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0 10:04:21
口腔保健知识范文第1篇
1.1母亲口腔健康状况对儿童口腔健康的影响调查儿童160人,患龋齿的67人,患龋率为41.88%。母亲患龋齿的儿童患龋率为51.43%(36/70),母亲未患龋齿的儿童患龋31人,患龋率34.44%(3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P<0.05)。
1.2母亲文化程度对儿童口腔健康的影响按照母亲文化程度不同分为两组,母亲的文化程度不同,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不同。母亲的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儿童患龋率为57.81%,母亲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的儿童患龋率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3,P<0.05)。
1.3母亲口腔保健知识对儿童口腔健康的影响按照母亲口腔保健知识水平不同分为两组,母亲口腔保健知识水平较低的儿童患龋率为56.41%,明显高于母亲口腔保健知识水平较高的儿童患龋率(37.19%,χ2=4.48,P<0.05)。
1.4母亲口腔健康行为对儿童口腔健康的影响按照母亲刷牙频率不同分为两组,母亲每天刷牙1次的儿童患龋率为45.16%,高于母亲每天刷牙2次的儿童患龋率30.5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P>0.05)。
2讨论
龋齿是一个多因素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细菌引起,龋齿的发生发展与宿主的行为及相关的流行病学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母亲在孕前、孕期和哺乳期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胚胎时间的乳牙发育。对儿童而言,母亲是与其接触最早、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在儿童健康生活信息的获得及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中,母亲扮演了主要的角色。该研究探讨了母亲的口腔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口腔保健知识及行为对儿童口腔健康的影响。
调查结果发现,母亲的口腔健康状况对儿童口腔健康有显著影响,母亲患龋齿的儿童患龋率明显高于母亲未患龋齿的儿童患龋率。张侬等对母亲患龋与婴幼儿龋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母亲患龋水平会影响婴幼儿龋病的发生率。该研究认为母亲与婴幼儿频繁接触可能导致母婴间变形链球菌的感染,母亲患龋状况直接影响到婴幼儿龋病的发生率。也有学者认为,口腔健康状况好的母亲,其口腔保健知识水平高、口腔保健意识强,她们通过影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间接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
母亲的文化程度与儿童口腔健康状况相关,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对口腔健康要求越高,对儿童教育越好,其儿童的饮食习惯、饭后刷牙、饭后漱口、使用牙线、及时就诊等口腔健康行为就越好。调查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儿童口腔健康状况较好,这与Eckert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众多研究表明,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与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和口腔健康状况有关。母亲的口腔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可以直接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或间接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掌握正确的口腔保健知识有利于母亲改变口腔健康行为,而帮助或督促孩子刷牙、检查刷牙的效果对儿童的口腔健康有保护作用。相反,口腔保健知识缺乏,其子女的口腔健康状况就差。调查结果也显示,母亲口腔保健知识水平高的儿童患龋率明显低于母亲口腔保健知识水平低的儿童。Maternal等认为母亲的刷牙频率、饮食结构等口腔健康行为可直接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从而影响微生物数量及无机离子含量,最终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母亲每天刷牙两次的儿童患龋率低于母亲每天刷牙一次的儿童,但并无明显影响。这与上述研究不同,可能与调查中大多数母亲的刷牙频率都不高,样本量不够有关;也可能与儿童年龄过小,不能有效的学习有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口腔保健知识范文第2篇
调查数据使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双人双机录入数据,经逻辑核对后导入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均数比较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非参数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一般情况调查对象接受口腔健康检查及刷牙指导354名(100%),实施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184名(51.99%);龋齿检出率53.67%,软垢检出率98.02%。上前牙异常检出率18.36%.
