区域为核心,通过创建区域内统一的全方位系列化优质农产品核心与龙头品牌的行动,带动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民增强区域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区域的经济]。一般认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具有以下特性:

1.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

农产品品牌是在传统的优质农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它必需要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如西湖龙井以优质茶叶为物质载体。形成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物质载体的优质农产品的基础是某一区域的特殊气候、纬度、温差、土壤、水分、传统工艺、人文历史等众多因素。在长期的发展中,这些因素赋予了区域特色农产品天然孕育的差异性及相对的资源稀缺属性,使得该区域的农产品和其它的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独特的特征,从而易于形成比较优势。

2.具有产权模糊性

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实际情况看,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一种集体性的公共品牌,具有产权模糊性。从历史的角度看,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并不完全是经营主体培育的结果,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在该区域内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为所有的该种农产品经营者共同拥有,区域性品牌的权力边界模糊,产权不明晰。产权归属的模糊性使得“搭便车”的行为时有发生,容易导致逆向选择而形成“柠檬市场效应”。

3.具有名牌效应和消费从众性

农产品区域品牌往往具有广泛、持久的品牌效应,是非常有价值的地区资源。成功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消费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信息源,不仅能帮助消费者区分同类农产品及服务,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更能深度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名牌效应能引起消费者广泛的从众行为,即“羊群效应”或“羊群行为”,比如人们习惯于像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经济人在信息不完全、未来不确定的环境下具有从众的偏好。

继续阅读

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格局中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一、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功能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载体。在全球化不断深入推进的历史过程中,国家的行政边界在淡化,以城市为核心的经济疆界却在延展。城市渗透到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各个领域。上世纪90年代,著名城市学家沙森提出了全球城市理论。他指出,倘若一个国家的城市在世界城市比较中处在弱势地位,这个国家的国力就不好体现。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增长极的中心城市,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格局中,成都、重庆是该区域的核心城市,20多个市州级城市是该区域的中,蹴,这些城市相互连接,相互支撑,共同构成成渝经济区。因此,在加快成渝经济区的构建中,应注重区域性中,建设。

所谓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一定地域空间内具有聚集力、辐射力、带动力的城市。它通常以一定的行政区划为范围,是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有着明显的区位比较优势,各种生产要素密集、服务设施完善,能够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主导和核心作用,是该区域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从上述区域中,市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看到,在构建成渝经济区的过程中,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具有其至关重要的地位。一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遂宁、绵阳、德阳、南充、乐山、达州、攀枝花、江津、万州等城市都将成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支撑点,这些支撑点与成渝两大核心城市共同构成成渝经济区。二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实现成渝经济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成渝经济区中,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是推动发展的引擎,各区域性中心城市与两大核心城市形成多元互补关系,成为推动整个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在构建成渝经济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从区域陛中,市的功能看,主要体现在:一是聚集功能。聚集是城市的一个核心特征。聚集不仅可使城市本身成为资源要素的聚集地,成为一个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而且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实现程度更高、规模更大的聚集,从而形成城市聚集经济及其效应。城市作为聚集地中心,在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市场容量、文化活动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比周边地区拥有更多的优势,使得各种资源、生产要素的生产活动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产生聚集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聚集效应是—种全~-f2,的外部经济效应,是城市化推进中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又是见代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在构建成渝经济区的战略背景下,积极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区域性中、每茈市聚集功能,是实现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二是扩散功能。扩散是城市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主观上,城市作为一个确定的利益主体,它总不断地以自己所具有的实力拓展自己的腹地空间,为自己的产品、服务寻求足够大的市场;客观上,城市以其技术、资金、管理、观念、生产体系等优势提高和带动腹地的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确立对腹地的主导『生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经济系统受利润和价值规律的支配,本喷上有—种与其经济系统在技术上、经济上、组织上以及再生产过程中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这种趋势包含了工业内部各行业的渗透,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城乡之间的相互渗透,±怵与区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它们的共同名目合形成城市的扩散效应。这种扩散趋势的存在保证了聚集在一个合适的度内进行,从而保证了聚集效应。同时,扩散是为了进—步增强聚集的功能。通过扩散,城市的实力进一步增强,聚集力进—步增加。区域l生中心訇制能具有明显的外部联系性,在构建成渝经济区的实践中,应高度重视加强区域性中,建设,发挥其扩散功能,增强廊俞经济区所涵盖的各城市间的联系性和整体实力。

