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基础医学课范文

基础医学课范文

基础医学课

基础医学课范文第1篇

双语教师首先传递的是学科知识,其次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用外语进行专业思维和研究的能力,将双语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双语教师应具备特殊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

1、精深系统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医学教育是培养未来对生命负责的人,双语教学是针对专业的教学,因此必须以掌握专业知识为重。教师应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课程的专业知识,对所教学科的体系和课程的体系有明晰的思路,能充分把握国内外本专业领域理论与实践前沿知识,具有较好的科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熟练地、深入浅出地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

2、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双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应熟练掌握英语,具备全面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熟悉医学基础课的独特语言结构和表达法,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思维、才能自如地使用英文教材和课程资源,制作教案和课件,组织课堂教学、课内外辅导学生及进行考试。

3、较高的双语文化驾驭能力双语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东西方教育理念及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文化冲突。这就要求双语教师应拥有丰富而宽厚的双语文化知识,加深和拓宽自身的文化理解力,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深入了解医学专业,融合东西方医学文化的精华,努力成为双语教学中文化冲突的平衡者。

4、先进的双语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和课程论等条件性知识。医学专业的双语教师,还应拥有先进的双语教学理念和双语授课技巧,逐步培养和发展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和评价能力。此外,还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二、基础医学课双语教师培养途径

双语教师是专家型的教师,其专业化过程需要教师自身主动学习和学校提供的外在培训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础医学课双语教师专业化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全面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层次及提升教师的素养。

1、自学双语教师可以通过自学方式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其一,借助网络自学。现今网络资源丰富,国际知名大学如哈佛、耶鲁等都制作了各学科的公开课。双语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学习医学基础课、语言学、英美文化、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既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拓展专业技能,又能提升英语水平和借鉴国外名师的教学风格。另外,一些国内知名大学创办了医学基础课网上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网络平台,通过上网学习,借鉴可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其二,通过获得英语专业的学位课程、学历课程或资格认证课程提升自己的外语教学水平。自修和通过跨学科、跨专业获得双硕士、双博士是提升专业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双语教学能力,促进高校双语教师自身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2、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基于教学的需要,以教育和教学活动为主,由学校资助制定培训计划,自主组织开展的培训活动,目的是解决本校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医学基础课教师最薄弱的环节就是语言文化能力的欠缺,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如发音不够标准,语调不够自然,不熟悉课堂教学用语与套话等。校本培训可以借助英语系的专业师资(外籍和国内教师)对基础医学课教师进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训和指导。培训内容侧重于听力、口语专项训练,在语音、语调的标准化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此外,强化英语交际能力,重点就课堂用语、管理课堂用语,医学类相关话题讨论等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和培训;最后,也要加强西方历史和文化的培训,培养专业教师的文化素养。外语水平的提高不是通过几次培训就可以达成的,因此,要建立培训的长效机制,既可以使双语教师多次参加培训,持续不断地提升英语水平,也可以使有意双语教学的新教师通过校本培训,不断地加入到双语教师队伍。实现双语教师培养的良性循环。

3、建立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重点医学院校相比较地方院校更能够吸引留学归国人才,双语教师的质量较高,并且开展双语教学的时间也较长,经验相对丰富。同一地区,地方院校可以重点院校为依托,聘请医学基础课的专家型双语教师承担并指导学科双语教学。本校的双语教师观摩教学过程,并定期与专家交流,进行双语教学专题讨论、双语教学案例分析,双语教学方法和模式的研讨等。通过与专家面对面的观摩、学习、交流和讨论,既能学习到先进的学科理念和知识,又能及时解决自己在双语教学中的困惑,迅速地提升双语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和双语教学能力。

4、出国研修出国研修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英语运用能力,还可为教师的学科领域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空间,是最为理想的培训方式,但机会少,成本高。因此,学校应积极努力探索更为有效的渠道支持与鼓励双语教师出国研修,短期和长期均可,充分利用国家公派留学机会和国外相关贷款项目支持,给双语教师提供政策倾向和经费保障。通过出国访学,双语教师开拓视野,了解多元文化,突破思维定式,学习到外国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及改进和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基础医学课范文第2篇

一、基础医学的重要性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学习了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才能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思维开发,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下面就对基础课进行分析:

(一)人体解剖学该学科研究的是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其任务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奠定基础。“医者不知脏腑,无异于盲者夜行”就形象的比喻了人体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了。例如护士在做肌肉注射时,就需要解剖学的知识了,只有找到准确的位置,才能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二)组织胚胎学该学科主要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关系,是病理学的基础,不了解正常形态,便无法辨别异常。

(三)生理学该学科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主要任务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各组成部分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生命现象、发生过程、产生条件、基本活动规律、形成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其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适应性调节。例如护士在护理哮喘病人时,观察病人是什么样的呼吸异常,为何哮喘病人呼气比吸气困难呢?这就用到生理学里面的知识了:在吸气时,呼吸道口径是扩张的,在呼气时呼吸道口径是收缩的,所以哮喘病人会出现呼气比吸气困难这样的情况。