2.2口腔健康促进活动前、后口腔保健行为知晓情况从表1可见,活动后儿童口腔保健行为知晓情况比活动前更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口腔健康促进活动前、后口腔保健知识知晓情况从表2可见,活动后儿童口腔保健知识知晓情况比活动前更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口腔健康促进活动前、后口腔保健行为及口腔保健知识知晓情况比较活动前口腔保健行为知晓达到“好”者为18名(5.08%),“差”者207名(58.47%);活动后达到“好”者303名(85.59%),“差”者4名(1.13%)。活动前口腔保健知识知晓达到“好”者137名(38.70%),“差”者128名(36.16%);活动后达到“好”者332名(93.79%),“差”者11名(3.11%)。口腔保健行为、知识知晓在活动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资料显示我国儿童龋病高发,口腔保健行为不良。
口腔健康行为是预防口腔疾病的有力措施。做好儿童口腔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提高儿童的口腔保健知识水平,增强其自我口腔保健意识,这对于改善口腔卫生状况及预防龋齿、牙周病有重要的意义。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2岁儿童恒牙龋病的患病率为28.9%,龋均为0.54。本调查发现,354名6~12岁儿童龋齿检出率53.67%,软垢检出率为98.02%,说明该人群患龋率较高,口腔卫生状况很差。刷牙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自我口腔保健行为,通过正确的刷牙可以清除牙齿表面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减少龋病和牙周病的发生。因此,对该人群进行有效刷牙指导十分必要。口腔保健行为是指从小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饮食行为、选择预防措施的保健行为(涂氟、窝沟封闭等)及口腔服务设施利用行为(定期口腔健康检查、及时就医)等;口腔卫生行为包括开始刷牙的年龄、刷牙频率、家长是否监督刷牙、是否使用含氟牙膏等。儿童龋病与口腔保健行为关系密切。每天使用含氟牙膏是保护儿童牙齿的基础。
本调查显示:50%以上的儿童对每天刷牙次数、刷牙方式、刷牙时间,刷牙出血说明牙龈不健康,蛀牙需治疗,牙齿好坏与自身保护有关,细菌是引起蛀牙的主要原因等口腔保健行为与知识有正确认识,优于王琳等的调查结果,可能与本研究的调查对象集中来自城市,生活条件较好,受教育状况较佳有关;其次也可能与我国对口腔健康教育的日益重视和“爱牙日”活动的开展,一些基本的口腔健康行为和知识已被大多数学龄儿童掌握有关。但是,含氟牙膏防龋、正确使用牙线、甜食与龋病的关系、什么是“六龄牙”等相关知识,还没有被广大儿童了解。本研究结果提示口腔健康促进活动对该人群口腔保健行为与知识的提高均具有积极意义。
本调查中,354名6~12岁儿童活动前对口腔保健行为知晓达到“好”者仅为18名(5.08%),“差”者207名(58.47%),口腔保健知识知晓达到“好”者137名(38.70%),“差”者128名(36.16%)。经有效刷牙指导、口腔健康促进活动后,口腔保健行为及知识知晓达到“好”者分别为303名(85.59%),332名(93.79%),活动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在口腔医疗机构举办口腔健康促进活动,对儿童掌握正确的口腔保健行为及口腔保健知识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路芝映的研究也表明在儿童牙科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儿童及其家长口腔健康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本研究将“爱牙”杯钢琴赛融入健康促进活动,并采用口腔保健知识林探秘活动,增加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和主动性,使儿童和家长更乐意参加和接受,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口腔保健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口腔保健;健康教育
学龄前儿童较为常见的口腔疾病是龋齿,根据相关报道显示我国学龄前儿童的龋齿患病率在30%~70%之间。由于6~7岁这一年龄段的儿童,牙齿结构不紧密,其容易造成食物的堆积,使细菌繁殖,从而引发龋齿[1]。学龄前儿童患龋齿主要是饮食、行为习惯、家庭环境等因素相关,因此,为了避免龋齿,家长要对儿童进行口腔保健知识教育,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保健卫生习惯。
1研究对象
1.1研究对象
以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这一时间段内就诊的180名龋齿儿童为例。
1.2研究方法
结合本次口腔保健健康教育的内容,参考有关口腔保健的知识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其中主要涉及对龋齿的了解,家长对口腔保健知识的了解,儿童日常的饮食习惯和口腔卫生习惯,儿童日常刷牙的方法、次数等[2]。在开展口腔保健教育知识之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在开展之后在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对两次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口腔保健教育主要是在医院内部针对家长和学生进行口腔知识宣传讲座,并向家长发放知识宣传册。
1.3数据分析
利用SPSS2.0软件对其进行x2检验。
2结果
2.1基本情况
180名学龄前儿童中,女孩有85名,男孩95名,平均年龄在(4.44±0.50)岁,其中80%的儿童(144人)都是由父母照顾,而17.2%的儿童(31人)是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照顾,剩余3人都是由家庭保姆照顾。
2.2开展健康教育前后家长及幼儿口腔知识的变化情况
2.2.1教育前后家长对口腔保健教育知识掌握情况的对比通过研究调查发现,很多儿童家长对口腔保健知识基本都有所了解,但是在龋齿的饮食预防方面,其了解仍有所一定欠缺[3]。大部分人认为,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龋齿问题。在开展健康教育之后,大部分家长认识到限制孩子吃零食和糖果并不能有效的预防龋齿。
2.2.2教育前后家长及儿童对口腔行为习惯和刷牙知识的对比在开展教育之后,很多家长认识到正确刷牙的重要性,正确刷牙能够预防龋齿。同时,也正确认识到甜食对口腔行为知识的影响,健康教育前后有统计学意义[4]。而刷牙时间在3~5分钟之间儿童人数有所增加,但在本次调查中,能做好有效刷牙的仅占33.15%,无统计学意义(P=0.1680,x2=1.9003)。具体对比内容如表1所示。
3讨论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乳牙交替的阶段,这一阶段内儿童的饮食主要是以软食和甜食为主,因此,龋齿的患病率较高。而龋齿的发生会给学龄前儿童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加强对口腔保健教育知识的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正确的口腔保健知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预防龋齿的发生。相关调查研究认为,龋齿的发生和饮食、卫生习惯等有大的关系,因此,培养学龄前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在开展健康教育之前,很多家长对口腔保健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于饮食干预的内容还有所欠缺,而开展健康教育之后,家长对这方面的认知有所提升。因此,通过这次研究能够认识到开展口腔保健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想要有效的预防龋齿,不仅要深入了解口腔保健教育知识,还需要长期的坚持。
参考文献
[1]牛杰,董楠,王雪,等.幼儿园延续性口腔健康教育对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行为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8,32(7):1132-1134.