二、积栖探索建设区蝎生中心城市的有嗵弪

如果从理论和实践、现实和未来的结合层面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主要柿隹作一个描述,那么它应该包括:快捷的交通、迅达的通讯、良好环境、便捷的服务、合理的布局、有效的带动、鲜明的特色、发展的潜力、应有的规模、多维的开放等方面。因此,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从更好地体现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属性和功能上,去探索建设区域性:中,喊市的有径。

1.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明确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正确方向。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当代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它具有普遍性、预见性和指导性,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一基本问题给予了我们明确的指向。因此,在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实践中,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同建设区域性中心败卉结合起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避免和克服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倾向,避免和克服简单、片面倾向,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作为战略思想,它具有全局性和系统性,对如何设计和建设区域性中,从战略上给予了我们明确的导向。因此,建设区域陛中,喊市必须站在历史和战略的高度,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见点,牢固确立战略思维,把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区域性中心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取向。

继续阅读

戏曲文物学研究热点

《民族艺术杂志》2014年第三期

一、基于考古发现、田野调查的研究为一大主流

80年代以来,戏曲文物学研究范围、基本理论以及田野作业方法基本确立且快速发展。学界更加重视田野调查与考古发掘,新发现的戏曲文物,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是可观的,与此相关的学术研究也层出不穷。为了编纂《中国戏曲志》中“演出场所”、“文物古迹”两项内容,由此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戏曲文物普查,规模空前,至1999年三十卷本出齐,为戏曲文物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1984年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的成立,预示着专门性的基于戏曲文物田野调查与考古发掘的研究工作走上正轨。1986年刘念兹在《戏曲文物丛考》中正式宣告“戏曲文物学”问世②。之后,众多学者与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师生同仁积极主动地投入戏曲文物的调查研究,新的戏曲文物不断发现并报道,相关课题的调查报告、论文、著作迅速增多,研究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有力地夯实了戏曲文物学的学科基础。由该所与中国戏曲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华戏曲》成为戏曲文物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每辑都有对新发现的戏曲文物的公布与研究。这一时期主要成果有,以黄竹三先生为首的山西师院戏剧文物研究组撰写的《元初戏剧演出的重要史证———山西新绛元墓戏雕考述》(《山西师院学报》1981年2期)运用田野调查所获戏曲人物砖雕结合金代侯马戏佣和洪洞元中叶杂剧演出壁画进行考证,揭示其在戏曲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引起学界关注,并被1983年《中国戏剧年鉴》全文转载。另外,自1985年以来在山西陆续发现了多种明清赛社礼仪抄本③,相关学术成果公布于《中华戏曲》、《戏曲研究》、台湾《民俗曲艺》等刊物,被视为20世纪戏曲研究界重大发现之一。

新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戏曲文物田野调查考古发掘更加重视,专业性更强,研究更为深入。主要成果有:冯俊杰先生《中国现存最早的神庙戏台》(《戏曲研究》第58辑)、延保全《山西高平市发现一座有纪年之金代舞庭》(台湾《民俗曲艺》104期)向学界公布了山西省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戏台是我国目前发现的现存最早的戏台,这一座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修建的戏台,即使是《中国戏曲卷•山西卷》也未见载录,这为学界研究金代戏台实例提供了确切的实物资料,之后,《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山西日报》等作了相关报道,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2009年4月,陕西省韩城市宋墓戏曲壁画的发现引起众多学者关注,焦海民、姚小鸥、康保成、延保全分别撰文考述。车文明先生《北宋“舞楼”碑刻的新发现》(《文学遗产》2011年5期)向学界公布了位于山西长子县南鲍村汤王庙内的北宋舞楼碑———《大宋故汤王之庙碑》,并对其进行了缜密的考证,为研究北宋“舞楼”提供了又一重要依据。戏曲文物的新发现,大大补充了戏曲史料的不足,正如冯俊杰先生言:“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愿和期待而改变,出乎意料的发现总能昭示出戏曲史研究的某些空白或缺憾,具有补证与开拓新领域的无可替代的价值。”④随着田野调查与考古发现工作的不断拓展与深入,运用新发现的戏曲文物重新论述戏曲文化史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成为当前戏曲文物学科研究的普遍趋势。