(四)生物化学该学科是研究生命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体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它不仅为护理学生以后的临床课程打好基础,而且也与临床工作息息相关,比如血液生化、肝胆生化、维生素等的正常代谢是生命所必需的,如果代谢异常,就会直接造成临床多种疾病。

(五)药理学该学科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一门学科,包括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和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作为护理人员,既是各种药物治疗的执行者,也是给药护理的实施者,所以必须熟悉临床各类用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与医药人员一道,共同承担起合理用药指导、健康咨询、卫生保健等职责。比如在用药过程中,病人服用了利福平,那他的分泌物、尿液会出现橘红色的现象,所以作为护理人员来说,就应该非常清楚,事先告诉患者。

(六)病理学该学科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学科。它被喻为“桥梁学科”和“权威诊断”,在临床医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作为护理人员,只有知道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对功能、代谢的影响,才能够更好的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健康教育等。

(七)微生物免疫学是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门课程的合并,微生物学的学习主要是认识不同微生物的致病特点及临床表现,为临床用药治疗微生物做以铺垫。免疫学的学习,为现在的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护理做基础,没有免疫学基本的知识,就很难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用药情况等。

二、影响

(一)高职护生特点分析高职护生是护士的主要来源,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扩招,就面临着学生的录取分数线下降的问题,这样的生源在学习基础课时就比较费力了,学生的理解力、努力程度等都需要提高,所以在教师授课时就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程度灵活的调整上课方式与课时的安排等工作。

(二)对职业发展的影响高级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护理操作,更重要的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需要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增强护士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基础医学是培养护理人才的必备内容。

(三)对工作的影响假如忽视基础医学,给护士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从疾病的发展规律来讲,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所以护士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仅要进行常规护理,还要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病情,执行医嘱等,倘若片面的加强护理操作,忽视基础医学的学习,会使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思维比较局限,对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阻碍作用。

三、对于基础课教学的几点想法

(一)教师提升授课水平基础医学课程,内容复杂抽象,记忆知识点多,面对高职学生,在讲课时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完整性的把握,因为基础课是为临床课的学习服务的。比如讲《人体解剖学》时,神经系统是学生很头疼的一章内容,作为护理学生而言,主要涉及这部分相关疾病的知识点就可以了,深度可以适当调整。

基础医学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整合方案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的任务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治疗上从治病转向为治病人,医学教育更强调医学的系统性与整体性。而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导致学科之间的内容相互割裂,不利于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系统学习,难以适应当今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医学课程整合势在必行。医学课程整合适合内容相似,并且内在联系紧密的学科。目前,国内外各院校课程整合的模式、方案不尽相同,推广比较困难。医学课程整合主要有基础医学学科间的课程整合、基础医学学科与临床医学学科间的课程整合、临床医学学科间的课程整合等,通过课程整合加强对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等的培养。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于2015年在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1-6班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探索基础医学教育的新模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进一步完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提供参考。

一、制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

1.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设置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面向临床的实践性,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由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等6个基础医学学科组成,分为基础医学概论、运动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生殖系统,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教学,强化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融合,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实现了系统、无重复地基础医学多学科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

2.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教学方法根据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课堂讲授、自学、讲座、案例讨论及PBL等。另外,还利用校园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微课视频、课件、练习题等丰富的学习资源。案例讨论及PBL等教学方法一般以大约10名学生为1个学习小组,教师通过引导、鼓励学生自学与讨论一个临床案例,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既注重最终的学习结果,又注重完成任务的过程,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知识,了解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医生与病人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技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二、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组织实施

1.成立基础医学院课程整合领导小组及各器官系统的教学团队优秀的管理团队和师资队伍是基础医学整合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我院成立了基础医学院课程整合领导小组,组建了11个器官系统教学团队。基础医学院课程整合领导小组由基础医学院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组员由整合课程涉及的6个学科的教研室主任组成。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各器官系统的教学团队由整合课程涉及的各学科的教师组成,其中一人为负责人。基础医学院课程整合领导小组主要承担调研、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及讲义的编写、参考教材的选择、组织考试命题及教学评价反馈等工作。

2.加强师资培训与集体备课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各器官系统教学团队的教师要尽快熟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掌握教学大纲,明确各器官系统考核要求,因此,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筹备阶段,基础医学院课程整合领导小组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选派部分学科教师赴辽宁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进行学习,邀请中国医科大学等院校的专家来校进行师资培训讲座。由各教学团队负责人组织集体备课,要求教师掌握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基本要求、重点与难点,以及各学科间的有机融合衔接。