[2]刘远志,唐琪.口腔健康教育对幼儿园儿童刷牙情况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6):129-132.
口腔保健知识范文第4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2006~2009级在校本科生600人进行调查,收回问卷580份,有效问卷554份。其中,男生233人,占42.06%,女生321人,占57.94%;城市163人,占29.42%,农村391人,占70.58%;年龄18~24岁。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
参考《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2],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①学生的一般情况;②刷牙次数、时间、方法,牙刷、牙膏类型,是否喜吃甜食等;③龋齿防治知识知晓情况;④口腔卫生保健态度。在调查员的指导下自行填写调查问卷,当场发卷并收回。
1.2.2口腔科检查及诊断标准
对调查的每位学生进行口腔检查,按照1997年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进行[3]。诊断标准采用《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中龋齿的诊断标准。
1.2.3指导大学生口腔健康行为的宣教
①利用大学生健康教育课加强口腔健康知识宣教,每年大学新生健康教育课增加了口腔保健的内容;②在校园网上加强口腔健康行为的指导,在校医院网站上开辟口腔病防治专栏,宣传口腔保健知识,并与学生互动,对他们提出的问题随时解答,并予以健康指导;③对每位就诊的同学加强口腔健康知识的宣教,并要求其向同寝室的同学传授并监督;④通过板报宣传,张贴宣传海报,造出宣传态势,提高宣教效果。
1.2.4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地区及性别大学生龋齿检出及治疗情况
表1显示,本次调查大学生龋齿检出率为46.39%;城市学生龋齿检出率为53.99%,高于农村学生的43.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61,p<0.05);女大学生龋齿检出率为52.34%,高于男大学生的38.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852,p<0.01)。大学生龋齿充填率为35.19%;城市学生龋齿充填率高于农村学生(χ2=9.493,p<0.05)。
2.2各年级学生龋齿检出及治疗情况
表2显示,4个年级间龋齿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20,p<0.05);一年级学生龋齿充填率最低,其次是二年级,三、四年级学生龋齿充填率最高,各年级学生龋齿充填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55,p<0.05)。
2.3对龋病的认识
有54.87%的学生不能较全面的回答龋齿的发生原因,其中86.84%为低年级学生。有8.12%的学生认为龋齿是由缺钙所致;4.87%的学生认为是由口腔炎症所致;47.11%的学生认为是口腔卫生差引起细菌产酸所致;13.00%的学生认为由遗传因素决定。对于龋齿是否引起心脏、肾、关节等主要器官疾病,88.27%的学生持否定态度,其中低年级学生占88.96%。
2.4对刷牙的认识
被调查者中,99.28%的学生认为刷牙有预防龋齿作用;70.22%的学生认为刷牙有预防口臭作用;79.24%的学生认为刷牙具有保持牙齿洁白作用;51.44%的学生认为刷牙具有治疗口腔炎症作用;15.16%的学生认为使用牙线与刷牙同等重要,仅有12.09%的学生使用过牙线,71.84%的学生不知什么是牙线。其中高年级学生回答正确率(85.2%)高于低年级的学生(65.4%)。
2.5刷牙的次数和方法
每天刷牙2次以上的学生有347人,占62.64%(高年级占41.23%,低年级占21.41%);1.26%的学生偶尔刷牙;36.10%的学生每天刷牙1次,其中有89.00%为早晨刷牙,11.00%为睡前刷牙。48.38%采用竖式刷牙法,48.92%采用横刷法。刷牙每次持续3min以上者仅占11.19%,有24.01%的学生少于1min,用餐后即刷牙仅占7.40%。35.74%的学生非常喜欢吃甜食,其中女生占70.70%。仅有10.46%的学生能够在吃甜食后立即漱口或刷牙。
2.6牙膏、牙刷的选择及牙刷使用时间
本次调查中,有31.23%的学生选择含氟牙膏,48.01%的学生选择保健牙刷。在牙刷使用时间上,40.61%的学生使用3个月左右,26.53%的学生使用半年或半年以上。各年级中,含氟牙膏、保健牙刷的选择率、3个月左右更换牙刷率3项指标均随年级的升高而上升;半年以上更换牙刷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下降。
3讨论
口腔保健知识范文第5篇
认为健康教育后保健医生对口腔保健基本知识问题回答的正确率均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3保健医生希望获得口腔保健基本知识的途径前4位的是网络、视频教育、文字教育(报刊、书籍、杂志等)、讲座,约占85%以上。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健康教育前托幼机构保健医生对许多口腔卫生保健基本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药物防龋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什么、竖式刷牙法的正确操作方法、牙刷不宜使用过久,多长时间即应更新等题目,答对率都比较高。