二、区域性、专题性研究较为盛行

戏曲文物学经过了长期微观的、个案式的研究积累,逐渐迈向了针对一定的戏曲文物类型,进行专题性、区域性的研究之路。就研究对象来看,戏台、戏曲碑刻、戏曲壁画、戏曲雕塑、舞台题记、服饰道具等类型的戏曲文物受到学者们的持续关注。针对戏曲文物的区域性研究持续升温,以山西省为最,北京、河南、浙江、江苏、福建等次之,东北三省、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较为薄弱。区域性研究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掌握区域内戏曲文物资料,并充分结合地域民俗文化加以研究,从中看出各区域戏曲文化活动真实面貌,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如以山西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有刘念兹《从建国后发现的一些文物看金元杂剧在平阳地区的发展》①、廖奔《从平阳戏曲文物遗存看元代杂剧发展的时空序列》②、黄竹三《谈山西的戏曲文物》③、薛林平、王季卿《山西传统剧场建筑》④、冯俊杰《山西戏曲碑刻辑考》、《山西神庙剧场考》⑤、杨太康、曹占梅《三晋戏曲文物考》⑥、张林雨先生的《山西戏剧图史》⑦、段建宏《戏台与社会:明清山西戏台研究》⑧、牛白琳《明清太原府剧场考论》、李文《金代河东南路戏剧研究》⑨、曹飞《山西清代神庙戏碑辑考》等⑩,这些论文与著作以山西省内子区域或山西整体区域的戏曲文物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了解山西民间赛社演剧提供了重要依据。有类型性的专题研究,亦有综合性的系统研究,实践证明区域性的研究,辅以定性与定量式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的,可行的。类似研究有廖奔、杨健民等对河南地区戏曲文物遗存的研究。其他省份地区的戏曲文物研究主要以古戏台为研究对象,这是区域性研究与专题性研究的有机融合。需要说明的是,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是我国唯一以戏曲文物为专门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有较为稳定的研究团队,再加上山西又是戏曲文物大省,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利,故学界对山西戏曲文物研究相对来说是比较充分的,但就目前戏曲文物调查以及研究现状来看,晋东南地区的戏曲文物遗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凸显出明显优势,对此区域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是未来戏曲文物区域性研究热点之一。关于专题性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古戏台的研究为一大主流。自卫聚贤先生开古戏台研究先例以来,古戏台研究一直是戏曲文物界学者关注的焦点,也是新世纪以来戏曲文物研究成果最为丰硕的领域。就专著而言,主要有周华斌《京都古戏楼》、与朱联群合作《中国剧场史论》和《中国剧场史资料总目》、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车文明《中国神庙剧场》、《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冯俊杰《山西神庙剧场考》、罗德胤《中国古戏台建筑》、吴开英主编《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王季卿、薛林平《山西传统戏场建筑》、罗丽容《中国神庙剧场史》、曹飞《敬畏与喧闹:神庙剧场及其演剧研究》等,以古戏台为研究对象,进行专题性研究,需要进行艰苦的实地考察和田野调查,这些著作从古戏台的建筑形制、结构演变、演剧习俗、保护修缮以及与历代戏曲艺术形态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极大丰富了我国戏曲史、剧场史的研究。随着田野调查的进一步深入,还将有大量的戏台及其相关研究予以公布。