3.实施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考核方式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由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组成。形成性评价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实验成绩、阶段性理论考核等做出评估。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的考核内容涵盖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所有教学目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成绩均及格记为该门课程成绩及格。形成性评价不及格,不得参加期末考试,补考合格后可以参加期末考试。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积极开展教学评价,进一步指导教学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掌握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学的实施动态,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及时反馈与整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及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等方面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基础医学院开展教学评价,建立了师生互评、同行评价等教学评价系统和相关制度。学生及同行教师对授课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态度、教书育人、课堂组织、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等方面。授课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情况、课堂纪律及课堂环境等方面。

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尚需改进的方面

虽然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教学改革在国内外医学院校已经做了大量的尝试,提高了医学生的培养质量。但是,在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尚存在亟待改进的方面:进一步加强建设一支能够满足整合课程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加强集体备课,使各学科知识之间能够很好地有机融合;加强整合课程教材建设;加强教学评价与反馈对进一步指导教学的作用等。这些方面的改进对进一步提高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秦琼,刘华,马惠苹.医学课程整合的初步实践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8,(3):187.

基础医学课范文第4篇

医学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决定了基础医学课程在全部课程中的比率不可能多(约占20%~30%),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学时完成教学任务,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将本科课程的“压缩版”用于医学高职教育,存在学科分类过细、理论与实践脱节、基础与临床分离等诸多弊端。由于没有明确的工作过程展示,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感到乏味而难于理解和记忆,临床课基础医学知识点的重复,消耗了本已很紧张的学时。医学高职教育课程整合势在必行。通过课程整合,以生命过程或临床工作过程为主线将相关课程系统化,一方面增加了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减掉不必要的重复,更有效的利用有限学时,完成教学任务。

2国内外医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思考

2.1国内外医学课程整合现状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外多所医学院校即开展了整合式教学改革。1952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organ-systembasedlearning,OBL)模式”,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1969年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提出“以问题为引导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模式”,围绕临床问题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医学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到本世纪初以英美等国为代表的国外著名大学的课程整合主要可概括为两种形式:其一是保留学科系统,但在课程实施时相关学科同步或穿插。如在组织学学到消化管的微细结构时,会在前后1~2周之内在解剖课上学到前腹壁的大体结构,在生理学课上学到胃肠道运动、分泌和吸收的机理。同时聘请临床医生参与教学,安排临床相关的专题讲座,讲述与骨、血液、神经组织、肌肉组织及循环、淋巴、消化、泌尿和生殖系统相关的临床内容。另一种融合是构建符合认知科学规律的跨学科的模块化课程计划,以病例为驱动,以器官系统为单位,从宏观到微观,将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如“肌肉骨骼医学”包括解剖、影像、组织病理、药理和病理生理学;“医学神经科学Ⅰ”包括神经解剖、组织病理、神经生物、影像、药理和病理生理学等。两者均强调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与医学科学之间的结合。国内高职课程整合的探索开始于本世纪初,目前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把“结构与机能”整合,按器官系统“正常与异常”分类,如“正常人体结构与机能”,“异常人体结构与机能”;另一类是对医学基础课程知识点范围进行重新界定,并根据临床所需进行课程设计,形成如“人体形态学基础及护理应用”、“人体机能学基础及护理应用”等学科,以达到基础与临床的融合。作者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经过大量临床需求调研,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医学遗传学和病理生理学整合为“疾病学基础”。从病原生物、免疫、遗传等不同角度,从分子、细胞、组织、系统不同层次阐述了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及诊断与防治原则。教学反馈显示,学生普遍感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逐渐能够整体地、多因子地、辩证地认识疾病的病因、发展与转归的机理,并能使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易于接受。

2.2课程整合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比较国内外医学课程整合的现状,提示课程整合即应考虑到基础医学课与临床课的有机结合,也应考虑到“结构与机能的适应性,群体与个体的变异性,正常与异常的相对性”,还应适应高职各专业学生的基础条件。将“结构与机能”整合,使学生从静态到动态多视角理解生命过程及结构基础,此点值得借鉴,但从正常到异常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正常与异常”截然分开易于产生误导,此种整合存在改进和完善的空间。应充分借鉴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OBL模式。将疾病发生的病因、发展与转归整合为“疾病学基础”可以使学生整体系统的初步认识疾病,适合于医学基础课程学时较少的(如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但究竟应该精简哪些内容,由于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和网络性,需要不断探讨研究。建议成立由基础与临床医学课程教师组成的课程整合课题组。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分析完成工作过程需求的知识点,剖析各知识点并将其系统化设计课程内容。整合不是各课程的叠加,而是被整合的各学科逐渐合理融合。课程整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学生就业的岗位群及其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授课或讲座使学生建立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一般规律概括的整体认知。随后再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模块式课程。即课程的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结合进行。