由此可见,妇幼保健工作者通过多种途经,进行的口腔卫生保健方面的教育,已产生出一定的效果,但对口腔卫生保健的某些基本知识还了解得不够深入,甚至还掺杂着一些错误的认识,答对率还不高。如防龋工作的重点人群是幼儿园儿童、保持乳牙健康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儿童从几岁开始就应该自己早晚刷牙等。通过健康教育,保健医生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明显提高。
对于龋齿的预防,有些保健医生掉以轻心,满不在乎。我们对他们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使更多托幼机构工作人员认识到龋齿对健康的严重危害,从而帮助幼儿及家长树立良好的口腔保健意识。并认识到自我口腔保健的重要性。自我口腔保健是当前口腔卫生发展的大趋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对增强口腔自我保健能力,进而促进口腔卫生状况的改善及龋齿、牙周病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健康教育前保健医生对口腔保健健康教育很重要、乳牙迟早要换,乳牙龋病关系不大、为预防龋齿愿改变自己的行为等问题的正向态度率相对较高,说明部分保健医生对口腔保健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一些不健康的行为都有一定正确认识。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正确的态度和认识,如认为预防龋齿有些措施很麻烦,难以坚持、不认为乳牙健康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等。健康教育后这些问题的正向态度率得到提高,教育前后差异性明显[4]。
口腔保健知识范文第6篇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由调查者统一填表记录,问卷不记名,要求研究对象独立完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口腔保健态度调查结果显示,600名大学生中,有487人认为口腔保健很重要,占81.2%,113人认为口腔保健不重要,占18.8%。在调查的300名男生中,有221名同学认为口腔保健很重要,占73.7%,79人认为口腔保健不重要,占26.3%;在300名女生中,266名认为口腔保健很重要,占88.7%,34人认为口腔保健不重要,占11.3%,见表1。在对自己牙齿美观和牙齿功能评价中,31.3%的大学生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68.7%的同学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在300名男生中,有35%的人对自己牙齿美观和牙齿功能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其余65%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在300名女生中,仅有27.7%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72.3%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见表1。在口腔保健态度方面,女大学生知道口腔保健的重要性的人数多于男大学生,对自己牙齿美观和牙齿功能评价中,满意度低于男大学生。
2.2大学生口腔保健常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度较低。知晓度较高的有23人,占3.8%,104名大学生了解一些基本常识,占17.4%,其余473人对口腔健康知识知道的很少或不知道,占78.8%。
2.3大学生口腔保健行为调查数据显示,在600名大学生中,每天刷牙保持2次者为115人,占19.2%;每次刷牙时间3min以上者仅66人,占11.0%;3个月内更换牙刷者257人,占42.8%;上下刷牙仅有58人,不到10%;经常使用含氟牙膏109人,占18.2%;经常使用药物牙膏者65人,占10.8%。经常使用牙签者74人,占12.3%;无人不食用甜食;经常喝茶者165人,占27.5%;饭后经常涮口仅98人,占调查者的16.3%。从调查资料中不难看出,大学生每天都坚持刷牙,保持口腔清洁健康意识较强。但由于缺乏口腔保健常识,刷牙的次数、时间和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坚持饮茶、少吃甜食,使用含氟、药物牙膏预防口腔疾病,预防口腔疾病的行为还不到位,导致蛀牙,牙疼,口腔异味和牙龈出血成为比较常见的口腔问题。
3结论
从600份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口腔保健知识相当匮乏,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普遍知晓口腔疾病与口腔卫生状况成正相关,由于缺乏口腔生保健常识,导致口腔保健行为不太规范,使得蛀牙、牙疼、口腔异味和牙龈出血等成为比较常见的困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口腔问题。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