第二,随着寺庙、墓葬中大量戏曲壁画、砖雕的发现,戏曲的舞台形象探讨成为戏曲文物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如宋元戏曲,此前只有剧本传世,舞台形象资料难以寻觅,戏曲壁画、砖雕的发现与研究填补了此项空白,早在50年代,刘念兹、徐苹芳、周贻白、赵景深等学者先后对新发现的戏曲壁画、砖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运用文物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对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的角色数量、服饰装扮、舞台场面等内容作了深入研究。之后,延保全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关注宋金元时期砖雕、石刻、壁画中的戏曲形象以及演剧场景等方面的研究,不仅有针对某一墓葬戏曲砖雕的个案分析,而且有一系列关于宋元杂剧脚色行当的专门考证,陆续发32014表于《中华戏曲》等刊物①。元鹏飞对此方面用力较勤,在攻读硕士、博士期间先后完成《河南省宋金戏曲文物考论》、《戏曲与演剧图像及其他》两篇学位论文,以戏曲砖雕图像为切入点研究戏曲脚色以及演出场景②。另外,黄竹三、周华斌、冯俊杰、徐子方、廖奔、康保成、车文明等学者也陆续对戏曲砖雕壁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过去影像技术欠发达的条件下,戏曲砖雕、壁画等舞台形象的遗存显得异常珍贵,它是后人认识、研究旧时戏曲艺术穿戴扮像、身段功架、神情仪表、剧目演出场景等方面的重要的舞台形象资料,对于认识不同时期戏曲演出形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继续阅读

印度黄檀适生性区划方法

1印度黄檀的简介

印度黄檀是一种喜光落叶大乔木,属于豆科蝶形花亚科。它起源于印度干旱地区,具有速生、耐旱和耐瘠薄等优良特性。一年生印度黄檀幼苗的树高可达3m,胸径可接近10cm。在印度的分布区域内其绝对最高温度39qc~49℃,绝对最低温度4oC~6oC,年降雨量760~4570mm。印度黄檀能在瘠薄、疏松或低盐土中生长,但在干硬的粘土中,容易受到病害,成活率低J。印度黄檀具有多种的用途。它的叶子可以作饲料和药材,主干可以被加工制成世界上名贵的红木家具。在印度,除了柚木之外,印度黄檀是最重要的栽培树种。由于它的速生、耐旱和耐瘠薄等优良特性,无论在印度还是美国都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城市和园林绿化树种引。

2印度黄檀适生陛区划方法的研究现状

树种的适生性区划是林业区划的一种表现形式。林业区划是指根据林业的特点,在研究有关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分析、评价林业生产的特点与潜力,按照地域分异的规律进行分区划片。中国在1950年以后,为了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借鉴前苏联的农业科学技术,开展了农业区划工作。当时林业区划从属于农业区划。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林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由于受林业本身生长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以及中国复杂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合理的林业区划对降低林业生产的风险、提高林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常用的林业区划方法可分为与计算机结合的数量定量区划方法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区划方法7.引。在树种适生性区划研究当中,用得比较多的数量定量区划方法为传统的聚类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区划方法是利用ArcGIS或ArcView等软件的空间分析和制图功能,结合由数量定量方法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区划。

树种的区域性试验为数学建模提供了基础数据。显然,区域性试验数据的正确性是保证区划结果正确的前提。因此,对树种区域性试验方法的研究是适生性区划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2.1印度黄檀的区域性试验研究

由于印度黄檀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许多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大多数的研究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印度黄檀的生理特征,而对印度黄檀的区域性研究较少。国内对印度黄檀的专项研究仅见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对印度黄檀木材解剖构造及物理力学和化学性质的初步研究’加J,而对其区域性试验和适生性区划尚未见报道。印度黄檀的区域性研究主要体现在不同试验方法下印度黄檀与其它树种在适生性方面的比较研究。

继续阅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友情链接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