3结语

基础医学课范文第5篇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基础医学;课程整合

在中国的医学院校中,大多数现代医学教育课程体系都以系统医学为中心进行教学。医学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和实习。国内医学一体化课程改革始于2000年,病理生理学教学理论分为各种整合模块。本文主要介绍了高校病理生理学课程的分裂与整合,探讨了课程改革课程与普通班级的教学效果。分析综合课程模式下病理生理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对象,方法及评价指标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个为期五年的教学模式,课改班级班内有30名学生,180名普通班。从平均入学率来看,两个班级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病理生理学课程整合上,我们将该课程整合分别在第1,2,3,4,5学习开课,总课时为101学时,理论课为68小时,实验课为33小时,多学科整合为27小时,自学为18小时。在第四学期结束时,七个科目的成绩将根据执业医师的考试章程的要求完成。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总分为200。分析结果,教师评价,我们选择学生进行信息获取,综合能力,言语导向,综合能力等指标的分析。在学生问卷调查中,学生主要包括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的兴趣,知识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器官系统模式中病理生理学教学实践

将病理生理学整合到综合课程中,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教育的主要课程。它是连接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桥梁。药理学等知识,病理生理学可以根据器官系统进行分割,分为一般理论和各种器官系统两部分,最后整合到各种介绍和系统模块中。将基础医学与生物医学融合。根据人体结构,功能,病理等逻辑,设计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模块,包括人体的基本单元,基本构成,对物质和能量代谢,疾病病理学,病理变化和病原生物学的七个介绍为后来的学习系统模块提供了基础。我们以人体功能系统为线索,实现系统模块,包括血液循环,免疫,呼吸,消化等,每个系统都可以遵循生理结构,病理学,临床关系,教学大纲和内容模块的组织,并可以整合到相关临床学科的理论中。

3课程整合结果

我们通过分裂病理生理学过程的内容,根据器官系统原理分离病理生理学。它可以分为一般和器官系统内容,然后集成到系统模块和讨论中。将这些理论知识分散到五个学期完成学习,通过基础医学七科联考,我们比较常规班和课改班的成绩无明显差异。然而,课改班的学生在综合能力提升以及课堂发言率方面明显高于常规班,从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来看,目前,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掌握度不足,需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病理生理学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的作用(1)有利于传统学科教学在病理生理学和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医学院的学生在前两年学习生理技术课程时缺乏临床课程和实践知识,因此缺乏学科学习的热情。由于各学科相关性很难体现,一些学生没有将知识进行联系,不仅能够提高教学难度,同时也无法避免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出现反复教学的问题,影响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器官系统教学,学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学习某种器官系统知识,如从解剖组织生理学到病理生理学的过渡。逐步学习从宏观到微观,从正常生理学到异常病理学。通过早期临床研究,我们将深入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并提高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兴趣。(2)能够推动教学体系的建立。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以学科为中心进行教学,基础医学院注重学术研究。教师也是以学科作为中心成立队伍,而传统模式下教师会受到单一性的知识体系影响,注重缺乏学科教学,很难适应跨学科和跨系统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更换教师也会导致无法链接内容并影响教学质量。因此,以管风机制为中心培养教师是改革中最根本的问题。让每位专业教师有效地解决教学管理问题,改变教学观念,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由于病理生理学知识碎片化,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一味追求知识的独立性,系统性,病理生理学知识独立于其他学科,这违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初衷。因此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动机,能够将病理生理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通过集体备课,预讲或者试讲的方法将病理学上学知识融入到其他课程教学中通过问题式学习,小组讨论,自主学习,见习等方式开展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总而言之,基于这种新课程模式下,病理生理学课程在教学上如何安排,采用哪些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仍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琳琳,李帅,韦磊,etal.基于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导向的PBL教学模式在循环系统模块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8.

基础医学课范文第6篇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使得我们的生活、工作更加便利,微课也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并得到广泛关注。它区别于传统教学,是数字化环境下的创新性教学方式,由视频、课件、测试内容组成,将微课引进基础医学教学中,新颖、易懂的特点能吸引学生更快地进入教学中,不过怎样引进并很好地运用是我们所要特别关注的,不要盲目开展微课教学。

关键词:

微课;基础医学;实验教学

1前言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改革,网络时代的覆盖,为了跟上时代的变迁,培养创新性人才,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变。微课的出现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它是将学习内容引进视频,通过视频的方式完成教与学的过程,可谓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不过其中也包括了重难点的解析及课后反思等。

2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是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中围绕重要知识点,视频教学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与传统教学的视频资料不同,微课还包涵与教学主题有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反思、测试、评价等辅助性教学资源。所以微课既是区别于传统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发展起的新型教学模式。微课所具有的特点是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提高学习效率。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来说,微课采用的视频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只担任讲授的角色,更多转变为引导角色;学生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微课的主体突出、内容具体,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每堂课都会根据其知识点和核心内容教学,主题明确,教学目标单一,内容精简,知识点针对性强,研究内容易表达,也易理解。

3传统医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实验也是很好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基础实验教学也是医学中的关键,医学实验的发展对医学的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实验的教学的目的除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已掌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实验教学的强化,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实验教学在医学学习中占重要地位,医学教育质量也跟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挂钩,所以在对实验的教学中要深化实验教育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目前我国的传统医学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教学中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没有传授获取的方法,通常都是以教师灌输的方式,学生在学习中比较被动,缺少自己思考创新。特别是实验教学中,如果一昧的重复验证性实验只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所以要注意对实验的合理安排。医学实验教学为了使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并且能够学习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方法。

4微课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

微课作为新型的教学改革模式,是建立在传统教学基础上但又有所区别的,将微课运用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它所具有的优势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微课以小视频的方式教学,在课堂上由于时间或其他因素,教师进行的实验操作可能存在一些小瑕疵,学生就不能很好去理解,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可以提前录制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视频,让学生多次观察分析。并且基础医学实验的原理大多抽象复杂,难以理解,微课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在教学网站上查看,合理利用资源,就算教师不在的时候,学生有什么问题也能观看微课学习。在实验课上,一些复杂的实验案例就可以通过微课来展示,如在开设心脏体检的实验课时,分解为心脏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个微课内容,边示范边讲解;近距离拍摄,避免了学生因为围观而引起的视觉阻碍;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正确的操作示范保证了学生操作的正确性。快速学习教学内容,就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多遍的练习。

5结语

随着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发展,教学方法也也会通过网络化的模式进行,采用多媒体将会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跟上发展的步伐,适应并熟悉运用新的教学改革方法。随着微课越来越广泛的普及,使基础医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新颖、简单、易懂的教学模式能吸引学生更快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并且转变模式,不再是以被灌输的模式,而是自己能思考解决问题,教师也从教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占主体地位。微课目前也正处于探索研究阶段,研究怎样将其引进教学中,怎样合理地在医学教学中运用到微课的教学方式,切记盲目的运用微课教学模式,要有目的,明确制作内容且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相关的,不能脱离课堂,在教学的设计制作上要求教师加强操作能力,来提高微课运用,为医学教育提供优质资源。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基础医学课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

课程高职院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本专业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今后能从事药品加工、药品营销、药品检验和合理使用药物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1]。这要求非医学专业学生不仅要牢固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对于医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也要熟练掌握,因此各高职院校相继在非医学专业开设了基础医学概论这门课程。笔者为药学专业学生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师,发现由于药学专业属于非临床专业,学校分配给基础医学概论这门课的课时非常少,而基础医学概论包含的内容又非常多,因此,本文就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最大化地接受知识并学以致用做了以下探究。

一、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薄弱且重视不足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综合化的课程,融合了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免疫学、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学科内容繁多且相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学生学起来会非常吃力。同时,高职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困难常常会表现出畏难情绪,比较容易出现学习倦态现象[2],久而久之,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逐渐丧失兴趣。此外,大部分药学专业学生认为基础医学对未来工作帮助不大,因此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学习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上,导致学习这门课的时间进一步减少。

(二)教学内容之间衔接不佳、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根据专业设置不同,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三位教师共同完成,授课顺序为解剖生理学,接着是微生物免疫学,最后是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由于学时短、任务重,各门学科教师之间往往各自为营,缺少沟通,学科之间缺少联系,章节内容缺少完整性,使知识变得零散不堪,学生很难对其形成整体认识。例如,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这门课程是研究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病理学侧重于从形态结构方面研究疾病,而病理生理学则主要研究患病机体代谢、功能的改变,从概念上可以知道,如果学生想了解患病机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那么就必须要知道正常机体的形态功能。如肝硬化的患者,其肝脏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假小叶的形成,那么什么是假小叶?为什么叫假小叶?假小叶与正常的肝小叶之间有什么区别?学生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知道正常的肝组织结构,而平时在课堂中互动时,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往往对这部分内容的了解处于空白模式。为了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让学生复习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这就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另外,由于课时较少,课程内容较多,教学任务繁重,课堂上教师为了赶进度,往往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囫囵吞枣,课后也不复习巩固,导致其对知识一知半解,难以消化,最终教学效果不尽人意[3]。

二、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实践

(一)优化教学内容基础医学概论这门课程涉及科目广,内容多,对于药学专业学生来说,学习起来相对困难,且药学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对于医学知识只需要概括了解即可,不需要全面深入地掌握[4]。因此笔者针对药学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和专业特点,对现行的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修改,舍去了不符合专业要求的内容,并突出了与社会需求相契合、与药学专业相贴合的内容。在教学中,除了纳入基本的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医学遗传学这些重要内容之外,还要将药物的吸收、血液中循环、药物的排泄和毒性等相关内容重点突出。例如,在讲述肝脏的解剖结构和肝脏的血液循环时,教师除了要讲述肝脏的位置及毗邻、肝脏的功能、肝脏的韧带及表面分叶、肝内的管道结构等内容外,还要讲解肝脏的血液循环系统有何意义、对人生活有何影响等内容。这样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5]。

(二)改进教学方法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因此,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同时对药学专业学生的班级背景和学习风气进行深入了解,这样在备课的时候就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授课方式。当前大部分院校的授课方式多采用的是PPT授课,而为了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PPT的制作质量就非常重要了,其中不仅要加入教师精心挑选的图片,更要插入相关的视听素材,让学生更直观地从视听两个角度对知识有形象的记忆。例如,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心脏的描述往往通过画一个田字格的形式,将心房、心室的位置教授给学生,这样的结果是学生除了对心脏的位置有了准确的记忆,对心脏的形态还是很难形成记忆点,而运用PPT图片和视频可以把心脏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心脏有直观的认知。随着3D技术的应用、智能手机的普及,一些非常好的学习App都可以成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如3DbodyApp,学生可以利用其看人体的整体结构,也可以手动选择某器官的局部精细结构,多角度地、从整体到局部一步一步抽丝剥茧地认识机体组织,这样,一方面学生像玩游戏一样,可以提高其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6]。同时,教师可以运用雨课堂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将不懂的问题、需要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等有疑问、又不愿意举手提问的内容直接投屏到黑板上,教师看到后直接回答,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因为性格内向羞涩而不愿意参到课堂中的问题。课后,教师可以把课堂上的PPT传到云课堂上便于学生做笔记,还可以把重点难点的内容做成微课、MOOC等视频,便于学生对较难的内容进行复习。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些比较新概念的教学方法如PBL案例教学法、TBL教学法、翻转课堂等,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课前将案例或上课内容提前发给学生,让其课下主动查找相关资料,预习相关的内容,并在课堂上将其准备的材料向大家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又可以增强其团队协作能力,响应了当前教育部门提倡的将学习的主导权还给学生的号召。

三、结语

由于基础医学概论这门课程理论性比较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从而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江玉.高职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成功(教育),2010(12):210-211.

[2]王涛.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9(4):108-111.

[3]卢葵凤,刘佳云,李丽娟,等.青年教师基础医学概论授课反思[J].现代医药卫生,2018(18):2909-2910.

[4]张皓云,王孝文,陈燕春,等.非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教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5,24(3):288-290.

[5]李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实践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5):94-95.

基础医学课范文第8篇

基础医学课程是学生今后临床学习和医学实践的基础。由于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改革及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基础医学本科生课堂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问题。就近几年在给基础医学本科生上课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一小结,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就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进行了探讨。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学校不遗余力地狠抓学风建设,一定会使学生享受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基础医学;课堂效率;学风建设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也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对于医学高等教育来说,还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比如医学知识脉络繁杂,知识点之间不能用数学公式推导;还有就是近些年基础医学知识更新迅猛,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这就必然要求教师紧跟时代潮流,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尽可能将各种新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在这个大背景下,医学基础教育就必然暴露出种种矛盾和不适。笔者近几年来在授课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和自己的想法作一分析和整理。

1课堂上发现的问题

在课堂里,学生的行为问题不一而足,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1小动作充斥课堂课堂中发现,一小部分学生窃窃私语,有的甚至低头玩手机、发信息,还有的学生在翻看其他科目的书本。

1.2学生注意力涣散、反应冷淡在课堂中,当老师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见解时,喜欢发言的学生不多,许多学生对于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不高。这些行为致使整个课堂气氛压抑、沉闷、缺乏生机。

1.3轻视实验课在实验课堂上,经常要对小鼠等实验动物进行解剖操作,有的同学没有吃透实验原理即进行操作,最后实验结果往往不理想;有的同学没有思想准备,内心恐惧,结果让刚刚抓住的实验动物逃之夭夭。

1.4逃课现象较为常见,有的同学甚至声称不逃课,就不算上过大学。

2课堂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教课堂是高等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是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当然,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下面即从学生、教师、学校等三个层面加以分析。

2.1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首先,学生在学习观念上有较大的误区。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学生时代的学习当作谋职的一种手段,甚至有些家长也不自觉地灌输给孩子这种思想,让孩子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高考。一些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学生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这个观点,他们错误地认识学习的目的,只看到眼前暂时的功利,没有正确的课堂学习价值观,也没有对课堂学习的责任感,对课堂学习投入程度不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缺乏对学习本身的价值追求,进入大学后开始在校园里舒服地坐等毕业。其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比较迷茫。在高中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有高考的压力,这样无形中就形成了一定的动力。考上大学后,如果没有及时调整节奏并树立新的目标,致使一部分学生容易产生松怠的感觉,缺乏积极进取的雄心和斗志,学习目标不明确。而且现实生活中,学哥学姐们的就业压力以及艰辛的就业状况对学弟学妹们的学习也可能造成沉重的打击,让他们失去了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还有,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够优化。对于基础医学的学生,课程较多,需要识记的知识点较多。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及时总结归纳学习过的知识,很可能就出现“边学边忘”的现象,对老师相关知识的课堂提问往往就比较茫然。一旦和老师的思路连接不起来,有的同学便开始自暴自弃,随波逐流。

2.2教师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的知识结构需随时更新。当下科学知识日新月异,在生物医学领域表现尤为更甚。同时,教育界还有句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为了适应当下知识爆炸的形势,这就要求基础医学课的教师要随时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如果在自己的课堂上还只是一味地讲授陈旧的知识点,没有加入新的信息,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也不免变得沉闷。其次,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即使一些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但缺少人文情怀,其他学科的知识知之甚少,致使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讲授能力欠佳,教学方法一成不变,授课内容枯燥,基础医学中相关的知识点就无法有效传递。再者,教师和学生平时交流的机会不多。尽管教师在课堂上也会点名提问,但是这个时候也往往只是“照单点名”,记不住自己学生的姓名,这样无形中就使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生疏感。教师和学生在课后的交流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自然缺少对学生的关心和关注。

2.3学校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校对教师的考评机制尚需优化。学校在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往往把易于量化的科研业绩及申请的基金项目和金额作为第一考核指标,而忽视了较难量化的教学质量指标。这样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教师往往重科研轻教学,只关心与自己职称挂钩的科学研究,忽视了更需要慢功夫才能提高和优化的教学水平。教学中只要课时足够即可,对课堂教学质量达标与否不予重视,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和动力去备课、试讲,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其次,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制度尚需加强。目前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笔试为主,期末考试成绩占90%,平时课堂表现占10%,显然课堂表现的考核形同虚设。对于笔试的内容,也主要以课本中的显性知识点为主,需要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大,这样直接导致一部分学生在考前只要大致记忆课本主要的知识点即可通过考试,平时并不需投入太多的精力。还有,学校里学生学习的氛围不够浓厚。校园里各种社团活动丰富多彩,这本身是非常好的现象,但是专业学习的氛围往往显得寡淡,这样不免产生本末倒置之嫌。有的学生唱一首歌曲即可红遍全校,但是学习上的尖子往往不为人知,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总之,校园里的学风亟待建设和提升。

3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思考

高校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近来又把文化的传承创新明确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这是对大学和高等教育规律的新的重要认识[1]。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文化的传承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是大学必须承担的新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必须依靠人才,尽管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支撑,但大学课堂显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提高大学课堂的效率需要学生、老师、学校的协同合作,共同努力。

3.1学生的角度

首先,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任继愈先生曾说过,年轻人要有一点理想,甚至有一点幻想都不怕,不要太现实了;一个青年太现实,没有出息。改革开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同时我们的社会也面临着很多冲击,其中主要是物质欲望。如果学生不能勇敢地跳出遮蔽眼界的深井,只看到眼前的些许利益,将来即使找到一个好的平台,也难有长远的发展。其次,学生要正确认识大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应该认识到,我们的寒窗苦读并不只适用于高考前的学习。经过高考的“独木桥”后,更应该勤奋学习,把大学阶段作为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时期。笔者在美国学习期间深切感受到,尽管美国学生在高考之前可能没有中国学生吃苦,但是一旦进入大学,学习负担很重,要想修够学分,每周的阅读量惊人,丝毫不敢懈怠,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练就了学生长时间超负荷学习的毅力。总之,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再者,学生要制定好学习计划,管理好学习时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情有了计划就容易取得好的结果,反之则不然[2]。制定好学习计划还可以防止被动和无目的学习,毫无计划的学习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影响。在执行学习计划的过程中,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力,必须管理好自己的学习时间,按照计划行事,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分明,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还有,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制定好学习计划,管理好学习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有了良好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课堂学习,课前要有预习,上课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善于思考,积极与老师进行互动,课后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及阅读要求,消化当天所学知识。

3.2教师的角度

首先,教师要更新授课内容,整合知识性与趣味性。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内因,但是教师作为教学主体责任重大。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知识传递、处理、咀嚼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不应仅仅讲授书本的知识,而应该更多地触及与该课程知识相关的前沿研究及这些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情况,增强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显然,要达到这个境界,教师就必须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储备各种新的知识元素,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神经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当讲到神经递质和突触传递时,就曾将犹太人洛伊维对递质乙酰胆碱的发现过程及由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故事分享给学生,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反应强烈,课后还有同学依然询问洛伊维为何离开临床医学转而从事药理学研究。其次,教师要提高教师个人魅力,拉近师生距离。教师的授课方式,比如语言风格、思维逻辑及课堂互动对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影响。教师不妨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适当地运用幽默和流行的语言来讲述基础理论课中的知识点,对调节课堂气氛往往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神经生物学课程中讲到尼氏染色的原理时,曾试着用流行的语言讲述到,德国的FranzNissl发现用苯胺染料对脑切片染色时可以清晰地把神经元显示出来,自己欣喜不已,继续着神经科学的研究,其方法也一直沿用至今[3];但有意思的是,同时期从德国移居美国加州的LeviStrauss用同样的苯胺染料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条蓝色Levi’s牛仔裤;一位是著名的科学家,一位是成功的商人,同样的染料奠定了两个不同的业绩,怎样评判二位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呢?课堂气氛一下被点燃,大家众说纷纭,但至少尼氏染色法的原理被熟知。当然,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才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一些资格较深的教授在长期的科研和教学中有很多阅历和经验,教授应该多多走进课堂,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阅历与大家分享,学生即可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而对于年青教师则应该多去旁听前辈们的课程,结合自己在科研中的经验,慢慢塑造自己的讲课风格。再者,教师要安排好上课节奏,巧妙利用多媒体新技术。课堂上前2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4],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应该合理把控好时间,有意识地把该节课中难点重点内容往前移,在课堂后半程学生的注意力逐渐衰退时,就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存在感和参与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强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中的应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第一手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利用新的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这样在学习交流互动中会有更多的话题,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讲授基底神经节回路时,曾经应用MAC系统中的iMoive软件,将各个回路分解开来,神经抑制的地方采用猛烈的轰炸声效,而神经增强的地方则采用流畅的和谐号高铁通过的声音,给同学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且课后还有同学与笔者交流该课件的制作方法,课上和课下师生的互动性明显增强。还有,教师要知己知彼,源源不断给学生输入正能量。在教师开始一门新的课程时,要先做一个简单的调查:学生已经学过了哪些课程?做过什么实验?整体的英文水平如何?在了解同学们的基础背景后,就可以精心组织课程内容了,比如哪些知识点应该仔细讲,前面应该有何铺垫,老师就了然于胸。还可以使同学们易于在原有的基础背景上构建新的知识点,在原有的知识点和新的知识点之间建立可靠的桥梁,启发学生后续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还应当增强同学们的责任感,维护好课堂秩序,为提高课堂效率提供基础。

3.3学校的角度

首先,学校应该完善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在学生的考核体系方面,考试仍是学校掌握教学情况、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和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5]。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改变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适当弱化笔试成绩所占的比例,增加课堂互动、文献阅读及结业总结等在考核中的比例。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旷课率,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文献讨论及课程总结过程中锻炼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统筹的能力。其次,尽量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基础医学课程知识点繁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及更好地消化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增加各门课程本身所必要的实验课课时,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开放各个学科的实验室,比如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实验室,使同学们能够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分子克隆、神经元的形态、细胞各组分的分离等,然后以这些知识点为中枢,有效地串联起学到的知识,让课堂上的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再者,学校要完善教师考核机制。目前教师中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因为在教师的考核中SCI文章的发表质量和数量及申请基金的级别及金额往往在教师的考核中占着决定性的分量,而教学方面往往只关注上课的学时数,而课堂质量却很少接受考评。诚然,教学质量很难量化,而且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出其巨大的影响力。学校可以组织优秀的前辈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备课及试讲给予指导,这些工作量也可以放在考评中。另外,学校可以完善学生评教的机制,学生对教师的考评分数可以作为参考,同时邀请学生代表在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与代课教师展开面对面的讨论交流,及时发现教学工作的不足以及相应的学校管理问题,以便及时改进教师和学校的工作、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并且完善学校管理工作,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还有,学校要增强校园里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学校想要更好地发展,营造好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6]。目前学校里的硬件设施已经大大提升,比如开放了图书馆和许多自习教室,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文献,沟通联系。但是除了这些硬件设施,我们还可以提高“软实力”,比如学生的学术沙龙、论坛等还应该加强,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奇思妙想”[7];定时邀请一些科学大家抑或文学大家来给同学们作报告并且和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让同学们在和风细雨中受到熏陶,同学们以自己能够发表不同凡响的见解为荣,整个校园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总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悟到只要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本,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学校不遗余力地狠抓学风建设,一定会使同学们享受课堂,努力学习,在基础医学课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今后的临床学习和从事医学实践事业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徐显明.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第四大功能的确立[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10-11.

[2]黄凌云.大学生课堂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镇江高专学报,2010,23(3):85-88.

[3]BEARMF.神经科学-探索脑[M].王建军,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25.

[4]崔爽,温恒福.大学生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及改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4,(9):100-103.

[5]陈立贵.高校课程考核方式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2008,(15):203.

[6]林佩云.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0,(11):28-30.